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教师管理制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1:19:43

生活教师管理制度篇1

一、教学管理的主要内容

教学管理主要是学校在教学活动上给予教师和学生的管理,也包含教师对教学的管理等。在中学教学管理中,主要是从教学过程、教学业务、教学质量以及教学监控等方面进行的管理,其目的是为建立健全的中学教学管理系统,加强对教师教学的管理和学生培养的管理,保证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教学活动的有序进行,进而促使师生在教学活动中共同进步,促进学校的稳定发展。

二、中学教学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现在大多数中学都制定了学校的教学管理制度,以顺应教学体制的改革。这些制度主要是从规范教师和学生的工作行为及学习行为方式进行的,对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这些制度却大大忽略了教师和学生的主动性与创新思维,教师的教学方法及管理方式都不能合理顺应教学实际及当代中学生的学习心理,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抗情绪,进而不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当前,中学教学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在:

1.教学工作模式化,缺乏个性创新

目前的中学教学管理工作依旧遵循传统的教学模式,例如,教学活动还实行统一的教学规划和方案,将重点放在教师的课堂课本教学中,教师主要在乎“教”部分,却忽视学生不同的心理特征及学习特点下对课堂听课的不同反馈。教师的教学方式守旧,教学方法缺乏有个性的创造,也导致了教师的创造性得不到充分发挥,更调动不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思维,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教师教学工作的模式化,还表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推行对学生的统一评价标准,缺乏针对性的评价方式,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的个性塑造。这种传统的课堂教学,缺乏和谐的教学氛围,师生之间缺少民主交流与互动,没有将学生放在主置上,对学生的自身发展造成不利的影响。

2.遵循教学行为管理,缺乏合作交流

这一问题主要表现在教师身上。在中学教学管理中,一般遵循自上而下的教学管理模式,学校的最高领导者是最权威的人,是教学措施的决策者。教师必须遵循这种管理模式,从而使得上下级之间造成信息交流的障碍。教师很难将教学活动中的出现的问题反应给上级,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领导之间缺乏民主的沟通交流,达不到工作的最佳合作,抑制了教师创造性的发挥,也弱化了对教学工作的责任感。

3.重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缺乏课外辅助教学

由于受应试教育及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当前的中学教学中普遍重视课堂教学。在课堂上教师以传授理论知识为主,一味的追求“教”,而不在乎学生的“学”。在时代的发展下,这种守旧的课堂教学已不能完全适应于教学活动的开展,课外教学成为中学教学应该重视的教学方式。但是,中学教学中教师却很少带领学生开展课外活动,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不到提高,同时也不利于发挥学生的自主创新与动手能力,更不利于学生全面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强化。

4.缺乏健全的教师管理制度和评价体系

在现代中学管理中,学校管理者习惯用学校的系列规章制度来约束教师的教学行为及个人行为。然而这些管理规章却不能根据教师教学实际与时俱进的加以完善,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教师创造性思维的发挥,使得教学活动的开展得不到应有的成效。另外,部分中学缺乏对教师教学活动的评价体系,不能落实教师教学活动的开展过程及教学成效的监督与评价的工作,教师对于自身的教学活动的成效缺乏深刻的了解,因而不能促进教师教学的自我反思与完善提高。

三、加强中学教学管理的对策

1.实施现代化教学管理,提高教学效率

随着时代的进步发展,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早已不能适应迅速发展的时代要求,中学教学管理要紧跟时代的脚步创新教学管理模式。在教学管理中,学校要积极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并切合学校实际寻找并制定优秀的教学管理方案。学校在遵循常规管理的基础上要鼓励教师教学方法的改进,要加强教师与领导的交流,提高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动性与创造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创新的思维能力,进而提高课堂效率。

2.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推进课外教学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最主要形式,是教师传授教学内容的最重要途径。因此,教师要重视课堂效率的提高,不能因循守旧。首先,在教案的编写上要加以创新,符合学生学习的心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要加强教学方法的改进。时常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加强教师之间教学方法的交流,以弥补自己的不足。最后,教师要加强课外教学的内容,不能将教学局限于课堂,使学生受制于教师的教学计划中。要积极开展课外活动,让学生得到充分的能力释放,发挥其主动性。课外教学使得学习充满趣味性,进而学生将对学习满怀期待,努力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

3.加强师资力量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任何教学活动的开展,都离不开强有力的师资力量,师资力量的强弱直接影响教学效率的高低。中学教学管理,要加强对师资力量队伍的建设,不断的组织有计划的教育教学培训,不断强化教师的教学水平。同时,学校还要定期组织教师交流的活动,让教师之间加强教学方法的交流合作,进而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

4.建立健全教师管理制度及评价体系

在中学的教学管理中,作为学校的领导者应该加强对教师日常教学的监督和管理,监督教师在教学活动的开展中是否明确教学目标和按照教学计划施教,严厉打击不负责任的教师教学行为。要让教师明确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并落实在教学中,真正将学生放在主置,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而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在教师教学的过程中,建立健全的教师教学评价体系,让领导和学生共同参与对教师的教学工作评分,以促进教师教学方法的改进及教学能力的提高。

四、结语

生活教师管理制度篇2

新、新教育、新理念、新跨越。打造一流的管理、练就一流的技能、办出一流的教育,是市委、市政府和社会各界对教育的殷切期望,是办党和人民满意教育的本质要求,是促进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选择。为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提出的“项目管理年”工作要求,努力营造抓管理、学业务、练技能、创佳绩的浓厚氛围,全面开创管理活、业务精、特色浓、质量高、充满生机活力的教育事业新局面,经研究,决定将2011年作为教育“管理·技能年”。为推动此项工作扎实有效开展,特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全国、全省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提高质量和改革发展两大主题,组织引领教育系统广大干部职工“抓管理”、“练技能”,着力研究新形势下学校干部队伍建设、教师队伍建设和管理制度建设的新途径和新方法,努力形成一套科学有效的学校管理制度、教师培养制度,推动学校健康发展,教育质量不断提高,办出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人民满意教育。

二、总体要求

通过开展“管理·技能年”活动,全面增强现代教育管理意识,完善学校人、财、物、事各类管理制度,建立管理科学、服务一流、运行高效、充满活力的新学校管理运行机制;全面提高队伍整体素质,大力开展技能培训、岗位练兵、业务大赛等活动,打造师德高、业务精、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新型干部教师队伍。认真总结活动开展过程中的好经验、好做法、好典型,提炼形成科学的规章制度,并在全系统进行推广。

三、目标任务

(一)改革创新,健全学校管理运行机制,以科学高效的管理提高办学水平

1、校务管理。健全完善学校党政协调配合机制,全面落实校长责任制,发挥好学校党组织统领思想、凝聚人心、推动发展作用。深化和发展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坚持民主管理、校务公开。进一步规范学校后勤管理与服务。建立学校安全稳定教育、排查、防范、处置长效机制。建立校产管理、使用、维护制度,确保校产安全,发挥最大效益。

2、干部管理。完善学校干部培养、选拔、使用、考核制度,建立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充满生机活力的选人用人机制,打造专家型、学者型、精通教育、善于治校的高素质学校干部队伍。建立学校干部任职交流制度。建立学校后备干部培养使用制度,充实学校干部队伍。

3、教师管理。强化教职工职业道德建设,做到遵章守纪、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认真执行课堂教学“六认真”制度,做好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辅导学生和组织课外活动等。建立健全教师学习、培养、培训制度,制定教师专业发展规划,不断提高教师业务能力。建立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选聘、管理、交流机制,认真落实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送课、献课活动,发挥好业务骨干的示范引领作用。鼓励教师从事教育教学研究,学术交流。

4、学生管理。坚持德育为首,加强和创新学校德育工作,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感恩情怀,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建立促进不同学生全面发展的学业评价体系。严格执行招生收费政策,不作违规招生宣传,不突破划片区域私自招生,高中不违背“三限”政策招生。建立科学的学籍管理制度,按照规定时间和要求注册学籍,及时组织注册信息的核对、勘误工作。严格按标准控制班额。认真执行“两免一补”政策、困难学生支助政策、优秀学生奖励政策。

5、教学管理。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开展教学活动,不随意增减课程和课时。认真开展“阳光锻炼一小时”活动,培养学生健康体质。因地制宜开发校本课程,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严格控制学生作息时间。严格控制学生家庭作业量,提倡布置适合学生年龄特点,具有探究性、实践性的家庭作业。建立健全教学科研机制,不断改进教学方式方法,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6、财务管理。完善学校财务管理制度,规范财务收支行为,加大对教育经费的管理统筹力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促进教育财务会计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规范各类票据管理,加强国有资产管理,完善财务监督机制,规范财务公开制度,提高财务统计报表的时效性和规范性。加强对财务违法违纪行为的督查力度,加强内部审计工作。

(二)以人为本,加强业务技能培训,以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升教育质量

1、继续深化师德师风教育。巩固和深化教育行风建设成果,加强师德师风宣传教育,教育和引导广大教师爱岗敬业、恪守师德、潜心育人、无私奉献。健全完善教师廉洁从教、规范从教的管理机制、制约机制和监督机制,形成风清气正的从教氛围。大力宣传广大教师的优秀事例典型,增强社会对教师的理解和支持,提高广大教师的职业自豪感和幸福感。

2、广泛开展专业知识学习。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积极为广大教师推荐适合书目,推进教师“多读书、读好书”活动深入开展。加强对教师读书活动的激励和引导,创新读书学习形式和交流形式,提高教师读书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浓厚的读书学习氛围。充分发挥师培机构职能,紧紧依托京什教育智力援建平台,加强对教师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培训,不断丰富教师专业知识和实践智慧。

3、积极组织教师岗位练兵。开展“青蓝师徒结对工程”,发挥骨干教师、优秀教师的传、帮、带作用,促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积极开展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提高教师正确使用教育教学设施的能力。立足学科教师岗位,分类分级组织教师参加岗位培训,提高教师专业技术水平。积极组织以普通话、课堂教学等“教师五项基本功”为主要内容的业务技能竞赛活动,为展示教师风采、提升业务技能创建平台。

4、不断提升教学科研实效。大兴教学科研之风,紧紧围绕教育教学热点、难点问题,组织广大教师开展课题研究,不断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加强校内之间、校际之间、地区之间教学科研交流,学习和借鉴先进的教学理念、成功的教学方法和现代化的教学技能。建立健全教学科研长效机制,不断提高教学科研实效,促进教师从资格型向专业型乃至专家型转变。

5、拓展深化京什智力援助。紧紧围绕《2010—2013年教育智力援建合作框架协议》精神,继续深化对教育的支援与合作,加快完善推进学校结对、职教发展、人才培训、特色学校打造等方面工作措施,构建好学习借鉴先进教育理念、成功管理经验、现代化教学技能的工作机制,在强化“输血”的同时,着重提升教育的“造血”功能,不断增强教育自身发展能力,办人民满意教育。

四、实施步骤

全市教育系统“管理·技能年”活动从2011年2月起至2012年2月,共分三个阶段进行。

(一)宣传动员阶段。本阶段时间为2011年2-3月,重点做好“管理·技能年”活动的启动准备工作。各学校要认真开好动员会,学习领会“管理·技能年”活动文件精神,明确活动开展的重大意义和工作要求,增强广大干部职工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活动的深入开展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营造浓厚的工作氛围。

(二)全面推进阶段。本阶段时间为2011年4月至2011年12月,重点围绕局上的安排部署,全面开展学校管理、干部管理制度建设,开展教师技能培训、岗位练兵、业务大赛活动。认真总结活动开展过程中的好经验、好做法,提炼形成长效工作机制。通过活动的深入推进,努力在学校管理、技能提升等方面取得实质性成效。

(三)总结考核阶段。本阶段时间为2012年1-2月,重点将学校在“管理·技能年”活动中取得的新成果进行疏理汇总。教育局要将活动开展情况纳入对学校年终目标督导考核,纳入对教师个人年度考核并与绩效工资、职称评定等挂钩。

五、措施保障

(一)精心组织,加强领导。为确保“管理·技能年”活动扎实推进、取得实效,教育局特成立活动领导小组,负责“管理·技能年”活动的组织领导工作。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领导小组下设“管理·技能年”活动办公室,由刘祖国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蒋军权、阳义明二同志兼任办公室副主任,负责活动开展日常事务。

各校也要成立由一把手负总责,各相关责任人分工负责、协调配合的工作组织机构,制定出实施方案,推进活动有序有效开展。

(二)宣传动员,营造氛围。为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教育局于3月5日,举行“管理·技能年”活动千人动员大会,对活动进行动员部署。各学校也要立足本校实际,扎实开展好动员会,同时要通过橱窗、宣传栏、简报、网络等形式,大力宣传报道开展“管理·技能年”活动的重大意义、安排部署、工作进展、先进典型及经验成效,提高社会群众、学生家长、教职员工对活动的知晓率、参与率和支持率,切实营造良好的活动氛围,引导和促进“管理·技能年”活动顺利开展。

(三)强化督查,务求实效。各相关科室、单位要认真落实工作职责并做好“管理·技能年”活动的督促指导工作,采取明察暗访、定期检查、突击抽查和随机复查相结合等方式,动态了解和掌握学校开展活动真实情况,及时对学校开展活动进行指导。各学校要高度重视“管理·技能年”活动,将此项活动作为提高学校管理水平、提升教师业务能力、促进学校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抓手,抓紧抓实抓出实效。

生活教师管理制度篇3

一、现状分析

(一)全县寄宿制学校发展现状

沽源县现有中小学25所,其中寄宿制学校19所,点学校总数的76%。19所寄宿制学校,含农村寄宿制学校15所,分布于全县13个乡镇(其中,九连城镇为3所);县镇寄宿制学校4所,集中于县城平定堡镇。19所寄宿制学校中,2000人以上规模学校1所,1000人以上­——2000人规模学校5所,500人以上——1000人规模学校4所,500人以下规模学校9所。在寄宿制学校寄宿学生约占学生总数的70%。

随着一大批寄宿制学校特别是农村寄宿制学校的相继建成,随着县教育局对寄宿制学校管理的不断加强,全县教育总体格局有了明显的变化,彰显出寄宿制学校的一些明显优势:一是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主要体现在师资得到优化配置,微机、多媒体教育资源得到充实,小学开全了包括英语、信息技术在内的各类课程,学生课外活动内容得到丰富,素质得到全面提高。如莲花滩寄宿制小学、高山堡寄宿制小学、丰元店寄宿制小学等学校,在教室内为学生配备了电视机、DVD、多媒体等教学设备,学生每天在课堂学习之余,由教师组织定期收看新闻联播、益智动画片等节目,既丰富了学生课余生活,又对学生进行了时事教育,深受学生喜爱。二是方便了教师的共同研究,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教同一学科的教师有了“同行”,课堂之外的“自由时间”相对增加,这就为开展校本教研提供了可能,学校教科研工作落到了实处。全县寄宿制学校每学期、每月乃至每周都有定期的教学研究活动安排,彻底改变了过去教学点上教师“各自为战”的落后局面。三是有利于实施规范化管理,寄宿制学校与村校相比,设施较为完善,教师人数增多,竞争意识增强,教育教学工作逐步走向正轨,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也逐步规范化。近年来,通过抓规范化管理,特别是2009年开展“规范化、精细化管理提升年”、“校园文化建设推进年”活动以来,全县寄宿制学校特别是农村寄宿制学校管理水平较过去有了明显提高,涌现出西辛营寄宿制学校、二道渠寄宿制小学、丰元店寄宿制小学等一大批管理规范、办学质量较高的典型,推动了全县中小学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四是有助于学生良好学习、生活习惯的养成,通过寄宿生活,寄宿生在学习、生活方面得到全面锻炼,自理、自立能力不断增强,大部分学生逐步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和劳动习惯。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1、基础设施、设备不够完善。一是生活基础设施现代化程度仍偏低,现在19所寄宿制学校中仅一中、四中、九连城寄宿制学校、小厂寄宿制学校、白土窑寄宿制学校5所学校有学生宿舍楼,其它学校均为平房,部分学校仍是“大通铺”,居住较为拥挤,卫生条件较差;有5所寄宿制学校仍没有餐厅,学生只能在宿舍用餐;绝大多数寄宿制学校没有学生浴室等卫生设施。二是现代化教育设施设备仍较为短缺,主要表现为一部分学校的微机数量不足、配置落伍,语音教学设备短缺,多媒体教学做不到“班班通”,绝大多数学校没有校园网。这些困难的存在将极大影响学校正常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受部级贫困县县情所制约,财政收入水平较低,用于改善办学硬件的资金有限,投入乏力。

2、办学经费相对紧张。由于沽源县地处坝上,冬季寒冷而漫长,取暖期较长,烤火煤购置经费在学校支出中一直占较大比例。随着暖气改造工程的实施,寄宿制学校取暖用煤量相对增加,加之近年来煤价的上涨,这就使寄宿制学校本就有限的公用经费更趋紧张。以2008年为例,全县寄宿制学校用于烤火煤的总支出占到了自身公用经费总额的45%。

3、对寄宿生的服务与管理上仍存在不能令人满意的地方。一是寄宿制小学生活教师力量总体仍较为薄弱。一方面是数量不足,由于生活教师工作时间较长,工作内容琐碎、繁杂,教师大多不愿承担此项任务,而学校苦于编制所限,只能在现有年龄较大教师中调剂安排,导致一部分农村寄宿制学校在安排生活服务教师上困难较大,致使生活教师数量总体不足,达不到“低年级每宿舍1名、中高年级每年级1名”的要求。另一方面是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小学生活服务教师要富有责任感和爱心,行为品性优良,身体健康,能吃苦耐劳。但在实际上,由于生活教师年龄结构普遍偏大,一部分人的身体素质并不符合服务工作要求,而学校受现有条件所限,只能勉强用人。二是服务质量尚待提高。一方面,在少数教师眼中,生活教师的工作是零散琐碎的小事,生活教师是教学能力不强的人员。这些对保育工作的偏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生活教师的工作热情。另一方面,生活服务工作时间长,学生人数多,任务相当繁重,又不像课堂教学那样有比较明确的时间规定,因此,在一些工作环节上还存在着不少不尽如人意之处,对学校的寄宿管理工作产生了负面影响。

4、安全管理工作难度增加。一是往返学校与家里之间的路途安全。由于我县地广人稀,南部还有一些山区、半山区,交通不便。学生上下学途中,或由家长亲自接送,或由家长合伙租车接送,尽管教育局对学生交通安全高度重视,对接送学生车辆的资质、安全状况经常进行检查和治理,但在交通上仍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二是学生在校安全,对寄宿制小学来说,由于学生年龄相对小,生活自理能力差,自我保护意识和安全防范知识极其缺乏,致使学校的安全工作难度比以前大大增加。

5、寄宿制学校的教育质量仍有待提高。寄宿制学校特别是农村寄宿制小学的建立,让学生的学习时间得到充分保证,各门学科按要求开齐开足,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但在一些学校领导和教师眼中,教育成了学科教学,质量就是考试成绩,充足的学习时间反而被其视为加大教学强度、搞应试教育的“优越条件”,学生课时增多、自习增多,学生课业负担较集中前大幅增加。而与此同时,学生的身体素质、审美精神、思想品德、意志品质等并没有和学生的学习成绩一样发展起来,学生的个性得不到呵护,特长得不到发挥,与“一切面向学生,面向学生一切”的教育理念相悖而行,整体教育质量并不能完全令人满意。

二、总体思路与基本原则

(一)总体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以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以促进学生全面协调发展为目的,加大投入力度,改善寄宿制学校基础设施,推进规范化、精细化管理,提升学校综合管理水平,深化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培养未来社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和合格的劳动者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基本原则

1、加强管理与建设和谐校园相结合的原则。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把加强管理与打造和谐校园紧密结合起来,既要依靠管理规范办学行为,规范教职工的各项服务,规范寄宿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又要将广大师生员工作为管理的主体,作为规范管理、优化管理的重要推动力量,使其自觉参与到管理中来,充分发挥其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各项管理的深入开展。

2、以基础设施为前提,以过程管理为重心,以服务质量为保证,三者紧密结合、有机统一的原则。优良的办学条件,完善的基础设施,是优化寄宿制学校管理的物质基础,是实施规范化、精细化管理的必要前提。要从建设标准化学校目标着眼,多渠道筹措资金,大力加强寄宿制学校办学条件标准化、现代化建设,不断完善学校教学、生活、后勤服务等基础设施、设备,在此前提下,注重过程性管理,关注管理细节,优化管理过程,提升管理水平,提高服务质量,实现管理过程与效能的有机统一,让广大寄宿生接受到优质的教育,为学生成长提供优质的服务。

3、优化管理与促进寄宿生全面发展相结合的原则。寄宿制学校的管理相比非寄宿制学校而言,面更广,环节更多,所需要花费的时间和精力更大。加强寄宿制学校管理,其根本目的是为了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寄宿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在管理工作中,要将是否有利于优化学校人、财、物资源配置,是否有利于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是否有利于广大寄宿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衡量管理优劣的主要标准,作为制定各项制度、落实各项措施的重要前提,科学谋划,周密实施,推动寄宿制学校管理工作水平的不断提高。

三、主要对策与措施

(一)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完善基础设施,确保学校正常运转

一是加强项目建设,进一步完善学校办学基础设施。采取财政投入、向上争取项目资金、社会力量捐助、学校自身融资等“多条腿走路”办法,多渠道筹措资金,力争于2010年内完成二道渠、长梁、平定堡等寄宿制学校餐厅项目建设,完成部分寄宿制学校宿舍改造任务,改善这些学校的办学条件,为学生接受优质生活服务提供可靠物质保障。二是加大投入,进一步增加寄宿制学校教育教学配套设施设备,特别是增加实验仪器、音体美器材、图书及微机、语音、多媒体等现代化教育设备,提高设备利用率,为深化课程改革、推进素质教育提供有力支撑。通过努力,要使寄宿制学校的基础设施种类齐备、质量合格、数量足够,使学生不仅吃得满意、住得舒适,而且学得踏实、学得快乐。

(二)充实生活教师队伍,提高寄宿服务质量,让学生满意,使家长放心

一是充实生活教师队伍,在教师中广泛开展师德教育,在广大教师中树立“生活服务工作与教学工作同等重要,生活教师和教学人员同样需要”的思想,努力纠正一些教师心目中生活服务是教学的辅助工作,生活教师比教学人员低人一等的错误观念,促使更多符合条件的教师积极投身到生活服务工作中去,为搞好对寄宿生管理打下基础,二是提高生活教师的服务水平。加强生活教师的职前培训,组织全县寄宿制学校生活教师到本县先进学校学习参观,加强对生活教师的管理和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作为绩效考核的主要依据,与生活教师个人物质利益挂钩,以制度约束和绩效考核督促生活教师不断改进工作,确保寄宿制学校服务质量让学生安心、家长放心。三是保证生活教师各种待遇,科学合理的确定生活教师的工作与科任教师教学工作的换算标准,使生活教师享受到评模选优、物质奖励等应有的待遇,同时要关心生活教师的生活,努力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使他们能安心工作。

生活教师管理制度篇4

关键词:小学教学;精细化管理;有效策略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2-0032-01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与推进,构建高效课堂成为小学教学管理的主要内容,而传统的粗放型教学管理模式已经不符合新的教学目标需求了。而将精细化管理模式引入到小学教学管理活动中,可为其管理效果的大幅提升创造有利条件,有助于师生的共同发展与成长,有利于高效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那么,如何实现新小学教学的精细化管理,是管理人员急需思考的问题。

1.制定健全的教学管理制度

在小学教学管理工作中,要想推行精细化管理方案,就需要先构建完善的制度章程,使得管理人员的每一个管理行为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遇事有据可查。小学教学管理工作是一项复杂性很强、牵涉面很广的工程,因此要想实现真正的精细化管理,就需要管理人员依据学校的具体特点恰当制定各种完善的管理章程,比如,奖励制度、优质课评比制度、备课制度、科研制度、课堂制度、教学评价制度等。这些制度不仅是约束教学活动中广大师生的一种标准,而且也是指导与引领广大师生行为的导航灯,为他们的举止行为提供依据,从而确保他们在教学活动的中表现都符合新课标要求,并有助于高效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比如,《课堂教学评价标准》中应涵盖有明确的教学目标、详细的教学任务、周全的教学效果,在实际教学中各科教师就可依据这些标准与要求有目的性地设计教学活动,并将其作为评价教学活动科学性的标准,从而为实现高效教学奠定基础。

2.严格落实管理制度的内容

与传统的小学教学管理模式相比,精细化管理的突出特点是"精"与"细",其要求所有与教学管理有关的工作都应做到细致与精准,在管理活动中应重视过程化管理,以确保管理效果十分优越。这就需要管理人员能严格依照已经制定好的各种制度章程的内容开展工作,从而将各项管理制度都落到实处。在实际操作中,应做好以下几点:①定期检查。在小学教学精细化管理中,管理者为了全面地了解教学进度与质量、及时发现教学活动中存在的一切问题,就需要定期对教学情况进行各种常规检查,可以每月检查一次,条件允许的话还可每周检查一次。通常情r下,检查的主要内容应涵盖课后反思、学生作业、教师教案等。在具体的检查过程中应重视实效性,不可流于形式、走马观花。每次检查完之后,都要将检查结果如实进行公布,针对表现出色的教师与班级应给予适当的奖励,针对应付了事的教师应采取惩罚措施。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激发教师的教学积极性,才能切实提高教学效果。②突击检查。假如定期检查属于常规检查的话,那么突击检查就是能考验教师教学态度与教学水平的有效形式,透过突击检查结果,我们可以看出教师是否真正把高效教学理念渗透到各个教学环节中。因此,小学教学管理者应不定时抽查教师的教学情况,必要的话还可在不通知的情况下直接走到教师的课堂活动中,现场了解教师的教学方案是否详细,教学方法适当科学,从而为有针对性地提出管理措施提高依据。

3.努力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在小学教学管理中,教师是主要管理对象,并且还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与引导者,其自身综合素质是否较高对教学效率有很大影响作用。因此,管理者应全面了解各科教师素质对教学效果的巨大影响力,并努力为教师们提供专业成长及能力提升的机会,借助各种途径增强教师的综合素质,从而为教学管理质量的优化奠定基础。在实际操作中应做好以下几点:①通过考核、测试、问卷调查等形式全面了解教师的基本情况,然后为其量身定制培训计划。②为教师安排公开课,时使得每个教师都有机会学习其他教师的教学经验与技能,并可得到其他教师对自己教学能力的客观点评,从而为其综合素质的提升开辟新途径。③严格执行集体备课制度,使得各个学科教师都能利用集体的智慧与力量设计出更为科学、合理与优质的教学方案,从而为高效教学目标的高质量落实奠定基础。④定期要求示范学校各个学科的带头人到校为教师做专题讲座,分享他们在教学中积累的成功教学经验与技巧。

总之,在新课改背景下高效教学是小学各个学科教学的共同目标,而精细化管理可为高效教学目标的实现提供保障、创造条件。因此,在小学教学管理中,管理人员应全面分析精细化管理的条件与途径,并积极将其渗透到教学管理活动中,以最大限度提高小学教学管理效果。

参考文献:

生活教师管理制度篇5

一所学校,要使教学工作能够顺利高效,就必须进行完整、科学的教学常规管理。那么,在实施新课程、推进新课改的今天,怎样去进行教学规范化管理,积极推进教学改革,有力地促进学校教育的均衡、和谐和可持续发展呢?笔者认为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一、制度的健全要强化“两个并重”1.制度的制定与完善并重(1)制度的制定要具备三性。“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要抓好教学常规,必须有一系列科学的管理制度,制度的制定必须具备以下“三性”:首先,是目的性。学校教学常规是规范教学要求、保证教学质量的必要措施。抓好教学常规管理有助于促进日常教学、教研的正常开展。因此,教学常规管理制度的制定要目标明确,要求具体,操作性强,讲求实效,力戒形式主义。做到寓服务于管理,变检查为指导,充分调动教师参与管理的积极性,自觉做好各项教学常规工作。其次,是校本性。制度是各项工作按相关要求执行,最终达到目标的有效保证。因此,要确保所有工作井然有序朝着既定目标前进,最终达到既定目标,就必须有一套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制度。因此,学校要结合自身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结合实际查漏补缺,建立一套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制度,尤其是常规教学检查制度、考勤制度、安全卫生管理制度等,以促进教学教研的优化。第三,是人文性。教学常规,说到底都要贯彻到教师身上,要教师去落实。从这个意义上说,抓教学常规管理的核心是教师,抓常规就是抓教师。因此,在制定实行一些常规管理制度时,学校应尽量坚持人文性的原则,切实减轻教师的额外负担,尊重教师,关怀教师,随时听取教师的意见,使教师真切地感受到自己被尊重、被认可。这样,教师才会以积极的工作、认真的学习来回报学校,理解和配合学校的工作。(2)制度的完善要与时俱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教学常规管理也有一个不断发展和优化的过程。常规总是某一特定阶段的产物,一旦教与学的具体情况发生了变化,那么常规的形式和内容就必须随之变化,就必须重新修订。常规的管理和执行也是因人而异、“因情有别”的。尽管我们的教学常规是统一要求的,但在具体处理上,我们还应把青年教师与骨干教师适当区别开来,把不同学科区别开来。就学生而言,对低、中、高年级也应该有适当的差别。执行过程中做到让教师参与常规检查,调动大家共同遵守常规,且注意让学生参与管理,形成教、学、管的良性运行机制。2.落实与反馈并重落实教学常规管理制度的目的,并不是走过场,为“检查”而检查,增加教师的负担,而是通过检查总结经验、发现不足,促进教学更加优化。因此,实行教学常规检查必须做到以下两个方面。(1)制度落实要持之以恒。“滴水能够穿石”,靠的就是持之以恒。抓教学常规管理最忌时冷时热,有始无终。对待教学常规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应一抓到底,绝不动摇。首先,严格制定各种制度,保证常规管理持之以恒地进行。如严格落实教学常规随时检查制度,发现问题限期改正,对教师的日常工作实行“即查即结”,奖优罚劣。落实各项常规活动评比制度,定期举行优秀教案、优质课、优秀学生作业展评等,激发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当然,只靠领导去管还是不行的。同时,我们还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方式方法,从思想上引导:作为教师没有持之以恒遵守“规矩”的毅力,就很难使自己形成严谨踏实的教风;作为学生没有自觉守“规”的恒心,同样很难使自己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求实治学的品质。这样,便会慢慢地使教师和学生达成共识,形成持之以恒严格向常规要习惯、要品质、要质量的观点。(2)结果反馈要一针见血。抓常规管理不是目的,而是手段。狠抓教学常规管理,旨在更为有效地激发教和学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因此,管理的结果必须反馈到“教”与“学”,而且要快、要及时,要一针见血。反馈的途径有两种:一是当面交流,如随堂听课、推门听课后,与教师直面交流,提出建议。二是集体反馈,如每次抽查、定时检查以及各种专题比赛和活动一结束,就召开教学常规专题会议,对检查、比赛、活动结果进行归纳反馈,对各方面的优缺点进行总结,要求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整、完善。这样,才能让常规管理及时调控,实实在在地逐步完善。二、教师的发展要构建“三个平台”1.引领平台(1)领导引领。学校领导要通过各种方式激励教师的理论学习,增加渠道扩大教师的信息来源,积极鼓励教师通过平时自学、学历进修、“自培自练”、校本培训等多种途径,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强化教学基本功训练,创设各种机遇开展岗位练兵、业务比赛、课堂教学评比等活动,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和现代教育技术能力,以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2)专家引领。专家指导是教师专业发展不可缺少的因素。学校应根据不同教师的不同需求,定期邀请不同的专家到学校指导,通过学术专题报告、理论学习辅导、课堂教学诊断、课题论证等方式,参与和指导学校的教研活动,努力发挥专业引领作用,为学校和教师提供切实有效的服务、指导和帮助,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2.展示平台(1)自身展示平台。学校应建立教师个人成长档案袋,对教师的学习成果进行一次成长回放,如成长档案袋内放有鲜红的获奖证书,有精选的教育论文,有耐人寻味的教育故事,有富有个性的教育心语,有学生给老师的饱含深情的来信,有校长的希望寄语,有难忘的教学困惑等。让教师在展示、品味中,互相学习、激励、交流。(2)公平竞争平台。在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的进程中,学校要通过建立必要的规章制度积极创设有利于良性竞争的机制和平台,营造公平竞争的环境和条件,促进区域之间、校际之间、教师之间和学生之间积极展开良性竞争,通过竞争实现教育发展的动态和谐。竞争不在于区分孰优孰劣、孰胜孰负、孰强孰弱,而在于通过竞争实现共同发展、和谐发展。3.成长平台(1)均衡发展平台。就是整体发展,协调发展。为了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学校应创新管理,建立和完善“资源共享”、“教师交流”、“结对帮扶”、“监督评估”等机制,促进教师互相交流、互相帮带,达到共同发展。(2)造就名师平台。学校要以科研为抓手,立足课堂教学,着眼教学质量,不断壮大骨干教师队伍,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作用,让这些教师挑大梁、担重任、带徒弟、作榜样,并根据实施方案履行相应职责,享受相应待遇。通过“结对子、搭台子、压担子”,提高骨干教师的教学水平,使他们尽快脱颖而出,从而达到“领头羊”的目的。三、教学质量的监控要把握“四个支点”1.支点一——备课与教案备好课是课堂教学的先决条件,做好备课的管理与监控是上好课的前期保证。当前情况下,学校管理者必须做好两个方面工作:一是制定个人备课与集体备课相结合的制度,备课做到教学目的、重点、难点、进度相统一;备课要做到“四备”(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练习作业的设计与辅导)的监控管理。二是做好网上下载教案、共享教案的管理。如今是网络信息时代,网上资源丰富,名师的教案、课堂实录确实可以给我们以借鉴作用。学校应制定措施要求教师根据自己的学生和实际情况,对网上的教案和共享教案进行“二次开发”。2.支点二——过程与反思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学校要用教学“六认真”的要求规范教学行为,教务处要加强“六认真”检查力度。要求每个教师自觉做到精心备好每一节课,用心上好每一堂课,悉心辅导每一个学生,细心批改每一次作业,真心评价每一个学生,精心研究一个课题。根据实际情况,安排备课组长对计划执行情况、备课、作业布置批改情况等进行检查,重在引导教师及时调整自身的教学行为。期中、期末教务处应对教师的教案和作业批改情况进行全面检查。其次,学校应建立反思型教学制度。要求教师开展多样化的课后反思(自我反思、同伴互助反思和在专家引领下反思等形式),要通过课后反思进行自我评价、自我诊断,不断改进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3.支点三——质量检测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学校要认真贯彻课改精神,用先进的现代教育理念来统领课堂教学,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每个学生都有发展、都有提高。突出两个重点:一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二是加强作业管理。要通过集体备课、群体教研来优化备课,要用新课改理念转变教学行为来优化上课,作业要精选,要控制总量,提高实效。作业管理要坚持“四个必须”,即布置的作业必须纳入教案,必须自己看过,必须及时批改,必须及时评讲。作业布置要突出重点,抓住关键,有利于学生巩固消化所学知识,训练思维,培养能力。4.支点四——评价体系评价工作是学校工作的指挥棒,科学的评价机制能够促进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专业的成长,能促进学生朝着正确的育人方向发展。具体可从三个方面去落实:(1)完善教师发展性的内容和考评办法,成立由校长、蹲年级行政、教务处、教研室、备课组长组成的课堂教学考评小组,对教师的平时课堂教学情况进行考评。(2)建立学生成长记录袋,让学生在收集中享受成长的快乐。学期初各班主任要检查寒假学生收集整理记录袋的情况,并根据具体情况加以指导,创造性地开展成长记录袋的收集工作,力争期末能全面考评一次。(3)在日常的学习中,教师要注重过程性评价,无论是课外阅读、口语交际,还是实践操作、习惯养成,都应及时观察、及时记载学生的学习成果,让学生享受学习的喜悦,体会成功的感受。四、教研活动的开展要进行“五个优化”1.教研时间充足化学校开展好每周教研活动,做到学科组的活动时间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平时做到校本教研经常化,做到既便于领导对校本教研的参与、指导和管理,也不会对学生的管理和全校的教学秩序造成大的影响,从而有效地提升教师参与教研的积极性。2.教研流程程序化学校规范教研活动流程的管理,除学校开展的全校性教研活动外,要求各教研组必须在开学初将活动内容、主题、形式上报教导处审批备案。组内活动做到“五定”——定时间、定地点、定人员、定专题、定主讲人,应有详尽的活动记录,活动记录必须由该组分管领导签字,以确认其活动开展的真实性和有效性。3.教研资源整合化开展以校本课程开发、校本后续培训为核心内容的校本教研,形成教学、科研、培训为一体的校本教研机制。根据新课程改革与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为依据,并结合学校实际,发挥学校资源优势,开展校本教研和教育科研活动。4.教研形式多样化要求学科组围绕学校的校本教研日程,结合各组的实际情况,灵活开展丰富多彩的教研活动。创新教研活动的内容与形式,以“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为核心要素,以“问题—计划—行动—反思—再行动—再反思—总结”的基本操作模式,灵活运用开放式、促进式、针对式、学科整合式等多种教研活动形式,有计划地开展理论学习、案例分析、集体备课、教师讲坛、教学反思、结对帮扶、经验交流、调查研究、教学咨询、教学指导、专题讲座、课改沙龙、与骨干教师对话、专业人员与优秀教师论坛等多种形式的校本教研活动,为教师参与校本教研创设平台。5.成果经验推广化学校要及时总结学校的教研活动情况,对于好的做法、先进的教研成果,要及时推广。

生活教师管理制度篇6

论文摘要:以人为本建立现代教师管理制度在现代教育改革中具有重要意义,以人为本也是新时期中小学学校管理的价值取向。教师管理制度的合理性是教育改革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教师管理制度的建设应着重强调对教师人性的关注,更多地注入人文关怀,创设教师终身学习和专业发展的制度环境,使制度管理与人文关怀相结合,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促进人的发展是学校制度管理的终极目标。教师是学校教育的宝贵资源,教师的高素质、现代精神和现代品格对一所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当教师的整体水平和整体状态调整到最佳的时候,才能为学生及社会提供最优质的教育资源,承担起为社会输送优秀和全面发展人才的重任,从而彰显学校的真正价值。因此,只有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师管理制度,注重对教师的人文关怀,才能激发教师的积极性,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引导社会对教师的价值期待与教师管理制度相契合,树立正确的教师观,关注教师的人性需要和情感体验,最终实现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发展。

一、基于人性需要的教师管理制度

人性是人类作为生命体存在与动物相区别的共同特性,即人的自然性、社会性和意识性的统一。认识一个复杂的整体,其自然性、社会性和意识性是无法割裂的整体,此三者的完整结合才构成复杂的人性。马克思主义人性论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强调人是社会的存在物,人性的根本则是人的社会性。因为人的自然性是社会化的自然性,人的意识性是凝聚了社会内容的属性,人性是建立在人社会活动基础上的自然性、社会性和意识性的统一。制度作为人的本质的对象化形式,与人性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人性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制度一旦形成,会对人性产生重大影响。因此,通常制度都与人性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二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教师管理制度也不例外,是基于人性之上产生和建立的,关乎教师自身的人性需要,是教师制度和理性的深刻根源。学校在管理活动中要尊重教师的主体性和人格尊严,遵从教师管理活动的规律性。

现行的教师管理制度通常过度强调秩序和效率,忽视了教师人性的需要和身心发展的需求,在制定和实施过程中经常将复杂的教育现象简单化,以决定论的思维看待具有独立人格的教师,否定教师作为独立主体人格的正常需要,忽视尊重个体和教育的复杂性,用非线性和客观的立场来实现管理制度的合理性,提倡价值平等、自由的追求。从一般意义上讲,教师管理制度建设的价值取向有两种。一是工具性价值,主要指教师管理制度所要达到的首要事实。学校之所以要利用制度来约束和限制教师,其根本出发点应当是为了让教师的身心的需求能得到更好的满足,目的是保障学校教育活动的正常进行,即人们常说的“秩序”,这是管理制度被学校教师认可接受并自愿遵守的一个重要前提。二是目的性价值,是和教师管理制度自身所追求的秩序必须体现学校教师所追求和理解的自由的价值理想,它应该由客观真实的反映教育本质、教育规律和顺应新时代要求的价值观等构成,它既是制度建设的出发点也是最终目标,体现了管理制度是建立在对教育活动中个体独立性和生命的尊重理解之上。因此,教师管理制度应当产生于教师自身的人性需求。

二、社会价值期待对教师的价值诉求

社会的价值期待是衡量教师管理制度合理性的一项重要指标。长期以来,“园丁”、“春蚕”、“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蜡烛”等称呼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对教师的价值期待,这种价值期待是形而上学的假设,必须通过教师管理制度这一载体来体现,以引导教师的行为与社会价值体系相趋同。但是教师管理制度自身所蕴涵的价值并非必须和社会期待完全一致,因为教师管理制度不仅承担着引导教师与主流社会价值期待相统一的责任,更应该将社会的价值期待建立在对教育活动和教师职业的正确认识和理解之上,尊重教师的人性需要和自身身心发展和成长的需要。教师不仅仅只是“园丁”和“春蚕”,这只是他的社会属性,而是也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生存需要,除去“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这些耀眼的光环,教师也是普通人,虽然教师这一职业的特殊性要求担任教育者责任的人要有更高的素质和品格,但是不能完全脱离教师本身来讨论这一问题。一般来说,社会是将教师这个职业和教师本身割裂开来看等的,把原本统一的整体分离开来,教师的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意识属性并未统一。因此,教师目前所处的社会地位比较尴尬,教育问题的所有矛头都指向了教师,教师这个职业面临着很多误解。从这些方面来说,现行的教师管理制度在某种程度上存在着不合理性,其作为体现载体和桥梁,并未完全发挥应有的作用。

要使教师管理制度和社会价值期待达到一个相互贯通和理解的高度,在制定管理制度之初应充分考虑社会的价值期待,把是否趋同社会价值期待作为评价教师管理制度和理性的标准之一。教师管理制度所体现的道德水准和价值水平既要符合当今国情,政治、经济和社会需要和公民的道德水平,又要高于一般的国民道德水平。为些,最重要的是改革教师评价制度,包括学校和社会对教师的评价维度,即奖惩性评价或者是发展性评价,并将二者结合起来,各取所长。同时,将学校评价、学生评价和教师自身评价相统一,扩大民主,使师生广泛参与,避免把对教师专业发展的评价仅仅局限与课堂和考试成绩,而应从教师的教育思想、知识水平、业务能力、教育科研、教师培训等各方面展开,充分考虑教师和教师个体、学生个体的复杂性,客观、公正、全面地反映教师的德能素质和行为绩效。正确引导社会价值期待对教师的价值诉求。

三、管理制度与人文关怀相结合

以完全服从主要管理方式的学校理性管理,管理制度只是被看成刚性的要求和准则,强调科学管理、奖罚分明、量化考评,虽然可以取得一定效果,但如果实施不当,极容易挫伤教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其对工作活动的开展只能被动服从,很难发挥创造性。客观来说,学校管理者和普通教师对自己的角色期待是有区别的,学校管理者对工作和绩效的关心重于对人的关心,而教师对和谐氛围、良好人际关系的关心重于对工作的关心。这就产生了矛盾,导致教师对学校管理者和管理制度的不满,从而影响整体教学效果。因此,建立和谐、健康的校园文化环境,是学校管理制度发挥作用的先决条件。

(一)尊重和理解教师

学校管理者不一定能成为教育家,但一定要以教育家的情怀对待教育。应充分意识到,对于教师和管理者,只是工作分工和各自承担的角色不同,在人格上完全平等。因此,学校管理者必须尊重老师,尊重他们的需要和人格。教师的需要分为几个层次,而学校的工作就是要满足教师的各种需要,为他们解决后顾之忧,做到关心每一位教师,关注每一个人的价值和所做的奉献。一方面,要介导良好的人际关系,营造和谐的文化氛围。另一方面学校要信任教师,给教师足够的空间发挥自己的才能,让教师有被尊重和信任的感觉,真正享受到教育的乐趣。

(二)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想做好一名教师,首先要把教育当成自己的一种事业,热爱和享受教育过程中的乐趣。学校要多引导教师思考和研讨,反思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寻找改进方法;让教师尽量减少教育功利性的目的,使教师有做思想者和学习者的意识,多思考教育的深层次问题,探寻教育规律和学生的独特性及个体差异性,从各方面提升自己。还要重视教师的成功体验,使其积极主动地体验教育活动中的激情和在促进学生发展和成长过程中所显现出来的成就感和喜悦感,从而产生更高的理想追求。更应激发教师在学校管理过程中的主体性意识,引导他们主动参与,获得角色认同。为此,学校管理者要充分利用好学校积极、健康的竞争机制,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和教学水平,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在学校教学活动中,教师往往更看重自己的人格独立和自尊,追求的是精神上的荣誉,渴望自我反思、发现和实现自我价值,这是教师实现自我发展的原动力,也是一种可贵而伟大的精神力量。因此,教师管理制度既要按照有关规定关注教师的物质需求,也不能忽视教师的精神需求。学校的管理工作不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种艺术,而人本化的管理更强调以人为本,尊重人格。因此,作为学校管理者,应具有融合制度管理和人文关怀的意识,引导正确的社会价值期待,实现学校管理刚性和人性关怀的动态平衡。

[参考文献]

[1]赵敏.论教师管理制度的双重合理性[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11).

生活教师管理制度篇7

[关键词]有效管理制度学生管理教师管理

[中图分类号]G6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068(2016)12-091

让普通任课教师与学生一同参与学校管理是当前的热门话题。师生共同参与学校管理更能体现“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是一项值得推崇和认真研究的课题。目前,很多学校都在探究如何让普通任课教师和学生有效参与到学校管理工作中来,从而不断提高学校管理的质量,提高师生对学校管理工作的满意度,由此诞生了很多优秀的研究成果。作为学校的管理者,在具体的实践中,我也对该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那么如何提高师生参与学校管理的有效性呢?

一、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途径

学生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对象,学校的任何一项管理措施都与学生密切相关。因此,在学校管理中让学生参与进来是科学合理的,也是极为必要的。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途径有很多。

如学生违反校纪校规的惩处制度,学生的每周大扫除制度,学生档案管理制度,三好学生的评定制度等,如果有学生参与,会使制度的制定更符合学生实际,制度实施起来也会得到更多学生的认可与支持。学校在制定学生管理制度时,为了让学生积极参与进来,可以通过举办听证会的形式,可以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也可以通过学生书信建议的形式。学生提出意见后,学校管理者必须认真对待,认真思考学生提出的意见。制度初步拟定后,也应尽快公示,让学生提出相关意见,结合教师意见,确定最终的学生管理制度。

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途径有很多,需要注意的是只有学校管理者允许学生充分参与进来,有效参与学校管理制度的制定,才能充分发挥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真正作用,不断提高学校管理工作的有效性。

二、教师参与学校管理的途径

普通任课教师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中坚力量,离开教师来谈学校教育的教学无疑是空谈。为提高学校管理工作的有效性,也应让任课教师参与到学校管理工作中来。教师参与学校管理的途径具体如下。

1.参与教师管理工作

教师管理制度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学校领导工作的产物。为提高教师的满意度,学校领导可以考虑适当放权,对任课教师实施自治制度。让各教研室独立成立教师管理小组,根据本学科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教师管理制度。这样制定出来的教师管理制度更符合各科教师的实际情况,教师也会因为受到重视而自觉遵守教师管理制度。各教师管理小组需将本小组的教师管理工作情况定期向领导进行汇报,学校领导再根据各小组的汇报情况灵活调整学校的全体教师管理战略,不断提高学校教师的管理工作质量。除此之外,在学校的各种教师管理制度的制定中,应积极听取一线教师的意见,进而发挥群言群策的力量,不断完善学校的教师管理制度。

2.参与学校的行政事务

除了教师管理工作之外,学校还有很多行政事务,这些行政事务不仅关乎学校的整体发展,也关乎教师的个体利益。为提高学校行政事务管理工作的质量,教师的参与是极为必要的。如学校在教育部门的评优评先工作中,可让学校普通教师参与进来。对学校如何迎接教育部门的评优评先检查与考核,提出宝贵意见。群体的力量是无穷的,通过教师的集体智慧,相信学校的评优评先工作也会更加顺利的开展。又如学校的校庆活动,从校庆活动的策划、组织及善后工作,都应让普通教师参与进来,发表看法与提出建议。

3.参与学生管理工作

学生管理工作是学校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在对学生进行管理的过程中,也应让普通任课教师充分参与进来。如学生管理制度的制定,如果仅由学校领导制定,往往会有失偏颇,缺乏实效性和针对性。而教师是与学生接触最多的人,让普通教师积极参与到学生管理制度的制定中,可以让学生管理制度更科学合理。我校在学生管理工作中也做到了如此,每一项学生管理事务均让普通任课教师参与进来,普通任课教师已经成为我校提高学生管理工作质量的重要保证。

三、师生共同参与学校管理的意义

在具体师生参与学校管理的问题上,仍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具体的学校管理实践表明:师生共同参与学校管理是可行的,实施途径有很多。希望在未来,学校领导可以改变观念,以更加开放的心允许师生参与到学校管理工作中来,不断提高学校管理工作的有效性。

生活教师管理制度篇8

关键词:中学;教学管理;对策

中学是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连接纽带,是学生进入成人阶段的关键时期,也是学生三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因此中学教学管理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是至关重要的。在中学阶段学生的学习任务和学习压力较大,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所以学校的教学管理水平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生的个体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但是根据现阶段我国中学的教学现状来看,在中学教学管理中存在很多的问题,这为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因此,提高中学教学管理水平,规范中学教学管理对学生的发展和教师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中学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落后

中学作为我国素质教育的重点阶段,在我国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具有重要的影响。我国的应试教育体制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压力,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积极性不高,学习效果不明显,所以中学教师和管理人员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对学生的管理十分严格,严重地制约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对学生个体的健康成长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由此可见,中学教学管理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落后,无法对学生起到激励作用。例如,在教学中教师为了提高学习成绩,采取单一的教学模式。管理者自身素质有限,忽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过分地缩减学生的课外活动时间。这些都是导致中学教学管理效果不理想的主要原因,也是影响学生身心发展和学习成绩提高的重要因素。目前,在我国中学教学管理中出现了管理方式与实际不相符的现象,主要的原因是管理者的素质较低,并没有对教师和学生进行深入的了解,而是根据自己的想法制定的管理方式。我国很多中学的教学管理者的管理能力有限,在管理方法的使用上存在很大的问题,导致学校的整体管理水平下降,对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二)管理制度和监督机制不完善

目前,在我国中学学校有专门的管理部门进行教学管理,但是每个学校的管理制度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很多学校出现了“重学生管理,轻教师管理”的现象。学校在教学管理规范的制定上多数是对学生的不良行为进行规范和制约,但是缺乏对教师行为和管理者行为的规范,使得管理效果不明显。另外,中学在管理制度的制定中缺乏完善的监督机制,对管理者和教师无法起到有效的监督,导致出现很多殴打、体罚学生的事件。对管理人员的工作监督不到位,管理制度和监督机制的不完善,使得中学教学管理的效果不理想,教师和学生的自律性有待加强。

二、加强中学教学管理的对策

(一)转变管理观念,创新管理方式

中学教学管理工作的开展与管理者的管理观念是分不开的,管理者只有提高对管理工作的重视,转变传统的管理观念,才能提高教学管理的工作效率。在管理者管理观念的转变上,首先要提高管理者的综合素质,学校要定期的为管理者组织培训,并为管理者提供校外交流的机会,与其他的学校进行教学管理交流,提高管理者的管理能力。在管理方式的创新上,管理者要充分的对学校的教师和学生进行了解,根据师生的实际情况,制定管理方式。另外,在管理方式的创新上,还要注重管理方式的多元化,针对不同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进行管理方式的创新。管理者可以根据学生的需要为学生增设一些课外活动,通过课外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在和谐校园文化的带动下,学校的教学活动和管理水平都会相应的提高,这样才能提高中学教学管理的工作效率。

(二)完善管理制度,执行监督机制

管理制度和监督机制是中学教学管理的前提和保证,只有通过管理制度才能对教师的教学活动和管理者的管理行为进行严格的规范,对学生的不良行为进行有效的管理。通过监督机制的完善可以对教学管理者的管理行为进行有效的监管,可以及时对管理者的不正当行为进行规范,避免管理者和学生之间的矛盾。另外,监督机制的建立还能够有效地提高管理者的工作效率。在完善管理制度和监督机制的过程中,要注意结合教师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注重细节管理。还有根据现阶段学生的学习特点和紧张程度制定与之相适应的管理制度,确保学校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关注管理重点,提高教学实效

教师的课堂管理也是中学教学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在对教师的教学进行考核时,应该注重其课堂教学方法,面对课堂上的突发事件所做出的应急处理的能力,课后作业布置和批改以及教师的教学态度,等等。通过考核评估,及时发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以提高教学质量。另外,对于课堂教学管理,应该建立一套适宜的鼓励机制,激励教师创新课堂教学管理,使学生在课堂不仅掌握文化知识,更能培养创新和实践精神。

三、结语

综上所述,中学是我国教育教学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学教学管理直接关系着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未来发展。目前,我国中学教学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管理者的管理观念和管理方式落后,学校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和监督机制。针对这两个主要问题,我认为学校首先要提高管理者的综合素质和管理能力,结合教师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创新教学方式。另外,要完善学校的管理制度和监督机制,对教师和学生的行为进行有效的规范,确保教育教学活动的有序开展。同时还需关注教师的课堂管理,以进一步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作者:薛艳秋单位:渤海大学

参考文献:

[1]高蕊,徐晓玲.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12(5).

[2]徐冰.中学教学管理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及对策研究[J].考试周刊,2013(28).

生活教师管理制度篇9

关键词:教师伦理;学校制度;对策

学校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活动的主战场,因此教师伦理发展就要受到学校管理方方面面的影响。而对于学校来说,制度是学校实现管理的关键所在,良好的管理制度是学校维持正常运转的前提。要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个教学目标,就必须要有优秀的教师群体,而培育和养成优秀的教师群体就必须依靠学校能够制定出适合教师伦理发展的制度环境,在这条关系链上,每一个环节都是不可或缺的。[1]可见,学校制度对教师的伦理发展起着不容小觑的作用和影响。

一、学校制度与教师伦理的关系分析

社会秩序构成的两个基本方面就是制度与伦理。[2]制度是一种有明晰程序的、有组织保障的客观性力量,它是靠强制性的推广来使人们遵守,带着明显的刚性、强制性特征。而伦理却是一种非程序化的、无形的精神力量,它深藏于每个人的意志、品行之中,内化为人的信念和情感,外化为行为准则,带着柔性特征。人如果想要过一种有秩序、有意义的理性生活,在制度与伦理上的建构工作均不可或缺。从某个意义上来说,制度与伦理相对独立,却又相互补充、相互渗透和相互支持,各自发挥着自身功能的同时共同促进社会秩序的发展进化。

作为外在的约束机制,学校制度对教师伦理的发展起着重要影响。如果学校制度蕴含着公平、公正等积极因素,那么就能够为学校营造一种民主、和谐、宽松的环境氛围,它在对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进行规范的同时,又能够使教师在这种特定氛围的学校环境中潜移默化地获得一种情感的升华与心灵的熏陶,从而增强教师学习、工作的积极性和热情,促进教师伦理向着优质方向发展。如果学校制度不能对公平、公正等积极因素予以彰显,却通过制度的权威性和强制性去使教师屈从制度,去压服教师,那么必然会对教师伦理发展产生消极作用。

二、学校制度对教师伦理发展的影响

在学校的现实生活中,学校制度的基本功能可能会因为外界各种各样因素的影响而偏离了制度制定的初衷,从而导致学校制度不能够很好地实现其功能。在此种情况下,学校制度就会出现正、负两种功能。学校制度的正向功能应当是要在学校管理中发挥其积极作用,为教师伦理的良性发展营造一个公平、公正、和谐、宽容、善良的制度情境。[3]学校制度的正向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对校内外各种利益关系进行调节和平衡;对学校全体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予以规范,明确教师的权利与义务;激发教师为人师表、严谨治学、爱岗敬业、热爱学生等伦理表现。

学校制度的负向功能是指学校制度不但不能积极促进学校的健康发展和满足教师的需要,反而在其中起着阻碍作用。当然再健全的制度也必然存在着大小不等的漏洞或薄弱环节,因此学校制度也在所难免出现负向功能。学校制度的负向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形式主义严重、制度形同虚设。第二,制度不能随时代的变化和学校发展而变化创新,最终导致学校制度保守、僵化,阻碍了学校和教师的发展。第三,对制度的作用过于迷信,导致制度原本应当促进人的发展转变成压制人的发展。虽然说制度面前人人平等,然后由于学校教育的复杂性,绝对的平等是不可能存在的。比如:以学生成绩作为教师主要考核评价标准,从表面上看这项考核制度是平等的,然后由于教师教学活动的迟效性、复杂性以及学生这个不确定性因素,都会造成教师也许付出相同的精力然而收获却完全不对等。使得大多数教师的辛勤工作被制度的简单量化标准所遮蔽,以至于教师考核制度本来是以促进教师发展为初衷,却以压制教师发展而结束。第四,学校制度在发挥规范教师教育教学行为和维护学校秩序的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可能限制了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扼杀了教师的教育教学创新能力,最终阻碍了教师伦理的发展。

三、学校制度促进教师伦理发展的可行途径

(一)确立学校制度的制定原则

首先,学校制度建设要确保其民主性。民主既是一种政治原则,亦是一种伦理要求。[4]学校制度的建设要确保其民主性,就是指学校制度的制定不应当仅仅是以学校管理者以及利益相关者的意见和利益为准绳,而应当强调全校所有成员的广泛参与。第一步,要在学校核心管理层充分发扬民主,要通过集思广益,对核心管理层各成员的意见予以倾听和重视,对存在争议的地方要鼓励开展辩论。正是要通过这种辩论,并最终统一思想、达成共识、明确内容、完善目标,形成制度的初步构想。第二步,在学校中层管理者会议上将制度制定的相关内容、意图以及目的等向会议成员征求意见,并进行讨论,通过讨论结果对制度的初步构想进行修改与补充,然后形成初步的方案。第三步,将在中层管理者会议上形成的初步方案下发给全体教职工,鼓励他们对方案广泛开展讨论。之后管理人员再收集全体教职工的相关意见,并向校务会议作出详实的反馈,再由校长提出补充、修改和完善意见,形成制度草案。第四步,在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上对制度草案进行审议,草案一旦审议通过,就拥有了法规意义,从而为下步的施行奠定了夯实的基础。最后,学校管理层应当与教师们建立长期、有效的交流与沟通机制,因为制度在执行过程一些细节也许会和现实不相适宜,这个时候,要通过交流与沟通机制认真倾听教师们对制度的建议和意见,最终使得制度在执行过程中得到不断的改进,并趋至完善。

其次,学校制度建设要确保其公正性。学校制度之善的核心就是制度内容要公正。如何做到公正呢?比如学校的相关决策应当是民主的决策,学校组织的管理标准应当统一和一致,按照教师贡献进行相关分配,对教师评价制度要进行完善,实施多元评价制度,改变传统的一元评价方式,从而使评价结果更加全面、客观与公正,使全体教师的劳动成果得到尊重,施行弹性坐班制度,信任和尊重教师的自我管理能力等。制度本身虽然是理性的,偏强制性的,然而只要制度内容是以教师的发展、成才为立足点、出发点,充分体现对教师的信任、尊重,充分体现对教师的人文关怀,那么它就是公正的制度,就能够得到教师们的积极配合和支持。

最后,学校制度要确保其有限宽容性。学校制度的权威性和强制性特点要求其必须予以严格遵守,然而学校制度制定的目的之一是为了实现教师伦理的发展,因此学校制度就应当具有有限宽容性。在制度执行的时候既要保证其灵活性,又应当做到人人平等。对于那些对学校制度故意违反,践踏制度尊严却屡教不改的极少部分教师,制度就要发挥其权威性特点,发挥惩戒作用,对这部分教师予以严惩,以儆效尤。对大部分教师,制度就应当实行严要求、轻责罚原则,对偶尔犯错的教师,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给这部分教师认识、改正错误的机会,从而体现制度对教师的宽容与尊重,进而对教师伦理的发展产生积极促进作用。

(二)以人为本的管理制度

什么是以人为本的管理制度?[5]首先应当关心、尊重、信任老师。比如:对生活上有困难的教师,学校应当给予一定的帮助,以解其后顾之忧。对生病住院的教师,学校应当派遣代表前往看望。对离退休的教师,学校应当举行热烈的欢送会,感谢他们为学校作出的贡献。有时候正是这种关心、尊重和信任的情感激励,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管理效果。

其次学校管理者和教师之间应当加强交流与沟通。交流是学校管理者与教师之间的相互了解,交流的过程就是统一认识、加深理解、增进感情的过程。比如学校管理者应当常常深入教师办公室或宿舍去倾听他们对学校制度的意见,去了解他们的需求,只有如此学校管理者才能洞察教师们的内心世界,把握其思想脉搏,从而制定出合乎民心的学校管理制度。学校管理者只有设身处地的换位思考,将心比心,以情暖人、以情待人,绝不摆样子、走形式,才能真正和教师产生心理共鸣。

最后,学校管理者要联系学校自身实情,充分利用目标激励的作用,制定出学校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并将这些目标与教师的个人目标结合起来,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如此,当人人心中皆有目标,工作积极性也就调动起来了,从而促进了教师伦理的发展。

(三)创建良好的校园制度环境

教师的辛勤工作是学校各项教育教学活动得以完成的前提,满足教师的合理诉求,创建良好的校园制度环境,才能对教师工作积极性予以调动,才能对教师伦理的发展予以促进。比如:在教师工作业绩考核上,将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划分为课堂教学、班级管理、师德师表、活动辅导以及教育科研等五个方面,并制定各自的评价标准,以自我评价、教研组评价、学校评价三个步骤进行评定,以最后总成绩代表教师工作业绩,并给予相应的奖惩。在教师培养上,应当宽严相济,照顾全体教师的利益,积极探寻多种培训途径和方法,确保所有教师都能够得到较好的发展。通过考核与培养制度,有助于教师们学习与发展等多种需求的实现,激发教师们严谨治学、爱岗敬业的工作热情,调动教师们的教育教学积极性,从而实现教师伦理的发展。

四、结论

教师伦理的发展不仅关乎到教师自身的职业幸福,影响着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发挥,甚至将对学生的发展产生直接影响,最终影响到教育事业的发展。在文中笔者分析了制度与伦理两者之间的关系,阐述了制度对教师伦理发展的影响,并提出了学校制度的制定应当具有民主性、公正性以及有限宽容性等原则,提出了促进教师伦理发展的两条可行途径,希望能就学校制度如何促进教师伦理发展这个问题给予一定解答或提供一些参考。

[参考文献]

[1]高明.教师伦理智慧的养成研究[D].西南大学,2013.

[2]毛菊,杨淑芹.教师伦理理性的内涵及其培养[J].当代教育科学,2010(11):39-42.

[3]朱水萍,高德胜.教师伦理角色的缺位与回归[J].全球教育展望,2013(10):35-41.

生活教师管理制度篇10

【关键词】人本管理理念;高校教务;管理创新

在信息知识大爆炸的新时代,高校人才的培养目标已经转化为人才培养的创新模式。至今教学理念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管理已经成为高校管理工作的重要工作任务之一。教务的成功管理有利于彰显学校教书育人功能、使师生达到互动的教学模式,在最大程度上促进高校教学水平。传统的教务管理模式总是以强制性命令式进行僵硬的行政管理,管理工作只是停留在表面,没有健全有序的管理流程,也不能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创造性,也不能为学生的优秀成长提供多方面的优质服务。坚持人本管理理念,有利于解决上述的问题,以及使高校教务管理树立创新战略。

1、人本管理理念的高校教务管理创新概念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说明社会需要创新型人才。为了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创新思维的学生,首先教师必须形成创新意识,勇于投身教育创新实践,在遵循教育规律的前提下,大胆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发掘学生的潜力,引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来适应社会的需要。所以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以及不断地健全和完善管理机构,教务管理部门的发展坚持人本管理理念具有重要的意义。

2、人本管理理念的高校教务管理创新策略

2.1坚持从“重管理”向“重服务”转变

实现创新管理的根本途径是管理理念的转变。为了实现“全面为师生服务”的宗旨,教务管理人员首先要与师生之间形成和谐的关系,将最新教务信息快速传达至教师,并且自动了解教学、科研以及生活中的情况等。在教学环节中,做好充分的前期工作准备。也就是要求教务管理人员将通知工作做到位,全面做好教师做好教学准备工作,维持教学的良好秩序。教务管理部门应该全面结合实际的教学工作,不断完善工作规范和流程,比如健全《课程教学工作流程》《专业教学指导》《教学活动指南》等。教师应加强自身各方面素质,从政治素养、师德修养、专业知识、科学知识、创新教学能力等更方面入手,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促进教务工作的管理发展水平。

2.2从重命令向重激励转变

激励机制以人本理论为基础,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活动,体现了管理活动的人性化。推动个体成长发展的内在力量是动机,所以建立激励机制可满足人的基本需求。高校师资队伍的管理建立激励机制,构建一个开放、竞争、协作的管理体制,可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推动国家教育事的健康发展。

物质激励与精神鼓励并重,但激励方式中最基本的手段是经济利益激励,是人们从事社会活动的基本动力。因此,高校师资队伍的激励机制应当充分、科学地运用物质激励途径。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要为教师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建立吸引人才、培养人才的良性机制;要进一步完善教师职务聘任制度,实行教师资格证书和专业合格证书制度,加强教师聘任后的管理和考核,实行定期聘任,择优上岗;同时,要多渠道筹集师资培养培训经费,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共同支持和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要加快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险制度改革的建设,用这些措施去激励师资队伍的发展,提高教学水平。从管理学的激励手段包括:物质激励、精神激励、目标激励、成就激励等。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是保持和激励员工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和员工工作的满足感。因此,我们可以尝试在高校整体的师资队伍中划分出不同的层次,全过程规划中每位教师的成长阶段,制定出相应的引导性培训,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自身的积极性。例如,青年教师需求在于生活质量的保证和事业发展的前景,学校可在福利政策上给予青年教师一定的优惠条件,尽力满足他们在生活的需求;对于青年教师事业发展的前景,高校管理者应积极引导他们参加对外交流,进行学术研究,适当增加他们学业进修的机会,满足他们的动机。

2.3从“重规制”向“重合作”转变

在教务管理体制改革中需要融合人本管理理念,改造之前的“重规制”的片面管理体制,转化为“合作式”的教务管理体制。我们要建立岗位责任制和经济责任制,实行职、权、利相结合,贯彻按劳分配的原则,做到职责明确,责任到人,纵横协调,制度配套,严格考核,奖罚分明,多劳多得。要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充分尊重员工的主体地位和创造精神。要不断探索完善加强后勤人才队伍建设的长效机制,坚持事业留人、感情留人、环境留人、待遇留人相结合,形成优秀人才既能吸引进来、又能留得住的人才吸纳机制。不讲究学历、职称、资历和身份,形成把品德、知识、能力、业绩作为主要标准的人才任用机制。最重要的就是监督制约体制的完善。建立相关的管理体制,形成一整套制度化、规范化以及可行性强操作的办公室管理方案。我们遵循人本理论,形成学校的纪委、审计等部门的专业监督与师生员工的个体监督相结合的管理服务体系。从服务师生的角度出发,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运用现代管理方法和信息技术,充分发挥各级各类管理人员的合作作用,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结束语:

人本管理理念的高校教务管理创新意义在于贯彻科学发展观,使高校教务管理活动更加科学化和精细化。同时以人为本理念贯穿于教学管理人才队伍中,维护广大教师的根本利益,建构和谐团结的组织文化氛围,充分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按照教育规律和经济规律办事,建立岗位责任制和经济责任制相结合的管理制度,努力实行科学化人本化管理。从学校管理改革的全局出发,认真研究和探索建立符合我国高等学校实际的后勤管理体制,努力实行人本化管理,提高教务管理效率,优化教务服务,强化教学保障。

参考文献:

[1]张群.基于人本管理理念的高校教务管理创新[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2,06(11):119-122.

[2]姚臻.建构高校教务管理人员的创新理念[J].林区教学,2010,12(11):128-129.

[3]谭玲玲,邹妙玲,谭年元.反思与重构:后现代主义思潮对高校教务管理理念的启示[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1,06(12):205-206.

[4]蒋果君.高校教务人本管理初探[J].高教论坛,2012,07(12):109-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