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音乐教育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8 23:48:19

中学音乐教育篇1

一、民族音乐是中华音乐文化的根

中华民族的音乐文化就像一个百花齐放的大花园,而民间音乐则是这座花园里长开不败、争奇斗妍的奇葩。民间音乐是最具有民族性、群众性的艺术形式,它产生于民间、生长于民间、流传于民间,是中华民族音乐的源头,是文艺创作的土壤,是艺术家创作的先师。民间音乐之所以能在漫长的历史中基本上不采用书面乐谱的传承方式,而主要靠口传心授在民间广为流传和发展,正是因为它总是伴随着人民群众的心声,是人们精神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寄托和“食粮”。中国音乐文化的发展必须充分利用中国传统音乐中的积极成果,特别是继承和发扬民间音乐的优秀成果,不断创作出反映人民生活、表达人民情感、体现社会文明的优秀音乐作品。著名音乐家马可曾说:“历代伟大的音乐家都是十分重视民间音乐的,他们常常把民间音乐吸收到他们的创作作品中,通过音乐找到了接近人民的道路。这是因为民间音乐生动地表现了人民的生活情趣,真实地反映了历史,而这是艺术作品的灵魂!”,“一切伟大的音乐家总是继承着民间音乐所提示的方法和方向作进一步的艺术加工,而不是与它的方向背道而驰;任何天才一旦违背了民间音乐的这种传统,他的作品就会脱离人民、降低价值!”。可见,民间音乐的先师性、根源性是不容忽视的。

二、深化教学改革,强化民族音乐教学

该说现行的音乐课程里面也编有不少民族音乐的内容,但教学中怎样让学生接受民族音乐,使他们学有兴趣,教师就必须要研究教材,广泛地寻找能吸引学生,符合学生实际及与民族音乐相关联的知识,多层面、多角度、多方法展示给学生。在实施教学中进行创新,让学生在愉悦学生习潜意识地接受民族音乐。在音乐欣赏中,可选择播放古今优秀民族乐曲。这些作品,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很受学生欢迎。欣赏时,教师要介绍乐曲的创作背景和民族风土人情,以拓宽学生知识面,增加学生对各民族的了解、认知。如在欣赏《二泉映月》时,教师可介绍阿炳的悲惨命运,《二泉映月》曲名由来,创作的时代背景以及“二泉”的地理方位等。使学深刻了解《二泉映月》这首乐曲的含义,只有理解了,才更喜欢唱,只有会唱。又如在欣赏《春江花月晚》时,可启发学生从优美的音乐中去想象春风和煦、明月当空、山水相连、花月相映的动人画面。从而使学生领略祖国河山的美好,激起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三、利用乡音乡情,促使学生热爱民族音乐

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的外来人口越来越多,学校也按插了不少来自祖国地的学生,他们丰富的方言中也必将韵藏了丰富的民歌,教师可利用乡音乡情这一宝贵资源来激发学生的热爱家乡、热爱民族音乐之情,例如设计教学活动:要求学生了解家乡的民俗民歌,趣闻轶事,向长辈学习民族歌舞,而后在班上展示。一名新疆籍的学生就准备了一首哈萨克族民歌《新疆好》,她在课内先播放这首民歌,并载歌载舞,然后向同学介绍起她的家乡,天山的雪,吐鲁番的葡萄、南疆的草原以及她的家乡在改革开放后发生的巨大变化,她的歌喉、他的介绍赢得了全班同学的阵阵掌声。同学们从而简略地了解新疆,不仅热爱哈萨克族民族,而且热爱上新疆,许多同学说我长大一定要到美国个新疆观光旅游。再如某同学演唱了江西民歌《十送红军《,使同学更深切地了解江西百姓与红军的鱼水情深等。这样,同学们在愉快的介绍和歌舞中,不仅了解到了课堂以外不同民族,不同风情,不同体裁、不同形式的民歌,而且了解到了这些民族的历史文化特色,而且具有民族吸引力。在优美的歌声中不知不觉激发了学生热爱民族音乐,热爱民族人民的情感。

四、在学校文艺活动中全防卫灌输民族音乐主旋律

几年来,学校在七、八年级增设了学科的拓展课,拓宽课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实施素质教育工程的一项新举措。其教学既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又活跃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如拓展课中,组织学生民歌合唱,民乐合奏、民族舞蹈练习,也结合趣味学习,如播放民歌后,让学生寻找有关这首民歌的民族服饰、民族建筑、民族地方小吃等,使学生更进一步走进该民族,更了解该民族的风土人情,从而更热爱该民族的民歌。会演前组织民乐队、民歌队、民族舞蹈对骨干培训。使这些骨干学生带领学生组织队参加校演出,这些学生自然而然地就成为民族音乐播种机的作用。使班学生在投入编排节目中,找民族服饰、民族道具、民族舞的动态等,大家排练积极,十分投入,把学习民族音乐推向新的高潮。

学习与研究民间音乐不能局限在工作室中,需要更多地走人民间广袤的天地,近距离的感受、考察各地区各民族民间音乐的形式、风格及特点,这不仅有利于更多捕捉民间音乐资源,还可以辅助相关学科和人文历史的研究。其次,要用现代化科技手段,记录原汁原味的民间音乐。第三,要汲取民间音乐的原生态精粹,把它融人文人音乐创作中,使民间音乐在文人音乐的创作中传播和发展。第四,要重视学校的民间音乐教育,让学生更多了解中华民族文化,喜爱民间音乐艺术。

中学音乐教育篇2

 

虽然,新课程教材比起旧教材有了很大的进步,但也不可避免的存有其局限性。同时,由于社会和历史的种种原因,中学民族音乐教育教学又存在着诸多不利的因素:

 

(一)教材导向与学生审美需求之间存在矛盾。

 

大多数学生喜欢音乐,却不喜欢音乐课,主要原因是现行的中学音乐教材,选择的乐曲大部分以中外经典乐曲为选编对象,几乎很难找到较通俗的音乐作品。

 

改革的深入不仅促进了经济的不断交流,也加速了各种形态的文化之间的交流和渗透,林林总总的各种形态的流行音乐大大的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导致学生对一些民族音乐不理解也就不愿接受,因而他们也就更愿意欣赏那些通俗易懂的流行音乐。这也就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民族音乐的兴趣。

 

(二)对音乐功能的认识缺乏科学性、全面性。

 

虽然,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对音乐的功能认识比以前有了较大的进步,但仍存在很大的片面性,大多数学生和家长甚至部分老师对音乐的美育、德育、智育以及许多非智力因素方面的功能并没有形成比较全面客观的认识。其实,音乐教学首先表现为一种美育教育小学音乐论文,它的可感知性是其它美育教育手段无法比拟的。

 

同时,它还会起到辅助德育、智育的作用,对于青少年培养敏锐的审美感知能力、丰富而高尚的情感、想象力、审美能力的培养是其它学科不可取代的。

 

柏拉图曾说:“音乐教育除了非常注重道德和社会目的以外,必须把美的东西作为自己的目的来探究,把人教育成美和善的”。但是,许多学生和家长甚至部分老师认为音乐学好学坏并没多大关系,这对音乐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是很不利的。

 

(三)在升学考试课程缝隙中民族音乐教育难以生存。

 

由于高考指挥棒的存在,几乎所有的学校都把升学率看成学校声誉和生命力的标志,凡是中考、高考科目之外的课程一概受到冷落。中学音乐教育就很难得到实质性的开展,民族音乐教育被打入冷宫更似乎就是一种必然。在学习任务繁重的今天,学生仍不管是否愿意,都必须面对现实——中考、高考,因而音乐课更显得无足轻重了,更不用说民族音乐了!学生能有时间偶尔听几句从大街小巷传来的通俗歌曲并跟着哼上一两句,就已不错了。

 

基于对当前中学民族音乐教育教学中现存的不利因素的认识,本人认为除了相关教育部门应进一步加强音乐教育方面的一些相应的改革和调整,而作为一位音乐教师也应针对现状提出一些相应的对策,个人觉得音乐老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一)加强民族音乐美的宣传与展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充分利用现代化辅助教学手段,利用现代网络功能,弥补课程设置的不足。音乐与计算机的结合,不仅拓宽了音乐教学的思维与方式,更具重要意义的是带来了音乐学习中的思维方式变化.正如普通高中音乐课标提到:要求学生“能够在电脑上应用相关软件欣赏音乐,并能够通过互联网搜寻和下载音乐资料”。

 

因此,在课前可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将下周要学习的知识内容通过上网查阅相关的资料,然后在课堂上展示,各组还可以互相补充,比如讲到某个少数民族,它的风土人情、服饰、节日、音乐等,这些足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掌握知识,既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又提高他们团结合作能力。

 

(二)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培养学生的赏析能力。

 

在欣赏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教学

 

摘要素进行对比,让学生讨论、比较分析找出各自的风格特点,最后再次聆听并提出问题,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本课的教学重点——“鱼咬尾”,教师适时引导提示,这时就有学生说:“这不就和成语接龙一样吗?”全班同学一听,互相讨论,最后懂得了“鱼咬尾”的民歌创作方法。

 

通过这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学生通过感知、思考、讨论、总结等学习过程,不仅能更深刻、更准确地领会音乐作品的感情内涵,同时能找到音乐与语文、历史等其他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在感知和学习音乐的过程中更准确全面的认识音乐的美育、德育和智育等功能,从而自觉端正对音乐学习的态度。这正如毛泽东同志在他的哲学著作中所说,我们的实践证明: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小学音乐论文,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

 

(三)加强实践,在实践中提高学生对民族音乐知识的掌握能力,陶冶情操

 

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音乐教师可以结合第二课堂,组织“民族声乐演唱”“民族器乐”等兴趣小组,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兴趣和能力,也可以组织部分班级开展“民歌演唱会”“中华卡拉oK民歌大奖赛”等活动,扩大民族音乐在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影响。

 

针对当前流行歌曲的冲击,这显然也是一种有效的导向手段。此外,我们也可以充分利用本地区(“南音”)的特殊民间文化,组织学生进行音乐采风,收集原生态的和变异的民族民间音乐,让学生从乡土音乐的认识和感受做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民族情,使学生更好地认识乡土音乐,热爱乡土音乐,继而更好地认识乡土,热爱乡土。

 

作为一名从事音乐教育的工作者,应该对民族音乐有着足够的重视,应该灵活运用各种方法,引导学生,加强对学生的民族音乐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为培养下一代尽职尽责,不辜负人民的重托!

中学音乐教育篇3

音乐教育活动的本质是促进学生感受美和表现美。音乐学科是以审美为主要特征,以培养人的审美情感为主要目标。音乐教育的主要特点是以情动人、以情感人。音乐学科教学的内容除了音乐知识和音乐技能,还包括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和创造音乐,这是音乐学科与其他学科最大的也是最根本的区别。但是综观当前中小学的音乐教学对学生的评价办法,大都缺少全面性和客观性,主要是考查学生掌握的音乐知识和技能水准,通常是老师指定一首歌曲,学生唱后打分。内容单一,形式单调,既不能帮助学生学到某一方面的技能,也很难了解智能与情感的发展,更谈不上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难以科学、准确地确定一个学生音乐教育整体目标达成的水平,甚至可能背离音乐学科自身的规律及其特征。

如何全面、合理、科学地评价学生的音乐素质,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呢?我认为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人为本,确立新型的音乐评价理念

音乐教学评价应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评价要以人为出发点,体现对人的价值的重视,促进个体健康和谐地发展,尊重个体的差异,激发音乐的主题精神。因此,建立评价内容多元、评价方式多样、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和教师素质的提高,并有效地促进音乐教学效率的评价体系是十分重要的。

多年来,音乐课程的传统理念是以知识的传递为主,对学生进行理性、枯燥的节拍、节奏、音程、和弦、听觉训练。而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以美育为基本属性的音乐学科,在其教育教学形式与过程中,与其他学科有着显著的区别,那就是:淡化教育活动中那种赤裸裸的知识传递过程,代之以师生双方主动投入、互相吸引的情感交流活动,并视这种活动本身为教育目的之一。”在这个理念指导下的音乐教学不论是从指导思想上还是教学的方式方法上都要来一个转变,这个转变就是把以往那种理性枯燥的机械式训练变成在教师启发和指导下学生参与体验音乐的过程。这就要求在课堂教学中进行角色的转换,即学生是演员,教师是导演,也就是说没有学生主体的参与,就难有真正的音乐教学。只有学生参与到音乐活动之中,和音乐融为一体,自己亲自主动地去探寻、领悟、体验,对音乐知识技能的真正理解和掌握特别是对音乐的欣赏与创造,才会成为可能。这就要求我们音乐教学所采用的方式和手段与一般学科有所不同,应从感性入手,以情动人,以美感人,注重教育的潜效应,真正做到以人为本,用新型的教育理念去指导音乐教学评价。

二、明确目标,在施教中引领科学的音乐评价

音乐课堂教学目标是教与学围绕一定的教学目标而进行知识信息的获取、加工、输出的流动过程。制定目标是提高这一流动过程的有效度、获得课堂教学高效率的重要因素。而目标是指每课应有科学而明确的指向性,能反映教材的本质内容。巧妙地构思目标是优化目标的前提,它要求摒弃起干扰、抑制作用的信息,突出目标信息,给学生大脑以强刺激,加强学生对目标信息的理解和识记程度。同时,巧妙的构思可以使学生思维“入路”,使学习的过程成为方向感强的可控过程,避免盲目性和多中心,从而实现目标的优化。在教学中,我们要注意三方面的要求:

1、注意目标与“课标”的统一性。

音乐教学目标不是凭空制定的,它应当以课程标准的要求为依据而制定。每学年度我会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制定总目标,在心中对各年级教材有个总体认识,然后把它分类整理。如在三年级(第五册)教材中,我首先依据课程标准及学生年龄特点设立了总目标,把它放入每课设有的“唱歌、音乐知识、视唱与听音、音乐欣赏、器乐”等栏目中验证,再对当中的“音乐知识”从谱表到音符的时值这种循序渐进的知识体系作个了解,验证总目标对该栏目要求的准确性。最后对其它栏目再逐个整理,这本教材的条理就清楚了。

2、注意目标教学安排的科学性。

目标教学安排的合理与否,与学生积极性的调动、学习效果有很大联系。我用两个班进行了实验:一个班按序而行,第一目标完成后,紧接第二、第三目标;另一班我用了分拆的方法,完成第一目标后,教师示范要求学生练习已学部分,然后教师反馈检查,再进入第二目标学习。实验下来,我觉得第二种好,学生学得扎实。第一种方法一通到底,漏洞多,有些同学能领会要求,有的同学对要求理解模糊。所以说教学目标的合理安排有无科学性、艺术性,对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的效果影响很大。

三、勤于实践,探索科学合理的音乐教学评价

1、表演取代考试,发挥学生特长。

音乐成绩以平时为主,期末为辅,既要结果,也要注重过程,以减轻学生期终的课业负担与心理压力,提高效率。期末的测评主要通过类似“迎新音乐会”、“迎春音乐会”、“小百灵音乐屋”、“动物音乐会”等学生喜爱的班级音乐会形式来完成。音乐会的形式可以是吹、拉、弹、唱、舞、赏、说、诵等;可以是单独的、双人的、小组的,要求人人参与,以演代考,发挥特长,并可邀请本班班主任与其他任课教师参加。期终班级音乐会可提前让学生在课外准备,音乐会主持人低段年级可由音乐教师、班主任或师生共同担当,中高年级由学生自己来担当。

2、吹拉弹唱演诵,展示强项评价。

中学音乐教育篇4

摘要:音乐教育本身就是情境教学的一种重要方式。音乐教育的教学目的是培养音乐基本理论和表演基本技能及艺术实践知识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音乐教育、情境、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1)-20-0054-02

一、关于情境教学

1.情境教学的含义

“情境”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这种场景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能得到发展。情境教学则是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共创的一种能激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场景,把学生带入与教材内容相应的氛围中,师生在此情此景中进行情景交融的教学活动。

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是在对社会生活进一步提炼和加工后才影响于学生的。诸如榜样作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课内游戏、角色扮演、诗歌朗诵、绘画、体操、音乐、旅游等等,都是寓教学内容于具体形象的情境之中,存在着潜移默化的暗示作用。

2.音乐教育与情境教学

首先,音乐教育本身就是情境教学的一种重要方式。音乐教育的教学目的是培养音乐表演基本理论和表演、教学基本技能及艺术实践知识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音乐教育以乐理、视唱练耳、声乐、乐器(含中外器乐)、和声基础、中外音乐史、音乐欣赏、合唱指挥、歌曲写作、曲式分析、艺术概论、舞台表演、舞蹈、音乐教育导论、音乐教育哲学、教育学、心理学、小学音乐教学研究、现代教育技术、音乐治疗学等为主要课程。这些内容都需要教师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跟情景教学有着天然的联系。

其次,情景教学需要音乐教育来表现。情景教学与音乐紧密相连,需要与音乐的融合。学生的音乐素质能力教育是我们当前音乐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和创造能力。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如何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情感,让学生主动参与音乐的实践活动,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质,这是至关重要的。可以这么说,适当的情境创设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有机条件。音乐教育像阳光雨露一样滋润着在情境教育中成长的学生。

二、情境教学在音乐教育中的表现

1.音乐教育中的自然情境

自然本身是具有情感的,不同的自然环境反映着不同的情感。广义的自然界包括人类社会在内的整个客观物质世界,人的意识也是以自然方式发生的物质世界。狭义的自然界指与人类社会相区别的物质世界,即自然科学所研究的无机界和有机界。这里我们说的自然是狭义的含义,自然情境也就是能被我们感知的有形的存在于人之外的世界。

音乐本身也来自于大自然,应该与自然融为一体。所以在音乐教学中,不能只把学生拘泥于室内的学习,应当让他们回归生活,走进自然,在大自然中体味音乐的存在。比如:课外郊游时,带领同学们在森林里漫步,树叶沙沙作响,小溪欢快地流淌,鸟儿放声歌唱,这不就是大自然演奏出的美妙乐曲吗?在不知不觉中,同学们都随着这美妙的自然音响哼唱起来,曲调清新、自然、淳朴,脸上露出了幸福的微笑,感受到了音乐的存在,生活的美好。

2.音乐教育中的图画、录音再现情境

图画包括图片和绘画艺术,在课堂上主要指已经完成的或老师即兴创作的图片和绘画,可以是用各种笔在纸上或者各种工具的电子图片和绘画。录音即是将声音信号记录在媒质上的过程。在歌曲教学中,利用图片、录音适当给学生设置情境,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以《在希望的田野上》为例,这首歌先让同学们想象无边的田野,然后播放祖国大好河山中田野的幻灯片和鸟鸣、蛙叫的录音。伴随着美妙的音乐,学生们看到了碧绿的田野、金灿灿的稻谷、忙碌的飞鸟;听到沁人心脾的蛙叫和潺潺的流水声,仿佛身临其境,感受祖国大地的气势磅礴,加深对歌曲内容的理解。然后老师再教唱此歌,学生们就会很快进入了歌曲的意境之中,课堂气氛也十分活跃,歌曲教学效果就会良好。

3.音乐教育中用表演体会情境

表演是指演奏乐曲、上演剧本、朗诵诗词等直接或者借助技术设备以声音、表情、动作公开再现作品。有人说:“音乐是舞蹈的灵魂”。音乐与表演是密不可分的,要想充分表现歌曲的内容,通过有声有色的表演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比如《蒙古人》这首歌曲,从歌曲曲调上看比较平,而且音准不容易掌握的“4”多次出现,如果直接教唱,学生不易学会。根据这种情况,先给同学们介绍了歌曲的内容。然后让同学穿上蒙古族的衣服,体会蒙古人的风俗习惯和文化,随着优美的旋律进行表演。这样,表演进行的顺利而愉快,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在分组表演后,同学们很快掌握了歌曲的旋律,随后教师在同学们情绪高涨时进行歌词教唱,同学们轻松愉快地学会了这首歌。

三、情境教学在音乐教育中的作用

1.情境教学能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托尔斯泰曾经说:“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带有浓厚感情色彩的心理活动,只要对某个事物有兴趣,就会激发孩子们主动学习的热情。但兴趣不是天生的,它是环境的影响和教育的结果。教师要善于为学生设计特定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特别是在教授学生如何识记枯燥的乐谱时,就可以运用多媒体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在课堂上可以运用电脑多媒体播放某乐谱产生的过程,如贝多芬的交响曲。可以先播放关于贝多芬的生平故事、交响曲的产生的过程的影片。带着观看影片的情感,学生对乐谱就产生了兴趣。有了兴趣,引导学生学习枯燥的乐谱就会变得容易而轻松了。

2.情境教学能促进学生的欣赏能力

欣赏能力的提高需要美好的意境。教师要是能创设适合音乐教育的美的环境,让学生积极参与歌唱、欣赏、表演等艺术实践活动中,学生就能感受和领悟音乐的美妙和音乐的力量。

舒曼的钢琴曲《童年情境》是适合欣赏的曲目教学内容之一。如果仅仅通过一二遍的反复欣赏很难让学生听懂乐曲中表现的意境。我就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来营造一个情境,教学一开始我就带领学生回想自己的童年时代。让大家讲讲曾经的童年轶事,谈谈当时的故事和心情。学生会以各种各样的心情诉说当年的往事,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童年的纯真。然后,让学生带着对纯真童年的怀念来听舒曼的《童年情境》。在优美的曲声中,学生通过对自身童年的情感体验感知音乐,获得了欣赏音乐美和表现音乐美的能力。

3.情境教学能引发学生的创造力

在一种刻板、枯燥的环境下,学生对音乐欣赏的想象力、创造力无法充分发挥。这就需要教师用生动的语言和画面营造一个与音乐形象相关联的意境,让学生在欣赏音乐时可以自由展开想象的翅膀,随着音乐旋律的变化起伏。由此,可能会产生出更多的灵感。在教学生演唱歌曲的时候,就应该让学生学会怎样用更好的方法演唱,在情境教学中实现音乐教学的最终目的,引发学生的创造力。

如在我国的著名曲目《茉莉花》的课堂中,引导学生:“我们走过一个幽静、美丽的山谷,来到了一片白色点点花的海洋,阵阵香气迎面而来……”然后播放《茉莉花》这段音乐。通过制造一种美妙的情景,引发学生欣赏音乐,用心感受音乐所描绘的意境。随着音乐旋律的起伏和情绪的变化,紧紧扣住了学生的心弦,将学生的无穷想象力发挥得淋漓尽致。然后让学生总结对曲子的体会,引发学生的创新点。

总之,在音乐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和引发想象创造能力,都需要一个自然、愉悦、美好的学习情境。教师需要遵循音乐作品的意境,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从而实现情境与音乐教学的美妙融合。

参考文献:

[1]张波,试论音乐教育中的情境教学,《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J],2007年第1期。

中学音乐教育篇5

一、大众音乐文化背景下初中音乐教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堂教学缺乏实践锻炼

初中阶段的音乐教学呈现发展的不成熟性。一方面由于课时有限,无法对学生进行系统的音乐教学;另一方面。课与课之间的间隔时间长,导致学生无法对新旧知识进行系统的衔接,导致音乐课堂的效率低下;在音乐课堂的教学过程中,为了体现课堂的效果,教师往往忽略了学生自我揣摩的过程,而是直接教唱学生歌曲,忽略了对学生乐感的培养和表达技巧的训练,学生失去了实践锻炼的机会,对音乐课堂的学习也只是一个歌曲学唱的过程,缺乏科学的方法和依据,使得初中的音乐课堂枯燥而单一。

(二)学生对音乐课堂教学的忽视

初中学生对音乐课的认知和定位还不够准确,可能会盲目的把音乐课归为副科,对自己在知识和能力上的欠缺不是很明确,导致他们在音乐课堂上与老师的互动较少。而初中阶段的音乐教师在一定程度上也忽视了对学生的积极引导,他们与其他学科相比,在教学水平和教学评价上的要求较少,所以,在课堂中对学生的要求相对较低。表面上音乐课堂上学习气氛很活跃,但是音乐课中的知识并没有引起学生的兴趣,没有达到教学的最初目的。

(三)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情况不符

近年来,虽然关于教育教学方面的改革在不断推进,但是可能在音乐、美术、体育等传统小科方面推进的速度比较慢,各个方面的措施并没有持续更进和落实。所以现在初中阶段学生接触的音乐课本可能还是陈旧的,没有跟上时展的步伐,而且音乐课本中理论讲授少,歌曲曲目多,这些歌曲很大一部分都不是学生日常能够接触到的,所以加大了学生的学习难度。而音乐课本中的很多作品并没有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在课下也没有合适的机会去巩固,所以在课堂上的表现并不积极。

二、在大众音乐文化背景下构建初中音乐课堂的方法

(一)注重学生学生的音乐理论知识水平

大众音乐文化背景下,人们受到来自大众传播媒体的巨大冲击,对音乐的认知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偏差,甚至会盲目的学生学习歌唱等,忽略了音乐的内在理论知识的学习。所以,一方面,学校要对传统的音乐课堂进行改革,真正的提高学生对音乐理论的认知水平,在音乐课堂初期,先对学生进行音乐基础理论的教授,让学生对音乐有一个准确的宏观的认识,用基础理论知识指导音乐实践,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二)提高音乐教师的专业素质

虽然音乐课堂在各个初中都已经开设,但是很多都只是名义上的存在,实际上学校对音乐教学的效果和课程开设的具体情况并没有进行及时的评价和监督,学校在招聘音乐教师的要求上相对放宽了条件,这就使得音乐课的教师在专业素养上存在问题,他们自身的专业知识不扎实,而且正常的课程进度也很难按计划推进。长此以往,导致音乐教师在思想上忽视了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对学生学习的具体情况不是很关注。所以,要改变当前这种现状,就必须对在职的音乐教师进行培训和引导,从而提高音乐课堂的教学效率。

(三)把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水平相结合

课堂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能够在某一学科上有所收获,课堂教学的对象时全体学生,所以在音乐课内容的选择上,必须重视学生当前所能够达到的实际水平。将音乐教学的曲目与学生日常接触的音乐种类相结合。保证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兴趣。把常规的教学内容与丰富的课堂形式相结合,激发学生对音乐课堂的学习兴趣,真正的能够让学生对音乐有科学全新的认知。初中阶段学生的音乐素养差,音乐基础水平低,所以,要设立与学生实际水平相匹配的教学内容,保证课堂的教学效果。

三、小结

中学音乐教育篇6

关键词:流行音乐;中学音乐教育;融入策略

流行音乐是相对于传统音乐与艺术音乐而言的,是一种具有广泛听众,具有吸引力的音乐。在现代社会,流行音乐覆盖面广,其内容与形式自由简捷、通俗易懂,代表了现代流行、现代娱乐、现代时尚的音乐形式。同时,流行音乐又具有一定的教育与审美功能。因而,在中学音乐教育中,融入流行音乐展开课堂教学是有一定合理性的。

一、流行音乐与中学音乐教育

流行音乐是一种不同年龄人群雅俗共享的音乐,具有大众化、普及性特点,尤其受中学生喜爱。然而,将流行音乐引入中学音乐课堂,是一个具有争议性的问题。笔者认为,在中学音乐教育中,不可全盘否定流行音乐,而应以一种科学、积极、大胆、谨慎的态度来看待流行音乐在音乐教学中的作用。

从音乐发展进程来看,在大众音乐生活中,流行音乐有着广泛的影响与渗透作用,尤其在青少年人群中的广泛传播,影响了他们的观念与行为方式。从音乐教育视角分析,若想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帮助学生获得知识,主要有两种渠道:课内音乐教育,属于校园文化圈;课外音乐熏陶,属于社会文化圈。其中,课内音乐教育是根据课标而展开的。就其内容而言,课内音乐虽考虑到了音乐学习能力与趣味等因素,然而教育的依据更加注重的是教育本身特点与目标。第一、音乐教育教授的知识与技能,尽管算不上复杂、渊博,却也根据相关的教学原则与教育要求而构建的,有一定的规范性。第二、音乐教育需依据学生特征,以实现教育目标。所以,具有显著的学习性特征。而青少年的课外音乐欣赏,也有其独特性:随意性、零散性、自发性。即没有外在约束与压力,是自发选择。所以,这一选择具有一定的复杂性,既有消极性,也有积极性。另外,学生在欣赏课外音乐时,通常是以“娱乐”为动力的一种自我满足过程,而不是自觉学习过程。所以,学生的课外音乐欣赏又具有娱乐性特点。因此,在中学音乐教育中,教师可适当引入流行音乐,以充分发挥其积极的教育功能,激发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二、流行音乐在中学音乐教育中的融入策略

1、选取适宜的流行音乐,调动学生音乐学习热情

中学生一般兴趣广泛,但这一兴趣有时只是短暂的。而流行音乐因其自身特点而深受学生喜爱。在流行音乐中,其节奏鲜明,或优美,或抒情,或轻松,或活泼。其演奏方式各式各样,具有丰富色彩、多变的音响,常运用电声乐器。一般而言,声乐作品往往具有浓郁生活气息,曲调顺口、手法通俗,容易传唱,同时演唱时侧重声音技巧,让听众有亲切感、自然感。相对于民族与古典音乐,学生更愿意接受流行音乐,而觉得民族音乐太俗,古典音乐难懂,缺乏兴趣。当前,有些流行音乐,不但可以调动学生的唱歌热情,也有着一定的励志作用,可消除学生的紧张的情绪,如《相信自己》、《海阔天空》、《阳光总在风雨后》等。

2、引入流行乐曲的不同演唱方式,辅助音乐课堂教学

流行音乐一般通俗易懂、活泼新颖、且容易模仿,这符合了高中生的心理需求。在中学音乐教学中,教师引入流行歌曲,不但将流行音乐进行演奏或演唱,还可以利用其丰富多彩的演唱形式与方法来辅助教学,以提高音乐教学效率。例如:教学第二单元《音乐的风格时》,可先播放周杰伦的音乐,以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当音乐结束后,教师可提出问题:周杰伦的音乐属于哪一类风格?学生纷纷回答;“Rap”、“Hip-Hop”、“R&B”。那么它们究竟表示什么意思?这时,学生一时难以回答。此时,教师可向学生讲解这些音乐术语,同时分析其节奏旋律特点。接着让学生重听音乐,使其总结周杰伦歌曲中的R&B特点。然后,让学生欣赏“后街男孩”的音乐,引导学生比较欣赏,并找出其异同点。在讨论分析后,学生了解到“R&B”音乐来源美国,因此音乐更为鲜明、浓郁。在周杰伦等人的中国流行音乐对美国的“R&B”音乐进行了借鉴,同时又融入了我国的音乐元素,如歌词、伴奏、旋律等。所以,周杰伦等的音乐是有中国特色的R&B歌曲。这样,通过流行音乐的辅助,可以帮助学生认识音乐风格。

3、引入学生熟知的流行音乐,增强音乐教学的效率性

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入学生熟知的流行音乐,以增强音乐教学趣味性与效率性。第一、传统音乐欣赏时,可引入流行音乐,以贴近师生的心灵距离,增强学生的学习效率。如口琴教学时,教师可引入流行歌曲来训练学生的音阶练习,如《大长今》的主题曲,学生对于这一歌曲乐曲十分熟悉,充满兴趣。同时,这一乐曲为三拍子节奏,其音高较为单一,易于演奏。第二、在节奏教学中引入说唱音乐,减少学习难度。通过节奏教学,能培养同学们的节奏感,帮助学生把握音乐风格。在教学中,除打击乐、节奏模仿的训练外,教师还可引入流行乐曲中的“说唱”形式,以其独特风格、鲜明节奏,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这一演唱形式类似于“念歌词”,可以使让同学们联想到依据节奏读歌词的方式,更能让学生轻松学习音乐,提高创新意识。

中学音乐教育篇7

流行音乐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进行的,由于它通俗易懂,很快被人们所喜爱并在我国盛行,较早的“四大天王”成了学生心中的偶像,如今周杰伦的出现更让学生兴奋不已,周杰伦的演唱主要表现在声音的变化上,感染力强。流行音乐为什么能很快被人们喜爱并传唱,这是因为流行音乐的节奏鲜明、轻松活泼或抒情优美,演奏方法多种多样,音响多变,色彩丰富。

一、初中学生喜爱流行音乐的原因

中学生们都处于12岁至16岁这个阶段,个性活泼,富有朝气,喜欢接受一些新鲜事物,流行音乐作为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的特色,对社会有着一定的影响,尤其是对思想不稳定的这个年龄段的中学生影响更深。流行音乐恰恰符合了中学生蓬勃向上和朦胧、追求浪漫的心理。也正因为音乐教材中的歌曲内容过于老化、落后,大多数学生对此都感到厌烦,甚至请病假不上音乐课。他们认为听流行歌曲可以解除学习中的疲劳和放松紧张的学习情绪,在欣赏中展示自己、释放自我。

二、怎样处理流行音乐与中学音乐教学之间的关系

如果学唱的歌曲中缺乏与学生学习、生活相关的内容,就很难让学生产生兴趣,更难以吸引学生。面对中学音乐教育的这一现象,音乐教师应该怎么做·中学音乐课该怎么上呢·这些都是现在中学音乐教育中必须要解决的问题。那么如何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教师要切合实际结合学生的层次特点,注重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能成为参与活动的主人。这样不但可以大大活跃课堂气氛,还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1.明确流行音乐在中学音乐教育中的地位

学校是社会的一部分,而音乐课堂又是学校培养学生艺术教育的园地,所以音乐教育就会受到社会或多或少的制约。随着音乐风格的不断演化与发展,音乐也面临着多元化发展趋势。现在的中学音乐教学内容包括中国传统音乐、民族音乐、欧洲古典音乐及包括流行歌曲与现代音乐在内的古今中外的一些优秀的音乐文化。但是我们在音乐教学中就要有主次之分。近些年来,我国的流行歌曲创作题材大多以歌颂祖国、放眼世界和人生哲理为主,创作上追求民族风格,演唱方面揉合美声和民族唱法。同时音乐家们的精心创作对流行音乐的发展起着提高与发展的积极作用,所以将流行音乐加入到中学音乐教学中,也是时展的必然趋势。

2.教师要考虑学生的音乐兴趣

初中阶段的中学生都有着极大的好奇心,身边的流行音乐也往往是他们所渴望了解和学习的。作为教师,首先应该查阅资料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利用他们的兴趣、爱好来达到我们的教学目的。例如,在教学过程中,笔者让学生欣赏雅尼音乐会的演奏,学生看了

转贴于

之后都兴奋不已,特别是音乐会中那个台湾键盘手的精彩演绎更让学生叹为观止。那动感的节奏和优美的旋律仿佛把学生带入到了一个情景交融的意境之中。激发学生喜爱音乐、学习音乐的兴趣,更能拓宽学生了解音乐的视野,在学习音乐课本知识的基础上,不断了解和吸收其他风格的音乐作品。所以说,流行音乐进入到中学音乐教学中是可行的。

3.音乐教师要提高自身的音乐素养

音乐教师要加强专业技术能力,拓宽欣赏视野,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据笔者了解,有的教师在教学中并没有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一堂课都是教师在讲,学生根本没有得到实践锻炼的机会,这样会渐渐地减弱学生学习的兴趣,更会影响学生感受音乐的效果。在现实生活中既有“高雅”音乐,也有流行音乐,但并不是所有的“高雅”音乐都是经典的、动听的,而流行音乐都是所谓的“不健康”的音乐。作为音乐教师不能总是停留在自己所学知识的范畴内,拒听一些现代的音乐,要雅俗共赏,在教学中不断自我充电,同时也能满足学生不同的需求。

4.音乐教材要随着不同的情况而变化

中学音乐教育篇8

【关键词】流行音乐;大学音乐教育;文化价值

流行音乐是一种商业性的音乐方面的消遣娱乐。流行音乐在西方发展了一百多年,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和演变,它已形成了一个复杂的局面。在多元文化的作用下,它派生出许多流派(如说唱,爵士,雷鬼等),呈现出各种各样风格,在各种支系和风格之间,纷繁复杂的关系编绘出了一部宏伟的流行音乐史。其调式不限于小大调体系、按照乐器的发声原理、演奏法、乐器法进行创作有自由的曲式结构,与古典音乐同是调性音乐体系。皆具有一定的学术性。“大众性”是流行音乐的社会基础所在。除此之外,流行音乐还具有时尚性,新奇性,娱乐性,商业性,可参与性。为了满足消费者不断更新的文化消费的需求,流行音乐产品需要更快速的改造陈旧的音乐元素,推出新的音乐产品,紧紧地跟随时展的脉搏,成为当今社会各阶层文化生活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早期我国众多音乐家对流行音乐有偏见,并未深层研究流行音乐的价值,所以残留了许多错误的观念与思想,曾将流行音乐称为“通俗音乐”。然而近十多年,我国众多的音乐方面的杰出人士为完善国内流行音乐的教育与发展一直坚持不懈的进行着研究与探索。如龚琳娜、秦、常石磊等等众多音乐方面的专业人士都对国内的流行音乐与流行音乐教育做出了不俗的贡献,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使我国流行音乐的教育与发展逐渐走向正轨。

1流行音乐的作用

第一,流行音乐的社会作用。流行音乐作为一种大众通俗文化,富有娱乐性,也能表现好各种题材,能够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极高的艺术观赏性。大众传媒的飞速发展使每个人都沾染上了流行音乐的气息。尤其是青年学生,流行音乐对他们来说独具意义。林荫小道上,地铁上,学校里,听流行音乐的学生数不胜数。由此可见学生对流行音乐的热爱。我们要清楚地认识流行音乐,认识流行音乐在大学基础音乐教育中的作用和影响,只有这样才能够将流行音乐运用到大学的音乐教学中,促进现今大学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才能更好地面对传统音乐文化的层层筛选以及外来文化对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强烈冲击。流行音乐作为青年学生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影响力已经大大地超出了课堂音乐文化教育对青年学生的影响。第二、流行音乐在大学教育中的作用。凡事有利必有弊,流行音乐作为一类复杂的音乐类型也有其积极的和消极的方面。从有利视角看,流行音乐其内容简单明了,表达的内容大多关于当代人的现实生活、理想世界和丰富的情感。流行音乐演唱难度较小,一般情况下音域较窄,普通人都能够唱。与此同时,流行音乐所包含的发泄性、娱乐性等特点能使青年学生在较为紧张的学习生活中得到娱乐和放松。第三、减少师生之间的代沟,促进师生更好地交流。由于流行音乐的大众性,受众面广,师生可以在流行音乐方面找到共同话题,更容易产生共鸣。并且教师能够通过师生之间的有效交流提高学生对流行音乐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有更好的音乐素养。

2流行音乐在大学校园中的影响

先谈谈流行音乐在大学校园中积极影响。第一,青年学生是一个对新事物的理解和接受能力都是十分一流的社会群体,他们好奇心强,而且年轻、充满活力,流行音乐这种新事物对他们的吸引力也更大。几乎所有青年学生都离不开流行音乐,其中绝大多数青年学生每天都听,接近一半的青年学生平均每天听两个小时以上流行音乐,也有人每天必听流行音乐,伴随着流行音乐的节奏与旋律做事,比如边看书边听歌,边做卫生边听歌等。所以能够说,流行音乐是青年学生的另一种精神食粮。第二,流行音乐作为一种民众日常休闲娱乐的方式,它能够缓解心中的郁气和生活中的压力,所以说,流行音乐能够帮助青年学生保持一种平衡与健康的心态。与此同时,在流行音乐面前,听众不仅是单纯的欣赏者而且还是积极的参与者。然而这一切优点古板严谨的音乐都无法代替。流行音乐自身的特点恰好能够迎合青年学生的需要,可以将其生活状态有效反映出来,因此深受青年学生的喜爱。青年学生被流行音乐的新奇性所吸引,从中得到乐趣,其艺术性也刚好符合青年学生的审美需求。青年学生处于叛逆心理,坚守着自我土地上流行音乐的阵地。他们把在现实受生活中遇到的渴求、不满、迷惑都寄托到流行音乐里,流行音乐俨然是他他们的第二个精神世界,这使他们更加接受与认同流行音乐。流行音乐的娱乐性满足了青年学生对时尚的追求,其传播发展的手段独具科技性,更能够迎合青年学生的心理需求。一方面,能够满足大学生对音乐的多样化需求,另一方面也能够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审美需求,同时还能够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乐观的、积极的生活态度。青年学生文化水平比较高,对于他们来说更容易接受西方流行音乐,特别是欧美流行音乐在大学的校园音乐文化中占有相当大的市场份额;大学生学习能力较强,创造力丰富,一些青年学生能学习使用录音、编曲设备与电声乐器,自己组织校园乐团,试着自我创作流行的歌曲。然后再来看看流行音乐的负面影响。第一,流行音乐的商品化、商业化、标准化与全球化导致欣赏主体特别是青少年大学生的批判能力和欣赏能力下降。,大多数情况下,青年学生的盲目从众和盲目模仿是流行音乐“流行”蔓延到大学校园的一大原因。虽然青年学生喜欢流行音乐,但是他们对流行音乐的形式的盲目推崇远远超过了他们对作曲的艺术性、歌词的思想性的关注。大多数情况下,他们欣赏流行音乐并不依靠理性判断和价值分析。第二,随着各国联系越来越紧密,外国流行文化给传统音乐文化带来了侵略性的影响。外来流行音乐慢慢的侵蚀着青年学生的三观,颠覆他们固有的一些意识形态,导致大学生崇洋的现象愈演愈烈。而且流行音乐的全球化带来的另一个影响———模糊了西方古典音乐和本土的传统形式音乐以及流行音乐间的界线,大大地缩小了二者的传播空间,最终导致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断层和衰弱。第三,流行音乐的艺术性在社会冲击下大大削弱,这十分不利于社会文化的健康发展。流行音乐为了迎合消费者群体越来越商业化,其艺术的独立性渐渐减少,畸形的商业化理所当然地扭曲了社会文化的正确导向。其娱乐性质让青年学生忘记了理应承担的社会责任,贪图享乐,这对青年学生树立健康三观有着极其不利的影响。一些低俗的流行音乐使个人陷入郁郁寡欢的情绪牢笼,使青年学生思想日渐消沉、使其学业日渐荒废。大多数的青年学生喜欢流行音乐却对古典和民族音乐不感兴趣。许多学生喜欢音乐,也只是停留在一些低俗表面的流行音乐,缺乏对高雅音乐文化的兴趣,认为课堂上所和讲解的古典音乐对他们来说是早就过时,十分老土的,对音乐的认识和理解比较浅薄。而在当今社会环境下,许多不利于青年学生音乐素养提高、阻碍音乐艺术教育事业发展的糟粕因素会造成不好的文化环境,冲击着学校健康的、美好的艺术教育环境,对青年学生造成了许多负面影响,导致部分青年学生美丑不分,审美能力大幅下降。

3流行音乐对大学教育的意义思考

第一,引入流行音乐能够推动社会文化的健康发展。当今的流行音乐在我们国家民众音乐生活中占有十分关键的地位,其影响力之大不用过多描述。对于当今社会流行音乐来说,它对社会群体的生活态度在潜移默化中产生着一些塑造作用。而且,由于流行音乐更新换代极其迅速频繁,所以其能够轻易塑造多种多样的文化氛围。流行音乐中蕴含的情感共性也易让青年学生产生丰富的情感共鸣。第二,在大学课堂植入流行音乐能够促进大学音乐教育的改革推动大学音乐教育的发展。当今社会,流行音乐与民众的日常生活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教师应当广泛地选择流行音乐的教学范例,让学生更容易产生共鸣,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青年学生个性张扬,有着多方面的价值需求,这恰好和流行音乐的多元特点相似,所以如果能在大学课堂植入流行音乐,有助于推动大学音乐教学的改革。第三,对于学生个人来说,流行音乐的知识普及和恰当的引导能够提高青年学生对流行音乐良莠的鉴别能力。通过流行音乐欣赏课,全面地介绍流行音乐的历史,乐理,发展演变方面知识,可以促进青年学生对流行音乐形成理性的认识。流行音乐的起源地是美国,之后随着文化交流播及全世界。流行音乐作为一种新兴的艺术形式,因为其独特的音乐魅力而受到年青人的青睐。根据实际情况开设流行音乐欣赏课使青年学生在在倾听流行音乐的过程中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鉴赏,从而培养他们辨别流行音乐好坏的能力。欣赏分析流行音乐的创作手法、艺术风格、不同的格调以及给人作用的正面和负面的影响。在了解流行音乐背景知识的同时,采用讨论与比较的教学方法来丰富鉴赏内容,,提高他们的音乐文化修养和人文素质。通过对流行音乐的学习能够激发青年学生对其他种类音乐的喜爱,促进青年学生真正实现艺术欣赏,提高他们对流行音乐的审美价值评价水平,培养良好的审美观。随着高校的校园文化朝着“多元化”环境发展,流行音乐在青年学生中的影响力变得越来越大,大众媒体的飞快发展也促使学生提高了对音乐审美的需要,而这些需要教材中的歌曲和乐曲难以使学生满足,所以通俗大众化,能表达自身情感的流行音乐在青年学生中广为流传。总之,流行音乐是一种极具价值音乐体裁,只要能很好地把握流行音乐的发展,在大学音乐教学过程中适当地引入流行音乐,使其保持它自己的内涵,合理地把流行音乐置于大学音乐教学里面,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加以正确的利用。就能够极大地发挥流行音乐对青年学生的有益影响,使其有助于更好培养青年学生学习音乐文化的兴趣,提升学生音乐欣赏能力,就能达到社会主义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社会文化朝好的方向发展,也能促进大学音乐教学的进一步改革。

参考文献:

[1]董艺.大学音乐教育中流行音乐引入的价值探讨[J].戏剧之家,2016(21):205.

[2]蔡朝霞.对我国当代流行音乐发展与学校音乐教育的思考[J].美与时代(下),2011(09):79~81.

[3]胡振邦.基于高校流行音乐教育现状的一些思考[J].音乐创作,2011(02):163~165.

中学音乐教育篇9

近期以来音乐教育既抛弃以音乐知识为本位的传统教学观念又没有真正落实音乐艺术陶冶人、塑造人、感染人的功能,忽视了“以人为本”,以致割裂了音乐本身所蕴涵的文化底蕴,抛开了学生。没有针对“人的发展”,达不到音乐教育的目的。音乐教育工作者要认识到这一点,才能在教育教学中有所突破。接下来就来谈谈在音乐教学中如何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方向。

一、树立“尊重学生”的教育观念

新的课程标准理念使我们认识到教育的理想是“为了一切的人”而另一目标则是“为了完善人的一切”。“以人为本”首先要尊重学生,尊重是现代教育的第一原则。我省教育家汪广仁说:“没有尊重就没有教育,没有尊重就不会有个性的发展。”在教学中教师要与学生之间建立起平等、民主、和谐、互相尊重的新型师生观。

自尊心人皆有之,学生也是人,也有个性有尊严,做为一名教师应是学生心灵的卫士,切不可随意伤害学生的自尊心,那样不仅不会促进学生奋发学习,还会使他失去对音乐的兴趣,甚至厌恶、憎恨音乐课。保护、尊重学生的自尊心,不仅能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还会给他们带来自信和成功感。

日本着名的小提琴家、教育家铃木曾多次呼吁:“孩子的生命不是自己私有的,生命是大自然所赋予的美好力量。应该说,生命是崇高的、伟大的力量,作为教师应该怀着崇敬的心情,大自然给予孩子们这一美好的生命,如果把他变成'废料'那就太遗憾了。做教师应该有这样的责任,无论什么样的孩子都应该一样地‘尊重’。”

二、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

音乐是以情动人、潜移默化的,如果我们在孩子没有愿望的情况下强制他们去学习音乐,那将会产生逆反心理,使学生憎恶那些督促他们学习音乐的人。许多学生在一入学时,对于音乐课特别有热情,但是由于教学形式的陈旧老化,使他们渐渐的不喜欢音乐课,在能体会到音乐的美妙之前,就拒绝和放弃了学习音乐。

“以人为本”的音乐教育观念,必须改变教师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轻松地学习、创造性地学习、学会自主性学习。关键是在教学中如何突出“以学生为中心”。

(一)解放学生

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来改变教学形式,把课堂变为舞台,每个学生都是一名演员,都是节目的的编导者。同一内容在学生中就可能会创造出多种表演形式。教师也共同参与,这将会使学生彻底从被动变为主动。

(二)提倡“自主学习法”

“以学生为中心”,就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学生的学习同样是一种发现,学习者自己发现的才是最重要的和富于个人特色的知识。实践证明:由学生自己发现、弄懂的东西,要比老师教的印象深刻得多。在音乐教学中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自主学习,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引导、点拨。

(三)定位好教师的“位置”

音乐学习是表现个性、开发思维,注重情感体验的过程,由于音乐的形象是模糊的、非语义的,在欣赏音乐和表现音乐的过程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情感表达,所以,在音乐教学中没有标准的答案。教师要与学生形成交流式教育,不仅是学生从老师那学到知识,老师也从学生那学到知识,更重要的是老师和学生都获得一些在他们身上都不曾拥有的东西,当老师和学生离开教室时,他们都得到了一些从未有过的体验和收获。

(四)科学运用教材

音乐艺术所涉及的内容繁多,教材提供的内容是有限的,而这些有限的内容也并不一定能够适应学生的审美需求。作为音乐教师,要大胆改革与创新,不要被教材所束缚,寻找学生喜欢的内容与形式。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去收集、去探索,寻找到“心平气定”、“轻微淡远”的音乐审美观,以及“通乎杳渺”、“物我两忘”的音乐至美境界。

三、让音乐课贴近生活、走进生活

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喜欢音乐,他们有许多的音乐磁带,买过许多的音乐书籍,随口就能哼唱几首流行歌曲,但有不少学生却不喜欢音乐课,我们的音乐教育离生活太远了。一位哲人说过:“音乐是人类生活中永恒的主题,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音乐艺术几乎无时不有、无时不在”。音乐即生活,理解生活才能理解音乐。音乐教育该有一种开放的态势,强调应用和生活。在音乐教学中,如果我们单纯的把学生局限在课本上、课堂里,那么,无论是学生感受音乐、表现音乐、欣赏音乐能力的培养,还是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都难以达到教育目的。音乐教学必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与学生生活、社会实践紧密结合。现代学校音乐教育要求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音乐教学内容向真实生活转化,更多地联系学生面临的生活环境设计教学,增加与现代生活关系密切的流行音乐、通俗音乐等内容,学会探索并处理现实音乐生活中的诸多实际问题。

教学走进生活,从生活中捕捉音乐的美;让生活溶入音乐教学,在音乐中感受生活的美。带领学生走出封闭教室,把大自然与社会作为音乐课堂,不拒绝社会,不脱离时代,设计出开放的、内容丰富、贴近生活的音乐教材。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音乐、在实践中感受音乐、在创造中理解音乐。

总之,音乐教育生活化,必然使音乐教学充满活力。让音乐教学贴近生活、走进生活,使孩子们真真切切感受到音乐的存在,不必顾及“五音不全”,打开音响,充满生机的一切就开始了,因为音乐的一切在你的身上都是早已存在的,开放自己,慢慢去发现它、体验它。

中学音乐教育篇10

一、小学音乐创新教学的现实意义

小学一月是为孩子打下音乐基础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任何有实践意义的教学方式都可以看做是帮助小学教学提升的方式,但是创新的前提是尊重现实,现代的教育多数只遵从理论却忽略了现实带来的重要性,而音乐教育一旦脱离现实那么也就变得不切实际,因此我们应当从三个方向重塑小学音乐教学的现实意义。第一遵循学生的实际年龄,小孩子的理解能力没有成年人强,但是在6-10这个年龄段,小学生的记忆能力确实最强的,因此我们应当抛去繁琐的教学过程,从传统的强加孩子理解作品的错误教学当中走出来,改为强化孩子的基础学习,比如弹钢琴,在小学阶段孩子对任何大师或者著名作品的理解都是有限的,天才儿童的教学方式并不适合普通教学,因此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首先尊重对钢琴教学的指法训练,以及乐谱熟悉程度训练,让孩子拥有超强的操作基础,先难后易,在拥有了自己的基础理念后,对后来的理解学习才能更上一层楼,在教学的过程中达到事半功倍;第二遵循音乐的本质,音乐的本质是让人快乐抒绪的,音乐即属于民族特性同时也属于个人特性,是有非常强的思想基础以及社会环境基础的,因此让孩子在学习音乐前,应当首先熟悉什么是音乐,这些音乐对自己有什么样的影响,自己心中的音乐是什么,只有充分的了解了这些问题,才能让孩子在学习的过程当中了解音乐的本质,从而找到自己的学习方向,这样才能在实践的基础上谈创新,如果孩子都不了解自己学习的东西与自身与社会环境有这么联系与影响,只是一味的追寻音乐的技巧,那么绝对无法将音乐融入到孩子的生活当中,也无法教好真正得以音乐;第三创新应具备时代精神,音乐是时代张力的表现,同时音乐也是抒发个人情绪的表现,只有将个人和时代完美的融合才能做好音乐的创新,现代的小学音乐教学当中并不注重对音乐的创新,而是一味的死板教育,从各种形式上改变音乐教学模式,认为这样的创新才是真正的教学创新,却最大的忽略了创新的本质,创新不是新的花样也不是新的模式,创新的本质是所创造出的作品能够符合时代脉搏的发展,否则再如何创作也只是原地踏步。

二、创新改革,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环境是创新的基础,我们在进行音乐创新的过程中,应当创造属于音乐的美好环境,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融入其中,保障孩子能在学习的同时了解自身所处的范围,以及范围环境作用下对孩子理解能力的帮助,因此良好的音乐教育同时也是培养良好环境的开始,对环境的改善也就成为帮助孩子音乐提升的重要环境,所以在基础教育当中对音乐环境的培养以及对教学音乐环境的塑造至关重要。

三、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当今的音乐教育领域,备受争议的一个问题就是在音乐教育教学过程中究竟谁才是教学的中心。有些小学音乐教师认为,教师才是课堂的主宰者。因此,小学音乐教学必须要保障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中心地位。教师是教学活动中的权威人士,具有不可动摇的地位,有的时候教师偶尔唱错了音,小学生也不敢指出来,这样做容易使学生对音乐课产生抵触心理,也就更谈不上实施创新教育了。要想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就必须要认识到,音乐教学作为一门艺术课程,必须要采用开放式的教学模式,要鼓励学生大胆创新,追求无权威的学习机制,追求双向交流、和谐、自由的音乐教育教学氛围,建立起一种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从而使小学音乐课堂没有强迫性以及权威性,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师生平等,进而为学生营造出一种融洽、宽松的学习环境。

四、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要提升自身素质

想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自己必须要拥有一桶水,小学音乐教学同样如此。想要在小学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教师就必须不间断地加强自身音乐专业素质的培养。有些小学音乐教师只是安于现状,多年来都一成不变地使用过去的教学模式,这也就从本质上阻碍了音乐教学中创新教育的发展。事实上,要想培养小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就必须是一个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人,所谓的创新精神就是指能够综合运用已有的方法、技能、信息以及知识,提出新观点以及新方法的精神。而要想成为具有创新意识以及创新精神的音乐教师,我们就必须要具有很强的教学能力以及扎实的音乐专业基础,这是开展创新教育的前提和基础。此外,教师还要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进行反思,不断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而不能墨守成规。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小学音乐作为一门艺术学科,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方面有着更大的优势。因此,我们应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积极实施创新教育,从而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培养更多的创新型人才。

五、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