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发展起源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9:55:05

物联网发展起源篇1

物联网是智慧城市建设最重要的载体。如今,全球已经有170个城市正在进行智慧城市的试点和试验,其中欧洲和亚洲是智慧城市开展最积极的地区,中国已经有约70个城市提出了智慧城市的规划和建设目标。

可以看到,物联网作为新兴信息技术,经过一段实践的发展,正在逐步“由虚入实”,并在发展中呈现了与传统信息化应用所不同的特征,掀起了创新的浪潮。中国电信集团副总工程师靳东滨认为,物联网产业的发展实现了应用的创新,技术的创新、服务的创新以及商业模式的创新。

碎片化市场急需标准化

靳东滨认为,运营商口中所言的物联网,更多的还是m2m,而并非广义的物联网应用:他们关注运营平台,目前运营商做的主要工作是资源和系统的集成,如果只是简单的系统集成,运营商在物联网领域深耕数年之后,也会又会上演当初在互联网时代“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的情节。不过,目前运营商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把物联网当作是未来信息化服务的转型方向。在国内,物联网主要是以传感网络为主发展起来的,虽然物联网的概念不局限于此,但仍存在一系列新特征和新问题。靳东滨将物联网的特征总结如下。

首先,物联网市场是一个碎片化的大市场。“很多人谈及物联网开发,会觉得市场空间很大,但是真正做起来的时候反而又觉得项目都很小。”靳东滨这样说。各行各业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对物联网的需求让人觉得市场很大,具体到每一个用户,对产品数量的需求就变小了。由于客户的信息化需求很分散,在这样的背景下,现阶段运营商只能将这些需求整合在一起,提供集成的解决方案。一定要结合物联网产业链资源,与合作伙伴一起联合推进,从产业创新入手,在智能农业、智能养殖,在车联网等领域,形成一批可以拷贝的,有规模推广效应的应用。

其次,传感技术在不同行业的应用差异很大,这是由于物理信息、物质信息的范围很广,而传感器的种类和数量很多,其传递方式的不同为技术的推广带来了难度。

第三,业务的可管理性尚有欠缺。传统的传感网络应用一般局限于一个企业或部门内,对其可管理性的要求并不高而物理网需要的是一个公共的、开放的平台,采集的信息要为受众服务。因此需要业务的管理,这是传感业务向物联网发展的一大缺陷。

第四,是不同行业对技术需求特性的差异性大,成功经验在不同行业中的拷贝存在难度。靳东滨总结道:“造成以上这些特征和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市场增量需求缺乏、客户认知度不高物联网的商业模式尚处形成阶段,缺乏能引领市场的强势企业主导;缺乏完整的资源基础,如感节点,公共平台,ipV6等,导致资源无法整合:标准化进程较慢,没有推出标准化应用产品。”

专注服务模式创新

从未来发展来看,中国物联网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2010年-2013年,主要是应用的创新示范工程;2013年~2015年是技术创新和标准性创新:2020年是服务创新。运营商最大的资源是管道资源,但是物联网除了传输层之外,还有应用层和传感层。运营商可以跳出m2m业务的藩篱,从这四个方面入手,专注服务模式创新。

从整体产业链来看,传感产业链主要包括获取数据、传输。处理和数据的应用。在获取数据这一部分,由于传感采集的信息千变万化,因此从数据获取到数据传输中存在着多种网络相互沟通的困难,如原来通信网中没有的智能电表。其信息传递量非常小,它集中后需要通过3G来采集信息,当它集中后大量用户瞬间同时上传电表数据时不断启动信令,会使小数据流量多频次启动,导致瘫痪,这些问题不解决,未来物联网的通信接口和沟通问题就会成为发展的束缚。

在一些数据处理和数据应用的关键环节,由于缺乏标准的支持,如中间件、应用程序平台,所以导致api开发工作难度较大、时间长、成本高。为此,中国电信与标准公建的重要参与者和终端设备的合作研发者,如中兴和华为,联合推出标准。

此外,基础通讯层网络的建设也非常重要。中国电信和物联网应用的重要集成者和参与者以及开发伙伴共同开发物联网的应用,以了解目前物联网的需求;同时,中国电信在积极探索、建立一个物联网的管理或应用平台,以普及物联网并推动其产业化发展,并通过物联网的技术为社会提供成本更低、开发速度更快的平台。

不同角色各司其职

物联网的产业化需要有效、创新的商业模式作为支撑。靳东滨将目前物联网领域的主体分为五类:第一类是原来就存在的传感网络的应用,其网络层不依托于公众的通信网,传感网内部也可以形成这样一个应用。

第二类是通过传感网、m2m的终端连接到公用网,它可以是互联网、也可以是数据专线到应用层面。

第三类是在点对点的应用以外增加中间件,将不同网络中的信息通过中间件进行整合,然后集中到服务器上,这种情况下中间件起了很大作用。

第四类是传感网络资源成为一个共享的基础资源,将整合的资源传递到公共网络。中间件既要为本行业或本系统提供应用服务,也要为相关企业甚至是整体的社会需要提供服务。这样,相应的中间件管理就能够提供给不同的使用者。目前这个层面的应用最多,而未来这个层面的应用也将最具有发展空间。

跨越m2m技术藩篱

在过去,m2m解决的是机器通讯问题,没有业务的管理功能,这是其与互联网之间最大的差别。“所以当感知层网络通过接口和网络相接,m2m平台将提供终端的管理能力,即将不同的传感器通过优化路由连接起来,并且提供一个可靠的电路。—而在这个管理的流程中,它的管理知识针对终端网源的管理,是无法满足物联网应用需求的,因此在未来需求提供更多具备不同能力的应用中间件,以扩充m2m的功能,使它逐渐从m2m平台演变成为物联网提供公众的平台。

这样,它的底层感知层依然保持为m2m技术,如终端的m2m模块和管理平台;而顶端则通过互联网平台实现了通用能力和组建式的服务,这样就能够减少重复开发、共享业务和数据,并且加快业务开发和部署的进度。

物联网发展起源篇2

   随着我国网络经济总体规模进一,网、电商务种应用续保持高速发展,移动支付、云计算、物联网新网络经济新模进入速发展阶,将产生应用市场。以移动电商务、云计算、物联网为代表新兴网络经济模在迅速崛起并速发展。

   (一)移动电子商务

   所谓移动电商务,通过、3G网络移动通备与联网有所进电商务活动,以因特网、移动通技、离通技其它息处理技完美,使人们可以在时间、地点进种商贸活动,现随时随地、下物与交易、在电支付以种银业务、交易、物、娱乐服务。移动电商务作为一种新电商务方,利用了移动无网络优点,对传统电商务有补。尽管移动电商务开展还存在安全与带很多问,但比与传统电商务方,因其捷方、无所在特点诸多优,已经成为网络经济发展新方,了世界国普重视,发展普速度很。无数通技移动网络应用发展为移动电商务发展供了,新技也在涌现,主要包:移动ip技、移动定位系统(mpS)、蓝牙技(Bluetooth)、无应用协议(wap)、第三代移动通系统(3G)、通用分无业务(GpRS)。移动电商务安全主要包移动接入安全移动商务系统安全。在网络安全威胁重天,由于移动商务要经过运营商移动网络,这就有可能发生息泄密入黑击问,所以,移动电商务安全同样存在容忽视安全问,在应用中一定要保证府企业网络息安全。

   (二)云计算

   云计算作为一种新商业模技模,以来,关领域方专分别从同角度对云计算进了定。其中美国国准技院(niSt)定比较有代表性:“云计算一种可以通过网络方地接入共源池,按需取计算源(这些源包网络、服务、存、应用、服务)服务模。共源池中源应可以通过较少管理代简单业务交过程而速部署发。”通俗一点讲,云计算通简称为“云”,可以这样被描:指在联网把所有、软起来,分利用动一切息源,通过一新兴服务模,为人们供种同次、高效、能化服务。一种通过internet按需交付计算源(从应用数中都于计算源)按使用付费。有以下几特点:(1)按使用付费:计量服务,只需为所用服务付费。(2)源弹性:能速轻松地缩小规模,以满足用户需。(3)助服务:使用其供助服务可访问需要所有it源。

   (三)物联网

   物联网英文名称“theinternetofthings”。顾名,物联网就“物物连联网”。这里含有意:第一,物联网核联网,在联网展网络;第二,物联网用户展了物品与物品之间。物联网可以通过息传感备,按定协议,把物品与联网连接起来,进息交通讯,以现能化别、定位、跟踪、控管理一种网络。物联网把新一代it技分运用在业之中,体地说,就把感应嵌入装备电网、铁路、桥梁、隧道、公路、建筑、供水系统、坝、油管道种物体中,将物联网与现有联网整起来,现人类会与物理系统整,在这整网络当中,存在能力超级强中计算,能对整网络内人员、、备施施时管理控,在此,人类可以以更精细动态方管理生产生活,达“慧”态,高源利用生产力水平,善人与间关系。物联网通过别技、能感知与普适计算、网络融应用,被称为计算、联网之世界息产业发展第三次浪潮。物联网作为联网应用拓展,与其说物联网网络,还如说物联网业务应用。因此,应用创新物联网发展核,以用户体验为核物联网发展灵魂。以这些新兴模将为网络经济续发展供强续动力。

   二、网络经济面临的问题

   在国外,随着网络经济规范化、法化推进,方国开强对联网企业,以成有效管理体系。欧盟台了《欧盟电商务动方案》《电商务增税方案》;美国府定了新媒体电法、息法,并强了对知产权保,入有序竞争为企业保航。较于国外对比较完善网络经济方面法体系,目前中国网络安全峻复杂,联网管理规范亟待强。种针对我国联网施融、交通、证券、能源、税务、海关、科技重点业息系统探、渗透击逐渐增多,融业网频频遭遇“网络鱼”,广网络用户成为法分骗取钱财窃取重点目。新下需通过强密码保录证、强化系统安全防联网企业内部管理措施,进一完善网用户息保作;国应尽早就人息保问进立法、有关部门需要尽台关准指南对网息安全技建进规范、建立联动共同维网络安全,争取在以下方面有所突破:(1)对于网络经济发展中侵权、诈当竞争众多为,探索如在技法面进完善,使网络经济有一更安全发展环境。(2)对移动电商务、云计算、物联网为代表新兴网络经济模入,对其发展要有一清。中国网络经济如此速增同时,也存在诸多。第一:同质化重,“山寨化”重。即模,创新服务少,别,造成利突,致很多时只能格,一损俱损,又重扰乱业规范,表明了我国网络经济管足与漏洞,亟需完善高;第二:逐利目明显,注重,没有创新,没有核技,只能靠模,没有完备知产权保。由此可知,中国网络经济规范,成体系,成规模,对网络经济发展成了力,尽以决,网络经济将会可避免地受重影,甚至产生网络经济泡沫。从网络经济总体发展来,我国网络经济由于未成发展电商务所必须好环境,因而还面临以下诸多难障:(1)法法规缺乏,难。(2)跨地域交易管难。

   (3)违法为查难以取证。

物联网发展起源篇3

关键词:物联网环境;多维度协同物流管理;有效措施

目前,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物流企业普遍在使用物联网技术。物联网技术能够实现数据信息的共享,并对这些数据进行统一管理。但是,在物联网环境下,物流企业的多维度协同物流管理中依然存在很多问题,比如,物联网在物流信息融合的管理上不能满足物流的实际需要、物联网环境下物流的信息化建设问题等等,因此,为了提高多维度协同物流管理水平,相关的物流企业就应该重视多维度协同物流管理,不断加快物联网的技术创新,并加快我国物流的信息化发展,建立互利共赢的物流体系,从而保证物流企业的长久稳定发展。

1物联网环境下多维度协同物流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物联网在物流信息融合的管理上不能满足物流的实际需要

目前,从物联网环境下多维度协同物流管理的现状来看,物联网在物流信息融合的管理上不能满足物流的实际需要。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物流业务管理主要依赖对数据及时有效的智能处理,但是,目前很多物流企业都忽视了物联网与服务层数据的融合及管理。与此同时,物联网储存主要是借鉴类比数据特征来进行存储,但是并没有建立物联网所特有的存储体系。除此之外,针对数据检索的应用来说,主要是根据现代化技术手段来对信息数据进行跟踪识别,但是却没有重视服务方面的问题,从而使得管理不能满足物流的实际需要。

1.2物联网环境下物流的信息化建设问题

众所周知,物流的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非常复杂的过程,物联网的发展,不仅促进了物流朝着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同时又解决了各种现实性的问题。但是,在物联网环境下,物流的信息化建设依然存在以下几点问题:第一,目前物流的应用系统还没有与物流网络供应链系统有效的结合在一起,不能使用物联网供应链的需求。我们都知道,物品一般都是处在运动状态,要想提高物品的运动速率,就必须提高物流的效率。第二,物联网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标准。目前,我国的物流企业大部分都缺乏统一的信息化建设标准,信息的采集没有达到合理性和规范化。第三,物联网的体制还处于分割状态,资源共享效率不高,很多企业的相关部门都缺乏沟通。

1.3物流企业没有形成一个整体

据相关调查显示,目前很多物流企业没有形成一个整体,运输方式都处于分离状态,不同部门之间没有达成共识,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与此同时,由于受到传统商业模式的影响,很多物流企业的规模都比较小,实力不强,在这样的模式下,严重影响了物流企业的长久稳定发展。

1.4物流资源的调度、协同控制水平不能满足物联网需求

虽然目前物流网技术已经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成果,实现了质量跟踪、防伪系统的应用等功能,但是,物流资源的调度、协同控制水平依然不能满足物联网需求。第一,目前,物流资源的调度依然还是由人工来完成,但是物联网在这个调度过程中起到了主要调度信息的作用,比如,调度资源的数量和时间等。但是,在这个调度的过程中,物联网系统的协同控制比较泛化,不能完成实际安排的任务。第二,从目前物联网的现状来看,资源调度主要是依靠应用的驱动功能,一般都是以小范围的调度为主,同时由于资源调度模式的不同,各个资源调度部门都没有进行资源统一,从而使得整个系统的调度模式通用性不强。第三,由于物联网的智慧性应用不足,不同领域的子网之间没有形成统一的互联形式,协同控制难度相当大。

2物联网环境下提高多维度协同物流管理发展水平的有效措施

针对以上物联网环境下多维度协同物流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物流企业就应该不断总结多维度协同物流管理工作,不断加快物联网的技术创新,并建立互利共赢的物流体系,从而保证物流企业的稳定发展。下面我们就来具体说下物联网环境下提高多维度协同物流管理发水平的有效措施都体现在哪些方面:

2.1加快物联网的技术创新

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物联网技术依然不成熟,仍处于落后阶段,虽然物联网的发展有了一定的发展优势,但是它在整体上依然存在核心技术水平不高等问题。因此,为了改变这些现状,相关研究人员就应该不断加快物联网的技术创新。由于各个物流企业的规模不同,拥有的资金实力也各不相同,所以在物联网技术上也存在很大的差异性。针对物流产业链内部的企业来说,企业各个部门之间应该互相学习,彼此交流,不断积累以往的工作经验,从而实现物联网技术上的不断创新研究。最终增强企业自身的物联网应用能力。除此之外,物流企业还应该定期对市场做一个整体的调查,不断促进企业个性化的发展,并扩大企业的经营规模,与时俱进,不断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地位,从而实现物流产业的全面升级。

2.2加快我国物流的信息化发展

目前,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物流的信息化建设是物流企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因此,为了加快我国物流的信息化发展,就必须从以下几点着手:首先,相关物流企业应该建立完善的物联网发展体系,不断与时俱进,从而推动我国物流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稳定发展。其次,要把物联网技术的特点和要求有效的结合在一起,搭建完善的信息化平台,不断实现资源的有效整合,利用信息网络,把分散的资源有效地结合起来实现统一化管理,与此同时,物流企业还应该通过式联运平台来对物流枢纽进行整合,保证物流信息的统一化。另外,物流企业还应该建立统一标准的物流服务系统,不断提高物流信息化的效率,从而实现物流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再次,物流企业还应该加快物联网的中间性技术发展,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来对资源实现有效整合,避免一切重复性工作,提高物流工作的效率。最后,物流企业还要加快新型网络商务的建设,利用现代化技术,比如二维码、传感器等,来连接物联网,并按照相关规定对物流信息进行采集。同时,在采集完信息后,还应该对物流信息进行加工整合,形成一个完整的物流网络体系,从而不断提高物流企业的服务质量,促进物流企业的健康发展。

2.3建立互利共赢的物流体系

在物联网环境下,要想提高多维度协同物流管理发水平,物流企业还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物联网应用效率,建立互利共赢的物流体系。物流企业的组成涉及的内容比较多,因此,物流企业就应该建立完善的共生存物流体系,形成统一的物流管理目标,从而保证物流环节的顺利进行。与此同时,建立完善的互利共赢物流体系,不仅能够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又能够实现协同控制作用。另外,物流企业各个部门应该互相学习,共同促进产业链的发展,实现财力、物力等各个方面的高程度共享,并创建属于自身产业链的品牌,促进良性竞争发展。除此之外,物流企业还应该实现物流服务智能化的发展,不断提高自身产业链等级,从而保证物流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2.4优化物联网环境下的资源调度以及协调控制应用

优化物联网环境下的资源调度以及协调控制应用也属于物联网环境下提高多维度协同物流管理水平的一项重要措施。物流企业应该加大对物联网技术的投入力度,不断提高自身的服务水平,并建立一套完善的服务动态模型。除此之外,物流企业还应该实现资源之间的有效协同控制,不断促进物联网环境下资源的智能化发展,并不断优化物联网环境下的资源调度。

3结束语

综上所述,物联网环境下,多维度协同物流管理是一项比较复杂且系统的工作,多维度协同物流管理依然存在很多问题,因此,物流企业就应该不断优化物联网环境下的资源调度以及协调控制应用,并加快我国物流的信息化发展,建立互利共赢的物流体系,从而为物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王庆单位: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邱剑峰.物联网背景下多维度协同物流管理框架[J].经营与管理,2016(01):78-79.

物联网发展起源篇4

欧盟也在2009年制定了“物联网行动”计划,韩国早在2004年就启动“U-Korea”战略,日本也在2009年启动“U-Japan”战略,旨在到2015年实现以人为本“安心且充满活力的数字化社会”,让数字信息技术如同空气和水一般融入社会的每一个角落。“物联网”在中国的发展可以说是起步较早、水平相当、国际同步、部分领先。早在1999年中国就开始了“物联网”的研究,并且已经与德国、美国、英国、韩国等国一起成为国际标准制定的主要国家之一。2009年8月,总理在无锡考察时曾表示,要加快推进“物联网”的发展,要依靠科技和人才,占领科技和经济发展制高点。2010年3月,温总理在全国人大《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今年要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物联网”的研发应用。“物联网”信息技术已被提升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高度,其渗透性广和应用性强的特点必然会培育出一批新的增长点。工信部已经开始统筹部署宽带普及、三网融合及下一代互联网发展,并将“物联网”发展列为我国信息产业三大发展目标之一。

随着技术的创新及互联网与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物联网”已形成一定的市场规模。“物联网”的优势就在于通过资源利用的智能化,以少投入、多产出的生产方式和少排放、多利用的消费模式,最终取得经济和技术的高效益,这项信息化产业技术的发展无疑将会大大改善当前全球经济的不景气现状。在国外,特别是欧美国家对于“物联网”非常重视。美国作为RFiD第一大应用国,应用案例占59%。其五大电信运营商都在加速“智能电网”的建设及m2m技术的智能应用。据美国能源部的研究结果,由于电网效率低损失高达总电能的67%,因此,美国正在建设新型数字式电网,以便能够更迅速地修复供电故障,使获取和分配电力实现智能化。另据一项研究计算,每年美国的交通阻塞造成的损失高达780亿美元。相比之下,斯德哥尔摩的智能收费系统使交通量和排放物都大大减少,分别了减少了22%和12%~40%。在欧盟“,物联网”的应用大多围绕RFiD和m2m展开,应用领域包括医疗、能源、物流、生产、零售等。在日本,移动支付、电网、远程监测、智能家居和汽车联网等已初具规模。北欧地区率先采用了RFiD射频标志技术,实现了对肉禽产品从农场到供货商再到超市货架的全程跟踪。丹麦国家电子医疗保健(Danishnationale-Health)门户网站使用的智能化系统使医疗管理成本大大下降,医疗失误率保持在世界最低水平(0.2%),患者满意率为欧洲最高水平(94%)。在国内,总理在无锡考察提出的“感知中国”,让“物联网”在一夜之间就热遍了大江南北。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科技部等部门都将出台相关产业扶持政策,促进中国“物联网”产业的发展。各地政府迅速部署,大力支持,上海、江苏、广东、浙江、重庆、福建、黑龙江、海南等多个省市均将“物联网”列入地方科技振兴、产业发展规划及应用推进计划,并出台相关配套扶持政策,加快示范工程和产业推进。北京市自2010年就开展了“物联网”技术在医疗卫生、环境监测、农业监控等领域的试点应用;上海以“世博会”为契机,推进了RFiD、GpS、GiS、无线测控、传感网络等“物联网”的应用;黑龙江省确定智能农业、数字油田、智能电网、智能环保等应用试点;海南省政府将“物联网”应用与“海南国际旅游岛”战略相结合,重点实施一批信息化应用项目,开展信息化与旅游业融合试点。当今世界,能源环保与低碳经济已经成为全世界、全人类共同关注的问题。“智能电网”对发达国家经济复苏、重塑竞争力将起到重要作用,但其意义绝非仅仅是应对当前全球金融危机的权宜之计。国家电网提出全面建设以特高压电网为骨干网架、各级电网协调发展的坚强电网为基础,以信息化、数字化、自动化、互动化为特征的自主创新、国际领先的“坚强智能电网”。山西作为以煤炭等重工业为主的国家重要能源基地,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付出了巨大的资源和环境代价,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趋尖锐,如何在促进能源持续发展的同时探寻低碳发展,应当是山西省政府未来关注的一件大事。由于目前山西电源形式以火电为主,能源和环保压力较大,而建设“智能电网”有利于风电、水电、煤层气电等清洁能源的大量接入,在推动清洁电力生产、解决能源安全与环保问题等方面作用突出,山西的经济社会发展对“坚强智能电网”建设的需求将会逐渐增加。为充分发挥以特高压为首的电网骨干网架作用,落实并实施山西省委、省政府“输煤输电并举,以输电为主”的能源发展战略,按照晋北、晋中、晋东南三大煤炭基地建设的要求,山西将重点建设8个大型煤电基地。“智能电网”建成之后,山西电网具备晋电外送4000万kw的能力。初步预测到2020年,山西省通过建设智能电网所带来的综合效益将达到358亿元,对未来山西经济社会实现“安全发展、转型发展、和谐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

“物联网”产业的热潮正在席卷全球,如果说“信息高速公路”战略引发了“互联网”革命,而今天的“智慧地球”战略则同样被认为是提振兴国家经济、增强国家竞争力的关键战略。面对这一高科技浪潮,中国已不再远远观望,而是与西方发达国家几乎处在同一起跑线上。我国政府高层的一系列重要讲话、报告和相关政策措施无不表明:大力发展“物联网”产业将是中国今后一项具有国家战略意义的重要决策。2009年11月,总理在人民大会堂曾向首都科技界发表了题为“让科技引领中国可持续发展”的讲话,首度将“物联网”并入信息网络发展的重要内容,并强调信息网络产业是世界经济复苏的重要驱动力。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取得的连续高增长有目共睹,而今后发展“绿色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型,建立“和谐社会”,都需要自主创新,利用先进的技术,以更加智慧的方式去进行。智能化设施正成为国家、地区和城市之间竞争的依据。“物联网”技术及其产业化发展,将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最终将提高中国“绿色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综合竞争力。

作者:王莉李田丁单位:山西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物联网发展起源篇5

【关键词】物联网云计算融合物联网云云计算;物联网;关系

中图分类号:C35文献标识码:a

前言:物联网是互联网向物理世界的延伸,它将网络的终端由it设备扩展到生活中的任何物品。对于互联网上的it设备和资源,云计算技术可以对其进行统一整合和管理。云计算提供了一个巨大的资源池,而应用的使用又有不同的负载周期,根据负载对应的资源进行动态伸缩。将可以显著地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同时将存储资源抽象表示和统一管理。

因此,可以这样预见,物联网的迅猛发展可以借助云计算的诸多特征;而云计算的拓展则可以建立在物联网上无处不在的传感器网络,从而实现技术的融合,构建物联网云,产生更加巨大的正能量。

一、物联网与云计算的融合

1、物联网

物联网的概念“物联网”是指各类传感器和现有的“互联网”相互衔接的一种新技术。具体来说,它是一种通过信息传感设备,并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通过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管理的一种网络。在这个网络中,物品能够彼此进行“交流”,而无需人的干预。物联网通过灵敏的智能感知、准确识别技术及普存计算而泛在网络上融合应用。通过使用传感器、射频识别的技术及GpS系统等技术,物联网同时采集一切需要监控、进行连接和互动的物体或过程,并采集其电学、力学和生物学等各种学科中涉及到需要的信息,并使用多样化的网络接入,达成物与物之间和物与人之间的泛在链接,让物品、过程的智能化感知、识别及管理得以实现。

2、云计算

云计算概念是由Google提出的。狭义云计算是指it基础设施的交付和使用模式,指通过网络以按需、易扩展的方式获得所需的资源;广义云计算是指服务的交付和使用模式,指通过网络以按需、易扩展的方式获得所需的服务。这种服务可以是it和软件、互联网相关的,也可以是任意其他的服务,它具有超大规模、虚拟化、可靠安全等独特功能。

云计算的工作原理是将企业数据中心的运行模仿成互联网的形式,将其计算分布于许多分布式的计算机上,通过企业的资源需求进行切换应用,使其能够访问和进入资料存储系统。云计算平台主要是在物理服务器上,创建一个虚拟的环境来完成运行,使得相同规模的数据中心为更多的客户提供服务,进行有效的分支供应。

3、物联网、云计算的发展现状及融合

(1)物联网的发展现状。互联网发展使得人们生活需要的应用与服务在虚拟世界里完成,而物联网的出现又为我们实现了由虚拟向现实的转型。在现在物联网还没普及的情况下,电信运营商通过固定电话和手机来作为载体为大众提供的通信方面的服务,而当物联网在人们生活中普及后,物联网终端将代替电话终端,提高了信息处理能力,通过产生新的需求市场,从而推动经济的增长。

物联网、感知计算在中国被关注的时间比较短,近些年在政府及相关信息技术研究部门的大力推广下,已有一定的绩效,在今天智能设备包括智能手机、电视的发展,人们对移动联网的需求不断增加,物联网与感知计算在新的市场趋势下必定有很好的发展。

(3)物联网与云计算的融合。物联网的快速发展对云计算时代的来临有着重要的加速作用,云计算从另一方面也缓解着“物联网”给网络、网管造成的压力,而且物联网产业链中的云计算、云服务平台都要成为其发展的重点。物联网和云计算的相融合,必定成为现代社会信息平台发展的主流,它们有着内在的联系,在使用上有着互补促进作用。

二、物联网云计算基础

物联网一般具备三个特征:全面感知、可靠传递和智能处理。而其中智能处理恰恰与近几年来迅速崛起的“云计算”的理念相吻合。

云计算作为继网格计算、互联网计算、软件即服务、平台即服务等类计算模式的最新发展,云计算主要通过虚拟技术将各种互联网的计算、存储、数据、应用等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与抽象,有效地为用户提供了可靠服务的形式――大规模计算资源,从而将用户从复杂的底层硬件逻辑、网络协议、软件架构中解放出来。这正是云计算理念中一直提倡的“平台即服务”、“软件即服务”。

为此,我们不难看出,未来的物联网运营平台需要在不同时间采集的海量信息源于数以亿计的传感器构建的传感器网络,并利用各个网络节点对这些信息进行汇总、拆分、统计、备份,这对物联网平台的计算能力是一个至关重要的考验。同时,资源负载在不同时间段也会存在相应的起伏。因此,考虑一个具有很好自适应能力的物联网运营平台是十分必要切迫切的任务,一方面避免重复性建设;另一方面也好充分利用好现有的理论和技术,从而寻求新的突破。至此,从上面的分析来看,云计算是与物联网运营平台相融合的一个很有前景的方向,其原因在于二者有基本相同的客户需求,也有相似的物理设备基础,将二者在理念和技术上进行相容,必将创造出更具活力的运营平台。三、物联网云的构建

1、物联网云构建的可行性分析

云计算是物联网发展的必然趋势,其计算方式、存储手段、智能算法等等都将与云计算的理念和体系结构相融合。依据云计算的方式构建全新的物联网服务模式,无论从理论还是商业运营模式都是可行的,其安全性也是有一定保证的。

2、基于云计算的物联网云基本设想

(1)云基础设施

包括传感器网络、物理资源以及能够实现所有客户共用的一个跨物理存储设备的虚拟存储池。能够有效地提供资源需求的弹性伸缩和集群服务。

(2)基于云计算的物联网云平台

该平台是基于云计算物联网运营系统的核心,主要实现网络节点的配置和控制、信息的采集和计算功能。

(3)物联网云应用

物联网云应用是基于云计算的物联网平台的拓展部分,可以集成第三方行业应用。主要是利用虚拟化技术实现在一个物联网环境下全部用户资源共享、计算能力共享。

(4)物联网云管理系统

管理系统一方面用于监控基于云计算物联网运营平台的运行情况、资源弹性伸缩机制下资源利用的控制情况以及网络用户、安全以及服务管理等等。

在云计算相关概念的启发下,以及对物联网未来发展趋势的一个初步设想,在有些方面的构建以及架构仍然存在问题,必将随着云计算技术和物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而逐渐改进,以便于在不远的将来实现物联网云运营平台。

四、物联网云使用模式

1、物联网应用的开发/测试平台

对于物联网应用的开发商而言,如何快速获得物联网应用的开发和测试环境是其提高生产效率的关键。因此,物联网云的虚拟化资源和物联网应用中间件,可以为物联网应用开发商快速提供所需的应用开发和测试环境以及应用基础平台,加速物联网应用的开发和测试周期。

2、物联网应用的运营平台

物联网应用的运营商希望在其基础平台上同时部署和运营多个物联网应用,从而利用应用的规模化效应来降低运营成本。其中,采用共享的终端设备接入和数据存储是其降低成本的重要方式。利用物联网应用的中间件,物联网云可以作为物联网设备的事件捕获和数据存储平台,以支持物联网应用的规模化运营。

3、物联网应用的在线应用平台

对于用户而言,快速获取符合自身业务要求的物联网应用是其主要需求。物联网云可以提供满足人员或资产定位、物流追溯、业务流程监控和优化以及数据分析等多种场景的物联网应用。如:物联网应用用户登录云计算平台,从物联网云的服务目录中选择自己所需的物联网应用场景;云计算平台对所申请的应用场景进行自动化部署和配置,并将应用的访问信息返回给物联网应用用户;最后,物联网应用用户将其终端设备接入云计算平台,就可以开始物联网应用的使用。

物联网发展起源篇6

同方股份副总经理王恩勇认为,智慧城市的“智慧”来源于物联网,然而,目前物联网产业的发展依然停留在应用和技术层面,远远没有迈上“产业”的高度。物联网的数据智慧将是智慧城市发展的基础。

智慧源于数据

一个产业的发展要从市场的角度来考虑,而市场取决于供给和需求两个最重要的要素;需求是靠政府、用户来拉动的,因此市场是大众的市场。从民生的角度来看,我国物联网产业的发展依然落后于大众市场的发展,人们在很大程度上并未真正受益于物联网。

基于目前政府信息化建设,包括城市信息化建设所遇到的一些问题和现状,王恩勇将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归纳为十六个字:“品牌整合。应用深化、创新模式、惠及民生”。

城市信息化的进程包括三个阶段第一是城市运行体征的检测;第二是信息的整合和共享;第三是城市的综合管理与服务。目前物联网技术相关的应用已经达到了第一阶段,也是物联网架构中最基础的部分,我国智慧城市的建设正处在信息整合和信息服务阶段,距城市综合管理阶段距离尚远,要提升就要明确智慧城市的“智慧”到底来自于哪里。对此,王恩勇表示,经过同方多年的积累,他认为智慧来自于数据或者是大数据,同方称之为虚拟资源。因此,同方于2008年提出了数据资源的概念,认为真正的智慧来源于数据。

“点”“线”“面”三位一体

针对目前物联网在智慧城市建设方面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结合同方自身对智慧城市和物联网的理解,同方对相关的业务进行了梳理和整合,提出了基于“点”“线”“面”三位一体的发展战略:“点”就是站在业务的层面,“线”主要是基于同方的技术,“面”就是站在产业的角度寻求产业的发展之路,目前同方成立了同方物联网技术研究院,并将建立同方物联网发展基金。同方的业务主要包括城市的运营体系管理业务,定位于系统集成商和软件应用的开发商,“当然,同方的业务正在不断扩展中,下一步将会基于整合芯片技术、应用设备的厂商、集成商、软件开发商、运营商来打造一个更加完整的大物联网的产业链。”王恩勇这样说。

两大平台的核心优势

同方的核心优势依赖于两大平台:m2m平台和数据资源管理与服务平台。

物联网发展起源篇7

关键词:“互联网+”物流;电子商务

物流业是一个新兴产业,它是一个融合了众多行业的复合型新产业,在我国经济发展的大潮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也衡量和标志着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现代化水平等。物流业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和供应链管理技术,对以往的零散的无组织的运输、仓储、装卸、搬运、加工包装、配送等进行合理的信息处理后再进行有机的集合,最终形成一套完整的服务体系。

我国物流业在物流信息化发展建设方面严重滞后,不仅滞后于其他国家物流信息化发展水平,同样也滞后于我国物流业的发展,不仅没有起到利用信息化技术带动物流业向良好的方面发展,反而在物流业摸索发展的道路上成了人们心中的鸡肋。很多物流公司无法抽身很多精力来发展信息化技术,这样一个恶性循环最终导致我国大部分物流公司竞争力低下。针对上述问题,有必要建立以“互联网+”形式的物流电子商务系统,以资源整合为主要运作方式,能有效改善“规模较小、区域分散、管理较弱”,物流基础环节的建设发展相对滞后,流通效率低,物流交易成本较高的诸多压力。

目前,我国“互联网+”物流电子商务信息平台的发展处于探索和起步阶段,“互联网+”物流业整体信息化水平比较低我国“互联网+”物流电子商务的发展速度和趋势非常明显,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互联网+”物流电子商务的发展离不开一个良好的电子商务平台,平台信息系统建设的合理性和高效性必将影响物流电子商务的发展。但是,从我国目前“互联网+”物流电子商务平台的使用和研究来说,存在很多不足之处:首先,在结构方面;虽然大多数采用B/S三层结构模式[2],通过web浏览器实现信息共享和信息传输,但是系统结构设计存在生搬硬套的问题,在设计系统结构时没有考虑现实物流运作的实际情况,实际应用效果并不理想;其次,在功能方面分析,大多数系统只是实现了部分传统物流作业的信息化,例如:订单管理库存管理合同管理和信息以及在线交易等,没有能够提供适应未来物流电子商务发展的增值服务功能;还有,实体物流的运作与物流电子商务平台的线上线下衔接效果不理想,导致物流运营效率不高。因此,本文提出以“互联网+”技术为依托,通过实现物与物、人与物之间的自动识别和通信,构建具有全面感知、在线交易和智能识别的一站式服务物流电子商务平台,推动“互联网+”物流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

一、“互联网+”形式下物流电子商务信息服务平台功能定位

“互联网+”物流电子商务信息服务平台是依托物流基地网络(有形市场、运作主体),采用虚拟经营的物流资源整合策略,优化社会物流资源的配置,面向物流业、供应商、零售商、合作伙伴、客户和政府,提供贯穿物流所有环节的专业化的在线物流综合服务,其总的功能定位包括:

1、面向物流业

在整合有形物流资源的同时,进一步整合物流服务能力。在物流服务理念、客户需求分析、组织管理模式、横向协作联盟、信息管理系统等方面建立标准规范体系,以及物流企业客户综合知识模型,为客户提供一体化信息服务和物流过程的全程服务。

2、面向供应商(零售商、制造商)

货源信息;运输、仓储招投标;寻找物流合作伙伴;制定物流管理解决方案,并确定相应的绩效考核指标;虚拟库存管理;物流过程跟踪与查询等。

3、面向顾客

提供“一站式”的专业化服务,获得多样化的特色服务。保证供货速度的可获得性以及良好的服务品质,增加客户满意度。

4、面向合作伙伴

与相关物流服务提供商进行信息交换和业务合作;为B2B、B2C电子商务网站提供一体化的物流配送。

5、面向政府

建立政府职能模块,体现政府对市场的监管和服务双重职能;提供电子商务与电子政务系统的接口,如税务开票、电子执照、企业信用等。

二、基于物联网技术的“互联网+”物流电子商务平台构建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互联网+”物流电子商务平台是指面向物流企业、供应商、制造商、零售商、合作伙伴、客户、政府及银行等,利用物联网技术,依托物流市场和“互联网+”物流运作主体对物流资源进行整合,优化社会物流资源配置,降低社会物流成本,提供贯穿物流所有环节的专业化的在线物流及其他增值服务的综合,平台架构基于物联网技术的物流电子商务平台的架构是在Soa架构和物联网三层架构的基础上进行设计[3],包括物流资源层、数据采集层、网络通信层、数据层、应用层、用户层6个层次,具体框架结构如下:

1、物流资源层

该层主要描述了物流电子商务中物流资源对象,包括车辆、产品、仓库、叉车等各种基础设备和设施。

2、数据采集层

通过制造企业系统、物流企业系统和零售商企业系统以及公共系统等各种系统的接口,利用RFiD、传感器、摄像头等技术设备对物流资源和物品的动态信息进行采集,实现实时监控和跟踪的全面感知。

3、网络通信层

通过通信网络、传感器网络以及计算机网络实现对采集数据的实时传输。

4、数据层

该层主要存储相关的基础数据、业务数据和采集数据以及决策数据等其他数据,构建标准的物流数据库和专用集成数据中间件。

5、应用层

主要包括信息、会员服务和会员管理三个主要的平台功能模块。其中,信息的功能主要是对会员的供求信息和相关行业新闻政策法规等信息进行,并且提供相应的查询、咨询等综合服务,同时对查询信息进行智能匹配;会员服务的主要功能是对会员提供贯穿所有物流环节的一站式服务,包括从采购、运输、仓储、配送到货物和车辆实时监控,再到在线支付、金融服务、客户管理和合同管理以及资信评估等增值服务,所有环节都是实时数据,能够实现线下和线上的同步,对于所有物流环节的管理能够实现智能处理和智能监控;会员管理主要负责对会员信息、会员诚信评价以及对会员投诉等方面的管理,构建公正、公平、科学合理的管理体系。

6、用户层

该层主要是通过平台的门户网站,物流运输企业、制造企业、零售商企业和原材料供应商、消费者和合作伙伴等用户根据需要进行操作,并得到相应的服务。

本文运用“互联网+”电子商务、虚拟物流等理论并结合物流的实际情况,对构建“互联网+”物流电子商务信息服务平台进行了需求分析,进一步设计了“互联网+”物流电子商务信息服务平台的总体构架,对平台进行了功能分析。“互联网+”物流电子商务信息服务平台是基于目前信息技术水平所构建的,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新技术的不断出现,“互联网+”物流电子商务信息服务平台必定也应该动态的发展。在“互联网+”物流电子商务信息服务平台中,用户的诚信评价十分重要,应进一步加强对用户诚信理论及诚信标准的研究工作。

参考文献

物联网发展起源篇8

可以说,成都仅仅只是各级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中的一个代表。“中国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工程”专家委员会主任、国务院三网融合专家组组长、国家物联网标准化专家委员会组长邬贺铨院士考察调研了国控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后曾表示:“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是目前全国最大的物联网,但还存在缺口,比如监控范围比较窄、监控还不到位、缺乏可靠且低成本的传感器等。”

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何以托“大”?环保物联网而临什么困难?环保物联网路在何方?

遍布全国的”环保限”

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常被称为环保物联网,实际上,该系统建设初期并没有这个称呼,而是在2011年邬贺铨院士予其“名号”后,环境保护部乃至地方各部门才称其为环保物联网。

按照物联网的定义,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是名副其实的物联网,只是环保物联网还包含有环境质量自动监控系统。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和环境质量自动监控系统统称为环境自动监控系统。

由于环保物联网是环保信息化的基础和主体,所以环境在线监控乃至环境监控都是具有相同内涵的同一指称,但在不同的场合,它们之间还是有细微的差别。那么,国控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为何被誉为最火的物联网?

国控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是我国污染减排“三大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从2007年开始,国家投资7.45亿元启动了国控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控能力建设,截至2010年底,项目基本完成建设,初步构建起国家、省、市、重点企业的四级监控体系,可谓“7亿撬动百亿”,建起环保物联网体系。

当然,覆盖全国重点监控企业和主要污染物的自动监控体系是动态变化的。截至2014年4月,全国纳入污染源自动监控的国家重点监控企业为9776家,包括废水重点监控企业4360家,废气重点监控企业3023家,废水及废气均重点监控的企业649家,污水处理厂1744家。已实施监控的排放口14955个,其中监控的废水排放口7806个,监控的主要指标为废水流量、CoD排放浓度、氨氮排放浓度等;监控的废气排放口7149个,监控的主要指标为烟气流量、二氧化硫排放浓度、氮氧化物排放浓度等。有30036套污染物自动监控设备与环境保护部污染源监控中心联网。

在中央财政减排专项资金的支持下,环境保护部建立了部污染源监控中心和华东、华南、西北、西南、东北5个区域污染源监控中心,31个省级环保部门(含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不含)、321个地市级环保部门部分别建立和完善了污染源监控中心。

多重阻碍挑战“环保眼”

信息化是件难事,环境信息化更是难上加难。不垂直的环保系统,信息烟囱林立、信息孤岛广布,数据不唯一、多套数据打架,没有共识的多方博弈,很难在全国范围内实现信息化的统一建设和应用。

环保物联网从一开始就是个“难产儿”,它的孕育充满着阵痛,它的出生充满着议论,它的成长充满着波折,总体概括起来可谓四轮八波。

第一轮的两波,发育不全:没有核心结构,当然也没有核心结构所需的构件,如只有适配器,没有数采仪和通信服务器。第二轮的两波,有了构件,有了核心结构,但没有核心标准,以致于各自为政,分散发展。第三轮的两波,具备了核心结构、核心标准和核心软件,核心标准有《污染源在线自动监控(监测)系统数据传输标准》(HJ/t212-2005),简称212标准:《环境污染源自动监控信息传输交换技术规范(试行)》(HJ/t352-2007),简称352标准。于是各地按照指南大张旗鼓地建设,形成了环保物联网的框架和初步体系,但是核心软件只覆盖了1/3的省份。全国环保物联网建成了,但转不好、管不住、用不了。第四轮的两波,第一波,全国沉浸于建成最大物联网的“喜悦”之中,第二波一直到现在,开始怀疑、质疑,其中有一个重人动作,就是2013年1月5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4号文件,要求对各个省进行数据传输有效率考核,对考核没达标且整改未通过的实行“一票否决制”,2013年,环境保护部和环监局又分别下发了两次文件。为何如此大力度地整改?因为数据不值、不真、不准,数据难以被火范围、火规模应用。

事实上,环保物联网发展到今天,最根本的问题是数据的使用。全国规模的环保物联网产生了3个深层次的矛盾,一是地方利益与中央利益的博弈;二是部门之间利益的博弈;三是污染企业利益与环保局利益的博弈。这3个博弈混淆了人们的视线。“不愿意用”者可以借数据不准而堂而皇之地说“不敢用”,“不敢用”所以“没用”:“敢用”者,也不意味着用得好。这些都使得环保物联网处于边缘化的地位。

环保物联网的基本问题一直困扰着环保物联网发展的步伐一一“网不直”、“数不真”、“数不准”。“拉直”、“拉真”、“拉准”成了管好环保物联网的最人挑战。无疑,国务院考核各省的数据传输有效率是特别必要、重要、适时的抓手,不过还需要重要的机制保障,即拉直、拉真、拉准机制。抓准“环保眼”现实需求

而对“网不直”、“数不真”、“数不准”的现状,环保物联网应该建成什么样?现实的发展又对环保物联网提出了什么要求?

首先,收紧网络抓支干。根本上说,环保物联网就好比一棵大树,“叶”就是安装在现场的监测仪器设备,“支”就是分布全国各地的监控中心,“干”就是部署在各监控中心的软件。目前,全国3万多个“叶”,300多个“支”,一个“干”(国发软件),这样一个覆盖全国的火网怎么收、如何收紧?

撒网为收网,撒网要收网,这是很简单的道理。政府是向污染撇下了天罗地网,但渔而有鱼吗?不收网何有鱼?这里的鱼就是数据,有了源源不断真实准确的数据才能有持续的数据应用。国发软件就是“渔网的总绳子”,就是纲,纲举才能目张,抓住支干(实施支干第三方统一运维),抓住国控源,这个网就可以张起来。张而不趴就是收紧了,收紧的环保物联网才能服务国家环保大战略。

抓国控、抓应用,在支干运维上下功夫,从而逐步收紧网络,这样环保物联网才能派上用场,成为中国环保的中枢神经系统。此外,还要把环境质量监控纳入进来,“收掉烟囱”、“平掉孤岛”,服务于环保大战略,在这张入网上执法、管理、决策、行动,假以时日,污染问题将有望解决。

其次,合网合数合约成必然,环保物联网之所以能在全国范围内建起来,是因为具备了必要的条件。一是有核心结构(数采仪加通信服务器构成核心结构),全国所有地方环保物联网的建设都使用了这个核心结构;二是有核心标准(212数据传输标准,352数据传输交换标准)。当然除了核心标准之外,还有其他一系列标准,这些标准扫清了建设中的人量技术障碍:三是有核心软件,核心软件起到了关键和示范作用;四是有超结构,主要指确保环保物联网建设的组织方式、法规、规定、制度、办法、措施、文件等。核心结构加核心标准构成核心单元;核心单元加核心软件构成节点物联网;无数的节点物联网形成全国规模的环保物联网。

环保物联网走到今天,无论是国际压力国内形势,还是国家环保战略,抑或是自身技术进步,都要求环保物联网再上台阶,形成环保领域全国统一的综合性大网(包含环境质量和污染源及其它),这就是合网。把环境质量自动监控系统、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及其他系统综合起来统一起来就是合网;统一数据字典,确保一源一数、数据不冲突、数据不打架,这就是合数;修订212标准使之成为环保物联网的数据传输标准就是合约。目前,包含地表水、空气质量、区域环境噪声、地下水质量、土壤质量、海水质量在内的212标准扩充修订已基本完成。

三合是必要的,是提升环境信息化水平的需要,是环保物联网再上台阶的必然要求,可以进一步提升应对环境灾难的能力,增强信息公开透明度,从而服务于国家环保大战略。并且实践证明,三合是可行的,江苏的1831平台以及其他省市的实践都说明了这种融合的结果是好的。

“环保眼”的路该怎么走?

无论是要收紧网络,还是实现合网合数合约,其目的都是为了使用,解决好用就解决了环保物联网而临的根本问题,但在用之前先得让其正常转起来。要使其正常运转,就得把网管起来,这是环环相扣的,只有用起来了才谈得上控。

要使环保物联网转起来,就要建立干支运维机制(拉直拉真数据),否则,放开的叶运维也收不到效果。干运维要求运维人员要深入到省(直辖市),使数据源源不断地从各省(直辖市)传上来:支运维要求运维人员要深入到(地)市,使数据源源不断从各地市传上来。

运维标准是一致的,运维流程是统一的,下一级运维要主动接受上一级的考核,叶运维受软件平台运维的考核。这就是管和管的方法及分工。这样,整个环保物联网就运转起来了。

环保物联网转起来了、管好了,就可以开展各种应用。当前,用国控数据进行收赀,用于节能减排、总量控制和排污权交易是现实可能的,在此应用成熟的基础上再展开其他应用。应用的展开要循序渐进,不可操之过急。

物联网发展起源篇9

【关键词】物联网;产业;发展;思考

物联网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发展领域,推进物联网产业快速有序发展,是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推进工业化、信息化深度融合的迫切需要,是各地抢占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发展制高点的战略举措,对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迅速崛起将发挥重要作用,对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具有战略意义,是我们面临的一项重大任务。

一、物联网产业国际动向

物联网是指将各种信息传感设备,如射频识别装置、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种种装置与互联网结合起来形成的一个巨大网络,目的是实现智能化识别和管理,是一个全新的技术领域。它被称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的第三次浪潮。业内专家认为,物联网一方面可以提高经济效益,大大节约成本;另一方面可以为全球经济的复苏提供技术动力。专家预计,物联网技术将用三至五年普及,会发展为上万亿元规模的高科技市场,与其相关的系统集成、软件开发、芯片制造、终端制造等产业也将面临巨大机遇。

“物联网”在国际上已受到各国重视。奥巴马就任美国总统后,对iBm首席执行官彭明盛首次提出的“智慧地球”概念(建议政府投资新一代的智慧型基础设施)给予了积极回应:“经济刺激资金将会投入到宽带网络等新兴技术中去,这就是美国在21世纪保持和夺回竞争优势的方式”,并上升至美国的国家战略。该战略认为it产业下一阶段的任务是把新一代it技术充分运用在各行各业之中,把感应器嵌入和装备到电网、铁路、桥梁、隧道、公路、建筑、供水系统、大坝、油气管道等各种物体中,形成“物联网”。日本、韩国等也分别提出“U-Japan”、“U-Korea”战略(“U”即Ubiquitous,意为“无处不在的”)。

二、加快物联网产业发展的建议

加快发展物联网产业,必须着眼长远、科学谋划、多措并举,明确物联网产业发展的定位与路线。现阶段针对物联网发展在普及以及真正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可以从规划和政策制定、构筑交流共享平台、引进人才、加大招商力度、加强应用市场开发、完善产业推进机制等多方面拟订对策加以解决。

(一)制定产业发展规划

物联网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对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政府要把物联网建设作为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抓手,积极谋划物联网产业发展布局,加强产业规划指导和政策引导。这就要求相关部门深入调查研究,全面了解国内外物联网产业发展最新信息,围绕物联网产业链的发展需求,摸清物联网产业发展基础,科学制定物联网产业发展专项规划。推动形成以物联网产业为引领,各部门各环节发挥优势协同推进的格局。

(二)出台产业发展政策

研究出台相应的专项扶持政策和配套措施政策,从项目规划、资金投入和人力资源方面切实加以保障。可以出台物联网创业发展专项投资基金、科研经费补助、税收优惠等财政政策,完善专利权质押贷款、高新技术企业担保贷款等金融政策,建立产业发展基金扶持、物业优惠、政府采购等产业政策,形成物联网产业发展良好政策环境。

(三)构筑交流共享平台

加强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通过举办物联网产业发展博览会、高层论坛等形式,为物联网相关技术研发、产品制造和应用企业提供交流平台。整合科技资源,建立信息、资源、基础数据、大型仪器设备共享机制,形成推动物联网产业发展合力。

(四)加强产业人才聚集

物联网发展,人才是根本。要通过不断改善政务服务环境,加大创业扶持力度,增强创业人居优势,吸引物联网相关人才。同时加大引进物联网产业人才,特别是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研究制定切合实际的分配政策和激励措施,形成主要由市场配置人才资源、促进人才流动的机制,营造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满足产业不断发展的需要。

(五)加大产业招商力度

各地应围绕物联网产业链,重点引进和培育产业龙头型企业,增强产业集聚效应。积极拓展发展领域,与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等国内大型运营商开展深度合作,加强与已落户的大型企业在物联网领域的合作,加大物联网产业基地的培育。

(六)加强应用市场开发

将物联网技术推广应用到城市管理、社区建设、环境保护、食品安全、医疗护理等领域。可先在条件较为成熟的领域,如城市管理中启动“智能交通”建设,通过重点行业先行示范,提升行业智能化管理水平,同时带动物联网产业加快发展。

物联网发展起源篇10

1物联网的技术思想

物联网作为全球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经受到国家和社会的高度重视。物联网的应用标志着互联网的发展已经开始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而基于互http://联网的产业化应用和智慧化服务将成为下一代互联网的重要时代特征。物联网将充分发挥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优势,与传统产业服务深度融合,促进传统产业的革命性转型,研究满足国家产业发展需求的信息化解决方案,推动信息服务产业的发展与建设,实现战略信息服务产业的智慧化;将形成以新兴信息服务业为龙头,网络运营业为支撑,网络设备制造业为补充的完善的产业结构。

物联网的技术思想可以定义为利用“泛在网络”实现“泛在服务”,是一种更加广泛深远的未来网络应用形态;其原意是用网络形式将世界上的物体都连接在一起,使世界万物都可以主动上网。它的基本方式是将射频识别设备(rfid)、传感设备、全球定位系统或其他信息获取方式等各种创新的传感科技嵌入到世界的各种物体、设施和环境中;把信息处理能力和智能技术通过互联网注入到世界的每一个物体里面,令物质世界被极大程度的数据化,并赋予生命;物联网希望世界万物能够智慧化地上网,使物体会“说话”、会“思考”、会“行动”。

物联网的本质就是借助于网络智慧化的实现,把各种事物以信息化的方式通过网络表现出来;物品能够利用rfid等传感技术彼此进行智慧“交流”,而无需人的干预;通过互联网实现物品的自动识别和信息的互联与共享。www.133229.Com

物联网最为明显的特征是物物相连,而无需人为干预,从而极大程度地提升效率,同时降低人工带来的不稳定性。因此,物联网在行业应用中将发挥无穷的潜力。比如,将感应器嵌入和装备到电网、铁路、桥梁、隧道、公路、建筑、供水系统、大坝、油气管道等各种物体中,然后将“物联网”与现有的互联网整合起来,实现人类社会与物理系统的整合。

在一个网络物理平台上提供多种业务,这才是多域资源和服务融合的真正内涵。真正的多域融合以后,将会提供一个统一的网络平台,所有的业务就都可以在这个网络平台上实现,当然,接入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但整个网络将会是一个统一、融合的网。融合后的网络,将能够为用户的使用带来极大的方便。

物联网是一个多设备、多网络、多应用、互联互通、互相融合的一个大网,相关的接口、通信协议等都需要有一个统一标准来指导。而目前,各地的物联网都各有自己的标准。标准很多,又缺乏权威性,这就导致不同的物联网项目难以互通,成为一个个“孤岛”。仅仅rfid在全球就有几十个标准化组织出台了250个标准,而全球两万多种传感器的标准化现状可想而知。因此统一的标准对物联网产业化发展显得至关重要。不仅可以让各地正开展的示范应用的成功案例在其他地区进行有效复制,推而广之,并且能让一个个信息“孤岛”有效融合,整合资源链,在一定程度上避免重复建设带来的资源耗费从而提高效率。

广泛的物联网应用需求必将积极推进物联网标准体系的构建,建立跨行业、跨领域的物联网标准化协作机制,鼓励和支持企业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工作,推动中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成为国际标准。国家将围绕物联网关键技术和产业,开展技术攻关和产业化推进工程,着力突破传感器网、物联网关键技术,加快通信网、传感网络以及物联网的结合,推动形成完整产业链和自主发展的规模产业化能力,提升整体产业层级和在国际分工体系的位置,推动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物联网制造和运营产业体系。国家将大力支持自主知识产权的创造和应用,鼓励企业建立专利联盟,加大对物联网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

物联网的技术思想正在催生一场战略性新兴产业革命[1-3],物联网时代的到来将给我们带来千载难逢的机遇。

物联网产业发展的核心价值是传促使传统产业在这场新兴产业革命的新一轮竞争中占领制高点,抢占先机,掌握主动权,引领世界信息化的发展与建设,全面推动社会的经济振兴和社会进步。

2泛在无线技术是实现物

联网产业化应用的关键

物联网可以理解为是泛在网的应用形式[4],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网络概念。

泛在网是在异构网络融合和频谱资源共享基础上实现无所不在的网络覆盖,是一种基于个人和社会的需求。

泛在网利用现有的和新的网络技术,实现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无所不在并且按需进行的信息获取、传递、存储、认知、决策、使用等综合服务的网络体系[5]。

泛在无线技术是泛在网在连接物质世界过程中实现末梢效应和边缘价值的核心技术,也是促进物联网产业化应用的关键。

泛在网通过泛在无线技术完成与物质世界的连接,并且实现环境感知、内容感知以及智慧性,为个人和社会提供泛在的、无所不含的信息服务和应用。泛在网具有比物联网更广泛的内涵。

作为泛在无线技术重要组成部分的传感网可以看作是物联网的一种末梢网络和感知延伸网。传感网是多个由传感器、数据处理单元和通信单元组成的节点,通过自组织方式构成范围受限的无线局域网络。传感网为物联网提供事物的连接和信息的感知。

目前,与物联网紧密相关的无线通信技术已渗透到社会各领域,成为很多行业的支撑,并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随着无线通信网络发展所呈现出的高速化、宽带化、异构化、泛在化趋势,由于泛在网络实现的关键就在于泛在无线技术,泛在无线通信成为近年来无线通信领域关注的热点之一。

转贴于http://

作为泛在无线通信的一个重要应用,无所不在的“物联网”通信时代即将来临,从长远来看,物联网的产业化应用有望成为后互联网时代经济增长的引擎。

通信网络正在朝着泛在网络发展,而泛在无线接入是泛在网络和物联网的核心和关键技术。泛在网络能够随时随地提供网络服务,泛在网络中用户http://通过智能终端可以从网络上获得除传统的话音、短信、视频业务外的各种各样的服务。泛在网络是一个无处不在的网络,人们可以在任意时间任意地点接入网络。泛在网络帮助人类实现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人、任何物都能顺畅地通信。通信对象可以是机器对机器、机器对人、人对机器和人对人。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信息化水平的日益提高,泛在网络已经成为国内外政府、学术界、运营商、社会团体、设备厂商关注的重要话题。

3泛在无线通信技术研究

进展

在物联网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关于泛在无线通信技术的研究进展已经在业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所涉及的关键无线技术主要包括:末梢感知层的关键技术、网络融合层的关键技术、无线资源管理的关键技术以及对数据进行综合处理的信息处理等关键技术。

3.1末梢感知层

末梢感知层的关键技术主要涉及数据的感知、采集和传输技术,其中无线技术主要集中在数据传输部分。物联网的末梢网络主要是以无线传感器为代表的大规模自组织网络结构。传感器网络内部署了海量的多种类型传感器,每个传感器都是一个信息源,不同类别的传感器对不同的环境和信息进行感知并捕获数据。传感器按一定周期采集不同类型的数据,所采集的信息内容和信息格式也不同。数据采集需要采用短距离低功率的无线通信技术,之后要将数据传输到控制中心或者处理平台,经过处理后,由应用平台控制实现不同的系统应用。因为本文主要探讨物联网与无线技术,因此,以下着重说明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和无线传感器网络。

3.1.1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

鉴于物联网的无线连通方式有部署灵活、移动性、渗透性强等特点,近年来,世界众多站在技术前沿的国家和企业在制订标准、研究新技术和应用解决方案方面纷纷予以关注,以期掌握市场主动。国家近期也通过一系列措施支持和鼓励中短距离无线通信、与无线传感技术相关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

短距离无线通信尤其适合物联网的感知延伸层的组网和应用,尤其以无线个域网(wpan)为主的无线通信网络为主要内容。目前,主流的微功率短距离的无线通信技术如wlan、uwb、rfid[6]、bluetooth、zigbee、60ghz毫米波的wpan等,其中大部分技术的工作频率都集中在了2.3~2.4ghz频段上。2.4ghz频段无线系统主要有bluetooth、wi-fi、wirelessusb、zigbee以及无绳电话和微波炉等系统与设备。如此密集的系统分布,必然造成该频段的资源紧缺,频谱日益拥挤,电磁兼容问题日益凸现。

蓝牙(bluetooth)技术[7-8]是一种适用于短距离无线数据与语音通信的开放性全球规范。目前,蓝牙技术已经经历了艰难的酝酿阶段,进入了全面起飞阶段。蓝牙越来越多地嵌入到中高档产品中,如pda、移动电话、无绳电话、台式计算机、笔记本计算机、mp3播放机、数字相机和便携式上网设备等,并从移动信息电器逐步拓展到汽车、工业控制、医疗设备等新的领域。

wi-fi[9-10]是一种可以将个人电脑、手持设备(如pda、手机)等终端以无线方式互相连接的技术。其技术标准采用ieee802.11b标准。wi-fi可以帮助用户访问电子邮件、web和流式媒体。它为用户提供了无线的宽带互联网访问。同时,它也是在家里、办公室或在旅途中上网的快速、便捷的途径。在物联网应用中,wi-fi将作为无线和有线相连接、短距离与长距离通信相衔接的桥梁,发挥更大的作用。

zigbee[11]使用ieee802.15.4标准作为媒体访问控制(mac)和物理(phy)层规范,并在此基础上定义了应用层(apl)、网络层以及用户应用框架。

zigbee之所以能在自动控制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是由于它自身具备的多种优点,包括低功耗、低成本、低速率、近距离、短时延、高容量、高安全、免执照频段。

总之,除了底层的传感器技术、海量的ipv4/ipv6地址资源、自动控制、智能嵌入等配套技术之外,实现真正的无所不在的、大规模的物与物联网,更为重要的是在传输层实现统一协作的通信协议基础,而这其中,各种无线电通信技术,将起到特别关键作用。

wpan、wlan、ngbwa等无线通信技术,以及基于这些无线技术相结合的融合应用将是物联网产业链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3.1.2无线传感器网络

无线传感器网络[12-13]将以其网络规模大、自组织性强、网络拓扑动态变化强、以数据为中心等优势成为物联网不可或缺的主要部分。

itu架构中泛在传感器网络、基础骨干网络和泛在传感器接入网络是物联网网络架构中可能采用无线传输技术的部分,也是物联网频谱需求的主要来源。

传感器网络基础骨干网络以传统的公共移动通信网络和数字集群网络为代表,泛在传感器接入网络则以短距离无线传输技术为代表。

物联网在各个行业(如智能家居、智能安全、动物溯源、智能医院、智能交通、智能物流等)领域应用中,末端设备和设施,包括具备“内在智能”的(如传感器、移动终端、工业系统、楼控系统、家庭智能设施、视频监控系统等)和“外在使能”的(如贴上rfid的各种资产、携带无线终端的个人与车辆甚至“智能尘埃”等)物理界实体,都需要通过各种传感器设备、无线、有线的通信网络实现互联互通,以实现其“智能化物件或动物”的特质,这其中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应用需求最为强烈。

目前,我们在无线传感器网络方面研发的技术包括:

·无线传感网接入技术,内容包括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多网络融合系统结构和多种无线传感器网络转贴于http://

接入技术的比较。

·无线传感网路由技术,内容包括无线传感器网络路由协议设计。

·无线传感网拓扑控制技术,内容包括无线传感器网络功率控制技术和典型的拓扑控制方法。

·无线传感网中数据聚合与管理,内容包括无线传感网数据聚合技术,无线传感网数据管理技术以及无线传感网安全技术。

3.2无线频谱资源应用与管理策略

我们对物联网应用过程中对无线资源特别是无线频谱资源的需求做了分析。

在末梢网络中,以无线传感器网络的频http://谱需求为例,无线传感器网络所能提供的无线通信带宽是十分有限的,特别是在2.4ghz的通信频段上,聚集了蓝牙、wi-fi、zigbee等无线网络,使得该频段的信道变得十分拥挤。

从全局的观点考虑,根据itu-rm.2078等国际报告[14],4g还需要352~1152mhz的频率,这些频谱都是按照4g的用户流量模型为人与人的通信而设计的,并不包括物联网的频谱需求,因此解决物联网的频谱需求的难度远远大于4g。

无线频谱资源紧张可能成为物联网应用的“瓶颈”问题。同时,我们发现,可以通过有效的资源管理机制实现频谱的合理和高效再利用,从而解决频谱资源紧张问题,使资源的供需达到平衡。

无线资源管理可以从国家政策和规划角度得到很好的再配置,我们也对该方面提出了相关的建议。例如对物联网频谱的合理规划与管理、物联网频率划分调整及频率保护政策、参照国际惯例对物联网频谱进行规划、建立物联网的流量模型及常见应用模型、为典型的物联网应用制订频谱标准、借鉴频谱拍卖机制适当实施频谱开放计划等等。

目前,我们主要从技术方面提出了适合于物联网无线资源管理的各种措施,包括:从空时频能复用角度,开发频谱池、频谱聚合、智能天线、软件无线电、多点协作等技术;在授权频段开发d2d直通技术,在非授权频段,开发多种短距离通信技术共存技术等;从系统级角度开发频谱分析、频谱决策、频谱监视、频谱搬移和频谱共享等频谱管理技术;从频谱二次利用角度开发可见光通信、太赫兹通信、白色空间通信以及开发2.5ghz、3.3~3.4ghz、3.5ghz、5ghz、5.15~5.725ghz等新频段业务;此外,在无线资源管理方面,着重开发无线技术的电磁兼容和电磁干扰技术,为无线资源的有效复用、多种技术和系统的高效共存提供保障。

3.3异构网络融合与协同技术

网络的异构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不同的无线频段特性导致的频谱资源使用的异构性。

·不同的组网接入技术所使用的空中接口设计及相关协议在实现方式上的差异性和不可兼容性。

·业务的多样化。

·终端的多样化。

不同运营商针对异构网络所实施的相应的运营管理策略不同。

以上几个方面交叉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了无线网络的异构性。这种异构性对网络的稳定性、可靠性和高效性带来了挑战,同时给移动性管理、联合无线资源管理、服务质量保证等带来了很大的问题。

网络融合的主要策略可以理解为各种异构网络之间,在基础性网络构建的公共通信平台之上,实现共性的融合与个性的协同。

所谓“融合”是在技术创新和概念创新的基础上对不同系统间共性的整合,具体是指各种异构网络与作为公共通信平台的移动通信网或者下一代网络的融合,从而构成一张无所不在的大网。

所谓“协同”则是在技术创新和概念创新的基础上对不同系统间个性的整合,具体是指大网中的各个接入子网通过彼此之间的协同,实现共存、竞争与协作的关系以满足用于的业务和应用需求。

不同通信网络的融合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异构通信网络的协同。协同技术是实现多网互通及无线服务的泛在化、高速化和便捷化的必然选择,也是未来的物联网频谱资源共享亟待解决的问题。

具体来说,异构网络融合的实现分为两个阶段:一是连通阶段,二是融合阶段。

连通阶段指各种网络如传感器网络、rfid网络、局域网、广域网等都能互联互通,感知信息和业务信息传送到网络另一端的应用服务器进行处理以支持应用服务。

融合阶段是指在网络连通层面的网络平台上,分布式部署若干信息处理的功能单元,根据应用需求而在网络中对传递的信息进行收集、融合和处理,从而使基于感知的智能服务实现得更为精确。从该阶段开始,网络将从提供信息交互功能扩展到提供智能信息处理功能乃至支撑服务,并且传统的应用服务器网络架构向可管、可控、可信的集中智慧参与的网络架构演进。因此,异构网络融合不是对现有网络的革命与颠覆,而是对现有网络分阶段的演进、有效地规划异构网络融合的研究与应用。

3.4海量信息处理技术与云计算

在物联网中,从末梢网络采集了大量的数据,这些数据需要进行处理才能实现各种不同的应用需求。于是,海量信息智能处理与云计算技术应运而生。根据泛在无线网络中数据信息的特点,可以采用诸如数据时间对准技术、集中式数据融合算法及分布式数据融合算法等技术进行数据融合,采用分类、估值、预言、相关性分组或关联规则、聚集、描述和可视化、复杂数据类型(text、web、图形图像、视频、音频

转贴于http://

等)挖掘等进行数据挖掘。

目前,我们针对海量信息处理和云计算方面,建立了相应的实验平台,涵盖网络信息处理等领域的应用,围绕机器翻译、语言信息处理、海量信息存储与搜索、网络内容技术、语义计算、web挖掘与服务、云计算、网络通信及安全等若干领域的理论技术与应用开展研究。

4结束语

如今,物联网正越来越多地运用到人们的生活中。全中国的力量都被发动起来迎接物联网时代的到来,作为科研力量之一的学校和科研团队一直努力在物联网研究方面做出有价值的工作,目前,我们研发了智慧校园系统、校园环境控制系统、云计算开发平台,将各种信息与服务孤岛融合成为一个统一的平台,统一了门户,统一了用户的身份,实现了全校资源、服务和用户的融合共享;采用云计算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使校园服务逐步实现智慧化。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融为一体。需要融合、需要创新、需要共享,这是物联网的方向。还有一个是面向服务、面向应用,而云计算就是基础。相信,我们会继续为物联网时代做出更多有意义的成果。

在后互联网时代的国家物http://联网产业化发展和技术应用策略中应当高度重视泛在无线通信技术的研发,并加快推进与物联网产业化应用的深度融合,以新兴信息服务业为龙头优先发展基于网络的新兴智慧服务产业,以社会发展的服务需求为导向发展物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