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症的科普知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0:09:08

孤独症的科普知识篇1

【关键词】孤独;治疗;康复;卫生资源;儿童

【中图分类号】R179R395.6R4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9817(2010)02-0133-03

儿童孤独症(autism)是以社会交往障碍、语言发育障碍和兴趣狭窄、重复刻板行为为特征的一种严重的发育障碍性疾病[1]。近年来儿童孤独症患病率显著上升,已达到6.60‰甚至更高[2-3]。由于尚没有特效的治疗药物,所以目前以行为康复治疗为主。目前国内在孤独症综合干预方法的评估以及病因学方面研究较多。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旨在初步了解和掌握孤独症患儿就诊及康复现况,为建立和完善孤独症患儿有效的康复服务体系,更好地促进孤独症患儿的康复提供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收集2006年5月至2008年10月间在哈尔滨医科大学儿童发育行为研究中心咨询并接受康复训练的患者236例(其中90.3%以上来自黑龙江省)为调查对象。上述患者均经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门诊副高以上职称的精神科医生或儿科医生诊断,符合美国DSm-iV儿童孤独症诊断标准。患儿平均年龄为(5.28±2.34)岁,其中男孩203例,女孩33例,男、女比例为6.15∶1;城镇179例,农村57例,城、乡比例为3.14∶1。年龄最小1.95岁,最大14.32岁,平均为(5.28±2.34)岁。

1.2方法采用自拟“孤独症儿童康复及卫生服务利用现状”调查问卷,对236例孤独症患儿的家长进行康复及卫生服务利用现状的问卷调查。调查项目包括:①患儿及家庭的一般情况,包括人口统计学特征、经济、文化因素等;②患儿针对孤独症的就诊经历;③患儿家长对孤独症知识及康复信息了解情况;④患儿康复资源利用现况。

参与调查的患儿均由临床经验丰富的医师依据美国DSm-iV儿童孤独症诊断标准进行诊断,并且结合孤独症评定量表(autismBehaviorChecklist,aBC)得分情况。问卷填写时,统一培训调查员,向家长详细说明填写要求,承诺保密原则,采用面对面的访谈形式填写问卷,以保证数据真实可靠。

1.3统计分析方法所有资料统一编号,利用epiData3.02软件建立数据库,将数据双份录入,并利用VisalFoxpro6.0软件进行双份检核,确保数据准确性。运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1就诊经历结果显示,207例患儿中,除29例此项资料缺失外,从发现行为异常到第1次就诊的时间间隔在6个月以下的占51.7%,间隔在6~12个月占18.8%,1a以上占29.5%,其中11.6%的患儿就诊时间间隔达到2a以上。

首次就诊的平均年龄为(3.04±1.16)岁,确诊为孤独症的年龄为(3.91±1.59)岁,平均时间间隔为10.44个月;首次开始治疗的平均年龄为(4.03±1.50)岁。对就诊机构数量进行调查发现,只去过1家机构就诊的患者85例(37.4%),去过2家的78例(34.4%),去过3家及以上的患者64例(28.2%)。由表1可见,在就诊机构的选择中,大部分孤独症患者首选就诊和非首选就诊的机构均主要集中在儿童医院、综合医院和儿童发育行为中心,还有少部分患者选择到妇幼保健院、中医院、私立训练机构和精神专科医院等机构就诊咨询。

孤独症患儿得到确诊的机构中,最多的是在家庭所在地的省会城市(40.7%),其次在患儿所在地得到确诊(30.2%),还有一部分(29.1%)在其他省份城市确诊,多为北京、上海、广州等发达城市。

2.2孤独症就诊及康复信息了解情况在回答“当发现孩子发育出现问题时,是否知道到哪些机构咨询和就诊”的234名家长中,回答知道的126例(53.8%),不清楚的108例(46.2%)。在回答“了解就诊咨询机构”的家长中进一步调查认为应该去哪些机构就诊,按家长回答排序结果为:儿童医院68例(28.8%),综合医院心理(精神)科42例(17.8%),妇幼保健院29例(12.3%),综合医院儿科29例(12.3%),精神专科医院3例(1.7%)。

孤独症患儿家长对于孤独症知识和康复方法的了解程度和途径:回答此项问题的家长232人,其中了解94例(40.5%),不太清楚122例(52.6%),一点也不了解16例(6.9%)。调查还发现,家长通过熟人介绍获取孤独症相关信息比例最高,占42.8%;其次是网络,占41.9%;第3位是电视资源,占35.6%;另外还包括图书(20.8%)、报纸(12.3%)、社会宣传(6.8%)等。

2.3康复资源利用现况在接受调查的236例孤独症患儿中,曾经参加过康复训练的患儿171例(72.5%),已确诊但从未接受过任何治疗的65例(27.5%)。确诊为孤独症以后孩子的主要去向:回答此项问题的231名家长,其中一直在家里抚养的86例(37.2%),在普通学校或幼儿园的56例(24.2%),全天在训练机构或特教机构44例(19.0%),在特殊学校或幼儿园20例(8.7%),请保姆或家教抚养10例(4.3%),寄养在老人或亲属家里7例(3.0%),其他8例(3.5%)。

关于是否有长期合作的医生指导孩子进行康复训练:回答此项问题的229名家长,其中回答“有”的22例(9.6%),回答“无”的207例(90.4%)。关于“所在的社区/村镇是否有医护人员经常探访,辅助家长对孩子进行康复”:回答此项问题的232名家长,其中回答“有”的仅3例(1.3%),回答“无”的229例(98.3%)。是否有长期合作的医疗机构或者特殊训练机构帮助家长进行康复治疗:回答此项问题的221名家长,回答“有”的46例(20.8%),回答“无”的175例(79.2%)。由表2可见,大部分孤独症患儿首要选择和非首要选择的康复机构均为儿童发育行为中心和私立训练机构,此外,还有少部分分布在幼儿园、综合医院、儿童医院和残疾人康复中心等机构。

3讨论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从发现孩子行为出现异常到首次就诊之间的时间间隔在0.5a以下的占51.7%,说明50%以上的家长对孩子行为发育情况具有关注意识,能够及时到专业机构咨询和就诊;但是仍有29.5%的家长在发现异常1a以后才开始有就诊行为,甚至其中还有11.6%的家长在发现异常2a以后才开始就诊和咨询。有研究表明,儿童孤独症在2岁得到可靠的诊断,在此基础上早期干预会得到满意的效果[4]。由于受到旧的观念影响,认为孩子大一点就好了之类的想法,导致就诊时间滞后,可能会延误康复的最佳时期,这也反映在孤独症知识普及方面的宣传工作还远远不够。从儿童首次就诊到确诊为孤独症的时间也平均延迟在10个月左右。同时从就诊机构上看,有34.4%的儿童曾去过2家机构就诊,28.2%的儿童在3家或者3家以上的机构就诊。确诊的机构以省会城市最多,本地区和发达城市所占比例相当。由于接受调查的患者主要为黑龙江省籍患者,说明该地区地、县级等专业机构对孤独症的诊断水平还需要提高,以避免患者多次、多机构、多地区的就诊而导致确诊时间的延后。

就诊康复的延迟情况,除了考虑客观条件的限制之外,还必须考虑家长对相关信息的了解程度。调查发现,有53.8%的家长在发现孩子行为出现问题时知道应该去什么机构咨询,还有46.2%的家长却不知道如何处理。涉及到孤独症知识和治疗方法了解程度的调查显示,不太清楚的家长最多,其次是认为了解的家长,还有6.9%的家长一点也不了解。通过熟人介绍获取孤独症相关信息的家长比例最高,其次是通过网络途径,口头传播的传统途径也表现出优势。提示在信息普及方面,孤独症的社会宣传力度和普及面亟待加强。

目前关于孤独症的治疗方法还有很多争议,传统的抗精神病药曾用于治疗孤独症,取得了一定疗效,但有较为严重的副作用[5]。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可改善孤独症的某些症状,可以用于配合行为治疗,但只适用于少数症状严重的患儿[6]。目前主要采用康复训练为主,针对个别行为症状,利用药物控制的方案。当前普遍认为,孤独症治疗适合早发现、早康复[7],患儿在3~6岁期间的干预是康复的关键环节[8]。调查中大部分的患儿曾接受过康复训练,但是仍有27.5%的患儿在确诊后没有接受过任何形式的康复治疗。参与本调查的孤独症患儿中,全天在训练机构或特教机构的患儿只占27.7%,有61.4%的患儿仍在家中抚养或在普通幼儿园中,丧失了及时、早期进行康复治疗的机会。虽然有20.8%的患儿有稳定合作的医疗机构或特殊训练机构,但绝大多数患儿都没有稳定合作的医生、专业康复机构帮助其进行康复治疗,更缺乏来自社区/村镇的康复指导和支援。孤独症患儿是身心均受到伤害的特殊儿童,需要特殊教育工作者有针对性的实施干预方案,并由医疗康复人员监测病情和康复的进展[9]。有研究表明,干预的效果与康复机构人员实施措施的有效性相关,而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康复机构人员的素质[10]。本次调查中,有相当一部分孤独症患儿进行康复的机构为私立训练机构,私立训练机构的出现补充了公立康复机构的资源不足,但是多属非正规机构,并且训练人员素质不高。教师队伍中学历以幼儿师范专业为主,特殊教育与医学相关专业背景相对较少,缺乏康复专业人员。提示政府相关部门应根据孤独症患儿家庭的紧迫需求,建立更多专业化的康复及特殊教育机构,培训专业康复和特教工作人员,同时应该增加对私立训练机构的监管,提高康复质量。

在孤独症患儿就诊医疗和康复治疗现状的各个层次调查中体现出,孤独症患儿康复需求大,但现有的医疗和康复服务还存在很多实际的问题,如诊断水平低、康复机构少、康复水平不均衡等。国外研究证实,在孤独症康复体系尚未建立的情况下,由于缺乏政府权威机构的支持,家长很难为患儿寻找到适合的机构,无法获得康复机构的相关信息,耽误了干预的时间,影响康复效果[11]。由于受到文化、经济等因素的影响,目前我国家庭教育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12]。一项对天津市的调查显示,该市特殊教育康复机构与医疗康复机构的人员学历、专业分布情况也存在不平衡,不能满足广大孤独症患者的治疗需求,导致很多患者得不到康复机会,错过康复的最佳时期[13]。很多研究证明,孤独症儿童的特殊卫生服务需求显著多于其他儿童[14-15]。提示政府和专业人士,应该为其建立稳定、合理、有效的康复治疗社会保障及社区卫生服务体系,解决其后顾之忧,加大对孤独症患儿及其家庭的支持力度,让孤独症患儿在真正意义上得到早发现、早治疗的最佳康复服务,减轻家庭生活负担和未来的社会负担。

4参考文献

[1]陶国泰.儿童少年精神医学.江苏: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207-216.

[2]niCHoLaSJS,CaRpenteRLa,KinGLB,etal.autismspectrumdisordersinpreschool-agedchildren:prevalenceandcomparisontoaschool-agedpopulation.annepidemiol,2009,19(11):808-814.

[3]aUtiSmanDDeVeLopmentaLDiSaBiLitieSmonitoRinG(aDDm).networkSurveillanceYear2002principalinvestigators,prevalenceofautismspectrumdisorders―autismanddevelopmentaldisabilitiesmonitoringnetwork,14sites,UnitedStates,2002.mmwRSurveillSumm,2007,56(1):12-28.

[4]LoRDC.Followupoftwoyearoldsreferredforpossibleautism.JChildpsycholpsychiatry,1995,36(8):1365-1382.

[5]maLoneRp,CateRJ,SHeiKHRm,etal.olanzapineversushaloperidolinchildrenwithautisticdisorde:anopenpilotstudy.JamacadChildadolescpsychiatry,2001,40(8):887-894.

[6]maLoneRp,GRatZSS,DeLaneYma,etal.advancesindrugtreatmentsforchildrenandadolescentswithautismandotherpervasivedevelopmentaldisorders.CnSDrugs,2005,19(11):923-934.

[7]HaRRiSSL,HanDLemanJS.ageandiQatintakeaspredictorsofplacementforyoungchildrenwithautism:afourtosix-yearfollow-up.JautismDevDisord,2000,30(2):137-142.

[8]HowaRDJS,SpaRKmanCR,CoHenHG,etal.acomparisonofintensivebehavioranalyticandeclectictreatmentsforyoungchildrenwithautism.ResDevDisabil,2005,26(4):359-384.

[9]RentYJ,RoeYeRSH.Satisfactionwithformalsupportandeducationforchildrenwithautismspectrumdisorder:thevoiceoftheparents.ChildCareHealthDev,2006,32(3):371-385.

[10]KieLinem,HieLmQUiSte,moiLanneni,etal.intervention,treatmentandcareinautisticdisorder.ChallengingcasereportsformnorthernFinland.intJCircumpolarHealth,2005,64(1):65-76.

[11]aLemaYeHUB,waRmeRKe.thelifetimedistributionofhealthcarecosts.HealthSeryRes,2004,39:627-642.

[12]景晓路,杨晓玲.孤独症近期预后状况的研究.中华精神科杂志,2001,34(4):212-214.

[13]吕丛超,张欣,刘欢.天津市孤独症儿童就诊、康复服务的现况研究.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8,23(4):353-355.

[14]KoGanmD,StRiCKLanDBB,BLUmBeRGSJ,etal.anationalprofileofthehealthcareexperiencesandfamilyimpactofautismspectrumdisorderamongchildrenintheunitedstates,2005-2006.pediatrics,2008,122:1149-1158.

孤独症的科普知识篇2

孤独症至今病因不明、无特效药物,且终生无法康复;

前我国没有针对孤独症患者的单独学校或教育机构;

孤独症患者在教育就业及融入社会方面均存在困难。

他们被称为“星星的孩子”,但却并不具备都教授的超能力,相反,他们中的很多人智力较常人偏低,而且还会表现出刻板、焦躁等异于常人的行为。他们是孤独症(也称为自闭症)患者,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都无法进入普通学校学习,因为与常人不同,他们的学习、就业都面临巨大困难。从1984年中国确诊首例孤独症患者至今,孤独症患者的真实生活状态如何?在4月2日――“世界孤独症日”来临之际,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些“星星的孩子”。

之所以孤独症患者被称为星星的孩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儿科(儿童青少年精神科)主任崔永华解释,正如我们能看得见星星但实际距离很遥远相似,即便我们与孤独症儿童共处一个环境中,但其实彼此之间难以交流,距离非常远。

周文(化名)是一位孤独症患者的母亲,她的儿子十多年前被确诊为孤独症,“当初我们也不知道孩子得了什么病,只是觉得他不会说话,行为也很奇怪,当时在儿童医院、儿研所就诊后医生建议去北大六院,最终确定为孤独症并伴随智力障碍,当时医生跟我说这种疾病病因不明、无特效药物,而且终生无法康复,当时就觉得一切都完了”,她告诉记者,十多年前人们对这种疾病的认知也很少,慢慢在接受这个打击之后开始着手孩子的康复训练,但这一过程中也存在心态的反复,毕竟教会小孩往往半年甚至一年都看不到什么效果,孩子对危险没有意识,时时刻刻都得牵着孩子的手,以防危险。孩子现在已经十多岁,也不知道以后会去向何处,能否有企业会接纳。

这样的状况只是众多孤独症患者家庭的一个缩影,记者了解到,对于孤独症儿童来说,其生活、教育、就业等方面都面临诸多困难。在孤独症患者中,一些儿童基本在家,由家长进行陪伴,还有一些会选择进入孤独症康复机构。

现场探访

职业技能培训有助于康复

康纳洲是一家致力于孤独症儿童康复及职业技能培训的机构,机构工作人员介绍,目前在进行康复训练的有9个孩子,此外,针对一些大龄(16岁以上)人群,为满足其职业技能需求,这里周末开设的烘焙班有接近30个孩子在学习。“我们这开设了烘焙、电脑技术等技艺班,其中烘焙班就是专门针对大龄孩子开设的,属于职业技能班,烘焙班有时会举办义卖活动,我们鼓励孩子参与其中,与陌生人接触”,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家长也希望在自己老去之后孩子能有一技之长,至少能养活自己,现在也有很多机构在尝试针对孤独症儿童的职业技能培训,如绘画、陶艺、烘焙等,而且职业技能培训本身就是一个社会互动的过程,利于患者的康复。

“在教学之前,也会针对每个儿童的情况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进行教学及课程的设置,我们采用的是应用行为分析的方法,是特殊教育干预的一种方式,也是目前学术界唯一得到实证研究的方法,先对儿童进行观察,以确定引起其行为的刺激,老师便可以介入其中的环节,给予一定的指令,根据孩子的反应逐渐塑造其好的反应,弱化其不适宜的行为,这一过程并不是通过惩罚的方式,积极强化其良好的行为和情绪,逐渐代替其一些不良的行为。借助行为分析方法,老师需根据每个儿童的水平进行不同的课程设置”,其中包括团体课程,但更多会根据患者的情况采取一对一的模式。“因为孤独症有其特殊性,虽然每个孩子表现症状有相似性,但每个人的情况其实都有所不同,在进行行为干预时介入的方法自然有所区别,一种方法未必适用所有儿童”,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记者了解到,职业技能培训的开展也要根据儿童自身病情的不同水平进行,“比如说,我们有些高功能的孩子已经可以完整做出烘焙产品,拥有就业技能,但对于一些低功能患者来说,受到自身条件的限制,可能在经过两三年的培训之后仍无法掌握,职业技能培训的真正目标并不是使其就业,希望他们能够在这个过程中进行一些社会及生活技能的培训,如打扫、系围裙等,”工作人员介绍。

家长要“高质量”陪伴

崔永华告诉记者,在孤独症患者的陪伴中,大多数时间是由家长完成的,但这种陪伴并不是简单地跟随患儿及防止意外情况的出现,从康复训练的角度出发,家长要做到高质量的陪伴,也应该得到相应的培训,如学会如何训练孤独症儿童的方法,因为患儿很难常年在一些机构中进行训练。

首先,家长应转变心态,即接受事实,其次,关于孤独症儿童的陪伴方法等诸多方面,家长都应进行相应的学习,也希望家长能够成为专家型的家长,家长能够在课堂教学结束后将这种教学延续下去,也能够做到在儿童出现良好行为时通过赞美等予以强化。

自闭症人士的教育和就业是他们获得生存与发展的最重要保障,也是他们融入社会的关键途径。我敦促所有有关人员通过支持教育计划、就业机会和其他措施致力于促进进步以帮助实现我们创建一个更加包容的世界的共同愿景。

――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

孤独症患者随班就读常规学校还是比较困难的。

在孤独症患者的陪伴中,大多数时间是由家长完成的,家长也应该得到相应培训

三问孤独症

孤独症孩子如何上学?

极少数能进入常规学校

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因为孤独症儿童在上完小学后,往往都很难有学校接收,只有个别恢复情况较好的孩子有机会进入初中,而16岁以后的孩子基本没有上学机会,回家也成为很多人的选择。崔永华表示,在普通学校接受教育,患儿恐怕很难跟周围环境相融合,也容易出现一些心理及情绪问题,如果无法得到特教的恰当干预,反而对成长没有帮助。

常年从事孤独症儿童特殊教育研究的张俊之老师解释,从多年的实际情况来看,随班就读是比较困难的,即便智力较好的孤独症患者能够进入普通学校就读,也是需要一些辅助资源的,但目前这类资源我们并不具备。而儿童在进入学校后还需要一系列心理辅导等,以适应周围的环境,因为环境的变化也会使儿童与周围环境产生一些冲突,但目前并未配备相应资源,“有些家长则承担了这个角色,即在儿童进入学校后,家长全程陪伴,这种陪伴不仅仅是陪读,还要辅导其学业、向孤独症儿童讲述周边环境等,以帮助其适应学校生活,因为孤独症患者社交功能缺乏,对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等很多我们习以为常的事情无法理解,但家长的陪伴仅能算作个例,并不是长久之计”,张俊之表示,其实患者也可以进入特殊学校,但目前我国并没有针对孤独症患者的单独学校或教育机构,往往都会依附于一些培智学校。

如何就业?父母老去谁接着照顾?

16岁后的学业就业还是空白

中国残联精协孤独症委员会总监郭德华表示,目前中国孤独症康复事业中,人们普遍把低龄儿童的康复作为重点,因为这一段时期为关键康复期,病情不太严重的患者可以恢复到接近常人的水平,但对于大龄患者的就业等方面,则没有得到充分重视。尤其是一些成年孤独症患者,他们有劳动需求,但很难被社会接纳。由于跟社会的接触减少,这也就意味着孩子社会功能的退化,之前所进行的一系列干预训练往往付之东流,16岁之后的孩子如何继续学业或就业等基本是一个空白领域,也没有引起政府、社会足够的重视,周文表示,这也是很多家长普遍担心的问题,因为目前并没有专门接收这个年龄段患者的机构,而政府政策支持的往往都是低龄儿童。“我们最担心的其实就是我们年老或去世后,谁来照顾我们的孩子”,周文说。

国际普遍做法是怎样?

倡导在正常学校接受教育

郭德华表示,从国际上的普遍做法来看,一般都倡导孤独症患者能够在正常学校接受教育,创造机会让患者融入周围环境,但目前国内在这一方面的情况并不理想,很少有患者能够进入普通学校就读。有两个方面的主要原因,郭德华解释,一方面学校没有配备相应的师资,另一方面,儿童进入学校后可能很难与环境融合,“根本原因还在于缺乏师资,无法对儿童进行有效的行为干预”,郭德华表示,在日本和台湾地区,孤独症儿童在入学前会接受评估,根据评估结果确定应选择普通学校(普通班或特教班)、特教班级等,学校也会结合评估结果,提供相应的支持,这也是国际上比较常规的做法。

另外,张俊之表示,对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及一些概念、情绪等,孤独症患者往往无法理解,“有的孤独症患者在看到抽水马桶抽水后会一直在旁边追问,不知道水到哪里去了,因为他不理解这是抽水马桶,而且他们很难表现出疼痛、需要等”,这类辅导需要的是特殊心理辅导,并非简单的心理疏导可以胜任。如果不被周围人群接纳,孤独症儿童反而容易变得更加敏感,症状有可能加剧。

孤独症的发病机制是什么?患者一般属于低智商人群吗?

25%患儿智商正常

崔永华:跟所有的精神疾病一样,独孤症目前并没有明确的发病原因,在治疗时也没有特效药物,其中25%的患儿智商是正常的,75%的患者则存在智商低下,所以每个患者的能力、水平、病情等都有较大不同,举例来说,有些患者可以说话,但有些则无法做到,一些患者同时会伴随出现注意力差、精神难以集中等症状。

郭德华:有些孤独症患者在某方面的能力可能远超普通人,如绘画、音乐、机械记忆等,但我国目前在这一领域的更多工作还着眼于如何解决问题,涉及开发孤独症患者能力的内容还比较少。

孤独症有特效药物吗?

6岁之前是黄金治疗期

崔永华:由于孤独症儿童的症状容易区别,一般来说家长能够及时发现,但在孤独症的治疗方面,目前并没有特效药物,如果患儿伴随出现多动症症状、冲动行为等,我们可以采用相应的药物进行治疗,但这些药物仅针对伴随症状,对于孤独症的核心症状,目前并没有有效药物。

对患者的早期干预很关键,一般6岁前是孤独症的黄金治疗时期,教育和训练是这一时期的干预方法,至于患儿恢复的程度,这与儿童自身的病情相关。对于病情不是很严重,智力正常的患儿来说,及时、恰当的干预可以使患者的智力接近正常儿童水平,如果本身基础病情较严重,即便进行干预,也很难恢复正常。

孤独症目前的主要康复方式有哪些?

医教结合为主要康复模式

孤独症的科普知识篇3

在纪录片《遥远星球的孩子》中,笔者注意到纪录片中所出现的孤独症患者都有一个共性:他们不分性别、年龄,都有一种自发的、不断重复的行为习惯,如不停地玩硬币、离不开某样物品、不断重复某种动作、不断模仿他人讲话等。这种怪异的、重复性的仪式习惯被视为孤独症患者的病症表现之一。在中世纪,孤独症患者常因这些正常人无法理解的行为习惯而被视为恶魔的化身。经过人类的不断探求,这种误解早已不攻自破。虽然人们在医学界已于1980年将孤独症定义为广泛性发育障碍中的一种,但遗憾的是,有关孤独症的成因至今尚不明确。

孤独症患者的这种怪异的、重复性的仪式习惯,使笔者不禁联想到1942年法国作家安托万・德・圣・埃克苏佩里在《小王子》中写道:“小王子对一些无关紧要的话看得太认真,结果使自己很苦恼。”在地球人(飞行员)眼中,小王子所认真看待的是无关紧要的;同样,在地球人(普通人)眼中,孤独症患者所自发的表现也是不被理解的。孤独症患者虽然是与我们生活在同一个星球上,但他们的生活与我们截然不同。他们就像是来自B612星球上的小王子,总是答非所问地沉浸在“寻找B612星球上花儿”的自我中,但我们可以走进他们的世界,帮助他们在地球上找到那朵属于他们的花儿。

一、背景

(一)孤独症的定义

孤独症(autism),也称自闭症,是一种广泛性发育障碍。广泛性发育障碍又称为孤独谱系障碍,是一组发病在童年早期的心理发育障碍性疾病。孤独症是广泛性发育障碍中最具代表性的疾病,也是症状表现最显著、损害最广泛的疾病,发病年龄小,大多合并智力发育落后的问题,预后相对较差。

(二)孤独症的成因

关于孤独症的成因,医学界目前仍无定论。多数人认同的说法为:孤独症不是后天的,而是天生的,并且这种神经发育障碍具有遗传性。

长期以来,由于孤独症患者的异常行为,人们对其唯恐避之不及,很难将他们视为常人般等同对待,也就更不要说走进他们的世界、探究其怪异行为产生的缘由了。可怕的是,孤独症患者在幼年时的不善言辞,往往使其家人认为他们的反常行为仅仅是一种性格内向、怕生、孤僻的表现。等家长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时,通常已经错过了最佳干预治疗的时间。

但与前人相比,人们已经正确认识到:孤独症患者并非是受到恶魔的诅咒,这种人是自人类出现以来就存在的。而对于孤独症进行的专项研究,也是自二十世纪末以来才逐步展开的。

(三)孤独症的表现

在纪录片《遥远星球的孩子》中,孤独症明显的表现主要有两种:一是奇怪的仪式,如:钢琴家庄天岳喜欢玩磁带;有工作能力的小喻喜欢搭乘交通工具;无论在哪儿只关注玩硬币的秉义;生活中离不开发票的子正;二是言语表达的障碍,如:虽然会说话但不会用语言沟通的良益;虽然生活可以自理但说话词不达意的树纬;需要依靠不断画画表达情绪的俊余;需要父亲不断逼迫才能复读课文的蔡杰。

在1988年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雨人》中,雷蒙“天才般的孤独症患者”形象深入人心。雷蒙是荧幕上出现的第一位孤独症患者,很多人就此认为孤独症的一种表现为“拥有特异功能般的天赋”。值得强调的是,关于孤独症患者的这种认识是十分错误的,《雨人》中的雷蒙在现实中名为金皮克,他是一位iQ仅有87的重度孤独症患者,同时也是记忆力高达220的天才,像金皮克一样的孤独症患者被称为学者症候群。这种学者症候群患者仅占孤独症患者数量的10%。而在那90%的普通孤独症患者中,还常伴有智力发育障碍等。

从理论上看,孤独症障碍主要表现在与人交往、交流沟通、兴趣和行为方面的异常。孤独症病例中多数的发育异常开始于婴幼儿期,但均在5岁之前就已表现得明显。一般情况下,起病年龄与症状程度成反比。而且个体中,症状严重程度差异较大,有的在不同年龄阶段症状表现也可能发生变化,有的还可持续到成年。

“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也没有两个一样的人。”这句话对孤独症患者也同样适用。每一个孤独症患者的表现都是独特的,正因如此,想要对孤独症患者群体进行统一帮助也就十分艰难。孤独症患者也是地球上人类中的成员,他们需要我们理解的同时,我们也需要了解他们。

二、分析:以《遥远星球的孩子》中雄(eric)的转变为例

不知道太宰治说“生而为人,我很抱歉”时面对的是怎样的处境,但笔者想对那些生活在地球上的“小王子们”说:“生而为人,是种幸运。”而患有孤独症的雄,无疑也是幸运的。

(一)无自我意识的时期

雄(eric),是孤独症成人。但直到18岁才知道自己有孤独症:“小时候不知道我有孤独症,我现在27岁了,在2000年我18岁时,我发现原来有孤独症这个东西。直到2001年我去新加坡孤独症中心做诊断,后来接触到情感本能,我才知道原来地球人有跟我感觉不同的东西。”

视频中的他讲述着:“小时候,我像梦游一样,不知道该做什么、也不知道自己存在,所以只是一直在记录发生的事情而已。好像音机、照相机,一直在记录,没有去思考,也没有去参与。我根本都不觉得我自己存在。这样,我想我有一个责任:将我的经历和全世界的人分享,还有我怎么能够和地球人接触。”笔者从他在纪录片中的表现很难看出:他是具备自理能力的一位孤独症患者。

雄这样难以辨别的孤独症患者,就验证了上文中提到的:孤独症患者个体之间症状程度差异大。孤独症在雄身上有三种表现:首先,他没有自我意识:不明白他是有自我的。不明白他的生活、他的身体、他的情感都是属于他的,因为他并不明白这些是属于他的,这样他就不能去更改它们。其次,他没有立体感:对他而言,他看见的东西是扁的。例如,他想象不出桌子的形状及重量,他感受不到触摸桌子时的感觉;他触摸到猫时的感觉和他看到猫时猫的影像是隔离开的,所以他理解不了猫是什么。再者,他没有归属感:他没有喜欢的感觉,周围人的每一个人(不论是亲人还是陌生人)对他而言都是一样的,甚至很长时间里他认为妈妈是他的老板、妹妹则是他的同事。

在雄缺失的自我意识、立体感和归属感中,笔者认为自我意识即是最基本的又是最重要的,它是一个人存在的基础。自我意识,主要是指个体对自己存在状态的认知,是个体对其社会角色进行自我评价的结果。在普通人的世界中,觉察到自己的一切而区别于周围其他的物与其他的人,就是自我意识。雄在很长时间内都没有自我意识,周遭的一切都仿佛与他无关。因为没有自我意识,当他在校园内受到欺凌时(水杯里被倒入粉笔灰、找不到文具盒、东西被扔进垃圾桶)也不会感到很难过,在他看来,那些欺负他的人都只不过是该避免的东西,就像臭垃圾很臭,该避免一样。他仿佛是站在上帝的视角来审视发生在他身上的一切、莫名其妙地在地球上生活着。

(二)质变前的转型期

纪录片中,雄谈到在他高三时,他意外地读到一本书《theeinsteinFactor》,这本书不是很特别,只是里面刚好讲到“我可以掌握我的未来”“我可以自己控制自己的生活”“做我自己的选择”,他明白了他的生活不一定要跟着以前人家用的方法去进行,也不一定说只有听从人家,只是他要这样做。从这里他开始思考他今后漫长的生活能够达到什么目标。

看起来好像是这本书犹如神器,让他一下子受到了启示,有了自我意识后进而有了目标感。事实上,正如雄所说:“为什么看了一本改变未来的书,就突然之间感到很多东西都不一样?我很多东西都是突然间不一样的,但转变期需要时间。”这种质的转换是经过漫长的积累的。雄将自己比作一台电脑,他能够理解社交中的内容,但体会不到社交内容背后蕴含的情感。他将那个没有自我意识的自己比作电脑中的旧系统,他在一点一点地将旧系统替换为新系统:他渐渐认识到他的妈妈不仅是老板、妹妹不仅是同事,也在渐渐培养自己与社会良性互动的能力。

揣测他人心意的能力是人类进行社会互动的核心,部分孤独症患者的这项能力会在他们成长到7、8岁以后发展出来。多数孤独症患者的这项能力则要比雄低很多,有些患者干脆不具备、甚至一生都没有发展。

在地球上,我们希望每一个人都能找属于他自己的位置,这些孤独症患者也是如此,那么如何辨认出那些患有孤独症的幼儿呢?孤独症患者在幼儿时最显著的特征是存在社交问题,细心观察就能发现同样是不会说话的两类幼儿,他们在社交时有本质差异。正常的幼儿虽然不会说话,但他们会通过肢体语言与周围的人进行分享。而患有孤独症的幼儿则表现为直接要(无分享),他们不会与旁人产生任何的互动。事实上,很多孤独症患者在幼儿时期的表现未能受到重视,导致他们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期。

(三)有使命的新时期

纪录片中27岁的雄说:“因为以前我说这个地球不是我的家,地球人也不是我的种族,这样,一直想离开这个地球回家去,觉得我好像被人家抛弃在这个地方,被我的某个家庭抛弃在地球上,就觉得地球人很危险、很残酷、很难预料。”

地球人真的这么危险吗?在雄到达地球后的前十八年中,他是一直不被理解的吗?除了遭受过校园欺凌外,他还受到过哪些不公平的对待呢?对于这样的一系列疑问,纪录片中找不到答案。雄在纪录片中表示,现在他会勇敢地站出来,他要帮助他的同类,让这个世界上的地球人认识到他这样的人。在雄创办的网站(http:///china/)首页上,笔者看到他写的标题“我终于找到地球人”,也该是让地球人认识他们的时候了。

笔者注意到,在纪录片中还有一位充满使命感的女孩子,她说:“因为一般你们所谓的地球人,就是不懂得去聆听外星人他心里的想法是什么。那外星人他不懂我们地球人的语言,他们自然也没有办法聆听我们的想法是什么,所以就产生这种互不理解的状态。所以我就说其实我是存在,只是你看不到我的存在。”因为没有正式介绍,并不能确定她是孤独症患者,但她的这番话直击人心。

三、启示

孤独症并不是与抑郁症类似的一种心理疾病,通俗讲:孤独症是一种身体内在残疾。在人类共同生活的地球上,每100人中就有一名是孤独症患者,他们与我们一起生活,而仍旧有很多人对孤独症一无所知。

对于类似“孤独症是什么重要吗?孤独症患者怎样生活?认识孤独症与我何干?”的疑问,笔者想借鲁迅先生的一句话统一回答:“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

那么作为教师,怎样做才能帮这些在地球上的“小王子们”,寻找到那朵花儿呢?

(一)细心

很多人身上都能发现孤独症的影子:离开手机就不安、断掉网络就焦虑、关掉空调就躁动等。事实上,孤独症患者与常人最明显的区别就在于社交方式。想要教会孤独症患者一些通用的社会交往技巧,是件很难完成的任务。如雄所言:“因为通融是有限制的,你是用苹果电脑的少数人,你一定有办法去和那些用windows的人联络,你的苹果电脑一定有办法翻译你的文件、进入到windows的版本。而孤独症患者是少数的,所以他们做出的应变,应该比大多数人做出的应变还要多。”

孤独症是先天的,孤独症患者需要与自己的天性相抵抗,抵抗成功后才能做到“像常人一样”的社交。在这刻意的背后,很难想象他们究竟需要付出多少努力、牺牲多少心血、花费多少生命,才终于可以向我们表达出了他们的感受,而我们心安理得、毫不费力地接受着他们所发射出的信号,又常常不能完全理解。

如果教师能够细心地观察到他们的变化,留意他们表达情感的方式,细心地找到那不同格式下的文件读取路径,是否他们的生活会变得好一些呢?

(二)耐心

孤症患者就像特殊的小孩子,他们很辛苦。在纪录片中有位女士说:“你们有你们的想法,但符合社会规范上,我们有我们的要求。”这些特殊的小孩子或许一辈子都无法参透什么样的行为符合社会规范,而什么样的行为违反了社会规范,那又如何呢?

社会是由人所构建的,难道孤独症患者就不是人了吗?人类对于孤独症的研究仅仅是初探阶段,在不知道其成因的情况下判断他们无法融入社会,这无异于宣布了“死刑”。

《论语》中的“有教无类”思想影响至今,纪录片中俊余(需要依靠不断画画表达情绪)的老师,花费了2个多小时只为找到俊余生气愤怒的原因:洗澡水太热了。对于常人这只是一句话就能表达清楚的小事情,而对于孤独症患者来说,惊慌又只能不知所措。

如果教师都能以足够的耐心对待他们,帮助他们与这个世界和谐共生,对他们的家庭而言,是否他们的生活会变得轻松些呢?

(三)信心

求生,是一种本能。人类经历过多少磨难终于走进了21世纪,在今天科技的迅猛发展下,地球上的每一天都在不断变化。尽管现在人类对孤独症并没能探求彻底,但每一天都有人在为之努力,总有一天人类会搞明白孤独症的成因,并且设计出合理的治疗策略。

作为教师,我们要有信心。很多孤独症患者的家庭都很普通,他们的家境条件承受不了专家高额的治疗费用。教师或许不能够进行专业的治疗,但最起码可以帮助他们及其家人树立生活信心,减轻心理负担。

孤独症的科普知识篇4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世界自闭症患者已达6700万,而且近年更呈上升趋势,其中我国约有250万人。面对这些“星星的孩子”,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关爱。今天,一款专门为自闭症孩子而设计的app应用程序,帮助“星星的孩子”融入社会的天空闪烁。

图片沟通辅助

和普通aDp强调的功能多样、界面华丽不同,图片沟通辅助app由专家设计的用户界面,更注重被孤独症患者接受和使用,因此它没有复杂的功能,即使是患有较严重性的自闭症患者或智力残疾的人也能使用。这款app的功能之一,就是通过易被孤独症患者接受的图片,潜移默化中帮助他们建立与人沟通的技巧,训练他们的语言能力,让他们关注身边的人和社会,继而融入其中。

通过图片,孤独症患者能通过图片有效地沟通,表达他们想索取的物件、基本需求、情绪、感受、答复问题、提问简单的问题、构建简单的句子等。同时,它还配备了音频功能,能读出选定图片句子代表的话,可以帮助孤独症患者模仿单词的发音,进而提高他们的语言能力。考虑到不同的孤独症患者,app还设置了2个不同的级别,以适应不同程度的孤独症患者使用。

“助人为快乐之本”

这句话是和谐心(HeartySpin)的理念。2011年,和谐心社会企业成立,并立志为社会需要帮助的身心障碍人士提供解决方案。因此,这家企业除了关注孤独症患者外,还为脑瘫、唐氏综合征、听力障碍、智障、发育迟缓等身心障碍者提供沟通和学习的解决方案。他们开发的图片沟通辅助app,目前已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全球30余个国家和地区使用,帮助多位患有言语障碍、迟缓的人有效沟通。

和谐心开发的图片沟通辅助app的程序,别看界面并不华丽,但却是第一款结合孤独症患者实际开发的软件。为了让软件真正为孤独症患者所接受,并为他们的改变提供帮助,在设计这款程序的过程中,便整合了从事特殊教育的教师、言语治疗师,以及科技的专家,共同为这款app的诞生共同努力。

“星星的孩子”

自闭症又称孤独症,是一种发育障碍,它最大的影响是患者和社会的沟通、社交技能。自闭症的症状表现为不正常的社交能力、沟通能力,以及重复性、狭窄兴趣的行为模式。许多患有自闭症的孩子通常也会出现语言发展迟缓,甚至完全没有言语沟通能力的症状。由于无法有效与别人沟通,这些孩子经常会感到沮丧,继而乱发脾气。同时,不具备有效的沟通能力,也会导致这些孩子学习其他知识和技能的能力低下,学习之路障碍重重。目前,训练他们的社交和沟通能力是唯一有效的矫治途径,如果一旦孩子被诊断或怀疑有孤独症,就应该尽早提供干预性训练。

科技时代的学子

孤独症的科普知识篇5

【关键词】孤独症;教育康复;音乐教育;现状

我国每年约有70至100万学龄儿童患有孤独症,并呈逐年上升趋势。特殊音乐教育是指针对特殊儿童实施的音乐教育,目前,绝大多数学龄期孤独症儿童在培智学校中就读,接受教育康复。笔者在查阅相关文献和工作实践中发现,国外发达国家针对孤独症儿童的音乐教育普遍受到重视,但在我国却较少为人所关注。因此,特殊教育有必要加强对孤独症儿童音乐教育的认识,从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入手,进行教育教学方法的研究和探索,力争让特殊音乐教育在孤独症儿童身上实现其特殊的教育和康复功能。

孤独症是一种由大脑、神经系统的病变而引起的广泛发育障碍性疾病,患有孤独症的儿童,其生理、心理均存在缺陷。他们退缩、胆怯,不善与人交流,但对各类音乐却并不排斥,音乐课甚至成为他们最喜爱的学科之一。因此,用音乐开启孤独症儿童“封闭之门”的做法被越来越多的教育人士及学生家长接受。音乐能给他们带来快乐,对他们具有教育和康复的双重作用。音乐教育对孤独症儿童的智力补偿、矫治的可能性也与其年龄有着密切关系,年龄越小,补偿的作用越大。若能抓住有效时机,针对孤独症儿童的特征和表现,给予这些特殊儿童以适当的教育方式,他们在生理、心理上的缺陷是可以得到相当大弥补和改进的。

我国约有70至100万学龄期儿童患有孤独症,他们的教育康复问题一直受到各方面专家、学者的关注。孤独症儿童的义务教育,主要是在普通公立、私立小学和培智学校中进行,在普通小学主要采取随班就读的形式,在培智学校主要采取混合班级教学的形式。目前,90%的孤独症儿童在培智学校中接受教育。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随着国家支持特殊教育的政策力度不断增强,法律法规不断完善,培智学校的特殊教育逐步走上了依法治教的轨道。

1988年,国家召开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全国特殊教育大会;80年代以来,国家教育委员会制定的特殊教学计划中,音乐课被列为重要的一门教育课程,计划中明确提出了对特殊儿童的音乐教育,除了要达到思想教育的审美目的之外,还要求从实际出发,注意对学生进行生理缺陷与心理缺陷的补偿和矫正,体现了教育与康复相结合的基本原则;1989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国家教委等八部委《关于发展特殊教育若干意见》,首次明确提出“发展特殊教育要贯彻普及与提高相结合,以普及为重点的原则”,在确立了发展特殊教育基本方针的同时,全面阐述了特殊教育的重要地位,专门指导了残疾人教育事业的发展;1994年,《关于开展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工作的试行办法》颁布,规定症状较轻的特殊儿童可以进入普通小学,随班就读,接受普通教育;同年,第一部有关残疾人教育的专项行政法规《残疾人教育条例》颁布,法律法规从各方面保障和推动了特殊教育的顺利发展。

进入21世纪,2006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从政府责任、教育形式、教师待遇、经费投入和法律责任五个方面做出相关规定,进一步保障残疾儿童接受义务教育;2007年中共“十七大”明确提出“关心特殊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的艺术活动;2008年国务院将“发展残疾人教育”作为促进残疾人全民发展的第一项意见;同年,国家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进行修订,从各方面强化了对残疾人教育、就业的保障。

依据我国九年制义务教育的要求,学龄期儿童都应入学接受教育,经过早期教育康复的孤独症儿童可以直接进入相应的普通小学或培智学校,一直没有入学或在家的孤独症儿童可以进入培智学校学习。国家从法律上保证了孤独症儿童受教育的权利,这些政策对于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由此可见,国家对特殊教育的重视正在逐步加强,并从各方面保障了特殊教育的顺利实施,中国特殊教育从此确立了“以普及为重点”,“保障义务教育”的发展方针,特殊教育各类课程由此得到积极开展,教育阶层扩大至初中。

江苏省作为我国的教育大省,其特殊教育的发展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以省会南京为例,现已在各区建立培智学校6所,智障儿童入学率达到99%以上。2007年南京市下发了《关于加强南京市特殊教育学校建设的通知》,要求各区、县把特殊教育合格学校建设作为本地区实现教育均衡发展和教育现代化的基础工作与重点工作来抓。市政府和教育部门对特殊教育的充分重视和有力支持,使得培智学校的教育和教学工作得到了长足发展。

在培智学校中,孤独症儿童与其他智障儿童一起学习、生活,课程设置主要按照2007年教育部颁布的《培智学校课程设置实验方案》,遵循课程设置的原则,即一般性与选择性相结合,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相结合,生活适应与潜能开发相结合,教育与康复相结合,传承借鉴与发展创新相结合,规定性与自主性相结合。课程包括生活数学、生活语文、美工制作、体育、音乐、综合、游戏、律动、感知觉统合等。在课程安排上,对认知和操作要求高的科目放在上午进行,活动性强的科目在下午进行。此外,根据教学内容需要,教师会带领学生去公园、超市、广场等社会公共场所进行现场教学,以提高他们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2000年以来,在江苏省教育厅的重视和关怀下,培智学校的教育已越来越受到学校、家长的重视,与此同时,各学校之间的国际、国内交流合作日益活跃,在校内成立了各类教育康复训练中心,进一步形成了社会关心和支持特殊教育的良好氛围。

数据显示,国内孤独症儿童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在培智学校中,孤独症儿童人数所占比例越来越大。为了促进孤独症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与学习效率,必须考虑到这些儿童的特殊需要,并根据实际情况采用特殊的教育方法和教学内容。孤独症儿童虽然口齿不清、交流能力欠缺,但他们对音乐有反应,有的儿童坐不住,满屋子乱跑,但一听见音乐马上就能安静下来;有的儿童需要伴随着音乐才能入睡;有的儿童对节奏敏感,音准极佳,具有超高的音乐天赋。九年义务教育阶段,正是孤独症儿童生长发育最佳时期,也是纠正他们生理、心理缺陷,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和增强体质的关键时期,儿童的可塑性需要正确的引导,后天的学习和环境刺激有利于心理活动的健康发展,因此,对他们的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滕飞.浅论智障儿童的音乐教育[D]:[硕士学位论文].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07.8

[2]国家教委等部门.关于发展特殊教育若干意见[S].北京,1989

[3]国家教委等部门.关于开展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工作的试行办法[S].北京,1994

[4]国务院.残疾人教育条例[S].北京,1994

[5]国务院.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S].北京:1986年颁布,2006年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52号

[6]国务院.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S].北京:1990年颁布,2008年修订

[7]谢明.孤独症儿童的教育康复[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7.10.238

[8]南京市政府.关于加强南京市特殊教育学校建设的通知[S].宁教初[2007]12号

[9]南京市教育局.以省特教合格学校建设为抓手,实现特殊教育高位均衡发展[J].现在特殊教育,2009增刊:1-2

[10]教育部.培智学校课程设置实验方案[S].北京,2007

孤独症的科普知识篇6

改变内分泌

美国芝加哥大学心理学教授约翰・卡西奥波的研究证明,孤独可以削弱人体免疫系统,使人体血压上升、压力增大,还有造成抑郁症的危险。

他发现孤独感可以增加人体压力激素皮质醇的分泌,皮质醇分泌增多可以削弱人体免疫系统,使人更容易生病。此外,孤独还与入睡困难、阿尔茨海默氏症病情加剧等有关。

在卡西奥波的实验中,最孤独的人血压比社交活跃的人高出30个单位,从而使孤独者患心脏病和中风的可能性达到正常人的3倍,死于心脏病和中风的概率则可达到正常人的2倍。

研究发现,孤独者和社交活跃者的健康水平差距与吸烟者和非吸烟者、肥胖症患者和非肥胖症患者的差距类似。

削弱意志力

科学家还发现,孤独能削弱人的意志力和决心,不利于人保持健康生活方式。

“孤独的人健康状况不佳。与普通人相比,他们更少运动,而且容易放弃。他们摄入的热量更高,倾向于摄取更多脂肪和糖份,”卡西奥波说:“孤独使人自控力下降,一天结束后很容易为了寻找安慰多喝酒。”

自然衰老情况下,孤独会加速人体衰老速度,不过其中的具体原因尚不清楚。这可能与孤独的人缺乏社交生活、大脑缺少灵活性有关。

孤独的人睡眠质量差,白天感觉昏昏沉沉,夜里容易依赖安眠药入睡。

“这一结果让我们感到吃惊,我和同事们没想到孤独会给人带来如此大的危害。”卡西奥波说。

孤独的社会根源

卡西奥波说,这一现象与现代社会一些缺陷密切相关。如今,人们更多使用网络进行交流而不是面对面交流。

“人们的生活状态越来越孤立。部分由于人口老龄化,以及晚结婚、少生子等原因,人们身边的朋友越来越少,孤独感日益增强。”他说,随着传统家庭结构走向解体,社会孤独问题会愈加严重。

他建议,孤独人群通过从事社会公益活动结交朋友,因为拥有几个知心好友比结识一群点头之交更好。“孤独的人容易感到饥饿。”他举例说:“关键是认识到解决办法不在于让自己进食,而在于做饭和与他人共同分享食物。”

孤独症的科普知识篇7

那些患有孤独症的孩子也许就是一只小小的、慢吞吞的蜗牛,你看起来轻而易举的高度对他来说如同登天。但不管你看得见看不见,不管葡萄是否还在枝头,他一直都在爬,从未放弃。他们在向世人宣告,他们不是天才,也不是"废人",而是在不幸的命运中努力成长的蜗牛宝贝。

【关键词】:孤独症概述形成表现

一、孤独症概述

孤独症又称自闭症,是一种神经性行为综合症,以社会交往、言语、形式化或强迫性的刻板行为为主要特征,同时伴有很高比例的精神健康问题,是最令人困惑的儿童期精神障碍之一。社会性功能缺陷是自闭症患者最显著的标志之一,他们很难建立起与他人的关系,很难参与共同活动,会出现头口和非口头的交流障碍,甚至有些人一生都没有发展语言。孤独症在表现性上有很多不同,即使都是孤独症儿童,他们的障碍也各有不同,甚至有很大差异。

二、孤独症的形成原因

孤独症的成因到现在仍没有一个具体定性的说法,它被认为是一种先天性的脑机能障碍,与遗传因素和外部因素有关,而与抚养人的教育及生存环境没有直接关系。虽然研究者已经认识到孤独症的病因机制在神经组织或器官上,但目前却仍未有定论,既没有发现其特有的生理指标,也没有针对自闭症的专门测试,诊断标准非常宽泛,导致孤独症儿童数量激增,已不再是一种罕见的儿童疾病。

三、孤独症的表现

1、社会性互动障碍

在感知他人情绪状态,表达自己情绪以及形成依恋关系方面存在困难。缺乏与亲人对视、交往、沟通的愿望和技巧,难以建立起感情依恋。拒绝与同龄孩子交往,很难参加集体活动,喜欢封闭自己。

2、语言交流障碍

语言发展迟缓、缄默。几乎所有孤独症儿童都难以使用语言,他们不会主动说话,即使说话也给人自言自语的感觉。听不懂别人的指令,也不能正确理解别人的语言,通常用肢体语言让他人完成要求。例如孤独症的孩子想要一个玩具,他不会用语言来征得同意,而是用带有攻击性的动作去抢。

3、智力异常

孤独症儿童有70—80%是弱智,极少数是天才,在数学计算、机械记忆或音乐等方面有突出能力,但在其他方面仍处于弱智水平。

4、强迫性和刻板行为

有日常规范和重复行为方面的强迫性需要,如果家里的日常用品改变或移动时,他们往往会大发脾气,直到把东西放回原位才罢休。

5、感觉异常

表现为痛觉迟钝、对某些声音或图像有特别的恐惧或喜好等。

值得注意的是,他们也有一些积极品质:如可爱、富有同情心、有思想和创造力等。

四、孤独症研究的视角

1、心理社会学视角

从认知活动、认知结构的角度解释孤独症,认为自闭症儿童由于心理能力的发展障碍,无法推测他人的心理活动,体会不到交流的气氛,很难与人进行互动,进而发展成为人际关系疏远或人际交往障碍,同时也影响其他心里特质的发展。转贴于

虽然心理能力缺陷理论对孤独症社会交往的解释已被广泛接受,但仍存在着局限性,难以说明心理能力和语言能力之间的关系,也难以解释研究中的特殊现象。

2、精神生物学机制

从神经生物学角度解释自闭症更多得益于当前脑科学的发展。这一类理论试图解释:由于特定大脑结构受损而导致了孤独症儿童难以对社会性刺激做出适当反应。

3、生态学模式

此理论认为:孤独症并不是存在于个体内部的静态症状,而是一个发展的过程,是个体环境之与间的互动出现了障碍。所以,孤独症患者经常错误地解释他人的情绪信号,虽然他们可以识别一些简单情绪,但并不足以使他们与他人进行畅通无阻的交流。

综上,虽然这些领域的研究对于我们理解孤独症有很大的推进。但这三种思路都有片面性,都只看到孤独症的某些方面而忽略了其他方面,应将这三种思路结合起来,更深入、更全面的进行研究。

五、从社会工作角度看孤独症的治疗

由于研究者没有完全明确地提出导致孤独症的根本原因,因而彻底治疗暂无法现实,只能尽量使症状得到缓解与改善,减轻患儿的社会适应困难,根本的治疗还有待科学的发展与该领域的深入研究。

目前的治疗方案:

1、心理治疗法被认为是是最普遍的治疗方法。

2、在教育界,许多学者研究皆显示,自闭症儿童接受教育时间之长短和其日后之发展有很大的相关,而结构化教学之效果远优于放任式教学法。

3、行为治疗法,旨在加强孤独症儿童的社会交往技能训练,从最基础的技能开始训练,逐步培养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交往技能。在技能训练过程中,要忽略自闭症儿童出现的问题行为,把表扬和赞赏融入训练中。此外,还应增加他们与正常同伴之间直接交流的机会,使他们能够模仿和直接分享正常儿童的感受和体验,增强与同伴间相互交往能力。

社会工作者的努力方向:

1、对孤独症儿童的父母进行特殊培训,让他们改变养育方式,多接近、关心患儿,注重孩子独立性的培养,保持对他们的较高期望值。

2、社会工作者应督促机构不断完善其治疗理念,对机构老师进行相关培训,并提倡一个老师针对一个孤独症儿童的专门治疗,促进老师与学生间平等的互动。

孤独症的科普知识篇8

作者单位:342300江西省于都人民医院儿科孤独症患儿的护理应根据患儿的心理特点,采取合适的心理护理措施进行护理。在关心孤独症儿童的同时也应关注其家长,并让家长认识到在孩子的训练教育中家长起着主导作用。多与患儿沟通,尽量满足患儿的爱好及生活习惯,尽快帮助患儿熟悉医院环境,减轻患儿的心理压力。加强对患儿家长的营养教育,增加患儿食物摄入的种类,达到平衡膳食的目的。根据患儿就医主要疾病给予相关的对症护理。

儿童孤独症又称儿童自闭症,是一种婴幼儿期以交流障碍、语言障碍和/或刻板行为三联征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广泛发育障碍性疾病[1],患病率为5/10000~10/10000,随着临床诊断标准、公众意识的提高其患病比例呈上升趋势,虽然目前尚未报道能治愈或改善孤独症的症状药物,但在临床护理中也越来越多的接触到孤独症患儿因其他疾病到医院就医。为了更好的服务于这些患儿,提供更专业的帮助,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孤独症的临床表现

11语言发育障碍语言发育迟缓与障碍是儿童孤独症的核心症状,典型的特征是语言发育迟缓,到了一定的年龄还不会讲话,约50%的患儿根本无口语表达能力,甚至终生保持沉默,也是患儿就医时的主要原因。部分患儿虽然说话不晚,但语言表达和理解能力存在着明显异常,经常是答非所问、自言自语、缺乏肢体语言、缺乏主动与人交谈的能力。不能正常应用人称代词,常将代词混淆用错。严重者表现有语音和语音节律方面的障碍,类似于聋哑儿童。

12社会交往障碍社会交往障碍是儿童孤独症最常见的症状,在婴儿期表现为眼球接触回避,在儿童期缺乏对父母的安全性依恋感,对父母的亲近没有愉,被陌生人拥抱时不会紧张害怕,在遇到不愉快的事情或受到伤害时不会寻找亲人的安慰。缺乏主动与人交往,不愿建立个人间的友谊和不了解他人的感受和缺乏同情心,喜欢独自活动,对集体活动无兴趣,甚至主动回避。年长后表现为行为自封孤僻,对周围的事情漠不关心。

13兴趣狭窄行为刻板孤独症患儿与一般儿童的活动和兴趣有明显的差异,表现为行为、兴趣及活动模式呈局限性、刻板性和重复性。对一般儿童喜欢的玩具和游戏不感兴趣,但对个别物品或活动依恋,喜欢固定的节目或重复某一简单的动作,某些患儿还有维持环境不变的愿望,不愿改变生活规律和环境中的细节,稍有改变便感到不安和烦躁。

14智力发育与感觉异常儿童孤独症在智力发育方面25%患儿智力正常,25%轻度智力障碍(iQ50~70),50%存在中重度智力障碍(iQ≤50)。孤独症患儿多伴有不同程度的智力低下和社会适应能力明显落后于同年人。但个别患儿智力发育呈“岛状”特殊现象,表现对音乐、绘画、计算和机械记忆有超常的能力[2]。多数孤独症儿童存在着感觉异常,如对某些声音特别喜好或恐惧、有些则表现为对某些视觉图像的喜好或恐惧。患儿感觉迟钝,不喜欢被人拥抱或亲近。

15孤独症的治疗儿童孤独症病因至今尚不明了,临床治疗以减轻症状、改善语言功能、矫正行为、提高自理能力为治疗目的。多采用综合疗法,以家庭和社区为基础,进行系统的、持续的、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教育训练和行为矫正,并以药物作为辅助治疗。

2护理措施

21心理护理

211患儿心理护理住院患儿常见的心理反应有:焦虑和恐惧(是住院患儿最常见的心理反应);依恋性增强、缺乏安全感、出现退行、自卑等[3]。根据患儿的心理特点,采取合适的心理护理措施进行护理。多与患儿沟通,尽量满足患儿的爱好及生活习惯,尽快帮助患儿熟悉医院环境,减轻患儿的心理压力。同时还应加强与家长沟通,要求家长对患儿退行不能训斥,应耐心帮助患儿纠正,对患儿有益的主动行为加以赞扬,增强患儿的自信感等。同时尽量提供机会让患儿表现自我,对患儿的良好表现(如打针不哭、自我照顾、对医护人员有礼貌等)给予及时的表扬和鼓励,以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消除自卑感。

212患儿家长心理护理在关心孤独症儿童的同时也应关注其家长。孤独症儿童家长的心理反应多为紧张和焦虑,急于求成和期望过高,压抑沉闷和缺乏信心,过于依赖和过分顺从等[4]。护理人员要专心倾听家长的谈话和认真解答家长的提问。通过发放宣传资料,向家长介绍有关疾病的基本知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安慰家长。认真倾听其诉说,与他们建立良好的信赖关系,并让家长认识到在孩子的训练教育中家长起着主导作用。对于过分顺从儿童的家长,要鼓励家长尽可能理解和宽容孤独症孩子。

22饮食护理孤独症儿童选取食物种类范围狭窄、严重地偏食挑食,有许多患儿有偏食某类食物、抗拒某种味道或颜色的食物、不想吃饭或异食癖等饮食习惯。导致多数孤独症儿童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的膳食摄入量普遍不足,特别是维生素a、维生素C、维生素B6、叶酸、钙和锌摄入量严重不足,这些营养素对患儿的脑发育和维持脑功能都是必不可少的物质[5]。加强对患儿家长的营养教育,协助制定饮食计划;指导家长在游戏中或孩子感到饥饿但还没有饿得很厉害时引进新食物,减少患儿对该食物的抗拒性,以增加患儿食物摄入的种类,达到平衡膳食的目的,这对孤独症患儿的康复会起到积极地作用。

23对症护理根据患儿此次就医主要疾病给予相关的对症护理。对于不配合的孤独症患儿,应有家长陪护,多与家长沟通,与家长一起尽快找到能让患儿接受的方式,完成治疗。有些孤独症儿童只愿与特定的、长期在一起的人发生肢体接触,尽量固定护士对患儿进行全面的、连续的护理,多关心、爱护患儿,使患儿得到亲人般的关爱,鼓励家长把患儿喜爱的玩具和物品带到医院,以解除寂寞,减轻分离性焦虑,使之尽快适应住院生活;在条件许可时可先教会陪护人,必要时与护理人员一起完成治疗、护理。

3体会

儿童孤独症是一种广泛性发育障碍性疾病,由于其严重的语言障碍和社会交往障碍及刻板重复的行为致使大部分儿童不能融入社会,严重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及生活质量,也给家庭带来了沉重负担。我们应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安慰家长,并告知家长孤独症并不是不治之症,如早期积极采取治疗是可以改善预后,同时开展早期的家庭训练对促进儿童技能发展是十分有效的[6],从而使家长放下心理包袱,坦然地接受现实。定期举办培训班,内容包括孤独症的概论、评估、训练方法和原则,使家长了解和掌握孤独症训练方法和原则,提高家长对疾病知识的了解。家长对孤独症儿童应保持耐心和热心,与其建立正常的亲子感情,避免对孩子冷漠、打骂、责罚,合理运用科学的教育手段,有步骤地进行强化和鼓励孤独症儿童行为改善。正常的孩子可能在很短的时间就可以掌握日常生活的操作,而且了解每一步的意义,但对于一个孤独症儿童来说可能要很长的时间,甚至要用数年时间来教导,因此家长在对孤独症儿童日常生活的操作训练时要反复进行,对于他们自身的变化和进步要及时给予鼓励。同时我们也要鼓励家长克服困难,妥善处理孤独症儿童的教育训练与生活工作的关系,并与医生保持长期的咨询合作关系,开展家庭训练,在医生的指导下,开展结构化训练教育,改善孤独症儿童的预后。

参考文献

[1]邹小兵,静进发育行为儿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63265.

[2]李国瑞,余圣陶自闭症诊断与治疗研究动向综述心理科学,2004,27(6):14491450.

[3]谢美云儿科住院患儿的心理反应及护理现代医药卫生,2005,21(18):2512.

[4]陈妙盈,邹园园儿童孤独症家长心理反应的调查及对策现代临床护理,2008,(10):89.

孤独症的科普知识篇9

关键词:美国;孤独症儿童;游戏

引言

游戏是儿童的主要活动,是一种广泛存在的现象,是儿童喜爱的、主动参与的活动。儿童通过游戏了解外部世界,融入现实生活(毛颖梅,2006)[1]。在美国游戏被描述为“儿童社会性、认知、情绪发展的工具”(朱丹,2004)[2]。

对于特殊儿童而言,游戏对其各方面机能的发展更具有重大的意义。本文在收集近几年来美国教育界对孤独症儿童游戏研究方面的文献的基础上,来总结并选取其有价值的研究结论,为国内学者了解最新的研究成果,深入探讨孤独症儿童的有效干预手段提供借鉴。

1问题的提出

孤独症儿童具有语言障碍和社会交往障碍,而且社会交往是面临的最主要的一个挑战[3]。大部分研究者认为提高孤独症儿童的社会交往可以利用早期的游戏干预[4]。

美国是世界上特殊教育最为发达的国家之一。近几年来,美国教育研究者对于孤独症儿童游戏的研究非常多,但是国内对于国外的研究现状并不是十分了解,所以本文希望通过对美国孤独症儿童游戏研究的现状进行梳理、总结,并结合国内现有的研究作对比得出一些启示。

2研究方法

2.1研究对象

研究者选择对孤独症儿童研究起步比较早的美国为例,从2000年至2010年1月份,关于0―12岁的孤独症儿童的游戏及干预的文献作为研究对象。

2.2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法。

文献法是查阅了某一专题在一段时期内的相当数量的文献资料,经过分析研究,选取有关情报信息,进行归纳整理,做出综合性描述的文章。

研究者通过分析概括文献中论述孤独症儿童游戏研究在康复训练中的应用等方面的内容进行归纳整理,将所有涉及到的内容系统化的有机组织起来。

3研究目的

本研究采用文献法对关于美国孤独症儿童游戏的研究现状的文献进行整理、分析,从中获取有效信息,综合国内的研究现状作对比从中得到一些启示,希望能够对我国孤独症儿童在社会交往、语言等方面的研究有些帮助。

4美国孤独症儿童的治疗现状

4.1孤独症儿童干预中的游戏研究

各种干预对于提高孤独症儿童的行为、交际、认知能力、社会技能都有提高,然而社会技能的缺乏仍然是孤独症儿童面临最大的挑战(weissandHarris2001)。下面综述游戏在针对孤独症儿童语言、行为和社会技能的各种干预或治疗中的应用。

4.1.1游戏在孤独症儿童语言治疗中的应用

在语言治疗中,游戏被作为治疗活动的载体使用。大多数语言治疗中设计的活动,如图片交换沟通技术,如社交训练技术,社会故事等[2],都可以以游戏的形式来体现和实施。

关键反应训练(pRt)通常被看作是最自然的行为主义干预方法,被用于提高孤独症儿童的语言技能,游戏技巧和社会行为(Stahmeretal.,2003)等。通过一系列的研究表明正在处于象征游戏和社会游戏技能发展过程中的孤独症儿童在与一个成人进行pRt训练后,其自发游戏、创造性游戏中表现出来的语言水平能够与同龄儿童的水平相持平(Stahmer,1995;thorpetal.,1995)。在自发性的模仿游戏中,儿童通过模仿成人的声音、对话,以及交流的片段,促进其语言技能的发展[6]。

4.1.2游戏在孤独症儿童行为治疗中的应用

在目前孤独症儿童的治疗中,行为疗法是运用最普遍的一种治疗方法。该疗法主要针对孤独症儿童的攻击、自伤、愤怒、生活自理能力差等不适应行为[2]。目前关于行为矫治的相关研究和报道较多,一般是在高结构化的环境中对特殊行为进行矫正,具体方法有:强化适当行为、暂停强化法、塑造法、链条法、示范学习法、奖励与惩罚疗法、消退法和放松疗法、暴露法、厌恶疗法等[5]。

游戏促进行为治疗的效果,行为治疗的结果是提高了游戏技能。

4.1.3游戏在提高孤独症儿童社会技能中的应用

目前大部分研究者的研究核心都是孤独症儿童在治疗中和教育中的交际缺乏(Koegeletal.,2001)。交际的缺乏阻碍儿童与同伴学习、交往的机会,使他们很难与同伴建立友谊。在许多情况下,行为问题也与社会技能的发展有关。所以对于孤独症儿童来说提高其社会交际能力也是一个普遍的教育目的[7]。据有关研究表明,合作游戏与象征性游戏都可以促进孤独症儿童社会交技能力。

除了一些治疗方法外,Baltimore-based公司还发明了一种电脑游戏,这种游戏被设计为高技能的玩具之一,用来帮助孤独症儿童治疗语言发展和社会技能的。虽然社会技能的缺乏严重的阻碍了孤独症儿童社会交往的发展,但是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大学的专家DanielBogen指出,这种玩具扮演了那些与世隔绝的残疾儿童的社会剂[8]。

4.2对美国孤独症儿童干预的游戏研究的分析

4.2.1游戏在干预中的地位和作用分析

根据目前的研究显示,游戏在干预中的地位和作用被分为两种,一种是以游戏为干预手段,通过不同的游戏形式分别提高孤独症儿童的语言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和认知能力;另一种是以游戏为干预目的,通过评价孤独症儿童的游戏水平,从单独游戏、平行游戏到联合游戏、合作游戏,阶梯式的游戏水平来反映其综合能力的发展情况。

4.2.2游戏干预中孤独症儿童的地位和作用分析

游戏干预中孤独症儿童的地位和作用在不同取向的游戏干预中是不同的。行为主义的游戏干预,高结构化的游戏由教师主导,儿童顺从;生态化的游戏,是儿童自发的自然发生的游戏,儿童自身为主导,教师根据儿童游戏情况简单给予指导或者陪伴,建立信任关系;介于二者之间的pRt,以互动形式,儿童和成人同时加入到游戏之中。

5对我国孤独症儿童游戏研究的启示

5.1根据孤独症儿童不同游戏水平,进行引导

发挥已有游戏中对孤独症儿童发展的作用,引导他们提高游戏水平,促进身心发展。2007年研究者在一所培智中心见习,所在班级有6名孤独症儿童,年龄从四岁到八岁,大部分孤独症儿童喜欢玩沙、玩水、玩米活动。在活动中,孤独症儿童重复着沙子或米从一只手转到另一只手的动作;在一个小的水池里,孤独症儿童喜欢击打水,把水捧在手里,再放出去,如此反复做着同样的动作。其指导老师也证明这些活动促进了孤独症儿童感知觉的发展。无论是哪种游戏类型,都具有心理和身体发展的价值,教师和研究者要善于发掘和发挥游戏对儿童发展的作用,并根据孤独症儿童的个别差异,设计结构化或非结构化的游戏情境,综合考虑其认知、身体、交往、积极主动性等方面的发展目标,制定详细可行的干预措施。

5.2增加孤独症儿童与同胞共同游戏或与同龄儿童游戏之间的互动

文献中提及的与发展正常的同胞共同游戏,与同龄儿童游戏,有助于促进孤独症儿童认知、社会情感、交流、语言和感知运动的发展。但是,如何创造与同龄儿童游戏的机会和情境,如何在游戏中增进儿童之间的互动,有效激发孤独症儿童的参与,是中美学者都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5.3在家庭培训中重点体现孤独症儿童是游戏的主导者或核心

国内对于家庭培训方面的研究比较少,而美国对于家庭培训方面的研究比较多,不仅仅是因为美国专业治疗的费用高,更重要的是在家庭中让孤独症儿童随时随地的提高各种技能。如DiR模式,家长在家庭中与孩子互动游戏,熟悉的环境,让孩子作为领导者,发挥孩子的主体地位,这种方法充分的考虑了孩子的感受,对于孤独症儿童的发展非常有帮助,并且对于我国家庭的经济现状来讲,此方法利用价值很高。

5.2结论

通过对美国近几年来对孤独症儿童游戏的研究文献的阅读和整理,国内对于家庭培训方面的研究,孤独症儿童无意识模仿游戏的研究,以及水疗的研究几乎没有涉及;另外,对于象征游戏、合作游戏、社会故事促进孤独症儿童社会交往的研究也比较少。由此可见,国内在孤独症儿童游戏领域的研究是比较薄弱的,有待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毛颖梅.游戏治疗的内涵及其对智力障碍儿童心理发展的意义[J].中国特殊教育,2006,10:36-39.

[2].朱丹.美国游戏课程模式及其对我国新课程改革的启示[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04,4:105-108.

[3].RitaJordan.SocialplayandautisticSpectrumDisorders-aperspectiveontheory,implicationsandeducationalapproaches[J].autism,2003:347-306.

[4].DebKeen,SylviaRodger,KimDoussin,michelleBraithwaite.apilotstudyoftheeffectsofasocial-pragmaticinterventiononthecommunicationandsymbolicplayofchildrenwithautism[J].autism,2007,5:63-71.

[5].刘建霞.自闭儿早期干预研究综述[J].科教文汇.2008.09(上旬刊):72-73.

[6].Carolyne.Stephens.Spontaneousimitationbychildrenwithautismduringarepetitivemusicalplaysroutine[J].autism,2008,11:645-671.

孤独症的科普知识篇10

关键词 美丽心灵;纳什;天才;孤独

在数量繁多的以科学家生平为题材的人物传记电影中,《美丽心灵》以其深挚的情感力量而令人印象深刻。影片剧情大部分来自博弈论提出者、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约翰・福布斯・纳什的真实生平,亦有不少地方系艺术性虚构。外形俊朗、举止古怪的普林斯顿大学高材生纳什,以其出众的数学天才令人瞩目声名日隆,当其奋力进发问鼎科学最高峰的时候,却被诊断出患有妄想性精神分裂症,纳什在自己的天才和迷狂中备受折磨。最终,纳什在妻子艾丽西亚相濡以沫的照护之下顽强地战胜了那个曾经击毁过无数天才的严峻考验,并于1994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电影给人的第一直感是其在传记片的外形之下讲述了一个俗套却又感人的爱情故事,纳什妻子艾丽西亚对丈夫不离不弃的爱情令人动容。中国自《诗经》年代开启的“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美好愿望,基督教“无论贫穷、疾病,或是年老、悲伤、困境,我都将爱你,直到永远”的结婚誓词,中西方的爱情神话都在艾丽西亚身上得到了实现。尽管丈夫陷入迷狂不能自拔,艾丽西亚随时可能受到丈夫在病中的伤害,但她依然选择坚定地与丈夫站在一起――无微不至地照顾他的生活,给他抗击疾病的信心与力量。就像剧中纳什在诺贝尔颁奖典礼上所深情诉说的那样:“youarethereasoniam,youareallmyreasons”。一个成功的男人后面一定站着一个伟大的女人。亘古的爱情,似乎都是如此。

如若只是把这部电影放在爱情片的模式之下思考,就会发现影片虽然煽情,实则无甚新意。影片之所以获得了奥斯卡金像奖并几乎包揽了2002年电影界的全球最高奖项,其最有力量之处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对于天才的幸运与不幸的独特认知方式。从某种意义上说,纳什是幸运的,不论是依照世俗的标准还是按照纳什自己的尺度,都是如此――事业上的巨大成就、情深不渝的美丽妻子、哈佛就读的英俊有为的儿子,他还缺什么呢?用他自己的话说――在事业上我有了最重大的突破,在生命里我找到了最重要的人。世上最幸福的人所能拥有的成功也莫过如此。正是这样的一个天才和幸运儿,依旧遭遇着凡俗人间的种种不幸。这种不幸,不是来自形而下的物质贫困,也不是来自于天才们最常遭受的人事倾轧,而是来自他灵魂深处的深刻的孤独。影片海报上有一句话“Hesawtheworldinawaynoonecouldhaveimagined”直译成汉语就是“他以一种世界上任何人都没有想到过的方式看待这个世界”。这句话可以说是一语双关,无论是作为科学家还是作为妄想症患者,他所看到的世界,都是我们这些普通的正常人所无法想象的。这个从大学时代就有惊人发现的天才科学家,在现实世界里找不到与人交往的快乐――他的木讷和不善言谈,以及他过于直接的抵达真相的思维和言谈方式,都使他成为这个浮华世界的弃儿――即便他生活在知识分子精英云集的普林斯顿大学,已经习惯于戴着面具寻找快乐的人们也无法理解一个天才科学家的直接和真实――于是,他注定在嘲笑和冷眼中孤独的生活,没有人真正了解他和欣赏他。也许,这才是他患上幻想症的真正诱因。

纳什幻想出来的对象――浪荡室友和特工头目――前者是为他抱不平的知音、孤独时刻最知己的伴侣;后者则是极度需要他的破码天才并强迫他为其工作的人――这两个人正好是最理解他的心灵和最欣赏他的才华的人。在不被理解的日子里,他们成为纳什赖以生存和求索的信念支撑。虽然后来有了现实世界中艾丽西亚的相知相伴和世俗的肯定,但他不能抛弃曾经支撑他前行的幻想世界的人们――就像人不能在自己发达的时候去抛弃曾经在艰难的日子里相濡以沫的亲人和朋友。纳什挣扎纠缠在自己梦魇般的幻想世界里,分不清真实和虚幻,并不是他无力醒来,而是他不愿醒来。经过半个世纪漫长的挣扎,直到他获得诺贝尔奖的巅峰时刻,他依然可以清晰地看到他们,他唯一所能做的,就是控制自己不去亲近他们――不去拥抱他们和跟他们说话,因为他要生活在现实世界。

梦或者妄想是人在现实世界中被压抑的愿望的替代性满足。从这一意义上说,《美丽心灵》同时也是弗洛伊德“梦的解析”的最好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