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规范合同管理的重要性十篇规范合同管理的重要性十篇

规范合同管理的重要性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1:52:54

规范合同管理的重要性篇1

关键词:工程签证规范化造价管理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tU723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建筑行业日益繁荣。建筑单位只要在地区建设局备案就能获得该地区工程竞标的权利,这就促使建筑行业的竞争日趋激烈。在这个环境下,投标企业为了竞标成功只能通过降价让利的形式,去降低承包商的利润。为了弥补损失,承包商在施工过程中往往会通过签证等方式增加费用。因此,为了合理维护业主方经济利益,保证工程造价,就必须加强工程签证的规范化管理。

1工程签证规范化的重要性

工程签证是指工程承包和发包双方在工程施工过程中,按照合同中的相关规定和实际情况对工程的工期和造价费用以及赔偿损失进行变更,并达成双方共同认定的一次性的原合同外的补充协议。工程建设的规模和投资较大,周期一般较长。在长时间的建设过程中,工程设计全面地出现在施工的过程,并且根据实际的施工需要,进行工程量的变更;一般来说,工程建设需要的设备、材料的价格往往会随着市场的波动而变化;而在施工过程中也会出现发包方交付的小额性临时工程或者不适于进行招投标等工程,工程的发包方和承包方都不可能准确的对工程造价进行预测。因此,在施工过程中会出现各种施工签证以应对这种突发性的问题。在工程建设的实际情况中,一些承包商为了获得标权,在竞标过程中,不惜一切代价垫资压低报价来获得竞标的优势。一旦竞标成功后,为了弥补降价竞标造成的损失,往往会通过增加签证工程量、签证内容不合理或是伪造假签证等手段将风险转移。这极大地偏离了施工正常管理秩序,提高了工程造价,严重损害了业主的经济利益,降低了工程的经济效益。因此必须加强工程签证管理,保证工程签证的规范化和合理化,从而有效地控制工程造价,保护业主的利益,提高工程的经济效益。

2工程签证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工程设计约束性差

在工程施工现场的管理过程中,往往会出现由于施工设计的不具体、不全面、工艺衔接偏差等情况,从而导致局部工程项目的施工用料实际较设计偏差大。有时设计过程中对经济控制的重视不够,导致很难施行多套方案进行论证。此外,过度重视建筑物的结构强度和外观美,忽视了工程费用。再者,在施工过程中,还存在着没有经过双方商讨先施工再上报的本末倒置等问题。工程内容的完成需要进行签证,总的说来,这项工程造价控制难度较大。

2.2签证随意性强

在施工管理过程中,普遍存在着现场资料管理不善的情况。应签证却没有签证的现象,对于一些零星的用工,承包商随意性强,签证意识薄弱。为了避免麻烦,不签证,而在结算过程中想要补签证往往比较困难,给结算过程带去很多不必要的经济纠纷。另外,由于一些业主和现场监理的责任意识比较淡薄,对于需要签字确认的项目却没有进行严格的考察。在后补签证中工程量难以把握,施工时间模糊等问题也无法解决,从而造成现场签证的不可控制性和预算造价的困难。在某些方面增加了工程造价,降低了工程监理的有效性,也严重影响了合同外造价管理的有效性。

2.3签证资料不规范

通常情况下,规范化的现场签证必须按照书面协议的形式进行约定。除此之外,任何口头协议都属于无效签证。当然,手续齐全的书面现场签证需要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三方面共同签字盖章才能生效。其中,任何一方的缺席都不符合规定,属于不规范签证,在结算过程中,也不应予以采用。此外,在签证过程中,业主的投资控制人员由于专业素质不够,不能准确掌握与工程有关的国家规定和行业规范,没有工程造价相关基础知识,签证工程量计算不规范等原因,使得一些施工单位钻了空子,利用一些欺骗性的手段制造虚假签证。在预结算审核中,建设单位造价人员如果不了解现场情况,只能依照确认的现场签证进行造价管理,这就极大地损害了自身利益。

3工程签证现存问题的解决对策

3.1增强工程变更的约束性

因施工设计不全面而在施工过程中发生设计变更是造成造价失控和建筑工程经济纠纷的重要原因之一。对此,初步设计阶段应对设计方案进行充分研究,明确设计单位的责任。开工前要做好图纸会审,确保施工方案的可行性及经济适用性,以免在施工中发生重大设计变更;与此同时,对于不可避免的设计变更,应提高重视,变更方案需经设计院、建设方、监理工程师共同认可并签章后方可执行;另外,应严格按照变更情况增减相应施工环节的造价,并办理好相应手续。

因建设单位要求和现场临时状况需要另外增加工程量的现场签证,必须三方共同完成工程内容及工程实际完成量的确认,对于隐蔽工程更要拍照留存,按照标准的计量规范一条一签证。能签证工程量的不签成人工工日和机械台班,为以后预结算套用定额扫除障碍。

3.2严格现场签证的资料管理

要提升工程现场签证管理的规范性应从每个签证管理细节做起,具体应采取以下几项措施:1)确保签证内容完整、准确。签证中必须明确工程量发生的原因、时间、工程项目具置、完成工程量等,有特殊工艺要求的必须备有参建各方认可的施工组织设计方案;2)现场签证中无法使用准确文字和数字描述说明的条款应绘制附图或者其他可观性资料,在这些资料中对于工程量计算基础数据必须明确标注,有别于正常施工条件和特殊工艺做法的也要予以说明;3)及时处理现场签证,以免因时间变迁造成签证资料缺失,现场签证资料在三方确认后,并且签字盖章后应及时归档,并建立台账制度,包括对各类工程签证的审批权限、签证流程及其中各个环节的负责人、签证单要求和相关注意事项进行明确,为各类签证管理工作提供可靠的依据和参考;4)通过设立合同条款来防范增补签证的发生;5)建立完善的签证审核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对于建设单位的现场管理人员违反规定随意签证或在签证管理工作中的问题进行严肃追究,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的应追究其责任,维护工程签证管理工作的严肃性。

3.3提升建设单位现场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

建设单位现场管理人员是工程建设过程中建设单位权利与职能的代表,拥有一定的现场签证权利和合同管理义务。为了保证现场签证管理的规范性和造价管理的有效性,应该不断提升自身的技术能力和业务素质。一方面要熟悉《合同法》、《招标投标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及合同约定内容,使其能够依法行使自身权利和义务。另一方面,还需要了解一般常用定额计价规范和工程量计算规则,不仅有利于签证工程量准确、合理,更为以后的预结算审核减少不必要的纠纷。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工程签证在合同外造价管理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工程建设过程中,为了更准确地把握工程造价,提高工程建设的经济效益,就必须加强施工项目的签证管理,提高工程项目签证的准确性和合理性,从而有效地控制合同外工程的造价。

参考文献:

[1].安海峰.浅谈工程施工中如何加强工程设计变更和工程签证的管理工作.[J].商品与质量2012(2):273

[2].田芝霞.论工程签证对造价的影响.[J].科学之友.2009(23):63

[3].张华.论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可持续发展.[J].现代商贸工业.2009(20)

规范合同管理的重要性篇2

关键词:档案管理;合同档案;探讨

中图分类号:G2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3-0064-02

合同档案记录了企业在各类活动中与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就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而形成的合同、协议、意向书及其过程。合同除具有一般档案共性外,还有三个独特的特点,就是凭证性、规范性和时效性。合同作为企业对外经营活动的凭证性依据,具有规范的形式要求和严格的时效属性,规范的合同管理是维护企业合法权益的重要保障,而合同档案形成经历环节较复杂,材料多,参与人员广、履行时间长,在管理过程中很容易造成疏漏。因此,如何规范合同材料收集、整理、归档、利用,使之成为保障企业合法利益的有力凭证和依据,如何使合同档案更好地开发利用,是每个企业必须重视的课题。

一、健全规章制度,明确管理责任

合同及其辅证材料多而繁杂,合同管理也必须健全相关管理制度,明晰合同档案管理责任,明确责任单位和责任人;目前企业的合同管理普遍是“谁主管谁负责、谁签订谁履行”,所以合同履行完毕后就保存在各个职能部门中。档案管理部门对合同管理人员不提出归档要求,合同人员就不会主动将应归档合同材料整理向档案管理部门归档,而合同档案是企业维护经济利益的重要法律依据,因此为保障企业合法权益,从制度上明确合同档案的管理是做好合同档案管理的关键。

在市场条件下,企业为实现一定的经济目的,明确相互权利义务关系而签订的合同是民事合同,这种通过合同确立法律关系的行为是一种民事法律行为,由于合同这一特性决定了合同的主管部门为法律顾问部门。一般而言,合同管理都采用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模式,企业法律顾问部门对一定金额以上的合同及重大合同进行审核备案,普通合同的签订法律顾问部门一般是会签及目录留底。在合同的管理流程中,合同档案的归档是合同管理流程的闭环处理环节,合同管理主管部门应在合同管理制度中明确合同档案的归档要求。档案管理部门更要积极主动与法律顾问部门就企业经营管理实际情况明确合同档案的归档范围、归档要求,从制度上明确合同签订部门需对合同档案管理负责,并指定专门人员跟踪已签订合同收集、积累、整理和及时归档,企业合同档案管理专责要做好统计、核查归档管理工作,在档案管理制度上规范合同档案的分类整编,使企业档案管理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档案网络管理体系,保证档案管理不留死角,确保合同档案管理达到优质高效,具备规范性和时效性。

二、强化合同档案过程管理,确保合同档案管理完整性

(一)合同档案齐全完整的重要性

合同档案包括合同考察、洽谈、签订、履行、变更、解除和解决纠纷等过程中所形成的所有书面材料及封存样品等实物。合同档案文字类原始档案有合同文本及附件、补充协议或变更或解除合同协议、对方资信调查资料、来往文书、会议纪要、会谈记录、现场签证、会签单及合同招投标过程形成的资料等。由于合同涉及面广、环节多、实施时间长,如大型建筑工程需要几年时间,特别有些单位只注重主合同的收集,对相关会议纪要、签证、变更等助证材料收集管理不规范,容易造成合同档案资料不完整,严重的会影响了合同结算、合同纠纷的解决,部分经济合同还牵涉到合同参与人员的廉政问题。如某企业十几年前进行一项大型技改工程,其中基础工程抽沙回填。有关管理人员十几年后被诬告,说当时该工程采取围标,招投标造假,且在工程结算时随意加大工程量并收取回扣等。检察机关到单位进行取证,查阅了当时合同档案资料,由于此工程档案从招投标文件、合同、竣工图、施工竣工文件收集完整,所有收集的文件都是原件,并收集了招投标和签署合同过程的影像档案和会议纪要,整个工程起止过程材料十分齐全、准确,足以证明合同招投标过程主要是合法合规的;决算金额比合同额大的原因十分清楚,其证据材料(如设计变更通知单、工程量签证单等)也十分齐全,检察机关认为该工程的合同档案资料完整规范,具有较高的可信度,最终采信该档案材料,还了当事人的清白。因此,确保合同档案资料的完整性、规范性非常重要。

(二)明确、规范合同管理流程,保证合同档案收集及时、完整

合同档案的齐全完整需合同主办单位、归口管理部门、主管部门(法律顾问部门)、档案管理部门的共同努力。为了确保合同档案资料收集齐全,需从企业工程程序、工作流程中规范各部门的工作行为,保证企业工作的规范化。合同主办部门应及时收集、整理合同签订、履行等相关资料。对方先行签章的正式合同交付我方签章,合同生效的同时合同主办部门就将合同正本及相关资料提交合同归口管理部门归档;对于我方先行签章的合同交付对方签章后,应在规定时间(如10个工作日等)内取得对方签章的正式合同文本,及时交合同归口管理部门归档。履行时间长的合同当双方主要权利与义务履行完毕后应及时交合同归口管理部门。

(三)合同档案的收集要求

合同档案形式与内容的规范要求合同档案的全面性与准确性较高,档案管理部门接收合同档案齐全完整的程序决定了收集工作的质量。合同档案的收集应及时才能保证其齐全完整,合同文本一经签字、盖章、公证后应实时归档,双方在谈判过程中互致的信件、传真、电子数据资料等是确认双方权利义务的重要凭证,合同主办部门经办人应随时收集、整理和保管,避免合同档案的遗漏和有效性的损失。

三、明确合同档案归档范围、整理要求,规范合同档案的分类整编

(一)明确合同档案的归档范围

除在管理制度规范明确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健全责任网络外,还要明确规范收集范围。一般情况下,一般性合同应归档的材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1)合同文本(原件,不可缺。(2)合同会签表。(3)合同的附件(合同有附件的不可缺)如:技术协议,方案书等。(4)变更、转让、终止等合同补充协议(有补充协议的不可缺)。(5)合同资信资质材料,包括:对方营业执照、资格证、特种经营许可证等资信资料;对方签约人、法定代表人身份证明或授权委托书。(6)合同签约依据性材料,包括:询比价及招投标资料、意向书、备忘录、会谈记录、中标单位选择说明等。(7)合同履约过程材料,(履约过程有文件产生的应归档)包括:送达回执或确认书、往来信函、电报、传真、电子邮件、质量异议书、催款通知书等。(8)合同验收材料,包括:合同竣工(交货、发货)确认单、验收确认书、测试报告、工作报告、验收报告。(9)合同终结表。重大合同除包括一般合同归档范围的八方面内容外,还包括合同形成过程中的有关上级主管部门及政府(或相关部门)报批文件、批准证书、领导批示等文档资料。

合同档案归档时一定要齐全完整,归档合同文本和相关材料以及每份文件的页数等方面都应保持齐全完整,否则不能称作一套完整的合同档案。针对每个项目要收集的资料列出清单,合同归口管理部门按照档案整理规范的要求整理好履行完毕的合同档案,档案部门接收合同档案时根据合同统计台账与档案移交清单认真核对,并检查档案质量。有合同管理软件运行条件的单位可将电子文本实时逻辑归档,再按规定进行合同档案实体归档和电子版的物理归档。

(二)合同档案的整理要求

合同档案的整理必须保持一份合同内相关资料的有机联系,保证合同的完整性;应当充分利用原有的整理基础,不宜打乱其原有的保存状况,整理后的合同档案要便于保管和利用。

(三)规范合同档案的分类整理

合同档案资料繁多,尤其工程合同,合同档案实行按“件”归档方式,按照“一事一档、一项一档”原则,分门别类,由各合同主办部门负责合同履行过程涉及到的履行、变更、废止信息的收集,统一交合同归口管理部门整理。对单项合同(如采购、单项工程、融资借贷)及系统性较强的合同(如建筑、财务等),在整编中可多设一级类目,使合同档案间关系更加清晰。档案管理部门要肩负起合同档案指导责任,指导相关业务人员按规范做好合同材料的整理归档工作。

四、重视合同档案信息开发利用,维护企业合法权益

合同档案归档资料繁多,要利用好合同信息管理,建立系统、方便、快捷的查询信息系统相当重要。档案管理部门应及时编制合同档案检索工具,及时有效地提供合同档案利用服务。合同档案的利用应制度化,按保密规定设定利用者权限,并按规定进行登记。档案管理部门可对合同档案信息进行综合整理,形成专题汇编,方便利用。

一是利用现代数字化管理手段建立合同管理应用系统,并与档案管理系统通过接口直接归档电子版,提高合同档案运转效率,通过网络实现浏览、快捷传输、实时归档、实现资源共享,便于服务企业的生产经营。

二是加强对企业管理人员业务和相关法律知识的培训,增强工作主动性和提高法律意识,积极配合合同归口管理部门开展定期检查合同档案归档情况,确保档案信息完整。

三是做好合同档案的专题汇编和档案利用实例的编写。专题汇编便于合同档案的利用,利用实例的编写是凸显档案价值,促进档案工作的发展。

综上所述,合同档案的管理通过制度规范合同管理程序、把好合同档案收集源头、抓好合同形成关键点,使合同档案的收集、保管、提供利用有序规范,对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促进企业生产经营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规范合同管理的重要性篇3

关键词:合同管理;风险防范;履行;规范

一、企业经济合同管理原则

企业经济合同首先必须要严格遵循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必须要依照现行法律规定签订经济合同,同时在管理过程中得到法律的支撑与保护,降低合同风险。其次,企业经济合同管理必须要讲究实事求是的原则,经济合同管理必须要认真、严肃对待可能发生和即将面对的问题,并制定具体的应对策略和方法,保证经济合同管理质量。此外,经济合同管理以风险防控作为根本目标和任务,经济合同的签订势必带来不同程度的经济纠纷风险,这就要求企业经济合同管理必须要预留足够的空间,同时加强对合同的深入分析和评估,降低经济合同的风险,进而为企业赢取更大的经营效益。

二、企业经济合同管理主要风险

(一)合同落实问题

当前一些企业并不重视书面经济合同,认为书面经济合同非常啰嗦和繁杂,加上合作双方往来比较密切,双方信任度较高,书面经济合同也就变为了口头协议、清单或者是字条等,这些形式的合同,显然增加了企业经济合同管理的相关风险。

(二)合同认识问题

虽然一些企业在一定程度上认识到了合同的重要性,但对于合同内容、要求、格式以及规范方面的认识都非常不到位。这就造成,很多企业签订了一些经济合同,但由于合同内容的不全面、约束的不明确以及责任划分的不清晰,导致利益双方产生较大矛盾和纠纷,最终使企业蒙受巨大损失。

(三)合同履行问题

合同双方可能都没有如实按照合同中的相关规定开展经营活动,合同的形式化同样会加剧合同双方的经济风险。而与此同时,在合同的履行方面,企业也并没有开展和履行具体的监管工作,没有建立专门的组织和人员负责合同履行跟踪和监管,企业的经济利益自然无法得到保障。

三、企业经济合同管理风险防范策略

(一)完善企业制度,落实规范管理

针对企业经济合同管理,企业首先要深化合同管理,保证经济合同管理上的规范性。在业务等部门制度中,必须要强调经济合同的重要性,并坚持各项交易活动应以合同作为根本依据。企业内部必须要杜绝简易协议、口头协定,并且经济合同必须要做到形式上的合法、内容上的全面,以避免合同纠纷的发生。其次,企业要组建专门的经济合同管理部门,配置对应的专业人员,保证经济合同管理的规范性。经济合同管理人员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同时拥有丰富的法律知识,并且能够与各部门进行密切协调,切实规范经济合同管理,降低企业经营风险。

(二)提升企业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针对企业的各项经济活动,企业管理层、业务部门和经济合同管理部门,要加强对企业经济合同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并落实到日常工作中。一方面,相关人员必须要认真学习和研究国家《合同法》以及政府各部门所制定的经济合同管理制度,明确企业各部门人员的职权。第二,强化合同用章管理,做到专章专用,防止合同用章滥用所造成的纠纷问题。

(三)加强合同审核,强化合同监管

在合同签订之前,必须要做好经济合同的审核工作,保证经济合同内容的规范,保证合同内同和条款上的完备,特别是能够明确划分合同双方的权利和职责。对此,企业在日常经营过程中必须要形成一整套完善的经济合同规范格式,并由内部或者第三方法务机构进行鉴定,以充分保证合同的合法性和有效性。除了保证格式上的规范之外,更重要的是必须要保证合同的顺利落实,否则经济合同的签订和管理也无法发挥其实际作用。在经济合同履行监管方面,一方面企业内部必须要加强对经济合同的重视,并严格按照合同内容履行各项义务。另一方面,企业应建立专门的合同履行监管岗位,由监管人员定期进行合同履行实际情况的调查取证工作,做好合同的跟踪检查,及时发现经济合同履行问题,并尽可能减少和降低企业经济损失。

四、结束语

经济合同管理是企业权益的重要保障,在实际的经营活动中企业必须要加强经济合同管理的重视程度,不断加强经济合同监管工作,帮助企业降低经营风险,实现自身的健康、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金晓宇.企业经济合同管理的重要性及强化方法探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5(23)

规范合同管理的重要性篇4

abstract:ChinaimplementedthevaluationwithbillquantityonJuly1st,2003.theimplementationofthestandardofnewlistvaluation,ismoreinlinewiththerequirementsofengineeringpriceandscientificmanagement,itwillplayamorescientificandpositiveguidanceforthebetterdevelopmentofChina'sengineeringcost.

关键词: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分析;探讨

Keywords:constructionproject;valuationwithbillquantity;specification;analysis;discussution

中图分类号:F2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3)34-0066-02

0引言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的建设行业在突飞猛进快速发展。为了进一步适应建设市场的发展,需要借鉴国外经验,总结我国工程建设实践,进一步健全、完善计价规范。随着与国际市场接轨的步步深化,工程项目管理体制也一直经受着重大的改革与考验,工程造价管理模式正在不断演进,建设工程造价计价方式更是经历了三次重大的变革,从原先传统的定额计价方式转变为2003清单计价,后又转换为2008清单计价,最近的2013版《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将于2013年7月1日开始实施,这是我国工程造价即将面临的第四次革新。

2013版《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简称新《规范》)的编制是对2008版《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简称原《规范》)的修改、补充和完善,它不仅较好地解决了原《规范》执行以来存在的主要问题,而且对清单编制和计价的指导思想进行了深化,在“政府宏观调控、部门动态监管、企业自主报价、市场决定价格”的基础上,新《规范》规定了合同价款约定、合同价款调整、合同价款中期支付、竣工结算支付以及合同解除的价款结算与支付、合同价款争议的解决方法,展现了加强市场监管的措施,强化了清单计价的执行力度。

1新《规范》出台的意义

现阶段,我国的建设工程造价两种计价模式并存。实行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的造价管理方式仍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新《规范》的施行,将提高工程量清单计价改革的整体效力。具有以下几方面的意义:①更加有利于工程量清单计价的全面推行;②更加有利于规范工程建设参与各方的计价行为;③更加有利于营造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环境;④是政府加强宏观管理转变工作职能的有效途径;⑤是快速实现与国际通行惯例接轨的重要手段;⑥是进一步推动我国工程造价改革迈上新台阶的里程碑。

新《规范》的出台,标志着我国工程价款管理迈入全过程精细化管理的新时代,工程价款管理将向集约型管理、科学化管理、全过程管理、重在前期管理的方向转变和发展。

2新《规范》的优点分析

2.1专业划分更加精细新《规范》将原《规范》中的六个建筑、装饰、安装、市政、园林、矿山专业,重新进行了精细化调整,调整后分为九个专业。将建筑与装饰专业合并为一个专业,将仿古从园林专业中分开,拆解为一个新专业,新增了构筑物、城市轨道交通、爆破工程三个专业。保留安装、市政、园林、矿山四专业。由此可见,新《规范》各个专业之间的划分更加清晰、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2.2责任划分更加明确新《规范》对原《规范》里诸多责任不够明确的内容做了明确的责任划分和补充。①阐释了招标工程量清单和已标价工程量清单的定义;②规定了计价风险合理分担的原则;③规定了招标控制价出现误差时投诉与处理的方法;④规定了合同价款调整中法律法规变化、工程变更、项目特征描述不符、工程量清单缺项、工程量偏差、物价变化等的解决办法与计算公式。

2.3可执行性更加强化新《规范》对原《规范》可执行性更加强化。①增强了与合同的契合度,需要造价管理与合同管理相统一;②明确了术语的概念,要求提高使用术语的精确度;③提高了合同各方面风险分担的强制性,要求发、承包双方明确各自的风险范围;④细化了措施项目清单编制和列项的规定,加大了工程造价管理复杂度;⑤改善了计量、计价的可操作性,有利于结算纠纷的处理。

2.4合同价款调整更加完善新《规范》明确,凡出现法律法规变化、工程变更、项目特征描述不符、工程量清单缺项、工程量偏差、物价变化、暂估价、计日工、现场签证、不可抗力、提前竣工(赶工补偿)、误期赔偿、索赔、暂列金额、发承包双方约定的其他调整事项等之一的,发承包双方应当调整合同价款。

2.5风险分担更加合理新《规范》强制了计价风险的分担原则,明确了应由发、承包人各自分别承担的风险范围和应由发、承包双方共同承担的风险范围以及完全不由承包人承担的风险范围。

2.6方法、程序更加法治和明晰招标控制价编制、复核、投诉、处理的方法、程序更加法治和明晰,并进行了详细阐述。

3主要内容探讨

3.1章、节、条数量变化明显由原《规范》含5章19节变化为新《规范》含15章54节;由原《规范》条文137条变化为新《规范》条文253条;由原《规范》强制性条文15条变化为新《规范》强制性条文15条。可见,新规范更加细化、合理、科学。

3.2内容涵盖更广泛新《规范》相比原《规范》,增加了许多有关工程计量、合同价款(含约定、调整、中期支付、结算支付、争议解决等),各个环节的工程量清单计价内容,基本反映了原《规范》实施以来的主要经验和成果。

新《规范》的内容涵盖了工程实施阶段从计价方式、计价风险开始到竣工结算与支付、合同价款争议的解决以及工程计价资料与档案建立的全过程。

3.3重点内容更加突出新《规范》在认真总结我国实施工程量清单计价积累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重点明确了:①招标工程量清单必须作为招标文件的组成部分,其准确性和完整性由招标人负责;②分部分项工程量清单应包括的五大内容;③分部分项工程量清单应根据相关工程现行国家计量规范规定的五项内容进行编制;④分部分项工程和措施项目清单应采用综合单价计价;⑤招标工程量清单标明的工程量是投标人投标报价的共同基础,竣工结算的工程量按发、承包双方在合同中的约定应予计量且实际完成的工程量确定;⑥措施项目清单中的安全文明施工费应按照国家或省级、行业建设主管部门的规定计价,不得作为竞争性费用;⑦规费和税金应按国家或省级、行业建设主管部门的规定计算,不得作为竞争性费用。

4结论

综上所述,原清单规范涵盖从招标投标开始至竣工结算为止的施工阶段全过程工程计价技术与管理,使工程施工过程的每个计价环节有“规”可依、有“章”可循,并按施工顺序承前启后,相互贯通,构筑起规范工程造价计价行为的长效机制,是一本融全过程工程计价技术与管理于一体的规范。2013版规范则对工程造价管理的专业性要求会越来越高,同时对争议的处理也会越来越明确,可执行性更强。新规范的出台和实施,将解决工程项目中实际存在的问题,更符合工程价款精细化、科学化管理的要求,必将推动我国工程造价行业向更好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住房城乡建设部标准定额司.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GB50500-2013)[S].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13.12.15.

规范合同管理的重要性篇5

在实践中,为了使合同管理制度的上述意义得到充分发挥,在制度构建过程中,需要特别考虑如下几个因素:

1.1合法合规性

对于一切单位内部制度的构建而言,合法合规性都是首要前提。具体来说,军工企事业单位合同管理制度的合法合规性应至少包含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制度要符合法理特别是合同法一般规则。构建合同管理制度的前提是对法理和合同法一般规则的正确掌握,并确保制度内容与其一致。其次,制度要符合国家、地方、行业、上级主管部门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因此,单位在构建合同管理制度的时候,必须深入研究相关规定,避免制度与这些规定的冲突。再次,制度要与本单位其他相关制度协调、衔接。合同管理制度的构建要在合理统筹规划的制度体系中进行,并经过缜密的前期调研以及相关部门充分商讨论证,确保制度之间的协调、衔接。

1.2符合科研生产经营情况实际

军工企事业单位的科研生产经营情况实际,是制度赖以产生、生存进而发挥作用的土壤,脱离这一实际的制度只会沦为空中楼阁。在实践中,制度难以得到有效执行的主要原因往往也正是“脱离实际”。因此,为实现合同管理制度与科研生产经营情况的符合性,制度的构建要重点考虑以下几个问题:首先,制度中体现的合同签订审批流程、合同履行流程,都不能太过形式化、表面化,要体现出清晰明确的管理层次和职责权限,充分发挥经办业务部门合同法律风险防范的主体作用,形成法律部门与经办业务部门相互协调配合的工作机制。在这一点上,有些企事业单位的制度流程就非常清晰合理,在合同全过程的各节点上,将管理层次和职责权限根据职能部门的业务范围进行细分,法务、财务、生产、技术、质量、安全等各个部门各负其责,各司其职,使得制度流程贴合实际进而有效发挥作用,强化合同过程参与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和责任意识。以合同审批流程为例,制度可以规定:各个审批节点的责任部门应在意见栏准确、全面地概括提供帮助进行风险评估的信息,而不能只有简单的“同意”二字。其次,制度的构建要考虑执行制度所要付出的效率成本。从工作实践来看,员工规避甚至不遵守制度的重要原因之一正是制度大大降低了效率。构建制度的初衷是通过统一、规范员工的行为范式而提升管理效率,而执行制度的高昂成本将使得制度运行驶入荒谬的怪圈。因此,一套完善的合同管理制度必须理顺自身与效率的关系,针对每一个会产生效率成本的规定,都要论证其必要性与合理性,特别要摒弃那些效率成本过高却没有实际效用的规定。再次,根据法律风险管理“事前防范为主”的原则,合同管理制度与单位实际的符合性还应以这种方式有所体现:在科研生产经营过程中主动调查、识别和评估合同法律风险,总结已造成重大法律风险事件的经验教训,进而在制度中提出有针对性的风险防范建议与措施,对重大风险点进行特殊预警。用构建制度的手段主动防范特定的风险,一方面有利于风险防范的制度化和规范化,另一方面也丰富了制度的内涵,提高了制度的针对性和可执行性。

1.3动态管理而非静态规范

制度,从静态角度来看是“规范”意义上的,从动态角度来看是“管理”意义上的。一套理想的合同管理制度要体现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的合同管理,不仅要关注合同的签订和审查,还要重视合同的谈判、评审、履行、中止、变更、解除、归档、台账、纠纷处置等环节。制度文本不仅要覆盖到所有这些环节,还要考虑到这些环节之间的逻辑关系,从实时监控、适时调整等动态管理的角度考虑制度的可执行性。

2.合同管理制度的执行

合同管理制度设计得再完美,也必须得到有力、有效的执行才能实现制度的意义。为实现这种有力、有效的执行,要重点做好以下三点。

2.1重视制度的宣贯和法治宣传教育

在实践中,特别是制度运行初期,很多经办人员对制度并不知悉,往往是“走流程”的时候遭遇障碍才了解制度,甚至有时候具有审批权限的人员也并没有深入领会制度,导致制度执行消极、不到位。因此,制度制定部门应当通过多种形式主动进行制度的宣贯。一种比较有效的形式是将制度宣贯与业务培训结合起来,让制度真正深入人心,并且在制度宣贯中贯穿进行法治宣传教育,提升员工风险防范意识。当全员法治思维、风险防范意识逐步形成并成熟后,制度执行的成本和阻力也会大大降低。

2.2加大责任追究和处罚的力度

制度文本中的责任追究和处罚条款必须真正落到实处,才能提升制度的有效执行力。责任追究和处罚条款的目标并不在于追究、处罚本身,而在于促使员工形成遵守制度的行为习惯。相应地,应加大合同管理考核评价激励体系的建设力度。

2.3领导层率先垂范,确保“零例外”

由于众多复杂的、基于行业特点和历史传统的原因,很多时候,合同管理制度执行不力是因为单位领导层对制度的突破和逾越。这种来自领导层的“例外”是对制度最大、最根本的破坏,其本质而言,制度体现的是单位内部的“法治”,用以制衡领导层的权力,填补“人治”的缺陷和弊端。要真正落实制度运行的“法治化”,单位领导层必须率先垂范,避免自身“例外”行为,自觉捍卫制度权威,推动营造制度氛围。这不仅取决于领导层的个人素质和管理理念,也依赖于制度质量和运行方式。保证制度的合理可行性,用信息化流程替代人工纸质审批,建立高管权力监督约束机制,都是提高制度在领导层层面执行力的可行举措。

3结语

规范合同管理的重要性篇6

关键词:企业合同管理防范全过程管理

一、当前企业合同管理存在的问题

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由于自身因素的主观影响和外界因素的客观影响,在合同管理方面存在着许多问题。综合分析,有以下几个方面:

1、合同管理制度不健全,权责不分明

一个企业如果没有健全的合同管理制度,就会因为缺乏统一的合同依据,使每个部门的权责分工不明,制度规定的出处五花八门,甚至有冲突,合同经办部门和经办人员无法执行。更有甚者,有些对外经营业务可能事后补签合同或者不签订合同,导致一些争议性的合同很难求证原意。有些业务合同管理只局限于文本审查和合同档案管理,不能将合同签订前的选商谈判、签订中的审查授权、签订后的履行监控工作有效地衔接,这些都最终会给企业管理和生产经营买下一个重型炸弹。

2、合同法制观念淡薄,风险意识差

有些公司对无法认识到合同管理的重要性,缺乏科学完善的合同管理职能部门。部分管理层缺乏对合同风险防范和规避意识,合同管理人员紧缺,缺乏足够的业务经费,也就不可能将合同管理摆放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3、合同管理人员业务素质不高

部分合同管理人员文化水平偏低,甚至没有受过高等教育;有的是直接上手,业务不精通,缺乏正规的法律教育和系统的法律知识,业务范围内无法按严格要求开展合同管理工作只是盲目机械的从事合同事务性工作,无法对合同涉及的各项法律问题作出正确判断,更谈不上合同管理。

4、合同管理者与企业管理部门沟通不畅

合同管理机构在涉及到相关的合同业务方面无法做到与其它部门相互沟通,不能考虑从其他相关部门的角度去做合同管理,由此造成合同管理与企业管理的其他部门相互孤立,无法达成共识。在合同审批过程中,一些程序过于复杂,审批人员部门繁多,办事效率低下,使合同签订无法如期完成。

5、合同内容不全面

由于合同内容表述模糊,使合同双方容易曲解合同内容,致使合同无法履行甚至引起法律纠纷,因此,合同的有效性必须在法律范围内准确规定甲乙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合同条款不全面,存在缺陷与漏洞,常见漏掉的往往是违约责任。一旦发生违约,在合同中看不到违约如何处理的条款。而这种问题的避免只有靠准确恰当的合同文本才能解决,换句话说,合同内容要结构严谨,逻辑清晰,更要咬文嚼字。

二、企业合同管理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企业合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虽然原因有很多,但是真正对企业的生产经营起到决定性作用的有以下几个主要原因:

1、企业部门之间的履约责任不明确、分工不清晰、各项任务无法责任到人,造成工作失误。企业合同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项核心内容,企业管理的每个环节都应围绕着这个核心开展。成功的企业合同管理,是把合同的权利义务能分工分解到各部门,由各部门去履行于自己职能范围的权利义务,只有这样合同管理才能真正到位,履行责任才能真正落实。企业合同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子系统、分系统共同配合,因此,有效地信息沟通和处理在合同管理中十分重要。

2、企业管理人员知识深度不够,尤其是在生产流程方面,无法将其与合同管理进行有效地结合。业务生产的知识与合同法的律修养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的关系,每个企业管理者都必须高度重视。同时,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业务拓展需要合同约束,那么建立规范有效地合同模式已经成为一种基础性的工作。

3、合同管理人员要具备扎实的合同管理基本功,高度重视合同文本分析。管理合同文本分析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当事人不具备相应资格,合同内容不符合《合同法》和其他各种法律的要求。二是构成合同文件的种种文件不齐全,合同条款不完备,对各种问题的规定存在遗漏;合同用词是否准确,有无模棱两可;对工程中可能出现的不利情况是否有足够的预见性。因此,一个有效的合同管理制度需要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作支撑。

三、加强企业合同管理的几点措施

1、增强合同管理意识

一流的企业管理水平必须与增强合同管理的理念相依为命。合同管理作为一种管理约束行为具有强制性、法律性,任何人都必须依法遵守和执行,要从法律的高度认识合同管理的低位,进—步增强合同管理的风险防范意识,提高风险规避能力。使合同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上升为企业重要的规章制度,进—步增强合同管理规范化、制度化。

2、建立合同管理预警机制

企业要严格履行合同规定范围内的权利和义务,全面制定被查信息统计表,建立合同管理预警机制。合同违约是合同风险管理中的主要部分,法律法规部门审查合同时,选择合适的违约条款和纠纷处理条款,及时采取协商、仲裁或诉讼等方式对违约方采取不同程度的处理方案,在规定的期限内有效而积极地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减少企业的经济损失。

3、建立健全合同管理制度

一套健全的合同管理制度的主要内容应包括:合同的签订、公司管理制度、合同的履行、合同纠纷的处理合同的管理、合同专用章管理,合同管理绩效考核检查,合同管理人员培训等。企业建立健全完善的合同管理制度制定切实可行的合同管理制度,使合同管理制度清晰明确,确保企业管理职责明确、程序规范,促使合同管理规范化、科学化、法律化。

规范合同管理的重要性篇7

1.项目管理合同意识薄弱

由于建筑行业的特殊性,不少建筑工程企业合同管理意识淡薄,在意识和认知上对合同管理存在着问题,合同管理的流程缺乏可执行性,使工程项目合同管理流于形式,合同管理的观念并未真正深入人心。另外,从合同文本来看,存在着下面一些问题,合同责任划分不清、参与方相应权责、违约后果及处理方式方法缺乏具体明确的描述;承包方和业利、义务不公平的情况;一部分施工合同缺少对工程保险责任、索赔计算原则的具体约定。

2.项目管理合同专业人才缺乏

现阶段,我国众多的建筑企业没有正规的管理队伍,建设项目管理机构缺乏专业技术人员,大多数缺乏法律和合同管理方面的相关培训,有时甚至有一般工作人员代办。长期存在操作流程与合同管理不相符的情形,对整个行业整体管理造成不良的影响。随着我国经济的繁荣发展,建筑行业也将面临国际竞争,这对合同管理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但要掌握国内的相关规定,还要按照国际惯例、项目运作原则和法规制度办事。

3.项目管理合同的制度和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

建筑工程合同项目管理缺乏完善的体制和机制,没有一套健全的建筑工程项目合同管理体系,难以实现科学化、规范化、系统化的管理,造成合同签订、执行、终止不规范进行,严重影响了施工企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对于由建设市场各方主体之间发生的合同违法行为,缺乏监督、处理的依据。建筑施工过程中,法律法规的不健全和各方主体法律意识淡薄,出现不认真履行合同、随意修改合同、甚至违背合同规定,这些问题的出现影响了工程正常进度和质量,给各方面造成巨大的损失,建筑工程合同项目管理迫切需要走上法制化道路。

二、建筑工程项目合同管理完善策略

1.加强项目管理合同意识

建筑工程的参与方应该对建筑工程项目合同管理引起高度重视,树立合同管理观念,养成良好的合同管理习惯。建筑从业人员要提升法律意识并加强项目合同管理意识,培养规范的执行行为。基于项目合同文本内容里工程承包中业主向承包商提出的苛刻条件、略显不平等的情况,双方应严格按照国家出台的《建筑工程施工合同示范文本》来明确责任、权利和风险,以规范建筑市场的合同管理。另外,企业应强化索赔意识,要增加索赔条款的内容,为后续的索赔管理提供有力的依据。同时,相关职能部门要严格执法,加强监管力度。

2.培养项目管理合同专业人才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合同管理队伍,是企业加强项目管理的核心工作。首先,可以通过公开招聘的方式,坚持优胜劣汰的原则,选拔优秀的人才从事相关管理工作。其次,组织合同管理人员在职学习和定期培训,扩充专业知识,结合企业与市场的实际研讨当前业务热点。最后,企业应该加大人员培养力度,选派工作出色、表现突出的业务骨干到有关院校深造和继续教育,研习最新前沿理论,把握建筑合同项目管理的发展脉络。通过企业和合同管理人员的共同努力,把他们培养成为具有较高综合素养、通晓法律知识、熟知工程项目的运作规律的专业性人士。

3.健全和完善项目管理合同的制度和相关法律法规

建立一套适于业主、工程师、总承包商、分承包商等相关关系科学规范的管理机制和体系,明确合同管理机构、合同管理机构人员的职责以及建立健全企业各项合同管理制度,以提高项目合同管理质量和水平。其中包括,首先建立定期工作报送制度,根据相关部门报送的工作情况及工作计划,合同管理人员及时掌握合同履行的动态,对发生的各种状况做出决策。其次是建立合同交底制度,合同管理人员必须对各级项目及小组负责人进行合同交底,阐明合同主要内容,以明确自身工作范围和责任,认真履行职责,积极配合,共同实施合同管理。最后是建立补充合同制度。若出现项目的任务范围、合同价款、标准范围重大变更事件时,必须估算该重大变更对工程成本、进度的影响,及时通过双方谈判协调签订补充协议。完善和健全法律法规是建筑工程项目合同管理的基础依据,是促进各方主体合理履行合同和维护好各方面利益,确保建筑市场正常运行的首要前提。制定包括从项目可行性研究到最后工程交工验收全过程的一系列法律法规,将纳入工程建设整个过程入法制轨道进行规范和管理。制定新的更规范的法律法规,遏制建筑市场中的信用缺失、合同履约率等问题出现,规范各方行为。制定相应的更具操作性的法律法规应对不断出现的新问题,为建筑市场创造更好的宏观环境,促进建设工程项目合同管理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

三、结语

规范合同管理的重要性篇8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52条对有关合同无效情形进行了列举性说明,其中第(五)项规定,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的合同无效。对于“强制性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合同法司法解释(二)》(以下简称《合同法解释二》)把“强制性规定”的用语进一步明确其是指“效力性强制性规定”。强制性法律规范原本进一步包含“管理性规范”和“效力性规范”。《合同来源:()法解释二》用这一限制性解释,把管理性规定从强制性规定中剔除,在判定合同效力时“强制性规定”专指“效力性强制性规定”。这样,科学地缩小了判定合同无效的依据范围。避免了因把“强制性规定”同合同效力一律关联,疏于区分立法目的、过分干涉意思自治,造成对违反法律“强制性规定”的合同皆武断做出无效处理局面的继续出现。《合同法解释二》完善了合同无效制度,援引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来判定合同无效,就需要进一步确定“强制性规定”到底属于“管理性”的规定(又称“取缔性”)还是“效力性”的规定。违反效力性强制性规定,合同确定无效。违反管理性强制性规定,合同效力一般不作无效处理。

2对已有认定方法的简述

准确认定强制性效力性规定,实施起来是个复杂的事情。强制性规定一般以三种情况出现。第一种情况:强制性规定本身直接规定了违法行为的效力。第二种情况:强制性规定本身没有直接明确规定违法行为的效力,但引致或结合其他法律条文,其他法律条文明确规定了该违法行为效力。第三种情况:强制性规定本身没有直接明确规定违法行为的效力,也没有引致到其他具体的法律条文中,更没有其他法来源:()律条文对其效力予以明确规定。

前两种情况,法律有明确的效力规定,依规定确定即可。但是第三种情况由于没有规定行为的效力,那么到底如何把效力性规定同管理性规定、指导性规定或取缔性规定相区分就成了问题的关键所在。

对于强制性效力性规定的区分方法,王利明教授提出三分法:第一,法律、法规规定违反该规定,将导致合同无效或不成立的,为当然的效力性规定;第二,法律、法规虽然没有规定:违反其规定,将导致合同无效或不成立。但违反该规定若使合同继续有效将损害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这也属于效力性规定;第三,法律、法规没有规定:违反其规定,将导致合同无效或不成立,虽然违反该规定,但若使合同继续有效并不损害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而只是损害当事人利益的,属于取缔性规定(管理性规定)。

以上规定,从正面归纳了什么是效力性强制性规定,简明、有序,有助于区分效力性强制性规定。但是,此分法还只是对《合同法》第五十二条规定的概括。法律明确规定无效的,合同当然无效是应有之义。《合同法》第五十二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合同无效:(一)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订立合同,损害国家利益;(四)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上述归纳的第二种情况正好合同法第五十二条第一项和第四项一致,但是如何认定“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至今缺乏明确的标准,从而导致第二种情况同第三种情况还是无从准确区分。可见,上述论述有积极的意义,但依然没有满足到可以判断所有强制性规范的程度。

还有学者认为,可以从强制性规定所针对的对象来对效力性和取缔性规定进行分类。也共分三类。第一类禁止性规定禁止的是“某一类型的合同行为”,当事人不得为该合同行为,因为对于此类型的合同行为,只要发生就会损害国家利益或者社会公共利益。第二类禁止性规定禁止的是市场准入的主体、时间和地点问题,它与合同行为无关,相应的合同行为本身依然为法律所允许。第三类禁止性规定禁止的是合同的履行行为,合同本身依然有效,不能履行所要承担的是违约责任。这三类行为中,第一类为强制性效力性规定,后两者为管理性规定。

这些归纳给出了以禁止对象为分类的思路,具有积极意义,但其不周延更加明显,从而导致应用性的欠缺。因为“来源:()某一类型的合同行为”同“市场准入的主体、时间和地点问题”没有进一步区分。没有给怎样“对号入座”一个可以判定的特征导向。如对保险业、金融业的从业主体资格限制,违法从事保险业或者吸储的按照这种说法完全可以认为是对“市场准入的主体、时间和地点的限制问题”,这似乎是有效行为了。(因为,无法知晓这属于某一类型的合同还是“对市场准入的主体、时间和地点的限制问题”。)但事实上为了保障特别重要的公共利益,为了维护金融秩序,此行为是应认定行为无效,显然是效力性规定而不是管理性规定。

3重构效力性强制性规定的认定方法

第一,从公法对私法的必要规制看效力性规范。

比如:公法若是大街马路上偶尔出现的威武而安静的交警,那么私法可看做大街上马路上的车辆、行人。后者各行其道,轻松、自由欢快。前者,安静地巡视着,保障道路的畅通和后者的安全。如果一个汽车发动机不小心熄了火,一下子没有启动起来。交警往往会过来帮助推车,让发动机发动,继续前行,保持路面畅通。这是公对私的干涉,但是管理性的,就像合同法里的管理性规范,通过补正手段让合同继续履行。但是,如果一个汽车,占道逆行,撞坏了另一辆汽车。这时,交警就可能要把该肇事汽车拖走,而不惜牺牲该汽车继续前行的权益。

交警动用拖车等处罚措施,就像合同法的强制性效力性规范的动用。而交警的劝导和帮助,则是管理性规范。如果交警过于频繁地动用处罚措施,不时地封路拖车;那么,将会造成很多车辆、行人无法顺利达到目的地,车辆行人就没有了自己自主的预期。相反,如果交警过于“无为”,任凭车辆横冲直撞,那么道路也会是凶险异常。交警的处罚和帮助两种方式要有良好的平衡。所以交警在无碍交通秩序的前提下,要尽可能地少封路、拦车,从而让车辆行人走得了、走得好。

同样公法对私法的规范进行规制就是通过强制性规范来进行。依法律的强制性效力性规范宣告合同无效,是公法性权力对私法意思自治权利的彻底否定,打破了当事人对自我财产的处分安排,使合同利益落空。为了保护公共利益,维护公平正当的社会秩序,这是必要的手段,但又必须慎重使用,否则会造成背离立法目的,侵害弱小者利益,有损交易安全和资源的顺畅配置。所以,把强制性规范进一步自分为强制性管理性规范和效力性规范等就应运而生了。

第二,认定强制性效力性规范的标准必须符合“悖法性、策源性、失补正性、当罚性”四要素。

首先,如前所述强制性规定本身直接规定了违法行为的效力;强制性规定本身没有直接明确规定违法行为的效力,但引致或结合其他法律条文,其他法律条文明确规定了该违法行为效力。皆属于确定满足以上四要素的效力性规范。

其次,对于触犯合同无效的强制性效力性规定构成四要素的理解。

一是“悖法性”。悖法性是指同法律、行政法规(不包括部门规章、地方性法规)的具体条款或原则相违背。

如果违反的是部门规章或地方性法律,则不能直接以违反部门规章或地方性法规为依据来判断合同无效。这时候,部门规章和地方性法规可以作为启迪思路的参考。审查该部门规章是否符合法律、行政法规的原则。如果符合法律、行政法规的原则。那么,很可能该行为也直接违反了法律、行政法规的原则。此时则可依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原则为由判断合同无效。如损害公共利益可为判断合同无效的理由。如果部门规章、地方性法规不符合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也不符合部门规章、地方性法规的原则精神。如实行地方保护的法规。则虽然违反了部门规章或地方性法规,可以直接以没有法律、行政法规的依据为由,认定合同有效。

二是策源性。策,中国古代赶马用的棍子,一段有尖刺,能刺马的身体,使它向前跑。也有谋划,筹划之意。如策应。源,水流起头的地方如河源,泉源,源远流长,饮水思源。所谓策源性在文中意指规范自始即对行为及结果持根本否定的态度。即史尚宽所说,效力规定着重违反行为之法律行为价值,以否认其法律效力为目的;而取缔规定(管理性规定)着重违反行为之事实行为价值,以禁止其行为为目的。

判断是否具有策源性的方法,一是看规范侧重的是管理行为还是目的。(或者管理行为的本身也包含目的行为。)不可容忍目的行为的,为具有策源性质的规定。二是具有对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以及其他重大利益的直接触及性。三是一般规定侧重的是行为的内容,对主体资格鲜有规定,除非该主体资格事涉特别保护,并在合同关系中造成主要实质要件的欠缺,直接造成内容的不可容忍。

规范合同管理的重要性篇9

【关键词】政府性投资项目;职能作用;全方位;跟踪审计

随着社会经济建设步伐的加快,城市工程项目数量日益增加,其中政府性投资项目发展速度较为迅速。政府性投资项目作为政府实现其职能的重要形式,在区域经济活动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政府性投资项目具有建设规模大、管理环节繁杂和建设周期长等特点,一旦出现问题都有可能对投资项目的效益产生重要的影响,传统的竣工决算审计方法已无法满足当前政府性投资项目建设的需要。因此,全方位跟踪审计方法应运而生。对政府性投资行为实施全方位跟踪审计,不仅可以规范政府性投资项目管理,提高项目管理水平,而且对发挥项目的经济效益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分析政府性投资项目全方位跟踪审计,提出一些个人见解,为类似研究工作提供依据。

1.政府性投资项目全方位跟踪审计的定义

政府性投资项目全方位跟踪审计是审计机关依据政策法规和相关技术经济指标,以跟踪建设进程方式,对政府性投资项目建设全方位的技术经济活动和固定资产形成过程中的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进行审核、监督和评价。

2.全方位跟踪审计的基本内容

政府性投资项目全方位跟踪审计的基本任务是防范风险以保证建设项目符合政府制定的建设目标,可分为立项阶段审计、施工阶段审计、项目竣工后审计,每个阶段有具体审计目的和审计重点。

2.1立项阶段审计

立项阶段审计指的是对设计、概预算以及招投标等各项建设前期准备工作的实施情况进行审计。

(1)项目决策审计。重点对建设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及立项审批程序进行审计,关注项目建设规模、选址、建设条件、环境保护评估、施工计划和进度、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项目的效益评估等情况;立项审批手续是否真实、合规。

(2)设计概算审计。审计重点在于审查设计方案编制依据的合法性、时效性、适用范围,是否控制在工程项目计划投资额内;建设项目概算、预算是否根据初步设计图、施工设计图编制,内容是否全面、有无漏项,套用定额是否正确,有无擅自提高建设标准等;概算审批手续是否真实、合规。

(3)招标投标审计。审计重点是招标文件是否严密、合规,特别是工程量清单是否完整、准确;招投标程序及其结果是否合法、有效;确定中标单位是否合法、有效;建筑合同主体是否合法;合同是否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合同条款是否完整,变更、签证的处理及违约责任条款是否明确;合同文件、招标文件与投标文件相互解释是否存在逻辑不清、相互矛盾问题。

2.2建设阶段审计

建设阶段审计是指对建设项目从项目开工建设到竣工决算之前的有关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性进行审计。

(1)合同执行审计。主要审计与建设项目有关单位是否认真履行合同条款,重点是有无违法分包、转包工程,及工程造价控制、质量控制、进度控制情况。

(2)概算调整审计。重点审计建设单位有无擅自提高标准,扩大规模,致使项目竣工后有超概算严重的问题;有无超出批准概算范围投资和不按概算批复的规定购置自用固定资产,挤占或者虚列工程成本;概算调整程序是否合法。

(3)内控制度审计。审计应检查建设单位是否建立健全并执行了各项内控制度。如工程签证验收、审批制度,材料设备采购与价格控制制度等,并重点审计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得以严格执行,以及有效性。

(4)资金使用审计。重点是检查建设单位项目资金到位情况是否与资金筹集计划或投资进度相衔接;工程进度款是否符合工程进度,是否存在超进度支付工程款问题;是否有损失、浪费建设资金,超标准、超范围支付项目管理费等违法违纪行为。必要时对施工单位及其他相关单位进行延伸审计。

(5)工程变更审计。工程变更不规范是建设项目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之一。审计重点是检查工程设计变更、施工现场签证是否有合法的手续和依据,是否符合现行的有关规定、施工合同和工程招投标文件精神;变更工程量计算是否准确,费用计算方法和结果是否正确,相应的附件是否齐全,并应当关注变更对造价的影响。

(6)设备材料审计。重点关注主要材料设备的价格与质量档次,以防止施工方在材料采购中出现以次充优、质价不符等问题。

(7)隐蔽工程审计。隐蔽项目工程量的确定是否属实对结算审计效果及最终工程造价产生直接影响。因此,跟踪审计需要对隐蔽项目的工程量、施工工艺进行现场确定,督促相关责任单位做好隐蔽工程记录,并要求施工方、监理方做好工作日志和施工、隐蔽工程等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

(8)工程结算审计。审计分项工程或整体工程结算时,重点检查施工合同规定的工作任务是否按质按量全部完成;施工方结算报价是否严格遵守合同约定,分项报价及工程量计算是否准确;建设单位对结算报价审核是否全面、正确;是否存在高估冒算和弄虚作假等问题。

2.3项目竣工后审计

建设项目竣工后期审计主要是指对建设项目竣工决算的真实性、合规性、效益性进行审计。

(1)项目执行审计。重点审查项目建设是否按照批准的设计方案进行,是否符合投资计划要求;各单位工程建设是否严格按批准的概算内容执行;调整概算的合法性、合理性和准确性;勘察设计、建设管理、施工组织总体情况。

(2)成本核算审计。重点审计建设单位是否严格按建设项目特点及有关会计制度对建设成本进行正确归集,工程成本核算及账务处理是否符合《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

(3)竣工决算审计。重点审计建设项目竣工财务决算编制是否符合国家有关规定,资料是否齐全,手续是否完备;对工程投资节超情况以及剩余资产是否妥善处理;审查竣工决算报表的真实性与合法性。

(4)项目后续审计。项目投入运行后,如果需要对投资产生的技术、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等方面实际效果进行审计,则要重点对项目决策预期效果和项目实施后的实际效果进行对比考核,关注项目经济效益和公共效益。

3.政府性投资项目全方位跟踪审计的职能作用

3.1促进规范政府性投资项目管理

全方位跟踪审计最突出的优点是可以及时发现工程设计、招标投标、合同管理、承发包双方现场管理、投资控制等建设环节出现的问题,并可以审计建议书的形式,督促建设单位强化责任意识,加强内控管理,及时帮助建设单位改进管理不规范问题,促进其完善建设管理制度,提升项目管理的规范性。

3.2强化政府性投资项目风险防控

政府性投资项目常为大型项目,蕴藏着极大的投资及运营风险,而全方位跟踪审计,能在事前、事中、事后全方位加强监督和管理,有利于及时发现并揭示风险,促进政府有效控制风险。曾在对某区域开发建设情况的审计中,发现资金链及经营发展存在潜在风险,提出了健全稳定的财政保障与资金循环机制、建立专项建设资金制度的审计建议,发挥了重要的建设性作用。

3.3促进完善政府性投资项目监督

传统的工程结算审计,往往发现问题难、认定问题难、处理处罚更难。而全方位跟踪审计覆盖了工程建设全方位,从投资决策时就开始实施监督,及时遏制或揭露工程建设过程中的舞弊、违规、违纪及决策不科学行为,促进提高建设项目监督的有效性。

3.4优化政府性投资项目资产管理

目前,政府投资项目普遍存在业主缺位现象,导致“重建设、轻管理”,建设单位出于业绩等方面考虑,有时不愿配合审计机关确认审计核减金额,增大政府投资成本。全方位跟踪审计能够对建设过程每个阶段发现的问题提出审计建议,促使相关单位规范资产管理,提高资产效益。

3.5规范政府性投资项目市场管理

政府投资建设涉及建设单位、施工单位、设计单位、监理单位、管理单位等关联性很强的多方市场主体,任何一方存在行业性问题都可能引发整个建筑市场的系统性问题。全方位跟踪审计中,审计机关依据《招标投标法》、《合同法》、《建筑法》等法律法规,及时对参与工程建设各阶段、环节市场主体的行为合法性做出判断,督促各方主体严格遵守并执行法律、法规,规范建筑市场秩序。

4.加强政府性投资项目全方位跟踪审计的建议

目前,已经开展了建设项目全方位跟踪审计的实践与探索但并没有普遍推行。实践中,存在审计环境不完善、审计操作不规范、审计力量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影响审计作用的发挥。

4.1健全建设管理制度,完善跟踪审计制度环境

全方位跟踪审计是建设项目审计的创新方式,完善的配套制度是其有效开展的前提。首先,应当在相关地方法规、政府规范性文件中设立全方位跟踪审计的法规依据,对全方位跟踪审计的内容、效力等重要方面做出规定,使审计有法可依,其效力有法规保障,其次,应当建立与全方位跟踪审计制度相衔接的建设项目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建设管理问责制度等,保障全方位跟踪审计真正有效地运行。

4.2建立健全操作规范,提高跟踪审计规范水平

建立健全全方位跟踪审计操作规范,是促进跟踪审计实现制度化、规范化,提高跟踪审计质量的重要保障。首先,突破传统审计思维,针对不同类型建设项目采用不同的审计模式,加强审计机制创新。其次,优化审计管理,使审计工作计划、执行和监督控制等各方面有机结合,形成科学化的管理体系。最后,制定严格的业务流程,合理引入量化评价指标,使审计工作向科学化、规范化转变。

4.3增强综合性审计力量,建立跟踪审计智力保障

综合性审计力量是开展全方位跟踪审计的基础。首先,提高现有审计力量的综合素质,加强综合性培训和交流力度。其次,扩大审计人员专业来源,吸收更多土木工程、工程造价、法律、计算机等专业人才充实审计队伍。再次,充分发挥社会审计力量的综合性优势,聘请社会审计专家担任顾问或参与审计项目。最后,根据建设项目特点配备知识结构互补的综合型审计组,发挥综合优势。

4.4健全风险防范机制,提升审计风险防范能力

审计风险是客观的,而全方位跟踪审计面临比传统审计更大的审计风险。首先,应当全面提升审计风险意识,坚持审计独立性,正确处理审计与项目建设、管理的关系,把握好审计与建设管理的边界。其次,在审计过程中切实推行风险导向审计,在对工程项目进行全面风险评估的基础上,判断关键点和控制薄弱点,对风险高的项目和资金重点监控,提高风险防范有效性。最后,强化跟踪审计质量控制力度,推行审计项目风险导向复核与审理机制,提高审计质量。

5.结语

政府性投资项目在我国社会经济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加强政府性投资项目全方位跟踪审计工作是十分有必要的。政府管理人员应不断对跟踪审计工作进行优化和强化,开拓审计思路,完善相关法律体系。并且借助专业的审计人才积极开展全方位跟踪审计工作,有效防范审计风险,从而提高投资项目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规范合同管理的重要性篇10

常见的工程造价的类型有:建设项目投资估算、设计概算、施工图预算、合同价、工程结算价格和竣工决算价格等多种。其中,投资估算,是指在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阶段,对拟建工程所需投资预先测算和确定的过程,这一时期工程造价规范与管理的重点是为决策、筹资和控制造价的主要依据。设计概算,根据初步设计图纸,通过编制工程概算文件对拟建工程所需投资预先测算和确定的过程,计算出来的价格称为概算造价,这一阶段工程造价规范与管理的重点是项目投资最高限额的确定。施工图预算,在施工图设计阶段,根据施工图纸,通过编制预算文件对拟建工程所需投资预先测算和确定的过程,计算出来的价格称为预算造价,这一阶段的重点是确定编制招投标价格的依据。合同价格,根据工程预算价格,由招标方与竞争取胜的投标方签定工程承包合同时共同协商确定工程承发包价格的过程,这一时期工程造价规范与管理的种子重点在于合同价格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工程结算价格根据设计变更与工程索赔等情况,通过编制工程结算书对已完施工价格进行确定的价格称为工程结算价,控制好这一时期的工程造价规范与管理有利于实现合理支付工程款项。竣工决算,在整个建设工程全部完工并经过验收以后,通过编制竣工决算书计算整个项目从立项到竣工验收、交付使用全过程中实际支付的全部建设费用、核定新增资产和考核投资效果的过程,这一时期工程造价规范与管理的重点是控制最终的实际价格。从工程造价的补种种类可以看出,工程造价规范与管理是一个由浅入深的系统性工程,各环节和要点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形成具有规范性的建设管理和保障体系。

2、加强工程造价规范与管理的方法

2.1做好工程初步设计阶段的造价规范与管理

在工程初步设计阶段应该委托业务熟练和高素质的人员参与管理。同时加强造价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反对采取不正当的手段牟取私利。业务素质提高方面,应加强现场签证人员的业务培训。

2.2确立工程招投标制度

现代工程建设一般实行招投标制度,应该把竞争机制引入到加强工程造价规范与管理的工作中,打破政府与企业的依附关系和部门与地区间的条块分割,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不断降低工程造价。

2.3建立工程造价规范与管理的一体化体制

鼓励企业建立从工程理想到工程竣工全过程的一体化管理机制,形成工程造价规范与管理对行业、部门和地区间界限的有效破除,实现工程造价规范与管理的统一,降低工程管理的成本与费用,更好地实现工程建设的经济目标。

2.4实现工程造价规范与管理的动态控制

建立政府造价管理机构和社会中介机构的联动机制,逐步建立地工程造价规范与管理的信息系统,在工程实施阶段及时采取纠正和变更措施使工程造价规范与管理的目标顺利实现。

3、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