绿色环保调查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6:17:13

绿色环保调查篇1

为了更好地了解大学生绿色消费意识和行为的现状,笔者分别对山东大学、烟台大学、聊城大学三所高校进行问卷调查,发放问卷400份,收回397分,其中有效问卷395份。

大学生绿色消费现状

对大学生绿色消费认知程度。对于大学生对绿色消费的认知程度,本调查采用的第一个问题是“你听说过绿色消费吗?“从调查情况来看,9.2%的被调查者没听说过绿色消费,45%的被调查者不太了解绿色消费,比较了解绿色消费的被调查者占总数的45.8%。至于绿色消费的具体内涵,35.5%的被调查者认为就是购买绿色产品,47%的被调查者认为所谓的绿色消费就是考虑环保问题,17.5%的被调查者虽然表示虽然听说过绿色消费,但对于具体什么是绿色消费并不清楚。对于绿色消费的意义,绝大部分被调查对象都能笼统地提到环保、健康,但缺乏具体的说明。

对大学生绿色消费态度的调查。一般来说,一个消费者对环保的态度会影响其对绿色生活方式的态度,所以本调查在绿色消费态度上设计的问题是“你是否在意自己的消费行为对环境造成影响?”和“你购买产品时首先关注的是质量、价格、品牌、环保、健康?”这两个问题。对于第一个问题,只有53%的被调查者给出肯定回答,在意自己的消费行为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超过40%的同学不在意或者没有意识到消费行为对环境造成影响。对于第二个问题,调查数据显示,大学生在购买产品的过程中,首先注重质量的34.3%,注重价格的占35.5%,14.4%注重健康,10%注重品牌。对于环保关注度低于6%,这说明大学生在消费态度上,更加关注产品的质量和价格,几乎很少同学真正考虑到产品的环保性。

大学生绿色消费行为调查。针对绿色消费行为,本调查选取的问题是“你和你的同学使用一次性物品(包括一次性的纸巾、餐具、杯碟、筷子、塑料袋等)的情况。”选择“非常普遍”和“较为普遍”使用一次性物品的被调查对象达到了87.4%,可见大学生使用一次性物品时非常普遍的一种现象。大部分一次性物品时塑料制品和泡沫制品,众所周知,塑料和泡沫制品在生产过程中会耗费大量资源,而且这些制品又难以降解,随意丢弃不仅会造成“视觉污染”,而且对周围的环境又会造成潜在危害。

此外,对于一次性物品中的纸制品和木制品,需要大量木材作为原材料,比如,我国每年生产一次性筷子1000万箱,每年为生产一次性筷子减少森林蓄积200万立方米,这会严重损耗我国的森林资源、破坏森林植被,并加剧水土流失和温室效应。在对大学生进行调查时,笔者了解到大学生使用一次性物品之所以如此普遍是一方面是因为一次性物品极大地方便了学生的生活,另外一个原因是学校周围的便利店、小吃店的塑料袋、快餐盒、一次性碗筷等都是免费提供的,为大学生使用一次性物品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大学生对绿色消费有一定的认知和关注,但总体还是处在认知的低级阶段。虽然大学生接受的正规系统教育中没有专门针对绿色消费的培训和教导,但是当代大学生通过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体了解了一些绿色消费的知识和绿色消费的意义,对绿色消费有一定的认知,也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关注。但正是由于没有受过正规系统的绿色消费教育,所以当代大学生对绿色消费的认知有一定的局限性,总体还是处在绿色消费认知的低级阶段,不仅表现在一些大学生甚至还没有听说过绿色消费,对绿色消费的意义缺乏深入的了解。

大学生绿色消费态度和行为滞后于对绿色消费的认知。如调查结果所示,现在不少大学生在关注绿色消费,认识到绿色消费的意义和必要性;但在消费态度上,往往更加关注产品的质量和价格,几乎很少同学真正考虑到产品的环保性。具体到消费行为上,绿色远没有成为大学生消费的首选理由,大学生在实际的消费过程中没有过多顾及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绝大部分大学生在选择商品时考虑的首要因素还是价格和质量;还有当绿色和便利二者需要选其一的时候,不少的大学生会选择便利,一次性产品使用的普遍性可以说明这个问题。可见,大学生的绿色消费态度和行为滞后于大学生对绿色消费的认知。

加强对大学生的绿色消费教育。学校应作为大学生绿色消费教育的第一阵地,可借助正规教育途径和课外活动支持两个渠道来推广绿色消费知识。一方面,增设和绿色消费有关的正规课程或选修课程,另一方面有计划地邀请有关专家为大学生进行环境保护和绿色消费主题讲座。其实,绿色消费意识的前提是环境和生态意识。所以上述两个方面都要首先要加强生态环境教育,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生态环保意识,让大学生意识到环境保护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培养他们对环境问题的责任感和危机感;在此基础上,引导大学生提高对绿色消费理念的意义认识和践行能力。

绿色环保调查篇2

二、目标和要求

1、“绿色学校”强调将环境意识和行动贯穿于学校的管理、教育、教学和建设的整体性活动中,引导教师、学生关注环境问题,让青少年在受教育、学知识、长身体的同时,树立热爱大自然,保护地球家园的高尚情操和培养对环境负责任的精神。2、通过各学科教学渗透,掌握基本的环境科学知识,懂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基本理念。3、学会如何从自己开始,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积极参与保护环境的行动,在头脑中孕育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萌芽。4、全校师生人人从关心学校环境到关心周围,关心社会,关心国家,并在教育和学习中学会创新和积极实践。5、通过学校创建“绿色学校”活动的开展,不仅使师生的环境素养得以提高,学校环境得到改善,而且还要通过学生带动家庭,通过家庭带动社区,通过社区带动公民更广泛的参与保护环境的行动。6、以创建“绿色学校”活动为载体,不断探索新形势下环境教育的有效途径,对学生进行懂环保、爱环境,塑良好形象的养成教育,让绿色的“种子”在更多的孩子们心理扎根发芽、茁壮成长。7、综合以上各项目标要求,真正把创建“绿色学校”活动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辅导、后勤等各方面的工作之中,使之形成全方位的一体化工程,最终实现“绿色管理”、“绿色教学”、“绿色环境”、“绿化育人”、“绿色活动”的学校特色。8、全校上下共同做好创建“绿色学校”的各项过程管理,抓出成效,争取进入市、省、部级“绿色学校”的行列。

三、计划实施时间和工作进度安排:一2002年3月,学校做出关于创建“绿色学校”的决定,启动创建工程,成立领导机构。《吉铁二小关于创建“绿色学校”的决定》指出:要把创建工作纳入到学校教育教学等各方面管理之中,形成与素质教育一体化的教育格局。并在争创中不断上档次,上水平,向着更高目标,向着省级、部级“绿色学校”迈进。二制定创建“绿色学校”计划

1、为了计划切实可行,学校在计划前对照“绿色学校”创建指南及评估标准对学校内部环境及环境教育现状进行调查。具体通过观察,问卷调查、座谈等方法,了解情况,分析调查结果,为制定计划提供依据。2、根据调查结果,创建“绿色学校”领导小组在人力、经费有保障的条件下,从课程渗透、课外和校外以及社区活动,学校环境管理,校园绿化、美化四方面来考虑制定创建“绿色学校”的计划。三实施创建“绿色学校”计划:1、制定学校创建“绿色学校”各项管理制度,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吉铁二小创建“绿色学校”实施方案》,在此方案指导下,从管理的角度建立了《环境教育各部门职责分工制》《创建“绿色教室”标准》《环保活动小组章程》《环保知识十知道》等多项制度要求,真正把创建活动纳入制度化管理,当作一项系统化的工程来抓实抓好。2、组织培训:教职工是环境教育的推动者,教职工的环境知识和能力直接涉及到创建“绿色学校”的成效。因此,学校将积极为教职工提供各种环境教育培训的机会。具体进行以下三方面的培训:环境科学基础知识、环境教育的理论和教学方法,“绿色学校”和环境管理体系的基本概念,按各自职责分工学习和掌握应会的理论知识,以承担起对学生的教育和培养的义务。3、开发校本课程,定期对学生进行环保知识讲座、观看环保专题片、开展专题教育活动,通过教育学习活动,让学生了解有关环保基础知识,自身与环保关系、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人与动物的关系,达到亲和自然、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珍惜生灵的目的。4、结合有关纪念日,开展多种形式的专题教育活动。如植树节、爱鸟日、地球日、世界环境日等,以增强学生的参与和环保意识,主动为环保做贡献。5、利用班队会、晨会、广播等,开展教育活动,让学生自己动手收集资料信息。通过收集、自编、创编的实践活动,进一步受到教育和陶冶,发挥自身的能量为环保尽责出力。并设立以环保为话题的讨论活动,利用每天早上的晨会时间进行,让学生在讨论中明理,提高环保道德,以指导自己的行为。6、发挥少先队组织的作用,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如“办环保小报”、设“环保之声”广播栏目、办“我们身边的环保”电视节目,写“环保征文、儿歌”、“自创环保标语”、开展“社会调查”、参加社会实践“清除白色垃圾”、“回收废物”、“变废为宝”以及冬夏令营等,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在活动中成长,达到自己教育自己的目的。7、以培养学生良好习惯为切入点,抓好对学生的养成教育。开展“一月一个好习惯”的活动,建立“我们承诺好习惯”评比机制,评比板,对每个学生的行为习惯做到有考核、有评比,采取自评、班评的办法,达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从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班级采用“星级中队”制,激励各中队向“绿色中队”迈进。8、设立“环保监督员”、“环保检查组”开展争当“环保小卫士”活动。做到日检查、周小结评比、期末总结表彰,以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增强学生的环保责任感,和“我为环保做贡献”的好公民意识。9、开辟环境教育阵地,创建优美整洁的校园环境和具有人文性的校园文化。充分利用学校现有资源环境设施的特点。创造高品位、充满寓意的校园文化,让墙壁活起来,让它成为一个无声的老师、学校一道亮丽的风景线。10、搞好校园的美化绿化,让学校绿起来,起到环境陶冶人的作用,让校园靓起来,为学生创造雅洁的学习生活环境,让孩子们幸福健康的成长、长大。

四、经费预算及分配:创建“绿色学校”活动所需要的资料及设备必须得到充分地保证。按照教育管理部门的要求,学校要在力所能及的条件下筹措和划拨资金,充分更新教学资源,具体在以下方面保证投入。

1、环境类资料内容购置投入:①书籍、报纸、期刊投入4000元。②幻灯片、录像带、专题教学资料或教学资源库光盘、挂图、标本、计算机、实验仪器等教学设备等项投入:280000元。3、信息交流和工作宣传投入:15000元。

绿色环保调查篇3

关键词:绿色认知;大学生;主因子分析;绿色教育

收稿日期:20151222

基金项目:金陵科技学院课题“绿色大学理念在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中的推广应用”

作者简介:王蕾(1982―),女,博士,讲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社会生态学的教学研究工作。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6)03018202

1引言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列入国家“十三五”规划,对大学生的绿色教育显得更为重要,

[Bp(]十八届五中全会上生态文明建设写入“十三五”规划,这是生态文明建设首度写入五年规划,可见党和国家将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了新水平、新高度。党的十报告明确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强调:“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Bp)]

生态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生态文明是一项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发展的重要战略任务[1]。

大学生处于时代的最前沿,思想活跃,思维敏捷,是掌握新知识、新科技的主要群体,也是实践和传播生态文明的主力军。高校应大力加强对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把大学生培养成为具有高尚的品德、丰富的知识、良好的生态文明观和环境道德观的人才,进而引领全体社会成员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维护自然的稳定和生态系统的平衡,实现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共生、良性循环与持续繁荣,充分发挥高校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引领作用。因此,研究大学生绿色认知的主因子,对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绿色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2研究对象及方法

2.1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随机选择的400名在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范围覆盖“985”、“211”、省属、市属普通高校及高职类院校。2015年5月进行了预调研,认定调查对象对问卷理解的有效度,随后于2015年6月进行了正式调研。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查阅有关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绿色教育、绿色大学等的文献资料及相关书籍,用于大学生绿色认知调研问卷的设计。

2.2.2问卷调查法

(1)问卷设计:从主客观两方面相对应地设计了21个封闭性问题,半封闭性问题3题,开放性问题1题。其中,13个问题涉及到大学生绿色认知的调研。

(2)问卷发放与回收:随机选择在校大学生发放问卷400份,回收386份,回收率为96.5%,有效问卷377份,有效率为94.25%

(3)问卷效度检验:采用专家咨询评价法,内容结构设计的评价效度为86.3%,大于80%,说明问卷的效度较高。

(4)问卷信度检验:采用重测信度法,间隔15d后,随机抽取了20名参与问卷调研的学生重新回答同一份调查问卷,计算两次测量的信度系数R=0.821,说明具有较高的信度。

2.2.3数理统计法

运用统计软件SpSS20对调研的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后,进行主因子分析。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主因子的确定

根据大学生绿色认知的调查问卷统计结果,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13个测度进行了因子分析,获得因子的初始特征值、方差百分数、累计方差百分数(累计贡献率)等数据,如表1所示,提取初始特征值大于1.0的4个主因子,累积贡献率为54.679%,根据认知方面主因子统计规律,累积贡献率达到60%为理想结果,说明分析结果较为理想。

提取方法:主成分分析法。

由表1分析结果可知,经过主因子分析后13个测度被归纳为4个相互独立的主因子。为了进一步命名和阐述各个主因子的含义,调整每个主因子在总体信息量中的贡献率,进行因子矩阵旋转,使因子的含义清晰化,调整后的主因子与13个测度之间的关系如表2所示。

提取方法:主成分分析法。

旋转法:具有Kaiser标准化的正交旋转法,旋转在5次迭代后收敛。

由表2可知,每个主因子对原始变量信息的贡献率是不同的。根据统计学规律,贡献率大的初始变量对主因子性质的影响也较大。因子矩阵旋转后,根据贡献率的大小,各个主因子被重新排序,性质相近的参数相互聚类。各个主因子的信息如表3所示。

3.2学生绿色认知的影响因素分析

数据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影响大学生绿色认知的主要因素有绿色意识、绿色宣传、绿色实践、绿色课程等四个主因子。

3.2.1学生的绿色意识

学生的绿色意识是影响大学生绿色认知的第一主因子,增强大学生的绿色意识成为高校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重中之重,同时也是生态文明教育的主要目的。通过绿色意识的培养可以使学生意识到生态危机的紧迫性、资源匮乏的严峻性,从而自发、自觉、自愿地采取环境保护的行为。

3.2.2学校的绿色宣传

学校关于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绿色校园、绿色科研等方面的宣传成为影响大学生绿色认知的第二主因子,绿色宣传渗透在高校教育教学及科研的方方面面,包括广泛传播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的知识;建设符合生态规律、环境宜人的校园环境;营造绿色环境下校园文化氛围;鼓励环境保护相关的绿色科研等诸多方面,在处处彰显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氛围下,学生的绿色认知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3.2.3学生的绿色实践

除绿色意识及学校的绿色宣传外,学生的绿色实践也是影响大学生绿色认知的主要主因子,大学生接触和习得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知识的渠道较多,更容易接受新知识、新思想,但仅仅具有绿色知识和绿色意识却没有付诸实践是不够的。将知识转化为行动,在行动中检验和修正,才能使学生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思想的认知内化为价值理念,并逐渐拓展到行为模式。

3.2.4学校的绿色课程

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核心和根本任务,高校开展绿色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良好的生态文明观和环境道德素养的大学生。进行绿色教育的核心途径是构建绿色课程体系,包括理论课程及实践课程在内的科学的课程体系。学生在校期间系统的学习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知识,掌握将这种知识应用于实际操作的能力,对学生形成环境保护意识具有重要的作用。

4结语

对影响大学生绿色认知的13个测度进行了主因子分析,确定了影响大学生绿色认知的4大主因子,分别为绿色意识因子、绿色宣传因子、绿色实践因子、绿色课程因子。

为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生态文明观和环境保护素养,高校应适应时代需要,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的核心任务,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绿色课程体系,充分利用各种渠道加强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等相关知识的教育,加强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渗透,营造绿色环保、人与自然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培养大学生的绿色意识,提高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的支持度和参与度。把引领生态文明建设与自身的建设结合起来,强调知识与行动的双重引领[2],引导学生“知行合一”,将绿色意识转化为实际行动。

参考文献:

[1]

绿色环保调查篇4

关键词:绿色金融;绿色信贷;管理机制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15-0031-02

1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经济发展是建立在资源的过度开采和低效利用、经济粗放发展基础上的,生态环境呈现不断恶化趋势,经济发展与生态平衡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面对越来越严峻的环境形势,各地不断加大执法力度,然而节能减排的效果却并不理想。正是在这种背景下,绿色信贷这一经济手段开始全面进入我国节能减排的主战场。2007年7月,国家环保总局、人民银行、银监会三部门联合了《关于落实环境保护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推行绿色信贷,将增加违法排污企业获取资金的成本,甚至切断严重违法者的资金链,可以从源头上解决环境污染问题,避免重蹈“先污染、后治理”的高成本治污覆辙;同时还能够有效防范因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关停引发的信贷风险,促进银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2文献综述

2.1国外文献

绿色信贷在国外早已有之,1974年联邦德国就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家政策性环保银行,专门负责为环保项目的投资提供优惠贷款。《美国传统词典》(第四版,2000年)的解释,将绿色金融称之为“环境金融”、“可持续融资”。目前全球最具影响力的绿色信贷行动组织――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金融机构自律组织(UnepFi)中,已有45个国家的208家金融机构成为签约方。同时,国外绿色信贷理论也日渐成熟,赤道原则、伯尔第斯原则已成为国际银行业开展绿色信贷实践的操作指南。绿色信贷要求商业银行不仅要满足合作伙伴的需要,同时还要意识到自身的行为必须对社会以及生态环境负责。从国际经验来看,绿色信贷产品一般包括(UnepFi,2007):

(1)项目融资。对绿色项目给予贷款优惠。

(2)绿色信用卡。卡利润部分用于世界范围内的碳减排项目。

(3)商业建筑贷款。为节能商业建筑物提供第一抵押贷款和再融资。

(4)住房抵押贷款。推出结构化节能抵押产品,将省电等节能指标纳入贷款申请人的信用评分体系。

(5)汽车贷款。向所有低排放的车型提供优惠利率等。

2.2国内文献

绿色金融,这一概念在国内学术界并没有统一的界定,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以下几种。一是指金融业在贷款政策、贷款对象、贷款条件、贷款种类和方式上,将绿色产业作为重点扶持项目,从信贷投放、投量、期限及利率等方面给予第一优先和倾斜的政策(和秀星,1998)。二是指金融部门把环境保护作为基本国策,通过金融业务的运作来体现“可持续发展”战略,从而促进环境资源保护和经济协调发展,并以此来实现金融可持续发展的一种金融营运战略(高建良,1998)。三是将绿色金融作为环境经济政策中金融和资本市场手段,如绿色信贷、绿色保险(潘岳,2007)。这几种观点,各有侧重,都从不同视角反映了绿色金融的一些本质。另外也有邓聿文(2007)指出绿色信贷目的是引导资金和贷款流入促进国家环保事业的企业和机构,并从破坏、污染环境的企业和项目中适当抽离,从而实现资金的“绿色配置”。

3当前我国绿色信贷机制的现状

《意见》以后,我国商业银行已经意识到了环境蕴含的机遇和风险,以及银行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中国工商银行高调提出要建设绿色信贷模范银行。中国建设银行规定在信贷评审中实行“一票否决制”。国家开发银行着重推动“两高”行业调整产业结构。目前绿色信贷政策已初显成效,其中兰州九州乳液有限公司等38家环境违规企业被拒绝或停止贷款,有的企业还被收回了先前已发放的贷款。据统计,2007年工、农、中、建、交五大银行共收回不符合国家节能减排政策的企业贷款39亿元,同时发放支持节能减排重点项目贷款1063亿元。同时上海银行、招商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也已加合国环境署金融计划项目(UnepFi)。但我国绿色信贷起步较晚,目前只是取得了局部性、阶段性的成果,与预期目标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4当前我国绿色信贷机制存在的缺陷

4.1商业银行商业利益与履行社会责任的冲突

绿色信贷的理念已经暗示了商业银行应尽的社会责任。但是,随着我国商业银行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推进,实现效益最大化成为其主要动机之一,即商业银行是逐利的。在目前政策和盈利环境下,虽然对“两高”行业的贷款已经被谨慎投放,但是贷款余额依然占据了商业银行信贷的11%相当高比例。

4.2银政企三方的“利益同谋”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地方政府始终存在很强的地方保护主义色彩,为了完成上级考核指标、提升政绩,会千方百计地保住企业。同时国有大中型银行,往往也背负着“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宏观政策负担,以及“多贷增效”的企业盈利性目标。

4.2.1银行与地方政府间的博弈模型分析

表1地方政府与银行间的利益博弈

地方政府银行不查处查处通报

贷款(BR1,t)(BR1-BC1,R-C)

不贷款(BR2-BC2,t)(BR2,R-C)

银行指标:BR1―银行贷款获得的收益,BR2―银行实行绿色信贷(不贷款)后获得的无形收益,BC1―污染企业被查处后银行受到的贷款损失,BC2―污染企业转向其他融资渠道贷款使银行丧失客源受到的损失。政府指标:t―政府获得的税收收入,C―政府对双高企业进行查处,要支付的监督考察成本,R―当地环境保护得到的收益。从博弈模型中看到,银行如果对企业贷款,政府不查处的收益为税收t查处的收益R-C。因此政府最好的选择就是不查处。若银行实行绿色信贷政策,如果政府不进行查处,企业会转向其他融资渠道贷款,政府不查处收入t>查处收入R-C,政府会不查处。因此不管银行贷款或不贷款,政府最好的选择就是不查处以获得税收收益t。在政府不查处时,银行对企业贷款的收益为BR1实行绿色信贷的收益BR2-BC2,因此在政府不查处时,银行最好的策略就是贷款。在地方政府对企业查处时,银行贷款收益为BR1-BC1

银行与政府博弈的最终结果就是政府不对污染企业查处,银行对其贷款,双方获得各自的最大收益,但整个社会利益受到损失。

4.2.2银行和企业间博弈模型分析

表2污染企业与银行间的博弈均衡

污染企业银行治污不治污

贷款(BR1,eR1-eC1)(BR1-BC1,eR1-F)

不贷款(BR2-BC2,eR1-eC1-eC2)(BR2-BC2,eR1-eC2-F)

企业的指标:eR1―企业获得贷款经营带来的企业收益,eC1―企业治理污染所花费的成本,eC2―企业不能从银行获得贷款的损失,F―企业被查处交纳的罚款。

从博弈模型中看到,如果企业积极治理污染,银行贷款会获取收益BR1,若不贷款受到损失为BC2,因此银行最好的策略是贷款。如果企业不治理污染给查处,银行贷款收益为BR1-BC1>银行不贷款给企业收益BR2-BC2,银行还会选择贷款。如果银行对企业进行贷款,企业治理污染获得收益为eR1-eC1,而企业不治理污染获得的收益为eR1-F。由于目前对企业的罚金F治理污染收益eR1-eC1-eC2,企业仍不会治污。

因此,银行业和污染企业的博弈结果就是银行对企业贷款,企业不治理污染。这样最终的结果是:银行通过这些贷款大户得到利息收益,政府得到税收收入,而企业不会治理污染改善环境效益,相反会继续污染环境。这就是银政企三方的“利益同谋”问题。

4.3环境污染信息尚未全面完整地进入银行征信系统

2007年上半年,国家环保总局和中国人民银行曾就“共享企业环保信息”联合文件,把企业环保信息纳入企业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银行可以根据企业的行业特征,客观分析企业的环境信息,了解企业有可能存在的环境风险。但是由于企业认识到环境信息影响着其是否能够得到银行贷款,因此企业就有可能隐瞒真实信息,提供虚假信息,或只提供有利于自己的信息,那么银行获取的信息就不充分,无法满足绿色信贷的执行要求。

4.4绿色信贷标准不够细致

目前绿色信贷的标准多为综合性、原则性的,缺少具体的绿色信贷指导目录、环境风险评级标准等,降低了绿色信贷的可操作性。

5完善我国绿色信贷机制的政策建议

5.1提高环保意识,把可持续发展提升到银行的战略层面

关注环保问题不仅是银行的社会责任,也关系到银行业务的开展和可持续发展。因此要把可持续发展和银行社会责任作为现代银行的核心经营理念和价值导向。同时让员工充分认识促进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重要性,明白推行绿色信贷是商业银行责无旁贷的社会责任。只有全员树立了绿色信贷理念,才能在工作中考虑到环保因素,真正将绿色信贷贯彻到各项工作中去。

5.2规范地方政府行为,为绿色信贷推行扫清障碍

改革开放以来,地方政府始终存在很强的地方保护主义色彩,甚至于有些地方政府无视国家的环保政策。从国际经验来看,政府部门行为的调整和约束、银行与各级政府的共识是信贷政策有效支持环境保护的首要前提。因此,我国中央政府有必要将环保指标纳入地方官员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加大环保指标在地方政府绩效考核指标中的比重,并以立法或规定等形式隔绝地方政府对商业银行经营行为的干预。

5.3建立完善信息沟通机制

环保部门应建立并完善环保信息库,与金融部门形成信息沟通机制。商业银行可以借助环保部门的力量,加强贷款风险管理,补充银行信用信息数据库;同时环保部门也可借助商业银行的力量,强化环境监督管理,严格信贷环保要求,促进污染减排。目前我国环保政策和信息零散、缺乏统一管理与机制,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绿色信贷的推行,因而迫切需要尽快建立并完善环保信息库。

5.4实行有差别的授信管理制度

各银行应按照银监会的《节能减排授信工作指导意见》要求,对于不同类别的客户实行不同的授信政策。对存在违反环保法行为的企业,其贷款应当纳入不良类贷款管理;对违反环保规定超标排污的企业,要暂停一切形式的新增融资;对能耗、污染虽然达标但环保运行不稳定的贷款企业,及时调整原有贷款期限压缩授信。

5.5建立有效的绿色信贷激励和约束机制

银行业内部必须建立相应的激励约束机制,为各分支机构实施绿色信贷提供动力。同时还应该制定相应的配套政策,从外部激励商业银行推行绿色信贷,对于绿色环保项目,政府有关部门应采取财政贴息、减免税收等优惠政策鼓励商业银行加大对绿色信贷项目的扶持力度。我国以及国际社会对于环保的重视,为金融机构开辟了一个新的市场,谁能把握住产业结构调整的脉动,以优质的产品占领先机,谁就有可能开拓出一片新的利润空间。

参考文献

绿色环保调查篇5

摘要实证研究大学生绿色环保理念对创业意向的影响,调查面对北京市两所大学,在大样本的调查数据的基础上,分析目标群体绿色环保理念与创意意向的关系。研究表明,有绿色环保理念的学生有更高的可持续发展观,从而有较强的创业意识。并根据研究结论对高校的创业教育和社会支持方面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绿色环保理念创业意向实证研究

一、引言

在我国,环保已成为国家发展最薄弱的环节之一。资源与能源的过度消耗,生态环境污染的严重性等明显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在这个宏观背景之下,我国企业实行绿色管理也愈加重要。本研究以北京林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本科生为调查对象,从学生个人基本情况、绿色环保理念、创业意向和社会环境四个方面对其进行分析,研究绿色环保理念与创业意向的关联。

大学生作为社会的后备力量,他们的意识必会影响将来整个社会的发展。由有环保意识的管理者所领导的企业也必定会重视企业的绿色文化,其作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必然贯穿于企业经营的各个方面,对企业、社会、生态都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问卷整体采用Likert五分量表的模式,问卷由受访者基本信息和调查正文组成。基本信息主要涉及年级、性别、所学专业等八个方面。问卷正文划分为绿色环保理念、创业意向、外部支持三大部分。

本研究依据的数据来自于对北京林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本科学生问卷调查所得一手数据,发放问卷总计500份,其中北京林业大学350份,中国农业大学150份。问卷收回率达97%,有效问卷收回率达86.6%。由于本研究意在突出绿色环保理念的程度,所以未对学校的不同区别分析。

三、数据分析

3.1绿色环保理念

这一部分包含四个维度:受访者对于绿色理念在企业中地位的态度;绿色管理对企业发展带来的影响;企业、管理者与社会责任的关系;大学生对绿色理念的认识程度和环保意识付诸于行动的力度。综合分析,环保理念均分为4.02,可以看出本研究的调查对象有较高的环保意识。

3.2创业意向

第二部分包含四个维度:是否有创业的冒险精神;对于盈利的态度;大学生对于创业所需要的技术与能力是否了解;创业是否符合受访者的价值观;受访者对于所在学校教育环境与创业的关系的认识。综合分析,均分为2.88。调查对象的创业意向并不高。对学生基本情况的不同进行比较,有以两个主要差异:男生的创业意向程度远高于女生;。理工科学生的创业意向最高,其次是经管类,最后是文科、农学类。

3.3外部支持

在问卷的第三部分中,调查了与创业相关的三个主要外部因素,分别是社会文化、银行政策和学校教育,这些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国家政策的影响。本部分整体均分为3.42。

3.4绿色环保理念与创业意向

在调查的433人中,绿色环保理念得分平均为4.02,而创业意向平均得分为2.88,差异显著。总体来看,本研究的调查对象在绿色环保方面是比较突出的,有着强烈的环保意识,也较为清晰的了解绿色与企业的联系。而整体上创业意愿不足,对创业的了解也不够。下面分析各维度的影响关系:

(1)大学生对绿色理念的认识程度和环保意识付诸于行动的力度

这一部分中,受访者差异较明显,有环保行动并深入了解绿色理念的学生的分数远高于其他,但人数较少。而由于不了解的学生占了多数,导致中低分段较为突出。这一部分对于大学生创业意向的影响是比较显著的。

(2)绿色环保理念与创业价值观

由于绿色环保理念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点,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正是企业战略中的主要部分,因此将这两部分数据单独进行分析。

可以看出,随着创业价值观分数的增高,其中所包含的绿色环保理念的高分数段人数也在增加,尤其是3.5-4分段,较前一个区段有大幅度的人数升高。低档分数段人数在不断降低。

(3)基本信息分类比较分析

将男生的调查数据中绿色环保理念与创业意向分数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在创业意向上高分的人数和有较高的绿色环保理念的人数较为接近,男生普遍部分在3分以上,低分人数较少。且高分区段中,创业意向的人数与绿色环保理念的人数并没有固定的高低区分。

由于在专业方面,不同的专业会接触不同的本科教学内容,接受不同的知识,并且由于学生发展方向不同等,这些共同导致了大学生创业意向的差异。结果显示,在创业意向的分数段上,理工类和经管类较高,均有分数在3以上。在整体变化趋势方面,均呈现递增上涨。农学类的分段是在3分左右,在此处分数大幅增加后基本没有较明显的变化。文学类在所有区段上没有显著特点,分数较为平缓。

四、结论

根据调查数据整理分析显示,大学生个体的绿色环保理念的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释其创业意向。影响因素主要有几下几个方面:

4.1可持续发展价值观

“必须研究自然的、社会的、生态的、经济的以及利用自然资源过程中的基本关系,以确保全球的可持续发展”,绿色环保理念作为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素,是最为重要的价值观之一。由于可持续发展涉及到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等方面,必然能将绿色环保理念与企业的战略发展结合起来,也就是当今新兴的绿色管理。有强烈的绿色环保理念的学生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越发重视社会责任与环境责任,而创业是最大限度实现管理者效用的途径,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起到了很大程度的帮助作用,因此提高了这一部分的大学生创业比例。

4.2职业发展方向

这一部分是由大学生专业所体现的。根据前面的数据分析,理工类、经管类学生绿色环保理念对于创业意向的影响是较为明显的。这一部分学生绿色环保意识越强烈,创业意向分数增长趋势越明显。理工类学生创业比例最大,而经管类学生对于绿色管理有较多的了解,使得能将个体的绿色环保理念、可持续发展定位与企业发展相联系。

4.3性格因素影响

第一部分的数据显示,尽管大学生绿色环保意识十分强烈,但个体在环境保护方面做出贡献的程度没有与之相匹配。也就是说,将想法、意识付诸于实践的行动力并不高。将这一部分数据分类研究后发现,同样的情况发生在第三部分。“如果学校为自主创业的在校生提供弹性学制方案,我会尝试”一题的分数与体现受访者个人价值观与创业间关系的题分数有差异。这表明了学生的个体因素既会影响绿色环保理念的调查结果,也会影响对创业意向的分析。缺乏行动力的学生即使有较高的可持续发展认知,但对于其创业意向的实践也不会起到与之相符合的推动作用。另外在创业意向方面,有影响的还有和个人价值观及性格特点相关的冒险精神。创业行为会给大学生职业生涯带来极大的不确定性,如果个体是风险规避的,其选择创业作为职业生涯发展的可能性就低。

五、改进措施与建议

根据研究结果,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希望可以使得更多的有绿色理念的学生能积极投入到创业中,将可持续发展与企业相结合,使企业与社会环境共同进步。

5.1高校提高重视程度

各高校必须提高重视程度,加强对大学生创业的支持帮助力度。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

(1)创业教育应做到普及化和规范化

创业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改变现在本科生很少接触创业知识的现状。并且应开展正规的创业相关课程,减少创业讲座的比例,提高大学生在创业方面的知识水平,从而提高大学生自主创业能力。

(2)与可持续发展相链接

将大学生突出的绿色环保理念表现出来,将其与创业相关联,使得创业教育不仅仅是提供创业的基本知识。这样可以通过提升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的同时提升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为选择自主创业的学生打下良好的基础。

(3)创业教育因材施教

不同性别、不同专业的本科生创业教育的侧重点应有所不同。男生创业倾向性大,应侧重于创业技能和创业素质的培养;不同专业应提供不同程度的创业教育;针对不同性格的学生应有与之相适合的创业教育规划等。

5.2社会支持

国家和社会应给予应有的帮助。针对绿色环保理念的重要意义,社会可以对在科技等领域为可持续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大学生创业企业给予更大力度的扶持,加强绿色技术领域的发展。国家可以针对大学生创业和生态建设两个共同的热点问题提出有帮助的政策,政府可以提出激励政策,如税收优惠、激励的奖项和奖励等。

参考文献:

[1]姜荣国.创业导论-创业意识与企业家精神.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

[2]王国红.创业与企业成长.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绿色环保调查篇6

关键词:绿色食品认证;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食品认证;基地建设;无公害

1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

1.1目标、思路和原则

(1)目标:促进农产品的区域化布局、产业化经营、标准化生产和市场化发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县域经济的发展;(2)思路:按照“政府推进,产业化经营”的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基地建设。按照市场导向和绿色食品事业发展水平,坚持“统筹安排,协调发展,分步实施,稳步推进”的办法。鼓励将地方特色农产品和绿色食品加工企业、养殖企业需求较大的原料产品建设为基地;(3)原则:坚持“政府推进,产业化经营”的原则,坚持集中连片,规模发展的原则,坚持与绿色食品产品认证相对接的原则,坚持多元化投入的原则,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

1.2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创建条件

其基本要求一是基地所在县级人民政府有专门机构负责农业标准化工作和绿色食品工作,对标准化生产有规划、措施和经营保证;二是基地环境符合nY/t391―2000《绿色食品产地环境条件》要求,基地内无工业“三废”(废气、废水、废渣)和城市生活垃圾等污染源;三是有绿色食品工作基础,已有绿色食品产品和龙头企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显著;四是农业生产基础设施配套齐全,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健全;五是农产品生产者(农户)具有建设标准化基地的要求。在建设过程中要建立综合协调组织管理体系、完善的生产管理体系、行之有效的农业投入品管理制度、完善的科技支撑体系、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保护等制度。

1.3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创建的申请和管理

这方面包括:(1)组织管理: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负责基地的统筹规划和组织管理工作,各省绿色食品管理机构负责基地建设的规划布局、现场考查和监督管理工作,县级人民政府负责基地的创建和日常管理工作;(2)创建申请流程:县级人民政府向省绿色食品管理机构(以下简称省绿办)提出创建基地书面申请报告,填写《创建全国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基地申请书》等材料。省绿办对申请材料进行初审,对初审合格的基地进行现场考察,并委托绿色食品定点环境监测机构对基地进行环境质量监测和现状评价。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组织有关专家对各地绿办推荐的申请材料进行评审。符合基地创建条件的,进行正式批准,并与基地县、省绿办签订创建任务书。年检和3年复查不合格,取消基地称号,并进行公告。2绿色食品的产品论证

2.1申请主体要求

具有绿色食品生产条件的国内企业均可申请绿色食品认证。

2.2论证申请

申请人填写并向所在省绿办递交《绿色食品标志使用申请书》、《企业及生产情况调查表》及以下材料:一是保证执行绿色食品标准和规范的声明;二是生产操作规程(包括种植规程、养殖规程、加工规程);三是公司对“基地+农户”的质量监控体系(包括合同、基地图、基地和农户清单、管理制度);四是产品执行标准;五是产品注册商标文本(复印件);六是营业执照;七是企业质量管理手册等材料。

2.3受理及文审

省绿办收到上述材料后,进行登记、编号,5个工作日内完成对申请认证材料的审查工作,并向申请人发出《文审意见通知单》,同时抄送中心认证处,申请认证材料不全的,要求申请人收到《文审意见通知单》后10个工作日内提交补充材料。申请认证材料不合格的,通知申请人,且本生长周期不再受理其申请。申请认证材料合格的,进行现场检查、产品抽样。

2.4现场检查、产品抽样

省绿办在《文审意见通知单》中明确现场检查计划,安排专人现场检查,合格的可以安排产品抽样。

2.5环境监测

绿色食品生产地环境质量现状调查由检查员在现场检查时同步完成。

2.6产品检测

绿色食品定点产品监测机构自收到样品、产品执行标准、《绿色食品产品抽样单》、检测费后,20个工作日内完成检测工作,出具产品检测报告,连同填写的《绿色食品产品检测情况表》,报送中心认证处,同时抄送省绿办。

绿色环保调查篇7

一、高校政府绿色采购的文献回顾

综观国内外政府绿色采购的研究文献,主要集中在政府绿色采购的内涵、政府绿色采购的理论基础、政府绿色采购实践的困境与障碍、政府绿色采购的影响因素、政府绿色采购的政策研究等方面①。但是,对于高校政府绿色采购的研究文献可谓是寥若晨星。仅有的文献主要集中在高校政府绿色采购的可行性分析、实践研究、机制探讨等方面。刘兵等(2007)对高等学校推行“绿色采购”进行了可行性分析,指出高等学校推行“绿色采购”面临的主要问题有:①对“绿色采购”意识淡薄,重视不够;②配套政策不全面,运行欠效率;③监督检查机制不完善,运行流于形式。刘桂芳等(2012)通过对高等院校绿色采购的实践研究,指出高校在推行绿色采购的过程中最为棘手的问题可能就是对绿色采购的认识不足和绿色采购经费的限制[3]。王晓燕等(2013)指出我国高校在推行绿色采购过程中还存在一些诸如缺乏必要的战略规划和机制建设的问题,并提出高校绿色采购应建立在环境至上的标准上,因此,高校绿色采购应建立在5R原则(revaluate;reduce;reuse;recycle;rescue)、全生命周期原则和自上而下原则。高校绿色采购机制由战略与制度机制、流程管理机制和保障与监督机制构成,绿色采购监督机制则是成功实施绿色采购政策的必要保障。综上所述,目前尚无基于低碳视角下高校政府绿色采购方面的研究,而高校作为国家重要的科研基地和人才培养的摇篮,势必需要采购大量的设备、实验耗材等等,因此有必要对高校政府采购低碳消费行为形成机理展开理论研究,以指导高校政府采购的低碳消费行为。

二、浙江高校政府采购低碳消费行为形成影响因素和实践考虑因素的因子分析

(一)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由于政府绿色采购、低碳采购理论研究文献较少,而对高校政府绿色采购、低碳采购理论研究文献更少,再加上对高校政府绿色低碳采购统计数据不易获得、研究工作的可行性等问题,本文采用人文社会科学中广泛使用的专家调查法和因子分析法来对高校政府采购低碳消费行为形成影响因素和实践因素提出的各因子进行识别。本文在借鉴有关文献(王明,2010)[6]并结合高校政府绿色采购低碳消费行为特征的基础上,形成专家调查问卷。调查问卷由调查研究的意义和目的、相关概念的界定、影响因素评分(包括个人基本信息、形成影响因素、实践考虑因素)、问题与建议四个部分的内容组成。问卷采用李克特5级量表,根据影响因素作用的大小,将形成影响因素和实践考虑因素中每个具体问题设计了5个等级。为了提高本次专家调查问卷的代表性和可靠性,专家的来源集中在供应商、高校政府采购相关工作人员(包括财务部门、审计部门、资产部门、采购中心、实验室、二级学院办公室、学科办公室等)、高校其他教师(课题和项目负责人,采购物品的使用者)、政府采购政府主管部门、民间组织等多个层面,以期获得较为全面客观的评判。考虑到专家调查的便利性和可行性,本文较多地对浙江工业大学政府采购工作相关的管理人员、采购人员、研究人员、教师用户等进行专家调查。笔者从2014年11-12月,开展了专家调查问卷的发送、回收与统计工作,共发送140份专家调查问卷,回收问卷124份,问卷回收率达88.6%,其中有效问卷121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86.42%。

(二)描述性统计分析本文使用SpSS18.0统计软件,分别对整理后的形成影响因素和实践考虑因素专家调查问卷数据进行基于均值和方差的描述性统计分析①,根据分析结果,本次问卷的20个形成影响因素的总体均值为3.44,方差的平均值为0.968。因此,本文确定影响因素的筛选标准为均值大于3.44,且方差小于0.968。均值大于3.44的影响因素有9个,而方差小于0.968的影响因素有11个,同时满足这两个条件的因素只有5个。综合考虑均值和方差的大小,本文选择低碳产品价格、产品生命周期成本、高校政府采购预算经费的安排、《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建立政府强制采购节能产品制度的通知》、低碳产品的界定与评价、鼓励企业进行低碳技术创新的需要、产品报废后的生态处理、低碳消费的意识、领先企业积极进行低碳生产、浙江省循环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产品使用过程中的环境跟踪、《节约能源法》12个因素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根据分析结果,本次问卷的15个实践考虑因素的总体均值为3.21,方差的平均值为0.885。因此,本文确定影响因素的筛选标准为均值大于3.21,且方差小于0.885。均值大于3.21的影响因素有7个,而方差小于0.885的影响因素有9个,同时满足这两个条件的因素只有4个。综合考虑均值和方差的大小,本文选择产品的使用寿命、产品所使用的材料是否节能环保、产品使用是否节能、查阅供应商的不良环境记录或报告、优先选择实施低碳技术的供应商、所购产品货源到目的地的距离、产品报废后的处理对环境的影响7个因素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

(三)探索性因子分析根据文献回顾,高校政府采购低碳消费行为形成的影响因素和高校政府采购低碳消费实践考虑因素是崭新的研究,没有现成的、可靠的理论研究成果可以借鉴,在此情况下本文分别对两大问题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法进行主因子识别。(1)高校政府采购低碳消费行为形成的影响因素的探索性因子分析。本文利用SpSS18.0软件得到121份专家调查问卷数据的Kmo值为0.833,根据Kmo值判别标准,本次调查数据适合进行因子分析。同时,Bartlett球度检验结果为:Χ2=677.735,p=0.000,小于显著水平0.05,因此本次调查数据也适合做因子分析。结合Kmo值和Χ2值两个检验结果,本文认为121份专家调查问卷数据适合进行因子分析。根据因子分析法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即Cross-loading交叉负荷应该去掉、因子载荷一般要大于0.4(0.5更好)、特征值一般要大于1、累计方差贡献率(总解释度)一般要大于0.6(可放宽到0.55以上)①。采用主成份分析法提取主要因子,上述12个影响因素获得3个主因子,分别记为F1、F2、F3,这3个主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66.778%,即它们可以反映12个原始变量66.778%的信息量。通过极大方差正交旋转法,得到形成影响因素因子载荷矩阵。各主因子的特征值、因子贡献率和累积贡献率水平如表1所示。根据因子载荷矩阵和表2,环保技术要素因子(F1)包含产品报废后的生态处理、产品使用过程中的环境跟踪、领先企业积极进行低碳生产、鼓励企业进行低碳技术创新的需要、低碳产品的界定与评价五个影响因素,因子贡献率最高,达25.625%。这说明,环保技术是形成高校政府采购低碳消费行为的重要技术保障。若离开相应的环保技术,则在高校政府采购实践中可能没有足够的能力充分考虑环境因素,因而没有足够的能力实施低碳消费。法律法规要素(F2)包含《节约能源法》、浙江省循环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建立政府强制采购节能产品制度的通知》、高校政府采购预算经费的安排、低碳消费的意识五个影响因素,因子贡献率次之,达24.596%。法律法规是形成高校政府采购低碳消费行为的强制性约束条件。采购成本要素(F3)包含低碳产品价格、产品生命周期成本两个影响因素。低碳产品价格和成本是采购人员、教师用户关心的焦点,因此政府采购成本的计算可以左右政府采购低碳消费行为的实施,采用产品生命周期成本进行核算就显得尤为关键。(2)高校政府采购低碳消费实践考虑因素的探索性因子分析。本文利用SpSS18.0软件得到121份专家调查问卷数据的Kmo值为0.665,根据Kmo值判别标准,本次调查数据勉强可进行因子分析。同时,Bartlett球度检验结果为:Χ2=67.028,p=0.000,小于显著水平0.05,因此本次调查数据可以做因子分析。结合Kmo值和Χ2值两个检验结果,本文认为121份专家调查问卷数据可以进行因子分析。按照上文所述,上述7个实践考虑因素剔除两项Cross-loading,即“产品所使用的材料是否节能环保”和“优先选择实施低碳技术的供应商”,将剩余5个因素采用主成份分析法提取两个主因子,分别记为F1、F2,这2个主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60.435%,即它们可以反映5个原始变量60.435%的信息量。通过极大方差正交旋转法,得到形成影响因素因子载荷矩阵。各主因子的特征值、因子贡献率和累积贡献率水平如表2所示。根据因子载荷矩阵和表3,环境及运输要求因子(F1)包含产品报废后的处理对环境的影响、所购产品货源到目的地的距离、查阅供应商的不良环境记录或报告三个影响因素,因子贡献率最高,达32.573%。这说明,高校政府采购实践中已经考虑到了环境因素,且对产品的运输距离、供应商的环境行为有较高的要求。产品要求因子(F2)包含产品的使用寿命、产品使用是否节能两个影响因素。产品使用寿命和节能特性是采购人员、教师用户关心的另一些焦点,因此产品的节能耐用特征可以左右政府采购低碳消费行为的实施。

三、信度和效度检验

(一)信度检验对于高校政府采购低碳消费行为形成的影响因素,本文通过SpSS18.0软件得出上述环保技术要素、法律法规要素、采购成本要素三大主因子的Cronbach'sa系数分别为0.839、0.827、0.705,全部满足内在一致性信度检验判别依据,说明本次专家调查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对于高校政府采购低碳消费实践考虑因素,本文通过SpSS18.0软件得出上述环境及运输要求因子、产品要求因子两大主因子的Cronbach'sa系数分别为0569、0.537,刚好全部满足内在一致性信度检验最小可以接受的范围,说明本次专家调查问卷具有可以接受的信度。

(二)效度检验本文设计的专家调查问卷,是在基于政府绿色采购影响因素相关文献并结合高校政府绿色采购低碳消费行为特征的基础上而形成的,因此具有可靠的理论和现实依据,并且在专家调查问卷设计后,经过了两轮修改,使专家调查问卷的内容得到了完善,从而有效保证了专家调查问卷的内容效度。此外,根据86.42%的有效问卷回收率,也可以认为本文专家调查问卷有较高的内容效度。对于高校政府采购低碳消费行为形成的影响因素和高校政府采购低碳消费实践考虑因素,本文均通过Kmo和Bartlett球度检验,通过主成份分析和极大方差正交旋转法得到了各自的主因子,所以本文认为121份专家调查问卷均满足收敛效度要求。同时,由于高校政府采购低碳消费行为形成的影响因素三大主因子间的相关系数均小于任何一个维度的Cronbach'sa系数,高校政府采购低碳消费实践考虑因素两主因子间的相关系数均小于任何一个维度的Cronbach'sa系数,所以本文认为121份专家调查问卷均满足区别效度要求。综上所述,通过信度和效度的检验,本文认为可以接受探索性因子分析的相关结论,此次121份专家调查问卷得到的分析结论是可靠和有效的。

四、促进浙江高校政府采购低碳消费行为形成的对策研究

根据前文对浙江高校政府采购低碳消费行为形成影响因素和实践因素的因子分析,可以得出环保技术、法律法规、采购成本、绿色产品是促进浙江高校政府采购低碳消费行为形成的关键影响因素。因此,本文从以下四个方面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措施,以促进浙江高校政府采购低碳消费行为的形成。

(一)大力发展环保技术这里的环保技术主要包括产品报废后的生态处理、产品使用过程中的环境跟踪、低碳产品的界定与评价、领先企业进行低碳技术创新等方面,即可以分为生产绿色产品的绿色低碳技术和政府绿色采购的新技术和新方法。因此,大力发展环保技术主要从以下两方面着眼:一方面,企业和高校结成产学研技术联盟大力发展绿色低碳技术,将产品在整个生命周期内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另一方面,加大对高校政府采购工作相关人员的培训力度,通过举办专题会议与专题研讨、建立政府采购工作QQ群和微信群等多种方式,普及政府采购知识,加强政府采购工作相关人员、教师用户对绿色低碳采购流程、绿色低碳产品的学习和了解,增强政府采购人员相关工作人员和教师用户的低碳消费意识,运用政府采购新技术和新方法,确保采购大量的绿色低碳产品。

(二)健全法律法规法律法规的强制性约束有利于促进高校政府采购低碳消费行为的形成和发展。现阶段,关于政府绿色采购的法律法规有《政府采购法》、《节能产品政府采购实施意见》、《关于环境标志产品政府采购实施的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建立政府强制采购节能产品制度的通知》对高校绿色采购低碳消费的影响、《节约能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等,但根据前文的因子分析法,只有《节约能源法》、浙江省循环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建立政府强制采购节能产品制度的通知》、高校政府采购预算经费的安排等影响因素是形成浙江高校政府采购低碳消费行为的重要因素。这说明,现阶段的政府绿色采购法律制度还存在完备性、结构性和功能上的缺陷[8]。因此,健全法律法规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①对现行政府绿色采购法律制度的缺陷进行修订和完善,并及时制订《政府绿色采购法》。②健全高校政府绿色采购战略与制度机制、流程管理机制和监督保障机制,完善高校政府绿色采购规章制度,整合政府采购领导小组、实验室与资产管理处、计划财务处、采购中心、审计处等部门资源,形成合力,同时将绿色采购业绩纳入各级领导考核指标体系中。③将绿色低碳采购经费预算标准纳入相关规章制度中,确保绿色采购资金充足到位。

(三)运用生命周期成本采购成本是政府采购人员、教师用户首先考虑的问题。绿色低碳产品由于受生产技术水平、环境标准、生产投入等因素影响,初始价格往往比传统产品要高,但绿色低碳产品的使用在某种程度上会产生一些正外部性,从而带来环境收益;而传统高能耗产品的使用在某种程度上会产生一些负外部性,从而带来环境成本。因此,考虑环境成本,绿色低碳产品的生命周期成本可能更低,而传统高能耗产品的生命周期成本可能更高。因此,要加大政府采购工作相关人员和教师用户的低碳消费意识,积极推广生命周期成本核算。

绿色环保调查篇8

关键词:农业院校;学生绿色教育;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0-0001-02

一、前言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提出后,绿色发展理念作为重中之重被提上日程,绿色教育也随之成为各领域专家学者研究的新热点。农业院校作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绿色发展人才的输出基地,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有机地融入一些绿色教育内容,是时展、社会进步提出的必然要求。

二、绿色教育的理论概念

“绿色教育”是近年才被提出的,因而学术界对此尚未有明确的定义。从广义上来讲,“绿色教育”的内涵是“指在教育过程中融入绿色发展理念,将自然科学技术教育与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并驾齐驱。”从狭义上来讲,“绿色教育”主要是指:“使有关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等课程,成为大学生必修课、基础课。”本文将大学生绿色教育定义为:“将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及可持续发展等思想和观念,依托于环境和资源科学教育,结合不同学科的特点,融入到大学生教育活动中的各个要素中,为国家和社会培育具有高素质性、专业性、可持续性发展的绿色人才。”

三、研究对象和方法

本文采取随机抽样的调查方法,以北京农学院各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自编问卷,对北京农学院各专业学生的绿色知识、绿色意识、绿色态度、绿色行为、绿色教育等五个方面进行调查,运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调查数据的统计与分析。

四、农业院校学生绿色教育现状调查

问卷主要采用纸质问卷和电子问卷两种,调查北京农学院各学院、各年级的学生,其中共发放调查问卷310份,回收问卷303份,问卷回收率为98%,有效问卷302份,有效率为97%。

1.绿色知识。绿色知识模块,主要选取“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等有关绿色知识、“了解绿色知识和信息的渠道”、“pm2.5”与“世界环境日”等四个知识点。通过“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等有关绿色知识的相关调查,我们可以得知,学生表示一般了解的占68.9%,了解的占23.8%,不清楚、完全不了解的人数仅占到7.35%。在“pm2.5是什么”选项的回答中,7.3%的学生认为是悬浮颗粒,57%的学生认为是可吸入颗粒物,只有31.7%的学生认为是可入肺颗粒物,另外有4%学生表示不清楚pm2.5是什么。在“世界环境日是每年的几月几日”的选项中,只有29%的选出正确选项,另外有接近一半的学生表示不清楚。在“您通过什么渠道了解绿色知识和信息”的选项回答中,学生的知识信息来源渠道依次是互联网手机(72.8%)、标语或宣传活动(39.1%)、课堂学习讲座或培训等(31.1%)、亲友同事或师生间交流(22.5%)。

2.绿色意识。绿色教育是各种思想观念的总和,包括实践中产生的感知、认识和思维,并依托于其所在的环境、资源以及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

3.绿色态度。绿色态度是指人们在生活中关注环境问题,并积极参与生态环境治理的认知情况的基本反映。在“您认为个人行为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的选项回答中,40.4%和47.7%的学生分别认为自己绿色环境行为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非常大和比较大。仅有8.6%和3.3%的学生认为作用是一般和很小的。

4.绿色行为。绿色行为是人们对自己生活的周边环境遇到问题或产生需求时做出的有利于自然发展的直接反应,它也是衡量人们绿色道德意识高低的重要标志。在本次问卷中,对于“在公共场所见到垃圾是否会主动清理”的选项回答中,0.7%的学生选择从不会主动清理,17.2%的学生几乎不会主动清理,59.6%的学生偶尔会主动清理,只有22.5%的学生选择会习惯性的去主动清理。在“您一般出去玩是乘公交还是打车”的选项回答中,41.1%的学生选择外出乘坐公交车,51.7%的学生外出选择一般乘公交,偶尔打车。只有4.6%和2.6%的学生外出选择打车或者自己开车。

5.绿色教育是学校教育活动的一种,其秉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理念,对学生进行一定的绿色教育,帮助学生树立起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环境意识。在“学校是否开设绿色课程”的选项回答中,只有17.2%的学生选择有开设绿色课程,34.4%和47.7%的学生认为没有和不清楚。“学校是否有组织绿色教育方面的活动”问题回答中,31.8%的学生选择学校有组织绿色教育方面的活动,21.9%的学生表示学校没有相关组织,另外有46.4%的学生认为并不清楚。在“如果学校组织相关绿色教育活动”只有7.3%的学生表示一定参加,83.4%的学生选择尽可能参加,剩余比例的学生选择尽可能不参加和绝不参加。究其原因主要是没有时间或认为没有参加的必要。从对学生绿色教育的问题回答中我们可以得出,虽然学生在绿色教育活动方面的意识已经足够,但是其实际绿色教育相关活动的实践能力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

五、农业院校学生绿色教育存在的问题

1.绿色知识相对薄弱,多流于口头,缺少一定的实际行动。通过分析问卷调查的结果,我们可以发现:大学生对环境问题足够关注,且认知也比较客观;虽然较大比例的大学生对绿色知识明确表示了解,但是其在有关绿色教育的常识性问题却选择错误。由此可以得知,不少大学生对绿色教育的相关知识并非真正了解,并且也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

2.绿色知识多元化,信息不确定性,辨别能力弱。科技的进步,使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越来越多样化。除了课堂,微博、微信、讲座、培训及亲友同事或师生间的交流,都能为学生获取绿色知识,增加绿色素养提供一定的便捷渠道。但是现在的网络信息混杂、良莠不齐,真假难辨,导致信息的不正确性。因此,虽然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多,但是其真假辨别能力还有待提高。

3.绿色教育效果欠佳,关注度低,缺乏参与的积极性。学校教育对学生绿色观的形成有着十分重要的塑造作用。但是通过本次的调查,我们得知:学校在绿色教育方面准备的工作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之处,因此其取得的效果甚微;而且相关课程数量少,绿色活动缺乏,相应绿色社团的质量参差不齐,再加之宣传不到位,导致学生对绿色教育的关注度不高,重视度或参与度则更低。

六、农业院校学生绿色教育的培B策略

1.加强绿色课程建设,形成教育合力。绿色教育需要通过一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设计来实现。生态课程建设也需要其他方面课程的配合,通过有机渗透、交叉学习等,来达到共同促进绿色教育效果的目的。高校应整合其资源,利用本校的自身优势,在主攻专业上加入一些有关绿色教育的内容,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自觉性,同时通过丰富教学内容、强化专业知识,增强学生的环境素养,避免学生孤立地看待社会资源、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等问题。此外,为培养农业精英人才,学校也应结合当前国家的相关政策和社会的关注热点,积极地献言献策,培养出农业领域的高素质人才。

2.开展绿色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学生在课堂中对知识的吸收总是有限的。只有将专业教育和社会实践进行一定的结合,才会在实现知识融合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借助网络媒体力量,营造绿色校园。网络科技的不断普及,使期刊、杂志等传统媒介,被网络媒体逐渐挤出人们的视野。这主要是因为网络新媒体的信息传播更加及时、便捷,因而整合现有学校的网络资源,扩大绿色教育覆盖面,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树立绿色意识,参与绿色活动。此外,学校也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关注绿色环境,建立生态可持续发展思维模式与行为模式,打造一个全面的生态文明教育资源平台,从而提高学生的绿色素养。

七、结语

绿色校园的建设主体是学生,执行者也是学生,因此,不论是在校园环境还是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都是学生在起主导作用。建设绿色校园可以通过向全校师生宣传绿色思想、推行绿色活动等,从而实现保护校园环境、丰富校园文化的目的。

参考文献:

绿色环保调查篇9

1选择合理的研究目标

选择合理的目标,是实现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重要前提。在体系研究过程中,往往不能直接表达社会需要,并存在诸多社会需求的矛盾。因此研究者必须在不同的利益冲突中选择恰当目标,以实现决策的科学性。同时确立最终目标还可明确工作的研究方向与尺度,提高研究效率与质量。结合这一目标,当前我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研究总体目标为:坚持全面、可持续、协调的发展观念,力争3—6年时间内建立与我国国情相符的基本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框架。具体来说,在实现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理论与框架的基础上,进行环境实物量核算、环境价值量核算等体系建设,以个别地区试点的情况,加快推广宣传环境核算体系,为全面实现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奠定基础。

2加快资源环境损耗核算

首先,实现环境调查的制度化,通过对环境污染状况及损失调查,建立损失估算计算模式;其次,根据国家技术组提供的调查表,完成数据采集工作,实现对大气污染损失环境污染损失固体废物污染损失以及水污染损失等核算;再次,根据国家技术组提供的各企事业单位的环保支出情况调查表,对各单位的环保支出进行调查,以获得内部环境治理污染的成本情况。可见,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数据的采集或处理涉及到卫生、环保、农业、统计及城建等多个部门之间的配合。

3国民经济核算的技术途径

首先,完善系统的分析与评价理论,加快方法与应用的研究;其次,根据我国可持续发展需要,不断完善或改进经济核算的理论方法,讨论自然资源和环境的价值关系,建立绿色经济核算体系账户,及时调整系统经济指标,以获得如绿色增加值、绿色国内生产总值等关键指标。再次,在建立绿色经济核算体系账户的前提下,对现有的经济分析理论和方法实现修正,构建绿色经济计量模型、绿色投人产出分析矩阵和模型、绿色经济运行监控体系等;最后,根据绿色经济核算体系理论,计算绿色经济指标,对我国经济状况进行分析,并提出合理性建议与规划。

4完善配套的法律法规体系

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为了确保其制度的连续性、数据的真实性等,需要各行各业提供核算资料,包括绿色环境核算、绿色会计核算、绿色统计核算等,这就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来支撑和保障,例如: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会计法规、统计法规、审计法规、资源环境法规以及政策、信息共享等制度,只有这样,才能确保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顺利发展。

5建立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评价标准

由于我们面临较复杂的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研究,因此需要将原本复杂的问题划分成若干个简单部分,出于对我国资源、环境统计工作较为薄弱的考虑,再加上资源环境核算的复杂性,应建立一套完善的工作规程、评审标准与评价体系。将资源和环境核算加入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既涉及到实物核算,也包含价值核算,这也是资源与环境核算的难题所在。目前,国际上尚未确定统一估价方式,其理论仍需进一步研究。

因此,在我国开展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研究,只能循序渐进,而不可能一步到位。必须在核算体系中,坚持“由易到难”、“先开展实物核算、再开展价值核算”的原则。同时建立与当前发展状况相符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国民经济核算指标及评价标准。其中评价标准的建立,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出发:体系的应用前景与应用效果、科学理论价值、开展试点应用、试点的具体内容、培训体系、推广形式等,以及研究成果的潜力、成果的综合效应等。

绿色环保调查篇10

关键词:绿色大学;环境管理体系;iSo14000

一、引言

开展绿色教育是绿色大学的特点之一,绿色大学的教育体现在学校的管理、学校的校风、师生言行、教学和学习氛围等等各个方面,其中,学校的管理及其运行是相当重要的方面,学校整个运行有着很强的教育性,它比单纯的环保知识的课堂教学更有行为教育意义。所以,绿色大学应当将环境管理的思想纳入日常全面管理工作中,制订环境管理制度,开展有效的参与性环境育活动,创设环境保护的文化氛围,全面提高师生的环境素养[]。iSo14000的核心内容,如持续改进、污染预防等与我国现行环境管理制度所遵循的可持续发展等指导思想基本一致,而绿色大学的本质特征,就是在学校建设中体现可持续发展教育理念,由此可见,将iSo14000标准的理念引入到绿色大学环境管理体系的建立中,能够提高其可持续发展能力,必然会为大学的环境建设和管理发展带来全新的活力。

结合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实施学校环境管理,能够产生使学校的环境教育由集中于课堂教育转向面对全校和社区,由偏重显性课程转向发挥隐性课程等一系列的作用,既能够全方位带动环境教育的开展,又同时检验环境教育的效果,无疑能够推动学校环境教育进入一个崭新的境界[]。

二、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介绍

iSo14000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第207技术委员会(tC207)组织制定的环境管理体系标准,其标准号从14001至14100,统称为iSo14000系列标准[]。iSo14000系列标准融合了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在环境管理方面的经验,是一种完整的、操作性很强的体系标准,包括为制定、实施、实现、评审和保持环境方针所需的组织结构、策划活动、职责、惯例、程序过程和资源[]。

随着人类的发展,环境问题日益严重,一直以来,管理专家和环境专家都在寻找一种系统地管理环境问题的方法。1992年,英国颁发了BS7750—1992《环境管理体系规定》标准;1993年7月10日欧共体正式公布了《环境管理审计规则》(emaS);德国于1995年依据emaS制定了《环境审计法》及三个条例;国际标准化组织于1993年6月正式成立了环境管理委员会(iSo/tC207),正式开展环境管理体系和工具方面的标准工作,其核心任务是研究制定iSo14000系列标准,规范环境管理的手段,以标准化工作支持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

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是iSo14000系列标准中编号为14001—14009这一部分,它是整套标准的“龙头标准”,是唯一的规范性标准[],它要求在其环境管理体系中,必须适当地控制各个基本要素,通过要素的有效实施,实现预防为主、不断改进的过程。

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分为五大部分:①环境方针;②规划;③实施与运行;④检查与纠正措施;⑤管理评审。这五个基本部分包含了环境管理体系的建立过程和建立后有计划地评审及持续改进的循环,以保证组织内部环境管理体系的不断完善和提高。iSo14000体系又可分成17个要素,这17个要素构成了环境管理体系的基本要求,而按照17个要素(标准)的要求制定相应的执行程序就构成了运行体系[2]。

三、基于iSo14000标准的绿色大学环境管理体系

3.1体系的构建目标

在当前环境问题的危机中,学校教育在推波助澜,扮演着物化人性再生产者的角色,真正的环境教育应该是对整体教育的重新思考,为现代学校教育重植人性根基[]。而绿色大学是在当今生态文明时代,用可持续发展观念进行绿色教育和绿色管理的大学,未来建设和发展将会把环境管理概念融入日常环境教育之中,把学校的环境管理作为环境教育的重要途径来抓。

学校环境管理是环境教育的一部分,学校环境管理的全过程包括方针、指标、管理方案、检查整个过程及其生成的各种程序、规范和制度本身都可以成为学校的环境教育,或者是它的一个组成部分。对环境教育来说,环境管理的建立与运行过程也是实施环境教育的过程[]。而环境管理和环境教育最终目的是相同的,即是培养人们良好的环境行为来保护我们共同的生存环境,环境管理与环境教育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借鉴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就是试图为环境管理融入环境教育寻找对策[]。

3.2体系的构建原则

①符合14000的普适性原则

iSo14000体系适用于任何类型、规模、以及各种地理、文化和社会条件下的组织。基于iSo14000标准构建的绿色大学环境管理体系,同样符合普适性原则。绿色大学在现有管理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动学校在管理的各个领域纳入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思想,与其他各个管理层面相结合,提高管理水平、加强环保意识,起到可持续发展功能区的社会示范作用。

②针对绿色大学特点

绿色大学提供了全体师生参与的学校氛围,表现出可持续发展思想在学校管理方面的要求。而绿色大学环境管理体系的构建,正是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管理本质观,立足学校长远发展来制定和规划各项管理的方针和政策。环境管理体系的构建,切合绿色大学的特点,强调各项环境管理工作要令学生以及现实社会获取最大的满意,为学校进一步发展打下更扎实的基础。

③强调全过程管理

iSo14000要求组织从项目立项、设计、施工、验收、运营等生命周期的各阶段控制环境因素,减少有害的环境影响。绿色大学构建环境管理体系时,本着在实施管理时,做到事先控制准备过程,事中控制实施过程,事后控制整改过程的全过程管理原则,通过环境管理体系的例行监测、内部审核、外部审核、纠正和预防措施等手段的实施对环境教育以及相关活动进行全过程管理;#p#分页标题#e#

④强调绿色大学整体功能的持续改进与提高

构建绿色大学环境管理体系,通过改进与优化绿色教育的结构要素,采取必要的结构改革措施,为社会培养和输送各类具备可持续发展理念与相关知识的绿色人才,以实现环境教育与管理的最终目标;通过改进与优化绿色科技的结构要素,对社会绿色科技产业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适时改进与优化绿色校园等相应的结构要素,始终保持模范绿色校区,更好地为全社会的绿色社区建设做出贡献。

3.3体系构成

基于iSo14000标准的绿色大学环境管理体系包括五个组成部分:一是理念系统,二是策划系统,三是制度系统,四是监控系统,五是改进系统,并由此构建了科学的运行机制.

(一)理念系统

基于iSo14000标准的绿色大学环境管理体系的构建是基于以下基本观点:

①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管理本质观,环境管理服务于环境教育,环境教育的关心重点由最初的单纯对自然环境的保护,逐渐地转移到现代的对整个人类历史文明发展模式的反思、对现代工业文明的审视、对人类未来生存形态的思考,这正是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在环境教育及管理中的集中反映[]。

②坚持“满意的管理观”。环境管理的全过程要始终贯彻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管理是否有效,是保证环境教育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不断提高满足学生和社会要求的能力,就是提高环境管理的有效性。

(二)策划系统

实施环境管理的监控首先应该对环境管理监控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做好事先的策划工作,这可以保证所建立的体系本身的质量,以及体系运行的有效性。根据iSo14000的要求,做好事先的策划工作。

在实施环境管理监控中可对环境管理制度,管理计划的制定、调整,管理方法的改革以及各项环境管理监控措施的出台等等,都做好事先的策划工作,并根据绿色人才培养目标所规定的在环境管理方面要达到的预期效果制定监控目标,对环境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分层次解决,始终坚持“绿色人才的培养,以及绿色科技的创新与应用”为环境管理监控的目标。

(三)制度(文件)系统

绿色大学采用iSo14000标准的模式编制文件,文件分为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文件、报告记录四个层次。除了满足iSo14000标准要求,制度系统还应保障文件的适用性、有效性,可操作性以及文件间及不同活动和职责间的顺畅衔接。

制度系统对作用、职责和权限需要做出明确规定,并形成文件予以传达。为便于有效的环境管理,应建立保持一套程序,管理本标准所要求的所有文件。

(四)监控系统

监控系统建立的关键性工作是要全面识别绿色大学环境管理的主要过程,并针对管理的主要过程,设计管理控制点,制定管理标准。同时,建立了内部审核、管理评审、检查与评估、管理质量投诉、满意度调查等手段有机结合的环境管理监控体系。

(五)改进系统

持续改进是基于iSo14000标准的环境管理体系的精髓,其主要通过日常检查、目标管理、学生满意度调查等方式及时发现管理活动中的各种“不符合项”,通过分析原因,及时制定纠正和预防措施,使环境管理的改进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内控机制。

四、基于iSo14000标准的绿色大学环境管理保证运行机制

科学的运行机制是基于iSo14000标准的环境管理体系区别于传统管理的重要方面。绿色大学环境管理体系参照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的pDCa管理模式:策划(p)—实施(D)—监控(C)—改进(a)即p—D—C—a的方式循环,从机制上确保对管理过程中的每一环节实行实时、动态的监控管理,推动环境管理的不断发展和环保教育质量的持续提升。绿色大学环境管理体系是个动态的,需不断发展和完善的体系,环境管理体系的pDCa循环不是封闭的,而是一个开环系统,不是在原有的水平上停滞不前,而是通过管理评审等手段提出新的要求和目标,实现环境绩效的持续改进[1]。

绿色大学环境管理体系首先应制定切合实际的方针,指引管理工作的实施。

环境方针必须包括的内容如下:(1)学校承诺污染控制及污染预防,提出污染控制对象;(2)学校承诺持续改进,提出改进方向;(3)遵守环境法规及其他相关要求;(4)建立科研、生产部门及后勤部门的应急系统,制定相关方案;

(一)规划

(1)初始环境评审:初始环境评审是明确环境管理现状的手段,其结论是建立环境管理体系的技术基础和前提条件。

环境评审的内容主要包括:①对组织的环境表现进行评价,确定改进的需求和可能性;②利用产品生命周期分析的思想明确组织产品;③收集、分析和评审组织现有与环境相关的制度、职责、程序等信息资源和文件,作为体系的基础。

(2)行动计划:包含以下的内容:①方案制定的必要性;②方案执行和相关人员组成和分工;③经费预算及其分配;④方案实施时间和工作进度安排,每项工作的具体目标要求;⑤检查或考核的方法和要求。

(二)实施与运行

绿色大学环境管理部门的组织机构及其各自的职能如下:

①校长

主持大学的全面工作;制定和颁布环境方针;任命环境管理者代表;批准环境管理目标;批准和颁布《环境管理手册》;确保对环境管理体系进行策划,对大学的环境负最终的责任;落实组织结构,确保组织内的职责和权限得到确定和沟通;落实各级各部门环保责任;主持环境评审等。

②主管副校长

按照iSo14001标准建立、实施和维护环境管理体系;向校长汇报环境管理体系运行情况,并提出改进意见;负责与相关方协调环境问题,联络认证机构;审核环境目标、指标与环境管理方案的可行性,批准认定的重要环境因素;主持重大事故的调查分析和处理;组织管理评审等。#p#分页标题#e#

③基层部门

基层各部门是具体贯彻执行环境方针和目标的部门,主要负责组织本部门环境因素的识别,做好与其他部门的协调工作,接受上级部门的监督与指导等。

下面就一些部门的职责具体介绍:

院长/系主任:选择环境教育的课程,指定环境课程的实施方式以及环境教育课程的评价方式;组织制定本院的环境保护规章制度;指派相关负责人指导、协调、监督、检查本院工作,对院里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纠正等。

后勤管理部门:负责大学整体环境因素的识别,进行汇总登记;组织制定环境目标、指标及环境管理方案;组织对校园整体环境绩效的检查、监督;对潜在的事故和紧急情况制定应急预案等。

科研部门:负责识别科研活动中环境因素;做好实验室化学品的管理,制定科研活动中的环境管理方案;对可能产生重大环境影响的科研活动进行定期的检查,并对出现的问题及时纠正,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等。

生产部门:编制清洁生产计划并组织实施,编制物料需求计划;控制物料的使用并负责产品的质量;在生产过程中开展节约资源、材料及其再利用的活动;做好生产过程中的各种废弃物的分类和管理工作;对生产过程中潜在的事故和紧急情况制定应急预案等。

(三)检查与纠正措施

在实施建立绿色大学环境管理方案和措施的过程中,根据制定的计划目标和工作进度安排,定期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并及时予以纠正,以实现不断改善学校环境的目标。

(四)总结工作

体系经过一段时期试运行,管理者代表组织培训合格的内审员实施内部审核。审核文件的完整性、一致性、与iSo14000标准的符合性等内容,审核结果形成文件并报送最高管理者。此后,最高管理者应组织中层管理者对内审结果、目标指标完成情况、体系改进的可能性和需要等进行评审,以确保体系持续适用,充分和有效。

至此,环境管理体系已完成一轮pDCa循环。组织在实施改善的同时,环境管理体系进入了新一轮的循环[]。环境管理体系是通过建立内部组织机构和各环节工作评估、监控和反馈系统,加强管理控制,实现对环境管理全方位、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监控,形成自我调节,自我控制,自我完善的闭合体系,保证环境管理体系的稳步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宏立,付永川.论环境管理体系标准iSo14001在绿色学校创建中的应用[J].大众科技,2006,6:95-96.

[2]沈剑.iSo14000与学校环境管理关系浅析[J].污染防治技术,2010,23(4):42-44.

[3]黄敬文.建立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的研究[J].五邑大学学报,2002,16(1):67-70.

[4]刘雙赫,裘奇龙,朱亮.构建国际绿色贸易制度的探讨[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10(2):110-111.

[5]张剑青.企业15014000环境管理体系建立实施与审计[D].天津:天津财经学院,2001.

[6]翟亚军,方淑芬.iSo14000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J].资源与环境,1997,(2):23-26.

[7]高德胜.找回失落的人性——论环境教育的转向[J].高等教育研究,2008,29(2):1-6.

[8]吴祖强.iSo14001与绿色学校[J].环境教育,2001,(5):31-32.

[9]朱琨.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应用于高校环境教育的探索[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24(4):92-98.

[10]吴祖强.关于高校开展环境教育的思考[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7,(2):2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