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会计信息披露质量要求十篇会计信息披露质量要求十篇

会计信息披露质量要求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8:06:18

会计信息披露质量要求篇1

由于会计信息商品属性的存在,会计信息披露具有一定的自愿性,即企业管理当局自愿披露一定数量的会计信息,以此提高企业的声誉,为企业的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会计信息的公共物品属性,却会导致会计信息供给不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信息需求难以通过“市场”得到满足,必须借助于会计管制,因而,会计信息披露的强制性又客观存在。

(一)会计信息披露的自愿性

企业管理当局自愿披露会计信息的动力在于以下两个方面:一是适当的会计信息披露有利于市场发现企业的真实价值。会计信息披露有利于信息使用者正确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资金流动状况,减少信息的非对称性,从而有利于企业真实价值的发现;二是有利于经理人解除其受托经济责任,提高其在经理人市场上的价值。在“两权分离”的环境下,经理人接受股东的委托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其经营业绩如何,受托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如何等,只能通过财务会计报告对外披露,才能解除其受托经济责任,才能向经理人市场传递其经营管理能力,从而体现其自身价值。

但企业管理当局披露会计信息的自愿性是有限的,主要出于以下原因:首先,会计信息披露过量可能会影响企业的竞争力。因为,在向信息使用者提供会计信息的同时也向企业的竞争对手提供了信息,过多的信息披露可能会泄漏企业的商业秘密,从而影响企业的竞争力。其次,会计信息的生产与披露存在成本,增加会计信息披露的数量势必要增加会计信息的生产成本,而会计信息又具有公共物品的属性,信息提供者不能采取有偿的方式提供会计信息。所以,从成本效益角度分析,企业管理当局亦不愿意提供更多的会计信息。最后,由于会计信息非对称性的存在,经理人具有信息优势,同时经理人与信息使用者的利益目标不一致,从而导致了经理人从自身利益考虑不愿意披露更多的会计信息,尤其是于己不利的会计信息。

(二)会计信息披露的强制性

因为会计信息的公共物品属性,企业自愿披露会计信息的动力不足,直接影响会计信息披露的数量与质量,因此,在缺乏政府管制下的会计信息生产存在不足,产生了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需求上的期望差距。所以,政府会计管制的目标应在于增加会计信息供给,使会计信息的供应与需求相符,缩小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需求上的期望差距。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变迁过程也印证了会计管制的必要性及其管制目标。但这种管制所规定的是企业会计信息披露的最低标准,这是强制性的信息披露。会计管制下的会计信息披露是无上限的,企业也可以依照需要自主披露信息,这属于自愿性的信息披露。所以说,企业会计信息披露是自愿性披露与强制性披露有机结合的适度管制,是两者在实现资本市场目标过程中的均衡。

总之,企业会计信息披露数量难以准确确定,它是会计信息提供者与使用者博弈均衡的结果,会计准则所规定的披露标准只是会计信息披露的最低限度,也是利益各方让步妥协的结果。企业会计信息披露的数量标准只能以“充分性”来表达,以有利于使用者做出正确决策这一抽象的描述来衡量。

二、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

会计的目标在于向企业外部的相关利益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为提高会计信息的有用性,对外披露的会计信息应具备一定的质量特征。FaSB的第二号概念结构公告“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认为会计信息的基本质量特征是相关性与可靠性。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也明确规定了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主要包括真实性、相关性、明晰性、可比性等。归根到底,是要求企业披露的会计信息能够真实地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全貌,能够借助会计信息掌握企业的全部,即企业披露的会计信息应具有透明性特征。

1996年4月,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了关于iaSC“核心准则”的声明。在该声明中,SeC提出三项评价“核心准则”的要素,其中的第二项是“高质量”,并将“高质量”解释为可比性、透明性和充分披露。1997年初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后,许多国际组织在分析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原因时,将东南亚国家不透明的会计信息归为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之一。联合国贸发局(UnCtaD)的调查报告直接讨论了会计信息披露对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该报告认为,东南亚很多金融机构与企业的失败或近乎失败,其可能的原因有:高负债、私营部门对外汇日益增长的依赖、透明度和解释度的不足。导致透明度和解释度不足的主要原因在于会计信息披露的不足。

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在1998年9月的“增加银行透明度”研究报告中,将透明性定义为:公开披露可靠与及时的信息,有助于信息使用者准确评价一家银行的财务状况和业绩、经营活动、风险分布及风险管理实务。该报告进一步讨论认为,披露本身不必然导致透明;为实现透明,必须提供及时、准确、相关和充分的定性与定量信息披露,且这些披露必须建立在完整的计量原则之上。透明性信息的质量特征包括:全面(comprehensiveness)、相关和及时(relevantandtimeliness)、可靠(reliability)、可比(comparability)、重大(materiality)。

会计信息披露质量要求篇2

关键词:会计信息披露;新会计准则;非财务信息;报表附注

企业会计信息是企业投资者、债权人、管理当局、政府管理部门等各种会计信息使用主体赖以作出各自经济决策的基础;会计信息质量直接影响一个社会的资源能否得到优化配置。企业所披露的会计信息的质量是受各种因素和条件的制约,但不管外部的利益驱动力多么大,我们必须承认:如果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本身设计得足够严密与合理的话,会计信息就能保证其应有的相关性和可靠性。

一、会计信息披露内容设计的必要性

目前,会计信息质量是世界各国普遍遇到的一个严重社会问题,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公允性、相关性、可比性、审慎性都让信息使用者感到难以把握,无所适从。一个严谨、科学的会计信息披露系统对于提高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公允性、相关性和可比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必须重视会计信息披露内容的科学设计。

(一)会计信息披露概述

随着现代企业的所有权与管理权分离,企业筹资渠道多样化以及国家的宏观调控,要求企业会计信息必须对外公布,以满足这些利益相关者的需求,这就是会计信息的披露。会计信息的使用人包括投资者、债权人、政府宏观管理部门、企业管理层、供应商、客户和社会公众等。依据相关性,会计信息对于不同的信息使用主体来讲,其作用是不同的,但会计信息披露内容对他们的决策都至关重要。

(二)会计信息披露内容设计的必要性

会计信息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及受托管理责任的履行情况,是企业财务决策的语言,也是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对于会计信息,信息使用者要求它具有可靠性、可比性、相关性、及时性等质量特征,但事实上目前披露的会计信息并不能很好地满足这些要求。由于会计信息披露内容设计本身的不规范,导致了以下状况的发生:

1信息失真现象严重,所披露的会计信息内容的可靠性不能得到保证。在2007年1月1日新会计准则实施之前,财政部曾经多次进行大规模、大范围的会计信息质量抽查,根据正式公告显示结果,中国80%以上的企业会计信息存在不同程度的失真。许多公司故意混淆会计估计、非重大会计差错以及重大会计差错的区别,滥用重大会计差错的会计处理准则操纵利润。

2披露的会计信息相关性不足,内容偏离信息使用者的需求。一些新型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方法缺乏统一、明确的规范。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不足。同时,不同会计主体对同类经济业务可能会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造成企业之间披露会计信息的偏差,也影响到会计信息的可比性,无法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

3会计信息披露内容与国际惯例存在很多不一致的地方,在国际上缺乏可比性。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会计信息需要更准确、客观地反映各种越来越复杂的经济业务。而经济的全球化发展趋势以及国际资本市场的全球化进程。使得资本市场的参与者和会计信息使用者对更高质量、更透明、更具可比性的会计信息的需求愈加强烈。这必然会对建立和完善一套国际化的会计准则提出迫切需求。但目前我国会计信息的披露有许多地方与国际惯例都不符合,成为信息国际化的障碍之一。

究其原因,不难看出,会计信息披露内容设计本身存在的不足引起了上述会计信息披露的问题。它作为一种内在的制度因素,对会计信息的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现行会计信息披露内容设计中的主要问题

按照新会计准则体系和信息披露规范,我国的会计信息披露体系基本上与国际接轨。主要包括财务报表和财务报表的伴随信息。在现行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之中,存在如下一些问题,可能会影响到会计信息的质量。

(一)会计信息披露内容格式过于“僵化”

会计信息采用了比较固定的格式披露,且以会计报表为主体,要求纳入的项目必须符合一定的要素定义和计量原则,结果就导致一些应该披露的重要信息无法显示出来,一些新的经济业务无法反映出来。例如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的项目必须符合会计要素的定义,而且必须满足相关性和可靠性的质量特征,只能是货币化的数量信息。如人力资源、商誉等无法在报表中得到很好的体现。同时,由于会计报表的固定格式、固定项目以及较为固定的填列方法,无法反映一些新型的特殊经济业务,无法反映披露要求变化前后各期的比较信息。

(二)会计信息披露内容具有一定的滞后性

虽然有诸如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的调整,但财务会计报告是定期编制和披露的,通常不在会计期末进行即期披露。年度报告是每个会计年度结束后的四个月内编制完成并披露,中期财务会计报告于每个会计年度前六个月结束后的60天内编制完成并披露。在信息现代社会,任何与未来相关的信息若获取不及时,将失去其应有的价值。

(三)披露的会计信息大多是按照历史成本计量的

企业的资产在报表上反跌的是历史成本,有可能与其现时价值相脱节或相背离,从而使信息失真。同样,利润表反映的也只是企业已实现的收入和已发生的费用等历史信息。在当今信息社会中,不确定信息比以前多,却无法得到显示。尤其是衍生金融工具的发展对企业的财务状况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但衍生工具无法用历史成本计量的,导致其相关信息无法在财务报表中披露。

(四)内容以历史性信息为主,缺乏预测、分析类信息

目前,除了上市公司被要求在年报中披露盈利预测的信息外,其他企业均未要求揭示对未来发展情况的前瞻性或预测性信息。但对于信息使用者来说,预测性的信息可能对他们进行投资、信贷和经营决策更为有用,而且披露中的财务分析指标相对信息使用者的需求来讲较简单,可用性不大。

(五)部分内容是被人为操纵的

由于公允价值的引入和会计估计的存在,导致在会计业务的处理中产生的会计信息具有“人为”控制的特点。坏账的估计、收入的确认、固定资产折旧年限和净残值率的估计、无形资产摊销年限的估计、在建工程完工进度的估计等都是由会计人员根据职业判断能力估计出来的,本身就是一种不精确信息。如果会计人员滥用会计制度给予公司运用会计政策和会计方法一定的机动性和灵活性,将会导致信息质量严重下降。

三、会计信息披露内容缺陷的原因

(一)制度的缺失

1会计信息披露内容的完整、科学是跟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完整性、科学性密切相关的,会计信息披露制度规定了披露什么,怎样披露,何时披露。从一定意义上说。会计

信息披露内容的缺陷就是会计信息披露制度本身的缺陷。

2我国会计准则制度的不完善,也直接导致会计信息披露内容的不足。会计信息披露制度与会计准则制度同是证

券市场会计规范的内容,区别在于前者规范的是被披露信息的表现形式,后者规范的是被披露会计信息的内容实质。可以看到,只有先生成客观、公允的会计信息,才谈得上信息如何披露。

(二)披露与实践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时滞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环境的变迁,新的经济情况、新的经济业务不断涌现,而法律法规的前瞻性不够,不能适应会计实务的发展作出适当的补充或修订,使得一些已出现的会计实务缺乏规范,而企业经济创新行为的会计处理更是无法可依。典型的例证就是金融衍生品的出现,它是一种预期合约,在签订时交易尚未发生,而且到最后平仓、交割,期间金融衍生品的市场价格不断变化,如果以签约时的价格入账,根本无法反映金融风险。

(三)会计处理方法的可选择性

会计处理方法的多样性导致一些信息内容不真实。比如说,对存货的计价、折旧的计提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对坏账准备和跌价准备具体可以采用不同的比例,对费用归属期的选择和间接费用的分摊采用了不同的方法。这些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不同的计提标准、不同的计量比例为企业进行报表粉饰提供了可能,从而无法保证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可比性。

(四)信息披露理论与制度的“滞后”

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制度是由人制定的,人的认识能力的有限性和财务工作的复杂性使得理论本就不能完全符合实际,从而影响到在这个会计信息披露理论体系指导下披露的会计信息的质量。由于披露制度和披露理论的研究滞后,往往没有及时调整信息披露内容。

四、规范会计信息披露内容的措施

会计信息披露内容的规范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应参考各种法律规范和制度准则,同时又要看到目前的会计准则制度还没有解决的,而在经济实践中产生的各种新的需要,加以规范。

(一)加大新会计准则的指导作用

1新会计准则内容的补充和创新

新准则的颁布和实施从过去比较偏重于工商企业,扩展到了金融、保险、农业等众多领域,覆盖了企业的各项经济业务,填补了我国市场经济条件新型业务处理规定的空白。金融工具的确认和计量、企业年金基金、股份支付、投资性房产、生物性资产、保险合同等都有了明确的会计核算规范,这些新型的业务都有章可循了。

2披露方法增加了新的规定

新会计准则就或有事项等不确定事项所可能引发的风险,要求企业认真甄别,将符合负债确认条件的或有事项产生的义务确认为预计负债,并在会计报表附注中充分披露。如准则要求将衍生金融工具纳入表内核算,金融风险的披露更为直接和透明,这使得上市公司进行的一些高风险金融投资可以在财务报表中得到及时反映,使管理者直接获取相关信息,更好地履行职责。同时,投资者也可以更直接地了解上市公司衍生金融工具的情况。由于新会计准则对信息披露提出了更高的具体要求,将提高上市公司披露信息的使用价值。

3《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指导披露行为

为规范上市公司年度报告的编制及信息披露行为,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根据《公司法》、《证券法》等法律、法规及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的有关规定,制订了《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并于2007年进行了修订。准则要求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公开发行股票并在证券交易所上市的股份有限公司应当按照本准则的要求编制和披露年度报告。准则的规定是对公司年度报告信息披露的最低要求,要求只要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至少要按照准则进行最低要求的披露。凡对投资者投资决策有重大影响的信息,不论本准则是否有明确规定,公司均应披露。

(二)强化分部报告信息

企业经营的多元化及跨国公司的跨国界经营,使分部信息显得十分重要。企业提供的分部信息是确认和分析企业所面临的机会和风险的一个有力的工具,尤其是在分析赢利能力和现金流量时,分部信息比整体信息更为有效。未来的社会仍会是企业大型化、集团化和跨国兼并浪潮迭起的社会。对一个庞大的企业而言,分部信息是总括信息的量的分解和质的深化,用户希望得到按分部提供的会计信息,缺少这些信息,财务报表的可靠性将大打折扣。从这个意义上讲,分部信息具有与现行三张基本报表信息平等的地位。

(三)加强非财务信息和自愿信息披露

新的会计准则在对会计信息的披露内容包括结构上的不足都作出很大改进的同时,会计信息披露内容中存在的一些不足还是没有得到解决。主要是一些非财务信息应被广泛披露而此要求未在新准则中体现。会计信息系统以货币为主要的计量尺度,因而会计信息是以财务信息为主,其他信息为辅的综合信息。但在高度发达的经济技术时代,每一项经济决策的做出不仅需要财务信息,也要依据非财务信息。具体应该包括:企业经营业绩信息,包括应变能力、质量、售后服务、交货效率等;一些自愿性信息,自愿披露一些对企业有利的信息,以达到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求,又可宣传公司;预测信息,预测企业未来的业绩和财务状况;企业社会责任,包括税收、环境保护、现有职工人数、公益捐赠等信息。

(四)规范中期报告内容和报表附注内容的披露

会计信息披露质量要求篇3

【关键词】非营利组织信息披露优化

一、构建非营利组织会计信息批露体系的必要性和基本要求

从世界范围来看,非营利组织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组织形态,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我国来看,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非营利组织正迎来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在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机会、提供公共物品、弥补政府缺陷、扩大社会公平等方面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与此同时,由于我国非营利组织的发展起步较晚,与政府组织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和弊端,导致公众对其公益性、独立性及其公共责任的缺失等方面存在较多质疑。而非营利组织信息披露机制则是解决组织信息透明度问题,提高非营利组织的社会公信力,促进非营利组织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非营利组织信息披露机制主要解决组织在管理和运作中信息透明度和规范问题,其信息披露内容一般包括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两方面。财务信息即会计信息,是反映非营利组织财务状况、业务活动情况和现金流量等通常能用货币量化的、在财务报表内作为正式项目反映的信息。非财务信息是与组织运营与管理活动密切相关的不能以财务信息反映的信息,其更多的属于定性的或以实物、技术指标量化的内容。2005年1月1日起施行的《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规定我国非营利组织的会计核算基础为权责发生制,并将会计要素划分为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费用五个方面,对外披露的会计信息主要包括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表、支出明细表、现金流量表等几个方面。伴随着越来越多非营利组织财务丑闻的揭露,人们发现“经济人”趋利的本性并非因其是非营利组织就会减弱,甚至由于缺少了相应的监管而使得这种个性更加显著。非营利组织会计信息披露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也成为决定非营利组织能否健康有效运营、实现公共目标的关键。因此,建立一个科学合理有效的非营利组织的会计信息披露体系,是推动非营利组织进一步完善与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非营利组织运行建立在科学规范、严格定量、实时可控的基础之上。

二、我国非营利组织会计信息批露过程中存在的局限性及亟待解决的问题

1、我国非营利组织会计信息披露的法律法规的滞后和不完善,使其会计信息披露缺乏统一的标准和依据

近年来政府相关部门已颁布实施或重新修订了与非营利组织有关的法规,这些法规条例中涉及到非营利组织应当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编制财务报告,并委托注册会计师审计其年度财务报告的内容。但非营利组织在适用的会计制度上仍然比较混乱,有些采用《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有些采用《企业会计制度》,有些采用国家颁布的针对特定行业的相关会计制度,还有一些非营利组织根本没有正式的会计记录,只是简单地记录业务收支。《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所定义的民间非营利组织仅仅是我国为数众多的非营利组织中的一部分,大量无法人地位的草根非营利组织处于无人监管或无规范可循的状态,此外还有大量网上社团等新兴组织的出现,也迫切需要相应法律法规对其进行规范和指导。目前,我国非营利组织一般以权责发生制为会计基础,但仍有些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由于会计基础的不统一,使得不同组织间的会计信息可对比性不强。加之不同法律法规有冲突,导致不同类型的非营利组织核算的依据、基础不同,进而造成非营利组织会计信息的不可比性。因此目前非营利组织采用的会计核算制度并不统一,其对外披露的信息标准和口径不一致,信息使用者很难有效地使用非营利组织提供的信息做出经济决策。

2、我国非营利组织会计信息披露的制度框架和规则体系尚未建立

目前我国非营利组织并没有形成完整的会计信息披露制度框架,仅由单一的会计制度对其财务报告进行规范。一般而言,在采纳集中立法型管理体制的国家中,非营利组织会计信息披露的制度框架和相应的规则主要由政府设立的专门性证券监督机构制订,如美国、日本等;而在采纳自律性管理体制的国家中,则其主要由自律性的证券业组织制订,如英国。非营利组织会计信息披露规则主要规范信息披露的内容与格式,同时为之提供编报指南,其中美国在这一方面的规定最为详尽,堪称典范,除规范财务报表信息及非财务报表信息的内容与格式外,还通过颁布一系列法律法规为信息披露的内容提供更为具体的编报指南。而对于我国非营利组织而言,连基本的会计规范与审计规范都尚未健全,也尚未形成完整的会计信息披露的制度框架,会计信息披露规则更无从谈起。一些非营利组织的财务会计行为没有进行原始记录和初始计量,应当建账却没有建账或者科目混乱,没有按照制度规定设置会计科目、编制报表和检验会计凭证,随意性强,导致信息使用者对不同的会计信息难以进行科学的对比、分析与决策。

3、我国非营利组织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不规范,质量不高

当前我国非营利组织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很不全面,无法满足使用者的信息需求。非营利组织的财务报告虽然在满足使用者需求方面具备一定的信息含量,但其提供的会计信息并不充分。更多的能够直接反映非营利组织使用资源效率和效果的信息无法从现行财务报告中获取。我国非营利组织对外披露的会计信息主要以财务报表的形式呈现,主要包括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表、支出明细表、现金流量表等,但非营利组织会计信息最主要的关注者,他们更偏好多样化、直观化和平民化的披露形式,而不是仅以专业的、单一的财务报表形式展现。因此,当前我国非营利组织会计信息披露形式单一,内容不规范,不能满足信息使用者的信息完整性和多元化需求。

另外,非营利组织披露的会计信息应该充分考虑到信息使用者的决策需求和特点,以最大限度满足使用者可理解性、决策有用性和决策有效性的要求。良好的会计信息披露必须有一套质量规范机制,方能为使用者所需的会计信息提供有效的质量保证。而目前我国非营利组织披露的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与质量仍值得商榷。

4、信息披露对象侧重于政府管理部门,对其它使用者的信息需求重视不够

非营利组织作为社会的第三部门,其本质特征决定了它是不同于政府机构和企业的组织形式,在依靠社会资源存在的同时需要自给自足。非营利组织不是国家机关,如果说在发展初期需要国家大力扶持而过多使用国家资源进行建设和发展是必要的话,那么伴随我国经济、政治体制改革步伐的加快,以及非营利组织自身的成熟和完善,其脱离政府的控制是其发展的必然。良好的信息披露制度迟迟没有健全,一定程度上成为非营利组织获得更广泛社会支持并取得良性发展的阻碍。

5、非营利组织会计信息披露缺乏必要的审计和监管

良好的审计规范和监管体系是对非营利组织公开披露会计信息的监督与保证,能够在一定程度保障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和真实性。目前,我国并未对非营利组织规定严格的审计要求和其他监管措施,尤其是针对向社会公众披露的信息而言。单纯的会计规范无法与其他法规形成良好的对会计信息的制约和互动作用,使用者的信息需求得不到满足。由于缺乏比较的审计规范和监管制度,也使得部分非营利组织的违规成本降低,因而极易产生一些不规范行为,使其公信力大大降低。

三、我国非营利组织会计信息批露体系的优化

1、完善我国非营利组织会计信息披露的法律法规,为其会计信息披露提供统一的标准和依据

从制度实践来看,《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的颁行并不能完全满足会计信息披露管理的制度需求。立法机关应加强制度建设,完善会计信息披露制度设计,以更加适应会计实践发展的制度诉求。加大对信息披露不规范、不及时、不充分的处罚力度,严重的甚至给予解散的惩罚措施等。强化外部监督,加强会计信息披露的自愿性建设。随着非营利组织的迅速发展和外部监督制度的完善,从长远来看,自愿性信息披露仍然是其首要选择。要求非营利组织主动进行信息披露,同时加强披露信息的质量与制度执行的监督检查,目的仍是为了提高披露信息的质量和水平,正确引导非营利组织自愿信息披露的意愿动机,提升非营利组织的公信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2、完善非营利组织会计信息披露体系框架,建立统一的非营利组织会计信息披露规范

非营利组织作为社会的第三部门,其本质特征决定了它是不同于政府机构和企业的全新组织形式。目前我国企业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基本框架已经涵盖证券立法、会计规范和审计规范,而政府会计改革也在加速进行,国家正在加大力度制订法规并采取相应的对策使政府会计信息进一步公开透明化。因此,非营利组织可以借鉴企业和政府的财务会计制度,建立起相对独立的非营利组织会计信息披露体系。实际上国家已经颁布并实施的《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表明非营利组织会计作为一个特定分类已经为我国官方认可,标志着国家在对建立独立于企业和政府的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研究方面的重大进步和立场。为了增强会计信息的可比性,更好地规范和管理非营利组织,非营利组织的会计基础应以权责发生制为主,逐步建立统一的规则体系。

3、规范非营利组织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提高非营利组织会计信息披露质量

针对如何规范非营利组织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部分学者提出不同的改革思路,包括:全面改革非营利组织披露的会计信息,重新定义会计要素;在现有的财务报告基础上增加反映非财务信息的内容;利用现有报表数字通过建立模型来评价非营利组织的绩效,力图在现有的基础上挖掘对信息使用者最有制度并能用的信息等等。笔者认为,非营利组织信息披露的内容至少应包括业绩情况、财务状况和管理状况三方面内容,业绩可从社会业绩和经济业绩两方面考察;财务状况包括组织是否建立了完备的预算决算制度并能严格执行,基金的筹集、使用、管理运营状况如何等;管理状况包括组织内部的机构设置、人员分配以及总体的运营效率如何,基金项目的落实情况,组织的执行效率等。

在非营利组织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的规范机制中,质量规范标准的确立是关键,旨在为会计信息确认、计量、记录及报告提供指导。审计鉴证可以根据能够反映信息使用者要求的约束标准,独立地对会计信息进行审查,并促使非营利组织根据信息使用者的标准控制会计处理程序。政府部门的事后监管主要着眼于异常情况,针对会计信息披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核查,并对披露违规行为实施惩戒,这种核查与惩戒有助于强化质量规范标准的贯彻实施和审计鉴证的有效性

4、实现会计信息披露形式多样化,构建完备的信息披露的管理信息系统,满足信息需求者多元需求

在非营利组织会计信息披露过程中,要以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表、支出明细表、现金流量表等形式为主,兼采其他形式,立体、全面和充分地披露会计信息。重视非营利组织委托人对信息的需求,由受托人提供的信息要能满足物资提供者即委托人的决策需求。同时,信息的披露要能帮助委托人了解所提供资金的用途和去向。另外,建立相对独立的以网络技术为支撑的非营利组织信息披露管理系统,为非营利组织透明度的提升创造良好的条件。目前我国非营利组织信息披露的载体主要为纸质的报告,信息披露的时效性很差,因此,有必要建立信息披露的专用系统和基于互联网的电子化披露体系,要求所有信息披露义务人均通过该系统进行所有公开信息的披露。建立专门的数据库,对相关者关注的各项信息收录专项数据库,并将该数据库与信息披露专用系统相联接,以便使用者查询。

5、加强对非营利组织会计信息披露行为的监管

由于非营利组织不以营利为目的特点,造成了对非营利组织会计信息监管主体的缺失。真正关注于非营利组织运作效率的主体,除了委托人以外,就应该是政府部门。但是,我国的现状是政府对非营利组织的监管更多的是针对其行为,而不是其财产利用情况,这种对受托人会计信息披露行为的强制性监管很弱。与企业相比,非营利组织的会计核算与管理不规范,信息质量较低,且所披露的信息在一定程度上都没经过审计人员的严格审计。从提升非营利组织透明度的外部条件来看,非营利组织在披露中能否做到透明,关键在于有效的约束、监督和管理机制。作为制度和规则的建立和维护者,政府可以通过法规、制度的制定、实施来影响与决定非营利组织的行为模式。基于我国国情,在非营利组织相关法律不完备的情况下,政府应当设定严格的和可实施的惩罚机制,严厉惩罚不透明的组织,增加其违规成本,从而促使他们提升组织自身的透明度。

(本文系湖北非营利组织中心科研项目《非营利组织信息披露的方法与途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HBnpo2012YB

007。)

【参考文献】

[1]王琳:试论非营利组织的财务控制系统[J].财经问题研究,2002(12).

会计信息披露质量要求篇4

关键词:

会计信息是现代社会的重要资源,会计信息的重要质量特征是及时性和真实性。对于企业许多现有的和潜在的投资者、债权人以及其他相关利益主体来说都非常关心企业的最新信息。然而近期我国证券市场的虚假会计信息披露事件层出不穷,这给资本市场、投资者以及国家和人民造成了巨大的伤害和严重的损失,中国会计市场承受着“信誉危机”的灾难。目针对这种情况,我将对上市公司财务会计信息自愿性披露问题进行探讨,从而希望能进一步提高会计信息的有用性,使我国市场经济的会计体制更加健全和规范。讯,最

一、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

(一)会计信息披露的含义及种类

目前我国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披露应根据不同内容而采用不同的政策:(1)强制披露是主要的,因为目前我国证券市场基本上不具备上市公司自愿披露的条件:(2)自愿披露是重要补充,它主要针对商业秘密、容易导致法律诉讼的信息等,这就是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适度强制披露原则。然而强制性披露是按照公认会计原则和其他、法规的要求,必须在财务报告中披露的内容;自愿性披露是公认会计原则和其他法律、法规未作要求,而自愿披露的内容。

二、我国会计信息自愿性披露存在的问题

自愿信息披露是上市公司根据自身利益最大化需要而自愿做出的披露决策,没有强制的法律约束。但是,从我国上市公司自愿性信息披露的情况来看,自愿性信息披露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自愿性信息披露的意愿不足

1.自愿性会计信息披露容易引起诉讼风险的增加

自愿性会计信息披露了许多企业现有的计划和预计未来可能发生的事项。投资者往往以此作为投资决策的依据,然而这些内容又带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容易而引起投资失败使企业成为被诉讼的对象。

2.自愿性会计信息披露容易导致报喜不报忧的局面

在自愿性会计信息披露下,企业可能只披露有利的信息,而隐瞒不利的信息,这样一来外部信息使用者很可能只看见“好”信息,而不能发现或者注意不到“坏”信息的存在。然而,“坏”信息可能会削弱甚至扭曲信息使用者的使用效果或决策结果。

 (二)自愿性信息披露的质量不高

财务会计信息是股价变动的基础。一些上市公司为了达到种种目的,人为地在财务会计信息上弄虚作假。国家明文规定:连续三年净资产收益率低于10%的上市公司将失去配股资格;连续两年亏损的上市公司将被非凡处理;连续三年亏损的上市公司将被停牌。在这种情况下,部分上市公司不顾自身经营的实际情况,为不失去配股资格和不被非凡处理,恶意粉饰财务会计信息,骗取配股资格。还有一些上市公司与投资机构相互勾结,欺骗中小投资者,蓄意造假财务会计信息,严重扰乱了我国证券市场的正常运行秩序,败坏了上市公司的声誉,给中小投资者造成了极大的损失。

(三)自愿性信息披露的内容不足

部分上市公司对于财务会计信息披露流于形式,只重视一般项目的披露,非凡对于自身不利的因素一般不予披露。如公司董事、监事及高级治理人员持有的股份及变化情况等都披露的不充分。非凡是红利的派发及股票的送配没有一个明确的时间概念,从而使大多数中小投资者蒙受损失大部分上市公司觉得自愿披露要花费大量的成本,还会影响公司的盈利能力;

三、财务会计信息自愿性披露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会计信息自愿性披露的本质

只有在企业定价制度和市场定价制度并存且相互作用的交换经济中,才会形成财务信息的需求和供给,为了使这种供给和需求趋于均衡。于是就出现了财务信息公开披露制度。当企业按照资产所有者共同理解的会计理论和概念以及公认的会计准则、会计方法和惯例向社会公开披露财务信息时,该财务信息就是现代意义上的财务会计信息。对于上市公司财务信息的自愿性披露主要围绕公司的核心能力而展开,通过人力资本、公司战略、盈利预测等信息的披露来达到展示公司核心竞争力的目的。

(二)会计信息的披露需要成本

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不高就是会计信息的披露需要成本,其披露成本包括信息提供成本和竞争劣势成本。信息提供成本是指从建立财务信息系统到会计信息的披露完成所花费的一切支出,竞争劣势成本是指竞争对手或合作单位利用披露的会计信息,调整其经营策略或谈判策略,从而使企业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引起的成本。企业对会计信息披露成本的牺牲直接影响其所提供会计信息的质量,比如,当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发生变化时,对会计人员进行培训会增加会计信息的维持成本,因此,企业在这个时候往往会选择降低披露的成本,减少或者根本不向外部投资者会计信息,直接影响了会计信息的质量。

(三)利益的驱使管理当局不愿过多的向外界公布本企业信息

由于利益驱动,公司总是要实施对自己有利的会计行为,以实现股东权益最大化和企业财富最大化,使会计信息在质量上有失公平,不能满足所有信息使用者的需要。其次,会计信息的供给主体呈现多元化格局。本来会计信息的供给主体是上市公司的会计人员,而现在,上市公司各个相关的利益集团也千方百计地影响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供给,甚至积极参与会计信息的供给工作。这样,经过协调而提供出来的会计信息便有失于偏颇。以至于信息使用者不能获得充分而又全面的会计信息,从而影响他们做出正确的判断。

来 四、财务会计信息自愿性披露的改进措施

(一)突出信息披露的重点

中期和年度财务报告是财务会计信息的灵魂,所以其披露的重点应是财务报告收益数据,如销售收入、现金流动量、所得税费用等信息。对于其他重大事件可采用临时公告形式公布于众,同时要重视分部信息的提供,对于确定为可报告部分的分部信息应充分披露,以便有利于对企业盈利能力和现金流量的分析。只有做到这些才会让信息需求者获得所需的信息。

(二)加强盈利信息披露的质量

现行现金流量表中“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与“净利润”口径不一致,分析、调整的工作量较大,建议修订现金流量表准则,使两者尽量口径可能一致,提高现金流量信息的决策有用性。同时,也要加强对会计信息及时性披露做出要求,信息使用者才可以得到真实的、及时的会计信息,这才是他们所期望的。

会计信息披露质量要求篇5

关键词:新三板挂牌企业;会计信息披露;现状;改善策略

大部分新三板炫破笠倒婺=闲。会计核算体系不够健全、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及披露通道有待进一步完善和规范,以上因素都影响着企业财务核算,因此对新三板挂牌企业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新三板挂牌企业会计信息披露的现状

第一,新三板挂牌企业会计信息披露不及时。新三板挂牌企业会计信息披露不及时的问题比较突出,如延期披露季度报告、年度报告、关联方资金占用情况等。例如,盖特佳(430015)、七维航测(430088)、大树智能(430607)等2015年一季度财务报告至7月份才披露,上述公司因延迟披露财务报告而被全国股转公司采取约见谈话的自律监管措施;截至2016年2月27日,共有41家公司了关于延期披露2015年年报的提示性公告。

第二,新三板挂牌企业会计信息披露不充分。从股转公司公布的挂牌公司信息披露违规公告中可以看出,在定期报告中,龙蛙农业(831258.oC)、杨开电力(831245.oC)、河源副马(430482.oC)、巨灵信息(430316.oC)等企业在2014年年报披露过程中未披露财务报表附注;中航新材(430056.oC)2013年年报中多处遗漏应披露信息,部分章节与《年度报告内容与格式指引(试行)》相关要求严重不符。

第三,新三板挂牌企业会计信息披露失真。新三板挂牌企业会计信息存在虚假披露问题,会计信息披露与事实不符,从股转公司信息披露更正公告及自律监管信息表中可以轻松找到虚假披露的案例,例如中控智联(430122.oC)2012年年报中财务数据与审计报告数据存在多处不一致,信息披露不准确且未及时更正;法福来(831267.oC)2014年年报“第三节会计数据和财务指标摘要”之“六非经常性损益”中的“非经常性损益合计”的“金额”有误。

二、新三板挂牌企业会计信息披露的改善策略

1.坚持以投资者需求为导向进行信息披露

目前,新三板会计信息披露的体系的建立是参照主板、中小板、创业板市场进行制度设计的,新三板挂牌企业大多数规模较小,对于一个规模较小的公司要求其面面俱到、事无巨细的披露详细信息,可能会对挂牌企业造成额外的成本负担,给投资者的信息遴选增加难度。挂牌企业信息披露归根到底还是为投资者服务的,信息披露必须坚持以投资者为导向。新三板市场投资者最为关注的是事关公司经营、财务运行等方面的信息,这些信息是投资者做出合理的投资判断的关键的因素。新三板挂牌企业应当凸显会计信息披露这方面的信息,包括企业财务指标、商业模式、整体运营状况等描述。

2.坚持信息披露的强制性与自愿性相结合

新三板市场会计信息披露规则的完善,一方面需要监管部门制定强制性、规范化的信息披露规则,对挂牌企业最低信息披露要求予以明确规定;另一方面,自愿性信息披露可以弥补强制性信息披露的不足。挂牌企业的差异性较大,目前新三板基本已涵盖信息技术、制造业、金融服务、农业等各个行业,纯粹的强制性信息披露不能充分体现挂牌企业的特殊性与个性,如果忽略行业的差异性,要求企业完全采用一样的信息披露标准,这肯定造成部分行业信息披露过多、部分行业信息披露不足的情况,降低了信息披露的效率,也不利于投资者获取信息。综上所述,既要要求新三板挂牌企业进行强制性信息披露,又要鼓励挂牌企业进行自愿性信息披露。

3.参与主体各司其职,提高会计信息披露质量

首先,挂牌企业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结构。虽然在挂牌辅导阶段,主办券商、会计事务所、律师事务所对挂牌主体进行了辅导和帮助,一定程度上建立并完善了公司治理制度,但由于诸多挂牌企业从项目启动至挂牌成功期限较短,公司一系列规范制度刚刚建立,“三会一层”的公司治理结构运行时间较短,尚未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因此控股股东一股独大、决策程序流于形式等问题比较突出。挂牌企业应严格遵守信息披露规则的要求,配备具有足以胜任的财务、法律专业知识的董事会秘书或者信息披露事务负责人,对外披露会计信息应当经过合规的信息披露流程。

其次,主办券商强化持续督导责任。主办券商应建立健全内部的持续督导制度、信息披露制度等内部制度,当出现各种业务时能够有效的按照制度规定完成,不会出现人员分工不清、职责重叠交叉或空缺的情况,保障每项工作都能高效无缝衔接完成;加强员工的职业教育,为员工提供培训和学习的机会,鼓励员工掌握多种职业技能,增加公司员工取得注册会计师、律师和行业分析师资格的人数,使员工具备从事推荐挂牌、持续督导业务的资格。

最后,审计机构提高对企业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的服务水平。未来新三板必然要实施分层,根据股转公司现在公布的分层方案,创新层企业准入标准有相应的盈利方面的要求,挂牌企业想要进入创新层首先要满足这些盈利方面的要求,这有可能刺激部分未达标企业进行财务造假,为此这些企业可能会想方设法“收买”中介机构。为避免挂牌企业“收买”审计机构或者与审计机构串通,审计机构应当加强内控制度建设,扮演好“经济警察”的角色,切实提高服务水平;同时应当构建有效的中介机构监督体系,加强对审计机构的监管。

4.构建中介机构信用评价体系

应当建立中介机构信用评价体系,将中介机构及执业人员在执业过程中的负面行为及执业质量问题计入诚信档案,并以此作为对相关中介机构考核评级、业务资格授予的重要参考依据,加大对失信行为的处罚力度。目前股转公司在申请挂牌审查的反馈意见中已经增加了“中介机构执业质量问题”、“信息披露格式问题”以及“提醒反馈意见是公开披露文件”等内容,对上述问题的关注与反馈也是股转公司为下一步构建中介机构执业质量评价体系打造基础。

三、结语

综上所述,新三板挂牌企业会计信息披露存在不及时、不充分和失真的问题,严重制约着新三板挂牌企业的健康和快速发展,为此本文从坚持以投资者需求为导向进行信息披露、挂牌企业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主办券商强化持续督导责任、审计机构提高对企业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的服务水平、构建中介机构信用评价体系等多个角度出发,就如何改善新三板挂牌企业会计信息的披露质量,提出了自己的几点看法和建议。

参考文献:

[1]徐骏.我国新三板市场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研究[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5(11).

[2]陈晨.新三板企业会计信息披露和财务风险研究[J].决策与信息,2016(8).

会计信息披露质量要求篇6

关键词:衍生金融工具;信息披露;信息质量

中图分类号:F830.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8-0-02

一、前言

资本市场的发展催生金融创新产品的不断涌现。而衍生金融工具自身的高风险、高杠杆性,在为使用者规避风险的同时,也可能招致巨大的损失。因此,真实、充分、及时的提供企业进行衍生金融工具交易存在的风险、潜在损益,以及对企业经营影响等信息,对报表的使用者来说至关重要[1]。为了规范衍生金融工具的信息披露,各国有关当局纷纷制定了相应的披露制度,其中以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B)最具代表性,均从金融工具分类,套期,期限、条款和会计政策以及风险等方面定性、定量披露进行了系统的规范。而在我国,无论是在计划经济时期还是现阶段转型经济时期,衍生金融工具市场发展迟缓,涉及金融工具的会计信息披露制度不完善,也没有独立的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信息披露制度[2]。尽管自资本市场开放后一些企业特别是银行开始在全球金融市场上进行了包括衍生金融产品在内的大量投资,但是企业对于衍生金融工具风险管理与会计信息披露的重要性仍未得到充分认识。与此相对应,在实践中,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信息披露质量长期低下,已经成为制约我国资本市场进一步发展的一个相当重要的因素。尤其是2008年全球金融风暴的爆发,更凸显了衍生工具信息披露不足对金融市场稳定的危害性。因此,研究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信息披露质量对提高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信息披露的透明度,加强金融衍生工具风险的监管和防范,维护投资者利益和市场健康稳定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衍生金融工具在银行业应用最为广泛,选择上市银行更有利于对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信息披露的研究。本文选取沪深两市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民生银行等14家上市银行,对其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信息披露的规范性、完整性和及时性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发现我国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信息披露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

二、我国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信息披露现状分析

目前上市银行的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信息大多数情况通过年报进行披露。本文对沪深两市上市的14家上市银行2010年报表及附注中有关衍生金融工具信息收集整理,并按照信息披露的范畴是否涵盖衍生工具的确认、计量,套期,会计政策及风险管理策略等主要方面,以及其详细程度,对披露质量进行度量。经调查发现,有12家上市银行对衍生金融工具有一个较为详细的定义;有3家披露了资产、负债的确认标准;有4家说明了初始计量标准;在衍生工具类别、后续计量、风险管理等其他方面每家银行都有不同形式上的披露,但详细程度参差不齐。

根据我国披露制度对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信息披露的要求,首先要对金融工具做出概念上的规范,然后以此为基础界定衍生金融工具,对衍生金融工具进行分类。其次,上市公司在其主要会计政策中应当披露衍生金融工具的计价方法,其利得和损失计入当期损益。信息披露应该做到详细、充分[3]。然而我国上市银行中,各银行在披露方面问题凸显,无论是在披露程度上还是在质量上,都没有做到完全的披露。

根据对年报信息披露情况进行分析可知,如图2.1,14家上市银行在披露内容方面详尽程度多有不同。

图2.12010年14家上市银行年报信息披露分析

现阶段,在14家上市银行中,对衍生金融工具披露较为详细的占35.7%,其中国有银行之一工商银行上市最早,对于披露质量上要求相对较严,披露比较完善;其他4家宁波银行、浦发银行、深发银行和兴业银行也相对完善。而有21.4%的银行存在披露不完善,仅对某一方面或几方面进行了披露。此外,甚至有28.5%的银行只对衍生金融工具进行了界定,毫无实际操作可言。更甚者,有14.3%的银行对于衍生金融工具完全未作任何说明。

从披露质量上来看,如表2.1,有4家银行对从文字表述进行了比较详细的披露且有量化的数据,仅占28.5%;1家银行从文字表述方面比较详细的披露但无数据说明,2家银行仅披露了衍生金融工具的范围和确认标准,分别占总样本的7.1%和14.3%;仅对概念进行表述的银行有5家,占比最多,达到35.7%;而有2家银行没有任何说明。即使在披露较详细的4家银行中,也没有按照制度要求充分披露,缺乏对具体风险信息定性、量化说明。

表2.12010年14家上市银行年报信息披露质量分析

注:通过对14家上市银行2010年年报及附注的分析,针对披露情况,用*的多少表示披露程度的高低。****:使用衍生金融工具并且披露较为详细;***:使用衍生金融工具,对衍生金融工具的资产和负债方面有详细的披露;**:使用衍生金融工具,只对衍生金融工具进行了确认和计量;*:仅对概念进行了表述;——:无说明。

在14家上市银行组成的样本中,大部分银行仅在财务报表附注进行了表外披露,且披露的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信息大部分是概念的简单描述,从所披露的信息内容量上看比披露制度要求披露的内容要少,披露不充分、不全面、不深入的现象大量存在。我国仅要求就会计主体涉及的各种衍生工具所面临的各种风险进行综合披露,并没有要求对不同类型的风险单独披露[4],从而会导致各种衍生金融工具风险因相互抵消,不能得到充分揭示,披露质量远未达到国家规定的最低水平。

此外,从衍生金融工具信息披露时间上也存在披露不及时的现象。我国对于一般要求在季度、年中或者在年末进行信息披露,且当企业存在特大事件的时候也应及时披露。但在经营过程中,上市银行预测到了可能对上市银行股票价格有较大影响的而投资者不知道的重大事项,却故意拖延时间,不及时披露,或者是对外界出现的会影响到上市银行股票价格波动的传言等的原因不进行说明或者不及时公开解释[3],没有做到在时间上规范所要求的,严重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

三、我国衍生金融工具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分析

1.缺乏一套完整、有层次、可操作性强的会计规范体系

我国对会计信息披露的制度规范主要通过现有的会计规范性文件和会计准则来施行。对于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信息披露的规定都较为概括,缺乏可操作性,没有独立的衍生金融工具准则和配套细则。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作为会计核算和报告的基本规范,其本身的不完善将导致公司会计信息披露不全面。2007年的新准则做出的规定主要是方向性与框架性的规范,并未详细规定应该如何披露,也没有像国际上的对衍生工具风险信息分类披露的规定。对衍生金融工具运用的目的和性质及其管理活动的说明存在诸多表达粗略、没有触及实质性问题等情况。

2.披露内容不充分、不全面、不深入,存在虚假情况

iaSB要求披露每一类金融资产、金融负债和权益工具的范围和性质以及采用的会计政策和会计方法,并要求详细披露衍生金融工具的市场风险、信用风险等情况。而目前,我国有关衍生金融工具风险的披露过于简单化,仅要求就会计主体涉及的衍生工具所面临的各种风险进行综合披露,从而使各种衍生金融工具风险因相互抵消,不能得到充分披露。对于某种或某几种较大的风险,由于准则不要求对不同类型的风险进行分类披露,企业往往就会避重就轻,在信息披露时玩“文字游戏”,对不利于企业发展的信息披露有所保留,或故意以保护商业秘密作为理由,隐瞒重大会计信息等。目前在我国,企业主要通过操纵“文字游戏”和不充分表述来对衍生金融工具进行虚假披露,误导投资者。

3.披露时间滞后

由于金融市场瞬息万变,重大的投资决策行为随时都有可能发生,所以任何与未来相关的信息披露不但要具有及时性还要具有前瞻性。但是从目前衍生金融工具的披露水平来看,这种变化无法使市场参与者和决策者及时获悉,一方面是由于会计技术应用过程中主观的估计、判断在所难免可能对类似的经济业务做出有差异的估计、判断;另一方面,对信息加工耗费时间也降低了信息披露的及时性,这就使得市场的投资者不能够即时获知财务状况。

四、提高我国金融衍生工具信息披露质量的建议

1.建立健全会计规范体系

在保持会计准则相对稳定的前提下,随着衍生金融工具的不断创新,修改和丰富会计准则。建立和完善一套具有可操作性,有配套细则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新准则在做出框架性与方向性规定的同时,制定具体详细的规范。适时建立一套独立的衍生金融工具准则。明确对衍生金融工具风险信息的实行分类披露,对信息的表述要注重信息表达精准、触及实质性问题等,从而规范会计核算,降低会计处理的风险,提高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和相关性。

2.充分、全面、深入的披露金融衍生工具

要确保信息披露主体进行全面报告财务状况,保证信息对称,而不是从有利于控制权实体利益为出发点,对披露信息的内容做出取舍,致使投资者无法全面识别其风险而做出错误的决策。因此必须改进现有的财务报告模式,对金融衍生工具相关信息进行充分,全面,深入的披露。只有这样,才能让投资者充分准确的了解到金融衍生工具的披露情况,做出正确的判断,从而利于行业的健康发展。政府与监督管理机构要做好监督工作,制定一系列切实有效的政策法规引导衍生金融工具披露的完善。而投资者也要主动配合,对于有疑问的信息披露,及时提出质疑,相关部门也可以对有贡献的投资者举报给予奖励。而对于披露者,可以学习国外相关成熟的披露体制,配合自身特色,完善披露质量。

3.及时信息披露

会计信息瞬息万变,衍生金融工具应用也越来越广,使得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需求时效性越来越强,提高衍生金融工具信息披露的频率与时效性显得极其重要。目前,加大XBRL手段(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的推广力度,是实现衍生金融工具信息披露速度和效率的途径之一。还可以考虑建立中期财务报告披露制度,因为传统的财务报告制度一般是按年、季度基础编制的,中期财务报告是相对于传统财务报告而言的,实时报告衍生金融工具信息披露是今后发展的必然趋势[5]。

4.合理借鉴国际经验

目前,我国衍生金融工具业务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且新的准则才开始颁布实施四年多,而国际资本市场比较发达,披露方面较我国要更加规范,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全球化也决定了国际合作的重要性。因此,加强与FaSB、iaSB的合作,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关于衍生金融产品的完善的准则体系,一方面降低我国准则创新的成本;另一方面,有利于设计出符合我国国情的,效果显著的信息披露制度。

参考文献:

[1]Famae.F.1970.efficientCapitalmarket:aReviewoftheoryandempiricalwork[J].JournalofFinance.

[2]丁钢.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信息披露问题探析[J].财会研究,2011(08):31-32.

[3]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07.

[4]李炳忠.金融衍生工具财务信息披露质量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0.

会计信息披露质量要求篇7

从世界范围来看,非营利组织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组织形态,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我国来看,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非营利组织正迎来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在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机会、提供公共物品、弥补政府缺陷、扩大社会公平等方面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与此同时,由于我国非营利组织的发展起步较晚,与政府组织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和弊端,导致公众对其公益性、独立性及其公共责任的缺失等方面存在较多质疑。而非营利组织信息披露机制则是解决组织信息透明度问题,提高非营利组织的社会公信力,促进非营利组织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非营利组织信息披露机制主要解决组织在管理和运作中信息透明度和规范问题,其信息披露内容一般包括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两方面。财务信息即会计信息,是反映非营利组织财务状况、业务活动情况和现金流量等通常能用货币量化的、在财务报表内作为正式项目反映的信息。非财务信息是与组织运营与管理活动密切相关的不能以财务信息反映的信息,其更多的属于定性的或以实物、技术指标量化的内容。2005年1月1日起施行的《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规定我国非营利组织的会计核算基础为权责发生制,并将会计要素划分为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费用五个方面,对外披露的会计信息主要包括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表、支出明细表、现金流量表等几个方面。伴随着越来越多非营利组织财务丑闻的揭露,人们发现经济人趋利的本性并非因其是非营利组织就会减弱,甚至由于缺少了相应的监管而使得这种个性更加显著。非营利组织会计信息披露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也成为决定非营利组织能否健康有效运营、实现公共目标的关键。因此,建立一个科学合理有效的非营利组织的会计信息披露体系,是推动非营利组织进一步完善与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非营利组织运行建立在科学规范、严格定量、实时可控的基础之上。

二、我国非营利组织会计信息批露过程中存在的局限性及亟待解决的问题

1、我国非营利组织会计信息披露的法律法规的滞后和不完善,使其会计信息披露缺乏统一的标准和依据

近年来政府相关部门已颁布实施或重新修订了与非营利组织有关的法规,这些法规条例中涉及到非营利组织应当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编制财务报告,并委托注册会计师审计其年度财务报告的内容。但非营利组织在适用的会计制度上仍然比较混乱,有些采用《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有些采用《企业会计制度》,有些采用国家颁布的针对特定行业的相关会计制度,还有一些非营利组织根本没有正式的会计记录,只是简单地记录业务收支。《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所定义的民间非营利组织仅仅是我国为数众多的非营利组织中的一部分,大量无法人地位的草根非营利组织处于无人监管或无规范可循的状态,此外还有大量网上社团等新兴组织的出现,也迫切需要相应法律法规对其进行规范和指导。目前,我国非营利组织一般以权责发生制为会计基础,但仍有些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由于会计基础的不统一,使得不同组织间的会计信息可对比性不强。加之不同法律法规有冲突,导致不同类型的非营利组织核算的依据、基础不同,进而造成非营利组织会计信息的不可比性。因此目前非营利组织采用的会计核算制度并不统一,其对外披露的信息标准和口径不一致,信息使用者很难有效地使用非营利组织提供的信息做出经济决策。

2、我国非营利组织会计信息披露的制度框架和规则体系尚未建立

目前我国非营利组织并没有形成完整的会计信息披露制度框架,仅由单一的会计制度对其财务报告进行规范。一般而言,在采纳集中立法型管理体制的国家中,非营利组织会计信息披露的制度框架和相应的规则主要由政府设立的专门性证券监督机构制订,如美国、日本等;而在采纳自律性管理体制的国家中,则其主要由自律性的证券业组织制订,如英国。非营利组织会计信息披露规则主要规范信息披露的内容与格式,同时为之提供编报指南,其中美国在这一方面的规定最为详尽,堪称典范,除规范财务报表信息及非财务报表信息的内容与格式外,还通过颁布一系列法律法规为信息披露的内容提供更为具体的编报指南。而对于我国非营利组织而言,连基本的会计规范与审计规范都尚未健全,也尚未形成完整的会计信息披露的制度框架,会计信息披露规则更无从谈起。一些非营利组织的财务会计行为没有进行原始记录和初始计量,应当建账却没有建账或者科目混乱,没有按照制度规定设置会计科目、编制报表和检验会计凭证,随意性强,导致信息使用者对不同的会计信息难以进行科学的对比、分析与决策。

3、我国非营利组织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不规范,质量不高

当前我国非营利组织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很不全面,无法满足使用者的信息需求。非营利组织的财务报告虽然在满足使用者需求方面具备一定的信息含量,但其提供的会计信息并不充分。更多的能够直接反映非营利组织使用资源效率和效果的信息无法从现行财务报告中获取。我国非营利组织对外披露的会计信息主要以财务报表的形式呈现,主要包括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表、支出明细表、现金流量表等,但非营利组织会计信息最主要的关注者,他们更偏好多样化、直观化和平民化的披露形式,而不是仅以专业的、单一的财务报表形式展现。因此,当前我国非营利组织会计信息披露形式单一,内容不规范,不能满足信息使用者的信息完整性和多元化需求。

另外,非营利组织披露的会计信息应该充分考虑到信息使用者的决策需求和特点,以最大限度满足使用者可理解性、决策有用性和决策有效性的要求。良好的会计信息披露必须有一套质量规范机制,方能为使用者所需的会计信息提供有效的质量保证。而目前我国非营利组织披露的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与质量仍值得商榷。

4、信息披露对象侧重于政府管理部门,对其它使用者的信息需求重视不够

非营利组织作为社会的第三部门,其本质特征决定了它是不同于政府机构和企业的组织形式,在依靠社会资源存在的同时需要自给自足。非营利组织不是国家机关,如果说在发展初期需要国家大力扶持而过多使用国家资源进行建设和发展是必要的话,那么伴随我国经济、政治体制改革步伐的加快,以及非营利组织自身的成熟和完善,其脱离政府的控制是其发展的必然。良好的信息披露制度迟迟没有健全,一定程度上成为非营利组织获得更广泛社会支持并取得良性发展的阻碍。

5、非营利组织会计信息披露缺乏必要的审计和监管

良好的审计规范和监管体系是对非营利组织公开披露会计信息的监督与保证,能够在一定程度保障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和真实性。目前,我国并未对非营利组织规定严格的审计要求和其他监管措施,尤其是针对向社会公众披露的信息而言。单纯的会计规范无法与其他法规形成良好的对会计信息的制约和互动作用,使用者的信息需求得不到满足。由于缺乏比较的审计规范和监管制度,也使得部分非营利组织的违规成本降低,因而极易产生一些不规范行为,使其公信力大大降低。

三、我国非营利组织会计信息批露体系的优化

1、完善我国非营利组织会计信息披露的法律法规,为其会计信息披露提供统一的标准和依据

从制度实践来看,《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的颁行并不能完全满足会计信息披露管理的制度需求。立法机关应加强制度建设,完善会计信息披露制度设计,以更加适应会计实践发展的制度诉求。加大对信息披露不规范、不及时、不充分的处罚力度,严重的甚至给予解散的惩罚措施等。强化外部监督,加强会计信息披露的自愿性建设。随着非营利组织的迅速发展和外部监督制度的完善,从长远来看,自愿性信息披露仍然是其首要选择。要求非营利组织主动进行信息披露,同时加强披露信息的质量与制度执行的监督检查,目的仍是为了提高披露信息的质量和水平,正确引导非营利组织自愿信息披露的意愿动机,提升非营利组织的公信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2、完善非营利组织会计信息披露体系框架,建立统一的非营利组织会计信息披露规范

非营利组织作为社会的第三部门,其本质特征决定了它是不同于政府机构和企业的全新组织形式。目前我国企业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基本框架已经涵盖证券立法、会计规范和审计规范,而政府会计改革也在加速进行,国家正在加大力度制订法规并采取相应的对策使政府会计信息进一步公开透明化。因此,非营利组织可以借鉴企业和政府的财务会计制度,建立起相对独立的非营利组织会计信息披露体系。实际上国家已经颁布并实施的《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表明非营利组织会计作为一个特定分类已经为我国官方认可,标志着国家在对建立独立于企业和政府的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研究方面的重大进步和立场。为了增强会计信息的可比性,更好地规范和管理非营利组织,非营利组织的会计基础应以权责发生制为主,逐步建立统一的规则体系。

3、规范非营利组织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提高非营利组织会计信息披露质量

针对如何规范非营利组织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部分学者提出不同的改革思路,包括:全面改革非营利组织披露的会计信息,重新定义会计要素;在现有的财务报告基础上增加反映非财务信息的内容;利用现有报表数字通过建立模型来评价非营利组织的绩效,力图在现有的基础上挖掘对信息使用者最有制度并能用的信息等等。笔者认为,非营利组织信息披露的内容至少应包括业绩情况、财务状况和管理状况三方面内容,业绩可从社会业绩和经济业绩两方面考察;财务状况包括组织是否建立了完备的预算决算制度并能严格执行,基金的筹集、使用、管理运营状况如何等;管理状况包括组织内部的机构设置、人员分配以及总体的运营效率如何,基金项目的落实情况,组织的执行效率等。

在非营利组织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的规范机制中,质量规范标准的确立是关键,旨在为会计信息确认、计量、记录及报告提供指导。审计鉴证可以根据能够反映信息使用者要求的约束标准,独立地对会计信息进行审查,并促使非营利组织根据信息使用者的标准控制会计处理程序。政府部门的事后监管主要着眼于异常情况,针对会计信息披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核查,并对披露违规行为实施惩戒,这种核查与惩戒有助于强化质量规范标准的贯彻实施和审计鉴证的有效性

4、实现会计信息披露形式多样化,构建完备的信息披露的管理信息系统,满足信息需求者多元需求

在非营利组织会计信息披露过程中,要以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表、支出明细表、现金流量表等形式为主,兼采其他形式,立体、全面和充分地披露会计信息。重视非营利组织委托人对信息的需求,由受托人提供的信息要能满足物资提供者即委托人的决策需求。同时,信息的披露要能帮助委托人了解所提供资金的用途和去向。另外,建立相对独立的以网络技术为支撑的非营利组织信息披露管理系统,为非营利组织透明度的提升创造良好的条件。目前我国非营利组织信息披露的载体主要为纸质的报告,信息披露的时效性很差,因此,有必要建立信息披露的专用系统和基于互联网的电子化披露体系,要求所有信息披露义务人均通过该系统进行所有公开信息的披露。建立专门的数据库,对相关者关注的各项信息收录专项数据库,并将该数据库与信息披露专用系统相联接,以便使用者查询。

会计信息披露质量要求篇8

商业银行会计信息披露巴塞尔协议

一、引言

商业银行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其在我国经济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决定了其对外信息披露义务。实际上,这也是上市银行维护自身健康发展、改善投资者关系的必然。而随着全球化程度日益加深,商业银行创新不断加快,这也使得其满足投资者知情权的要求越来越迫切,信息披露要求也越来越高。会计信息是各类经济信息的重要来源,对于投资者了解银行经营状况、资产质量等有重要意义,因此也越来越受到关注,要求也日益规范。不过,尽管我国银行业发展势头迅猛,但发展程度仍相对滞后,信息披露起步也较晚。鉴于此,本文将通过分析新形势下我国商业银行会计信息披露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分析这些问题存在的原因,并对如何提升我国商业银行的会计信息披露水平提出建议。

二、新形势下我国商业银行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

会计信息是指将相关会计数据进行处理加工并生成对人们有用的信息。会计信息是各类经济信息的重要来源,对于投资者了解银行经营状况、资产质量等有重要意义,因此也越来越受到关注。透明经营是银行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监管要求,近年来我国银行会计信息披露水平逐步提升,披露标准越来越规范。但不可否认的是,银行目前的会计信息披露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一是缺乏详实完整披露,比如存在缺少资产与负债结构信息披露的问题,这两类资产负债结构的失衡,会加剧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造成流动性问题。鉴于此,资产负债结构信息的不足是当前商业银行会计信息披露面临的首要问题,它不利于信息使用者对银行的风险情况作出评估。再比如,目前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缺少定性和定量分析的结合,一般主要依靠单一的财务经营数据。

二是存在会计信息失真现象。比如,当前商业银行的会计信息披露真实性需要加强,银行会计工作者将信息加工成数据并对外公布,这是会计信息披露的过程。银行会计信息应反映其资产质量等情况,但有些银行可能提供误导性的财务信息,会计信息失真现象普遍存在。比如不按照五级分类标准划分资产,或者以贷还本掩饰资产质量,造成会计信息失真。

三是对会计处理差异较大。会计信息的可比性需要提升,这一要求需要企业提供相互可比的会计信息,即同一企业不同时期可比、不同企业相同会计期间可比。不过,银行会计信息可比性不强,尤其是在在表外业务的信息披露中更为明显。此外,会计信息披露标准不统一。我国现行关于商业银行会计信息披露要求多,也由诸多部门和机构,但彼此之间存在不统一、不衔接的地方,处理的灵活性较大,银行也会选择性地披露,从而影响了信息披露质量。

三、我国商业银行会计信息披露存在问题的原因

当前商业银行会计信息披露存在一定问题,主要有银行内部的内在机制不健全的因素,比如披露动力不足、管理水平确实存在差距等,也由外部监管机构的原因,主要表现为相关准则标准不规范,监管有效性需要加强。

一是披露动力不足,我国的银行行政色彩浓厚,存在企业本身的治理结构及委托关系,信息披露可能对于管理层存在一些问题。

二是风险管理技术水平有待提高,银行会计信息披露面临业务和技术手段的创新,与发达国家相比,风险评估起步晚,尚未形成市场风险等的计量模型,定量管理信息能力较差。

三是商业银行的差异化会计处理问题普遍存在,银行新业务与会计规范发展不同步的情况较多。比如理财信息披露实际上就给给银行的会计核算带来了大的挑战,其会计处理和补充规范制度尚未完全建立,银行实务自由度较大,躲避监管的问题存在,对自身财务状况也产生影响。

四、提升商业银行会计信息披露水平的政策和建议

综上所述,我国银行业会计信息披露的侧重在于安全性、效益性与流动性。当前,加强银行业会计信息披露受到密切关注,也是银行业自身发展的需要。鉴于此,为进一步改进我国商业银行会计信息披露情况,本文从治理结构、风险管理等几个方面提出了如下的对策和建议。

一是完善公司治理结构。要优化银行股权结构,股份制改革应当深入,可以引入更多的战略投资者,优化银行股权机构、提升管理水平。要完善银行管理层的任用机制及绩效评价机制。要强调发展质量,完善信息披露机制。

二是要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体系。要求企业在各个环节和过程中执行风险管理流程,即要针对各项业务风险制定实施识别、计量和控制风险的制度、程序和方法。目前主要面临信用、市场和操作等风险,应建立量化模型,持续进行监控。应构建和完善风险评级体系,提升风险控制能力。实际上,有效的内部评级系统应该包括评级对象的确定和对评级结果的利用等诸多方面。

三是完善信息披露规范。目前会计报表及附注是会计信息披露的主要表现,在银行金融创新实务中,差异化处理方式不利于统一监管,因此要适应新形势下变化,持续改进和完善相关会计准则,不断规范新业务的会计处理方式,不断提高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

四是要加强披露监管。要更新监管理念,金融监管是为了维护良好的市场秩序,确保银行业的健康运营。我国监管是严格限制市场准入、强化管制,国外对银行的限制少但监管规则更细,未来我国监管理念也应该不断完善,提升银行自律意识,提高银行的竞争力和监管效率。要促进监管协调,形成监管合力,比如组建联合巡视组。参考文献:

[1]胡突明.商业银行信息披露:巴塞尔原则及对我国的指导意义[J].会计研宄,2001(09).

[2]李冰.金融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及对策分析[J].金融会计,2009(2).

[3]李慧萍.关于增强商业银行会计信息披露透明度的思考[J].投资研究,2004(6).

会计信息披露质量要求篇9

关键词:上市公司;非财务信息;信息披露

中图分类号:F832.51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7月28日

一、非财务信息的定义和内容

一般而言,财务信息是主要指以货币计量,对企业经营活动中的交易事项进行会计核算,最终进入财务报表的信息。非财务信息是不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的,在财务报告附注中披露的或在财务报表外所反映的,但与公司的生产经营活动直接或间接相关的、为利益相关者的决策所需要的信息。

非财务信息涵盖上市公司的各方面,一是企业的背景信息,包括:公司的所有者与管理者信息、经营活动、资产的范围与内容、竞争对手、发展目标、采用的会计政策,以及公司所处的外界经济环境等;二是公司的经营业绩以及财务部门对业绩的分析,说明公司的经营、市场等各方面的状况以及原因;三是公司的预测性信息,包括:公司面临的风险和机会、管理部门对未来的计划和预测等;四是企业的社会责任信息,包含环境指标、职工福利和保障信息等。

二、非财务信息的特征

(一)预测性。非财务信息主要包括历史性信息和预测性信息。但非财务信息的使用者更侧重运用这些信息来对未来进行展望和预测,为未来决策提供帮助,因此使用者更青睐于反映企业未来的非财务信息,如企业未来收益预测、行业发展趋势等。

(二)内容宽泛性。非财务信息涉及公司生产活动的各个层面,其内容比财务信息的内容更宽泛。根据披露要求,非财务信息披露能分成强制性披露和自愿披露。在强制性披露方面,上市公司的年报必须附有财务报表备注和会计数据摘要;在自愿披露方面,它主要包括预测性信息、辅信息、管理当局的目标、计划等等。总之,公司披露的非财务信息不仅包括与公司生产经营紧密联系的信息,还可以反映出一般财务报表不能反映的政治、经济环境、人文风貌、企业未来潜在风险等信息。

(三)可靠性和相关性。可靠性是指企业的非财务信息是建立在企业经营基础上的,反映的是企业经营状况,必须是真实可靠的。相关性体现在两方面:首先,非财务信息必须是同公司的经营活动密切联系的;其次,非财务信息应该与利益相关者的决策相关,这样信息使用者才能获取有用的信息。

(四)形式灵活性。非财务信息可以以货币形式计量,也可以用其他数据、图标形式表示,还可以采用定性描述的形式,通过使用文字、图片在年度报告、附注、招股说明书或其他报告上做出阐释,同时也能通过制作表格和图形等各种形式来阐述。同财务信息披露相比较,非财务信息披露形式更灵活。

(五)辅助从属性。从上市公司披露的信息来看,表外非财务信息的比重逐渐增加,但是从主次关系上看,它依旧起辅助作用,至少从目前来说其重要性还没超过财务信息。

三、上市公司在非财务信息披露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上市公司非财务信息披露不充分、不完整。目前,证监会对于非财务信息披露的要求明显不够全面。在年报中要求披露反映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和员工情况的信息,上市公司对这方面信息披露得较为全面,而对于反映企业对职工的社会责任信息、反映企业核心竞争力及人力资源优势的信息披露要求不足,导致企业对这些信息披露不充分。

其次,企业在披露非财务信息时往往报喜不报忧,对消极的、影响公司形象的、可能带来负面影响的信息选择忽视。企业在面对消费者、政府、社会公众等利益相关者关注的核心竞争力信息、环保信息等无法用货币进行计量或难以用数据反映的敏感信息时,大多数公司的做法都是能不披露就不披露。在2011年6月5号“世界环境日”,央视报道了哈药集团制药总厂废水、废气和废渣违规排放的新闻,报道指出,哈药总厂产生的“废渣直排河流,硫化氢废气超标千倍”,周边居民忍受臭味10多年。事实上,哈药集团总厂早在2009年就在黑环办160号中被列入污染严重企业名单,但其却始终未向社会披露相关环保信息。

最后,上市公司尤其在前瞻性信息披露方面存在不足。上市公司对一些要求强制性披露的、未来发展展望的前瞻性非财务信息披露仍然不足,例如对于行业发展趋势、公司发展机遇与挑战、经营计划、资金需求和使用计划及面临的风险等。另外,对没有要求强制性披露的信息,如我国董事会报告中对于盈利预测及风险应对措施等,这些非财务信息的内容与格式,准则也没有详细的规定,上市公司也不知道怎样去披露这些信息,因此造成的结果就是不去披露,或者简单的一笔带过。

(二)非财务信息质量良莠不齐,质量难以保证。非财务信息的质量可以从信息的真实性、披露的充分性以及披露的及时性等几个方面考量。上市公司通过各种方法美化非财务信息的事件层出不穷,非财务信息质量无法得到保障,没有可靠的质量,非财务信息也就没有了披露的意义。

同财务信息不同的是,上市公司自愿披露的非财务信息可鉴证性较差,原因在于其很大程度上受提供者的主观影响,充满着会计人员的估计,是具体的、主观的但未经审计的。同时,上市公司在非财务信息披露过程中青睐于通过描述,以语言表达的方式来披露信息,可理解性较低,在披露过程中容易产生一些模棱两可的含义,留下了操纵空间。

(三)非财务信息内容使用价值不高,不能满足利益相关者的需求。非财务信息的内容复杂多样,对于其中的部分,如市场占有率、雇员数量、市场份额等容易对其进行量化。但是对于更多的比如顾客满意度、人力资源的素质、与客户的关系、与当地社区的关系等则较难量化,甚至不可能量化,企业在披露这些方面的信息时质量很难评估。用户在使用这些信息时只有一些感性的认识,而不能同财务信息一样能得到具体的数据支持,在很大程度上非财务信息并没有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

上市公司披露的非财务信息的可理解性较差,大部分信息使用者的理解能力与披露语言的可读性存在矛盾,产生这一问题主要在于非专业人员的专业知识不匹配,上市公司可能会利用存在这一问题操纵可读性。同时,上市公司在信息披露方面存在自利性倾向,即上市公司可能会披露一些模棱两可的或者干脆选择不披露相关信息,来掩盖一些对公司不利的信息。而对于一些普通使用者而言,很难理解其中内涵,不能有效地窥探出公司的发展状况,其使用价值并不高。

四、提高上市公司非财务信息披露质量的措施

(一)加强非财务信息研究工作。加强非财务信息披露的研究工作要进一步了解利益相关者的信息需求,对信息使用者的非财务信息的需求进行深入调查,这是研究非财务信息披露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其次,行业协会还应加强对非财务信息披露具体方式的研究,以使披露的信息既要满足信息使用者需求,同时还能兼顾成本效益的配比。最后,相关部门应尽快建立一套类似于公认会计准则的规范体系,将非财务信息披露的内容、方式及量化过程进行标准化,使得公司和公司之间、公司内部不同部门之间的业绩能够进行比较和审计,能够为公司价值的确定提供可比信息。

(二)加强对非财务信息披露的监管

1、加强政府部门监管力度。由于非财务信息内容、形式的的独特性,注定了其在披露过程中需要加强监管,目前,监管部门存在职责不清、监管力度不够的现象。要解决这些问题,第一,要使各部门明确自己的责任与权限,防止出现职责不清的现象;第二,要提高监管人员的理论水平,加强监管人员的知识队伍建设。证监会等相关部门已经先后出台颁布了许多项旨在提高信息质量的规章和制度,尽管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但是只要认真执行,基本能够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避免出现蓄意造假的现象。针对造假违规成本低,可以参考国外发达国家的做法,对那些敢于铤而走险的单位和个人,建立更为严厉的制裁措施,加大处罚力度,使造假者付出惨痛代价,同时也是对其他上市公司的一种警示。

2、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立体监管框架。政府在监管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监管不能光靠政府部门,应建立政府主导、行业自检和社会公众监督三位一体的多维监督机制。这样,既减轻了政府的负担,让政府起主导的作用,又能有效地利用社会资源参与非财务信息的监管中去,给予行业监管机构相应的权利,提高监管效率。应该大力倡导各种形式的监管,如媒体、公众的监督等,对上市公司形成外部制约。

3、健全非财务信息披露的法律法规。要继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引入集团诉讼制度、民事赔偿制度,完善企业信息公开机制,狠抓铤而走险的违规行为,严格执法,严厉制裁,以此警示那些抱有侥幸心理的上市公司。最后,在监管过程中引入审计制度,审计制度是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外部保障。发挥会计师事务所的作用,加强对非财务信息的鉴证,以保证上市公司所提供的非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4、提高上市公司非财务信息披露自觉性。非财务信息作为目前很难量化的信息,它的制成和公布在很大程度是由企业自愿披露的取向决定的。然而,我国上市公司对除历史信息之外的其他信息的披露动机不足。为此,应做好以下基础工作:一是积极开展重视非财务信息披露的教育工作,务必使公司股东和管理层意识到非财务信息披露的重要意义,促使其重视实际操作;二是积极整合公司部门资源,密切财务部门与其他部门的联系;三是提高会计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非财务信息由企业中具有较高专业知识的会计人员加工而成,这样保障非财务信息的披露在不泄露公司机密的前提下,兼顾确保非财务信息的相关性、真实性。

5、完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提高内部控制执行力。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是公司信息充分披露的重要保障,是确保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的内部制度安排,所以上市公司要努力完善公司治理。首先,上市公司应该大力加强法人治理结构,健全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监事会,完善公司治理的组织结构,强化大股东的权力制约和内部人的权力制衡,尽量避免出现“一股独大”的情况。强化监事会的监督作用,确保监事会在监督企业工作时不受干扰;整合监督资源,形成有效的监督合力。积极推进日常监督、专项检查和年度集中检查的有机结合,保证上市公司非财务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主要参考文献:

[1]刘建华.对上市公司非财务信息披露问题的思考[J].财会研究,2013.

[2]李晓龙.上市公司非财务信息披露及规范问题研究[J].财务与会计,2005.

会计信息披露质量要求篇10

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是指上市公司从维护投资者权益和资本市场运行秩序出发,按照法定要求将自身财务经营等会计信息情况向证券监督管理部门报告,并且向社会公众投资者公告。

近年来,国家在规范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方面做了许多工作,上市公司披露会计信息的行为开始逐步规范,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1.上市公司披露的会计信息存在“披露过量”或“披露不足”的现象。披露过量信息,是指某些披露出来的会计信息对于信息使用者而言通用性小,对决策的作用不大。如上市公司披露的公司股票发行、上市、交易等信息与股东结构、数量以及他们的持股信息。因为,现实的证券市场中,只有少数特殊的信息使用者才需要这类信息,因此,其通用性很小。此外,披露过量信息有时也会产生误导。因为,在证券市场中披露的无关会计信息如果太多,极可能使真正相关的信息反而被掩盖起来,这样会影响预测和决策。

披露不足信息,是指某些披露出来的会计信息形同虚设,没有实质性的内容。如招股说明书披露的投资风险,是介绍可能对发行人的发展前景以及产品销售、市场份额、财务状况、经营收益等方面产生不利影响的重要因素;股市风险,是介绍股票市场价格变化的基本原因,说明股市风险与投资风险的联系,提醒投资人对股价波动应该有充分的了解。实际上,在这种要求和规定下披露出来的风险信息(不确定性信息)是一种信息集合的简单列举与陈述,相关性比较差。信息使用者在获得这类信息并深入研究后就会发现这类会计信息并不利于作出决策。

2.会计信息的客观偏差问题日益明显。客观性偏差,是指由于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所依赖的相关信息转化技术、会计信息披露形式、法律与法规存在的缺陷以及不可抗力等因素而引起的上市公司披露出来的会计信息与上市公司实际会计状况之间的偏差。目前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客观偏差问题日益明显,通货膨胀等不可抗力因素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客观偏差的影响更是不可否认。近几年来,我国的通货膨胀已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使它不再是一个导致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客观偏差的主要因素。但是,加入wto后,又将出现哪些不可抗力因素会影响到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客观偏差的产生乃至扩大?如果出现的话,该如何解决?这是一个需要大家关注的问题。

然而,由于上市公司本身的原因,如信息披露技术、业务人员素质,也会使会计信息披露产生客观偏差。如果上市公司没有采取完善的信息披露技术,没有雇用高素质的会计人员,或者没有采取最恰当的会计信息披露形式,上市公司披露的会计信息客观偏差会越来越大,越来越明显。因此,这种状况也亟待改善。

3披露的会计信息含量不高。由于主、客观的原因,目前我国上市公司披露的会计信息含量不高。衡量会计信息含量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准,是它所提供的会计信息能否为多个经济成分“共享”,能否为各类投资者的投资决策提供有效的依据。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存在供不应求的矛盾,表现为宽型信息需求结构与窄型信息供给结构的矛盾,以及高质信息需求与低质信息供给的矛盾。这一矛盾在中期报告中表现尤为突出。

4.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披露与西方先进国家、国际会计组织相比,在某些理念与具体处理方法上存在一定的差距,有一定程度上的不合理性,“与国际接轨”尚有很长的路要走。下面以中、美两国中期报告为例说明这一问题:

首先,从依据的理论基础来看,我国持的是独立观,视期中期间为一个独立的、基本的会计期间,每个中期经营结果的计量应该适用于与年度报告相同的会计原则与程序;美国持的是整体观,视期中期间为会计年度整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年度内发生的成本费用应该按相关的基础分摊到各个期间。“会计期间的恰当划分以及随之而来的各个期间收入与费用的合理配比,对财务报告的正确编制有着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尤其是当我们期望它们每期之间具有可比性时,这个问题就显得更加突出”。两种观点各有自己的优缺点,但是具体到中国的证券市场来说,假如以整体观为理论依据,似乎更加合适。

其次,从期中期间的划分来看,我国以半年为限,要求上市公司在每个会计年度的前六个月结束后的60天内披露中期报告。美国以月、季或其他更加短的期间为限,披露会计信息的时间间隔更短。正如美国FaSB所提到的,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只有在它还没有失去影响决策的能力之前提供给信息使用者才具有及时、相关性,否则,该信息毫无用处。我国在这一点上远远不完善、不健全。那么,以半年为限的中期期间似乎应该更具细化一点,以便及时为信息使用者提供更具相关性的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然而,缩短披露会计信息间隔时间,增加披露次数,又会牵涉“成本效益原则”。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明确指出:企业提供信息的成本,包括信息的收集和加工成本;如果要经过审计的话,包括审计的成本;将信息传递给需要者所增加的成本;可能引起诉讼的成本;因信息披露损及竞争地位的成本。那么,如何处理这个问题,又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

以上仅从中期报告来说明中、美两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在处理上的差异。现实中,我们在会计信息披露处理方面还有许多与国际通行处理方法不一致的地方。而正因为这一点,已严重阻碍了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与国际接轨,以及其向国际发展的进程。

通过以上分析,从会计信息披露的国际发展趋势着眼,本人认为,要保证我国证券市场健康发展,除加强上市公司自身建设,提高证监会法律地位,加强证券监管外,应从以下方面重点做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工作。

一、增加非财务信息披露的内容。非财务信息是指不一定与公司财务状况相关,但与公司生产经营活动密切相关的各种信息,它不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具体而言,披露非财务信息的内容包括:经营业绩指标、公司管理部门对财务和非财务信息的分析、前瞻性信息、背景信息,这些信息是投资者制定经济决策时越来越需要关注的信息。目前,我国上市公司极少披露甚至不披露非财务信息,与证券市场的发展不相适应。对投资者而言,披露非财务信息,弥补了现行财务报告的不足,有助于进行正确的决策;对上市公司本身而言,披露非财务信息有助于其改进企业经营管理,提高生产效率。可见,上市公司应该披露非财务信息,我国也应制定与非财务信息披露相关的法规,以规范该信息的披露行为。

二、增加披露表外信息内容。表外信息是指上市公司为了帮助信息使用者更好地理解报表内容,了解企业一系列有助于进行经济决策但是又不能在基本财务报表中反映的重要信息。上市公司现行财务报告披露的是历史性会计信息,而且有些事项“无法满足传统意义上的定义、确认、计量标准而无法在财务报表中予以反映”。基于这些局限性,表外信息披露便势在必行。表外信息既可丰富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含量,又能提高相关会计信息的质量(相关性、可靠性、可比性等),是现代会计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我国上市公司披露的表外信息,无论从量上还是从质上来看都不理想,从量上来看,与国外相比,我国上市公司提供的表外信息量少,准确地说,其目前还是一个点的概念,不是一个集的概念;从质上来看,由于财政部、中国证监会等没有制定表外信息的披露准则、制度,没有规定具体披露方式,信息披露质量不够理想。这种状况有待改善。

三、提供完善的预测性会计信息。一般认为,预测性会计信息是表明企业未来发展方向的经营业绩的财务信息,它的披露能够使投资者和债权人了解企业未来的生产经营状况,从而做出合理有效的投资决策,防范和化解投资风险。财务预测信息的披露可以增强证券市场的信息有效性,使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充分性得到提高,以促进证券市场的良性发展。我国为规范财务预测信息的披露,先后制定了《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条例》、《公开发行股票公司信息披露的内容与格式准则》以及《公开发行股票公司信息披露细则》,明确规定上市公司招股说明书、上市公告书和年度报告中财务预测信息披露内容,但是目前财务信息披露行为还远远不够规范,表现为预测信息质量不高,披露成本问题难以彻底解决,上市公司与注册会计师事务所的法律责任不明确。实际上,有关研究结果表明:上市公司趋向于主动而且直接提供财务预测信息。那么,我们可以因势利导,采取各项具体可行的措施加强上市公司预测性会计信息的披露。上市公司提供的这些信息是为了帮助投资者和其他有关人士做出更有效的投资决策,对管理者的经营责任做出更为客观公正的评价。因此,应该要求上市公司提供完善的预测性会计信息。

四、提供真正有用的分部报告。随着现代企业制度实施,企业兼并、重组会使上市公司规模不断扩大,那么合并会计报表也越来越普遍。合并会计报表为报表使用者提供关于整个企业集团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信息,但是合并报表同时也掩盖了集团内的不同行业、不同地区公司的经营情况。为了弥补这种缺陷,分部报告便应运而生。我国证监会在1997年公布的《公开发行股票公司信息披露的内容与格式准则第二号》中规定上市公司必须按行业披露分部信息,具体内容包括:行业分部的营业收入、营业成本、营业毛利的上年与本年对比数。实际上,这些内容涉及的会计信息面不宽,导致信息披露不充分,难以真正达到当初要求上市公司提供分部报告时的初衷。因此,我们应该在考虑中国国情的基础上,与国际惯例接轨,使中国的上市公司能提供真正有用的分部报告,在微观上能够有助于上市公司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使分部报告能够在证券市场中起预测性信息的作用,在宏观上切实有助于提高证券市场的运行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