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安全急救培训心得体会十篇安全急救培训心得体会十篇

安全急救培训心得体会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2:04:17

安全急救培训心得体会篇1

【关键词】医学急救培训;实施的措施;建设服务工程;执行的手段;安全健康如何确保

医学急救培训这个主题已经成为现代科学技术所关注的热点,我们的社会主题是安定和谐,而安定和谐又离不开我们的人民平安幸福,所以,我们应该将抓好医学急救培训作为当今社会医学建设的重点,并且应该投入一大部分的精力,要让服务工程的建设变得更加简易可行,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确保我们的生命安全健康。那么,如何才能抓好医学急救培训呢?我们应该具体实施哪些措施呢?下面本文将具体为大家介绍关于这方面的内容,为社会的建设和安全献出一点力量。

1、如何实施医学急救培训

1.1开展并普及民众全民急救知识

开展一些全民急救知识的普及教育,是有利于人们更加的了解关于急救的知识,可以帮助提高群众的自救互救能力。在现代的社会里,人们总是缺乏一种自我保护的意识,在遇到危险的时候,也总是不能很好的进行自救,总是希望医院或者他人来帮助自己,因此,我们要从根本上改善人们的这种意识。在专业的人员没有来到之前,我们要抢在最佳治疗时期内实施急救,不能光等着救援人员的到来。据安徽省立医院急救中心严光主任介绍,80%的心肌梗死病人在发病后死于送往医院的途中,40%的创伤患者因现场救治不规范或未能得到正确的初步急救措施而为后续的院内急救带来困难。因此,碰到突发急症或意外伤害的患者,发挥第一目击者的急救作用对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尤为重要。

1.2培训业余急救人员的基本要求

(1)建立和谐社会需要关爱生命,需要急救人员对伤病员富有同情心,在关键时刻能沉着、冷静,挺身而出。好的心态在对抗伤员的时候是非常有必要的,我们不能将自己消极的情绪传给病人,我们要了解并且安慰病人。

(2)尽量采用非机器式操作急救。我们在面对一些伤病患的急救时,应该多注意采用徒手急救,因为很多时候我们的身边并没有哪些先进的医疗设备,我们需要知道怎么样及时的对病人采取急救,这也是需要我们的应变处理能力。

(3)培训要注意普及性、经常性、实用性和趣味性相结合,以普及知识和技能为主,进行基本救护知识和技能培训,通俗易懂,简明实用。我们的大部分人都是普通人,我们的思维方式都是比较普遍的,所以在对广大人民群众进行急救培训时,应该多注意培养他们的兴趣,让他们寓教于乐,不能排斥整个教学过程,要了解什么时真正的急救。

(4)获得政府财政和政策的支持。政府的支持是我们在处理急救培训的重要保证,只有有了政府的支持,我们的工作才能被顺利的进行,政策的引导是领导广大人民群众实现急救的群众化的一个很重要的一步。

2、培训的主要内容是哪些

2.1常见病情、伤势的判断

我们培训的最终目的就是希望人们能够对常见突发状况进行一系列的急救活动,保护自己的生命健康,这就需要我们对常见的病情,伤势进行一些基本的判断和救治,所以,掌握一些常见病情的基本状况是对我们培训的基本内容。

2.2四大生命体征(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的监测

人的生命是由四大基本特征来体现的,首先,对急救的最初要求就是对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的检测,这四项检测标准是我们生命的延续,我们要准确的了解着四个方面的内容。

2.3创伤急救四项技术(止血、包扎、固定、搬运)

创伤急救是急救的一种,是一种专业的包扎技术的体现,我们对病患的处理体现在四个方面,止血,包扎,固定,搬运。这四个步骤每一个都非常重要,都与病人的安全息息相关,这也是我们所追求的。

2.4徒手心肺复苏

心脏复苏是急救的过程中一个比较重要的技能,当病人发生短暂性的昏迷或休克时,也许病人的心跳已经停止,这时候,就需要我们对病人进行及时的心脏复苏,以此来及时的挽救他们的生命,这是我们急救的一个重要的培训内容,也是我们所遇到的比较典型的情况之一。

2.5交通事故的现场急救

事故分为许多种,但在我们现代的社会中,我们的事故主要体现在我们的交通事故上,随着买车的人越来越多,我们的社会也变得更加拥挤和突然,所以,具备一定的交通事故现场急救的能力对我们的日常生活急救来说,也是非常有必要的,我们要把握好现场急救的每一分钟,对于病人来说,时间就是生命,所以,我们在处理交通事故的现场急救时,应该牢牢记住,准确而又迅速的处理和救治病人是最重要的。

2.6火灾地震和野外探险逃生及现场救护

火灾和地震时自然灾害的一种,也是我们的一种自救和他人急救的一种结合,我们需要将一些基本的自救方式掌握住,当然,野外探险时发生灾害就更是考验我们的自救能力了,当我们在野外探险时,我们的身边缺少仪器和专业人员的救护,所以这时就需要我们来进行一系列的自救。

3、培训的主要方式是什么

3.1编写统一的卫生救护培训材料,由急救中心等机构办班培训,经考核合格后颁发业余救护员证书。

3.2建立专业急救知识宣传网站,进行普及化教育。

3.3急救机构在平时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等媒体对公众普及急救知识,开展有关现场急救及CpR的教育。也可以利用节假日上街进行设摊宣传,分发相关资料。

3.4将急救知识编入教材,使之成为义务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基本内容,成为国民教育的组成部分。

安全急救培训心得体会篇2

应急救护比赛策划书【1】

活动名称:凯里学院理学院"红十字"应急救护培训会

活动时间:xx年9月17日8:00--17:30

活动地点:31205教室

策划主办单位:凯里学院理学院

承办单位:理学院团总支学生会

合作单位:贵州省"红十字会"救护员培训指导中心、

邀请嘉宾:贵州省"红十字会"救护员培训指导中心

黔东南站站长李昌仁

理学院党熊正文副教授

理学院副院长董秀红教授

培训师:龙京华老师、龚连俊老师、余松涛驾驶员

参加对象:理学院xx级全体新生

活动宣传:

1、平面宣传,横幅、海报

横幅2条(分别挂在校门口,3号教学楼)

2、媒体宣传:黔东南记者

凯里学院大学生通讯社记者

理学院团总支宣传部学生会记者站

活动目的:

现代社会中,人类交往日益频繁,活动空间日益扩大,生活方式日益丰富。然而,意外伤害事故也因此而更为频繁地发生,据统计,每年约有350万人死于事故造成的损伤、日常生活中的意外和暴力行为,受伤需治疗的人数为上述人数的100-500倍,其中约有200万名受害者是由于没有得到及时或救护不当而造成永久性的残疾或死亡。

"关爱生命,敬畏生命,珍惜生命"及时正确的事故现场抢救,除了可明显降低致残率外还可以大大降低死亡率。在大多数情况下,受伤者的伤情恢复程度以及能否成活,往往取决于现场及时的抢救。有专家认为,及时、正确的现场急救处理比后期在医院治疗更为重要。

为能利用科技进步成果,落实科学发展观,针对生产、生活环境下发生的危急症、意外伤害,向"第一目击者"的公众普及救护知识,使其掌握先进、正确的基本救护理念和技能,以便在专业医务人员到达现场前,争取"救命的黄金时刻"。从而达到"挽救生命、减轻伤残"的目的,为健康成长、安全生活提供必要的保障。

活动内容:

救护新概念、人体解剖概述、现场心肺复苏术(cpr)、创伤救护(止血、包扎、骨折固定、搬运等)、常见急症及意外伤害的急救处理、重大交通事故现场的急救处理、火灾事故现场的急救处理、触电事故的急救处理、溺水事故的急救处理、地震逃离等。

活动流程:

一、活动启动仪式

由主持人开场白介绍参加此次培训活动的领导及嘉宾,并介绍参加培训的必要性。

二、领导发言

1、邀请贵州省"红十字会"救护员培训指导中心黔东南站站长李昌仁讲话;

2、我院党总书记熊正文讲话;

3、副院长董秀红讲话宣布活动正式开始。

三、培训活动正式开始

有三位老师分别上课。

具体安排:

1、由理学院学生会文娱部安置话筒设备;

2、由理学院团总支组织部、宣传部、记者站布置会场;

3、由助理班主任维持会场纪律;

4、由学生会主席团提供后勤服务;

5、由团荆涛老师、副书记王顺意负责接待;

6、由荆涛老师负责餐饮工作

公益性应急救护培训方案【2】

为进一步提高群众自救互救能力,减少自然灾害、生产事故、突发事件所致伤亡,树立友爱互助的社会风尚,根据省红十字会《关于实施市20XX年公益性应急救护培训项目的通知》要求,结合我镇实际,现制定20XX年公益性应急救护培训项目实施方案如下:

一、培训任务

全镇初级救护员培训50人,普及性救护培训500人。

二、培训对象

本镇区域内的学校师生、社区居民、重点行业相关人员、机关工作人员、各类志愿者等。

三、培训时间

2014年5—6月。

四、培训内容

初级救护培训参训人员须完成中国红十字会初级救护员培训教学大纲规定的救护课程并经考核合格后,由市红十字会发放《初级救护培训合格证》,成为初级救护员。普及性救护培训为知识讲座和技能操作,使受训者掌握基本救护知识和技能,不发证。

五、项目进度

第一阶段(4月):动员阶段。

第二阶段(5月):全面推进阶段。镇红十字会统筹安排,全面开展应急救护知识普及培训工作。

第三阶段(6月):总结阶段。镇红十字会全面总结今年公益性应急救护培训项目实施情况,并将完成情况上报。

六、组织保障

镇成立公益性应急救护培训项目实施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镇公益性应急救护培训项目的组织实施和协调工作。领导小组在镇红十字会内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项目的实施工作。市卫生局负责为培训工作提供师资和技术支持。镇政府组织人员参加普及性救护培训,并提供培训场地。镇区各学校组织辖区内学校师生、校车驾驶员参加培训。各村(居)负责组织本辖区内村居民等参加应急救护知识培训。

安全急救培训心得体会篇3

关键词急诊科护士培训临床效果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09.09.161

急诊科急救护理的整体水平、服务质量和应急能力,代表和体现着一个医院的医疗护理质量。为了更好地提高急诊护理管理水平和急救技术应用能力,我科采取了定期组织急诊护士参加急救知识讲座、业务学习以及定期技能培训等方式,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急诊科急救护理的患者,多数是因为突发车祸、食物中毒、酒精中毒、溺水、严重烧烫伤、坠摔伤、农药中毒、突发事件的群死群伤等人群,尤其是突发车祸导致的患者颅脑外伤、内脏破裂以及急性心肌梗死、脑中风等患者。

方法:①制订急诊科学习计划,每月举办1次急救知识业务讲座,尽可能安排护理专家或中级职称以上的护师授课,介绍她们的护理经验和抢救技能应用体会,急诊科护士长要定期对学习的急救知识进行考核与抽查;②制定急救技能培训计划,2次/年,分别在上下半年进行,重点培训年轻护士和新调入科室的人员;③每年组织1次急救知识、技能考核;④选派护理业务骨干,参加上级医疗机构举办的急救技术培训班,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安排急诊护士轮流到上级医院急诊科学习进修。

培训内容

心肺复苏术:判断心跳呼吸骤停方法,要按照气道畅通、人工呼吸、心脏按压和建立人工循环、复苏药物的应用、心电图监护、消除心室颤动等六点进行抢救。要不断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和技能演示,直至能熟练操作为止,使心肺复苏术能够熟练地运用于院前、院内的急救中。

护理操作技能:应把基础护理操作技术熟练地应用于医疗急救护理当中。譬如,护士在静脉输液技术上,尽量做到一针见血,并迅速建立静脉通道;掌握对外伤病人的正确搬动方法和伤口包扎;熟练操作各种医疗急救仪器,并熟悉其性能及保养方法;学而致用,应用所学的知识及时协助抢救病人生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综合急救处理能力:应对大宗车祸的群发群伤、大批食物中毒等公共卫生突发事件能及时准确判断病情、标识、分诊和处置。

病情观察与抢救:急诊护士在面对急症病人时,应该沉着冷静,处事不惊,细心观察病情的变化,发现问题及时报告医生,并迅速给予正确的抢救处理。在观察病情时,不能只看表面现象而忽略了潜在的危重者,尤其是脑外伤、内出血的病人,导致病人延误抢救的时机或并发症的发生而危及生命,引起病人及家属的不满,最后引发医疗纠纷或投诉的发生。

实行风险告知制度:急诊护士在医疗护理时,应对病人或家属实行风险告知,因为在急诊的任何护理操作中,都存在着一定的高风险因素,为此,护士应善于与病人及家属进行沟通,解释治疗的目的以及操作中可能出现的风险性问题,力争取得病人及家属的理解和配合,尽量减少或降低不必要的医疗护理纠纷。

学习相关的法律法规:要经常组织急救护士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护士条例》等法律法规,掌握法律本身对医护人员和对患者保护的合法权利[1]。因为在急诊医疗护理活动中,其本身就具有高风险和极易引起医疗纠纷,所以在急诊护理工作中,要规范护理行为,遵守操作规程,杜绝差错事故的发生,以防范医疗护理的纠纷。如发生医疗护理纠纷,要保持冷静头脑,耐心倾听病人的倾诉,多作解释,尽量化解矛盾;若科室受到患者家属冲击急诊科或打骂医护人员时,护士要尽可能疏散保护病人,避免牵连到患者。在保护自己不受到伤害的同时,尽快求助公安部门解决事件,事后要详细的记录事件的全部经过,学会运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结果

通过对急诊护士有计划、有步骤地合理安排学习和培训,并运用到临床护理工作实践中以外,还把专科理论和演练相结合,使急诊护士的急救技术质量不断提高,以便更好地促进急诊专科知识和急救技术培训管理水平的全面发展。我们急诊科护士,每年都要参加全市急救技术演练,急诊科护士的急救技术水平均在全市各区级医院的前列。在院前和院内危重病人的抢救中,护士能够较熟练地根据各科疾病的特点,密切配合临床医生给予抢救,使生命垂危的病人得到了及时救治。近3年来,抢救成功率从89.5%提高到97.1%。另外护士们还学会了与病人沟通的技巧,掌握了在急救时需告知患者或家属的相关内容以及医患双方在医疗活动中各自应承担的责任与风险,进一步促进了护理服务质量的提高,改善了护患之间的关系,减少了医疗护理纠纷的发生,达到了急救护理的目的,护士的整体素质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讨论

目前急诊科护士获取急救知识和技术操作的途径,大多来自临床工作经验和依靠以往院校教育所学的知识,她们缺乏系统的岗位培训。医院应把急救知识和技能作为岗前培训的一项内容,急诊科作为急救技能的培训基地,通过定期的专科知识、急救和应急能力培训以及老护士的传、帮、带,来缩短每个护士的成熟期。

急诊科病人病情危急,具有突发性和不确定性,医护人员的工作常是突然的、艰巨的,特别是在院外急救中,多数情况下是一医一护参与抢救,急救技术要求较高,同时服务对象对护理的要求越来越高[2]。急诊护士倒班勤、工作强度大,在培训时应注意尽量安排好护士的轮班,务求每个护士都能参加学习培训,以获取更多的急救知识,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一般科室学习可采取多种形式,同一课程不同时间多次的学习讲座,应用滚动的学习方法[3],使护士有更多的时间可利用,护士长要注重加强对低年资护士的个别培训,以促进全体护士整体素质的提高。

急诊科的急救护理的整体水平、服务质量、应急能力等,代表和体现着一个医院的医疗护理质量。一个学科的发展,急救技术水平的提高,必须拥有一批真正钻研的专业人员,每年要有计划的选派护理骨干到上级医疗机构参加培训学习,有条件时可轮派护士到上级医院作短期进修,时间3~6个月。要重视急诊专科护理人才的培养,护士只有掌握更多的急救知识和操作技术,并熟练应用到临床工作中,才能更好地服务于急诊的危重患者,及时挽救患者的生命,促使医疗纠纷大幅度降低,促进社会的和谐。

参考文献

1文明溱,孔光妍.加强防范措施减少医疗纠纷.中国医院管理,2000,20(5):40.

安全急救培训心得体会篇4

        对意外伤害和突发性疾病的抢救,时间就是生命,于是就产生了“黄金1小时”,以至“白金10分钟”的理念[1]。一旦遇险,能够给予患者最快救治的不是专业急救人员而是现场第一目击者,因此,如何高效开展公众急救知识的普及,让更多的人掌握急救技能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120急救中心于2003年3月成立了“初步急救培训基地”,充分发挥已拥有的良好的硬件设施,通过对“组织协调、师资、教材与课程、教学模式、效果评估”等几个方面进行规范化、系统化运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培训基地的硬件设施  “培训基地”位于中心二层,建筑面积达1000m2,包括:154个座位的报告厅1个,48个座位的标准教室2间,容纳50人的操作室1间,容纳100人的考核室1间,另外还配有教具室、休息室等。教学设备有:多媒体示教系统3套,触摸式急救操作演示仪1台,急救操作模型20套,包括:成人与儿童心肺复苏模型、创伤急救模型、婴儿气道梗阻急救模型、aed除颤模型等,培训专用笔记本电脑1台。

        1.2 运行模式具体做法如下

        1.2.1 良好的组织  由急救中心分管业务的副主任全面负责“培训基地”各项工作,在宣传、培训人群安排与协调、培训资料等各方面得到了常熟市健康办、市科协、市红十字会、市卫生局的大力支持;具体教学考核工作则由急救科负责安排协调,制定详细的培训计划。

        1.2.2 合格的师资  培训师必须是具有临床中级以上职称,有5年以上院前急救工作经验,能熟练运用powerpoint 2003软件,教学模型操作标准、规范、熟练,且已经取得中国红十字总会颁发的“救护培训师资证书”,才能从事急救知识普及培训工作。

        1.2.3 合理的教材与课程  以中国红十字总会编写的《救护》为主要培训教材。培训内容方面:将徒手心肺复苏术、海氏急救法、创伤急救三项技术作为基本内容,并根据不同的培训对象,选择意外伤害与家庭急诊急救中的部分内容为辅助教学内容。 

        1.2.4 多媒体教学模式+实践操作  注重理论和操作实践并重,首先,运用powerpoint软件制作多媒体幻灯片,再结合投影设备输出、播放,做到条理清晰、图文并茂,操作练习在操作室进行;其次,培训师在教学模型上进行规范的操作演示,再逐一指导学员进行操作练习;然后,学员根据各自情况在模型上进行反复练习。

        1.2.5 效果评估  为明确培训的效果,在每次培训的最后都将进行理论与实践的考核,培训师将已准备好的考试试卷与操作评分表对每位学员进行考核,考核由两位培训师共同负责。以理论成绩80分以上,同时,操作成绩85以上为合格;以理论成绩90分以上,同时,操作成绩95分以上为优秀。

        2  结果

        2010年3~10月,举办了30次初级急救培训班,共对828名普通人群进行了急救知识培训,通过考核,最终的结果是:828名培训学员全部合格,其中有143名达到优秀。

        3  讨论

        3.1 我国公共急救知识的普及培训发展不平衡,全民普及率低,有调查显示:我国公众急救知识普及率及急救知识的掌握现状不容乐观,急救知识培训需求量大,获取急救知识的途径普遍缺乏规范化、系统化、科学化,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很大差距[2]。虽然公众急救知识的普及越来越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但目前尚无系列完整、持续有效的培训模式可循,且缺乏固定的培训机构。“培训基地”作为专业且固定的初步急救培训场所,设施齐全、布局合理、功能完备,在公共急救知识普及工作中有着明显的优势。

        3.2 急救知识的普及必须采取多种途径,规范、有效、便捷的教育模式势在必行。虽然还可利用报纸、广播、电视和网络等现代化的信息传播系统普及急救知识,但这种普及途径覆盖面广,过于松散,确切接受的人数和普及效果尚待商榷[3]。举办规范化的初步急救知识培训班将是重要的模式之一。同时,要保证急救知识普及的质量,就必须要很好的组织,要有合格的教师、合格的教材,要理论和操作实践并重,要有合格的场地和教具[4]。以“培训基地”目前的基本条件及现在的运行模式完全达到上述要求,事实也证明,“初步急救培训基地”在急救知识普及的应用中有着独特的优势,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

参 考 文 献

[1]何忠杰.白金十分钟—论现代抢救时间新概念与临床研究.中国急救医学,2004,24(10):745-746.

安全急救培训心得体会篇5

对意外伤害和突发性疾病的抢救,时间就是生命,于是就产生了“黄金1小时”,以至“白金10分钟”的理念[1]。一旦遇险,能够给予患者最快救治的不是专业急救人员而是现场第一目击者,因此,如何高效开展公众急救知识的普及,让更多的人掌握急救技能就显得尤为重要。2010年3月中心成立了“初步急救培训基地”,充分发挥已拥有的良好的硬件设施,通过对“组织协调、师资、教材与课程、教学模式、效果评估”等几个方面进行规范化、系统化运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培训基地的硬件设施:“培训基地”建筑面积达500m2,包括:报告厅1个,标准教室2间,另外还配有教具室、休息室等。教学设备有:多媒体示教系统1套,VCD及电视机1套,急救操作模型20套,包括:成人与儿童心肺复苏模型、创伤急救模型、婴儿气道梗阻急救模型、aeD除颤模型等,高级生命支持模型2套,培训专用笔记本电脑1台。

运行模式具体做法如下:①良好的组织:由中心主任全面负责“培训基地”各项工作,在宣传、培训人群安排与协调、培训资料等各方面得到了市卫生局的大力支持;具体教学考核工作则由培训基地负责安排协调,制定详细的培训计划。②合格的师资:培训师必须是具有美国心脏协会aHa培训导师资格,能熟练运用powerpoint2003软件,教学模型操作标准、规范、熟练,才能从事急救知识普及培训工作。③合理的教材与课程:以美国心脏协会健康从业人员基础生命支持课程和健康从业人员高级心血管生命支持、香港圣约翰救护机构创伤救护课程为主要培训教材。培训内容方面:将徒手心肺复苏术、海氏急救法、创伤急救3项技术作为基本内容,并根据不同的培训对象,选择意外伤害与家庭急诊急救中的部分内容为辅助教学内容。④多媒体教学模式+实践操作:注重理论和操作实践并重。首先,运用powerpoint软件制作多媒体幻灯片,再结合投影设备输出、播放,做到条理清晰、图文并茂,操作练习在操作室进行;其次,培训师在教学模型上进行规范的操作演示,再逐一指导学员进行操作练习;然后,学员根据各自情况在模型上进行反复练习。⑤效果评估:为明确培训的效果,在每次培训的最后都将进行理论与实践的考核,培训师将已准备好的考试试卷与操作评分表对每位学员进行考核,考核由两位培训师共同负责。以理论成绩85分以上,同时,操作成绩85以上为合格;以理论成绩90分以上,同时,操作成绩95分以上为优秀。

结果

2010年3月~2011年6月举办了30次初级急救培训班,共对828名普通人群进行了急救知识培训,通过考核,最终的结果是828名培训学员全部合格,其中有143名达到优秀。

讨论

我国公共急救知识的普及培训发展不平衡,全民普及率低,有调查显示:我国公众急救知识普及率及急救知识的掌握现状不容乐观,急救知识培训需求量大,获取急救知识的途径普遍缺乏规范化、系统化、科学化,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很大差距[2]。虽然公众急救知识的普及越来越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但目前尚无系列完整、持续有效的培训模式可循,且缺乏固定的培训机构[3]。“培训基地”作为专业且固定的初步急救培训场所,设施齐全、布局合理、功能完备,在公共急救知识普及工作中有着明显的优势。

急救知识的普及必须采取多种途径,规范、有效、便捷的教育模式势在必行。虽然还可利用报纸、广播、电视和网络等现代化的信息传播系统普及急救知识,但这种普及途径覆盖面广,过于松散,确切接受的人数和普及效果尚待商榷。举办规范化的初步急救知识培训班将是重要的模式之一。同时,要保证急救知识普及的质量,就必须要很好的组织,要有合格的教师、合格的教材,要理论和操作实践并重,要有合格的场地和教具。以“培训基地”目前的基本条件及现在的运行模式完全达到上述要求,事实也证明,“初步急救培训基地”在急救知识普及的应用中有着独特的优势,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何忠杰.白金十分钟-论现代抢救时间新概念与临床研究.中国急救医学,2004,24(10):745-746.

安全急救培训心得体会篇6

一、严格预案管理,完善预案体系

一是督促预案修订。按照“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要求,进一步做好非煤矿山、烟花爆竹、危化品三大直管行业、企业应急救援预案管理工作,积极督促各镇街和相关部门修订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预案,健全完善总体预案、专项预案和现场处置方案,实现数据的及时更新,提高预案的实用性、操作性。二是严格预案评审。在聘请了41名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专家的基础上,5月中旬,对专家成员进行预案评审、备案知识的培训。各级应急救援预案修订后,都必须由相关专家进行严格的要素评审,增强预案的实用性、操作性。三是强化预案备案。按照上级工作安排,近期主要抓好新建企业及规模以上企业应急救援预案的备案工作,督促省、枣庄市驻滕单位进行应急救援预案备案,确保年底前完成规模以上企业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预案备案工作。四是搞好预案衔接。认真梳理市、镇街(部门)与企业预案,企业总体预案、专项预案与现场处置方案,相邻的生产经营单位或区域预案的内容,搞好相互之间的衔接,形成统一指挥、协调有序、快速反应的预报预警预防应急联动工作机制。

二、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救援能力

一是强化队伍管理。进一步加强5支危化品专业救援队伍的管理,加快重点危化品生产、使用企业的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步伐,将东沙河、南沙河、木石、柴胡店等4支区域性非煤矿山应急救援队伍交由镇安监中队管理,定期组织业务培训,开展预防性安全检查。二是强化技能培训。在各救援队伍抓好自身业务技能学习和训练的基础上,近期在山东危险化学品鲁南应急救援中心,举办两期应急救援队员院前急救知识培训班,全面提高救援人员的现场处置能力。三是强化资源管理。及时对专业救援队伍的救援装备进行维护或更新,充分发挥预警救援指挥平台功能,随时掌控全市应急救援资源的分布情况,确保在紧急情况下拿得出,用得上。四是强化预案演练。按照“练为战”的原则,引导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救援预案演练,5月组织煤矿暴雨期间停产撤人演练,6月组织采石场应急救援演练,力求在演练中查找不足、修正预案,增强预案的针对性、操作性。

安全急救培训心得体会篇7

关键词:急救管理;急救科普化;科学发展观

1在急救管理中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要求

1.1我国急救科普发展现状

随着城市的现代化,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意外灾害事故逐年增多,当意外伤害发生时,及时、正确有效的开展自救与互救是公众应对伤害、挽救生命的关键的环节。心肺复苏技能的掌握是当今全球公认的急救普及率衡量标准,我们看到,在急救反应率最高的美国西雅图,民众心肺复苏的普及率在三分之一,日本是15%,中国香港是10%,而在我国大陆民众急救知识普及率最高的北京地区,心肺复苏技能掌握率尚不足3%,远远落后于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

1.2我国亟待出台《急救法》

数据能直观反映出急救普及率不足的问题,但更艰巨的现状是我国迄今还没有出台一部《急救法》,这不能不说是我国急救行政管理领域的一个巨大缺失。对于急救医疗专业人员来讲,对于执业的规范仅仅只有《医师法》,但急救行业的特殊性决定着它必须有一部专门的法律,去解决执业过程中的种种问题。对于普通人民来讲,急救法的缺失在很大程度上造成民众学习急救知识的动力不足,尤其在高危岗位或公共岗位方面,没有学习急救的强制性要求,造成很多意外伤害的发生。而现场参与急救的普通那种没有安全保障,形成在中国大陆地区老人摔倒不敢扶,怕被讹上的集体性冷漠也需要执政者反思。

1.3以人为本是急救管理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提高全民的急救意识,普及急救知识,掌握急救技能,就是国民素质建设的重要工作之一,是人民最根本的健康与安全的要求。以人为本,就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因此,建立健全急救法、不遗余力的开展各项急救科普活动,落实急救科普教育是切实保障人民群众权益的需要,也是急救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的具体手段。

2政府主导的急救科普体系建设

众所周知,以人为本作为发展的最高价值取向,就是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就是要把不断满足人的全面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根本出发点。本质上就是要达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总体和谐。新时代的急救管理者,应加强自身素质,坚持以人为本,践行以人为本的主力队伍,用行政手段、法律手段对科普平台予以更好的建设,做人性化的急救科普文化建设,更好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2.1北京市急救科普基地建设

根据北京市政府、市卫生局的要求,北京急救中心除了承担全市120院前急救指挥调度和现场急救医疗服务任务外,还承担起提高北市市民急救知识的普及率和急救专业人才培养工作。该项工作由北京急救医疗培训中心承担,她隶属于北京急救中心。北京市政府对北京急救中心的急救工作及急救培训工作,无论是在政策上还是在资金上都给予的极大投入与强有力的支持。奥运前夕,市财政专项拨款3000余万元对原“中意合建的北京急救中心”进行了整体建筑设施改造,拨款3200余万元用于北京120现代指挥调度设施改造,主体三、四楼层用于培训中心各种模拟教室、多功能教室的建设,并拨付480万元购置急救培训器材设备,其中包括各种类型的教学模拟人等。完善后的培训中心,已具备开展基础、高级急救培训的设施与功能,成为了中国院前急救行业专业人才及公众急救科普宣传的核心基地。

2.2急救科普管理要与国际接轨

急救专业管理必须要与国际接轨。汲取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急救理念与经验,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合理部署急救资源与人力资源。打造专业化的急救医疗团队,选派优秀人员考取国际急救导师资质。目前以北京急救中心为例,其培训部门——北京急救医疗培训中心2009年成为美国心脏协会国际认证培训中心,2010年成为国际创伤联合会中国分部,提供国际认证最广,级别最高的标准化急救课程培训,并致力于将国际先进的急救规范流程、技术标准在全国急救界大力推广。设有北京市急救师资库,已形成了阶梯化急救导师团队。师资主要来自于北京市各大医院从事临床医学专业的专家、教授及北京120优秀急救工作者,多年来有计划有层次的发展北京120标准化师资团队建设,培养北京急救中心一线医护人员赴美国、香港、加拿大等国际急救机构,考取美国心脏协会、国际创伤协会、香港圣约翰救护机构、加拿大司法学院等专业机构的国际急救导师资格认证,为开展急救教学打下坚实人才基础。同时,为全国各省市急救中心提供标准化急救师资培养与认证,带动全国各省市发展急救培训事业发展。这支队伍不仅架起了急救科学理论与技术输入的桥梁,也将我国急救发展的现状在国际学术平台有所展示与交流。在院内急救培训与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院外民众急救普及工作中,更是专业化做科普的主力军。

3急救科普化管理

急救科普管理者应针对专业医疗人员、高危岗位人员、普通市民与青少年等不同人群设立相应的教研小组,设置相应的教学模块,以启发式教学、参与式教学等教学模式为特色,为国内外企业单位提供行业岗位急救培训,为学校社区提供急救讲座,演习训练,编辑出版各类急救教材。在北京急救医疗培训中心,目前的年培训量约2-3万余人次,十几年来培训量逾40万人次。他们承担着北京市政府的急救培训任务,如北京奥运会各场馆医疗志愿者,北京国际马拉松等国际赛事志愿者培训等,还积极参与北京市科委市级科普项目,完成了相关急救科普课题的研究与执行,如北京市各区县科普工作者培训,百家科普基地与百家社区科普对接活动,科普基地科普行活动等,用急救知识与急救技能为社会带来巨大社会效益。

在此基础之上,急救管理部门还应大力开展国际资质培训,如国际心肺复苏2010版指南和国际创伤生命支持第七版的更新与推广。发展国际创伤生命支持(itLS)中国分部(120)在国内建立基地事宜,发展武汉培训基地。完成北京市科委两项科普课题工作。每月12日北京急救开放日活动中为市民免费开放北京急救科技馆,参与北京市科普基地日活动,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寓教于乐,科学实用的急救培训,免费发放急救科普读物。完成北京市科委市级科普课题及相关系列社区急救培训活动,获得良好效果。引进并开展先进的国际医疗车辆拯救培训,研发车窗破拆等技术模块,为该课程的普及化做筹备。举办多期市民假日课堂,为企事业单位学校校社区等提供优质急救培训服务,为普通民众创造学习急救知识,掌握急救技能的平台,激发民众学习急救的兴趣,危险灾难不慌张,培养自救互救的意识,倡导关爱生命的价值观。通过举办各类丰富有益的科普活动,有序地开展科普培训基地与教育基地的各项工作,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切实提高了急救科普的影响力与号召力,为提升民众急救意识做出积极的尝试与努力的开拓。

4急救科普管理的创新之举

4.1北京急救科技馆的筹建与模式

2009年3月18日,北京市科委为加强我市科普能力建设,动员社会力量兴办科普,以落实“推进科学技术普及,提升公众科学素质”为基本要求,向社会公开征集2009年度北京市科普项目。

北京急救医疗培训中心以首都北京大急救的强烈责任感和公益敏锐度,以国际认证的急救培训专业背景为平台,打造了北京市急救科普与教育基地。瞄准契机,精心策划,在申报建馆方案伊始进行了科学严谨地科普调研。大量的数据与现实案例表明:目前北京院前医疗抢救成功率较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差距。北京市民普遍缺乏紧急避险的自救互救知识,不能在急救黄金时间内进行正确的现场急救。同时市民对与其健康生活密切相关的北京市急救体系运转情况缺乏了解,在危急关头有效求助医疗服务的技能薄弱,以致延误了得到及时的专业救助的最佳时机。因此普及急救知识,树立急救意识,培养市民急救文化势在必行。经过近半年的角逐,北京急救科技馆项目在全市400余个科普项目中脱颖而出,作为北京市科委重点科普项目,于2009年8月开始筹建,历时一年打造,于2010年9月建设完成,与公众见面。

北京急救科技馆座落于北京急救中心,隶属于北京急救医疗培训中心,是中国第一家以急救科普为主题的公益科技馆,北京市级科普培训与教育基地。配合北京急救中心“120急救开放日”、“假日市民课堂”等活动,免费向市民开放。北京急救科技馆以“提高市民急救意识”为目标,以“普及急救知识、推广急救技能,模拟互动体验”为方向,依托北京120专业力量,精心为公众打造了一个了解急救文化、学习急救知识,体验急救技能的科技平台。作为全国唯一的急救主题科普基地,北京急救科技馆根据国际先进的急救理念进行了功能区域划分,以动态、静态相结合的方式,富有创意地开发和运用超媒体技术,将先进的科普知识传播给广大受众,利用模拟数字化控制的声光电手段营造模拟场景,应用互动体验站的参观模式,充分调动了参观者的视觉、听觉和触觉感知,结合生动新颖的互动内容,增强了急救科普教育的知识性、趣味性与参与性。设计完整的参观流程向民众传播公共事件应急避险、突发急症与意外伤害对策等急救知识,以达到挽救生命、减少伤残的目标,使急救文化深入人心,从而促进北京120急救事业的发展。

4.2北京急救科技馆的运作与发展

市民可在急救导师的带领下,从学习正确拨打急救电话开始树立“生存链”等科学的急救观念,通过情景案例感受挽救生命的喜悦。市民可在基础生命支持培训室内亲身体验心肺复苏、海姆力克等急救技术;在高级生命支持、创伤生命支持培训室中与各种急救培训高新模拟人进行“亲密接触”;观看急救知识宣传片,了解急救技术发展史,探索急救科技发展前沿。伴随参观,市民还将获得“北京急救科技馆市民急救普及读本”——《教你急救》一书,将参观学习的急救知识与技能带回家,与亲朋好友共同分享。在“急救有我”留念区内,市民将通过有趣的体验,自助达成“驾驶急救车、身穿急救服”的愿望。参观最后,市民将在“急救志愿区”里点燃公益热情,亲身体会北京急救科技馆“行动改变生活,关爱就在身边!”的主题,共同携手,努力成为城市急救志愿服务的中坚力量。

北京急救中心120急救开放日伴随北京急救科技馆共生长。培训基地于2010年创立的每月12日为北京急救开放日,免费对百姓开放,举办各种急救公益主题活动,掀起了百姓关心急救,参与急救的高潮。急救导师总结经验,开发多种互动项目,积极推广了急救知识,深受民众欢迎与支持。急救精神这颗种子,已通过科普活动的耕耘,已在人们的心中植根,发芽。大家在参观北京急救科技馆的时候,共同创造出了一种充满爱心和科学的急救文化,同时很多大学生参观之后主动加入到急救培训的志愿活动,帮助更多身边人。在举办科普活动后,总能看到温暖的评估留言表达着他们的心声与呼声,也得到了很多有益的建议,希望北京120能将北京急救科技馆建设的更好,让更多人有机会因为一次参观体验,而对生命有更加深刻的认识,用知识和技术为生命健康带来希望。

北京急救科技馆的建立,是北京急救中心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有益实践,也是北京120为市民提供良好的急救医疗服务的集中体现。同时,将北京市急救科普事业的发展带向了崭新的台阶。可以看到,北京急救科技馆的发展将进一步为提升市民急救意识、传播急救知识、传授急救技能、弘扬公益精神而不懈努力,为首都北京创造更大的社会效益而贡献力量。

5急救科普管理的发展形式

不难发现,北京急救中心的科普管理,发挥了120急救科普类型丰富的优势,举办了市民假日课堂,家庭护理公益活动,科普旅游季,科普工作者急救培训,参加2012北京市科委科普基地日活动,双百对接活动,与社区科普人员结成急救联盟,广受群众欢迎。北京科技馆这张名片在熠熠发光,急救人也为它心甘情愿付出更多努力,积极设计开发更新颖的科普互动项目,加强体验式急救培训理念,增强互动急救展项的功能性,很好地体现了急救来源于现场,受惠于民众的精神。法国道达尔集团等企业也积极参与了这种与政府急救管理部门合作的形式,在北京市卫生局的主导下,与北京急救中心、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合作了了六年“中学生急救技能项目”,大型企业愿意支持北京急救科技馆的公益科普事业,支持参与式急救互动拓展尝试,给予急救科普管理一定的资金支持,尽管数目有限,但却从很大程度上环节了科技馆的内耗,加强了员工的工作热情,急救导师将国际通用的急救理念结合国情使中国百姓能更容易的了解,理解与国际同步的急救理念,启发人们主动参与,注重实操,在安全,先进的,全程交互的急救学习空间。

目前,北京急救医疗培训中心共有35种课程,分为专业急救医疗和普通急救科普两部分,均提供认证。有资料表明,中国对于员工岗前、岗位急救培训的重视程度再逐年提高,很多人已不满足于学习初级急救课程,而选择学习美国心脏协会等国际课程,取得国际资质的急救证书。地铁、航空等多行业将初级急救课程纳入人力资源培训体系,成为岗位认证之一,推动了急救认证的行业准入,急救培训从一个重要的民生角度,加速着中国急救法律体系的建立健全。

6急救科普管理对医改矛盾的调节作用

在我国医疗体质改革的现状下,医患矛盾有时会体现的非常尖锐。急救人员在一线遭遇的鲜活案例,常常发人深省。我们通过急救科普,发现百姓对于急救知识的渴求,和实际参与的主动性之间存在着非常大的差距。这似乎是一个悖论,既然需要,为何不主动获得?也许这是我们急救科普工作者更应该思考的问题,那就是我们如何将科普做的深入民心,做到百姓身边,睁眼就能看到,伸手就能够到,学了就能用到。急救工作做为医疗服务的一项内容,直接关系到人民的生存与健康,而急救需要民众与医务工作者共同完成的有效生命传递。通过科普让人们意识到生命的宝贵,主动去参与急救,这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但我们有信心将北京急救科技馆的科普活动持续创新的做下去,传道授业解惑,让大家有途径,感受,学习急救知识与技能,增进医患间的正面沟通,大家在一个层面上加深理解,成就尊重,达成目标一致的,生命优先。

急救管理者借助网络等新媒体形式,在新浪微博建立官方微博,上传急救科普视频,及时转发急救时间微博,将院前急救工作的点滴与市民分享,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据悉,北京急救医疗培训中心2012年全年共举办急救主题活动34次,举办急救员培训40次,举办急救知识大讲堂10次,急救讲座23次,共为23000名民众进行急救科普。同年,他们因获得了中国科学技术协会颁发的全国教育基地的称号,这是国家和人民对急救科普工作的认可。

7结语

随着新形势的发展与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急救科普化将成为发展趋势,引导着人民群众改变急救认知,提升急救意识,塑造急救能力,迎接更多挑战。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就要求急救科普管理者要将眼光放得更远,思路打的更宽,专业普及两手抓,统筹兼顾,互相促进。将人民的需求放在首位,用利于群众接受的方式,将专业急救医疗的理念与知识,运用科普宣传的形式输出,并积极回应群众的反馈,形成有益的循环,长此以往,不仅能提升国民的急救素质,更加强了与民众交流的空间与环境,不失为急救管理的创新之举。

参考文献

[1]《创新能力:新时期领导干部的核心素质》赵理文《前线》2002年04期

安全急救培训心得体会篇8

一、指导思想

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以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以做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及城市居民医保工作为目标,以维护健康,关爱生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科室宗旨,为把我科建设成为民众信赖、医院放心、医德高尚、医术高超的科室迈出坚实的步伐。

二、主要措施

1.医疗质量

要在巩固前两年急诊管理年活动成果的基础上,结合等级医院复审整改工作,围绕“质量、安全、服务、价格”,狠抓内涵建设。要进一步加强急诊急救专业队伍的设置,进行急诊医学知识的学习,了解急诊急救在当前社会的重要性,稳进急诊急救队伍。完善急诊、入院、手术“绿色通道”使急诊服务及时、安全、便捷、有效。完善24小时急诊服务目录、急诊工作流程、管理文件资料、对各支持系统服务的规范。协调临床各科对急诊工作的配合。对大批量病员有分类管理的程序。立足使急诊留观病人于24小时内诊断明确、病情稳定后安全入院。加强上级医师急救指导,加强三级会诊,加强与其他专科的协作配合,使急诊危重患者的抢救成功率提高到98%以上。

2.质量管理。

很抓“三基三严”,加强病史询问及规范查体、大病历规范书写、抗生素合理使用等专项培训力度。认真执行首诊负责制、交接班制度、危重病人抢救制度、各级各类人员职责、依据病情优先获得诊疗程序。加强运行病历的考评,重点检查与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相关的内容,完善定期检查、考评、反馈、总结的质控制度,坚持一周一小查,一月一大查,对环节管理、凝难病历讨论、三级医师查房对病情变化的处理意见要重点监控,促进基础质量持续改进和提高。

3.设备管理

要强化对急诊设备的定期维护、监测并专人管理,及时发现问题排除故障,使抢救设备的完好率达到100%。加强训练规范使用,使医护人员能够熟练掌握,正确使用,确保安全运行,以满足患者急救需求。严格院内感染。加强心肺复苏技能的训练,使心肺复苏技能达到高级水平。

4.服务态度

要抓优质服务工作。坚持以病人为中心,深入开展创建“优质服务示范岗”活动,规范服务行为,创新服务内容,注重服务技巧,落实医患沟通、知情告知制度,及时妥善处理各类纠纷,定期进行分析、总结,强化安全措施,防范医疗事故发生。延伸服务范围,保证服务质量,全面提高医疗服务水平,提高患者满意率,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5.培训计划

要制定各级各类人员培训考核计划,加大在岗培训力度,有计划的开展中医药继续教育项目。加大对各级医师培训效果的考核。采取多种形式,分层次、有重点地对全体职工进行职业素质、业务素质、管理素质的培训,强化全员职业责任意识。2008年在院部的支持下希望能派出医生护士去上级医院进修心血管内科,神经内科,iCU或CCU等相关专业,这样才能更好地开展业务。同时,树立一批医、德双馨的先进典型,促进人才的全面发展。

6.中医特色建设

要贯彻以“中医为体,西医为用”的方针,突出优势目标,加强中医特色建设。制定中医、中西医结合人员中医药理论、技术培训计划,加大中医基础知识培训和继续教育工作。按照二甲中医院急诊科建设要求,要有本科常见病、特色病种的诊疗规范与特色技术的操作规程,使本科规范性文件不少三种。提高中医药在急症救治中的使用率,急诊专业医护人员熟练掌握中西医急救知识和技能,提高急危重症的中医药使用率,使中医药参与率在30%以上。

7.推进医疗保险改革

要搞好医疗保险改革顺利推进,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各个环节更加明细化。同时针对特殊群体进行有针对性的宣传,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努力开创人民群众得实惠、医疗事业得发展的双赢局面。

8.重点研究课题

今年要着重学习和研究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急诊、感染及合理应用抗生素、无创和有创性正压通气治疗、严重创伤与休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等课题的研究,使我院急诊科急救水平更上一个台阶。

9.院前急救

安全急救培训心得体会篇9

1.孕产妇死亡:控制和降低可避免的孕产妇死亡;

2.新生儿破伤风发病率:控制在1‰以下;

3.消毒接生率≥98%;

4.产前检查覆盖率≥90%;

5.区、乡镇医疗保健机构产科“三基”(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考核合格率≥80%。

二、项目实施时间和范围

项目覆盖全区7个乡、镇,51个行政村,于**年元月1日启动,12月31日前完成。

三、项目建设内容

**年项目建设主要内容为:人员培训;健康教育;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救助;建立孕产妇急救“绿色通道”和“危急重症抢救中心”;基本设备配备;项目启动和宣传。

(一)人员培训

1.行政管理人员培训:培训对象为区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妇儿工委、区妇幼保健等机构领导和工作人员,按要求安排4人参加省级培训。培训内容主要包括:项目目标中各相应部门的管理职责和工作责任、项目实施及经费管理、转诊急救系统的建立、项目监督及工作协调等。

2.区级师资培训:按省计划安排区级师资培训5人。培训内容主要包括:开展项目培训的目的、要求和方法;孕产妇保健、产科危急重病的处理及转诊;有关卫生技术服务规范、产科常用技术操作规程及急救设备操作规范、设备的管理和使用等。

3.产科及妇幼保健工作人员培训:按项目要求,对全区各医疗卫生机构内承担妇幼保健的工作人员进行轮训,使市三院、区防保中心和各乡镇卫生院的妇幼保健工作人员掌握产科急救基本知识、技能和技术规范,提高产科急救能力,重点加强对乡镇卫生院助产人员孕期正常处理、高危筛查早识别与处理、常见产科急救基本技能及转诊过程中基本急救技能、健康教育等知识培训;加强对各村村医的培训,全面提高村卫生室人员对孕产妇系统保健管理重要性的认识,做到早孕孕妇摸底和高危初期筛查并动员孕产妇到区妇幼保健所、各乡镇卫生院建卡检查及宣传健康教育知识等工作。

4.培训方式:区项目领导小组举办专题培训班,由到省参加“降消”项目培训的人员,对区内相关单位、医疗保健机构负责人及妇幼保健工作人员进行一次全面系统培训。

(二)健康教育

全面加强对乡村干部、妇女干部和乡村医生的孕期保健知识培训,逐步建立完善基层健康教育工作机制和网络,不断加大宣传力度,适时举办健康知识讲座,制作宣传展板和永久性固定标语,编制通俗易懂、图文并茂的健康教育读本,印发“致全区孕产妇的一封公开信”,张贴“孕产期保健、安全分娩知识”宣传画,做到每个村卫生室、乡镇卫生院等公共场所都有宣传画,都有固定展板(须有孕产妇急救电话号码),每个行政村都有1条以上的永久性固定标语,每一位怀孕妇女都收到一封公开信,拥有一本健康教育手册。同时,要针对农村妇女文化水平较低及受旧的风俗习惯影响等问题,积极推行“以妇女为核心、家庭为最佳场所”的健康教育模式,通过举办“孕妇学校”、“家庭学校”,对孕产妇进行面对面的孕产期保健、安全分娩等知识的讲解和宣传,切实提高全区群众对“降消”项目的知晓率,提高育龄妇女对孕产妇健康教育知识的覆盖率,提高群众对孕产妇急救电话的知晓率。

(三)孕产妇住院分娩救助

为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提供医疗救助。具体救助实施办法另行制定下发。

(四)建立孕产妇急救“绿色通道”和危急重症抢救中心

加强孕产妇急救“绿色通道”和危急重症孕产妇抢救中心建设,对各级医疗保健机构实行高危孕产妇跟踪责任制,开展孕产妇死亡评审。各行政村级要建立孕产妇急救护送队、及时转送高危孕产妇;有能力开展产科业务的乡镇卫生院要加强产科建设,做好平产的接生工作,严格执行高危孕产妇转诊指征,杜绝滞留高危孕产妇;市三院孕产妇急救中心负责危急重症孕产妇和新生儿急救,形成全区上下贯通的孕产妇急救“绿色通道”和技术精湛、设备完善的抢救中心,确保高危孕产妇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医疗保健服务。

(五)基本设备配备

按照“填平补齐”的原则,为区妇幼保健所配备保健工作急需的基本诊疗设备。设备参照省项目实施方案中提供的品目,上报市卫生局统一配备。

(六)项目启动和宣传

召开区“降消”项目领导组成员单位和相关部门参与的项目启动大会,明确项目工作要求和部门职责,加强统筹协调,落实具体措施,同时,利用“送卫生下乡”、街头咨询等多种形式,开展宣传活动,积极营造良好社会氛围,确保项目顺利启动、快速推进、全面落实。

四、项目组织实施

(一)组织形式

按照省妇儿工委、省卫生厅、省财政厅《关于认真做好“降消”项目工作的通知》(卫妇秘〔**〕506号)要求,成立区“降消项目”领导组(见附件1)和专家技术指导组(见附件2),

(二)部门职责

“降消项目”由区卫生局牵头组织实施;区妇联负责健康教育,并会同乡镇建立完善村级急救护送队;区计生委协助做好健康教育和动员孕妇到妇幼保健部门建卡检查工作;区财政局负责项目资金的使用、管理和监督,并落实项目配套工作经费;市三院负责建立健全全区的孕产妇危急重症抢救中心和急救技术领导小组;区项目办负责项目日常工作及人员培训,并协助区卫生局做好各乡镇、村和医疗保健机构的指导工作;乡镇卫生院协助做好健康教育,并成立相应的孕产妇危急重症抢救技术领导小组;各乡镇负责本辖区“降消”项目宣传、农村孕产妇名单确定、村级急救护送队组建等工作。各级医疗保健机构要坚决执行限价分娩,乡镇卫生院平产不超过600元;区级医院平产不超过1000元,剖宫产不超过2000元(以上费用均不包括难产和并发症)。同时,严格控制剖宫产率,剖宫产率原则上不得超过30%,乡镇卫生院不得实施剖宫产。

(三)资金安排和管理

按照省实施方案的要求,加强项目管理,完善资金配套,严格资金监管,统筹安排人员培训、健康教育、基本设备配备、项目启动和社会宣传等工作,做到专款专用,确保资金使用安全、规范,充分发挥项目效益。

五、项目监督

区项目领导组负责对项目实施的组织、落实、质控,并采取定期和不定期的方式对全区项目进展情况组织专项督导,重点对项目计划和项目资金使用情况;人员培训进修和社会动员效果;设备使用情况;急救绿色通道的运行情况;产科建设及妇幼保健服务状况;现场指导和专题讲座以及群众对项目的评价等进行督促检查,确保项目按时按质完成,并接受上级有关部门的督导验收。

附件:1.**区“降消”项目领导组成员名单

安全急救培训心得体会篇10

作者:王春丽,温蓉蓉,何秀娟

[关键词]内科;医护人员;培训

[中图分类号]R47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721(2013)08(c)-0163-02

为更好地完成对老干部院前急救工作,贯彻科学的发展观,应充分地利用军医大学的优质教学资源,建立军队基层医护人员培训和轮训机制,提高医护人员的院前急救综合能力和整体素质[1-2]。进行内科医护人员培训,通过培训进一步增强干休所内科医护人员院前急救水平、急诊救治知识、服务和沟通协调能力,推动干部保健工作进一步提高[3-4]。现将本院内科医护人员培训体会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本院2012年10月~2013年4月内科医护人员40例作为观察对象,年龄19~48岁,平均(31.6±5.0)岁;学历:中专10例,大专8例,本科及以上22例;内科医护人员培训2个月196课时,共计8周的内科医护人员知识培训和临床实习。

1.2方法

1.2.1老年患者心理特点老年肺炎、呼吸道疾病、心血管疾病、高血压患者对病情和预后过分担心,在心理上呈现不同样式的变化,易出现紧张、焦虑、自卑的心理情绪,影响治疗效果和预后生存质量。患者因病情复杂多变和反复迁延,增加了治疗的不可预期性,心理预期可能和临床治疗效果无法吻合,使患者接受临床治疗方面的依从性较差,同时临床治疗的不遵从又会影响治疗效果,从而形成一种恶性循环,严重影响正常治疗。患者心理上的各种变化,加上病情进展期间内分泌的变化,影响了正常的生活规律。患者年龄较大,很少与社会交流,害怕周围人群的歧视,接触面相对变窄,在心理上出现较大落差,无法适应,一旦与家人关系不融洽,很可能进入自我封闭的状态,出现较强烈的孤独感,甚至出现抑郁症。

1.2.2呼吸系统疾病护理体位护理:患者应采取半卧位,抬高床头30°~45°,还可适当摇高膝下支架,床尾放置一个软枕头,垫在患者的足底,提高患者的舒适度。有资料显示,采取半卧位不仅可以加强对患者的定期翻身和叩背,且可以降低误吸和反流,从而减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有效吸痰护理:通过多年护理经验总结一套排痰程序,主要包括雾化吸入药物、变换患者体位、翻身叩背、应用震痰机进行排痰。注意进食后30min内不能吸痰,防止造成误吸。掌握正确的吸痰时间和吸痰操作,既要做到有效吸痰,又要减少吸痰对患者的机械性刺激。

1.2.3高血压患者护理主要是鼓励老年高血压患者建立良好的生活和饮食习惯,饮食上注意减少盐的摄入,按照国际标准每日摄盐量≤6g,遵医嘱服药,避免遗漏服药导致血压不稳。鼓励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建立良好的作息时间,保证优质的睡眠,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在身体允许的条件下进行适量的运动,如漫步走、打太极拳,根据自身条件决定运动的量和次数。

1.3观察指标

1.3.1医护人员知识考核情况主要是对培训前后的医护人员医患沟通基本知识、患者心理学、医患沟通技巧等理论知识的考核情况进行比较。

1.3.2医护人员院前急救认知能力情况参照“院前急救知识综合评价量表”对内科医护人员培训前后的院前急救知识、院前急救态度、院前急救行为、院前急救环境等进行评价,每项指标满分100分,分数越高,提示医护人员院前急救认知能力越好。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5.0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医护人员的知识考核情况

培训后医护人员的知识考核结果明显优于培训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2.2医护人员的院前急救认知能力情况

培训后医护人员的院前急救认知能力情况均明显优于培训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

3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