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会致辞经典语句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8 23:50:33

年会致辞经典语句篇1

关键词:热播剧经典台词修辞格社会效应

1.引言

2012年春节期间,热播剧《北京爱情故事》再次掀起了都市婚恋电视剧的高潮,该剧从侧面折射出当今社会诸多热点话题,例如北漂、蚁族、房价等。纵观近年来高居各大卫视收视率榜首的电视剧和卖座电影,例如《失恋33天》、《蜗居》、《男人帮》和《婚姻保卫战》等,其成功都离不开编剧独具匠心的台词设计。剧中诙谐幽默和设计巧妙的经典台词让观众眼前一亮,在让人捧腹大笑之余,又让人参透其对现实的针砭,尤其对于“80后”和“90后”观众而言,台词亲切自然,不禁在心理上产生共鸣。精湛的语言,以其独特的语言魅力和感染力打动观众。经典的台词,活泼巧妙的设计,不仅体现在语言本身修辞格的运用,还体现在对当下社会热点的反馈与折射。

本文选取近年来走红的电视剧和电影中的经典台词,首先从语言层面上的修辞格入手,展现语言自身的独特魅力;然后从社会效应方面出发,分析电视剧经典台词对社会现象的揭露剖析;最后充当社会的镜子,侧面反映当下国人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2.经典台词中的修辞格运用

修辞格,是人们在组织、调整、修饰语言,以增强语言表达效果的过程中长期形成的具有特定结构、特定方法、特定功能、为社会所公认,符合一定类聚系统要求的言语模式,也称语格、辞格、辞式等。辞格根据表达方式与修辞内容的异同,分成十类:借喻类,拟夸类,比照类,复嵌类,连珠类,直言类,曲言类,援引类,拈就类和别传类。(洛小所,2000:205)修辞格的运用使语言形象生动活泼,增强了语言自身的感染力,将语言表情达意的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本文重点分析热播剧经典台词中借喻类、拟夸类和比照类修辞格的应用。

2.1比喻

不直接说被描写的对象甲,而用与它有相似性的乙来描写它,以使被描写的甲在形象、功能等特点上更加富有可接受性。比喻一般形式上需要有三个要素:本体(甲)、喻体(乙)和连接两者的喻词。根据这三个方面出现情况,将比喻分为:明喻、暗喻和借喻。(洛小所,2000:211)

2.1.1明喻

明喻,即通俗明白地打比方,常用的喻词有“像、如、仿佛”等。

①财富地位如同男人的脊椎,没有这些就等同于那些软体动物永远抬不起头,直不起腰。――《北京爱情故事》

将财富地位比喻成男人的脊椎,本体为“财富地位”,喻体为“男人的脊椎”,喻词为“如同”。这一比喻十分贴切,虽然言辞犀利,却折射出当今社会财富地位对于一个男人的重要性,如同人身体的支柱――脊椎一样,如果说人连脊椎都缺失的话,就如同软体动物一样,永远都不能直立起来。

②夫妻过日子,就得有一种每天都在谈恋爱的态度,就像做蛋糕,每天都得给夫妻关系加点儿蜜,加点儿糖,再加点儿奶油……――《婚姻保卫战》

“夫妻过日子的过程”充当本体,喻体为“做蛋糕”,喻词为“就像”。本句来源于婚姻题材的热播电视剧《婚姻保卫战》,句中主人公将夫妻生活比喻为做蛋糕,要用心经营自己的婚姻生活,就像做蛋糕,要细心呵护,细心准备,不时为婚姻生活加点甜蜜,加点幸福,加点感动,这样夫妻生活才会更加和谐,家庭才会幸福美满。本句比喻形象生动,跃然纸上。

2.1.2暗喻

暗喻,即直接将本体当做喻体的方法,常用的喻词有“是、成为”等。

③人的一生是一条上下波动的曲线,有时候高,有时候低。低的时候你应该高兴,因为很快就要走向高处;但高的时候其实是很危险的,你看不见即将到来的低谷。――《蜗居》

将人的一生比作上下波动的曲线,有低谷,也会有高潮,这就需要我们随时调整自己的心态。面对人生低谷时,要坚定信心,不抛弃,不放弃,相信人生高潮必会到来;身处人生高峰时期,也要居安思危,所谓高处不胜寒,要不骄不躁,坦然面对眼前的成就,及时应对未来的困难挫折。将人生比作一条曲线,形象的勾勒出人生的轨迹。将困难比作人生的低谷,将胜利成就比作人生的高峰,恰到好处。

④挤公交是包含散打、瑜伽、柔道、平衡木等多种体育和健身项目于一体的综合性运动。――《我的青春谁做主》

此句诙谐幽默地调侃了在大城市人们挤公交时的疲惫与无奈。将挤公交比作一项综合性运动,而且是集散打、瑜伽、柔道和平衡木等多种体育运动于一身的高难度运动。虽然语言轻松活泼、轻描淡写,却将挤公交的不易表现得淋漓尽致,幽默的语言让人大笑之余也体味到了挤公交的苦楚。

2.1.3借喻

借喻,即不出现本体和喻词,直接用喻体代指本体的方法。

⑤你要搞清楚自己人生的剧本――不是你父母的续集,不是你子女的前传,更不是你朋友的外篇。――《我的青春谁做主》

每个人都应该为自己编写一本只属于自己的独特剧本,不重演父母的人生轨迹,不做父母的续集,同样不要求子女重复自己的人生,不做子女的前传,另外也不重复朋友的某些人生轨迹,不做朋友的外篇。将人生比作一个剧本,有主人公,有情节,而自己应当勇于承担编剧的角色。

2.2排比

排比就是用一组结构相似的语句,表达相关的内容的修辞手法。排比句读起来朗朗上口,铿锵有力,达到了加强语气,增加语言效果的作用,语言的表达效果也发挥到了极致。

⑥婚姻是什么?婚姻就是元角分。婚姻就是柴米油盐酱醋茶。婚姻就是将美丽的爱情扒开,秀秀里面的疤痕和妊娠纹。――《蜗居》

句子开头一个设问句“婚姻是什么?”紧扣观众心弦,然后连续用三个“婚姻就是”揭露婚姻的琐碎与现实。排比使句子结构统一,句意紧凑,增强表达效果。

2.3双关

双关就是让词句具有表面上一个意义实则表达另外一个意义的修辞方式。

⑦我是白领:今天领了薪水,交了房租水电,买了油米泡面,摸了口袋,感叹一声:这个月工资又白领了……――《我的青春谁做主》

一语双关,第一个“白领”作为名词,特指有教育背景和工作经验的脑力劳动者。第二个“白领”作为动词,理解为“白领薪水了”。该句道出当今白领表面光鲜,实质生活窘迫的尴尬处境。社会成本的增加,令年轻一代面对生存的残酷性感到很无奈。

2.4仿词

仿词就是更换现成词中的某个语素,临时造出新的词,以表达风趣、幽默等效果的修辞手法。

⑧真的猛士,敢于直面自己未化妆的脸。――《我的青春谁做主》

该句仿照鲁迅在《纪念刘和珍君》一文中的句子,原句为“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此句表达了对猛士勇敢的歌颂与赞扬。在《我的青春谁做主》中,剧中人物将现实中的事物偷换到原句中,达到了幽默的效果,调侃当今社会女生不化妆不出门的现象。

3.经典台词的社会效应

语言是一种特定文化中基本和重要的组成部分,语言对文化有着本质的、不可替代的影响。语言是文化不可或缺的载体,而文化通过语言使用得到最佳的展现。社会给语言的产生提供语境,而语言充当社会的镜子,折射社会现象。(胡壮麟,1988:159)

热播剧的成功,活泼生动的台词是一大亮点,从语言本身而言,大量使用修辞格让语言更具感染力和表现力;从社会层面而言,言辞犀利,句句切中当下最新最热的社会议题是推动电视剧真正走红的最大法宝。最新流行的网络语,属于新生一代的独特流行语都能在台词中找到。直面房价、医疗、教育“新三座大山”的压力与矛盾,探讨北漂、蚁族、啃老族、月光族等生活的现实与无奈,揭露年轻人面对金钱、权利、欲望等的抉择,探讨当今社会的爱情婚恋观,电视剧在演绎主人公的人生,也同时展现出很多人的现实人生,直接反映了现实中的社会。由于话题贴切生活,观众易产生共鸣,在反思自身的同时,台词中透露的观念也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人们的抉择。

本文选取热播剧中的经典台词,旨在剖析其暗含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及其产生的社会效应。

3.1社会现象

①被现实俘虏,向理想低头。――《北京爱情故事》

这是剧中人物在面对现实残酷发出的感慨,对于北漂的年轻人来说,他们怀揣着梦想,憧憬着未来,相信凭借自己的努力和拼搏,可以在大城市开创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实现自己的梦想。然而面对人才济济的大都市,居高不下的房价,昂贵的生活成本,原本的雄心壮志被一点点消磨,一步步被现实俘虏,向理想低头。

3.2房奴

②你抽一辈子烟就烧掉我半套房子。――《蜗居》郭海萍

房子,医疗和教育成为新的三座大山让人倍感生活的压力。名牌大学毕业的郭海萍立志在大都市奋斗,努力扎根。为了能攒钱买房,她可以变得斤斤计较,可以每天只吃煮面,一个房子就像一座无形的大山,压得她都喘不过气来。在丈夫抽烟时,一贯节俭的她发出这样的感慨,足见房子在她心目中的地位,大都市光鲜亮丽的背后,暗含着多少房奴的无奈。

3.3婚恋观

③这世界上所有的雌性动物,都会选择与自身条件相等或者更高的权利和财富,这源于她们要保证自己后代更加优异的天性。――《北京爱情故事》

此句话揭示了当下女生择偶的现实性,面对纷杂的世界,物欲横流的社会,没有物质只有爱情的婚姻是让人没有安全感的,没有物质的爱情是不存在的,因为物质和爱情是密不可分的,是紧密相连的。面对婚姻,很多人选择了向现实妥协。

3.4婚姻中的男女角色

④做一个好主妇、好母亲,是女人最大的本事,为什么非要削尖了脑袋、累吐了血跟男人争资源、抢地盘呀?既来之,则安之。女人结了婚就得为家庭投入。――《婚姻保卫战》

男权社会的主流思想曾长期禁锢女人的思想,制约了妇女解放的步伐。当代,历史遗留的思想仍然存在于人们的思想中,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传统道德观念认为,女人就应该充当一个好妻子、好母亲和好媳妇的角色,要恪守妇德,忠贞不阿。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越来越多的女性迈出家门,参加社会活动,甚至承担社会重要角色。但在人们的观念中,女性没有必要做女强人,没有必要和男性一样在外拼搏,女性一旦踏入婚姻殿堂,就要回归她的本色,担当她本应要担当的角色。剧中,面对越来越强势的妻子,丈夫们表现出大男子主义的一面,规劝女性回归家庭。由此看来,当代女性的角色问题还有待探讨。

4.结语

本文以近年来婚恋题材的热播电视剧为切入点,选取其中的经典台词,从语言层面上分析修辞格的使用,呈现语言本身的艺术感染力和表达力。另外将语言放置在社会的环境中,揭示语言与社会文化之间的密切联系,剖析台词背后所隐射的社会现象,解析当代人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参考文献:

[1]Fromkin,Victoria,Rodman,Robert,Hyams,nina.anintroductiontoLanguage[m].Beijing:pekingUniversitypress,2007.

[2]何佳利.《蜗居》比喻和排比辞格探析[D].西南科技大学,2011.

[3]胡壮麟.语言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

[4]六六.蜗居[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7.

年会致辞经典语句篇2

关键词:法律英语,难点,长句,背景知识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与对外经济合作的加强,我国的涉外法律关系与事件越来越多。这就要求人们,特别是法律工作者不但要有足够的法律知识,还要有较高的英语水平,尤其要熟知法律英语。

学法律的人,大多学过英语。但精通法律英语的人却很少。其实,不仅仅是我们中国人觉得法律英语难学,在一些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的人眼里,法律英语也同样被视作“外语”。法律英语之所以难学,原因可归结为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法律英语的词汇难以掌握。法律英语中有很多用来表达特定的法律概念的专业术语。例如:plaintiff(原告),defendant(被告),bigamy(重罪),demurrer(抗辩)等。有的词汇虽然本身并不生僻,但是含义与普通英语大相径庭。例如,offer(提供),acceptance(接受),hear(听),而在法律英语中这些词却有这些意思:offer(要约),acceptance(承诺),hear(审理)。此外,法律英语还使用其他文本中少用或不用的中古英语及外来词汇。例如,aforesaid,hereby,notwithstanding,henceforth,Cessio[拉]让与,让渡;majores[拉]成年人,多数人;quasi[拉]好象,标准;bonafide[拉]真诚地(的),真实地(的)等等。这些无疑增加了法律英语的学习难度。第二,法律英语中经常使用长句。有时一个句子就是一个段落,而且有复杂的修饰成分。第三,法律英语除了词法和句法独特之外,还与西方国家的法律文化紧密结合。如果对西方国家的司法制度、法律规范、法律习惯等不了解,那就会造成理解上的困难。

针对上述法律英语学习中的难点结合本人的学习及体会,总结出提高法律英语水平的途径。大致概括为如下几点:

第一、要准备一本英语法律辞典。

学习法律英语,千万不能想当然,遇有可疑之处一定要查字典。我们也不能拿普通英语字典来将就,一定要用权威的法律辞典,用原版的法律辞典效果更佳。目前全球公认的最权威的法律辞典应当是《布莱克法律辞典》——“Black’sLawDictionary”。在国外,它的地位与作用相当于我们的《辞海》,其实早已不仅是一种语言学习的工具书,而已成为一种实用的辞书。另外比较好的法律辞典还有《牛津法律辞典》——“DictionaryofLaw,oxford”。我们还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如http://dictionary.law.com;http://dictionary.findlaw.com.当然,刚开始用原版的法律辞典可能有些不习惯,但从长远来看,是非常有好处的。

第二、学会分析和使用长句。

前面已经提到法律英语中多使用长句结构,遇到长句我们也不用惊慌,先从语法分析入手,找出句子的中心内容,将其进行结构分析,再探析句子中包含的几层含义以及各层含义的分句间的相互关系。例如:article113:ifeitherpartyfailstoperformitsobligationsunderthecontractordoesnotperformitsobligationsascontractedandthuscauseslossestotheotherparty,theamountofcompensationforthelossshallbeequivalenttothelossactuallycausedbythebreachofcontractandshallincludetheprofitobtainableaftertheperformanceofthecontract,butshallnotexceedthesumofthelossthatmightbecausedbyabreachofcontractandhasbeenanticipatedoroughttobeanticipatedbythebreachingpartyinthemakingofthecontract.在这则由近百个单词表述的法律条款中,只是由一个条件句,逻辑连接词and和or构成的并列形式以及一些修饰限定成分构成。根据英美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我国的法律法规的英译本的情况,我们可以把法律英语的句法结构特点大体归纳为:多以条件句为主构成的长句表达结构,逻辑连接词and和or在句中发挥重要的逻辑衔接作用,其它的修饰限定成分(qualifications)起到进一步明确具体细节内容的作用。

第三、学好法律基础知识,多掌握背景知识。

学习法律英语时一本好的法律辞典固然必不可少,但是,很多单词在不同的情况下意思差别很大,甚至在同一部门法中也有不同的含义,所以我们还应培养根据上下文(context)来理解法律单词的能力。比如:“dominion”在民法中之完全所有权,在国际公法中则表示主权;“estoppel”在合同法中指不得反悔,在刑事诉讼法中则表示禁止翻供。又如“impeach”这个词,在宪法中它的含义是“弹劾”之意,在证据法中它指对证据的合理性和可靠性提出反驳,而在国际私法中它又指当事人对申请在国内执行的外国判决和仲裁提出异议。因此,我们应依据法律辞典,联系上下文,再结合一些背景知识对单词做出准确的理解。

因为法律英语主要反映的是英语国家的法律文化,所以在作为大陆法系的中国,学习法律英语时应对普通法系与大陆法系的基本法律框架、法律制度、法律概念及其差异有大致了解。中国法律理论与普通法有很大不同,加之中国的法律又不健全,因此,多数英文的法律名词和术语,都很难在中文当中找到与此相对应的确切的词汇。如“unjustenrichment”可直译为“不当得利”,但其法律含义却比《民法通则》中的“不当得利”宽泛得多,不但包含了《民法通则》中的92条“不当得利”、93条“无因管理”的情况,而且还有违反信托义务(fiduciaryduty)和侵犯他人知识产权所取得的利益。另外,agreement和contract,可以翻译为“协议”和“合同”,在中国法律中,似乎没有什么区别。但是,根据普通法规定,有要约和承诺,便是一个agreement,而agreement只有在采取书面形式(deed)或有对价(consideration)支持的情况下,才能成为contract,具有法律效力。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所以,一定要按照法律的原意,理解法律英语,不可望文生义,生搬硬套。在翻译法律英语时,不能使用形似神离的中国法律术语简单地加以翻译。

第四、学习法律英语要持之以恒。

语言的水平与重复的数量成正比。想想一个中文字或词,我们每天要听、说、读、想多少遍,而一个英文单词,我们曾使用过多少次。这中间的差距,就是母语与外语的区别。同理,除两千左右基本词汇之外,每一种专业英语,都有自己特定的词汇群落。将这些特定的词汇,重复的遍数越多,就越熟悉,使用起来也越得心应手。因此,要学好法律英语,就一门心思地学,听、说、读、写、译多加练习,相信一定能够有所成就。

参考文献:

[1]何家弘.法律英语[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

[2]Sarcevic,S.1997.newapproachtoLegaltrans1ation[m].(p.151)theHague:KluwerLawinternational.

[3]何主宇.最新法律专业英语[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年会致辞经典语句篇3

【关键词】《墨子》修辞特点英文翻译研究

《墨子》成书时间为战国后期,主要是由墨子本人、墨子弟子以及诸多墨家后学总结著作而成。《墨子》所论述涉及到的内容十分庞杂,包括政治、经济、语言、哲学、科技、军事以及伦理等,是我国先秦时期的重要思想著作以及百科全书。近代以来,《墨子》的文本研究以及翻译工作逐渐兴盛,《墨子》语言的修辞特点以及英文翻译一直是研究学者专家的重点关注对象。笔者结合自己多年《墨子》语言修辞特点以及英文翻译工作经验,分析比较《墨子》修辞特点和英译本,希望可为《墨子》修辞研究与英文翻译提供经验。

一、比喻

比喻是一种最为常见常用的修辞方法,在我国先秦典籍中,几乎每一部著作都用到了比喻手法,比较常用的比喻词包括像、似、犹、如、若和譬等。比喻的修辞方式基本上限于词语修辞,侧重于创造一种形象感,主要修辞形式有明喻、借喻与暗喻等。《墨子》一书中使用了多种比喻方式,而且比喻方法运用方面也有大量的创新,使语言艺术的表现力得到明显提升。墨子本人以及墨家弟子在《墨子》著作过程中采用了比较日常的口语形式进行表达,使得全书的思想论述更加贴近于生活。《墨子・天志》中有“我有天志,辟若轮人之有规,匠人之有矩,轮匠执其规矩,以度天下之方圆。”在这句论述中,墨子用劳动者熟知的器具作比喻,使抽象的道理实现具体化。汪榕培和王宏的英文翻译为“thewillofHeav-enistomewhatapairofcompassesistoawrightorwhatasquareistoacarpenter.”翻译之后的语义基本与原文相同,而且采用“what”句式来表现比喻形式,可谓切当贴切,在保证原文思想的同时,又体现出一定的英语特色。

二、排比

排比修辞方式主要运用在句子的排列筹划中,通过科学适当的排比句式能够有效增强语势,提升表达效果。《墨子・小取》中有这样的一段阐述“俟也者,比辞而俱行也。”“俟”的意思即为排比,在实际运用中是将三个或者三个以上的内容相关,结构相同或相近,且语气一致的句子排列成串,通过强化文章感情和气势,增强思想的表达效果。《墨子》中有“民有三患: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的论述,汪榕培与王宏的英文翻译为“thepeoplenowhavethreeworries:whentheyarehungry,theycannotgetfood;whentheyarecold,theycannotgetclothes;whentheyaretired,theycannotgetrest.”英文翻译采用“when”句式来遵守原文的排比型式,但是整体来看缺乏音韵之美,且不够简洁。

三、对偶

《墨子》中对偶句的运用也比较广泛,对偶句均是两个语法结构相同且音节数目完全对等的两个单句结合而成的一个整句,构成整句的两个单句往往互相对称或对立。对偶的修辞方法能够增加文章的音乐美和形式美,而且能够巩固思想感情的表达。《墨子・尚贤上》中有“不义不富,不义不贵,不义不亲,不义不近”,这句同时运用了排比与对偶,充分表达了墨子对“义”的重视。汪榕培与王宏的英文翻译为“theunrighteousshouldnotbemaderich,norshouldtheybehonored,favoredorkeptinintimacy.”本句翻译相当凝练,而且对照鲜明,语言的感染力得到充分发挥。

四、引用与用典

《墨子》为了充分阐述一些道理,运用典故和引用之处极多。“是故比十之,其抗也;孟贲之杀,其勇也;西施之沉,其美也;吴起之裂,其事也”英文翻译为“thusBiUanwastorturedtodeathbecauseofhisuprightness;mengBenlosthislifeforswaggeringabouthisstrength;XiShiwasdrownedowingtoherreigningbeauty;andwuQiwastornapartaliveduetohisoutstandingfeats.”虽然翻译出了历史典故中人物的名字以及事迹,但是由于文化的隔绝很难准确传达意义。

五、结语

总体而言,《墨子》虽然在文学方面的成就有限,但是其独特的修辞艺术却为后世的行文与文学创作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墨子》对我国古代修辞学的理论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通过《墨子》原文与英文翻译的对照研究,不难发现有诸多灵活的修辞手法并没有完全展示在英文翻译中。深入研究《墨子》语言修辞特点,并且系统分析《墨子》语言与英文翻译的差异,可以有效帮助翻译者更加深刻掌握《墨子》的语言艺术特点及其思想内涵,从而更加准确规范的翻译到英文中去。

参考文献:

年会致辞经典语句篇4

一、委婉句。故意不直言其事,而用含蓄、婉转的语言表达思想感情,在修辞上叫委婉。它有四种情况:①求雅致。如《赤壁之战》:“权起更衣。”“更衣”就是上厕所,把上厕所直接写在史书中不雅观,故换成“更衣”。②图吉利。如《出师表》:“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古人忌讳言“死”,因而产生了数十种关于“死”的委婉说法,如“晏驾、驾崩、登遐”等。③怕冒犯。如《捕蛇者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人”本是“民”,因怕冒犯李世民,而避讳为“人”。④为外交。如《赤壁之战》:“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于将军会猎于吴。”“会猎”实指交战。两国交往,敌国交战,很讲究外交辞令。其特点是:语意含蓄,语气婉转,柔中有刚,刚柔并济。

二、互文句。互文也叫互文见义,其特点是分开的内容要合起来理解。不了解互文,往往会给阅读带来困难,甚至引起误解。如《木兰诗》中“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就是用了互文修辞,意思是将军和战士从军十年经历了千百次战斗,有的死了,有的胜利归来。如不懂互文修辞,就很容易误解为“将军经历千百次战斗死了,壮士从军十年胜利归来。”

三、借代句。说话或写文章时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这种修辞方法叫借代。文言文中的借代句在翻译时必须把指代的内容译出来。具体有:①以部分代整体。如: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帆”是船的一个部分,用“帆”代指“船”的整体。②以特征代本体。如: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陶渊明《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分别是老人和儿童的头发特征,借代老人和孩子。③以具体代抽象。如: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杜甫《登岳阳楼》)“戎马”是具体的,用来指代抽象的“战争”。④以抽象代具体。如: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以抽象的“绿”“红”两种颜色,借代“海棠叶”和“海棠花”。⑤以人名、地名、官名代本体。如: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白居易《琵琶行》)“司马”是官名,以“江州司马”借代白居易。

四、比喻句。比喻在句式上往往以“像……一样”居多。如: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柳宗元《小石潭记》)句中“斗折蛇行”,整个句子是个比喻句,按照比喻句式翻译应为:向西南望去,小石潭像北斗七星一样弯曲,像蛇一样游行,或隐或现。

五、用典句。文言诗、文中常引用典故,能丰富作品的内涵,使表达生动含蓄,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理解典故是把握古诗歌思想情感的重要途径。如杜牧《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花》。”《花》即《玉树花》,是南朝荒淫误国的陈后主所制的乐曲,《花》也就成了亡国之音。暗用历史故事,表现出辛辣的嘲讽、深沉的悲痛与无限的感慨。

年会致辞经典语句篇5

如果说“望文生义”属于一种直觉认知的话,最容易被这种“直觉”所左右的肯定是中国人。理由不言自明,汉字是当今世界上惟一的象形表义文字,而汉语又是缺乏形态标记的意合型语言。正由于象形汉字自身图像性、会意性和联想性的特点,中国人在语言认知上要比西方人更倚重视觉识别和心领神会。英汉翻译中出现的许多失误,其实都出于源发语与目的语之间的“形似”误导和意合心理暗示。这种基于“形似”和“意合”的语言认知往往又跟直觉联系在一起,而直觉“是一种脱离意识的逻辑活动”(《现代汉语词典》,2005:1748),所以具有相当的隐蔽性。本文拟从英汉翻译的角度探讨由语言“形似”引发的语义误读、文化误读和误导性心理图式。

2.“形似”导致语义误读

由于长期受母语认知方式的影响,中国学生看到sea-elephant,第一个反应大多是“海象”。至于到底是不是“海象”,世界上有没有“海象”,那是第二步的考虑。笔者曾让学生随口翻译这样一个句子:thisisastopwatch.,结果超过60%的受试不假思索地回答:“这是一只停了的表。”而正确的汉译却是“这是一只跑表”。

“形似”导致语义误读是学习英语的中国学生最容易犯的毛病。这种毛病的直接根源乃是汉字的象形性和汉语的意合性。正如一位学者所指出:“汉字的象形特征使汉民族思维的直观表象得到极大的保留,在很多情况下,一个汉字往往就是留存在汉族先民意识中的原始表象,比如‘脊’和‘家’。与西方表音文字不同,从文字直达概念的汉字中看不出语音的真正面貌,但却富含造字的理据。这就为汉字读者的理解和想象创造了富有张力的施展空间。”因此,中国学生和非英语母语的西方学生同样面对以下三个英文句子,产生的理解反应大相径庭:

1)Hegotsomesweetbreadforhisdog.

2)thischeeseisabithigh.

3)asoldierwouldhaveacteddifferently.

绝大多数中国学生对这三句话的理解大同小异,也即:1)a.他买了些甜面包给狗吃。2)a.这奶酪有点高级。3)a.一个士兵将行动得不一样。而同样这三个句子,一位希腊旅游者的理解却大异其趣。他虽然也不清楚sweetbread的确切含义,却一眼看出sweetbread不等于sweetbread,也就是说,前者是一个单词,后者则是两个单词,二者不可能是同一个意思;第二句的high也被他排除掉所谓“高级”的含义,因为,“‘Somethingisabithigh.’跟‘Somethingisofhighquality.’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他如是说。至于第三句,他非常肯定地指出属于虚拟语气,应该理解为“如果是一个士兵的话,他的行动就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这位希腊青年虽然没能正确翻译出全部三个句子,却能在第一眼就排除了两处导致中国学生误读的“陷阱”。这三个句子的正确汉译分别是:1)B.他买了些牛杂碎给狗吃。2)B.这奶酪有点变质了。3)B.如果是一个士兵的话,他的行动就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

真正让笔者感兴趣的是,这位西方青年的英语并不很好,可为什么英语水平与之相当,甚至还略高于他的中国大学生却没能像他那样发现导致误读的“玄机”?原来,中西方人阅读同一种外语时,所调动起来的心理词汇与心理语法结构并不相同。中国学生在读“sweetbread”和“thischeeseisabithigh.”时,从小养成的语言认知习惯就已经不知不觉地参与进来了。于是,sweetbread就被潜意识地“分解”成sweet(甜)和bread(面包),并顺理成章地糅合进对全句的理解中。对于“thischeeseisabithigh.”的解读,则带有汉语意合式完形感知的味道。在中国学生的心理词汇中,英语单词cheese是跟汉语“奶酪”排列在一起的,而high则是跟所有与“高”有关的概念联系在一起的。与“高”有关的汉语形容词跟“奶酪”最经常搭配的无疑就是“高级”了。所以,选择“这奶酪有点高级”的语意命题不足为怪。至于他们未能像希腊青年那样,一眼就看出句3)的虚拟语气本质,那是因为汉语是非形态型语言,汉语母语者不像西方人那样对语法标记有与生俱来的敏感性。

其实,被“形似”误导的并不只是普通大学生,不少双语词典和专业论著也都难以幸免。江苏教育出版社《英语搭配大词典》对英语成语“washone''''shandsof”的汉译就是个典型例子:

washone''''shandsof:洗手不干某事(《英语搭配大词典》,p.817)

何谓“洗手不干”?《现代汉语词典》的释义是:①比喻盗贼等改邪归正;②比喻不再干某项职业。(p.1460)而英语成语washone''''shandsof的含义则是:towithdrawfromorrefusetoberesponsiblefor(aDictionaryofamericanidioms,p.372)。该英语成语典出《新约?马太福音》第27章24节。原文是:whenpilatesawthathewasgettingnowhere,butthatinsteadanuproarwasstarting,hetookwater,andwashedhishandsinfrontofthecrowd.襂aminnocentofthisman’sblood,?hesaid,襂tisyourresponsibility!(彼拉多见说也无济于事,反要生乱,就拿水在众人面前洗手,说:“流这义人的血罪不在我,你们承担吧!”)从这段引文就可以清楚看出,该成语的真正本意是“脱掉干系,不管,不再负责”。aDictionaryofamericanidioms(《美国成语词典》)在该词条下还举了这样一个例句:

theschoolwasheditshandsofthestudents?behaviorduringspringrecess.(学校不会为学生在春假期间的行为负责。)(汉语系笔者所译)

《英语搭配大词典》对washone’shandsof的汉译失误,应该不是编纂者们对这个英语成语的无知所致,造成误译的根本原因恐怕还在washone’shandsof与“洗手不干”的形似误导。该词典中类似语义误译另外还有一处,而这个误译更属于常识性错误:

4)根据我的意见:accordingtomyopinion(《英语搭配大词典》,p.1164)

“形似”导致的语义误读误译在《汉英大辞典》(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中也不罕见,只是这种“形似”误导的方向颠倒过来了——以英语的“形似”表达去对应汉语源语的表达。兹略举数例如下:

5)社区服务:communityservice(《汉英大辞典》,p.2239)

6)食言:eatone’sownwords(《汉英大辞典》,p.2300)

7)男婴/女婴:boybaby/girlbaby(《汉英大辞典》,p.3072)

而上述误译的正确译法分别应该是:4)inmyopinion;5)(community)publicservice;6)breakone’spromise;7)babyboy/babygirl。

精通外语者莫过于编纂词典的专家们。如果连这些精通外语的词典编纂者们都难逃阅读和表达中的“形似”误导,那么汉字象形性和汉语意合性对普通中国人学习英语的影响就更可想而知了。这让我们想起伽达默尔说过的一句话:“语言具有一种自我遗忘性。在活语言中,语言学家运用巨大抽象能力所研究出的法则完全消失了。”大概才是问题的症结所在。

年会致辞经典语句篇6

“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的广告词,通过众多电视媒体的长期宣传,流传甚广,于是重庆市在中考语文复习中就把这句广告词作为语义矛盾的病句出在试卷里。那么,这句广告词究竟是否属于语义矛盾的病句呢?笔者在此分析如下。

先看一个例句:

全班同学都来了,只有小刚没来。

这是引起语文界长期以来争论的一个典型例句。批评者说该句子语义前后矛盾,既然“小刚没来”,就不能说“全班同学都来了”,因此这是一个病句,应当改为“除了小刚,全班同学都来了”;赞成者则认为该句是为了强调“只有小刚没来”这一事实,既符合现代汉语规范,也不会引起人们的误解。

为了方便陈述,笔者将这种前面整体肯定(或否定)、后面个别否定(或肯定)的句子简称为“肯定否定”(或“否定肯定”)句式。如“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就属于“否定肯定”句式。

多少年来,“肯定否定”句式常常被人们拉出来“审讯”一番。对于重庆市中考语文试卷将脑白金的广告词列入病句之列,《中学语文教学》(2005年第11期)刊登反对的文章《由“脑白金”广告词看“语义矛盾”》,其理由说这是一种修辞手法,并命名这种修辞手法为“矛盾强调格”。但依笔者看,这种句式还算不上一种修辞手法,只是一种起强调作用的汉语句式。

客观上,尽管“肯定否定”句式时不时被人提审,但是这种句式早已被专家和公众所认可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被专家和公众认可的语言表达方式存在着两种可能:一是语言本身符合本民族语言的语法和逻辑规范;二是公众的多数将错误的当成了正确的,而且这种错误不大,于是将错就错,以错为对。而“肯定否定”句式属于前者,符合汉语语法和逻辑规范。

一、“肯定否定”句式是一个普通的汉语句式,不是一种修辞手法

试比较:

1.饥寒交迫的奴隶,起来!

2.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

3.除了脑白金,今年过节不收任何礼。

4.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

例句1、2是没有任何争议的,只是例句2是一个倒装句,起到了强调谓语“起来”的作用。类似起着强调作用的汉语句式有很多,没有人把这种起强调作用的句式看作是一种修辞手法。再如“无论是谁,都不能阻挡历史前进的脚步”,强调了条件。因此,不能因为这个句式强调了某一点,便说是一种修辞手法,因为不是只有修辞手法才有强调作用,而句式的变化同样可以有强调作用,只是程度不同而已。同样,例句3、4也不能说是运用了修辞手法。例句3应该是没有争议的说法,而例句4在意义上和例句3相同,虽然没有用范围副词,但是其中隐含了“全部”的意思。我们完全可以解释为“今年过节什么礼都不收,只收脑白金这个礼”。事实上大家也都是这么理解的。既然什么礼都不收,为什么还要收脑白金呢?只有一种解释:脑白金比其他礼好。这样就起到了强调“脑白金是送礼佳品,可以例外”的作用。而这种强调,只是在例句3的基础上前后顺序的颠倒,虽然强调的作用增强了,但对语言的修饰作用并不明显,将这样的句子划入语法而不是修辞的范畴,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更容易被人们接受。

二、“肯定否定”句式并不违背逻辑

在“肯定否定”句式中,常常会用一个表示范围的副词(或者隐含表示范围的意思),如“都”,意思是全部。根据不同的语境,这个“全部”所指的范围也是不同的。如:

1.报告老师,我们班的同学都来了。

2.报告老师,我们班的同学都来了,只有小刚没来。

3.全家都搞财贸工作。(选自《现代汉语词典》304页)

在例句1中“都”的范围是全班同学,在例句2中“都”的范围指除了小刚外其余的同学,在例句3中“都”的范围是全家所有工作的人。可见,不能一说“都”就一概把所有的内容全包括了。问题主要出在对“都”的理解上。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人们使用“都”字,往往未必是真正的全部。如学校的集会结束后,主持人说“3班的男生都留下来打扫会场”。实际上这个“都”指的是3班在会场的男生,因故未参加集会的并不包括在内,而同学们也不会因此产生疑义。所以说,如果只听第一句“我们班的同学都来了”我们可以认为这个“都”的范围包括全班。听了第二句“只有小刚没来”,听者的感觉就是对第一句的补充,这个“都”所指的范围就是除了小刚外的全班。除了小刚,其余的都来了,这个意思的表达应该是很清楚的,不存在逻辑问题。

三、语法规则是后来总结出来的,不是事先规定的

在语法规则中,要求说话不能前后自相矛盾。如“他是多少死难者中幸免的一个”就犯了自相矛盾的错误。既然把“他”列入“死难者”的范围,又怎么能够“幸免”呢?但是换一个情节,“死人”也是可以复活的,这就是没有人认为语义前后矛盾的“死而复生”。如电视连续剧《八路军》中有一个叫“铁锤”的战士就是在人们都以为他牺牲了时,又活生生地出现在人们面前。这并不矛盾,因为他的“死”是人们的误解,其实他并没有死。这在创作上是制造戏剧悬念的手法,后面一解释,就不存在矛盾了。因此是否矛盾要结合上下文综合分析,决不能断章取义。

著名的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有这样一个情节:赤壁之战前夕,周瑜病倒了,诸葛亮给他开了一剂药方,其中有两句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这两句话如今既是名言,又是成语,广为流传。让我们看看权威的《现代汉语词典》是如何解释的:“三国时周瑜计划火攻曹操,一切都准备好了,只差东风还没有刮起来,不能顺风放火(见《三国演义》第四十九回)。后比喻样样都准备好了,只差最后一个重要条件。”可以说,“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属于典型的“整体否定”句式,恐怕没人怀疑这句话的合理性吧?同志在《实践论》中指出:“理论的基础是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套用这句话我们可以说,语法理论的基础是语言实践,又转过来为语言实践服务。在实践中,语法理论是在总结了人们在语言实践中的规律后形成的一种规范。这种规范在一定的历史时期起着指导语言实践的作用,而随着语言实践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语法规范也会随之改变。在古代汉语中,有一条语法规则是“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如“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在现代汉语中就取消了这一规则,“吾谁欺”就要说成“吾欺谁”,这就是在语言发生变化后语法的发展和变化。语言具有继承性,因此很多古代汉语的语法规则现在依然在使用,如“十年春,齐师伐我”一句,其体现的语法规则与现代汉语完全一致。

同样,“肯定否定”句式从古到今人们都在正常使用,如:

l.为了分红,全村人都按时搬走了,只有李大爷舍不得自己祖传的家业,说什么也不搬。

2.一切都准备好了,只等逮捕证一到就可以行动。

3.我什么都不要,只要你。

对于这种句式可以作出以下解释:个别否定(肯定)是整体肯定(否定)的例外;整体肯定(否定)的“整体”本身就不包括个别否定(肯定)的那个“个别”。如例句1中的“全村人”并不包括“李大爷”,是除了李大爷之外的村里的其他人,李大爷是“全村人”的一个例外。例句2就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的翻版,例句3和“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属于同一类型。

通过对语言实践的总结,作为语法规则应该对“整体肯定(否定)个别否定(肯定)”这种句式予以承认。

年会致辞经典语句篇7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联系站长|免费会员|Vip会员|

六一儿童节主持词

[晚会致辞]庆六一“金星闪烁”文艺晚会开场词

[晚会致辞]“快乐童心,畅想六一”暨校园艺术节闭幕式主持词

[晚会致辞]庆六一少儿文艺汇演主持词

[晚会致辞]六一儿童节诗歌朗诵会主持词

[节日串词]婚育新风进万家暨庆“六一”儿童节文艺汇演主持稿

[晚会致辞]六一诗歌朗诵会主持词

[节日串词]庆祝六一国际儿童节少儿文艺汇演主持词

[节日串词]六一国际儿童节诗歌朗诵会主持词

[组织人事]庆祝“六一”国际儿童节文体展演主持词

[节日串词]庆祝六一国际儿童节少儿文艺汇演主持词

[节日串词]幼儿园庆六一文艺晚会主持词

[节日串词]六一儿童节诗歌朗诵会主持词

[节日串词]庆六一少儿文艺汇演主持词

[节日串词]庆“六一”文艺演出主持词

[节日串词]庆“六一”少儿文艺汇演主持词

[节日串词]庆“六一”文艺演出主持词

[节日串词]“六一”《放飞希望》联欢会主持词

[晚会致辞]庆“六一”文艺演出主持词

[晚会致辞]庆“六一”少儿文艺汇演主持词

六一儿童节节目

[节日串词]商场六一游戏

[节日串词]庆“六一”我献艺(三句半)

[节日串词]为六一儿童节创编的三句半

[晚会节目]六一晚会即景三句半

[晚会节目]庆“六一”我献艺(三句半)

[晚会节目]为六一儿童节创编的三句半

[节日串词]六一晚会即景三句半

六一儿童节串词

[晚会致辞]小学生庆“六一”活动串联词

[晚会致辞]六一文艺演出串词

[晚会致辞]学校庆“六一”师生文艺汇演节目串词

[节日串词]庆六一节目串词

[节日串词]艺术节闭幕式暨六一儿童节大队集会串词

[节日串词]小学生庆祝“六一”国际儿童节活动串联词

[节日串词]六一串词

[节日串词]六一国际儿童节贺词

[节日串词]六一节目经典台词

[节日串词]庆六一广场文化活动串连词

[节日串词]幼儿园六一演出主持人串词

[节日串词]六一节目串词

[节日串词]庆六一广场文化活动串连词

[节日串词]六一文艺演出串词

[节日串词]六一活动串词

[节日串词]艺术节闭幕式暨“六一”文艺汇演程序串词

[节日串词]庆六一儿童节目串词

[节日串词]小学六一文艺汇演主持串词

[节日串词]幼儿园六一演出主持人串词

[晚会致辞]新一小2003学年六一活动串词

[晚会致辞]六一活动串词

[晚会致辞]艺术节闭幕式暨“六一”文艺汇演程序串词

[晚会致辞]庆六一儿童节目串词

[晚会致辞]小学六一文艺汇演主持串词

[晚会致辞]幼儿园六一演出主持人串词

[节日串词]六一串词

[节日串词]六一国际儿童节贺词

六一儿童节致词

[八荣八耻]六一致词

[庆典致辞]在“六一”儿童节英语晚会上的致词

[节日串词]六一致词

[节日串词]六一致词

[庆典致辞]六一儿童节致辞

[组织人事]“六一”节的献词(二)

[组织人事]“六一”献词

[八荣八耻]六一节目经典台词

六一儿童节讲话稿

[群众团体]“六一”国际儿童节学生代表发言

[群众团体]庆祝“六一”国际儿童节文艺演出的领导讲话

[群众团体]在六一“牵手留守儿童,助其健康成长”活动上的讲话

[群众团体]名誉校长在庆祝“六一”国际儿童节上的讲话

[群众团体]六一国际儿童节少先队辅导员发言稿

[群众团体]校长在庆“六一”表彰活动会上的讲话

[群众团体]副县长庆祝“六一”国际儿童节讲话

[组织人事]关于庆祝今年“六一”国际儿童节的通知

[组织人事]六一儿童节祝辞

[组织人事]参加中学六一国际儿童节的发言稿

[节日串词]县财政局六一工作总结

[节日串词]公司幼儿园六一节贺信

[节日串词]在庆“六一”集体离队入团仪式上的讲话

[节日串词]六一节目串词

[节日串词]庆六一儿童节目串词

[节日串词]六一活动串词

[节日串词]参加中学六一国际儿童节的发言稿

[节日串词]庆祝六一儿童节活动方案

[节日串词]市妇联六一活动小结

[节日串词]县委书记在希望小学庆“六一”汇报演出时的讲话

[节日串词]庆祝“六一”节讲话稿

[节日串词]“六一”节学生代表讲话

[节日串词]庆“六一”暨表彰大会发言稿

[节日串词]在庆‘六一’双合格表彰大会暨亲子绘画展活动上的讲话

[节日串词]区委副书记在庆六一暨春蕾计划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节日串词]在“六一”儿童节大会上的讲话

[节日串词]在全县庆祝“六一”国际儿童节捐助特困女童仪式上的讲话

[八荣八耻]“六一”节学生代表讲话

[八荣八耻]庆“六一”暨表彰大会发言稿

[八荣八耻]区委副书记在庆六一暨春蕾计划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八荣八耻]在“六一”儿童节大会上的讲话

[企划方案]市妇儿工委六一义诊法律咨询活动方案

[请话要领]在某学校校庆祝“六一”儿童节上的讲话

[请话要领]六一节“十佳儿童”代表发言

[晚会致辞]在耒阳市民办幼儿园庆六一文艺汇演上的致辞

[庆典致辞]在“六一”文艺会演暨捐资助学大会的讲话

[庆典致辞]中学六一国际儿童节的发言稿

[庆典致辞]校庆祝六一儿童节活动方案

年会致辞经典语句篇8

>>翻译擂台(113)翻译擂台113卡路里翻译擂台(92)翻译擂台(95)翻译擂台(96)翻译擂台(98)翻译擂台(97)翻译擂台(109)翻译擂台(106)翻译擂台(105)评点翻译擂台(104)翻译擂台(102)翻译擂台(101)翻译擂台(103)翻译擂台(100)翻译擂台(99)翻译擂台(117)翻译擂台(115)翻译擂台(112)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l;或者用稿纸誊写工整,寄往北京市海淀区海淀东三街2号新东方南楼19层《新东方英语》编辑部“翻译擂台”收,邮编为100080,截止日期为10月10日(以邮戳为准)。我们将隔期刊登有关译文的详细评点,并评出若干名最佳译手(奖品:《一瞥一惊鸿——一生必看的58部电影(上)》)和潜力译手(奖品:《牛校究竟牛在哪儿?——我们的留学故事》)。快来一试身手吧!

英语中有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叫做oxymoron,汉语通常译作“矛盾修饰法”。根据冯翠华教授在《英语修辞大全》中的定义,其形式是把“两个相互对照、互有矛盾或不相容的表达放在一起”(theconjoiningoftwocontrasting,contradictoryorincongruousterms),形成一个精炼的自相矛盾的说法(acompressedparadox),如cruelkindness、awisefool等。有学者因此认为,这是一个短语层面的修辞格,即修辞格本身在句子中形成一个短语。但近年来有学者认为,这一修辞格也可以不局限于一个短语之内。句子中不相连的单词或短语只要相互对照、意思相反或互不相容,也可以形成矛盾修饰法,如在“Heisbusyovernothing”这句话中,busy和nothing也可视为矛盾修饰法。这一修辞格所表达的意思看似不符合常理,却又在情理之中,往往还富有哲理,表达出说话人复杂、深沉的情感,具有出奇制胜的艺术感染力。汉语中也经常使用类似的表达手段,如“睁眼瞎”“为了忘却的纪念”等。

鉴于这一修辞格独特的艺术效果,翻译时应尽量在译文中加以保留。实在难以保留的,不妨在译文中另行创造一个。不过,由于矛盾修饰法在英语和汉语中有较多的共同点,因此与其他修辞格相比,这一修辞格在翻译时较少受到表达习惯的制约,多数情况下保留下来都没有太大问题。相对而言,译者在翻译方法上无需费太多脑筋,采用直译的方法即可。译者面对这一修辞格时的主要困难在于正确理解原文,特别是辨别出原文中的矛盾修饰法,然后用合适的译文表达出来。

2013年8月号翻译擂台英译中点评

英译中题目

abusinessthatmakesnothingbutmoneyisapoorbusiness.

翻译要点

英文原文中的makemoney和poor构成了矛盾修饰法:既然赚钱,应该富有(rich)才对,怎么会poor呢?原句显然想通过这一修辞格表达超出字面的深层意思:一个公司如果只挣到了钱,却没有取得社会效益或良好的民众口碑,就算不得是好公司。许多参赛者没有看出这一点,辨识不出矛盾修饰法,导致译文出了问题。在本期参赛译文中,与矛盾修饰法相关的翻译问题主要有如下四类。

问题一参赛者错误理解原文,把makemoney和poor都理解错了。

例1:只追求金钱的生意是可悲的。

例2:只追逐利益的企业不是好企业。

评析:英语中makemoney是个常见的词组,就是“赚钱”的意思。poor的意思很多,陆谷孙主编的《英汉大词典》列出了12种意思,《新牛津英语词典》也列出了三种常见的意思,但两本词典都把“贫穷”列为第一义项。上面的两个译文都舍近求远,舍弃最常用的意思,反而理解错了。第一个译文把makemoney译为“追求金钱”,把poor理解为“可悲的”。这样的译文不能构成矛盾修饰法,因为“追求金钱”与“可悲”并不矛盾。根据主流的价值判断,过度追求金钱是一种扭曲的价值取向,确实可以算是可悲的。况且“追求金钱”的译文意思也不准确,追求金钱只是一种态度或行为,最终并不一定挣到钱。第二个译文对money作了引申,译为“利益”,把makemoney译为“追逐利益”,意思同样不准确,因为“利益”的范围要宽泛得多,“追逐利益”也不等于“挣钱”。该译文对poor采取正话反说的译法,译为“不……好……”。“追逐利益”和“不……好……”看似有些矛盾,但二者之间的矛盾并不突出,比原文中的makemoney与poor之间的矛盾弱化了很多。译文如果要新造矛盾修饰法,其效果应该与原文相当,而且应该在原文矛盾修饰法无法保留时才新造。“追逐利益”和“不……好……”的译法显然达不到这两个条件。

问题二参赛者错误地使用正话反说的翻译技巧,译文体现不出矛盾修饰法。这主要体现在对poor一词的翻译上。上面译文中的“不……好……”也属于这种情况。

例1:只顾赚钱,并非经营之良策。

例2:除了赚钱其他什么事也做不成的企业是不良企业。

评析:两个译文分别把poor译成了“并非……良……”和“不良”,这种译法和“不……好……”很相似,都用了正话反说的翻译技巧。所谓正话反说,是指为了照顾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把原文的肯定结构翻译为目标语的否定结构。比如英语中imeanit这句话是肯定结构,但翻译为汉语时,常常翻译为“我不是开玩笑的”,句子变成了否定结构。这种翻译方法如果使用得当,可提高译文的流畅度;但如果使用不当,也容易弄巧成拙,译文反而会出问题。上面两个译文破坏了矛盾修饰法中两个成分之间的矛盾,把该修辞格所隐含的意思明确地说了出来,矛盾修饰法因此荡然无存,原句那种生动而富有哲理的效果也消失了。

问题三参赛者无故增译,歪曲了原文的意思,淡化了矛盾修饰法。这一问题主要反映在对makemoney的翻译上。

例: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不是一个好企业。

评析:原文中makemoney指的是“赚钱”这种行为或结果,因为只有赚钱了,才能与poor形成逻辑上的矛盾。译文无故增添了“以……为目的”,这样原文中的矛盾就被冲淡了,因为“以盈利为目的”毕竟不等于真的盈利,不一定真的挣到了钱。

问题四参赛者选词不当,扭曲原文意思,没体现出矛盾修饰法。

例:只是为了赚钱的企业是贫乏的。

评析:译文把poor译成了“贫乏”。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贫乏”也有“贫穷”的意思,但这种用法并不常见,一般是放在所修饰的名词之后来用,《现代汉语词典》对这个义项给出的例子是“家境贫乏”。实际上,“贫乏”一词在多数情况下还是“缺少,不丰富”的意思,用在句子中时,前面需要说出缺少的内容,比如“知识贫乏”“思想贫乏”等,但该词表示物质上贫乏的用法并不常见。在这个译文里,“贫乏”很难让人理解为“贫穷”,与“赚钱”之间的矛盾因此也不够明显。

除了在翻译矛盾修饰法时出现的问题之外,参赛译文还存在如下几类问题。

问题一参赛者对business一词理解错误。

例1:除了赚钱之外就一无所获的商业是一种糟糕的商业。

例2:只追求盈利而不关注其它的事业是浅薄的事业。

评析:Business是一个常用的多义词,《英汉大词典》给出的义项有五个,《新牛津英语词典》给出的义项有六个,有些义项下面还有多个解释。值得注意的是,《英汉大词典》中的第一个义项是“交易,生意,商业,营业(额)”,这也是多数中国英语学习者接触这个词时了解到的意思。《新牛津英语词典》却有所不同,给出的第一个义项是“职业”(aperson’sregularoccupation,profession,ortrade)。绝大多数参赛译文都和上面的第一个译文一样,将其翻译成“商业”“生意”或“买卖”。这种译法不仅不符合逻辑,在语法上也说不通。表示“商业”的意思时,business是集体名词,不可数,但原文中该词前却有不定冠词a。第二个译文中“事业”的译法没有依据,business有“事务,事”这一义项,但英文的解释是adifficultmatter,并没有“事业”的含义。其实,business作可数名词用的时候,多数都表示“企业,公司”的意思,这个意思放在本句才讲得通。

问题二参赛者改动原文意思,导致译文意思和原文出入较大。

例1:利益至上,并非至善。

例2:纯粹只为发财,别无他求的生意,算不上一桩好买卖。

评析:第一个译文把money引申为“利益”,把makesnothingbutmoney译为“利益至上”,这与原文的意思有较大出入。如上所述,“利益”和“钱”不是一回事,“至上”表示的是一种态度,也不符合make的意思。译文把后半句译为“并非至善”,与原文意思差别也很大,其中business一词被省略了,“至”则是无故增译的成分。这样的译文很简洁,读起来很上口,但意思却与原文偏离很远,不可取。第二个译文把makemoney译为“发财”,也不符合原文意思,“赚钱”未必就是“发财”。“别无他求”中的“求”也表示一种态度,是原文中所没有的,算是无故增译。

问题三参赛者用词不当,导致译文不符合原文的意思。

例:只赚钱,不获利,再好生意也无益。

评析:译文中的“赚钱”和“不获利”在意思上有矛盾,可以说是一个矛盾修饰法的修辞格,但这个修辞格却不符合原句的意思。原文中makesnothingbutmoney的意思是只赚钱,没有作出其他贡献,而“不获利”表示的却是企业自身没有获得利润或是利益,表达的意思与原句完全相反。

问题四参赛者过度追求文雅,译文风格与原文不相符,意思也走样。

例:其为商乎,唯利是图者,前景黯然也。

评析:译文用文言写成,读来挺有味道,但存在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译文意思不准确:“图”表示目的,属于无故增译;“前景黯淡”和poor的意思相去甚远。第二个问题是文言本身不够规范:“乎”通常用作疑问词,放在句末;“……者,……也”作为文言中常见的陈述结构,通常用于表示对某事物的判断,用来表达“前景黯淡”并不合适;“前景”是现代汉语中的词,放在文言句中非常别扭。尽管文言文有许多优点,例如比现代汉语更加简约,文采更浓,翻译史上也有王佐良先生的《论读书》等文言翻译名篇,但我们并不提倡在英译中时使用文言,原因有两点:一是文言文作为一个封闭的系统,并不完全适合表达现代生活的复杂内容,翻译英语原文的内容时经常会难以达意;二是当代译者中能够熟练使用文言的人太少,能够熟练使用文言的青年学生就更少了。当然,从上面的译文来看,这位参赛者的文言基础很好,建议继续加强文言文的学习与修养,将来或许可以在国学典籍的英译方面有所作为。

获奖译文:只会赚钱的公司是最贫穷的公司。(周健)

评析:“赚钱”和“贫穷”都译出来了,保留了原文的矛盾修饰法。把business译为“公司”,也是对的。但“会”和“最”是原文中所没有的,属于无故增译,不可取。把无故增译的部分删掉,就有了下面的参考译文。

参考译文:只赚钱的公司是穷公司。(韩子满)

2013年8月号翻译擂台中译英点评

中译英题目

梁庄,我心中永远甜蜜的痛。

翻译要点

中译英原文中“甜蜜的痛”是比较容易辨识的矛盾修饰法,但要用合适的英语表达出来却不容易。与英译中相比,中译英的参赛译文在矛盾修辞格翻译方面的问题要少一些,主要有下面两类。

问题一参赛者过度解释,导致译文错误,矛盾修辞格也没有了。

例1:Liangzhuangtown,aplacefullofsweetmemoriesandlamentableconditions.

例2:Liangzhuang,mydesperately-missedhometown,isthethornofmysweetrose.

评析:中文原句是一个新闻标题。这则新闻报道的是一本社会学著作,该著作的作者考察了河南一个村落的变迁,对于村落在城市化大潮中逐渐没落深感遗憾和痛心,但因为这个村落也是作者的故乡,所以她对这个村落又充满了甜蜜的回忆。因此,“甜蜜的痛”指的是“在甜蜜的回忆中深感痛心”的意思。第一个译文过度解释,把“甜蜜”解释为sweetmemories没有错,但把“痛”解释为lamentableconditions就不对了。村庄的没落主要不是因为条件差,而是随着城市化的发展,村庄“空心化”,有被遗弃的可能。第二个译文用熟语thornoftherose来译,看得出译者的英语基本功不错,但译文意思不对。这个短语的意思是“玫瑰上的刺”,指美中不足或是为取得成绩必须付出的代价,这显然与原文不符。

问题二参赛者用词不当,改变了原文中矛盾修饰法的意思。

例:Liangzhuang,ismypermanentsweetbitterness.

评析:译文用bitterness来译“痛”。这个词虽然有“惨痛,悲痛”的意思,但主要意思还是“愤恨,埋怨”,这与原文的“痛心”意思不相符。

除此之外,参赛译文还存在以下两类比较典型的问题。

问题一参赛者译文的句子结构有问题,不符合语法要求。

例1:Liangzhuang,asweetpainstaysinmyheartforever.

例2:itwillalwaysbesweetpaininmyheart—Liangzhuang.

评析:第一个译文在句子中间用了逗号,破坏了句子的结构。在英语句子中,如果在一个名词后加逗号,且后面也是名词,一般表示后面的名词是前面名词的同位语,用来解释前面的名词。此时后面的名词后也要加一个逗号,成为插入语。比如“Beijing,capitalofChina,isabeautifulcity”,China后面必须有逗号。第一个译文中的asweetpain可以作为同位语,但是pain后面没有逗号,这样句子结构就有问题了。第二个译文用it作形式主语,用破折号引出逻辑主语,这种结构不符合英语语法。it作形式主语时,逻辑主语可以是名词性从句,也可以是不定式或动名词,但不可以是名词。

问题二参赛者冠词使用不规范。

例1:LiangZhuangiseternallysweetpaininmyheart.

例2:Liangzhuang,theeverlastingsweetpaininmyheart.

评析:第一个译文没有用任何冠词来修饰单数形式的名词pain,但这个词在表示“伤痛”时是可数名词,英语的可数名词要么用复数形式,要么前面加冠词,这里的用法显然不对。第二个译文用定冠词the来修饰pain,但the表示特指,用来修饰读者已经知道的对象。这里的原文是新闻标题,读者不可能仅凭标题就知道是什么样的pain,所以the用得也不对,把the改为an就可以了。

获奖译文:Liangzhuang:aeverlastingSweetpaininmyHeart(王颖)

年会致辞经典语句篇9

关键词:创意毕业致辞;网络流行语;词汇;句子;修辞

致辞古已有之,历史上有名的校长致辞是唐代韩愈的“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用以告诫学生做人要勤奋、做事需深思。到了民国时期,校长致辞主要起关注国家命运、看重教育的功能;发展到上世纪80年代,校长致辞呈现结构模式单一的特色,而随着李培根的“记忆”在网络上走红,创意毕业致辞成为大学毕业季的新看点,网络流行语进入毕业致辞,风趣自黑的风格、修辞手段的综合运用等能够引起毕业生思想和情感共鸣的语言值得我们探究。

一、词汇特点:使用网络流行语

网络流行语简言之,是在网络上流行的语言,是网民们约定俗成的表达方式。它的特征之一是年轻化。毕业致辞的受众主体是年轻的大学生,在致辞中使用网络语言,会拉近说者与听者的距离。我们发现网络流行语在毕业致辞中出现了如下的形式:

直接使用:“HoLD住”、“给力”、“俯卧撑”、“躲猫猫”、“打酱油”、“妈妈喊你回家吃饭”、“伤不起”、“熊样”、“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等。这些词语直接用自当年的网络用语。

形式变化:“姐的狂放,哥的犀利”、“姐的娱乐,还是哥的寂寞”,是网络流行语“犀利哥”、“不是……,是寂寞”的变体;“浮云”源自“神马都是浮云”;“你们的爸妈再也不用担心你们的学习了”是广告语“妈妈再也不用担心我的学习了”的变式。

体的借用:清华校长陈吉宁的舌尖体“几年来,我和老师们看着你们跟随奥运的脚步来到清华,看着最近传到网上的各种卖萌照。我听过你们百年清华志愿者热情的讲解、马约翰杯赛场上卖力的呐喊。我记得你们赶去听人文讲座。你们在这里洒下了汗水和泪水,留下了友情和爱情。”高艳东的甄缳体“朕私下想,诸位书生必是极好的。众爱卿均是高帅富,众爱妃均是白富美。”还出现了凡客体“你们爱真理,也爱生活;爱机械制图,也爱引体向上……””等。

利用网络热门事实:“只做不说,明知没地位,坚信有机会”的小三精神;“胡歌和霍建华组的Cp靠不住”是直观的网络事实;“祝男同学的丈母娘都会游泳”是对“女友和妈妈掉入水里先救谁”这一由来已久却经久不衰的话题的调侃。

瑞士语言学家JefVerschueren认为语言使用是语言发挥功能的过程,是语言使用者根据交际语境的需要不断选择语言手段,以达到交际意图的过程[1]。毕业致辞中使用网络流行语,显得接地气并且潮味十足,能够很好地顺应年轻学子们推陈出新的心理,从而达到说者与受众之间的情感共鸣。

二、句子特色

创意毕业致辞的句子考察我们主要通过两方面进行,一是考察句子的语气类别即句类,二是考察句子的内部结构即句型。

句类方面,我们发现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和感叹句都有涉及:

陈述句:1.升职加薪、上总经理、出任Ceo、迎娶“白富美”、嫁给“高富帅”。这或许是“成功人士”的一种表象,但这并不是人生的真谛。只有精神上的富有,快乐中的幸福,才显得更重要。

疑问句:2.未来有一天,或许当年的记忆会让你们问自己,曾经是姐的娱乐,还是哥的寂寞?

感叹句:3.什么是母校,就是那个左看右看不顺眼,但还要回来看的地方!

祈使句:4.同学们,请永远记往:我们的背景是北大!

考察结果显示,在句类的选择上,陈述句是最主要的表现方式,这与陈述句使用频率最高、适用范围最广的结论一致,陈述句以向受话人传递信息为目的,毕业致辞是大学生们在校园内最后一次聆听师长教诲的机会,传递的是师长们的经验,表达师长们对学子的期许,使用陈述句符合毕业庆典这一较为正式的场合。在考察中发现,祈使句是出现比例占据第二位的句类,使用的都是语气委婉、语调舒缓的形式,往往用“同学们/亲爱的同学们”引起听众注意,再提出希望,显得语重心长。疑问句和感叹句在致辞的内容中出现不多,找到的例句中,疑问句多为设问句或排比句,用自问自答、排比的形式引起回忆或引发共鸣,感叹句则是用在时光流逝、表达祝福这两个情况上。

句型是从内部结构对句子进行分类,在毕业致辞的句子使用上呈现的是单复句交替出现:(以2010年6月李培根《记忆》为例)

5.首先,为你们完成学业并即将踏上新的征途送上最美好的祝愿。

6.请相信我,日后你们或许会改变今天的某些记忆。

7.汶川的颤抖,没能抖落中国人民的坚强与刚毅;玉树的摇动,没能撼动汉藏人民的齐心与合力。

8.西南的干旱或许使你们一样感受渴与饥,留给你们记忆的,不仅是大地的喘息,更是自然需要和谐、发展需要科学的道理。

9.尽管你们不喜欢“被”,根叔还是想强加给你们一个“被”:你们的未来“被”华中科技大学记忆!

例5、例6都是单句,前一个为动词谓语句,后一句是动词性非主谓句;例7、8、9是三个复句,分句间的关系分别是并列、递进和转折。通过对李培根《记忆》一文进行考察,我们发现它全文共73个句子,单句19处,其余的都为复句。复句包括并列、递进、转折和条件等多种类型。其他的创意毕业致辞,情况与《记忆》类似,总体是复句多于单句,复句类型较为多样。

三、修辞风格

句式选择上,长短句综合使用,长句的修辞效果是丰富细腻;短句的修辞效果是活泼自然,简洁明快[2]。

10.北大的学生总是充满激情的。我们这所大学,也是中国“理想主义者的精神家园”。我始终都相信,理想主义者在推动国家社会的进步方面,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

11.我希望同学们为人低调、老实,以诚待人,不要虚情假意;要保持朴实作风,不事张扬,为国家为社会为老百姓做实事,不沾染浮华的习气;要继续学习,崇尚科学,认真读书,勤于实践,大胆探索,真正做到专业基础好,学问有功力,工作有方法,行为得拥护。

例10是三个短句组成的句群,前两个句子是比较简单的动词谓语句,第三个句子是主谓结构做宾语。例11是一个长单句,全句结构为动词谓语句,而宾语结构较为复杂,三个“要……,不要……”的动宾结构组成。

同时,我们发现毕业致辞的句子使用中,结构相同或者近似的整句较多,结构不整齐、灵活性较强的散句相对较少。

12.对同学们提出三点希望:一、博学而笃志,把知识能力的提高和思想品德的修养紧密结合起来;二、切问而近思,把创新实践和忧患意识紧密结合起来;三、宁静而致远,把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紧密结合起来

13.记着,要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混,中国最需要普法的地方是中南海。我希望,你们去中南海里面去做个大混混。

例12将希望的具体要求从三个方面加以陈述,句式整齐,以过来人的经验把毕业生应该具备的品德、思想和素质关联起来。例13则是两个不同的分句,一个是非主谓句,一个是主谓句,两种句式结合使用。

在修辞的运用上,我们发现出现了排比句的出现频率很高,从2010至2016年创意毕业致辞都使用了排比这一手段。如:

14.你是否清晰地意识到自己的意志和这个国家、这个社会、这个时代紧密相连?你是否清晰地意识到自己是怎样度过了人生中最热情、最灿烂、最美好的时光?你是否清晰地意识到当你踏出校门的时候,要告别的不仅仅是学校和老师,更重要的是告别自己,告别从前的自己?

例14用三以“是否”开头的问句构成排比,可以增强语言的气势,表达了对毕业学子的激励之情。在毕业致辞中,排比修辞的使用最为常见,这是因为排比句能够突出主题,周密地说明复杂事实,并且引人深思。

修辞格中也出现了比喻句,如:“清华北大是软卧,一本是硬卧,二本三本是硬座。”“喻园的梧桐,年年飞絮成‘雨’”,都是暗喻句,考察中发现比喻修辞的使用情况较少。

四、创意毕业致辞的语言学思考

有人认为,创意毕业致辞“除却加入网络流行语使整个致辞显得很‘潮’、很贴近学生生活以外,并没有更深的思想挖掘,也无对自己职责的探讨。”[3]我们在语料考察中也发现有用语不得体的情况,如引入淘宝体“亲,记得给好评哦”、双关语使用不庄重――“校长看到我们的院徽设计,会很生气的问:我的鸟呢?”。但整体而言,创意毕业致辞是对传统致辞形式的创新,在拉近与听众的心理距离,产生共鸣的方面,网络流行语的使用有比较大的影响力,同时,句子和修辞的使用基本遵循庄重严肃的原则,能够给毕业生留下深刻印象。

参考文献:

[1]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增订五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年会致辞经典语句篇10

关键词:修辞仿句言语活动语言表达能力语文综合素养

修辞是指依据题旨情境,运用特定的语言表现方式以收到尽可能好的表达效果的一种言语活动。常用的修辞格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设问、反问、引用等。对于修辞部分的考查,以往大都是判断式的考查,近年来单独考查的不多,多是与仿句结合在一起考,有时也放在句子的简明、连贯、得体中考或是在阅读分析中考。

仿句是各地中考试题中的热门考点。《语文课程标准》对此有明确的要求:7~9年级学生能“根据语言情境的需要进行仿写、扩写、续写等,做到语言准确、连贯、流畅”。仿句以此为依据,要求考生根据命题者提供的特定语境或指定的例句进行仿写。它往往涉及语法结构、表达方式、语意连贯、修辞运用、风格谐调、想象联想等许多方面,也间接地考查考生的知识范围及文化修养,体现出理解、表达、运用等多层级的能力要求。它是考查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题型,也是甄别考生语文综合素养高低的题型之一,更是拉开分数差距的中难度考题。

仿句题型主要有:

1.命题式仿写。比如:仿照原文的例句另写句子(包括补写、续写、改写);根据所提供的文段另写句子,使文段语意连贯,语气顺畅,语境和谐。

2.开放式仿写。比如:仿照例句,选择某一事物,创设情境,另写句子,表达思想感情或托物寓意或阐发哲理。

基本要求为:句子仿写是一种综合能力的考查。它不仅考查学生对修辞方法、语法知识的积累与运用,还考查学生对表达方式的理解与运用。因此,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掌握必要的语法修辞知识,其次要具备丰富的联想想象能力。具备了相关的知识积累,如果不能展开联想、想象的翅膀,则我们依然会面对“仿写”而兴叹。再次是过硬的语言表达能力,要求考生仿照规格练字造句,既合语法又工修辞。

仿写句子的基本原则是形神兼备。所谓“形似”重在“模仿”,涉及句式特点、表达方式、修辞运用、句子结构、表现手法等诸多因素。在此基础上,绝不能“貌合神离”。对于紧扣话题、语句的连贯、语境的协调、内容逻辑、想象的丰富合理、大胆的创新等方面也必须充分注意。因此,“形神兼备”必须体现出仿句在文字表达与语意语境上的和谐统一。

下面,我们对2008年徐州市中考试题进行具体解析。

古往今来,那些优秀的、内心过着严肃生活的人,他们的外表往往是本真的、朴素的:真正的清贵之气不是一件精于裁剪的皮装,不是位高权重的地位,?摇?摇?摇?摇,而是一颗对自己、对他人都无比真诚的心。

请联系上下文,结合语境,补写出第二节中的一句话。

1.话题。话题在此指仿写句子的中心,它一般有两种表现形式:显性话题式,指题目中规定了陈述对象,在仿写时必须以给定的陈述对象为主语;隐性话题式,指给定文段所隐含的中心主旨,仿写时根据上下语境,弄懂文意,把握主旨,并在此基础上发挥联想和想象,精心选材。无论是哪种方式的话题,仿句在话题上都要与例句一致,做到材料紧扣观点,事例典型合理。本题的话题是“真正的清贵之气”。

2.句式。仿句要严格按要求去写,因此,我们必须弄清例句的结构特点、句型、语气,是常式句还是变式句,是陈述句、疑问句还是祈使句、感叹句,同时还要弄清句子内部的语意关系,是转折、递近、并列,还是因果、假设、总分等,仿写时须严格按例句的句式特点造句,做到句式统一。从上例来看,例句的句式为否定句,且由两个分句构成,所仿之句必须是一个否定句与前两分句构成排比。

3.修辞。仿写句子的考查一般与对运用修辞的考查联系在一起,因此,仿写时要仔细分析例句所运用的修辞格,或比喻或排比,或对偶或比拟等。上例的分句虽然没有使用修辞方法,但是所仿之句与前两分句必须构成排比句。

4.结构。仿句的句子成分组合方式、修饰限制的构成方式均应与例句相同。从例句来看,前两分句的成分组合方式为“主+不是+宾”,宾语为偏正短语,因此,仿句的结构应与例句相一致。

5.衔接。所造仿句在语境上、语意上、用词搭配上均应做到与例句连贯自然,相互照应,衔接一体。例句所述“清贵之气”不是“……的……”,仿句必须仿照此语境和语意,按照前两个分句的格式进行仿写才能做到衔接自然。

6.表达。仿句应做到语言通顺、用词得当、简洁明确、符合文义。

7.手法。在表现手法上,仿句应运用与例句相同的方法,如象征、比较、抑扬等。语段是一个并列复句,用了先抑后扬的手法。前面的“不是”是抑,后面的“而是一颗对自己、对他人都无比真诚的心”。是扬,这也是要注意的。

8.逻辑。仿句在内容上应做到合乎事理、合乎逻辑。真正的“清贵之气”不是高贵的服饰、显耀的地位、重要的身份等一些外在的东西,而是人的真诚的内心。因此,仿句时一定要把握住实质,要符合逻辑。

9.情感。在情感的表露或抒发方面,仿句应与例句的方式相吻合。例句采用了赞美的口吻,仿句也要用赞美的语气。如果例句的情感表达很含蓄,仿句就不能太直白;如果例句中包含了讽刺的情调,那么仿句应该来点讽刺;而例句若是平实的叙述,仿句也就要采用平实的陈述方式……本题的情感色彩是显而易见的。对于一些外在的条件,作者是持否定态度的,而对“真正的清贵之气”即“一颗对自己、对他人都无比真诚的心”是肯定和赞美的。

10.色彩。仿句还应注意在语体色彩和感彩上与例句保持一致。如例句中的“精于剪裁”、“位高权重”均是书面语言,仿句也应该配以书面语,而不要使用口语。

另外,仿句还应注意全句、各分句及各结构成分的字数,均尽量应与例句字数相当。同时,书写方面,还应做到认真工整,无错别字。

遵循上述几个注意点,可仿例造句如下:不是异常显赫的家世,不是特殊尊贵的身份,或是不是目空一切的傲慢,等等。

在这里特别要提及一下对联的仿写。其实在2006年徐州市中考试题中,就出了这样一道类似考查对偶修辞知识的仿写题。

徐州电视台拟推出一档反映徐州历史文化传统的新栏目“话说徐州”,分若干期播出。请利用下面提供的古人咏徐州诗句中的景点或人物,仿照示例,拟定第三期节目的标题。(3分)

当年放鹤人何处?胜地尚传项王名。苏堤南北一行柳,黄河襟带古今情。

万顷碧波荡楚韵,九里烟云接汉营。回首云龙霜色动,戏马台前尽秋声。

第一期:放鹤亭内,领略苏轼(东坡)豪放情怀。

第二期:九里山巅,追忆历代兵家争雄。

第三期:?摇?摇?摇?摇

这道题极具地方特色和文化气息。既考查学生筛选信息、概括表达的能力,又考查学生运用对偶知识进行仿写的能力。本题的答案应在诗歌的第七、八句中找。要认真分析前两起标题的特点,我们可以看出,前一部分为地名加方位词,后面是动词统领的人、物、事等;而且第三期的标题和前两期中的一个要形成对子。这就必须用好对偶的修辞知识,使之与上期的成为对联。

对联仿写的基本要求:

对联上下两联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上下联要意思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应结构对称,词性相当。

[解题步骤]

1.认真审题。首先要审清题型,明确答题方向;其次要认真研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领会所给语言材料蕴含的思想内容;再次是仔细分析例句特点,分析其内在的逻辑关系、句子的结构特点,所用的修辞手法等。

2.仔细揣摩。整体感知文段的内容,把握上下文意及语境的基础上展开联想和想象,仔细梳理大脑中储备的相关信息,确定仿写内容。

3.初步仿写。检查仿写的句子是否合乎要求,切忌依样画葫芦。确定“形神兼备”之后再做定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