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生态环境管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1:23:08

企业生态环境管理篇1

要寻找到企业生态经济管理的有效途径,必须先明白有哪些因素在影响着企业生态经济管理。随着企业生态经济管理在社会上的应用,企业管理者在企业生态经济管理上也获得了更多的经验,总结出了一共有九大因素影响着企业生态经济管理的顺利推行。这些因素概括起来主要是:公众环保意识、企业环保意识、企业资金能力、企业技术能力、行为的复杂性、赢利性及效果可观察性、企业管理水平、政策法规及监督管理、信息传递机制、资源价值体系。这些因素之间有着很强的相关性,相互联系、互相制约,这九大因素对企业生态经济管理产生的影响是它们共同作用的结果。

推行企业生态环境管理的途径

1.推行清洁的生产方式。推行清洁的生产方式,是推行企业生态经济管理进程的有效途径之一。各个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如果积极地推行清洁的生产方式,那么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为企业降低能源消耗和原材料的消耗。同时,将有危害的原料和有危害的产品转换为无毒的原料和无毒的产品。推行清洁的生产方式能够使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减少生产活动给生态环境造成的压力,减少对环境的污染,逐渐消除工业环境的污染源,努力从根本上解决破坏生态污染环境的问题。以下几点是企业在推行清洁的生产方式过程常用到的应对策略。(1)制定适合企业发展的清洁能源方案,对已经拥有的能源要做到使用效率的最大化,做到不要浪费一丝一毫能源。同时,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和使用一些先进的科学技术,积极地研发新型能源、无污染能源、可再生能源。(2)主动实施清洁能源方案,企业在生产过程中要尽量使用对环境不会造成污染,或者造成的污染很少的能源。企业在加工产品时要尽量选取对环境不会造成污染,或者造成的污染少的原料。另外,在进行产品加工的时候,要提高对现有能源和原料的使用率,做到不浪费。同时,利用新技术,将有害有毒的能源和原料转变成无害无毒的能源及原料,增加能源和产品原料的来源。(3)制定维护清洁能源的方案,从企业生产过程入手,对企业现有使用的生产设备、生产工艺、生产场地进行管理,对整个生产系统监督和控制。力求避免企业在生产产品的过程中使用会对自然生态环境和对人类有害的能源和原料,杜绝加工出有毒有害的产品。同时,在能源与原料的使用方面,尽量做到循环使用,将废弃的能源及原料转化为可再生的能源和原料,善于使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来保护环境和制造无污染产品。(4)企业在生产过程中,要以生产清洁产品为最终目标。对所生产产品的使用寿命和功能做到最优化调整,减少甚至是消除产品本身给生态环境所造成的污染与破坏。要杜绝所生产产品会给使用者带去身体健康的危害甚至是是生命威胁,做到真正的无危害绿色产品。这样的产品,即使原本使用功能已经耗尽,回收后依然可以再造和复用。

2.实施绿色营销的策略。实施绿色营销的策略是推行企业生态经济管理的又一重要途径。绿色营销策略的内容主要是指将企业的经济效益、人类消费的需求以及环境的保护有机地结合起来,企业要做到将其产品的市场营销观念与环境的保护理念有效地统一。实施绿色营销的策略能够帮助实现绿色营销的理想,也是企业推行生态经济管理的重要举措。企业实施绿色营销的策略要求有以下三点:(1)收集全方位的绿色信息,积极地制定企业在市场上的绿色营销计划。(2)开发和创新绿色产品以及绿色资源,实施清洁生产,做到真正的绿色安全。(3)在企业实施绿色营销策略的过程中,企业的产品营销应该与企业的销售的渠道、销售服务、销售价格以及绿色促销活动相互配合。只有开展一体化的绿色营销过程,才能引起消费者重视,吸引消费人群的注意。做到一切“以消费者为中心”,开展绿色的营销活动,才能将绿色的产品推上社会经济市场,从而扩大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提升绿色产品的生命力和竞争力。价格是直面消费者的产品因素,如果一件产品的价格与其本身的产品质量不相符合,那么消费者是不会对此产品产生购买欲望的。所以企业在为自己的产品制定销售价格时候,一定根据产品成本的实际情况,不哄抬价格。作为绿色产品,其成本价格比之普通的产品价格要略高,因为绿色产品的价格中包含了环境保护的成本。同时,相对于普通产品来说,绿色产品的营销渠道也不一样。由于绿色产品本身的特殊性,其促销手段也是要根据绿色产品的不同性质进行有针对性的促销,才能提高绿色产品的使用率,增加绿色产品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在促销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超市、专卖店等平台进行绿色产品的环保宣传,不断地扩大绿色产品在社会上的影响力和认知度。企业在营销过程中要将绿色服务的理念贯穿到整个绿色营销过程的始终,提倡人们对绿色产品的回收利用、重复使用、循环再生。

3.建立健全生态经济管理创新体系。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要时时不忘为生态经济管理创造良好的条件。企业要规范自身的行为,为节省能源和资源,改善生态和工作环境,减少甚至是消除生产经营活动中对环境的污染,建立一个健全的企业生态经济管理创新的体系。只有建立健全生态经济管理创新体系,才能够帮助企业健康的发展,稳定的前进。同时,企业要在原材料的选购上、产品的设计上、出厂的成品上、工艺加工上、产品的使用上、产品使用之后的处理上都要有严格的规范,尽量在企业的内部能够形成一场推行生态经济管理的热潮,真正做到立足于生态社会建设,为人类和社会谋福利、图发展。

企业生态环境管理篇2

【关键词】生态型管理会计企业管理环境成本社会责任

随着“十三五”规划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的提出,在“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领域各环节中,无不体现着绿色发展理念。其中,首次提出了“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目标,不但要形成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在能源资源开发利用方面效率也要大幅度提高,并且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碳排放总量要得到有效控制,最主要是要大幅减少污染物总量的排放。

其次,在国家不断鼓励发展绿色环保产业的背景下,绿色会计的概念也多次被提到。近年来,我国环境现状不尽人意,随着科技进步、人口增加、需求膨胀,自然资源日益衰竭,环境污染日益严重,这些因素严重制约了经济的发展。于是,如何将经济增长对自然资源的损耗和生态环境的破坏正确的在企业会计核算中得以体现,成为了新时代管理会计创新的重大使命。

一、管理会计的发展

从我国管理会计的发展阶段来看。苏亚民(2007)[1]将我国管理会计的发展分为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世纪末到20世纪30年代,主要是以成本控制为基本特征的传统管理会计;第二阶段是20世纪40年代到80年代初,是以预测、决策为基本特征的传统管理会计发展阶段;第三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初起,是以重视环境适应性、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战略管理会计和绿色管理会计阶段。随着中国经济的改变,为了实现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和改进生态经济效率,生态型管理会计是在生态问题严重时且企业发展不得不考虑生态环境问题的情形下,由管理会计与环境管理相结合而发展起来的。管理会计也是应时而改变的,所以在提倡生态文明建设的今天,绿色会计、生态型管理会计就应运而生了。

著名会计学家葛家澍教授最早在《90年代西方管理会计理论的一个新思潮》中对绿色会计的概念进行了阐述,实际上这也是生态型管理会计的雏形。绿色会计指在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运用会计学的原理与方法,采用多元化的计量手段和属性,对各会计主体的环境管理系统以及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的一门新兴学科。生态型管理会计就是在绿色会计的基础,以强化企业内部经营管理、提高核心竞争力、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目标,通过对财务、企业行为、生态成本信息进行深加工和系统整合,实现对经济过程预测、决策、规划、控制,对生态环境保护、补偿进行考核评价等职能的会计信息系统。生态型管理会计侧重于为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服务,这也符合了管理会计的内部性特点。

二、生态型管理会计内涵和特征

生态型管理会计作为传统管理会计的一个新兴分支,是以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和提高核心竞争力为目标,针对企业的相关行为或经营活动来分析企业的各项财务信息,并对其进行深加工和整合,采取一定的策略将成本控制到最小,并在企业的财务信息中把环境破坏的程度量化,达到企业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和谐统一。目前学术界普遍认为,生态型管理会计主要是以货币为计量单位,针对企业发展过程中的自然资源耗用、生态环境破坏、防治等成本进行核算与归集,对生态环境维护和开发形成的效益进行科学的计量和报告,进而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和谐统一。其更加注重企业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倡导在获取利润的同时,引导和监督企业通过一定的社会经济活动保护环境,减少资源浪费。

生态型管理会计是将环境指标、生态指标纳入到管理会计核算范围,因此也具有了其特有的特征:不确定性比较突出,生态问题具有多样性,在资源利用方面也非常复杂,并且一些生态指标也不好确定,由此生态型管理会计就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经济周期和效益难以计量,环境的破坏,以至于达到生态系统的破坏,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其涉及到的周期比较长,即使治理也不是当前期间就可以享受到的利益,复杂的特征很难有一个准确的标准去衡量,这也是生态型管理会计要得到发展必须要解决的一个难题;研究方法多样。生态型管理会计不再仅仅涉及经济学与数学的计算,还涉及到社会学、环境学、生态学等学科,综合学科理论,也为生态型管理会计的研究提供了多种多样的方法。

三、生态型管理会计在企业中的实施

在管理会计的发展阶段中,以成本控制和以预测、决策为基本特征的传统管理会计阶段是属于经济效益型管理会计,而注重企业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倡导在获取利润的同时,引导和监督企业通过一定的社会经济活动保护环境,减少资源浪费的阶段是生态型管理会计。在倡导生态文明的今天,企业在进行经济效益核算时,应将生态环境成本加入其中,这样才能真正的缓解企业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从而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成本计算中应体现生态环境成本

曲闻宇,赵明辰(2013)[2]将生态环境成本定义为:某一经济组织按照国家环境标准体系的要求,为获得生态经济效率最大化而发生的自然资源耗费和牺牲,是需要对社会经济系统进行补偿的社会经济代价。所以企业应加入产品生产过程中造成的生态污染、空气污染和水污染对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的生态成本。

在管理会计中成本分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那么生态环境成本也应该被划分为固定成本和变动生态环境成本,边际贡献计算公式为:边际贡献=销售收入-变动生产成本-变动期间成本-变动生态环境成本。这样企业首先要解决环境成本的确认和计量。对于生态环境成本的计量不像一项简单的经济业务,其计量主体难以确定,也难以客观进行计量并做出合理成本补偿。所以企业可以根据情况的不同选择不同的计量属性,比如:当资源的价值难以直接评估时,可以考虑采用机会成本;当生态资源价值可以使用效用来衡量时,可以采用边际成本;当公共产品没有市场价格时,可以采用替代成本;对于为了保护生态环境而支出的人类劳动费用,就可以采用传统计量属性等。这样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就会对生态环境成本加以考虑,从而实现外部成本内部化,减少隐形的成本隐患,为企业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二)在本量利分析中引入生态补偿成本

以前很多企业的发展是以污染环境和消耗不可再生能源为代价的,没有注意到生态环境破坏带来的生态环境成本,此时为了实现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目标,企业在目前的发展中应支付将后期的生态环将还原到产品生产之初的平摊费用,即生态补偿成本。对于本量利分析,企业应在计算保本点时加入固定生态补偿成本,如:某一产品保本销售量=(固定成本+固定生态补偿成本)÷单位边际贡献。

(三)做出生态成本预算

在生态型管理会计实施过程中,除了生态补偿成本,也应对目前的生产发展造成的环境破坏支付成本,所以在企业做全面预算时,应单独分设生态环境预算的相关内容,在企业制定预算和生产经营计划之初实现生态型预算的监管和控制,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的监督和报告。比如:可以在业务预算方面增加生态环境成本预算内容,预计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增加生态环境成本的量化,定期报告披露生态环境信息,这样企业可以随时根据报告中生态破坏程度做出调整和整治。

(四)实施生态型战略管理

生态型战略管理突出的是绿色作业管理和全面绿色质量管理,企业应将生态保护提升到战略层面,加大绿色作业管理和全面绿色质量管理。比如:每一道生产工序上对产品质量和环境保护加以监督,对出现问题的环节及时加以修正,努力降低企业经营过程中的污染和浪费;在成本控制方面,当企业有破坏生态环境和不破坏生态环境两种方案时,企业在选择方案时,应该把破坏生态环境方案成本中加入生态环境治理补偿预算成本等。企业的战略实施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将生产资料的消耗和环境保护同企业发展成本有机结合起来。所以,企业应将产品成本与生态环境联系起来,动态、全面地加以反映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从而促进企业的生产经营效益和生态效益不断提高。

四、总结语

生态型管理会计在缓解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但是当前,大多数的企业管理者目光还仍聚焦在经营业绩利益上面,没有意识到企业发展带来环境破坏的严重性,没有企业发展与生态环境和谐统一。所以,生态型管理会计要想得到普遍应用,首先,国家应制定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责任,要求企业在对外财务报告中,应体现生态环境成本的内容,让投资者对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有个更清楚的了解;其次,应加强生态型管理会计应用理念的普及,加强企业管理人员对生态保护的意识,增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最后,应树立“生态型绿色”文化,将“生态型绿色”意识和理念逐渐渗透到企业方方面面,加强企业文化的建设,提高企业管理层人员的素养和精神境界,让生态型管理会计的实施成为企业特有的管理文和价值观念。

环境污染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能否借助生态型管理会计的功能特点,抑制企业管理者以环境为代价而追求短期利益行为的出现,从而缓解企业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还需要社会、企业、个人不断地付出努力。相信在全球化背景下,生态型管理会计进入企业管理体系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苏亚民.浅谈绿色管理会计[J].财会通讯,2007(12):28-29.

[2]曲闻宇,赵明辰.基于生态保护的环境成本计量探究[J].绿色财会,2013(4):3-6.

[3]耿建新,曹光亮.论生态会计概念[J].财会月刊,2007(2):3-5.

[4]张亚连.生态环境责任与可持续发展管理会计目标[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财务与会计),2008(04):62-66.

[5]胡玉明.管理会计发展的历史演进[J].财会通讯,2004(01):18-22.

[6]何雪锋,王睦瑶,弋建明.让管理会计带上“绿色帽子”前行[n].财会信报,2014-9-8(B07).

企业生态环境管理篇3

关键词:生态经济管理;中小企业;环境问题;有效途径

中图分类号:F276.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1-0166-02

现在环境因素已成为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新要素。现代中小企业如果仍然只考虑经济效益,而忽视消费者和社会的长远利益,不重视生态效益的提高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增强,就必将走向衰亡。因此,中小企业必须从经营理念上高度认识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企业能够长期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措施。

一、中小企业的生态经济管理

所谓中小企业生态经济管理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为追求生态环境的改善和企业自身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按照生态经济规律和生态系统的高效、和谐、优化的原理,运用生态工程手段和各种现代化先进技术,采用集约、高效无害、无污染或少污染的生产方式,对自然资源充分合理利用,对废弃物循环再生以及能量的多重利用,最终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社会经济效益和环境保护效益有机统一的一种经营理念和所实施的一系列新型的管理活动。

二、生态经济管理融入中小企业的意义

(一)实施生态经济管理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外在要求

任何企业的发展都以各种资源为基础,而数量众多的中小企业对资源的需求量很大。传统的增长模式,即“资源-产品-废弃物”的单向式直线过程意味着企业创造越多的财富,就会消耗越多的资源,产生更多的废弃物,对环境资源自然会带来更大的压力,这无疑制约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要想改变这种状况,中小企业必须加快经营模式,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生态经济发展的道路,成为环境友好型的生态企业。中小企业个体小,运行机制灵活,改变传统的生产模式见效快。中小企业实施新的生产方式,即“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这种循环流动的经济增长模式能够大大降低自然资源的消耗量,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

(二)实施生态经济管理是实现中小企业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

从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看,一方面,中小企业是各种资源的消耗大户,而可供企业消耗的资源越来越少,这必然制约企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中小企业数量又多,是产生污染的源头,传统经营模式下的企业对资源的利用是粗放式的和一次性的,是通过把资源持续不断地变成废物来实现经济的数量型增长,必然导致许多自然资源的短缺与枯竭,酿成灾难性的环境污染后果,而这种灾难性的后果也必然制约中小企业的发展。因而中小企业应依据生态经济学的原理,运用生态规律、经济规律和系统工程的方法,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模式,以资源节约、产品对人和生态环境无损害或损害轻、废弃物多层利用等为特征的现代化中小企业管理模式进行生产经营活动,把企业变成生态企业,使中小企业更有效地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以尽可能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企业在当今激烈竞争中取胜创造优越条件。

(三)实施生态经济管理是中小企业参与国际化竞争的前提条件

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过程中,生态经济的发展已成为不可抗拒的时代潮流,必然对我国中小企业的经济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以后,国民经济的发展逐步与世界经济的发展接轨,如果不顺应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就会在世界经济中无立足之地。在这种态势下,我国中小企业如果不能迅速地转变成生态企业,致力于发展生态经济,也将在当今企业的竞争中无一席之地。近几年来,绿色壁垒日益凸显,国际生产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标准生产。主要发达国家为了保护本国利益,提高其产业与产品的国际竞争力,都制定实施了标准化的发展战略,不遗余力地参与制定和修订国际标准,力争使本国的标准成为国际标准,以确保本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地位。这些对发展中国家发展对外贸易,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我国中小企业想要融入世界经济发展的大潮中,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必须加强企业的生态经济管理,开发生态产品、绿色产品,才能有助于我国中小企业打破一些发达国家设置的贸易壁垒,融入到国际竞争的队伍中来。

三、中小企业实施生态经济管理的任务与内容

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状况及其基本特点,决定了在我国开展生态环境管理的根本任务。简而言之,即在防治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破坏,保护自然资源并改善环境质量,促进生态建设发展的基础上,为人类的生存创造一个清洁、安静、优美、生态健全的生态环境,保证人民的身心健康和维护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中小企业,这个根本任务的体现,就是要求在保证企业经济发展的同时企业生态经济系统运行的每个环节、每个部分和每个阶段,都要考虑到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处理和协调好企业生产经营和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发展关系,使生产经营管理和生态环境管理紧密结合起来,有效改善生态环境,使企业外部经济性转向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内在化,达到企业内部经济性与外部经济性的有机统一,走出一条协调互促型的现代企业生态经济发展的新路子。这是中小企业生态经济管理的根本任务。

四、中小企业实施生态经济管理的有效途径

(一)树立中小企业的生态经济经营思想和理念

中小企业的经营思想和理念是指企业在经济活动中的指导思想。树立生态经济的经营思想和理念就是指中小企业将可持续发展观作为自己的经营指导思想,即在企业的发展中以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基础,以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前提,既满足当代人的要求,又有利于后代人的生存,在人、自然资源和科技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费的“资源-产品-废弃物”的单向式直线经济增长模式转变为以依靠生态型资源的“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反馈式经济增长模式来发展经济。这是中小企业发展思路的创新,也是中国企业稳健成长的关键。

(二)加强中小企业生态环境方面的法律法规建设

健全和完善生态环境方面的法律法规是中小企业实施生态管理的必要前提。因为这既可为中小企业进入市场设定环境准入条件,又可为中小企业创造公平的环境竞争机制。在鼓励中小企业实施生态管理的过程中,既要贯彻执行已有的法律法规,又要制定促进生态经济发展、推动中小企业实施生态管理的专项法规;同时,要强化监督检查,坚决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将中小企业实施生态经济管理纳入法制化轨道。

(三)强化中小企业生态经济管理制度

在我国中小企业实行生态环境目标责任制,建立和完善微观生态经济管理制度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实施企业生态环境目标责任制,作为考核企业经营管理状况的重要指标,并作为厂长、经理任期目标之一,成为考核其政绩的一项内容。

2.在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过程中,把企业生态环境目标达到的情况作为企业上等级、评选先进单位的主要内容和重要条件。

3.在改革企业管理制度过程中,把企业的生态环境责任和生产经营责任有机地结合起来,将生态环境保护指标同生产经营指标一同纳人目标责任制和经济承包合同,实行统一考核。

4.建立地健全生态环境管理经济责任制,将其与企业领导者、管理者的经济利益直接挂钩;设立生态环境保护奖励基金。

5.建立健全企业生态环境考核制,作为强化企业生态经济管理的重要手段。

(四)完善中小企业的清洁生产模式

所谓清洁生产是指不断采取改进设计、改善管理、使用清洁的能源和原料、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和设备等措施,从生产源头上削减污染,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减少或者避免在生产、服务和产品使用过程中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以减轻或者消除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危害。清洁生产的最终结果是企业管理水平、生产工艺技术水平得到提高,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环境得到根本改善,减少企业生产费用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在加强产品竞争力的同时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中小企业完善清洁生产模式的工艺主要有:(1)调整产品结构,生产清洁产品;(2)改革工艺,由排废工艺改革成少废或无废工艺;(3)改进生产设备,提高生产效率和原材料利用率;(4)现场循环回收和利用,建立生产过程中的废物循环系统;(5)加强厂内的生产全过程管理。

(五)完善中小企业生态经济管理手段

在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下,中小企业必须有效实行各项生态环境经济政策,切实贯彻各项生态环境法规,及时运用各种管理手段防治污染、保护环境、改善生态、建设自然,使生态经济管理纳入企业经济运行的轨道上来。

1.运用经济管理手段。通过经济措施和经济手段来调节企业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各项经济活动,促进中小企业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因此可以运用经济杠杆,如根据经济规律的要求和经济核算的原则,利用罚款、收费、税收、奖励等,对员工损害与破坏或改善与保护生态环境的经济活动进行规范。

2.运用法制管理手段。通过生态环境的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和标准,来调控企业包括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在内的各项经济活动,加强立法对损害与破坏生态环境的经济活动施加影响,促使企业的经济活动不损害社会和公民的生态环境权益。生态经济管理一定要以生态环境法律、法规为依据,对人们在经济活动中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从各种社会关系上加以调整,在各个有关的环节上建立必要的规章制度,才能有效地行使监督权,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3.运用行政管理手段。中小企业通过行政力量来调动和促进企业各部门对生态环境进行管理,诸如颁发公告、通告、通报,下达有关规定和文件通知,制定规划和管理条例及实施细则等。

4.运用道德管理手段。通过加强企业的环境意识和提高生态道德水平,来协调企业的经济活动同生态环境的发展关系。主要是采取生态化宣传和生态化教育以及互相监督相结合的办法,对企业损害与破坏或保护与改善生态环境的经济活动施加影响,提高企业各个阶层对生态化的认识,培养企业员工的高度责任感和企业精神,增强其生产经营和生态管理的技术素质,在维护生态环境的条件下获得高效的经济效益。

五、结论

如今,工业现代化与城市生态化正融为一体,21世纪的主题是构建绿色家园。中小企业面临时代的发展趋势,要担当推动社会进步的生力军,就更应当慎重考虑如何协调生态与经济的和谐发展。只有实现了这一突破,人类才能幸福地生活,社会也才能健康地运行。中小企业推行生态经济管理的任务艰巨,但是将生态经济管理融入到中小企业经营管理的活动中是现代中小企业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只有这样,中小企业才能更快更好地发展,社会也才能健康持久地运行。

参考文献:

[1]杨晓慧,金胜江.浅析生态经济管理的原则[J].财经研究,2009,(19):19.

[2]常伟玄,王亚平.浅析发展生态经济的必要性[J].北方经贸,2003,(6):126.

[3]王干梅.生态经济理论与实践[m].成都:四川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8.

[4]谢钰敏.循环经济与企业生态管理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05,1(19):44-46.

[5]刘思华.可持续发展经济学[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7.

[6]陈乃醒.中国中小企业发展与预测(2002―2003)[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

企业生态环境管理篇4

1.1对人力资源主体的影响

低碳经济是为了在经济稳定增长的同时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实现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新的经济增长模式,涵盖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无论是工业革命以来的高碳经济还是绿色经济,本质上都是通过“人”这一能动性要素创造价值和社会财富的人力资源经济,其中最重要的因素还是在于“人”,而低碳经济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宏观影响则主要是对人力资源主体的影响。传统的工业化生产及城市化进程,为人类社会创造了大量的财富。在传统高耗能高投入的发展特征下,人力资源主体是以工业生产领域的产业工人为主的;而在低碳经济时代,人力资源主体则是以集中在新能源和高新技术产业为代表的知识工作者。因此,低碳经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应当顺应低碳经济发展的趋势,人力资源主体的变化,必然带来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的变化。

1.2对人力资源管理目标的影响

在传统经济增长模式中,由于产业结构及具体企业发展的差异,很多企业仍然停留在以“事”为中心的管理阶段,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无法完全摆脱作为企业管理辅助职能的地位,因此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也被单纯的认为仅仅是为企业经济效益服务。在低碳经济时代,由于人力资源主体的变化,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必然要转向以“人”为中心。因为只有以人为中心,加强对知识工作者的管理,企业才能占有更多的知识,并依托知识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因此,低碳经济时代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应该是有效整合知识工作者的知识积累,为知识工作者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促进知识工作者利用自身知识来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

1.3对人力资源管理内容的影响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以“人”为中心的特点,决定了其管理内容必然是在考虑企业或组织工作目标的同时,也充分考虑到员工个人性格、能力、特长及发展要求等,以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热情,实现企业或组织与员工个人的双重发展。在低碳经济时代,由于企业或组织被赋予了更多的社会与生态责任,因此人力资源管理的内容也必然会发生变化。具体而言,低碳经济时代的人力资源管理需要更多的融入“绿色”“低碳”“和谐”等理念,从“人”这一根本要素出发,在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各个具体环节(如招聘、培训、绩效考核与激励等)强调“绿色”“低碳”“和谐”的管理,并在此基础上,整合整个价值链,以适应不断出现的新技术带来的高度不确定性竞争环境。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活动本身不仅要考虑企业经济效益和员工本身的利益,更要注重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2基于低碳经济的绿色人力资源管理概念

2.1绿色人力资源管理概念的界定

前文述及,在低碳经济时代,人力资源管理不仅要为企业的战略服务,还应充分考虑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实现。因此,基于绿色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依据既要体现社会经济发展方式转型期“绿色”“低碳”的发展趋势,又要反映生态和谐、内外和谐、全面协调发展的思想。故本文认为绿色人力资源管理的不能仅仅以低碳经济理论为唯一支撑,还应融入绿色经济理论、和谐管理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及生态系统理论的有益思想。基于此,本文将绿色人力资源管理定义为:以低碳经济为基础,融合绿色经济理论、和谐管理管理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及生态系统理论的有关思想;通过构建绿色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解决以往人力资源管理中不注重环保、和谐发展等“非绿色”与“非和谐”问题;改善人力资源管理的内外环境(如外部生态环境与内部管理环境),促使人力资源管理从传统的职能管理迈向系统管理,开发和培养具备“绿色”“低碳”“和谐”思想的人才,并合理安排人才的使用;推动企业或组织的宏观管理走向“绿色”“低碳”“和谐”,并最终促进经济增长从粗放式增长向低碳集约型增长的一种人力资源管理的新模式。实施绿色人力资源管理的目的是从社会科技与经济发展的最根本要素——人的角度出发,将传统人力资源管理从各种人性假设的前提下解放出来,更加注重以人为本,通过对“人”这一要素的管理,为企业创造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从而促进社会经济从传统高碳粗放式增长向低碳集约式增长转变。

2.2绿色人力资源管理的内涵与特征

绿色人力资源管理强调“绿色”“低碳”“和谐”的特征,是与低碳经济时代社会经济增长模式的特征相吻合的;绿色人力资源管理从企业或组织的微观角度出发,但着眼于宏观层面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效益的实现;绿色人力资源管理在不否定以往人力资源管理各项职能的前提下,系统的分析如何在人力资源管理的各项职能环节融入“绿色”“低碳”“和谐”的思想,在兼顾企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同时,也更加关注员工的身心健康与和谐。绿色人力资源管理具有明显区别于传统人力资源管理的三大特征:

(1)绿色性。

绿色思想的核心是环保、无污染、低排放的原则。绿色人力资源管理仍然遵循绿色思想的基本观点,注重对各类资源的节约利用——也包括对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避免在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中的各种非必要消耗。因此,绿色人力资源管理的绿色性必然要体现在要求员工关注企业的社会环境责任、绿色企业文化的建立,同时倡导低碳健康的办公方式以及关注企业内部运转与外部信息交换的整体健康。

(2)生态性。

自古以来,人的活动就是处于一定自然生态环境与社会生态环境中的。尤其是在一定的文化、制度、经济的社会生态环境下,人这一社会科技与经济发展最根本要素才能够得以体现和发挥自身功能。因此,人力资源的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发展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在绿色人力资源管理理念下,人与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生态环境发生物质、信息、能量的交换必然要体现生态性,以求得整个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的协调发展。

(3)和谐性。

从管理的角度而言,和谐的本意是从人的不确定性出发,探讨企业与环境、社会、市场、政府以及企业内部之间的和谐。绿色人力资源管理企业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和谐可以通过采用现代科技手段,比如实现信息沟通便利和无纸化办公,达到缓解生态压力,节约能源的目的。企业内部环境的和谐则是指企业与员工之间的和谐,这种和谐状态是以“以人为本”思想指导下的人本管理,主要通过绿色企业文化来塑造健康的员工心理、积极的工作态度、员工之间和睦稳定的人际关系。

3绿色人力资源管理实施措施

从绿色人力资源管理的定义和内涵可以看出,绿色人力资源管理需要解决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中的“非绿色”与“非和谐”问题。因此,首先需要对企业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绿色化,然后在此基础上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各项职能活动融入“绿色”“低碳”“和谐”的理念,并最终通过各项职能活动的实现企业绿色人力资源管理。

3.1企业内外环境的绿色化

企业外部环境是指企业所处的政治环境、社会环境、经济环境及生态环境等。企业外部环境的绿色化,需要政府推动经济体制改革,为企业转型创造有利的大环境。在经济建设上要通过政策引导企业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绿色经济、低碳经济的发展;在文化建设上要通过各种方式宣传和倡导“绿色”“低碳”“和谐”的发展观念和生活理念;在社会建设上要强化企业社会责任与生态责任意识,引导社会大众积极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在创新能力建设上,要积极支持企业开发和应用各种新能源技术与工艺,生产绿色产品或提供绿色服务。企业内部环境是指企业内部物质环境、文化环境等。企业内部环境的绿色化,需要企业从资源配置、研究开发、生产营销、客户服务等方面都要从低碳化的角度出发加以考虑,因地制宜地制定出与企业经营外部环境特征相匹配的战略计划及其实施方案。同时,企业要建立绿色企业文化,审视自身所处的行业,了解行业技术革新的方向,在日常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树立起“绿色”“低碳”“和谐”的理念,并建立企业绿色品牌。

3.2人力资源管理职能的绿色化

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职能活动包括招聘、培训与开发、绩效考核等。对人力资源管理职能的绿色化也可以从这些方面展开:招聘环节的绿色化,要求企业招聘人员应充分熟悉企业的社会责任与生态责任,了解有关环境法律及其他环保方面的知识。在招聘过程中,企业可以采用无纸化招聘的方式,同时优先选择具有环保意识的应聘者,尤其是环境敏感行业内的企业,如化工、石油等行业。企业还可以考虑设置专门的环境部门,或者设置环保方面的高层职位。培训与开发环节的绿色化,要求企业对员工的培训需要包含企业社会责任、生态责任及和谐发展思想等方面的培训。使公司每位员工牢记公司的生态责任与社会责任,梳理企业与社会、生态和谐发展的思想。企业进行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时要注意培训信息要简单明确、培训以非正式的形式,多次分开进行,尽量使用企业取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来支撑培训与开发。企业培训与开发要注意保持创新和主动性。绩效管理环节绿色化,要求企业在员工的职责里纳入社会责任、生态责任等相关方面的指标。对于员工在本职工作范围内履行企业社会责任与生态责任的行为要给予积极的提倡和宣扬;对于非本职工作范围的绿色行为,例如提出改善公司环境形象的建议,个人或小组的节能措施等,也要给予适当的肯定和激励。以此引导企业员工树立为公司整体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改进作贡献的思想。

4结语

企业生态环境管理篇5

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才出现企业内部控制理论,因此,一直到目前为止,我国在企业控制方面还存在很多缺陷。表1是我国1986年以来颁布的关于企业内部控制的法律法规。

通过表1可知,我国在企业内部控制方面是不断进行完善的,通过对现有的相关法律法规以及文献进行研究,总结出了对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环境的发展影响力最大的三个法律法规。

(一)《审计准则公告第55号》这一阶段首次将企业内部控制环境列入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因素之一。它对企业内部控制构成进行了分析,认为企业内部控制结构由三部分组成,分别为:控制程序、会计系统以及控制环境。而企业内部控制环境为可以严重影响企业控制的建立以及实施的因素的总称。比如:授权和分配责任的方式、董事会、管理哲学和经营方式等。

(二)《内部控制――整体框架》该框架是由美国的“反对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组织并的,参与单位主要有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会计学会、财务经理协会以及管理会计学会等。该框架目前应用还比较普遍。在这一阶段,企业内部控制环境被定义为可以影响一些程序、政策或者效率的因素(比如加强、削弱等)。这主要是指可以影响企业员工工作效率的环境,主要包括七点:组织结构、人力资源政策及实务、员工的胜任能力、诚实正直的价值观、管理哲学和经营风格、董事会和审计委员会以及责任的分配与授权。

(三)《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基本规范》该规范是由我国2007年3月制定并颁布的,该规范总结、吸收了已有的相关法律法规,根据我国的具体商业环境进行了设定。该规范认为,企业内部控制环境就是对企业的内部控制建立与执行产生影响以及制约的因素总和。主要内容有:企业文化、治理结构、人力资源政策、反舞弊机制、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以及组织机构设置与权责分配等。

二、企业内部控制环境问题成因分析

(一)宏观方面随着管理思想以及管理体系的发展,内部控制的内容也逐渐得到了完善与巩固,因此,环境控制的内容也逐渐得到了完善,具体体现在内容增加了,涉及的领域也增加了。因此,关于环境控制的研究也越来越多了,但是,综合现有文献来看,目前学者的研究重点为环境控制的地位、作用以及针对现有环境控制问题提出解决办法,只有极少数学者是通过独立科学的角度对内部环境控制问题进行解释与指导,从而提高企业的可控制性。另外,任何一个学科的出现都是以解决问题为前提的,并且该学科通过解决问题的办法可以避免未来发生事故。此外,该学科还具备预测性的特点,但是,前提是之前要出现过同样的事故,因此,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与其他学科相比动态性较差。最重要的一点是企业处于被动的状态,因此,对于企业的管理控制是不利的。通过以上几个方面可知,目前既可以指导论证所得结论又可以提高适应环境变化敏感度的学科还没有出现,可以作为指导环境控制的理论基础还不完善。

(二)微观方面在微观层面,通过整理相关文献,将微观层面的分析总结为四个角度,内部审计角度、人力资源角度、企业文化角度以及公司治理结构角度。第一,内部审计角度。此处的内部审计角度是相对于外部审计而言的,当企业环境控制的内容包含内部审计时,国内与国际对于内部审计的实施与管理就加强了,目前,我国对于企业环境控制的研究时间较短,并且社会上很多部门对于内部审计的了解还不全面,并且内部审计的相对独立性也较差,因此,企业只有加强内部审计制度的实施,才能够实现内部环境的良好控制,建立优秀的内部控制环境。第二,人力资源角度。人力资源角度主要是通过对人力资源的开发、使用、保持、获取等进行控制、指挥和组织等活动。只有积极地开发和管理人力资源才能够充分地将人力资源的潜力挖掘出来,并且实现人力资源的最佳配置,提高人力资源利用效率,最终实现企业的总体战略目标。第三,企业文化角度。企业文化角度主要指的是企业组织内部形成的一种行事准则、奋斗目标等,只有形成统一的企业文化才能够将企业的员工凝聚起来,同时,还可以降低企业的成本,而企业的文化是难以复制或者模仿的,因此,优秀的企业文化也可以作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第四,公司治理结构角度。公司的控制环境包括治理结构,属于制度环境。

三、基于组织生态学理论的企业内部控制环境建设成因分析

近几年,组织生态学理论在经济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因此,本文将组织生态学理论应用于企业控制环境的研究中,为该研究增添新的分析思路与分析方法。本文将企业内部控制环境与组织生态学二者结合进行分析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四点。

(一)研究基点一致企业内部控制环境与组织生态学的研究基点均为环境。但是,组织生态学强调的内外环境之间的一种平衡关系,即不但要维持组织的内部环境,还要维持组织的外部环境,通过将内外部环境结合实现企业或者组织的长远发展。目前,在研究企业的内部控制时比较注重控制环境的研究,但是,大部分学者只是对内部控制环境进行研究,忽略了同样重要的外部环境控制,因此,此后还应该将企业的外部环境变化加入企业以及学者的关注范围中。

(二)研究目标一致企业内部控制环境与组织生态学的研究目标均是使企业或者组织长久发展。具体来说,组织生态学的研究目标是为了使组织在面临不断变化的环境时,可以适应这种变化的环境,及时调整组织结构与组织方式,实现组织的长久发展。同样,企业的经营目标是实现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并且获得长期的经营利润,因此,企业在面对所处环境的变化时,是在不断的调整自身经营管理办法的,是与周围环境的变化相适应的。因此,组织生态学对于企业内部控制环境研究给予了理论支持,这主要是与二者的研究目标一致密切相关。

(三)研究具有可行性直到近几年,我国才开始对组织生态学理论进行研究,因此,目前,我国还没有形成关于组织生态学的理论体系。但是,近几年,在众多学者对于组织生态学也有了一定的认知与了解,也利用组织生态学的理论解决了一些社会中的问题,并且实施效果较好。因此,如果存在与组织生态学理论相关的问题,就可以采用该理论作为理论基础,因此,企业在解决组织管理等方面的问题时,可以选择组织生态学理论作为理论基础。

(四)企业管理中组织生态学理论应用随着生态学的发展,很多领域都开始运用生态学的思想体系,并且随着众多学者的研究,出现了很多衍生理论,比如生态系统演化理论、生态位理论、相互作用理论等。之后,随着研究的继续深入,又将生态学理论与“生命体”相结合,比如部门与国家之间、组织、企业等,从而衍生出了商业生态学、企业生态学、组织生态学等,这是组织生态学的最初原型。组织生态学逐渐应用于不同的组织中,尤其是企业的管理问题方面应用较广。

上述四个方面对组织生态学运用于企业内部控制环境问题的原因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并且指出了组织生态学应用于控制环境的可行性,这就使得本文对于企业内部控制环境问题的研究提供了非常有力的理论依据。

四、基于生态学理论的企业内部控制环境优化研究

(一)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企业文化可以提高企业员工之间的凝聚力,并且独特的企业文化还可以形成企业的竞争优势。从组织生态学角度来说,其研究内容主要是组织在不同环境中的变化与调整问题,也就是说,当企业处于不断变化的内部与外部环境时,如何保持长期稳定与长远发展。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全球化的到来,企业的类型与企业内部的组织管理结构也日益复杂。我国企业的管理思想很多是借鉴国外的先进管理经验,因此,我国很多企业在吸收国外优秀成果的同时,也会发生企业文化的碰撞。组织生态学理论要求企业要选取适合自身的组织管理理论,不能盲目模仿,只有这样,才能够吸收国外优秀管理思想的精华,将优秀的管理思想应用于自身企业管理中,并形成优秀的企业文化。

(二)调整公司治理结构组织生态学理论把组织群落作为一个基本的研究单元。因此,通过将组织生态学理论应用于企业的管理中,建立公司治理组织群落,就可以使得公司之间的竞争与联系更加明显,然后,企业的高层管理者就可以根据这些关系来调整企业的管理制度,改善公司的制度环境。此外,还可以根据这些管理制度来调整企业的管理人员,实现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也就是说,实现管理制度与人员调配之间的动态改革。只有动态的管理制度、治理结构才可以有效地解决公司中出现的问题,实现企业主动改革,而非被动改革。

(三)强化内部审计机制内部审计机制对于企业的内部控制环境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进行内部审计机制的构建与强化时,需要注意两个方面,第一,要与国家的法制环境相适应,并且要及时调整内部审计机制,使其适应法制环境的变化;第二,要把内部审计部门当作一个独立的部门,在企业的运营管理过程中,要将其进行独立管理,提高其在企业中的独立性。生态学中提到,猿类的内部结构变化是因为外界条件发生了变化,从而变成了人,由此可以了解到,组织生态学强调内部结构的改变要顺应外界环境的变化,因此,企业在运用组织生态学理论时应该注意三点,首先,转变管理思想,改变对内部审计制度的认识,提高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性;其次,强化公司的外部治理机制与约束机制;最后,提高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加强企业内部审计队伍的建设。

(四)增强企业内部推动力企业的推动力可以促进企业的成长,这些推动力既包括企业的外部因素,也包括企业的内部因素。因此,当企业的内部环境发生变化或者企业的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都可能成为企业推动力的来源,或者是可以对企业的其他推动力起到促进作用,增强其推动效果。根据组织生态学的理论基础,企业可以对所处外部环境及其自身内部环境进行考查,找出企业的可行点。这样,即使企业所处的环境可能会对其发展造成阻碍,企业还可以提前做好准备工作,这样就可以降低企业的损失。为了实现企业与环境的良好接轨,就要主动与环境建立联系。另外,组织生态学理论认为,组织的改变是顺应环境的变化而来的,但是,也不能一味地根据环境变化而变化,还要注意自身的组织结构,协调好组织结构与外部环境的关系。

(五)加强企业间联盟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产业链、价值链的发展,企业不再是独立的个体,而是与相关产业组成了产业链、价值链。企业与其他企业之间具有不同程度的联系,并且逐渐形成了复杂的关系网。相同或者不同的企业之间都有可能因为某种利益关系形成联盟,比如风险合资、战略联盟等,并且这将成为以后企业经营的趋势。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出现了很多网络型组织,比如韩国的财阀、日本的企业系列以及中国的企业集团,这就使得企业之间的关系日益复杂化。组织生态学理论的引用使得这些中间网络组织得以继续生存与发展下去,尤其是保证了其与终端大型企业的合作机制可以正常运行。但是,由于中间网络组织还处于不断发展的阶段,并且网络结构具有更加复杂的趋势,这就促进了组织生态学理论的进一步深入发展,而组织生态学的进一步发展又会反过来提高企业的控制环境管理问题。

参考文献:

[1]冯敬秀:《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财会通讯(理财)》2008年第10期。

[2]杨晓冬:《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构建与完善》,《财会通讯(理财)》2008年第8期。

企业生态环境管理篇6

管理会计的发展经历了以成本控制为基本特征的传统管理会计形成阶段,以预测、决策为基本特征的传统管理会计发展阶段。这两阶段都属于经济效益型管理会计。而以重视生态环境适应、自然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为基本特征的生态型管理会计阶段,则更加重视企业同社会的协调发展,重视经济效益和生态保护的和谐发展。

(1)将边际贡献的计算引入生态环境成本。生态型管理会计强调生态环境成本的准确量化,要求企业经营过程中应该追求生态环境保护和业绩提升的共同进步,但是生态环境成本的计量需要相应的标准规范做指引。在生态型管理会计实施过程中,可以将企业对所处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加以确认,实现外部环境成本的量化。从成本形态的角度来讲,生态环境成本应该被划分为固定成本和变动环境成本,边际贡献计算公式为:

边际贡献=销售收入-变动生产成本-变动期间成本-变动生态环境成本

这样计算的优势在于,外部成本转化为企业的内部成本出现在企业的管理报告中,迫使企业必须对生产经营过程中的生态环境成本加以考虑,体现了生态型管理会计的特点和优势。

(2)将本量利分析引入生态补偿成本。传统意义上的管理会计在进行本量利分析的过程中难以对企业的生态环境成本加以考虑,而生态环境成本不同于以往的产品成本,也正因此其计算和衡量难以体现准确性和科学性。生态型管理会计应该在产品本量利分析中引入全新概念――生态补偿成本,即企业发展过程中将后期的生态环境还原到产品生产之初应该支付的费用。综上,盈亏临界点在计算时应按照以下公式:

某一产品保本销售量=(固定成本+固定生态补偿成本)÷单位边际贡献

(3)在业务预算方面增加生态成本预算内容。传统管理会计的全面预算缺乏对于生态成本的考量,而在生态型管理会计实施过程中,在全面预算中单独分设生态环境预算的相关内容,在企业制定预算和生产经营计划之初实现生态型预算的监管和控制,对于企业的生态型建设至关重要。比如,具体实施过程中,可以在业务预算方面增加生态环境成本预算内容,预计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应该增加生态环境成本的量化,进而影响企业业绩评估。

企业生态环境管理篇7

一、我国企业环境管理现状

我国企业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可与此同时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是不能视而不见的。迄今为止,世界上很多发达国家都是“先污染、后治理”,我国也不例外,当然带来的教训也相当深刻。例如:2002年贵州都匀矿渣污染事件、2003年三门峡水库泻出“一库污水”、2004年四川沱江特大水污染事件和青衣江水污染事件、2005年松花江重大水污染事件、2006年四川泸州电厂重大环境污染事故、2007年江苏沭阳水污染事件、2008年云南阳宗海砷污染事件、2009年山东沂南“砷”污染事件、2010年紫金矿业铜酸水渗漏事故、2011年哈药总厂陷“污染门”、2012年广西龙江河“镉”污染事件等等,这些污染事件不但污染了自然环境,而且损坏了企业的社会影响力,削弱了企业的经济实力。然而,很多企业在提高自身经济效益的同时,更加关注生态保护,使用环保型机器,降低污染物的排放,被国家环保机构评为“环境友好型企业”,获得了相应的政策优惠与财政补贴。

环境管理是企业通过内部控制、环境控制和环境管理机制的相互配合,实现企业的环境目标,是企业实现社会地位,获得良好的财务绩效,从而可以得到国家政策扶持。

环境管理是指对自己的思想观念、综合素质、行为习惯等进行调整,使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互生共存。环境管理的目标是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管理人员通过环境管理工作,最终实现企业的利润最大化。企业不光要时时掌控企业的环境管理工作的动态,还要对未来环境管理工作进行预测与分析,主要内容包括:气候变化的影响、环境管理机制、内部员工培训、环境保护意识、资源的循环使用、财务报表、环保工作的顺利开展等。

二、环境管理对财务绩效的影响

我国进入21世纪以来,人们的健康意识明显提高,对产品的企业环境相当关注,企业环境管理也是当代社会所面临的重点工作,全世界都在关注与研究此工作,尽职尽责地避免环境污染情况发生。尤其是国内有规模经营成熟的企业不断出现过污染门事件,令老百姓很是担优,老百姓是主要消费者,造成了心里阴影。环境管理对财务绩效的影响主要有:

(1)抵消环境成本

创立初期,企业将会一次性投入大量资金,短时间看成本肯定会增加。但是站在长期的角度来看,在企业的生产和经营过程中,通过节约能源、资源循环使用,必然会降低运营成本。

(2)提高竞争优势

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地不断改善,人们的健康意识也在逐渐增强,都热衷于追求绿色无公害产品,因此良好的环境管理还能给企业带来额外的利润,提高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3)抵御市场风险

企业内部良好的环境管理,大大降低了资源浪费、产品价格变化、产品质量标准等相关问题对企业带来的风险。

(4)提升公司形象

企业优秀的环境管理拉近了与社会公众的距离,从而提升了企业的社会影响力,得到了社会公众的信赖,提高了企业的财务绩效。企业在拥有良好的环境管理的前提下,加大环境保护投资力度,短时间看貌似加重了企业的负担,减少了当年的财务绩效,但是却压缩了环境成本、提高了竞争力、降低了市场风险、提升了企业的社会影响力,必然也提高了财务绩效。

(5)引导行为

企业通过环境管理,对企业有积极影响的一面来发展,避免那些所谓的不良行为发生,影响企业的发展,对生产部门、采购部门、技术随着市场动态的变化而作相应的调整,来应对财务绩效的影响。

(6)反馈信息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市场经济信息的准备性对于企业财务绩效有一定影响的。环境管理工作对环境工作的预测效果与实际结果相对比,它们之间存在哪些差距,不足之处是管理工作者的重点工作项目;最终提高财务绩效。

三、研究建议

1.对于政府部门来说

(1)建立一个公开透明的上市公司环境报告数据库,特别是污染企业。这些企业的环保动态借助于互联网给公众,同时把环境管理的好坏作为评判筹资、投资等经济活动的重要指标。

(2)处罚屡教不改的环境污染企业。对屡教不改的环境污染企业,除了进行高额的经济罚款外,还应对其进行停牌或强行下市的处理。如果环保部门对企业的处罚力度不够,就会导致企业只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至环境保护于不顾。

(3)出台优惠政策、加大政府补贴额度。有些企业资金周转困难,对于环保问题心有余而力不足,并且很多整治环境污染的项目投资期限长、回报率低,这就致使企业宁愿接受处罚也不治理污染。故政府必须出台优惠政策、加大政府补贴额度,降低企业的环境管理成本,鼓励企业积极参与环境管理活动。

(4)制定统一的环境管理评价规范。设立专门机构来评价企业环境管理的优劣,主要有环境管理规范制度的制定、考核机制的建立和考核结果的公布等等。从而规范企业环境管理优劣的评价,将环境管理的考核结果与政府的奖励与处罚进行挂钩,敦促企业加快提高环境管理的步伐。

2.对于企业来说

(1)设立专门的环保部门。随着国家各种有关环境信息方面的规范及法律法规的颁布,各个企业都开始认识到要对环境污染进行治理。在环境问题改善方面,有的企业只是在口号上响应国家对环保的政策,而有的企业怠于环境治理。因此企业应该设立专门的环保部门,将环保行为融入到企业的管理动态中去。主要任务是定期与不定期地监督企业环境管理活动、随时稽查环保项目,以及及时对外公布企业的环境污染信息,从而扩大企业在社会上的影响力。

(2)强化企业的环保意识,特别是重污染行业。很多研究结果都表明企业对环保意识的重视程度对财务绩效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所以企业必须强化环保意识,积极宣传环保知识,使企业员工对环境管理工作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提升企业开展环境管理工作的积极性。

(3)改进生产技术,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将污染预防战略持?m地应用于生产全过程,通过不断改善管理和技术进步,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污染物排放,以降低对环境和人类的危害。同时,企业还应该积极探索和开发新能源,以确保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四、结束语

企业生态环境管理篇8

摘要:企业要主动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以创新驱动发展,就需要把环境成本内部化,加强环境成本管理。环境成本管理的理论与实践创新表现为:赋予成本管理“节约”理念新内涵,拓宽成本管理目标,构建环境成本全程管理模式,确立新的企业绩效观和绩效指标体系。环境成本管理将是企业成本管理的新常态。

关键词:环境成本;环境成本管理;经济绩效;环境绩效

为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突破资源环境制约瓶颈,企业再也不可能把环境成本转嫁给外部社会,走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自身发展的老路。发展的态势要求企业自觉地履行环境责任,确立环境管理目标,把环境成本纳入会计体系,加强环境成本管理,这也是提高企业绩效和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一、传统成本管理面临环境成本的挑战

在传统会计的视野中,成本是一个资产流出概念,反映的是经营主体为实现经营目标和获得经济收益而发生的各种物品和劳动的消耗,其经济实质是价值耗费与补偿的统一。计入到会计体系中所核算的成本只是微观的经济成本,在价值的补偿上也只考虑对所消耗的物化劳动和人类劳动的补偿,未充分考虑甚至忽略对所耗费的自然资源和遭到破坏的环境的补偿。传统成本管理理论与实践的立足点是企业自身经济利益,管理目标是采取各种措施降低成本力图在短期内获取最大化的利润,其结果是企业采取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低利用的粗放式生产经营方式,免费掠夺式地消耗自然资源,不负责任地污染环境,企业生产的负外部性造成了严重的生态问题。

自然资源的消耗与再生、环境污染的治理倒逼成本概念向环境领域延伸和应用,并与企业的环境管理、环境责任相结合,环境成本管理应运而生。“环境成本”权威性定义来自于1998年联合国国际会计和报告标准政府间专家组会议第15次会议讨论并通过的《环境会计和报告的立场公告》,此公告指出:“环境成本是本着对环境负责的原则,为管理企业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而被要求采取措施的成本,以及因企业执行环境目标和要求所付出的其他成本,如避免和处置废弃物、保持和提高空气质量、清除泄漏油料、去除建筑物中的石棉、开发更有利于环境的产品、开展环境审计与检查的成本。”从这个界定中看出,环境成本可分为自然资源成本和环境污染成本两大类。自然资源成本包含自然资源的耗减、降级、再生、修复、维护等方面的耗费与支出;环境污染成本包含污染物排放、废弃物回收利用与处理、周边环境的绿化、预防内部员工职业病等方面的耗费与支出。环境成本的目的是为了保护生态环境为社会生产和人们生活活动所提供服务功能的质量,体现了企业对环境责任的履行。

环境成本对现行企业成本管理在长期实践中所形成的那套约定俗成的规则、组织结构、流程、方法、技术等提出了挑战,要求突破传统的成本管理惯例,打破思维定势,要认识到成本管理活动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应随着外部环境的改变而加以改变和发展,在企业的成本管理理论和实践活动中重视和加强环境成本管理。

二、建构环境成本的全程管理模式

环境成本管理是指根据企业的环境管理目标,对环境成本进行有组织、有系统地预测、分析、控制、决策、考核等一系列科学管理活动,其目的是降低企业环境成本,增强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环境成本管理已成为企业的常规管理活动,要加强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全过程中对环境成本进行管理。

首先,在管理理念上,赋予“节约”新内涵。“节约”是传统成本管理最重要的理念,其含义是指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来控制成本形成的各环节减省本将发生的成本支出,“成本维持”和“成本改善”是典型的节约形式。在实践中,企业在传统的“节约”理念支配下,往往会把本该支付的环境成本给节省下来,把环境成本外部化,其结果是增加了巨额的社会成本,企业自身的成本也不降反升。这样的“节约”理念已不合时宜,需要赋予它新的内涵。一方面,“节约”是指对自然资源的节约,降低能源和原材料的消耗,并能重复循环利用,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另一方面是指事前预防投入要比事后治理更加节省,在环境污染问题上,“据测算,预防污染成本与事后治理成本的比例是1︰20”。可见,事前的预防成本的投入要大大节省环境成本的支出,这也表明,环境成本该投入的要投入,不能不愿意或舍不得投入,否则就要付出更巨大的成本。

其次,拓宽成本管理目标。传统的成本管理目标是提高企业自身经济效益和盈利能力,关注的只是企业内部价值的耗费和补偿,只注重生产成本的管理,只注重选择降低企业内部实际成本的途径,而把环境成本排除在外。这样的成本管理目标单一而狭隘,它在事实上鼓励了企业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而置环境效益、社会效益于不顾,以破坏自然环境、损害子孙后代的利益来谋取当前的经济利益。此外,这样的成本管理也是不科学的,没有考虑宏观上的社会成本,容易使企业虚增收益。因此,企业的成本管理目标必须加以拓展,要把环境管理目标、环境成本纳入其中。在环境成本的考量上,不仅要考虑企业内部的环境成本费用的支出,而且还要考虑控制由企业活动所导致的外部环境成本,以实现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共赢”。

第三,实现环境成本管理模式由事后处理到全程管理的转换。环境成本管理通常可划分为事前规划、事中控制、事后处理三种模式:(1)事前规划。在综合考虑企业的当前利益、长远利益、产品的生命力以及环境利益、公众利益的前提下,通盘规划企业的整个生产工艺流程,对未来可能发生的环境成本作出预测并进行合理分配,计入预算系统,尽可能地减少未来的现金流出量以此来实现环境成本控制的目的。从事前预防角度考量,环境成本可细分为控制成本和故障成本,控制成本在一定范围内与故障成本成反比关系,两者间的最佳状态是把控制成本控制在一定的水平上故障成本下降为零。(2)事中控制。事中是影响环境问题的产生阶段,企业的生产过程必然要消耗资源和产生废弃物,就会发生大量与环境相关的支出和成本,环境成本的事中控制主要是通过清洁生产来实现的。清洁生产是指在产品的生产过程中采用先进的工艺和生态技术,加强生产各环节的内部管理,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最大限度地减少废弃物的产生量和毒性,减轻或消除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危害。在环境成本管理上,要对清洁生产的成本进行科学合理的确认、计量、核算并加以控制。(3)事后处理。企业在发生了造成不良影响的环境问题后采取措施进行处理,由此所发生的费用被确认为环境成本。在产品生产完后的环境问题处理阶段,环境成本包括废弃物处理、回收等设施的建造、运营、管理的成本,产品使用后废品、包装物回收的成本,以及可能会发生的排污费、罚款、意外赔偿费、诉讼费等。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主要采用的是事后处理的环境成本管理模式,由于环境的预防意识欠缺,环境问题发生后被动地采取末端治理的方法,在环境成本管理上也简单粗暴地采取事后处理的模式,其结果既破坏和污染了环境,又给企业增添了巨额的治污成本。因此,在环境成本上不能采取单一的方式,而应建构整合性的全程管理模式,做到以事前规划为主,事中控制和事后处理为辅,达到有效地控制整个环境成本。

环境成本的全程管理是通过产品的生命周期法来实现的。由于产品生命周期的每一阶段都会对环境产生一定影响,都要投入一定的资源和能源造成一定的耗费。基于产品生命周期的环境成本管理就是要求企业从产品初始的设计到生产制造再到产品使用报废的各个阶段对环境成本加以管理。把环境成本细分到产品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企业就能更加清晰地看到环境成本的产生,从而采取更加有针对性的措施去管理成本,为决策层提供准确的环境成本信息。

第四,确立新的企业绩效观和绩效指标体系。成本管理是为了提高企业的绩效,传统的绩效主要是指企业当前的经济绩效,绩效的评价也主要看成本与收益之比所反映出来的盈利能力。在这种绩效观和考核指标体系的指导下,企业普遍认为环境成本的投入会影响企业的盈利,降低企业的绩效,把环境成本看成是一种负担,因此,不愿或舍不得投入环境成本。传统的绩效观促使人们只顾眼前经济利益,采取急功近利的短视行为,造成严重的环境问题,付出巨大的治理成本,反而拖累了企业。新的企业绩效观有三层内涵:一是经济效益包含短期效益和长期效益,不仅考核短期的经济效益,更注重长期经济效益的考核;二是企业的绩效包含经济绩效和环境绩效,不能缺失对环境绩效的考核;三是环境成本与企业绩效间呈正相关性,企业投入相应的环境成本,并用产品生命周期法对环境成本进行全程管理,资源利用率得到提高,废弃物减少或消除,降低了企业的环境风险。

企业创造的良好的环境效益赢得社会大众和市场的认可,政府给予扶持,享受相应的环境补贴和相关的税收政策的优惠,进一步促进企业的经济绩效的提高。可见,企业的环境绩效与经济绩效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促进。

三、结论

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强调发展要限制在生态环境承载阈值内,依靠创新驱动在稳中求进。加强企业环境成本管理可以说是对经济发展新常态所提出要求的积极回应,是成本管理理论与实践上的一种积极的创新。环境成本管理具有经济性和环境性的双重效应,它促进企业的经济效益最大化和环境危害的最小化,不仅使企业的生产经营与生态环境之间形成良性互动,而且使社会的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发展和谐共荣。

参考文献:

[1]张杨,王剑虹,仲艳平.环境成本管理理论述评[J].财会通讯·综合,2010(3)119.

企业生态环境管理篇9

1坚持可持续的发展战略传统的石油企业过多注重经济利益的取得,而忽视了生态环境的保护,这种做法无法保证外部经济型的实现,也不利于石油企业的长期发展。而现阶段全球都注重新型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更多企业开始注重经济、环境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发展,同时也开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了适应这种形势,石油企业需要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在制定企业战略的时候必须要考虑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以及生态环境的保护,不能将经济利益的取得建立在破坏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向集约型经济发展模式转变。因此,要实现企业的绿色管理,就需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确保能够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2树立绿色经营理念要有效实施绿色经营,企业首先要在思想上树立绿色管理理念,只有将绿色管理提高到企业战略的高度,才能将绿色管理落实到日常运作中去。对于石油企业来说,在制定企业战略发展规划之前,必须要充分考虑到各种能够影响到生态环境的因素,要尽可能采取措施确保生态环境不受损害,在思想上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石油企业需要坚持绿色管理思想理念,并建立相应的绿色管理制度,通过采取新的工艺与技术,追求环境代价最小的产品,以此来提高企业竞争力。石油企业需要对产品的各种环境因素进行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来制定产品生产方案,实现企业经营绿色管理。

3弘扬企业绿色文化要有效实施绿色管理,必须对企业的各个方面进行改革,只有对企业内部的各种关系进行改变,优化系统管理机制,为企业实施绿色管理营造良好的氛围,才能确保真正实现绿色管理。石油企业需要对自身各方面的情况进行分析,并对本行业的各种环保标准进行了解,对石油行业的各种不同的环境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以便建立起相应的绿色管理机制。企业需要对员工进行培训,提高员工保护环境的自觉性,将绿色管理的各项工作落实到实处。只有从员工的角度出发,确保员工能够按照环境保护的各项要求来开展相关工作,才能真正实施绿色管理。因此,必须要弘扬企业绿色文化,为员工提供良好的环保氛围,让员工不仅在工作过程中,更能够做到在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自觉保护环境。石油企业要提高自身竞争力,更需要弘扬绿色文化,追求低碳经济,以便实时绿色管理。

4实施绿色审计监督实施绿色审计监督也是实施绿色管理的一项有效措施,同时也能够对石油企业的各方面经营活动进行评估,以便实时了解石油企业的各种信息,分析石油企业发展过程中对环境造成的影响,找出其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定期排除环境保护隐患,实现企业绿色管理。通过实施绿色审计监督,能够有效杜绝企业经营过程中在环保方面的弄虚作假和敷衍了事,进而真正做到从根本上实现绿色经济发展。

二、结论

企业生态环境管理篇10

[关键词]战略管理;绿色经营战略;平衡记分卡;绿色经营平衡记分卡

[中图分类号]F279.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5024(2006)09-0056-03

[基金项目]本课题受到上海市教委人文社科基金课题(批准号:03HS28)、上海市会计学会2006年课题、新加坡国家科技局课题(批准号:aRCJt97-6)联合资助

[作者简介]谢琨,上海应用技术学院经济与管理工程系副教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现代企业管理与会计方法、环境会计;(上海200235)

刘思峰,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现代企业管理;(江苏南京210016)

FGLiang,nanyangtechnologicalUniversity,Singapore,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为现代企业管理。(新加坡639798)

虽然经济、生态环境和社会三个方面本身就暗含了相互依存的关系,但是由于企业没有在环境、社会问题管理与经济成功之间建立相关联系,因此,环境、社会问题管理是否对经济成功具有贡献这一命题,依然很难给出清晰答案,迄今为止很少有文献涉及生态环境、社会两个方面的措施与长期经济目标成功之间的关系。面对生态环境和社会方面这一明显的稀缺性资源,近10年来众多企业管理层纷纷采用有关管理工具,建立了专门环境或社会管理体系,防范相关风险。目前环境管理体系主要存在三个问题:(1)大多数情况下都处在运行管理层次,即没有连接到公司的战略规划和管理体系;最新研究表明,对于环境/社会问题有效管理,缺少合适战略;(2)环境管理体系都是与传统的一般管理体系分开执行,呈孤岛型运行。企业的中高管理层是通过一般管理体系来控制和管理经营业务;(3)即使企业非常希望同步提高经济、环境和社会绩效,也缺少相关整合工具的理论研究。本文主要探讨如何利用战略管理方法以及平衡计分卡,研究解决上述问题的途径,试图为阐述可持续管理对经济成功贡献之间所暗含的依存关系提供连接平台和相关工具,正面推动绿色经营。

一、绿色经营战略管理

本文对于绿色经营战略管理的定义:经济和环境同步提高的战略管理方法,总体假设同参考文献[2]一致。经济――生态效益可持续改进通常称为经济绩效和环境绩效的“双赢”策略,受到西方发达国家政府和企业的推广,并得到非政府组织(nGos)的认可。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不同,经济――生态效益已经被西方发达国家的企业高层管理人员认定为可以采纳的合适目标,并且已经成为西方国家许多公司和行业协会政策的组成部分。英语中的前缀eco-同时代表经济和生态。因此,经济生态效益又称为e2效益。介于经济和生态之间的混合生态效益,经济――生态效益不包括可持续发展的所有方面,如社会文化、政治和技术方面。

可持续发展所包括经济、生态和社会三个方面之间的关系可用图1表示。可持续发展表现为图中向右上区域箭头a方向和更好的社会绩效方向移动。点o是企业当前的状态,绿色经营侧重于经济绩效和环境绩效。图中“经济――生态效益线”,表明经济绩效和环境绩效的比率已经得到改进,也表明经济――生态效益得到改进。如果只考虑可持续发展的两个方面(经济和生态环境),经济――生态效益可分为:强经济――生态效益可持续改进(箭头a)和弱经济――生态效益可持续改进(箭头B,C,环境绩效改进与经济绩效改进之间的抵消为负增长)。为便于理解,这里我们将图中经济绩效和环境绩效之间成正相关的经济――生态效益区域称为“绿色经营“,即改进企业环境绩效和环境相关社会问题,实现长期经济成功。

作为一种战略管理工具,平衡计分卡原有设计主要鉴别企业战略性问题。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管理体系的设计上,都是从上而下的。根据Kaplan和norton战略管理思想,第一步对愿景和战略的清晰化以及解译。对于生态环境方面,文献给出了四种企业环境战略愿景。

(1)不符合。指企业由于成本限制或者管理者的惯性,无法响应日益变化的环境标准

(2)法规符合。指企业按照环境立法的进展不经常的开发环境解决方案,企业无法预期任何法规变化。

(3)符合有加。指企业开始采用主动环境管理,并思考超出环境标准的方法,寻求将环境管理体系集成进企业通用战略,并考虑组织变化。

(4)主动环境。指企业认为环境管理是好的控制和管理,而且采用该战略的企业环境实践作为其它企业的标准。通过该战略愿景,企业将由于环境改善而获得比较优势。

二、构建绿色经营平衡计分卡的前提条件和基本要求

对于绿色经营,其整合方法同参考文献[2]提出的三种可持续战略管理平衡计分卡整合方法一样,区别是暂不考虑社会方面的战略相关因素。三种整合方法:(1)在常规四个战略角度内整合;(2)增加“非市场战略角度”;(3)衍生平衡计分卡方法。前两种都涉及到企业核心平衡计分卡的结构,在构建流程的第一步就要开发。衍生平衡计分卡方法从核心平衡计分卡中延伸出来一个平衡记分卡,属于第二步开发流程。另外核心平衡计分卡构建过程中,前两种方法不是相互排斥的,而是可以平行进行的。

对于某特定业务单位的战略,只有在深思熟虑后才能正确地决定采用何种恰当的平衡计分卡结构,其结构取决于平衡记分卡制定过程中所辨识出来的生态环境方面战略相关因素的本质。选择如何整合生态环境方面的内容是在制定过程之中,而不是在制定开始就能决定的。

绿色经营平衡计分卡中是否增加“非市场战略角度”,我们认为应存在以下两个基本前提条件:(1)生态环境方面的因素必须是战略相关,即它们或者是战略核心因素,或者是业绩动因;(2)根据战略相关性,它们不可能恰当地包含平衡计分卡的四个常规战略角度。但是事先无法决定是否需要增加“非市场战略角度”,只有在制定过程中才能确定。

构建绿色经营平衡计分卡的基本要求,可以概括为:(1)制定过程必须将生态环境管理融入到企业一般管理;(2)绿色经营平衡记分卡能满足某个企业战略以及生态环境方面的特征和特殊要求,应针对该企业产品以及流程具体特点、策略特征,从而在构建过程中能确保该企业特色;(3)必须整合战略相关性生态环境方面的因素,包括是否增加非市场战略角度。

三、构建绿色经营平衡计分卡的程序化步骤

图2为构建绿色平衡记分卡的主要步骤:第一,选取战略业务单位,假设所选择的业务单位,其战略已经确定;第二,辨识生态环境方面所关心的问题;第三,针对该企业战略,确定生态环境方面的战略相关性。

1.选择战略业务单位。Kaplan和norton平衡记分卡原有设计主要针对业务单位层次的战略管理。对于中小型企业,绿色经营平衡计分卡的业务单位层次应该是整个公司层次。对于大公司和集团公司,由于其业务单位所面向的客户细分市场不同,这些业务单位组织结构往往是独立的利润中心。这里所选的企业单位,假设其战略已经存在,针对不同产品和服务基本策略比较清晰。需要指出的是平衡记分卡不是制定战略的工具,而是用来以一致的方式描述和解释已有战略,以便促进该战略的成功执行。构建平衡计分卡是竞争定位和战略确定等整个大框架的一部分,不是一个独立的流程。

2.辨识业务单位所面临的环境影响。构建具有该企业特色针对性的绿色经营平衡记分卡,需要辨识该业务单位的生态环境因素,列出所面临的所有与战略可能相关的生态环境影响按企业为边界,企业经营活动引发的环境影响主要分为:(1)对企业经济系统的环境相关影响(environmentallyin-ducedimpacts);(2)企业经济活动对生态环境系统的影响(physicalenvironmentalimpacts)。每一类环境相关影响可以通过相应的环境信息来反映,企业对生态环境的所有影响最终都能追溯以物理和(或)化学形式来表达。环境影响的辨识是全面了解所面临的具体环境影响,因此在构建绿色经营平衡计分卡时,必须检查该业务单位的所有活动和产品,并考虑所有相关环境影响。

3.确定环境因素的战略相关性。无论是常规平衡记分卡还是绿色经营平衡记分卡,核心步骤都是战略辨识和面向战略的条线化。确定战略相关性是把书面形成的战略转化成因果关系耦合的目标和指标。这里采用常规平衡记分卡的方法,即辨识出与战略最相关的15至25个方面的内容,以因果链、层次化方式连接到长期经济成功(由财务战略角度来度量)。作为战略管理工具,Kaplan和norton提出的平衡记分卡是自上而下的构建过程,需要识别所有四个标准角度中战略相关的内容。绿色经营平衡记分卡除了常规的内容外,需要考虑生态环境方面的内容。

根据Kaplan和norton平衡计分卡构建过程中需要解决企业相关问题的方法,环境方面战略相关性内容也分成三个阶段:(1)生态环境方面代表战略核心问题,采用滞后指标来定义。滞后指标主要度量该角度的战略核心要求是否达到,可以采用Kaplan和norton所设计的每一角度滞后指标的种类。(2)业绩动因如何在四个战略角度上实现滞后指标所要求的结果,采用超前指标来表示。业绩动因具有很强的业务针对性。任何时候生态环境方面作为业绩动因时,超前指标都将反映环境问题。(3)最后,生态环境研究相关社会问题也代表了企业是否健康运行的因素,可由诊断指标来判断。健康运行因素指充分管理受控的问题以保证企业成功运作,但并不产生任何竞争优势。健康运行因素对战略成功执行是必要因素,但不是充分因素,可以不包括在平衡记分卡中。

在制定绿色平衡卡过程中是否需要增加非市场角度,需要在四个常规战略角度上相关内容辨识后,进一步检查是否存在非市场机制来作用的、对企业战略成功产生显著影响的生态环境/社会方面。通常可以采用如下问题来选择:(1)有没有环境问题是由非市场机制来影响企业成功的?(2)是否这些环境问题是企业为了成功实施其战略必须胜出的核心要素?(3)这些业绩动因对于企业战略实现的巨大贡献是什么?

当以层层递进的方式逐一分析这些战略角度时,需注意,所辨识的战略相关因素之间的因果关系会超出在某个战略角度内的滞后和超前指标。重要的是,所有因素和指标都必须直接或间接地与财务角度相连。根据图2所示,下一层次角度的战略性核心内容和价值驱动因素是为实现上一层次战略角度上目标所设定的指标而服务的。因此,当某个因素以层层递进的方式从上一层角度移动到下一层角度时,必须保证并且清晰地显示低层次战略核心因素和业绩动因是如何为实现上一层次角度目标作贡献的。只有通过这样的方法才能有效建立层次递进的因果链,将所有战略相关因素连向战略成功执行。非市场角度与其他常规战略角度的区别是非市场角度整合了其他角度上相关内容,其战略因素必须直接或间接地连向财务角度。

4.面向信任度策略的绿色经营战略地图。绿色经营平衡计分卡构建过程中所辨识的战略相关因素,利用合适的滞后或超前指标体系来形成层次递进的因果关系网络,将企业战略从战略层面转换到一般经营运作层面。通过由上至下系统地逐一审核这些角度,就能清晰地确定环境因素的战略相关性,以及常规因素的战略相关性,从而把环境/社会因素融合到一般管理体系。根据Kaplan战略地图形式,可以制定面向信任度策略企业的绿色经营战略地图。面向信任度策略的企业主要关注防范企业形象或声誉风险,并且考虑创建“负责任企业公民”形象。企业通过向公众展示绿色产品、生产基地、技术或者服务和所主动承担的相关环境引发社会责任来获取“经营执照”。企业自我约束机制包括商业原则、行为准则、正在讨论中的更为严格法律法规,提高能源、水和物料效率,确保其内部流程的安全性和清洁度。在市场方面,其产品属性可以通过增强和培育其生态产品和服务的市场营销来突出企业形象和信任度。财务角度关注公司价值、风险后果、或者资本市场的声誉、以及招聘新员工的成本。声誉总体上对企业的重要程度非常高,直接影响金融投资者和分析师对企业的评级,引发资本成本。根据企业产品和服务的不同,战略角度及其目标、超前和滞后指标、措施等方面具体内容也相应有所区别,体现企业的特殊性。

参考文献:

[1]谢琨,等.我国企业环境管理会计方法研究和探索[R].综合研究报告,上海市教委课题,2005.

[2]KaplanR,nortonD.1996.theBalancedScorecard:translatingStrategiesintoaction.HarvardBusinessSchoolpress:Boston,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