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保理念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8:29:46

生态环保理念篇1

关键词:环保理念;生态公路设计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一、生态公路的概述

生态公路是公路设计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融入到公路设计中,在实现交通发展和社会和谐发展的前提下,以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生态效益的融合,维持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最终实现道路景观的和谐、可持续发展模式。其本质上就是要求公路设计者要遵循环保理念,坚持生态路线,降低公路建设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另外,基于生态公路的特殊性,我们将生态公路的属性分为:生态属性和工程属性。其中生态属性是区别于公路建设的本质属性,需要考虑公路建设对周围环境的影响。①生态属性包含:良好的生态定位、充分考虑生态环境、以绿化为主以及换景借景;②工程属性:生态路线选择方法、生态边坡工程、生态排水工程、景观绿化工程等。

二、环保理念分析

环保理念的运用有利于使人们居住的更加健康、更加舒适、更加与自然融为一体,是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的措施之一。生态公路设计当中的环保理念所倡导的是环保与节能,其根本原则是坚持绿色,即自然、环保、节能,可以有效的降低现代公路建设时的消耗和污染,突出环保、节能的概念,环保理念考虑到了绿色与自然,结合公路周边的自然环境,让人们行驶在一个舒适、绿色而健康的环境中。另外,在进行设计时,环保理念考虑到利用公路周边的特点,利用其地热、风能、水能等自然的力量,从而使生态公路真正的达到环保绿色的标准,人们行驶安全的同时亲近自然、感受自然。

三、基于环保理念生态公路建设设计的原则

1、对自然保护区和沿线生态进行保护

公路建设不仅会占用当地大量的土地,而且在公路建设过程中也会产生大量的建筑施工垃圾导致当地生态环境被破坏,而生态公路设计的基本原则就是对当地环境的保护,要整体分析公路设计路线,如果途经自然保护区要避让,同时要在施工过程中考虑对当地植被破坏可修复程度【1】。

2、线路应该少占或者不占农田

我国是一个人多地少的缺粮大国,而公路建设必须要占用大量的土地,因此为节约良田,降低对耕地的破坏程度,公路设计者要注重对良田的保护,公路建设要尽量不占用耕地,同时也要尽可能在耕地中间通过,以免产生廊道效应。

3、经济性原则

基于不同地区的地形地貌不同,甚至相同地区的地形地貌也存在很大不同,因此生态公路设计要求设计多套公路施工方案,并且根据实际调查结果,选择工程量小、造价低、社会效应高的施工方案,当然做到经济性的前提就是合理选择施工路线,一般我们将施工设计路线选择分为主动选线和被动选线。主动选择就是在路线选择时避开地段不好的路段。被动选线就是在施工过程中遇到不好的地段时,在不能进行改线的情况下,要选择适当的方法通过。

4、环保理念与生态公路的融合原则

公路环境保护的宗旨就是保护自然环境,节约自然资源,降低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和对自然资源能源的浪费,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不以单纯的公路建设作为出发点,具有前瞻性,其对公路建设的工程活动的具体特点提出了具有可行性的、针对性的环保方案。所以生态公路这一概念应运而生,公路建设方面的专家一直致力于对生态公路的研究,毕竟生态环保已经上升到了国家的战略层面,而相关人员付出了这么多的努力,我国的生态公路建设也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与进步。

四、生态公路设计要求

1、生态公路的设计与传统公路设计的不同

生态公路设计与建设要本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开展,必须要对工程当地的经济发展状况、自然条件等进行细致全面的考察与研究,可以引进外来物种,比如用于绿化的植被、花草,这样做可以增加生物的多样性,但是要考虑到其引进是否能够适应当地的自然环境,不应该使其对本地生物造成生存威胁,所以,要选择合理、恰当的外来物种。此外,生态公路的设计需要考虑到更多的因素,需要投入的人力、物力以及财力都是传统的管理设计方案所无法比拟的。

2、生态公路中的设计要素

生态公路的建造必须要考虑到公路和周边生态的协调性。在整个公路的设计阶段,应该统筹考虑研究环境、生物、资源、污染等要素。要考虑到建设中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并且提前规划设计补救措施。

五、基于环保理念的生态公路设计

1、合理选择公路地址

为了能从各方面满足人民的基本需求,就要考虑到公路施工的自然环境,要高度重视公路的选址,公路的选址虽然不是正式的施工程序,但是它却是保证施工质量、施工顺利进行的前提和基础,所以,我们必须为公路选择一个正确、恰当、合理的坐落位置。而公路选址必须全面考虑到当地的地质地形、气候气温、植被、水源等各种自然因素和包括居民的分布在内的社会因素,只有综合考虑到可能影响到施工的所有因素,才能保证施工的顺利进行。生态公路遵循的原则就是在不破坏自然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兼顾公路工程本身的性能和质量。

生态环保理念篇2

关键词:公路设计;生态环保;路线设计

某一级公路设计速度100km/h,采用整体式路基,路基宽度26.00m。本项目路线涉及到农田区、饲草基地,路线布设时除在路线起点处占压部分规划中的万亩良田外,其余均进行了避让。本项目研究区域位于亚欧大陆腹地,海拔900~1600m,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山势大致由西向东降低。西部山峦重叠,多见悬崖峭壁和峡谷地貌。松林茂密,溪流、瀑布多见。东部则成孤峰耸立,岩石,切割微弱、缺少常年性水流。

从本项目沿线土地资源状况及对项目的影响分析来看,本段路线全线基本为草场,局部段落分布有农田和林地。从K2+300至K4+600段,所占用土地为耕地、林地等,K12+700~K15+400段经过万亩良田区,所占用土地类别主要为耕地和林地,K17+800~终点段所占用土地类别主要为耕地和林地;其余段落所占用土地类别主要为草地。在设计中全面考虑了沿线土地利用情况,合理利用地形,正确运用技术标准,贯彻保护耕地、林地的原则,在保证通行需求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路基高度,减少对农田水利设施的切割。

1项目特点

本公路路线区域工程地质条件较好,路网较发达;沿线除个别段落穿越耕地和林地外,其余均为草场。鉴于路线所处的地理位置、工程地质条件、车辆组成、环境气候特点及本项目新建公路的性质,决定了本项目与自然环境要能够协调配合,同时应重视公路建设与农(牧)业生产的协调。

(1)项目所处地区

冬季严寒,自然降雪大,冬春冻融循环剧烈,应针对寒冷地区的道路安全、使用寿命等,加强相关设计。一级公路的整体功能应通过科学的道路网规划、科学的交通组织、流畅连续的路线平纵面指标、完善的、系统化的交通工程及沿线设施等总体的优化来实现。

(2)本项目路线

穿越较多的农田,路基排水、桥涵的设计应与当地农田水利紧密结合。区域交通组织对高速公路的服务水平影响很大,主线、老路、通道及分离式立交的布设形式和位置是研究设计方案的重点。起点互通式与G30吐乌大高速公路衔接,立交跨线桥的位置、型式、结构设计、视觉效果是研究的重点。

2总体设计思路

根据本段项目特点,总体设计方案必须贯彻“技术先进、安全可靠、适用耐久、经济合理”的基本原则;贯彻“快捷、顺畅、安全、环保、美观”的理念,坚持“以人为本”、“安全、和谐、环保”“全寿命周期成本”的设计指导思想,合理控制公路建设成本。在本次勘察设计过程中,应重点突出以下设计原则。

(1)服务社会、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经过农垦区路段,公路建设不可避免会发生征地、拆迁,必然会对沿线社会生活环境带来影响。将服务于社会的原则贯彻于路线、路基、桥涵、路线交叉及机耕道、取弃土等的设计和施工运营的全过程中,充分考虑与沿线自然景观的协调,严格控制取弃土,降低路基填挖高度,减少拆迁和占用耕地,采取尽量避开基本农田、公益林地、减少临时用地等多种保护耕地的措施。设计以人为本,减少对沿线居民生产、生活的不利影响,尽可能地保护沿线的生态环境和生活环境。使项目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最优,这是本项目研究的核心工作之一。

(2)处理好规划与总体方案的关系,保证方案完善、合理,更好的服务于社会。勘察设计过程中,路线应充分考虑与沿线城镇规划区的关系,尽可能减少对城镇规划区的影响,注意与其它重要设施的协调配合,并应充分考虑地方交通出行方便,使沿线主要城镇、规划农田区、饲草基地、旅游等主要交通源之间实现有效连接,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处理好国家、地方规划与本项目建设的关系,合理设置立交、通道等,方便区域内的交通出行,促进地方经济与公路建设协调发展。

(3)合理掌握和运用技术指标,提高道路的服务水平。在勘察设计过程中,合理掌握和运用技术指标,保持线形连续、均衡,合理利用地形,提高平、纵指标;配置系统和完善的交通安全设施,确保运行车辆行驶安全;保证公路路基稳定,保证工程结构的耐久性、稳定性、安全性,延长公路使用寿命。以人为本,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提高道路的舒适度和服务水平。

(4)建设与环境相和谐,处理好各种和谐关系。本项目有独特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气象及社会环境。在设计中充分考虑地区特性,尊重自然规律,建立和维护人与自然相对平衡的关系,使工程建设顺应自然、融入自然;要把设计作为改善环境的促进因素,实现环境保护与公路建设并举、公路发展与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相和谐。重点体现对原有景观资源的保护,充分利用项目区独具特色的自然、人文景观,使公路使用者能欣赏到特有的自然景观,领略地区特有的风貌。

(5)树立全寿命周期成本的理念。加强不良地质处治方案研究,合理控制工程造价,统筹考虑建设、养护、运营、管理的全过程,树立全寿命周期成本的理念,保证工程结构的耐久性、抗疲劳性,人车行驶的安全性,防灾减灾的有效性,以及环境景观的协调性等问题,实现公路使用寿命更长、环境更美、行车更舒适、投资更节省的总体目标。

3环境保护设计措施

(1)根据本区域的气候、土壤、水源、社会环境等因素,为便于管理,减少工程管护成本,沿线建议仅对互通式立体交叉区进行绿化,植物种类选择应以当地品种为主,选择耐盐碱性强的物种,可以大大降低成本。设计应结合公路沿线生态条件,以保护沿线环境为目标,以维护生态平衡、尽量降低环境污染、尽可能地改善和提高公路环境质量为宗旨。

(2)社会环境影响减缓措施。本项目社会环境影响以有利影响为主,但由于工程建设施工期会带来一些不利影响,需结合实际情况,采取必要的减缓措施,发挥项目最大的社会经济效益,把不利影响降到最小。针对项目建设施工特点,设计期合理确定选线方案,减少占地和拆迁;尽可能避开居民区、农田。做好占地拆迁调查,协调地方政府修改沿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按照国家政策进行调整补偿,采取措施进行中低产田改造,以补偿由于耕地减少而造成的人口压力。

(3)生态环境保护措施。本段主线和连接线不可避免占耕地和林地,设计对路基高度进行优化设计,在满足工程要求的基础上尽量采用低指标,减少用地。

(4)环境空气影响减缓措施。设计期的减缓措施是结合拟建项目沿线地形地貌、植被分布等情况,预制厂、拌和站等选址设置在远离居民区并距其下风向500m以外。

(5)声环境影响减缓措施。为了减缓环境噪声对环境敏感点的影响,优化调整路线设计方案,控制路线与声环境敏感点的距离。本段路线在乌拉泊村和灯草沟村附近路线靠近居民区,对影响公路建设用地范围的居民进行搬迁,对公路建设用地以外声环境敏感点的居民房屋安装隔音窗户。

(6)水环境保护措施。设计期的减缓措施是农田排灌设施的施工必须在路基施工前完成,要求设计规模不低于目前水平,泄洪区应满足其最大泄洪标准。同时合理安排工期,农田灌渠在农田灌溉期以前完成;泄洪渠系在洪水到来以前完成。同时,本项目穿越了乌鲁木齐二级水源地,为了防止对水源地的污染,在水源地的路基两侧分别设置应急沟和储污池,在路面边缘设置陶瓷拦水带,在桥上设置综合排水系统,避免营运期间的污染水体、油渍、危险品等渗入地下,对水源地造成污染。

4结语

文章基于某公路设计实例,鉴于项目区域为绿洲荒漠地段,自然生态环境较为脆弱,公路设计时结合项目工程建设条件、交通需求、地区经济发展等,研究公路建设对环境的影响,工程建设与周围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人文景观相结合,努力做到保护沿线自然环境,适度改善生态环境,力求达到公路建设、景观绿化与社会环境的融合。

参考文献:

[1]李萍.绿色交通理念与生态公路设计的融合分析.公路交通与建设论坛(2009),2010(1):18-22.

[2]李焕飞.基于环保理念的生态公路设计体系构建.山西建筑,2013(11):52-56.

[3]李嘉靖.基于环保理念的生态公路设计研究.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3(5):227-229.

生态环保理念篇3

关键词:环保、公路设计、应用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前言

生态公路以建立人和自然和谐共处的公路为目标,以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为基本原则,把环保理念融入到生态公路设计的全过程,最终建立起来的对环境友好的公路系统。它是生态学与公路建设相结合的产物,其发展应遵循自然生态规律与区域公路的发展要求。而环保则是近年来逐渐被人们关注的话题,目前生态公路的设计过程中也融入了环保理念,本文将结合公路规划和公路设计进一步探讨环保理念在生态公路设计中的应用。

二、生态公路以及环保理念的提出及融合

1、生态公路的定义

所谓生态公路指的就是以生态学理论作为指导建设的公路。而公路也具有一定的生态性,但它并不是要求公路要像健康的自然生态一样可以达到维持的稳定性,而是强调在公路建设当中给环境所造成危害的可能性降低到最低程度,因此,这就必须要遵守一定的生态法则。生态作为我们生存的环境,所指的也是具有所有生命物体的生存环境,在它们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也是紧密相关的。所以,在交通建设事业的发展过程当中,必须要把生态公路与环境保护相互融合,相互协调,从而确保生态系统得以良性的循环,这也是作为最基本的原则。对于在一定范围内要结合经济、环境以及社会发展等建立起的公路系统,是作为公路建设和生态学相结合的产物,也是自然发展的产物。所以,生态公路就必须要遵循生态法则,把其景观与地形、地质、地貌等一系列的自然景观相协调一致,也只有通过以生态学的规律与理论融入到环保的概念当中,从而才可以指导公路设计以生态建设为目标,并建设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公路。

2、环保理念

环保理念就是人类与自然环境友好共存,人与自然的和谐。环保理念就是要让地球生机勃勃,让家园绿意融融。由于公路建设中以及建成以后会造成各种环境问题,因此人们一直在寻求一种使公路建设与环境保护相结合,把环保理念融入到公路设计当中的方法,于是提出了生态公路的理念以及如何实现公路生态化。以及把环保理念更好的应用在在生态公路设计上。

3、生态公路的基本内涵

生态公路的重点就是生态。建设生态公路的最大的目标就是能够尽量降低公路建设对周边生态环境环境的负面影响、维护路域生态平衡、实现自身生态最大化。生态公路的理念要求公路从规划设计开始到施工与运营等各个阶段都要与周边生态环境保持一致,在公路设计与建设的所有环节中综合运用各种有效措施,尽量减少对周边生态的破坏与干扰。

从整个项目进行的过程来看,生态公路是指从公路的设计开始、到施工运营期间,直至项目结束的各个阶段都要与自然环境相融合,尽最大限度减少对环境的破坏与污染,达到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4、环保理念与生态公路的融合

公路环境保护是指人类有意识地保护自然资源并使其得到合理的利用,防止自然环境受到污染和破坏;公路环境保护是决策和开发建设活动中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种有效的手段和方法;公路环境保护是根据自身的行业特点,以工程前期、施工期和营运期等各个阶段为契入点,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有效措施,使公路工程给自然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限度。因此人们提出了生态公路的概念,也看到了把环保理念融入生态公路设计的重要性,因此把环保理念融入到生态公路的设计当中就显得非常的重要和迫切,人们也一直在研究这方面的内容。现如今随着一条条生态公路的建成,环保理念和生态公路也融合的越来越好了。

三、对于生态公路的设计的主要目标

对于公路设计的主要目标就是体现出生态公路的内涵意义,这也是作为生态公路设计的根本方向和根据。由于公路生态设计作为一个特定的范畴,它设计的主要目的仍是需要建立在公路设计和保护环境相结合的方向出发,在设计中一方面要选用合理的技术标准,从而满足公路建设的主要目的,而另一方面,又要降低公路建设给环境所造成的影响。对于生态公路设计的主要目标是针对目前在公路设计当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要全面综合的考虑公路建设的特性以及对其环境所造成的影响。如果要达到公路设计和环境保护的整体效果,其建设生态公路的目标主要就体现在公路和环境这两个方面。

四、在公路设计施工中对环境造成的影响

1、在公路施工的过程当中因放炮采石、取土,砂石等工程,从而破坏草木并致使崩塌、泥石流以及滑坡等一系列的地质灾害,并且在施工过程当中因进行超挖以及堆载、不畅通的排水等因素导致在深路堑中所造成了边坡失稳的现象从而引发滑坡现象,此外,由于进行不合理的开采行为等也会破坏地下水源,而造成水危机等问题。

2、由于在施工期间因车辆和开采等因素造成了严重的粉尘的污染,而粉尘会导致周边的大气质量逐渐恶化,从而会影响各种动植物健康的生长以及影响人们正常的生活。

3、由于在施工期间因机械设备所产生的噪音而破坏了对其原有的环境,同时也影响到动植物生存的环境,损害到人们生活的正常秩序,也影响到人们的生活质量。

五、对于生态公路的设计具体规划

对于生态公路的规划对其要遵守的根本原则就是要坚持以公路建设和保护环境相结合共同发展为目标,并且把环保的理念全面的融合到生态公路规划中,并且同环境保护相关单位以最大程度的有效降低给环境所造成的影响。因此,在设计时就必须要进行具体的规划,这就要求规划人员应全面充分的考虑到公路建设与生态环境相协调的问题,并且预估到给生态环境所造成的影响程度,因此,首先就需要尽量避免给环境造成影响,或把影响程度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提出良好可行的实施计划,同时促使环保理念的规划融合到生态公路设计当中。

1、对于生态公路的具体规划应尽量降低占用土地面积,森林和草地,从而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同时,要考察周边动植物的生存环境,考虑在建设当中所产生的污染问题等。所以,对以环保理念为指导的生态公路要比传统理念的公路规划更加困难,也更为复杂,要求也更高;

2、在生态公路的建设过程中必须要充分的考虑在到公路周边的生态协调性,并且在公路的设计阶段,也应充分考虑到环境、资源、生物以及污染等各个方面的条件,要考虑到建设中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并且提前规划设计补救措施;

3、在根据所选定的方案进行初步设计时,必须要详细的了解掌握地形图的全部资料,如果有必要应对资料进行调查补充,并且要结合生态环境的设计理念,对项目区域周边环境进行详细调查,并制定出多种设计方案进行论证,从而有效地降低对环境的影响,降低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在充分的考虑到纵断面和平面曲线半径的限制前提下,根据地形地质,最终确定合理的设计方案。同时,在生态保护区以及自然环境的敏感区域内,也可以通过隧道或者是纵向桥的方式通过,从而避免隔断完整的生态系统;

4、对于生态公路设计它不仅是对公路要素要具有明确的表达,还应在施工的过程当中给予一定的重视,在公路施工的过程中会给环境造成很大的影响,并且在施工过程当中也应符合生态设计的理念,也就是强调提高对生态保护的理念。它的主要内容就是要在施工过程中,依据实际土质情况,调整设置合理的边坡坡度,同时也要考虑到合理的填挖土石方数量,并在施工现场设置临时排水系统和疏导雨水系统,从而降低雨水给挖填土坡坡面造成的冲蚀,在填方坡面要及时的进行夯实处理并进行绿化。在施工现场要禁止噪音超标的机械进入,同时也要注意平时对机械的维修和保养,安排合理的施工组织计划,从而有效的降低在施工期间对沿线居民造成的影响。

六、生态公路设计目标及其设计因素的考量

1、生态公路设计目标

设计目标是生态公路内涵的具体体现,是生态公路设计的依据和方向。公路生态设计是生态设计的一个特定范畴,其设计目的仍然立足于公路设计与环境结合的角度,既要合理选用技术标准,满足公路建设的目的,又要减少公路对环境的影响。这里研究对象由经济与自然的关系具体化为公路与自然的关系。生态公路设计的目标可进一步阐述为,针对当前公路设计中存在的问题,综合考虑公路的工程特性和其对环境的影响。实现公路与环境的整体效果最优,从总体上来说,生态公路设计目标主要表现在公路本身与环境两方面。

2、生态公路设计考虑的因素

生态公路设计中需要考虑的主要因素如下:

(1)公路的通行功能。通行功能是公路的基本功能,也是公路设计的基本目标,失去这一目标,生态公路设计也就失去其依托的主体。

(2)公路工程全生命周期对环境的影响。生态公路设计要全面考虑公路对环境的影响,并以此为基础对公路设计方案进行优选。

(3)周围生态系统的环境特点。不同的生态系统对环境影响有不同的响应特征,从受影响的生态系统的角度分析公路环境影响对生态恢复具有重要意义。

(4)生态工程方法与公路工程方法的结合。生态工程方法与具体的生态公路设计阶段和内容结合是生态公路设计的主要方法。

七、生态公路设计要求

1、生态公路的设计与传统公路设计的不同

传统的公路选线主要以地形、地质为控制因素,而且主要考虑的是交通的便捷性,直线型,还有照顾到公路沿线的大中城市及主要城镇,所以较少考虑到对周边生态的影响以及建成后的周边景观。而生态公路的规划则要要求从尽量少占

用土地、草地和森林,以及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尽量降到最低。还要对周边的动植物的生存环境进行考察,要求考虑到建设过程中的各种污染。要是一定有破坏也必须规划好破坏后对生态环境的补救。因此在环保方面生态公路比传统公路的规划要艰难很多,也要复杂很多。

2、生态公路中的设计要素

生态公路的建造必须要考虑到公路和周边生态的协调性。在整个公路的设计阶段,应该统筹考虑研究环境、生物、资源、污染等诸要素。要考虑到建设中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并且提前规划设计补救措施。

3、生态公路设计过程

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的设计生态公路可不可以建,对周边的环境影响有多少,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这些都是可行性研究设计阶段所需要解决的问题。需要整体进行评估,并且做大量的调研工作。一、要调研建设公路的可行性,看需要建设公路沿线有没有不可以建公路的自然环境,比如高山,湖泊以及名胜古迹等等,还要考虑国家自然保护区等等的影响;二、要调研沿线百姓对建设公路的支持程度,考虑当地的文化风俗,要是当地百姓的文化习惯使得他们反对公路的建设,那么这些因素也要考虑在内。

八、结论

总之,在生态环境备受瞩目的今天,对生态公路设计的要求也日益的有所提高,同时把环保理念也逐渐的融入在设计当中,得到人们的拥护与接受,因此,在公路的设计过程中把环保理念充分的与设计相结合也是作为必然的趋势,并且成为现代公路设计的主要概念,所以,我们相信只有把环保理念融入到公路设计当中才是公路建设发展的硬道理,重要方向,同时也实现了人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完美和谐。

参考文献:

[1]王晓莉:《基于环保理念的生态公路设计研究》,《科技创新导报》,2011年07期

[2]劳穗军:《公路设计中考虑的几个环境因素》,《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09年05期

[3]马媛玲魏磊:《浅议生态公路建设的理念》,《科技信息》,2010年09期

生态环保理念篇4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明显,为此国家大力开展各领域、各环节的可持续发展观逐步被落实,河道治理工程也不例外。针对水利工程建设的影响,生态水利建设研究也在不断推进,生态水利理念得到了有效落实。目前生态水利设计理念广泛应用于城市河道治理工程中,将生态水利设计理念落实到河道治理环节中,能有效的推动水利工程建设行业也河道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1生态水利设计理念的基本含义

目前,我国的城市河道生态环境受到了较大的破坏,为有效地解决河道治理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必须革新河道治理的基本理念,将生态环保的理念融入到水利工程的河道治理当中,即在河道治理的过程中要运用生态水利工程设计理念。那么,何为“生态水利工程设计理念”,事实上,符合生态环境保护要求的设计理念就是我们所说的生态水利工程设计理念,这种设计理念具有很大的综合性[1]。为什么要在河道治理中运用生态水利工程设计理念呢?这是因为城市河流水污染问题已经严重地影响到人们的正常生活,必须对水污染进行处理,从而改善城市河道的水质问题。将生态水利设计理念作为开展河道工程治理的基本原则,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城市河道的生态性,从而有效地改善水污染问题[2]。

生态水利设计理念将生态、功能以及以人为本三种理念完美结合,在河道治理中应用此种理念,不仅能够实现对河道污染的改善,还能够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为人们的生活提供更加舒适、健康的环境。在城市水文环境的调节过程中应用生态水利设计理念,可以有效地保证河道设置的科学、合理,进而实现对河道生态的维护。更重要的是,此种理念的应用能够将人们的环境需求和工程需求有效地结合起来,从而既实现了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又实现了对城市河道景观的充分利用[3]。

2我国城市河道治理工程的基本情况

我国城市河道非常多,包括自然形成的河道与人工建设的运河两大类型。只是,历史上人工建设的运河经过长期河水冲击作用的影响,已经渐渐地与自然形成的河道融合在一起。但是基本上我国城市河道都受到了污染,更严重的是,很大一部分河流处于严重污染的状态。由此可知,我国城市河道污染情况非常的严重[4],非要进行河道治理不可。

随着我国河道污染情况的恶化,国家加大了对城市河道污染的生态治理力度。我国水系的源头都没有在城市当中,保证了我国水系的水源地免遭污染,水源地的水质非常好。只是,从水源地流出的河流经过城市后,使河水污染变得严重。出现这种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城市中大量的污水、废水、生活垃圾等没有经过严格处理就被排放到河道中。由此可知,要想解决城市的水污染问题,必须对城市中的河道进行积极有效的治理。最近几年,随着国家对生态环境的重视,我国在治理城市河道方面运用了很多的方法与技术,其中最有效的当属城市河道的生态治理技术。这是因为我国大部分地区都属于亚热带、温带的范围,气候条件非常适宜,而且我国城市河道的风浪一般都比较小,不会受到水动力的影响,对促进植被的生长有很大的帮助,从而能够实现治理污染河道的目的[5]。

3生态水利设计理念在河道治理中的具体应用

生态系统的多样化、整体性是生态水利设计理念所关注的核心,在河道的治理过程中应用生态水利设计理念,必须对城市的河道情况进行生态意义上的分析。

3.1生态水利设计理念的设计研究

第一,水的自然功能利用是生态水利设计的理念所必须考虑的。这就需要在设计理念中充分利用水的自然功能,从而把水环境和城市功能结合起来,使水环境成为城市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6]。

第二,蓄水技术的利用是生态水利的设计理念所必须考虑的第二个因素。蓄洪涵水在生态水利设计中应用非常广,这是因为此种技术与其他的蓄水技术相比,具有环保实用、大跨度、自重轻等优点。

第三,保持城市河道生态平衡是生态水利设计理念必须考虑的第三个因素,生态工程措施是保持城市河道生态平衡的最有效的措施,最具有代表性的生态工程措施当属人工生态护岸。与传统的设计理念相比,生态水利设计理念更重视发挥河道本身的生态功能[7]。

第四,生态水利设计理念必须实现自然景观与工程的完美结合。生态水利设计理念要求实现对原始生态环境的保护,这就需要在河道治理的过程中,充分地运用生态工程,从而保证生态环境的完整性。

3.2生态水利设计理念对治理城市河道的价值

在生态水利设计理念的影响下,城市河道的治理最大限度的地保留了自然化的河道。保持河道本身所具有的特性,能够有效地提高城市河道的水容量和蓄水量,同时这也是有效发挥河道生态价值的前提和基础。

受生态水利设计理念的影响,人们建立了生态水网工程来对城市河道进行治理。生态水网的建立需要以河道水网为基础,然后对各种资源进行调配。必须注意的是,生态水网的建立需要保证各个环节的协调运行,只有这样的生态水网才能实现对生态环境的改善。

城市河道生物多样性不仅是保持生态平衡的需要,更是城市河道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在河道治理中,运用生态水利设计理念,能够实现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另一方面,加强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需要提高水循环的净化水体效率,确保城市河道的水体质量[8]。

应用生态水利设计理念需要建设河道工程生态堤坝。生态堤坝属于一种新的护岸技术,科学合理的生态堤坝构建,能够有效地保证河道的自然属性,从而实现对河道附近植被的保护,有效地提高水流的质量和效益。在城市河道的治理中加入生态保护的元素是生态水利设计理念的必然要求,能有效地实现对城市河道的治理。

生态环保理念篇5

生态水利设计理念中主要协调周边水文环境,设置合理科学的河道,并结合工程中配置系统的控污设施,维持河道内的生态,实现工程设计与生态的协调。新的水利设计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理念中将居民环境需求与工程需求相结合,创造生态效益较高的水利工程景观,并着重综合完善城市河道的功能,以保证在关键时期发挥应用的效用为居民造福。此外,生态水利设计理念中还着重结合文化理念,保证设计出的工程能与周边环境相协调,还能最大程度的发挥工程之外的景观效益。

生态水利设计主要从生态可持续性出发,进行工程设计,建立良好的水利设施与水利体系。该设计理念的落实可以完善工程性能,有效的提高工程效益,更有利于生态平衡。生态水利设计理念应用于城市的河道治理工程,可以实现多重理念在城市河道治理工程中的落实应用,不仅为河道治理工程提供理念指导,还在某种程度上赋予了城市河道治理工程新的内涵,指导建成生态理念下的城市综合水利系统。

2生态水利设计理念在河道治理中的应用

2.1河道治理工程概述

河道治理工程是在河道治理理念的指导下按照河道治理规划进行的航道整治工作及水利工程建设等工作。城市河道治理工程施工中要注意结合综合治理、因地制宜、远近结合、因势利导的原则。城市的河道治理工程一定要结合实际,从全局出发。上文中讲到河道具有防洪、排涝、航运、蓄水等功能,其作用不可小觑,进行河道治理的目的在于进行河道的有效规划,提高河道的综合效益。现阶段的河道治理工程中引入了生态水利的理念,而且各城市河道治理工程中不断推进生态水利的发展。

2.2生态水利工程及其设计理念

在河道治理中的应用生态水利设计理念中着重生态多样化与整体性的保持,设计理念应用于河道治理有利于在维护河道景观状况的前提下改善河道的空间异质性。

2.2.1生态水利设计理念的设计要点

首先生态水利理念注重利用水的自然功能。水的自然功能是指形成水域、净化空气、维持生态平衡、影响气候变化的功能。设计理念中所谓的注重发挥水的自然功能是指水利工程中将水环境与城市功能相结合,使其成为城市景观的一部分。设计理念中注重蓄水技术的引入。生态水利设计中常采用橡胶坝进行蓄洪涵水,该技术既环保有实用,而且还具有大跨度、自重轻的特点。生态水利设计理念中注重运用自然生态工程措施维护河道生态平衡。所谓生态工程措施是指基于自然属性的人工性质的生态措施,例如人工生态护岸。自然生态工程措施用于保护和维护生态系统,能够促进工程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协调。生态水利设计理念相较于传统的设计理念,更加注重生态功能的发挥,而且新的生态水利设计理念还注重地下水的调节,具有较高的理念价值与使用价值。生态水利设计中还注重工程与自然景观的契合。生态水利设计主张最大程度上的保留原生态环境的自然元素,都工程的周边修护中也注意运用生态工程措施,以保证生态的完整性。

2.2.2生态水利设计理念

对城市河道工程的指导作用生态水利设计理念指导下的河道治理工程注重保持河道的蜿蜒性,保留自然化河道。河道的蜿蜒性能增加河道的蓄水量与水容量,保持河道的蜿蜒性,就是对河道自然因素的保留。生态水利设计理念主张河道治理中构建生态水网工程。生态水网是指以河道水网为基础进行资源调配的网络系统,其中也包含生态理念。生态水网的构建需要各环节的相互协调,利于生态环境的维护与改善。生态水利设计理念落实还能保证河道治理中生物多样性的保持。河流的物种多样性关系到河道生态系统的平衡,保持生物多样性需要进行水生动物群养护,提高水循环净化水体的效率,还要定时检测水体的水质状况,以保证水体质量。生态水利设计理念应用还需要河道工程构建生态河堤。生态河堤是一种新型的护岸技术,做好生态河堤建设可以保证河道的自然性,保护河道周边的植被,提高水体的功能效益。在生态水利设计理念的指导下河道治理注重生态元素的加入,对于新型河道治理工程的发展具有实际的指导作用。

3结语

生态环保理念篇6

【摘要】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水资源的浪费、污染,已经成为水利水电工程中不可忽略的重要问题,合理的将生态发展理念融入到水利水电工程设计中去,能够有效的改善水利水电工程设计不合理所造成的水资源浪费、污染,以及对周边生态环境的不良影响等问题,本文主要对生态理念在水利水电工程设计中的应用做出了详细阐述。

【关键词】生态理念;水利水电;设计;应用

引言

随着近年来,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各类资源出现紧缺状态,尤其是水资源,在个别地区,饮用水都存在大量了缺口,不能满足人们需要,所以水资源的合理再利用是当今水利水电工程中不容忽视的问题,将资源循环、资源节约、保护生态环境等生态理念充分应用到水利水电工程设计当中,有效的改善水资源的水质污染、水资源浪费等问题,有效实现水利工程与自然生态的环境的和谐发展,从而达到经济利益和自然利益的双赢状态。

一、生态理念的概述

可持续发展道路是我国建设要遵循的最基本的原则之一,保证各类资源的有效利用,充分发挥资源的有效性,做到对不可再生资源的保护、再利用,以及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从而确保生态效益的可持续发展,是经济发展以及社会发展的前提保障。

生态理念是指人类对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进行的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它涉及到了人类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有效贯彻生态理念的发展,能够实现社会、经济、人类等环境和生态自然环境的和谐、可持续发展。近年来,随着经济与社会的不断发展,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各类资源的节约已经成为社会建设过程中的重点考虑内容,只有确保了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才能保证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张,促使人类文明的有效发展。

二、生态理念在水利水电设计中的应用

为了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保证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共同发展,将生态理念充分融入到水利水电工程的设计及建设中去,做好人与自然之间的协调,保护好水利水电项目周边的生态环境,包括资源的保护和利用、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保护好周边生物物种和植被环境等内容,才能更好的发挥水利工程项目的作用,达到预期的经济目的。将生态理念充分融入到水利水电过程设计中,能够有效的避免在后期施工及水利设施运行中,对水资源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和污染,以及对周边生态环境的影响。生态理念在水利水电过程设计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内容。

(一)提高水文工作的作用

在设计初期阶段,科学合理的做好水文工作,收集并掌握可靠、有效、全面的水文资料,能够为后期水利水电工程的设计提供可靠的依据,为水利工程设计工作提供可靠的支撑,能够有效的促进对水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在水利水电工程设计中融入生态理念,其目的是为了实现对水资源的保护,其前提条件是拥有全面、准确、真实的相关资料作为设计参考,所以水文工作的全面与否直接影响后续设计工作的进行。在设计初期,工程设计单位或部门必须与相关水文工作部门协调合作,并在水利主管部门的领导下,共同完成水利水电工程的设计工作。随着近些年,各种先进技术和设备的不断发展和应用的同时,水文工作必须共同发展,不断完善相关软件和硬件设施,充分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将水利水电工程资料实现自动化,全面化,从而保证为水利水电工程设计提供全面、准确、详细的相关资料信息,保证生态理念在工程设计中得到充分发挥。

(二)加强相关人员培训

由于我国水力资源的多样化,对于相关设计人员来说,水利水电设计是一项复杂多变的设计工程,不仅要根据多样的水资源环境进行考虑,还要面对自然条件的改变、生态环境的保护、水资源的充分发挥等内容,所以针对不同的环境变化,要选用不同专业水平的设计人员相互配合,同时加强对设计人员的专业培训,提高其综合素质,也是优化水利水电工程设计的一项重要内容。为了有效保证水利水电工程能够安全、高效的运行,保证生态理念在设计工程中个、充分发挥其作用,水利水电工程设计人员的专业素质是其设计成果合格与否的基础,针对这一问题,工程设计部门要制定合理有效的培训计划,主要针对设计人员的专业素质以及对生态理念的认识性,进行定期的培训,以此提高设计人员的专业知识技能,保证其能够将生态理念充分应用到水利水电工程设计中去。

(三)加强堤岸设计与河道改造中对生态理念的应用

在水利水电工程设计中,堤岸设计是一个重要的环节,保证在堤岸设计中充分应用生态理念,能够有效的保证生态理念在整个水利水电工程设计中的应用。在整体工程中的堤岸设计进行中,设计人员要对传统的设计理念进行更新改变,将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保护观点充分融入到堤岸设计当中去,对堤岸建设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进行有效评估,保证设计成果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理念。对堤岸设计进行生态理念融入时,要将生态和经济的和谐发展作为大前提,设计人员对堤岸周围生态环境进行全面细致的考察,确保充分利用现有的自然条件,选择合理的设计方法,在保证堤岸设计安全、有效发挥其作用的同时,尽量减少对周边生态环境的破坏,尽量将现有周边地形地貌以及其他自然资源应用到设计中,确保经济环境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真正做到利国利民的水利水电工程。

由于我国境内水资源以及自然环境的多样性,在大多数水利水电工程中均会涉及到对河道的改造问题,在对河道进行改造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各方面因素对原生态平衡造成的影响,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尽量减少对生态环境的扰动,造成不必要的污染和浪费。在保证生态环境不受破坏的同时,选择合理可行的河道改造方案,在保证河道安全、长期运行的前提下,合理提高水利水电工程的生态效益。所以,在对河道进行改造设计时,要有针对性的进行,对周围绿化、堤岸保护以及河道清淤采取合理的措施方法,有效保证河道能够安全、高效的运行,以此实现河道改造设计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的目标。

(四)采用新型材料和技术保护生态环境

随着近年来经济不断发展,以及国家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点要求,各类生态环保科技和材料层出不穷,采用新型环保技术和生态材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的保护生态环境不受侵扰。例如水闸技术,包括翻板闸、钢坝闸等新技术,操作简便、结构简单,被广泛应用在水利工程中;植草专用砖、石笼等堤岸保护新型材料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各类实际水利水电工程设计过程中,要根据各工程的实际情况不同,适当使用新型材料和新型技术,使得生态理念在水利水电工程中的到充分应用。

三、结束语

近年来,随着经济大力发展和产业化大发展的同时,环境污染、资源浪费、资源破坏等生态问题,经越来越引起社会的重视,只有保证了人类环境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才能进一步促进社会进步,而水资源的匮乏和污染,也成为环境保护中的重要内容,所以在进行水利建设的同时,要充分发挥生态理念的作用,将生态理念充分运用到水利水电工程设计与建设中去,有效保证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以及工程周边生态环境的保护,才能有效保证水利水电工程发挥其预期的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燕平.生态理念在水利水电设计过程中的应用剖析[J].黑龙江水利科技.2016.

[2]黄远帆.浅析生态理念在水利水电工程设计中的应用[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5.

[3]沈宁.水利水电设计过程中生态理念的应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5.

生态环保理念篇7

今年是“十一五”的收官之年,“十二五”环境保护工作已经提上议事日程,中央和地方正在积极开展研究制定“十二五”环境保护规划工作。在“十二五”环境保护规划中,我们应该确立怎样的基本理念,“十二五”环境保护规划的指导思想和总体战略又是什么?本文作者对以上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观点。本版今日特予以刊发,以飨读者。目前,中央和地方都在积极开展研究制定“十二五”环境保护规划的工作。作为一项指导中长期环境保护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十二五”环保规划应该有若干统领全篇的理念,由此形成规划的基调。思想支配行动,规划理念是至关重要的。“十二五”环境保护规划的基本理念“十二五”环境保护规划应确立以下理念: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十二五”环保规划的最高纲领;把“促进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高度融合”作为“十二五”环保规划的核心思想;让重要的生态系统休养生息;突出强化环境保护的国家意志;建立国家与社会联动的新型环境治理结构。为了确定正确的工作部署和具体措施,笔者认为,“十二五”环境保护规划应确立以下理念。理念1: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十二五”环保规划的最高纲领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这是“生态文明”第一次在阐述党的治国纲领的政治报告中正式出现。生态文明从性质上来讲是一种环境伦理观,是用于指导全社会尤其是执政者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意识形态。3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巨大,但资源环境代价过大,这是沿袭以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增长发展模式产生的结果。为什么这种发展模式能够长期存在?是因为在发展理念中缺少生态文明的要素,这是我们国家治理中的一个深刻教训。因此,现在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就是要从治国理念的高度上否定过去那种缺乏生态文明的发展理念,走一条新的文明发展道路。“十二五”环保规划作为中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后的第一个5年环保规划,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其最高纲领而贯穿于始终,是理所当然的。如何在“十二五”环保规划中体现建设生态文明的理念?笔者认为,应主要体现在把生态文明的要求纳入对各级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考核评价体系和问责制度中,使各级决策者具备关于资源环境问题的现代意识和责任意识,并把这种意识体现在治国理政的具体行为中。具体而言,要在“十二五”环保规划中提出进一步改革干部考核任用体系,强化环境保护问责制度。在环境保护领域切实落实中央《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试行办法》和《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在考核任用体系中大幅度增加生态文明(环境保护)的内容和指标,用具有约束力或影响力的制度体系来保证生态文明思想在决策过程中得到切实体现。总之,要通过“十二五”环保规划,把建设生态文明贯彻到各级党政领导者治国理政的各环节中。理念2:把“促进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高度融合”作为“十二五”环保规划的核心思想周生贤部长提出并使用的“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高度融合”,是指把环境保护的理念和要求纳入经济发展的全过程中,加强环境保护对经济发展的引导和调控作用,推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使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全面和深入地融合在一起,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温家宝总理在第六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上提出了以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要并重、同步,要综合运用多种手段保护环境为内容的“三个转变”,其核心是塑造一种新型的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作为我国环境保护中长期规划的“十二五”环保规划,应该把这个要求作为总的核心思想来贯彻。“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高度融合”这个表述比较集中和深入地体现了“并重、同步和综合”的要求,用作环保规划的核心思想是适当的。具体而言,“十二五”环保规划体现经

生态环保理念篇8

关键词:绿色生态设计;理念;室内设计

环保自然与人类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在破坏大自然的环境时,将来有一天我们也会自作自受。近年来,国家开始重视环境保护,提倡自然与人类和谐共处。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在绿色文明的环境中生活。绿色生态设计理念是一种维护生态文明的设计观,是在室内设计中重视并贯穿绿色生态理念,创造一种无污染,有利于人体健康的生态环境。摆脱以往室内设计对非再生能源和资源的过分使用,认真执行我们国可持续发展的政策,为全球的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奉献一份力量。

一、绿色生态设计的理念

自从绿色生态设计的理念出现,到今天的发展。它在非常短暂的时间内占据了室内设计的营销市场。绿色生态设计把环保、节能、无污染的特点,运用到室内设计和维修中。打破了以往的设计理念,取代工业文明,发展生态文明。在经济、科技、文化迅速发展的旅程中,人们的生活环境也在不断地进行着改革创新。绿色生态设计理念是一种新的设计理念,往小了说它是以绿色技术为前提的工业产品设计,往大了说就是从室内设计选材到推广都贯彻着绿色文化意识,绿色环保概念。绿色生态设计理念是指在进行室内设计时,做到“以人为本”,考虑到居住人的身体健康与生理健康。通过,视觉、嗅觉传达出室内的绿色健康信息。绿色生态设计理念,是在人们觉醒了“环保意识”后推行起来的一种绿色文明设计观。城镇化和水土流失造成了人们视野里全是单调的水泥色。人们渴望回归自然,把一些科学技术、人工设计、绿色选材运用到室内设计的活动中去,就是绿色生态设计的理念。尤其是在这个全球生态环境遭到威胁的时候,人们更应该付出行动,在生活的点点滴滴处做到绿色环保。可以说,绿色生态设计理念是应景而生的。人们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建立自然与人类共处的方针,推广和普及绿色生态设计理念,促进了绿色生态设计的发展。室内设计可以表现出人们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用绿色生态设计的理念进行室内设计,可以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

二、绿色生态设计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

在还没有提出绿色生态设计的理念时,人们都是采用的传统室内设计。绿色室内设计是在传统室内设计的基础上产生上,没有传统室内设计就没有现在的绿色室内设计。那么,传统室内设计与绿色室内设计有何不同呢?具体区别见表1。绿色生态设计理念改善了传统设计理念中的不足,在室内设计中重视了生态环境问题,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相结合,以求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绿色生态设计将绿色环保理念融入到室内设计中去,这种绿色设计理念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材料的选择、与自然环境的融合以及给环境造成的影响等方面。下面简单概述一下绿色生态设计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见表2:在室内设计环节中,家具是必不可少的一个设计环节。在传统的室内设计中,人们选用家具是只关心家具的样式、价格、质量,忽视了家具的材质。家具对人们的身体健康有很大的影响。目前的家具市场上,流行的家具大多含有甲醛等有害溶剂,对人们的身体危害很大。在选择家具时要选择绿色环保材质,家具的材质主要有木材、人造板、塑料等,这些材质都有其独特的功能,具体内容有:木材本身对环境没有任何负面影响,但制材时可能采用灭菌处理,灭菌剂用后能放出有害气体。用干燥法也能避免细菌侵蚀。现在用薄木或塑料、金属等片材贴面或不贴面的人造板在家具材料中占有的比重日益增加。北欧建筑纤维板和人造板的环境标志标准,也被北欧生态标志计划所接受,该标准对甲醛释放量做了规划。塑料对环境的影响主要是由它的添加剂决定的。它们可溶解于脂肪,被带入食物链,并存储于脂肪组织中。

三、结语

绿色生态设计对我们的生活有着很大的影响,它不仅可以节约能源,还可以保证人们的身体健康。绿色生态设计作为一种无污染、无公害,不会给空间、环境等造成污染的设计,引起广大人民群众的重视。把绿色生态引人室内设计,让人们可以在一个自然环境中休憩。绿色室内设计理念、设计方法等是以保护环境、热爱生命、注重生态文明为目标的绿色行动。在室内设计中,应该更多的引入绿色生态设计,还人们一个原生态的绿色家园。

作者:旷鹏单位:杭州九视艺术设计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邓忠.室内设计中的绿色生态设计[J].包装世界,2014,03:105-106.

[2]任家永.绿色设计理念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商,2014,26:96.

生态环保理念篇9

(一)环境艺术设计的概念。所谓环境艺术设计,是指以特定环境为开发设计对象,充分考量环境中的各个因素,选择合适的材料进行规划布局,保证环境承载能力与环境美观之间达到和谐共存的设计过程。

(二)生态理念的概念。所谓生态理念,是指在保证器械设备能够正常运转的基础上,设计者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使得空间环境发挥其最大的生态效能,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并且朝着良性的方向发展和进步的发展观念。

(三)环境艺术设计与生态理念之间的关系。生态理念是意识领域,环境艺术设计是实践领域。由此去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以生态理念为引导,积极推动环境艺术设计实践工作的开展,不仅仅有利于生态环境和谐化发展,而且也是当前环境艺术设计的重要发展契机。

二、环境艺术设计中生态理念的实现途径

以生态理念为引导去开展环境艺术设计,不仅仅是当前生态环境保护的延展,也是环境艺术设计的内化要求,是符合当前建设和谐社会的价值观的。为了能够实现两者之间的融合,应该积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甄选环保型的材料。天然环保材料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是环境艺术设计遵循生态理念的基本表现方式。由于天然环保材料有着无污染,生态健康,性能优越等方面的特点,因此可以成为环境艺术设计和生态理念的枢纽。为此,环境艺术设计者应该树立正确的材料意识,在材料使用过程中,增加环保型材料的比重;另外,甄选环保型的材料,依据天然材料的性能和优势,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制定科学的材料使用方案。比如使用鹅卵石作为建筑艺术设计的基本材料,往往可以获取更加理想的生态氛围效应。

(二)开发污染系数低的能源。积极开发污染系数较低的能源,以便将其利用到环境艺术设计中去。具体来讲,应该积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其一,以能源无污染为研发的最终目标,不断采取有效措施去开发污染系数较低的能源,保证环境艺术设计能源的无污染性;其二,鼓励能源开发创新,强化创新力度,使得科技材料能够切实的被运用进去,使得能源污染降低到最小;其三,对于在能源开发方面取得一定成绩的学者和专家,给予其相应的荣誉和奖励,以便营造良好的能源开发学术氛围。

(三)树立先进的科技理念。科技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同样也是促进环境艺术设计行业健康发展的源泉。因此应该树立先进的科技理念,积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其一,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环境艺术设计理念和工具,尤其是能够体现出生态理念的工具或者理念,应该将其积极融入到实际的环境艺术设计过程中去;其二,强化教育和宣传,将高科技理念作为基本内容,使得在职的环境艺术设计人员树立先进的科技理念。

(四)力求环境设计和谐化。要想实现对于自然生态的最小化破坏,应该将天然环境作为基本背景,也就是说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人员应该以低碳节能为基本目标,争取将对于环境的破坏降到最低。具体来讲,其主要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其一,针对于不同的环境设计开展实际考察,对于地形,地貌情况进行调查,以和谐化处理设计和自然生态关系为契机,形成环境设计初步方案;其二,树立成本控制意识,以最小的资源消耗,获取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人类生存空间的和谐共存。

(五)倡导高效的设计理念。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于环境的要求不断提高,要求其能够满足人们心理上的舒适和成就感,由此使得环境艺术设计朝着个性化的方向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倡导高效的设计理念显得尤为重要。其一,树立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处理好人们付出和空间环境之间的关系;其二,环境不仅仅需要给人以美的感受,还能够顾虑到人们的安全与健康,这是环境艺术设计过程中需要处理好的基本问题;其三,尊重个体对于环境艺术设计的个性化需求,结合客户的需求,形成更加具备个性化的艺术设计方案。

(六)培养高素质设计人才。实现环境艺术设计与生态理念之间的融合,是一项系统化的工程,还需要一支专业化的设计队伍去保证实施。为此,我们应高度重视高素质设计人才的培养。具体来讲,应该积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其一,积极将生态理念纳入到环境艺术设计课程体系中去,使得学生在参与学校教育的过程中就能够理解上述两者之间的关系,这对于树立生态环境艺术设计观念是至关重要的;其二,高度重视对于在职环境艺术设计人员的培训,将生态理念纳入其中,鼓励其积极采取对应措施去实现两者的融合;其三,鼓励环境艺术设计人员去学习国外先进的环境艺术设计理念,以生态理念为引导,实现环境艺术设计方案的优化升级。

三、结束语

生态环保理念篇10

传统风俗是一个地区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各种风尚、习惯的总和,作为一种社会传统,对社会成员有较强的行为规范和心理制约作用。我国自先秦时期就已出现关于风俗的文化概念,传统风俗观认为,“风俗”是“风”与“俗”的合成词,“风”是指风土等自然环境对人的影响,“俗”是一种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习惯模式。传统风俗兼具自然与人文的特性,是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的重要方式,是人类环境文化的“活化石”。随着现代社会先进科技的应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但是经济发展的负面效应也逐渐明显,尤其是环境恶化、资源匮乏、生态失衡问题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人们越来越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倡导建设生态文明的社会生活形态。要综合治理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最根本的是要唤醒人们的生态伦理意识,正确规范人类的行为。传统风俗是几千年来人类活动遗留下来的宝贵文化资源,蕴藏着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其中关于人与环境之间关系的道德原则、行为规范是解决生态破坏和文明冲突的有效方法,有利于缓解人与自然之间的紧张关系。

一、传统风俗中的生态伦理观

我国的传统风俗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的,不同地区、民族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不同,风俗的表现形式和内容也不相同,因此有“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之说。各民族、各地区的风俗虽有很大差异,但是在生态伦理方面却有着相同的精神内涵,尊重生命、崇敬自然的生态伦理观念是各民族各地区传统风俗的共同之处。从一定意义上说,传统风俗中的生态伦理是各地区、各民族在独特的自然环境下和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的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信念的道德规范。

(一)传统风俗中生态伦理的形成

传统风俗中的生态伦理源自不同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自然条件主要是指人们所处的地理位置和生态环境,社会条件主要是指经济、政治、宗教和文化等因素。在古代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依赖性较强。人们对一些自然现象和自然事物无法理解,认为“万物皆有灵气”,有一种不可捉摸的力量在控制着周围的世界和自己的命运。在这种有限的知识背景下,人们屈从于大自然,产生了对自然的崇拜心理,并借助于想象把自然力量形象化,在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形成了一些较原始的思想和习惯。

进入阶级社会后,社会生产力水平有所提高,人们对自然有了更多的认识。人们受统治阶级的影响,在对待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形成了敬畏自然、顺从天命的思想,许多风俗被自上而下推广起来,并在风俗中形成了制度化和规范化的生态伦理,一些保护环境的村规民约逐渐形成,在处理人与自然之间关系问题上有了合法依据。传统风俗受宗教因素的影响也较多,在宗教发展过程中经历了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三个阶段,一些宗教思想和宗教仪式里也带有明显的生态伦理思想。“文化因素对传统风俗中生态伦理的影响较深,我国传统文化充满了极富生态价值的伦理理念”\[1\],儒道墨法等思想流派无不主张“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理念,为“人与自然平等观”奠定了理论基石,并从文化高度影响了人们的生产生活,形成了一些有利于环境保护的风俗。由于古代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过度掠夺自然资源都遭到了自然的报复,人们逐渐认识到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在生产生活中形成了一些具有生态伦理内容的风俗。传统风俗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了很大转变。齐文英,王玉晴:传统风俗中的生态伦理观及其现代转换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年第3期第25卷第3期

(二)传统风俗中生态伦理的表现

我国各民族、各地区的传统风俗中蕴含的生态伦理具有不同的表现方式,人们通过神话传说、、民间禁忌、日常礼俗、生活习惯等方式传承着传统风俗中的生态伦理。“传统风俗中的生态伦理更多地包含了人们对大自然的敬畏,体现了人与自然和平共处、和谐发展的生态伦理观念。”\[2\]传统风俗中的生态伦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民族反映出的尊重自然的观念。与自然环境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各民族在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中从事特定的生产、生活,并形成了具有不同特色的。从事游牧的民族,草原是他们生活生存的基础,一般崇拜水草神,以祈求保佑水草丰美,牛肥马壮。生活在山区环境的民族,山林是他们获取各种丰富物产的依靠,一般崇拜山神、树神。无论是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还是一些民族的原始宗教,都存在自然崇拜和图腾崇拜,主张保护动植物,强调人与自然和谐。“藏族人每年都有对神山、神湖的朝拜活动,诸如为神山跳神、转山(经)等,人们一般不到神湖捕捞鱼类或其他水产品。彝族则认为人与自然环境中的动植物同源,贵州从江苗族则认为人与动物来源于同祖,许多少数民族还把某种动物或植物当作自己的祖先。土家族、白族认为自己是白虎的后裔,彝族、纳西族、傈僳族则都认为自己是黑虎之后。”\[3\]许多民族都认为一些山林草木和动物都有灵气,并把它们神化当成自己的保护神,对其敬畏、祭祀,禁止人们对这些图腾物进行伤害,以求其保护。在民族的影响下,一些山林、草地的生态平衡受到保护,动物多样性得以延续。

第二,生产劳动折射出的保护生态平衡的理念。我国各地区、各民族为了调适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在生产方式上采取了许多积极的措施,形成了特有的风俗。传统社会以农业为主要生计,农业生产中有较多的生态保护民俗。田地是农民的命根,人们基于对田地的特殊感情,在祭祀田公、地母的名义下,实施着“酬田”、“酬地”的民俗行为。白族等民族每至岁末,将垃圾聚堆焚烧,然后把焚烧后的垃圾灰撒到田地里,称为“酬年”。在农业活动中,人们为了免除休耕带来的损失,采用轮种的耕作方法,即同一块地,每年种植不同的庄稼,农民称为“换茬”,轮种方式有利于地力的养护。蒙古族在生产实践中,创立了“草库伦”的草场保护方法,即把草场用栏杆或其他材料做成的藩篱圈围,在围栏内以人力更新植被,使牧场得到必要的休养。青藏高原的牧民一般都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牧民们在不同季节有组织、有规律地在不同的牧场之间进行循环式的放牧,其“轮牧制”的生产方式对草原生态的平衡十分有益,这种周期性的轮牧,较好地解决了草场使用与牧草再生的问题,使一些牧场在轮休期内得以恢复,从而很好地保护了高寒草原的生态。20世纪50年代前我国南北方均有不少民族从事狩猎生产,如北方的鄂温克、鄂伦春、赫哲、达斡尔、蒙古、哈萨克、柯尔克孜等族,以及南方的傈僳族、独龙族、怒族等,都把狩猎当作主要或次要的生产方式之一。但是各民族的狩猎都有一定的规则和禁忌,人们一般不打产崽、孵卵、和哺乳的动物,春天通常很少狩猎,以保证野生动物的繁殖。这些狩猎规则和禁忌,对保护生物种群起到了很好作用。人们在生产活动中主动调适生态环境的做法形成了特有的生态保护民俗,有利于保护当地的生态平衡。

第三,日常生活体现出的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信念。我国各个民族在日常生活中都有一些体现生态伦理的风俗。“生活在云贵高原的侗族,婴儿生下后,家人就在山上栽下100棵杉苗,直到18年后才砍伐作为男婚女嫁的费用。人们不论是在路边还是在其他地方,一旦发现乔木的幼苗都会主动把它保护下来。”\[4\]水族人对生长在村寨内和附近的古树敬若神明,并加以保护。土家人在婴儿诞生后会按照习俗栽下几株树苗,称为栽“喜树”。普米族有一个独特的习俗,就是将刚出生的孩子拜寄给一棵粗壮的树木或某种强悍、灵敏的动物,希望他们像拜寄的动植物一样生机勃勃、强壮敏捷。纳西族明确规定禁止在水源头杀牲畜丢弃脏物,白族腊月的“净水节”,傣族的“泼水节”都表现出对水资源的爱惜和重视。在传统的生态保护民俗中,人们重视自身生存环境安全与卫生的保护。这种风俗一般通过节日仪式定期地表现出来。如岁末的除尘活动,新年之初对节日垃圾处理的“送穷”,正月十五对老鼠、狐狸、害虫的驱逐,端午洒“百药水”、挂艾、插菖蒲等,都表现出对疫病之害的有效预防。合理、健康、积极的生态保护民俗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具有积极作用,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我国传统风俗的生态伦理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地域性,是各地区、各民族在与自然互动的过程中形成的,其中包含着被动和主动的生态伦理意识。由于人们的活动受环境的制约性较强,对自然产生的主要是敬畏心理,从而被动地保护着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在生产生活过程中积累的经验教训也使人们明白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从而产生了有主动意识的生态保护行为。

二、传统风俗中生态伦理的价值与局限

总体上看,我国传统风俗中的生态伦理体现了人们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的理念,为现代社会的生态环境建设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文化资源。传统风俗中的生态伦理经历了世代传承与发展,深深地影响了人们的生态道德观念,规范着人们的行为,在现代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由于传统风俗是在生产力水平比较落后的社会环境中形成的,传统风俗中的生态伦理包含的一些观念和做法与现代社会不相适应。

(一)传统风俗中生态伦理的价值

传统风俗中的生态伦理既保留了早期人类社会真实的精神风貌,又蕴含着无穷的生态智慧。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传统风俗中的生态伦理为现代社会提供了可供参照的答案,其精神内涵促使人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辩证关系。

首先,传统风俗中的生态伦理为保护自然环境、发展生态产业提供了思想条件。传统风俗中的生态伦理倡导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理念,有利于生态平衡的保持和自然、人文生态旅游景观的开发,是保护人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发展生态旅游、生态农业等生态产业的思想条件。其次,传统风俗中的生态伦理可以弥补生态环境管理的不足。“现代生态环境管理强调政府的功能,生态环境保护仅靠政府的作为不仅会消耗大量公共资源,而且难以取得成效。”\[5\]传统风俗中的生态伦理可以弥补环境立法和执法的不足,不仅内在地调整了人们的生态心理,而且外在地规范了人们的生态行为。各种生态保护风俗通过约定俗成的方式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之中,形成了指导人们行为的“自律机制”,它在实践活动中取得的环境保护的效果,是行政手段、法律手段等硬性约束方式难以达到的。传统风俗中的生态伦理会对人们产生内在约束力和精神激励,可以最大化地调动公众参与,降低生态环境管理的成本,有效弥补政府生态管理的不足。再次,传统风俗中的生态伦理是对现代生态伦理理论的补充。现代生态伦理的基本理论知识主要是从西方传习过来的,我国领土广阔,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情况极为复杂,其理论知识在实际应用中存在与现实的脱节。传统风俗中的生态伦理经历了几千年的传承、演变,已经内化为各地区、各民族的特有的文化,不仅可以满足人们的生产、生活需要,还适应了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复杂性,是对现代生态伦理理论的重要补充和完善,可以更好地指导生态环境保护的实践。

传统风俗中的生态伦理具有传承性和变异性,它能够有效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不断进行自我淘汰、自我更新,其精神实质永远不会落伍,表现形式也会更符合现代社会的需要。传统风俗中的生态伦理为生态平衡提供了一个内源调节机制,“为当今生态问题的解决开启了一扇方便之门”\[6\]。

(二)传统风俗中生态伦理的局限

传统风俗中的生态伦理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一些消极的内容。传统风俗中的生态伦理作为传统农业社会调整人与自然关系的社会规范,还不能与现代社会有效契合,其内容和表现形式的不合理之处甚至会阻碍社会的现代化进程。

首先,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不够全面。“许多地区的生态保护风俗是建立在崇拜自然、敬畏自然的心理基础之上的,多表现为宗教崇拜或民间禁忌”\[7\],这种朴素的生态伦理观仅能维护被崇拜的部分环境要素,在对自然环境的作用力上存在既保护又破坏的现象,这与现代环境治理理念是有很大差距的。其次,传统风俗中的生态伦理包含着不科学的内容。传统风俗中生态伦理的一些封建迷信思想,如因果报应思想、风水观念、神鬼观念等虽然能约束人们的一些行为,但是却容易使人们陷入无知和愚昧,是与以科学技术为动力的现代文明社会相悖的。传统风俗中的生态伦理还存在因循守旧的观念和做法,在生产生活中的落后习俗不利于生产力的提高和生活水平的提高,阻碍了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再次,传统风俗中的生态伦理容易被现代社会异化。现代社会文化呈现多元性,各种文化不断交融,影响着传统风俗中的生态伦理观念,“一些地区民族风俗受外来文化的影响发生了或多或少的改变,许多传统风俗被异化,在利益的驱使下失去了生态保护的伦理观念。”\[8\]有的民族的生态保护风俗成为发展旅游业的装饰,成为当地增加经济收入的重要方式,传统风俗中的生态伦理逐渐倾向于形式化和利益化,变成了一种庸俗的实用主义。

三、传统风俗中生态伦理的现代转换

随着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一些传统的生态保护风俗被改变,传统风俗中的生态伦理也面临着被异化的风险。我们在强调传统风俗中生态伦理的价值的同时,还要认识到其中的不合理成分,并对其进行重构以使之符合现代社会的需要。

(一)促进传统理念与现代方式的结合

解决生态环境问题,不能只依赖科学技术,还要动员一切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社会资源,特别是传统文化的资源。传统风俗中的生态伦理蕴含着丰富的生态哲理,对提高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具有重要作用,弘扬传统风俗中的生态伦理不是宣传旧的环保方式,而是要认识到传统生态伦理的精神实质,是对“天人合一”的生态理念的觉醒和回归。《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民族文化保护》中提出“要发挥重要节庆和习俗的积极作用,与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相结合,坚持不懈地抓好移风易俗。”由于传统的生态保护风俗是在经验积累的基础上形成的,缺乏科学知识的指导和先进技术的推动,因此,我们必须在充分挖掘传统风俗中生态伦理有益于生态环境保护内容时,要将传统生态理念与前沿科技结合起来,使其在新的社会发展形势下不断升华,使传统风俗中的生态伦理转化到适应当代生态环境保护的行为上来。要创新传统风俗中生态伦理的表现形式,改变不科学、不文明的行为方式,将传统的生态伦理理念寓于现代的活动载体之中,同时又不破坏古老的风俗习惯。要将先进的科学技术应用于传统的生态保护风俗之中,同时要推广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以提升人们的环保意识和环保效果。传统风俗中生态伦理的合理内核是现代社会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汲取的养分,但是要使其脱离特定的地域并在更大范围内得到认可,就要改变传统的活动方式,结合现代方式将其基本理念融入到现代社会之中。

(二)建构并推行正确的生态伦理观

“传统风俗中的生态伦理包含着许多科学的、辩证的自然生态观的思想因子,但从严格的意义上来说,它毕竟是一种朴素的、直观的、经验性的自然观”\[9\],按现代科学的实证性和精确性要求来看,是不可能对人与自然之间的复杂关系作出全面而又准确的科学解释和说明的。因此,我们要继承其中所包含的科学性、合理性因素,树立正确的生态道德、生态科学、生态价值和生态责任意识,实现向现代自然观的转换。首先要对传统风俗中生态伦理的合理成分进行强化和引导。传统风俗中的生态伦理在原始生态环境的保护方面作用是积极的,要有意识地进行引导,宣传其有益于生态保护的思想观念,可以结合实际情况,将传统风俗中生态伦理的精华部分转化为政策或民族地区的法律,以建构并推行正确的生态伦理观。其次,要将现代的自然观念灌注到传统风俗中的生态伦理之中。要抑制传统风俗生态伦理中不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消极内容,并阻止外界错误价值观侵入,可以通过宣传教育的方式,促使人们树立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理念,使传统风俗中生态伦理受到现代文化和观念的指导,从而在内容和结构上得到优化。再次,要培育传统风俗的生态伦理体系。各民族、各地区传统风俗中的生态伦理基于特殊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形成了不同特色的生态保护风俗。但是由于地域性、民族性差异,还没有形成一个稳定的生态伦理体系,各地区、各民族延续着传统的生态习俗,很少去借鉴其他地区和民族的有益成分,因此应尽快培育传统风俗的生态伦理体系,使在价值上相宜的生态风俗文化结合在一起,建立一种理念上交融、方法上交流的生态保护机制,使积极、健康的生态伦理观成为现代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

(三)推进传统风俗中生态伦理的制度化建设

传统风俗中的生态伦理衍生出来的习惯法和成文法,具有对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上的规范作用,但是由于缺少制度上的保障其约束力和强制力非常有限,一些传统的环保措施尚处在自发和零散的低水平上,离现代制度文明所要求的规范性、系统性和准确性还有较大的距离,生态环境的保护仅靠人们的内在约束力和自制力远远不够。现代生态文明的构建,必须以制度化和规范化作为重要内容和基本保障。传统风俗生态伦理中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朴素认识,限于当时低下的生产力水平和科技水平,是基于自然崇拜和等提出的,虽存在一定的合理性,但其形式简单、观念落后、组织零散,制度化层面的内容远远满足不了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因此必须克服简单朴素的思维,在村规民约和民间禁忌的基础上建立环境保护的现代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利用法律和行政手段规避不合理、不合法的做法,加强组织领导和科学管理增强人们保护自然环境的组织性,通过教育和奖惩手段提高人们保护环境的积极性和自觉性。“要按照现代制度文明的要求,进行文化法制建设和文化体制建设”\[10\],使传统风俗中的生态伦理得到弘扬。

四、结语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在经济发展的同时绝对不能忽视生态环境的保护。生态环境的保护不仅要采用现代法制手段和科学技术,更重要的是应该弘扬传统风俗中的生态伦理,修正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重新确立人对自然的价值标准。传统风俗中的生态伦理对当今社会的生态文明建设有着很大的现实价值,它蕴含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理念对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以及国民综合素质的提高都具有促进作用。在探索生态环境保护的路径时,我们应该对传统风俗中的生态伦理予以重视,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唤起人们的生态伦理意识。在强调传统风俗中生态伦理的重要价值的同时,必须对其进行重构,通过对传统风俗中生态伦理的全面搜集和认真整理,注入新的时代内核,使之转换成现代的生态伦理观,以符合新时代生产与生活的要求。

[参考文献]

[1]万师.论“天人关系”生态伦理的现代价值\[J\].江东论坛,2011(1):50.

[2]李本书.民族生态伦理观念的批判与重建\[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55.

[3]何星亮.中国图腾文化\[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4552.

[4]何星亮.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与生态保护\[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51.

[5]王劲,王学川.生态环境危机的实质与生态伦理的价值取向\[J\].科技管理研究,2011(15):234.

[6]康琼.自然的崇拜与禁忌—解读民族民俗中的生态伦理精神\[J\].伦理学研究,2009(5):62.

[7]张奎,赵娴.云南省少数民族民风民俗与环境权的相关问题研究\[J\].学术前沿,2010(4):258.

[8]卢黎歌,李小京,等.生态伦理思想的觉醒与当前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困境\[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