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农业致富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4:17:41

乡村农业致富篇1

有机农产品市场前景广阔

有机农产品是根据有机农业原则和有机农产品生产方式及标准生产、加工出来的并通过有机食品认证机构认证的农产品。有机农业的原则是在农业能量的封闭循环状态下生产,全部过程都利用农业资源而不是利用农业以外的能源(化肥、农药、生产调节剂和添加剂等)影响和改变农业的能量循环。有机农业生产方式是利用动物、植物、微生物和土壤4种生产因素的有效循环,不打破生物循环链的生产方式。

食品安全分为卫生安全和营养安全两个层面。与普通农产品相比,有机农产品的营养成分并无太大差异,二者区别主要体现在卫生安全方面。由于生产加工过程中禁止使用农药、化肥、激素等人工合成物质,并且不允许使用基因工程技术,有机农产品对于人体的健康安全指数就相对高些。其次,有机农产品需要无污染无农药残留的土壤条件,而土地从生产其他农产品到生产有机农产品需要2~3年的转换期,在生产周期上有机农产品要长于普通农产品。最后,有机农产品实行定地块、定产量的量化管理模式,而其他农产品不强制采用。总体来说,有机农产品具有无污染、无公害、生产周期长、全程控制等特点。

中国有机农业起步较晚,始于90年代初期,前期主要为了有机农产品出口贸易的需要。由“中欧世贸项目”联合“中绿华夏有机食品认证中心(CoFCC)”共同的《中国的有机农业:现状与挑战》报告显示:1999年之前,中国百姓几乎很难吃到有机食品,因为我国生产的有机食品几乎尽数出口到日本、欧盟及北美等地。过去十年,中国有机农业发展迅速。数据显示,2006年中国获得有机认证的农业面积居世界第二位,并且截至2006年,国内有机食品市场的销售额累计达56亿元,是当时出口额的2倍,2010年这一数字超过了百亿元。

国际有机消费市场持续快速增长为中国有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近年来全球有机农产品消费需求持续增长,美国是有机农产品最主要的消费国。2006年美国有机农产品市场销售额达177亿美元,但是发达国家有机农业生产增幅趋缓,中国有机农产品出口未来几年将保持高速增长的趋势。

中国国内有机消费市场发展迅速,增长潜力巨大,未来几年将进入快速增长时期。中国将会成为继美国、欧盟和日本之后的第四大有机农产品消费国。预计未来10年,中国有机农产品销售将达到农产品消费总量的1%-3%,有机农产品出口有望达到10亿―37亿美元。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传统农业基础好,又有生态农业、生态建设的基础,发展有机农业具有较低的成本优势和丰富的资源优势,面对需求快速增长的国际以及国内消费市场,中国有机农业发展前景光明。

有机农产品带动

高端特色农业

高端特色农业是指以提高农业效益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为主要目标,凭借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业资源优势和独特的农产品加工技术手段,开发出具有高科技含量,能够满足高档化消费,可以获得高效益回报,在高端市场销售的产品份额较大,位于农业价值链顶层的优质、生态、绿色、安全农业。在高端特色农业领域,有机农业首当其冲。

随着人们的环境和食品安全意识不断增强,政府对有机农业日益重视。发展有机农业有利于保护和改善农村与农业生态环境,有效利用资源,提高食品质量和安全水平,保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已经成为社会的共识。消费者健康和环保意识的增强促进了有机农业生产和有机农产品消费。我国地域条件复杂,在我国开展有机农业需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发展当地优势农业项目,这对于提高农业效益,促进农民致富具有重要意义。

高端特色农产品的销售目标是大城市和国际市场的高层次人群、高消费人群,而不是普通老百姓。加之有机农业生产周期长、生产数量少、生产管理成本较高,产品价格也必然定位高端。在有机农产品推广、营销渠道方面,也同样走高端路线,通过有机农产品超市、有机农产品专卖店、互联网或电话销售、团购、酒店等直销渠道,面向国内外企业和中高产阶级,从而形成一批具有稳定消费能力的高端消费客户。

品牌化有机农业

打造大产业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就是品牌的力量。有机农产品走品牌化路线,能增加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信任度,建立长久的品牌信赖和消费习惯。分散式、小规模的有机农业只能在小范围内“小打小闹”,要想发展成为全国乃至全世界知名品牌,就需要雄厚的实力和高端定位。“公司+农户”是目前中国有机生产组织模式的主要形式。由一个贸易公司,特别是兼有加工与贸易双重职能的公司于小农户集体签订有机生产合同,负责以一定的价格收购产品,并负责指导和监督小农户集体的生产,直至采取由公司统一供应所有农用物资,派公司人员常驻生产基地进行管理等措施。大型有机农产品企业在这些环节中可以充分发挥指导、管理作用,使各方资源得到有效配置。

对于一些中小型企业,除了建设自己的品牌,还可以做知名品牌的外联基地,即为他们贴牌生产。比如,中粮集团的番茄酱一直是其出口的优势产品,它在新疆的屯河有自己的生产基地,但还供不应求,中粮就在巴彦淖尔的乌拉特前旗找自己的生产基地,同时在哈业胡同镇也放下了自己的订单。而以上种种,都需要相关企业的统一、科学化管理运作。当企业走进农村,把分散的土地资源进行重新整合,各自为营的分散式经营自然瓦解;当企业在地方农村投资有机农业,带来技术、资金,为当地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农民荒”自然不复存在;当有机农业达到产业化水平,“菜贱伤农”只是一个传说。

负面“问题”下

有机农产品的市场机遇

当前有机农产品面临造假问题,有机农产品生产或加工企业通过与某些认证机构“合作”,仅花2-3万元就可以获得有机农产品的资格认证。这种高于普通农产品几十倍价格的假冒有机农产品,只是一个华丽标签下的谎言。

激发政府、企业的创新力和执行力。“有机食品造假事件”引起消费者对有机农产品的质疑和否定,透过有机食品造假,我们看到市场无序的一面,看到政府机构监管不完善的一面以及相关法律不健全等等。但纵观所有行业,几乎在发展初级阶段都是问题频发的时期。国内有机农业出现的问题能激发我们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面对新问题的执行能力以及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能力。对待犯过错的有机农业,我们不能因噎废食,不能“一棍子打死”,而是从解决问题的积极角度出发,重新审视这个行业。如果一个问题能规范一个行业,那不得不说,这个问题还是有价值的。“万事开头难”,正是有机农业初级阶段的不规范、不完善等问题的出现,才有了促进有机农业更加健康有序发展下去的机会。

目前,国家已经颁布“十二五”期间加快肉类蔬菜流通追溯体系建设指导意见。通过打造全过程追溯体系,与农业部门密切协作,加强生产与流通两个环节追溯工作衔接,确保标准统一、信息互通共享,实现“从田间到餐桌”全过程可追溯,生产、加工全过程的公开透明对于有机农产品日后的健康发展,意味着其得到了政府力量的支持。

多数发达国家为了鼓励有机农业制定对本国有机农业的补贴政策,对获得认证的生产、加工企业等给予补贴,对有机农业的科研、咨询机构每年都提供相当数额的资金支持。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各级政府对开发有机农业还缺乏明确的资金扶持。有机农业的环境和社会效益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这同样也是中国有机农业潜在升值之处。

乡村农业致富篇2

一、指导思想

开展“两示范一带动”活动,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这一主题,以党员现代远程教育为手段,以《xxx党建信息》为载体,开展技术培训,通过培育和创建科技致富示范基地和农村党员科技致富示范户,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支部和广大党员在发展农村经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带动农民调整产业结构,推进科教兴农和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全乡农村致富奔小康步伐。

二、目标任务

“两示范一带动”活动,旨在通过建立完备的电教网络体系,提升党员的科技致富能力,通过发挥基层党支部和党员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发挥示范基地的引导作用和党员致富带动作用,在全乡树立一批符合本地实际、主导产业明显、辐射作用强、经济效益好的农村基层党支部科技致富示范基地和科技素质好、发展经济本领强、带头致富并带领群众致富的农村党员科技致富示范户,推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第一步,从20*年4月开始,首先在全乡开展“两示范一带动”活动,使村村达到“六个一”的要求,即:建立—个科技致富示范基地,培养一支党员致富骨干力量,配备一支信息技术服务队伍,树立一批科技致富示范户,总结一套农村致富好经验,形成—个有发展前途的主导产业。其次要通过示范引导,在全乡范围内开展这一活动,年内初步建成农村基层党支部科技致富示范基地5个,党员科技致富示范户20户,形成较强的辐射带动效应。

第二步,以科技致富示范基地和党员科技致富示范户为样板,经过三年的努力,全乡逐步建成10个农村基层党支部科技致富示范基地,达到电教设施配套化,党员队伍年轻化,阵地建设规范化,组织活动正常化,农业产业专业化的要求,同时建成农村党员科技致富示范户20个,培训30名农村党员,使人人掌握两门以上实用技术,并且带头致富。

第三步,在此基础上,树立典型,总结经验,全乡所有村级党支部都建立起自己的示范基地和示范户,并创建规模大、效益好、带动功能强的示范基地3个、示范户20个,示范、引导、带动全乡农业结构的合理调整,实现农民增收,加快建设陕西经济强县的步伐。

三、示范基地和示范户的条件

(—)科技致富示范基地条件:

1、示范基地所在村党支部领导班子坚强有力,思想认识明确,发展经济的思路清晰,为群众谋福利的宗旨意识较强,在群众中有一定的凝聚力和号召力。

2、示范基地所在地党支部制定了主导产业发展规划,抓基地建设措施得力,效果明显。示范基地有一定规模,主导产业明确并有一定的前瞻性,能辐射、影响、带动本地群众走上科技致富之路。

3、示范基地的农户能够熟练掌握主导产业的先进适用技术,使基地真正成为应用现代农业技术的示范基地、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农产品的优质品率达到65%以上,主导产业在当地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通过示范带动,给发展这一产业的农民带来的人均纯收入占到当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0%以上;带来的经济效益占本乡、村农业总产值的比例明显上升,是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和主导产业。

4、在示范基地主导产业的带动和影响下,依靠示范项目开展种、养业的农民家庭人均纯收人增长速度,明显高于该地区的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速度。同时能够广泛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推动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

(二)党员科技致富示范户的条件:

l、带头贯彻执行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严格按规定要求自己,立场坚定,顾全大局,自觉履行党员义务。

2、能认真学习现代科技知识,熟练掌握两至三门实用技术,有一个好的家庭致富奔小康发展计划,在学科技,用科技方面成绩突出。

3、按照产业布局,积极发展种植业或养殖业,且有一定规模,经济效益好,在本村起到了示范作用。

4、能经常联系、帮助至少3户生活尚不富裕的群众,确定具体的帮扶项目和措施,通过提供信息、技术指导等服务,使其在1—2年内脱贫致富,经济收入达到本地中上水平。

5、遵纪守法,联系群众,作风正派,带头抵制歪风邪气,在群众中有较高威信。

四、实施办法

1、广泛宣传,提高认识,增强参与意识。各乡镇要采取召开干部、党员、群众大会,专家报告会,组织外出参观,广播、电视、板报、简报、标语宣传等方式,结合学习贯彻落实十六大及省市、县党代会精神,使各级党支部和党员群众充分认识开展“两示范一带动”活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让群众明白“两示范一带动”活动对于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农村经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观实意义,争取做到使这项活动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统—思想,提高认识,增强广大党员和群众参与这次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认真调查,周密部署,分批组织实施。各乡镇党委抽调专人组成调查组,深入各村开展认真细致的产业摸底工作,对十个特色产业第一村和其他有一定产业基础的村重点调查,根据各村的资源,经济结构、产业化发展状况和党员队伍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科技文化素质、发挥作用情况等,在广泛听取广大党员群众意见建议的基础上,确定各村的主导产业,制定开展“两示范一带动”活动的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精心安排部署,在全乡492个村级党支部分批组织实施。10个特色产业第一村要作为首批实施对象,从今年上半年开始实施;第二批选定40个村,从今年下半年开始;第三批50个村,由乡镇党委负责逐步实施。在此基础上,推动“两示范一带动”活动的深入开展。

3、因村制宜,分类指导,分步健全电教网络。按照这一活动的实施步骤和工作需要,分三步抓好党员电教阵地建设,第一步,要把首批实施“两示范一带动”活动的10个特色产业第一村,建成高标准的党员电化教育培训基地,做到“六有”:有党员电教工作机构,有专兼职播放员,有播放收看教室、桌椅,有播放收看设备(vcd影碟机、彩色电视机、机柜等),有播放收看制度、计划和“三簿一册”(播放登记簿、讨论记录薄、信息反馈簿、点名册),有电教片库;第二步,对由县上重点包抓的50个村,要认真摸底,逐步规范,对于经济基础较好的村,由村上自己解决电教设施问题,其他村由县、乡、村共同筹资解决;第三步,对由乡镇党委负责实施“两示范一带动”活动的村,由乡镇统筹安排,妥善解决“两机一室”问题,县上予以协助。在电教网络建设中,有条件的村还要在党小组建立电教播放点,建立党员家庭播放户,也可创造条件配备电脑等设施,开展网上教育,在全乡建立健全乡、乡、村三级电化教育网络体系,为开展党员科技培训奠定基础。

4、加大培训力度,不断提高农村基层干部和党员的科技素质和致富能力。要认真落实县委《关于建立基层干部经常受教育、群众长期得实惠长效机制的实施意见》,依托县、乡党校,分级负责和抓好农村基层干部、党员的培训和教育。培训中既要突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十六大精神等政治理论方面的内容,又要重视抓好现代农业、实用技术和市场经济知识的培训,要从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的需要出发,本着“需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注意改进培训方式。在抓好县、乡党校集中培训的基础上,采取外出考察、到田间地头实地培训、邀请专家教授、农技人员和示范村的“土专家”、“田秀才”、“科技能人”传经送宝,鼓励基层干部、党员上农函大、农广校,提高农村基层于部和党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带领群众发展经济的本领。

5、培育典型,示范带动,促进活动深入开展。“两示范一带动”活动的关键在于示范带动。首先要在全乡10个特色产业第一村按照条件和要求建立高标准的科技致富示范基地和党员科技致富示范户,在此基础上,按照“六个一”的目标要求统一规范,对于达到要求的示范基地和示范村,由县上组织举行隆重的挂牌仪式,为全乡农村基层党支部和党员群众树立学习样板。其次,要组织其他村的党员群众学习取经,培养和树立一批自己的先进典型,抓点带面,促进整个活动的深入开展。三是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对先进典型的宣传报道力度,努力形成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发挥典型示范作用。

五、保障措施

l、落实责任,形成齐抓共管的联动机制。开展“两示范一带动”活动是科技兴农,强县富民的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农业、水利、林业、信用联社、农发办及其它相关部门和各乡镇共同努力。组织部负责组织实施,检查考核和党员电化教育阵地建设,农业局、水利局、林业局,农发办等部门主要负责技术、信息服务工作,并从项目、资金方面予以扶持,信用联社要重点向这些村的农户发放小额扶贫贷款,各乡镇负责党员群众的教育培训工作和“两示范一带动”活动的具体实施,从而形成相关部门和乡镇职责明确,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和联动机制。

2、建立信息技术服务体系,为“两示范一带动”活动提供技术支持。县上要聘请10至20名专家教授担任特色经济技术顾问,成立由农、林、水、供销社等部门的技术人员组成的信息技术指导工作组,负责主导产业的技术指导和培训工作,定期向村上提供农情信息技术服务,农技中心、畜牧站、林业站要肩负起“两示范一带动”活动技术服务的直接责任。组织部要根据主导产业,定期为每个村配发相关的音像资料,各乡镇党委要指导各村组织驻村技术员、村干部、党员及科技能人组成技术服务队,开展信息技术服务工作。

3、建章立制,加强工作指导。为了促进这项工作深入开展,必须建立四项工作制度,加强工作指导。一是建立领导联系点制度,乡镇党委和涉农部门领导干部每人联系一个实施“两示范一带动”活动的村作为重点项目联系点,加强工作指导。二是建立科技人员联系科技致富示范基地制度。农口的科技人员,要采取定期技术指导,驻村蹲点等办法,每人联系一个科技致富示范基地,负责这一活动的技术指导工作。三是建立乡镇干部联村包户制度,乡镇机关于部每5人一组,联系一个村,每人包抓一个党员科技致富示范户,搞好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协调服务工作。四是建立部机关组室联乡包村制度,组织部机关每个组室联系一个乡镇,并包抓一个村,指导开展“两示范一带动”活动,要把所包的村创建成“两示范一带动”活动示范村。

4、实行目标化管理,加强工作考核,建立激励机制。对“两示范—带动”活动的目标任务要进行细化分解,实行目标化管理,量化考核,落实到人,县上对活动的开展情况要定期检查,并纳入党建目标责任制一并考核、奖惩,每年拟命名表彰科技致富示范基地10个,党员科技致富示范户100个。各基层党支部要详细掌握进展情况,定期分析存在问题,总结推广好的经验和做法,确保活动顺利开展。凡此项工作进展不力的,取消该单位党建工作各类先进评选资格。

六、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l、与时俱进,不断开拓“两示范一带动”活动的工作机制。“两示范一带动”活动,是前几年开展的“抓、促、学、奔”活动和“党员形象工程”的深化,是把农村基层党支部建设成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的有效载体,也是发挥农村党员作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帮助农民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形式。要注意发挥各级党支部的主观能动性,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注意总结和借鉴以往开展的各类党建主题活动的成功经验,统筹安排,搞好衔接,不断创新。要在培养党员科技致富示范户的同时,把靠特色产业致富的群众培养成党员。一方面,在实施“两示范一带动”活动的村,组织广大党员带头发展主导产业,带头搞试点示范,为群众树样板,把党员逐步培养成党员科技致富示范户,成为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另一方面,把那些靠科技致富的群众、“土专家”、“田秀才”、科技能人通过重点培养,按照程序吸收入党。

2、建立县、乡(镇)、村级创建工作档案。每年拟创建的示范基地和示范户,要认真填写《农村基层党支部科技致富示范基地登记表》、《农村党员科技致富示范户登记表》,并报县委组织部,今年各乡镇拟创建的示范基地和示范户,其登记表于4月25日前报县委组织部。

乡村农业致富篇3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精神为指导,紧紧围绕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这一中心,切实增强农村党员干部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充分发挥农村党员干部先进性,为加快推进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提供坚强的人才技术保证。

二、目标要求

通过开展此项活动,使一批具有致富能力的农村党员干部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带头创业、指导和带动群众发展产业,为农村党员干部创富带富搭建平台并带领广大农民群众共同致富。

三、活动内容

(一)建立健全农村党员干部“创富带富”人才库

要按照文化素质较高、懂经营、善管理的标准,在全乡农村党员中有重点的确定一批创业带富能人。并根据各人所长,建立健全农村“创富带富”党员干部人才库,为更好地开展此项活动做好人才储备工作。

(二)建立“创富带富”激励机制

通过调查摸底,对全乡“创富带富”党员干部的行业进行分类,并根据创业带富带富能力的大小和实际带动情况,在项目和政策上给予适当倾斜,在资金和技术上给予帮扶,提高“创富带富”党员干部创业的成功机率,使其成为农村致富的示范典型。

(三)建立创业帮扶制度

每名“创富带富”党员干部要联系2至3户农民群众,帮助他们转变观念,提供致富创业信息,找准创业门路,掌握致富技能,通过以点带面,影响和扩大“创富带富”的效果。

(四)建立党员带富示范机制

通过开展活动,要树立一批“创富带富”党员典型。定期组织创业带富党员现身说法,介绍创业经历和成功经验,在农民群众中形成要致富的强烈意愿,树立敢闯、敢创、实创、优创的观念。在时机成熟的情况下,尝试建立党员创业带富示范基地,组织群众参观学习,让他们从中受到启发,促进创业。

四、活动步骤

(一)准备阶段(2013年6月下旬)

各村成立以村支书为组长的活动领导小组,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活动方案和工作措施。通过调查摸底,客观实际地确定创业带富能人和需要帮带的党员,并建立健全带富能人数据库。同时组织召开由农村党员创业带富能人参加的活动动员会,明确工作职责,强化党员服务意识,激发创业带富的热情。

(二)实施阶段(2013年6月下旬至11月下旬)

各村要根据本村创业带富能人从事行业情况进行分类组合,成立或整合相应的经济合作组织,并结合结对帮扶工作,带动部分贫困党员进行创业,。通过开展“致富路上我们同行”等活动,增强带富能人的服务意识,激发党员干部的创业激情情,在全乡掀起创业带富的高潮。

(三)总结阶段(2013年12月下旬)

要适时对活动的开展情况进行阶段总结,对活动中涌现出来的带头创业、带动群众致富的各类先进典型,要及时进行总结、上报。乡里将召开经验交流会,对活动中涌现出的好的经验做法进行广泛交流,对活动中的先进个人、先进集体、先进经济组织等进行表彰和奖励,为保持活动开展的长效性做好铺垫。

五、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提高认识

乡里成立农村党员干部”创富带富”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乡党政办。各村两委要提高对开展“创富带富”重要意义的认识,各村党支部书记是第一责任人,要亲自抓、抓具体。通过宣传、发动,把开展“创富带富”作为“富民、强村、促发展”的主要途径,切实加强领导,精心组织,促使“创富带富”真正取得实效。

(二)明确责任,强化服务

各村两委要主动搞好信息、技术等方面的服务工作,协同相关部门,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良好氛围。同时要充分借助外出流动党员和农村现代远程教育信息网络的作用,准确、快捷、有效地为农村党员创业带富工作提供信息服务。积极协调相关涉农部门,把服务延伸到生产经营的每一个环节,为经营发展和效益增收搭建服务平台。

(三)培育典型,整体推进

在活动中,要善于总结,注重培养、树立典型。根据实际情况,在全乡树立创业带富的典型,及时在相关媒体对他们的先进事例进行报道,并以经验汇报会等形式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努力营造浓厚的创业氛围,为全乡广大党员树立创业致富的信心和决心。

乡村农业致富篇4

一、以加强网络建设夯实创建党员电化教育科技示范县(市、区)、乡、村活动基础

深入开展党员电教科技示范县乡村活动,最重要的前提和基础是建立健全电教网络基础。缺少了延伸到基层的电教网点,创建党员电化教育科技示范县(市、区)、乡、村活动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有效载体和基础。我们一直把电教网络建设,作为党员电教科技示范县乡村活动的重要环节,常抓不懈,确保落实。目前,在全市1889个行政村中,村级电教网点1852个,占总数的98%。其中,双城市、宾县、延寿县、巴彦县、**县、尚志市及各区村级电教网点均达100%,五常市、呼兰县、阿城市、宾县、依兰县都在90%以上。健全的电教网络,为创建党员电化教育科技示范县(市、区)、乡、村活动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是提高认识,纳入全局。为了使全市电教网点建设登上新台阶,我们召开了全市各区、县(市)委组织部电教干部会议,对全市电教网络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标准。并与党建处室加强联系,在“奔小康先进村”、“红旗村”和标准化村党支部评比时,进一步强化了电教网点建设所占分值的比例。从而,使基层增强了责任感。各区县市委组织部都把电教网点建设放在突出位置,加大工作力度。**县在**年以前村级电教网点不到5%,**县委组织部把健全村级电教网络作为提高农民党员致富奔小康本领的实际步骤,采取了超常规的措施,共召开现场推进会6次,工作协调会13次,定期经常性检查,四年内在全县138个行政村建立了村级电教网点,覆盖率达到了100%。达到“四有”标准的网点占总数的80%以上,基本满足了全县农民党员和群众收看电教片的需要。双城市把电教网络建设的内容、具体任务进行分解,纳入包村领导和村党支部书记的目标管理责任制,完成情况作为干部年度考核和党员评议的一项重要内容。巴彦县在各乡镇财力紧张情况下,加大电教网点建设力度,全县337个行政村,村村有播放室,形成了县、乡、村三级电教网络,为开展创建党员电化教育科技示范县(市、区)、乡、村活动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二是找准结合点,形成互动。我们在推进电教网络建设过程中,深切感到创建党员电化教育科技示范县(市、区)、乡、村活动为电教网络建设注入了活力和生机。广大农村党员群众特别关心脱贫致富这个主题,在观看党教片时,他们更多的愿望是通过电教渠道提高致富本领,迅速走向富裕。而创建党员电化教育科技示范县(市、区)、乡、村活动正好满足了农村党员群众的需要,因此创建党员电化教育科技示范县(市、区)、乡、村活动在基层开展以来,就受到广大党员,特别是农村党员群众的热烈欢迎,同时也使得电教网络建设进展的非常顺利。延寿县电教办根据农民的需要,购置了涉及水稻、烤烟、瓜菜、食用菌、果树、禽畜饲养等多种产业、专业技术性较强实用科技资料光碟下发到基层电教网点,受到农民的欢迎。青川乡果树专业户宋登一需要延寿桃栽培的电教片,他们立即搜集,加班加点连夜赶制,第二天就将复制的电教片送到农户手中。在电教片播放工作中,仅今年上半年,延寿县各基层电教站点集中固定播放和入屯巡回播放场次超过千场,收视面4万人次以上。**县以村为单位,每年至少收看24次,党员参与率达95%以上,收看范围已扩展到积极分子、优秀回乡青年、后备干部和典型示范大户。可以说,创建党员电化教育科技示范县(市、区)、乡、村活动已经深入到每名党员的生活之中。

三是适应形势,超前运作。目前,电教网络建设正处于设备更新的转换时期,过去长期使用的录放设备大部分开始老化,故障频出。而各县(市)的有线电视方兴未艾,VCD影碟机已经成为播放设备的主流。如何适应电教设备更新的新形势,成为了当前健全电教网络建设的重要任务。我们要求各基层党委适应新形势,发挥有线电视、VCD的作用,服务于创建党员电化教育科技示范县(市、区)、乡、村活动。尚志市委组织部及时把电化教育播放由网络化向有线化过渡。全市22个乡镇100%实现了有线覆盖,行政村75%实现了有线电视覆盖。利用有线电视大搞科普知识教育,播放种养两大系列70余项新技术的科技片。苇河镇长青村农民党员罗凤成种植水稻120亩,通过学习水稻高产技术,实施新的种植与管理模式后,连年获得大丰收,产量比原来增产20%以上。乌吉密乡九北村农民党员养牛专业户孟兆全,学习科技养牛后,采用短期育肥、实施圈养的方法,经济效益比以前提高40%以上。珍珠山乡在全乡广泛普及木耳栽培技术,收到了很好经济效益。全乡专业生产再上规模,木耳和猴头蘑菇由98年产量50万袋,猛增到500万袋,使农民人均增收1104元。

二、以强化制片工作拓宽创建党员电化教育科技示范县(市、区)、乡、村活动片源建设渠道

深入开展创建党员电化教育科技示范县(市、区)、乡、村活动,关键是有内容丰富、数量充足的片源。如果缺少了片源,创建党员电化教育科技示范县(市、区)、乡、村活动就成为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我们紧紧抓住建立片源片库这一环节,多方面丰富片源,源源不断地为创建党员电化教育科技示范县(市、区)、乡、村活动提供播放内容。

一是明确创建党员电化教育科技示范县(市、区)、乡、村活动片源主渠道。省委组织部下发的《黑龙江党员电教》农村版,每期都有科技致富的片子。我们要求各基层认真组织广大党员群众收看,提高农民的致富本领。如依兰县共播放《黑龙江党员电教》1200余场次,党员收看率90%以上,并有近4万人次的积极分子、专业户和普通群众收看了《黑龙江党员电教》农村版科技致富栏目。他们还组织开展“百户农户、百屋大棚、百万元收入”的活动,有力地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和党的建设。尚志市新光乡三胜村党员吕高义从电教片中学到了棚室蔬菜的管理技术,连续几年带头发展棚菜成为全村的富裕户。新华村党员刘光宝从电教片中学到了黄牛改良技术,通过自己刻苦钻研,成为远近闻名的黄牛科技改良员。延寿县平安乡养鹅大户李士良收看《黑龙江党员电教》后,得到很大启发,及时改进了饲养技术,自去年以来,他的养殖业规模不断扩大,经济效益不断增加,现已发展成为年产值近百万元,能够带动一方经济发展的龙头企业,产品销往全省和吉林等地。**县会发镇收看了有关山东汪疃的电教片,率先在全县建立了产业示范区,起到了排头兵的作用。宝兴乡石家村党支部在收看《来自亿元村的报告》之后,给全村人带来了一次思想上的大震动,他们痛定思痛,结合自身实际,发展富硒稻米生产,经过四年多的摸索实践,不但使一个负债村变成了拥有固定资产80多万元的龙头村,而且使富硒米生产在全县范围铺开,使**县被国家授予“富硒大米之乡”的荣誉称号。直接创经济效益400余万元。

二是拓展创建党员电化教育科技示范县(市、区)、乡、村活动片源范围。我们根据基层党组织的不同需求,一方面积极从省委组织部党员电教处购片,另一方面也注重提高自身的制片能力,拍摄了一些乡土气息浓郁、农民受用的电教片。目前,我们已经拥有不同内容的电教片百余种。为了促进各基层创建党员电化教育科技示范县(市、区)、乡、村活动的深入开展,我们还重点拍摄了一批献身农业第一线的先进科技人物。如反映延寿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白桂俊的《黑土骄子》。这部专题片展示了白桂俊为延寿县农业增产丰收的23年奋斗历程,使一个农业小县一举变成了产粮跨过4.5亿斤,向国家交商品粮3.54万吨的农业大县。还拍摄了《播散富裕的种子》专题片,介绍了道里区农林水利局副局长李桂玲大学毕业以后扎根农业第一线的事迹。李桂玲的“疏旺补淡”项目,使每亩大棚纯收入由过去的最高1万元,提高到平均纯收入1.5万元,最高达1.7万元。夏菜生产上相当于增加了一个季节,使农民的收入翻了一倍。她用科学知识辅导农民走上富裕道路的作法受到农民的欢迎,被评为“区十佳公仆”。专题片《山沟里的希望》报道了宾县平坊乡南华村党支部依托当地优势发展特色经济,增加集体收入,还清了21万元外债,农民收入由过去的人均800元,提高到近二千元。我们组织各县委组织部,根据党员群众的需求,收看科技电教片和科普知识片,如《长毛兔的饲养和管理》、《平衡施肥助农增收》等节目。广大农户非常感兴趣,不少农民将教材带回家认真观看,反复琢磨。延寿县安山乡兴山村农户王玉林受到启发,筹措资金准备饲养长毛兔,不久就成为家庭副业生产的一个主要项目。《育林养蛙大王—彭海峰》介绍了共产党员彭海峰包荒山、养林蛙,开发立体农业的事迹。还有反映养殖大王赵明山的专题片《蜂王情》,播放后都收到较好的效果。延寿县拍摄的《走广阔的棚菜经济发展之路》《“巾帼”土专家》等十几部介绍棚菜生产技术的专题片,有效地推动了全县瓜菜种植业技术的推广和交流。直接创经济效益100多万元。**县结合水稻强县建设拍摄《富硒情结》《富硒战略领路人》,结合木器名城建设拍摄《木缘》,结合银鲫基地建设拍摄《**银鲫游四方》,结合林蛙生产拍摄了《蛙声阵阵》《中国林蛙养殖技术》,在全县播放后,有力地推动了全县蛙农养殖业林蛙的积极性,纷纷要求重播和购买光碟的蛙农络绎不绝。巴彦县在每年的“农民科技节”期间,结合自身实际,开展了“看一部科教片,掌握一项新技术,找一个致富门路”活动。还拍摄复制了近百条致富信息,制成了《小康之路》系列片。利用身边的致富典型引路子,教法子,摄制了《党员致富访谈录》,起到了典型示范的带动作用。正象农民群众总结的那样:党教片就是好,学了,看了,应用了,有了困难它帮助,脱贫致富不可少。

三是实施创建党员电化教育科技示范县(市、区)、乡、村活动片源规范化建设。随着电教片数量和种类的增多,给电教片的管理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为此,我们实施了创建党员电化教育科技示范县(市、区)、乡、村活动片源规范化建设,我们组织人员把电教片进行分类编号,印制电教片目录、制定了电教片管理办法,使片库建设形成了制度化、规范化。我们根据农村基层党组织开展活动的时间、内容等情况,帮助他们选择内容合适的电教片,为他们提供有效的服务。各区、县(市)委组织部电教办积极利用全市电教片库,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尚志市委组织部电教办通过党员电教片的播放,提高了党员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本领。如十七里村党支部书记董作智三到大连,为全村农民带回了1500亩的山芝麻种植合同,全村农民增加收入120万元。永恒村十四家屯党员许文平通过学习研究一年种三茬作物,创造了每亩效益7000余元的收入,并带动全村进行科学种植,使这个人均不足1亩地的小屯人均收入达到4200元。合心村党支部书记徐敬迎带领全村人实施山顶栽树、山腰栽果、山脚种烟、山川种稻的立体开发模式,使贫困村成为粮丰果香畜肥林旺的富裕村。木兰县电教办充分利用电教片库为县委中心工作服务,电教片《北国旅游奇观鸡冠山》《风景这边独好》得到省旅游局领导的重视,决定对木兰旅游资源进行开发。他们还利用片库中的原来素材,重新编辑制作了有关烤烟的专题片,组织农民收看,宣传种植烤烟的益处和技术。还请取得收益的农户进行巡回说体会、谈经验、讲效益。去年全县烤烟生产创产值200万元,实现税收55万元。今年全县烤烟面积发展到4300亩,成为强县富民的绿色产业。

三、以典型示范引路扩大创建党员电化教育科技示范县(市、区)、乡、村活动影响

为了有利于创建党员电化教育科技示范县(市、区)、乡、村活动的分类指导,提高典型的示范水准,我们确立了县(市)、乡、村三级示范典型,使各个层次都学有目标、赶有方向,大大增强了典型示范的作用。

我们先后在双城市、依兰县、宾县、木兰县召开了创建党员电化教育科技示范县(市、区)、乡、村活动现场会。今年,继续抓实了党员电教科技示范区、县(市)、乡、村创建活动,在巩固原有工作的基础上,适时总结经验,加强指导力度,基本做到了全市范围内县(市)有规划,有典型,乡(镇)有基地,有实体。我们认真总结了这些典型的好经验、好作法,归纳为“领导重视,上下联动,步骤严密,落实到位”等要点,在全市各基层党委中推广。双城市委组织部,下发了《关于在农民党员中开展“学科技、奔小康”电教活动的通知》,明确了以观看电教片为主要培训手段,要求各部门配合开展创建党员电化教育科技示范县(市、区)、乡、村活动,帮助农民党员落实示范项目,并请技术人员对生产过程进行指导。同时,结合全市的地域条件、资源状况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确定了71项涉及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等各领域的科教片作为基本教材,各乡镇选取10项适合本地特点的科技项目予以培训和推广。以发展专业村、屯、街、户为主攻方向,开展集中播放培训。各有关部门组织科技人员围绕这些科教片做好具体深入讲解、示范和应用服务,帮助农民解决推广应用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下发了科技电教片350部,播放电教片1800多场次,收看人数近30万人次,农村党员培训率达90%以上,农民培训率达60%,推广了21项农村适用技术,提高了农村党员干部和群众致富奔小康的本领。通过这项活动,全市新上2000多个致富项目,涌现了1500多个具有一定规模的经营大户,农民人均收入提高到2421元。我们还树立了尚志市新光乡、五常市小山子乡、巴彦县富江乡等几个典型。新光乡把创建党员电化教育科技示范县(市、区)、乡、村活动作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任务去抓,不断地强化对这项工作的认识,做到“三个到位”,即认识到位,责任到位,人员到位。他们投入57000元,为18个村购买了彩电、放像机等设备。各村还普遍建立了符合农村特点的党员电教室,配备了专人管护。他们针对本乡收看不到有线电视的情况,充分利用电教网点播放电教片,达到了教育党员的目的。为保证党员的收视率,全乡建立了支部成员包党员的责任制度。规定连续6个月不参加党员电教活动的同志按自动退党处理。使全乡党教片收视率始终保持95%以上。村级典型树立了宾县平坊乡南华村等几个典型。南华村通过这项活动,依托当地优势发展特色经济,走出了一条自己的路。村领导班子连续多次召开党支部会,研究分析南华村的贫困原因,观看党员电教片和科教片,组织班子成员和部分党员走出去,学习致富的经验。村党支部书记牛玉福带领全村党员和村民重新规划了南华村,拿出了南华村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他们深深的感到,农民要致富就必须搞特色经济,发展外向经济。一心要致富的南华村农民,认真收看各种电教片,收集信息,了解市场,并同省农科院,五常毛葱协会签订了小黄瓜、特种玉米种子培育、小毛葱种植和收购的协议,发展成为订单农业,开始走上了南华村质量效益型农业的发展道路。使南华村这个过去平坊乡的贫困村,今天变成了脱贫致富的典型村。

四、以建设党员电教科技示范服务基地深化创建党员电化教育科技示范县(市、区)、乡、村活动的开展

创建党员电化教育科技示范县(市、区)、乡、村活动,不仅有利于提高广大农村党员、基层干部提高科技文化素质,增强责任感和实际本领,还有利于保持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前列,代表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带头和带领农民群众致富。

乡村农业致富篇5

一、乡镇(村)图书馆(室)应明确办馆的目的

乡镇(村)图书馆(室)是面向广大农民群众开放的公益性事业单位,其社会教育职能要求它必须为提高广大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服务,其情报职能决定它必须为振兴农村经济服务。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富民政府使广大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广大农民已逐步摆脱贫困,并向小康的道路上迈进。生活水平的提高唤醒了农民压抑已久的文化需求,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自身素质,已成为农民的共识。因此,乡镇(村)图书馆(室)建立起来后,不是用来“摆阔气”,“装门面”,或者只停留在一般的借借还还,抄抄写写,开门关门的被动的基础的工作之中,而应进一步明确办馆的指导思想和目的,强化图书馆(室)情报职能和教育职能。面向广大农村,勇于开拓进取,读者服务工作向多途径、主动性方向发展,急农民之所急,想农民之所想,深入农村调查,采取上门、跟踪和科学技术现场说教的方法,及时地助农民致富一臂之力。只有这样,图书馆(室)才有其真正的价值,才能在振兴农村经济中发挥更大作用。

二、提高广大农民的文化素质和科技意识,加快农村经济发展

要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首要的是必须提高劳动者的文化素质和科学技术水平。几千年来,由于我国长期处于封闭的落后状态,农村教育普及问题未能解决,致使农民文化素质较低和科技意识淡薄的问题显得十分突出。目前全国有9亿农民,其中40%的人只有小学文化程度,不少地区,特别是老、少、边、穷地区,还有不少文盲和半文盲。“要致富先智富”,这是被实践证明的真理。乡镇(村)图书馆(室)是农民的第二课堂,是没有围墙的大学,它对提高农民的 文化素质和科技水平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农民素质的提高又相应地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根据乡镇(村)馆(室)的特点,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提高农民思想水平和文化素质。

乡镇(村)图书馆(室)根据本地农民文化层次和接受能力不同情况,可采取不同的服务方式。如米取丰富多彩、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组织阅读,按照国家每年颁布的“知识工程”推荐书目开展各种类型的读书活动,因地制宜、有针对性地进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教育,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家庭伦理道德教育,大力宣传劳动模范,英雄人物的先进事迹以及本乡本土脱贫致富的典型经验,引导广大农民务实敬业,勤劳致富。例如宜州市怀远镇图书馆,自1995年8月建立以来,长期与镇成人技术学校、镇农业推广站等单位联合举办扫盲培训班和科技培训班;于节假日组织农民群众开展彩调、交谊舞、美术、书法、诗歌、裁缝、手工艺、武术、体育等比赛活动,活跃农村文化;经常组织读者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效果很好。1999年9月广西首届“农民读书活动周”期间,该馆于墟曰在繁华的市场开展农民读书一条街服务活动,在阅览室内举办农民读书成果展、读书报告会、有奖猜谜等读书活动,据统计,一周参加活动的读者达5000多人次。一位来自本镇六塘屯名叫覃德明的农民读者对展览会展出的读书成果的实物和照片产生浓厚兴趣,他观后留言道:举办这样的读书成果展太好了,能够相互交流学习经验和致富信息,我是个读书迷,逢墟日都到图书馆看书报,曾在这里得到信息资料,并利用学到的技术开荒种植甜竹20亩,年收入六七千元,如今生活达到小康水平。以上事例说明,通过开展读书活动和办班培训,提高了农民思想水平和文化素质,加快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2.大力宣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提高农民的科技意识。

科技兴农是发展我国农业的长期战略方针。农民是发展农业的主体又是农业科学技术的最终载体。因此,乡镇(村)馆(室)要引导农民积极主动地学科学、用科学。通过科学技术的广泛传播,用现代的科学文明打破农民的传统心理,引导他们转变思想观念,从而激发起强烈的科技意识和商品生产意识。可采取图书借阅,放映科技专题录像,或与农村各类专业技术研究会、技协、农科站联合组织一些生产中投资少,见效快的技术报告会;请农业技术员、当地致富能手、土专家、田秀才作现场指导等多种形式,帮助农民开阔视野,学习技术让现代科学技术和各种信息在农村生根开花结果,使广大农民真正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认识到现代科学技术和信息是致富奔小康的根本。例如,怀远镇图书馆与镇农业推广站联合,于1996年8月聘请农技员到该镇塄达桥头村现场指导“晚稻抛秧技术”,附近农民60多人到田间观摩学习。这一新的种田技术很快在当地推广应用,既减轻劳动强度,又提高产量。1998年10月,该馆又与镇水果站联合到李家寨冲定村(“沙田柚村”)进行“水果保鲜技术”现场示范讲授,种果专业户120多人到现场学习新技术同时邀请该村柚子种植大王覃志良给大家介绍自己如何一有空就往图书馆跑,在图书馆的帮助下获得大量有关沙田柚的种植技术方法,开发果园种柚子致富的经验,并深入浅出地讲解剪枝、施肥、防治病虫害及果子保鲜的有关技术。当年秋,果农们立即运用学到的新技术进行后期护理及果子保鲜结果上市的柚子因皮色鲜黄、个大水份足、味美清甜而价格昂贵,销路很好,当地农民尝到了依靠科技致富的甜头。

3.为农民培养科技致富带头人,为乡镇培训企业管理人才。

振兴农村经济,重在人才。乡镇(村)图书馆(室)应与农业技术等有关部门联合,为农民举办各种适用技术培训班,向他们宣传符合农事季节及与当地气候条件相关的生物、生态知识和生产知识,以及小改革小经验小窍门,并下乡直接与他们接触,开展咨询服务,培养他们为农村科技致富带头人。例如,怀远镇图书馆每年都与农业推广站、水果站、成人技术学校等部门联合,根据种植季节的变化和种养类型的不同,有针对性的举办科技讲授辅导培训班,利用图书馆的资料和场地,聘请农技员和分管农业的镇领导讲课,学员都是各村屯干部和种养专业户。四年来共举办“地膜育秧技术”、“中原单3号玉米种植技术”、“西瓜栽培技术”、“香瓜营养杯制苗技术”、“水果病虫害防治技术”、“淡水养殖技术”、“猪饲料的推广及运用技术”等等培训班30多期,为农村培养了1800多名技术人才和致富带头人,加快了该镇农村经济的发展。

人们常说:“人才是企业的支柱,信息是企业的生命'改革开放后,尤其近年来,许多农民从庄稼汉变成企业的厂长、经理,显示出他们的才干。但由于社会、历史、环境等原因,他们缺少现代管理知识。为使乡镇企业健康发展,乡镇馆应给他们普及现代管理知识,通过对企业骨干培训,让他们学会运用管理、信息、人才、科技成果去经营、竞争、发展,并利用馆藏文献信息帮助他们进入市场,获取更好的效益。

三、深化文献资源的开发利用,促进农业生产发展

乡镇(村)图书馆(室)身在农村,情况最明,服务最有针对性,最便捷。因此,乡镇(村)图书馆(室)应深化馆藏文献资源的开发利用,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情报信息和致富经验,促进农业生产大发展。笔者认为可采取以下几种形式。

1.编印二、三次文献为乡镇企业服务,为信息闭塞的农民服务。

随着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我国广大农村逐步由自然经济、产品经济步入商品经济。广大农民要走向市场,成为商品的生产者和经营者。市场经济的竞争,使乡镇企业和农民群众的求知欲望更为迫切。他们急需投资少、见效快,效益高的项目。许多实践证明,一份有用的资料信息,往往会使一个企业发展,能让一个村致富,一户农民达小康。怀远镇图书馆自建馆后,不定期为农民编印和发放通俗易懂,适用对路,具有“吹糠见米’作用的科技信息资料,还从广西图书馆编印的《农村实用信息》中摘录适合镇农业生产特点的资料编印成《信息选编》小册子,又翻印本市图书馆编印的《宜图科技信息》,为当地乡镇企业和专业户提供可靠的产品信息、技术信息、人才信息、加工信息等。例如,该镇宜成化工厂,根据镇图书馆提供的信息资料,于1997年成功研制成“宜成牌881”猪饲料。该饲料喂猪具有“用米少、长膘快”的优点,因此销路很好,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使该企业得以发展。另外,具有怀远特色的种养专业村:李家寨冲定的“沙田柚村”,罗山的“养蚕村”,北斗的“优玉米村”,坪上的“香瓜村”,塄底的“辣椒村”等也长期在图书馆取得信息,得到启示,尝到甜头。每年大批的优玉米销往柳州,大批的青椒销往湖南,大批的香瓜销往金城江,农民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这些“专业村”成为怀远镇的农业主要经济支柱。

2.联系重点种养专业户,开展定题跟踪服务。

在农村,种养专业户、科技示范户和乡镇企业中的骨干是一批思想解放、有文化、会经营、易接受科技知识的能人。他们在商品经济的激烈竞争中求发展,因而急需短、平、快、新、准的科技信息和市场信息。他们是乡镇馆(室)为振兴农村经济服务的重点对象。如怀远镇图书馆对该镇80多家种养专业户调查,选出有代表性的20户列为重点服务对象,为他们建立种养档案,根据不同需求,送资料上门,跟踪服务。该镇李家寨村洞背屯种田专业户吴庆森,是镇图书馆的挂钩服务户,也是一名老读者。每逢赶集他都要到图书馆看书报,做笔记、索信息。1996年春的一天,他在馆里订阅的科技报上看到一则“良种指南”信息,介绍湖北繁育基地的“美选178”水稻优质新品种,他非常高兴,图书馆便将信息复印让他带回。他于1996年早稻引进试种“美选178”0.12亩初获成功。1997年他开始试验繁育谷种,又获成功。1998年早稻,他大面积种植,但因对新品种的偏爱,施肥过多,致使禾苗“疯长”倒伏而减收,他心急如焚。镇图书馆得知消息后,立即查阅《广西科技报》等资料针对他遇到的实际情况,将《专家论早稻栽培技术》和《专家论晚稻肥水管理》两篇资料送给他,使他深受启发,找到了减收原因。在图书馆和农科站的支持帮助下,1998年晚稻,他大胆地大面积繁育“美选178”谷种,结果禾苗茎杆粗壮,大穗长粒。经验证,早晚两糙均可种植,并且高产(亩产1190斤),米质特优。1999年春,他繁育的谷种以每斤6.00元的价钱出售,收入大大增加。获得成功的同时,他将技术经验和栽培资料介绍给村里的群众,让大家共同富裕。

3.出版科技信息宣传栏,送科技图书下乡,为农民致富广开门路。

出版科技信息宣传窗、墙报、黑板报和阅报栏应成为乡镇(村)馆(室)的一项服务内容。图书馆(室)以其丰富的文献资料,配合农事季节,精选收编适合当时农事种养推广的资料和致富信息抄录于橱窗内,让赶集的农民群众阅览摘抄,使他们广泛接受时代信息,开阔视野,增长知识,使他们传统落后的观念、生产方式、生活习惯在不知不觉中被改造,被更新,让他们生产有方,销售有路,致富有门。对远离图书馆(室)的农民,采取送书下乡,送“宝”上门来解决他们看书难求知难的问题。如每年的“图书馆服务宣传周”,宜州市的怀远镇、德胜镇、洛西镇、祥贝乡等乡镇馆(室)都配合市图书馆送书下乡,带去有关作物栽培方法、病虫害防治、水产养殖、畜禽词养、良种推广、农副产品加工等各种实用技术的图书资料,还向农民送发《宜图科技信息》等资料,解答科技咨询。送书下乡,深受广大农民群众的欢迎,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四、加强横向联系和纵向联系,发挥整体功能作用,为振兴农村经济服务

振兴农村经济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重视、关心、支持和参与,特别是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情报信息量急剧增长的今天,任何一个图书馆,尤其是最基层图书馆(室),不能单靠自己的力量来满足多方面、多层次农民的需求。乡镇(村)图书馆(室)建立不久,底子薄,又受人力、物力、财力的限制。所以,与市(县)中心馆和市科技局、镇农业推广站等有关单位加强纵向联系和横向联系建立信息网络很有必要,借助他们丰富的馆藏资源,雄厚的人力财力,弥补自己的不足,最大限度的满足广大农民的需求。

乡村农业致富篇6

乡共有农业人口2013人,6个村党支部,农村党员115名。今年以来,该乡党委立足农村党员实际,积极探索党员教育管理新模式,建立实施了农村党员分类管理工作机制,对全乡农村党员采取分类施教、分类设岗、分类考评、激励帮扶的办法,围绕推进新农村建设设立村务监督、卫生保洁、科技示范、公益事业建设等党员公益岗,对五类党员中的无职党员结合其特点进行设岗定责,进行压担子和区别管理,形成了党员分类教育、设岗管理,激励、帮扶,考评、奖励同步推进的工作格局,力促全乡农村党员创先争优当先锋,使全乡农村党组织“堡垒”作用进一步增强,农村党员“细胞”活力进一步激发。

一、主要做法

一是加强领导,精心组织。根据农村党员队伍实际情况,乡党委专门研究制定出台了《**乡农村党员分类管理办法》,成立乡村分来管理领导组织,把党员分类管理工作严格按照为安排部署,宣传动员;调查摸底,建档立卡;扎实践诺,履行职责;对照制度,考核评议;完善措施,进行总结五个阶段实施,做到情况清,档案规范,引导广大党员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这项工作中来。

二是科学分类,设岗定责。根据农村党员队伍实际情况,将农村党员科学分为村组干部党员、致富能手党员、流动党员、一般党员、困难党员五个类型。围绕推进新农村建设设立村务监督、卫生保洁、科技示范、招商引资、致富就业信息、公益事业建设等16个党员公益岗,对五类党员中的村组干部党员、无职党员按照党员自愿、支部推荐、群众监督的原则,结合其特点进行设岗定责,使他们努力有方向、工作有动力,进而解决了无职党员“无权管事、不会理事、无法办事”的问题。

三是分类施教,提高素质。在开展党员三会一课、“双日”活动、民主评议、民主生活会等等党员常规化教育管理制度的同时,结合不同类型党员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培训活动。对村组干部党员侧重于加强科学处理村级事务能力的教育培训;对致富能手党员侧重于加强“共同致富、致富思源、富而思进”观念的教育;对流动党员侧重于加强党性意识、组织纪律观念、乡土观念的教育。对困难党员侧重于加强励志教育;对一般党员侧重于加强致富技能培训。充分发挥村级现代远程播放站点在培训村组干部中的作用,今年开展村组干部党员集中培训7次,一般党员集中培训5次,提高党员履职履责的能力和水平。

四是区别管理,发挥作用。对村组干部党员实行“目标式”考核管理,乡党委根据村组干部的工作职责,提出具体工作目标、措施,签订目标责任书,对其承诺事项进行考核监督,将考核结果与工资报酬相结合,与评选先进相结合,激发村组干部党员工作热情。对致富能手党员实行“示范式”培养管理,定期向致富能人党员推广新技术、新产业,组织技术交流、技能比武活动,鼓励和引导他们主动引进新品种,发展新产业,搞好产业发展示范,带动帮扶困难党员群众搞好生产经营,促进共同致富。对流动党员实行“服务式”跟踪管理,建立健全流动党员工作台帐、定期联系等服务管理工作机制,组织开展“引进一个好项目、传授一项好技术、提供一条好信息、带好一批务工队伍、奉献一份爱心”活动,在春节、农忙等党员返乡的高峰期,采取座谈、个别谈话、走访慰问等形式,了解流动党员的生活状况并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定期向流动党员传达党内重要决策、宣传家乡变化,引导他们服务家乡建设。对一般党员实行“志愿式”引导管理,对一般党员充分利用远程教育网络平台、党员示范基地、农民技校等教育培训资源,适时进行种、养、加技术培训,按照“帮一个带一片”的思路引导他们找准致富路子。对困难党员实行“帮扶式”服务管理。组织乡村两级党员干部与其结对帮扶,采取“思想上扶志、技术上扶能、发展上扶业”的办法,提高发展生产和脱贫致富的能力。建立农村党员激励帮扶基金,对年龄在70岁以上的农村老党员、因再就业需要技能培训或创业资金的党员、子女上大学缴费困难的党员、因病因灾或受意外伤害造成家庭困难的党员等进行物资帮助、生活救助,加大激励帮扶,促使农村党员发挥作用。

六是分类考评,加大奖惩。为实现农村党员分类教育管理工作的正常化、规范化,乡党委牵头在各村成立由驻村乡领导为组长,村党组织书记、村主任为副组长,部分普通党员、村民代表为成员的农村党员分类管理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对各类党员进行教育管理、履责指导和考评考核。实行“一册一薄”教育管理机制,即用《农村党员教育管理手册》和《党员分类管理簿》将每个党员的岗位职责、履责等情况记录在案。既方便党员行使岗位职责,又能经常对照检查,促使党员自我加压,认真履责,并将其作为年终考核的依据之一。在民主评议中,实行对不同类型的党员评议的重点和方式侧重不同,增强了评议和考核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对各类农村党员实行百分制考评,将设岗定职党员履行职责和发挥模范作用情况纳入党员干部年度考核,考评分为优秀党员、合格党员、基本合格党员、不合格党员4个档次。对党员半年考核结果及年终评议结果及时在党务公开栏上公示,并报乡党委备案。加大对党员的奖惩力度,促进了农村党员创先争优、发挥先锋作用。

二、工作成效

**乡党委推行党员分类管理以后,实现了农村党员的优化组合,因人定岗,以岗定责,使农村党员无职者有责、无位者有为,激发起了党员的责任意识和乐于奉献、发挥作用的热情。

一是提升了农村党员整体素质。党员按照年龄、产业类型分类纳入相应的党小组,实施分类管理后,使党员人数较多的党支部对党员的管理幅度减少,并通过党小组的作用,加大对党员的管理力度。通过集中优化分类施教,使农村党员整体素质得到提升,党员主体意识得到增强,主动参与村级事务管理,参加组织生活的积极性得到提高。各类党员通过远程教育、村专业技术合作社、乡村实用技术集中学习等参加培训700人次,90%的党员掌握2至3门实用技术,使农村党员成为服务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骨干力量。落实党员干部一对一的帮教转化机制,对后进党员开展谈心50多次,进行党课教育13次,积极争取扶贫及民政资金2万元,为他们提供技术、信息30多条,帮扶他们发家致富,积极转化后进党员的思想和行动,不断搞高全乡党员的整体素质。

二是村级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得到明显增强。通过分类教育管理,引导“无职”党员。通过开展“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党员承诺制、为民服务等活动,引导全乡农村党员积极履行职责,做好修路架桥、扶贫帮困、治安联防、民事调解、新农村建设等公共事务,发挥“无职”党员模范带头作用。为群众办好事实事210多件,维护社会治安和化解民事纠纷30多起,投入新农村建设等事务300多个。使农村党员的先进性在不同年龄、不同行业、不同层面都能充分体现,全面彰显“无职”党员的先进性,努力提升农村党组织在农民群众中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号召力。

三是加大了困难党员帮扶力度。乡党委多方筹集资金5000余元建立党员激励帮扶基金,对困难党员进行物资帮助、生活救助。全乡落实了38名党员干部对41名贫困党员实行一对一的结对帮扶,党员干部慰问贫困党员140多人次,送去慰问金3400元,帮持解决贫困党员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57件,为贫困党员办好事实事30多件,使老弱病残党员真正体会到党内的关怀,为他们脱贫致富创造积极条件。“我年岁大了,生活困难,但组织没有忘了我,我也要力所能及做点事”,困难党员甘挺珍主动承担起村级卫生监督职务。被帮扶党员也结合自身实际自愿承担起了民事调解、卫生保洁、基础设施维护等职责,义务调解员、保洁员、监督员、治安员……活跃在全乡。

乡村农业致富篇7

关键词:乡村旅游;就业效应;农村劳动力

中图分类号:F59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1-0109-03

一、乡村旅游

乡村旅游是立足于农村,利用乡村自然和人文景观、农耕文化、农家生活、民俗民风等旅游资源,通过科学规划和开发设计,为游客提供观光、休闲、度假、体验、娱乐、健身等多项需求的旅游经营活动。与其相关联或相近的概念还有休闲农业、观光农业、农业旅游、生态旅游、农家乐旅游等。但这些都不能简单地等同于乡村旅游。乡村旅游有其最根本的特性――乡村性。这里“乡村”至少包括了三个层面的含义[1]:一是旅游活动的空间――乡村地域,区别于城市及(无人生活的)自然区域;二是旅游活动吸引物的主要特质――乡村文化(乡村性),存在有形和无形两个方面,有形的乡村文化表现为乡村的建筑、服饰、食品、田野、果园、环境等物质方面,无形的乡村文化表现为乡村的制度、民俗、风俗、风情等精神方面,这种精神和物质的乡村文化就是乡村旅游资源的内核,与乡村文化无关的旅游都不能称为乡村旅游;三是旅游活动的受益者――乡村人,必须有乡村当地居民投资或参与或从中受益。“乡村性”的规定有利于加速农村经济与旅游经济的融合,体现开发乡村旅游的深层价值,即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增强对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吸纳能力,保护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促进农村社会、经济、文化共同繁荣。本文正是基于“乡村性”这一前提分析探讨乡村旅游的就业效应问题。

二、乡村旅游的就业效应分析

(一)实证分析

乡村旅游的就业功能非常突出,发展乡村旅游,能为农村社会提供大量就业机会。据预测,一年接待量10万人次游客的休闲农业景点,可直接和间接安置300个农村劳动力就业[2]。全国各地的实际发展也践明乡村旅游对农村劳动力的强大吸纳能力。目前,我国已经有2万多个村,约800万农民通过发展包括休闲农业在内的乡村旅游走上了致富之路。统计资料显示,北京市已有11个区(县)50多个乡镇331个村开展了乡村民俗旅游接待工作,其直接从业人口4万人,特别是怀柔县的北宅村,已是京郊知名度假村,其农业休闲度假接待已使全村600余户、1800余人安居乐业,同时,还为邻村提供了250多个就业岗位[3];河北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共有2300个村,56.5万农户约280万人通过发展休闲农业致富;贵州省农村已有63万余人通过发展休闲农业摆脱贫困,走上了致富之路;成都市仅从事“农家乐”旅游的直接从业人员3.6万,间接从业人员18万;桂林阳朔有1.2万户农民吃上了休闲农业饭;湖南浏阳中源人家全村40余户农家参加休闲农业旅游接待并致富;云南昆明西山团结村休闲农业已解决了2183个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4]。长三角地区15个城市总共有17600多个“农家乐”经营点,南京市7个郊县2007年农家乐专业户已达107家,南京市郊县农民因旅游实现人均增收27元,提前完成了旅游农业促进农民人均增收25元的目标;从2006年起,上海乡村旅游年均增加就业岗位1.5万个;2006年,浙江省累计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村1976个,经营农户总数11596户,实现农民就业人口40万。预计到2010年,长三角地区乡村旅游业将实现每年新增农村旅游直接就业35万人,间接就业150万人[5]。截至2009年2月,武汉市共有乡村游经营单位989家,2008年接待游客800多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2.95亿元,带动1.56万名劳动力就业[6]。

从国际经验看,英国约90%的农场都提供旅游住宿服务,25%的度假是在乡村度过的;在意大利,农业旅游被作为乡村农民的生计的补充甚至是主要来源;在法国(1997),乡村度假地共接待了约3.15亿夜,拥有76715家饭店,度假村有55000张床位,有237558个露营地住所、41868家可出租乡民居所、1500个徒步旅行住所、21466家B&B房,据法国小旅店联合会的统计,近七年来一直采用乡村度假的旅游者占44%,主要采用这种度假方式的旅游者占72%,更有15%的旅游者一直到同一个乡村度假[7]。

(二)作用机理

1.乡村旅游关联带动性强,产业集群效应显著。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的服务行业,行业关联度大、带动性强,能直接或间接地带动农村餐饮服务业、交通和物流运输业、商业、邮电电讯业、金触业、房地产业、建筑业、轻纺工业、信息服务业等相关部门的发展。根据乘数效应估算,一般认为,旅游业每创造1个直接就业,就将产生另外3个关联就业机会[8]。乡村旅游还具有延伸价值,乡村旅游开发中的基础设施建设,能极大地改善农村地区的交通环境和生态环境,为营造农村地区良好的投资环境发挥了积极作用,吸引投资的结果是农村富余劳动力还可以在乡村旅游的环境中得到充分就业。

2.乡村旅游就业门槛低、适应面广。旅游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就业的行业层次极其众多,其中,有不少工作不需要很高很复杂的技术,许多工作农村劳动力只需短期培训后即可胜任,对于年老体弱的农村老人和妇女的就业有着很好的包容性,对于文化水平相对较低的农民就业提供了有效途径。

3.乡村旅游投入不大,就业成本低。乡村旅游不需要大兴土木和投入巨资去培植景观,而是从当地农业自然资源、社会资源的特点出发,利用本身优势给旅游者提供休闲旅游产品,因此创业投资不大。同时,农村劳动力可实现就地转移,可大大节省流动成本。

4.从业于乡村旅游实现就地转移,可免于面对异地转移的一系列问题。农村富余劳动力异地转移将面临诸如社会保障、子女教育、心理归宿、娱憩需求等实际问题,在得不到有效解决时将承受着巨大的精神、生活压力。从事乡村旅游属于农民就地就业、零距离赚钱,“离土不离乡”或“既不离土,又不离乡”,旅游旺季时,全力投入旅游经营活动,平时则可以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照顾家庭。这样亦农亦旅、农旅结合,符合目前中国农民的心理需求,农民乐于接受这种模式。

5.乡村旅游促使农村和农民市场角色的真正定位。发展乡村旅游,可以变农业生产资源为农业资本,变生态环境资源为生态资本,变农村民俗资源为农耕文化资本。可以使农民“足不出户就业创业、经营山水增收致富”的愿望成为现实,更能让农民不再是工业文明施舍的对象,而成为城镇居民消费需求的供给者,不再是四处游走的农民工,而成为农业资源和资本的经营者。农民成为农村市场的真正主人,他们又重新找回了农村生活的信心和价值。

(三)存在的问题

在积极发展乡村旅游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注意到一些不可小觑的问题存在。首先,在乡村旅游中就业的农村劳动力,文化技术水平大多较低,缺乏现代市场经营管理知识,他们大多数只能就业于乡村旅游岗位的较低端层次。其次,乡村旅游中就业的农村劳动力年龄结构偏倚严重。据笔者调查了解,在乡村旅游中就业的农村劳动力有八成以上是中老年人,乡村旅游极其缺乏对农村年轻劳动力的吸引力。再次,从业人员市场观念不强,创新能力不足。易于安于现状,认为给游客提供食、宿、玩、赏等基本服务就是乡村旅游,旅游产品单一、呆板、趋同。最后,乡村旅游就业形象需改变。从事乡村旅游的形象地位一直以来不怎么被人们看好,在乡村地区倾向于认为这是不太正式、不太正统的职业,认为乡村旅游是农村老人和妇女干的事情。尤其是农村年轻劳动力不屑于从事这项工作,他们认为外出务工闯荡才更能体现自己的能力和价值,只有远离家门才能干出一番大事业。这些问题的存在,极不利于农村劳动力就业的长远高效。一方面,会遭遇外来冲击,让位于市场知识经验丰富、资金实力雄厚、拥有大量专业人才的外来经营者,而当地农民渐渐退居乡村旅游的边缘化地带;另一方面,乡村旅游后继力量不足,会导致整个乡村旅游业的停滞或衰败。

三、基于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的乡村旅游发展的几点建议

1.要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发展乡村旅游是适应体验经济时代的需要,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必然选择,也是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的有效途径。乡村旅游是一种趋势,有资源条件的地区要合理开发资源、积极开拓市场,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没有资源条件但有市场条件的,要扬长避短,充分利用现有的条件,补足不够的条件,发展符合当地市场需要的旅游相关经济,带动农村就业。

2.要充分挖掘“乡村性”。“乡村性”是乡村旅游的生命,经营乡村旅游应该把最“土”的东西拿出来,不要避讳甚至排斥“土”。“乡村性”的表现形式也应该是丰富多样的,所以,应努力发现“乡村性”特色,充分利用好所有可能的“乡村性”,积极开发适销对路的多元化乡村旅游产品。同时,要坚定品牌观念,采取各项措施努力打造特色鲜明、深受市场欢迎的产品形象,以品牌优势占领市场。

3.要做好人才规划。乡村旅游能不能发展起来,关键问题不是旅游资源是否丰富,在我国乡村各地区都不同程度的拥有一定乡村性旅游资源。而真正的差别是在于有没有足够数量和质量的乡村旅游人才。“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现在和将来乡村旅游将会越来越体现为人才竞争。所以,要实现乡村旅游可持续经营和发展,进而实现农村劳动力长效转移,就必须切实重视人才问题,要对乡村旅游人员配置、人员需求变动、人员教育培训、人员管理以及人才开发投入等各方面进行全面规划,组织建设人才梯队,保证乡村旅游发展的后续力量。

4.要加强从业思想和技能教育培训。从业于乡村旅游的农村劳动力大多数缺少服务、管理、投资和对当地文化深入了解等方面的知识,更缺乏高品位的经营理念,对乡村旅游的行业认识也远远不足。因此,首先要进行宣传教育,提高认识,明确知识和技能的重要性;其次,要对从业人员进行语言、服务、管理、职业道德等内容的培训,提高其文化素质和经营管理水平,必要的时候要灌输和培养职业化思想和技能,提高职业化程度;最后,要经常组织市场调研和市场分析,掌握市场动态变化,强化市场意识,学习市场化运作。

参考文献:

[1]杨敏.乡村旅游[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7:1-2.

[2]王洋.乡村旅游魅力遍神州[n].中国旅游报,2007-01-05().

[3]刘红玉.多功能视角下休闲农业与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J].台湾农业探索,2009,(4).

[4]杨载田.休闲农业与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探索[C]//中国农学会学术年会暨全国休闲农业论坛文集,2007:204-207.

[5]何可凝.以乡村旅游促进农村劳动力多元化就业问题探讨[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8,(8).

[6]国家农业发展网.湖北武汉乡村旅游渐兴旺[eB/oL]..

乡村农业致富篇8

一、农村“两基”运转经费十分紧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职能的发挥。加强农村执政能力建设,必须在多途径解决经费不足上下功夫

“两基”建设经费是执政的基本条件,其完备与否直接影响着政权职能的充分发挥,影响着基层的稳定。目前,全市大多数乡镇财政是“吃饭财政”、“讨饭财政”,呈现出收入少、债务多的特点。收入减少、支出增加、需求增大、债务难偿,农村政权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执政难,难执政,这样的结果直接影响到基层政权的巩固和发展。可见,加强乡村“两基”建设必须尽快提高乡村班子和干部的执政能力,而提高执政能力首要的是优化执政的基本条件,多渠道、多途径解决执政经费不足的问题。为此,我们建议:

一是严格财政体制,确保基层政权正常运转。要严格执行分税制管理体制,按照事权与财权相统一的原则,确保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和县财政行政事业费及时到位。同时要改革乡镇财政的管理方式,将乡镇政府的财权统一收归县级政府集中管理,乡镇花钱要经县政府审核控制,县政府由此控制乡镇的人权、事权。

二是加快农村社会经济全面发展。以农业结构调整为切入点,优化农村经济结构。各县区、各乡镇、村要借助西部大开发、2008年北京奥运、京张区域协调发展和我市蓄势待发的优势,重点发展优质高效农业,培育特色经济和名牌产品,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延伸农业产业链,促进对初级农产品的深加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以建立健全农村市场体系为着力点,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构建适应市场经济的购销体制,促进服务于农户和市场之间的中介组织和合作组织的发展,培育农村土地、劳动、资本、技术等要素市场;

三是采取积极措施,消化乡村债务。消化乡村债务要严格掌握政策,区分不同类型,在认真清理、明确责任、核准额度、落实用途的前提下,采取不同办法,逐步消化。按照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落实债务人清偿。对用于农村公益事业建设形成的债务,可拍卖集体闲置的水利、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废旧厂房等资产或荒山、荒坡、荒滩资源,取得收入予以偿还。对农村普及教育、乡村道路、农田水利等较大的综合性建设债务,受益人是全体村民,很难量化到户到人,应由各级政府承担,有计划分年度清偿。四是市、县区应当建立长效的乡村债务监督制约机制,杜绝出现新的乡村债务。从现在起要建立台账,健全规章制度,对不执行制度出现新债务的乡村,要追究一把手的责任。

二、农村“两基”组织人员结构性矛盾突出,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执政成本。加强农村执政能力建设,必须在减员分流、用青培新上下功夫

调查发现,目前我市乡村两级组织人员结构性矛盾突出,乡镇机构臃肿、人浮于事、包袱沉重、效率低下,在市场经济中找不准施政位置和主要工作的着力点;行政村干部队伍不稳定,后继乏人,党的组织建设薄弱,党员素质低,缺乏引领群众共同致富的“领头雁”。村级干部后继乏人是普遍现象。结构性矛盾突出的危害直接导致执政能力的低下,损害了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弱化了基层政权的巩固。加强农村执政能力建设,必须针对乡村实际,强化措施逐步解决。

一是推进乡镇执政机制创新。乡镇要从全能政府转变为有限政府,切实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把职能转向服务和协调,成为乡镇经济的调控者、社会事务的管理者和公共服务的提供者。从主要依靠行政手段转向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管理社会,将政府的一部分职能转移给社会,增强社会自我服务、自我发展、自我管理的能力。

二是积极探索分流途径,妥善安排富余人员。由于我市属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滞后,干部素质不高,缺乏经济补偿能力和再就业能力,人员分流难度较大。农村税费改革以来,我市各乡镇都做了一些探索,但总的感到力度不够、动静不大、收效甚微。所以,分流富余人员的关键是进一步精简乡镇机构和人员,对乡镇职能重新进行整合,根据乡镇职能和管辖的人口,确定编制和人员数量,定岗定位。现有一半乡镇工作人员年龄偏大,正常分流已不适宜,要考虑省市县拿出一定的资金,采取买断和培训等办法进行分流。

三是加强乡村干部的选拔和培养,优化整体素质,提高基层政权的执政能力。采取“严进宽出”的措施,把好乡镇干部的“入关口”,从县区机关选拔一批年轻有为的干部到乡镇任职挂职,吸收一批优秀的大学毕业生充实基层政权。同时要配强村级干部队伍,选拔懂经营、善管理、能带领一方群众共同致富的人进村级班子,特别是要通过民主竞争择优机制选准配强村支部书记。

三、农村“两基”活动方式日显陈旧,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党对农村的绝对领导,加强农村执政能力建设,必须在探索服务群众的有效途径上下功夫

从调查了解的情况看,目前,我市不少乡村两级基层组织不能适应农村税费改革后出现的新形势,不善于运用市场经济的手段,改革的办法去化解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矛盾,削弱了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主要表现为:

一是思想观念落后。有的党员对新情况、新事物的适应能力差,不能正确把握和理解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缺乏开拓创新意识和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还有的党员对带头致富能人在认识上存在一定偏见,致使有一定影响力的致富能人和具有开拓创新意识的青年人被排斥在党组织之外,影响了党在农民群众中的号召力和吸引力。

二是工作方法陈旧。一些党员干部在处理具体问题时,仍然沿用计划经济的手段,进行机械、片面、简单的操作,无法使农民群众心悦诚服。尽管农村税费改革后,乡村两级基层政权组织不再存在过去那种“催粮要款、刮宫引产”的任务,但乡村干部的工作和思维定势仍然停留在过去的运作方式上,习惯于靠行政命令去推动工作的做法,对计划经济体制下当干部的那种“威风”感觉十分留恋,正如有些乡村干部无奈地、深有感触地说:“还是过去的干部像个干部”。

三是创新意识不强。面对税费改革后农村出现的新情况和农民对脱贫致富的新要求,乡村两级基层组织和党政干部对如何适应形势、服务群众的问题研究得不够,思路不宽,办法不多。有些乡村干部往往是被动地等待上级布置任务,工作处于被动应付的状态,而不是从农民不断变化的、日益提高的实际需要出发,结合当地经济发展实际去谋划和开展工作。有些党员干部既没有带头致富的本领,又缺乏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办法,虽有富民之心,但无富民之法,更无富民之效。根本无法在实践中身体力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与农民群众强烈的致富愿望形成明显反差,导致农村基层政权组织执政能力弱化。

针对农村“两基”活动方式陈旧、思想观念落后等诸多方面的表现,我们认为应着重从三个方面解决问题:

第一,创新思路,带头致富。要充分发挥党组织和党员的先进性,体现党对农村的绝对领导,必须紧紧抓住发展经济这一第一要务,坚持科学的发展观,把乡村“两基”活动的着力点放在带领农民群众发展农村经济、壮大经济实力、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小康生活上。尤其我市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相对缓慢,农民收入还不够高。在这种情况下,更需要一批敢为人先的致富带头人,要按照“党员带头致富与带领群众共同致富”和“把党员培育成致富能手与把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这样的工作思路,使农村“两基”活动方式主动适应日益变化发展的农村经济形势。

第二,转变职能,搞好服务。农村税费改革后,乡村两级政权的职能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乡村与农民的直接经济联系相对减少了,因此,需改变过去那套行政命令的做法,主动参与到农村经济建设领域中去,走依靠农民专业协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致富之路。乡村两级基层组织必须主动更新观念,转变职能。主动参与到各类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之中,结合我市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加大对各类经济合作组织的指导力度。鼓励乡村两级干部创办、领办各类专业协会和经济实体,把乡村“两基”建设与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紧紧联系在一起,把党组织的工作直接渗透到农村经济发展的具体实践中去。

第三,强化培训,提高素质。要从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的战略高度出发,切实抓好农村新党员的培养和发展,在积极发展农民党员的同时,把依靠诚实劳动率先脱贫致富的农村个体劳动者、专业协会带头人、农村民营企业管理人员等各类致富能人吸纳到党的队伍中来,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生机活力。注重发展年轻党员,改善农村党员队伍结构,解决基层后继乏人的问题。加大培训力度,在组织广大党员干部认真开展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学习的同时,紧密结合本地农村和农业发展的实际,进行市场经济知识、现代科技知识、农村政策法规、农业生产技能的培训,全方位提高农村党员干部的整体素质和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四、农村“两基”班子对群众的凝聚力有所下降,在一定程度上疏远了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加强农村执政能力建设,必须在改变软弱涣散现象上下功夫

近年来,由于党在农村深入开展了争创“五个好”村组织的活动,农村基层领导班子建设得到了进一步加强,但是也不可否认有些农村领导班子还存在着软弱涣散、凝聚力不强的问题,主要表现为:

一是“两委”班子不协调。在实际工作中,具体表现为两种倾向:一种是党组织包揽一切,撇开村委会,村委会成了摆设;一种是村委会自行其是,与党组织争权,对重大事项,不听党组织的招呼,从而导致“两委”班子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形不成合力。

二是村干部私心杂念重。少数班子成员把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私有化,奉行“有权不用,过期作废”、“不捞白不捞,捞了也白捞”的错误观念,不廉洁行为时有发生。

三是民主作风差。尽管改革开放已经二十多年,但相当一部分村干部仍然迷恋那种独断专行、一呼百应的权威感觉,总希望靠管住、管死来行使权力,听不进批评意见,工作中不讲政策,不讲章法,我行我素。作风不民主,个人说了算,与干部不团结,与群众不和睦,把个人凌驾于组织和群众之上,在群众中造成不好的影响。

要解决农村“两基”班子中存在的凝聚力下降问题,我们认为应着重建立好三种机制:

第一,建立民主决策机制。确立重大事务民主决策的制度,培养农村干部的民主意识和法制观念,是加速农村民主化的客观要求。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农村经济建设的核心领导力量,对农村工作的领导要体现在充分调动农村各类自然资源、社会资源、人文资源的活力,发挥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形成群策群力共同发展的良好氛围。要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事关农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事项,通过召开党员大会和村民委员会来集体讨论,集体决策,并使已形成的决策在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得到检验、较正和完善,增强农村党员干部依法办事的自觉性。

第二,建立“两委”工作协调机制。要进一步明确村支部和村委会的职能,同时积极探索和建立村党支部和村委会联系会议制度、村干部参与重大事务决策制度、村委会定期向党支部报告工作制度以及村民评议“两委”制度等,逐步把农村“两委”班子的关系纳入严格按照制度化程序办事的良性循环轨道。

第三,建立监督制约机制。要加强民主监督、民主管理,提高村民对重大事务的知情权、参与权和决策权。畅通群众进行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渠道。重点健全和落实村干部任前公示制度、村干部离任审计制度、村干部定期述职制度、党员群众评议村干部制度、村务公开制度、财务审计制度等,防止权力过于集中带来的种种弊端,防止腐败现象的发生。

五、农村“两基”建设工作相对薄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的快速发展,加强农村执政能力建设,必须在创新党建路子上下功夫

目前农村“两基”建设存在不少薄弱环节,主要表现为:

党建工作开展难度大。在自然条件较好,经济发展较快的农村,党员干部的待遇也相对较高,党建工作开展得到比较顺利。而在一些条件较差、经济发展缓慢的农村,干部待遇偏低,工作难度大,集体经济亏空,群众怨气大,造成干部难当、工作难做的境遇。有些困难较多的村出现干部“无人可选”的被动局面,影响了农村党建工作的有效开展。

党组织活动效果差。据调查了解,农村长期不过组织生活的现象比较普遍,“”制度基本荒废,具有党员教育特色的活动很少有人组织。部分党员的党员意识明显削弱,缺乏党员的荣誉感,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把自己等同于一般群众,甚至于拖群众的后腿,做群众的尾巴,在这些党员的眼中,就是“党员不党员,每月二毛钱”,党员的标志就是每月交二毛钱党费。

党员管理方法严重滞后。对那些长期不参加党组织生活、不缴纳党费、不履行党员义务的党员,党组织多数是听之任之,给予批评教育的少,给予组织纪律处分的更是少之又少。近年来,我市农村的青壮年劳力大多数外出打工,其中有一部是党员。对外出打工的党员,乡村党组织缺乏切实有效的管理方法,那些流动党员不知流向何方,长期游离于党的教育、管理、监督之外。

针对农村“两基”工作出现的弱化现象,我们认为在探索党建路子上应重点在三个方面狠下功夫:

第一,必须抓好战斗堡垒的建设。农村富不富,关键在支部;党员行不行,就看带头人。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提高执政能力,关键是要把乡村两级领导班子建设好,这是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要保证。根据我市农村产业化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广大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迫切愿望,要配强配好乡村两级领导干部。紧紧抓住选人用人这个关键环节,尤其是选好用好乡镇党委书记和村支部书记。在坚持政治思想过硬、清正廉洁、公道正派、文化水平相对较高、热心为群众办实事这些基本条件的基础上,把是否具有带领群众面向市场推进产业化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能力突出出来;把是否具有一定政策水平、善于做群众工作、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突出出来;把是否具有善于引项目、抓项目,促进农村改革、推进农村发展的能力突出出来,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坚定、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政廉政、团结协调的乡镇基层领导干部队伍。

乡村农业致富篇9

构建“活力”型农村,健全乡村管理“新机制”。与各村签定了“三个文明”建设责任状,建立有效的评价考核奖惩机制。为村干部创业、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搭建平台,年初全乡5个村党支部将各村发展大计及兴办实事、200余名党员将力所能及可以为群众兴办的实事面向群众进行公开承诺,在践诺过程中定期接受村民的评议,每季度接受乡党委跟踪检查。处处彰显着村村比发展、党员争先锋的比、学、赶、超的竞争氛围。目前,全乡已有110余名农村党员做出承诺办实事、好事100余件。

构建“知识”型农村,倡导乡风民俗“新风尚”。紧紧抓住实施农村党员创业基地的有利时机,采取“集中式”、“点菜式”、“入户式”、“推广式”、“帮带式”、“定向式”多管齐下的方式进一步加强农民能力及乡土人才队伍建设,尝试开办“双语夜校”,提高机关干部为民服务能力,努力培养造就一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人才队伍。今年以来,全乡共开展培训班14期,培训内容涉及20余种,培训人员达到1200余人次,发放培训资料300余册。

构建“富裕”型农村,形成产业发展“新格局”。在原有集体经济发展模式的基础上,继续突出招商引资,探索在种植业等优势产业发展上实现集体经济增收的新路子。同时,还积极探索协会(能人)+支部+群众+企业的发展新路,成立了富余劳动力转移协会、畜牧养殖、刺绣、枸杞、旅游等5个协会组织,通过种植业结构调整、发展庭院养殖业助民增收。截止目前,全乡共种植枸杞2600亩,实现劳动力转移280余人。

乡村农业致富篇10

今年以来,XXX乡党委按照县委和组织部的具体要求,以健全各项制度为保障,以开展有效活动为载体,以党员干部受教育、农民得到实惠为切入点,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奋斗目标,努力探索创新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新方法新途径,进一步提高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整体水平,为XXX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各项事业稳步推进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一、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

农村基层组织是农村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落实到农村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我们主要做了以下6项工作:

1、继续深入开展“三级联创”和农村党支部划类升级活动。分阶段、分步骤,狠抓落实,稳步推进,各村党支部严格落实“三会一课”和“党员活动日”制度,坚持每季度召开一次支部民主生活会,乡包村领导督促指导,达到了相互交流、总结经验、改进工作的目的。通过支部向党委述职,考核人员入村调查,广泛征求群众意见等形式,对全乡25个农村党支部进行了划类、评定,评出一类支部13个,二类支部12个,消灭了三类支部。

2、继续实行党员“设岗定责”制度。结合实际把村里工作、公共事务等设六类十二岗,根据党员特点、特长,确定岗位和职责,同时制定了详细的考评和激励措施,进一步增强了党员履岗动力,为广大党员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提供了广阔的舞台,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

3、进一步提高村“两委”干部整体素质,增强其驾驭农村工作的能力。乡党委在5月份举办了1期农村干部政策、法纪培训班,培训人员150人。通过领导授课、集中学习、自学、试卷做答等形式使村干部深入了解了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法律、法规。村两委干部的整体素质明显增强,为农村各项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了有效保证。

4、严格坚持有计划、按程序发展党员。乡党委继续坚持“三为主”和“三倾斜”方针,认真审核、严格把关,从而保证了党员的质量,改善了党员队伍整体结构。“七一”前夕,发展新党员27名,平均年龄37岁,全部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取消了“三年”以上党员发展空白村,同时加强了对积极分子的教育引导和对后备党员的考察,使新党员的整体素质明显提高。

5、加强党员电化教育工作。在县委组织部门的大力支持下,XXX已有20个村党支部建立了党员远程教育终端,乡党委专门成立了领导小组,各村党支部明确了责任人和专职播放员,建立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使党员群众足不出户可以收看到党性教育、农业科技知识、市场经济知识等。

6、规范党费收缴,确保足额上缴。党委指派专人管理党费收缴工作,建立台帐,每季度对各支部党费收缴情况给予通报,保证了党费收缴及时足额上缴。

二、深入开展“双培双带双强”工程,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实施“双培双带双强”工程,“培”是基础,“带”是关键,“富”是目的。因此,我们在学习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过程中,确定紧抓“两个关键”,突出“四个结合”的具体思路。“两个关键”即党员先进性作用发挥和农民增收致富;“四个结合”即把开展“双培双带双强”工程与深化“三级联创”有机结合,与加大农村经济战略性调整有机结合,与开展党的作风教育活动有机结合,与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有机结合。通过广泛培育,严格选拔、强化教育,注重活动引导和项目带动,在全乡培养了一批致富能力强、带富能力强的党员干部,实现了农村党建和经济发展的有机结合,有力的促进了全乡各项事业的协调发展。

1、广泛培育。工作中坚持做到“三个重点培养”即把农村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把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把优秀“双强”党员培养成“双强”村党支部书记后备人选。对于政治素质高、党性强、致富能力弱的农村党员,重点引导他们学习农业实用技术,掌握市场营销本领,着力提高致富能力,对于在农村生产一线的青年农民、退伍军人、外出经商优秀青年农民,通过用思想教育去启发,用党员的先进性来感召,在培养成熟的前提下尽快将其吸收到党组织中,对那些“讲党性,会致富,有威信”的“双强”党员,具备担任村支书能力和带领群众致富的素质,就大胆培养,使其素质不断提高。5月中旬我们举办的村干部培训,收到了良好效果。

2、严格选拔。把办事公道、作风正派,群众满意、党员认可,自富、带富能力强,并具有较强开拓精神的党员作为选拔村党支部书记的标准,在选拔范围上重点从‘‘双强”党员、科技示范户、和致富能人中推选,择优任用,在选拔方法上更新观念,用发展的眼光衡量人,用灵活的方法筛选人,切实把优秀人才选拔到村两委班子中。今年7月份新发展党员27人,其中,养殖户4人,种植户3人,致富能人5人,农村优秀青年8人,平均年龄37岁。

3、示范带动。对全乡涌现出的“双强”村党支部书记,“双强”型党员通过多种方式大张旗鼓的宣传,营造了“人人学先进,人人当先进”的良好舆论氛围,掀起了“向先进典型学什么,如何学先进典型’’大讨论,并结合各村实际情况,先后把朱庄村、小卢寨村、西冯庄村作为先进典型加以宣传、推广,组织其他党员干部实地观摩通过这一活动,使全乡党员干部深受教育鼓舞,干事创业劲头大增。

4、加强引导。乡党委按照上级具体要求,在全乡范围内开展了以自己带头创业,带领群众致富为内容的“双带”竞赛和“一个支书一面旗,一个党员一盏灯”等系列活动,明确规定村党支部中每人都必须搞有种植、养殖,或办有实体或上有项目,并且每年至少与三户贫困户结成帮扶对子,在资金、信息、技术上进行帮扶,限期帮带致富。目前,全乡22名村党支部书记办有实体或上有项目,且发展势头良好,75名“双强”型党员与225户贫困户结成帮扶对子,今年上半年已有33户贫困户通过帮扶发展种植、养殖、运输等走上脱贫致富路。

三、加强对大学生村干部的引导和管理,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按照市委的统一部署,县委组织部三年共选派25名大学生村干部到XXX任职,其中,中共党员6人,女同志15人。乡党委以大学生担任村干部为契机.,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主题,以规范管理为保证,以创新机制为动力,努力搭建大学生村干部干事创业的平台,有效激发和调动了大学生村干部扎根农村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1、完善各项工作制度。乡党委对“村官”管理办公室工作人员进行了调整和充实,坚持边实践、边总结、边规范的原则,建立健全了10项制度,对大学生村干部进行规范化管理。

2、强化培训帮带,创造良好环境,为帮助新来大学生村官熟悉农村、了解农村我们采取了五项措施:一是抓好帮带,由乡科级领导担任大学生村干部的指导员,帮助制定三年工作目标,和年度工作计划,并定期听取工作汇报,分阶段督导工作的落实,二是抓好培训。入村前我们对“村官”们进行了乡情、村情、政策法规等方面的培训,为以后顺利开展各项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础。三是抓好学习。实行以领导带学、辅导帮学为主体,定期集中学习和以检查督学、制度保学为辅助的学习制度,要求“村官”们记好学习笔记,写好学习心得,半月小结,月终总结。四是抓好活动载体。我们在大学生村干部中广泛开展“六个一”活动,即:协助村两委理出一个好思路;为村里介绍一个好项目;帮助一个贫困户脱贫致富;解决一个群众关心的问题;种好一份责任田;树立一个群众满意的好形象。五是注重典型带动。我们组织召开了大学生村干部经验讨论会,把第一批、第二批“村官”梁志鹏、赵幸强、马千里、王雪平的先进事迹和实际经验进行了宣传推广,鼓励引导大学生村干部们学习先进、争创典型、树立形象。

3、创新机制,不断激发大学生村干部干事创业的热情。首先是实施“政绩”管理办法,建立了大学生村干部个人“政绩档案”,作为半年和年终评先评优的重要依据;其次是开辟“大学生村干部工作园地”,要求每一个大学生村干部把自己的相关资料规范整理上墙,开设专栏,方便了广大干群了解“村官”的工作性质,从而规范了“村官”的工作行为。第三是把大学生村干部管理与“三双”工程有机结合起来,组织引导大学生村干部积极参与“三双”工程建设,充分发挥文化层次高,创新能力强的优势,配合村党支部落实好“三双”工程规划,协助农村党员和积极分子选定新的、好的发展项目,真正把农村党员的先进性体现在率先致富和带领群众致富上来。

四、深入开展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努力提高党员队伍整体素质

按照县委的具体安排,全乡25个村党支部和12所中小学校深入扎实地开展了第三批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具体做了以下几项工作:

1、是抓好宣传发动,营造浓厚氛围。充分利用广播、板报、宣传栏等阵地,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广泛宣传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的重大意义,营造了党组织高度重视、广大党员主动参与、各界群众积极支持的良好舆论氛围。

2、建立领导干部联系点。乡党政班子成员每人分包1-2个村,确保每个村都有领导干部具体指导、辅导。

3、保证教育活动的覆盖面。采取“党组织找党员、党员找党组织”等多种形式,认真查找未与党组织联系得流动党员,努力使每一位党员都能参加先进性教育活动。

4、加强督促检查。乡党委向各村派出辅导组,进行全程辅导,确保教育活动取得实效。

5、完善各项制度,巩固活动成果。运用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成功做法和新鲜经验,结合各村实际,乡党委完善了党员学习培训、教育管理、联系和服务群众以及党组织自身建设等方面的制度,建立健全了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长效机制。

五、下一步工作打算

在下一步工作中,我们XXX党委将紧紧围绕县委的总体安排,团结一心,克难攻坚,不断探索新方法、新途径,找准突破口和结合点,真正把基层组织工作抓紧抓好,落到实处,为XXX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和鲜活动力。

1、更新党员干部是非观念,牢固树立发展意识。

乡党委将结合本乡实际通过各种活动的有效开展,不断增强农村党员干部的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和改革意识,大胆创新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有效载体,以发展论人才,以发展论政绩,看政绩用干部,把党员干部的积极性、先进性引导到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上来,为推动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创新提供动力。

2、把握“四个环节”,搞好“三双”工程。

乡党委把实施“三双”工程,作为农村党建乃至整个农村工作的重要任务来抓,要牢牢把握好“四个环节”:一是广泛培养。紧紧围绕“双培双带双强”目标,抓好“两个培养”,即把农村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把农村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二是精心选拔。按照“讲党性、会致富、甘奉献、有威信”的标准,采取“两推一选”的方法,把优秀的“双强党员”选拔到村党支部岗位上来。三是严格教育引导。把党员干部的培训纳入教育培训总计划,分层次、分阶段、分步骤进行,着力提高他们带领群众奔小康的发展意识、责任意识、奉献精神、带富能力和领导水平。四是帮助扶持。乡党委将对党支部书记在工作上帮扶,政策上倾斜,为他们发挥作用提供强大动力。五是实施“回归工程”。动员并引导那些经历市场经济大潮锻炼、会经营、善管理的优秀人才返乡创业,并通过培养引导,把他们推选到村级领导班子中,让他们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

3、创新机制,做好大学生村干部管理工作。

乡党委将采取四项有效措施,拓宽大学生村干部施展才华的领域。一是教育引导,定期对大学生村干部进行党的方针、政策、农村法律法规方面的培训学习,进一步提高他们驾驭农村工作的能力。二是强化管理,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并严格落实,用制度管理人,用制度激励人,为大学生村干部干事创业提供有效保证。三是加大督查力度,乡“村官办”将对大学生村干部的出勤、学习、笔记、生活、工作等情况定期督促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指出并加以纠正。4、注重典型引导,乡“村官”办将组织大学生村干部们到其他乡实地参观先进典型的工作情况,使其从中受到教育启发,充分调动他们扎根农村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4、加强和改进党员教育管理,充分发挥农村党员先进性作用。

为了解决农村党员在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增强农村党员的综合素质,保持和发挥农村党员的先进性,要做好以下四点:一是加强对党员的经常性教育,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头脑,用党章规范行动。二是加强实用技术培训,建立健全乡、村实用技术培训体系,加大实用技术培训力度,使农村党员达到一人一技或一人多技,提高他们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致富的本领。三是不断创新农村党员先进性作用发挥的载体,激发党员发挥先进性作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四是建立农村党员扶贫帮困制度、特困党员联系制度等,为农村党员先进性作用发挥提供保障.

1、完善各项工作制度。乡党委对“村官”管理办公室工作人员进行了调整和充实,坚持边实践、边总结、边规范的原则,建立健全了10项制度,对大学生村干部进行规范化管理。

2、强化培训帮带,创造良好环境,为帮助新来大学生村官熟悉农村、了解农村我们采取了五项措施:一是抓好帮带,由乡科级领导担任大学生村干部的指导员,帮助制定三年工作目标,和年度工作计划,并定期听取工作汇报,分阶段督导工作的落实,二是抓好培训。入村前我们对“村官”们进行了乡情、村情、政策法规等方面的培训,为以后顺利开展各项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础。三是抓好学习。实行以领导带学、辅导帮学为主体,定期集中学习和以检查督学、制度保学为辅助的学习制度,要求“村官”们记好学习笔记,写好学习心得,半月小结,月终总结。四是抓好活动载体。我们在大学生村干部中广泛开展“六个一”活动,即:协助村两委理出一个好思路;为村里介绍一个好项目;帮助一个贫困户脱贫致富;解决一个群众关心的问题;种好一份责任田;树立一个群众满意的好形象。五是注重典型带动。我们组织召开了大学生村干部经验讨论会,把第一批、第二批“村官”梁志鹏、赵幸强、马千里、王雪平的先进事迹和实际经验进行了宣传推广,鼓励引导大学生村干部们学习先进、争创典型、树立形象。

3、创新机制,不断激发大学生村干部干事创业的热情。首先是实施“政绩”管理办法,建立了大学生村干部个人“政绩档案”,作为半年和年终评先评优的重要依据;其次是开辟“大学生村干部工作园地”,要求每一个大学生村干部把自己的相关资料规范整理上墙,开设专栏,方便了广大干群了解“村官”的工作性质,从而规范了“村官”的工作行为。第三是把大学生村干部管理与“三双”工程有机结合起来,组织引导大学生村干部积极参与“三双”工程建设,充分发挥文化层次高,创新能力强的优势,配合村党支部落实好“三双”工程规划,协助农村党员和积极分子选定新的、好的发展项目,真正把农村党员的先进性体现在率先致富和带领群众致富上来。

四、深入开展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努力提高党员队伍整体素质

按照县委的具体安排,全乡25个村党支部和12所中小学校深入扎实地开展了第三批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具体做了以下几项工作:

1、是抓好宣传发动,营造浓厚氛围。充分利用广播、板报、宣传栏等阵地,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广泛宣传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的重大意义,营造了党组织高度重视、广大党员主动参与、各界群众积极支持的良好舆论氛围。

2、建立领导干部联系点。乡党政班子成员每人分包1-2个村,确保每个村都有领导干部具体指导、辅导。

3、保证教育活动的覆盖面。采取“党组织找党员、党员找党组织”等多种形式,认真查找未与党组织联系得流动党员,努力使每一位党员都能参加先进性教育活动。

4、加强督促检查。乡党委向各村派出辅导组,进行全程辅导,确保教育活动取得实效。

5、完善各项制度,巩固活动成果。运用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成功做法和新鲜经验,结合各村实际,乡党委完善了党员学习培训、教育管理、联系和服务群众以及党组织自身建设等方面的制度,建立健全了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长效机制。

五、下一步工作打算

在下一步工作中,我们XXX党委将紧紧围绕县委的总体安排,团结一心,克难攻坚,不断探索新方法、新途径,找准突破口和结合点,真正把基层组织工作抓紧抓好,落到实处,为XXX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和鲜活动力。

1、更新党员干部是非观念,牢固树立发展意识。

乡党委将结合本乡实际通过各种活动的有效开展,不断增强农村党员干部的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和改革意识,大胆创新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有效载体,以发展论人才,以发展论政绩,看政绩用干部,把党员干部的积极性、先进性引导到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上来,为推动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创新提供动力。

2、把握“四个环节”,搞好“三双”工程。

乡党委把实施“三双”工程,作为农村党建乃至整个农村工作的重要任务来抓,要牢牢把握好“四个环节”:一是广泛培养。紧紧围绕“双培双带双强”目标,抓好“两个培养”,即把农村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把农村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二是精心选拔。按照“讲党性、会致富、甘奉献、有威信”的标准,采取“两推一选”的方法,把优秀的“双强党员”选拔到村党支部岗位上来。三是严格教育引导。把党员干部的培训纳入教育培训总计划,分层次、分阶段、分步骤进行,着力提高他们带领群众奔小康的发展意识、责任意识、奉献精神、带富能力和领导水平。四是帮助扶持。乡党委将对党支部书记在工作上帮扶,政策上倾斜,为他们发挥作用提供强大动力。五是实施“回归工程”。动员并引导那些经历市场经济大潮锻炼、会经营、善管理的优秀人才返乡创业,并通过培养引导,把他们推选到村级领导班子中,让他们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

3、创新机制,做好大学生村干部管理工作。

乡党委将采取四项有效措施,拓宽大学生村干部施展才华的领域。一是教育引导,定期对大学生村干部进行党的方针、政策、农村法律法规方面的培训学习,进一步提高他们驾驭农村工作的能力。二是强化管理,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并严格落实,用制度管理人,用制度激励人,为大学生村干部干事创业提供有效保证。三是加大督查力度,乡“村官办”将对大学生村干部的出勤、学习、笔记、生活、工作等情况定期督促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指出并加以纠正。4、注重典型引导,乡“村官”办将组织大学生村干部们到其他乡实地参观先进典型的工作情况,使其从中受到教育启发,充分调动他们扎根农村干事创业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