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教育教学设计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4:17:47

心理教育教学设计篇1

关键词:中职教学;平面设计;心理学

随着国家对教育和人才结构的调整,中职教育已逐渐成为实用型技术人才的重要来源。平面设计作为中职教育中的新兴专业,近年来受到了社会和学生的广泛关注。平面设计究其根本包括产品内涵和外观的系统设计,而不是纯粹的美工设计,所以心理学贯穿于平面设计的全过程。笔者认为作为中职教育者,不仅要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生存的专业技能,更需要将健康的心理学教育融入教学过程中。本文针对这一论点,浅析了中职平面设计教学中的心理学教育,并提出了一些措施和建议。

一、中职学校平面设计专业现状分析

1.平面设计行业现状及前景

随着时代和科技的发展,平面设计已经被广泛应用在广告业、装饰业、印刷业等众多领域。

平面设计行业基本包括三个层面:低层。比如,微型写真公司等。其主营业务为简单资料设计、商品设计等。中层。比如,专门设计公司。从业人员经过一定的专业培训。主要业务为商业宣传相关。高层。多为专业设计公司或企业,其业务素养较高,作品和业务均有很高的认可度。

中职学生可以胜任基本的设计工作,经过实践锻炼和经验积累,逐渐可以胜任中层设计工作。

2.中职平面设计教学的要求

目前中职平面设计专业教学的主要困难有以下几点:第一,中职学生的年龄普遍较小,且入学门槛不高,所以学习基础参差不齐。第二,中职平面设计教师缺少专业美术基础,很多教师是从其他专业转行或借调过来的。第三,中职学校资金缺乏,缺少平面设计专业设备,从而给学生技能培训工作产生一定不利影响。

综合行业发展前景和中职平面设计教学中遇到的困难,对教师和教学的要求是十分复杂的。首先,要提高学生的审美认知和审美能力。设计者缺少审美能力,则很难从整体上对作品进行把握,导致作品缺少灵魂。其次,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平面设计大型基础软件有pS和illustrator。另外,还需要根据差异,补充一些小众软件。最后,教学中还应培养学生的思想底蕴,其中心理学课程不仅可以稳定学生的情绪,同时可以让学生形成健康、全面的心理结构,对人生和工作都有很大帮助。

所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辅以健康的心理教育,对中职平面设计学生迎接设计行业的机遇,面对行业的挑战是有很大帮

助的。

二、心理学在平面设计教学中的意义

1.教育心理学的重要意义

心理学产生晚于教育学,但是两者中有很多热点和共通的话题,比如,教育学中的教育实质、目的、过程、策略等,也是心理学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时至今日,教育心理学已成为一门热门学科,在东西方受到广泛关注。

格式塔心理学是一种现代心理学的主流学派,其对平面设计专业有很多启示。下文将分别阐述。

(1)多数平面设计师在从事设计创作时,首先进行的是对命题或作品完整形状进行分解,使其视觉感受从常规变陌生,进而产生带有主观立场和自觉的作品。

(2)在完形创作的同时,设计者又会对图形进行自我简化和提炼,从而可以反映出图形的本质。从复杂形态中提炼出简洁本质,是当今平面设计者努力追求的方向。

(3)设计者在对熟知的事物或图像进行处理的时候,往往会使用其他结构、色彩等进行再次创造,目的是突破横常性,进而使作品与常规形象产生差别,这样才能形成视觉冲击力和强大吸引力。

(4)在平面设计中,为了重点突出某些主要因素,需要采用差异化的背景,比如,表现声音通常需要寂静环境来秤砣。

通过将心理学中的很多规律和平面设计相结合,会大大丰富平面设计的表达内容和表现形式,平面设计的内涵也可以从表面形式深入到人们心里。可见心理学和平面设计是互融互惠的。

2.心理学在平面设计中的主要应用

平面设计师所从事的工作是将其思想、心理通过设计作品视觉化,得到更多人的欣赏和共鸣。只有把握观众的心理才能引起观者的共鸣。只有设计作品把设计学和和心理学统一起来,才能获得理想的效果。本文将结合设计和教学经验,谈谈心理学在平面设计中的主要应用。

(1)节奏感。平面设计虽然不会像音乐那样表现出强烈的节奏感,但是设计作品通过构图的变化,色彩的浓淡,图形线条的曲直,亦能表现出独特的节奏感,比如装饰画的一个重要原理就是叠加和重复。而设计的节奏感正是心理学中形式感知的体现。

(2)平衡感。正常人都有寻求内心平静的倾向。在平面设计中,水平给人安静感,而垂直则给人傲慢感。就平面设计而言,合理的构图及编排即对水平、垂直的安排,可以给人明确、清新的感受。

(3)冲突感。知觉心理学中阐述过,知觉易受比例限制。冲突的对比是一种有效而直接的艺术表现手法,能给人很强的视觉冲击和感官印象。人们的视觉和心理习惯于寻找创新点和中断点,所以这些冲突能达到很好的共鸣,但是冲突和刺激的设计也要符合美学知识的框架。

所以,优秀的平面设计,就需要努力追求美学和心理学的高度契合。

三、心理学教育在平面设计教学中的建议

教学活动是学生在校接受知识的主要途径,因此在平面设计教学中进行心理学思想的培养十分有效和必要。下面是一些如何加强心理学教育在中职平面设计教学中的建议。

1.将良好的心理学引入平面设计

教师首先要将良好的心理学思想融入自己的工作和教学中,才能进一步针对中职学生的特点对其人生态度和作品思想进行

把握。

2.教师与学生的心理沟通

教师在平面设计的实训和技能教学中,需要良好的引导学生的创作思想,进而提高学生的应用技能。

3.教学实践中引入积极心理学

中职学生存在年龄小和学习能力不高的情况,而平面设计专业能很好地体现学生的心理状态,换言之,平面设计作品是学生心理的一面镜子。通过教学和作品,引入积极心理学,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

对于中职平面设计专业学生来说,通过心理学知识的培养,不仅可以给予学生“一技之长”,更能让他们成为心态健康的人才。

心理学广泛影响着平面设计,在中职平面设计教学中深入而全面地开展心理学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

参考文献:

[1]曾军民.中职平面设计专业的课堂教学[J].教学实践,2013(12):97.

[2]谢萍.平面设计及其心理学反应.编辑之友,2003(6):69-70.

[3]欧阳崇坤.中职计算机平面设计专业教学如何适应社会需求.科技信息,2012(12):198,202.

[4]吴小菊.关于构建合理的中职平面设计教学体系的思考.助教研究,2013(34):55.

心理教育教学设计篇2

如今学生的心理教育越老越得到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也在越来越多的学校中被融入到了课程表当中,作为心理教育启蒙的小学更应当首当其冲《。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当中指出“: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在小学可以以游戏和活动为主,营造乐学、合群的良好氛围。”所以,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只要在轻松愉悦的游戏中度过就可以了。心理游戏一般都是由团队完成,这样可以提高每一位学生的参与度,在参与游戏的过程中认识到团队的力量,增强学生团结力量和心理素质。

二、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模式设计

1.以培养小学生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为目标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重在挖掘学生们的潜能,这种潜能除了在学习上的积极探索,提高小学生的学习潜能,也是开发小学生心理素质和人格养成的过程。以长远发展性的视野设计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才会使心理教育课变得有意义,引导小学生积极、进取、团结、向上的精神,并为未来全面发展带来良好的影响。

2.以符合学生发展特点为原则明确教学对象

小学是学生们身体和智力发展的重要过程,也是从儿童期走向青少年的重要过渡阶段,这个阶段之所以格外关键,也是因为走向青春期情绪波动大,尤其是到了五六年级时,学习压力也接踵而至,以及由于家庭因素造成的心理压力,如果不能及时调整心理状态,很容易产生严重叛逆等心理问题。心理健康教育课虽然面对的是一个整体,但是应以整体中得个体作为培养对象,有针对性的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内容进行设计,开展全面性发展性的心理教育模式。

3.以学生心理需求为基础设计教学内容

小学从一年级到六年级,每个阶段的学生性格特点都不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育目标和课程内容首先应根据学生所处阶段的性格特点和身心发展情况为基础而定,以确保心理教育课真正的起到心理教育的意义。例如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就可以通过各种新鲜的事物和游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友爱精神,发散学生的思维创新等等。对于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就可以稍微加深心理教育的内容,例如教育学生如何面临学习压力,敢于面对困难和问题,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精神和进取态度。通过小学的心理健康启蒙教育,相信学生在未来的发展中会成为一名品格健全、善于学习、性格积极、团结自爱的人。

4.教学方法多样化

(1)榜样引导法树立一个榜样在小学教育中屡见不鲜,无论是学习榜样还是道德标兵,榜样引导法在小学教育中非常适用。教师通过引导小学生们对榜样进行观察和模仿等行为,对自身的学习和行为进行强化。学校可以通过挑选各方面优秀的学生作为榜样树立出来,也可以通过带学生到各处参观访问亲身体会,当然也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通过图片、视频等方式将故事精彩呈现给学生,让学生从中进行思考、学习和改变。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上,教师也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找出别人的优点,让学生主动寻找学习的榜样。

(2)角色扮演法教师可以筛选一些有趣的有教育意义的小故事,让学生们扮演其中的各色人物来将故事进行情景表演,这种角色表演可以加深学生对剧中人物内心活动和情感的切身感受,从而达到对某种行为方式和态度的思考与改变的目的。角色扮演的具体形式有相声表演、哑剧表演、角色互换、小品表演等类型。

(3)价值观辨析法这是一种在教师的安排下,我们可以安排我们的学生通过讨论、辩论等方法利用理性思维和情绪体验来检查自己的行为模式,将自己的行为模式与他人对比,解决价值冲突,进而调整自己的价值观符合社会要求。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我们可以取得很好的教育效果,实现我们的教育目标,这也是我们在这里所要求的教育目标。

5.多角度评估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与此同时我们来研究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效果的评价主张人性化、多重性的评价,在这里我们需要重视全程参与并且在最终实现效果的体验。着眼于学生解决问题和实际操作的方式与能力;在这里我们要求我们实现对学生自立能力的培养,实现自我的管理,实现这一教育目标是我们现在教育的重要价值之一,着眼于学生情绪认知和情绪管理能力的提升。

6.完整的教学过程

心理教育教学设计篇3

关键词:技工学校;心理健康;活动课

一、引言

学生进入技工学校,是学生步入社会前的一个关键的过渡阶段。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环境都有较大的改变,他们也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与激烈的竞争环境,所以学生会产生很多的疑惑,与人交往之间的疑惑、学生生活上的疑惑、选择职业的疑惑等,这时就需要学校展开相应的心理教育活动课,从而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与心理素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学生正确的认识自我,学会调控情绪,增强适应社会的能力。

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存在的问题

第一,教师组织的活动多,学生感受浅。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进行的具体小活动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激情,使学生更好的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但是事实情况是学生只是停留在活动表面上快乐,而没有真正的体验活动的目的与真谛。在课堂活动过程后,教师询问学生的感受,大部分学生回答都是简单的词语,体会到的都是活动的表面意思,更本没有体会到活动的深层意思,就更不要说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问题了。这样的课堂不利于长远的发展。第二,效果短暂难以见效。在活动体会中,教师让学生自主体会,学生总会讲到自己喜欢什么样子的,而不是说到学生发现了什么,这样他们的活动体验不深刻,课堂纪律缺乏秩序。这样的效果只是短暂的,一段时间过后,学生的热情过了,学生就会恢复常态,活动效果难以见效。

三、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问题产生的原因

第一,学生方面。观念偏差:学生观念上认为课堂就是在班级里的,学生认真听课。所以学生就在课下懒散惯了,并且以为活动课也是课下,这样学生在活动课上随意发言、纪律松散,同时也会做很多的小动作,这对教师管理课堂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同时也影响到了课堂教学质量。自卑情绪严重:有的学生在课堂上表现的很安静总是自己思考、作答。不参与到课堂的互动当中来,上课也从来不举手发言,这样的学生是自卑的学生,怕说错所以怕说。技工学校的学生大多数都是学习困难户,所以在长期的的学业挫败中形成比较低的自我评价,自卑情绪比较严重,学生不敢在人面前发言,形成自我封闭。思想空虚:在技工学校里有的学生理想特别空虚,因为学生对自己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没有人生目标。天天上课只是来混日子的。所以这样的学生在活动课上缺乏热情,就算是教室上课的时候,这样的学生也会窃窃私语,不会认真的听讲。他们这样的表现不仅是对自己不负责任的,而且也严重的影响到了别的同学的学习,继而影响到整个活动的效果。第二,教师方面。重视形式忽略效果:活动课程一般形式基本上包括游戏、讨论、较色扮演等,都是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更好的参与课堂当中来。但是教师对于活动时间的长短、活动的可行性、活动是否符合学生的心理等问题都缺乏思考。所以一节课下来,会让学生感觉到眼花缭乱的,这样的课堂只是让学生体会到活动表面的快感,但是学生对深层次的体会甚少。教师自身能力欠缺:技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缺乏专业的教学用书,也就是说,教师缺乏专业的指导与培训。所以教师在活动课上也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学生跟着教师一起活动,这样就导致了学生在活动上缺乏兴趣,导致学生对活动内容不感兴趣,从而也就是教学成果提不上来。

四、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具体形式

第一,团队合作游戏活动。为了达到教学的目的,设计丰富多彩的、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游戏,可以使学生的注意力放在课堂上,同时也可以使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到心理知识。就比如团队合作游戏的“两人三足”游戏,要使学生与别人共同合作完成任务,让学生体会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增强学生自身团队的荣誉感、使命感、责任心等。这些游戏很好的锻炼了学生的合作能力。第二,讨论活动。以多人为单位对同一个问题进行讨论,各抒己见。但是在这项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应该需要保护学生的一部分隐私。同时也要学生正确的评价自己的优势、劣势,表达出自己的思想情感。这样的做法不仅让学生之间增加了解,增进了学生之间的友谊,同时也让学生更好的了解自己,认知自己。第三,才艺表演活动。这个活动的目的就是让一些有才艺的学生更好的展示自己,为学生提供一个自我展示的平台,增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同时也激励了学生勇敢的表现自己,让学生看到别人的优点。这样的活动也可以激发学生的荣誉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心理教育教学设计篇4

关键词:心理特征;艺术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团体活动;设计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高校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艺术院校也不例外。相较于其他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本课程具有系统性、广泛性、高效性等特点,可以使学生系统了解心理健康常识,掌握自我心理调适的技巧,不断提升心理健康水平。然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不同于其他心理学课程,它注重的是学生对于心理健康知识的理解和对心理调适技巧的运用,而并非聚焦于晦涩的心理学概念和基础知识,故它是一种实践性课程。除课堂讲授外,需要具有丰富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手段,如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团体活动、情境表演、体验活动、影视资料等,使课堂变得更加生动,并具备更强的体验性。其中团体活动深受学生欢迎,使用频率高,效果斐然,在教学实践中广为使用。团体教学活动是创设一种与生活中类似的场景,让学生去模拟、扮演、体会、感受和分享,使他们在情境中观察、体验,改变认知,尝试新的行为模式,并运用到生活中去,达到认识自我、完善自我的目的。

一、艺术类大学生心理特征分析

艺术类大学生具有很多当代大学生共同的优秀品质——自信、乐观、精力充沛、积极进取等[1]。除这些共同点之外,艺术类大学生还具有自身独特的心理特征。(一)追求独特,崇尚个性,具有明显的个人主义倾向一般而言,艺术类大学生非常注重个性,不喜欢模仿别人,渴望与众不同,在校园里,他们总是以时尚特异的服装、新潮独特的发型示人。他们在学习、生活别强调自己的独特性、创造性,这既是艺术熏陶的结果,也是取得专业成绩所必需的要素。这种独特的个性使艺术类大学生像一个个带着棱角的小石头,在社会交往过程中很容易触及各自的棱角,与他人、集体乃至社会发生冲突和碰撞。苏常青的研究证明艺术类大学生总体上倾向于个人价值的实现[2],强调自我,希望在专业领域有突出成就,认为个人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也促进了集体和社会的发展。(二)自由散漫,自律能力和合作精神欠缺艺术类大学生大多是从小就接受专业训练,艺术专业学习与传统教学不同,经常是教师个别化指导,学生独立创作,教与学都带有明显的个人化色彩,课堂不可避免地呈现出一种自由散漫的氛围。这种教学模式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也养成了一定的随意性。他们渴望成为个性鲜明的艺术家,看重自身艺术风格的培养,除了接受教师的指导外,不太注重与别人的交流与合作,所以艺术类大学生整体表现为合作精神欠缺。他们自律能力较弱,不愿受规章制度的约束。然而,若对规则熟视无睹,必然会在社会生活中碰壁,造成适应障碍,带来心理方面的困扰,影响其社会性发展。(三)单纯而直率,人际交往能力欠缺艺术类大学生一般比较单纯、直率,世故性差,《艾森克个性问卷》中其L分得分较低也体现了这一特点[3]。这种单纯和直率使他们活得真实而自然,较少压抑自己的内心,心理问题发生率相对较低。但有时也会在无意中伤及他人,或遭遇挫折,产生人际交往或情绪管理问题。部分学生因为过于直率,难以共情他人,引发人际关系冲突,导致烦恼、焦虑、抑郁,在内心深处产生孤独感。另外,在求学生涯中,大部分艺术生经常去不同的机构学习和集训,人际交往圈变化频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社交能力的培养,频繁更换环境也降低了其人际亲密度和归属感。(四)专业认同感强,但文化基础薄弱,人文素养有待提高在选择学校和专业时,艺术类大学生多是从兴趣爱好出发,自主选择,故对所学专业有很强的认同感。在学习中,他们重视专业成就,崇拜本专业的权威,积极寻求锻炼和展示专业能力的机会。然而受“专才教育”思想的影响,艺术类大学生普遍存在重专业、轻文化课学习的倾向,导致文化基础薄弱。然而,轻视文化素养的积累与提高,过于关注外在技术和表达形式,会导致艺术作品徒具形而无神。个别学生学习仅凭爱好,缺乏生涯规划和自我管理,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其取得更高的学业成就。专业高成就感的心理预期与不重视学习的现实表现形成矛盾,造成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差距过大,容易产生挫败感。(五)敏感性强,情绪反应强烈而不稳定经过长期的艺术熏陶,艺术类大学生多具有情感丰富、心思细腻、敏感、情绪波动大等特点。笔者在近几年心理普测中发现,艺术类大学生在《卡特尔16中人格因素量表》(16pF)敏感性方面整体得分较高;也有研究显示艺术类大学生人格特质在循环性(C)上得分较高,表现为气量小,情绪波动大等[1]。这种情绪的敏感性有助于他们捕捉珍贵的瞬间,创作出情感情绪强烈的优秀作品,引发人们内心的共鸣。但在生活中,这种高昂而不稳定的情绪和突出的个性如果发展不当,可能会形成偏激执拗性格,需要及时加以引导。艺术类大学生具有独特的心理特点和行为模式,很多特点都是双刃剑,需要正确引导,才能发挥积极作用,这对艺术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他们的学习方式和课堂表现与综合性院校大学生具有明显差异,他们反感中规中矩、一板一眼的知识教学模式,喜欢随意、体验式的课堂。所以,融入团体活动在艺术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尤为重要。简单易操作的团体活动可以使课堂变得更加生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积极参与体验,体察改变后带来的感受,从而自发产生改变,达到主动进行心理调适的目的。

二、艺术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团体活动的设计

(一)课堂教学团体活动的原则:积极正向,温暖抱持,寻找资源,鼓励个性,激发创造性积极的表达、安全的环境和温暖的抱持是团队活动取得成功的基本要素,也是团队成员需要做出并一直信守的承诺。课堂教学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是一个赋能的过程,所以必须积极正向,具有正确的价值引领作用。寻找、挖掘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优势,从积极的角度出发,重新诠释与建构以往经历、自我评价,使个人体验到良好的自我价值感,提高自信心,接纳、欣赏自我,并进一步推己及人,学会理解他人,欣赏他人,与他人和睦相处。没有个人风格的艺术独创,也就意味着失去了艺术生命,对于艺术人才培养而言,所有教育教学都要立足于学生艺术创新能力的提高。故与综合性高校相比较,艺术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又多了一层更高的使命,既要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又要尊重、呵护学生的独特性,激发创意。所以,艺术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团体活动,可以融入一些开发创造性思维的活动,如头脑风暴、非利手表达、脑力激荡、创意表达、自由绘画、立体创作等,发散思维,使学生自由地思考,随意地表达,在相互碰撞中激发创造性。(二)课堂教学团体活动的内容:注重自我成长、情绪管理和人际交往,培养团队合作精神课堂教学团体活动的内容对效果起着决定性作用,艺术院校大学生团体活动需要针对他们的心理特点设定相关内容模块。针对艺术类大学生自由散漫、自律能力弱的特点,团体活动可以设计自我管理模块,如时间管理、生命线、生涯规划、自我管理15天计划、紫手环不抱怨运动等。也可以加入规则体验环节,帮助他们体会遵守和不遵守规则的不同感受,以及两种不同的选择带来的益处和损失,学会约束自我行为。情绪管理是艺术类大学生的弱项,他们情绪波动大,在遇到压力事件或冲突情景时,容易出现情绪调适不当。可以在课堂教学团体活动中通过倾诉、涂鸦、绘画、书信、树洞、冥想放松等多种形式进行情绪宣泄,采用认知疗法技术纠正非理性信念,减少不良情绪的形成;采用冰山理论,帮他们揭开情绪背后的层层面纱,看到自己内心深处的渴望,满足内心的真正需求,丰盈自己,不再被表面的情绪所困扰,从根本上消除不良情绪。人际交往也是艺术类大学生需要面对的重点课题之一。因为自我、单纯、直率、个性凸显,他们在人际交往中较少顾及别人的感受。艺术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团体活动,需要重点设计人际关系主题单元,传授人际交往技巧,模拟人际交往场景,在具体的情景中使用、训练与人沟通的要点和方法;帮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被聆听、被理解的感受;进行角色互换,学习倾听、理解他人,看到别人的心理需求,互相尊重,互相体谅,互相满足。通过反复练习使他们学会正确的表达方式,避免攻击性、指责性的语言,体会、理解他人的情感和情绪,提高与人交往的能力,减少冲突。比较常见的活动包括滚雪球、萨提亚沟通模式体验、心理情景剧、角色互换等。通过团队合作与竞争活动,促使内部成员之间加强沟通、相互学习、优势互补、共同合作,增加团队凝聚力,体会团结协作的巨大力量。常用活动包括同舟共济、诺亚方舟、信任之旅、你说我画、月球传输等。资源取向需要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人本主义、叙事疗法、积极心理学、家庭治疗、支持疗法等很多流派都非常注重寻找个体自身的资源,帮助他们挖掘、体验自己的优点,或者寻找对其产生重要影响的人和事,梳理这些人和事带来的正面影响,然后把这些积极因素与他进行链接,使之真正成为个体自身的资源。常见的团体活动包括优势大比拼、20个我是谁、戴高帽、独特的我、绘制家庭树、影响轮等。积极心理学常用的活动如三件好事训练、一周积极情绪体验、优势自我分享等,对于学生发现自我优势、体验积极情绪具有明显的效果。这些活动积极向上、形式灵活、易于实施,非常适合课堂教学。同时,教师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设计更多的团队活动方案,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习兴趣,提升教学效果。(三)课堂教学团体活动的形式:分组平行实施,注重体验,可以采用表达性艺术治疗等多种方式一般而言,心理健康教育课堂都是大班模式,为提升教学效率,顾及到所有学生,团体活动需要分组平行开展。分组时,可以组内异质,组间同质,也可以同质分组,组间异质,具体分组形式由活动内容决定。如在自我成长章节,为让学生看到自己这一类型人的性格特点,感受到支持,可以采用mBti性格测试分类,将同一种性格类型的学生分在一组,讨论各自的爱好、特点、优点和缺点,并进行汇总。学生在组内很快就会发现他们具有众多的共同点,同时会意识到原来别人与自己一样具有类似的不足,从而降低焦虑和自卑,获得认同感、和归属感。通过组间分享,他们可以看到与自己完全不同的类型,以及他们的优势和缺陷,认识到世界上既没有完美的人,也没有一无是处的人,改变非此即彼的两极认识,悦纳自己,欣赏他人。在人际交往章节,为使学生感受到不同性格类型人的交往风格,则可以实行异质分组或随机分组。异质分组有助于相互理解和互补,随机分组本身就具有意义,因为学生在班级、宿舍里即是随机分派的,无法选择,这种分组情景更接近现实。成员在小组内参加活动,分享体会和感受,然后每个小组派代表进行分享。学生在组内活动中可以认识新的朋友,与他人进行交流沟通,尝试用与平时完全不同的形式进行表达,感受不同情绪的流淌和来自他人的善意与包容,即是一种全新的体验。艺术类大学生个性独特,在教学团体活动中,老师应重体验、少说教,让学生融入活动,进入角色,有感而发,由悟而变,由此获得成长。所以,课堂教学团体活动的重点在于创设各种不同的场景让学生去参与、体验。多项研究证明表达性艺术治疗团体辅导因其非语言优势可以减少参与者的抗拒心理,有效改善人际关系、社交回避及苦恼[4],显著提升团队的归属感和个体的自尊水平[5]。而且在艺术院校,创作材料随手可得,学生对于这种形式熟悉而亲切,故艺术院校大学生课堂教学团体活动可多采用此种形式。在团体活动中,可以宣泄情绪,调整认知,也可以将艺术创意融入不同环节,增加创造性,在作品结束时构建心理完型,达到自愈。常见形式包括涂鸦、个人和团体绘画、曼陀罗、oH卡牌、色彩体验、综合材料创作、手工作品、剪纸等,将情绪宣泄、认知改变、行为调整和专业学习相结合,发挥美育的心理学功能,使心理调适和专业学习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在艺术熏陶中实现自我成长。

参考文献

[1]翟秀军.艺术类与非艺术类大学生人格特质的比较研究[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7,24(5):154-156.

[2]苏常青.艺术类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分析——云南艺术学院大学生情况调查[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2(4):33-36.

[3]张继玉.艺术类大学生心理特点初探[J].甘肃科技纵横,2006,35(5):191-192.

[4]郭昱辰.艺术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生人际交往改善的实验研究[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11.

心理教育教学设计篇5

关键词:深度学习;学案设计;考试焦虑;心理健康

随着互联网、移动终端的不断普及,“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发展,信息技术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影响着的思维与学习。传统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强调学生为学习的主体。属于高阶思维活动,更注重自主参与学习和知识理解应用的“深度学习”模式,受到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人们积极探索深度学习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场景和途径。

一、图式与深度学习

所谓图式,是人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的网络,也表征特定概念、事物或事件的认知结构。它影响对相关信息的加工过程。原本是康德提出的哲学概念,后经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改良后变成心理学概念,并由此提出著名的“发生认识论”。如果头脑中没有图式,即使理解了字面意思,也无法理解其内在含义。

深度学习和浅层学习的概念源于1976年,美国学者Ferencemarton和RogerSaljo联名发表《学习的本质区别:结果和过程》。浅层学习对应布鲁姆认知领域目标分类中知道、领会的认知水平,通过外动力促使学习知识的重复记忆、简单描述、强化训练,属于低阶思维活动;深度学习对应认知领域目标分类中应用、分析、綜合、评价的认知水平,主动参与学习和知识的理解、应用,属于高阶思维活动。

图式实际上是关于知识的认知结构,它与学习的关系极为密切。深度学习的过程是在旧图式的基础上不断地修正,构建新图式的过程,深度学习相关理论经过多年的研究已进入了稳定发展的实践应用阶段,各学科都努力探索在教学中使用深度学习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学案与深度学习的联系

学案是中国教育教学实践中智慧的结晶。学案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在课堂上有“自己探究”的精神,真正发挥自主学习的巨大潜力。但是学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使用率并不高。传统的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主,教师以传授的方式展开教学工作,教师不会耗费精力系统性地,结构性地设计学案,学案知识呈现碎片化,最终沦为练习题。

学案作为教学过程中的重要辅助材料,目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设问引导学生形成知识结构,这与深度学习的运作机制是一致的,深度学习的重点并不是知识内容本身难度,而是在于学习的过程,关注学习者对知识内在逻辑的理解和构建。

从教学目标来看,学案中学习目标的制定离不开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而深度学习直指布鲁姆的认知目标分类系统的最高层次,高级认知技能水平。二者本质上是相通的。

新课程改革要求以学生为中心,符合学案教学合一的特性,一份合格的学案可以是教师的“导案”、学生的“学案”、课后的“练案”。以深度学习理论为背景设计的学案,将会有助于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养成。

三、基于深度学习理论的心理健康教育学案设计策略——以“考试焦虑的自我调适”为例

(一)关注生活经验,导向深度学习

教育与实际生活密不可分,在设计学案时,可以从学生熟悉的知识和环境入手,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唤醒学生脑海中已有的直接经验,在此图式的基础上修正,从而形成学习新的知识,形成新的图式,将新知识融入学生的认知结构中。高年级的学生还可以通过间接经验为支点进行深度学习,间接经验为学生提供理解知识的内在逻辑和知识结构,能够激发学生发散性思维。

例:在《考试焦虑的自我调适》课程的引入环节,通过音乐放松的方式引导学生再体验重大考试的情境,完成学案内容“你曾经在重大考试前/考试中/考试后,体验过下面哪些感受?”小组内分享个人经验,完成学案内容“你的朋友们体验到哪些不一样感受?请将你们的感受分类,哪些是属于生理反应?哪些是心理反应?哪些是行为反应?”学生通过生活中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了解到考试焦虑的表现。

(二)优化问题设计,推动思维发展

以问题设计为载体,深度学习的过程也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要把知识融入问题设计中,把核心知识(重点、关键点、易错点)转化为核心问题;创设问题情境,唤醒学生已有图式,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探究性,修正旧图式,形成新的图式的构建,再将新图式运用到新的问题解决中。

问题设计要有层次,有梯度。由于学生之间存在差异性,不同的学生的知识经验、学习能力和学习要求存在着差异性,问题的设计既要考虑到整体学生的认识水平,也要照顾到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如同类问题解决的变式学习,表现为同一类问题在情境条件、解题方法方面的变化或者是对同一事物(问题)的多侧面思考,多视角形成各侧面的子问题。

例:在理解考试焦虑水平和考试成绩直接的关系时,通过层层设问,引出倒U曲线。学案内容:

“1.刚刚你们描述,都是考试焦虑带来的消极表现,请思考一下,在即将面临考试的压力下,人们会做出哪些积极的行为?

2.为什么有时候考试焦虑让人们体验到如此强烈的负性情绪并表现出消极行为?有时却可以引发积极的行为?

3.请绘制考试焦虑与学习成绩之间的关系图。”通过绘制倒U曲线,让学生了解适当的焦虑可以提高考试成绩,过度焦虑才会影响焦虑。此时,学生自然会希望进一步了解自己的焦虑程度如何,是不是属于过度焦虑。学案中提供考试焦虑自评量表,计算方法,结果说明,学生可以完成自我测评。

(三)构建知识结构,形成认知网络

学生认知结构生成和发展以知识结构的掌握与理解为前提和基础。知识结构,是将学习材料概括化或结构化整理,帮助学生在自己原有的知识结构体系上快速而清晰理解后续所学新知识的逻辑,并将新的知识融入个人知识结构。用连贯的知识链条有助于的学生理解和记忆。具体包括知识组合、知识呈现形式及知识学习路径等要素,是根据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或某一问题(概念、原理、规则)等知识要点形成的“主题式”或“问题式”知识结构。学生构建了属于自己的知识结构,会加速新知识的迁移和理解。

教师是构建知识结构主体,负责整合各种知识内容。首先要对知识识别和判断,将知识的难易分类,由简单知识入手,分层递进到难的知识;辨别哪些知识有助于学生深度学习;选择适当的学习材料,创设激发学生求知欲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推动学生思维的发展;预留开放性空间提供给学习者自主学习和探索;创设小组合作的协同学习形式;深度学习内容要与已有经验,已有知识相联系;知识结构要匹配学生已有认知结构,遵循学生认知结构规律和思维发展规律。

例:考试焦虑的自我调适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不同学生考试焦虑的表现不同,即使有些同学焦虑表现相同或者相似,但应对方法也可能大相径庭。心理调适既有共性方法,个体间又存在巨大的差异。此时配有学案的小组讨论和分享,可以达到心理调适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学案内容:“1.针对小组内部出现的各种考试焦虑表现,请小组成员讨论分享并提供两种以上有效的应对策略和处理方法(小组成员经过实践,亲测有效)。2.结合学案第一部分考试焦虑表现和考试焦虑测评结果,判断自己考试焦虑状态是否需要调适。3.如果你的考试焦虑状态需要调适,参考小组成员的经验,你会选择哪种方式进行调整和改善?”学生小组讨论时,教师要巡视各小组的讨论进度和内容,及时给予调适方法的补充和引导。

(四)发展高阶思维能力,提升综合素养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知识类信息触手可及,思维能力才是核心。高阶思维能力更适应现代社会对需求,学习者要能够具有批判性地思考问题和覺察事物的内在逻辑的能力,在学习过程进行积极反思,具有自主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多元创新的思维。

在学案设计的过程中,离不开思维的发展。学案学习目标的设定包含高阶思维的培养;合理和完善的知识结构为学生思维跳跃做铺垫和准备;有技巧的设问和创设情境激发认知冲突,推动学生的思维发展与深化。

心理教育教学设计篇6

关键词:审美教育教学设计审美式教学设计模式

一、引言

随着心理学教育学研究的深入,教学设计的发展和完善成为国内外教育界共同关注和研究的课题。审美理论与教学设计的结合是教学设计理论与实践发展的需求,是教学设计自身完善发展的必然要求。21世纪以来,审美教育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进一步推动了教学设计的研究发展。美育与学科整合,即在教育教学中贯穿美学思想和审美理念,使学生学习与审美活动相结合,达到教学与审美的和谐统一,从而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的提高,审美情趣的健康发展。这就要求教学者及教育研究者进行教学设计的改革,即在现有的教学设计理论下结合审美理论,建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以达到学习者多元化发展的要求,促使学习者审美需要的满足,从根本上提高学习者的综合素质。

本文主要从审美理论的角度来进行教学设计的研究探讨,力求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教学设计研究。

二、审美基本理论探讨

(一)审美教育的概念

审美教育理论的提出者是拥有“现代审美教育之父”称号的德国著名美学家席勒。席勒指出审美教育是“促进鉴赏力和美的教育”,是“培养我们的感性和精神力量的整体达到尽可能的和谐”的教育。他在《审美教育书简》中指出:“有促进健康的教育,有促进认识的教育,有促进道德的教育,还有促进鉴赏力和美的教育。这最后一种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我们的感性和精神力量的整体达到尽可能和谐。”并开辟了以“感性和精神力量的整体”和谐发展为理念的现代审美教育模式。简而言之,审美教育就是一种以情感为中介,在个体自由的状态下进行的以达到感性与理性、情感与理智意志相统一的审美享受的特殊教育方式。

(二)审美与学习的相关性

学习是人类个体自身发展的实践活动,而审美也是人类对客观物体及自身的发现和欣赏。因此,审美与学习有着密切的关系。

1.学习的过程也是审美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学习的对象与内容、学习的方法及学习的结果都同审美的过程息息相关。审美的实践即是学习的实践。

2.实践的过程是主体借助于一定的物质手段对物质客体的改造过程。审美实践与学习实践都属于实践活动,目的和结果也是一致的,同时审美实践与学习实践的主体都是学习者。

三、审美式教学设计及其模式

(一)审美式教学设计的内涵和特征

审美式教学设计,就是教学者按照一定的审美理想,采用系统科学的方法,运用现代审美教育理论、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的原理,有计划、有目的地运用美的教学媒介,以审美的态度来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等进行具体计划的过程。其根本目的是获得解决教学问题的优化方法和策略,促进学习者的学习和审美情趣及能力的健康发展,建构和完善学习者的审美心理结构。

审美式教学设计具备的主要特征如下:

1.审美式教学设计是艺术性与科学性的深层整合

审美就是艺术性的体现,而教学设计又是科学严谨的。审美式教学设计是以现代审美教育理论,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为理论基础,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教学设计,是艺术性与科学性的深层整合。

2.审美式教学设计是发展性和开放性的和谐统一

审美式教学设计具有强大的发展空间,对研究者和教学者来说是开放性的,其自身的发展需要研究者和教学者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充实。因此,审美式教学设计是发展性和开放性的和谐统一。

3.审美式教学设计是教学活动与审美活动的自然结合

审美式教学设计首先是一种教学活动,是教学者为实现教学目标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及教学内容、结构、方法的设计;审美式教学设计也是人类的审美活动其力求使学习者在教学活动中获得知识与技能,发展智力与身心,同时获得审美享受,提高审美情趣。

总之,审美式教学设计是科学性与艺术性、发展性与开放性、教育性与审美性的完美结合,是真善美的统一。

(二)审美式教学设计模式

我根据学习者审美心理结构的特点,结合学习者审美心理过程,以审美教育理论、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为指导,以何克抗等教学专家提出的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主教学设计模式为基础,在教学设计中纳入审美活动的元素后提出了审美式教学设计模式。

1.审美式教学设计模式图及简析

(sheet1themodeofinstructionaldesignbasedonaesthetics)

审美式教学设计模式是根据学习者的审美心理结构的特点,结合学习者审美心理过程,在审美教育理论、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的支持下进行的研究。

首先,在教学设计之前,要进行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及学习者特征分析。审美式教学设计模式所确定的教学目标与其他教学设计模式所确定的教学目标是不同的,它在强调知识与技能的同时,也注重学习者的情感培养这一目标。在学习者特征分析中,不仅要了解学习者的基础知识和认知能力,而且要了解学习者的审美经验和审美心理结构,并结合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相关的教学媒体等。

其次,根据教学内容和认知结构变量决定阶段教学,即指在教学的每一个阶段中以何种教学方式为主。在教学设计过程中,贯穿审美要素,即是以学习者审美心理过程来进行教学设计。在人类审美过程中作为心理功能发挥作用的主要包括两个系列的心理因素:审美的认知心理和审美的价值心理。如在“发现式”教学中,情境的创设与信息资源的提供就应按照学习者的审美期待进行。教学者在教学设计时应选择合适的教学媒体创设愉悦的教学情境,提供丰富而具有美感的信息资源的媒材,使学习者在一个愉悦的情景中感受教学的美,激发学习者的审美需求和审美冲动,从而促使学习者注意力的集中、智力与能力的统一,进而促进教学顺利高效地进行。

最后,教学评价与审美判断之后,如若教学设计不能达到教学目标和教学效果,则对教学方式进行修改或者采用其他补充的教学策略以促使教学设计的优化。如果教学评价与审美判断结果达到教学目标与效果就可以适时地根据需要进行教学结果实践和审美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进一步促使学习者知识技能的内化,审美情趣的升华,认知能力和审美心理结构的建构。

由图1的审美式教学设计模式可知,审美及立美(审美的实践)贯穿于教学的始终,无论在教学的阶段中以何种教学方式为主都应考虑到审美教育对教学的影响和作用。教学者就应该在教学中着重培养学习者审美心理的建构,培养学习者敏锐的感知能力、丰富的想象能力和内在情感及透彻的理解力。

2.审美式教学设计的相关策略

前面提出了审美式教学设计模式,在实际应用中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分析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目标。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进行教学内容的分析,确定教学的顺序、学习的主题。在进行教学时,教师应考虑学科的特点,结合该学科的基本概念、规律、法则等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

(2)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挖掘学生的审美情趣。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自身知识的积极构建者。在教学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挖掘学生的审美情趣;坚持学生是教育主体的观念,在教学中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他们的自主意识和审美意识。在具体教学设计时要从学生的角度设计教学,结合学习者已有的经验和知识结构开发课程资源。在选择和组织教学材料方面,教师应充分考虑到材料内容同学习者各种特征的和谐。同时也要注意个别差异,由于每个学习者的知识基础、认知结构和审美心理结构都有所不同,因此在教学设计时,教师应多加注意学生的差异性,同时兼顾他们的共性,从而推动学生个性化发展。

本文为全文原貌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原版全文

(3)选择教学媒体,创设美的教学情境。

在教学过程中,媒体的选择直接影响教学结果。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学习者特征选择合适的媒材,并使用合适的载体进行呈现,从而创设美的教学情境,满足学生的审美情感,进而促使学生建构审美心理。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充分考虑教学的各个环节和目标,根据不同的需要来选择媒材和相应的载体。

教学情境的创设在教学和学习中都有很重要的作用。美的情境创设不仅有助于反映新旧知识的联系,满足学生的审美愉悦,从而促进学生知识的重组与改造,而且有益于学习者的同化和顺应,帮助学习者进行思维联想,更能提高教学效率和学习效率。

(4)注重教学方法,设计美的活动。

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教师应合理安排教学方法。针对不同的学习目标和内容采用教师讲授、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等方法;不同的学习方法设计不同的教学活动,但这些活动一定都要满足学习者的审美需要。设计美的活动要注意活动的各个环节的均衡安排,保持节奏的鲜明及各环节之间流畅的衔接。同时,活动的形式也应富于变化和丰富,活动结构完备统一。

(5)进行教学评价与审美实践。

审美实践也就是学习实践。这一环节可以设计在教学过程之中,也可以放置于教学完成之后进行练习与实践,这取决于相关的教学内容和目标要求。教学评价要与审美实践相结合。

总之,审美式教学设计无论就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活动设计都应遵循多样统一、和谐鲜明的审美原则,根据学习者审美心理建构的过程进行教学设计安排。

四、结语

本文通过对基于审美理论的教学设计的研究,探讨审美的基本理论、审美同学习的关系,以及新课程下的主要教学设计模式和策略,进而提出审美式教学设计模式和相关策略,但仅是就审美式教学设计的初步探讨和研究,还有许多不尽详细和尚待挖掘的地方。教学设计研究处于不断发展和完善中,相信对于更好地培养学习者创新能力及解决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也会有更完备和具体的教学设计理论和模式出现。

参考文献:

[1]李峰,吕卫东主编.美学概论.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4.8.

[2]刘叔成,夏放之,楼昔勇等.美学基本原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2.

[3]弗里德里希・席勒.审美教育书简.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1.

[4]戚廷贵主编.美学:审美理论.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3.

[5]何克抗,郑永柏,谢幼如编著.教学系统设计.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7.

[6]孙俊三.教育过程的美学意蕴.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3.

[7]陈泓茹.“寓教于乐”与审美教育.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艺术百家》,2007,(1),(总94),文章编号:1003-9104(2007)01-0134-03.

[8]李如密.国内外教学美学研究状况及存在问题.教育学术月刊,2008.1.

[9]Gustafson,K.L.Surveyofinstructionaldevelopmentmodels.(2nded.)[withanannotatedeRiCbibliographybyG.C.powell].SyracuseUniversity:eRiCClearinghouseoninformationResources.(iR-91),1991.

心理教育教学设计篇7

论文关键词:教师教育课程比校

随着我国教师教育政策和基础教育师资市场需求的变化,从20世纪末开始,国内各大师范院校逐渐开始对传统的师范类人才模式进行改革,加强学科专业基础,提升教师教育专业能力逐渐成为改革的主流方向。提升教师教育专业能力,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改革教师教育课程的设置和质量来实现的。从各师范院校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的比较分析,可以窥见目前我国师范类人才模式改革的基本走向及利弊所在,为相关院校下一步的改革提供借鉴。本文主要以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的教师教育课程设置为例,从教师教育课程设置模式、具体课程变化、’课程实施方式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初步说明目前国内主要师范院校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的现状、特点及问题。

一、教师教育课程设里模式

选择何种教师教育课程的设置模式,从根本上来说,反映了对教师教育专业化的认同程度。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高师院校的教师教育课程通常都嵌入到专业课程中,作为专业课程的一小部分而存在,学科专业教育与教师专业教育混合,“师范性’,基本让位于“学术性”。这种嵌人式的课程设置模式,对教师教育课程没有总体规划和设计,以老三门的“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论”课程设置为代表。随着教师专业化的呼声日益高涨,教师教育课程独立设置的模式逐渐清晰化。从目前国内主要师范院校教师教育课程设置模式来看,已经基本上都往教师专业课程与学科专业课程分开设置的方向走,反映了教师教育专业化理念的加强。

北京师范大学位居国内师范院校的首位.办学定位为“综合性、有特色、研究型的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从1999年开始,北京师范大学就开始探索师范教师教育体制改革,提出了“将学科专业人才培养与教师教育剥离,将教师教育的重心上移到研究生阶段,大力加强研究生层次的高素质职前与在职研究型教师的培养”的改革思路,实施了以4+2模式改革为重点的教师培养模式改革。北京师范大学目前的教师教育课程主要分为本科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和本硕相连的"4+2"模式教师教育课程体系,都是非常明确地将教师教育课程与专业课程分开设置,独立设计。其本科教师教育课程体系由学生自由选择修读,与毕业证书不挂钩,只有选择教师职业的学生自愿修读""4+2"模式则更明确地体现了学科专业与教师专业课程独立设置的理念。

首都师范大学的办学定位是“建设成为国内一流水平的综合性教学研究型师范大学”,较早地探素了高师院校与中小学共建的“教师发展学校”模式,在北京丰台区建立了“丰台区教学服务中心,,其教师教育课程也是自成体系,紧密结合基础教育设计,形成了以教育实践为中心的课程设计。

华中师范大学是教育部直属重点师范院校,其办学定位是“建设成为教师教育特色鲜明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各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向综合化方向发展,师范专业打破了只培养教师的单一模式,除开设教师教育方向外,还开设其他培养方向。同时为加强教师教育的学术性,除有特殊要求的专业外,各专业必修课中不安排教师教育类课程;将教师教育类基础理论课和技能课结合教育学、教育技术学第二学士学位专业课程进行整体设计。在2004”年,推行了“4+2"六年一贯制。华东师范大学也是教育部直属重点师范院校,其办学定位是“建设成为一所拥有若干一流学科、多学科高水平协调发展、教师教育领先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从2006年开始,正式独立设置职前教师教育课程体系,酝酿成立整合各类资源的教育学院,强化教师教育特色。同时积极探索"4+1+2"本硕相连,大学与中学共同培养的模式,将教师专业培养后推到研究生阶段。上海师范大学是上海市重点大学.是上海地方大学中一所以本科层次教育为主要任务、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要目标、文科见长并具有师范特色的综合性大学,其办学定位是“建成以培养高素质、宽口径、应用型人才为特色的,以教师教育为优势、若干学科具有国际国内竞争力的,开放性的教学科研型综合大学”。其师范类人才培养目标主要面向上海市,目前,其教师教育课程设置仍以本科为主,其教师教育课程也主要放置在专业课程内。

二、教师教育课程具体设里及特色

具体课程的设置,取决于不同的设计理念和培养目标。除了在改变老三门的课程设里,丰富课程类别与门面各校表现出一致的倾向之外,各校的具体课程设置表现出更多的特色。

北京师范大学本科的教师教育课程设置在必修课方面变化力度不大,仍然设置了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论、现代教育技术基础、教育实习这几门比较普遍的课程;唯一的变化是增加了一些学科教学类系列与教师教育相关任选课程,这些课程由相关学院开设,可记成绩,不记学分,由学生自由修读,学校的管理力度不大。在硕士研究生阶段的课程设置,北京师范大学进行了精心设计:必修课程除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外语、专业基础课与专业方向课20学分外,其他全部为教师教育课程。必修课程包括:教育学原理、教育心理学、教育研究方法概论、课程与教学论、中外教育史、教学见习、教学实习;选修课程包括:学校德育与教师伦理、现代教育技术概论、研究性学习的设计与评价、科学哲学和科学史、综合课程的理论与实践,StS课程及实践、数据统计与分析、个案研究、教学评价的理论与实践等课程。必修课程在史论及研究方法类课程方面有所加强,选修课则结合教学过程各个环节进行了能力培训设计,突出应用性与前沿性。

首都师范大学的课程设置分教育理论基础、教育实践基础、教育科研基础三大部分,每一部分都分为必修和选修两类课程。在必修课程方面,与北师大类似,除教育学基础、教育心理学、学科教学论、现代教育技术外.增加了教育科研方法课程,变化不是特别大。在选修课方面,首都师范大学根据自身教师发展学校的培养模式,着重结合贯穿四年的中小学教学实践活动,设计与基础教育相关的课程,并将课程理论应用到相应的实践活动中。其开设的选修课程主要有:基础教育改革专题、教学设计、教育测量与评价、班级管理、青少年心理发展、性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心理测评与诊断、教师心理、班级管理、教材分析、教育影视作品欣赏、社区教育、教师教学技能训练、中学教育科研实践、教育专题研讨、教育论文写作、行动研究实践、教育社会学专题、教育史专题、课程与教学论专题、教育文化学专题、教育经济学专题、教育政策与法律专题、教学管理专题、教育哲学专题等课程。课程丰富,而且根据学生教育实践活动的进程设计,具有较强的针对性。

华中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类基础理论课和技能课结合教育学、教育技术学第二学士学位专业课程进行整体设计,其基础必修课包括课件制作、心理学、教育学、教育技术学、学科教学论、教学技能训练。

华东师范大学的职前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包括教育与心理基础理论类课程、教育研究与拓展类课程、教育实践与技能类课程、学科教育类课程四大类30学分。必修课程包括教育学基础、心理学基础、教师口语、信息化教学设计与实践、学科教育类课程共计22学分,选修课程包括教育思想与历史变革、教育理论及其应用、心理与特殊教育、学校课程研究、教学策略与方法、斑级与学校管理、教育研究方法、教师与学生发展九大模块,开设有中国教育传统与变革、西教育史、当代国际教育思潮研究、教育政策与法规、教育社会学、理解教育研究”、基础教育改革实验研究、心理健康教育、青少年心理发展、课程文化、新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等35门课程,涵盖了基础教育研究的方方面面。

上海师范大学的教师教育课程设计较为简单,主要设置了必修课程,包括教育原理、教学与课程导论、德育与班主任、教育科研方法、心理学与教育、学习心理与教育、青少年心理与辅导、学科教学论、教育见习、教育研习、教育实习,在心理学及教育科研、德育与班主任方面、教育实践方面都有所加强,选修课程由各学院自由开设,学校未做统一设计。

从课程具体设置来看,各校在必修课程方面的设置都持较为谨慎的态度,普遍在教育科研、教育实践方面有所动作,更大的改革集中在选修课程方面,选修课程的体系化与多元化是各校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各校都根据自身的人才培养方向,强化某一方面:北京师范大学更偏向于教学研究;首都师范大学更偏向于教学实践;华中师范大学更偏向于教育技术与教育研究。

三、课程实施方式

有了丰富的课程设计,如果有效实施是能否达到设计目标的关键之处。由于各校的教师教育课程改革都增加了课程门数,如何在学科专业课程相对稳定甚至有所加强的情况下将这些课程有效实施,是各校面临的一个具体操作问题。以高层次的重点师资为主要培养目标的高师院校逐渐将教师教师课程放置到本科后阶段来实施,以4+X模式来解决四年内同时解决学科专业课程与教师专业课程基础的学时学分紧张问题。北京师范大学是这种模式的领军学校,从1999年就开始摸索,到2006年教育部正式批准北京师范大学可以招收教师教育硕士研究生,形成了比较成熟的“4+2’可操作模式。目前采用类似思路的高师院校越来越多,2004年,东北师大开始试行"4+2"模式;华中师大从1997年试点,2004年推开六年一贯制的“4+2"模式;2005年,陕西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先后推出“4十2”模式;2006年,华东师范大学推出“4+1+2’模式,与上海市重点中学联合培养本硕相连的教师。在本科后以延长2-3年的时间集中地学习教师教育课程,这是国外通常采用的专业与师范分开培养模式,很好地解决了专业性与师范性冲突的问题。但长达6-7年的培养时间,目前只适用于精英式的教育师资培养,不太可能被用来大规模培养高层次中小学教师,其培养规模目前还不足以解决我国基础教育师资队伍优化的大批高素质师资需求。如何解决本科阶段的高素质师资培养问题,也是各高师院校面临的问题。

从操作角度观察,各校在本科阶段的教师教育课程实施上,都有特别的设计。北师大因为上移重心到硕士阶段,因而本科的教师教育课程主要以教师资格证课程为主,课程主要安排在晚上、周末、假期开设,选修课程开设时只计成绩,不计学分。华中师大的本科阶段的教师教育课程则主要以第二学位的方式修读。这两校的教师教育课程修读基本不与学科专业课程冲突。

而在本科阶段有丰富课程设计的学校,例如首都师大、华东师大、上海师大,则不约而同地在课时和学分设计面进行了调整。在课程学分设计面,上述学校全都设计了以1学分为单位的短课程,特别是选修课程门类较多的学校.像华东师大、首都师大,选修课程以1学分的短课程为主;同时在单列教师教育课程计划而学生毕业修读要求基本不变的情况下.教师教育课程虽然单列,但仍然以全部冲抵或部分冲抵的方式进人专业学分,某种程度上仍然是学科专业与教师专业混杂的模式。例如首都师大的教师教育课程共30学分,其中课程学分为20学分,10个学分必修,10个学分选修,教育实践学分10学分,16学分占专业选修课的学分.4学分属于通识学分;华东师范大学设计了30学分的教师教育课程,学生若选择师范专业,则教师教育课程成为专业课程,超出修读学分要求的课程学分则抵充通识教育学分。与同一专业非师范类学生修读课程相比,专业课程少了30学分左右。上海师范大学教师教育课程则分别进入专业必修课、任意选修课、实践性环节等,混杂性更为明显。

心理教育教学设计篇8

【关键词】会计专硕;课程思政;课程特色;融合教育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高等会计教育也进入了高质量教育发展阶段,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深化会计“德”与“术”的融合教育,思想政治和专业课程思政融合教育越发显得重要。2020年5月28日教育部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教高[2020]3号)指出,“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要围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在全国所有高校、所有学科专业全面推进,促使课程思政的理念形成广泛共识,广大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全面提升,协同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体制机制基本健全,高校立德树人成效进一步提高。”2021年3月,财政部《会计改革与发展“十四五”规划纲要(征求意见)》(以下简称《纲要》)指出:展望2035年,将基本实现打造会计强国的战略目标;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知识结构、执业能力与会计强国的地位相匹配;会计诚信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推动会计人员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素养全面提升等。上述远景目标均与会计课程思政教育密切相关。那么,新时代我国会计专硕课程的特色和思政教育的目标及内容应如何设计?如何有效实施?这些问题急需会计教育界、理论界和实务界进行深入探究。

一、文献综述

1.从单一课程思政教育元素设计角度。本科层次的《会计学》和《中级财务会计》课程应融入思政元素、重构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方式等[1],将课程教学内容与思政元素对接分项设计[2],并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财务会计思政教育实践。《政府审计学》作为会计专业课程,要挖掘课程中“公正、法治、敬业、诚信、国家治理”的思政理念[3]。2.从会计专业和学科建设角度。殷俊明等[4]采用“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的思路,从“立德”和“树人”两维度设计了会计学专业思政的具体建设路径。董必荣等[5]认为突显“价值引领”、瞄准“两性一度”、明确“建设目标”、打造“卓越团队”是学校会计学金课建设的基本思路。徐经长[6]认为新时代会计学教学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需要重视职业能力的提升,需要紧密联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有对企业管理实践和政府治理的关切。3.从会计人生教育内涵拓展角度。栾甫贵[7]论述了拓展高等院校会计教育内涵、引入人生教育的必要性与可行性,主张用会计理论和方法诠释人生,用人生哲理深化会计教育,以提升会计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等。也有学者从职商维度,剖析了高素质应用型会计人才的本质内涵与能力要求。上述文献从不同角度探究了本科层面的会计课程思政教育的内容、思路和举措。依据《纲要》的规划任务,本文以绿色会计教育为特色,从绿色会计专硕(绿色mpacc)教育层面,探讨会计专硕课程“思政+特色”融合教育的目标定位、内容设计和实施措施等,以丰富中国特色的mpacc教育理念,落实教育部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任务,同时有利于指导培养单位课程思政教育建设,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二、绿色mpacc课程思政教育的思想基础与教育目标

1.绿色mpacc课程思政教育的思想基础。绿色mpacc特色教育是在绿色高质量发展观指导下,确立绿色会计教育理念,制定绿色会计专硕培养目标,将绿色会计理论与实务问题贯穿于培养全过程,培养市场需要的具有绿色环保会计特征的高级应用型人才[8]。这一特色教育蕴含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思想。进入新时代,绿色mpacc课程思政教育的思想源泉是马克思关于会计的“过程的控制和观念总结”的著名论断和总书记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理论。马克思认为,“过程越是按照社会的规模进行,越是失去纯粹个人的性质,作为对过程的控制和观念总结的簿记就越是必要”。这一著名论断揭示了会计的反映和控制功能,及其在大规模生产环境下的微观和宏观重要性。在马克思看来,企业的资本运动“是由包含商品的定价或计价(估价)在内的簿记来确定和控制的”,控制职能是会计的本质职能,没有对“过程的控制”,“观念总结”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传播、认知和践行马克思会计控制思想是当今mpacc课程思政教育的基本内容,随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作为对生态产品或产业价值全周期性的反映和控制的生态会计,将在经济社会生态化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总书记提出的“两山”理念,蕴含着自然、经济和生态会计的关系。自然环境资源的“绿水青山”就是经济中的“金山银山”,需要自然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的统一核算与控制,这一功能天然地由会计尤其是资源环境会计来承担。因此,新时代资源环境会计、审计的教育思想源泉是总书记的“两山”理论。以“两山”理论为指导,研究设计绿色mpacc会计教学内容,通过资源环境特色的会计、审计、财务等教学,培养会计硕士的生态文明理念,使其熟练掌握生态会计的知识和技能。2.绿色mpacc课程思政教育目标。绿色mpacc教育以绿色会计为特色,既包含了自然与人类活动的历史文化教育,又涵盖了马列思想及当代创新发展观的教育,同时蕴含了绿色会计的反映监督职能与法治思想和道德思想的融合教育。基于绿色mpacc思政教育的思想源泉和会计专硕总目标,绿色mpacc课程思政教育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融为一体,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时代所需要的、具有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担当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重任的、德才兼备的高级会计职业人才。其具体的教育目标为:一是以塑造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导向,塑造正确的会计人生职业观念,包括会计法治观念、会计职业道德观念、会计责任观念、如实反映观念、诚实守信正直观念、绿色环保会计观念等。二是改善mpacc学员会计心智模式,包括改善学生会计思维认知方式、知识素养、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等,以新发展理念和可持续发展观为基础,创新性地从事会计职业。三是获取全面而有特色的会计知识和技能(如绿色会计知识、职业判断的技能、解读经济利益的技能等),是会计教育必须面对的基本目标和任务。四是提升会计职业能力[9],包括理论分析能力、数据处理能力、文字表达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合作协调能力、团队领导能力、学习领悟能力、知识整合能力和探索创新能力等。

三、绿色mpacc核心课程思政教育的内容体系

教育目标决定教育内容,教育内容的设计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关键。教高[2020]3号文件指出,“课程思政建设内容要紧紧围绕坚定学生理想信念,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系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同时指出,“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类专业课程,要在课程教学中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要帮助学生了解相关专业和行业领域的国家战略、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引导学生深入社会实践、关注现实问题,培育学生经世济民、诚信服务、德法兼修的职业素养”。据此,笔者认为绿色mpacc核心课程思政教育内容体系的构建如图1所示。1.mpacc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教育。mpacc课程思政教育是以思政课程中的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借助专业课程,巩固思政课的原理,加深思政课程教学原理的应用,提升师生的思想政治修养和法律道德水平,培养适应新时代的高级会计应用人才。2.商业伦理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的特色思政教育。该课程作为mpacc课程思政教育的专业基础课程,系统阐述商业伦理与会计职业道德的思想体系、理论框架和实践方法。与专业课程中的法规道德教学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会计专硕的课程思政教学的主体内容,并与会计专硕专业课程中的绿色会计、绿色审计、绿色财务等特色内容共同构成绿色mpacc核心课程思政教育的内容体系。如在讲述会计职业道德评价惩戒机制时,引述总书记论道德,“要运用法治手段解决道德领域突出问题。法律是底线的道德,也是道德的保障。要加强相关立法工作,明确对失德行为的惩戒措施。要依法加强对群众反映强烈的失德行为的整治。对突出的诚信缺失问题,既要抓紧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又要完善守法诚信褒奖机制和违法失信惩戒机制,使人不敢失信、不能失信。对见利忘义、制假售假的违法行为,要加大执法力度,让败德违法者受到惩治、付出代价”。基于中国特色会计职业道德评价惩戒机制,使学员认识到褒扬会计诚信与惩戒会计失信的重要意义,引导学员积极践行社会主义道德风尚。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会计道德评价和惩戒案例,提高学员对中国制度的自信并深化学员的会计职业理想等。3.专业核心课程的“思政+基本+特色”教育内容。mpacc的核心课程由财务会计理论与实务、管理会计理论与实务、财务管理理论与实务和审计理论与实务等构成。笔者认为核心课程教学内容设计应包括“思政+基本+特色”内容。这样设计不仅能够体现核心课程对教学大纲基本内容的传授,而且可以体现核心课程的思政引导,并与基本内容相融合。通过专业教育塑造正确价值观,从价值运动教育,到融入思政教育,再拓展到学生的人生价值教育等。另外,课程内容还要体现特色教育,如绿色会计特色内容,实现以思政为引导,以基本内容为核心,以特色内容为特点,培养全面而有特色或专长的会计人才。具体设计如表1所示。

四、绿色mpacc课程思政教育实施路径

1.加强全国会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对课程思政教育的指导。全国专硕教指委应在教育主管部门领导下,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课程思政理念及《纲要》精神,组建会计专硕课程思政指导分会,研究并提出会计专硕课程思政的教育指导意见,开发会计专硕课程思政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思政素材库等,并指导和督促培养单位会计专硕思政教育的规范建设。2.mpacc培养单位探索实施“三位一体”融合教育模式。mpacc培养单位应按照会计专硕的总目标和课程思政目标及特色教育目标,以课程思政为引导,以基本内容为核心,以特色内容为亮点,修订完善mpacc教学大纲,探索设计并实施“思政+基本+特色”的“三位一体”融合教育模式。3.各课程教学组实施pDCa模式。各课程教学组依据“思政+基本+特色”的“三位一体”融合教育理念,采用pDCa(计划→执行→检查→改进)模式,开展各专业课程的特色思政教育。首先,细化课程教学目标,设计课程教学计划,形成“三位一体”的教学方案。其次,创新教学方式,实施过程教学法,包括教材使用、思政元素的采集和特色内容的引入,通过线下线上的传统讲授、讨论汇报、案例教学、慕课教学、影视教学和质疑教学[10]等方式方法,确保过程教学质量。再次,创新课程考核机制,实现全过程和“三位一体”内容全覆盖的考核机制,实施以“三位一体”全覆盖为考核要点,以平时过程考核为主、期末考核为辅,并以开卷、闭卷、课程论文、案例分析汇报等多种形式进行综合评价。最后,针对执行和检查考核中存在的问题,总结经验教训,调整教学策略,改进教学方法,以持续提升教学质量。4.强化实践课程、毕业论文创作与课程特色思政的融合。mpacc强调实践应用教育,培养应用型高级人才,所以在采用双导师制的实习实践课程教育中,既要体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教育,也要在实践课中践行法律法规和职业道德教育。在实习实践中应重点观察与课程思政相关的现象和问题,为学位论文选题提供实践依据。这些来自实践导向的学位论文选题,既有实践意义又有思政教育意义。进一步,在论文创作过程中培养学生研究创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论文创作中对学生学术规范和严谨的逻辑思维的培养,使其尊重已有学术成果、坚守学术道德规范,即寓思政教育于实习和毕业论文创作。5.mpacc毕业生用人单位以德才兼备人才需求为导向,推动“思政+基本+特色”融合教育模式的有效运行。mpacc的教育供给要符合人才市场的需求。培养单位应不断与用人单位互动交流,根据市场的有效需求和用人单位评价机制,推动“思政+基本+特色”mpacc的供给侧改革,实现mpacc培养的总体目标。

五、结论

会计专硕课程思政教育是新时代中国会计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会计专硕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为培养高质量的德才兼备的mpacc人才,特色和思政融合教育是现实的选择。基于绿色发展观,开展以绿色会计为特色的会计专硕思政教育,以马克思有关会计论和“两山”理念作为思想源泉,结合会计专硕教育特征,本文设计了会计专硕必修课程特色和思政融合教育的具体目标、内容体系和实施举措,以期培养具有远大理想、家国情怀,遵守职业道德和审计法规,融“政治—道德—法规—业务”为一体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卓越会计师。为此,教育主管部门和会计教指委组织制定并完善会计专硕课程思政教育标准,督导课程思政教学实践。各培养单位根据《纲要》要求和自身特色定位,以学生为中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准,有效提升教师课程特色和思政教学能力,将特色和课程思政内容嵌入核心课程,实施“思政+基本+特色”融合教育。会计专硕用人单位严格以德为先,招聘德才兼备的富有特色的会计专硕毕业生,推动“思政+基本+特色”融合教育模式的有效运行。

【主要参考文献】

[1]杨瑞平等.通识教育下的《中级财务会计》教学改革研究[J].财会月刊,2019(2):72~79.

[2]章雁.关于本科“中级财务会计”实施课程思政教学的思考[J].商业会计,2020(7):103~105.

[3]王如燕.《政府审计学》“课程思政”设计与实践[J].国际商务财会,2020(6):72~74.

[4]殷俊明,张兴亮.会计学“专业思政”建设的思考与探索[J].财会通讯,2020(15):163~166.

[5]董必荣,刘海燕.会计学一流课程建设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9(10):75~79.

[6]徐经长.新时代我国大学会计学教学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J].中国大学教学,2018(5):19~23.

[7]栾甫贵.会计教育内涵的拓展——基于人生教育的思考[J].会计研究,2017(12):87~92.

[8]郝玉贵等.绿色+mpacc特色化教育模式创新研究[J].商业会计,2020(13):114~117.

[9]王化成,支晓强.会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的探索与实践[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9:1~332.

心理教育教学设计篇9

【关键词】高校艺术设计;教育模式;教学思路

近几年,我国高校艺术设计取得了跨越式进步,逐渐走向规模化、规范化以及统一化,学科覆盖种类越来越齐全,已经逐渐形成独特的设计教育体系。然而,在我们为其所取得教学成果欢呼之际,也不禁为其未来的发展方式感到忧虑,这是因为我国很多以设计为主专的高校课程在内容设置方面相互借鉴抄袭,课程内容千遍一律,严重缺乏创新性,造成设计专业培养目标混乱不清,并且科研能力不强及办学硬件水平低。特别是在高校快速发展的当今,不计后果的大规模扩招,对艺术教育教学质量不重视,导致设计专业毕业的学生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因此,作者认为对高校艺术设计教育教学思路的研究极其具有现实意义。

一、高校艺术设计教育教学面临的问题

(1)艺术设计教育与美术教育划分不清晰。目前,我国艺术设计教育体制还处于初级的探索阶段,并没有形成完全意义上的教学模式。受传统美术教育影响,人们经常把艺术设计教育等同于美术教育,并且在我国多数高校仍然沿袭传统的美术教育形式在艺术设计中,对艺术设计教育理念并没有明确的认识。(2)素质化教育程度有待提升。我国现现全面提倡素质化教育,其核心目标是依靠素质化教育,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从而为社会主义建设打下基础。新课标对高校艺术设计素质化教育提出的任务中包括素质、审美意识、动手能力、交流、心理健康等综合教育。而目前我国高校设计教育历史不长,同国外艺术教育界相差甚远,尤其是在高校艺术发展形势较好的几年内,高校大量扩招艺术设计生,但是师资配备却远远跟不上,导致学校教育质量降低。(3)理论知识与艺术设计相互脱离。高校艺术设计教学将专业课程划分为三类,分别是造型设计、专业设计、基础知识,而这三类彼此独立、自成体系,各课程间无法有机的融合为一个整体,并且专业老师之间也很少进行专业知识交流。通常是在校学习期间,学生将所有的理论知识在课堂上浅显的学习一遍以后,并没有专业的老师对各课程间进行串联,同学们就开始做毕业设计,至于毕业设计内容的合理性学校并不在意。

二、提升高校艺术教育教学质量的具体建议

(1)健全艺术设计教学体制,向市场化趋势靠拢。高校培养艺术设计人才就是为了适应市场需求,因此,高校艺术设计要以市场对人才需要动向有策略性的进行教学体制改革,使得艺术设计教育模式适应社会发展趋势。健全艺术设计教学体制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第一,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体制改革应以培养人才、学术研究、社会服务为核心;第二,以市场需要做好艺术研发工作,创新艺术设计,培养独特的艺术灵感,创造出社会需要的艺术作品。第三,在课堂教学内容设置上,要将课堂式教育向实践教育逐步过渡,这样有利于学生们更早的介入市场活动。(2)明确艺术设计教育培养人才的目标。明确的艺术设计教育培养人才目标是教育正确发展的前提,要将国家制定的教育方针作为总体发展目标,可以结合学校自身的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调整。应该将设计人才的综合素质培养作为教育的核心,艺术设计教育培养人才的渠道要不断拓宽,培养出的人才只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兼备才是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这是社会进步选择人才的方向。(3)艺术设计教育理念要走向国际化。随着经济全球化浪潮的袭来,我们在艺术设计教育理念要走向国际化,努力步入世界艺术设计的领先行列。若想实现这样伟大的目标,我国高校艺术设计教育教学应当不断强化设计的服务意识和人性化设计两方面:服务意识是指扩大服务范围,以可持续发展作为设计的基本理念,减少地球资源的浪费;人性化设计是指绿色设计,以服务意识为设计前提。

总之,在我国教育体制全面改革的推动下,艺术设计在高校中或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因此,我们要对艺术设计教育给予高度重视,要以长远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艺术设计教育,立足于目前设计教育教学,不断创新艺术教育教学思路,从而为高校艺术设计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帅.高职院校艺术设计教育教学刍议[J].网络导报·在线教育.2011,12(7):84~86

[2]郝建民.高职院校艺术设计教育教学之我见[J].时代报告(学术版).2011,5(4):44~46

心理教育教学设计篇10

关键词:空间怡心园;心育模式;特色创新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8454(2015)12-0077-03

随着现代社会信息化、网络化的快速发展,当代大学生对网络的依赖性越来越强,网络生活成为其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应准确把握社会发展趋势,以教育信息化建设为契机,依托网络创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依托世界大学城空间平台,在全院师生人人拥有空间,人人建设空间,人人使用空间的基础上,利用空间的高交互性、可动态拓展性等优势,构建起基于云计算的“空间怡心园”(http:///SpaceShow/index.aspx?uid=180563)网络心育模式,搭建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网络平台,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体制建设、队伍建设、课程教学建设、活动建设、咨询服务建设和心理危机干预等方面,真正对接了心理健康教育现代化的时代需求,创造出更大的心理健康教育价值。

一、构建网络化心理教育模式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1.大力开展网络化心理健康教育是顺应教育现代化时展、变革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必然选择

云计算作为一种基于互联网的超级计算模式,将人们带入了一个全新的信息化时代。它能有效将各种资源集中在一起形成巨大的资源中心,不仅极大地降低了高校信息化建设中巨大的硬件成本,也提高了资源共享水平和教育成效。[1]现代网络化的这种快速发展不仅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新的宣传途径,而且也给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出了紧迫的任务。2011年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教思政厅[2011]1号)强调,各高校应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平台建设,充分开发利用网上教育资源。这都要求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必须转变工作模式,尽快构建基于云计算的网络化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充分依托网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2.大力开展网络化心理健康教育是改革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充分发挥大学生主体性的客观需要

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单向的信息传输模式,抑制了受教育者的主体能动性发挥。基于云计算的网络化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中,教育者不再是简单地提供教育信息,而是要最大限度地为学生全方位“赋能”。教育者一方面可以主动采集学生的不同心理需求,另一方面可以依托网络的高交互性、便捷性、平等开放、可动态拓展性等特征,引导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建设过程中共建共享,更好的满足了其主动诉求、平等参与的进取心理,实现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中的主体地位的回归[2]。

3.大力开展网络化心理健康教育是整合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提升教育实效的可靠保证

新时代条件下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要不断创新教育形式,整合教育资源,形成教育合力,实现“以人为本的、互动对话式的网络心理教育”[3]。基于云计算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可以通过全员共建共享、资源持续更新、品牌特色创建、广泛链接等方法途径,不断优化教育资源,创新活动服务形式,丰富教育载体,使学生在多元互动交流的过程中达到知行并重的教育效果,有效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空间怡心园”――基于云计算的学院网络心育模式的建设

“空间怡心园”是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运用世界大学城云平台搭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新平台,是依托空间实现学院心理健康教育的网络化运行管理的新举措。“空间怡心园”通过理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充分发挥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系(院)心理健康教育站――班级、协会、朋辈等三级工作网络的功能,构建起教育、咨询、预防、干预一体化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机制,帮助学生及时疏导心理困扰、引导学生开发心理潜能、提升心理品质,有效服务学生健康成长成才。

1.建设思路

基于云计算构建的“空间怡心园”网络心育模式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效性为目标,以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为基础,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为保证,以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特色项目建设为突破口,顶层设计,持续建设。通过组建“空间怡心园”项目建设团队,采用“个人申报和学工处审核批准”相结合的项目负责制,全力构建网络心育模式,切实提升学院心理健康服务水平。

2.建设目标

(1)搭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新平台,依托空间实现学院心理健康教育的网络化运行管理。

(2)构建集教育、咨询、预防、干预一体化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机制,创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法,拓宽工作路径,增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效。

(3)搭建集约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学习支持系统,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学习资源、更广泛的学习空间和多样的对话机制,构建自助-互助-他助相结合的学习成长环境。

3.建设内容

“空间怡心园”由主园区、机构园区、特色园区、群组交流园区四个组块组成。主园区是学院心理健康教育的展示、宣传平台,包括对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机构体系、文件制度、专家队伍、心理知识宣传、心理活动指导、咨询服务、危机干预、课程教学等工作的介绍;机构园区则由各系(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站和大学生心理协会组成;主题特色园区由心灵有约、心灵盛宴、心理沙龙、成长训练营等涵括各种品牌特色心理健康教育服务的空间建设组成;群组交流区通过构建心理委员交流群、朋辈心理辅导员交流群,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自助互助体系。

4.建设进程

“空间怡心园”网络心育模式的建设共包括三个阶段:调研准备、开发建设和改进完善。

(1)调研准备阶段。本阶段主要是对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和问题展开调查,采集学生需求与建议,并在此基础上明确“空间怡心园”建设方案。

(2)开发建设阶段。通过组建专业化的项目团队对“空间怡心园”建设进行充分论证、精心策划,按照明确主题、制定方案、审批项目、规划建设、考核评价的步骤依次展开建设工作。

(3)改进完善阶段。对项目建设进行总结反思,形成相应的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

5.主要作用

基于云计算的“空间怡心园”网络心育模式的建设,改变了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成本高、受益面窄、实效性低等局限性,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与形式不断丰富,工作成效日趋显著。截至2014年12月30日,“空间怡心园”共建成主园区1个,机构园区5个,主题特色园区4个,群组交流区2个,创办栏目102个,上传文章10233篇,吸纳学生好友9909人,吸引学生来访留言5778条,从心理咨询服务、品牌活动参与、心理专业知识宣传、心理危机干预和课程教学等方面为学生提供专业服务。

三、“空间怡心园”――基于云计算的学院网络心育模式的特色与创新

1.创新了工作平台,实现了心理健康教育线上线下“双路径”服务育人

“空间怡心园”极大地便利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通过网络灵活开展心理健康服务工作,将线上和线下心理健康教育结合。通过主动浏览学生空间,掌握学生的基本学习、情绪等信息动态,全面筛查危机信息,线上线下双路径及时进行心理疏导,为大学生建立起一个全面的强大的心理支持系统,有效地对大学生的发展给予心理支持,有效防止重大心理危机事故,确保和谐校园建设[4]。

2.理顺了工作机制,完善了“学校有督导、中心有专家、系院有专干、学生有朋辈”的“四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

“空间怡心园”的建设,通过机构园区、群组交流区等多个园区的建设,进一步理顺了工作机制,完善了“学校有督导、中心有专家、系院有专员、学生有朋辈”的“四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空间怡心园”通过广泛链接学院心理健康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心理健康教育与服务中心专兼职教师、各系(院)心理辅导员的个人空间,建成“朋辈交流区”等交流群,使督导、专家、专干、朋辈等四只队伍在“空间怡心园”的建设中各施其责,通力合作,确保了“空间怡心园”的有序良性运行。

3.拓展了工作载体,开展了教育、咨询、活动、干预相结合的“四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内容

“空间怡心园”立足学生实际需要,构建了集心理知识普及教育、日常咨询辅导服务、活动组织引导、心理危机干预等多种教育内容为一体的网络心育模式,既为学生提供了集约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学习支持系统,又提供了便利的自我教育和自我展示平台,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实现了学生自助-互助-他助的多赢格局。

4.更新了工作理念,倡导以人为本、阳光心育全面提升心育成效

“空间怡心园”坚持积极心理学导向,树立全面发展的人文理念,使得网络心育不再是仅仅局限于障碍性学生心理知识的获得或心理保健技能的提升,而是关注每个学生的完满、和谐发展,使之成为情感丰富、情操高尚、生活幸福的人[5]。空间怡心园在实际运行中,充分尊重学生自我教育的主体作用,坚持共建共享,构建起海量优质的、动态生成的“货源、导购、自选”等超市特点的教育平台,让学生通过“自助-他助-互助”等多种教育形式和“问题情境-民主协商-会话引导-意义建构”的学习模式接受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达到自我完善与发展。

参考文献:

[1]曹泰峰,李端明.云计算在高校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研究[J].现代情报,2010(8):167-170.

[2]田益民.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综述[J].南方论刊,2007(12):65-67.

[3]崔景贵.网络心理教育范式的构建策略[J].中国教育学刊,2006(7):4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