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智慧社区建设解决方案十篇智慧社区建设解决方案十篇

智慧社区建设解决方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8:08:12

智慧社区建设解决方案篇1

关键词:智慧社区;社区居民;移动网络

目前,全国很多城市开始智慧城市的相关建设,作为城市主要组成部分的社区建设也在持续进行。智慧社区的建设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基础设施上智慧社区建设需要更多质量可靠、性能稳定、物美价廉的硬件产品;软件设施上智慧社区建设应打造适合城市发展的智慧社区平台。我国幅员辽阔、民族多样,不同地区生活习惯各不相同,所以关于智慧社区的运营模式也不尽相同。

1智慧社区

1.1智慧社区的概念

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科技越来越方便人们的生活。智慧社区是社区管理中的一种新的理念,是新科技下社会管理创新的新型的管理模式。智慧社区是指充分利用物联网、互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的信息技术的集成应用。为社区的居民提供了一个现代化、智慧化、智能化的生活环境,从而为社区居民提供了一个安全、舒适、便捷的社区服务,形成一种智能管理形式的社区。从专业角度出发,智慧社区涉及到智能家居、网络监控、智能医院、城市生命线管理、食品药品管理、票证管理、家庭护理、个人健康与数字生活等多种领域。智慧社区是一种在新科技革命和信息化产业下的新“产品”,该“产品”充分发挥了信息技术通信产业的高速发展、领先的RFiD相关技术,以及电信业务中信息化基础设施良好等优势。

1.2智慧社区的作用

智慧社区可以平衡社会、经济和环境的需求,同时提供优化信息化资源,为各种流程、系统和产品提供城市智慧化社区发展的可持续性,为城市化进程,以及经济化建设带来了很多利益。例如,某市的妇幼保健医院的移动医疗,已经可以实现患者提前预约门诊,在手机上查阅各项检查报告等功能。将装备了移动医疗设备的体验车开进社区,为社区居民上门服务,提供健康检查、疾病预防、现场打印体检报告等服务,并将社区居民的体检数据保存在医院的内网中,建立社区居民个人的电子医疗档案等。再如,社区居民如果在马路上发现井盖不见了或者是树被风吹倒了等日常生活常见现象,居民都可以利用手机拍照的功能,将照片以微信(彩信)的形式发送到应急联动中心,这样相关的各个职能部门就能实时地去解决,通过智慧社区平台系统,运用现代化的手段,共同创建和谐美好的新社区。

1.3发展现状

由于中国地大物博,各地区、各民族生活方式不同的影响,智慧社区的建设并没有固定的商业模式。智慧社区的建设要综合考虑民族文化、社区文化、周边环境设施以及住户的生活习惯,要因地制宜地选择适合于社区发展的商业模式,从而更好地建设智慧社区的新模式。智慧社区的建设是近几年刚发展的新项目,各城市大力扶植社区建设,也有许多物业公司、房地产公司以及风险投资公司,都在向智慧社区方向进行大量的投资和探索。智慧社区的经济投入并不能立竿见影地见到经济效益,这是行业回归理性发展的表现状态,需要从更长远的角度去观望经济收益。因此,合作共赢是智慧社区建设发展的重要因素,政府、企业以及民众应用共同参与到智慧社区的建设中,投入更多的物力、财力和精力去经营建设好智慧社区。如在智慧社区的移动网络建设中,可以更好地实现即定的具体目标,利用前沿的信息化技术,针对于智慧社区存在的问题,从管理、服务、通知等多个角度进行实践,以确保移动网络的智慧社区解决方案的实现。

2基于移动网络智慧社区的方案

2.1设计时应规避的问题

(1)智慧社区的建设包含的系统和产品非常多,负责运行整个社区平台软件的开发商,都不能提供完整的系统和产品。(2)智慧社区没有一个标准的定义。各个开发商在进行开发时,由于产品和系统过多导致开发难度较大,而且各个开发商之间也无法实现互通互利,如果全都由一个企业进行开发,需要的时间和财力的投入难以想象。(3)虽然智慧社区的概念在逐渐地被人们所熟知。但由于拥有住房的用户都已经在对应社区生活一定时间,对所处的生活模式已经形成了固有的习惯。很多用户认为没有必要去接受这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来改变自我已经所习惯的生活方式。(4)独立的开发一个新的app,需要用户去学习许多新的功能,而这样的模式并不能使很多用户轻易接受。

2.2方案设计概要

2.2.1功能构架

围绕智慧社区信息化系统的应用,形成解决设计方案的思路。包括社区管理,社区服务与社区通告。社区用户在对社区内的移动终端专用的信息移动网络,对养老,医疗等数据进行采集,该数据在系统中形成电子化采集。政府通过专用的移动通信网络,对采集的数据通过推送页面,使社区的居民对该服务进行评价,充分地表达社区居民的想法和对智慧社区服务建设的建议。通过大数据的应用,将社区居民需求的信息通过电子化应用、电子化升级、电子化开发等方式,在社区展示牌进行展示。

2.2.2社区信息化功能

移动网络的服务端与数据业务服务的安全管理体系,在前端展现时要体现出服务对象,包括社区服务中心,如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社区服务站等。服务的渠道可以通过社区电子屏、飞信接口、平板电脑、个人电脑小助手、个性业务和市民主页。用户在接受服务时,包括的内容有工作协同,无线采集、服务支撑、综合评价、公告通知。该系统的核心应用层包括社区管理工作、协同系统无线信息采集系统、社区服务支撑系统、社区综合评价系统、以及社区公告管理系统。社区的信息接口包括虚拟服务层和核心数据层,通过虚拟应用以及数据处理,从而达到非结构化数据的采集、、管理、资源接收等核心数据层的应用。飞信网关接口,离线交互数据交换接口,可通过社区云计算系统、系统管理平台、安全管理平台、web应用中间件信息支撑层来支持it基础设施,服务器系统集中存储系统网络系统网络安全设备等信息基础层。

2.2.3智慧社区的内容

(1)协同功能。上门巡视工作的工作人员,可以提供随时随地的专用网络联系沟通。通过pC、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终端设备,在移动网络支持的条件下,在移动设备的主页面上选择社区通信化软件,进入到社区信息化的平台中,用户可以通过移动设备接收信息任务,在该软件的使用上加以计费。居委会的管理人员可以通过后台登录,在网络上将飞信账号,授权账号进行捆绑。通过社区信息化软件中的企业飞信界面,指定工作给工作人员完成用户的任务,并且居委会管理人员还可以对完成的任务进行巡查和监督,以保证通信的实时沟通。(2)本地信息采集功能。通过pC和移动设备进行现场采集,将含有文字、数字、录音、视频、照片、电话、短信等信息收集在用户的存储数据中,将采集后的数据进行保存、分类,以便日后的使用。信息采集功能需要包括前端采集功能,社区居民可以到用户所在的家中进行日常的巡视,如发现家中有老人存在的情况,要对老人家中存在的问题和需要进行采集;信息采集功能在后端工作时,可以形成闭环,请社区居民进行评价。该功能对小区存在的安全隐患可以进行排查和处理,并采集相关的数据进行综合的处理。后端采集管理系统,对前端系统采集后的数据进行相应的管理,实现社区的管理人员在巡视过程中跟踪、监控和对采集的数据处理。社区居民对社区服务进行评价,可以通过移动公司自由的短信,网线、网站的方式填写综合的服务评价问卷。

3智慧社区设计方案的实现

社区信息的设立是为更好地将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平台数据存储、大数据分析等融会在一体,通过服务自助化、运营自主化、决策智能化的方式,将社会通知、活动信息化、在线查看缴费情况、社会周边商家服务、物业服务统一化等归纳为服务自助化中;将远程统一服务、运营状态实时监控、广告自动播放等归纳为运营自动化中;将基于数据营销活动、精准社区业主服务、商业精准营销、智能数据分析等归纳为决策智能化中。移动互联网技术为社区带来了科技改革,可以享受到更为人性化的服务,使用智能设备可以降低运营成本。通过智能化的管理,可以拉近业主和物业之间的关系,还可以引入第三方的合作为物业管理增加收入。对现有社区的智慧化改造,是一个抛弃陈旧管理,打造新型的智慧社区管理的方式,业主通过新的信息化服务,可以接受社区新的生活方式。不仅如此,还可以重新构建业主与物业之间的关系,而对于物业管理,这种新形势主动创造了社区服务管理的价值,为业主提供更好的服务。智慧社区管理可以通过3方面来实现:(1)可以实现手机app智能门禁,社区居民通过手机app注册业主用户,经过物业管理办公室相关认证并授权后,手机app账户就具备养的智能钥匙功能,可以通过手机app自己开门或者是为远道而来的客人进行远程开门,社区居民与访客可以进行远程视频,业主通过app内的访客留影,可查看开门记录;(2)可以通过智慧物业进行邻里互动,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由于信息时代的发展,邻里之间的冷漠不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因此,注册app的用户可以通过物业的认证,享受到物业服务,如门卫接收快递、费用催收、维修通告等服务。社区居民也可以直接通过app进行故障申报,社区内的用户可以在app平台面进行信息交流,信息互动增加与邻居间沟通交流,促进和谐友好的社区关系。(3)还可以认证识别社区周围的商家。社区居民通过手机app的网页,可以了解到社区周边的商家服务信息,可以在线直接下单进行支付,选择自己想要的个性化服务,对于感兴趣的商家也可以自行关注或入住该平台,实时掌握该商家的优惠促销信息。

4结语

智慧社区的设计与实现,方便了社区居民的现代化生活,推动了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为我国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生活做出新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谢新翔,王驰,朱传华,等.基于移动网络的智慧社区解决方案设计和实现[J].电信技术,2015,(11).

[2]朱琳,刘晓静.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智慧社区服务公众采纳实证研究———以打浦桥街道“in标签”为例[J].电子政务,2014,(8).

[3]冯亚飞,陈连刚,刘建华,等.基于移动GiS的北京市智慧社区研究与实现[J].地理空间信息,2017,(4).

[4]陈军.基于oauth协议的智慧社区平台的设计与研究[D].苏州大学,2015.

智慧社区建设解决方案篇2

赛迪时代是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赛迪集团,CCiD)控股的高新技术企业,它致力于为政府和行业客户提供工程总集成、咨询规划、系统设计、软硬件研发、工程集成实施、it运维、产品增值、业务流程外包的信息化建设全生命周期专业服务。经过多年的发展,赛迪时代已经成为中国具有影响力的信息技术服务企业。

“三技一法”智慧城市方法论

10月20日,赛迪时代召开“智慧城市产品与解决方案”新闻会上,宣布2011年是赛迪时代的转型之年,赛迪时代定位于“智慧城市的建设者”,针对城市数字化、信息化和智能化的建设需求,开始面向“智慧城市”的战略转型。

赵刚介绍说,“智慧城市”战略作为赛迪时代面向未来五到十年的重大企业战略,其核心在于整合全球领先的硬件供应商、软件供应商、解决方案服务商等提供的it产品与服务,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智慧城市”产业链,为城市生活构筑数字神经网络,实现智慧城市建设与产业发展良性互动,城市信息化管理水平提升与改善民生相结合,全面提升中国城市信息化水平。

赛迪时代认为,“智慧城市”的概念核心在于城市基础设施、城市管理、城市生活的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赛迪时代的“智慧城市”解决方案是以智慧政府、智慧民生、智慧产业、基础设施为主要内容,涉及智慧城管、智慧应急、智慧医疗、智慧交通、智能电网等诸多领域。将先进技术全面融入到城市精细化管理中,“智慧城市”是一个涵盖了新一代信息技术各个领域的综合应用体系。赛迪时代在会中首次提出建设智慧城市的方法论――“三技一法”。“三技即以云计算、物联网、Soa等三项关键技术为核心,一法即采用‘梳子型’方法。”赵刚介绍说。梳子法即,梳子的“筋”是可组装可拆卸的智慧城市支撑平台;梳子的齿是若干个独立存在的行业应用系统,与支撑平台组装起来可形成智慧城市的各类应用,拆卸开可独立运行。

亚太首个指标体系和规划方法

除了“三技一法”外,赛迪时代还在亚太地区首次提出“智慧城市”指标体系和规划方法论,并且已经具备了智慧城市整体解决方案的全程服务能力。据介绍,赛迪时代将从政府服务、人防应急、公共安全和社会管理四大领域为“智慧城市”业务的顺利推进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面向政府服务、人防应急、公共安全和社会管理等四大领域,赛迪时代智慧城市系列产品也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应用。”赵刚说。据了解,赛迪时代在全国已经参与了超过30个智慧城市总体规划设计和建设。赛迪时代建成的宝鸡市社会保障信息化服务平台,成为全国首家地市级城市社会事业公共服务平台,涉及社会保障、社会救助、医疗卫生、文化教育、劳动就业等关系民生的各个领域,在提升政府执政能力和部门业务管理的同时,极大便利市民社会事业信息查询服务,在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提高部门工作效率、提升政府科学决策水平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

此外,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数字城市项目顺利推进,北京市东城区楼宇经济智能监测系统项目得到了充分肯定,江西省通信应急指挥管理系统项目也取得成功。与此同时,赛迪时代还与北京、上海、天津、广东、江苏、湖南、陕西、河南、内蒙古、安徽等省市多个城市成功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这些进展为赛迪时代以融合服务打造“智慧城市建设者”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赵刚表示,作为在亚太地区首次提出“智慧城市”指标体系和规划方法论的企业,未来十年,赛迪时代将聚焦“智慧城市”建设,实现从产品、解决方案到运营服务的全面发展,完成智慧城市的发展战略,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最大的智慧城市服务企业之一。

数据库信息资源规划服务

建设智慧城市的一大重要资源是数据,经过近年来的规模建设,我国电子政务基础设施已经较为完善,政务信息资源和社会公共基础信息都得到了很好的积累,但是这些宝贵的信息资源绝大部分被封闭在彼此隔离的“孤岛式”信息系统中,难以共享。当电子政务有新的业务需求时只能进行重复性建设,在浪费社会财富的同时也严重影响了电子政务建设的深度发展,政务信息共享的社会呼声也愈加高涨。如何整合现有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实现政府各部门数据资源的全面整合和共享,已经成为电子政务甚至信息化建设成败的关键。

赛迪时代通过对基础数据库以及在此之上的数据共享与交换平台的整体解决方案探讨,并结合在智慧城市建设方面的经验,在信息资源梳理的运作机制和实现技术方面提出一种整体性的建设思路,包括基础数据库信息资源规划思路、信息资源体系结构设计、共享数据规划、数据共享与交换平台的规划设计,为智慧城市的建设提供了完善的基础资源建设思路。

记者手记

赛迪时代“智慧城市”重在应用

智慧社区建设解决方案篇3

自2013年入选住建部国家智慧城市试点以来,合肥高新区一直在积极探索ppp模式在实际应用领域内的创新。2015年9月,合肥高新区智慧城市管理运营项目(以下简称“智慧高新项目”)从全国800多个项目中脱颖而出,成功跻身财政部第二批ppp示范项目,成为智慧城市行业第一个国家ppp示范项目,也是安徽省获批投资额最大、合肥市唯一入选的示范项目。

ppp模式难点

特许经营权定价是ppp项目的核心,关键在于明确项目建设成本、付费机制,即收益方式。一旦项目投资概算不确定,特许经营权收益不确定,在ppp项目建设过程中就会出现利益输送、权力寻租等现象。

智慧高新项目的最大难点恰恰就在特许经营权定价上。一方面,无法评估项目总建设成本。项目还未进行顶层设计,对于未来总体规划、实施路径、子项目情况都尚未明确,无法评估工程量来测算项目总建设成本。另一方面,无法明确子项目类型,从而进行收益权的划分。在智慧高新项目中,经营性项目、准经营性项目、非经营性项目等3类ppp项目并存,无法通过单一方式明确总体收益方式。

从运作模式来看,ppp在智慧城市领域的运用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采取“1个项目1个运营主体”模式,这也是一般ppp项目通常采用的模式,但是这一模式会产生很多项目运营主体,增加政府的总体协调负担,容易造成政府编制增员、项目实施工作效率低、运营主体间扯皮推诿的情况。二是采取“1个基础网络运营商+X个核心项目”模式,该模式虽然部分解决了项目总体协调问题,但项目的社会合作方仍需政府筛选,对接层级仍然较多;且运营商对管理的热情是有限的,对于可盈利部分积极性高,但对耗费精力又没有较高收益的统筹协调工作积极性较低,难免存在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的尴尬。

除此之外,智慧高新项目在社会资本方的选择上也遇到了难题。在财政部明确的ppp项目政府采购方式中,合肥高新区主要考虑以下两种方式,第一种公开招标,即先公开招标(不少于3家企业报名),若两次流标后转为竞争性谈判(2家企业以上报名),若1家企业报名则可走单一来源采购方式。该方式的优势在于对招标响应单位无数量限制,且市财政、招标部门已接受此方式;劣势在于招标文件一经确认无法修改,且转为单一来源采购时间周期较长,招标部门是否匹配智慧城市综保式方案的专家库存在不确定性。第二种为竞争性磋商方式,其优势在于采购过程中招标文件(关于采购需求中的技术、服务要求以及合同草案条款)可经过磋商方式进行实质性修改;劣势在于此方式需经市级以上人民政府财政部门批准,要求招标响应单位必须在3家以上,且新方式在市财政、招标部门还未实际运作,招标部门是否匹配供应商库存在不确定性。

由此可见,在智慧高新项目方案设计上,合肥高新区急需解决以下几个问题,第一,避免政府编制增加过多、人员冗余;第二,由专业的社会资本做项目的统筹管理方,让专业人做专业事;第三,有效解决项目投资概算不明确带来的运营风险,设置防火墙;第四,对于长期的ppp合作有一个合理的监管、考核机制,同时也给社会资本经营的自利;第五,政府在ppp实施过程中,对建设内容、建设效果、建设成本可实施控制;第六,实施过程中公开公平,包括社会资本方的选择、项目的选择、总价的控制。

搭建组织保障体系

为解决上述问题,合肥高新区从组织保障及制度体系、运作模式、特许经营权定价机制、采购模式、运营管理等几个方面寻找解决方案。

项目组织保障方面,他们在全国首创了“1+1+n”的“智慧城市发展商模式”。“1”分别代表一个组织体制及系列制度和一层ppp核心结构,“n”则是指一系列单体项目。

为解决政府编制增加过多的问题,并让专业人做专业事,高新区采取了“轻政府管理、重专业运营”的体制,即政府负责流程监管,专业社会化资本负责实施,打造一个组织体制及系列制度。另一方面,成立合肥高新区智慧城市建设领导小组,下设合肥高新区智慧城市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合肥高新区智慧城市发展研究中心。领导小组为智慧高新项目的最高决策机构,主要负责组织领导、统筹协调、审议决策等;智慧办主要负责对接协调,项目实施过程监督,参与项目竣工验收、移交等工作;发展研究中心主要负责技术咨询、项目评审、标准编制等工作。由项目与组织管理的夹心层――合肥时代智慧高新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SpV公司”)负责顶层设计及深化、制定年度规划、项目识别论证、项目投融资、建设项目招标工作、项目建设的管理、项目运维。

同时,为保障项目规划的中立性、建设系统性及运行可持续性,合肥高新区还设置了两层风险防范。第一层,让“裁判员”与“运动员”分离,在智慧城市项目招标文件中明确,作为SpV公司的社会资本不得参与智慧高新项目建设,设立防火墙,避免制定规则者参与,保证项目实施的公平。第二层,通过第三方机构(发展研究中心)来对智慧城市的顶层设计、年度实施计划、具体项目方案进行第三方监督,保证计划、项目的专业性。

组建SpV公司,构建ppp项目核心结构

SpV公司是ppp项目的核心结构,注册资本2亿元,其中政府方出资4000万元,占比20%;特许经营社会资本方,出资1.6亿元,占比80%。项目前期由政府出资主体――合肥高新建设投资集团公司牵头整体框架设计,项目启动后由SpV公司统筹管理合肥高新区行政区域范围内的智慧城市项目。为解决对于专业性和综合能力的需求,合肥高新区计划选择一个“专业资本+资源资本”的组合,即一个在智慧城市领域顶层设计、建设、运营经验丰富的社会资本加一个资源强大的社会资本。

这一方面体现了组织保障中“重专业化运营”的理念,让专业人做专业事,更好地对项目进行统一规划、投融资谋划、项目的管理运营维护,避免政府投资分散、重复投资等情况,可以更高效地实施项目,节约项目资金,实现智慧城市系统的良性互动。另一方面,有效解决了智慧高新项目一揽子打包项目的投资建设成本不确定性问题,由于SpV公司不负责具体项目的实施,项目在实施时由SpV公司确定方案并报领导小组讨论通过后招标,最终由审定的项目建设成本来作为计算政府购买服务费依据,所以通过有效的特许经营权定价机制就可以实现在项目投资额、项目建设内容不确定情况下的ppp合作问题。

设置合理特许经营权定价机制

在特许经营权定价方面,合肥高新区原则上按照项目建设成本、项目运营成本乘以相应费率的方式确定政府购买服务费用。虽然智慧高新项目是一揽子项目,无法确认总的项目建设、运营成本,但是项目实施及款项支付是按照单个项目来进行计算的,所以在政府购买服务时,可以按照单个项目审定的工程决算价来计算项目建设成本,按照单个项目审定的项目运营成本来计算项目运营成本。为有效调动社会资本积极性,合肥高新区充分考虑政府成本控制和企业合理收益,对收益方式、收益支付时间进行了详细明确。政府购买服务费每年由高新区智慧城市领导小组办公室、高新区财政局进行审定,并列入次年政府财政预算。

在计算收益时,根据SpV公司职责设计,合肥高新区将政府购买服务费分为4种,分别是顶层设计费用、政府财政购买服务项目而产生的投融资成本、项目建设管理费和项目运营费。其中顶层设计费用为中标价格,设置上限价格控制总额;项目融资成本按照中标报价,上限为银行同期贷款利率的1.3倍;建设管理费按照投资项目建设成本和中标项目建设管理费率计算,设置上限费率;项目运营费用按运营成本加计流转税费及8%管理费。

在设置收益支付时间时,对4项费用分别按照不同要求计算应付款计息时间,自应付款时间开始到实际付款前按照季度计算复利,政府支付社会资本资金占用成本。顶层设计费按进度分两期支付完成;建设管理费每年支付一次,十年内付清;项目建设成本认定时间分建设期和建设期后两个阶段,建设期内按均衡投入建设资金原则计算。运营费按照具体项目合同约定支付义务。

采用合理的采购模式和管理监督机制

考虑到公开招标方式对招标响应单位无数量限制,且公开招标批准流程短,不需要通过市级以上人民政府财政部门批准,在实践中,操作模式较成熟,同时希望扩大合作范围,合肥高新区最终选择了采用公开招标方式,在全国范围内邀请专业的社会资本参与合作。

在社会资本方评审结构上,智慧高新项目采用综合评分法。技术标中对企业自身经营能力、融资能力、智慧城市建设能力等方面进行综合评分;其中智慧城市建设能力是主要考核内容,对于企业在行业内的发展情况、智慧城市顶层设计能力、智慧城市建设管理能力、智慧城市系统运营能力、未来智慧产业资源整合能力等多个方面提出了要求。商务标设计打破以往单一指标,设计了3种费率指标来进行综合考量,给予社会资本合理的利润空间。

智慧社区建设解决方案篇4

技术创新、应用创新、服务创新、产业创新是对中兴智慧城市解决方案优势的全面诠释。整体解决方案涵盖管理、安全、园区、交通、医疗、教育、旅游、物流、环保等众多领域,全方位助力城市应对城市化发展新挑战、创建更加智慧的城市、打造高品质生活城市。目前,中兴智慧城市解决方案的四大创新之处也已落地于具体的智慧城市建设中。

技术创新

在tD―Lte的建设项目中,北京市tD―Lte政务物联数据专网开创了无线政务专网先河,也是中国第一张tD―Lte无线商用网络。中兴通讯目前已建成200多个基站,覆盖四环以内区域,可满足北京市各级政府及相关委办局在城市安全运行和应急管理等领域的物联网应用需求,同时还将承载北京市医疗卫生、交通运输、市政市容、能源环境、公共安全等民生、应急、城市管理领域物联网示范应用,并推动tD―Lte技术在专网上的应用推广,从而带动整个tD―Lte产业的发展。

应用创新

南京市公安局“3・20”道路图像监控系统数据汇聚项目,政府要求在市局集中建设一套适应海量数据处理的高性能道路图像监控数据云存储平台,该平台将从现有的六个数据分中心获取和汇聚道路监控数据,以便提供集中式的道路监控数据管理功能,为开展各种车辆监控数据应用提供海量数据存储管理和计算服务能力。

服务创新

在智慧园区的建设方面,中兴通讯为苏州太仓市科教新城园区提供基于云计算和物联网技术的综合解决方案,为园区入驻企业提供云主机、云桌面、云存储、融合通讯、协同办公、商旅等云服务。该方案从根本上解决传统园区的it和Ct基础设施重复建设、信息服务薄弱、管理应用缺乏、内外交流障碍等问题,实现整个园区的智能化管理和服务,助力园区扩大品牌影响,增强招商引资竞争力,并实现向上海、江苏乃至全国相关产业互补性建设辐射。

智慧社区建设解决方案篇5

一、江北区智慧城管建设的支撑与保障

智慧城管建设的谋篇布局:从源头上化解积弊,在顶层取得突破。在全国尚没有统一的智慧城管建设标准情况下,智慧城管如何建?如何重构工作流?建设内容如何确定?没有现存的成功案例和完整的解决方案。为此,江北区明确设计先行,注重顶层设计。(一)明确“一张图两张网三大指数+全业务”的建设内容。通过GiS地图和三维影像一张图,实现全区城市综合管理全业务“一网打尽”。通过物联网搭建城市部件智能监控系统,实现城市基础设施远程监控;通过共享公安平联网和移动车载以及单兵系统构建起固定与移动视频相结合的城市管理“天眼”。通过大数据建模分析,建立全区城市综合管理“建设、运行、健康”三大指数,用数据分析决策城市的整体运行管理效果。通过搭建全业务融合平台,实现各业务数据、流程、服务、学习的全部融合,实现工作流程的再次重构,并为其它行业系统接入奠定基础。(二)明确了“1322”架构体系,形成了全市智慧城管建设模式。即一个大数据中心,综合监督管理、业务管理、惠民服务与市民参与三大平台,大数据分析和全业务融合两大支撑平台,智慧城市管理中心和部件物联网两大辅助平台。该体系在江北区落地后,以此为基础形成了全市智慧城管建设的统一架构模式。(三)编制技术标准体系,并上升为全国首个省级技术规范。在整体设计中,明确了智慧城管建设规范、通信协议接口、大数据管理标准等7个标准体系建设,并以此作为全市智慧城管建设的技术规范。2018年8月22日,基于江北智慧城管系统建设运行6年多的经验,经历3年多编制修订完成的全国首个省级层面智慧城市管理信息系统技术规范通过专家评审并印发,该标准从全市智慧城市管理是什么、建什么、怎么建、用什么标准建和怎么用等方面提出了一整套解决方案。2018年参编数字城管国标8和智能井盖基础信息系统两项国家标准,为智慧城市管理建设提供了江北解决方案,贡献了江北智慧,引领了重庆乃至全国智慧城管建设。(四)明确开放共享与知识产权保护原则。强调了信息系统建设中,无条件提供源代码以及相关技术规范,开放api协议接口,创新性地提出了自主研发、合作开发、直接购买三种建设方式,为鼓励创新驱动,保护知识产权,实现财政资金回笼和系统的有效融合提供政策支持。(五)明确了组织、资金与人才支撑保障。区政府印发《江北区智慧城市管理建设工作方案》,确定了以分管副区长为组长的江北智慧城管建设领导小组以及智慧城管工作建设办公室,由区数字化城市管理监督指挥中心牵头负责智慧城管建设工作,落实了资金与建设目标;印发《重庆市江北区智慧城市管理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18-2020)》,正式提出“产、学、研、用”为一体的智慧城管建设保障计划,筑牢了智慧城管建设的“根基”。

二、深耕细植运行管理体系,把握城市管理脉搏

(一)在全市率先架构了新型扁平化城市管理运行机制。落实了区级平台管总、街镇平台属地落实、业务主管部门协同办理的“党建引领、网格吹哨、部门报到”新型智慧城市管理运行体系,划分单元网格6551个,区街两级责任网格461个,将全区9街3镇1商圈、24个区级部门、13个社会公共服务单位、2个重要园区以及包含社区、物业公司在内的共770个责任主体纳入智慧城市管理综合监督平台,实现了城市管理责任主体全监管。(二)明晰城市管理权力和责任清单及处置流程。通过10年先后四期综合普查确权,摸清全区83.4平方公里的93万多个部件的管理权属单位并实现“身份”数字化,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部门三定职责,编制了《江北区数字化城市管理部件、事件立案及处置精细化标准》,创新性地明确了城市管理部事件的管理、处置、执法和监督四大主体,实现了城市管理问题的全监管。(三)建立了自动考核评价体系。通过系统自动生成的数据,对各责任主体是否履职和快速处置城市问题,实现了全过程的痕迹管理和自动评价。将街镇、部门、区属国有重点企业纳入年度处级领导班子实绩考核,通过建立主动、被动监督双独立评价考核体系,督促各城市管理单位主动作为,提升城市综合管理水平。(四)探索“产学研用”四位一体,高效创新助推城市管理。一是与高校合作。利用智慧城管建设理念和项目,与重庆大学联合组建“研究生联合实践培训基地”,既增强高校人才现场实操能力接地气,又带动培养江北城管现有技术团队提技能,促使技术成果转化为社会生产力。二是政府搭台、企业唱戏。2018年8月,在中国首届智博会上重庆市城管局、江北区人民政府、阿里云三方签订《重庆市江北区智慧城市管理建设与应用合作框架协议》,通过阿里巴巴龙头企业牵头,引进全国知名企业、院校和本土企业合作,结合重庆市江北区智慧城管示范项目的场景应用,通过树标准、编规划、建体系、立模式,推动形成可复制的模块化、云端化、产品化的智慧城管云平台,实现降成本、增效能,共享开放创新改革智力成果,引领和助推全市和全国智慧城管工作。

智慧社区建设解决方案篇6

毫无疑问,近几个月以来,伴随着国内经济快速增长和快速的城市化进程,空气污染、大城市交通拥挤等一系列弊端开始显现。受此影响,今年参加京交会中国国际城市智能化技术与服务大会的媒体、参展商比去年多了许多,媒体关注的是如何通过智能手段监测和解决目前国内城市面临的严重问题。对于参展商来说,这或许是一个推动与政府和企业合作的有利平台。对于至今已经有114年历史的neC来说,在很早之前就开始了智能城市领域的研究工作,并在日本有许多成功案例。

neC(中国)有限公司战略事业发展部总经理唐力称,“neC侧重于智慧城市四个领域的解决方案的研究,分别是安心安全、医疗养老、节能环保、交通物流。而这些都基于公司内云计算、物联网m2m平台的发展。”

近日,neC承接了日本独立行政法人科技研究所的“日本海沟海底地震海啸观测网”的观测系统铺建工程,并于2013年7月9日开始千叶县房总洋面的铺设工作。

智慧城市概念图

1978年开始,中国进入了高速城镇化阶段,进而推动了智慧城市的建设,但高速的城镇化进程带来了很多社会问题,比如安防、医疗、养老、交通、环境等。

据不完全统计,到目前为止,国内至少47个副省级以上城市都有智慧城市的规划。对于一个城市来说,顶层设计影响未来的发展。北京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合伙人黄波认为顶层设计应分三个层面:一是总规,定义这个区域总体发展思路;二是控规,确定每块区域的容积率、限高、红线;三是详细规划,是对建筑物的结构、功能进行详细设计。同时他也强调:“顶层设计需要集中到规划的层面。”

目前,针对智慧城市提供智能化解决方案的的企业很多,但目标是一样的,就是智能让人民的生活更加健康、便捷。为此,neC规划了智慧城市的概念图,以云计算和物联网为基础,首先构建社会基础设施层面的平台软件,包括交通流、物流、信息流、人员流等,然后再以社会基础设施层面的平台为基础,构建智慧城市的各类应用。

neC希望通过先进技术的导入能够解决由于高速城镇化带来的问题,并提高社会运营效率。中国的人口基数大,发展起来的城市很多,但各个城市it技术差别很大,智慧城市建设很难用一种固定的模式和方法来完成,而且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唐力称,“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不能以满足一时的某一个用途为目标,而是要能够弹性地应对未来不断变化的平台架构,分期分批实现智慧城市的建设目标。”

唐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分享了neC在日本的实践经验。neC的城市综合管理系统在日本的应用已经很成熟,这套系统利用了目前的物联网技术,通过RFiD、智能电表、智能水表等各类传感器搜集城市运营的基础设施信息,然后通过m2m平台或者大数据系统以及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系统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从而对社会未来要发生的事件进行预测和预警。以neC防灾信息系统架构图为例,在日本,防灾信息系统分为三级,部级的系统、省市级系统和区县级系统。在这三个系统中,部级系统neC参与了建设,省市级的neC占到了73%的市场份额,区县级的neC占到了38%的市场份额。目前这一系统对于日本的防灾、控灾非常有效。

防灾应急系统,平时不会经常使用,但是怎么能保证在使用的时候不会出现问题是防灾的关键,为此,neC针对实际使用中出现的问题设计了自动点检系统。neC针对河川的雨量水位监视管理系统,对水坝、水库水位进行监控,通过无线通讯把相关数据传递到指挥中心,然后控制系统通过对水坝的调节进行水灾的防御。另外,唐力强调:“通过远红外摄像机和高感度摄像机进行森林防火、矿山防火的解决方案,并已经在内蒙古落地。”

因地制宜方为上策

智慧城市建设的目标是要实现安心舒适的居民生活,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共存共生,以及整个社会安全、高效、可持续的发展。另外,智慧城市建设的过程必须因地制宜和因时而变,因为城市的建设是一个长期演化过程,通常会经历“初期的都市化、成熟期的效外化、衰退期的反都市化、再生期的再城市化”的变化,这要求智慧城市规划不是“在某一时间段设计最佳的城市”,而是要“提供能弹性应对未来变化的结构”。为应对不同时期的城市变化,首先要实现对城市中“人、交通物流、信息、能源”四个层面的网络互联,以把握现况和预测变化;其次,通过建立集中的城市运营中心来管理变化,实现城市整体状况的集中监视、城市状态的可视化、紧急情况的预警和通知、未来趋势的预测等。

对于国内的许多大城市来说,面临的首要问题是交通拥堵。近些年,政府为了刺激消费、扩大内需,在许多城市建设了CBD地区,从经济效益来讲,的确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但不利的因素随之显现,每到上下班高峰期,车辆的拥堵情况都令人担忧,只要一下班,车辆都往一个方向行驶,致使上班族将时间过多地浪费在路上。而在发达国家这种情况就会好很多。据唐力介绍:日本东京某一个地区建设楼房,政府首先要对周围的医疗、交通等配套设施进行调研,只有在配套设施符合标准的情况下,才会批准楼房的建设,这个过程需要几年。而在中国,由于过多地强调效率,这一过程几个月就规划完成,尽管在短期内会提高经济效益,但从长远来看,会影响居民的生活质量。

日本的智能城市发展比较早,尤其是智能交通系统,通过对城市的各条道路安装地钉、监控摄像头和车载系统对道路的人流量进行全方位的统计,然后系统自动计算出目前的道路车流量数据。如果政府需要在某一地区建设一条道路,这些数据就是一个很好的科学依据,根据这一地区的车流量对新建道路进行合理规划。

唐力称:“各个地区面临的问题不同,解决方法自然有所区别。我们有一些人工智能算法,可以评估出当前以及预测出未来交通流量的信息,通过多媒体系统进行信息。通过视频监控捕捉交通违规,当你是逆光、强光、弱光或色相角度倾斜比较大的情况下,都能相对较精准地识别出车牌号码。目前,这些方法已在国内某个城市投入使用。”

neC在参与中国智慧城市建设中坚持“统筹规划、绿色环保、协同开发”这个大的指导思想。首先,考虑到各个城市的现状,智慧城市建设的第一步是因地制宜地进行总体架构的规划设计,然后再分步实施。架构规划设计中要考虑到总体规划,综合考虑人文社会体系和经济产业规划,包括新兴智慧产业的选择培育和传统产业的智慧改造,提出基础设施建设、公共管理建设、经济发展和社会人文体系相互融合和相互支撑的建设方案。在大框架的指导下,分步实施这些构想。

其次,neC已经从一个单纯的iCt公司,拓展到涉足锂电池、充电器、废水处理等业务的全方位公司。在neC提供的诸多解决方案里,都强调了节能环保的思想。以使用iCt技术进行楼宇智能化建设为例,neC的楼宇能量管理系统通过云计算来实现对楼宇能量使用的监控管理,实现了能量使用可视化,以及通过RFiD感应,在会议室无人并忘记关空调、电灯的情况下,自动关掉,节省能耗。这些都体现了“围绕节能减排和优化环境进行谋划建设”的追求,出发点和归宿点都归于“可持续发展”。

第三,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要实现社会管理各要素间的整合转型。以信息集群为基础,实现跨系统应用集成、跨部门信息共享、跨网络融合互通,体现城市反应的即时性和适时性,避免一个个的信息孤岛,避免重复建设,提高城市管理的灵敏度和运营效率。

智慧社区建设解决方案篇7

城市大管家

今年上半年,作为福建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综合试点市,长乐市推出城市管理服务指挥中心,平台由中国电信长乐分公司投资开发建设的“12319”城市贴心管家负责日常维护保障工作,长乐市政府以购买服务的方式租用服务,为广大市民提供保姆式的贴心服务,形成政府部门联动、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工作新格局。

从福建省信息化局公开的消息中获悉:“12319”城市管理服务指挥中心共具备9大平台:社会综合管理、数字城管指挥、应急指挥、我心长乐、应急指挥、生态安全监管平台、公共场所监管平台、安全生产监管平台、社区矫正平台、特殊车辆监管平台。受理中心受理市民生活中遇到的各类问题,按照政府网格化管理的要求,将吴航、航城两个街道16平方公里划分为142个网格,每个网格配备管理员、协管员和督导员,每天开展巡查工作并做好记录,通过手持终端将巡查到的各类事件第一时间发送到指挥中心,指挥中心将事件分类到各相关部门,做出及时、有效的处理。受理员还将获得的信息分类到各部门,同时跟踪事件办理情况,最后将事件办理结果直接反馈给市民。指挥中心每周对问题处理情况进行统计汇总,特别是对各联动单位超时问题情况进行认真审核,积极与单位进行沟通和协调。这种主动服务较之传统的部门单一被动服务,实现了城市管理由滞后向实时、由粗放到精细、由静态到动态、由被动向主动的转变。

通过观察发现,利用平台和网格化推进城市管理服务工作的做法已经在很多城市运行并取得不错的效果。城市网格化依托统一的城市管理以及数字化的平台,将城市管理辖区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成为单元网格。其特点是,根据城市自身格局,通过加强对单元网格的部件和事件巡查,建立一种监督和处置互相分离的形式。对于政府来说的主要优势是政府能够主动发现,及时处理,加强政府对城市的管理能力和处理速度,将问题解决在居民投诉之前。

其优势在于,将过去被动应对问题的管理模式转变为主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管理手段数字化,这主要体现在管理对象、过程和评价的数字化上,保证管理的敏捷、精确和高效;科学封闭的管理机制,不仅具有一整套规范统一的管理标准和流程,而且发现、立案、派遣、结案四个步骤形成一个闭环,从而提升管理的能力和水平。

从个体到群体

像长乐市这样利用平台和网格化推进城市智慧化管理的情况在福建并不是个案,目前福建省开始酝酿在2013年至2015年间打造智慧城市群。并普及运用云计算、物联网等先进的通信技术,加快推进“数字福建·智慧城市群”建设,大力实施健康、教育、就业、家政服务等便民、惠民系统工程,推动政府服务转型;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物联网应用、健康服务、教育服务和就业服务等“数字福建”五大产业集群。

福建省政府还协同中国联通,对福建省电子政务内外网、云计算平台进行扩容升级,规划并实施“智慧城市”顶层设计,建设城市智能化管理平台,加快推进“数字福建-智慧城市群”建设和福建省电子商务产业、物联网应用产业、教育服务产业和健康服务产业等新兴产业发展;加大内容资源整合力度,实施便民惠民的公共服务工程,持续完善海西家政服务和就业服务能力,推动市民一卡通、掌沃城市等一批重点民生服务项目;加快“智慧平潭”建设与闽台一卡通等核心项目落地实施,为打造平潭综合实验区核心竞争力提供有力支撑。

尤其在智慧经济领域重点推动智能厂区、智能电网、智能物流、智能商铺、智能酒店、智能渔业、ien智能节能、智慧金融、电子商务、动漫运营基地、智慧城市开放实验室等11个“智慧经济”类项目,助力福建创新型经济发展。

其中智能厂区将从厂区企业尤其是制造型企业的管理、经营信息化需求出发,结合电信优势产品为全省各类企业制定智能化解决方案,重点推进企业管理系统、生产经营系统、安防监控系统、客户关系系统、营销辅助系统在企业中的应用,为企业提供便捷、优质、低成本的信息化服务。智能物流将针对信息化发展不同阶段的物流企业,利用射频技术、二维码、卫星定位、传感设备等技术,积极推动定制化、一站式的综合信息化解决方案,重点建设农产品溯源管理系统、冷链物流物联网、物联网企业管理系统、物流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实现车辆货物定位、产品追溯、安全监管等功能,提升物流企业的效率和管理水平。

智慧社区建设解决方案篇8

【关键词】智慧城市;网格化;街区制;城市管理

一、基础理论概述

(一)智慧城市。随着城市不断深入开发建设,智慧城市内涵日益丰富。部分学者认为智慧城市以数字化为基础,在城市各处安放传感器,利用互联网、物联网等技术,感知城市动态,从而获取信息;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分析数据,进而智慧化决策城市治理各大事物。其本质是通过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全面感知城市动态,以连续实施、客观透明的信息化管理方式,提升城市公共服务和公共效益[1]。(二)城市网格化管理。网格化管理是城市治理的一种手段,融合管理理念与管理方法,利用互联网、传感器、物联网、计算机、远程设备等,为人民的工作或生活提供更多的资源、功能和便利。城市网格化管理是运用网络地图技术、空间信息技术、地理编码和网格地图等,将城市各种类型的部件整合在网格中,推动城市管理向信息化、数字化和网格化方向发展,真正实现精确、高效、全时段和全方位覆盖的城市管理新模式。

二、网格化试点概况

在智慧城市发展的背景下,2003年我国提出数字城管,2004年提出城市网格化管理模式理念。我国采点试行,最先实行网格化管理模式的是北京东城区。东城区网格化管理模式结合万米单元网格管理法和城市部件管理,构建了指挥中心和监督中心管理相融合的模式。该城市管理模式涉及市政、绿化、环卫、行政、社区等便民服务,为其他城市树立典范。在此先例下,2005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将深圳、杭州、成都等10个城市立为第二批试点城市,2006年圈出天津河西区、重庆高新区等17个城区,2007年确定第三批23个试点城市。随后,我国开始大面积推行城市网格化管理模式。(一)北京东城区模式。2004年北京市东城区首先践行网格化管理模式,该模式以“精细化管理、人性化服务、规范化运行、信息化支撑”为目标,建立了天上有云(云计算中心)、地上有格(社会管理网格)、中间有网(互联网)的新型社会服务管理信息化支撑体系[2]。东城区以一万平方米为基本单位,利用各种信息技术,将城市管理部件定位于万米单元地图上,监察员24小时实时监测自己所管辖的单元格,通过城管通将突发问题上传至指挥中心,指挥中心将信息综合处理并下发至各部门。该管理模式将管理与监督职能分开,分别建立城管委和城管监督中心。另外,针对城市管理各方面综合评价构建了一套监督管理体系,作为政府绩效考核内容之一。该模式突出之处在于社会服务管理信息化支撑平台,基于平台可开展区、街道、社区和网格四级用户管理服务工作。东城区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整合信息关系,搭建城管对象之间的联系,构建社会服务管理数据云服务平台。经过多年探索,应用-修改-应用-修改-应用,网格化管理模式不断更新升级,到目前为止取得良好绩效,形成全模式社会管理服务,基本解决了政府与政府、政府与社会之间责任推脱等问题,提高社会服务管理水平,指出城市服务管理的新方向,同时网格化模式延伸至教育、卫生、民政领域等,为其他城市树立典范。(二)上海模式。上海市网格化管理模式将管辖区域划分为多个万米单元格,单元格内所有城市部件分类编码上传至市数据库,各区自行备份,同步更新市区事物处理结果。该模式工作流程为:先监察员将突发问题传送至监督中心,监督中心将信息进行处理并立案,案件立即转送到指挥中心;接着指挥中心派发案件至执行单位,执行单位提交案件结果;最后指挥中心将问题处理情况转至监督中心,监督中心下派监察员验收案件处理结果,二者接受结果一致后结案。该模式创新之处在于市、区分工合作,分离监督、指挥职能[3]。市监督平台将接受后处理的信息转发至区平台,由区部门处置、协调问题。各中心编制工作规章制度手册,明确责任归属及问题处理流程。根据2016年上海市宝山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可知,全年网格化管理受理数43.73万件,处置及时率94.8%,处置结案率100%。该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城市管理效率,居民满意度显著提高。(三)宜昌模式。宜昌市网格化管理模式按照市区街道社区网格的顺序层层划分网格,先以行政中心为单位划分街道办,以街道办为中心划分社区,以社区为中心划分网格。划分原则为方便管理,管理对象均衡,网格无缝对接。网格编码采用6级14位数字,工作流程类似上述城市。该模式独创之处在于:一是整治基层组织体系,在社区内设置综合服务站、网格管理站、综治维稳站,细化责任;二是设置对比核查机制,将监督员采集的人口流动、空间地理位置、环境状态等各类信息与政务部门所提供的信息对比,如不符,将错误信息下发监督员核对,然后再上报。网格采取的基本信息与政务部门信息融合,构建数据库,便于各部门提供精确服务。(四)城市网格化管理模式分析。国家选出的这些试点城市以东城区为范例,结合城市自身情况,探索出适合城市发展的模式,这些模式大同小异,发展过程中暴露出很多问题。1.组织架构繁琐,管理层次增加。一般来说,随着经济和技术的进步,组织趋于扁平化,缩短上下级距离,便于上下级沟通,越有利于提高组织整体绩效,实现组织目标。宜昌市大致按照区-街(镇)-社区(村)-网格这样的行政系统层次划分网格,网格层级无形中成为行政系统中的底层,事实上网格层不属于行政单位。尽管这种结构管理严密,分工明确,但层级增多,有碍上下级信息传递,减弱上级对下级控制能力。2.组织内部缺乏横向互动,部门责权关系不清。网格层面工作职能是对城市部件、事件进行管理,涉及公共设施、建筑管理、道路交通、园林绿化、市容卫生等多个方面,一旦问题发生,可能涉及多个部门共同商讨解决问题。在基层网格管理中,各部门以各自领域工作为中心,缺乏横向交流,网格管理中心与其他部门不存在上下级关系,网格人员工作受限,出现综合问题时,无疑增加了监察员的工作量和复杂性。3.投入、维护、运营成本较高。城市网格化管理中,以基层为中心开展数字化网格管理,需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建设网格时投入费用包括网格基层设施建设及维护、网格层级人力资源、网格事物管理经费等。据统计东城区在新系统上投入1?680万元,上海长宁区投入2?500万元,不包括维护费用。对于经济欠发达的城市来说这些支出不是小数目,其推广有一定障碍。这样一套数字化系统相关技术掌握程度不高,许多问题无法解决,造成资源浪费。

三、网格化管理模式改进

基于上述对比分析,网格化管理应用到智慧城市建设中略有不足,为此提出智慧城市街区制管理概念。2016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加强街区的规划和建设,分梯级明确新建街区面积,推动发展开放便捷、尺度适宜、配套完善、邻里和谐的生活街区。新建住宅要推广街区制,原则上不再建设封闭住宅小区。已建成的住宅小区和单位大院要逐步打开,实现内部道路公共化,解决交通路网布局问题,促进土地节约利用。这是我国首次把街区制上升到国家政策层面,意在缓解城市交通压力。将街区制引入智慧城市管理当中,以街区取代网格,实现扁平化管理,完善城市治理机制,推进城市智慧管理。城市街区制管理是由城市主干道和次干道围合、小街道和支路分割、路网密度较高、土地功能复合、公共交通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就近配套、街道界面人员友好的开放街区模式。它将开放共享的资源、私人住宅、商业及工作有机融合,为人们提供舒适便捷的场所。本文提出的智慧城市街区制管理按照市区街区层级划分,充分运用街区理念,合理划分街区范围,以街区为城市管理的基本单位,依托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利用基础地形数据、部件数据、地理编码、街区数据等,构建街区综合信息库,对接市政、交通、公安、园林、环卫、执法等系统,成立街区综合办事服务处,对城市街区范围内的人、事、物等进行精细化服务管理。街区范围划分为已建成城市主干道路的按主干道路合理规划管理范围,未开发道路的区域借鉴街区制试点经验实施。街区实行小尺度,密路网,小尺度街区量化特征为:一是大中城市主干道间距500~800米,路网密度3.3~3.5km/km2。二是城市支路间距200~350米,路网密度6~8.5km/km2。三是城市路网面积率25%左右。四是街区城市支路宽度16~32米。注:路网密度(km/km2)=L道路总长度/S城市用地面积;路网面积率(%)=S道路占地面积/S城市用地面积。图1智慧城市街区制管理构架将街区内所有部件小到一个井盖都要进行地理编码,利用nB-iot技术(窄带物联网)实现定位、监测、损坏预警等功能。智慧城市成立大数据监管机构,对数据进行挖掘整理,负责智慧城市数字化发展规划,并保证信息互通、安全、实用。对于智慧城市建设期投资,采用ppp+资本市场的模式,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社会资本投入、专业公司运营,既解决了建设期间资金链条的断接问题,也解决了运营期间政府在升级换代上难以跟进的问题。

四、结语

本文所说的街区制理念稍微不同于《意见》所提及的,智慧城市街区制管理扩大网格化管理范围,减少管理层次,实现扁平化管理,缩短上下级距离,提高信息收集、传递和决策效率。街区制管理只需在每个街区设置街区综合信息库和街区综合办事处,大大减少信息技术投入、维护、运营成本及人力、财力、物力。智慧城市街区制管理处于初步探索中,相关细节还需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肖迪.基于城市管理理论视角的我国智慧城市管理模式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7,16(7):271~272

[2]北京东城区网格化的工作模式精细化的城市管理[J].信息化建设,2011,9:10~12

智慧社区建设解决方案篇9

在桥多、工地多的武汉,出行成了公众的一大难题,不过现在市民手里都有了秘密武器。

“就我个人生活而言,我最关心智能交通,因为每天要去很多地方,事先知道哪个地方交通畅通是最重要的。”武汉市市长唐良智说。

市长的愿望变成了现实。现在的武汉市民每次出门前,通过手机或电脑,就可以查看途经路段的实时路况,然后再选择最佳路线。便利的不仅仅是私家车主,在武汉街头,头顶上安装了显示屏的公交站牌随处可见,上面滚动显示着各路车即将到站的时间,而市民在家通过手机就能查询到自己所要乘坐的公交什么时候进站。

这一切都得益于武汉的“智慧”交通服务。去年,中国电信武汉分公司及武汉市公安交通管理局联合研发的“翼出行”,正式向公众免费开放,有效缓解了市民出行难的问题。智慧城市就是信息惠民工程,这是武汉市长唐良智的理解。这只是智慧武汉的一个缩影。

武汉市信息产业办公室主任黄长清告诉《中国经济和信息化》记者,截至目前,武汉已经投入近13亿元建设实施国家首批智慧城市示范项目,这些项目大多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包括“智慧医疗”的市中心医院项目、“智慧农业”的汉南区畜牧兽医水产局项目、“智慧政务”的江夏区基于CiS平台的数字行政决策辅助系统、“智慧生活”的武汉肉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信息系统和“电子菜箱”,涵盖了市民生活和城市建设的方方面面。

规划优先

武汉终于走在了前列。早在2010年,“智慧城市”这个设想刚刚提出不久,武汉就决定瞄准世界顶尖水平,面向全球公开征集智慧城市顶层设计的构想和思路。成立了由市长担任组长,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为副组长,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市发改委、经信委、城建委、交通委、信产办,市科技局以及相关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企业等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智慧城市建设领导小组,将智慧城市建设列入武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明确为全市“十二五”时期的信息化建设的主要任务,实行目标管理,由市信息产业办和市科技局、城建委、国土规划局等承担相关具体工作。

一年以后,武汉投入1000万元,面向全球进行智慧城市顶层设计招标公告。这一大手笔的投入轰动全国,甚至直接推动了相关股票上涨,吸引了航天科工、神州数码、中电科技、国家信息中心、华为、烽火、中兴通讯、戴尔、iBm、思科等一批it巨头群雄逐鹿,最终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在竞争中胜出,中标《武汉智慧城市建设总体规划与设计》。2012年7月,在李德仁、赵梓森、刘经南、程士杰、宁津生、李建成等多位院士在内的50多位权威专家倾力指导和武汉市发改委、经信委、交通委、信产办等20余个部门的共同努力下,20册、200余万字的武汉智慧城市总体规划设计方案出炉。方案综合了全球智慧城市建设先进理念和成功经验,结合武汉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凸显武汉特色,提出了智慧城市建设“1113”的总体架构。

夯实基础

完善的信息基础设施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基石。在进行总体规划的同时,武汉对智慧城市建设所需的基础设施进行梳理总结。武汉是中国宽带互联网全国中心节点之一,中国新一代高速环网唯一的五环交汇地,处于全国骨干通信网中心位置,同时也是中国首批三网融合、下一代广播电视网试点城市之一。

而占据国内55%、国际15%市场份额的全球最大光纤和光通讯器件生产基地“武汉中国光谷”,拥有国内领先的信息技术和光电子技术产业集群,聚集了烽火通信、长飞光纤光缆、矽感科技、长光科技等一大批智慧产业相关企业,已经形成一条从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器件、模块到系统解决方案的智慧产业链,能够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充足的技术支撑。

在黄长清看来,武汉智慧城市建设具备的不仅仅是基础设施,61名院士、85所高等院校,101所科研机构,25个部级实验室及近120名在校大学生,都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智力支撑。

示范先行

长江在武汉穿城而过,自然条件形成武汉三镇对桥梁的特殊依赖,长期以来,桥梁的拥堵成为武汉市交通管理部门十分头疼的事情。2011年,在智慧城市总体规划的指引下,武汉市基于etC的智能停车与车联网建成,在全市约120万辆汽车上免费加装了电子标签,成为覆盖规模和范围居全球之首的智慧交通感知网络,并实现了桥梁按次不停车收费,实现了对车流的合理自然分离,有效缓解了桥梁的拥堵状况。同时在部分商业街区、高校和社区推行etC不停车收费,有效提高了区域车位利用率,大幅降低汽车巡游时间和尾气排放,为市民提供了便利。

惠民服务型项目远不止交通。在武汉,市民之家成为了与黄鹤楼一同登上旅游宣传册的景点之一,成为很多外地游客了解武汉的重要窗口,这也是武汉智慧政务的示范点。在武汉市民之家,几乎全市所有行政机关都设立了窗口。武汉市民进一次“家”,行走百米之内就可以办成原来需要多部门跨区域审批的事项,办理市级行政审批手续再也不用东奔西跑。除此之外,市民之家还提供24小时自助公共服务,市民可通过网络及大厅服务设备,网上预约,自助申报,并在网上查询、跟踪办事进度。这得益于在全国电子政务系统率先运用软硬一体机、云终端和光纤到桌面等新一代信息技术。

令黄长清特别骄傲的还是武汉的二维条码食品安全追溯系统。该系统是利用具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武汉矽感Gm二维码物联网感知技术,在武汉市多个超市仓储店开展食品和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示范试点。消费者通过产品包装上的“唯一性”二维条码标识,利用手机、网络或者超市服务终端机上查询等多种方式,了解所购商品的追溯信息,如食品原材料来源、农资来源、种植日志、农药使用情况、检测信息等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从农田到餐桌”精细化追溯。

通过《武汉智慧城市总体规划与设计》可以看到,武汉市在食品药品监管、社区、医疗卫生、国土规划、交通等多个领域建设智慧城市。而关注民生、服务市民是武汉市智慧城市建设的一个重要努力方向。

现在武汉市正在尝试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开展智慧小区、智能化居家养老在社区的集成应用,组织实施居家养老智能社区示范试点,创新居家养老模式。在武昌区、江汉区已经建立了老人健康指标和生活起居的日常监测,并将数据传送到社区医疗服务中心,防止老人走失、发生异常状况。在江岸区“汉口城市广场”启动了全国首个使用城市一卡通的智慧小区示范项目建设,将“武汉通”卡作为小区门禁卡、停车卡和商铺会员卡,实现小区居民生活“多卡变一卡、一卡在手通行无阻”的设计理念,为社区各方提供物业管理、停车管理、门禁、电子支付和商家联动优惠等多种功能,提高了社区科技含量,为居民生活带来了便利。

“从2013年起,武汉将每年建设3至5个智慧小区,建设智能楼宇,将公共设施自控系统、周界安全防范系统、停车场智能管理系统、智能电力系统和智能抄表系统、物业管理、安防、住宅智能化系统进行集成,形成实时动态交互、在线监控、动态管理的稳定、高效、智能化管理系统。”黄长清介绍说。

迂回前进

先试先行为武汉智慧城市建设赢得了先机,武汉市民已经在交通、政务、食品安全等领域享受到了智慧城市建设带来的便利。中国软件评测中心智慧城市评价咨询中心总经理王理达认为,武汉智慧城市建设具有典型意义,首先,武汉非常重视顶层规划,一个完善的顶层设计,是智慧城市建设成效和成果的重要保证;其次,武汉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将民生和社会管理服务放在优先位置,解决了一些社会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带动了全体市民对智慧城市建设的热情;再次,武汉利用市场化手段,引入社会力量来建设智慧城市,也具有典型借鉴意义。

武汉智慧城市的建设也不是一帆风顺的。一个个看似简单的项目背后,都是各部门互相协调配合的结果。黄长清认为,武汉智慧城市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走在了全国的前列,但距离规划目标还有很大的差距。目前智慧城市建设仍停留在示范试点阶段。虽然各部门、各区参与建设智慧城市的积极性很高,也做了一些有益尝试,投入不少资金,但项目组织和决策分散,融资渠道单一,尚未形成统一的智慧城市建设领导和组织体系。投资效益不明显。新兴技术、产品和应用尚未形成规模。尤其在当前世界面临大数据时代的机遇和挑战的关键时期,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水平及程度远远不能满足社会需要。

黄长清认为,今后智慧城市建设的重点和难点在于,努力完善信息共享机制,消除信息孤岛,推动重点领域尤其是政务领域数据资源开放,实现大数据概念的互联互通,让“十一五”时期“数字城市”建设已经产生和积累的大量数据资源“活”起来,进而挖掘数据价值,提升数据利用水平,发展城市信息经济。

远景目标

武汉智慧城市建设启动两年来,得到了业内和市民的认可。翻阅《武汉智慧城市总体规划与设计》不难发现,现在建成的这些只是“智慧武汉”建设目标中的一小部分。黄长清告诉《中国经济和信息化》记者,武汉智慧城市建设分“示范项目”建设和“全面推广”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2011年2013年,在国内率先实施以光城计划、无线城市建设、三网融合以及人口、地理空间信息、法人等基础信息库建设为核心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成国内首家基于云计算的城市级公共管理与服务平台,实现对城市的全面感知,业务协同,突破信息孤岛;推动实施办公建筑和大型建筑能耗动态监测、光伏建筑一体化、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和绿色建筑项目监管以及地下管线数字化管理等建设领域的一批示范项目。

智慧社区建设解决方案篇10

关键词:乡村旅游;乡村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智慧化发展;解决方案

中图分类号:F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5)17004102

1背景

乡村旅游是城市居民的旅游需求与乡村农业资源、自然风貌和风土人情相互作用、相互适应的产物,是农村经济发展的一条新路子,是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一条新途径。据国家旅游局的最新测算,目前,国内乡村旅游发展的旅游总收入占了全国旅游发展总收入的将近三分之一,而根据《全国乡村旅游发展纲要(2009―2015年)》中的要求得知,预计到2015年,实现乡村旅游接待人数达到7.71亿人次,收入高达1145亿元,从事旅游业的农民人均年纯收入将增长5%。乡村旅游业将逐渐成为国内旅游业的主要支撑之一,成为国内旅游消费的一大亮点,发展潜力巨大,前景广阔。“智慧城市”是把新一代信息技术充分运用在城市的各行各业之中的基于知识社会下一代创新(创新2.0)的城市信息化高级形态。在“智慧城市”的环境下,政府、企业等利用各种技术手段在智慧基础设施之上进行科技与业务的创新应用,对城内各种产业进行全面智慧发展,而旅游产业则是其中的一种,由此可见,“智慧旅游”是“智慧城市”建设中的一部分。

2昆明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2.1昆明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现在昆明的五区九县均在如火如荼地发展各种形式的乡村旅游,仅官渡区就有200多家经营乡村旅游。主要类型是以“农家乐”为主的乡村旅游。即经营者为旅游者提供钓鱼、、农家饭以及让旅游者参观、选购鲜花和采摘新鲜的水果蔬菜等,主要让游客自娱自乐。这种“农家乐”旅游形式的乡村旅游以物美价廉吸引着大量的旅游者,例如在昆明周边的“农家乐”人均只需5~10元就可品尝到乡土风味的农家饭,让人何乐而不为。而经营者只需利用闲置的房屋和简单的生产资料和周围的绿色资源进行经营。由于“农家乐”投资小,风险小,经营灵活,见效快。所以昆明周边的乡村旅游大部分都是以“农家乐”乡村旅游为主。作为乡村旅游的主体,昆明的“农家乐”虽然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总的来说还处于低级阶段,目前多以一家一户自主经营,管理存在分散性和松散性,内容单一,档次低,经营者很少或没有主动为旅游者创造条件,使旅游者参与到农村耕作劳动中,缺乏参与性。

2.2昆明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昆明乡村旅游发展至今,除了规模日益扩大、质量不断提升外,由于发展历史的短暂,发展经验的缺乏,同样存在着诸多的不足。通过对上述昆明乡村旅游发展现状进行详细的分析,可看出,昆明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现代科学技术利用率低。目前,现代科学技术在昆明乡村旅游行业中的利用率较低,是昆明乡村旅游未来发展的一大弊端。昆明乡村旅游对科学技术的利用率低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旅游管理部门对乡村旅游产业的管理效率较低。第二,乡村旅游产业服务设施落后。第三,乡村旅游产业营销宣传方式滞后。其次,服务质量低。目前,昆明乡村旅游产业服务设施的质量普遍较低,与科学技术日益发达、游客对乡村旅游服务满意度要求不断提高的社会现状逐渐拉开了距离。服务人员在现代科学技术方面使用水平的高低主要表现在服务人员为游客提供刷卡消费服务和通过网上支付平台为游客提供预定服务等各种通过现代科学技术为游客提供的服务方式的熟练程度。最后,市场覆盖率低。昆明乡村旅游虽然走在全国的前列,然而由于其营销宣传力度的不足,使得乡村旅游在全国范围内的市场覆盖率不高。同时,昆明乡村旅游产业在对网络营销认知上的不足和不善于利用,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昆明乡村旅游业在全国旅游市场上的低覆盖率,阻碍了昆明乡村旅游的发展。

3昆明乡村旅游智慧化发展的必要性

昆明乡村旅游在经历了“政府主导、农民参与”的起步阶段和“市场导向、企业主体、农民参与”的快速发展阶段之后,于2012年起进入了“城乡统筹、市场主体、度假引领”的转型升级阶段,一直延续至今,没有成功实现转型升级,陷入了停滞阶段。而“智慧旅游”的兴起,则为乡村旅游指明了今后的发展方向――乡村旅游智慧化,为乡村旅游成功实现转型升级带来了契机。

3.1相关的法律、法规或文件的出台

随着“智慧城市”建设掀起强烈的热潮,越来越多的智慧正逐渐地融入到社会发展的运行轨迹之中,旅游业在飞速发展的过程中也插上了“智慧”的翅膀。2013年1月23日,在国家旅游局颁布的《关于确定天津等15个城市为第二批国家智慧旅游试点城市的通知》中,明确规定了昆明为“国家智慧旅游试点城市”之一。根据此要求,昆明市旅游局为了切实推进智慧旅游试点工作,给出了关于昆明市国家智慧旅游试点城市的建设方案。方案中明确地指出了昆明乡村旅游的发展方向,即“开发乡村旅游电子卡通地图,实现乡村旅游电子导航服务”,为乡村旅游的智慧化发展,建设乡村旅游智慧管理、智慧服务和智慧营销等体系,成功实现乡村旅游转型升级顺利,全面发展昆明乡村旅游智慧化。

3.2昆明乡村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需求

如今,乡村旅游产业经营者已逐渐不满足于昆明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希望能借助于“智慧旅游”的发展,在现有乡村旅游发展资源的基础上得到创新性的突破,开创乡村旅游发展的新纪元。乡村旅游产业经营者的经营理念和其主动、积极配合的态度,以及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推动着昆明乡村旅游紧跟时展的步伐,努力推进乡村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充分利用各种现有资源以及现代科学技术,抓住“智慧旅游”发展的契机,加大对乡村旅游标准化和智能化的建设,推动乡村旅游朝着智慧化方向发展,全面提升乡村旅游品位。

4昆明乡村旅游智慧化发展的解决方案

4.1政府旅游管理部门

政府旅游管理部门是昆明乡村旅游智慧管理的主体,特别是对于智慧乡村旅游的公共设施公共数据库的建立起着重要的作用。首先,建立在线信息服务门户主要为游客提供政府层面的旅游资讯信息和旅游特色服务。门户以统一的旅游信息数据库为基础,以通信网络为支撑,通过智能化管理的多样化旅游服务网络,实现向处于不同网络、使用不同终端的用户提供语音、数据、视频等旅游服务的目标。信息服务由日常服务子系统、旅游行程规划子系统和旅途导航娱乐子系统三个子系统提供。其次,旅游行政部门组织工作人员通过互联网建立乡村旅游营销平台,为缺乏经费的乡村旅游中小型企业提供对外宣传的机会,政府免费为审核通过的乡村旅游企业在平台上对其乡村旅游资源和产品进行宣传,推动中小企业乡村旅游资源的整合,为游客提供精确的乡村旅游资源信息。同时,通过与乡村旅游监督管理系统建立接口,防止出现虚假的乡村旅游资源信息和服务信息,加强对乡村旅游业的管理。最后,由旅游管理部门主导,乡村旅游社区和乡村旅游产业共同配合,采用GpS定位技术、智能视频技术、传感技术等信息技术对乡村旅游社区进行实时监控,通过视频监控、感知系统和通信技术获取乡村旅游社区的基本信息,以及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行迹、游客接待量、游客行为和社区交通流量等信息,随时掌握乡村旅游社区静/动态信息,设置应急指挥/调度系统,与智慧行政办公系统相对接,在遇到乡村旅游突发事件时从全局出发,充分发挥其指导和协调作用,在第一时间内确定应急预案,并采取相应的救援措施。该系统与乡村旅游社区客流分析与预警系统和智慧乡村旅游配套保障体系中的各子系统相对接,形成应急指挥联动机制,协调指挥多个灾害防控部门进行应急救援。

4.2乡村旅游景区

4.2.1建立乡村旅游景区信息系统

乡村旅游政府管理部门通过智能视频技术、传感技术等信息技术,同时组织工作人员对乡村旅游社区旅游资源信息进行汇集、分类和整理,并借助网络平台对动态乡村旅游信息进行更新和反馈,完善乡村旅游社区信息系统。其中静态乡村旅游社区的信息包括对社区的景点、建筑设施、乡村旅游产业的相关介绍,乡村旅游品牌特色、休闲娱乐活动等相关旅游信息;动态乡村旅游信息包括社区游客的流动量、游客的旅游活动信息等。乡村旅游社区信息系统的完善,满足了旅游者对查询乡村旅游信息准确度的需求,提高了乡村旅游社区的服务质量,加强了旅游管理部门对乡村旅游市场动态的准确把握。

4.2.2开发乡村旅游产品

根据乡村旅游社区的旅游资源特色,分析乡村旅游市场需求,开发、设计出理念新颖、创新型信息化的乡村旅游产品,且乡村旅游产品突出乡村旅游社区的旅游资源特色,蕴含着乡村旅游社区的文化内涵,独创性强,符合旅游者需求的多样化和个性化。乡村旅游产品是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相结合的产物,它是乡村旅游收入增长的关键所在,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关键环节。

4.2.3建立乡村旅游智慧服务系统

通过智慧乡村旅游服务方式对游客提供多样化和个性化的服务,乡村旅游智慧服务全面正常启动,面向游客提供信息化和智能化的服务,整个服务过程构成一个完整的智慧服务系统。即由乡村旅游社区和乡村旅游产业相互合作,以现代科学技术和信息资源数据库为基础支撑,以乡村旅游智慧服务平台为核心,通过服务平台,连接公共信息咨询平台、网上支付平台、智能服务子系统、医疗保障系统和安全监测系统,共同建立乡村旅游智慧服务系统,为游客提供多样服务。

参考文献

[1]钟雯.国家旅游局推动乡村旅游持续健康发展[J].农村实用技术,2010,(11):21.

[2]陈刚,童隆俊,金卫东.智慧旅游:南京之探索[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8).

[3]王毓梅,廖静娴,张殿东.分析我国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困境与对策[J].旅游管理研究,2012,(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