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工程规划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5:43:56

城市工程规划篇1

工程管理作为一个学科,它是工程技术与管理科学交叉而生的复合性学科。其学科属性是属于管理类,但是,由于其管理对象是建设工程项目,其具有的特殊性需要具有相关工程技术方面的知识基础。可以说,工程技术知识是其重要的学科基础。1998年教育部进行学科专业调整后,工程管理专业其培养目标明确定位为“培养具备管理学、经济学和土木工程技术的基本知识,掌握现代管理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手段,能在国内外工程建设领域从事项目决策和全过程管理的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学生毕业后能在建筑施工、工程投资策划、工程规划设计、工程监理、工程咨询等单位以及政府职能部门、金融机构等领域从事工程项目管理工作。目前在设置工程管理专业的院校中,其学科方向分为房地产方向、工程项目管理方向、投资造价方向居多。总体来讲,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均应具备如下一些基本知识和能力:(1)工程建设过程所涉及的有关技术、经济、管理和法律等领域的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2)工程建设全过程所需的综合性决策能力、管理能力和素质以及相应的知识基础;(3)能够在工程建设、房地产等相关专业管理领域从事管理工作的职业适应能力;(4)在管理工作中独立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科研、组织管理能力,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创新意识和较高的综合素质。根据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科要求和必须具备的能力,可以看到,《城市规划原理》课程的主要任务是通过该课程学习,使工程管理专业学生掌握城市规划、城市建设与管理方面的基本技能,熟悉城市空间形态规划设计知识,初步具备各类用地规划设计与管理的能力,为工程管理专业其他相关专业课的学习奠定基础。城市规划原理课程设置已由城市规划专业肩负指导城市发展的重任转变为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职能。所以,基于其角色转变,在教育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甚至由于科技的发展,在教学手段上都将发生根本的转变。

二、城市规划原理课程特点引发的问题

《城市规划原理》课程系统阐述了城市规划的基本原理、城市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以及规划设计的经济问题,涉及到经济、政治、建筑、工程技术、艺术等多方面的内容。在学习过程中,要求学生对城市及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及发展过程有所了解,能够掌握城市规划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方法,对城市总体布局规划、道路交通系统、居住区规划、城市公共空间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等内容较为熟悉。城市规划原理作为工程管理专业的技术平台课,涉及到的学科门类较多,具有政策性、综合性、实践性和应用性等基本特点,由此也造成一些学习障碍。首先城市规划原理有关政策性的内容让学生感到乏味。城市规划学科是为了实现一定时期内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对城市的空间系统进行优化配置,偏重于城市的物质形态部分,涉及城市产业的区域布局、建筑物的区域布局、城市工程设施的布设、道路及运输设施的设置等,与政策相关的叙述性、理解性的内容比较多,这很容易让学生感觉枯燥而失去注意力。其次城市规划原理具有综合性的特点令学生困惑。课程涉及到经济、社会、生态、文化、地理、技术、法律等多方面内容,呈现出知识面广,体系复杂,内容跨度较大的特点,令初学者往往难以把握学科的框架、体系而陷入一片混乱之中。最后城市规划原理课程设置缺乏相关实践性让学生只会被动学习。课程中包括建筑设计、中外城市建设史、城市规划设计、城市景观设计、城市道路与交通、居住区规划、城市工程系统规划、城市总规设计、城市详规设计、城市规划管理与法规等逻辑性和连贯性很强的知识,这些知识由于压缩为一章或一节,且没有设置相关的实践环节,学生很难通过一门课程的理论学习掌握整个城市规划的学科体系,对城市规划的一些新思想、新理论更是不能理解、不感兴趣。

三、面向工程管理专业的“城市规划原理”教学

要有效提高城市规划原理课程的教学质量,达到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要求,重在抓好以下几个环节。

1.教学目的的确定

综合前述专业特点、课程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多学科性的工程管理专业是以工程技术类知识体系为基础平台,而综合性的城市规划原理又是这个基础的一门入门专业基础课程。因此,在该课程教学活动当中,我们既要看到该学科的基础性特点,深入解析学科的知识点,又要重视工程管理专业的全过程性管理要求,在此基础上理清该学科的脉络体系,从学科的特点和专业的要求两方面寻找平衡点。具体来讲,可以从下述三个方面确定课程的教学目的。首先,要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来消除城市规划的深奥感。使学生深刻理解城市规划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城市发展问题而做的规划和计划。其次,使学生能站在宏观的社会经济发展背景的角度,通过收集、分析、处理大量多方面的信息,用长远规划的眼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即对待问题能以一定的深度去分析,为后续课程提供知识基础,而不是就事论事只揪住细节不放。第三,通过本课程系统的学习,在意识深处,树立科学的城市发展观和思维方法,如:可持续发展观、低碳经济等,以指导学生毕业以后的工作。

2.课程构架的梳理与重构

对课程构架的梳理与重构是在保证内容体系完整的前提下,着重从学生今后的学习与工作要求出发,合理调整与配置教学内容,提高教师讲授和学生学习的效率。从一定意义上说,课程构架的梳理与整合重构是决定课程教学质量的前提条件。具体来讲,可以从下述三方面进行:对内容的梳理,首先应保证课程内容体系的完整性,但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工程管理毕业生大多数从事着与城市建设相关的监督、管理、咨询、施工、设计等工作,城市规划知识的传授,主要是培养学生全面思考问题的思维方式,从而让学生从宏观、整体的角度把握住课程的知识框架,不至于在众多知识点中失去方向。笔者认为可以将课程按主题划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讲述城市发展和城市规划学科发展及关系,城市规划的工作内容、编制程序和城市发展战略,让学生从历史、宏观和全面的角度掌控城市规划原理课程体系,树立科学的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第二部分讲述组成城市空间各类规划的具体方法和知识。城市用地构成、城市总体布局,这两章对各类具体的城市规划设计起到控制和引导作用,它们是该部分的核心,应注意在教学中把握它们和城市道路与交通、居住区规划、城市工程系统规划、城市详规设计等章节的逻辑性和连贯性的问题。第三部分讲述城市规划的实施和具有的行政职能。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城市规划是一种政府行为,对今后的微观建设行为具有指导和管理的作用。其次,对于具体的知识点,要在课程框架下紧抓脉络、逐层解析各种基本类型,在把握住基本类型的基础上进行发散教学,从而做到以点、线带面、举一反三。此阶段可以将案例融入整个教学过程,通过案例设疑、理论讲述、分析讨论、解决方案比选、总结评析这一过程反复训练学生全面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不但掌握众多的理论知识点,而且利于学生更迅速、更牢固地实现知识、能力和态度三者的迁移。以便今后能够灵活运用,能动性的解决所遇到的城市规划问题。另外,作为教师,还要积极关注新技术的发展在课程中的应用,如地理信息系统等,及时更新教材的有关章节,使学生所学的知识能够紧跟时展的脚步。总之,课程构架的梳理与重构工作要做到目标明确、体系完整、内容精炼、衔接适合,使之既符合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又适应社会需求。

3.教学方法的创新

教学方法的创新,重点是在上述完整的理论框架基础上,除了及时补充教材内容,将最新的学科发展成果和最新的规划理念引入教学中,还要注意增进学生对内容的理解和教学互动。因此,在课程构架的梳理、重构的基础上和理清教学内容主次的前提下,对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才能收到较为理想的效果。(1)突出规划理念的渗透式教学。如:反映宏观思维模式的城市发展战略、城市总体布局的章节,以及有关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的章节(可持续发展、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城市历史文化遗产)。这部分知识以讲授式教学为主,讨论式教学为辅。即针对宏观知识部分,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中间配以一些问题的思考来学习。具体可以通过结合讲课内容提出热点问题,增加个别课堂讨论环节,调动学生的参与性和积极性,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可以采用课外调研的方式,有目的的启发学生,思考当代国际城市发展和中国城市建设的基本问题,一步步引导学生把宏观综合的理论理解和消化。(2)普及规划知识的发散教学,以案例讲述式教学和网络式教学并重,讨论式教学为辅;针对城市规划编制的各个阶段部分,采用多媒体、网络教学,借助大量国内外城市规划案例让学生了解各个规划阶段的成果内容。如城市交通与道路系统规划、商业区规划、居住区规划、绿地规划等都可以采用这种形式。由于这部分规划知识与生活联系密切,还应当选择学校所在的城市,鼓励学生实地考察调研,了解各个规划阶段成果的实施情况并进行讨论。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对规划知识和身边社会关系的理解,达到对已经熟视无睹的城市问题能理解与思考的目的。(3)规划设计的实践教学。城市规划原理课程实践对工程管理学生可以采用认识实习、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结合等多种形式进行。实践环节的教学重在过程,而不仅是看结果。具体讲就是要在实践过程引用学生比较熟悉的实例剖析,增强学生将理论运用于实际的能力,并积极开展规划实例的课堂讨论,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教学互动取得更好地教学效果。如:用规划的眼光分析学生身边熟悉的环境,可以选择校园、居住小区等,或者是所在城市的绿地、交通等,通过讨论,对其现状提出改进建议。或者,通过做一个简单的居住区规划设计,具体掌握规划中要考虑的几个常用要素。因为小区建设是今后相当一段时间我国建设的重点,也是工程管理毕业生接触较多的建设领域。教师先串讲之后,让学生用规划的眼光去参观不同层次的小区,然后进行交流,再通过一个小区或组团的规划设计课题来实践。在完成的过程中,教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进行评价和引导,学生通过这种“引、学、练、评”式的实践教学不但将重点知识点融会贯通,也会弥补很多在讨论中无法深入的知识点。(4)了解规划编制和内容的拓宽教学。城市规划的编制程序以及不同规划阶段的主要任务和成果属于了解性内容。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规划是如何从宏观向微观一步步控制并指导城市的建设发展。应该尽量采用讨论式等容易发挥学生能动性的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这就需要引导学生课前加强自学,课堂上有针对性的答疑解惑,并重在梳理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脉络关系,促进学生融会贯通这部分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相关章节还可以聘请校内外有关专家客座授课,丰富和拓展课程内容,效果会更好。

4.教学手段的完善

城市规划原理课程信息量大、图片多,而且多数知识点仅靠语言文字的描述难以理解透彻,配合图片甚至模型的直观展示是理解和掌握知识的有效手段。因此,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与传统教学方法结合,以多媒体教学手段为主,促进教学的互动与启发。首先它可以多角度、多层次的展现工程建设各阶段的工作内容与要求;其次它信息量大,生动形象,易于识别与理解。特别是可以通过多媒体来展示现场照片、播放城市建设的录像,能够有效弥补学生缺少现场参观所带来的不足。还可以运用多媒体进行网上教学,进行该课程网站主页建设,逐步完善网上教学互动。内容包括:网上的课程概况(包括课程历史沿革、课程简介、各方评价),师资队伍(包括课程负责人情况、教学队伍情况)和教学实践(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效果)介绍;网上的教学热点问题讨论;网上的学生作业递交等。在此过程中可以加宽师生之间的交流沟通渠道,在师生交流中加深学生对基本概念、理论构架以及基本内容的深入理解,在实践中不断得到深化,获得学生广泛好评。

城市工程规划篇2

【关键词】城市市政工程规划现状办法研究

中图分类号:tU9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的基础建设也有了很大的发展,比如城市排水系统、网络系统、电力系统、交通以及垃圾的处理都有所改善,已经上了一个新的阶梯,提高了居民的生活水平,也很大程度的改善了生态环境。而这些总的说来都要归功于城市市政规划的科学合理。城市市政规划主要包括主要规划,局部地区的规划以及分区的规划工作。它们是一个整体,在规划时必须从整体的利益出来,着眼大局设计出最科学最合理的规划。比如市政规划中的排水系统、交通道路就如同城市的血管一样,决定着城市的能否健康发展。城市市政工程规划在当前已经收到了高度的重视。一般来说市政规划工程都是十分复杂的工作,我们必须考虑的是每座城市的具体情况,对于不同的城市其环境不同,其中大多数的环境是较为复杂的.我们在施工的时候不仅仅要保证施工的安全进行,还要保证城市道路的畅通,这是十分困难的工作,所以加强城市市政规划的探讨意义重大。

二.我国城市市政工程规划的现状

针对目前我国城市的发展状态而言,城市规划的内容十分的丰富全面,包括城市的网络系统,电力系统,交通道路,排水系统等许多方面都已经成为了城市市政规划的一部分。城市市政工程规划是一个整体的工作,而不是相互分离的部分。城市市政工程的规划必须从整体出发,必须从城市的整体功能考虑,可以说是一个综合性的工程。城市市政规划决定着一座城市的规模和功能的布局,其作用重大。所以在具体的规划工作中必须考虑周全,要着眼于全局,作出最科学的规划方案。总的说来城市市政规划近几年我国也取得较快的发展,已经出现了不同专业性质的规划,比如专业的道路规划,专业的排水系统规划等等。与此同时,伴随着我国城市规模的飞速发展,市政规划工作也遇到了不少的难题,比如由于政府经费的不足,阻碍和限制了城市规划的工作。使之许多城市出现了插花式的规划,这就严重影响了城市规划的整体效果,导致城市规划缺乏系统性和整体合理性。再之由于高级专业人才的缺乏,导致许多城市规划工作缺乏专业的指导。

三.我国城市市政工程规划的发展趋势

我们知道在我国许多的城市都是在解放的初期开始起步发展的,可以说城市系统缺乏完善性,总体来说我国城市都存在一系列的问题,比如城市的公共设施落后,城市系统没有条理性相对杂乱。之前的城市规划比较缺乏环保意识,许多污水没有经过处理直接被排放,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在设计时也有许多的管道设施设计不合理,出现了供应不足等一系列的问题,严重的影响了城市的正常运行。而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市政工程规划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可以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很大一部分大城市规划已经十分的完善,城市的供电系统,供水系统等已经趋于完善。城市市政工程规划设施有了很大的进步,在我国已经开始出现大规模的城市化的迹象,已经开始出现了区域化的发展趋势,这也是我国城市以后发展的方向。

四.我国城市市政工程规划的方法

1.规划阶段划分

我国市政工程规划在空间上分为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次。宏观是针对一个整体区域的规划,中观则是对一个城市的设计规划,微观是对具体设施布置的规划。其在每个层次上的工作重点有所不同,所以使得我国城市市政规划具有层次性。除此之外,市政规划还分为专业的规划和详细的规划,详细内容规划着重考虑具体设施设备的规划,是对城市整体规划中的一个子系统进行规划。而专业规划对区域性的规划以及对城镇的规划,是一个系统的规划过程。所以我们在进行规划之前必须进行定位,确定我处在哪一个规划阶段,在根据具体的阶段特征合理的作出规划细节。

2.注重规划的侧重点

我们知道了,市政工程的规划包括三个层次,有着自身的时序和规律。在解决问题时的侧重点也不相同:宏观丰要针对区域体系及方针政策,规划过程中要减少浪费.对资源配置进行优化,以提高系统的效率。方便国家进行宏观的调控;中观是在分析各个城市具体情况的基础上,解决城市的具体矛盾和问题,对市政工程的设施以及线路进行布局,钩建合理指标体系:微观的侧重点在于解决具体的操作性问题,为工程建设提出意见和依据。在实际生活中。市政工程的规划编制与上述并不相同。现实中,多采用微观在前,宏观在后的方式进行.这就会导致工程规划中不同阶段侧重点的差异闭。在详细规划阶段,它的任务是对工程规划内容的整台,以增强系统的可操作性。

3.注重规划内容的深度

市政工程的规划要有完整性和系统性。大多数人认为市政上程的详细规划应处于一个完整的城市范围内,若去掉两端。就不好把握规划的系统性。市政工程的规划重点就是要处理好系统性的问题,使市政工程规划的出图比例和范围相对较大协。在规划过程中,不要涉及在设计中解决的问题,耍突出重点。所以.一般认为专位规划要达到分区规划的深度,而详细规划达到控制性规划深度就可以。同时,针对城市的情况不同。解决的矛盾和问题也不相同,要采取相应的方法解决,增强工程规划的可操作性。这样既可以在深度增加的前提下,不影响规划的工作量,又能解决问题。

五.结束语

经济的发展带动了我国城市的发展,我国的城市正处在飞速发发展时段,城市的发展水平可以体现一个国家的经济水平,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而城市规划的科学合理则是城市发展的前提和保证,所以城市市政工程规划体现的尤为重要,决定着一个城市发展的命脉,城市的各个工程系统都至关重要,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在规划过程中必须进行严格的按照正确合理的规划方法进行。在规划的过程中要遵循科学合理的规划原则,发挥主观能动性,努力克服各种困难,努力攻克在工作过程中经常会遇到的各种难题。并且相关的工作人员在施工过程中必须认真按照规定要求完成各项具体的工作,注意各项工作的技术要领,精益求精。这样就可以保证市政工程规划的高质量完成

参考文献:

[1]刘亚丽彭瑶玲孟庆丁湘城国内城市市政工程规划管理技术规定的经验借鉴和启示[期刊论文]《规划师》iStiCpKU-2010年2期

[2]邓竞成城市市政工程规划编制办法的研究[学位论文],2003-重庆大学:环境工程

[3]郝天文Haotianwen市政工程专项规划编制几点问题的探讨[期刊论文]《城市规划》iStiCpKUCSSCi-2008年9期

[4]韦红兰韦超惠城市市政工程规划编制办法的研究[期刊论文]《技术与市场》-2012年6期

[5]丁跃元侯立柱张书函基于透水砖铺装系统的城市雨水利用[期刊论文]《北京水务》-2006年6期

[6]胡益明浅谈市政给水排水工程规划设计与施工[期刊论文]《科技与生活》-2010年8期

城市工程规划篇3

【关键词】城市工程系统规划;教学思考

《城市工程系统规划》课程是城市规划专业的一门专业理论课程,是我国城市规划专业的综合性跨学科专业课程。课程主要针对城市规划专业的本科生教学,主要介绍在规划阶段怎样系统的、合理的、高效的来组织各专业工程;该课程广泛涉及城市给水、排水、供电、燃气、供热、通信、环境卫生、消防、防洪、人防、抗震等专业领域,重点强化城市规划专业必须的管线综合规划、竖向规划和综合防灾规划知识介绍。

随着城市规划学科的发展和其他相关学科的交叉,城市规划专业的教学一直在改进,教学体系和课程安排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本课程作为是城市规划专业重要的一门课程,随着城市规划学科整体教学改革的推进,本课程也应作出相应的改革和创新,以逐步形成系统完善的教学体系。

1《城市工程系统规划》课程特点

1.1专业性

城市工程系统涉及了城市中除了交通工程以外的其他八项工程系统,这八项工程系统在城市的范畴中各自相对独立的,各自具备自身的特点,城市规划要在规划层面将这些工程系统的进行统一规划安排时,需要对这些工程系统的建设条件和安全的运行环境有较好的了解,才能将这些工程系统科学合理的统筹在一起,即满足自身建设和运行的要求,又对其他工程系统不造成影响。

1.2技术性

本课程是在规划的层面对工程的建设进行统一的安排,课程内容是工程系统规划实用技术的讲解,用技术手段将这些工程进行统一规划,本课程重点强化的就是技术性很强的管线综合规划、竖向规划技术环节的实际操作环节。

1.3实践性

本课程虽然是理论课,但是却和实践环节结合非常紧密,每项工程系统都需要实际的规划练习,通过具体的规划设计来综合考虑不同的层次,不同深度的工程系统的实际问题,针对具体的问题做出相应的规划安排。

1.4内容广

本课程涉及城市给水、排水、供电、燃气、供热、通信、环境卫生、消防、防洪、人防、抗震等专业领域,课程内容即有各专项工程不同层次的规划内容,也有工程系统在规划层面的统一布局、整体协调的内容;即要考虑各专业工程的设施、管线的统一安排,还需考虑这些工程设施带来的不利影响的评估。

1.5综合性

本课程的内容不仅仅是各工程系统在规划层面的布局和安排,还需要对工程系统设施综合考虑、统一布局,合理安排各工程系统设施及其相关的资源、附属设施的统一规划,同时也需要进行管线的综合规划、管线的竖向规划以及综合防灾规划等的内容。

2《城市工程系统规划》教学环节中存在的问题

2.1课程设置的不足

目前本课程是安排在第六学期和《城市规划原理》同时开设,而《城市规划原理》是本课程的先修课程,平行开设这两门课程,学生对城市规划各层面所涉及的内容和深度一知半解的情况下,对本课程的学习比较吃力,尤其是对于不同层次的城市规划中的工程系统的深度把握感觉吃力。

另外,本课程目前是设置的理论教学课程,学时是48课时,在有限的学时里,仅仅能系统的介绍工程系统的理论知识,增加少量的课堂实践教学,在教学中只有4个课时的时间用于给水、排水、电力、燃气的片面的规划设计,所涉及的深度和广度不大,在进行相关的课程设计时,学生仍不能较好的运用相关知识进行规划工作,教学效果不理想。

2.2教学资料、师资的不足

本课程涉及内容多、系统性强,所需课时数多,讲课难度大,内容涵盖从各项工程总量预测、基础设施选址、管线布局形式选择等内容到详规的管网规划、管网水力计算和管径选择等,既有总规层面的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又有详规层面的管线综合规划、竖向规划,还有综合防灾规划、环境卫生等方面的内容;内容多、难度大、计算复杂,需要很多优秀、完整的设计资料供学生学习、参考,但这类专项的设计资料储备较少,且内容比较单一,多为给水、排水、电力的工程系统规划资料,像防灾系统规划资料的储备非常少。

同时,本课程涉及的各专业工程的内容比较深、广,规划专业的老师在专项工程的了解和把握会有所欠缺,需要相关专业的老师和人员共同参与教学,将各专项工程的内容进行补充,本专业并无供电、防灾等领域的专业教师,需要跨学院合作来补充师资。

3《城市工程系统规划》课程教学思考

3.1课程设置调整

本课程在开设时间上最好能安排在第七学期,在城市规划原理一后,并在城市详细规划设计之前,使学生在一定的规划知识基础上学习本课程,得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也能在城市规划各层次设计之间将城市规划涉及的工程系统学习了解,使学生能更好的进行城市规划课程设计。

另外,本课程的实践性很强,只依靠的理论课程的讲授,不通过实践教学活动,学生难于深入地了解和掌握城市工程系统规划及其专业工程规划较深层次的专业知识、实用设计方法与研究,在城市总体规划、详细规划时不能较好的规划工程系统所涉及的内容。课程需要增加实践教学的部分来强化学生对专业工程规划的实用设计方法,并适当的增加课时。如本课程目前使用的教材《城市工程系统规划(第二版)》是同济大学戴慎志教授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年出版,该教材对第一版的教材进行了删减,将涉及管线计算的部分删去了,这是因为同济大学对本课程已经进行了教学改革,将本课程分常态基础课和动态深化课,各36课时,即理论课和实践课;理论课讲授城市工程系统规划基础知识和一般规划方法,实践课将理论知识深化并进行实际的设计练习,该教材适用于常态基础课。

3.2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进

本课程的所涉及的内容非常多,从总规到详规所包含的内容非常多,如城市电力工程系统,则有用总量预测、城市电源的选择、电力线路由规划、变电设施规划、城市电网结线形式规划等内容,即有总体规划层面的内容,又有详细规划层面的内容,讲课时从规划层面入手,将各规划层面所涉及的内容总结以专题的形式进行讲授,并结合相关的规划设计实例介绍,使各规划层次的深度更清晰明了,规划方法和程序更直观,便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吸收。

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演示教学,能简明、生动地表达教学内容,应增加相关设施的图片,便于学生直观的理解,增加教学效果。

3.3教学团队、相关专业教师共同参与

本课程与“城市总体规划”、“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城市设计”等课程设计以及毕业设计有密切的关系,这些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往往涉及实际设计任务,需要大量运用城市工程系统规划方面的知识,教学时,利用本专业教学团队的优势,紧密结合其他课程设计(如城市总体规划)举办相关讲座,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同时,在城市总体规划实习课程和其他城市规划专业实践性课程中,其现场工作均包含了城市工程系统有关的调查内容。和总规教研室、详规教研室的老师合作,将每年的实习课程涉及的不同城市与场地,作为设计资料,能够为本课程提供丰富、多变的实践教学环境。

本课程的专业性很强,各专项工程的专业性要求也较高,课程课件制作时,应充分利用相关资源,结合学院的防灾研究所、土木工程专业相关的教师和相关专业的人员参与制作,使课程在专业领域能向更深层次延伸,利于学生的设计实践活动。

参考文献:

[1]《城市工程系统规划(第二版)》,戴慎志主编,同济大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城市工程规划篇4

关键词:工程测量;地形测绘;城市规划;建筑设计测量方法

针对我国城市建筑设计关于工程测量的控制,相关行业政府、企业、团体必须加强监督管理、依靠科技、增加资金投入。首先本文从房地产的工程测量概念和发展做了简要的介绍,然后关于我国城市房产的规划建筑设计控制做出了分析说明,旨在给大家以及相关专业人员的一些借鉴和经验。

1我国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存在的问题

1.1城市规划设计缺少人性化的考虑

居住区的规划以往只是满足居民基本生活居住需要为主,只考虑物质空间的布局,很少考虑居民真正所需要的社会上的和精神上的需求,更加忽略了居住区所需的绿地工程与绿化工程。而且居住区规划设计没有考虑公众的能够参与其中来,住户只能被动地接受既定的居住的环境和居住设施。因此,这种以仅仅以物质生活来决定居住区生活的做法只会导致居民缺乏交往,缺乏对社会的理解和认同。

1.2城市规划设计的绿化用地未达标。

很多新建居住区的绿化面积并没有达到国家或者地方规定的标准。同时有些开发商为追求利润的最大化,一味的增加建筑的用地,不断缩小绿化用地,毁坏公共绿地设施来建社居住用房,从而导致居住区整体居住环境不断的恶化。这一定应该引起国家和相关房产机构部门的的重视。

1.3城市规划设计缺乏对城市发展的考虑。

房地产的开发商在一味寻求开发利润的同时,很少考虑开发项目对城市的影响,很多城市边缘社区的出现,缺少相对应的教育设施和文化公告娱乐设施。居住区开发缺乏相应的必要设施出现与城市不协调甚至脱离的现象,社会问题矛盾凸显出来,犯罪率也在不断地上升,还有住宅区里面的交通设施不够健全与城市交通设施衔接的不够,缺乏与城市交通的沟通,导致居民上下班不便,如果一味的追求单一化功能的居住区。就会导致城市交通流量的不均匀,甚至影响城市交通功能和公共设施功能的正常发挥。

2城市规划建筑设计

2.1人性化的设计

人性化的设计是以人为中心,注重提高人的价值,尊重人的自然需要和社会需要的动态的设计哲学。人性化的设计是人类在改造世界征服自然过程中所追求的目标,是设计发展的最高目的。当然在人性化的设计中也是有层次的,以人为中心不是片面的考虑个体的人,而是综合考虑社会的人,单个的人,考虑群体的整体与局部和社会能够有机的结合。因此,人性化设计应该站在人性的角度来考虑和把握设计的方向,以便于协调城市规划建筑设计设计所产生的一系列深层次的问题。在城市规划建筑设计中,对与人居居住环境和景观的组合的形式,并不意味着城市设计就一定按照人居环境和景观来结合考虑。评价设计的好坏优劣。首先要看居住者能否愿意在设计的园林居住环境中进行社交、锻炼、居住等活动,因此在设计中人的需求、人性化的设计是以人为中心,注重提高人的价值,尊重人的自然需要和社会需要的动态的设计理念。

2.2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的绿化设计

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绿化是实现生态居住区建设的重要途径,也是评价居住环境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一个好的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必须是一个好的园林设计规划区。绿化得植物在新鲜空气中不仅能够吸收尘埃、调节局部温度湿度、减少周围的噪音、美化小区内外的环境等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又可以满足人们对观景、大自然的真是的近距离接触的情节。“亲绿情节”。在追求绿化的面积和绿化效率的同时,更加应该注重改变绿化种植的单一化的考虑,考虑到植物绿化和小区景观绿化的综合运用,根据不同区域、地域的不同特点实现不同植物质植被、不同花草树木之间的合理搭配,以便实现松木、灌木植被的立体化、交叉化、空间化。使居住小区外部空间环境成为一个看起来流动的有生命空间,实现人与环境、人与社会的有机结合。

2.3城市道路空间设计

居住小区的街道的界面由路面、建筑物、绿化、小建筑、公共设施等实体构成,它们承担着社区得街道空间、街道立体化的认知的功能,可以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产生深刻的记忆,这些基本构成了形成人们社区的街道空间生活。

2.4公共活动场地设计

活动场地的多功能性、多花样性使用是居民使用小区的特点之一,例如夜幕下的小区在道路上散步、跑步的人们、广场晨练的人们、宅前路上的玩羽毛球的情侣、夜晚路边灯下的棋局、树间路边跳皮筋、草地上小孩子翻滚玩闹、小学生放学在墙树上攀爬。设计时必须有意引导,否则会造成园林绿化、人居环境的破坏,给管理者带来很多的麻烦,尽可能多的设施是疏导不良行为的有效方法,想爬有爬,想跳有跳,想滚有滚,想玩有玩,想闹有闹,所以设计者的预见性必须高于居民的创造性,才可以使居民的不良行为得不到滋生的土壤。活动场地应避免在萧条的秋冬季节变成空旷的凄凉感觉,在炎热的夏季则成为一个热锅上的蚂蚁,设计者必须采取各种手段使之秋冬向阳,夏季阴凉。

2.6城市规划建筑设计服务的公共服务设施的设计

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在住宅小区中,社会公共服务环境的营造也是不可小视的内容,因为它不仅可以解决居民日常生活活动也可以稳定小区物质基础。在服务设施的设置上应该首先考虑居民的生活要求和行动轨迹,如小区级商业服务设施应布置布局,设在人流交通必经之路的出入口附近,使居民方便顺路购买。如利用院落中的半地下室以及高架平台下部等。只有采用多方面的考虑才能使得居住区园林服务系统得到一定的提升。

3工程测量、地形测绘及城市规划

3.1工程测量、地形测绘方法及区别

1、地形测绘方法:

更多是把某个区域的地形变化画出来,最后形成地形图;工程测量更多是为了工程的控制,施工中需要的控制点的位置,某些位置的高程,结构物的轮廓等等。地形测绘更多是设计之前勘测设计外业的时候做的工作;指以权属组在一起的地块封闭的。某城市的土地,以宗地为基本单位统一编号,叫宗地号,又称地号,其有四层含义,指宗地的四个方面,从大范围逐级体现其所在的地理位置。

2、工程测量方法:

则是施工当中做的。测量员一般指毕业的学生在现场担当技术员这样的工作,和施工员、质检员都是差不多的,都是属于干部编制,将来是可以评工程师、高级工程师等,也可以考建造师、监理师等等;测量工更多是指现场从事一些简单测量工作的工人,测工证是从劳动部门那里考取的,属于职业技能等级的证件,和模板工、钢筋工等的证件是一样的,所有两者不存在比较的问题。

3.2工程测量、地形测绘及城市规划建筑关系

工程测量、地形测绘及城市规划建筑关系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每个环节必须做到开始到结束。只有先对于工程的测量、对于地形的测绘做到精确、细化工作。才能对后面的建筑规划设计做好基础工作。利用科学技术水平、专业技术知识。从而对工程测量、地形测绘及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工作的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

城市工程规划篇5

关键词城市规划系统工程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UrbanplanningSystemsengineering'scoreishowtousingthesystemengineeringmethodologyintheapplicationandresearchofurbanplanning,makeurbanplanning'sresearchfromqualitativetoquantitative,andthenfromconstructionpolicytoprogramandmanagementmeasurestomakeacomplete,systematicandcomprehensiveinvestigation,andprovidescientificbasisforurbanplanning.Somasterthesystemengineeringtheory,techniquesandmethodsisveryimportant.onthebasisofanalyzingthecharacteristicsofthecurriculum,aimingattheproblemsofteaching,combiningteachingpractice,proposedtheideaofteachingreform,fromtheaspectofcontactbetweencourses,integrationofknowledge,teachingandassessmentmethodsandsoon,dotheresearchofteachingreformandpracticeabouturbanplanningsystemsengineering,toimprovethequalityofteachingandpracticalapplicationability.

Keywordsurbanplanning;systemengineering;teaching;reform

0引言

系统工程学兴起于20世纪中期,是一门实现系统最优化的交叉学科,即从总体出发,合理开发、运行和革新一个大规模的复杂系统,所需思想、程序、方法的体系,属于一门高度综合性的管理工程技术。系统工程涉及面很广,应用领域众多,涵盖了应用数学、经济学、物理学、工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各种学科。系统工程学是一门解决复杂的系统的、跨学科的,带有普遍意义的工程技术。

我国的城市规划思想在《周礼・考工记》中已有明确的体现,可以说城市规划学科是一门古老的学科,然而面对大量城市规划问题,我们的规划者们大多还停留在定性分析的阶段,研究方法还是靠经验作直观的判断。直到20世纪60年代在英国,由于系统工程技术在解决大型复杂的工程问题上有较好的表现,一些系统工程学专家开始将系统工程和计算机技术应用于城市规划系统分析。他们通过建立数学模型,用计算机求解,以解决土地利用、交通组织、设施布局、物资运输等问题。美国从60年代起某些大学的土木系、建筑系就开始讲授《系统工程学》的课程。20世纪70年代,美国出现了政策科学,将系统工程用于处理社会问题。我国在普及推广系统工程应用时,一开始就面向社会经济和改革开放的一系列复杂问题。著名科学家钱学森认定系统工程“是一种对所有系统都具有普遍意义的科学方法”。从这时候起,系统工程技术在我国开始应用于城市与区域规划。20世纪80年代末期有陈秉钊教授的《城市规划系统工程学》和张启人教授的《城市规划系统工程》两部专著问世。这时期系统工程在城市规划中虽有不少应用实例,但总的说来,无论是普及还是深入研究,均做得很不够。

近些年来,城市规划学科正逐渐摆脱传统的束缚,研究领域从空间艺术处理、城市布局形态扩大到了社会、经济、心理、管理、法律等诸多方面;研究手段也从定性迈向定性和定量的结合。城市规划与相关学科的交叉研究越来越多,为了更科学地进行城市规划研究,引入系统工程学理论和方法很有必要,将有力推动城市规划学科的发展和提高。通过对城市有关大量资料,数据的整理加工,进行系统分析可以揭示城市各要素的内在联系和发展规律,预测城市的发展,为规划提供科学的依据。制定科学的建设方针、做出科学的规划方案、优化城市建设管理措施。

1城市规划系统工程学教学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作为城市规划专业的基础选修课,该课程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城市系统工程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观点,树立城市规划系统的总体观;掌握城市系统工程学中对城市系统的统计分析、预测、优化评价的具体方法,培养学生应用系统工程学的具体理论与实践方法解决城市规划实际问题的能力。

由于系统工程学科自身的特殊性,以及学生的专业背景,务必抓好系统工程学与城市规划学科之间的联系,知识点之间的融合,使该课程能符合专业需求,引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教学实践,发现并总结了一些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革实践的具体措施。

1.1学生对系统工程专业学科基础课的重视程度不够

我校的“城市规划系统工程学”早在城市规划专业成立之初就作为专业选修课开设,但是由于系统思想的普及面还不够强,导致长期以来选课的人寥寥无几。根据对学生的调查发现,学生接触城市规划系统工程专业学科基础课的第一感觉是抽象与深奥,不了解其与城市规划之间有何关系,对其在城市规划中应用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1.2理论与运用时间分配不均

城市规划系统工程学的理论基础主要为运筹学、统计数学、计算机科学技术等,需要有一定的数学基础,而我们城市规划的学生恰好在此方面比较弱,因此在课堂上必须花大量时间来讲解各种方法的推导和演算。使得大量时间在于理论方法的讲解,运用方面时间较少,而这恰恰是最重要的。

1.3教学方式无法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城市规划系统工程学课程的理论性非常强,如教师按照章节介绍概念、原理、方法等内容,按部就班地开展教学,使学生被动地接受,时间一长,学生难免缺乏积极性。系统思想与哲学中的系统思想基本类似,平时上课时只有在讲解部分数据分析、评价与决策等系统工程的方法时,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配合板书与作业学生亦可被动接受。但总体上来说,学生比较机械地完成学习任务,学习的主动性不够。课堂上师生互动性差,教与学信息反馈不及时。教学方法单一,大多采用“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学习效果不理想。

2教学改革与实践的思路

针对上述存在的主要问题,根据实际教学情况,本文将城市规划系统工程学改革的思路概括如下:

(1)注重系统工程学与城市规划之间的关联,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结合城市规划案例,采用系统工程学方法与理论进行分析、评价,让学生了解该课程对于解决城市规划问题具有实际意义。同时布置一些大作业、社会调研设计、实际问题建模、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相关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少而精。精选教学内容,选择城市规划中常用的系统工程学方法进行精讲;密切关注城市规划学科在系统工程学运用的新成果、新成就,了解课程知识点在城市规划领域的最新应用。城市规划与系统工程学的发展同步,与国际研究水平和方向保持一致。

(3)撇弃以往“满堂灌”、“填鸭式”的单一教学方法。变为以启发、引导为主,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运用演示图解、案例评析、互动交流等教学方法,活跃课堂气氛,加大课堂互动力度,激发学生思维能力。

(4)与“全国大学生城市规划社会调查竞赛”紧密结合。该竞赛是由国家高等城市规划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举办的高规格赛事,而城市规划社会调查运用的主要工具就是运筹学+统计学,合理正确使用系统工程学的方法进行调研设计、数据整理、分析、评价优选,将会使得调研成果更为科学。以竞赛促进课程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课程学习又能保障竞赛的科学性,达到双赢的状态。

(5)加强考核形式的优化。在传统的本科教学中,几乎都将笔试作为考核和评价学生课程学习情况的主要手段,通过开卷或闭卷考试,将学生的试卷作答情况与标准答案进行比对,应用统一的标准对学生进行评价。这种评价方法,难以真正考察和衡量学生的创新能力,还可能对于真正有创新性思维能力的学生造成打击。城市规划系统工程学考核应更多考虑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采取综合性课题设计+考勤+课堂讨论相结合的考核模式。综合性课题设计根据自己的兴趣选定,进行课程设计、建模、系统评价优选等多种形式。学生特别喜欢这种考核方式,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结束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城市社会问题越发复杂,系统工程的方法将在城市化、城市规划中得到更加深入的应用。作为城市规划的学生,务必掌握系统工程学的基本方法和理论,更好地解决城市问题,使城市空间的布局日趋合理,产业结构更加合理,区域经济更加活跃,使中国的城市化健康可持续发展。因此探索城市规划系统工程学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考核方式的改革与实践具有重大意义。在今后的日子里,笔者将继续探索和改进,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在城市规划中运用系统工程学的实践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廖鹰,沈建京,陈楚湘,郜伟.系统工程专业学科基础课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3.16(21):108-109.

[2]王开荣,傅鸿源.城市规划与系统工程[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1.2(4):52-54.

城市工程规划篇6

【关键词】乌鲁木齐市快速发展给水工程规划

前言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的建设也在日新月异。乌鲁木齐市位于亚欧大陆腹地,地处天山北坡,准噶尔盆地南缘,乌鲁木齐地势起伏悬殊,山地面积广大,市区三面环山,北部平原开阔。辖区地势由东南向西北降低,大致分为山地、山间盆地与丘陵和平原三个梯级,市区平均海拔800米。

乌鲁木齐属温带半干旱大陆性气候。市区全年以西北风向为主。水资源总量不包括调水约为11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资源量10亿立方米。乌鲁木齐市海拔680米--920米,自然坡度12‰--15‰。

“乌鲁木齐”为古准噶尔语,意为“优美的牧场”。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乌鲁木齐正式置市,1953年11月20日政务院废止迪化名称,更名为乌鲁木齐。1959年升格为设区的地级市。

1、历版总体规划简述

在城市发展过程中,乌鲁木齐编制过1941、1951、1959、1985、2000年共五版城市总体规划。

1.1、1941年版城市总体规划

1941年的城市总体规划可以被视为乌鲁木齐市历史上第一版城市总体规划,受当时技术手段的限制,内容不是很完善。只对城市用地做了安排。

1.2、1950年版城市总体规划

解放后,l950年请来上海联合顾问建筑师、工程师事务所的技术人员绘制了《迪化市城市计划―市区道路系统及区划总图》,规划范围和《迪化市区分区计划图》相同,图纸的主要内容如同标题所表明,主要包括道路网和功能分区两大部分。

1.3、1959年版城市总体规划

1958年开始了乌鲁木齐市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l959年完成了第一张乌鲁木齐市城市总体规划图与规划说明书。

1959年版规划确定乌鲁木齐城市性质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行政、文化、经济的中心。城市人口规模为80万人和87平方公里。

1.4、1985年版城市总体规划

“”结束后,再度提出修改《乌鲁木齐市城市总体规划》。l985年5月,《乌鲁木齐市城市总体规划》由自治区人民政府上报国务院。1985年10月16日国务院批准了这版规划。

1985年版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性质为:乌鲁木齐市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首府,是全区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中心。城市规模:城市人口近期控制在108万,远期控制在130万。规划区面积1600平方公里。按集团式多中心的手法,把建设用地划分为10个集团。

1.5、2000年版城市总体规划

1999年在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和经济体制转轨的背景下,为适应市域内大型能源交通设施和两个部级开发区建设,乌鲁木齐启动了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本版规划确定城市性质为“乌鲁木齐市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首府,是我国西北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2010年城市人口和用地规模分别为200万人和176平方公里,2020年人口和用地规模为235万人和200平方公里。

1.6、2009年版城市总体规划

虽然历版总规对城市规模的预测均不保守,但城市人口和用地的实际增长速度均快于预期,显示了乌鲁木齐在新疆的巨大吸引力。到2009年,乌鲁木齐中心城区的人口和用地规模已经分别达到了257万人和339.平方公里,已经超过了上版总规中2020年的规划人口和用地规模。本次总体规划确定乌鲁木齐城市性质为:乌鲁木齐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首府,我国西部地区的中心城市,我国面向中亚、西亚地区的国际商贸中心。2020年乌鲁木齐人口为400万人,建设用地面积为500万平方公里。

2、给水工程规模逐渐变大,反映出城市的快速发展。

乌鲁木齐市给水工程始建于1958年,在此之前乌鲁木齐市没有供水设施,居民饮水均为泉水、河水、土井水、沟渠水等。1966年扩建第一水厂,扩建后供水能力为7.2万m3/日。还不能满足1959年生活用水量9.6万m3/日的要求。1985年给水管道177公里,平均日供水量为8.4万m3/日,水厂两座。系统外供水及企业自备水源合计为45.4万m3/d。乌鲁木齐市现状城市供水规模共计约121.32万m3/d。给水管网总长度约1270km,用水普及率为90%。下表为1959年―2009年给水设施建设情况一览表,为节约篇幅,本表仅列出增速变化较明显的、间隔分别为7年、6年、4年的10组数据,根据表中数据每个时间段分别计算平均增速(%)并绘制成图。

1959年―2009年给水设施建设情况一览表

年份全市总人口

(万人)管道长度

(公里)生产能力

(万m3)供水总量

(万m3/年)用水人口

(万人)

195942.96.70.242

196650.9382.28451.430

197373.174.74.12126850

198090.31049257863

1986120.322114431287

1992136.63053811337106

1996147.949540.614336111.2

2000164.460359.315306164.1

2005194.280011117098194.1

2009241.21270120.429771279

由以上两幅曲线图可以看出,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其给水生产能力的增速与管道建设的增速是交替增长的,反映出一普遍存在的规律,即在生产能力增长后,管道建设出现不匹配现象,管道输送能力不能满足水厂的生产能力,然后进行管道建设。在编制年度计划和近期建设规划时,可根据一些现状数据及设施运行情况,分析其规律,预测未来的需求,根据需求编制计划和规划。

给水生产能力增速与给水总量增速曲线,在1996年以前步调基本一致,1996年以后,出现了城市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城市给水的规模迅速增大,而实际给水总量并没有出现较大的需求,建成的水厂规模太超前,造成建成后多年闲置浪费,经过多年才达到生产能力。针对这些现象,2009版给水规划中,对水源、水厂及管道编制了分期建设内容,对近期建设的工程进行列表。避免了盲目建设,造成浪费。

3、水量的预测方法及用水指标因城市的发展而不同

1959年规划中对水量和水压有一简单预测,生活用水量预测按照80万人口,用水定额80升/人・日,时变化系数为1.5计算,生活用水量为9.6万m3/日。工业用水量预测为3.5万m3/日。水压要求为能供三层――五层楼房即可(原规划为13.5m――20.5m,实际按照规范要求计算应为16-21米)。

1985年规划对水量进行了预测,生活用水量预测按照近期用水定额120升/人・日,远期用水定额180升/人・日计算,计算城市用水量近期为20万m3/日,远期为33.5万m3/日。

2000年规划供水人口及综合生活用水量标准为:

近期规划人口141万综合生活用水量标准230L/人・d

暂住人口22万综合生活用水量标准160L/人・d

远期规划人口194万综合生活用水量标准320L/人・d

暂住人口30万综合生活用水量标准220L/人・d

日变化系数为1.2。

城市用水量近期为93万m3/日,远期为148万m3/日。

2009年规划采用人均综合用水量指标法对水量预测:

历年用水量及用水指标

年份人口(万人)建设用地面积(平方公里)城市总用水量(万方)平均日用水量(万方/日)最高日用水量(万方/日)城市单位人口综合用水量指标(万方/万人・日)城市单位建设用地综合用水量指标(万方/平方公里・日)

2003182169415011141370.620.67

20041861732951681970.430.47

20051941761709847560.240.27

20061842362116058700.320.25

20072212622907480960.340.31

20082363032977182980.350.27

20092413392977182980.340.24

根据表1的数据,对照国家标准《城市给水工程规划规范》(GB50282―98)乌鲁木齐属于用水三类地区,城市单位人口综合用水量指标在0.24―0.62万方/(万人・日)之间,城市单位建设用地综合用水量指标在0.24―0.67万方/(平方公里・日)之间,而乌鲁木齐市历年除2003年外用水指标均低于最低标准。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乌鲁木齐市现状用水标准很低,反映了干旱缺水地区大城市的用水特征,并且以用地综合用水量测算,实际用水指标大大低于国家标准。因此在规划期内宜采用城市单位人口综合用水量指标来预测城市用水量,并采用国家标准的低限。

规划用水量预测及用水指标

2020年乌鲁木齐人口为400万人,建设用地面积为500万平方公里。

1)人均综合用水量指标法

首先,进行不同规划年份的人口数量预测,而后采用单位人口综合用水量指标,两者相乘,得出城市用水总量。此种方法作为用水量预测的主要方法。

2)建设用地综合用水量指标法

规划期内工业用水量增长幅度较大,增加的工业基本集中在甘泉堡地区,根据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面积,采用合适的单位建设用地综合用水量指标,预测出城市用水总量。此种方法作为用水量预测的校核方法。

本次规划确定,乌鲁木齐市城市单位人口综合用水量指标为0.45万m3/万人・d;乌鲁木齐市城市单位建设用地综合用水量指标为0.35万m3/万人・d;预测乌鲁木齐市最高日用水量2020年为180万m3/d。

1959年及1985年规划中均采用生活用水量+工业用水量+其他用水量的分类用水量计算方法进行预测城市用水量,2000年及2009年规划则采用综合生活用水量指标法。而在规划编制阶段,很多具体的建设项目都不确定,所以现在的大城市采用分类用水量计算方法进行预测城市用水量工作量很大,也很难预测准确。而采用综合生活用水量指标法则是利用对近几年的综合用水指标分析,由分析推测出符合城市的综合用水量指标,预测的城市用水量会比较符合城市的发展。

4、水源选择因城市的建设发生变化

1959年规划提出条件较成熟的四个水源地分别为:三屯碑水源地、仓房沟南戈壁水源地、二宫水源地和乌拉泊水源地。1966年在二宫水源地建成第二水厂,运行了27年后于1993年因水质恶化而改做绿化用水,目前已彻底关闭,证实了当年的规划预见。规划中对乌鲁木齐市水资源结论为:乌鲁木齐市城市用水水源是丰富的。

1985年规划中明确提出市区范围内地下水已经超采,不宜再扩大开采量。二宫水源地已不适合饮用,可改作绿化用水。建议开发乌拉泊(石墩子山口)地表水和柴窝堡水源地。近期20万m3/日的用水总量,其中17万m3/日由城市自来水系统供给,3.6万m3/日由自备水源井供给。

2000年规划提出1)、开发柴窝堡湖西南水源地:以地下水为水源,规模5万m3/d,预计2000年6月建成投产。2)、石墩子山水厂扩建:取乌拉泊水库水,建地表水处理厂,规模20万m3/d,预计2001年建成投产。3)、柴窝堡湖西北水源地扩建:以地下水为水源,规模5万m3/d。4)、西山水源地开发:取用地下水,规模3万m3/d。5)、一道沟水源地开发:泉水汇集引用,规模2.5万m3/d。6)、芨芨槽子水源地开发:取用地下水,规模2.7万m3/d。

根据用水量预测,远期将以上水源开发后仍缺水31.8万m3/d。必须进行农业节水及跨流域引水。柴窝堡水源地开发后由于相应的补湖工程未及时建设,而导致湖区水位下降,生态恶化。为保证柴窝堡水源地的开发建设,现已建设三个山补湖工程,并在规划中提出将乌鲁木齐河水在洪水季节分流入柴窝堡湖,以补充湖水。

2009年规划根据规划人口和用地规模提出米东区水资源开采严重超载,规划采取措施①关闭现状米东区部分水源地,取“500水库”12万m³水扬到市区640等高线处,规划一新水厂,供水能力为12万m³/d,为米东区及城北新区用地供水;②在娄庄子村地区修建一水库,以此水库为水源在其下游处规划一新水厂,供水能力20万m³/d,为城市西南及西北部新区用地供水;③在西山水源地规划一新水厂,供水能力10万m³/d,为城市西部及南部物流园用地供水。

由于水资源的缺乏已日益严重,在规划中对节约用水规划及污水再生利用规划进行了较为具体的论述。

由1959年规划提到的“乌鲁木齐市城市用水水源是丰富的”;到1985年规划提出地下水超采,考虑开始使用地表水;再到2000年规划提出乌鲁木齐市自身水资源量已不能满足城市发展需要,必须进行农业节水及跨流域引水;2009年规划则明确提出调水工程方案,“500”水库及娄庄子水库均为跨流域调水的水库。在水资源方面,既要厉行节约,还要进行污水再生利用,提高污水再生利用率。国家于2008年8月29日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其中明确提出在缺水地区,应当调整种植结构,优先发展节水型农业,推进雨水积蓄利用,建设和管护节水和灌溉设施,提高用水效率,减少水的蒸发和损失。国家鼓励和支持使用再生水。有条件使用再生水的地区,限制或者禁止将自来水做为城市道路清扫、城市绿化和景观用水使用。还鼓励各类产业园区水的分类利用和循环使用。

5、水处理方式难度逐渐加大

1958年建设的第一水厂,取用乌鲁木齐河床(乌拉泊~三屯碑段)地下潜流水,水质良好,水量稳定,经1966年、1978年和1997年三次挖潜改造,现有生产能力21万m3/d。开发时水源丰富,含水层厚30-35m,均为砂砾石层,渗透性较强。1966年在燕尔窝河滩处埋设地下渗渠,降水汇集到集水井中,再通过管道送入一水厂,采用重力流方式供应城市。

1984年建设的第五水厂,取用乌拉泊水库地表水,设计供水量8万m3/d。水水处理工艺采用预沉―预加氯―机械搅拌加斜管澄清―反向过滤气水反冲洗滤池―液氯消毒―清水池―用户。

1991年及1998年建设的第六、七水厂,取用柴窝堡湖湖西北、西南水源地地下水,水质较好,设计供水量8万m3/d和7万m3/d,自水源地至水厂铺设一输水干管,工艺采用:深井泵―长距离输水管―沉砂池―清水池―液氯消毒后水自流入城市给水管网。

1998年建设的第八水厂,取用乌拉泊水库地表水,设计供水量为20万m3/d,水处理主要工艺采用预沉―预氯化―高密度沉淀―V型滤池―液氯消毒后水自流入城市给水管网。

第一水厂和第六、第七水厂均取用地下水,而处理工艺却有差别,1997年以前第一水厂的水是不需处理,直接供给用户。1998年经改造与第六、第七水厂的处理工艺一样,否则出水水质会不达标。

五水厂与八水厂均取用乌拉泊水库地表水,而处理工艺也是有差别,八水厂处理方式难度明显加大。在人口较少时,打井取水既可,需水量增大后,开始取用地表水,处理工艺也复杂了。

随着城市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渐渐提高,现代化水平也在日新月异,可是这一切都要依赖于城市的水资源和各种基础设施的建设。我们在享受生活的同时还应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和我们赖以生存的水资源。

6、结语

城市快速发展时期的给水工程规划应结合城市的实际情况,规划的城市职能,居民的生活习惯及生活水平,合理确定给水工程规模及用水量指标。在给水工程规划时,不能单一的只进行工程建设,还应对城市的水资源环境及水资源保护提出要求,当水资源量的量和质无法得到保证时,应采用补救措施或管理措施。只有合理而科学的给水工程规划才能正确的指导城市建设。

【参考文献】

1、城市给水工程规划规范(GB50282-98)

2、乌鲁木齐市水资源公报乌鲁木齐市水资源公报编委会2002-2009年

3、乌鲁木齐市统计年鉴乌鲁木齐市统计局2002-2009年

4、《乌鲁木齐市总体规划》(1959),《乌鲁木齐市总体规划》(1985-2000),《乌鲁木齐市总体规划》(2000-2020),《乌鲁木齐市总体规划纲要》(2009-2020)

城市工程规划篇7

【关键词】排水规划排水体制排水量

城市排水设施是保护城市环境,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之一,排水设施的系统性建设需要有科学专业的规划作为指导。排水规划作为排水工程建设的依据,宏观控制其建设方向、建设规模。

一、排水工程专项规划的主要任务

排水工程专项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阶段的专项规划,排水专项规划的任务是使整个城市的污水和雨水通畅地排泄出去,处理好污水达到环境保护的要求。具体规划内容是划定城市排水范围、预测城市排水量、确定排水体制、进行排水系统布局、确定排水枢纽工程的位置、建设规模和用地。

完善的城市排水系统工程建设包括雨水管网系统、排涝泵站的建设(排涝泵房的建设需根据受纳水体雨洪期的水文特征、防洪排涝确定)、污水管网系统、污水提升泵站的建设(污水提升泵站建设根据城市的用地地势高程确定)、污水处理厂的建设等项目。完整的排水系统是与上、下游管段标高衔接密切的一个整体,如果在某段道路下的排水标高衔接欠佳,就会影响到整个系统的正常运行,严重时会造成内涝等情况发生。

二、排水体制的选择

城市排水工程专项规划就是通过对不同的排水体制、不同排水体制组合下不同排水系统在技术、经济、环境等多方面的比较、分析、论证,最终确定排水工程专项规划所采取的排水体制及相应的排水系统。

城市排水体制一般分为合流制和分流制两种类型。

合流制排水系统是将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和雨水径流汇集到同一个排水管道(渠)内将其处理利用和排除的系统。合流制排水系统按照水质产生的次序及处理程度的不同可分为三种形式:直排式合流制、截流式合流制和全处理式合流制。最早出现的合流制排水系统,是将排除的混合污水不经处理直接就近排入水体,但由于污水未经无害化处理就排放,使收纳水体遭受严重污染。现在常采用的是截流式合流制排水系统。截流式合流制排水系统较前一种方式前进了一大步,国内外在改造老城市的合流制排水系统时,通常采用这种方式。截流式合流制对带有较多悬浮物的初期雨水和污水进行处理,有利于保护水体,但雨量过大时,混合污水量超过了截流管的设计流量,超出部分将溢流到城市河道,会对水体造成局部和短期污染;而且进入处理厂的污水,由于混有大量雨水,使原水水质、水量波动较大,势必对污水厂各处理单元产生冲击,并对污水厂的处理工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分流制排水系统是将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和雨水分别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各自独立的管渠内排除的系统。根据雨水排除方式的不同,又分为完全分流制、截流式分流制和不完全分流制。完全分流制仅对收集的污水进行处理,雨水收集后直接排入水体。

在一个城市中,有时采用的是混合制排水系统,即既有分流制也有合流制的排水系统。混合制排水系统一般是在有合流制的城市需要扩建排水系统时出现的。在大城市中,因各区域的自然条件以及修建情况可能相差较大,因地制宜地在各区域采用不同的排水体制也是合理的。

三、排水系统布局规划

合理的排水系统布局可以正确地指导城市的排水管网建设,保证排水系统有序地建设和完善,对水资源保护及人居环境保护起到重要作用。

城市排水系统布局规划包括两个部分:污水系统布局和雨水系统布局。

城市污水系统布局规划包括污水工程处理设施、转输设施和污水管网布局规划。污水系统布局的前提是准确预测污水量,进而确定污水处理设施位置、规模、处理能力、污水排出口位置、污水排放标准等。还需考虑污泥的出路和污水资源化处理等内容。污水管网布局要根据确定的设计方案,在适当比例的总体布置图上划分排水流域,布置管道系统,进行污水管道水力计算,确定相关参数。

城市雨水系统布局规划包括城市雨水工程设施规划和雨水管网规划、雨水综合利用。主要内容为:雨水量计算、雨水排放位置确定、汇水面积的划分、雨水泵站位置;进行雨水管道(渠)的水力计算,确定相关参数;确定雨水综合利用方案。

四、排水管网规划

城市排水管网系统是现代化城市不可或缺的重要市政基础设施,是排水收集和集中处理的关键,是合理利用水资源和改善环境的必要手段。排水管网合理的规划布局,直接影响到人民生活水平。

雨水管网的布置通常根据总体规划用地性质的划分,道路竖向设计标高和雨水汇水面积确定。雨水管网布置应尽量结合自然地形,以最短的距离靠重力流排入受纳水体,避免设置雨水泵站,由于暴雨形成的径流量很大,设置雨水泵站增加投资,并且雨水泵站运行时间短,利用率极低。根据本地区的暴雨强度计算公式及相关设计参数计算每条管段的雨水管径、设计坡度、管道埋深等。

污水管网的布置应由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用地性质、污水处理厂的位置、居住人口规模、工业污水及生活污水排放量等因素决定。充分结合规划道路竖向设计,尽量利用地面坡度,减少管道埋深,节省投资。正确划分各管段污水接纳的流域面积范围。通过水力计算,来确定管径、坡度、流速、充满度、埋深等。

五、结束语

城市排水工程在社会发展中起到十分重要作用,排水专项规划的发展为城镇化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城市排水工程的建设,将从根本上改变污水对环境污染和地下水污染的问题,改变市容卫生面貌,改善河道水质,对整个河道流域的治理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刘鸿志.国外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及运行管理[J].世界环境,2000,(1):31-33

[2]给水排水设计手册.第五册.城镇排水[S].

城市工程规划篇8

关键词:形象工程可持续发展城市建设

1城市形象工程的功能

1.1改善城市环境

形象工程最直接的结果就是有效改善城市环境,使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形象世界各地,只要有人居住的地方,都喜欢美好的形象,工程的建设就是要给城市树立一个良好的形象,给人美观、整洁的印象。良好的形象工程通常会包括:环境卫生净化工程、文明街道创建工程、生态园林城市创建工程等,能有效提升市容市貌。

1.2树立城市特色,提高城市竞争力

良好的形象工程能为城市树立良好的外在形象,让人们记住这个城市的特点,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同时,建设城市形象工程可以科学地确定城市的特色产业和特色产品,从而避免各城市建设中经济结构重复的现象;通过城市形象工程可以提高城市知名度和美誉度,带动城市特色产业和特色产品的发展[3]。城市竞争力由现实竞争力、基础竞争力和环境竞争力三方面共同构成。形象工程的建设可以改善城市生活和投资环境,提高政府管理效率,加快城市经济的发展,促进现实竞争力的提高。同时,形象工程的建设有利于改善城市人居环境,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市民的凝聚力及素质,使市民养成热爱城市、保护环境、文明礼貌的良好习惯,实现城市竞争力的全面提升[4]。

1.3促进经济发展

好的形象就是生产力,建设形象工程可以强化城市形象这一无形资产。城市形象不仅是城市经营的结果,同时也是经营城市的初始投入。一个拥有良好形象的城市就像是一个巨大的“磁场”,能够吸引各类人才、投资、各类资本及多种生产要素,形成巨大的现实生产力,直接推动和促进经济增长。同时形象工程的建设还可以拉动城市内部经济的发展,推动城市旅游业、会展业等的发展。城市经济的全面发展反过来又会进一步提高城市的形象,加快城市形象工程建设,从而形成形象工程与城市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

1.4加强城市精神文明建设

城市形象工程建设可以促进城市文化和精神文明的建设,提高城市文明程度。良好的城市形象有利于增强市民对城市的信心和自豪感,形成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使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热爱自己的城市,并自觉地投入到维护和提升城市良好形象的行动中去,良好的形象得到巩固和发展。良好的形象工程能通过对精神文明的宣传、良好形象重要性的教育,激励人们奋发图强。如:宣传先进人物的先进事迹,为人民群众提供学习的榜样。因此,在形象工程的建设中,不断注入新时代的精神内容,就能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精神文明素质。

2城市建设中形象工程产生的问题

2.1规划无序

许多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是应形势以提高城市管理者政绩而建,是由领导者拍脑袋决定的,而非适应当地经济发展需求而建,与城市总体规划中的用地性质及面积等多有不符,有的严重违反城市总体规划,这种工程脱离总体规划,不切实际,既制约了城市健康发展,浪费了大量资源,又动摇了城市规划的权威性[5]。同时,很多“形象工程”都使单凭长官意志,随便修改规划,“一任领导一个规划”的现象普遍存在,严重扰乱了规划秩序。

2.2城市建设负债沉重,城市发展后劲不足

不良“形象工程”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脱离实际,不顾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盲目且片面追求经济发展和政绩,盲目投资,互相攀比。由于经济发展和资金有限,一些地方采取银行贷款、拍卖土地、拖欠工程款和政府摊派等方式筹集建设资金,产生了“前任出政绩,后任还债”的不合理现象。这种盲目的投资和重复性建设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和投资损失,为城市的发展建设带来了沉重的包袱,当地较弱的经济实力不足以应对“形象工程”带来的包袱,就会乱收费、乱摊派、拖欠工资导致干群关系紧张,加剧财务负担,诱发社会不稳定因素影响城市发展进程。

2.3土地资源严重浪费

不良“形象工程”的突出表现就是“宽、大、高”,其直接后果是大量占用土地,导致土地资源严重浪费。加上很多“形象工程”由领导人拍脑袋立即决定上马项目,随意扩大项目用地面积,致使圈地之风不断盛行,“形象工程”占用大量城市土地资源,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6]。盲目求全、求大的形象工程与城市结构和尺度失去平衡,使城市失去了必要的气氛和活力,对城市是一种破坏更缺乏人文关怀。

2.4政府失灵

城市形象具有公共物品的特征: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提供公共物品从来都是政府不可推卸的责任,在政府的推动下形象工程建设席卷全国,但在实践中,一些政府采用经济主导的管制模式,建设大量形象工程用于经济生产和满足自身利益、政绩,使行政成为牟取私利的工具,忽略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动摇了决策和管理的公正性、权威性,造成行政效率低下,影响了城市管理的效率。大量华而不实的“形象工程”造成政府在提供公共物品上的无效率,导致政府失灵。

3正确引导形象工程建设

3.1提高对形象工程的认识,端正城市建设指导思想

从形象工程的发展历史来看,既对城市发展带来了积极的作用,又产生了很多问题。因此,要全面看待形象工程,特别是随着城市竞争的加剧,形象工程对城市发展的重要性越来越大,城市的发展还是需要形象工程的,不能完全杜绝形象工程的建设。但是在形象工程的建设中,要端正城市建设的指导思想,发挥城市规划的引导和调控功能。端正城市建设指导思想,要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由追求数量扩张转向质量提高,节约资源,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并坚持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

3.2落实科学发展观

形象工程建设要更好地体现科学发展观。第一,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政绩观,根据当地实际和需要,建设形象工程,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第二,坚持以人为本,形象工程的建设要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而不是以追求个人眼前利益为目的,充分体现人民的利益,反映人民的意愿,为百姓办实事、办好事,同时加强公众的城市建设参与性,提高在城市建设中的影响力,这样建设的形象工程才能真正提高人民福利,提升城市形象。

3.3转变政府职能

政府既是城市形象的重要构成要素又是城市形象建设的主导力量,在实践中,政府对形象工程建设予以了高度重视,但效果却不理想,关键原因是政府在城市形象建设中出现了角色“错位”,急功近利,使政府经济职能大于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而城市经营是城市政府管理职能的重要转变,运用市场机制、以政府为主导、市民参与为基础,共同塑造城市形象,促进城市发展。政府由直接干预转向提供良好的服务、环境和政策。

3.4加强法律监督

严格实施《城乡规划法》,依法治市,加强社会监督是防止一些地方脱离实际,盲目建设“形象工程”的基础和前提。用法律提升规划的权威性,规范城市形象工程建设。形象工程的建设要符合法律的要求,不能单凭长官意识随意修改规划。

4结语

城市形象工程的优劣,从某个侧面反映了城市政府的综合管理水平。它是包含经济、社会、文化等因素的系统工程,可以说城市形象工程也是对城市政府的一项综合性考验。对待形象工程不应该一棒打死,既要积极发挥形象工程在城市建设方面的功能,又要避免在建设过程中出现的不顾实际、不顾群众利益、破坏城市发展等方面的问题。要对城市形象工程提高认识,加强群众的参与性,在形象工程的建设中坚持从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从当前实际出发,符合城市社会发展的需求,在满足城市发展及群众需求的基础上,实现城市的健康、快速、可持续的发展,同时实现城市管理者的政绩,在形象工程建设中,实现各方利益的协调发展。

城市工程规划篇9

[关键词]地下管线,避让原则,共沟敷设

中图分类号:tU990.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914X(2014)27-0061-01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工程管线种类也在增加,城市道路下的市政管线也日益复杂。城市工程管线按工程管线性能和用途分类有给水管道、排水沟管、电力线路、电信线路、燃气管道、热力管道等。按工程管线输送方式分类有压力管线和重力自流管线。按工程管线敷设方式分类有架空线、地辅管线、地埋管线。按工程管线弯曲程度分类有可弯曲管线、不易弯曲管线。

城市工程管线综合布置原则。1、各种管线的位置应采用统一的城市坐标系统及标高系统,局部地区内部管线位置也可以采用自己定出的坐标系统,但管线进出口位置则应与城市主干管线的坐标一致。如存在多个坐标系统,必须经过换算,取得统一。2、管线综合布置应与平面布置、竖向设计和绿化布置统一进行,应使管线之间、管线与建筑物之间在平面上以及竖向上相互协调。3、管线敷设方式根据管线内介质的性质、地面的地形、施工检修、生产安全、交通运输等因素,经技术比较后择优确定。4、管道内的介质具有毒性、易燃、可燃、易爆性质时,严禁穿越与其无关的建筑物、构筑物、生产装置以及储藏区。5、管线带的布置应与道路红线或建筑红线平行。同一管线不适宜从道路一侧转到另一侧。6、必须在满足生产、安全、检修的条件下节约使用土地。当技术经济比较合理时应共架、共沟布置。7、减少管线与铁路、管路及其他管线的交叉。当管线与铁路或道路交叉时应正交。在困难情况下,其交叉角不应小于45°。8、当规划区分期建设时,管线布置应全面规划,近期与远期结合。近期管线穿越远期用地时,不得影响远期用地的使用。9、管线综合布置时,干管应布置在用户较多的一侧或将管线按类别布置在道路两侧。10、充分利用已有管线。改建、扩建工程中的管线综合布置,不应妨碍已有管线的正常使用。当管线之间距离不能满足规范要求时,在采取了有效措施后,应适当减少。11、工程管线与建筑物、构筑物以及工程管线之间水平距离应符合规范规定。当受道路宽度、断面以及已有工程管线位置等因素限制难以满足规范要求时,可重新调整规划道路断面或宽度:在同一条城市干路上敷设同一类别管线较多时宜采用专项管沟敷设、规划建设某些类别工程管线应统一敷设的综合管沟。12敷设管道干线的综合管沟应在车行道下面,其覆土深度必须满足道路施工和停车荷载的要求、综合管沟的结构强度以及当地冻土深度等确定。敷设支管的综合管沟,应在人行道下,其埋设深度可适当较浅。13、综合布置管线时,管线之间或管线与建筑物、构筑物之间的水平距离,除要满足技术、安全、卫生等要求外,还须符合国防的有关规定。

城市地下工程管线避让原则:1、压力管避让自流管:2、管径小的避让管径大的:3、易弯曲的避让不易弯曲的:4、临时性的避让永久性的:5、工程量小的避让工程量大的:6、新建的避让现有的:7、检修次数少的、方便的避让检修次数多的、不方便的。

城市工程管线共沟敷设原则:1、热力管不应与通信电缆、电力和压力管道同沟:2、排水管道应布置在沟底,当沟内有腐蚀性介质管道时,排水管道应位于腐蚀性介质管道上面:3、腐蚀性介质管道的标高应低于沟内其他管线:4、火灾危险性属于甲、乙、丙类的液体,液化石油气,可燃气体,毒性液体和气体以及腐蚀性介质管道,不应同沟敷设,并严禁与消防水管共沟敷设:5、凡有可能产生互相影响的管线,不应共沟敷设。

道路施工中的管线同步建设以及避免二次开挖道路的问题。新建道路,应将各地下管线铺设完后再修路,但实际上除了排水管线基本上能保证与道路同步建设外,其他管线不是条件不成熟,就是道路施工工期不允许,不能提前铺设,这就给道路的二次开挖埋下了隐患。为了减少道路的二次开挖应采用了以下做法:1、在道路开工建设前做好管线综合布置,召开各地下管线涉及单位协调会,通报道路建设计划安排,要求各管线涉及单位根据道路建设情况提报管线建设计划,使有条件建设的管线在道路开工前完成,对于那些没有条件建设的管线,要求其按规划在沿路主要部位(如道路交叉口、小区入口等处)预埋过路涵管,以减少反复开挖路面的现象。2、各管线要完成所有过路管道需要很长时间,而且还要相互之间不断沟通、协调,才能顺利完成,如果道路工期十分紧张,并且该道路等级较高的话,就应该另外采取措施。

国外以及国内一些大城市利用综合管沟来解决这些难题。综合管沟的设置对城市各管线的长期建设、分步扩容以及日常维护非常有益。这种做法对交通繁忙、不允许随时开挖路面以及地下空间特别狭小路段尤其有利,可使管道布置更加合理,节约使用地下空间,减少建设投资总额,避免对城市基础设施的重复破坏。但是综合管沟也有弊端:一次性投资很大,因为各种管线的主管单位不同而很难协调,管沟内部的通风、防火、排水等问题很难妥善处理,并且其断面尺寸也很难预测,这些问题极大限制了综合管沟的使用。

这里所使用的方法是在道路交叉口及路上每隔一段距离建设一座“涵洞”,为了防止各管线在铺设过路管道时二次开挖道路,穿越道路用的过路洞口,如电信、给水、电力、煤气等管线需要穿越道路的,就可以利用这些涵洞,而不用破坏道路。

城市工程管线修建好后也要做好地下管线的档案管理工作:1、工程立项应与工程建档同步;2、工程实施与工程资料的收集、整理应同步;3、工程项目验收与工程竣工验收应同步,并且地下管线工程档案应及时归档,达到完整、安全、齐全、准确的要求。要根据建设部《城市地下管线工程档案管理办法》,结合当地实际,制定地方性的《城市地下管线工程档案管理办法》。同时要运用先进科技技术,建立地下管线信息管理系统,对城市地下管线工程档案实施动态管理。管理系统应该具有实用性、操作简单、先进性、数据生成更新快速方便等特点。并且组织一批技术熟练和技术过硬的人员进行管理维护,加快人才培养,加强技术应用学习,积极实施岗位培训和持证上岗,以提高城市工程管线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

城市工程规划篇10

【关键词】城市煤气工程;抗震防灾

引言

城市煤气工程作为城市现代化建设的标志,建筑结构抗震防灾规划在建设工程中有着非常重要意义。地震灾害防御是地震发生前应做的防御性工作。抗震防灾规划是减轻地震灾害最主要的途径。抗震防灾规划是用工程的抗震设防和抗震加固来完成防御建筑物、构筑物遭受地震破坏,减轻地震灾害的措施。

1.城市煤气工程在抗震方面的设计极其理念原则

1.1城市煤气工程在抗震方面的理念

煤气工程的抗震就是煤气工程在减小震动方面的能力,这种能力已经成为一种全新开发的建设模式和建设趋势以及建设目标。煤气工程的抗震的作用就是通过减小地震震动的作用对煤气工程的各个部分进行保护,使得煤气工程在整体结构方面不会经受到损坏,同时加强煤气工程在抵抗震动方面的能力,达到全方面保护煤气工程、延长煤气工程使用寿命的效果。与传统方法相比,抗震的设计在煤气工程的整体设计过程中有柔性的作用,这样减少了煤气工程主体结构与水平地面的运动关系,促使煤气工程的主体结构即使经历过地震,也不会造成太大的破坏,是煤气工程的结构与水平地面的加速度差距数值减小[1]。

1.2城市煤气工程在抗震方面的原则

煤气工程抗震的设计是对煤气工程抗震方面的重要要求,然而在抗震的设计过程中需要注意以及遵守相对应的要求原则,这些要求原则都可以有效的提升煤气工程抗震能力以及抗震效果。需要注意的原则有为:对建设煤气工程的地域进行建设前的考察,判断该地区领域是否符合采用抗震的设计方案应用在煤气工程的建设当中,考察的方式一般都以长期的数据分析作为判断的依据,如若可以判断长期之后依然可以有效的吸收地震产生的能量时,那么证明其可以采用抗震的设计方案进行开工建设。如果是一个不适合使用抗震设计的地区领域,一定不可以盲目的继续施工建设。

2.城市煤气工程在抗震方面的特点

将抗震的设备设施充分应用在城市煤气抗震的设计理念当中,并使其得到充分的应用和发挥出其内在的所有应用价值,其中,利用抗震的设备设施起到延长其结构的使用时间,消耗掉地震中产生的多余能量,降低因地震而造成的整体结构破坏程度和发生变化的程度,这三点是最为重要的目的。将抗震的设计方案使用在城市煤气的建设当中时,最为重要的就是通过对所建设城市煤气的了解建设合理的抗震设计设备设施,两方面的合理融合才能使抗震的相关能力都得到大量的发挥,同时增强了可塑造性和最大承受弹性。

抗震设计设备设施这一新型技术方式,在城市煤气的建设中进行采用后,从一方面来看可以减少工程建设中的造价,同时还相对的提高了工程的整体施工效率,这种抗震技术要比普通的抗震设计设备有更好的抗震能力,因此,它有更好的保护效果,尤其是对城市煤气的下半部分的保护;从另一个方面来看,城市煤气的上半部分也会因为隔震技术有效的减小变形、超出范围等现象,这样对于地震过后的检查修复工作带来了诸多方便之处[2]。

3.城市煤气工程在抗震方面的设计

煤气工程抗震方面的具体设计需要两个方面构成:抗震设备设施的装置设计,抗震的结构设计。隔震设备的设计问题是整体隔震设计的重中之重,目前大多数的煤气工程上使用的各种设备设计都是通过弹性测试得到反应的反应谱法,并且得到大多数国家的认可及应用,只是不同国家都存在不同的规范理念,不过之间还是有或多或少的关系与区别,绝大部分的不同存在于精密的计算,计算的内容包括阻尼的计算、强度的计算、施工时间的计算等多方面计算问题。有的煤气工程还有附带的专属结构,一般这些细节部位的结构构造在隔震的设计当中起着很大的作用,这些细节部位的结构构造在煤气工程的动力方面和煤气工程产生的抗震效果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度。然而目前为止,绝大部分的设计工作人员常常会忽视细节部位的结构构造方面的设计,实质上,细节部位的结构构造在整个过程中都存在巨大的作用。

当抗震的设计装置被应用在煤气工程的建设设计当中后,那么煤气工程的上半部分会因为地震的产生而造成相对的一定程度移位,这对于日后煤气工程建设竣工使用以及发挥的抗震功能都会造成影响,因此,在每一次的地震过后都需要对抗震的设备设施进行更加完善的修补。并且,在建设过程中采用了抗震设计的设备设施,则需要保证此煤气工程自身的抗震能力不可以比平常抗震设计造成的抗震能力小[3]。安装使用了抗震设计设备设施时,选择的建设方式以简单的建设结构为主,同时保证其抗震设备设施的整体性能的符合程度,并且对其通过力学的力度性能采用科学的建设过程。

4.结语

现阶段,国内外的一些发达城市都在大力开展煤气工程建设方面的抗震设计方案,并在研究期间收获了很大的成就,得到了巨大的突破。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仍处于初级阶段,绝大部分的设计理念还是来源于国外的研究成果。由于煤气易燃易爆,通过煤气工程的抗震方面的设计充分应用在煤气工程的实际建设中,既有效的保护了煤气工程的上半部分整体构造,同时调整了煤气工程在整体结构方面的平衡点,大大降低了经过地震之后所承担的地震感和力度。城市煤气工程的安全性与人们日常生活、工作息息相关,实现有效的城市煤气工程抗震防灾规划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郭章林,马平坡,苏梦香.埋地煤气管道模糊随机可靠性分析[J].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