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环境建设规划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0:28:08

校园环境建设规划篇1

【关键词】校园规划;建筑设计;环境设计

校园建筑及环境设计,长期以来,是“偏爱”一般功能研究,而“冷落”教育功能的研究的。随着教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当今校园建筑环境已成为重要的教育因素之一,引起了各方面的重视,并且大家试图从教育功能上进行认真探索。

校园环境一般是指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周围环境,它既包括建筑整体设计、景物设置、绿化布局等诸多方面的硬环境,也包括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学校管理等方面的软环境。(在此我们只谈建筑。)

学校建筑不同于一般的建筑工程,它除具有实体性、耐久性之外,尚具有教育的特征,即丰富的文化内涵。因为学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要把一个学生培养成合格人才,必须通过多种教育途径的共同作用才能实现。因此,校园建筑环境的可读性直接或间接的映射到了教育当中,并成为一极重要的因素。校园建筑又称教育建筑,它既符合建筑学的一般形式和美学规律,又适应教育所特有的规律特征,推动校园建设的不断进步并营造出一种积极的氛围,以便培养更多的创造性人才。这需要教育业内人士和建筑界的通力合作,通过校园建设这条纽带,来满足未来教育发展的要求。

学校是育人之所,环境力求一种内在的、简洁的美。创造优美的校园环境应是建筑师孜孜不倦的追求。我们应使每一项设施都蕴含教育观念,体现一种向往创新的精神,配合学校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要求,创造优美的校园环境。例如整个校园设计中,把大小空间结合起来,室内室外相互渗透,屋宇、庭院上下呼应,构成富有变化的庭园空间,再配置以相宜的绿化、小品、雕塑等,使整个校园生动活泼,富有趣味性、知识性和艺术性,创造“校园、花园、乐园”的意境,当你步入校园,就会被这美丽的环境所感动,留下难忘的记忆。

尼尔(a.S.neLL)认为:“学校应适应学生,而非学生适应学校。”学校建筑以教育哲学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设计适合学生心理特点和行为发展的校园环境,可以诱导和影响学生积极向上的行为。研究校园环境的实质就是发掘校园中适合现代教育和学生发展的有利因素,克服不利影响,创造自然、物质、人文三位一体的校园环境,突出学生这一主题,让学生有种尊重感。例如:在平面设计上注意把教室布置在建筑群的静区,较少地采用外廊和短中廊,以专业划分或以年级为单位的分散式或组团式布局,各组合之间突出人・环境・建筑的交融,减少人流和噪音干扰。以教育为学校建筑设计的主题是我们始终如一的原则。

如何利用新颖多样的建筑造型从共性中突出个性是我们校园设计中面临的关键问题。在建筑设计中需要充分考虑环境要素、外型的形态、空间模式的变化、造型的象征性、时代的意义性,既有共性,又突出个性,表达学校建筑自身的文化内涵,结合地域条件变化和各类学校特点,在外型和体量上显现出一种开拓精神、求实奋进的意识,各自形成一种独特的风格。例如:设计方案在体型、形式或装饰色彩上体现青少年生动活泼、充满朝气的特点,可使设计方案线条简洁流畅,色彩明快,具有立意;新颖的体型外观也可使方案在造型和用色上注意和周围环境的协调,具有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

另外,合理而有效率的安排活动场地也是做好校园设计不可或缺的条件。校园环境,应根据教育的目的,充分利用环境的作用,来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当今实施素质教育,但素质教育并非开几门音乐、美术、文学等课程就能实现的。显然,传统的教育体系必须改变,学生的学习不再局限于课堂教室。因此,开放式校园环境作为学生行为心理以及新的教育走向开放的社会发展需求应运而生。合理利用地形地貌,紧凑地布置建筑物,挤出较多的土地布置各种运动场,并将小块活动场地分散融合于庭园绿化之中,使校园成为学生的第二课堂,为师生创造一个有特色的文化环境,这些可以使学生在一个充满文化气息的育人环境中成长。

校园建筑作为一种硬环境,有着特殊的教育功能,这是多方面的。作为建筑工作者,我们要注重下面几个方向的研究。

校园环境应有利于学生健康情感的熏陶和培养。学生长期置身于一个高雅整洁的环境中,能将自然升华成一种健康向上的精神力量。良好的建筑环境,作为载体,有利于学生克服情感与理性的矛盾,通过景情开启他们的心扉,引导他们健康成长。旷达深豁的校园布局,新型典雅的空间组合,层次变化的整体构思,有助于人胸襟宽广、气度恢宏、理想远大;四季常青的树木、花坛、草坪能让人心旷神怡、神情舒展,会营造出宜人、活泼、明快而宁静的校园气氛,在学生的心灵中逐渐凝聚为高尚的情品,使他们勤奋向上,实现自我。

建筑设计要有利于学生审美情趣的形成和提升。建筑设计除了功能、空间、环境、形象之外,还要使人们的思想感情达到情与物的融合,情随景移,摹物传情的境界。校园建筑设计应注重美的塑造,以审美的原则和要求精心设计。建筑方面的多样化,顶部精心的推敲,细部认真的构思处理都能使他们积累美的感性认识;校园绿化、庭园小品的艺术化可以陶冶学生美好的情操;布局与组合的协调统一,色彩的完美搭配将对学生产生永久的魅力,长期置身其中,感知世界会发生奇妙作用,环境和人以友好的姿态对话,反映人・环境与心灵的契合关系,从而使学生奠定良好的审美基础,加深对美的理解。

建筑文化反映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优美的校园环境是一部立体多彩的、富有魅力的、无声的“教科书”。它不仅能提供身心愉悦的多种感官刺激,而且还能为知识传播创造良好条件。因此,校园建筑设计应蕴藏丰富的文化内涵,启发思维,培养创新能力,体现建筑文化特有的具有震撼力的渗透和传播力量。建筑造型、饰面处理、走廊橱窗、壁画等等,均可以渲染出浓厚的文化与学术氛围。室内大厅设置领袖、杰出科学家、名人塑像,庭园内布置名人铭牌可以感召学生,提升他们的精神品位,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校园环境建设规划篇2

关键词:校园;育人环境;营造

abstract:withthechangeofconceptsonmodernhighereducation,theideaofeducationfromenvironmentisbecomingmoreandmoreimportant.Basedonanalyzingthebasicelementswhichcomposetheenvironmentofcampus,thispaperpointsouttheprinciplesandwaysonconstructiongtheeducationenvironmentofcampusfromplanning,ihopeitwouldguidetheconstructingofcampusenvironmentinthefuture.

Keywords:Campus;educationenvironment;Constructing

随着现代高等教育理念的转变,校园规划与建设也随之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环境育人的理念越来越受到重视。如何使校园环境具备更多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实现环境育人,本文结合国防科技大学主要院区规划与建设的实际,从规划角度就如何营造育人校园环境,为建设和谐校园创造物质平台和文化氛围,实现环境育人,进行了初步探讨。

1校园环境的组成元素和作用

凯文·林奇将城市意象归纳为路径、区域、边缘、地标和节点五种基本元素。从校园环境的物质形态而言,这五种元素同样是构成校园环境意象的基本元素,校园环境的规划与建设,需要对这五种元素进行有机组合,形成有整体性的校园环境意象。

校园中的路径,包括车行道和步行道系统,既是校园各区域的交通联系纽带,也是校园各种活动发生的重要场所;校园中的区域,指具有特定景观环境特色或风貌特征的不同功能区;边缘是指校园各个特色区域的交界处以及校园与城市的交界处;地标是指能使人产生强烈印象的建筑物、雕塑、小品等;节点是指校园环境的视觉焦点、端点或转折点,泛指校园环境的精彩片段。校园环境的营造就是通过上述五种元素的交织,组织起具有吸引力的、连续的空间序列,从而形成生动而富有内涵的校园环境意象。

校园环境具有物质和精神双重内涵,美好的校园环境,良好的配套设施,不仅能给院校的教师和管理人员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给莘莘学子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而且也可以陶冶学生情操、净化学生心灵、规范学生行为,体现院校的文化和内涵,对学生产生激励作用,在浑然不觉中发挥育人作用,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和个性发挥。

2营造育人校园环境的原则

校园作为育人的场所,要通过科学的规划与建设,使构成校园环境的基本元素组合效果达到使用功能、审美功能和教育功能的和谐统一。

2.1功能性与教育性原则

功能合理是环境营造的基本要求,只有满足功能需要,才能塑造出富有人文秩序的学习、生活空间和交流环境;同时,在大学校园里,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满足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与学、相互交流、师生生活等物质需要的同时,还应赋予校园环境教育性,以充分发挥其育人功能,给师生以精神营养和熏陶。

2.2文化性与艺术性原则

校园文化是院校的灵魂和精髓,是院校总体面貌和特征的结晶,也是一所院校个性的反映。从构成上看,校园文化由外在的物质景观和内在的精神景观两个方面组成,其可以体现在院校的专业办学特色或传承的人文精神中,可以体现在特定的地域环境中,也可以体现在校园的公共空间环境和建筑中。在校园环境规划与建设中既要延续校园文脉特色,营造空间的文化性,也要寻求艺术性,做到技术和艺术的完美结合,体现高雅、淳朴、自然的格调。

2.3生态性与特色性原则

因地制宜地结合原有自然环境,反映区域自然环境特色,实现校园环境建设的生态化,是校园持续发展的有力保证。从“环境育人”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出发,校园育人环境的营造要以尊重自然生态为基础,要充分利用原有地形、地貌,对原生的自然环境进行保留和保护,最大限度地保护生态环境。同时,要坚持特色性,院校都有自己辉煌的历史、性质和特色,校园环境的规划与建设不可忽略这些要素。

2.4经济性与实用性原则

校园环境营造不同于园林建造,要顾及到校园环境现状及财力、物力等因素的制约,要遵循经济性原则,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尊重历史,因地制宜地对校园环境进行合理地规划、建设、改造和美化,以较小的投资取得明显的效果。同时,还要以人为本,充分考虑人的安全、舒适、便利以及情感和心理等因素,充分考虑教学、科研、生活、文化等多方面的需求,体现出实用性。

3营造育人校园环境的着力点

营造高标准、高水平的育人环境,必须立足高起点规划,在规划编制的过程中,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坚持育人校园环境的营造原则,注重实用有效与审美价值的和谐统一、注重自然与建筑的和谐统一、注重历史延续性和营区风格的和谐统一、注重景观与文化氛围建设的和谐统一,并对规划成果进行环境评价与评估,以营造出最优育人环境。

3.1交通组织。交通组织是构成校园环境基本元素中的路径,是连接校园各功能区的纽带,主要包括校园道路网络结构和分级。

3.1.1可及性。可及性是对校园车行系统与步行系统的一个综合评价指标,校园道路系统及出入口的设置,应便捷、通畅、高效、安全、直接地与校园的各资源相连接,便于校园活动的开展和后勤保障社会化。

3.1.2步行优先。步行系统是校园内使用频率最高,也是最具有活力的交通系统。要坚持步行为主,人车分流的原则,优化步行道路与建筑空间序列及绿化景观空间的组织,营造出多样的环境效果。如国防科技大学三号院的步行交通系统依据不同的功能区域,设置了不同等级的步行道,其中教学区步行系统结合环境特点,采用了多样的空间形式,营造出了丰富的景观效果(图1、图2)。

3.2功能分区。功能分区是构成校园环境基本元素中的区域与边缘,主要分为教学、科研、办公、生活、活动等功能区域。

3.2.1弹性。弹性规划旨在建立充满活力,具有多种适用性的校园骨架。功能分区的划分要科学、合理、可行,要有利于进行宏观控制,其形态既要对现有教学模式及功能组织等具有灵活的适用性,也要对未来可持续发展具有科学的指导性,如国防科技大学三号院教学区的规划设计采用模块化布局,在保障现有教学模式和功能的同时,为以后的发展也预留了弹性空间(图3)。

转贴于3.2.2特色。校园的功能分区在规划与建设效果上要形成不同的空间主题,以产生可识别性和归属感,特别是要在容易建立明显印象的地方,通过空间氛围的差异性来强化校园特征,形成特色,如国防科技大学一号院北门的规划建设,利用紧邻城市主干道的区域位置,将学校的科技成果馆与大门合并建设,巧妙地实现了“门”馆“合一,在节约建设成本的同时,营造出了学校的特色与性格,提升了学校形象(图4)。

3.3建筑。建筑是构成校园环境中地标的重要载体,院校建筑是典型的育人空间,是精神文明的重要标志,要赋予其艺术性和人文性,使其具有高品质的文化氛围和内涵,在校园环境中起到统领作用,并达到与环境的和谐统一。

3.3.1历史延续性。校园环境经过历史积累和沉积,已形成了一定的风格和特色,在新时期的校园规划与建设中,传承和延续这些风格与特色,有利于体现院校文化和底蕴,如国防科技大学三号院二期规划中沿承一期建筑组群布局的风格和形式,并结合山地特色,对建筑体量进行了调整(图5、图6)。

3.3.2自然和谐。校园环境建设要坚持“以单体建设带动环境建设,以环境建设突出人文特色”的建设思路,以点带面,整体推进,做到“建一个,成一项,配套一片”,实现规划、单体和自然环境的融合,为建设生态化育人型营区奠定基础,如国防科技大学在以丘陵地貌为主要特征的三号院规划建设中,通过具有山地特色的建筑空间及外型的塑造和环境配套,使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和谐相融(图7)。

3.3.3多样化空间。随着教育模式的创新和发展,校园环境形态也需呈现出多样性与层次性,校园环境的规划与建设要以人为本,科学布局,增加空间使用的灵活性和实用性,注重完善公共服务空间、营造交流空间,以适应不同活动功能的需要和不同层次的心理需求,给人不同的视觉和心理感受,以增强校园环境的凝聚力和生命力。

3.4景观。景观是构成校园环境基本元素中的节点,是校园环境中最有活力的场所,要按照人文化、生态化的原则进行。

3.4.1人文化。具有鲜明人文特色的景观是展示校园形象,唤起师生共鸣,提升校园活力与品质的关键。景观作为校园精神和文化的重要载体,应反映出科学文化的理性与秩序,体现人文精神和氛围,如国防科技大学三号院规划在南门主入口区域,利用原有水塘作为水源,设置可循环的景观水系,广场等组成丰富的入口景观,并沿步行系统规划设置了富有军校文化特色的名人雕塑园等多种文化建筑小品,以塑造富有军校人文氛围的校园环境(图8)。

3.4.2生态化。校园景观环境的生态化不仅仅是校园绿化,其既包括绿地、水体等自然环境建设,也包括建筑、道路等人工环境建设,还包括市政环卫系统的配套与清洁能源的利用,要达到人工环境与文化、地域、自然相融合,形成人、人工环境、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存,使整个校园成为良性循环的有机体。

4结语

总之,校园环境,重在建设,贵在规划。育人校园环境的营造,必须强化规划意识,把握营造原则,选择恰当的着力点,深化其人文内涵,强化其教育功能,才能为师生提供一个和谐、人性,富有文化气息的校园环境,实现环境育人。

参考文献

[1]魏春雨.营造.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2]李驰.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规划理念[J].安阳工学院学报.2006(4).

[3]刑勇.论大学校园环境的功能及建设原则[J].中州建设.2006(6).

[4]高冀.中国高校校园规划的思考与再认识[J].世界建筑.2004(9).

校园环境建设规划篇3

(延安大学基本建设处,延安716000)

摘要:本文从校园规划设计重要性、编制方法步骤、现状不足、景观旅游等五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校园基本建设规划设计应用景观与旅游规划设计三元论,提升生态文明环境建设程度。

http://

关键词:校园建设;规划设计;生态环境;三元论;检测指标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5)26-0212-02

作者简介:刘永行(1981-),男,陕西佳县人,土木工程专业,工学硕士,工程师,研究方向为土木工程与高校基本建设管理。

0引言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发展新形势下,高校教育事业迅速发展,招生人数规模激增,原有基本建设基础设施资源不能满足教学科研要求,高等学校校园的长期规划、“五年规划”需调整修订完善。校园规划设计有别于其他建筑规划设计,是一项具有历史延续性和综合性的建筑创作,它涉及建筑、艺术、经济、地理、园林、环保和社会科学等各个学科内容,其自身特点是各种配套城市基础建设实施需齐全,相当于一座中等规模小城镇建设标准。新校区如何建设?老校区如何扩建和改建?以及新老校区功能划分区衔接等重要课题摆在高校管理者面前,急需解决。这就涉及校园基本建设总体规划设计。

1校园总体规划设计重要性

高校校园总体规划设计在高校建设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因为其反映了办学的方向,学校发展规模和建设模式,比较完整地、系统地体现学校建设的综合布局,展示学校发展的前景,是指导学校建设的纲领和蓝图,要建设一所既符合现代化又有传统历史特色要求的高等学校必须要有科学的总体规划。

1.1校园总体规划是办学的基础工程,也是百年建筑工程的整体布局规范性总体建设纲要文件校园基础设施建设中主要包括基础设施建筑和绿化工程两部分,两者要空间上兼顾、和谐,是奠定学校景观的基础。建设过程中建筑与绿化、美化、净化工作并进,建筑物从单一功能逐步向多功能发展,这样既节约用地又留有绿化发展提升空间的余地。其原因校园建设的好坏衡量标准,一是看其校园建筑物的布局、造型、层次、使用功能、外部色调和内部装饰。二是看校园自然环境利用和绿化设计。两者相互关系,绿化设计装饰衬托建筑物,使建筑物平面布置、外形轮廓同园林绿化在空间构图上融为一体,从线条、色彩、造型上改善丰富建筑物的外形,增加建筑艺术魅力。

1.2校园规划设计是人文环境、建筑空间及自然环境三者有机融合,建设做到事前科学规划事中细致微调事后生态和谐,为师生营造一个学习生活优美的环境保证校园规划设计是各个高校依据学校的历史、专业特色、地理环境、特有文化等形成独特的特征,建设规划设计理念中坚持以人为本,从自然生态性、公共资源开放性、文化性、历史性、(自然地貌、空间分布、生态系统三方面)多样性、方向性和识别性考虑,才能建成一个符合当代大学发展的优美校园环境。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好的环境影响人的产生好心情,激发自豪感、积极心态及向美好方向发展的上进心。

2高校校园建设中存在不足

由于历史、建设资金、人为等诸多的因素,一些高校老校区没有总体规划,或虽有也是简单的总体规划,以主要领导的决策为主,随意性大,未形成科学系统的整体规划按照既定计划实施。

2.1校园建设中存在不足问题具体体现校园基本建设规划中选址不合理;总体布局混乱,功能分区不明确;主要建筑不齐全,配套设施没有跟进;管网系统零乱;人行道与车行道布置不科学不系统;绿化容积率少;未考虑学校的发展建设预留用地等。

2.2校园建设中产生存在不足的原因产生以上不足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客观因素,如建设土地不足、基建投资不够、未按标准设计建设单体建筑物等以及不满足《普通高等学校建筑规划面积指标》等指标要求;二是主观因素,部分领导的“长官意志”任意改变,缺乏对整体规划设计重要性的认识。

3如何编制好校园基本建设总体规划设计

为了确保编制好总体规划和搞好校园建设,高等院校应设立规划处或校园五年规划编制委员会承担校园规划建设的权力机构,由党委领导下校长责任制直管实施。

3.1编制好校园规划建设的前提编制委员会主要解决好校园定位、校园功能、校园格局、历史文物、校园的发展;保护和利用地形;细化校园规划的不断完善和修改以及主要校领导与校园规划建设的职责责任等问题。

3.2学校校园总体规划产生的程序校园规划设计通常产生的五步骤依次是:确定办学方向;确立专业设置;确定学校发展规模;确定学校机构和编制;修订学校校园建设总体规划(含基建、绿化等)。

3.3制定校园规划的工作方法真正好的校园规划,一定要实地考察,因地制宜,富有创新精神,形成独特的特色,这就需要充分研究和组织专家论证的基础上,外加好的工作方法。制定规划的工作方法:一是编制委员会讨论,明确方向原则,提供设计依据,成立专门机构进行设计;二是动员全校师生群策全力,反复征集意见(注重新的思路、不同意见),修改完善方案,提交校党政会议讨论以及职代会表决;三是借助社会编制规划设计专业中间机构(如规划设计研究院),把控国家法规、技术参数等参考依据咨询作用;四是定稿后形成文件上报相关主管部门,确保权威性和严肃性,任何人不能随意改变,如需改变职代会表决。

3.4收集整编校园规划基础技术资料编制委员把规划分为总规划、专项规划、二级单位规划三类。各级各类人员搜集相关层面的基本资料,汇总研讨分析,需详细掌握以下资料:①住建局的规划设计院规划设计学校拟建区域位置图,并标有建筑红线和学校坐标位置的学校规划图。②土地局审批的用地范围及其附近的地形图。③学校拟建用地区域及其附近的学校和周边的建筑物的现状情况。④学校拟建区域附近的给排水、供电、采暖等管线埋设情况及引入接线位置、标高、管径、材质等。⑤学校拟建区域原有道路断面及路面标高。⑥本地的自然条件、水文及工程地质勘探等资料。⑦学校的办学规模、教职员工(包括家属)的全部人员结构组成情况。⑧本地区域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和国家建设标准对公共(市政)基础设施标准、建筑层数、建筑密度、用地指标的规定。

3.5校园基本建设规划实施的程序校园基本建设规划实施的程序依次分为六个阶段:一是准备阶段,主要工作搜集上述3.4中有关资料。二是计算阶段,主要工作包括规划好的学校发展各类学生、教职工总人数,确定学制和办多少个院系、专业;计算人口总数;计算各类用房和用地面积。三是规划阶段,主要工作包括校区功能划分,各类建筑物、绿化、基础设施、运动场等的布置图,即总体规划图、总体规划模型。四是主要技术指标复核阶段。包括用地平衡、计算方法(或技术)、经济指标。五是上报审核阶段,编写总体规划任务总说明,编制总体规划总投资,编制招生、各类用房表格和编写基本建设单项工程计划任务书等。六是制作总体规划立体沙模型,依据年度投资计划,逐年分批实施。

4校园规划设计采用现代景观与旅游规划设计三元论

校园是学生学习、生活等主要场所,也是知识的神圣殿堂。同时,规划建设的经典或名校校园环境,也能带来旅游产业,譬如,清华、北大等校园。这就要求总体规划运用景观与旅游规划设计学科专业知识,创造令人优美的学习和心旷神怡的景观环境,同时提供让人流连忘返的旅游场所,做到提升学校的知名度、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4.1校园规划建设与景观旅游设计的三元结合中国景观与旅游规划设计,无论项目大小,全面到位的规划设计应包括“旅游”、“景观”、“生态”这基本核心的三元。这是现代大学校园规划建设人文景观的需要,具体体现在规划设计实践层面、重点、阶段、支持专业等方面,两者能有机结合可以寻求到最佳结合点和平衡点,更好地生态文明建设的示范。

4.2景观旅游设计的三元在校园规划建设的理论应用校园景观、旅游、环保三位一体的结合势在必行,先行的高校取得的效益可观。校园规划设计者应坚持保证教学科研的前提下,做到“环保生态是前提,景观形态是基础,旅游经济是龙头”这一基本原则,依据学校的实际情况,三方面的比重、深度调整。具体规划设计中运用支持学科领域是旅游经济学、景观园林学(包括建筑、规划、园林)、环境生态学;分为发展、总体、详细三阶段,校区、分校、景点三个层面,资源(区域上)、布局(总体上)、选择(景点与项目策划)三个重点,策划、规划设计、管理的全过程。

5校园规划设计应用现代景观与旅游规划设计三元论的案例

5.1某大学校园概况某大学位于陕西,历史悠久,地处黄土高原,政治上在全国有一定的影响力。但由于历史原因、自然条件等因素限制,校园规划建设一直比较落后。难以引进高水平的师资人才和招收优质的生源,进一步提升学校的科研等综合实力。

5.2应用现代景观与旅游规划设计三元论前后对比该校新的领导班子高度重视学校的办学现状不足,整合各种可利用的资源,重新定位办学思路,运用现代景观与旅游规划设计三元论后对校园规划建设,其各项检测指标有了明显的变化可见表1。

5.3对策(建议)可行性分析通过表1中校园事业规划评估检测指标数据对比均提升率达50%以上,可见现代景观与旅游规划设计三元论在校园规划设施后期能有效地提升高校经济和社会效益。

6结束语

通过对高校校园基本建设规划设计编制的方法步骤的分析可以知道,要创造一个富有文化气氛、令人有亲切感和优美的校园环境,在满足功能及景观、生理及心理等多方面的要求前提下,同时给大学后期带来社会和经济效益。规划设计中应借鉴景观设计的三元理论,弥补现有校园环境建设中生态、景观占有的比重不足,更重要的是相应了国家改善生态文明建设政策,也把学校校园建成名副其实的第二课堂。

http://

参考文献:

[1]黄国焕,张元亮.高等学校基本建设研究[m].广东: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2]刘滨谊,等.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

[3]汪宇,唐幸生.谈谈校园的规划和设计问题[J].高等教育学报,1987(08).

[4]高德元.北京联合大学工学院校园规划设计浅析[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12(06):110-114.

[5]袁川.现代校园总体规划构想[J].上海高教研究,1997(07):38-40.

校园环境建设规划篇4

大学校园建设规划作为城市建设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也离不开“以人为本”思想的指导。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要求校园建设规划要符合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具体到建筑层面就是建设节约型校园、生态校园、开放型校园等。长久以来,大学教育与社会思潮有着深厚的渊源,社会思潮的流变直接影响大学教育模式,对校园建设理念亦有着深远的影响。例如西方早期的大学都是神学的教育,学校的形态模式也沿用了修道院的模式,校园是建筑围合形成的封闭的四方院,与自然及社会封闭隔绝。随着西方人文主义思潮渐起,大学教学内容由单一的神学转向培养、激发素质的人文科学,使得校园空间向开放化发展。再如我国古代的教育多是对封建礼教、儒家思想的教育,校园主要以国子监、地方官学、书院、经院等形式存在,校园整体环境一直采用中国传统的院落式空间结构和轴线式布局“。”以来,社会主义思潮登上中国历史舞台“,科学”和“民主”成为教育的主旨。此后,以广场为中心其他建筑形成严整的轴线布局,标志性建筑如图书馆作为学术性的象征坐落于轴线尽端的校园建设形式逐渐成为主流。

2部分大学校园建设规划定位

建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校园;基本形成高效能、节约型、信息化的管理运行模式;建成一个学术氛围浓厚、时代气息强烈、工作学习环境优雅的绿色生态校园;建设适应21世纪需要的生态校园;建设一所以人为本、智能型的绿色校园。以上表述是近年来部分高校对其校园建设规划目标的表述,可以看出“节约型”“、智能型”、“环境友好型”“、高效能”“、信息化”“、以人为本”“、绿色校园”“、生态校园”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这些也是当代大学校园建设规划定位的最新理念。其中绿色校园、生态校园、节约型校园、信息化校园是大学校园建设必须重视的关键点。

2.1绿色校园

绿色校园是当代大学校园建设规划最普遍也是最基本的定位,它要求校园内有较高的植被覆盖率和较丰富的植物物种,为师生营造一种舒适的生活和工作环境。绿色校园的本意是在尊重大自然规律基础上的覆盖草皮和植入作物,并不是草皮越多越好,奇花异草越多越好,而是要因地制宜的合理规划,科学种植。

2.2生态校园

生态校园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基本概念。广义的生态校园是指在校园建设规划中以尊重自然生态为基础,使行为环境与形象环境有机结合,最终达到环境育人的目的,其根本标志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狭义的生态校园关注于实践操作层面,台湾特有生物中心彭国栋教授列举了生态校园的标准:使用原生物种、多样化多层次绿化、减少使用外来草坪、减少人工修剪与干扰、维持自然与活化的土壤、保存适量比例的荒野区和湿地等。有国外留学和考察经历的人大都有过在国外大学校园内碰到松鼠和其他野生小动物的趣事,这才是生态校园的最好展示。美国、英国和台湾的部分高校都是生态校园的典范。

2.3节约型校园

节约型校园是指在校园建设规划过程中充分考虑建筑物在预期使用过程中对水、电等资源的节约,并通过创新结构设计以增加对上述能源的循环利用和采用更多的自然能源。通过建设节约型校园,广大师生身处建筑之中就能学习、领略节能的重要性、节能的方法,自觉成为节能的受益者和传播者。

2.4信息化校园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电子信息技术的升级,信息化校园建设已经成为各高校的共识。教学、科研、国际交流等工作都越来越依靠网络和信息技术。信息化校园建设要本着“统一规划、软硬并重、分步实施、以点带面、重点突破、持之以恒”的建设原则,有计划、分步骤实施,逐渐形成一个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的大学校园,为师生提供更多便捷。

3市场经济环境下的大学校园建设规划的普适性要求

3.1校园建设规划要体现自然和谐

建设和谐校园是当前发展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课题。和谐校园包括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其中人与自然的和谐要求校园建设规划以人为本,以广大师生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生态校园、绿色校园、人文校园都是校园建设规划以人为本的最新体现。进行校园建设规划要自觉把生态、绿色、人文等理念贯彻到规划的方方面面,实实在在地体现在各个地方。以绿色校园为例,在雨水充沛的东部地区,修建大面积草皮运动场,挖掘人工湖比较适宜,但在干旱少雨的西部应以栽种耐旱、易活的植物为主。在生态校园方面,雨水回收池、贮水罐、自然采光楼、地热取暖浴池、可循环利用物品回收站等都是很好的创意。

3.2校园建设规划要突出环境育人的功能

大学校园是大学精神和文化的物质载体,校园中人文景观对大学生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学校在进行校区建设规划时可以精心布置若干人文景观,大气的校园文化广场、错落有致的亭台水榭、寓意深远的建筑造型、形式活泼的音乐彩灯喷泉等都是校园中飘荡着的美丽音符,使学生徜徉其中就能受益无穷。

3.3校园建设规划要与学校事业规模、学科特点相协调

校园建设规划是一门科学。校园面积的大小、功能建筑(教学楼、图书馆、实验楼、体育馆、食堂等)的规模都是按照有关规定,科学计算的结果。规模过小,影响正常教学秩序;规模过大,会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对学校事业规模的合理预算,是制定校园建设规划的重要依据。同时,校园建设规划还要与学校自身学科特点相协调。工科院校对实验室规模的要求与文科不同,体育院校对运动场馆规模的要求与一般院校不同,医科院校对实习场所的要求与其他院校也不同。工科院校与文科院校相比,工科院校一般规模较大,建筑整齐简洁,有磅礴大气之美,文科院校一般规模较小,建筑丰富多彩,有婉约精致之美。尽量保持校园建设规划与自身学科特点相协调。协调是一种和谐,而和谐是一种最高境界的美。

3.4校园建筑要考虑“通用性”和“可改性”

校园环境建设规划篇5

关键词:校园规划人性化生态景观学习氛围可持续性

一、校园景观规划设计概述

(一)校园规划的设计概况

中国古代的校园景观起源于周代,中国的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在最原始的自然景观中的大树下与门徒讲学,应是中国校园景观的最早雏形。古代校园注重选址,尊重自然山水,选择山林胜地,将中国教育与中国古典园林进行有机结合,从而孕育出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19世纪至20世纪改革开放初期是中国校园发展的起步阶段,最初以改建为主、新建为辅,并且校园多以建筑为主,经济、简单,校园环境表现为简易绿化。在20世纪70年代末期至80年代,校园建筑标准逐渐提高,功能进一步完善,各地相继建成了具有现代意义的教育建筑和校园。

20世纪90年代至今为中国校园环境景观走向发展阶段,教育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及创新教育改变,提倡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开放式教学方式,更强调交流互动,以应对教育体制改革。创造优雅的校园环境景观,提高校园环境的文化艺术内涵,满足师生学习、生活的需要,必然会成为引导当今校园环境景观设计的时代潮流。

(二)校园景观规划存在的问题

当今现代校园景观设计虽然得到相应的完善与改变,但是其中仍然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大部分校园规划和环境设计大多采用莫斯科大学的教学主楼前广场模式,讲求中心区的宏伟气魄,虽然布局严谨,但风格偏于单一,整体性不强,并且各空间要素间缺乏联系性。

在校园景观规划中不应盲目照抄国外的设计,因而忽略了地域性,应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融入到自己的设计中去,要重视校园环境的感染力,突出立意。

二、校园规划设计分析

(一)总体设计理念

校园作为人与人交流的地方,是供人分享快乐、看与被看的场所,是寄托希望并以其为归属的地方,相对于过路者和那些进入校园里的人而言,校园的自然要素带给他们视觉上的放松以及与自然界的亲密接触。

因此,根据功能定位,校园景观规划设计的总体设计理念确定为:本着以“人性化”设计为主,将可持续性的思想,结合地域性,塑造良好的生活氛围,为师生创造一个追求生态、景观的合理的生活环境。

(二)规划原则

在学院规划设计中校园的景观规划原则应出于以下几方面的考虑:

(1)体现“人性化”原则:校园的绿化首要的是要为学生、为人服务的,让孩子们在忙碌的学习间隙享受到宜人的环境,身心得到净化;校园在设计上注重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活动场所,营造人与环境互动的空间,创造良好的环境氛围,体现“人性化”设计思想。

(2)因地制宜原则:充分利用现有地形,进行合理布局,力求使用本地树种,体现出地域的自然环境特征,尽量突出校园里应有的特色。

(3)生态景观原则:和谐与自然是现代环境所崇尚的,也是大学校园环境应体现的,同时只有具有生态性这一特点的校园环境才能保证校园的可持续发展。在植物选用方面,应当多采用适应当地气候的树种,在栽植和搭配上以群落式的布局来设计;水是最具活跃的因素,也将为大学校园注入活力和灵性,形成自然的水循环系统,种植一切有利于湖水净化的水生植物,以求保持水质的纯净。

(4)功能性原则:校园不仅具有学习的功能,同时也具有锻炼与休闲、交往的功能,为师生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

(5)安全性原则:人性化规划设计中的第一要素是安全。优化其结构和性能,保证质量建设,免除令师生感到不安的各种因素,以防使用不稳定器械或物体,按师生的最大需求和认知的状态下充分进行空间布置,为师生们提供一个安全的学习空间环境。

(三)空间功能布局分析

要营造一个景观化与“人性化”相结合的校园环境,就要在规划设计中分为三大功能区:学习区、运动区、生活区。

1.学习区

学习区分主楼和副楼、科研楼,另外还有展厅及供学生交流学习经验的场所。教学楼前面造一人工喷泉,池中可养殖一些观赏鱼;教学楼南侧可造两个休闲景苑,使学生在课余时间身心得到充分放松。这样学生不仅可以受到景观文化的熏陶,也可以陶冶情操。

2.运动区

在学校周边分别设置不同的运动场所,可设有乒乓球馆、网球馆场,运动场地四周宜栽种常绿树草,安装一些石质条凳,供学生锻炼之余休息之用。

3.生活区

学生生活区的规划力求简洁明了,赏心悦目,舒适宜人。公寓楼的周边也可设置水池、花坛草坪,并安放一些坐凳,生活区道路两旁栽种树木,路旁可适当树立一些警示标牌,进行精神文明的宣传。

4.规划结构分析

一个好的校园环境是充分利用规划区域周围优越的自然生态环境,这也可为所在的城市环境增添色彩,而校园设计提出“人性化、可持续性”,这同样充分展现了校园在城市环境中的重要地位。所以要建立一个布局均衡的校园绿地系统。

(1)规划结构要素

校园景观规划中要有一定的建筑作为依托,在此基础上附加水体、道路、植物等,为师生提供一个舒适宜人的生活氛围。所以,校园观规划设计中应具备以下要素:

a.建筑

建筑是校园中必不可少的因素,本设计中主要建筑物有教学楼、科研楼、展厅、服务楼、学院餐厅。要注意各建筑物的采光条件,在充分利用自然光照的同时,也要对其进行有效控制,为避免日照直射形成室内眩光;窗户周边漆成白色,以增强光线的反射。还要注意各建筑物内的通风条件,多利用自然风,不仅可以节约能源,还可创造一种自然清新的人工环境。

b.水体

中国人传统文化固有“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之说,与其他的自然因素相比,水有着些许与众不同的特性,这就使它成为景观规划设计中最基本、最感人的要素之一。

c.道路

校园内主次干道要分明,车道以外环路为主,各建筑与小品设施之间设有小径,为学生提供方便的通行道。水岸边缘的铺装要亲切宜人,由路边的人行道到水面层层跌落,周边配置遮阴树木及座椅,形成林下多功能空间,用景观小品的形式加以体现。

d.植物

按植物的生长结构和习性,将乔灌木、常绿叶植物有机搭配种植,要以常绿乔落木为主,四季常青的植物为辅,层次分明。校园内可有松树、柳树、高杆女贞等树种。

(2)建筑、水体、道路 、植物等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在学校建筑物周边,利用各幢建筑之间形成的组团绿地,以植物造景为主,适当结合铺装座椅形成休闲角。不同风格的建筑、不同建筑单体及建筑的不同部位的植物配置要求也不同,以衬托建筑、丰富建筑物构图以及整个环境条件的协调性。

水体具有流动性、镜像性、丰富的光影变化和多样的性格等特点,是建筑环境空间构成中的重要元素之一。

建筑与道路之间要有适当的距离,另外要考虑到学习区的静谧性,保证学生有一个安静的学习氛围。人工河岸铺的卵石小路上具有按摩的作用,也有健身功效。在步石路的旁边可设置湖石,可以作为赏石,湖石的线条流畅浑圆,也是一观赏的景点,同时也能起导向的作用,正所谓“园可无山,不可无石”、“石配树而化,树配石而坚”。

5.校园规划设计中的可持续性

在校园的总体规划设计发展目标的指导下,以植物造景为主,依托自然及人文环境,利用现状,提高绿化地率和功能作用,在丰富校园景观的季相和景观总体的同时,也为师生们提供良好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休闲环境。

作为校园整体环境的一部分,校园休闲绿地除了要满足基本要求之外,其功能的实效性也应值得关注。从资料上显示,国内外各高校规划设计的实践经验,高等院校的校园环境都具备三个主要功能:满足教学科研工作的师生员工的所有生活需求;通过良好的生活环境陶冶人的情操,即“人创造环境,环境又培育人”;给涉足校园的来访者以文明优雅的观赏环境。因此,设计时就应注重分析这些要素,立足实际,以人为本,创造出不同要求的多样空间,真正达到美观、实用。

三、结论

校园是一个充满文化气息的、安谧的、舒适的生活空间,更是为了培养学生们具有丰富的、健康的体魄个性空间,能满足学生心理及生理上的需求的生活空间自然环境。校园规划设计针对如何创建一个良好的、和谐的校园环境进行了研究与分析,进一步证明了校园环境要求具有完整性、统一性和稳定性,要求具有一种严格理性及有意义的设计。校园环境需要人们去体验、去品味、去融入其中,正如品一杯清茶、赏一幅画,感受过去与现在的生活。在校园景观规划中,不应盲目照抄国外的设计而忽略了地域性,应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融入到自己的设计中去,经过各个方面的思考,发挥校园景观规划设计的功能,塑造出以“人性化”为核心目标的更有利于人们生活的空间环境。

参考文献

[1] 李建伟.景观之道:景观设计理念与实践[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8.

[2] 张晓燕.景观设计理念与应用[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7.

[3] 唐剑.现代滨水景观设计[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4] 朱向红.景观设计[m].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06.

[5] 蔡如,韦松林.植物景观设计[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5.

[6] 宇振荣.景观生态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

[7] 巩英洲.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对人类现在到未来文明的哲学探讨[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7.

[8] 岳友熙.生态环境美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9] 香港科讯国际出版有限公司.景观红皮书一[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

校园环境建设规划篇6

关键词:大学校园校园景观校园规划

大学校园景观设计是校园整体设计的重要环节。校园的“园”字本身便包含有花园之意。校园景观直接影响到一个校园的环境氛围。而校园景观却是我们很少单独作为重要的一项拿出来进行讨论的。无论是在设计任务书还是设计过程中大部分校园只是停留在规划阶段的初步绿化规划分析和建设过程中,对建筑余下空地仅仅做简单的绿化处理或室外家具的修修补补。

其实校园景观和校园外部空间和学生活动功能密切相关,是校园整体设计的一个连续性过程,它和规划以及校园建筑一样,需要设计师进行专业的分析和认真的设计。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思想的转变,在新世纪的大学校园建设中,校园景观这个领域的研究得到了人们的重视。

景观设计直接贡献于校园环境质素的提高。很多老校区里最令人难以忘怀的莫过于新校区所无法比拟的参天大树。在当前的校园设计中,多有出现的问题是:建筑优先,绿化填充;点线面简单结合,对外部空间贡献不够;植物物种选择求贵不求系统、有效等。鉴于校园景观在校园整体设计中的重要性已经目前设计中的误区,因而校园景观的研究值得作为一个专题并结合整体设计的其他方面来探讨。

1.校园景观的设计与规划、建筑以及校园形态设计之间的关系

1.1校园景观与规划的关系

校园景观首先是在规划伊始就应该作为规划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有的时候,它甚至成为规划布局形式的构思来源。其次,景观设计又相对于规划设计。规划虽然确定了建筑物布局,也就确定了大的外部空间形态,但是对外部空间的二次围合、对环境气氛的营造、对室外家具等的详细设计,是一个相对独立的过程。第三,景观设计对规划而言,有相对滞后性,它应该在规划确定后,与建筑设计同时或在其之后进行。

1.2校园景观与建筑的关系

校园景观首先与建筑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建筑与景观相对于规划而言,都进入了相对具象和细部的思维过程。建筑设计直接为内部空间和外部空间形体勾画蓝图,而景观设计则涵盖了从空间、造景、植栽到地面铺装乃至照明设计的细节。而建筑体形和总图方式、直接决定了景观的边界、空间的范围。同时,景观又分为室外景观和室内景观两种,与建筑物之间形成了一种相辅相成、相互穿插的关系。建筑为景观提供了表现的基础和舞台,景观为建筑增添了生气和活力。其次,景观与建筑又有着相对独立性。这表现在,景观与建筑考虑的具体设计对象不同。建筑主要考虑室内空间的使用以及立体的形体构成,而景观主要考虑外部空间的完善和以园艺为主的视觉及功能效果。当然,二者也有同一性,那就是都要用“以人为本”的思想来设计,都要以使用功能和人的感受作为设计的根本。

1.3校园景观与校园形态设计的关系

校园形态设计确定了校园景观设计的抽象原则,而校园景观设计将校园形态设计具体化了。因为校园形态设计主要以设计导则的形式出现,它确定的是外部空间和建筑物的体形关系,是一个指导性的原则,即使有量化的指标,也只是作为原则性的参考。而景观设计,是以形态设计导则为依据进行的具体设计,校园通过这样的具体设计进行施工建设。

总而言之,校园规划之后是校园形态设计,在遵循校园规划并在校园形态设计的基础上进行的景观和建筑设计师平行的关系。

2.校园景观设计的目标原则

2.1营造交往场所,强调可参与性

校园景观设计的首要目标是为了营造一个富于活力和促进师生交往的良好场所环境。

2.1.1.新经济条件下的大学校园对交往提出了更迫切的要求。如前所述,新经济对人才的要求发生了转向,大学校园成为一个启发创造性和独立思考能力以及良好和相互启发、锻炼表达能力与沟通能力的场所。这种场所不仅仅体现在建筑物内的课堂上,更应该贯穿学生生活,包括室外课余活动空间。由于校园是一个步行为主要交通模式的社区,良好的校园景观可以为人们提供更多的交往场所。

2.1.2.学生的生活方式特点。学生大部分在校的时间过着三点一线的生活:宿舍——教室——食堂。就拿大学生每天上课6个小时计,8个小时睡觉,4个小时吃饭以及生活琐事,还有6个小时自由支配的时间。这其中,参加文化休闲活动、体育活动,以及室外晨读、散步、室外社团及文艺活动占了很大分量。即,大学生无论是三点一线的生活规律还是参与室外文化活动,都有很大一部分时间处在校园环境中,于是,校园环境成为学生日常生活所依赖的空间。

2.1.3.由于景观空间具有较强的公共性,它为人们的交往提供了平台。如果对学生主要生活空间从私密到公共进行划分,我们可以发现,宿舍(2-8个学生共有)——教室(20-200个学生共有)——户外空间(全部学生共有),呈现由私密到公共的不同性质。事实上,公共性越强的空间人们相遇和交往的机会越多。“公共场合下的自然发生的接触,一般都是很短暂的——三言两语的对话、与邻座的简短交谈、在公共汽车上与小朋友拉家常、观看别人工作以及向人们问询等。以这类简单的层次为起点,接触就可以与参与者的意愿发展到别的层次。而相聚在同一空间是这些接触的必要前提。”作为全校学生共有的户外景观空间,它以一种轻松自然的方式,提供了更多不同院系、不同专业的人相遇和交往的机会。

2.1.4.为校园环境提供活动的内容,是促进交往活动的良好条件。在校园中,除了创造良好的环境空间质量,设计者有意识的为场所富于活动内容,可为其增加交往的活力。例如设置濒水室外茶座、读书角、篝火晚会广场、室外表演场地、下沉音乐广场、园艺空间、散步廊等。根据环境的主题和活动要求进行设计,同时也可以为设计提供依据和灵感源泉。

2.2创造生态环境

校园景观设计另一个重要目标是为了营造校区内良好的生态环境,为人类的生存环境作出贡献。同时,校园往往散布在城市或郊区,良好的绿化环境成为城市的绿肺,起到调节城市空气质量,为周围居民提供休闲场所的功能。根据我国1992年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校校园规划建筑面积指标》校园建筑容积率在0.5左右,而一般房地产项目的容积率一般在1以上,由于校园的建设密度往往比城市建筑密度要小的多,因而校园有充裕的条件优化其景观的设计,为城市乃至人类的生态环境作出贡献。

其一,不要破坏原有的植物植被。在设计的伊始,就要对现有的生态环境进行分析,如坡度分析,植被分析,日照分析等,尽量减少对土方的开挖,尽量保留原有的植被,避免破坏生态平衡。

其二,强调环境的地域特色。包括根据南北气候的不同布置室外空间的和采用具有当地地域文化特色的植栽两个方面。

其三,采用可循环利用的建设材料。即景观材料应尽量采用对环境有利、污染少、可回收的绿色环保材料。

2.3均衡四季活力

校园景观设计要四季均衡布置植物,在时间上有观赏的延续性。由于校园景观含有固定性和生长性景观两方面的内容,故此成为校园整体设计中唯一具有时间性因素的部分。校园景观的固定性因素指广场、室外家具、空间围合等固定的、不随时间因素而改变的部分;校园景观的生长性因素指植物、花木等随着时间生长和随着四季呈现不同状态和景色的部分。景观的时间目标是要求随着时间的变化,景观生长性因素能够呈现一种动态的四季各有特色的景观。这主要体现在根据植物的生长特点,配置不同的物种,例如花坛,根据不同花木开花的季节使之呈现不同的色彩和图案以及落叶树木与常青树木的搭配,使校园无论冬夏都能呈现有活力的气氛,既不会因为冬季的落叶呈现枯败的景象,也不会因为有夏季植物不够茂密导致遮阴功能的不足。

2.4再次围合空间

校园景观设计营造适意的二次围合空间尺度和氛围。校园景观的固定性因素中又分为抽象空间因素、具象空间因素和物质因素三个部分。抽象空间因素是在规划设计时就要进行综合考虑的并由规划布局已经确定了空间尺度和相关建筑功能的关系。这一空间因素隐含在环境之中,使用者往往对之不能直观、具体地感受到。由于抽象空间因素根据规划的需要,在校园中往往呈现尺度过大的趋势,需要利用景观元素,对其进行二次划分。具象环境因素包括景观的边界、树木和室外家具的围合、地面的高低变化等等,对抽象空间因素的尺度进行了二次划分,使之更接近人的尺度,符合使用者的心理需求。

3.校园景观设计的模式要素

3.1中心区域景观

作为校园的核心区域,一般位于校园的几何中心,以校园最重要的教学功能为主,同时校园内的大型重要集会活动都在这里举行。这一区域的景观以强调开放、交流的气氛为主。同时,作为校园中心,它又具有校园标志性和仪式性的功能,因而景观的设计需要有强烈的特色,能代表一定的文化追求,在学生中留下深刻的良好印象。

3.2边缘林木景观

边缘林木景观,主要构成内容是对基地原有的生态环境刻意保护的原始环境,或预留发展,暂时或很长一段时间内未作开发的用地。这一景观常常位于校园的边缘地区,它对调节良好的生态环境有贡献,不能以一般的围合空间尺度概念去要求。

3.3建筑组团之间的景观

建筑组团之间构成的是一个居中层次的空间,这个空间可以是几个组团刻意围合而成,也可以是组团之间的空闲场所。几个组团刻意围合的空间景观具有较强的中心性,景观设置需结合空间形态的需要,具有较强的可观性和参与性。而组团之间的空闲场所,则应采取配角的姿态,简单大气,以突出更重要的空间景观。

3.4建筑围合的院落景观

建筑物围合的院落空间是较为亲近人的景观空间,由于其近人的尺度,其空间形态需要考虑人多观感和尺度,以及高宽比的关系。而这一空间形态下的景观设计,可借用中国传统园林天人合一的理念以及借景等造园手法,使建筑与室外生态环境相融合。

3.5穿插在建筑物之间的景观

这是最小层次的景观,它常常以小尺寸和建筑空间相融合,在建筑平台、室内中庭、走廊花池、绿化天井、屋顶花园等立体层次展现生态环境与人工环境的密切交融。

3.6道路景观

道路景观一般沿着道路呈线状分布。行道树木绿化是车行道路景观的主角,同时,沿道路交通流线布置的绿化放大空间,可提供更多的停驻交往场所。另一个重要的道路景观是人行道路景观。在人车分流的规划模式中,人行道路与车行道路相分离是联系每位学生上下课的潜移默化必经空间。因而其环境对学生的心理感受有重要的熏陶作用。人行道路景观受场地的局限较小,与自然山水或人工造园相结合有多种变化的可能。

3.7校前区景观

随着校园的社会化、开放化发展,校园与城市相叠合的区域——校前区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校前区在空间规划上关键要处理好车流和人流的关系,作为校园的“门面“,在景观设计上需要结合校门的设计,着重体现庄重、简洁和仪式性的形象。

3.8标注性景观

标志性景观是指校园中具有地标作用的景观设计。它可以是一个高度与众不同的塔,也可以是一片识别性较高的林地。具有与众不同的特点,在视觉上提供形象认知的标示。

4.结论

大学校园建设不同于普通的单体建筑设计,也不同于一般的城市规划,它有其特殊性。第一,它不是单栋的建筑设计或者建筑综合体的集合;第二,它不是设计复杂的社会政治、经济因素的几千至几万平方公里的城市平面资源配置,而是功能线索相对单纯、用地规模在几十至几百公顷的综合设计。总而言之,它比单体建筑的功能复杂、规模大、又比城市规划的功能单纯、规模小。某些理论认为大学校园应该当作一个城市来规划。这些理论说明了校园和建筑以及城市类似的地方,但是也有其片面性。校园是介于城市规划和单体建筑之间的一种研究对象,在设计模式上有其特殊规律。整体设计概念的提出概括了校园建设的特殊性——它既不是单纯的平面规划也不是单纯的建筑空间设计,而是二者加上景观和外部空间形态的综合体。它和住宅小区有一定想相似性,有类似的规模和规划、景观和建筑一体性较强的特征;但是其功能线索和社会结构不同,所以在设计上也有所不同。

参考文献

[1]扬·盖尔(JanGehl),何人可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9(第一版)

[2]王建国编著.城市设计.江苏: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

[3]周逸湖,宋泽方.高等学校建筑,规划与环境设计.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4

[4]国家高等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建筑规划面积指标.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5]吴丽娜.大学校园环境美及其创造.[硕士论文].北京:清华大学,1986

校园环境建设规划篇7

关键词:高等学校;外部设计;发展;建设规划

现代建筑设计理论认为,校园规划设计和城市整体规划设计的性质是一样的。判断一个校园规划方案的好坏的重要标准,就是验证其能否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互动。有专家研究指出,一些校园户外活动对于活跃学生的学习思维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有的时候,学习效果甚至要超过课堂内的教学活动。可以说,良好的校园外部空间设计是有效整合学校资源、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因此,探究新形势下校园外部空间规划理论的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校园外部空间规划的相关理论与研究方法

1.城市外部空间的形态学角度分析

近代对于城市外部形态学的研究起源于对“图-底”关系的研究与思考,这对于当代城市设计的发展仍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即在设计之初就开始关注虚体空间形态的设计以及如何促成虚体空间特征的形成,这在城市规划设计中具有重要的意义。空间虚体设计从根本上来说就是研究空间实体之间的线性关系的整体性,在建筑实体与外部空间规划之前,强调外部空间设计中动线与连接体之间的重要性。现代规划理论指出,基地的边界线、建筑实体的外部轮廓以及轴线或边缘建筑物等共同组成了空间影响因子,而这些因子共同组成了一个有机的连接系统。这个连接系统的整体性与合理性思考是未来建筑规划理论的发展重点,也是建筑设计师应该重点解决的问题。

2.城市外部空间的行为学角度分析

场所意识与环境意识理论表明,人们对建筑空间的认知已经从原来的物质层面逐渐向精神层面过渡。在满足基本物质需求的同时,人们将更多的精力放在精神文化的挖掘上。这就促进了建筑规划理论与其他人文学学理论的有机结合,给城市建筑规划的发展赋予了新的生机。这一变化的直接体现就是20世纪60年代环境行为学的兴起,社会学家将人类行为与外部环境结合起来进行研究,注重探究外部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环境行为学的出现,改变了建筑设计师的规划理念与思考重点,指导他们从人类基本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出发,创造了人性化的空间,其研究成果对于人类居住环境的规划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基于城市规划建设理论的校园外部空间环境规划设计

校园外部空间环境设计与城市规划设计具有本质上的相同性,即从人性化和整体化的角度出发,为学生和教师们提供一个优美的、合理的、适宜个人发展的外部空间环境。这是未来校园整体规划发展的趋势,也是当今各大高校校园建设中的重要环节。校园环境中最吸引人的就是发生在户外的自发性和社会性的行为,因此校园外部空间设计的重点就是为户外活动的发生创造最大的可能性。

1.校园外部环境的构成要素

(1)场所

所谓场所就是校园内学生与教师集中活动的区域,这些场所满足以下两个特征:不同的场所需要有相同的历史、文化背景,用以表达校园整体空间布局的延续性;处于不同空间层次的场所需要有不同的结构与功能,营造不同的气氛,用来满足学生和教师学习交流活动多样性的需求。综合起来讲,校园场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开放的绿色空间绿色开放空间是人工或自然形成的绿色植被集中覆盖的区域,这里有大面积的草坪或山坡、清澈的湖水、郁郁葱葱的树木等,给学生们放松心情和交流学习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绿色空间的建设是校园个整体规划建设的重要环节,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对于规划者来说,应该从景观学和美学的角度来综合考虑绿色植被的类型、位置和搭配方式等,这将对场所设计的成功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②广场广场也是校园环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职能和规模不同,可以分为礼仪性广场、集会性广场以及娱乐性广场等,这些广场的造型设计以及职能选择等往往取决于周围的环境属性以及学校发展需要等。许多高校新校区的前区设计中,校方往往要求在校前区设置一个礼仪性的广场,用于举行升旗仪式、开学典礼等。位于校区主干道上或是主干道旁,设计风格应该宽敞、明亮,并把握好规模建设尺度。兰州大学校园前的圆形广场就是一个结合了周围建筑风格以及山川、绿化等自然人文景观的生动场所,如图1、图2所示:

(2)院落结构

院落结构由建筑物以及周围的建筑元素(院墙、柱等)等共同组成,为学生和教师们提供了最便捷的室外活动空间。在实际设计环节可以将教学楼群、实验楼群等建设成多层楼群围合成大小不同的院落结构的形式。在实现了基本功能的同时,兼顾了美学和合理性的设计原则,为学生和教师提供了在学习和工作间隙休息和交流的重要场所。

2.校园建筑要素之间的连接体

连接体是将校园各建筑要素组合成为有机整体的关键因素,具有连接作用、现行的空间形态两种特征。校园整体规划规划中的重要环节就是对“线性”元素的探讨,包括街道、人行横道、线性开放空间等都是线性元素中的重要内容,共同构成了校园外部空间的交通系统网络。

(1)道路

目前,大学校园中普遍采用树状结构的道路交通设计原则,强调轴线的作用,并与其他道路分枝相连,形成主次分明、导向明确的整体交通骨架,具有明显的象征意义,使人们对校园布局有一个总体的把握。有些校园以一条或几条林荫大道作为校园精神的象征,两侧高大的树木见证了校区的历史和变迁,承载了几代人的记忆,成为了校区内全体师生的精神支柱。这样的主干道往往连接着校园内最著名或是最古老的建筑。

(2)街道或步行街

步行街为他人提供了更好的欣赏园区人文景观的机会,也是校园内交通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大校区内教学楼、实验楼等建筑群相对集中,步行街道可以在不同学科的教学楼或实验楼之间相互串联,架起了一条各学科之间进行学术交流的“桥梁”,更好地促进了学科之间的互动,实现共同发展。如兰州大学就有一条以走廊形式贯穿教学楼群的步行街道,两端入口处分别与一个休闲广场与另外一个重要的教学楼区相连,将园区建筑整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三、校园外部空间的整体性设计

校园户外空间的设计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不可否认,具体规划的设计理念和方法众多,每一种方法都有可能产生一种成功的设计方案,但是设计的出发点决定了方案的具体属性和设计特点。为了迎合时代的发展,对于高校校园建设提出的要求,有必要将校园外部虚体空间的设计作为设计出发点与落脚点,为全体师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交往环境,促进整体教育水平的提升。在设计之初,就应该将校园外部空间规划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从校园内本身的历史环境、人文环境以及自然环境出发,将校园特色融入外部空间设计中,创设出合理的设计“语境”,并用丰富的建筑因素予以表达。目前,普遍采用的户外空间设计原则是“图-底”翻转设计方案,校园的户外虚体空间在初期的设计草图中就要体现在实体的合理搭配上,将建筑物作为实现户外空间设计的手段。根据设计原则和设计职能需求综合考虑建筑群、道路交通、人工绿化以及自然景观之间的合理搭配,实现美学设计和功能设计的协同发展。

四、结语

高等教育的发展对校园外部环境建设与总体规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良好外部空间的环境来源于优质的规划设计方案,而空间的完善和发展需要进一步提升景观设计与建筑设计水平。本文在介绍校园外部环境空间设计理论的基础上,对校园外部空间的构成因素以及连接体的构成进行了重点探究,并相应地提出了外部空间的设计原则与发展策略,完成了校园人文内涵的表达,实现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和谐共存。

作者:彭勃贾晓浒单位:内蒙古工业大学建筑学院

参考文献:

[1]李燏梅.大学校园外部交往空间研究[D].南京:东南大学,2004.

[2]姜云.校园外部空间设计模式探析[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7.

[3]龙敏.我国新建大学校园外部空间的设计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7.

[4]马瑞.上海百年高校老校园建筑外部空间设计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08.

校园环境建设规划篇8

【关键词】当代大学校园规划设计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我国大学校园的发展趋势

1.1办学模式多元化、综合化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发生了变化。从量上的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以便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在质上倾向于高素质、创新型、复合型人才。于是,各个学校都在努力探索自己的特色,找寻最适合自身发展的模式。

1.2长远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校园管理

大学是一个创造知识和追求真理的地方,校园管理要站在大学总体定位、构想和布局特性的基础上。在学校发展进程中逐渐促成匹配学校人文精神的整体环境,保证校园整体的长期性、稳定性,形成具有丰富时间性的空间并保持长期的发展模式。同时,也要让校园规划和管理具有灵活性,能根据学校的变化进行微调,既可充分利用具有限定使用年限的设施,又可以预留足够的空地,以便将来随着校园发展的需求,局部性地对建筑物进行改建或者增建。与此同时,必须努力保持需求平衡并妥善运营还没有形成固定化利用形态的设施[1]。

1.3开放的空间构架

大学是教授、专家、学者和学生等自由交流的场所,具有科研、教学、社会服务三位一体的功能,大学之间的联合和大学内的学习互助比较频繁。在校园的规划和建设中,既要有“整体”性的理念,体现严谨性和统一性,又要能透视“内部”的建筑物等,形成进出方便的空间构架。同时,要设置公共空地,即开放空间。这样的开放空间不但可以形成一种轻松自由的讨论氛围,促进各种各样的交流活动,也可以作为人群休息活动的场所。我们所指的开放空间不仅仅是绿地、广场、运动场等一系列可以供人群活动的外部空间,也包括研究室、图书馆等建筑物内部的开放空间,甚至还可以链接到大学外部的开放网络。在这样的开放的空间环境下,不同立场、不同专业领域的教师和学生就可以跨越专业的界限,共同来营造一个聚集着不同类型的人群的空间。同时建筑物的标识也很重要,应根据已确定的学校品牌定位及宣传主题,进行品牌宣传的首层设计,即Vi设计。简而言之,Vi设计就是对外宣传主色调的确定,决定着品牌宣传的第一直观视觉效果,是学校品牌对外宣传的第一感官,必须高度符合学校的办学历史、文化底蕴及自身办学特色,形成耳目一新、独具一格的宣传效果。

大学校园设计的新理念和新方法

2.1大学校园新理念

2.1.1整体化

整体化即强调大学校园的整体设计,提倡从整体校园范畴研究最适宜培养新世纪人才的规划模式。在理论层面,整体设计视大学建设为一个系统工程将涉及规划的各要素归纳为一个整体研究对象进行考虑。具体到方法论.整体设计既强调各专业(规划、景观、建筑)的整合.也强调多学科(社会学.建筑学、生态学、人类学、政治经济学等)的文叉渗透与相互促进。从实践角度讲,整体化校园规划强调以清晰明确并贯彻始终的规划结构来统领全局,对功能分区、文通流线、绿地景观等的规划均须依据设计的核心理念进行合理安排:注重对建筑群体的轮脚造型、外部空间形态.环境氛围的整体把握以营造丰宫而统一有序而充满灵性的校园空间:反对孤立.片面地从校园局部入手进行规划(图1,圈2,图3)。

.

2.1.2生态化

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强调生态可持续观念是当今建筑与规划设计发展的大方向.校园规划应以薄,自然生态为优先原则强调营造缘色校园还,注孟能源的节约、资源的再利用.减少和避免污染物的排放等方面的问题。以校园绿化环境的曹造为例一方面要对荃地中的自然山地.河流湖沼等原有生态环境采取以保护为主的策略.结合功能分区建构校园的整体生态环境布局。另一方面.也要,视人工生态绿化的规划.使人工与自然环境触合渗透相得益彰.校园规划应该根据校方提出的建筑面积要求.规定合理容积率和绿化率.并严格贯彻执行.最终为校园营造出山水相映绿树成阴鸟语花香、优美而健康的生态景观和人居环境《圈4,图5)。

2.1.3地域化

地域化强调综合当地地域及校园文化的特点.营造出独具特色的校园空间与文化氛围.首先.规大学是人类精神的殿堂,如何创造一个优雅宁静而且有浓厚的文化氛围的学习环境非常必要。创新是现代大学提出的第四个功能,所以培养创造性的人才是大学办学的根本宗旨,也顺应了国家自主创新的战略。划应要充分考虑攀地内部及周边的自然环境条件、气候特征和城市背景.针对其特点进行结构布局。其次应注地域文化[3]。

2.1.4人文化

人文化就是要以人为本在校园规划中充分考虑并薄,使用者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创造既能满足师生学习要求.又能激发文流创造的空间和场所.主要内容包括:强调环境育人.1视公共空间与室外空间的创造及优化.建构多层次的交往场所:依

据尺度人性化、以人为本.步行优先等原则组织多个文往空间及校园教学中心区的公共空间。

2.1.5场所化

社会交往、信息交流、知识讨论的空间环境在校园规划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校园中创造这样的信息环境:老师与学生可以不期而遇,坐下来讨论学术问题,使创意在讨论与交流中迸发,课内课外学生均有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可以相互交流学习。校园交往的空间往往是多层次的。先是室外多层次的公共的绿化平台,再至室内外的小尺度过渡空间,最后到具有较强领域性的室内空间,形成了多层次互相渗透的交往空间。

校园规划设计中,首先应尊重自然环境,使校园建筑设施与自然生态环境相融合,营造出一种和谐的氛围,让高校师生工作、学习和生活时心情愉快。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通常把校园分为三个部分进行设计:一是规划校园中心区域设计,以水系原貌、自然山水景、人文景观为主,以小广场、活动中心、人行步道为辅,人们可以沉浸于自然之中,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二是群体组团设计,包括建筑群之间的空间、建筑物之间的庭院空间。在保留已有建筑数目、水文景观的基础上对空间进行再次改造;三是在建筑物内部设计,应该适当地增加人工绿化生态环境,如绿化廊道、屋顶绿化、墙面绿化、绿化平台等。这样将三大部分成为有机整体,使得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相协调一致[2]。

2.2大学校园规划的新方法

我国大学能发展到今天如此大的规模,是过去没有预计到的。传统的校园规划主要是依靠道路网形成的流动空间或绿化系统形成的平面空间结构。它们的共同点就是依据有形的物质要素构建空间的骨架,形成发展的基础。这种依据物质要素对空间形态进行控制是传统校园的规划大同小异的重要原因,学校没有根据自身特点形成一种具有校区自身的特色的规划模式。

校园物质空间的规划既要求我们保证艺术性和统一性,也必须保证其未来发展的适应性。我们唯一的选择就是基于一种非物质的控制元素来形成校园空间网络结构,才能做到既真正控制校园的秩序,又保证未来建设的适应性。这种非物质元素是空间秩序形成的主要依据(见图1)。

图1西南科技大学校园规划

2.2.1轴线要素

大学的空间轴线可分为两大类,一是由建筑、绿化等围合而成的经过艺术构思形成的空间轴线,如西南科技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天津大学等等,其入口都有明显的轴线。二是由自然山水与现状地貌形成的空间轴线,可称为现状轴线,如厦门大学的海岸轴线。引入城市总体规划常采用的发展轴概念,将时间纳入空间发展规划之中。自然轴线、艺术轴线和发展轴线是对校园空间和不可预见的校园空间发展进行控制的有效手段,达到了保证空间整体秩序、艺术性的目的,也具有适应未来的不可预见性的能力。

2.2.2空间模数

空间的尺度是空间的重要属性。现有大学中有许多整体特征明显而和谐统一的例子,如华南师范大学、集美大学。它们很明显的特征是城市肌理明确,整体风格统一,其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有一个明显的尺度模数,形成空间发展的基本网络骨架,对空间尺度进行控制可以有效地建立空间秩序。采用建筑学中的模数制,可以规定空间尺度的模数,以模数网格为空间发展提供一种秩序,又可以加快设计速度,提高施工效率、降低造价。

大学的建筑物大部分长度在60米左右。通过规定统一的建筑基地大小和建筑红线范围,就能使得校园大部分建筑物统一在一个模数网络中。这种模数网络控制的方法能有效地保证空间的秩序,并且对大学的规模扩张毫无限制,在网格的控制之下,未来大学校园的空间布局与建筑方案具有多种选择的可能。

2.2.3活动单元的连接方式

对于巨大的城市尺度而言,建筑单元是相对可以把握的。大学校园因为其基本功能的明确性,根据大学所需功能的组织方式,可以将大学的功能分解为一个个功能的组合单体,在空间上,形成一组组的建筑组合单元,对每个组合单元进行研究,控制其基本单元的形式或功能需求,就可间接对空间秩序进行协调。这些基本的结构类型如同生物的细胞。细胞的不同组合形成了不同的生命体,但是基本单元的组织需要规律,从而形成了正常完善的生命体。

不同的方案可以有不同的组织方法。许多大学以院系为单位组合而成。学生活动单元类型越多,其组合形成的整体空间形态变化的可能性越多,单元为基本单元,基本的空间单元越小,内部结构类型越简单,但基本的空间单元规模越大,单元类型越少,其组合形成的整体空间形态变化的可能性越少,但基本的空间单元内部的结构类型却越多,选择什么依据作为校园的基本单元,与大学的组织方式相关。

规划设计和控制的重点之一是基本的空间单元组合类型,其类型规定的越具体,类型可选择的种类越少,校园未来空间发展的秩序性越强。大学校园的发展趋势是以知识为核心组织各项活动,选择以知识活动形成的知识元为基本空间类型,可以形成对大学校园发展空间结构的适应性控制模型。

3结论

总之,现代大学校园规划的大趋势就是结合各类高等学校自身的特点,将行为环境与形象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环境幽雅的充满书院气息的校园文化氛围;校园的规划还要充分考虑校园未来的多变性,保证未来空间的有序发展。本文总结了当今大学校园规划的新理念新方法,希望能给其他规划人员和相关专业学者带来一定的启发使他们深化对于校园场所内涵的认识.并在今后的大学建设中更好地塑造具有地域、文化、时代特色的校园环境品质。.

参考文献

[1]吴志强,卢仲良.大学城空间形态的弹性控制方法.城市环境设计,2004.2

校园环境建设规划篇9

——题记

一所大学的校园环境、整体景观往往是这所大学留给众人的第一印象。它可以体现出学校的办学实力、办学风格,展现出学校的风貌和特色,表现出学校的整体环境建设和空间格局分布,是整个院校对外的门面,是全校师生员工生活、教学、科研、工作的场所,是学校的重要载体和组成部分。

一、生态绿色校园的营建

大学校园,早已不再仅仅是供天之骄子们学习求知的园地,它更是当代大学生们生活、娱乐、运动、交友、彰显个性的天地。单一的教与学的功能对于那些紧跟时尚潮流、追求生活品质的年轻一代而言是远远不能满足他们需求的。在对一些高校的学生进行的调查中发现,几乎所有的受调学生都认为,一所理想的高校,除了有良好的教学水平和雄厚的师资力量以外,其校园环境的优劣也是他们相当重视的一个方面,他们希望在一个优美、自然的生态环境中学习和生活。

与此同时,随着人们生态忧患意识的不断加强,人们对于环境的重视程度和保护意识也不断地提高。大学校园作为一个小环境同样也受到了这样大背景的影响,生态校园应运而生。

生态校园首先是绿色的。只有绿色能够宽厚地将其他校园元素和谐统一地融合在一起。有了绿色的植物,便有了清晨在林荫道间锻炼、在绿树丛中早读的风景;便有了春天早莺在树顶啁啾,夏日蝉儿在浓荫里长鸣的旋律;便有了仲秋丹桂飘香,银冬白雪缀枝的美景,校园才能生动起来。

1.校园绿化的作用

校园绿化与学校的整体规模、办学类型、地理位置、经济条件、自然条件等密切相关。因此,不同的校园其绿化设计内容也各不相同,但都应该发挥以下作用:

(1)可以为师生创造一个防风避暑、美丽幽雅、景色怡人的学习和工作环境;

(2)通过对校园的绿化美化,让美丽的校园环境陶冶学生情操,激发其学习热情,丰富其学习生活,提高其学习兴趣;(3)通过乔、灌、草的合理配置,勾勒出曲折美丽、蜿蜒起伏的林际线,为校园师生围合出各个极富层次感的休息、文化娱乐和体育活动的场所;

(4)通过校园内大量的植物资源,可以丰富学生的自然知识,提高认识自然的能力。尤其大中专院校,这种作用更加明显。丰富的树种种群,通过挂牌标明树种,使整个校园成为植物学知识的学习园地。(图1)

过去我国对于大学校园的规划建设,受资金投入等多方面原因影响,往往过多地强调实用功能而较少考虑校园与环境、生态、学科发展、学生成长等诸多因素的关系。然而随着越来越多的大学城、大学新校区的建设,各大高校开始越来越重视其校园环境和生态建设。川大江安校区以“曲水环绕、绿岛成荫”为主题,着力构建了一个活水公园式的生态园林校园。天津大学则力图建设一座以水为主体的生态校园。浙江大学将“以水筑镇,以水筑园”,在杭州西部打造一座占地8700亩的巨型“大学园林”。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则充分利用原生态地形,依山而建,建筑与景观穿插在延绵起伏的山脉间,生于自然,融于自然。(图2,3,4)

越来越多的高校新校区开始将绿色、生态、环保、健康等元素融入到校区的规划建设中。其实所谓生态的,就是因地制宜的、破坏和改变最小的,越是生态的,就越是独特和不可复制的。

生态校园还应是可持续发展的。创建绿色生态校园,就是要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落实到校园规划和建设的各个环节,为大学的发展留下合理的空间。

2.生态校园绿化的特点

校园建设具有学校性质多样化、校舍建筑多样化、师生员工集散性强及其所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和历史条件各不相同等特点。校园的绿化要根据自身的特点,因地制宜地进行规划设计、精心施工,才能显示出各自特色,并取得优化效果。

(1)与学校的人文历史和发展特点相适应

我国各级各类学校众多,其绿化除遵循一般的园林绿化原则之外,还要与学校性质、级别、类型相结合,即与该校教学、科研及实验生产相结合。

(2)能融合统一多样性的校园建筑

校园内的建筑环境多种多样,不同性质、不同级别的学校其规模大小、环境状况、建筑风格各不相同。校园绿化要能创造出符合各种建筑功能的绿化美化的环境,使多种多样、风格不同的建筑形体统一在绿化的整体之中,并使人工建筑景观与绿色的自然景观协调统一,达到艺术性、功能性与科学性相协调一致。各种环境绿化相互渗透、相互结合,使整个校园不仅环境质量好,而且有整体美的风貌。

(3)能满足师生员工的各项室外活动

在校学生上课、训练、集会等活动频繁集中,需要有适合较大量的人流分散和聚集的场地。校园绿化要适应这种特点,有一定的集散活动空间,否则即使是优美完好的园林绿化环境,也会因为不适应学生活动需要而遭到破坏。

(4)符合国家标准的高绿地指标

一般高等院校内,包括教学区、行政管理区、学生生活区、教职工生活区、体育活动区和卫生保健等功能分区,这些都应根据国家有关要求,进行合理分配绿化用地指标,统一规划,认真建设。据不完全统计,我国高校目前绿地率已达10%,平均每人绿化用地已达4—6平方米,但按国家有关规定,要达到人均占有绿地7—11平方米,绿地率超过30%的目标还有一定的差距。

3.绿色生态校园应考虑的功能

(1)保护校园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坚持可持续发展

积极利用大学校园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教育,为他们提供文化生活的交流场所,促进城市文脉延续发展;同时运用景观生态学等方法,保护生物多样性,节约使用不可再生资源。

(2)创建和发展大学校园生态公园

此举可以为广大师生提供一个愉悦身心的学习环境和体验自然、生态教化国民的场所,从而提高大家的生态意识,建立良性循环的生态校园。

大学校园生态公园应用景观生态学理论,与校园以及城市绿地系统结合设计,成为城市绿地系统的一部分。在为学生提供一定的学习场所的同时,也具有一定的游览观赏价值,甚至是能给观者以生态的体验并由此产生生态教化作用。

(3)始终贯彻景观生态的设计理念

校园的生态景观保护是将校园作为一个整体对待,以保护各种景观元素为主要内容,把保护景观的多样性、异质性,建立合适的生物群落以及维持其生态稳定性为目的。

(4)实现大学校园生态管理

推崇从步行城市到步行校园,在校园规划的时候就充分考虑到各个功能区之间的过渡与衔接,使仅靠步行与自行车即可方便出入各个区域。对于校区中的水体应建立良性的循环系统、雨水系统以及污水处理系统,做到处处体现生态、节能与环保。

二、生态人文校园的营建

生态校园不仅仅体现在校园景观的生态上,也同时体现在校园人文环境的建设上。大学自诞生以来,以建筑、园林绿化、雕塑、文化设施等构成的校园景观,处处体现着学校的历史、传统、文化和精神,蕴含有巨大的潜在教育功能。每所大学都有自己的创建、发展历史和办学理念,良好的校园景观能给人一种精神上的感召,形成一种优良的教与学的氛围。生态人文校园的营建就是要通过校园景观建设来增长学生知识、陶冶师生情操、净化学子心灵、塑造优秀的品格,使千万天之骄子步入大学殿堂就受到大学精神的无形感召、办学理念的无声召唤,成为学校精神的传承和实践者,是大学校园建设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项工作。同时,人文校园,应该是人性化的校园。校园的所有建筑及其设施应该是人性化的,充满人文关怀的。它不应该是为设计而设计,它不只是为了展示一种建筑的气派或者是为了满足视觉的美观,而是应该供每一个师生方便地使用。

建设人性化的校园,需要从了解人性开始,知道作为一个人的各种需要:人们都需要交流,害怕孤独;既需要运动,也需要休息;需要安全,同时也需要挑战;需要走平坦的道路,也爱跋山涉水、穿越障碍;需要被人关注,同时也喜欢关注别人。只有当我们用“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从普通人的需要、生活、体验出发,只有当我们建造的空间能让人们驻足其中而不只是经过的区域,这样的设计和建造才能称之为人性化的校园。

三、如何实现大学校园的生态化

1.慎重合理地进行校区选址

现在随着城市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大学校区都选址于城市郊区,那里有保留较好的原始自然生态,本身就对实现校园生态化提供了有利条件。

2.维持自然原生态,尽量减少对生态系统的破坏

新建校区势必要在原生态环境上破土施工,对原有生态状况的破坏不可避免,但可以进行合理地规划设计,做好动工前的调查研究和充分准备,尽量减少对原生态的破坏。

3.因地制宜地进行规划设计

可结合当地的地势、植被覆盖状态等进行校区的规划设计,这样不仅可以节约建设成本,而且可以保护原生态。

4.利用独一无二的基地自然环境塑造富于特色的校园个性景观

大学校园被称为“象牙塔”,随着校园郊区化的趋势,大学的师生们与外界的接触也比以往要少;相反,待在校区内的时间增加。因此,校园的合理建设、生态化建设就更显重要。

目前我国高校的校园建设对于生态理念的引入,多数仅仅停留在初级的层面。“生态”两个字并不仅仅等于高绿化率和不污染环境,虽然这两点是极具代表性和非常必要的,但“生态景观校园”还有更深的内涵,涉及到地域性、如何保护与节约自然成本、如何让自然生态系统生生不息、循环相生,更好地为我们人类服务,以及如何让自然元素在城市中体现等方面。“生态景观大学”的建设还有待设计规划工作者们付出更大的努力来共同实现。

参考文献:

[1]涂慧君.大学校园整体设计——规划·景观·建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2]何镜堂,黄沛宁.新时期大学校园规划设计回顾与展望.建筑与文化,2007年第5期.

[3]俞孔坚.绿色景观:景观的生态化设计原理与案例.建设科技,2006.

[4]张莉莉.大学校园园林景观式规划设计探讨.济南大学报,2007.

[5]李东云,冯刚,王雪莲.生态化大学校园设计的思考.建筑,2008.

[6]刘志强.开放式大学校园景观规划策略.山西建筑,2006年第24期.

[7]刘志强.现代教育理念与大学校园景观规划.四川建筑,2007年第1期.

[8]刘志强.自然、人文与开放的融合——南京审计学院浦口新校区校园景观规划设计.苏州科技学院学报(工程技术版),2005年第1期.

[9]胡斌.山水中的校园,校园中的山水.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

[10]王海蒙.山水园林环境·人文校园——南京大学浦口校区规划.华中建筑,2002年第2期.

校园环境建设规划篇10

关键词:建筑设计;生态环境;校区设计;校园空间组织

0引言

新时期的教育内涵已经由传统的侧重知识技能传授,逐步向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动精神、教与学并重、知识传授与身心全面发展并行的素质教育转化。显然,校区的建筑规划设计应在与整体环境相协调的前提下,创造出多层次、多元化的校园空间,体现出鲜明个性与校园文化的特点,给人们反应出现代教育的多元化的特点,让外界的人们一眼就能感觉到校园气息,这就是现代校区建筑规划设计的目标。笔者结合某新校区的建筑规划设计实例,初步探讨学校的建筑规划设计的心得。

1项目概况

本新校区的整个校区教学用地约4公顷,另有与该市体育中心共用体育场,室外球场面积约3.8公顷。该新校区建设内容有一期的5层教学楼,其建筑面积为5500m2;6层学生宿舍,其建筑面积为5600m2;2层食堂,其建筑面积为2400m2;二期的综合楼,实训楼,总建筑面积约为23000m2;此外还为今后扩建学生宿舍及教师公寓预留了空地,目前本校区在校师生约1200人。

2规划方案比较完善

一名设计师的目标就是要把自己设计的方案能够顺利通过并能付诸于实践。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会因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而需要修改设计,最终的修改方案会与原先最早的方案,也就是中标时的方案肯定有所不同。这有很多方面的原因,比如业主的因素、施工方的因素、勘察设计的因素,有些不是设计师能够决定的,需要与业主、施工方、监理等一起协商,而有些是设计师未能领会建设单位的意图而造成方案修改,这是很正常的,因为在投标的过程的方案是根据招标书里面的任务而设计的,在中标后进入实际施工阶段,会发现和原先的想法有所不同,就会修改方案。经过几次方案的对比,某职业技术教育中心新校区的规划设计选择了以下的风貌方案,见图1和图2所示。

3校区的建筑规划方案

3.1建筑方案的思考

鉴于本校区坐落于一个被群山环抱的县城,能够用来作为建设用地的平整场地较少,用地资源较为紧张。如何将较高容量的建筑组群合理的布置在有限的地形内,这就需要我们将建筑与环境放在一起就行比较、互相对话,将其充分结合在一起。因此,我们必须将建筑、山地、人之间的关系充分的理解,结合校园规划设计可以将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当成是“学校”与“求学之路”,将建筑与人的关系看成是“学校”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人与环境的关系就是人在通过道路等交通组织中产生的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2校区规划布局

结合以上所分析的建筑规划考虑,本校区的建筑规划设计如下:

整个新校园规划由教学区、生活后勤区、运动区组成。校区规划将操场设置于用地东侧,将校区学生体育用地与云台山下规划中的凌云体育中心通过过街天桥连为一体,能够充分利用现有资源,避免重复投资节约用地。学校的后勤与宿舍区位于校区的中部,学生无论是去上课还是去锻炼都能通过便捷的流线很方便的到达;并且能够通过后勤区来隔开体育活动区的噪音,为教学区创造一个安静的学习环境。教学区位于校区东侧,靠近河边,环境优美静谧,为广大师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校区内车辆流线充分考虑了在校学生的安全问题,在校园入口设有停车场,食堂后勤也开有专用出入口和停车位,做到了人车分流;校区内其他各个建筑在设计上考虑了火灾时消防车的通行。

考虑到资金投入的原因,学校建设不大可能一蹴而就,所以在设计中将整体规划与分期建设相结合是比较接近实际工程的。其中,一期建设教学楼(建筑面积5500m2,5层),学生宿舍(建筑面积5600m2,6层),食堂(建筑面积2400m2,2层);一期建设完成可以投入使用以后,再进行二期的综合楼,实训楼建造,并为今后扩建学生宿舍及教师公寓预留了空地。在规划设计的考虑上,仅一期完工就可满足了学校教学及使用的基本功能,并且能够有形成一个鲜明的学校形象,给人完整和整体的感觉。这样,校园建设扩张有序,自然生长,使校园空间上形成一种有机的整体衍生关系。

整个校区规划用地分区明确,交通便捷,功能完善并在立面风貌上结合凌云当地特色,对提升城市面貌,提高教学客观环境起到积极作用。新校区规划设计总平面图见图3所示,原先的南地规划平面图见图4所示。

4校区空间与建筑风格设计

在本校区的建筑设计上充分本规划利用校园在泗水河旁,同时考虑了该校区所处台山的位置以及走势之后,才确定校园空间结构和建筑风格。以山水、树林结合的空间形态,充分利用了自然要素,将校园空间塑造成绿色花园,创造具有自然美的校园环境。

关于现代校园建筑,教学功能是其最基本且最重要的功能,在此功能外,交流空间、自然风格应重要考虑。在建筑设计中,通过建筑形体的虚实结合,利用多层次多形式的连廊关系,形成开敞贯通的空间结构,通透的建筑形式与当地地域气候相适应,充分营造具有岭南文化特色的现代学校建筑空间[2]。如在校内单体建筑的设计上,在校区入口留有一个前广场,并以一期教学楼作为校区入口广场正对的主楼,使学校能在一期就能形成一个良好的形象面貌;二期实训楼两两相对形成教学区后部的一个小的中心,并连成景观轴线于宿舍大门相对,提升了校区的环境品质。整个校区规划用地分区明确,交通便捷,功能完善,并在立面风貌上结合凌云当地特色,对提升城市面貌,提高教学客观环境起到积极作用。其中过街天桥的连接,形成了水平与垂直交通系统。建筑体群以五、六层体量为主,立面造型采用了传统坡顶与现代元素结合的设计手法。

5校区环境景观规划设计

生活在优良的校园环境的学生,有着心旷神怡、陶冶情操的感觉,同时可以为学生与老师的交流、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提供舒适的空间和场所,本工程新校区的绿地率达到了35%,不仅可以为师生观赏,也可为其提供舒适学习、生活环境,使其感受到校园环境的舒适。

本校区的景观规划分为两个层次,即与城市大景观的呼应和校园内部空间序列的营造。新校区紧靠河道,北临城市干道,建筑群处在商品开发区的包围中,拥有开阔的运动场和绿地,相对于密集的开发区的楼群开敞,形成了空间上的过渡。处在校园正门,通过东西走向且布满绿地的道路可以方便的通过教学楼、办公楼、食堂,形成了高效而又现代的空间组合,可以自由交往。

6结语

学校是学习和继承文化的重要场所,校园不是单单的建筑群,而是为了提供一个舒适的校园环境。一个优美、舒适的校园环境,不仅可以形成好的学习氛围,也可以让人了解到历史文化,探求地方特色。本文从某新校区规划设计的规划主题、规划布局、交通组织、校园空间及建筑风格、校园景观等方面进行了介绍,探讨如何利用现有环境、做到与山水相融,合理组织校园空间,以此提高校园规划设计的技术含量,形成具有特色的现代化校园环境。新校区的规划设计不仅考虑了素质教育的重要作用,而且将其归入云台山的整体规划当中,使其成为该县的有机组成部分,既美化了城市发展,又推动了该县的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林武.多元化校园空间的塑造―福州电子职业中专学校规划设计[J].福建建筑,2005,95(05):17-18.

[2]熊砥柱.广东省粤东高级技工学校规划设计[J].科技信息,2008,31(29):383-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