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税服务精细化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8 23:48:23

纳税服务精细化篇1

一、推行税收精细化管理的现实意义

目前,随着税收征管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的税收征管形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基本形成了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纳税人自觉申报纳税、集中征收、重点稽查的征管格局,征管的效率和质量有了很大提高。但是,从当前的税收征管模式运行的状况看,还存在着“疏于管理,淡化责任”、内部管理机制不健全、税收征管科技含量过低以及漏征漏管和偷逃税行为不能有效控制等问题。所以,积极推行税收精细化管理,对于促进各项税收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推行税收精细化管理是坚持依法治税的需要。依法治税是税收工作的灵魂,推行税收精细化管理,建立税收全员岗责体系,完善内部监督制约机制是依法治税在税务机关内部管理上的具体要求。很多执法不当的事例说明,我们在执法中还存在着程序不当、职责不清、运作不畅、监督不力、处罚不到位的问题,加上个别干部执法素质不高等因素,以致出现了执法随意、以权代法、以情代法等现象。而推行精细化管理以后,可以科学地分解征收、管理、稽查的权力,规范执法运作程序,加强权力的监督制约,减少执法随意性,有利于提高税务队伍的专业化执法水平,提高行政执法效率,从而推进依法治税进程。

(二)推行税收精细化管理是提高征管质量和效率的需要。随着税收形势的不断发展变化,新的税收形势对税收征管效率和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积极推行税收精细化管理,建立健全全员岗责体系,将税收管理工作及其责任精确细化到每个部门、每个岗位、每个环节,坚持实行“事到岗,岗到人,事事有人管,人人都管事”的原则,实施全方位管理,注重环节,目标明确,重点突出,系统控制,奖惩到位。这种机制使税收征管的整个过程中相互联系的各个环节和岗位的工作任务及目标形成了一个整体,它直接反映了税收管理的最终结果,有力地促进了税收征管系统的统一、规范、协调和高效,从而达到以考核促进征管质量,提高征管效率的目的。

(三)推行税收精细化管理是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的需要。推行税收精细化管理,强化地税系统人力资源管理,是实现地税系统人力资源由传统管理向现代化管理转变的有效途径,它有利于提高地税机关的整体效能,有利于最大限度地提高地税工作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和使用价值,有利于降低地税工作人员的使用成本,对提高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推行税收精细化管理的目标、原则及要求

税收精细化管理是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以过程控制为手段,以提高征管质量、效率和执法水平为目标,融岗责体系、操作规程、业务考核、责任追究为一体,实现管理、控制和预防三者有机结合的管理体系,是以科学化、规范化和信息化为基础的高效管理。

(一)推行税收精细化管理的主要目标。

通过精细化管理,建立制约机制、完善管理制度,极大促进税收管理工作岗位职能的有效发挥,最大限度地发挥地税工作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实现税收征管效率的最大化,使各项税收政策和管理及时准确落实到位,从而加强对税收管理权的制衡,有效推进依法治税,降低税收成本,全面提高税收管理质量和水平。

一是实现征管质量最优化。税收征管是税收工作的核心,而精细化管理就是将税收征管的质量不断提升的一个重要手段。精细化管理,就是要以税源管理为核心,在税务登记、纳税申报、发票管理、纳税评估等环节加强管理,切实掌握纳税人的生产经营情况、资金运转情况、税款缴纳情况等等,通过精细化的管理,实行过程控制,环环约束,真正提高税收征管的质量。

二是实现执法水平全面提升。税收执法水平如何,主要在于执法管理。执法工作是一个非常注重证据,非常需要仔细核实事实对照法规的过程。如果执法工作能做到细致入微,保证每个环节的合法性、合理性,那么,执法就可最大限度地避免出现差错,也就可以提高执法能力,促进税收执法水平的不断提高。

三是实现征收效率最大化。税收精细化管理,最终还是要落实到税款的征收上来,提高征收的效率。实行税收精细化管理,就是要通过管理及执法水平的提高,规范纳税人的纳税行为,规范征税的程序,提高税源管理的有效性,切实堵塞漏洞,使纳税人依法及时足额申报税款,并按时足额缴纳税款,最大限度的提高税款入库率。

(二)推行税收精细化管理的原则。

税收精细化管理必须以科学化管理为前提,从税收工作实际出发,积极探索和掌握征管工作规律,善于运用现代管理方法和信息化手段,提高管理的实效性。因此,税收精细化管理必须坚持以下原则:

一是循序渐进原则。税收精细化管理本身也是一个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过程,是一个不断丰富、发展和提高的过程,超越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精细化管理必然会背离客观实际,必然会给税收事业发展带来负面影响。因此,税收精细化管理必须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与社会法制环境和国民素质相适应,与实际的征管水平相适应,这是一个逐步改善、逐步提高的过程,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既是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也是税收精细化管里缺乏实践的必然结果:

二是因地制宜原则。税收精细化管理要在国家税收法制和政策指导下依法实施管理,这就要求税收精细化管理必须符合税法和国家宏观调控的总体目标,也必须符合本地的税收征管实际,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税收征收管理的差异决定了税收精细化管理不能采取统一的模式和方法,税收精细化管理必须与税收征收管理的实际相结合,必须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税收法制环境、税务人员素质相适应,因地制宜地推进税收精细化管理进程,才能更好地促进征管质量和依法治税水平的不断提高。

三是程序化原则。税收精细化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税收精细化管理要在税收征管总体模式下细化各项工作环节,探索每个环节之间运转的质量和效率,探索各个岗位之间的有机衔接,从税收工作流程的启动、分配、实施、监控和评价等细节,把各个环节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管理链条,以此来促进征管机制的有效运行,实现税收征收管理流程的顺畅和各个细节工作紧紧相扣、相互衔接,完成整个流程。

四是质量和效率原则。质量和效率最大化是税收精细化管理的最高目标,质量和效率是衡量税收精细化管理的好坏的重要标准,在推行税收精细化管理过程中,只有做到质量和效率的统一,才能达到地税工作高效运转,整体推进。

(三)推行税收精细化管理,建立完善科学的税收管理体系,应在实际工作中把握好以下几点要求

一是要有基础性。优良的税收环境和必要的配套设施建设是建立精细化管理体系的基础。当前,摆在我们面前最主要的工作是推进征管、机构和人事三项改革,尽快实现机构设置合理、岗位安排科学、基础设施齐全及技术先进的目标,使各项工作形成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管理模式。

二是要有针对性。推行税收精细化管理就是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全员岗责体系工程,明确具体的工作职能、目标任务、运作程序、时间要求,考核标准、奖惩办法等,只有整个管理体系具有针对性,才能确保各项工作协调有序的开展,并且达到相互促进的目的。

三是要有整体性。推行税收精细化管理是一项系统性很强的工作。从机构优化、岗责设置、规程细化、岗位衔接,到目标考核、软件应用等,都必须纳入统一的管理体系之中,从而形成上下统一、前后协调、操作有序、运行顺畅的整体。

四是要有专业性。专业化管理是精细化管理的一种方式,也是提高行政管理效率的有效途径。在推行精细化管理和完善全员岗责体系建设过程中,不仅征、管、查各序列的职责不能混淆、交叉,三者内部各岗位的职责也必须简洁、具体、明了,既能体现出各岗位的专业特点,又共同依存于一个整体,保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

五是要有适用性。当前,我国的税收征管的基础比较薄弱,这就决定了我们在推行税收精细化管理,建立税收岗责体系时要从国情、税情出发,既不能因循守旧、固步自封,也不能脱离实际,编造出那些操作性不强的体系。要结合税收征管工作实际,进一步细化、量化责任,使考核更加严肃具体,使干部看得见、摸得着,使考核工作客观有效,从而有利于促进税收整体工作。

三、影响推行税收精细化管理的因素

推行税收精细化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涵盖管理对象、管理手段、管理机制和管理效能等方方面面的问题,构成税收精细化管理的要素很多,影响税收精细化管理的因素也很多,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干部的认识和素质问题。税收精细化管理是一个新的管理概念,在广大干部中间税收精细化管理的理念还没有形成,缺乏税收精细化管理氛围,对什么是税收精细化管理,为什么要实行税收精细化管理,如何推行税收精细化管理的认识不清。同时,由于税务系统工作人员的素质存在差异,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税收精细化管理工作的深入开展。

(二)征管业务流程设置问题。优化的征管业务流程是税收管理精细化全面推行的重要保证。从目前全市地税的征管看,业务流程设置还不够科学,全员岗责体系建设还存在薄弱环节,这就了造成税务机关业务流程不畅,个别工作出现断档现象;考核机制不够健全,考核标准不够规范,考核结果流于形式,全员岗责体系建设作用发挥的不够明显,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税收精细化管理工作。

(三)税源管理问题。税源管理存在着薄弱环节,主要表现是税源管理机制不够完善,税源管理责任不够明确,静态管理和动态监控不够协调,内部管理与外部管理不够统一,在税源管理上还没有形成信息共享,内外连动的管理机制,这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影响对税收预测的科学性,影响税源管理的精确性,造成了不必要的税收漏征漏管行为的发生。

(四)信息化建设问题。推行税收精细化管理,需要先进的信息化的技术支持。目前,我们税务系统计算机应用水平和程度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主要表现是计算机操作水平整体不高,信息化手段在技术上支持不够,独立的信息管理系统太多,而且不能满足工作的需要,存在着大量的人等机和机外操作现象;现行的JtaiS征管软件缺乏应有的内容和局限在互联网外运行,不能适应当前行业会计制度的实际和电子化纳税服务的需要,造成了税收精细化管理缺少电子信息技术的平台支持,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税收精细化管理工作。

(五)纳税服务问题。纳税服务是税收精细化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们税务系统在提升纳税服务的层次和水平上做了很多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还存在着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主要表现纳税服务机制不够完善,纳税服务意识存在差异,纳税服务的手段不够优化,纳税服务与依法治税的关系处理的不是很好,造成了税收管理和纳税服务的偏差。

四、推行税收精细化管理的有效途径

(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实现干部管理人性化。人是一切社会活动中最重要的决定因素,要在税务机关推行税收精细化管理,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人的问题。一方面要反复向广大干部灌输推行税收精细化管理的必要性、现实意义和诸多优势,从思想根源上培养大家追求税收精细化管理的文化氛围;另一方面,税收精细化管理的本质也对干部职工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我们只有不断提高广大干部的综合素质,培养出大批的合格的专业化管理的人才,为实现税收精细化管理提高必要的人力资源保证。

(二)强化完善全员岗责体系建设,实现税收管理精细化。建立完善的全员岗责体系工程是实现税收精细化管理的有效途径,就如何建立完善税收管理岗责体系,各级税务机关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我们局也结合地税工作的实际,制定了《松原市地税系统岗责体系》,并在全系统进行了实施。总结实践效果,我们感到要推行税收精细化管理,重要的是要做好以下几点。一是要构建界定清楚、职责明晰、运转顺畅的岗责体系,这个体系要包括岗位职责、工作规程、考核标准和责任追究四部分。其中,分解岗位是基础,要解决“做什么”的问题;明确工作规程是重点,要解决“怎么做”的问题;开展评议考核是关键,要解决“做的怎么样”的问题;严格责任追究是保障,解决“做的不好怎么办”的问题;这四部分内容必须做到有机结合,相互衔接,相互制约。二是要科学设置岗位责任。要按照以事定岗、依法定责、权责相当的基本原则,将行政管理、纳税检查、征收管理等各项工作,细化到具体的工作岗位;三是要明确工作规程。就是通过明确工作步骤和执法环节,确定工作形式,规定工作时限,密切岗位衔接,划清岗位责任、有效杜绝推诿扯皮,责任不清现象的发生;四是要强化评议考核,考核范围要注重内外结合,考核手段要注重人机结合,考核对象要注重过程和目标结合,在考核结果上要注重奖惩结合,从而保证全员岗责体系的顺利实施;五是要严格责任追究,就是对发现的违规违法人员,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必要的责任追究,保证岗责体系的统一性和实效性。

(三)强化税源管理,实现税源管理规范化。推行税源精细化管理概括起来说就是要注重“三个环节”,强化“三项措施”,建立“三项制度”。注重“三个环节”就是纳税申报环节、纳税评估环节和纳税检查环节,通过对这三个环节的管理,及时掌握税源的变化情况,作好税收收入分析,建立税负预警通报制度,实现税源动态监控;强化“三项措施”就是对不同的纳税人实行有针对性的分类专项管理、税控管理和票控管理,通过这三种管理形式强化对税源的有效监控,防止税源的不必要的流失;建立“三项制度”就是建立完善税收专管员制度、税收收入统计分析预测制度和信息对比制度,通过建立和完善以上三项制度,健全完善税源管理措施,全面提高税源管理水平。

纳税服务精细化篇2

(一)强化职能意识是提高服务水平、优化发展环境的基石。税收作为国家运用公共管理手段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财力保障的财政职能,作为落实国家产业政策、保证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助推器”的经济职能,以及作为净化经济发展环境、规范经济发展秩序执行者的监督职能,在服务经济,促进经济快速、协调、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税收工作必须以充分发挥固有职能作用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提高执法和服务水平,为优化发展环境作出积极贡献。

(二)强化法制意识是提高服务水平、优化发展环境的要件。一方面,税务机关要依法行政,规范执法行为,纳税人要依法履行纳税义务,征纳双方共同维护税法的尊严与和谐的纳税氛围;另一方面,税务机关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维护好税收法律法规赋予纳税人的合法权益,尽可能为纳税人提供各种便利,纳税人也要主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提出意见、建议和需求,这些都是提高纳税服务水平的必要条件。

(三)强化人本意识是提高服务水平、优化发展环境的核心。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提高服务水平、优化发展环境也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首先,在税收决策上要妥善处理国家与个人的关系,充分考虑纳税人的利益和需求,比如近两年连续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其次,在政策执行上要妥善处理执法刚性与人性化管理的关系,寓服务与执法之中,改进作风、提高效率,切实为纳税人解决实际困难,构建和谐征纳关系。

(四)强化责任意识是提高服务水平、优化发展环境的保障。一是要树立大局意识,纳税服务要服从服务于税收工作全局,服从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要彻底清除个人主义和小集体主义,切实维护优化发展环境这一根本利益;二是要树立政治意识,增强政治敏感性,不该说的话不说,不该做的事不做,紧密围绕地税工作思路和上级部署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三是树立效率意识,坚持“又好又快”的原则,真正做到想纳税人之所想、帮纳税人之所需、解纳税人之所难;四是树立廉洁意识,恪守廉政规定,杜绝行业不正之风。

(五)强化创新意识是提高服务水平、优化发展环境的动力。快速发展的经济形势与税收工作赋予了纳税服务新的内涵,发展环境的日新月异也对纳税服务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因此,地税机关要始终坚持与时俱进的理念,创新工作思路,落实新的举措,力求新的成效,不断把纳税服务工作推向新的高度。

二、提高服务水平,优化发展环境,必须破解四个难题

(一)破解思想观念方面存在的问题。一是重执法轻服务的错误思想。长期以来,税务部门所处的强势和主导地位,以及税收法规的制定未能达成征纳双方在权利和义务的平衡,把执法与服务割裂开来,造成部分税务机关和人员“管”字当先而服务意识淡薄,没有形成执法与服务两手抓、两手硬的工作格局。二是重形式轻实效的错误思想。纳税服务工作只作表面文章,停留在几句文明用语、改善硬件环境等初级阶段,而在服务范围的拓展、服务内容的深化、服务措施的细化以及服务效果的量化上与纳税人的需求尚有一定差距。三是重眼前轻长远的错误思想。只落实当前的工作部署,却没有长远的工作谋划,各个环节间缺乏衔接,工作不系统、延续性差,只能被动应付。

(二)破解工作机制方面存在的问题。一是缺乏系统的长效机制。从法律层面上看,虽然《税收征管法》和其它一些税收法规、规定对开展纳税服务、保护纳税人合法权益做出了明确规定,但在服务的组织保障、制度规范、具体要求、追究问责等方面还有相当大的拓展和细化空间,还没有形成系统、具体的指导性意见;从各地税务工作实际看,由于缺乏统一的规定,服务模式、内容、尺度、要求存在一定差别,水平参差不齐;从具体的工作实施中看,不同领域、不同层面的服务措施也缺乏统筹协调,相互割裂、互不衔接的问题比较突出,比如目前企业网上申报与上报财务数据通过网络和U盘两种途径进行,给纳税人带来很大不便,如果合并为一个模块办理,纳税人便可足不出户,节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二是缺乏科学的评价机制。纳税服务的标准、尺度没有权威、详细的规定,可量化的指标也比较少,服务质量的高低由谁来评判,考核评价的方法程序、结果的确定都有待于进一步明确。三是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关于纳税服务的监督人、监督形式、监督内容以及对违规者的处罚还没有具体规定,对纳税服务的约束力有限。

(三)破解服务手段方面存在的问题。一是服务手段不够多元化,主要表现在服务手段过于单一,不能满足大多数纳税人的需求;服务手段过于陈旧,与形势发展不相适应;服务手段过于呆板,与实际情况相脱节等等。二是服务手段不够人性化,缺乏换位思想,没有从纳税人的角度充分考虑工作,没有真正贴近纳税人、贴近普通百姓。三是服务手段不够集约化,在机构设置、人员、设施配备等方面缺乏科学统一的筹划,各种服务资源配置不合理,没有发挥应有的效能。四是服务手段不够精细化。纳税服务存在粗枝大叶的现象,造成不必要的疏漏,没有达到精益求精、精雕细琢。

(四)破解人员素质方面存在的问题。一是税务人员思想素质与提高服务水平不相适应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少数干部责任意识淡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不强;作风较差,对待纳税人态度冷、横、硬;存在不廉洁行为,籍权力之便谋取私利,吃拿卡要现象时有发生等等。二是税务人员业务素质与提高服务水平不相适应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差、办事效率低、差错率高等方面。

三、提高服务水平,优化发展环境,必须落实五项措施

(一)搭建多种沟通渠道,满足纳税人服务需求。一是紧密结合工作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调研活动,今年以来,我们围绕*为建设科学发展示范区实施的“退二进三”战略,城市大规模道路改造、外环线建设项目和拆违拆迁工程等,先后组成几个专题调研组深入相关企业了解其对税收的影响,对企业遇到的涉税问题,如税收管辖权的归属、工程结算纳税和房产、土地损失后的计税等问题在掌握大量第一手材料的基础上,认真分析研究,做好专项辅导,帮助企业及时办理相关手续,解决了大量的实际问题。二是开展多种形式的税收宣传活动,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比如定期上站辅导,举办培训班等,主动送政策上门,让纳税人及时了解最新最全的税收政策,真正做到缴明白税、缴放心税。三是加强互动,广泛征求纳税人意见建议。通过走访纳税人、设立纳税人接待日、召开纳税人质询会和税企座谈会等多种形式广泛征求纳税服务方面的意见建议,及时制定措施改进工作。四是充分利用“12366”服务热线,就纳税人申报、减免税政策变化等发送短信,实行提醒服务。今年以来,我局发送各类信息1100余条(次),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受到纳税人的普遍欢迎。

(二)全面履行税收职能,为优化发展环境奠定坚实基础。一是履行好财政职能。牢牢把握组织收入这一中心,强化征管、堵漏挖潜,确保税收较快协调增长,为优化发展环境提供坚实的财力保障。同时,要深入分析研究经济税收关系,把握其规律并形成有价值的信息和参考性意见,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二是履行好调节职能。在实际工作当中要严格落实各项税收政策,确保国家运用税收这一经济杠杆调整产业政策、达成社会公平正义的意图得以实现;同时要认真总结反馈实际执行中的经验和问题,为政策的进一步完善提供可靠依据。三是履行好监督职能。一方面,通过完善落实监督机制,比如推行纳税信用等级评定制度、欠税公告制度等,营造正义、诚信的发展氛围;另一方面,要通过加大税收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不断净化发展环境。使税收服务于经济,推进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三)拓宽服务领域、优化服务手段,营造和谐征纳氛围。一是要实现税收管理的扁平化。要通过合理地设置税务管理机构,防止职能交叉重叠,减少多头管理;优化资源配置,规范税务征管流程,减少不必要的环节和手续;加强各项工作的统筹整合,提高各项信息数据的综合利用程度,减少重复工作;提高办税服务厅工作效率,实现“一窗式”办理各项涉税事宜。最大限度降低纳税人的负担。二是要实现纳税服务的多元化。纳税服务要紧密结合地税工作实际和纳税人实际,要尽量满足不同层次纳税人的需要,要区别对待不同情况,不搞一刀切;要进一步增加服务的信息化程度和科技含量,要充分运用现代化设备、网络和通讯手段提升服务效率和质量,减少纳税人上门办税的次数和时间;要增强纳税服务的前瞻性和创新性,要提前谋划,明确目标措施,抓好落实,要取消和改进过时的,不合时宜的老办法、老规定,及时推出新举措满足纳税人的需求。三是要实现纳税服务的制度化。在立法层面上应尽快出台系统、可操作性强的《纳税服务管理办法》,各级税务机关根据实际制定详细的实施细则或操作规程,明确纳税服务的具体内容、标准和要求等。同时把纳税服务与基层规范化管理、地税文化建设和行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坚持服务的经常化,加大监督考核力度,保证服务措施落到实处。

纳税服务精细化篇3

一、建立目标体系,确立责任区精细化管理的努力方向

精细化管理是一种管理方法,更是一种“追求完美、促成完美”的理念。将管理的成本与损失降至最低,使管理的收益达到最大,在税收征管上即表现为以最小的征管成本获取最高的征管效率。通过几年的实践,分局已初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税收责任区精细化管理的目标体系,可细分为“六大子目标”。

子目标1:户籍管理方面追求“零失踪”

分局建立了分级分类的户籍管理办法,要求责任区管理员通过日常巡查,轧清户管,为计算机监控提供准确的资料。分级,就是将责任区内所有纳税人按目前状态分成四级:一级,为正常户,即高平台中的“新办且开业”户;二级,为停业户、非正常户、代办注销户;三级,为只登记不纳税户,包括一些符合条件的分支机构,达不到起征点的个体工商户;四级,为潜在的纳税人,如企业正在土建,但还没有领照的。对上面的一、二、三级,均应纳入高平台管理,对于四级,可通过征管辅助系统进行管理。分类,就是对上述的“一级”纳税人,区分为二类,一类是遵章守纪、自觉纳税的,统称为“a”类,对于这一类企业,管理员应提供贴近式的管理,寓服务于管理之中;还有一类,就是或多或少存在问题的纳税人,统称为“B”类,对于这一类企业,管理员应通过计算机加强管理,让“B”类企业置于税务机关的监督之下。责任区管理员每月利用不少于五天的时间在责任区内进行巡查,掌握辖区内户管的详细情况,及时发现漏征漏管户和潜在失踪户。责任区建立三年来,共巡查清理出漏征漏管户307户,税务登记率一直保持在99%以上,未发生一起纳税人失踪的情况,

子目标2:依法征收方面追求“零欠税”

建立税收责任区后,分局吸取了以往欠税管理责任不清、手段单一、执法疲软的教训,制定了“清欠责任制”,并严抓落实,到目前为止,分局已实现了连续三年无新增欠税。分局的做法是:每月征期一过,由各责任区管理员负责寄送《限期整改通知书》并向科长汇报,调查执行科科长负连带责任,与管理员共同商讨催缴措施;对20日前催缴未成的企业,调查执行科负责向综合业务科报送,清欠责任也随之转移,综合业务科通过及时欠税公告,给纳税人以舆论压力;分局根据各户的具体情况组织清欠措施,清欠责任再随分局的指定管辖而分散转移到具体的责任人。这样一来,就保证了分局不会因某一个责任区管理员迟报、瞒报而未能及时采取措施,形成新欠。

子目标3:税源监控方面追求“零滞后”

要实现“零滞后”,税务机关对税源的监控就必须是动态的,并建立起相应的预警机制,因为税务机关如果只停留在对表、证、单、书的管理上,就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监控。要了解纳税人的“活情况”,只有靠主动出击,监控到户、责任到人,才能掌握第一手资料,变“事后才知”为“事前应知”,变“被动管理”为“主动管理”。责任区、管理员的设立为这种监控提供了可能。分局明确指出:管理员是税源监控的第一责任人。要及时掌握了解企业的异常情况,并及时向上汇报,未及时汇报造成涉税事故的,管理员负第一责任。“第一责任人”的确立使管理员在责任区管理中随时提高警惕,调查更为细致深入,也使分局能够更多更快地了解并介入一线责任区管理中,对企业“应纳尽纳”、管理员“应收尽收”进行监督,促使税源接近于经济发展的真实水平。

子目标4:岗位协作方面追求“零障碍”

精细化是一个系统的概念,税收责任区的精细化管理同样离不开其他部门的配合协作。尤其是新的征管改革后,各个科室的分工更为明确,岗位职责更为明晰,部门间也更强调统筹配合。各税收责任区积极贯彻分局提倡的协作精神,在涉税事项申请、案源上报、税收检查等方面主动配合,做好考察、协查、检查等工作,充分发挥税收管理员在税收业务中“承前启后”的纽带作用。

子目标5:业务操作方面追求“零缺陷”

“缺陷”得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弥补,强调“第一次就作对”非常重要。在税收责任区实施过程中应努力追求“零缺陷”的境界,不搞双重标准,坚持精细的工作作风,走出“差不多就行”、“马马虎虎”的思想和管理工作误区。要求管理员真正树立法治意识、责任意识和落实意识,不满足于表面的无缺陷,注重执法与服务合乎法律、合乎常理、合乎规范,培养严谨踏实的工作作风。

子目标6:税收服务方面追求“零距离”

近年来,纳税服务作为保护纳税人合法权益、提高纳税遵从度,从而有利于征管的一种管理方法,越来越受到各地税务机关的重视。分局提倡税收责任区作为纳税服务的最前沿,要把最快、最新、最具有针对性的税收咨询传达到企业,要把满足纳税人的需求作为纳税服务的出发点,人人都应争当“流动服务明星”,切实维护纳税人的利益。分局为此提出了“简单就是美”“不让纳税人跑第二趟”的服务理念,在日常责任区管理中做到能一次收集的信息一次收集,能一次完成的考察一次考察,能一次报送的资料一次报送,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纳税人的干扰;提出了“税务就是服务”理念,不断创新服务举措并细化到责任区工作的具体环节,如“涉税提醒服务”“限时服务”“首问负责”等,得到了纳税人的普遍认可。

二、建立控制体系,确立责任区精细化管理的实施步骤

要实现上述这些“近乎完美”的目标,没有一套系统、稳健的控制体系是无法实现的。分局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首先建立起了一整套较为完备的实施方案与制度,编订了《税收责任区制度汇编》,明确规定每个税收管理员“应当干什么,怎么干、干到什么程度、不这样干会被追究怎样的责任”等,为责任区制度的不断推进提供指导与控制。主要包括“五大步骤”,具体如下:

第一步:学习理解,正确处理专管员与管理员的关系,这一步是“角色定位”的关键,不搞清楚两者的区别,就有可能“穿新鞋走老路”,影响责任区管理的效果。

首先是背景不同。专管员是旧征管体制下的产物,是在全民纳税意识淡薄、征管手段落后、征管力量薄弱的条件下产生的,而税收管理员是信息化手段支撑下的专业化管理者。其次,岗位职责不同,专管员是“一员进厂,各税统管”,个人说了算,而税收管理员只有调查情况、反映情况的义务,没有税收行政执法的最终决定权;三是采集信息的目的不一样,专管员采集的信息,是为自己所用,因为自己就是执法主体,信息只需贮存在自己的“头脑中”,而税收管理员采集的信息,必须如实、及时输入计算机中,他们都是大征管信息系统的“终端”,是为大征管信息系统准确、有效运行提供基础数据,实现信息共享,而不仅仅局限于自己知道,因为税收管理员只是税收执法的一个环节,而不是执法的全部。

第二步:确立管理员岗位职责,签定目标管理责任书。

结合管理员只有调查反映的义务,没有执法决定权的特性,分局将管理员的岗位职责细分为十三大类,主要包括日常巡查、实地考察、催报催缴、动态监控等,明确界定了管理员的“作为”与“不作为”。同时,与管理员签定目标管理责任书,要求他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职责规定的范围内开展各项税收基础性管理工作。

第三步:制定管理员工作标准。

分局针对岗位职责确立工作标准,有利于统一和规范不同业务水平、不同工作作风的管理员行为。如日常巡查,分局明确“每个月应不少于5天的巡查,工作日志和台帐登记应详细,对纳税人征管信息的收集、汇总和反馈及时,全面掌握纳税人的基本情况”。

第四步:制定责任区达标制度、模范责任区和星级责任区评选办法。

分局明确,每一个责任区都必须通过达标验收,达标责任区在每年的十月份由分局组织进行年检,年检不合格的为不达标责任区;每一年度从达标责任区中评选出1—2个模范责任区;责任区在验收达标后,可申请一至五星级的星级责任区竞级。

第五步:具体实施责任区管理制度,做到过程调整、逐步完善。精细化管理是一种管理文化与理念,需要不断地调整与完善以达到“尽善尽美”,所以,分局对税收责任区精细化管理的探索也一直进行着。目前,随着执法责任的不断加大,执法难度的不断提高,部分管理员出现了“不做不错”的畏难情绪。分局及时进行教育指导,开展了“进一步提高工作细致度、进一步提高管理责任心”的“查漏补缺”活动,尽量将能预知的问题与矛盾暴露出来。同时,分局引导管理员正确处理三方面关系:一是管理到位而不越位,杜绝管理不作为和超越职权乱作为;二是把握执法与服务的尺度,要求在执法中努力贯彻服务理念,而服务不能牺牲执法原则;三是正确处理惯性与纳新的关系,要顺应形势变化,敢于向错误的习惯做法说“不”,改变凭传统习惯工作的局面。

三、建立考核体系,确立责任区精细化管理的监督制约

有人提出,管理员的职责决定了他们与企业交往密切,会不会产生腐败问题?管理员没有行政执法的决定权,如何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对此,分局通过灵活的岗位管理、严格的制度管理将每一位税收管理员都纳入考核体系,在日常工作中敢抓敢管,切实加强对管理员队伍的建设,促进责任区管理向纵深发展。

岗位管理:分局在人事改革中实行“双向选择竞争上岗”制度,同时推出了“有限岗位”用于竞争,即向分局25名一般干部推出了24个岗位,未能竞争上岗的一名干部被安排到机动岗位,接受分局临时安排的工作,直至重新竞争上岗。“双向选择”奠定了科长与各管理员之间相互信任支持的良好基础,机动岗的设置使竞争到管理员岗位的干部增强了危机意识,倍加珍惜现有的工作岗位。分局每两年对管理员进行轮岗,有效预防管理员在某各责任区久了,人情世故不利于依法征管的隐患。

制度管理:建立了责任区局长回访制度,对管理员的工作落实情况、严格执法情况、为税廉洁情况等进行有针对性地回访,及时发现问题;加大内部考核力度,充分发挥办公室行政监察的作用,采取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的考核方式,规定税收管理员必须记好工作日志,详细记载外出时间、地点、工作内容,以备考核;将外部评议落到实处,通过向纳税人发放《税收行政执法评议表》,公开设立税收行政监督专线,聘请社会行风监督员等多种形式,对税收管理员实施立体监督;坚持奖罚分明的原则,将考核结果与评优评先、公务员考核、能级评定、奖金发放等结合起来,让违章处罚风险远远大于既得利益,促使税收管理员不想违章,不敢违章。

四、关于责任区精细化管理的几点思考

税收责任区实行精细化管理,有助于使“管户”与“管事”更紧密结合,有助于从实质上探求解决“疏于管理、淡化责任”的征管难题。在实践中,应结合税收业务和本单位实际,不断调整和完善精细化管理的要求和方法,才能有效避免结果与愿望背道而驰。具体说,应尽量预防三个陷阱:

一是数字陷阱,虽然精细化更多的是要求数字说话,但沉溺于数字,往往会被数字假象所迷惑,而导致决策的失误。因此,分局一直强调要透过表象看本质,看到数字背后运作是否规范、服务是否到位等。2002年初,分局从很高的准期申报率中发现零申报率一直居高不下,经过仔细调研,发现了一些异常情况,于是开展了一场“零申报户,您诚信纳税了吗?”的清理宣传活动,对不同原因造成的零申报户指明出路、宣传政策,从而加强并规范了对零申报户的管理。

纳税服务精细化篇4

论文摘要: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和建设,税收收入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税收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对税收立法的要求就越高。但由于我国税收法规不完善,有随意性,弹性大,经常变动,征纳双方在税收法规认识上就会产生偏差,对同一项纳税事宜,双方会有不同的意见,法规有时又不明确,税务机关执法行为不易规范,容易造成税务机关与纳税人的征纳矛盾。另外,我国税收法规宣传力度不够,宣传的形式、方法、手段比较单一,纳税人不了解税法,纳税人纳税意识淡薄。上述种种原因导致了我国税收法制环境较差。

1我国税收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1.1税收征管的信息化水平比较低,共享机制未形成,源于税收信息化基础工作薄弱新征管模式要求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信息化、专业化建设为目标,但由于税收基础工作覆盖面较广,数据采集在全面性、准确性等方面尚有欠缺,不能满足税收征管和税源监控的需要。

1.2税源监控不力,征管失衡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税源在分布和来源上的可变性大大增加,税源失控的问题也就不可避免。目前,税源监控不力主要表现在:一是征管机构设置与税源分布不相称,管理职能弱化。由于机构设置不合理,税源监控职责分工不是十分明确,对税源产生、变化情况缺乏应有的了解和监控;另外,税务机关管理缺位的问题仍存在,出现大量漏征漏管户的现象,因此税收流失必然存在。二是税源监控的协调机制尚未形成。在“征、管、查”管理模式下,由于税收征、管、查等环节职责不明确或者相互脱节,以及国税、地税之间或税务机关与其他部门之间缺乏配合、协调而引起税源失控。三是税收执法不规范,税法的威慑力减弱。税务机关对查处的税收违法案件处罚力度不够,企业税收违法的风险成本低,这是税源失控的一个重要原因。

1.3纳税服务意识淡薄,征纳关系不和谐

一是没有树立起一种“以纳税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由于工作的出发点不是以纳税人满意为目标,税收法规的宣传不到位,新的税法政策又没有及时送达纳税人,因此在征纳过程中对纳税人的变化和需求难以做出快速反应。二是在要求纳税人“诚信纳税”的同时,税务机关“诚信征税”的信用体系及评价机制也不完善,难以构建和谐的征纳关系。

2完善我国税收管理的建议

2.1完善税收法律体系,规范税收执法,进一步推进依法治税

2.1.1建立一个完善的税法体系,依法治税

完善的税法体系是依法治税的基础,没有健全的税收法律制度,依法治税也就成为一句空话。为此,我们要加快建立起一个完备的税收法律体系。一是尽快制定和出台《税收基本法》。二是现行税种的实体法予以法律化。三是进一步完善《税收征管法》。四是设立税收处罚法。对税收违法、违章处罚作出统一的法律规定,以规范税收处罚行为。

2.1.2规范税收执法行为,强化税收执法监督

一是税务干部要深入学习和掌握税法及相关法律法规,不断提高依法治税、规范行政的意识,要坚持依法征税,增强执法为民的自觉性。二是认真执行税收执法检查规则,深入开展执法检查。进一步健全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度。

3建设统一的税收征管信息体系,加快税收征管现代化进程

税收征管软、硬件的相协发展,国税、地税征管机构之间以及与政府其他管理机关的信息互通是完善税收征管的必要选择。

3.1建设统一的税收征管信息系统

即统一标准配置的硬件环境和应用软件、统一的网络通讯环境、统一的数据库及其结构,特别是统一的业务需求和统一的应用软件。第一,加快研制科技含量高的统一税收征管应用软件,提高征管效率。第二,建设信息网络,实行纵横管理。第三,建立数据处理中心,实施科学管理。

3.2建立税收征管信息化共享体系

尽快实现信息共享。首先,建立国税、地税部门之间的统一信息平台,让纳税信息在税务机构内部之间实现共享。其次,建立税务机关与政府其他管理机关的信息联网。在国税、地税系统信息共享的基础上,有计划、有步骤地实现与政府有关部门(财政、工商、金库、银行等部门)的信息联网,实现信息共享。

4实施专业化、精细化管理

建立税收征管新格局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加速税收征管信息化建设推进征管改革的试点工作方案》中,明确提出在信息化基础上建立以专业化为主、综合性为辅的流程化、标准化的分工、联系和制约的税收征管新格局。

4.1建立专业化分工的岗位职责体系

尽快解决“征、管、查”系列人员分布、分工不合理的问题,完善岗位职责体系。在征收、管理、稽查各系列专业职责的基础上,根据工作流程,依托信息技术,将税收征管业务流程借助于计算机及网络,通过专门设计的税收征管软件对应征管软件的各个模块设置相应的岗位,以实现人机对应、人机结合、人事相宜,确保征管业务流和信息流的畅通。

4.2实施精细化管理

在纳税人纳税意识淡薄,企业核算水平不高,建立自行申报纳税制度条件还不完全具备,税收征管信息系统还未形成全国监控网络,税收社会服务体系还不健全的现实情况下,必须依靠严密细致的精细化管理,来促进征收,指导稽查,完善新模式,进一步加强税收征管。

5规范服务,构建和谐的征纳关系税收征管法及其实施细则

将“纳税服务”作为税收征管的一种行政行为,为纳税人服务成为税务机关的法定义务和责任。税务机关要全面履行对纳税人的义务,必须确立“以纳税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强化税收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于纳税人的意识。规范纳税服务,构建和谐、诚信的税收征纳关系。

5.1加大税法宣传

税务机关进行税收法律宣传,一是注重日常税法宣传,利用报刊、电视、广播等媒体宣传税法,并定期召开纳税人座谈会。二是规范税法公告制度,利用典型案例以案释法。三是充分发挥纳税服务热线的服务功能,开展“网送税法”活动,无偿为纳税人提供纳税咨询服务。

5.2建立征纳双方的诚信信用体系

一是诚信纳税。在纳税人方面,建立纳税人信誉等级评定制度,为纳税人提供等级式服务,促进企业诚信纳税。二是诚信征税。在税务机关方面,建立健全首问责任制、限时承诺制、责任追究制等一系列约束税务干部行为的制度,要求税务干部遵守诚实守信的职业道德,构建诚信征税的信用体系。

纳税服务精细化篇5

1.1税收征管的信息化水平比较低,共享机制未形成,源于税收信息化基础工作薄弱新征管模式要求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信息化、专业化建设为目标,但由于税收基础工作覆盖面较广,数据采集在全面性、准确性等方面尚有欠缺,不能满足税收征管和税源监控的需要。

1.2税源监控不力,征管失衡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税源在分布和来源上的可变性大大增加,税源失控的问题也就不可避免。目前,税源监控不力主要表现在:一是征管机构设置与税源分布不相称,管理职能弱化。由于机构设置不合理,税源监控职责分工不是十分明确,对税源产生、变化情况缺乏应有的了解和监控;另外,税务机关管理缺位的问题仍存在,出现大量漏征漏管户的现象,因此税收流失必然存在。二是税源监控的协调机制尚未形成。在“征、管、查”管理模式下,由于税收征、管、查等环节职责不明确或者相互脱节,以及国税、地税之间或税务机关与其他部门之间缺乏配合、协调而引起税源失控。三是税收执法不规范,税法的威慑力减弱。税务机关对查处的税收违法案件处罚力度不够,企业税收违法的风险成本低,这是税源失控的一个重要原因。

1.3纳税服务意识淡薄,征纳关系不和谐

一是没有树立起一种“以纳税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由于工作的出发点不是以纳税人满意为目标,税收法规的宣传不到位,新的税法政策又没有及时送达纳税人,因此在征纳过程中对纳税人的变化和需求难以做出快速反应。二是在要求纳税人“诚信纳税”的同时,税务机关“诚信征税”的信用体系及评价机制也不完善,难以构建和谐的征纳关系。

2完善我国税收管理的建议

2.1完善税收法律体系,规范税收执法,进一步推进依法治税

2.1.1建立一个完善的税法体系,依法治税

完善的税法体系是依法治税的基础,没有健全的税收法律制度,依法治税也就成为一句空话。为此,我们要加快建立起一个完备的税收法律体系。一是尽快制定和出台《税收基本法》。二是现行税种的实体法予以法律化。三是进一步完善《税收征管法》。四是设立税收处罚法。对税收违法、违章处罚作出统一的法律规定,以规范税收处罚行为。

2.1.2规范税收执法行为,强化税收执法监督

一是税务干部要深入学习和掌握税法及相关法律法规,不断提高依法治税、规范行政的意识,要坚持依法征税,增强执法为民的自觉性。二是认真执行税收执法检查规则,深入开展执法检查。进一步健全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度。

3建设统一的税收征管信息体系,加快税收征管现代化进程

税收征管软、硬件的相协发展,国税、地税征管机构之间以及与政府其他管理机关的信息互通是完善税收征管的必要选择。

3.1建设统一的税收征管信息系统

即统一标准配置的硬件环境和应用软件、统一的网络通讯环境、统一的数据库及其结构,特别是统一的业务需求和统一的应用软件。第一,加快研制科技含量高的统一税收征管应用软件,提高征管效率。第二,建设信息网络,实行纵横管理。第三,建立数据处理中心,实施科学管理。

3.2建立税收征管信息化共享体系

尽快实现信息共享。首先,建立国税、地税部门之间的统一信息平台,让纳税信息在税务机构内部之间实现共享。其次,建立税务机关与政府其他管理机关的信息联网。在国税、地税系统信息共享的基础上,有计划、有步骤地实现与政府有关部门(财政、工商、金库、银行等部门)的信息联网,实现信息共享。

4实施专业化、精细化管理

建立税收征管新格局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加速税收征管信息化建设推进征管改革的试点工作方案》中,明确提出在信息化基础上建立以专业化为主、综合性为辅的流程化、标准化的分工、联系和制约的税收征管新格局。

4.1建立专业化分工的岗位职责体系

尽快解决“征、管、查”系列人员分布、分工不合理的问题,完善岗位职责体系。在征收、管理、稽查各系列专业职责的基础上,根据工作流程,依托信息技术,将税收征管业务流程借助于计算机及网络,通过专门设计的税收征管软件对应征管软件的各个模块设置相应的岗位,以实现人机对应、人机结合、人事相宜,确保征管业务流和信息流的畅通。

4.2实施精细化管理

在纳税人纳税意识淡薄,企业核算水平不高,建立自行申报纳税制度条件还不完全具备,税收征管信息系统还未形成全国监控网络,税收社会服务体系还不健全的现实情况下,必须依靠严密细致的精细化管理,来促进征收,指导稽查,完善新模式,进一步加强税收征管。

5规范服务,构建和谐的征纳关系税收征管法及其实施细则

将“纳税服务”作为税收征管的一种行政行为,为纳税人服务成为税务机关的法定义务和责任。税务机关要全面履行对纳税人的义务,必须确立“以纳税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强化税收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于纳税人的意识。规范纳税服务,构建和谐、诚信的税收征纳关系。

5.1加大税法宣传

税务机关进行税收法律宣传,一是注重日常税法宣传,利用报刊、电视、广播等媒体宣传税法,并定期召开纳税人座谈会。二是规范税法公告制度,利用典型案例以案释法。三是充分发挥纳税服务热线的服务功能,开展“网送税法”活动,无偿为纳税人提供纳税咨询服务。

5.2建立征纳双方的诚信信用体系

一是诚信纳税。在纳税人方面,建立纳税人信誉等级评定制度,为纳税人提供等级式服务,促进企业诚信纳税。二是诚信征税。在税务机关方面,建立健全首问责任制、限时承诺制、责任追究制等一系列约束税务干部行为的制度,要求税务干部遵守诚实守信的职业道德,构建诚信征税的信用体系。

纳税服务精细化篇6

[论文摘要]税收精细化管理,越来越成为加强税收征管的强有力的方式,税收管理员是精细化管理的主体,本文从精细化管理的角度对税收管理员提出了要求,提出如何在税收征管中对纳税人进行精细化管理,并对在税收精细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议。

税源精细化管理,是将精细化管理理论引入税收征管工作,按照法律法规赋予税务机关的职责权限和“信息化加专业化”的工作要求,结合征管业务重组和流程优化,在对纳税人充分了解和掌握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类型纳税人的特点,准确把握纳税人涉税信息及变动规律,明确税源管理内容和标准,细化监控指标,优化管理流程,合理设置岗位职责,全面落实管理责任,实现税源管理的“零缺陷”目标。税源精细化管理的最终目标就是要提高征管质量和效率。

一、精细化管理中税收管理员主体地位的确立及其重要性

针对目前经济税源呈现出多元化、复杂化的特征,税源分布的领域越来越广,税源的结构越来越复杂,税源的流动性和隐蔽性越来越强,税源监控的难度越来越大。而税源控管能力相对滞后于经济发展和企业发展,致使“疏于管理,淡化责任”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有效地解决,主要体现在税源监控人员对纳税人生产经营情况不了解、税源底数不清、掌握信息失真,申报真实性难以得到及时准确的分析和控制等。

税收管理员是精细化管理中人的因素,是管理中的主体,是精细化管理工作中活的灵魂,对税收管理员的管理、制约、监督和考核,从根本上影响着精细化管理工作实践的成败。开发区国税局在认真研究精细化管理工作理论的基础上,从人本管理的理念出发,探索出了一条税源精细化管理工作的新路。

二、税收管理员是精细化管理工作中的主体。起着承上启下的桥梁纽带作用

1.对税收管理员的要求

一是增强管理主体的工作责任感。积极引导干部深入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聚财为国、执法为民。不断强化职责意识,认真做好每个岗位的工作,恪尽职守,精益求精。坚决防止和克服不思进取、无所事事、懈怠散漫的现象。

二是加强对管理主体的教育培训。以能力建设为核心,以信息化技术为依托,加大了对税收管理员的教育培训力度。在认真落实干部教育培训规划的基础上,全面开展了税源管理干部的岗位技能培训。培训过程中,税收管理员集中学习了省局制定的关于税源精细化管理的若干制度(办法),熟悉了税源监控的内容、指标、方法及标准。加强了税收征管法、财务会计、稽查审计、计算机技术等内容的培训,提高了税源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和实际操作能力。

三是实行能级管理。合理划分岗位级别,通过考试、考核、竞争上岗等方式推行能级管理,科学测试和评定税源管理人员的能级,实行按能定岗、以岗定责,切实将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税务干部选拔到税源管理岗位。深化劳动分配制度改革,适当拉开收入分配差距,激发税务干部积极进取、力争上游的工作主动性。

四是严格工作考核。对现有的税源管理考核指标进行了认真梳理,提高了考核的实用性、有效性和可操作性。坚持实事求是原则,注重工作实绩,将定量考核与定性考核相结合,能级与工作实际相结合。依托信息化手段加强税源管理过程控制,形成了科学的考核机制。对税收管理员工作的监督考评坚持了以人为本、公正公开、注重实效、奖惩兑现的原则。

坚持内外并举,通过设立举报箱、发放问卷、调查走访等形式,让社会各界和纳税人评判税收管理员的工作质量,增强监督考评的客观性、全面性、真实性。

坚持监督考评与效能监察和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工作的有机结合。积极开展行政执法检查和执法监察,将监督考评结果与税收管理员评先树优、能级评定挂钩,严格兑现奖惩,对发现的索贿受贿、徇私舞弊、玩忽职守、滥用职权等违法违纪行为和执法过错及时移交有关部门追究相关税收管理员的责任。

2.税收管理员对纳税人的精细化管理

税收管理员专职承担税源监控管理任务,主要职责包括税源监控、纳税评估、日常检查、纳税服务等。税源监控方面:运用“信息化加专业化”的多种有效手段,通过对纳税人涉税信息的采集、整理、比对、分析,对所有可能影响税收收入的源头进行监督控制。

针对不同行业、不同区域、不同规模、不同税种及不同信用等级的纳税人,实施动态分类管理,全面准确掌握其生产经营状况、财务核算情况和涉税信息变动规律,堵塞税收漏洞,引导纳税遵从,突出税源管理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税收管理员有计划地对辖区进行巡察,充分利用外部信息管理系统比对信息或通过其他信息渠道发现漏征漏管户线索,对查找到的督促其限期改正,并视情节轻重向有关部门提出处罚建议。

对申请领购发票的纳税人进行实地调查核实,初步核定其用票种类、领购方式(批量供应、交旧领新罐}旧领新)等,报经有关部门或负责人审批后反馈给办税服务厅。加强对纳税人使用、取得、保管、缴销发票情况的监控管理,督促用票单位和个人建立逐笔开具发票制度,加强对农产品收购、废旧物资销售、交通运输、海关完税凭证等发票的监控管理,把发票控管与掌握企业生产经营信息结合起来,认真审核确认生产经营行为的真实性,及时比对纳税情况,堵塞几种发票在抵扣税款方面的漏洞。

实行动态监控,切实做好防伪税控系统、税控收款机、税控加油机等税控器具推广应用的监控管理工作和申报数据与税控数据的核对、记录工作。

定期到纳税人生产经营场所实地了解情况,全面准确掌握其生产工艺、设备、产品、原料、销售、库存、能耗、物耗等生产经营状况和成本、价格、利润等财务情况,通过对纳税人当期涉税指标与历史指标的纵向比对、同行业纳税人涉税指标的横向比对、实物库存及流转情况与账面记录情况的账实比对,及时取得动态监控数据,找出影响税负变化的主要因素,分析税负变化趋势。

建立了重点税源企业的管理台账,积累重点税源企业档案资料,做好重点税源企业年度税收计划的编制和落实,实时监控税源变动,定期编写上报重点税源调查分析、预测报告。

纳税评估方面:每一纳税申报期结束后,充分利用“一户式”纳税信息资料管理系统,结合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及行业指标的横向分析和历史指标的纵向分析,对所辖纳税人纳税申报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做出初步判断,并有重点地对零负申报、低于各税种警戒指标、领购发票数量增幅较大而应税收入计税依据和应交税金增幅不大、票表稽核有偷漏税嫌疑以及日常征管发现有疑点的纳税人进行综合分析,确定纳税评估对象。

对纳税评估发现的一般性问题,如计算填写、政策理解等非主观性质差错,可约谈纳税人。通过约谈进行必要的提示与辅导,引导纳税人自行纠正差错,在申报纳税期限内的,根据税法有关规定免予处罚。对纳税评估发现需要进一步核实的问题,可下户做进一步调查核实,调查核实的过程和结果要进行记录。

日常检查方面:针对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在某一纳税环节或某一方面履行纳税义务情况进行检查,及时了解纳税人生产经营和财务状况等不涉及立案检查与系统审计。认真搞好纳税服务方面,做好对所辖纳税人的税法宣传工作,对新出台的各项税收政策及有关规定,及时宣传到每一户纳税人,并有针对性地选择重点税源、重点行业和纳税意识相对薄弱的纳税人进行重点宣传和讲解。

三、管理主体精细化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发挥信息化在税源管理中的作用,建立起规范高效的税源控管机制

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税源监控中的应用要做好以下几点:一是要切实提高工作人员信息化应用水平;二是要充分采集税源的基础资料。积极筹建“一户式”管理系统,提高信息共享水平,实现税源情况“一网通”;三是要加快信息数据的处理。及时淘汰、更新垃圾数据,最大限度的提高数据信息的增值利用。

2.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建立科学合理的岗责体系

一是要充实税收管理员队伍,保证税源监控岗位人员“不缺位”;二是对税收管理员队伍不断优化组合。挑选业务骨干不断充实到税收管理员队伍中。三是不断对税收管理员队伍进行“充电”,加大培训力度。

同时,建立起合理的岗位体系。因事设岗,因岗配置人员。将涉及税收管理的各项指标进行量化、细化、固化,确定科学合理的考核标准,并逐一分解落实到具体部门、岗位和人员,对确实难以量化的要抓住关键部位、关键环节,选准关键控制点,进行有效的监督控制。

3.增加执法透明度,加大对税收管理员的监督考核力度

纳税服务精细化篇7

以xx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依法治税,从严治队,服从服务于经济发展大局,保持地方税收收入与经济的协调增长;深化税收征管体制改革,建立并不断完善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和经济全球化需要的科学征管格局;坚持科技加效率,加快税收信息化建设步伐,提高税收管理质量和水平;健全完善干部管理机制,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提~部队伍整体素质,提升地税社会形象,推动岳麓地税事业向更高水平发展。根据这一工作要求,分局~年将围绕一个中心,采取两个措施,增强三个意识,实现四个目标,把握五个原则的思路开展工作。

一、一个中心

(一)大力组织收入,严格依法征收

1、合理安排收入计划。牢固树立组织收入是第一要务的思想,及时做好与各级地方政府的任务衔接,努力使税收计划与地方经济发展和税源状况相适应,综合各方面的情况,力求实现税收计划的最大合理化。加强调查研究,全面掌握组织收入工作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不断强化税收分析和预测工作,提高税收分析质量和税收预测的准确性,为领导决策提供科学、翔实的参考依据。

2、加强收入任务考核。层层分解落实收入目标,严格目标管理考核,实行组织收入“一票否决制”。坚持依法征税、应收尽收的原则,做好税收进度协调,提高组织收入工作的主动性和针对性,保证税收收入的均衡、足额入库,确保~完成全年税收任务。

(二)强化税源监控,加强税收管理

&n/>-->?臃⑵奔苹?⑷肟狻⒘旃骸⒎⑹邸⑸蠛恕⒉檠?⑾?诺雀骰方冢??秩ㄏ蓿?旨豆芾恚?迪址⑵惫芾淼姆旨都嗫兀?岣叻⑵惫芾硭?健;???狗⑵奔?姓?位疃??哟蠓⑵蔽フ麓?砹χ龋???剿鳌耙云惫芩昂驮赐房厮啊钡男峦揪丁?br>3、加强征管质量考核,提高征管水平。继续加强税收“八率”考核,把登记率、信息录入率、申报率、入库率、滞纳金加收率、处罚率和纳税服务满意率等“八率”指标作为衡量一个单位征管工作水平的主要指标,纳入目标责任考核,并实行计算机自动生成考核指标,自动进行考核评价。

(四)强化税务检查,加大执法力度

1、进一步加大执法力度。继续开展欠税清缴活动,建立欠税档案,落实欠税公告制度,加大清欠力度。对拒不履行纳税义务的纳税户,依法采取税收保全和强制执行措施,对欠税额较大、情节恶劣、构成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严厉打击偷、逃、欠税行为。同时严格规范减免税审批及其后续管理,营造公平、公正的税收环境。

2、规范执法行为,提高执法水平。认真落实税收执法责任制,层层签订税收执法责任书,分解细化税收执法权,落实执法责任,明确执法标准,严格执法程序,强化监督制约,严格落实分局下发的《税务检查处理(处罚)操作规程》,促进执法水平的提高。

3、大力开展税务检查。以房地产、建筑安装、饮食娱乐等行业为重点,继续大力开展整顿和规范税收秩序活动,改善税收环境,努力实现由普遍检查向行业检查、重点检查的转变和由收入型检查向执法型检查的转变,加大检查深度和广度,大力开展延伸检查,提高检查工作质量和效率。

二、两个措施

(一)理顺征管体系,深化征管体制改革

1、按照新型征管模式,在征、管、查三大体系下科学分工,加强对纳税人的户籍管理、发票管理、征收管理和税务检查管理;加强税源分析、预测和监控,增强征、管、查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进一步完善税收计划管理和收入目标责任制,加强对税收计划进度及征、管、查等税收各个环节的工作质量考核;坚持依法治税,强化税收执法,确保应收尽收。

2、进一步调整、理顺和规范征、管、查之间的关系,建立征管资料电子档案库,实现资源共享,加强税源监控;实行以简便、快捷、自助报税为特征的现代化办税方式,逐步由单一的申报方式向多样式的纳税申报转变,提高电子纳税申报率;按照《征管法》及其《实施细则》的要求,不断改进和加强征管手段,分解、制约税收执法权力,提高税源监控能力;推行纳税评估和纳税信用机制,促进纳税人依法纳税;深化社会综合治税,实行专业管理与社会化办税有机结合,提高税收征管效率和质量。

(二)加强队伍建设,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

1、进一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大力推行竞争上岗、双向选择、能级管理、责任制考核、轮岗交流、待岗培训等制度;以党风廉政建设为重点,继续实行党风廉政建设目标责任制,强化对税收执法权和行政管理权的监督制约,加强对干部全方位的监督;适应形势和工作要求,加强对干部的上岗培训、任职培训、专业知识培训和更新知识培训;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增强地税干部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为各项工作任务的完成提供可靠的保证。

2、按照上级部门“统一规划,注重实效,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原则,建立和完善地税管理信息系统,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系统建立税源分析系统、税收收入分析系统、税收业务管理应用系统、经济与税收动态数据库及建立税务行政管理应用系统,以信息化管理为手段,规范行政执法和行政管理行为,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提高税收管理电子化和现代化水平。

三、三个意识

(一)增强学习意识,创建学习型机关

着重树立现代学习理念、创造良好学习条件,形成全局上下争创“学习型组织”、争当“学习型个人”的氛围,以此推进地税改革与发展。加大学习、教育、培训的经费投入,切实增强干部学习积极性;创新形式,开展各种学教活动,继续支持干部学历教育和职称考试,适时系统的、有针对性的对干部进行培训,并以此推进保持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深入开展。

(二)增强廉洁意识,建立廉政型机关

完善党风廉政建设、行风建设的各项规章制度,贯彻《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深入推进税收执法责任制工作的意见》等要求,推进依法行政、规范执法。进一步明确内部管理职能,为监督创造有利条件;推进内部审计规范化,规范权力运行监督。层层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构筑反~防线,增强干部廉洁自律意识。倡导“一帮一”结对活动,切实预防干部违法乱纪的机率。以人为本,以教育为主,以教育的强化来提~部遵纪守法的自觉性。

(三)增强服务意识,建立服务型机关

几年来,伴随着征管模式的不断转换及各地税务机关的积极探索,税收服务取得了明显的进步,服务形式由随意走向规范,但税收服务的观念、服务的深度和广度都还存在明显的差距。针对这些问题,要在使纳税服务普遍化的基础上兼顾个性化,为纳税人提供个性化服务,及时解决其在纳税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逐步建立税收服务标准,全面整合机关管理的各个环节,形成“齐抓共管、综合治理”的格局。

四、四个目标

(一)组织收入实现各级税收任务全面完成

税收是国民经济分配和再分配的重要杠杆,是地方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作为地税部门来说,确保收入任务的全面完成,是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核心内容。各部门要牢固树立组织收入是第一要务的思想,在经济持续发展、税收政策相对稳定的前提下,努力实现地方税收与经济的同步协调增长,努力克服一切困难,严格做到应收尽收,确保组织收入任务的~完成,为长沙市、岳麓区的经济发展和各项建设事业提供可靠的财力保障。

(二)征管格局实现严密、科学、规范化

进一步完善新型税收征管模式,建立以专业化、信息化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化税收征管体系。理顺征收、管理、检查“三大系列”的关系和职能,使其相互衔接、相互补充、相互协调、相互制约,逐步形成严密控管税源、自觉纳税申报、征管手段先进、税收服务优良、稽查制约有力的现代化税收征管新格局,实现税收征管的严密、科学、规范化。

(三)税收征管努力实现精细化

精细化管理是社会分工的精细化以及服务质量的精细化对现代管理的必然要求,它是建立在常规管理的基础上,并将常规管理引向深入的关键一步。根据精细化管理理念,在税收征管工作中要做到精确、细致、深入,明确职责分工,优化业务流程,完善岗责体系,加强协调配合,避免大而化之的粗放式管理。各部门要积极探索各种行之有效的税收管理员管理机制和税收管理员激励机制,完善对管理员下户管理,健全税收管理员的考核机制,如税收管理员能级管理机制、对税收管理员实行绩效考评。从长远来建立起两个有效机制:一是建立有效的税收管理员管户机制,解决税收管理员“淡化责任”,税务机关“疏于管理”的问题;二是对基层税务机关,直至税收管理员的考核机制,解决基层税收管理员“干多干少、干好干坏”一个样的问题。

(四)队伍管理实现和谐化

“人心齐,泰山移”,人的因素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基础,各部门要大力倡导和弘扬充满活力、健康向上、团结和谐的湖南地税精神,用地税精神感召人,用团队精神凝聚人,提高地税队伍的整体战斗力。一是要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加强领导班子的思想和作风建设,提高中层干部的执政能力和水平,不断增强中层干部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二是要加强干部教育培训,提~部整体素质,实施干部素质工程,重点加强对干部的税收业务技能、计算机知识等经济形势方面的培训教育。加强对干部职工的政治理论教育、时事政治教育、党风廉政教育、纪律教育、道德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不断提~部队伍的政治业务素质。

五、五个原则

(一)依法治税原则。

依法治税是国家税收的根本基础,是税收征管的本质要求,也是税收强制性的具体表现。因此,在深化税收征管改革上,要遵循依法治税原则。无论是在对征税主体的税务机关,还是对纳税主体的纳税人,衡量其权利、义务的运用及履行,都必须以税收法律作为基本标准。在税收征管过程中,工作流程的制定,岗责目标的确定,税收征管业务的重组,以及新的征收管理、稽查机构的设备都要有明确的法律依据,都应该遵守税法规定。

(二)精简高效原则。

精简原则是指按照征管集约化的要求,精简机构,压缩征管机构层次和数量,优化人员资源配置,简化工作程序,在准确把握和科学分解税收征管职能的基础上,对征、管、查职能和构架进行重新定位,优化组合。高效原则是指从征管工作实际出发,制定出一套科学、严密、职责分明的工作规程,使用先进科学方法进行管理,全面提高税收征管效率。

(三)以人为本原则。

人是生产力要素中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在税收征管改革中,必须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要高度重视税收队伍建设,使每一个税务人员都能够得到与其知识才能相适应的岗位,并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现能和潜能,达到人事相依、人尽其才的境界,从而使人才资源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利用。

(四)稳中求进原则。

一方面抓好基础建设,在提~部基本素质,健全各项制度,夯实征管基础等方面狠下功夫,为实现有效征收管理奠定基础;另一方面要周密安排,循序前进,把握好税收征管改革的节奏,对重大改革措施,一定要充分论证,先行试点,再实施推行。

纳税服务精细化篇8

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体现在税收管理工作中,就是要求我们以更加科学的态度和务实的精神,推进各项税收工作不断科学化、规范化。结合税收工作实际,我认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税务部门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执政能力建设应着重突出从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科学发展观认识和分析当前宏观经济形势,提高组织收入工作能力和水平

组织收入是税务部门的中心工作。近年来,税务部门坚持以组织收入为中心,深化依法治税,加强税收征管,税收收入连年保持大幅度增长。但最近几年来,部分地区在组织收入工作中,开始出现偏离科学发展观倾向,出现了不顾经济发展现状,单纯追求税收高收入、高增长,违背了税收增长的基本规律。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有三个方面,即:全面的观点、协调的观点、可持续的观点。经济与税收是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用科学、发展的观点看,税收收入的持续稳定增长是建立在经济的持续协调发展和税收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水平基础之上的。近年来,省局党组多次提出“经济决定税源,管理增加税收”的科学治税思想。这一治税思想,深刻揭示了经济税源、税收管理、税收收入之间的内在规律,彻底摒弃了计划经济条件下行政命令式的盲目下指标的组织收入方式,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因此,作为基层税务部门的一名领导干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执政能力和组织收入工作水平,就要深刻领会这一治税思想的内涵和规律,用科学发展观去认识和分析当前宏观经济形势,把握经济增长与税收增长的规律,实现经济发展与税收增长的良性互动。唯其如此,才能实现经济、税收的持续、协调、稳定增长。

从xx地税实际看,近年来,地方政府指令性计划与现实税源不足的矛盾也比较突出。收入计划连年大幅度增长,但后续税源却明显匮乏,给税务部门组织收入工作带来了一定压力。以今年为例,地方政府税收任务下达后,我们在全面进行经济形势分析的基础上,对全市经济税源现状进行了详细排查摸底,经过科学测算,计划指标与实际税源缺口达3000多万元。为此,组织收入工作中,我们牢固树立“经济决定税源,管理增加税收”的指导思想,一方面坚持依法治税,加强征管,大力推进税收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最大限度地应收尽收,堵塞税收流失。在今年的组织收入工作中,我们结合xx实际,坚持“抓大、控中、定小”,加强对重点税源、重点待业的征收管理。另一方面,严格依率计征,依法征收,伏到该收的踪额入库,不该收的坚决不收。同时,根据经济发展与税收增长的内在规律,广泛挖掘新税源,在不违背税收政策法规和经济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努力开辟符合地方实情的增收渠道。如今年以来,针对城镇土地使用税应税范围及应税土地等级不合理的现状,集中力量对全市城镇土地使用税应税土地面积及实际存量税源进行了调查,结合实际制定了应税土地等级范围调整方案,计划扩大应税土地范围,调整应税土地等级。目前该方案已按程序上报申批,批准实施后,每年可增加地方财政收入1000多万元。为税收收入的持续稳定增长开辟了稳定的后续税源。

二、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提高税收管理能力和水平

省局多次强调:“经济决定税源,管理增加税收。”这一新时期治税思想深刻揭示了经济与税收的内在关系。多年来的税收实践证明,税收收入的增长,税源是基础,管理是关键。没有税源,税收就成了无源之水;没有有效的税收管理措施,再丰厚的税源也不能变成税收。税收的实现是靠税源加管理完成的。因此,在实现税收收入的持续稳定增长,必须在现有税源的基础上,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推进税收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管理,不断提高税收管理能力和水平。“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是深度管理,也是细节管理。科学化管理就是要从实际出发,探索和掌握征管规律,运用现代管理方法和信息化手段,提高管理的实效性。精细化管理就是要按照精确、细致、深入的要求,避免大而化之的粗放式管理,抓住税收征管薄弱环节,不断提高管理效能。结合平度地税实际,我认为要实现税收科学化、精细化管理,重点要加强税源管理和征收管理。

首先,按照“抓大、控中、定小”的要求,加强重点税源管理,要明确专人负责大企业和重点税源的管理工作。从xx的情况看,就是要抓好纳入重点监控的xx户重点税源户及采矿业、制造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房地产业等五大重点行业的管理。如今年上半年,我们强化重点税源监控管理,纳入重点监控的xx户重点税源企业完成各项收入8545万元,占全局总收入的38.3%;采矿业、制造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房地产业等五大重点行业共入库12797万元,同比增收2507万元,增长24.4%,占总收入的71.3%,对全局税收收入的稳定增长起到了有力的支撑作用。第二,进一步落实征管责任制。按照分片管理的要求,科学合理地划分征管范围,落实专管人员,明确岗位职责、权限和奖惩措施,把征收管理工作抓实、抓细、抓具体、抓到位,尽大可能地消除管理死角。第三,进一步推行纳税评估。通过对纳税人相关涉税资料、数据信息的分析比对,综合分析测算纳税人的应纳税额与实际纳税的差距,以确定管理和检查的方向与重点,从而做到有的放矢、有效管理。同时,要将纳税评估与情况预告、税收约谈、日常检查、税务稽查等结合起来,形成评估、预告、约谈、检查职责清楚、配合联动的工作体系。第四,进一步深化社会综合治税工作。围绕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综合治税长效机制,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措施,切切实实抓好向税种、行业和征管盲区三个延伸,进一步拓宽社会综合治税的领域;突出涉税信息的采集、整理和征收反馈三个重点,健全强有力的工作协调、税源监控和考核奖惩三个机制,实现社会综合治税工作的制度化和规范化。

三、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提高依法治税能力和水平

依法治税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税收工作的核心和灵魂。深化依法治税,提高执法能力和水平,一方面要严格规范执法。结合工作实际,将税收工作的重心转向法治导向型,以信息化建设为切入点,以建立健全内部执法监督机制为突破点,以提高税务执法队伍素质为着力点,健全完善税收执法责任制,特别是抓好《税收执法岗责规程》的执行落实,层层签订税收执法责任书,分解细化税收执法权,落实执法责任,明确执法标准,严格执法程序,强化监督制约,规范税收执法行为,全面提升依法治税水平。另一方面,要坚持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严厉打击税收违法行为,增强税收执法刚性。以整顿和规范税收秩序为目标,以建筑安装、房地产业、交通运输、涉外企业等重点行业为重点,大力开展税务稽查,严厉打击偷、逃、抗、欠税行为,理顺税收秩序和环境。

四、坚持执政为民的服务理念,提高税收服务能力和水平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既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表现,也是新形势下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执政能力的重要内容。新《税收征管法》赋予税收服务以新的理念和要求,为纳税人提供优质的税收服务是税务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职责。要结合开展“纳税服务年”活动,坚持“三个面向”,不断强化服务意识,更新服务观念,拓宽服务渠道和领域。一是要围绕经济建设搞好服务。发挥地税部门的职能,认真搞好税收与经济发展的相关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合理化建议,当好各级党委、政府的参谋助手;要大力开展调查研究,在政策制定、政策执行、组织收入、加强征管、改进服务等各个方面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为加快发展出谋划策;要认真落实各项税收优惠政策,积极参与地方招商引资工作,促进全市经济发展。二是要贴近纳税人搞好服务。充分利用地税“12366”服务热线、新闻媒体等形式,大力开展税收宣传,为纳税人搞好税收政策服务。认真落实首问负责制、社会服务承诺制和公开办税制度,全面推行“一窗式”服务模式,继续清理合并各种报表,简化规范办税手续,提高工作效率,最大限度地方便纳税人。三是要面向社会搞服务。积极参与地方经济社会建设,发挥职能作用,落实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等税收优惠政策,维护社会稳定;参与各项社会公益事业,服务“三个文明”建设;要转变服务理念,大力推行人性化、亲情化服务,关心、理解、方便纳税人。小陈老师工作室版权所有

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提高加强队伍建设能力和水平

纳税服务精细化篇9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基层税务机关落实科学发展观应该紧扣其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围绕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核心、基本要求和根本方法,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组织收入、税收服务、税收管理与队伍建设、构建和谐税收环境等税务工作的各个方面,使税务干部自觉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做科学发展观的忠实执行者。

一、确保组织收入持续稳定增长,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的体现。税务机关是重要的宏观经济管理和组织财政收入的部门,承担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职责。税收收入保障国家财力,特别是当前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大环境下,增加政府投资和保民生需要大量财力支撑。只有确保组织收入持续稳定增长,才能把保持经济增长在8%左右的目标实现,才能把“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任务实现,才能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所需的财力保障。这就要求,做为组织财政收入主要部门的税务机关,一要强化收入职能,千方百计组织收入;二要细化征管,挖潜堵漏,做到应收尽收,杜绝税款流失;三要收工作税、辛苦税,积少成多,集腋成裘,使税款及时足额入库;四要科学化、精细化、专业化征管,最大限度的管好税源,克服薄弱环节,取得含金量更高的收入。基层税务机关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落实发展的任务,维护发展的进行,提供发展的保障,实现发展的目标,归结起来,就是确保组织收入持续稳定增长,从而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

二、不断提高纳税服务水平,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的体现。政府职能转变,服务型政府建设,已经是政府工作的主要取向。对于税务部门,为纳税人提供高水平的优质的服务,是税务工作的重中之重。落实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在税务部门就是以纳税人为本。正如省地税局汪建国局长说的,“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具体落实到税务机关就是以纳税人为本。”不断提高纳税服务水平,一是转变观念,把管理者的角色,转变为侧重到服务者角色;把不信任纳税人依法纳税,转变为相信大多数纳税人诚信守法;把打击处罚职能,转变为指导规范职能。二是细化措施,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以纳税人需求为出发点,以纳税人满意为落脚点;从征收、管理、服务的细微环节和具体事务,换位思考,体验纳税人难处,把纳税服务贯彻落实到税收的每一个环节、每一项内容。三是科学高效,用现代化的管理理念,现代化的人才队伍,现代化的技术手段,提供现代化的服务;用科技支撑服务方式,提升服务水平,运用网络平台、信息技术方便纳税人办理税收事宜;健全便捷高效的工作运行机制,明确工作时效,严格效能考核与追究,以最快的速度,最高的效率,最强的推力,实现纳税服务最好的体现。基层税务机关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落实以纳税人为本,提升纳税服务水平,以更高层次的纳税服务,维护好、发展好、实现好最广大纳税人的最根本的利益。

三、不断提高税收管理水平,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体现。税收管理是税收工作的主旋律,税收管理水平的高低,决定税收工作水平的优劣。而税收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断提高税收管理水平,就是要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就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体现。不断提高税收管理水平,一要提高依法治税的能力,全面落实各项税收法律、制度,执法必严,形成纳税人依法纳税,管税人依法管理的环境;二要提高征管质量的水平,使管理和服务相协调,在科学化、精细化、专业化方面下功夫,狠抓户管和申报管理,强化重点税源管理;三要提高落实税收政策水平,既要严格落实征收的政策,更要落实优惠的政策,使纳税人的合法权益得到充分保障,为纳税人创造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也为税收管理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平台。

纳税服务精细化篇10

一、提前介入,跟踪管理,在主动服务中实现源头控管

近几年来,__分局所辖区域经济发展较快。按照__市政府“一城两区”的城市总体发展规划,区内建筑、房地产业迅速发展,成为区内的支柱产业。分局现管辖建筑和房地产开发企业共66户,大部分为外地投资企业。截至目前,全区已开发42个生活住宅小区,其中,20__年新立项11个,已开工6个项目,开工面积26.7万平方米。

为优化管理,我们改变过去“以查促收,以罚促管”的工作模式,树立了“以服务促管理,以服务促税源监控”的工作思路,在服务中掌握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准确把握纳税人涉税信息及变动规律,建立科学的税源管理模式,提高了税源控管的精细化水平。以社会综合治税网络为依托,从管委规划局取得区域总体规划图,从发改局、建设局等部门取得房地产开发相关涉税信息,在项目未开发前就主动为企业提供上门服务,实地了解相关情况,讲解税收政策和建筑、房地产税收管理的具体规定,督促其办理税务登记和有关办税手续,并送证上门。对外地来乳投资的企业,还免收其税务登记费用。20__年5月,由山东黄金集团控股的山东__维多利亚海湾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开始开发大__。分局对开发项目实行事前介入,为其建立“一户一卡”和“一项目一卡”制的税源控管台账。并向其详细介绍相关税收政策和税收管理规定以及地税发票管理的有关知识,督促企业按规定开具使用建筑业文秘站等地税发票。几年来,共为企业提供此类服务500多人次,为30多户企业免费办理税务登记。

通过提前介入、主动服务,以真诚打动纳税人,换得纳税人理解,还尽可能地争取到了对新办企业所得税的管理,收到事半功倍的管理效果。通过管委、镇政府和发改局、国土等部门提前获取来区开发企业信息,主动与投资商沟通协商、进行税收筹划,使投资方以分公司的形式在工商和我们地税分局办理登记,进行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20__年以来,全区新办建筑、房地产企业共60户,其中有32户企业所得税归地税管理。

在项目立项、施工和销售、竣工等阶段,进行全程服务。经常到施工现场实地查看,运用较熟练的专业知识开展纳税辅导,对企业所涉及到的记账科目、发票使用、税金计算方法及提取缴纳情况进行辅导,使企业的账务处理合法、合规、真实、有效。同时,根据实地察看的情况,对企业自报和从综合治税部门取得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对数据进行分析比对,及时发现并解决存在的问题和漏洞。

二、注重细节,创新管理,依托“一项目一卡”实现全程控管

我们紧紧围绕建筑房地产业的行业特点,突出细节管理,创新“一项目一卡”的管理方式,并不断在实践中总结,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管理模式,将税收征管渗透到建筑房地产行业每个环节,以细节管理促进精细化水平的提高。

“一项目一卡”管理,就是对房地产企业经计划、规划部门立项的房地产项目,按项目名称一项发放一个纳税管理卡,管理卡中登记工程名称、建设单位、开发单位、建设地点、建/!/设面积、投资总额、开工时间、竣工时间、预(决)算金额、可供销售面积等内容。为确保纳税管理卡内容全面、详尽,我们进一步突出细节管理,对房地产行业立项、施工、销售全过程进行完整、闭合的链条式管理,环环相扣,有效地控管了税源。一是在立项环节,突出抓好基础资料登记。我们在规划图上标明项目的位置、开发面积、开工日期等资料,以便直观地了解项目信息。按项目向企业发放“纳税管理卡”,进行“一项目一卡”管理。根据企业报送的立项书、土地证、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筑工程施工合同、小区平面图等资料,详尽地掌握企业开发项目的投资规模、开发时间、土地面积、建筑面积、建筑承揽企业等基础信息,并记载到管理卡中。二是在施工环节,突出抓好建筑施工企业税款入库进度。管理人员对工程项目进行跟踪管理,及时掌握工程进度,使企业严格按工程进度申报缴税,并据此登记管理卡内容,管理员在控管台账上登记。针对区内从事建筑的企业多为外地企业和挂靠企业的实际,我们委托开发公司在拨付工程款时代扣施工企业的税款,的税款通过管理卡和代缴报告表按月报送分局。根据企业报送的资料,管理员到企业和施工地逐户、逐项地进行比对,看登记的情况是否与企业账面相符,料工费是否计算在应纳税营业额中,对发现不合规定的操作及时给予改正,确保企业不漏项、不漏税。三是在销售环节,突出抓好房地产开发企业的税收征管。根据企业提供的房屋预售许可证、小区平面图和销售明细表,掌握企业的可售面积和已销、未销户数面积,使税收控管到每一栋楼的每个单元户。管理员每月到企业实地检查收款收据与预收账款是否相符、开具的发票金额与销售收入是否相符,以核对税款计算是否正确、是否按规定申报缴纳税款。为做到以票控税,分局严格确定领票、开票资格,根据企业申报情况和缴纳税款情况,结合企业的纳税信用等级,确定企业领购发票的资格。信用好的企业,可以随时领购地税专用收据,自行开具发票。信用较差的企业,限制其使用收据和发票,企业确需使用的,只有在缴清税款的前提下才能取得。同时,要求领票企业每月报送房地产发票开具额、收据领用明细表和住宅销售面积表,通过这两个报表,使分局能够随时掌握企业的收入情况和销售情况,减少了企业隐瞒收入的机会。

三、提高效率,动态管理,充分发挥信息化手段的支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