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政法智能化建设工作总结十篇政法智能化建设工作总结十篇

政法智能化建设工作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9:28:37

政法智能化建设工作总结篇1

【关键词】智慧城市建设理论思考战略选择渗透分析

引言:智慧城市属于一种新的城市理念,其在城市建设中融入了信息技术,使得城市发展变得更加智能化、信息化,逐渐形成了一种高级化的城市形态。加快智慧城市建设,不仅是缓解“大城市病”,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是城市经济发展建设的“倍增器”。当前,智慧城市的不断发展,逐渐转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推动城市的健康持续发展,而且还有利于推动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实现节能减排的发展目标,这对我国产业革命的新一轮发展和国际竞争力的提升有着极大的帮助。

一、智慧城市建设中的理论思考分析

1.1是城市经济发展实现转型的“转换器”

随着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和广泛应用,各行业领域开始朝着高新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方向发展,将信息化作为引导,结合自身的知识优势,改革和升级产业结构,不仅实现了自身的高速发展,而且还带动了城市的发展与进步。智慧城市建设使得人们的工作和生活都发生了重大改变,是当前城市发展的一种新模式,其中主要体现在新型要素方面。

首先,新型要素主要就是城市发展中的要素发生了改变,更加关注人的发展,将人看作是城市发展建设的基础,发]信息所具有的引导作用和资本后盾,实现快速发展[1]。

其次,新型特征主要就是城市内涵发生改变,通常包括经济的持续发展、舒适安逸的生活以及智能化和信息化的管理等。

最后,内容更新,主要就是城市发展的基本内容发生改变,体现着与传统城市之间的差异,更加关注城市环境和经济的发展建设。总的来说,智慧城市建设更加注重信息化的发展,如图1所示。

1.2是工业化、信息化以及城镇化融合发展的产物

在信息化发展中,城市在各项工作的相互推动、相互协调下逐渐发展形成一种整体形态,如图2所示。城镇化在信息化发展中具有很大作用,能够作为一种载体形式促进城市朝着信息化方向迈进。分析城市发展的各个阶段可以发现,工业化和信息化在城市建设中有着重要的角色,通过相互协调发展推动城市的进步和发展。而且信息化还可以运用信息技术影响城镇化发展中的生产工作,并且产生极为广泛且持续的影响效果,逐渐改变着城市的演变速度和空间发展结构[2]。同时,在城市居民生活、城市经济和治理方面也有着重要的改变作用。

总之智慧城市可以说是工业化、信息化以及城镇化融合发展的产物,我们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应该处理好三者之间的关系,加强信息化发展中的基础建设,推动城市又好、又快的向前发展。

二、智慧城市发展建设中的战略选择分析

2.1政府和市场相结合

政府作为有形的手,市场作为无形的手,它们二者相互协调、相互补充,将二者进行有机结合,可以同时发挥出政府所具有的引导作用和市场所具有的调节作用,尽可能的减少智慧城市建设中的阻碍。首先,应该高度重视市场资源的合理配置,掌握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通过市场上的竞争机制和供求关系等优化各项资源,顺利完成各项建设工作,在实现技术创新发展的同时,加快智慧城市的前进步伐[3]。其次,充分发挥出政府在资源配置中的引导作用,结合市场发展情况制定科学的金融政策和产业政策,创造一个健康的政策环境,引导智慧城市中技术和人才等要素的发展。

2.2推动技术创新和完善法律规范

由于智慧城市还属于一种相对较新的城市形态,当前的智慧城市建设还处于一种探索阶段,所以会面临着很多来自于信息安全、技术以及市场等方面的风险。在具体建设中,要想促进智慧城市更好的建设和发展,首先就应该处理好技术标准和法律规范的建设工作。根据市场发展的具体状况,将政策有效的融入到城市发展中去,实施各项智慧项目,实现信息标准和技术标准的建设工作。

此外,政府还要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针对城市发展现状制定合理的法律规范,推动法律建设的发展进程,加快法制化的发展建设步伐,为智慧城市建设营造一个健康的法制环境,确保城市建设工作能够正常、有序的展开。

2.3实现金融和技术的创新发展

在智慧城市的有关工作中,应该要注重金融和技术的创新发展,将金融资本和技术资本进行有机结合,发挥民间资本和民营企业在城市建设中的推动作用,使得智慧城市建设更加方便、快捷。在具体的建设中,有效做好金融创新和技术创新等工作,并且实现良好的对接,促进城市朝着信息化方向发展。首先,在技术创新中,需要加大技术研发方面的工作力度,加快服务平台方面的建设工作,将企业与科研机构、各个企业更加紧密的联系起来,实现技术的创新发展,为智慧城市提供更加优化的创新环境[4]。而在金融创新工作中,需要进一步加大私募股权和风险投资方面的发展力度,将智慧城市中存在的技术创新风险进行分散,增强金融服务的水平,不断完善企业的融资体系和发展结构,使得企业拥有的融资渠道更加广阔,通过企业发展带动智慧城市实现更好的发展。

三、结论

总而言之,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智能城市和数字城市日渐发展成熟,再加上信息化的推动,逐渐形成了智慧城市这种新的城市形态,其作为一种城市发展理念,在城市建设和规划中具有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我们应该注重智慧城市有关建设工作,同时发挥政府和市场方面的引导作用;推动技术创新和完善法律规范;实现金融和技术的创新发展,推动智慧城市更好、更快发展。

参考文献

[1]辜胜阻,王敏.智慧城市建设的理论思考与战略选择[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05:74-80.

[2]赵大鹏,张锐昕.基于战略管理理论的智慧城市建设过程管理模式研究[J].电子政务,2012,11:49-53.

政法智能化建设工作总结篇2

技术发展政策不能束之高阁,政策只有被业界广大科技群众理解与掌握,才会变成巨大的物质力量。因此,本文谨是笔者个人在撰稿过程之后的不完全成熟的深层思考点滴,抛砖引玉,以期广大业界同仁关注献策,共同探讨新世纪我国智能化建筑技术发展大计。

一、智能化建筑技术发展形势

为了迎接21世纪全球化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当今世界产业结构已正在向高增值型与知识集约型转变。智能化建筑的兴起与发展,主要是适应社会信息化与经济国际化的需要,也是人类社会进步生产力发展的必然需求。智能化建筑是建筑技术与电子信息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已成为21世纪房地产投资开发的主导方向。智能化建筑正是当代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建筑)产业本身,带动产业优化升级与产业结构调整,最典型最具体、最直接的体现形式。

智能建筑的“智能化”,主要是指在一憧建筑物内进行信息管理和对信息综合利用的能力。这个能力涵盖了信息的收集与综合、信息的分析与处理以及信息的交换与共享;楼宇设备自动化控制也是信息处理的一种形态。

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技术过程的主要内容有:建设单位对智能化系统工程建设需求分析,方案的咨询和可行性报告,系统的设计和设备选型,工程的施工和监理要求;系统集成商作深化系统设计、协调、督导,还有系统的实施、试运行和验收以及峻工后物业管理。

智能建筑系统集成不是多种多样产品设备的简单集合,而是指一种“能力”。它能够把现有的先进高新技术,巧妙灵活地运用在现有的智能建筑物系统中,充分发挥其作用和潜力。

智能建筑系统集成技术是借助于楼宇设备自控系统、通信网络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把现有分离的设备、功能、信息等综合集成一个相互关联、统一、协调的系统之中,用于综合建筑物的各个环境。

根据欧洲智能建筑集团(eiBG)的分析报告,国际上对智能建筑技术的发展,大致划分成三个技术发展阶段:1985年前为专用单一功能系统技术发展阶段;1986年—1995年为多个功能系统技术向多系统集成技术发展阶段;1996年以后为多系统集成技术向控制网络与信息网络应用系统集成相结合的技术发展阶段。整个技术发展是随着计算机技术水平的发展而跟着发展的。

据不完全统计,到2000年底,我国各地累计已经建成及正在建的不同类型(含智能住宅小区)智能化建筑(包括自称的)总数早已超过上千幢(项)。但绝大多数属于处在上述第二阶段技术发展之中,且由于多方面原因,技术开通达标率普遍不高,多数效益效果不理想。

自从1997年10月国家建设部颁布了我国智能建筑领域的第一个法规性文件,即建设部建设[1997]290号文《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管理暂行规定》之后,实行了市场准入制度,出台了中国《智能建筑设计标准》国标,我国智能建筑的发展已从随意混乱无序开始逐步走上规范有序。但也仅仅只是在设计阶段环节开了个头,要真正达到全程全面提高我国智能化建筑技术发展总体水平,路还很长,问题还很多,任重道远。

我国加入wto已成定局。进入wto意味着我国经济完全融入国际化市场,必须遵守wto的原则和规定。根据wto协议市场准入原则和国民待遇原则,将使我国智能化建筑技术面临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更加剧烈的市场竞争。而我国现行的建设事业政策法规和行业管理体制与wto的规则和国际通行模式存在较大差异,调整改革完善现行体系和体制的任务相当艰巨,形势紧迫。

二、技术发展存在的关键问题

1.由于智能化建筑不是单一技术、单一设备产品,而是多学科多专业多技术综合运用的整体建筑物业产品。它的技术发展必须要多个行业、多个部门的综合协调同步发展,需要全国统一计划、统一协调、统一对策,而不是各部门、各行业、各环节“各自为战”、“互不协调”、“各自为政”。更不可“分封割据”打乱仗。

2.智能化建筑技术不同于传统技术领域。智能化建筑属新兴的高新技术领域,技术发展还不成熟完善正处在变化极快之中。因此,技术发展政策既需要有远见卓识的前瞻先进性,更需要有深思熟虑的严谨准确性。历史实践已经证明;政府的正确指导行为是技术发展的根本保障,而不准确的指导行为就会导致紊乱、滞后、误解、甚至失误。

3.智能化建筑技术发展要实现产业化而不是仅看作一项应用技术。目前国内智能建筑市场仍由国外技术系统产品设备占主导。要大力扶持鼓励发展国产化的技术产品与系统,技术发展才可能形成国产化产业。当前,不把智能化建筑作为一项产业发展,就要“贻误时机”。

4.技术协调理顺是智能化建筑建设全过程中技术发展质量保证的瓶颈。不仅是智能化各个专业子系统之间的协调,而且更重要的是从工程项目的立项、方案、设计、施工、监理、到验收、物管之间的全程协调(包括技术资质管理统一协调)。要从体制结构上着手解决事实上存在的“山头”与“门户之见”。当前智能化系统的真正技术监理还是个空白。

5.智能化建筑属交叉学科系统工程,涉及多学科多专业,当前突出存在建筑设计与智能化系统设计严重分离。由于建筑的智能化大大增加了传统工程设计工作的难度及劳动量,而设计费一直未变,不符合按劳付酬原则,直接影响人的极积性与技术发展。

6.目前,我国智能化建筑技术发展政策尚未具体地与单位体制改革相协调、相结合;尚未充分体现出技术政策激励机制。智能化建筑技术发展还未有机地与知识经济时代的技术创新紧密结合;还未深入地与可持续发展战略密切联系。关键是,尚未真正意识到智能化建筑产业是21世纪人类社会进步生产力发展的必然需要。

三、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

由于智能化建筑系统是多学科、多技术的系统集成整体,因而开放式可互操作性系统技术的规范化、标准化,就成为实现智能化建筑及其产品设备与系统的产业化技术水平的核心关键。目前国际楼宇业界公认认同较先进的开放式系统行业协议标准技术有两个:一个是美国echelon公司的Lonworks技术的Lontalk标准协议;另一个是美国采暖、制冷与空调工程师协会(aSHRae)制定的《楼宇自动控制网络数据通信协议(BaCnet)》。BaCnet同时还成为美国国家标准及欧共体标准草案。两者都是基于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的“开放系统互连模型”(oSi)的。因此两者在开放系统技术上是可以互相补充互为依存的,前者着重现场控制域,后者着眼于信息应用域。而且BaCnet的协议层次里数据链路层和物理层的五种选择中就包含有Lontalk协议。所以,国内人为地将两者完全对立起来是不准确的。况且两者技术都还正在不断地完善发展之中。

我国智能化建筑在开放式互操作性系统技术发展研究上严格讲尚未真正起步,差距颇大,亟待投入。

四、国际上技术发展趋势

21世纪是信息社会知识经济时代,同时又是生态文明时代。从总的方向,国际先进生产力水平正在运用已掌握的建筑智能化高新技术,探寻人类生存、生产和生活聚居环境空间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当前智能化建筑直接利用的技术是建筑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自动化技术。在21世纪的智能建筑领域里,信息网络技术、控制网络技术、智能卡技术、可视化技术、流动办公技术、家庭智能化技术、无线局域网技术(含Bluetooth技术)、数据卫星通讯技术、双向电视传输技术等等,都将会有更加深入广泛地具体发展应用。特别是开放性控制网络技术正在向标准化、广域化、可移植性、可扩展性和互可操作性方向发展。

但是,更准确地说,智能化技术只是手段,智能建筑作为一个整体建筑物业产品的技术发展来说,“可持续发展技术”才是21世纪智能建筑技术发展的长远大方向。因而,除继续利用上述现有智能化高技术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外,新兴的环保生态学、生物工程学、生物电子学、仿生学、生物气候学、新材料学等等技术发展,正在渗入渗透到建筑智能化多学科多技术领域中,实现人类聚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目标。从而在国际上也形成所谓“可持续发展技术产业”。目前,欧洲、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也正在开发利用这些高新技术去处理垃圾、污水、废气、公害,节能、节水,消除电磁污染,资源可持续利用,建筑人工生态环境等等;也正在尝试运用高新技术有规模建设智能型绿色建筑、智能型生态建筑,“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

21世纪的可持续发展智能建筑技术必须将工作、居住、休息、交通、通讯、管理、公共服务、文化等各种复杂的要求,在时间空间中结合起来。

五、适合我国国情的技术发展选择考虑

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涉及政府多个专业职能部门,理应由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管理全国智能化建筑的建设工作,规范智能建筑市场行为,保障智能化建筑建设工程质量。从我国国情出发,应本着“功能实用、经济适用”的技术选择原则,制定技术规范标准、扶持国产化、推进产业化,提高我国智能化建筑技术的总体水平。为迎接全球化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应建立起有稳定机制有持续创新能力的中国智能建筑的技术创新体系。为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要开发可持续发展智能化建筑技术,逐步推广建造智能型绿色生态建筑(含住宅小区)。

智能化建筑技术涉及多个专业技术部门,理应全面同步发展与推广。但是,谨对于建设部来说,应该需要重点抓住发展和推广的是楼宇设备自动化(Ba)技术。因为,一方面Ba技术是与建筑物本身紧密相关的建筑智能化系统的首要基本技术,另一方面Ba技术不属于其他专业职能部门(如信息产业部、公安、广电、环保、电力等)的业务管辖范围。因此,建设部理应当仁不让责无旁贷地承担开发和推广Ba技术的重任,Ba技术产业化不可以放任自流。因为Ba系统产品设备又是智能建筑必不可缺的基础配备,市场需求潜力极大。目前又均为国外进口产品占据主导市场。因此,国产化产业化的前景极为深远。

由于我国人口最多,城镇人均居住面积世界排名属倒数,根据“十五”计划期间,全国城乡住宅累计竣工面积要达到57亿平方米,到2005年城镇人均住宅建筑面积达到22平方米,住宅小区建设潜在需求量极大。21世纪的住宅产业对智能化技术的需求必定地十分普及,因此智能化住宅小区产业化前景看好。要建立起智能化住宅部品、质量保障、性能认定等体系,规范物业管理行为,加快物业管理的立法,形成基本完善的产业政策体系。

六、与技术发展相配套的政策措施

为了确保智能化建筑建设整体工程质量,保障投资效益,减少浪费损失,提高智能化建筑技术发展总体水平,有利于技术创新激励,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方向,提出如下方面建议:

(1)智能建筑产业的发展技术政策首先必须符合适应我国政府发表的《中国21世纪议程》中所指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总方向;

(2)“十五”计划应把结构调整作为主线。调整优化行业的所有制结构、组织结构和产品结构。智能化建筑就是传统建筑产业优化升级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具体表现形式;

(3)统一抓好智能化建筑领域各类资质管理改革,打破地区和部门的市场封锁与分割,推进设计、施工和监理的资质协调管理。更多地运用市场机制和手段,减少政府行政设定企业资质审批作法,逐步同wto市场接轨,用个人资格替代单位资质;

(4)立即着手建立健全建筑物的智能化系统工程实施的技术监理制度,填补空白,以保障智能化工程质量。智能化系统技术监理工程师必须经过培训、考核取得资格证上岗;

(5)智能化建筑建设项目立项申报时,项目建设法人(业主)必须在立项报告(方案说明、项目论证、可行性报告等)中,说明拟建项目中的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的内容,拟达到的功能要求及标准、投资及措施;

(6)建设智能化建筑是一项投资巨额的系统工程。为了减少决策或抉择的失误,必须把技术咨询列入工程必须要有的法定规范程序,贯彻于工程过程始终;

(7)建筑的智能化必然要求建筑设计与之相适应。建筑设计必须要与智能化系统总体规划协调同步,建筑环境平台必须能足够支撑建筑的智能化。兴建智能化建筑必须要建筑设计与智能化系统集成,紧密协同、整体规划、细致管理、精心实施;

(8)智能化建筑的总体规划必须着重考虑到要适应21世纪信息化社会环境发展的需要。以便全面规划、分期实现,既符合当前实际、又能满足未来发展;

(9)系统集成的本质就是最优化综合统筹设计。建筑智能化建设的全过程,不只是从单一的设备供应出发来考虑,而必须以整个建筑物的结构、系统、服务及管理四个方面出发综合(集成)来考虑;

(10)智能建筑的物业运营管理人员素质必须经过系统的全面专业技术培训取得合格证上岗,才能确保建筑智能化整个系统的正常运营,获取经济效益;

(11)传统工程设计单位的专业技术结构构成,已远不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的技术创新系统的需要。工程设计单位必须及时调整相应专业结构,更新充实智能化高技术相关专业的技术力量;

(12)根据传统惯例,建筑工程设计项目的主持人就是该建筑项目的主建筑师。因而作为智能建筑工程项目主持人的建筑师,责无旁贷地肩负着领衔智能化建筑工程设计技术创新的工作责任;

(13)必须尽快制定出台系列化能相配套的有关设计、施工、监理、验收、物管等等规范规定,使得我国智能建筑工程从局部到整体、从环节到全程均有章可循,形成体系;

(14)必须严格智能建筑工程审查和质量监督管理。对于已竣工实践证明是质量优秀、功能合理、运行良好、效益突出的智能建筑工程,才应当作为样板示范工程给予鼓励。不宜事先预封“样板示范”;

(15)按照“引进、消化、发展、创新”的方针,要大力加强对开放式互操作性系统技术的研究。特别要对国外先进技术的深入分析了解,要组织力量投入;

(16)由于新兴的智能建筑领域技术发展太快,技术正处在不断变化之中。因此,对国际先进的技术,目前暂不宜强制规定定位在某唯一种技术或协议标准上,而宜采取“优胜劣汰、适者生存、市场导向、业界公认”的策略;

(17)要有政策扶持。大力鼓励国产建筑智能化技术产品及系统,要给予适当优惠政策;

(18)工程设计单位实行真正企业化。形成以技术创新为基准,以市场竞争为导向,以企业制度与机制改革为手段,建立起稳定有效的政策激励技术创新机制;

(19)立即调整智能建筑设计收费标准,将“智能化系统设计”单独立项收费,落实“按劳付酬、多劳多得”原则;

(20)全国统一成立“中国智能建筑行业协(学)会”,发挥跨部门、跨地区、跨专业的综合归口协调的作用。加入wto以后,按照wto的原则和规定,加快行业协(学)会自身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规律,调整优化行业的组织结构,成为增强行业自律意识的自治组织。而不可将行业协(学)会办成为“第二政府”。

由于篇幅关系以上内容未展开论述,只能点到为止。

政法智能化建设工作总结篇3

【关键词】党建智库;前瞻性;应用性;专业性;灵活性

【中图分类号】D262.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码号】1674―0351(2016)05―0092―04

高度重视智库建设,强调要从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增强国家软实力的战略高度,把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切实抓好。在2016年3月22日召开的全国党建研究会第六次会员代表大会上,作出重要批示,要求全国党建研究会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发挥党建高端智库的作用,发扬成绩,发挥优势,为构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为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学习贯彻重要讲话精神,建设党建高端智库,在实际工作中,要注重前瞻性、应用性、专业性和灵活性,不断推进党建高端智库健康发展。

一、瞄准前瞻性

智者前瞻,智库谋远。智库是思想新的源泉,是企业、行业乃至国家“软实力”和话语权的重要标志。党建高端智库是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党建高端智库建设,首先要求我们要瞄准前瞻性。只有超前谋划,才能高瞻远瞩、洞察未来。

推动党建高端智库建设,要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高度谋划长远、规划超前,既着眼解决当前突出问题,又面向未来发展趋势,进行超前研究,提供决策储备。在党的领导下,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日益生机蓬勃,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与此相伴随,我们党的理论日益丰富发展,充满生机活力。党的十以来,以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立足全面从严治党的新实践,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2016年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讲话通篇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光辉,是全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的政治宣言,是指引我们党奋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伟大工程的纲领性文献。告诫全党要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要求全党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当前,我们要以学习、研究和宣传党建思想为主线,以构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为主攻方向,真正做到围绕主题抓住主线,明确主攻方向不走偏。

树立超前理念,引领智库建设。放眼未来,以先进的理念引领党建研究工作,以“策为天下先”的超前理念指导党建高端智库建设。要坚持把政策阐释与战略预测结合起来,把总结经验与理论创新结合起来,不能单纯地停留在政策解读阐释层面,更不能生搬硬套。在重大问题的预测、预判和预警研究工作中,努力做到先见、先知、先谋,争取提供更为超前的科学决策依据。要深入研究组织工作如何服务于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以新的发展理念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着力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要深入研究人才工作如何适应“十三五”规划《建议》的要求,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人才评价、流动、引才用才等机制。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党建研究工作的前瞻性,更好地发挥党建高端智库的作用。

二、着眼应用性

理论和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先进的社会意识形态,一旦离开实践,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最终将失去生命力。如果没有任何应用价值,再先进的理念也只能是空中楼阁。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需与时俱进、同频共振。推进党建高端智库建设也一样需要着眼应用性。只有形成具有真知灼见、切实管用的研究成果,提出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建议,真正起到咨政建言、服务决策的作用,才能体现出党建高端智库的价值。

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进程中,我们党面临的发展机遇和风险挑战前所未有,党的建设面对着许多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党建高端智库要在解决这些问题方面有所作为。智库的基本职责是服务决策,提升咨政建言的能力,以科学咨询服务科学决策,使智库的“文章”完善“文件”,智库的“对策”融入“决策”。开展调查研究、提出对策建议,要坚持问题导向,紧跟时代声音,贴近工作实际,强化责任担当,始终发扬崇尚理性、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要符合实际情况、符合客观规律、符合理性思维,不好高骛远、不脱离现实,真正做到深入实际而不浮躁,独立思考而不跟风,敢说真话而不人云亦云。要着眼于正在做的事情,结合不断发展变化的实践,深入研究党的建设理论和实际问题、党员干部和广大群众普遍关注的问题、影响制约党建工作的体制机制问题,及时分析研判各种错误思潮和值得注意的倾向性问题。要及时总结反映地方和基层党组织、广大党员干部加强党建工作的新鲜经验和有效做法,进一步使研究工作具有现实针对性。要聚焦党建工作重大问题和热点难点问题,适当设置议题,引导大家开展研究。当前应当重点研究八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如何解决党员领导干部精神缺钙的问题,使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不忘初心,进一步强化“四个意识”;二是如何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引导党员做良好政治生态的维护者、建设者,进一步净化政治生态;三是如何落实“两个主体责任”,贯彻落实好《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四是如何加强党的基层党组织建设,着力解决部分基层党组织党的领导弱化、软弱涣散的问题;五是如何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以党建促脱贫的问题;六是如何把握好干部的标准,坚持正确用人导向,解决干部带病提拔的问题;七是如何激发广大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强化“为官必为”意识,提高“为官会为”能力,追究“为官不为”责任,营造“为官愿为”环境;八是如何形成激发人才活力,发挥人才作用的氛围,加快人才体制机制改革的问题。

三、彰显专业性

党建高端智库,主要是研究中国共产党的建设,涉及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反腐倡廉等方面,政治性、思想性、专业性都较强。专业化的学术研究是智库研究的基础与前提。没有一定学术研究能力和专业水平的人,很难成为一名优秀的智库工作者;同样,没有专业研究特色和优势的团队,也无法打造高水平的智库。精准定位、彰显特色,是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党建智库要成为战略“谋划者”,就必须明确主政方向,坚持走专业化的路子。

注重队伍建设,打造核心团队。推进党建高端智库,离不开一支强有力的核心团队。经过多年实践,党建研究会汇聚了一批德高望重、理论水平高、政治智慧和实践经验丰富的老领导、老同志,凝聚了一批政治立场坚定、热爱党建研究工作、有较高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的特邀研究员,团结了一批有一定理论功底、实践经验丰富、工作作风优良、工作在一线的实际工作者。今后要注重统筹协调,使三支力量互相配合、取长补短、形成合力。要有计划地开展培训工作,提升在职党建研究人员的素质,还要注重整合社会各领域的资源,掌握一批高水平党建研究领军人才,选拔一批党建专家和学术带头人,尤其要发现使用一批中青年优秀专家,及时补充新鲜血液。

凸显专业特色,打造研究优势。只有打造无以替代的研究领域和无可比拟的研究优势,党建智库才能凸显出自己的专业特色。党建思想,紧紧围绕全面从严治党这个主线,统筹伟大事业与伟大工程,统筹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科学回答了“怎样管好党、治好党”这一时代课题,形成了思想深邃、内涵丰富、逻辑严密的科学理论体系,为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全面从严治党提供了根本遵循,是一个完整的、科学的理论体系。主要内容包含十个方面: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和最大的优势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一重要论断深刻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质”的规定性,指明了“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这个党的建设的根本目标。二是党要管h才能管好党、从严治党才能治好党。这一重要思想深刻指出了新时期加强党的建设的根本原则、基本路径、重大举措,是对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方针的创新发展。三是以人民为中心,让群众满意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价值取向和根本标准。这一重要思想深刻诠释了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唯物史观,进一步指明了党的建设的根本价值取向。四是思想建党要摆在党的建设首要位置。这一重要思想体现了对铸魂育人规律的深刻把握,抓住了加强党的建设的根本。五是培养选拔党和人民需要的好干部。这一重要思想极大丰富拓展了党的干部路线的深刻内涵,从用人标准条件、用人原则程序、用人方法机制等方面,阐明了干部队伍建设与伟大事业的关系,回答了怎样是好干部、怎样成长为好干部、怎样把好干部用起来等重大问题,为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立起了刚性标尺,为组织路线更好服务政治路线提供了科学指引。六是从严治党必须从党内政治生活严起,全面净化党内政治生态。这一重要思想从党的独特优势、优良传统、经验教训、现实问题等方面,深刻阐述了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的重要性紧迫性,并从目标定位、重要内容、行为规范、关键环节等方面,为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指明了正确方向。七是作风建设是党的建设突破口、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这一重要思想抓住了党的建设的要害,深刻揭示了干部以信念、人格、实干立身的为政之道以及作风问题的顽固性和容易反弹的特点,构成了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篇章。八是把抓基层打基础作为长远之计和固本之策。这一重要思想精辟阐述了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目标任务、指导方针、基本路径、工作格局、资源保障,让我们更加明白党的工作重心在基层、执政基础在基层、活力源泉在基层的深刻道理。九是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这一重要思想从体制机制、战略重点、制度创新、责任主体、廉政文化等方面,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党建思想宝库,为我们党坚持中国特色反腐倡廉道路,指明了正确方向。十是坚持制度治党、依规治党。这一重要思想体现了新形势下我们党推进管党治党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的新理念,凸显了党内法规制度在党和国家制度体系中的牵引、保障作用,阐释了制度治党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的内在联系,为全面从严治党指明了治本之策。推进党建高端智库建设,就是要围绕这些内容加以深入研究探讨,不断推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的创新发展。高端智库要坚持走专业化路子,着力在提升研究质量上下功夫,多出优秀成果。这样的智库才有竞争力、生命力和影响力。

四、注重灵活性

党建高端智库不是行政机关,不能单纯用行政眼光、行政思维去思考,更不能生搬硬套行政手段,而应该去行政化,淡化行政色彩,突破行政束缚。在运作模式上,要采用更加灵活、自由、开放、有效的方式。

一是实行课题招标和委托制度,调动各方面积极性。首先,科学设立招标项目,党建高端智库每年列出的重点研究题目,应聚焦热点和发展中的实际问题。其次,要建立和完善招标机制,进行公开招标,组织专家学者、有丰富经验的实际工作者,对申报课题进行论证评审。再次,推进课题研究的实施,签订项目合同书,确定好“时间表、路线图”,明确责任。

二是建立以内容创新为导向的成果评价办法和奖励机制。课题评审标准突出实践性、理论性、政策性。按照评审标准,对课题成果列出不同等级,对优秀成果给予奖励,同时要按照职称评定有关规定给予鼓励。

三是建立与其他智库交流合作的机制。应秉持开放的态度,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在中外智库交流互鉴中促进党建高端智库健康发展。

四是更加注重改进研究方法。在信息化社会,大智慧离不开大数据,党建高端智库只有掌握现代化的研究方法,重视互联网时代的需求,善于运用云技术、大数据等新技术手段,不断加强决策咨询的高端化和科学性。要运用“大数据”研究党员、干部的思想动态。通过分析党员、干部平日浏览的网页信息、博客内容、关注的微博以及论坛发帖等相关数据,综合判断某一地区、某一部门党员干部的思想状况。要运用大数据研究党群干群关系。通过采集各级党委、政府网站的群众留言,某一时间段内各网络论坛的热点话题以及某一地区党员、群众搜索的主要内容等数据,分析党群干群关系。要运用大数据研究党建制度的运行状态。将基层调研得到的数据同日常谈话记录、部门工作总结、网上相关评论等信息综合在一起,整合为一个新的数据库,通过全面深入分析,对党建制度体系运行状况作出科学的评估。

五是加强党建研究人才队伍建设。要营造识才、爱才、用才的氛围,搭建平台,引进人才,使用人才,激励人才。

政法智能化建设工作总结篇4

面对新形势,我国如何解决网络空间行为有效性的问题?如何改善政府一站式服务的问题?如何破解智慧城市建设难以持续发展的问题?基于对上述形势和问题的分析,赛迪智库提出将网络空间纳入国家战略、以扩大信息消费为抓手促进信息经济全面发展、开展智能制造重大专项工程,丰富政府网上服务内容、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智慧城市投融资模式等对策建议。

对2015年形势的基本判断■信息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将进一步凸显

随着我国经济进入增速换挡期,信息消费将成为实现内需驱动的有力抓手,推动经济快速增长。

截至2014年10月三家基础电信企业电信业务总量完成1611.6亿元,同比增长17.6%;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总数突破2亿户,互联网流量消费持续高速增长,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达16.05亿G,同比增长58.6%;网络购物同比增长39.4%,比专业店、超市和百货店当月增速分别高出33.3、33.6和35.4个百分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1至10月限额以上单位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55.6个百分点;10月份限额以上单位通讯器材零售额增长42.3%,增幅比上年同期高10.9个百分点。这不但超过了同期GDp的增长速度,也大大超过了其他产品和服务小幅的增长速度,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言而喻。

目前,国家正在紧锣密鼓研究制订国家信息化的发展战略,各地加快开展信息化“十三五”规划预研,FDD-Lte商用牌照的发放进入日程,在我国政策红利和行业技术发展的双重推动下,信息消费发展空间和增长潜力将更加惊人,必将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新发展。

预计到2015年,我国信息消费规模将超过3.2万亿元,较2014年将增长20%以上,带动相关行业新增产出超过1.2万亿元。其中,基于互联网的新型信息消费规模将达到2.4万亿元,年均增长30%以上;基于电子商务、云计算等信息平台的消费快速增长,网络零售有望带动新增消费1.2万亿元;电子商务交易额将超过18万亿元,网络零售交易额将突破3万亿元。

■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将推动中国制造向智能制造转变

当前,全球正掀起一波自动化技术浪潮,工业4.0时代正扑面而来。作为制造业大国的中国,人口红利方面的优势将慢慢消弱并消失,以3D打印技术、工业机器人、智能工厂为代表的未来智能制造业是一种理想的生产方式。

3D打印、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颠覆性技术正日益成为制造业不可或缺的元素,驱动着制造业向智能制造的转身。其中,3D打印技术已成功应用于多个国产航空项目的原型机制造。国产工业机器人已广泛深入应用于在国民经济25个行业大类、52个行业种类,涉及诸多制造业领域,全国各省市地区正在建设和筹建的机器人产业园超过30余家,预计2015年中国机器人产销量将跃居全球第一,有望在智能工业领域先拔头筹。

大型制造企业集中集成的智能化建设持续深入,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等大型国有企业的数字化工厂项目相继启动。很多制造企业也表现出了对云计算、物联网的青睐,特别是航空、汽车、装备、通信等制造行业,不惜重金引进技术,打造新品牌,制造业智能化发展日趋明显。2015年,随着3D打印技术研发升级,工业机器人扩大应用,智能工厂加快布局,“中国制造”将向“智能制造”转型。

■智慧城市建设的全面展开将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当前,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城镇化进程加快,衍生出诸如交通拥堵、环境污染、能源紧缺、住房不足、看病难、失业率高等问题。智慧城市的出现,将有利于解决我国的城镇化疾病,并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

自住建部开展智慧城市试点工作以来,我国智慧城市发展已从概念和模型阶段全面进入规划、建设和实施阶段。智慧城市试点达到193个,越来越多的智慧城市建设积极利用信息技术等现代科技成果加强城市管理、改善城市服务、完善城市功能。

其中,有的是综合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如,“智慧深圳”、“智慧南京”等;有的是围绕自身城市发展的战略需要,选择相应的突破重点,如,“数字南昌”、“健康重庆”、“生态沈阳”等,从而实现智慧城市建设和城市既定发展战略目标的统一。我国将加快行政服务、家庭网络、智能城乡、医疗保健、生态系统服务、智能交通运输产业、能源等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的智慧服务项目建设步伐,将有效解决新型城镇化发展中所带来的上述问题。

据iDC预测,未来10年,智慧城市建设相关投资将超过2万亿元,预计2015年将达到150亿美元,2013-2015年年复合增长率将达到18%。可见,智慧城市的快速发展将引领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

■移动政务服务将开启掌上政务时代

以移动终端办理业务的移动政务充分满足了公众无处不在的服务需求,作为政府为公民提供公共服务的新途径,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中央和地方政府部门体验到移动政务带来的便捷、高效,纷纷开通自己的官方微博、微信。

2014年9月10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下发通知,要求“全国各地网信部门推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积极运用即时通信工具开展政务信息服务工作”。

据中国传媒大学媒介与公共事务研究院新媒体实验室数据显示,截止2014年10月31日,我国政务微信总量已突破1.3万个,发展为39职能细类。其中公安、共青团、政府办、医疗卫生计生、党政新闻宣传、检察院、文物旅游、科教文体及法院等10类政务微信数量居多,占据总量的69.15%。

伴随技术的进步,微博、微信平台将逐渐成熟,移动政务服务功能也将日臻完善。在互联网络基础设施完善以及3G、移动寻址技术等技术成熟的推动下,预计到2015年,我国移动互联网活跃用户将超过8亿,移动互联网普及率将超50%。从国家政策支持和移动互联网发展趋势来看,我国掌上政务新时代即将开启,发展趋势显而易见。

需要关注的问题

■信息网络空间行为亟待法律法规规范

当前,网络应用正在向深层次发展,很多网络行为亟待法律和制度的规范。但目前,我国网络治理的法律进程总体落后于网络空间的发展,某些在实体空间使用的法律法规不太适应互联网发展实际,在实施过程中效率不高;有关互联网的执法行为往往遭遇灰色地带,出现法律无明文规定、法律模糊、存在法律冲突等问题。例如,网上投票、网上举报、网上、网上办公、网络会议、电子发票等的参与主体身份确定以及该网络行为合法性界定,网络犯罪、垃圾信息等不法行为的处罚措施等问题长期悬而未决,极大地扰乱了网络空间秩序。

这些问题都亟待通过制度和法律的规范,只有这样,网络空间才能得到充分利用,才能真正把经济和社会活动中相当大一部分内容转移到网络空间中。发生在网络空间中的活动如果能够依据法律制度认定行为的性质和有效性,就打破了实施这些网络行为的障碍,在很大程度上鼓励了信息化的应用。

■信息资源碎片化不利于实现一站式网上服务

目前,我国信息资源大部分是各部门独立采集、独立保管,主要在部门系统内流转,如,人口、法人、地理等基础信息资源由公安、工商、国土等部门掌握,教育、文化、医疗、旅游等业务信息资源由各业务部门掌握,社会公共活动对相关政府部门信息资源的需求得不到满足。

这种碎片化的状态导致基层政府政务信息资源部门割据,基层政府横向部门间的信息资源无法有效整合,信息资源长期处于零散状态,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无法推动,基层政府也就无法为公众提供统一公共服务问题,妨碍了一站式服务整体效能的实现,加大了部门协调成本,又给公众办事造成了极大不便。

■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尚不完善

目前,智能制造的发展提速促使标准规范不一致的问题更加突出。工业领域缺乏行业性的智能制造标准规范,企业在跨系统、跨平台集成应用时面临很多复杂的技术难题,有的甚至需要推倒重来。

例如,物联网行业应用标准缺失,导致设备不能兼容;企业内部各类信息系统间的集成也存在标准规范滞后、不统一的问题。

再如,由于智能产品标准的缺乏,家电企业的智能家居开发各自为营,海尔的U+智慧生活操作系统,美的推出的“一个智慧管家系统+一个m-Smart互动社区+一个m-Box管理中心”智能家居模式,格力研制的基于云端的能源和环境管理家居系统,均是主打本品牌智能家居相互间的联接对话,不同品牌之间难以兼容,为用户接纳智能产品树立了应用壁垒,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智能产品向个人生活的渗透。

■智慧城市建设资金难题待解

智慧城市涉及面广,涉及到城市运行,以及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涵盖城市管理、政府服务、经济发展、居民生活、安全保障、文化娱乐等多个领域,建设投资时间长、金额大,很难由政府独自投入资金。海南省万宁市,计划投入100亿元,其中,建设基础设施、市政配套建设的启动资金就需要20―30亿元。广州市萝岗区,在财政已投入94亿元的基础上,2014―2017年每年计划再安排财政投资40亿元。特别是市场化投融资方式逐渐渗透到政府建设中来,而各方的利益诉求往往会产生较大的冲突,进而导致影响系统的建设进度和建设质量,容易产生资金管理分散的问题风险。

另外,智慧城市的建设不仅需要前期的巨额投入,后期运维及升级费用也很高,稳定持续的资金是其长效运行的重要保障。

在我国,政府是智慧城市建设重要的资金来源,政府资金数量有限,并有较为明确的使用要求限制,仅靠政府是难以长效推进的。

应采取的对策建议

■将网络空间纳入国家战略优先考虑

网络空间已经成为陆、海、空、天之后的第五大领域空间,许多国家开始界定网络空间中的国家和个人空间。

目前,全世界已有30多个国家制定了有关网络空间或互联网使用的政策,而我国还缺乏相关的战略规划。把握和适应未来网络空间演变趋势,尽快制定适合我国国情和发展理念的网络空间国家战略,将网络空间的规划建设上升到国家利益高度。

加强统筹规划和顶层设计,确立我国网络空间战略近中远期发展目标、发展重点和实施途径。

系统梳理我国现有的网络空间安全政策和治理手段,针对网络空间利用过程产生的新现象、新问题,及时出台相关规划、制度和措施,形成完整科学的网络空间治理和网络安全管理体系,为贯彻实施网络空间国家战略提供有力支撑。

■以扩大信息消费为基点推动信息经济全面发展

信息经济的一个突出特点是,经济发展主要依靠与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相关的活动。消费,特别是信息消费是经济正常运转的基础。

当前,我国宏观经济结构畸形,消费和投资不均衡,长期以来过高的投资规模不断创造供给,而有效需求不足,造成经济逐步放缓。必须将扩大信息消费作为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经济政策,加快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形成合理的经济结构,为信息经济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以公众需求为导向丰富政府网上服务内容

当前的政府网上服务能力与老百姓的需求仍存在较大的差距。为了提高信息资源的利用效率,更好地为公众服务,促进政府体制转型,提速服务型政府建设,唯有以社会公众需求为导向,积极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先进技术突破地域和时间上的限制,对人口、法人、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宏观经济四大基础信息、统计、税务、城市建设、房地产、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教育、科技、卫生、民政信息以及城市中的水、电、油、气、交通等与公众生活密切相关的信息资源进行全面整合,解决有限的信息收藏和无限的公众信息需求之间的矛盾,使社会公众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快速查询和获取信息服务。

在整合过程中,要加强组织领导,做到统筹规划,明确分工,优化办事流程,努力提供各种便民服务事项,保障和改善民生服务,创新社会管理。

■开展智能制造重大专项工程,探索应用发展模式

组织实施智能制造是提高生产效率、产品质量、产业链价值和核心竞争力的必由之路。当前,我国在智能测控、数控机床、机器人、新型传感器、3D打印等领域,初步形成完整的产业体系。

但总体看,我国制造业发展仍然以简单地扩大再生产为主要途径,通过智能产品、技术、装备和理念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的任务艰巨而迫切。

建议以推广普及智能工厂和智能制造模式为重点,分领域组织实施智能制造推进工程。加强技术攻关,选择电子、汽车、机床、航空、机械、纺织、冶金、石化等重点行业,通过两化深度融合、工业转型升级、智能制造装备发展、物联网等专项,围绕推广普及智能制造单元-智能车间-智能工厂-智能制造系统,组织开展装备智能升级、工艺流程再造、基础数据共享、远程诊断维护等试点,探索应用模式,形成一系列成熟的可复制推广的应用模板,推动制造业向智能化发展转型。

■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智慧城市投融资模式

政法智能化建设工作总结篇5

多年来,学会围绕党和政府工作大局,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机关党组要求,不断创新研究机制,突出重点,深入调研,在建设服务型政府、生态绿色行政、政府信息公开、构建政务服务体系、推进效能政府建设等方面,提出了不少好的意见和建议,发挥了参谋咨询的积极作用。同时,协助有关部门和地方开展政府改革管理创新实践,努力把研究成果转化为现实成果。学会坚持严格管理,加强自身建设,凝聚力、影响力和服务能力有了新的提升。接下来,王澜明同志将代表学会第五届理事会向大会作报告。希望大会深入总结五年来的成绩、经验、规律,认真谋划下一步工作思路,为学会的创新发展、科学发展、长远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下面,我就加强行政管理研究、推进政府改革创新、加强学会自身建设,讲几点意见。

一、落实全面深化改革战略部署,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迫切需要推进政府改革创新

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党的十和十八届二中全会提出的明确要求,也是本届政府开门做的第一件大事。同时,落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释放制度和机制红利,同样需要进一步推进政府改革创新。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就像箭在弦上,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一是推动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客观需要。过去30多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综合国力大幅提升,国内生产总值跃居世界第二,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但也要清醒看到,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到新阶段,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越来越突出,人口、资源、环境压力越来越大,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越来越凸显。解决这些问题,推动我国经济转型升级,保持经济长期持续健康发展,进而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两个百年”的奋斗目标,关键还是要推进改革。其中十分关键和紧迫的一项工作,就是改革创新行政管理体制,不断克服体制机制的顽瘴痼疾,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努力推进政府管理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手段创新、作风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全面提升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二是落实全面深化改革战略任务的迫切需要。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我国全面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十都提出了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战略任务,并作为改革开放事业的一个重要环节。经过多年的探索努力,我国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取得了重要成就,已经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上。但也要清醒看到,全面改革中涉及的一些深层次问题,都或多或少与行政管理体制机制有关;一些行政管理体制和机制问题,甚至成为制约其他领域深化改革的绊脚石。为此,必须继续加大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力度,为全面深化改革扫清障碍。新一届政府组成以来的这次政府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突出的特点是把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有机结合起来,把职能转变作为核心,把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作为突破口和抓手,已经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绩。但也要看到,工作和成就都是初步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还有十分漫长的道路要走。

三是建设现代化、服务型政府的迫切需要。建设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是党的十提出的重大任务。推进行政管理科学化、现代化建设,是一个重大的时代命题。今年3月17日,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式上强调,要建设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廉洁政府。同一天,总理在记者招待会上提出民生政府、创新政府、廉洁政府、法治政府和简朴政府的概念。总书记、总理提出的这些概念,比较系统地构成了现代政府的内涵和特征。怎样建设服务型政府?怎么实现行政管理的科学化、现代化?不仅总书记、总理十分关心,社会各界也十分期盼,急需我们加大研究和工作力度,认真回答、加以破解。总之,就是要通过深化政府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不断完善行政运行方式,进一步提高政府工作的效率、效益、效果,更好地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需要。

二、着眼构建中国特色行政管理体制,加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重大问题研究,多出高水平、高质量成果

构建中国特色的行政管理体制,是一个崭新的事业,没有先例可循。当前,行政体制改革已经进入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每一项改革都涉及权力运行和利益调整,矛盾、问题错综复杂,各种理念、思潮激烈碰撞。政府改革创新的阻力和困难前所未有,改革决策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前所未有。在这个过程中,尤其需要行政管理学会等研究机构,以客观的态度、开阔的角度、前瞻的视野,发挥专业优势,加强调查研究,深入思考问题,提供高质量的改革思路和系统化的政策建议。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特别要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

一要深入研究政府职能转变问题。目前,十八届二中全会确定的国务院机构改革任务已基本完成,但政府职能转变依然任重道远,这项工作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这次改革,强调把“放”和“管”两个轮子都要做圆。一方面,取消和下放不该管的审批事项,让市场的归市场,社会的归社会,释放市场和社会的活力。另一方面,改善和加强政府管理,把该管的事管住管好,加强市场监管,加强基层监管,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在搞活微观经济的基础上搞好宏观管理。下一步“放”和“管”两个轮子怎么运转好,怎样才更有效,需要继续探索。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又下发了《关于地方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的意见》,这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和十八届二中全会精神,衔接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工作的重要举措。为此,还要进一步研究不同层级政府之间的职能配置和责权关系,努力实现科学配置;进一步研究深化社会体制改革创新,通过制度安排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各方面权益,增强社会发展活力,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在研究过程中,特别要注意不能简单照搬国外做法,而要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立足我国现实国情,提出的意见建议,既要“好看”,还要“管用”,具有比较强的可操作性。

二要深入研究机制优化和管理创新问题。要研究建立科学民主依法决策机制,按照政府的决策执行监督既相对分离又相互制约的要求,创新监督问责机制,完善绩效管理体系。要研究加强政府执行力,完善部门之间协调配合机制,理顺权责关系,做到既有分工又能协同。要研究政府治理能力建设,形成公共服务发展的新机制,利用市场机制、创新供给方式,积极稳妥推进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要研究完善基层政务服务体系,再造行政流程,缩短办理时限、规范程序、优化流程,不断提高行政服务水平。要研究建立政府网上服务机制,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拓展服务渠道,优化服务环节,通过信息化促进业务观代化,使信息服务实现更全面的互联、更智能的应用,更加方便企业和群众办事。

三要深入研究加快转变政风问题。本届政府明确提出建设创新政府、廉洁政府和法治政府,这既是政府改革创新的目标,更是转变机关作风、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内在要求。要研究怎么进一步建立健全相关制度,激励政府机关和工作人员敢于担当,勇于突破观念障碍和利益束缚,敢于趟险滩、啃硬骨头。要研究怎么更好地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培养为民服务理念,把群众需求作为创新的重点,创建为民服务的体制机制、渠道路径和工作方式。要研究“官民互动”和“政社互动”的有效形式,积极引导群众参与政府管理和相关决策,形成政府、市场、社会三方边界清晰而又互动合作的生动局面。要研究如何让行政权力在法律和制度的“笼子”内运行,贯彻依法治国精神,用法治思维创新政府管理,健全和完善政府决策程序,推行政务信息公开,确保从行为到程序、从内容到形式、从决策到执行都符合法律规定。要研究如何建立健全权力监督机制,将司法监督、舆论监督、群众监督与政府内部监督结合起来。

三、以建设一流政府智库为目标,苦练内功、强化自身,不断提高服务决策的能力和水平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智库建设,、总理多次作出批示指示,要求加大智库建设力度,为中央决策提供高质量的智力支持。行政管理学会挂靠国务院办公厅,接近行政决策中心,具有其他学会和研究机构没有的优势。要立足自身实际,明确政府决策参谋助手的定位,以建设政府一流智库为目标,不断加强学会自身建设。对此,我提几点希望。

一是更加重视学习,打牢理论基础。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把加强理论学习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要准确把握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改革创新的最新精神,掌握中央在新时期提出的重大理论、重大战略和重大部署,以及新一届政府提出的总体目标、主要任务和工作要求,确保研究活动始终围绕党和政府中心工作开展。要深入学习行政管理和相关学科知识,研究行政学和公共管理理论发展趋势,借鉴各国行政改革的经验教训,总结我国近现代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行政改革经验。要认真学习中国历史、中共党史、行政史,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社会中治国理念、文官制度、巡察体系等方面的精华,做到了解国情、洞悉传统、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为研究建设中国特色行政管理体系打好理论基础。

二是更加贴近现实,明确主攻方向。既要围绕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决策部署和路线方针政策,做好政策解读和对策研究,又要立足国家战略和发展大局,深入研究行政管理体制中的系统性、前瞻性问题,实现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有机结合。要以问题为导向,及时掌握党和国家关注什么,着急什么,多研究政策之所缺,多解答管理之所难。要围绕政府改革创新的主要议题,深入调查研究,在调研中开阔思路,探寻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通过总结各地改革实践,探求行政管理规律,把研究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改革动议和实施方案。要明确工作重点,紧扣行政管理理论与实践的热点难点,进一步明确主攻方向,发挥专业特长和平台优势,多出高质量的研究成果。

三是更加重视协同创新,凝聚各方力量。在行政管理相关研究领域,目前有多个学会、研究会,还有众多研究机构和高等院校。行政管理学会能不能树立自己的独特地位,关键还是要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学会联系着一大批学有专长、术有专攻的专家学者,同时联系着富有实践经验的政府工作人员,这是我们的优势所在。关键要有效调动这些力量,建立联合攻关和协作共享机制。要立足实际,以改革创新精神将学会的发展理念、运行机制与学会的组织特点、职能定位结合起来,凝聚各方研究力量、汇聚各家智慧,努力把学会建成行政体制改革和政府管理创新的重要智囊团和思想库。协同创新的研究机制离不开政府部门的参与和支持,各级政府要加强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建设,为专家学者研究政府管理创造条件,政府主要领导要重视发挥学会作用,多出题目,多交任务,并给与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政法智能化建设工作总结篇6

关键词:齐齐哈尔市;智慧城市建设;发展规律

中图分类号:F2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234(2017)06―0005―03

齐齐哈尔市为第二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城市,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执行关于“要加快智慧城市建设,提升城市治理水平和服务水平”的讲话精神,把建设智慧城市作为加快我市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发展、力推新型城镇化建设、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引擎和切实举措,认真做好顶层设计、解放思想、开拓市场、重用人才、创新技术、多方融资、资源共享,在物流智慧等方面加强智慧城市建设。

一、齐齐哈尔市智慧城市建设取得的成绩和存在问题

市委市政府对智慧城市建设高度重视,积极响应“国家发展数字中国、云计算、大数据以及‘互联网+’战略”,全面整合各类资源,在加强智慧城市建设上,做了大量基础性工作,取得了可喜成绩。

一是做好顶层设计,市委市政府委托北京慧建公司等,针对齐齐哈尔市的实际,制订出顶层规划设计方案,就智慧城市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目标、科学设计、信息共享、新技术新业态运用、信息安全管理和能力建设、组织管理和制度建设等做了明确规定,确定创建智慧城市建设工作任务和重点项目的时间节点,创新体制机制,明确责任和考核办法,落实相关保障措施。

二是由齐齐哈尔报业集团、北京松盛元公司和中搜公司合作的智慧便民项目―智慧鹤城信息网络正式上线,鹤城百姓打开智能手机,就能了解本市的餐饮、百货等便民服务项目,极大方便鹤城市民消费。目前还开通旅游、特产、购物和人文等信息板块,将齐齐哈尔市的地方特色产品推广到全国。齐齐哈尔市智慧城市信息总汇上线暨新闻网独立门户网站正式上线,标志着齐齐哈市尔智慧城市建设迈出了实质性一步,是齐齐哈尔市智慧城市建设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件大事实事。

三是成立了齐齐哈尔市松盛元智慧城市发展有限公司。该公司围绕智慧物流、社区、城管、农i、工业、园区、旅游、园林、交通、医疗、教育等24个方面进行智慧城市建设。建立和健全智慧城市信息总汇平台,整合本市特色产业、名优企业、优质产品、民生服务便民等信息资源,加快智慧城市建设步伐,让齐齐哈尔市人民更好地体验智慧城市带来的高效和生活便捷。

四是将社区智慧作为建设智慧城市的重中之重。首先在建华区“锦湖・金色世家”社区建设智慧社区。“锦湖・金色世家”社区,地处齐齐哈尔市城市中心区,集高层、多层、别墅于一体,承袭世界顶级建筑艺术。作为齐齐哈尔市首席湖岸上的法式豪宅,现已注入全新智能家居理念,打造成其他社区可复制和推广的高端智慧居住区。

五是建设智慧城市综合管理平台。目前设有城市管理指挥中心,将城区重点城管单位纳入了城市管理监控系统,并与公安指挥系统共享信息。城管指挥中心,每天根据违规情况及时调取监控录像,依法对涉事人员进行处罚。有效减少了城区违规现象的发生。城市管理智能化、精细化管理程度大幅度提高,提升了城市管理水平和效能。

六是设立齐齐哈尔市政务服务中心。市委、市政府为加快智慧城市建设,适应智慧城市发展规律,深化政府审批方式改革,规范行政行为,优化环境,促进发展,方便投资者和市民而设立的“中心”。“中心”是集政务公开、电子政务和行政审批于一体的阳光大厅,是实行审批与收费、信息与咨询、管理与协调、投诉与监督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服务机构。“中心”的设立极大利企便民,优质高效。

齐齐哈尔市智慧城市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品牌效益,创造良好的企业投资环境,带动相关产业链的快速发展,提供良好的城市自然生态环境,提高市民的幸福满意度,提高城市管理效率,保障城市安全,提升政府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推动传统产业升级改造,拉动新兴产业发展,推进城镇化进程,改善民生舒适宜居。实现了城市管理精细化、基础设施智能化、公共服务便捷化、生活环境宜居化、网络安全长效化。

齐齐哈尔市智慧城市建设虽然取得以上成绩,但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目前尚未出台全市性的智慧城市建设“十三五”总体规划,没有制定出台相关政策措施,建设项目随意性大,各领域工作还停留在“各自为战”的状况,推进力度差距较大。二是缺乏对智慧城市建设目标、发展路径和模式的科学思考,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不够严谨,简单复制,缺乏地域特色,把信息化城市建设等同于建设智慧城市。三是共享建设智慧城市信息资源程度不高,数据共享机制缺乏完善,导致智慧城市建设开放利用信息资源不足,严重出现信息碎片化现象。四是目前智慧平台惠民应用系统大多是民生服务类的,部分应用系统功能使用率偏低,实现预期目标与实际使用上存在一定差距。五是智慧城市建设资金来源渠道单一,只靠政府投资难以实施,主导推动社会资本“雷声大、雨点小”。智慧城市建设项目如何实现盈利继而实现可持续发展仍需积极努力。六是智慧城市建设信息安全保障体系、信息安全评价体系等仍处于初级阶段,智慧城市建设信息安全问题要全面加以考虑和解决。以上这些问题,正在抓紧解决。

二、深刻理解智慧城市建设的重大意义,切实增强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

学习有关“加快智慧城市建设”的讲话精神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使我们对智慧城市建设发展趋势等方面达成了更为清晰的共识和解读,对新时期智慧城市建设的重大意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领会,力推智慧城市建设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切实得到了增强。

一是智慧城市建设是信息化时代的现代化城市建设的需要和未来的愿景,它使得城市生活更加美好,更宜居宜业,更具有活力,也更具有竞争力和吸引力。智慧城市建设是城市发展的新模式,它改变了城市建设依赖资本资源投入的传统模式,通过对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新兴信息技术的应用,优化城市资源配置,提升城市建设效率,创造智慧城市更多价值。智慧城市内涵丰富,智慧城市建设是一个城市基于现有基础,不断推陈出新、不断发展的过程,随着智慧城市建设拓展城市管理水平必然不断提高。

二是智慧城市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不仅涉及到各行各业,而且事关千家万户、社会和谐、稳定和繁荣。特别是现代科技和信息化进程的飞速发展,原始的城市管理手段和办法已经极大的不适应客观形势发展的需要,在某种程度上已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瓶颈和桎梏。因此,智慧城市建设,要借鉴国内外在现代化智慧城市建设领域的成功经验,采取积极有效的政策措施,广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快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步伐,大力提升城市治理水平和服务水平,使城市科学管理工作迅速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

三是智慧城市建设是我市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经济支撑,只有经济社会发展与智慧城市建设同步驱动,才能够使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速度进一步加快,跻身于全国大中城市先进行列。正如齐齐哈尔市委书记孙|指出:“按照加快智慧城市建设、提升城市治理水平和服务水平的要求,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市场化运作、整合信息资源、采取科技手段和引入社会资本加快智慧城市建设,通过智慧城市建设促进城市科学发展。”

四是加大智慧城市建设的宣传推广力度,提高智慧系统使用率和认知度。智慧城市建设惠及广大市民,为工业、农业、食品、医疗、教育、消费、出行、生活等各方面提供极大便利。智慧城市建设系统使用的市民越多,各种服务系统的应用也将更广泛,城市的效率和效益就越高,这是智慧城市推广的基础。因此,政府部门要广泛宣传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意义,营造良好的建设氛围,引导广大市民积极支持智慧城市建设和使用各种智慧城市系统,提高使用率和认知度,同时,还要保障安全,既包括软件安全,也包括硬件安全等,从而更好地推进经济社会发展。

三、齐齐哈尔市智慧城市建设的主要路径和政策措施

一是智慧城市建设必须遵循城市发展的内在规律。要使智慧城市建设取得卓有成效的成绩,必须要把握发展规律这个关键,这也是当前我市探索和实践智慧城市建设的共识。智慧城市建设必须遵循城市科学发展的客观规律和根本要素。要明确智慧城市建设发展导向,不能随意,更不能盲目,体制机制要健全和完善,合理应用信息技术,要把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智慧城市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注重创新发展模式,尤其要重视支撑体系、人才体系建设,特别是要注重人口素质和城市素质的提升、知识信息的利用和创新。

二是要把智慧城市建设列入政府工作重中之重,要把智慧城市建设列入“十三五”城市建设规划,编制建设时间进度计划,成立专属机构,落实责任,明确职责,全面把控建设进度。尽快制定出台相关政策措施,编制智慧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建设框架、建设目标、建设任务、重点工程,加快推进力度。必须把智慧城市建设列入政府工作重要工作任务,发挥政府引导作用,统筹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在“十三五”期间,进一步促进智慧城市建设与城乡建设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的相互衔接。同时,由政府牵头,社会资源合作,构建一体化的智慧城市建设软硬件支撑体系,实现智慧城市建设高起点规划、精细化管理和可持续发展。要抢先建成城市大数据中心,为智慧城市建设赢得超越城市影响力的关注度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机会。

三是建立健全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和制度。智慧城市建设要适应云计算和大数据新时代特点,加大改革力度和创新驱动,建立跨行业、跨地域和跨部门的信息交换共享平台和资源数据库,提升智慧城市建设信息共享水平,形成统一智慧城市管理系统下资源互补、信息共享的运行体制机制,促进不同信息资源的使用效率,提高智慧城市各系统的效能,造福于人民。政府部门要采取招投标的方式,针对公共空间、公共资源等,吸引智慧城市建设的知名企业加入。

四是坚持发挥市场机制导向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必然选择。充分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在智慧城市建设的基础性作用,以市场需求为主导,探索低成本、实效好的智慧城市发展模式。智慧城市建设涉及方方面面,仅靠政府投资实施,一方面财政不可能支持智慧城市建设那么庞大的投资,另一方面智慧城市建设的项目不会接地气。政府作为政策的设计者和制定者,在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坚持发挥市场导向,由政府出面投资实施;在民生服务领域方面,为了减轻政府财政压力,可采取购买服务的方式进行;在引进和激励更多社会资源参与方面,要创造全面社会各方参与的良好局面,吸引不同领域的高科技企业积极参与其中,由企业直接按照市场的规则投资、运营。

五是智慧城市建设建设总体思路需进一步本地化,结合齐齐哈尔的产业特点和区位特点进行深入研究和实践。要解放思想探索有效方式方法,找到最佳建设模式,在应用领域找出本地特色,如工艺陶瓷、金属新材料、节能环保、装备制造整机、基础零部件、旅游、冰雪体育(运动)、现代中药、养老、畜牧、马铃薯产业、食品加工等全市12个重点产业,要围绕这些产业真正建立起立足本市,辐射省内外的大数据中心,衍生出相关产业。要按照建设节点,倒排工期,加快智慧城市建设步伐。

六是要加快推广运用ppp模式解Q好智慧城市建设资金急需。随着智慧城市建设进程不断加快,制约智慧城市建设的瓶颈是资金短缺,单靠政府自身财力已经远不能满足智慧城市建设资金需求。ppp模式使智慧城市项目建设的资金来源有了保障,极大提高管理效益和效率。加快推进ppp模式在智慧城市建设领域的试点和推广应用,采用ppp项目建设模式,是智慧城市建设资金需求的新手段与新方向。建立智慧城市建设的多元化投融资体系,吸引社会资本通过申请社会基金等多种形式积极参与。

政法智能化建设工作总结篇7

专家:以州政府名义成立实体型、枢纽型智库在全国是独创

智库乃“国之重器”。党的十以来,我国智库发展进入了新阶段,特别是2015年1月份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明确指出“智力资源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最宝贵的资源”,智库建设由此进入快车道,各级政府给予了高度重视和大力推进。

5月21日,筹备近半年的湖南省湘西自治州政府智库正式成立;在此之前,《湘西自治州政府智库建设方案》和《湘西自治州政府智库工作规则》出台。

当天,州委州政府举行了州政府智库成立暨专家调研座谈会。座谈会规格高、针对性强、参加范围广,来自中央各部委、湖南省和湘西州的40位特邀专家,州委书记叶红专、州长龙晓华率领的州委州政府领导以及政府各部门负责人,共100多人参加了专家座谈会。

“各级各部门要高度重视新型智库建设,努力打造党委和政府信得过、靠得住、用得上的‘思想库’‘智囊团’,在服障嫖魍哑斗⒄怪泄毕赘多智慧和力量。”湘西自治州州委书记叶红专在出席专家座谈会时强调说。

对于此次由州政府组织并做出包括财政支持等制度性安排的地方政府智库,业内专家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在目前国内地方政府智库建设方面实现了多个独创或首创。

州政府为何要建立自己的智库

湘西州,全称为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总人口298万人,其中以土家族、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占80%,是湖南省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州,是国家西部大开发地区、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先行先试地区。湘西历史文化厚重,有世界文化遗产老司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凤凰古城、国家考古遗址里耶古城,以及沈从文笔下的边城等1517处各类历史文化古迹。

2013年11月,亲临湘西州视察,在这次视察中,总书记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这一战略思想。

“我们牢记总书记殷切嘱托,认真贯彻中央、省委关于精准扶贫的决策部署,大力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湘西州州长龙晓华对《中国经济周刊》介绍说,2014年至2016年,全州已累计减少贫困人口35万余人,其中2016年脱贫13万余人,275个贫困村退出,贫困发生率降至15.86%,湘西州已进入减少贫困人口最多、农村面貌变化最大、贫困群众增收最快的时期。

但是,龙晓华也坦承,由于历史、地理、观念等因素影响,发展不充分、相对贫困落后的基本州情还没有根本改变,打赢脱贫攻坚战任务十分艰巨,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如经济实力偏弱、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欠账较多、发展农村特色产业和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难度较大,以及脱贫内生动力需进一步增强等等。尽管问题多、困难大,湘西州的脱贫决心和目标并不打折,“2017年要确保吉首市脱贫摘帽,其他各县超额完成减贫任务、基本达到国家脱贫标准,2019年全州脱贫摘帽,2020年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龙晓华说。

正是在这种大背景下,湘西州开始筹划和筹备建设州政府智库。

“设立智库,是为了建立健全决策咨询制度,推动科学民主依法决策,提高政府现代治理能力,为全州决策提供客观、独立、科学、管用的咨询建议,推动湘西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州委书记叶红专对智库建设给予明确定位。

湘西州副州长、智库筹备组组长刘新民向《中国经济周刊》介绍说,新一届州委、州政府非常重视科学决策,明确要求今年必须成立州政府智库,尽快为政府决策提供智力支持。

智库专家从哪儿来?

如何确保智库建议被采用?

专家人选,是决定智库水平高低及智库功能能否最终实现的核心因素。为此,在智库配备筹备初期,龙晓华州长就明确提出要优选智库人员,同时在专家结构上也做了具体指示:既要引入省外专家拓宽视野,又要注重培养发掘熟悉实际情况的省内、州内专家。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在湘西州采访中了解到,州智库专家成员遴选的标准高、要求严。智库专家实行聘任制,一届聘期为3年,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对智库专家进行跟踪服务和动态评估;专家区域范围覆盖部级、省级和州级,外聘专家数量不超过30名,部级、省级、州级大致按照2:1:1比例确定;专家团队的专业方面,包括宏观和战略专家、技术和产业专家、管理和政策专家三大类,重点聘用在战略规划、经济发展、精准扶贫、农业农村、投融资、全域旅游、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信息化、生态文明、区域经济、社会治理等方面的专家;专家的职业方面,既聘用国内知名专家学者、学者型机关干部,也聘用有实际操作经验的企业家等,具体包括官员、学者、企业家、社会知名人士等。

为确保专家建议能及时灵活反馈和被采用,州政府还提供了专家参与政府决策咨询的多种方式:文稿起草――重要讲话和文稿的起草思路、整体框架、重大判断,可以先期征求专家意见和建议;课题委托――每年根据经济工作会议、政府工作报告部署的重点工作,委托相关专家进行课题研究,提出咨询建议;课题评审――优先邀请专家参与州委托课题、发展规划、重点项目评审等;另外,还有专题调研、重大项目支持、个别访谈、专家授课、第三方评估等多种方式。

同时,州智库还创办了《决策内参》,用于刊发智库专家、政府研究室、政府部门的调查研究、建议决策等成果,并明确要求成果要体现创新性、富有前瞻性、具有操作性。内刊稿件要由分管副州长把关、州长同意后方可刊发。

湘西州政府智库有哪些创新和突破

2015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中,在肯定了近年来我国智库发展快,为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重要贡献的同时,也指出了随着形势发展,智库建设跟不上、不适应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如智库的重要地位没有受到普遍重视,具有较大影响力和国际知名度的高质量智库缺乏,提供的高质量研究成果不够多,参与决策咨询缺乏制度性安排,智库建设缺乏整体规划,资源配置不够科学,组织形式和管理方式亟待创新,领军人物和杰出人才缺乏。

“湘西州政府智斐锝ü程中,我们首先认真学习了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以及湖南省委办公厅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湖南新型智库建设的实施意见》。”湘西州副州长、智库筹备组组长刘新民向《中国经济周刊》介绍说,在全面学习和领会两个文件精神基础上,又借鉴中央国家部委以及沈阳市等地方政府智库的好做法,并结合湘西州实际情况,才完成了《湘西州政府智库建设方案(试行)》和《湘西州政府智库工作规则(试行)》。

在5月21日的专家座谈会上,来自中央部委的多位专家对于湘西州政府智库成立同时,出台《建设方案》和《工作规则》的这一做法给予高度评价,认为这是地方政府贯彻落实中央和国务院关于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一次实践创新,智库不仅定位高、专家权威,同时智库从一开始就有整体规划和制度性安排,即一个制度框架、一个专家团队、一个支撑平台、一个智库内参的整体构建,确保了智库的有效、高效运作。

例如,《建设方案》对州政府智库的主打工作和功能定位做了明确规定:以服务政府决策为宗旨,以政策研究和重大问题咨询为主攻方向,以完善组织形式和运行机制为重点,为全州决策提供客观、独立、科学、管用的咨询建议,为湘西州推进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国内外知名生态文化公园提供有力的项目支持、智力支撑和人才支援。

《建设方案》还确立了州政府智库的总体目标:建成一个政治素质高、能够独立思考、社会影响广泛、决策部门认同的智库系统,形成有机联动、运转协调、资源共享、效能显著的政府决策咨询运行机制,使政府智库建设走向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满足州政府不同层次、不同方面的决策咨询需求,更好地为全州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政法智能化建设工作总结篇8

从“智慧安防”到“智慧安居”

在浙江的智慧城市建设试点探索中,提出的“智慧安居”是“智能安防”的延伸和创新发展。其功能不是局限于对区域治安的防控,而是将“智慧安防”延伸、演化为为区域内的市民和企事业单位提供有效服务的载体。其服务基本可分为四大类:一是面向居民个人的公共服务,如走失老人或小孩的寻找服务,老弱病残人员的紧急呼救服务,电梯、门禁等公共设施障碍保修服务,高层涉危人员排险服务,车船票信息、天气、环境查询服务等。二是面向单位、社区、街区的公共服务,如困难群体社区保安服务、治安环境问题突出地区的安防服务、城乡结合部流动人口出租房密集区的安防服务等。三是面向居民个人的有偿服务,如家庭管道的疏通修理服务、家庭电器的故障排除修理服务、家庭钟点工的聘用中介服务、车辆租用的呼叫服务等。四是面向单位、社区、街区的有偿服务,富人社区的安保服务,经营街区的单位与企业的统一安保服务,特殊经营企业(银行、珠宝店、贵重字画、物品的展览会、拍卖会)的特殊安保服务等。

概括起来说,浙江的“智慧安居”建设是通过运用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以网络信息手段整合优化市民服务体系、家居安防体系、社会单位安防体系、消防安全体系、公共安全高效防控应急体系、城管快速服务响应体系,创新运作模式和工作机制,提升社会管理服务、社会治安防控和打击违法犯罪的能力和水平,让老百姓实时感受到可感可视的安全、触手可及的便捷、实时协同的高效、和谐健康的绿色。

从技术框架模型来看,智慧系统由四个层面构成,即感知层、网络层、信息处理层和应用层。这个模型与人的智慧系统是一致的,感知层对应于人体的各种器官,如眼睛、耳朵、鼻子等,用于获取各种数据(信息);网络层对应于人的神经系统,把器官获取的数据(信息)传递到大脑;信息处理层对应于人的大脑,根据大脑中的知识,对感知到的信息进行处理分析,做出决策;应用层就是大脑做出的决策通过神经系统指挥手脚或其他器官去执行。

从信息技术支撑角度看,物联网、云计算和下一代宽带信息网络是“智慧安居”的三大核心技术。首先,物联网智能终端是“智慧安居”体系的“五官”,解决信息感知问题。“智慧安居”首先要通过感知世界来获取信息,感知技术是“智慧安居”发展的前提。物联网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视频监控设备等信息传感设备,实现对人、事、物的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其次,下一代宽带信息网络是“智慧安居”体系的“神经”,解决信息传输问题。智能终端采集的大量视频、图像、文字、信号等数据(信息)都需要由一个宽带、泛在、安全的网络作为传输介质,高速光传输系统、智能多层域光交换网和电信级以太网技术的应用、无线通信网络3G/4G的成熟与发展、三网融合的推进,将进一步打破互联网、移动通信和有线电视网络间数据传输壁垒,为大数据的实时传输提供强有力的保障。第三,云计算是“智慧安居”体系的“大脑”,为信息处理和存储提供了智能、智慧的、解决问题的高水平服务。最终使得“智慧安居”体系充分体现其智慧化的是云计算技术,云计算能够为“智慧安居”提供强大的融合、便捷、高效的计算能力和存储能力。它的按需自服务、足够的网络访问能力、共享资源池、弹性快速部署、服务可计算等特征,更为“智慧安居”的服务模式创新、信息资源的共享和开发提供了可能。

从商务智能向服务智慧化演变

大数据时代的竞争,将是知识生产率的竞争。从数据到知识这个跨越,人类用了半个多世纪。商务智能就是将数据转化为知识,帮助人们做出明智的业务经营决策的工具,它是数据仓库、联机分析处理(oLap)、数据挖掘和数据可视化等技术的综合运用。“智慧安居”服务要依托的已不再仅仅是数字化、网络化,更需要智慧化。正如《大数据》(涂子沛著)所论述:由于数据仓库的“结蛹”、联机分析的“蚕动”、数据挖掘之智能生命的“破茧”以及数据可视化的“化蝶”,才实现了商务智能的今生。

其中,云计算技术的广泛运用,将使得数据仓库、联机分析、数据挖掘的能力大大提升,数据可视化能得到充分体现。这亦为“智慧安居”建设提供了可参照的样本。

云计算是服务智慧化的关键技术支撑,云计算本身就是一种服务,它主要有三种服务模式:SaaS(软件即服务)、paaS(平台即服务)、iaaS(基础设施即服务)。随着大数据应用需求的急剧扩大,DaaS(数据即服务)也将成为云服务的一种新模式。

在“智慧安居”系统中,SaaS层:一方面使居民、企事业单位能够便捷地、按需订制地获取和使用各类服务软件,达到便利服务的目的;另一方面能够使有关职能部门灵活运用监管软件开展安防监控。paaS层:建立一个可以在基础设施上运行的可部署应用系统以及托管环境的强大平台,作为各类应用软件的开发平台、运行平台和协同平台。iaaS层:提供系统与平台运行所需的云服务的基础设施,包括专项服务的计算系统、存储系统、网络系统、信息安全设施等。但相比传统的基础设施,云计算基础设施通过一系列虚拟化手段实现了灵活配置和高效运行。DaaS层:可以对“智慧安居”系统运营过程中产生的海量数据进行数据挖掘,发现信息的新价值,从而形成服务的创新和服务的智慧化。

其实,软件即服务、平台即服务、基础设施即服务这三者是一个统一服务于“智慧安居”等业务的整体,是一个统一为“智慧安居”等业务提供云服务的形象表述,是不能独立与分割理解和使用的统一体。

从“智慧安居”业务应用层面来看,“软件”重点是要开发大型智慧业务(安居)平台加系统控制与应用软件;“平台”重点是要建立基于大型业务“数据仓库”的日常协调服务与应急指挥服务的平台;“基础设施”应包括专项业务物联网(如车联网、梯联网)、“云计算平台”、“智能终端”、“智能指令传输的网络神经系统”等;“数据层”重点要按需建立“数据仓库”和数学模型,把数据挖掘、发现价值作为落脚点。只有把软件、平台、基础设施和数据融为一体,并有效提供全面及时、便捷高效、安全可靠的“一揽子”的智慧化服务,才是“智慧安居”高水平服务的商用模式。这种模式能全部满足“全面感知”、“系统协同”、“实时运作”、“智慧处理”等智慧城市项目业务服务的全部要求。

因此,“以人为本”的区域化“智慧安居”可以实现对信息的大规模、实时、客观准确、高水平的利用,即智慧化的防控和服务结合运用,达到了十分“灵”便、十分“灵”验的境界,达到了“传神”的境界,达到了部分“科盲”人员以为的“神”、“灵”境界,达到了佛家所描述的“智慧”化身的境界。

政府大力推动“智慧安居”建设

政府作为“智慧安居”建设试点的领导单位,应主抓以下五个方面:

一抓“智慧安居”建设方案的制订和审批。

在方案制定之初,业主单位要对“智慧安居”的需求做认真调研和梳理,确定总体需求、架构、功能、投资模式等。总体建设方案的设计可邀请国内外有资质、有经验的咨询机构或设计开发单位来承担。建设方案应在试点项目指导组的指导下,由业主单位自己审定、批准后才能实施。同时,在技术方案审定时,要充分发挥高端人才的作用。

二抓投资建设机制、运营机制与相关政策的落实。

“智慧安居”建设基本的投资、运营与使用模式有四类:一是“政府投资建设+事业单位运营+政府与社会利用模式”;二是“国有资本全额投资建设+企业服务外包运营+政府与社会利用模式”;三是“股份制投资建设+企业化服务运营+政府与社会利用的模式”;四是“一家企业全额投资建设+企业化服务运营+政府与社会利用模式”。

为创新运营机制、降低投资成本、提高服务效率,加快系统与平台软件的升级,“公司化的运作+政府与社会利用”的模式(即第二、三、四类模式)更符合浙江“智慧安居”建设试点的要求。政府的政策要根据“智慧安居”的投资、运营、利用模式来确定。采用上述第二种模式的,政府要提供国有资本的投资,确定并提供运营服务外包的资金、激励性的报酬政策、社会性利用的收费定价与收入分成政策、运营服务外包企业的优惠政策等。采用上述第三种模式的,在上述政策基础之上还要研究相应保障合理回报的投资政策、分红政策及鼓励再投入的政策。采用上述第四种模式的,在上述政策基础上,还要重点研究分时段的鼓励投资的合理回报政策,如前三年的未达到规模效应前的投资回报补贴包干政策,以及鼓励再投资的政策(包括给予一定额度的信贷贴息政策)。

三抓日常与应急指挥协调的组织落实。

运营公司承担技术性平台与系统的运营工作,政府部门的日常指挥与应急指挥组织要由区域的党委、政府来确定。

同时“智慧安居”也必将成为区域应急指挥的中心:面对消防安全、交通安全、企业生产安全、工程安全、自然灾害、社会群体性的治安事件等,要明确应急指挥的组织、领导机制、明确分工与协调的职责和相应的预案,防止多头指挥、无序指挥和盲目指挥。

四抓数据资源的整合、联建与合作利用。

首先要打破信息孤岛,高度重视数据价值理论研究与应用、宣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事物的价值发现比事物的本身发现更重要。因此,研究数据的价值比研究数据本身还重要。要使广大职能部门明白“数据价值论”。

数据的规模决定数据的价值基础。如数据价值理论示意图(附后)中所示,顶端增加智慧,以说明产生智慧的过程。对几倍乃至百倍、千倍、万倍的数据规模的数据进行整理,可以发现几分之一、十分之一、百分之一,甚至万分之一的有用的信息;几十倍、几百倍、几千倍信息的积累与分析,可以产生一两个有用的知识;在相当经验与知识的基础上通过数据模型的数据挖掘,产生智慧,从而实现对事物迅速、灵活、正确理解和解决的能力。它们之间成宝塔形的逻辑关系。

数据的价值既取决于规模与质量,更取决于其关系结构。不能片面应用数据,听风就是雨,偏听则暗、兼听则明,这是人们正确把握与处理信息的关系结构的经验总结。“智慧安居”特别需要具有时空关系的数据,要按照应用主题把这些数据进行分类、集成,建立科学合理的数据仓库,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对时空维度下人、事、物数据进行梳理和分析,从而发现数据价值,并加以深度利用,最终实现对人和物的位置追踪。

数据的价值不在于占有,而在于通过深入的整合、分析、挖掘和开发利用,形成新的知识或智慧以辅助决策。捧着金饭碗要饭吃、假物为用、草船借箭等历史典故,都说明人们发现数据信息的价值并加以有效利用的极端重要性。这个定理告诉我们:拥有数据不等于拥有财富;通过研究发现并利用数据的价值,才能创造财富。

实时数据(信息)是开发历史数据(信息)价值的钥匙。如2012年8月8日“海葵”台风在浙江登陆点的信息,与1988年8月8日“比尔”台风的运动轨迹信息的比较,从而对“海葵”台风在浙江登陆后将经过的路径与范围的预测、预防及时做出了部署。这个基本定理说明:由于实时数据,引发了对历史数据的挖掘和新的价值利用。

历史数据总体上呈价值递减趋势。这亦是档案的密级及相应保密年限敲定的依据之一,解放前的土地地契档案与解放初的分田档案失效的道理也说明了这一点。不必过于拘泥于旧有的数据,数据价值有其时效性,越旧时段的数据利用价值越低。数据仓库的建设正是在动态积累中演进的。

数据价值论,为数据库的共建共享提供了理论依据。

其次,信息整合、信息库的联建、合作使用的关键在于找到合适的方式与机制。一方面要抓好各部门的信息整合与联合共建。“智慧安居”需要人口实时数据库、住房(租房)及厂房、商场、道路、地下空间通道等地理空间数据库,和企业法人、交通车船工具数据库等大型数据库。要充分利用原有的各部门的数据库,按照应用主题需求建立数据仓库,构建能保障“智慧安居”所需的综合的、丰富的、实时的数据资源池。从技术层面来看,实现各部门信息整合与联合共建的关键在于用统一标准来建立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和数据交换平台。另一方面要注重合作利用机制的创新。无论数据库怎么建,都会存在数据的交换、合作利用问题,其关键在于机制创新。一是要探索建立有利于数据整合利用、数据交换使用、合作使用的财政性资金的投入机制。对拒绝数据整合使用、交换与合作使用的部门要实行“断奶”政策;对愿意并支持整合与合作使用的数据库建设予以重点投入保障。二是对共建共享的数据库要探索建立数据利用的保密制度与责任追究制度。建立类似机要文件收发管理数据交换合作的定人定岗管理制度。建立类似机密、绝密文件管理的机密数据交换合作的失密、泄露等责任追究制度,泄露个人隐私、企业等法人的商业与技术机密、国家机密的救济制度,尽量挽救、减少损失。

政法智能化建设工作总结篇9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胡杨大哥”为你整理了这篇城市管理局2020年行政执法工作总结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城市管理局2020年行政执法工作总结

2020年,漳州市城市管理局通过深化执法体制改革、创新城市治理方式、市容市貌整治提升、加强执法队伍建设等工作为抓手,日常城市管理工作和行政执法工作紧密结合,推动漳州城市管理不断实现跨越式发展。

一、工作成效

(一)深化执法体制改革

1、整合机构厘清职责。一是明确自身职权职责。在机构改革基础上,我局与市委编办联合发文公布8大类103项漳州市城市管理局权责事项,其中行政许可10项、行政征收2项、行政处罚47项、行政强制1项、行政监督检查4项、其他行政权力8项、公共服务7项、其他权责事项24项;今年年中以来承接住建领域相关职权,新承担公共服务权限1项、行政处罚权限17项,包括城镇供水单位违反相关规定的处罚、建设单位未移交城市地下管线工程档案的处罚等;二是厘清部门职能界限。根据《漳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心城区物业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漳政办[2020]46号)的部署,辖区物业管理、室内装饰装修管理职权下放区级城管局。目前,我局主要负责重大和跨区域违法违规案件的查处及执法协调工作,负责市本级直接行使的建筑垃圾管理工作,负责市本级直接管理的燃气、供排水违法违规案件的查处及执法协调工作,承办城市规划区内自然资源部门转办的未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或未按照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规定进行建设的查处。

2、优化审批服务工作。我局承接行政审批职能以来,主动落实服务理念,积极提升业务水平。截至目前共承接43项行政许可职能。协调安然燃气有限公司派出专门人员进驻行政服务中心开设燃气服务窗口,方便群众一站式办理。23个审批事项审批时间平均缩减至法定时限的40%以内,外地进漳物业服务企业备案等4个事项实现1天内办结,燃气设施建设工程竣工验收等12类验收工作实现当日办结,五星级审批事项从1项增加为20项,获评3次“红旗窗口”。

3、推动执法力量下沉。一是推动市级层面发文明确物业行业管理和行政处罚权限下发芗城区、龙文区、高新区行使,积极协调室内装饰装修领域处罚权下放。应高新区机构改革工作要求,向高新区综合行政执法局下派执法骨干17人,有效充实基层执法队伍,推动执法力量下沉。

4、接转住建领域职权。今年以来,我局按照市政府关于城市管理执法体制改革工作的部署,承接原由市住建局实施的涉及物业、环卫、室内装饰装修、燃气、渣土、户外广告设置等54项职权事项,下放高新区职权46项;此外,应机构改革调整,我局及时调整四个直属执法大队的相关职能分工,合理推进职权行使。

(二)完善依法行政体系

1、牵头户外广告立法。今年我局牵头开展《漳州市户外广告管理办法》的立法工作,鉴于本次立法时间紧、任务重且专业性较强,我局与福建律睿律师事务所签订法规委托起草合同。于5月21形成《漳州市户外广告管理办法(初稿)》初稿并系统内部征求意见,5月25日经局长办公会研究通过并上报市政府办征求市直各单位和各县(市、区)、开发区(投资区)意见;5月29日征求各有关部门意见后形成第二稿并提请市政府审议;在经充分吸收了各县(市、区)及市直各单位意见后,于9月2日重新向市政府提请审议;9月9日,市人大法工委主任阮授智、市司法局调研员洪耀中一行调研组至我局开展户外广告立法调研工作;9月16日、17日经市人大、市司法局座谈会再次进行修订,将题目修改为《漳州市户外广告设施和招牌设置管理办法》;10月9日,由李勇副市长召开专题座谈会,并形成第九次修改稿;10月27日市政府第21次常务会研究通过形成《漳州市户外广告设施和招牌设置管理办法(送审稿)》并报送市人大审议;10月28号市人大常委会34次会议一审通过,目前正在人大二审过程中。

2、实施建筑垃圾立法。《漳州市建筑垃圾管理办法》于今年10月1日正式实施,为无缝承接《漳州市建筑垃圾管理办法》施行,我局与交通运输、交警部门联合发文,出台《建筑垃圾运输企业备案、信用评价、退出工作机制》。重构直属执法大队,其中直属执法二大队专门开展建筑垃圾管理和执法工作;重构市渣土办,抽调交通运输等部门业务骨干专职办公。对全市渣土企业、渣土车辆和处置场所开展逐一摸排,摸排渣土车1308辆,其中运输企业805辆、车队121辆、个体382辆,符合入库标准的202辆;市、县两级共建立管控平台15个,截至目前经核准并录入平台的运输企业4家、车辆124辆,卫星定位装置安装率100%;渣土处置核准项目30个,核准渣土量200.31万立方米;截止目前,共依据《漳州市建筑垃圾管理办法》查处违法行为35起,罚款193000元。

3、规范性文件审核及合同把关。规范性文件审核方面,今年对《漳州市古城保护条例(征求意见稿)》、《漳州大气污染防治条例(征求意见稿)》等45份与我局相关的规范性文件草案提出修改意见;合同审核方面,对《主城区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资料汇编采购合同》等38份合同进行审核。

4、开展证明规范性文件和事项清理工作。我局根据市政府办、市司法局要求,开展全局规范性文件清理及民法典相关规范性文件专项清理工作,对我局职能范围内的相关规范性文件和证明进行清理,并提出相应的保留、修改或废止意见。

(三)创新城市治理方式

1、优化完善智慧城管建设。2019年,漳州数字城管升级为智慧城管(城市综合管理服务平台),2020年1月建成投入试运行,5月完成初验,6月实现与部级平台联网工作。漳州智慧城管是按照住建部最新颁布的城市综合管理服务平台技术标准,基于漳州市智慧城管平台,搭建的漳州市城市综合管理服务平台,投资1834万元,覆盖芗城、龙文、高新区85平方公里,普查建库部件39万个。平台包含大数据综合展示、应急指挥调度、市县一体化、智能视频分析、数字城管升级等十二个子系统,集智慧执法、智慧市政、智慧环卫、智慧园林、物业管理、室内装修工程管理、建筑垃圾监管等多业务管理为一体,综合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建立“感知、分析、服务、指挥、监察”五位一体的治理体系,切实增强城市管理统筹协调能力,创新城市管理新模式。1-10月智慧城管平台共受理案件191945件,处置率97.02%、结案率96.96%。10月与消防部门联动,智慧城管又增加消防通道管理子系统,进一步拓展社会治理的服务协调功能。2020年10月12日-14日,漳州智慧城管作为信息化优秀实践成果受邀参展第三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这也是漳州智慧城管(数字城管)连续三届参展数字中国建设峰会。11月4日至6日,参加全国市长研修学院(住建部干部学院)主办的“数字城管智慧化暨城市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建设培训班”,并在会上介绍漳州经验。

2、改善提升物业管理水平。一是出台信用评价办法。印发《漳州市物业服务项目负责人信用综合评价暂行办法》,第三季度芗城、龙文两区检查物业小区70个,1家物业公司和1名项目负责人分别被列入“企业失信黑名单”和“行业失信黑名单”。二是健全管理系统。运行“漳州智慧城管物业管理系统”,构建全市物业服务行业数据库,已采集319家物业服务企业和750个物业服务项目的信息。三是完善专维金管理。规范市区商品住宅专维金管理制度,包括新增线上专维金交存、发送使用告知短信、制定维修工程预决算审核制度以及重启优化申请简易程序(紧急情况)等措施。

3、推动生活垃圾分类。一是启动分类示范路线。于1月1日、9月1日两批次启动生活垃圾分类路线,覆盖芗城区、龙文区和高新区范围内的全部物业小区和公共机构、公共场所,基本实现主城区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二是健全配套设施。建成并投用生活小区垃圾屋560座;推进“东、西、南、北”四座垃圾生态流转中心建设工作,其中西部、北部项目已经开工建设、东部计划年底开工建设、南部完成选址;完成厨余垃圾处理厂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启动厨余垃圾过渡处理项目建设,已完成选址,正在编制方案。三是创建省级示范区。把龙文区碧湖街道列为省首批开展生活垃圾分类示范片区,推行“党建+垃圾分类”活动,实施积分奖励兑换、垃圾屋可视化监控、督导员现场督导、加大宣传力度等举措,把碧湖街道打造成样板区。

4、组织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加强老旧小区改造。全市投资4亿多,分两批次改造61个老旧小区,惠及居民2万多户,其中市区22个项目被纳入省委省政府2020年“为民办实事”项目。二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新敷设燃气管道111.4公里,压力为中压a级。核发既有住宅增设电梯施工许可证54件,受理财政补贴55件,总金额为579万元。三是落实“厕所革命”。新建、改造城市公厕149座。四是推进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建设。蒲姜岭(东部)焚烧厂扩建项目于2020年6月份建成试运行,平和(西部)焚烧厂、华安(北部)焚烧厂以及配套飞灰填埋场均全部开工建设。

5、规范户外广告管理。组织全市各县(市、区)开展户外广告摸底排查,对违规或破旧的户外广告进行整治拆除。同时开展店牌店招规范整治,取缔一店多招现象,及时提醒业主更换破损、破旧店招。活动开展以来,共摸查广告招牌5954起,户外广告审批备案188起,拆除设置不规范或破旧的户外广告招牌4651起,规范店牌店招共计570起,同时清理牛皮癣小广告34450份。

(四)加强执法队伍建设

1、健全内部办案规范。今年截止目前,我局共办理一般程序类违法案件61起(其中建筑垃圾类35起,燃气管理类10起,供排水类9起,规划管理类7起),罚款总额1346975.6元。为健全内部办案规范,我局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完善法制审核前置机制。所有一般程序类行政执法案件,都应在作出正式的行政执法决定之前,将案件材料和相关情况(拟作出重大行政执法决定的主要事实证据、法律依据、适用裁量基准、程序等文字、音像材料)报送法制部门进行审核;二是细化法制审核程序。法制机构的审核以书面审核为主,必要时可以组织法律顾问、行业专家等进行研讨并提出法制建议,凡是重大行政执法案件未经法制审核或审核未通过的,不得作出决定,也不得以会签、纪要的形式规避法制审查,有效保证了本局一般程序案件的执法决定符合法制要求,充分发挥法制审核制度在促进执法规范化、法制化方面的作用;三是规范执法案卷管理。出台《漳州市城市管理局行政执法案卷管理规定》,从执法案卷的制作、流转、保存、查阅等各个方面进行规范化管理;四是汇编有关业务法律、法规。梳理住建领域法律、法规、规章113部,汇编《工程建设》和《公用事业房地产》两大册,印发全体城管执法队员学习;

2、推行法律顾问和公职律师制度。为强化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我局根据《漳州市委市人民政府关于漳州市全面推行政府法律顾问的实施意见》的部署,全力推行法律顾问和公职律师制度。与福建律睿律师事务所续签了《常年法律顾问聘任合同》,由律所指派经验丰富的律师作为我局的外聘法律顾问,在合同审核、执法业务培训、诉讼等方面发挥积极的法制保障作用。今年以来,本局法律顾问共出具法律意见书2份,审核各类合同49份,出庭应诉2起。

3、坚持重大行政决策集体讨论。制定了《重大行政决策程序规定》,成立机关负责人为组长的领导小组为重大行政决定的决策机构。明确了本局重大行政决策的主要事项,提交决策前的调研论证、合法性审查等程序;明确重大决策由局长办公会集体讨论决定。通过对重大行政决策程序进行规范,对应当提交重大决策研究的事项而没有提交研究的,对经研究决定的重大决策事项执行不力的,对依法应当做出决策而不作出决策的,严格追究相关领导干部及责任人员的责任。

4、加强业务培训。一是注重法规解读。贯彻《福建省物业管理条例》,结合漳州实际,出台《漳州市物业服务项目负责人信用综合评价办法》,健全物业服务项目负责人信用管理体系。组织学习住建部《城市管理执法人员行为规范》,领会中央精神和要求,打造优秀执法队伍。二是提升业务水平。把法律业务培训列入重要工作,每年安排法律培训计划,培训内容结合热点、难点、重点,覆盖案件办理等内容,2020年累计培训执法人员79人次,有力提升全市城市管理队伍执法能力和业务水平。组织全市城市管理系统开展案卷评查工作,确立收存标准,确保行政执法案卷材料的完整可查。

(五)其他工作

1、持续发力“两违”治理。10月16日,全市“两违”处置面积突破700万平方米,位列全省第三。开展“百路千村”“两违”综合治理环境提档升级行动,对国道、省道以及县城与乡镇途经主干道的“两违”及人居环境,主要对道路两侧可视范围内开展“两违”治理和环境综合整治,实现“四零五到位”(零房前铁皮、零裸房、零围占圈地、零违规广告,保洁到位、整治到位、装点到位、增亮到位、补绿到位),累计整治道路项目163个,涉及行政村(居)987个,总里程数1866.72公里,完成“四零”整治8047个,面积67.3万平方米,“五到位”整改12857处。梳理“两违”积案3357宗,处置3149宗。

2、落实环保督察整改。一是持续推进垃圾焚烧厂建设。华安县焚烧厂已完成综合楼主体封顶装修,预计2021年上半年建成试运行;平和焚烧厂已完成前期工作,10月14日完成综合楼建筑施工许可证办理并开工建设,预计2022年6月底前建成试运行。二是落实垃圾填埋场渗滤液整改工作。完成诏安县垃圾填埋场渗滤液渗漏修复工程;华安县垃圾填埋场修复工程于6月18日开始施工,完成总工程量的75%,计划2021年3月底前完工。三是开展存量垃圾治理,漳浦县、诏安县均已完成全部陈腐垃圾挖运,其中漳浦县挖运12.3万吨,诏安县挖运31.9万吨。四是落实污染源头问题整改。全市8项污染源治理共排查8509个问题,截止目前已完治理8461个,进度99.4%。

二、存在问题

(一)机构综合设置不到位

根据中央、省、市三级机构改革方案文件,城市管理部门应整合市政公用、市容环卫、园林绿化、城市管理执法等城市管理相关职能,但目前市城管局仅整合市容环卫和城市管理执法职能,市政公用和园林绿化未纳入。而像燃气、物业和室内装饰装修等专业性强的应由各行业主管部门行使的职能却划转给不具备专业技术条件的城管局行使。

(二)上下级部门职能不对称

一方面,部分县级城市管理部门承担了市城管局不具备的职能,如龙海市承接农贸市场服务、漳浦县承担市政设施维护、诏安县划入园林绿化职能等等,市城管局无法对县级工作进行指导和监督;另一方面,县一级城市管理部门不具备市城管局的部分职能,如东山县、华安县等地目前均不具备物业、燃气、室内装饰装修职责,市局开展相关工作需要城市管理系统外的部门,工作开展不顺畅,职责落实受阻碍。再如“两违”综合治理,省一级已交由省自然资源厅行使,但漳州市一级仍由市城管局负责,造成跨行业职能交叉现象。

(三)执法主体资格不明确

龙海市、漳浦县、诏安县、东山县、南靖县等地,均存在行政编制严重不足的情况,城管队员基本都是事业编制,执法的合法性受到质疑。

(四)日常监管职能与行政处罚职能不统一

目前,噪音污染和油烟污染等环境保护相关职能,因其具有专业性强、需要技术支持等特点,城市管理部门不具备监测噪音、油烟排放是否超标的能力,必须根据生态环境部门的检测结果来开展行政执法工作。但目前城管部门与生态环境部门在日常监管职能与行政处罚职能方面存在边界模糊的情况,甚至产生油烟噪音都由城管部门包办、兜底的错觉。如中央环保督察期间,在噪声油烟日常监管权责应由各县(市)生态环境部门负责的情况下,群众信访件全部交由辖区城管部门办理,造成职责混淆、执法无据,严重影响相关工作的开展。

三、2021年工作计划

(一)积极推动地方立法。一是继续做好我市广告设置立法相关工作,配合人大对《漳州市户外广告管理办法》的审议工作;二是积极配合市人大开展我市物业管理相关的立法调研工作。

(二)深入落实“三项制度”。在执法工作开展中严格执行“三项制度”有关规定,积极总结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在全市城管系统中进行推广。

(三)着力强化执法规范。积极履行对漳州市下属各县(市、区)城管队伍的业务指导职能。继续通过典型案例交流、集中业务培训、执法案卷评查等形式强化各支队伍的执法规范性,切实提升全市城管队伍依法行政能力。

(四)依法加强治理能力。持续深化城市管理领域的城市治理能力建设,进一步构建完善城市治理体系,发挥智慧城管城市“智能大管家”作用,围绕“两违”综合治理“百路千村”环境提档升级;优化智慧城管系统功能和完善运行体制机制;积极探索城市生活垃圾分类行之有效的经验做法,构建较为完善的生活垃圾收运体系;巩固扩容扩大老旧小区改造成果,实现中心城区老旧小区改造全覆盖;督促物业管理水平提质增效;持之以恒“721”工作法,切实提升营商环境;毫不动摇实施城市管理精细化、科学化、智能化,服务好漳州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大抓工业、抓大工业”战略部署,为人民群众营造环境优美家园,助推富美新漳州建设。

政法智能化建设工作总结篇10

[关键词]智慧乡村;乡村建设;农村信息化;从化

[Doi]1013939/jcnkizgsc201643194

1智慧乡村

11智慧乡村概念

智慧乡村是指不同于智慧城市的一种新兴概念体,指基于物联网技术的现代化新农村建设,它以现在最先进的物联网技术为技术依托,针对中国农村普遍不发达的现状,为实现农村生活现代化、科技化、智能化的目标[1],从而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和建立农民自有的智能生活价值体系。总之,就是尽可能优化整合乡村的各种资源,让村民生活丰富多彩,建设一个无城乡隔阂的现代化农村。

12智慧乡村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外智慧化建设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城市方面的研究,我国在建和试点的“智慧城市”接近200个。我国未来的城市建设过程中,对农村城镇化建设是重点,需要借助“智慧城市”建设的时机,探讨农村社会管理,有专家提出建设的重点是“智慧农村”。国内学者大多对乡村的智慧旅游研究比较多,而研究乡村全面智慧化建设的文献不多。苏晔的《城乡一体化的智慧城市建设模式与对策研究》中指出城乡智慧整合建设的观念、软硬件、政策规划方面不足[2];王甜的《智慧乡村的规划构想》提出网络覆盖是建设的首要条件[3];徐长安《在建设智慧农村》一文中提出解决智慧乡村建设的重点是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4];胡海波在《用互联网思维推进农村新型城镇化建设》一文中提出用互联网思维推进农村新型城镇化建设,主要路径就是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建设智慧乡村[5];另外,2015年由上海交大和爱企360联合举办的“互联网+三农”论坛主要聚焦中国智慧乡村建设,提出解决“三农”问题,可以借鉴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做法,发挥互联网平台服务企业的作用,通过第三方优质服务资源的对接,形成“互联网+服务+三农”的新格局。同时还认为要建立科学的框架模式应该从智慧农业、智慧农村、智慧政务与智慧民生着手。

13广州市从化区智慧乡村建设情况

2013年从化区政府制定了《智慧从化建设总体规划纲要(2013―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确定了从化智慧化建设的目标和方案。2014年从化区政府与中国移动广东有限公司广州分公司签订《加快推动新型城市化,建设“智慧从化”战略合作协议》(以下简称“战略合作协议”),这一次政企合作,是明@加快从化新型城市化发展步伐的一项重要举措,将进一步推动区域的信息化进程,促进幸福导向型产业发展、建设“智慧从化”的重要里程碑,为从化智慧乡村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自2011年广州智慧乡村之北部山区服务平台项目已经启动,该平台实现市场信息、农业知识、专家智慧于一体的服务模式,并且制定了增城市小楼镇东境村、约场村、青迳村,派潭镇榕树吓村以及从化市五丰村共5个村被选定为“智慧乡村”项目试点村。截至2014年6月,从化全区已建成各类通信传输管道约22763公里,传输光缆线路总长14299公里,各类通信基站2455个,固定电话装机总容量约1916万户(在用固话用户约961万户),有线宽带用户约1498万户,移动电话(含上网卡)用户约10775万余户(其中2G用户6965万户、3G用户385万户、4G用户16万户),全区信息化综合指数达到853,位居全省市前列[6]。

2针对从化乡村的智慧化建设的问卷调查

21调查背景

课题组根据前面智慧乡村建设模型设计了调查问卷,并深入从化区部分乡村,实地展开调查。主要的调查对象有广州市从化区沙贝村、元洲岗、水南村居住或工作时间超过三年的居民。此次调研共发放问卷330份,收回了328份,有效问卷为325份,问卷有效率为985%。此次调查涉及年龄段、学历程度、月收入、网购频率、村民对乡村信息化建设支持度、村民手机功能等方面。

22受访者基本特征

通过对被访问者的年龄进行分析发现,青少年(25岁以下)占比24%,中青年(26岁至40岁)占比为23%,中老年(41岁以上)占比为53%,也反映出当前城镇农村的人口大多为老年人居多,中青年都外出打工的现实状况。对被访问者的受教育程度进行分析发现,农村的受教育水平都普遍较低,初中及以下学历占比达48%,高中/中专/职中学历的占比30%,大专以上学历占比22%。基本符合我国当前大多数农村的基本情况。

23调查结果分析

231从化区村民参与网购情况

电子商务快速发展,网络购物已经成为一种新型购物方式[7],农村电商的发展也是代表农村信息化水平建设状况的一个重要风向标。通过问卷分析发现,广州从化区村民还未真正形成网购习惯。在被访问者网购频率中每天都有网购的仅占4%,每周都有网购的占10%,每月都有网购的占9%,每年都有网购的占23%,从未有网上购买者却占53%,在所有网购频率中占最多数,换句话说一半以上的农村村民根本不会网上购物。另外,通过SpSS交叉分析发现,未网购者的173人中50岁以上者占69%,说明年龄是影响网上购物重要影响因素,村民年龄越大网上购买频率越低;同时这部分人的月收入在2000元以下者占79%,共有137人,也说明了农村家庭收入直接影响网上购物,收入越低网购频率越低。总之,农村的信息化水平还是不高,接受新事物能力不足。

232从化区村民对乡村信息化建设的支持意愿

在受访者中愿意支持乡村信息化建设的占73%,对信息化建设毫不关心者占18%,不愿意支持信息化建设者占9%。总体上村民对乡村信息化建设的意愿还是比较高,这也说明乡村的人们也都希望自己的家乡变得更加现代化、便捷化。

233政策规划宣传及落实情况

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区政府的政策规划宣传不是很到位。受访者中在宣传栏见过相关法规的仅占57%。对于政策落实情况调查发现,村里的政策落实情况也不是很理想,村民觉得村里政策得到落实的仅占51%,这说明村民与政府之间的沟通还存在很大问题,也可能是政府的很多政策规划在网上或其他渠道进行了宣传,也可能是村民对政府的政策规划根本不关心。

3从化智慧乡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从化自古就有广州市的“后花园”之称,它是生态重镇,被誉为广州母亲河的流溪河贯穿全境。对于从化建设的发展,首先需要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业发展受到限制,导致全区经济总量排名靠后,所以在智慧乡村建设的实施过程中,必然会面临很多问题。

31政策规划宣传不到位

从化很多乡村、乡民没有技术也没有资金,发展思路不明朗,地方政府出台的支持农业发展的政策宣传力度较小,对乡村宣传栏的作用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很多宣传栏存在,但里面的内容严重滞后,没有及时更新。通过调研数据也反映出村民对相关法规政策不知道或没见过的比例占了57%。深入分析其原因在于,政府人手紧缺;宣传张贴或是组织开会没有认真落实;上级政府领导很少深入乡村去了解工作,也没有认真监管政策执行情况。

32基础设施利用率低,网络通信能力弱

乡村的道路交通建设水平低,交通质量差,利用率低,而且路面窄小,路面硬化力度和保养力度不到位;乡村自来水网络化建设不到位,排水和废污水处理设施不规范,导致水源污染较严重。通过查阅从化区有线宽带用户约1498万户,仅占总户数的246%,宽带通信占比相当低,反映出乡村的信息化建设水平很低,光缆、数字通信、卫星通信等设施的建设仍然不完善,很多地区网络通信的信号很弱,导致难以依托互联网进行工作,大大延缓了从化智慧乡村建设的进度。

33地方政府与民众缺乏沟通

从化政府门户网站每月平均信息量约900多条,每月平均访问浏览量约6100多人次,在政务公开、群众咨询办事、政民互动交流等方面都与智慧城市评估标准相差很远。从化政府在构建智慧乡村建设过程中没有协调好村委与村民的沟通手段,一方面原因可能是硬件基础设施没有建成,另一方面原因是政府与村民的沟通渠道没有建立或重视度不够。所以作为政府在公共信息服务水平和管理效率方面还需要提升,只有政府和民众真正融入一起,建设“智慧乡村、美丽乡村”的目标愿望才能深入人心。

34企业投入力度小,效率低

入驻于从化乡村的企业经营管理及生产模式相对落后,它们并没有根据当地情况来选择合适的发展模式,没有和乡民进行足够的沟通,效率低下。并且建设智慧乡村不同于原始的工业生产加工,这需要加大信息网络建设投入,拓展信息获取渠道,搜集乡村的人文地理相关数据进行分析,从而制定出更好的战略决策。很显然,F今入驻于从化乡村中的企业都是房地产商或是农家餐饮店之类很多追求眼前商业利益的企业,而很少有真正从从化区长远规划考虑服务村民、带动村民走生态环保、高新产业的企业,这也是我国如何解决乡村发展和企业盈利二者间平衡的重要难题。

35民众思想观念保守,接受新事物能力不足

调研数据也显示从没有用过网络购物的村民居然占了53%,在大力发展互联网的时代,这个比例确实很高。也说明从化乡村的村民大多受教育水平较低,还有相当一部分村民很少甚至没有接触过互联网,甚至只有少部分乡民会进行网购,这对于智慧乡村建设来说是最大困难。分析原因主要表现在,年纪大的村民并不接受互联网的发展模式,思想极为保守,跟不上经济发展的步伐;村民主人翁精神不强烈导致没有积极参与乡村的智慧建设,建设意愿也不够强烈;乡村缺乏推动信息化发展的人才,很多高学历的青年人都不愿意回到乡村工作,这也是导致智慧乡村建设困难重重的重要原因[8]。

4基于五力模型的智慧乡村建设的解决措施

参照智慧城市建设的考核指标体系[9],课题组构建了基于“五力模型”的广州从化智慧乡村建设的模型图,主要包括智慧体制(规章制度)、智慧网络(基础设施)、智慧管理(政府)、智慧民众、智慧企业五个方面,如图所示。

基于五力模型的智慧乡村建设模型图

该图主要阐述了从政府、企业、基础设施、规章制度和民众五个角色间相互作用实现智慧乡村的构建,各角色间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并合力实现“美丽从化、智慧从化”终极目标。

41智慧化政策规划要落实到位

认真贯彻落实“智慧从化建设规划纲要”的目标内容。树立“政府主导,企业参与”的总体建设思路,成立专门负责智慧城市工作的领导组织及执行机构;核算建设的经费规划和保障机制。具体实施方案如下。

①统筹成立从化市智慧从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配备首席信息官(Cio)制度,提高智慧城市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建设推进能力。②完善决策咨询和评估考核机制,成立智慧从化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加强对智慧城市建设的咨询指导工作[10],并制定具体考核的评价体系和评估考核机制。③强化完善财政投入和社会资金参与共建机制,以“区(镇街)财政投入+社会面投入”的投资结构为导向,完善政府方面分级投入和企业方面融资投入的制度。④政策规划宣传可以采取印发宣传手册,召集代表参与政策宣讲会,各级单位到农村基层走访宣传等措施;有条件的乡村可建造电子显示屏来代替传统宣传栏,电子显示屏的信息与政府官网直接联网,信息及时更新,节省人力和物力。

42智慧基础设施建设应主攻信息化建设

落实好政府与三大通信运营商签订的“战略合作协议”。建设的目标是“宽带城乡”,达到城区“千兆进企、百兆到户”、乡村“光纤进村、宽带到户”[11]。建设的内容就是提高网络覆盖率、提升网络带宽速度、提高无线接入点数量。具体实施方案如下。

①三大通信运营商要做到建设有线和无线融合,推进“三网融合”(即电信网、互联网与广播电视网),建成覆盖全区的新一代信息化基础设施。②不断提高乡村网络宽带覆盖率。可与各乡村干部协商,在各村举办宽带优惠活动,不断增加宽带用户量,促进智慧乡村网络化传播速度的增长。③加强无线网络建设的资金投入,提高“无线乡村”建设速度,通过无线乡村平台开发更多面向村民服务的信息化应用的app。

43智慧政府需做“为民、务实、清廉”的大管家

地方政府的重要角色就是做好地区发展规划,服务和管理好地方民众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化地区政府要建设智慧乡村,必须要做好政民、政企互动通畅,做好资源优化配置,重视生态保护及节能减排等。详细内容包括提升乡村政务信息公开透明度及行政审批效率,增开在线互动答疑端口;扩大乡村经济监管覆盖面,增强乡镇投资、融资有效性监管;加大乡村数字图书馆建设及使用情况,普及互联网文化教育;建立健全乡村交通、应急、安防、卫生等方面的智慧管理;提高乡村生态环保意识,加强环保信息宣传,地方资源监管智能化建设等。具w实施方案如下。

①加强区、镇、村政府之间信息及时共享与联动,与村民确立相应的沟通方式,及时将最新的信息化建设进度信息传达给村民,鼓励参与智慧从化建设。②政府要加强与电信、广电运营商等大企业的合作,加快网络基础设施建设。③对村镇建设资金加强监管,制订智慧乡村建设的评估及考核指标体系。④加强对村镇干部的学历教育,开展乡村“新文盲”(学习应用互联网)扫除活动。政府牵头让高校大学生下乡为村民进行信息化的知识普及,教村民使用网络,学习使用智能手机等活动。⑤加强对村路主要地段安装治安监控视频,建立村村互联的视频监控平台,实现“平安农村”。⑥加强基层卫生信息化建设,实现多层次、多功能、跨地区的“医疗、养老、失业、工伤、生育”多险种和服务一体化的信息服务体系,提高村民取保、就医的便捷性。⑦重点抓好从化区西和村等第一批26项美丽乡村示范工程建设;重点构建从化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平台(包括旅游咨询、投诉、诚信经营、游客综合分析、呼叫中心等)。⑧要在流溪河两岸建设水质探测智慧设备,实时监控流溪河水质变化情况,确保不对流溪河饮用水源造成污染;装置山林、土地等的智慧探测设备,减少自然灾害事件(如山火、泥石流、山洪等)发生;加强开展群众性环保科普系列活动,提高企业和村民的环境保护意识。

44加强智慧乡镇企业建设是实现智慧乡村经济腾飞的关键

要培育乡村的创新型中小企业发展,引导更多企业了解智慧乡村建设的重要性,吸引企业投资建设的热情。具体措施如下所述。

①对乡村、镇原有的传统企业进行信息化改造,全面推进设计研发信息化、生产装备数字化、生产过程智能化、经营管理信息化和企业销售、物流配送网络化。②加强乡镇企业信息化试点示范建设。如计划每年扶植5家从化区内的乡镇企业为从化区“两化融合”示范企业,在税收优惠、融资贷款、资金补助等方面予以一定政策支持。③要合理利用从化资源,鼓励创新型企业发展。政府要对新建乡镇企业合理引导,择优扶持,对服务信息化强、智慧化水平高、环境污染小的中小企业大力扶持,例如健康养生、智能养老、文化创意、会展旅游等产业,典型企业有碧水湾温泉度假区、广东(从化)动漫城等、从都国际会议中心。④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尽快建立农村电子商务综合服务平台,发展第三方电子商务交易与服务,大力发展农村电商,规划建设如溪头村、上罗村等一批销售从化农特产的“淘宝村”示范点。

45培养智慧村民,提升接受新事物能力

智慧乡村的建设离不开村民的参与,他们才是建设成果的最终受益者。只有得到村民的广泛支持,智慧乡村的“以人为本、便民百姓”的建设目标才真正得以实现。具体措施包括以下几方面。

①引导民众参与到从化市政务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机制的建设,开展民众讨论会,召开智慧从化建设座谈会等,增强民众的建设意愿。②推进乡村教育的信息化建设,营造网络继续教育、终身学习的社会环境,提升人民群众受教育水平和信息技术应用技能。可以借助离退休有文化的老干部来带动文化水平低的村民学习新事物;也可以积极开展大学生村官的引入、培育和创新型发展。③着重培养有积极创新意识的村级干部或高学历年青人,让其组建智慧乡村互助小组,统一解决村民信息化应用等疑问,让村民们真正认识信息化的便捷优势,激发他们学习新事物的热情。

5结论

从化智慧乡村的建设是广州市智慧城市建设的延伸与补充,对加强广州的智慧化建设都有重要的意义,各级政府都很关心,也都很支持。目前,从化智慧乡村的建设还处于初始的起步筹建阶段,未来建设的时间还很长,课题组只是根据从化区有特色的乡村镇进行了调查,在问题的总结上可能还存在不完善,但也是希望为从化的发展出谋划策,借助五力智慧乡村建设模型共同构建和推动从化智慧乡村的建设,共创和谐从化、智慧从化。

参考文献:

[1]熊晓珊,刘徽苍溪:打造“智慧新村”圆农民幸福梦[n].广元日报,2013-06-30(a01)

[2]苏晔城乡一体化的智慧城市建设模式与对策研究[J].江苏商论,2014(2):82-84

[3]王甜智慧乡村的规划构想[J].小城镇建设,2014(10):88-90

[4]徐长安建设智慧农村[J].中国建设信息,2014(7):53-55

[5]胡海波用互联网思维推进农村新型城镇化建设[J].社会治理,2015(8):41-42

[6]王瑞君智慧从化建设稳步推进电子政务平台日臻成熟[eB/oL].[2014-09-25]http://wwwforestrygovcn/portal/xxb/s/2525/content-706544html

[7]段兴利关于网络购物行为相关问题的理论分析[J].商业时代,2011(20):43-44

[8]王恒胤,张仁寿,黄小军新型城市化背景下统筹城乡发展的实证分析――以广州为例[J].城市观察,2013,13(1):25-40

[9]顾德道,乔雯我国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J].未来与发展,2012,35(10):79-83

[10]李卫忠智慧武汉和谐宜居[J].中国信息界,2013(6):28-33

[11]黄茜年投40亿扶持战略性主导产业[n].广州日报,2012-02-09(a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