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增加值审计报告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1:17:41

工业增加值审计报告篇1

摘要:2016年12月财政部印发的12项审计准则(1项新增,11项修订),为注册会计师的审计工作提供了进一步的方向和业务指引。结合相关的制度和政策要求,文章以新修订(制定)的CSa1501、CSa1504号审计准则为例,初步对新审计准则带来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及述评。通过运用比较、述评分析等研究方法展开研究发现,新审计准则不仅有助于提升审计报告信息含量,深化审计报告内涵,而且增加了审计报告的价值,为审计工作提供更加完善的依据和方向。

关键词:审计报告信息含量新审计准则

一、研究背景

针对审计工作完成后所形成的审计报告,如何阅读审计报告并充分利用其中的信息,如何挖掘审计报告的信息含量?挖掘出的信息如何提供决策?审计报告的信息含量又该如何提升和完善?这一系列问题构成了本文研究的前提,特别是本次新修订或制定的审计报告准则,在制度和政策层面提出了相关的要求,一方面既是对已有审计报告所含的信息进行归纳整理并对其中的审计信息进行运用,另一方面则会促使审计报告信息含量发生质的飞跃。2015年1月开始,iaaSB(国际审计与鉴证准则理事会)修订及新制定一系列的国际审计报告准则,制定(修订)目的之一表现为增加审计报告的信息含量,主要包括:2015年1月15日修订的iSa700――对财务报表形成审计意见和出具审计意见(ForminganopinionandReportingonFinancialStatements)、iSa570――持续经营(GoingConcern)、iSa705――在独立审计报告中发表非无保留审计意见(modificationstotheopinionintheindependentauditor′sReport)、iSa706――独立审计报告中的强调事项段和其他事项段(emphasisofmatterparagraphsandothermatterparagraphsintheindependentauditor′sReport)、iSa260――与治理层沟通(CommunicationwiththoseChargedwithGovernance),以及2015年1月15日新制定的iSa701――在审计报告中沟通关键审计事项(CommunicatingKeyauditmattersintheindependentauditor'sReport)和2015年4月8日修订iSa720――审计师对其他信息的责任(theauditor′sResponsibilitiesRelatingtootherinformation)。每一项准则的修订不仅增强了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信息交流,而且有助于公司治理,发挥审计报告所含信息的最大效应。因此,2016年12月23日,财政部印发《在审计报告中沟通关键审计事项》等12项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这些准则对应iaaSB的一系列审计准则,有很多相似之处和值得学习的地方,包括CSa1504号――在审计报告中沟通关键审计事项(新增)、CSa1501号――对财务报表形成审计意见和出具审计报告(修订)、CSa1502号――在审计报告中发表非无保留意见(修订)、CSa1503号――在审计报告中增加强调事项段和其他事项段(修订)、CSa1151号――与治理层的沟通(修订)、CSa1324号――持续经营(修订)、CSa1521号――注册会计师对其他信息的责任(修订)、CSa1111号――就审计业务约定条款达成一致意见(修订)、CSa1131号――审计工作底稿(修订)、CSa1301号――审计证据(修订)、CSa1332号――期后事项(修订)、CSa1341号――书面声明(修订)。与国际准则修订相比,本次我国对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的修订展现出趋同的趋势,这不仅体现了我国审计准则与国际审计准则的国际趋同,而且从具体准则的内容看也反映出对提升审计报告信息含量作出的努力。

为了增加研究的对比性以及通过对比研究分析新审计准则对审计报告信息含量提升的效果,本文以新修订的CSa1501号准则为例进行比较研究(财会[2010]21号与财会[2016]24号),并进一步对新制定的CSa1504号(财会[2016]24号)准则进行阐述。

二、新修订的CSa1501号审计准则对审计报告信息含量提升的分析

新修订的CSa1501号审计准则(以下简称“新CSa1501号”),相比2010年印发的CSa1501号审计准则(以下简称“旧CSa1501号”),更多地体现出审计报告信息含量的增加,正如在总则中体现的“增加审计报告价值”。

(一)审计报告要素发生变化

旧CSa1501号第二十三条(一)指出审计报告要素包括标题、收件人、引言段、管理层对财务报表的责任段、注册会计师的责任段、审计意见段等;新CSa1501号第二十一l则包括了标题、收件人、审计意见、形成审计意见的基础、管理层对财务报表的责任、注册会计师对财务报表审计的责任、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报告的事项(如适用)等。由此可见,审计报告要素从内容和形式上发生了变动,相比旧CSa1501号,收件人后面不再出现“引言段”,而是“审计意见”段,并同时写明相关的需要注明的信息,这一部分涵盖的内容和旧CSa1501号中的“引言段”涵盖的内容有相似之处,其中第四点要求新旧准则有所不同:旧CSa1501号第二十六条(四)要求在提及财务报表附注时包括了重要会计政策概要和其他解释性信息。新CSa1501号第二十五条(四)则要求在提及财务报表附注时需要包括重大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很显然,新准则的要求更加完善,更加详细,也有助于审计报告使用者作出判断和分析。

新CSa1501号还新增了“形成审计意见的基础”这一部分,位于“审计意见”和“管理层责任”段之间,内容包括说明按照审计准则的规定执行了审计工作、提及审计报告中注册会计师责任的部分;与审计相关的职业道德方面的要求以及审计独立性;审计证据的充分适当性。不仅说明了按照审计准则的要求进行审计工作,还特别强调履行职业道德要求,保持审计人员的独立性和专业胜任能力,对审计意见的形成予以“双保险”保障,既需要按照准则规定执行审计的各项工作,又需要遵守职业道德要求,为审计报告信息含量的增加提供内容基础。

(二)深化管理层和注册会计师的责任段的内容

在针对管理层责任段的描述中,新CSa1501号首先将“管理层”和“治理层”的术语表达进行了规范界定,使新准则的适用性更加广泛,结合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其次对管理层的责任进行了更加详细的描述,并在原有责任的基础上强调单位的持续经营能力的评估,如持续经营假设和持续经营能力的适当性,并且还特别提到评价持续经营能力时所适用的具体情况,深化了原有被审计单位管理层的责任以及责任描述的具体化。

在注册会计师责任段方面,新CSa1501号较旧CSa1501号更加全面和具w地对注册会计师的责任进行了细致描述。如第三十四条(二)中通过分列5个分点对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责任进行描述。包括对重大错报风险的识别和评估及应对、对企业内部控制的了解、对管理层选用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的评价、对管理层持续经营假设适用的恰当性得出结论,结合披露的充分性给出对应的审计意见等方面的事项予以详细列示和说明。另外还针对集团审计业务、上市实体审计业务的责任进行了说明。在新修订的CSa1324号――持续经营这一审计准则中也进行了更加完整的描述,使整套审计准则体系的内容更加完善。

三、新制定的CSa1504号审计准则对审计报告信息含量提升的分析

何谓关键审计事项?如何进行沟通?新制定的CSa1504号审计准则给出了完整的解答。首先关键审计事项源自与治理层的沟通过的事项,同时需要结合审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认为最为重要的事项。关键事项的描述体现了重要性原则,抓关键抓主要矛盾。唐建华(2015)在对iaaSB修订的审计准则展开研究后认为“最重要”并不表示只有一项,但也不宜太多。因此体现在审计报告中则表现为,提高信息决策的相关性为信息使用者所获取并提升审计报告的价值特征,这从另一侧面反映出本次审计准则修订在审计信息含量方面质的提升。这一点在新制定的准则中第十一条体现的尤为明显,该条款规定需要在审计报告中单独设立“关键审计事项”这一部分,值得注意的是关键审计事项的沟通这部分的内容还需要考虑到发表的审计意见。同时准则中具体列示了相关描述关键审计事项的情形。关键审计事项的列示无疑为提升审计报告的价值提供了方向。对于关键审计事项的沟通也着实为审计工作的透明度和信息价值提供基础保障。对于与治理层沟通关键审计事项,准则中也具体列示了沟通的情形和范围,为今后的审计工作提供指引。

四、研究结论

本文以我国财政部新修订(制定)的CSa1501、CSa1504号审计准则为例,主要运用对比研究、分析运用等研究方法,初步对本次新审计准则对审计报告信息含量提升方面进行了研究及述评。通过上述的研究发现:

第一,新修订(制定)的审计准则不仅对审计报告要素及报告要求进行了调整,同时也进一步深化了审计报告的内容,使得原有列示的信息更加完整和具有针对性,提高了信息使用者决策的相关性。而且内容的一些变化没有仅仅局限在对个别文字的修订,更多的是一些实质性内容的增加和完善,更加贴近实际和经济管理的要求。比如在审计报告要素中新增了“形成审计意见的基础”,为审计工作提供了“双保险”,一方面按照审计准则的要求执行审计工作,另一方面要遵循职业道德的要求并强调履行的重要性。

第二,更加深化了被审计单位管理层和注册会计师双方的责任,责任的涉及面更广,规定的内容更加具体细化。如特别强调对被审计单位持续经营能力的评价,持续经营作为会计的四大假设之一,可见其重要性,本次在审计准则中再次明确,特别是作为责任的描述体现,也深刻表明了本次新审计准则对审计报告信息含量增加方面做出的努力。

第三,本次修订新增了关键审计事项这一部分内容,关键审计事项的增加体现了及时性和重要性的原则,有助于提升审计报告价值的相关性,为与治理层的沟通提出了新的要求和规范。同时这一规定也为审计报告信息含量以及审计工作的透明度列示了方向,有助于信息使用者信息的挖掘和运用。也逐步与国际准则的规定和要求相趋同。

因此,新审计准则的不仅对注册会计师的审计工作提出了更完善更具体的要求,包括对审计准则的执行和职业道德的遵守,也对被审计单位责任进行了充实,新增了相关的内容,进而有助于提高审计质量,深化审计报告信息含量。而且在结合我国实际的基础上,与国际审计准则趋同,为注册会计师的审计工作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和方向。J

参考文献:

[1]唐建华.国际审计与鉴证准则理事会审计报告改革评析[J].审计研究,2015,(1).

[2]财政部.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501号――对财务报表形成审计意见和出具审计报告[S].财会[2010]21号.

工业增加值审计报告篇2

一、审计收费概述

当客户具有审计需求时,会找到审计服务机构,接受委托之后,审计服务机构以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服务展开有效的审计工作,审计工作完成之后,按照规定的或者约定的收费标准向客户收取服务费用,这就是审计收费。一般认为,审计收费中包含三个部分:一个部分是审计产品成本,也就是在执行审计程序、出具审计报告的过程中,花费的费用就是产品成本;一个部分是预期损失,比如诉讼损失;另一个部分是会计师事务所的正常利润。对于审计收费来说,公司的资产规模、资产负债率等都是比较重要的影响因素,尤其是制度的变更,更是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二、公允价值计量对审计收费的影响

1.提出假设

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有着很重要的作用,为了保证其具备较高的公允性,就需要对其进行审计,避免出现财务报告弄虚作假的现象。审计工作由会计师事所务承担,如果经过审计合格却依然发现财务报告中存在不公允的地方,那么会计师事务所就需要承担相应的责任,由此看来,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会导致审计风险的增加。资产减值是上市公司比较中的盈余管理行为之一,在进行计量时,复杂性比较高,且需要进行比较多的职业判断。实际上,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与资产减值的关系为正相关,这与财务报告的公允性是相悖的,而且也会增加审计工作的风险,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审计收费就是审计风险的体现,基于此,提出第一个假设:资产减值比例与审计收费正相关。

公允价值是新会计准则中的重要概念,现已经在应用在多个方面,比如资产减值、债务重组、固定资产弃置费用等。不确定性是公允价值的显著特点,这样一来,不仅财务报表信息质量可靠性比较差,同时审计工作的风险也会比较大。上市公司在进行盈余管理时,公允价值成为了主要的工具。审计师在开展审计工作时,由于公允价值计量的引入,导致重大报错风险以及检查风险增加,进而显著的提升了审计风险,审计师需要承担更大的风险,也需要增加工作量,由此一来,审计收费就会增加。由此,提出第二个假设:公允价值计量下,资产减值与审计收费之间的相关度更高。

审计工作主要是由会计师事务所来承担,在长期发展中,具备良好的声誉,一旦在经营的过程中出现审计失败的案例,那么事务所的声誉就会受到很大的损害,进而影响事务所的经营,因此,声誉是会计师事务所经营中十分重视的因素。提升声誉的有效手段就是增强审计质量,而公允价值计量导致审计风险增加,对审计质量有着比较严重的影响,为了保证声誉,事务所就会在审计收费中包含一定的声誉溢价。基于此,提出第三个假设:在公允价值计量下,会计师事务所声誉与审计收费之间呈现比较高的相关性。

2.假设验证及结论

在进行假设验证时,采用了Simunic审计收费模型,为了保证验证结果的准确性,选取了2007-2013年均进行审计收费披露的公司,在这些公司中,将金融行业去除,样本数据不足的公司去除,最终选择300家a股上市公司的相关数据,同时,还对资产规模、资本结构、成长性、业务复杂度、是否由四大审计、审计师是否轮换等潜在影响审计收费的因素进行控制。

经过验证得出了如下结论:在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时,估计和判断工作是比较多的,这样一来,工作中所蕴含的主观因素就会相应增加,导致不确定性增强,同时,企业在经营的过程中会计工作的复杂性越来也高,增加了职业判断的难度,审计师在进行审计时,风险大增,投入也更多,因此,收取的审计费用也会增加,通过审计收费模型,代入相关数据,验证了假设一及假设二的正确性。根据选取的上市公司的数据资料可以发现,上市公司选择的会计师事务所具备的声誉越高,花费的审计费用就越高,这说明,会计师事务所的声誉与审计师收费之间具有正相关的关系,而且在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之后,这种正相关性体现得更加明显,由此验证了假设三的正确性。

通过上面的假设验证以及结论可以得知,由于公允价值计量本身的不确定性及变动性,审计工作在引入公允价值计量之后,审计风险增加,审计师在开展审计工作时,为了降低风险,就需要进行更多的工作,同时,其自身所承担的审计风险也会增加,由此一来,审计收费就会增加,可见,在公允价值量的影响下,审计收费增加。

工业增加值审计报告篇3

为做好20*年度省属企业财务决算报表的收集和审核工作,保障财务决算编制范围全面完整,编制方法准确规范,报表填报数据真实、可靠,审计报告规范、全面,有效提高财务决算报表数据编报质量,依据《河南省省属企业财务决算报告管理办法》、《河南省省属企业财务决算审计工作规则》等有关文件规定,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财务决算审核内容

20*年度省属企业财务决算审核工作,以强化出资人财务监督为重点,主要审核资产质量、经营成果、保值增值状况和企业负责人的经营业绩状况。审核的基本内容如下:

(一)编制规范审核。审核企业的20*年度财务决算是否按有关规定编制,上报资料是否齐全,表内表间关系是否正确,是否存在少报漏报现象。

(二)经营成果审核。审核企业的经营成果是否真实,合并范围是否合理,减值准备计提是否合理,是否存在人为调节利润现象;审核企业上报的保值增值材料,核实企业经营业绩考核工作、企业工效挂钩基础财务指标的真实性。

(三)审计质量审核。核实企业的审计管理工作是否符合有关规定,聘请的中介机构是否与招标或核准的一致,核实审计是否按照省国资委的要求进行,核实审计报告规范性、审计披露内容的全面性和审计意见的适当性,以及审计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等。

二、财务决算审核程序

20*年度省属企业财务决算审核工作分为企业自审、集中会审、决算认定三个阶段。

(一)企业自审。各省属企业在财务决算编制完成后,应认真做好自审工作,主要对财务决算编制的规范性和经营成果的真实性进行审核,企业自审重点内容及集中会审报送材料见附件。

(二)集中会审。从20*年3月下旬开始,省国资委组织对省属企业20*年度财务决算集中会审。集中会审将采取“分批组织,逐户审核”的方式,对财务决算进行全面审核。集中会审的具体时间、地点、企业分组名单等另行通知。

(三)决算认定。根据《办法》有关规定,省国资委在对企业财务决算进行严格审核的基础上,依据出资人财务监管要求和企业负责人业绩考核工作需要,逐户确认和核批省属企业20*年度财务决算。

三、财务决算审核目标

(一)保障企业财务决算数据全面完整,填报规范,表内表间勾稽关系正确;

(二)核实企业财务决算编制质量,认定企业经营成果、资产质量的真实性;

(三)核实企业国有资本保值增值各项客观因素材料,以及企业工效挂钩、经营业绩考核、绩效评价工作涉及的各项指标;

(四)根据《企业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结果确认暂行办法》(国务院国资委令第9号)和《河南省省属国有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暂行办法》(豫国资发[20*]2号)的规定,依据经核实后的财务决算数据和相关材料,审核确定企业国有资本保值增值水平和年薪制企业负责人的绩效年薪。

(五)监督社会中介机构的财务审计质量;

(六)对各省属企业财务决算逐户提出审核意见,编写各省属企业财务决算审核报告。

四、财务决算审核要求

各省属企业应认真做好本企业财务决算自审工作,加强工作组织,明确工作分工与责任,确保工作质量和进度。一是及早安排20*年度财务决算报表的收集审核工作,加大组织力度,制定切实可行的审核工作方案,明确审核内容和审核责任,严把质量关;二是建立财务决算审核工作责任制度,各省属企业应从基层分户数据进行层层审核,对审核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应及时反馈到相应的基层企业(单位)进行核实调整。三是积极督促各级子企业和中介机构按时完成报表审计或内审工作,按规定出具审计报告(或内审报告),并按审计意见调整财务决算,对于调整事项存有异议且未进行财务决算调整的,应当向省国资委提交说明材料;四是对出具“保留意见”、“否定意见”和“无法表示意见”的报表或事项进行认真核实,对有关差错应当及时纠正,确保各项数据真实、准确。

工业增加值审计报告篇4

审计期望值差是社会公众期望审计师达到的程度与审计师实际业绩间的差距,它直接关系到资本市场上财务信息的质量和公众的信息。波特(1993)的“审计期望值-业绩差异”结构阐明,这种差异有两个主要组成部分:(1)社会的预期与审计师能合理达到的水平的差距(所谓“合理性差异”);(2)审计师能合理达到的水平与他们被认为已经达到的水平的差距(所谓“业绩差异”)。这一差距又可进一步分为两部分:①审计师能合理达到的水平与法律和职业标准要求审计师应达到的水平的差距(“不完善的准则”);②法律和职业标准要求审计师应达到的水平和审计师被认为已经达到的水平的差距(“不足的业绩”)。波特强调,要避免对审计职业社会地位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害,急需采取有效行动来缩小“审计期望值-业绩差异”。本文拟围绕审计的“七个基本前提假设”,在全球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分析审计期望值差的问题。首先提出这“七个基本前提假设”的是弗林特(1988),之后被普拉特和皮尔西姆(1993)用于他们的审计概念框架。一般认为,如果把审计职业界比作一座大桥,这“七个基本前提假设”就可以被视为七个桥墩,如果审计期望值差损坏了任何一个桥墩,整个大桥就会处于危险之中。以下就是这七个方面的解决办法。

受托责任

财务报告反映了管理当局对社会公众的责任,而管理当局的自身利益有时与公众利益相矛盾,因此公众期望能有人为公众利益来审查管理当局的账目。独立审计师是完成这项工作的最好人选。然而,现实中,审计师的聘用和审计的收费都由管理当局决定,审计师集中大量精力服务于管理当局,而不是股东和社会公众。因此,当出现下列现象时我们就不会感到奇怪:(1)审计成为审计公司吸引新客户为其提供其他服务的工具。(2)审计师被鼓励与客户建立长期关系、成为亲密朋友,这将使得发现客户的缺陷以及与客户在会计报表上产生分歧变得困难。(3)审计师协助管理当局提供虚假财务报告。这里,审计师被期望为公众的利益服务,而实际上他们是为管理当局和自身的利益服务,这可以说是最根本的“期望值差”。

解决办法:创造维护公众利益的动机。应选择管理当局以外的人代表公众的利益,独立决定审计师的任用和报酬。如沃尔夫等人(1999)建议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成立一个分支机构-外部审计服务部(eaSD),通过管理审计招投标来决定审计合约。有的公司由富有商业、会计知识和经验的独立董事组成强有力的审计委员会,决定任免审计师、与审计师单独沟通、审阅管理当局账目和监督审计过程等,这也是一种可行的办法。此外,通过教育和严格的纪律检查和处分程序来加强审计师和管理当局的职业道德,使用一套全面的、长期的业绩指标评价和奖励管理人员而不仅仅是短期的会计数据,使得财务会计不完全置于管理当局控制之下。进一步来看,在现实环境下,政府对审计职业一定程度的介入有时也是必要的和不可避免的。例如,美国等许多国家的上市公司被要求披露经审计的财务报告,英国所有营业额在35万英镑以上的公司都被要求编制完整的、经审计的和符合公司法的财务报告。政府的介入可采取特别调查、直接组织审计、起草和通过新的法规和准则等多种形式。

被审计事项遥远、复杂且重大

现代企业跨地区、跨国经营,业务日趋多元和复杂化,使公众的直接监管和调查变得困难乃至不可能。审计师有法定的权力接触公司的账册、会议记录和银行的文件,询问公司的各级雇员,对公司的任何交易进行测试,参观办公场所,观察厂房设备、监督盘点,要求公司的客户和供应商确认往来账户的余额。只有审计师能为公众做这些工作,因为他们受过适当的教育和足够的训练,有足够的工作经验和有关公司经营业务的知识,最为重要的是,他们能进行独立的职业判断,发表客观的、无偏见的审计意见。然而,被审计事项有时对审计师来说一样遥远复杂。有些公司的账目可能无法审计,例如一家处于战争中的国家的工厂。有些经营业务过于复杂以致难以审计,审计师有时也未能适当地利用专家的工作。如通常很大比例的审计工作是由可能没有得到足够训练的初级人员完成。这里是一个审计质量和审计成本权衡的问题,而审计质量是直接与责任相关的。

此外,何为“重大的”,审计师和会计报表使用者可能有不同的判断。虽然审计师是从会计报表使用者角度来定义“重要性”的,但霍斯科夫(1998)在丹麦的调查中发现,审计师对四家公司平均重要性水平的判断,对于高估高报比财务分析师高约60%,对于低估低报高约36%.这表明审计师可能并不知道对财务报告使用者来说什么是重大和不重大的事项,尽管他们经常代表使用者进行这种判断。这又是审计成本与审计质量权衡的问题,高的重要性水平的判断会导致低的审计成本。

解决办法:培训和补充高素质的员工是非常重要的。但留住这些人,特别是防止他们“跳槽”到客户公司,对于保持高质量的审计、维护审计公司声誉更为重要。加兰德(2000)认为,很多情况下,特别是在复杂的、新事物层出不穷的、高速发展的世界,人们不能仅依靠审计师审计。这可以说明审计师要利用专家的工作,并拥有内外部专家的资源以便于咨询。

独立性

审计师应在审计全过程都保持独立的思想状态,正如美国的独立性准则委员会(iSB)的审计独立性理论框架(2000)指出,审计师独立性的目的是支撑使用者对财务报告过程的依赖并提高资本市场的效率。但公众能够看到的只有形式上的独立性。如果审计师做到了足够的公正,但投资者和其他会计报表使用者却不相信,审计就不会增加财务信息的可信性。该委员会列出了五类对审计独立性的威胁:(1)私利的威胁:审计师在客户公司有财务利益,家庭成员担任客户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审计未来的雇主等。(2)自我评价的威胁:审计师审计自己或同事编制的报表,对自己设计或本公司设计的内部控制系统进行评价等。(3)拥护客户的威胁:推销客户的证券,支持客户的不符合公认会计原则的会计处理等。(4)过分熟悉的威胁:与客户关系亲密致使审计师失去职业怀疑态度,难于发现客户的问题。(5)逼迫的威胁:审计师如不赞成客户的观点很可能被替换。如果上述情况被披露,公众就无法信赖财务报告和审计报告。如果审计公司同时为客户提供咨询服务或在客户有财务利益,则以上情况就表现得尤其明显。在这种情况下,审计师强烈地期望将客户看作一家健康发展的有获利能力的公司,并按这一思路来处理得到的信息。审计师更倾向于偏袒熟识的客户而损害投资者和社会公众利益。

解决办法:建立一种更注重职业声誉和长远利益而不是短期的商业利益的文化氛围。如禁止审计公司向审计客户提供非审计服务,限制审计师,特别是高级别人员前往客户公司任高级职位,审计轮换等。但审计规范的目的是将独立性受损的风险降低到可接受的水平以保证审计质量,不是要求审计师完全独立。正如欧盟的普拉茨(2000)所说,审计师的独立性从根本上说是审计质量问题。任何法规都应能通过适用性测试以保证其能真正有利于资本市场运转。因此,当监管者要规范审计独立性时应当清楚地考虑其他影响审计质量的驱动力。

可被证据证实

职业判断必须依据足够和适当的证据。但由于客户公司的规模和复杂性,审计师无法对所有交易进行逐一审查,搜集交易证据的过程很大程度上依赖客户管理当局和职员的合作,审计师不能保证其所有判断百分之百正确。因此,财务报告的重大错报和漏报未被发现的可能性总是存在的。此外,有些对投资者重要的项目很难得到有力证据,如公司未来投资的净现值、管理当局的经营和利润预测等。而且,大多数审计证据是说服性的而非结论性的。如对应收款的函证能证明其存在和价值,并不能保证企业能足额收回现金。观察存货盘点和检查存货估价能证明存货存在并适当地记录,并不能保证存货能按资产负债表日的账面价值售出并收回现金。

解决办法:在缩小“期望值差”时过分强调审计的局限性会有损职业界在公众中的形象,更为积极的办法包括通过培训掌握更好的搜集证据和检查舞弊的技术,赋予审计师将高级管理人员舞弊报告给监管者的义务或权力,审计委员会安排的突然审计也可能会使一些重要证据来不及被隐藏或篡改。这些办法不仅提高了审计质量,增加了发现舞弊的机会,也对管理当局的行为起到威慑作用。

受托责任的标准可以制订、衡量并传达给审计师

会计准则是财务信息质量的最低标准,管理当局和审计师都应当依据准则进行判断。然而,会计准则也有下述问题对审计造成影响:(1)准则过多的弹性给管理当局更多的空间来操纵会计数据,作出有利于自身利益的判断。(2)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会计准则,对同一公司应用不同的准则会产生不同的会计数据,使海内外投资者困惑。(3)会计准则不能覆盖所有特殊情形。(4)准则会过时,不适用于新环境。而审计准则是审计质量的最低标准。很多国家有自己的审计准则,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也了国际审计准则。为缩小“期望值差”,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下属的审计准则委员会(aSB)1988年了以第53号和54号为代表的9个审计准则(SaSs),即著名的\审计期望值差准则\.然而,胡克斯(1991)认为这些准则几乎没有给审计行业带来多大变化,与其说是满足公众的需求不如说是巩固了会计职业界的自身利益。

解决办法:在财务报告本身存在更大的期望值差时,仅仅试图处理审计期望值差是无济于事的。不能告知公众财务报告的局限性,而会计准则制订者又专注于满足使用者的需要,可能是财务报告期望值差问题的核心。财务报告期望值差可能的组成部分包括:强调决策有用性、未来现金流量的预测、管理责任一词的不精确性、以为资产负债表能代表公司全部财富的价值。现行的历史成本会计主导的会计准则不能完全满足经济决策的需要,也需进一步完善,并让使用者了解财务报告的这些局限性。

会计职业界向社会的清晰表达

普拉特和皮尔西姆(1993)指出,审计意见的表达本身不完整、令人困惑或不明确,将无法增强会计报表可信性,而只能降低审计意见的效力、甚至降低审计职业的声誉。短式审计报告过于简单,因此,1993年英国的审计实务委员会(apB)了审计准则SaS600—财务审计报告,取代了旧准则。曼森和泽曼(2001)认为,审计准则SaS600成功地澄清了审计目的及管理当局和审计师各自的责任。但仍缺少财务报告使用者关心的信息,如评价公司持续经营状况的明确声明,有关舞弊和非法活动的明确声明,审计师对董事会报告和经营及财务回顾的检查程度,审计师调查客户内部控制制度的范围和对内部控制制度依赖的程度,审计师使用的重要性水平。因此,审计报告还需要扩展其内容,包括有关审计结果的信息。另一方面,职业界的自律过程也需要更加透明。在调查了爱尔兰特许会计师协会(iCai)的纪律程序后,坎宁和奥戴尔(2001)发现会计职业界限制纪律检查案例的披露,排除原告对纪律程序的直接参与,对违反纪律的处罚不公平等。

解决办法:可以在标准审计报告中加入一个自由段以提供更多有意义的、符合具体项目特点的信息。正象哈泽利(1997)所说的:“建设性的提议、对财务报告的审计调整、在审计和解决问题过程中产生的困难、需要运用判断的事项。”审计职业界的自律过程也需要更透明并有更多公众参与。此外,可以开展不同保证程度的服务,如财务报告审阅、财务报告审计、内部控制制度评价、公司治理评价和舞弊调查等,对不同报告承担不同责任,采用不同收费标准。

经济和社会效益

审计能增加财务报告的可信性,这是其主要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如普拉特和皮尔西姆(1993)说,在很多案例中,审计师找出浪费、无效率、差错或舞弊,并防止这些事情再度发生,有时甚至可能追回损失,这就明白地体现了审计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大多是无形的,如通过确保个人和组织承担起各自的责任来降低经济系统中参与者的风险。审计师在提供非审计服务的过程中能获得有关客户业务的更多、更深层的知识,同时,从审计中获取的信息也会反过来帮助提高其他服务的质量。为客户提供多种服务的公司能吸引和留住人才,保持良好的客户关系,从而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所谓“规模经济”理论经常被用于解释上述观点,它被认为能够保证更好的审计和其他服务进而增加股东的价值。然而,从股东和社会公众的角度看,来源于审计客户的不断增加的非审计服务收入和利润,越来越多人才离开审计公司跳槽去了客户公司任高薪职位,自我检查和与客户的过分熟悉,都严重地威胁了审计独立性。如果公众不相信审计意见是客观的,审计将毫无价值。审计公司继续如此经营业务是否真能创造经济和社会效益,存在很大的疑问。超级秘书网

解决办法:应禁止审计公司向客户提供有利害冲突的非审计服务。同时,审计师特别是签约合伙人和其他高级别人员,必须撤出对一客户的审计足够长的时间后才能前往该客户任职。另外,长期对一客户进行审计的合伙人和审计公司应实行轮换。

工业增加值审计报告篇5

[关键词]内部审计;模式;探讨

一、“1+n”审计模式定义

“1+n”审计模式是指在审计业务实践中。当执行审计计划中要求的一个大型综合审计项目时,初步尝试的一种全新的内部审计模式。其中“1”是指一个主要的审计项目,“n”是指在开展一个主要审计项目时,同时开展若干个专项审计子项目。比如在大型综合的管理效益审计或经济责任审计中,以管理效益审计或经济责任审计为主要审计项目,辅之以节能减排、安全环保、矿区运行费用等若干个专项审计子项目的一种审计模式。

二、实行“1+n”审计模式的必要性

随着管理部门对企业保值增值的高度重视,内部审计监督的必要性日益增强,监督的频次不断增多。根据委托部门不同的审计需求,内部审计部门在同一时期往往会对一个被审单位承担由不同部门委托的从不同角度审计的不同项目。以往的做法是分别选择不同的审计队伍,承担不同的审计项目。这会造成对被审单位重复进点、交叉进点,有时甚至会出现不同的审计组同时进点但又各自为政的情况,审计资源无法共享,从而造成审计资源浪费,同时也给被审单位带来极大的配合负担。因此,在内部审计中,积极探索一种全新的、更加优化的审计模式就显得尤为必要。“1+n”审计模式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尝试。

三、实行“1+n”审计模式的意义

实行“1+n”审计模式,主要审计项目和专项审计项目人员能够同时进点,审计项目在节约审计资源、提高审计效率、减轻被审单位负担等方面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实行“1+n”审计模式必须具备的条件

1.审计项目必须具备大型综合审计项目的条件。实行“1+n”审计模式的审计项目。必须具备“1+n”审计模式的条件,即一个主审项目,外加若干个专项审计项目。一个主审项目和若干个专项审计项目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自成一体。

2.对审计人员的综合审计能力要求比较高。承担“i+n”审计模式的审计人员。必须具备综合审计能力。审计人员在审计分配给自己的审计业务时,往往需要关注到其他审计业务内容,并将所关注到的重要风险和审计关注点及时传递给相关的内部审计人员。目前内部审计人员中复合型人才比较欠缺,能够全面承担审计任务的审计人员不多,大多数审计人员只懂某一方面的知识,遇到新任务时常常无从下手,审计质量往往不高。因此。需要强化内部审计人员的培训力度,培养全面、复合型的内部审计人才。

3.审计组成员中必须具备熟悉生产经营、管理等某一方面的专业人才,必要时可借助其他专业部门的专职人员。“1+n”审计模式,往往需要精通某一方面业务的专门人才,比如安全工程师、节能减排专家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审计组成员中不具备这方面的专业人才时,可以借助外部力量。比如借用一些企业内部其他专业部门熟悉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等某一领域的专业人才,以满足审计组成员对审计业务的需要。

五、“1+n”审计模式的实施

1.做足审前准备工作。审前准备工作是任何一个审计项目能够成功的关键,一定要认真做好审前准备、审前调查工作,切实增强“1+n”审计方案的针对性。在审计项目确定后,要对被审单位进行审前调查,摸清被审单位的大体情况,初步了解和掌握被审单位的机构设置、财务收支、财务状况及经营成果等,并对其内部控制情况进行初步了解,摸清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环节,认真分析取得的资料,研究确定审计的重点内容。审计组长应统一协调“1+n”审计组成员的审前准备工作,审计组成员除了通过审计管理系统分析被审单位的财务数据外,还可以通过登录被审单位的LimiS系统、合同管理系统、生产数据统计平台等系统,取得被审单位的非财务数据,结合财务数据进行认真分析。编制审计实施方案。主审项目与若干子项目分别编制审前实施方案,各方案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

2.统一现场组织实施。“1+n”审计模式对现场组织实施的要求比较高,大型综合性审计项目通常需要设置一个大的审计组长,全面负责审计项目工作,同时设置一个副组长专门负责“n”个专项审计项目工作。审计组成员虽然分为一个大的审计组成员和若干个专项审计小组成员,但是审计组成员审计思想要高度统一,主要审计项目和若干个专项审计项目均由一人担任审计组长,统一协调调度工作,确保审计思路高度统一。专项审计项目虽然由副组长具体负责,但都是在一个大的审计组长的统一领导下进行审计工作。

3.严格现场管控,确保审计质量。“1+n”审计模式审计分工灵活高效,因此要实行严格的现场管控,确保审计质量。审计底稿实行严格的三级复核审计程序,部分审计底稿则需要实行审计人员一小组长主审副组长组长等的四级复核审计,确保现场审计的质量。

4.审计组成员及时沟通信息,互通有无。为确保各小组成员能够及时沟通发现的问题,“1+n”审计模式审计组长需要增加召开跨小组审计人业务交流会的频次。在交流会上,审计组成员对发现的问题在会上提出来,经过大家充分的讨论,以确定审计重点,同时审计组成员对自己审计过程中发现的与涉及其他审计人员负责审计内容的相关信息应提示相关审计人员,做到资源共享。审计组成员分工虽然相对独立,但通过实时沟通协调、审计组长明确审计内容、跨小组配合、及时调整组内人员工作分工等方式,既确保内容无漏项,也避免重复性工作,极大提高审计效率。

工业增加值审计报告篇6

关键词:内部审计内部审计质量企业价值增值

通、安然等一系列舞弊事件的发生,对世人敲响了警钟,特别是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全球企业越来越重视规避风险的重要性,单纯的外部审计已经不能应对现代企业的发展要求,作为现代公司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内部审计就显得尤为重要,加强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迫在眉睫。本文通过分析内部审计价值增值功能机理,考察内部审计质量对企业价值的影响。以2012年浙江省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从内部审计部门规模、内部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内部审计部门审计贡献成果三方面来衡量内部审计的质量,以托宾Q作为企业价值的变量,检验内部审计质量与企业价值之间的关系,旨在用经验证据回答内部审计是否具有价值增值功能的问题。

一、文献综述

国外学者关于内部审计增加企业价值的研究相对比较成熟、全面、深入。如Jeffrey(2008)、Dixon(2011)论述了内部审计的作用机理,说明了内部审计在企业中具有强大的咨询作用,对风险战略方面提供战略建议,企业价值因此而提高。pual(2008)发现相比未设立内部审计部门的公司,设立内部审计部门的公司发现舞弊的可能性更大,而且发现内部审计外包的公司比自身设立内部审计部门的公司发现舞弊的可能性更大,说明内部审计可以加强监督。prawitt(2009)、Zwaan(2011)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内部审计人员高度参与、及时报告风险管理中发现的问题,可以减少非正常应计额。

目前国内学者对内部审计的研究与国外大体一致,大多集中在内部审计对企业的增值功能的实现方法及途径上,田金玉、任志媛(2008)发现内部审计增值作用有两方面,其一是增加公司目标达成的可能性,其二是挖掘运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意见加以改善,从而降低风险。楮孟宇、黄玮(2010)阐明了现代内部审计的进展与趋势,分析了内部审计的目标转向增值功能,实现增值的确认与咨询功能。郭慧(2010)通过研究发现,与没有设立内部审计部门的公司相比,设立内部审计部门的公司绩效要好的多,并且发现内部审计部门只有和管理层形成互动效应才能显著提升公司绩效,只靠内部审计部门自身的力量不足以对公司绩效产生显著影响。蔡春、蔡利(2010)研究发现,在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中,内部审计质量越高,公司价值的增值越明显,但当对所有上市公司进行研究时,该结论并未得到支持。

综上所述,通过对内部审计质量文献的梳理,可以发现不论是规范研究还是实证研究,国内外对于内部审计质量的研究都尚未成熟。研究内部审计质量与盈余管理之间关系的文献较多,关于内部审计质量与企业价值关系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借鉴前人研究影响内部审计质量的各个指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内部审计对企业价值的影响关系。

二、理论分析与假设提出

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的内部审计定义指出,内部审计是通过应用系统的方法,评价改善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和公司治理过程的效果,帮助企业实现其目标的一种独立、客观的确认与咨询活动。

在现代企业制度中,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产生了受托责任。在委托―受托关系建立以后,由于双方的利益并不一致,往往会出现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而双方的信息不对称会使得矛盾更加尖锐。那么,受托人怎样向委托人证明其已经履行职责,委托人如何才能确保受托人对委托人交付的任务完成情况?这就需要一个相对独立、客观和具有较高地位的部门担当监督和评价的组织角色,内部审计由此应运而生。内部审计的产生源于受托责任的出现,它作为一种有效的监督控制机制,在确保受托责任的履行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外部受托责任中,内部审计发挥确认功能,减少因信息不对称而造成的影响,协助董事会对外部股东履行受托责任,改善公司治理。在内部受托责任中,内部审计也发挥确认功能,对管理层履行受托责任的情况进行监督和评价,并将其反馈给公司治理层,降低成本。同时,内部审计还应发挥咨询功能,提供关于内部控制、风险管理等方面的政策建议,从而改善组织流程和控制环境,提高经营绩效,而内部审计质量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所控制的受托责任关系,决定其降低成本的程度,以及对公司治理、内部控制、风险管理产生的作用,从而最终影响企业价值。

一般而言,内部审计部门规模较大,会有较多的内部审计师审核各种与财务报告有关的文件,从而减少财务报表审计的范围。因此可以用内部审计部门规模来替代内部审计师对财务报告所作出的贡献。如果内部审计部门资源充足,则会有较强的能力来监督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等相关方面,防范管理层偏差和抑制机会主义动机,从而提升财务报告的可靠性。这就需要上市公司内部审计部门具有充足的人员,才能更好地提供服务,发挥增值作用。据此提出以下假设:

H1:内部审计部门规模越大,企业价值越高。

无论是在传统的确认服务中,还是在咨询服务中,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专业素养、经验、道德品行显得尤为重要,且专业胜任能力越来越成为重要的因素。内部审计对企业价值的增值作用往往依赖内部审计人员的经验、品行和专业能力,也就需要较多的具有财务、审计、管理、内部控制、工程、计算机等复合型专业知识和经验的人员以提供足够的服务支持。据此提出以下假设:

H2: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越高,企业价值越大。

内部审计通过对企业的监督审查,对制度、管理和经营控制等方面提出针对性建议,或者直接指出企业内部控制方面存在的缺陷,将这些作为内部审计的贡献成果,提供关于内部控制、风险管理等方面的建议,从而改善组织流程和控制环境,提高经营绩效,为企业创造价值。内部审计已成为解决问题的手段,这就体现了内部审计的管理咨询功能,通过对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中披露的查询,可以了解内部审计的建议成果,据此提出以下假设:

H3: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中披露了内部审计建议成果的企业,其价值越大。

三、实证分析

(一)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由于2007年以来我国证监会对各上市公司开展了专项治理活动,要求上市公司披露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信息,这就提供了部分内部审计的信息,因此本文选取2012年浙江省242家上市公司的初步经验证据作为研究对象,为了保证数据更具有代表性,尽可能消除异常数据对实证结论的影响,本文剔除了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中数据不全的上市公司,剔除St类上市公司,筛选后得到131家上市公司,占总样本的54.1%。本文解释变量的相关数据主要来自巨潮资讯网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和上市公司年报,经手工录入整理并处理得到,其他数据来自国泰安数据库。

(二)变量的选取及定义。

1.被解释变量。对企业价值的衡量多种多样,本文选取实证研究中较为常用的托宾Q指标,与其他财务指标相比,该指标不易被人为操纵,且操作上相对简单易行,记为tobinQ。

2.解释变量。(1)内部审计部门规模。该变量采用样本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中披露的内部审计人数来衡量,用Size表示。(2)内部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在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中有关于内部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包括资格证书、学历、职业道德等方面描述的,则认为上市公司内部审计人员具有专业胜任能力,取1,反之,没有相关描述取0,记为institution。(3)内部审计的建议成果。该变量采用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中披露的内部控制缺陷或者提出的制度、管理、内部控制等方面的建议来衡量,如果披露了这些方面的内容,则视为有内部审计的建议成果,取1,否则取0,记为Contribution。

3.控制变量。(1)企业规模。国内外在研究企业价值的影响因素时往往采用企业规模作为控制变量,这是因为规模大的企业更容易获得规模效应,从而对企业价值产生影响。一般以年末资产合计数作为企业规模来衡量,但由于资产数额较大,所以取其自然对数,记为asset。(2)股权集中度。国外关于股权集中度与企业价值的研究,大部分学者认为两者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国内在实证研究中得出的结论主要有三种:正相关、负相关、倒U型,这主要是由于研究背景、主题所选行业、数据量的不同所造成的。本文认为股权相对集中,大股东由于持有较大比例股份,更有动力监督管理层和参与企业的管理,因而更能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本文的股权集中度(Share)以前十大股东持股比例之和来衡量。

(三)模型的建立。根据实证假设,本文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内部审计对企业价值的影响,参考蔡春、蔡利(2010)的研究,建立了如下模型:

tobinQ=β0+β1Size+β2institution+β3Contribution+β4asset+β5Share+ε

(四)实证结果。

1.描述性统计。由表1可以发现,样本中tobinQ的平均值为1.23,企业价值个体存在较大差异,内部审计部门的规模、内部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差异很大。

2.pearson相关性检验。从表2中可以看出tobinQ与内部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的相关系数为0.131,与内部审计部门规模的相关系数为0.333,说明企业价值与内部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和内部审计部门规模正相关,同时,各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较小,可以初i判断变量间不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

从表3中可知调整R2为0.202,说明解释变量可以在20.2%的程度上解释因变量的变化,模型拟合程度较好。回归结果中,Size的回归系数为0.245,通过了1%显著性水平检验,说明内部审计部门规模对企业价值有正面影响,与预期假设一致。解释变量institution的回归系数为0.182,在10%水平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说明内部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越高,企业价值越大,与预期理论分析一致。内部审计建议成果Contribution的Sig.为0.383,未能通过10%水平显著性检验,但是回归系数为0.109,说明其对企业价值有正面效应。控制变量企业规模Size的Sig.为0.055,通过了10%水平的显著性检验,但是回归系数为负数,可能的原因为:我国的资本市场不完善,企业规模的扩大不是遵循良性发展的趋势,存在盲目扩张的现象,在盲目扩张中不但未能为股东增加收益,反而带来管理效率的下滑,最终导致企业价值的降低。股权集中度Share的Sig.为0.001,通过了1%水平的显著性检验,但是回归系数为负数,这可能与所选浙江省上市公司样本中大多数为中小板创业板上市公司,以及数据样本较小有关。

四、结论与建议

本文以2012年浙江省131家上市公司为样本,通过多元线性回归研究了内部审计对企业价值的影响,发现内部审计部门规模与企业价值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即内部审计部门合理配备适当的人员,可以更好地保证内部审计质量,从而提高企业价值,也符合预期理论分析,与国外研究成果相似。内部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与企业价值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说明内部审计人员具备良好的胜任能力能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和质量,以此增加企业的价值,因此,这就需要进一步提升内部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在配备会计、审计等专业人员的同时,应积极引入具备管理、风险、内控、计算机等复合型知识的专业人才,加强复合型人才应对现代企业风险的能力,进一步提升内部审计工作质量和效率,这也是本文较蔡春、蔡利的研究成果的创新之处。内部审计部门建议成果与企业价值有正面效应,但是不显著,这可能是由于建议成果的有效发挥需要在下一年度整改,由于2013年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披露形式的改变无法得到相应的数据,因此无法进行进一步的研究。这也反映出我国上市公司内部审计的发展不完善,尚有许多亟待解决和改善的地方,一方面需要上市公司高层转变传统的内部审计观念,另一方面应对上市公司现有的内部审计体制、部门、人员等的设置进一步改善,从而提高上市公司内部审计在实现企业价值中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JeffreyC.HowinternalauditaddsStrategicValue[J].Financialexecutive,2008,(12).

2.DixonG.,S.Singer.UnlockingtheStrategicValueofinternalaudit:threeStepstotransformation[J].internalauditing,2011,26(3).

3.pualCoram,ColinFerguson.internalaudit,alternativeinternalauditstructures,andthelevelofmisappropriationofassetsfraud[J].accountingandFinance,2008,48(4).

4.prawittD.F.,J.L.Smith,D.a.wood.internalauditQualityandearningsmanagement[J].theaccountingReview,2009,84(4).

5.ZwaanL.D.,J.Stewart.internalauditinvolvementinenterpriseriskmanagement[J].managerialauditingJournal,2011,(6).

6.楮孟宇,黄玮.基于价值增值的内部审计发展趋势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0,(5).

工业增加值审计报告篇7

关键词:内部审计;价值增值;目标

中图分类号:F23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ki.16723198.2016.14.052

1引言

在全球经济持续疲软的背景下,企业管理层面临较大的经营压力,2015年许多公司财务造假丑闻曝光,如北美的赫兹公司、欧洲的大众、亚洲的东芝。2015年9月,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向美国证监会建议上市公司强制建立内部审计制度。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增长方式转变,产业升级的关键时期,在转型中,企业管理者更加重视风险管理、危机预防和成本控制,这给内部审计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内部审计在做好传统“监督、评价”职能的基础上要积极发挥“价值增值”职能,积极拓展新的业务领域,成为企业价值链上不被遗弃的一环,为此,增值型内部审计应运而生。

2增值型内部审计概述

内部审计的发展经历了财务导向、业务导向、管理导向阶段,目前正逐步向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发展,内部审计目的经历了查错防弊、积极兴利及风险管理,但最终目标是为企业增加价值。1999年iia对内部审计定义进行了修订,认为“内部审计是一种旨在增加组织价值和改善组织营运的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它通过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来评价和改善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和治理程序的效力,以帮助实现组织目标。”这是一次重大变革,首次提出“价值增值”,将“确认与咨询”两大职能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

增值型内部审计是内部审计未来转型的方向,它属于一种新的审计理论。它的价值增值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直接价值。即内部审计帮助组织预防和减少损失,如通过内部审计找出低效能、负效能项目,及时规避收入流失、虚增收入风险;监督企业各种资源的有效利用。二是间接价值。包括对组织内经营管理者及其他职能部门起到威慑作用,促使其依法合规经营、维持控制秩序,改善经营绩效;另外内部审计具备信息优势,以独立第三方的视角为企业优化流程,创造“间接价值”。

3我国增值型内部审计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企业内部审计机构设置较晚,监督和评价职能依然是我国内部审计最传统的职能,内部审计“价值增值”职能也在日益凸显。国内许多学者及实务界人士都认为内部审计应与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公司治理相结合以实现增值。2013年新的《中国内部审计准则-基本准则》对内部审计的定义较2003年准则有了较大改变,在传统“确认”服务的基础上增加了“咨询”服务,明确提出“价值增值”职能,体现了与iia定义的趋同。但是我国内部审计在机构设置、法律法规、审计技术及评价方法等方面存在一定缺陷和问题,影响了我国增值型的内部审计的构建。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3.1对内部审计增值服务认识不全面

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内部审计类型单一。内部审计很大程度上仍停留在财务审计阶段,甚至管理层还将内部审计定位于财务审计,企业尚未建立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及公司治理领域涉足尚浅。二是企业内部通常将内部审计视为成本中心,并不直接创造价值,强调对企业经营活动的监督和评价,内部审计容易忽视整体目标,造成短视行为,在审计过程中管理部门会出现抵触情绪,降低了效率,成为价值链中的“负担”。

3.2内部审计组织机构设置存在缺陷

国际内部审计机构设立是基于“委托理论”,是为了加强经营管理、解决股东信息不对称问题而自发设立的。而我国内部审计是基于政府审计力量不足作为补充力量而产生的,通常是为了配合主管部门如国资委、证监会等相关规定而设立,存在先天不足,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机构设置存在缺陷。如有些企业没有设置独立的内审机构,将审计职能与其他职能进行合并,如设置监察审计部、合规审计部、财务审计部等,影响内部审计职能的有效发挥;二是内部审计隶属关系不合理。一些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向总经理、纪委书记、副总经理报告工作,甚至还有企业内审机构是向财务总监、总会计师报告工作,严重影响了独立性。

3.3内审队伍专业胜任能力不足

增值型内部审计构建需要高素质的人才支撑,目前很多企业内部审计是以财务收支审计为主,所以内审人员来源渠道较窄、知识结构单一。如目前大部分内部审计人员是由企业财务人员转岗而来,财务管理方面知识较丰富,但信息技术、工程管理、法律、战略管理等方面知识欠缺,据调查,财务审计人员在英国企业内部审计机构中占比不到30%,因此,我国企业内审人员综合能力不强,专业胜任能力还有待加强,不能完全满足管理层的需求。

3.4沟通协调能力不足

内部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跨组织沟通协调能力有待加强,一是被审计单位认为审计机构居高临下,往往对内部审计工作不完全配合,内审计人员在实施内控测试、穿行测试以及实质性程序时会遇到一些困难,甚至是人为设置的障碍,导致内部审计进展不顺利。二是内部审计人员未能就审计目的、范围、期间及时与被审计单位进行有效沟通,导致被审计单位对审计人员专业能力产生怀疑,甚至认为内部审计在消耗资源,不创造价值,产生抵触情绪。

3.5审计技术和方法落后

在我国内部审计实际发展过程中,审计手段与方法未能跟上审计理论的发展,形式单一且落后。如在审计计划制定中不注重治理环境的评价、风险的评估;很多企业仍然以手工现场审计为主,信息化审计手段没有得到有效利用;审计方式以事后审计、查账方式为主,不能起到事前监督作用。

3.6内部审计效果评价标准不一

目前国内对内部审计绩效评价指标比较单一,如审计计划完成比例、出具审计报告数量、审计费用预算执行情况、已完成审计的资产总额及利润总额、审计增收节支情况等,很少涉及被审计单位采纳审计建议数量等指标,没有与公司战略相结合,造成现实中对内部审计绩效评价标准不一、效果不佳。

4增值型内部审计构建策略及途径

4.1转变观念,积极营销增值性内部审计

企业应营造良好的审计环境,改善管理层、执行人员对内部审计认知的态度,一是管理层应持续优化审计环境,主动接受并积极宣传增值型内部审计,促使内部审计对企业的经营管理开展全方位的监控、多角度的绩效评价、多层次的风险评估。二是内部审计机构应积极营销内审文化,根据公司战略制定内部审计发展战略,内审人员要自我施压,树立“增值”意识和理念,与各业务部门主动对接,深度参与日常的经营活动。

4.2健全内部审计法律体系,完善组织模式

目前缺乏一部符合我国实际的《内部审计法》对实务进行指导。良好的组织机制及隶属关系能够保证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和客观性,内部审计机构应接受企业董事会或其下属的审计监督委员会领导,同时向管理层和董事会报告工作。对董事会负责提高了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双重报告机制又畅通了沟通渠道,防止内部审计机构在企业内部被孤立,审计发现的重大问题能够受到董事会管理层重视,促进问题解决。在这种组织模式下,内部审计在业务上接受董事会或审计委员会的监督,提供“确认”服务,在行政上受管理层领导,为管理层提供经营决策服务,即提供“咨询”服务。

4.3加强人才建设,提高内审队伍素质

完善内部审计人员“选、用、育、留”机制。一是严格筛选内部审计人员。注重专业背景,保持内审团队知识结构合理,如吸收工程技术、企业管理、法律以及计算机等非会计专业背景的审计专家;同时注重综合能力考察,包括业务技能、沟通能力、分析能力。二是加强内部审计人员管理,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内部审计人员应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后续教育,提高执业水平和职业道德,鼓励参与各种专业资格考试。三是拓展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通道。鼓励内审人员积极参与业务活动、风险管理、内部控制,提供跨部门轮岗交流机会,提高能力、拓展职能通道。

4.4逐步推行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拓展审计领域

内部审计应加快向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模式转变,考虑从控制领域开始,以识别和评估风险作为内部控制评价与监督的目标。一要继续在传统审计项目上“深耕细作”,融入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内容。通过风险评估识别出企业重要的风险领域,如加强对采购管理、招投标管理、工程建设管理的全过程跟踪审计,加大对重要部门或子公司经济责任审计、财务收支审计、投资项目审计等,并提出建设性的管理建议。二要积极拓展审计领域,彰显“增值”功能。如开展管理审计、内控审计、投资项目后评价审计、绩效审计、信息系统审计等。利用跨部门工作优势,积极建言献策,服务企业战略决策。

4.5创新审计技术方法

在技术方面,积极推行计算机辅助审计,将现场审计与非现场审计相结合,扩大审计范围,推行网上在线动态监控,实现内审监督工作常态化,积极推进内部审计信息化工作;在方法方面,增值型内部审计应综合采用问卷调查法、研讨会法、标杆比较法、图表法等各种辅助审计和风险分析方法,将审计重点放在风险的识别和后续跟踪上,深挖存在问题的根源,揭示其背后的管理机制问题。

4.6强化审计质量管理

一是严格落实审计质量控制责任制,明确审计机构负责人是审计质量的直接责任人,审计机构分管领导为第一责任人。二是建立并完善审计业务指导、监督和复核制度,如审计过程中定期沟通制度,对审计底稿、审计报告实行的三级复核制度,便于对审计质量进行全过程监控。三是坚持后续审计,对审计发现的问题要跟踪后续整改落实情况。四是加强档案管理。建立审计项目资料电子档案库,实现审计资源共享。

4.7探索建立增值型内部审计绩效考评体系

传统的考评体系对内部审计绩效考评指标设置过于简单,忽视了对内部审计质量的考评,目前已有企业建立eVa(经济增加值)、Kpi(关键业绩指标)指标方法,将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相结合;还有一些企业将平衡计分卡的理念方法引入到内部审计绩效考评中,通过指标的分解将绩效考评在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进行平衡,企业可根据实际情况,探索建立集战略、过程、行为与结果一体化的战略绩效评价系统。

5结语

目前,我国增值型内部审计还处于起步阶段,在实际工作内部审计如何利用自身优势,为企业发展出谋划策、创造价值,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本文从分析我国内部审计现状及影响内部审计增值实现的因素入手,结合我国国情提出了增值型内部审计构建路径,以促进增值型内部审计更快的发展,帮助企业提高效益、改进流程、加强风险管理。

参考文献

[1]刘德运.内部审计帮助企业增加价值[J].审计研究,2014,(5).

工业增加值审计报告篇8

随着国际、国内对推行核电站态度的不断改变,核电企业面临的不确定因素日益增多,在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核电作为清洁能源担当着重要的角色,核电企业在安全发电的基础上尽可能的降本增效,创造更多的价值,内部审计作为企业重要职能部门,以帮助改善企业的经营管理,增加组织价值,实现企业目标为目的。

一、内部审计增值功能的概念

iia对内部审计最新定义:“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旨在增加价值和改善组织的运营。他通过应用系统的、规范的方法,评价并改善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过程的效果,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同时,iia在《国际内部审计专业实务框架(2009)》中对“增加价值”作了如下解释:“内部审计通过确认和咨询服务,增加组织实现既定目标的机会,确认运营的改进,并\或降低风险的暴露的程度,从而为组织创造价值。”

二、核电企业内部审计增值职能

内部审计的基本职能是为企业增加价值并改善企业的运营,通过收集资料、识别并评判风险,以咨询、建议、书面报告或其他形式把有价值的信息呈现出来,为企业相应的经营管理者提供帮助。核电企业根据集团公司总体规划,内部审计机构的职能不单纯是内部审计,还包括内部控制评价、物资采购稽核、风险管理评价等增值功能。内审人员不单是企业的审计人员,而且是企业的咨询人员、稽核人员、监督人员。

三、核电企业内部审计实现增加价值的表现形式

(一)内部审计直接增加的企业价值

内部审计师虽然不直接从事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其工作的基础的为别的部门提供的资料,通过对基础数据和过程资料的收集,运用相应的审计技术,查明和评估企业在生产、管理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风险,以保证各项规章制度和管理指令得到及时有效贯彻执行;内部审计师需要不断地更新和储备知识,及时掌握和了解外部环境尤其国家政策对企业的要求,融合自身对企业运作的了解,加上本身专业敏感性判断,定期或不定期的将有价值的信息,以管理建议书或专项报告等书面或口头方式上报给管理层。被采纳利用的审计建议与忠告,不仅可以消除潜在的风险因素、控制漏洞,而且运用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还可以减少经济损失或者减少支出,从而直接为企业增加价值。

(二)内部审计间接增加的企业价值

内部审计的监督作用,属于审计的在线工作,通过日常的审计监督、检查和评价,直接对管理进行时时监督,此时无论内审人员是否发现问题,只要有内审人员的参与,一定程度上有威慑作用,降低企业内部舞弊发生的概率,维持了良好的工作秩序,加强企业员工的自律行为,增强了企业内部控制力和执行力,无形的增加了企业价值,从而间接为企业增加价值。

四、内部审计增加企业价值的有效途径

内部审计通过自身专业化流程及方法,在线与离线并重,系统的监督和评价企业的内部控制、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过程,进而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帮助企业实现增值目标。同时,内部审计还在不断完善其自身管理机制、更新审计手段等改革措施,已达到提高审计质量,节约审计成本,为企业增加价值。

(一)通过自查、自纠、自改降低企业风险为企业增加价值

近年来,中央陆续开展了全党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出台了“八项规定”、“三重一大”、中央企业负责人职务消费管理暂行办法等,内部审计部门依据国家各项规定,对企业进行健康体检,通过自查尽早排查风险、发现问题,并积极整改落实,从而有利于企业配合企业在各级监管部门检查中赢取主动,并严格控制“八项规定”、企业负责人职务消费相关费用,建立日常监督检查预警机制,既降低企业与国家政策不符合的风险,又降低了相关成本费用,节约了企业资金,从而达到增加价值的目的。

(二)通过开展内部控制评价及审计改进企业内部控制状况为企业增加价值

2010年4月,五部委联合了《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包括《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和《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该配套指引于2011年1月1日起,分批次、分步骤在上市公司范围内进行强制执行并鼓励非上市大中型企业执行。核电企业于2012年开始开展内部控制评价,内部审计部门牵头组成评价小组对企业现有的内部控制系统的设计、实施及运行的结果进行调查、测试、分析、评价,并得出相应的报告,同时将内部控制评价作为年度常态性工作,通过每年的“评价-反馈-再评价”的过程促进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和持续改善。开展内部控制审计,内部控制审计是审计基础工作形式之一,主要评价企业的内部控制情况,内部控制体系是否有效地建立并严格执行,通过反复审计查找内部控制的薄弱环节,通过有力的证据向管理层进行通报并提出专业的强化内部控制的建议和防范措施,以防范和化解经营风险,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从而为企业增加价值。

(三)通过物资采购稽核降低采购成本为企业增加价值

物资采购稽核是核电企业特有职能,由集团公司总体要求,各成员单位对采购全流程实施稽核,其中最重要为物资采购稽核。由于核电设备采购的特殊性、复杂性和采购量巨大成为制约采购成本控制的主要因素之一,为规范公司采购行为,完善采购内控,优化采购流程,控制采购业务风险,堵塞采购管理漏洞及降低采购成本,内部审计机构下设采购稽核科,使原有的离线采购审计变为在线审计,审计端口前移,通过采购稽核对采购行为进行在线的、直接的过程监控,通过对物资采购价格形成过程的真实性、合理性、完整性,建立健全对采购物资业务流程和价格形成过程的监督和制衡机制,增加采购业务透明度,促进采购管理规范化,发挥促进管理、降本增效、完善内控、预防腐败的作用。

(四)通过不断审计创新为企业增加价值

工业增加值审计报告篇9

验资准则框架比较

从准则的框架上看,两地有许多相同之处。首先,准则机关均为政府部门。大陆的验资准则《独立审计实务公告第1号——验资》由注册师协会制订,财政部。中国台湾的验资准则《公司行号申请登记资本额查核办法》由“经济部”制订并。其次,执业规范指南的制订和机构均为行业协会。大陆的验资规范指南由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制订和。台湾的验资规范指南《会计师承办公司行号申请登记资本额查核签证须知》由台湾地区注册会计师公会联合会制订、报“经济部”备案后。第三,公司注册资本验证人均为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大陆的公司注册资本审验由中国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执行。台湾的公司注册资本验证(查核)由会计师(也称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进行。

从框架上看两地准则较相近,只在个别规定有差异。如大陆的验资准则——《独立审计实务公告第1号——验资》,共分4章26条,主要规范了验资定义、验资种类、需要验资的单位、被审验单位与注册会计师的责任、验资中对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的要求、受托与验资计划、对公司的要求、审验范围、审验、利用专家工作、审验工作记录、验资报告的内容、验资报告的作用、用途与使用责任等。台湾的验资准则——《公司行号申请登记资本额查核办法》,共分12章12条,主要规范了法规适用顺序、会计师查核报告书之附表规定、需要验资的单位、对公司的要求、股东缴纳款相关规定、审验方法(会计师查核情形)、查核报告书记载事项、委托会计师规定、委托文件、主管机关抽验资本、适用范围(行号准用、公营事业排除)、实施日期等。个别规定上的差异,如台湾在验资准则中规定,工商登记机关应抽验资本,而大陆在验资准则中没有规范工商登记机关抽验资本,只在工商登记有关法规中规范。大陆在验资准则中规范了验资定义、被审验单位的责任与注册会计师的责任、利用专家工作的要求、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验资报告的作用等内容。而台湾准则无这方面规定。

验资对象比较

1.大陆的验资对象。根据《独立审计实务公告第1号——验资》的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已设立或拟设立的,依法应当进行验资的企业,其注册资本实收情况或变更情况均需注册会计师审验。具体验证对象是公司编制的注册资本实收情况明细表或注册资本变更情况明细表。

2.台湾的验资对象。根据台湾《公司行号申请登记资本额查核办法》规定,除以公司债转换股份或银行、保险公司、票券公司、证券金融公司、外汇经纪公司、信用卡公司外,申请设立登记或合并、增减实收资本等变更登记的公司,其申请登记资本额均由会计师查核(审验)。具体审验对象是公司设立、合并、增减实收资本额基准日的资产负债表,股东缴纳现金或债权抵股款明细表,减资明细表,财产抵缴股款明细表,合并或盈余或公债增资配股明细表。

3.验资对象的差异。大陆规定验资的具体对象是公司编制的注册资本实收情况明细表或注册资本变更情况明细表。台湾规定验资的具体对象是公司设立、合并、增减实收资本额基准日的资产负债表,股东缴纳现金或债权抵股款明细表,减资明细表,财产抵缴股款明细表,合并或盈余或公债增资配股明细表。

审验范围比较

大陆的验资准则规范了审验范围,而台湾的验资准则中没有规定具体的审验范围。

大陆的验资准则规定:设立验资的审验范围一般应限于与被审验单位注册资本实收情况有关的事项,包括出资者、出资金额、出资方式、出资比例、出资期限、出资币种等。变更验资的审验范围一般应限于与被审验单位注册资本和实收资本(股本)增、减变动情况有关的事项。增加注册资本时,审验范围包括与增资相关的出资者、出资金额、出资方式、出资比例、出资期限、出资币种及相关会计处理等。减少注册资本时,审验范围包括与减资相关的减资者、减资金额、减资方式、减资期限、减资币种、债务清偿或担保情况、相关会计处理以及减资后的出资者、出资金额和出资比例等。

审验方法比较

1.大陆验资准则规定的审验方法。以货币出资的,注册会计师应当在检查被审验单位开户银行出具的收款凭证、对账单及银行函证回函等的基础上审验出资者的实际出资金额。对于股份有限公司向公开募集的股本,还应当检查承销协议、募股清单和股票发行费用清单等。

以房屋、建筑物、机器设备和材料等实物出资的,应当观察、监盘实物,验证其产权归属,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分别在资产评估或价值鉴定或各出资者商定的基础上审验其价值。

以知识产权、非专利技术和土地使用权等无形资产出资的,应当验证其产权归属,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在资产评估或各出资者商定的基础上审验其价值。

以净资产折合实收资本(股本),或以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出资人的债权等转增实收资本(股本)及因合并增加实收资本(股本)的,或因合并、分立、注销股份等减少实收资本(股本)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在审计的基础上确定其价值。

2.台湾验资准则规定的审验方法。现金及债权转入之股款,应查核该股款缴纳或借入情形,其有送存银行者,应核对存款凭证;如系以票据等方式存汇转拨者,应查核已否兑现。股款如已动用应列表说明其用途;必要时主管机关得要求加附动用凭证影印本。

盈余转作资本者,应依据公司章程、股东常会承认或股东同意之决算书表,查核盈余分派情形并加附盈余分配表。

公积转作资本者,应查核其种类及,并列表说明提列数额之及历年已冲转金额是否相符。其为资产重估而提列之资本公积,应附核准提列之凭证;如系土地增值转列者,应叙明土地增值税准备之提列情形,并加附土地所有权状影印本、土地增值税计算表及地政机关核发之地价证明文件影印本。

合并发行新股者,应依据股东会、董事会之决议或股东同意书及合并契约书就股东姓名、配发股数等予以查核。

3.两地审验基本相同,对于变更验资都要求在审计的基础上进行验证。

对股东要求比较

1.大陆验资准则中对股东的要求。(1)出资者及被审验单位的责任规定。按照国家相关法规的规定和协议、合同、章程的要求出资,提供真实、合法、完整的验资资料,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是出资者及被审验单位的责任。(2)提供资料要求。注册师应当向被审验单位获取注册资本实收情况明细表或注册资本变更情况明细表。(3)建立账簿要求。对于依法应当建立会计账簿但尚未建立的被审验单位,注册会计师应当提请其建立必要的会计账簿。(4)财产权手续要求。对于出资者以实物、知识产权、非专利技术和土地使用权出资的,其价值应当经各出资者认可,并应当依法办理财产权转移手续。对于国家规定应当在一定期限内办理财产权转移手续,但在验资未办妥的,注册会计师应当获取被审验单位与其出资者签署的在规定期限内办妥财产权转移手续的承诺函。

2.验资准则中对股东的要求。股东缴纳现金股款明细表,应载明股东姓名、股东所缴股款金额及缴纳日期、股款送存银行之账户及日期,并检附送金单影印本,无送金单者,检送存折或对账单或查询单影印本。但以须经票据交换之票据存入时,检送之单据以足以证明票款业经银行兑现入账者为限。

债权或财产抵缴股款明细表,合并、盈余、公积增资配股明细表、减资明细表,应分别载明股东姓名、抵缴股款金额或配股或减资之金额及日期。

第一股东缴纳现金股款明细表,公司于银行设有专户委托代收全部股款者,得以银行专户账卡或证明代替之。银行存款与账册记载不符者,应编制调节表。

3.两地对股东要求的差异。大陆准则对股东及公司的责任、提供资料、建立会计账簿、股东与公司办理财产权转移手续等四个方面做出了规定。而台湾准则在这些方面没有规定,只是在准则中对公司与股东提供的各种明细表内容做出了详细规定。

验资报告比较

1.验资报告内容对比

大陆验资准则规定的验资报告共包括七个方面内容:(1)标题。标题统一为“验资报告”。(2)收件人。收件人为验资业务的委托人。验资报告应当载明收件人全称。(3)范围段。范围段应当说明审验范围、出资者及被审验单位的责任、注册会计师的责任、审验依据和已实施的主要审验程序等。(4)意见段。意见段应当说明注册会计师的审验意见。(5)说明段。说明段应当说明验资报告的用途、使用责任及注册会计师认为应当说明的其它重要事项。(6)签章和会计师事务所地址。验资报告应当由注册会计师签名并盖章,加盖会计师事务所公章,标明会计师事务所的地址。(7)报告日期。验资报告日期是指注册会计师完成外勤审验工作的日期。

台湾验资准则规定的验资报告共包括七个方面内容:(1)委托人;(2)受查核报表名称及所属日期;(3)受查核公司名称及公司统一编号。但申请设立者免填公司统一编号;(4)会计师查核范围及意见;(5)会计师姓名、身份证统一编号及签章;(6)查核签证日期;(7)会计师事务所之名称、所在地及电话号码。其中第六款所称查核签证日期,系指查核工作完成之日。但签证应于资产负债表结账之翌日起机关当日营业终止时,始得为之。会计师出具资本缴足之查核报告书应分别载明股款种类(现金、债权转入、合并增资、盈余、公积或其它财产)之数额及发行股数及资本额,并叙明增资前后之已发行股份总数及资本额。

两地报告内容相比,准则规范的报告内容基本相同,只是台湾准则要求在报告正文反映会计师身份证统一编号,而大陆准则未要求。台湾准则要求在报告正文中反映的公司名称与编号、报表名称及所属日期,大陆准则要求这些事项在报告后附的验资事项中说明。

2.拒绝出具验资报告情形对比

工业增加值审计报告篇10

加入wto后,外资和民营企业将会有一个较大,混合经济的成份会增加,资本市场、资金市场、产权市场会更加开放,出现企业产权的多元化,经济利益主体的多元化,资产经营委托联系的多样化,经营者报酬以现金股份等形式多样化,经济资源的流动组合的市场化等情况。为防止腐败和舞弊,提高经济效益,维护体制转型过程的经济秩序,强化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的经济责任就要加强审计监督,同时要改变计划经济模式下企业审计单纯查处财务收支中的违法违纪的倾向,将审计的重点放在大型骨干国有企业的经常性审计监督和对重大突出问题的专项审计监督。审计的对象和要与国际惯例接轨。

二、国有企业审计的国际惯例

国际最高审计组织利马宣言指出“公共资金的管理意味着一种委托关系,因此,有公共财务管理就一定要有审计”。东京宣言指出“随着公共部门活动和政府为追求发展所用开支的增加,随着公共企业的发展和地方行政当局自主权的扩大以及某些国家私有化趋势的加剧,公共责任制的特性、范围和广度现在已扩大到更广的领域”。不同国家的经济制度和情况尽管不同,但随着政府为追求经济发展进行大量投资和公营企业活动的不断增长,政府更加重视对公营企业的管理,为提高经营效益,其中一个有效的办法是在明确公营企业与政府投资者的经济责任、财产权利、经营自主权和绩效目标的基础上,对公营企业及其经营者的经济责任履行情况和经营绩效进行定期审计监督,审查企业的财务报表,检查会计和绩效标准及法纪的执行情况,评价受托经管公共财产的经济、效率和效果,以促使公营部门的财务信息和全面经济责任得到改进。随着企业改革的深化,我国国有企业制度将与国际上的公营企业制度接轨,进一步明确国家对企业以投入资本额为限的财产责任和企业对独立支配的法人财产及其净资产承担保值增值的责任,完善国有资产投资主体和法人财产运营主体之间的责任关系,从过去政府对企业的直接管理向对国有资产经营责任的监督转变,客观上要求参照国际惯例,一方面政府审计要站在国家出资者的角度,加强对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经济责任的全面审计监督。另一方面社会审计组织面向社会公众以独立审计的角度鉴证、监督所有企业财务报表的公允、合法、一致性。

三、对策

(一)改进企业审计方法国有企业占有、利用国家有限的资源,在进行经营的过程中,不仅要遵守财经法规,以维护社会的经济秩序和国家权益,更为重要的还要看其对资产经营的有效性,这都是企业经营者及法人代表应承担的经营责任。当前,我国国有资产大量流失、偷漏截留国家税收利润等违纪问题,屡查屡犯,屡禁不止,有些企业甚至濒临破产,而经营眷却不承担经济责任,有的还易地升官。这与缺乏经济责任观念和对经济责任的有效监督有很大的关系。这就要求政府审计在监督企业财务收支合法性、合规性的基础上,应进一步加强对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责任的审计监督,以促使其提高国有资产的运营效益,增加资本积累。

要加强对企业经济责任的审计监督,一是结合推行资产经营责任制,使经济责任人格化,明确企业法人代表及主要经营者对企业全部法人财产及其净资产的保值增值状况承担经营责任,改变以往集体负责,实质人人都不愿负责的模糊责任虚置状态。明确审计的对象是企业的财务收支及法人代表的经济责任,并在审计通知书和审计报告中予以明确,通过定期审计和离任审计形成制度,以加强责任监督,增强责任观念。二是明确对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责任及审计监督的。国有资产包含国家对国有企业各种形式的投资以及投资收益形成或经依法认定取得的国家所有者权益和其它国有财产。在财务报告中具体包括实收资本、资本公积金、盈余公积金和末分配利润等。国有资产保值是指企业在考核期内期末国家所有者权益等于期初国家所有者权益,如果期末额小于期初额,实质就是蚀本。国有资产增值是指企业在考核期内期末国家所有者权益大于期初国家所有者权益。评价保值增值的状况及实现的途径和潜力,还应国有资产的经营效益指标;净资产收益率(税后净利除以所有者权益);总资产报酬率(税后净利加利息支出除以资产总额);成本费用率(利润总额除以成本费用总额)以及资本结构指标;产权负债比率(负债总额除以所有者权益)。

审计资产保值增值的经济责任时,首先要通过财务审计审查企业财务报告中反映的资产负债和损益是否真实。其次,在财务报告反映信息真实性的基础上,再、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指标和国有资产的经营效益指标,并同近期财政部通知的“国有资本金绩效评价指标”以及授权监督机构批准的考核标准相对照,确认企业保值增值指标的完成情况,作出评价,提出建议,同时对企业法人代表的经营业绩作出评价,并写进审计报告,以解脱或明确企业法人代表的经济责任,作为确定其年薪、升降、留任和奖惩的依据。再次,增加审计产权责任的内容,国家审计机关当前对企业审计的重点应放在摸清家底,清产核资,强化对企业产权改革的审计监督,以明晰企业产权关系,促使企业政企分开,促进产权流动,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现象的发生,核实企业资产、负债、权益的真实性,评价企业对国有资产的保值和增值状况;继续加强对企业遵守财经法规情况的审计,突出对占有和使用国有资产数额较多、亏损较大和接受国家财政补贴较多企业的审计监督,检查有无企业经营管理不善,边续两年亏损或虚盈实亏而亏损额继续增加的问题和股权转让、资产处置、对外投资中的不公平交易隐藏的腐败和渎职问题,及国有资产流失问题。

(二)加强对社会审计组织的再监督随着产权多元化、融资渠道多样化,客观要求社会审计独立、公正地审计、鉴证企业财务报表,需要全面推行注册会计师对所有企业财务报表审计,适应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需要,为投资人、债权人服务;为企业进入市场提供系列服务。

由于我国从计划转向市场经济的经济转轨时期较短,事务所缺乏长期观念,短期经济利益的驱动促使违背职业道德和原则,中介机构数量繁多,同业恶性竞争,再加上转制后,国有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未发挥有效的权力制衡作用,存在“内部人控制”,企业总经理等负责人可能要求事务所欺骗股东,偷漏税收,审计仅是为应付行政法规的例行要求,审计委托和付费者不是股东,而是企业经营者,拿谁的钱,按谁的意愿办事。委托业务本身缺乏强制真实性的内在动机。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存在混乱、作假。在目前的经济转轨、企业转制过渡阶段,客观上需要具有高度独立性、权威性、专业性并和被审计企业无收费利益关系的国家审计机关对审计组织的审计报告、资产评估报告、验资验证报告的真实性和业务质量进行监督检查,并对发现的作假违纪问题,到委托企业进行审计调查。代表国家行使对社会审计组织的再监督,提高社会审计的质量,维护国家及社会公众利益和投资者合法权益。

(三)结合企业改制的新问题开展专项审计和审计调查随着投资形式的多样化,经济利益主体的多元化,分配形式的多样化,企业资金流转的环节多,资金关系复杂,财务管理的漏洞多,控制的难度加大,相应的管理政策和措施会跟不上,出现倾向性的问题,如多环节、多渠道投资转移国有资产,截留私分资产收益,利用企业资金炒股,私分收益,虚假上市,私分炒买原始股,低价出售转移国有产权及资产,幕后交易损公肥私,企业负责人弄虚作假,骗取效益年薪或股票期权,贪污、挪用国有资金等问题。为防止腐败,加强对企业产权代表和经营者的个人经营行为的监督,就要加强财经法纪的专项审计。为及时调控宏观经济,及时发现企业的新问题,提出对策,也要有针对性地对倾向性的问题开展专题审计和审计调查。

(四)正确处理经济责任审计与传统财务审计的关系保值增值责任审计是在传统财务审计基础上的扩展和审计目标的深化,需要正确处理以下几种关系:

一是合法性审计与真实性审计相结合。市场经济下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和资金来源渠道的多样化要求财务信息满足社会公众决策的多方面需要,首先考虑的是真实性。但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必须建立在符合统一的财经法规和会计准则的基础上,因此,当前审计的重点是国有企业资产、负债、损益的真实性、合法性、有效性。要在过去重点对财务收支和收益分配的合法性审计的基础上,国外的机辅助审计,抽样审计、性复核、函证查询、抽盘存货、倒轧销货成本等审计,加强对存量资产的盘存审计和长期投资和投资收益、股权变动等方面的审计。

二是财务审计与效绩审计相结合。

按照对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责任的要求,一方面企业必须遵守国家财经法规,自主经营;另一方面要求企业对国家投入的资源充分利用,高度重视资金使用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把经济效益放在首位,使资金不断增值。绩效审计主要检查资源利用的经济性,即节约资源;效率性,即以较少的投入得到较大的产出;效果性,即把使用价值达到预期的经营目标和政府核定的绩效指标。所以,对保值增值的经济责任的监督和经营者业绩的评价最终要落实到绩效审计上。绩效审计只有在通过财务审计核实信息的基础上才能有效进行,否则会出现虚盈实亏、假数虚算的不良现象,这都依赖于财务审计。目前,需确定绩效审计准则和标准,审计部门事前要参与资产管理部门对企业责任指标及考核方法的确定,事中结合资产经营监督机构批准的保值增值考核指标,在年度审计计划和审计报告中增加对资产保值增值指标审计评价的内容。在具体审计项目中特别要重视对成本审计,以及实物和股权投资的效益审计,以经营成本和投资成本为龙头,投入产出和成本效益分析做好资产经营绩效审计。事后出具权威性的经济责任审计报告。

三是财务审计与内控制度审计相结合。

推行资产经营责任制后,围绕资产增值的经营目标,企业管理将以资金管理和成本管理为中心,更加重视财务控制。企业内控制度是一个完整的财务控制体系,是企业管理的基础。审计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审计时对内控制度进行测试和评价,确定重点审计范围并帮助被审企业完善内控制度,加强资金等方面的管理,做好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基础工作,保护国有资产安全、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