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经济发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3:51:53

产业经济发展篇1

关键词:新时期下;农业产业经济;发展措施

目前,在实现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一个部分就是农业产品跟农业产业,核心内容是实现经济效益。在以市场为导向的基础上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在上述的基础上实现一体化经营体系,主要涉及以下几个部分:企业化管理的实施;区域化布局以及加工系列化灯。多种因素包括农科教、农工商、产供销等。这样一来,在一体化经营体系的前提下,就可以做使我国农业逐渐走向与良性发展轨道,实现一系列有效的自我调节、约束、积累以及发展。并且还可以促使农业产业经济发展得到强化,服务与现代农业发展,促使农业经济效益实现最大程度的提升,最后满足农业可持续性发展的需要。

1.新时期农业产业经济发展趋势

在农业产业经济现代化发展的大环境下,农业产业经济发展也将会朝着几个方面发展:

1.1现代化发展

农业产业经济朝着现代化的方向发展。农业产业经济走向现代化,一直以来都是农村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其能够有效地提高农业产业经济的发展水平,增加农民的收入,而在我国大力发展农业产业经济的大环境下,农业经济走向现代化也将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

1.2信息化发展

农业产业经济朝着信息化的方向发展。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信息化技术也不断地融入到了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对于农业产业经济来说也必将会朝着信息化的方向发展。将信息化技术应用到了农业产业经济当中,不但是顺应了时代的发展,是农业产业经济能够跟上时代的步伐,同时还能够提高农业技术的信息交换,保证农业生产过程中的高效性,提高农产品的生产量。

1.3生产化发展

农业产业经济朝着生产化的方向发展。在农业合作政策出台之后,农业经济合作组织得到了迅速的发展,通过利益政策所连接起来的农业产业经济机制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在一些大型企业的带动下,对于农业中的农产品生产也逐步走向了标准化的生产模式,在标准化的生产模式下,大大地增加了农业的经济效益。由此可见,生产化的发展方向也将是我国农业产业经济发展的新趋势。

2.新时期发展农业产业经济的问题

2.1缺乏足够的技术信息,传统观念影响较大

目前从事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大部分农民还使用传统形式进行生产,几乎没有引进新品种以及新技术。对于农业市场信息掌握力度不够,在实际过程中,整个农业生产还维持在较低水平。并且其劳动形式也是处于传统的状态:高投入,劳动密集型生产形势以及低效益。上述因素的存在直接导致农村经济发展受到限制,也就是说,在这种生产模式下,农民所生产出来的产品可以维持自己家庭的生活,只有少部分农产品才可以进入市场,在进入市场的过程中,产品价格因素非常低,所以在市场竞争的过程中明显缺乏足够的竞争力,所以很难形成特色产业发展。

2.2龙头企业规模有待扩大,带动性明显缺乏

大部分地区都没有设立龙头农业产业,就连现有的龙头农业企业数量也非常少,规模非常小。并且在经营过程中,发展慢,带动性差。经过多年的发展还是没有进步,导致企业自身效益就非常的低,没有在实际过程中引进现代企业经营理念,导致大企业家的魄力明显缺少,最后可能会被现代市场经济快速发展所抛弃。

2.3没有紧密结合生产基地跟市场活动

在实际发展农业产业化的过程中,不仅需要一个稳定的生产基地,还需要有一个适销对路的市场,两者缺一不可。农业产业是否能得到健康的发展,生产基地跟市场两者是否有效连接是最为直接的影响因素。想要实现农业生产基地跟市场的有效连接,就要设置相应的连接纽带,最为常用的是专业合作组织跟龙头企业。龙头企业更专业合作组织的主要工作就是,在市场中集中带入群众生产的产品。因为市场是不稳定的,如果采取传统的形式,也就是说,一家一户的农民进入市场,风险非常大且市场成本非常高,在交易的过程中如果出现问题,那么就会导致农民生产积极性受挫,且冲击着群众未来的农产品生产工作。

3.新时期发展农业产业经济的措施分析

3.1鼓励农头企业建设发展,发挥农业产业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

在实际过程中需要增加农业招商引资的力度,在发展的过程中,还需要将那部分有实力的公司以及有新技术的公司大力引进农业发展领域。实现龙头企业的构建发展。并且还需要实现现有的龙头企业的巩固壮大,政府需要出台一系列鼓励措施,对于那部分科技含量较高,规模较大的龙头企业进行重点扶持跟培育,从根本上提升这部分龙头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最后在市场中,将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跟辐射作用最大程度地发挥出来,实现新型农业经营模式的构建,例如:公司/基地/农户合作模式;公司/合作社/农户合作模式。在实际过程中,还需要从根本上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_产业项目大发展。并且跟当地农业局紧密联系在一起,将一部分农字号龙头企业积极引入建设,这部分龙头企业实力非常强,带动能力也非常强。例如:山东省微山县留庄镇,在发展农业龙头企业的过程中就采取了上述措施,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相对于几家湖产品加工企业来说,这是发挥龙头企业作用的有效案例。在实际过程中,这几家湖产品加工企业实施了以下运行模式:公司/基地/农户。企业本身在收购湖产品的过程中,以一个高于同时间市场的价格完成基地农户农产品的统一收购。这样一来周边万余户农户。在2013年,北京睿特环有机农产品开发项目被有效引入,实现了有机水稻种植产业的积极推进。以示范园区为中心,实现农业高品位,高效益发展的有效带动,这一项支柱产业,将会促使农业增效跟农民增收。

3.2发展现代化农业以工业化理念为基础

在实际过程中,想要实现农业的发展,如果只是单纯地依靠农业自身发展,那么想要实现现代化农业就存在非常大的难度。农业生产想要进入大市场环境,并且参与市场竞争,参与社会分工,就需要将资源优势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所以想要实现现代农业的有效发展,就需要想尽办法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并且推广使用农业新技术以及新技能,这样一来,就可以实现农副产品深加工的有效现代化,同时还可以促使农副产品附加值得到有效提升,最后,提升农业效益,实现农业市场竞争力的最大程度提升。并且还需要支持农产品出口贸易,在走向国内市场的同时还需要扩大国际市场参与度,积极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

3.3做好基础工作实现农业产业化发展环境的有效优化

在实际过程中,如果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较为缺乏,并且还存在特色优质农产品,在这种情况下,针对这部分主要生产基地跟生产区,实现相关水利工程的全面加强跟有效完善,例如:引水、蓄水、提水等。这样一来就可以完善排涝工程,并且促使防汛抗旱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同时在实际生产的过程中,还应该积极推广大棚栽培技术,引进使用地膜覆盖设备,实施有效的设备栽培技术。如果条件允许,就是要将农业机械操作技术大力推广使用。实现各个农业生产环节的机械化发展。

3.4优化农业产业经济中的产业结构

传统的农业产业经济管理更加侧重于对农产品生产水平进行管理,这也导致一味地侧重与农产品的生产水而影响了农民的经济收益,使农民在进行农业工作时丧失了积极性与主动性。因此,需要对农业产业经济中产业的机构进行一定的优化,努力发展出多元化的农业产业机构。政府需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找寻当地农业发展的优势所在,利用其优势来扩大农产品的规模化生产与销售,形成具有地方特色农产品竞争优势。同时,农业生产还需要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以此来增加农产品的销售模式,在农产品的销售中形成一个稳定的产业链,农业经营者与生产者需要积极探索农产品的加工产业,积极推广先进的农产品仓储、保鲜、运输以及包装等与农业息息相关的各项技术,并通过培养农产品深加工领头企业的方式来促进企业技术的进步与发展,只有形成了多元化的产业链,才能够提高农产品的经济效益,使农业得到稳步的发展。

3.5推进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发展进程

政府需要加大对农业产业经济建设的投资力度,一方面能够增加农业技术的效果,防止人才的流失;另一方面能够推进农业建立信息化技术的建设,利用信息化技术提高农业产业经济的管理质量,改善农业产业经济的管理模式,从而使得农业的经济效益能够得到有效的提高。此外,政府还需要重视农业信息化技术人才的培养,培养出农业信息化所需要的真正技术人才,并普及农业生产的信息化技术,使农业产业发展能够与信息化技术形成有机的融合,加快我国农业朝着现代化与信息化的方向发展。

4.结束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显著的提高,在我国大力发展农业产业经济的过程中,也使得农业产业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建设出了许多新农业的新景象。而对于农业产业经济管理,一直是近年来社会所关注的重点问题,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必须要通过有效的措施和科学的手段来对农业产业经济发展保驾护航,以此来提高农业的产量以及质量,提高农村的经济发展。本次研究主要分析如何在实际过程中强化农业产业经济的发展,首先分析了新时期下农业产业经济发展存在的起点问题:首先,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明显缺乏足够的技术信息,传统观念影响较大,导致整个农业生产水平处于稳定的状态,迫切需要引进新品种跟使用新技术来促使整个农业生产实现可持续发展。并且还需要从根本上转变,劳动密集生产形势以及低效益生产形式。其次,是农业生产龙头企业规模非常小,带动性不强,所以需要政府颁布相应的政策措施,鼓励农业生产龙头企业实现大力发展,带动农业生产活动。最后,是农业生产基地跟市场两者之间的脱节。一个稳定的生产基地跟一个合适农产品销售的市场环境是发展农业产业化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两个因素。所以需要发挥市场媒介作用,降低风险跟市场成本,鼓励农民生产,从根本上强化农民生产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刘茂松.论我国农业产业发展中的制度创新与制度分析[J].湖湘论坛,2004(05):77-79.

[2]武艳茹.浅谈凉城县如何调整农业产业结构[J].基层农技推广,2017,5(02):54-56.

[3]周子为.经济欠发达地区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思考[J].山西农经,2017(01):23-24.

[4]张俊飚,程琳琳,何可.中国农业低碳经济效率的时空差异及影响因素研究[J].环境经济研究,2017,2(02):36-51.

[5]左鹏,刘强.重庆市垫江县农业产业结构的灰色关联度分析[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2(01):56-59.

产业经济发展篇2

关键词:市场经济武术产业发展

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绝不仅仅限于经济领域,而是涉及到我国社会的各项事业和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体育事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受到市场经济冲击的同时,还必须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近几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的需求更加迫切,武术作为我国的传统体育项目,以其独特的融健身、防身、修身、娱乐于一体的特点而倍受人们的青睐,武术运动正是以这一特点和优势作为切入点进入市场,并得以生存和发展,从而形成兴旺繁荣的武术产业。本文通过对市场经济条件下武术产业的特点和现状进行分析,提出了有利于武术产业稳定发展的有关对策,以期促进武术运动极其产业的良性互动。

一、市场经济条件下武术产业的主要特点

1.武术产业和武术运动发展的互动性

目前我国有几十个全国性运动管理中心,个个都要走向市场,在有限的空间里面每个项目都想占有一席之地,竞争十分激烈,因此武术产业必须依靠武术运动的发展而发展。武术,作为中国的“国术”,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由于它集健身、防身、娱乐于一体,不受时间、空间以及物质条件的限制,易于普及和推广。近年来,武术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喜爱,不仅为中外老百姓所喜欢而且为官方所重视。武术项目已成功地进入了亚运会,在我国的非奥运会项目中武术独领,是全运会的金牌大户并且为冲进2008年北京奥运会,各级官员和广大的武术工作者正在作不懈的努力。另外据国家体委的统计,在全民健身的热潮中武术气功位居首位,所有这些都是武术的无形资产,武术运动的发展是武术产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同时也为武术产业提供了巨大市场空间和潜力。反之,武术产业的发展也促进了武术运动的发展,八十年代武术与影视业的结合,不但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而且习武之风刮遍祖国大地,一时间各类武术培训班、武术馆校等风起云涌,进一步地促进了武术的发展。这些足以体现武术产业与武术发展之间强烈的互动性。

2.武术产业模式的多样性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全民健身计划》、《奥运争光计划》的颁布,武术运动逐渐向着社会化、产业化和商业化的方向发展。武术产业的发展模式多样,可归纳为三种:一是以武养武的小开发,如搞武术比赛、组织武术活动、开办武术培训班、兴建武术馆校等;二是兴办武术与其他行业相结合的中开发,比如武术影视、武术服装、武术出版物以及武术与军事、武术与医学相结合而形成的多种武术产业形式等;三是为武术发展搞高额收入的大开发比如武术贸易、武术金融、武术房地产、武术旅游等[1],这类大开发在国内外并不多见,这也正是武术产业发展所要努力的方向。

3.武术产业规模的狭小性

虽说武术产业发展迅速,其模式多种多样,但是每一种产业形式的规模非常狭小,处于一种小打小闹、资金短缺的境况,许多商人见利于武术产业的既得利益,纷纷投资,捞一把就走。比如目前全国最庞大武术产业体系武术馆校,据《中国经营报》报道已超过10000家,几乎每个县市都有武术馆校,但是真正具有规模并在激烈的竞争下立于不败之地的并不多,许多家庭式的馆校在市场竞争的大海中消失。

4.武术产业具备在中国体育产业中占据重要位置的优势

首先,中国武术具备了世界一流的竞技水平,这是任何产业得以发展壮大并最终位居前沿地位的先决条件;第二,中国武术具有可持续发掘的、取之不尽的丰富资源,这些资源包括人文资源、文化资源、人才资源、技术资源等;第三,武术产业有着庞大的消费群体和广阔的消费市场;第四,拥有具备世界影响力的体育品牌,如太极拳等。

二、市场经济下武术产业的现状分析

1.武术产业发展起步较晚,水平较低

由于整体性的市场经济起步晚,规模小,经济文化基础差,武术的器械、服装、设备还没有得到更好地开发,现代高科技在武术产业中尚未普遍运用。

武术产业通过几年的发展虽已形成一定的气候,但水平仍然很低。就武术市场主体的发育和发展来说,其主要特征是发育不良。一方面武术因其特有的强身健体、防身养性的功能与它的投资少,不需要复杂的场地、器材就可以开展,易于普及的特点,深受国内外人士的喜爱,具有良好的群众基础;另一方面就市场开发而言,因为没有引导消费,不断制造出新的需求,反而抑制了武术市场的开发。在八十年代火爆一时的武打片,虽说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良好的宣传作用,但像肥皂泡一样很快消失。同时由于竞技武术在其规则和技术发展上抑制了武术市场的开发,现代竞技体育的魅力在于“更快、更高、更强”,而武术中的套路或散手比赛远没有体现出这种奥林匹克精神,因此就出现了一场国际性的武术比赛远没有一场国内的足球联赛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大,这些都体现了武术产业发展的水平较低。

2.武术产业发展的不平稳性

武术市场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商品经济发达的水平、文化氛围和思想观念的影响较大,由于这些因素造成了武术产业发展的不稳定性。从武术项目的群众基础来分析,国际武联名誉顾问徐才说:“中国自古便有把式坊。武术具有中华民族文化的强烈诱惑力,在中国它已深深地扎根于民间,特别是我们广大的农村。”[2]这说明了在中国习武之人大部分在农村,经济消费水平较差;跨入21世纪,随着媒体的宣传,全民健身的深入,武术已卷向全国各大中型城市,群众基础空前的好。许多商人也看到了这一商机,于是出现了许多的武校、培训班、武术器械、武打片、武术音像制品等,但这些大多是一种分散型的小生产,随着市场经济的冲击,呈现出不稳定性。在武术的发展上,人们的文化氛围和思想观念现在处于一种探索模糊阶段,也就是如何在东西方文化的交融中确立武术今后的发展方向,在竞争中找到武术产业市场。

3.宣传力度有限

媒体宣传对任何一种新兴的产业的发展都起着关键作用。而媒体对武术的宣传无论在规模还是在范围、时间、形式上,都远远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这种宣传力度的不足使人们普遍对武术的理解不够,甚至产生误解,不利于普及推广。4.武术产业市场缺乏规范性

经济体制转轨时期,新旧体制运行所造成的摩擦和真空以及人们价值取向的紊乱使得体育市场出现了许多不规范的现象[3]。武术市场也不例外,比如说一些组织和个人未经体育行政部门和有关体育管理部门批准,擅自开办武术馆校,翻录音像制品等,为了牟取暴利,他们不顾职员的业务素质和本身的条件,到处做假广告,夸大宣传,进行欺诈;有关职能部门如工商、税务、公安等权限职能存在交叉、模糊现象,给这些人制造了机会。同时由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加快了体育社会化、产业化的过程,法制和法规的建设没有跟上,使得武术产业市场缺乏规范性。

三、武术产业发展的对策

1.促进武术消费,培养真正的市场主体

不断引导消费,培养武术市场的主体应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全面贯彻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在高校传播武术及文化,灌输“终身体育”的思想理念,促进城区居民的消费,同时不放弃广大的农村市场;比如广泛建立不同类型的武术协会和基层体育锻炼组织,组织各种类型的群体比赛活动等。二是全面实施《奥运争光计划》,加快竞技武术技术和规则的改革,使武术规则与市场经济的规则形成同一性,促进武术市场的开发。三是加快武术文化内涵的宣传,使武术文化变成巨大的无形资产,比如功夫片和武术服装的开发能形成西部片与牛仔服的世界性文化。

2.完善武术市场体系

武术进入市场就必须按市场规律运作,价格竞争、供求等各种因素对整个社会资源配置起着基础性调节作用,在市场竞争中优胜劣汰,实现资源优化配置,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培养一个完善的武术市场体系,是发展武术产业的关键性环节,有利武术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和运行机制的转换顺畅,同时也为武术市场的稳定发展提供了支持。

3.加强宣传力度

武术想要世人深入透彻地了解和接受,必须加强自我形象的包装力度,全新改造;同时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大宣传力度,以期最大限度地开发潜在资源。

4.加快武术市场管理的法制化、规范化建设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只有建立健全法治,才能规范市场主体的行为,才能保证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在进一步活跃和规范武术市场的同时,要更加注意将体育法制融入到武术产业中去,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政策法规和管理措施,保证武术行业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从而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昌友.术经济生机盎然.中华武术.1998.6

[2]鲁夫.武术馆校缘何火爆.中华武术.1998.3

[3]程云峰等.论21世纪中国体育市场的结构现状和发展.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0.4

产业经济发展篇3

一、*4年产业经济发展的情况分析

今年,我县经济继续保持*0年以来的稳定增长态势。全年三次产业预计实现增加值78.97亿元,同比增长12.7%左右。其中,第一产业全年预计实现增加值15.0亿元,同比增长2%左右;第二产业预计实现增加值34.5亿元,同比增长21.5%左右;第三产业预计实现增加值29.5亿元,同比增长9.3%左右。实现地方财政收入12亿元,比上年增长31.3%。

(一)第一产业稳中有升。全县预计实现农业总产值38.33亿元,同比增长5%。粮食总产量预计达27.5万吨,同比增长16.7%。花菜及其他特色经济作物实现11.9亿元,同比增长5%。全年完成6.2万亩的植树造林任务,林业产值预计为1.35亿元,同比增长10%。岛内外淡水养殖面积共113万亩,其中岛内9万亩,岛外104万亩。预计海淡水产品产值14亿元,同比增长3.9%。

(二)第二产业运行良好。全年预计实现工业总产值(现行价)92亿元,同比增长15.1%。规模以上企业保持较快增长,预计实现工业总产值73.8亿元,同比增长14.7%。工业开发区和“一业特强”基地保持同步增长,*工业园区、富盛经济开发区和“一业特强”基地预计分别实现工业总产值(现行价)3.2亿元、2.7亿元和11.3亿元,同比增长分别为30.6%、17.4%和10.0%。重点骨干企业主力军作用愈加明显。预计全年完成总产值32亿元,应交税金1亿元,同比增长18.9%和42.8%。工业企业的运行质量明显提高,预计实现工业利润4.2亿元,同比增长12.5%,预计实现税金3.65亿元,同比增长10.6%。

(三)第三产业再创新高。全年第三产业预计实现增加值29.9亿元,同比增10.1%。第三产业营业收入95亿元,同比增长11%。预计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6亿元,同比增长9.8%。预计上缴税收10.8亿元,占全县财政总额的52%,同比增长57%,其中商业批发零售、住宿餐饮及商务服务业税收总额5.41亿元,占全县第三产业税收总额的50.1%。尤其是批发零售商业预计实现营收58.2亿元,占第三产业营收总额的61.3%,同比增长12.2亿元,绝对增加额居各行业之首。旅游业是第三产业中的亮点。预计全年接待游客将超77万人次,同比增长6.9%;预计旅游业直接营业收入将突破1.3亿元,同比增长18.2%。

二、*4年产业经济发展中的主要问题和矛盾

*产业经济发展虽然取得了长足进步,形成了稳定增长的态势,但交通不便、基础薄弱、人才紧缺且结构不合理等制约因素依然存在,经济总量和发展速度还远远不能适应生态岛建设和加快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要求。而且在新的形势下,新矛盾、新问题也逐渐显现。

(一)第一产业方面。农业、林业和牧业生产虽然取得了新的成绩,但是也遇到了不少新情况、新矛盾。一是林业建设与粮食安全难以实现新的平衡。国家保护耕地和确保粮食安全的政策出台,使全县粮食产量和产值都得到了大幅提高,但作为生态岛建设最重要的基础工程——林业建设与粮食安全之间却需要寻找新的平衡点。从“十五计划”中后期开始,国家粮食安全形势要求不仅与调整粮经比例为主基调促进农业发展的意向产生矛盾,而且直接影响了造林规模和速度,导致了与以大力发展林业为重要切入点推进生态岛建设导向之间的矛盾。二是植树造林在质和量方面未能兼顾。今年植树造林工作时间紧、任务重,部分造林单位未经设计和审批即施工,导致部分项目不能达标验收,部分地块施工只注重推进速度,忽视林相设计、苗木质量和养护管理,导致苗木树形差、长势弱、成活率低。三是畜禽重大疫病防治工作任务依然十分艰巨。全县农村畜禽饲养面广量大,但饲养条件较差,检疫设施落后,给重大疫病的控制带来了极大的难度。

产业经济发展篇4

围绕“一业特强,多业跟进,特色赶超,产业兴镇”的要求,以特色镇建设为抓手,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启动一园一区建设,着力招大引强,培植龙头企业,扶持民营经济发展,全面促进产业经济又好又快向前发展。

(二)发展指标

(1)增加值10.6亿元,增长30.9%;(2)工商税收5500万元,增长25%;(3)增量投进5亿元以上;(4)引进外资150万美元,自营进出口500万美元;(5)新增纳税超百万企业4个,超50万元企业8个;(6)新增定报企业不少于10家;(7)新产品开发20只以上,通过省市级鉴定10只;创国家、省高新技术企业2~3家;申报省以上科技专项10项;申报国家专利50项;(8)创省名牌产品1个,市名牌2个。

(三)工作重点

1、继续加大特色镇建设力度,壮大产业经济规模。一重抓鞋机企业发展,形成市级产业集群,培大育强龙头企业。二注重石油机械提质增效,做大石油机械市场。三引导纺织企业发展,扩大纺织能力。四做大磨料磨具企业,提升磨料磨具品牌。五发展冶金铸造行业,扩充冶金铸造企业队伍。六促进其他行业发展,达到产业兴镇的要求。明年争取税收百万元以上企业8家,50万元以上企业20家。

2、着力构建服务平台,全面提升服务质量。镇三套班子领导、机关干部全部联系到企业,每人结合一个重点企业,实行挂钩帮扶,落实包保责任,为企业提供信息,解决突出题目,规范企业生产经营行为,进一步落实服务措施,为企业用地、供电、信贷提供优质服务。明年目标:一园一区配套设施到位,启动质检中心,加强鞋机商会的气力,建立一个集群金融服务平台,鞋机集群成立一个金融担保机构,为中小会员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环境优美乡镇争取通过省级验收。

3、重抓招商引资,注重外向开发。首先大力推介我镇产业产业基础上风和政策上风,吸引国内外大企业、大团体和民间资本投资,加速产业集聚和发展壮大,尤其以新规划的一区、二区为平台,力争完成引资10亿元,亿元项目4个,5000万元以上项目10个,1000万元以上项目15个。主要做法:一是围绕产业链招商。针对我镇产业企业的特点,产品结构情况,既注重上游产品的招商,也注重下游产品的招商。二是强化专业队伍招商。明确专人长年招商,落实招商指标,严格考核制度。三是强化重点区域招商。围绕接轨大上海,融进长三角,就地招商。四是借助客商引商。加大招商引资激励政策力度,利用产品特点招商。五是激励全员招商,大打招商人民战争。实现高出发点投进,高技术合作的路子。其次注重外向开发,力争外向型经济新突破。以鞋机展览会为契机,实施外向新突破。2008年力争协议注册资金300万美元,完成外资到帐150万美元,自营进出口500万美元,劳务输出150人。

4、发动全民创业,大力发展全镇民营经济。认真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推动全民创业的实施意见》,鼓励双强村干部、农村致富带头人、在外创业成功人士等创业能人投资创办产业企业。2008年争取发展民营企业150家,个体工商户1000户,注册资金2.8亿元。意大利园区达到新进项目10个,外资50万美元。

产业经济发展篇5

[关键词]肉牛产业经济发展形势

[中图分类号]S8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650(2017)03-0240-02

近10年来,我国肉牛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已成为国民经济又一新的朝阳产业。2014年,我国牛肉产量和消费量均是仅次于美国和巴西的第三大国。当然,这也不能全然说明我国肉牛产业发展前景一片光明,能够持续健康的发展,并且创造较高的经济效益。之所以这么说,是从当前肉牛产业发展实际情况来看,确定肉牛产业中还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或多或少都会限制、影响肉牛产业持续健康的发展。所以,认真剖析肉牛产业发展及产业经济发展趋势很是必要。

1肉牛产业发展形势分析

通过对我国肉牛产业发展实际情况进行分析,确定肉牛产业发展趋势具体表现为:

1.1国内牛源不足,导致产业萎缩

据统计,2008年至2012年,我国母牛存栏量从3300万头减至2300万头,四年间大幅减少1000万头。能繁母牛存栏量的大幅下滑带来了2008年至今国内肉牛存栏量从8900万头减少至6000万头的后果。这充分说明了肉牛产业出现大幅萎缩的现象。而对近些年我国肉牛产业发展情况来看。肉牛价格始终保持高位,让很多肉牛养殖散户对肉牛养殖还是抱有希望的。当然,也正是因为肉牛价值居高不下,才使得很多养殖户需要承担较大的养殖风险,这使得很多养殖户对肉牛养殖是否进行,是否扩大养殖规模存在质疑。此种情况的存在,在一定成程度上限制了我国肉牛产业的发展[1]。

1.2进口牛肉冲击国内市场

其实,造成我国肉牛产业未能持续健康发展的另一大影响因素就是进口牛肉对国内市场的冲击。从2010年开始,由于国内需求急剧增加、肉牛存栏量下降,我国每年牛肉供应和消费之间约有240万吨的缺口,导致国产牛肉价格的不断上涨。此种情况下,外国看到了国内的商机,积极向国内进口肉牛,随着进口肉牛的不断冲向市场,逐渐的占领了我国的肉牛市场,这使得我国肉牛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比较困难。

1.3肉牛养殖业面临结构转型

回顾分析近些年我国肉牛养殖实际情况,不难发现肉牛养殖风险较高,因为在肉牛养殖的过程中肉牛容易患有疾病,致使肉牛生L不佳或者死亡,如此将给养殖户带来巨大的财产损失,相应的很多肉牛养殖户放弃了肉牛养殖。但肉牛价格一直居高不下,这也让肉牛养殖的经济效益不断提升。为了良好的进行肉牛养殖,许多育肥专业场户提高能繁母牛存栏量,逐步转为自繁自育的养殖模式,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肉牛养殖业面临结构转型。通过对肉牛产业养殖结构转型情况来看,这对于促进未来肉牛产业进一步发展还是非常有利的[2]。

2肉牛产业经济发展形势分析

促进我国肉牛产业经济持续健康的发展,不仅能够提高国民经济,还能改善我国国民的生活水平,促进我国良好发展。当然,要想实现这一目的,需要对肉牛产业经济发展趋势加以分析,以便提出最佳的肉牛产业经济发展方针,以便肉牛产业发展的过程中能够创造较高的经济效益。笔者参考相关资料及自身工作经验的总结,对肉牛产业经济发展趋势的说明,有如下叙述:

2.1肉牛产业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基于对我国肉牛产业经济发展现状进行深入的分析,确定诸多问题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肉牛产业经济发展的步伐。目前我国肉牛产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有:

2.2牛肉质量安全事件

总体上来说,近些年我国肉牛产业经济方面还是有很大程度的提升,但是随着肉牛产业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牛乳质量安全事件的发生,让广大消费者不安,对牛肉食用产生担忧。其实,造成牛肉质量安全事件频繁发生,与肉牛品质不佳有关之外,诸多不法分子看到了牛肉生产与销售中的巨大利润,进而急功近利,采用不法手段来谋求利润,同时也降低牛肉质量,一次又一次的引发牛肉质量安全事件,如注水牛肉、有毒牛肉、僵尸牛肉等,严重的降低了消费者的购买信心,相应的肉牛产业经济发展也备受击[3]。

2.3基础母牛存栏量大幅下滑

正如上文肉牛产业发展趋势分析的一样,基础母牛存栏量大幅下滑,也给肉牛产业经济发展带来了较大的负面影响。经过深入的分析,确定基础母牛存栏量大幅下滑,主要是因为肉牛生产周期长,养殖人员需要付出较多的人力物力财力,加之养殖风险的不断扩大,使得养殖户对肉牛养殖存在诸多担忧,进而减少母牛存栏量。

2.4肉牛产业经济健康发展的建议

经过以上内容的分析,确定我国肉牛产业经济发展有下滑的趋势,如若不能加以控制和处理,势必会给整个肉牛产业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不利于良好的支持国民经济。针对此种情况,笔者的建议是:加大肉牛良种补贴力度。因为养殖户对肉牛养殖表现出诸多担忧无疑是怕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针对此种情况,我国应当加大肉牛良种补贴力度,支持广大养殖户进行肉牛养殖,如此可以扩大国内肉牛的养殖量,在努力推向市场,可以促进我国肉牛产业经济发展。完善产业链利益分配体制。制定健全的、完善的产业链利益分配体制,可以对肉牛养殖、生产、销售这一产业链利益分配的情况加以约束,同样可促进我国肉牛产业经济发展[4]。

结束语

基于本文一系列的分析,确定肉牛产业发展趋势表现为国内牛源不足,导致产业萎缩、进口牛肉冲击国内市场、肉牛养殖业面临结构转型,这充分说明了肉牛产业发展的促进因素和阻碍因素均有,如若要想进一步发展肉牛产业,需要我国优化调整肉牛养殖现状。而通过对肉牛产业经济发展趋势进行分析,确定加大肉牛良种补贴力度、完善产业链利益分配体制等措施的实施,可以促进肉牛产业经济持续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昝林森,梅楚刚,王洪程等.我国肉牛产业经济发展形势及对策建议[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6):48-52.

[2]喻闻,.肉牛供应链与肉牛产业发展相关问题研究[J].中国畜牧杂志,2008,44(10):23-26.

[3]徐敏云,曹玉凤,芦春莲等.河北省肉牛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J].中国草食动物,2010,30(5):51-54.

产业经济发展篇6

北部湾(广西)经济区是高效渔业产业带。北部湾(广西)经济区三个行政辖区的北海、钦州、防城港市,濒临北部湾,有海岸线1595km,20m等深线以内海域面积66·7×104hm2多,潮滩面积1×105hm2,非常适合海水鱼、虾、贝类的养殖,目前已经开发养殖的面积只有近海滩涂6×104hm2多,发展的空间和开发潜力巨大。渔业经济在北部湾经济中将占据重要地位。

我区渔业经济呈快速增长之势,渔业已经成为大农业的有力支柱,水产养殖成为农业结构调整的发展方向。2004年与1994年对比,全自治区水产养殖总面积26×104hm2,增长53·2%,年均递增4·4%;水产养殖总产量1·78×106,t增长4·42倍,年均递增18·4%;养殖水产品占水产品总产量的64·4%,增加了21·3个百分点;捕捞渔船的艘数和马力分别由1176艘、7·9×104kw,发展到1·9万艘、7·23×105kw,分别增长15·2倍和8·1倍;渔业在大农业中的比重为11·36%,增加了4·48个百分点。全区有水产品加工企业103个。其中有直接出口权的企业18家,获出口欧盟资格的企业7家,获美国HaCCp管理认证的企业7家。年水产品加工能力3·3×105,t实际加工量1·5×105t。

2004年底全区仅水产畜牧龙头企业就达335家,其中有部级重点龙头企业4家,自治区级的21家;年产值1亿元以上的25家,从而使广西水产畜牧业较快形成新的产业优势。2005年底,我区水产品总量稳定在全国第八位,人均水产品总量稳居全国第七位。水产业已经成为我区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重要力量,它的发展情况直接关系到农村经济的繁荣、农民增收和社会稳定,关系到广西区域经济的健康发展。

水产职业技术教育是渔业经济的有力支持。未来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归根到底是教育的竞争。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更直接、更密切,是实现劳动力生产和再生产的重要手段,是加速生产技术更新的重要途径。广西渔业要在未来的激烈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关键在于加强职业教育,培养人才,创新技术。“十五”以来,广西大力实施科教兴渔战略,为全区渔业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十五”期间,全区投入渔业科技经费2806·8万元,组织实施渔业科技项目55项,获得科技成果28项,推广先进实用技术21项。广西渔业的当务之急是从实际需要出发,制定出人才培养的政策与规划。在渔业人才培养上要敢于花本钱,以在短期内满足广西重点产业、战略产业、支柱产业以至政府管理部门的需要。

1广西水产职业教育亟待发展与渔业经济蓬勃发展的形势形成强烈反差的是,培养水产业初、中级技术人才的职业教育停滞多年得不到发展,全区水产业者中相当一部分的文化和专业素质跟不上行业发展的要求,这将成为制约广西水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一大“瓶颈”。因此,如何与时俱进,加快水产职教事业的发展,为社会培养出大量的拥有职高文化水平且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实用型人才,促使行业可持续发展,成为摆在广西水产行业主管部门和职教部门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在20世纪90年代末期,国家不包毕业生分配后,水产职教出现了招生不足,生源偏差,专业资源分散,实训基地没有自,毕业生对口就业率低等尴尬局面,这种局面是当初行业主管部门、职教主管部门所不曾想到也不愿看到的。广西渔业要发展,利用职业教育,培养更多的初、中级行业人才,促使现有从业人员更新观念、升级技术,搞活水产品养殖、加工、贸易才是出路。政府部门理应办好水产职教,为本区渔农民增产增收和渔业经济建设服务。

2水产职业技术教育的现状堪忧

2·1水产类专业削减,学生人数逐年减少

2000年以前,广西水产学校水产类专业有淡水养殖、海水养殖、名特优养殖、多种养殖、水产品加工、轮机等,相邻的专业还有渔政管理、渔业经济管理等,每年招生人数达450到550人。2000年以后,水产类专业逐年削减,至今仅设水产养殖一个专业,水产类其他专业全部废除,2001-2008年,每年仅招1-2个班,40-80人。

2·2职校水产专业学生素质逐年下降

2000年以前,学生大部分主动选择水产专业,对水产有兴趣,有热情。学习上比较主动,专业素质较高,毕业生大多是合格的初级水产人才,优秀毕业生甚至能独当一面,深受用人单位好评。2000年以后,所招学生大多是被动选择专业,对水产行业缺乏热情,或存在不当认识,毕业生大多意志不坚,仅有少数优秀者能成为行业人才。

2·3职校水产专业师资、实习基地和养殖专业教学资产逐年减少

由于专业不兴,随着老教师逐渐退休,中、青年教师纷纷改行,没有新鲜血液补充,多年建立起来的专业师资队伍渐趋消亡,以广西水产畜牧学校为例,20多名专任教师逐年减少,至今不到10名。学校多年建设的6·7hm2多的养殖实习基地大部分被挪作他用,现仅余不到6667m2,并且不能全面配合专业教学使用等。

3我区水产中等职业教育办学困难的原因分析

(1)学生怕艰苦,基础理论知识薄弱,思想受社会影响,观念较差,就业工作困难,家长不放心,不愿就读、从事水产专业。究其原因,一是水产行业属于第一产业,经常水里水外的户外作业,日晒雨淋,工作辛苦。农民子女读书很多都是为了跳出农门,在城市找一个相对轻松的工作,对毕业以后继续留在农村从事养殖生产不感兴趣;二是水产行业需要高投入,有一定的风险。家长对子女从事该行业感到不放心,很多数家长和学生不愿报名读这个专业,即使读了,将来也未必从事这种艰苦行业,因而缺乏学习主动性。

(2)水产职业教育的重要性没有很好凸现,未形成普遍受重视的良好社会氛围。目前水产行业有一个怪现象,很多企业需要学校提供大量的水产专业毕业生,但是,学生却非常不愿意就读该专业,即使毕业后工作不对口甚至很难就业,也宁愿读其他名称好听的专业。这主要是由于专业相对冷门,社会上对水产行业了解不多,没有充分认识到该行业的重要性。

(3)入行的门槛低,职业教育被架空。只要有资金,谁都可以搞水产,根本没有所谓技术资格的“门槛”限制。不懂行业知识和技术,违反操作规程作业的现象普遍存在。相反,很多有专业技术的毕业生却因渔业用地已被人家“割据”等原因而无用武之地,且搞专业的毕业生在承包,贷款,税收等方面不能享受优惠政策,所以,有无经过职业教育关系不大。市场混乱,导致竞争低级化,影响产业升级,不利于渔业经济的健康发展。

4我区水产职业教育的发展对策

渔业经济的发展是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基础,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水平和发展策略同样对渔业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按“十一五”规划,我区渔业经济将取得长足进展,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之一。要与这样的渔业经济地位相称,水产职业教育必须受政府重视、优先发展、与时俱进。区主管厅局、区中职教育主管部门应就我区水产职业教育的发展作出明确的规划。为了加快广西水产职业教育的发展,为当地水产业提供数量更多素质更好的技术人员和熟练工人。在此建议如下几点:

(1)要重视水产职业教育的发展,将水产职业教育纳入养殖业支撑体系的建设之中。主管厅局成立专门的职教办公室,进一步加强全区水产业的规划制定、行业管理、技术指导、科研服务和人才培养的指导协调工作。可以招聘水产专业优秀毕业生到县级水生动物病害防治中心站担任技术员等相关工作。

(2)加强养殖行业的科技含量,提高入行“门槛”。在全区全面实施养殖许可证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养殖业要有总体规划,对新老养殖区域要实行统一、合理布局,适度开发。要实施养殖区域许可证制度,规范养殖水面,滩涂,围塘使用权和经营权的流转机制。所有水产从业人员(包括水产专业毕业生)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后才能入行搞养殖,并实行年检制度。呼吁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对取得资格证书的养殖户(包括水产专业毕业生)在就业,承包,贷款,保险等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

产业经济发展篇7

一、发展现状

纵观国内外各大皮草市场,从北京的大红门、雅宝路,到浙江的崇福、海宁,从武汉的汉正街到广州的中大、虎门和深圳的华南城,从重庆到福建的石狮,一直到莫斯科的唐宁街等等,大营生产的皮草产品无所不在,占到了相当的市场份额,以“规模大、品种多、价格廉”而享有盛誉。大营,如今已成为全国最大的皮毛加工集散地,其皮毛产品包括原料皮、裘皮褥子、裘皮服装、裘皮饰品、裘皮编织品、毛领帽条、羊剪绒、工艺品、裘皮手包、毛革手套等十大系列1600多个品种。大营裘皮产业之所以创造了如此眩目的经济奇迹,就是因为背后有支撑她的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所形成的深厚基础和文化底蕴。即大营裘皮产业所具有的不可复制的六大优势:

(一)裘皮文化源远流长。大营是中国裘皮文化的发祥地,相传商末丞相比干就在大营一带发明了制裘工艺,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秦始皇曾下旨赐封枣强大营为“天下裘都”。明朝嘉靖年间,营皮被额定为“土贡”,郑和下西洋时名扬海外,大营裘皮以“皮板柔软、毛眼遂适、色泽协调时尚”而进入欧洲上流社会。清道光年间,英、俄、日、荷等十多个国家的客商在大营设有皮货栈。如今,大营一带“村村干皮毛,户户搞加工,人人懂经营”的局面已经形成。目前,已形成以大营为中心,拥有加工企业和摊点1.4万家,辐射到周边5市县500多个村庄,从业人员达到15万人,方圆达百里的皮毛经济圈。

(二)加工能力首屈一指。大营,作为我国裘皮深加工基地之一,具有庞大的加工群体和十分突出的生产能力:

1 皮毛褥子,产销量居全国之首。加工皮毛褥子是大营裘皮产业的传统强项,在大营周边村庄里,几乎家家户户都有加工皮毛褥子的手艺,现在每天都十几个集装箱的兔皮生皮从法国、西班牙、意大利等国源源不断地发运到大营,在这里被迅速的加工、销售。现在大营加工的兔皮褥子占到全球70%以上的市场份额,除销往国内的崇福、广州、深圳和香港等地外,还销售韩国、日本等国。

2 编织产品,产销量居全国之首。皮草编织是大营的另一大特色,其产品主要有围巾、披肩、皮草包、服装、胸花等,这里的皮草编织制品以规模大、花色品种全而闻名,款式设计不断推陈出新,融入了许多时尚元素。现在大营的皮草编织厂家和业户达到2000余家,其产品一部分被国内消化,另一大部分通过外贸渠道销往国外。

3 毛领帽条,产销量居全国之首。如今皮草配饰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它使得服装具有高贵典雅、活泼飘逸的风格。大营加工的毛领帽条在全国拥有绝对的市场份额,它们大多被输送到了全国几大服装生产基地,进入了当地的服装辅料市场。同时,来自国外的订单数量也颇为可观。

4 裘皮服装,出口俄罗斯的最大基地。大营生产的裘皮服装在国内外有着很大的影响力,其中以水貂服装为主,主要出口俄罗斯。北京雅宝路、黑龙江的黑河、绥芬河等中俄边贸市场的服装大部分产自大营。而在莫斯科的唐宁街,大营生产的裘皮服装更是占据了70%的份额。大营是名副其实的出口俄罗斯最大基地。

5 其他皮草产品。除以上几项之外,大营的皮张在国内也占据重要地位,上市的品种主要以狐狸、貉子、獭兔为主,被输送到全国各地。此外,大营的皮毛碎料市场也很有优势,国内外各地的裘皮生产下脚料汇聚于此,经过精心加工,变废为宝。

(三)人力资源得天独厚。一业兴带动百业兴,大营裘皮加工业的发展,不但增强了本地的经济实力,而且也影Ⅱ自带动了周围地区经济的发展。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大营有裘皮加工企业及业户14000家,从业人数达到15万人。大营裘皮加工业以辐射到周边5市县300多个村庄,形成以大营为中心方圆百里的经济圈。经过多年的沉淀,大营拥有了裘皮加工的各类专业人员,涉及设计、加工、销售各个裘皮生产经营环节,他们分工明确、各司其职,构成了大营镇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人力资源。

(四)产业链条堪称完美。从产品结构上说,大营裘皮从生皮到半成品、成品,包括大系列近1600个品种;从生产工艺上说,大营裘皮加工从鞣制、硝染、印花到裁剪、缝制、吊制等等,各个环节都有较强的实力,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从产业格局上说,既有占地1.5平方公里、已入住上百家裘皮生产企业的大营皮毛工业区,有已建成使用的大营污水处理厂,又有以大营国际皮草交易中心为代表的市场平台。随着当地养殖业的兴起,构建起了大营裘皮加工业的完美链条。

(五)市场体系完整有序。在县委、政府“产业先行,市场拉动”的战略引导下,伴随着中国大营国际皮草交易中心一期工程的落成及二期工程的奠基开工,大营镇“大生产、大市场、大流通”的格局正在形成。大营镇的皮草市场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大营国际皮草交易中心、大营裘皮原料交易市场和太和假日酒店。已建成使用的中国大营国际皮草交易中心总建筑面积达70000平方米,可容纳1600多家皮草厂商,主要经营裘皮服装、裘皮褥子、皮毛编织产品、毛领帽条等各种裘皮制品,已于2006年4月25日盛装开业。大营裘皮原料交易市场位于交易中心北邻,占地95亩,可容纳2000多家生皮经销商,规划有水貂区、狐狸区、貉子区、獭兔区等七大区域,目前一期工程已竣工投入使用,二期工程正在施工中。太和假日酒店建成后,营业面积将达2万平方米,裙楼3层,主楼16层,集餐饮、客房、休闲、会议、娱乐、商住为一体,建成后将成为大营镇及枣强县的标志性建筑,将极大地提高大营镇的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带动大营镇商贸服务业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

(六)集群优势资源互补。如果以更大的视野视察大营裘皮产业,不难发现,以大营裘皮加工区域为中心,北有肃宁的尚村、播县的留史生皮市场,南有清河羊绒市场,西有辛集革皮市场。几大市场各有优势、相互错位,又密切联系、资源互补,构成了庞大的产业集群。

二、主要经验

1 加强软环境建设,为裘皮产业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近几年来。县委、县政府采取措施,千方百计优化发展环境。一是整治“三乱”,规范执法;二是规范管理,强化监督;三是加强服务,为外地来营客户提供方便。

2 搭建发展平台,实行集约化管理。2001年大营镇党委政府按照“围绕扩大产业膨胀空间、构建发展平台”的原则,规划建设占地6平方公里的大营皮毛工业区。截至目前,已建成2平方公里,投资4亿元。进区企业有上百家,有85家企业投入生产。2006年,区内实现产值40亿元,上缴税金1.2亿元。工业区已成为聚集龙头、拉长链条、纳税增收的重要载体。

3 “走进去、请进来”,引进人才、引进技术,不断提升产品质量。“走进去”,即组织引导企业及业户走出企业、走出家门,到国内外去参展、去考察、去开拓市场,学习国内外同行的先进经验与做法。自2000年以来,我们先后20余次组织企业分别参加了北京国际裘革制品交易会、香港国际毛皮时装展览会和意大利米兰、德国法兰克福、加拿大蒙特利尔皮草交易会等展会;“请进来”,即引进人才、引进技术。2000年以来,我们协调各大专院校及人才市场,为企业引进各类人才300余名,引进先进生产管理技术30余项,使企业的产品质量不断提高,使整个裘皮行业的发展水平有了进一步提升。

产业经济发展篇8

关键词:矿山资源;危机;产业经济;发展

1矿产资源的概念及基本理论

1.1矿产资源基本概念矿产资源是国民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水平的物质基础,我国80%以上的能源及工业原材料来自矿产资源,其总量位居世界第三,而人均拥有量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属资源十分紧缺的国家。矿产资源(水资源除外)其储藏量是有限的,供给量也是有限的,是一种不可再生资源。

随着不断开发利用而不断锐减,它具有可耗竭性。“在一定技术条件下,对资源的不断开采利用会使某种矿产资源的储量逐渐趋于零。换言之,当该种矿产丰度不断降低,开发成本不断上升,以致需求数量趋于零时,就达到了耗竭状态”。

1.2矿产资源耗竭性理论美国数理经济学家哈罗德·霍特林(HaroldHotelling)于1931年提出了矿产资源耗竭性理论。认为矿产资源的耗竭是一个矿产连续不断消耗的动态过程。从内涵上来看,矿产资源的耗竭既具有数量上的相对性,又具有质量上的绝对性。

数量上的相对性,是指随着矿产资源开采量的不断增加,某些矿产资源基础会逐渐削弱、退化,甚至最终耗竭。但为了实现矿产资源在功能上达到可持续开采利用,许多国家都一直致力于新的替代资源的开发利用的研究,确保在某种矿产资源耗竭之前,可以寻找到新的具有经济价值的可替代资源。因此,当前矿产资源的数量只是相对性的减少。

质量上的绝对性,是指随着人类对矿产资源过度、过速的开采和消耗,矿产资源的质量逐渐恶化。长期以来,由于受生产能力的限制和服前利益的驱使,许多矿山企业对矿产资源采取粗放型的利用方式,“采富弃贫、采易弃难”的现象十分普遍。他们总是首先选择埋藏浅、品质好的易采矿开发利用,而又常常乱挖滥采,从而造成矿产资源的大规模消耗和严重浪费,最终导致矿产资源总体质量的下降以及生态环境的破坏、污染。矿产资源耗竭的这些特征,使得它在服务社会时必然带来可利用价值的损失。

2矿产资源危机的表现

2.1不合理开采问题突出随着人类对矿产资源的巨大需求和盲目超强度的开采消耗,矿产资源将会逐渐耗竭,这也就意味着可供给后代人开发利用的资源储量越来越少。矿产资源资产的开发利用中的短期行为十分严重,主要表现在:①矿产资源的开发不合理、利用率普遍偏低、浪费严重、消耗剧增、存量锐减。煤矿只有23%,铁矿只有45.4%,十大有色金属矿分别只有23%-72%。在综合利用方面,采矿回收率只有30%-35%,比世界平均水平低10%-20%。在1953-1986年的33年间,我国国民收入增长6.83倍(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期能源消耗增长14.1倍,生铁消耗增长23.4倍,4种有色金属消耗增长35倍,这些数据表明,我国经济发展是建立在矿产资源的巨大消耗之上的。②资源不合理及无序开发带来环境污染严重。污染、浪费、高能耗引出了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从可持续发展观来看,矿产资源的耗竭性必然涉及到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的代际配置的公平问题。所以,当代人在享用矿产资源所提供的服务时,有义务和责任因超额消耗矿产资源而向后代人的价值损失付费。有限的不可再生的矿产资源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每一代人都需要且有权使用这些资源。当代人不能因为自己的发展需要而大量使用和消耗矿产资源,把本应该留存给后代人使用的矿产资源提前支用,这将严重影响了后代人的发展和福利水平,带来无法挽回的损失。

2.2矿产产权管理、产权转让的混乱、不健全①虽然《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矿产资源法》规定:境内所有矿产资源均为国家所有,由国务院行使国家主权,地表或地下的矿产资源不因其所依附的土地所有权或者使用权的不同而改变。但是在实际生活中,矿产资源所有权、经营权(或矿业权包括探矿权、采矿权)、行政权三者混淆,以行政权、经营权代替所有权管理,国家所有权受到条块的多元分割,国家作为矿产资源资产所有者代表的地位模糊,产权虚置或弱化,各种产权关系缺乏明确的界定,各个利益主体之间关系缺乏协调,造成了权益纠纷迭起。②矿产资源资产产权转让的市场机制不健全是由矿产资源资产产权不明确、资源无偿使用制度所衍生出来的问题。在存在矿产资源资产产权市场的情况下,要根据谁能提供更多的租金,也即谁能更有效地使用矿产资源这一经济学的效用原则来决定矿产资源的使用权。在不存在矿产资源产权转让市场的条件下,使用矿产资源的效用原则难以体现,一来由于现行的矿产资源产权关系缺乏灵活的产权转让方式,导致谁占用矿产资源谁就垄断资源的使用权状况,影响资源的优化配置;二来各种隐形的、变相的、非法矿业权交易和转让普遍存在,致使国家的大量矿产资源资产流失,流入企业或个人的手中。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家统一制定矿权流转的法律法规势在必行。

2.3现有的矿产资源税费制度不合理现有的矿产资源税费制度的不合理包括:①现有的资源税计征依据不合理。②资源补偿费和资源税的征收,没有反映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与回收水平、矿床的开采技术条件等。。

2.4缺少统一合理的资产价格体系没有建立健全合理的矿产资源资产价格体系,矿产资源资产价值的评估方法多种多样,没有一个较为统一的标准。不同计价方法其资源价值不同,有的资源价值包含矿产资源原始价值、普查勘探费用和合理利润;有的只包括普查勘探费用、合理利润。尽管矿产资源评估价值不完全等同于其交易价格,但它是资产交易价格最重要的基础,众多的计价方法导致了矿权转让时,定价混乱,普遍出现价格与价值严重背离的现象,造成了国有资源资产的大量流失。

3矿产资源产业经济发展的出路思考

3.1重视矿产资源生态补偿机制的培育与建立随着工业和人口的发展,人类对矿产资源的需求量急剧增加,出现了资源短缺和大规模浪费等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矿业与环境、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因此,近些年,世界各国都纷纷致力于对矿产资源生态补偿机制的研究中。所谓矿产资源生态补偿机制,是指对因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所造成的生态资源环境的污染和破坏、矿业城市的发展机会受限制而给予一定的补偿,用于对所造成损失的补偿、恢复、综合治理等一系列行为的总称。当代人在享用矿产资源所提供的服务时,有义务和责任因超额消耗矿产资源而向后代人的价值损失付费。有限的不可再生的矿产资源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每一代人都需要且有权使用这些资源。当代人不能因为自己的发展需要而大量使用和消耗矿产资源,把本应该留存给后代人使用的矿产资源提前支用,这将严重影响了后代人的发展和福利水平,带来无法挽回的损失。因此,实行矿产资源耗竭补偿费的实质是因当代人的不合理开采而对后代人造成损失的价值补偿。

3.2规制和理顺产权管理关系及规范产权市场在目前的多级政权体制和所有制结构下,矿产资源的所有者只能是国家,应该按照矿产资源的潜在价值,通过市场机制配置矿产资源,各种经济主体有偿取得矿产资源的经营权。所有权和产权不是一回事,所有权强调的是法律规定的所属关系,而产权是法律规定的经济利益主体获得经济效益的权利。在市场经济中产权必须明确定义,并且专属。“多重产权”使所有权产生不确定性,从而挫伤产权主体对资源投资的积极性,或诱发过度开采和短期行为,或引起法律纠纷。只有产权明晰并给予保护,禁止他人非法侵占,市场交易行为才具有可靠的基础。因此国家应该按照资源管理与资产管理并重的原则,将矿产资源的管理纳入国有资产进行管理,使矿产资源资产真正成为国有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大实施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资源补偿机制的力度,维护国家所有权,保障企业的产权安全。另外,需要积极培育和完善矿业权市场。

3.3积极改革现行的矿业税费制度①矿产资源税与矿产资源补偿费合并为权利金。矿产资源税与矿产资源补偿费都是从量计征,本质都体现了矿产资源所有者权益,都是矿产资源国家所有权的利益实现形式,所以应将现行的矿产资源补偿费和资源税合并,实行国际通用的权利金,不仅解决了目前对资源税的争论,也保证了国家从矿产开采中得到公平合理的补偿,维护国家作为矿产资源所有者的权益。②修改矿山企业增值税的税项计算,解决增值税负担过重问题。在有关文件中将“从自然界直接取得物质和能量的产业”定义为第一产业,世界各主要矿产国都普遍将矿业划为第一产业,也要把矿业回归到第一产业,同时根据第一产业的特点,对现行的增值税税率进行调整,由“生产型”向“消费型”转化,将矿山企业交纳的权利金、基本建设投资和固定资产折旧费加入矿山企业成本核算,降低增值税税基,彻底减轻矿山企业的负担。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矿业投资者的积极性,而且会鼓励企业采用先进技术、加大科技投入。

3.4持续完善矿产资源资产评估体系目前对交易价格的形成机制有不同的观点:或以发现成本为主,或以成本法结合收益法,或以收益法为主,或认为主要受供求关系的调节等。矿产资源资产的价格(p)如前所述应包含资源原始价值(p0)和普查勘探等劳动投入形成的价值(p1)两部分,并要考虑勘查风险、矿藏埋深、矿石品位、矿石结构、采选冶难度、交通条件、储量及储量级别等因素。为了便于价格管理,解决资源价值价格严重背离的事实,可以比照建筑定额方法,制定全国或省区的各类矿种的基本价,再考虑上述实际因素乘以调整系数(t),用公式表示为:p=(p0p1)×t,p0、p1的确定一般采用收益法。

产业经济发展篇9

【关键词】村级集体经济;农业产业化

村级集体经济是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农民共同富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物质基础。农村各项基础设施建设、科教文卫事业发展、村庄环境整治,以及村级组织正常运转等都离不开村级集体经济的有力支撑。实践证明,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是增强农村基层组织凝聚力、战斗力和号召力,巩固党在农村执政基础的物质保障,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一、引言

农业产业化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农产品生产基地为基础,依托龙头企业和各类中介组织的带动,将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联结为完整的产业链条,实行多种形式的一体化经营,形成内部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和利益互补机制,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农业经营方式。农业产业化能够有效引导农民进入市场,提高农业比较利益,有利于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加速城乡一体化进程,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二、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意义与作用

首先,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现实需要。要想实现共同富裕,就必须大力发展集体经济,优化和完善“统”的服务功能。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现阶段农村生产力发展对生产关系变革提出的必然要求,是完善和发展统一经营的迫切需要。

其次,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实践证明,凡是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比较好的地方,新农村建设推进的速度就快,农村面貌发生的变化就大,农民群众得到的实惠就多,参与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就高。只有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好了,才能更好地推动新农村建设。

最后,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巩固党在农村执政地位和执政基础的重要保证。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近年来,农村基层组织大力实施“五基本”建设,极大地改善了基层工作条件,激发了广大农村党员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增强了村级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号召力。因此,村级集体经济构成了基层政权建设的重要物质基础,是基层党组织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三、农业产业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第一,农业产业化是农村改革的必然趋势,是农业市场化的必然结果。从根本上说,就是要使农业生产经营者建立起完整的产业发展体系,按照现代化大生产要求,在纵向上实行产加销一体化,在横向上对资金、技术、人才等各种资源进行有效配置,集约经营;把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农产品商品化、服务社会化全部纳入农业产业一体化的发展轨道,使农业在市场竞争中成为发达的高效益产业。

第二,农业产业化是实现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内在要求,农业集约化的合理选择。我国农业仍处于粗放经营的状态。一方面人均资源相对紧缺,另一方面资源浪费相当严重。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提高农业科技含量,提高劳动者素质

第三,农业产业化是提高农业比较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手段。农业产业化可以较大幅度地提高农业的比较效益。农业产业化给广大农民找到了一条有效的增收渠道,农民可以分享产业化经营的利益,也可以从农产品加工和商贸流通中获取务工收入。发展农业产业化能带活一方经济,富裕一方百姓。

第四,农业产业化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动农村工业化、城镇化的重要措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是走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方向。工业化、城镇化和产业化三者紧密相关,彼此互动,有利于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互相分割的局面,形成城乡经济有机融合的经济格局。

第五,农业产业化有利于培育主导产业,能够有效地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主导产业是在一定区域范围内能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和资源潜力,产品市场需求旺盛,具有较强产业关联性,且在产业结构中处于主导地位的产业。选择和培植主导产业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的重要方略。通过主导产业的发展,产生激活效应、乘数效应和升级效应,带动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四、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为农业产业化集聚力量

第一,在做活土地文章上下功夫,合理开发、利用集体土地资产。发展集体经济,必须做活土地文章,做到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区域经济特色优势,迎合特色产业发展需要,使土地这一最基本的生产要素得到最优配置。

第二,在加强管理上下功夫,提高村级集体资产经营管理水平。要进行制度创新,不断探索和完善村级集体经济的经i管理模式,建立严格的集体资产管理制度,确保村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一是健全内部管理制度,加强对集体经济的管理。二是在集体经济的具体经营上,要通过开展农村集体资产的产权登记、清产核资工作,摸清家底,清理村级不良债务的工作;要采用与集体经济管理主体素质较低相适应的经营方式。三是坚持村务公开,强化民主监督,加强对集体经济经营的监督。

产业经济发展篇10

在现代市场经济的导向下农业的发展需要向着产业化的方向前进,目前在农业中对先进技术及经验成果的引进不断加大,但与此同时形成完善的产业化发展模式需要有高水平经济管理对农业产业链条进行规范化的管控,而执行这些条件离不开职业人才在其中的作用。人是第一生产力,为了促使农村农业经济可以有效提高及发展,需要注重新型农村经济管理人才的培养,从而提供先进的管理理念及经营方式,带动农业产业化的进步。

关键词:

农业产业化;新型农业人才;经济管理;农业职业教育

产业化是我国农业发展中的一项重要策略,而在现今市场经济的导向下产业化发展成为农业发展的必经之路,这种制度为现今农村经济体制及经营模式带来极大的转变,而新型经济管理理念的应用突破了传统生产模式的束缚,改变了农村生产结构,使农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得到有效增强。为此,想要进一步促进农业产业化的进步需要重视农村职业教育的重要性,从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角度出发,发挥出农村职业教育的作用,满足现代农业对经济管理职业人才的需要。

1农业产业化发展对农村经济管理职业人才的需求分析

农村经济管理人才主要是指可以应用管理知识对自营的农产进行产业化的经营、管理,依照经营管理的要求形成系统化的管理模式,从而为社会不断的提供农业产品及农业服务,形成完整的经济经营模式。

1.1创业型的现代农业经营者

这种经济管理人才主要是依照市场导向及现代化技术的应用来进行经营,例如农产品的网络销售、期货交易、农业观光等,这些内容都需要依照市场信息的收集及市场需要来进行计划的设计及实施,并且职业人才必须要有足够的农业知识及相关技术,对经营管理及市场经济有充足的了解,在成本核算范围内开展创新型的农业经营模式。

1.2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农业产业化的最重要的一项表现就是其产业链所涉及的范围不断扩大、延伸,但是与此相对的却是农村劳动力的流失,这也促使农业必须向现代化的方向快速发展。在发达国家完善的农业体制中其各项工作多数是利用机械进行的,而农民只需提供服务性质的劳动,因此劳动力支出较少。而我国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就需要组建专业的合作组织,为农业生产提供现代技术、知识及服务,并在经营的过程中依照产业化的要求进行农业生产活动,从而为农村培养出更多的具有职业技能的新型农民。

2农村经济管理职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分析

对于农村中各类职业人才的来源主要有两种,一是专业学校所培养出的农业人才,二是通过短期农村职业教育培养出的人才。

2.1新型农村经济管理类职业人才增量培养不足

受固有的思想模式的影响,近些年来许多农业职业学校存在着生源不足的情况,并且一些涉农学校为了适应现代社会,普遍会增设一些热门职业,这也导致了农村经济管理专业招生较差的现象,再加上一些经济管理人才不愿意回到农村,因此造成了接受专业农村经济管理教育的人才不足的问题。

2.2农村经济管理职业培训率低

在农村中,一些专门从事农村经济管理培训工作的人员并不具备相应的管理知识及资格,再加上农业经济管理本身就涉及到经营、管理、技术等知识,因此进行培训的人员若是没有足够的知识水平很难为农民提供专业的职业培训服务,造成培训效率低下。同时进行培训的农村经济人还需要具有准确的市场洞察力并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等,但是在农村经济人群体中普遍存在着经济管理知识了解不够、文化素质水平较低及管理技能较差的现象,影响人才培养的效果。

2.3农村职业教育主体意识不足

在农村中开展经济管理人才培养所遇到的一项重要阻碍就是农民对职业教育参与程度不高,由于现今农村劳动力年龄结构组成主要以老年人为主,因此对新型技术及经营管理体制的接受度不足,其不愿意参与到职业培训中,影响新型农民教育在农村中的开展,无法为农村提供更多的经济管理职业人才。

3加快新型农村经济管理职业人才培养的对策

对于农村经济管理职业人才的培养需要依托于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内容及“三农”理论的应用,并从职业教育与新型农民教育的方向入手,结合农业在产业化发展中的需要,建立起完善的农村经济管理培养体系。

3.1明确农村职业教育服务“三农”的本质内涵和功能

首先,要明确农村职业教育的指导思想和定位。根据我国国情,目前农村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主要有两方面:第一,利用职业教育培养农民获得不同的职业技能,转移至城市就业;第二,通过新型农民培训的政策来帮助农民掌握现代化的农业技术及职业技能,从而应用于农业的经营及管理中,以此来服务于农业,这部分接受培训的农民是促使农业现代化及产业化的主力军。新时期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应该更有力地突出为“三农”服务的本质内涵,将根本任务锁定为培养新型农民,培养既懂技术又懂经营的农村复合型实用人才,为推进农村经济发展、农业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服务。

3.2重视农村经济管理人才的培养

技术、技能的职业导向性是未来我国农村经济管理职业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第一,对农业职业学校加大投资力度,完善农村经济管理教育内容,从政策及资金上进行支持,为人才培养提供更好的外在条件,同时也需要扩大宣传力度,对农业发展对我国经济体制发展的意义及重要性进行宣传,促使更多的人投入到农业事业中;第二,在农业部相关的政策下对职业人才进行培训,通过不同的培训方式来帮助职业人才掌握农村经济管理的内容,提高学员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保障培训效果。

4结语

在以上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农业产业化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利用现代农业技术及经济管理方式来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这样可以有效的解放农村劳动力。农村经济管理人才的培养为农村经济的进步及发展提供了人才需要,也缓解了农村经济发展中需要面对的压力,从而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这也对维持社会稳定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作者:刘振芳单位: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柳青街道财经服务中心

参考文献:

[1]何付远.农业产业化发展与新型农村经济管理职业人才培养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