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校本课程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1:47:51

有趣的校本课程篇1

关键词:校本课程;化学趣味实验;哈利・波特化学魔法

文章编号:1005-6629(2010)12-0026-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化学趣味实验”是我校开设的第二课堂活动。在实践中,笔者发现该课程存在以下问题:(1)不同的任课教师选择的化学趣味实验并不相同,即课程内容不固定。随着教师的更换而改变;(2)许多任课教师选择的化学趣味实验缺少必要的线索,即课程内容缺少系统规划,显得较随意;(3)一些化学趣味实验涉及到的化学知识与学生的知识基础有一定的落差,即部分课程内容缺乏针对性;(4)缺乏课程评价。无法了解课程开设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基于上述情况,笔者按照较规范的校本课程开发模式对其重新开发,完成了一个学期的教学实践。

1课程设计

1.1课程目标

校本课程“化学趣味实验”的选课对象是高一年级新生。笔者认为该校本课程应该是一门强调合作、参与和不断积累经验的非学术性化学实验课程。笔者将课程目标确定为:学生合作完成一系列化学趣味实验。了解化学趣味实验的相关知识,体验化学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对化学的好奇心和学习化学的浓厚兴趣。为此,笔者借用魔幻系列小说主人公哈利・波特的名字,将课程名称更名为“哈利・波特化学魔法”。藉此吸引学生并体现该校本课程的主要特点。

1.2课程内容

在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时,主要从以下3点考虑:(1)化学趣味实验需要符合以下基本要求:学生感兴趣,实验装置简单,药品用量少,反应耗时短,实验现象明显。不产生有毒有害物质。(2)化学趣味实验的主题应该尽可能地贴近学生生活,并且尽可能地采用生活用品进行实验,力求增加学生的亲切感和改变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刻板印象,增强学生对化学与社会生活密切联系这一观点的认同。(3)化学趣味实验涉及到的化学知识尽可能与学生在必修课程的学习相适应,以便学生能够理解实验原理。笔者初步选择了12个化学趣味实验。以化学1模块的知识编排顺序作为这些实验的编排线索,并且根据化学1模块的教学进度。确定每节课的化学趣味实验主题。

2课程实施

高一年级共有56名学生选择笔者开设的校本课程“哈利・波特化学魔法”,每2位选课学生被随机安排为1个实验小组。我校教导处将校本课程时间安排在第4周到第18周的星期3第9节(17:00-17:30),总共应上课15次;但因国庆节放假、期中考查和校内重要活动而先后停课4次,实际上课11次。笔者在第一节课说明该校本课程的内容和要求,并且演示多个化学趣味实验,引发学生对校本课程的兴趣;在最后一节课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校本课程的态度和意见。笔者曾离校外出参加培训,有3节课的内容被代课老师安排为观看由美国探索频道制作的与化学有关的纪录片。因此,学生实际上只完成6个化学趣味实验,6个实验的主要内容见表1。

笔者在课上都向每位学生派发化学趣味实验的实验报告,并且让学生在实验报告上填写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实验现象。以及对该实验的评论和感想。笔者将学生的出勤、实验后卫生处理情况和实验报告的填写情况作为评价学生个人表现的依据。

3课程评价

对校本课程本身进行评价是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阶段。由于学生参与校本课程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了解发生的各种教学事件,他们的观点较客观和可信。为此,笔者编制了不记名调查问卷。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问卷分为2部分。第一部分采用5点计分法,了解学生对教师教学、学习内容和课堂管理的满意程度,和对完成的6个化学趣味实验的感兴趣程度。第二部分是2道陈述题,了解学生在校本课程中是否有所收获,和对校本课程的意见和建议。总共有54名学生参与问卷调查。有效问卷52份。调查问卷能够代表学生群体的整体态度。

3.1对校本课程的总体评价

笔者将调查问卷第一部分平均分在3.5分(含)以上的评价项目的评价结果归类为满意或感兴趣,2.5分(不含)至3.5分(不含)之间的归类为中立态度。2.5分(含)以下的归类为不满意或不感兴趣:并且统计各评价项目中认为“满意/感兴趣”(选择5和4分)、“一般”(选择3分)、“不满意,不感兴趣”(选择2和1分)的人数百分比。具体结果见表2和表3。

由表2可知,学生对校本课程总体持正面的态度。在教师教学、学习内容和课堂管理这3个方面,持满意态度的学生分别高达96.3%、78.6%、63.0%,这表示笔者在校本课程中组织和实施的教学活动获得学生的肯定。除此以外。分别有14.8%、35.1%的学生对学习内容和课堂管理这2个方面持中立态度。

表3显示学生对6个化学趣味实验均感兴趣。调查数据同时显示,46.2%的学生对“死灰复燃”持中立态度,11.5%的学生对“化学绘画”表示不感兴趣,这说明部分学生对这2个实验缺乏兴趣。在后续的课程中,将考虑对这2个实验进行改进或直接更换。

3.2对校本课程的感想和意见

由学生在调查问卷第二部分的作答得知,学生均表示其在校本课程中有收获。笔者将学生的收获归纳为6个方面,按照学生提到的次数多少依次为:(1)认识化学知识;(2)增加对化学的兴趣;(3)感到化学是奇妙和有趣的;(4)增加实验动手能力;(5)增加与同学的合作;(6)感到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过半数学生提到“了解更多化学知识”。一些学生表示,通过校本课程, “了解到平时许多我们不知道而且很巧妙的化学实验。原来化学是如此地奇妙、有趣”。也有学生提到“这门课程让我大开眼界,原来化学也那么好玩”。有几位学生思考得较深入。他们认为:“凡是自己动手做出来的东西,都会有满足感,有些事情是要两个人完成的,在这个过程中感到很快乐”; “平时那些所谓的神奇,只不过是化学原理,化学是与生活密切相关的”。以上学生的作答显示校本课程让学生在不同方面有积极的反应,能够初步实现课程目标的要求。

在对校本课程的意见和建议方面,学生的观点可以归纳为4个方面。(1)部分学生认为“不足就是实验内容较少”。许多学生提出要“多设一点有趣简易的实验,让学生多动手”, “希望今后的实验更有趣、更多”。也有部分学生认为实验“难度不大。没挑战性”, “没让人觉得十分奇妙之处”,建议“老师应该设计多一些高难度的实验”。(2)部分学生希望实验“更贴近现实生活”,“希望从实验中获得并解释生活中的一般化学现象”。(3)部分学生“希望今后在课堂上的实验时间能够充足,因为每一次做实验到最后都手忙脚乱(怕时间不够)”。(4)

一些学生认为“老师在上课时应严厉一点”, “有些同学兴奋过头了,就显得有点吵闹,我希望老师能维持实验纪律”。学生的意见和建议指出笔者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没有注意到的盲点,其中透露的信息可以解释为何会有较大比例的学生对学习内容和课堂管理这2个方面持中立态度。笔者在后续的课程中需要着重设计和完善这2个方面。

4问题讨论

回顾校本课程“哈利・波特化学魔法”的开发过程。笔者感到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充满艰辛、注重实践和思考、时间漫长而又必须循序渐进的过程。对一个学期的困惑和尝试,笔者作出如下几点讨论。

(1)总结分析后认为校本课程开发分为环境分析、课程目标设置、课程组织、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五个阶段。与以往的第二课堂活动相比,笔者认为该校本课程在课程设计上更注重课程目标对课程内容的导向作用,能够有序、系统地组织课程内容。并且独立组织了反映学生态度和意见的课程评价。这一系列初步努力使得原有的第二课堂活动逐步走向校本课程。不可否认的是,该校本课程的开发仍处于起步阶段,课程设计和课程实践有待进一步完善,各种难题总会层出不穷。

(2)笔者认为教师可以判断某个化学实验是否适合学生,但是这个实验是否具有趣味性,则需要由学生结合个人感受来评定。只有当学生认同实验的趣味性,才会自愿而非被迫地完成实验,并且有可能从中有所感悟。另外。笔者赞同学生也具有参与校本课程开发、进行课程决策的权力。因此,极有必要在校本课程结束前。向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实验的感兴趣程度。

(3)在整个课程实施过程中,最遗憾的是学生实际完成的化学趣味实验仅有6个,远少于课程方案的设想。虽然这是客观原因所致,学生对校本课程的各个方面也持有肯定态度。但是从学生在调查问卷,可以强烈感受到学生对增加实验机会的渴求。

有趣的校本课程篇2

1.开发校本课程,要重视科学性,充分利用校内外各类资源,形成多样化的校本课程资源系统,而且要不断地进行课程资源的积累、完善和课程特色的培育。校本课程的规划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来制定;要选择贴近时代、社会发展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课程内容,变革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用科学的方法引领学生在实践和研究中学习。校本课程的实施要打破年级、班级、学校与社会之间的界限,形成开放的校本课程实施空间。校本课程的评价要着眼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能力提高,要从指导思想、课程意识能力、师生参与度、师生创造性、学校特色等方面对校本课程进行全面的评价。

现行地理教材(必修、选修)的课程容量及内容设置比例使部分学生只形成了初步的地理思维,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明显不足。因此校本课程的开设,要考虑如何科学引领、充实课程体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及能力,使学生具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让学生能够自主探索与实践,形成个性,学出特长。

2.校本课程开设要重视趣味性。在实施校本课程中,要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提倡开放性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实践能力,让学生的口、手、脑真正地动起来,让课堂真正“活”起来。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的目的是为了学生各种能力的更好发展,尤其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品质和创新能力。

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是一个利用原有知识、经验解决新问题、实现新知识建构的过程,这个过程必须依靠学生自己来完成。地理校本课程也不例外,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就必须让学生主动发展,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在“学中乐”、在“乐中学”。

近年来微机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与相应软件技术的发展,更加促进了Cai与CBe的飞速发展。目前Cai与CBe已逐步成为现代教学的一个重要而且有效的手段。作为教学一线的教师,我们应该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教学手段,将多媒体课件全面运用于地理校本课程教学中,以渲染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地理校本课程专题学习网站就是在因特网环境下,向学习者提供大量与专题相关的学习资源,让学习者通过网络协作学习的工具,围绕特定专题进行较为广泛深入的探究,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在信息时代收集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利用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兴趣越浓,学习自觉性就越高,主动性就越强。有兴趣学生才会去钻研,学习才会有实效。

有趣的校本课程篇3

关键词:大学生;学习兴趣;影响因素

随着高校教育改革的深入,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成为改革教育的主要任务。大学生的学习兴趣成为衡量大学生学习状况的重要的指标[1-2]。从资料的检索来看,目前关于大学生学习的研究多集中于现状及大学生适应度等其他方面的研究。与此不同,本研究则集中于探讨大学生学习兴趣的影响因素。大学生学习兴趣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到外界的影响。但与此同时,学生个人的内在因素也会对该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影响,甚至学生的这种内在因素会对学习兴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比如在一些环境并不是太好以及师资力量并未足够强大的学校依旧会有学习兴趣很高的学生,而在具有良好学习环境以及优秀师资力量的学校中也不排除存在学习兴趣缺乏的学生。基于这些认识,我们编制了《关于大学生学习兴趣的调查问卷》并实施了大样本调查,以探究大学生学习兴趣与相关因素的关系。

1实证调查过程

1.1问卷设计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并总结学者们提出的量表[3-6],本课题组最终确定了“关于大学生学习兴趣”的测量指标,主要借助上课认真度、自习时间、逃课情况及学习态1度等维度对大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测量,并从自身、学校及社会等角度设置了分类变量,以便对不同群体的学习兴趣差异进行比较分析,发现影响大学生学习兴趣的主要因素。

1.2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调查采用随机抽样,分成调查小组对图书馆、自习室、选修课堂等场所对西南某大学的不同学院的同学进行调查,其中问卷发放200份,回收192份,其中有效问卷为192份,有效问卷返回率为96%。

1.3数据分析与结果

采用SpSS19.0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在分析具体内容之前,我们首先对问卷以及量表的信度进行检验。信度分析结果表明:本文所采用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Cronbacha值为0.671,高于临界值0.6,因此,该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符合要求,可以继续对样本数据进行分析。

1.3.1大学生学习兴趣与影响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根据所选择的影响因素,相关性分析分为两部分,一是学习兴趣度与课程设置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其中课程设置分为课程的时间安排和课程的难度两项特征;二是学习兴趣度与学习环境的相关关系,其中学习环境分为自身信心和周边同学的积极影响。大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课程安排、自身学习自信心以及周围同学的积极带到作用都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因此,可以进一步对这些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探索性分析。

1.3.2大学生学习兴趣与影响因素的因果关系分析

我们基于回归分析对因果关系进行分析。由以上回归函数关系可以看出,问卷调查数据表明,大学生学习兴趣的首要影响因素是周围存在的积极影响,然后是学生自身的自信心,再次之才是课程的相关特征。这表明,现代大学生的学习状态受外界因素影响非常明显,因此,学校需要注意学校整体学习氛围的培育,以便于从无形中促进大学生的学习兴趣。

2结论与建议

随着高校教育改革的深入,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成为改革教育的主要任务。大学生的学习兴趣成为衡量大学生学习状况的重要的指标。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并总结学者们提出的量表,本课题组最终确定了“关于大学生学习兴趣”的测量指标,并实施了大样本调查。基于调查问卷的分析结果,我们发现:①大多数的同学上课时较不认真或较认真,极认真和极不认真较少,大多数人对自己的大学生活比较有信心,大多数的同学有上自习的习惯,甚至有很多同学每星期上较多的自习,学习态度较乐观。整体而言,大学生的学习兴趣情况基本服从正态分布,大多数同学对学习比较感兴趣,对学习极不感兴趣的只是少数。②大学生学习兴趣与客观因素中的周围人积极影响成正比,与自身因素中的自信心成正比,与课程的时间安排合理性、相关课程的合理难度也成正比,但是周围存在的积极影响所发挥的决定作用最大。基于以上发现,我们提出以下对策建议以期提高大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一,学校需要高度重视学校整体学习氛围的培育,努力形成全校性的浓厚学习氛围,这样有助于从无形中提升每一个大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需要注意课程设置的合理性,包括课程内容、课程难度以及课程的时间安排等因素。学校应当从学生自身的基础出发,对课程进行合理的设计。多数学生刚进高校,对自己的专业并不了解以及对相关的专业课程无基础。如果学校直接设计难度较大的课程会在一定的程度上打击学生的自信心,从而降低大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的专业由于学期学分的限制,对相关课程设置的时间安排并不合理,例如有些相对基础的课程应当放在专业课程的前面却安排在与专业课相同的学期。在设计课程难度方面,可以将学生的目标、学生希望从课程中的收获以及课程的学时等因素考虑进去。若是课程中学生的学习目标仅限于了解,课程的学时比较短,教师可以在讲授该课时降低难度,讲得浅显一点,更多的注重挖掘学生的兴趣而非注重于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接受课程所有知识。第三,需要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的自信心。学校可以通过组织各种赛事或者活动;教师方面,可以为学生提供一起从事科学研究的机会;辅导员方面,可以多进行心理引导。多方共同协作和努力,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信心,进而提高他们对学习的兴趣。

作者:李薇袁雅琴单位:重庆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陈晓华,崔琳.培养大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本科教育质量[J].教育探索,2010(3):94-96.

[2]谢庆良.论教学质量与大学生学习兴趣的关联性[J].江苏高教,2006(6):91-92.

[3]赵兰兰,汪玲.学习兴趣研究综述[J].首都示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6):107-112.

[4]谢浩,刘晓帆.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J].高等教育研究,2013(12):46-49.

有趣的校本课程篇4

一、立足学生身心特点发挥校本课程作用

在初中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一定要对学生的身心特点进行充分研究,在此基础上对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式、手段进行改革,以实现提高教学成效的目标。初中生进入了青春期,性格与心理上更为叛逆,这一时期的学生表现出盲目讲义气、易冲动等典型特征,如果不加以科学的引导,非常容易出现意想不到的后果。近年来,江苏省睢宁县先后发生了11起未成年人打架斗殴导致触犯刑律的惨痛案例。针对这样严峻的形势,笔者在体育校本课程中专门增加了《青春期——让我们安全度过》这一章节内容,专门列举了徐州市以及省内其他市的多起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案例,在教学中向学生进行教育,让学生明白:冲动容易让人丧失理智,做出一失足成千古恨的事情。在分析中,许多学生的内心产生了强烈的震撼,许多学生对照自己日常生活中的行为,发现许多时候自己离犯罪的深渊只有短短的几步,意外事件随时可能发生,有的学生在反思中受到了深深的震撼,这样的思想教育对于青春期的初中生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对初中生强化心理干预和思想教育,是体育学科校本课程一项重要的功能,教师一定要科学运用,为学生的健康成长筑起一道坚实的防火墙。

二、立足体育兴趣爱好发挥校本课程作用

兴趣是学生学好每一门学科的重要基础,学生只要对体育充满兴趣,就能够积极投入到体育学习与训练之中。学生在初中体育学习中表现出来的兴趣爱好,教师应当注意发掘,并在校本课程之中进行有效运用。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初中生中的男生对武术比较感兴趣,女生对舞蹈较为感兴趣。对此,笔者在校本课程中融入了这些内容,通过校本课程与体育教材内容相结合的方式,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体育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笔者精选了一套武术操作为校本课程中男生选修的内容,将其与体育教材中的其他内容穿插起来教学,不仅满足了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同时也实现了学生强身健体的效果,一举两得。在对女生进行韵律操教学的过程中,笔者将动作训练与学生的形体塑造结合起来,实现了学生塑造良好体型与强健体魄的双重功效。实践证明,在校本课程内容的选择与具体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兴趣爱好是教师必须要兼顾的方面,校本课程中融入与学生的体育兴趣爱好相关的内容,能够实现完善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成效的目标,对于体育教学综合目标的完成,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三、立足地区体育传统发挥校本课程作用

在每一个地区的发展中,都充分蕴涵了体育方面的因素,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方体育传统,学生在生活中也会耳濡目染。针对这种状况,教师在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可以将其有机结合起来,立足地方体育发展传统,为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奠定基础。例如在江苏省睢宁县,乒乓球项目具有较大的普及性,这一运动发展源远流长,许多学生在小时候就开始了乒乓球训练,并将其作为一种业余的兴趣爱好。初中体育教材编排中,乒乓球项目只是作为一个很小的章节,无法完全满足学生对乒乓球运动的兴趣爱好。对此,笔者在校本课程中专门加入了乒乓球项目训练内容,对学生进行系统性的指点以及拔高性训练。借助于校本课程中的乒乓球项目专门训练,学生在平时形成的乒乓球项目基础被有效运用起来,实现了自身运动能力的提高。同时,教师也在这一环节选拔出了优秀的苗子,为特长生的培养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立足社会发展态势发挥校本课程作用

提高初中生自我保护能力,是体育学科的一项重要目标,教师要立足教材,并向校本课程有效拓展,整合各种资源,让校本课程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发挥更大的作用。笔者在校本课程中专门加入了帮助学生提高防身能力以及应急处置方面的内容,一方面向学生传授擒拿术、格斗术等一些能够活学活用的技能动作,帮助学生提高自我保护能力,这样的教学内容深受学生的欢迎,并且能够使他们受益终身。另一方面,笔者向学生传授了伤口处理、伤害急救等方面常识,有助于学生在关键时刻自我救护以及救助他人。针对当前污染不断加剧等方面的状况,笔者还在校本课程中增加了有关防治食品污染、健康饮食等方面的常识,有助于提高学生健康生活水平。在初中体育校本课程内容设置与实施中,应当将社会发展态势与需求融入进去,将校本课程与学生的健康发展结合起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有趣的校本课程篇5

关键词:中职学校社团兴趣课实践探索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082(2017)02-0236-01

校园文化体现了一个学校的校风、师风和学风,而学生社团是中职学校里的一面镜子,集中反映了校园文化的面貌,将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近年来,昭平县职业教育中心不断发展学生社团,目前已经成立包括民间工艺类、职业技能类、志愿服务类等七大类六十个社团组织。该校社团在充分挖掘学生爱好与特长的同时,还与服务地方经济、传承文化遗产相衔接,逐渐成为校园文化发展的新生力量。学校开设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讲堂,聘请专家、学者及传承人到校授课,让学生了解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渊源、现状及价值,培养中职学生多样化的价值观念。

一、县级中职学校社团兴趣课建设的必要性分析

1.是中职学校社团活动深度发展的需要

虽然中职学校社团活动近些年不断向前发展,但是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不少突出问题,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例如中职学校社团活动时间受到学生在校时间限制,探寻更有效的中职学校社团活动时间就成为现阶段我们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我们发现综合实践课程在落实方面存在一定难度,主要矛盾体现在课堂教学方面,教师注重学生专业知识和基础文化知识教学,对学生兴趣和综合实践探讨和研究不足。此外,在进行社团兴趣课建设之前,中职学校社团活动属于教师教学本职以外的工作任务,对中职学校社团活动组,活动开展质量存在一定的难度,而将中职学校社团活动作为一门课程列入到教学体系中,正好能够将中职学校社团活动和中职综合实践课程相结合,教学管理、教学质量都能得到切实保证,促进中职学校社团活动向着纵深化方向发展。

2.中职学校品牌建设的需要

中职学校社团活动立足现状,着眼未来,打造基础,建设亮点,最终促进中职学校树立响亮的品牌。中职学校社团活动要想取得良好的效果,就需要充足的实践作为保证,有了相应的保证,特别是时间方面的保证,中职学校社团活动才能真正取得相应成效。中职学校品牌建设需要积极建设特色的中职校园,需要我们建设相应的机制,强化管理和规范。将中职学校社团活动纳入到课程管理体系中,保证学校在特色工作开展过程中有了相应的长效机制,这样才能出效果,创佳绩,为中职学校发展做出相应的贡献。

二、县级中职学校社团兴趣课实践探索分析

1.中职学校社团兴趣教学和组织管理

首先,中职学校社团兴趣课开设。中职学校专业课程多,不同专业之间甚至相同专业之间学生存在很大的差异性,为了更好适应学生扩大知识面、提高学生综合素养、发展学生专业特长、培养中职学生兴趣爱好,增强学生就业能力和自主择业能力,从中职学校实际出发,全面调查研究,挖掘师资、场地、设备等各种资源,开设一些对于中职学生实用性强,满意程度高的社团活动兴趣课程,保证学生能够全面参与进来,提高学生参与积极性;其次,强化中职学校社团兴趣课管理。从一般情况上讲,学生社团是以学生相同或者相近的兴趣爱好、特长、理念、观点或者自身需要为基础,自发形成的一种学生志愿型群体,一个社团常常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而组建专业性很强的社团组织对于广大中职学生来说还是比较困难的,因此就需要学校结合中职学生的实际情况,积极构建中职学校社团兴趣课,实现社团活动的课程化,在中职学校社团兴趣课开展过程中以教师组织管理为基础,学生自主选择,以选修的模式开展活动,并将其列入到中职学校教学管理体系中。在进行具体的中职学校社团兴趣课安排过程中,每学期教务处根据学生所学的专业性质和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学校的师资能力、场地资源、专业设置和设施条件,制定中职学校社团兴趣课程备选方案,然后让学生自主选择,最后由教务处结合中职学生选择实际情况对中职学校社团兴趣课进行科学安排;最后,中职学校社团兴趣课的教学目标、内容和教材。明确中职学校社团兴趣课的目标是开设课程的首要问题。因此,在中职学校社团兴趣课开设过程中就需要根据各个专业的课程内容,专业范围、专业技能要求,从知识、能力、感情等几个方面确定中职学校社团兴趣课的教学目标,并在中职学校社团兴趣课活动过程中体现专业理论、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等几方面的综合要求,突出中职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应用能力的提升以及专业兴趣培养。中职学校社团兴趣课的内容是社团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职学校除了选择和学生兴趣接近,专业能力需要的知识外,还应该注重其他方面问题。要注重中职学校社团兴趣课内容的实用性。保证课程内容和学生实际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要保证学有所用,例如针对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可以开设英语口语社,在社团活动过程中,保证专业教师全面参与进来,通过多种形式,提高中职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此外,还要注重课程内容的创新。积极引进新知识、新技术,逐渐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中职学校社团兴趣课教材要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开展,主要采用以专业教材为主,其他教辅材料为辅的形式开展活动。中职学校社团兴趣课形式采用教师讲授、互动教学、小组讨论等多种形式,突出学生的参与性和自主性。时间安排一般从开学后三到四周进行,每周要保证有2~4个课时,具体时间结合具体教学计划科学安排。

2.中职学校社团兴趣课的评价方法

中职学校社团兴趣课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中职学生学习兴趣,增长学生特长和综合实力,所以课程在开展过程中既不能管的太松,也不能要求过于严格,让学生感到学习有压力,但不至于学生不敢参与。因此,在进行评价过程中应该注重强调对学生的激励和指导。在具体评价过程重要结合不同中职学校社团兴趣课进行针对性评价。对于一些人文性的中职学校社团兴趣课要通过日常观察、问卷调查和访谈等多种形式搜集学生对该们课程的认知,兴趣和态度。对于技能类的中职学校社团兴趣课程要通过让学生实际操作,演示,创新改造,对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进行科学评价。而对于一些人之类的中职学校社团兴趣课,要通过知识测验,能力测评等手段对中职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的把握。

参考文献

[1]陈铭园.中职学校社团课程化建设的问题及对策[J].求知导刊.2016(13)

[2]高职院校大学生恋爱教育课程化建设探究――基于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恋爱教育课程化的实践探索[J].吉梅.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24)

[3]文心,王丽娟.论高职教育中创业教育的课程化[J].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04)

[4]陈晓丽.高职院校社团活动课程化实施对策分析[J].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01)

[5]翟志永,常敏,陈永清,孙慧平.高职学生专业能力可持续发展的课程化培养实践[J].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10(04)

有趣的校本课程篇6

一、学生基础差,能力低,对美术课兴趣不高

通过对小学、初中的学生按学段进行调查。发现从孩子会用笔到幼儿园期间,几乎所有孩子对美术课都有浓厚的兴趣;从小学一年级到小学三年级兴趣率达到92%;再到五年级下降到71%;而到了初中出现严重的分化,对美术课的兴趣率只达到58%。经过几年的教育,我们的学生对美术的兴趣怎么会下降到如此地步呢?通过对学生的调查发现,在多年应试教育的约束下,学校多注重学生成绩和学校的升学率,很多学校课程表上的美术课则被主课占有,形同虚设,或因专业美术教师的缺乏,只叫学生临摹作品,课堂气氛低沉,使素质教育中的“美育”没有真正实施,这些因素都局限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和兴趣培养。这使得初中生对美术课不甚了解。这就给初中美术教育教学,特别是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美术教育教学带来更大的挑战。

二、家庭的忽视,社会环境的影响

很多孩子回忆说:在入学前,给家长画一张画会受到鼓励和夸奖,入学后家里都不让画画了。家长们以学生的学习成绩来衡量孩子,于是就形成了这样的观念:画画是玩,学习是主要的,忽略了孩子各个方面的协调发展,只要求孩子文化课成绩好,孩子艺术才能的培养是次要的,忽略了对孩子各种能力、兴趣的培养。

这就使很多人错误的认为学习成绩是主要的,兴趣爱好是次要的,于是孩子们本来的天性被慢慢扼杀。抑制了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

三、软硬件上的不足

农村初中学校在中考升学的压力下,美术学科长期以来被当做小科次科对待,甚至毕业班就不开课了。另外,美术老师配备不足,调查后证实,基层学校有60%没有美术专职教师。美术教师参加的美术培训机会少之又少,学校美术教学设置落后,没有专用教室,教具老化,更新困难,教师几乎是空手起家,一本教材、几根粉笔打天下。

根据本镇在美育方面存在的以上三点问题,为调动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弥补社会、学校资源匮乏的现状,在美术教学上不能照本宣科,应该根据镇情、校情在上好国家课程的基础上开展符合目前农村初中美术课堂教学现状的美术课。于是我开始了美术校本课程的研究与开发,经过一学期的实验教学,我在学校成功开设了以互动教学为主的“丝网花的制作”校本课程,并且取得了较好的成果,得到了省、市、县各级教育部门的一致好评。

对于特色课的开拓,我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的:

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针对学生基础差,底子薄的情况,首先进行美术基础教育,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没有兴趣,则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因为美术需要将许多事物直观地展现给学生,书本上的图片毕竟有限而且较小,很难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到最大限度。在“丝网花的制作”教学中,我利用课件展示了大量的鲜花、丝网花图片和丝网花实物让学生欣赏,通过直观的视觉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将学生从枯燥的课堂说教中解脱出来。

二、特色课的开展

丝网花的制作简单,易于掌握,可以根据人们不同的感受任意造型。制作出的丝网花作品色彩艳丽,造型丰富,具有半透明的特性,富有独特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能够将全校师生鼓动起来,既有效果,又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

三、特色课的开展能为孩子们插上爱的翅膀

我校处于城乡结合处,在校生中“留守儿童”人数较多,他们失去了父母管教和关爱,也不懂得与人交流,自理能力差,对学习、生活缺乏自信心,有厌学、辍学的心理。通过这些“丝网花制作”的教学和制作,大大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校的吸引力,克服了学生的厌学心理,降低了学生的辍学率。互动的教学模式给学生提供了更大的交流空间,大量的动手实践操作锻炼了孩子们的实际动手能力,一件件成功的作品提高了孩子们走进社会、用自己的智慧创造美好生活的自信心。

现我校以开始着手校本课程“丝网花的制作”的第二阶段“勤工俭学”阶段,激励他们自强不息,学会自强、自律,学会感恩身边的人,做生活的强者,享受生活的幸福和快乐!

四、扩大社会影响

有趣的校本课程篇7

关注焦点突破难点克服弱点——我校推进新课程的认识与实践  2002年秋季,新课程实验在我校全面展开。我们以国家课程改革精神为依据,强化课程管理,充分开发和合理利用课程资源,规范课程行为,改革课程评价,建构适应学校特点的课程体系,提升了学校的办学品位。  关注一个焦点:实行“四化”建设,强化课程管理  课程管理是课程改革的关键,我们抓住了这个焦点,以教育行政部门的课程计划为依据,科学、合理地进行课程设置。  1.课程设置法制化  一方面,我们开全开足国家课程,精心安排,使课务和课时安排合理、科学,不多排、不少排、不挪用。另一方面积极开发校本课程。根据学校实际情况,我校全员参与,制定了校本课程开发方案,开发和实施“剪纸”课程,建立了剪纸网站。  2.课程资源开发全员化  课程资源的开发已经渗透进我校各个层面的工作中。学校加大了投入,宽带入校,图书馆、各类专用教室和实验室均配置了现代化的设备。我们建立了网站和网络教学平台,完善了资源库。  除了校内课程资源的充分开发和合理利用以外,我们还努力开发利用校外的课程资源。我们建立了校外活动基地,和社区家长联手,聘请校外专题教育辅导员,定点定时开展各种教育教学实践活动。  3.课程评价发展化  实施学生成长记录袋评价方法。我们根据课改理念,进行了学生评价和教师评价的改革,以“一切为了学生发展”为宗旨,制定了学生成长记录袋和教师成长档案袋实施方案。我们的学生成长记录袋内容充实,以学生为主体,由教师、家长、社区共同参与,记录和展示着学生在各个学科、各个方面成长的足迹。其中有量化的资料,也有质性的评价,有终结性的成果,也有过程性的作品,虽然略显粗糙,但大多都是学生自主选择,自主整理的,记录着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主观体验和感受。  改革形成性测试。我们取消了期中考试,加强了过程性评价,改革了形成性测试的评价方式。由教师和学生共同来命题,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可以申请免试,对测试结果不满意可以申请重新考试,测试中采用分项评定法,让学生能从不同领域找到自信,获得成功的喜悦,明确努力的方向。  教师采用成长档案袋评价法。我们改进了教师评价方式,每一份档案袋都记录着教师的成长历程。我们帮助每个教师制定了“三年成长计划”,为教师发展提供平台,创设条件。采取激励机制,促进教师发展。  4.课程行为规范化  我们按照教育局的规定,严格控制学生每天的在校时间,静堂工作有专人负责,每天检查、记录、公示。平时不得随意加班加点,节假日从不安排补课。  对于作业布置,我们有明确的规定,各年级的作业总量也用时间进行量化。不同年级不同学科均不得布置超量的作业。各类教材和教辅用书按教育局的规定统一征订,其他各部门、任何个人都不得订购使用。  以上各项规定,我校都以教学规范的形式向全校学生和家长公示,让学校和社会一起来监督。此外,我们还制定了教学过程全优化的管理规定。  突破一个难点:探索综合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发展  推进课改实验,我们努力突破综合实践活动这一难点。我们学校是德育工作的先进学校,学校传统教育活动和班队活动具有鲜明特色和丰厚基础,我们基于学校实际,依据新课程理念确立了与综合实践活动有机结合的指导思想,对课程内容的确定、活动的实施、课时的安排、课程的评价等都制定了具体的实施方案,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我们精心策划,制订详尽方案:成立综合实践活动开发部。由校长、分管校长、教导主任、教科室主任组成综合实践活动领导小组,负责领导、协调和指导工作;由分管校长、教导主任、大队辅导员以及四年级全体老师组成研究小组,负责具体策划研究和资料收集分析工作。  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教研活动。我们每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教研活动,总结上周活动情况、研究活动中出现的问题,讨论下周的活动计划,以保证综合实践活动科学、正常、有效地开展。  开辟综合实践活动基地。我们根据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需要,在开放图书馆、阅览室的基础上,建立学校实验室、电脑房开放制度,开辟校外综合实践活动基地,为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提供保障。  成立导师团。我们充分开发和利用学校、家庭和社会的人力资源,聘请教师、家长和社会各界人士组成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导师团,学生自由选择,聘任导师,负责学生的活动指导工作。  制定详细的活动计划。我们以学期为单位,分年级制定具体的活动方案。明确活动目标,确定活动内容,安排好课时分配。同时,随着活动的开展,把每一阶段的活动都落实到位,并进行及时的激励性评价,激发学生活动兴趣,总结经验,分析得失,改进方法,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通过积极的探索,学校的综合实践活动沿着科学的道路,正常有效地开展着,取得了初步成效。  克服一个弱点:开发校本课程,发展学生个性特长  校本课程的开发曾经是我们的弱项。我们多方考察,四处取经,经过多次研讨,进一步提高了校本课程开发的自觉性,认识到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必须努力探索符合校情的、具有特色的学校文化和育人途径。经过认真思考和研究,我们决定根据“学生有特长,学校有特色”的原则开发剪纸课程。  我们之所以把剪纸作为校本课程开发,是因为学生对此有需要,同时我们师资有保障,校内有传统,社区有氛围。  1.课程目标设置  使学生掌握剪纸的相关知识;  掌握剪纸的基本技法;  体验学习活动的乐趣,获得对剪纸创作的持久兴趣,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  坚持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探究,发展实践能力,发展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为学生个性充分发展创造空间。  2.分层分段实施校本课程  课程实施分三个层次:①面向全体学生。一方面,在各年级开展剪纸教学。每周在兴趣课中开设一节剪纸课,邀请专家和民间艺人进行讲座。另一方面,学科渗透。每门学科根据剪纸课程的内容,结合自身学科特点,增加有关剪纸内容,渗透在学科教学中。②班级兴趣小组。选取实验班开展剪纸兴趣小组活动,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愿报名参加,利用课余时间深入学习剪纸艺术。开展班级剪纸交流评比。③校级兴趣小组。选拔优秀苗子,进一步训练提高,利用周六周末艺校进行剪纸创作,研究剪纸艺术。  课程实施分三个阶段:①激发学生兴趣,了解剪、刻纸的基本知识,并进行简单的操作实践。②陶冶学生性情,教给方法,掌握一定的基本技能。③了解各大流派,掌握各种剪刻纸的风格,热爱祖国优秀文化。  利用网络交流激励。①提高兴趣,体验成功。学校建立了剪纸教学网站,在校、在家都可以登录浏览。网站上有“我的大作”、“雁过留声”等栏目。其中又各有小栏目,如:一点通、我能行、小研究、今日之星、习作擂台等。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让孩子们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②教学相长,相互促进。网站上还有剪纸课堂、剪纸溯源、剪纸欣赏、教学设计等栏目。学生和老师可以在网上互动学习,充分开发了课程资源,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3.开展校本课程的评价  评价分两部分:一是作品展览:开展多种形式的校内、校外、网上学生作品展览,加强宣传、交流,对学生进行鼓励。二是建立个人成长记录袋。      

有趣的校本课程篇8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课程资源开发利用

课程资源就是课程与教学信息的来源,或者指一切对课程和教学有用的物质和人力。思品课课程资源就是对我们思品课教学有用的物质和人力。课程资源是达成课程目标的重要保证,能否合理有效地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直接关系到课程实施的成效。《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上,应建立融合、开放、发展的课程观,充分发挥课程资源的人文教育功能,优化教学资源组合,有效地实施课程目标。”本文谈谈中学思想品德课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1.努力开发学生中的课程资源。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反复强调:学生是教育最重要的力量,如果失去了力量,教育也就失去了根本。因此,学生不仅是教育的对象,更是教育的重要资源,学生的哪些方面可以作为资源去开发呢?首先,学生的经验是一种资源,学生的经验实际上就是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认知结构和社会阅历等,这就是教学的起点;其次,学生的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动力,要想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就必须把教学活动与学生的兴趣结合起来,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再次,学生的差异也是一种资源,学生之间会因为差异而形成冲突。引导得好,学生可以共享差异,取长补短,进而丰富和拓展自己。我们在开发学生资源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1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新课程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心理特点,关注学生现有的学习和生活。在教学中,多让学生自己谈体会、谈体验,这往往比老师的说教更为深刻,更能打动学生的情感。

例如,学习七年级上册《人的生命的独特性》,让一个同学讲讲他的经历。这位同学的经历在这里本身就是一种资源,以情感人,通过他的讲述会使全班同学懂得生命的重要性,珍爱生命,就用不着老师再过多地去赘述。

1.2善于利用学生的社会生活信息。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是多种多样的,教师要善于把学生已经掌握的和能够发现的信息作为课程资源,以使教学内容更丰富,贴近生活,贴近学生。

例如:老师让学生搜集调查家中的“第一个”,如楼房、电视等,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我们国家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发生的巨大变化。

2.努力开发教师中的课程资源。教师是课程实施的组织者和促进者,也是课程的开发和研究者之一。因此,教师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应注意自身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2.1更新传统教学观念,树立现代教育理念。在教学思想上,要将以知识的传授为重点转变为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在教学方法上,要改变过去的旧的模式,让学生更多地在活动中进行探究,亲身体验;在对课堂的控制方式上,教师应以强调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记忆的“结构化”、“封闭式”、“权力型”转变为注重学生创新品质的“非结构化”、“开放式”、“非权力型”,形成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良好学习氛围。

2.2发挥自身特长,凝聚教师集体的教育合力。在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中,教师首先要最大程度地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根据自己的特点,发挥自己的专长,挖掘自己的潜能,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其次,教师要注意学习其他教师好的教学经验,分享他人的教学成果,做到取长补短和精益求精。最后,教师还要注意发挥群体合力。只有全体教师团结合作,共同参与,才能有学校课程的合理、有效开发,才能有鲜明的学校特色。

人教版《思想品德》(七年级上册)第七课第一框“情趣与兴趣”中,先分析兴趣与情趣,许多学生在生活之中有许多感兴趣的事情,兴趣虽不等于情趣,但情趣可在兴趣的基础上培养,情趣来源于生活中的兴趣。情趣又有雅俗之分,教材又试图引导学生分清哪些情趣是健康的、高雅的,哪些情趣是不健康的、庸俗的,不同的情趣对人的作用不同。有一位教师在上第一环节“情趣源于兴趣”时,打破教材框架,先展示自己的书画作品,一幅幅精美的作品,使学生发出阵阵赞美之声,然后又出示集邮册,让学生欣赏自己收集的专题邮票。接着她又提问:“同学们,你们想了解老师的生活情趣是如何形成的吗?”

该教师从自身的特长和爱好出发,开发课程资源。榜样的教育作用是无穷的。教师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来教育学生,会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和潜移默化的作用。

3.从学校的特色出发开发课程资源。学校的特色也就是学校的资源优势,这种优势既可以是精神文化等软件方面的,也可以是设施设备等硬件方面的。每所学校的办学历史、设施条件等实际情况不同,必须从学校的特色和实际情况出发,开发课程资源。对于一些文化积淀很深、人才辈出、名声显赫的百年老校,在课程资源开发方面,应结合思想品德教学所需,挖掘学校的历史文化传统,通过各种文字、图片、影像以及校友们的讲述,让学生了解学校辉煌的历史,从而被这种多年形成的文化所熏陶和感染。对一些硬件条件相当好,现代教育技术设备设施完善的学校,让学生与信息技术亲密接触,随时从网上获取课程资源,充实课堂教学。

有一位教师在执教人教版第三课第一框“世界因生命而精彩”的教学时,是这样导课的:“为了解多彩的生命,让我们先从熟悉的校园环境开始寻找。同学们,你们知道在我们的校园里都有哪些生命吗?”(学生回答)

“课前,一个小组的同学专门对我们校园里有关生命的信息进行了收集管理,我们请他们给大家展示一下,好吗?”(展示学生成果)

有趣的校本课程篇9

【关键词】趣味田径课程可行性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4)33-0058-02

学校的体育教育肩负着培养人才的重任,对体育课程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应积极带动学生参加体育学习及锻炼身体。如今课堂中的教学不容乐观,枯燥乏味的教学方法和课堂内容,普遍存在着学生不喜欢田径课的现象。趣味田径运动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分析开展趣味田径课程的可行性,从而培养学生对趣味田径运动的兴趣。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1.研究对象

体育院校开展趣味田径课程的可行性。

2.研究方法

第一,文献资料法。运用吉林体育学院图书馆、CnKi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等,查阅近五年关于趣味田径课程研究的文献资料近20篇,找出可靠的相关资料,撰写本文的文献综述。

第二,老师访谈法。对高等体育院校一线田径教师的专访,共同商讨趣味田径课程在体育院校中开展的可行性等问题,得出相关结论。

第三,数理统计法。对趣味田径运动的理解与实际情况相结合进行比较,结合文献资料对数据进行处理和综合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1.体育院校开展趣味田径课程的必要性分析

第一,趣味田径课程符合田径课程改革的需要。文化课的教学及体育的教学是两种不同的教学形式,体育的教学有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及身体素质的提高,激发学生上好体育课的兴趣尤为重要。趣味田径的出现,找到了能激发学生参与体育活动兴趣的因素:(1)运动的方式。丰富多彩的运动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除了原有的教学形式,教师还应采用多姿多彩的教学方式。(2)语言。体育教师的语言要幽默、活泼生动、富有情趣。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正确的评价,对学生进行鼓励、表扬,激发他们的潜在能力。

(3)创新。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不断创新体育趣味教学模式,每堂课都有不同的新颖教学手段,让学生更多地参与体育趣味活动。

第二,趣味田径运动丰富了田径课程的教学内容和促进了田径课程的发展。田径课程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恒久性的研究课题。学校体育课堂教学中出现了许多新的教学形式,如瑜伽、高尔夫、定向运动、户外拓展等,项目新颖、参与性较强,为体育课堂注入了新鲜的血液。通过体育锻炼让学生获得美好的心灵。体育院校要加强学生对趣味田径运动的认知。

第三,场地器材的情况。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体育场地和体育器材,是必要的物质条件,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物质基础。根据调查发现,学校场地器材不是很充足,勉强够学生在体育课上使用。对于田径教学来说,场地和器材是最根本的保障,影响着体育活动的开展和课程的质量。

趣味田径的最大好处是不受场地的制约,可以根据实际的场地开展一些多姿多彩的小型运动,如找一块空地或自设一个场地来进行比赛和开展趣味田径运动。在体育教学中开展趣味田径运动,场地的不足是一个很大的制约因素。

2.体育院校开展趣味田径教学的现状

根据调查显示,学生对传统田径课的学习兴趣不浓,其原因是器材和场地缺乏,教学内容枯燥,方法单调。学生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只是为了应付测试。如果长时间在体育教学中重复同样的运动,就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及导致兴趣低落。趣味田径运动可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体育院校田径教育的改进

第一,体育教师要加强学生对趣味田径运动的认知。让学生了解趣味田径运动的相关知识与技能,对趣味田径运动产生兴趣。

第二,体育兴趣的培养,营造体育运动文化氛围。学生对体育产生兴趣与教师的形象及教学过程有着密切联系。通过调查研究表明,体育教师自身要热爱工作,体育知识要广泛,动作技术水平要高及要求品质高尚。具备这些条件,才能上好体育课。学生在每节体育课中都能有新发现及体验,学到更丰富的知识,他们自然而然就会产生对趣味田径运动的兴趣。

体育文化在校园里直接影响着学生的理想信念、体育态度及价值观。为此,学校应开展具有竞争性和趣味性的体育知识文化活动,这样更能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的体育活动意识和自身素质的提高。如我们可举行有意思的体育比赛,或者利用广播、黑板报宣传体育赛事的活动,烘托更加强烈的气氛等。让学生增强信心,培养兴趣,获得更大的满足感与成功的喜悦。

第三,重视自觉锻炼,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研究表明,在心情愉悦放松的状态下,能强烈地激发自身的思维和创造力。在体育教学实践中,趣味田径教学能培养学生的个性及兴趣爱好,还能培养他们的集体协作力,有助于智力的全面提高和个性发展。

三结论与建议

1.结论

第一,要想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必须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和学生的主导作用,使趣味教材内容多样化,优化趣味体育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体育能力和对趣味田径运动的兴趣。

第二,趣味田径运动的教学表明,实施多姿多彩的运动教学能更好地吸引学生,使他们在学校的田径教学中不断地认识自己、评价自己,提高自身表现美及创造美的能力,在快乐的心情中锻炼自己的身体,培养思想品德。

2.建议

第一,在田径教学过程中加大宣传趣味田径运动的力度,提高学生的热情。

有趣的校本课程篇10

【关键词】“鹂岛野韵”课程;教师发展;课程评价

【中图分类号】G423.07【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5-6009(2017)42-0011-02

【作者简介】刘军,南京市栖霞区八卦洲中心小学(南京,210043)校长,高级教师。

八卦洲上环境优美、野菜遍地,更有“中国芦蒿第一乡”的美誉。我校坐落于鹂岛东部,学生走出校园就是田间、地头、小河、沟渠、桥梁、大江……丰富的自然及人文条件为建设具有地域特色的学校课程提供了优质的资源。

一、课程内涵与主张

1.特色课程的基本内涵。

“鹂岛”是八卦洲的美称;“野”指田野、自然,随性、自由;“韵”指情趣、意味。“鹂岛野韵”特色课程是基于八卦洲地域特色的校本课程,是以田野、自然为资源的校本课程,是体现率性、自由品质的校本课程,是充满乡野情趣和意味的校本课程。

2.特色课程的理论支撑。

“鹂岛野韵”特色课程是在学习、借鉴、融合卢梭的“自然教育”即教育必须遵循自然,顺应人的自然本性;苏霍姆林斯基“蓝天下的课堂”即把孩子领到户外,引导他们观察蓝天下的世界,观察大自然;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等教育思想上形成的。它的特质是淳朴、自然、美丽、自由。

3.特色课程的教学主张。

学校的课程主张是让儿童多一些野味,既蕴含乡村、田野的味道,让学生的童年生活散发着鱼虾的腥味、野花的清香和泥土的芬芳,又寓意自然、生长的味道,培养儿童健美、淳朴、自由、活泼、开朗、奔放的天性,增强儿童的乡村记忆和家国情怀。

二、课程系统

1.制定课程实施纲要。

我校在建设“鹂岛野韵”特色课程之初,着力做好课程的顶层设计,制定特色课程实施纲要,用纲要进行校本课程的管理,能够有效推动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起到杠杆作用;能够做到既重视开发,又重视实施,突出学生、教师、学校的发展亮点。

2.研发六大课程版块。

(1)鹂岛野韵之“乡野童趣”

开发系列既有乡村特点又能与农耕生活相联系的特色活动,如摸鱼、钓虾、起花生、拔萝卜等。

(2)鹂岛野韵之“八野种植”

围绕八种野菜建构种植课程,让学生学会科学种植、绿色种植,同时让学生写观察日记,制作野菜标本,学会野菜的采摘和烹饪等。

(3)鹂岛野韵之“田园诗文”

通过成立“田园诗文赏析社”,让孩子赏析古今中外田园诗文,尝试创作具有儿童特点的田园诗文。

(4)鹂岛野韵之“小小农民画”

建立“小小农民画工作坊”,让孩子赏析各地农民画优秀作品,以充满童趣的视角,用农民画的独特手法描绘乡村田园的自然风光。

(5)鹂岛野韵之“江水探究”

建立“水环境研究工作室”,让环保小卫士们在环岛的长江之边,进行水样采集、水质分析,并尝试进行生物治理。

(6)鹂岛野韵之“小小建桥师”

充分利用八卦洲及长江丰富的桥文化资源,建立“小小建桥师工作室”,让小小建桥师们探索桥的历史,认知桥的构造;开展设计桥,制作桥模型等多项活动。

3.开展四项特色活动。

我们根据鹂岛不同季节的特质与韵味,从孩子的兴趣爱好出发,挖掘出春、夏、秋、冬之鹂岛野韵四项特色活动。春有田野远足,夏有田野种植,秋有田野美食,冬有田野立美。孩子们在特色活动里,变换着角色,与自然携手,与自由相伴,自信自强油然而生。

4.形成教学的新样态。

我们借鉴苏霍姆林斯基“蓝天下的课堂”的教育实践,建立了“田野里的教学”新样态,让教学场所从教室走向田野,让教学内容从教材走向儿童生活,让学习方式从简单接受走向更加注重亲身体验、合作探究。

5.构建课程评价体系。

我校依据特色课程的特点,探索研制出“出彩鹂岛娃”评价体系:即田野小玩家、田园小诗人、农民小画家、环保小卫士、建桥小能手和研究小院士等的评选标准和评比方法。采取班级、年级、学校三级考评模式,利用积分制度分别授予一星、二星、三星“鹂岛学子”的称号。努力使我校毕业的学生既有现代文明素养,又有野韵特质;既有家国情怀,又有世界眼光。

三、课程创新与推广

1.课程的创新之处。

(1)课程实践的创新

建构与实施以“田野里的教学”为轴心的课程与教学的新样态,形成一个完善的课程系统,包含六大版块,即乡野童趣、八野种植、田园诗文、小小农民画、江水探究、小小建桥师;四项活动,即田野远足、田野种植、田野美食、田野立美等系列活动。

形成系列创新项目,小小农民画、小小建桥师、田园小诗人、野趣活动营等项目精致精彩,学生乐于参与。

(2)空间o计的创新

走进校园,漫步在“田园野趣”“江桥壁画”,徜徉在“紫藤诗廊”“印象画廊”,休憩在“绘心榭”,饱览江桥之貌,品味诗画之妙。“水韵池”边,孩子们追寻着鱼儿嬉戏的身影;“诗缘亭”里,孩子们感悟着吟诵古今的快乐。走进场馆,“小小农民画工作坊”“水环境研究工作室”“小小建桥师工作室”里特色文化鲜明,学生作品优秀。来到校外,占地70亩的大型“野趣园”无疑是学生们动手、观察、操作、研究的“试验地”,学习、娱乐、互助的“欢乐田”。

2.课程的应用价值。

围绕“鹂岛野韵”校本课程的建设,我校获得多项省市区级的特色荣誉:江苏省小学特色文化建设项目学校、南京市星光基地学校;“鹂岛文化校本课程建构的实践研究”获江苏省“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立项、“信息技术支持下‘鹂岛野韵’校本课程品质提升的实践研究”获2016年部级信息化课题立项、“鹂岛野韵”成功立项为2016年南京市前瞻性教学改革试验项目、“鹂岛野韵”之小小农民画被评为江苏省优秀校本课程;我校的课程建设成果先后入选江苏省、南京市小学特色文化建设成果汇编和南京市小班化教育样本;南京少儿频道、栖霞电视台、《上海教育科研》等先后对我校特色课程的建设情况进行了报道和宣传。

3.课程的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