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建设规章制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9:28:39

工程建设规章制度篇1

第一条为了加强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建设工程的新建、扩建、改建和拆除等有关活动及实施对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的监督管理,必须遵守本条例。

本条例所称建设工程,是指土木工程、建筑工程、线路管道和设备安装工程及装修工程。

第三条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

第四条建设单位、勘察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工程监理单位及其他与建设工程安全生产有关的单位,必须遵守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规定,保证建设工程安全生产,依法承担建设工程安全生产责任。

第五条国家鼓励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的科学技术研究和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推进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的科学管理。

第二章建设单位的安全责任

第六条建设单位应当向施工单位提供施工现场及毗邻区域内供水、排水、供电、供气、供热、通信、广播电视等地下管线资料,气象和水文观测资料,相邻建筑物和构筑物、地下工程的有关资料,并保证资料的真实、准确、完整。

建设单位因建设工程需要,向有关部门或者单位查询前款规定的资料时,有关部门或者单位应当及时提供。

第七条建设单位不得对勘察、设计、施工、工程监理等单位提出不符合建设工程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规定的要求,不得压缩合同约定的工期。

第八条建设单位在编制工程概算时,应当确定建设工程安全作业环境及安全施工措施所需费用。

第九条建设单位不得明示或者暗示施工单位购买、租赁、使用不符合安全施工要求的安全防护用具、机械设备、施工机具及配件、消防设施和器材。

第十条建设单位在申请领取施工许可证时,应当提供建设工程有关安全施工措施的资料。

依法批准开工报告的建设工程,建设单位应当自开工报告批准之日起15日内,将保证安全施工的措施报送建设工程所在地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备案。

第十一条建设单位应当将拆除工程发包给具有相应资质等级的施工单位。

建设单位应当在拆除工程施工15日前,将下列资料报送建设工程所在地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备案:

(一)施工单位资质等级证明;

(二)拟拆除建筑物、构筑物及可能危及毗邻建筑的说明;

(三)拆除施工组织方案;

(四)堆放、清除废弃物的措施。

实施爆破作业的,应当遵守国家有关民用爆炸物品管理的规定。

第三章勘察、设计、工程监理及其他有关单位的安全责任

第十二条勘察单位应当按照法律、法规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进行勘察,提供的勘察文件应当真实、准确,满足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的需要。

勘察单位在勘察作业时,应当严格执行操作规程,采取措施保证各类管线、设施和周边建筑物、构筑物的安全。

第十三条设计单位应当按照法律、法规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进行设计,防止因设计不合理导致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

设计单位应当考虑施工安全操作和防护的需要,对涉及施工安全的重点部位和环节在设计文件中注明,并对防范生产安全事故提出指导意见。

采用新结构、新材料、新工艺的建设工程和特殊结构的建设工程,设计单位应当在设计中提出保障施工作业人员安全和预防生产安全事故的措施建议。

设计单位和注册建筑师等注册执业人员应当对其设计负责。

第十四条工程监理单位应当审查施工组织设计中的安全技术措施或者专项施工方案是否符合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

工程监理单位在实施监理过程中,发现存在安全事故隐患的,应当要求施工单位整改;情况严重的,应当要求施工单位暂时停止施工,并及时报告建设单位。施工单位拒不整改或者不停止施工的,工程监理单位应当及时向有关主管部门报告。

工程监理单位和监理工程师应当按照法律、法规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实施监理,并对建设工程安全生产承担监理责任。

第十五条为建设工程提供机械设备和配件的单位,应当按照安全施工的要求配备齐全有效的保险、限位等安全设施和装置。

第十六条出租的机械设备和施工机具及配件,应当具有生产(制造)许可证、产品合格证。

出租单位应当对出租的机械设备和施工机具及配件的安全性能进行检测,在签订租赁协议时,应当出具检测合格证明。

禁止出租检测不合格的机械设备和施工机具及配件。

第十七条在施工现场安装、拆卸施工起重机械和整体提升脚手架、模板等自升式架设设施,必须由具有相应资质的单位承担。

安装、拆卸施工起重机械和整体提升脚手架、模板等自升式架设设施,应当编制拆装方案、制定安全施工措施,并由专业技术人员现场监督。

施工起重机械和整体提升脚手架、模板等自升式架设设施安装完毕后,安装单位应当自检,出具自检合格证明,并向施工单位进行安全使用说明,办理验收手续并签字。

第十八条施工起重机械和整体提升脚手架、模板等自升式架设设施的使用达到国家规定的检验检测期限的,必须经具有专业资质的检验检测机构检测。经检测不合格的,不得继续使用。

第十九条检验检测机构对检测合格的施工起重机械和整体提升脚手架、模板等自升式架设设施,应当出具安全合格证明文件,并对检测结果负责。

第四章施工单位的安全责任

第二十条施工单位从事建设工程的新建、扩建、改建和拆除等活动,应当具备国家规定的注册资本、专业技术人员、技术装备和安全生产等条件,依法取得相应等级的资质证书,并在其资质等级许可的范围内承揽工程。

第二十一条施工单位主要负责人依法对本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全面负责。施工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和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制度,制定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保证本单位安全生产条件所需资金的投入,对所承担的建设工程进行定期和专项安全检查,并做好安全检查记录。

施工单位的项目负责人应当由取得相应执业资格的人员担任,对建设工程项目的安全施工负责,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确保安全生产费用的有效使用,并根据工程的特点组织制定安全施工措施,消除安全事故隐患,及时、如实报告生产安全事故。

第二十二条施工单位对列入建设工程概算的安全作业环境及安全施工措施所需费用,应当用于施工安全防护用具及设施的采购和更新、安全施工措施的落实、安全生产条件的改善,不得挪作他用。

第二十三条施工单位应当设立安全生产管理机构,配备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

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负责对安全生产进行现场监督检查。发现安全事故隐患,应当及时向项目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报告;对违章指挥、违章操作的,应当立即制止。

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的配备办法由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其他有关部门制定。

第二十四条建设工程实行施工总承包的,由总承包单位对施工现场的安全生产负总责。

总承包单位应当自行完成建设工程主体结构的施工。

总承包单位依法将建设工程分包给其他单位的,分包合同中应当明确各自的安全生产方面的权利、义务。总承包单位和分包单位对分包工程的安全生产承担连带责任。

分包单位应当服从总承包单位的安全生产管理,分包单位不服从管理导致生产安全事故的,由分包单位承担主要责任。

第二十五条垂直运输机械作业人员、安装拆卸工、爆破作业人员、起重信号工、登高架设作业人员等特种作业人员,必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经过专门的安全作业培训,并取得特种作业操作资格证书后,方可上岗作业。

第二十六条施工单位应当在施工组织设计中编制安全技术措施和施工现场临时用电方案,对下列达到一定规模的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编制专项施工方案,并附具安全验算结果,经施工单位技术负责人、总监理工程师签字后实施,由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进行现场监督:

(一)基坑支护与降水工程;

(二)土方开挖工程;

(三)模板工程;

(四)起重吊装工程;

(五)脚手架工程;

(六)拆除、爆破工程;

(七)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规定的其他危险性较大的工程。

对前款所列工程中涉及深基坑、地下暗挖工程、高大模板工程的专项施工方案,施工单位还应当组织专家进行论证、审查。

本条第一款规定的达到一定规模的危险性较大工程的标准,由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其他有关部门制定。

第二十七条建设工程施工前,施工单位负责项目管理的技术人员应当对有关安全施工的技术要求向施工作业班组、作业人员作出详细说明,并由双方签字确认。

第二十八条施工单位应当在施工现场入口处、施工起重机械、临时用电设施、脚手架、出入通道口、楼梯口、电梯井口、孔洞口、桥梁口、隧道口、基坑边沿、爆破物及有害危险气体和液体存放处等危险部位,设置明显的安全警示标志。安全警示标志必须符合国家标准。

施工单位应当根据不同施工阶段和周围环境及季节、气候的变化,在施工现场采取相应的安全施工措施。施工现场暂时停止施工的,施工单位应当做好现场防护,所需费用由责任方承担,或者按照合同约定执行。

第二十九条施工单位应当将施工现场的办公、生活区与作业区分开设置,并保持安全距离;办公、生活区的选址应当符合安全性要求。职工的膳食、饮水、休息场所等应当符合卫生标准。施工单位不得在尚未竣工的建筑物内设置员工集体宿舍。

施工现场临时搭建的建筑物应当符合安全使用要求。施工现场使用的装配式活动房屋应当具有产品合格证。

第三十条施工单位对因建设工程施工可能造成损害的毗邻建筑物、构筑物和地下管线等,应当采取专项防护措施。

施工单位应当遵守有关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规定,在施工现场采取措施,防止或者减少粉尘、废气、废水、固体废物、噪声、振动和施工照明对人和环境的危害和污染。

在城市市区内的建设工程,施工单位应当对施工现场实行封闭围挡。

第三十一条施工单位应当在施工现场建立消防安全责任制度,确定消防安全责任人,制定用火、用电、使用易燃易爆材料等各项消防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设置消防通道、消防水源,配备消防设施和灭火器材,并在施工现场入口处设置明显标志。

第三十二条施工单位应当向作业人员提供安全防护用具和安全防护服装,并书面告知危险岗位的操作规程和违章操作的危害。

作业人员有权对施工现场的作业条件、作业程序和作业方式中存在的安全问题提出批评、检举和控告,有权拒绝违章指挥和强令冒险作业。

在施工中发生危及人身安全的紧急情况时,作业人员有权立即停止作业或者在采取必要的应急措施后撤离危险区域。

第三十三条作业人员应当遵守安全施工的强制性标准、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正确使用安全防护用具、机械设备等。

第三十四条施工单位采购、租赁的安全防护用具、机械设备、施工机具及配件,应当具有生产(制造)许可证、产品合格证,并在进入施工现场前进行查验。

施工现场的安全防护用具、机械设备、施工机具及配件必须由专人管理,定期进行检查、维修和保养,建立相应的资料档案,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及时报废。

第三十五条施工单位在使用施工起重机械和整体提升脚手架、模板等自升式架设设施前,应当组织有关单位进行验收,也可以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检验检测机构进行验收;使用承租的机械设备和施工机具及配件的,由施工总承包单位、分包单位、出租单位和安装单位共同进行验收。验收合格的方可使用。

《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规定的施工起重机械,在验收前应当经有相应资质的检验检测机构监督检验合格。

施工单位应当自施工起重机械和整体提升脚手架、模板等自升式架设设施验收合格之日起30日内,向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登记。登记标志应当置于或者附着于该设备的显著位置。

第三十六条施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项目负责人、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应当经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考核合格后方可任职。

施工单位应当对管理人员和作业人员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其教育培训情况记入个人工作档案。安全生产教育培训考核不合格的人员,不得上岗。

第三十七条作业人员进入新的岗位或者新的施工现场前,应当接受安全生产教育培训。未经教育培训或者教育培训考核不合格的人员,不得上岗作业。

施工单位在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时,应当对作业人员进行相应的安全生产教育培训。

第三十八条施工单位应当为施工现场从事危险作业的人员办理意外伤害保险。

意外伤害保险费由施工单位支付。实行施工总承包的,由总承包单位支付意外伤害保险费。意外伤害保险期限自建设工程开工之日起至竣工验收合格止。

第五章监督管理

第三十九条国务院负责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部门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的规定,对全国建设工程安全生产工作实施综合监督管理。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部门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的规定,对本行政区域内建设工程安全生产工作实施综合监督管理。

第四十条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对全国的建设工程安全生产实施监督管理。国务院铁路、交通、水利等有关部门按照国务院规定的职责分工,负责有关专业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的监督管理。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的建设工程安全生产实施监督管理。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交通、水利等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专业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的监督管理。

第四十一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应当将本条例第十条、第十一条规定的有关资料的主要内容抄送同级负责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部门。

第四十二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在审核发放施工许可证时,应当对建设工程是否有安全施工措施进行审查,对没有安全施工措施的,不得颁发施工许可证。

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对建设工程是否有安全施工措施进行审查时,不得收取费用。

第四十三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负有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履行安全监督检查职责时,有权采取下列措施:

(一)要求被检查单位提供有关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的文件和资料;

(二)进入被检查单位施工现场进行检查;

(三)纠正施工中违反安全生产要求的行为;

(四)对检查中发现的安全事故隐患,责令立即排除;重大安全事故隐患排除前或者排除过程中无法保证安全的,责令从危险区域内撤出作业人员或者暂时停止施工。

第四十四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可以将施工现场的监督检查委托给建设工程安全监督机构具体实施。

第四十五条国家对严重危及施工安全的工艺、设备、材料实行淘汰制度。具体目录由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其他有关部门制定并公布。

第四十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应当及时受理对建设工程生产安全事故及安全事故隐患的检举、控告和投诉。

第六章生产安全事故的应急救援和调查处理

第四十七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本级人民政府的要求,制定本行政区域内建设工程特大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第四十八条施工单位应当制定本单位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建立应急救援组织或者配备应急救援人员,配备必要的应急救援器材、设备,并定期组织演练。

第四十九条施工单位应当根据建设工程施工的特点、范围,对施工现场易发生重大事故的部位、环节进行监控,制定施工现场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实行施工总承包的,由总承包单位统一组织编制建设工程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工程总承包单位和分包单位按照应急救援预案,各自建立应急救援组织或者配备应急救援人员,配备救援器材、设备,并定期组织演练。

第五十条施工单位发生生产安全事故,应当按照国家有关伤亡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的规定,及时、如实地向负责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部门、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报告;特种设备发生事故的,还应当同时向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报告。接到报告的部门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如实上报。

实行施工总承包的建设工程,由总承包单位负责上报事故。

第五十一条发生生产安全事故后,施工单位应当采取措施防止事故扩大,保护事故现场。需要移动现场物品时,应当做出标记和书面记录,妥善保管有关证物。

第五十二条建设工程生产安全事故的调查、对事故责任单位和责任人的处罚与处理,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执行。

第七章法律责任

第五十三条违反本条例的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行政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给予降级或者撤职的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照刑法有关规定追究刑事责任:

(一)对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施工单位颁发资质证书的;

(二)对没有安全施工措施的建设工程颁发施工许可证的;

(三)发现违法行为不予查处的;

(四)不依法履行监督管理职责的其他行为。

第五十四条违反本条例的规定,建设单位未提供建设工程安全生产作业环境及安全施工措施所需费用的,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责令该建设工程停止施工。

建设单位未将保证安全施工的措施或者拆除工程的有关资料报送有关部门备案的,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

第五十五条违反本条例的规定,建设单位有下列行为之一的,责令限期改正,处20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的罚款;造成重大安全事故,构成犯罪的,对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刑法有关规定追究刑事责任;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一)对勘察、设计、施工、工程监理等单位提出不符合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规定的要求的;

(二)要求施工单位压缩合同约定的工期的;

(三)将拆除工程发包给不具有相应资质等级的施工单位的。

第五十六条违反本条例的规定,勘察单位、设计单位有下列行为之一的,责令限期改正,处10万元以上30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业整顿,降低资质等级,直至吊销资质证书;造成重大安全事故,构成犯罪的,对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刑法有关规定追究刑事责任;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一)未按照法律、法规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进行勘察、设计的;

(二)采用新结构、新材料、新工艺的建设工程和特殊结构的建设工程,设计单位未在设计中提出保障施工作业人员安全和预防生产安全事故的措施建议的。

第五十七条违反本条例的规定,工程监理单位有下列行为之一的,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责令停业整顿,并处10万元以上30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降低资质等级,直至吊销资质证书;造成重大安全事故,构成犯罪的,对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刑法有关规定追究刑事责任;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一)未对施工组织设计中的安全技术措施或者专项施工方案进行审查的;

(二)发现安全事故隐患未及时要求施工单位整改或者暂时停止施工的;

(三)施工单位拒不整改或者不停止施工,未及时向有关主管部门报告的;

(四)未依照法律、法规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实施监理的。

第五十八条注册执业人员未执行法律、法规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的,责令停止执业3个月以上1年以下;情节严重的,吊销执业资格证书,5年内不予注册;造成重大安全事故的,终身不予注册;构成犯罪的,依照刑法有关规定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十九条违反本条例的规定,为建设工程提供机械设备和配件的单位,未按照安全施工的要求配备齐全有效的保险、限位等安全设施和装置的,责令限期改正,处合同价款1倍以上3倍以下的罚款;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第六十条违反本条例的规定,出租单位出租未经安全性能检测或者经检测不合格的机械设备和施工机具及配件的,责令停业整顿,并处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第六十一条违反本条例的规定,施工起重机械和整体提升脚手架、模板等自升式架设设施安装、拆卸单位有下列行为之一的,责令限期改正,处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业整顿,降低资质等级,直至吊销资质证书;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一)未编制拆装方案、制定安全施工措施的;

(二)未由专业技术人员现场监督的;

(三)未出具自检合格证明或者出具虚假证明的;

(四)未向施工单位进行安全使用说明,办理移交手续的。

施工起重机械和整体提升脚手架、模板等自升式架设设施安装、拆卸单位有前款规定的第(一)项、第(三)项行为,经有关部门或者单位职工提出后,对事故隐患仍不采取措施,因而发生重大伤亡事故或者造成其他严重后果,构成犯罪的,对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刑法有关规定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十二条违反本条例的规定,施工单位有下列行为之一的,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责令停业整顿,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的有关规定处以罚款;造成重大安全事故,构成犯罪的,对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刑法有关规定追究刑事责任:

(一)未设立安全生产管理机构、配备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或者分部分项工程施工时无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现场监督的;

(二)施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项目负责人、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作业人员或者特种作业人员,未经安全教育培训或者经考核不合格即从事相关工作的;

(三)未在施工现场的危险部位设置明显的安全警示标志,或者未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在施工现场设置消防通道、消防水源、配备消防设施和灭火器材的;

(四)未向作业人员提供安全防护用具和安全防护服装的;

(五)未按照规定在施工起重机械和整体提升脚手架、模板等自升式架设设施验收合格后登记的;

(六)使用国家明令淘汰、禁止使用的危及施工安全的工艺、设备、材料的。

第六十三条违反本条例的规定,施工单位挪用列入建设工程概算的安全生产作业环境及安全施工措施所需费用的,责令限期改正,处挪用费用20%以上50%以下的罚款;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第六十四条违反本条例的规定,施工单位有下列行为之一的,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责令停业整顿,并处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造成重大安全事故,构成犯罪的,对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刑法有关规定追究刑事责任:

(一)施工前未对有关安全施工的技术要求作出详细说明的;

(二)未根据不同施工阶段和周围环境及季节、气候的变化,在施工现场采取相应的安全施工措施,或者在城市市区内的建设工程的施工现场未实行封闭围挡的;

(三)在尚未竣工的建筑物内设置员工集体宿舍的;

(四)施工现场临时搭建的建筑物不符合安全使用要求的;

(五)未对因建设工程施工可能造成损害的毗邻建筑物、构筑物和地下管线等采取专项防护措施的。

施工单位有前款规定第(四)项、第(五)项行为,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第六十五条违反本条例的规定,施工单位有下列行为之一的,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责令停业整顿,并处10万元以上30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降低资质等级,直至吊销资质证书;造成重大安全事故,构成犯罪的,对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刑法有关规定追究刑事责任;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一)安全防护用具、机械设备、施工机具及配件在进入施工现场前未经查验或者查验不合格即投入使用的;

(二)使用未经验收或者验收不合格的施工起重机械和整体提升脚手架、模板等自升式架设设施的;

(三)委托不具有相应资质的单位承担施工现场安装、拆卸施工起重机械和整体提升脚手架、模板等自升式架设设施的;

(四)在施工组织设计中未编制安全技术措施、施工现场临时用电方案或者专项施工方案的。

第六十六条违反本条例的规定,施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项目负责人未履行安全生产管理职责的,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责令施工单位停业整顿;造成重大安全事故、重大伤亡事故或者其他严重后果,构成犯罪的,依照刑法有关规定追究刑事责任。

作业人员不服管理、违反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冒险作业造成重大伤亡事故或者其他严重后果,构成犯罪的,依照刑法有关规定追究刑事责任。

施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项目负责人有前款违法行为,尚不够刑事处罚的,处2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的罚款或者按照管理权限给予撤职处分;自刑罚执行完毕或者受处分之日起,5年内不得担任任何施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项目负责人。

第六十七条施工单位取得资质证书后,降低安全生产条件的,责令限期改正;经整改仍未达到与其资质等级相适应的安全生产条件的,责令停业整顿,降低其资质等级直至吊销资质证书。

第六十八条本条例规定的行政处罚,由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依照法定职权决定。

工程建设规章制度篇2

一、完善大学内部规章制度建设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不断向前推进,大学内部改革的压力也越来越大,改革推进的好与坏,关系着大学的未来,关系着高等教育的未来。顺应改革需要,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落实大学章程精神,做到依法治校、科学管理,最终实现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建设,是每一所大学期盼尽早达成的责任与使命。而实现这些离不开大学内部规章制度的建设与完善。

(一)完善大学内部治理结构的需要

治理结构是现代大学制度的核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所大学的格局、高度和潜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是我国大学的发展方向,要实现这一目标,大学首先要厘清内部各项权力的范围和边界。具体讲就是要处理好大学中党委的领导权,校长的行政权,教授的治学权和广大教职员工的民主参与权。而这些权力关系的明确离不开一个个具体的规章制度。所以,完善大学治理结构,不是停留在口头上,而是需要具体的规章制度来落实。

(二)落实大学章程的需要

推进大学章程建设是我国开展高等教育改革,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重要举措。大学章程是高等学校依法自主办学,实施管理和履行公共职能的基本准则,是大学内部各项规章制度的核心和统领。然而,仅有大学章程还不够,还需要具体的《管理办法》、《实施细则》等规范性文件将大学章程所建立的权力运行机制落实到学校的每一项工作中去。这样大学章程在实现大学办学自主权等方面的作用才能得以实现。

(三)实现依法治校的需要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实现立法和改革决策相衔接,做到重大改革于法有据,立法主动适应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法治是确保国家各项改革成功的保障。对于大学而言,在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大形势下,大学自身的改革发展需要依法而为、依法推进。而大学内部的规章制度正是国家法律法规体系在高校的延伸和补充。因而,坚持完善以大学章程为统领的规章制度建设,通过科学、完善的规章制度推动大学的改革发展,是大学实现依法治校的重要体现。

二、当前大学内部规章制度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一)缺乏学校层面上的统筹规划

当前大学内部的规章制度在制定方面缺乏必要的统筹规划,该制定什么,不该制定什么;先制定什么,后制定什么,没有统一的安排。导致大学内部的规章缺乏体系性,显得零散杂乱,也容易出现规章之间管理范围的交叉、重叠;也容易出现无人管理、无规矩可循的制度盲区,管理盲区等问题。

(二)规章制定人员缺乏相关专业知识

多数学校内部的规章制度都是由各个职能部门的工作人员负责草拟。虽然草拟人员在其所从事的工作领域中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但是,草拟规章制度同样需要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巧,如果不了解其中的规范,制定的规章很可能起不到预期的管理效果,甚至还可能出现制定的规章在程序上或内容上存在违法情形,最终导致规章无效或存在较大法律风险等情况。

(三)规章制度制定过程论证不充分

当前很多部门的规章制度,受到部门领导主观影响比较大,受领导换届、轮岗影响大,不同领导对同一项工作有不同的理解,也就出台不同的的规章制度。同时,规章制度的制定缺乏广泛的论证,往往只在部门内部达成一致意见,对外征求意见流于形式,多数情况下得不到有针对性、负责任的修改意见。这使规章制度在制定之初就存在缺陷,从而导致规章制度自身的稳定性大大降低,严重影响了规章制度各项规范功能的实施效果。

(四)规章制度的内容结构不完整

当前学校职能部门为了开展某项工作往往通过制定某项规章制度予以开展,但是多数规章制度中缺乏相关罚则的规定,即如果相关人员没有按照规章制度执行,应该承担什么样的责任,会受到什么处罚,这些内容规章制度本身没有涉及。这使得很多规章制度缺乏基本的强制力,对规范相关教职员工的行为上起不到实质性的管理作用。

三、完善大学内部规章制度建设的对策

根据当前大学在规章制度建设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建议通过将规章制度管理部门与制定部门相分离,在各职能部门设立规章制度建设专员,制定完善的规章制度建设规程等方式来完善。

(一)将规章制度建设的统筹管理工作划归综合性部门

大学内部的规章制度需要有一个综合性的部门来负责统筹管理。一是有利于在内部职责划分上,避免各项规章制度的制定在权力边界上出现重叠、交叉。如果一项事务涉及多个职能部门共同管理,那么这类规章制度就由一个部门作为牵头部门,会同其他部门联合制定相关规章制度,避免同一事项有多个文件管理,给实际工作带来不便;二是有利于规范性文件的统一管理,对于学校规章制度的废、改、立都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便于学校站在全局的、整体的高度去管理,去统筹规划;三是规章制度有一个统一的机构,有助于被管理者更加全面系统地了解学校内部所有规章制度,既便于规章制度的宣传推广,又便于被管理者的遵照执行。

(二)各部门应确定专人负责本单位规章制度建设

大学内部是一个非常庞大复杂的系统,涉及的管理内容、专业知识非常多,要想通过设立一个部门来专门负责校内各类规章制度的拟定工作有很大的难度。因此,目前最有效的方式是将各部门业务知识熟练,工作经验丰富,熟悉本领域工作的教职工确定为本部门规章制度建设专员。由他们负责本部门的制度建设工作。学校负责定期组织各部门的规章制度建设专员开展相关业务培训,以不断提高相关人员规章制度建设的专业能力。

工程建设规章制度篇3

“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强调充分调动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主张通过人的创造性工作来提高管理效能,使人获得全面自由的发展。在教师评价上侧重采取“宏观、模糊、综合的方法,强化管理的人文因素。从表面看来,人本管理与制度建设相互矛盾。人本管理重视的是“人”,而制度管理重视的是一些“条条款款”,尤其是当这些“条条款款”制订的太多太细时,把规章制度的本质扭曲,管理变成了检查,它会越来越束缚人的思想和行为,难以张扬人的个性。这与教育的根本宗旨发展人是相悖的。于是,我们会问:“既然如此,制度建设还有没有存在的必要性呢?”在这里,我的回答异常肯定“制度建设是学校管理的必须,我们必须重视学校规章制度的订立。

大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学校规章制度是“学校所与立之大本”,是师生“共同的约言”。尤其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现代社会的不断进步,学校的人数增多,课程门类增加,教学内容更为复杂,教育手段不断改进,要保证学校工作的顺利进行,就必须加强规章制度建设。因为“无规矩不成方圆”。学校规章制度是全体师生必须共同遵守的规章、规定和规范。它是党和国家的各种方针、政策、法律在学校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等方面的具体体现,是实行科学管理,办好学校的重要保证。科学、健全的规章制度,有助于学校建立正常的学习和工作秩序,有助于良好校风、教风、学风的形成。因此,一所好的学校必须要有一套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

那么,制度建设与人本管理思想矛盾吗?该如何妥善处理“制度建设”与“人本管理”的关系呢?

我认为:制度建设与人本管理之间不矛盾,它们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不是“两张皮”,而是一枚硬币的两面。虽然“制度建设”与“人本管理”是从不同角度采取不同措施来管理学校的,一个强调人文关怀、文体化的管理。另一个强调纪律、秩序、程序、要求、标准,是约束和激励化的管理。但两者又是不可分割的,因为二者的目的相同,都是为了学校进一步的发展,都是为了人的健康发展。那么,如何处理好制度建设与人本管理的辩证关系?在制度建设中充分渗透人本思想,在人本管理中充分体现依法治教、依章治校的原则呢?结合工作实际,我谈谈自己的一点粗浅认识:

一、学校规章制度要有人文管理思想

每一项规章制度都涉及到每一位教师的利益所在,因此要建立为全体教师所接受的规章制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可以说离开了人文精神,任何一项规章制度的贯彻都是极其困难的。因而,我们在建立管理制度时,要注意人本思想的渗透,通过发挥它们明示、暗示的教育作用,使制度、方案能持久有效地执行和不断地完善,从而真正提高学校人文管理的水平,促进学生、教师和学校的持续发展。

二、学校的制度建设要体现以激励为本的理念

在制度建设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重在激励的理念。制度约束只是基本要求,激励人才是最高要求。约束机制拉不开教师发展的档次,而激励机制更能发挥出人的全部潜力。学校的制度建设,要实现让每个岗位都是必需的,每个岗位都有最适合的人,每个人都在最适合的岗位上,每个上岗的人都有责任和忧患意识。通过制度建设调动教师的积极性,营造出有利于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用人环境。

三、学校的制度建设要充满人性味

制度建设虽是刚性化的、原则化的管理。但硬管理并非就是非人性化。“无情制度,有情操作”,有情并非徇情,灵活并非随意,初看起来,似乎有矛盾。其实具体操作中,引导教师积极主动参与是关键。如教师行为规范类的制度,让教师对照制度自查自省,有问题的主动认错领罚;可先打后抚,批评处理在前,促膝谈心随后,既体现制度的严肃不可违,又充满了人性关爱。

四、在制度建设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我认为:处理好制度建设与人本管理的辩证关系,在制度建设过程中还要注意以下三个问题:

1.注意规章制度制定和执行过程的民主性。学校管理者应该将学校的规章制度的制定权交给全体员工,通过规章制度的制定来调动员工的管理积极性,以提高员工执行制度的自觉性。学校在制定各种规章制度时,不能仅仅采取简单的行政命令的方式,而应充分听取、采纳广大教职工的意见和建议,让他们献计献策;并通过工会、教代会等多种途径经过群众的酝酿、讨论,调动广大教职工的主人翁意识。使大家认识到,规章制度虽然对员工是一种约束,但它是维护学校利益不可缺少的,也是代表员工利益的,大家要自觉遵守,从而在参与管理、参与决策的过程中达成其自我实现的需要。

2.规章制度具体明确并且要文本化。制度是行动的准则,也是教育的手段。制定每项制度时,都应有明确的目的和内容要求,以利于贯彻执行。另外,只有形成规范文本的规章制度,在执行的过程中才具有较高的权威性,同时也有利于规章制度的不断完善。

工程建设规章制度篇4

规章制度建设是高职院校图书馆现代化建设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规章制度的完善、健全是图书馆管理的重要依据和手段。高职高专院校是近几年发展起来,是我国高等院校的重要分支。这些院校很多是在原来中专学校升格或者合并后升格的基础上建立的,其图书馆的管理制度不完善、不健全或不符合高职高专院校的发展需要。本文结合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图书馆(以下称“我馆”)规章制度建设的实践,就高职院校图书馆规章制度的建设方面进行探讨。

1.规章制度建设的内容

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由广东外语师范学校与广东艺术师范学校于2001年12月合并而成。我馆的规章制度很不健全,建馆五年来,我馆寻找差距,全面修订了原有的规章制度,并通过借鉴其他高职高专院校图书馆的经验,制定一系列既符合学院发展又切合图书馆实际的规章制度。建章立制使我馆的管理工作趋于合理和规范。我馆规章制度由以下4部分组成:

1.1工作守则

包括《图书馆流通书库工作人员岗位职责》、《图书馆阅览室工作人员岗位职责》、《图书馆典藏书库工作人员岗位职责》。把图书馆的总目标细化或分解为个人目标,明确规定图书馆各部门的职责范围,让每个部门及工作人员都承担起具体工作职责和任务以及数量、质量要求,明确了工作人员必须遵循的规范与准则,以保证图书馆各项工作的完成。

1.2业务工作制度

根据学院2003年制定的《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图书馆工作委员会工作条例》,我馆制定了包括《图书馆图书资料采购和保管规定》、《图书馆采编工作细则》。它是为业务部门和专业人员就具体业务工作制定的操作规范,主要涵盖文献工作的采、编、藏、阅等相关制度,以及技术服务等相关规则。

采访是文献信息资源建设中的一个重要基础工作,资源的内容是否符合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办学规模、专业设置、重点学科建设以及学校发展方向,关系到图书馆的形象和声誉,要制定相应的采访工作制度和细则,防止采访工作的随意性,我馆在2005年根据办学规模、教学与科研水平以及师生人数、专业设置等,来确定各学科、各层次、各载体类型及各种文献的收藏比例,制定出符合高职院校馆藏建设的《图书馆采编工作细则》,明确了以重点学科重点专业为龙头、以教学科研文献资料为主、兼顾一般图书资料的采访原则不断提高图书馆藏书质量。

1.3读者服务规范

包括《图书馆读者入馆须知》、《图书馆借书证管理规定》、《图书馆图书外借规则》、《图书馆关于遗失》、《污损书刊的赔偿办法》、《图书馆光盘资源管理和使用规定》、《图书馆馆内检索终端使用须知》、《图书馆典藏书库管理规则》、《图书馆阅览室规则》、《图书馆自修室规则》。主要明确读者利用图书馆的权利和义务,体现图书馆服务至上的原则和主客体的相互依赖关系,规定各书库的收藏范围、服务对象、借阅方法和管理方式等。

1.4其他制度

包括《图书馆消防安全制度》、《图书馆关于宣传栏与信息栏的管理规定》等,明确了相关管理人员的义务和管理权限。还建立了馆员培训制度,既满足了馆员自身发展和图书馆人才队伍建设的需要,又促进了图书馆各项业务工作的深入开展,以此推动图书馆逐渐朝着学习型组织和知识管理的方向发展。

2.规章制度建设的原则

作为规章制度必须具有规范性、科学性,必须经过科学的可行性论证,履行必须的审批手续,它是严肃的,相对稳定的,有权威性,是实行科学管理及规范管理的表现。制定时须遵循规范性、明确性、可行性等原则。

2.1规范性

《普通高校图书馆规程》是图书馆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制定规章制度时,要以之为基本依据。

2.2明确性

规章制度建设是全馆工作人员与读者的行为准则,又是教育的手段。它的内容应有明确的目的,即为什么要这样的规定,意义是什么,达到什么目的都应认真研究。只有这样拟定的规章制度,在贯彻执行中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

2.3可行性

图书馆规章制度来源于图书馆工作实际,所以必须具备可行性。如果制度过严,会影响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如果制度过松,会放任自流。如给书库部门岗位确定工作职责时,就错架率的问题,比例过于严厉,员工们难以接受和完成;少了,员工们是轻松了,但于工作不利。

2.4稳定性

图书馆的工作性质决定了它的制度具有相对的稳定、连贯等特性。这样才会有稳定的秩序,才会把它变成行动,养成行为习惯。如果规章制度不稳定,馆员和读者的适应能力就赶不上制度规则的变化,感到无所适从,规章制度就失去意义,不能取得好的效果。因此,制度不能朝令夕改,但又不能一成不变。

2.5参与性

图书馆的各项工作是靠大家干的,充分发挥图书馆全体员工的广泛参与意识,调动每一个人的积极性,通过大家集思广益制订出来的规章制度,对工作才会有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按照这种方法制订出来的规章制度有群众基础,透明度高,执行起来力度大,便于管理。

2.6创新性

随着图书馆的发展,规章制度也要随之修订,淘汰过时的、失效的条文和内容。例如,合并初期,我馆针对本馆的性质、职能和经费投入,坚持“多品种,少复本”的采购原则;评估前,在图书馆的指标达到优秀后,对采购原则进行修订,购书坚持精,以质量为主,并向重点专业和新设专业倾斜。另外,随着数字图书馆的发展,我馆建立了光盘资源库,并制定了《图书馆光盘资源管理和使用规定》等,以不断适应不同时期图书馆管理的需要。

2.7系统性

图书馆规章制度的完善,体现了办馆水平。制度应当形成体系,并配套。规章制度体系的形成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具有内在的逻辑关联,对同一事物的规范要前后衔接、相互支持,在规章制度的层次结构上,既有适用于全馆的规章,也有各部门规章和各工作环节的标准、规范。总之,图书馆的各项工作应制定与之相适应、配套的规章、制度、条例与细则。

2.8协调性

图书馆规章制度内容渗入工作的各个领域,在一定程度上,会出现交叉重复,因此,在制定规章制度的过程中,注意对本馆不同部门、不同级别、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规章制度之间的必要协调,使之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和前后衔接。在制定新规章时注意内容与已有规定是否相互矛盾,涉及不同部门的规定,事先和相关进行必要的沟通,避免在不同的规章中出现对同一事物的界定和规范前后矛盾或相互脱节的现象,保证有所适从。

2.9合法性

建立健全既合乎理性又合乎人性的规章制度,是图书馆规章制度建设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读者规章制度除了对读者必须遵守的责任和义务进行规定外,也应明确他们应当享受的各项合法权利。

3.规章制度建设的措施

图书馆规章制度建设,就是按照规范化的要求使规章制度条理化,促使对能量和物质进行合理流通,保证业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适应图书馆协作化、网络化和自动化的需要,并便于业务监督、评价。规章制度建设涉及图书馆的方方面面,而每一个方面又由若干细则组成。因此,规章制度的建设,对于图书馆来说是一项大工程,应认真对待,不可草率。

3.1规章制度建设要考虑图书馆整体建设和发展

建立规章制度,先要制定出图书馆整体发展规划,确定发展方向和奋斗目标,让规章制度同图书馆的发展规划和奋斗目标保持一致,使管理工作协凋统一。

3.2借鉴兄弟馆的经验,取长补短

规章制度建设要一切从本馆的实际出发,并广泛吸取兄弟院校的经验,同时深入研究,反复论证,确立规章制度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原则,制定出规章制度的操作方案。许多图书馆在制度方面具有特色,比较完善,因此,制定和修订规章制度时借鉴兄弟馆的经验十分必要。

3.3集思广益

规章制度作为图书馆工作人员和读者共同遵守原则,它的修订和制定,要让全馆人员参与其中,并注意汲取读者的意见,以反复进行讨论和修改,使之更趋完善。

3.4维护读者的利益

图书馆的生命线是为读者服务,没有读者,图书馆就没有存在的必要,没有读者的支持,也不会有图书馆的发展。规章制度的制定要体现一切为读者服务的宗旨。尽可能减少不利于读者利用图书馆的条条框框。在制度的建设中要充分考虑维护读者的利益。

4.规章制度建设的作用

规章制度建设是图书馆建设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图书馆赖以有序运转并促进事业发展的主要手段之一。

图书馆制定科学的、规范的规章制度并严格执行,在处理各种矛盾和问题时就有章可循,有制度可依,而不是以言代法,依人而论。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科学、规范的规章制度能确保图书馆工作有序的运转。

4.1保证图书馆事业的不断发展

规章制度的建设对事业的持续发展起到了保证和促进作用,使各项工作能够按照规章制度的要求去执行、完成,从而使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图书馆的规章制度来源与实践,又指导与服务其工作实践。它在实践中确立,在实践中充实,又在实践中发展。只要图书馆工作没有停止,图书馆事业还在发展,作为图书馆规章制度的制订工作就将没有完结。

4.2发挥了依法治馆的作用

一个图书馆如果没有科学的、适用的、完整的规章制度运作于图书馆工作的方方面面、各个环节,那么这个馆的管理工作就不易做。如我馆目前执行的读者凡有遗失、污损书刊的行为应负不同程度的赔偿责任的规定,不但保护了国家财产不受损失,保证了大多数读者的借阅权利,也符合国家有关法律的规定,发挥了依法治馆的作用。

4.3保证各项业务工作的有序运转

衡量检查图书馆的某项工作的标准和尺度,是通过一定的程序,按照科学方法制定出来的规则和章程,如检查一个图书馆的藏书是否合理,首先要看这个馆的“图书采购原则”中对藏书结构是如何规定的,再对照现有的馆藏文献加以比较,从中可以看出这个馆的藏书结构是否符合该馆图书采购原则中的规定和要求,而加以衡量。

4.4有效地推动了业务工作建设

我馆的规章制度建设一直配合自身的改革重点,伴随着业务工作发展步伐,对岗位责任制、目标管理、自动化、网络化有关规章的制定,及时适应了业务工作建设的需要,大大提高了本馆的业务水平和服务质量。

5.规章制度的实施

有章可循固然重要,有章必行更为重要。在规章制度建设过程中,会出现对制定出来的规章制度或贯彻不力、执行不严,或有章不循、流于形式。对于规章制度的实施,既要做到重视和强调规章制度的广泛宣传,同时也要严格要求并经常督促检查制度的执行情况,这样才能保证制度的制定与实施统一起来。

5.1广泛宣传

要使各项规章制度落到实处,必须将有关规章制度告知于众,我馆的做法是悬挂各项规章制度,并准备编制汇编,完善规章制度体系。便于读者遵守和监督图书馆工作,使工作人员和读者明确制度的目的、意义、内容,提高执行制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5.2严格要求

规章制度的实施必须从严要求,使工作人员和读者养成良好的习惯,实现各项工作的规范化。对任何人和任何事都应该按照规章制度去对待和处理。

5.3督促检查

加强监督是规章制度落实到位的保证。建立执行规章制度的检查制度,督促和引导工作人员和读者遵守规章制度。没有制度可依的监督,只能流于形式。

综上,规章制度是图书馆管理的依据和准绳,它在图书馆管理工作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规章制度建设的对图书馆的管理水平、工作效率、服务质量有着深远的影响。图书馆只有建立与健全规章制度才能适应图书馆事业的不断发展,确保图书馆工作的有序运转,最大限度地发挥图书馆的各项职能作用。

(作者单位: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图书馆)

参考文献:

[1]艾家凤.论图书馆法治[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05,(4):9-10,89.

[2]窦潮.读者权利若干问题的法律分析[J].图书馆杂志,2005,(1):20-23.

[3]黄卫春.论图书馆规章建设[J].图书情报工作,2000,(12):61-63.

工程建设规章制度篇5

关键词规章制度建设规范化科学化

成功的企业源于卓越的管理,卓越的管理离不开完善的制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企业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并获得长久的成功,就必须强化管理基础工作,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体系,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并使之得到贯彻执行。企业规章制度建设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一、建立系统、规范、科学的规章制度体系,覆盖企业经营管理的全方位、全过程,保证经营管理各项活动有法可依

企业应依据国家的法律法规和上级部门的规章制度要求,对关系到企业整体发展、具有核心地位、在企业管理中起支撑作用的规章制度体系进行系统设计,围绕企业发展战略和经营宗旨,制订贯穿企业经营管理全系统、全过程的规章制度,形成自上而下、层次分明、系统规范、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体系,保证企业战略目标明确、组织架构合理、业务流程优化、职责分工清晰,满足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需要,推进企业长远发展目标的实现。

二、规范规章制度的制发程序,保证规章制度合法有效

规章制度的制订程序涉及起草、审查、审议决定以及公布等诸多环节。起草工作最具基础性,对于保证规章制度草案的质量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在起草工作开始前,起草部门应当对拟起草的规章制度进行必要性和可行性论证,只有经过深入调研、论证充分、确认各方面条件都比较成熟的规章制度才能开始起草工作。在审查阶段,规章制度草案的审查标准应当明确并不断完善,涉及重大或者疑难问题的,应当邀请有关专家进行咨询论证。在审议决定阶段,必须明确规章制度草案,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审议,经审议通过的规章制度应在规定范围内并宣贯执行。

三、遵循企业经营管理需要,保证规章制度科学适用、合理可行

制度得以执行的重要前提是制度本身的科学合理性。在制度制订过程中,就必须考虑执行的问题。规章制度必须来源于管理实践,注重适用和实效,在制度内容上要注意科学合理,使之与客观实际相一致,符合经营管理的发展规律;要突出针对性,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真实准确地提出管理规范,具体详尽地提供解决问题的途径或方案;要遵循权、责相等的原则,确保责权清晰、分工明确,注重规章制度的可操作性,确保各项规章制度行之有效,更好地得以贯彻执行。

四、对规章制度的解释和法律效力进行规范,确保规章制度得以正确实施

通常来讲,规章制度的解释应当遵循“谁制订,谁解释”的原则,即由制订主体负责解释。有关职能部门虽然负责了起草工作,但并不是该规章制度的制订主体,不享有解释权。企业的规章制度规定由起草部门负责解释是不规范的。因此,规章制度,特别是需要对新情况明确适用依据和作补充规定时,应当由企业负责解释。但通常在实际工作中针对具体应用规章制度的问题,为了提高管理效率,一般由企业责成有关职能部门研究处理。如有需要,在规章制度中还应明确同等规章制度之间具有同等效力;新的规定与旧的规定不一致的,适用新的规定;特别规定与一般规定不一致的,适用特别规定等效力内容。

五、统一规范规章制度的条款和格式要求

做好公文撰写的培训工作,规范规章制度的条款、格式,使每项规章制度条款都要规范、系统和整合一致,用词用句应避免出现歧义,保证其条理清晰、逻辑严谨、意思明确、内容合理。

六、持续修订完善各项制度,保证各项规章制度的时效性和适用性

企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企业的规章制度建设也应是动态完善和创新的过程。企业应不断地适应经营管理的变化和要求,认真审查以往规章制度的实行情况,遵循适用、有效原则,针对原有制度中出现的问题按照规定程序适时地修订、补充和优化,使其日臻完善。对内容不适当、已不能准确反映实际情况,或者与当时制订的法律法规等有关规定不符的规章制度,应及时予以修改或者撤销;对实际情况发生变化,管理对象消失或者超过适用期,以及主要内容与其后施行的法律法规等有关规定不符的规章制度,应及时予以废止。加强规章制度的修订完善工作,对保证企业规章制度体系与法律体系的统一性、与客观实际的一致性及其本身的有效性都具有重要意义。

七、树立依法经营意识,提高员工遵章守纪的自觉性法律并不能阻止犯罪,同样道理,规章制度也不能杜绝违规现象的发生。制订规章制度是为了规范企业员工的行为,避免出现工作失误。加强规章制度建设的同时,更要关注员工的主观意识和自我约束,要以树立和形成法律至上的意识、提高员工遵章守纪的自觉性为出发点,使各项规章制度成为管理的标准和规范,得到切实的贯彻和实施。树立依法经营意识需要企业管理者、特别是最高管理者的推动。企业管理者依法经营的意识和能力直接关系到依法经营的方略能否确立,依法经营能否融入各项管理工作之中。因此,要增强企业管理者的法治意识,做到严格依法经营、遵章办事,使企业制订的各项规章制度深入人心,使广大员工做到自觉遵纪守法,依法行使享有的权利,依法履行应尽的义务,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管理规范化、科学化,真正达到制度建设的目的。

八、坚持在制度面前一视同仁,保证规章制度的公平和公正

要坚持规章制度面前人人平等。一是遵守规章制度所规定的义务平等;二是享受规章制度所赋予的权利平等,不可因人而异、宽严不一。在企业中,制度一旦建立,组织内所有成员无论是制度制订者本人,还是普通员工,必须不折不扣地予以贯彻执行,绝不允许任何特权和例外的存在。这就要求企业的管理者同广大员工一样,必须依据职权正确地履行自己的工作职责,正确使用手中的权力,坚持原则,秉公办事,自愿接受监督,自觉做到依法律己。

九、建立有效监督机制,严格检查、严肃考核,确立规章制度的严肃性

工程建设规章制度篇6

关键词公立高校章程现状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国家把章程建设作为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重点工作来抓,先后出台各种指导性文件督促高校章程建设工作。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各类高校应依法制定章程,依照章程规定管理学校”。2012年,《高等学校章程制定暂行办法》施行,其中对章程制定做了专门规定和更具体的要求。此后,在教育部的《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和《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实施纲要》等文件中,都强调了要加强高校章程建设,并明确提出“2015年,高等学校完成‘一校一章程’”的目标。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对章程出台最后期限的要求,使得我国公立大学的章程建设工作至少在形式上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但在实际工作中,我国公立高校的章程建设工作还远不如人意,暴露出诸多问题。

1我国公立高校章程建设的现状

目前,我国高校章程建设的总体上是进展缓慢、举步维艰,有特色、可操作、符合现代大学制度精神的大学章程呼之欲出而又呼之不出。

1.1制定出章程的大学数量偏少

2010年,教育部选定了北大、清华、人大等26所高校进行大学章程建设试点,但工作进展缓慢。到2012年,教育部又根据各高校章程建设进展情况,选出人大等12所高校作为章程建设试点高校,希望试点高校率先完成章程制定工作,以在全国范围内起示范作用。2013年9月,教育部了《中央部委所属高等学校章程建设行动计划(2013―2015年)》,要求“985工程”高校要在2014年6月底前完成章程起草工作;“211工程”高校要在2014年底前完成章程起草工作;所有高校要在2015年底前完成章程起草工作。然而,到2013年11月,教育部核准的第一批高校章程仅有中国人民大学等6所学校。2014年5月15日,教育部高等学校章程核准书,核准了上海交通大学、四川大学等第二批9所高校的章程。从《高等学校章程制定暂行办法》到目前为止,教育部就仅仅核准了这15所高校的章程。就算加上《高等学校章程制定暂行办法》出台前已有的部分已建立章程的高校,数目仍是偏少。据有关统计数据,2012年,在我国已有的1600余所公立高校中,仅有33所已制定了学校章程。按如此进度行进,在2015年完成“一校一章程”目标似乎比较困难,即使完成了,也是匆匆应付上级要求。

1.2章程文本内容粗糙、空泛,缺乏可操作性

通过对现有的高校章程的基本了解,发现目前各高校的章程文本中存在一个共同的问题,就是文本多是原则性的规定,缺乏实际可操作性,且各高校章程存在雷同现象。虽然章程本身作为高校纲领性文件的地位决定了它不可能很细致,但是,对于一些重要的关系、职责权限、相关机构部门,应该作出具体化的规定,对文本解释的空间不宜留得过大。比如,都宣称要民主管理、尊重学术,可多数高校并没有明确保障民主和学术自由不受干扰的具体机制。又如,很多高校都在章程中赋予学生提出申诉的权利,却没有给出申诉的具体路径,虽然有高校明确提出设立学生申诉委员会,但没有对申述委员会的人员组成、职责权限、与其它机构部门的关系、和委员会所作决定的效力等方面作任何规定。同时,也正是因为章程内容过于笼统,使得各校章程趋于相同,缺乏特色。总之,章程文本比较空泛,对实际操作的指导性不强。

高校章程不是可有可无的,它是指导高校发展的“”,是维护高校相关主体的权利的坚实保障。加强具有鲜明特色和实践指导意义的章程建设,是我国高校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和依法治校的必然要求,是高校内涵式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走向纵深发展阶段的客观需要。然而,我国高校章程却一直处于一种“难产”的境地,不利于我国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2我国公立高校章程“难产”的原因分析

事实上,我国对高校章程建设的法律规定早已有之,《教育法》和《高等教育法》都把大学章程作为大学成立的必要条件,如《教育法》第二十六条规定,“设立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必须具备下列基本条件:有组织机构和章程……”。

而《高等教育法》不仅规定了设立高等学校应向审批机关提交章程,而且还明确规定了章程应包含的各事项。照理,大学建立章程是理所当然、顺理成章的事,然而,现实情况是,由于我国高等教育特别是现代高等教育的特殊发展历程,大学无章办学由来已久,很多百年名牌高校至今尚无章程。如今,我们国家的高校特别是公立高校,在经过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发展之后再来着手建立章程就显得格外吃力,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2.1现行管理体制与现代大学制度的距离较远

工程建设规章制度篇7

关键词:党内规章制度;巴西劳工党:巴西共产党

中图分类号:D73.64(7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544(2012)02-0182-04

从一般意义上讲。发展不充分、制度化水平低、缺乏连贯性是巴西政党的鲜明特征。因此。多数学者喜欢用“虚弱”或“脆弱”来描述巴西政党。巴西政党的虚弱性主要表现为:政党的意识形态色彩非常淡,政党的形象模糊,各政党间的界限混乱;政党的组织结构不完善,缺乏党内规章程序:党员对党缺乏基本的认同与忠诚,党员的组织纪律性差。换党的现象时有发生;很多政党尤其是小党围绕选举产生。缺乏明确的纲领与长远目标,选举时热闹一番,选举过后便偃旗息鼓,缺乏应有的连贯性。毫无疑问,政党的虚弱性是巴特政党生态环境的产物,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但也不能否认,政党的虚弱性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巴西政党的发展及其功能的实现。

巴西政党的虚弱性为研究多数巴西政党党内规章制度建设的情况制造了难题,也使从总体上把握巴西政党党内规章制度建设的情况成为在目前很难完成的任务。但从另一方面来理解,这愈加彰显了研究巴西政党党内规章制度建设的价值意义。

巴西劳工党与巴西共产党是巴西政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两个特例。与其他政党相比,劳工党与共产党均非常重视自身建设,政党制度化水平较高,因而在思想理论、组织结构、社会基础等方面有着其他政党所无法比拟的优势。党内规章制度建设是两党自身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两党制度化水平较高的主要表现,是两党比较优势的重要动因。对巴西劳工党与共产党党内规章制度建设的情况进行介绍、比较与分析,进而发现其中体现的共性问题,形成相应启示,是本文的主要目的。

一、党内规章制度的基本情况:类型、制定机构、内容

根据其层次高低,巴西劳工党与巴西共产党的党内规章制度可大致分为二种类型,即最高层次的及补充性的规定。

党的章程之于政党恰似宪法之于国家,是最根本的党规党法,为政党确立了基本的活动准则与行为规范。对政党的发展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巴西劳工党与巴西共产党均重视自身的建设。相关情况大致为:就的制定机构而言,两党的均由各自的全国代表大会制定。的修改也均需通过全国代表大会,党内其他机构不享有此等权力。就的内容而言,多数政党的只是党的最基本问题作出原则性的规定,很少对具体问题作出非常具体和详细的规定。巴西劳工党与巴西共产党的也是如此。譬如,劳工党规定,劳工党是所有遭受资本主义制度剥削的人们的真正政治代表,是具有广泛基础的、开放的和民主的政党;劳工党反对资本主义,主张建立基于工人和群众日常斗争模式之上的社会主义社会,一个巴西的社会主义模式,而不是模仿其他国家的经验;劳工党拒绝“颠覆式”的夺取政权道路,主张建立强有力的公民社会;各级党的指导委员会以及议会党团在作出重要决策时。均需听取党的核心小组的意见,等等。巴西共产党规定。巴西共产党是巴西工人阶级和全体劳动者的政党,是劳动人民和国家利益的忠实代表,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的、由列宁和其他马克思主义革命家所发展的科学革命理论指导下的无产阶级有觉悟的先锋队的政治组织;巴西共产党反对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剥削和压迫,目的是使无产阶级及其同盟者获得政权,捍卫科学社会主义,实现共产主义;为了实现目标,巴西共产党在国家现行法律范围内,依照本章程活动;党内生活的形成与发展建立在民主集中制原则的基础之上。等等。

补充性的党规是以为基础与依据制定的,是在某一领域或层次的延伸。两党补充性党规的主要形式是决议及相关文件。决议通常是两党针对某一专门问题、新出现的问题和情况而制定的。作为党的最高权力机构,全国代表大会拥有作出决议的权力,而由全国代表大会形成的决议具有党规的性质。例如,面对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巴西共产党在2009年召开的十二大形成的《关于资本主义危机的政治决议》中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决议指出,当前的金融危机是一场大规模的、深刻的、严重的资本主义制度危机: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在部分地克服和缓解生产力发展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的同时,提高了资本的有机构成,导致失业增加,贫富差距拉大;自我调节的市场神话导致了灾难,幻想通过资本主义内在的灵活性及其运行机制来克服经济周期和经济危机的信条已经破产了。有权形成决议的除了全国代表大会之外,还有全国代表会议。由于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有一定的周期,在两次代表大会期间,面对新情况、新问题,劳工党、共产党通常会召开全国代表会议,在全国代表会议上通过相应的决议来应对挑战。劳工党全国代表会议通过的一般是临时性决议,还要在全国代表大会上形成相关的正式决议。譬如,1986年劳工党的几名前“巴西革命共产党”成员以“为革命筹集资金”的名义抢劫了巴伊亚洲萨尔瓦多市的一家银行,这严重损害了党的形象,也暴露了其背后的根源――长期困扰劳工党的党内派别问题。为解决派别问题,劳工党同年召开的全国代表会议通过了一个临时决议。决议强调,劳工党维护并实行多数的意志,同时保护少数的权利;派别有存在的权利。但这一权利并不适用于那些不接受党的纲领、党内民主原则和党的纪律的集团。次年的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了一项承认派别存在并确立了派别活动规范的正式决议。该决议规定党有义务为党内派别的活动提供便利,同时要求全党必须接受民主程序产生的决定和决议,派别的行为、会议和讨论必须透明、公开,并以维护党的利益和组织发展为最终目的,这为解决党内派别问题指出了方向和程序。…

二、党员参与党内规章制度制定的情况及党员权利的维护

巴西劳工党与巴西共产党均比较重视自身党内民主建设,注重维护、保障党员的权利。两党党员权利的维护有相关党内规章制度加以确保。

鉴于自身“具有广泛基础的、开放的和民主的政党”的定位,劳工党认为,在进行党的建设的过程中,要遵循民主、开放的原则。为了推进党内民主建设,在制度方面。劳工党设立了两阶段代表会议制,即在举行全国代表大会以前,先在联邦、州、市各级分别举行一系列“会前会议”。此类会议主要讨论党在各时期面临的主要任务并就之作出决定;劳工党还实行核心小组制度,即要求所有党员均应参加一个核心小组的活动,核心小组有权讨论党的全国和地方领导机构提出的议题,同时可以提出领导机构没有涉及的问题,这使基层党员在各类会议上均有机会参与讨论并充分表达意见。保障核心小组真正发挥作用的法宝是劳工党

“各级党的指导委员会以及党的议会党团在作出重要决策时,应听取党的核心小组的意见”的规定,此规定也将两阶段代表会议制与核心小组织有机连接起来,形成了保障基层党员充分参与决策权利的制度体系。这充分体现和尊重了劳工党创建者“党的决定能够在基层党员充分参与的基础上通过民主程序产生”、“基层参与是为了确保党员的权利和地位”的设想。虽然劳工党鼓励党内讨论和辩论,并将此视为党内民主的一种标志;但是,劳工党也同时强调党的原则性规定和纪律必须得到遵守,违规党纪的党员往往被坚决清除,维护了党规的约束力与震慑力。

巴西共产党也非常重视自身党内民主建设,注意通过党的根本大法来对党内民主建设问题作出规定,确保党员的民利。巴西共产党指出,民主是党内生活的根本财富,鼓励个人以自由和负责的方式发表意见,鼓励每个党员和各个组织广泛的主动性,以此作为党的方针建设的积极因素。主要体现为:规定,基层组织及以上的党员和干部在内的所有人均可参与全国代表大会的审议,在举行全国代表大会的至少前3个月,中央委员会要发出全国代表大会的通知,并在党的机关报上公布大会召开的时间与地点、大会要讨论的内容以及将由党的各级机构讨论的决议草案:党的基层组织设立的标准是党员能积极参与党的政策制定和政治行动。另外,为给党员参与党的讨论提供更多机会,鼓励党员参―与党的方针的讨论,巴西共产党还设立了各级磋商机构,力争形成广泛的磋商机制。磋商机制的构成包括全国性会议、各种会晤及各种研讨会。在鼓励自由发表意见的同时,巴西共产党也强调纪律的重要性,强调党要在自由的和自觉遵守纪律的基础上保持行动的一致性。

三、党内规章制度与国家宪法法律的关系

一般而言,政党受到各种层面的、各个领域的规范约束。在巴西,除了党内规章制度外,政党还受到一系列外部规范的制约。巴西政党的主要外部规范有巴西宪法、《选举法》及《政党组织法》等法律法规。从性质角度讲,《政党组织法》是关于政党问题的专门法,对政党及其各类活动起着直接的规范作用;巴西宪法、《选举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则是部分条款涉及到政党问题,对政党及其活动的规范相对不那么直接。从层次上讲,巴西宪法是最高层次的根本大法,《选举法》、《政党组织法》等普通法则是中间层次的规范,而行政机关的相关规定则是具体的规范。从内容方面看,巴西宪法、《选举法》及《政党组织法》等法律法规对何为政党、政党的功能、政党的建立、政党的活动等方方面面作出了规定。例如,巴西1988年宪法规定,政党是国家公共权利的法人代表,应维护国家,保障民主制度和多党制,保障基本人权;政党可以自由建立、合并、结盟或消亡;政党可自主地确定内部机构、组织和运作程序,等等。1994年修改的《选举法》规定,众议员、州议员和市议员分别按州、市人口比例和各政党所获选票数多少产生;候选人的党籍要在6个月前确定,报选举法院备案,并接受司法部对候选人的财产及其来源的调查;候选人通常除可得到党组织在政治、财力和人力上的支持外,还要自己出资或争取资助参加竞选,等等。《政党组织法》则规定,在全国9个州和每个州1/5的市内拥有5%的众议员选票的组织即可建党;政党可举办各种讨论会,成立党校,宣传纲领主张,并享有在电台、电视台免费做宣传的权利,有权设立政治、社会、经济性公共图书馆,出版党报党刊,等等。

党内规章制度与外部规范即宪法法律法规存在诸多不同之处:首先,两者的制定与实施机构不同。党内规章制度主要由党的机构制定实施,全党性的规章制度是党的最高权力机构即全国代表大会特有的权利;而法律法规是由国家公权机关制定的。其次,两者的层次、约束对象与适用范围不同。党内规章制度是某一政党的内部生活规范,主要用以规范党内各行为主体的行为,协调党内关系;而法律法规则是国家层面的规范,其约束对象与适用范围远远超过了一个政党。再次,两者的效力与影响及发挥效力的手段、途径不同。党内规章制度只对党内各行为主体有影响与约束力,虽然有些根本性原则具有强制约束力,但也有很多党内规范更多依靠党员的自觉;而法律法规则具有强制性。可以依靠国家机器强制执行。

虽然党内规章制度与宪法法律的制定与实施机构、层次、约束对象与适用范围、效力、影响等存在不同;但它们却密切相关:党内规章制度是在国家法律法规的框架背景下制定与实施的,其制定与实施要以国家法律法规为基础与依据,不能违背法律法规的精神与有关规定。譬如,巴西宪法与《政党组织法》均规定,政党不得使用与其他政党相同的纲领。这直接就为巴西政党制定自身的纲领定下了基调与方向。从一定意义上讲,政党党内规章制度可以视为国家法律法规在政党组织内部的延伸。例如,如上文所提到的,巴西劳工党与巴西共产党均非常重视自身党内民主建设,并积极通过相关规章制度来加以确保。这正是巴西宪法关于“政党是国家公共权利的法人代表”、政党应“保障民主制度”规定的体现。总之,党内规章制度与国家法律法规相辅相成,共同构建了政党的行为规范体系。

四、党内规章制度的作用

作为政党内部各行为主体的行为规范,党内规章制度在规范政党行为、协调党内关系、确保党内生活规范有序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具体而言,党内规章制度的主要作用表现为:

第一。为党内各行为主体提供了行为规范。政党内部存在众多行为主体,如果没有相应的行为规范对这些行为主体加以约束,而是任由他们根据自身意志行事,很难想象政党作为一种组织如何运转、如何存续。党内规章制度恰恰为党内各行为主体提供了基本的行为规范。

第二。有助于协调党内关系,促进党内生活规范有序。党内关系是政党组织内部各主体在治理政党内务的过程中,围绕各自相应的权利和义务,所形成的相互关系及互动的行为模式。党内关系是一个由多层次结构和多方面内容构成的复杂关系体系。这样一个复杂的关系体系,没有一定的运行规范,是很难协调处理,从而实现和谐有序的。党内规章制度是党内关系的综合反映与体现,是规范党内关系、促进党内生活规范有序的有力杠杆。党内规章制度有助于协调党内关系,促进党内生活规范有序。

第三。有助于促进党内民主的发展。党内民主的内涵丰富,既可以理解为一种理念,也可以视为一套制度,还可视为党组织的一种运行方式。无论从何种角度把握党内民主的内涵,不能否认的是,党内民主的发展离不开相关配套支持,而党内规章制度是其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党内规章制度建设有助于促进党内民主的发展。

第四。有助于推进政党法治,实现依“法”治党。从政党治理形态的角度看,政党法治涉及政党制度和政党文化两个层面。党内规章制度是政党制度层面的重要内容,为治理政党内部事务提供了可以依据的“法”,有助于推进政党法治,实现依“法”治党。

第五。有助于政党更好地实现自身价值,取得更大发展。在竞争性政党制度背景下,政党要想赢得选举从而上台

执政,首先需要整合全党的力量为选举服务;而在议会活动中,为了贯彻本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政党也要确保本党议员按本党意志行事。而此类事情的效果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党的党内法规制度尤其是相关纪律要求。党内规章制度建设有助于在选举、议会活动中凝聚全党力量,实现本党目标。

五、启示

通过上文对巴西劳工党与巴西共产党党内规章制度类型、内容、与国家法律法规的关系、作用等问题的梳理,初步形成以下启示。

第一,政党的发展状况、政党功能或价值实现的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党党内规章制度建设的情况。相比较而言。相当一部分巴西政党忽视自身党内规章制度的建设,政党制度化水平较低,这极大限制了其自身的发展,影响到其在选举过程、政策活动中的表现,其政党功能的发挥大打折扣。与之形成较大反差的是,巴西劳工党和共产党均非常重视自身党内规章制度的建设,政党的制度化水平较高,这为其确立了组织制度等方面的比较优势,也帮助其在选举过程、政策活动中较好地实现了党的目标,自身的价值从而得以较好地实现。

第二。党内规章制度建设应该立足于协调党内关系,促进党内关系和谐。作为与政党相伴相随的政党现象,党内关系标示政党文明的发展水平,反映政党的基本价值取向,蕴含政党的底气与实力,预示政党的前途;是政党得以建立、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是一切政党活动的基础。”政党只有确立和协调好党内关系,才能不断发展壮大。不断调整和处理好党内关系是政党加强自身建设的重要任务。因此,作为党内各主体的行为规范,党内规章制度要立足于协调党内关系,促进党内关系和谐。

第三,党内规章制度建设应该体现党内民主的价值取向。切实保障党员民利。党内民主对政党的重要性有目共睹。党内规章制度建设毫无疑问应该体现党内民主的价值取向。党内民主的核心在于广大党员在党内政治生活中主体地位的平等以及党员民利的尊重和维护。因此,党内规章制度要确保党员民利得到尊重和维护。

工程建设规章制度篇8

关键词:标准化建设 管理创新 信息化 规章制度

企业标准化建设是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夯实发展基础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也是解决企业发展中管理问题的重要手段,更是各项工作走向规范化、精益化、专业化的必由之路。作为国家电网公司“四化”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推进标准化建设意义重大。笔者认为,标准化作为企业管理的一种手段,不能孤立开展,只有与其它管理工作协同融合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其积极作用,在标准化建设的过程中尤其要处理好标准化与管理创新、标准化与信息化及管理标准与规章制度“三种关系”。

1.正确处理标准化建设与管理创新的关系,实现企业发展的“双轮驱动”

标准化与管理创新之间是对立统一的,标准化不仅不会限制管理创新,而且是实现管理创新的必要条件,两者存在着互动关系。制定企业标准并不是要永久的固化企业管理模式,标准的制定、实施、修订实质上就是创新、应用、再创新的过程,持续的创新可以促进标准化水平的不断提升,标准化与管理创新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协同关系。

首先,企业的管理创新能力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管理创新也是标准化工作发展的有效动力,是为了实现更高水平的管理标准。企业的自我创新是建设创新型企业的本质,也是标准化工作的发展基点,贯穿于标准化建设的各个领域。将管理创新的理念、机制通过企业标准的形式固化下来,更有利于管理创新在企业内部发散和普及。

其次,标准是对于管理创新成果固化和推广的平台,是创新成果转化为经济利益和管理效益的重要桥梁。标准化是管理创新的基础,创新是在原有技术、管理积累的基础上的变革。在标准实施普及的过程中,必然会有经验和技术的再创新、再提高,随着标准的滚动修订,这些创新的经验和技术又被纳入标准。

2.正确处理标准化建设与信息化的关系,实现标准化与信息化高度融合入与统一

企业信息化是运用先进管理方法和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对企业生产经营不断升华的过程。信息化既是促进管理创新和工作提升的重要突破口,也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更是国家电网公司实现“两个转变”的重要保障。在标准化建设过程中,要积极开展标准化与信息化的融合与对接。不断深化SG-eRp系统建设应用,集成各管理业务系统,建立高效共享的统一信息平台,实现各类管理信息的横向融合和纵向贯通。坚持用信息化固化标准执行,实现系统框架、流程设计与标准的高度统一。

一是要按照集约化管理要求,规范信息系统内、外部活动流程与表单样式,确保与eRp系统流程保持一致,运用eRp信息系统固化管理流程,防止工作过程中标准化与信息化“两张皮”现象的发生。

二是要结合信息系统各业务角色和权限定位,优化和完善各层级岗位目录,实现各级岗位工作标准与信息系统内业务角色、权限的高度一致。同时在管理标准中要明确进入、退出eRp信息系统的环节、时间、活动、信息处理等工作要求。

三是要开发应用标准信息系统,实现对标准内容的在线检索、分类和查询,以及对标准项目申报、修订、报批、复审进行信息化流转,达到对标准执行情况监控管理的目的。同时也为专业部门改进工作、提升绩效,以及检验各项标准的科学性提供依据,为公司标准体系规范运行提供信息化支撑。

3.正确处理管理标准与规章制度的关系,避免重复矛盾和管理缺漏

管理标准与规章制度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在企业管理中二者是互为补充的关系,通过管理标准的编制与实施,要确保同一管理事项不能同时存在管理标准与规章制度两种形式。

一是要正确理解管理标准与规章制度内涵与方式上的差异

管理标准与规章制度在理论基础、管理方式、制定依据、规格形式等各个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简单来说,规章制度一般以部门为责任主体,突出强调规则的制定、实施、废止等环节,往往只涉及管理的单一方面;而管理标准注重全过程管控,对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均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体现出对人、事、物的综合管理与协调。

二是要理清管理标准与规章制度的工作界面和范畴

管理标准的管理范畴是在企业内部重复发生,管理方式与要求较为成熟稳定的管理事项,对于电力企业来说,涉及主营业务的管理事项和工作流程,更适合用管理标准进行规范。规章制度的管理范畴是缺乏长期稳定性,管理方式不够成熟的管理事项,更偏重于规则、条例,一般不具有流程闭环性。

三是要建立管理标准与规章制度一体化的协调机制

规章制度是制定管理标准的基础,在建立管理标准体系前,要从构成要素上对规章制度进行分类,将规章制度划分为沿用、修订、转换、废止几种状态,理清管理标准与规章制度的对应关系,确定制度转化、提升为管理标准的明确要求。在管理标准的编制过程中,要将规章制度的有效部分全面融合到管理标准当中。管理标准实施后,要将规章制度纳入标准化管理体系进行统一管理,同时要逐步规范规章制度的编写要素,建立管理标准与规章制度的转化渠道。

作为电力企业,实施标准化建设工作,既是贯彻落实国家电网公司的管理要求,也是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正确处理标准化建设中的各种工作关系,必将使企业的安全生产基础、优质服务水平、企业精益管理和职工队伍素质水平再上新台阶!

工程建设规章制度篇9

【关键词】电力设备;变压器;电力单位;规章制度;责任制

电力设备是保障电力企业、供电公司正常工作的“硬件设施”,也是电力部门的重要资产。加强电力设备的日常运行管理和维护,不仅需要专业机构的工作,而且需要科学有序的制度的保障。建立健全电力设备运行维护的规章制度,形成完整的制度化体系,是保持电力设备有效工作的重要依托。尤其在新时期,加快电力设备运行维护的制度建设,形成有效的制度化网络,对于提升电力设备的工作效能与运行效率,可谓意义重大。

1加强“以人为本”的电力设备制度建设,实施人性化管理

任何制度、机制的建设与运行,都需要“人”的力量。在供电公司、电力单位等企事业单位的日常工作中,职工们的工作积极性如何、工作效率高低,对于整个单位的运转都至关重要。加强对电力设备的运行维护和管理,固然需要固定化制度的保障,但是更重要的则是重视人的力量,将职工工作制度的建设与电力设备运行维护制度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构筑完整的电力设备管理制度化网络。一方面,要设立专门的电力设备管理机构,指派专人进行电力设备日常的维护管理;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对电力设备管理负责的职工的制度、章程,切实提升电力设备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防止违规违章行为的出现。只有首先做好了职工的工作,电力设备的运行维护制度建设才能有落脚点,整个工作的效率也才能不断提升。

所以,以“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加强对电力设备制度的建设与完善,实施更具人性化色彩的管理,是新时期各级电力单位建设电力设备运行维护制度过程中必须充分考量的问题。例如,供电公司要针对核心设备诸如变压器、电气设备等,制定、实施一系列日常运行与维护的规章制度,并指派专业人员加强对日常的管理和监督;与此同时,公司也要制定健全的管理人员的工作制度细则,引导管理人员严格按照规章制度操作,力求保证电力设备制度的落实和贯彻。比如对于变压器的检修、维护和保养,管理人员一方面要严格遵循规章制度的标准,确保工作的扎实推进,另一方面要检查各类隐患和问题,提出修正意见。

2针对基层电力设备做好维护报修工作,健全相关规章制度

所谓的基础电力设备,指的是供电企业、电力单位日常工作核心区域所需的重点、基本的设备、设施与仪器等。这些设备是电力运行和保障的基石,十分重要,必须做好对其日常运行工作的维护、维修和保养。要千方百计的做好基础电力设备的制度建设工作,健全相关的规章制度条令,形成完备的制度体系,为各类问题的解决提供可行的参考方案。比如,要结合本单位具体情况建立和健全有关设备检修的各种规章制度,如检修工艺规程、质量标准、验收制度、缺陷管理制度、设备异动管理制度、备品备件管理制度等。有些设备,国家电力公司、原电力部已颁发了检修导则或工艺规程,可根据具体情况制订实施细则或补充规定。对上级没有颁发规程的设备,应根据制造厂说明书和现场经验编制现场检修规程。

诸如上述的具体基础电气设备的制度建设是电力单位制度化体系的重要组成内容,也是制度建设的核心,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如设备异动管理制度,是针对电力设备日常运行过程中出现的异常声响、反应、事故甚至缺陷,制定的一系列排查、探究、记录与解决的制度、条例。当电力设备出现异常的时候,根据相关的制度可以做出及时的应对与解决方案,从而大大提升了设备维护与管理的效率。所以,对电力设备运行维护制度的建设不单单需要条例、方案的颁布,还需要实践过程中的验证和落实。只有做好全方位的工作,电力设备运行维护制度的建设才能发挥实际作用。

3健全电力设备制度建设与执行责任制,加强工作监督与巡查

电力设备的制度建设事关重大,不可儿戏。首先,要建设与电力设备制度相配套的监督与巡查制度,对制度建设、执行过程中的问题进行有效的管控;其次,要建立健全电力设备制度建设的责任制,对出现问题的部门、机构和个人进行必要的处置。只有这样,关于电力设备的一系列制度才能真正发挥作用,才能为电力单位的正常工作和运转贡献力量。

如,针对电力设备的日常检查和维修,要建立相关的负责人制度。目前,很多电力单位都建立了检修责任制,但对大型设备的大修,如锅炉、汽轮机、发电机、变压器等,在设备解体后,主要部件和配件都要分专业进行分解检修试验,这个分工与原订检修责任制中的分工可能不完全对应,需要在检修前进行调整或加以细化,做到每个项目自始至终都有专人具体负责,小到每个螺丝、阀门、接头、瓷瓶、从拆卸、修理、保管到安装都要有明确的责任人。

综上所述,新时期电力设备的运行与日常维护不仅需要专业人员的操作,而且需要健全、有效的制度保障。建立健全电力设备的管理制度对于提升设备的使用效率与效果至关重要,这也是电力单位工作的一个重要方向。

参考文献

[1]许进华,吴玉红.电力设备状态检修的必要性[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0(02).

[2]邓难民.电力设备状态检修处理系统设计[J].华电技术,2008(12).

[3]张海文.变电运维一体化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电力教育,2013(30).

工程建设规章制度篇10

关键词:大学章程;文本分析;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8381(2015)01-0045-06

自2012年1月1日《高等学校章程制定暂行办法》施行以来,教育部于2013年11月首批核准了中国人民大学、东南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在内的六所大学章程,迈出了我国大学章程建设走向法制化与规范化的第一步。好的章程建设是好的形式与好的内容相结合的产物,即既要保证章程在制定和修订等程序上具有权威性与合法性,又要确保章程在实质内容上具有指导性与可操作性。而相比获得形式上的权威与合法,完善章程内容,使其更切合我国国情与一校校情,或许更是一项需实践探索并与时俱进的过程。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对有些未曾预料的情况还需不断调整与完善,并对章程内容不断扩充与优化,首批提请核准的六所大学章程对此做出了有益探索与尝试。

一、六校章程文本的可取之处分析

(一)章程涵盖了高校治理结构的基本方面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指出:“各类高校应依法制定章程,依照章程规定管理学校。”从法律角度来说,大学章程是依法治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上承国家教育政策和法律法规,下启大学内部管理,是大学发展、建设与管理的“基本法”。作为这样一部“基本法”,大学章程重要的一项内容便是要对大学内外部治理体系和结构做出明确规定,使高校运行建立在有章可依、有章必依的法制基础上。从表1六校大学章程要素的构成情况来看,从高校内部管理体制、组织机构设置、民主管理和监督机制、经费资产等财务管理制度,到高校与政府、社会等外部关系的规定说明,整体上看,我国大学章程从内到外基本涵盖了一个比较完整、全面的高校治理结构体系,有利于以此为依托实现大学治理的法制化。

(二)章程较好回应了建设现代大学制度的呼声和具体要求

以推动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为高等教育改革的主要抓手和有利契机,并联手大学章程建设,实现依法治教和依法治校,是眼下社会体制转型时期引领我国高等教育体制变革和大学精神重塑的一项重要工作。在具体内容上,《纲要》提出要从完善治理结构、加强大学章程建设、扩大社会合作、推进专业评价四方面建设现代大学制度。当然更广意义上,还必须彰显大学办学自、尊重基层学术组织权力、实现大学开放治理等。

根据上述要求,再反观我国的大学章程,总体上可认为其文本基本体现了建设现代大学制度的总体趋势和要求。从表2大学章程内容结构看,大学制度内涵的基本方面在章程中都做了详细规定。同时,对于现代大学制度要求彰显的学术自由精神,重视院系学术组织权力、重视社会参与等方面也有很好的体现。在社会参与共治上,多数大学章程也做出了学习榜样,如东华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在“外部关系”一章中提出,要接受社会中介机构对学校办学的评估与监督,探索学校与行业、企业的合作与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积极开展国际、国内学术交流合作,探索设立校董会、校友会等,这都体现了大学面向社会开放,寻求社会广泛参与的现代大学制度要求。在政府对学校的宏观管理和大学办学自的落实上,华中师范大学在“举办者与学校”一章中明确了举办者即政府对大学拥有的八项权利和义务,明晰了政府对学校的管理界限,并指出学校依法依规自主享有的在内部组织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评聘教师和其他专业技术人员、确定内部收入分配等方面的权力。同样,东南大学在“举办者与学校”部分也明确指出学校根据法律、行政法规规定享有的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科研、产学研交流合作等方面的自利。

(三)章程较好彰显了学校办学与管理的特色

作为一校“基本法”,大学章程不仅要对学校的内外部管理制度起提纲挈领的作用,更要成为能体现一校办学与管理特色的展示平台。《纲要》指出:“学校要建立完善符合法律规定,体现自身特色的学校章程和制度。”好的章程一定是符合国家教育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并能与自身办学理念、管理特色相契合的。而此前,章程文本的严重雷同,缺乏学校鲜明特色的弊端一直备受诟病,甚至一度让人们对大学章程建设失去信心。但从提请核准的章程文本来看,该问题则明显有所改善。

从六所大学章程文本来看,首先,章程较好彰显了各校的办学与育人特色。如上海外国语大学是一所以培养外语专业人才见长的语言类大学。学校提出要以培养“具有全球视野、人文情怀、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外语特长,并能够畅达进行跨文化沟通和交流的高端国际型人才”为育人目标,并在章程总则中提出“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促进多元文明沟通,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的使命,从而较好传达了作为语言类学校创建高水平外语大学的特色诉求。中国人民大学章程提出以“主干的文科、精干的理科”为学科特色,“国民表率、社会栋梁”的人才培养目标,体现了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的综合性研究型重点大学的办学特色和崇高境界。

其次,章程也较好彰显了各校的管理特色。由于我国《高等教育法》和《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已经明确我国公办大学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并采用校院两级组织形式,所以,从学校到学院的管理结构设置都要围绕如何协调好党委与行政的关系展开,各校对这一制度安排都有灵活创新,如创造性地引入了理事会、校董会、校友会、校务委员会的决策方式。像东华大学就设立了校董会,并明确了其主要权利和义务是为学校发展规划、重大决策提出建议和意见,为学校引进优质资源,促进学校对外交流合作,监督办学资金的使用。东南大学在“其他机构”一章中,提出除设立董事会、校友总会外,还可依法设立校务委员会作为学校重大事项的咨询和建议机构,设立教育基金会以加强学校与外界的联系与合作,设立公共服务机构履行各项服务职能及其他联合研究中心开展合作办学、科研等活动。

(四)章程较好体现了以学术为本位、保障学术自由的大学精神

大学作为特殊的学术组织,其章程还必须要体现对组织这一根本属性的诉求与保障。在西方的大学事务管理中,长期以来教授治校已经成为一项尊重与保障学术自由的传统。新中国成立之后特别是在计划经济时期,大学作为政府的附属物,教授治校的传统失去了存在的价值与生命力,但在以“大学自治、学术自由、教授治校”为核心建设现代大学制度和高校去行政化的一再呼吁下,尊重并优化学校基层学术组织,并赋予教授一定程度的参与学校管理和享有学术自由的权利显然已经成为共识。

从首批核准的六所大学章程来看,此项探索成效也是显著的。比如对学术性组织的建设,主要包括学院基层学术组织和学校其他各类专业学术组织。对此,六所大学章程都把“学术组织”(或教学科研机构、学院)单列一章或纳入学校“治理结构”和“管理体制”之下,着重强调学术性组织的职责、人员组成办法等,体现出学校对学术组织建设的高度关照;在学术人员的权利和义务保障上,六校大学章程也一致把“教职工”单独作为一章,载明了教职工的权利、义务及享有的权益保障,同样显示了对大学最重要的学术群体――教师的关注与重视程度。以章程为载体,为大学精神在现代社会的重塑与呵护提供强有力的法律支持与保障,也是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与大学章程建设的应有之义。

二、六校章程文本的不足之处探讨

不可否认的是,目前我国大学章程建设已取得了可喜进展。但长远看,“以大学章程为支点,建立现代大学制度,从而撬动整个高等教育体系改革,已经成为教育主管部门从纷纭复杂的头绪中理出的改革新思路”。由此可见,章程建设在整个高等教育体系改革中被赋予了重要意义,几乎与整个高等教育体系改革的成败息息相关,所以章程建设不能仅满足于眼前成就。

(一)章程内容仍需进一步完善

由于我国大学章程起步较晚,发展程度十分有限,目前的章程虽对高校治理活动进行了较全面的规定,但借鉴对比国外发达国家较成熟的大学章程,目前我国大学章程在内容上仍有一些缺漏,尤其表现为文本中缺乏对某些重要事项的规定。

首先,我国作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教育应当是大学章程中不可或缺的规定事项。对此,《纲要》指出:“在各级各类学校广泛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积极发展民族地区高等教育,支持民族院校加强学科和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办学质量和管理水平”。但从六校章程看,显然忽略了对这一能高度体现我国国情的重要事项的规定。广义上来说,这样的民族团结教育应当是一种多元文化教育理念下的国民教育,旨在促进民族之间平等发展、共同繁荣。这也是公办大学自觉承担国家高等教育使命,高等教育强国必须自觉坚守的核心价值观,以及必须对国家负责所应体现的基本内容。民族教育政策是我国教育政策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我国教育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所必不可少的,因此在章程中只能加强而不能削弱。

其次,重要事项的缺漏还表现在重大事项的决策程序上。虽然法律法规确定了我国公办大学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且相应规定了“党委领导”和“校长负责”的各自职责与范围,但实际上学校对“三重一大”事项并未形成统一的决策程序。从章程体现的各校管理体制看,通常党委是学校的领导核心,集体研究决定学校改革发展中的重大事项及教学、科研、服务、管理等工作中的重大事项,而校长或校长办公会议的职责则是在党委领导下全面负责学校教学、科研和其他行政管理工作,二者通过联席会议或党政领导班子集体研究决定。由此,实际上二者职权范围存在多处重叠且缺乏细化的制度规定,尤其是教学和科研中哪些事项应从党政权力范围中划拨出去交给学校各类学术性委员会管理仍未厘清。这不利于祛除大学的行政化色彩,不利于呵护大学作为一个学术组织学术自由精神的彰显,对此大学章程还必须配合规范的决策程序来保护大学组织这一特性。

此外,章程内容也还有进一步完善的空间。以一组数据说明:有学者通过对美国大学章程文本的研究发现,美国大学章程的篇幅普遍比我国长,详尽程度也更高。以耶鲁大学、密西根大学、康奈尔大学为例,三所大学章程平均页数为43页,平均条款94条,平均字数(英文)为17827字。而相比之下,我国这六所大学章程平均页数为16页,条款平均不超过90条,字数(中文)最多的也只有14000多字。从内容看还多半停留在框架性规定上,存在概念笼统、标准不清、量化标准不明的问题。如华中师范大学第三章第26条规定“学校实行党务公开、校务公开和信息公开”并“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那么其“三公开”范围究竟涉及哪些方面的内容,能在何种程度上公开,大众通过什么渠道进行监督等问题都还需做进一步细化并完善。

(二)章程可操作性需进一步增强

有学者指出,我国的大学章程,“基本上涵盖了《高等教育法》对我国高校关于制定大学章程的构成要件,侧重于对学校管理体制等的描述性规定。但是并未就实际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予以及时的补充”。从目前公示的章程看,已有内容尤其是涉及管理和实践层面的具体问题还需进一步明晰,以增强章程对实际工作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如以大学中最大利益相关方教职工和学生权利、义务的说明为例。从六校章程来看,此项规定还显得十分单薄,基本上不超过10条。但国外大学章程对此却有完备的师生权利、义务和奖惩条款,大部分都有几十页,这些奖惩制度、采取惩罚措施的依据等也都一一列出。澳大利亚莫道克大学章程中对学生不当行为的定义分了4条,仅第1条就列举了15种情况:不诚实的评估;伪造学历、研究成果,向大学或大学职员虚报或故意误导信息;不听从监考人员的指示;故意阻碍或破坏任何大学的教学、学习、研究、试验或考试;故意阻碍或破坏大学正式会议、进程、仪式的活动;进行骚扰或歧视等。如此全面详细的规定对学生行为的监督无疑十分有效,也做到了让大学中一切相关主体的行为活动都有章可依。

通过对国外章程的研究发现,一般国外章程文本可分为三个部分:总纲性原则、执行性细则、特色规定,可操作性通常落实在后两个层面上。而对于我国大学章程来说,落实执行细则并挖掘学校特色恰恰是不够完善的地方,也是章程缺乏实际操作性的体现,这是今后建设大学章程中需要着重探讨并研究的重要课题。

三、对我国大学章程文本建设的建议

大学章程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最终形成的正式章程是所有环节合力后的一项成果体现,好的成果能为好的实施效果保驾护航。但某种程度上,并非具备了充分合法的程序就能自然而然产生好的文本。因为章程建设水平还与现阶段我国处于制度攻坚期的社会改革形势,尤其是高等教育正在进行的重大改革等因素密切相关,所以我们的章程建设还要立足中国实际,有步骤、分阶段地进行。在此,针对上文提到的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建设建议。

首先,大学自身要切实提高对章程重要性的认识,认真对待、自觉充实、完善章程文本,使其成为依章治校、依法治校的有力保证。目前我国章程建设很大程度上还是外力作用下推动的结果,大学自身普遍缺乏制定章程、照章办学的主动性、积极性和探索章程建设的热情与意识,导致大学章程的文本质量普遍偏低,实用性不高,这其中关键问题还在于一些历史的渊源。由于我国的法制建设还处在不断健全与完善中,而大学内部“无章办学”传统也由来已久。因此,除了要不断完善我国法制环境,教育主管部门对大学章程大力推动之外,更要靠大学内部多方提高认识。一是校领导要成为学校章程建设的表率和领军人物,要树立信心,并勇于作为,不能把章程制定工作全部推给下属,应积极主动参与到章程制定工作中来。二是全校成员要通过多种形式加强对大学章程的认识与学习,同时学校要对章程大力宣传,广泛征集基层人员意见,从而多方努力,共同促进形成大学相关利益群体知章、懂章、守章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