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消费心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9:37:08

青少年消费心理篇1

一、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从计划走向市场经济。在商品由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时,参与竞争的商品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要有符合消费者需要的商品质量和功能;二是要有吸引消费者的包装。于是,人们开始看重品牌和包装。人们在购物时,买的不仅仅是一件实物,而且还有商品所能体现的一种概念--流行、身份地位、个性。

在这样的经济氛围中成长着的青少年也很关注商品表达的一种潜在的概念。他们希望拥有名牌的服饰、名牌的生活用品,他们有的拥有自己的寻呼机、手机,他们会跟随时尚的脚步装扮自己以表现与众不同的一面。

选择考察青少年的消费行为及消费心理,有以下两个目的:一、青少年的消费心理特征是怎样的;二、哪些因素影响了青少年的消费行为及消费心理。做这样的调查,从青少年自身的角度而言,可以帮助他们了解自己以便调控自己的行为;从者的角度来看,可以也应该引导他们适度消费,帮助他们正确地对待外界的影响因素从而形成自己的价值标准。

二、研究的方法

在调查青少年消费行为及消费心理的过程中,主要运用了问卷调查和访谈两种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

(1)调查对象:在南京市鼓楼、玄武两区的两所普通中学随机抽取了初一、初三、高二3个年级42名学生,其中男生27人,女生15人。

(2)问卷编排:问卷中选择题9道,开放式2道。语言上注意措辞的简洁、中性、明了。

(3)问卷内容:问卷中11道题目主要涉及三个方面。第一方面涉及零用钱,包括零用钱的来源、数量、自由支配程度、是否有计划地使用以及主要用于什么;第二方面涉及消费行为及消费心理,包括消费的标准、场所、更换频率、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以及对中学生使用通讯产品的看法;第三方面涉及青少年对消费的期望。

2.访谈

由于问卷题量少、调查对象涉及面小,所以在数据统计之后又针对个别问题进行访谈以弥补问卷的不足。访谈主要涉及以下几个问题:

(1)从“消费”一词可以联想到什么;

(2)不同购物场所的特殊之处是什么;

(3)跟随流行时尚、模仿明星的穿着打扮是否与展现自己的风格相矛盾;

(4)更换衣物的原因是什么;

(5)使用通讯产品有什么特别的意义。

综合问卷调查和访谈两种研究方法,能够比较客观地看待数据并出原因,从而了解到青少年真实的想法和做法,达到研究的目的。

三、统计结果及分析

通常人们认为,人类的行为是对心理的反映。所以,要了解青少年的消费心理必须先着手了解他们的消费行为。

1.对零用钱的调查

青少年一般都有零用钱,但是零用钱的多少不同,来源不同,自由支配的程度不同,使用也不同。所以,通过调查青少年零用钱的情况可以了解青少年消费的物质基础是什么,零用钱的多少等因素是否影响了他们的消费行为及消费心理。

表1

调查青少年零用钱的统计结果

题目选项女生男生全体

零用钱来源压岁钱53.5%40.7%45.2%

父母给的73.3%70.4%71.4%

其他长辈给的40%22.2%28.6%

自己挣的/

11.1%7.1%

零用钱的数量50元以下53.5%44.4%47.6%

50~100元20%37%31%

100~200元20%18.5%19%

200元以上6.7%11.1%9.5%

零用钱用于食品20%33.3%28.6%

各种饰品13.3%18.5%16.7%

学习用品73.3%63%66.7%

上网或娱乐13.3%48.1%35.7%

零用钱自主支配能够20%25.9%23.8%

多数能够26.7%59.1%47.6%

偶尔能够13.3%11.1%11.9%

不能够6.7%7.4%7.1%

零用钱的使用

有计划46.7%33.3%38.1%

不坚持计划/

3.7%2.4%

无计划却有节制46.7%33.3%38.1%

无计划6.7%29.6%21.4%

从表1中可以看出,71.4%的学生每月都能得到父母给的零用钱,还有11.1%的男生可以自己挣到钱。可见他们的零用钱的来源是稳定的,这为他们的消费提供了物质基础。有47.6%的学生每月零用钱在50元以下,31%的学生零用钱在50~100元之间,19%的学生零用钱在100~200元之间,9.5%的学生零用钱在200元以上。如果一个家庭的平均月收入是2500元,59.5%的学生每月零用钱50~200元不等,这笔开支不算小。如果说有零用钱是消费的稳定基础,那么有一定数量的零用钱便是消费的坚实基础。71.4%的学生能够或大多能够自由支配自己的零用钱,并且有38.1%的学生是有计划地使用的,还有38.1%的学生是没有计划但能有节制地使用零用钱。可见,现在不少父母对于子女使用零用钱给予了较大的支配空间,没有过多地干涉。这也反映出青少年在消费时的灵活性、随意性。表一还反映出66.7%的人把零用钱用于购买学习用品,35.7%的人用于上网或娱乐。从所占比例最大的两项消费可以看出,添置学习用品仍然是作为学生的一项最主要的消费,而上网娱乐或许是e下的必然产物,可能这个数字会随着信息通道的越发快捷而有所上升。

对青少年零用钱状况的调查结果呈现出两个特点:经济来源稳定;数量可观。正是由于存在这两个特点,所以青少年在消费时可以自由支配、随心所欲。在零用钱的各方面体现出来的特点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青少年的消费行为。

2.对消费行为的调查

表2

调查青少年消费行为的统计结果

题目选项女生男生全体

购买地点专卖店26.7%48.1%40.4%

各种特色店6.7%25.9%19%

百货商店46.7%37%40.1%

一般小店20%7.4%11.9%

选择标准舒适66.7%51.9%57.1%

与众不同/33.3%21.4%

名牌6.7%11.1%9.5%

无所谓26.7%25.9%26.2%

影响因素朋友推荐6.7%11.1%9.5%

商品的吸引力6.7%18.5%14.3%

偶像的形象/3.7%2.4%

自己的爱好86.7%77.8%81%

更换频率半年53.3%63%59.5%

1年13.3%25.9%21.4%

1~2年13.3%7.4%9.5%

2年以上2011.1%14.3%

(1)去哪里买。表2已经显示出,在女生中46.7%的人选择百货商店,26.7%的人选择专卖店,20%的人选择一般小店,6.7%的人选择特色店。在男生中48.1%的人选择专卖店,37%的人选择百货商店,25.9%的人选择特色店,只有7.4%的人选择一般小店。从总体上来看,青少年主要在专卖店、百货商店、各种特色店购买衣物。据了解,专卖店的商品款式和色彩都走在流行的前列,做工精细且穿起来舒适大方,但价位较高。各专卖店在百货商店设有专柜,有部分商品由商店自组货源。这部分商品价格略低,但款式和色彩仍然追随时尚,仅仅是做工及面料选用稍逊于专卖店的商品。各种特色店的商品不讲究品牌,但是款式新疑,色彩明快,店堂内的布置更是吸引了众多青年人。从以上三类购物场所的商品特点以及青少年的选择倾向可以看出,这些购物场所能够满足他们的需要--舒适、时尚,但同时也反映出青少年在购物时一般不会考虑价格因素。

青少年消费心理篇2

关键词:青少年;消费;消费行为;消费心理

一、引言

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并与其他人的行为发生某种联系,人与人交往时发生的相互关联的行为就是社会,青少年的消费行为就是社会之一。青少年的消费行为包括物质消费和精神文化消费两大部分;青少年的消费有其自身的特征:青少年的消费欲望强烈,消费行为具有冲动性,他们的消费领导新潮流、追求流行、标新立异,他们的消费除了具有高层次、多元化和追求品牌的特点外,还有高消费、超前消费的特点,而且青少年的消费行为具有时代性和变化性。市场经济不断发展,西方国家传入的人生观、价值观也从外部提供了大环境,加之青少年自身的原因,家庭,学校以及社会的原因等等,使青少年在追求享受的同时还进行着攀比。这种现象将直接导致出现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全社会必须共同努力解决这一问题,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他们未来能担负起建设国家的重任。

二、青少年消费的基本结构

“青少年的消费行为是青少年生活方式的一个重要内容,是青少年为了满足生存、发展的需要而消费各种生活资料的行为和模式。”[1]青少年的物质消费包含衣、食、住、行几个方面。精神文化的消费是为了满足精神生活的需要而进行的消费,是侧重于满足心理需要的精神文化产品的消费。青少年的精神文化消费主要有教育消费、文化消费和闲暇消费三种类型,[2]具体表现在读书学习、文化娱乐、社会交往和旅游等各类活动中。21世纪是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丰富多彩的时代。步入这一时代的青少年不再满足于宿舍、教室、食堂三点一线的单调生活。当今社会青少年的消费出现多元化,有学习投资型、时尚信息型、娱乐休闲型等。学习投资型的青少年平时生活上省吃俭用,但在学习投资上毫不含糊,如买学习资料、学习工具、订报刊、参加各类英语学习班、考研培训班等。通讯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电脑、手机、数码相机等成为青少年及学生的必备通讯工具,时尚信息型青少年在这些方面的消费也不容忽视。除了学习投资型、时尚信息型之外,还有娱乐休闲型消费,娱乐休闲型消费者周末选择唱歌、跳舞、聚会、互赠礼物、旅游作为主要消费项目,以此来享受大自然、享受生活。

三、青少年消费行为的基本特征

青少年的消费能力逐年上升,他们消费群体相对集中而且属于新潮型消费群体,在这个群体中潜存着极大的消费能力。[3]那么他们的消费有什么特点呢?首先,青少年消费的欲望特别强烈:青少年时期是个体人生中的消费高峰期,他们的物质消费和精神文化消费都远远高于其他年龄段。一方面青春期是身体发育的关键期,消耗能量很大,从而引起强烈的消费欲望。另一方面青少年的精力特别旺盛,他们需要通过一定的方式来宣泄,比如旅游、文化娱乐、体育运动等方式,这同时也增加了他们的消费内容,而且这部分费用较多。其次,青少年的消费行为具有冲动性:在人的一生中,青少年的情感活动最为活跃,因而他们的情感、心理经常处于不稳定状态,而要调整好这种状态,消费也是比较好的方法之一,他们可以从消费中找到情感的宣泄点。因而青少年的消费行为经常具有很大的盲目性、偶发性和冲动性。再次,青少年领导消费新潮流、标新立异:青少年大多思想解放、富于幻想、喜欢猎奇、崇尚时髦并追求流行。青少年创新意识比较强、容易接受新事物,他们的消费观念首先是“新、奇、美”,然后才是实用,他们往往是某些新产品的首批购买者和消费带头人。每当一种新潮流来临时,无论是物质生活方面还是精神文化方面,青少年都会首先进行倡导传播,此时的青少年极易狂热地追求某种新鲜事物而失去理智,从而改变了自己原有的消费方式。最后,消费出现高层次、多元化和追求品牌的特点:青少年消费趋于领导新潮流、追求流行、标新立异,这样就会引起他们的消费出现高层次、多元化和追求品牌的特点,现代社会商品经济飞速发展,青少年的消费水平迅速提高,他们在购买时讲究个性、情感和审美,有的甚至讲究高档名牌,对物美价廉的商品不屑一顾。久而久之形成一种品牌意识。

四、青少年消费行为反应的消费心理

在人的成长过程中,特别是青少年十分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青少年喜欢聚集在一起讨论问题,对于某一事物易于达成一致看法,久而久之他们会产生对群体的依赖感,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叫做从众心理。[4]另外,跨入中学之后的青少年随着自我意识的不断增强,产生了归属、爱和自尊的需要。[5]青少年除了学习以外,力图在消费时满足这种需要,他们渴望得到关心、重视、高度的评价以及别人的尊重,希望自己因为穿着入时或是有一样名牌的东西或是娱乐时出手大方而得到一个羡慕的眼神、一句羡慕的惊叹,这都可以视为“得到尊重”,正是这种心理赋予了他们消费行为的独特性。

五、解决青少年高消费问题的设想与对策

从某种程度上青少年大大促进了物质和精神文化的消费,但是从另外一些方面来看,他们的消费也存在一些偏差,这就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加以正确的引导,但最关键的还是青少年自身要注意矫正和克服。首先,青少年应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青少年只有树立共产主义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才能明确学习目的,明辨是非、善恶和荣辱,才会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义务感,不断进取,不断追求。其次,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尤其是艰苦的社会生活实践,能磨练人们的意志,培养人们艰苦奋斗、克服困难的精神,从而引导正确的消费观。再次,抓好家庭教育: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是青少年形成良好思想品质的重要保证。父母对子女的教育不单是生活上的照料,物质上的满足,还必须对子女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和行为监护。在现在这个物质极大丰富的社会,在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方面,青少年需要及时、正确的引导,如果只养不教,会使子女产生好虚荣、图享受、轻劳动的不良心理和行为。所以,家庭教育对于青少年的消费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另外,学校要进行相关的教育:学校应该成为青少年成才的优良基地,不能只抓分数、升学率而放松德育工作,学校要加强对青少年进行健康消费观的宣传。学校作为个人社会化的主要机构,它有双重任务,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而且要增强社会责任感,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引导,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最后,改善社会环境:社会既是育人的大环境,也是一个大染缸。我们必须要净化环境,为青少年建立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我们要在家庭和学校教育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和青少年进行有力的判断,分清好坏,明辨是非,在此基础上进行正确的消费。

六、结论

青少年在消费行为中固然有自己的特色,无论是在物质消费领域还是精神文化消费领域,他们都存在一种消费欲望,他们的消费行为具有冲动性,他们在消费过程中追求流行、标新立异并引领新潮流,他们追求消费高层次,多元化和品牌消费。青少年的消费行为从某种角度反应了他们的求新、自我表现和从众心理。青少年还可以从消费过程中体验到归属、爱和自尊的满足。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促进了物质和精神的消费。同时,青少年的消费也存在一定误区,这就要求青少年个人、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承担起引导教育的责任,使当代青少年成为杰出的优秀的有用之才。

参考文献:

[1]洪守义.青年行为学[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126.

[2]孙悦.青少年消费心理与消费行为的特点及引导策略[J]青少年研究,2008.

[3]王恒运.青少年消费心理与网络营销策略[J]青少年研究,2007.

[4]刘燕.青少年消费心理特征分析[J]青年研究,1999.

青少年消费心理篇3

关键词:青少年体育消费影响因素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体育人口的数量也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了体育对发展身体素质,实现身心健康、精神愉悦的促进作用,参与体育消费的积极性也逐渐提高,体育消费已成为人们追求高质量生活方式的重要选择,成为现代生活消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青少年是有着强烈年龄特征的新时代消费群体,目前青少年的体育消费已成为我国体育市场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他们具有的消费潜力对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将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笔者对保定市青少年体育消费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调查和研究,以便更好地引导青少年的体育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同时也为政府有关部门和企业制定有效的调控政策和营销策略提供依据。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学习、生活在保定市的13―25岁在校青少年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访问调查和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所有数据均通过SpSS11.0进行处理分析。

1.3抽样方法及样本量的确定

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以学校、年龄、性别作为分层标准进行分层抽样。根据课题组研究时间、经费、调研能力等实际情况,确定样本量为1200人,分别为高校6所,中学6所,共发放调查问卷1200份,回收1105份,回收率为92%,其中有效问卷1067份,有效率为96%。在1067名调查对象中,男性493人,占46.2%,女性574人,占53.8%。其中13―17岁的青少年有542名,占总调查对象的50.8%,18―25岁青少年共有525名,占总调查对象的49.2%。

2.结果与分析

2.1体育消费意识

意识是人所特有的一种心理现象,它具有自觉性、能动性、创造性等特点,在人的各种心理活动中发挥着调节、控制、指导的作用。根据调查数据显示,对“花钱买健康是否值得”,认为“非常值得”的占13.87%,认为“值得”的占66.59%,以上两项相加为80.46%,这充分说明青少年对“花钱买健康”这一观点表示赞同。他们认识到体育活动有益于增强体质,有利于健康。但还有15%的青少年对体育意识不够浓厚,对体育意识还比较模糊,不愿用较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更不愿多花钱投入健身活动中去。

2.2体育消费信息的获得渠道

信息在消费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调查结果显示:报刊杂志是青少年体育信息来源的主要渠道。互联网位居第二位,其作为现代媒体,以令人难以置信的速度迅速代替了传统媒介在人们生活中的位置。可以预见,互联网必将成为当代体育传媒的主体载体,成为推动体育运动,扩大体育影响,并深刻影响人们生活各个领域的主要传媒载体。

2.3体育消费结构现状分析

体育消费结构是指消费者在体育消费过程中所消费的各类消费资料,包括实物性消费(运动服装、鞋帽,健身器材,体育书报,音像制品)、劳务性消费(去健身场馆健身、健康咨询、体育培训、比赛门票)和博弈性消费(体彩足彩)等在消费支出总额中所占的比例。本研究将体育消费分为实物性消费、劳务性消费和博弈性消费三部分。调查结果表明,保定市青少年平均年体育消费总金额为456.48元,其中实物性消费328.32元,劳务性消费102.05元,博弈性消费26.11元,分别占体育消费总金额的71.92%、22.36%和5.72%。

研究结果还表明,运动服装、鞋帽消费是青少年实物性消费的主要组成部分,43.13%的青少年选择在体育服装、鞋帽上进行消费,比例最高。在劳务性消费中,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比赛门票、体育培训消费、消费性锻炼和体育俱乐部消费,这说明现阶段作为青少年主要集聚地的各级学校,教育部在学校实施“阳光体育运动”,为青少年举办的各类体育培训班和体育俱乐部的建立,以及消费性体育场所的改善和开放,都为青少年体育消费提供了良好的消费环境。博弈性体育消费占到青少年体育消费总额的5.72%,这反映出青少年已经出现通过购买体育的方式支持国家体育事业发展,并试图获取中奖回报的投机性消费心理和行为。特别是13―17岁的少年,他们的博弈性消费略高于18―25岁的青年。因此,我们应对这一年龄段的青少年加以教育和正确引导,使其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就青少年学生体育消费结构的总体来说,实物性消费的比例远高于劳务性和博弈性体育消费。

2.4不同年龄段青少年体育消费结构比较

通过计算得出,13―17岁青少年平均年体育消费总金额约为426.73元,18―25岁青少年平均年体育消费总金额约为486.23元,18―25岁青少年平均年体育消费总额稍高于13―17岁青少年。13―17岁和18―25岁青少年平均年实物性体育消费分别为327.12元和329.52元,无显著性差异,在运动服装、鞋帽,运动器械,体育报刊,体育音像制品等方面均差别不大。13―17岁青少年平均年劳务性体育消费69.85元,18―25岁青少年平均年劳务性消费134.25元,在比赛门票、体育培训、体育俱乐部、消费性锻炼方面,18―25岁青少年平均年消费金额均略高于13―17岁青少年,尤其在比赛门票、体育培训两方面二者差距较大,均存在非常显著差异(p<0.01)。18―25岁青少年和13―17岁城市平均年青少年博弈性消费金额相差较小,分别为29.76元和22.46元,两者不存在显差异(p>0.05)。

以上现状说明,青少年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阅历的不断丰富,余暇时间的增多,对体育消费的认识程度和参与意识会逐步提高。从消费金额的差距可以看出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经验日渐丰富,18―25岁城市青少年的消费目的更加明确,消费更具有理性。从体育消费结构比较的结果看,18―25岁的城市青少年其体育消费意识和健身意识略高于13―17岁的城市青少年,体育消费结构也从单一的实物性体育消费向更高层次和更加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2.5青少年体育消费的影响因素

2.5.1消费价值观是制约青少年体育消费最基本的因素

调查结果显示,对体育消费不感兴趣的青少年仅占调查总量的5.06%,说明了“花钱买健康”的价值观在学生中已得到基本的确立,青少年已具有较强的健身意识和体育消费观念,体育消费已成为他们生活消费的一个组成部分。但从另一方面看来,这一部分学生是需要进一步深化健康体育教育的重点所在。因此,学校、家庭和社会正确的引导是非常必要的。

2.5.2经济状况是影响青少年体育消费最主要的因素

66.13%的青少年认为目前的支付能力极大地制约了他们的体育消费行为,很明显这是影响体育消费最直接、最主要的因素。很多人认为目前市场上质量上乘的有形体育产品,包括好的服装、鞋帽、健身器具等价格太高,社会上的健身场所、体育比赛现场等门票太贵。商品价格过高无疑提高了消费的门槛,从长远利益来看,不利于体育商品及体育消费项目推广和普及。

2.5.3“软硬氛围”是影响青少年体育消费的重要因素

青少年体育消费价值观的形成是受多方面影响的,除了与他们学习过程中所接受的体育与健康的教育密不可分外,还与他们学习生活的软环境和学校、社会投入的硬件环境有很大关系。体育运动场所的缺乏、硬件设施的滞后及可供选择的消费项目太少等,这些客观因素在某种程度上也极大地制约了体育消费的活跃。如何创造良好的体育消费氛围、宽松的体育消费环境和适当的体育消费价格等,是学校和社会重点需要解决的课题。

3.对策与建议

政府有关部门和学校应根据不同年龄段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特点,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和终身体育理念的宣传,要积极向青少年学生灌输“健康第一”理念,提高学生对健康投资的认识程度,让学生明确“体育能够提升生活品质”,提高青少年的素养,引导青少年树立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在学校体育教学中,采取多种形式的教学手段,吸引青少年体育参与兴趣。加大对体育场馆设施的建设力度和管理使用,为青少年提供更多的体育活动空间。开设关于体育消费方面的理论课或专题讲座,引导青少年理性消费。同时还要对那些“高体育消费”的青少年进行正确的引导,帮助他们形成科学合理、健康的消费观,使之成为一批高素质体育消费的生力军。

体育企业应重视青少年体育消费潜在需求、心理动机等信息的收集,发展多样性消费,并采取适当的优惠政策,加强对其消费行为的策划和引导,以进一步挖掘其体育消费潜力。

参考文献:

[1]伊世杰.消费经济学[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9.

[2]马渝,欧阳柳青.我国居民体育消费水平的现状调查与分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2,(28):5,16-17.

青少年消费心理篇4

「正文

大众文化作为一种产生于城市工业社会、消费社会的文化形态,是以大众传媒为载体,并且以城市大众为对象的复制化、模式化、批量化、类像化、平面化和普及化的流行文化,它的繁荣预示了一个新的审美时代的到来,大众与艺术出现前所未有的贴近,大众消费文化如同消费商品一样轻松自然,生活于大众消费社会的青少年一代,在商品的包围之中,也必然受到大众文化的冲击,大众文化以其特有的消费娱乐功能和意识形态功能影响着青少年的成长,影响着青少年文化的变迁轨迹。

据统计1990年中国每百户居民拥有彩电59台,至1996年每百户居民拥有彩电就增至93台,即使在农村,电视的普及率也急剧上升,至1996年,每百户居民拥有彩电已达到88台。由此可见,我国信息传播环境已日趋开放,大众传播的媒介化,已成为这个时代重要的文化景观,人们面对文化也就是面对媒介,媒介作为一种文化的技术逻辑和力量,无情的塑造着大众的文化习性,人们通过媒介接受文化已成为社会教育的普遍方式。当代青少年所生活的媒体环境更利于大众文化对青少年文化习性的塑造,如今都市中电视、电话普及,Bp机、移动电话正迅速进入青少年的生活,报刊杂志中关注青少年兴趣爱好的种类越来越多,电脑及电子游戏则意味着一种新的生存方式。调查显示,青少年一周内媒体的接触情况为:看电视7.161小时,听收音机4.116小时,读课外书3.613小时,读报纸2.505小时,读杂志2.458小时,可见,当代青少年整天处于媒体的包围之中,当然他们已对此习以为常并更习惯于对媒体的选择性接受。

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当代青少年生活于一个相对自由和宽容的社会环境,时代精神更为崇尚世俗与自由。当代青少年很少受到传统文化的浸染,就是“文革”也只在他们的记忆中留下了朦胧的童年式的印痕,他们天生具有历史记忆的缺失,而改革开放后潮水般一涌而入的千奇百怪的文化快餐和流行艺术成为他们最直接的精神食粮,这种文化形态消解着传统权威,对历史上的政治意识形态起到了直接解构的作用。大众文化猛烈的冲击着以人文精神为价值目标的精英文化和体现官方意识形态的主流文化,成为不断日常生活化的意识形态的构造者和承载者,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和文化环境下,大众文化影响着当代青少年的成长。

大众文化作为新时代的一种文化形态,在实践功能上具有消解神圣、提倡个性、解放思想和加强民主化倾向的作用,这对于人性的重构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有利于人们追求个性的解放;同时,大众文化作为商品经济的产物,市场机制控制着大众文化的发展,大众文化为盈利而制作,大众文化消费表现出庸俗性、娱乐性,在大众文化的运作过程中,平庸化的东西被奉为新潮而流为时尚,深刻而且崇高的东西被视为落伍,文化生产与消费中所出现的媚俗现象越来越严重,文化消费过分追求趣味的通俗,从而滋生出人的浮浅俗气的娱乐需要,这有悖于人性的自觉提升。正由于大众文化实践功能的二重性,大众文化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也具有二重性-积极影响与消极影响并存,大众文化对青少年成长的这种双重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大众文化对青少年生活方式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大众文化悄然勃兴,不论其形式的多样化,规模的扩大化还是内容的流行化,都表现出对青少年日常生活的强大渗透,对青少年的生活方式产生重大的影响。

1.大众文化的娱乐功能赋予青少年乐观的生活观,广阔的生活空间和多样的生活色彩

大众文化娱乐活动的多样性赋予青少年乐观向上的生活观念,使他们能在娱乐中忘记烦恼,这为青少年提供了宽松和谐的生活环境,使他们的生活色彩多样化,据笔者调查,听音乐磁带,参加其他活动(如跑步、玩其他球类、游戏等),听CD,看电影,在家看VCD,使用电脑(但不玩游戏),在家看录像带,踢足球,都属于高参与度的活动,大众文化为青少年提供了更广阔的生活空间,各种文化场所与虚拟的网络世界为青少年提供了更多的交往机会,尤其是电子化生活已成为青少年所追求的时尚,并且开始处于上升的趋势,电脑与网上世界对青少年具有极大的吸引力,网络对于青少年来说,最重要的不是一种信息收集渠道,而更多的是一种交友娱乐方式。

2.大众文化的运行促使青少年对时尚的追求,造就了青少年的消费主义观念

大众文化的市场操作使大众文化以盈利为目的,大众文化的运行必然使青少年的消费需求向更高的层次发展,在消费行为上一改以往的实惠、耐用、节俭等传统取向,而特别注重审美、新潮、变异以及个性化。大众文化对青少年消费方式的影响主要通过大众文化的炒作和现代广告来实现的。“炒作”实质上是当代大众文化对宣传的重新界定,并由此将宣传的中性意味消解掉了,保留了宣传中的广而告之的功能之时把夸大、虚假注入其中,它所依靠的手段仅仅是喧闹的媒体渲染。《泰坦尼克号》以文化帝国的一个极端例证向我们展示了文化炒作现象,《泰坦尼克号》在中国的上映引起无数青少年的狂热,他们为这段缠绵悱测的爱情故事付出了一张张门票,这部被称为“雕刻精美的萝卜花”的好莱坞大片并无多少思想内涵,但依靠其浮夸的外壳,巨额投资以及别具匠心的炒作注定了大片的命运,随之而来的所有副产品从文化衫到时装表,从印花信纸到铅笔橡皮,从儿童拼图玩具到少儿科技模型,都有“泰坦尼克号”的影子,青少年并以此作为消费时尚,让这部雄壮的泰坦尼克号捞足了钱。由此可见,追求时尚是当代青少年所流行的消费方式。现代广告作为大众文化的一种形式已成为向青少年灌输文化价值观念的重要手段之一,现代广告对青少年的消费方式乃至生活方式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当代青少年所表现出来的炫耀消费、彰显个性的消费主义与现代广告有着密切的关系,准确而又生动的广告定位,使得某一产品甚至消费方式、消费观念进入广大青少年的心中,并且在他们的心中占据一个牢固的无以替代的位置,不停的灌输着一种文化态度、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其中更多以青少年个性的彰显、炫耀性消费为广告定位的切入口,使现代广告强化了青少年消费主义的物质文化取向。青少年的消费主义的价值取向主要表现在他们的名牌意识上,名牌可谓是最大的时尚,青少年需要通过名牌来获得同伴艳羡和流行的认可。名牌意识实际包含了更多现代社会的消费观念、生活方式和流行时尚等信息,青少年通过消费来彰显自己的个性以立异于其他社会群体的同时,也把该类消费看做了较高生活质量的标志和幸福生活的象征。

3.大众文化对青少年生活方式的影响集中表现在当代青少年“酷”的时尚

据世纪蓝图市场调查公司1997年以来在京、沪两地进行的一次探索性调查表明,510名受访的青少年中,5%的调查对象经常用“酷”这个字眼,19%的调查对象经常用“酷”这个词,41%的调查对象偶尔用这个词;三成多的调查对象表示喜欢“酷”的东西。这项调查表明,“酷”已成为时下青少年最流行的生活方式,当今青少年一代成为“酷”的一代。在笔者调查的数百名青少年中,男女中学生对“酷”的理解有显著差异,女生更乐于认为“气质冷漠,不轻易说话”为“酷”(34.3%对男生的16.9%),而男生则将充当电脑黑客当做一件更“酷”的事情(19.6%对女生的8.5%)。

青少年更多的将“酷”表现为一种有吸引力的现象,一种欣赏的对象,他们或认为“酷”代表一种个性,酷是有自己的个性、见解,举止风度带着一种别人所没有的气质,接近于帅,或认为“酷”代表一种前卫的风格。在受访的青少年中,大多将“酷”理解为冷,或为高仓健式的孤傲,或为王杰般的忧郁,还可以理解为高消费,模仿明星的动作。“酷”的形象代言人是大众文化明星,香港的男明星几乎一统天下,刘德华以14%的比例独占鳌头,成龙以5%居第二,以下依次为周润发、郑伊健、林志颖、郭富城、张信哲、周华健,前八位几乎全是以青春偶像定位的男明星。由此可见,“酷”在青少年中的流行源于大众文化对他们的影响,歌星影后的英俊、潇洒、冷面、反叛,是它最好的注解。

“酷”之所以会走向流行在很大程度上迎合了青少年文化消费心理,在青少年看来,“酷”是一种挑战、一种勇气、一种能力,一种卓然独立与众不同的特性,“酷”是个性的一种充分张扬,而不是简单的追随与模仿,它比较需要投入心理成本及独特的个人目标。从对“酷”的内涵分析中,可以看出,“酷”满足了青少年彰显个性的心理需要。在文化工业的背景下,以彰显个性为特征的文化成为泯灭自我的刽子手,批量生产的大众文化无法代表人的个性,在丰富多彩的流行文化中,人们一步步迷失“自我”,“从众”心理成为工业社会最明显的心理状态,人们害怕茫茫人海的孤独,但更渴望异质化的表现。青少年作为工业社会的大众,为得到被众人发现的满足,也必然选择“酷”这一彰显个性的生活方式。

形象消费是大众文化消费的一种主要方式,随着形象化文化的浸透,形象由一种代表文本的直观性解释异化为文本自身,异化为本体的形象必须要有一个被展示的载体以成就一种文化的潮流,明星作为文化潮流的外化形态必然成为大众追逐的对象。在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发展过程中,中国的文化制作人已普遍接受了包装意识,目前“酷”相已成为文化市场上走俏的包装形式,从影坛到歌坛,不少人争相扮酷,许多人陷入了“流行歌坛流行酷”的巨大误区,以为冷艳就是艺术的成功,面无表情就是艺术。作为文化形象代言人的大众文化明星就这样成就了一种“酷”式文化潮流,青少年作为大众文化消费的领导群体,也必然是这一文化潮流的最早接受者。

“酷”在青少年中的流行应该引起我们的反思,“酷”的本质内涵是现代竞争下产生的孤独感、挫折感和焦虑感等痛苦心情的“克隆”,是一种具有传染性的病态,是人类心理危机的外在表现形式,青少年一代不应是冷酷的一代,病态的一代,更不应该将病态的“酷”作为一种前卫的风格。青少年应充分展现自我个性与风采,而不应将“酷”作为个性的彰显,应做生机勃勃、健康向上的一代,文艺工作者不应视酷为艺术,以酷自我定位作青春偶像,应发展多元化的文艺风格来领导时尚,教育工作者应加强青少年的情感教育,及时纠正这一不良倾向。

(二)大众文化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影响

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层面,它的变化更能代表青少年文化的流行轨迹,体现大众文化对青少年文化的冲击,经调查发现,大众文化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大众文化有助于个性的解放和民主化倾向的加强,赋予青少年积极的主体意识,使青少年文化呈现出具有时代特色的理性精神。

大众文化对于人性的重构是其重要的实践功能。在现代社会,物质的丰富为青少年追求个性解放创造了有利条件,新时期人格的嬗变的直接动因来自于社会生活的巨大转型。社会主义市场的建立,大众文化传播的繁荣以及大众审美现象的崛起为当代人格的变化和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和契机。80年代以来经济改革和发展的巨变已极大触动了我国的文化精神体系,对传统的文化思想、文化观念和文化心理模式形成新的震荡和冲击。当代青少年已不同于上一时代的人们,他们已从单一的政治模式中解放出来,不再惧怕权威,个体的自由与发展成为人生的主要目标,“我就是我”成为这一代人的生活逻辑。在青少年的价值观念中,自我无疑是最重要的,自我意味着独立,是现代社会最起码的思想资源。当代青少年有自己的运动、时尚和娱乐,有自己的语言和表达方式,大多数青少年认为,我们这一代人和父母一代在消费观念和处世目标上都有很大的不同,在自己的心理成熟度的认定上,认为自己在心理上“很成熟”和“比较成熟”的人不很多,同时大多数人都同意“我觉得大部分同龄人都很幼稚”这一观念,在种种群体特征的认同中显现出他们对自己以及自己所标示的代际群体的尺度:“自我肯定,坚持自我”。可见理性精神在当代青少年身上的体现是,他们不崇拜权威,不一味顺从长辈,不循规蹈矩,他们崇尚自主自立,相信自己的选择,青少年独立的理性精神适应了现代社会生存竞争的需要,有利于发挥当代青少年的创造性,开拓新的道路。

2.大众文化的商业化使青少年文化正在经历世俗化的洗礼,世俗性成为当代青少年文化的精神特质

大众文化的传播是一个世俗化的过程,在中国特定的文化环境中,世俗化首先是一种对乌托邦的理想主义的反叛,对宗教般迷狂的反思,“追求世俗的幸福”是它不变的目标;其次,由于大众文化的盈利性特征,使它在传播过程中,蔓延着一种消费主义的意识形态,一种物质主义和享乐主义的倾向,这是世俗化的另一种情形。世俗精神在青少年身上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青少年的价值观呈现出理想主义淡化,理论性价值淡化,价值观念向个人本位偏移的特点。调查显示,虽然多数中学生将社会价值作为衡量人生价值的标准,但其价值观已明显向个人本位偏移,在中学生人生价值的调查中,只有三成的人愿意“做人民公仆”将社会价值的实现放在第一位;三成的人把个人收入、社会地位作为人生理想实现的首要因素;四成的人主张在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结合下实现人生理想。如果说中学生价值观向个人本位的偏移只是初见端倪,而大学生价值观则出现了结构性失衡,北京六所高校择业心理调查表明,大学生在择业方面考虑更多的是把福利收入、自我价值实现、社会地位放在第一位,在人数和比例上都是最多的,分别占36.6%、27.1%、23.4%.

(2)当代青少年的行为和成功观念呈现功利性。他们很少去追逐那些名扬天下的英雄、科学家和政治领袖人物,而更崇拜世俗的明星、人物,诸如实业家比尔·盖茨,歌星任贤齐、童安格。大众文化明星对青少年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从青少年的成功观到爱情观几乎都带有明星的印记。大众文化所塑造的魅力人士对青少年一代更具时尚动员力。从自我塑造方面来看,对当代青少年最具稳定动员力的是那些有一定成就又具个人魅力的人士。大众文化明星的成功之途是千千万万青少年所梦寐以求的,最近成千上万的青春少女对张艺谋选秀所表现出来的狂热可见一斑,这反映了他们“投机取巧”、“一夜成名”的价值观念,体现了青少年价值取向的误区,这实际上是媒体误导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文化媒体给大众制造了明星之路就是“潇洒走一回”的假象,使千千万万青少年对明星梦趋之若鹜,很多青少年由于仅仅看到赵薇式的成功,就以为当明星完全归属于命运的机遇,这使他们只看到明星的成功,而未看到明星成功的艰辛。青少年对明星的追逐不仅仅是对明星之路的艳羡,明星崇拜同时也是信仰缺失状况下的填补。在市场经济的今天,人们更加崇尚自由与个性,领袖不再是人们敬奉的神明,中国本身有缺乏宗教信仰的根基,当代中国缺乏神祗,更缺乏英雄。在英雄与上帝退场之后,明星自然被推上宝座,青少年对明显之路的追求和对明星的崇拜说明了当代青少年价值观念的世俗性。

青少年价值观念和行为的功利性还表现在校园文化所呈现出的商业化趋向上,这种趋势在大学校园里尤为突出,这使大学文化越来越受到来自大众文化的严峻挑战,大众文化已逐步扩展到高等学府这块历来被认定是属于精英文化的领地,校园文化模仿大众文化的市场操作使校园文化的发展更具功利色彩。如许多大学文学社团冷冷清清,做文学梦的青年越来越少;大学社团的发展更看重经济因素,拉赞助、寻求投资已成为大学社团最时髦的活动,有些社团活动的积极意义不大,如十大歌王比赛只是模仿文化炒作,只为少数人的“成名”。校园文化的世俗性体现了青年一代功利、金钱意识的增强。当代青少年相信金钱和权力的威力,他们相信权力尤其相信金钱,认为金钱是万能的,认为金钱、权力和声望是当代成功人士所追求的目标。当代青少年的功利性意识及其行为所表现出来的利益驱动性集中体现了当代青少年文化“物质主义”的精神特征,他们越来越依赖于物欲的满足以追求世俗的幸福。

(3)青少年的社会观日趋现实化。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青少年一代并未经历过大规模的政治运动,虽然各种各样的高度意识形态化的口号仍然萦绕在他们的耳际,但个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逐渐取代了意识形态对民众的允诺和动员,成为社会生活的主流。

通过分析青少年对媒体的接触情况可以发现,当代青少年更愿意选择娱乐性的节目类型,而对于政治型的节目却缺乏热情。青少年对专业板块性质的电视节目、开放性的注重受众参与的综艺类节目尤其喜欢,经常观看综艺类节目的人最多,其下依次为影视类、音乐类、体育类、科技教育类、新闻类。即使从大学生对看电视的诉求来看,大学生对娱乐的关注超过对社会新闻、社会问题的关注,消费主义的盛行使大学生的关注点更多的集中在生活、娱乐层面,沉重而艰难的话题不再是大学生媒体的重点,体育类成为大学生最喜爱的电视节目,其下依次为影视剧、新闻类、综艺类、社会类。从媒体接受的诉求来看,当代大学生正从思想先锋转化为时尚先锋。

生活于大众文化环境中的青少年一代,从政治倾向和选择上更少理想主义色彩,政治不再是当代青少年关注的焦点,这意味着他们不可能成为政治的简单动员对象和积极的参与者,他们的社会观呈现出更多的世俗性和现实化的色彩。

(4)受大众文化的冲击,当代青少年文化世俗性的精神特质呈现庸俗化的倾向。大众文化在适合大众消费的同时,由于其商业追求,以娱乐消遣为主,不可避免的造成固定化的消费模式,不仅把自身推向平庸低俗,也把大众推向平庸低俗。

受大众文化的影响,部分青少年会或多或少的染上一些青春文化病,主要表现在享乐主义的物质文化取向和“波普主义”所代表的颓废主义的精神生活取向上。青少年享乐主义的物质文化取向主要表现在青少年行为和成功观念的利益驱动性及消费主义的消费方式上。青少年颓废主义的物质文化取向则表现为大众文化对青少年文化特有的反叛性的消解,当今的青少年对现实的适应性大于批判性,对于现实生活采取极为冷漠的态度。在部分青少年中流行着“一无”、“二没”、“三拉倒”的口头禅。“一无”就是无所谓,“二没”就是干活没劲、玩也没劲,“三拉倒”就是“一切都拉倒吧”。这是一种消极的文化倾向。这种消极颓废的文化倾向已逐渐渗透于青少年的价值观中。调查显示,中学生对另类活动的追求已成为一种追随潮流性质的行为:上网与染发在中学生流行程度较高,在校谈恋爱、逛酒吧成为有一定好奇心驱使但可能谨慎尝试的行为。在极谨慎的条件下在校中学生会尝试的行为有:性行为、做朋克头、抽烟。全国11所高校1000名研究生婚恋和性价值取向调查表明:80%以上对婚前性行为持“赞同”的宽容,对婚外性行为或第三者插足有66.3%持“理解”、“说不清”,有43.8%的人把“托付终身”放在第一位,34.2%的选择“感情深厚,不一定白头偕老”,这体现了文化进程中扬弃和背叛的关系,也反映出研究生性价值取向的迷失。

(三)大众文化对青少年审美情趣的影响

青少年消费心理篇5

关键词:青少年;信用卡;附属卡

目前,我国银行卡产品已经极大丰富,除了功能方面的贷记卡、借记卡、国际卡外,为不同客户群开办的信用卡品种也琳琅满目――女士卡、天使卡、教师卡、公务卡、白金卡、大学生卡等――极大的吸引了相关群体,推动了信用卡的发展。但针对我国数量庞大的青少年开办的信用卡品种和数量少而又少。而国外发达国家和地区早已有了专门针对这一群体的信用卡,我国的少数银行虽也针对在国外上学的青少年开办了青少年国际附卡,但数量少,范围小,在国内市场上远远未形成气候。

各发卡行之所以没有加大对青少年群体的信用卡发展力度,原因是显而易见的,青少年没有收入来源,自控力差,透支无度现象严重,但与此同时也应注意到,青少年同样也是消费者,同样也有借贷行为的需求,完全有理由成为消费和信贷工具信用卡的持有者。只要发卡单位在功能形式、服务宣传等方面做出合理适当的有针对性的措施。青少年市场将为信用卡客户群带来一大片广阔天地。

一、推广青少年附属信用卡的合理性

青少年是我国未来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接班人,及早培养他们将来合理的消费观、理财意识是国家也是家长的心愿。信用卡正可以为此提供一种方式和工具。

我国新一代青少年的消费观与他们的父辈已有很大的不同,刷卡消费、超前消费甚至信贷消费已早早地进入了他们的观念中,因此他们有更强烈的用卡欲望。而在生活观、价值观、人生观上,这些新一代消费者有着非常积极的人生态度和自信心,学习和接受力强,他们中的绝大多数相信舒适的生活和丰盛的物质不是固有的,而是需要努力换取的,他们是超前的一代,也是比历史上任何一代青少年都成熟与理性的一代,只要宣传教育方法得当,他们恶意透支的风险要远远小于大多数成长于纷乱年代,受到各种思想冲击的成年人。

二、青少年附卡的设计思路探讨

首先将青少年卡定位为青少年的理财工具,并为进一步防范青少年不成熟的一面而设计成附卡形式,依附于其父母所持的主卡下。

费用收取问题。首先提成本费用的收取是因为这是关系到父母是否愿意为孩子办附卡的关键因素之一。他们会首先考虑为孩子办卡是否值得。我国发卡行目前还不具备免费办理的条件和能力,成本是其主要收入来源之一。因此,可采取从孩子卡中分几个月定额扣除的方式来收取成本费用,以减小孩子父母一次齐几十甚至百元的办卡费带来的顾虑,这样,容易使得孩子父母认为这笔钱是孩子自己省下来的零花钱办的,易于让家长接受。

由于青少年没有身份证明,青少年卡可采用彩照卡的形式,一来提高安全性,二来更吸引青少年,三可为发卡行增加成本收入。

根据青少年个性化突出的特点,卡的外观可不拘一格,创造出多种样式及图案。特殊的外形除不能在atm上取现外,磁条安排在合适位置仍可进行poS刷卡,亦可在银行柜台取现,配合了彩照卡的设计而不会使外人冒领盗用。

青少年附卡的存取功能。可由父母定时不定时地按需从主卡转入款项,亦可建议主卡人每月定期定额转入钱款,从而让孩子及早体验如何合理开销定额的账目,并可与孩子父母协商依其家庭条件设定一个小额透支限额,从而让孩子早日体验未来生活中必遇的信贷现象,形成合理的信贷行为。为减少每月为此到银行排队的麻烦,主卡人亦可通过电话授权或通过电脑操作将钱款转入附卡之中。

开通特殊服务。如果能有专人定期以电话、短信或上门的形式与持卡人的父母交流,并对孩子的消费行为进行共同的指导,无疑会使信用卡的品牌服务更加深入人心。

现阶段由于人员、软硬件条件的制约,可根据青少年附卡及主卡人对发卡行的贡献度大小来决定服务的密度和程度。

三、青少年附属卡推广的可行性及优点分析

(一)推广较为容易

青少年相互攀比、追求时尚的个性极易促进青少年附卡的推广。个性化、美观的外形设计更容易对孩子产生极大的吸引力。

(二)理财观的工具易被孩子父母接受认可

将来的市场与社会消费,电子化货币将成为趋势,青少年终将长大成人而独自面对现实的生活。提早教育孩子在消费、储蓄、信贷等经济行为方面确立合理的理财观并进行实践行为是父母的心愿,也是社会性的责任。这也是向青少年父母推销信用卡附卡的最大理由与动机。

信用卡的主市场在城市,而城市的大多数夫妻只有一个孩子。据调查统计,目前的家庭支出中为子女进行的消费支出占总出的20%,父母也愿意为有利于孩子的花销方面进行投资。只要将青少年卡准确定位,功能设置合理,广告宣传到位,有远见的父母对于这种代表时代消费行为趋势的开支是乐于接受的。

(三)先入为主的品牌观念

信用卡事业是长远的,中国信用卡市场目前还不成熟,未来的发展空间非常大。各发卡行要用发展的眼光审视未来,为将来的市场作好准备,为信用卡品牌在未来信用卡市场上占据有利地位打下良好基础。

青少年附卡的发行正可看作是这样的一个长远准备措施。青少年终将成人,在他们可以申办信用卡主卡的时候,他们首先想到的将是已习惯使用功能和服务都熟悉的信用卡品牌,而信用卡附卡的使用也会为他们打下一个基础的个人信息信用档案,使其顺利成为信用卡主卡的持有人,也会为发卡行节省对个人进行信用调查的人力物力财力。

青少年附卡的推广除以上直接的优点外,还将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好处。

首先,表面上发卡的对象是青少年,但其消费用卡率再高对银行利润也有限,但通过在发展一个青少年附卡的同时,就带来了孩子父母的主卡办理。这才是银行在短期内获利的潜在目标。

其次,当前信用卡申办人和持卡人主要在意和使用的是其常用到的信用卡功能,密密麻麻的说明及简单的促销宣传广告并不能让客户对其他的信用卡功能产生认知和兴趣。而青少年的学习与实践欲是非常强的,对一个新事物的出现,他们很快就会通过交流、学习、使用而对此加以熟悉。这时由他们向持主卡的父母传递讲解信用卡的功能知识、优惠条件、特约商户的名单和地点将更直接,更容易让父母接受,而熟知产品的优点、功能才是用户使用产品的第一步。

青少年消费心理篇6

关键词:消费者社会化;自我概念;消费者决策型态

中图分类号:F126;F713.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6260(2009)06-0097-09

青少年市场作为一个由现时市场、影响力市场和未来市场组成的“3合1”市场,其意义非凡。根据麦肯锡公司2006年7月5日的一项最新调查显示,中国城市青少年每年的零花钱高达600亿元,而家庭每年在青少年子女身上的花费近2300亿元,消费总额达2900亿元。消费者社会化理论认为,人们在青少年时期习得的消费技能和购物技巧,也将持续影响他们成人后的购买决策方式(mcneal,etal,1997)。究竟是什么力量决定了青少年形成相互区别的决策个性?研究表明,在青少年消费者决策个性的社会化形成过程中,一方面,家庭、媒体、学校和同辈群体等社会化媒介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影响(Shim,1996;Kamaruddin,etal,2003);另一方面,社会化并不仅仅是被动的学习和内化过程,亦是青少年表意(creatingmeaning)和强化自我的过程(Banister,etal,2001),个体的消费行为趋向于通过消费具有象征意义的商品来强化自我概念。就我国青少年而言,消费者决策人格特性形成的社会化影响因素尚缺乏实证性探索。

一、文献综述

社会化是个体获得人格和学习参与社会或群体的方法的社会互动过程。早在20世纪70年代,西方学者就已展开消费者社会化的研究。ward(1974)最先提出了消费者社会化的定义,即“消费者获得各种与市场活动相关的技巧、知识和行为的过程”。国内学术界直至20世纪90年代才逐渐关注消费者社会化问题,研究以理论探讨为主,少有实证。总体而言,消费者社会化研究主要集中于社会化结果及其形成的影响因素。

对于社会化结果(socializationoutcomes)的界定,学者们的看法存在很大差异。moschis等(1978)认为,社会化结果包括消费知识、消费者行动主义、消费者理财能力、价格态度、物质主义态度、经济性消费动机、社会性消费动机等。John(1999)则认为应该包括广告与劝说知识、交易知识、决策技巧和能力、购买影响力和谈判策略、消费动机与价值观等五个方面的内容。最具代表性的划分办法是三维度法,即消费技巧、态度和偏好。消费技巧指消费者对基本消费知识的理性认知(如预算、产品评价、购买标准等),它因具体的消费者行为而异;消费偏好指消费者对品牌、商店、厂商的偏好;而消费态度为消费者对各种市场刺激因素如广告、销售人员、价格信息等的认知及情感倾向(Viswanathan,etal,2000)。三维度法为更精确地衡量消费者社会化结果提供了可能,然而其包含的范围仍然比较宽泛,在区分不同社会化媒介的影响范围时,可能会得出不适合或不显著的结论。例如消费者对广告的情感倾向和消费者的价格认知倾向同属于态度指标,前者可能更直接地受到大众媒体作用的影响(Dotson,etal,2005),后者则可能较多地受到家庭的影响(moore,etal,2002)。

最新的研究将消费者决策型态作为消费者社会化的结果指标。消费者决策型态研究以Sproles等(1986)开发的消费者决策型态量表(consumerstyleinventory,CSi)为工具,在不同消费文化中证实了完美主义型、经济实惠型、品牌认知型、新潮时尚型、时间节约型、困惑不决型、粗心冲动型、忠诚习惯型等八种类型的存在。在社会化运用方面,Shim(1996)547以美国1954名高中生为样本,首先证实了社会化媒介和前置变量对消费者决策型态存在显著影响,指出前置变量对社会化结果的直接影响比通过社会化媒介的间接影响更值得深究。Shim等(1996)研究了美国2000名不同种族高中生消费者社会化和购物导向的关系,发现西班牙人显现出社会/快乐主义导向,土著人是被掌控/被牵制导向,美国白人呈功利主义/经济主义导向。之后,Kamaruddin等(2003)针对马来西亚青少年消费人群,对社会化媒介、社会结构因子及消费者决策型态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再验证,结论突出了同辈群体的影响。

社会化形成因素以社会化媒介(socializationagents)研究为代表。文献梳理发现,国内外消费者社会化的研究主要选取家庭、学校、同辈群体,以及大众传播媒体这四大社会化媒介或其一部分来分析社会化结果的形成(Shim,1996;陈畅,2006)。上述以消费者决策型态为社会化结果的影响因素研究也不例外。如前所述,社会化本身也是塑造个体人格的过程,根据社会心理学的观点,人格发展的内部决定因素是自我调控系统(沙莲香,2006),自我概念是该系统的核心。国外文献早就注意到自我概念与社会化的关系(Sears,1970),国内研究者也开始考察自我概念对决策型态的影响(李晓蕾,2007)。据此,我们从消费者社会化的视角,综合考虑了消费者行为产生的内外因素,将自我概念和社会化媒介作为两类关键解释变量,分析社会化结果亦是消费者人格特性――青少年消费决策型态的形成。

二、研究设计

(一)变量界定与测量

本文沿用Sproles等(1986)的定义,将消费者决策型态界定为以消费者选择商品或服务的方法为特征的心理定向,具有认知和情感上的特点。消费者决策型态问卷以CSi为基础,综合考虑Fan等(1998)、林清河等(2002)、Canabal(2002)的调查问卷的内容,剔除具有重复负载的构念项目,并特别考虑了中国人的思维和语言习惯,设计出“我会一买再买自己喜欢的品牌”,“我常感觉打折的商品也不错”等通俗化语句。另外,mitchell等(1998)认为,CSi中用来测量新潮时尚型决策特征的若干问句与服装市场有关,而服装市场的营销常常强调时尚,这会诱导被调查者用服装采购的决策型态来替代一般的决策型态,从而形成CSi的一个局限性。鉴于此,本研究在测量时尚型决策特征时只用了一个与服装有关的问句。针对八种决策型态,我们共整理出28个问项。采用李氏(Likert)五分制,从“完全不同意”、“基本不同意”、“中立”、“基本同意”、“完全同意”分别给予1至5分的评分。为了使测量的结果更为准确,各问句按随机的原则排列。该问卷经安徽境内在读大学生测试,具有良好的效度和信度(宋思根等,2008)。

借鉴国内外社会化研究成果,本文亦选取家庭、媒体、在校消费者教育和同辈群体,来综合测量社会化媒介的影响力,该分量表共包含10个问项。家庭沟通模式(familycommunicationpatterns,FCp)被认为是父母影响孩子消费社会化的作用机制。它是家人与青少年之间关于商品和服务的人际互动过程(moschis,etal,1978)。我们参考moschis等(1984)的研究,运用社会导向和概念导向社会导向的家庭沟通意欲制造儿童顺从、和谐、愉快的家庭关系,这种沟通的形式是基于监督和控制儿童的行为,以保持社会性一致为动机的;相反,概念导向的家庭沟通鼓励儿童发展自己关于这个世界的看法,强调功能性的方面以及处理事情时以自己的角度评估可选择方案(胡晓红,2006)。两种FCp来测量家庭的社会化影响。另外,根据Bearden等(1989)的“人际敏感度理论”,存在准则型和信息型两种类型的人际影响作用于社会化过程。其中准则型影响使得个体具有依照群体中他人期望行事的倾向;信息型影响是指通过观察他人消费行为,并从他人那里获得产品与品牌信息的倾向。同时,网络媒体迅猛发展,网络同辈群体网络同辈群体指青少年在网络中通过各种方式所认识的并与之进行交往的年龄相近、进行频繁互动、认同相似的价值与态度、彼此之间有情感上的支持、进行各种信息和经验的互换的人组成的一种非正式群体(姚俊等,2004)。已经产生,二者的社会化影响不容忽视。鉴于此,本文从准则型、信息型和互联网三个维度测量媒体社会化作用,问项设计参考Singh等(2006)的研究;同辈群体的影响则分准则型、信息型和网络同辈群体三个具体维度,问项来源于“人际影响敏感度”量表(Bearden,etal,1989)。通过大量文献研究,我们最终提取了教师教导和学校课程教育两个维度来测量消费者教育。

在消费者研究领域,自我概念又称自我形象,是指消费者对自己的整体观念和感受,它被认为是由消费者的气质、性格、价值观、社会角色等一切心理行为信息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而浓缩成的系统结构(Schouten,1991)。本研究将从物质主义倾向、自我一致性和自我监控三个维度来测量消费者自我概念。英文牛津字典对物质主义的定义为:“专注于物质需求和欲望,忽视精神问题;一种完全基于物质兴趣的生活方式、观点或趋势。”本文将“自我一致性”界定为:“产品形象与自我形象、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相匹配的程度”。自我监控主要是指个体根据周围的情境线索对自己进行的自我观察、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被用来解释表情控制和自我呈现的个体差异(Snyder,1974)。个人会根据外部情境采取不同行为,而低自我监控者的行为受意识控制水平低,容易产生各种冲动。自我概念量表以曾洁(2006)的消费者特质问卷为基础,选取其中10个问项来测量上述三个维度,并与社会化媒介影响力问卷一致采用李氏(Likert)五分制,从“完全不符合”、“基本不符合”、“不确定”、“基本符合”、“完全符合”分别给予1至5分的评分。

(二)研究假设

社会化媒介对消费者决策型态存在影响已被国内外的研究证实(Shim,1996;陈畅,2006),其中家庭是儿童社会化最早、最基本的执行者。研究表明,家庭沟通模式与青少年经济型消费动机和理性、实用主义消费行为正相关(Shim,1996;Kamaruddin,etal,2003)。另外,moschis等(1979)研究发现,社会导向的家庭沟通模式与物质主义相关,而概念导向的家庭沟通模式与物质主义倾向没有相关关系。我们提出以下假设:

H1a:家庭沟通模式和经济实惠型消费决策正相关。

H1b:社会导向家庭沟通模式与物质主义倾向相关。

H1c:概念导向家庭沟通模式与物质主义倾向无关。

与家庭的作用相比,同辈群体之间的影响多是一种平等的互动,基本不存在资源控制。产品和服务的情感因素和表现因素信息(如实用主义价值观、社会动机、品牌和品牌偏好等)是同辈群体间沟通的主要内容,影响消费者态度的形成。mangleburg等(1998)指出,随着青少年成熟度提高,他们更希望从同龄人那里获得有助于消费决策的信息和知识,准则型同辈群体的影响减弱。另外,准则型和信息型同辈群体均影响青少年服装购买、选择及满意度,使之更关注品牌(Lachance,etal,2003)。为此提出以下假设:

H2a:信息型同辈群体对消费者决策的影响较准则型更强。

H2b:信息型与准则型同辈群体均与品牌认知型正相关。

西方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有关于大众传媒影响的研究,电视媒体为最典型的研究对象。新媒体是伴随传播新技术的发展和传媒市场的进一步细分而产生的,主要是指宽带互联网络、手机。由于国内手机媒体在中学生群体尚未普及,我们仅选取互联网作为新媒体代表。研究表明,电视媒体的影响主要是准则型的而非信息型的,信息型影响引导青少年形成基于品牌和价格的决策个性,而准则型影响使得青少年更倾向于忠诚型决策(转引自:moscardelli,etal,2005)。互联网已经成为青少年搜寻商品信息的重要渠道(Singh,etal,2006),Zhang等(2007)认为随着消费者品质意识的增强,更多人会选择网络购物。为此提出以下假设:

H3a:准则型媒体对消费者决策的影响较信息型更强。

H3b:信息型媒体与品牌认知型、经济实惠型决策正相关。

H3c:准则型媒体与忠诚习惯型决策正相关。

H3d:网络媒体与完美型决策存在相关关系。

国外初等学校教育的目标之一即是培养青少年的经济能力。学校应通过设置经济类课程,帮助学生理解商业条款和惯例,培养其合理的理财观念,消除决策困惑,提升决策能力。其中,教师作为重要的社会化媒介,是消费教育顺利实施的关键之一(zgen,2003;Lachance,etal,2004)。

H4:教师教导和学校课程教育均与困惑不决型决策负相关。

由于消费者自我概念测量维度不同,已有自我概念和消费决策型态的关系研究的结论存在显著差异,但都证明了自我概念对决策型态存在影响(陈延斌,2007;李晓蕾,2007)。曾洁(2006)42还证实了自我概念四个维度(物质主义倾向、自我监控、自我一致性和理财观念)和冲动型购买行为有关。

H5a:物质主义倾向与冲动型决策正相关。

H5b:自我控制愈弱,冲动型决策愈显著。

H5c:自我一致性与冲动型决策正相关。

(三)数据收集

由于青少年(12~19岁)学生的消费行为具有一定的同质性,数据收集采用方便抽样。我们在中国科技大学附属中学、安徽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安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芜湖三中、蚌埠张公山中学等3座城市5所中小学间隔年级集中发放问卷共482份,调查时间为2009年4月中旬到5月初,历时半个月。最终回收问卷460份,回收率95.4%,剔除漏填、明显错填的问卷后,得到有效问卷441份,其中合肥地区129份,蚌埠地区114份,芜湖地区197份,有效回收率91.4%。被试男性占54.6%,女性占45.4%;小学六年级占7.7%,初中占64.2%,高中占28.1%。在家庭月收入方面,月收入1000元及以下占6.6%,1001~2000元占21.3%,2001~3000元占24.7%,3001~4000元及4000元以上的青少年家庭共占总样本的47.4%。

三、数据分析与假设检验

(一)量表效度和信度检验

本研究利用SpSS16.0进行变量衡量的效度和信度检验。各个量表的Kmo测度和Bartlett球体检验结果表明,数据较适合做因子分析,之后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并选择Varimax正交旋转方法萃取出公因子。剔除因子负载过低的问项,给公因子命名,通过与原构思比较,以此检验量表建构效度。内部一致性检验是利用Cronbach's一致性系数来衡量总量表和各因素的信度高低。一般认为系数若大于0.7则表示信度很高,若小于0.35则表示信度很低,0.5为最低的可接受的信度水平。对于消费者决策型态问卷,根据Sproles等(1986)的研究结论,以0.4作为最低可接受的信度水平。具体结果如表1所示。

检验结果显示,消费者社会化媒介影响力问卷剔除S3一项,保留9项,共提取出4个公因子,与原构思一致,量表总信度为0.779,各个因素信度均在0.5以上;自我概念量表剔除了Z8一项,保留9项,共提取3个公因子,也与原构思一致,量表总信度为0.795,各个因素信度也都超过0.5;消费者决策型态问卷剔除了X14、X22两项,保留26项,对因子载荷为负的X2项转换方向后,共提取出8个公因子,其中购后后悔型和口碑/价格―质量效应型两因子或只有一个题项,或信度太低均予以剔除,最终6种决策型态得到证实,保留的型态因子信度均在0.4以上,量表总信度为0.756。由表1可以看出,除题项X4外,所有保留题项的因子载荷均在0.5以上。可见,三个量表均具有较好的效度和信度。

(二)假设验证

1.社会化媒介对青少年消费决策型态的影响

本研究采用多元回归中的逐步筛选法,以四大消费者社会化媒介作为自变量,对青少年消费者决策型态各因子做回归。结果如表2所示,在全部的54对消费者决策型态与社会化因子关系中,有21对呈显著相关关系。

社会导向型家庭沟通与经济实惠型消费者决策型态正相关,与国外家庭影响青少年的消费实用主义倾向结论相一致(moschis,etal,1978;Shim,1996)。H1a得到部分支持。两种类型的家庭沟通方式均与青少年休闲娱乐型决策显著正相关。青少年常与父母一起逛街购物,并因休闲而获得乐趣。概念导向型家庭虽鼓励孩子发展自主观点,但与青少年潮流品牌转化型决策负相关,表明家庭对孩子消费的基础性引导作用。除概念导向型家庭影响之外,媒体对样本消费者社会化的影响力最为突出。从回归系数看,准则型媒体对经济实惠型的影响较信息型更强。H3a得到部分支持。信息型媒体与潮流品牌转化型、完美主义型、困惑不决型均正相关,与经济实惠型决策显著负相关,表明青少年使用信息媒体主要目标是获得消费信息,确定消费潮流,并借此寻求最优品牌,追求产品质量,并不是我们通常认为的那样为寻求最低价格,而且面对媒体海量信息,青少年表现出决策惰性。H3b得到部分支持。与大众媒体接触越多,青少年消费的表现性成分(expressivecomponent)越显著,他们越倾向于追逐名牌,追捧时尚和新奇,对价格变得不敏感(Shim,1996)563。此时,广告的说服意图和娱乐作用更容易被接受,其消费者教育的功效变得不显著。本研究中忠诚习惯型决策型态未获证,H3c没有得到支持。但仍然可以看出,准则型媒体亦显著影响青少年潮流品牌型、经济实惠型和困惑不决型决策,方向与信息型媒体一致。特别地,互联网与休闲娱乐型、潮流品牌转化型决策正相关,与完美主义型负相关。H3d得到支持。这说明网络不仅成为重要的产品信息来源,青少年选择网上购物可能更是因为乐趣和赶时髦,并非追求完美。在校消费者教育与休闲娱乐型、经济实惠型决策负相关,而与完美主义型和信息利用型正相关,与困惑不决型关系不显著。H4没有得到支持。在校消费者教育的效果如何还需进一步验证。信息型同辈群体对潮流品牌转化型、经济实惠型决策的影响力显著高于准则型。H2a得到部分支持。同辈群体的两类影响均与潮流品牌型决策正相关,H2b得到支持。可见,消费的象征主义特征在青少年人群中已经显现。

2.自我概念对青少年消费决策型态的影响

表3给出了自我概念和消费者决策型态各因子间的回归系数。与相关分析结论完全一致,青少年物质主义倾向越高,自我一致性越高,越追求购物乐趣,并喜欢紧跟时尚潮流,看重品牌,愿意花很多心思选购商品,在意商品是否能让自己与众不同。物质主义倾向与经济实惠型决策负相关,符合日常生活经验;另外,消费者会主动选择与自我评价一致或者认识一致的产品与品牌。自我一致性越高(自我满意),购物决策的价格导向越显著,这与陈延斌(2007)的研究结论一致。青少年消费者行为的自我控制力越低,信息利用型决策越不显著。由于安徽地区青少年冲动型决策型态未获证,有关自我监控与冲动型决策关系的假设H5a、H5b、H5c均没有得到支持。

3.消费者社会化媒介和自我概念相关分析

从社会化的角度看,社会化媒介对消费者的影响需要经过内化环节,内化的结果也会影响消费者对社会化媒介的认知。因此,自我概念、社会化媒介可以分视为社会化的主、客观影响因素,他们之间的关系如表4所示。

两类家庭沟通模式与物质主义倾向均存在相关关系。H1b得到支持,H1c没有得到支持。媒体、消费者教育、同辈群体与自我概念的前两个维度显著正相关,只有社会导向型家庭沟通与(低)自我监控存在负相关关系。表明社会化媒介与自我概念存在显著的普遍的互动关系,互联网、信息型媒体和信息型同辈群体与物质主义倾向之间相关系数更大,而社会导向和概念导向与自我一致性的相关系数更大。同时,家庭社会导向越强,青少年盲目性消费行为越少,对行为的控制力和调节水平越高。

四、结论、讨论与启示

以西方成熟的CSi量表为基础,证实了安徽地区青少年消费者存在六种购物决策型态。特别地,与Fan等(1998)、宋思根等(2008)相一致,青少年表现出“信息利用型”决策,而未表现出“粗心冲动型”决策。以决策型态为结果,消费者社会化研究可以得到以下几点结论:

第一,家庭沟通对青少年休闲娱乐型消费具有显著作用,教师沟通对休闲娱乐型消费具有抑制作用,社会导向家庭沟通促使青少年消费者追求经济实惠。青少年学习压力较重,无论与父母的互动如何,逛街可能是常见的休闲娱乐方式,而老师可能更多地强调学习的重要性。社会导向有利于培养孩子对父母的顺从和理解,无论家庭贫穷和富有,中国父母都会教育孩子节约,让孩子了解生活来之不易。

第二,信息型媒体和准则型媒体促进了青少年对商品质量和时尚潮流的追求,对经济实惠型购物的抑制和回避,而互联网对学生的休闲娱乐的导向作用十分显著。这可能与青少年特定的心理时期有关,他们的价值观、世界观正处在不断发展成熟过程中,对外界事物的认知容易发生改变,外界因素对他们的影响程度较大。在消费中,青少年易于模仿一些影视偶像、老师、同辈群体或高年级同学的意见领袖,形成从众性消费,甚至出现盲目攀比。这一点在同辈群体对潮流品牌转化型的影响中进一步得到证实。

第三,物质主义倾向形成青少年追求休闲娱乐、时尚潮流的决策个性,而否定经济实惠型消费;自我一致性随消费者自我形象不同而不同,对休闲娱乐、时尚潮流、经济实惠均有显著影响;自我监控倾向于追求时尚潮流,逃避经济实惠,这与青少年自我监控和反省能力较差是完全一致的。可见,当代青少年的物质主义倾向与自我一致性追求在增强,消费的自我监控能力较弱,他们开始在乎甚至追求消费的符号意义,借助商品来彰显、强化自我,缩短现实和理想自我之间的差距。

第四,消费者社会化媒介和自我概念各维度关系密切,互联网和信息型同辈群体与青少年物质主义倾向相关性较高,家庭沟通与自我一致性相关性高于其他社会化媒介。根据社会基模理论,个体自我认同的发展首先由观察学习开始,形成差异存在的认知结构,并学着去评估个体适任程度进而形成认同。在消费社会学中,认同框架使消费者获得了某种消费边界和消费分层,决定其消费空间和需求层次(王宁,2001)。消费社会化过程亦是塑造认同框架的过程。从家庭、教师和同辈群体所获得的认同称为“继承性认同框架”;媒体、广告的信息型和准则型影响形成“诱导性认同框架”;参照群体构建了“示范性认同框架”;受经济地位和社会分层等制约形成“制约性认同框架”。从实证结果看,家庭对于自我一致性的继承具有很大作用,而互联网和同辈群体对物质主义倾向具有很大的示范和诱导作用。

从市场操作层面看,青少年对娱乐休闲型的追求及消费受制于家庭沟通,父母的节约和收入制约促进了孩子经济实惠消费人格的形成。一般而言,中国家庭对孩子的约束较多,较以前强调学习为重,现在年轻父母可能更为开明,强调学习为主,也重视青少年娱乐、健康和身心的全面发展。因此,企业可以通过媒体宣传产品信息,引导时尚潮流;借助同龄人尤其是“意见领袖”及家长的正面口碑作用扩大产品知名度,打造品牌美誉度,积极争取青少年消费群体;与学校的合作也是增强企业形象宣传的途径之一。其次,研究发现:当产品的品牌形象与青少年消费者的自我形象匹配程度高时,青少年品牌态度和购买意愿会增加。因而企业需要深入了解青少年的自我形象,通过广告宣传等措施,努力使品牌形象与青少年的自我形象相匹配,引发青少年的消费行为,增加市场份额和销售收入。

参考文献:

陈畅.2006.大众媒体对中国消费者社会化影响研究:以成年消费者为对象[D].厦门大学:10-12.

陈延斌.2007.大学生服装消费决策风格量表编制及其与自我概念关系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39-44.

胡晓红.2006.家庭沟通模式对儿童消费行为的影响综述[J].学术研究(10):48-52.

李晓蕾.2007.中国女大学生消费自我概念特点与购买决策风格相关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49-54.

林清河,施坤寿,许家铭.2002.消费者决策型态与价值观之研究:台湾地区大学生之实证研究[J].“国家”科学委员会研究汇刊:人文及社会科学(1):16-29.

沙莲香.2006.社会心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02-104.

宋思根,冯林燕.2008.青年消费者决策型态研究:兼谈中外大学生消费决策行为的差异[J].广东商学院学报(5):92-97.

姚俊,张丽.2004.网络同辈群体:影响青少年社会化过程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J].青年探索(2):31-35.

王宁.2001.消费社会学:一个分析的视角[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61-64.

曾洁.2006.影响中国消费者冲动性购买行为之因素研究[D].四川大学:12-14,42.

BaniSteRen,HoGGmK.2001.mappingthenegativeself:from‘sonotme’to‘justnotme’[J].advancesinConsumerResearch,28(1):242-247.

BeaRDenwo,netemeYeRRG,teeLJe.1989.measurementofconsumersusceptibilitytointerpersonalinfluences[J].JournalofConsumerResearch,15(4):473-482.

CanaBaLme.2002.DecisionmakingstylesofyoungSouthindianconsumers:anexploratorystudy[J].CollegeStudentJournal,36(1):12-20.

DoStonmJ,HYattem.2005.majorinfluencefactorsinchildren′sconsumersocialization[J].theJournalofConsumermarketing,22(l):35-42.

FanJX,XiaoJJ.1998.Consumerdecision-makingstylesofyoungadultChinese[J].theJournalofConsumeraffairs,32(2):275-294.

GRUBBeL,GRatHwoHLHL.1967.Consumerselfconcept,symbolismandmarketbehavior:atheoreticalapproach[J].Journalofmarketing,31(4):22-27.

JoHnDR.1999.Consumersocializationofchildren:aretrospectivelookattwentyfiveyearsofresearch[J].JournalofConsumerResearch,26(12):183-213.

KamaRUDDinaR,moKHLiSS.2003.Consumersocialization,socialstructuralfactorsanddecisionmakingstyles:acasestudyofadolescentsinmalaysia[J].internationalJournalofConsumerStudies,27(2):145-156.

LaCHanCemJ,BeaUDoinp,RoBitaiLLeJ.2003.adolescents′brandsensitivityinapparel:influenceofthreesocializationagents[J].internationalJournalofConsumerStudies,27(1):47-57.

LaCHanCemJ,CHoQUetteBn.2004.Collegestudents′consumercompetence:aqualitativeexploration[J].internationalJournalofConsumerStudies,28(5):433-442.

manGLeBURGtF,BRiStoLt.1998.Socializationandadolescents′skepticismtowardadvertising[J].Journalofadvertising,27(3):11-21.

mCneaLJ,YeHCH.1997.Developmentofconsumerbehavioramongchinesechildren[J].JournalofConsumermarketing,14(1):45-59.

mitHeLLVw,BateSL.1998.UKconsumersdecisionmakingstyles[J].Journalofmarketingmanagement,14(1/3):199-225.

mooReeS,wiLKiewL,LUtZRJ.2002.passingthetorch:intergenerationalinfluencesasasourceofbrandequity[J].Journalofmarketing,66(2):17-35.

moSCaRDeLLiD,LiStonHC.2005.Consumersocializationinawiredworld:theeffectsofinternetuseandparentalcommunicationonthedevelopmentofskepticismtoadvertising[J].Journalofmarketingtheory&practice,13(3):62-75.

moSCHiSGp,mooReRL.1978.ananalysisoftheacquisitionofsomeconsumercompetenciesamongadolescents[J].JournalofConsumeraffairs,12(2):277-291.

moSCHiSGp,mooReRL.1979.Decisionmakingamongtheyoung:asocializationperspective[J].JournalofConsumerResearch,6(2):101-112.

moSCHiSGp,mooReRL,SmitHRB.1984.theimpactoffamilycommunicationonadolescentconsumersocialization[J].advancesinConsumerResearch,11(1):314-319.

ZGen.2003.ananalysisofchildconsumersinturkey[J].internationalJournalofConsumerStudies,27(5):366380.

SeaRSRR.1970.Relationofearlysocializationexperiencestoselfconceptsandgenderroleinmiddlechildhood[J].ChildDevelop,41(2):267-289.

SCHoUtenJw.1991.Selvesintransition:symbolicconsumptioninpersonalritesofpassageandidentityreconstruction[J].JournalofConsumerResearch,17(4):412-425.

SHimS.1996.adolescentconsumerdecisionmakingstyles:theconsumersocializationperspective[J].psychology&marketing,13(6):547-569.

SHimS,GeHRtKC.1996.Hispanicandnativeamericanadolescents:anexploratorystudyoftheirapproachtoshopping[J].JournalofRetailing,72(3):307-324.

SinGHn,CHaomCH,KwoniwG.2006.amultivariatestatisticalapproachtosocializationandconsumeractivitiesofyoungadults:acrossculturalstudyofethnicgroupsinamerica[J].themarketingmanagementJournal,16(2):67-80.

SnYDeRm.1974.Selfmonitoringofexpressivebehavior[J].Journalof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30(4):526-537.

SpRoLeSGB,KenDaLLeL.1986.methodologyforprofilingconsumers′decisionmakingstyles[J].theJournalofConsumerafairs,20(2):267-279.

ViSwanatHanm,CHiLDeRStL,mooReeS.2000.themeasurementofintergenerationalcommunicationandinfluenceonconsumption:development,validation,andcrossculturalcomparisonoftheiGenscale[J].JournaloftheacademyofmarketingScience,28(3):406-424.

waRDS.1974.Consumersocialization[J].JournalofConsumerResearch,1(9):1-12.

ZHanGXm,HeYn.2007.influenceofeducationalattainmentonconsumption[J].FrontiersofeducationinChina,2(2):259-272.

influencingFactorsofadolescentConsumerSocializationBased

onDecisionmakingStyle

SonGSigenmenGXiangying

(BusinessSchool,anhuiUniversityofFinance&economics,Bengbu233030)

青少年消费心理篇7

我叫__,来自__工商行政管理局,主要从事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今天我发言的题目是《情系消费者,做一名合格的维权卫士》。

我自1999年大学毕业到工商局工作,长期从事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在我担任__区消费者委员会秘书长和工商局消保科科长期间,一直以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为宗旨,恪守“事无大小,有诉必理;人无亲疏,有求必应”的工作准则。06年,__区消委会被省消协评为省级“先进维权窗口”荣誉称号,07年被中国消费者协会评为“消费?和谐”年主题活动全国先进集体。

自从我从事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以来,我就深深地爱上了这个事业,我为能为群众解决每起消费烦恼而高兴。我走上这个岗位,就对自己说,要把消费者难题当作是自己的事情,做到心为消费者所想,力为消费者所出。

在07年2月11日上午,西漳建工小区王女士、张女士等3人怀着试试看的心情,来到我办公室,希望消委会能帮助他们解决六年多来的一块心病,如果解决不了,就决定集体上访。我得知情况后,立即予以受理,并积极着手调查取证。

事情还要追溯到15年前的1993年,王女士、张女士等40多人与原西漳建筑公司签定了购买商品房的协议。当20__年领取房产证时,发现实际面积比购买面积少了5—8个平方米不等。户主多次找开发商交涉,要求退回多收的钱,但此时原开发商已企业转制,所以一直没有解决。为此,我多次亲自与转制后的建筑公司老总交涉、协商,讲法律、讲政策,同时积极地找相关部门,协调处理,为消费者讨“说法”。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转制后的建筑公司终于答应承担转制前责任,将多收的房款退还给户主。使我没想到的是,王女士、张女士等40多户户主自发给区人民政府写表扬信,表达他们的感激之情。这件事使我进一步地感受到了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涉及千家万户,是一项民心工程,为群众解决每起消费纠纷就是架起一座党同人民群众的连心桥,做好这项工作,有利于增强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之间的血肉联系。

众所周知,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青少年在中小学学习期间,是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是思想活跃的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青少年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正在发生着重大的变化。社会上一些不良的消费观念,不理性、不合理的消费行为很容易被中小学生染上。所以,培养和教育好青少年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保护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是新形势下党和社会共同肩负的一项重要任务。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引导青少年健康成长,就是保护明天、保护未来,就是贯彻"三个(来源:文秘站)代表"重要思想,就是对党和人民负责。如何保护好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摆到了我的面前。

从06年6月份起,我就着手筹划消费维权进校园的工作,主动与教育部门和学校联系沟通,并于06年9月在省锡中先行试点开展消费教育进校园工作。年底,__区消委会、教育局和工商局联合发文,在全市和全省率先将消费维权教育列为中小学校德育教育的内容之一。

同时,区消委会和工商局针对未成年人消费特点和维权需要,组织具有消保执法经验的干部和学校教学能手编写了一套内容翔实、浅显易懂、生动形象的宣传手册,手册主要内容包括:维权常识、科学消费、食品安全知识三部分。省锡中的德育老师根据编印的《消费维权知识读本》,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结合德育课堂和班队活动,通过形象的卡通、漫画等形式,讲解消费者的九大权利、食品安全常识以及食品真假鉴别方法,让未成年人进行系统学习,增强青少年自身权益保护意识。同时,通过开展维权进校园活动和学生用品、食品安全等专项整治活动,净化学校周边环境,通过与学校设立联络点,加强与学校联系和沟通,形成良好的长效管理机制,做到“源头”控制,保护青少年的合法权益,不断将“青少年维权工程”建设进一步推向深入。消费维权进校园活动得到了中国消费者协会和省、市消费者协会的肯定,07年5月23日下午,中国消费者协会董京生副秘书长和16个省、直辖市以及全省各市的消协秘书长到省锡中旁听了消费维权教育课,此项工作在全省、市予以推广,并被省消费者协会评为07年全省消协系统创新工作一等奖。

农村也是消费维权的重要领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中央在新时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部署,富裕、发展的新农村离不开安全、健康的放心消费环境。在07年初,区消委会和工商局将维权进村纳入创建消费放心城市、服务农村发展的大局中。

在我的指导下,07年先后建立起了2所“农民维权学校”和51个村级12315维权联络站,把农村消费维权站建在农民家门口,及时调解农民消费纠纷,化解群众矛盾。在行政村建立投诉站后,真正实现了维权来到家门口。农民在生活消费中遇到问题,只需走几步路就可以向熟悉的邻居咨询情况,不仅大大降低了投诉成本,更是把在很多农民心中较为遥远和神秘的消费投诉拉近了、廓清了,使之成为农民随时可以保护自己合法权益的工具。

为更好地发挥农村12315维权联络站的作用,全区各工商分局拟定了农村12315维权联络站的工作目标、职责分工及初步要求等制度,梳理了一些需要掌握和宣传的法律法规,组织了对农村12315维权联络站负责人及工作人员的上岗培训,使其掌握调解、处理投诉的一些基本方法和技巧,能够较好的开展工作

青少年消费心理篇8

【关键词】网络;文化;青少年;思想意识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改革开放给中国社会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不仅仅是经济上的巨大成就,人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也发生了不小的转变。在单一文化体系与思维模式的统治地位出现动摇同时,大批形形的思潮、文化及观念以网络为媒介正以令人目不暇接的速度涌入每个人的心中。

在自我意识蓬勃发展的青少年时期,自我意识的形成极易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具有一定的盲目性,易受暗示。当下,网络文化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中主要文化存在方式之一,年轻人是多种年龄段中接受网络文化最快、也最盲目的群体,是当今网络世界中的生力军,也是亟须正面引导的一个群体——这正好与网络文化的高度契合。快捷、互动、信息量大、导向性强的网络文化逐渐渗透到了青少年生活的各个角落,它影响着年轻人的行为与思维方式,极大地改变了青少年的生存状态和生活方式。

科学研究表明,网络文化为青少年价值观的形成提供了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逼真的模拟世界和虚幻的人生理想模型,当今的年轻人不再是在童话中成长,还有网络、机器人、卡通等喂养的功劳,他们的思维原本就不受历史沉沦的羁绊。在追逐网络文化的过程中,青年人发展出了其自我认同与社会认同的价值观。

开放、多样的网络文化模糊了青年人对人生、社会的价值判断,影响着青年人的价值选择。网络文化丰富善变的形式和内容使得青少年总是在面对选择,而青少年正处于身心发展阶段,自控力还比较差,心理不成熟。缺乏对网络文化的认知力和判断力,欠缺选择正确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经验。原有的观念或主流文化所倡导的标准在网络五花八门的信息的冲击下或扭曲、或变形甚至错位。而这恰恰成为青少年向传统发起挑战的重要标志。在网络时代成长起来的青年人有自己的思维模式和乐趣情感,更加强调自我,逐渐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价值评价标准。这就逐渐淡化了传统的价值评价标准,这也可以说是对传统的否定。

网络凭借其丰富并可无限拓展的信息资源、具有亲和性的梦幻般的形式吸引了广大青年人。网络文化凭借网络这一媒介,利用各种手段和途径突显自己的个性,扩张自己的影响,深入到青年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而建立起广泛的受众基础,使网络文化成为社会文化中极具影响力的一支。

网络以其强大的舆论信息传播功能,创造“流行”,传播“流行”。“社会流行”是现代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标志,社会流行是一种心理现象和行为活动。作为一种大众性的社会心理现象,在一定时期内反映了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的社会文化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在传统的社会顺同的倾向推动下,它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影响着人们特别是青年人对社会的看法和观点。于是青少年推崇、模仿网络文化所倡导的社会流行趋势,使之融入、固化到自己的生活中来,从而形成青年人自己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

网络为青少年提供了一个逼真的虚拟的世界,没有经历现实社会的磨练便可直接获得多元化价值观体系下人生的经验和体验,并用来指导自己的认识和行为。青少年的心理并没有完全成熟,不能对网络世界中存在的信息客观判断,只是盲目追随着网络文化所促成的社会流行,成为其坚定的拥护者和实践者。

青少年对新观念、新事物有着敏锐的感知能力,他们通过对传统的反叛追求自我表现,表现自己对平庸现实的不满和对自我意志的极端维护。网络文化正好迎合了这一心理需求。快捷、信息量大的网络频繁更新着各种新奇超前的消费资讯,它强烈冲击着传统的消费意识。对热衷于网络文化的青少年有巨大的影响。网络以新奇的形式和流行的消费内容向青少年宣传娱乐与刺激并存的新消费方式,这恰恰符合青少年的猎奇求新的心理特点,使之迅速浸染在新的消费方式,同时也改变了自己的生活和思维方式。

在网络文化中的消费观的作用下。青少年在消费时更多地想要表现自身特立独行的个性,因而更加注意的是消费背后的文化内涵。青少年惟恐落后于时代和猎奇求新的心理特点使之更适合网络这种以内容雷同、形式多变、输送快捷方便、语言诱惑激情的消费形式。网络强大的复制功能让年轻人对当下流行的消费由陌生到习惯,以至于最后全盘接受,甚至极力推崇。青少年就这样完成从认识上感知、态度上改变到行为上接受的转变过程。

网络文化产生的动力之一就是大众的娱乐需求,网络文化必然具有享乐的特质。现今青少年的娱乐绝大部分是通过影视音乐欣赏和电玩游戏等方式来实现的。当今电子媒介可带来视觉、听觉、心理等多重享受,网络对青少年有着巨大魔力。青少年可以沉浸在网络虚拟的现实中,享受着从不同角色扮演中获得的种种逼真的成功和失败的体验。快捷、互动、信息量大、导向性强网络文化影响着青年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以其独有的可无限拓展的海量材料、多样的表现手段,娱乐着青少年的生活,如细雨润物般浸染着青少年的成长之路。

青少年享受着网络给予的感官刺激,经历着传播内容的深刻影响,思考着娱乐背后的含义。跟随着网络培养出来一系列的零散的意识后,经过长时间的发酵和慢慢地系统化,青少年传统的人生观、道德观、世界观等意识形态逐渐被潜移默化地改变到以自我意识为中心的状态并渐渐固化。网络充斥着各种现代、另类、甚至生猛动感的娱乐形式内容,是青少年寻求快乐、宣泄“青春之痒”的一种方式,从深层意义上来说,网络及其衍生的网络文化带给青少年的是思想意识和生活方式的深刻影响或重大变革。

网络让人们体验许多本能的、感官的快乐,却又更进一步地启迪受众的思维,升华他们的认识,使之获得了物质和精神的双重满足。在网络文化的强大攻势下青少年逐渐形成了生活方式和思想认识。

参考文献

青少年消费心理篇9

关键词:服装;优势;劣势;机会;威胁;市场分析

1东莞市新兴街简介

(一)新兴街概况

东莞新兴街位于东莞莞城的繁华的商业中心区新风路中央,新风大厦对面,是一个以个体零售商聚集形成的服装卖场,是东莞最老的步行街之一。新兴街共有商铺126家,每家商铺面积为8-20平方米,里面商品琳琅满目,衣服、鞋帽、手袋、钱包、饰物、手表等应有尽有。新兴街因历史沿承下来,商贸繁华,来往顾客成群,是东莞人到东莞逛街的必到之处。

(二)东莞新兴街经营特色

东莞新兴街的以经营青少年服装饰品为主,其服饰新潮具有个性,款式新颖、前卫,适合青年学生。而且这里经营的的服饰都是中低档服饰,价格不高,符合学生消费需求,是青少年买衣购物的好去处。

2东莞新兴街Swot分析

(一)S-优势

(1)情感优势。东莞新兴街是东莞一条传统的步行街,伴随着土生土长的东莞人成长,东莞人对其有优厚的感情,在年长一辈的东莞人心中,基本上形成了"要逛街,到新兴"的思想。新兴街的名号也一个传一个地传到年轻人耳中,影响着一代一代的东莞人,继续扮演着它的感情联系角色。

(2)顾客优势。东莞新兴街内的商铺基本上都是经营青少年服装用品的,其定位鲜明,与东莞素有"女人街"之称的另一条传统步行街--万豪街定位错开,为其锁定的明确的客源。据调查,东莞83%的青少年都到过新兴街购物。

(3)价格优势。东莞新兴街的服装价格在25元至150元之间,在整个东莞城区中价格是最低的,具有相当的价格优势。青少年是没有收入的无产阶级,其消费都是父母的零花钱,而在一般的家庭里,父母给孩子的零花钱有一定的限制,因此,价格对青少年消费影响比较大,而新兴街的低价对青少年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4)商品优势。东莞新兴街的顾客是以青少年为主,因此,其服装产品具有很明显的特点就是新潮时尚,具有个性。青少年喜欢新颖,追求的是青春活力,而新兴街的服装恰恰迎合了青少年这种消费心理,其服装都是模仿电视上热播的青春偶像剧的服装特点而进货的,比较适合青少年。据调查,60%的消费者都是冲着其服装的款式而来的。

(5)货源优势。据了解,东莞新兴街93%的个体零售商的服装都是从虎门服装城进货,而莞城跟虎门之间有高速公路相连,从莞城到虎门大约半个小时的车程,新兴街的零售商们进货比较方便。

(二)w-劣势

(1)环境劣势。东莞新兴街是一条传统的步行街,自其建成运营起就鲜有装修,步行街内的空间比较窄,空气比较浑浊,步行街内采光不大好,光线比较昏暗,因此绝大多数商铺在大白天都要开着电灯,日常运营成本增加。

(2)零售商管理模式不适宜。东莞新兴街内的相当一部分零售商仍然是家庭作坊式经营。家庭式管理在原始积累阶段是适宜的,但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竞争的更加激烈,它在一定程度上就制约了服装零售商进一步上规模、大发展。

(三)o-机会

(1)服装零售市场潜力旺盛。据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12.53万亿元,同比增长15.5%,其中服装类实现零售额为102.57亿元,同比增长31.48%居民消费水平上升,中国的零售市场持续增长,在目前零售市场并不乐观的情况下,我国的服装零售市场潜力旺盛。

(2)中低服装消费需求大。据服装零售人士介绍,从消费需求角度出发,中低档服装市场仍承载着庞大的日常消费需要,从整体上看,中低档服装市场、中端品牌市场和中高品牌市场之间比例应该是5:3.5:1.5。可见,中低服装市场的消费需求比较大。

(3)直接消费者越来越多。中低档服装零售市场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直接消费者,这部分消费者主要为城市工薪阶层、学生、外来务工人员和流动人口,是出于消费阶层的中低部分。

(四)t-威胁

(1)受中档品牌挤压。以个体服装零售业为主要形式的中低档服装市场正处在振荡的边缘,而这一压力主要来自中档品牌的挤压和个体零售业自身发展的需要,中低档服装市场面临着现实的生存危机。

(2)西城楼商业街建成带来的冲击。现在,在离新兴街不远的西城楼,新建成一条有古香古色的西城楼商业步行街,预计在投入使用后,这条位于城市中心,集逛街购物,小吃美食、美景欣赏于一身的新步行街,对新兴街的发展带来一定的冲击。

3结论

综上,从东莞市新兴街Swot分析可知,尽管存在着自身劣势和外部劣势,但是其自身优势和外部机会存在着一定的优势,且远远超过其劣势。相信,通过各方的努力,充分进行营销分析,运用恰当的营销手段,定能取得长足发展。

青少年消费心理篇10

电视广告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

青少年是最主要的电视观众之一,他们也自然成了电视广告的最主要受众之一。那些赏心悦目的广告可以培养青少年的高雅情趣;幽默的广告能使青少年身心愉悦;产品展示的广告可以丰富青少年的消费知识。这些都是电视广告的积极意义,但是它给青少年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

对青少年价值观的误导。人的价值观念是在一定的社会生活的基础上通过人们的社会实践慢慢形成的。少年阶段是人的价值观念形成的重要阶段。他们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和体验都比较肤浅,情感表达直接而强烈,判断力和意志力也不强,其价值观念的形成和发展一定会受到社会环境的制约。现在的一些电视广告却给青少年价值观的形成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电视广告直接向青少年灌输物质至上的观念。当今社会是一个物质产品的消费社会。但是,由于青少年缺乏理性的思考能力和辨别能力,故而一些广告中对消费的溢美之词,难免会使青少年对物质消费产生过度的追逐与顶礼膜拜。一些电视广告刺激儿童产生购买欲望的信息和独自拥有这一商品的意识,时间长了就会形成物质消费至上的观念,把物质消费看做是获得快乐和满足的唯一途径。比如目前广告中大量充斥着这样的广告语:“我有,你有吗?”给青少年的感觉是“别人有的我也要有”。还有的广告宣称“一旦拥有,别无所求”,似乎人生的全部内涵都局限于广告所宣传的商品中,此类广告灌输的是消费攀比心理,也就是物质至上的观念,很不利于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

电视广告强化了儿童的等级观念。由于封建观念的残留,等级观念在人们的脑海里还是比较深厚的。虽然现在我们一直在提倡民主与平等,但是很大一部分是理论上的和谐,因为我们的生存空间里有太多的不平等。因此,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要的是要消除等级差别。而有些电视广告则强化等级观念,封建意识严重,如一则养胃颗粒的广告:一个西装革履、仪表堂堂的青年,打着手机大声喊:“王总,我去给你买养胃颗粒。”海王金樽的广告更是创意低级,众大臣拍马送礼诚惶诚恐,“有了‘海王金樽’,皇阿玛才龙颜大悦”。这些都在无形中向儿童展示了一个等级差别很明显的社会状态。

电视广告诱导了青少年的享乐倾向。广告对于受众的消费至上意识的不厌其烦的引导,所产生的负效应就是推动极端消费竞争,强化享乐倾向。广告很多时候以青少年作为对象,许多广告告诉这群特殊受众,似乎无须任何努力世界上的商品和物质已经应有尽有,只需你来使用它、享受它。这种与强化享乐密切关联的广告魔幻文化,对于未成年人的误导不容低估。例如,“××鳖精”的电视广告里,一名女生考试又得了一百分,在同学们的羡慕、赞美声中道出了得满分的秘密:“我妈妈给我服用的是××鳖精。”这样的广告不仅在生活态度上误导儿童,同时也会对未成年人对世界的认知和人格发育带来消极影响。

广告意象对青少年消费行为的软控制。青少年被称为电视广告的“易受影响的受众”,所谓易受影响的受众是指那些对广告诉求缺乏足够能力做出有见识判定的受众。在众多的广告意象面前,青少年尚不能完全区别开现实与虚构,便难免误以成真,形成错觉,从而导致其行为被广告所引导。

例如现在电视上流行的“旺系列广告”:一个男孩正垂头丧气地走着,“你怎么啦?”画外音问。这个小男主角诉说:“被老师罚,又被妈妈骂。”画外音说:“不要伤心嘛。来,旺一下。”男孩接过食品,吃了后,说:“我现在心情很好啦。”然后开始跳舞。这时,他又看见一群垂头丧气的孩子,便向他们推荐这种食品,结果所有的孩子都改变了心情,变得兴高采烈。这样的广告显然是不利于孩子身心健康的,可一些孩子往往就记住了这类广告,并且向父母点名要那些商品。

诸如此类的广告已经将自己塑造的意象形态成功地传输给少年儿童,通过引导他们思想上的变化,从而控制青少年的消费行为。

语言文字不规范,亵渎民族语言文化,误导青少年。我们知道语言文字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学习语言、发展语言能力最主要的阶段。广告语言不规范,文字设计不合理,就亵渎了民族语言文化,从而会在社会上对青少年造成不良影响。例如,卖衣服的把“依依不舍”改为“衣衣不舍”;摩托车的广告把“乐在其中”改为“乐在骑中”;眼病治疗仪广告把“一鸣惊人”改为“一明惊人”;药广告把“无微不至”改为“无胃不治”……这几例就是对成语武断的篡改。把蕴涵在原成语其中的丰富语义和内涵挤榨殆尽,只剩下了与商品相关的某种片面、狭窄且武断的语义,这就排斥了成语的原初意义和历史蕴涵,粗暴地攫历史语言于一个特定品牌的商品,进而导致了成语传统意义的丧失。

由于电视广告语特有的形式,具有强制接受性,作用于少年儿童的耳目时间长,对他们的攻击性很强。少年儿童往往在不知不觉中便记住了广告语。因此,不规范的广告语对社会生活和人的意识会产生负面影响,特别是对青少年造成的危害更大。一方面,各级语委、学校都在花费很大的气力来规范人们的日常用语、用字;另一方面,大量的电视广告语却又在广泛传播着错误的用法。对于正处于学习阶段,缺乏一定鉴别力的儿童来说,如此混乱的语言环境只会给他们的学习带来干扰。目前出现的孩子对一些诗词成语的随意篡改现象可以说与一些广告的语言使用不规范有直接的关系,如“春天不洗澡,处处蚊子咬。拿出敌敌畏,蚊子哪里跑”。本来是意蕴无限、语言优美的诗句,可经过孩子们利用广告中学来的语言方式一加工改造,立即变为充满滑稽感的顺口溜,其深远的意义荡然无存。

电视广告对青少年产生负面影响的原因

电视广告是随着20世纪40年代电视机的出现应运而生的,在以后的几十年里迅猛发展,成为当今媒体中独具视听兼备特点的广告传播体。电视广告之所以能够对青少年产生如此大的负面影响,与其自身的特点是分不开的。

覆盖面广,收视率高。电视广告由于有视听兼备的特点,只要你具备视听觉就能收看到,而且不受年龄、职业、文化程度的限制。目前我国城市和乡村的电视机数量不断增加,所以每天接受电视广告宣传的人数日益增多。近年来中央电视台及一些省级电视台采用卫星传播技术,使电视的传播范围增大,接受广告的人数就更多了。

艺术感染力强。电视广告以独特的技巧、形象魅力,集语言文字、人物、动作、画面、音乐声音、产品等艺术于一体,给予人们美的享受。每一个广告都有它的一定情节、构思和艺术的内涵。信息与艺术的融合,使人在接受广告的同时得到艺术享受,的确具有强烈的艺术吸引力和渲染力。

表现形式多种多样。电视广告表现形式比其他媒介的表现形式更能使观众有亲临其境之感。目前的广告表现形式有名人式、引证式、音乐舞蹈式、现场表现式、新闻式、故事式等形式,这些广告都是利用音乐、文字、画面、色彩、人物、舞蹈、特技制作而成,都是通过艺术的表现手法展现在观众眼前,是艺术综合的表现。

重复率高。电视广告播出费比较昂贵是区别于其他媒体广告的又一特点,因为广告播出是以秒计算收费的。电视广告对观众而言不能内容繁琐,否则观众不愿看反而失去了广告效果,好的广告永远是言简意赅、回味无穷的。由于电视广告的长度有限,只有播出次数多,才能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所以具有重复性。重复性可弥补时间短的弊端。

少年儿童作为特殊的广告受众,他们心智发育不成熟,对是非、美丑的判断能力不强又特别善于模仿,所以他们很容易受到不良广告的伤害。因为电视广告片的时间短,每一条广告在最短的时间里要传达最大的信息量,内容就极其丰富,儿童观众便充满好奇心和新鲜感。因为电视广告的篇幅短,儿童的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也短,这样,广告正适合他们接受,从而产生比普通的单位时间长的节目更大的吸引力。虽然9~11岁的儿童大多能够认识到广告的诱导性和促销性,13~14岁的儿童对广告和产品宣传有了怀疑态度,但是一些青少年还时常会被他们看到的广告所说服,特别是当产品由名人代言或者是采取欺骗性的诱导时更为如此。这是由于青少年儿童的世界观尚未完全形成,他们对事物还缺乏正确的分析和判断,有时会对广告传达的信息进行机械、盲目的模仿,在潜移默化中,便会受到一些广告带来的负面影响。

净化广告环境,减少电视广告对青少年负面效应的若干对策

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离不开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其中,发挥电视广告对青少年的正面效应,抑制和消除其负面影响,是一个重要的切入口。电视广告健康向上,就有利于创造一个引导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精神文化环境。这就需要广告业和传媒及家长都关心重视广告对青少年的影响,采取有力措施,净化电视广告环境,全面提高广告在育人方面的社会效益。

完善有关广告的法律约束。青少年应该成为广告法规保护的重点对象。《国际商业广告从业规则》中规定:“广告不应使儿童相信,如果他们不购买广告中的商品,则将不利于其健康和身心发展,或前途将受到危害。”我国的《广告法》也有保护青少年的内容及其相关的规定,但是综观目前的广告监管现状,仍存在执法不严、管理松散的问题,一些不健康的广告仍然活跃在我们周围。今后广告监督管理机构应根据相关法规,规范广告特别是儿童广告市场,让那些有害于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广告远离他们。

加强对电视广告的管理。加强对电视广告的管理,主要是加强广告管理机关对电视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广告者、广告信息的管理。特别是广告经营者和广告者要谨慎把好广告审查和关,要切实担负起保护青少年的责任,不能只讲求经济效益而忽视了广告的社会效益。还应切实发挥广告行业组织的自律作用,自觉消除广告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此外,应支持和保护社会各界对广告行为的监督作用,坚决抑制一些主题错误、庸俗低级、有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广告。

注意调节电视广告的播放时间和投放密度。许多家长和教育工作者认为,对儿童不宜的成人广告应错过儿童收看的时间。现在有的西方国家开辟专门频道播放广告节目,以避免儿童收看。我国若有条件也可以尝试,以便于家长和儿童各取所需。同时要注意控制某些类型广告的投放量和投放密度,现在这些类型的广告投放量较大、密度过高,引起了许多家长和教师的担忧,应予以适当的控制。

家长履行义务,培养孩子正确的消费观。家长特别要注意在家庭教育中让孩子在儿童电视广告的诱惑下培养自我约束的能力,使孩子明白其中的是非道理。在出现家长和孩子有消费矛盾时,不能一味地溺爱孩子,导致出现互相攀比的洋消费、超前消费、高消费等,使孩子过早地迈入成人消费领域。

教育界要高度重视电视广告对青少年的影响,做好引导工作。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传媒业的发展,广告作为一种大众文化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据调查,在美国,一个青年人从出生到18岁可在电视中看到的广告达1800多小时,相当于一个短期大学所用的学时。事实上,广告已经成为社会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有鉴于此,学校在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中,应积极引导他们正确对待广告,提高他们的广告鉴赏水平和分辨能力,帮助他们自觉抵制不良广告的影响。

结语

总之,分析电视广告对青少年的消极影响,并不是否定电视广告存在的合理性以及它的积极功能,而是进一步全面地认识广告。时代在发展,广告业在进步,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我们要做的就是竭尽所能地减小其影响。广告业应该重视电视广告对青少年的影响,提高广告的制作水平,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不断增强其社会效益。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的孩子在健康的电视广告引导下,会养成正确的消费理念,更好地成为国家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