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媒体课程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4:56:37

数字媒体课程总结篇1

[关键词]数字媒体技术;课程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1)08-0088-04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Dmt)是近几年我国高等院校申报的热点专业之一。据统计,目前开设数字媒体技术与数字媒体艺术的院校已超过80余家。2010年12月,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智能数字内容安全专业委员会,全国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建设联盟在北京举办了“第二届全国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建设研讨会”,会议举办方收集了国内外数字媒体技术与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近百份,其中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46份。通过对数媒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统计分析以及对参会企业的调研,我们发现,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建设刚刚起步,发展思路不明确,正像北京邮电大学杨义先教授所讲,我们正处在“照猫画虎”的阶段,甚至还存在“无猫可照”的尴尬。各院校在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很多,如招生规模偏小,不利于学校集中投入与建设;专业体系的整体认识不清,不利于形成专业的优势与特色;专业方向设置泛化,不利于集中优势资源进行专业人才培养;课程设置拼盘化,不利于突出学生的核心竞争力等等。

一个专业的创建与发展,是在社会经济结构调整中对某方面专业人才的需求孕育而生的。在我国,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发展还处在刚刚起步的阶段,专业建设除了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做好人才定位与培养方案外,加强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的构建显得尤为重要。课程是一个宽泛的概念,若站在不同角度,对其定义与理解不完全相同,如,施良方在他的《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中介绍了课程研究过程中几种典型的课程定义:(1)课程即教学科目。(2)课程即有计划的教学活动。(3)课程即预期的学习结果。(4)课程即学习经验。(5)课程即社会文化的再生产。(6)课程即社会改造。不管怎么定义课程,我们觉得作为一个专业的课程体系一定是为人才培养目标服务的,尽管不同专业的课程体系不同,但不同专业的课程一定符合本专业的特点与内涵,具有一定的课程设置理念与内在逻辑结构体系,另外作为组成课程体系的课程,一定有自身的内容与特点,实现较为具体的人才培养目标,可实施,可评价。

数字媒体技术是教育部限报、试点性质的目录外专业(专业代码为080628S),面向理科招生,授工科学位。办学单位以理工科、综合类大学为主。培养目标是从计算机技术出发,需要掌握信息技术与计算机图形图像领域的基础理论与方法,并且将数字媒体技术应用到相关的领域,为社会提供数字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基于以上分析,在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中,我们提出“技术为骨、艺术为魂、方向为基、实践为根、特色而立,应用为本”的理念与原则,为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提供指导。

一 技术为骨

《2005中国数字媒体技术发展白皮书》指出,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是一个以计算机技术为主,艺术为辅,技术与艺术相结合,涉及多学科交叉的新兴专业。因此,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以技术类课程为骨架是其内在要求。美国在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开设技术类课程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类(美国的Cip-2000):计算机软件技术,网页、数字/多媒体和信息资源设计技术,出版技术,预出版/桌面出版和数字图像设计技术,动画、交互式技术、视频及特效技术,数据建模/数据库和仓库管理技术等。我国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开设技术类课程占到总课程的80%以上(包含和艺术交叉类课程),基本实现技术课程为主的课程构架体系。但是大多数技术类课程选择较盲目,缺少内在的逻辑,不能很好支撑某一专业方向的核心技能。

技术类课程的设置建议从三类课程考虑,如图1所示,一是计算机科学技术类,包括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操作系统、软件工程、数据库系统、计算机组成原理、数据结构、电子电工与信号处理类课程等;二是网络技术类,如计算机网络、网络程序设计、网络管理、网络互联技术、网络安全技术等;三是媒体设计与著作类,包括网站与网页设计制作工具、动画制作工具、数字图像处理工具、视音频编辑工具、游戏创作工具等。每一类课程较多,不可能面面俱到,所以在课程选择时应“突出基础、服务方向”,例如,不管是什么专业方向,高级语言基础、电子电工与信号处理类基础都是要学的,然后再根据不同专业方向,有选择地开设相应课程。

二 艺术为魂

数字媒体技术主要是服务文化创意产业,艺术素养是数字媒体专业的灵魂。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科技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者需求的转变,世界经济产业格局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文化创意产业开始成为这个新格局中的重要角色。众所周知,“文化创意产业是人本产业,有赖于人的经验、灵感、创新与创造能力”,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一般是依托计算机等信息技术类专业发展起来的。通过对46份不同院校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课程设置的分析,有13所院校开设了艺术类课程,占28%,开设的艺术类课程一般不超过3门,如素描、色彩等,当然并不是说,没开设艺术类课程的数字媒体专业就没有对学生进行创意与艺术素养的培养,但从另一侧面可以说明,我们很多院校对学生的艺术素质培养重视不够。

“人才创意能力的高低可以用来评判一个社会发展水平的高下”,创意更是所有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广告等专业课程的灵魂与核心。然而,虽然很多院校意识到开办数字媒体专业首先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意能力,但由于考虑到学校的实际情况,如师资、资源缺乏等因素,却有“按人下菜”之嫌。因为,在我们设计的课程体系里却很少出现专门训练艺术素质与创意的课程。在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只侧重培养学生对某些专业技能的掌握,而忽视了创新能力的培养。例如在平面设计课中,教师通常是在讲授pS制作软件的技术过程中让学生实践制作,并在学期末提交一副自己制作的图片作品,却很少在课程中提及构图、色彩,并且究竟什么样的创意才符合当代人的口味需求。或者教师会在教学中一味地拿外国优秀作品来做案例分析,学西方文化的皮毛,学生却不懂得作品背后的创意究竟是如何发生的。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人才需要技术与艺术等人文素养的结合,例如在动漫创作中,美国人抓住中国丰富的文化资源,根据曲折感人的花木兰故事创作出《花木兰》等惊世之作。因此,作为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人才,不仅要作为有所专长的技术性人才,

更要成为具备人文素养和文化品位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除了必须掌握扎实的专业技能外,还要具有丰

富的人文艺术知识与艺术修养。

三 方向为基

数字媒体技术是一个综合性专业,通过大学四年的教育,不可能在数媒领域各方面都成为行家里手,但至少要在某一方面有所突出。要想真正成为一专多能的实用型人才,就需要在专业方向上优化设置。专业方向的设置,一方面要考虑社会的需求,另一方面要考虑学校的实际。例如北京印刷学院、西安理工大学印包学院把出版印刷作为非常重要的方向之一,中国传媒大学、北京电影学院把影视制作作为重要的人才培养方向,充分发挥各学校的优势资源,为优化人才培养服务。

通过调研,在开设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学校中,90%都设置了2个及以上的专业选修方向,可以让学生在三、四年级根据自己的基础与特点选择不同的专业方向。如图2所示,图中横轴为培养方向,纵轴为方向的院校数量,各学校专业方向设置较多的是游戏设计开发、动画设计开发、影视节目制作、数字媒体软件开发等。但是,分析后也发现了不少问题,一是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与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方向雷同,没有体现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特点;二是专业方向课程设置比较随意,例如,有些院校设置的动漫制作专业方向,就随意地选择了中国传媒大学动画专业中的三到四门课程。

专业方向的设置是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基础,专业方向设置一般要考虑以下因素:

(1)社会需求,社会需求决定了学生的就业,决定了专业的生存与发展:

(2)学校的实际情况,要发挥学校的资源优势,扬长避短;

(3)考虑学生的实际,例如二本院校开设的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应突出应用,即“有效使用信息技术,而不是开发信息技术”;

(4)优化专业方向课程体系的设计,应强调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避免内容交叉与重复。

四 实践为根

数字媒体技术是一个应用性非常强的专业。实验实训课程与实践体系的构建非常重要,要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应立足实践,以实践为根本。在数字媒体技术人才培养中,实践教学的形式一般有三种,一是通过实验课程,二是通过集中实践,三是通过企业实训。

通过调研发现,虽然各学校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课程都安排有实验课程,但是实验课所占比例各不相同,总体来讲,实验课的课时偏少,不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其中,只有近三分之一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安排有3-5周的课程集中实践,例如针对平面设计课程的1-2周计算机艺术设计实训、针对游戏类课程的1-2周游戏设计与开发实训等。极少数人才培养方案中明确了企业实训的内容与时间。总体看来,我国数字媒体人才培养实践实训课程开设明显不足。

结合数字媒体专业特点,我们建议:

(1)加大实验课程比例,实验课程课时应占总课时2/3以上,最好8课时以上的实验课程应单列为相对独立的课程;

(2)加大核心专业课程的集中实践与实训,集中实训课程应以任务或案例形式呈现,实训结果应相对完整独立,可评价。例如一个小型手机游戏的开发、一个片头的设计与制作等。

(3)加大企业实训力度,通过校企联合培养学生的数媒产品的设计与开发能力,企业实训时间至少应在半年以上。同时鼓励企业工程师和代课教师共同编写实训教材,给学生上实训课程。

五 特色而立

各校的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应以特色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所谓特色就是比较优势,就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独特优势。一个学校特色的创建与学校长期的文化积淀、区位优势等密切联系,浙江大学的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以培养数媒软硬件产品研发人员为特色,他们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学生90%将继续深造。中国传媒大学、北京印刷学院的行业特色非常明显,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建设很容易找到自己的特色。

但是,原有特色明显的院校必定是少数,大多数院校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没有特色或特色不明显。通过对各院校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分析发现,很多院校的课程设置雷同,不同院校的师资力量不同、生源质量不同,相同的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很难凸显自己的特色。

那么,怎样才能突出本校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特色呢?一要努力挖掘本校长期积累起来的文化积淀。文化积淀是历史形成的,要从本专业或相近专业办学历史中,总结提炼办学特色。特色发展不能割断历史,另起炉灶,必须从母胎中培育,这样才能使特色发展有一个坚实的根基,同时也使一个学校的文化得以延续和提升。二要明确专业发展问题,准确定位专业发展方向。专业特色的发展不能偏离学校发展的具体情境,否则就会失去发展的动力与保障。特色的衡量标准不是外在形式上的特殊性,而是内在的办学质量与办学效益,特色是在解决专业发展中的问题中形成的,所以,只要找到专业发展中的主要问题,才能对专业发展准确定位。三要寻找核心竞争力,确立比较优势。找到专业发展问题后,解决问题的途径可能有很多种,每一条途径都可以形成特色。如教学管理方面、教学模式与方式方面,充分利用地域优势或周边资源对人才的培养等方面,都可以形成自己的特色。四要整合资源,重点突破。在专业开设前,可能很多资源分散在不同部门或领域,围绕专业建设集中优势资源为人才培养服务,有利于专业特色的培育。

六 应用为本

数字媒体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指向应用,要坚持应用为本。这里的应用主要指围绕数媒行业某一领域的需求培养的“适用”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核心能力的构建、课程体系的设置都是为培养“适用”人才服务的。大多数本科院校对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应用型高级人才”,作为工科专业的数字媒体专业,课程设置更应该坚持“应用为本”的理念。

目前我国开办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院校有985院校、211院校和普通本科院校,但大部分集中在普通本科院校。通过调研发现,有很多普通本科院校课程设置向重点院校靠近,当然不否认有一部分学生将来要读硕士与博士,但大部分学生还是要面向市场。关键是人才培养定位问题,这在理论上看起来分辨得很清楚,但实践中有所偏离。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要坚持“应用为本”,我们认为要做到以下几方面:一是课程体系的构建要契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改变基础理论教学课时比例过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不足的情况。二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式。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讲、学生听,不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特点决定了应加强实践教学,要走校企联合培养的模式,应加强新的课程理念下的活动类课程的建设。三要改变传统的评价方式。期末一张试卷的评价方式对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大部分课程是不适用的,必须要将作品评价、项目报告评价、创意报告评价等引入评价体系中。

参考文献

[1]施良方,课程理论一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智能数字内容安全专业委员会,《普通高等学校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规范(工程技术型)试用版》[Z],2010

[31科技部,2005中国数字媒体技术发展白皮书[z],2005

[4]美国联邦教育部,Cip(Classificationofinstructionalprograms)美国高校学科划分与专业设置基本状况的学科专业目录[eB/oL].

数字媒体课程总结篇2

关键词:软件工程;数字皮影;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特色

中图分类号:tp311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003-6970.2012.04.033

CharacteristicConstructionofCharacteristicmajorforSoftwareengineering(Digitalmediatechnology)

【abstract】accordingtotheconstructiongoalandthedemandsofministryofeducationontheconstructionpointofcharacteristicmajorwhichbelongtosecondclass,andaimattheeducationorientationandtherequirementofcharacteristicmajorforSoftwareengineering(Digitalmediatechnology),proposedaconstructionschemetoconstructthecharacteristicmajorforSoftwareengineering(Digitalmediatechnology)withDigitalShadow-play,andonthisbasis,tocarryouttheconstructionofcharacteristicmajor,includingofcourseconstruction,experimentalenvironmentconstruction,teamconstructionofscientificresearchandteaching,andtheplatformconstructionforstudentactivitiesinscienceandtechnology.atthesametime,conciseandsummarizetheconstructionachievements,sothatitcanbeleantandgeneralized.

【Keywords】Softwareengineering;Digitalshadow-play;Digitalmediatechnology;Characteristicmajor

我国教育部于2007年在37所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中批复了近10个软件工程(数字媒体技术)第二类特色专业建设点,北京工业大学软件工程(数字媒体技术)就是其中一个。自2008年算起,历经4年,项目建设已近结束,我们需要对成果进行总结,并等待着验收。

特色专业建设是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核心内容之一[1],旨在根据国家经济、科技、社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引导不同层次、类型的高校根据自己的办学定位,确定自己的个性化发展目标,发挥已有的专业优势,办出自己的专业特色,提升专业建设的整体水平,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效益和人才竞争力的重要手段[2]。

特色专业的建设关键在于专业是否有特色,是否有明确的特色定位或特色凝练,是否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为此,北京工业大学紧扣国家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的战略要求,紧扣北京产业转型——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需要,紧扣北京市紧缺人才培养的需求,在为北京市培养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具有较高的综合艺术素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综合素质,掌握计算机、软件工程的基本理论,数字艺术基础知识,以及数字媒体制作与开发专业知识,具有综合技术应用能力及艺术理解能力的,能够进行数字媒体内容的制作与加工、组织与管理、交互与控制、表示与呈现、通信与传输等软件开发工作且具有现代意识的复合型高级人才的办学定位指导下,提出了用数字皮影打造软件工程(数字媒体技术)的专业特色,并在此基础上通过数字皮影知识要素及技术要素构成一条知识与技术主线将培养方案中的各个课程紧密联系起来,开展专业课程建设、实验环境建设、科研教学团队建设以及学生科技活动平台建设,最终形成了“人无我有”且影响较好、示范性较强、形成鲜明特色的软件工程(数字媒体技术)专业。

数字媒体课程总结篇3

《数字媒体艺术设计概论》一书共8章,主要内容包括媒介进化论,数字媒体艺术理论,图像拼贴与数字艺术,科学、艺术与数字媒体艺术,数字媒体艺术简史,数字媒体艺术与创意产业,数字媒体艺术与信息化设计和数字媒体艺术的未来。作为典型的综合性学科,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不但包括数字技术内容的主要学习课程,而且包含广告、环境艺术、影视、动画、玩具、游戏和建筑装饰等艺术设计课程。另外,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学科还包含诸如材料学和数字存储等学科的相关课程。

目前,高等院校的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学科建设与发展不容乐观。很多学校没有与此相关的课程设置,又或者虽有相关课程但体系结构并不合理,课程设置不均衡。究其原因,主要在于高等院校教师对此学科认识不足或存在分歧,数字媒体等学科的老师侧重于对数字媒体技术等课程的教授,而艺术类学科老师则坚持认为更应该注重学生艺术类知识和能力的培养。两个领域老师之间所存在的意见不统一导致了该学科的教学目标不一致,使得该学科的教学定位得不到统一,从而导致课程之间失去联系,结构不完整,体现不出该学科的综合特性。所以,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学科的定位需要相应的改进对策。

首先,高校教师应革新教学理念。高等院校的老师应该消除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学科在定位上的异议。数字媒体相关课程的老要明确艺术类课程对于该学科的不可或缺和二者之间的相互补充关系,同时艺术类相关课程的老师也必须明确只有将数字媒体学科和艺术设计学科有机融合才是该学科的教学精髓,以大局意识认识该学科,体现其综合性,以当前市场发展情况为基础,对该学科的必修和选修课程进行分析,合理地完善课程体系,找到该学科正确的教学目标。

其次,建立教学体系,推动学科发展。要深入分析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学科的特征,并对其准确定位,这样才有利于该学科相关的专业知识体系的完善和学科知识架构的延伸。学科所设置的课程应该包含艺术设计类课程和数字媒体类课程,数字媒体类课程主要包括计算机基础等应用技术类课程,比如网页设计、计算机程序编写、计算机应用基础、计算机图像处理、动画设计、影视后期制作等,而艺术设计类课程则应该包含数字图像处理、视觉艺术、美术基础等,另外还应该包括大学语文、大学法律基础、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等人文社科类课程。其中,专业核心课程在整个体系中占主导地位,能够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技能。

数字媒体课程总结篇4

【关键词】数字媒体;校企合作;实践;策划运营

教育部在2002年底正式批准数字媒体作为一个独立的本科专业招生,2003年中国传媒大学的前身北京广播学院率先开设了数字媒体专业,截止到目前,全国有百余所高等院校及大中专院校开设了该专业。但目前各个高校对该专业定位没有统一的标准,因而课程设置、培养目标也各有所异。本文主要针对以新媒体平台的策划与运营为主的数字媒体专业在产学研的结合上做一解析。

1、数字媒体专业现状

数字媒体产业链漫长,数字媒体所涉及的技术也包罗万象。国内对于该专业也没有明确而统一的标准,因而造成了专业设置及课程设置各不相同的局面,但总体上大致分为以下两种:一类是将新兴的传媒方式从传统的方式中独立出来专门成立以传媒艺术为主的专业.比如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正在筹建的新媒体学系,北京师范大学成立的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这所以电子信息科学为特色的高校的数字媒体专业等等。

而大多数高校则属于第二类,将新兴的传媒方式和传统的传媒方式相加起来,成立一个包容广泛的传媒艺术系.比如南京艺术学院,下属的传媒学院设置广播电视编导、动画、录音艺术、数字媒体艺术、摄影、广告学六个本科专业,其中数字媒体艺术又细分为游戏艺术设计、网络与互动媒体艺术及互动装置设计等方向。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也采取与此类似的方式,下设数字娱乐、数字影视等子方向。

2、数字媒体专业实践需求

在各高校数字媒体专业迅速发展的同时,我们也不应忽视当前该专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其中比较突出的主要有两点:一是制定课程体系的思想不明确,二是人才的培养与社会的需求衔接上出现了比较大的问题。在笔者参加的第六届(2012)上海国际数字媒体技术与产业发展论坛上,包括水晶石动画、云络网络科技、数虎图像有限公司等企业负责人反应高校培养的数字媒体专业人才普遍存在着轻实践重理论的现象。论坛上上海部分高校的数字媒体专业负责人的发言上也验证了此观点。

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教学过程中学生参加的实践太少,实践部分的教学不成体系。更有部分学校该专业学生的实践教学沿用传统学科的教学方式,比如本校该专业毕业设计过程中的设计报告即有传统学科论文的部分基因。

为进一步研究本专业实践教学方面的问题,笔者选取自己担任专业负责人的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城学院艺术系数字媒体专业为例,将自己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做法分享出来供各同行批评指正。

本院数字媒体专业课程设置的重点在于人机交互、新媒体平台的艺术设计、新媒体平台的策划与运营。本专业需要与电商公司、移动互联网公司等对接,以及需要在新媒体平台上发力的传统企业。

3、校外实践基地的建立

为了使该专业学生学有所用,能够在激烈的人才市场上体现出自己的竞争力,就要求我们重视培养的学生的质量。既要注重其理性思维的培养,更要注重其艺术观念的培养,两者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相结合,方能达到目的。

为此,在艺术系成立后该专业负责人即与南京相关公司深入接触,经过两年的努力,与南京检科院信息化处订立了校企合作协议,同时与没有订立相关协议的相关公司也在进行专业上的合作。

4、校企互动

在与企业相关项目的互动上本专业实时调整课程设置与教学计划,根据企业相关岗位的专业需求,在实践性课程上针对性的进行知识与技能的培养。在与项目结合较紧密的两门课程:网站策划与运营以及交互界面设计采取本专业教师与企业专家联合授课的方式。以检科院商检平台的策划、设计与运营作为实践教学对象。课堂学习结束后,利用假期及课余时间进到检科院实际参与项目的推动。同时在与欣业天成信息科技公司的互动过程中,以该公司的移动互联网平台为实际教学切入点。以该公司较为成熟的app---单位联谊会做为教学标本,前期参与项目的策划,中期参与项目的交互设计与界面设计,后期参与项目的运营与推广以及产品的优化。通过项目的参与及执行,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毕业前两个月,本专业即有超过半数学生为相关行业单位所录用,这是对本专业学生能力的认可,与在校期间实践能力的培养密不可分。

总体上看,在两年来与企业互动的过程中我校数字媒体专业课程的质量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有效的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5、不足与缺憾

在合作过程中同时产生的相关的问题也不容忽视:

5.1产品实用性与课程前瞻性的矛盾

企业的产品应该具有较强的实用性与适度的前瞻性,但产品设计这一块一般是由经验丰富的产品经理完成,高校学生在企业产品的参与上往往停留在相对基础的层次上。在我校学生参与的企业项目上,主要以助理的角色参与进来,基本以完成一些程序性的固定工作为主,对学生创造性的发挥有一定的约束。而在理论知识的学习中,则更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在相关专业中具有较宽的视野与较强的前瞻性,这一部分的内容在校企互动的过程中理应得到较好的加强。这也是后续的校企互动中需要加强的部分。

5.2学生学习的连贯性与企业产品的延续性的时间冲突

对于本专业的学生而言,大二大三是专业课程最多的时期,也是学习的关键时期,在校学习期间很难持续性的完整参与一个项目,只能是利用课余时间参与到项目上来。而企业产品的研发是一个完整连贯的过程,这样就造成学生只能参与产品的部分过程,其余部分只能通过项目的相关文档来了解,在理解的深度上大打折扣。我们目前的解决方式是课堂的理论学习过程中邀请企业专家授课,尽可能的弥补无法参与的过程。

6、前景展望

在本专业师生与企业的互动过程中更多的体会到实践课程的系统化是培养数字媒体专业人才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因为本学科具有多学科交叉性的特点,在实践课程系统化的过程中,尤其要重视开发综合性实践教材。随着数字媒体行业的飞速发展,新的技术与应用层出不穷,还要注意教材的创新性与适度前瞻性。为此我们邀请企业相关专家与我系教师共同制定交互界面设计课程的实践教学教材,并不定期的邀请他们来校授课或者做相关学术讲座,以求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杰.《高校数字媒体艺术课程体系的研究与教学探索》.华章,2009年第6期

[2]黄成云.《数字媒体技术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

[3]鲁放.《中国新媒体艺术教育发展研究》

[4]彭兰.《网络传播学》

数字媒体课程总结篇5

[关键词]数字媒体技术软件工程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

一、引言

随着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数字广播等技术不断发展,以互联网、无线通信为传播载体,以传统媒体内容与创新内容模式为核心的数字媒体产业在全球范围内快速崛起,并正在改变着人们的信息获取方式和休闲娱乐的形式。近年来数字媒体作为一个新兴的产业异军突起,迅速发展成为信息产业里的一个支柱型产业。数字媒体产业被称为是21世纪知识经济的核心产业,是继it产业后又一个经济增长点。

我国的数字媒体业近几年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对于具有较高人文素养、掌握数字媒体核心技术并具有艺术创意能力的复合型数字媒体技术开发与设计人才需求旺盛。北京工业大学软件学院结合北京市对文化创意人才需求的情况,以及我校办学的宗旨和软件学院的办学模式,确定了数字媒体技术作为本科软件工程专业的方向之一开展北京市紧缺人才的培养。

数字媒体技术作为一个宽口径、以技术为主、艺术为辅、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新的专业方向,涉及到不同的学科知识,因此,我们有必要通过探索与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以及实践教学体系的研讨,搭建科学的创新人才培养平台等,促进软件工程(数字媒体技术方向)人才培养整体水平的提升。

二、培养目标的确定

数字媒体是数字化的内容作品,以现代网络为主要传播载体,通过完善的服务体系,分发到终端和用户进行消费。数字媒体包括了图像、文字以及音频、视频等形式,在传播形式和传播内容中采用数字化,即信息的采集、存取、加工和传输采用数字方式。数字媒体技术是通过现代计算和通信手段,综合处理文字、声音、图形、图像等信息,使抽象的信息变成可感知、可管理和可交互的一种技术。“文化为体、科技为酶”准确地反映了技术在数字媒体产业中的地位。

我院的软件工程(数字媒体技术)特色专业是教育部、财政部2007年批准的第二类特色专业建设点,为使本专业的建设有一个高的起点,学院专门组织了相关教师除了在北京高校调研外,还赴浙江、上海等地调研了知名高校在本专业办学的情况。学院结合北京市对文化创意人才需求的情况,以及我校办学的宗旨和软件学院的办学模式制定了软件工程(数字媒体技术)特色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

软件工程(数字媒体技术)特色专业是为北京市培养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具有较高的综合艺术素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综合素质,掌握计算机软件、软件工程和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理论,数字媒体艺术基础知识,以及数字媒体制作与开发专业知识,具有综合技术能力及艺术理解能力的、能进行网站整体形象设计与策划、网络动画、网络广告、网络视音频艺术设计与制作的具有现代意识的复合型高级人才。毕业后,能够从事数字媒体技术(包括影视、动画、数字娱乐等)指导和数字媒体制作,并能够进行与数字媒体相关的软件(如影视编辑软件、动画软件、数字娱乐软件及插件等)开发。也可继续攻读相关学科的硕士。

三、软件工程(数字媒体技术)特色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建构

由于本专业在我国是一个新设专业,目前各高校在如何兴办本专业都在探索阶段。随着本专业招生人数和办学规模的不断增加,迫切需要对特色专业的教学体系进行工程化改造,逐步建立工程化实践教学体系,着力培养学生的工程化开发能力和职业素质,进而形成一个融基础理论、实验教学、工程实践为一体的整体化培养机制,让学生的基础知识、科学素养、专业知识、创新能力、工程能力和职业素质都得到全面均衡的发展。

1.探索人才培养模式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借鉴国内外先进的办学经验,不断探索人才培养模式,力争形成自己的专业特色。

数字媒体产业的迅速发展对数字媒体行业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尽管国内高校数字媒体人才的培养数量日益攀升,但高端数字媒体人才的匮乏却严重阻碍着我国数字媒体企业的发展,主要原因是国内数字媒体相关专业的教学基本上仍停留在传统的理工科人才培养模式中,普遍缺少对学生工程能力和职业素质的训练,同时也缺乏进行这些训练所需的教学环境,培养出的学生与产业界的需求往往存在较大的脱节,难以快速融入现代数字媒体企业的运作。

本专业强调实践教学和学生动手与创新能力培养,实验、实践教学设施完善。有针对专业教学的计算机图形、软件工程、数字音频、数字视频、数字影视、数字动画、数字娱乐等各类实验室和工作室,设备先进。同时,与多家传媒企业建立了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与移动媒体、网络媒体建立了长期业务合作关系,共同研发项目。学习期间安排专业技能认证和企业顶岗实习,适应上岗要求和社会需求。

2.建立课程体系

软件工程(数字媒体技术)特色专业除了公共基础课程外,是以专业数学基础、专业英语、艺术基础、计算机基础、数字媒体技术为主线构成专业基础和主干课程。在专业培养阶段形成平面与动画设计、计算机图形与图像处理、视频音频制作与处理、数字娱乐软件开发、以及人工智能与虚拟现实技术应用等课程群。这些课程群的安排是循序渐进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并落实在不同学期。

软件工程(数字媒体技术)特色专业在专业方向划分上主要考虑移动娱乐和网络娱乐两个方向。移动娱乐以手持设备数字娱乐软件开发为主,网络娱乐以网络数字娱乐软件开发为主,前者的专业方向课程主要有嵌入式操作系统、手机娱乐软件开发等;后者的专业方向课程主要多媒体网页设计、网络多媒体开发与应用、网络娱乐软件开发等。这些课程的学习,能够为学生今后开发移动娱乐软件或网络娱乐软件打下良好的基础。

学生的专业认知课程、自主性学习课程和创新能力培养由必修课、选修课、第二课堂和工程实践完成。特别是创新能力培养,执行学校关于创新实践活动的规定,组织和指导学生第二课堂课程的学习。对无法按学校要求获得创新实践活动学分的学生,本专业将他们的创新实践活动课程安排在工程训练中完成。

(1)核心课程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对学生起着打专业基础的作用,除了学校的公共基础数学、物理及英语外,包括四类课程:专业基础数学、艺术基础类课程、计算机主干课程、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类课程。这些课程具体如下:

①线性代数、离散数学、数学建模、概率与数理统计;

②形态构成、艺术赏析、视觉传达设计;

③程序设计入门、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数据结构、软件技术基础;

④多媒体技术导论、动画设计、游戏概论、计算机图形学、数字图像处理、数字视频与音频技术与应用、网络多媒体开发与应用、流媒体技术、多媒体数据库、脚本编程技术、数字娱乐软件开发、数字娱乐软件测试、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嵌入式操作系统、移动娱乐软件开发、网络娱乐软件开发、人机交互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影视编导、文化创意与策划、视听语言。

(2)特色课程

特色课程针对数字媒体特色专业的专业定位和培养目标,以及专业技能训练的要求进行设计的。我们要求本专业学生在专业英语阅读、写作、交流要有很好的基础,专门安排了专业英语课程,除此之外,本专业的特色课程还包括六类:自学型课程、专业认知课程、实验课、课程设计、工程训练、创新实践活动。

①自学型课程:Java程序设计;

②专业认知课程:数字媒体与数字艺术;

③实验课(安排在学期中):手绘训练、视频特技与非线性编辑、多媒体网页设计、移动娱乐软件开发、网络娱乐软件开发、界面设计课设、虚拟现实开发课设;

④课程设计(安排在小学期):平面设计与影像制作课设、动画制作、计算机图形课设、数字媒体制作、数字娱乐软件制作;

⑤工程训练(学期后期+小学期):数字媒体作品设计;

⑥创新实践活动:创新学分的设置是学校关于教学计划制定的一个改革措施,学院将完全按学校的要求执行。通过学院开设多个与专业相关的科技活动小组,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大赛活动;开设与专业技术相关的大师论坛,以开拓学生的视野,鼓励学生参加相关的技术认证;将教师的科研课题公开,以引感兴趣的同学参加等方法,使学生通过实际动手,从中学到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另外,学院提供了创新实践环节,即第七学期的数字媒体作品设计,该课程的一部分是放在小学期,另一部分放在学期末,根据学生不同的情况安排时间长度。已获取创新学分的同学,其工程实践周期要短,共占3.5个学分;没有获取创新学分的同学,其工程实践周期要长,共占7.5个学分。这样,就保证了每个学生都有获取创新学分的途径。

(3)第二课堂活动

第二课堂是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加的以开阔视野、扩展知识、增进身心健康、提高专业技能为目的的各项活动,在校期间,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和特长,在学院的组织下参与工程实践、科技、学术、文体、公益及社会实践等各类第二课堂项目的活动。通过参与第二课堂项目的活动,提高自身工程实践能力、创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团结协作精神与责任感,增强身心健康。

教学计划中规定12个必修学分为第二课堂学分,此学分必须修满。凡毕业资格审查之前未修满12学分者,按本科生学籍管理规定不予毕业。这12个学分不计算在190学分之内。

第二课堂项目分为两部分,必修项目(8学分)和任选项目(4学分)。

必修项目分为学校要求的必修项目(6学分)和学院要求必修项目(2学分),必修项目是每名学生都必须完成的项目,每项学分必须获得,不可用其它项目的学分替代。学校要求的必修项目按《北京工业大学本科生第二课堂学分管理办法》(试行)获得;学院要求的修项目可通过以下途径获得:学院开设的16学时的各类讲座(1学分);学院指定学生参加的科技活动(1学分)。

任选项目是每名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按照学校和学院建议项目任意选择的项目,达到总学分要求即可。

四、结束语

数字媒体产业是数字技术与传统媒体文化相结合的领域,对既懂技术又懂艺术的复合型人才有一种特殊的战略需求,也是数字媒体产业发展的前提。通过对国内外数字媒体技术相关专业及方向的调研,提出一个融基础理论、艺术素质培养、专业技术、实践教学、工程实践为一体的软件工程软件工程(数字媒体技术)特色专业方向的知识体系,着力培养学生的艺术与技术交叉结合的数字媒体制作与开发能力和职业素质,进而使得学生的基础知识、科学素养、艺术感悟、专业知识、创新能力、工程能力和职业素质都得到全面均衡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肖永亮.美国的数字媒体学科发展[J].计算机教育,2006(5).47-49.

[2]赵丰年,陈朔鹰.“软件工程(数字媒体技术)特色专业”课程体系探讨[J].计算机教育,2008(15):104-105.

[3]尹义龙.软件工程(数字媒体技术)特色专业的教学实践体系探讨[J].计算机教育,2008(15):23-27.

数字媒体课程总结篇6

[关键词]数字媒体专业工作室课程

[作者简介]鲁家皓(1981-),女,山东威海人,上海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数字媒体设计。(上海201411)张捷(1980-),男,浙江绍兴人,上海大学,讲师,研究方向为工业产品设计。(上海201800)

[基金项目]本文得到了2011年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和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会“晨光计划”的资助。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3)30-0133-02

继北京奥运、上海世博、伦敦奥运之后,数字媒体产业被公认为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的核心产业。它在各国的GDp中都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根据最新的数据统计,美国GDp的4%由数字媒体产业贡献,总产值超4000亿美元;英国的数字媒体产业产值约合900亿美元,占GDp的7.9%;日本的数字媒体产业成为第二大支柱产业(仅次于汽车),产值约合2700亿美元;在韩国数字媒体产业已超过汽车成为第一大产业,占GDp的28%,产值约合6490亿美元。2010年我国的数字媒体产业产值约合2400亿美元。我国的水晶石公司成为伦敦奥运会数字内容唯一供应商;中国数字媒体产学研联盟在2010年成立,吸引了包括联想、汉王、英伟达、autodesk等知名国内外企业加盟,这一系列现状和举措都说明了我国对数字媒体产业创意型人才的需求将有井喷式的上升。

一、数字媒体专业人才培养状况

数字媒体专业是培养兼具技术和艺术素质的现代高级工程师和艺术设计创新性复合型人才。目前开设数字媒体专业和方向的院校已超过100所,不同院校由于硬件投入、师资水平、培养模式、配套产业等情况的不同,孕育出人才的素质也大相径庭。其中,中国传媒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上海大学的数字媒体专业发展较有特点,在全国处于领先位置。同时,随着全国范围内的教育与教学改革推进,新的教学模式不断涌现,其中采用源于包豪斯的工作室制培养模式被广泛推广并得到认可。工作室制被认为比较适合今天专业细分化,强调专业特色的教育现状。就数字媒体专业的特点来说,它强调技术与艺术结合,重视人才的复合性与实践能力,注重知识结构的交叉性,是传统传授式教学方式无法满足的,采用工作室制是目前更为合理的教学模式。

二、工作室制的定义与特点

工作室有不同的形式,有主要进行教学活动的教学工作室,有教师从事科研项目的科研工作室,有与企业合作成立的项目工作室,有为名师打造的大师工作室,有学生自发建立的学生工作室等,一个工作室可以一种形式存在也可以综合多种形式存在。工作室制站在教学改革的角度来说,它的定义是“由教师将企业项目与教学课程结合,以高年级学生为主,由合作企业支持,拥有配套场地和设备的一种人才培养机制”。它的关键点是要有企业项目嵌入、要有企业专家参与教学、要由校企双方联合评估,任课教师将承担教学与科研、课程与课题的双重任务,这对学校、教师、学生和企业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正由于要求高,很多院校缺乏充分的前期准备就一拥而上,没有把工作室制执行到位,效果便大打折扣,甚至成为滋生不良教学现象的温床。比如教师只注重课题而忽略课程,学生只做项目而不去上课,学生专业素质差距被迅速扩大,课堂成为企业廉价劳动力市场等现象。有的观点认为实行了工作室制的工作室就等同于企业部门,比如“把企业研发部整体引入工作室,研发部日常的设计工作完全可以在校内工作室独立进行,而企业的市场、财务、后勤等业务则留在原企业”。这种观点存在片面性,既不利于正常教学秩序的展开,也不利于企业机密信息的保密。另外,也有观点认为把工作室看作企业部门有失教育公平。在英国有一种“工作室学校”,直接对接当地公司,19岁上下的学生每周投入1~2天在合作企业工作,这一模式遭到教学工会反对,认为剥夺了“差”生得到更高层次教育的机会,有意让他们分流。

由于院校与企业追求的目标不同,院校的工作室与企业部门虽然有相似处但存在更多不同点。它们的相似之处是:都有项目,有经费支持,有特定场所,需团队工作,有考核机制。它们的不同点是:(1)企业部门承担的项目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而工作室嵌入的项目在课堂时间内可以只完成部分(其他部分由教师组织人员在课外继续在工作室完成)。(2)企业部门里的单个员工只负责某项工作任务,而工作室里的学生完成课程学习后应该掌握教学大纲要求的知识点和技能点。虽然课程中可以采用分工形式,但教师要设法把握学习内容的公平性。(3)企业部门里的员工能力水平都是合格的,而工作室里的学生能力水平高低不同,要求教师能够以多种教学方法缩短学生专业素质的差距。(4)企业部门里的员工工作时间长,工作专心,而工作室里的学生课堂时间有限,还要学习其他课程,超负荷的课程内容会使学生感到压力,产生反感。(5)企业部门人员相对稳定,而工作室的学生每轮都不一样。基于以上客观存在的众多不同点,采用工作室制教学模式不能违背教育本质、背离教学规律,其目的是更好地为学生服务,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为企业创造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为企业发展提供可持续的助力,最终形成产学研共同协调发展的共赢局面。

三、嵌入企业项目的工作室制课程群建设

基于遵循教学规律与嵌入企业项目高度融合的宗旨,采用工作室制建立课程群必须遵循一些原则,归纳下来主要有以下四条:

1.依托企业需求建框架,同时展现各自特色。不同企业对数字媒体设计服务的需求和要求各不相同,比如上海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数字媒体专业的“产品推广工作室”目前主要和淘宝、天猫、阿里的电子商务企业合作。为了满足店铺产品不断更新的需求,工作室开设了跨度较大的课程,由“商品摄影”“图像后期处理”“weB动画”形成课程群。它包含了企业的产品从拍摄到上网的全过程,原本独立的三门课通过依托企业需要无缝地衔接在一起。随着与更多相关企业合作中企业需求的变化与扩大,工作室可以纳入更多的课程,从而进一步打破各课程间的阻隔,形成完整的课程群。同时,由于数字媒体专业是一个新兴专业,很多院校都是从无到有或由其他专业演变整合过来,原专业的特色要在课程群中得以体现,不应该照搬其他院校或国外的体系。比如浙江大学的数字媒体专业设在计算机学院,它的课程群偏重数字媒体及其软件开发;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借助自身扎实的艺术与设计底蕴,把数字媒体专业定位于艺术与信息科学的交叉领域,通过课程群培养学生的原创能力、整合能力、策划能力。

2.由企业主导课题命题,同时重视前瞻发展。在依托企业需求的前提下,课程群的课题应以企业课题为主导,这能使教学案例更真实、丰富,能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高,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也能使企业专家更快地融入教学辅导中。但由于企业追逐利益的本质,特别是规模上较小的企业无暇顾及长期发展,往往只重视眼前利益,设置的课题太“功利化”,大大限制了教师能力发挥,也无法满足“创新性数字媒体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这时就要求校企双方能本着公平合作的原则进行课题的探讨与调整,因为在产学研合作中无论偏重哪一方都只能使合作效果降低。比如“产品推广工作室”可以设定“商品摄影”“图像后期处理”“weB动画”三门课程为企业的近期课题服务,以满足企业的眼前需求;再围绕企业今后可能发展的方向开设“网购用户研究”“虚拟展示开发”两门课程为企业的中长期课题服务,做好企业发展的战略储备,最终能使企业走上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3.用项目运作推进课程,同时注意灵活变通。工作室制的教学模式与环境有利于课程以项目运作方式进行,但前文提到工作室与企业部门存在五个不同点,完全照搬项目在企业部门中的运行模式是无法在课堂中顺利展开的,这时就需要教师发动主观能动性,灵活变通项目运作方式,预想会发生的各种情况和细节,做足课程的前期准备,随时进行调整改善。比如,对学生进行分工会造成某时段有些同学忙,有些同学闲的状况,这时应该把项目阶段再进行更进一步的细化,使每位学生在每个阶段中都有工作可做;又比如,可以在项目流程中定期插入“充电与培训”环节,邀请企业专家、毕业生、专业优秀生进行培训,以拓宽或弥补知识面。

4.注重课堂教学与质量,同时延续课后研究。由于工作室制首先要满足教学内容实施,而课堂时间有限,遇到时间跨度较大的项目时,教师应该明确在教学时间只能进行与教学目标相关的部分,其余部分则放在课后作为教师的科研课题由项目负责人选拔出感兴趣参与的学生一起继续完成,而这些成果将带入下一次课堂作为前期资料或素材,项目就可以持续进行。

只有基于以上四点建设的工作室课程群才能保证教师用心教学,学生充分学习,授教公平对待,项目按时完成。

四、对数字媒体专业工作室制发展的总结与展望

成果考核是促进工作室不断进步、课程群不断完善、教师能力不断加强、学生积极性不断提高的必要因素,就工作室制而言最好的考核方式是成果展示与展览,同时引入市场机制,采用学生投票、教师互评、企业专家打分等公平手段进行考核。成果优秀的工作室作品将被学校收藏,长期展出,并给予奖励与表彰;更可能被企业选中,直接形成经济效益;已经在工作室中学习的学生能从其他同学的优秀作品中获得再次学习的机会,同时也能吸引还没进入工作室的同学积极投入。

笔者在将近十年的教学实践中一直致力于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在进行产学研融合的摸索、研究、学习与尝试中,同时负责学院两个工作室运作,对工作室制的教学模式总结了一些经验,产生了一些看法,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与科研中继续贯彻、完善,能为工作室制这一源于西方的成功教学模式在我国数字媒体专业人才培养上的应用作出一点贡献。

[参考文献]

[1]陈教斌.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教学初探[J].艺术百家,2012(2).

[2]付.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制教学模式[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

[3]黄.英国创建“工作室学校”,加强青少年职业技能培训[J].比较教育研究,2012(2).

[4]景东,易龙.创新型数字媒体人才培养与技术类课程设置[J].继续教育研究,2012(1)

[5]卢纯福,朱意灏.基于工作室制的工业设计产学研合作模式探讨[J].装饰,2012(10).

[6]梁竞敏.基于服务外包的工学合作工作室探讨――以动漫设计专业为例[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2(1).

[7]苗茹,蔡坤.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实践[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9).

[8]万蕴智.高职院校室内设计专业工作室课程教学设计[J].成功:教育,2011(14).

数字媒体课程总结篇7

编辑出版学教育自20世纪80年代兴起,至今已30余年,始终存在着学生就业对口难的问题,很多出版企业认为编辑出版专业的毕业生缺乏实践经验而不愿意聘任,出版产业对编辑出版学学科认同度低,甚至很多人对编辑出版学本科教育提出了质疑。而编辑出版高等教育影响力也逐渐减弱。[1]因此,怎样进行编辑出版学教育改革,使之适应出版业界对出版人才的需求,提高编辑出版学学科的认同度和影响力,是目前困扰编辑出版学教育界的重要问题。

(一)数字出版的繁荣需要大量高素质编辑出版人才。2011年新闻出版总署正式了《新闻出版业“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和《数字出版“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提出到2015年,数字出版总产值要达到新闻出版总产值25%的奋斗目标。2011年,我国数字出版继续保持强劲的增长势头,全年收入规模达1377.88亿元。数字报纸、电子图书和互联网期刊均保持了高速的增长势头,平均增长幅度超过25%。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第九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相关数据表明,2011年,18-70周岁国民数字化阅读方式(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光盘阅读、paD/mp4/mp5阅读等)的接触率为38.6%,比2010年上升了5.8个百分点。

这表明,数字出版在我国已经初具规模,发展前景广阔。并且随着移动数字技术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多地采用数字化阅读方式,未来的数字出版将是一个庞大的产业。一个产业的兴起,离不开人才的培养,而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在发展繁荣的同时,也面临着传统出版业向数字化转型中产品形态单一、数字出版核心技术研发相对落后、产品创意创新不足等发展问题。[2]解决这些问题,人才是关键。随着数字出版产业的繁荣,出版业对数字出版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对数字出版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

(二)编辑出版学教育是培养数字出版人才的主力。数字出版人才的培养,仅仅依靠出版业现有人才的转型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数字出版人才问题,还需要高等院校的编辑出版学专业来培养。

近年来,很多传统出版企业由于数字化转型的需要,逐渐开始招聘编辑出版学专业的毕业生。那些熟练掌握电子书刊编辑技术,能够整合信息进行数字化编辑的毕业生受到出版企业的青睐。由此可见,培养既有较强文字编辑能力,又能够胜任数字出版工作的复合型人才,是编辑出版学教育能够做到的。因此,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是编辑出版学教育发展的机遇。编辑出版学教育应该积极根据出版业的需要进行教学改革,探索数字出版人才培养模式,这有助于编辑出版学专业摆脱学生就业不对口的困境,并促进编辑出版学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二、编辑出版学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

(一)培养目标从传统书刊编辑向数字编辑转变。由于我国很多编辑出版学专业最初是挂靠中文专业进行招生,是以培养传统的书刊编辑为目标,注重学生的文字功底和文字编辑能力。而从近年来编辑出版学专业学生的就业来看,大部分都到网络媒体担任编辑,到传统出版业从事编辑工作的占少数。

顺应市场需求的转变,高等院校在编辑出版学专业增设了新媒体课程,但是要把培养目标从以传统书刊编辑为主,转变为培养适应传统纸媒与数字出版编辑的复合型编辑出版人才,以适应数字出版的要求,仅在课程设置上微调是不够的。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总结经验,实现培养目标的全面转变,围绕培养数字出版人才的目标进行课程设置改革和教学模式的构建。

(二)课程设置上要发挥优势,整合新媒体。目前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主要是核心技术研发不足、数字产品创新创意不够,而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高素质的数字出版人才。

因此编辑出版学专业在课程设置上,要加大新媒体课程的设置,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新媒体编辑技术。相比传统出版业如图书等较为复杂的制作工艺,电子书刊的制作软件对于学生来说更便于学习和实践,网络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实践空间,这是新媒体的优势。同时,新媒体技术日新月异,软件更新快,技术操作越来越简单,使得更多人能够掌握这些技术,因此在数字出版人才未来的竞争中,技术竞争只是低层次的竞争,核心竞争力在于数字出版产品的创新和创意。而创新和创意能力,仅靠学习新媒体技术是远远不够的。

数字出版和传统出版的区别在于传播方式的不同,它们之间还是有很多共同之处的,因此,编辑出版学教育向数字出版转变,并不是要完全放弃编辑出版学教育30多年形成的优势,所以在课程设置上应保持编辑出版学教育的优良传统和优势,淘汰一些不适合社会需求、落后于时代的课程,增加能够反映新媒体、新技术的课程,同时要保留编辑出版学学科的核心课程,保持编辑出版学学科的特色,在此基础上整合新媒体课程。避免出现顾此失彼,只重视新媒体而忽视编辑出版学学科的基础教育。

在课程设置上仍要坚持通识教育,要求学生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良好的文字运用能力,这是创新和创意的基础与源泉。同时,这些人才要在深刻理解并掌握传统出版流程的基础上,学习新媒体的编辑,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目前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转型的需要。这需要新媒体课程和传统书刊编辑课程紧密结合,使学生能够将传统编辑出版的优势和数字出版编辑技术更好地结合在一起。

(三)提高教师素质,改革教学方式方法。数字出版是一个新生事物,教学目标和课程设置的改革能否成功,教师是其中一个关键因素。数字出版的发展,技术是一个重要的推动因素,而数字技术发展速度很快,尤其是软硬件的更新。如何传授给学生不落后于时代的新媒体编辑技术,对教师来说是一个挑战。这要求教师有很强的学习能力,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同时要具备使用各种社交媒体的能力,便于了解行业动态,利用各种方式和学生交流沟通。

数字出版技术的掌握,除课堂上的理论学习外,还需要学生做大量的练习和实训。因此教师要减少课堂教学时间,将学生组成实践小组,大量时间用于数字出版物的策划、编辑、制作,使学生能够从海量信息中选择、加工,创作出属于自己的作品。这需要教师改革教学方式和方法,充分利用现代媒介进行教学,除了课堂教学外,课下大量的时间要用在指导学生进行作品的创意和制作,这对教师的指导水平、创新能力、沟通能力等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为了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高等院校要通过多种方式聘请业内人士给学生授课。同时,要创造条件,给教师提供一些数字出版的工作体验机会,提高师资水平,这是保证教学改革成功的重要一环。

(四)实践教学要突出媒介融合,利用网络平台培养数字出版的综合能力。传统的编辑出版学教育,按照媒介的不同开设课程,如期刊编辑学、图书编辑学、网络编辑学等,这些课程都需要学生进行专业实践。为了适应数字出版多媒介融合的特点,有必要对这些课程的实践教学进行整合,打破媒介和课程之间的界限,引入现代化教学手段,实现课外在线实验教学,能够培养学生数字出版知识掌握的程度、实践操作能力、实践创新能力等,使学生在完成项目的同时熟练掌握电子书刊的多媒体编辑技术。学生的专业实践顺应媒介融合的趋势,有利于学生树立全媒体的概念,提高其综合运用多种媒介的能力,培养其数字出版的思维和创新能力。

如河南大学编辑出版学本科生在学习图书编辑学课程时,要在老师的指导下,由学生独立制作模拟图书,因为纸质图书成本较高,以往这些图书仅限内部交流。而数字出版成本低、平台多,很多网站提供e-book制作软件,因此现在可以要求学生在制作纸质图书的同时,动手将纸质图书的内容数字化,制作成电子书。同时指导学生利用微博、微信等社交网络进行图书的策划、营销等,借助各种数字工具和信息资源创设与主题相关的“情境”,并针对不同学生实现个性化的教学辅导。构建网络课堂进行辅助实验教学,通过多种社交媒体和学生在线交流等,打破不同课程媒介之间的界限,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综合运用多种媒介的能力,体现出媒介融合的特色。

编辑出版学专业要响应我国大力发展数字出版业的号召,以此为契机,培养具有现代科学文化艺术基本素养,掌握数字出版编辑加工基本技术,具备数字媒体编辑出版传播技能,了解数字出版产业运作规律的复合型编辑出版人才,满足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对数字出版人才的需求,这将是编辑出版学教育改革的目标。

(本文为河南大学2012年教学改革项目“数字出版环境下编辑出版学教学改革研究”的成果)

参考文献:

[1]李建伟.编辑出版学学科建设现状与发展[J].中国出版,2013(3).

[2]孙寿山.数字出版产业的新业绩、新挑战、新举措[J].现代出版,2012(5).

数字媒体课程总结篇8

关键词:authorware;多媒体;课件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已经广泛应用到现代社会的各个领域,对教育、教学过程产生深刻的影响。authorware是一款优秀的交互式集成软件,被广泛地应用于多媒体教学和多媒体课件开发,它以独特的图标设计方式,可见的流程贯穿,使整个课件的制作过程清晰有序,authorware被用于创建互动的程序,其中整合了声音、文本、图形、简单动画,以及数字电影等。

1、authorware的主要特点

1.1面向对象的可视化编程

authorware是一个图标导向式的多媒体制作工具,使非专业人员快速开发多媒体课件成为现实,其强大的功能令人惊叹,无需传统的计算机语言编程,通过对图标的调用来编辑一些控制程序走向的活动流程图,将文字、图形、声音、动画、视频等各种多媒体项目数据汇在一起,就可以达到多媒体课件制作的目的。

authorware通过图标的调用来编辑流程图,用以替代传统的计算机语言编程的设计思想,这是authorware区别于其他软件的一大特色,它提供直观的图标流程控制界面,改变传统的编程方式,采用鼠标对图标的拖放来替代复杂的编程语言,采用流程线将它们组织起来,利用对各种图标逻辑结构的布局来实现整个应用系统的制作。

1.2丰富的人机交互方式

人机交互是多媒体课件演示的一个重要性质,是实现人机对话的主要途径之一,由用户通过各种接口机制控制多媒体作品中事件的执行顺序,其中包括按钮、菜单、按键、文字输入、移动对象和限制次数等11种交互类型,交互的目的就是让计算机与用户进行对话,让其中每—方都能对另—方的指令做出反应,从而使计算机程序可以在用户控制的情况下顺利进行。

authorware的交互性是通过交互图标来实现的,它不仅能够根据用户的响应选择正确的流程分支,而且具有显示交互界面的能力。authorware提供11种内置的用户交互和响应方式及相关的函数、变量,使多媒体课件具有强大的交互功能,可以与学生建立反馈联系,了解它们的思维活动,更好地完成教学。

1.3丰富的媒体素材使用方法

authorware具有一定的绘图功能,能方便地编辑各种图形,多样化地处理文字。authorware为多媒体作品制作提供了集成环境,能直接使用其他软件制作的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和数字电影等多媒体信息,使得多媒体课件更加生动、形象,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1.4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

运用authorware提供的系统变量和函数可以进行复杂的运算,而且允许开发人员定义和使用自己的变量、外部函数和脚本函数。

1.5可独立运行

通过authorware打包工具的可执行文件,可在windows系统下脱离~uthorware制作环境独立运行。

2、多媒体课件制作的流程

2.1课件制作需求分析

制作多媒体课件,需求分析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计算机辅助教学需要大量的优质多媒体课件,在开发多媒体课件之前首先应当明确课件的制作目标,然后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明确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以及哪些教学内容可以用课件替代传统教学,以提高教学效率;其次是对象分析,不同知识层次的学生其认知结构有很大的差别,这就要对学习者的特征进行分析,它包括学习者受教育的水平、动机、原有知识结构和掌握计算机的水平等。

2.2编写脚本

编写脚本在课件开发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是需求分析的具体表现,是软件结构设计和素材准备的前提,更是开发的基础。脚本的描述无固定格式,但是内容是基本一致的,在脚本中注明计算机屏幕上要显示的内容,包括文字、图形、图像、动画和声音等,以及这些内容输出的具体顺序和方式。

2.3多媒体素材的准备与制作

多媒体素材是指多媒体课件制作中所用到的各种听觉和视觉工具材料,多媒体素材是多媒体课件的基本组成元素,是承载教学信息的基本单位,它包括文本、图形、图像、动画、视频、音频等。

2.4片头片尾设计

片头和片尾相当于一部电影的开始和结束一样,是多媒体课件制作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片头设计的好坏将决定多媒体课件的第一印象,好的开端将会是成功的一半。片尾设计要求与片头、主界面效果相一致,做到风格统一,总体效果一致。

2.5多媒体课件制作界面设计

2.5.1主界面程序设计

主程序的界面以按钮交互的形式利用动态效果分别跳转到各个子界面,首先播放主界面音乐并设置为同步,然后导入主界面动画及其退出文字,利用按钮交互进入“少儿英语”、“中学语文”和“高中化学”各个子界面,同时可以单击“退出”按钮进入片尾动画,整个程序运行顺畅,结构分明。

2.5.2子界面程序设计

子程序的每个分支界面都使用Flash动态效果以热区响应交互方式分别介绍该界面的相关内容,并可以很顺畅地返回到上一层界面。

动画在多媒体课件中是一个很重要的多媒体对象,是课件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动画使用的好,会给多媒体课件增色不少,可增强课件的动感和趣味性。Flash不仅可以制作字节量-很小、高质量矢量图形的动画文件,还可以制作出带有背景声音,具有较强的交互性能的动画,这些正好弥补2authorware动画的不足之处。

2.6调试与打包程序

2.6.1调试程序

(1)显示图标中内容无法显示,有可能被自动擦除,检查显示图标所处的分支结构中的自动擦除功能设置。

(2)在所有的界面设计完成之后,对程序进行综合的调试,看看是否有不合乎要求的且与预期相差甚大的地方。

(3)显示图标设置一切正常,但内容无法显示。程序可能跳到了预期以外的某个分支,而显示图标所在的分支未能执行。

(4)多媒体演示过程中的所有页面和媒体内容是否都能够正确出现。

2.6.2打包程序

首先新建文件夹,把源程序保存在新建的文件夹里面,然后选择“文件”菜单,单击一打包,再选择“命令”菜单,单击查找xtras查找复制,复制到新建文件夹里面,最后查找js32.dll函数,将查找到的函数复制到新建文件夹,打包即完成。

或者使用authorware的一键功能,打包程序。

数字媒体课程总结篇9

1新时代背景下数字媒体广告教学存在的问题

1.1教学理念不适应数字媒体广告行业发展需求

随着“互联网+”信息时代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于数字媒体广告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已经发生了较大变化。传统广告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广告策划、创意、设计制作、媒体活动策划和广告经营项目管理方面的专业人才,为广告公司、广告商和其他广告媒体组织服务,重点以培养设计创意、广告策划和广告经营管理技能兼备的专业人才为主,而数字媒体广告教学,则会在此基础上,重点培养一些与数字网络营销信息传播相关的技术人才,要求学生毕业前能掌握一些广告大数据挖掘、分析和综合应用的信息技术、数字网络媒体广告策划创意与信息传播、微信微博广告内容开发运营等专业知识与实践能力。为了适应数字媒体广告行业新的发展趋势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数字媒体广告教学计划应根据不断发展变化的客观实际不断进行更新和修订。

1.2教学方法不能满足数字媒体广告行业对人才专业知识与实践应用能力的需求

目前,大多数数字媒体广告专业的学生是零零后。这些学生是随着世界互联网的快速稳定发展而成长起来的一代人。因为他们长期受到世界互联网的影响,所以在媒介接触偏好、媒介传播方式选择以及接受网络知识的方式方法等方面,呈现出其自身的特点。高校要提高广大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最大程度地综合运用数字社会媒体互动教学、网络互动教学、项目式互动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势在必行,传统的教学方法已不能满足当前数字媒体广告行业对人才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需求[2]。

1.3数字媒体广告专业教师理论知识水平与实践能力需要进一步提升

作为高校,想培育出具有数字营销传播与数字媒体操作相关知识和能力的数字媒体广告专业人才,有必要提高数字媒体广告专业教师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应用能力,以避免出现为学生开设的课程,不合时宜。当下,由于高校数字媒体广告相关专业教师缺乏数字媒体营销传播理论的相关专业知识和综合实践应用能力,在数字媒体营销传播和数字媒体广告教学工作中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直接影响了学生系统学习学科专业知识的效果和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致使数字媒体广告专业课堂教学不能充分适应数字媒体广告相关行业对人才专业知识结构与综合能力的需求[3]。

1.4数字媒体广告教学缺乏与业界的密切联系

近年来,大多数高校都十分重视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提升,但就数字媒体广告教学的真实情况而言,仍然缺乏与行业的有效对接,缺乏与行业企业的长期、稳定、深入的交流与合作,还没与数字媒体广告相关机构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共赢模式。因此,这将会导致高校教师想深入企业交流学习缺乏平台,也无法为大学生提供一个接触数字网络营销信息传播与数字网络媒体广告实战项目的机会。高校课堂教学脱离了企业实战过程,很显然,将不利于大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和提高[4]。

2新时代背景下数字媒体广告教学模式的探索

2.1构建有利于培养学生数字媒体广告运营能力的专业教学课程体系

高校可以考虑增设一些与数字媒体广告相关的专业前沿理论课程与实践操作课程,以满足数字媒体广告行业对人才的需要,形成一套有利于高校系统培养学生数字媒体广告运营能力的课程体系,如数字媒体广告实践、社会媒体营销、数字网络营销、app设计制作、界面设计、手机终端营销、微博微信营销等,进一步完善现有的数字媒体广告课程体系,提高学生将数字媒体营销知识传播与数字媒体广告行业操作相结合的能力。总之,高校要充分适应新时代数字媒体广告行业的发展要求,增设数字媒体广告相关专业课程内容或不断完善相关专业课程体系,使学生既能深刻认识到数字媒体广告的发展趋势与规律,同时又能动手动脑进行数字媒体广告的设计创意、制作及宣传[5]。

2.2运用多媒体信息化教学手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

高校应不断加强网络教学课程和微课程的建设,利用多媒体信息网络教学技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可将中外典型广告教学案例和一些接近广告业前沿的数字媒体广告案例引入课堂教学,以加深学生对数字媒体广告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6]。一方面这种教学方法更加符合新时代数字媒体广告专业学生的特点,教师可以根据课程实际选择使用多媒体网络教学、微课教学和课堂直播教学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另一方面,可要求学生在上课前充分利用网络课程和其他微课程等为课程教学提前做好准备,从而使学生能够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带着新的思维、想法进入课堂,还可以要求学生充分利用网络教学课程和其他微课程进行课后复习,学生通过网上自主学习搜集相关资料主动去探索解决与专业相关实际问题,加深对专业课堂教学具体内容的系统理解掌握程度与理论掌握能力水平,提高专业课堂的整体教学效果。

2.3深入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利用“项目引入式”将企业、行业的相关项目引入课堂

高校应积极改革理论课和实践课的教学方法,进一步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将企业和行业的数字媒体广告相关实战项目引入课堂,如参与企业网站的建设和维护、企业微博、公众微信平台的建设和运营等,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中国大学广告艺术节高校奖、时代金牛犊奖、全国大学广告艺术竞赛、全国高校数字艺术设计大赛、白金创意和oneShow金铅笔等赛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多选择与数字媒体广告相关项目参加比赛,如H5广告、网上店铺设计、互联网微电影、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平面广告等,这种教学方法更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活动主体,提高学生的专业敏锐度与专业素养,加深对专业理论知识的深入理解,也能充分锻炼自身的实践操作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结语

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对数字媒体广告教学进行改革势在必行,在制订人才培养计划时,要充分了解专业特点,将传统的课堂教学逐步向工作室教学转变,并与相关数字媒体广告企业联系起来协同育人,承接一些数字媒体广告相关的具体项目,以便将数字媒体广告教学与社会实践紧紧地结合在一起,从而切实地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陈瑶.数字媒体时代的广告图形教学探索与研究[J].设计,2020,33(21):76-78.

[2]李庆.数字媒体时代下广告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探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9(9):156-157.

[3]安军.移动互联网时代下的数字媒体应用技术研究[J].数字技术与应用,2020(4):91+93.

[4]唐娟.论数字媒体环境下高校广告学教育的创新[J].艺术品鉴,2019(17):339-340.

[5]杨欣.数字时代应用型高校广告学教育变革[J].大众文艺,2017(18):200-202.

数字媒体课程总结篇10

关键词: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泛在学习

随着互联网技术、数字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媒体格局、传播环境和手段都在日新月异地发生变化。国内各高校自2002年开始以北京广播学院为首先后成立了一批数字媒体艺术和数字媒体技术专业。

虽然数字媒体市场很大,对数字媒体人才的需求迫切,但近几年包括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在内的艺术设计专业却成为学生就业率最低的专业之一。溯其根源,学生动手能力不强、创意能力不够、不能满足市场对人才的专业需求导致了这一现象的产生。因此,对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实践课展开研究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1.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现状分析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是多学科交叉融合形成的,技术的革新、市场需求的变化导致实践教学常常不能同时兼顾稳定性和前沿性。目前,该专业实践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学生缺乏艺术认知,艺术创意能力培养被羁绊。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是集合了科技、传媒、艺术等多专业的交叉学科,虽然以技术为主,但兼有艺术的特性。市场对数字媒体人才的需求随着艺术需求的提高而改变,对集过硬技术和艺术创新能力为一体的复合型人才较为欢迎。然而,目前该专业的学生多是理工科学生,兼有少量文科生,他们大都缺少艺术素养和艺术功底。

针对上述问题,各高校分别相应开设了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素描等基础课,但仅仅依靠课堂上的知识,还是不能满足行业对人才艺术素养方面的需求。学生缺乏艺术素养,无可避免地限制了实践课中对其艺术创意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2)实践教学内容不能和市场接轨,学生实践能力不强、对市场需求了解不够。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是应市场之需而成立的年轻专业,各高校虽然非常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高校教师也想方设法革新教学方法,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引入诸如基于项目、工作室、工作过程等新方法。但是,不可争辩的是大学教育教学内容必须保持一定的稳定性,这和市场的千变万化形成反差,不能及时更新就必然和市场脱节;在教学过程中引入的项目多不是市场上的真实项目,不能形成市场竞争氛围,不利于锻炼学生的市场竞争意识;高校工作室为了维护工作室的声誉,保证项目按照客户要求保质保量完成,就只能让少量各方面素质较高的学生参与,对大多数学生的培养所起作用甚微。

2.泛在学习促进实践教学

泛在学习(U-Learning),顾名思义就是指无时无刻的沟通,无处不在的学习,就是利用信息技术使学生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使用手边可以取得的科技工具学习,是数字学习(e-learning)的延伸,克服了数字学习的缺陷或限制。

泛在学习视域下的实践教学活动是指在泛在学习环境下,将实践教学内容设计成一系列相互关联的活动,借助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泛在设备,师生共同参与,最终实现实践教学目标的过程。泛在学习促进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的可行性可以从环境、教师、学生等方面分析:

(1)泛在的学习环境已具备。

泛在的学习环境是保障泛在学习能够顺利进行的先决条件,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两个方面。

泛在硬环境主要指为保证学习者能够从周围环境中收集信息的设备和网络。手机、掌上电脑等移动终端的逐渐普及为泛在学习的推行提供了基础保障。2011年年初国务院常务会议上通过推进“三网融合”的总体方案,3G网络也进入推广应用阶段。此类移动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日渐成熟能维持泛在学习网络环境的通畅。因此,泛在学习的硬环境已能基本满足其需求。

泛在软环境主要指学习者从周围环境中获得的信息,所包含的内容非常广泛。从教学方面分析,近年来各高校相继进行的优质、精品课资源网络共享就有利于学生进行泛在学习。目前,除了学校方面外,类似优酷视频、新浪微博、猪八戒威客等各种各样的网络为学生提供了从视频到文字,从专业知识、社交环境到市场前景等全方位的认知环境。总之,目前的网络资源对学生从各方面提高自我提供了充足的信息资源。当然,还未进入社会的学生要能正确地运用这些资源,还需要教师的引导。

(2)泛在学习的整合性有助于教师充实实践教学内容。

泛在学习环境提供的信息资源往往来自于真实社会的切实需求,教师可以把这些在网上出现的真实案例充实到已有的实践教学项目中,结合实际情况引入到实践教学过程中,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教学内容与市场需求的脱轨,正确把握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人才需求的新动向,了解市场前沿。

(3)泛在学习的社会性和主动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市场意识和学习兴趣。

利用泛在学习,学生可以在课堂知识积累的基础上,根据自身需要从网络环境中及时提高自我。例如新浪网上就有很多目前国内著名的艺术家、从事相关专业的知名人士和新手的微博,学生就可以加入其中,关注他们,从各方面了解他们,并通过和他们的交流提升自我的艺术认知。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是和市场需求紧密关联的一个专业。如前所述,教师在实践教学工程中引入的基于项目、工作室等的教学方法在强化学生的市场意识方面各有缺点。利用泛在学习,学生可以在完成实践教学任务后,广泛浏览各种威客网站,了解市场动态的同时,根据自己的知识积累以个人或小团队的形式从网上接一些项目,既积累了专业知识,又在接项目的过程中锻炼了沟通技巧,还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强化了团队合作意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体会到了学有所用的快乐,极大地提高了学习兴趣。

3.应用案例分析

许昌学院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获批于2010年,目标是培养能从事动漫制作、游戏编程、影视广告设计、面向网络的新型数字媒体软件开发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计算机图像处理基础”课程是该专业必修的一门重要技术基础课,重点介绍photoshop在平面广告设计、包装设计、产品造型设计、装潢设计等方面的操作和应用。现以该课程为例,分析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实践类课程在泛在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改革。

数字媒体市场需要创意,但好的创意不是闭门造车能得来的,需要大量的实际演练,需要大学院校敞开院墙与社会接轨。传统的实践教学是在实验室中进行的,对提高学生各方面的实践能力是有限的。根据以往教学经验,我结合实践课堂中项目的实施情况,引导学生恰当运用微博网和威客网进行主动的泛在学习,能较好地克服实验室教学的弊端。

(1)引入微博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以期增强其在实践过程中的艺术创意能力。

2009年,随着新浪微博的正式上线,微博在我国流行开来,其具有、转发、关注、评论、聊天、营销等功能。国内知名新媒体领域研究学者陈永东在国内率先给出了微博的定义——一种通过关注机制分享简短实时信息的广播式的社交网络平台。微博用户除了可以通过计算机外,还可以通过类似手机的即时通讯工具、转发包括文字、图片、音视频等形式的内容,还可以对其进行评论。结合微博的即时性、共享性、开发性、交互性和自主性,可以把微博作为泛化学习的工具引入到实践教学过程中。

在“计算机图像处理基础”课程的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鼓励学生在新浪微博上开设账号,引导学生关注领域内知名人士和知名企业的微博,鼓励他们积极发现和自己志趣相投的微博友并关注。通过浏览知名人士的微博内容,可以从思想上提高对艺术的认知;了解知名企业的微博内容,可以站在较高层次认识市场在艺术层面的需求;通过和志趣相投的微博友的交流,可以提高社交能力。总之,把微博引入到实践教学中,让学生在课外生活中实时地、不经意地进行艺术熏陶,提高自身素养,有助于在项目执行过程中发挥艺术创意能力。

(2)引入威客平台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期增强其市场意识和团队协作意识。

根据威客模式创始人刘锋给威客的定义可知,威客在互联网上通过解决科学、技术、工作、学习、生活中的问题把自己的智慧、知识、能力、经验转换成实际收益的人。威客平台是为威客提供交易服务的网站。任何人都可以在威客平台上任务需求或者对一些任务投标。威客平台的这种零门槛特性,有利于还没有涉足社会的学生参与,因此,把威客平台引入到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实践教学中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

在“计算机图像处理基础”课程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鼓励学生在完成课堂教学项目、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后,个人或者以小团队的形式到威客平台上注册账号。教师指导学生如何使用威客平台,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项目,如何和客户进行沟通等。通过浏览平台上的任务需求,学生们可以从各侧面了解市场需求,以便扩大知识面,适应市场需求;通过和客户的沟通交流,可以锻炼自我沟通技巧;通过承担一些较简单的项目,学生可以了解项目的运作过程,并体会到学有所用的乐趣,调动学习积极性;通过小组成员的合作,可以强化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但是,因为该课程开设在第一学年,所以只能定位在熟悉威客平台的操作流程和承接简单项目上,随着知识的积累和专业技术的提高,学生到高年级后必定可以承担一些较为复杂的项目。

4.结语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是集技术和艺术为一体的交叉学科,和市场需求的动态变化密切相关,对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要求更高。市场信息千变万化,多媒体技术在日新月异地革新,因此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学生一定要跟上变化,提高自身艺术素养和实践动手能力。在泛在学习理论的指导下,把微博和威客引入到实践教学中,分别以隐式和显示的形式,从艺术和技术层面使学生自发地即时学习,把实践教学从实验室推广到学生生活的时时刻刻,并学以致用,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可否认,泛在学习指导下的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实践课改革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如何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教师如何恰当地引导学生都是进一步着重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明豪侠.数字媒体技术市场分析[J].电信技术,2011,9:104-105.

[2]侯月姣.泛在学习视域下得实践教学创新模式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