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指挥中心建设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9:28:52

应急指挥中心建设篇1

【关键词】电力;应急;指挥;建立

现有的省级电力应急指挥中心在建设过程中暴露出诸多缺点和不足,如果这些问题无法得到及时的解决,势必会影响应急指挥工作的顺利进行。长此以往,势必会影响国家电网的安全和稳定运行,增加电网故障而带来的经济损失。

1电力应急指挥中心

1.1定义

省级电力应急指挥中心是相关电力企业应对因自然灾害、紧急事故、社会安全事件、信息安全事故等重大事故而导致的国家电网生产运行受到严重威胁、供电系统设备受到严重损伤、大面积停电等严重问题进行应急性综合处理的组织和指挥场所。

1.2组成

遵照国家相关要求,电力公司建立的省级电力应急指挥中心应该由以下几部分组成,分别是指挥场所、基础支撑系统以及应用系统。场所是省级电力应急指挥中心的硬件条件。电力应急指挥中线的基础支撑系统是指其发挥各项功能的基础技术、设备以及手段,主要包括综合布线系统、视频采集及显示系统、会议电视及电话会议系统、网络系统、通讯系统、集中控制系统、信息接入及互联系统等等。应用系统主要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依托,融入GiS、GpS等先进的技术手段,充分利用电力公司的信息化成果,为电力应急管理工作和应急处置工作提供相关的信息交换平台。众所周知,应急指挥应用系统是省级电力应急指挥中心的核心组成部分,原则上应该覆盖电力公司日常管理和应急处理的业务范围。主要的业务范围包括:日常管理、资源管理、值班管理、预警管理、辅助指挥、培训演习、信息整合等。

1.3功能介绍

上文提到,应急指挥应用系统是省级电力应急指挥中心的核心组成部分,应该日常管理、资源管理、值班等功能,现具体介绍如下。

1.3.1预警、预测功能

省级电力应急指挥中心能够接受应急预警信息,并根据预警级别通过相关人员,并启动相应的预警信号。省级电力应急指挥中心能够实现典型自然灾害对电网设施的影响分析,并在地理信息图上加以标注。

1.3.2应急预案管理功能

省级电力应急指挥中心能够根据预警信号的级别,自动启动相应的应急响应预案,为事故的后续处理做好准备工作。

1.3.3信息整合功能

省级电力应急指挥和各地的市级电力应急指挥中心应该时间相互贯通,在自然灾害发生和电网故障时,应该实现现场信息的快速接入。接入的信息应该包括电网运行的实时相关信息、变电站视频监控信息、生产信息、物资管理信息、日常气象、水情信息、灾情以及社会相关信息。

1.3.4信息处理功能

省级电力应急指挥中心在应急管理过程中,应该实现对人、财、物以及电网的损失数据做出统计和分析,对典型的灾害信息在地理图上形成合成显示,实现与电网设施的分析管理,可实现电网突发事件对公共评价的统计和分析功能。各级电力应急指挥中心应该通过电视会议系统、网络信息系统对应急事件进行有效会商。

1.3.5辅助决策功能

作为省级电力应急指挥中心应该具备分级、分类应急启动、监测、退出辅助决策功能;及时评估电网的受损情况,并实现预案的数字化执行功能,形成辅助指挥方案,实现对应急过程的记录、整理以及过程重现。

2省级电力应急指挥中心建设中存应注意的问题

省级电力应急指挥中心的建设工程量大,建设周期较短,在设计和建设过程中容易遇到种种问题。有关人员应该积极协调各个部门,不断完善设计方案,加强新技术融入,以下问题需特别注意。

2.1规范建设

省级电力应急指挥中心的设计和建设,应该严格遵守国家相关规定,在国家规定标准的指导下进行设计和建设。参考指导依据,对各个应急管理系统的具体功能、技术指标加以规范,确保省级电力应急指挥中心的规范化建设。

2.2网络安全

在省级电力应急指挥中心的建设过程中,应该注重网络安全的监管。电力应急指挥中心在设计过程中,应该接入调度信息、内网信息、外网信息,加强网络安全建设,实行专网专用。有关人员应该合理规划外网、内网以及调度专网的网络接入点,避免在同一计算内进行网络切换操作。应急管理指挥中心应该加强计算机质量管理,定期杀毒,省级软件,确保应急管理指挥中心系统软件的稳定运行和安全运行。

2.3合理布线

本文建议,省级电力应急指挥中心在布线过程中应该适当留有余地。电力应急指挥中心的建设是一个新项目,在建设过程中可能会意想不到的问题和需求。在布线过程中,综合布线系统应该为指挥场所提高语言、数据、控制信号的连接。按照相关的规范和要求,每个指挥席位应该至少预留三个信息点,一个为语音点,两个为数据点。受到场地的限制,指挥去和控制区应该布置在同一个大厅中,在控制席中预留6个信息点,1个VGa输入点还有1个电源点。

3结语

省级电力应急指挥中心建立的初衷是为了应对自然灾害、突发事件等意外因素导致电网运行异常、大面积停电等严重问题,减少因停电带来的经济损失。作为电力公司,应该积极推进省级电力应急指挥中心的建设和规划,提高应急管理能力,减少因停电带来的经济损失。

【参考文献】

[1]王文彬.KVm技术在电力应急指挥中心建设中的应用[J].电力信息化,2009,11:36-37.

[2]李伟,李燕,江其生.省级突发公共卫生应急指挥中心与决策系统信息化建设[J].医疗卫生装备,2011,01:33-34+37.

[3]徐希源,曹俊喜,渠晓峰,郭雨松,门永生.电力应急指挥中心基础支撑系统的智能化建设[J].电气应用,2013,S1:269-271.

应急指挥中心建设篇2

2003年,在郑州市紧急医疗救援中心建设项目的设计规划方案中,我们明确提出了适应功能定位和功能需求、实现可持续发展需求和空间,体现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的建设流线。

在用地规划上,考虑急救中心的特殊职能,大胆预留

紧急医疗救援中心选址在郑东新区,北邻城市东西主干道金水路,西邻南北主干道中州大道,同时可以实现5~10分钟路程进入京港澳高速、连霍高速和绕城高速三条高速公路,交通便捷,环境适宜,同时周围的配套设施完善。

依照郑州市城市建设规划及卫生事业第十个五年发展规划,郑州市紧急医疗救援中心建设项目占地30亩,在用地上做了大胆的预留,院区四周用围墙与外界相隔,围墙内四周环绕为应急通道。

建筑呈“一”字型设计

紧急医疗救援中心位于总体用地的中央,坐南朝北,成“一”字型设计,主要包括:通讯调度指挥大厅、综合行政办公区、急救医疗培训用房、应急物资储备库、后勤保障用房等功能区。主建筑前方为中心广场,面积多达3000m2,一方面用于应急演练、应急培训,另一方面为日后开展“空中急救”预留为停放急救直升飞机的停机坪。主建筑后方一部分为绿化用地,占地约3000m2,预留为后续建设更高层次的急救培训综合楼以及应急物资储备库;另一部分为运动场馆和综合培训场馆;总体布局流线明了,科学定位,布局合理。

指挥调度大厅设在最高层,面积200m2,设12个调度席位

紧急医疗救援中心指挥调度业务用房设在主建筑的最高层,独占一层空间,面积达400m2,空间开阔,功能完善、布局合理,充分考虑保密性和避免扰的要求。包括指挥调度大厅、维护机房、首长指挥室、工作人员更衣休息室等。指挥调度大厅面积200m2,设置12个调度席位,完全可以满足郑州今后很长一段时间的急救医疗服务需求。在指挥调度大厅西侧相连设置首长指挥室,面积为60m2,可以通过透明玻璃墙,看到指挥调度大厅的整体情况,包括指挥调度大厅的多媒体视频墙。现场救治情况也可以通过指挥调度大厅切换到首长指挥室,一旦遇有突发事件,便于领导的指挥、调度、决策,及时有效应对突发事件。

综合办公区流线高效

综合办公区设在主建筑二楼。各职能部门形成独立一层工作流线,便于沟通、节省时间,提高效率。

院区道路规划设计为环形通道

设有应急车辆流线指示牌,大门安装自动电动门,应急车辆可以按照规范线路快速通过,达到快速、高效、便捷的车流目的。

打造独立的工作、生活、应急功能区域

主建筑楼后方东侧为一长排一层建筑,主要用于应对突发事件职能的业务用房,我们称为“特勤大队”,其职能主要是为了弥补急救中心对急救现场指挥职能缺失的不足。特勤大队的作用主要在于现场的指挥协调,合理调配,规范分流。其用房包括有急救人员值班室,常用应急物资储备室(只备部门职能的应急物资)。

主建筑楼后方的西侧为一长排两层建筑,二楼为应急专家公寓,一楼为餐厅及应急车辆停放车库。车库主要停放应急指挥车、应急通讯指挥车、应急炊事车、应急物资转运车等。打造独立的工作、生活、应急功能区域,确保有力、高效应对突发事件。

设有两个应急医疗物资储备库

紧急医疗救援中心有两个应急物资储备库,一个是中心储备库,设在主建筑的半地下层,并充分考虑了物资储备的特殊性,进行了防潮处理,设置了抽湿排风装置。一般来说,半地下层的物资储备库只适合于北方少雨干燥地区。另一部分为车库,车库与储备库之间有应急通道,平时闭锁,在紧急调用物资时,便于运输。另外一个储备库是前面提到了小储备库,为特勤大队储备库。

近几年来,各类突发事件、自然灾害事故、传染病疫情的时有发生,现有的储备库房面积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实际需求,而当年预留的建设空间时刻都可以派上用场,救援中心正在积极的向上级有关部门请示,在预留的空间建设更大规模的应急医疗物资储备库。

培训用房占据主建筑楼三楼全层

救援中心内部设置有培训部,同时也是河南省卫生厅急救管理干部培训基地,具有开展行业内专业岗位培训职能、面对全省急救管理干部的培训职能、更有面向社会普及急救知识、急救常识和急救技能的职能。培训用房占据主建筑楼三楼全层,包括有能容纳200人同时授课的多媒体教室,创伤急救实训室、指挥调度员培训模拟电子教室、基础生命支持培训室、高级生命支持培训室等培训用房。自2005年成立以来,培训部已经承担郑州市全部院前急救人员的轮训,全省指挥调度员的定期培训,以及公安、消防、企事业单位、中小学校、社区居民等的急救知识和常用急救技能的普及培训任务,受益人群到十几万人次。

后勤保障设施考虑全面

*供电系统

指挥调度大厅、消防用电、空调系统、应急照明用电为二级负荷,办公及场区内附属设施用电为三级负荷,在室外安装200KV箱式变压器一台。并设置配电房,配备沃尔沃柴油发电机一台,能持续提供200kw的供电,当市电中断时,能快速发动,简单切换,保障电力供应正常不中断。

指挥调度大厅等关键部位配备了UpS电源,在突然停电等情况下,能保证通讯指挥调度畅通无阻,避免数据信息的丢失。

*采暖及空调系统

主建筑楼在建设设计时采用中央空调系统,配置水冷机组,夏季开机自行制冷;并连接外网热源,实行冬季供热。

*消防安全

根据建筑规范要求,配备安装了消防监控自动报警系统和喷淋灭火装置。一旦发生火情,能够及时报警,迅速扑救。

*避雷装置

按照建筑规范要求,在主体建筑和指挥调度系统管网设计并安装了避雷设施,保证楼体和指挥调度系统的运行安全。

建后感言

*急救站的设置应合理利用和整合有效的医疗资源

指挥型急救中心,以城市各级各类具有一定综合实力的医疗机构为依托,建设急救站,因此,急救站在其功能定位和布局思路上,应充分考虑城市发展和规划实际,根据服务人口的多少,因地制宜,并合理利用和整合有效的医疗资源。

郑州市紧急医疗救援中心目前下设35个急救站,依照河南省卫生厅《河南省急救站建设基本标准》建设设置,有独立或者与各急诊科共有的业务用房,急救站设在医院一侧或前部,紧邻急诊科,并有专门的救护车停放区域和专用通道,建筑面积不小于200m2,设有医护办公室、调度室(连接急救中心指挥调度网络终端)、医护值班室、司机值班室、急救物品准备室、急救人员培训室等。

应急指挥中心建设篇3

【关键词】:急救网络;现状;建设

1.市—县(区)—乡(镇)急救网络的现状/

内江市幅员5386平方公里、辖三县两区,111个乡镇,2078个行政村,人口总数达420万人。共有乡镇卫生院112个,县(区)级医院33所,市级医院4所。内江市设急救指挥中心一个,资中县设急救指挥分中心一个,威远县设急救分中心一个,隆昌县设急救分中心一个。威远、隆昌急救分中心分别挂靠在当地的县人民医院。

全市各医院值班急救车辆共34辆。其中两区有20辆,三县有15辆,112个建制乡镇卫生院80%以上无专用的救护车。

现阶段各急救中心的指挥调度方式为:市120指挥中心用6部专线电话调度两区的网络医院,配备了电话录音播放软件系统;资中县120指挥分中心用5部专线电话调度各网络医院,配备了电话录音播放软件系统;威远、隆昌县120急救分中心分别挂靠在威远、隆昌县人民医院,用专线电话调度。

2.三级急救网络预期建设成效

2.1完善的三级急救网建成后形成覆盖市、县(区)、乡(镇)的急救网络,最大限度的缩短了急救半径和急救反应时间,保证了就近、就急、就能力的急救原则。

2.2三级急救网络分别发挥着各自的功能、作用,整合了内江市的卫生信息、医疗资源。在应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中形成了至下而上、清晰有序的急救流程,便于各级领导指挥、调度。

3.急救网络的建设规划

指挥中心下设急救站,同时建立三级急诊抢救网,对网络进行分散布点、统一指挥、就近出车、就近送院、分层救护。[1]

3.1三级急救网络的建设原则和发展目标

建设的基本原则是:“整合资源,整体规划;依照标准、规模适度;布局合理,分步实施”[2]。总体目标是:到2008年底,初步建成覆盖全市的急救网络;到2010年底,建成覆盖市、三县两区,112个乡(镇)中心卫生院的三级急救网络。

3.2建成后的三级急救网络功能

3.2.1市120指挥中心电子网络平台建成后它的主要功能是①承担全市日常24小时不间断的急救医疗指挥、调度工作。②作为市级城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指挥、协调全市医疗急救资源,组织参与全市公共卫生事件的现场紧急救援。③收集、处理、储存社会急救信息。④划分网络医院急救范围,制定急救预案和方案。

3.2.2三县120分中心建成后,它的主要作用是①在市级120指挥中心领导下承担县级城市的日常24小时不间断的急救医疗指挥、调度工作。②调度车辆抢救急危重症病员,必要时转送到上级医院。③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组织参与并协调、指挥。④对公众进行急救知识的宣传。

3.2.3各中心卫生院在县120指挥分中心领导下,承担24小时不间断值班,接警、出警任务,包括现场救护和搬运、转运病人等,他们对急、危、重症病员的救护既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

3.3三级急救网络平台的建设任务、标准及资金来源

3.3.1市120指挥中心拟用200.00万元国债项目资金建成完善的电子计算机网络系统,包括具有自动导航功能的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健全的网络信息管理系统,LeD条屏显示系统,具有一机三屏、三套处警席的接警系统等[3]。建成后的指挥平台,可为政府和专家提供通讯方式、信息服务、决策依据和分析预测手段,便于在异地甚至任何空间通过通讯网络进行指挥;市网络医院到2010年,三级医院应装备至少4辆以上的救护车单元,二级医院应装备至少3辆以上的救护车单元,每台车上应配有车载终端子系统;各医院的值班救护车单元车载设备应包括心电监护仪、简易呼吸机、除颤仪、起搏器、负压吸引器及基础抢救药品、器材、设备等。

3.3.2三县120指挥分中心拟用国债项目资金100.00万元建成二级计算机网络,发挥电脑接警、调度、管理县区各网络医院的作用,形成以语言通讯为基础,网络通讯为纽带的120指挥调度分中心;二级急救分中心的各网络医院到2010年,县人民医院至少应配备3辆以上的救护车单元,值班救护车单元同样实行24小时值班制,配备两个车单元以上的人员,包括医生、护士、驾驶员、护工各一人。

3.3.3三级急救站(各乡镇中心卫生院)为急救网络系统的终端,拟安排国债资金11.00万元建成简易网络;到2010年,应具备电话接警、处警的能力;将用国债项目购置一辆救护车单元,车载装备应具备基本的急救能力,如氧气瓶、输液装置、包扎、止血、固定装置、急救药箱等。

4.三级急救网络的政策保障

内江市三级(市—县—乡)急救网络的建设已纳入了市卫生局的十一五规划和议事日程,但是在资金来源、人员培训、网络建设上仅靠市卫生局和市紧急救援(120指挥)中心的呼吁,等待是不够的,是与全市人民的健康需求不相适应的,且三级急救网络的建成是事关全市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健康的民心工程,因此三级急救网络的顺利建成并投入使用需要市政府及各级主管行政部门的大力支持和政策保障!

参考文献:

[1]吴有平,主编,120急救中心规范化建设与管理工作百科全书,第1版,吉林科技出版社,2006.106

应急指挥中心建设篇4

关键词:消防部队;应急通信;紧急响应时间

中图分类号:D631文献标识码:a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的大型事故灾害时有发生,消防部队为了应对以上问题,需要具有良好通信来实现消防部队信息传递。由于无法对事故及灾害发生地的公共通信网络状况有一个明确的预知,因此,需要对消防部队建立起一套较为完善的应急通信能力来保障消防部队的通信能力。

1消防部队应急通信能力建设的重要性

由于对于事故及灾害发生地的公共通信网络无法有一个明确的认知,同时公共通信网络也发生承担对于消防指挥调度的需求,同时其对于消防所需的图像与视频的支持不足,所以,需要在消防部队中建立起良好的应急通信保障能力,从而将消防信息及时、准确的传递到消防信息指挥中心,以供决策者及时掌握消防现场的第一手资料,从而保证消防工作的顺利进行。近些年来,我国遭遇了例如汶川大地震、冬季大雪灾以及洪涝等一系列大型灾害,在这些灾害中,消防部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这些自然灾害的应急抢险和公共卫生实践的紧急抢救和隔离的工作中,以及一些大型赛事或者是大型的活动中的应对突发事件等都对消防部队的应急处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处理以上的事件中,做好消防部队的在信息不畅地区的应急通信是确保消防部队与指挥中心进行良好沟通的重要保证。

2紧急响应时间的定义

紧急事件主要指的是一些事前无征兆,且容易造成较大的人员与财产损失以及生态破坏和严重的社会影响的事件.

3在紧急响应事件发生时对消防通信的要求

在紧急响应事件发生时,消防部队需要在接到报警后迅速出击,并在到达现场后迅速展开救援,并建立起应急通讯,通过采用现场通信网络、远程通信网络等方式建立起与后方应急指挥中心的通信,采用现场应急指挥中心与后方指挥中心的无缝对接,现场通信网络主要是为了建立起现场的应急指挥中心与救援的消防官兵之间的通信联络,从而确保现场的第一手资料能够及时的通报给现场指挥人员,同时在现场指挥人员依据资料下达命令后及时发送至一线,确保消防救援工作的顺利进行。而远程通信网络主要是为了后方指挥中心与现场指挥中心之间的信息传递,保障前方与后方之间的通讯正常,确保救援现场情况及时传递给指挥中心及指挥中心指令正确、及时下达到现场作战部队;现场应急指挥中心是前后方建立连接的重要环节,因此,现场应急通信应当确保现场通信网络、远程通信网络的稳定与具有多种传输方式的能力,便于将事故现场的信息及时的、准确的传递至后方指挥中心供其研究并制定出相应的抢险方案。

4建立消防部队现场应急通信的注意事项

4.1依托先进的通信技术建立可靠的应急通信保障

现今的通信信息网络主要采用的是无线通信和卫星通信的方式与有线通信方式相结合的模式,为了保障有线通信网络的建设需要采用的设备主要有:现场指挥车的外部通信电缆、野战通信光缆、小型交换机、被覆线等,用以保障有线通信网络的顺利建立,确保消防部队应急通信的顺利建成。采用有线通信网络需要受到地形以及事故现场的网络配置的限制。而采用无线与卫星的方式则可以规避这一问题,由于无线通信与卫星通信的方式主要采用的是高频电磁波的发送与接收的方式,具有灵活方便、及时可靠的特点。

4.2做好消防部队应急通信保障体系的建设

由于大型紧急事件的响应处理需要涉及到多个部门的协调运作,因此需要建立起横跨多个部门的通信协调作战能力,在做好现场消防部队应急通信的同时还需要做好与政府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公安指挥协调中心等政府应急部门之间的通信连接,做到现场信息的实时共享。在近些年发生的一些大型应急抢险救援中发现,需要建立起多种的消防部队现场应急通信方式,不能仅依靠一种或几种通信方式,例如在2008年发生的汶川大地震时,由地震造成的破坏较为严重,导致一些城镇基本通信等全面瘫痪,在救援的过程中无法借助当地的通信网络建立起可靠的应急通信,又由于救援现场多处于山区,造成无线、卫星等的通信方式也大受干扰,因此,需要建立起多种应急通信方式相结合的应急通信网络的建设,保障应急通信的顺利进行。因此,在应急通信体系的建立过程中需要建立起视频监控、救援通信、救援指挥、信息处理等一体化设备,采用从空中到地面、有线与无线相结合等的高效的一体化的应急救援指挥系统。在应急通信的建立过程中需要具备多种信息格式的传递(包括语音、视频与数据的传递),从而将极为详实的资料发送至后方的指挥中心中,实现多方的通话信息共享,从而保证各部之间信息传递的及时、高效的传递。同时,当遇到较为大型的应急救援任务中,会派出多辆的现场应急指挥车来实现对于现场的信息传递,同时需要建立起一个包括地面指挥中心、指挥车、现场应急车群的集群化的现场信息通信方式,确保任意现场指挥车辆都能够独立建立起现场应急通信网络,并依托无线通信技术,实现各个车辆之间及与后方指挥中心之间的通信连接。在做好以上工作的同时还需要做好后续人才的培养工作,建立起一支理论与实践经验都极为过硬的的快速反应的通信应急保障能力的骨干队伍,通过做好对其培训工作,并通过实践演练与日常训练相结合的方式来提高消防部队应急通信能力的提升与保障工作,确保通信网络的顺利建立。

结语

在发生大型紧急事故的过程中,消防部队的应当及时赶至现场并建立起良好的应急通信,实现现场与后方指挥中心的良好沟通,做好对于应急救援的协调与快速信息传递,保障紧急响应救援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唐友喜.建立全方位应急通信体制[J].通信产业报,2008(21).

应急指挥中心建设篇5

1.1卫星通信具有众多的优势(1)电波覆盖地域比较宽广。(2)传输路数多,通信容量大。(3)通信稳定性好、质量高。(4)卫星通信不受地域限制,运用方式灵活。

1.2卫星通信的一些劣势主要的方面有:(1)延迟现象比较常见。(2)传播过程中由于信号较差,容易出现信号中断的现象。(3)终端产品的选择面不广。

2卫星通信产品的多址体制方式的选择

卫星通信由于具有广播和大范围覆盖的特点,因此,特别适合于多个站之间同时通信,即多址通信。多址通信是指卫星天线波束覆盖区内的任何地球站可以通过共同的卫星进行双边或多边通信。目前比较常用的两种卫星通信多址体制方式为:tDm-FDma(时分复用-频分多址)和mF-tDma(跳频-时分多址)。(1)多址体制方式一:tDm-FDma。(2)多址体制方式二:mF-tDma。

3卫星通信在铁路应急通信中的应用网络架构

有时候会因为遇到突发性、严重的自然灾害、人为因素导致其他所有通信手段无法使用时,而应急指挥中心又急需现场相关资料,这时就可以利用卫星通信覆盖区域广和快速部署的优势将信息发送到应急指挥中心。常规卫星系统现场接入方式可以分成两种:一种是车载型,一种是便携型,这两种卫星接入方式可以视现场情况而定。而对于铁路应急通信人员来说,以上两种接入方式均可以采用,但在到达应急现场后,还需要在现场对卫星接入设备进行开设,考虑操作使用人员的技术水平和熟练程度,选择自动对星的车载或便携卫星设备就显得非常的方便,可确保快速建立通信链路保证通信。

事发现场人员要将信息传送到应急指挥中心,在铁路应急卫星通信系统网络建设时,可根据实际情况需要,按下文所述三种方案进行建设,如图1所示。

方式一:在中国铁路总公司应急中心建立卫星地面通信站,这样就可以通过应急指挥中心收发数据,再通过地面的有线网络传输到需要数据的各路局应急指挥中心。这种方案对于现代网络资源的应用比较充分,但在遇到一些突况时,数据可能无法通过地面有线网络传输到需要数据的各路局应急指挥中心,这就导致可能会出现一些无法预知的情况。

方式二:在各个路局的应急指挥中心建立卫星通信站,这样就可以在发生状况时迅速的将数据发送到各路局的应急指挥中心,同时各路局也能够及时的下达指令,进行相关问题的处理。这样做的好处是各路局应急指挥中心能及时掌握应急现场状况,但不利的是其建设费用将会大大增加。

方式三:在中国铁路总公司应急指挥中心以及各路局应急指挥中心均设置卫星通信站,这样一来,无论发生什么灾害情况,各路局应急指挥中心与中国铁路总公司应急指挥中心都可以实时掌握事发现场情况。这样做的好处不言而喻,但其建设费用也无疑会昂贵很多。

4结束语

应急指挥中心建设篇6

世纪七八十年代初期建造的多层房屋因资金短缺等原因,导致其大部分未达到设计标准,房屋质量比较差;部分城镇还有为数不少的“三无”工程和违章建设,安全隐患较为突出,形势不容乐观;各地的国有企业、校舍、文化娱乐场所等公共建筑和居民住宅的安全隐患仍然很严重。

我国内地大多数城市在房屋建筑物的正常使用和维护管理方面,长期处于一种僵化的机制,对房屋建筑物的正常使用维护管理意识较差,重建设,轻管理的思想严重,较落后的思想和较低的使用与维护管理专业技能,导致大量房屋除了维修水、电气等方面的简单问题外,很少在建筑工程的维护和正常使用等方面工作,从而造成大量的建筑工程使用时间仅20年到30年左右,便遭到了严重破坏,甚至变成危房,没有真正发挥物业的价值和使用功能,促进物业保值增值,最终造成大量的国家资产损失。

二、房屋安全应急管理体系的系统分析

在建筑物的设计阶段就应当考虑其服役期的维护工作。根据人机工程学的事故致因理论,事故发生的原因主要包括人、机、管理和环境四个方面的因素。对房屋建筑物的安全管理也涉及人、建筑物(设计原因、施工原因)、使用阶段的管理、周围的环境等四个方面的因素影响。

建立房屋建筑物的安全应急管理体系的目的在于通过体系的运作、预防、控制和处理危及房屋建筑物安全状况的各类灾害与事故,提高安全管理部门应对和减轻损害的能力,改善公众的安全状况,提高其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安全性,使得城市与广大公众在各种突如其来的关于房屋安全的灾害面前尽可能做到“临危不乱”和“处变不惊”。下面对体系的系统特征进行分析和定义。

1.房屋安全应急管理体系要具有预见性与避免导向性

房屋建筑物的安全事故的发生具有突发性、隐蔽性、系统性、综合性、连锁性、衍生性等特点,一旦发生,事态规模大、涉及面广、影响深、危害程度高。判断房屋安全应急管理体系是否完善和有效,不仅要看它的应对和解决各类突发性安全事故问题的能力,还要看它的预见、监测和避免能力。因此,体系的建立、审核与改进应该以预见和避免为导向,而不能仅以应急处理为导向。

2.一元指挥与多元联动

涉及房屋建筑物的安全事故一旦发生,其后果具有衍生性,需要多个部门的协作,并协调多方资源。因此,在由相互关联或相互作用的众多要素所构成的房屋建筑物安全管理体系中,必须强调一元指挥与多元联动。一元指挥是指组建高效、精干的常设领导机构,在安全事件发生时,行使紧急处置权力,进行统一指挥,协调各方的应急行动,调配应急资源。多元联动是指不同部门或机构进入应急状态后必须保持相互联络与相互间的协调行动,同时更应该强调的是公众力量的动员。

3.程序化与灵活性

健全的房屋安全管理应急管理体系不仅具有程序化特点,还应体现着一定的灵活性。程序化是指体系的应急响应、应急指挥、应急行动等均应按照既定的标准化程序(standardoperatingproeess,Sop)进行。灵活性则由于安全事故的突发,常会出现一些新的出人意料安全问题,在无章可循的情况下,应灵活处理具体问题。

三、房屋建筑物应急管理的组织体系

1.指挥体系

(l)三种模式

应急机制的组织体系中最重要的是设立应急指挥体系,有三种模式:

第一种模式“分类指挥”,这由多数省(区、市)针对房屋安全的突发事件建立指挥体系,这是一种单一的、专项的应急指挥体系,主要依托专业行政部门建。

第二种模式“集中指挥”,是建立地方政府集中领导、统一指挥处置各类突发共事件的应急体系,设有专门的组织、协调的执行机构。

第三种模式“综合指挥”,是综合了“集中指挥”模式与“分类指挥”模式的优势,更有效地整合各方面资源,构建一个覆盖全国的指挥网络,组成多层次的指挥系。

(2)五个层次

指挥子系统包括五个层次:

第一级是现场处理系统(即现场处理指挥部),是第一线的事件处理系统,对定公共安全事件进行处理,并向专业部门指挥中心和城市指挥中心提供反馈信息:

第二级是专业部门指挥中心,是根据属地原则和专业原则,接受上级指挥中心发来的指令,对事件进行二级处理;第三级是城市中心指挥系统,是城市指挥体系的核心系统,承担基本的指挥职能,于发生事故时当即成立,依城市应急预案或现时应急决策而组织实施各项防灾应变措施。指挥官由市长担任或者由市长指定;第四级是省级或地区指挥系统,对城市应急活动进行指导和协调,并对城市的求助进行评估以

及提供必要的工作支持和帮助,在必要时上报国家指挥中心;

第五级也是最高级,是国家指挥中心,受国务院领导,其主要职责是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当出现重大事件时进行直接指挥。另外,单独拥有对于国家、省、地区、城市进入紧急状态的决策权和宣布权,由国务院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和决定,并由国家主令予以宣布。紧急状态决定的内容包括:实行紧急状态的区域、期限、实施机构及其权限、应急措施、应急授权、监督办法和决定的生效时间、条件等等。

2.机构与职责

城镇房屋安全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即是城市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按照国务院《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设立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工作行政领导机构时,应当考虑关于房屋安全专项的一席之地。

四、结论

房屋建筑物的使用安全是党和政府关心的重大民生问题,影响房屋的安全因素也比较复杂,建立关于城市房屋建筑物安全管理与应急体系是适应社会需求的,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应急指挥中心建设篇7

[关键词]突发事件电子政务应急管理系统建设

对于完善应急管理的问题,党中央国务院一直十分重视。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央关于构建和谐社会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要提高危机管理和抗风险能力”。2006年7月,总理在全国应急管理工作会议上强调,加强应急管理工作,是维护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和人民群众利益的重要保障,是履行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内容。党的十七大报告再次强调指出:“完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这都给政府履行社会管理的职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完善应急管理,既是政府有效履行社会管理职能、提供公共服务的基础性工作,又是政府自身建设重要而紧迫的任务;既是事关国家长治久安的大事,又是检验政府行政能力的重要标志。

1电子政务平全符合突发事件管理需要

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不稳定、公共财产和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事件,具有突发性、政治性、复杂性、危害性与紧急性的特点。经济的市场化、全球化和信息传播的网络化,使突发事件发生发展加快,扩散效应增强,影响十分广泛。如不及时加以控制,将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所以,管理学家福斯特将“快速反应”作为突发事件管理的首要特征。这就要求政府必须在第一时间内做出正确的反应,反应时间的长短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决定了应急管理的成败。

突发事件管理的快速反应要求决定了信息化时代的政府必须借助电子政务平台开展突发事件管理。电子政务是一个综合的信息系统,其服务方式既有信息的和接收,也有交互式的处理;有简单的业务管理和信息服务,更有复杂的、宏观的空间辅助决策分析服务。电子政务的这种信息决策和服务的模式非常适合于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从组织管理上看,电子政务的开展为突发事件管理架构了一个很好的信息化电子平台,使得公共部门能够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实现政府信息的纵向和横向共享的引导,政府的治理形式由管理型向管理服务型转化,政府的组织形态由传统的金字塔式的垂直结构向错综复杂的、扁平的网状结构转变。这些革命性的变革为现代条件下的政府重大突发事件的组织管理提供了良好的实现条件。其次,从突发事件管理流程上看,信息与互联网技术在政府部门的运用,将使政务流程建立在信息网络通道和信息平台的基础上,从而大大提高流程的速度、效率和准确性,并不断促进政务流程的重组和再造,使政务流程发生从技术性转向实质性的变革。最后,从信息传递与共享上看,信息的垂直历时性传递转变为信息的水平共时性传递,信息共享程度大大提高,大大缩减了信息传递的周期,突破了部门间信息沟通与工作协同的传统界限和范围,实现了一体化的远程交互和跨部门的协调办公与管理,从而合理集成各方面的应急信息资源,在应急时迅速定位有效信息,提高了信息资源的挖掘、利用和处理能力。

2基于电子政务网络平台之上的突发事件管理

2.1我国网络建设的现实分析

应急网络是应急管理系统建设的基础,要构造一个有效的突发公共事件的信息系统,必须要有一个能够承载多种业务、贯穿众多部门、通畅的基础网络。在一个突发公共事件的处理过程当中,需要众多政府部门之间汇聚信息和协调指挥,还可能涉及到媒体、保险公司、电信运营商和其它企事业单位,那么这些部门、单位的信息系统之间的关系是如何的呢?

从现实分析,各个部门都有一定的网络基础,都有自己的终端、网络、存储和应用计算。但这些系统基本上是相互割裂的垂直系统:①网络是分隔的,即使互通也是通过公众网络互通;②终端之间是不能互通的,尤其是专网的终端;③数据是不共享的,甚至是严格保密的;④应用系统更是各自管理与维护。由此可见,这些部门的系统是独立的,现实的各个部门的网络是垂直的,而几乎没有一个应用能够水平打通各个垂直系统。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这些垂直系统的信息往往不能共享,通信往往不畅。

参考世界各国的应急经验,不难得出结论,有能力贯通社会各个部门的网络来搭建应急系统的,只有政府。因此,政务网络必然成为应急系统的核心承载网,政府的应急指挥中心必然成为信息的汇聚、存储和计算中心。

2.2应急管理系统网络建设方案

应急指挥中心通过电子政务网络和各个部门建立连接。在这种连接中,部门内部专网信息并非完全向应急指挥中心开放,而是根据应急需要向应急指挥中心传递部分资源。因此,在应用系统中存在两个逻辑构件:应用服务器和应用客户机,应用服务器提供相应信息的计算和分发,应用客户机提供应急信息流的映射。在应急中心和部门的网络之间,通过政务网提供水平的虚拟通道,这个虚拟的通道通过Vpn的技术来实现,这种Vpn虚拟通道提供的节点在应急指挥中心是“一对多”的应急网络关口,部门网络是“一对一”的应急网络前置机。虚拟通道间要承载数据、指挥调度电话、会议电视、监控等多种媒体流。

在这个网络架构中,有5个主要的关键设计点:(1)面向应用的Vpn架构;(2)深度业务感知,提供端到端的QoS保障;(3)渗透全网的安全设计;(4)引入基于ip的软交换架构,实现Voiceoverip和Videooverip;(5)在基础网络之上梯次增加业务。

电子政务网如果要承载庞大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信息系统,就必须具备很大的带宽保障、多业务承载能力和网络自适应能力;同时考虑到应急信息系统不仅仅是政务范畴,甚至是社会范畴,因此在信息网络的架构方面也必须考虑到和互联网的连接。

2.3应急管理系统的构筑

应急平台和应急平台体系是基于先进信息技术、信息系统和应急信息资源基础上的,建设实施要依托于政府电子政务系统,软硬件相结合,要“实现多网整合,避免重复建设”。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依托政府系统电子政务建设,通过与各部门、各地区应急平台的信息互通和资源共享,建立起横向互联与纵向贯通的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平台体系。纵向到底,涉及国家、省、市、县和基层;横向到边,涉及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围绕着应急预案体系的实施,服务于应急机构的职能,真正实现多部门和各地方之间的协同应对。

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系统emS(emergencymanagementSystem),包括进行监测、预警、应急准备、应急响应、恢复/评估/分析等五个应急管理过程。主要针对突发紧急事件发生,为政府进行应急对策、应急指挥提供相关信息获取、应对措施查询、决策支持的信息应用系统,具有灾情信息获取、信息共享查询、快速评估、辅助决策、命令、现场指挥、动态显示、信息公告等功能,并为实现应急指挥系统的“通信畅通、现场及时、数据完备、指挥到位”提供技术保障。该系统包括核心控制服务器,应急会商子系统,突发事件预测子系统,现场信息反馈子系统,上传、下达和子系统及应急对策与指挥子系统等六个子系统。

2.3.1核心控制服务器

核心控制服务器是一个集应急会商、灾情预测、现场信息反馈、应急处理为一体,能够处理突发事件,合理识别突发事件的轻重程度,安排所有相关子系统进行协调工作的数据控制中枢。某处发生突发事件,当这个事件进入系统内部之后,核心控制服务器能够识别并且判定这个事件的紧急程度,启动应急系统。应急信息分析处理系统平台,需要处理大量的数据,这些数据来自于不同地方,要分别进入不同的子系统进行处理,要对外传输产生大量的数据,与其他系统进行交互,要让各个子系统有序地运转起来,实现突发事件信息实时分析、应急指挥和信息上传下达等功能,就需要开发一个核心控制服务器把各种模块连接起来,使之成为集成的整体。

2.3.2应急会商子系统

应急会商子系统通过政务网络平台实现突发事件信息共享与传递、灾情会商、灾后形势判断等功能。以视频会议室的建设和环境媒介技术为依托,通过基础信息处理及分析会商数据集成,提高会商分析能力,为政府应急指挥决策和灾后恢复重建提供科学依据,把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其主要功能有:(1)多源数据信息联机处理;(2)日常信息分析处理;(3)多媒体会商演示;(4)预报信息产出;(5)网上预报信息检索服务;(6)突发事件现场情况分析。

2.3.3突发事件预测子系统

突发事件预测子系统能够根据事先获取的信息资料,智能预测突发事件影响程度,为应急对策与指挥子系统提供相关数据,给出相应的应急对策。其主要功能如下:(1)智能预测灾害影响程度,指出灾害处理的薄弱环节,提供应急对策与指挥子系统相关数据;(2)具有查询、统计、分析等功能,不仅能动态地进行灾害预测、损失估计,还有方便的更新、扩充以及可视化等功能;(3)系统建立的灾害预测数据库可为本地区的突发事件预防、救灾、恢复等工作服务。

2.3.4现场信息反馈子系统

灾害现场信息反馈子系统可建立突发事件现场情况分析及动态图象采集系统,动态跟踪、采集、分析现场灾情,跟踪事件发展,动态反馈信息,修正灾害评估结果,为灾后趋势判定提供实时数据。建立突发事件现场科学考察信息系统,获取现场考察资料、破坏程度考察资料和次生灾害等信息。

2.3.5上传和系统

上传和系统将实时分析系统以及应急指挥系统所产生的结果,及时准确地上传到主管部门。

上传和系统可以自动完成,根据需要方便地生成各种报表,通过简单的操作生成动态网页,及时发送到互联网上,有利于及时公众希望了解的信息。该系统的设计突出程序的人性化,中心思想是建立一个统一的、集中的工作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包含了操作人员要用到的所有程序、日程安排、消息提示等功能。

2.3.6应急对策与指挥子系统

应急对策与指挥子系统根据应急会商的结果,预测子系统的运行结果,结合现场灾情的反馈情况,基于各类专题数据库,应用应急对策与指挥模块,给出应急对策与指挥命令,并将指令信息和对策信息实时传递到核心服务器,由核心服务器将各方信息上传下达,以使公共安全指挥中心能够调用相应的救援队伍和应急资源,实时地对救援工作进行科学的指挥与实施。

参考文献:

[1]计雷,池宏.突发事件应急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张佰成.城市应急联动系统建设与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3]田依林.城市公共安全应急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模型[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7,(3):68-71.

[4]范维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信息系统总体方案[J].信息化建设,2007,(9):11-14.

[5]薛国星,樊宇.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体系的现状与发展[J].理论探索,2008,(3):18-19.

[6]秦军.山西省政府应急信息系统建设[J].电子政务,2008,(3).

[7]张小明.信息技术在公共危机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术语标准化与信息技术,2007,(1):4-9.

应急指挥中心建设篇8

关键字:消防部队;应急救援指挥中心;救援力量

中图分类号:D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723(2012)05-0046-03

公安消防部队承担各种重大灾害事故应急抢险救援是法律赋予的神圣使命。根据应急救援工作涉及多部门联动,救援力量相对分散,不利于统一指挥的实际情况,切实加强应急救援中的通信指挥工作已迫在眉睫,下面笔者就依托消防部队建立应急救援指挥中心的必要性做了分析,望达到抛砖引玉之效果。

一、建立应急救援指挥中心是提高应急救援能力的重要保障

随着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城市化、工业化步伐不断加快,火灾、水灾、冰雪、地震、化学危险品泄漏、爆炸、恐怖袭击等自然灾害事故、突发公共事件逐年增多,且各种灾害事故呈现出突发性、多发性、连锁性、复杂性和不可预见性的特点,给各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带来了巨大威胁,也对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和消防部队提出了新的任务和挑战。因此,建立具备统一、高效、能实时远程掌握灾害现场的音视频图像,进行远程指挥的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对于保障公共安全,预防、控制和降底灾害事故所造成的损失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是提高地区应急救援能力的重要保障。

二、消防部队承担的任务和处置应急救援工作的成功经验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第三十七条明确规定:“公安消防队、专职消防队按照国家规定承担重大灾害事故和其他以抢救人员生命为主的应急救援工作”。《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消防工作的意见》第(十)项规定:“公安消防部队在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统一领导下,除完成火灾扑救任务外,要积极参加以抢救人员生命为主的危险化学品泄漏、道路交通事故、地震及其次生灾害、建筑坍塌、重大安全生产事故、空难、爆炸及恐怖事件和群众遇险事件的救援工作,并参与配合处置水旱灾害、气象灾害、地质灾害、森林、草原火灾等自然灾害,矿山、水上事故,重大环境污染、核与辐射事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救援工作”,这是我国第一次明文规定公安消防部队参加重大灾害事故抢险救援的神圣职责,它为公安消防部队作为主导机构实施各种重大灾害事故应急抢险救援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保障。

三、依托消防部队建立应急救援中心的必要性

依托消防部队建立应急救援中心是当前加强应急救援工作迫切要求。当前,随着社会经济和城市化建设的迅猛发展,各种新材料、新产品、新技术的不断研发应用,以火灾、爆炸、毒害、垮塌和交通事故等为特征的各种灾害事故也不断增多,应急救援活动也越来越多,范围越来越广,规模越来越大,对社会发展的影响越来越明显。目前应急救援的尖刀、骨干力量是消防部队,交通、电力、供水、医疗救护、地震、环保是社会应急救援力量。这些力量都是分散建设、分散管理,在指挥和协调上往往局限于各自领域,没有建立相互协调与统一指挥的工作机制,很少进行必要的合成训练和演练,技术装备和预警、实战能力得不到提高。近年来,消防部队参加应急救援、社会救助的次数和在接警出中所占比例每年都呈递增的态势。因此,应该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顺应形势,顺应民意,构建以消防部队为主体的“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救援指挥中心,这是节约行政成本与提升救援效能的最佳选择,是国外成熟经验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必由之路,也是推动科学发展与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

四、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应实现的功能

(一)扩展指挥调度系统

新型调度指挥系统应具有灵活而方便的事件生成以及处理流程;集接警调度、高度集中统一指挥、信息通信、辅助决策及网络交换等功能于一体。强大的资源管理与调度指挥功能,多用户能够同时操作,全面提升接处警和指挥决策水平。

(二)建立移动通信指挥中心

建立移动通信指挥中心,配备卫星通信、无线通信、有线通信、计算机通信、广播扩音、视音频采集与处理、图像实时传输、通信组网管理平台等技术系统和设备,开通现场有线、无线和计算机数据通信网络,实现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快速与应急指挥中心联网,实现控制、交换、决策、查询、记录等多功能调度指挥。

(三)灾害现场图像传输系统

将建立从通信指挥车到指挥中心的双向语音、图像的实时传输,可以实现指挥员实时异地指挥,该系统能够保证在应急事件发生时,使每一级指挥员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安全保密地及时监控火场状态,在灭火救援中发挥重要作用。

(四)可视化管理系统

系统采用分布式技术,适合大规模分级组网;视音频信息的数字化与传输;通过流媒体服务功能实现音视频信息;用户优先级分级管理;系统和用户进行密码保护;交互式双向语音交流;电子地图布防;提供远程管理服务,维护人员不必到达现场就可实现设备注册,系统维护,降低运行成本。

应急指挥中心建设篇9

政府推动

城市应急联动的建设,自然要由政府牵头。前段时间由国务院办公厅秘书局、北京市政府办公厅主办了“第二届中国政府电子政务论坛”。本次论坛的主题就是“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信息系统建设与应用”。

据了解,近两年来,国务院用了很大力量组织制定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以及专项应急预案和部门应急预案,共编制各类应急预案106件。到目前为止,各省区市都已经完成省级总体应急预案编制工作。也就是说,全国应急预案编制工作基本完成,初步形成了全国应急预案体系,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正在加快推进。

尽管已经把应急联动的基础搭好,要把各项应急预案落到实处,还需要做大量深入细致的工作。其中,重要一环就是政府要高度重视运用科技手段提高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比如加快应急管理信息平台建设,加强应急管理科学研究,提高应急装备和技术水平,充分发挥专家作用,形成国家公共安全和应急管理的科技支撑体系。

应急联动最基本的要求,莫过于两个字:快、畅。因为只有争分夺秒,反应快速,才能应急;只有各单位沟通畅通无阻,才能联动。因此应急联动的信息化平台成了实现城市应急联动方案的大动脉,时刻输送着应急的血液。

厂商配合

政府既然已经打好了实现应急联动的基础,软件厂商要做的就是打造坚强的应急联动大动脉――信息化平台。

但要做到其实并不容易。应急管理信息系统作为电子政务建设的一部分,它的建立和实施,能为各级政府在应急指挥中做出正确决策,保持通信畅通、数据完备、指挥到位提供技术保障。而其枢纽――城市应急指挥中心,是在发生重大公共突发事件时,为市领导统一指挥全市各种紧急救助力量和协调各种应急资源的高度智能化的指挥机构。它的系统建设立足于平战结合的原则,既要满足应急值班室日常工作的需要,又能够承担起紧急状态下全市应急指挥的职能。

应急指挥中心建设篇10

功能一:120指挥调度中心

120指挥调度中心位于中心主楼七层,占地面积500,分为值班调度坐席、分流坐席、突发应急指挥室3部分。其中突发应急指挥室可以在事故发生时,通过事故现场的单兵通讯设备和通讯指挥车,在第一时间将现场图像经过卫星数据传输到突发应急指挥室平台,对突发事故现场进行人员的调度指挥及设计应急方案。

目前,北京市存在着“120”和“999”两个院前医疗急救服务网络,2011年7月,两个网络正式依托120调度指挥系统建立了北京紧急医疗救援联合指挥调度平台,平台能够共享双方的基础数据,可以实现多项功能。例如:一方繁忙,电脑语音系统将自动提示可以转接到对方呼救电话;同一事件中,当一个报警电话在“120”或在“999”已经报警并得到响应后,呼叫者再向另一家报警时,系统将自动提示本电话已经在120或999报警成功和响应的信息等,避免了重复派车浪费急救资源的现象。

平台拥有先进的地理信息系统,矢量地图信息丰富、影像图真实直观、两者叠加的矢量影像图兼具优点,地形图轮廓清晰,2.5维图美观形象,5种类型的地图可以任意切换,极大程度地满足了日常急救和突发事件紧急医疗救援指挥调度的不同需求。

北京紧急医疗救援联合指挥调度平台的建成,不仅实现了北京市医改方案中的整合优化“120”和“999”急救资源,探索建立统一的指挥调度平台目标,而且为统筹资源利用,合理缩短院前急救到达现场时间,进一步提高急救呼叫满足率奠定了坚实基础。

功能二:市急救医疗物资的储备库

北京急救中心医疗物资储备库建立于2007年,经改造后于2009年7月正式投入使用,为北京突发公共事件提供医疗物资的保障。储备库位于中心主楼首层,占地约200,储备库设计了3个安全出口,两条安全通道,最大安全门尺径达到2m×2m,使应急物品可以方便快捷的进出。

储备库是以国际惯例标准,储备了城市人口万分之一的医疗救援物资。其中包括外伤用品、防护用品、急救设备以及供野外营救的部分抢险物资等。自急救中心建立医疗储备库以来,为各项重大活动提供了良好的医疗物资保障,使急救中心在各项重大活动中得到了考验,也为外省的医疗救援工作提供了物资保障。

例如:在2008年汶川地震时,北京派遣73辆救护车赴汶川救援,共计转运救治患者2000余人;在2010年玉树地震中,北京急救中心医疗救援队一行96人、24辆救护车奔赴海拔3700余米的玉树震区,携带价值400多万的药品、器械等物资,在灾区救治转运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功能三:急救培训的基地

急救培训是北京急救中心的4大职能之一。培训中心以建立现代化的急救学院为目标,实行管理模式学院化,课程设置国际化、教学配备标准化,教师形象企业化的发展战略。急救中心年均培训量在1~3万人次,迄今已为社会各界逾30万人士培训普及了急救知识与技能。

为了满足这种需求,培训中心设置在中心主楼三层,占地面积900。作为中国院前急救行业专业人才与公众急救科普宣传的核心基地,北京急救科技馆根据国际先进的急救理念进行了功能区域划分,建成8个主题明确、紧密衔接的急救互动模拟体验区,以动态、静态相结合的方式,富有创意地开发和运用超媒体技术,将先进的科普知识传播给广大受众,利用模拟数字化控制的声光电手段营造模拟场景,应用互动体验站的参观模式,充分调动了参观者的视觉、听觉和触觉感知,结合生动新颖的互动内容,增强了急救科普教育的知识性、趣味性与参与性。

设计完整的参观流程向民众传播公共事件应急避险、突发急症与意外伤害对策等急救知识,以达到挽救生命、减少伤残的目标,使急救文化深入人心,从而促进北京120急救事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