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体网络培训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9:51:23

自媒体网络培训篇1

[关键词]多媒体及网络技术新型农民培训应用

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推动了现代教育技术的巨大革新和深入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不但在学校教育中得到普及,而且在新型农民培训等领域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应用。但是,相当多的农民培训机构对现代教育技术的认识还局限于电视课堂、放录像、ppt课件等简单的外在形式,对于现代教育技术尤其是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缺乏深入了解,或者装备了先进的硬件设施却不知道如何系统实施和有效利用,不能充分发挥其在现代农民培训中的巨大作用。针对这种现状,必须加深对现代教育技术发展和农民培训特点的认识和理解,对多媒体及网络技术在新型农民培训中的应用进行分析和探索,利用现代教育技术重建新型农民培训体系,帮助农民培训机构改进培训效果,提高培训效率,达成培训目标。

一、多媒体及网络等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和影响

教育技术也称教学技术,是一门年轻的交叉学科,发端于20世纪20年代美国的视觉教育运动。目前,我国的教育技术也进入迅速发展阶段。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广泛的应用,也为新型农民培训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便捷的条件,促使培训的观念、内容以及思维、学习方式的变革,对培训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1.对学习资源的影响

现代教育技术促进了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和使用,从传播渠道来说,学习者容易获得更多的知识,因此培训教师和课堂不再是知识的唯一获得渠道;从传播特性来说,提供了形象化的间接经验来代替直接经验,使培训更加生动有趣。

2.对培训者的影响

培训者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学员学习的帮助者或指导者。培训师的角色从原来以教师为中心的讲解者转化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指导者,也是学生活动的导演者。

3.对学员的影响

学员的地位从原来单纯听讲、接受灌输的被动地位,转化为有机会主动参与、发现、探究的主体地位。

4.对培训模式的影响

使原来单一的班级授课模式转变为个别化培训、集体培训、远程培训等多种培训模式的有机结合。

5.对教学媒体的影响

教学媒体向多媒体化、信息处理数字化、信息储存光盘化、信息传输网络化、培训过程智能化发展。

二、新型农民的特点与培训要求

新型农民培训的特点是学习者的身份是在乡的农民,是成年人。作为成人知识的获得,主要不是通过讲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和情境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与他人的协商、交流、合作和本人进行意义建构方式获得。

成人的学习特点和方式与青少年有显著差异,主要表现在:

1.问题导向

成人的学习是一个密切结合真实生活情景的目的性极强的学习过程,不是单纯地为了学知识,而是为了应用,是为了解决问题而进行的。

2.自主学习

学员在学习过程中有其自我意识,他们在培训中不仅是被塑造的客体,也是主动自我塑造的主体,喜欢按自己的学习方式和进度学习,喜欢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来接受和理解现在的学习内容,掌握和运用新的知识;

3.体验式学习

成人会自觉不自觉地抵制单纯的知识单向传授,而对于“在体验中学习”则非常欢迎,通过在一种情景模拟的环境中经过反复体验与总结,能够较快地自己找出存在的问题及实用的工作方法,这样的培训效果是传统讲课式教学所达不到的。

三、多媒体及网络技术在新型农民培训中的应用

应用多媒体及网络技术构建新型农民培训的新模式,必须通过学员的参与,培养学员的创新思维,提高学员的创造能力。具体地讲,多媒体及网络技术在新型农民培训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音像播放技术

传统的音像培训资料包括录像带、录音带、CD片、电视教学片等,不具有线性播放的特点,课堂播放不便。多媒体技术则可将音像技术与计算机技术、数码技术将迅速融合,计算机检索、非线性控制播放系统与录像带素材库相结合,实现了音像教材在课堂教学中实时非线性任意组合播放。

2.多媒体课件(Cai)

多媒体课件简单来说就是用来辅助教学的工具,将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影像等多种媒体素材在时间和空间两方面进行集成,使他们融为一体并赋予它们以交互特性。多媒体课件以其丰富的表现力、良好的交互性和共享性,提高了学员的学习兴趣,促进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模式的转变。

3.远程培训

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使得培训在对象、时间、空间都实现了突破,将培训从固定的时间、空间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学员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进行自主的学习,改变了以往单一的集中培训模式。对于分散居住的农民朋友,远程培训技术使不同地区、不同部门的农民兄弟接受大规模分散式培训成为可能,节省了巨额的培训开支,并可大大减少因集中培训带来的工作延误和时间损失。

4.开放式学习资源

利用远程教育网络实行开放式培训,利用大容量存储技术和信息组织结构的超链接技术,建造符合人类联想方式非线性的超文本信息组织结构,培训机构可以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为学员创造一个宽松的自主学习环境。

四、多媒体及网络技术在新型农民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多媒体及网络技术在新型农民培训中有很多的优势,但是,要保证多媒体及网络技术在新型农民培训中的应用和实施,一是需要培训机构投入大量的资金和软硬件系统,二是储备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和知识不断更新的培训教师团队,三是需要进行复杂的培训方案设计和技术运用工作。因此,运用好多媒体及网络技术进行新农民培训应坚持做到:

1.加大资金投入

充足的经费,才能保证多媒体及网络技术在新型农民培训中的应用和实施。要改变经费来源机制,采用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参与,办学机构和广大农民共同分担的办学模式,多渠道筹措办学经费,保证培训经费的需求。

2.强化师资培训

多媒体及网络技术在新农民培训中的应用,关键是教师的多媒体及网络技术的掌握水平及应用能力。要不断加大师资培训力度,积极与相关高校联合,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定期对培训教师进行新理念、新技术等方面的培训,保证培训师资的质量。

3.加强过程管理

自媒体网络培训篇2

[关键词]新闻学类专业;工学结合;应用型;教学模式;网络与新媒体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8)05-0019-03

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与新媒体在信息传播领域掀起了一场划时代的革命,对新闻从业人员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提出了新要求。同时,教育部要求全国约200所高校试点向应用型大学转型。作为应用专业的新闻学,理应倡导学理与术理并重、传播文化与传播科技结盟,培养既有深厚人文功底,又有系统社科知识,还能掌握现代传播技能的复合型新闻人才,这是当下政策的导向,也是市场的必然要求。

目前,国内地方本科院校的新闻学教育还存在诸多盲点,尤其表现在新闻教学的实践环节相对滞后,教学内容与市场需求脱节,对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技术操作技能的训练不够重视、不够专业,学生的专业创新意识与职业竞争意识相对薄弱等方面。可见,传统的新闻教学模式缺乏一个相对完善的新闻学实践教学体系与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网络与新媒体时代媒体实践的需要。因此,改革传统的以学科知识结构为逻辑的课程设计理念和思路,构建以系统化工作过程、典型工作任务等为基础的新型课程体系——开展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的探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就业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将是地方本科院校新闻学类专业办学中刻不容缓的任务。

国内新闻院系的新闻学理论研究刚刚起步,新闻学实践课程的教学研究还处在摸索阶段。如何改变“新闻实践”就是“放羊”的现状,如何面向基层、面向地方、面向市场,培养应用型新闻人才等居多问题值得研究。本文以惠州学院网络与新媒体实践课程群的教学改革为例,探讨新闻学类专业“工学”结合教学模式。

一、基于职业分析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

目前许多高校的网络与新媒体实践课程设置还是停留在“网络+新闻”的阶段,设置的课程虽然兼顾了新闻和计算机网络的内容,但是各门课程之间融合不够,出现了教学内容与岗位需求脱节的现象[1]。本课程群在针对网站和新媒体进行了大量的调研以及对毕业生进行回访的基础上,发现本课程群的实践课程直接面对的岗位为网络与新媒体采写、版面编排、专题策划、论坛管理、内容传输等技术岗位。这些技术岗位对应的人才培养技能要求为网络与新媒体的“采、写、编、评、传”五个方面的技能。

按照“采、写、编、评、传”五个方面的岗位职业能力与学生综合能力培养规律,经过多次的课程改革和实践,逐渐提炼出了基于职业分析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并构建了网络与新媒体编辑专业技术课程体系(见图1)。该课程体系按学习者的认知规律把学生的能力培养分为基础能力、核心能力、综合能力和拓展能力四个阶段。基础能力包括各种网络硬件设备的使用和软件的应用学习,学生在基础能力培养的基础上,运用相关的硬件和软件完成网络新闻的采写、编辑评论和传输构建自己的核心能力,在完成经验层面的技能培养的基础上,注重策略层面的技能培养,包括第三阶段的综合能力培养和第四阶段的拓展能力培养。

二、按照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确定课程体系设计思路

课程体系设计是将课程基本理念转化为课程实践活动的“桥梁”,它直接决定了课程实施的效果和我们教育的效果。课程设计思路包括六个步骤:①通过对网络与新媒体新闻采编活动市场进行充分调研,与东江传媒网、新浪乐居网、惠州西子网进行深度合作以及在毕业生回访的基础上进行职业岗位分析;②在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和业界专家的指导下,集合专家的理论知识、业界的工作需要和教师的经验,共同设计课程,确定课程培养目标;③根据岗位能力培养、职业要求、工作任务选取课程内容和学习项目;④通过校企合作、教学团队合作、省市共建等手段完善教学条件建设和设计教学方法;⑤采用工学交替,专兼职教学团队,全真(仿真)实训展开教学;⑥最后,采用理论与实操双标准进行考核和评估。这样,才能建立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理念和课程设计思路,改革传统的以知识讲授为主要特征的学科课程模式(具体见图2所示)。

三、根据工作任务分析,选取教学内容

我国拥有网络与新媒体从业人员多达300万人,未来10年总增长量将超过26%[2],网络与新媒体编辑已经成为新兴的职业之一。其从业人员担负着网络与新媒体环境下信息传播的选题策划、内容选择和审核加工、信息组织、服务设计与论坛管理等工作,是我国网络与新媒体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力量。本课程群紧跟网络媒体、新媒体的发展趋势,每年修订一次教学计划。每次修订教学计划,课程组教师与传媒业精英、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专家、学生代表一起共同讨论,按照网络与新媒体行业发展需要、岗位需要、学生将来的可持续发展需要,针对性地选取了网络与新媒体采编中最为常见和实用的采编技能為教学内容模块。

在安排具体的教学内容时,紧扣学生未来就业岗位的实际工作任务对知识、技能、素质要求的实际,有所取舍,有所侧重,并通过让学生学习知识点、掌握技能点来达到教学要求。针对学生职业发展需要,引入双证教育,即引入国家“网络与新媒体”职业资格认证考试,让学生走出校门不仅有毕业证还有职业资格证,可以迅速适应工作岗位(具体内容如图3所示)。

四、按照网络与新媒体工作内容设计学习性工作任务,理论联系实际

网络与新媒体编辑是一门与一线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本课程群在教学过程中按照网络与新媒体岗位的实际工作过程组织教学,强调在“学中做”“做中学”,让学生在完成具体的工作任务的同时,将理论融入实践,不但学会知识,掌握技能,同时培养学生基本职业素质(实现教、学、做、用一体化学习项目的教学组织如图4所示)。

网络与新媒体编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因此,该课程应该以实现专业能力的培养为目标,教学的组织实施应该以实现专业能力的培养为目标。例如,将学生分组模拟编辑部创办自己的微信公众号、新闻站点、电子期刊、论坛等,教学内容与真实的媒介工作流程一致,教师在课堂上对典型的工作任务进行分析引导,学生按照工作流程、工作任务对自己的微信公众号、新闻站点、电子期刊、论坛进行市场定位分析、选题策划、选稿组稿、制作校对,最后完成工作任务。这种情境式教学以职业活动为导向,职业能力为本位,服务专业教学,以任务和项目为载体,以师生互动和综合实训为平台,逐步强化职业能力的培养,充分体现了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教学的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要求。

五、按照教学规律,设计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

本课程群基于工学结合模式、双证书制度、核心能力培养,重视学生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按照教学规律,逐步提升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实现学生向媒体从业人员的转型,设计了工作和学习交替的六个实践教学环节(如图5所示)。六个实践环节包括:选择实训项目、查阅资料、设计方案、准备素材和设备、实施实训、撰写报告。教师通过设计方案的答辩和实训报告的答辩两个环节介入实训中,在实训开展前进行选题和方案的把关,对实训的结果进行考评,以保证实训的效果。

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的实施方法有两种:一是项目导向法,二是任务驱动法。

(一)采用项目导向的教学方法,实现课堂与实训室的一体化

“项目”是指以完成一个具体的具有一定实际应用价值的课题为目的的任务,在完成此课题过程中,能将此课题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技能结合起来。项目导向就是通过校企合作,把企业的开发过程转换为教学过程,把企业的真实项目转化为教学的载体,实现校企的零距离对接[3]。网络与新媒体编辑专业立足编辑岗位能力的培养,在综合实训中采用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例如:教学过程完全按媒体生产模式和管理模式来运作,把一个班分成若干实训小组,每组选出一个组长,负责项目的组织与协调,且每个小组的组长采用轮流制。这样既训练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又培养了学生的沟通能力、组织能力、协作能力、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了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责任心,实现了校内教学与媒体岗位间的直接对接。

(二)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使学习做到有的放矢

课程的日常教学由课程组教师首先按课程要求把知识点提炼成学习项目或工作任务,学生必须完成每一个学习项目或者是工作任务,课堂上就是让学生寻求完成工作任务的方法,教师只是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对每一个学习项目或工作任务,教师只做基本的讲解,指出完成工作任务的基本过程和思路,最终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身份角色完成项目,教学过程与实际工作中的生产流程一致。课程的综合训练教学则采用了两种任务驱动方式,一是将媒体的实际工作任务放到课堂上,由学生根据媒体要求进行新闻产品的策划和制作,学生完成新闻作品后,由媒体进行评选与采用;二是进行产训结合,学校利用现有设备,主动承接新闻业界各种业务,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实训任务等。

自媒体网络培训篇3

1辅导员新媒体素养的界定

媒体素养是由多种能力组合而成的,包括获得、分析、交流、批判、创造等,是运用多种理论方法对媒体内容、形式、策略等进行意识形态的、历史的、社会的、性别种族等的综合批判能力[1]。新媒体素养是对于依托数字技术、互联网、移动通信技术等向受众提供信息服务的新媒体而言的。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2]。因职业定位的特殊性,辅导员新媒体素养还应包含对学生开展新媒体素养教育的能力、网络舆情的研判及引导能力和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能力。

2辅导员新媒体素养现状分析

为了对辅导员新媒体素养展开分析,我们选取了5所高校①进行问卷调查,发放问卷180份,回收有效问卷159份,有效率为88.33%。其中,男性辅导员69名,女性辅导员90名,25岁至35岁的辅导员人数达79.25%。

2.1辅导员新媒体使用现状调查

2.1.1使用的新媒体工具种类多,QQ与微信的使用频率最高

辅导员在工作中主动采用多种新媒体工具与平台,比如QQ、微信、易班等。在使用频率的调查中,有84.28%的辅导员每天使用QQ,80%的辅导员每天使用微信。QQ的覆盖面、即时性和群功能使得它成为辅导员与学生沟通中使用最频繁的新媒体。微信的公众平台拥有自媒体功能,部分辅导员已经尝试建立公众平台用于思想政治教育。

2.1.2实现事务型工作的便捷高效是辅导员使用新媒体的首要目的

新媒体使师生间的沟通和信息传递更加便捷,也更容易被学生接受。所以实现与学生的快速沟通,使事务型工作更加便捷高效是辅导员使用新媒体的首要目的。81.76%的辅导员表示在使用新媒体时,有一半及以上的时间是用来“转发各类通知和文件,保证信息的上传下达”。52.2%的辅导员利用新媒体“发送自己撰写的指导性文章、博客、微博等”,然而使用时间仅占10%以下。就工作类型而言,辅导员依托新媒体便捷事务性工作的比例较高,例如评优评奖、就业工作、党团建设和社区管理等占一半以上,用于进行思想引导工作的辅导员比例仅占28.30%。

2.2辅导员新媒体素养现状分析

2.2.1辅导员擅于从新媒体获取信息,但新媒体素养偏弱

辅导员擅于通过网站、博客、论坛等获取信息,具备使用新媒体的能力。在“使用新媒体的目的”调查中,有75.47%的辅导员选择了“工作”。对于“偶然中接触到的,自己不熟悉但与工作相关的信息”,85.53%的被调查者认为有必要做精读分析。可见,辅导员能自觉养成从新媒体角度观察问题、思考问题的习惯,能自觉、敏锐地捕捉有用信息,积极参与新媒体活动,然而49.06%的被调查者表示不了解媒体素养的具体内容和内涵。

2.2.2辅导员对新媒体素养培训的需求迫切

辅导员对新媒体知识素养知识缺乏,表示有必要参加相关培训。调查显示,“比较了解新媒体信息的制作过程”的辅导员仅占6.92%,“认为自己在认识和使用新媒体方面的能力比较好”的辅导员也只有24.53%。76.1%的辅导员觉得很有必要参加培训,已经参加过相关培训的辅导员仅有11.95%。已参加的培训的辅导员表示,曾接受培训的主题为“网络素养培训”、“新媒体认识学习”等,时间多为1周。

2.2.3辅导员具备新媒体的常规运用能力

在新媒体运用素养的调查中,辅导员利用新媒体引领学生思潮的比例不高,只占34.81%。辅导员对于新媒体运用技能的掌握情况基本能算合格,最常用的如“文献检索”、“课件制作”、“易班平台”等掌握比例较高,分别占79.87%、81.13%和67.92%。在熟练程度的排序中,“文献检索”与“课件制作”也名列前两位。掌握“微信公众平台使用和”的超过半数,达到51.57%。辅导员在“网页制作”和“视频拍摄与编辑”方面的能力不足。

2.2.4辅导员具有一定的新媒体批判素养,但行动力不足

辅导员们在调查数据中显示出了一定的新媒体批判素养。如“当媒体呈现的观点与您自己的已有观点相矛盾时”,81.13%的辅导员选择“要多方面考察一下该事件”。对新获得的信息,53.8%的辅导员有时会进行真实性验证,25.32%的会经常进行真实性验证。但是辅导员在批判素养方面表现出的行动力远远不足,调查中,“如果发现新媒体报道的某些信息有错误或偏差”,只有8.18%的辅导员“要跟媒介联系,要求纠正”,甚至有6.92%的辅导员认为“无所谓,不会有什么想法”。

2.2.5多数辅导员能遵守新媒体使用的道德和法律规范

对搜集到的所需信息,54.14%的辅导员会“整理变为自己的信息后再使用”,35.67%会“完全理解并编辑后再使用”。这也体现了大多辅导员具有较高的新媒体道德素养。所有的辅导员在“上网时如果遇到诸如反动、迷信、暴力、色情等信息时”都能选择“批判遏制”或“保持自律”。但能主动“批判遏制”的比例是38.99%,低于选择“保持自律”的比例。对于“学术上滥用新媒体信息的行为”,有80.38%认为“这是不道德的,应予坚决反对”,但仍有近两成的辅导员觉得无所谓。

2.2.6辅导员重视网络舆论引导

在新媒体舆论引导能力的调查中,71.07%的辅导员“经常浏览学生论坛、人人网、微信等,关注普遍性和群体性的话题”,42.77%“依托党员干部或学生干部建立网络舆情管理团队,在重大事件或敏感话题上进行引导”。仅有6.29%的辅导员“主要依靠学校宣传部、信息办等部门力量,目前个人没有采取特别的措施”。辅导员群体普遍具有一定的舆论引导能力,但大多仍未建立高效的网络舆论管理团队。

3辅导员新媒体素养提升现存问题

新媒体已成为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抓手。然而新媒体的特性使得辅导员在工作中处于被动地位:一是自创信息呈现上的被动局面,二是话语权上的被动局面。新媒体平台上各类信息传播迅速,受西方社会思潮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大学生由于缺少社会经验和辩证分析能力,容易被不良行为和言论影响,形成歪曲的认知。辅导员的思想引领工作通常是一个“发现后再引导”的过程,是滞后和被动的。要改变这种被动的态势要从提升辅导员的新媒体素养入手,着力解决如下现存问题:

3.1新媒体工具和平台纷杂阻碍辅导员新媒体素养的提升

学生使用频率较高的新媒体工具以高用户黏度为目标,注重娱乐性、新奇性和私密性,学生选择这些工具可以自由而私密地与同辈和朋友们交流互动,这些互动模式大多是一对一或一对多,而这里的“多”指具有非行政属性的群体。辅导员能够主动选择学生喜爱的新媒体工具与学生互动,但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正如我们调查显示,辅导员使用新媒体工具主要的功能是实现上传下达各类信息或开展事务型工作。由于新媒体工具和平台纷杂,每天在这些平台进行信息上传下达的工作量很大,辅导员缺少系统提升新媒体素养的时间和精力。

3.2意识形态工作能力缺乏是辅导员新媒体素养不足的重要因素

据调查显示,辅导员的年龄大多集中在35岁以下,出生在20世纪80年代,学科背景分散,在意识形态工作能力上明显不足,即缺少意识形态理论、中外意识形态辨析、意识形态发展规律、意识形态工作范畴、意识形态工作方法等方面的知识,在社会热点和难点的辨别、判断和说服能力方面较弱,难以掌握引导大学生抵制各种错误思潮和思想侵袭的话语权。显然,意识形态工作能力的缺乏直接导致辅导员对新媒体信息的综合批判能弱,对新媒体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把控能力不足。

3.3辅导员新媒体素养的培训机制欠缺

经调查,只有24.53%的辅导员认为自己能较好地认识和使用新媒体,75.1%的辅导员认为有必要参加新媒体素养相关的培训,以获得开展新媒体素养教育的能力、制作或加工新媒体信息的能力、新媒体的批判能力等。以上海为例,仅有上海市教育工作委员会宣传处和德育处举办的“辅导员网络素养轮训班”的培训是以提升辅导员新媒体素养为目的。

3.4辅导员开展大学生新媒体素养教育的意识和能力不足

大学生是当今受新媒体影响程度最深的群体。开展大学生新媒体素养教育是指导学生在正确理解新媒体的前提下,鼓励学生掌握新媒体技术,建设性地使用新媒体传播的信息与资源,具备信息批判和运用能力,遵循新媒体使用规范和道德,以能充分地利用新媒体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发展。据调查,绝大多数学校未开设媒体素养相关的课程,导致大学生缺少媒体素养相关的普及教育,在使用新媒体工具时不遵循相关规范和道德要求。

3.5辅导员新媒体创作能力弱

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利用新媒体进行创作,为主流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发声,成为大学生思想的引领者,是现行工作的必然要求和重要挑战。调查显示,仅有34.81%的辅导员会利用新媒体经常对学生进行引导。利用新媒体平台对学生进行引导的效果与辅导员新媒体创作能力密切相关。新媒体创作能力是在对新媒体信息广泛阅读、分析、批判和整理的基础上,对个人观点进行创作(写作、录制、编辑等)的过程,是辅导员综合分析与表达能力的全面体现。这不仅与辅导员自身的素质有关,也与辅导员的培训和实践密切相关。

3.6辅导员对网络舆情的监管和引导能力不足

辅导员对新媒体舆情引导的调查结果显示,辅导员普遍重视新媒体舆情,71.07%的辅导员经常浏览学生论坛等关注敏感话题,42.77%的辅导员建立了舆情监管团队。由于网络舆情具有传播爆炸性和影响显著性的特点,辅导员应明确其重要性和严肃性,意识到单靠个人力量进行网络舆情的监控是远远不够的,应围绕上级文件要求,建立健全网络应舆情监管机制及应对措施,确保能及时发现和应对网络舆情危机。

4辅导员新媒体素养提升策略

为了掌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辅导员新媒体素养应得到各级教育部门的广泛关注,它同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职业生涯发展教育一样,对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一个包含保障机制、学习培训、研究教学和实践活动的辅导员新媒体素养提升体系急需建立。

4.1建立辅导员新媒体素养培训机制

建立健全辅导员新媒体素养培训机制是辅导员工作的实际需要,也是做好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保障。专题培训是目前辅导员比较赞同的培训方式,各级教育管理部门应整合新媒体素养提升上的各类资源,建立健全培训保障机制,依托辅导员培训基地定期开展专题培训。培训方案应在做好前期调研的基础上,依据辅导员新媒体素养的各能力模块进行设置,着力提高辅导员在信息分析处理、应用、创作及制作方面的能力,具备新媒体应用的法律法规知识,掌握新信息技术与传统教育方法的整合的方法与模式,训练辅导员的媒体公关艺术网络舆情处理技巧和网络语言表达艺术等。

4.2加强辅导员意识形态工作能力培养

加强辅导员意识形态工作能力的培养能增强辅导员在新媒体中跟学生沟通的能力,将沟通交流由单向传播、单纯灌输、控制为主变为双向传播、互动交流和引导为主。从传播学角度看来,高校德育就是一个以信息传播优化大学生价值取向和精神行为状态的过程[3]。随着辅导员意识形态工作能力的提高,可以针对学生的学科特色和思想特点,打造有吸引力、有针对性和有影响力的校园新媒体平台,引导学生关注热点问题,通过讨论和分析形成正确的价值理念。

4.3创建辅导员开展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激励机制

由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开展与传统教育活动相比具有参与性低、材料与新媒体技术整合难度大、活动素材制作复杂、活动效果难以保证等劣势,目前辅导员开展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热情不高。要突破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瓶颈,亟待建立辅导员开展网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激励机制,作为辅导员新媒体素养培训的进一步推进,也作为辅导员新媒体素养的实践检验。

4.4鼓励辅导员成为大学生新媒体素养教育的骨干

自媒体网络培训篇4

一、创新人才思想政治教育培训理念

网络社会的发展,推动了社会关系的变化,必须把握这种趋势,以理念创新为先导,谋划医院人才思想政治教育培训新格局。1.树立人才教育培训网状关系、网状模式的理念。长期以来,医院对各类人才实施的思想政治教育培训,基本上是单位内部人对人、点对点的线状关系,由此形成了人才教育培训的线状模式。网络社会的发展,使得医院内部各类人才之间以及医院内部人才与外部社会之间,实际已构成了去中心化、去中介化的网状关系。从关系这个角度看,对医院各类人才思想、行为的影响因子已不仅仅局限于医院内部,外部社会各种关系已成为不可忽视的重要因子。医院谋划人才思想政治教育培训,应当把握教育培训关系的变化,将外部社会这个重要的影响因子纳入医院人才教育培训的关系体系,以互联网思维谋划人才思想政治教育培训总体布局,推动医院人才思想政治教育培训长期沿用的线状关系、线状模式向网状关系、网状模式转变。2.树立人才教育培训主体、客体互转互换的理念。网络时代,各类网络空间、自媒体、社交群、工作群等不仅具有社交工具的功能,同时还具备媒体功能、公共空间功能,这就使得每一个人既可以是信息的接收者,也随时可以转变成为媒体人(即信息的转发者、者)。医院谋划人才思想政治教育培训,要把握网络时代人才思想政治教育培训的主体、客体能够轻易实现互转互换的特点,彻底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将医院各类人才当做教育培训的主体,纳入人才思想政治教育培训实施体系,推动各类人才由被动接受教育培训向主动接受、自觉参与转变。3.树立人才教育培训线上线下融合运行的理念。当今中国,已快速进入网络社会、信息时代。网络社会这个“大众”对医院各类人才的影响力已逐步超越医院这个单位“小众”,并促使医院各类人才由“单位人”快速转型为“社会人”。医院谋划人才思想政治教育培训,必须把握社会这个“大众”对医院各类人才的影响作用,同时兼顾医院“小众”的发展需要,在继续提升以往线下人才思想政治教育培训工作成效的同时,积极运用网络媒介手段和方法,推进线上人才思想政治教育培训工作的开展,探索建立线上与线下充分结合、完整融合的人才思想政治教育培训工作同步运行机制,形成协调发展的良性格局。

二、创新人才思想政治教育培训渠道

网络社会的发展,推动了新媒介时代的到来,必须顺应这种趋势,以渠道创新为突破口,带动医院人才思想政治教育培训新发展。1.运用人才思想政治教育培训新媒介。以往,医院开展人才思想政治教育培训,主要采取召开会议、集中学习、谈话教育、发放学习教育资料等方式。从实际情况看,无论是召开会议还是集中组织学习,埋头看信息、低头玩手机的现象比比皆是,因医院工作特殊性,缺课无法补以及学习教育资料发放后扔一边看也不看的情况十分普遍。正如指出的那样:“很多人特别是年轻人基本不看主流媒体,大部分信息都从网上获取。”作为医院人才思想政治教育培训组织者,必须清醒看到人类社会信息交流网络新媒介时代到来这个大趋势,深度理解并把握医院各类人才获取新知识、新信息的渠道从传统的灌输教育、书本学习转向电脑、手机等网络新媒介的内在本质,充分运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积极主动建立网络平台、网络群,推进会议、学习、教育、思想交流等网络化运行,以传统媒介向网络媒介转型来提升人才思想政治教育培训的质效。2.运行人才思想政治教育培训新时空。医院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医院人才思想政治教育培训工作存在“四个难”(时间难统筹、人员难集中、内容难落实、效果难保证),症结在于传统的渠道、方法、手段具有时空局限性。医院人才思想政治教育培训组织者不仅要重视网络的渠道功能、工具功能,同时还要深刻领悟网络所具有的时空功能,利用网络建立更大范围、更大空间、更广领域、更加灵活的人才思想政治教育培训新时空,将以往集中时间、集中人员、集中安排内容的人才思想政治教育培训的传统时空转变成以网络为中心的时间碎片化利用、人员网络化集中、内容便捷化落实的人才思想政治教育培训新时空,彻底解决好“四个难”问题。3.运作人才思想政治教育培训新形式。医院人才思想政治教育培训新媒介、新渠道、新时空的运用,必然带来培训工作思路、工作方法、工作形式的全面调整与深刻变革。在此前提下,医院实施人才思想政治教育培训,应当根据自身工作特点,将传统的线下大型、集中、统一的人才思想政治教育培训形式转换成为线上线下结合的小型、灵活、多样的形式。如:实施学习教育资料网络化推送,为医院各类人才提供网络化、无纸化的学习服务,便于医院人才利用碎片化时间灵活、便捷地开展学习,可以有效解决学习时间难统筹、人员难集中、学习内容难落实等问题。再如将集中学习转换成利用网络群开展学习讨论,使得人员参与时间更加自由、时间跨度更长、信息影响更久。

三、创新人才思想政治教育培训内容

自媒体网络培训篇5

【关键词】混合学习;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

【中图分类号】G40-057【文献标识码】B【论文编号】1009―8097(2008)12―0027―05

一混合学习的内涵

1混合学习概述

混合学习目前还没有权威的定义,李克东[1]教授认为“混合学习是人们对网络学习进行反思后,出现在教育领域、尤其是教育技术领域较为流行的一个术语,其主要思想是把面对面(Face-to-Face)教学和在线(online)学习两种学习模式的整合,以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一种教学方式。”何克抗[2]教授指出“所谓BlendedLearning就是要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e-Learning(数字化或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也就是说,既要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只有将二者优势互补,才能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简单而言,混合学习可以看作面对面的课堂学习和在线学习两种方式的有机整合。混合学习的核心思想是根据不同问题、要求,采用不同的方式解决问题,在教学上就是要采用不同的媒体和信息传递方式进行学习,以实现最小的成本和最高的学习效果。[3]

2混合学习的设计模型

JoshBersin认为混合学习过程主要包括四个基本环节:(1)识别与定义学习需求。学习者的需求具有多样性,因此在混合学习中需要对学习需求进行识别与定义。(2)根据学习者的特征,制定学习计划和测量策略。学习者的特征包括多方面的内容,如学习风格、原有知识及技能结构、智力水平等,混合学习需要根据学习者的特征,制定具有适应性的学习计划以及确定的测量策略。(3)根据实施混合学习的设施(环境),确定开发或选择学习内容。混合学习基本形式是面对面与在线学习的混合,基本设施通常指实现在线学习的设施,由开展混合学习的单位建设,还应考虑带宽、电脑的配置,学习管理系统的限制,时间的约束等。(4)执行计划,跟踪过程并对结果进行测量。该过程是混合学习的最后阶段,主要是执行学习计划,跟踪学习过程,并对学习结果进行测量,以确定是否达到预期目的。[4]

Rit混合学习设计模型是由Rochester理工学院(Rit)所提出的一种混合式学习设计模型,在该模型中,认为混合学习是将面授学习和网络学习活动相结合,以纸质教材和在线课程两种资源支持学习活动。[5]

二混合式培训的设计原则

1以培训目标为导向

在混合式培训的设计中,也要以培训目标为导向,以保证培训在目标方向前进。培训的目标来自于培训的需求。

2将培训内容与学习者经验、水平相结合

调查了解学员当前具备的信息技术能力、教育技术能力、教学经验等,将教学内容与学员的实际需要和兴趣相结合,才能确实满足学员的培训需求。

3提供开展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资源和工具

在混合式培训中,相当多的时间是学员通过网络进行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因此,提供开展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资源和工具,以保证混合式学习有效实施。

三培训设计

1定制培训内容

根据培训目标,培训学员当前具有的知识、技能和态度,选择和制定培训的具体内容。培训内容的设置是保证培训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整个培训活动的重要支撑。

2定制培训环境

在培训方式和培训内容的共同作用下,需要为培训创建培训环境,该培训环境应该包括所需的物质环境以及人力资源,诸如多媒体教室、网络学习平台,在线辅导教师等等。

3开发培训资源

根据培训需求和培训内容定制相应的培训资源。培训资源的设计、组织与开发对培训活动能否顺利进行,能否得到相应的培训效果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4定制培训策略

培训策略的定制是实施培训的关键。在混合式培训中,为培训活动选择适合的培训策略包括面对面教学和网络教学两个部分,主要用到的策略有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自主学习教学策略和协作学习教学策略等。

四广东药学院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混合式培训实施方案设计

1分析学习需求,确定培训目标

通过问卷调查方式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30份,回收22份,有效问卷22份,回收率达73%,问卷有效率为100%。教师们普遍反映信息技术在教学和备课中具有提高教学效率、增强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节省备课时间并提高效率的作用,如下图所示。

关于授课使用方式或者运用多媒体时,多媒体课件,尤其是ppt的使用率是最高,其他媒体或者方式如专题学习网站,网络课程、网络课件应用的情况很少,如下图所示。

我院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还处于初级阶段,大部分会用到信息技术,但是教学方式比较匮乏,主要是利用多媒体平台展示课件,创设情境,对信息技术的利用处于初级水平。

在培训方式方面,60%的教师选择采用面授和网络培训的方式,40%的教师选择面授培训,没有教师愿意采用全部的网络培训进行学习,如下图所示。

学校共有四个校区,地理分布分散,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完全采用单一集中面对面培训很难满足相当一部分教师接受培训的需求和接受培训教师后续学习和获得支持的需求,进而影响培训的效率。

通过对教师的实际培训需求的调查和分析,我们确定如下培训目标:采用混合式培训,通过教育技术基本理论的学习、基本技能的实际训练和优秀教学案例的示范研讨,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增强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2培训内容和学习形式

通过对以往教师培训的分析,认为培训内容要和教师的工作需要紧密联系,以激发学习者内在的学习动机。在内容的设置中要根据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差别和内容的难易程度,分为不同的学习单元模块,让教师根据自我的实际情况有选择的学习。通过对教师参加教育技术培训所期望的培训内容的调查得知,教师们希望在参加的教育技术培训中,得到以下内容的学习:音频、视频的编辑,网页的设计与制作,网络教学平台的使用,网络教学方面的理论知识,网络教学资源的搜索与利用,演示文稿的制作和计算机基础知识,如下图所示。

将内容分为初、中、高级,教师可以根据已有的教育技术水平灵活的选择不同的内容学习。在每个单元中,结合具体案例学习,将教育技术理论融入到信息技术技能的学习中。例如下表中数据:

学习在excel中将上表中的数据进行处理,得出如下更为直观的图,如图6:

用戴尔的金字塔理论对其解释:在各种媒体中,语言文字最抽象而图表是相对其更直观的一种表现形式。通过以上例子使学习者即学习信息技术技能(如何在excel中将数据转化为更直观的图表)又学习了教育技术理论。

3实施混合式培训的环境和资源

(1)培训环境

本培训需要进行集中培训的多媒体教学课室,需要进行网络学习的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教学支撑平台。全校建有多媒体教室78间,所有教室都配置有高清晰度的投影机和计算机等多媒体设备,中心拥有多媒体机房,而且学校于2007年7月正式购买了Blackboard网络教学平台,为网络化的培训提供了实施平台。Blackboard网络教学平台是一个提供虚拟学习环境,补充课堂教学和提供远程教学平台。该平台拥有一套强大的核心功能,使教师可以有效的建立和管理课程,制作课程内容,生成作业和加强协作。平台中的协作工具提供了实时同步的交流互动,支持文本聊天环境和完全的虚拟教室。教师可以选择任一环境安排协作学习。除了文本聊天,虚拟教室提供协作白板、问题和解答集锦以及退出教室功能。学习者可以参与实时课程和讨论。为了支持小组协作,教师可以使用小组工具建立不同的学生小组。每个小组都有自己的文件交换区(与小组成员共享文件)、讨论区和虚拟教室(与同学和教师一起进行实时讨论或共同完成任务)以及给小组成员发送信息的小组邮件工具。学生可以同时属于多个小组。教师能够为不同的小组分配不同的作业和项目。平台中的讨论区支持多议题的异步讨论。教师可以围绕不同的主题设置多个论坛,并嵌入到合适课程中。学习者可以张贴讨论项,并能够修改、删除、匿名留言和添加附件(包括视频格式)。论坛内容可以根据议题、作者、日期或主题排列和浏览,并支持完全搜索。学校具备混合式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硬件环境,我们要充分利用的网络环境和网络学习平台的条件,将面授培训和网络化培训方式结合,扩大培训收益面。

(2)培训资源

如果说硬件环境是基础,学员和教师是核心,那么培训资源就是确保混合式培训成功实施的关键。学习资源是学习者进行学习的物质基础。在学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中,学校已经具备网络学习的硬件条件,使用BB网络教学平台自带软件环境。因此,对学习支持服务的软硬件环境不做考虑,主要考虑的培训资源是在线课程。本校以BB平台建立了在线培训课程和网络学习环境,如下图所示:

五结语

在培训实施方案的设计中,我们以混合学习思想和混合学习设计模型为基础,充分利用学校已有的网络环境和学习平台,建设学习资源,提供在线学习支持,保证网络学习和面授学习质量。培训活动是一个系统,培训设计方案的实施效果受很多因素的影响,需要更深入细致的研究,而且培训方案的设计是需要不断修正和完善的。

参考文献

[1][3]李克东,赵建华.混合学习的原理与应用模式[J].电化教育研究,2004,(7):1-6.

[2]田世生,傅钢善.BlendedLearning初步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4,(7):7-11.

自媒体网络培训篇6

关键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多媒体网络环境;大学英语自主学习

多媒体计算机和基于网络通讯技术提供的学习环境与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有惊人的吻合之处。首先,现代教育技术能为学生对知识的意义建构提供一个真实的可操作的情景;其次,现代教育技术能为学生对知识的意义建构提供切实可行的协作和会话;另外,基于internet的网络环境为超越时空的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最后,建构主义教学设计促成学生知识的意义建构,这是建构主义学习的最终目的。网络技术将人类数千年历史的积淀置于显示器上,丰富的信息有利于学生探索和整合知识,不断完成自己对知识的意义建构。

外语自主学习的研究可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自1981年HenriHolec出版《自主性与外语学习》一书以来,国内外很多学者以及处在教学第一线的外语教师们(如Hill1994;nunan1995&1997;Lee1998;Gardner&miller1999;顾日国1999;Benson2001;华维芬2001;魏玉燕2002;王笃勤2002;肖飞2002:何莲珍2003:惠亚玲2003)纷纷著书撰文探讨“语言/外语自主学习”,如外语自主学习的理论基础,如何培养学习者的语言自主学习能力等。然而,探讨多媒体网络环境下的大学英语自主学习的文献不是很多。本文拟在他们研究的基础上,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角度探讨多媒体网络环境下的大学英语自主学习。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近年来在西方国家兴起的一种新的学习理论,是认知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是历经对皮亚杰、布鲁纳、维果茨基、维特罗克等人的早期建构主义思想的不断发展,认为个体的认知发展与学习过程密切相关,同时伴随着对认知心理学的批判和发展。在多媒体与网络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已经成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主要理论基础。

1、对学习性质与学习活动本质的理解

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理论,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建构内在心理表征的过程(张萍等,2005:111)。学习者知识的获得和技能的形成,不是通过教师的讲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以原有的知识经验和技能为基础,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如网上的信息资源、多媒体课件、音像资料、文字材料等),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景”、“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它强调“情境”对意义建构的作用,认为学是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的。

2、对学习者的理解

学习的质量是意义建构能力的函数,而不是学习者重视教师思维过程能力的函数(庞维国,2004:159)。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认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信息的加工者、组织者、创造者,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它认为应把学习者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习者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也就是说,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的意义的能力,而不取决于学习者记忆和背诵教师讲授内容的能力。

3、对教师的理解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强调学习者认知的主体作用的同时,仍然重视教师的指导作用。它认为教师是学生知识意义建构的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协作者和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在教学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强烈的学习动机,创设符合教学内容的情境,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学习者是在教师指导下,把当前所学内容与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使自己成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

二、多媒体网络环境下英语自主学习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大学英语网络自主学习是指语言学习者自行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主动运用和调控自己的元认知、动机和行为进行网络英语课程的学习。它改变了传统课堂教学的局限性,体现出开放性、交互性、自主性等特点,使语言学习的各个方面出现变化,主要表现为:

(1)学习对象的变化:英语网络教育技术所提供的丰富多样的课程学习资源可以实现学习者从语言知识点的学习向语言社会学、语言文化学、跨文化交际等综合要求发展。

(2)学习心理过程的变化:由网络虚拟交互的特点所决定的相对独立的学习环境让语言学习者免除了面对团体产生的直接外界压力和社会性监督,课堂教学的现场紧张感得以缓解。

(3)学习方式的变化:网络的自主化学习模式要求学生积极、主动地管理自己的学习活动,网络的互动性可以使其英语学习由平面向立体、线形思维向形象思维互动转换,学习方法更加多元化。

(4)学习动机的变化:由多媒体和网络教学兴趣引起的学习动机将取代被动、功利的课本学习特点,使学习者动机的“主动性”更强,目标更明确。

(5)学习环境和场所的变化:多媒体和网络教学的实施使学习者能够自定学习时间和地点,学习空间得以延伸,学习环境和场所变得生动多样。

尽管多媒体和网络环境下的英语自主学习有着许多传统课堂教学所不具备的优势。然而,在这种现象的背后,有许多值得我们冷静思考的问题。这主要表现在:教师、学生的思想认识不够充分,角色不到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差,学习效率低,没有取得应有的学习效果。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多媒体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自主学习的思考

新的学习理论必然要对传统的教学理论、教学观念提出挑战,从而在形成新一代学习理论的同时,也逐步形成了与之相适应的新一代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多媒体网络环境下的大学英语自主学习的模式、师生角色定位以及如何增强学生的语言自主学习能力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1、构建“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大学英语自主学习模式”

建构主义语言学认为,语言存在于言语之中,言语就是在特定的语境中为完成交际任务对语言的使用,包括言语活动过程及其产生的话语。这样,通过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可以创设生动、直观、形象、接近实际的教学情景,可以有效地激发联想,使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知识与经验去同化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自主学习中多媒体和

网络学习环境的情景创设则为提取长时记忆中的这些知识、经验与表象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大学英语自主学习就是借助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特性与功能充分体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指导意义的。

意义建构是学习的目的,它要靠学生自觉、主动去完成。自主学习中,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由于能提供交互式学习环境和图文声并茂的多重感官综合刺激,并调动了学生已有的知识,提供基于问题的学习,在自主学习过程中直接让学生参与解决问题,还能按超文本方式组织与管理各种教学信息和语言知识,这样对学生关于所学语言知识的意义建构是非常有利的。

2、师生角色的重新定位

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外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发生了转变。教师的角色是学生建构知识的忠实支持者。教师的作用从传统的传递知识的权威转变为学生建构知识的积极组织者、引导者、指导者、帮助者、评估者和促进者,成为学生学习的高级伙伴或合作者。同时,外语教师应由传统的课程教材执行者转变为课程学习者和教学研究者;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设计出一套“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方案,组织学生实施好该方案,真正做到既传授一般的语言知识与技能,又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应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学生不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而是自主学习活动的积极参与者,是信息的加工者、组织者、创造者,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学生要用探索法和发现法去建构知识的意义,要善于把当前学习内容尽量与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并对这种联系加以认真思考。

3、实施语言学习策略培训,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学习策略培训是一个内涵丰富、多层次的复杂系统,指教师系统地教授、引导学生理解、掌握学习策略,帮助学生形成使用学习策略进行学习的习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发展的教学活动。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并不意味着教师主体地位的退出,教师应对学习方法和策略欠佳的学生进行“教育干预”,整合策略培训与语言教学内容,实施语言学习策略培训。在学习策略的培训过程中应注意纠正策略学习的错误观念,激发策略学习欲望,从管理策略入手,注重策略培训的系统性。结合o'malley&Chamot(1994),oxford(1990)等人的策略培训模式,网络环境下语言自主学习的策略培训可按以下步骤进行。

(1)学习策略缺失诊断。可利用e-mail借助oxford的语言学习策略使用情况诊断表(siLL)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其学习策略使用情况,进行需求分析。

自媒体网络培训篇7

【关键词】全媒体时代;辅导员;媒介素养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在以网络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中国迎来了一个由传统媒介和新兴媒介相互融合的全新发展阶段――“全媒介时代”。大学生群体,往往走在全媒介时代的前沿。然而,作为大学生引路人的高校辅导员群体,是否具备了在全媒介时代下指引大学生思想行为的领路人的素养?如何全面系统地提升全媒介时代下高校辅导员媒介素养?成为值得研究和思考的重要课题。

该研究选题基于三种需求:第一,基于党的十会议精神要求加强和改进网络内容建设,唱响网络主旋律的需要。网络已经成为舆论监督和社会管理的新阵地,高校辅导员要有较高的媒介素养建设和利用好这块阵地,发挥网络的“正能量”,引导青年大学生健康成长。第二,基于教育信息化的需要。全媒介时代下,教育信息化的平台丰富多彩,高校辅导员必须拥有较高的媒介素养才能在各种平台上开展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第三,基于贯彻落实《上海学校德育十二五规划》的需要。上海市学校德育十二五规划中指出:“实施教师网络素养轮训、辅导员网络素养专题培训、骨干培训等工作,编写提升大学生网络道德的教材教案,将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纳入第一课堂,融入第二课堂,整体提升高校师生的网络素养。”

课题组以上海高校为背景,选取上海地区10所有代表性的高校辅导员进行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从现状出发,查找上海高校辅导员媒介素养的缺失部分,进而提出上海高校辅导员媒介素养提升的对策。

二、研究方法

课题组采取历史与现实相结合、整体与局部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上进行比较研究与实证分析,着重以“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的方法,形成全媒介时代下高校辅导员媒介素养培育体系构建的研究框架。

(一)问卷调查

1.取样范围:选取上海10所高校(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大学、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华东政法大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上海海洋大学、上海金融学院、上海杉达学院、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涵盖了部属高校、市属高校、民办高校和职业技术学校,保证了调研数据的广泛性和代表性。共发放问卷300份(一式三份),回收问卷300份,其中有效问卷285份,有效率为95%。本次调研的重点主要围绕着如下几个问题展开:当前高校辅导员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媒介方式,运用哪些媒介作为交流平台与学生互动,高校辅导员队伍当前网络媒介的熟悉和运用程度如何,以及高校辅导员对当前网络媒介中的各种问题的看法和建议等。

2.取样对象:课题组对上述10所高校中上百名辅导员进行取样,通过“三三制”分类取样:即工作年限为1-3年的选择约三分之一(占比31%);3-5年选择约三分之一(占比28%);5年以上的选择约三分之一(占比41%),保证了调研数据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3.调研方法:课题组对问卷调研采取“三次反复印证法”,即对同一调研对象,就同一问卷,进行三次调研(每隔一月采集数据一次),保证了调研数据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二)个别访谈

课题组将个别访谈的对象覆盖了三个层面:一是资深的学生辅导员、二是教委系统相关行政部门负责人以及高校相关负责人;三是德育专家。

三、主要调研结论

(一)网络媒介的重要性凸显,成为高校辅导员日常生活和开展思政工作中最重要的媒介方式

1.网络媒介和移动网络媒介已经成为高校辅导员日常获取信息、与人社交的最优势媒介方式:辅导员日常使用的媒介方式中,网络媒介的比例最高,约47%,其次为移动网络媒介,约34%,两者合约81%,而传统媒介广播、电视和纸质媒介占比仅约10%和9%。

2.辅导员开展思政工作已经不仅限于传统的交流方式,网络媒介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1)在获取学生思想状态的手段方面,45%的辅导员选择通过与学生个别谈心获取学生思想状态,但重要的是40%辅导员是通过关注学生各种网络平台的状态,说明传统的面谈沟通依然占据主要位置,但是网络媒介正异军突起。

(2)辅导员用来与学生互动的最常用的网络媒介平台依次是飞信、QQ、易班、微信、微博,这也与大学生最常用的社交平台相对应,说明辅导员在媒介平台运用上基本上与学生能保持同步和对话。

(二)高校辅导员具备基本的媒介知识,但是媒介运用能力有所欠缺

1.高校辅导员具备基本的媒介知识

(1)媒介知识掌握程度较高:15%认为自己媒介知识掌握程度为精通,36%和43%选择较好和一般,仅有6%选择了不足。

(2)媒介道德素养较高:对媒介失范行为的认定较为一致,除少部分人对盗窃账号、人肉搜索等网络失范行为认识还不到位,绝大多数的辅导员认为发表言论不能产生坏的影响,特别是对于学生;对于媒介上的色情、暴力、反动等信息的反应,几乎所有辅导员的态度都是反感、不理会、举报;针对当前网络媒介上热点问题的态度,辅导员选择“围观”态度的比例约39%,转发并评论比例约37%,说明一部分辅导员会相对冷静地关注,谨慎传播,一部分辅导员会有态度地传播。

2.高校辅导员媒介使用能力有所欠缺

大部分辅导员对自己的媒介使用能力总体评价较高,但是在考察辅导员的媒介实际操作能力时,尤其是在网络媒介和新媒介方面的运用情况,却存在差距。

(1)辅导员在使用新媒介时存在诸多问题:主要为获取、甄别、提炼信息的能力(37%),开展大学生思政工作的能力(36%),对媒介的精通程度(25%)。

(2)69%高校辅导员认为自己知道且能熟练运用当下流行的网络语言,但是31%的辅导员认为自己对当下流行网络语言的认知度不够。

(3)在开设微博情况方面,绝大部分高校辅导员都开通了微博,其微博也存在一定的活跃程度,但是总体上粉丝量不大,微博发帖量和转发量不高,微博影响力较小,能够成为网络意见领袖的几率不高。

(4)在相关媒介技能方面,68%的辅导员在工作中从未制作过视频、动画和微电影,表明辅导员的新媒介尤其是网络媒介实际操作和运用能力并不如他们自我评价的那么高。

(三)高校辅导员具有一定媒介教育意识,但媒介教育能力有待提高

高校辅导员队伍整体媒介教育意识较强,媒介教育水平基础较好,但是存在一定不足,有较大的上升空间。

1.辅导员具备一定的网络媒介引导能力:高校辅导员通常会通过参与学生讨论(42%)、发表微博(25%)、搜集问题并组织讨论(20%)在网络媒介引导学生。

2.辅导员媒介实际运用能力走在学生前列的较少:调研发现,仅有四分之一的辅导员认为自己媒介相关能力强,能够走在学生前列,成为学生的媒介使用咨询师,而大部分辅导员仅能做到与学生同步运用热门媒介工具,17%的辅导员认为自己的媒介能力滞后于学生。

3.辅导员媒介教育能力水平有限:大部分高校辅导员承认自己曾经在公开场合向学生做过媒介相关内容的宣传、指导和培训,但是辅导员在向学生宣传媒介法规道德规范方面,以及引导学生正确关注媒介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还存在不足:(1)在向学生公开介绍媒介运用相关方面的道德规范和政策法规方面,仅有33%的辅导员经常介绍,大部分(58%)是偶尔介绍,约9%从未介绍过;(2)在引导学生关心媒介热点问题方面,30%被调研高校辅导员认为能够及时而正确地帮助到学生,59%偶尔可以,10%心有余力不足,1%不作为。

(四)高校辅导员媒介素养提升迫在眉睫,诉求多样

调研发现,上海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媒介素养水平与全媒介时代的发展要求、学生思政工作的需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上海高校辅导员自身有着较强的媒介素养提升诉求,也希望获得多方面的支持,并提出多方建议:

1.对自身的要求:辅导员自身要了解社会潮流,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学习,提高自我。

2.对外部的希望:(1)希望教育主管部门通过课题研究等方式促进辅导员队伍提升自身媒介素养;(2)希望学校加强对辅导员的培训,开设媒介素养培养系统课程,并聘请专家做专题讲座、购买相关书籍;(3)希望学校经常性地开展相关交流座谈会,促进辅导员媒介知识尤其是新媒介运用方面的交流与研讨;(4)希望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通过网络或其他方式进行相关评优工作,以此推动辅导员对新媒介的运用和学习。

四、建议

(一)从教育主管部门角度,构建科学的媒介素养教育内容,设立专门的辅导员媒介素养培训基地。应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构建科学合理的媒介素养教育内容。应培养辅导员对各种媒介正确认知和批判的能力,提高对信息的思辨能力,有效地利用媒介促进自我成长。将辅导员媒介素养的提升作为辅导员培训的常规化项目,在具有相关研究的高校设立辅导员媒介素养培训基地,实现辅导员媒介素养提升计划进课堂。

(二)从社会角度,推进媒介素养教育的社会化进程,提升辅导员媒介素养教育的能力。媒介素养教育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持之以恒的共同努力。借鉴国外经验,开展不同层次的媒介素养教育。加强媒介素养教育方面的师资培训,把辅导员队伍作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主力军,对大学生进行专门的媒介素养教育,实现辅导员即使受教者也是施教者的双重身份。

(三)从辅导员自身角度,激发辅导员媒介素养提升的自觉与自为。第一,实现从“看客”到“晒客”的身份转变。全媒介时代下,“晒”即英文share,由此也引申出了show、shine,已经成为当代人记录生活轨迹、分享生活情趣、传播自身正负能力的流行方式了。但是,从我们调研单位情况来看,高校辅导员关注的多,“晒”的程度还不够高。大部分高校辅导员都选择成为新媒介的“看客”,潜伏其中,只是看看别人的生活。第二,从“碎片化”到“文章化”的逻辑转化。全媒介时代下,随着微博、微信等有限制发表字数的新媒介的出现,“碎片化”的信息充斥着网络,走马光花似的阅读方式已不可避免。大学生作为网络世界的主力军,深受此类“碎片化”的信息的影响,往往在不经过思考、不经过逻辑推理后随意转发各种谣言、不真实信息,助推了网络世界的“负能量”。在遇到学生以讹传讹事件时,高校辅导员就需要通过自己的注意力、判断力、观察力去分析信息,并将各种“碎片化”的信息整合成“文章化”的信息,去引导学生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而不是片面的以讹传讹。这就要求高校辅导员在日常的生活、学习、工作中自觉、自为地养成勇于怀疑、勤于研究、敢于亮观点的习惯,进而用自身的示范作用影响大学生的网络言行。

参考文献

[1]曾海艳.高校学生辅导员媒介素养及其提升策略[J].学术论坛,2012(5).

[2]张红,张朱博.高校辅导员媒介素养现状调研与对策分析―以北京师范大学为例[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2(6).

[3]赵鹏,焦信敏.浅谈高校辅导员的媒介素养[J].赤峰学院学报(科学教育版),2011(10).

自媒体网络培训篇8

管理构成

舆情即民意情况,涉及公众对社会生活中各个方面的问题尤其是热点问题的公开意见或情绪反映。它是社会脉动和公众情绪的自然而然的流露和体现。网络舆情管理包括以下三个层次:

网络“舆论先行”。日常工作中,各级政府难免面对来自社会的各种阻力、压力。积极利用网络等新兴媒介,通过新闻专题、新闻评论和典型报道等媒介活动制造声势,开展舆论宣传和社会动员,使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入脑入心,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是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使网络舆情在工作的初始阶段就朝着有利于工作开展、有利于群众接受、有利于社会认同的方向发展。减少不必要的阻力,舒缓群众的心理压力和情绪,加深党群、干群之间的理解与支持。

监控网络舆情。在网络舆情发展的潜伏期和初期,发现舆情发展的苗头并提供预警,使真情处于监控之下是党政官员必备的媒介素养。网络始终处于变动之中的,网络具有反映社情民意的功能,网络新闻媒体的报道内容通常是舆情汇集的重要表现。各级官员通过浏览网络等媒介样式,可以接触到舆情变化的最新情况。在新媒体时代,舆情的监控与分析需要借助先进的技术手段,科学高效地进行。

网络舆情干预。一旦在网络舆情监控中发现负面言论,对工作开展不利的观点、态度、意见和情绪乃至于谣言和流言,可以利用新媒体进行舆情的干预,使舆情向良性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已于2008年5月1日起施行。这个条例的公布和施行为网络舆情干预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5・12”汶川地震中,政府及时通过官方网站将灾情公布于众,稳定了网络舆情.起到了“真相跑在谣言前面”的良好效果。

缺失与挑战

缺乏网络舆情管理意识。网络是社会意见的汇聚之地,网络的开放容易形成“观点的自由市场”。社会进入到转型期之后,社会上的各种矛盾都会通过网络的舆情平台得到表现,网络的舆论监督功能也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官员的行为失当马上就被网络的舆情系统捕捉,有时还可能成为网络舆情的热点。很多官员在工作中,狭隘地认为和新闻媒体打更道完全是宣传部门的事,自己不必从事相关的媒介活动。网络舆情管理需要各级官员怀有求真务实之心,积极主动地获知网络舆情发展的动向。

缺乏相关的训练。在回答“获取网络媒介知识的途径”时,有7.9%的访问者回答无途径。网络舆情管理能力需要通过一定的培训和教育才能够具备。在现行的公务员培训课程中,还没有一个有针对性的网络舆情管理能力的训练。出现网络舆情管理困境时,各级官员或者临时寻找应对之策,或者消极对待。

对新媒介的运用能力不理想。对网络新媒介的掌握能力参差不齐是网络舆情管理能力低下的一个重要原因。尤其对于大龄官员而言,崭新的网络传播成为一条似乎难以逾越的技术鸿沟。调查中发现,绝大多数官员在日常工作中的首选媒体仍然是传统媒体,占到总访问量的84.9%,而对于互联网和手机媒体的使用分别占12.8%和2.3%。

网络舆情管理创新策略

创新人才培训体系。搞好网络舆情管理关键在人才。各级公务员管理部门、培训机构应谊对各级官员开展有针对性的网络舆情管理的课程,创新真情管理人才的培养方法。“必须不断改革创新,增强舆论引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创新观念、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方法、创新手段……不断提高舆论引导的权威性、公信力、影响力。”当前的公务员培训体系还没有一个与新媒体时代真情发展同步的课程,这反映了观念的滞后和课程体系的陈旧。应该马上开展相关课程体系的制定。根据新媒体的特点创新奥情管理能力培养的方法。

自媒体网络培训篇9

一、新媒体为完善党委新闻带来的机遇

(一)新媒体增强了新闻的时效性

随着网络等新兴媒体的发展,即时新闻成为现实,各种信息可以在一瞬间到达全球范围,信息受众能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接受信息。特别是手机等新媒体,可以随身携带,只要人们有需求,就可以随时随地接受和发放新闻,极大地增强了新闻的时效性。

(二)新媒体增强了新闻的互动性受众

借助新媒体的开放平台,不仅能够有选择地获取信息,还可以对新闻发言人进行实时交流与对话,甚至可以通过新媒体和传播自己的信息。通过沟通交流,能够清楚的知晓人们对党的大政方针、重大事件的意见看法,有利于了解大众关心关注的难点重点问题,提高新闻工作的实效性;通过积极借助媒体发展机遇,利用电子邮箱、电子论坛等双向的信息沟通渠道,有利于党员群众表达诉求、反馈意见,使党的主张更容易为受众认同和接受。

(三)新媒体扩大了新闻受众的广泛性

在新媒体条件下,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彻底打破。各级党委新闻发言人只要将的信息传到网上,瞬间就能将信息传至全球的每一个角落,为世界所知晓。无限延伸的网络,极大地拓展了党委新闻的工作空间,使受众的范围变为无限,为党委新闻发言人在网络社会传播真理,引导舆论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条件。

(四)新媒体增强了新闻工作的吸引力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受众精神需求的个性化、多样化趋势日益明显,受众对信息内容和价值选择的自主性越来越强。在新媒体条件下,党委的声音不仅可以无限量地传播,而且可以通过多种形式表现出来。大众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在任意时间来获取信息。在新媒体条件下,新闻可以使严肃的新闻内容,变得生动有趣,让受众在形象、生动、直观的感受中接收信息,进而增强新闻的实际效果。

(五)新媒体增强了新闻的针对性新媒体在信息传播方面具有快捷、匿名性、平等性等特点,降低了民意表达的风险和成本。党借助新兴媒体这个社情民意的显示器和晴雨表,可以及时了解、准确把握和主动回应社情民意,增强新闻工作的科学性和针对性。

二、党委新闻发言人树立适应新媒体的理念

(一)树立快速的理念

在新媒体作用下,信息的产生和发酵极为迅速,在遇到突发事件发生时,谁能够最先把信息推送出去,谁就占据了主动地位,也就控制了舆论导向。人民网的舆情监测室提出了新闻报道的“黄金4小时”原则,强调新闻要及时。事实上,随着微博、微信等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即使4小时也显得慢了不少。这就要求各级党委新闻发言人要抢抓时机、主动出击,把所掌握的事实在第一时间给媒体和公众,最大限度地防范负面舆情扩散和谣言流言散播。

(二)树立谨慎的理念

党委新闻发言人最为党委对外发声的代表,其任何表态都会被当做党委的意图,所以竞委新闻发言人一定要牢记立场和角色,理智审慎地发表言论,不能以个人观点和个人好恶左右工作,更不能信口开河。新媒体条件下信息可能在的那一瞬间就传播到全球各地,因此对发言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旦不准确的信息出来,再修改可能就会付出更高的成本。即使随后出再多的信息,也不一定能消除这一条信息的不利影响。因此,党委新闻发言人任何时候都必须要客观公正、冷静审慎地发表意见。对于一些暂时还不完全了解的事情,要做到不乱说一句话。

(三)树立真诚的理念

党委发言人在工作中要具有真诚的理念,这不仅是这项工作对人的基本要求,更是新媒体下不可缺少的素质之一。对待媒体和公众的态度是否真诚,决定着党和政府的公信力,决定这新闻工作的成效。在新媒体环境中,人们有了更多的渠道和形式验证信息的真实性,想对媒体隐瞒任何事实都是徒劳的。一旦新闻被发现具有虚假成分,直接影响到党政的威信。因此,党委新闻发言人在信息时一定要以诚相待。即使对突发事件发生确实有责任,也要实事求是地告知,换取媒体和公众的理解和支持。

(四)树立创新的理念

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和不断更新,使媒体的自主性不断增强,不能再使用强制手段管理。时代在发展,情况在变化,我们不能再用老办法去分析新情况,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不断探求新媒体条件下党委新闻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由单向向互动传播转变,由官方语言向大众语言转变,由侧重对内向内外并重转变。党委新闻发言人要以不断创新的精神应对挑战、改进工作,既要密切关注新媒体未来趋势,不断创新新闻的方式方法,提高对虚拟社会的引导能力,又要善于透过虚拟社会,紧紧抓住人们关注的社会问题,提高新闻工作的实效性。

(五)树立平等的理念

党委新闻发言人与媒体互相依赖。党委新闻发言人代表相关的党委部门履行党务公开的义务,媒体履行着客观报道的义务,党委新闻发言人只有加强与新媒体的合作,一方面新闻发言人准确信息,另一方面媒体准确传播信息,两者合作才能达到沟通的目的。党委新闻发言人要改变高高在上的传统管理模式,改变自己对媒体的傲慢与偏见,以更加平等的心态,加强与媒体的合作与沟通,必须正确对待媒体的批评与监督,把媒体的监督当做推动党委和政府工作的动力,作为审视自己行为的“镜子”。

三、新媒体下提高党委新闻水平的途径

(一)加大教育培训力度,全方位提高党委新闻发言人的媒介素养

党委新闻发言人作为党委面对媒体的代表,在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上还要有较高的媒介素养。

首先,要丰富教育培训内容,把媒介素养教育培训纳入党委新闻发言人学习培训体系。长期以来许多新闻发言人对新媒体的特点、功能、作用以及发展规律认识不足,对公众在传播中的能动地位认识不足,缺少对新闻事件的敏感性、新闻价值的判断力与评析新闻事件的能力。通过加强对党委新闻发言人新闻传播规律的培训、对操作新媒体技能的培训、对使用网络语言的培训等多种方式提高党委新闻发言人的媒介素养。

其次,创新教育培训形式,进一步增强媒介素养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坚持传统有效形式的基础上,围绕提高媒介素养,不断创新教育形式。综合采用参与式、互动式、体验式等多种学习方式,通过开展现场模拟、专题讲座等方法途径,|1]不断提高媒介素养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努力使党委新闻发言人在心灵上产生共鸣、思想达成共识、能力上得到提升。

再次,注重实践锻炼,在实际体验中提高党委新闻发言人的媒介素养。党委新闻发言人的媒介素养提高最终还是要落实到实践中去,实践是最好的老师。针对许多党委新闻发言人缺少实践机会的不足,要不断创造和寻找各种合适机会,提高他们的实践水平。实践证明,只有通过实际体验,才能切实增强新闻发言人应对新闻媒体、运用好舆论工具的能力,真正做到开口有自信、遇事由底气。

最后,完善体制机制,形成提高党委新闻发言人媒介素养的长效机制。媒介素养的提高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和系统的工程,需要借助硬性的制度和机制的力量才能发挥持久的效应。围绕提高党委新闻发言人媒介素养这一主题,各级党委部门要逐步建立科学完备、符合实际、切实可行的制度体系。从建立健全有效的动力激发机制、组织领导机制和考核奖惩机制这三个方面入手,把提高党委新闻发言人的媒介素养落实到实处。

(二)掌握网络技巧,提高党委新闻发言人网络能力

鉴于网络传媒的独特技术特性,党委新闻发言人在进行网络发言时,还需要掌握一些技巧。

第一,加强舆情调查,增强信息的针对性。网络信息传播的快捷性,使网民的观点和网上舆论处于不断变化之中。不管是关系党和国际的大政方针,还是突如其来的突发事件,都会很快在网上激起波澜。新闻发言人要对这些舆情变化随时加以关注,对媒体和公众关心的问题进行充分准备,同时在网络媒体的选择上,也要根据新闻内容选择合适的网络媒体,增强信息的针对性。

第二,及时主动发声,增强信息的时效性。网络在提供海量信息的同时,也由于信息源复杂、缺乏把关等环节,容易造成虚假信息的泛滥。因此网络新闻发言人要针对网络上各种不实信息,及时主动发出权威声音,以权威信息引导社会舆论。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还要多安排新闻发言人回答网民问题。因为在网络新闻会上,记者和网民可能会在瞬间提出上百个问题,如果发言人安排过少,就很难对记者和网民的问题进行及时回复,对谣言进行回击,从而给媒体和公众留下更多地猜测空间,给谣言流言留下更多地散播时间。

第三,主动贴近网民,提髙信息的亲和性。在传统新闻会上,与党委新闻发言人直接交流对话的多是一些媒体记者,他们熟悉党的方针政策、熟悉党的理论以及话语体系,与新闻发言人交流起来不会存在太多障碍。而在新媒体环境中,网络、微博等正在冲击着原有的社会舆论格局,影响着党政机关与社会的沟通模式。如果党委新闻发言人不能主动贴近网民,以世俗化、生活化、感情化的话语体系进行新闻,增强话语亲和力,就不能与网民形成良性的互动。在内容与形式上,要采取群众易于接受的语言和形式,多讲一些群众关心、关注的实事、真事,这样才能实现官员之间的良性沟通,取得真正有效的传播效果。

四、管理主流网站,打造网络党委新闻发言人的工作新平台

主流网站是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也是各级党委新闻发言人把握网上舆论引导主动权与热点议题设置权的新平台。切实加强主流网站建设,需要在技术、内容和经营管理等方面多管齐下。

一方面,加强网络技术研发,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强网络技术研发,是增强市场竞争力和提高运作水平的关键。党委、政府应对那些影响力大的主流网站从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予以更多支持,不断提高技术应用水平。要尽快建立以应用促研发、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攻关体系,保证网络关键技术的研发与网络自身的发展相适应,保证主流网站能始终处于技术发展的最前沿。

自媒体网络培训篇10

一、进一步完善电教设备,确保教学管理信息化。

为保证全校师生教育教学信息化的需要和教育信息化推广工作的正常开展,学校十分重视校园信息化硬件设备的建设与应用,学校根据教育发展的实际需要,不断增大投入,增加和更新电教设备。今年新建了2个标准微机室,1个电子图书阅览室,同时还更新办公电脑、每个教室都配备了多媒体设施,实现了网络“班班通”。

二、认真做好学校多媒体设施的日常维护和保养工作。

学校现在每个教室都配有多媒体,为了更好抓好电教工作,保障广大师生更好的使用多媒体上课,提高课堂效率,我们电教中心全力以赴的搞好多媒体设施的日常维护和保养工作。学校在上学期的基础上,结合校园网的使用,切实为学校开展电教工作注入动力,推动电教工作的开展。我校所有的计算机均接入互联网,为了让这些计算机正常工作为教育服务,电教中心专门制订了相关的管理使用制度,严格管理学校的每台计算机。教师机由专人负责相关的杀毒升级等工作。本学期学校计算机都能正常工作,为教学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三、管理好学校的网络,保护学校网络安全畅通。

本期中,学校继续充分利用联通10m宽带,积极联系联通公司完成我校宽带扩容工作,保障校园网畅通。把学校所有的计算机接入了互联网,学校教师就能充分利用好互联网资源。电教中心一方面认真参加上级单位组织的各种业务培训,一方面组织有关人员学习相关的计算机网络知识。在服务器和客户机上装好相关的防病毒软件,确保学校的网络安全通畅。

四、积极配合学校做好大型活动影像资料保存工作。

充分利用学校配备的摄像机及时的记录和保存我校各种大型活动的影像资料,为学校的对外宣传工作提供一手资料。

五、继续推进校园网工作,实现电教促进课改

新课程要求一切以学生为主,以课堂教学为主。新课程不仅要求教师观念的改变,而且要求教师能把信息技术引入到课堂教学之中,能综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为教育教学服务。在本学期中,为了更好地开展教研工作,学校加强了多媒体教室的管理和使用工作。一学期来全校教师积极使用电教设备、学校多媒体教室,为课改工作作出了相应的贡献。

六、借助校园网站的信息上传及信息展示,做好教师的培训工作,强化每一位教师的信息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