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金融人才培养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5:09:02

数字金融人才培养篇1

论文格式说明:

(字数6000字左右)

一、装订顺序

封面、中文摘要(关键词)、外文摘要(关键词)、目录、正文、参考文献

二、封面格式(参照范文):

(1)所在学院为:继教(公开)学院

(2)专业为:本科专业及年级,如:2009级金融管理

(3)姓名、准考证号码必须准确,指导老师填老师的全名,职称要准确;

(4)学号:即准考证号。

三、页码设置

1、正文之前,包括中英文摘要、关键词、目录,页码设置为罗马数字,封面不显示页码;

2、正文页码为阿拉伯数字,正文页码必须从阿拉伯数字“1”开始,一直到参考文献页。

四、页面设置

1、英文摘要换页,不要与中文摘要在同一页面上;

2、a4纸单面打印,两端对齐,行间距1.25倍,左边距3厘米,右边距2.5厘米,上、下

边距2.5厘米。

4、参考文献另起一页。

5、封面无页眉,从摘要页开始,页眉显示为毕业论文题目,字体为五号宋体。

五、字体设置

(一)摘要部分

1、论文中文题目:居中,二号宋体,加粗,段前、段后各空1行

学生姓名、专业、准考证号:宋体小四号字体

摘要:左顶格,楷体_GB2312四号,加粗;内容用楷体_GB2312四号字,1.5倍行距。

关键词:左顶格,楷体_GB2312四号,加粗,内容用楷体_GB2312四号字,各词分号隔开。

2、论文英文题目:二号timesnewRoman字体、加粗,段前、段后各空1行

abstract:用4号timesnewRoman字体,加粗;内容为4号timesnewRoman字体,1.5

倍行距

Keywords:用4号timesnewRoman字体、加粗,关键词内容为4号timesnewRoman

字体,各词之间用分号隔开。

(二)目录

1、目录:居中,宋体二号,加粗;

2、一级目录用宋体、粗体4号字,二级目录用宋体小4号字,三级目录用宋体小4号字(行距可定为1.5倍或1倍),一级目录顶格,二、三级目录缩进两字符

3、目录页码右对齐

(三)正文

1、正文各级标题:

(1)章节标题或一级标题:单独一行,小三号黑体加粗;前后各空0.5行,居中。

(2)二级标题:单独占一行,用4号黑体,标题前后各空0.5行,左缩进2字符。

(3)三级标题:用小4号楷体、粗体,不单独成行。

2、正文内容:小四号宋体,段首缩进两字符

(四)参考文献

1、参考文献:标题用小三号黑体、粗体,左顶格,段前、段后各空1行;

参考文献正文中文用宋体小四号字,1.25倍行距,英文用timesnewRoman字体,字号用小四号。

(五)注释、图表

1、注释:采用脚注形式,字体为宋体小五号

2、图、表:标题在表格或图的上面,居中,字体为宋体小四号;表格下方注明资料来源和图、表的相关解释,解释内容为楷体五号字体。

六、其他格式要求

1、摘要上方要求填写学生的姓名、专业、准考证号,要与封面信息一致,不能填错;

2、中文摘要和关键词、英文摘要和关键词、目录各自单独成页。

参考文献的格式及举例:

(1)期刊类

【格式】[序号]作者.篇名[J].刊名,出版年份,卷号(期号):起止页码.

[1]夏鲁惠·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教学情况调研报告[J]·高等理科教育,2004(1):46-52.

(2)专著类

【格式】[序号]作者.书名[m].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份:起止页码.

[2]刘国钧,王连成·图书馆史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79:15-18,31.

(3)报纸类

【格式】[序号]作者.篇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

[3]李大伦·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性[n]·光明日报,1998-12-27(3).

(4)论文集

【格式】[序号]作者.篇名[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份:起始页码.

[4]伍蠡甫·西方文论选[C]·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12-17.

(5)学位论文

【格式】[序号]作者.篇名[D].出版地:保存者,出版年份:起始页码.

[5]张筑生·微分半动力系统的不变集[D]·北京:北京大学数学系数学研究所,1983:1-7.

(6)研究报告

【格式】[序号]作者.篇名[R].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份:起始页码.

[6]冯西桥·核反应堆压力管道与压力容器的LBB分析[R]·北京:清华大学核能技术设计研究院,1997:9-10.

(7)专利

【格式】[序号]专利所有者.题名[p].国别:专利号,日期.

[7]姜锡洲·一种温热外敷药制备方案[p]·中国专利:881056073,1989–07–26.

(8)标准

【格式】[序号]标准编号,标准名称[S].

[8]GB/t16159—1996,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S].

(9)条例

【格式】[序号]颁布单位.条例名称.日期

[9]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委员会.科学技术期刊管理办法[Z].1991—06—05

(10)电子文献

【格式】[序号]主要责任者.电子文献题名.电子文献出处[电子文献及载体类型标识].或可获得地址,发表或更新日期/引用日期.

[16]王明亮·关于中国学术期刊标准化数据库系统工程的进展

[eB/oL].http://cajcd.edu.cn/pub/wml.txt/980810–2.html,1998–08–16/1998–10–04.

以下是金融管理范文,欢迎大家赏析:

金融管理人才的国际化素质培养

金融是国民经济的命脉和血液,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居于核心与枢纽地位,“牵一发而动全身”。近年来,亚洲金融危机、欧债危机等世界金融危机频频发生,国家高度重视金融体系的安全与稳健发展,银行及相关行业对金融从业人员的专业层次、知识结构与综合素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同样,要在激烈的国际金融市场竞争中赢取主动权,必须培养出一支熟悉国际经济规则的高级金融管理队伍来。

面对金融业高度国际化与开放性的新形势带来的新挑战,金融管理干部必须提升国际化的新境界与新素养。概而言之,在基本素质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在国际交往中娴熟的能力、修养、水平,既能够有效地维护和实现我国的国家利益,又能够开展良好的国际合作,展示和维护中国良好的国际形象。惟有如此,才能在世界发展变动的复杂环境中,始终掌握因势利导的主动权。同样,金融干部更应努力拓宽国际化视野,开阔眼界、开阔思想、树立世界眼光、加强战略思维。这种更具时代性的素质培养至少应符合以下要求:

金融管理干部应该由一批国际化、复合型的金融优秀人才组成。金融人才是国家急需的紧缺人才之一,为满足人才强国战略的需求,特别是高层次、国际化金融人才的需求,教育部明确指出,高校金融专业要“培养具有比较宽厚扎实的金融理论基础,从事具体金融业务工作的能力,较强的市场经济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熟悉金融学相关的原理性知识,较强的外语水平与计算机操作能力,胜任金融与相关领域工作的人才。”[1]他们是既掌握本国金融运行特点和规律、又通晓国际金融业务运作的跨文化复合型人才,是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意识的21世纪金融通用人才。他们需既有多元化的知识体系,是“通才”;又有熟练的专业技能,是“专才”,方能“应对知识经济社会、信息化社会与全球化社会的挑战,应对英语趋向国际通用语言的挑战,应对我国加入wto的挑战”[2]。

金融干部的国际化素质培养离不开国际化的师资培训队伍。干部素质培训是一门艺术,离不开强有力的师资力量做后盾。只有充分挖掘一切优秀智力资源,打造一支优秀的国际化培训师资队伍,才能高效快捷地培养出一批能担当重任的优秀领导人才。金融学涉及经济学、数学、心理学、英语等多门学科,理论模式众多,业务操作复杂,主讲教师既有实践经验丰富的金融领导干部,也有来自国内国际学术前沿的一流专家学者和世界著名高等学府的“客座教授”。这些精通金融和外语的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在战略、领导力、管理等领域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既熟悉金融经济理论,又精通业务实战操作,通过培训的平台,引入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训练提升学员的国际化视野,并将教学与金融理论紧密结合起来,整合分级教学、多媒体网络教学与网络自主学习等多种模式,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支持、网络平台的建立、多媒体的综合运用等资源优势,体现出培训的开放性与国际性。

当今,经济全球化下的金融全球化特征日益明显。顺应时展,培养德才兼备的国际化金融领导干部人才,必须贯彻实施系统有效的干部培训计划,在培训理念、内容、方式、实践教学等以下几方面实施针对性培训策略,全面提升金融干部的国际化素质,适应新时代对金融干部素质的更高要求。

1培训理念与内容国际化

为适应中国经济金融发展的需要,我们要力争尽快培养出一大批具有国际视野、把握全球化的业务规范和管理法规、将“国情和特点”与国际规则结合起来、顺应金融运行规律与发展趋势的一流金融领导人才。在培训工作中必须树立全新的培训理念,以创新驱动为动力,科学设置培训内容,突出国际性、时代性和先进性的特色,注重学习者的素质提高、能力培养与全面发展。对于金融学这样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高度国际化的专业学科,干部培训的课程尤其要注重与国际接轨,培训课程至少涵盖:基本的国际金融理论和国际规则,如主要国家的金融法律,国际性金融贸易组织及其运作等;国际交流知识,如主要国家金融业传统、文化传统、经济外交军事政策、国际礼仪等等。教育部统一引进的外文原版教材不仅国际化特色浓厚,生动有趣,而且紧扣金融金融学前沿发展动向,具有很强的科学性与实效性,有利于学员接触最新的理论成果与科技信息,拓展知识面,培养兴趣爱好。同时,加快教材开发本土化,对原有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及组合基础上,积极开发和利用其它辅助教材,如中文教材、生词表、网站等,有助于前后知识学习的衔接和知识体系的构建。

2实践教学国际化

在专业知识培训中,建议提高实践教学的比重,强化金融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交叉融合。在改进教学环节的创新中,双语教学提供外语交流、处理金融业务的模拟环境,有效提高实际应用能力与国际化思维能力,从而变传授学科知识为重点提升其综合素质与能力,适应新形势对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施教方式比较注重能力、个性和素质的培养与可持续发展。金融学教育侧重于工作技能和管理能力;综合能力的培养侧重于发现、分析和最终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授课中注意把握节奏,循序渐进,帮大家渡过初次接触国外原版教材的适应过程;视听课模拟金融业务交易环境,尝试将金融理论与案例结合,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阅读课应注重推荐一些经典金融理论与实践知识短文,翻译课可主要教授金融英语的语言特点与翻译技巧。

提高实践教学的比重,还需加强金融与信息技术的结合,即结合我国金融产品和业务发展的需要,直接将信息技术引进日常的金融专业教学之中,及时学习金融新业务的操作规范,熟练掌握快速升级的各类信息技术收集与处理,熟练使用各种金融数理模型软件化,加强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等教学资源及多媒体教学等模式。

3培训方式方法国际化

在干部培训方式方法上,重点突出国际化。借鉴国际流行的激励培训法,采用案例式、研讨式、体验式、模拟式等多种形式开展干部培训,个性化、自主性、研究性学习,着重解决培训对象遇到的真实问题,接受挑战和现场试验,形成能力;带着问题去学、去了解、去感悟,成为“善于学习、应变和应用”的人才。培训方式可实行专家授课三分之一、现场教学三分之一、行为训练三分之一“三三制”,建立现场教学基地,到国外基地驻点学习、取经,实现培训方式方法国际化。

4师资队伍队伍建设,培养金融创新人才

“学科建设是龙头,师资队伍建设是关键。”[3]优秀的教师队伍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以双语教师为例:双语教学的探索性质以及学科内单枪匹马的开课方式更需要团队的互助与合作,通过骨干教师的课堂教学观摩和教学案例分析、课件互评、教学设计探讨等活动,把集体的教学智慧转化成教师个体的实践性知识,再通过实践过程的消化形成自己的教学能力。这种过程主要是运用反省认知理论,促进策略性知识的学习和迁移的过程[4],要求教师必须有广博的金融经济知识结构,扎实的英语基本知识和交际能力。建立学历结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确保课程建设可持续发展,促使教师不断更新知识结构,熟悉金融经济理论,对市场金融人才的需求变化,在教学过程中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培养创新型领袖人才。

要为承担双语教学的教师提供国内和国外培训的机会。首先,应进行英语口语培训。要求教师的语言表达要符合英语的语音、词汇、语法和篇章的表达方式及要求,做到清晰、准确。其次,应根据学科特点细化专业进行专业英语培训。这一步的培训主要包括学习各自学科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教学专用术语,以及阐述和评论本学科问题的外语表达能力。使其具有前沿的教育理论知识、深厚的文化知识、掌握多种教学模式、方法及手段,从根本上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另外,聘用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具有一定理论水平的实际工作人员,通过传帮带建立起一只具有较高实践操作技能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

国际化的形势需要国际化的战略,既精通专业知识又具有国际化素质的复合型人才要素已成为社会甄别高层次人才的重要指标之一。在干部国际化素质培养过程中,必须引入先进的教育理念、革新培训内容与方法,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使干部素质培训更具实用性和灵活性。惟有如此,才能尽快培养出众多适应时代需求的优秀金融干部来,更加自如和娴熟地驾驭国际化的趋势,实施国际化的战略,完成国际化的任务。

参考文献

1.张亦春金融学专业教育研究报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王莉颖.双语教育理论与实践—中外双语教育比较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

3.丁雪华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促进本科办学水平的提高[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02(4)

4.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数字金融人才培养篇2

(一)提高师资队伍专业化水平的需要建设专业教学资源库的过程其实也是高职院校教师学习知识和提升能力的过程,要建设高质量的专业教学资源库平台,就要求高职院校组织专任教师积极参加校内外专题培训和交流工作,通过研讨、观摩、体验等方式增进理解、形成共识。在此基础上,专业教师才能从社会的需求出发,从学生就业的岗位需求出发,确定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的标准。就金融专业而言,高职院校教师通过定期深入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金融相关行业,吸收金融行业最新工作动态、了解金融行业对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和岗位需求,从而在教学中不断更新课程目标,完善课程体系,在教学相长中提高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水平。

(二)人才培养方案在实施过程中“接地气”的需要对很多高职院校来说,突出问题就是毕业生就业问题。建设专业教学资源库的目的,就是要进一步创新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适销对路的高技能型人才。就金融专业而言,在教学资源内容的开发上,要引进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领域最新行业标准,要从银行、保险、证券等行业实际需求出发,制定符合金融业执业标准的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搭建高职教育与银行、保险、证券业的仿真平台,授课过程理论联系实际,利用“教中学”的课程模式,在教学中赋予学生企业、行业员工的角色标准,使课程学习内容能最大程度满足金融行业职业岗位需求,在仿真环境下进行职业化、专业化的技能培训,真正实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在实施过程中的“接地气”。

(三)减少资源重复性建设的需要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的专业建设和课程教学,高职院校由于受到生源质量、师资配备、教学软硬件设施、实训条件、学生就业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其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也呈现出层次不齐、鱼龙混杂的局面。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高职院校校际联系会逐步加强,各高职院校和合作企业会不断地将各类资源上传至网络平台,如果我们不注重对资源梳理、归纳和总结,将会造成资源重复性建设,不利于资源的优化组合。高职院校只有做好共享型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对来自不同地域和院校的教学资源进行整合,才能便于各高职院校相互间学习、借鉴,减少数字资源库建设中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

二、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服务功能展望

(一)服务于课堂教学建设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初衷并不是为了把各种材料简单堆积在一起,而是为了让高职院校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发挥其强大的教学服务功能。教高[2003]14号文件中曾提到高等职业院校要根据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改革教学的内容、方法、手段和考核方式,建成一大批体现岗位技能要求、促进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培养的优质核心课程。数字资源库平台的建设能很好的实现这一需求。对于高职院校金融专业来说,建设教学资源库平台,有别于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在未来的数字化资源建设中,可以不断增加诸如模拟银行柜面业务、演示银行服务礼仪、保险电话营销实战演练、证券模拟实训等模块,不断丰富教育教学资源,通过形式多样学习模块,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更多的趣味性、互动性和灵活性,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真正实现高职院校课堂教学方式从“教为主”向“学为主”转变,从而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二)服务于学生课外学习随着经济的发展,整个社会对专业技术人才提出了更高的岗位适应性要求。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学会学习比掌握一门学科更重要。然而,高职院校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学习能力普遍较差,且缺乏能够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自主学习途径,其学习仍主要停留在课堂学习层面。我们建立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出发点之一就是让学生的学习从课堂学习延伸到课外学习,使高职院校的学生不仅爱学习,更会学习。就金融专业教学资源库而言,其应用的主体是学生,其数字资源除了要满足学生课堂学习之外,还要满足学生课外学习延伸的需要。专业教学资源库自主学习平台可以将上传的各类资源整合梳理,从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理念出发,搭建学生自主学习平台。这样,学生在课外学习时,可以通过数字资源库平台找到有共同兴趣的学习伙伴,形成个人学习圈,通过情景演示、身临其境的学习,寓学于乐,在宽松的学习氛围中完成课堂学习的延伸。自主学习平台延伸了传统的课堂时空,可以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

(三)服务于学生就业对于高职院校来说,人才培养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未来岗位适应性和岗位迁移性,使得毕业生能够适销对路,实现高职院校学生毕业和就业的“无缝对接”。一方面,金融专业教学资源库在开发建设阶段,由校企共同参与建设,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设定人才培养规格。如此一来,专业教学资源库平台的建设就会遵循以企业、行业的人才需求为逻辑起点,并依据这一逻辑起点确定人才的培养规格,在此基础上,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中资料和素材的选择就会有据可循,可以有效避免教学资源的简单堆积,凸显资源间的内在联系,构建出真正符合高职教育需要的工学结合的课程标准。另一方面,金融数字资源库内容还可以涵盖学生的考证需求,通过在平台中加入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官网链接、考试流程、考证资料、历年考试真题、在线模拟考试和教师、专家在线答疑板块,并定期更新知识,就会助力学生实现毕业时取得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目标。

(四)服务于企业、行业培训高职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不仅要为校内学生的学习服务、同时也要关注相关企业、行业职工继续教育的需求,建立健全数字化网络平台可以为相关企业、行业实现在线培训,增强相关产业领域在岗人员技能,满足行业、企业工作人员在岗接受继续教育,为其个人的多样化学习提供服务。就金融专业教学资源库而言,我们可以在其平台的框架设计上,建立起针对银行、证券、保险等相关金融行业不同用户登录的界面设计,包括图形图像、三维动画、音频视频等类型的复合型资源,实现教学资源从平面向立体的转变。与此同时,还应充分发挥手机网络平台的功用,实现用户手机在线阅读、听讲座等多种方式的学习。教学内容组织方面可以充分考虑银行、证券、保险等相关金融行业的需求,通过网络平台的运用,让学习者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通过任何设备终端获取所需学习资源,极大地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提升教学资源的质量。通过综合运用这些资源,就能有效的保证企业、行业员工的在线培训和在岗接受继续教育的需求。

数字金融人才培养篇3

VocationaleducationCollaborativeinnovation-Driven

talentDevelopmentStrategy

――takeningbopolytechnic"Collegeparkintegration"modeasanexample

ZHULei

(ningboVocationaleducationCenter,ningbo,Zhejiang315800)

abstractatpresent,China'seconomicgrowthmomentumisbeingdrivenbytheconversionfactor-driventoinnovation,technologicalprogressandindustrialtransformationandupgradingoftheurgentneedforcollaborativeresearchofficerofvocationaleducation,innovation-driventalentdevelopment.ningbopolytechnicexplorewithlocalindustrialpark"courtyardgardenfusion"ofthenewvocationaleducationofficercollaborativeresearch,innovation-driventalentdevelopmentstrategy,ongoingresearchcollaborationmechanisminnovationofficer,intheorganizationandmanagement,resourcesharing,communication,attractingincentivemechanisminnovation,breakthroughresearchofficercollaborativeinnovationbottlenecks.

Keywordsofficer,industry,learningandresearch;collaborative;innovationdriven;"collegepark"integration

1“院园融合”战略产生发展背景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院园融合”模式是典型的职业教育官产学研协同的创新驱动人才发展战略。“院园融合”,其中“院”指的是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园”指的是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数字科技园。宁波开发区数字科技园是由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宁波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宁波职业技术学院三方共建,紧密结合区域产业结构特色,官产学研合作共建人才培养、产业培育、研究开发三位一体的科技园。“院园融合”模式的特点为“园中有园,园院融合”。

2“院园融合”模式的六大育人功能

2.1落实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奖励措施

入驻园区企业除享受国家、省、市制定的相关扶持政策外,同时还享受园区内在办公场地、税收、人才、iDC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具体为据其对地方财政贡献额按一定比例返还其上缴税收的返园区部分,最高可达80%;为符合条件的入驻企业提供一定期限的免租金办公用房;为入驻企业提供免费办公用网;对于获得中央、省、市资金支持的项目给予资金配套;对服务外包产业基地建设、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服务外包企业的国际资质认证、国外市场开拓、人才培养给予资金支持;对做出突出贡献的服务外包人才及企业进行奖励;园区为入驻企业在项目申报、管理效益提升、投融资、上市培育等方面提供全方位、一条龙服务;对符合园区定位的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机构、企业总部,园区将在人、财、物方面予以倾斜支持,对其中的重大落户项目支持,可实行一事一议。

2.2探索支持大学生创业的有效管理模式

宁波市北仑区(开发区)大学生创业园是由北仑区人民政府、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数字科技园开发有限公司合作共建,为在宁波北仑创业的大学生创业企业提供孵化服务。园区和学院开辟了面积(一期)7000平方米(二期)10000平方米的“宁波市北仑区(开发区)大学生创业园”;设立“大学生创业投资资金”,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先期提供100万元,数字科技园配套100万,专项对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师生在园区内注册创办的企业给予一定数额的资金支持和配套奖励,设立创投资金项目评委会,审议创投资金的相关决策决定,审定创投资金的支持项目和金额;园区建立了“大学生创业指导委员会”,开办“创业大学堂”;成立大学生创业俱乐部,此外,还成立创业园教育服务中心。竭诚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一站式服务。

(1)营造由校企合作、企业主导的职场化训练路径。数字科技园精心打造学生企业实践平台和实习实训场所。让学生熟悉企业的用人标准、岗位职责及管理制度;知晓企业的生产组织方式、工艺流程、操作规程;了解企业应用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引导学生接触真实项目并结合企业实际分析、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综合技术运用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完善创业课程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面向全体学生,融入学院人才培养过程。实施创业课(必修)-创业工作坊(班级项目)-创业街-创业园的路径,打造创业课程平台-创业孵化平台-创业实践平台。这些措施都为学生营造由校企合作、企业主导的“项目教学、实训实习、职场体验、自主创业”的职场化训练路径。

(2)建立专业教师和专家资源库。通过公共服务平台与专业共建等手段,通过“面向产业,跨界混搭”的专兼师资有效配合,实现教学做一体化。园区企业为专业教师也提供了下企业实践的重要场所,专任教师通过在园区企业的锻炼,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水平;制定有效激励措施,鼓励企业技术人员参与教学过程全过程,贯穿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课程设置、教材开发、实习实训各环节。园区建设专家资源库。浙江大学谭建荣院士等著名院士教授的工作室落户园区。同时,根据劳模(技师)工种特点与相关专业有机结合,建设系列工作室。这些都促进专业教师专业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共同培养高技能人才。

(3)制定实施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教学评价、学分评定的制度。秉承职业教育“五个对接”理念,“院园融合”育人模式一直践行“教室车间合一、教师师傅合一、学生学徒合一、教程工艺合一、作品产品合一”。学校的教学过程直接与企业实际生产过程对接,实现了学校育人环境与企业工作环境的有机结合;推动教师到企业实践,企业技术人员到学校教学;加强现代学徒制在园区企业的实践,学生与学徒身份合二为一;强化工学结合,加强学生在园区的实习实训环节比例,培养符合产业标准的人才,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

(4)集成园区企业的各类生产、研发项目,建立数据库,充实学生实践学习内容。“院园融合”育人模式直接对接生产实际、直接承接真实项目,极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成为工学结合实施的主体。学生在园区企业“拜师学艺”,学生的作品被吸收和转化为企业设计或产品,学生制定的销售方案、管理制度和可行性建议被企业采用或部分采纳。这种模式也充分调动了企业的积极性,落户数字科技园的多家企业经常性地派出技术骨干担任专业实践课程兼职教师或指导学生实训实习;企业参与专业制定教学改革方案和编写教材。

3职业教育官产学研协同的创新驱动人才发展战略的瓶颈突破

(1)突破组织管理机制瓶颈。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数字科技园创新组织管理机制,引入董事会管理及市场化运作,融合政府、高校及相关企业的力量,合作开展人才培养。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宁波信息产业局为园区提供产业政策支持和技术指导、咨询,如引导区域内软件开发、物流信息化、工业设计、电子商务等相关专业及人才培训聚集到园区内,给予有关企业以财政奖励和税收优惠,设立了3000万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专项用于初创期的中小企业投资等等;企业为学院师生提供贴近市场、深入企业的学习和实践平台,系统有效的项目、激发创新创业潜能;学院除为园区提供日常的物业、商务、餐饮等基础服务外,充分发挥高校优势,搭建如工业设计公共服务平台、数据公共服务平台、为园区企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2)突破资源共享机制瓶颈。学院与地方政府、行业协会、龙头骨干企业合作,共建区域性科技服务中心、人力资源开发中心、产品设计研发中心和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立资源共享机制。如北仑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北仑人力资源开发服务基地、北仑工业设计促进中心、服务外包学院等公共服务平台,为官产学研各方服务。集聚研发机构,搭建科技成果汇集、科技创业投融资服务、技术交易服务等平台,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智力服务。目前,已引进中科院、浙江大学等12家重点科研机构来园区设立技术转移办公室,以及重点院校的诸多院士教授落户园区。这些对园区企业实行面对面、点到点的咨询。园区内企业科技成果转化速度明显加快,取得了显著收益。有些企业的某项技术已经成为行业标准,如大正工业机器人公司的汽车仪表盘检测技术成为该行业的标准。

(3)突破信息沟通机制瓶颈。数字科技园内与区科技局合作共建的北仑科技创新服务中心与学院科研管理机构合署办公;与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合作共建的北仑人力资源开发服务基地和开发区大学生创业园,与学院就业指导中心合署办公北仑工业设计促进中心与工业设计系办公室紧邻;与市外经贸局合作成立的宁波服务外包学院和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的办学模式。这些合署办公机构的负责人均由学院与合作单位领导相互兼职,信息沟通层级与壁垒减少,提高官产学研协同创新机构的运行效率。此外,数字科技园建立每季度一期简报联系机制与每学年一次的数字科技园管理委员会联席会议制度,增加了官产学研各方的沟通渠道,有利于完善信息沟通机制。

数字金融人才培养篇4

[关键词]后金融危机时代 中国 出版 机遇 对策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导致全球经济大衰退。为应对金融危机的冲击,各国政府纷纷出台了及时有力的救市措施。在世界各国的共同努力下,全球经济从2009年下半年逐渐开始出现了企稳回升的迹象。有分析人士就此认为经济衰退已经触底,全球经济正在步人复苏性增长的“后金融危机时代”。所谓“后金融危机时代”,可能是两年、三年或者八年、十年甚至更久的时间。综观后金融危机时代国内外出版业发展格局与形势,可以发现其中蕴含着中国出版“走出去”的难得机遇。

一、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出版“走出去”面临的机遇

1.振兴文化产业上升到国家发展战略高度

2009年7月国务院出台的《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将文化产业的振兴提升至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该规划为出版业破解深层次的矛盾,推动出版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政策支持。为落实国家《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新闻出版总署于2010年1月了《新闻出版总署关于进一步推动新闻出版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了我国新闻出版产业未来发展的“路线图”,提出了新闻出版产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和措施。4月,、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新闻出版总署等九部门联合颁布了《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该意见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金融全面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性文件,它要求各金融部门要把积极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作为一项重要战略任务,加大金融业支持文化产业的力度,推动文化产业与金融业的对接:在该指导意见出台后,文化部等部门也都表示,将会出台一系列落实政策。

《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及相关配套政策的出台,在国家政策层面和国家发展战略高度为中国出版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和支持,也为中国出版“走出去”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性机遇。

2.新一轮新闻出版体制改革为出版“走出去”提供了制度保障和动力

在后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政府为拉动经济增长,不断扩大内需和调整经济结构,文化产业在国家发展战略中地位上升,这为新闻出版产业实施战略转型、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提供了难得的契机。

新闻出版总署于2009年4月的《关于进一步推进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了非公益性地方和中央新闻出版单位转制的时间表。《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再次对新闻出版单位转制提出了要求。在国家政策的推动下,新闻出版单位转制已取得了明显成效,到2009年底已经有467家出版社完成或者正在转制,已经组建29家出版企业集团公司。出版、报业、印刷、发行上市公司已经达到39家。联合、兼并、重组、上市等资本运营手段已经全面进人新闻出版行业。越来越多的出版机构突破区域和行业的限制,实现了跨媒体、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发展。随着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推进,一些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型出版骨干企业必将脱颖而出,一些中小型出版企业将会走上“专、精、尖”的发展竞争之路,我国整个出版产业格局由此得到进一步优化。这一方面有利于出版企业迅速培育构建其核心竞争力,做大做强;另一方面也为中国出版真正“走出去”到国际市场大潮中求生存谋发展提供了前提和动力。

3.全球出版业格局调整,中国出版赢得重视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全球各行业无不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因销量下滑、市场萎缩、融资困难等原因,欧美出版发行巨头不得不以裁员、歇业、压缩规模等应对危机。然而在全球出版业一片萧条之际,我国出版产业却呈现出了逆势增长的良好态势。据初步统计,与2008年相比,2009年全国新闻出版业总产值增长20%左右,图书销售增长20%左右,新媒体出版增长42%左右,投资总额增长35%左右。从国内外出版业发展态势看,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出版强势出海正面临着一个良好的机遇。

全球出版产业格局调整的另一个表现是中国出版开始越来越受到国际市场的重视。2008年的法兰克福书展是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举办的,中国有108家出版社参展,展品达到5300多种,版权输出1092项。在2009年的法兰克福国际书展上,中国首次以主宾国身份参加书展,获得了2417项版权输出。2009年,“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的“加强版”――“中国文化著作翻译出版工程”,虽刚刚起步,但也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的反响。在这两个工程的带动下,各成员单位全年共向海外输出版权2101项(不含向港、澳、台地区输出)。比2008年增加了65%,各项指标均创新高。中国图书版权的大量输出对中国出版具有重大意义,一方面它是对中国出版能力的肯定和对中国出版的重视,另一方面它将进一步提升中国出版在全球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二、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出版产业“走出去”的对策

在全球经济复苏性增长的后金融危机时代,全球出版产业的发展也面临着战略的调整与选择。从全球化视角出发,我国出版产业的发展应该抓住机遇,深入推进“走出去”战略的实施。我国出版深入推进“走出去”战略,不仅需要政府的强力推动,更需要出版企业积极行动。

1.政府积极发挥推动作用,完善相关扶持政策

政府应该积极发挥“看得见的手”的作用。首先以打造“出版航母”为目标,推动行业整合,重点培育一批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大型新闻出版企业,努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出版传媒集团。同时也鼓励有条件的出版企业采取独资、合资、合作等形式,境外投资或跨国经营,以更多地占领和拓展国际市场。其次政府相关部门要抓紧落实《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制定实施财政、金融、税收、外汇等配套优惠政策和措施,加大对“走出去”出版企业的财政支持力度;同时鼓励支持有条件的出版企业集团上市融资,开辟搭建出版企业更多融资的渠道和平台,从而为我国出版企业“走出去”打破资金瓶颈。最后,在政策、资源、信息、服务等方面政府要加大力度鼓励支持版权输出、实物出口、合作出版、创办境外实体企业等,扩大中国出版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2.调整出版产业结构,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

我国出版产业结构不合理导致了产业集中度低、规模小、实力弱等问题十分突出,由此也导致出版企业核心

竞争力不强。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出版要“远洋出海”,必须要有强势的核心竞争力。构建塑造出版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首先必须要调整出版产业结构。在国家政策的引导和推动下。出版企业应该以培育核心竞争力为目标,积极大胆地打破所有制、行政区域、行业的限制和壁垒。实现资本、人才、信息、技术、市场等资源的合理流动和最优化整合,实现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的兼并和重组,在打造大型跨地区骨干出版企业集团的同时形成企业强大独特的核心竞争力。以核心竞争力为基础,中国出版企业才能深度挖掘发挥自身资源优势,提高国际竞争力,实现全球化扩张,从而使“走出去”的中国出版向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更高水平发展。

3.增强数字出版能力,塑造数字出版品牌

金融危机时期,出版物的数字化转型成为众多传统出版传媒机构的“救命稻草”。在后金融危机时代,数字出版必将成为一个战略性新兴产业,数字出版市场必将成为一个潜力巨大的新兴市场。毫无疑问,这个市场存在着巨大的上升和拓展空间,必定会成为未来世界出版业发展的制高点,走向世界的中国出版不能无视全球出版业的这一发展趋势,若要在国际市场上与世界出版巨头同台竞争,就必须紧跟数字化的发展趋势,增强数字出版及跨媒体出版能力。品牌是企业在竞争中胜出的法宝。在数字出版快速发展,市场分割日渐加速的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出版要进入国际数字出版市场同样需要依靠产品品牌的力量。没有国际知名品牌,在市场占有和竞争中势必处于劣势地位

因此中国数字出版“走出去”必须要实施品牌化战略,不仅要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外向型数字出版品牌企业,还要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国际知名产品品牌。只有通过品牌经营和品牌扩张,增强国际影响力和核心竞争力,中同数字出版才能顺利地开拓国际市场。

4.强化国际市场意识,走创意出版之路

创新是中国出版“走出去”的强力助推器。只有有意识的进行出版创新,中国出版“走出去”才能走得更远更快。因此创意场出版成为中国出版“走出去”的必然要求;缺乏创意,中国出版就必然会失去“走出去”的竞争力。创意出版的核心是创意,包括选题创意、编辑创意、装帧创意、营销创意、管理创意等。创意出版必须建立在深刻的国际市场意识之上。才能够在内容、编辑、装帧等方面的创意与国外读者的消费需求、阅读习惯等实现无障碍对接。这就要求在后金融危机时代,意欲“走出去”的中国出版机构必须要认真研究国际消费市场的需求变化规律和国外受众文化消费心理,准确把握市场读者的消费需求和热点,以塑造既体现中国文化特色又具备国际传播潜力的产品和品牌为目标,策划出具有很强创新性的优质图书。此外,出版机构还要对国际市场的未来走势有所预见,挖掘开发读者的潜在阅读需求,在考量自身资源优势的基础上,进行前瞻性的组织和策划,抢占市场先机,以免因对市场信息反应迟滞而丧失重大市场机遇。

5.培养外向型复合出版人才

中国出版“走出去”,人才是关键。人才尤其是懂外语、懂出版、会经营、熟悉国际出版市场运作规律的高端外向型复合出版人才的缺乏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出版“走出去”的最大“瓶颈”,也是我国出版“走出去”的战略性难题。解决这一难题需要政府、企业和教育科研单位通力合作。首先,在出版人才培养方面,出版企业和高校等教育科研单位要合作建立产学研一体的培养模式,通过这种人才培养模式才能真正培养出中国出版国际化扩张所需的创意人才、策划人才、经纪人才、管理人才、营销人才等。其次,推进外向型复合出版人才培训的国际交流合作。建立境外培训基地,定期选派一批与出版产业发展直接相关的公务员、研究人员和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到境外学习培训。同时也要重点吸引一批跨国公司,同外著名培训组织来国内建立培训机构,以培养一批与国际接轨的出版产业人才。最后,推行高端出版人才引进计划,明确人才的引进条件、标准、范围和待遇等,争取从国外或留学生群体吸引一批中国出版“走…去’’所急需的高端人才。

6.继续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

国内外许多实践经验都表明,一个重大项目的实施,往往会牵动一批企业或一个行业的快速发展。以最大项目为载体,往往能够迅速聚集整合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形成竞争优势,实现市场扩张。目前我国为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先后实施了“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中外图书互译计划、中国音像制品“走出去”工程、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中国文化著作翻译出版工程等重大项目。这些重大项目的实施不仅带动了中国出版业的发展,而且对推动中国出版“走出去”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以“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项目为例,该项目自2006年实施以来,到目前已经与46个国家246家出版社签订资助协议1350项,涉及1910种图书、26种语言,带动国内出版单位达33家。这些重大项目的推行,为推动中国出版进入国际市场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出版“走出去”仍需要继续策划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

参考文献:

[1]冀素琛:《新闻出版领域体制改革走在文化体制改革前列》,中国图书出版网,2010-05-07

[2]柳斌杰:《改革创新科学发展,大力推动我国向新闻出版强国迈进》,《中国出版》2010年2月上

[3]贺耀敏:《金融危机背号下的中国出版产业分析》,《中国出版》2010年3月上

数字金融人才培养篇5

在电影产业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电影投资、电影制作、电影发行和放映等各个环节显现出各种新特点和新变化。

在电影投资领域,电影与资本实现着越来越紧密的合作交融,电影业投融资体系不断创新发展,从个人投资、版权预售、政府出资到银行贷款、风险投资、电影基金,再到现在越来越多的影视公司开始积极开拓金融贷款、私募股权融资、上市融资等新型融资模式,长期制约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的资金问题得到逐步改观与缓解。

在电影制作领域,在经历了十年左右的产业化发展和改革之后,中国的电影制片企业出现了明显的变化,一批不同特色、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制片企业开始活跃在电影界,为制片业的发展繁荣奠定了基础。在这些企业的精心运作下,一批批各具特色的电影类型片脱颖而出。2013年,《小时代》《北京遇上西雅图》《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等几部国产电影先后获得了口碑以及票房佳绩。这些没有宏大叙事,没有巨资,却十分贴近目标观众需求的“类型电影”在市场屡获成功,更是标志着中国电影制片市场正日趋成熟。

在电影发行和放映领域,伴随着数字化和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电影的发行和放映方式都发生着巨大变革。截至2012年底,全国电影银幕数突破一万块,达到13118块,其中2K数字银幕超过1.2万块,约占91.5%。2012年全年新增银幕3832块,平均每天全国新增银幕10.5块,且全部为数字影厅。在影院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影院经营管理也更加精耕细作、精益求精。同时,数字电影技术的发展也给观影体验带来极大提升。

在中国电影行业的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中国电影与海外市场的国际合作与中国电影的“走出去”战略也成为近年来中国电影市场发展一个重要的话题。此前,小马奔腾成功收购美国顶级特效公司数字王国;万达集团收购美国第二大电影院线公司amC;中方与美国梦工厂合资组建东方梦工厂……这些都被看作是中国电影加强与国际合作,实现中国电影走出去战略的关键性事件。

中国在由电影大国向电影强国努力迈进的征途中,在电影产业发展的进程中,在电影人才培养和储备方面也呈现出不少问题和矛盾。具体来说,当前电影人才队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是缺乏了解电影特点,懂市场、会经营的管理人才,如职业经理人、职业会计师、职业审计师以及懂得资本运营、财务管理、媒介推广、项目策划等方面的人才;二是紧缺既懂艺术又懂技术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三是缺乏既精通外语和国际知识,又精通电影传播业务的对外经营传播人才。这三类人才的短缺也成为了我国电影产业化发展过程中的一大瓶颈。

面对这些存在的问题,首先我们需要构建灵活、务实、多元的教育格局。全面加强电影各项专业教育,如电影艺术创作、电影经营策划、电影院线管理、电影市场营销推广等课程教育,帮助学生系统掌握电影项目运作管理的各个流程环节。同时,与国内外著名影视机构合作开展学生的实践教学活动,例如与影视公司合作微电影摄制、与电影院线公司合作影院假期实习等等,让学生在课程教学与实践教学中成长,培养出既懂艺术创作又懂市场管理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数字金融人才培养篇6

关键词:卓越金融人才aHp模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一、卓越金融人才培养背景及目标

人才培养过程中最基本的四个环节是:设立人才培养目标;选定人才培养模式,施行人才培养计划;进行教育评价――评价教育现状及教育活动是否达到教育目标;最后将评价所获信息进行反馈,依此调整培养模式和计划。所以说,教育目标的设立是教育活动开展的出发点,进而言之,对卓越金融人才的评价必定围绕卓越金融人才的培养目标展开。

在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国际化、工程化、实证化、微观化的趋势下,我国金融人才的供需矛盾日益凸显,结构化矛盾尤为突出。虽然金融从业人员总量上不断上升,但是诸多方面的人才依旧匮乏。国际化金融人才不足,特别是金融人才的国际化程度和国际竞争力有待进一步提高;缺乏具有跨学科意识和融合多种技能的复合型人才以及微观应用型人才;金融机构高级管理人才、专业领军人才等关键金融人才紧缺,能够掌握新业务的新型金融人才比较匮乏等等。从深层次来说,人才供需矛盾的产生,本质上还是因为金融人才在培养方面存在缺陷。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在金融人才培养中非智力因素例如诚信、道德、责任感、意志力等品质容易被忽略;知识方面,课程的学科综合性、交叉性较差,知识的广度不够,同时,在微观方面,对金融理论知识的数理、工程方面深度不够;能力培养上,大多数学校在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上重视不够。在此背景之下,社会对金融领域高素质的专门人才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拔尖创新人才日益关注,“卓越金融人才”应运而生。

针对目前金融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以及高校金融人才培养的缺陷,大致说来,卓越金融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具备良好的科学和人文素养、扎实的经济学、应用数学和必备的管理学理论基础、宽厚的金融专业知识,了解本专业的理论前沿、国内外产业与金融市场动态。具有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熟悉有关金融政策、制度和法规,通晓国际惯例,具有创新思维、职业道德、领导潜质、国际视野、远大理想和创新精神,能够在未来金融领域发挥关键作用。

二、卓越金融人才的核心特质

1.卓越金融人才是创新型人才

“创新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卓越金融人才应当具备的创新素质,主要包含创新能力、创新精神、创新人格三方面内容。创新精神是进行创新活动的源泉,它是指提出新方法、新观点的思维能力和进行发明创造、改革、革新的意志、信心、勇气和智慧。创新能力是人在观察、思考等活动的基础上形成的掌握知识、运用知识、进行创新的本领,是个人知识外化的表现。同时,创新能力不是纯粹思维的产物,归根到底,它源于实践,因此,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检验和发展卓越金融人才的创新能力。参加学科竞赛,承担科研课题,撰写、发表学术论文,申请专利等都是检验和培养卓越金融人才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创新型卓越金融人才只具备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全面综合的创新能力是不够的,在特定情况下,非智力因素能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性作用,卓越金融人才还应具备独立而和谐的人格――人格是道德与心理特征的总和。卓越金融人才的创新人格就应该包含独立生存的自信心,勇于探索的进取心,百折不挠的坚韧心和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责任心。现今社会诚信缺失,金融行业因个人道德风险而遭受重大损失的情况屡见不鲜,责任感、诚信、意志力等品质更应该在金融人才的培养中被重视。

2.卓越金融人才是国际化人才

在经济全球化、金融自由化的大趋势下,上海自2010年开始正努力打造国际金融中心,社会对熟悉国际业务、通晓国际惯例、掌握国际语言、具备国际视野的金融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国际化的卓越金融人才应具备以下特征:有全球视野和全球性的思维方法;掌握国际金融领域的先进知识、技术前沿和发展动态;熟悉金融领域的国际规则和惯例,具有较高的国际化业务操作能力;拥有跨国文化的沟通能力。但我国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曾长期处于封闭状态,再加上高等教育体制(培养模式)相对于金融经济现状的滞后性以及模式制定到计划完全实行的时滞性,我国金融人才的国际化水平普遍不高。虽然课程体系中设置有国际经济、国际金融、外汇交易实务操作等课程,但学生对发达国家金融机构的市场运作仍然缺乏认识。因此,除课程体系的设置应更加国际化外,出国留学,加强与国外高校或国际金融组织的合作培养,引进国际性金融职业认证考试,举办国际性金融学术交流活动,参加托福、雅思、Gmat等测试,邀请国际知名专家学者开设讲座等,都是提高学生国际化水平的有效举措。

3.卓越金融人才也是应用型人才

应用型人才培养是以培养具有宽广的知识面和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从事实际研究工作的操作者为目标。在金融行业的竞争日益激烈,生活压力和生存成本日益增大的境况下,能够尽快融入环境、接受既定文化、实现自我调节、适应社会交际的社会适应能力是卓越金融人才的必备技能。而具有很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操作技能,应是应用型人才区别于其他人才的显著特征。对于卓越金融人才而言,其应具备以下实践操作能力:掌握经济预测、概率统计、计量经济学的基本方法;掌握现代金融的先进分析技能,能灵活运用现代金融投资理论和分析工具;掌握各类金融投资工具的特征,具备处理市场上各类机构金融投资和风险管理业务的专业技能;具备良好的计算机能力;通晓与金融投资相关的国家经济金融方针、政策和法规。卓越金融人才培养模式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培养过程中企业的深度参与,而目前金融企业总是以其业务保密的原因而拒绝实习生过深参与其业务,因而大多数毕业生对金融企业的核心业务都不甚了解,实践操作更是无从谈起。让学校与企业联合举办各类模拟操作的竞赛,类似于全国期货、股票交易大赛之类的全国性竞赛,迫使学生主动根据所需去学习知识,运用知识,是提高实践操作能力的重要方法。

4.卓越金融人才必是复合型人才

复合型人才是指同时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广博的知识面,基本掌握两门或两门以上学科的理论、知识和技能的人才。其实质是多学科的交叉和多技能的融合。复合型的卓越金融人才不仅应具备扎实而深厚的专业及相关知识,更应该具备良好的科学知识和人文知识,同时,能将这些知识有效融合并能灵活运用。而复合型卓越金融人才的多种技能则是在融合、吸收多种知识后,进行实践,就表现为技能。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是复合型人才掌握多种知识和技能应具备的基本能力,它不仅要求个人要广博地学习知识和技能,更应该要有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正确的学习理念。我国金融专业培养的学生大多学科的交叉性和综合性不强,金融领域的专业知识也只限制在银行、证券、保险方面,而对于综合整个金融领域的知识也不完善。如果,金融人才知识面过窄,那么个人思维也将受到限制,进而影响金融人才各方面的能力提升。因此,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对复合型人才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卓越金融人才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根据卓越金融人才的培养目标及其特质,将卓越金融人才质量的评价指标体系设计为知识、能力、素质(Kap)三方面。知识涵括了知识储备总量和知识结构两方面,它是能力和素质的基础与载体。卓越金融人才的能力包括了创新能力、国际化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它是对于获取知识、驾驭知识、使用知识恰当发挥其作用的途径和方法的掌握。素质是有知识、能力等要素升华内化而成的,集中体现人的品质、潜质、底蕴和精神境界的一种深层属性。卓越金融人才的素质主要有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四个方面。知识、能力、素质三者相辅相成,知识是基础,是提高能力,发展素质的基础;素质是知识的内化;能力是素质的外在表现。在观测点的设置上,尽量考虑科学性和可行性原则,确保专家可以清晰地根据观测点进行评价。

四、指标权重的计算

本文对指标权重的确定使用aHp层次分析法,为了避免单个专家对指标权重赋值的主观性,邀请多位专家采用l~9的标度对该层各级因素之间的重要程度进行两两比较,比较的结果得到多个Satty的指标判断矩阵,根据每个矩阵计算得该层各因素指标权重i表示第i位专家的评价。计算得该层各指标权重后,以公式:计算得各因素权重的均值作为该因素的最终权重。

i=1,2,3,4,…n.接着计算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指标:

3.1,=0.52,=0.05,=0.096。其中,,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为查表所得,。

一般情况下,相对一致性指标越小,判断矩阵的一致性就越好,当<0.10时,认为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是可以接受的,否则判断矩阵应当修正。以同样的方法,可确定其他专家评价的指标权重,并将多位专家对某一因素的指标权重的几何平均值作为这一指标的权重。

同理,可确定B层,C层指标权重。

五、模糊综合评价法的运用

1.建立模糊评价矩阵

第一,建立专家评语集V={},设每一个指标对应的评语可分为4个等级,分别是优、良、中、差,用字母表示即是。

第二,建立模糊评价矩阵R。按照已经制定的评价尺度,对各评价指标进行评定,可确定隶属度,因有四个评价尺度,对第个评价指标有一个相应的隶属度向量={},,其中R的元素表示:某层的第个评价指标做出种评语的评价成员占调查样本的比例。本例采用10个专家的评分建立最底层C层各指标的评价矩阵,进一步归一化后的结果如表1模糊关系矩阵列所示。

2.计算模糊评价向量

第一级评价。第一级模糊评价的运算式为:;其中,表示第一级评价结果,表示模糊算子,R表示模糊评价矩阵。

其中,为B层第1个指标所包含的各观测点相对于它的综合模糊运算结果;为B层第1个指标下级各观测点相对于它的权重;为模糊评价矩阵,表示B层第1个指标下级各观测点相对于评语集的关系,以对专家评语集进行归一化处理结果的表示(具体数值为以百分制表示的专家评语):

第二级评价。将看作是B指标层的14个个单因子判断,则对B指标层的评判为:;其中,为B层指标相对于为a层指标的综合模糊运算结果;为B层各指标相对于a层的权重;表示一级模糊评判结果矩阵。

第三级评判。;其中,为指标的最终综合模糊运算结果;为a层各指标权重;表示二级模糊评判结果矩阵。

综合评价结果。本文选择4种模糊算子对系统评价进行运算,它们综合考虑了各指标的作用,具有丢失信息小的特点。每种算子都有一个对应结果,取四个结果的平均值作为综合评价结果。对应的四种算子如下:

算子1:,;算子2:,;

算子3:,;算子4:,“”表示取大,“”表示取小。

例如,10位专家对某一位学生的评价,根据所确定的指标权重和模糊评价矩阵,按以上步骤计算得该学生的模糊评价结果。四种算子分别对应的评价结果以及综合评价结果如表4所示。

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确定评价等级为良。

最后,采用百分制评分法。设与“优、良、中、差”相对应的分数集合向量为,卓越金融人才的培养质量的综合分数以以下公式处理:

,处理结果如表4所示。

六、结语

社会对金融人才的需求是多层次的,卓越金融人才需求的缺口虽大,但总量上却是处于各层次人才需求量金字塔的顶端。因而,各重点高校可以在校内选拔一批人才,建立卓越金融人才培养试点。这样,比普遍培养更行之有效,且易于实行。试点建立后,对卓越金融人才进行评价是非常有必要的,不仅可以让学生知道自己在整体水平中所处的位置,知道自己在哪些方面的不足,进而激励自己,完善自己。同时,对于学院而言,可以根据评价结果与培养目标之间的差异进行反思,调整教学方案或指标体系,进而提高学生整体质量。亦或是,本学院卓越金融人才的培养试点还没有建立起来,但是即将在学院推广,也可以用本文所建立的指标体系对目前学院所培养的学生进行评价,了解学生的整体水平相对于卓越金融人才的差距,再进行有的放矢的教学改革。本文将aHp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同时运用于对卓越金融人才质量的评价可以解决评价指标设置过于主观性以及主观因素量化的问题,并且可以设置计算机程序,易于推广。评价时,评价主体多样化,将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在他人评价的主体中不仅包括老师,还包括同学。在实际应用中,学院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卓越金融人才评价指标进行滚动化设置,以符合卓越金融人才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丰富的内涵。

参考文献

[1]martinHaigh.GreeningtheUniversityCurriculum:appraisinganinternationalmovement[J].JournalofGeographyinHighereducation,2005

[2]曹源芳.全球化背景下金融学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J].金融教学与研究,2009(3)

[3]田建荣.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质量评价制度改革[J].中国高等教育,2011(2)

[4]张弩.高校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0(3)

[5]人才质量的跟踪评价体系及其评价方法与反馈机制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际,2013(2)

[6]覃干超,欧阳丹.面向社会需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J].高等教育研究,2008(2)

数字金融人才培养篇7

【关键词】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新闻学

一、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环境分析

(一)独立学院所处的教育环境

我国独立学院是高等院校和社会力量合作举办的本科层次的教育机构,作为中国高考扩招而高校资源短缺的产物,获得了民间资本的青睐并迅速繁荣。据国家教育部网站公布,截至2015年5月,全国有275家独立学院。独立学院不同于普通高校按照公办机制和模式建立的下属二级学院或分校,而是带有公办民助的性质。

如今,独立学院的发展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特别是随着高考人数的逐年减少,独立学院不仅要和公办本科院校竞争,还要和高职高专类院校竞争。如果独立学院不能探索出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其培养出来的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将会大打折扣,学科建设也将面临发展困境。因此,独立学院在人才培养方面找准自己的定位,办出自己的特色,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下立于不败之地。

在传媒行业迅速发展和高校大规模扩招的推动下,我国高校新闻教育事业蓬勃发展。据国家教育部最新统计的数据显示,目前全国1080所高校设有新闻与传播类7个本科专业:307所设有新闻学专业,55所设传播学专业,225所设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365所设广告学专业,80所设编辑出版学专业,43所设网络与新媒体类专业,5所设数字出版类专业。新闻与传播类专业的在校本科生约23万,每年平均毕业约5.8万人。

(二)新闻教育所处的全媒体环境

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数字技术的广泛运用,新闻传播领域频频出现“全媒体时代”“全媒体战略”“全媒体记者”“全媒体广告”等叫法。何谓“全媒体”?是指媒介信息传播综合运用文、图、声、光、电等表现形式,全方位和立体式地展示传播内容,同时通过文字、声像、网络、通信等传播手段来传输信息的一种新的传播形态,其实质是媒体走向融合后“跨媒介”的产物。

对全媒体这个概念的阐述可以明确地认识到新技术带来的影响,以及新技术对人的创造性的挑战。基于这种情况,在全媒体时代,人们学习和应用新技术的能力变得尤为重要。对于从事信息传播工作的媒体从业者来说,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和思维习惯,增强学习新技术的信心和能力至关重要。

二、找准人才培养目标

独立学院的新闻教育怎样才能培养出既有较强新闻专业能力,又能适应全媒体发展需求的人才呢?这类人才既要区别于研究型大学培养出的理论型人才,又要区别于高职高专培养的技能型人才。这值得独立学院的领导者和新闻教育界的实践者认真思考。

(一)研究人才市场要求

高校对人才的培养必须以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为导向。我们要清晰的认识到,传统的传播模式已经在全媒体环境下发生变化,传统的新闻教育模式也必须跟上这个变化。网络化、数字化、移动化和融合化是新科技推动下媒体发展的四个主要方向。这个“四化”对新闻传媒行业的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培养新闻传媒从业人员的新闻院系来说,对人才市场的需求和人才培养目标的正确认识至关重要。明确了全媒体环境下市场对人才的要求,有助于明确全媒体时代人才培养的具体方向,有助于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有助于培养出适应市场的人才。

(二)明确人才培养定位

独立学院新闻专业学科建设起步较晚,学科地位和知名度比较低,无论师资力量和科研水平都无法和重点院校相比,因此,独立学院的培养目标和定位绝对不能照搬重点院校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重点院校主要向主流媒体输送毕业生,而独立学院的毕业生就不能把目光也盯在主流媒体上。独立学院必须从学校实际和学生素质出发,把培养目标定位在非主流媒体、新媒体或是地方媒体是合适的选择。

(三)找准人才培养目标

基于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和人才培养的定位,独立学院要找准人才培养目标。独立学院的新闻学专业要本着突出基础理论与实用性的原则,以社会需求和新闻业的变化为导向,以培养实用型、复合型新闻人才为目标。在学科建设、课程设置等方面,深化教学改革,立足培养具备系统新闻理论知识,熟悉我国新闻和宣传政策法规,具有较强新闻意识和较高的写作能力,熟练掌握新媒体时代传播技能,有较强的社会活动能力,能从事平面媒体、广播电视媒体、网络媒体、新媒体、广告行业以及文秘工作和媒介经营管理等工作的复合型应用性人才。

三、建设“金字塔”型的人才培养方案

所谓“金字塔”型人才,即学科基础相对宽厚,似金字塔的底部厚重而稳定,同时兼具专长与特色技能,宛如金字塔的顶部高耸而突出。知识面广、学有专长的“金字塔”型的新闻业务人才,将受到全媒体时代传媒市场的青睐。

独立学院的新闻教育要加强专业建设,突出办学特色,深化教学改革,提升办学质量,使新闻专业的学生在知识结构和实践能力上拥有更大的优势,提升就业竞争力。

(一)学科基础要“宽口径、厚基础”

在全媒体环境下,新闻媒体的从业者应该为复合型人才。这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不能只靠新闻学专业这一门学科,而是需要新闻专业与自然科学、人文系社会科学以及其他学科融合,打通与这些学科之间的阻隔,将多学科知识融为一体。因此,我们要探索建立“宽口径、厚基础”的人才培养模式,让其与全媒体时代新闻专业人才培养相配套。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除了要让学生学好新闻专业的课程,还应开设文、史、政、经、管等学科的拓展课程供学生选修,以培养学生宽厚的学科素养。

(二)专业建设要“显特色”

面对激烈的行业竞争,新闻媒体最青睐“一专多能”的人才。因此,新闻教育要探索“宽口径、厚基础”普遍性和有特色相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近年来,国内部分新闻院系尝试将人才培养特色化,如将新闻专业人才培养细化为国际新闻、法制新闻、体育新闻、财经新闻等,以寻求适宜自己生存和发展的空间。这种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办学思路,已经有了很多成功的尝试。如,青岛农业大学新闻学专业根据学校特点和办学资源,培养涉农新闻采编人才、农业传播技术人才和农业传播媒体设计人才,毕业生受到了新农村建设对人才需求的欢迎。这类成功的尝试值得独立学院借鉴。独立学院应根据享有的办学资源和学校地域环境,确立可行的差异化办学定位,办出新闻专业的特色。

(三)课程体系要“板块化”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要合理设置专业课程,建立科学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是一项系统的工程,需要处理好各门课程之间的关系,协调好理论课和实践课之间的比例,分配好学分和学时等。“板块化”的课程体系建设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例如,内蒙古师范大学鸿德学院新闻学专业建设的“六大板块”课程体系:通识教育基础课程,开设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法学等与新闻专业相关的周边学科的课程,重在拓宽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语言应用及文学课程,注重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新闻史论课程,重在培养学生扎实的新闻理论知识;新闻实务课程,主要以采、写、编、录、播、管等类型课程为主,提升学生的全媒体技能;新闻选修课程,结合学习兴趣,以扩大知识面为目的,有针对性地开设新闻选修类课程;新闻实践与实习课程,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开展新闻实践活动,提升社会适应能力和就业能力。

“板块化”课程体系有助于帮助学生建立一个系统的知识体系,避免传统理论课程占主导和一些课程重叠开设情况的出现,对培养“一专多能”的人才具有积极的作用。

(四)教学工作要“三突出”

独立学院在科研水平上没法跟重点院校相比,但是在教学质量上完全可以超越一些公办类院校。依据课程设置,本着“三突”原则展开教学,即:突出基础性、突出前沿性、突出实践性。老师的教学工作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展开,授课中要努力夯实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突出基础性;教学内容要紧跟社会经济发展步伐和全媒体发展趋势,让学生及时了解媒体前沿信息,突出前沿性;教学中要处理好理论课和实践课的关系,培养实践技能较强的实用性人才,突出实践性。

(五)新闻实践要“双管齐下”

新闻学专业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必须重视学生业务技能的培养,特别是基于全媒体环境下的新闻采写、编辑、录播、经营、管理等综合业务能力的培养。采取有效措施优化学生实践平台势在必行。在实践方面可采用“双管齐下”的措施。

1.新闻院系+新闻媒体:积极建设校内实践园地的同时,大力开拓校外实习基地。一方面,充分利用校内的广播站、校报、校园网、社团报刊等校园媒体,为学生提供全天候动手实践的机会。另一方面,新闻院系要与新闻媒体展开合作,积极利用社会媒体的相关资源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这样有助于学生及早接触新闻媒体业务,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新闻意识,夯实业务基础。

2.假期实习+毕业实习:新闻专业在实习教学上可采取假期实习(或社会实践)和毕业实习相结合的方式。假期实习(或社会实践)有助于让新闻学子更广泛地直接接触社会,了解社会需要,加深对社会的认识,增强对社会的适应性,培养自己的实践能力。毕业实习能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和处理问题的能力,是学生对四年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系统化、综合化和升华的过程。

新技术的日新月异令世界充满了机遇和风险,独立学院的教育工作只有跟上时代的发展,不断丰富和创新教育模式,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下去,培养出适应市场发展需求的新闻人才。

参考文献:

[1]田秀华、李永发.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与创新策略[J].学术论坛,2014(04)

[2]张霆.媒介融合发展下高校新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

[3]周玉树.内蒙古师范大学鸿德学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m].内蒙古师范大学鸿德学院,2013年

数字金融人才培养篇8

“辽宁聚龙金融设备股份有限公司”作为组建依托单位、“辽宁科技大学”作为联合共建单位的国家金融安全及系统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于2009年获批组建,2012年以优秀的结果通过了国家科技部的验收。

“中心”组建依托单位―辽宁聚龙金融设备股份有限公司(股票简称:聚龙股份,股票代码:300202)成立于1998年,是国内领先的现金智能处理和流通管理整体解决方案供应商,也是行业内首家深圳创业板上市公司,企业面向国内外金融领域,提供货币反假、智能清分、自动存取款、现金流通管理、金融电子交易等多种功能的产品、服务及成套解决方案。公司专注于金融安全与系统装备的研发、制造、销售和服务,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国家创新型企业、国家规划布局内重点软件企业、全国企事业单位知识产权试点单位、“国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设站单位,拥有行业唯一的“金融安全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承担了纸币捆扎机、纸币清分机两项强制性国家标准的制定,参与了“人民币纸币鉴别仪通用技术条件”国家标准的制定,是国内第一个产品通过欧洲中央银行(eCB)测试并在欧洲批量销售的企业,聚龙以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成功占领了行业技术制高点,成为金融安全及系统装备技术创新的领航者。公司的主导产品包括纸币清分机、金融物联网-金融物流运营和现金流通管理系统、现钞多功能智能处理系统、人民币鉴别仪(点验钞机)、atm等自助银行设备、全自动捆扎设备等6个系列60多种产品,公司拥有全部产品核心技术的自主知识产权,每年投入大量研发经费进行核心技术的研发,近三年研发投入达到销售收入的9%以上,共有专利67项、软件版权6项和软件产品登记4项,核心技术水平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公司已通过iSo9001:2008质量管理体系认证、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18000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主导产品通过了国家CCC强制性认证、欧盟Ce认证、CB认证、weee认证、RoHS体系认证。公司连续3年业绩高速增长,年复合增长率达到60%以上,在央视财经频道第一时间栏目中被评为最具成长性创业板上市公司,为“中心”的组建和发展提供了更好的依托平台。

“中心”适应我国金融安全需求,立足于技术领域前沿,研究掌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该领域核心关键技术,将科学知识创造性地应用于工程技术发展,以自主技术创新和关键技术突破为重点,解决金融自助设备、智能鉴伪设备、自动清分设备、自动捆扎设备、现金支付设备、基于金融物联网的货币流通管理系统以及金融安全视觉分析系统等系列产品的关键工程技术和产业化问题,促进金融机具研发和技术水平的新突破。“中心”根据我国金融安全和行业领域的市场需求,坚持加强综合基础条件建设,进行相关基础性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探讨自主创新和产学研合作的新机制,加快成果转化,加强新技术的辐射和传播速度,研发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系列产品、系统和标准,在带动依托单位高速增长的同时也引领我国金融机具产业的快速发展,努力成为我国金融机具技术研究和高科技产业化的源头。通过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行业的技术水平和人员素质,促进行业健康、有序发展,使“中心”成为先进金融机具人才培养基地,成为国内一流、国际上有重要影响、特色鲜明的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二、关键技术研发

“中心”紧密结合国内外金融领域的市场需求,针对多国货币鉴伪传感器检测与识别技术、中大型货币反假及自动化装备关键技术、现金支付系统核心模块技术、金融机具制造工艺和新流程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取得了多项核心关键技术的突破,获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实现了多项技术成果的工程化设计和产业化应用。

1、多国货币鉴伪传感器识别技术及产品的研究

在鉴伪传感器识别技术研究方面,建成了1个包含33国现金纸币的防伪特征信息数据库和1个包含8国中央银行的清分标准数据库。研究出了双向安全身份认证协议及算法、细粒度安全审计和智能分析算法共2种算法并加以应用。完成了5种核心鉴伪识别传感器(包括磁阻传感器、CiS图像传感器、光源传感器、机械微位移传感器、m码荧光传感器)的开发及处理电路设计。完成了基于上述5种传感器的模块研发,并应用到金融机具产品中,实现了产业化生产。利用上述技术开发的高端货币反假和智能处理设备的清分速度达750张/分、点钞速度达1200张/分、识别速度在0.18ms以内、假币漏辨率小于0.015%,真币误辨率小于0.02%。

2、中大型货币反假及自动化装备关键技术研究和产品产业化

根据中大型银行现金自动化处理装备领域需求,完成了JL305、JL305+系列中型纸币清分机的中试及产业化,完成了JL8000纸币清分自动处理流水线的研发及中试。在高速、大批量纸币清分处理、自动控制处理和集清分、捆扎一体化技术上实现了突破,目前中型纸币清分机的处理速度达到了45000张/小时,清分一致性达到了1/2000。在鉴伪识别传感器和图像传感器单元研究方面,实现了UV紫外光传感器、iR红外线传感器、mG磁性传感器、光学测厚和机械测厚共5个鉴伪识别传感器模块的定量检测。完成了红外反射图像、红外透射图像和白光反射图像共3个传感器单元的软硬件开发平台的研制。研发出的设备功能由自动清分扩展到自动扎把、自动传输、自动捆扎和自动塑封,并且具备同时处理人民币、美元、欧元、印度卢比等16国(地区)纸币的功能。

“中心”在国内首例研发出金融物联网-人民币流通管理系统,成为面向国内外商业银行业务需求开发的具有纸币冠字号码信息追溯和流通管理功能的现金流通管理系统。该系统在全国各省市商业银行进行推广,目前已经在江苏、上海、广东、北京、河北、安徽、河南7省(市)的商业银行全面推广应用。该系统是国内第一家提出的针对纸币冠字号码管理的系统解决方案,结合国内外商业银行的业务要求,实现了纸币冠字号码和二维码信息追溯管理功能,为金融货币流通安全提供了先进的技术平台。

上述技术的应用实现了JL8000纸币清分自动处理流水线、半自动清分流水线、JL305系列中型纸币清分机、JL305+系列中型纸币清分机和金融物联网―人民币流通管理系统共5个系列产品的中试及产业化。

3、现金支付系统核心模块技术和产品的研发及产业化

“中心”针对物联网发展趋势以及中国人民银行和各级商业银行的业务需求,完成了具备纸币冠字号码识别和二维码信息追溯功能的现金流通管理系统的开发,并在国内商业银行推广应用。“中心”针对城市轨道交通自动售检票系统(aFC)、城市一卡通系统、场馆自动收费系统和娱乐业4个领域的需求,对现金支付系统核心模块的结构设计和控制技术进行了研究。在纸币鉴伪识别技术、智能卡处理技术、智能控制和大容量票卡的准确存储与控制方面均取得创新性研究成果。在组建期内,“中心”完成了自动售检票系统的出卡模块、回卡模块、硬币接收找零模块和纸币识别模块共4个新产品的研究开发,并应用到自动售检票和自助终端系统中,实现了高精度、模块化、多币种、适应性强的现金鉴伪、识别、兑换、找零、自动出卡和自动回收循环功能。其中自动售检票系统的出卡模块和JL606硬币接收找零模块目前已经完成中试;纸币识别模块和回卡模块正处于中试阶段。自动售检票系统的平均出卡速度≤1秒/卡,储卡箱容量达2000张,主要技术指标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

三、科技成果转化

在研究成果的转移转化和应用拓展方面,“中心”通过技术转移转化,研制的系列产品如纸币清分机、捆钞机、点钞机、扎把机和纸币鉴别仪、基于金融物联网的人民币流通管理系统等现金自动化处理设备和解决方案、中大型纸币清分机系列产品、货币支付系统的核心处理模块系列产品等,均在依托单位实现了产业化,这些成果的转化促进了金融机具行业企业的成长,提升了行业技术水平,保证了国家金融安全,满足了金融自动化的要求,为我国金融行业发展和金融机具更新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中心”集中行业研发优势,快速提升行业自主创新能力,围绕金融机具领域的新方法、新技术、新产品,对已有成果进行工程化和技术集成,形成了一系列产业化技术,获得了多项荣誉和认证。在成果转化过程中建成了2条中试示范生产线,开发出系列化金融机具产品,形成面向金融领域的金融安全、货币反假和智能管理的整体解决方案。通过系列成果应用示范,提高了我国金融安全信息装备的整体研发水平、制造水平和检测水平,加快了成果转化及新技术的辐射和传播速度,较好地满足了货币安全、金融信息化和自动化的要求,使我国金融机具行业的总体技术水平达到了较高层次。

四、平台建设

“中心”根据金融机具行业特色,增加投入,购置科学仪器和设备,并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构建信息化的数字平台,促进科学数据和文献资源共享,推动科学研究手段和方式的变革,建立并完善行业、国家技术标准研究制定和分析、检测体系。

“中心”完成了检测中心的基础设施建设和设备购置,建成了光学检测室、机械检测室、整机性能检测室和电学检测室共4个专业检测室。检测中心能够进行各种反假货币在连续波长范围下的光学特征检测、磁性特征检测和多特征信息检测,能够进行电子元器件及产品的电气安全检测、零部件机械性能检测以及产品性能检测等。检测中心设备先进、配置系统、功能齐全、针对性强,各检测室的检测能力均处于国内行业的领先水平,检测中心运行良好,为“中心”基础技术的研发、产品样机性能测试、产品中试型式试验以及产品产业化等提供了强有力的检测平台;同时,检测中心也对外实行开放服务,接受相关的实验及检测委托任务等。

“中心”根据金融机具研发和中试需要,购置了大批中试设备,在依托单位建立了中大型纸币清分机中试基地和现金支付系统核心模块中试基地,为产品开发过程中的样机装配、测试、调试和验证以及产品产业化过程中的技术验证、产前准备、型式试验、中试等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五、组织管理

根据组建的主要任务和工作目标,“中心”成立了管理委员会和技术委员会,建立了完备的组织机构,设有技术管理部、开放服务部、基础技术开发部、检测中心、新产品综合开发部、行政部、纸币清分开发部、现金支付开发部、模式识别技术开发部、电子交易开发部、中试基地以及国际货币反假及现钞运营培训体验基地共12个部门,并对部门职责进行了明确。

“中心”设立了1个主任、1个常务副主任和3个副主任,主任和副主任负责“中心”的日常管理工作。“中心”作为依托单位二级机构,实行管理委员会领导下的主任负责制,在人、财、物管理方面相对独立,拥有自,与依托单位有明晰的经济关系,对于依托单位需要的产品开发,由依托单位委托“中心”进行开发,项目实施过程中,明确财务制度,财务独立核算,实行开放式经营。“中心”与高校和企业采用联合协同创新模式紧密合作,取得了良好效果。

“中心”通过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以及不断改善工作环境和条件来吸引人才和引进人才;建立了“专兼职相结合+培养与引进相结合+固定与流动相结合”的人才使用机制。人员管理以项目为核心,实行“竞争、激励、开放、流动”的研发管理模式和“传、帮、带”的人才培养机制,鼓励原始创新,建立良好的技术创新环境。

六、人才培养的运行模式

数字金融人才培养篇9

——银行一季度劳动竞赛领导讲话稿

业务发展到今天,我们该静下心来,首先认真思考怎样才能切实发展我们的吃饭业务,怎样才能使我们的金融业务、我们的金融从业人员队伍与其他银行相抗衡,能够使这项吃饭业务获得持久长远的发展。我们看到,石嘴山银行已经在开发区正式开业了,我们也同时看到,各家银行都在蓄势待发、未雨绸缪、其中最显著的一点是各家银行都在整合网点、加强精品网点的建设、从网点的布局到整体服务素质都在日新月异,几乎是每隔几天就能够看见新建的银行网点,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配备都是一流的。同志们,竞争的趋势将愈演愈烈,改革发展刻不容缓,如果再抱着以前的旧思路老想法,今后我们的发展将越来越难。

纵观整个金融业务市场,可以将其分为以下几类:一是居民个人市场、二是企事业单位市场、三是涉农市场。其中居民个人市场又可根据客户的质量分为低端、中端以及高端客户,低端客户对金融服务业并无太多要求、需要简单的存取款;中端客户要求相对多一些,而高端客户则需要我们能够提供一揽子的金融服务,这个就需要一定的相关性,需要有一项业务能够将各项业务打通,从而为高端客户提供又精又专的服务,这项业务就是理财业务。工商银行早在10年前就提出了建设“便民站”、“理财中心”、“财富中心”的思路,其核心思想就是通过建设以上三个层次的网点,从而为低端客户、中端客户、高端客户提供不同层次的服务。事实上,我们的网点长期以来一直充当着“便民站”的角色,即服务着低端客户,而高端客户在我们这里感受不到高端服务,无法获取更多的业务需求,于是选择其他银行。这就是我们为什么一看数据,拥有客户数量很多,但真正有质量的却少之又少。

在长期发展中,我们一直在提以“客户为中心”,但事实上,我们更多地是在以“产品”为中心,以“任务”为中心,往往表现出的是出现一个新产品,大家集中攻一下,攻完就完,这个产品就停在那了;来一次任务,大家集中突一下。缺乏前瞻性和长远性,不利于金融业务的长期稳定发展。因此,真正实现以“客户”为中心不是一天两天、一年两年简单的事情,也不能够一蹴而就,要转变观念、要培养职工,要形成一整套的机制,才能够实现这个目标。首先,各级中层干部、网点负责人要明确这个观点,要能从深层次探讨这个问题,真正形成一套适合本单位、本网点发展的客户维系机制。我常常说,要让用户有“依赖感”,这点很重要,长此以往,用户离不开你这个网点,形成习惯,那就非常了不起了。

再来看看我们的市场,就象作战一样,确定自己的目标堡垒非常重要。目前各家银行的发展已呈格局化,对于其他银行已经非常成熟的市场,我们可以争得一席之地,但不能成为我们的“生存之道”、“发展之道”。我们的主攻方向是居民个人市场、是涉农市场,这两大市场是我们的发展支柱,我们一定要做大做强,一定要做得比其他银行好。

可以说竞争越来越激烈,但也同时存在着众多机遇,就要看我们是不是主动去抓、主动去争取。2010年的主要发展思路有这样几点:一是加大精品网点建设力度,全年要建成18处精品网点,即18处理财中心,能够为中高端客户提供高端服务;二是强化完善客户基础资料,这项工作必须由前台起扎实做好,用户的每项资料都不能遗漏;三是建设客户维护系统,能够为金融业务发展提供一个分析参考应用的数据平台;四是加大金融业务项目营销力度,组建金融业务项目营销团队,做一些全局性的大型项目;五是加大涉农市场的发展力度。六是强化职工培训工作,培训工作要讲系统性、实用性,要确保培训工作呈一体化,不能今天一块、明天一块、不利于金融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提高。

 我希望大家不要把这个数字仅仅只看做一个简单的数字,就象每次劳动竞赛一样,大家找储源找突击,把这个数字简单做上去,做完就完了,这样做毫无意义。因为我们除了获得一个数字而外,我们什么也没获得,没有客户数量的增长、没有客户质量的提升、没有业务发展后劲、除了增长数字外,我们还是原地踏步,这样下去,我们会被其他银行逐渐挤出金融业务市场的。

1亿3只是一个数字,我们真正要做的是建设营销团队、提升客户质量、提升网点依赖度,走一条适合我们自己发展的金融业务道路,只有这样,才是生存之本。

数字金融人才培养篇10

【关键词】国际化金融人才自我培养

在金融全球化、一体化发展背景下,国际金融领域的不确定性因素增多,竞争日趋激烈,外部金融动荡加大,这对日趋国际化但高端金融人才紧缺的我国金融业,无疑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人才在金融发展中具有基础性、战略性、决定性作用,加快金融人才发展,努力培养与造就一支高素质国际金融人才队伍,提高我国金融业核心竞争力,在激烈的国际金融竞争中赢得主动,是我国金融业乃至全民族面临的迫切任务。

作为金融专业的大学生,为我国金融业的国际化发展及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梦想作出贡献,树立责任感与危机感,加强专业学习与实践锻炼,努力把自己培养成具有国际化视野和国际竞争能力的人才,是我们义不容辞的使命。

一、国际化金融人才的特点

1、国际化金融人才的界定

中共中央、国务院2010年6月6日印发《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人才的界定为: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

由此,我们不难得出金融人才的概念:金融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金融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能够胜任岗位能力要求,在金融领域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金融发展作出贡献的人,是金融从业人员中能力素质较高的员工。

那么,什么是国际化金融人才?国际化金融人才是指具有广阔而开放的全球视野与国际化意识,具备国际一流知识结构,熟悉国际金融业的游戏规则,且能在全球化竞争中善于把握机遇、争取主动的高层次金融人才。

《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印发〈金融人才发展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的通知》(银发〔2011〕第18号)指出:“围绕提高金融国际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努力培养一批掌握金融产品开发、定价、风险管理等金融核心技术,具备会计、法律、投资和信息技术等知识的复合型、专家型金融人才;打造一批具有国际视野和丰富从业经验,通晓国际金融规则,能够进行跨文化沟通并独立开展国际金融活动的国际化金融人才。”此界定对我们理解金融人才与国际化金融人才,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2、国际化金融人才的特征

具体说来,国际化金融人才具有以下“通才”、“奇才”特征。

(1)广阔的国际视野。国际化金融人才立足高远,通观全球战略,通晓世界各国人文背景和思维方式,通识国际问题和国际经济,通悉国际社会公共价值规则,通洞国际金融发展趋势。他们擅于国际交流、沟通和信息传播,掌握多国语言,能够熟练地进行国际交流,能在中西方不同的文化平台上自由转换。

(2)丰富的知识储备。国际化金融人才具有深厚的经济金融理论功底及广博的相关学科知识,系统掌握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知识,精通金融学理论,能纯熟地运用数理分析、税收财务、网络信息等相关知识,通究金融业内部相关业务交叉知识,通涉金融业与非金融业的交融知识。

(3)不竭的创新活力。国际化金融人才富有市场开拓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充满金融创新活力,不断追求创新各种金融产品和工具,创新宏观金融政策操作和金融制度,善于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寻找获利机会和发展空间,尤其能在边缘领域和交叉领域施展创新才能并取得成功;同时,还善于规避风险。

(4)优良的综合素质。国际化金融人才首先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具备良好的职业操守,勤勉尽责,公私分明;其次是一个人文素养很高的人,对社会发展体现深切的人文关怀,科学精神与人文情怀并重;最后是一个心理素质优良的人,人格完善,乐观自信,善于沟通,敢于追求,有良好的挫折承受力与排遣力。

二、我国高校金融专业教学模式的局限

我国目前金融学专业的培养模式,无论是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手段,还是对学生综合素质与竞争意识的培养,与国际水平都存在较大的差距,与承担的实施金融人才发展战略、培养国际化金融人才的任务,明显不适。

1、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准

一是人才层级培养目标混乱,无论是对专科生、本科生还是对硕士生、博士生,一律定位于“培养经济管理的高级专门人才”。二是人才类型供求脱节,学校培养的学术型人才、管理型人才、技术操作型人才的比例格局,与社会或人才市场的需求不一致,人才供求错位。

2、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不当

一是教学内容重既成轻发展,缺乏开放性,专业知识和教学内容过于陈旧,没能构建起与金融业自身跳跃式发展相适应的开放性的国际前沿理论体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镜里拈花之感。二是教学结构重宏观轻微观,缺乏统合性。课程设置侧重于宏观经济学部分,同时也忽略了交叉学科课程的设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盲人摸象之感。三是教学过程重理论演绎轻数理分析,缺乏远见性,教师教学偏重以文字演绎揭示金融现象,而对构建Capm模型、mm定理和B-S欧式期权定价模型的数理知识的讲析不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空中楼阁之感。

3、课程教学媒介更新不快

一是金融外文原版教材较少,国内教材大多内容庞杂,时效滞后。二是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应用不多,投资、融资、保险、期货教学还停留于校园内、教室里、黑板上,实验室建设滞后。三是教学方法仍以传统的注入式为主,探讨式、导学式、互动式、案例式、模拟式教学鲜被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