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股权投资和固定资产投资十篇股权投资和固定资产投资十篇

股权投资和固定资产投资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8:06:31

股权投资和固定资产投资篇1

股权结构对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影响在股权集中的情况下,问题由股东和经理人之间的冲突转变大小股东之间的冲突问题。中国所有权结构的核心特征是大股东的绝对控制。胡国柳和蒋国洲(2004)通过研究发现,股权集中前提下,大股东通过配股掠夺上市公司的财富,导致资本配置效率的下降,影响企业价值的最大化。第2-10大股东股权集中度反映除第一大股东之外,其他股东的控制程度,其能够形成和大股东的抗衡力量。为了减少股东和经理人之间的利益冲突,出现了管理者持股,随着管理者持股比例越高,管理者个人的利益就越可能与外部股东的利益相一致,那么他们追求的目标就变成了股东财富最大化,所以经理人会进行效率化的适度规模的投资。

变量的定义、样本选择与计量模型

(一)变量定义本文胡被解释变量是固定资产投资增加比率,解释变量分别是融资途径、自由现金流和股权结构,其具体计算方法见下表1.固定资产投资增加比率(i)=t年的固定资产存量-(t-1)的固定资产存量/t年的固定资产存量(二)样本选择本文选择的样本是中国a股的制造业上市公司。样本数据的时间跨度是2006年至2009年,最终满足条件的样本含有402家制造业上市公司。(三)计量模型本文主要使用一元回归和多元回归模型对影响投资规模的因素进行深入分析。先将各类型变量融资途径、现金流和股权结构纳。

实证研究结果

(一)描述分析描述性分析指标见下表2。从这几个指标的均值看,制造业上市公司主要的融资方式是外源融资,其次是内源融资;在外源融资方式中,其重要性依次为短期债权融资、股权融资和长期债权融资。

(二)回归分析结果首先给出各个模型的拟合度,模型1、模型2、模型3和模型4的拟合度分别为0.579、0.655、0.491和0.587,拟合度数值都比较好,说明前四个模型从不同的方面解释了与制造企业固定资产投资支出之间的关系。

1、融资方式和规模对固定资产投资行为的影响效应从模型1和模型4的回归结果看,股权融资对固定资产投资支出是显著为正的。结果说明股权融资规模越大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越大。短期债权融资对固定资产投资支出是显著为正的,长期债权融资对固定资产的投资支出是为正的,但不显著。一般来讲,短期的债权融资是为企业的营运资金服务的,而长期债权融资是为固定资产的投资支出服务的,因为固定资产投资期限长、金额大,而长期债权融资对固定资产投资支出的影响并不显著,说明债务的治理作用没有发挥。内源融资规模对固定资产投资支出是正的,而在回归模型4中,内源融资规模对固定资产投资支出不显著。内源融资作为企业内部资金积累的因素,毫无疑问对企业的投资规模起了支撑作用。

2、现金流对投资规模的影响效应从回归模型2和模型4的回归结果来看,资产流动性、现金等价物对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支出的回归系数为负数。这是因为企业保持在流动状态的资产和现金及等价物越多,用于维持企业日常运转的资金就越充足,而用于固定资产投资支出的资金就会越少。经营活动净现金流、净资产收益率对企业固定资产投资支出是显著为正。现金充裕时,企业可支配的现金流量就越大,企业的净利润越大,净资产收益率越高,其企业的盈利能力越强,那么企业越有可能有更多的盈利留存下来用于支持企业的固定资产的投资。

3、股权结构对投资规模的影响效应股权结构模型3和综合因素模型4中,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对固定资产投资的是显著为正的。随着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增加,在制造业上市公司投资决策中更具有决定权和话语权,为了实现和满足大股东自身的利益和期望,可能进行大规模的投资活动。前2-10大股东持股比例对固定资产投资支出是显著为正,说明固定资产投资规模随着2-10大股东持股比例的增加而扩大。原因可能是,在我国2-10大股东相对于第一大股东持股水平而言还是持股数量较低,不能对第一大股东形成抗衡力量,不能抵制其非效率化的投资行为,所以他们为了实现自己的利益,更容易和第一大股东联合起来,形成更大的股东来剥夺中小股东的利益。管理层持股对固定资产投资支出的是正相关,原因是管理层持股数量相对较小,股东和管理者利益冲突就越大,管理层为自身的利益考虑,有强烈的过度投资动机。

结论

股权投资和固定资产投资篇2

1.如何确定长期股权投资的成本

按照《投资》准则规定,以放弃非现金资产取得的长期股权,其投资成本应当以所放弃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值确定;如果所取得的股权投资的公允价值比所放弃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值更为清楚,也可以取得股权投资的公允价值确定;如果所放弃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值和取得股权投资的公允价值两者均能合理地确定,则应以所放弃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值确定股权投资成本。以非现金资产作价投资,其应交纳的相关税费,也应作为股权投资的成本。

例1:a以固定资产作价对外投资以取得C企业的股权,固定资产的账面原价580000元,已提折旧150000元,该项固定资产的公允价值为440000元,则a企业长期股权的投资成本为440000元(不考虑相关税费)。假如该项固定资产的公允价值无法确定,取得C企业的股权每股市价为6元,a企业共计取得C企业65000股股份,则取得股权投资的公允价值为390000元(65000×6),作为该项投资的投资成本为390000元(不考虑相关税费)。

2.公允价值与投出的非现金资产账面价值差额如何处理

按照《投资》准则规定,放弃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值,或取得股权的公允价值超过所放弃非现金资产的账面价值的差额,扣除应交的所得税后的部分,作为资本公积准备项目;反之,则确认为损失,计入当期损益。

例2:a企业以固定资产和拥有的专利权对B企业投资,a企业对B企业的投资占B企业注册资本的18%,a企业适用的所得税率为33%(下同)。a企业投出资产的账面价值以及其他有关资料见表1.

表1

单位:元

项目

账面原价 已提折旧 账面价值 评估确认价值

设备a

30000

10000

20000

24000

设备B

42500

12500

30000

32000

设备C

25000

5000

20000

19000

专利权

5000

3000

合计

97500

27500

75000

78000

根据上述资料,a企业投资时应作如下会计分录:

借:长期期权投资——B企业

78000

累计折旧

27500

贷:固定资产

97500

无形资产

5000

资本公积——股权投资准备 2010(78000——75000——990)

递延税款

990[(78000——75000)×33%]

例3:Y企业以固定资产和专有技术对C企业投资,Y企业对C企业的投资占C企业注册资本的15%.Y企业投出资产的账面价值以及其他有关资料见表2.

表2

单位:元

项目 账面原价 已提折旧 账面价值 评估确认价值

设备1 80000

25000

55000

50000

设备2 30000

10000

20000

21000

专有技术—

6000

4500

合计 110000

35000

81000

75500

据上述资料,Y企业投资时应作如下会计分录:

借:长期股权投资——C企业

75500

营业外支出——资产评估减值

5500

累计折旧

35000

贷:固定资产

110000

无形资产

6000

3.资本公积准备项目和递延税款如何处理

按照《投资》准则规定,企业以放弃非现金资产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所放弃资产的公允价值大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在会计核算时,按照发生的投出资产评估净增值,扣除未来应交的所得税后的金额,暂计入资本公积准备项目,但在处置该项长期投资时,将处置股权投资所发生的损益直接计入当期损益;原计入资本公积准备项目的股权投资准备转入“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转入”科目;处置投资所得价款小于投资的账面价值或小于投出非现金资产的账面价值的原计入“递延税款”科目而不需交纳的所得税应随同该项投资的其他股权投资准备一并转入“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转入”科目。

例4:假如上述a对B企业的投资采用成本法核算,二年后a企业将该项投资转让(二年内a企业未再追加投资),如果转让所得价款分别为:(1)85000元、(2)76000元、(3)70000元,其他资料如例2(假设二年内未获得任何投资利润)。

根据上述资料,a企业在这三种情况下转让该项投资时,处理分别如下:

(1)处置投资所得价款85000,大于投资账面价值78000,且大于投出非现金资产账面价值75000.

①投资转让收益=85000——78000=7000(元)

借:银行存款

85000

贷:长期股权投资——B企业 78000

资收益——股权出售收益 7000

②该项投资应交的所得税=(85000——75000)×33%=3300(元)应计入损益的所得税=7000×33%=2310(元)从“递延税款”贷方转入的应交所得税为3300——2310=990(元)

借:所得税

2310

递延税款

990

贷: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 3300

借:资本公积——股权投资准备

2010

贷: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转入 2010

(2)处置投资所得价款76000,小于投资账面价值78000,大于投出非现金资产账面价值75000.

①投资转让收益=76000——78000=——2000(元)

借:银行存款

76000

投资收益——股权出售收益

2000

贷:长期股权投资——B企业

78000

②该项投资应交的所得税=(76000——75000)×33%=330(元)从“递延税款”贷方转入的应交所得税为330元。

借:递延税款

330

贷: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 330

③原计入“递延税款”不需交纳的所得税为990——330=660元。

借:资本公积——投权投资准备

2010

递延税款

660

贷: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转入2670

(3)处置投资所得价款70000,小于投资账面价值78000,且小于投出非现金资产账面价值75000.

①投资转让收益=70000——78000=——8000(元)

借:银行存款

70000

投资收益——股权出售收益

8000

贷:长期股权投资——B企业

78000

②原计入“递延税款”不需交纳的所得税为990元。

借:资本公积——投权投资准备

2010

递延税款

990

贷: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转入3000

笔者认为,在解决上述三个时,同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在确定长期股权投资成本时,长期股权投资成本不包括为取得长期股权投资所发生的评估、审计、咨询等费用,也不包括放弃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值,或取得长期股权投资的公允价值包含的已宣告而尚未领取的现金股利,其应作为应收项目单独核算。

股权投资和固定资产投资篇3

甲公司和乙公司为同一企业集团内的两个子公司。2010年末甲公司以货币资金2000万元对乙公司实施控股合并,取得乙公司80%的股权,乙公司的股本为2500万元。投资后的第一年(2011年)乙公司实现净利润500万元,按净利润的40%向股东宣告分派现金股利。要求:在2011年末为甲公司编制合并财务报表工作底稿中的有关对乙公司长期股权投资的调整分录。(单位:万元)分析:由题意可知,甲公司对乙公司的合并为同一控制下的企业控股合并,甲公司为乙公司的母公司,甲、乙公司又形成了一个企业集团。前面已述及,在日常核算中,甲公司对乙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是采用成本法核算的,但在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甲公司应按权益法对乙公司长期股权投资核算的结果进行调整,并在工作底稿中编制调整分录。笔者认为,调整分录编制的思路应是,凡是权益法与成本法核算分录相同的地方则予以保留,不同地方则在工作底稿中先冲消成本法已确认的报表项目,然后,将权益法没有确认的报表项目一律予以补做,以反映权益法的结果。为此:(1)冲消成本法下甲公司已确认的2011年度的投资收益。2011年末,因乙公司(子公司)向股东宣告分派了现金股利200万元(40%×500),故甲公司(母公司)确认了投资收益160万元(80%×200),并在当年末编制了会计分录:借:应收股利160贷:投资收益[80%×(40%×500)]160但甲公司在合并财务报表工作底稿中就应转化为冲消报表中的有关项目,编制如下调整分录:借:投资收益[80%×(40%×500)]160贷:应收股利160(2)甲公司按权益法补记确认2011年度的投资收益,并调增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在工作底稿中编制有关报表项目的调整分录如下:借:长期股权投资400贷:投资收益(80%×500)400(3)甲公司按权益法补记对乙公司宣告分派的现金股利,并调减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在工作底稿中编制有关报表项目的调整分录如下:借:应收股利160贷:长期股权投资160若将上述(1)、(2)、(3)笔调整分录予以合并,则可得如下一笔调整分录:借:长期股权投资(400-160)240贷:投资收益[80%×(500-40%×500)]240[例2]承[例1]资料,假设2012年乙公司又实现了净利润180万元,仍按净利润的40%向股东宣告分派现金股利。要求:在2012年末为甲公司编制合并财务报表工作底稿中的有关对乙公司长期股权投资的调整分录。

分析:(1)上年度(2011年)甲公司(母公司)在合并财务报表工作底稿中编制的调整分录,由于既末登自身的有关账簿,又未登乙公司(子公司)的有关账簿,只是为了提供母、子公司合并财务报表信息的需要,才对报表有关项目的数据进行了调增调减处理。因此,本年度甲公司在编制合并财务报表工作底稿时,应继续予以调整,编制如下调整分录(采取上年度合并调整分录的作法):借:长期股权投资240贷:未分配利润———年初240需说明的是,上年编制的调整分录,本年继续调整时,其贷方不能再是“投资收益”项目了,因上年度贷记“投资收益”项目240万元,导致合并利润表中增加了利润总额240万元、净利润240万元,最终增加了合并所有者权益(股东权益)变动表中的年末“未分配利润”项目240万元。上年度的合并财务报表与本年度的合并财务报表有关项目应该街接,因此,上年合并所有者权益(股东权益)变动表中增加的年末“未分配利润”项目240万元,在本年编报时应转换为增加年初“未分配利润”项目240万元。

(2)本年度(2012年)甲公司又要按权益法对乙公司(子公司)长期股权投资成本法核算的结果进行调整,编制如下调整分录(比照上年度合并调整分录的作法):借:长期股权投资86.40贷:投资收益[80%×(180-40%×180)]86.40若将上述(1)、(2)两笔调整分录合并,可得:借:长期股权投资326.40贷:未分配利润———年初240投资收益86.40[例3]承[例1]、[例2]资料,只是假设甲公司和乙公司为不同企业集团的两个子公司。同时补充一个资料:2010年末甲公司合并时,评估发现乙公司只有某项管理用固定资产的公允价值比账面价值多出80万元,该项固定资产按年限平均法在5年内计提折旧,其它资产、负债的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相同。省略其它资料。要求:分别在2011年末、2012年末为甲公司编制合并财务报表工作底稿中有关对乙公司长期股权投资的调整分录。分析:由题意可知,甲公司对乙公司的合并为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控股合并,甲公司为乙公司的母公司。与[例1]不同的是,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控股合并在合并日后的每个资产负债表日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子公司各项可辨认的资产、负债需按其在合并日的公允价值为基础进行调整,以反映真实可靠的合并财务报表信息。

(1)2011年度。首先:因合并日(2010年末)对乙公司可辨认净资产进行评估,发现只有某项固定资产的公允价值高于账面价值,其它资产、负债的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相同,故首先就得对子公司该项固定资产报告的价值进行调整,编制如下工作底稿中的调整分录:借:固定资产80贷:资本公积80其次,调补该项固定资产在2011年度计提的折旧费,编制如下工作底稿中的调整分录:借:管理费用(80÷5=16)16贷:固定资产———累计折旧16需说明的是,上述贷方的对象本应是“累计折旧”项目,但合并资产负债表中没有这一项目,考虑到“累计折旧”项目是“固定资产”项目的备抵项目,因此,贷方增加“累计折旧”项目导致的是“固定资产”项目反而减少。

若将上述两笔调整分录进行合并,可得:借:固定资产64管理费用16货:资本公积80甲公司按权益法对乙公司(子公司)长期股权投资成本法核算的结果进行调整,编制如下工作底稿中的调整分录(比照例1中调整分录合并的作法):借:长期股权投资227.20贷:投资收益[80%×(500-40%×500-16)]227.20(2)2012年度。首先:本年度甲公司编制合并财务报表工作底稿时,首先应继续调整上年度已调整的该项固定资产报告的价值,编制如下调整分录(比照2011年度调整分录合并的作法):借:固定资产64未分配利润———年初16贷:资本公积80需说明的是,上年编制的调整分录,本年继续调整时,其借方不能再是“管理费用”项目了,因上年借记“管理费用”项目16万元,导致合并利润表中减少了利润总额16万元、净利润16万元,最终减少了合并所有者权益(股东权益)变动表中的年末“未分配利润”项目16万元。因此,甲公司本年编报时应转换为减少年初“未分配利润”项目16万元。

股权投资和固定资产投资篇4

就准则具体内容而言,除判为金融资产性质的权益性投资外,企业控对制子公司、共同控制合营企业,以及有重大影响联营企业的权益性投资核算方法,在初始计量和确认、后续计量和确认,终止确认和计量,及其会计记录方面仍归属长期股权投资准则指导。但是,有关长期股权投资的披露,却把2006《长期股权投资》第四章披露,包括2010会计准则讲解第三节长期股权投资的后续计量最后部分对合营企业和联营企业披露具体要求基础上,吸收了iFRS10关于未纳入合并报表范围,而又事实上控制的结构化主体信息的披露规定及其细则,并将之单列而成《企业会计准则第41号―在其他主体中权益的披露》,以指导企业长期股权投资核算对象相关信息披露。

从表面上看,原接受2006长期股权投资准则统一指导的四类权益性投资,从今而后,似乎将根据不同的准则来进行会计核算,细究之下,不同名目下的准则规定,除系统性增加了未合并控制结构性主体信息披露要求,统一共同控制资产和共同控制经营核算方法外,其余内容未同时进行原则性、实质性的重大内容变化,大多仅仅是原有内容安排上的另类条块分割罢了。换言之,2014长期股权投资准则修正,就大的方面而言,虽然就2006准则而言具有革命性意义。但是,相对2010准则讲解而言,只是把讲解内容上升到准则层次,重新排列组合后改头换面,因而动作虽大,就权益性投资核算规则自身而言,变化并不大。

值得一提的是,此番以长期股权投资为核心的准则体系修订,另一个突出靓点在于:提出并着力解决持有待售权益性投资的核算规范问题,补上了2006准则体系的短板,令人耳目一新。如2014《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第十六条:对联营企业或合营企业的权益性投资全部或部分分类为持有待售资产的,投资方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的有关规定处理。惊鸿一瞥之下,国际会计准则一贯秉持的原则导向痕迹宛然。跳出内容趋同窠臼,固然可喜可贺。但是,若罔顾近十年间对iaSB和FaSB合轨中细微变化的追踪方式,对趋同进程事实又视而不见,片面追求精神境界同辙,立意虽高,新增之三与修正之四准则能否在现行其余34条2006准则中穿梭自如,且各得其便、圆融无碍,不禁令人疑窦丛生。撮要有三,即:

疑问之一:持有待售权益性投资如何计量?包括初始和后续计量

2014长期股权投资准则第十六条将全部或部分分类为持有待售资产的,应按照固定资产准则有关规定处理。但是,按图索骥之下,览尽2006《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仅在第二十二条看到“持有待售”四字,其原文为“企业持有待售的固定资产,应当对其预计净残值进行调整”。很明显,这一行文字,丝毫无助于解决持有待售资产计量问题。从直接因果关系看,该索引无效。

但是,在企业会计准则2008第4号讲解中,第四节固定资产处置第三条专门讨论了持有待售固定资产信息规则,并在第二段文字中明确:持有待售固定资产不计折旧,按照账面价值与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孰低进行计量。2010企业会计准则讲解仍原封未动了延续了这一观点。这种处理方法,事实上也是对iFRS5的一脉相承。到这里,持有待售权益性投资的初始计量问题解决了。但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固定资产和无论是成本核算,还是权益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均以投资成本进行初始计量,以及采用成本与可回收净额孰低的原则进行后续计量,两项资产在确认和计量方面颇多相似之处。可采用权益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与固定资产后续确认和计量的主要内容却大相径庭。就固定资产而言,准则要求的,主要是对固定资产使用过程中有形和无形损耗共同决定价值转移,计提固定资产折旧,从而调整并披露固定资产净值。就按照权益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而言,准则要求的,主要是合营企业、联营企业的权益性投资在持有投资期间,长期股权投资成本也需随着被投资单位净资产的变动相应按比例调整增加或减少;并且在被投资单位宣告分派利润或现金股利时,以按持股比例计算应分得部分规模相应冲减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并对调整后的结果在资产负债表中加以披露。形式虽略有不同,性质却是一般。固定资产折旧虽分摊到月,需按月计提,在企业月度报表中体现;而长期股权投资在被投资单位权益变动一年仅数得清的一次到二次,除收到现金股利时需在当期直接冲减长期股权投资成本外,追踪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变动,无论其原因在于净损益波动,还是非净损益之外其他因素带来的,一般每年仅需调整一次。对于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的变动,投资企业一方面既不可能,另一方面更不需要及时反映,一般仅跟踪其年度所有者权益变动进行相应调整,而勿需月月调整。因此,两者在企业年度报表中相关信息在生成基础方面存在极大的相似处。

客观来说,无论基本准则,还是现行《企业会计准则第30号―财务报表列报》均明确规定:为了实现财务报表有关决策有用和评价管理层受托责任目标,一套完整的财务报表至少应当包括“四表一注”,附注本身就是财务报表密不可分、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对在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和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等报表中列示项目的文字说明或明细资料,以及未能在这些报表列示项目的说明等。同在报表中列示的和在报表附注中披露的内容本身绝不可能相同或重复,且若两相应证和补充,更有助于报表使用者深入了解企业资产质量和财务状况。毕竟在报表项目中列示的,只是该项目总的以货币计量的、经过分类与汇总后的数额信息,是对企业发生的交易与事项的高度简化和浓缩的描述。而报表附注内容更多地则是对报表项目总体结构,以及各部分性质状况的说明,是定性和定量信息的结合,从而能从量和质两个方面对企业经济交易与事项完整地进行反映。将附注信息与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和所有者权益变动表中列报的项目信息相互参照,有助于使用者从整体上更好地理解财务报表,帮助其做出更加科学合理的决策。换言之,一方面构成报表总体的四张报表,即反映财务状况的资产负债表、反映经营成果的利润表和反映现金流动情况的现金流量表,以及反映所有者权益总体及其各组成部分当期增减变动情况的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应各有其专属的附注,而非一个附注通吃四张报表。另一方面,就与具体报表对应的附注而言,除了说明规定的表外事项外,其主要内容应该与报表列报项目在分类上、排列顺序上、逻辑上一一对应。某一项目附注既不能同时用以说明其他报表列报项目,更不可能有关甲项目的补充情况放到乙项目附注中来说明。当然,众所周知,基于复式记账基础决定的,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记账规则有可能导致在资产负债表中资产项和负债或所有者权益项目附注中,同时披露某重大事项是可能的。但各附注肯定从本项目出发各有侧重,而绝不可能两个报表项目共用一条附注。更何况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资产与长期股权投资虽同属资产要素,但资产类别迥然有差,前者是流动资产,后者却属非流动资产。因而该信息披露位置的变化,将直接带来以流动比率或营运资产数据度量的企业短期偿债能力扭曲,从而导致报表使用者的误判。

如何解决?也易。本文看来,只需在《企业会计准则第41号―在其他主体权益的披露》中,补充对持有待售权益性投资披露方式方法做出明示即可。一方面,作为对iFRS5明确的、在资产负债表单独列示要求的追随,并与2008和2010会计准则讲解中对非流动资产划分为持有待售定义第三条提出的一年内转移的时间性要求相对应,持有待售权益性投资应确认为流动资产,且在资产负债表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资产项目中单独列示其总金额。另一方面,要求在该项目附注中进一步披露持有待售的权益性投资名称、数量、账面价值、公允价值、预计处置费用和预计处置时间等性质和结构信息。毕竟第四类投资尽管不控制、不共同控制,甚至对被投资单位几无影响,股权数量再少,其性质仍不外在其他主体中的权益,而非其他。至于《企业会计准则第40号―合营安排》第一章总则第四条则应回归合营安排信息披露要求自身,而不必无限放大至“长期股权投资”总体。

疑问之三:部分处置时,是否确认处置损益?或曰剩余股权账面价值如何计量?

所谓部分处置,非指企业所持有的若干被投资单位权益性投资因被投资单位整体减少而带来的长期股权投资处置,对某被投资单位所有权益性投资的一次性处理,一则其本身成本、损益核算比较清晰简单,且准则有明确说明;二则更不存在剩余股权计量问题。因此,部分处置是对某特定被投资单位权益性投资规模的缩小。

既然是对既定投资单位权益性投资的非全部处置,必然需要明确在已处置与未处置部分间原账面价值总体的分配方法,这既直接决定了处置损益及其方向、大小,也间接关系到未处置部分账面价值的计量。因而,二个问题实际上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2014《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第三章后续计量第十七条明确:处置长期股权投资,其账面价值与实际取得价款之间的差额,应当计入当期损益。采用权益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在处置该项投资时,采用与被投资单位直接处置相关资产或负债相同的基础,按相应比例对原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部分进行会计处理。可以看出,这是针对某项,或曰针对某一特定投资单位的权益性投资全部处置时应该遵循的处理原则。

对于部分处置,2008和2010企业会计准则讲解第三章在第四节长期股权投资核算方法的转换和处置中,在长期股权投资处置条均明确:企业持有长期股权投资的过程中,由于各方面的考虑,决定将持有的被投资单位的股权全部或部分对外出售时,应相应结转与所售股权相对应的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出售所得价款与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确认为处置损益。采用权益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原记入资本公积中的金额,在处置时亦应结转,将与出售股权相对应的部分自资本公积转入当期损益。关于这个要求,在该章第一部分核算方法转换时亦有同样的表述。因此,可以明确的是,按照长期股权投资准则,部分处置被投资单位权益性投资性,由于股权性质决定的数量客观性,因处置而需终止确认部分成本与未终止确认部分账面价值确认,是按照处置与未处置股权的数量比例,来对原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进行分摊。从而一方面确认处置损益,另一方面明确剩余股权计量基础。本无可非议。

但是,引人注目的是,既然原准则讲解中的第四类投资,即对被投资单位不存在控制、共同控制,或者重大影响,又无活跃市场报价,因而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权益性投资划归22号准则按金融资产相关规定处理。具体表现为2014长期股权投资准则第十五条:投资方因处置部分股权投资等原因丧失了对被投资单位的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的,处置后的剩余股权应当改按《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核算。关于这部分权益性投资部分处置时核算要求,是否因此接受《企业会计准则第23号―金融资产的转移》指导?还是仍旧遵循长期股权投资处置要求?毕竟具体到对于第四类权益性投资的减值处理,2006长期股权投资准则第十五条明确:按照本准则规定的成本法核算的、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长期股权投资,其减值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处理。依此类推,虽然第四类权益性投资后续计量遵循的准则名称有异,但总体仍然不脱金融工具大类。

令人遗憾的是,尽管对于第四类权益性投资的核算方法,2006长期股权投资准则与金融工具的确认与计量准则均明确以成本法对待之,调整其所辖准则条目,似乎影响不大。但是,2006金融资产转移准则在金融资产部分处置时对剩余部分账面价值的计量原则,却有别于2006和2014长期股权投资准则。具体如下:

在2006《企业会计准则第23号―金融资产的转移》第三章金融资产转移的计量第十三条规定:金融资产部分转移满足终止确认条件的,应当将所转移金融资产整体的账面价值,在终止确认部分和未终止确认部分之间,按照各自的相对公允价值进行分摊,并将终止确认部分对价与其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相应的,对于剩余未终止确认部分,第十四条明确:根据本准则第十三条规定将所转移金融资产整体的账面价值按相对公允价值在终止确认部分和未终止确认部分之间进行分摊时,未终止确认部分有市场交易的,按照最近实际交易价格确定。在活跃市场上没有报价,且最近市场上也没有与其有关的实际交易价格的,未终止确认部分公允价值应当按照所转移金融资产整体的公允价值扣除终止确认部分对价后的余额确定。该金融资产整体的公允价值确实难以合理确定的,按照金融资产整体的账面价值扣除终止确认部分的对价后的余额确定。换言之,对于第四类以成本法核算的权益性投资部分处置时收到的处置所得对价,23号准则仅仅视同投资成本的收回,而不是按处置与未处置数量比例分别确认处置损益和剩余资产账面价值。显然,这种做法,偏偏与新旧长期股权投资准则的相关规定并不兼容。

令人讶异的是,对于第四类权益性投资部分处置时,处置损益和未处置部分账面价值计量的处理方法,长期股权投资准则与金融资产转移准则貌似针锋相对,水火不容。对于金融资产转移准则采用的处置对价处理和未处置部分账面价值计量所用之方法,在2008和2010会计准则讲解第3号第三节长期股权投资的后续计量第二部分长期股权投资权益法下投资损益确认部分,对取得现金股利和利润的处理中规定:按照权益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投资企业自被投资单位取得的现金股利或利润,应抵减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自被投资单位取得的现金股利或利润超过已确认损益调整的部分应视同投资成本的收回,冲减长期股权投资的成本。在此,用于冲减长期股权投资成本的资金来源虽然名称不同,其实质却无二,在长期股权投资准则中是投资资本增值的溢价部分,在金融资产转移准则中则是投资的变现部分,其与长期股权投资准则规定之绝对差额也仅仅是处置部分的资本增值数额。

此外,在2006和2014长期股权投资准则在第三章后续计量第八条均规定:采用成本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应当按照初始投资成本计价。追加或收回投资应当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成本。根据这一规定,以成本法核算的第四类权益性投资在部分处置时以账面价值减去处置对价的余额作为未处置部分价值的计量方法,似乎也不错。尤其当原账面价值已低于在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中按持股比例计算的价值时。

当然,应该承认,长期股权投资准则成本冲减仅限于以权益法核算的合营企业、联营企业分派的现金股利或利润,而金融资产转移准则的成本冲减则仅局限于以成本法核算的第四类权益性投资。若以核算对象处理方法分野来区别使用,两者冲突不大,基本可以不存在。或者这也正是2014长期股权投资准则仅仅选择合营企业、联营企业权益性投资持有待售,而丝毫未及对控制子公司或结构化主体的权益性投资,以及第四类权益性投资的持有待售情况之原因所在。毕竟这二类权益性投资均明文规定以成本法核算,若以核算方法分类,当然可视之与采用权益法核算之联营企业、合营企业权益性投资迥然不同的另类了。

凭心而论,若转移金融资产与未转移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同时可准确计量,23号准则规定实质上与2号准则无差异。此外,由于部分处置时权益性投资股权性质及其投资对象的一致性,处置部分与未处置部分的公允价值事实上并无区别,以相对公允价值分割账面价值,与根据股权数量比例分割的结果也将完全一致。因此,随着国内资本市场的扩容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壮大,上市企业规模的日益庞大,指日可待。因而,最终无论第四类权益性投资,还是合营企业、联营企业,甚至控制子公司和结构化主体股权部分处置时,均不外以股权比例对原总体账面价值进行分配后,确认处置成本、处置损益,以及未处置部分账面价值。可以预见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问题将不复成为问题。

众所周知,在创新过程中,点的突破离不开面的推进。总而言之,2014准则修订所涉之面似乎还略有不够之嫌。换言之,正是由于对于持有待售权益性投资这一特殊问题的解决采用了索引方式,在新准则索引大行其道,老准则按部就班的背景下,准则文本简明化了,相关业务处理时的准则应用却不简单了。除非会计从业人员具有极高理论素养,以及深厚的实务经验及其决定的职业判断能力。否则,具体准则对具体业务处理指导效果和效率将大打折扣。小则个别认真企业手足无措,对持有待售非流动资产会计处理弃之不顾,待资产转移时再说。说大了,若放任企业基于独自判断下的各行其便,结果或将有悖基本准则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之可比性宗旨。

股权投资和固定资产投资篇5

tot信托,30万也能买信托

tot类产品的最大优势在于起购门槛低,30万的门槛、50万左右就能买信托了,但最大的劣势是收益要比同类产品低2%左右。

好买基金研究中心数据显示,7月份发行的固定收益类信托的存续期大致为0.08年至8年,收益率从5%至10.4%不等,其中大多数存续期在1年以内的产品,主要是一些短期资金池产品来募集资金,它们就是tot类信托产品。

根据信托法规定,信托的购买起点是100万元,但实际大多数产品的门槛达到了300万元。而现在,投资者已经可以购买起点在30万元的投资组合类信托产品了,也就是“信托中的信托”。

利得财富总经理盛大表示,此前的tot产品以投向股市的私募基金类产品居多,但今年股市状况不好,这类信托产品多投向固定收益类产品。

通过母信托募集资金后,固定收益类的tot产品会投资到一个或多个子信托产品中。需要注意的是,一般信托产品是项目立项后,投资者出资投资此产品;但是tot项目是不定项目投资,投资者在把钱投资出去的时候,是不知道信托公司会拿这笔钱投资到哪些项目中去的,信托公司是募集资金后再寻找可投资的信托项目。

股权投资,风险与收益齐高

数据显示,7月份45家信托公司共成立221只固定收益类信托产品,其中房地产类信托发行数量遥遥领先,共有80只产品成立。与此同时,股权投资类产品也开始有所增加,7月共发行9款股权投资类产品,但这类产品的性质属于高风险与高收益并存。

根据目前用益信托网在售的信托产品可以看到,股权信托最高收益在11%左右,而同期限的贷款类信托产品的预期收益最高在8%左右。而在最疯狂的时候,股权类信托的预期收益最高曾到25%左右。

其中,股权类信托的投资期限较长,一般以三年期和五年期的产品居多。对于股权类信托产品,项目方没有到期股权回购压力,因为此类产品是跟进项目运行;以投资标的是房地产项目为例,信托公司派项目经理在项目中进行主动管理,因为房地产项目的周期较长,一般到项目结束后才可以清盘结算。

但是对于投资者来说,此类产品最大的问题是投资者要承担达不到预期收益的风险;但是目前在售的很多股权类信托,是以部分股权投资、部分债权投资的形式进行设计的,以债权投资的部分来保证投资者的固定收益,以股权投资的部分来兑付投资者浮动收益部分。

股权投资和固定资产投资篇6

1.1对准备项目核算的影响按照原长期股权投资准则的相关规定,企业在处置长期股权投资的过程中,对于企业所获得的收入在处置中应该与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两者之间的差额确认为企业的投资损益,将企业账面按所收到的处置收入与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的差额确认为企业的当期投资损益,将已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计入资产损益,而之前记入会计账目的资产公积准备项目的总体金额转入资本公积的“其他资金”科目。对于企业所处置的某部分长期股权投资,应该将投资所获得的平均成本来进行确定,并用平均成本来处置企业生产经营中的部分成本,按相应的比例金额来结转企业已计提的减值准备。按照长期股权投资的新准则中处置长期股权投资的规定,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与实际价格之间的差额,应当计入企业的当期损益。而采用了权益法进行会计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企业单位除了获得的投资净损益以外企业股权所有者获得的权益中发生其他变动并且计入企业会计账目中所有者权益的,其在处置该项投资中应该将之前计入所有者权益的部分转入企业的当期会计损益。对于长期股权投资新旧准则在准备项目核算问题上存在的差异在企业接受的外界捐赠资产、外币差额等净损益外资产发生的其他所有者权益变动中,对于企业公积金的处理,在会计核算前期发生的企业公积金余额上的会计处理。原有的长期股权投资准则可以不作资产损益上的处理,仅把原来计入企业公积准备中所获得的余额转入“其他公积”科目中,这种做法体现了在投资收益确认过程中的稳健性原则;而长期股权投资准则上更注重的是帮助企业确认当期损益,说明后期的长期股权投资准则更加符合收益确认的实现原则。

1.2对所得税的影响(1)对企业所得税缴交额度的影响在企业所得税计算中,根据企业所缴税额的多少,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对于税收的规定,因为长期股权投资准则主要针对于企业的投资金额上,对于其他事项没有影响,因此长期股权投资对于企业所得说的金额没有产生相应的影响,但是在长期股权投资会计核算中还是对企业的所得税金额进行了分析。(2)对企业所得税费用的影响按照长期股权投资的新准则中的内容规定,企业在资产负债表日将所获得的资产暂时性差异与根据企业所得税相关税率所得出来的计算结果,将金额确认为企业的所得税负债;企业根据已经确认的可抵扣暂时性差异产生所递延所得税作为应缴的税目,而与其可能收到的款项以企业可以获得的暂时性的差异外应纳税的金额。而对于企业正在发生的投资损益事项在会计核算的过程中将会对企业的所得税费用产生相应的经济影响,特别是对原来采用应付税款法进行企业所得税核算的企业,在所得税费用上将会发生更大的变动。

2解决长期股权准则变动影响的办法

2.1企业资产的调整在固定资产利用成本法进行核算的过程中,应该根据长期股权准则变动的情况对于长期股权投资成本法进行修订,让成本法能够做到真实反映投资企业固定资产等会计信息的目的。同时在企业的固定资产中应该进行明确的内容分类,根据固定资产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核算方式,对于与长期股权投资有关的固定资产,比如说企业的科技产品、商誉等应该进行合理地保护,防止因为长期股权变动计算中固定资产出现损失,影响了企业的经济利润。

2.2对经济利润的调整在企业进行经济利润核算中,主要在投资收益上采用了成本核算法,这样做是为了防止在会计核算中出现的人为操控情况。对于企业来说,在长期股权投资准则发生了变动之后,在进行在进行投资时,应该发生交易的初始投资额进行交易,将发生的初始投资成本作为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而且投资方可以按照投资的初始成本和在企业中所占的股权比例进行差额处理,对于发生在借方的差额,应该计入“长期股权投资”科目中,对于有企业交易合同规定了的,可以按照企业之前所签署的合同进行投资年限上的金额摊销,对于没有相关规定的,要以10年期为期限进行摊销,不过采用这种手段往往会减少企业的投资收益;在企业长期股权投资中出现贷方差额的,应该将金额计入“资本公积”账户中,这样做可以帮助公司增加所有者权益。而投资企业在确认资产净损益的投资份额中,在经济利润核算中应该根据被投资企业获得的净损益为核算基础进行会计确认。同时,对于金额较大的资金,在会计核算的过程中应该进行灵活性地调整,避免因为核算账目出错带了的问题,而对于一些金额较小的项目,应该根据企业交易中所发生的资产为基础,这样才能对被投资单位的净利润进行适当的调整和确认。

2.3对核算方式的调整当企业的会计核算项目中进行了相应的确认之后,在原来的会计准则中就不能进行进一步的核算,而是要在会计期末核算中进行安排。对于在核算中发生的计提,一旦认定了企业的长期股权投资可以收回,说明企业的资产减值一旦经过了企业相关部门的确认,那么在以后的会计核算期间内就不能转回。而对于已经计提会计准备的损益,在相关的股权项目进行了确认后,其价值就可以恢复,并且企业将确认后的计提金额计入投资损益,按照原来的价格进行转回。

2.4对所得税的调整由于长期股权投资准则对于企业的所得税没有较大的影响,因此在所得税所缴费额这一会计项目中,不需要进行大方面的修改,不过企业在日常的交易中应该对所得税金额进行及时的调整,保证所得税目的正确性,而对于相关的所得税费用,正在股权投资计提中也应该考虑是否会产生影响,降低企业的经济利润等等。

3总结

股权投资和固定资产投资篇7

一、投资时形成的暂时性差异

《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规定,除企业合并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以外,以非货币性资产进行长期股权投资,应当以所投出非货币性资产的公允价值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非货币性资产的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如果企业采用权益法进行核算,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大于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不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小于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其差额应当计入当期损益,同时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成本。

《关于企业股权投资业务若干所得税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0]118号)(以下简称118号文)规定,企业以非货币性资产对外投资,应在投资交易发生时,将其分解为按公允价值销售有关非货币性资产和投资两项经济业务进行所得税处理,并按规定计算确认资产转让所得或损失。

对比会计与税法的规定可以看出:如果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大于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长期股权投资的投资成本与计税基础相同,不产生暂时性差异;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小于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长期股权投资的投资成本大于计税基础,从而产生应纳税暂时性差异。

例1:(1)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大于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情况:

2007年1月甲公司以一批机器设备对乙公司进行长期股权投资,机器设备的原值为1300万元,已提折旧为500万元,公允价值为1000万元,甲公司占乙公司股权的30%,乙公司净资产为2600万元。编制的会计分录为:

借:固定资产清理8000000

累计折旧5000000

贷:固定资产13000000

借: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成本10000000

贷:固定资产清理8000000

营业外收入2000000

由于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1000万元大于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780(2600×30%)万元,所以不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而按118号文规定,该项长期股权投资的计税基础也是1000万元,该项业务不产生暂时性差异。

(2)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小于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情况:

假设上例中乙公司净资产为3500万元,其他条件不变。编制的会计分录为:

借:固定资产清理8000000

累计折旧5000000

贷:固定资产13000000

借: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成本10000000

贷:固定资产清理8000000

营业外收入2000000

由于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1000万元小于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1050(3500×30%)万元,所以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

借: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成本500000

贷:营业外收入500000

而按118号文规定,该项长期股权投资计税基础是1000万元。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1050万元大于其计税基础1000万元,从而产生应纳税暂时性差异50万元。

二、投资期间形成的暂时性差异

(一)确认投资损益时形成的暂时性差异

《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规定,投资企业取得长期股权投资后,应当按照应享有或应分担的被投资单位实现的净损益的份额,确认投资损益并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但是,按照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股权转让有关所得税问题的补充通知》(国税函[2004]390号文)的规定,投资企业应分享的被投资方累计未分配利润或累计盈余公积应确认为股权转让所得。也就是说,权益法下确认的投资收益,属于投资转让所得,在未来进行投资处置时,按390号文规定应确认为应税所得。被投资企业发生亏损,投资企业也不得冲减应税所得,在未来处置时视为投资成本。

由于长期股权投资的计税基础不变,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调增或调减,分别产生应纳税暂时性差异或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二)资本公积业务形成的暂时性差异

《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规定,投资企业对于被投资单位除净损益以外所有者权益的其他变动,应当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并计入所有者权益。但按照税法的规定,视为股权转让所得,在未来进行投资处置时,确认为应税所得。

由于长期股权投资的计税基础不变,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调增,从而产生应纳税暂时性差异。

(三)收到现金股利时形成的暂时性差异

《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规定,投资企业按照被投资单位宣告分派的利润或现金股利计算应分得的部分,相应减少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按税法规定,长期股权投资的计税基础不变。但是,投资企业收到的现金股利属于已确认的投资收益的返还,应视为前述确认投资收益形成的应纳税暂时性差异的转回。

(四)计提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时形成的暂时性差异

《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规定,企业计提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一方面冲减投资收益,另一方面冲减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而按照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执行<企业会计制度>需要明确的有关所得税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3]45号)第三条规定,企业已提取的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不属于投资损失,不得冲减应税所得。然而,按照390号文的规定,如果有关准备在申报纳税时已调增应税所得,转让处置有关资产而冲销的相关准备应允许做相反的纳税调整。因此,该项差异应属于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例2:(1)承例1(1)。假定乙公司2007年实现净利润200万元,宣告分配现金股利50万元,双方所得税税率一致。

甲公司应确认投资收益60(200×30%)万元,确认应收股利15(50×30%)万元。编制的会计分录为:

借:长期股权投资——损益调整600000

贷:投资收益600000

借:应收股利150000

贷:长期股权投资——损益调整150000

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为1045(1000+60-15)万元,而计税基础为1000万元,产生应纳税暂时性差异45万元。

(2)承例1(2)。假定乙公司2007年实现净利润200万元,宣告分配现金股利50万元,双方所得税税率一致。甲公司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为1095(1050+60-15)万元,而计税基础为1000万元,期末应纳税暂时性差异95万元(其中投资成本调增产生应纳税暂时性差异50万元,损益调整调增产生应纳税暂时性差异45万元)。

例3:(1)承例2(1)。假定乙公司2008年净利润为0,该项投资减值80万元。会计分录为:

借:资产减值损失800000

贷: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800000

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为965(1045-80)万元,而计税基础为1000万元。此时2007年末的应纳税暂时性差异45万元转回,同时产生可抵扣暂时性差异35(1000-965)万元。

(2)承例2(2)。假定乙公司2008年净利润为0,该项投资减值80万元。

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为1015(1095-80)万元,而计税基础为1000万元。2008年末的应纳税暂时性差异为15(1015-1000)万元(2007年末的应纳税暂时性差异95万元转回80万元)。

三、长期股权投资处置时形成的暂时性差异

《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规定,处置长期股权投资,其账面价值与实际取得价款的差额,应当计入当期损益。而按照390号文的规定,投资企业已确认但尚未收到股利的收益(即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中的损益调整明细科目余额)应视为投资转让所得缴纳所得税。在这种情况下,该项投资形成的所有暂时性差异应全部转回。

例4(1)承例3(1)。假定甲公司与2009年将该项投资全部转让,收取价款960万元。会计分录为:

借: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800000

银行存款9600000

投资收益50000

贷: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成本10000000

——损益调整450000

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为0(965+80-1000-45),计税基础也为0。2008年末的可抵扣暂时性差异35万元转回。

(2)承例3(2)。假定甲公司与2009年将该项投资全部转让,收取价款960万元。会计分录为:

借: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800000

银行存款9600000

投资收益550000

贷: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成本10500000

——损益调整450000

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为0(1015+80-1050-45),计税基础也为0。2008年末的应纳税暂时性差异15万元转回。

各年的暂时性差异如表所示:

(1)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大于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情况:

表1单位:万元

年份账面价值计税基础暂时性差异

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2007年末10451000450

2008年末9651000035

2009年末0000

(2)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小于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情况:

表2单位:万元

年份账面价值计税基础暂时性差异

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2007年末10951000950

股权投资和固定资产投资篇8

合并会计报表的主体不同于吸收合并或新设合并企业的会计主体,它是由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的控股公司(母公司)及其子公司构成,各自都有独立的财务报表,进行单独核算。因此,合并会计报表的主体是,虚拟的,没有真正的会计机构和会计资料,一般是根据母、子公司的会计资料按相同项目进行汇总,然后通过抵销进行“表结”式核算。抵销的目的在于避免虚增合并报表中的资产、负债、股东权益及实现的利润总额。

正因为合并会计报表的主体是“虚拟”的,就使得合并会计报表过程中,“会计主体”观念显得重要而复杂:

首先,它不如一般会计主体直观,主体的经济业务需要事后进行分析确定;其次,它是编制抵销分录的依据。从集团这个主体角度看,母、子公司的交易可分为母、子公司间交易和与集团外部公司交易。母、子公司间交易属于内部交易,对于整个企业集团来说,这些交易仅仅是内部资金、存货、固定资产等的划拨,充其量是集团这个主体的一些会计事项,而不是会计主体的真正交易,应通过抵销分录予以扣除;集团内企业与外部企业发生的交易才是集团对外的真正交易,在合并报表时应予以汇总填列。

站在集团公司这个主体角度进一步分析,属于集团内交易需抵销和剔除的项目主要有六个方面:

(1)投资企业的投资和被投资企业相应的资本;

(2)投资企业与被投资企业相互持有的债券;

(3)投资企业与被投资企业间的债权、债务;

(4)投资企业从被投资企业取得的投资收益和被投资企业向投资企业支付的股利;

(5)投资企业与被投资企业之间购货、销货业务而产生的营业收入、营业成本以及存货项目中所包含的末实现利润;

(6)投资企业与被投资企业相互持有债券,持有债券企业的利息收入与发行债券企业的利息费用。

为了有针对性,在分析每一个抵销分录以前,先分析这些需要抵销的事项在母、子公司是如何处理的,然后再有针对性地提出抵销分录。为了方便说明,假设母公司长期投资采用完全权益法核算。

一、内部权益性投资收益的抵销

分收益是子公司本期净利润中按母公司的持股比例应归属母公司的部分(已经假定母公司按完全权益法核算)。从集团公司会计主体看,这种投资关系是不存在的,自然也就不存在投资收益,所以必须将母、子公司间关于投资收益的往来事项予以抵销。

为了分析抵销分录,先分析母、子公司间关于投资收益往来事项:首先,分析母公司确认这一收益时的会计处理。按照完全权益法,当子公司宣布其年度净收益时,母公司所作的会计分录如下:

①确认收益:

借:长期投资——对x子公司投资

贷:投资收益:——股权投资收益

其中:“投资收益”为子公司宣告净利乘以母公司持股比

②抵销取得成本超地取得权益账面价值的差额:

借:投资收益——股权投资收益

贷:长期投资——对x子公司投资

其金额为计算出的年摊销额

③收到现金股利:

借:银行存款

贷:长期投资——对x子公司投资

其次,分析子公司向母公司支付现金股利的会计处理。经子公司股东会决议以后,子公司进行利润分配:

①利润分配:

借:利润分配——应付股东利润

贷:应付利润

②支付股利:

借:应付利润

贷:银行存款

从集团公司会计主体角度看,母、子公司的以上会计处理均虚增了集团公司的财务数据,必须予以抵销,可作三个相反的抵销分录:

l、抵销母公司确认收益的分录:

借:投资收益

贷:长期投资

2、抵销母公司摊销长期投资:

借:长期投资

贷:投资收益

3.由于银行存款在母公司为收,而在子公司为付,因此汇总时自动抵销,不用再作抵销分录。至于子公司的应付股利,先贷后借亦自动抵销,也勿须另作抵销分录。抵销子公司股利分配及母公司收到股利的分录:

借:长期投资

贷:利润分配——已分配利润

以上三个抵销分录可以合并为:

借:投资收益

贷:长期投资利润分配——已分配利润

其中“投资收益”的金额为:子公司净利润乘以母公司持股比(%)减去长期投资摊销:“利润分配”的金额为:子公司支付的现金股利:“长期投资”为二者的轧差数。

二、内部权益性投资的抵销

抵销内部权益性投资实质上就是要抵销投资企业的投资和被投资企业相应的资本,即母公司的“长期投资”和子公司的所有者权益。

母、子公司间的投资关系在母公司账上反映在“长期投资”中,而在子公司账上反映在“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等所有者权益账户上,因此,应该抵销母公司对各子公司投资的账面金额和各子公司权益中属于母公司的部分。同时,由于集团公司的所有者就是母公司的所有者,所以,子公司的所有者权益中不属于母公司的部分要转作“少数股东权益”处理。抵销分录如下:

借:实收资本

资本公积

盈余公积末

分配利润

贷:长期投资

少数股东权益

注:该分录借方账户金额系子公司期初账面余额,因为本期影响母、子公司权益性投资的项目即子公司净收益已经在前面抵销了。贷方“长期投资”的金额为:子公司期初所有者权益中归母公司所有者的部分。而“少数股东权益”的金额则为子公司期初所有者权益中除母公司所有部分外的差额,这时会出现三种情况:

(1)如果母公司当时是平价取得子公司的权益(即母公司对子公司投资的取得成本刚好等于取得权益的账面价值),同时,假定母公司采用完全权益法核算,此时母公司的“长期投资”和子公司的所有者权益部分全部被抵销,抵销内部权益性投资及内部权益性投资收益的工作结束。

(2)母公司折价取得子公司权益(即母公司对子公司投资的取得成本小于取得权益的账面价值),折价部分一般在合并之时即已处理,此时母公司的“长期投资”和子公司的所有者权益部分也会全部被抵销,抵销内部权益性投资及内部权益性投资收益的工作也结束。

(3)如果溢价取得(即母公司对子公司投资的取得成本大于取得权益的账面价值),除非母公司“长期投资”溢价部分已经摊销完毕,否则该账户余额经过上述步骤以后必然还有借方余额尚末抵销。

母公司溢价取得的原因,一般有两方面:其一是子公司的资产被低估,其二是子公司存在商誉等无形资产,在集团公司的合并报表上必须得到正确反映,这部分价值恰好是母公司“长期投资”账户上的余额,因此可以作如下调整分录:

借:商誉(或其他相应的资产项目)

贷:长期投资

其中:借方金额为期初合并报表上相应的“商誉或其他资产项目”的摊余价值。因为母、子公司账上都没有此项记录,这是由于合并才出现的,所以只在期初的合并报表上才能找到。

由于这些资产价值的调整或商誉的确定,集团公司的损益必然受到影响,在母、子公司的账上不可能得到反映(因为母、子公司账上均无此项记录),因此要作补充分录:

借:(相关成本费用)

贷:商誉(或其他相应资产项目)

以上相关成本费用的金额依据母公司会计制度确定,如存货的计价政策、固定资产的折旧政策、商誉的摊销政策等等。其实这是对母公司关于内部权益性投资收益的处理的一种调整,在母公司账上,是通过摊销“长期投资”的办法对投资收益进行抵减(已经在“一”部分抵销)。从集团公司主体角度看,不存在这一投资收益,所以改为调增集团公司的费用的办法抵减集团公司的净利润。

另外,从集团公司主体看,子公司除少部分“少数股东权益”外没有自己特殊的所有者,合并利润分配表反映的应该是母公司的利润分配情况,而子公司的利润在母公司的利润分配中已有所反映,因此子公司的利润分配各项目数额也必须予以抵销,分录如下:

借:利润分配——提取盈余公积

——已分配利润

贷:盈余公积应付股利

其中,向股东分配利润的抵销分录已在前面处理,这里需要抵销的只是子公司利润的其他分配,主要是提取盈余公积金,抵销分录为:

借:盈余公积

贷:利润分配——提取盈余公积

至此,母公司对子公司的长期投资,以及子公司记录的母公司的权益全部抵销完毕,内部权益性投资抵销工作才真正完成。

三、内部应收应付账款及坏账准备的抵销

母、子公司间普通债权、债务的抵销分录很简单,一般有以下对应关系,

i、应收、应付账款,其抵销分录为:

借:应付账款

贷:应收账款

2、应收、应付票据,其抵销分录为:

借:应付票据

贷:应收票据

3、预付、预收账款,其抵销分录为:

借:预收账款

贷:预付账款

4、应收、应付股利,其抵销分录为:

借:应付股利

贷:应收股利

5、其他应收、应付款,其抵销分录为:

借:其他应付款

贷:其他应收款

以上各抵销分录的金额从母、子公司期末债权、债务明细账中分析填列。

在不采用备抵法的情况下,集团公司内部应收应付款项的抵销已经完成,在采用备抵法的情况下,还要对公司间债务计提的坏账准备进行抵销。因为对于集团公司而言,债务不存在,坏账准备也就没有存在的理由。坏账准备份两种情况:

1、当年计提的,计提时的分录为:

借:管理费用

贷:坏账准备

2、以前年度计提的。已经计入以前年度的费用,减少了期初末分配利润。

抵销当年计提坏账的抵销分录为:

借:坏账准备

贷:管理费用

抵销以前年度计提的坏账准备的抵销分录为:

借:坏账准备

贷:年初未分配利润

以上两个抵销分录可以合并为:

借:坏账准备

贷:管理费用

年初未分配利润

其中:“坏账准备”的金额为期末内部应收账款计提的坏账准备,“年初未分配利润”的金额为期初内部应收账款计提坏账准备的余额,即视同上年利润调整。“管理费用”为二者之间的轧差数,亦或是本期集团内部应收账款计提的坏账准备,如果本期集团内部应收账款减少,则为冲销。因此,其发生额可能在借方,也可能在贷方。

四、内部债权性投资及其收益的抵销

内部债权性投资主要是指母、子公司在证券市场上,从第三者手中购到对方的债券。与第“三”部分不同的是,母、子公司对同一笔业务的记录不一致。至于双方间直接买卖债券的,抵销分录与第“三”部分一样。

内部债权性投资从集团公司角度看,应视为企业发行债券的赎回。由于第三者的存在,赎回债券的价格与应付债券的账面价值必然不相等,会有一个债券赎回收益或损失发生,形成所谓的“合并债券收益”或“合并债券损失”。如为“合并债券收益”,集团公司必须确认这一收益,并抵销母、子公司账上关于这一债券的记录,其抵销分录应该为:

l、抵销母、子公司账上“应付债券”、“长期投资”的记录。

(l)在回购当年:

借:应付债券

贷:长期投资营业外收入(或合并债券收益)

(2)在以后持有期间:

借:应付债券

贷:长期投资年

初未分配利润(或合并债券收益)

注:其中“应付债券”和“长期投资”金额分别按其在母、子公司账上余额填列。借、贷方的轧差数就贷记“营业外收入”或“年初未分配利润”再或一律贷记“合并债券收益”。

如为合并债券损失,则借记“营业外收入”或“年初未分配利润”或“合并债券损失”。“应付债券”和“长期投资”的发生额和方向均不变。

2、抵销母、子公司本期确认的被回购债券利息费用和投资收益。先分析母、子公司确认费用和投资收益的会计分录。支付利息的一方确定费用的会计分录为:

借:财务费用

贷:应付债券

应计利息

其中,应计利息的发生额依据票面利率和计息期计算:财务费用的发生额则根据债券去行价格确定,上述分录是平价发行时的分录。如果该债券是溢价发行的,则“财务费用”的发生额应为应计利息扣除溢价摊销后的差额。即:

借:财务费用

应付债券——债券溢价

贷:应付债券

应计利息

反之,如果该债券为折价发行,则“财务费用”的发生额应为应计利息加上折价摊销。即:

借:财务费用

贷:应付债券

应计利息

应付债券债券折价

收到利息一方所作的会计分录为

借:长期投资——应计利息

贷:投资收益

其中,应计利息的金额按债券面值和利率计算,投资收益则根据债券购入价格确定,以上是平价购人的情况。如果为溢价购入,则分录为:

借:长期投资——应计利息

贷:投资收益

长期投资债券投资

如果为折价购入,则分录为:

借:长期投资——应计利息

债券投资

贷:投资收益

从集团公司主体观念出发,上述母、子公司的会计分录都必须予以抵销。其中“长期投资”和“应付债券”已经在“l”部分中抵销,这里需要抵销的是“财务费用”和“投资收益”两项。因此可根据母、子公司账上记录作如下抵销分录:

(1)回购当年,如果回购方确认的收益比发行方确认的费用大则:

借:投资收益

贷:财务费用

营业外收入(或合并债券收益)

反之,如果发行方确认的费用比回购方确认的收益大则借记“营业外收入”或“合并债券损失”。

(2)在以后持有期间,如果回购方确认的收益比发行方确认的费用大则:

借:投资收益

贷:财务费用

年初未分配利润(或债券回购收益)

反之,如果发行方确认的费用比回购方确认的收益大则借记“年初未分配利润”或“合并债券损失”。

五、内部销售收入及存货中未实现的内部销首利润抵销

作为一个会计主体,母公司和子公司如同一家企业内的两个部门,公司间的存货购销业务如同存货在部门与部门之间转移,自不能确认销售收入实现,也不会实现利润。

当母、子公司间销售一批产品时,销货方的会计分录为:

借:应收账款

贷:产品销售收入

同时,

借:产品销售成本

贷:产成品

购货方的会计分录为:

借:(存货类科目)

贷:应付账款

如果购入该批产品的一方已全部售出所购产品,则作如下分录:

借:应收账款

贷:产品销售收人

同时,

借:产品销售成本

贷:产成品

除了“应收账款”和“应付账款”属于内部应收及应付款项应予以抵销外,“产品销售收入”和“产品销售成本”属重复,其中,内部销售销货方的“产品销售收入”和内部销售购货方的“产品销售成本。属于内部转移引起的,从集团公司会计主体看,都是虚增的,应予抵销,即:

借:产品销售收入

贷:产品销售成本

如购入该批产品的一方完全没有售出所购产品,相当于该批存货仅仅换了一个地方,但其成奉增加值相当于销售方确认的利润。所以,除了要抵销虚假的“销售收入”和“销售成本”外,还要将存货虚增的价值也抵销掉,分录如下:

借:产品销售收入

贷:产品销售成本(存货类项目)

注:其中的销售收入和销售成本均为内部销售销货方的发生额。

如果该批产品只是部分销售出去,抵销分录可以分两步进行:

①抵销己销售部分(如同全部销售一样):

借:产品销售收入

贷:产品销售成本

②抵销尚未销售部分

借:产品销售收入

贷:产品销售成本(存货类项目)

次期,当这部分未售出产品售出时,内部销售的销售方出售这部分产品的利润才真正实现,才能予以确认,因此要把原来已确认的利润转换为本期利润,作调整分录如下:

借:年初未分配利润

贷:产品销售成本

如果,次期这部分产品仍未售出,即愿销售方出售这部分产品的利润还停留在存货上,则应将这部分末实现的利润和虚增存货价值予以抵销,分录如下:

借:年初未分配利润

贷:(存货类项目)

如部分售出,则再将售出部分和末售出部分分别按上面的处理进行抵销。

六、固定资产内部交易的抵销

(一)不计提折旧固定资产的交易。母、子公司间不计提折旧固定资产的交易的抵销分录与存货交易的抵销分录基本一致,只有两点不同:其一,固定资产交易的盈亏被计入“营业外收入”;其二,固定资产的交易周期较长,一般不会一方售出后另一方立即再售出,其抵销分录在交易当年为:

借:营业外收入

贷:(固定资产项目)

在持有固定资产期间的抵销分录为:

借:年初未分配利润盈余公积

货:(固定资产项目)

在该项固定资产售出后,其抵销分录为:

借:年初未分配利润

盈余公积

贷:营业外收入

(二)计提折旧的固定资产的交易。计提折旧的固定资产交易与不计提折旧的固定资产交易有两点不同:其一是抵销固定资产上未实现的利润,不能直接冲抵“固定资产”,而是同时调整“固定资产”与“累计折旧”,使得该项固定资产的原值和累计折旧恢复到交易前的水平。其二是每年固定资产升值而多提的折旧费都要如数抵销,以保证同一固定资产按同样的折旧水平计提折旧。抵销分录应该为:

l、恢复固定资产原始记录。假如此时购买方以实际交易价格作为购得固定资产的原值,且此交易价格高于该项固定资产原账面净值,即出售方形成“固定资产清理收益”,在交易当年抵销分录为:

借:营业外收入

固定资产

贷:累计折旧

其中:“固定资产”的金额为交易前原值与交易价格的差额,“累计折旧”为出售方该项固定资产的原账面累计折旧额,“营业外收入”是该项固定资产交易的利润。如果为交易损失,则将上述抵销分录中,借记“营业外收入”改为贷记。

在交易当年后持有该项固定资产期间,原交易利润己经转化为期初未分配利润,相应地抵销分录转变为:

借:年初未分配利润

固定资产

贷:累计折旧

如果原交易为亏损,则将此抵销分录中的借记年初未分配利润改为贷记。

从抵销多提或少提的折旧。假设交易“虚增”了固定资产价值,在交易当年将因此多提的折旧如数冲销:

借:累计折旧(升值部分的摊销额)

贷:折旧费

在交易当年以后持有该项固定资产的各年,因同样的原因要调整年初未分配利润:

借:累计折旧

贷:年初未分配利润折旧费

其中:“累计折旧”为历年累计多计提数,“年初未分配利润”为以前年度多计提数合计,“折旧费”为当年计提数。

如果交易减少了固定资产的价值,则应补提折旧,即做上述各抵销分录的相反分录即可。

经过上述六个步骤以后,母、子公司间的交易业务基本抵销完毕,之后直接汇总母、子公司财务报表和以上这些抵销分录即可编制集团公司的各种财务报表。

以上这些抵销分录在会计实务中一般是通过编制工作底稿的方式完成。另外,也可以运用特殊的勾稽关系初步检验合并报表编制是否正确,这些勾稽关系包括:

l、合并损益表上的“净利润”和“末分配利润”两项必须与母公司损益表上一致。

股权投资和固定资产投资篇9

合并会计报表的主体不同于吸收合并或新设合并企业的会计主体,它是由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的控股公司(母公司)及其子公司构成,各自都有独立的财务报表,进行单独核算。因此,合并会计报表的主体是,虚拟的,没有真正的会计机构和会计资料,一般是根据母、子公司的会计资料按相同项目进行汇总,然后通过抵销进行“表结”式核算。抵销的目的在于避免虚增合并报表中的资产、负债、股东权益及实现的利润总额。

正因为合并会计报表的主体是“虚拟”的,就使得合并会计报表过程中,“会计主体”观念显得重要而复杂:

首先,它不如一般会计主体直观,主体的业务需要事后进行确定;其次,它是编制抵销分录的依据。从集团这个主体角度看,母、子公司的交易可分为母、子公司间交易和与集团外部公司交易。母、子公司间交易属于内部交易,对于整个企业集团来说,这些交易仅仅是内部资金、存货、固定资产等的划拨,充其量是集团这个主体的一些会计事项,而不是会计主体的真正交易,应通过抵销分录予以扣除;集团内企业与外部企业发生的交易才是集团对外的真正交易,在合并报表时应予以汇总填列。

站在集团公司这个主体角度进一步分析,属于集团内交易需抵销和剔除的项目主要有六个方面:

(1)投资企业的投资和被投资企业相应的资本;

(2)投资企业与被投资企业相互持有的债券;

(3)投资企业与被投资企业间的债权、债务;

(4)投资企业从被投资企业取得的投资收益和被投资企业向投资企业支付的股利;

(5)投资企业与被投资企业之间购货、销货业务而产生的营业收入、营业成本以及存货项目中所包含的末实现利润;

(6)投资企业与被投资企业相互持有债券,持有债券企业的利息收入与发行债券企业的利息费用。

为了有针对性,在分析每一个抵销分录以前,先分析这些需要抵销的事项在母、子公司是如何处理的,然后再有针对性地提出抵销分录。为了方便说明,假设母公司长期投资采用完全权益法核算。

一、内部权益性投资收益的抵销

分收益是子公司本期净利润中按母公司的持股比例应归属母公司的部分(已经假定母公司按完全权益法核算)。从集团公司会计主体看,这种投资关系是不存在的,也就不存在投资收益,所以必须将母、子公司间关于投资收益的往来事项予以抵销。

为了分析抵销分录,先分析母、子公司间关于投资收益往来事项:首先,分析母公司确认这一收益时的会计处理。按照完全权益法,当子公司宣布其年度净收益时,母公司所作的会计分录如下:

①确认收益:

借:长期投资——对x子公司投资

贷:投资收益:——股权投资收益

其中:“投资收益”为子公司宣告净利乘以母公司持股比

②抵销取得成本超地取得权益账面价值的差额:

借:投资收益——股权投资收益

贷:长期投资——对x子公司投资

其金额为出的年摊销额

③收到现金股利:

借:银行存款

贷:长期投资——对x子公司投资

其次,分析子公司向母公司支付现金股利的会计处理。经子公司股东会决议以后,子公司进行利润分配:

①利润分配:

借:利润分配——应付股东利润

贷:应付利润

②支付股利:

借:应付利润

贷:银行存款

从集团公司会计主体角度看,母、子公司的以上会计处理均虚增了集团公司的财务数据,必须予以抵销,可作三个相反的抵销分录:

l、抵销母公司确认收益的分录:

借:投资收益

贷:长期投资

2、抵销母公司摊销长期投资:

借:长期投资

贷:投资收益

3.由于银行存款在母公司为收,而在子公司为付,因此汇总时自动抵销,不用再作抵销分录。至于子公司的应付股利,先贷后借亦自动抵销,也勿须另作抵销分录。抵销子公司股利分配及母公司收到股利的分录:

借:长期投资

贷:利润分配——已分配利润

以上三个抵销分录可以合并为:

借:投资收益

贷:长期投资利润分配——已分配利润

其中“投资收益”的金额为:子公司净利润乘以母公司持股比(%)减去长期投资摊销:“利润分配”的金额为:子公司支付的现金股利:“长期投资”为二者的轧差数。

二、内部权益性投资的抵销

抵销内部权益性投资实质上就是要抵销投资企业的投资和被投资企业相应的资本,即母公司的“长期投资”和子公司的所有者权益。

母、子公司间的投资关系在母公司账上反映在“长期投资”中,而在子公司账上反映在“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等所有者权益账户上,因此,应该抵销母公司对各子公司投资的账面金额和各子公司权益中属于母公司的部分。同时,由于集团公司的所有者就是母公司的所有者,所以,子公司的所有者权益中不属于母公司的部分要转作“少数股东权益”处理。抵销分录如下:

借:实收资本

资本公积

盈余公积末

分配利润

贷:长期投资

少数股东权益

注:该分录借方账户金额系子公司期初账面余额,因为本期母、子公司权益性投资的项目即子公司净收益已经在前面抵销了。贷方“长期投资”的金额为:子公司期初所有者权益中归母公司所有者的部分。而“少数股东权益”的金额则为子公司期初所有者权益中除母公司所有部分外的差额,这时会出现三种情况:

(1)如果母公司当时是平价取得子公司的权益(即母公司对子公司投资的取得成本刚好等于取得权益的账面价值),同时,假定母公司采用完全权益法核算,此时母公司的“长期投资”和子公司的所有者权益部分全部被抵销,抵销内部权益性投资及内部权益性投资收益的工作结束。

(2)母公司折价取得子公司权益(即母公司对子公司投资的取得成本小于取得权益的账面价值),折价部分一般在合并之时即已处理,此时母公司的“长期投资”和子公司的所有者权益部分也会全部被抵销,抵销内部权益性投资及内部权益性投资收益的工作也结束。

(3)如果溢价取得(即母公司对子公司投资的取得成本大于取得权益的账面价值),除非母公司“长期投资”溢价部分已经摊销完毕,否则该账户余额经过上述步骤以后必然还有借方余额尚末抵销。

母公司溢价取得的原因,一般有两方面:其一是子公司的资产被低估,其二是子公司存在商誉等无形资产,在集团公司的合并报表上必须得到正确反映,这部分价值恰好是母公司“长期投资”账户上的余额,因此可以作如下调整分录:

借:商誉(或其他相应的资产项目)

贷:长期投资

其中:借方金额为期初合并报表上相应的“商誉或其他资产项目”的摊余价值。因为母、子公司账上都没有此项记录,这是由于合并才出现的,所以只在期初的合并报表上才能找到。

由于这些资产价值的调整或商誉的确定,集团公司的损益必然受到影响,在母、子公司的账上不可能得到反映(因为母、子公司账上均无此项记录),因此要作补充分录:

借:(相关成本费用)

贷:商誉(或其他相应资产项目)

以上相关成本费用的金额依据母公司会计制度确定,如存货的计价政策、固定资产的折旧政策、商誉的摊销政策等等。其实这是对母公司关于内部权益性投资收益的处理的一种调整,在母公司账上,是通过摊销“长期投资”的办法对投资收益进行抵减(已经在“一”部分抵销)。从集团公司主体角度看,不存在这一投资收益,所以改为调增集团公司的费用的办法抵减集团公司的净利润。

另外,从集团公司主体看,子公司除少部分“少数股东权益”外没有自己特殊的所有者,合并利润分配表反映的应该是母公司的利润分配情况,而子公司的利润在母公司的利润分配中已有所反映,因此子公司的利润分配各项目数额也必须予以抵销,分录如下:

借:利润分配——提取盈余公积

——已分配利润

贷:盈余公积应付股利

其中,向股东分配利润的抵销分录已在前面处理,这里需要抵销的只是子公司利润的其他分配,主要是提取盈余公积金,抵销分录为:

借:盈余公积

贷:利润分配——提取盈余公积

至此,母公司对子公司的长期投资,以及子公司记录的母公司的权益全部抵销完毕,内部权益性投资抵销工作才真正完成。

三、内部应收应付账款及坏账准备的抵销

母、子公司间普通债权、债务的抵销分录很简单,一般有以下对应关系,

i、应收、应付账款,其抵销分录为:

借:应付账款

贷:应收账款

2、应收、应付票据,其抵销分录为:

借:应付票据

贷:应收票据

3、预付、预收账款,其抵销分录为:

借:预收账款

贷:预付账款

4、应收、应付股利,其抵销分录为:

借:应付股利

贷:应收股利

5、其他应收、应付款,其抵销分录为:

借:其他应付款

贷:其他应收款

以上各抵销分录的金额从母、子公司期末债权、债务明细账中分析填列。

在不采用备抵法的情况下,集团公司内部应收应付款项的抵销已经完成,在采用备抵法的情况下,还要对公司间债务计提的坏账准备进行抵销。因为对于集团公司而言,债务不存在,坏账准备也就没有存在的理由。坏账准备份两种情况:

1、当年计提的,计提时的分录为:

借:管理费用

贷:坏账准备

2、以前年度计提的。已经计入以前年度的费用,减少了期初末分配利润。

抵销当年计提坏账的抵销分录为:

借:坏账准备

贷:管理费用

抵销以前年度计提的坏账准备的抵销分录为:

借:坏账准备

贷:年初未分配利润

以上两个抵销分录可以合并为:

借:坏账准备

贷:管理费用

年初未分配利润

其中:“坏账准备”的金额为期末内部应收账款计提的坏账准备,“年初未分配利润”的金额为期初内部应收账款计提坏账准备的余额,即视同上年利润调整。“管理费用”为二者之间的轧差数,亦或是本期集团内部应收账款计提的坏账准备,如果本期集团内部应收账款减少,则为冲销。因此,其发生额可能在借方,也可能在贷方。

四、内部债权性投资及其收益的抵销

内部债权性投资主要是指母、子公司在证券市场上,从第三者手中购到对方的债券。与第“三”部分不同的是,母、子公司对同一笔业务的记录不一致。至于双方间直接买卖债券的,抵销分录与第“三”部分一样。

内部债权性投资从集团公司角度看,应视为发行债券的赎回。由于第三者的存在,赎回债券的价格与应付债券的账面价值必然不相等,会有一个债券赎回收益或损失发生,形成所谓的“合并债券收益”或“合并债券损失”。如为“合并债券收益”,集团公司必须确认这一收益,并抵销母、子公司账上关于这一债券的记录,其抵销分录应该为:

l、抵销母、子公司账上“应付债券”、“长期投资”的记录。

(l)在回购当年:

借:应付债券

贷:长期投资营业外收入(或合并债券收益)

(2)在以后持有期间:

借:应付债券

贷:长期投资年

初未分配利润(或合并债券收益)

注:其中“应付债券”和“长期投资”金额分别按其在母、子公司账上余额填列。借、贷方的轧差数就贷记“营业外收入”或“年初未分配利润”再或一律贷记“合并债券收益”。

如为合并债券损失,则借记“营业外收入”或“年初未分配利润”或“合并债券损失”。“应付债券”和“长期投资”的发生额和方向均不变。

2、抵销母、子公司本期确认的被回购债券利息费用和投资收益。先母、子公司确认费用和投资收益的分录。支付利息的一方确定费用的会计分录为:

借:财务费用

贷:应付债券

应计利息

其中,应计利息的发生额依据票面利率和计息期:财务费用的发生额则根据债券去行价格确定,上述分录是平价发行时的分录。如果该债券是溢价发行的,则“财务费用”的发生额应为应计利息扣除溢价摊销后的差额。即:

借:财务费用

应付债券——债券溢价

贷:应付债券

应计利息

反之,如果该债券为折价发行,则“财务费用”的发生额应为应计利息加上折价摊销。即:

借:财务费用

贷:应付债券

应计利息

应付债券债券折价

收到利息一方所作的会计分录为

借:长期投资——应计利息

贷:投资收益

其中,应计利息的金额按债券面值和利率计算,投资收益则根据债券购入价格确定,以上是平价购人的情况。如果为溢价购入,则分录为:

借:长期投资——应计利息

贷:投资收益

长期投资债券投资

如果为折价购入,则分录为:

借:长期投资——应计利息

债券投资

贷:投资收益

从集团公司主体观念出发,上述母、子公司的会计分录都必须予以抵销。其中“长期投资”和“应付债券”已经在“l”部分中抵销,这里需要抵销的是“财务费用”和“投资收益”两项。因此可根据母、子公司账上记录作如下抵销分录:

(1)回购当年,如果回购方确认的收益比发行方确认的费用大则:

借:投资收益

贷:财务费用

营业外收入(或合并债券收益)

反之,如果发行方确认的费用比回购方确认的收益大则借记“营业外收入”或“合并债券损失”。

(2)在以后持有期间,如果回购方确认的收益比发行方确认的费用大则:

借:投资收益

贷:财务费用

年初未分配利润(或债券回购收益)

反之,如果发行方确认的费用比回购方确认的收益大则借记“年初未分配利润”或“合并债券损失”。

五、内部销售收入及存货中未实现的内部销首利润抵销

作为一个会计主体,母公司和子公司如同一家企业内的两个部门,公司间的存货购销业务如同存货在部门与部门之间转移,自不能确认销售收入实现,也不会实现利润。

当母、子公司间销售一批产品时,销货方的会计分录为:

借:应收账款

贷:产品销售收入

同时,

借:产品销售成本

贷:产成品

购货方的会计分录为:

借:(存货类科目)

贷:应付账款

如果购入该批产品的一方已全部售出所购产品,则作如下分录:

借:应收账款

贷:产品销售收人

同时,

借:产品销售成本

贷:产成品

除了“应收账款”和“应付账款”属于内部应收及应付款项应予以抵销外,“产品销售收入”和“产品销售成本”属重复,其中,内部销售销货方的“产品销售收入”和内部销售购货方的“产品销售成本。属于内部转移引起的,从集团公司会计主体看,都是虚增的,应予抵销,即:

借:产品销售收入

贷:产品销售成本

如购入该批产品的一方完全没有售出所购产品,相当于该批存货仅仅换了一个地方,但其成奉增加值相当于销售方确认的利润。所以,除了要抵销虚假的“销售收入”和“销售成本”外,还要将存货虚增的价值也抵销掉,分录如下:

借:产品销售收入

贷:产品销售成本(存货类项目)

注:其中的销售收入和销售成本均为内部销售销货方的发生额。

如果该批产品只是部分销售出去,抵销分录可以分两步进行:

①抵销己销售部分(如同全部销售一样):

借:产品销售收入

贷:产品销售成本

②抵销尚未销售部分

借:产品销售收入

贷:产品销售成本(存货类项目)

次期,当这部分未售出产品售出时,内部销售的销售方出售这部分产品的利润才真正实现,才能予以确认,因此要把原来已确认的利润转换为本期利润,作调整分录如下:

借:年初未分配利润

贷:产品销售成本

如果,次期这部分产品仍未售出,即愿销售方出售这部分产品的利润还停留在存货上,则应将这部分末实现的利润和虚增存货价值予以抵销,分录如下:

借:年初未分配利润

贷:(存货类项目)

如部分售出,则再将售出部分和末售出部分分别按上面的处理进行抵销。

六、固定资产内部交易的抵销

(一)不计提折旧固定资产的交易。母、子公司间不计提折旧固定资产的交易的抵销分录与存货交易的抵销分录基本一致,只有两点不同:其一,固定资产交易的盈亏被计入“营业外收入”;其二,固定资产的交易周期较长,一般不会一方售出后另一方立即再售出,其抵销分录在交易当年为:

借:营业外收入

贷:(固定资产项目)

在持有固定资产期间的抵销分录为:

借:年初未分配利润盈余公积

货:(固定资产项目)

在该项固定资产售出后,其抵销分录为:

借:年初未分配利润

盈余公积

贷:营业外收入

(二)计提折旧的固定资产的交易。计提折旧的固定资产交易与不计提折旧的固定资产交易有两点不同:其一是抵销固定资产上未实现的利润,不能直接冲抵“固定资产”,而是同时调整“固定资产”与“累计折旧”,使得该项固定资产的原值和累计折旧恢复到交易前的水平。其二是每年固定资产升值而多提的折旧费都要如数抵销,以保证同一固定资产按同样的折旧水平计提折旧。抵销分录应该为:

l、恢复固定资产原始记录。假如此时购买方以实际交易价格作为购得固定资产的原值,且此交易价格高于该项固定资产原账面净值,即出售方形成“固定资产清理收益”,在交易当年抵销分录为:

借:营业外收入

固定资产

贷:累计折旧

其中:“固定资产”的金额为交易前原值与交易价格的差额,“累计折旧”为出售方该项固定资产的原账面累计折旧额,“营业外收入”是该项固定资产交易的利润。如果为交易损失,则将上述抵销分录中,借记“营业外收入”改为贷记。

在交易当年后持有该项固定资产期间,原交易利润己经转化为期初未分配利润,相应地抵销分录转变为:

借:年初未分配利润

固定资产

贷:累计折旧

如果原交易为亏损,则将此抵销分录中的借记年初未分配利润改为贷记。

从抵销多提或少提的折旧。假设交易“虚增”了固定资产价值,在交易当年将因此多提的折旧如数冲销:

借:累计折旧(升值部分的摊销额)

贷:折旧费

在交易当年以后持有该项固定资产的各年,因同样的原因要调整年初未分配利润:

借:累计折旧

贷:年初未分配利润折旧费

其中:“累计折旧”为历年累计多计提数,“年初未分配利润”为以前年度多计提数合计,“折旧费”为当年计提数。

如果交易减少了固定资产的价值,则应补提折旧,即做上述各抵销分录的相反分录即可。

经过上述六个步骤以后,母、子公司间的交易业务基本抵销完毕,之后直接汇总母、子公司财务报表和以上这些抵销分录即可编制集团公司的各种财务报表。

以上这些抵销分录在会计实务中一般是通过编制工作底稿的方式完成。另外,也可以运用特殊的勾稽关系初步检验合并报表编制是否正确,这些勾稽关系包括:

l、合并损益表上的“净利润”和“末分配利润”两项必须与母公司损益表上一致。

股权投资和固定资产投资篇10

关键词:成本法编制合并报表

《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合并报表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成本法核算,编制合并报表时调整为权益法,再编制抵销分录。同时也可以采用成本法编制合并报表。成本法编制合并报表,因为母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并不随子公司所有者权益变动而变动,只有在子公司分派现金股利确认投资收益时才需进行会计分录处理,所以成本法编制合并报表只考虑少数股东权益和少数股东收益的变化。合并报表的编制分为非同一控制和同一控制两种。

下面以非同一控制下成本法编制合并报表举例:

假设p公司能够控制S公司,S公司为股份有限公司。20×7年12月31日,p公司个别资产负债表中对S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的金额为3000万元,拥有S公司80%的股份。p公司在个别资产负债表中采用成本法核算该项长期股权投资。20×7年1月1日,p公司用银行存款3000万元购得S公司80%的股份(假定p公司与S公司的企业合并不属于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p公司备查簿中记录的S公司在20×7年1月1日固定资产公允价值高于账面价值100万,该固定资产为办公大楼,账面价值600万,公允价值700万,剩余折旧年限为20年,采用平均年限法计提折旧。20×7年1月1日,S公司股东权益总额为3500万元,其中股本为2000万元,资本公积为1500万元,盈余公积为0元,未分配利润为0元。

20×7年,S公司实现净利润1000万元,提取法定公积金100万元,向p公司分派现金股利480万元,向其他股东分派现金股利120万元,未分配利润为300万元。S公司因持有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当期资本公积的金额为100万元。

20×7年12月31日,S公司股东权益总额为4000万元,其中股本为2000万元,资本公积为1600万元,盈余公积为100万元,未分配利润为300万元。

一、2007年1月1日编制合并日抵销分录:

商誉=投资成本3000-(3500+100)*80%=120,少数股东权益=3600*20%=720

借:固定资产100

贷:资本公积100

借:股本2000

资本公积1600

商誉120

贷:少数股东权益720

长期股权投资3000

二、2007年12月31日编制抵销分录:

1、抵销母公司长期股权投资与子公司所有者权益分录同上。

2、除股本以外的少数股东权益变动。

2007年12月31日,S公司所有者权益增加500万,盈余公积增加100万,资本公积增加100万,未分配利润增加300万。少数股东权益占20%比例。

借:盈余公积20(100*20%)

未分配利润60(300*20%)

资本公积20(100*20%)

贷:少数股东权益100

3、摊销母公司取得的子公司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的差额,2007年12月31日,S固定资产公允价值100万,账面价值95万,差额5万,为提取的折旧

借:未分配利润4(5*80%)

少数股东权益1(5*20%)

贷:固定资产5

4、抵销子公司分配现金股利确认的投资收益

借:投资收益480

少数股东收益120

贷:利润分配-股利分配600

三、若20×8年S公司实现净利润1200万元,无其他所有者权益变动

成本法编制合并报表:

1、抵销母公司长期股权投资与子公司所有者权益

借:固定资产100

贷:资本公积-年初100

借:股本-年初2000

资本公积-年初1600

商誉120

贷:少数股东权益720

长期股权投资3000

2、抵销期初除股本外少数股东权益变动

借:盈余公积-年初20

未分配利润-年初60

资本公积-年初20

贷:少数股东权益100

3、摊销年初母公司取得的子公司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的差额

借:未分配利润年初4

少数股东权益1

贷:固定资产5

4、2008年除股本外少数股东权益的变动

借:未分配利润-本年240(1200*20%)

贷:少数股东权益240

5、抵销母公司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与账面价值的差额

借:未分配利润4

少数股东权益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