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信运营管理制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8:09:20

电信运营管理制度篇1

中国电信市场和管理体制正处于改革过程中,加入wto会加快中国电信市场管理体制改革调整的步伐。中国电信市场现状中国电信市场在过去10年来发展迅速,中国电信服务业收入2000年已达3498亿元,占GDp的比重从“七五”期间约2%增长到约4%。互联网用户从1997年的67万户增长到2000年的2250万户。近几年中国电信业进行了广泛而卓有成效的改革:1993年开放了部分电信增值服务;1994年组建了中国联通公司和中国吉通公司;1997年中国电信(香港)境外上市;1998年全行业政企分开;1999年分拆中国电信,充实联通公司;2000年联通公司境外上市,组建中国网通公司;2001年组建中国铁通公司。另外,信息产业部先后给予100多家企业在全国范围的iSp经营许可。至此,中国电信服务业市场在各个业务上基本形成了多家企业竞争的总体格局。另外,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已有很多私人企业进入增值服务,如iSp和iCp服务。但是在中国,实质性的竞争局面在某些领域尚未真正形成,表现为:1.中国电信在固话、互联网业务拥有控制性份额,中国移动在移动业务中拥有控制性份额。业务的垄断性来自于旧体制的影响和部分电信业务本身具有的自然垄断性。2.掌握用户接入网的中国电信实行纵向一体化经营。同时经营本地电话、长途电话和数据业务的中国电信,基本延续了过去的组织机构模式,各业务间财务边界不清,无法保证消除交叉补贴和不公平竞争行为,使其他运营商在长途电话、数据业务很难成长。3.互联互通基本解决,但尚不完善。全国范围内联不上、联不通的问题基本得到解决,但是主导运营商资源不透明和互联通而不畅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另外,互联定价和互联计费等环节也有待改进。电信市场主要特征《条例》是电信管理的法律基础2000年9月颁布的《电信管理条例》(简称《条例》)规定信息产业主管部门依据本条例对全国电信业实施监督管制。该条例对业务许可、网间互联、电信资费、运营商行为、电信设施、电信安全等方面作出了规定。但条例仍然存在“缺漏”和不清晰之处,需要完善。电信业务准入管制逐步放松中国电信服务业长期实行严格的进入管制,过去一直由中国电信独家经营。1993年原邮电部制定了《从事放开经营电信业务审批管理暂行办法》,该办法第一次明确非电信系统企业可以经营电信业务,但放开经营的电信业务不包括基本业务。放开经营的电信业务实行许可证制度(如无线寻呼)和申报制度(电话信息服务、计算机信息服务等)两类。允许进入的企业限制为国有企、事业单位或集体所有制企业。1997年国务院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公布的《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互联网管理暂行规定》明确从事互联网经营活动的单位身份是企业法人或事业法人,没有所有制的限制。该规定为90年代后期多种经济成份的iSp和iCp公司的发展创造了法律条件。2000年9月公布的《条例》规定对在《电信业务分类目录》中列出的电信服务实行许可证制度,其中基础电信服务由国务院信息主管部门审批,基本条件是依法设立专门从事基础电信业务的公司,公司中的国有股权或股份不少于51%;增值服务由国务院信息主管部门或所在省级电信主管部门审批,对公司股份性质没有特殊要求;运用新技术试办《电信业务分类目录》未列出的新型电信业务的,只需向省级电信管理机构备案。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在境外上市,实质上是对海外资本和私人资本开放了少量市场。主要电信服务政府直接定价电信资费分为政府定价、指导价和市场价。地方区内电话、长途和国际电话、移动电话、ip电话、线路出租、基本业务互联互通的基本资费(包括月租、通话费)目前都由中央政府机构定价,即确定基本价。以基本资费为基础的浮动价及增值业务费用,为政府指导价,或为市场价。政府定价按消费者基本服务和互联互通业务定价方式有所不同。前者基本上按成本加适当的回报率定价,后者基本上是以用户资费为基础并参考有关情况制定的。消费者基本电信资费定价的主要问题是:没有严格按地区和业务核算成本;利润率的确定缺乏依据。互联互通由于没有充分考虑成本核算,互联互通资费实质是针对大客户的批发价或折扣价。政府对垄断业务的价格实行管制是合理的政策,但是目前的政府定价方式没有严格建立在成本之上,不符合垄断条件下价格管制的一般原则,不能保证社会福利最大化,即消费者和运营商总利益的最大化。对主导运营商行为进行管制管制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互联互通管制,即要求主导运营商在规定的价格水平上实现与其他运营商的互联互通。二是对固定电话业务和移动业务的主导运营商实行不对称价格管制。现行的不对称价格管制政策,在对主导运营商进行政府直接定价管制的同时,允许后进入的运营商以低于主导运营商价格10%的幅度展开竞争。部分业务的实际执行情况并不理想,如移动电话基本话费应为50元,2000年中国移动的平均价为39元,联通仅为31元。普遍服务依靠主导运营商实现目前的普遍服务依然延续旧体制下形成的依靠主导运营商交叉补贴支付普遍服务成本的模式,它与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不相适应。电信市场和体制改革电信市场引入竞争世界电信市场服务业的改革实践表明,电信业务的瓶颈设施主要是用户接入网,即网络的“最后一公里”。基于瓶颈设施的本地电话业务具有自然垄断特性,合理的政策是垄断管制。电信网络具有互联互通的特性,垄断瓶颈设施的运营商通常将市场力量延伸到长途和数据业务等非自然垄断领域并在这些领域形成垄断,所以对瓶颈设施必须进行互联互通管制,使主导运营商的互联互通行为规范有效。在合理的管制下,瓶颈设施之外的业务环节基本可以形成竞争性市场。电信改革的方向是尽可能引入竞争理论上,管制下的垄断可以达到高效率,但是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性以及管制者的公正性难以保证,垄断管制的效果往往不理想。所以世界电信改革的趋势是尽可能引入市场竞争机制。电信市场结构改革应依据产业特性,即分清具有自然垄断特性的业务和具有潜在竞争性的业务,在具有潜在竞争特性的业务中引入竞争。电信管制政策的依据是市场结构,即对具有自然垄断特性的业务采取管制性政策,对具有潜在竞争特性的业务在不断引入竞争的过程中逐步放松管制,直至基本取消管制。同时,对瓶颈设施的管制又是保证具有潜在竞争特性业务形成竞争的前提。中国电信业市场结构和管制政策离目标还有很大距离。目前的市场结构虽然要求较高程度的管制,但是管制政策要有利于促进市场竞争的形成,其中对本地网络的合理管制尤其重要。为此,有关改革应进一步加快。wto中有关电信业的主要内容wto关于电信服务业的制度框架wto中对电信业产生约束的制度框架有以下几个部分组成:wto的一般规定,其中争端处理机制起重要作用。服务贸易协定即GatS(GeneralagreementontradeinService),其中关于服务贸易的一般规则对电信服务有效。最惠国待遇即成员国须迅速而无条件地将给予某一国的优惠待遇延伸至所有其他成员国是一条重要规则。第四协议(theFourthprotocol),该协议是wto成员国专门针对基本电信服务进行谈判所达成的协定。该协定将wto和GatS的许多原则进行具体化,是约束最强的条款。wto关于电信市场的规则非常详细,涉及电信服务内容、供应商行为、管理者组织和行为、市场规则、技术规则、资源分配等各方面。其核心是市场开放和维护市场竞争。加入wto对中国电信业的影响wto对电信管理机构的要求wto对电信管理者提出了三条要求:组织机构独立、管理程序和信息透明、管理公正。组织机构独立,即管理者应独立于电信运营商。这条已达到要求。程序和信息透明,即管制标准和程序公开。这一条差距较大,主要问题不仅在于是否透明,而在于有关的管制标准(土地垄断定价、互联互通规则)、管制会计制度等不完善或未建立。管理公正,即管理者要采取合理、客观、公正的管制方式。该条款是原则性要求,有一定的弹性。wto对主导运营商的行为要求wto对主导运营商的限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限制违反竞争规则的行为第四协议规定,成员国要采取措施制止供应商单独或者合谋从事违反竞争规则的行为。该协议明确指出了三类违反竞争规则的行为:不利于竞争的交叉补贴,利用竞争对手信息阻止竞争,不及时为其他运营商提供“必要设施”(“必要设施”指唯一或主要由一个或少数运营商提供,由于经济或技术原因不可能被替代的设施)。为此电信管理机构至少要对主导运营商进行如下管制:要求主导运营商进行组织机构的改革,纵向划清各项业务的财务边界,为解决交叉补贴创造条件。这意味主导电信公司的组织结构必须有根本性的调整。要求主导运营上加强信息披露,包括“必要设施”的信息。2.保证互联互通wto对互联互通的规定是非常严格的,主要有以下几点:与主导运营商的互联可以在任何技术可行的网络接点进行;互联要以非歧视的方式进行;互联要及时,价格要基于成本,要遵循透明、合理、分项计费原则;谈判程序公开,主导运营商要公开他的互联协议;及时解决互联争端。信息产业部先后了包括管理、结算、技术规范等在内的有关规定,全国范围内无法互联的问题基本得到解决,但离wto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wto促进电信市场的竞争性首先是wto规范了管理者和主导运营商的行为,有利于国内形成公平合理的竞争性环境,有利于新生力量的成长,其次是外资的进入会促进市场结构的变化。稀缺资源使用付费wto要求以非歧视的原则使用稀缺资源,这将改变稀缺资源被无偿授予运营商使用的现状,提高运营商的成本。普遍服务补偿根据wto规则,普遍服务不算违反竞争条款,但要以透明、非歧视和中性原则进行。消除交叉补贴必然要改变过去依靠主导运营商内部交叉补贴资助普遍服务的方式。建立普遍服务补偿基金是合理的选择,有利于承担普遍服务义务的主导电信运营商降低成本。总之,加入wto对中国电信市场的影响总体上是积极的。八条政策建议建议一:进一步调整中国电信业的产业组织,促进国内市场竞争。建议二:放松市场准入。建议三:加强互联互通的管制。建议四:完善资源管理制度。建议五:在一定时期实行不对称价格管制政策。建议六:建立普遍服务基金,改革依靠主导运营商内部交叉补贴的资助方式。建议七:建立合理的价格管制体系。建议八:合理提升电信管理机构的管制能力。

电信运营管理制度篇2

关键词轨道交通控制中心设置

中图分类号:C913.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城市轨道交通线路的建设规划,必须考虑建设运营控制中心。如何结合城市轨道交通路网规划的要求来考虑运营控制中心的设置、功能定位等问题,是非常重要的,它将直接影响城市轨道交通路网规划的实施,并将对今后的长期运营管理产生重大影响。目前,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已有5条及以上的地铁线路在运营,线网运营调度管理的问题更显得突出和重要。本文将通过借鉴城市轨道交通发达城市的成功经验,结合城市轨道交通路网规划,以经济技术比较方式,从总体上对运营控制中心的不同建设方案进行比选,对线网调度指挥中心的功能定位、运营管理功能需求等方面进行分析和研究,提出较为优化的方案,供设计和建设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控制中心时参考。

一运营控制中心建设方案比选

1.1运营控制中心的类型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控制中心根据其控制范围的不同,主要分为三类,即集中式、分散式和区域式。

所谓集中式,就是把整个城市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运营指挥、控制集中到一处,对线网内所有线路的行车、供电、消防及环控、运营服务组织和信息收发等各环节进行集中控制;修建一座规模能满足城市近期路网规划要求的控制中心。

所谓分散式,就是将城市轨道交通各条线路独立建设运营控制中心,负责控制本线路的行车、供电、消防及环控、运营服务组织和信息收发等各环节,线网内各运营控制中心互相独立工作。

所谓区域式,就是根据线网内主要行车设备,如车辆、信号等,和线路所在的区域的不同,划分若干个运营调度指挥区域来进行指挥、控制,区域运营控制中心对其管辖的线路的行车、供电、消防及环控、运营服务组织和信息收发等各环节进行集中控制。

1.2线网运营控制中心建设方案比选

对不同的运营控制中心设置方案,通过工程建设、运营管理两大方面进行比较,工程建设上,主要从实施难易程度、投资等方面的优、缺点比较;运营管理上,主要从安全风险、运营费用、线网互动性等方面的优、缺点比较,从而得出推荐意见。通过把各类运营控制中心的设置方案进行综合比较可以得出: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运营控制中心采用集中式具有运营费用较低、线网互动性强,和信息、资源高度共享等突出的优点,但安全风险大和建筑规模不易确定等明显的缺点,不宜考虑;区域运营控制中心处于中间,结合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周期和线网不断优化等情况,综合考虑后成为首选方案;分散式运营控制中心在相比之下优点最少,一般不宜采用。

二线网调度指挥中心功能需求研究

设置地铁线网调度指挥中心,主要负责对各区域运营控制中心的协调管理;线网共用设备,如供电、供冷设备的管理;大型故障、事件和事故(按警报、事件的影响程度划分等级,进行分级管理)状态下的线网应急运营组织指挥及应急运营服务信息的;与地铁外部各相关单位、部门,如供电局、公安局、气象局、地震局等联系;地铁运营服务信息等工作。在系统设备上进行监视指挥,对于跨线共用设备设施方面,部分功能上可以控制指挥。

2.1线网调度指挥中心职责范围研究。

调度指挥中心按其设置的功能定位的考虑,主要负责线网运营管理,线网供电、环控及维修管理,和线网运营信息收发工作,其主要职责范围有:

(1)负责监视列车的运行情况,对跨线共用设备设施方面,部分设备功能上能够实现中央监控;通过线网综合监控系统监视主变电站、FaS系统、aFC系统等的状态,实时获取线网客流信息;通过闭路电视监视地铁各车站及各线列车内情况;通过与市政府各相关单位及部门的信息联网,及时了解天气、地震、地面交通、重大活动等影响地铁线网运营服务的信息。

(2)监督检查各区域运营控制中心按列车运行图行车、按方案组织运输,及时协调处理区域控制中心分界站(线)出现的问题;

(3)掌握线网施工情况,在区域运营控制中心相关施工不能协调情况下进行有效的协调,确保施工安全、有序,搞好与外单位的协作;

(4)按阶段收取各区域运营控制中心工作报告,检查日常运输工作完成情况;并及时将有关情况上报。

(5)负责线网与运营指挥有关的资源调配工作,确保运营生产有序进行;

(6)检查、通报安全正点情况,及时收取重大、大事故概况和自然灾害情况,当发生事故、灾害中断行车时,及时指导相应区域运营控制中心进行故障处理和降级运营,及时将有关运营信息相关区域运营控制中心,根据运营的要求,调动跨区域运营控制中心的协助(包括人员调配、应急抢险物资调配等)。

2.2线网调度指挥中心的运营管理功能需求研究。

基于对线网调度指挥中心的功能定位的研究,在确定调度指挥中心的功能定位后,还需对设备功能进行需求研究。

2.2.1线网调度指挥中心综合监控系统功能

因线网调度指挥中心对跨线共用设备进行监视控制,对线网其他设备进行监视,其系统构成主要为运营状态监视和运营信息的集成,所需要监控对象(数据)的原则为:

(1)显示每条线的列车运行位置信息,紧急情况下监视各车站及列车内情况;

(2)各线各站实时客流信息显示及各线全线客流统计信息实时显示及相关分析报警;

(3)通过综合监视终端机监视主变电站、冷站、防淹门、FaS等大型、关键设备系统运行状态及报警状态,并对跨线应用设备设施进行协调、控制;

(4)各运营控制中心汇编的运营信息,在地铁紧急情况发生时,可通过辅助决策系统获得相关应急处理信息;

(5)可对线网车站及列车进行视频监视(CCtV);

(6)监视接收外部如供电局、公安局、气象局、地震局等与运营有关单位、部门相关信息。

2.2作为后备区域运营控制中心时的设备配置及功能需求

线网调度指挥中心的设置已具备基本的终端显示设备,后备模式建立在调度指挥中心的设备显示的基础上具备较好的使用优势。

2.2.1调度通讯工具要求:有线调度电话、内线电话、外线电话、无线调度电话,按一个区域运营控制中心规模设置。

2.2.2监控终端显示要求:应急调度指挥中心综合监控系统监控终端设备。按一个区域运营控制中心规模设置。

2.3应预留线网中后期发展、规划建成线路的应急指挥需求;应预留与市政府110联动中心的接口。

电信运营管理制度篇3

论文摘要:日本加入wto后,电信产业规制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并积累了成功经验。当前,我国电信产业的改革和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研究和借鉴日本电信产业规制改革的经验,对建立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电信产业规制体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国应尽快出台电信法,建立新型独立的电信产业规制机构,引入信息产业基金和建立普遍服务基金,适当地运用不对称规制和综合运用技术、经济、法律等多重手段加强互联互通的监管。

在经济发展和信息化的推动下,日本的电信产业发展迅猛,拥有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电信市场和世界电信业排名第一的日本电报电话公司(ntt)。在发达国家中,日本的电信产业是发展最好的,这与其电信规制改革所取得的进展密不可分。日本电信业经过一系列的改革和发展,不仅强化了其国内竞争态势、增强了其国际竞争力,而且保护了日本消费者利益。通过法律、经济、技术等多种手段和方法,其日本电信产业规制逐步走向成熟和完善。当前,我国电信产业的改革和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研究和借鉴日本电信产业规制改革的经验,对建立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电信产业规制体系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日本电信业规制主要特征

纵观日本电信规制改革的发展历程,大体上可分为四个阶段:政府垄断和严格管制阶段、民营化和开放市场阶段、重组ntt和放松市场管制阶段以及现代的日本电信规制阶段。日本电信规制改革的每一步都是伴随着法律的改进而进行的,日本政府始终本着壮大民族电信企业、增强电信企业的国际竞争力,通过引入新的不对称管制政策、建立电信争端解决委员会、发展批发电信服务、确保普遍服务的提供等一系列的规制改革措施,奠定了日本作为世界电信强国之一的规制基础。日本电信产业规制的主要特征有:

(一)分类管制

日本在电信管制上最突出的特点是对电信运营商根据其是否拥有通信设施进行分类管制,自己建有通信设施提供电信业务的经营者为第一类电信运营商;其他的运营商是第二类电信运营商。

在电信运营商市场准入管制政策上,日本政府对第一类电信运营商采取了许可制度,而对第二类电信运营商则采取了较为宽松的政策(登记和通报制),从而有效地避免了非效率的市场进入。同时,随着电信技术的进步和电信与计算机、CatV技术的融合,以往的电信业务分类变得越来越模糊,新的分类越来越难以建立。这种分类规制的优点是避免了按电信业务进行分类管制所带来的矛盾,比美国按基本业务、高级业务对运营商进行分类管制更具有前瞻性。一些国家和地区如韩国、台湾等均采取了日本的管制模式。当然,任何一种模式都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日本管制模式的不足之处表现在:(1)这种分类管制排除了第一类电信运营商通过租用其他第一类电信运营商的网络经营业务的可能,对新进入者不能不说是一种拓展市场的障碍;(2)无论新老运营商,只要属于第一类的运营商,在市场进入、退出和资费上都采用相同的管制,不利于竞争者的成长。但遗憾的是日本政府虽然在法律上避免了按电信业务分类带来的缺陷,但在事实上仍执行了按电信业务分类开放市场的政策,使改革应有的效果打了折扣。

(二)建立以ntt为主导和多家运营商相互竞争的市场结构

日本电信规制最终是以防止竞争非效率为宗旨的。日本电信业在引入竞争后,ntt作为特殊的公司在《ntt法》的约束下运行,但政府通过规制制度的设计从侧面来保护ntt的主导运营商的地位和利益,使ntt开展有效率的经营。这种制度的设计直到1997年日本签订wto基础电信协议承诺开放市场之后才被打破。正因为日本的这种制度设计才造就了世界上最强的电信企业ntt。但是,从另一方面看,日本政府也通过不对称规制和相关的资费管制,寻求新老运营商间利益的平衡,使新的电信运营商也得到快速发展,日本电信运营商从1995年到2001年间就净增了1170家。这种以ntt为主导和多家运营商相互竞争的市场结构关系可以轻易的避免日本电信业出现恶性竞争和过度竞争。

(三)电信运营商预选系统(“mYLine”)

在没有引入电信运营商预选系统之前,电信用户要想选用ntt以外的电信运营商的话,必须先拨打运营商进入识别码才能接受该运营商提供的服务,这样使用起来比较麻烦,也不利于促进运营商间的公平竞争。到2001年5月,正式引入了电信运营商预选系统。只要你在该系统中注册了你所选择的电话公司,就能自动地去选择你已注册的运营商。即使你注册了a运营商,你仍然可以通过先拨打你想选择的其它运营商的接入识别码以选择该运营商提供的服务。并且如果你的电话装有一个特殊功能装置(LCR)①的话,你的电话将会自动的选择费用最低的电话公司,即使你注册了另一家运营商。该措施的优点表现在:(1)有利于运营商间公平、良性的竞争;(2)实现消费者福利的最大化;(3)降低了政府对互联互通管制的难度,管制成本在长期来看是下降的。

(四)资费规制

日本电信资费规制的法律是《电信事业法》,对不同类型的运营商施行不同的管制政策。1998年以前,第一类运营商的资费设定必须得到邮政省的许可才能实施。1998年5月修改电信事业法之后,对电信资费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对第一类运营商引入了新的资费体系:(1)改许可制为通报制。当制定或修正电信服务用户资费时,第一类电信运营商变更其资费之前应事先通报邮电省,且应在新资费生效前一星期让消费大众知道。运营商通报邮电省的项目包括:新资费计划、实施日期、资费变更的理由以及应用范围及期限(若有限制时)。(2)保留邮政省命令改变资费的权利。当遇到以下情况时,邮政省有权命令运营商改变资费:如资费的计算方法不适当也不清楚;资费设定对某些特别群体有不公平的优待或歧视的现象;现行的资费设定可能引起运营商间不正当的竞争并且被认为是极为不合理、损害用户利益的。(3)引入收集意见和建议的机制。终端用户和竞争供应商可以就服务收费、服务条件或其他的事项向邮政省提出意见和建议。(4)引入价格上限管制。为了保证消费者利益,促进电信服务供应商在本地市场上就电话、iS-Dn和出租指定线路及通信设施规定标准的收费指数,实行价格上限管制,引入了“资费指数”的管制方法。通过这一系列的资费改革,日本电信资费得到了大幅度的降低。

(五)电信事业争端解决委员会

随着电信规制的放松和竞争的加剧,电信运营商间互联互通的争端在不断增加,便出现了快速有效的解决这些争端的强烈需要,最终在2001年6月,通过了建立电信事业争端解决委员会的法案。2001年11月30日,日本电信事业争端解决委员会正式成立,该委员会是一个独立于总务省(掌管许可和批准权)的部门,由5位委员组成,委员们由总务省任命并经参众两院同意,秘书处对委员会负责并协助委员会实施行动。该委员会的运作包括:(1)协调和仲裁。(2)咨询和报告。总务省在作出管理决定时,该委员提供咨询并阐述事态向总务省呈送报告。(3)建议。该委员会根据解决争端而获得的信息可向总务省提出建立新的竞争规则的建议。该委员会的成立有利于缓解政府、运营商和消费者三者两两间的矛盾和冲突,维护竞争秩序;更有利于电信事业的建设和发展。

(六)电信风险事业基金

1998年5月,日本建立了电信风险事业基金,基金来自公共和私人两个部门,主要目的是为新进入者提供资金帮助、提升公共服务、并充分利用私人资金资源。为了向一系列的政策措施提供资金支持,当时日本的电信改进组织(telecommunicationadvancementorganizationinJapan即tao)向该基金投资了10亿日圆,帮助该基金为进行领先技术的创新研究和开发的企业提供风险资金,为通信广播事业的高度化提供财力支撑。但是获得该基金资助的企业必须具备如下条件之一:(1)企业必须是新建立的;(2)从建立到现在5年内拥有10亿日圆左右的资本(第一类电信运营商则必须拥有15亿日圆左右的资本)。只有满足这两个条件之一,新的企业才能获得来自这项资金的投资,且每个企业的投资的上限是2亿日圆或不超过总资本的30%。通过该基金的实施,日本迅速地培养了较多的市场主体参与市场竞争,促进经营效率的提高。

(七)普遍服务规制

早在1994年日本就成立了一个专门的小组,研究多媒体时代普遍服务的费率问题,并于1996年提出了终期报告。报告提出了在多媒体时代用普遍服务基金制度支撑普遍服务。终期报告将普遍服务分为两大类:多媒体接入服务和多媒体服务。前者涵盖了宽带网业务和网络功能服务。接入业务由电话运营商提供,其它普遍服务和多媒体业务分类包括多项应用服务,如远程医疗、远程教育,许多地区已将这些列入地区信息计划中。传统的做法是:政府的各个部门提出他们的信息计划与其它部门竞争,他们向地方政府展示他们的总体计划。地方政府如果获得成功,中央政府会肯定其做法,并减低税收,给予低息贷款以建设电信基础设施。在2002年3月,总务省(mpHpt)向电信委员会提交了一份关于引入普遍服务基金的内阁法案,适用该项法案的电信服务范围包括固定电话、公用电话和紧急消息。通过对不经济的业务的交叉补贴来实施,通过获利领域来补偿不获利的领域,以保证亏损的部分能够获得补贴。该基金机制在2002年6月有效实施。

二、对我国电信规制改革的几点思考

当前,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我国电信产业正在下大力进行规制改革,上述日本电信产业规制改革的情况无疑为我们提供了最好的借鉴。下面结合我国国情,对我国电信产业规制改革提出以下设想和建议。

(一)电信法须尽快谨慎出台

如上所述,日本每一步电信改革都是依据法律进行,并根据时展、技术进步和wto的规则及经济全球化的要求,先后对其法律作过多次修改和完善,为电信成功改革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保障。相比之下,我国的电信发展长期以来都是在一些所谓的“条例”、“规定”、“办法”等指导和约束下进行,缺乏法律的有效性,目前已日渐暴露其缺陷。例如,中国联通在发展初期,其赖以生存的资金来源是一种叫做“中中外”的融资方式,即联通的一个分公司和一个国外的投资方(一般也是电信公司)组建一个合资企业,该合资企业(主要是外方)建网和购买设备,然后再租给联通公司。这种“中中外”是中国联通赖以跟中国电信竞争的主要融资策略。然而,在1998年下半年,信息产业部却命令,禁止中国联通同国外投资者继续签订“中中外”模式的建设合同,原因是违反“外国公司不能直接投资中国电信业”的政策。虽然以后信息产业部采取了一些补偿措施,但是,却不得不引起人们对法律的思考。诸多学者认为在当今情势下,应尽快出台一部电信法。笔者也认为,电信法的出台刻不容缓,但鉴于我国刚刚加入wto,对wto的法制观念还不太适应;加之国际风云变幻,技术日新月异,“三网融合”迫在眉睫以及机构改革必须齐头并进等一系列重大现实问题摆在我们面前,致使我国的立法工作面临巨大的挑战。所以,我们又必须认真地研究中国国情,充分地借鉴国际上其它国家法律的经验与教训,谨慎地、具有前瞻性地制定一部具有中国特色的电信法。否则,仓促出台电信法也将影响我国电信产业的健康发展,贻害无穷。

(二)建立新型、独立的电信产业规制机构,并将规制制度的设计与行业监管职能进行分离

由于信息技术高速发展,有线电视网、互联网、电话通信网的融合,使建立新的管制机构和设立其新的管制职能成为必要。融合后的新机构要将电信、广播电视和互联网及计算机业务统一纳入监管范围,实行统一监管。日本的总务省就将有线电视网、固定电话网和互联网以及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统一纳入其管制之下,对号码资源和频谱资源等实行统一的分配和管理,大大提高了监管的效率,促进了信息通信技术的高速发展。我们认为,目前我国也有必要建立起新型、独立的电信产业规制机构,如同某些学者所建议的,可以把它叫做信息通信监管委员会,并通过法律予以授权,保证其足够的权威性。需要强调的是,必须将规制制度的设计与行业监管职能进行分离。正如乔治·施蒂格勒(GeorgeStigler)的俘获理论所说明的那样,规制职能与行业监管职能的分离有利于消除企业对管制机构的俘获。在现实经济生活中,世界上很多国家(包括日本)在完成私有化(或民营化)后,也相应地对规制制度的设计和行业监管职能进行分离,以加强他们对电信行业的监管。从而一方面使规制制度的设计者能够超脱于监管机构和运营企业的利益,从国家利益和公众福利的角度来制订电信政策,保证公平和有效竞争;另一方面使规制机构能专心制订合适的规制来贯彻电信产业政策,提供自由化及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保护消费者利益和保护网络安全,合理分配与管理通信资源,保证普遍服务等。此外,还应当建立起对信息通信监管委员会进行监督的机制,即必须将其置于人大及社会的监督之下,接受司法部门的独立审查。对非常事件、重大决策要举行公开的特别听证会,公平、公开和公正地运作,并且要将这些监督、审查行为制度化、定期化和公开化。(三)引入信息产业基金和建立普遍服务基金

按照正在讨论中的《产业投资基金试点管理办法》的定义,产业投资基金是指直接投资于产业,特别是主要对未上市企业进行股权投资和提供经营管理服务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集合投资。目前我国正在筹备的产业基金有由全国工商联住宅产业商会支持筹备发起的内地最大的房地产业基金,这一基金预计今年完成。作为一种新的融资渠道,在电信产业发展中(特别是加入wto后)引入信息产业基金,有利于改善我国电信产业过于单一和集中的融资结构,弥补我国电信产业投资资金的不足,同时也有利于引入新的电信运营商,促进竞争,增强我国电信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日本在1998年就引入了电信风险事业基金以募集资金支持其电信产业的发展。但是,电信产业基金只是一种有效的融资方式,它比较适用于发达地区电信产业的发展,而当我们向农村和边远地区提供电信服务时,便应设立普遍服务基金,这也是世界大多数发达国家解决其落后地区和边远地区发展电信产业困难的有效方式。一方面,wto透明度原则要求必须将企业内部交叉补贴的“暗补”转变为企业外部的“明补”;另一方面,我国电信市场竞争格局的形成和竞争程度的加剧,“零利润”或者“负利润”的投资就会出现市场的“盲区”,出现电信服务的真空地带。所有这些都迫切需要建立通过向电信企业征收税收和国家财政拨款形成的普遍服务基金,以弥补市场的“失灵”。世界上主要的发达国家,也包括日本在内,都是采用普遍服务基金制度,并且认为对普遍服务提供者给予适当的补偿是最直接、最有效的一种模式,其可操作性也相对较强。在我国当前电信产业发展不平衡和技术落后的情况下,建立普遍服务基金制度有利于我国电信产业普遍服务的提供。

(四)适当地运用不对称规制

不对称规制政策是一项旨在保护新进入的弱小竞争者的有效政策,许多率先进行电信改革的国家广泛采用了这一政策(包括日本)。我国电信业改革中也有不同程度的运用,包括分拆主导运营商的市场、限制其经营范围、强制其无条件或有条件地与新运营商互联互通,给予新进入者资费优惠等等。但因缺乏整体、系统的设计和法律效力,效果很不理想,出现了诸如价格战、联而不通、通而不畅等一系列不正常现象。加之中国电信南北分拆后其一家独大的情况已一去不返,而且随着我国wto基础电信协议的逐步兑现,新的市场进入者主要是外商投资企业,继续不对称规制的模式不利于我国电信产业的发展,因此要求废除不对称规制、建立对称规制的呼声日渐高涨。但是,鉴于我国目前电信产业的现状,适当的不对称规制还是非常有必要的。首先,尽管不对称规制有这样那样的负面效应,但在中国电信产业从垄断走向竞争的改革过程中,它确实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其次,尽管电信运营商之间的价格战在全国各地有燃起之势,但是价格战的根源并不是“不对称规制”。以移动通信市场为例,中国联通能够凭借资费上的优势吸引大量的新用户,但是在移动通信市场上,中国移动依然占据着70%的市场份额。中国移动要主动燃起价格战,其损失要高于中国联通,这恰恰是不对称规制给中国联通带来的好处,否则,中国联通将很难在价格战中生存下去。再次,在固定通信市场上,中国电信和中国网通在各自的地盘上仍占据着绝对的支配地位,双方融入对方区域竞争还需要一定的时间。从这个角度看,中国电信规制从“不对称规制”转向“对称规制”将是一个有序的渐进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最后,虽然不对称规制仅仅是电信市场改革初期的一项政策,但是只有在市场已经开放、竞争局面走向成熟的情况下,它才能被对称规制所取代。总而言之,在我国目前市场还不完全开放、竞争还不充分、各种机制还未完善的情况下,适当地运用不对称规制,是有利于我国电信产业的发展的。

(五)综合运用技术、经济和法律等手段加强互联互通监管

前几年,因为移动电话和固定电话存在的互补性,互联互通问题并不十分严重。但是,随着中国电信的南北分拆、电信改革的不断深化,互联互通逐渐成为我国“监管心中永远的痛”,砍断电缆、联而不通、通而不畅之类的怪现象屡见不鲜、屡禁不止,严重地阻碍着我国电信产业的健康发展,极大地损害了我国消费者利益。其中首要的问题是网间资费结算的标准过低,损害了电信运营商主动互联互通的积极性,从而采取“小灵通”甚至比“小灵通”还要“灵通”的招数;其次,法律的苍白无力甚至缺位,导致了运营商之间互联互通极大的“随意性”和对肇事者过分的纵容;再次,缺乏对互联互通设置人为阻碍进行监控的技术手段。因此,要改变我国目前互联互通现状,必须将技术的、经济的和法律的手段结合起来综合运用,才能全面加强对其的监管力度。在这方面,一是要从法律的高度明确运营商之间互联互通所应尽的义务以及违法的严重后果,并建立有效的处罚机制,加大对肇事者的处罚力度;二是要以经济杠杆调节为主,建立以成本为基础的公正、合理、公平的互联互通结算体系,调整网间结算标准,理顺结算关系,变互联互通的“被动”为“主动”;三是要建设网间通信质量监控系统、加强网间质量的监测,增强监管部门的调查取证能力。

参考文献:

[1]informationandCommunicationspolicyinJapan[Z].annualReport2002,ministryofpublicmanagement,Homeaffairs,postsandtelecommunications.

[2]postsandtelecommunicationsinJapan[Z].annualReport2001,ministryofpublicmanagement,Homeaffairs,postsandtelecommunications.

[3]whitepaper[Z].CommunicationsinJapan1999,ministryofpostsandtelecommunicationsJapan.

[4]manualformarketentryintoJapanesetelecommunicationsBusiness[Z].ministryofpublicmanagement,Homeaffairs,postsandtelecommunications.Japan,march2002.

[5]黄海波.电信管制:从监督垄断到鼓励竞争[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6]王红梅.电信全球竞争[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0.

[7]顾建清.日本电信服务业的改革及对我国启示[J].北京:审计与经济研究,2002,(1):04.

电信运营管理制度篇4

关键词:财务集中管理;电信运营商;措施

中图分类号:F6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9166(2009)020(c)-0198-02

电信行业的高速发展、电信运营商的规模扩张以及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对电信运营商的内部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国的电信运营商都是中央直属的大型骨干企业,规模很大,财务管理的难度也很大。为适应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加强企业内部管理以及满足上市公司投资者对会计报表信息披露的要求,各大电信运营商都不同程度地采取了财务集中管理,强化了财务管理和控制,有效地提升了财务监控能力、防范了财务风险、优化了资源配置、提升了企业管理水平。但是,通过对电信运营商的财务管理实践进行调查、分析和研究后发现,在实行财务集中管理后,仍存在很多问题,其中对下属分公司财务支撑不力的问题尤为突出。因此,在电信运营商实行财务集中管理后,加强与之相配套的财务支撑工作的研究和探索意义重大,这与财务集中管理本身同样重要,因为它会影响到财务集中管理的有效实施。

一、电信运营商财务集中管理的优点

电信运营商是从事网络经营的公司,利用网络的财务软件实现财务集中管理比较容易被公司各管理层接受,这为财务集中管理提供了较好的思想认识和技术基础。电信运营商实行财务集中管理的主要优点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实现财务经营的规模效应。通过资金集中管理,将大量分布在各级分公司的闲散资金集中起来,省公司可以用其进行建设的投入,减少资本性支出的银行贷款,不但能节约资金利息支出,还可化解各分公司争夺资金的矛盾。同时,能够对分公司的所有投资与经营活动进行有效的监控,既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率,又实现了财务经营的规模效应。

二是控制了业务收入的资金流,监控了营收资金的安全。通过资金集中管理,抓住了各分公司的资金源头――业务收入资金,从而防止资金截流,控制分公司的随意开支和先投资后报批的行为。通过每天收入的在线实时核对,控制业务收入资金流,监控营收资金的安全。

三是提高了内部控制能力,防范了财务风险。实行财务集中管理后,财务管理工作直接由省公司管理,各分公司从事财务管理工作的人员可由省公司财务部直接管理,这样可以防止各分公司领导对财务工作的过分干预,财务人员能更好地履行财务管理职能,公司内控能力得到加强,有利于防范潜在风险。

四是便于与世界会计准则接轨,有利于国外上市公司的审计。财务集中管理后,与会计报表信息披露有关的各个流程都在省公司财务部的控制之下,各个流程的控制点描述能够更好地与公司的财务管理制度统一起来,从而使财务的控制风险大大降低,更能与世界会计准则接轨,有利于在美国上市公司顺利通过SoX法案的审计。

五是有利于进行业绩评价,加强对分支机构的绩效考核。财务集中管理后,各分公司无法对其经营数据进行调节,各分公司的经营绩效数据能够真实地反映公司员工和经营者的业绩。财务人员由于自身利益与各分公司无关,对其经营数据进行测算和考核更能体现公正性,所以有利于对分公司绩效考核的真正落实。

二、电信运营商财务集中管理后存在的问题

电信业的产品是提供电信服务,主营业务的产品不具有实物形态,产品的生产过程和客户的消费过程同时产生,这给财务管理带来了与其他行业不同的特质。同时,电信运营商的财务集中管理与其他行业一样,在财务管理集中后,分公司的人员或多或少地存在着认识问题,影响了财务集中管理的执行效果。目前,财务集中管理后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下列几方面:

1、影响了分支机构的积极性。实行集中化财务管理之后,分公司没有支配资金的权力,在一定程度上对分公司有所限制,影响了其积极性。各分公司事无巨细都要按流程向上反映,而不是正确运用授权,对责任总想往省公司推,分公司的责任较难落实。

2、对营收资金的管理难度加大。电信运营商由于营业网点遍及城乡,资金统一起来后,各地分公司对营业厅资金的管理力度不一定能到位,核算工作又集中到省公司,会加大高效管理营业款资金的难度。

3、运营支出的范围非常广泛,各地经济的发展水平不一,增加了财务集中管理后运营支出的复杂化。

4、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分公司按行政区域设置,人员的轮岗、调动受到很大的限制。

5、预算编制粗放、执行力度不强,加大了资金集中预算编制的难度,无形中增加了经营风险。

6、绩效考核管理不合理,给财务集中管理的有效性带来了很大的限制。电信行业的绩效考核是以经营目标的完成设计的,缺乏企业的长期发展指标,考核周期设计通常为一年,忽视了对生产经营过程的考核,与财务集中管理的过程控制不匹配,往往使财务集中管理无法达到应有的效果。

7、没有系统的财务集中管理的配套改革,单一的财务集中管理必然给财务集中管理带来很大的限制。

8、分公司的经营分析数据很难取得,加大了省公司的工作难度。财务集中管理后,由于所有财务数据都集中在省公司,分公司要及时分析其经营状况的数据不能直接取得,对市场经营进行快速反应不利,从而加大了省公司的工作难度。

财务集中管理后,如何为分支机构提供有效的财务支撑服务、克服财务集中的弊端是当前各电信运营商财务管理理论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

三、实行财务集中管理后的若干措施

结合财务集中管理的理论,针对电信运营商财务集中管理后存在的不足,财务集中管理必须有以下措施强化财务的支撑服务功能,才能确保实施有效:

(一)为下属机构(分公司)提供财务支撑服务。财务集中管理后必须对分公司派出财务机构或人员,对分公司提供财务支撑服务,加强对分公司运营过程的控制。分公司的财务预算工作做得好,反过来能更好地支持财务集中管理工作;分公司做好财务分析,能为分公司的运营提供财务支撑服务,这样,分公司能更好地进行资源配置,从而为财务集中管理打下良好的基础,也为管理决策提供更好的支持。

(二)加强对下属机构(分公司)的内部审计控制。从公司治理和财务的治理角度来看,中国电信运营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国有绝对控股、一股独大、董事长和总经理通常由同一个人担任。众所周知,这样的公司治理结构容易导致内部人控制问题。因此,在进行财务集中管理后,要特别注重加强内部审计控制,一方面可以对现有内部控制制度的合理性、有效性做出评价,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对会计核算的合规性、真实性、完整性、可比性等方面的检查,促进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为财务控制和管理决策提供真实可靠的信息支持。电信运营商在财务集中管理后,如何使人为因素的内部财务风险大大降低是一个摆在管理者面前的难题。要解决这个难题,关键在于加强内部审计控制工作,应给予内部审计应有的权力,能够从生产建设的全过程对各项经济活动进行必要的监控,充分发挥审计对财务集中管理的支撑作用。

(三)利用业务支撑系统(如中国移动的BoSS)加强对营收资金的管理。由于电信行业的营业网点遍及城乡,有的网点位置十分偏僻,给营业资金的管理带来了很大的限制。因此应充分发挥业务管理系统的it支撑作用,利用BoSS实现实时有效的控制,将数据及时反馈到相应主管分公司的营业稽查部门,以便于利用当地分公司加强对营业款资金的管理。这是电信运营商财务管理的一个特点也是难点,做好营收资金的有效监控,it系统建设的作用举足轻重。另外,要充分利用银行的电子网络系统,加快营收资金的回笼工作,保障资金安全。

(四)进行相关业务的配套改革。财务管理是价值管理,是相对比较抽象的领域,只有和生产建设业务管理有机地结合,才能使财务管理工作做得更好。单一的财务集中难以达到效果,在实行财务集中管理的同时还应对相关业务进行必要的配套改革。针对电信运营商的具体情况,应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配套改革:

采购的集中。为了使财务集中管理能够有效地执行,对于公司的物资采购必须实行集中采购。通过对合格供应商的评审,确定每年一定数量的合作伙伴,通过固定的合作伙伴,使供应商的数量控制在合理的水平上,防止供应商过多影响公司的财务集中管理效果。投资与工程管理的集中。实行财务集中管理,相应的投资与工程管理有必要进行集中配套改革,绝大部分的投资与工程管理要集中到省公司层面,通过投资与工程的集中管理,能够有效地执行财务集中管理的政策。业务方案的集中。财务集中管理后,不能每个分公司各自为政,对各种业务方案必须实行集中管理,这样才能有效地控制成本费用与资费保持在合理的水平上。

例外事项管理的规则。当今的市场竞争千变万化,总有我们意想不到的事情,因此,我们在研究财务集中管理的同时,要制定例外事项的规则,使得我们在财务集中管理后,能够更有效地为公司的业务发展服务,保持与公司长远发展战略的一致性。

四、结语

电信运营管理制度篇5

【关键词】虚拟运营商发展前景管制模式成功因素

随着工信部虚拟运营商转售业务名单的正式公布和苏宁互联、爱施德虚拟运营业务品牌“苏宁互联”、“U.友”的正式,中国电信行业进入了虚拟运营商时代。

虚拟运营商是伴随着电信技术的更新与发展,为满足用户对于电信业务需求的不断增加与细化,而涌现出的一种新型电信运营模式。在第三、第四代移动通信(3G、4G)环境中,移动虚拟网络运营商的出现将改变2G时代运营商势单力薄的态势,虚拟运营商的出现,改变了电信运营的以往模式,3G、4G业务的快速开展将为具有品牌优势和创新能力的企业进入移动通信领域创造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基础电信运营商为保持自身的市场竞争力和发展能力,维持低成本、高效率的运营状态,会将重点集中于核心网建设、开发、运行与维护,对于大量的增值业务和功能化业务以及细分市场业务必然无暇顾及,从而必须把此类业务转包给更专业、更灵活、具有创新能力的企业运作,在此背景下,虚拟运营商就应运而生。

一、关于移动通信业中的“虚拟运营”

移动通信是电信领域发展最为迅速的领域,伴随着技术的发展,电信管制必将发生深远变化。新型通信方式微博、微信、QQ等的快速发展,不断冲击与更新着移动通信的疆界划分。现在,多数国家已经放松了电信市场准入管制,尽可能增加电信业务领域的竞争,只有这样才能促进电信行业的创新和产业链的快速形成,从而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mVno本身并不拥有或控制任何无线网络设施,而是向网络运营商(mno)购买网络接入容量,3G的出现,提出了移动虚拟网络运营商(mobileVirtualnetworkoperator,mVno)的概念,移动虚拟运营实质上是介于移动网络运营与传统意义上转售之间的一种新型移动通信经营模式,定位于尽力克服后两者结构性缺陷。

虚拟网络运营商(mVno),与移动网络运营商(mno)相比较,具有如下特征:

(1)避免了大规模的资本沉淀,固定资产与总资产的规模也因此而大大降低,虚拟网络运营商的基础设施投资要低得多,无须投资昂贵的无线电设施(如基站系统等)。

(2)在正常情况下,虚拟网络运营商的边际成本(netmargins)要低于移动网络运营商,投资回报率有可能超过网络运营商。可见,移动虚拟网络运营商主要成本来自网络容量租赁费用,而后者又同最终用户的数量密切相关。

(3)因为需要向网络运营商支付高额的网络容量租赁费用,所以,虚拟网络运营商的变动成本要比网络运营商高得多,在运作的初期必须尽快大规模发展用户。

(4)移动虚拟网络运营商无须支付无线电设施的维护费用,降低了固定成本在整个营运中的份额,完全可以轻装上阵。

纵观全球,目前虚拟网络运营商的主战场在北美、澳大利亚、欧洲和新加坡等通信业发达国家,最为成功的是英国Virginmobile(Virgin集团与英国移动网络运营商one2one的合资企业),它正在将虚拟网络运营模式拓展至澳大利亚、美国、新加坡、挪威、法国、以色列及瑞典等国家,按照用户数量计算,Virginmobile已经成为英国第五大移动通信运营商,用户总量已达到140万名,

二、关于虚拟网络运营商的管制问题

1、监管机构的监管情况

电信监管机构的职责在于消除市场自我调节的缺陷,提高电信运营商的服务质量与产品多样化。各国监管机构在3G许可证发放时大多对3G运营商未来向mVno开放3G网络提出了要求,并制定了较为细致的管制规则。

瑞典电信管制机构(ptS)1999年颁布了一项规则,要求移动网络运营商必须向其他电信服务商开放网络接入业务;法国电信监管机构(aRt)态度较为积极,它认为mVno会促进市场竞争、有益于消费者、降低零售价格、鼓励创新以及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建设。

2、管制的重要性

(1)管制非常重要,在多数情况下,网络运营商可能并不情愿主动提供网络接入服务,因此,管制规则的存在,就决定了mVno能否获得移动网络运营商的接入服务。

(2)管制不当(过分放松管制与管制过严),都会产生负面影响。例如在管制过严情况下,网络运营商进行网络开发与投资的热情就会受到影响。再比如,若给予mVno过多的权利,使得mVno能够获得多家移动网络运营商接入服务,且允许mVno自由转换网络运营商,就可能会使得某些网络运营商在通话高峰时出现网络拥塞现象,影响网络正常安全运行,而另一些网络可能会出现较大的网络容量闲置现象,尤其在有关移动网络运营商根据mVno的需求进行了网络扩容,但是mVno却转而寻求其他移动网络运营商的接入服务或设施服务。

(3)mVno与移动网络运营商之间商业合作合同对mVno的利润具有重要影响,所以,监管机构对合同基本价款与条款的规制,在处于弱势的mVno看来,就显得非常必要。

(4)mnVo接入网络运营商的网络,只能通过两种方法,或者依靠电信监管机构的干预,或者完全依赖于同网络运营商的商务谈判。

三、虚拟网络运营商的市场进入障碍

移动通信领域竞争日益激烈,且对规模经济的要求亦很高,无论是资本“吞吐量”,还是对企业管理水准的“高标准”要求,都非一般企业所能及。

1、市场进入障碍

mVno面临的市场进入障碍,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1)缺少监管机构明确的政策支持。发达国家的电信监管机构多数都对mVno持鼓励态度,但是,基本上没有强制性的支持规定。

(2)来自移动网络运营商的支持很少,部分运营商抗拒甚至对mVno持敌视态度。

(3)移动通信市场容量日渐饱和。

(4)高额市场营销与用户获得(Customeracquisition)成本。

(5)移动通信领域竞争加剧,投资回报率在下降,影响利润的不确定因素一直在增加。

2、虚拟网络运营商面临的问题

移动虚拟网络运营商(mVno)主要面临如下五个方面的问题:

(1)成为mVno的优势是什么。

(2)mnVo的零售价格,是否应当受到管制。

(3)“基于成本”(costplus)或“基于零售折扣”(retailminus)的资费标准,是否是维持低成本的最佳途径。

(4)mVno对技术发展存在何种影响。

(5)移动通信网络所承载的通信流量,将如何变化。

四、虚拟网络运营商在中国发展前景展望

全球mVno市场占有率最高的国家是荷兰,占比达到13.5%。而欧洲和美国成熟运营环境的客户市场占有率基本稳定在7%左右的水平。据工信部数据,预计2014年,我国电信业务收入将超过1.2万亿元,以全球市场虚拟运营商5%的平均市场占率来计算,未来我国移动通信转售业务市场空间至少有600亿元人民币规模。

移动虚拟网络运营商(mVno)在中国应当具有良好发展预期,原因如下:

(1)中国移动通信业发展迅速,投资于移动通信产业可以获得理想回报。

(2)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移动通信还具有很大发展潜力,中国目前移动网络运营商只有三家,若能够建立合理的mVno管制制度,就必将对中国移动通信业产生促进作用。

(3)移动网络运营商需要在移动通信网络接入系统与传输系统投入巨额资金,规模经济要求程度极高,而mVno仅需部分移动网络的核心层设施,市场进入“门槛”显然要比网络运营商低得多。

(4)目前中国已经发放4G移动通信牌照,任何希望未来经营移动通信网络的企业,都可以将mVno作为一种理想的过渡方案予以考虑。

(5)在移动通信网络直接开放存在问题的情况下,允许民间资本进入mVno,能够带来先进管理经验、高超市场拓展与营销技能、优异的新业务开发乃至细微而深化的客户服务等。

五、虚拟运营商的成功关键因素

mVno的成功有以下三大关键要素:

第一、进驻企业拥有一定资源优势。回顾全球虚拟运营商市场演化历程,成功经营虚拟运营的企业通常具备以下资源优势:

1、良好的销售渠道:国际mVno市场中,家乐福、沃尔玛、tesco等零售商都有成功的先例,例如:tescomobile在英国和爱尔兰,家乐福在欧洲和台湾,沃尔玛在美国。分析其成功要素,这些零售商自身拥有良好的渠道,在拓展客户时能使营销和服务成本降到最低。

2、强大的品牌优势:一些虚拟运营商本身具有极强的品牌力量,在他们的目标人群中号召力极强,例如维珍集团和迪士尼集团。这些品牌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在目标人群中用较低的成本吸引用户,用旗下其他产品进行捆绑销售和品牌特有的营销手段,可以增加用户的忠诚度。

3、内容资源优势:拥有较多内容资源的虚拟运营商,可以通过捆绑移动业务和内容进行销售,比如Universal和eSpn。UniversalmusicmobileFrance是Universal在法国的mVno,它将Universal丰富的音乐资源以免费下载的方式提供给mVno用户,通过内容服务凝聚用户,扩大市场份额。

第二、虚拟运营商需要明确的营销策略定位,将自己的服务与电信运营商提供的服务区分开来。

例如:

Virginmobile目标用户年轻低端收入群体

tracFone目标用户西班牙语人群

Vanco目标用户跨国公司用户

Karma、netZero目标用户数据业务需求量大用户

Simyo目标用户价格敏感低收入人群

实践证明,深层次挖掘特定用户的特定需求,将电信业务和自身的业务高度融合,推出创新的产品业务包,避免和电信运营商的直接价格战争,才能够赢得一定的生存空间。

第三、在短时间吸引大量的初始用户进驻网络。如果未能在进入市场初期迅速拓展市场,后期很难有大的突破。

从欧洲、北美虚拟运营商发展规律来看,移动虚拟运营的起步期一般在5年左右,一旦虚拟运营市场开放,虚拟运营商将大规模涌现,高峰期后行业内部开始优胜劣汰,少部分具有竞争优势的虚拟运营商留存下来。从这一点上来说,mVno的发展和互联网企业的发展有类似之处,在每一个细分领域的赢家只有一个。

对于普通用户来说,加入虚拟运营商的服务还面临着换号与转网的问题。在进入市场初期,如果未能给潜在用户足够的理由放弃已选择的运营商,并给足够补贴以弥补其转换成本,将很快丧失对潜在用户的吸引力。

六、结束语:电信虚拟运营市场是一个充满机遇与风险的市场

虚拟运营业务市场前景广阔,但目前在电信政策、内部运作等方面将会存在较大困难,特别是在平衡远期目标和近期利益上必须站在战略高度来规划整个发展策略,必须要有灵活的机制,以营销为龙头的企业体系构架,其中最主要的是经营观念、创新能力、管理机制。虚拟运营商只有建立起一个管理架构使其既能利用现有资源,又有一定市场灵活度,真正做到“资源集中,业务开放”,才能取得快速的发展。电信市场的竞争将会越来越激烈,只有规模经营和源源不断的创新能力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彭英,姚恒璐.英国电信运营商的网站运营之道.通信企业管理,2013,(6):66-68

[2]王瑛.mVno在欧洲区域的发展及对国内运营商的启示.电信科学,2009,S2:196-198

电信运营管理制度篇6

(一)运用用电信息的智能采集系统提高服务质量

智能化电网建设中,用电信息智能采集系统的运行中,所涉及的技术除了用电服务技术和智能测量技术之外,还包括信息采集技术,其主要是将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以及信息控制技术等等交叉应用。通过智能化技术信息网络,电力系统与用户可以在网络信息平台上互动。电信息采集系统可以对用户用电信息实时采集,使用计量装置线检测。工作人员的各项工作,包括抄表到电费的核算实施了系统化管理。采用用电信息采集系统,通过对用电信息系统所显示的数据进行观察,采集电量的同时,还能够对用电负荷和电压使用情况实施检测。对所获得的用电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电力企业对用电市场状态有所了解,相应地调整电力营销服务项目,提高服务质量。可见,用电信息采集系统使电力企业对用电市场变化情况极为敏感,做出及时反应并提出有效措施,为智能用电技术的扩展创造基础条件。

(二)用电信息智能采集系统的主要功能

与传统的用电信息系统相比,用电信息智能采集系统实现信息的自动采集,同时还对各项资源优化配置,自动采集用户的用电量,同时测量用户的用电负荷和用电电压。用电信息智能采集系统具备信息采集功能、数据分析和处理功能、信息控制功能。

1数据信息采集功能

用电信息智能采集系统的数据信息采集功能,包括交流模拟量、电能量、电流、电压信息以及终端信息等等。操控任务不同,数据采集的标准也会不同,根据实际需要制定信息采集方案,定期地自动采集,随机检测。当信息采集任务完成后,对所获得的数据信息进行检验、分析,获得统计数据。

2数据分析功能和数据处理功能

数据分析功能和数据处理功能所发挥的作用,是检测所采集到的数据信息,对信息数据的分析、处理都运用量化分析的方式。当电能量异常,通过判断异常数据,就可以对系统运行状况加以确认。用电信息智能采集系统所发挥的功能是基于所采集的信息而建立起来的,量化处理的数据以及数据统计的准确率直接关乎到系统运行情况。对信息数据的统计分析上,要按照相关的规则展开,包括电能的负荷、用电量以及电能质量等等,都要计算出线损数据,为电营销决策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数据。

3控制功能

用电信息智能采集系统的控制功能体现为远程控制。用电信息智能采集系统的控制功能,方便电力企业了解用户的用电情况,包括用户的用电功率、电能使用量以及所发生的电费等等方面,都可以在系统运行过程中得到有效控制。如果用户用电量超过用电局限,系统通过智能化运行,就会发挥控制功能,通过输出遥控信号来执行跳闸动作或者断电。

二、电力营销智能化稽查系统

(一)电力营销智能化稽查系统可以提高营销工作效率

电力营销智能化管理促使营销业务高质量、高效率展开。运用信息技术构建电力营销智能化管理平台,将符合电力企业实际需要的电力营销稽查系统建立起来,可以对系统资源优化配置,降低稽查工作量的同时,还提高了稽查工作效率。电能计量质量是否提高,对电力营销工作具有重要的影响。电力营销稽查系统可以对所获得的信息准确计量,提高信息真实度。

(二)电力营销智能化稽查系统监控功能较强

电力营销智能稽查系统是在计算机网络信息平台上运行,对该系统实施网络化管理,不仅可以在线分析相关数据,还对整体营销业务以实时监控。电力营销智能稽查系统的系统功能可以根据企业需要自主设定,以满足用户的多种服务需求。比如,电力营销职能稽查系统中设置有“运营动态展示”界面,所展示的不仅是日常监控工作,对于电能使用情况,包括电能负荷、电能营销以及电费的收取等等,都可以在“运营动态展示”界面获得。如果相关数据出现异常,电力营销智能稽查系统快速获得。

三、电力营销过程中智能用电技术的运用

(一)电力营销智能化系统管理架构

电力营销智能化系统要吸纳相关元素,通过资源优化配置提高系统运行效率。在具体工作中,要设置智能化营销系统的管理架构,将业务、技术、数据等等元素纳入其中,根据所获得的数据判断系统的运行情况。应用电力营销智能化管理系统需要从三个层面考虑,包括管理层、业务层和系统支撑层。管理层对企业运营状况进行分析,并作出技术评价;业务层是监控业务运行情况、资源使用效率以及所获得的信息数据质量;系统支撑层承担调度工作和组织工作,体现为数据架构的建立。如果电力营销管理系统中有外部系统数据入侵,就要对外部系统数据随机抽取、数据分析和转换。智能用电技术不仅可以将基础处理能力发挥出来,还要基于其灵活性而扩展信息覆盖范围。

(二)电力营销智能化稽查系统的运行模式

电力营销智能化系统中,稽查系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电力营销稽查根据稽查工作的自由度,分为每月一次的定期稽查和随机稽查。电力营销智能化稽查系统的不定期稽查,属于是电网运行情况的随机稽查。稽查工作根据电力营销业务展开情况进行,包括稽查时间、稽查规律等等,都需要管理人员在积累稽查经验的同时,还要对稽查运行规律进行分析,以为制定年度稽查提供可参考数据。比如,下一年的稽查主题都是根据上一年年末工作总结而确定下来,并制定稽查工作整体规划。稽查人员还要对稽查信息反馈以高度重视,并将所获得的信息及时汇总。电力营销智能稽查模式根据工作需要构建起来,除了日常稽查工作之外,还要建立专项式电力营销稽查模式。电网运行中,所存在的问题诸多,以常规问题为主。但是,电网运行中还需要实施专业稽查,以注重重大事故的稽查工作。实施转向式电力营销稽查工作,就是及时发现稽查工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从中寻找规律,然后采用合作方式解决问题。比如,为了促进稽查工作的有效展开,要采用合作方式对系统运行中所存在的问题及时解决,这就需要明确稽查范围和稽查内容,对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以筛选出用户清单中所确定的对象。为了提高电力营销质量,建立专题式电力营销稽查模式是非常必要的。要重视反馈信息和投诉举报信息,根据电力营销过程中所存在的失误确定专题稽查对象和专题稽查主题,根据稽查对象所存在的问题选派具有较高专业技术水平的稽查人员现场处理问题,据此而制定稽查方案。

四、结语

电信运营管理制度篇7

关键词:电子商务企业;投融资;内部控制;盈利模式

基金项目:部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立项项目(项目编号:201910298036)。

引言

自电子商务问世以来,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已渗透到方方面面,信息技术革新给传统产业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同时也对传统的企业运作模式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改变。电子商务活动主要是借助互联网、企业内部信息网络和增值网络等各种网络资源为平台,信息网络技术为手段,进行商务等价交换的一种商务活动。

通过将传统商业活动与电子化和信息化技术相结合,使商业活动与互联网技术高度融合。从财务角度来看,会计对象不再仅仅局限于资金运动,同时也是一种信息传递过程,实现了会计与业务的統一。电子商务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必将对企业传统财务管理理论到实践发展产生重大影响。本文结合电子商务企业财务管理的具体内容,从筹资管理及投资管理、内部控制管理及预算管理、盈利模式及分配模式角度具体展开创新研究。

1、筹资管理及投资管理创新

相比于传统企业借款、发行债券、发行股票等融资渠道,网络虚拟交易的形式以及行业较低的进入门槛造成电子商务行业长期受到信用风险的挑战,因而电子商务企业融资方式相对较少,初创期融资主要依靠风险投资,在一段时间发展后,企业有了利润点,则可以通过ipo实现股权融资。目前电子商务企业没有发行债券的权利,主要的融资方式就是权益融资。同时,从投资角度出发,绝大多数的电子商务企业依赖电子贸易方式进行经营销售活动,特定造成企业内部资金流动速度快、交易金额不确定性高等一系列特征,最终导致难以进行企业资金集中管理,增加了企业投资管理的难度。电子商务企业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创新筹资管理及投资管理。

1.1落实风险管理,树立品牌形象

电子商务行业的高速发展下,企业管理者和投资者要加以注意,对国家相关政策保持密切关注,抓住政策导向,积极把握适合企业的政策优势,降低企业面临的政策风险。同时,电子商务企业还应进行系统的信用风险管理。针对电子商务企业,消费者主要受到虚假交易、合同诈骗、网上哄抬标的等等信用风险的威胁,极大地损害了网络交易主体的利益。要使电子商务交易健康发展,电子商务企业必须努力维护可靠、可信的网络环境,降低企业信用风险,打造自身品牌可信度。电子商务企业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努力降低系统风险以实现更低的资本成本。

1.2推动项目分类,实行资金集中

电子商务企业应尝试对项目进行分类管理,对重点盈利项目完善细化制度,并提供个性化服务,促进资金集中度的提高。电子商务企业可以按照规模对全资及控股子企业应当按照集团公司的要求,通过集团总部行政力量的推动,强化账户清理,加强资金集中力度。对规模以下的管理链末端企业或非独立法人子企业除加强资金预算管理外,可借助子集团内部资金管理需求,引导其应用财务公司信息化管理平台,实行资金集中管理,为企业投资管理提供资金支持。

1.3变革传统制度,提升管理素质

电子商务企业应当密切关注当下制度经济环境共性,同时结合自身企业特性,确立具体明确的财务管理制度方向,变革传统的财务管理制度,以适应企业需求,为企业商务信息提供安全保障,为企业财务管理提供制度支持。同时,电子商务企业经营业务活动的特殊化性质也对企业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水平的要求,企业应积极构建学习型组织,为管理人员组织定期培训,丰富网络技术理论知识、提升自身专业技能和专业修养,也使管理人员更了解电子商务企业行业环境及特性,以更好地满足电子商务企业进行科学合理筹资管理和投资管理的制度需要及人才需求。

2、内部控制管理及预算管理创新

大数据浪潮下电子商务企业所呈现出的数据体积大、种类多、价值密度低等特点,都对企业财务数据信息处理环境及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电子商务企业在全球范围内的高速发展,财务数据瞬息万变,做好内部控制管理和预算管理成为企业支撑长短期战略实施的关键。电子商务企业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创新内部控制管理及预算管理。

2.1建设内控环境,提升管理效率

企业内部控制环境作为企业内部控制其他要素发挥作用的重要基础,对企业内部控制管理活动以及员工管理意识都存在重要影响。因此,电子商务企业提升内部控制管理水平首先要加强企业内部控制环境建设。电子商务企业随着网络信息系统技术的不断深入,对企业内部的管理幅度需求逐步提升,扁平化的组织结构有助于企业减少管理层次,提升内部控制管理效率,电子商务企业应结合自身具体特征构建稳定高效的企业组织结构,加强内部控制环境建设。

2.2结合信息技术,创新内控管理

凭借现代信息技术,电子商务企业可以实现内部控制活动的动态信息化,使管理人员能随时了解企业供产销各个环节的具体实际情况,努力实现全员控制和全过程管理。互联网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为电子商务企业实现实时高效内部控制管理提供了技术支持。同时,高素质的专业复合型技术人才也是电子商务企业快速发展不可缺少的必要准备,电子商务企业的行业特性决定了员工不仅要具备业务技能更要拥有网络技能,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有助于提升电子商务企业整体内部管理控制创新能力。

2.3实施管理信息化,加强科学预算

财务共享作为建立统一财务预算管理制度的前提,有助于推动各电子商务企业之间、企业内各层级、各部门之间的财务业务及财务数据通过互联网和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整合和共享。对于电子商务企业预算管理模式来说,如果企业过于强调按照计划执行预算,会让执行层在进行具体操作时畏首畏尾,不利于应用机会,获取更强的竞争优势,也不利于人事激励。但如果给予执行层太高的预算执行自由度,可能会导致执行层在执行时过于随意,造成过高的管理费用,形成企业成本压力。因此,电子商务企业全面实施预算管理信息化是实现企业科学预算管理的前提和保障。

3、盈利模式及利润分配模式创新

盈利模式是对企业利润产生环境、利润产生方式、利润产出结构等進行系统归纳形成的方法总结。随着信息时代网络经济全球化、多元化、个性化的发展,电子商务企业能否在有别于传统企业的实际经营中构建恰当的盈利模式,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决定性价值。同时,企业将实现的利润进行内部合理分配以实现企业内部协调发展。电子商务企业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创新盈利模式及利润分配模式。

3.1合理控制成本,维护平台稳定

企业的经营目的之一是获得利润,在电子商务企业的运营过程中要注重对成本的管理。电商企业要对自身经营成本进行科学预算、合理调控,在考量各种可能对企业日常经营所造成影响的因素后,作出最优选择,制定最为合理的投资方案。另外,电子商务企业还要对相关数据信息进行严谨分析,通过最具性价比的技术投资,不断改善和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在这个过程中电子商务企业还要考虑到后期的维护成本。但在控制投入成本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平台搭建的质量,如果成本过于节约而导致企业前期投入不足,这就会造成电子商务企业平台运行不稳定,进而就会为企业客户带来不好的购物体验,最终影响企业收益。为了满足电商企业日常运营需求,电子商务企业应不断加强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和引进,使专业人才成为平台建设和维护的核心骨干,这既能节约由于外包而带来的费用,还有利于平台今后的运营管理和技术开发,总体来说对于企业是有益的。

3.2发展社会化功能,提升用户粘性

新型电子商务企业应该更多的关注企业的社会化功能。社会化电子商务是指消费者通过对商品的购买体验和信息分享,形成大量的推荐信息,推动企业商品对的持续性销售。由此可见,消费者在在虚拟社区的活跃度、虚拟活动的参与度、商品的购买频率对于电子商务企业的盈利至关重要。电子商务企业应当积极发展企业平台的社会化功能,对积极参与互动宣传的消费者及时给予积分或等级奖励,提升消费者体验粘性。这不仅满足了新时代消费者多样性、个性化消费的需求,同时也为电子商务企业自身挖掘了更多的潜藏价值,谋求了更多的行业盈利空间。

3.3管理合作伙伴关系,实现资源有效共享

在合作伙伴关系中,当代运营商和运营企业都能持续稳定地获得收益,凭借1+1大于2的协同效应,努力构建双赢局面,以实现合作伙伴关系的长久健康发展。首先,代运营商要及时增强对于运营企业的了解,高度关注运营企业的主要业务,积极配合运营企业工作,满足运营企业的各项合理需求。其次,代运营商要尽可能与运营企业树立共同的目标,实现资源的有效共享,更好地实现协同效应。最后,代运营商应尝试与合作伙伴树立共同的价值观念,就合作规范、利润分配等等问题达成共识,长久持续地维护双方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

4、结语

网络全球化的大趋势给传统商务活动带来了一场电子化、数字化的大变革。与传统商务活动相比,电子商务活动绝非仅仅简单地将线下交易转变为线上交易。电子商务活动凭借其一系列的行业特性,已经深刻的提升了交易双方的交易效率,同时改变了传统的利益分配模式。因此,作为企业经营管理核心内容的财务管理必然也将产生深刻变革。

本文结合电子商务企业的具体特征,力求为电子商务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本文认为电子商务企业应当通过在投融资管理、内部控制与预算管理、盈利模式与利润分配等财务管理的关键领域和关键环节进行管理创新,以适应外部商务环境的变化和电商企业发展的要求,从而促进电子商务企业的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广立.电子商务背景下企业财务管理模式创新研究[J].财会通讯,2019(08):80-82.

[2]徐政,杭俊.跨境电子商务企业发展中直面的风险与对策建议[J].电子商务,2018(06):15-16.

[3]陆仕超,张宝明.电子商务企业创新能力探析——基于企业财务视角[J].电子商务,2016(07):44-47+94.

[4]许道惠.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财务风险管控研究[J].电子商务,2016(05):67-68.

[5]杨春丽,刘亚平,赵奚.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财务信息整合系统研究[J].情报科学,2016,34(04):118-123.

[6]张敏.企业财务组织模式对预算准确性的影响分析——以p2p电子商务企业为例[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5(10):66-70.

电信运营管理制度篇8

【关键词】电力营销管理模式内部控制策略

引言:

电力资源自身具备无形公用等特点,使得电力营销有着独特性,为了使用户能够满意,我们一定要做好电力营销管理工作。随着各类信息系统在电力营销中的广泛应用,为企业节约了大量的物力人力资源,明显提高了工作效率。与此同时,也给企业带来了营销系统安全问题,需要我们给予高度重视。下面我们首先来了解下电力营销系统的重要性,然后再来探讨在网络环境下电力营销系统内部控制方案。

一、电力营销系统的重要性

1.1电力营销系统是企业发展的关键

毋容置疑,电力营销系统是企业管理的关键所在,更是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体现,它作为企业重要数据信息的源泉,关系着企业决策及风险评估的准确度。建立完善的电力营销体系,不仅能够促进企业集约化发展进程,还能够提高企业管理的专业化程度,使企业的发展能够适应当前市场需求。

1.2电力营销系统实现了企业信息化管理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对企业管理的信息化要求越来越高,电力企业管理的信息化、现代化发展已经成为必然趋势。电力营销管理体系是在网络环境下运行,它实现了企业与用户的双向沟通,方便了用户提供建议,缩短了电力营销工作的时间。正因为电力营销管理系统的运用,使得企业管理的全过程实现了信息化,通过系统能够有效的控制营销流程,以便相关问题的发现及处理,进一步提高了电力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

1.3电力营销系统提高了企业服务质量

电力营销的服务对象是广大用户,营销管理水平的重要体现之一则是服务质量。目前社会中信息网络的运用十分广泛,人们的生活工作已经离不开网络的应用,在网络环境下,电力营销系统可以实施控制工作流程,及时完成相关业务,能够为用户提供实施便利的服务,充分满足了用户的服务需求,使得电力营销服务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

二、电力营销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策略

2.1完善电力营销系统内部建设

在信息网络环境中,电力营销系统的管理工作相对繁琐,如下面图一所示。只有做好企业内部结构建设,才能适应当前市场发展的需求。网络平台实现了企业与用户的有效沟通,使得企业的组织结构逐渐扁平化,改变了以往明显的上下级关系。为此,我们要依据当前电力营销管理内容,考虑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以及广大用户的服务需求,合理的建设营销组织机构,确保供电企业电力营销系统的有效运作。

2.2加强电力营销系统风险管理

社会的发展使得人们对电力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多,相应的服务要求也越来越高,以往的人工服务已经不能满足用户的电力需求,因而电力营销系统得到了广泛的影响。由于网络平台的公开性,使得系统风险管理工作日益繁重,为了避免相关风险,我们一定要做好各个节点的信息数据实时采集处理工作,一旦发现问题及时做出处理。另外,为了防止系统数据的非法访问,一定要加强营销系统的安全防范,对相关重要数据做好备份,确保数据信息的安全性及完整性。

2.3提高电力营销系统监督力度

做好电力营销系统的内部控制离不开监督机制的建设,企业要不断完善监督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监督体系,对营销流程进行有效的监控。对于用户的电力需求,一定要了解清楚,通过相应的监督体系及时的发现业务流程中的不足之处,从而避免失误。另外,为了提高电力营销管理质量,我们还要不断完善监督考核体系,将考核制度有效的实施起来,从而提高企业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三、总结

综上所述,科技的发展给企业注入了新的活力,要想让企业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一定要建立完善的电力营销信息系统,促进电力营销管理工作的信息化、现代化及智能化发展进程。在网络环境下,营销系统的安全性非常重要,我们必须要做好营销机构的完善,建立风险控制体系,提高监督力度,从而加强电力营销系统内部控制,确保系统数据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1]张淑敏.电力营销信息系统在信息网络环境下的内部控制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5(01)

[2]衡宇,刘浏.浅议信息网络环境下电力营销信息系统内部控制[J]通讯世界,2014(22)

电信运营管理制度篇9

1.1财务内控管理完善财务管理制度

科学的财务管理制度是进行财务管理的基础,没有好的制度,财务管理效果将大大被削弱[4]。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很多事物都需要规范化的制度来管控,才能向好的方向发展,财务内控管理通过财务会计手段,保障了企业资金及资产安全,为企业正常运营护航,完善了企业财务制度,优化了企业财务状况[5]。

1.2使财务信息更精准

电力企业由于投资规模大,企业资本密集,用户群体广泛,有着大量的财务数据,而财务数据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对企业财务管理有着重要意义。加强企业财务内控管理,优化了企业财务管理,完善了企业财务管理制度,强化了财务信息管控,保障了财务信息的准确性和真实性,规范了企业财务管理秩序。

1.3协调了财务管理机制

电力企业在日常的经营管理中有很多的部门在同时运作,每一个部门的工作内容中都涉及与财务部门的协调工作,但是目前电力企业在财务管理机制上存在漏洞,导致了各部门间工作并不协调,大大降低了财务管理效率,阻碍了电力企业扩张及发展进程,财务内控管理则通过一系列的财务会计手段及管控机制,使企业部门间工作相互结合协调,整体提高了企业市场竞争力[6]。

1.4有利于财务风险控制

通过调查分析,对众多电力企业的财务风险等级做出评估,评估结果普遍都处于不及格状态,多数供电企业财务风险等级为“高”,高风险不代表高回报,这种财务风险状态将给电力企业的正常运营造成后患。想要改善企业状况,使企业得到进一步发展,财务内控管理创新必不可少,财务内控管理将实现财务细化管理,有效地帮助企业规避财务风险[7]。

2电力企业财务内控管理现状及问题

2.1理论不成熟、重视度不够

电力企业领导对财务内控管理并不十分了解,所以重视度不够。领导作为企业的掌舵人,关系着整个企业的发展和命运,电力企业领导对财务内控管理的执行与实施重视程度,直接关系着企业财务内控管理实施质量及实施力度。另外,由于我国财务内控管理理论还处于起步阶段,核心理论多借鉴发达国家,所以理论知识上还不够成熟,并且缺少结合我国企业运营状况的实用型理论,经过调查发现财务内控管理在我国企业中缺少适用性,这些因素都给企业财务内控管理实施造成了阻碍[8]。

2.2财务内控管理实施时易忽略财务风险控制

目前众电力企业为了扩张企业规模,进行大量的投资,这是电力企业资金周转不灵的主要原因,并且有的投资项目盈利效果并不理想,不仅仅无法获得利润,更给企业造成了经济损失。企业本身想要扩张规模是好事,但是投资是一把双刃剑,因为在投资过程中存在着很多的影响因素,如果不经过科学的分析及考察,很容易造成投资失败。电力企业的大规模扩张及投资,虽然加速了电力行业发展速度,但是这些项目都相应伴随着投资风险,将可能出现投资报酬率低,导致企业疲于偿还利息的现象,给企业带来了财务风险,而财务风险又给企业的运营及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很多电力企业展开财务内控管理时往往只注重现有资金流控制,忽视财务风险控制,这种做法导致企业在经营中风险时有发作,非常不利于电力企业健康发展[9]。

2.3财务内控管理效果不明显

由于没有相关理论知识的指导,很多企业在展开财务内控管理工作时,往往都缺少相应的财务内控管理系统和机制,导致财务内控管理缺乏针对性,并且应用度也不高,财务内控管理功能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另外,企业各个部门间的配合度也影响着财务内控管理效果,最终导致了很多电力企业实施的财务内控管理效果并不理想等问题。

2.4缺少信息化配合

随着科学的发展进步,全球已经进入了一个信息化时代,信息化将整个世界连接了起来,实现了信息资源共享,并且很多企业已经把信息化融入到企业经营中,实现了无纸化办公及自动化办公。在信息化的财务管理中可以实现实时收集、分析和管理及精密的计算,大大地优化了财务管理水平,有效地降低了财务管理风险。但是目前很多电力企业在经营中不注重信息化建设,在展开财务内控管理时没有将信息化应用融入进来,大大降低了财务内控管理效率及质量。

3电力企业财务内控管理创新模式的思路

3.1加强财务内控管理工作流畅度,完善财务内控管理模式

企业想要将财务内控管理工作有效地进行下去,而不是只做表面功夫,那就必须制定完善的财务内控管理机制,保障财务内控管理的流畅度及有效性,不做无用功。此外,必须对财务内控管理工作进行管控,制定相关管控制度,以此来确保财务内控管理的实施力度。最后,必须完善财务内控管理模式,加强财务内控管理的协调能力,将财务细化管理,使财务内控管理的资金管理功能、项目运行功能、利润管理功能、支出管控功能及财务分析功能得以实现。这将直接使电力企业财务内控工作展开得到优化,使整个实施过程更流畅、更协调、更有力、更有效、更高效,最终直接提高了企业财务管理水平。

3.2加强财务内控管理风险规避功能,降低财务风险带来的危害

财务风险可以说是电力企业日常运营及生产中的最大隐患,重大的财务风险直接影响企业命运,所以企业必须加强财务内控管理中的风险控制及规避机制,使电力企业可以处在良性运作中。可以说,财务管理的核心工作就是控制财务风险,财务内控管理的实施有效地达到了财务风险控制目的,提升了企业市场竞争力,提高了企业财务管理质量。电力企业自身也应该加强对财务风险控制的重视,建立科学的预防及分析机制,并对大规模的投资和运作都应该进行预警,分析风险因素,实现科学投资、合理运作、持续发展。

3.3构建信息化交流平台

新时代的到来,信息化应用到现代办公及企业运营生产中已经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必然趋势,电力企业如果想要在这个新时代的市场竞争背景下占有一席之地,必须加强信息化建设。信息化的应用不仅仅提高了工作效率,实现了无纸化办公,还促进了电力企业的管理协调工作。信息化交流平台的建立强化了电力企业与每一个营业厅的财务沟通,实现了财务精准对流,避免了信息失真现象,提高了企业财务管理能力,并且在信息化交流平台的协调功能下,更有利于财务内控管理工作的实施,提高了企业财务内控管理质量和效率。

4结语

电信运营管理制度篇10

1.1财务内控管理完善财务管理制度科学的财务管理制度是进行财务管理的基础,没有好的制度,财务管理效果将大大被削弱[4]。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很多事物都需要规范化的制度来管控,才能向好的方向发展,财务内控管理通过财务会计手段,保障了企业资金及资产安全,为企业正常运营护航,完善了企业财务制度,优化了企业财务状况[5]。

1.2使财务信息更精准电力企业由于投资规模大,企业资本密集,用户群体广泛,有着大量的财务数据,而财务数据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对企业财务管理有着重要意义。加强企业财务内控管理,优化了企业财务管理,完善了企业财务管理制度,强化了财务信息管控,保障了财务信息的准确性和真实性,规范了企业财务管理秩序。1.3协调了财务管理机制电力企业在日常的经营管理中有很多的部门在同时运作,每一个部门的工作内容中都涉及与财务部门的协调工作,但是目前电力企业在财务管理机制上存在漏洞,导致了各部门间工作并不协调,大大降低了财务管理效率,阻碍了电力企业扩张及发展进程,财务内控管理则通过一系列的财务会计手段及管控机制,使企业部门间工作相互结合协调,整体提高了企业市场竞争力[6]。1.4有利于财务风险控制通过调查分析,对众多电力企业的财务风险等级做出评估,评估结果普遍都处于不及格状态,多数供电企业财务风险等级为“高”,高风险不代表高回报,这种财务风险状态将给电力企业的正常运营造成后患。想要改善企业状况,使企业得到进一步发展,财务内控管理创新必不可少,财务内控管理将实现财务细化管理,有效地帮助企业规避财务风险[7]。

2电力企业财务内控管理现状及问题

2.1理论不成熟、重视度不够

电力企业领导对财务内控管理并不十分了解,所以重视度不够。领导作为企业的掌舵人,关系着整个企业的发展和命运,电力企业领导对财务内控管理的执行与实施重视程度,直接关系着企业财务内控管理实施质量及实施力度。另外,由于我国财务内控管理理论还处于起步阶段,核心理论多借鉴发达国家,所以理论知识上还不够成熟,并且缺少结合我国企业运营状况的实用型理论,经过调查发现财务内控管理在我国企业中缺少适用性,这些因素都给企业财务内控管理实施造成了阻碍[8]。

2.2财务内控管理实施时易忽略财务风险控制

目前众电力企业为了扩张企业规模,进行大量的投资,这是电力企业资金周转不灵的主要原因,并且有的投资项目盈利效果并不理想,不仅仅无法获得利润,更给企业造成了经济损失。企业本身想要扩张规模是好事,但是投资是一把双刃剑,因为在投资过程中存在着很多的影响因素,如果不经过科学的分析及考察,很容易造成投资失败。电力企业的大规模扩张及投资,虽然加速了电力行业发展速度,但是这些项目都相应伴随着投资风险,将可能出现投资报酬率低,导致企业疲于偿还利息的现象,给企业带来了财务风险,而财务风险又给企业的运营及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很多电力企业展开财务内控管理时往往只注重现有资金流控制,忽视财务风险控制,这种做法导致企业在经营中风险时有发作,非常不利于电力企业健康发展[9]。

2.3财务内控管理效果不明显

由于没有相关理论知识的指导,很多企业在展开财务内控管理工作时,往往都缺少相应的财务内控管理系统和机制,导致财务内控管理缺乏针对性,并且应用度也不高,财务内控管理功能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另外,企业各个部门间的配合度也影响着财务内控管理效果,最终导致了很多电力企业实施的财务内控管理效果并不理想等问题。

2.4缺少信息化配合

随着科学的发展进步,全球已经进入了一个信息化时代,信息化将整个世界连接了起来,实现了信息资源共享,并且很多企业已经把信息化融入到企业经营中,实现了无纸化办公及自动化办公。在信息化的财务管理中可以实现实时收集、分析和管理及精密的计算,大大地优化了财务管理水平,有效地降低了财务管理风险。但是目前很多电力企业在经营中不注重信息化建设,在展开财务内控管理时没有将信息化应用融入进来,大大降低了财务内控管理效率及质量。

3电力企业财务内控管理创新模式的思路

3.1加强财务内控管理工作流畅度,完善财务内控管理模式企业想要将财务内控管理工作有效地进行下去,而不是只做表面功夫,那就必须制定完善的财务内控管理机制,保障财务内控管理的流畅度及有效性,不做无用功。此外,必须对财务内控管理工作进行管控,制定相关管控制度,以此来确保财务内控管理的实施力度。最后,必须完善财务内控管理模式,加强财务内控管理的协调能力,将财务细化管理,使财务内控管理的资金管理功能、项目运行功能、利润管理功能、支出管控功能及财务分析功能得以实现。这将直接使电力企业财务内控工作展开得到优化,使整个实施过程更流畅、更协调、更有力、更有效、更高效,最终直接提高了企业财务管理水平。

3.2加强财务内控管理风险规避功能,降低财务风险带来的危害

财务风险可以说是电力企业日常运营及生产中的最大隐患,重大的财务风险直接影响企业命运,所以企业必须加强财务内控管理中的风险控制及规避机制,使电力企业可以处在良性运作中。可以说,财务管理的核心工作就是控制财务风险,财务内控管理的实施有效地达到了财务风险控制目的,提升了企业市场竞争力,提高了企业财务管理质量。电力企业自身也应该加强对财务风险控制的重视,建立科学的预防及分析机制,并对大规模的投资和运作都应该进行预警,分析风险因素,实现科学投资、合理运作、持续发展。

3.3构建信息化交流平台

新时代的到来,信息化应用到现代办公及企业运营生产中已经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必然趋势,电力企业如果想要在这个新时代的市场竞争背景下占有一席之地,必须加强信息化建设。信息化的应用不仅仅提高了工作效率,实现了无纸化办公,还促进了电力企业的管理协调工作。信息化交流平台的建立强化了电力企业与每一个营业厅的财务沟通,实现了财务精准对流,避免了信息失真现象,提高了企业财务管理能力,并且在信息化交流平台的协调功能下,更有利于财务内控管理工作的实施,提高了企业财务内控管理质量和效率。

4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