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科学知识点归纳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9:45:59

初二科学知识点归纳篇1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6a-0036-02

传统教学强调的是学科本位和知识本位,所以传统的历史教师比较重视知识的传授。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学生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已经成为大多数教师的共识,传统的历史课堂也逐渐被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课堂模式所取代。在因教学理念改变而欣喜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意识到,目前历史课上学生能力培养水平还很不乐观。

首先,历史中考分值低,难以引起学生和家长对历史学习的重视。虽然历史也是中考科目之一,可是其分值大多是40或60分,考试的范围也仅限于考试说明中规定的内容。所以这门课程在七年级和八年级根本得不到学生的重视,甚至有些家长也认为历史不用下功夫学,到初三突击背一下知识点就行了。

其次,传统教学观影响了一部分历史教师培养学生能力的热情。传统的历史课堂主要依靠学生的死记硬背来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只是把学生当作把重难点输入到自己内存里的机器。至于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是否得到培养,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是否实现,都不在课堂教学的考虑范围之内。

再次,历史课没有充足的能力培养成功经验可以参考借鉴。多年来历史一直居于所谓“副科”的位置,学科相关研究也较之于“主科”少得多。很多教育研究者也多愿意把探索的目光聚焦到语数外这样的工具学科上。历史教师想要和主科教师一样,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分析总结和归纳能力,需要做出更多努力。

在历史学习能力诸多要素中,归纳能力的培?B尤其重要。归纳能力是历史学习能力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指学生能够把众多历史知识进行归类整理,以及探求类别内部的特点规律,或者类别之间区别和联系的能力。[1]这种学习能力是学生在历史学习中接受历史的启示、吸收历史的智慧、学会用历史的眼光看待问题的基础和关键。

可以说,培养学生的历史归纳能力,是关乎学生终身发展的大事。现阶段学生历史归纳能力水平主要有以下特点:一是不知道归纳的具体含义是什么,也根本没有认识到归纳能力的重要性;二是还没有形成归纳历史问题的学习习惯;三是没有掌握科学的归纳方法。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归纳能力呢?

一、明确内涵,提高学生对归纳能力重要性的认识

初中学生的抽象思维已经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他们对抽象概念的理解能力也比小学生强了很多。[2]只有对归纳能力有了相应的认识,学生才能在历史学习中主动运用它,主动接受教师的能力培养训练。因为年级的不同,教师对归纳能力的介绍应该有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初一阶段只要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归纳能力即可。教师可以采用举例子的方法来为学生演示归纳方法的含义。比如在学习完《“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这两课之后,教师可以把这两个时期的主要内容进行分类归纳,包括在位皇帝、背景、主要措施、产生效果、历史评价等,这样再让学生识记知识点就会容易很多,待学生感受到这样识记的效果更好以后,再告诉学生这就是归纳能力的作用。

二、培养习惯,让学生在历史学习中经常运用归纳能力

学生的能力形成,都会伴随着一定的学习活动。[3]历史归纳能力的形成也和历史知识的学习紧密联系在一起。以往历史教学比较强调学生对知识点的识记,为了给学生更多识记的时间,很多教师都是直接把问题的答案让学生写下来,然后去背诵记忆,这种做法对于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非常不利。其实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归纳能力的契机很多。例如,在学习中国古代史的时候,可以让学生把不同朝代的建立者、都城、政治措施、经济措施等进行归纳分类;在学习不同朝代文化成就的时候,可以把这些成就按照天文、历法、科学、书法、文学等方面进行归纳分类。这些伴随着课堂教学进行的归纳能力训练,不仅能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归纳能力的作用,还能向他们有效渗透科学的归纳方法。

三、指导方法,促使学生形成行之有效的归纳能力

要培养学生的历史归纳能力,还必须教给学生科学高效的归纳方法。历史知识相对比较零散,而且内容也比较多,所以教师在教给学生归纳方法的时候,不能一个标准一个尺度将归纳进行到底,否则将有可能适得其反。那么有哪些科学的归纳方法可以教给学生呢?

(一)明确归纳主题

初中历史课程涉及古今中外方方面面的内容,这些内容之间又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指导学生进行归纳之前,一定要让学生先明确归纳的主题是什么。比如在学习中国古代史的时候,要归纳不同朝代的知识点,就要先确定是要归纳这些朝代的政治措施,还是经济措施、文化成就,再或者是这几项都需要归纳。在指导这一点的时候,教师可以为同一个史实确定不同的归纳主题,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多确定几个归纳主题。不同归纳主题侧重点的变化,不仅能让学生的归纳能力得到锻炼,还能让其思维能力得到发展。

(二)设置分类标准

在指导学生设置分类标准的时候,要确保分类之间不会有交叉。比如归纳中国近代史知识点的时候,可以指导学生按照“屈辱篇”“抗争篇”和“探索篇”来进行分类,分别归纳中国近代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和著名的战役,以及有识之士在寻求救国救民道路上的不懈斗争这三方面的内容。有的学生在这三个分类之外又加了个“辉煌篇”,意在归纳中国近代取得的各方面成就,但在“探索篇”里也有一些内容是介绍中国近代成就的,两者内容有交叉,所以设置“辉煌篇”就没有必要了。在分类标准的设置中,还需要注意一些类别可以继续二次分类。比如上述分类中,中国近代的“探索篇”中,还可以分为“封建统治者篇”“民族资产阶级篇”和“无产阶级篇”三类。不过,虽然分类层次越多,对知识归纳也越全面,可是这也会增加学生识记的负担,所以分类需要进行到哪一步,应视学生的学习程度而定。

(三)列出归纳提纲

教学生列归纳提纲,是让学生对将要归纳的历史知识进行宏观统筹。归纳提纲可以用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文字叙述、图表等都可以。近几年悄悄走进历史课堂的思维导图,就是用图画的方式表述的一种归纳提纲[4]。

初二科学知识点归纳篇2

尴尬的初中历史课

初中历史课是非常重要的,但又是不被重视的。为什么说它重要?唐太宗曾言:“以铜为境,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境,可以明得失。朕尝宝此三镜,用防己过。”历史素养是人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知史者人文素养必定是残缺的。初中历史课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历史观、世界观、人生观的文化沃土,因此不可谓不重要。但它又为什么不被重视呢?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它在中考中的地位不高;二是它不是基础性学科,对其他学科学业水平的影响不大。因此,初中历史教师面对的是一门既重要又不被重视的学科,这是很尴尬的事情,那么,我们该如何应对呢?

笔者认为,常规的应对方式有两种:一种是逃避,另一种是讨好。所谓“逃避”就是指历史教师默认学生对历史课的不重视,对这门课程提不起精神来,照本宣科,草草了事。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上历史课时的感觉必然是味同嚼蜡。所谓“讨好”是指以“有趣”为宗旨,或笑谈野史,或大话奇闻,或以各式活动调动课堂气氛,或运用多媒体对学生进行视听刺激,结果学生的注意力都被“玩”给吸引去了,知识没掌握好,思维也没有得到发展。所谓“寓学于乐”只剩下了“乐”,“学”的味道却被严重冲淡了。因此这两种方式都是对历史课的敷衍,甚至是亵渎!

思维可视化来了

要让学生们发自内心地爱上“尴尬”的历史课,必须满足三个条件:第一,要有趣;第二,要有用;第三,要高效。然而教师如何能做到这三点呢?传统的教学方式的确很难做得到。

如今,“思维可视化”来了,来到了我们的课堂,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巨大的改变:首先,使教师能够有意识地将教学的焦点从“知识层”推进到知识背后的“思维层”,从而使教学活动实现了从“灌输知识”到“发展思维”的跃升,也使学生在主动建构知识体系的过程中同步发展了思维能力。其次,以直观的图示化语言帮助教师将原本不可见的思考路径清晰地呈现出来,使抽象的、复杂的思考过程更容易被理解,从而大幅度提升教学效能。

如何用“思维可视化”重塑历史教学

在“思维可视化教学体系”中包含多种图示技术:学科思维导图、学科思考策略模型图、解题鱼骨图、概念图等。其中学科思维导图与学科思考策略模型图在初中历史课教学中应用最为广泛,前者适合用来梳理知识或帮学生打开思路,发展辨证思维能力;后者则适合用来揭示或总结规律,帮助学生突破难点或形成有效解题策略。而学科思维导图又大体分为归纳型、分析型、创作型三类,其中归纳型与分析型在初中历史课教学中最为常用。

归纳型学科思维导图是基础,学生可以通过自主绘制归纳型学科思维导图来完成预习,在头脑中形成较为清晰的知识结构;分析型学科思维导图是深化,学习小组借助绘制分析型学科思维导图对关键知识点(大多数是难点)进行深入探究或引发思维碰撞。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从绘制归纳型学科思维导图入手,但不能一直停留在这个层面,因为绘制归纳型学科思维导图偏重于对书本知识的梳理,缺乏对关键知识点的深入探究,思维仍然停留在知识表层,无法满足激发学生深度思考意识,发展学生深度思考能力的需求。据笔者了解,虽然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在教学中使用思维导图,但大多数都停留在归纳型学科思维导图层面,甚至是粗糙低劣的归纳型学科思维导图层面,所以效果很难显现出来。

因此,要绘制分析型学科思维导图,教师必须对关键知识点有准确的把握和深入的理解,既要找得准(什么是关键知识点)又要探得进(深入本质,总结规律)。当然,教师不能把“自己的分析”直接给学生画出来,而是要通过有效提问引导学生去画(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逐层深入,使他们体验到发现的快乐。

下面笔者以九年级上册《第15课血腥的资本积累》(人教版)为例来说明如何通过绘制分析型学科思维导图(结合模型思想)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第一步,鼓励学生跳出教材知识表述局限,小组合作探究,寻点设疑(找到关键知识点进行深度探究)。

第二步,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学科基本思考策略模型(发生了什么?为何会发生?如何发生的?会有何影响?)进行解析。

第三步,挑选一名学生扮演老师,以绘制分析型思维导图的方式呈现并讲述对关键知识点的分析。其他学生则进行质疑,并提出改进建议,使分析更为完善。

第四步,教师依图对学生的分析过程和结果进行点评。学生则同步完成对分析过程的反思,更正思维误区,修补思维漏洞,强化优质思考策略,从而使综合思维品质得到升华。图1所示的就是其中的一个例子。

除了对关键知识点的深度分析,教师还可以通过绘制分析型学科思维导图来发展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基本步骤同上)。下面是笔者引导学生对“殖民活动在历史上究竟是一种罪恶还是发展”这一问题所进行的辩证性思考,并通过绘制分析型学科思维导图的方式来呈现该思考过程(如图2)。

结语

以思维可视化技术重塑初中历史课教学,让原本看不见的思维跃然纸上,简化了教师的“教”,深化了学生的“学”,使我们找到了“减负增效”的新支点。不仅如此,思维可视化技术还让笔者的历史课超越了历史课:学生上历史课不仅仅是为了学好历史,而且在学习过程(即有效思考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思维品质,获得较高水平的学习能力。

点评

初二科学知识点归纳篇3

关键词:初中数学化归思想教学策略综合能力

化归思想是数学学科的基础思想,也是解决问题的基本思想方法。化归思想的基本思路是将未知转化为已知,将复杂问题简单化,将生疏问题熟悉化,将实际问题数学化、模型化,将数量问题与图形问题相互转化,数形结合。初中数学很多知识的学习与问题的解决都会用到化归思想,需要灵活运用与解决。

一、夯实基础知识,完善知识结构

扎实掌握数学基础知识是强化化归思想方法的前提,教学实践说明,只有掌握了扎实的基础知识,才能开拓学生思维,引导学生运用与实践。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重视概念、公式、法则等基本数学模型的学习,奠定化归理论基础。二是引导学生掌握整理、总结与归纳的良好数学学习习惯,奠定化归方法基础。三是完善知识结构,奠定化归途径基础。

例如,一元二次函数图像与性质是二次函数的重点知识,函数图像具有对称性、对称轴、交点等相关元素,结合交点式画出二次函数图像,并拓展到与直线、其他曲线的相关计算。在学次函数相关问题时,要扎实掌握二次函数的定义、计算公式、法则与表示方法,通过分析、归纳与综合运用,完善学生知识结构。相似与全等存在着一定的共性,在学习全等三角形相关知识以后,通过类比分析、化归总结,拓展到相似三角形知识、方法的学习,探索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性质及其应用。在逐步深化、建构的过程中,完善学生初中数学基础知识与方法。

二、培养化归意识,提升转化能力

培养初中学生数学思想方法的意识是提升转化能力的关键,培养化归意识,应该从平时的数学学习过程出发,引导学生掌握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立体数学思维空间,在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中,适当转化,使得问题变得简单化、熟悉化。需要引导学生了解问题转化的一般原理,掌握基本的化归思想与方法,并通过典型问题进行训练、巩固。在观察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过程中,掌握数学化归思想,构建完善的化归思路。一是在概念学习中渗透化归思想,二是在解题训练中渗透化归思想,三是在知识归纳中渗透化归思想。

例如,在学习完一元一次方程以后,为了强化学生的化归意识与能力,在知识总结与归纳中渗透化归思想,构建学生完善的知识体系与能力结构。对于一元二次方程的求解,有下列几种化归思路:一是形如(x+m)2=n(n≥0),可以根据平方根的意义求解方程;二是通过配方等变形方法,将其转化为一边为完全平方式,一边为非负常数,之后求解过程同思路一;三是结合十字相乘法,将一边转化为两个因式的积,一边为0,由乘法定义,两个因式分别为0,得出原方程的解;四是结合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借助求根公式求解问题的答案。可以分析出,思路一是开平方法;思路二是配方法完成恒等变形,转化为开平方法;思路三是因式分解法,思路四是公式法。在初中数学知识学习过程中,鼓励学生总结归纳,培养化归意识,理清思路,灵活运用消元、配方、转化等方法,将问题进行化归,得出解决思路与方案。

三、掌握化归方法,强化应用实践

数学思想指导下常用的化归思想方法有恒等变换法,具体包括配方法、待定系数法、分解法、映射反演法、数形结合法、函数法、数学模型法等。化归思想与方法运用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是:①熟悉化原则,将陌生问题熟悉化,运用学生已有认知基础,通过转化为已学知识、问题与经验,解决现存问题;②简单化原则,将复杂问题简单化,通过化归过程,将复杂问题转化为简单问题,解决简单问题,达到解决复杂问题的目的,获得解题思路与依据;③和谐化原则,通过化归问题的条件与结论,使得表现形式符合数形内部的和谐形式,或者是符合人们思维规律、有利于推理的数学方法与形式;④直观化原则,将抽象问题化归为直观问题,从而简化问题解决思路;⑤正难则反原则,当遇到问题难以解决,转换思考方向,从反面解决,得出问题解决思路。

例如,在解决方程与方程组相关问题时,可以借助加减消元法或代入消元法将二元一次方程转化为一元一次方程求解;一元二次方程通过配方、因式分解达到降次,转化为一元一次方程,问题得以解决;分式方程通过去分母转化为整式方程,运用化归思想解决问题。如高次方程x4-3x2+2=0,可以运用y=x2代入方程,转化为关于y的一元二次方程,逐步解决,再代入得出x的值。再如,对于多边形内角和的求法,结合化归思想,将多边形添加对角线,转化为由n-2个三角形组成的多边形。由此得出多边形的内角和为180°×(n-2)。平行四边形、梯形、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也可以由化归思想,将其转化为由几个三角形组成的图形,由此得出面积的计算方法与公式。通过掌握化归方法,以学生为本,引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转变思路、开拓思想、应用探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悟化归、体验化归与应用化归,培养科学素养与探究能力。

四、鼓励创新探索,培养数学素养

数学化归思想教学,需要结合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和知识经验,根据学生年龄特点与认知规律以及数学学科特点,围绕数学问题的发生与发展过程,展开化归思想认识、化归意识培养、化归能力提升的数学学习过程。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认真透彻地领悟和运用建构主义理念,遵循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引导学生感悟、运用化归思想,并鼓励学生创新探索与实践。

例如,圆内接aBC,∠a为圆周角,o是圆心,那么∠oBC的度数为多少?这一问题是关于圆的问题,一般需要通过做出弦心距,构造出直角三角形或等腰三角形解决问题。即将圆内相关问题转化为三角形、四边形的一些问题。所以这个数学问题可以转化为等腰三角形底角解决。又如,直径为2米的圆形水管横截面,其水面宽为1.6米,求解此时水最深为多少米?这个问题运用化归思想解决,需借助垂径定理转化为求解圆心到弦的距离,之后用半径加上得出的距离,即为问题的答案。另外,在不规则图形面积的计算中,通过化归转化,观察图形,根据其特点进行平移、割补转化为求解规则图形,或者是和差问题,从而得出问题解决思路。由转变思维,创新探索,强化学生数学思想方法的运用,提升学生数学思想、数学技能与数学素养。

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重视对学生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融入数学思想方法的精华,引导学生培养数学意识、数学技能与数学素养。通过夯实基础知识、培养化归意识、掌握化归方法、鼓励创新探索等教学思路,引导学生循序渐进,扎实掌握数学基础知识,不断在实际数学解题过程中,强化数学技能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运用化归思想方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以此提升学生的应用意识与应用能力,为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黄文艳.初中数学化归思想方法的教学策略研究[J].学周刊:上旬,2014(5).

初二科学知识点归纳篇4

英语学习中的归纳和总结法,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善于归纳和总结已学过的和某些未学过的知识,使之成为知识链;同时顾及学生的心理特点,便于理解和扩大知识面,让单调的课本知识变成积极充实的内容,继而成为学生努力追求的对象。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就会日趋提高。笔者就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实例谈谈使用归纳和总结法提高英语学习效率之妙处:

1.在初一阶段,学生感性认识强,根据这一特点,我就帮助学生归纳一些感性知识,便于记忆。如:(1)学习了be动词,就教会学生用“我用am你用are,is用于他、她、它,复数名词全用are”记住be动词的用法。(2)学习了book,look,good,food,room,cook,foot等等。我给学生归纳了“oo”的发音。一般情况有三种:[U:]、[U]、[∧]。尤其是[U:]和[U]在很多单词里极易混淆,因此我给学生介绍了下面的“oo”字母组合歌:

k,d之前都发短,foot,food恰相反。

血与水灾特殊看,屋子后面寻短见。

面条太长扯不断,其他长音最常见。

释义:第一句,英语中d,k之前的“oo”组合都发[U],如good,book,look,cook,wood等;第二句,foot与food中“oo”的发音恰好与第一句的规则相反,food发[U:],而foot发[U];第三句,flood与blood特殊,都发[∧];第四句,room如果作为单词后缀,要发[U],如bedroom,diningroom,bathroom等;第五句,除去以上几种情况以外的oo组合都发[U:]如boot,noon,room,tool,tooth,pool等。

以上归纳中,出现了初一阶段未学的几个新单词“木头”、“血”、“洪灾”、“餐厅”、“浴池”、“靴子”、“工具”、“游泳池”等等。课后有的学生开始查字典,有的学生问老师。

2.在初二阶段,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思维能力也增强了,根据这一特点,我就帮助学生摸索规律掌握知识。如学生学习了以ly结尾的副词:carefully,quickly,hungrily,happily,heavily,easily等,对副词的概念还很模糊,因此我帮学生进行了归纳和总结。以ly结尾的不全是副词,有些却是形容词,如friendly,daily,motherly,fatherly,brotherly,sisterly,homely,weekly,yearly等;另外很多单词词尾虽没ly,但也具有副词词性,如hard,late,loud,most等。通过归纳,学生扩展了词汇量,掌握了“母亲般的”,“姐妹般的”,“日常的”,“每周的”等等。

3.有关交际用语中提建议的一些句型,我在教学过程中也帮助学生进行了归纳:(1)Let’sb.dosth.这是英语中一个十分常用的句式,直接提出建议,有时,在后面加入“shallwe?”使语气更加委婉。Let’sgotothecinematonight,shallwe?

(2)Shallwe...?这个句式语气较为委婉。Shallwegoskatingthisafternoon?

(3)whatabout/Howabout(doing)sth?“……怎么样?”whataboutaglassofmilk?/Howaboutgoingtotheshoptomorrow?

(4)whynotdosth?(=whydon’tyoudosth?)这个句式的语气较强,可译作“何不……呢?”Yourshoesareold.whynotbuyanewpair?

(5)You’dbetter(not)dosth.“你最好(不)……”it’sverycoldoutside.You’dbetterwearwarmclothes./You’dbetternotgoout.

(6)advisesb.(not)todosth./suggestthat...(should)...

(7)其他句式,如ithinkyoushouldhelpyourclassmatewithhisenglish./i’mafraidyouhavetofinishyourhomeworkthismorning.等等。

通过归纳,可以帮助学生举一反三,在课堂上操练这些句式,增强熟练性。

初二科学知识点归纳篇5

摘要:新课表明确指出“初中数学的基础知识主要是初中代数、几何中的概念、法则、性质、公式、公理、定理以及由其内容反映出来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这就要求我们在数学教学的同时,必须注意数学思想方法的有机渗透和统帅作用。只有这样,才能有助于学生形成一个既有肉体又有灵魂的活的数学知识结构,促进学生数学能力的发展,推动学生思维一般品质乃至整个素质的全面提高。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数学思想方法

把数学思想和方法作为初中数学的基础知识在大纲中明确提出来还是第一次,它要求我们在实施义务教育过程中,更要注重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数学。数学思想是指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反映到人的意识之中,经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的一种结果.它是数学中处理问题的基本观点,是对数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方法本质的概括,是创造性地发展数学的指导方针。数学思想比一般说的数学概念具有更高的抽象概括水平,后者比前者更具体更丰富,而前者比后者更本质更深刻。数学方法是指人们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采取的手段、途径和行为方式中所包含的可操作的规则或模式。以下笔者就初中数学教学渗透数学思想方法进行初略的探讨。

一、把握层次,克服盲目

1、低层次的数学基本方法,包括归纳(主要是不完全归纳)法,反证法,换元法等。通常是从知识中提炼出来的,适应范围较广。

2、中层次的数学思想方法,包括类比、特殊化、演绎、抽象概括、归纳猜想等。都是主要的思考问题,探索思路,发散创新,总结规律,拓宽发展,解决问题的主要方法。

3、较高层次的数学思想方法,包括化归、数形结合、数学模型、分类等。化归是我们处理数学问题的一种基本思路,它是实现由所要解决的问题向已经解决的或较易解决的问题的转化,即实现由未知(难、复、杂)向已知(易、简单)的化归,具有很强的思维导向功能。而数学模型则是通过抽象、概括和一般化,把研究的对象或问题化为本质(关系或结构)同一的另一对象或问题并加以解决的思维方法,达到研究对象的处理典型化、形式化和精确化。通过适当的抽象(理想化)由现实原型构造出相应的数学模型,然后再通过对数学模型的数学研究(演算、推理等)以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培养人们的观察能力和想象力,提高人的素质。数形结合方法反映了人们对数学的总体认识。分类思想方法,帮助人们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对知识巩固和理解深化,指导后续学习和问题的解决,它贯穿整个初中数学的始终。

4、为学生进行学习方法指导的需要。学会学习的三大要点:第一,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第二,培养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第三,培养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过程,就是培养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进而达到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会终身学习。

5、教育目的的需要。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数学思想方法比形式化的数学知识更加重要,因为前者更具有普遍性。社会各部门、各行业对数学知识要求的深度与广度差异极大,但对人的素质要求是共性的。如:具备严谨的工作态度,掌握分析情况、归纳总结、综合比较、分类评析、概括判断的工作方法。实际工作者、科研工作者,特别是决策部门工作人员更需要逻辑论证,严密推理的科学方法和工作作风。这一切都是在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训练中可以培养的。

二、寓数学思想方法于教学活动之中,优化学生思想品质

数学思想方法不同于其他基础知识,不能用符号、图形、式子等表示,不可能在一节或几节课内完成。为了使学生在初中三年里得到数学思想方法的陶冶,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就应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传授,使学生慢慢地消化吸收。

1、经常归纳,训练思维的深刻性。

归纳的思想就是由个性到共性,由特殊到一般,从而从本质上把握事物。例如,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中关于浓度问题的教学,引导学生先做以下练习:现有含盐10%的盐水300克(1)要配成含盐8%的盐水,需要加水多少克?(2)要配成含盐15%的盐水,需要加盐多少克?(3)要配成含盐18%的盐水,需要加入含25%的盐水多少克?做完了这些练习之后,教师再启发学生思考:如果把水的浓度看作0%,盐的浓度看作100%。三种类型的列式可否归纳为一种?

2、类比联想,训练相似思维。

相似思维就是从一个事物的性质和变化规律,去引出另一有相似性事物的性质和变化规律,从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相似思维需要联想,而类比是联想的一种有效途径。

3、既要突出重点,又要逐步渗透在教学过程的不同阶段。

对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的侧重点应有所不同。在低年级介绍较低层次,在高年级介绍较高层次;新授课阶段介绍低层次的,复习巩固阶段介绍较高层次的。下面以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的教学为例加以说明:开始讲代入消元法和加减消元法,让学生明确两者虽然不同,但作用却是一致的―都把二元一次方程组化为一元一次方程,两者统一称为消元法。消元的思想是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基本思想;在复习阶段则让学生理解消元思想实施的结果是化二元为一元,即化繁为简、化陌生为熟悉,为彻底解决问题铺平道路,从而把消元的思想上升为化简和转化的高层次的数学思想。

4、努力做到掌握数学方法和渗透数学思想的有机结合。

数学教学本身就是思维活动过程的教学,引导学生把握数学方法,按照思维活动的规律,渗透合理的数学思想,才能提高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具体可从两个方面人手:一方面,通过数学思想的渗透,启发、帮助学生发现和认识教科书中阐述的数学方法,使得数学不只是单纯的灌输,而是使这些方法成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做到自然而然地掌握和运用;另一方面,通过对数学方法的掌握,进一步了解隐含于其中的数学思想,认识到具体事物的本质,从而逐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以上这两个方面的交替发展,还可以从新旧知识的联系,转化、发展等方面引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使未知问题转化为已知问题而得到解决。这就要求教学过程中必须根据问题的具体情况及时创设思维情境,如暗示、引导、分析、揭示等,这些方法会使学生的思维豁然开朗,留下深刻的印象,并且饶有趣味。

结束语:

总之,知识记忆是暂时的,思想方法的掌握是长远的,知识使学生受益一时,方法和思想将学生受益终生。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初二科学知识点归纳篇6

关键词:初中;物理;公式思维;解题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7661(2017)02-182-01

公式思维能力包括分析、综合、概括、比较、归纳、推理等能力。其中归纳型公式思维,是指从个别事实走向一般概念结论的一种思维活动。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的科学,物理概念、规律是从大量的物理事实归纳、概括出来的,这就决定了公式归纳方法成为物理学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公式归纳能力成为物理教学的基本目标之一。在教学中,发现很少的同学能主动的对已学过的知识进行整理归纳;做完实验后对得到的实验现象和数据缺少推理归纳的得出结论的办法;碰到多过程的需要推理归纳的计算题一筹莫展。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点是学生没有掌握归纳的基本方法,平时缺少分析归纳的训练,没有形成能力。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本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教给学生公式归纳的方法

归纳法一般有三个步骤:第一步是收集材料,收集和所研究的问题有关的各种材料。第二步是整理材料,将材料通过分类、排列,显示出其中的规律性。第三步是概括抽象,对材料进行分析比较,把无关的、非本质的东西排除掉,最后把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显示出来。

第三步中寻找本质时常用的措施有:(1)寻找共同点:分析被研究的物理对象出现的物理情景,如果物理情景中都有一个共同的因素,则这个共同的因素应与被研究的物理对象的出现有因果关系。例如在学习力时,通过书本上几个常见的几个力的现象,引导学生发现两个物体间总是存在着某种作用,从而总结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又如在学习“杠杆”时通过“开瓶器、扳手、剪刀、天平、核桃钳”等器材,发现它们共同的特点是都可以在力的作用下能够绕一固定点转动,从而总结也杠U的定义(2)寻找不同点:通过对被研究的物理对象出、现和不出现的两个物理情景分析,寻找两个物理情景的不同点,并分析是否只有一个因素不同,如果是,不同的那个因素应该与研究的物理对象的出现有关系。如在探究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时演示两个实验,一个是导体棒上下运动,发现无感应电流产生;另一个是导体棒水平运动,结果产生了感应电流。比较两个过程只有一个不同点:第一种情况没切割磁感线,第二种情况切割了磁感线,于是得出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棒切割磁感线时可以产生感应电流;

二、培养学生自觉整理公式归纳的意识和习惯

在学习过程中使学生养成自觉整理归纳的习惯,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学习中总会遇到相似的物理概念、规律,这时应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归纳,这样才能更突出其中的本质与区别,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不经过归纳思维加工,很难把前后知识同化。例如:在九年级下期,为了加强对学生物理方法的复习,我引导学生对初中物理中重要的实验进行归纳,感受每一个实验所使用的物理研究方法,再进行整理并及时进行体会与回顾,结果是学生在以后的测试中没有因此失分。学生体会到整理归纳的好处,他就努力主动去做,这样就养成了良好的习惯。

三、从探究物理规律的过程中培养分析公式归纳能力

在物理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到知识的获取过程中,让他们提出问题、查找资料、设计实验,从分析具体材料、实验现象、实验数据,寻找各个量之间的联系,,到学生总结归纳出理性结论,他们体验了物理规律的得出,同时对知识有更深的理解,这样学生的学习探究过程就变为发展分析推理归纳能力的过程,久而久之学生的思维能力就会得到提高。

实验是物理学得出规律的最重要的途径,对实验现象、实验数据的处理中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是最重要的途径之一。探究“物质的密度”时,学生通过测量体积与质量不同的木块和体积与质量不同的铁块,再进行计算,从而比较得出“相同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质相同,不同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同。”从而得出质量与体积的比质是物质的特性一。

四、在解题过程中培养公式归纳推理能力

技能的训练和能力的培养离不开解题,解题是学生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必要途径,也是运用知识和培养能力的重要途径,归纳能力也在解题中逐渐得到培养,平时有目的的选择需要推理归纳的题来给学生训练,就能培养这方面的能力。如:根据展示的物理现象,提出可探究或值得探究的问题。这类题目:

1、凹下去的乒乓球放在热水中会鼓起来,打足气的自行车放在烈日下会爆胎,请对上述现象中的条件和结果进行分析,提出一个科学的探究问题。

2、让足球和铅球都静止在地面上,足球轻轻一踢就能运动起来,但要使铅球运动起来却不那么容易,针对以上情景,请你提出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

五、加强在自学过程中公式归纳能力的培养

自学是学生获取知识最重要的途径,自学能力的培养是我们教学的重要目标。学生在自学时首先要阅读书本和材料上大量的文字信息和图片信息,然后对得到的信息进行整和、推理、归纳,得出正确的结论。在这过程中培养了分析、推理归纳、解决实际问题等能力。

同时在课堂上要有民主和谐的气氛,对同学多鼓励,少指责,相信他们。学习过程就是犯错、汲取教训、改正、巩固的过程,不可能一下就会达到较高的水平。

总之公式思维及相关的归纳能力的培养过程,是一个不断地循序渐进的过程,也是其他能力相应发展的基本过程。只要我们多给学生进行课堂公式思维锻炼和培养的机会,就能达到培养能力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潘丽珍.中学物理教学中思维能力培养初探[D].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6月.

初二科学知识点归纳篇7

事实上,2011年新颁布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再一次将基本思想写入其中.当然,令人注目的是我们初中数学还进一步提出了“基本数学活动经验”——其与数学思想方法也有着密切的关系.这样就将传统上的“双基”扩展为了“四基”,使得初中数学教学的内涵与外延都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

初中数学思想方法概述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开展与推进,人们越来越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那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有哪些思想方法需要我们去重视呢?

其一是数学方法.顾名思义,这一类的思想方法与数学内容有着密切的关系,也可以认为是离开了数学知识就谈不上这些方法的运用.比如解方程中常常用到的配方法,其是通过将一元二次方程配成完全平方式,以得到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方法,其经典运用是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的得出;再如换元法、消元法,前者是指把方程中的某个因式看成一个整体,然后用另一个变量去代替它,从而使问题得到解决.后者是指通过加减、代入等方法,使得方程中的未知数变少的方法.在复杂方程中运用这些方法可以化难为易.再如几何中的辅助线方法也是解决许多几何难题的灵丹妙药.

其二是普遍适用性的科学方法.例如我们数学中常用的归纳法,就有完全归纳法和不完全归纳法两种,数学上的很多规律其实最初都来自于不完全归纳法,因此在探究类的知识发生过程中,都可以用不完全归纳法来进行一些规律的猜想.再如类比、反证等方法,也是初中数学常用的方法,运用这些方法的最大好处是,可以让学生领略到在初中数学中进行逻辑推理的力量与美感.根据笔者的不完全调查,学生在进行推理后如果能够成功地解决一个数学难题,其心情是十分喜悦的,而最大的感受就是通过一环套一环的推理,能够顺利地由已知抵达未知.

其三就是我们常说的数学思想.我国当代数学教育专家郑毓信、张奠宙等人特别注重数学思想在初中教学中的渗透,多次着文要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众所周知,数学思想与数学哲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很多数学家本身也是哲学家.因此,学好数学思想可以有效地培养哲学意识,从而让学生变得更为聪明.

例如典型的建模思想,其是用数学的符号和语言,将遇到的问题表达成数学表达式,于是就建成了一个数学模型,再通过对模型的分析与计算得到相应的结果,并用结果来解释实际问题,并接受实际的检验.一旦学生熟悉了这种数学思想并能熟练运用,将是初中数学教学的一个重大成功.

再如化归思想,其被认为是一种最基本的思维策略,也是一种非常基础、非常有效的数学思维方式.它是指在分析、解决数学问题时,通过思维的加工及相应的处理方法,将问题变换、转化为相对简单的问题,即哲学中以简驭繁的道理.免费论文下载中心初中数学教学中思想方法的

渗透方法思考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思想方法的渗透一般可以分为两种形式:一是显性的教学方法,即向学生明确说明方法的名称,以让学生熟悉这些方法,并在以后的相关知识学习中能够熟练运用.这一思路一般运用在简单的数学思想方法中;另一个是隐性的教学方法,即在教学中只使用这种方法,但不向学生明确说明方法的名称,在后面知识的学习中有可能遇到,但总不以方法本身为目的,重点始终集中在某一个问题的解决上.

在笔者看来,对于今天初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而言,更多有价值的数学思想方法以渗透的方式进行教学是比较恰当的选择.作出这一判断的理由在于,十四、十五岁的初中生的智力发展落后于身体发育,还处在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因此相对比较抽象的数学思想方法一般并不容易从字面上给予理解,只能在运用中通过直觉思维建立一种类似于默会知识的能力.

那具体渗透又该如何进行呢?笔者以为关键是要加强渗透意识,即在备课时就要考虑要教授的某一知识中有哪些思想方法可以对学生进行渗透,在这种思路下,数学知识就会成为数学思想方法的一个载体,通过对数学知识的学习,让学生在收获知识的同时感受方法的运用和思想的熏陶.

比如,在初一数学教学之时,我们可以向学生阐述数学的研究对象是数与形,在此基础上就可以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在之后的数学教学中,一旦遇到有“数”又有“形”的知识点,就要让学生在“形”中寻找“数”,在“数”中构建“形”.例如三角形知识中有三角之和为180°的关系,在直角三角形中有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的关系,在全等三角形中有等量的关系,在全等三角形证明的过程中有很多逻辑的关系等.

再如对学生归纳能力的培养,我们知道所谓归纳,是一种从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方法.以确定抛物线开口方向为例,如何知道二次项前的系数是正还是负,那就需要通过配方等方法来解决.确定了这一点之后,我们可用描点法在坐标上作出抛物线.一个方程及对应的图往往并不能得出相关的规律,只有不同形式是同一个结果之后,我们才可以通过不完全归纳得到抛物线的有关规律.如我们可以让学生画出下面四个方程的图象:y=x2;y=3x2-2;y=-x2;y=-2x2+1.然后去归纳得出相应的规律,如二次项前的系数为正时开口向上,为负时开口向下等.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根本不需要提出“归纳”的字眼,就是引领学生去分析、去归纳、去发现.当学生熟悉了这种方法之后,在别的知识学习过程中,他们有可能说不出归纳这一词,但一定会运用这种方法.

渗透是初中数学教学的一种技术,甚至是艺术,因为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有时发现不说比说更难,但如果要说有时又会因为学生认知能力有限而说不清.因此,不说的能力更需要我们去着力培养.

对初中数学教学中思想方法

渗透的反思

初二科学知识点归纳篇8

关键词:渗透方法教育;初中物理教学;实践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2-0303-02

前言:在我国传统的物理教学当中,一直存在着重视知识而忽略教学方法的现象,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得不到系统的学习,同时本身的自主学习能力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对以后的学习帮助较小,在目前教育体制的改革下,通过相应科学方法的渗透教育,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进一步发展。

1.初中物理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

1.1观察法。作为最直接最基础的物理教学方法,观察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其中主要包括对比观察法、有意观察法和归纳观察法。由于初中物理教学涉及到各个方面的内容,所以说,观察法贯穿于物理学习的各个阶段中,教师通过对学生进行各个方面物理知识的引导观察,使学生发现其中的不同之处,同时在原有物理知识的理解基础上,对差异现象的产生原因进行探究,在这样的情况下,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逻辑观察能力,对培养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另外,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应用观察法需要注意根据学生观察能力的实际情况来对具体的教学活动进行安排,一般情况下,学生的观察能力主要体现在观察的目的性、观察的感知性、观察的关注性、观察的关联性以及观察的创造性,在对这些方面进行实际的分析之后,才能结合初中学生观察水平的现状和所要学习知识的主要内容,进行下一步的教学安排。

1.2实验法。实验法是初中物理教学中最为重要的教学方法之一,物理是一门偏重实验的学科,只有在不断的实验当中,才能对所需要掌握的知识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解。一般难情况下,这样的实验方法主要包括间接测量法,主要运用到声音的产生原理、平面成像规律研究和响度振幅关系研究当中,另外是实验推理法,主要运用到牛顿第一规律的研究和声音传播介质的研究上;控制变量法主要运用到密度概念、压强概念、速度概念和电阻概念的研究当中;最后是实验归纳法,主要运用到二力平衡条件、扛杆原理、光的折射定律和凸透镜的成像规律研究上。

2.下面对实验归纳法和理想化方法进行具体说明

2.1实验归纳法。实验归纳法主要指的是在经过对所要学习内容的大量观察研究和实验的基础上,获得相应的资料,然后根据这样的资料来对实验结果进行归纳总结,以此来寻找出其中的实验规律,得到相应的结论。一般情况下,这种实验归纳的主要特点是实验在前,归纳在后,归纳是在相关物理实验的研究下才能进行的,主要应用在重要概念的引入和物理规律的成立上面,其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首先是对实验目标进行明确,其次是对实验步骤进行确定,最后是做好全面的记录和观察,在这样的基础上,来能得到有效而准确的信息资料,以此来对物理规律进行研究。比如说在对凸透镜的成像规律进行研究的时候,就可以采用实验归纳法来对成像规律进行研究和总结。首先是引导学生进行相应的观察,学生发现在利用放大镜看书的时候,文字呈现出放大的现象,但是从放大镜中看远处的物理却变小了,由这样的观察可以引发出相应的问题,凸透镜的成像规律与物体的位置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通过这样的问题和假设,就可以进行相应的实验研究,在对实验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可以将物距分为三个区域,然后在这样三个物距当中,分别进行实验和观察,得出不同物距下像的正倒情况、像的大小、像距、想的虚实情况和成像物体的实际位置,通过相应的实验,可以对其中的数据进行记录和观察,根据这样的数据,就可以引导学生对凸透镜的成像规律进行研究,以此得出相关的结论。

2.2理想法。理想法也可以被称为推理法,针对物理教学的主要特点,由于物理学习的许多变量不能符合实际情况,所以说这种方法比较适用。理想法其实是一种科学抽象方法,在进行物理学习的过程中,根据相应实验或者问题的实际需要,为了突出研究对象的本质,对其中的部分条件进行排除,以便在理想化的条件下进行实验,从而创作出相应的物理实验模型,并且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记录,来对研究对象的本质或者规律进行探究。在初中物理的实验研究当中,这样的理想化方法比较常用,最常见的是对牛顿第一定律进行研究的过程中,有意识的将其中的摩擦力进行忽略,以此来对其中的物体运动规律进行研究。比如说,教师可以根据相应的教学内容来对问题情境进行创设,教师用手推小车,手离开,而小车没有停止运动,从这样的现象中可以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引导,也就是说在物体不受力也能持续运动,并且得出摩擦力越小,小车的滑动距离越长的假设,最后进行理想化推理,教师准备三块摩擦力不同的平面,然后在同样的力度上来使小车在平面上进行滑动,根据滑动的实际情况,猜测如果处于没有摩擦力的情况下,小车将会不停的运动下去。通过这样的理想化实验方法,可以帮助学生透过物体的运动现象,来对物体本质进行认识,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逻辑推理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想和物理研究意识。

结束语:在初中物理教学的过程当中,其重点是培养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所以需要在相应物理知识的基础学习上,进行渗透方法教育,使基础理论知识与相应的实验结果相互结合,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才能够对物理知识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解,有效的提高课堂效果,培养学生的整体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参考文献:

[1]潘桂珍.初探初中物理探究教w中渗透科学方法的教育[J].科教文汇,2013(24):153-154.

初二科学知识点归纳篇9

【关键词】高中物理;实验验证;数学知识;归纳推理

高中物理课程的改革正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地进行,它改革的目的是加强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有限的时间里获取更多的知识。这就给我们广大的高中物理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学生在接触不同的物理问题时,必须具备哪些知识,用什么样的方法才能较轻松地解决这些物理问题?

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总结出了如下几种常见的解决物理问题的方法。

一、运用科学实验的方法

物理实验是解决物理问题的基本方法。新《物理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物理是一门实验科学,通过演示和学生实验,能够使学生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建立与实验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能力。”许多物理规律是通过具体科学的实验操作得出的合理结论,比如光学实验、电学实验等,通过这些学生自己操作过的实验而得出的结论,不仅加深了印象,而且解答了疑惑。还有的物理内容是运用多次实验再进行适当的合理演绎推理的结果,最早的有关物体受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就是典型的例证:伽利略在察觉到亚里斯多德的观点有缺陷后,通过大量的实验,再进行一定的推理,得出了至今为止都无可争议的科学结论。

高中物理的一些知识内容如果能用实验来验证,会增加学生的信服度,有时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比如:有关平抛运动的知识,在实验前,学生在理解水平方向的匀速运动和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时,总有点半信半疑,在自己实验操作验证后,碰到这类问题基本都是迎刃而解。在条件允许时,可以适当对一些实验的过程及器材进行必要的创新,说不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实验的方法除可以进行验证、判定以外,还可以利用实验过程中的物理现象为基础进行一定的科学探索,从而获得重大的科学发现。

二、巧用数学知识的方法

一般的数学计算能力是每个高中生都具备的,它能解决一些有关物理公式的计算以及大部分涉及到数字计算的物理问题,运用必备的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是当前高中生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

缜密的逻辑思维和扎实的数学基础是解决物理问题的前提,巧用数学知识于物理中,对于解决物理问题来说,无疑是增添了新的途径。运动学中,涉及到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公式较多,在处理这类问题时,除了正常的运用公式外还可借助数学中的图像知识:如利用v―t图像,求面积可顺利求出一定时间内物体发生的位移,它不仅能形象地判断物体的具体运动情况,就是学生比较棘手的追赶问题,,也可用图像轻松说明。

丰富全面的数学知识有时能解决一些棘手的物理问题。例:一个质量为m,初速度不为零的微粒和一个质量为m静止的微粒发生正碰,碰后系统损失动能为e,求:m微粒的最小初速度v0为多少?分析:利用数学中的不等式性质:定积求和找极值,设碰后两微粒的速度分别为v1、v2,根据系统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有:mv0=mv1+mv2,mv02/2=mv12/2+mv22/2+e解得,v0=(m+m)v2/2m+e/mv2≥2√(m+m)e/2mm,即m的最小初速度为√2(m+m)e/mm。

类似这种不等式性质的数学知识,还有二次函数的配方、二次方程的判别式、三角函数的关系式等,在解决一些特殊的物理问题时必不可少,至关重要。

三、必备的分析推理方法

在物理知识教学过程中,有时要突出分析推理过程,必须进行一些分析归纳推理方法的教育。归纳推理方法教育是其它方法教育的基础,归纳推理方法的掌握也将为其它思维能力的提高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高中物理的归纳推理具体过程为:先对研究对象进行分类,在相同研究目的和研究条件下进行物理判断,归纳推理出一般结论,再进行一般验证。比如说“物体在光滑的地面上运动”这类题,不管它是否发生碰撞还是下落等等,在进行分析时都往动量守恒、机械能守恒方向推理,当然这只是一般性的尝试推理,合理的严密推理有时能让人们从纷繁复杂的物理现象中看到物理本质,比如自由落体问题,如果没有伽利略的分析推理,可能至今都认为亚里斯多德的观点是正确的。

初二科学知识点归纳篇10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开展与推进,人们越来越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那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有哪些思想方法需要我们去重视呢?

一是数学方法。数学方法与数学内容有着密切的关系,也可以认为是离开了数学知识就谈不上这些方法的运用。比如解方程中常常用到的配方法,其是通过将一元二次方程配成完全平方式,以得到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方法,其经典运用是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的得出;再如换元法、消元法,前者是指把方程中的某个因式看成一个整体,然后用另一个变量去代替它,从而使问题得到解决。后者是指通过加减、代入等方法,使得方程中的未知数变少的方法。在复杂方程中运用这些方法可以化难为易。再如几何中的辅助线方法也是解决许多几何难题的灵丹妙药。

二是普遍适用性的科学方法。例如我们数学中常用的归纳法,就有完全归纳法和不完全归纳法两种,数学上的很多规律其实最初都来自于不完全归纳法,因此在探究类的知识发生过程中,都可以用不完全归纳法来进行一些规律的猜想。再如类比、反证等方法,也是初中数学常用的方法,运用这些方法的最大好处是,可以让学生领略到在初中数学中进行逻辑推理的力量与美感。学生在进行推理后如果能够成功地解决一个数学难题,其心情是十分喜悦的,而最大的感受就是通过一环套一环的推理,能够顺利地由已知抵达未知。

三是数学思想。我国当代数学教育专家郑毓信、张奠宙等人特别注重数学思想在初中教学中的渗透,多次著文要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数学思想与数学哲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很多数学家本身也是哲学家。因此,学好数学思想可以有效地培养哲学意识,从而让学生变得更为聪明。

例如典型的建模思想,其是用数学的符号和语言,将遇到的问题表达成数学表达式,于是就建成了一个数学模型,再通过对模型的分析与计算得到相应的结果,并用结果来解释实际问题,并接受实际的检验。一旦学生熟悉了这种数学思想并能熟练运用,将是初中数学教学的一个重大成功。

再如化归思想,被认为是一种最基本的思维策略,也是一种非常基础、非常有效的数学思维方式。它是指在分析、解决数学问题时,通过思维的加工及相应的处理方法,将问题变换、转化为相对简单的问题,即哲学中以简驭繁的道理。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思想方法的渗透一般可以分为两种形式:一是显性的教学方法,即向学生明确说明方法的名称,以让学生熟悉这些方法,并在以后的相关知识学习中能够熟练运用。这一思路一般运用在简单的数学思想方法中;另一个是隐性的教学方法,即在教学中只使用这种方法,但不向学生明确说明方法的名称,在后面知识的学习中有可能遇到,但总不以方法本身为目的,重点始终集中在某一个问题的解决上。

对于初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而言,更多有价值的数学思想方法以渗透的方式进行教学是比较恰当的选择。十四、十五岁的初中生的智力发展落后于身体发育,还处在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因此相对比较抽象的数学思想方法一般并不容易从字面上给予理解,只能在运用中通过直觉思维建立一种类似于默会知识的能力。

那么,具体渗透又该如何进行呢?关键是要加强渗透意识,即在备课时就要考虑要教授的某一知识中有哪些思想方法可以对学生进行渗透,在这种思路下,数学知识就会成为数学思想方法的一个载体,通过对数学知识的学习,让学生在收获知识的同时感受方法的运用和思想的熏陶。

比如,在初一数学教学之时,我们可以向学生阐述数学的研究对象是数与形,在此基础上就可以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在之后的数学教学中,一旦遇到有“数”又有“形”的知识点,就要让学生在“形”中寻找“数”,在“数”中构建“形”。例如三角形知识中有三角之和为180°的关系,在直角三角形中有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的关系,在全等三角形中有等量的关系,在全等三角形证明的过程中有很多逻辑的关系等。

再如对学生归纳能力的培养,归纳,是一种从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方法。以确定抛物线开口方向为例,如何知道二次项前的系数是正还是负,那就需要通过配方等方法来解决。确定了这一点之后,我们可用描点法在坐标上作出抛物线。一个方程及对应的图往往并不能得出相关的规律,只有不同形式是同一个结果之后,我们才可以通过不完全归纳得到抛物线的有关规律。如我们可以让学生画出下面四个方程的图象:y=x2;y=3x2-2;y=-x2;y=-2x2+1。然后去归纳得出相应的规律,如二次项前的系数为正时开口向上,为负时开口向下等。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根本不需要提出“归纳”的字眼,就是引领学生去分析、去归纳、去发现。当学生熟悉了这种方法之后,在别的知识学习过程中,他们有可能说不出归纳这一词,但一定会运用这种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