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执法制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0:10:36

行政执法制度篇1

一、领导小组的组成

领导小组组长由行长担任,副组长由主管法律事务工作的副行长担任,领导小组成员由各股室的主要负责人组成。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专门指派一人负责支行依法行政日常工作。

二、领导小组的职责

领导小组在组长和副组长领导下开展工作,履行下列职责:

(一)根据《纲要》和大庆市中心支行的其他决定,部署中国人民银行××县支行依法行政工作。

(二)根据《意见》明确的推进中国人民银行依法行政五年规划,研究并制订每年推进中国人民银行××支行依法行政的年度工作计划。

(三)监督检查中国人民银行××县支行贯彻落实《纲要》和《意见》的情况,并及时向大庆市中心支行报告。

三、领导小组成员的职责

领导小组成员在领导小组组长和副组长领导下,负责组织、落实本部门依法行政的各项工作,覆行下列职责:

(一)根据《意见》明确的推进中国人民银行依法行政的五年规划,按照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提出本部门推进依法行政的年度工作计划,并报依法行政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领导小组办公室)。

(二)根据《意见》和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对照本部门工作职责,组织本部门查找依法行政中的薄弱环节,并采取相应措施加以治理。

(三)根据本部门履行法定职责所依据的法律、行政法规和中国人民银行规章,结合行政执法工作的需要,组织本部门执法人员学习有关法律制度,明确执法人员执法工作的内容、职权和职责。

(四)定期检查本部门在依法行政中执行法律、行政法规和中国人民银行规章的情况,并做好纪录;监督本部门执法人员严格按照法定职责和程序办事,对不依法履行职责和不按法定程序执法的人员,建议领导小组依法作出处理。

(五)定期向领导小组组长和副组长汇报本部门推进依法行政的情况,并于每年6月1日前和12月1日前分别将本部门上半年和全年依法行政的有关汇总材料报领导小组办公室。

四、领导小组办公室的职责

领导小组办公室在领导小组组长和副组长领导下开展工作,具体履行下列职责:

(一)部署推进中国人民银行××县支行依法行政的有关工作,并督促领导小组成员部门具体落实。

(二)根据《意见》明确的推进中国人民银行依法行政的五年规划,以及领导小组成员提出的依法行政年度工作计划,研究并起草推进中国人民银行××县支行依法行政的年度工作计划,并报领导小组审定。

(三)负责起草或者协调领导小组成员部门起草有关推进人民银行××县支行依法行政的规范性文件,做好依法行政制度建设工作。

(四)根据《纲要》和《意见》。按××县照支行年度工作计划,协调领导小组成员部门相互配合,做好推进中国人民银行××县支行依法行政的工作。

(五)根据《意见》的要求推进中国人民银行依法行政的五年规划,督促、指导中国人民银行××县支行各部门开展依法行政工作,协调解决有关问题。

(六)根据《意见》明确的推进中国人民银行依法行政工作的五年规划和大庆市中心支行依法行政年度计划,组织对领导小组成员以及领导小组审定的推进××县支行依法行政的年度工作计划,组织对各领导小组成员部门以及××县支行各部门推进依法行政和落实年度工作计划情况的检查。

(七)根据大庆市中心支行依法行政工作领导小组的要求,及时统计、报送中国人民银行××县支行推进依法行政的有关情况,协调解决有关问题。

五、领导小组和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工作方式

(一)领导小组的工作方式

根据推进中国人民银行××县支行依法行政工作的实际需要,召开领导小组成员会议,部署依法行政工作,研究解决依法行政的有关问题。

(二)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工作方式

行政执法制度篇2

主题词:依法行政行政执法监督机制问题对策

依法行政是实现依法治国方略的关键,这项宏大的社会系统工程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包括行政立法、行政执法、行政司法、执法监督等诸多环节;而如何加强和改善行政执法,提高执法水平,乃是最主要的一个环节。所谓行政执法,也即广义的行政处理行为,是指行政主体为维护经济与社会生活秩序,实现行政目标,按法定权限和程序实施法律、法规等法律规范的具体行政行为,包括行政许可、确认、检查、处罚、强制等多种行为方式。行政执法面广量大(现行法律的80%有赖行政机关执行),涉及诸多利益因素,是产生具体行政行为的最主要环节,也是研究依法行政的一个主要课题。故行政执法水平的高低成为衡量某个国家或地区法制健全与否的一个重要尺度,如果没有强有力的行政执法,那么立法方面的一切努力都将成为徒劳。目前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期,即由传统的计划经济转向现代市场经济,正从人治走向法治的轨道,因而各方面矛盾大量涌现和相互交织,这对公共行政管理特别是行政执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实际情况看,行政执法虽然比过去有很大进步,但仍不适应客观要求,存在一系列突出问题,已成为我国行政法制的一个主要薄弱环节。而加强和改善这一薄弱环节的关键或曰基本对策,在于要加强和改善执法监督,形成科学有效的监督机制。鉴于此,笔者拟对当前行政执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其原因进行调研分析,并就如何完善监督机制,改善行政执法,实现依法行政,形成若干对策建议。

一、社会转型期行政执法中的若干突出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㈠突出问题

改革开放二十年来,我国行政执法从总体上看取得了很大成绩和进步,促进了经济与社会发展;但是,有法不依、违法不究、执法不严、等现象至今仍程度不同地在许多地方存在,而且近年来在社会转型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新的矛盾和问题,亟需认真加以研究解决。其中比较突出的问题有:

1.执法依据缺位或发生矛盾和冲突的问题。这在高新技术产业、金融证券业、房地产业等新兴领域和行政管理交叉领域的行政执法中比较突出,给执法工作造成很大困难,使得行政执法难以保持连贯性和一致性。例如,原国家土地管理局与建设部在房地产领域制定的规范就存在许多冲突。

2.执法主体不合格的问题。这在治安管理、卫生监督等方面特别突出,表现为随意委托、聘用不合格组织和人员实施行政执法等等。在机构改革和调整之后,某些不再承担行政职能和未得到授权的组织仍变相实施检查、处罚等执法行为,亦属此类问题。

3.执法不严、不作为和放弃职责的问题。此类问题主要表现为执法者对相对人的违法行为视而不见、不敢管理、处理过轻或简单地以罚款了事,以及执法者对相对人寻求权益保障的要求应作为而不作为,随意放弃职责等等。从现实情况看,在房地产业、环境保护和社会保障领域中此类问题特别突出。此外还存在某些行政机关对于行政执法中遇到的含义模糊和有争议的规章条款拒绝履行职责加以解释,致使相对人无所适从的现象。

4.不依程序执法、随意性大的问题。此类问题在我国行政法制领域中长期存在“重实体、轻程序”现象的情况下显得特别突出。例如,1995年发生在四川省夹江县的曾轰动全国的彩虹驱蚊药片包装盒打假案就因执法程序问题而发生很大争执。在交通违章处罚、食品卫生处罚、城市规划执法中,随意性大的问题特别突出。

5.野蛮执法、的问题。这也是目前比较普遍存在,严重影响政府与人民群众关系的问题。据报载,深圳市城市管理监察大队10余名执法人员在处理违章悬挂户外广告行为时,冲入违章企业的办公场所挥舞铁棒大打出手,造成该企业数名员工伤害的严重后果,就是近期一个比较典型的案例。

6.执法不公、的问题。其表现形式甚多,例如,在中央三令五申坚决整顿“三乱”的背景下,某些行政执法部门便改换方式,凭借手中行政权力强行向行政相对人大量“划”款“借”物或收取保证金、押金,并长期占用不退还、不付利息;又如某些行政执法部门以各种借口将确认、盖章、验照、答询等许多本职工作,冠冕堂皇地变成有偿服务项目,并强迫行政相对人接受其有偿服务(不仅仅是收取一定的规费);等等。

7.执法队伍、手段和经验不适应客观要求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执法队伍力量薄弱,执法机关办案经费不足、设备技术落后,与社会管理需求不相适应等等,这是目前许多行政执法领域都存在的问题。在我国计算机产业、金融证券业和城市流动人口管理,以及国有资产保护、知识产权保护等行政管理需求陡增的领域,行政执法者的知识、经验不足和手段落后的问题尤为突出。

8.地方保护主义作祟,跨地区执法困难的问题。此问题在水利行政、环保行政、工商行政等领域特别突出。例如,在黄河、长江大水系都存在上游污染下游受害、上游滥伐下游遭殃的问题,由于上游的污染大户、砍伐大户往往是当地重点企业、财税大户或困难企业而受到地方重点“保护”,所以下游环保、水利部门跨行政区域执法往往受阻,执法协调非常困难。

㈡原因分析

行政执法存在诸多问题的原因是复杂多样的。大致有两个层面的原因:一类在执法环节本身;另一类在执法监督环节中,这类原因尤为关键。

1.从执法环节来看,主要原因在于:

其一,由于行政执法本身的特点,即行政执法不仅范围广、数量大、任务重、执法主体多、执法依据的层次和种类多,而且执法程序富有弹性,执法结果不够稳定,同时与普通公民的生活和利益密切相关等等,因此执法的困难较多、纠纷较多、容易失误,不易得到相对人很高很一致的评价。

其二,从宏观上看,我国正从传统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近期官方宣布我国已基本建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恐怕过于乐观了,是否符合实际尚须再研讨),正由人治走向法治的轨道,新的思想观念、新的管理体制、新的法制体系、新的社会关系、新的市场规则等等,还未完全形成和定位,而传统的习惯、观念、规则等还在发生作用。在新、旧关系相互交织、冲撞、拉锯、相持、消长和调整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许多矛盾和问题,失衡、失调、失当的情况难以避免。

其三,制度、政策方面的缺陷和弊端对行政执法的消极影响。主要表现为:不合理的部门利益驱动,执法程序规定不完善,考核和奖惩制度不健全,缺乏严格的执法责任制等等。

其四,行政执法队伍建设滞后对行政执法产生的消极影响。主要表现为:一些行政执法人员的法律素质、政治思想素质、心理素质和文化素质亟待提高,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依法行政的客观要求;人事制度改革没有完全到位,执法人员缺乏物质、安全等方面的有力保障,存在后顾之忧;等等。

其五,认识方面的滞后性矛盾对行政执法产生的消极影响。主要表现为:一些执法者缺乏“执行法律”和“为人民服务”的观念,只看重“行使权力”而忽视“履行职责”,在观念上是权高于法、利重于法、人情大于法,实施行政执法行为时怕被复议、怕当被告、怕担责任等等。

2.从执法监督环节来看,主要原因在于:

其一,执法监督体制不尽合理。主要表现为:不少监督部门缺乏应有的独立性,地位偏低、权力不足、权威性差;一些监督部门职能重复、交叉过多,监督权责关系未理顺;监督部门之间协调、配合不够,对行政执法部门尚未形成应有的监督合力;等等。

其二,执法监督制度不够健全。主要表现为:一些地区、部门的监督工作尚未做到经常化、制度化、具体化,对于执法者的腐败渎职行为往往靠搞运动式的突击检查来“紧急救火”,追求轰动效应,但过后依然如故;未普遍建立并认真实行监督责任制,面对执法违法行为时难免出现相互推诿、无人查究的现象;等等。

其三,监督不力,惩处不严。这主要表现为:一些执法监督部门力量薄弱,心有余而力不足,造成许多空档;执法监督手段单一,效果差;执法监督工作中的形式主义严重,一些执法监督部门热衷于做表面文章应付上级机关检查和取悦于领导;在执法监督检查中习惯于搞“既往不究、下不为例、亲疏有别”,此种做法往往成为一些执法犯法、、贪赃枉法者的避风港和保护伞;某些执法监督案件由于惩罚过轻,非但没能产生震慑作用,反而强化了一些行政执法人员那种“作检查难过一阵子,捞到钱舒服一辈子”,“趁环境宽松捞上一把”的错误心理;等等。

其四,社会监督、民主监督的力度不够。这主要表现为:由于实用主义作祟,在实践中群众监督难以受到重视,因而逐渐丧失民主监督的积极性;舆论监督的独立性不够,相应的安全保障不够,对重大监督案件往往只能避重就轻地作滞后报道;社会组织的监督分散和乏力且监督渠道有限;等等。

二、完善监督机制、改善行政执法的若干重要原则

现阶段要加强执法监督、严格执法责任、改善行政执法,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制建设要求的新机制,必须在党的基本路线和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按照“从严治标、着力治本、标本兼治”的方针,认真坚持如下原则。由于改善行政执法的关键在于加强执法监督,所以这些原则主要体现在执法监督环节。

1.科学原则。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行政改革和法制建设,必须特别注意坚持科学原则,这包括体制的选择、机构的设置、权力的分配、职能的划分、人员的配备、规范的确立、条件的创设、环境的改造、动力机制和制动机制的设计等等,都必须按照现代科学管理和客观实际的要求办事,而不应局限于狭隘经验或为了追求政治轰动效果而违背科学精神地在行政体制改革和法制建设上搞“穷折腾”。例如,现代行政管理要求行政管理机构与社会管理需求相适应,行政成本与行政效益相协调,如果有关政策举措违背这些客观要求,例如盲目地裁减合并行政执法和执法监督机构人员,在实践中就会事倍功半甚而遭到挫折。多年来我国机构改革一味折腾、大减大增的教训,已经证明了这一点。这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则。

2.程序原则。现代行政强调程序行政,程序保障是最有效的保障机制之一,无论行政执法还是执法监督都必须注重程序规范的制订和遵守。因此,我国现阶段应当加快立法步伐,不断完善行政程序规范,并适时制定出专门的统一行政程序法典。

3.协调原则。这项原则既体现为行政法制系统内行政权力行使过程自身诸要素、诸环节的协调,又体现为行政权力行使过程与行政法制系统外部的其他公共权力行使过程(如立法、司法等行为过程)的协调,还体现为行政权力行使过程与公民权利行使过程的协调。它主要从行为结果的角度来评价、衡量行政权力行使的全过程。

4.效能原则。现代行政管理要求高效率、高质量,否则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生活迅速发展、日益丰富的现实。因此,在改革和调整行政执法和执法监督机制时,应在公正的基础上着眼于提高其效率和保证其质量;否则,一旦失去了效率和质量,就失去了整个行政法制的生命。

5.高位原则。中外古今的历史经验(如中国古代的御史制度和瑞典议会督察专员制度以及列宁关于工农检察院的思想和实践等)早已说明,只有在专职监督者的地位高、权力大,具有高度权威性的情况下,监督工作才能收到明显成效。因此,必须通过立法,赋予专门的执法监督职能机构以较高的地位和较大的职权,以增强其在执法监督工作中的权威性。在行政执法协调中也应贯彻这一原则,例如在跨行政区域的山林水土保护、河流污染环保行政执法案件中,就宜由上下游的共同上级国土、水利、环保执法部门来管理和协调(犹如审判工作中对有管辖争议的案件由共同上级法院决定)。

6.强力原则。强有力的监督手段是保证执法监督工作富有成效的重要因素,也是确保依法行政、建成法治国家的一个要件。从我国监督工作的经验教训和现实情况看,执法监督职能机构都应当拥有强硬、高效和完备的监督手段,包括披露材料权、扣押财物权和人事处分权,司法机关更应依法充分运用人身拘留权、特别搜查权、存款冻结权、刑事制裁权等等。

7.专职原则。执法监督机构、人员、职能的专职化和专门化,是监督工作的性质决定的,早已成为政治发展特别是现代民主政治发展的基本要求。正因为如此,邓小平同志1980年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这篇重要讲话中就强调指出:“对各级干部的职权范围和政治、生活待遇,要制定各种条例,最重要的是要有专门的机构进行铁面无私的监督检查。”可见,应切实做到监督职能机构必须专属监督之职,不能兼司他职,以免分散精力、顾此失彼。

8.独立原则。历史的经验教训证明,要避免不应有的外部干扰,特别是避免受到来自被监督者的牵制和影响,原则上监督机构应以垂直领导为主,在人、财、物等方面具有必要的自由独立性,保证有较为充分的人事权和办案经费,能够依法独立行使监督职权,决不能由于人、财、物等方面的因素而受制于被监督者。

9.网络原则。毋庸讳言,众多监督组织的职责不清、关系不顺、相互之间缺乏协调、各自为战,是长期以来行政权力、腐败行为得不到有效遏制的一个重要原因。在深化改革进程中,应采取有效措施,将各个监督力量更加紧密地组织和协调起来(当然,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应依法保持必要的独立性),形成纵向贯通、横向联系、组织严密、结构合理、松紧有度、协调配合的网络化组织体系。在这个监督组织网络中,纲绳应坚强有力,网目应覆盖公共权力行使的所有范围和全过程,方能产生最大的监督合力和最佳的总体效益。

10.民主原则。公共权力行使过程及其监督过程的民主化,是法治国家推行民主政治、达到法治目标的内在要求。在人民民主共和国特别是在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行政权力和国家监督权力来源于人民,因而在行政执法特别是执法监督工作中必须认真贯彻民主原则,“要有群众监督制度,让群众和党员监督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诺内特和塞尔兹尼克也曾指出,在法律过程中的民主因素具有双重意义:“法律参与的扩大不只是增进法律秩序的民主价值,它还能有助于提高法律机构的能力。”可见,应充分发挥人民群众以及新闻媒介、派、人民团体和各种社会组织在监督工作中的特殊作用,特别是应充分发挥各级人大和人民代表的监督作用。真正实现民主监督,达到提高监督效能的目标。这是特别重要的一个原则。

11.责任原则。我国以往的行政执法和执法监督工作有三条重要教训:一是执法行为的偏误及其损害后果往往难被追究责任;二是监督检查的结果往往无人负责处理;三是对监督者自身的违法失职行为缺乏监督。鉴于民主政治是责任政治,因此行政执法和执法监督工作理应严格实行责任制,从制度上明确规定某一公共权力行使过程以及对它的监督检查究竟由谁负责,监督检查结果究竟由谁负责处理,责任必须具体落实到有关部门和人员的头上。如果执法者有违法、不当或失职行为造成损害后果,必须承担相应责任,真正做到“执法者受监督、负责任”;如果监督者有违法处理、处理明显失当或拖延不处理等违法失职行为时,也必须承担相应责任,真正做到“监督者受监督、负责任”。这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

12.保障原则。为解除行政执法与执法监督职能部门工作人员的后顾之忧,国家应当保证他们有较高的社会经济地位和政治地位,在他们的职业、职位、政治、人身、财产、住宅安全方面(此系广义的安全概念),以及在薪金、福利、教育、培训、晋升、交流、保险、休假、退休等方面,有充分的法律保障和政策保障。总之,国家要采取切实有力的法律和政策措施(现阶段首要的是不走样地坚持实施国家公务员制度和有关的国家工作人员制度),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从事行政执法与执法监督工作,保持一支规模适当(并非规模越小越好)、事业心强、素质高、技能强、有经验的专职行政执法与执法监督工作队伍。同时,对于社会监督力量,特别是积极揭露和检举腐败现象、发挥特殊的监督制约作用的新闻媒介和人民群众,也应有充分的法律制度保障,对打击报复行为要依法严厉惩处,对维护社会公益而受到损失损害者应予以相应救济。

三、完善监督机制、改善行政执法的对策建议

针对目前我国行政执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其原因并基于上述原则,根据贯彻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和与国际惯例接轨的需要并结合社会转型期的实际,笔者就如何加强执法监督、改善行政执法,尽快建立起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行政法制建设要求的行政执法和执法监督的新机制,从观念、制度、队伍、政策、方法等方面,择要提出如下具体的对策建议,供领导机关作出改革决策时参考。

1.从观念层面、制度层面、方法技术层面着手,努力推动行政法文化的革新,特别是在全社会普遍树立现代行政法观念。我国长期存在“重立法、轻执法、忽视监督”的现象,这极不利于实现依法治国、依法行政和建设法治国家。自亚里士多德以来的法治观强调依法行政,认为“凡是法律有明确、详细规定的,都必须严格执行;凡是法律不周详的地方或者没有明确规定的,就要按照法律原来的精神,公正的处理和裁决。”并指出:“法律的门外汉常常觉得只要制订出法律,世上的一切全会发生变化。……可是即使制订出了法律,若现实中不存在推行法律的社会基础,现实中法律则只能部分实行、或者完全‘行不通’,即难以实现制约社会生活这一机能。……法意识与法行为是最接近依法统制社会的决定性要素。”可见,我们应当在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积极改善法制环境的过程中,努力深化普法教育,通过多种形式的法制教育和实践,包括相对人对行政法律制度实施过程的主体性参与,不断提高全体人民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和执法人员崇尚法治、依法办事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在全社会形成努力学法、守法、用法和护法的风尚,即形成新的法观念和法行为模式。

2.结合机构改革,认真清理和明确某些行政执法机关的性质、职能、权限和责任,克服角色混乱、权责不清的现象。应明确规定:凡是比较明确的专门行使行政执法权但又系自筹或部分自筹经费的单位(如某些地方区县的技术监督部门和专卖管理部门),今后如仍需其大量承担专门的行政执法职能,应当定性为行政机关“吃财政饭菜”,不允许这类行政执法者利用职权搞营利性、强制性的有偿“服务”来“挣饭钱、菜金”,或以市场监管者和竞争者的双重身份进入经济领域“挣饭钱、菜金”。一些职能权责不明、相互扯皮不断的行政管理领域(如城区卫生、交通占道、公共设施维护等方面的行政执法),则应通过职能分析和调整(增加、取消、转移、合并等等),尽快明确专职管理者及其权责,凡是不具有相应执法条件和权力的组织应一律退出该公共管理领域。

3.认真实行行政执法依据和程序公示制度。历史经验教训早已证明,由于行政法律规范的面广量大,普通公民难以熟悉;而在具体的行政管理活动中,如果执法依据和程序不为相对人知晓,往往又会带来许多弊端。所以,有必要按照行政民主化、规范化的原则,认真实行执法依据和程序公开制度,即除了法定的保密范围和内容以外,行政执法人员在作出处分行为前,必须将执法依据、理由和程序明确地告知相对人;行政执法机关则应以各种形式公开执法依据和程序规定,而且应当便利相对人知晓,并为相对人免费提供有关的查询和咨询服务(提供书面资料时按成本收取一定的规费除外)。在这方面,许多地方和行政执法与执法监督系统都在积极探索,并取得许多成功经验,值得重视和总结。

4.设立专门的人大监督委员会。地方人大作为权力机关,承担着宪法赋予的对“一府两院”进行工作监督和法律监督的职能;但其长期实行的由各委、室“分兵把口”的监督体制,却存在着职能易被忽视、整体效率较低等缺陷,不利于充分发挥法定的人大监督作用。故建议先采取试点的方式,在部分省级人大设立监督委员会,专司监督之职并牵头协调本行政区域内的执法监督工作和监督法制建设。为保证必要的权威性和加强党的领导,该委员会的地位应高于本级人大的其他专门委员会(级别高半级,类似于纪委在中共组织系统内的地位),其成员主要由各主要的地方国家机关、政党组织和社会组织推荐并被选为人大常委的负责人组成;作为过渡模式,该委员会设立的经常性办事机构可与纪检、监察机关合署办公,形成“三合一”的核心机构并负责牵头和协调本行政区域内的监督工作(但它们的基本职能应明确分开且监督重点应有所不同),以达到监督机构健全、精简、统一和高效的机构改革目标。从职能的角度看,人大监督委员会应切实加强对包括行政立法在内的抽象行政行为(尤其是在地方行政实务中起着广泛作用且存在问题特别多的大量的非规范性文件)的审查监督。

5.设立人大监督专员。监督专员制度是当今一些市场经济发达的民主法治国家的监督体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经验教训值得重视。现在国务院已向数百家大型国有企业派出了稽察特派员(此系行政系统内部监督性质的专员),在专员制度方面迈出了一步。在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法治发展的要求探索新监督体制的过程中,应以大胆改革、积极探索的精神,尝试设立人大监督专员,作为完善现行监督体制的特别措施之一,以拓展监督方式和救济渠道。在具体操作上,可先在若干地区试点,由全国人大常委会有选择地向部分行政区域和特殊地区、机关派出监督专员(正式实施后也不是按行政区划和系统逐一派出,而是跨区域和有选择地派出),由其对相应区域、机关的行政权力行使过程实行一种比较及时、直接和有超越性、权威性的特别监督制约。因人大监督专员是一种独立性很强的高级职位,由全国人大常委会派出并接受其工作指导,拥有关于调查事实、人事处分和权益救济等多方面的通报权、建议权及临时处置权,故设立该职位有助于避免地方保护主义和“说情风”对监督工作的干扰,能较好地满足某些特殊条件下加强执法监督的客观需要。这种人大监督专员职位的设立,是对常规监督体制的一种补充。

6.建立对主要行政执法机关首长的人民代表信任制度。由于行政首长对本机关工作负有领导责任,而某些领域的行政执法行为(如交警、物价、城管执法等)对社会经济活动特别是老百姓的切身利益有着非常直接和广泛的影响,其执法偏差带来的社会影响也特别大,所以有必要在现行的人民代表评议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试行人民代表信任制度。即由任免机关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人民代表对这些主要行政执法机关的首长进行信任投票,如果本行政区域内多数人民代表对其表示不信任,则应及时采取警告、停职等措施,以促其廉政、勤政,并取信于民。而且,在我国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发展到一定阶段,还可逐步推行某些形式的公民信任投票,即:任免机关可委托一些专门的社会调查机构,采取科学适当的抽样调查方式进行公民信任投票,并由任免机关将信任投票结果与其他评价结果(如人民代表对该首长的评议结论等)结合起来作为对评价结果的处理依据。

7.有重点地推行特定公职人员财产申报制度。公职人员财产申报制度的有效性虽然早已为现代法治国家的实践所证实,但由于多方面原因,在我国推行这项制度却并非易事,实际效果也并不理想。故建议采取重点突破的办法,现阶段着重以经济管理和行政执法机关的首长以及具体行使审批、许可、征收、处罚等行政权力的执法人员为对象,认真实行财产申报制度,以积累经验加以推广。

8.认真实行经济管理和行政执法机关首长离任审计制度。这项制度是促使公职人员廉政、勤政的重要措施,其适用对象的重点应是经济管理和行政执法机关的首长(各级各类财务人员无疑应当接受定期和专项审计,此不讨论)。应规定:凡是未经审计或审计不合格者,一律不得调离原岗位并须对其作出相应处理;而审计结果表明其工作成绩特别优异者,应以审计监督建议等方式提请有关部门予以奖励。

9.进一步完善公民申诉制度。现行行政管理的广度和深度是前所未有的,失误和不尽人意之处也在所难免;而任何一种行政救济方式都有其局限性,所以不断拓展行政救济渠道和完善行政救济制度乃是客观要求(如有的地方实行的企业向政府投诉制度正是在这方面进行的积极探索)。尽管我国已实行行政复议、诉讼等制度,但实践中最终受到行政复议、司法审查的行政处罚行为仅占行政处罚事件的万分之一左右,而且无法通过复议、诉讼得到救济的情形仍然不少。因此,为适应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行政管理民主化和纳税人需求多样化的新形势,更好地体现人民政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建议在坚持和完善行政复议、行政诉讼、行政赔偿、、公开电话、行政执法与监督机关负责人接待日等制度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拓展救济渠道和形式,如人民代表定期接待选民和原选举单位人员并负责为之申诉怨情和争取救济的制度等等,并努力实现各项公民怨情申诉制度的系统化、规范化、简便化和高效化,以更好地弥补行政执法的失误和不足,切实保证行政执法行为的合法、合理、合情。

10.提高对公务员法律素质的要求。这包括在公务员资格考试内容中加大法律知识所占比重,采取多种措施促使行政执法人员不断更新法律知识和增强法制观念,就任行政执法机关领导职务前必须通过相应的部门行政法律、法规知识综合测评。具体要求是:⑴对于重要行政执法部门的公务员资格考试内容而言,法律知识的比重目前至少应占一半以上(目前远未达到,而在一些法治国家,这一比重约占三分之二)。这是因为,依法行政是对公务员最基本的要求,而以往出现的不少行政违法行为和某些重大行政失误,主要原因之一就在于行政人员的法律素质低,缺乏基本的行政法律知识所致。简言之,首先应在行政执法队伍的入口就把好法律素质关。⑵由于行政法律规范的面广量大,而且相对来说变动较快,这就要求有行使执法权的公务员不断更新法律知识,熟悉有关的现行法律规定。更新法律知识的途径是多方面的,如增大业务学习内容中法律知识所占比重,脱产到行政学院参加短期培训等。⑶由于现代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如果不熟悉与本行政部门直接有关的法律规范,是难以胜任行政领导工作的;特别是对于物价、工商、税务、海关、技监、城管、交通、交警、公安、卫生、环保……等重要经济管理和行政执法机关来说,其机关首长(包括其主要的业务部门负责人)的法律素质如何,对该项行政执法水平的高低有着直接的影响。鉴于此,宜明确规定:凡拟就任行政执法机关领导职务人选,必须经过行政学院的相应培训,只有通过了以现行部门行政法律法规为主要考试内容的专门和综合测评者,方有任职资格。

11.调整、充实行政执法与监督队伍,严禁不具备行政执法资格的人员顶岗执法。现在,政府机构、人事的发展很不平衡,一方面存在冗职冗员的问题,另一方面又存在某些执法部门(如公安、交警、城管、环保、技术监督、卫生监督等部门)人手紧张的问题。故应实事求是地按发展市场经济和加强法制建设的要求,妥善解决人员调整、分流、补充的问题,确需加强的行政执法和执法监督部门应当加强。特别是在整顿行政执法队伍后,在人员配备上如不能满足工作需要,则应保质保量地及时充实行政执法队伍,保持必要的行政管理和调控能力,而不要“因减人而废政”。鉴于临时人员(指未经培训、未取得执法资格和证件的人员)顶岗执法的弊端甚多,既严重影响到行政执法机关的形象,又增大了社会成本(行政违法行为一方面损害相对人权益,一方面又因行政败诉须由国家赔偿,从而造成国、民两亏),故应进一步严格整顿行政执法队伍,坚决禁止行政执法机关随意授权给不具备执法资格的组织和临时人员从事行政执法活动。

12.制定和完善关于行政(执法)程序的地方性法规、规章,更有效地规范行政执法行为。行政程序规范不完备和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是目前行政法制的一个重大缺陷。故除了国家立法应进一步注重行政程序问题,应适时颁行统一的《行政程序法》以外,地方也应抓紧制定出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制建设要求和本地实际的行政(执法)程序法规,作为本地域行政执法机关和行政执法人员实施行政执法行为的补充性程序规范。13.加强和改进法规、规章解释工作。实践证明,无论怎样加快行政立法和地方立法步伐,都不可能完全满足不断扩大的社会管理需求,总是存在法规、规章的“空域”,因而通过法规、规章解释来适应依法行政的客观要求,就显得非常必要。故应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和改进解释工作,努力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制建设要求的法规、规章解释制度。

行政执法制度篇3

第一条为了明确执法责任,规范行政执法工作,促进依法行政,根据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的若干意见》、《浙江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关于全面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的通知》、《温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执政实施纲要>的通知》及《*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深化完善和全面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的实施意见》等有关规定,结合*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以下简称市安监局)职能特点,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市安监局各职能科室和下属执法单位及其执法人员必须遵守国家有关依法行政的法律、法规和本制度。

第三条行政执法实行主要领导全面负责与执法人员具体负责相结合,执法保障与执法监督相结合,执法奖励与过错责任追究相结合。

第四条行政执法坚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方针,遵循“合法、公正、廉洁、高效”的原则,对违法行为的查处必须做到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定性准确、程序合法、处理适当、文书规范。

第五条行政执法责任制的履行情况作为市安监局各职能科室和下属执法单位及其执法人员年终工作考核和提拔使用的重要依据。

第六条行政执法人员必须经过专门的执法培训,取得行政执法资格证。

第七条市安监局行政执法责任制领导小组是本局行政执法工作领导机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安监局办公室,具体负责行政执法责任制的组织实施。

第八条市安监局为行政执法工作提供经费、技术和设备保障。

第二章执法责任人及其职责

第九条市安监局局长是本局行政执法第一责任人,对局行政执法负全面责任,就市安监局承担的行政执法工作向市人大、市政府负责,各副局长为本局行政执法的第二责任人,就分管的行政执法工作负执法责任。分管法制工作的副局长,负责协助局长组织、指导、协调全局的行政执法、法制建设工作。

第十条安监局各职能科室(大队)负责人是本科室(大队)行政执法主要责任人,就承担的执法工作向分管副局长负责;各岗位的行政执法人员是行政执法的直接责任人,就承担的执法工作向科室(大队)负责人具体负责。

第十一条直接承办具体行政行为的执法人员是该行政行为的具体责任人;共同承担具体行政行为的执法人员是该行政行为的共同责任人;承担具体行政行为审核任务的审核员是该行政行为的审核责任人;承担具体行政行为批准任务的领导是该行政行为的批准责任人。

第十二条各执法责任人对各自岗位具体执行的法律法规工作及承办的执法任务承担相应的执法责任,属于领导集体讨论决定的,由领导集体负执法责任。

第三章行政执法职责

第十三条市安监局是*市人民政府主管全市安全生产工作综合监督管理的部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矿山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危险化学品管理条例》、《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等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履行法定职责,对全市各乡镇安监中队进行业务指导和监督。

第十四条安监局办公室履行以下职责:

(一)负责宣传贯彻安全生产相关法律法规和安全生产对外交流与合作工作;拟订全市安全生产工作规划。

(二)负责安全生产信息编辑和;综合管理全市安全生产伤亡事故统计;协助组织重特大事故调查处理。

(三)承办市人民政府与乡镇人民政府、市有关部门签订安全生产责任书及责任书的考核工作。

(四)负责组织、协调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预案的编制和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建设。

(五)综合协调局机关的日常工作。负责局机关党务、行政、财务管理、档案管理、与公务接待、后勤保障、重要会议组织等工作。组织、协调重要文件、重要会议报告的起草。

(六)负责全市安全生产检测检验、安全评价、安全培训、安全咨询等社会中介机构的资质管理。负责安全生产培训考核工作。

(七)承办安全生产行政执法相关的文书审核、法律审查、行政复议及应诉等工作。

(八)负责市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办理工作。

(九)负责市安委办的日常工作。

(十)完成市安委会和局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第十五条综合安全监督管理科履行下列职责:

(一)组织和参与相关生产安全事故调查处理,监督事故查处的落实情况,承办事故结案工作。组织、指导和协调除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矿山行业外的事故应急救援。

(二)监督检查生产经营单位贯彻执行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情况,依法查处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违法行为。

(三)组织、指导除危险化学品、矿山企业外的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评价、认证、检测、检验等中介机构工作。负责生产经营单位(危险化学品、矿山生产经营单位除外)安全设施“三同时”审查及相关工作。负责重大、重点建设工程项目和技改项目的安全设计预评价、审查和竣工验收工作。

(四)负责组织实施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工作,组织、指导相关行业拟订安全生产规程和标准。

(五)负责全市劳动防护用品生产、经营单位的定点初审及监督管理工作。

(六)监督相关重大事故隐患的治理。

(七)组织及配合有关科室开展各项专项监察、专项整治。

(八)指导、协调和监督交通、海事、教育、建筑、市政园林、质监、水利、电信、邮政、林业、旅游等职能部门的安全生产工作。

(九)完成局领导交办的其他事项。

第十六条矿山安全监察科履行下列职责:

(一)负责起草贯彻金属与非金属、建材等矿山和矿山采掘施工企业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规章的实施意见;组织、指导相关行业拟订安全生产规程和标准。

(二)组织、指导矿山企业安全设施的安全评价、审查和竣工验收。

(三)监督检查金属与非金属、建材等矿山和矿山采掘施工企业贯彻执行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情况及其“三同时”情况、安全生产条件、设备设施安全情况;

(四)参与调查和处理相关企业的生产安全事故;

(五)组织、指导和协调矿山等相关企业事故应急救援工作。

(六)负责矿山和矿山采掘施工企业的安全生产条件审查和许可证发放的初审工作。

(七)监督检查矿山、采掘施工企业员工安全教育、培训及矿长(厂长)、经理、安全员的安全资格和相关特种作业人员资格的培训、考核与发证工作。

(八)完成局领导交办的其他事项。

第十七条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督管理科履行下列职责:

(一)负责起草贯彻危险化学品及化工(含石油化工)、医药及烟花爆竹行业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规章的实施意见;组织、指导相关行业拟订安全生产规程和标准。

(二)综合管理危险化学品和烟花爆竹的安全生产工作;负责危险化学品和烟花爆竹生产企业安全生产许可证、经营许可证发放的前期审查和管理监督。

(三)组织、指导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评价、认证、检测、检验等中介机构工作。负责监督检查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及相关行业的安全管理工作。负责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储存单位的安全设施“三同时”监管工作,负责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储存单位设立及其改建和扩建的安全审查,并组织参与相关的建设项目安全设施审查和竣工验收。

(四)负责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使用单位转产、停产后的危险化学品、设备等的处置方案备案审查。

(五)负责危险化学品包装物、容器(包括用于运输工具的槽罐)等危险性较大设备的专业生产企业的前期审查和定点。

(六)负责辖区内重大危险源监控管理工作。

(七)组织、指导和协调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及相关行业安全管理及事故的应急救援,参与相关事故的调查处理工作。

(八)完成局领导交办的其他事项。

第十八条安全生产监察大队履行下列职责:

(一)负责安全生产方面群众举报、投诉案件的受理和查处工作;承办上级部门交办、转办安全生产违法案件的查处工作。

(二)监督检查生产经营单位贯彻执行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及其他安全生产条件、有关设备设施和安全管理制度建立等情况。依法查处生产经营单位、安全中介机构的安全生产违法行为。

(三)参与安全生产大检查和事故隐患处理工作。

(四)参与生产安全事故的调查处理工作。

(五)参与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和相关部门的联合执法。

(六)完成局领导交办的其他事项。

第四章行政执法责任制的实施

第十九条本执法责任制与岗位工作职责相结合,执法责任人应自觉以执法依据规范行政行为,履行执法职责。

第二十条各执法职能科室(大队)依照本规定认真履行本科室(大队)的执法责任,将各项执法责任分解落实到具体岗位及具体执法人员,明确其执法依据、执法职责、责任范围、执法权限和执法程序。

具有行政许可审批的科室要制定各项审核、审批、监督检查以及办理手续(案件)的工作制度和程序,做到公开、公正、合法、廉洁,规范各项行政行为。

第二十一条各执法科室(大队)的行政执法活动及其制定的具体业务措施不得与现行法律、法规、规章相抵触。

第二十二条各执法科室(大队)必须履行职责,严格执法,依法行政,做出的具体行政行为必须符合以下要求:

(一)适用的法律、法规、规章正确有效;

(二)有充分的事实根据和确凿的证据;

(三)具体行政行为必须符合法定的构成要件;

(四)执法程序必须合法;

(五)符合管辖和职权范围;

(六)处理结论合法、适当。

第二十三条各执法科室(大队)的行政执法一般以市安监局名义进行,市人大、市政府另有规定的,遵守其规定。

第二十四条行政执法人员履行执法任务时,必须出示行政执法证件;在进行案件调查或现场执法时,执法人员不得少于两人。

第二十五条行政执法人员的执法过程中,如与当事人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应当回避。

第二十六条行政执法过程中引起的行政诉讼案件,由业务科室提供证据,办公室具体承办应诉工作。

第五章规范性文件办文制度

第二十七条本责任制所称的规范性文件,是指根据法律、法规、规章和上级规范性文件,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制定的,具有普遍约束力,并在一定时间内相对稳定的规定、规则、办法、制度、实施细则和布告等。

第二十八条凡以市安监局名义颁布的规范性文件,必须遵循以下工作程序:

(1)各执法职能科室(大队)在局领导的指导下,具体负责起草;

(2)征求各有关科室(大队)意见;

(3)报分管该项执法任务的局领导和分管法制工作的局领导会审;

(4)由局长签发。

第二十九条市安监局颁发的规范性文件必须向市政府办公室和市政府法制办备案。

第六章行政执法监督制度

第三十条行政执法监督是指法制机构对各执法职能科室(大队)执行法律、法规、规章的规范性文件的情况进行监督,并对违法行为依法予以纠正的行政行为。

行政执法坚持事前监督、事中监督和事后监督相结合,内部监督与外部监督相结合,普法监督与廉政监督相结合的原则。

第三十一条市安监局的执法第一负责人对行政执法第二责任人实施监督;第二责任人对分管的主要执法责任人实施监督;主要执法责任人对直接责任人实施监督。同时,办公室作为执法监督的相关部门,对各职能科室(大队)的日常执法工作实施专项监督。

第三十二条为提高执法水平和堵塞执法漏洞,对执法职能科室(大队)的执法人员实行定期轮岗制度,一般三至五年轮岗一次。

第三十三条在做出行政处罚决定前,需要听证的,由案审委组织听证会并提出听证报告。各执法职能科室(大队)对须送审的案件,提出书面意见,报案审委员集体审理,由案审委做出处罚决定(案件审理按《安全生产行政违法行为案件审理工作暂行规定》执行)。

第三十四条建立案件立卷归档制度。案件处罚决定或复议决定执行完毕后,必须将案件材料立卷送档案室归档,以备监督。案卷立卷归档后,任何人不得私自增加或抽取案卷材料。未经局长批准,不得借阅。

行政处罚卷宗按如下顺序装订:

(一)卷宗封面;(二)卷宗材料目录;(三)事故报告单;(四)立案审批表;(五)结案审批表;(六)延长办案期限审批表(有延期的案件);(七)事故调查报告;(八)调查组成员名单;(九)行政处罚决定书;(十)行政处罚决定审批表;(十一)行政处罚意见告知书;(十二)整改指令书;(十三)复议决定书(经过复议的案件);(十四)听证会通知书(经过听证的案件);(十五)当事人的陈述、辩解意见;(十六)听证会笔录;(十七)听证会报告;(十八)证据材料;(十九)证据登记保存清单;(二十)其他材料;(二十一)卷宗封底。

第三十五条各执法职能科室(大队)每年应将负责贯彻实施的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执行情况,向执法第一责任人、第二责任人报告。

第三十六条市安监局的执法工作接受市人大、市政府、上级行政机关和专门机关以及人民群众和社会舆论的监督,并向市人大、市政府、温州市安监局提交行政执法的年度工作报告。

第七章行政执法的考核制度

第三十七条受局党组委托,办公室按年度对各执法职能科室(大队)及其工作人员的行政执法责任制的实施情况进行考核,考核结果纳入科室(大队)岗位目标管理,并作为国家公务员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

第三十八条行政执法考核内容:

(一)本责任制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各项规定的落实与执行情况;

(二)行政处罚实施情况及结案率、准确率;

(三)行政收费情况;

(四)具体行政行为提出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维持率及行政赔偿情况。

第三十九条建立行政执法奖励制度。根据各执法职能科室(大队)执法年度考核情况,在年终总结时,对在行政执法和落实执法责任制中取得显著成绩的执法职能科室(大队)和执法人员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八章行政执法错案及过错责任追究制度

第四十条错案是指安监部门及其执法人员在执法过程中因故意或过失作出的违法的具体行政行为,并对行政相对人造成损害的案件。

过错是指安监执法人员在执法过程中,因故意或过失违法,做出错误行政行为,并造成行政相对人受到损害的后果。

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或预见到自己行为可能会产生某种违法损害后果,而希望或放任这种后果产生的心理状态。所谓过失系指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产生某种违法损害后果,因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虽已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这种后果产生的心理状态。

第四十一条错案和过错追究制度是指上级行政管理部门对做出错案的单位或人员,以及本级安监部门对所属发生执法行为的有关责任人员,追究其行政和经济责任的制度。

第四十二条错案和过错责任追究遵循以下原则:

(一)注重证据,实事求是,有错必究;

(二)责任追究与加强行政执法相结合;

(三)惩处和教育相结合。

第四十三条错案的认定:

(一)经过行政诉讼,因主要证据不足,或适用法律、法规错误,或违反法定程序,或超越职权,或而被人民法院判决撤销、部分撤销或判决重新做出具体行政行为的案件;

(二)经过行政复议,因主要事实不清、证据不足,或适用依据错误,或违反法定程序,或超越、,或具体行政行为明显不当而被复议机关决定撤销、变更或确认该具体行政行为违法或责令被申请人在一定限期内重新做出具体行政行为的案件;

(三)上级安监部门通过调阅执法案卷,受理当事人申请等途径,审查认定为错案。

第四十四条过错的认定:

(一)在受理开办审批、核发证照,办理认证、年审等业务中,因不按办事程序规定执行而出现差错的;

(二)在履行检查和监督职责时,因执行法律法规和规章有误,超越或,采取行政措施适当,以及在采取或解除行政措施交接中出现差错的;

(三)在实施行政处罚时,违反《行政处罚法》有关实体或程序性规定进行取证、越权处罚的。

(四)其他违反法律、法规或规章的情况。

第四十五条错案责任承担:

(一)由于案件承办人索贿、、枉法裁决,造成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财产损失的,或使违法者逃避行政处罚的,错案责任由承办人负责,单位主管领导负连带责任。

(二)由于承办人的领导索贿受贿、、利用职权命令、指使案件承办人枉法裁决,造成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财产损失的,或使违法者逃避行政处罚的,错案责任由主管领导负责,案件承办人负连带责任;但案件承办人对领导的错误指令提出过异议或正确意见的,可减轻或免除连带责任。

(三)案件承办人办案正确,而主管领导予以否决的案件,由主管领导承担错案责任。

(四)经集体和议研究、行政首长决定的案件,由单位或行政首长承担错案责任。

第四十六条过错责任的承担:

(一)执行审批、许可、发证等业务或履行检查职责的承办人员,在职责权限范围内发生第四十四条规定的过错的,由承办人承担过错责任。

(二)在审批、许可、发证、采取或解除行政措施、做出行政处罚(包括做出处罚决定和执行行政处罚)等程序中发生过错,由出错环节的承办人承担过错责任,主管领导负连带责任。

第四十七条追究错案和过错责任的范围:

(一)执法时没有法定的依据;

(二)野蛮粗暴执法,造成不良后果;

(三)适用法律、法规错误;

(四)违反法定的执法程序;

(五)越权行使执法职权;

(六),,工作失职,在审批中把关不严,造成不良后果;

(七)徇私枉法,故意放纵、包庇违法行为;

(八)为个人或本单位谋取私利,以权代法,以罚款代替其他处罚;

(九)其他应予以追究执法错案和过错责任的行为。

第四十八条免予追究错案和过错责任的范围:

(一)因法律、法规、规章规定不明确造成适用法律、法规、规章出现偏差的;

(二)因法律、法规、规章修改造成依据出现错误的;

(三)因事实认定或定案后出现新的证据,使原认定的事实或案件的性质发生变化的;

(四)因行政相对人的过错或由于不可预见性的因素或不可抗力的原因造成认定事实出现偏差的;

(五)执法违法行为的情节轻微的;

(六)对执法违法行为能自行纠正并采取补救措施,并未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的;

(七)其他不应追究执法错案、过错责任的情形。

错案和过错的追究责任种类包括追究行政责任、经济责任和刑事责任。

第四十九条追究方式主要有:

(一)行政责任的追究方式:

1、责令检讨;

2、通报批评;

3、取消评先评优资格;

4、取消晋升资格;

5、暂停执法活动;

6、给予行政处分或党纪处分;

7、离职培训或调离执法岗位,取消行政执法资格。

(二)经济责任的追究方式:

1、扣发岗位津贴获奖金、工资;

2、赔偿部分或全部经济损失。

(三)刑事责任交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

第五十条追究错案或过错责任,经局长或分管法制工作的副局长批准后,由局的法制纪检部门立案调查,根据本规定予以认定,并提交市安监局行政执法责任制工作领导小组确认,在查清案情后提出初步处理意见,报局党组审批后依据相关的责任追究程序做出行政、经济责任追究。

第五十一条因错案或过错给安监行政相对人造成经济损失,导致本局为赔偿义务机关并已做出行政赔偿的,应由故意或重大过失的执法人员承担部分或全部赔偿费用。

第五十二条错案或过错责任人对错案过错责任追究决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决定之日起三十日内向原处理机关申请复核,或者向同级人民政府法制部门申诉,其中对行政处分决定不服的,可以向行政监察机关申诉。

复核和申诉期间,不停止对错案或过错责任人的责任追究决定的执行。

第五十三条根据《行政复议法》第七条规定,因市安监局规范性文件的不合法而引起错案的,草拟人、审核人、会签人、签发人应分别承担相应的过错责任。承办人提出正确地纠正意见,上级责任人仍责成执行的,由上级责任人承担责任。规范性文件引起的错案认定,适从本制度第四十三条规定。

第九章执法责任的评议和考核

第五十四条执法责任的评议考核作为机关工作人员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

负有执法责任的局机关工作人员在进行年度考核评议的同时,对履行执法责任的情况进行评议。由上一级执法责任人对具体执法责任人提出考评意见,作为对各岗位工作人员评优评先和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

第五十五条行政执法评议考核内容依照机关工作人员年度考核办法的考核内容,在考核评议时,对执法责任人在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方面,结合其岗位执法依据进行评议和考核。具体包括:

(一)对岗位执法依据的学习、宣传情况;

(二)对岗位执法依据、执法职责的了解、熟悉和掌握程度;

行政执法制度篇4

第二条在城市管理行政执法过程中,适用《行政处罚法》所规定一般程序的行政处罚,均应向局法制工作机构备案。

第三条各执法大队应在作出一般程序行政处罚决定之日起十日内将个案材料一式两份,一份报法制工作机构备案,一份自存。执法大队向局法制工作机构备案时随附案件审批表、处罚决定书,重大行政处罚应随附调查报告。

第四条局法制工作机构应在收到备案材料之日起三十日内对材料进行审查,审查内容包括:

(一)一般程序行政处罚案件的处罚是否在处罚机关法定职权范围内;

(二)执法主体是否合法;

(三)适用的处罚依据是否准确、适当;

(四)处罚程序是否规范;

(五)事实是否清楚,主要证据是否确凿、充分、齐全。

第五条局法制工作机构在审查过程中,根据情况可要求报备部门补充证据及相关文书,报备部门不得拒绝。

第六条局法制工作机构对审查中发现的问题应按下列规定处理:

(一)作出的一般程序行政处罚决定不合法或者显失公平的,责令其限期撤销原处罚决定,并重新作出行政处罚决定(当事人提出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的案件按法定程序办理);

(二)一般程序行政处罚决定书不规范的,责令其限期改正。

第七条执法大队对法制工作机构的处理意见有异议的,可以向局领导提出书面报告,但不得拒绝执行法制工作机构的审查决定。

第八条对不按本制度规定进行备案的,按以下规定处理:

(一)对在规定期限内,应备案不备案的,由法制工作机构报局领导批准,给予通报批评并责令其改正;

行政执法制度篇5

围绕省市纪检监察部门和区委、区政府工作部署,以规范行政执法权力,改进机关工作作风,提升法规制度执行力为目标,按照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要求,加强执法监察,突出效能监察,通过对制度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强化制度执行力,为建设“新门户,城市新家园、产业新高地”,营造公平、正义、廉洁的法治环境和政务环境提供坚强保障。

二、督查范围

督查工作将紧扣政府关心,社会关注、群众关切的热点难点问题,将专项督查与食品安全“天安行动”相结合,与全区“八大整治”行动相结合,与全区加快产业转型升级行动相结合,确保此次督查工作有抓手,督查结果有成效。

1.食品安全“天安行动”执法工作。结合全区食用农产品、食用油和熟食制品“三大重点项目”的综合治理,以及食品生产经营“五个重点领域”的集中整顿,对相关责任部门的执法监管情况进行专项检查,着力推进全区食品安全“天安行动”,加强全区食品安全管理水平,确保全区人民饮食安全,避免重特大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主要涉及部门:区质监局、工商局、卫生局、农业局)

2.城镇环境“八大整治”执法工作。将重点对非法运营、违法建设、无证无照、沿街立面及市政设施、居住房屋出租管理等方面的整治成效进行抽查。重点检查相关牵头职能在尽职履责情况和行政执法力度。同时,按照“发现处置机制日趋良好,条块团队合作日趋紧密,综合管理效能日趋提高,基础信息采集日趋完善,人民群众认同感日趋提升”的工作要求,重点了解确保整治成果的持久巩固的长效管理机制建设情况。(主要涉及部门:区交通局、工商局、城管局、公安局)

3.服务经济“转型升级”执法工作。将围绕全区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和核心内容,重点加强对涉及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的行政执法工作领域开展监督检查,如水利改革发展节能减排和环境保障、集约节约用和违法用地整治等政策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重点检查相关行政部门贯彻政令落实的措施通畅性和行政执法工作实效性。(主要涉及部门:区国土局、环保局、水利局)

三、督查内容

1、行政执法工作尽责履职情况。重点检查各行政执法部门对本部门所属行政法律、法规、文件梳理和掌握情况,是否做到行政执法权力明晰,部门职能责任明确。重点督查行政执法部门是否严格按照工作职能,尽责履职确保政令畅通;对违法违规生产、经营行为,是否严格依法履职,坚决依法立案查处到位。重点查办在行政执法中避重就轻、敷衍塞责行为,对瞒案不报,有案不办,压案不查现象,以及重案轻罚,以罚代刑等违纪违法问题,将严格依纪依法,追究有关行政执法人员责任以及相关领导责任。

2、行政执法程序依法合规情况。重点督查行政执法部门是否严格按照“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定性准确、处理恰当、手续完备、程序合法”的二十四字方针开展行政执法工作;重点检查本部门是否完善行政执法流程和规则建设情况,是否施行执法案例指导制度和全程说理式执法制度,以及行政监管劝勉、轻微问题告诫等柔性执法方式。

3、行政执法权力自由裁量情况。重点督查行政执法部门是否建立健全本部门本单位的行政处罚自由裁量基准制度;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使用是否合理,是否做到事当其罚,罚当其过,

是否存在处罚上存在畸轻畸重,同案不同罚的现象;上级明确部分违法行为限制使用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制度是否严格执行,有无突破法律法规或上级明确规定的行政处罚底线情况。

4、行政执法责任制度建设情况。重点督查行政执法部门行政执法责任制是否健全,行政执法程序是否完善,行政执法权力内控机制是否完备,执法办案评议考核机制是否科学,违规违法办案造成后果的责任追究制度是否建立并落实,以及与行政执法责任制度其它相关制度的健全完善情况。

5、行政执法基础建设情况。重点调研行政执法部门执法队伍的人员构成情况,业务技能教育培训和实际掌握情况,基层执法保障情况。重点调研“阳光执法”工作,调研行政执法权力运行是否做到公开透明;重点调研行政执法台帐管理规范化、科学化情况。

四、督查要求和方法

1.工作要求。行政执法是行政机关大量的经常性的活动,直接面向于社会和公众,直接服务于党委和政府中心工作。行政执法各项制度执行、行政执法水平和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我区政府的形象,直接关系到法律威严和政令畅通能否得到有效保障;直接关系到全区经济社会能否又好又快发展。各有关行政执法部门要高度重视行政执法工作,正确对待此次专项督查工作,积极主动做好相关配合工作。各相关单位要合本方案中明确的督查重点组织自查,做好迎检准备。

行政执法制度篇6

第一类,行政事先执行所谓行政事先执行,系指行政机关作出具体行政行为以后,在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之前,无须等到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在法定期限内不提起诉讼又不履行”(《行政诉讼法》第六十六条)时,更无须等到人民法院作出具有最终法律效力的裁判后,就能依本身的职权实施强制执行的行为和制度。

第二类,行政复议期间的执行关于在行政复议期间,行政机关是否可以强制执行自己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行政复议法》第二十一条已作规定。根据这一规定,行政复议期间的执行,以“不停止对具体行政行为的执行为原则,以停止执行为例外”。

第三类,对当事人在法定期限内不提起诉讼又不履行时的执行这类执行制度由《行政诉讼法》第六十六条和最高人民法院《行政诉讼法解释》第八十七条第一款作出规定。

第四类,对当事人在法定期限内不提起诉讼又不履行并行政机关不申请执行时的执行根据最高人民法院《行政诉讼法解释》第九十条规定,行政机关根据法律的授权对平等主体之间民事争议作出裁决后,当事人在法定期限内不起诉又不履行,作出裁决的行政机关在申请执行的期限内未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的,生效具体行政行为确定的权利人或者其继承人、权利承受人在90日内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五类,由行政机关选择的执行根据最高人民法院《行政诉讼法解释》第八十七条第二款规定,如果法律、法规规定既可以由行政机关依法强制执行,也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的,那么行政机关就有选择权:它既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也可自己依法强制执行;但行政机关向人民法院提出申请后,人民法院可以受理,也可以不受理。

第六类,行政诉讼期间对被诉具体行政行为的执行根据《行政诉讼法》第四十四条规定,诉讼期间,不停止具体行政行为的执行,但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例外:1、被告认为需要停止执行的;2、原告申请停止执行,人民法院认为该具体行政行为的执行会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并且停止执行不损害社会公共利益,裁定停止执行的;3、法律、法规规定停止执行的。

第七类,司法裁判前的先行司法执行最高人民法院《行政诉讼法解释》第九十四条规定:“在诉讼过程中,被告或者具体行政行为确定的权利人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被诉具体行政行为,人民法院不予执行,但不及时执行可能给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或者他人合法权益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的,人民法院可以先予执行。”

行政执法制度篇7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露依丹”为你整理了这篇全面推行行政执法三项制度自查报告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全面推行行政执法三项制度自查报告

为全面推行依法行政,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根据有关文件精神及要求,我乡高度重视,积极组织自查,逐条对照,现将我乡行政执法“三项制度”工作落实情况自查报告如下:

一、工作推进情况

(一)严格实施执法公示制。一是通过县政府门户网站及时公示公开了我乡《行政执法主体资格清单》,内容包括机构全称、法定代表人、执法职责与依据、投诉监督电话等,规范事前公示。二是通过县政府门户网站及时公示公开了我乡《行政执法执法人员资格清单》,内容包括执法区域、执法类型等,严格实施执法人员持证上岗、亮证执法工作要求,规范执法事中公示。三是推动事后公示。我乡通过公示栏定期公示行政许可事项和行政处罚情况,接受群众监督。

(二)积极推进执法全过程记录制。一是我乡明确规定执法人员要求通过文字、音像记录等方式对执法程序、调查取证、审查决定、送达执行、归档管理等行政执法整个过程进行全程记录;二是加强执法装备建设,推进全过程记录执法工作。按照执法程序,明确了执法过程中现场拍照记录入卷规范、执法记录仪及其他录音录像设备录制的音像资料也应记录入卷。确保每件行政执法案件有记录、有案卷,保障执法全过程文字记录完整,执法文书规范,案卷完整齐全。

(三)开展重大行政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我乡在行政处罚、行政诉讼、民事诉讼等方面经过法律顾问审核,强化了法制审核制度的落实,规范了执法行为,提高了执法质量,保障了行政执法决定的合法性、合理性,有力地促进了严格规范公正执法。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三项制度”的建立还不够完善。二是在实施“三项制度”上还不够具体、全面:1.执法全过程记录方面文字记录和音像记录资料的记录,保管、制作入卷方面还不够规范,特别是音像记录资料入卷的不多;2.重大行政执法决定法制审核方面,法制审核人员法律专业知识不强,缺乏相应培训,需要提高法律素养和业务能力;3.涉及法制审核的范围、内容和程序有待进一步细化、明确。

三、下一步计划

一是要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以乡长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各行政执法站所为成员的领导小组,由组长、副组长全面领导,各站所具体负责,进一步推进行政执法三项制度的规范化、完善化,保障行政执法的合法性。

二是进一步建立完善“三项制度”。学习其他单位经验,进一步明确行政执法公示、执法全过程记录和重大行政执法决定法制审核的内容、范围、程序、方式,规范执法制度建设。

三是强化“三项制度”的落实。进一步总结经验,改正不足,严格落实“三项制度”,确保制度得到有效实施,以制度管人、管事,促进执法行为规范。

行政执法制度篇8

【关键词】行政执法人员依法行政

党的十七大报告把法治政府建设取得新成效,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显著增强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并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战略高度,对我们各级政府在新时期新阶段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深刻领会和充分认识推进依法行政的重大意义,对我们行政执法人员显得尤为重要。

一、依法行政的重要意义

(一)依法行政是依法执政的基础。所谓依法执政,概括起来,就是通过法定程序使党的主张变成国家意志,变成人人都必须遵循的行为准则,同时,通过各项制度的实施,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得以全面贯彻落实。而各级政府是我国行政体系中的组成部分,具体承担着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管理职责,直接面对各种利益关系和社会矛盾。各级政府能否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直接影响着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和威信。当前,政府及各部门的工作必须由长期依靠行政手段、行政命令领导社会、经济、文化事业,向依靠法制进行管理的转变,也就是从“人治”到“法治”的转变,更新观念,正确处理好行政权力与公民权利的关系,确保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得到尊重和维护,党和政府才能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信任、拥护,才能更好地巩固党的执政基础。

(二)依法行政是加强政府自身建设的有效途径。依法行政是保证行政管理为人民服务的目标。人民授权行政机关行使行政权力,最终目的就是要通过行政管理,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人民通过权力机关制定法律,表达意志,行政机关依法行政就是杜绝权力滥用、防止效能低下,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决策,依照法律规定执法,以保证行政管理符合国家和人民的要求。同时,按法律规定的程序办事,遵守法定的操作规则,将大大提高行政效率。更好地维护市场主体和群众利益,建设服务型政府。推进依法行政,有利于促进各级政府进一步提高管理水平,加强自身建设,增强执行力和公信力;有利于进一步转变职能,增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能力;从而更好地推进政府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依法行政是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要求。现代世界各国,行政机关大都是国家机关中权力最大,管理范围最广,人员最多,而且灵活性最高的机关。其管理的好坏,与公民、社会的利益密切相关。因此,对行政管理加强监督,法律、法规就是唯一的监督标准和监督程序,使行政符合法治的要求,防范和惩罚行政违法,避免行政不当。我国的绝大多数法律、法规都由行政机关来执行,各级政府及行政执法人员能否严格依法行政,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大力推进依法行政,有利于从制度上规范行政权力与公民权利的关系,保障人民群众有序参与政府管理,监督行政机关依法办事,保证来自人民的权力真正为人民服务,确保各项制度得到良好施行,从而更好地实现、维护和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四)依法行政能保证行政管理的统一性、连续性和稳定性。法治国家的特点是一切社会活动在法治规范下具有统一性、连续性和稳定性,这同时也是依法行政给行政带来的优点。有了统一,才能有公平和公正。否则,在相同条件下不同对待,不同条件却相同对待,这种社会的不公正、不公平是引起群众不满的重要因素。连续性和稳定性是社会稳定的重要条件,朝令夕改,“政策多变”,必将使人民群众的活动无所适从,大大损害人民群众创造性、主动性的发挥。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管理的统一和连续是不可缺少的条件。要保持行政管理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也只有依靠依法行政。

二、行政执法人员培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们的行政执法部门最突出的问题就是没有专业化的执法队伍,特别是缺乏专业法律人才。执法人员法律意识不强,其依法办事的能力就必然差,总体素质就低。基于此点在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制政府,规范行政执法行为的过程中,各级行政执法部门花费了相当大的力气进行执法培训,希望通过培训解决突出存在的普遍性问题;结果是,不依法决策,不依法行政,不依法执法,不依法办事,不接受监督的情况还依然存在。例如,这次笔者所在市的行政执法部门细化自由裁量权时各单位报送主管实施的法律法规时,有很多部门,存在多报、少报、错报的问题,有的甚至不知道自己具体主管实施的法律法规有哪些。当然,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多种多样行政执法人员培训质量不高就是其中的原因之一。目前,行政执法人员学习培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没有一个行政执法人员培训制度。以笔者所在市为例,行政执法人员学习培训与考核使用还没有紧密联系起来,不能充分调动行政执法人员努力学习、钻研业务、自强素质的积极性。各级行政执法机关自行开展的培训内容多为单项培训,即以某一项专业法律、有关法规、规章为内容的培训。培训仅从本部门及岗位行政执法所必须掌握的有关专业法律知识进行培训。培训没有涉及综合法律知识培训,受训人员没能掌握比较系统的法律、法规、规章知识。行政执法人员的培训时间短,课程少,各级行政执法机关自行开展培训没有实行考核,培训结束后,培训工作也就结束了或者是进行开卷考试,忽视了本来应该重视的培训考试。这种培训,花了时间、精力、财力。但是,使得参加培训的人可以认真学习,也可以不需要认真学习,培训工作根本达不到预期的目的。

(二)缺乏教育培训的师资力量及经费。目前,由政府法制部门举办的行政执法人员培训,大都由法制办的人员担任。而法制人员的综合素质参差不齐,难以胜任培训工作。另外法制综合性培训所需经费,没有列入财政年初预算。法制综合性培训因没有经费无法开展。法制综合培训即是指以比较系统的法律、法规、规章为内容的培训。法制综合培训的内容,包括对各类行政执法人员普遍适用的有关规范行政执法、促进依法行政方面的综合法律知识。以笔者所在单位为例,在编人员仅有4人从事培训工作,课程只能局限在行政复议,行政监督,行政处罚等基本行政法律常识,法制综合培训没有正常开展。目前,全市法制综合培训仅为市法制办每年举行的行政执法人员资格考试培训。这种培训的目的仅为应付资格考试考试而开展的培训,培训时间短,培训面不广,没有真正达到培训的效果。根本起不到真正的培训效果。至于所辖县(市)区的情况还要更糟。

(三)行政执法人员对学习培训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有的行政执法人员认为只要能够完成执法任务,学习培训工作可有可无。有的领导认为作为一名行政执法人员,只要取得行政执法资格证就行了,一证到手管到退休,不需要再继续学习培训。相当一部分行政执法人员有满足现状不思进取怕吃苦的思想。比如,笔者所在市每年组织的行政执法人员资格考试,从开卷考试转变为闭卷考试后,一些行政执法人员抱有很大的怨言,原因无外乎考试太难,没时间看书学习。因而,托关系,找人情,甚至找到领导说情过关,这反映了我们一部分行政执法人员对待学习培训的态度。

这些问题直接造成基层行政执法人员的素质低下,很难想象这样的执法人员构成的执法队伍如何去依法行政,如何去执政为民,如何在建设法制政府中体现一个行政执法人员应有的作用。

三、完善行政执法人员培训制度

(一)提高对行政执法人员学习培训重要性的认识。树立执法为民的思想,确保行政执法公平、公正、公开。我们的执法行为是国家法律赋予的权力,是代表政府行使行政权力的具体活动,这就要求我们执法人员要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牢固树立行政执法就是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对此,我们要求执法人员要学法、懂法,然后文明地、人性化地去执法。在社会民主度越来越高的今天,群众对我们文明执法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我们必须增强服务意识,克服特权意识,牢记我们的执法是维护公共秩序的执法,是为广大社会公众的利益服务的执法,切实为民执好政、掌好权。

(二)建立由各级政府法制办负责的行政执法人员法制综合培训的制度,确保培训工作的规范化。各级政府法制办除抓好每年的行政执法人员资格考试工作外,还应进一步抓好综合法律知识的培训工作。每年对所有行政执法人员进行法制综合培训的轮训。要针对一些行政执法部门综合法律知识培训存在盲点和遗漏等问题,开展综合性执法培训。由政府有关部门负责实施的单项培训,要制定本部门(包括所属行政执法单位)专业法律培训方案,报政府法制办同意后,与政府法制办联合开展。

(三)建立行政执法人员学习培训考核结果的用人制度。《国务院关于加强市县政府依法行政的决定》规定了市县政府及其部门要定期组织对行政执法人员进行依法行政知识培训,培训情况、学习成绩应当作为考核内容和任职晋升的依据之一。因此,必须建立行政执法人员学习培训考核结果的用人制度,由法制办负责行政执法人员学习培训考核工作,考核成绩由法制办组织的综合培训考试结果、部门组织的单项培训考试结果为依据。法制办出具考试结果作为行政执法人员任职晋升的依据之一。没经过行政执法培训的一律不得任用晋升,与个人的进步挂钩。

(四)建立行政执法人员培训师资队伍。由于我们培训对象的特殊性,即我们的培训对象多是具有一定行政执法经验的人员,我们的教育培训要达到多层次、多渠道的目的,这就要求我们的师资队伍必须由既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又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的人员担任。因此,必须建立一支行政执法人员培训师资队伍,人员可由政府法制部门的负责人、公安、司法、检察、法院法律业务骨干及学校的法律专家等人员组成,以确保培训的质量。建立行政执法人员综合性培训经费保障机制,确保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各级政府行政执法人员的综合性培训所需经费,由财政列入年初预算,实行专款专用。

行政执法制度篇9

【关键词】行政法官;证券执法;司法审查;美国证监会

【正文】

1929年美国股市崩盘以及随之而来的经济大萧条,催生了其1933年《证券法》和1934年《证券交易法》,政府主导型的联邦证券监管体制由此建立。《证券交易法》第4(a)条授权成立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自成立时起,sec先后尝试过多种不同的组织架构。目前的组织机构属于功能性而非法定型,内设公司融资部、投资管理部、市场监管部和执法部等四大运营部门、19个办公室以及11个区域办公室,职员总数约3500名,其预算来自于美国国会。[1]

设立初期,sec拥有的执法权相当有限,仅限于通过法院发出的司法禁令(injunction)和针对被监管对象的行政处理程序(administrativeproceedings)。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开始,sec积极寻求更多的执法手段,诸如任命接管人(receivers)、成立特别董事会委员会、没收非法所得、免除上市公司有违法行为董事与高管的职务等,当然,这些措施也大多需要通过法院才能实现。1990年的《证券执法救济和小额证券改革法》(thesecuritiesenforcementremediesandpennystockreformact)赋予sec更多的执法权,不仅授权sec通过联邦法院实施罚款及一些特别的救济手段,还授权sec直接对被监管对象处以罚金、向违法行为人甚至潜在的违法行为人发出停止-禁制令(cease-and-desistorder)等。[2]此外,该法还进一步授权sec在行政程序中采取民事制裁措施,而在此之前,sec通过法院行使的执法权,与其说是惩处违法行为,毋宁说是制止和纠正违法行为。[3]安然事件后,2002年《萨班斯-奥克斯利法》(sarbanes-oxleyact)进一步拓展了sec的执法权限,授权sec没收首席执行官和首席会计师非法所得、向法院申请冻结令、对上市公司的高管和董事实施市场禁入、建立公平基金(fairfund)以没收和罚款的收入赔偿受害人等。[4]

截止目前,sec的执法权力主要包括调查权、传唤权、账户冻结权、搜查权、权、刑事案件移送权、行政处罚权等,可实施的行政处罚种类包括:签发停止-禁制令、阻止令(stoporder)、撤销从业许可(revocationoflicense)、禁止在券商处供职(barfromassociationwithabroker-dealer)、中止许可、限制从业人员或机构的行为和业务种类、谴责(censure);对与证券有关的行业(律师业、会计师业)从业人员进行谴责或取消其在sec前执业的资格;返还违法所得;罚款;禁止担任公众公司的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officeranddirectorbar)等。

一、sec行政法官的法律渊源和功能比较

早在1946年《联邦行政程序法》颁布之前,美国行政程序中就已确立了听证制度,并且有了政府官员充当听证审查官主持行政裁决的实践。1906年《州际贸易法》修正案授权州际贸易委员会(icc)可以任命审查官(examiner)以接受证据。[5]1972年,文官事务委员会将听证审查官改称为行政法官(administrativelawjudge,alj),表示听证审查官的工作性质基本上和司法官员相同。美国国会在1978年《联邦行政程序法》修订时,通过立法形式对此进行了确认,改称听证官为行政法官。有关行政法官的法律主要见于《联邦行政程序法》、1978年《文职官员改革法》、1934年《证券交易法》以及sec的《行为规范》。

(一)行政法官的选拔和任用

行政法官的选拔和任用,具体是由隶属于国会的行政法官人事管理办公室(opm)负责。opm通过公开渠道公布其招聘行政法官的信息,申请成为行政法官者必须满足opm预先设置的一些基本条件。预审通过后,opm成立专家小组对申请人的品行进行评价,并进行笔试和面试。sec可以从成绩前50%或者更低比率的申请人员中,完全依据自己的独立判断,遴选出合适人选充当行政法官。[6]

《联邦行政程序法》禁止sec对行政法官施加控制,也不允许其对行政法官进行绩效评估(performanceevaluation)。[7]1978年通过的《文职官员改革法》重申了《联邦行政程序法》中禁止对行政法官进行绩效评估的规定,将行政法官排除于适用绩效评估的“雇员”概念之外,以维护“目前为行政法官提供保护的系统”。[8]

(二)行政法官的独立性

行政法官根据《联邦行政程序法》的明确规定而具有的权力是一种法定权力,不需要sec另外委任;没有法律明文规定时,sec不能剥夺行政法官根据法律所享有的权力。但sec在符合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可以制定法规,规定上述权力行使的方式,如sec的《行为规范》。sec行政法官虽然是sec的职员,但因其职责,需要保持相当的独立性。首先,他们通过专业水准选任体系任命,既要通过竞争性极强的考试,还要具有相关领域的实践经验。其次,他们不接受机构的绩效考核,行政法官的分级和薪资水平由行政法官人事管理办公室确定,sec没有发言权。再次,他们不能被分配从事其他与他们的司法职能无关的工作。最后,sec对行政法官进行纪律处分也必须由品行体系维护委员会(meritsystemprotectionboard,mspb)进行,sec必须有足够理由才能对他们处分或解除职务。除非mspb认为行政法官的行为有严重的不适当、恶意或多次违反司法行为公认的行为标准,才可以对行政法官进行处分或解除职务,而不能仅仅基于行政法官意见的内容或案件审理行为作出以上处罚。

(三)行政法官与司法法官

美国《联邦行政程序法》和后续的修正及相关法律中,规定了行政法官不受sec及其他官员的干预,并授予行政法官与司法法官类似的审判权力,但这并非意味着它就与司法法官享有完全相同的地位。sec行政法官对案件只有初步裁定权或建议权,对案件的最后决定权掌握在sec手中;相反,司法法官则有完全的决定权,并且奉行法官个人独立原则。司法法官的地位受到美国宪法第三条的保障,很多甚至任职终身。司法法官不仅对民事、刑事案件具有广泛的管辖权,即便是对行政法官的上诉案件也具有管辖权。司法法官具有极高的社会地位、名誉和司法权力。行政法官只有单行法律规定的保障,有任期限制,非终身制。虽然行政法官的数量超过司法法官,而且正在迅速增长,但他们的声望尚不如司法法官。此外,与宪法第三条规定的司法法官不同,行政法官没有决定如何进行法律解释的裁量权。[9]

二、sec行政法官的体制架构和职权范围

(一)行政法官办公室

sec根据《联邦行政程序法》建立行政法官办公室。sec行政法官办公室由首席行政法官和一定数量的、独立的行政法官组成。根据《联邦行政程序法》第551-559节和联邦证券法律有关规定,行政法官办公室的主要职责是在由sec发起的行政处理程序中主持听证和做出初步裁决。行政法官的职责主要是主持听证程序和裁决由sec启动的有关违反证券法的案件。当sec启动一个公开的行政处理程序后,它会将案件提交给行政法官办公室,行政法官办公室把案件移交给一名行政法官处理。行政法官处理一个类似于在联邦法庭中没有陪审团的公开听证。像联邦法官一样,行政法官有权发出传票,决定案件的进展、决定接受证据等。在听证完结之后,行政法官应当做出初步裁定;但sec对该初步裁定可以作出审查,掌握最后的决定权。

(二)首席行政法官

首席行政法官除承担《联邦行政程序法》下关于行政法官的职责外,还承担sec授权的与其在《联邦行政程序法》下职责对应的其他职责。首席行政法官是行政法官办公室的行政首脑,除为维持行政法官的独立性而不得干预行政法官处理行政程序外,对行政法官办公室其他事务的正常运作负责。因此,他实际上扮演着行政法官办公室和sec之间的联络人角色。除sec另有规定外,首席行政法官具有sec的以下法律授权:

根据1933年《证券法》、1934年《证券交易法》、1935年《公共事业控股公司法》、1939年《信托契约法》、1940年《投资公司法》和《投资顾问法》、1970年《证券投资者保护法》、以及sec《行为规范》102(e)条款,在行政法官处理的有关程序中:a.某一行政处理程序启动后,决定听证的时间和地点;b.指定行政法官;c.推迟或中止听证,或调整听证的开始时间,如果需要,可以加速或取消该听证;d.批准同意延长提交书面文件的时间限制;e.同意提交的简短文件超过50页;f.在被指定主持听证的行政法官无法履行职务时,签发要求证人出席和提供证词的传票,签发要求当事人在根据任何一方当事人的要求而指定的听证地点提交书面或其他有形证据的传票;g.其他权力,如根据1934年《证券交易法》以及1940年《投资顾问法》,对于申请是否作出驳回决定的程序中,准予延长作出结论的时间。

当首席行政法官无法履行职务时,根据首席行政法官或sec的授权,行政法官也可以获得授权,行使首席行政法官的上述职责。

(三)行政法官

行政法官主要具有两方面的权力,即听证的权力和裁决的权力。行政法官的听证权力主要体现在《联邦行政程序法》第556节(c)款的规定;而行政法官的裁决权力,主要规定在《联邦行政程序法》第554节(d)款和557节(b)款。根据上述后两款规定,行政法官可以作出两种裁定:初步裁定(initialdecision)和建议性裁定(recommendeddecision)。相对于sec做出的最终裁定(finaldecision)而言,这两种裁定一般称为预备性裁定(preliminarydecision)。

(1)行政法官的听证权力

根据sec的《行为规范》,听证由sec委员会或其指定的听证官(hearingofficer)主持。听证官包括行政法官、不构成委员会法定决策人数的数位委员、单个委员以及其他经正式授权主持听证会的人员。实际上,美国sec的行政裁决都是通过行政法官来进行的,sec委员参加听证的情况很少。

根据《联邦行政程序法》第556节(c)款及sec《行为规范》第111条的规定,sec行政法官具有以下的听证权力:a.主持宣誓和誓言;b.根据法律的授权签发传票,或者取消、废除及更改该传票;c.接受有关联性的证据,决定是否接受证据以及要求提交证据。行政法官裁定所提供的证明及是否采纳相关证据,并不严格适用普通法证据规则;d.记录证言或者授权记录的证言。记录证言是指记载法庭以外的证言;e.规范听证的过程以及当事人及其律师的行为;f.举行听证前的会议以及sec《行为规范》第221条规定的其他会议;g.决定程序上的请求和其他类似问题。比如:根据当事人或行政法官自己提出的动议,决定退出听证程序;审查要求更正初步裁定中的明显事实认定错误的动议等。

(2)行政法官的裁决权力

sec在符合《联邦行政程序法》和其他授权法的范围内,可以授予行政法官一定的权力。根据1934年《证券交易法》第4a条,除非sec另有命令,sec授权行政法官以下权力:a.在其主持的听证程序中,做出初步裁定;除非参与听证的所有当事人均放弃该初步裁定,并且sec随后并没有要求行政法官仍须做出初步裁定,以及在其他任何程序中,sec要求行政法官去做出该初步裁定;b.根据sec《行为规范》第531条,签发一份暂停、限制或终止任何临时制裁的单独命令。第531条是关于长期命令的初步裁定条款,而有关临时命令的定义规定在《行为规范》第101条(a)(11)。行政法官在受《联邦行政程序法》第556节管辖的任何程序中,要做出初步裁定[10],但根据《行为规范》第202条,如果当事人一致弃权,并取得行政法官的同意,可以不做出初步裁定。而且,即使存在任何该种弃权,或即使在不受第556节管辖的程序中,sec也可以命令做出初步裁定。行政法官可以自行决定,在作出初步裁定前的任何时间对口头辩论进行听审。初步裁定应当包括的内容有:所发现的事实和结论;做出裁定的理由或基础;记录中所有相关的重要事实、法律或者自由裁量;命令、处罚、救济或者拒绝等等。

行政法官在听证结束后,可以做出的另外一种决定为建议性裁定。[11]一般认为建议性裁定和初步裁定的区别是前者只有咨询性质,必须被行政机关接受才有效力。初步裁定已经发生效力,只在当事人不服提出要求或者行政机关主动复审、并另做其他决定时才失去效力。建议性裁定则一定要由行政机关接受之后,才能生效。因此行政法官要对自己所选择的裁定形式予以说明。初步裁定适用于按常规方式,把普遍性规则适用于具体情况的案件,为了加快裁决的进程,由行政法官作出决定,sec保留做出最后裁决的权利。而建议性裁定的适用,则更适合于对新领域政策问题的探索,具有开拓的性质,行政法官对这些问题只是提出建议。因而,可以用建议性裁定作为“探路石”来探询特定领域的政策标准。[12]

三、sec处罚权与司法权之间的衔接

(一)司法禁令

传统上,sec不具有对违反证券法行为的直接处罚权,而是向联邦法院提起民事诉讼,寻求司法禁令。司法禁令就是“法院禁止或要求从事某种行为的命令”,不遵守禁令构成对法庭的藐视,可处以罚款和监禁。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开始,sec利用司法禁令程序,逐渐扩展自己的权力。它在提起禁令诉讼时,向法院提出了附带衡平救济的请求。证券法并没有规定这些附带请求,但是法院接受了sec的主张,认为sec不是一个普通的诉讼主体,它是“执行证券法规、维护公共利益的法定监护人”,因此,认定提出附带衡平救济请求属于证券法律对sec的授权范围。第一个支持sec衡平救济请求的案件是1960年losangelestrustdeed&mortgageexchangev.sec案。该案中,法院同意了sec提出的任命接管人来接管被告资产的诉讼请求。[13]另外,在内幕交易等重大违法案件中,sec可以申请法院对违法行为人处以民事罚款。1990年《证券执法救济和小额证券改革法》扩大了sec申请民事罚款的范围和数额限制。[14]

(二)对sec处罚决定的司法审查

通过向法院申请司法禁令或民事罚款,程序较为复杂,在实践中也常常被法院用来限制sec的执法权。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sec获得了国会越来越多的授权,通过自己的行政处理程序直接处罚证券违法行为。同时,为防止sec,法院有权就sec对证券市场的监管权力尤其是处罚权的行使进行司法审查。sec职权范围内的六部制定法,都含有对sec处罚命令进行司法审查的条款,这些条款非常相似,但也有细微差别。[15]主要差别在于:1934年《证券交易法》将司法审查的对象限制为行政处理程序中的受害人,而其他五部制定法有关条款,则规定了针对sec处罚命令下任何“受害人”的审查。[16]除了这六部制定法外,《美国法典》第5编第701-706节还有关于司法审查的规定,用来“确定对sec的行动进行审查的范围”。

(1)“穷尽所有救济原则”

美国证券法整体上强调sec的行政监管先于司法活动,采取“穷尽所有救济原则”(theexhaustionofremediesdoctrine)。因此,对于sec行政法官的裁定,相对人必须首先提请sec复审,针对sec的最终裁决,相对人才可以向法院提讼。于是,尽管sec管理项下多数制定法都规定可以对“任何命令”进行司法审查而没有限制,但实际上,根据《联邦行政程序法》第704节,可以进行审查的命令都必须是最终命令。[17]同时,在最终裁决做出之前,任何地区法院或联邦法院均无管辖权禁止sec完成行政处理程序。在“穷尽所有救济原则”发展的早期,即便相对人主张sec无处罚权,也需等sec做出最终裁定,而不能在裁定做出之前在法院提起异议。在silverv.newyorkstockexchange案中,法院认为“制定法的这一规定,就是要求请求人在寻求司法救济之前先到sec寻求救济。”[18]

然而实际上,对于“穷尽所有救济原则”的理解,联邦最高法院的众多判决并不一致,因而只能从“司法心理的投机理念”中寻找,结果是“提交法院前有时需要穷尽所有救济,有时不需要。”对此,davis教授总结道,“当行政机关通过明确的违法行动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害或存在该等损害的威胁时,可能并不需要穷尽所有救济,而当有争议的问题属于行政机关的专业范围且该行政机关能够提供满意的救济时,则可能需要穷尽所有救济。”[19]

(2)司法审查的发展

法院对sec最终裁决的司法审查中,一般会承认sec所认可的事实是结论性的,只要其有充足的证据支持(supportedbysubstantialevidence)。因此,法院一般倾向于认同sec做出的行政处罚决定。联邦最高法院在americanpower&lightco.v.sec案中认为:“当国会授权某个行政机关,由其负责选择达到立法政策目标的手段时,确定某种救济手段和政策目标之间的关系属于行政职权的范围,这是一项基本原则”。[20]

但是之后,法院已经越来越倾向于对sec的裁决进行较为严格的司法审查。例如,在steadmanv.sec案中,联邦第五巡回法院在遵守“证据优势”原则的同时,要求sec必须提供足够的理由,以证明其永久禁止相对方从事投资咨询业务和投资银行业务的合理性,并且必须解释为什么较轻的处罚是不够的。第五巡回法院在判决中指出:“当sec决定采取最严厉的处罚时,它就有责任仔细说明其做出决定的理由和基础,包括解释为什么采用较轻的处罚措施是不够的”。[21]在universalcameracorp.v.nlrb案中,联邦最高法院强调:“证据是否重要,必须考虑记录中哪些内容减损证明效力,而不仅仅是强调证据本身要证明行政命令的合理性”。[22]

在secv.cheneycorp案中,sec依据公平、平等原则将管理层参与《公共事业控股公司法》下的重组限定在就制定重组计划期间购买优先股所支付的对价上。[23]在对sec处罚命令进行第一次审查时,最高法院认为,当sec力图遵从一般衡平法或普通法原则时,则应依据该等基础对其决定进行审查,而不应借助于各种法定原则。当案件发回sec重新裁定,后者依据法定标准、目标及自身经验等做出相同裁定时,其在最高法院通过了审查。在该案中,法院指出:“行政机关对于其采取行动所依据的基础应当能够提供清楚的说明和足够的理由支持。这是行政法一项简单的但却是基本的规则”。在blinder,robinson&co.,inc.v.sec案中[24],联邦哥伦比亚巡回法院虽然承认sec在确定合适的处罚手段时享有广泛的权力,但还是清楚地表明其不会允许sec武断的(arbitrary)或反复无常的(capricious)行为。法院认为:“sec的选择对某个商业企业的未来有着直接影响,其可能结束(可能是永久性地结束)某个企业创业者的职业生涯。面对如此重要的任务,sec在做出决定时必须小心谨慎。”

总之,法院对sec的处罚决定做司法审查时,一般会比较小心。传统上,除非sec的决定没有法律依据或者缺乏事实根据,法院不会干涉。不过近年来,部分法院也越来越倾向于对sec处罚决定的合理性做出审查。

四、结语

因应瞬息万变的资本市场和错综复杂的违法现象,美国的证券监管首先经历了由州向联邦的集中化过程,之后行政执法的重要地位又被逐步强化。其中,sec行政法官以及行政处理程序以其专业、高效的突出优点备受青睐。与此同时,秉承制衡、救济的司法基本原则,美国又从人事任免、职权范围、程序安排、司法审查等方面对行政法官予以规范约束,确保其独立性和公正性,发展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我国的证券行政执法,也在不断摸索前行中确立了“查审分离”等基本原则,设立了行政处罚委员会等部门。但现实的快速发展对证券执法活动的统一性、专业性、独立性、高效性、权威性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准司法化、适度职能分离与重组、法院维护执法权威与合理约束相平衡,有必要引起更大的重视。在这方面,与“法官参与”的法国模式、独立审裁机构的香港模式一样,美国行政法官制度的理论和实践也值得继续深入的研究,以服务于依法高效行政的总体目标,保护投资者利益,促进资本市场发展。

【注释】

[2]harveyl.pitt,michaelh.rauch&audreystrauss,aconstructiveappraisalofthesec’senforcementprogram,practisinglawinstitutecorporatelawandpracticecoursehandbookseriespliorderno.b4-7037august23-24,1993.

[3]jamesr.farrand,ancillaryremediesinseccivilenforcementsuits,89harvardlawreview1779(1976).

[4]williamr.mclucas,johnc.nagel&juliej.song,anoverviewofsecenforcement,remedialandsettlementpowerbeforeandafterthesarbanes-oxleyact,corporatelawandpracticecoursehandbookseries,pliordernumberb0-01pg,november,2003.

[5]pub.l.no.59-337,34stat.584,594,595(1906).

[6]lubbers,jeffreys.,thefederaladministrativejudiciary:establishinganappropriatesystemofperformanceevaluationsforaljs,7admin.l.j.am.u.625-626(1994).

[7]administrativeprocedureact,5u.s.c.§§551-59,701-06,1305,3105,3344,5372,7521(1988).

[8]h.r.rep.no.1403,95thcong.,2dsess.87(1978).

[9]independenceandthefederalalj(paneldiscussion),18j.naalj47(1998).

[10]实质上,制定法要求依据行政机关听证会后的记录,来确定每一案件的裁决。see5u.s.g.554(a).

[11]《联邦行政程序法》在557节(b)款中,就建议性裁定另有一项普遍性的规定:“如果作决定的行政机关没有主持接收证据、主持听证的职员,或没有依本编556节规定有资格主持听证的职员,应先提出一个建议性的决定”。

[12]马龙:《美国行政裁决程序基本构成》,载罗豪才、应松年主编:《行政程序法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35页。

[13]366u.s.919(1961).

[14]参见马江河、马志刚:《美国sec行政执法机制研究》,载《证券市场导报》2005年10月号,第21页。

[15]参见《证券法》第9条,《证券交易法》第25条,《公共事业控股公司法》第24条,《信托契约法》第332(a)条,《投资公司法》第43条,《投资顾问法》第213条。

[16]americanpower&lightco.v.sec,325u.s.385,388(1945).

[17]该节规定:“制定法规定可以进行审查的行政机关和没有其他充分救济的行政机关最终行动要接受司法审查。无法直接接受审查的行政机关初步、程序性或中间性行动或裁定,在行政机关的最终行动被审查后才可审查。”关于“最终行动”的定义,参见abbottlabv.gardner,387u.s.136,148-154(1967).

[18]silverv.newyorkstockexch,373u.s.341,357-358(1963).

[19]kdavis,administrativelawtreaties,p.414(1983).

[20]329u.s.90(1946).

[21]603.f.2d1126,1143(1979).

[22]340u.s474(1951).

行政执法制度篇10

一、执法业务范围和行政执法人员的基本情况

*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是*市人民政府主管市场监督管理和行政执法的工作部门。负责贯彻执行中央、省、市等有关工商行政管理工作的法律、法规、规章和方针政策;结合地方实际研究制定*市地方工商行政管理规范性文件;组织、指导、协调全市工商行政管理执法工作。依法履行对*市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市场主体的登记注册,实施对商标、广告、合同、公平交易行为的监管,开展消费者权益保护和市场监管等职能工作。全市系统现有行政执法人员*人,全部是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在编公务员,没有委托有关组织及其工作人员从事行政执法活动。执法人员中*人具有大专以上学历,*人为法律专业毕业。

二、推行行政执法人员资格制度的主要做法

*市工商系统开展行政执法人员资格制度工作的基本做法主要有以下几个环节:

(一)开展执法业务培训。实行行政执法人员资格制度以来,市工商局多次组织行政执法人员培训,培训内容包括规范工商执法行为的综合性法律法规,如《行政处罚法》、《行政许可法》、《国家赔偿法》、《行政诉讼法》、《行政复议法》、《某省省行政执法条例》、《*市执法责任制工作条例》等,还包括《公司法》、《商标法》、《广告法》、《合同法》、《反不正当竞争法》、《产品质量法》等专门法律知识培训。培训由市局、分局、工商所三级工商机关分级组织,全市工商系统法制工作机构负责具体指导,市局法规处负责公共和专门法律知识的命题,全市系统统一组织执法人员资格考试。

(二)审核行政执法人员资格,统一执法证件管理。按照《某省省行政执法条例》、《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关于统一工商行政管理行政执法证件的通知》和省工商局的规定,凡在本省行政区域内从事行政执法工作的人员,必须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品行,经过相关法律知识和业务培训,并经考核合格,取得行政执法资格;没有取得行政执法资格的,不得从事行政执法工作。工商系统执法人员同时还要具备三个条件:

*.是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在编公务员;

*.经行政执法资格培训考核合格;

*.有良好的政治、业务素质和良好的品行。办理执法证人员范围是:经各工商分局初审,市工商局批准,符合规定条件,从事工商行政管理行政执法工作的人员。为方便管理相对人识别执法人员的身份,增强行政执法的严肃性,保证执法主体合法,经审核行政执法人员资格合格,报省工商局统一核发了《工商行政管理行政执法证》。

(三)规范执法证件使用,对于因机构改革调整等因素,基层执法岗位和执法人员变更或者调整的情况,市局法规处负责对新增执法人员进行审核,报省工商局考核发证;对调整到其它执法岗位的人员,及时换发证件;对执法违法的人员要及时收回证件,取消其执法资格。严格执行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行政处罚程序规定,做到行政执法人员持证上岗、亮证执法,落实执法公示制度,统一公示栏设置,将执法人员姓名、照片、胸牌号公示于各级工商机关办事大厅,方便行政相对人进行监督,将行政执法置于社会各界的监督之下。

三、实行行政执法人员执法资格制度成效显著

实行行政执法人员资格管理制度前,行政执法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执法人员资格不明确;二是执法证件不统一;三是行政执法程序不规范。经过近十年的努力,行政执法人员资格管理制度在增强行政执法人员素质、规范行政执法队伍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主要成效是:

(一)清理了行政执法人员,纯洁了执法队伍,从源头上规范行政执法。通过审查,清理了大量不符合行政执法要求,不具备行政执法主体资格的人员,确认具有执法资格的执法人员。

(二)提高了依法行政的水平。对行政执法人员实行上岗前要法律知识培训、考试,提高了行政执法人员的法律素质和行政执法水平,执法违法现象大大地减少了。

(三)行政执法人员资格制度的实行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执法人员的认同。实行行政执法人员资格制度,能够依法抵制无证执法行为的发生,增强了的执法威严,提高了执法的公信力和执行力。

(四)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环境的改善。近*年来,这项制度在工商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和老百姓中深入人心,从源头上规范了行政执法,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创造了良好的政务环境。

四、行政执法队伍管理的做法、经验

(一)细化绩效目标,完善目标管理。围绕部门职能,科学设置工作目标;围绕岗位职责,科学设置个人绩效指标。将处室与分局的工作目标进行捆绑考核,上下联动;按照公务员考核规定要求,将个人绩效目标考核结果与个人待遇挂钩,作为干部职工使用、奖惩、培训以及调整职务的重要依据;严格考核“一票否决”目标。通过狠抓绩效目标管理制度,鞭策了后进、激励了先进。

(二)强化执法监督,全程规范执法行为。全市系统局严格按照落实执法责任制要求,制定了《*市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行政执法监督办法》,确立了同级监督原则,建立健全了工商所、分局、市局三级执法监督网络,每年不间断地开展常规案卷评查、执法检查和专项效能监察,定期通报检查情况,强化内部监督,将违法执法的苗头消灭在萌芽状态。为了达到严格规范执法,积极预防违法的目的,市局还成立了执法监察队,除队长相对固定外,队员定期从各基层所抽调轮换,为执法监察队专门配备了录音、录像设备和汽车,通过明察暗访,对全系统每一个所的所务工作、执法情况进行不间断地巡查。

(三)严格过错责任追究,巩固执法责任制成果。根据行政执法责任制的落实情况对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兑现奖惩,是强化政府责任的重要体现。近几年,我局严明纪律抓查处,制定了《*市工商机关行政过错责任追究办法》,不断加大过错责任追究的力度,使执法行为的规范化程度有明显提高,违法执法行为有明显减少,执法形象有明显改善。具体做法是:

一是针对工商行政执法的实际,突出追究重点。突出三个方面的重点实施追究。抓住群众举报、媒体曝光、上级点名以及社会影响较大、危害后果较严重等各类违法执法行为从快追究;对行政许可工作中的严重违法行为从重追究;对行政收费和行政处罚工作中的违法执法行为从严追究。

二是纪律处分、组织处理和经济处罚并用,严格追究手段。在实施追究时,不仅按规定给予纪律处分,同时还对违规的执法人员进行组织处理;不仅追究当事人,还按照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要求,追究相关领导干部的领导责任,凸显出过错责任追究的效果。从实行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度以来,全系统共追究违法执法案件*件,处理责任人*人,其中开除*人,开除留用*人,撤职*人,降级*人,记大过*人,记过*人,行政警告*人,调离工作岗位*人,待岗处理和通报批评、责令检查、扣发奖金*人。通过真追实究,进一步教育了各级领导和执法人员,一个依法行政的良好氛围已逐步形成。

三是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责任追究相结合,强化领导的责任意识。我们将行政机关执法状况的好坏作为评价其全面工作和主要负责人政绩的一项重要标准。在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工作中,特别强调各级领导干部的领导责任,对发生的行政执法过错,做到对当事人和相关领导干部一并追究。近几年来,全系统共追究对违法执法负有责任的领导*人。包括分局局长*人,分局副局长*人,科所长*人。四是发挥过错责任追究的警示作用,举一反三开展纠错。对执法过错实施责任追究后,及时通报在行政执法中存在问题,对相关案例进行了深入的剖析,要求全系统举一反三,定措施,堵漏洞,为全系统广大执法人员敲响了警钟,达到处理一案教育和规范一片的效果,努力从源头上防止行政不作为和乱作为。

五、推行行政执法人员资格制度以及加强执法队伍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对初次取得执法资格,实行统一考试制度,时间周期过长;二是执法资格考试属于综合性考试,对于工商行政众多执法门类而言,专业性不够强,岗位特点不突出;三是一次性赋予执法资格,执法证件未设置有效期限,执法资格管理多流于形式;四是执法队伍中执法人员素质参差不齐,部分执法人员法律素质不高的问题,仍然是阻碍规范高效执法的主要因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