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文物保护管理体系与措施十篇文物保护管理体系与措施十篇

文物保护管理体系与措施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8:07:04

文物保护管理体系与措施篇1

关键词:博物馆;藏品;保护措施

中图分类号:J0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115(2013)12-97-2

藏品是博物馆从社会教育与科学研究的目的出发,以自身的性质为基础,所搜集保藏的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物质文明以及人类社会精神文明发展的见证物。对于博物馆藏品来说,其不仅仅包含古旧的文物与各类标本,同时还可以包含最先进的科技成果以及先进的工农业产品。从藏品的含义来看,能否对博物馆的藏品进行有效地保护,是博物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一、博物馆藏品保护现状

从藏品本身的层面来看,由于其受到自身材质所具有的缺陷性以及历经埋葬等所产生的影响,因而较容易出现自然腐蚀等方面的损失,严重的甚至会消失,这就使得博物馆藏品的保护措施应得到足够的重视。从现有的博物馆藏品保护情况来说,通常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博物馆藏品保护基础条件亟待提高

从我国现有博物馆的保护措施情况来看,由于一些博物馆在藏品保护技术方面较为落后,导致一些藏品存在着自然损坏的情况。尤其是在一些基层的博物馆藏品保护工作中,一些工作人员认为藏品入藏以后,只要不出现被盗的情况,就算完成藏品保护工作的全部。藏品在博物馆内,虽然从本质上减少了出现人为损害的几率,但是这些藏品由于还处于自然环境中,所以不可避免的会受到自然环境中一些条件的影响,进而出现一定的损害,如空气污染或者虫蛀霉变等等。

(二)博物馆藏品保护人才队伍水平亟待提高

博物馆藏品保护工作的有效推进,离不开藏品保护工作人员的工作。我国存在着专业博物馆藏品保护人才严重不足的问题。以基层博物馆为例,一些博物馆根本就没有设置过专门从事馆内藏品保护的工作岗位,多数情况下都是由博物馆中从事陈列、仓库保管或者文物征集的工作人员兼职藏品的保护工作。文物保护人员如果没有经过专业的藏品保护知识与实践技能的训练,就会影响到对藏品的保护,通常只会在藏品入库前做一些简单的清洁或者消毒工作,至于所做的保护措施是否会影响到藏品内部的结构或者藏品寿命也没有进行必要的检验。

(三)博物馆藏品保护体系存在问题

从我国现有的博物馆藏品保护体系来看,还存在着管理制度不健全与管理工作不规范等方面的问题。对于博物馆来说,文物藏品的保护工作不仅仅是细致的工作,同时还是非常重要的基础性工作。藏品的保护体系存在问题,就容易对藏品保护工作效率产生消极的影响。以我国现有的基层博物馆为例,多数都以自身的实际情况与工作需求为基础确定了包括保管人员岗位职责、藏品入库管理等方面的藏品保护体系,但是体系在作用发挥上,往往会由于体系本身缺乏可操作性与可执行性。

二、博物馆藏品保护措施的应用

结合我国现有的博物馆藏品保护现状,本文提出以下博物馆藏品保护措施,这些包护措施在应用的过程中需要结合博物馆藏品保护的实际情况,进行灵活性地处理。

(一)提高藏品保护的基础设施建设

博物馆所具有的重要功能就是对文物进行保护,这就要求藏品的库房建筑以及保管设备应具有安全性、坚固性、适用性以及经济性,博物馆应不断地完善基础设施方面的建设,加快对文物保护设备的更新,如加大对恒温恒湿等现代化技术在博物馆藏品保护中的应用,等等。同时,博物馆还应做好藏品保护的信息化管理方面的工作。

(二)提高博物馆藏品保护人才的整体素质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藏品保护方面问题的解决越来越需要现代科学与传统工艺的结合。这就要求博物馆应不断提高自身所具有的专业技术水平,而这些的关键就是要提高博物馆藏品保护人才的整体素质。一方面,博物馆要结合自身现有的条件对已有的工作人员进行培训,进而提高对现有藏品保护人才资源的开发力度,通过培训等方式来有效的提高现有人员的专业知识与实践技能方面的水平,另外一方面还应加大对外来技术与外来人才的引入,有效的充实文物保护人才队伍。

(三)优化博物馆藏品保护体系

博物馆藏品保护体系的优化,应以管理良好的藏品日常工作作为基础,通过规章制度的操作来实施科学管理。博物馆应根据自身的所在区域的气候条件、经费情况以及技术水平等基础确定合理的措施,进而实现藏品保护的目的。藏品保管工作人员应根据博物馆具体的实际情况,以文物为基础来确定保养计划,进而确保库房能够发挥其在藏品保护方面所具有的功能。优化博物馆藏品保护体系中,还应关注藏品的修复工作以及藏品的日常养护工作。对于藏品保护工作来说,修复作为重要的方式之一,对于藏品保护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

综上所述,博物馆藏品保护工作效率的提高,是多种藏品保护措施共同作用的结果。不同的博物馆或者同一博物馆的不同时期,应从自身藏品保护的实际情况出发,确定了合理的藏品保护措施。并针对实际情况的变动不断地对藏品保护措施进行调整,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促进我国藏品保护工作的不断发展,发挥博物馆藏品应有的功能。

参考文献:

[1]马子庄,晓贾.试析博物馆藏品[J].中国博物馆.2007,(02).

[2]宋向光.应重视和完善博物馆藏品借用工作[J].中国博物馆,2012,(04).

[3]杨海峰.博物馆藏品利用中的保管[J].中国博物馆,1988,(01).

文物保护管理体系与措施篇2

【关键词】施工管理;安全;长效;景观

0引言

随着中国城市建设的发展,各个城市对于城市公园建设重视的程度越来越高,作为目前园林城市建设的主体,城市公园已成为代表城市面貌、反映城市精神与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而作为具有极强随意性、创造性、协调性与长时性的景观工程,其在施工时的质量把关及后期管理中各项保障措施的执行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本文主要针对现代城市公园的施工特征,从人员、管理、政策及安全方面阐述了在我国城市公园建设中,后期管理保障措施执行时可能会面对的一系列问题。

1城市公园的施工特征

随意性:园林绿化工程的作用在于使人们欣赏到优美的风景,因此观赏性应该放在比较突出的位置。同时,施工过程中,像置石、小品等存在二次设计的景观内容,在施工图纸中常常不容易完全表达到位,更易受到采买、甲方意愿及现场施工人员水平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因此具有极强的不确定性。

创造性:虽然在现代景观设计中,不少设计流程因为市场需要,过分追求时间效益和经济效益而产生大量可复制的程式化设计,导致设计内容大同小异,缺乏地方特色及新意,但不可否认的是,真正优秀的设计一定是具有创造性的的,能够因地制宜的反应设计项目当地的人文、经济,并紧密结合当地的地形地貌、气候环境、水文条件,正如世界上不存在两条一模一样的河流一样,优秀的景观设计也必然应该是不同的独具创造性的设计。

协调性:对任何事物来说,协调性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是美得以体现的基础,城市公园当然也不例外。大到景观的布局和设计,小到一块石头的放置或一棵花草的栽植,都需要有较强的协调性。

2施工组织保障措施

2.1政策保障措施

城市公园的开发建设,需要强大的资金支持,充足的资金投入,这是园区发展的根本保障。政府要出台相关优惠政策,加大投资力度,增加对旅游交通和服务基础设施等的投入,加大对环境污染的治理力度,创造优良的投资环境。同时,按照“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制定相关政策法规,鼓励社会各界力量投资旅游区建设,逐步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旅游经济体制,并在开发的过程中严格执法,注意处理好各方面的利益分配问题,使园区和谐进步,顺利发展。

2.2技术保障措施

2.2.1城市公园运营期污染源分析

(1)废水:污水排放实行雨、污分流制。

(2)噪声:城市公园范围的内部噪声源主要是人员活动的生活噪声、机动车噪声及机电设备噪声,主要使用的机电设备是水泵、空调。城市公园中,一般而言,生活及绿化用水水泵的功率均比较小,运行噪声一般在60-75dB(a)左右。水泵主要在设备间内运行,噪声限制在房间内,对外环境基本无影响。

(3)固体废弃物:城市公园的固体废物主要为生活垃圾,每人每天排放指标约0.1kg。此外,排放量较大的是绿化废物,主要是枯枝落叶、修剪枝叶。

2.2.2环境保护治理措施

(1)大气污染防治措施

①工程开挖土方应集中堆放,以缩小粉尘影响范围,及时回填,减小粉尘影响时间。

②水泥和混凝土运输应采用密封罐车。采用敞篷车运输时,应将车上物料用蓬布遮盖严实。

③施工道路应保持平整,设立施工道路养护、维修和清扫专职人员,保持道路清洁和运行状态良好。

④材料仓库和临时材料堆放应防止物料散漏污染。

⑤粉尘、扬尘、燃油产生的污染物对人体健康有害,对受影响的施工人员应做好劳动保护。

(2)噪声控制防治措施

①施工期的噪声主要来自施工机械和运输车辆。施工单位必须选用符合国家有关标准的施工机具和运输车辆,尽量选用低噪声的施工机械和工艺。选用低噪声设备,可从根本上降低声强,低噪型运载车在行驶中的噪声声级比同类水平其它车辆约降低10-15dB(a),不同型号压路机噪声声级可相差5dB(a),要合理安排设备位置。

②为保护施工人员的健康,施工单位要合理安排工作人员轮流操作辐射高强噪声的施工机械,减少接触高噪声的时间,或穿插安排高噪声和低噪声的工作。

③针对筑路机械施工的噪声具有突发、无规则、不连续、高强度等特点。可采取合理安排施工工序等措施加以缓解。如噪声源强大的作业可放在昼间(06:00-22:00)进行。

④对距居民区150m以内的施工现场,噪声大的施工机具在夜间(22:00-06:00)应停止施工。

2.2.3水污染防治措施

城市公园工程产生的废水量一般较小,但如果防治措施不当,也很容易造成水环境污染,其范围分布的特殊性导致其不利影响因素难以掌控,因此针对不同的废水,需采取不同的防治措施。

(1)砂石料冲洗废水:其悬浮物含量大,需建沉降地,将悬浮物进行沉淀后排放,部分废水澄清后可用作建筑工地的防尘洒水。

(2)机械和车辆冲洗废水:应尽量要求施工机械和车辆到附近专门清洗点或修理点进行清洗和修理。

(3)施工人员生活污水:施工人员应尽量选择有污水排放系统的民房作为宿营地,使生活污水进入排污系统。

2.2.4对原有土壤的保护利用措施

(1)场地整理过程中如无特色情况,应清除栽植土壤50cm深度范围内所有建筑垃圾、石块等杂物及各种不利于植物生长的土壤,不良土壤包括:强酸、强碱性土壤、重粘土、沙土、盐土。设计中有要求进行地形处理的场地,应严格按设计要求进行地形处理。

(2)在施工现场附近如存在需保护的现状树木,应对保存树木做好保护工作。树木的根部对于树木生长特别重要,所以对于保存的树木要采取暂时围合起来的方法,以避免由于踏实、焚烧等造成的根系损伤。另外,为了防止机械损伤树干、树皮,应用草袋保护。

2.2.5对现场废弃物的处理措施

(1)施工前应先选好合适的弃土、建筑垃圾填埋场及临时堆放场,弃土场的上游要设置导流沟,弃土和外运建筑垃圾期尽量集中并避开多雨期,一边利用弃土填埋建筑垃圾,一边压实。

(2)回填土方场及临时堆放场周围应加护墙护板,防止雨水冲刷造成水土流失及堵塞排水管道。

(3)施工人员的生活垃圾应集中收集,及时清运。

(4)施工结束后,各种施工固体废物应及时清理外运完毕。

(5)施工中遇到有毒有害废弃物应暂时停止施工并及时与地方环保、卫生部门联系,经他们采取措施处理后才能继续施工。

3后期管理保障措施

3.1人才引进

组织管理人才是城市公园发展的必要条件,能否提高城市公园的服务水平以及管理科学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有一支高素质、业务能力强的员工队伍。城市公园要在激烈竞争中加快发展,需要各类人才,包括景区管理、宣传促销、形象设计等各方面的人才,这是实现城市公园可持续发展的必备条件。

3.2公园管理机构设置

3.2.1管理机构职责范围

管理机构的主要任务是组织人员对全区行使决策、指挥等管理职能,同时负责整合资源、协调规划、监督建设、筹集资金。

3.2.2职能部门设置

在城市公园的建设中,常见的职能部门设置包括办公室、财务科、科普宣传科、文化展览馆等部门,特殊的可能还会包括遗址保护科等。在今后人才引进上上必须配备旅游管理、导游、工程建设、水电设备、环境卫生管理人才等。

3.3后期绿化养护工作的技术措施

园林工程施工不同于其他的建筑施工,在施工完成以后还必须保证植物的存活率,植物的成活率反映了园林质量的高低,是景观工程技术管理的重要环节,相比于前期的种植工作,苗木的后期护理工作显得更重要,所以不可忽视对园林的后期养护工作的管理监督。但是由于缺少必要的规范和强制性的要求,很多施工单位并不重视后期养护工作的技术管理,再加之养护人员的专业素养偏低,人数较少,养护知识缺乏,养护设备较差,使许多苗木在缓苗期死亡,苗木的成活率偏低,大大的影响了园林建设的质量。

因此在高温的季节,养护人员要注意早晚浇足水,保证满足树木生长的需要,在低温的季节对树木进行涂白,防止人为的破坏,并及时检查,预防病虫害。在养护人员的选择上要尽量选择具备专业素养的人员,并进行定期的专业培训,强调严格的工作纪律,明确每个工作人员的职责和工作范围,建立考核及奖惩制度。对于在管理范围内出现的植物死亡情况应给与适时的提醒和警告,保证养护工作的正常执行。

3.4安全保护措施

旅游安全性是游客选择旅游目的地的首选参考指标,直接关系到旅游地的信誉与前途。城市公园的人流量大,每日的接待时间长,更应重点解决好以下方面的问题:

3.4.1消防安全

城市公园的消防重点主要是建筑防火和接待服务区防火。建筑消防按国家有关规定设计消防设施。旅游区的大面积天然湿地防火,要建立火灾预警系统,配备专职消防人员和设备。

3.4.2交通安全

停车场应有足够的面积,以免造成道路堵塞,发生事故;主干游路应畅通无阻,保证消防车可以顺利通过;山顶路段应加设防护栏或提示铁链;山上、河岸的观景台等处都要设置防护栏;园区内所有的桥梁和栈道,都应保证质量,坚决杜绝豆腐渣工程。园区内要有完善的中英文对照导游标志系统,游路上必须设置明显的警示标志。导游标志一般设置在交叉路口、游径端点和境界上。

3.4.3水上游乐安全

文化娱乐区有大面积的水上游乐项目,均应有专人严格管理,并配备救生设施和救护站人员,救护人员要经过正规训练。

3.4.4运营设施安全

对接待游客的汽车、电瓶车、船只和其它设施,要定期进行维修和保养,使其始终保持良好的状态。旅游汽车必须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行业标准LB/t002-1995(旅游汽车服务质量)规定的各项要求;对驾驶员要定期进行安全教育,严禁带病和酒后驾驶。运营车辆必须有合法的运营手续,驾驶员必须对线路、交通状况十分熟悉,严禁超载,以确保交通安全。每辆车上还应配备无线通讯设备,以便在非常情况下及时与外界联系。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城市公园的工程施工建设及后期管理保障问题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系统工程,且涉及面广、所跨专业多。城市公园工程的建设要取得大的发展,就必须对前期的施工组织保障措施与后期的管理保障措施进行系统性的分析,不断借鉴国内外比较优秀的施工技术与项目管理模式,从每一个细节出发,尽最大努力解决城市公园施工中存在的问题,尽可能多的考虑在园区建成后会面对的各种问题,强化与完善后期管理保障体系。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城市公园的施工质量和管理水平,创建出既经济、又实用、且美观的城市公园作品。

【参考文献】

文物保护管理体系与措施篇3

   1确立环境保护目标,建立环境保护体系

   水利工程同其他工程施工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在施工过程中要确立环境保护目标,建立环境保护体系,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做好施工区域的环境保护工作,尽量维持施工区域外的植物、树木原状,防止由于工程施工造成施工区附近地区的环境污染,造成边坡冲刷和水土流失。积极开展尘、毒、噪音治理,合理排放废碴、生活污水和施工废水,最大限度地减少施工活动给周围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环境保护目标确立后,必须建立良好的环保体系。首先是确立岗位责任制,建立环保体系流程,责任到位,分工明确,措施得力。岗位责任和体系流程:实行逐层落实,一级抓一级。具体分工和责任:由项目工程部经理,各项目副经理、职能部¨领导组成环境保护体系领导小组。具体分工和措施:由工程管理部门负责制定项目环保措施和分项工程的环保方案,解决施工中出现的污染环境的技术问题。质量安全部门监督施工全过程的环保工作,纠正不符合规定行为,检查各项环保措施的落实情况;其它各部门按其责任范围,分别负责组织对施工人员的环境保护培训和考核,保证进场施工人员的文明和技术素质,严格执行有毒有害气体、危险物品的管理和领用制度,负责各种施工材料的节约和回收等。

   2制定详细环保计划,确定部门保护责任

   工程开工前,项目部要根据工程设计要求编制详细的施工区和生活区的环境保护措施计划,根据具体的施工计划制定出与工程同步的防止施工环境污染的措施即(健设项目的环境影响报告书》,报环保部门审批后认真落实,作好施工区和生活营地的环境保护工作,防止工程施工造成施工区附近地区的环境污染卡啵坏。工程开工后,质量安全部门按照环保部门审批的《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报告书》负责施工区及生活区的环境监测和保护工作,定期对本单位施工的环境及环境参数进行监测,积极配合当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施工区和生活营地进行的定期或不定期的专项环境监督监测,确保施工环境不被污染。

   3注重环保实施环节,确保环境保护措施在施工过程巾根据制定的环保计划,注重实施的每一环节,确保环境保护措施的落实。

   3.1周边环境保护措施。

   首先是防止扰民与污染。施工作业应采取合理的预防措施避免扰民,在居民生活密集的地方施工要考虑减少夜间施工、大声喧哗等问题,以防止公害的产生。其次是保护空气质量。施工过程中应尽量减少开挖过程中产生的大气污染,尽量采用凿裂法施工;特殊隋况采用凿裂法适当辅以钻爆法施工或湿法作业,将工作面适当加水,减少粉尘,降低产尘率。混凝土拌和楼正确安装使用除尘器,使用时运转正常,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三是注重物料运输过程中的泄漏措施和机械车辆使用过程的管理。在物料包括水泥、粉煤灰运输装卸过程中,应保持良好的密封状态,所有出口配置袋式过滤器,定期对其密封陛能进行检查和维修。四是加强机械车辆维修和保养,使用优质燃料,减少有毒、有害气体的排放量。五是不在施工区内焚烧会产生有毒或恶臭气体的物质,因工作需要时,报请当地环境行政主管部门同意,采取防治措施,方可实施。

   3.2现场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来说至关重要。因此在施工过程中,首先要尽量避免在工地内造成不必要的生态环境破坏或砍伐树木,严禁在工地以外砍伐树木。二是在施工过程中,对全体员工加强保护野生动植物的宣传教育,注意保护动植物资源,尽量减轻对现有生态环境的破坏,创造—个新的良性循环的生态环境。三是在施工场地内外发现正在使用的鸟巢或动物巢穴及受保护动物,妥善保护,并及时报告有关部门。四是施工现场内有特殊意义的树木和野生动物生活,设置必要的围栏并加以保护。五是在工程完工后,按要求拆除有必要保留的设施外的施工临时设施,清除施工区和生活区及其附近的的施工废弃物,完成环境恢复。

   3.3现场水质保护措施。

   首先是砂石料加工系统生产废水的处理。生产废水经沉砂池沉淀,去除粗颗粒物后,再进入反应池及沉淀池,实现废水回用零排放。其次是混凝土拌和楼生产废水处理。集中后经沉淀池二级沉淀,充分处理后回收循环使用,沉淀的泥浆定期清理送到渣场。三是机修含油废水处理。机修废水一律不直接排入水体,集中后经油水分离器处理后,出水中的矿物油浓度符合排放标准并对处理后的废水进行综合利用。四是施工场地给排水处理。施工前制定舡措施,做到有组织的排水。包括修建给排水沟、沉沙池,减少泥砂和废渣进人江河。施工机械、车辆定时集中清洗的水经集水池沉淀处理后再向外排放。五是生产、生活污水处理。对生产污水按要求设置水沟塞、挡板、沉砂池等净化设施,每月对排放的污水监测一次,发现排放污水超标,立即采取必要治理措施进行纠正处理。

   3.4现场水土保持保护措施

   按设计和合同要求合理利用土地。一是施工活动中采取设置给排水沟和完善排水系统等措施,防止水土流失,防止破坏植被和其它环境资源。不因堆料、运输或临时建筑而占用合同规定以外的土地,施工完成后,恢复原来地表面貌或覆土。=是合理砍伐树术,清除地表余土或其它地物,不破坏草灌等植被;三是进行土石方明挖和临时道路施工时,根据地形、地质条件采取工程或生物防护措施,防止边坡失稳、滑坡、坍塌或水土流失;四是敝好弃渣场的治理措施,按照批准的弃渣规划有序地堆放和利用弃碴,防止任意倒放弃渣阻碍河、沟等水道,降低水道的行洪能力。

   3.5现场噪声环境控制措施

   噪音是人类生活的一大杀手,也是影响周围居民与施工部门关系的一大问题。因此必须严格选用符合国家环保标准的施工机具,尽可能选用低噪声设备,合理布置施工场地,合理安排车辆运输时间,限制车速,禁鸣高音喇叭,合理布置混凝土及砂浆搅拌机等机械的位置,尽量远离居民区,建立隔声屏障或隔声间,以降低施工噪声;对振动大的设备使用减振机座,加强设备的维护和保养以降低声源噪声。对工程施工中需要使用的运输车辆以及打桩机、混凝土振捣棒等施工机械提前进行噪声监测,对噪声排放不符合国家标准的机械,进行修理或调换。

   3.6现场固体废物处理措施

   施工弃渣和生活垃圾是影响施工环境的一大因素处理的好坏直接影响施工环境。因此要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为依据,按设计和合同文件要求将弃渣和生活垃圾送至指定弃渣场。首先是做好弃渣场的综合治理。采取工程保护措施,避免渣场边坡失稳和弃渣流失。按照批准的弃渣规划有序地堆放和利用弃渣。堆渣前进行表土剥离,并将剥离表土合理堆存,防止任意倒放弃渣降低河道的泄洪能力以及影响其他承包人的施工和危及下游居民的安全。二是舡后期对渣场坡面和顶面进行整治。使场地平顺,利于复耕或覆土绿化。三是保持施工区和生活区的环境卫生,在施工区和生活营地设置足够数量的l缶时垃圾贮存设施,防止垃圾流失,定期将垃圾送至指定垃圾场,按要求进行覆土填埋。四是遇有含铅、铬、砷、汞、氰、硫、铜、病原体等有害成份的废渣,经报请当地环保部门批准,在环保人员指导下进行处理。

文物保护管理体系与措施篇4

关键词:文化线路;保护;规划

abstract:thethesisanalyzestheconnotation,characteristics,contentsandvalueof“culturalroute”.onthisbasis,itputsforwardthestandardandconceptabouttheplanningoftheprotectionof“culturalroute”,namely,(i)determinationoftheobjectiveandvalue;(ii)frameworkofthecontentsofplanning;(iii)protectioncontrolmeasuresoftheplanning.

Keywords:culturalroute;protection;planning

中图分类号:G1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144(2009)07-10(4)

作者简介:王景慧国家名城保护专家委员会秘书长

一、文化线路的概念

2008年10月4日在加拿大魁北克召开的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第十六届大会上通过了《关于文化线路的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

“文化线路”的定义最初是在1994年“马德里文化线路世界遗产专家会议”上被正式提出的,当时将文化线路称为“遗产线路”(heritageroutes)。

1998年,iComoS在西班牙特内里弗召开会议,成立了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文化线路科技委员会(CiiC)。2002年马德里CiiC科学会议明确了文化线路作为一项特殊的文化遗产,消除了文化线路与文化景观的概念混淆。2003年世界遗产委员会在《操作指南》的修订稿中加入了文化线路的内容,将其与文化景观、历史城镇、运河遗产共同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特殊类别。2005年在西安召开的iComoS第十五届大会将“文化线路”列为讨论议题。2007年制定了《文化线路国际》的草案。

此前,许多国家正在积极研究独立申报文化线路类遗产的方式和策略,若干跨国的大型文化线路,如横跨欧亚大陆的“丝绸之路”(SilkRoad),纵穿阿根廷、玻利维亚、智利、哥伦比亚、厄瓜多尔和秘鲁等国的“印加皇家道路”正在研究。

《文化线路》认为,“文化线路”作为文化遗产保护科学发展的一个成果,这一新概念显示出对文化遗产认识观念的演变,它将概括文化遗产涉及自然、文化和历史环境几方面的关系。为此,《》指出,将文化线路看成一个新的概念并不与文化遗产现有类型,如历史遗址、城镇、文化景观和工业遗产等相矛盾,它们可能存在于特定的文化线路之内。文化线路只是将这些范畴包括在一个联合系统中,提升它们的意义。这样,“文化线路”的概念需要通过新的方法来理解,它是文化遗产保护理论与实践的新发展。

我们可以认为,文化线路是一种文化遗产保护的名类,也是认识文化遗产价值的一种方法,同时,它必然会促进保护规划方法的更新与发展。

“文化线路”的定义也规定:它要反映人们在物资、思想、知识等方面的交流和互动;这种交流要在物质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上都有所体现;它要集中在一个动态的历史、文化系统之中。

从《文化线路》看,“文化线路”有三个特点:

1.通过不同地区、民族间的人和物资的交流,反映了文化的交流。

2.经历了历史上的较长期的演变和积累,反映出不同文化群体间的相互影响,而且形成一种特殊的历史现象。

3.“文化线路”的遗产资源极其丰富和多样,包括了诸如古迹、考古遗存、历史城镇、地方性建筑、非物质遗产、工业和技术遗产、公共工程、文化和自然景观、运输工具等多种内容,所以它们的研究和管理就需要采用多学科的方法,并且不断丰富历史、文化、技术和艺术知识。

按我的理解,文化线路内容应当包括三个方面:

1.自然要素,它产生于自然或文化的背景中,并对其产生影响,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产生丰富多彩的新的文化因素。

2.物质要素,包括交流线路的本身,还包括与线路功能相关的其他物质遗产。包括海关、要塞、货栈、旅馆、医院、市场、码头、桥梁,交通工具或其他设施,以及与生产贸易有关的诸如城镇中心、文化景观、圣地、礼拜和祈祷场所等。

3.非物质的要素,文化的重大交流不仅通过物质的、有形的东西来体现,还可以通过精神和传统来体现,它们见证了这条线路沿线的民众交流和对话。非物质遗产是理解文化线路遗产价值的基础,物质要素必须要与其他非物质特征联系起来进行研究。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认识文化线路的价值呢?

文化线路要作为一个整体来认识它的意义,它的整体价值大于各个部分价值之和。这个特性极大地影响到对遗产价值的认识,各处遗产单独评估,它们的突出普遍价值可能并不显著,若以其线路作为纽带从整体上分析就会发现其价值和意义。

文化线路与周围环境密切相关,它的地理环境决定了线路的走向,影响线路的发展,因而文化线路的不同部分显示出各自的风格与特色,这造就了文化线路的丰富和多样。

文化线路的非物质因素占有重要的地位,有些地段的物质遗存没有得到切实保存,仍可以通过非物质因素来证明它的存在,这些地段也就构成了文化线路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对于仍在使用的文化线路,应保持其动态功能,这就需要合理对待加入其中新的元素,对这些维持、延续功能的新元素要用新的观念来判定它的遗产价值。

二、文化线路的保护规划

“文化线路”是一种新的遗产类型,因此,保护对象的确认、保护措施的把握、管理制度的制定均与其他类型的文化遗产存在差别。目前还没有统一的规划标准,对于包含很长距离的文化线路来说,要依据的实际情况,制定全线路(跨地区)的整体保护规划,也可能需要制订分地段的保护规划,还可能需要分专业的专项规划。

“文化线路”的保护不应是孤立地保存每一项遗存,而应重在它们之间的关系,把它们放在文化体系、历史链条中去认识它的价值,找到相应保护的措施,提出保护、利用、展示的方案。这种类型的保护规划对城市规划来说显然是一种吸引人的挑战,可以调动城市规划体系中各层次的规划技术和特长,创造一种新的综合规划方法。

第一,保护对象的确定和价值认定。

要按“文化线路”的概念重新审视和挖掘各种类型的文化遗产,以此来确定保护的对象。如“丝绸之路”正在以“文化线路”的名义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首批确定了48个点为申报对象。我想为确保申报成功,首批少而精也是必要的,但作为完整的“丝绸之路”文化线路,需保护的内容是很广泛的,它应该包括:起讫点及沿途重要城市的遗产,如汉长安城遗址、唐长安宫殿遗址、河西走廊上的城址(交河、高昌、楼兰)以及各种城乡建筑遗存;沿线的各色陵墓;防卫设施,如长城、烽燧、城堡;交通设施,如道路、驿站、客舍、马房;宗教建筑,如佛教寺庙、伊斯兰教清真寺、石窟寺等;历史性的自然景观,反映丝绸之路文化的历史文学作品的意境环境。

这里要特别提一下有历史意义的自然景观,有很多是文学作品,至今脍炙人口,它描述的如火焰山、戈壁滩、胡杨林等虽然是自然景观,却具有特别的历史意义,可称是历史性自然景观,它们是文化线路的背景环境,也应在保护之列。

丝绸之路的非物质遗存也十分丰富,它和物质遗存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一方面它可以帮助认识物质遗存的价值,另一方面可以显示物质遗存之间的联系。比如沿丝绸之路传播来的音乐、饮食、服装、文字和宗教等文化习俗,证实了其间的文化交流;描绘丝绸之路的文学作品、传说、故事都可以寻找到它们的物质载体。

又如“大运河”,它也在准备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大运河”各个时代的文物古迹虽完好程度不一,但放在“大运河”的体系之中就显出重要的整体价值,为此,需保护的内容也应有多个方面,按照国家文物局组织制定的《大运河保护规划编制要求》,大运河遗产包括,水利工程:河道、水源、水利工程设施、航运工程设施、运河管理机构;与运河相关文献档案;与运河相关遗存:各类文物古迹运河城镇和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与景观环境。

分析大运河文化遗产,我们可以看出,这类遗产不是横向各个遗产要素的组合,而是纵向各个要素的叠加,“文化线路”是多层次的复合型文化遗产。作为“文化线路”的“大运河”文化遗产可以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次,即本底的层次,是自然环境,包括山体、河湖水网,是运河形成的环境;第二层次是运河工程,包括人工河道、水坝、船闸、纤道、桥梁、码头,是运河遗产的基础;第三层次是城乡建筑,包括寺庙、衙署、官邸、仓库、集市及城乡居民点,与第二层次一起共同构成运河遗产的本体;第四层次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民俗、节庆及其文化场所,也应包括运输及造船方面的传统工艺(见右图)。它们叠加升华,提升了各个要素的价值,形成了内涵深邃、丰富多彩的“文化线路”型文化遗产。

第二,保护规划内容框架主要包括:

(1)整体层次的保护措施,制定整体保护的原则和要求;

(2)遗产本体的保护,划定保护区和必要的缓冲区;

(3)展示与可持续利用;

(4)环境保护,污染治理;

(5)生态及其自然景观的保护;

(6)沿途工程设施的规划建议;

(7)区域规划、城乡规划的指导意见;

(8)有关文化线路的整体管理规定。

《文化线路》专门提到“文化线路”历史环境,《》说,自然或城市、乡村的环境,使文化线路具有独特的物质和非物质遗产的要素,这对文化线路的理解、保护和利用非常重要。对文化线路的保护和修缮,需要对其周围环境的历史、自然和文化特征有深入的了解。任何必要的干预都必须尊重其特征,不能扭曲传统的自然或文化景观。以此原则划定缓冲区,以保证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这些,也特别需要我们在规划中予以落实。

第三,保护规划的保护控制措施。

保护措施需要有现行法律、法规、规范的依据,对不同类型的遗产要与相应的法规相呼应,采取不同的保护措施。

对各级“文物保护单位”,或符合“文物保护单位”条件应按“文物保护单位”的方法予以保护的,按《文物保护法》的要求,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编制办法》为依据,提出保护要求和措施。

对适合以“历史建筑”的名义进行保护的,按《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管理条例》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的要求,提出指令性的管理措施。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的历史文化街区各种建筑分类保护的规定中有对“历史建筑”的保护要求。

历史性城镇、历史文化街区按《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管理条例》的要求,以《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为依据,提出保护要求和措施,这方面的规划方法已比较成熟,可以纳入城市或村镇规划,实施规划管理。

城镇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在历史文化名城的规划方法已有所提及,主要是保护其文化场所。在这些地区的展示规划中,要用城市设计的方法很好地组织历史元素和现代功能,既保护好文化遗产又在城镇的现代生活中发挥作用。

全线范围的自然景观、生态环境涉及文化线路的历史环境,要特别予以关注,要按城市规划、城市设计的方法提出要求,城乡规划区以内的,纳入有关地域的城市或村镇规划,实施规划管理。

全线范围的非文物线段及原有或新建工程设施,按区域规划、城市规划方法提出指导性建议。区域规划的内容本来就包括有城镇布局、区域基础设施建设、自然、生态、历史文化保护等几个方面,城市规划的编制办法也规定要在规划区范围内划出“已经建设区、适宜建设区、有条件地可建区、禁止建设区”。这些都是“文化线路”保护规划可资利用的指导或控制措施。

文物保护管理体系与措施篇5

关键词:绿色施工,组织管理

中图分类号:tU71文献标识码:a

随着我国城镇化的进度逐渐加快,建筑业规模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产业结构不断升级,发展态势良好。但是建筑业是一个高耗能的产业,据有关研究数据显示,建筑占人类总耗能的40%,同时建筑垃圾占人类活动产生垃圾的40%,为了应对这种高耗能带来的能源危机与环境危机的挑战,绿色建筑的概念应运而生。

1绿色施工技术的优势

绿色施工概括起来就是“资源有效利用”,即一是减少建筑材料、各种资源和不可再生能源的使用;二是利用可再生能源和材料;三是设置废物回收系统,利用回收材料;四是在结构允许的条件下重新使用旧材料;五是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同时,绿色施工也是融合保护环境亲和自然、舒适、健康、安全于一体的建筑。推进“绿色施工”的目的是为人类提供舒适、健康、安全的居住、工作和活动空间“绿色施工”要求在建筑的全生命周期内(建筑规划、设计、施工、运营维修及拆除过程中)实现高效率地利用能源和资源(土地、水、材料)和最低限度地影响环境。“建筑施工”是建筑产品生产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建筑企业组织按照设计文件的要求,使用一定的机具和物料,通过一定的工艺过程将图纸上的“建筑”进行物质实现的生产过程。“绿色施工”实质上是以保持生态环境和节约资源为目标,对工程项目施工采用的技术和管理方案进行优化,并严格实施,确保施工过程安全和高效、产品质量严格受控的方式方法;具体的说,就是在保证施工过程安全文明高效优质的条件下,做到“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环境保护”。绿色施工是建设项目全寿命周期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实施绿色施工,进行总体方案优化虽然相对增加了资金成本,但也降低了环境成本和社会成本,即降低了寿命周期成本,更符合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可以认为:绿色施工是可持续发展思想在工程施工中应用的主要体现。绿色施工总体框架由施工管理、环境保护、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能与能源利用、节地与施工用地保护六个方面组成。

2组织管理角度的绿色施工技术研究

绿色施工管理主要包括组织管理、规划管理、实施管理、评价管理和人员安全与健康管理五个方面。

2.1组织管理

建立绿色施工管理体系,并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与目标。项目经理为绿色施工第一责任人,负责绿色施工的组织实施及目标实现,并指定绿色施工管理人员和监督人员。

2.2规划管理

编制绿色施工方案。该方案应在施工组织设计中独立成章,并按有关规定进行审批。绿色施工方案应包括以下内容。(1)环境保护措施,制定环境管理计划及应急救援预案,采取有效措施,降低环境负荷,保护地下设施和文物等资源。(2)节材措施,在保证工程安全与质量的前提下,制定节材措施。(3)节水措施,根据工程所在地的水资源状况,制定节水措施。(4)节能措施,进行施工节能策划,确定目标,制定节能措施。(5)节地与施工用地保护措施,制定临时用地指标、施工总平面布置规划及临时用地节地措施等。

2.3实施管理

绿色施工应对整个施工过程实施动态管理,加强对施工策划、施工准备、材料采购、现场施工、工程验收等的管理和监督。应结合工程项目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对绿色施工作相应的宣传,通过宣传营造绿色施工的氛围。定期对职工进行绿色施工知识培训,增强职工绿色施工意识。

2.4评价管理

对照导则的指标体系,结合工程特点,对绿色施工的效果及采用的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与新工艺,进行自评估。成立专家评估小组,对绿色施工方案、实施过程至项目竣工,进行综合评估。

2.5人员安全与健康管理

制订施工防尘、防毒、防辐射等职业危害的措施,保障施工人员长期职业健康。合理布置施工场地,保护生活及办公区不受施工活动的有害影响。施工现场建立卫生急救、保健防疫制度,在安全事故和疾病疫情出现时提供及时救助。提供卫生、健康的工作与生活环境,加强对施工人员的住宿、膳食、饮用水等生活与环境卫生管理,改善施工人员的生活条件。

3绿色施工从环境保护方面的研究

3.1施工扬尘的控制

运送土方、垃圾、设备及建筑材料等,不污损场外道路。运输容易散落、飞扬、流漏的物料的车辆,必须采取措施封闭严密,保证车辆清洁。施工现场出口应设置洗车槽。土方作业阶段,采取洒水、覆盖等措施,达到作业区目测扬尘高度小于1.5m,不扩散到场区外。结构施工、安装装饰装修阶段,作业区目测扬尘高度小于0.5m。对易产生扬尘的堆放材料应采取覆盖措施;对粉末状材料应封闭存放;机械剔凿作业时可用局部遮挡、掩盖、水淋等防护措施;高层或多层建筑清理垃圾应搭设封闭性临时专用道或采用容器吊运。施工现场非作业区达到目测无扬尘的要求。对现场易飞扬物质采取有效措施,如洒水、地面硬化、围档、密网覆盖、封闭等,防止扬尘产生。

3.2噪声与振动的控制

现场噪音排放不得超过国家标准《建筑施工场界噪声限值》(GBl2523.90)的规定。在施工场界对噪音进行实时监测与控制。监测方法执行国家标准《建筑施工场界噪声测量方法》(GBl2524.90)。使用低噪音、低振动的机具,采取隔音与隔振措施,避免或减少施工噪音和振动。

3.3光污染控制

尽量避免或减少施工过程中的光污染。夜间室外照明灯加设灯罩,透光方向集中在施工范围。电焊作业采取遮挡措施,避免电焊弧光外泄。

3.4水污染控制

施工现场污水排放应达到国家标准《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的要求。在施工现场应针对不同的污水,设置相应的处理设施,如沉淀池、隔油池、化粪池等。污水排放应委托有资质的单位进行废水水质检测,提供相应的污水检测报告。保护地下水环境。采用隔水性能好的边坡支护技术。在缺水地区或地下水位持续下降的地区,基坑降水尽可能少地抽取地下水;当基坑开挖抽水量大于50万m3时,应进行地下水回灌,并避免地下水被污染。

3.5建筑垃圾控制

制定建筑垃圾减量化计划,如住宅建筑,每万平方米的建筑垃圾不宜超过400吨。加强建筑垃圾的回收再利用,力争建筑垃圾的再利用和回收率达到30%,建筑物拆除产生的废弃物的再利用和回收率大于40%。对于碎石类、土石方类建筑垃圾,可采用地基填埋、铺路等方式提高再利用率,力争再利用率大于50%。施工现场生活区设置封闭式垃圾容器,施工场地生活垃圾实行袋装化,及时清运。对建筑垃圾进行分类,并收集到现场封闭式垃圾站,集中运出。

了解了绿色施工的意义及作用,能够更好的指导今后的施工,对保护社会环境,减少各项垃圾,改善人们生活质量起到很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郭咏梅,从节能建筑走向绿色建筑[J],建筑与文化,2008年。

文物保护管理体系与措施篇6

【关键词】公路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要点

1公路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概述

1.1公路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①需要重视对土地资源的保护。在公路项目建设阶段,要尽可能的保护土地资源,并结合施工地区的发展情况,合理搭配资源采购与资源就地采集的关系,避免因为公路施工建设而过度破坏当地土地资源,影响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②重视对水资源的保护。在公路项目施工建设过程中,要注意保护水资源,所有工地废弃物要经处理后排放,并与水源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避免因为工业废料而导致水资源污染。

1.2常见的公路建设项目环境保护措施

1.2.1积极推广公众参与对公路建设项目施工而言,公众参与是实现环境保护管理的主要措施。在这个过程中,公众参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①在环境保护过程中,要求公众参与,通过监督本工程项目的环境保护质量,确保工程项目的环境保护措施始终处于社会监管状态下。例如,施工单位可以邀请周围居民监督本次工程项目的环境保护工作,若发现本次工程中存在严重破坏环境的情况,要及时的与施工方管理人员取得联系,确保能在第一时间制止破坏环境的行为,保证整体环境质量。②发挥公众的主管能动性,尽可能的优化施工地环境。例如,针对已经出现破坏的现象,施工单位可以当地政府取得联系,在政府的帮助下获取一批植被,并通过施工方与周围居民的共同努力,恢复施工地区植被,降低项目施工对环境的影响。1.2.2重视新技术的应用在公路建设项目环境管理工作中,重视应用新技术也是强化环境管理能力的重要措施。例如,施工单位可以在环境管理工作中应用3S技术,通过3S技术中的GiS技术,建立了基于施工场地的环境模拟结构图。在该结构图中,可以清晰显示工程项目开展之前的环境信息,并与当前环境结构资料图进行比对,技术人员就可以很快的发现哪些地区遭到破坏、哪些地区的破坏现象严重等,为开展针对性的环境治理奠定基础。1.2.3建立全面的环境保护管理体系建立全面的环境保护管理体系是一种典型的工程项目环境保护措施,该体系主要包括了原材料管理、施工管理等诸多内容。例如,在施工原材料管理过程中,施工方要重视原材料管理,严格规划原材料储存位置,避免因为原材料随意摆放而破坏原有地表结构,事先对环境的保护。同时,在环境保护过程中要积极发挥项目经理的作用,建立以项目经理为核心、以各级管理人员为骨干的环境保护体系。在该体系,项目经理负责整个环境保护的管理工作,通过制定相应的环境保护条例,实现对本次工程环境管理的指导;而各级管理人员负责传递项目经理所制定的条例,并与一线员工进行协调。在该管理体系中,项目经理实现了对整个项目的环境保护控制,有助于总揽环境管理工作,保证各项环境管理条例快速实施。本文认为,公路工程项目在开展环境管理中,可以借助日本的成功经验,对环境保护思想进行优化。日本对工程项目的相关内容进行明确规定:若工程在施工中破坏了原有植被,则需要施工地区周围补偿1.1~1.2倍的植被(指施工结束后)。这种处理方法能显著降低施工对环境的影响,值得我国相关单位借鉴与学习。

2公路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的实例分析

2.1工程案例简介

该工程项目位于我国南方某地区,周围山地众多,地表岩质松散,整体施工条件十分恶劣。该项目规划里程为188.3km,岩土穿越国道3次,河流6次,工设有隧道31处、桥梁121座,还包括服务区、停车区等诸多附属设施。

2.2主体工程的生态环境保护对策

(1)设计期的环境保护对策:①拟建的公路在线路选择上,坚持“少占地、少拆迁”的原则,尽量绕开居民集中区、耕地集中区等,并且避开了当地一处重要的天然保护林,最终确定了整个公路施工线路。②在道路平、纵剖面设计过程中,尽可能的顺应道路地形,避免因为施工而过度开挖地层。③在道路绿化选择中,重要隔离带均设置了高度为1.2~1.5m的常绿灌木树种,这些树种不仅很好的适应了当地的自然气候条件,也有效控制了夜间行车眩晕现象的发生。④在公路边坡衬砌施工中,施工单位考虑项目后期的绿化要求,在边坡上预留了大量的绿化种植带面积,不仅减少了总项目支出,还有效的利用了土地资源,保证了绿化处理效果。(2)施工过程中的环境保护措施:①由于该项目所经过的区域多为山地地区,因此存在大量的野生动物。因此该项目在施工前期,对全体工作人员进行指导教育,明确国家有关保护野生动物的政策法规,提高全体工作人员的环境保护意识。同时,由于该项目某路段是国家重要野生动物的迁徙地区,该项目管理人员在听取专家的建议后,尊重野生动物的迁徙规律,在相应路段设置了严禁鸣笛的警示牌,全面保护地区的野生动物。②施工前,对全面工作人员开展生态教育,并根据当地植被信息,向施工人员发放有关动植物保护的图片,保证施工人员能正确辨认国家保护植物,并要求全体施工人员要做到“早发现、早报告”,在发现国家保护植物后,要立即向上反映,保证能及时的采取处理措施。③针对工程区域内有肥力的土壤,在施工前按照旱田滩涂剥离25cm,林地剥离20cm的要求进行剥离,并运送到附近的取土场、弃渣场集中堆放,以备工程后期取土场及其他临时工程用地土地整治覆土之用。④重视对施工废弃物的利用,对工程中出现的建筑垃圾进行统一处理:规格较小的统一利用,将其制作成临时表土堆,并在编织袋的约束下形成临时挡墙,避免水土流失;对于规模较大的垃圾统一处理,及时拉出施工场地并交予相应部门处理。⑤在施工期间,对于土石料场开采、路基坑开挖等必须按设计要求进行施工,并尽量做到挖填平衡;施工过程中采取平行作业,边开挖、边平整、边采取临时性排水、护坡措施,并对施工地区。

2.3施工效果总结

文物保护管理体系与措施篇7

信息安全防护要考虑不同层次的问题。例如网络平台就需要拥有网络节点之间的相互认证以及访问控制;应用平台则需要有针对各个用户的认证以及访问控制,这就需要保证每一个数据的传输的完整性和保密性,当然也需要保证应用系统的可靠性和可用性。一般电力企业主要采用的措施有:

1.1信息安全等级保护

信息安全等级保护是对信息和信息载体按照重要性等级分级别进行保护的一种工作,工作包括定级、备案、安全建设和整改、信息安全等级测评、信息安全检查五个阶段。要积极参与信息安全等级定级评定,及时在当地公安机关进行备案,然后根据对应等级要求,组织好评测,然后开展针对性的防护,从而提供全面的保障。

1.2网络分区和隔离

运用网络设备和网络安全设备将企业网络划分为若干个区域,通过在不同区域实施特定的安全策略实现对区域的防护,保证网络及基础设置稳定正常,保障业务信息安全。

1.3终端安全防护

需要部署(实施)防病毒系统、上网行为管理、主机补丁管理等终端安全防护措施。通过这些安全措施使网络内的终端可以防御各种恶意代码和病毒;可以对互联网访问行为监管,为网络的安全防护管理提供安全保障;可以自动下发操作系统补丁,提高终端的安全性。

2.构建信息安全防护体系

电力企业应充分利用已经成熟的信息安全理论成果,在此基础上在设计出具有可操作性,能兼顾整体性,并且能融合策略、组织、技术以及运行为一体化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从而保障信息安全。

2.1建立科学合理的信息安全策略体系

信息安全策略体系包括信息安全策略、信息安全操作流程、信息安全标准以及规范和多方面的细则,所涉及的基本要素包括信息管理和信息技术这两方面,其覆盖了信息系统的网络层面、物理层面、系统层面以及应用层面这四大层面。

2.2建设先进可靠的信息安全技术防护体系

结合电力企业的特点,在企业内部形成分区、分域、分级、分层的网络环境,然后充分运用防火墙、病毒过滤、入侵防护、单向物理隔离、拒绝服务防护和认证授权等技术进行区域边界防护。通过统一规划,解决系统之间、系统内部网段间边界不清晰,访问控制措施薄弱的问题,对不同等级保护的业务系统分级防护,避免安全要求低的业务系统的威胁影响到安全要求高的业务系统,实现全方位的技术安全防护。同时,还要结合信息机房物流防护、网络准入控制、补丁管理、pKi基础设施、病毒防护、数据库安全防护、终端安全管理和电子文档安全防护等细化的措施,形成覆盖企业全领域的技术防护体系。

2.3设置责权统一的信息安全组织体系

在企业内部设置网络与信息安全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运营谁负责”原则,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信息安全领导机构由决策层组成,工作机构由各部门管理成员组成。工作机构一般设置在信息管理部门,包含安全管理员、系统管理员、网络管理员和应用管理员,并分配相关安全责任,使信息安全在组织内得以有效管理。

2.4构建全面完善的信息安全管理体系

对于电力企业的信息安全防范来说,单纯的使用技术手段是远远不够的,只有配合管理才能提供有效运营的保障。

2.4.1用制度保证信息安全

企业要建立从指导性到具体性的安全管理框架体系。安全方针是信息安全指导性文件,指明信息安全的发展方向,为信息安全提供管理指导和支持;安全管理办法是对信息安全各方面内容进行管理的方法总述;安全管理流程是在信息安全管理办法的基础上描述各控制流程;安全规范和操作手册则是为用户提供详细使用文档。人是信息安全最活跃的因素,人的行为会直接影响到信息安全保障。所以需要通过加强人员信息安全培训、建立惩罚机制、加大关键岗位员工安全防范力度、加强离岗或调动人员的信息安全审查等措施实现企业工作人员的规范管理,明确员工信息安全责任和义务,避免人为风险。

2.4.3建设时就考虑信息安全

在网络和应用系统建设时,就从生命周期的各阶段统筹考虑信息安全,遵照信息安全和信息化建设“三同步”原则,即“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投入运行”。

2.4.4实施信息安全运行保障

主要是以资产管理为基础,风险管理为核心,事件管理为主线,辅以有效的管理、监视与响应功能,构建动态的可信安全运行保障。同时,还需要不断完善应急预案,做好预案演练,可以对信息安全事件进行及时的应急响应和处置。

3.总结

文物保护管理体系与措施篇8

关键词:高保护价值森林;森林保护;经营原则;经营模式

1高保护价值森林保护与经营原则

1.1可持续发展原则

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提出了一个被广泛接受的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即:“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子孙满足其需求的能力的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观点认为,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将改变自然生态系统,但是对自然的保护也很重要。同时,森林的利用对实现社会目标,如脱贫等,有着重要的作用。这些目标必须保持协调。高保护价值森林概念是森林可持续经营的新理念,作为森林可持续经营的产物,其首要原则为可持续发展原则。具有高保护价值的森林对地球系统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而且由于人类活动的破坏,已经成为非常稀缺的资源,这些森林是否能得到保存,关系到整个地球的生态系统能否维持良好的运转。

1.2预防原则

高保护价值森林具有特殊的、至关重要的环境、生物多样性、社会和经济价值,如果不能确定某项经营活动是否会对高保护价值带来负面影响,那么应该假定存在负面影响,直到收集到的信息能够证明其不存在为止。对高保护价值森要具有损害的经营活动,在制定措施时应强调其危害性,不可在高保护价值森林内实施;对目前尚无法确定,但可能对森林高保护价值森林产生的影响的经营活动,则假定该经营活动会产生不利影响而对其进行限制或调整,因为某些经营活动对高保护价值造成的损害是不可逆的。

1.3适应性经营原则

高保护价值森林的保护与经营是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对高保护价值森林定期进行动态监测和分析,并根据监测结果判断已经进行的保护与经营措施是否维持或提高了森林的高保护价值,进而不断调整有利于高保护价值森林的适应性保护特征方面的经营措施,提高高保护价值森林在生物多样性、生态环境服务等方面的高保护价值。

2高保护价值森林经营模式

2.1社区共管森林经营模式

社区共管经营模式是一种运用于自然保护区经营管理的管理模式,它强调的是当地社区和保护区对社区和保护区的自然资源进行共同管理的整个过程[1]。它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保护区同当地社区共同制定自然资源管理计划,共同促进社区自然资源的管理;二是当地社区参与和协助保护区进行有关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管理工作,并使社区的自然资源管理成为保护区综合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森林共管可以:①减少对实施法律的需求,因为违法活动减少,选派代表参加或共同承担制定政策的任务;②除了自然保护区外,还需要注意经济、社会、文化和政治的发展;③改善自然保护和资源管理[3]。在保证森林管理不会导致森林恶化或是社区内权益分配不均的前提下,社区共管对自然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发挥着巨大是作用。

2.2参与式林业经营模式

在自然保护区的经营管理中,有很多参与性与共管性的内容。“参与”一般是指一个共同活动的过程,在整个活动的过程中活动的所有共同利益者都对所进行的相关活动发挥自己的影响,并分担对整个活动的控制和管理。参与式林业经营不仅是一种技术、管理举措,而更重要的是一种理念,它强调的是一种协调适应弹性经营。该经营模式关键是林业机构的转变,重要的是社会各利益方的参与,适合于自然保护区(或自然保护小区)的经营和社区林业的经营。

2.3自然演替模式

生态区位重要和生物多样性程度高的森林应以封禁保护为主,不宜施以过多的人为干扰措施,充分利用自然力实现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因高保护价值森林包含生物多样性价值富集的森林区域,因此,自然演替的经营模式适用于自然保护区与风景名胜区中的森林。

2.4近自然经营模式

近自然经营法是在研究原始天然林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交流的基础上,采取必要的人工技术措施,在尽量依靠自然的力量经营森林的前提下,通过构建或恢复类似于自然生态系统结构的方式,最大限度地提高现有各类森林生态系统的综合生产力。该种经营模式适合提供重要生态服务价值森林的经营。2.5景观美化模式

景观美化经营模式指的是在美学原理指导下,通过一定方式提高森林景观的多样性、独特性和美感,同时还包括维护自然生态平衡和稳定的一切具体措施,如造林景观规划、抚育景观规划,以及森林更新景观规划等[5]。此种经营模式主要是为了发挥森林的游憩功能和培育潜在的森林观赏价值,适合用于具有景观价值森林的经营。

参考文献

1温亚利.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2

文物保护管理体系与措施篇9

通过一系列的决策部署和实际措施,完善生态环境监测体系,构建生态环境监测体系,有效保护生态环境质量,这是加强旅游绿道管理,维护绿道环保的首要措施之一。我认为,立体化的绿道环境监测有机体系,应该包括环境监测保护体系、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系统健康管理体系、自然灾害防治体系和游客体验监测体系等,这些子系统的有机组合,就构成了整个区域绿道生态环境监测有机体系。

1.1建立绿道环境监测保护体系

绿道环境监测保护体系主要是监控绿道的污染源,其构成包括废气在线监控、重点污染企业废水在线监控、建筑噪声监控、放射源监控、环保视频监控、防盗报警等。要改变传统环境监测手段,借助信息化高新技术,如计算机技术、通讯网络技术等,对污染源及环境质量实施长期、连续、有效监测,科学准确、全面高效地监测、管理所辖绿道区域的环境状况。

1.2建立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系统健康管理体系

首先是加强宣传,通过广告、招贴等,浓缩展示绿道沿线的生物多样性,把群众动员起来,让大家知道和自觉保护生物。同时,对绿道沿线区域的稀有动物、珍稀动物,加强保护。此外,环保、林业部门等,要做好绿道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监测和管理。

1.3完善自然灾害防治体系

建立和完善联网的电子监测系统等防火监测设施,建立较为完善的森林防火管理体系。平时要增强危机意识,树立应对突发性自然灾害的科学理念,同时,完善危机处理体系,形成危机后的恢复机制。

1.4建立游客体验监测体系

绿道服务管理部门要建立健全游客体验监测体系,包括游客旅游体验影响因素及游客满意度调查,游客体验与满意度关系调查,生态环境变化与游客体验之间关系调查等等,以便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不断提高绿道服务质量。

2加大生态旅游绿道环保防治措施和力度

根据监测体系的环境监测,行政管理和有关环保部门,要加大绿道环保管理的力度,落实防治措施,特别要加大防治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大气污染、噪声污染等主要污染的防治措施,保护绿道生态环境质量,以防绿道生态环境退化。

2.1水污染防治

绿道区域多是沿水而立,为此,必须加强绿道区域水污染的防治。要根据有关水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规,加强绿道环境的水质监测和管理。对绿道区域的餐厅、宾馆等服务设施和居民住户的污水,实行清污分流,减少污水排放量,加强区域植被保护。同时完善排污网管建设,改善厕所设备,切实处理各种污水,保证水质达标。

2.2固体废弃物防治

绿道沿线要有专门的环卫人员,做好卫生清扫。把固体废弃物收集后,专门处理,特别要更新垃圾处理设施,做好密封,集中清运,以避免垃圾空气污染。

2.3大气污染的防治

绿道大气污染主要是接待区域的煤气烟气、汽车尾气等废气污染。可采取严管措施,严禁在绿道范围内使用燃煤燃料,宾馆可使用柴油或液化气等清洁燃料,安装油烟净化器,保证空气净化效率在85%以上。禁止宾馆的燃油锅炉使用重油、渣油作燃料,锅炉烟气应达到GB13271-2000的一级标准要求,宾馆的烟烟囱高度不得低于8m,还要强调外观上与周围环境协调;特别地,绿道只能步行或使用自行车、电动车等,严禁使用汽油柴油轿车、摩托车等机动车。

2.4噪声防治措施

文物保护管理体系与措施篇10

关键词:长春;园林植物;保护;新理念;技术措施

中图分类号:S685文献标识码:aDoi:10.11974/nyyjs.20151132050

前言

在逐步落实现代化城市建设目标的过程中,为了进一步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实现对城市空气的净化与对环境的美化,进而逐渐扩大了园林植物的栽种,但要想充分发挥出园林植物的功能与作用,就需要实现园林植物保护工作的完善落实。而在长春地区,基于四季分明的气候特点、复杂的植物品种等,相应保护工作的落实则显得更加艰巨,如何将全新的保护理念与科学的保护措施落实到园林植物保护工作之中,已成为当前园林植物保护工作者所面临的一大挑战。

1长春园林植物保护综述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园林植物的重要性逐渐凸显,以园林植物的栽种能够净化城市环境,并通过植物的绿化功能为城市景观设计增添一抹亮丽的色彩,与此同时,还能够起到陶冶情操的作用。而植物保护最初只是针对农作物的病虫害防治而言的,在社会经济与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下,园林植物保护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中,并引起了相关领域的高度重视。长春作为吉林省的省会城市,随着近年来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城乡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人口逐渐增多,城市建设进程逐渐加快,在此背景下,为了打造宜居城市,缓解城市大气污染问题,提升城市环境质量,园林植物栽种面积逐年扩大。而基于长春市四季分明、雨热同期的季候特点,园林植物的种类较多,在实际落实保护工作的过程中,所面临的主客观因素较为复杂,除了基本的病虫害防治工作外,还需要兼顾园林植物保护的科学性、人文性以及效益性。这就意味着要实现园林植物保护的可持续性,以综合治理的方式来落实植物病虫害防治措施,即以相应的保护技术保留一部分能够与植物群和谐共存的病虫害,进而通过生态平衡系统的打造来迎合大自然本身发展的规律性,为真正还城市一片净土奠定基础。

2长春园林植物保护新理念

园林植物种类较多,尤其在长春市地区,基于自然气候条件的特点,其能够适应很多植物种类的生存,因此整个植物品种逐年增加,在此背景下,相应的病虫害也呈现出了复杂性的特点,进而给植物保护与管理工作的开展带来一大难题与挑战。基于此,针对园林植物保护工作的开展,呈现出了如下新理念:

2.1综合治理

园林植物种类繁多,所呈现出的生态学习性具有着自身的特点,因此,在实际落实相应保护工作的过程中,其虽然与单纯农作物等的保护措施有相同之处,但是,差异性较为显著。具体来讲,比如:针对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治,可以选择在合适的天气条件下,以相应的器械来实现农药的喷洒,简单的防治措施便能够解决这一问题,但是,对于园林植物来讲,在落实这一管理措施的过程中,则并不能依照这一方法进行简单的落实。这是基于植物自身成长的不同阶段对化学药剂的反应是不同的,加上不同植物本身对化学药剂的反应也不同,如果采用这一方法,就有可能发生药害的问题,进而直接对植物造成严重损害。对于城市园林植物的保护来讲,使用大规模化学药剂进行病虫害防治也是行不通的。城市园林植物一般都被种植在公园以及道路两侧等,而不论任何时间段都无法避免行人的来往,如采用药剂喷洒的方式定会对人们的身体与生活带来一定负面影响。而要想实现对城市园林植物的有效保护,就需要基于单纯农林作物防护措施的基础上,以综合治理这一全新的理念来指导具体保护技术与措施的落实。

2.2规范保护与全程监管

所谓的规范保护理念指的是在实际落实园林植物保护工作的过程中,要结合植物自身的特点来规范相应管理措施与技术,确保能够落实科学且规范的保护措施。结合园林植物生产环境的特殊性,为了确保在实现对植物有效保护的基础上,避免对人们日常生活与身体健康产生影响,就要求要严格把关保护与管理措施的落实。在实际开展工作的过程中,首先,需要对有害物水平进行衡量,明确其是否达到了危害水平,如果达到需立即采取保护措施;其次,在落实保护措施的过程中,需要以充分考虑对人群影响这一因素为基础,然后结合植物的种类特点,有针对性的落实保护措施;最后,为了以生物自身的生态系统来确保植物的和谐共生,避免给保护工作带来困扰,要求在栽种时对植物群系统的搭配进行科学设计。而在开展这一工作的过程中,需要落实全程监管理念,即要通过动态监管来及时发现问题以及时解决,确保各项保护技术与措施的完善落实。

3长春园林植物保护的技术措施

针对园林植物保护工作,在实际落实相应保护技术措施的过程中,常采用的技术措施为:

3.1枝干伤口与树洞的救治

针对园林植物枝干伤口问题,由于一旦未及时落实相应的保护技术,就可能会导致伤口逐渐扩大,最终影响到植物的寿命与成长,因此,这就要求要根据植物枝干伤口出现的原因进行分析,一般情况下这一问题主要是因为病虫害、过冷或者过热天气造成的,进行治理时需要做到:以锋利的刀片将枝干伤口进行清理,确保将伤口周围受损的部位刮干净,并处理平整以形成弧形,以相应的药剂进行消毒处理,要落实相应的监管工作,直到治愈为止。树洞的修补。很多时候,由于园林植物监管工作落实不到位,致使树木伤口因未得到及时处理而无法愈合,在风吹雨淋的过程中导致伤口进一步扩大,最终发生腐烂形成了树洞,久而久之树洞就会持续发展而致使树干内部变空,最终破裂。因此,这就需要给予及时的治疗,治理的技术措施为:开放法、封闭法或者填充法。

3.2吊枝、顶枝与涂白

通常情况下,针对古树倾斜以及大的枝干下垂等问题,一般采用吊枝或者顶枝的方法,来及时稳定古树树枝、枝干等,避免倾斜与下垂情况的进一步恶化,在实际落实这一技术的过程中,主要采用的是金属或者是木桩进行立柱,以实现支撑。而落实园林植物涂白这一措施是日常生活中最为常见的一种保护植物措施,其能够起到防治病虫害的作用,进而推迟花期或者萌芽,避免受到霜冻害。

4总结

综上所述,基于长春市地区本身气候的特点,园林植物种类繁多,且产生病虫害的几率较大,因此,为了充分的发挥出园林植物的作用,就需要以全新的治理理念为指导,同时还需要及时落实相应的保护技术与措施。除了文中提到的几种技术措施以外,结合综合治理理念,需要构建新的实现室并实现病虫检疫,同时还应构建保护园林植物方面的法律法规,以切实实现对园林植物的有效保护。

参考文献

[1]张志梅.城市园林植物保护新理念和技术措施[J].山西林业,2006(04):35-36.

[2]刘延军.北方园林植物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J].现代园艺,2014(22):93.

[3]郁春雷,耿士均,王波.城市园林植物的养护和保护措施[J].浙江农业科学,2015(02):230-233.

[4]南中益.园林植物保护存在的问题与应对策略[J].科学之友,2012(04):151-152.

[5]宋平,杨柳青.可持续发展理念和生态设计观与现代园林植物景观[J].广西园艺,2008(01):4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