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化应急预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9:28:16

智能化应急预案篇1

关键词:框架;智能预案;相似度;匹配算法

中图分类号:tp39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2013)02-0000-03

1引言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系统的建立对于保障公共安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特殊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国内外在应急响应领域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对应急预案系统的研究才刚刚处于起步阶段。作为整个系统中最为基础和根本的一环,应急预案对于应急响应的实施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通过对现有应急预案和应急响应过程的分析,通过框架技术对应急预案的知识进行表示,研究了预案的匹配算法,给出了预案相似度以及价值评估的计算方法。

2智能预案匹配

应急预案是应急事件处置的领域知识来源。应急预案管理系统可以在对处置预案、资源分布转台、事件处置状态自动初步生成事件处置方案。再经过处置人员对初步方案进行调整,经过认可后即可作为高效地应急响应处理的指导方案。

2.1基于框架的匹配

预案采用框架的智能化存储结构表示,预案的智能匹配自然和框架体系的匹配息息相关。基于框架体系的匹配系统一般由两大部分组成:

(1)由框架及其相互关联构成的知识库。提供求解问题所需要的知识;

(2)由一组解释程序构成的框架推理机。针对用户提出的问题,通过运用知识库中的相关知识完成求解问题的任务,给出问题的解;

2.2匹配过程及算法

3.2数据相似度研究

预案是介于数据与知识之间的一种知识存在形式,存储预案的框架结构具有不同数据类型的槽和侧面属性。计算不同数据类型属性的相似度,首先要讨论属性即槽值和侧面值的数据类型。一般来说,属性的数据类型分为以下三个大类。针对以上三大类型,分别来讨论其相似度算法。

4结论

本文主要论述了智能预案框架表示与预案知识匹配机制。通过对现有应急预案和应急响应过程的分析,提出一个对应急预案的描述方法。利用框架结构完整的描述预案实体单元,依据各框架间的纵向联系和横向联系,从而形成框架网络。利用框架知识表示,研究了预案的智能匹配与相似度比对。最后讨论了预案相似度算法,给出了预案相似度以及价值评估的计算方法,讨论了预案框架中不同数据类型属性的相似度算法,重点研究了数值类型和文本类型的属性相似度算法。

参考文献

[1]nilssonnJ.artificialintelligence:anewSynthesis[m].Copyrightedmatenal,2000.

[2]SuiYF,GroY,CaoCG.ontologies,FramesandLogicaltheoriesinnKi[J].JournalofSoftware,2005,16(12).

[3]李晨阳,曹忠升,冯玉才.一种基于框架和中间件模型的知识库系统[J].计算机应用,2000(12):1298-1300.

[4]张荣梅.基于CBR与maS的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研究及应用[D]:[硕士学位论文].北京:北京科技大学,2001.

[5]刘义刚.基于预案库的快速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的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北京:北京理工大学,2001.

[6]杨健,赵秦怡.基于案例的推理技术研究进展及应用[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08,29(3):710.

[7]魏元凤,骆洪青,辛崇波.属性相似案例的检索模型比较研究[J].华东船舶工业学院学报,1999,13(4):41-44.

智能化应急预案篇2

(一)以“智慧应急”项目建设为抓手,全面提高应急管理工作整体水平。按照区委区政府关于智慧__建设的统一部署,全力推进“智慧应急”项目建设,以规范化、科学化、智能化为目标,整合公安、消防、三防、安全生产等部门的数据资源,全面梳理应急值守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流程,建设多媒体综合指挥调度平台,实现突发事件多部门统一指挥调度。

(二)贯彻落实“十三五”规划,继续强化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按照__市“城市公共安全六大体系”建设思路,着力构建与平安__建设目标相适应的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强化我区应急管理“一案三制”建设。

(三)持续提升突发事件应急预防能力。继续推进《__市公安安全白皮书》贯彻实施工作,按照《__区城市公共安全评估报告》不断加强和改进我区城市公共安全管理,构建适应新形势的公共安全体系;继续执行突发事件风险分析会商制度,以确保“城区安全”为核心,加强对全区突发事件的特点分析、风险预测和趋势研判,总结分析突发事件风险隐患,部署相关预防工作;按照“谁主管,谁负责”和条块结合的原则,继续协调督促全区各单位各部门全面落实突发事件风险隐患集中排查和整改工作,积极开展事故灾难、公共卫生、自然灾害、社会安全等领域的风险隐患排查整改工作。

(四)完善应急队伍体系及应急保障。进一步加强应急队伍,重点是以各专项应急指挥部牵头单位为基础构建的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对全区各应急(民防)队伍进行整合、更新,建立台账,完善制度,并组织开展队伍骨干培训活动。结合“军事日”组织区应急专家队伍、应急宣讲团成员开展研讨培训活动。督促、指导区应急委成员单位,特别是重点行业专项应急指挥部牵头单位及各街道做好2016年度应急演练计划,并适时开展应急演练。继续组织开展“紧急救助员”培训,进一步完善基层“紧急救助员”与各专业应急救援队伍相互配合的应急救援体系,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应急救援,支持志愿者应急队伍壮大和发展。

(五)推进应急预案管理工作。继续推进全区应急预案的修订工作,特别是做好区职能部门专项应急预案和街道总体应急行动方案的修订指导、备案工作,建立台账。将区职能部门专项应急预案和街道总体应急行动方案编制成简单明了的预案方便卡。协调指导区28个专项应急指挥部牵头单位及各街道制定年度应急演练计划,牵头举办一场区综合性大型应急演练,通过演练检验预案,以演练锻炼队伍,进一步提高应急处突能力;加强演练评估、预案修订工作,应急预案演练结束或较大以上突发事件处置结束后,根据演练情况或突发事件处置情况,及时组织开展演练评估和预案修订工作。

(六)深化应急值守工作。完善和健全应急值守体系,全面加强我区应急值守工作,确保一旦发生突发事件能够快速反应,处置得当。严格落实关于应急值守的各项规章制度,牢记岗位职责,严格执行24小时值班、重大节假日和敏感期领导在岗带班制度。进一步完善信息报送机制,严格执行突发事件信息报送标准,规范报送时间、报送内容和报送对象,杜绝信息迟报、漏报、谎报、瞒报现象。举办第三期突发事件信息员队伍骨干业务培训,提升信息员信息报送能力。

智能化应急预案篇3

1.1应急信息资源管理

智能化信息系统的实现是基于分布式架构,对外部资源进行快速有效的集成,并对经济基础信息进行分类、传输和管理。智能化信息系统中数据是通过有线和无线网络进行实时采集得到的,采集的数据主要是针对应急决策支持所需的图像、视频等。智能化信息系统在采集得到相应的数据之后,需要对数据进行处理和传输,通过对数据进行分类,构建智能化信息系统的模型库、知识库和案例库等。并对上述数据库进行管理和维护,为上面提到的应急决策支持功能和事件预警监控功能的实现做好基础。事件预警监控智能化信息系统可以对预警规则进行制定,并对项目进行监控,对于预警时间进行及时的通知。智能化信息系统采自适应神经网络模糊推理技术,以及大数据挖掘的相关技术,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分析和处理,得出事件之间的关联和规律,并对重大的突发事件进行提前预警。

1.2应急决策支持

智能化信息系统实现的基础是大量的知识库和模板库,通过将方法库、模型库整合在一起形成信息系统的数据库。智能化信息系统在处理时间的时候,就可以通过数据库所提供的大量的,包括图像、数字、文本等形式的信息资料进行分析,以及对历史资料、实时信息和预测信息的查询,得到相似的案例和处理方法。同时,智能化信息系统可以利用多agent技术对时间进行全方位的分析和处理,准确地得出处理方案,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2智能化信息系统集成的项目管理

智能化信息系统集成项目所覆盖的学科范围较广,各集成部分的要求和所实现的技术不尽相同,同时,各集成部分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如何对智能化信息系统中各项项目进行有效的组织和整合,对项目的成败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要做好项目的管理工作,包括项目的进度、技术、质量过程、文档以及用户关系的管理,下面将分别进行简要的描述。项目的进度管理:这是项目管理中的重要环节,需要对项目的进展包括工作周期和工作排序进行调整和确定,保持资源合理的配置同时对成本进行严格的控制。项目的计划管理:这是保证项目按照计划进行实施,防止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出现混乱的现象,同时,合理分配项目资源,对人力物力进行合理的分配,防止出现浪费的现象,有效的项目计划管理有助于项目有条不紊的实现。项目的质量过程管理:主要是对智能化信息系统进行全方位的管理和监控,制定项目的质量标准,并根据质量标准对项目进行管理。项目的文档管理:有利于项目的管理人员及时对项目中的时间进行回顾和分析,总结经验教训。项目的用户关系管理:主要是根据用户的需求,对项目进行反馈和改进,保证用户对项目的满意度。

3结语

智能化应急预案篇4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规模、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安全生产监管体系的建设需求变得日益紧迫,对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的监管防范工作也日益繁重,安全生产监管工作十分艰巨。

1、建设原则:

系统的建设原则是统筹规划、分级实施,因地制宜、整合资源,面向应用、突出重点,技术先进、保障安全,注重效益、着眼长远。

2、逻辑架构

安全监管及应急救援系统主要功能是为了实现对企业信息的登记,对有关危险源、企业安全隐患的网络监控;对各类企业安全生产监督监察管理的信息进行采集和处理,并对已采集数据的安全生产隐患和危险源动态信息进行分析,提供安全生产形势分析、预测和预警辅助手段;支撑应急救援辅助决策分析,并通过应急救援相关信息资源的储存管理,支持及时有效的进行应急支援。

安全生产监管及应急救援系统建设需要构建层次化、结构化、整体化的软件基础结构,提高系统的安全性、可靠性、可维护性、扩展性等重要性能要求。基于以上考虑,根据需求,安全生产信息系统的逻辑架构整体划分为安全生产信息系统支撑平台、数据库系统、业务应用系统、门户系统及综合管理平台四个部分。其中:

安全生产信息系统支撑平台由二个部分构成,包括系统支撑平台和应用支撑平台。系统支撑平台包括安全管理平台、运行管理平台以及网络和系统软、硬件环境;应用支撑平台由一个集成应用支撑开发平台和多个构件平台组成,构件平台包括公共数据交换平台、GiS系统平台两个相对独立的工作平台,以及为集成应用支撑开发平台提供应用服务的电子工作流平台、表单处理平台、业务分析平台等。

安全生产信息系统数据库系统主要包括基础数据库、综合数据库。综合数据库与各基础数据库共存在不同层次和不同业务的数据库之间可以实现信息传递和资源共享,支持图形、声音、影像等多媒体数据,相关文本数据和文献类型的数据。

根据安全生产信息系统业务需求,安全生产业务应用系统包括远程监控预警系统、日常监管监察系统、应急救援管理系统、资源辅助支撑系统这四大模块。

3、业务功能

3.1远程监控预警系统

本系统共分三大功能模块,分别是企业信息登记模块、重大危险源监控模块、事故隐患排查预警模块。三个模块的实现的功能分别是:

企业信息登记模块,实现企业在GiS地图上的定位,点击查看企业基本信息、地理位置、联系方式、行业类型、涉及危险品种类、数量、危险源种类、级别、周边环境、经营物品、安全隐患、执法检查情况等信息。

重大危险源监控模块实现对企业重大危险源的远程视频动态监控并储存视频影像资料,能够根据企业申报有关数据,依照国家标准确认重大危险源和非重大危险源;能实现按重大危险源类型、分布地区、企业经济类型、行业类别、企业规模等方式进行灵活的监管;可以对重大危险源数据定期跟新情况进行自动跟踪;对事故隐患易发生火灾、爆炸或毒气泄漏事故的风险等级进行评估分级。

事故隐患排查预警模块通过信息与通讯技术实现安全隐患监管的“智能感知和智能监管”,即利用分布式计算、聚类分析、智能识别等计算技术,对海量的跨地域、跨省局、市局、县局和企业管理平面、跨部门的应急数据和信息进行分析处理,提升对安全生产相关各种活动和变化的洞察力、实现智能化的决策和控制,达到“提升效率、科学决策、实用先进、经济可行”的目的,实现应急管理模式从粗放式管理(备案/审批式静态管理模式)向精细化管理转变。

3.2日常监管监察系统

按照行业,划分为5大模块(此为没有煤矿地区,有煤矿地区则为6大模块)。依照不同行业情况,提供企业信息申报、监管流程在线审查/审批、关联监管流程的协同处理、地理GiS系统标示、监管监察情况信息记录、历史信息追溯保存以及不同级别安全监管系统的数据交换功能。

3.3应急救援管理系统

分为6大功能模块,分别是伤亡事故情况、应急管理分析、综合指挥调度、应急预案管理、应急资源管理、应急专家库管理,其实现的主要功能分别是:

伤亡事故调查实现对国内外不同行业典型的事故情况的相关资料,对辖区内生产经营单位发生事故的调查处理进度与落实情况,以及对举报各类生产安全事故的核查情况进展、结果。

应急管理分析系统能够在职责规定、步骤安排、资源调集、信息流程等重要环节严格遵循文本预案规定的前提下,以数字预案为依据,当生产安全事故发生后,通过汇总分析相关地区和部门的预测结果,结合事故进展情况,对事故影响范围、影响方式、持续时间和危害程度等进行综合研判。在应急救援决策和行动中,能够针对当前灾情,采集相应的资源数据、地理信息、历史处置方案,通过调用专家知识库,对信息综合集成、分析、处理、评估,研究制定相应技术方案和措施,对救援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提出解决方案,实现应急救援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综合指挥调度系统提供对应急救援事件的接收、受理、调查以及反馈,并对需要处理的应急救援事件涉及的地域、企业、周边环境等情况迅速查看相关信息资料,根据救援方案,通过智能数字调度交换平台与下属区市县局、各级联动救援部门、企业救援力量进行协调、指挥、调度,针对事故进行综合处理。

应急预案管理、应急专家库、应急资源库分别对企业应急预案的申报备案审核,应急专家的相关信息情况,应急资源的分布信息提供存档与更新。

3.4资源辅助支撑系统

主要是对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标准信息进行更新,对生产安全相关信息数据资料进行采集分析,为安全生产提供必要的辅助支撑。

4、总结

智能化应急预案篇5

本文通过相关案例比较,分析了我国目前地震应急管理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制定可持续预案;完善法律体系;加强各应急部门之间的协调;加强救援队伍的培养;合理的物资储备;增强民众的应急教育。

关键词:

地震;应急管理;问题;建议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对基础设施等方面的要求也日益加剧。近年来,我国多次发生地震灾害,对基础设施造成了很大的破坏,直接影响人们的生活。如何应对此种危害,进行科学的应急管理显得特别重要。

一、案例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发生了里氏8.0级强烈地震。此次地震受灾地区13万平方公里,极重灾区约3100平方公里,截止2008年9月25日,69227人遇难,374643人受伤,17923人失踪,受灾人数约4500万,直接经济损失约8451亿元。2010年4月14日7时49分,青海省发生了里氏7.1级地震。此次地震重灾区4000平方公里,极重灾区约1000平方公里,截止2010年5月30日,2698人遇难,1.2万余人受伤,受灾人数约20万,直接经济损失约610亿元。2013年4月20日8时2分,四川省发生了里氏7.0级强烈地震。此次地震受灾地区12500平方公里,截止2013年4月24日,196人遇难,11470人受伤,21人失踪,受灾人数约200万。东京时间2008年6月14日8时43分,日本东北部发生里氏7.2级地震。此次地震共造成13人死亡,10人失踪。当地时间2014年4月1日19时46分智利北部海域发生8.0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智利政府启动海啸预警。4月2日,智利宣布撤销海啸预警,并宣布地震造成的死亡人数为6人。由上述案例可以看出,我国近几年的地震处理中伤亡及各种损失都在不断减少,虽然各地具体情况有差异,我国在地震中的应急处理能力还是在不断提升的,可与一些国家相比我们还有很大的差距,所以现有的地震应急管理体系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二、目前应急管理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1、预案可操作性较差

在我国,从中央到地方,从地震部门到其他部门,“横向到边,竖向到底”的地震应急预案体系已基本形成。但是,制定的应急预案往往难以在工作中得以落实,可操作性较差。而且很多地方的应急预案没有针对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设计。

2、法律体系不健全

目前,我国出台了《防震减灾法》和《突发事件应对法》等相关法规条例,虽然我国有关的法律法规在逐步完善,但是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条例多,法律少,灾害管理组织和规划体系还有待进一步健全。

3、应急救援机制协调性差

在我国地震发生后,不同地区和部门之间响应的速度参差不齐、协调性较差。由于沟通上的问题,一些救援力量到达灾区后就直接进入现场开展营救行动,各自为战,使得救援指挥部无法及时合理的分配救援力量,导致应急救援工作效率低下。

4、专业救援队伍的不足

据统计,在地震救援专业人员所占人口比例方面,德国是2.14(专业救援人数/万人),法国是1.73,丹麦是2.31,而我国只有0.011。专业的应急救援队伍是救援的主力军,而我国由于专业救援队伍缺乏,这使得很多的救援无法快速全面有效的开展起来。

5、应急物资的缺乏

大的地震发生后,基础设施极有可能遭到严重破坏,这时灾区群众就需要大量的救援与生活物资。由于中央储备库中物资的不足,需要从全国各地调运物资,这就耽搁了救援的时间,而且我国储备的应急物资主要是食品,水、医疗、防疫、救生器械也严重不足,不能满足救援的需要。这些在一定程度上都会阻滞救援的进度与效果。

6、民众应急教育的缺失

地震发生后,我们的民众一般都不知如何自救,更谈不上有效的互救。目前,我国针对防震减灾缺乏具体、统一明文规定。我国的防震减灾教育还不够健全,没有普及。

三、完善应急管理体系的几点建议

1、制定可持续预案

各级应急管理部门要针对不同层级的地震灾害做好预案,从长期看使预案可持续变化,保证应急预案的动态性、灵活性、实用性,操作性,确保突发地震时应急管理的顺利进行。

2、完善法律体系

国家应通过法律明确各级应急管理部门的职责,使应急管理部门有法可依,进而使得应急管理工作能够顺利进行。同时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应建立相应的法律,使得基础设施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抗震性,这对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大意义。

3、加强各应急部门之间的协调

我国政府力量在地震应急处理中表现出强大的控制力,而非政府组织却显得分散无力,各级应急机构应在地震发生后统筹各方力量投入到抗震救灾中去,使救援活动在有序、高效中进行。同时要加强公民及各组织的训练与演习,不仅可以提高自身在灾害中的处置能力,还有利于加强组织间的联动、协调,提高整体危机应对能力。

4、加强救援队伍的培养

救援队伍的专业性与否直接影响抗震救灾的效果,所以,建立一支能随时执行地震紧急救援任务的救援队尤为重要。我们可以由政府职能部门牵头,根据实际情况,利用现有资源,吸纳各方力量组建“一队多用、专兼结合”的救援队伍,加强日常的专业知识培训和专业技能演练,使其在面对各种灾害时,能够及时做出专业、有效的反应,使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得到最大限度的保障。

5、合理的物资储备

地震发生后,灾区物资大量紧缺。对于物资储备,我们可以将一定区域内的物资储备情况进行统计,当有地震发生时,灾区就可以迅速的从附近地区的物资储备区迅速调集物资加入救援。同时,我们可以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以街村为单位储存一定量的救灾物资,也可以利用商店、药店等商业零售机构储存救灾物资,这样既可以保证一定的库存又可以及时更新避免浪费。

6、增强民众的应急教育

增强民众的灾害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灾害损失。政府部门应该加大宣传增强民众的灾害意识,同时在各部门中进行自救互救及演习训练。建立民众的灾害意识和自救技能,强化其在地震应急处理和救援时良好地心理素质和处理能力。

参考文献:

[1]高萍,于汐.中美日地震应急管理现状分析与研究[J].自然灾害学报,2013.08.

[2]刘智勇.关于政府应急管理的思考[J].三峡大学学报,2008.12.

[3]刘智勇,刘晰.政府应急管理面临问题及对策[J].商业文化,2009.03.

智能化应急预案篇6

在当前经济快速发展的形势下,大连市安全生产保持了总体稳定、趋于好转的发展态势,但各类生产安全事故尤其是危险化学品事故仍时有发生,造成重大财产损失和不同程度的环境破坏,同时也给安全生产应急救援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大连市安全生产应急平台自2008年建成以来,凭借出色的反应能力、强大的调度指挥功能、灵活的移动指挥平台,充分提高了应对各类事故的应急救援能力,成功处理多起生产安全事故,出色完成了安全生产应急救援工作,切实保障了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下面以某起危险化学品起火爆炸事故救援经过为例子,简要阐述一下大连市安全生产应急平台的创新性做法和应用经验。

事故救援经过

接报处置阶段

某日18时左右,大连市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中心(以下简称“应急中心”)接到某港口企业原油储运公司输油管道起火爆炸的报告。应急平台根据来话人员信息,自动搜索基础数据库,匹配重点单位名称、显示企业基本情况、重大危险源情况等企业基本信息,并自动在地理信息系统上进行关联定位,寻找事故点附近可利用的各类应急资源。通过点击事故点附近视频监控系统集成在地理信息系统上的摄像头,可看到现场一片浓烟滚滚,远处有火光。值班员按照处置流程,利用应急平台的事故快报系统迅速上报事故情况,并为事故应急救援做好准备。

应急响应阶段

大连市应急委立即启动大连市危险化学品应急救援预案市级响应,成立指挥部。值班员启动危险化学品事故数字预案,按照预案中生成的组织机构和任务目标,利用综合通信平台,向预案规定的指挥部成员单位发送“安全生产事故通报”,要求各成员单位完成任务。值班员通过资源调度系统调集大连石化、西太平洋石化、大连染化、交运集团、天诚燃气公司等6支市级应急救援队伍支援。与此同时,值班员从应急平台专家库中紧急调集了8名有丰富经验的危化品事故处理专家奔赴现场。移动指挥车向现场出发,与固定指挥中心协同配合,组织相关救援工作。

应急救援阶段

移动指挥车到达现场后,按照地理信息系统预先根据气象信息、地理信息、预案等综合因素标绘的现场指挥部位置,展开与应急中心实现数据对接后,指挥车成为现场指挥中枢。车上配置的通讯、视频采集传输、照明、会商等先进装备和应急指挥软件系统,为指挥员查看现场情况,了解、分析事故实时态势提供了保障。车载单兵系统将现场视频图像及救援情况实时回传至应急中心,应急平台的辅助决策系统综合事故情况、三维实景、现场气象、安全知识库、案例库等因素会同专家的意见生成智能方案,交由现场指挥员进行决策参考。智能方案被现场指挥员认真查看并全部采纳执行。

由于事故现场应急救援指挥得当,经过应急队伍与消防官兵的通力合作,十几个小时后,明火被基本扑灭。大连市应急委终止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预案响应,公安消防、环境保护等部门开展现场保护和监测,防止次生事故发生。应急平台对任务完成情况及应急处置情况进行整体评估,生成应急评估报告。

应急平台的创新功能

应急指挥“一张图”

电子地图系统是综合应用矢量化电子地图、航拍遥感图、三维实景图、模拟仿真等先进的地理信息处理技术构建的地理信息数据库。通过对智能地图系统的深入开发,既实现了隐患、事故、企业、应急资源等的密度分布专题图,为全市的安全生产形势提供宏观分析依据,也实现了事故后果模拟仿真、事故点周边环境分析、标绘系统等实战应用的空间分析功能。

本次救援多次使用三维实景图,针对重大危险源采集的三维影像,配合预先标注的处置方案,为应急抢险时还原重大危险源的原始情况提供帮助。救援指挥全程使用的标绘系统,能将包含危险区域、监测点信息、警戒点、道路封闭点、疏散线路、搜索路线、物资接应点、医疗急救点、现场指挥部等信息的救援处置方案示意图直接绘制在电子地图上,为可视化指挥提供了技术支撑。电子地图系统还与预测预警、数字预案、综合研判、辅助决策等模块完全融合,将事故的发展趋势、影响区域与地理空间信息系统相结合,进行危险性分析和综合研判,充分满足应急指挥“一张图”的要求。

数据采集是关键

基础数据是资源调度系统的核心、辅助决策系统的支撑,也是本次救援成功的保证。基础数据采集是对日常应急管理工作的考验,应急中心组织专家和专业的采集队伍,对企业基础信息库、地理信息库、应急资源库、案例库、重大危险源库、预案库、模型库、知识库、三维实景影像库等信息进行高标准数据采集。应急平台共采集应急机构、应急专家、应急队伍、应急物资等11大类专业应急信息数据;采集企业位置、重大危险源位置、导航数据、数字高程模型、危险源三维实景等8大类27个图层的电子地图系统数据;采集企业基本信息、重大危险源信息、企业安全管理机构等23类企业信息;还采集了大量的预案库、知识库、模型库、案例库、法规库等应急辅助信息。应急平台通过共享数据库、数据同步、开放数据服务接口等方式,实现了以上各类信息的共享访问,为“战”时的资源调度、辅助决策提供了重要的信息依据。

智能化应急预案篇7

关键词地质灾害;物联网专网;通信模组;开放云平台

1业务分析

1.1业务需求分析

依据《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决定》要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主要包括地质灾害调查评价、监测预警体系建设、避让搬迁与工程治理、基层能力建设和应急体系建设等。地质灾害调查评价以查清地质灾害发生发展的地质环境条件,评价其稳定性危险性及发展趋势,进行地质灾害风险区划,确定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为主要工作。监测预警体系建设主要包括群测群防监测预警体系建设以及专业监测预警体系建设,通过群测群防终端设备及自动化专业监测预警设备完成对地质灾害监测数据收集、上报、分析、预警等工作。搬迁避让及工程治理是针对危险性大、危害严重的地质灾害隐患点采取搬迁避让的措施,按轻重缓急,有计划地分期、分批实施工程治理,从而彻底消除地质灾害隐患。应急管理体制通过建设应急处置平台,实现语音通信、视频会议、图像显示、预警预报、动态决策、综合协调与应急联动等功能。

1.2物联网技术的应用需求分析

2015年,四川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实施意见》中提到,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应积极采用地理信息、全球定位、卫星通信、无人飞机、遥感遥测等先进技术手段,探索运用物联网等前沿技术,提升地质灾害调查评价、监测预警的精度和效率。因此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以及基于物联网技术的专业设备商业化,结合物联网技术手段完善自然灾害调查评价体系、监测预警体系、防治体系、应急体系,成为地质灾害防治及应急救灾信息化建设的新思路。目前全国各省围绕地质灾害调查评价体系、监测预警体系、防治体系、应急体系已基本建成信息化平台,本文则是基于信息化平台为依托,将nFC、物联网专网、通信模组、开放云平台、无人机等物联网领域技术应用于国土地质灾害防治及应急救灾中,以实现地质灾害防治及应急救灾标准化、智能化管理,从而提高对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和抵御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损失。

2物联网技术在地质灾害防治及应急救灾应用中的分析

2.1群测群防人员智慧管理

在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工作中,群测群防监测体系是针对灾害点完成野外巡、排查、监测等工作的管理体系,传统的群测群防监测是通过终端设备,采集所负责的地质灾害隐患点的信息,并上传到后台系统,经过分析以实现对地质灾害隐患点的日常管理、监测预警等功能。通过对现有信息技术的分析,传统的群测群防信息管理技术不仅无法实现对群测群防野外工作的监管,也难以确保群测群防人员采集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及实时性,这将影响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实际落地。结合应用nFC、GpS与移动基站的动态耦合定位技术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调查、巡查、排查、监测方案。一方面应用nFC技术,通过为每个地质灾害隐患点建立一张基于nFC芯片的识别码,群测群防人员在进行地质灾害隐患点的调查、巡查、排查、监测时,通过终端设备扫描识别码,采集界面将自动生成该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基本信息,群测群防人员无需选择地质灾害隐患点,仅需上传调查、巡查、排查、监测结果数据,完成数据采集工作,基于nFC技术的地质灾害隐患点信息采集技术,确保了采集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及实时性。另一方面,利用GpS和移动基站动态耦合技术,实现群测群防人员工作轨迹的查询和动态定位,以达到野外人员工作监管,提升群测群防数据采集工作的智能化监管,为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开展提供了技术保障。

2.2监测设备的智能化管理

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使用如地表位移监测设备、降雨量监测设备等专业的地质灾害监测设备对灾害点进行实时监测,利用监测设备针对灾害点进行数据实时采集及海量存储,结合大数据分析手段提供灾害点的监测预警功能,从而达到对灾害点的实时管理能力,提升专群结合的监测预警水平。伴随大量监测设备的部署实施,业务在监测数据的时效性、安全性及专业监测设备的精细化管理上提出了新的要求。第一,目前的专业监测设备回传监测数据是通过传统的2G/3G/4G传输渠道,在公用信道的情况下,如何保障专业监测数据能够以最快的速度传回到后台系统进行分析预警,以达到对地质灾害的时效性管理要求。第二,在信息化飞速发展的现状下,信息安全是当前信息化发展的必须要求,专业监测数据属于业务保密数据,如何保障监测数据在传输过程中的安全性。第三,大量的专业监测设备都部署在野外,如何保障专业监测设备的精细化管理。基于物联网技术的自动化专业监测平台是在上述业务需求背景条件下,结合运用了物联网专网卡、物联网通信模组、开放云平台技术,志在解决监测数据传输的实时性及安全性,以及监测设备的精细化管理三大问题。图1所示是物联网专网组网架构图,中国移动物联网专网是指中国移动为满足物联网发展所需的丰富码号资源、物联网“规模性、流动性、安全性”特点以及业务个性化需求、客户高质量的网络保障而搭建的一张网络。通过建设物联网短信中心、物联网GGSn、物联网HLR等物联网专用网元,实现物联网用户与大众用户的网络分离,为行业客户提供可靠性和稳定性的高质量网络。专业监测设备使用物联网芯片、通信模组,即可将专业监测设备采集的灾害点数据通过物联网专网进行传输,将传输渠道与大众用户使用的网络分离,不仅提高了网络传输效率,同样也保障了数据传输的安全性,对地质灾害监测数据的时效性及安全性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图2所示为中移物联网开放云平台架构,该云平台支持泛连接和大数据存储,可满足海量设备的大并发高吞吐量地快速接入,支持将分散在各地的设备通过云平台进行集中式管理,完成高效的资源管理和数据的安全存储。实现设备的监控管理、在线调试、实时控制;并且云平台提供消息路由、短彩信推送、app信息推送等多种方式将数据分析结果、预警告警消息等快速推送给移动终端。针对分散的地质灾害监测设备,利用云平台提供的泛连接功能方便快捷地接入云平台。结合物联网专网提供的各个监测设备物理位置(GpRS定位)、数据交互流量等信息,通过model_Bus等工业控制器集中控制网络协议,实现远程对监测设备状态监控及集中管理。随着物联网技术的蓬勃发展,在地质灾害专业监测工作中积极探索运用物联网技术,不仅可提高监测设备的精细化管理,同时保障了专业监测设备的数据采集传输的实时性及安全性,从而提高了地质灾害防治监测预警的精度和效率。

2.3地质灾害隐患点可视化管理

为了实现信息对称,国土地质灾害防治及救灾工作中,对灾害点的可视化管理以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实时现场监管,从而在室内可查看地质灾害现场情况,提高了地质灾害隐患点的预警预报能力。实现地质灾害隐患点可视化管理,是从多个维度来监控地灾隐患点,使得监管部门在办公室或者应急指挥调度中心就可全面的了解地灾隐患点或者地灾现场的情况。这就包含前面我们所述的通过专业监测设备和现场监管人员反馈的信息,还可通过无人机快速的飞临现场结合物联网专网卡、通信模组,开放云平台技术。将该监控设备或无人机中灾害点的实时画面,利用通信模组及专网卡,实时传回开放云平台中,业务人员可以通过云平台查看实时的地质灾害现场数据,从而实现对地质灾害现场的实时监管。

2.4综合应急救灾指挥平台

突发地质灾害将造成人民群众生命及财产损失,通常在地质灾害发生后,清晰、全面、直观的数据展示能力将提升地质灾害应急指挥效率,同样可为领导、专家提供科学有力的决策依据。随着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应急救灾指挥平台利用webGiS平台,集成了地灾主客体数据于一体,在“一张图”上,实现了对地质灾害防治到救灾全业务流程的管理。图3展示了综合应急救灾指挥平台架构图。

3结束语

智能化应急预案篇8

2012年,在河南省电力公司和郑州供电公司及新密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局深入贯彻上级关于安全生产各项要求,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工作方针和“保人身、保电网、保设备”的基本原则。以“三个百日”安全专项行动为主线,突出“隐患排查治理”和“同业对标”的抓手作用,突出全面、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安全管理和监督。坚持“抓班组、盯现场、促管理”管理理念,突出“以人为本”,强化科技应用,大力引进状态检修、带电作业、带电水冲洗技术,既提升了电网的安全发展水平,又提升了作业质量。持续深入开展“反违章”活动,强化责任制、提高执行力、推行标准化,杜绝“三高”现象,以“三铁”反“三违”。进一步完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不断丰富安全管理手段,加大安全监督与考核力度;进一步提升快速应急反应能力,保证电力安全生产的持续稳定;进一步夯实安全生产基础,努力实现安全生产的可控、在控、能控,确保新密电网安全稳定运行。

实现无人值班生产管理向现代化迈进

实现生产管理现代化是企业管理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也是安全生产的重要保证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我局在省市公司的大力支持下,加大了科技投入的力度,狠抓重点生产技术改造项目,推广企业现代化管理成果,鼓励员工在实际工作中搞技术创新、大胆攻克技术难关,积极使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以技术进步促进安全生产。特别是计算机监控系统、管理信息系统等一批技改项目的完成,极大地提高了设备的自动化水平和可靠性,安全生产基础更加牢固,使我局于2006年实现了无人值班(少人值守)。它标志着我局生产控制和生产管理初步实现了现代化,提高了生产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减轻了运行值守人员的劳动强度,优化了人力资源配置,提高了全员劳动生产率。

完善激励机制增强科技创新的活力和动力

通过整章建制完善了《科技管理办法》、《企业管理现代化成果评审实施细则》等奖励制度及措施,推动技术进步和科技管理工作向制度化、规范化方向发展,加大了科技进步奖励力度。这些措施,极大调动了广大员工、工程技术人员投身于科技进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科技项目年度计划完成率均达100%。保障了企业安全生产,增强了企业科技创新的活力和动力。

坚持科技创新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一)完善GiS系统。作为重要的电网现代化管理运行手段,GiS系统在电网安全生产、应急处置方面能够提供非常直观和有效的信息,在电网运行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010年,局将对现有的GiS系统进行全面升级和改造,重点是实现下列功能:实现郑州市输配电网的三维数字化;实现局调度通信专业的数据和电网地理信息数据的统一管理;与配网SCaDa系统集成,实现输配电业务管理功能等,使该系统更好地满足安全生产和抢险工作需要。

(二)健全完善应急管理软、硬件系统。完善相关电网运行数据、确保电网稳定运行的各种制度,建立健全应急工作制度,规范应急新闻、应急动态、应急响应、应急预案等各模块软件功能,细化各应急预案工作流程,使我局应急管理系统更加实用、快捷,真正发挥其应急功用,确保电网健康、安全、稳定运行。

(三)利用3G技术,建立作业现场移动视频监控系统,实现各类施工现场的实时监控。更加全面协调的配合应急工作的开展,实现应急工作的快速网络信息化管理。

完善安全机制,筑牢持续发展的屏障

我局于2009年成立应急中心,应急指挥中心目前已实现的功能如下:①实现电网调度自动化信息浏览,随时掌握电网运行情况。②对主要变电站实现远距离遥视,远程监视我局所辖10座110kV枢纽变电站视频信息,实现应急处置现场实时动态视频监视,实时指挥、实时监视电网运行工况。③实现对省市公司、应急抢修队的视频链接,在应急事件发生时,一方面及时上报省市公司相关情况,另一方面对输、变、配电抢险队应急处置工作实时指挥。④利用应急管理平台,实现对应急资源的统一管理。在发生突发事件时,能利用应急管理平台对14个应急抢修队人员、物资、车辆进行统一管理调配,确保应急处置工作有效开展。

通过以上多项功能,应急指挥中心已从整体上提高了应急管理能力及应急处置能力。而从处理突发事件上看,减少了应急处置需要的时间,最小程度地减少了停电的时间,同时也提高了供电企业的整体效益。目前我局共有《电网大面积停电事件应急预案》等综合预案十项,《电网调度中心处置电网大面积停电事件应急预案》、《电力设施大范围受损抢修应急预案》等专项预案八项,为了加强应急预案的落实,使各级人员尤其是运行人员熟悉和掌握应急处置方案、应急启动条件和应急执行程序,提高应急处置能力,保证应急处置的效率,切实提高我局应急管理工作水平,我们明确各类预案工作流程。

依靠科技创新,突出持续发展的优势

科学发展观关键在“科学”二字,尊重科学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实现技术装备现代化,依靠科技创新保安全是增强电网综合运行能力的重要基础,是确保电网安全运行的关键环节,体现了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一是要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着力提高电网设备的科技含量。树立以提高生产力科技含量为方向的技术创新原则,坚持采用先进、成熟、经济、适用、可靠的技术,促进电网技术装备的根本加强,全面适应新农村电气化发展的要求。二是要根据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广泛开展技术创新活动。紧密结合电力企业生产实际,围绕电网建设、安全管理、技术装备、新技术应用等关键课题,实施全员技术革新、创新工程,完善以资金、资源、人才为重点的技术创新激励机制。三是要适应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建设科学的市场、营销信息系统。在新形势下,要站在更高层次、更高标准上,把适用性与超前性结合起来,把安全供电管理作为信息化的重点,带动其他方面的信息化,使信息化建设从零小分散到规范集成,最终建成一个技术先进、功能可靠、保障有力的安全管理信息系统。

落实遥视技术责任制,完善遥视技术体系

电力系统作为一个发电、输电、配电、用电紧密相连的有机整体,任何一个环节都必须保证安全,变电站“五遥”技术中的“遥视”技术在这个环节中大显身手。

随着电力产业的快速发展和电力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电力遥视技术也面临更大的机遇和挑战。我局以确保电力生产安全、稳定、经济运行为目标,深进细致的开展遥视技术工作,加大了监视检查、考核的力度,进一步完善了“以质量为目的、以标准为依据、以计量为手段”的三位一体的监视体系。依靠先进的技术监视手段,牢牢围绕影响发供电企业安全的生产技术题目和治理题目开展工作,发现和处理了大量的设备缺陷隐患,实现优质监视技术服务承诺,为确保电力设备的安全、稳定和经济运行提供了坚实的技术保障。

遥视技术的工作内容和标准要根据电网技术水平和运行状况的实际,根据新技术、新设备的使用情况来不断的进行动态补充和细化,实现安全生产要求与遥视技术内容动态治理的有机结合。在遥视技术的形式上也要不断实现创新,牢牢围绕影响安全生产、经济运行中的关键技术和关键设备等题目,采用常规监视、专项技术监视、设备设施的监视、运行和检验工作的监视、总体评估等形式有效的开展各项遥视技术工作。

智能化应急预案篇9

关键词:地质灾害;物联网;应急;解决方案

大唐电信集团国土资源地质灾害物联网应急解决方案根据地质灾害应急业务的实际需求,综合运用wSn、m2m、3G无线通信和云计算技术在全国范围内建设一张完整的地质灾害监测专用网络,在各个灾害易发点布设大量传感器及专业采集仪器实时采集多种地质环境数据,运用m2m网关实现数据加密和在专用网络(结合短距离传感网、有线、无线、短波、卫星等多种通信方式)上的数据传输,将采集的各种地质环境数据汇集到各级应急中心,由中心平台统一进行数据处理,结合地质灾害专家模型,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对海量数据记录、统计、分析,实现灾害提前预测、灾害远程监控、灾情动态推演、智能预案自动匹配、应急处置辅助决策等功能,最后通过应急通信平台实现全天候应急指挥。

系统分为前端监测系统、传输网络、应用平台三个层级,整体结构如图1所示。

图1系统整体结构

1前端监测系统

前端监测系统由群测群防子系统、专业监测传感器设备、视频监测系统、无线感知网、m2m管理平台等组成。图2所示是本系统的前端监测系统总体架构图。

图2前端监测系统总体架构设计

1.1群测群防子系统

系统由前端群测群防自动化监测系统和后台群测群防数据管理平台构成。前端设备可以自动采集群测群防的监测数据以及图像,并根据需求实时上传至群测群防数据管理平台,实现数据管理与信息。

1.2专业监测传感器设备

本系统用专业监测设备(如雨量计、位移计等)实现感知信息采集并将监测信息通过RS232方式传送给无线感知网节点设备,节点通过ZigBee协议将数据信息传输到无线感知网网关设备。

1.3视频监测系统

系统由前端视频采集设备和后台视频处理设备组成。前端摄像头实时采集地质灾害现场情况,并完成编解码工作,将数据通过GpRS、3G、北斗或者有线等通信方式传输到后台的视频服务器。

1.4无线感知网

无线感知网包括节点设备、中继设备和网关设备。网关将汇聚的监测数据信息通过GpRS、3G、北斗或者有线等方式上传给m2m管理平台。

1.5m2m管理平台

支持不同通信方式和数据传输协议、适配不同传感器数据格式、实时指标预警,实现对监测点数据采集、传输、控制、存储、实时处理等功能的统一支撑。数据经过规范化处理后,通过北向接口提供给地质灾害应急物联网平台。使用者通过手机短消息方式接收监测预警消息。

2传输网络

利用已建成国土资源主干网络应急卫星网络资源,依托公共网络资源,结合地质灾害应急响应、监测预警等物联数据传输需要,搭建应急响应物联网平台项目的数据传输网络。实现应急物联网平台与示范区、监测点的突发地质灾害野外现场间的信息传输,确保应急处置、监测预警时通信联络的安全、可靠、畅通。

数据传输网络主要由主干传输网和移动传输网络构成,网络架构如图3所示。

图3网络架构图

3应用平台

通过省(市)级建立的地质灾害应急物联数据库,支撑省(市)级应用系统和示范区应用的数据需求。

通过统一建设的物联网应用支撑平台,支撑省(市)级应用系统、示范区应用的物联应用需求。

建设业务应用系统,实现地质灾害应急物联网平台在基础信息管理、监测预警与辅助决策等方面的职能。

应用系统逻辑架构如图4所示。

图4应用系统逻辑架构

3.1物联网数据库

物联数据库建设分为数据收集、数据整合、数据维护管理三个模块。其总体框架图如图5所示。

图5地质灾害应急物联数据库总体框架图

3.2物联网支撑平台

物联网应用支撑平台为各级物联网应用提供从应用开发到应用接入使用的全过程支撑服务,针对物联网应用特性,提供监测终端到业务应用之间的通信通道,提供机器与机器之间联动控制的逻辑,实现不同业务应用和不同终端设备的融合,实现不同终端的统一管理,提供行业内用户业务应用快速定制开发的能力。

物联网应用支撑平台的功能架构如图6所示。

图6物联网应用支撑平台功能架构

3.3业务应用子系统

业务应用子系统包括基础信息管理子系统、监测预警子系统、辅助决策子系统、系统维护与运行管理子系统等系统。图7所示是其应用系统功能架构图。

通过建设地质灾害应急物联网系统,可以有效提高地质灾害调查评价、监测预警的精度和效率,提升专群结合的监测预警水平;实现突发灾害的有效协同应对,提高灾情险情监控和应急处置能力。

4方案特色

(1)本系统采用wSn(无线传感网)技术实现各类监测数据的智能感知和汇聚,可实现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从群测群防向群专结合转变。

(2)本系统采用动态适配技术实现异构传感设备的统一接入和服务管理,能建立具有海量数据处理能力的地质灾害监测数据融合和共享服务,实现异构、多源终端的统一接入和适配管理。

(3)本系统采用基于Soa的服务集成框架,实现平台服务与业务应用的能力解耦,可使监测管理人员通过平台监控服务的健康状态和可用性;业务平台开发方可通过平台提供的服务开发与交付环境,完成业务服务的创建、测试与交付运行。

智能化应急预案篇10

智能电网管理软件

值得信赖产品奖

配网自动化集中监控系统

北京豪义慧通科技有限公司坐落在北京市中关村高科技园区,是集产品研发、销售、服务为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拥有以融合通信系统、应急指挥系统平台、电力配网自动化为核心的产品体系,其多项软件产品拥有自主软件知识产权。公司是以大屏幕显示系统、视频会议系统、智能会议室等系统集成与服务为主营业务的集成服务提供商。

公司具有强大的视频通信综合应用技术优势,不断开拓创新,整合优势资源,承接了公安部、中央警卫局、北京市公安局、山东省政府、中国联通、中国财保、国电集团、华电集团、国家电网、南方电网等大型工程项目,积累了丰富的工程实施经验。

青海省是一个自然灾害多发地区,不但地广人稀,而且自然条件也相当复杂,为了响应国家电网公司“三集五大”的坚强电网建设目标,青海省电力公司规划建设了“青海电力智能应急指挥中心系统”。

通过这一基础平台的建设,青海电力在应对重特大自然灾害、突发停电事件时,可利用计算机技术、智能分析技术、融合通信技术等新型技术手段,快速、准确、高效地定位事故现场及事故状态,实现信息的快速上报、快速流转、准确定位及多位一体的可视化应急指挥调度。

北京豪义慧通科技有限公司凭借多年来的系统集成经验,在对国网公司的应急指挥系统建设规范与要求进行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结合电力公司应急业务的实际需求,为青海电力公司设计建设“青海电力智能应急指挥中心系统”。

该系统的成功运行,极大地提高了青海电力公司的应急指挥处置能力,为青海电力构建多位一体的应急指挥快速决策体系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与技术保障。

三级平台三大系统

构建“坚强电网”

青海电力智能应急指挥中心系统规划由省公司、地市公司、县级公司共三级平台构成。

该系统主要由基础环境系统、应用支撑系统和指挥决策系统构成。其中应用支撑系统主要包括:大屏幕显示系统、视频会议系统、视频监控系统、融合通信指挥系统、移动视频监视系统、GiS信息系统以及办公自动化系统。

青海电力智能应急指挥中心系统的规划建设是以国家电网公司对于应急指挥系统的建设规范要求为主要依据的,并坚持以技术先进、功能完备、易于扩展为主要建设原则,在满足公司现阶段应急指挥工作的同时,为整个青海电力构建“坚强电网”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平台。

系统建成后,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平稳运行后,先后在玉树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应急指挥与抢险工作中发挥了强大的技术支撑与指挥决策功能。

量身定制解决方案

为了构建快速反应、高效沟通的青海电力智能应急指挥中心系统,北京豪义慧通科技有限公司的设计采用了信息网络技术、视频会议技术、融合通信技术、多媒体无线传输技术等信息技术手段,通过系统集成技术构建一套符合青海电力实际情况的多位一体智能化应急指挥中心系统平台。

五大功能保证安全

青海电力智能应急指挥中心系统作为整个青海省电力公司的应急指挥体系的核心,是连接国家电网公司与下属单位应急指挥系统的中枢,是联系省公司及政府部门应急指挥中心的门户,因此系统的规划与建设应满足安全生产、防灾救灾和社会稳定三方面应急需要,并具备五大基本功能。

一是应急指挥功能。应急指挥功能采用先进的通信、网络和信息技术手段,采用声、光、电、视频等方式,动态监视突发事件现场,快速掌握现场情况、事件发展、电网运行、设备运行、应急资源及分布等,统一组织应急处置;方便应急指挥,发出命令指示,接收响应反馈,从而保证应急指挥体系的完整、高效。

二是信息汇集功能。信息汇集功能能够接收来自调度自动化相关系统,变电站工业视频系统,“SG186”工程安全生产、物资管理、营销及市场交易、人力资源等业务应用系统,气象、交通、自然灾害、新闻等信息系统,省公司及有关部门、行业的应急系统,应急现场的有关信息和数据,为公司领导提供决策支持。

三是视频会商功能。视频会商功能能够与省公司及各级应急指挥场所、移动指挥车、具备传输条件的突发事件现场实时交互声音、图像和相关数据,满足召开多方视频会议需要,实现异地会商。

四是辅助决策功能。突发事件发生后,通过汇总相关预测结果,对事件的影响范围、持续时间等进行综合研判;对照有关应急预案确定的启动条件,提出预警;综合分析相关信息,预测事件下一步发展及其危害,研究提出应急处置方案或建议,从而为决策提供参考。

五是日常管理功能。应急指挥中心除满足应急需要外,还应满足重要活动保电、迎峰度夏(冬)、防汛抗台等值班需要,可以召开日常视频会议、组织应急演练、开展培训学习和进行汇报演示等。

应急指挥视频会议建成后,通过与省公司应急指挥中心的集成,能够将国网公司、省公司、地市公司以及县公司应急指挥中心呼叫组建成一个会议,将各应急指挥中心音视频信号整合到一起。

四大效益

应急指挥中心系统建设是应急管理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对于建立和健全统一指挥、功能齐全、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应急机制,预防和应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减少突发公共事件造成的损失,具有重要意义。其产生的效益主要分为管理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科技效益四大部分。

1.管理效益

应急指挥中心系统的建设,可使决策管理部门从整体上监测、掌控所辖区域各方面社会、经济运行的态势,为相关主管部门提供科学决策的有力依据,有效提升电网安全运行管理水平。

2.经济效益

应急指挥中心系统的建设,可有效整合各部门的既有资源,有效减少政府和企业部门信息重复采集、节省人力成本,提高信息利用率和时效性,产生直接经济效益。

3.社会效益

应急指挥中心系统采用了计算机辅助调度技术,装备了先进的指挥调度通信系统和信息化管理系统,可大大提高对突发、应急、特殊和灾难性事件的快速反应能力,有利于创建良好的社会服务和高效顺畅的社会运行机制,提高社会的整体减灾防灾、灾后恢复能力,有利于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营造和谐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