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沟通的困扰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0:42:30

人际沟通的困扰篇1

关键词: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人际关系;人际困扰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大学生能否成为地方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排头兵,与各种能力的培养有关,尤其是人际交往能力。本文拟通过实证研究的方法,调查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困扰程度,并针对存在的问题为其心理健康教育提出对策。

一、研究方法与工具

1.研究对象

以贵阳学院大一至大四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调查时间为2010年11-12月。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485份,其中有效问卷464份,有效率95.7%。

2.研究工具

采用郑日昌等人编制的《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总分和各维度得分越高,则说明人际困扰程度越严重;反之则较少[1]。调查数据采用SpSS13.0进行数据分析。

二、调查结果与讨论

1.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人际关系困扰总体情况

本次调查发现,新建地方院校大学生人际关系综合诊断的平均分为7.31分,该均值落在0-8区间,说明人际关系基本正常。但从表1显示的人际关系情况分布结果看,有9.90%的学生存在严重的人际困扰。

2.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人际关系困扰程度的性别差异

对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男女大学生人际关系困扰得分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见表2),在“交际交友”维度(t=3.215,p

3.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人际关系困扰程度的学科差异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学科差异调查结果表明(见表3),不同学科的大学生在人际关系总分以及各维度上的差异不显著。但从人际关系总分以及四个维度来看,理工科学生的得分都比文科学生高,这可能是理工科学生在长期的学习中养成了严谨、理性等人格特点,凡事一板一眼,人际交往中缺乏灵活性与技巧。此外,理工科学生比文科学生学习压力大,与同学朋友交流沟通的时间少,缺乏锻炼。

4.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人际关系困扰的生源地差异比较

表4显示,农村学生与城市学生在人际交往的总分(t=1.986,p

5.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独生子女大学生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困扰差异比较

表5显示,在“交际交友”维度上,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差异显著(t=2.015,p

6.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人际关系困扰的年级差异比较

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见表6),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困扰总体状况(F=9.025,p

三、结论与启示

1.结论

(1)新建地方院校大学生人际关系基本正常。

(2)女生在“交际交友”方面的困扰比男生大,但男生在“异往”方面的困扰大于女生。

(3)新建地方院校不同学科的大学生人际关系困扰差异不显著。

(4)城市学生在待人接物方面的困扰比农村学生大。

(5)独生子女在交际交友方面的困扰比非独生子女大。

(6)新建地方院校大三学生人际困扰程度最大。

2.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启示

首先,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人际交往问题,既不要将人际交往理想化,也不要在人际交往中过于势利、庸俗。

其次,帮助自卑的同学树立自信,开导自负的同学尊重他人,人际交往时既要关注自己的内心感受,也要顾及别人的感受,否则不仅伤害到人际关系,还有可能形成心理问题。

第三,教给学生人际交往的知识与技巧,鼓励学生有意识地利用课堂互动、实习实践等各种活动培养交流沟通能力,建立互助、信任的良性人际关系。

第四,为大三学生创造更多交流沟通的平台,学院多为学生提供就业信息,教给学生相应的应聘技巧,并通过一些测评软件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做好职业规划。

第五,关心独生子女的学习与生活,通过开展诸如“帮助儿童村的学生”以及“福利院老人”等活动,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以及感恩生活、反哺社会的意识,提高其价值感。

参考文献:

[1]郑日昌.大学生心理诊断[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339-345.

[2]冯宗侠.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现状调查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57-59.

人际沟通的困扰篇2

关键词:高职生人际关系

美国著名教育家戴尔・卡耐基经过大量的研究发现:“一个人事业上的成功,只有百分之二十是由于他的专业技术,另外的百分之八十要靠人际关系、处世技巧。”近年来我国研究表明,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多,而其中近五成是由于人际关系紧张造成的。现在多为“90后”的大学生,其成长环境与以往学生大相径庭,再加上高职生由于高考成绩较差,生源结构、培养目标、人才规格、服务定向等方面与本科生存在差异,故自卑、自我中心、自我封闭、嫉妒、冲动等心理因素显著,导致他们人际交往挫折情况越来越严重,表现为不愿与人接触,逃避现实,孤独自闭,追求网络虚拟交往等,心理问题严重,所以本研究旨在探讨高职生人际交往困扰,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安徽某职业技术学院220名学生进行调查,从性别、学科类型、生源地、是否独生子女以及在校每月生活费五个方面来调查高职生人际关系,共发放问卷220份,收回有效问卷208份,其中剔除不合格问卷22份,共计有效问卷190份,占86.36%。其中男生102名,女生88名,平均年龄20.37岁;来自农村学生84名,来自城市学生106名;独生子女98人,非独生子女92人;在校每月生活费600元以下94人,600―1000元86人,1000元以上10人。

2、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的是郑日昌编制的测量人际关系行为困扰程度的《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该量表共28道题,分为与人交谈、交往交际、待人接物与异往4个维度,每个维度7道题。每道题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答“是”得1分,答“否”得0分,总分与各维度得分越高,说明其人际关系困扰越严重,即人际关系越差。该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

3、研究方法

本调查的时间为2011年5―6月。主试将抽取的高职生进行团体施测,统一指导语,并要求被试在规定时间内依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独立完成全部问题。

对收集的有效问卷数据使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分析方法有:描述统计、t检验等。

二、研究结果

根据评分规则,将所得分数分为三个程度:总分在0―8分之间说明人际关系困扰较少,9―14分之间说明存在一般程度困扰,15―28分说明人际关系较紧张,困扰较严重。

1、高职生人际关系困扰的维度与总分的描述型统计分析

由表1可以看出,从总体上看,45.79%的高职生在与人相处时存在不同程度的困扰,有31.05%的高职生存在较严重的人际关系困扰。其中,半数人在与人交谈、交往交际及待人接物方面都存在不同倾向的困扰问题。

2、对高职生人际关系困扰的性别差异t检验发现

高职生在与人交谈困扰(t=1.264,p>0.05)、交往交际困扰(t=0.642,p>0.05)和待人接物困扰(t=0.335,p>0.05)三个维度上性别差异不显著;但在异往得分上(t=2.893,p<0.001)和人际交往困扰总体状况得分上(t=1.963,p<0.05)差异显著。

3、对人际关系困扰的专业类别差异进行t检验发现

在各维度和总分上,文、理科学生之间的差异均不显著。具体表现为:“与人交谈”上(t=0.946,p>0.05);“交往交际”上(t=-1.342,p>0.05);“待人接物”上(t=1.093,p>0.05);“异往”上(t=0.355,p>0.05)以及总体状态上(t=0.434,p>0.05)。

4、高职生人际关系困扰的城乡差异t检验发现

高职生在“与人交谈”(t=-1.207,p>0.05)、“交往交际”(t=1.329,p>0.05)、“异往”(t=-1.418,p>0.05)以及人际交往困扰的总体水平(t=-1.745,p>0.05)上均不存在城乡差异;但在“待人接物”维度上(t=-3.243,p<0.001)城乡差异特别显著。

5、高职生人际关系困扰的独生子女与否差异t检验发现

高职生在“与人交谈”(t=0.999,p>0.05)、“交往交际”(t=-0.242,p>0.05)、“异往”(t=1.511,p>0.05)以及人际交往困扰总体(t=1.837,p>0.05)上,是否独生子女差异均不显著,但在“待人接物”因素上(t=2.529,p<0.05)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差异显著。

三、讨论

研究显示,高职生在量表总分及异往的维度上性别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从均分上看,男生的困扰程度在四个方面都表现的比女生要高。这说明男女生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交流方式、语言沟通等二者存在差异。第一,女生更具语言天赋,有较好的表达能力,她们易倾诉,能形成较好的沟通渠道。第二,有研究显示男大学生在家庭爱情方面比女生有显著性的自卑,自卑的学生一般采取回避的方式与他人交往。此外,学校的男女生比例、男女学生的性格特征也可能导致男女人际困扰的差异。

高职生的人际交往中,城乡、独生子女与否在“待人接物”上差异都显著。可见,生长在不同环境下的高职大学生,其成长环境对其人际关系更容易产生影响。来自城市的高职生,大多是独生子女,物质生活、家庭教养方式、情感发展等方面多与农村学生不同。他们从小物质条件丰富,不必与自己的兄弟姐妹相处,人际交往能力得不到锻炼,自我心理严重;再加上当今社会价值多元化,贫富差距加大,农村学生家庭经济条件差,生活压力大,在待人接物方面的表现存在差异。

四、结论

第一,高职生与人交谈困扰、交往交际困扰、待人接物困扰在性别上差异均不显著,在人际交往困扰的总体及异往上性别差异显著。

第二,高职生与人交谈困扰、交往交际困扰、异往困扰在专业类别、城乡差异、是否独生子女因素上差异不显著。待人接物困扰在城乡、是否独生子女因素上差异显著,在专业类别因素上差异不显著。

参考文献:

[1]张伟.试论大学生的人际关系问题[J].卫生职业教育,2005,23(5):13-14.

[2]郑日昌.大学生心理诊断[m].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339-345.

人际沟通的困扰篇3

[关键词]女大学生;人际关系;属性约简

[基金项目]合肥师范学院人文社科基金项目(2012sk02)。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4244(2014)07-051-2

人际交往是指社会上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之间,运用语言和非语言符号交换意见、交流信息、传达思想、表达情感和需要,从而在心理和行为上产生相互影响的过程。良好的人际交往是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因素。据新华网统计显示,从大学毕业生的数量上来看,2004年,男性是140万,女性是116万,男性比女性高9个百分点,但是到2008年,男性是282万,而女性接近278万,两者只相差了1个百分点。可见国内高校在校大学生的性别已经出现明显变化,无论是本科还是硕士、博士阶段,女生所占的比重都有大幅增长。与男生相比,女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会更多的受到社会、家庭、自身多方面的影响,承受来自各方面不公平待遇,导致她们在成长过程中更容易出现自卑、自闭等不良的心理状态,造成人际交往障碍。因此,将大学生人际交往研究逐渐细化到女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研究已经是当前高校学生工作者的重点发展趋势。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调查从安徽合肥某高校在校生中,采取随机抽样的原则抽取研究对象,共发放问卷287份,回收率100%,有效问卷285份,有效率99.3%。调查主要从年级、家庭出身、独生子女、性格、学生干部经历、是否贫困、寝室人际关系、奖学金获得情况、参加活动等多维度进行统计,采用大学生人际关系量表,该量表由郑日昌等编制,共28个项目,从交谈困扰、交际困扰、待人接物困扰、异往困扰四个维度对受测对象进行综合诊断。统计结果显示,存在一定人际困扰的主要体现在出生农村、一年级新生、性格内向、贫困生、未获得过奖学金、学生干部、不喜欢参加集体活动及宿舍关系较差等人群。

(二)研究方法及步骤

粗糙集理论主要研究离散系统,其知识的简化是在保持知识库中知识不丢失的前提下消除知识库中冗余的属性和属性值,因此,其关键的两个环节就是属性约简和属性值约简。

本研究根据调查统计信息建立女大学生人际关系困扰信息表,采用粗糙集理论中知识约简方法,在保持知识库中知识不丢失的前提下消除知识库中冗余的属性及属性值,即从年级、家庭出身、独生子女、性格、学生干部经历、是否贫困、奖学金获得情况、寝室人际关系、参加活动等9个属性进行知识约简,删除部分属性,得到较为主要的人际交往障碍的女大学生的指标体系,然后再在此基础上进行属性值约简,得到最简规则,目的是综合女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重要影响因素的最显著特点。具体步骤如下:

1.数据准备:根据研究的问题和已经建立的女大学生人际关系困扰信息表,给出决策表形式的知识表达系统S=(U,C,D,Va,f),其中U为全体调查对象集合,C为条件属性集合,即影响因素,D为决策属性集合,即人际关系困扰与否,Va为每个条件属性的属性值,f为信息函数,指定U中任一对象在条件属性a下的取值。

2.属性及属性值约简;

3.提取存在人际关系困扰的最小决策规则;

4.分析决策规则。

二、女大学生人际关系困扰特点的实证分析

根据知识约简方法,对女大学生人际关系困扰情况信息表进行属性约简及属性值约简,提取最小决策规则,主要是发现并分析其中的普遍特征及本质性变化。

我们使用以下指标进行分析:年级(a)、籍贯(b)、独生子女(c)、性格(d)、学生干部(e)、贫困(f)、奖学金(g)、寝室关系(h)、参加集体活动(i)、人际关系困扰(j)。

其中“0”代表低年级、农村、不是独生子女、性格内向、没有担任过学生干部、贫困、没有获得过奖学金、寝室关系较差、不喜欢参加集体活动、不存在人际关系困扰;“1”代表高年级、城镇、独生子女、性格外向、担任过学生干部、不贫困、获得过奖学金、寝室关系较好、喜欢参加集体活动、存在人际关系困扰;

于是我们得到年级(a)、独生子女(c)、性格(d)、贫困(f)、奖学金(g)、参加集体活动(i)六个方面为重要指标(如表1),并得出人际关系困扰最小决策规则(如表2):a0f0∨d0f0g0∨a0c0f1g0∨c1i0j1,因被调查对象较多,文章中只显示存在人际关系困扰的表格,“*”代表可省去属性值:

从结果中我们可以看出存在人际关系困扰的女生主要表现为以下四种情况:

(一)低年级且贫困的女生存在人际关系困扰。由于刚进入大学校园,生活环境、学习,对大学新生来说,进入学校的那一刻就已决定了交往需要。一方面,他们年龄一般处在18-19岁,是他们的身心从不成熟向成熟的发展时期;另一方面,他们中间的许多人都是刚刚脱离紧张的高中生活,第一次独立生活。大学新生在向独立自主的大学生活过度的时候,开始独立地步入准社会群体的交际圈,但人际交往方面的欠缺直接影响他们并导致适应不良。

贫困女生在学校和社会里都被看成是弱势群体,虽然能够得到人们的同情与支持,但与非贫困生相比,她们在客观上还是难于融入一般的生活和交友之中,往往拒绝社交及其它活动,更有少数贫困生把社会支持当成他们无法解脱的包袱,对他人的关心产生心理阻抗。这种排斥与疏离行为往往导致学生群体对他们的排斥,从而加深贫困生愧不如人的感觉和自卑感,带来人际交往紧张、多疑、谨慎,缺乏交往的愿望和动力,以消极的心态看待问题,所以,经济上的贫困往往使贫困生在人际交往上比非贫困大学生有更多的问题产生。相当一部分贫困生因贫困在学校或在社会上都需要兼职以补贴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费用,除了课堂教学与同学有限的交往和交流外,课余时间很少有机会与同学有更多的交往和了解,这无形之中加大了与同伴群体的离间感和陌生感。

因此,由于低年级大学校园的适应不良反应及贫困女生在交往过程中所体现的自尊及排斥心理让在低年级中的贫困女生会造成一定的人际关系困扰。

(二)贫困、性格内向且没有获得过奖学金的女生存在人际关系困扰。性格是一个人最鲜明的,最重要的,区别于他人的个性心理特征的总和,是人在生活中所形成的对周围现实的一种稳固的态度及与之相应的习惯了的行为方式,它是个性的核心。性格集中表现出个性的特点以及意志、智力、情绪品质和气质的基本面貌。而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在活动过程中直接的心理上的关系或心理上的距离。人际关系反应了个人或群体寻求满足社会需要的心理状态,因此,人际关系的变化发展决定于双方社会需要满足的程度。不同性格的人在人际交往中有着一定的影响作用。

性格内向的女生有以下特征:不主动和外界接触,被动的情况下,可能也只是应付一下;不想和别人接触,缺乏与人交往的兴趣;没有迫切改变自己的愿望;部分女生错误理解为女生的矜持就是不与人接触,否则就不是好女孩。

奖学金是大学综合素质测评的重要体现,是反映大学生在德、智、体、能等方面的综合评价,而女大学生在大学期间相对于男生更加看重综合测评成绩,这是充分反映女大学生自尊的重要体现之一,markLeary提出自尊的社会计量器理论认为:“自尊是个体与他人人际关系好坏的内在反映。自尊是个体对其个人和社会,尤其是和重要他人之间人际关系的主观度量,它反映了个体和他人的关系在个体眼中的重要性,以及别人对他们关系亲密程度的看法和关注程度”。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成绩较差的女生会产生人际羞怯感、自我退缩感。

由于环境适应、性格、自尊等多方面的影响使得在贫困生中,性格内向且成绩较差的女生也会有人际关系困扰。

(三)低年级、非独生子女且没有获得过奖学金的女生存在人际关系困扰。有研究表明,在人际交往方面,独生子女要明显优于非独生子女,打破了常识中独生子女交往能力弱、合群性差的认识,在幼儿时期,独生子女交往实践机会相对较少,随着年龄的增长,与她们交往的对象越来越多,由于缺少同龄兄弟姐妹间的交往环境,独生子女更多的倾向于同龄伙伴,促进了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然而,相对于非独生子女,有较多的兄弟姐妹,年龄相近,家庭背景相同,生活习惯类似,性格志趣相对统一,孤独感不强,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她们与家庭以外的同学、朋友交往,使其外界人际关系相对薄弱。

因此,在低年级中,成绩较差的非独生子女的女生,由于环境的改变,自卑心理影响,使得原本缺乏人际交往能力的非独生子女在与同学、朋友的交往中不知所措,继而出现交往障碍。

(四)独生子女但不喜欢参加集体活动的女生存在人际关系困扰。集体活动是个人能力、团体协作综合作用的结果,为人际交往营造良好环境,有助于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其中团体协作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作用,对人际交往能力要求很高。根据发展心理学知识,人从三岁开始便产生了交往愿望,这是萌芽阶段的交往心理。而后,随着年龄的增长,进入集体,进入社会,便有了与同龄人交往、沟通的强烈愿望,集体活动则创造了适应于人们之间进行交往的最好条件。在集体活动中,学会尊重他人、信任他人、乐于助人,学会调节集体和个人的关系。其交际能力会大大提高。

独生子女在家庭中没有兄弟姐妹,大部分子女养尊处优,视野单一,沟通和交流意识淡漠。虽然有调查显示独生子女在人际交往能力方面优于非独生子女,但那是喜欢与人交往,并且有与他人交往欲望的独生子女,如果不喜欢参加集体活动,原本就没有兄弟姐妹,从小缺乏与人交往,在成长过程中便越来越缺乏交往能力,甚至讨厌与人接触,将自己封闭在家庭或个人世界中,更容易形成不合理、孤僻的性格,从而不喜欢参加集体活动的独生子女更容易产生人际关系困扰。

三、结束语

在以往关于大学生人际关系困扰相关文献中,大多是作者根据经验、各类文献或统计学等方面对各种影响因素进行逐项原因分析,并给予相应解释,有一定的局限性。本文利用粗糙集知识约简方法对女大学生人际交往困扰信息数据进行处理,建立女大学生人际关系困扰模型,获得女大学生人际关系困扰的最简规则,综合考虑在不同年级特征、不同家庭背景、不同性格特征、不同成长经历中共同影响下的女大学生人际交往特征,揭示了女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困扰所呈现的规律及特点,为高校学生工作者在处理寝室关系、女生矛盾提供了新思路,为制定相对应的政策也起到了参考作用。

人际沟通的困扰篇4

关键词:高职学生人际交往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是指人们运动语言或非语言符号交换意见、交流思想、表达情感和需要的过程中,通过交流而形成人与人之间的心里关系,反映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是大学生认识自我、完善自我,形成健全人格的基本途径,是大学生社会化进程的推进器,对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高职院校大学生人际交往总体特点

高职院校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属于专科层次,录取分数相对较低,文化基础较差,综合素质较低,且当今大学生都是90后一代,很多大学生深受人际关系问题的困扰,呈现出各种特点。

1、人际关系呈现开放性。过去,高职学生的交往圈子是比较狭窄的,主要局限于家人、老师和自己的同学,和社会上的联系比较少。而当代高职学生不仅拥有和以往学生一样的交往途径,更多了社会实践,网络等平台,因而他们的交往面得到大幅度的扩展,交往方式具有多样性,也更具有开放性。

2、人际交往呈现自主性。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同时也带来政治、

文化的全球化,影响到当代大学生的沟通方式也更加的自主化。当代大学生绝大部分都有手机、QQ号码、微博、微信,他们的交往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便捷和自主。他们有充分开放的环境和充足的资源条件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和标准选择交往对象,不断扩大自己的交往面。

3、人际交往呈现迫切性。在从中学阶段进入大学之后,学生的注意力终于可以不再全部放在学习上,可以同时关注于人际交往等其它的了。他们迫切需要走出家门,走出只知道学习的思维惯势,走入社会,结交更多的朋友,了解更多的信息,进行更多更全面的交流。

二、高职院校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存在的问题

高职学生的人际关系状况总体来说是健康的,但也存在一些这样那样的问题,主要是以下三个方面:

(1)以自我为中心倾向突出。90后的高职学生不少来自独生子女家庭,在家中长期受到父母溺爱,在人际交往中往往以自我为中心,习惯从自己的角度,立场去分析问题,不善于和他人协同合作,或者对对方期望过高,缺乏理解,认同和宽容,或者崇尚个人主义,崇尚个人奋斗,拒绝交流和帮助。

(2)人际关系虚拟化。当代高职学生与网络的关系密不可分,长期依赖网上交流使得大学生急剧减少现实生活中面对面的交流沟通,这样的沟通方式一方面增加了心灵上的隔离,使得很多大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的人产生不信任感,另一方面,使他们缺乏安全感,觉得只有在网络上用虚拟的身份才是安全的,才能肆无忌惮的与人交往。

(3)人际关系功利化。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物质因素在校园生活中占据越来越重的比重,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注重物质条件,表现在他们往往会因为一些功利性目的而与某些人成为朋友,一旦达到目的,就不再维系彼此的友谊。

三、提高高职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策略思考

1、利用课程优势,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学校要通过开设人际关系类公共选修课,设计具有吸引力和实效性的教学内容,通过案例讨论、角色扮演等有效教学方法和手段,给学生提供人际交往的锻炼机会,潜移默化地增进人际交往能力。

2、建立健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人际交往困扰存在一定认知误区,可以通过心理咨询的方式加以调整。首先,在心里咨询过程中,咨询师可以逐步引导有人际困扰的学生看到自己在人际交往中的不合理信念和认知,帮助其建立合理的认知信念,积极悦纳自我,树立改变人际困扰的勇气。其次,通过设计人际交往咨询团体方案,开展团体心理咨询,帮助高职生建立新的自我认同模式和对他人的接纳态度,对于提高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有明显效果。第三,通过心理健康教学和学生心理活动开展,在整个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渗入人际交往能力教育,帮助学生提高人家交往的意识和能力。

3、构建和谐的校园人际交往环境。丰富的校园生活、优美的校园环境、内涵丰富的校园文化,会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人际交往环境。因此,高职院校必须整合学校各种资源,动员全校力量及社会资源,大力开展一些诸如演讲、辩论、体育、艺术表演、社会实践等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文化体育活动,为大学生人际交往和情感交流提供契机和场所。努力营建积极、健康、高雅的校园文化氛围,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促进其全面和健康成长。通过社团活动来满足大学生自觉追求人际关系和谐和自我社会化完善、自觉锻炼和提高社交能力的需要。同时还可以发展个人爱好和特长,使其获得归属感,交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并培养社交技巧和能力。

4、发挥家长表率作用,构建和谐家人关系

家长应以身作则,在为人处事等方面为孩子树立起学习的榜样。一是要做到信任、理解、相互尊重。作为父母应该理解、信任、尊重子女的独立性与成人感,满足子女独立性的需要,培养子女的社交能力和独立生活能力。二是建立平等、民主的家庭作风。父母要善于倾听子女的意见,子女应主动向父母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愿,消除潜在的误解。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职业院校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重要标志,同时也是高职学生社会化的重要途径,影响着学生的成长和成才,我们应充分发掘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内在潜能,客观分析现状,创造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良好外部条件,形成完善高职生人际交往体系多方面的合力,帮助高职生走向成功的人际交往。

参考文献:

[1].在同团中央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和团十六大部分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8―6―15.

[2][6]陆昊.在与中国人民大学团学干部座谈时的讲话【n].中国青年报,2010-5―6.

[3]沈小红.大学生人际关系综述[J]1论坛,2006,(3):39-401

[4]肖星.大学生人际关系困扰研究及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启发

[5]周学红.大学生人际交往误及对策[J]12001,16(1):113-1151

[6]卢家楣.魏庆安1心理学[m]1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1

人际沟通的困扰篇5

关键词:“90后”大学生人际关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3.045

和谐校园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发生的校园恶性事件,如复旦大学投毒案,马加爵事件,其导火索都是人际关系的不和。大学生人际关系已经成为和谐校园的重要影响因素。个性鲜明的“90后”一代已经成为大学校园的主体,学会人际交往是他们大学阶段的必修课。高校的管理者和教育者应当采取何种策略来帮助“90后”大学生改善人际关系?这是当前高校德育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1“90后”大学生人际关系现状

1.1人际关系总体状况不容乐观

当前大学生人际关系状况总体情况不容乐观。一个对北京30所高校1500名大学生的问卷调查结果表明4.1%的学生觉得自己人际关系很差,39.1%的学生觉得自己的人际关系一般[1]。另有研究表明14%的大学生存在严重的人际关系困扰,46.2%的大学生存在轻度的人际关系困扰[2]。多数调查结果显示,接近半数的“90后”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不足,人际关系状况堪忧。

1.2人际交往能力存在年级、性别、城乡差异

1.2.1年级差异

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存在年级差异,人际交往能力随年级的增长而提高。大一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最差,二三年级学生居中,大四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最强[3]。大学生人际交往效能感随着年级的上升而提高[4]。

1.2.2性别差异

在人际交往能力方面,女生相对于男生表现出许多优势。一方面女生在利他、自我价值、沟通方面的人际交往效能感高于男生,即人际交往中女生比男生更容易表现出利他行为,更容易体验到肯定自我的积极情感,遇到沟通障碍会更主动地采取疏通措施[4]。另一方面女生的异往能力高于男生,男生在异往中的困扰高于女生[3]。

1.2.3城乡差异

农村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普遍低于城市的学生。研究表明,农村学生的社交焦虑和社交回避显著高于城市学生;相对于城市学生,农村学生在异往中存在较高困扰[5]。城市学生的人际交往效能感高于农村学生[4]。

1.3自我中心现象普遍

自我中心是“90后”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的最典型的个性特征。自我中心者为人处世以自己的需要和兴趣为中心,只关心自己的利益得失,不考虑别人的兴趣或利益,完全从自己的角度,从自己的经验去看问题。他们很少关心他人,固执己见,自尊心很强[6]。研究表明,自我中心是导致“90后”大学生人际冲突、人际交往障碍的主要原因[7]。

1.4人际交往趋于功利化

功利化趋势是“90后”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又一个显著特征[8]。据调查,相当比例的大学生认为大学校园里的人际关系不如中学阶段的单纯,拥有纯真的友谊是“90后”大学生普遍的强烈的内在愿望和需要[9]。越来越多的“90后”大学生将实用主义价值观应用到人际交往中,在发展人际关系时尽量选择对自己有益处的交往对象,表现出“有用的人才交,无用的人不交,用处大的深交,用处小的浅交”的交往观念。

2改善“90后”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对策

2.1在新生教育中普及人际交往的知识和技巧

由于大一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和信心都还处于初级水平,高校应当在新生教育中就开始普及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知识和技巧,帮助学生适应大学生活中的人际交往。

首先,开展以大学生健康人际交往为主题的讲座。请心理学老师和学生工作经验丰富的老师以理论结合案例的方式,传授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知识,让新生们认识到人际交往在大学生活中的重要性,产生与身边的同学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主动性。

其次,以院系、班级为单位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团体心理辅导对改善个体人际适应、人际交往就有很好的干预效果。研究表明,通过6周的团体心理辅导,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困扰和社交焦虑显著下降[9]。在模拟的社交情境下,大学生个体能够亲身体验和观摩大学生活中的各种社交难题,采用各种人际交往方式所带来的不同的结果,从而主动改变适应不良的人际交往习惯,学习健康的适应良好的人际交往方法。

最后,对少数人际交往困难的学生应当采取个别咨询和辅导的方式。一些内向、被动的大一新生不能从团体活动中得到有效的帮助,辅导员应当及时发现这些学生的问题,通过一对一的交流,让他们正视自己的问题,传授人际交往的技巧,让学生由被动变主动,改变不良的交往模式,形成健康的人际交往态度。

2.2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异往能力

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存在异往问题。研究表明,男大学生和农村大学生存在较高的异往困扰[3][5]。大学生的生理发展已经成熟,在心理上对异性感到好奇、神秘、喜爱,但在行为上却往往不能够做到举止大方、自然、得体。健康的异往有助于大学生形成良好的性别角色意识,促进人格的全面健康发展。因此,有必要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异往能力。

首先,应当营造和谐、健康、宽容的校园氛围,通过开展学科竞赛、专业技能比赛和各种健康有益的文娱体育活动,为男女大学生搭建自然、和谐的交往平台,营造积极、健康、高雅的校园氛围,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其次,对大学生进行异性社交礼仪的培养。在异往中社交礼仪的要求更为严格。例如同性之间随意开的玩笑在异性之间是不适用的。男性与女往时应给予对方更多地尊重和照顾。应广泛开展社交礼仪的讲座和课程,教授大学生在异往中的礼仪,使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最后,高校要重视大学生爱的导前教育。从异往的角度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恋爱中的问题: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如何区分友谊和爱情、如何理智地选择恋爱时机,理智地选择终身伴侣,健康文明的恋爱方式、应对恋爱受挫的调试方式等等。

2.3培养共情的能力,去自我中心化

共情是心理治疗中的重要手段,要求咨询师站在来访者的角度设身处地地感受来访者的思维和情绪,并将自己对来访者的理解传达给对方,表现出关注、理解和尊重。如果将共情应用于普通的人际交往中,交往中的个体能够从对方的角度出发,感受对方的思维和情绪,恰当地表达出对对方的理解和尊重,将会有效地拉近个体间的心理距离,融洽人际关系[10]。

培养“90后”大学生的共情能力,能够有效地去除他们身上自我中心的毛病。培养共情能力的方法包括以下几点:

首先,要学会察言观色。以自我为中心的大学生在和别人沟通的过程中往往自顾自地表达,却不注意对方的情绪反应,往往会引起对方的不快而自己却浑然不知。应当通过讲座、展板宣传的方式让大学生了解和学习在沟通过程中人的面部表情、语气语调、肢体动作的变化分别代表什么含义。督促他们在交往实践中自我训练。

其次,要学会倾听。倾听并不是单纯的听,而是全身心地聆听对方的谈话,尊重对方的观点而不妄加评论,耐心地听而不轻易打断,积极地反馈而不让对方唱独角戏。

最后,要学会换位思考。以自我为中心的大学生总是站在自己的角度考虑自身的利益得失,因而在交往中总觉得别人对不起自己。应当引导他们学会替别人着想,想象如果自己是对方的话在当时当地的情形下会有怎样的思想和情绪,这样才能够以一颗宽容的心理解对方,实现有效的沟通。

2.4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际交往态度,拒绝功利化

鉴于人际交往功利化现象对大学生的人际关系与心理健康造成的危害,高校的德育工作者应当充分利用课堂资源和校园文化资源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形成正确的人际交往态度。

首先,加强马克思主义教育,引导学生树立集体主义的价值观。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引导大学生将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统一起来,既要追求社会价值,又要尊重和满足个人正当的利益和需求,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和整体利益的关系,将物质需要和精神追求统一起来。创新教育方式方法,结合实际优化教育内容,让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成为大学生人生选择的“参照坐标”。

其次,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上普及人际交往原则和人际吸引规律的知识。人际关系心理学认为人际交往的首要原则是真诚,交往的双方以诚相待,分享彼此的快乐与烦恼,对朋友一诺千金,言出必行。人际吸引最重要的因素是人格,交往的双方深为对方所拥有的优秀的人格品质所吸引,即一个人愿意和另一个人建立友谊是因为其善良、宽容、热情、智慧、勇敢等内在品质而非其它外在因素。

最后,鼓励学生参与志愿者活动。志愿者活动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在校园开展志愿者活动,让90后大学生通过向别人无偿提供自己的服务,体验到自身的价值感和承担社会责任的自豪感,感受到助人的意义和快乐。通过利他行为的实践,大学生能够反思功利化价值观的负面作用,自觉摒弃它,形成正确的人际交往态度。

2.5发挥大学生自身的榜样示范作用

以积极的角度挖掘“90后”大学生处理人际关系的潜力。“90后”大学生亲身体验着大学校园里日常人际交往中的种种问题,他们是问题的制造者也是问题的解决者。他们本身就具有不拘泥于传统,喜欢创新的心理特点,因而可以创造性地妥善解决人际交往中的问题。教育者应当发现大学生自己成功解决人际交往问题的优秀案例,以他们为榜样在学生中内加以推广。

高校管理者可制定鼓励性政策。例如每年举办文明宿舍和文明班集体的评比活动,对相处融洽、人际关系和谐的宿舍和班级体给予表彰和奖励。积极宣传示范优秀寝室和班级体在人际相处中的良好经验。用展板展示代表他们友谊关系的照片和人际相处的小故事。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交流座谈活动,让优秀寝室和班级的代表分享他们处理舍友关系、同学关系的成功经验。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下,“90后”大学生不仅要掌握丰富的知识和技能,还应当具备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改善“90后”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对策研究不是一劳永逸的,研究者应当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和总结,提出更多有效的策略。

参考文献:

[1]景庆虹.大学生人际关系危机的调查分析及对策[J].中国青年研究,2010,(12):97-99.

[2]鲁小华,柏晓利,姜海.大学生人际问题现状及影响因素探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20(8):1220-1223.

[3]盛洁.当代大学生人际关系的调查与思考[J].职教研究,2009,1(2):40-45.

[4]蔡玲丽,宋茜,赵春鱼.大学生人际关系自我效能感状况及其辅导策略[J].思想理论教育,2011,(5):73-78.

[5]闫春平.大学生人际关系敏感及相关因素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15(8):753-755.

[6]彭贤.人际关系心理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89-90.

[7]包福存,李辉山.“90后”大学生人际关系问题探析[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5(6):166-167.

[8]田守花.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现状,问题与对策[J].滁州学院学报,2008,10(5):96-97.

[9]吴琦.当代大学生人际关系困扰及教育对策[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228-232.

人际沟通的困扰篇6

【关键词】大学生

大学生正处于自我意识发展的上升的阶段,他们的人际关系问题就显得更加突出。许多研究表明,人际关系状况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有显著相关〔1,2〕,人际关系和谐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国外有研究表明,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身心健康,能促进学业的进步;不良的人际关系常引起心理失衡,导致心理问题的出现,如焦虑、空虚、心情压抑、抑郁、严重者甚至出现自杀倾向〔3〕。为了解大学生人际关系行为困扰的心理社会影响因素,为大学生的人际关系问题的咨询、诊断和辅导提供理论指导,进行了本次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2005年10月~11月,采取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从山东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和济南大学随机抽取在校大学生700名作为研究对象。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700份,回收有效问卷631份,回收有效率为9014%。其中男生311名,占4929%;女生320名,占5071%。一年级159名,占2520%;二年级298名,占4723%;三年级174名,占2757%。理学147名,占2330%;工学134名,占2124%;医学350名,占5546%。年龄16~22岁,平均年龄(1939±106)岁。

12调查工具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4〕、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中国版(epQ-RSC)〔5〕、自尊量表(SeS)〔6〕、抑郁自评量表(SDS)〔6〕、焦虑自评量表(SaS)〔6〕、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S)〔7〕、防御方式问卷(DSQ)〔6〕、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6〕和一般情况问卷。

13方法调查员均为本校研究生,施测前进行严格培训。在正式调查前,首先随机选取2个班(75人)进行预调查。2周后开始正式调查。调查以班级为单位,采用匿名笔答方式进行,要求被试者独立完成问卷。在调查结束15d后,随机抽取2个班,共83名学生进行重复测量,并对2次结果进行一致性分析,Kappa系数和pearson相关系数均>075。

14统计分析将收集的数据资料,进行逻辑检查、整理编码和数据量化,然后输入计算机建立excel2003数据库。以人际关系困扰总分≤8、≥9且≤15、≥16将人际关系困扰划分为无、轻度、严重,分别赋值0,1,2。运用累积Logistic回归方法进行分析。在进行累积Logistic回归分析时,对于分类变量需进行如下量化:两分类无序变量赋值0、1;无序多分类和多选变量,根据例数多少及实际需要合并成两项,或者引进哑变量;有序多分类变量按照顺序赋值1,2,3,……。从而确定共计51个自变量。最后检验各自变量与Logitp之间的线性关系。经检验,a14(每周上网频度)、a15(每周运动频度)与Logitp之间为对数关系。因此对a14和a15进行变量变换,以对数形式引入模型,其余自变量直接引入模型。

2结果

21大学生人际关系困扰状况大学生无人际关系困扰者占4643%(293/631);人际关系困扰总检出率为5357%(338/631);其中,轻度人际关系困扰者占3851%(243/631),严重人际关系困扰者占1506%(95/631);具有明显人际关系障碍者占143%(9/631)。

22大学生人际关系困扰主要影响因素分析对模型的拟合优度的检验结果(p>005),说明预测值和观察值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模型的预测能力为:一致性=919%,不一致性=75%,模型拟合优度较好。对模型进行假设检验结果(p

3讨论

本调查发现,轻度人际关系困扰者占3851%,严重人际关系困扰者占1506%,与汪雪莲〔8〕等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就所有累积Logit而言(即人际严重困扰对轻度困扰、无人际困扰的对数发生比;人际严重困扰、轻度困扰对无人际困扰的对数发生比),在其他变量相同的情况下,神经质程度重的大学生人际关系困扰发生的危险性,是无神经质的4078倍。原因可能为神经质程度高的人,表现为焦虑、紧张、易激怒、偏激,常伴随有抑郁。在其他变量相同的情况下,社交能力差的大学生人际关系困扰发生的危险性,是社交能力强的2755倍。社交能力差,即缺乏人际沟通、交流的技巧,不懂得如何与人相处,在人际交往中常处于被动的境地,从而产生人际关系困扰。在其他变量相同的情况下,受生活事件影响重的大学生人际关系困扰发生的危险性,是不受生活事件影响的2257倍。生活事件作为一种应激源,当累积到超过心理承受限度时,就会导致心理负荷过重,其精神状态会处于崩溃的边缘,从而引发心身疾病,人际关系也会失调。在父母教养方式中,父亲的角色作用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突出。当父亲在满足子女需要方面表现得小气、吝啬,对子女的行为挑剔、否定,认为子女带给自己反感、不快等拒绝否认倾向,容易让子女感到无能和自卑,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子女人际交往的健康发展。而父亲的情感温暖理解,则对于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和谐发展起积极促进作用。

表1人际关系困扰影响因素的多因素累积Logistic回归分析(略)

【参考文献】

〔1〕张翔,樊富珉.大学生人际冲突行为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4,2(1):364-367.

〔2〕田可新,唐茂芹,吴昊,等.大学生人际信任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5,14(7):657-659.

〔3〕D'angeloB,wierzbickim.Relationsofdailyhassleswithbothanxiousanddepressedmoodinstudents[J].psychoRep,2003,92(2):416-418.

〔4〕郑日昌.大学生心理诊断[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339-341.

〔5〕钱铭怡,武国城,朱荣春,等.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中国版(epQ-RSC)的修订[J].心理学报,2000,32(3):317-323.

〔6〕汪向东.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m].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3,增刊,251-252,160-161,202-205,46-53,285-288,122-129.

〔7〕刘贤臣,刘连启,杨杰,等.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的信度效度检验[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7,5(1):34-36.

人际沟通的困扰篇7

[论文摘要]本文从心理学、生物学、发展心理学等角度研究了适应及心理适应的含义,分析了大学生活的特点及大学生面临的心理适应问题,剖析了大学生适应障碍产生的原因,指出了大学生心理适应能力培养的途径和方法。

从高中到大学,不仅面临学习环境、学习任务和内容的变化,还面临人际关系的重新建构和新的文化环境的适应。不论你是激动,还是紧张,每个新来的大学生都将有一段调整自己原有认知和行为的适应过程。

一、心理适应的内涵

适应是有机体对环境变化做出的反应。它既是一个过程,也是一种状态。它可以概括为两种相辅相成的作用:同化和顺应。适应状态则是这两种作用之间取得平衡的结果,某一个水平的平衡会成为另一个水平的平衡运动的开始。这种平衡——不平衡——平衡的动态过程就是适应。

心理适应是主体对环境变化所做出的一种反应,人们生活的环境处于不断的变化中,因此每个人都存在适应问题,都会产生不断适应新环境的需求,适应能力是个体生存与发展的必备能力。心理适应是一个重建平衡的动态变化过程。适应的主要任务就是使主客体之间的不平衡状态重新恢复平衡,因此适应的直接目标是建立平衡,其根本目标是主体自身的发展。

心理适应的内部机制是同化与顺应的平衡。同化是指将客体纳入主体已有认知结构或行为模式的过程,顺应则是指调整原有的认知结构或行为模式以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二者都是对环境做出反应和对自身进行调节的过程。因此,心理适应实际上是一个自我调节的过程。

二、大学生活的特点与心理适应问题

(一)大学生活特点的变化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生活环境的改变。高中时期大部分学生就近上学,在家吃住,生活方面的许多事情由家长料理。上大学后,过上了集体生活,生活独立性大大增强了,校园及周边的文化环境和各种信息对大学新生必然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和冲击,如何相互沟通和重新建构一个新的人际关系是需要一个学习和成长过程的。

2.管理方式的改变。在中学,学校对学生的管理和学习指导都比较具体,校规严格,学生自由支配的项目和时间不多。相比而言,大学的管理制度较为宽松,大学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大学生在学习科目、时间支配、生活安排等方面的自由空间相对较多。

3.教学方式的改变。大学教育是专业教育和通才教育的结合,一方面,课程门类多,内容深和新,教学节奏快,自学时间增加,课程自选机会增加;另一方面,在一个班级授课的教师多,因而与学生在课后的沟通较少,学习效果及其知识的巩固全靠学生自己的自觉性了,从中学到大学,是从被动的“要你学”向主动的“我要学”学习模式的转变。

4.比较群体的不同。大学生在中学时代,可能都是班上的佼佼者,优越感和自尊感较强,而到了人才聚集的大学,大部分同学以前的学习优势逐渐淡化或消失,这种落差往往使不少人产生失落感和自卑感。同时,大学校园的各种学生活动更加丰富,文艺体育才艺的比试更加突出,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水平显出更加明显的差异。

(二)大学生面临的心理适应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类

1.独立生活困扰。主要指离开父母和家庭后,在集体生活、饮食习惯、钱财管理以及如何处理各种生活事务方面的困惑。如何克服孤独感和思家情绪是新生适应阶段的主要问题。

2.资源利用困扰。主要指不知如何利用大学各种生活资源、学习资源,或担心有关信息无处获得的焦虑。

3.人际关系困扰。主要是指在新的环境中如何结交新的朋友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如何与异性沟通,如何融入新的班集体,如何摆脱对中学人际关系的依赖感等。

4.学习能力困扰。主要指对学习方法、内容和形式的不适应状况。大学教育内容多,进度快,没有人直接督促学生的学习,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多。对习惯于被动学习、自学能力不强的学生来说,就有可能产生学习上的压力与困难。

5.职业目标困扰。这是指对就读专业的了解、满意度以及对未来职业前途的茫然感。不少大学新生是听从父母的意愿报考专业的,自己对所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就业市场并不熟悉。职业目标困扰感强烈的学生,不能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的专业,容易产生失落感。

三、大学生适应障碍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适应障碍的产生是环境与个体相互作用的结果,其原因有内部原因也有外部原因。

(一)理想与现实的落差,造成心理冲突

每个年轻的大学生都有自己的远大理想,对未来充满期待与希望。大学生常常按照理想来规划自己的生活、学习、婚恋和择业。然而现实的复杂性,常常使得理想不能实现,造成心理冲突。

1.对大学的不满意。对于刚刚进入校园的新生来说,现实的大学生活并非想象中的那样诗情画意,学习也不是预料中的那样妙趣横生,面对的是“一个书包两只碗,寝室——教室——图书馆”新的“三点一线”式的生活,一种失落的心理油然而生。产生这种失落的主要原因:一是中学老师为了激发同学们的学习热情,鼓吹大学“天堂论”,过分渲染大学美好的后果;二是新生对大学回报期望值偏高所致。

2.对专业的不满意。有的新生由于没有考上自己“感兴趣的专业”或“热门专业”,或认为自己所学的专业没有前途便开始埋怨自己的专业。对专业的不满意主要还是源于学生自身的原因:其一,不能处理好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的关系。其二,缺乏对专业的全面认识,容易对专业产生偏见。其三,学习内在动机不强,学习兴趣骤然下降。

3.目标的真空状态。考上大学后,不少学生首先想到的是如何让紧张的神经和疲惫的身心得以调整和放松,没有主动确定新的目标。学生往往被动按照学校的安排简单而重复地生活,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能做什么,所以,大学虽然比高中自由,但许多新生会感叹大学没有高中充实。

(二)自我优势的丧失,产生角色定位偏差

1.社会角色的理想化。考上大学意味着进入享受精英教育的行列,社会地位一夜之间发生了明显的改变,社会角色也随着发生变化。在人们的期望中大学生各方面应该都是比较优秀的,是全面发展的“理想角色”。大学生自然感到社会对自己期望的变化,自我期望也无形中随之提高了。但往往对未来生活和学习过于理想化,缺乏充分适应大学生活的心理准备。

2.“优秀生”的多元化。大学生都有很强的自我表现欲望,然而要想保持高中时期的“光环”和理想角色并不容易。高校追求优秀的价值多元化,不仅看重知识,而且也注重能力。这种评价体系的改变,一方面为大学生自我展现提供了宽阔的舞台,另一方面也淡化了学习成绩在评价中的权重。不少新生由于没有适应这种多元化的优秀生的价值观念,容易出现心理失衡。

3.自我认知失调。大学作为一个人才精英聚集的群体,不少在中学时代的佼佼者到大学后只能处于中间状态,甚至变得相对落后,一些同学难以接受自己不再是优秀人物的现实,情绪上产生明显的波动。这种反差和心理不平衡状态导致自我认知失调。

四、大学生心理适应能力的培养

心理适应能力是指一个人根据客观环境要求,主动采取对策,在一定程度上适应环境的能力,即一个人与现实生活和谐相处的一种能力。它与大学生人格发展密切相关,也是大学生人格发展的必然任务。

(一)树立“四个学会”的发展观

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大学生心理适应实质是个体内部人格发展与外部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必然结果。

1.学会做人。大学生首先要学会做人,适应与发展的目的在于使人日臻完善;使人格成熟,不断增强自主性、判断力和个人的责任感;使人拥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拥有明确的伦理道德观念和是非观念,能够遵守社会公德,使自己的各项行为符合新时期大学生的行为规范。

2.学会做事。大学生要有敬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要有独立的生活管理能力,独立选择、独立决断、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和应付各种情况和各种环境的工作能力,能够不断积累相关的做事经验,工作富有成效。

3.学会与人共处。在现代社会中,与人和谐共处,既是一种人际交往技能,也是人生成功的一种人际资源。大学生应对他人有尊重真诚的态度,能够接纳他人的长处与不足,能够与他人进行良好的沟通,在沟通中建立亲密的合作关系,在相互交流与分享中促进自我和他人的成长与发展。转贴于

4.学会学习。学习是一个终身的任务。大学生应该热爱学习,不断用新的知识充实自己,不但学会本专业知识,而且学习与之相适应的各种人文和自然科学知识,拥有跨学科的交融能力,拥有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在复杂信息环境下检索和判断的能力,拥有不断创新的能力。

(二)全面发展自我能力

1.发展能力。在大学期间,大学生应增进和发展多方面的能力,包括智力、体力、社交能力等,有能力是树立自信心的基础。

2.管理情绪。大学生们每天面对许多挑战,有些来自学习方面,还有些来自人际关系、家庭、生活等方面,从而产生种种积极的和消极的情绪,大学生要充分了解自己、认识自己的情绪,并以恰当的方式来处理自己的情绪。

3.通过自主迈向相互帮助。作为大学生,学习独立生活和自己独立承担责任是十分重要的。同时也要学习如何相互帮助、相互包容,因为每个行为都会影响自己和他人,在有些情况下个人需要做出牺牲和让步以达成共识。

4.发展成熟的人际关系。建立成熟的人际关系十分重要:一是要容忍和欣赏别人与自己的不同;二是要有能力与别人发展融洽的关系。维持这样一种亲切融洽的关系需要自我认识、自信心及沟通技巧等。

5.确立自己的角色地位。确立自己的角色地位对于大学生来说十分重要,它既影响自我评价、自尊心、自信心的建立,同时也影响他人对自己的满意及接纳程度。

6.发展目的。发展目的包括做出计划,定出方向,明确目标,根据目标在以下三个方面定出次序:一是职业上的计划及期望;二是个人兴趣;三是对人际关系及家庭的责任。

7.发展整合。大学生的价值信念是引导他们行为的方向,也是他们为人处世的原则。整合的意思是指将自己行为与价值保持一致,同时顾及别人的利益、尊重别人的意见。

(三)加强新生的心理适应教育,加快角色的转变

学校要采取有力措施,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科学有效的新生心理适应教育,使大学生尽快适应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模式。

1.提升学习意识。利用新生充满好奇心、可塑性强的特点,加强对学校自然环境和学校文化的教育,建立新生对学校的归属感和对专业的学习兴趣。对新生进行有关学校的资源状况和管理制度以及学校的悠久历史和发展前景的教育,激发学生的爱校热情。

2.加强自我认识。对自我的重新认识和评价需要勇气和智慧,学校要加强对个体的情感关怀和情感激励。与特殊学生加强交流,了解学生遇到的心理困惑,鼓励学生积极面对各种适应问题,从心理上、思想上以及实际生活上帮助学生加深对问题的认识,寻找问题的解决途径。贫困地区、离异家庭以及外地的学生群体容易产生自卑心理;而以往学习优秀以及担任学生干部的学生群体容易产生失落心理,往往出现自我认知偏差和目标迷失问题。

3.重建个人目标。学校要注重加强学生的目标激励,帮助新生树立目标体系。要引导学生在自我全面认识的基础上,做出科学的自我评价;加强学生对优秀大学生多元化的认识,正确处理学习与人格发展的关系,正确处理好全面发展和重点发展的矛盾,在全面提高的基础上有步骤、有重点地发展;引导新生根据自己的特点和现有的资源,主动培养自己的兴趣和兴奋点,激发自身潜力;引导新生克服样样争先进和急功近利的心态,“长计划,短安排”,并保持目标体系的灵活性。

(四)正确处理生活应激事件

针对大学生所面临的各种压力来源要有一个清楚客观的认识和充分的心理准备,打破大学的理想化和神圣化,克服“大学是享受天堂”的错误思想,树立迎接挑战,正视挫折,不断磨练和发展的理念。只有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才能做到有备无患,才能降低心理的挫败感,采取更为积极主动的行动,更好的适应大学生活。

(五)培养积极的应对挫折的方式

1.要正确认识和对待挫折失败所带来的苦恼。对失败要有精神准备和正确认识,挫折和失败是在所难免的,失败常常给人带来烦恼和痛苦;受挫时不要把注意力放在体验自己的痛苦上,把注意力转移开来,使挫折的消极影响大大缩小;要积极摆脱痛苦和消极情绪的干扰,待情绪稳定后,集中精力去认识挫折本身。

2.面对挫折,认清问题,冷静分析。要敢于面对挫折,当你正视困难挫折时,它就变得不那么有力了,认清了挫折的局部性和暂时性,就会大大激励我们的信心和斗志;需要对挫折全面分析,找出失败的主客观原因,从而提高个人的认识,利用积极因素,克服不利因素,抓住主要矛盾,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3.积极行动,寻求转机,走自己的成功之路。面对困难和挫折,不仅需要有正确的态度,更重要的是积极行动,寻求解决方法。找到问题的原因之后,要积极地创造条件加以改善;需要将毅力和正确方法结合起来,既要具有坚持不懈的毅力,又要具有创造能力和正确的方法,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我们经过努力还不能成功时,就不妨换个方向,改变目标,再作尝试,可能会获得新的发展机遇,从现有的条件中找到更适应自己的发展和努力方向,与环境更好地协调起来。

参考文献

[1]樊富珉.大学生心理素质教程.北京出版社,2002.

[2]姚根发.“过度期”大学新生思想透视分析.长江水利教育,1994.

[3]王才康.大学生生活困扰的初步研究.应用心理学,2002.

[4]范国平,钟向阳.大学新生常见心理困扰的类型、原因以及对策,2002.

[5]石林编著.健康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人际沟通的困扰篇8

【关键词】青少年人际困扰常见类型方略

一、青少年人际困扰及其成因

人际困扰是指在人际交往中由于各种因素影响而造成的关系不和谐、交往不协调,伴有焦虑、孤独、自卑、抑郁、苦闷等消极情绪的体验过程。[1]人际困扰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有重要的不良影响,我国心理卫生学家丁瓒曾指出,“人类的心理适应最主要的是对人际关系的适应,所以人类的心理病变,主要由于人际关系的失调而引发”。[2]因此,分析和探讨青少年人际困扰的原因及战胜策略,对指导青少年克服人际困扰问题有着重要的意义。

引发青少年人际困扰的原因主要有认知因素、情绪因素、人格因素、交往技能因素等。青少年时期随着身心发展日趋成熟,认知能力也呈现出独特的发展特点,特别是在思维品质方面,极易呈现出认知的矛盾性和片面性[3],伴随这种认知特点使青少年较容易出现人际困扰;情绪的合理表达与个体人际交往的质量和有效性紧密相关,青少年时期的情绪呈现两极性、不稳定性,情绪容易起伏,这一情绪特点使青少年在面对交往对象时,经常会表现忽冷忽热的交往体验,以致出现各种交往困扰;人格是个体心理特征的整合和统一,青少年的人格正处于定型阶段,稳定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尚未完全形成,其外部行为越来越受到内部行为反应倾向的制约,青少年的这一人格特点使得不同人格类型的个体在人际交往上表现出不同的行为方式,那些不利于人际交往的人格类型就可能产生人际困扰问题;交往技能是在一定的人际交往练习和经验的基础上总结积累而获得的,其与生活中人际交往的状况有着紧密的关系,它包括从最初的建立人际关系、维护人际关系到人际关系冲突的处理等一系列技能要素,青少年初步涉足社会性的人际交往,很难习得系统的人际交往技能,且对人际交往经验贫乏,基本交往技能不具备,极容易产生人际阻抗,人际困扰也就随之而来。

二、青少年人际困扰的常见类型

1.亲子关系的困扰

亲子关系是人们建立的第一个人际关系,影响着个体心理的形成与发展;亲子关系的状况也决定着个体形成何种依恋类型,对于心理健康也有着重要的意义。青少年处于心理上的“断乳期”,试图逐步挣脱亲子关系的束缚,对父母的要求经常表现出逆反的取向,这种类似敌对和反抗的情绪处理不好,很容易引起矛盾和冲突,造成亲子关系的困扰。研究表明,家庭环境的矛盾性与青少年人际困扰程度存在显著的相关[4],而家庭环境的矛盾性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亲子关系困扰造成的,可见亲子关系的困扰是青少年人际困扰的重要部分。

2.师生关系的困扰

学校为青少年提供重要的成长环境,师生关系是这一环境中处于主导地位的人际关系。在传统教育理念中,教师与学生之间是典型的“教”与“学”的关系,教师是学校和班级的主宰者和管理者,这种教育观念使得师生之间出现不可逾越的鸿沟,很容易造成师生关系的困扰。Birch等人指出,不良的师生关系可能使儿童产生对学校的消极情感,在学校环境中表现出退缩,与老师、同学关系疏远,并且产生攻击性等不良的态度和行为,从而影响其学业成就,进而造成辍学、心理障碍等现象。[5]

3.同学关系的困扰

同学关系是青少年在学校环境中的重要人际关系。同学之间的关系不同于亲子关系和师生关系,他们主要通过相互认同,形成对事物一致的态度和行为表现,对青少年兴趣爱好、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青少年非常重视友谊和同学关系,但是由于缺乏人际交往的经验和方法,在与同学交往过程中会遭遇各种挫折,并为此感到烦恼和痛苦,出现同学关系的困扰。研究表明,青少年时期的同学关系与其心理健康之间有显著的相关性,同学关系的困扰是导致青少年产生焦虑和孤独倾向的重要原因。[6]

4.舍友关系的困扰

宿舍是学校生活环境中最小的群体单位,是青少年之间交往互动最多的地方。相比于同学关系,舍友关系更为亲密,舍友之间相互影响,形成特有的宿舍文化环境。舍友之间思想的交流、深层次价值观的碰撞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长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同在一个宿舍屋檐下生活,青少年必然会面对很多与自己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价值观等完全不同的舍友,看彼此不顺眼也是常有的事,加上青少年时期并不成熟的心理特点以及人际交往经验的缺乏,很容易造成宿舍人际关系紧张,产生舍友关系的困扰。近年来发生在各个学校的因舍友关系不和谐而产生的恶性事件表明,舍友关系困扰很值得人们密切关注和研究。

5.恋友关系的困扰

恋友关系是指正在恋爱中的男女朋友之间的关系。青少年恋爱一直是教育者关注的问题,由于青少年生理和心理的成熟,恋爱是不可避免的,家长和教师通常会采取坚决反对的态度,这不仅会加重青少年的心理负担,引起负罪感,也会激发亲子关系和师生关系的矛盾;恋爱中的青少年经常表现出强烈的排他性,导致与其他人的人际关系被淡化;青少年往往不能正确处理恋爱过程中出现的意见和分歧,盲目扩大矛盾,也会引发困扰;随着性的成熟和性意识的觉醒,有的青少年会过早出现,但又不能正确地面对和处理。以上这些问题都会引发恋友关系的困扰,处理不当都可能会导致严重的生理和心理后果。

三、引导青少年战胜人际困扰的主要方略

1.营造家庭和睦氛围,奠定青少年交往基础

良好和睦的家庭氛围,是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也是奠定青少年步入社会具备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和前提条件。青少年初期,人际交往技能基本来自于家庭,家庭环境对青少年人际交往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他们会从父母那儿习得最初的人际交往技能,培养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因此,父母要保持良好和睦的家庭氛围,这样才有利于青少年从中学习,为形成自己独特的人际交往方式打下基础;父母要多鼓励孩子进行独立的人际交往活动,为其提供与社会各类人群进行广泛接触的交往机会和条件,而不是一味怕孩子受到伤害,避免与外人交流;父母还应与邻里处理好关系,注重为孩子树立和谐交往的良好榜样。

2.构建和谐校园文化,提供友好人际交往的平台

校园文化是全体师生相互作用形成的物质和精神文明的统一体,它以一种宏观的方式影响着学生的言行,陶冶着学生的情操,对青少年的人际交往起着潜移默化的促进作用。[7]和谐的校园文化,不仅能够使学校成为青少年友好人际交往的平台,而且可以不断地锤炼和提高青少年的人际交往能力,提升他们的人际交往技能。良好的物质文化是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的重要支撑,丰富的精神文化是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的核心内容,学校要重视根据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和需要,不断完善校园的基础设施,不断地加强校风、学风、班风以及诸多人文景观、学术沙龙、活动场所的建设,为促进青少年的和谐交往提供物质保障和精神文化的条件,鼓励和指导青少年广泛开展和投身校园人际交往活动中去,长此以往,即使青少年有了人际困扰,也会在浓烈的和谐校园文化氛围中不断得以缓释和消除。

3.加强人际交往教育,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际交往观

人际交往观不完善是青少年人际困扰频发的重要原因之一,青少年人际交往中的很多认知偏差与交往观不完善有关,因此,加强青少年人际交往的观念教育至关重要。正确的人际交往观要求青少年认清自我、正确看待自我,学校应充分利用校园广播,宣传栏目等途径,促使青少年加强自我认识,引导他们正确地剖析自我,对自我在人际交往中的地位做出合理的评价,提升交往的效能感;要加强心理学知识的宣传和普及,使青少年在人际交往中能够全面地看待他人,尽量避免首因效应、晕轮效应、定势效应、投射效应等心理偏差,和谐处理人际关系;学校还应多开展以协作为主导的学习或竞赛活动,引导青少年建立以合作为导向的友谊观、互助观、竞争观、共同成长观等,在协作、竞争与分享中体验真诚、感悟情谊,逐步形成正确的人际交往观。

4.开拓人际交往渠道,促进青少年广泛交往

交往渠道贫乏、不畅通,广泛交往的机会缺少,也是造成青少年人际困扰的成因之一,学校和家长都要重视为青少年广开交往渠道,为其提供广泛交往的机会。学校要全方位、多层次地开展丰富的校园活动,让青少年有充足的交往机会,促使他们在各种人际交往活动中不断学习、总结经验,逐步克服人际困扰;还应努力创设条件,鼓励青少年参与各项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其社会交往技能,为他们以后的社会生活作出尝试和探索;家长还应在考虑青少年意愿的基础上,多带着他们参加家庭聚会和朋友聚会,这样不仅能对青少年人际交往起到示范的作用,而且可以开拓他们的交往视野;家长不应该把关注的重点只放在学习上,更应该引导青少年走出去,多结交朋友,多投身人际之间的交流,不仅有助于推动青少年志趣、爱好、人格方面的发展,也有助于推动他们学业的提升与进步。

5.开展心理咨询与辅导,解决青少年人际生活中的疑难与困惑

心理咨询与辅导对解决青少年人际困扰、缓解人际交往压力有很好的帮扶和疏导作用。学校要完善心理健康辅导机构,安排专人及时了解和掌握青少年面临的人际困扰,针对不同的特点,制定相应的咨询方案和针对性的疏导策略;要有计划地组织针对人际困扰的团体辅导活动,发挥群体和朋辈的力量,让同伴之间互相启发、相互影响,达到共同成长,战胜人际困扰;在进行心理咨询和辅导时,要特别关注“弱势”群体,提供针对性的帮扶措施,帮助和指导那些在身体、个性、情绪等方面存在一定问题的青少年,尽早摆脱人际困扰,步入人际和谐和健康成长的轨道。

综上所述,在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过程中,无论是家庭、学校还是社会,都要对其人际困扰给予足够的重视,采取切有实效的措施和方法,帮助青少年克服人际困扰,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以促进他们健康地成长与发展。

【注:本文系湖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8年度重点立项课题“学校心理健康普及教育研究”(项目编号:2008B103)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长江大学,湖北荆州,434023)

参考文献:

[1]孙崇勇.大学生人际关系困扰的调查研究[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07(1).

[2]张献岭.试论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J].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

[3]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4]牛宙,金勇,彭建国.特区中学生校园人际关系困扰与家庭环境的相关研究[J].中小学校长,2010(3).

[5]BirchSH,LaddGw.Children?蒺sinterpersonalBehaviorsandtheteacher-ChildRelationship[J].Developmentalpsychology,1998(5).

人际沟通的困扰篇9

心理卫生协会把心理健康标准确定为以下四个方面:人际关系的和谐程度、学习适应性、自我认知与现实感、个性发展的良好性。可见,人际交往的和谐程度是初中生的心理健康与否的一个重要内容。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由于交往而产生的一种心理关系,它主要表现人与人之间在交往过程中关系的深度、亲密性、融洽性和协调等心理方面联系的程度。在不同的群体中,在不同的职业、年龄、性别的人们之间,交往的特点不尽相同。初中生之间的交往既有普通人际交往的共同之处,又具有其本身的特点。

然而据调查显示,在人际关系方面有22.45%的初中生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与同学、老师、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相处不融洽,不善与人交往,与别人合作有困难,其中,有3.8%的初中生人际关系很差,很难与他人融洽、愉快地相处。但是家庭、学校对这方面能力重视不够,学校现行教材中又缺少这方面知识的系统内容。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加强学生的心理教育、心理品质,促进学生整体素质提高,确保学生健康发展。为此,我们选择了《初中生和谐人际关系问题研究》作为研究对象,试图通过对构建初中生人际关系进行实践与研究,以期帮助教育者更好地认识初中生的人际关系,采取更加切实有效的措施和策略,帮助学生健康地成长。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现状

人际关系学说诞生于20世纪30年代梅奥等人的霍桑试验,此后,有关人际关系学说的研究一直都在进行。但是,有关于初中生和谐人际关系的构建研究却很少,*市更缺乏相关的研究,因此,本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意义

1.构建新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近20年我国中小学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工作经历了由心理卫生模式向心理教育模式的转变。上世纪80年代的心理卫生模式以维护心理健康为目标,以心理卫生论为指导,以心理咨询门诊为基本形式,强调思想教育、德育与心理卫生工作的区别,以被动等待咨询为主要特点,以有心理障碍的学生为主要对象,致力于人格障碍、神经症以及行为障碍的咨询治疗。判断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一种卫生学的症状标准和统计标准。而90年代的心理教育模式以在维护心理健康的基础上促进心理发展为目标,以心理教育学理论为指导,以集体心理辅导为主要形式,辅之以个别心理咨询,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等形式,并将心理教育渗透到班主任工作和各种教学以及课外活动之中,强调心理教育与德育工作的联系,以主动开展心理测评建档、预防心理问题发生为主要特点,既重视学生心理障碍的咨询矫正,更重视学生智力、情感、意志、个性等品质的训练和培养。判断心理健康的标准转变为心理品质是否发展,心理潜能是否得到有效开发。

“预防胜于治疗”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原则,目前更由预防发展到增进心理健康,这也是教育的主要目的。所以在学校中,针对正在发展中的学生进行辅导教育课程,是预防推广、增进心理健康的重要措施,也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构建一种新的模式。

2.促进青少年的发展

初中生的身心发展正处于从未成熟迈向成熟的过渡期。他们有发展的潜力,但经验不足,缺乏独立自主的能力,在自我追寻的过程中,常面临许多冲突、矛盾、挫折和打击,容易产生心理危机。若处理不当,则会影响心理健康,进而导致心理疾病。解除这些危机除提供矫治性的辅导咨询外,更有赖于预防性辅导措施的推广。

初中阶段学生的情绪表现直接、强烈而不稳定,故容易产生苦闷与困扰,其消极的情绪表现多于积极的情绪表现,而且仍以感性反应为主,理性反应则较少。根据研究结果显示,引起初中生烦恼的事物,大多集中在学校生活方面,学校生活已成为影响青少年情绪最重要的因素,这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有密切的关系。而根据调查表明:在这个时期,初中生的心理健康令人担忧,尤其是在人际关系方面,家长的不理解、存在代沟,被人歧视冷遇,遭人误会,缺乏人际关系的技巧,与熟悉的人或好朋友长期分离,长相不好,正常的异往被误会,友情破裂,与同学关系紧张遭排斥等等都会给初中生造成严重的心理负担。因此,在初中阶段使初中生接受相应的心理辅导,是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研究目标

本研究的宗旨是帮助初中生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具体目标为:

探讨形成初中生和谐人际关系的途径与方法;

探讨和谐人际关系的形成对初中生学习、生活的影响。

三、理论依据

(一)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

1、情感和意志的心理健康教育。初中时期是人格塑造的重要时期,根据初中生的心理发展特点进行人格、情感和意志的辅导,让学生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做情感的主人,学会正确处理理智与冲动,个人和社会,挫折与磨砺的关系,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性格特点。

2、人际关系心理教育。在当今社会中,协调、处理人际关系是初中生经常遇到,不可回避的事情,因此,要培养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评价和表现自己的能力,掌握人际交往的基本规范和技巧,养成宽宏大度,自我克制;尊重他人、乐于助人的良好品质。

3、个性心理教育,把塑造个性与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价值观,学会笑对生活前进上的“拦路虎”。

4、青春期教育。加强青春期教育,包括青春期性知识,性心理教育以及性道德,性法律教育,让学生形成自我调节的控制能力,正确处理好男、女同学的间的交往,做到自尊与互尊。

(二)补救性心理健康教育

1、以心理卫生为中心的教育内容。

这部分教育内容主要包括处理学生的教育,问题行为的早期发现及矫正。不良习惯对学生身心的危害及指导,不良个性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其纠正等,这部分内容强调问题的早期发现,及时补救,避免问题的加重,逐步消除学生的不良心理和行为。

2、以心理治疗为中心的教育内容。

主要是对初中生中常见心理疾病的咨询和诊断、治疗和护理等。从而让学生消除某些心理疾病,得以健康地成长。

人际关系的意义与重要作用

1、概念

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由于交往而产生的一种心理关系。人际交往的心理结构包括认识、情感、和行为。学生间的人际关系表现为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正式组织具有文件规定性,非正式组织具有自发性。进行人际关系教育,目的是使学生学会协调好人际关系,认识到人总是在一定的社会群体中生活的,总是在不断的交往中从事工作、学习和其他社会活动的。人际关系状况如何,对人们完成活动的任务,对于集体的形成和巩固,对于人在德智体诸方面的全面发展,都有深刻的影响。人际交往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性,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有了一定的交往能力,我们才能接受教育,而交际能力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我们生活的成败。而且,交际能力也是现代社会飞速发展的必然要求。今日的社会,再也不会有:“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田园生活了。社会化的大生产使得我们绝大多数的工作都必须由许多人协作、共同完成。科学技术发展的规律也表明,由个人完成重大发明的时代,已同爱迪生一起一去不复返了。据美国学者统计,在诺贝尔奖设立的第一个25年中,合作研究获奖者为总数的41%,;在第二个25年中,这个比例65%,在第三个25年中,这个比例上升到79%。众多的事例表明,交往能力是一个人适应现代生活的重要条件。

2、重要作用

良好的人际关系为初中生的学习提供了一个和谐、舒心的环境。

没有什么人能在矛盾重重、干扰众多的环境中安心地学习。人际关系的不良会使学生的心情处于压抑、愤怒、烦躁之中。从这个意义上说,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保证自己心情的愉快,是你学习成功的重要保证。

同学之间互相互学,能促进初中生学习更快地进步。

一个人学习难免失之偏颇,常常顾及不到许多知识点,一个有效的方法是几个同学在一起学习,互相讨论,这样可以取长补短,共同提高。但和同学共同学习需要有前提条件,那就是你必须有良好的“人缘”,如果个别学生的人缘很差,没有人愿意和他在一起学习,那就谈不上共同学习了。

与老师和谐相处会赢得同学们真诚地指导与帮助

老师也是人,是有喜怒哀乐的人,从某种意义上老师的情绪决定着他对学生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但我们有很多同学往往忽略了这一点。有些同学上课不认真听讲,对老师批改的作业不闻不问,有的甚至对老师出口不逊,这些都是漠视老师辛勤劳动的表现。这样的学生,老师自然不会给他耐心的指导与帮助了。和老师处好关系,不仅会使学生学习上受益,而且对于学生的各个方面的发展都是有益处的。

对所学知识的交流与表达反映出学习效果的好坏

一个人学习时,自己和别人都很难判断自己掌握了多少,掌握了什么程度,只有通过与别人的交流、沟通,才能真正体现水平的高低。老师评价学生的优劣时,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根据学生平时在交流过程中的表现来进行的。尤其是在中学阶段,能否成功地交流和表达所学的知识,更是老师评判学生口头、笔头作业的重要标准,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印象分”。

总而言之,人际关系极为重要:(1)人际关系是人的基本的社会需求;(2)人际关系可以帮助人们进行自我了解;(3)人际关系可以达到自我的实践与肯定;(4)人际关系可以用于自我检测社会心理是否健康。

四、主要途径

1、建立心理咨询室,开展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学校设立心理咨询信箱,配备懂心理学、教育学,伦理学等学科知识,又具有丰富教育工作经验的教师担任心理咨询员,建立学生心理档案,跟踪学生心理变化,及时矫正学生的心理偏差,为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

2、充分利用课堂主阵地,开设心理保健课,教给学生必要的交往技能。

3、设立悄悄话热线信箱,通过这种方式对一些尚不善于进行面对面谈话的学生十分方便。

4、疏通学校、家庭的渠道,发挥家教的作用,邀请学生家长到校听课、座谈,增加家庭教育意识,提高家长心理素质,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密切配合,建立校内外一体化网络,形成辅导学生,人人有责的良好局面。

5、开展丰富多彩的班团队活动,寓教育于这些活动中,引导学生在这些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中健康成长。

6、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拓宽学生的视野,磨砺学生的意识,让学生经风雨见世面,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五、主要原则

1、教育性原则

施教者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要根据具体情况,提出积极中肯的分析,始终注意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2、差异性原则

施教者要关注和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开展形式多样、针对性强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以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3、主体性原则

施教要以学生为主体,所有工作要以学生为出发点,同时要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实实在在的体现,把教师的科学教育与辅导和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真正有机结合起来。

4、整体性原则

施教者要运用系统论的观点指导教育工作,注意心理活动的有机联系和整体性,对学生的心理问题作全面考察和系统分析,防止和克服教育工作中的片面性。

5、保密性原则

是指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教育者有责任对学生的个人情况以及谈话内容等予以保密,学生的名誉和隐私权应受到道义上的维护和法律上的保障。

六、研究方法

在研究方法上,本研究采用多种研究手段,研究方法有准实验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

七、教师工作

学习是学生日常最主要的活动,教师是学生平常接触最多的人之一。而在目前的中学,我们不可能花很多时间专门进行心理辅导。因此,如果教师了解学生的需要、主要的情绪困扰、人际交往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把握教学中的每个机会教导学生合理地处理人际关系时碰到的问题,对于正处于性格和品质形成期的初中生是很有益处的。而且教师拥有了良好的人际关系处理的能力,对于学生也会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八、家长工作

通过开家长会、家访、个别谈话等方式,向家长灌输人际交往的技巧,主要是跟自己的孩子在相处时,所要注意的方式、方法。要求家长在与学生的相处中,能主动运用所掌握的与自己的初中生孩子交流和沟通的内容,教育自己的孩子,并以自己良好的行为方式来影响自己的孩子。

九、结果分析

初中生和谐人际关系的实践经过近一学年的研究,为了对实验的效果进行全面客观合理的评价,我们采用多种途径,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对学生的人际关系情况进行了测验和评估。

1、人际关系调查问卷

前测:

(一)关于学生同学关系行为困扰程度的调查报告

本次调查对97个学生做了同学关系行为困扰程度的测试,测试方法为要求学生对28个问题进行判断,并打分,通过最后的得分来判断学生与朋友相处行为的困扰程度。同时对28个问题进行分类,根据每组的总分,分别对学生在交谈、交际与交友、待人接物、与异性同学朋友交往四个方面的困扰程度进行判断。测试结果如下:

1、从总分情况看,得分在0-8分即与朋友相处的困扰较少的共32人,占总调查人数的33.0%;得分在9-14分即与朋友相处存在一定程度的困扰的共47人,占总调查人数的48.5%;得分在15-19分即与朋友相处的行为困扰较严重的共15人,占总调查人数的15.5%;得分在20-28分即与朋友相处存在严重的行为困扰的共3人,占总调查人数的3.1%。如图示

2、关于交谈方面的行为困扰程度,得分在6分以上即不善于交谈的共1人,占总调查人数的1.0%;得分在3-5分即交谈能力一般的共51人,占总调查人数的52.6%;得分在0-2分即有较高的交谈能力和技巧的共45人,占总调查人数的46.4%。如图示

3、关于交际与交友方面的困扰程度,得分在6分以上即行为困扰较大的共14人,占总调查人数的14.4%;得分在3-5分即交际与交友较被动的共64人,占总调查人数的66.0%;得分在3分以下即行为困扰少,为人真诚、热情的共19人,占总调查人数的19.6%。

4、关于待人接物方面的困扰程度,得分在6分以上即缺乏待人接物的机智与技巧的共1人,占总调查人数的1.0%;得分在3-5分即可能是个多侧面的人的共33人,占总调查人数的34.0%;得分在0-2分即待人接物能力强的共63人,占总调查人数的65.0%。

5、关于与异性朋友交往方面的困扰程度,得分在5分以上即存在较严重的困扰的共5人,占总调查人数的5.1%;得分在3-4分即行为困扰程度一般的共35人,占总调查人数的36.1%;得分在0-2分即较懂得正确处理与异性同学朋友的关系的共57人,占总调查人数的58.8%。

(二)关于学生与教师相处行为困扰程度的调查报告

本次调查对97个学生做了与教师相处行为困扰程度的测试,测试方法为要求学生对18个问题进行判断,并打分,通过最后的得分来判断学生与教师相处行为困扰程度。同时对18个问题进行分类,根据每组的总分,分别对教学过程中、师生情感距离上、师生之间的地位关系三个方面的困扰程度进行判断。测试结果如下:

1、从总分情况看,得分在8—18分即与老师相处困扰程度严重或较严重的共5人,占总调查人数的5%;得分在-8—7分即与老师相处困扰程度中等的共54人,占总调查人数的39%;得分在-18—-9分即与老师相处困扰程度较轻或很轻微的共38人,占总调查人数的56%。如图示

2、关于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的困扰程度,得分在4—6分即程度严重或较严重的共2人,占总调查人数的2%;得分在-3—3分即程度中等的共34人,占总调查人数的35%;得分在-6—-4分即程度较轻的共61人,占总调查人数的63%。如图示

3、关于师生在情感距离上的困扰程度,得分在3—6分即程度严重或较严重的共14人,占总调查人数的14%;得分在-3—2分即程度中等的共52人,占总调查人数的54%;得分在-6—-4分即程度较轻的共31人,占总调查人数的32%。如图示

4、关于在师生之间的地位关系的困扰程度,得分在3—6分即程度严重或较严重的共2人,占总调查人数的2%;得分在-3—2分即程度中等的共36人,占总调查人数的37%;得分在-6—-4分即程度较轻的共59人,占总调查人数的61%。如图示

后测:结束了一个学年的课程之后,我们于5月10号进行了后测,结果如下:

(一)关于学生同学关系行为困扰程度的调查报告

1、从总分情况看,得分在0-8分即与朋友相处的困扰较少的共38人,占总调查人数的39.2%;得分在9-14分即与朋友相处存在一定程度的困扰的共52人,占总调查人数的53.5%;得分在15-19分即与朋友相处的行为困扰较严重的共6人,占总调查人数的6.2%;得分在20-28分即与朋友相处存在严重的行为困扰的共1人,占总调查人数的1.1%。

分析:与前测相比,学生经过一个学年的辅导后,与朋友相处的困扰比以前明显偏小了,但存在行为困扰较严重的学生仍然占7.3%。这也是我们仍需要努力的。

2、关于交谈方面的行为困扰程度,得分在6分以上即不善于交谈的共1人,占总调查人数的1.0%;得分在3-5分即交谈能力一般的共52人,占总调查人数的53.6%;得分在0-2分即有较高的交谈能力和技巧的共46人,占总调查人数的47.4%。

分析:与前测相比,学生经过一个学年的辅导后,与交谈方面的困扰程度没有明显的变化,较高的交谈能力和技巧可能需要长期的努力才能内化为自身的行为方式。

3、关于交际与交友方面的困扰程度,得分在6分以上即行为困扰较大的共10人,占总调查人数的10.3%;得分在3-5分即交际与交友较被动的共45人,占总调查人数的46.4%;得分在3分以下即行为困扰少,为人真诚、热情的共42人,占总调查人数的43.3%。

分析:在交际与交友方面的困扰程度的变化是最明显的,但是也不排除有个别的学生知道了测试的目的后,为取悦老师,而没有根据自己的真实情况作答。但总体上看,一个学年的心理课教学对于学生的交际和交友的作用是明显的。

4、关于待人接物方面的困扰程度,得分在6分以上即缺乏待人接物的机智与技巧的共1人,占总调查人数的1.0%;得分在3-5分即可能是个多侧面的人的共30人,占总调查人数的30.1%;得分在0-2分即待人接物能力强的共66人,占总调查人数的68.0%。

分析:从待人接物的方面看,前测的数值就较高,与后测没有太大的区别。

5、关于与异性朋友交往方面的困扰程度,得分在5分以上即存在较严重的困扰的共5人,占总调查人数的5.1%;得分在3-4分即行为困扰程度一般的共25人,占总调查人数的25.8%;得分在0-2分即较懂得正确处理与异性同学朋友的关系的共67人,占总调查人数的69.1%。

分析:与异性朋友的交往是初中生处理起来比较难的一个问题,而且老师和家长对于这个问题也特别的重视,经过一年的辅导,学生与异性朋友的困扰程度略有降低,但笔者认为与异性朋友的交往技巧仍需在以后的时间里传授给学生。帮助学生解决这个敏感的问题。

关于学生与教师相处行为困扰程度的调查报告

1、从总分情况看,得分在8—18分即与老师相处困扰程度严重或较严重的共4人,占总调查人数的4.1%;得分在-8—7分即与老师相处困扰程度中等的共32人,占总调查人数的33.0%;得分在-18—-9分即与老师相处困扰程度较轻或很轻微的共61人,占总调查人数的61.9%。

分析:这个数据是使得参与研究的每个成员都感到比较欣喜,因为我们每个教师都希望和学生能够和谐、融洽的相处,经过一年的努力,较好地消除了师生之间的隔阂,为今后的教学工作都有一些帮助作用。

2、关于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的困扰程度,得分在4—6分即程度严重或较严重的共1人,占总调查人数的1.1%;得分在-3—3分即程度中等的共33人,占总调查人数的34.0%;得分在-6—-4分即程度较轻的共63人,占总调查人数的64.9%。

分析:在师生都掌握了一定的交际方法和技巧后,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在不断改善,但仍存在个别的程度严重或较严重的学生,这个别学生应引起教师的密切关注,教师应努力找到问题存在的原因,并积极想办法进行改善。

3、关于师生在情感距离上的困扰程度,得分在3—6分即程度严重或较严重的共9人,占总调查人数的9.3%;得分在-3—2分即程度中等的共38人,占总调查人数的39.2%;得分在-6—-4分即程度较轻的共50人,占总调查人数的51.5%。分析:师生在情感距离上的困扰程度,与前测相比,程度严重或较严重的人有所减少,但仍占全部人数的9.3%。

4、关于在师生之间的地位关系的困扰程度,得分在3—6分即程度严重或较严重的共2人,占总调查人数的2%;得分在-3—2分即程度中等的共30人,占总调查人数的30%;得分在-6—-4分即程度较轻的共65人,占总调查人数的67.0%。

分析:师生之间的地位关系,应该说现在的教育方式和模式,使得很多老师已经转变了观念,改变了过去那种老师就是正确的,学生就应该无条件服从的观念。

2、SCL-90量表

关于SCL-90量表的介绍

SymptomChecklist90简称SCL-90,自七十年代由DerogGatis等编制以来,国外已广泛应用于精神科的临床和研究,近年来,随着我国心理卫生工作的深入研究,又较多的用于正常人群的心理健康水平的评价。

SCL-90症状自评量表中译本(由上海铁道医学院吴文源氏引进修订),该量表共分90个项目,含有较广泛的内容,从感觉、情感、思维、意识、行为直至生活习惯、人际关系、饮食等均有涉及。此表容量大,反应症状丰富,能准确测试出被试者的自觉症状。

SCL-90量表分六十个因子

F1:躯体化;F2:强迫症状;F3:人际关系;F4:抑郁;F5焦虑;F6:敌对;F7恐怖;F8偏执;F9精神病性;F10:其它。

1分:无症状;2分:稍有感觉;3分:轻度到中度;4分:中度到严重;

5分:程度与强度都十分严重

用因子分进行比较

采用团体测试的方法,在统一指导下独立完成。测试时间不超过20分钟,统一发卷,测试老师规范、严谨,受试学生态度认真,因而测试的信度、效度较高,运用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

分析:(1)学生心理健康各因子均分后测均比前测低,总分、总均分、阳性症状均分、抑郁、焦虑、敌对、人际关系、因子10等8个项目存在显著性差异,强迫因子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但在阳性项目数、阴性项目数、躯体化、恐怖、偏执、精神病性等6个项目上未存在显著性差异。说明初中学生经过心理辅导课后,心理健康水平有所改善。

十、思考

经过一个学年的心理辅导课,从各个量表的结果看,学生在处理人际关系时,比以前有明显的进步,但本研究涉及的范围较大,还需要更多的时间做补充和完善,在具体实施时也还需要注意很多的问题。

1、本研究没有进行分类,可以将学生分类,针对不同时期学生出现的不同的人际关系问题进行指导;甚至可以进行男女生的分类,因为在相同的成长时期,学生也会因为性别的原因而产生不同的问题,所以对男女生进行分类教学也是可行的方法。

人际沟通的困扰篇10

我聆听曾闻的倾诉,看到他哀伤的神情,渐渐了解他产生困扰的真正原因。我发现,他看待领班的观点有了偏差。也就是说,困扰的原因不是事件的本身,而是他对事情的看法既不合情理也不合逻辑,于是我问他:“你似乎还很害怕上级对你不满意,也担心别人对你有背后的说法,是不是?”他说:“是的,我一向就十分在意别人怎么看我,我一直都希望大家知道我是好人。”我继续聆听他待人接物的点点滴滴,知道他干得很辛苦,时时刻刻都在“乞讨”别人的称赞。因此,领班批评他的事件发生后,他觉得无颜见人,以至于不想与工友交谈,使自己陷入沟通、友谊和澄清问题的绝境,难怪他痛苦得想要辞职。

经过进一步了解,事实是,领班批评曾闻,并不是有意跟他过不去,而是他的工作状态最近出了问题,产品不良率高了,整个班组都受到影响,工友们对他也有意见。我告诉他,同事不跟你说话,是因为你拒人于千里之外,这使你误以为别人轻视你;你自己觉得受上级批评是很丢脸的事,这令你觉得无地自容。接着我告诉他,许多人犯了观点上的错误而产生心理困扰,这些错误包括:想得到所有人的称赞和喜爱;要在许多方面特别是工作方面要有成就感,才活得有价值;痛恨坏人批评自己,认为他们都应得到报应、责罚;凡是不合自己的意愿的就是不好的事情;逃避困难,要比面对困难或设法克服困难来得容易。

曾闻不解,到底自己犯错的根源在哪里?我要他认识到,搞好人际关系是很复杂的事情,需要一个过程。每一个人的意见可以不同,表达不同意见是正常的事,别以为别人有了不同意见就是在批评你,或对你怀有敌意。有了痛苦或困扰,要把事情澄清,设法解决,而不是一味逃避。经过约莫一小时的谈话,他站了起来,若有所思地对我说:“我的问题,根子看来不是领班和工友对我有意见,而是我真的工作出了差错。”我目送他走出人力资源部咨询室,重新去面对工作和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