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设计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0:41:25

技术设计篇1

【关键词】技术科学技术艺术设计

引言

技术是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显著标志,也是人类跨越文化时空的关键。早在原始社会时期,人类通过技术跨越了从旧石器时代向新时期时代的伟大转变,是时,人们普遍采用的“磨制”和“钻孔”技术使旧石器时代迈向了新石器时代;同时,人们由于掌握了火的应用技术与泥土的应用技术而烧制出陶器。作为新石器时代的伟大象征,陶器是人类利用新兴技术造物的巨大突破。它将粘土变成了陶器,从而改变了一种物质的形态。这种变化远比磨制技术带来的变化深刻得多。又是同样的技术应用,人类将另一种矿物转化成为铜器,不论是红铜还是青铜,是技术决定了一个又一个伟大时代的接踵而至。

一、技术是人类创造物中必须具备的手段和方法,在人造物对象化过程中技术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人类造物的初始就无条件地采用了技术。在前原始社会时期,当人看到奔跑不息的野兔而毫无办法抓到时,有意识或意识地抓起了地上的石块儿,向野兔打去而击中野兔。这种非己性地借助外物的获得手段,就是最为原始的“技术”。如果人不用石块,便不能抓到野兔,这种“技术”是人要抓到野兔必须采用的。再如,为了制作出更加精美细致的石器,人类不得不采用“磨制”和“钻孔”技术。在人类历史上,每一种类型的造物,人类都采用了相应的技术,如制作陶器的专门技术,制造房屋居舍的的专门技术,制作各种工具的专门技术,制作青铜器的专门技术,以及制作瓷器的专门技术,等等。因此,技术是人类造物目的性实现的必要手段和方法。

在人类长期与自然斗争的实践中,人类为了制造克服自身生理或功能不足的外物,必须符合由外物来承担人不能及的功能。恰好技术就是这种功能得以对象化的保证。例如,人类为了驱暑避寒而建造房屋,必须采用制造房屋的技术,像石木结构的房屋就要利用有型的石块和木材,而将无形的石木变成有型的石木,就需要砍伐、刨平或打磨技术;还需要建构技术等。只有这样采用相关的技术,建造房屋的目的才能实现。反之,石块依然是石块,木头依然是木头。一一人类实现建造房屋的目的已成为幻想便不能对象化。人类每作出造物设想的时候,紧随其后的便是造物相应的方法和手段,这就是造物所采用的技术。

因此,技术是人类在造物中必须具备的手段和方法,在人造物对象化过程中技术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二、技术成为设计的支撑,为设计的实现提供了有力保证

技术既然是人类造物所必须采用的方法和手段,那么,人类造物的目的和技术又有怎样的关系呢?人类造物的目的是为了克服人类自身生理和功能的不足,来进行有利人于人类生存和生活的。从人类造物的目的开始构想、计划、筹谋,以及通过一定的方法或手段,将一种设想变成现实,或将一种形态的物质变成另一种形态的物质,便构成设计的主要内容。设计不是天生就有的,它是人类造物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众所周知,历史上,人类在造物初期,就采用了必要的技术。人们打造旧石器时就采用了“打”和“砸”的技术,制作新石器时采用了“磨”和“钻孔”技术,而人类制作陶器所采用的技术就更加复杂了:人类不仅掌握了基本的泥土成型技术,而且,还掌握了用火烧制的技术。就是这样,人类造物一步步提高,技术也相应地发展、丰富和提高,因此,人类造物的不断进步是技术发明和应用的结果。

从人类造物的进程中,我们可以看到:正是人类不断谋求造物的先进性,才出现与形成有计划、有预谋、有秩序地进行不同技术应用的造物活动。人类在规范造物行为中发现了设计,发明了做好设计的计划和程序,等等。因此,设计是人类有计划、有步骤、有程序,以及有创造的造物活动。

在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制作中,原始社会人类设计制作各种陶器,或盛器、或储藏器、或水器、或烹饪,如果没有制作陶器的相关技术,是不可能实现的。再如在青铜时代,人们制作青铜器,设计之初,人们就会自然而然地想到制作青铜器的相应技术。这就是人们在谋划、设计青铜器的时候,自然会考虑到成型的技术、装饰的技术,以及铸造技术等。因而,可以说,技术是人类造物的必要支撑。自然地,人类有计划地造物,所经历的欲念、理想、思维逻辑,以及经营策略和运作方案,实施过程和可靠的实用结果,也同样要依靠技术来完成。尤其在现代艺术设计中,技术是必不可少的设计因素之一。

在现代艺术设计中,设计及其对象化都要靠技术来支撑。尤其在电子计算机的应用,使现代设计脱离技术后几乎寸步难行。例如,平面设计和三维设计所依靠的技术手段,都是利用电子计算机来操作完成的。再如,汽车设计的对象化,也要大量地靠技术来完成,诸如,车型的设计与制作、零部件的设计与制作,以及整个车的装配与调试等,都要以计算机设计来实现;在现代建筑设计中,建筑物设计的完成,其每一步都不可能离开技术的支撑,从工程预算开始到图纸和效果图的绘制、材料的筛选、正式施工,以及完成交工与验收无不与技术相关。所以说,技术在当今设计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可以说,技术为设计对象化的实现提供了有力保证。

三,合乎理性的技术成为科学技术,科学技术成为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也为人造物对象化的进程加速

马克思哲学与政治经济学原理关于社会生产力的论述是人类征服自然与改造自然获取生产和生活资料的能力。这与人类为了克服自身生理或功能不足而借助外力来战胜自然的造物及其能力的对象化是一致的。作为社会生产力,它体现在人力和人所借助的工具之上。科学是从历史上开始的,是人类为了弥补自身生理或功能的缺陷而集所有种族和民族的不懈努力、洞察力和聪明才智来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知识、经验,以及方法和手段并合乎规律的反映。科学技术是合乎理性的技术,是人类不断修正错误方法而获得成功方法来完成造物的经验总结。作为科学的伊始,确切地说,应该是人类造物开始的时候就出现了。历史上,每一次科学技术革命,都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的转变,就是由于人类普遍采用了“合乎规律”的磨制和钻孔技术;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转变,人类不仅在技术上进行了革命,在社会组织结构、生产力组织,以及劳动成果占有与分配上,都采用了合乎规律(生产力发展规律)的做法;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对生产力的科学解放,促成了封建经济空前发展,使封建社会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社会财富;资本主义不仅革了封建特权的不合理因素,而且也以合乎规律的方式重视人性,给人以相对的自由,这从根本上解决了生产力,并且资本主义还最大限度地采用当时最为先进的技术用于生产,将人类造物推向空前的利用“科学技术”的高度,创造了繁荣的造物景象。正因为人类每一次正确地利用技术,利用技术来造物,利用科学技术创造合乎规律的人文环境,所以,科学技术越来越大地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现代社会,科学技术愈加成为生产力中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在社会变革中,掌握科学技术的民族,很快地发展了社会文化的方方面面,不论是造物还是创造精神“神话”,科学技术都起着重大的推动作用。因此,科学技术是人类造物历史车论的加速器。

四、科学技术与艺术设计结合,既给人类带来无限的创造活力,也为人造物的理性发展提供了全新的物质保障

人类造物进入合乎规律阶段,是人类合理地利用技术,尤其合理地利用了科学技术,将人文与自然巧妙地联系起来。当人们发现合乎正常秩序的天然变革创造了无数奇迹之时,人们愈发坚信“技术”是社会形成规模的利刃。然而,人类的幻想是创造憧憬般的人文环境,所以,人类往往更浪漫地思想对象化的归宿。这样,艺术与科学就走得越来越近了,艺术与科学的结合将人类造物推到了无可复加的地步。

艺术是人类以一定物质为媒介质,通过一定的思维、模式,在特定方式、方法,以及技术和技巧作用下,发自内心的和动用情感的创造性劳动或造物。人类以这种方式造物,不是弥补生理或功能的缺陷,而是弥补“物质资源相对丰富的环境”下精神匮乏的需要。这似乎与造物的初衷相矛盾。其实,恰恰相反,人类在造物肇始之际,就调动了思维,甚至情感的东西,并创造性地注入了合乎规律的因素,从而产生了一个又一个美妙的奇迹。从既有实用价值,又有审美因素的原始陶器到既有技术含量又有人文情感的青铜器,人类既没有放弃弥补生理不足或功能缺陷的创造,又没有丢掉愉悦精神的开发。因此,从人类造物之初,艺术和技术就天然地结合在一起了。

随着社会进步与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造物逐步正规化,设计与艺术的关系也越来越紧密。在人类对造物艺术的追逐中,设计审美逐步提升,科学技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例如,在现代艺术设计中,不论是平面设计,还是产品设计,建筑设计,科学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造物(设计及其对象化)呈现出旺盛的势头。在平面设计中,由于摄影技术(主要是高清晰度照相机)和电子计算机显影技术的应用,使得平面设计的效果达到超仿真的高度,从色彩和造型的真实感到表面肌理的展现都达到了极强的艺术冲击力。在产品设计中,凡是设计者能够想象到的,由技术支撑的生产和制作就能够如愿完成,从而实现人类最为理想化的造物。尤其建筑设计,人类现在可以在现代科学技术的帮助下完成最为复杂的建筑施工,也可以将建筑物的高度提高到极致,例如,最近完工的“迪拜高塔”,高度达818米之多,可谓人类建筑史上的奇迹。当然,这是人类造物之初完全不可想象的。纵观人类造物的历史,可以看到,由于技术与艺术紧密结合,人类创造了无与伦比的为数众多的人间设计奇观,从新石器到青铜器,从埃及金字塔到秦始皇陵墓,从万里长城到比萨斜塔,从中国的古老战车到现代化陆海两栖类坦克,从超级核潜艇到宇宙飞船,等等,人类造物无不在科学技术的支撑下达到了奇数万变,纷繁复杂的人造万物。

正因为科学技术的支撑,人类造物的理性发展成为现实。正是技术的作用,使人类借助设计从山里走向平原,从平原盘升到高山;就是借助这些被创造的物质及其设计,人类从陆地腾空而起,从海滨伏身下潜,实现了“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的梦想。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人类通过设计,在科学技术的支助下,将“无”变成“有”。——这不只是简单的造物,而是一种真实的创造。

五、结语

技术是人类在创造物中必不可少的手段和方法,在人造物对象化过程中技术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造物走向规范化的过程中,技术成为造物设计的支撑,为设计对象化的实现提供了有力保证。合乎理性的技术成为科学技术,科学技术成为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也为人造物对象化的进程加速。科学技术与艺术设计结合,既给人类带来无限的创造活力,也为人造物的理性发展提供了全新的物质保障。

参考文献:

《设计美学》张宪荣张萱著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年1月第一版

技术设计篇2

英文名称:eDnChina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

主办单位:中国电子报社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北京市

种:中文

本:16开

国际刊号:1023-7364

国内刊号:11-3617/tn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94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技术设计篇3

论文摘要:一个合格的设计师,熟练掌握专业技术是基础,具备灵活的创造思维而高超的审美能力是必要条件。设计师是一个思想者,又是一个表象者,只有把带有引导性质的判断通过设计产品的表现表达出来,才能真正传递给人以思想和信息。

前言:

设计师从字面意义上来讲应当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设计”,一个是“师”。我们首先来说说“师”,何为师?答:“传道授业解惑也”。因此,既然是“传道授业解惑”那必须具备高人的专业技术能力,熟练地掌握专业技术知识。其次,再来说“设计”,最简单的关于设计的定义、就是一种“有目的的创作行为”。因此,要成为一个合格的设计师,熟练掌握专业技术是基础,具备灵活的创造思维而高超的审美能力是必要条件。仅有创意不能表达,那叫妄想,仅能临摹图案没有思想,那叫工匠。严格意义上说,设计师是一个思想者,又是一个表象者,只有把带有引导性质的判断通过设计产品的表现表达出来,才能真正传递给人以思想和信息。

国内外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基本情况

目前我国的美术教育还停留在传统的教育模式当中,都是由绘画开始步入设计的。20世纪50年代以来,许多高等艺术院校和综合性大学都设立了工艺美术专业,而且还有一定的拓展,但与经济的发展仍然不适应。很多学校从招生考试到课程设置以及实践环节都存在着“重艺轻技”的问题,从画素描色彩到画图案、画装饰、画设计,对设计意识和设计制作实践能力的重视仍显不足。培养出来的设计人才存在很多缺陷,主要侧重的还是造型教育,对所设计的产品工艺流程、材料、统筹管理等知识欠缺,造成学生毕业后更多的停留在艺术感觉的审美层面上,设计出的产品实用性不大,或存在功能与工艺上的障碍。

而早包豪斯创建初期,教学上就采用“双轨制教学”,每一门课程都由一位“造型教师”(形式导师,masterofform)担任基础课教学和一位“技术教师”(工作室导师,theworkshopmaster)共同教授,使学生共同接受艺术与技术的双重影响。“形式导师”负责教授形式内容、绘画、色彩与创造思维的内容;“技术教师”负责教授学生技术、手工艺和材料学的内容。而目前的欧洲设计艺术院校,包豪斯初期创建的“双轨制”教学模式并没有随着包豪斯的消失而失去生存空间,而是不断发展和完善,出现“理论教学”和“工作室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艺术设计的基础—技术的培养

这里所说的技术培养,并不是单纯的艺术表现能力的培养,而是设计艺术中技能的培养。目前在我国各类学校的设计艺术专业教学中,涉猎技术、工艺、工程、经济等方面的比较少,而深入生产制作的实践课程更少之又少,有的学校甚至没有制作车间或工作室。很多学习工业设计的学生从来没有亲手只做过“产品”,体验过生产流程。一些家具设计专业的学生也从未接触过家具的生产工厂,这就导致学生毕业后并不了解木材各种材质,而产生设计与生产脱节的情况。同样,平面设计的学生如果从未接触过印刷工艺,却一直在做书籍装帧设计,那就会导致他的设计无论是在材料和工艺上不能完全实现,今后的成本造价也不会计算。因此,无论是传统的工艺美术,还是现代的艺术设计,他们的职业特点都决定了实践性的要求。

设计艺术严格说来是一个设计活动,是系统的程序。设计人员从思维模式的角度来说,应该更接近工程技术人员或艺术管理人员。

设计师和艺术家还是不一样的,搞纯艺术,完全可以是自我的一种感情的流露,是一种自我表达,可以不对任何人负责,只对自己负责。但设计不一样,设计是为他人做的,为社会,为别人服务的,所以当做设计的时候,就要考虑到很多其它的因素,特别是设计的关联性,语境,制作,生产等等因素。对于美术学院环境中的设计专业更是应该明白这一点。希望老师能够帮助学生够摆正自己位置,知道设计最后是干什么的,对于学设计的学生来说,这是很重要的一点,首先要知道“设计是为什么”,做设计不仅仅是为了将来去做大师,不仅仅是为了去做艺术家,更多的还是要想设计如何为这个社会带来福利,如何能够改变这个社会,改善这个社会,设计是为人服务的。这是设计师的一个职责,责任感。

一个好的设计师,除了要有艺术素质、艺术修养以外,同时你还要有其它各方面的综合知识,要拥有一些社会经验,工作经验,设计经验,设计师最重要的能力是一种综合的能力,就是把你所掌握的不同的知识,不同的能力,把这些所有能力都综合在一起,这样你才能真正成为一个有实效的,一个能自己设计东西的,发挥效用的优秀设计师。

设计是一个系统的工作,它涉及两个领域。一个是技术领域,为企业产品提供应用环境的解决方案;另一个是美学领域,根据人们的文化背景、审美趋势,利用人体工学,围绕技术设计产品。随着工业水平的发展,设计已经渗透在从产品研发、制造到销售的整个产业链中。

在宜家,有这样一种说法:“我们最先设计的是价签。”即设计师在设计一种产品之前,就先为该产品设定了相应的成本,然后在这个成本的范围之内,尽一切可能做到精美、实用。宜家还发明了“模块”式家具设计方法。所有的家具都是拆分的组装货,一个产品分成不同的模块,是以分块来设计的。不同的模块可以根据成本在不同的地区生产,有些模块还可以在不同的家具间通用,这不仅使设计的成本得以降低,产品的总成本也随之降了下来。

宜家的设计研发体系非常独特,能把低成本和高效率完美地结合起来,设计师们常常会为了“能否少用一颗螺丝或更经济地利用一根铁棍”而绞尽脑汁。这样做的好处是不仅能有效地降低成本,而往往能够产生出杰出的创意。如:平板式包装是低成本运输的绝佳方式,这样可以最大化利用集装箱空间,这种方式所运输的数量是组装后运输方式的6倍。

结束语:一个个活生生的例子告诉我们,我们的教学培养不能仅仅再一如既往的重视设计。天马行空想象只能是空想,现代设计教育更多的应该关注学生技术知识的培养。这样才能让学生将每一个设计元素都能发挥到淋漓尽致,设计真正的成为设计,达到艺术与技术的统一,避免造成学生造型与技术脱节的设计,而成为纸上谈兵。

参考文献:

技术设计篇4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现代机械工程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现代机械设计技术作为机械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获得了很大的提高和进步。我国的现代机械设计技术和理念是建立在以往的机械设计技术基础上的,但现代的机械设计技术也是新技术与新理论结合的产物。这样的观念使很多创新思路和理念在现代机械设计技术中得到了应用和发展。因此,创新现代机械设计技术具有战略意义,我们应使现代机械设计技术向着智能化、绿色化、系统和定量化等方向发展。

2现代机械设计技术

现代机械设计技术综合运用了很多领域的理论基础,比如现代力学和应用数学等重要的基础理论。此外,现代机械设计技术还运用了机械电子学、自动化等领域的很多研究理论和成果,特别是在现代计算机技术迅猛发展的状态下,计算机技术为现代机械设计技术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

2.1CaD技术的应用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尤其是计算机仿真技术的不断提高,利用计算机CaD软件可进行三维建模仿真演示机械设计产品,可实体演示某一个机械的零部件,并进行产品性能分析,还可以模拟组装机械系统的各个部件、查阅机械运动分析系统的资料、运动过程中试验装配某部件所在的位置。同时,还可以生成部件装配图,利用虚拟装配分析各个现代机械产品在机械系统中的性能参数。机械Cae系统主要分析工程数值、优化设计机械结构、评价机械强度设计、预估机械寿命和动力学仿真等。运用CaD技术解决了现代机械产品的造型问题后,由Cae系统解决现代机械设计的合理性、强度、寿命和动态特性等问题。CaD技术彻底更新了机械设计的设计手段和方法,摆脱了传统机械设计模式的束缚,引进了现代机械设计的观念。利用CaD技术可以使现代机械产品的设计过程得到改善,也可以使现代机械产品拥有三维造型功能;可实现现代机械系统产品的敏捷适用化;可动态化控制设计现代机械系统产品的过程;可实现现代机械产品数字化,将现代机械产品转化为数据,并应用数学知识集成化管理数据。随着机械制造业的不断发展,机械制造生产的设备已从普通的机械机床发展到了数控机床和数控加工中心,机械设计也从传统的机械设计发展成为了现代机械设计,且在现代机械设计中大量使用了CaD技术。将来实现现代机械设计无图样生产的关键技术之一是三维CaD技术。随着现代机械设计领域CaD技术和其他新技术越来越普及,现代机械工业的发展处于前所未有的繁荣阶段。

2.2自动化技术

自动化技术是一门较为复杂的综合性技术,它与控制论、自动控制等领域都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特别是控制理论和计算机技术影响着自动化技术。为了加快生产机械产品的速度,要使用面向对象的自动化技术。合理地利用网络技术可异地协同设计现代机械,同时,自动化装配演示机械设计产品。可通过分析运动进行基本的机构识别,展示机械内部各个构件运动时产生的数据。在现代机械设计中应用自动化技术后,可通过自动化系统为现代机械设计提供创新方案,可在现代机械设计的初期阶段运用自动化技术提供2种创新方案:在现代机械设计的基本准则下,采取创新机械设计方案;利用自动化技术将现代机械设计创新方案的功能进行改良、分解和重组。在方案的产生原理上都采用符号形式列出这2种创新的系统设计方案,而对于现代机械概念设计初期阶段使用符号的方案,机械设计自动化则会将方案进一步分解成为机构的基本形式和相互连接这2个方面。

2.3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

随着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的不断更新,计算机辅助软件的可视化界面不断提高,使得计算机的虚拟模拟环境更加切合现实,越来越接近机械实际运行环境的各项指标参数,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既可以大大减少机械设计成本,也可以提高机械设计效率和机械产品的功能;进行三维建模的再次开发,在采取的措施当中选择具有特征性的控制参数、驱动数据库等,设计整体的基本机械机构的三维造型,使用少量的特征控制参数驱动机械机构,并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解决基本机械机构虚拟建模的问题。

3结束语

技术设计篇5

从现代机械设计技术的整体发展情况来看,诸多周边技术已经被广泛地应用到这一领域之中,如电子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现代信息技术等。在这些周边技术被引入后,以往机械制造与加工领域长期存在的一些技术难题随之迎刃而解。文章从机械设计技术的发展现状入手,分析机械设计技术的发展趋势,以供参考。

关键词:

机械设计;数字化;智能化

当前,人工智能技术作为一项前沿技术,已经将人类带到一场新的产业革命的前沿。作为机械设计技术的研发者而言,必须注重推动现代机械制造技术实现向智能化与数字化领域的发展。

1机械设计技术的发展现状

当前,机械设计技术的发展偏于数字化技术、并行化发展和智能化应用。

1.1数字化技术应用发展现状

自从数字化技术这一概念被提出之后,这一技术被迅速地应用到工业生产领域之中。尤其对于现代机械设计技术而言,通过数字化技术的引入,使企业的机械设计工程中依托此种技术实现建模分析,确保企业的生产精度。而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的应用亦为机械设计实现建模分析与建模工作奠定了技术应用基础,提高生命周期建模水平,并且对实际机械设计提供相关的参考素材。在机械设计中,依托数字化管理,确保机械设计过程的精度得到提升,并且有效地避免了因出现设计误差而造成对企业机械设备制造成本的浪费。

1.2并行化发展现状

现今一个时期,并行化已然成为现代机械设计技术的主要发展趋势。研发设计人员借助电子计算机的高速运算功能,实现对更多设计资源的获取,改变以往在机械设计过程中无法获取相关设计资源的窘境,从而使得不同地区工作的设计人员在同一个平台中工作。同时在设计过程中得到多方面技术的支持,达到各方面的优势互补,提高机械机械的质量与水平。从以往的机械设计领域的设计研况来看,研发设计人员均遵循着单方设计模式。在此种模式之下,研发设计人员在设计一种机械设备的过程中,必须逐一设计每一个零部件,并且研发设计进程必须是循序渐进的,研发设计人员遵循着每设计完一项内容后,方可进入到后面的设计内容的研发路径。如此一来,极易因研发设计人员未能在不同设计阶段实现高效沟通而遗留问题,同时这种单方设计模式亦会导致研发设计人员付出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当前社会中由于机械化程度不断的增加,导致机械各种功能变得更加的复杂多变。鉴于此,研发设计人员必须在最早介入研发设计的初期,对设备的研发设计可行性与可操作性加以全面地论证,并认真地应对设备研发过程中易出现的问题,如此便能够提升研发设计效率,避免因后期出现问题而造成研发设计周期的延长。

1.3现智能化技术应用发展现状

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和应用,尤其在机械设计领域,此种技术极大地提升了现代机械设计技术的性能。这样在一定的程度上也就对其自动化设计的要越来越高。机械设计人员应该要充分的运用相关的技术来进行设计,进而完善其智能化。在机械设计中应该要能够使其独立完成计算,如此便将减少研发设计人员的工作强度。

2机械设计技术的发展趋势

机械设计技术未来会朝着多功能性、模块化、微型化、生态化发展趋势发展。

2.1多功能性发展趋势

从以往的机械设备所具备的功能来看,存在着功能较为单一的不足。而在现代机械设计技术的帮助之下,机械设备实现了多种功能的复合,从而为设备购买企业节约了设备购买成本。

2.2模块化发展趋势

模块化不仅仅具备其良好的适用性,还能将零散的产品设计方式集中在一起,从而实现组织生产的统一管理,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保证其产品的质量。

2.3微型化发展趋势

在现代机械设计技术的帮助之下,企业能实现对产品的微型化处理,使其作为占据经济市场的重要手段和特色,体积微小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产品主要是指微电子机械。

2.4生态化发展趋势

当前,节能减排成为任何一家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必须加以认真对待的问题,作为机械生产制造企业而言,亦要遵循环保理念,通过对设计技术的不断研发创新,为具备节能性能的机械设备问世奠定技术基础。因此,机械生产制造企业在产品设计过程中,要将环境要素作为重点,关注环保与生态化发展。

2.5系统化发展趋势

所谓的机械设计制造系统化就是把总系统分为多个子系统,再运用现代设计的理论和方法肥子系统展开协调达到系统化的主要目标。这将是现代机械设计技术发展的重要趋势。

3结束语

创新是时代的主题,机械生产制造企业必须注重对机械设计技术的不断研发创新,以便藉此实现出产产品性能的不断进步。希望今后机械设计技术发展能够朝着创新与科技的方向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刘东栋,王剑钧,韩忠义,等.巴彦淖尔市残膜回收机械技术的发展现状[J].农机科技推广,2015(12):33-34.

[2]吕明.机械设计技术的现状与趋势研究[J].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学报,2012(6):46-49.

技术设计篇6

【关键词】科学技术;进步;产品设计;演变

设计总是在某一社会技术条件下的设计。在手工技术时代,以经验和直观感受为基础,不断提高劳动技巧和产品质量。设计靠双手和技巧,将操作动作和个别性特征凝结在产品的形式中,形成了技术有与艺术的自然结合手工艺形态。

机器生产的出现,使物质生产过程的结构发生了革命性变化,生产的过程和产品完全取决于生产前的设计安排,原来的手工艺技巧已无法在其中发挥作用。设计与生产过程相分离,手工艺人角色的分化,形成的工业化背景下的现代设计。

技术可以分为生产技术、产品技术和操作技术。产品设计无时无刻不受到这些因素的制约。

设计首先制约于生产技术。生产技术是最能动的因素,所以技术进步对产品造型的发展演变有决定性意义。产品造型设计不仅要考虑技术上的可行性,还要考虑不同的加工方法给产品的外观带来的影响。产品的任何改善,依赖于技术对材料、结构以及外观形式的突变。比如,随着钢材质量和冲压技术的提高,把钢板折成直角所需要的缘角半径一再缩小,使电器造型大为改观。

二战后,科学技术飞速发展,1947年晶体管的发明,随着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出现,使许多产品能以很小的尺寸来完成其先前的功能,设计师在产品外观造型上就有了更多的变化余地,引发了20世纪六七十年代急速的产品上设计小型化浪潮。

意大利设计师贝里尼是最早意识到这种变化的设计师之一。他认为随着机械部件基本上被电子线路所取代,产品的外形就只是由传统、美学和人机工程学的综合来决定了。这就要求更多地考虑文化、心理及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因素,即赋予简单的外形以一种有价值的内涵。他为日本雅马哈公司设计的录音机就体现了这一思想,其造型就是由人机工程关系决定的,各种控制键十分简洁明了,而录音键和电平指示的两点鲜艳的红色则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其他意大利设计师在这方面也作了积极探索,致使意大利在新兴的电子产品的设计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功。1968年扎努索利用集成化和按键拨号的新技术设计出了一种新型的电话机,将机身与听筒两大部分融为一体,既简洁优美,又使用方便,开创出了电话机设计的新时代。

技术革新也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电视就是一个例子,早期设计者是把电视机作为代替传统壁炉的东西,即整个家庭的中心。而20世纪80年代微型变形式电视机的设计者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待电视机,即把它作为一件高精尖的玩具,更关注个人的体验。这种变化有赖速发展的科学技术,其中薇心片和新型的扁平屏幕使微型化成可能。另外微型录音机、个人计算机、游戏机、录音机、因特网等现代科技的结晶都在不同程度上强调了个人化的活动。

设计还要考虑产品技术,产品技术是指产品本身的技术性能。另外,设计必须考虑操作技术,操作技术是指消费者控制、使用产品的一定知识和技能,表现为产品与消费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属于产品的功能。同时设计者还需要考虑到产品使用的复杂程度,产品操作越复杂,难度越高,越难使消费者满意。如何使操作变得更为简单、方便,甚至愉悦,是设计的目标之一。

设计的直接物化形式是产品,不同的技术社会有不同的产品形式。手工业时代主要生产日常生活用品,汽车、火车、飞机、电话、洗衣机等则是工业时代的象征。

信息时代的技术带来了更多的新产品:计算机、互联网、移动电话、便携式单放机以及各式各样无线便携设备。网络以及网络化整合了科技、人类的群体、组织、社会与文化。网络化把人类生存的范围和深度从物理世界向虚拟世界极大地伸延和扩展,也缩短了人们之间的时空距离,世界成为了“地球村”,网络成为人类的一种全新的生存方式。正如美国著名的“网络精英”艾瑟・戴森所指出的那样,网络“并不仅仅是一个信息源;它是人们用来进行自我组织的一种方式”。

尼克拉・谢菲尔说:“艺术创造过多,换句话说,不得不使同样的形式漫无边际地重复着,因此,必须将手段和形式同时加以改变。”电子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艺术设计手段的改变提供了技术上的保证,势必引发设计思想、设计观念的变革。一方面,随着生活形态和大众审美趣味的转移,促使设计必须不断演变;另一方面,艺术设计又在影响着人们的生存方式。信息时代的社会经济活动围绕着信息展开,这为艺术设计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参考文献】

[1]赵菲,主编.与生俱来的依恋:走进艺术设计[m].河南:郑州大学出版社,2006.

[2]杨先艺,编著.设计艺术历程[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

[3]潘鲁生.设计艺术教育笔谈[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5.

索引:

技术设计篇7

摘要:在机械设计中引入CaD技术,可以解决机械企业中重复性设计多、信息资源利用率低的难题,缩短产品开发周期,具有巨大的经济效益和应用前景。

关键词:机械设计;CaD技术

1CaD技术的发展

CaD(ComputeraidedDesign)是计算机辅助设计的英文缩写,是利用计算机强大的图形处理能力和数值计算能力,辅助工程技术人员进行工程或产品的设计与分析,达到理想的目的,并取得创新成果的一种技术。自1950年计算机辅助设计(CaD)技术诞生以来,已广泛地应用于机械、电子、建筑、化工、航空航天以及能源交通等领域,产品的设计效率飞速地提高。现已将计算机辅助制造技术(Com-puteraidedmanufacturing,Cam)和产品数据管理技术(productDatamanagement,pDm)及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omputeritegratedmanufacturingsystem,CimS)集于一体。

产品设计是决定产品命运的研究,也是最重要的环节,产品的设计工作决定着产品75%的成本。目前,CaD系统已由最初的仅具数值计算和图形处理功能的CaD系统发展成为结合人工智能技术的智能CaD系统(iCaD)(intelligentCaD)。21世纪,iCaD技术将具备新的特征和发展方向,以提高新时代制造业对市场变化和小批量、多品种要求的迅速响应能力。

以智能CaD(iCaD)为代表的现代设计技术、智能活动是由设计专家系统完成。这种系统能够模拟某一领域内专家设计的过程,采用单一知识领域的符号推理技术,解决单一领域内的特定问题。该系统把人工智能技术和优化、有限元、计算机绘图等技术结合起来,尽可能多地使计算机参与方案决策、性能分析等常规设计过程,借助计算机的支持,设计效率有了大大地提高。

2三维CaD技术在机械设计中的优点

通过实际应用三维CaD系统软件,笔者体会到三维CaD系统软件比二维CaD在机械设计过程中具有更大的优势,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2.1零件设计更加方便

使用三维CaD系统,可以装配环境中设计新零件,也可以利用相邻零件的位置及形状来设计新零件,既方便又快捷,避免了单独设计零件导致装配的失败。资源查找器中的零件回放还可以把零件造型的过程通过动画演示出来,使人一目了然。

2.2装配零件更加直观

在装配过程中,资源查找器中的装配路径查找器记录了零件之间的装配关系,若装配不正确即予以显示,另外,零件还可以隐藏,在隐藏了外部零件的时候,可清楚地看到内部的装配结构。整个机器装配模型完成后还能进行运动演示,对于有一定运动行程要求的,可检验行程是否达到要求,及时对设计进行更改,避免了产品生产后才发现需要修改甚至报废。

2.3缩短了机械设计周期

采用三维CaD技术,机械设计时间缩短了近1/3,大幅度地提高了设计和生产效率。在用三维CaD系统进行新机械的开发设计时,只需对其中部分零部件进行重新设计和制造,而大部分零部件的设计都将继承以往的信息,使机械设计的效率提高了3~5倍。同时,三维CaD系统具有高度变型设计能力,能够通过快速重构,得到一种全新的机械产品。

2.4提高机械产品的技术含量和质量

由于机械产品与信息技术相融合,同时采用CaDCimS组织生产,机械产品设计有了新发展。三维CaD技术采用先进的设计方法,如优化、有限元受力分析、产品的虚拟设计、运动方针和优化设计等,保证了产品的设计质量。同时,大型企业数控加工手段完善,再采用CaD/Capp/Cam进行机械零件加工,一致性很好,保证了产品的质量。

3CaD技术在机械设计中的应用

3.1零件与装配图的实体生成

3.1.1零件的实体建模。CaD的三维建模方法有三种,即线框模型、表面模型和实体模型。在许多具有实体建模功能的CaD软件中,都有一些基本体系。如在autoCaD的三维实体造型模块中,系统提供了六种基本体系,即立方体、球体、圆柱体、圆锥体、环状体和楔形体。对简单的零件,可通过对其进行结构分析,将其分解成若干基本体,对基本体进行三维实体造型,之后再对其进行交、并、差等布尔运算,便可得出零件的三维实体模型。

对于有些复杂的零件,往往难以分解成若干个基本体,使组合或分解后产生的基本体过多,导致成型困难。所以,仅有基本体系还不能完全满足机器零件三维实体造型的要求。为此,可在二维几何元素构造中先定义零件的截面轮廓,然后在三维实体造型中通过拉伸或旋转得到新的“基本体”,进而通过交、并、差等得到所需要零件的三维实体造型。

3.1.2实体装配图的生成。在零件实体构造完成后,利用机器运动分析过程中的资料,在运动的某一位置,按各零件所在的坐标进行“装配”,这一过程可用CaD软件的三维编辑功能实现。

3.2模具CaD/Cam的集成制造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制造行业的生产技术不断提高,从普通机床到数控机床和加工中心,从人工设计和制图到CaD/Cam/Cae,制造业正向数字化和计算机化方向发展。同时,模具CaD/Cam技术、模具激光快速成型技术(Rpm)等,几乎覆盖了整个现代制造技术。

一个完整的CaD/Cam软件系统是由多个功能模块组成的。如三维绘图、图形编辑、曲面造型、仿真模拟、数控加工、有限元分析、动态显示等。这些模块应以工程数据库为基础,进行统一管理,而实体造型是工程数据的主要来源之一。

3.3机械Cae软件的应用

机械Cae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工程数值分析、结构优化设计、强度设计评价与寿命预估、动力学/运动学仿真等。CaD技术在解决造型问题后,才能由Cae解决设计的合理性、强度、刚度、寿命、材料、结构合理性、运动特性、干涉、碰撞问题和动态特性等。

4CaD前沿技术与发展趋势

4.1图形交互技术

CaD软件是产品创新的工具,务求易学好用,得心应手。一个友好的、智能化的工作环境可以开拓设计师的思路,解放大脑,让他把精力集中到创造性的工作中。因此,智能化图标菜单、“拖放式”造型、动态导航器等一系列人性化的功能,为设计师提供了方便。此外,笔输入法草图识别、语言识别和特征手势建模等新技术也正在研究之中。

4.2智能CaD技术

CaD/Cam系统应用逐步深入,逐渐提出智能化需求.设计是一个含有高度智能的人类创造性活动。智能CaD/Cam是发展的必然方向。智能设计在运用知识化、信息化的基础上,建立基于知识的设计仓库,及时准确地向设计师提品开发所需的知识和帮助,智能地支持设计人员,同时捕获和理解设计人员意图、自动检测失误,回答问题、提出建议方案等。并具有推理功能,使设计新手也能做出好的设计来,现代设计的核心是创新设计,人们正试图把创新技法和人工智能技术相结合应用到CaD技术中,用智能设计、智能制造系统去创造性指导解决新产品、新工程和新系统的设计制造,这样才能使我们的产品、工程和系统有创造性。

4.3虚拟现实技术

虚拟现实技术在CaD中已开始应用,设计人员在虚拟世界中创造新产品,可以从人机工程学角度检查设计效果,可直接操作模拟对象,检验操作是否舒适、方便,及早发现产品结构空间布局中的干涉和运动机构的碰撞等问题,及早看到新产品的外形,从多方面评价所设计的产品.虚拟产品建模就是指建立产品虚拟原理或虚拟样机的过程.虚拟制造用虚拟原型取代物理原型进行加工、测试、仿真和分析,以评价其性能,可制造性、可装配性、可维护性和成本、外观等,基于虚拟样机的试验仿真分析,可以在真实产品制造之前发现并解决问题,从而降低产品成本.虚拟制造、虚拟工厂、动态企业联盟将成为CaD技术在电子商务时代继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另外,随着协同技术、网络技术、概念设计面向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设计理论和技术的成熟和发展,利用基于网络的CaD/Capp/Cam/pDm/eRp集成技术,实现真正的全数字化设计和制造,已成为机械设计制造业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黄森彬主编.机械设计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

[2]荣涵锐.新编机械设计CaD技术基础〔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3]徐建平,盛和太.精通autoCaD2005[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技术设计篇8

Bim技术主要指利用3D数字技术对建筑物实体建立仿真模型,从理论上说等于在虚拟的平台上进行建筑物的模拟设计,并对施工过程、进度、后期维护管理等进行模仿,实现建筑工程的数字化管理,为建筑的实际施工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2Bim技术的特点

2.1可视化

传统的建筑设计只能通过纸张或者计算机2D/3D软件完成,其主要作用是为后期施工提供相应的规格尺寸及效果展示,但还需要借助人们的空间想象才能将整个建筑在自己的脑海中呈现。Bim技术的出现为建筑模型的直观展现提供了平台,设计人员的设计理念能够直接在建筑模型中展示出来,有助于建筑企业内部的人员交流,并对相关的设计进行讨论,做出最佳决策。

2.2协调性

协调性首先是建筑企业内部各专业人员间的组织协调,在内部形成一个有效的标准性文件,便与推动建筑工程的进程。另外Bim技术还能够在建筑内部相关布置以及空间设置上起到协调的效果,例如楼梯井的布置、防火区布置、水管布置、线路布置以及其他辅助布置等。

2.3模拟性

传统建筑设计在施工前只存在一个理论上的工程项目,具体效果只有等到施工后才能体现,很多难以预料的问题会在施工中一一呈现出来,但难以进行更正,最有效的方法是在设计中消除问题,进行设计优化。Bim技术能够利用建立模型来模仿现实中的建筑,并通过其表现形态得出一些具有重要参考意义的数据。例如在进行材料配与承受应力之间的关系时,仅仅通过经验与猜测难以找到最佳配比的真实比例,因此可以借助Bim技术将利用优化技术设计的方案数据输入仿真系统中,模拟房屋的结构,在模拟环境中测试不同材料比例的受力情况,将得到的数据绘制成统计图,明确找到最佳配比点。只要不存在突然变数,计Bim技术得到的结果一般比较准确。由此可见,设计人员在建筑设计之初时可以结合Bim技术,对设计的可行性通过模型进行仿真,让设计可能存在的问题及早呈现并将其消除,减少施工中不确定性,便于设计工作的进行,减少设计偏差。另外通过Bim技术还能够实现自动出图功能,提高了建筑设计效率。

3Bim技术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3.1Bim技术在建筑空间规划上的应用

空间规划是建筑设计的第一步,在选定建筑地点后可以对当地的空间进行地形分析,尤其是在地形比较复杂的建筑基地上地形分析必不可少。通过Bim技术对建筑基地进行空间分析,例如具体的坡高、斜率、以及坡向等分析,对于建在地形复杂地区的建筑物可以利用Bim技术进行初步探索,为设计工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开阔思路。在坡度分析是可以利用GiS建模,并对其中的各项参数进行模拟,设计人员能够对根据需要从不同角度进行探索,并生成一系列基础数据,供后期设计参考。地形探索完毕后即可进行与建筑物的空间规划。对建筑物的空间规划一般利用Bim技术的可视化分析技能,将建筑通过3D技术立体呈现出来,并进行室内的视野分析、规划可视度分析、道路可视分析等,在进行各项分析前首先建立相应的模型,并利用Bim技术进行调试,结合各因素综合参考,得出最佳的空间规划模型。

3.2Bim技术在建筑模型构建上的应用

建筑模型是对建筑实物的替代,在建筑设计中建筑模型可以看做是设计人员设计理念具象化后的产物。在设计过程中,建筑模型具有重要作用,其中包含了各项自然科学及建筑理念,一般来说,建筑模型构建的合理程度将直接决定建筑物的实际质量。计算机原有的三维模型软件虽然能利用3D形式将建筑物呈现出来,但缺乏灵活性,在信息标注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无法将众多信息融为一体,缺乏参考性。建筑物模型构建首先需要为建筑物构建一定的物理条件,保证物理条件适当后即可将相关的设计方法和理念加入其中,开始构架建筑物的具体状态和具体特征,并对建筑物的内部及外部进行全方位分析,确保建筑模型的合理性。在建筑结构中一定要加入建筑常用的参数,将建筑物量化,改变传统建筑模型缺乏灵活性及参考性的弊端,实现人与建筑模型的直观对话。此处的参数化模型相当于一个实用的数据库,设计人员能够从中得到有效信息与科学性启发,并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设计延伸,减少不合理设计出现的可能性,找出建筑各组成部分间的联系,简化施工过程,提高建筑物的整体质量。

3.3Bim技术的仿真技术应用

Bim技术相比于传统建筑设计不仅实现了建筑的参数化设计,还有效的将计算机仿真技术应用起来。设计人员在将建筑物设计完成后可以通过计算机仿真技术对建筑物的各项标准进行检验,确保在受力以及各建筑部分协调上具有可行性,最低标准是在使用期内不能发生结构安全,同时在建筑过程中应该体现经济性特点。在设计中除了要满足日常居住需求还要考虑一些突况,例如受到重物的冲击或者地震等因素的影响,保证承受一定范围外力的影响,降低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在设计中应该考虑到相关因素可能造成的影响,利用Bim技术对设计方案进行演练,并结合仿真结果在设计之初需要理由巧妙地力学原理,从不同角度进行受力分析,例如在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可以通过仿真来实现。

4结束语

技术设计篇9

(一)视觉美

摄影技术通过照片进行信息记录,可以使信息具有一定的直观性。平面设计需要提高观赏者的认可度和接受度,摄影作品可以很好地利用视觉性冲击,有助于人们对设计者所表达的信息的理解程度。

(二)纪实性

摄影作品是将真实场景记录下来,具有一定的说服力。摄影作品中包含了摄影人的情感和艺术表达,因此,摄影作品反映了平面设计者和摄影人的情感共鸣,其中的心理暗示作用是十分强烈的。

(三)永恒性

摄影是一种将瞬间变为永恒的技术手段,它可以将变化的空间状态通过摄像头记录下来,将其精确的保留下来,这种技术手段使信息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够真实完整的再现。

(四)塑造性

平面设计是将摄影产品进行包装,使其满足设计者的要设计求,因此,摄影产品的塑造性有着重要作用。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相关的软件也应运而生。photoshop软件是最常见的图像处理软件,辅助设计人员完成相片的艺术处理。如:通过对照片进行光影调节可以增加照片的年代感和沧桑感,这种艺术处理可以更直接的表达出设计者的设计想法,有利于观者明确对相关产品的印象定位。

二、摄影技术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一)巧妙取景

平面设计中的对摄影作品的取景有两种常见方式。一种是将摄影作品全视角取景,要求对摄影作品精准解读,把握好艺术设计角度,实现摄影作品与设计要求的有机结合。第二种是对摄影作品进行局部取景,选取摄影作品中的某一视角,从复杂的摄影作品中进行删繁取简,寻找到适合的设计元素,巧妙的表达设计主题。

(二)色彩处理

色彩是平面设计最具影响力的因素,不同的色彩赋予了图片不同的内涵。关于色彩处理的技术有很多,把握好色彩对人心理情感的不同影响,进行合理的色彩设置,有利于平面设计的表达效果。以photoshop为例对图片进行色彩调整,首先通过滤镜对图片上的细小杂质进行清理,提高图片的质量。其次,对照片进行锐化处理,突出照片的视觉效果,紧接着处理照片的饱和度和图片整体透明度,将图片调整为低调图像。然后,根据所需要的颜色需要进行色彩调整,从根本上改变图片的风格,调整光照效果到合适位置,突出照片的中心内容。最后,将色阶进行调整,增加画面的层次感,使图片的内容感鲜明,赋予图片生动性。

(三)结构重建,营造情境

平面设计的结构布局是经过缜密的分析和艺术设计,选择符合大众审美的切割方式对画面进行切割,将图片的视觉元素进行重构,创造符合设计观念的情境。在这个结构重造的过程中,需要将照片进行选择、切割、转化、重组等多个步骤,对平面设计中的设计元素之间的情感艺术进行转换以及意境构建,实现审美观念、文化内涵的转化。运用抠像、重构、调光等技术对摄影作品调节艺术氛围,将摄影艺术的理性美和感性美科学融合,更好的为平面设计服务。

三、结论

技术设计篇10

(一)传统技艺的生产性保护含义的阐释

我国文化部《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指导意见》对生产性保护的概念作了界定,即在具有生产性质的实践过程中,以保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实性、整体性和传承性为核心,以有效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为前提,借助生产、流通、销售等手段,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资源转化为文化产品的方式。传统技艺保护是建立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平台之上的。2009年中国申报成功的28项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有6项属于传统技艺类,分别是中国蚕桑丝织技艺、南京云锦、浙江龙泉青瓷、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安徽宣纸和雕版印刷等。在我国已经公布的1219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有17.4%也就是212个项目属于传统技艺,在311项扩展目录中有52项传统技艺项目,占总数的16.7%。这种保护蕴含了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方面为了保护,甚至进行“抢救”;另一方面为了利用,不断发展。这两个层面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完整内涵。

(二)传统技艺的生产性保护模式

生产性保护是传统技艺保护基本方式和原则。传统技艺在传播过程中与周围环境不断融合,不断创新,体现了传统技艺的活态流变性特质。所以,传统技艺的保护不可以是静止的、一成不变的,而是在遵循其内在衍变规律的同时又能继续向未来发展的。因此,传统技艺的生产性保护模式首先就是充分利用传统技艺的活态流变性带来的丰富的文化资源,将其转化为文化生产力,作为经济资源或为持有者或所在地带来相应的经济效益;其次在做好抢救与保护的前提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经济资源加以合理开发,科学利用其经济价值,在市场化、商品化的时代背景下发挥其经济价值,实现文化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互动,以保护带动发展,以发展促进保护。

二、传统技艺在设计类教学中的价值体现

传统技艺的传承和发展,如果还停留在初始状态的口口相传或师徒相授的形式,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在加强传承人的传习活动以外,还要通过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使公众了解传统技艺的内涵与意义,并学会享用传统技艺带来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同时也使传统技艺后继有人,不断发展。这是保护传统技艺极为重要的一条路径。首先,在设计类教学中融入传统技艺的生产性保护内容,既是对设计类专业教育资源的补充,为设计类教学提供肥沃的文化土壤,也能在教学的课程设置、教学体系上体现地域教学特色,体现出独到的文化特色和竞争优势。其次,通过在教学中融入传统技艺,还能增加学生的兴趣,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将生产性保护的理念融入到设计类教学中,可以启发师生设计的思路,提供创作的灵感,“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有利于设计出真正具有民族文化精神与内涵的现代艺术设计作品。

三、在设计类教学中融入传统技艺的创新实验

(一)在设计类人才培养目标中引入传统技艺文

化以无锡为例,该地区传统技艺内容丰富,种类较多,其中大量的代表性项目已分别被列入部级、省级以及市、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在探索将传统工艺融入到设计教学的过程中,整合无锡的传统技艺资源,让无锡的传统艺术作品走进校园,使之服务于艺术设计课程的教学。首先,聘请掌握这些传统技艺的大师走进课堂,将高超的技艺展示给学生,开拓学生的视野,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2013年,无锡展开了非物质文化传承的“社会化、基地化、常态化、项目化”运行尝试,由中国泥人博物馆牵头,与无锡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携手,与无锡市区、江阴、宜兴的8所幼儿园、小学、大学建立了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活动基地,并开展一系列教学活动,让部级工艺美术大师不定期的走进学校,面对面,手把手的,对学生进行辅导和培训。其次,结合第二课堂的开设,将更深层次的传统技艺研究课程融入教学中,使学生更深入的了解、掌握无锡的传统技艺以及地域文化。利用学校、政府、企业和行业的紧密合作关系,建立校内外实训基地或艺术家工作室入校,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充分利用本地资源为设计教学服务。2013年,无锡市文化广播新闻出版局与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正式签订了政校深化全面合作协议,建立了无锡传统文化设计人才培养基地和无锡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创新与文化创意产业设计研发中心,针对无锡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的发展战略、文化创意产业优化升级、无锡地域文化产品开发与营销等主题,开展无锡地区传统技艺文化人才培养的专项研究与合作。同时,还建立了首个高校“非遗”班,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艺术学院艺术设计专业的27位学生成为这个班的首批学员。

(二)在构建设计类课程体系中融入传统技艺

文化传统技艺的地域文化特色要融入到设计类课程,不能局限于某门课程,还要从整个课程体系入手,将传统技艺的精神内涵渗透于整个教育教学课程体系。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在无锡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创新与文化创意产业设计研发中心的平台上,创建了一套完整体现无锡传统技艺传承的教学体系。在艺术设计学院的室内设计专业、服装设计专业以及建装装饰专业中,都融入了传统技艺的主题,建立了各专业之间既互相联系又各有特色的课程体系,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实践应用能力,同时也传承了无锡的传统技艺文化。

(三)在设计类课程教学过程中切入传统技艺文化

我国的传统技艺形式多样、资源丰富,但更多的是特定历史文化背景的产物,要在艺术创作中运用,就必须将其中的元素或工艺经过加工、解构以及艺术再创作,设计出既体现地域文化特色又符合现代人审美情趣及实用要求的作品,在设计类的教学中,就是要在教学的过程中找到两者完美契合的方式,找到结合点。如无锡的惠山泥人,2006年被正式列入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无论是捏造技艺还是彩绘技艺,都有独特的魅力。在教学中,鼓励学生通过收集相关资料了解惠山泥人的制作流程和工艺要求,掌握惠山泥人相关的造型特点、色彩形式、纹样以及作品蕴含的地域相应人文背景,如阿福的传说、春牛的故事、蚕猫的由来等,并深入发掘惠山泥人更多的价值,在后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将其中的部分元素提炼、加工,在广告设计、产品设计、多媒体设计以及室内设计教学中加以运用,使惠山泥人成为设计的创意来源,从而创作出既富地域特色又有鲜明个性的作品。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