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经济方向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0:21:03

金融经济方向篇1

一个国家在经历了经济危机、经济调整之后出现的一个过渡阶段经济运行态势称之为经济发展新阶段。2014年5月,主席在一次考察河南的行程中说道:“中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这是主席第一次提及“新常态”之概念,也是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的重要解读之一。在经济发展的新阶段,不代表放松了对GDp增长的要求,而是用科学发展观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将再生型、环境友好型基因纳入到GDp发展的体内。较之于过去的经济发展模式,新阶段下就是要摒弃其中的粗放型、数量型因素,大力向集约型、效率型转变。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可能经历的经济发展阶段,只是因为当下产生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导致了我国经济发展新阶段呈现出了与以往不同的景象。这是目前世界经济大环境与我国经济进入增长衰退期两者重叠而得来的。

二、金融改革

自中共中央新一届领导班子于2013年完成换届以来,我国金融改革的步伐明显加快,国家不断出台涉及国计民生的金融新政,其中为大家所熟知的有:取消贷款利率下限、取消票据贴现利率管制、人民币自由兑换进程加速等。与此同时,推出或即将推出国债期货、融资融券扩容、拟发行优先股等涉及股市债市的品种或政策。在民间金融方面,除了电商平台的余额宝等金融产品发行带来了巨大利润。2015年12月2日,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总理表示即将部署浙江台州、吉林等地成为我国第一批金融改革试点省市以促进金融改革的加快进行。之前一直风传的民营银行、金融租赁公司也有可能走入公众视线。

三、未来金融改革方向

毋庸置疑,实体经济即将在未来出现巨大的改变,我国金融体系改革已经迫在眉睫。对比过往仅限于传统机构、监管和世界范围内合作的方式,新的金融体系改革必须出现新的举措与变化,笔者认为应包含变革整体框架、构筑宏观政策平台、改良宏观调控、金融改革几个方面:

1.变革经济框架。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的宏观调控主要倾向都是以需求管理为重,这次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影响下,需求管理更是被使用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需求管理自然在发挥需求总量的层面上提供一定程度的支持,但其并不适宜作为一项政策长期使用。长此以往,其使用效果势必日渐衰微,甚至出现负面影响。此时,金融改革呼唤供给管理政策与需求管理并行,双管齐下更易完成我国目前金融体系的转型升级。

2.构筑风控、调控政策平台。在我国经济发展新阶段,在历经三十余年的高速增长之后,经济增速将长期保持在7%与8%之间。对于当下的中国而言,其主要风险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经济增速放慢导致金融体系流动性减弱,收益降低。二是潜在的市场泡沫及金融体制中的不完善因素,都会使金融市场危机四伏。因此,在保增速、求发展的同时,也不能放松对风险的警惕。正是由于这些原因,在当下的中国要进一步发展经济、解放生产力。更要亟需构建一个全面的风控政策体系。这样才能使隐藏在市场经济繁荣表面下的风险得到有效的控制和化解。在改革开放后的近四十年中,虽然我国金融市场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是仍然缺乏一个行之有效、统一的、可量化的市场化调控手段。行政手段屡屡出现在市场经济之中,甚至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市场依赖。在当下及不远的将来,如何进一步完善金融市场,减少行政色彩浓厚的调控手段的使用,运用市场化调控手段弥补传统做法中的不足部分是接下来需要解决的问题。2003年,中国成立了“一行三会”的监管体系,极大地促进了我国金融体系监管能力的提升。然而,至今为止,我国却依然没有建立金融监管协调机制,对于功能上的协调、总量上的协调,以及不同部门之间的协调缺乏相应的渠道和措施。这个机制设置上的不足直接影响了我国宏观风控、调控平台的建立。

3.改良宏观调控:放眼世界金融强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相协调适用,无疑已成为各国首要的选择之一。无论是财政政策或者是货币政策,都需要在宏观经济层面运行,都以货币资金为调控对象,都是一国经济政策中的重中之重。在政策实施的实际过程中,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制定各自为政,缺乏全局观念,财政调控能力弱化,金融调控独木难支,财政与银行职能错位,影响两大政策的配合。我国目前还没有形成两大政策可以相辅相成、和谐互促的有机体制。在日新月异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必然带来了种种不便。一是两大政策的沟通不足导致了调控过程中的种种疏漏,造成诸多风险滋生。二是两大政策互相之间多有摩擦,效率低下,造成大量内耗。在面对新一轮金融改革中多变、严峻的国内外形势中,我国宏观调控显得“反应不快”、“力度不足”、“涵盖不广”。因此,规范财政和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的程序和机制,明确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侧重点,强化金融与振兴财政并举,扭转“弱财政、强金融”的格局,着力协调财政货币政策的结合部改良宏观调控,建立、夯实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相协调应尽快列入议事日程之中。

参考文献:

金融经济方向篇2

一、当代金融领域虚拟经济的发展状况

(一)当代金融领域虚拟经济的主要特征

新世纪以来,金融经济活动在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发生了一些重要的结构性变化,这些变化成为当代金融领域虚拟经济的显着特征:其一,金融证券化趋势迅猛发展。信贷资产证券化不仅增强了银行资产的流动性与安全性,提高了资本充足率,而且为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资金来源,同时促进了金融领域的创新速度。其二,资本流动趋于全球化。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国际资本的流动速度更快、规模更大、范围更广。

(二)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分离趋势

纸币等货币符号的出现,尤其作为其更高级符号的证券、金融衍生品的出现,使金融经济和实体经济之间的对应关系出现了产生偏离的可能。随着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运行由生产过剩转化为资本过剩,金融工具和产品日益增多,交易方式不断复杂化,电子信息技术发展突飞猛,金融经济活动日益脱离物质产品的生产、交换和消费,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向是金融活动日渐趋于与实体经济活动相分离。

二、金融领域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辩证关系

(一)正确认识金融领域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

金融领域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互为因果的辩证关系。首先,实体经济是金融经济产生和发展的基础。说到底,金融体系的可靠性和稳定性要以相信金融资产最终转化为真实的社会财富为依托,倘若实体经济不再能向整个金融体系提供必需的经济增长水平作为支撑时,那么金融领域虚拟经济体系就有可能产生重大危机。其次,金融领域虚拟经济的发展必须与实体经济的发展水平维持协调关系。

(二)金融领域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促进作用

金融是实体经济运行的剂和催化剂。经济发展的实践表明:金融经济的发展水平将影响一国的资本积累状况、技术创新水平和资源配置效率,从而对实体经济的发展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

(三)金融领域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负面影响

在金融经济和实体经济逐渐日益分离的情况下,投资者的收益预期和市场信心的变化对金融市场的冲击作用也日益巨大;同时国际金融市场的一体化和互动性也不断增强,因此整个经济金融体系会变得愈来愈脆弱,并对现实经济运行带来巨大的冲击。

(四)克服金融领域虚拟经济负面影响的途径

建立良好的资本形成制度,发展金融经济是迈向成熟市场经济的必经之路。但在某些情形下,金融经济的过度膨胀也会对实体经济的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三、合理促进金融领域虚拟经济健康发展

(一)我国金融领域虚拟经济基础薄弱

近年来,我国金融市场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金融领域里的虚拟经济还相对比较落后,尚难充分满足实体经济发展的需要,其滞后性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实体经济的成长。具体讲,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国金融领域虚拟经济的发展还会面临这样一些制约:一是金融机构的发展还欠均衡,金融领域里的竞争性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官办金融机构的垄断地位在一定程度上还阻碍着金融市场效率的发挥;二是直接融资方式和资本市场的发育仍然不够充分;三是居民金融资产过度集中于储蓄,投资的多样性、多元化依然不够,这可能是因为在普通居民群众看来,缺乏可靠的投资方式;四是金融体系运行存在着较大的风险,银行坏账率高,商业银行还同时面临着“放贷”与“惜贷”的两难选择;五是过度的行政干预不仅制约了金融体系自身的健康发展,还导致了金融资源在实体经济部门分配的扭曲,使经济增长受到了阻碍。

(二)我国金融领域虚拟经济的发展方向

我国金融领域虚拟经济基本发展方向是要坚持两手抓:一方面继续深化金融改革,促进金融工具多样化和金融机构多元化;另一方面要加强金融风险的监控,防止金融领域虚拟经济的发展出现泡沫和过度投机倾向。首先,要加大金融领域的市场调节力度。在宏观范畴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调控主体独立化;二是调控方式间接化;三是监管手段法制化。在微观范畴要注意的问题有:一是金融机构的分布要走向多元化和竞争化;二是金融机构的管理走向企业化和规范化;三是金融机构的业务运作走向现代化和系统化。其次,要加强金融监控,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一是要尽快建立健全金融法律法规体系;二是金融体系运行要向国际规范靠近,采纳更多的国际准则;三是要按照市场原则完善金融机构退出机制;四是对已有的金融风险需要采取切实的措施予以逐步化解,特别是要采取多种形式妥善处理各大银行累积的不良资产。

金融经济方向篇3

关键词:丝绸之路经济带;外向型经济;金融支持

中图分类号:F830.9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0017-2016(10)-0052-04

2013年9月,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倡议。新疆是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城市,随着我国向西开放战略的进一步推进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全面实施,新疆的地缘优势和区位优势更加突出,已经成为“东联西出”、“西进东出”重要的进出口商品集散地和中转站,是中国发展外向型经济的门户和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节点。如何加强新疆地区外向型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成了关注的重点。

在国外,有关金融支持外向型经济发展的研究很少,多数集中在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中。外向型经济的概念是西方经济学家在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些国家发展经济的经验中提出的,较早提出“外向型经济”概念的是美国经济学家贝拉・巴拉萨。瑞典经济学家克利斯特・冈纳森认为,外向型经济就是出口导向型经济;美国耶鲁大学教授t・H・斯里尼瓦森则认为,外向型经济是出口导向和进口替代并存的发展战略。在国内研究金融支持外向型经济发展关系的实证研究方面,孙兆斌(2004)运用协整分析和Granger因果检验考察了我国金融发展与出口商品结构的关系,结果表明,金融发展与出口商品结构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金融发展是出口商品结构优化的原因,但出口商品结构优化不是金融发展的原因。沈能(2006)考察了我国金融发展与国际贸易的关系,认为金融发展与国际贸易存在长期均衡关系,我国金融规模与国际贸易正相关,且存在双向因果关系,但金融效率与国际贸易负相关且不存在任何因果关系。

本文从新疆金融发展与外向型经济发展着手,对两者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以期金融发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外向型经济发展,发挥二者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的作用,进而带动新疆整体经济的发展。

一、新疆金融与外向型经济发展的现状

(一)新疆金融发展现状

1、新疆银行业发展概况。截至2014年末,新疆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2.2万亿元,同比增长9.2%。其中,大型商业银行资产总额8759亿元,机构个数1391个;股份制商业银行资产总额1618亿元,机构个数85个;国家开发银行和政策性银行资产总额3289亿元,机构个数94个;农村商业银行、村镇银行等中小银行资产总额增速超过20%。受理财产品和股市影响,2014年新疆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增速持续下降,其中个人存款增速同比下降7.9个百分点,单位存款增速同比下降11.2个百分点;2014年,新疆新增人民币各项贷款1832.2亿元,增长17.9%。信贷投向得以优化,新型工业化重点优势项目、丝绸之路核心区建设资金需求得到了保障。2014年,新疆跨境人民币结算实际收付371亿元,累计结算量突破1500亿元,与68个国家和地区开展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与中亚国家跨境人民币业务发展较快,对哈萨克斯坦结算量12.8亿元,同比增长67%,占辖区对中亚五国结算总量的73%。

2.新疆C券业发展概况。2014年末,新疆有法人证券公司1家,证券营业部65家;在a股上市的公司有40家,总市值达3102.45亿元,在H股上市的公司有2家;有9家公司通过ipo、增发、配股在a股市场融资113.53亿元。宏源证券、天山生物、新研股份、啤酒花4家公司完成重大资产重组。新疆股权交易中心挂牌企业有481家,企业总市值97.8亿元。2014年,实现融资5.9亿元,增长近29倍;股权转让9.51亿股,增长38%。新疆有法人期货公司2家,期货营业部10家,全年盈利399.1万元。郑商所在石河子、五家渠、库尔勒三地设立了棉花期货交割中转库。

3.新疆保险业发展概况。2014年,新疆拥有省级保险分公司30家,保费收入317亿元,同比增长16.1%。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132亿元,人身险保费收入186亿元,累计支付赔款和给付增长13.7%,农业保险保费规模居全国首位,增长21%,参保农户294.1万次;累计赔付支出27.1亿元,增长52.3%,受益农牧民66.2万次。

(二)新疆外向型经济发展现状

随着新疆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的深入推进,2014年新疆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276.69亿美元,同比增长0.4%,其中出口234.82亿美元,同比增长5.5%;进口41.87亿美元,同比下降20.9%。其中,民营企业实现进出口170.6亿美元,占全区进出口总值的72.1%,是新疆进出口贸易的主力军。新疆对中亚五国进出口额达190.4亿美元,同比增长8.3%,占同期新疆外贸总值的69.1%。新疆进出口规模扩大,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有所提高,见图1。

(三)金融支持新疆外向型经济发展情况

金融支持外向型经济发展主要表现在签署双边本币互换协议、上合组织框架下的多边协定、亚欧博览会、喀交会交流合作平台等。

目前,中亚国家的哈、吉、乌三国和我国达成了货币互换协议,坚戈成为全国继卢布之后,第二个实现现汇、现钞双挂牌的货币。本币协议的签署,简化了双方银行间的关系,减少了汇兑手续和成本,减小了美元汇率波动风险,提高了人民币的认可率,有利于人民币国际化、周边化、区域化,促进了区域内贸易和投资合作。不过目前双边本币互换协议是备用性质的,在企业融资等方面限制条件比较严苛,因此对促进实质性金融发展的作用很有限。

2013年中国-亚欧博览会金融发展与合作论坛邀请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亚洲开发银行两家国际性金融组织以及8个国家和地区的21家金融机构参加,签约55个务实合作项目,总额1987亿元。中国新疆喀什地区与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三国,以及中亚的吉、塔两国接壤,有红旗拉甫口岸等五大口岸与五国相通。举办喀什―南亚中亚商品交易会,旨在通过喀什地区的地缘优势,打造中亚南亚经济圈。

在银行互动合作方面,金融合作主要体现在贸易结算、贸易融资、贸易担保三方面,但由于贸易融资、贸易担保方面缺乏正规的协议或合作机制,不便于数据统计。贸易结算中,主要是以美元现钞结算,以及电汇、信用证等结算方式。自2010年6月新疆开展跨境人民币结算试点,推动了使用人民币结算的进程。截至2014年底,新疆已与境68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15个地州市全被覆盖,参与企业超过1100家,累计结算量达1500亿元,有利地推动了新疆贸易投资便利化。

金融支持外向型经济发展,更需要加强各国跨境金融监管合作,共同控制和规避金融风险。目前,中亚五国中的哈、吉、塔三国已经与中国建立了双边金融监管合作机制,而且哈、吉、塔、乌四国也已与中国签署了司法合作条约、引渡条约,作为金融监管合作的补充机制,来打击金融犯罪。中国与哈萨克斯坦还成立了专门的金融合作协商机制―中哈金融合作分委会,协调和促进两国的金融合作。

二、新疆金融发展与外向型经济发展关系的实证分析

(一)指标的构造与选择

对新疆而言,金融体系主要包括银行、证券和保险市场。根据数据可得性,模型选取金融发展效率、金融相关比率和保险市场金融资产指标三个因素作为影响金融发展的变量(见表1)。

本文选取外向经济综合依存度作为测量新疆外向型经济发展程度的指标,外向经济综合依存度主要包括国际商品贸易依存度和外资依存度(见表2):

其中,t为进出口总额,F为实际利用外资额,C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

(二)实证分析

本文观测指标的样本区间为1990-2014年,数据来源于《新疆统计年鉴》,基于协整分析与Granger因果检验,实证检验采用eviews8.0软件运算。为避免数据的剧烈波动,消除可能存在的异方差,同时不影响变量间的长期稳定关系,对样本数据均进行了对数化处理。

检验协整关系及因果关系的前提是检验各变量是否服从单位根过程,即变量序列是否是一阶单整过程。由于几乎所有水平形式的宏观经济变量都是非平稳的,因此在估计具体方程前进行单位根检验,以确定是否可以采用协整分析方法,检验结果见表3:

由检验结果可知,变量LnLSR,LnFiR,Lnip,Lnimte,LnFDiD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非平稳,变量DLnLSR,DLnFiR,DLnip,DLnimte,DLnFDiD一阶差分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构成平稳性时间序列,因此,分析可知变量都是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的一阶单整序列。

本文采用Johansen法来检验各变量间的协整关系,结果见表4:

协整检验表明,残差序列不存在单位根,是平稳序列,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两者之间有长期均衡关系。

在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中,总是假设序列是平稳的。因此,在建模中,变量都用一阶差分,所有数据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结果表5。由表5可以看出,金融发展是外向型经济发展的Granger原因,但外向型经济发展不是金融发展的Granger原因。因此,金融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外向型经济发展,而外向型经济发展对金融发展的促进作用不大。

(三)实证分析结论

协整检验显示,新疆金融发展各指标与外向型经济存在着显著的长期相关性,表明新疆金融发展与外向型经济之间有相关关系;格兰杰因果检验结果显示,金融发展与外向型经济发展二者之间存在着单项的格兰杰因果关系,即金融发展是引起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格兰杰原因,而外向型经济发展不是引起金融发展的格兰杰原因。由金融相关比率与国际商品贸易依存度、金融相关比率与外资依存度说明,新疆地区金融深化程度远远不够,非但没有促进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反而产生了负面影响,这与新疆的金融机构的资金配置效率低下、金融结构失衡有很大关系。金融发展对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影响或者说是促进作用是不可置否的,只有金融发展与外向型经济发展相适应时,金融发展才会有利于外向型经济发展。反之,则可能会起阻碍的作用。

综上所述,金融发展在外向型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促进作用,加快金融市场改革,促进金融发展,能够促进我国外向型经济发展。由于新疆地区外向型经济发展存在出口产品层次低、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少等问题,使得新疆地区外向型经济发展不能很好地促进金融市场的发展,针对这些问题,应采取适当的措施,使新疆地区外向型经济发展与金融发展相互促进,形成良性循环。

三、丝绸之路经济带框架下金融支持新疆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实现区域金融组织体系的不断完善。未来新疆金融发展重点应是构建适合的金融组织体系并使内部结构趋于和谐;推动以市场为导向的金融中介体系,疏通储蓄向投资转化渠道,改善金融中介体系的内部结构;规范发展中小金融机构,培育公平竞争环境;加快发展资本市场,提高融资效率。

实现区域内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更高层次的联动发展。目前人民币尚未实现完全可自由兑换,在国际上使用仍然受限。建议在辐射力较强的核心毗邻国家边境附近设立跨境人民币金融服务中心,增设人民币兑换点,成为中亚地区跨境区域人民币交易和结算中心,为新疆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提供便利,形成更高层次的联动发展。

实现区域内支付系统的联网、资金清算和票据交换,形成相互融通格局。区域内各国的资金彼此流动,形成银行结算系统间的相互对接,可以鼓励直接投资和证券市场的投融Y,吸引内地民间资本进行项目开发与投资;以乌鲁木齐、阿拉木图等中心城市作为区域内金融产品交易重点地区,为企业上市融资和运用金融产品规避风险提供优质服务。随着跨国公司的投资布局深入,金融系统内的区域服务联动机制将发挥更大的作用,有利于促进外向型经济的发展。

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上重要的外向型经济发展金融中心。根据区域金融中心理论,金融集聚效应可促进金融市场的成熟化,提高金融效率。当前,新疆发展外向型经济开展金融合作则缺少区域金融中心。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实力相比,新疆整体水平低,严格来讲几乎没有一个城市能够具备构建金融中心的能力,但就乌鲁木齐独特的地缘优势,以及在其他国家的金融服务中心辐射能力而言,乌鲁木齐具备构建为丝绸之路经济带上重要的金融中心的可行条件。除此之外,平衡区域内外向型经济发展,南北疆地区齐头并进。新疆区域内外向型经济发展很不平衡,明显存在北疆高于南疆、口岸地区高于内陆地区、交通便利地区高于运输条件落后地区等现象。

加强金融监管合作。新疆与其他国家区域金融稳定应该达到这样一种状态,即区域内整体金融运行环境良好,管理机制健全,并具有较强的风险防范与化解能力。而区域金融合作(如银行内部跨区域合作、跨行跨区域金融市场合作等)都要求更高的监管水平。要保持这种稳定状态,除了各金融机构内部管理体制的不断完善,还必须建立跨区域金融监管、风险预警、风险救助等一系列合作措施,同时还可以进一步建立区域征信体系、区域金融信息披露管理系统等。

参考文献

[1]陈文新,谢婷婷.中国(新疆)与中亚国家金融合作的可行性及对策[J].会计之友,2010,(4):31-34。

[2]何剑,陈文新.中国新疆与中亚国家区域金融合作问题探析[J].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2009,(3):33-37。

[3]何剑.计量经济学实验和eViewS使用[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4]沈能.金融发展与国际贸易的动态演进分析―基于中国的经验数据[J].世界经济研究,2006,(6):26-31。

[5]孙兆斌.金融发展与出口商品结构优化[J].国际贸易问题,2004,(9):12-15。

[6]中国人民银行乌鲁木齐中心支行货币政策分析小组.2014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金融运行报告[R].2014。

FinancialsupporttoXinjiangexport-orientedeconomicDevelopment

undertheFrameworkoftheSilkRoadeconomicBelt

wenGwenjunYanGpingCHenDinghaiLianGChunya

(KezhoumunicipalSub-branchpBC,KezhouXinjiang)

金融经济方向篇4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实体经济;促进作用

近年来,互联网金融因其高速的发展态势受到社会普遍关注,这种金融方式发生于虚拟的经济领域中,在具体操作与资金募集方面和传统金融操作在本质上就不同。因此,在看互联网金融上需要采用新视角,同时找到发展实体经济与互联网金融之间的顺畅对途径,从而达到实体经济和互联网金融的双赢局面。

1.互联网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意义

互联网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意义,主要就是能够为建设实体经济供给资金。金融领域之所以要募集资金,主要目的就是让钱流动,金融机构从中创造经济效益,与此同时也能够将市场活力充分激发出来。我国外部市场与内部市场长时间处于疲软状态,如今全球经济一直萎靡不振,我国的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阶段。所以,实体经济建设经常会因为没有市场信心而导致资金不足,而持续发展中的互联网金融能够有效解决这个问题,弥补实体经济建设出现的资金缺口。

2.实体经济在发展中的问题

在以往,实体经济如果缺乏资金,通常会向金融机构求助。然而我国银行业随着长期发展,其放贷手续越加复杂,而且各个地区的资金政策有所不同,我国内部的经济发展市场前景无法给人足够的信息,导致不少银行会更加谨慎地放贷。在互联网金融发展起来之后,和银行产生了比较多竞争,银行因此在存款吸纳方面也有了较多阻力,产生了较大的资金缺口。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中,对实体经济造成了较大的冲击,更多的人将资金投入到互联网金融中,很多消费也是在网上进行,实体店的人流量大幅度降低。

3.互联网促进实体经济发展

3.1激发我国市场活力

在互联网金融为促进实体经济发展,采取的主要措施就是使民间资本得到盘活,市场活力得到激发。我国的市场经济已经发展到新常态阶段,一直在放缓经济增长速度。这种情况导致不少投资者对市场环境没有足够信心,因而沉淀了更多资本,在实体经济建设领域中的体现就是造成资金短缺。互联网金融的稳定发展,让资金持有者有了更多的投资方向和投资渠道,再加上投资互联网金融具有安全性、操作简便性等特点,更多投资者在互联网金融领域投入部分资金,我国民间资本很多进入互联网金融领域。这种现象实质是互联网金融对我国整体金融盘活所做的一个实质贡献,有效提升了资金拥有者的投资信心,促进实体经济发展,同时也使市场活力得到有效激发。

3.2指明实体经济投资方向

互联网金融为促进实体经济发展,采取的第二个主要措施是提供实体经济投资建设新方向。实体经济建设方向在较大程度上取决于市场信心,市场与投资者目光集中的地方,那个领域实体经济建设就比较可能出现高速的发展与增长。互联网将会成为行业新型业态与经济领域新的增长点,能代表广泛投资者的广泛利益,在互联网金融中的投资方向通常能够引导实体经济发展方向,而且这种引领作用较强。互联网金融本质是将大量资金募集到一起,其投资方向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实体经济发展。如今互联网金融已经在金融行业占有一定位置,对传统实体金融的巨大冲击已经发生,占据了一定的资金流,可以说互联网金融已经度过巨大爆发式发展的时期。因此,在如今的现实条件中,互联网金融已经有底蕴与实力指导实体经济投资建设方向。

3.3刺激实体经济市场消费

互联网金融为促进实体经济发展,采取的第二个主要措施是刺激实体市场消费。改革开放后,国民经济一直处于快速发展状态,在长时间积累后不少城乡家庭有了一定储蓄。然而,在我国经济发展步入到新常态时期后,变少的投资方式导致人们没有足够的信心进行投资,与此同时,获得的投资收益也相对变少。在互联网金融持续发展的态势下,和实体经济构成了闭合循环,出现了更多投资方式方便投资者进行投资。互联网金融吸纳了更多的资金,而不断发展中的互联网金融回报给投资者稳定、持续的收益,在获得更高收益后,投资人会加大消费,从而又进一步促进互联网金融发展,形成了一个良好的循环。所以说,互联网金融在推动实体市场发展,提高国民收入,激发经济市场活力等方面有着非常大的作用。

结语

在促进实体经济方面,互联网金融的优势越来越明显,能够有效提高国民收入水平,引导实体经济不断向好的方面发展。互联网金融和国民的联系更加紧密,渗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不断发展和应用相关技术的未来,互联网金融会有更加美好的前景。实体经济在互联网金融的推动下,也会有越来越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曹雅雯.互联网金融促进中国实体经济发展的研究[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6(20):102.

金融经济方向篇5

[关键词]金融发展;经济增长;收入差距;VaR模型

[中图分类号]F123.16[文献标志码]a[Doi]10.3969/j.issn.1009-3729.2013.03.019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增长率居世界前列,为世界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到2012年末,我国经济总量达到8.26万亿美元,仅次于美国,人均GDp约6100美元,按联合国的标准划分,我国已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随着经济的增长,我国金融业也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并逐步与国际接轨。但随着我国经济、金融的发展,国民收入差距却不断拉大,经济失衡现象越来越严重,地区和城乡收入差距较大,基尼系数居高不下,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12年达到了0.474,基尼系数连续多年超过联合国0.4的警戒线。收入差距的扩大不利于社会稳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而引起了理论界和政府部门的广泛关注。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处于转型的关键时期,经济、金融体制改革逐渐深入,能否全面而深入地把握金融发展、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差距之间的关系,将直接关系到新时期改革的成败以及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拟以我国1990―2012年的相关数据为样本,通过构建向量自回归模型,研究当前金融发展、经济增长和收入差距的动态关系,从而发现存在的问题并给出政策建议。

一、文献综述

国内外关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收入差距之间关系的研究较多,但得出的结论存在较大的差异,研究工作既有成果,也有困惑。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来阐述较为重要的文献。

1.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亚当・斯密[1]等古典经济学家很早就认识到银行可以通过信用创造积聚资本,促进社会现实资本的流动,促进经济增长;熊比特[2]发现,银行有媒介资本和信用创造的功能,能够通过购买力的创造,将资金不断地投向创新活动领域,给经济注入活力,从而促进经济增长。罗纳德・麦金农[3]和爱德华・肖[4]认识到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同时,他们也注意到了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金融抑制问题,主要表现为政府对信贷供给的行政干预,扭曲了资源的配置,降低了金融活动和经济活动的效率。我国学者谈儒勇[5]以实证的方法对金融与经济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认为中国金融中介规模的扩大能促进经济发展,二者同向发展。武志[6]采用戈氏指标对我国金融发展水平进行考察,并研究了我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得出我国金融发展能够促进经济增长的结论。

2.金融发展与收入差距的关系

Greenwood等[7]研究了金融发展与收入差距的关系,发现两者间存在着“倒U”型库兹尼茨曲线关系。他们对这种“倒U”型关系的解释是:在金融发展初期,由于金融发展水平较低,收入分配不平等现象比较严重;而到了金融发展逐渐完善的时期,收入分配状况不断合理化,差距就逐渐缩小。Beck等[8]对99个国家1960―1999年的相关数据进行了研究,发现:金融支持和投资对解决贫困是有益处的,金融发展有利于减少贫困,缩小穷富之间的收入差距。

李勇辉等[9]根据国内1952―2005年的相关数据分析我国金融发展与收入差距的关系并得出结论:我国的金融深化与居民收入分配状况之间呈现“倒U”关系。张立军[10]用广义货币m2和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值作为选取项目,研究金融与城乡收入差距的关系,认为中国的金融发展很大程度上会造成收入差距增大。乔海曙等[11]根据中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特征,选用非参数相关检验等方法进行实证研究,得出我国金融发展与收入分配间呈现“倒U”形的库兹尼茨曲线关系。

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

第3期王伟涛,等:金融发展、经济增长和收入差距的动态关系研究

3.经济增长与收入差距的关系

Barro[12]考察了收入差距对经济增长效应与经济发展水平的非线性关系,在解释变量中不仅包括收入差距,还包括收入差距与经济发展水平的交互作用项,发现发达国家收入不均与经济增长之间是正相关,而在发展中国家,两者之间是负相关。陆铭等[13]基于联立方程和分布滞后模型对我国1987―2001年的省际面板数据进行了研究,发现收入差距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为负。王少平等[14-15]在研究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基础上,对我国经济增长与收入差距的非线性关系和不同时期的阈值效应进行了研究,得出了不同时期我国收入差距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曹裕等[16]运用省级面板数据对我国的城市化、城乡收入差距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研究,得出城乡收入差距对经济增长具有抑制效应,不利于经济增长但存在区域差异效应的结论。

虽然国内外学者对经济增长、金融发展与收入差距关系的研究结论有较大差异,但仍然有一定的参考意义。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金融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逐渐凸显,与社会各个方面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包括关系民生的收入分配问题,因此需要进一步结合中国具体国情和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特点来研究并分析经济增长、金融发展、收入差距之间的关系。

二、实证分析

本文选取1990―2012年的相关数据,以金融相关率(FiR)、基尼系数(GC)、经济增长率(GDpR)3个指标分别衡量我国金融发展水平、经济增长和收入差距3个变量。其中金融相关率指标通过m2/GDp计算可得。由于1990―2002年的基尼系数官方未公布,不同学者采用的计算方法有所差异,计算结果也不尽相同。本文根据定义,同时参考世界银行网站和国内相关文献计算得出1990―2002年的数据[17],2003―2012年的基尼系数采用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经济增长率为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数据来源于中国人民银行、国家统计局、世界银行和中国统计年鉴。各指标1990―2012年变化趋势如图1所示。

图11990―2012年我国金融相关率、

经济增长率和基尼系数变化趋势1.模型的构建和求解

自Sims于1980年首次提出向量自回归模型(VaR)以来,该模型已经获得了广泛应用。由于VaR回避了结构模型设定,在经济学理论不足以指出变量之间的动态关系、估计模型及出现内生性问题时,提供了很好的解决办法。本文采用向量自回归模型,通过脉冲响应分析、方差分解分析等方法分析金融发展、经济增长与收入差距之间的动态关系。

根据选取的指标,构建包含FiR、GDpR、GC的3向量自回归模型:

Yt=L+∑ni=1βi×Yt-i+ε

式中Yt=[FiRt,GDpRt,GCt]t,代表因变量和自变量的即期值;i为滞后期数,βi为系数矩阵,ε为扰动列向量。

(1)样本数据平稳性检验和协整检验

为了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异方差,在实际检验前对变量取对数。数据序列的平稳性检验采用aDF检验,显著性水平取0.05。表1的结果显示3个变量存在共同的时间趋势,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一阶差分后均为平稳序列。在此基础上运用Johansen协整检验方法对3个变量进行协整检验,从表2中的迹统计量检验结果可以看出lnFiR,lnGC,lnGDpR3个变量存在一个协整关系,可以通过构建VaR模型来研究三者之间的关系。

表1单位根检验结果

表2协整检验结果

(2)模型求解

通过对样本数据的VaR估计,结合滞后阶数选取的aiC和SC准则,确定滞后阶数为2,以FiR,GC,GDpR这3个变量建立VaR(2)模型,然后进行模型的平稳性检验,变量特征根均落在单位圆内,因此建立的VaR(2)模型是平稳的。在此基础上运用eViews7.0进行向量自回归分析,大部分估计系数在10%的显著水平下是显著的,模型求解结果如下:

2.脉冲响应函数及冲击反映分析

在VaR模型平稳性检验通过的基础上,运用脉冲响应函数分析来研究在扰动项上加上一个标准差的冲击对内生变量的影响,分析结果才是可信的。图2为金融发展、经济增长和收入差距3个变量间冲击的脉冲响应函数图,实线表示脉冲响应函数,虚线表示在脉冲响应图像两侧的置信带,滞后期数取为10。

由图2可知,FiR对GDpR的冲击影响在前5期均为负向,第5期以后转为正向,并逐渐收敛,说明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具有较长的滞后效应,随着时期推移,金融发展会对经济增长产生积极的影响。GDpR对FiR的影响保持正向,原因在于经济增长过程中对金融发展的需求增加,对金融发展水平的要求提高,从而推动了金融发展。FiR对GC的冲击影响一直为负向,在FiR给GC一个正向冲击后,基尼系数逐渐减小,说明金融发展水平的提高能够缩小收入差距。GC对FiR的冲击影响基本为负向,且负向波动增大,说明收入差距的扩大,阻碍了金融发展水平的提高。原因在于,收入差距的增大使得收入分配两极分化严重,财富集中,但收入较低的群体是社会的主体,占人口的比重较大,收入差距的拉大无疑会造成低收入群体的金融需求不足,从而不利于金融发展。GDpR对GC的冲击影响为负,但负向影响程度逐渐减弱,说明经济增长能减少收入差距。GC对GDpR冲击略有波动,但基本保持正向,两者存在正向效应,这说明了基尼系数的增加,在短期内对经济增长有利。原因可能在于,在经济发展的低级阶段,社会的经济效率较低,收入差距的扩大,使得一部分人和地区的经济效率得到提高,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经济增长,这与改革开放来中国经济发展政策产生的现实结果是一致的。

3.方差分解分析

根据所构建的VaR模型,进行方差分解,研究模型的动态特征,把内生变量的波动分解为与各方程相关联的组成部分,来研究各外生变量对内生变

图2金融发展、经济增长和收入差距间的脉冲响应函数图

量的相对重要性。表3为FiR、GC、GDpR3个变量的方差分解结果,S.e表示标准误差,其他列为各变量的贡献程度。

从FiR的方差分解结果可以看出,GC和GDpR对FiR的贡献程度均呈上升趋势,在第10期,分别达到24.305%,5.083%。从GC的方差分解结果可以看出,FiR和GDpR对GC的贡献程度保持增长趋势,到第10期,分别达到17.967%,5.962%,GC对自身的贡献程度逐期下降,第6期之后基本稳定在76%的程度。从GDpR的方差分解结果可以看出,FiR对GDpR的贡献程度逐渐下降,但保持在17%以上的较高水平,说明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较大;GC对GDpR的贡献程度除了第1期有所减少外,基本保持增长趋势,但贡献程度较小,保持在2.5%以内。

三、结论和政策建议

通过本文的实证研究,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经济增长能够推动金融发展,反之也成立,但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推动存在一定的滞后期,这与武志[6]的研究结论相符。经济增长对金融发展水平、金融体系完善程度有内在的要求,这是经济增长和发展的趋势。但同时从研究结果发现,金融发展前期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不明显,存在滞后效应。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能够减少收入差距,收入差距的扩大不利于金融发展,但对经济增长具有短期效应,即在经济发展初期对经济增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从长期均衡角度来看,收入差距的扩大不利于经济增长和金融发展。控制和减少收入差距,已经成为现阶段我国宏观调控较为突出的现实问题。

根据本文的研究结果,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1)注重经济增长、金融发展、收入差距间可能存在的库兹尼茨曲线关系和拐点效应。充分关注理论研究成果,把握现阶段改革和发展的关键时期,积极推动经济和金融进一步发展。在我国经济发展到目前这种阶段下,应追求协调可持续发展。经济、金融的发展和改革要更多地注重内在质量,为提高经济发展质量、缩小收入差距提供金融支持。

(2)政府要加大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力度,进一步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其中应首先加大对农村居民、城镇低收入阶层、失业人口、偏远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让中低收入阶层也能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和转型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收入分配不均,国内有效需求不足,内需对经济增长的短期效应较强。关键原因就在于国民收入差距过大,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收入差距拉大不仅不能提高经济效率,反而造成经济失衡和增长质量下降,不利于经济社会长期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缩小收入差距的政策既是共富之路,也是经济增长之途,同时能够促进金融发展,提高金融发展水平,避免我国陷入“中等收入陷阱”。

(3)科学合理地推动城乡二元制结构的转变,加快城镇化发展进程。在城市发展的同时,应积极促进工业反哺农业,实现城乡在空间上的整合发展。金融部门要积极支持乡镇企业发展,以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这既能够促进经济发展,也能够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同时,加大对落后地区教育事业的投入,提高人力资本水平,尤应加大对中西部地区扶持力度,减少区域发展差距。

(4)提高农村金融发展水平,改善城乡金融资源配置失调状况。扩大农村金融机构规模,建立多元化农村金融体系,提高农村金融效率,使金融能更好地为农民和农村经济服务,推动农村经济在金融的支持下健康发展,缩小收入差距,促进城乡经济和金融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m].郭大力,王亚南,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9.

[2][美]约瑟史・阿洛伊斯・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m].叶华,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3][美]罗纳德・麦金农.经济发展中的货币与资本[m].卢瑰,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7.

[4][美]爱德华・肖.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m].贝多广,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88:102-145.

[5]谈儒勇.中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1999(10):12.

[6]武志.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来自中国的经验分析[J].金融研究,2010(5):58.

[7]GreenwoodJeremy,BoyanJovanovic.Financialdevelopment,growthandthedistributionofincome[J].Journalofpoliticaleconomy,1990(5):1076.

[8]Beck,asliDemirgucKunt,RossLevine.Finance,inequalityandpoverty:crosscountryevidence[R].worldBankpolicyResearchworkingpaper,2004.

[9]李勇辉,蒋序全.中国居民收入差距的演变――基于金融深化视角的实证研究[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32.

[10]张立军.金融发展与收入分配关系研究综述[J].经济学动态,2005(3):101.

[11]乔海曙,陈力.金融发展与城乡收入差距“倒U型”关系再检验――基于中国县域截面数据的实证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9(7):68.

[12]BarroRJ.inequalityandgrowthinapanelofcounties[J].JournalofeconomicGrowth,2000(5):5.

[13]王祖祥,张奎,孟勇.中国基尼系数的估算研究[J].经济评论,2009(3):14.

[14]陆铭,陈钊.城市化、城市倾向的经济政策与城乡收入差距[J].经济研究,2004(6):50.

金融经济方向篇6

2011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主线”。在今年初召开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与过去3次金融工作会议主要从金融业自身的发展来强调金融工作的重心不同,本次会议强调了金融业要为实体经济服务,更是将“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放在“五个坚持原则”的首要位置。总理特别强调,做好新时期的金融工作,必须牢牢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从多方面采取措施,确保资金投向实体经济,有效解决实体经济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坚决抑制社会资本脱实向虚、以钱炒钱,防止虚拟经济过度自我循环和膨胀,防止出现产业空心化现象。在今年的“两会”上,如何落实好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这一本质要求更是成为代表委员热议的焦点。相应地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更是多次提及小微企业,并把扶持小微企业作为发展实体经济、扩大就业、优化产业结构等工作的重要内容。这一连串的举措和要求既表明了党中央、国务院对发展实体经济的已上升为国家金融战略,提到了非常突出的位置,也表明了管理高层深刻认识并积极吸取了国际金融机构在全球金融危机中遭受的惨痛教训,又切合了当前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实际国情。因此,如何引领银行业实现信贷政策与国家产业政策的有机统一,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金融业的重要任务。

作为现代经济核心的金融,如何才能成为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和保障?笔者认为,应从如下几个方面做文章。

首先,要把握好服务实体经济的着力点,做到稳中求快。强调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并非贷款越多越好、融资规模越大越好,关键是要平稳适度。按照稳中求进的金融工作总基调,金融业要准确把握“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扩大消费是基础,稳定投资是关键”的重要内涵,坚持“三稳定三加大”作为银行业服务实体经济的着力点,确保经济实现平稳较快发展。一是对“十二五”重大项目和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在建续建项目要继续保持稳定、合理的信贷支持,对节能环保、科技创新、现代服务业、文化产业则要加大信贷支持力度;二是对地方政府实施的重点产业、工业园区、龙头企业工程要继续保持稳定、合理的信贷支持,对“小微企业”和“三农”贷款则要加大信贷支持力度;三是对地方经济、承接产业转移等要继续保持稳定、合理的信贷支持,对消费领域、保障性住房建设等民生领域则要加大信贷支持力度。

其次,要持续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质效,切实改进服务。银行业要不断改进实体经济的金融服务,切实在提供质优价平的金融服务上下工夫。一是科学规划网点布局,增加金融供给主体。按照“向能弥补银行业组织体系缺陷的机构倾斜、向金融服务相对薄弱的二线城市倾斜、向广大农村地区倾斜”的原则,继续加大金融机构审批设立力度。二是积极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有序进入银行业,参与农村新型金融机构的组建以及中小银行的增资扩股,为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业畅通渠道,充分发挥银行业动员储蓄转向投资实体经济的功能。三是要以市场为导向,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顺应实体经济对银行业服务的客观需求,强化主动服务意识,创新服务方式,提升服务功能,主动贴近市场,贴近企业,从提高效能和降低成本两方面入手,积极改进信贷管理模式,优化信贷审批流程,以优质高效的多样化金融服务对接多元化的实体经济需求。

第三,要切实增强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不断深化改革。一是深化金融机构改革,明确市场定位。推动政策性银行分支机构完善职能定位,做实政策性金融业务,审慎开展自营性业务;推动大型银行完善体制机制建设,充分发挥系统性银行的标杆和引领作用,加大信贷结构调整力度;推动邮政储蓄银行加强和完善内控建设,增强支农和小微企业服务功能;推进股份制银行细分市场客户,走差异化竞争、特色化发展道路;推动地方法人机构进一步健全完善公司治理,优化发展战略,专注服务于“三农”、城市中小企业和县域经济发展。二是转变经营方式。进一步完善资本约束机制,强化精细化管理;进一步健全绩效考核体系,走效益、质量、规模、结构协调发展之路;进一步树立审慎经营、科学发展理念,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三是加强与外资及区域外金融的合作,提升当地银行业开放层次和程度,强化金融合作,促进金融业可持续发展,增强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能力。

第四,要夯实服务实体经济的金融基础,着力防控风险。银行业要正确树立全面风险管理的理念,加强内部控制建设,提升内控执行力和内生动力。一是切实落实内控管理第一责任人的责任,健全完善风险动态管理机制,提高全流程风险管理水平。二是按照“贷款新规”完善传统信贷管理流程,建立涵盖所有业务风险的监控、评价和预警系统,制定全面的风险识别计量报告和控制程序,提升风险管理技术水平。三是加强对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客户的风险排查,及早制定风险防控预案,严防出现区域性、系统性风险和重大案件风险。四是建立与“影子银行”之间的“防火墙”建设,严防非法集资、高利贷、金融传销、民间融资等领域的风险向银行体系传染。

金融经济方向篇7

论文摘要:建立区域金融中心必须从宏观与微观两方面进行考虑。该文从宏观方面提出金融倾斜的概念,阐述了其政策内涵,指出金融倾斜需建立符合地方经济特点的金融业务;从微观方面指出了推动建立区域金融中心的地方政府必须明确区域金融中心的定位,在符合国家经济区域支持政策的前提下,只有把金融倾斜的指向和区域金融中心定位的指向结合起来,才能从根本上推动、建立一个区域金融中心。

在庞大的国际金融体系中,金融业已成为一些国家、地区和国际城市的最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正是因为金融业在现代经济中的核心作用,其在综合竞争中的战略地位也日益凸现。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发达地区或城市、发展中地区或城市无不试图在本地区建设国际或地区金融中心,因此,有必要从宏观、微观两方面进行考虑推进、建立区域金融中心。

1.金融倾斜的提出及其政策内涵

“金融倾斜”是由白钦先教授提出的一个概念。即间接金融所占的比重大大超过直接金融,将间接金融与直接金融间这种不平行发展和不平衡发展称之为“金融倾斜”。本文在这里借用金融倾斜的提法把其定义为:金融倾斜是政府采用宏观干预的方法,制定的支持区域经济发展的金融产业政策。这里强调的是区域金融支持政策,不是整个金融产业的政策,因而带有扶持、鼓励的性质,可以用来作为支持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一种手段。

在这样的提法下,金融倾斜又可以分为自然倾斜和人为倾斜,自然金融倾斜是由于金融业作为服务产业,其存在是依托经济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在没有国家干预的情况下,金融业的发展选择必然是一个自然的选择过程,或者说金融集中发展区域必然是一个经济发展层度相对较高的地区。而在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与经济相生相伴的金融产业也往往是相对落后的。因此,作为国家支持其经济快速发展的区域,选择人为金融倾斜的政策可能更符合国家鼓励落后地区发展的政策。本文的金融倾斜仅指狭义的人为倾斜,体现在经济中的层次则是宏观的、指导性的、干预性的内容。

金融倾斜的政策内容包括地区性金融创新试点、外资银行的地区准入、地区性金融业务、地区金融业的整合与优惠、地区性投资融资中心等等相关政策措施。这些政策措施本质上属于产业发展政策,是宏观经济政策的组成部分。在把某些优惠政策措施应用于某一区域后,由于金融业的弥散、渗透功能,金融业对区域经济、其他产业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乃至企业经营运作都发挥了其作为资本聚、散纽带的资金配置职能,同时提供了资金与效率的支持。因此金融倾斜政策鼓励造就的是一个发展充分、运作高效的金融产业,对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在区域金融倾斜政策的制定方面,由于金融业牵涉的面广,优惠政策的制定和出台都极为谨慎。在区域经济的支持上,财政方面的配套优惠政策很多,行动也比较迅速,而货币、金融业的创新、优惠、整合的配套措施却难有作为。目前金融政策的制定者是中国人民银行,监管者是银监会,考虑到金融的风险和监管的困难,在区域金融倾斜上,很少见到针对某一地区特点的金融扶持政策。虽然央行可以在政策性金融领域发挥应有的对区域经济的支持作用,或者可以在区域的宏观上实行有差别的存款准备金制度和再贴现政策,欠发达省区可比发达省区低若干比率,用以增加货币供给,促进欠发达地区经济更快速的发展。然而由于政策性金融的局限性和金融政策出台的谨慎性,市场化的发展需要市场化运作的金融体系。如何引导商业金融更多更好地进入经济欠发达地区,同时又把金融风险降低到合理的范围内,发挥金融对地区经济的支持性,却是难点所在。因而央行与银监会在研究制定金融政策时应更多地考虑地区性金融特点,在深入研究区域地方经济特点基础上,制定针对地方特点的金融业务和风险监管活动,支持地方经济发展,建立专门性质或以某种业务、功能为主的区域金融中心。

2.区域金融中心定位分析

区域金融中心定位从中央的角度上看更多体现的是微观层面的目标,地方政府对区域金融中心的清晰明确的定位对其形成是至关重要的。定位要符合地方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也要符合中央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整体部署,因此地方政府必须有一整套的方案安排,并由此有针对性地提出在金融政策与业务方面,需要中央政府及决策部门做出什么支持,具体到金融中心定位上可以考虑以下几方面内容:

2.1区域定位

在金融中心的服务区域定位上,可以分为以下两个战略步骤:首先确立中心城市,然后再在稍大范围内的区域建立金融集中区。以东北地区为例,由于地理位置临近,在社会生活、文化教育、法律环境和文化习俗上具有共同性,经济生活水平具有相似性。因此,考虑工农业经济的发展,可以以东北地区的主要产业装备制造业和现代化深加工农业为纽带,地区金融的服务主线可以围绕这两个产业展开,依托本地区经济建立一个东北三省的统一的区域性金融服务市场体系。在这个基础上,必须从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中寻求更有潜力的发展方向,在全国的城市区域分工中确立自己有利、合适的位置,再进而确定发展区域金融中心的主要服务方向。

2.2金融业务定位

一个功能业务全面的金融中心包括建立地区性融资、投资、产权交易中心以及地区性商业银行等等服务于本地区的支柱产业和潜力产业。区域金融中心建立之初其金融业务定位应更倾向于先建立专门领域的金融中心,而不是考虑首先建立一个功能全面包含广泛的金融中心。金融中心的金融业务应更多的体现地区经济的特点,形成有收有放的金融服务体系,抓住重点矛盾解决重点问题,在这个基础上得到发展后,培育鼓励各商业银行在本地区设立地区性融资中心,票据交换中心,创新金融工具研发中心、特色产权交易中心等等金融业务活动中心,进而才能建立功能全面的区域金融中心。

2.3金融功能定位

金融功能包括金融的外部效应和金融体系的内部效应,其对经济有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是金融体系整体对经济与社会的总体相协调、适应、吻合而产生的效率与效益。体现在它的配置功能上,其功能已经辐射外化成为经济的发动机。作为一个高增长、高附加的产业,金融业在现代经济发展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一方面,金融业本身的构成要素已成为一个庞大的运作服务体系,创造了巨大的产值、利润和税收。在国际金融体系中,金融业已成为一些国家、地区或国际城市的最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同时,让金融业备受宠爱的另一个原因是,它还具有较高的产业关联性。金融业自身具有极强的购买力,它带动了一批具有高附加值的相关产业、尤其是电子商务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事实上,由于金融业自身发展的需求,其本身已成为拉动电子交易和管理系统、网络技术等高技术产业的最重要的市场之一,因此区域金融中心的定位应逐步有所扩大,可以考虑发展金融业成为地区性的支柱产业之一。

2.4.区域金融的结构定位

金融结构从银行主导型与金融市场主导型融资的角度研究,在现实环境的选择及发展状态下,以银行主导的融资结构要逐步过度到金融市场主导型融资结构必然需要政府部门的推动及规划。在既定的银行主导融资环境下,商业银行为控制风险,必然导致优势企业可以获得充裕的资金,一方面大量企业又不能获得银行贷款的局面,因此必须在这个银行主导融资的环境中,先建立深刻熟悉和掌握地区经济特点的区域银行,建立地区信用融资模式,以扶持本地区支柱和潜力产业为发展目标,根据经济发展状况再发展到市场主导主导融资的结构模式。

3.金融倾斜与区域金融中心定位的融合

与其他产业不同的是,金融业的发展尤其受国家限制管理的制约因素较多,因此区域金融倾斜的政策需要鼓励创新的制度,实际上,压抑金融发展的制度也可以成为金融创新的原因。在市场化越来越深入以及我国加入wto的背景下,金融业的发展将更多地取决于市场的需求,但同时也需要政府的合理干预和指引。金融中心的形成与发展必须要有政府强有力的制度支持和政策保障。尤其在区域金融中心的构建上,如何对区域金融中心实行金融倾斜,需要中央政府和相关决策部门的智慧和不断应变,出台的政策要有指向、有目标、有措施、有保障。

建立区域金融中心的同时也意味者需要地方政府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区域金融中心的定位要建立在对区域经济深刻认识的基础上,有一定的前瞻性和预见性。在金融中心的空间布局、金融业务、金融功能、金融结构上,需要有政府强劲的魄力和战略性的眼光,选择和发展适合这个金融中心生存、发展和向外辐射的地区特色经济。在地方政府决策的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的抉择上,区域金融中心的建设与发展,可能并不取决于目前该经济体的经济条件,而更多的将取决于当地政府的胆魄和意志。必须有明确的定位,即有指向、有目标、有措施、有保障并符合国家支持的经济发展方向,能够提出具体可行方案,使中央能够出台金融支持政策。这样在国家金融倾斜政策的配合下,形成相对集中的体现地方经济特点的金融群体才能产生集聚效应和规模效益,才能形成、建设好区域金融中心。

参考文献:

[1]白钦先.金融结构、金融功能演进与金融发展理论的研究历程[J],经济评论,2005(3)。

[2]李波.武汉建立区域性金融中心的几个问题[J],长江论坛,2004(4)。

[3]周诚君,陈雯.长江三角洲制造业基地南移与浙江区域金融中心的定位[J],浙江学刊,2002(3)。

金融经济方向篇8

7月25日,备受瞩目的《广东省建设珠江三角洲金融改革创新综合试验区总体方案》正式。这份由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发改委等八部委联合印发的方案,被广泛认为是探路中国金融改革的“宣言书”。

众所周知,金融业因其影响面大、高风险、准公共产品等特征一直是国家严格控制领域。珠三角置身特殊地缘环境,在一个巨无霸经济体中力推“金改”,无疑是一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深水试验,其所展示的困难与遭遇的质疑都值得我们深思。

广东的机遇与挑战

顺应我国经济健康发展的需求,实现广东由金融大省向金融强省的转变,服务广东实体经济的良性发展,构成了珠三角金融改革的内在逻辑。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有赖于金融业的良性发展。近年来,我们加快了金融创新的速度,推进和完成了一系列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金融改革,我国金融业发生了新的历史性变化。但是,中国金融体系过于依赖银行主导,金融机构经营方式总体粗放,金融开放程度总体不高,金融体制较为僵化,这一切既与我国作为经济大国的形象不相匹配,也构成了我国经济发展的短板。要避免金融体系陷入不协调、无秩序的混乱状态,有效地引导宏观经济发展方向,关键在于推动金融改革。延缓金融改革,无疑会给经济的健康发展带来巨大风险,随着中国的金融体系越来越复杂,改革的时机也越来越紧迫。

事实上,当前我国的金融改革迎来了难得的战略机遇期。一方面,我国经济正处于下行时期,改革的成本更低,而成功率会更高;另一方面,我国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呈现增长较快、物价趋稳、效益提高、民生改善的良好态势,金融体系稳健运行,外汇储备高达3.31万亿美元,银行业金融机构金融资产超过110万亿元,这为珠三角大胆推进金融创新创造了难得的改革氛围。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全省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广东金融资产总额居全国之首,广东因此而成为举足轻重的金融大省。数据显示,2011年度,广东省GDp突破5万亿元人民币,金融总资产超过13万亿元,金融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6.3%,对GDp贡献率达到8.5%。为打造金融强省,广东省已将金融发展新思路写入《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将金融业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充分显示了广东进一步发展金融业的信心和决心。

要打造金融强省,广东金融业原有的问题不容回避。在旧的经济体制和粗放经济增长方式的双重制约下,广东的金融增长模式基本上是一种外延型扩张模式,在金融总量不断增加的同时,金融结构扭曲、质量下降、效率低下的问题十分突出。用省委书记的话来说:“广东经济规模大,金融资产总额居全国之首,但金融创新相对滞后,资本市场发展仍有较大空间。”

在年初召开的第四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总理强调:“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发展的根基是实体经济,离开了实体经济,金融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表明,服务实体经济将成为落实稳健货币政策、判断金融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准,要做好金融工作,就要坚持金融为实体经济服务的本质要求,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事实上,在实体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过程中,金融创新已经成为当前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转型升级,解决实体产业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抑制社会资本“脱实向虚”的必然选择。

当前广东正处于深化改革开放、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核心任务是“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要完成这一任务,就要深刻认识金融在服务实体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中的重要性,不断提升服务功能,创新服务手段,充分发挥金融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功能作用,加大金融业对自主创新、转型升级、低碳发展和社会民生等领域的支持力度,推动广东整体产业布局调整和优化升级。明确表示:“要把广东制造转型为广东创造,没有金融的强力支持是不可能的。”

比“温州金改”更大胆

今年3月,温州市率先设立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此前,北京、上海、天津都将金融改革列为城市发展规划或新区综合配套改革的重要内容。珠三角改革方案获批,广东能后来居上吗?相较于温州,珠三角金改有着怎样的特色和亮点?

在6月举行的首届广州金交会上,广东省分管金融工作的副省长陈云贤指出,相比温州金改,珠三角金改有着更大的政策优势,其内容更全面,覆盖面更广,表述更具体。方案涉及金融市场、金融组织、金融产品等各个方面,亦有粤港澳、粤台和与东盟的金融合作内容。从这个意义上讲,珠三角金改的内容在深度和广度、纵向和横向上都更进一步,对全国更具试验和示范意义。用陈云贤的话说,“温州能做的我们都能做,温州不能做的我们也能试”,是广东金融改革创新先行先试的重要政策保障。

金融经济方向篇9

指出,金融要把为实体经济服务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提升服务效率和水平,把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和实体经济多样化的金融需求。

如果偏离了为实体经济服务这个目标的话,一切金融都没有意义。一段时期以来,中国金融市场存在着“脱实向虚”现象。该如何理解过去中国金融出现的“脱实向虚”及其成因?可以以两组概念加以解释。

资本市场VS货币市场

―从两个市场的巨大反差看金融市场“脱实向虚”有多严重

何为“脱实向虚”?

第一组概念是货币金融和资本金融。

如果对金融市场进行划分的话,可以将其分为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两大组成部分。划分的依据是以一年期为界限,一年期以上的金融产品都属于资本市场,一年期以下的则属于货币市场。

如果以这样一种划分方式去考量中国金融市场哪个部分发展更快,会发现货币金融发展很快。现在连银行都很少有一年期的储蓄了,一年期以上的就更少了,都变为短期的理财产品,而这属于货币市场产品。这几年最兴盛的货币市场产品是货币基金,其本来是一个现金管理的通道,期限非常短,结果货币基金居然变成了投资市场的产品,还被戴上了普惠金融等“高帽”,这显然是跑偏了。

什么是“实向虚”?其实就是货币市场过度膨胀,而资本市场过度萎缩。企业需要的是资本,不是货币,给企业七天期的货币有什么用,给企业三个月的贷款也没用,企业的生产周期是以年为单位的。因此,企业长期发展、运作需要长期资本。

从数据看“脱实向虚”有多严重

目前货币市场每年都以百分之三十几、百分之四十几的速度增长,以货币基金的增长为例,2013年其规模只有3555亿元,到2017年6月规模就达到51100亿元(见图1)。

与此同时,资本市场却不断地萎缩,典型的例子就是股票市场,连续十几年时间,股票市场资金每年都是净流出。此外,近几年还开始用杠杆来支撑资本市场,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都有杠杆,没有杠杆就支撑不住现有规模。要是撤掉杠杆,市场就塌了。这说明什么?说明在用短期资金支撑长期投资,这样一种投融资期限错配就是重大的流动性风险、金融风险,都是短期资金在套利,而不是长期的金融投资。这样的金融可持续吗?

所以货币金融的过度膨胀、资本金融的过度萎缩,实际上就是金融“脱实向虚”的过程,金融越来越不为实体经济服务。金融不是不想为实体经济服务,而是期限根本不满足实体经济需求。整个社会的风险偏好越来越低,大量的钱在货币市场里,这会导致一个恶性循环,就是当货币市场膨胀、资本市场萎缩时,大量的钱从资本市场不断流出,流进货币市场,这会导致资本市场的风险过大,市场下跌,进一步导致人们拿出钱投入货币市场,因为在货币市场套利反倒更安全,于是培育了整个社会厌恶风险的情绪。

如图2所示,其表明包括银行在内的金融机构都在靠短期资金来周转,然后维系资产的稳定。比如银行没有储蓄了怎么办?没有长期储蓄,一方面要靠所谓的理财产品,绕过利率壁垒、利率管制,去吸引资金。另外就是政府还逼着银行给中小企业贷款,给大中型企业贷款,要保证国家的政企项目贷款需求,长期的贷款在向外放,但另一边的负债期限却越来越短。

这除了会导致金融“脱实向虚”,还会导致一个非常严重的后果,就是风险越来越高、杠杆越来越高。什么是杠杆?杠杆的根本就是短期资金支撑长期投资,货币乘数越高,说明杠杆越高。现在很多人说花1元买了10元的东西,这就叫杠杆。其实杠杆不只是这样,其核心是资金负债端期限越来越短,而资产端期限不仅不能短而且还要更长。这样的话,不断“倒腾”短期资金对应长期资产,这就是最大的杠杆、最核心的杠杆。很多金融问题都是由此引发的。

让中国金融走向正本清源的时代

这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具有历史性意义,把中国金融引向了一个新的时代,就是正本清源的时代、回归本源的时代。什么是金融的本源?就是为实体经济服务。金融是在为货币投机服务,还是在为实体经济服务,这是事关本源的问题。

那么怎么才能回归本源?就要压缩货币市场规模,扩大资本市场规模。7月17日央行党委召开扩大会议强调,“进一步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和水平,保持货币政策稳健中性”,最重要的是提出“优化金融供给体系”。我认为这才是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供应资本,而不是供应货币,不能光看供应了多少货币,m2的数量可能并不少,但关键得看这里有多少形成了资本。

指出的做好金融工作要把握好的重要原则中的第二项是,优化结构,完善金融市场、金融机构、金融产品体系。要坚持质量优先,引导金融业发展同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促进融资便利化、降低实体经济成本、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保障风险可控。

优化结构就包括要扩张资本市场,没有资本市场,实体经济靠谁来哺育?这里所说的资本市场包括一年期以上的债券市场、贷款市场。所以要优化市场结构,优化金融机构结构,优化产品结构。通过优化结构,要让金融更有营养,减少中间套利。中间套利的行为根本就没有创造财富,而是在分配财富,并且在分配的过程中拉高了金融的成本。指出,要促进金融机构降低经营成本,清理规范中间业务环节,避免变相抬高实体经济融资成本。

在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还明确强调“要坚持质量优先”。

我们知道,金融质量有两个基本问题,一个是期限,一个是价格。我们需要期限长、价格低的资本,这才称得上质量高。

重要讲话中谈到的四项原则太及时、太重要了,特别是前两个原则,不仅指明了金融的发展目标和方向,即服务实体经济,别再“脱实向虚”,要“回归本源”;同时还提供了“回归本源”的思路和办法,即“优化结构”。

中美之间竞争的背后是资本竞争,美国希望所有的实体经济资本流向本国。而如今中国是不是资本流出的状态?是不是实体经济出走的状态?

当货币金融膨胀到一定程度,而相应的资本金融萎缩到一定程度时,就一定导致创造的财富不够分配;不够分配时就需要加杠杆,而加杠杆就是冒风险。分配更多的财富,谁有能力l就加杠杆,谁加的杠杆多,谁就占便宜。最后,发现实在没得可分的时候,资金就开始向别的地方逃离,导致金融危机。

因此,导致中国经济“脱实向虚”这样一个过程的核心原因就是货币金融过度膨胀,资本金融不断萎缩。对此我们有很大的担心,因为央行要管这一切的时候,要为实体经济服务的时候,却拼命打造一个庞大的货币市场,为了利率市场化改革,为了汇率市场化改革,打造一个庞大的货币市场,怎么能关注资本金融呢?怎么能关注资本市场呢?这是一个重大的矛盾。所以央行必须要改变思维方式,必须要改变操作手段。

2017年6月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十六次会议强调,各有关方面要对已经出台的改革方案经常“回头看”,既要看相关联的改革方案配套出台和落实情况,又要评估改革总体成效,对拖了后腿的要用力拽上去,对偏离目标的要赶紧拉回来。

导致金融“脱实向虚”的其他诱因

造成金融市场“脱实向虚”现状的,除了利率改革和汇率改革的因素外,还有没有其他原因呢?

首先是监管的放松,好像金融干什么都对,只要打着“金融创新”的旗号就是不允许被阻止的,结果导致了大量的金融乱象,甚至导致大量的金融资源配置给了骗子。有分析说这是金融机构的事情。我认为这不全是金融机构的事情,这就像一个学校,如果有个别的孩子是坏孩子,那是个别孩子的问题,你可以找他的父母、打他的板子;但如果一个学校的孩子大都犯同样的错误,你能说单纯是孩子的错吗?

比如,银行负债端“又短又贵”,就必须去寻找与之匹配的资产才能赚钱,找那些高风险的贷款客户,但是又得安全,这不是矛盾吗?既要高风险,能够提供高收益,又要安全,哪儿有这样的企业?找不到这样的企业怎么办?就要把钱给信托投资公司、证券公司,让他们帮忙找,这就形成了通道业务。银行躲在信托和证券公司背后,让他们来抵挡风险。银行找不到这样的资产,信托公司和证券公司其实都找不着,那怎么办?于是各种各样的交叉,各种各样的叠加,各种各样的衍生产品就出现了,就为了分散和控制风险。如果所有的孩子都这样,肯定是整个行业发生了制度性问题。所以我们的金融监管出现了问题,是你允许或默许这样做,没有管,最后导致了这个结果。

其次,地方政府要保地方经济增长,实体经济投资没有了,于是就进行金融投资。这几年中国金融投资增长很快,甚至过度了,为什么?因为金融和实体经济已经形成恶性循环。金融越膨胀,套利的资本就越多,套利的资本越多,利率就会越高,提高企业的贷款利率,压缩利润,利润被压缩后,为了覆盖利润减少的风险,还要进一步提高利率,最后就形成利率越来越高,企业的效益越来越差,这是恶性循环。

在这样一个背景下,会导致金融进一步短期化,开设金融机构后,第一步竞争什么?钱从哪里来,然后才是钱到哪里去。竞争钱从哪里来,就是要短期的资金。开设了大量交易所,据统计,准金融交易所有1000多家。交易所都要靠交易手续费来养活自己,而交易手续费必须促成交易才能产生。最后为了获取交易手续费,让交易期限越来越短,也导致整个金融短期化、货币化、套利化。

此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2010年之后,执行紧缩货币政策和积极财政政策,最后导致政府的项目把金融资源都吸干了,民营经济的资金出走实业,大量进入金融领域,“逮住什么炒什么”。这些都导致金融短期化、货币化,导致“脱实向虚”。

这些问题都需要行业主管部门和监管部门反思和检讨,这是“回头看”的意义,改革也要回头看,要看改的对不对,不为了市场化而市场化,而是要看改革是不是能够让我们的经济发展通向我们的目标。

为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指明方向

―本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的历史意义重大怎么强调都不过分

面对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央行必须想办法向市场注入长期流动性。不注入长期流动性,金融“脱实向虚”解决不了,央行有责任让整个金融市场“安静”下来。我们的汇率市场化改革和利率市场化改革是不是也需要做出相应的调整。当然,不是不要市场化,而是不能因为市场化让货币市场占用太多的金融资源,挤压资本金融。

这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历史性的意义重大到了不管怎么强调都不过分的程度,把中国的金融转向它应该发展的方向和目标,不是走回头路,而是把过去的跑偏要强势扭转回来。服务实体经济是金融的天职、宗旨,也是防范金融风险的根本措施,金融不为实体经济服务是最大的风险所在。

金融经济方向篇10

摘要:创建北部湾区域金融中心必须依靠区域金融政策倾斜才可能促进金融积聚。区域金融政策倾斜是政府采用宏观干预的方法,对经济欠发达地区制定的支持区域经济发展的区域金融政策。国内外各类经济增长理论、金融约束论及国内学者对国内区域金融创新的研究为金融政策倾斜提供了理论支持。针对金融聚集动因,文章提出了从金融机构和金融业务管理两方面进行倾斜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金融积聚;政策倾斜

根据国家批准实施的《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北部湾经济区努力建成中国-东盟开放合作的物流基地、商贸基地、加工制造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成为带动、支撑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高地和开放度高、辐射力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生态良好的重要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区。

目前广西提出打造北部湾经济区区域金融中心的设想,但根据北部湾经济区的经济水平和金融业发展现状,单纯依靠自然渐进模式必定是漫长的过程,只有通过政策倾斜、制度创新,营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才有可能促进金融积聚。

一、金融积聚动因分析

关于金融积聚的动因,金融聚集理论和规模经济理论从微观角度较好地解释了金融积聚的现象。

金德尔伯格(Kindleberger,1974)认为金融中心的集聚效益主要体现在跨地区支付效率和金融资源跨地区配置效率的提高。Davis(1990)通过对金融服务业领域的调查发现,在大都市区域里,各种规模的金融服务产业都倾向形成集聚。Gehrig(1998)根据证券的流动性及其信息敏感程度研究金融活动,认为无论对信息是否敏感的金融交易,都可能集中在信息集中与交流充分的中心地区,从而形成金融产业积聚。

规模经济理论主要针对金融活动的外部经济解释金融聚集现象。韩国学者pak(1989)认为跨国银行为了降低成本会采取扩大经营规模的战略,在不同的国际金融中心设立分行,将银行服务的成本分散到全球金融业务。当某一地区跨国银行的数量增多、规模增大时,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国际银行中心便形成。我国学者潘英丽(2002)、冯德连、葛文静(2004)均认为金融中心的建立可以形成外部规模经济,例如,行业内银行之间的协作;金融机构之间共享基础设施;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邻近;信息沟通的快捷、市场流动性提高、投资成本和风险降低等等。

随着经济、金融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国内的金融机构地域集中现象风起云涌。例如,北京云集了国内所有的宏观调控部门和监管部门;上海已成为国内最大的证券、保险和外汇交易市场及最大的住房抵押市场;深圳通过引进外资金融机构,积极发展股份制银行、商业银行、证券交易所和保险公司,迅速发展成为珠三角洲地区金融企业的集聚地。金融积聚以良好的经济基础为后盾,同时,通过集聚效应、规模效应的发挥,对区域经济的发展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二、区域金融政策倾斜的理论基础

区域金融政策倾斜是政府采用宏观干预的方法,对经济欠发达地区制定的支持区域经济发展的区域金融政策。国内外各类经济增长理论、金融约束论及国内学者对国内区域金融创新的研究为金融政策倾斜提供了理论支持。

经济增长理论认为区域金融的发展所带来的资本的形成与产出能力给区域经济发展形成了推动作用。近年来,许多国内学者将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研究框架应用到省区层面上,如陈莹(2002)、黄湘雄(2004)、曹廷求(2006)分别对江苏省、广东省、山东省的区域金融发展状况做了实证研究,都认为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有积极作用。

金融约束论认为,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在金融市场化过程中要通过一定程度的金融约束来达到金融深化的目标,政府通过制定存贷款利率限制、市场准入限制、资本市场运作机制和稳定的宏观政策等一整套区域金融政策为金融部门和民间部门创造租金机会,使得它们采取有社会效益的行为,弥补地区内发展不平衡及市场本身的缺陷,实现金融发展,促进经济增长。

国内区域金融创新的研究表明,时空性、层次性、吸引与辐射性和环境差异性共同表现为区域金融的属性。唐旭博士在《货币资金流动与区域经济发展》(1999)中指出经济计划体制的转型直接导致了区域资金流动的加大,在了解国内资金分布和流动规律的基础上,制定差别政策,显得日益重要。殷得生和肖顺喜在《体制转轨中的区域金融研究》中运用实证的方法研究了我国东西部区域金融的差距,运用交换和分工等原理,提出中国区域金融协调发展的一些措施。

三、促进金融积聚北部湾经济区的政策建议

北部湾经济区处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区、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两廊一圈等多层次发展区域的交汇处,区位优势和未来巨大的市场容量是吸引金融积聚的根本因素,也是金融政策倾斜的经济基础。在经济发展初期,如何通过金融政策倾斜加速金融机构聚集是当前研究的重点。

(一)金融机构设置倾斜

1、建立区域性股份制商业银行。蒋升湧(2007)主持的课题“建立北部湾银行问题研究”中提出,参照徽商银行模式对广西现有城市商业银行进行兼并重组,在其基础上组建区域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北部湾银行。作为区域性股份制银行,北部湾银行的业务发展方向应以支持环北部湾经济圈特别是北部湾三市社会发展与经济开发为主要目标,其信贷资金的投向重点应是北部湾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和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及其他有利于北部湾地区经济发展的建设项目,此外,就是积极支持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的发展。北部湾银行应重点吸收境外、东部资金,在成熟时,应将业务和分支机构延伸至国外特别是东盟国家,使之成为一家国际性银行。北部湾银行的资本金来源尽可能多元化,多元化体现在行业、地域(包括境内外)、所有制成分(包括自然人)等方面,多元化的好处是分散风险、保障资本金的长效稳定,并且可以发挥地缘优势,为今后引资多元化奠定基础。资本金可以采取阶段性扩充办法,在建设初期可以考虑只吸收境内资金,后期引入境外战略投资者。针对北部湾经济区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北部湾银行应该承担起为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提供融资或担保的责任,通过争取国家给予类似渤海银行的新业务试办权,例如开办股权抵押贷款,一方面避免与其他银行业务同质化,同时也为其他金融机构创造市场机会,彼此形成合作关系,以利于资本聚集,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2、有差别地构建多层次、多种类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区域金融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依托完整的金融产业链,种类齐全的金融机构可以创造市场机会和分散市场风险。因此,必须发展包括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担保公司、金融租赁公司等在内的多元化的金融市场主体结构。非银行金融机构贷款约束较少,可以通过专业投资方式改变社会资金结构,将社会闲置资金引向资金需求最为迫切的企业或项目。当前,可以考虑大力发展小额贷款公司,组建多种类型的担保公司,以适应小企业抵押贷款的灵活性需要,改造某些准金融机构为信贷机构,加快步伐构筑中小企业融资平台。通过财政补助等手段补充非银行金融机构资本金,对这些企业实行有区别的税收政策,促进其较快发展,更好地实现高效的资金配置。

(二)金融业务管理倾斜

1、根据区域产业优先发展目录,制定区域金融支持政策。根据规划,广西将集中力量优先发展壮大食品、有色金属、汽车、石油化工、冶金、机械、电力等七大产业,同时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高新技术、林浆纸、水泥建材、现代中药、海洋等产业。对资金投向广西上述产业的广西境内的金融机构在税收、财政补贴等予以优惠,同时,允许贷款利率适当浮动。

2、实行差异化的信贷管理政策。根据金融服务与产业的原则,通过降低存款准备金比例、放宽利率浮动等措施促进资金及金融机构向北部湾经济区聚集。对于广西境内的金融机构允许其以低于全国规定的存款准备金比例开展业务,这样有助于该区域的金融机构以较低的成本吸纳来自全国的资金,促进资金向广西及北部湾经济区的重点产业流动。同时,可以将北部湾经济区列为利率市场化的改革试点区域,允许本地区的金融机构根据市场需求适当调整存贷利率,或者对本地区以外的金融机构向北部湾经济区的贷款提供利差补贴及地方政府担保,以保障重点产业的资金来源。

3、增加政策性银行对北部湾经济区的资金投入。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已经上升为国家规划层次,在金融政策及资金层面应尽早落实。因此在资金额度分配方面,跳出西部大开发的限制,从北部湾经济区处于多层次发展战略交汇点考虑,设立专项发展基金或者增加原来的额度,根据北部湾经济区的产业发展规划,为重点产业提供长期资金支持。同时,对政策性银行贷放的专项资金所需的配套资金实行差异化待遇,例如,对来自北部湾经济区及广西本土金融机构的部分实行国家财政补贴利差及地方政府担保的双重优惠政策,带动商业金融机构资金流向北部湾经济区。

四、金融政策倾斜应注意的问题

金融政策倾斜带有明显的政府干预色彩,对于金融产业基础薄弱的地区经济起步有着刺激作用。但是,政策倾斜往往以牺牲国家或地方财政为代价,并有可能导致该地区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进展缓慢,因此,金融政策倾斜应该考虑时效性,防止微观企业对国家财政的过分依赖。并且,金融机构积聚、资本流动最终取决于市场因素。因此,金融倾斜政策应着眼于完善市场经济基础设施、为微观企业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创造有利于金融产业积聚的金融生态环境,使北部湾经济区成为金融机构云集、资金流动活跃的热土。

参考文献:

1、姜爱萍,武晓斐.金融企业集群:金融地域运动的新动向[J].西部金融,2008(6).

2、李成,郝俊香.金融中心发展的理论、总结与展望[J].上海金融,2006(11).

3、隋庶.金融倾斜与区域金融中心定位分析[J].新西部,2007(2).

4、左科华,实行倾斜性金融政策,促进西部开发[J].贵州商专学报,20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