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安全思想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8:01:00

网络安全思想篇1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文化安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网络民族精神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0)05-0082-04

文化是维系一个国家的精神纽带,是一个民族的根。“文化生存,是民族生存的前提和基础,文化的生存状态不仅积淀着一个民族和国家过去的全部文化创造和文明成果,而且还蕴含着它走向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基因。一旦文化受到威胁和侵略,必然要给民族和国家带来深刻的文化危机和政治危机。”…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文化安全问题应运而生,并成为非传统文化安全领域中的一个“全新”问题。

一、网络文化安全的命题

网络文化是指人们以网络技术为手段,以数字形式为载体,以网络资源为依托,所创造的用文字、声音、图像等形态表现出的文化成果及其活动。网络文化安全,是指在网络文化活动中一个国家的文化价值体系免于遭受来自外部或内部的网络文化因素的侵蚀、破坏或颠覆,从而很好地保持自身的文化价值传统,并在自愿自主的基础上吸纳和借鉴一切有益的人类文化精神成果并不断创新发展。网络文化安全主要包括意识形态安全、民族文化安全、文化价值观安全、文化行为方式安全以及网络信息机密安全等。网络文化安全问题的产生,主要来自一些西方国家凭借其网络优势,“对包括我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实行非对称性的文化影响,图谋用西方文化去同化非西方文化,并达到对非西方文化国家的控制”。对思想政治教育而言,网络文化安全的命题概括起来主要表现为:网络黑色信息冲击、网络灰色信息冲击和网络黄色信息冲击。

1.网络黑色信息的冲击

网络黑色信息的冲击,首先表现为对国家意识形态的冲击。意识形态是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决定着文化的性质和方向,意识形态的安全受到威胁,是文化安全致命的威胁。我们知道,互联网就像没有守门人的论坛一样,任何网民或组织都可以超越时空的障碍,自由地进行信息的交流,自由地发表和传播自己的言论,在给人们带来民主和自由的同时,也容易被一些别有用心者所利用,如“造谣者可以自由地在上面胡乱涂鸦,让全世界阅读。”些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心存不满的国内外敌对势力,更是会利用网络这一便利的途径,来大肆发泄他们的敌视,制造各种政治谣言,捏造并散布诋毁和污蔑国家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各种虚假事实。或者发表传播其他有害信息,以此来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社会主义制度;或者煽动分裂国家,破坏国家统一。这种利用网络造谣、煽动、颠覆要比他们在现实中传统手法的“”容易得多、也隐蔽得多,其目标直指我国的国家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

其次,网络黑色信息的冲击还表现为对社会安全的冲击。一些国外敌对势力一方面以国家重要基础设施盼信息网络为目标,利用黑客和计算机病毒技术实施网络攻击,破坏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秩序;另一方面,以互联网为媒体进行网上恐怖心理战和宣传战,破坏政治稳定,制造社会恐慌。同时,还利用信息网络进行组织策划、联络和收集、窃取与国家安全相关的情报信息。据《环球时报》2007年10月30日报道:“境外有数万个木马控制端ip紧盯着中国大陆被控制的电脑,数千个僵尸网络控制服务器也针对着大陆地区。甚至有境外间谍机构设立数十个网络情报据点,疯狂采用“狼群战术”、“蛙跳攻击”等对我国进行网络窃密和情报渗透。”

2.网络灰色信息的冲击-

网络灰色信息的冲击,首先表现为对民族语言文化的冲击。民族语言是一个民族存在的标志,也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根基。语言不仅是思想交流的工具,还是特定文化的载体,是国家、民族尊严的象征。作为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当人们接触到某种语言文字时,也就接触到了蕴含其中的文化。据统计,互联网上各种语言的使用频率依次是:英语84%,德语4.5%,日语3.1%,法语1.8%。互联网在很大程度上成了以英语为核心的全球传播体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网络媒体实验室的创办人尼葛洛庞帝认为:在互联网上没有地域性和民族性,英语将成为标准。随着这一标准的执行,非英语民族和国家的文化就被淹没在茫茫的英文信息中,不可能成为网上的流行文化。阿尔温・托夫勒在《权力的转移》中说:“世界已经离开了暴力和金钱控制的时代,而未来世界的魔方将控制在拥有信息强权人的手里,会使用手中掌握的网络控制权、信息权,利用英语这种强大的文化语言优势,达到暴力、金钱无法达到的目的。”对于非英语国家来说,这无异于文化殖民。久而久之,非英语国家的人们便会产生对以英语为语言表达的西方文化的认同感,最终会对自己国家的文化安全产生影响。

其次,表现为对民族文化中的价值观念、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等的冲击。价值观念是在价值认识的基础上积淀而成的深层心理结构和信念,作为人们进行价值判断和选择、确立价值取向及追求的范型与定势,对个人成为什么样的人、社会成为什么样的社会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是文化中更内在、也更为深刻的本质方面。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通过占统治地位的信息网络,建立自己的话语霸权,不断挤压、排斥发展中国家的民族文化,使带有西方色彩、有利于西方文化的信息在世界范围内狂轰乱炸,一边倒地大量倾销带有其政治模式、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各类文化信息,力图潜移默化地影响网络上人们的思想和价值判断,以消解社会主义价值观。美国政府曾公开宣称:“高速发展的‘全球信息基础设施’将促进民主的原则,限制集权主义政权形式的蔓延;世界上的人民,通过・全球信息基础设施’,将有机会获得同样的信息和同样的准则,从而使世界具有更大意义上的共同性。”这种强大的宣传在一定程度上会“弱化了人们对国家的认同感,并在一定程度上对国家的内部构成潜在侵蚀”。

3.网络黄色信息的冲击

有人说,互联网是个大宝藏,但同时也是个垃圾场,这话一点不假。随着宽带互联网、网络视听节目、博客和点对点网络等互联网新技术、新应用的发展,互联网上色情等黄色信息呈增多和蔓延之势。国内外一些网上违法犯罪团伙和一些别有用心的个人或组织,利用视频聊天室组织网上;一些影视网站、点对点网络和博客下载传播、动画和小说;一些网站大量不堪入目的黄色、低俗的图片、文字和视听信息,严重污染网络环境,扰乱网上秩序。另外,一些缺少社会责任感的商业网站为吸引眼球,也纷纷在娱乐节目和社会新闻上大做文章,八卦新闻、虚假报道或有偿新闻充斥其间,使网络文化中不健康内容泛滥。这一切都严重冲击网络文化

的安全,给精神文明的建设带来不和谐、不稳定的因素,给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带来严重的伤害。

二、网络文化安全命题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

1.网络文化冲击的危害性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

由于网络文化具有传播内容的开放性、内容庞杂且不易管理的特点,使得网络信息呈现出多元性的态势,主流的和非主流的、正面的和反面的、红色的和黄色的、高雅的和粗俗的,可以说良莠不齐、鱼龙混杂,由此造成严重的消极性后果。特别是西方文化的黑色信息和灰色信息极容易模糊部分青少年的政治认识,动摇他们的社会主义立场。美国学者约瑟夫。奈认为,依靠文化、意识形态、社会制度等“软权力”,尤其是利用其中的文化传播之类的无形力量,“从观念上、感情上、心理上去影响别国人民,这是一种代价小而收获明显的软力量资源。这种无形的力量没有导弹驱逐舰护卫下的货轮那样气势汹汹,但是,它却能够散布在全球性的广阔空间,影响千百万人的思想感情,从而最终改变导弹和货轮的归属。”这无疑会给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马克思主义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教育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教育增添困难和压力。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正视网络文化冲击所带来的挑战,采取积极的对策与措施,趋利避害,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加强网络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加强网络民族精神的教育。

2.网络文化冲击的隐蔽性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

网络文化具有隐蔽性特点。进入网络就犹如进入到了信息的海洋,没有国界,没有现实生活中的中心,没有上下级的关系,传统的监督和控制方式已不能适应它的发展。西方敌对势力恰恰利用网络文化的这一特点,他们在进行意识形态、价值观与信仰的传递与渗透时,在生活的常态中隐蔽威胁性,其后果并非瞬间产生,而是具有积聚性的时间展开,不易引起全社会广大民众的自觉防卫,因而具有很强的隐蔽性。这种隐蔽性特点,需要引起我们意识形态领域的高度重视。20世纪50年代,和平演变的最早提出者美国国务卿杜勒斯说:“如果我们教会苏联的年轻人唱我们的歌曲,跳我们的舞蹈,那么我们迟早会教会他们按照我们所需要他们采取的方式思考问题。”这个预言在苏联、东欧不幸言中了。现实的网络文化冲击就是这样在毫无声息地进行着,并无时无刻不对我国青少年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起着诱导与催化、暗示和规范的作用,而这一切都是在青少年学生中不知不觉进行的。所以,对青少年进行行之有效的网络文化安全教育刻不容缓,应该站在历史的高度,以战略的眼光来认识网络文化安全教育的重要意义。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剔除网络文化中的各种有害信息,选择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先进政治、思想和道德观念灌输到广大青少年学生的头脑中,使之树立起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思想政治教育的应对

网络文化安全问题可以说是―个政治问题,或者说是―个社会问题,因此是思想政治教育必需要面对的问题,这是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回避也不容回避的问题。

1.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抵御和抗衡西方社会价值体系渗透和影响的力量源泉,是整个社会精神文化的思想内核,是增强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是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基础。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势必受到影响;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就很难在国际社会上得到全面的尊重和安全。面对日趋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面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面对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面对网络文化安全的严峻挑战,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有着不可推卸的使命。只有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才能在世界文化的相互激荡中把我国建设成为文化强国,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不断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才能真正抵御和抗衡西方社会价值体系的渗透和影响,保障我国的文化安全和发展。加强青少年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维护我国的文化安全,必需要倡导我国社会的主流文化。当前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就是我国的主流文化,也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2.加强网络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互联网不仅仅是一个重要的传播手段,同时也是重要的思想舆论阵地和国际舆论斗争的新领域。加强网络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意识形态的生命之源,是传播执政党意识形态理论和价值观念的关键所在。加强网络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一方面要加强网络文化安全教育的网站建设,发展先进的网络文化,发挥网络媒体在文化和意识形态传播中的积极作用。学校网络文化安全教育一定要利用好现代科学技术的成果,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流文化,加强网络文化安全教育传播手段的更新和改造,积极掌握和运用现代传播手段,为党和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战略调整和制度创新提供有力的舆论保障。另一方面要以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造力、说服力、感召力为核心,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来武装教育学生,坚持旗帜鲜明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学校网络文化安全教育的全过程、贯穿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各方面。

3.加强网络民族精神教育

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精髓。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就是要培育学生对优秀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对民族文化发展和创新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当今传播开放的网络中,多种文化相互激荡、相互影响、相互浸润,我们的中华文化也同样面临着竞争和考验。有了强大的民族精神,就有了自觉推动本民族文化发展,维护本民族文化尊严、文化利益和文化安全的强大精神动力,就会在网络文化的冲击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不“”、不“自傲”。中华民族历来有善于吸收外来先进文化的精神,这些都对我们今天网络文化建设中形成新的文化传统有着重要意义。网络文化安全教育就要抓住网络时代的机遇,用反映民族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息资源加大网络宣传,向世界展示中华民族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让中华文化切切实实地在世界网络文化之林中找到其应有的位置,将中华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

4.加强网络信息安全教育

黑客工具、病毒的制造者是人,互联网防线最薄弱的环节也是人,成功的入侵大多都是利用了人的无知、麻痹和懒惰,所以人的安全意识对网络信息的安全具有决定作用。由于信息化水平的差异和宣传力度不够,多数人认为那些系统瘫痪、黑客袭击、病毒感染等信息安全事件目前不可能在中国乃至自己工作的领域发生,常常粗心大意,缺乏警觉。有时即使发现了信息安全的问题,但由于入侵者在窃取文化安全方面的机密信息常常具有隐蔽性,致使目标不易锁定,影响打击的效果。所以,树立文化安全理念和提高信息保密意识非常重要。网络文化安全教育可采取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式,在全社会加大文化安全与信息保密的宣传力度,将文化安全与信息保密的意识有效渗透到思想政治教育中,增强全民文化安全与信息保密的意识。

5.加强网络素养教育

加强网络素养教育是抑制网络传播负面影响,促进网络传播健康有序发展的有效策略之一。青少年学生正处在生理、心理的发育时期,知识体系、价值观念等尚未成型,还没有完全具备识别、判断、解读大众传播媒介中不良内容的能力。加强网络素养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网络信息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和评价能力,即提高学生对网络信息进行正确的识别和判断能力,提高学生对不良信息的免疫能力。为此,学校网络文化安全教育要更新观念,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把网络道德、网络法规和文明上网等纳入到网络文化安全教育中来,组织学生学习、宣传、遵守《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引导青少年文明上网。同时,提高学生以“慎独”为特征的自律性道德,培养学生道德的自我完善能力。

网络安全思想篇2

论文关键词:网络化建设;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安全;军队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适应部队现代化建设的表现,它具有不同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显著特点,是计算机网络技术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现代方式。它能突破时问、空间和地域的限制,把政治教育的工作范围延伸到了虚拟空间,对更好地掌握官兵的思想动态,教育广大官兵具有坚定政治信念、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此,军队思想政治工作必须跟上网络技术发展的步伐,适应新军事革命的要求,加快实现思想政治工作的网络化。

1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化建设的特点

计算机网络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使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获得前所未有的优势:信息容量大,便于思想调查与分析;信息共享,有利于及时收集和迅速传播;信息交流平等、自由、全面、及时,有益于进行自我教育;各领域、各层次思想政治教育互相联系与沟通,有助于进行系统整合研究.形成教育合力等等。而最为重要的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呈现出以下新的变化。

(1)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发生变化。首先,因网络超信息量的特点使教育内容变得丰富而全面,并且具有客观性和可选择性。其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更加新颖,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使政治教育的形态从平面化走向立体化,从静态变为动态,从现实时空趋向超时空。再次.传播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载体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政治性本质隐含在文化知识和科技信息之中。社会主义主旋律、爱国主义的主题这些政治性内容,可以由多媒体技术集声、色、光、画等多种现代手段而演绎,从而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情趣,化不解为理解。

(2)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转变。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以“灌输”为主,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以引导、启发为主,借助多媒体计算机的一切手段,向官兵提供信息,并引导官兵正确选择思想信息。从官兵密切相关的学习、工作、生活切入,建立网上信息资源宝库。官兵上网大多关注与学习、工作及与生活密切相关的信息和知识。因此,我们要利用网络这一高科技的信息载体,精心设计教育内容。将丰富的信息知识通过生动活泼和官兵喜闻乐见的形式表现出来,以方便和帮助官兵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为官兵排忧解难,为思想政治工作与网络的结合开辟有效途径。正是网络的数字化、多媒体化、交互性、实时性、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兼容等技术特点,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和方法手段的创新。

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化建设是一场具有积极意义的变革,解决了传统思想教育中曾经难度极大的问题,思想政治工作者和被教育者之间可以进行网上平等交流。正如比尔·盖茨所说的那样。在信息高速公路上的“虚拟平等”远比现实世界巾的平等容易实现。所以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建设打破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模式,开创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化方式,增强了政治工作的时代感,加强了针对性、时效性和主动性。从而达到促进部队建设,提高军队战斗力之目的。

2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化建设需要解决的问题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它既需要正确的观念指导和领导的重视,又需要人力、物力和财力的配合。

(1)加紧培养政治合格、技术过硬的虚拟政工队伍。虚拟政工队伍担负着整个系统的硬件维护、管理以及为广大官兵服务的任务。要确立军队思想政治工作的网上优势,必须加大培训力度,培养造就一支既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经验,又了解网络文化特点并能熟练进行网络技术操作;既有广阔的国际视野,又具有较高的外语水平;既熟悉党的意识形态工作,又具有一定的科技意识和创新能力,能够适应信息化要求的高素质的虚拟政工干部队伍。要解放思想,积极创新用人机制,广泛吸引人才,选拔德才兼备的优秀干部充实到网络义化管理的重要岗位.不断壮大虚拟政工干部队伍。

(2)建立高效、安全的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体系。思想政治工作网络系统的安全性是一个涉及面很广的问题,首先要保障网络系统本身的安全.即网络信息系统能够在规定条件下和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的功能的特性,主要包括网络的抗毁性、生存性和有效性。其次是保证网络信息资源的安全。包括网络信息在传输、存储、使用中的安全,确保信息能够按要求提供给授权用户使用.信息在传输、存储巾完整地发送到指定的服务对象,信息的使用不被非授权用户访问.修改、复制和删除等。

要保障网络系统的安全必须同时从技术、管理、法规政策3个层次上采取有效措施。要实现高效、完善的政工网络系统首先应建立一个先进的安全技术系统。良好的政工网络系统应采用先进、成熟的网络技术,系统应具备访问控制、数据保护、通信保密、安全备份.病毒防治、系统监控与报警等功能。系统安装的软硬件必须选用经全军信息安全测评中心测评认证的产品,且符合国际标准和工业标准,既便于维护、保养.扩展和管理,又能延长系统的平均无故障时间、平均终寿时间和平均维修时间,还能够方便地与其他网络互联,形成一个全方位的安全系统。其次,各用户单位应建立相应的网络安全管理办法,建立合适的网络安全管理系统、安全审计和跟踪体系,从内部加强管理,健全网络管理使,手工和信息安全保密的各项规章制度,严格落实责任制,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落实管理、维护、监管等各项责任,严明奖惩,坚决杜绝各种违纪违规问题的发生,从而提高整体网络安全意识。再次,国家和军队要制定严格的法律、法规体系。健全的法规体系是政治工作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的法制基础,也是依法进行政治工作信息安全管理的依据。应根据形势发展,借鉴国外立法经验,结合我军政治工作的实际,加快立法进程,尽快建立一个具有权威性、操作性和系统性的网络系统安全法规体系,使网络行为有法可依、有章可循,避免和防止网络计算机犯罪。

(3)加紧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形式、新途径的探讨和研究。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应积极发挥网络的引导、交流、服务、管理功能,为官兵们打造形式活泼、内容丰富的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根据军营特点建设集思想性、教育性、娱乐性、交互性为一体的,具有军营特色的主题网站和特色网站,以鲜明的教育观点、丰富的信息资源吸引官兵、说服官兵、凝聚官兵。

设置形式新颖的栏目.开辟构思巧妙的板块,打造出一批军营义化建设的精品。如在网站上设立“每周一星”栏目推出一批训练精英、军营才子、带兵模范等,以他们先进的事迹、优秀的品格、出色的成绩、昂扬向上的精神来感染和影响广大官兵,培养官兵的思想道德素养,为官兵树立学习的榜样。发挥电子邮件及时、快捷的优势,将部队首长、各部门负责人的电子邮箱向本单位官兵公布,使官兵有问题可随时向相应部门的负责人和领导反映,而不受时间、空间和其他条件的限制。建立电子公告牌及其他一些合法论坛,做好监控和分析,发挥“上情下达”与“下情上传”的沟通作用和正确的舆论导向作用。实施专人管理,及时将网上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并提交有关部门。这样一方面可为上级的科学决策提供依据,另一方面也能很好地调动广大官兵参与部队建设和民主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树立和增强大家的责任意识和民主意识。只有这些新方法、新手段的不断涌现,才能使部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率得到更大提高。

(4)加强政治教育网络系统安全新技术的研究。没有军队网络系统的安全,就没有军事上安全,也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国家安全。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广泛运用,给军队的安全保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没有一个网络系统是绝对安全的,我们必须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完善,加紧发展网络信息安全新技术,提高防范和检测能力。

首先.军队应高度重视和加强信息安全保密技术工作,并将其纳人科技强军发展规划之中,统筹规划、协调发展。军队科技发展规划中,应把网络系统安全保密工作作为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要学习借鉴他国军队发展网络信息安全技术的成功经验,采取自主研制开发与合作研制开发相结合的法,加快信息安全的新技术应用,尽快使我军的信息安全技术赶上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再次,对于重大的信息安全技术项目。要立足自我研发,组织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攻关,打造自主品牌的安全产品。导致信息系统安全问题的基本原因是操作系统的结构和机制不健全。我国现在还没有一个自主可用的安全操作系统,西方国家禁止高等级安全操作系统向我国出口,使我们在技术上受制于人。最后,应尽快建立和加强专业化的全国信息安全保密科技队伍,充实专业技术人员,提高其业务素质和管理能力。在未来的工作中,应把信息安全科技队伍的建设作为发展安全保密事业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逐步建立一支由部级科研院所、军队科研院所、地方科研院所和部门科研院所组成的信息安全技术攻关队伍。

网络安全思想篇3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青少年网络安全教育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是网络安全教育的初步探索阶段。由于互联网来势迅猛,此时的网络安全教育尚在雏形,在实践中发展得非常不完善。也是青少年受到各种网络负面信息毒害最深的时期。此时的网络安全教育方式较单一。封杀不良网站是最为普遍的做法。

第二阶段是网络安全教育的主动出击阶段。随着网络安全教育意识的增强,硬件设施建设的不断完善,针对青少年身心健康的网络安全教育网站层出不穷。这些教育手段较前期规范和合理,逐步探索出一些符合青少年认知和心理的网络安全教育规律。

第三阶段是网络安全教育的深入发展阶段。主要表现在综合信息网站的建立和发展完善。这种综合网站比起专门的安全工作网站具有更强的吸引力和广泛的影响力,使得网络安全教育的有效规律能更好地被青少年所接受。

网络安全教育如逆水行舟,其在不断发展中也伴随着诸多问题,在传播领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教育内容单一、传播效率差强人意。由于网络自身的特点,各种各样的信息都可以在网络上传播。新媒体信息的快速、活泼,甚至是夸张的表述吸引着青年人的极大兴趣。而传统的安全教育内容由于缺乏鲜活生动的形式和内容,被各种网络信息冲击得几乎没有点击量。教育效果必然难以令人满意。

第二、教育形式单薄、缺乏有效传播手段。网络安全教育不同于传统的安全教育,在具体实践上必须充分考虑网络传播和受众的心理特点。简单的单向灌输说教方式亟待向互动模式转变。如何体现网络的优势,把视频、对话、演练互动,甚至移动互联网技术应用到网络安全教育中去是急需解决的课题。

第三、教育内涵肤浅、传播效果流于形式。部分网络安全教育的网站后期维护乏力,内容陈旧单一,不具有时代性和新颖性,难以起到吸引思想活跃、接受力强的青少年群体的作用,更无法起到提高他们的安全觉悟的作用。第四、教育者素养欠佳、传播品质受限。网络安全教育工作者普遍存在媒介意识不强,处理媒介信息能力弱等问题,所以,高校安全工作者必须转变传统观念,树立网络安全教育具备“媒介化”特质的意识,培养较强的传播能力,具备较高道德媒介水准,以适应新媒体时代的要求。

二、加强和改进网络安全教育传播机制的途径

网络安全教育工作要在坚持服务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的基础上解放思想、树立新观念,尤其是在传播机制方面要革新方法,以适应新形势下网络安全教育工作的需要。

第一,建立有思想性的网络安全教育话语传播体系。语言符号作为传播的基因是思想的重要载体。话语体系与思想理论体系相辅相成。任何话语体系都表达一定的思想观念,而任何思想观念又需要一定的话语来传播。所以想要走出脱离青少年实际的困境,必须把主要精力用于丰富和完善已有的思想理论体系上。用不同特色,不同风格,不同气魄的话语体系表达的教育内容的理论体系。只有这样其传播力是不一样的,竞争力和感染力及影响力自然也不同。

第二,规划科学合理的网络安全教育传播议程设置。在传播学中,议程安排有其专门的学科意义,它指的是媒介的一项包罗广泛、作用突出的功能,即为公众安排议论的话题,决定人们谈什么和想什么。自网络舆情兴起以来,传统意义上人为主导的议程设置受到阻碍。网络传媒的自发性及革新性使得传统网络安全教育者在对舆情引导上面临诸多困难。议程设置有一个规律,叫反向规律,如果主体只说好的,它必然朝相反方向走。在网络安全教育的议程设置上,除了传统内容,应以更加宽广积极的态度参与到网络议程设置中来,与受众加强互动。避免单一和只做“表扬文章”的传播。网络传播不是主观想传就能传播出去的,必须制造受众的兴趣点,只有受众对议程主体产生兴趣,才能从内心接受。

第三,引导网络安全教育中舆论领袖的作用。在人们做出决定的过程中,有一些对他们产生影响的人物,被称为意见领袖,也称舆论领袖。在青少年关注的网络世界中活跃着这样一类特殊群体。他们思想活跃,积极发表见解,具有强势“话语权”。他们是网络舆论得以形成的重要枢纽,通过强大的影响力和号召力成为网络安全教育舆论风向标。他们多为在新时期网络“草根”中崛起的“明星”,却对青少年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力。我们称之为网络舆论领袖。针对网络“舆论领袖”的研究,将有助于我们掌握校园舆论的特征和规律,为塑造和谐文明的网络文化,开辟网络安全教育的新局面做出贡献。借鉴传播学的“舆论领袖”理论,可为网络安全教育者带来以下启示:一是在现实中是要突破传统做法上的网络安全教育管理者队伍的瓶颈,将藏于青少年中的“舆论领袖”寻找出来,通过动员他们参与到网络安全教育中来,充分发挥这些他们在青少年群体中的影响力和感染力,为提升传播效果服务。二是除了对现有的网络“舆论领袖”进行积极的干预和引导外,培养更多新的代表青少年群体进步向上的精神风貌和思想言论的“舆论领袖”,也是促进高校安全教育发展,建立良性传播舆论导向的一个可行之道。

网络安全思想篇4

【关键词】网络文化;高校;校园文化;新媒体

高校校园网络文化以互联网和手机为载体,依托数字技术、互联网络技术、移动通讯技术等新技术,传播思想、文化、国情、社情和民情,表达观点,宣泄情绪,是校园文化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自党的十七大以来,安徽正在由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迈进,加强网络文化建设意义重大。[1]作为知识份子聚集和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的高校,忽视网络文化建设,放松网络文化管理就有可能丧失对国家政权、经济命脉、传统文化和社会舆论的主导权,后果不堪设想。2000年,同志在共青团的十四届四中全会上讲话时就曾强调:“特别要认真研究互联网对青年带来的影响,努力建设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阵地,打好网上宣传教育的主动仗。”2010年1月23日,他又就互联网建设和管理提出了“五项要求”,提出:“以积极的态度、创新的精神,大力发展和传播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切实把互联网建设好、利用好、管理好。”

一、研究的方法

在开展调查之前,笔者进行以下三项研究假设:1.安徽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基础设施、领导机构相对完善;2.安徽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现状未能完全满足当代大学生群体成长的主观需要;3.新媒体平台建设成为安徽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新课题。

笔者通过登录安徽各高校校园网站进行访问调查,并对安徽省10所高校进行走访调研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800份,其中选取有效样本为767份,男性398人,女性369人。运用SpSS统计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

二、研究的主要发现

(一)安徽高校网络文化建设之“危”

校园网络占领着高校信息传播的主渠道,而安徽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仍面临一些困难与威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忽视师生关注度和吸引力,缺乏群众基础,教学、文化、服务功能发挥不足,网络浏览量不大,已经成为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首要问题。第二,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具有独立性、开放性等鲜明性特点,良莠不齐、繁杂传播的网络信息会给大学生的造成严重冲击,甚至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第三,网上网下相结合的思想政治教育格局初步形成,但影响力和实效性有待增强。第四,校园网优秀文化产品缺乏,供给能力不足,缺乏个性化、特色化、多元化的网络信息服务,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播与发展要求还有距离。第五,错综复杂的网络舆情对大学生的影响较大,而高校的网络应对与疏导机制尚不够成熟完善,处理不当就容易触发“蝴蝶效应”,使校园突发事件中的矛盾不断蔓延、升级,影响校园和谐稳定。

(二)安徽高校网络文化建设之“机”

安徽高校重视网络文化建设,积累的宝贵经验也蕴含着新的机遇,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校园信息化基础设施日趋完善。近年来,安徽各高校在信息化投资方面基本保持平稳增加,千兆主干宽带已成为校园网主流,接入校园网的计算机数量已达到相当规模;校园网站建设成绩突出,校园网络公共服务体系和信息化平台建设初具规模。全省教育系统电子政务专网已建成了专用网络应用系统,形成了连通省市县三级和所有高校的电子政务网络体系。

第二,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的规章制度逐步健全。近年来,从国家有关部门到安徽各高校都在网络规范建设方面做出了积极的努力。2004年教育部、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校园网络管理工作的意见》,2006年全国高校校园网络管理工作会议召开,2007年年初同志发表“以创新的精神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重要讲话。安徽各高校陆续建立健全了网络文化建设组织领导机制、校园网络舆情研判机制、应急处置机制、安全保护机制、网络监管机制等工作机制,明确了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的部门、工作职责和制度,许多学校和二级学院都建立了承担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工作的专兼职人员队伍。比如:安徽理工大学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试行)》、《关于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的实施意见》、《安徽理工大学校内优秀网站评比办法》、《安徽理工大学共青团组织微博使用与管理办法(试行)》等规章制度。

第三,新媒体平台建设成效显著。近年来,新媒体快速兴起,安徽各高校大力开发校园网络文化产品,丰富内容供应,形成了以“红色网站”为旗帜,以学术、新闻、服务类校园网站为主体,以BBS、QQ群、博客、微博等网络互动新媒体平台为补充的网络文化阵地。比如:安徽师范大学拥有近10万注册用户的蓝天BBS、总浏览量超过400万人次的“中国辅导员网”以及深受大学生喜爱、获得“教育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二等奖”的“丙辉漫谈”栏目。安徽理工大学建成了以新闻网、就业网、网上党校、网上团校、教学资源网为主的一批网络文化传播平台,以促进新生、家长、校友、师生交流沟通的共青团组织微博、QQ群、飞信群为补充的一批新媒体渠道,以及网络精品课程、电子图书资料资源、心理健康咨询、创业教育频道等一批特色鲜明、在师生中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特色栏目。安徽大学建设的“安青在线”网站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实现了精品校园文化的不断传承、延续和发展,两次被评选为“全国高校百佳网站”。安徽工程大学全校13个学院党委、党总支建成开通“红色博客”,集理论性、教育性、知识性、互动性为一体,根据时代特色和网络语言特点选登优秀博文,为广大党员提供了学习交流,资源共享的平台,平均阅读数在3000次以上,增强了网络党建与宣传思想工作的实效性。

三、结语

事实证明,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始终处于动态发展之中,要想将安徽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好,就必须深入研究其发展规律,掌握其发展趋势,才能变被动为主动。结合时展的新形势和学生学习成长的新需求,利用先进技术传播先进文化,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积极推动校园网络文化内容形式、传播手段的创新,不断丰富校园网络文化产品,打造具有校园特色的网络文化品牌,是繁荣发展校园网络文化的关键所在。[2]今后,安徽高校应认真贯彻中央、教育部关于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和增强国家软实力的战略高度,主动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发挥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教育作用。

参考文献:

[1]安徽网络文化建设研究课题组.安徽网络文化建设研究[J].江淮论坛,2010(1):182-188.

[2]李卫红.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不断开创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工作新局面.思想理论教育导刊[J].2008(1):4-11.

网络安全思想篇5

关键词:网络传播信息安全意识高校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网络逐渐普及,网络信息的传播已经成为社会信息传播的主要方式,信息技术推动着我国各领域的深层次改革和发展,在教育领域,校园网络承载越来越多的应用,无论是教学科研还是办公,网络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网络为人们提供了获取知识的广阔空间,同时互联网建设和管理也面临着许多新课题。在高校,学生对新鲜事物接受快,吸收新知识新技术能力强,但在纷繁复杂的海量网络信息中,信息安全意识方面却较为薄弱,大学生网民在全部网民中占了很大比例,提高高校学生信息安全意识,对创建和谐社会,促进大学生健康文明上网,净化网络文化环境有着重要的作用。

网络信息发展呈现多元化

网络信息内容传播效率高、覆盖面广、信息内容海量。近年来,网络信息的多元化发展促进了网络电视、网络教育、网络音乐、网络广告、网络培训、网络游戏等网络文化产业的快速崛起,很多网络文化作品弘扬了民族精神,我国的优秀历史文化在网络上广泛传播,网络文化的发展有效满足了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也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网络传播对人们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产生着日益深刻的影响,对高校学生的影响尤为突出,大学生利用网络接收和传播信息已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网络信息良莠不齐,有些信息严重失实,成为谣言滋生的摇篮,这对网络监管、落实社会责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电子网络商务活动发展快速。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我国电子网络商务运用也快速发展,目前,互联网技术逐渐从web2.0转向web3.0,在这个升级转型过程中,网络技术发展快速,日臻成熟,更能满足人们对网络的需求,人们可以在开放的网络环境下,通过网络进行各种电子商贸活动,商家网上交易、消费者网上购物、电子银行支付,以及新兴的网络团购等各种网络交易活动也迅速发展起来,并且逐渐成为人们消费购物的主流方式,大学生思想活跃,容易接受新事物,追求时尚,网络购物,利用网络创业也成为越来越多大学生就业的一种方式。

网络信息传播方式多种多样。网络信息技术已经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网络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流方式,通过网络发展的博客、手机微博、网络论坛等大量涌现,与此同时,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也使得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网络电视等网络终端迅速普及,人们上网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可以快速获取信息、反馈信息,这使得参与网络活动的人数多、规模大,多种多样的网络信息服务为人们获取知识、分享信息、交流沟通提供了无限空间,更为高校学生参与网上活动提供了重要平台。调查显示,相当一部分在校大学生开通了微博,在微博上感言、吐露心声、参加各种论坛、发表评论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

计算机网络已经渗透到我们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无论是机构还是个人,工作还是生活,人们都逐渐习惯把事情交给计算机来完成,电子银行使人们可以通过网络进行查询、转账、交易支付,执法部门从计算机中了解罪犯的前科,医院用计算机管理病历,学校通过网络进行教学和管理学生成绩,信息在计算机内存储或在计算机之间传送,需要注意的是我们的信息需要在有所防范的条件下进行传输,信息安全的问题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高校大学生是网络信息的最大受众群,而且他们毕业后会进入社会的各行各业,对他们加强信息安全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网络信息安全面临的主要问题

网络道德文明的缺失。现实社会中,国家法律法规和道德舆论约束着人们的行为,而网络社会则不受地域、国家限制,更注重强调人们自律,学生在网络世界中拓展了思维,但同时道德的自由度和灵活性也大大增加,互联网上,充斥着暴力、色情、迷信等有害信息,对高校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了很大危害,在网络论坛中,无视网络道德的约束,进行人身攻击、互相谩骂诋毁等不文明现象极为普遍。据调查,绝大多数高校学生对浏览感到无所谓,还有为数不少的学生盲目崇拜黑客,对破坏网络运行、攻击别人计算机非常感兴趣,并且乐此不疲,不少青少年制造病毒破坏网络系统,使系统瘫痪,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这充分反映了上网行为缺乏自律、他律、自制和他制,同时也反映了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淡薄,高校有必要加强网络安全教育,让学生有一定的网络安全法律意识,自觉抵制不良信息,使有害信息失去滋生的土壤,在很大程度上抵制这些不文明的现象,再加上网络监管部门的有效管理,我们的网络环境就会大大改善。

网络安全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网络信息安全是一个关系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民族文化继承和发扬的重要问题。其重要性,正随着全球信息化步伐的加快越来越重要。很多学生从小学到大学都会学习有关计算机、互联网使用的相关知识,能熟练使用计算机,能自如上网,但对计算机网络是否安全却不够重视,很多学生认为,防病毒工具占用计算机内存,使得计算机运行速度慢,根本就不使用网络安全工具,没有任何防护措施,很容易遭受病毒、木马、黑客的攻击,轻则造成计算机运行速度变慢,重则造成信息丢失、计算机硬件损坏。还有一部分学生有一定的网络安全意识,知道在计算机中安装杀病毒软件,但是显得十分盲目,对于操作系统缓慢、频频死机等情况只有简单认识,没有掌握解决网络安全问题的根本原理,无法解决出现的问题,以至于必须费时费力重新安装系统。另外,有的学生上网缺少最基本的信息安全、对自己重要的信息常常没有采取必要的措施,因信息泄露而导致重大损失。

网络安全工具没有完全发挥作用。很多高校学生知道通过网络安全工具能有效保护计算机,但是却没有正确使用网络安全工具,虽然安装了防火墙等网络安全软件进行防范,但是对软件的相关设置不合理或者错误设置,使得计算机软件冲突,程序反应滞后,上网速度缓慢,网络安全工具不仅没有起到应有的防护作用,反而大大降低了网络使用的效率;不正确使用网络安全工具还会导致其不能进行正常的维护和及时升级,当出现严重系统漏洞或者大范围的网络危害时,安全工具不能作出及时反应,以至于产生了无法弥补的后果。

监督管理力度不够。网络世界中,大多数人都通过匿名形式进行交流,网络违法难于取证,一些违法活动还可以通过关闭服务器或者删除网页内容很快结束,目前我国的法律在网络安全方面仍旧有许多空白,对很多网络内容没有定性规范,一些不法分子钻了法律的空子,逃脱了法律的惩治。另外,高校教师和学生的网络法律意识淡薄,相关法律没有很好地维护上网人群的合法权益,高校学生主要是寝室或网吧上网,高校可以通过一系列硬件和软件对网络进行监管,但网吧管理不甚规范,自律性较差的学生仍然很容易接触到网上的不良内容。

培养大学生信息安全意识的目标及方法

加强网络监管,净化网络环境。网络监管主要是运用网络技术手段对网络的运行情况进行监管,维护网络正常运行,保护上网群众的网络利益。互联网传播着海量的信息,涌现出各种文化现象,歪曲、炒作某些事件,错误引导舆论;恶意进行人肉搜索,侵犯个人隐私;在网络上进行诈骗、虚假信息,更有的散布低俗、信息,危害网络环境。高校学生对新生事物感知力强,但网络安全保护意识正处在发展阶段,自我约束力较弱,无法抵制一些网络不良信息的危害,只有政府、通信部门、网络运营商联合起来,通过技术手段和法律手段,三管齐下,加大网络监管力度,维护网络信息安全和国家利益,营造良好的网上舆论环境,倡导文明创作、理性思考,创建一个和谐、文明、共建共享的互联网空间。

学习网络安全知识,提高网络安全信息素养。除了网络环境的因素外,引起网络安全问题的另一个因素是网络安全知识薄弱,许多高校都会开设计算机公共课程,但课程的侧重点一般都是对操作系统的应用和对一些常用工具软件的使用,对网络信息安全知识却没有进行系统的教育和学习,大部分学生虽然能熟练使用计算机,但是网络安全技能水平较低。网络安全技能是学生能够掌握一定的网络安全技术,在使用网络时能提高防范,抵御病毒,自我保护。网络安全技术主要包括数据认证技术、协议安全、加密技术、网络防病毒技术,虚拟专用网安全性等。通过学习网络安全知识,学习了解防火墙特点以及加密技术,了解一些主流的防病毒软件,让学生认识到网络安全的重要性,正确使用网络安全工具,保证网络信息安全。另外,通过学习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增强判断力,积累处理网络安全问题的经验,提高学生独立自主的能力。

加强网络文化建设,自觉防范网络安全问题。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自主约束意识,让学生自觉防范网络安全问题是培养学生信息安全意识的有效途径之一。校园网是老师和学生交流的另一个有利平台,提高校园网络文化,需要有优秀的校园网站支撑,网站的内容必须是贴近学生学习、生活,可以充分运用网络技术吸引学生、服务学生、引导学生,提高校园网络的服务质量,满足学生对健康的校园网络文化的需求,建立和设计让学生更能接受的网站,通过校园网络,教师和学生交流思想,了解学生的生活、学习和思想动态,积极正确地进行引导,同时也可以不断完善校园网的建设。学校可以通过一些有经验的思想政治教师,结合课堂的思想政治课程,在校园网上举行生动有趣的思想教育活动,提高学生政治素养,自觉抵御网络不良信息。另外,还应该对校园各种网络文化资源进行整合,充分发挥校园网络文化资源的价值,建造一个服务师生,融合思想性、趣味性于一体的校园网络。

学习网络法律知识,树立网络安全法制观念。网络监管技术虽然能过滤掉大部分网络有害信息,但一些网络运营商为了赚取不法收益,仍然会一些不良有害信息,这时候就需要用相应的法律法规来规范和约束网络行为,让一些网络不良使用者有所顾忌,遵循网络规则。高校应通过积极宣传、讲解,让学生学习了解这些网络法律法规,树立网络安全法制观念,在上网时能自觉抵制不良信息。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培养高校学生的信息安全意识是一个系统的工程,相信通过强有力的网络监管和学校有效的信息安全教育,强化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树立网络安全法制观念,使互联网成为大学生精神文化生活的新空间。

参考文献:

1.李绍光:《增加网络能力维护信息安全》,《新闻爱好者(下半月)》,2009(1)。

2.蔡贤榜:《高校网络文化对学生个性品格的影响》,《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

3.周从标、贾廷秀:《信息网络化与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求实》,2002(6)。

4.谢玉宁:《网络信息战中的信息安全问题》,《现代情报》,2004(7)。

网络安全思想篇6

关键词:网络时代;部队管理;挑战与对策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急速提高,同时网络时代也伴随着经济发展降临。在网络技术的影响下,当代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均受到一定的影响,同时,网络的普及,让人们思维方式和语言习惯产生了极大的改变。因此,网络时代背景下的部队管理同样面对着极大的挑战。为了加强部队管理质量,管理人员应该深入了解网络时代背景下,部队管理所面临的具体挑战,同时积极利用网络环境的优势,寻找相应的对策,促进部队管理发展。

1.网络时代背景下部队管理面临的挑战

1.1对部队思想管理提出的新挑战

网络时代的来临,让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变得简单便捷。同时,由于人们获取信息的内容没有一定的限制,网络信息具有过强的开放性和自由性,导致一个错误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网络中盛行[1]。这些错误的人生观价值观不断侵蚀人们的思维,也给部队的思想管理带来全新挑战。部队培养和锻炼国家人民人的地方,也是国家坚实的后盾。因此,部队的思想管理要求相对来说比较高。网络环境下开放、无序的信息对部队人员的三观将会产生一定的不良影响,导致部队人员思想出现问题,从而影响整个部队的思想管理。

1.2对部队强制管理提出的新挑战

部队的管理制度存在强制性,这种制度的形成与培养军人绝对服从命令的目标息息相关。一个合格的军人,必须具有一切行动听指挥的思想觉悟。但是,网络环境具有多样性、全球性和自由性,极大程度丰富了军人的思想[2]。在自由思想的侵蚀下,部队强制性管理也面临着巨大挑战。例如,在网络环境下,军事事件传播速度十分迅速,但是由于网络管理有待加强,经过网络的传播,某些军事事件可能会出现一定的扭曲、歪解和放大,严重影响部队的安全和稳定。

1.3Σ慷颖C芄芾硖岢龅男绿粽

部队的信息安全直接关系着国家的安全,因此,每一个部队管理制度中保密制度都是十分重要的部分。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信息管理工作涉及到网络。由于网络传播速度快、范围广等特点,导致网络技术与部队保密管理之间存在的一定的冲突,各种网络安全问题严重威胁着部队保密工作的进行[3]。目前,我国大多数信息技术全都依赖西方国家,造成信息技术中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隐患。数据显示,我国大多数军事泄密事件中,与网络技术关联的占据大半,网络时代的来临对我国部队保密管理提出了全新的挑战。

2.网络时代背景下提高部队管理的对策

2.1解放思想、更新观念

网络技术是时代进步发展的标志,也是未来社会发展的趋势。因此,想要在网络背景下提高部队管理,切忌因网络时代背景下部队管理出现问题而一味的排斥网络技术。管理者需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扬长避短,充分利用网络技术的优势,发挥网络技术强大的宣传能力,将部队管理理念更好的宣扬出去,同时提高管理教育工作的渗透力以及影响力[4]。在利用网络技术优势的同时,也要注意避免网络技术存在的弊端,加强网络建设,在信息技术传播过程中加设过滤网、防火墙等,对网络进行更全面的监控,从而降低网络安全事故的发生,提高网络技术的安全性。

2.2跟踪变化、科学对待

想要在网络时代背景下,实施完善的部队管理,将部队管理与网络技术充分结合起来,管理者就必须对网络时代的发展与趋势进行实时监控,及时有效地掌握全新网络技术和时展规律。只有这样,才能在网络时代背景下,及时发现部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做到与时俱进,从而提高部队管理水平和质量。网络时代背景下的部队管理不但要求管理者具有较高的专业素质,还需要部队人员具有更高的执行能力。这就要求部队管理者必须对以往的管理模式进行优化,在管理模式中进一步融入时代管理特性,从而提高部队管理的效率与质量。

2.3积极应对、联防联治

网络时代的来临,对部队人员思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部队人员在接触网络的过程中,应该具备更好的抵抗力,以免被网络上不良思想影响,从而造成人生观价值观的偏差。为了防止不良网络事件的发生,部队管理人员应该积极面对已经发生的不良网络时间,分析不良网络事件发生的原因。通过对不良网络事件的分析,反思自身部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做到提前预防、联防联治,确保在网络时代背景下,部队管理的质量。

2.4强化意识、严密防范

网络背景下,对部队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部队人员应该将自身思想与实际素质有机结合起来,强化部队管理意识,严密防范。在部队管理中,深入贯彻“四反”教育理念,提高部队人员思想水平,避免部队人员出现意识薄弱、保密观念不强等现象,从而提高部队管理质量。在网络时代背景下,保密管理工作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为了避免泄密事件的发生,在部队管理中,应该更加重视部队人员的思想教育工作,强化意识,严密防范。

3.结语

网络时代是科技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部位管理又是确保国家军事安全的重要环节,在网络时代背景下,加强部队管理,提高管理质量和管理水平的意义十分重大。

参考文献:

[1]钟焱军.网络时代背景下部队管理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军民两用技术与产品,2016,17(10):360-361.

[2]刘金芝,王志国,吴一敏.信息网络环境下基层部队思想政治教育精细化管理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旬刊,2016,13(2):29-30.

网络安全思想篇7

【关键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对策

网络给我们带来丰富信息资源的同时,也带来了负面影响。由于网络具有虚拟性,它促进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但是制造虚假的信息;其开放性给大学生带来广阔的言论自由空间,但也导致大学生们受到多元文化的强烈冲击,思想意识、道德心理和行为方式不确定性增大;它的交互性既能传播信息文明,又会产生信息垃圾。伴随网络而传播的大量信息必然会对当代大学生的行为规范、学习和生活方式产生深远的影响,也给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巨大的冲击。高校主动应对网络时代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积极探索适应和谐社会发展所需的新的高校网上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对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与问题

1.高校网络思政建设的理念缺少人文关怀。主席提出的科学发展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在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正发生着重大变革的背景下,“以人为本”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核心理念,培养“说一是一”的学生为特色的模本型教育也逐渐被“以人为本”的个性化教育所替代。可是现在大多数高校思政网站建设的理念落后,仍采取传统的教育模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与客体之间明显处在不平等的地位上,教育者在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过程中仍采用单向灌输的教学方式,以教师的身份,居高临下的姿态给大学生授课,学生十分被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往往奉行的是行政单项线性的思维,采取行政命令方法,追求行政简单的效果来管理大学生。思政网站的作用依然停留在信息的层面上,偏重于政治需求的满足,缺乏对学生多样化需求的关注和对人的精神的关怀,忽视教育对象的主体意识作用的发挥,使网络的优势得不到充分的发挥,浪费了网络资源。

2.网络思政教育的形式单调、层次单薄,缺乏影响力。互联网上内容的丰富性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拓展新载体。校园思政教育网站已深入到学校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各个领域,成为师生获取信息、丰富知识、表达观点的主要渠道,促进思想文化交流、丰富师生精神生活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面对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普及,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通过网络,快捷、准确地了解师生的思想情绪和他们关心的热点问题,进行相互沟通;要及时获取大量有价值的信息,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和视野;要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满足学生成长成才的广泛需求。目前许多高校的思政网站仍采取“网上访问”这种单向、静态的单一思想政治宣传形式,网站缺乏明确定位,没有自身特色,访问量不大,在学生中缺乏影响力和感召力;没有对访问群进行细分,造成网站的内容和功能缺乏针对性、灵活性和创造性。这类网站没有利用网络的特殊性和优越性,往往很难继续发展。一些思政网站为了改变这种情况朝综合方向发展,提供精彩的流行电影、音乐、聊天室、论坛、游戏等等,网站往往是“大而全”。如果单纯以访问量来衡量的话,这类思政网的访问量一般很大,可以说是很成功,绝大部分访问者对于理论思想板块关注很少,关注的往往是电影、音乐、论坛、游戏等其他资源,造成一种“喧宾夺主”的现象,没有实现思政网的思政教育功能,这创建思想政治网络的初衷是相违背的。怎样克服单调的宣传形式,丰富教育功能与层次,是教育者必须思考的问题。

3.思政网络教育的内容和功能过分强调政治化,缺乏文化内涵。需求是社会发展的动力。紧紧围绕人的精神需求做工作是思想政治教育取得成效的基本前提。现代社会人们的精神需求格局已由过去以政治为主导向政治、道德、心理等并行转变,要求我们根据需求格局的变化转变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不少高校思想教育网站缺乏吸引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对网络知识掌握的程度有限,对网络教育的特点了解不深,造成目前高校校园网络化虽然早已形成,但许多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的飞速发展对比,观念和手段都显得滞后。内容单一,互动性少,对学生以宣讲性为主,造成现阶段思想政治网站的访问量过少,影响的范围有限。现在的大多数高校思政网站教育仍以文件传达、事迹宣传、理论学习等内容为主,过分强调政治教化,缺乏深厚的历史积淀和丰富的人文内涵,忽视了人对美的情感需求。它的访问对象主要是党员、预备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访问对象狭窄,这样的思政网不可能对大部分学生开展深入的思想政制治教育工作,从而不能达到促进的教育目的。

以上问题的存在,成为高校思想政治网络高质、快速发展的瓶颈,影响了思想政治网络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因此,做好信息时代的思想政治工作,要确立马克思主义立场,要确立现代信息观念,注意联系实际充分利用网络信息,要积极开发信息资源,要寓教育于管理之中。

二、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思考

1.在网络中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弘扬时代主旋律。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就是要在网络中旗帜鲜明地宣传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深入开展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教育,指导广大学生用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诠释社会中的政治、经济、文化及道德现象,正确评价各种社会思潮,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在借鉴发达国家成功经验的同时,结合我国传统道德文化和网络现状,制定符合国情的伦理规范。网络营销人员要以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思想作为经营原则,以文明办网为荣、不文明办网为耻,倡导文明办网,净化网络环境,抵制不文明行为,为营造有序的大学生网络氛围提供保障,全力营造一个健康、和谐、安全、有序的网络环境。学校党政领导和学生工作者都可以设置专属网站,将思想政治教育的职能融入其中,变单纯的“灌输式”教育为寓教于乐的“渗透式”教育,同大学生在网上平等讨论、交流,增进互信,拉近距离,使思想政治教育通过网络的形式进一步深入学生群体之中,快捷、准确地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及他们所关心的热点问题,及时获取大量有价值的信息,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和视野;利用网络开放性、交互性、及时性的特点,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构建校园文化网络环境,健全校园信息体系。构建良好的网络环境是新形势下进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在着力研究网络对大学生负面影响的同时,作出整体规划,加强网络宣传队伍建设,利用网络资源,开发建设学生喜闻乐见的网站,建设一批有基础、有特色的站点。同时通过校园BBS为学生提供畅所欲言交流思想的场所,通过网络及时掌握学生思想动态,为学生思想工作提供基础和保障。

2.适当运用法律手段与技术手段,营造健康有序的高校网络环境。虚拟的网络世界,必须有健全的法制与网络规章制度作保障。虽然我国先后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办法》、《计算机信息安全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在一定程度上遏止了网络犯罪,维护了信息在网络环境中的有序传播,但这些规定还不够系统、集中,且操作困难,这是导致网络文化负面效应的原因之一,应尽快完善网络立法工作。立法部门应根据实际情况,对原有法规进行修改、补充和完善,并制定出相关的网络法律体系,包括网络信息规范、信息审查和监管、知识产权保护、网络违法和犯罪的认定、建立侦察网络犯罪体制、采用法制手段严惩信息犯罪者等。针对网上消极思想及不健康内容,及时采取防范措施,运用数据加密、安全认证、网络监控等技术手段,对信息系统的数据与程序进行鉴别、监控和过滤,果断清除有关色情、暴力、反动等不良信息,维护网络的正常秩序和安全。应加强同国际性组织的交流与合作,共同缔造网络文化的管理组织,制定相关政策,构筑国际网络安全的“防火墙”,严把“安全关”。在这个过程中,不仅有助于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还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国家应加强对网络的建设和管理,政府应适当采取技术手段,在国家内部网和外部网的界面上构筑“信息海关”,使所有的内外链接都要接受“信息海关”的检查、过滤,阻止非法信息的侵入,净化大众网络空间。对于高校而言,高校信息技术管理者要注意对校园网的入口接点过滤技术的研究,采取切实可行的办法,在网上安装防色情和防暴力的软件,防止不良信息进入校园网,还大学生一个清新、安全的上网环境。相关部门要紧密配合,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取缔不法网站和网吧,加大对网络信息的监控管理力度,严厉制裁不法分子,从信息源头封堵黄、赌、毒等垃圾信息的传播。

3.加强队伍建设,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组织保障。网络技术的发展给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只有适应这种要求才能有效地开展工作。高校应着手建设一支既懂计算机网络技术,又善于利用网络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队伍,占领网络空间的主动权,及时掌握学生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疏导和化解学生的迷茫和困惑。这不仅要求教育者熟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还要求熟悉网络专业技术、具备优秀的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良好的信息道德。要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中选派骨干,从网络专业人才中挑选优秀人员,强化培训,组建起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由专职教师和部分学生骨干组成的网络信息员队伍充分利用网络提供的信息,捕捉思想动向,深入把握网民的基本思想状况,有意识地组织、传递某些信息,并帮助学生分析、理解信息,强化某些积极信息,促使学生的思想发生正向的变化,真正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到有的放矢。思想政治教育的队伍既要代表学校在网上发表见解,又要对校园时事政策等问题进行导向,又要以普通学生身份上网,要掌握心理学、教育学等与学生沟通,这样才能真正走进大学生网民的思想世界,掌握工作的主动性。

总之,做好信息时代的思想政治工作,要确立马克思主义立场,要确立现代信息观念,注意联系实际充分利用网络信息,要积极开发信息资源,要寓教育于管理之中。造就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行家里手,要形成网络管理组织,要倡导信息伦理、重视网络道德,要形成和完善信息法规制度,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当坚持与时俱进,适时地转变教育观念,提高对网络视域里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要性与紧迫性的认识,积极探索,不断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扩展思想政治教育渠道,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同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革命潮流紧密结合,开创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谢海光.互联网与思想政治工作[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159~160

网络安全思想篇8

论文摘要: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一个良好的网络环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信息时代如何更好地把握信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优化不可忽视。这就需要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共同努力,既有个人的道德约束,又有社会的强制规范,同时加大对网络资源的把握,只有这样,一个洁净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才可能出现。唯其如此,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才会更富有成效。

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温说:“谁掌握了信息,控制了网络,谁就拥有整个世界。网络的日益普及,不仅改变着人们的生存方式、工作方式和交往形式,而且由此形成的网络文化正逐步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价值理念和精神世界。江泽民同志指出:“要重视和充分运用信息网络技术,使思想政治工作提高时效性,扩大覆盖面,增强影响力。互联网发展迅速,知识面拓宽,信息量扩大,这有助于人们思想品德的发展,但与此同时,网络对人们的负面影响也日趋凸现。比如网上不良信息的泛滥对个体的道德发展起到反面导向作用。再比如,人们在缺乏道德约束的、虚拟的网络时空里的道德失范行为,必然导致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网络道德矛盾的产生。“因噎废食”是不可取的,关键是我们能否营造一个健康的网络环境,构筑一个洁净的网上道德精神家园。培根在他的《论园艺》中谈到:“布置一个雅致的庭院,是人类最高尚的娱乐之一,是陶冶情操的绝妙方式。’那么我们如何构建一个雅致而健康的网络环境呢?在这里,我们将立足于网络资源,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优化提出建议。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优化既需要网络主体的的自身努力,也需要网络环境外部的管理和规范。同时,我们还应当通过对网络资源的利用、改造和开发,丰富正向的、积极的网络道德资源,减少负向的、消极的网络道德资源,以此实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优化。

1.网络主体的自我改造与自我把握

马克思说:“关于环境和教育起变化作用的唯物主义学说忘记了:环境正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可见,马克思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论既是唯物的,又是辩证的,既是现实的,又是历史的。它说明一方面环境决定人的发展,另一方面人接受环境的影响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一个能动的积极的过程。一句话,人在环境面前有主观能动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构筑是由一个个网络主体共同完成的,只有切实提高每一个上网者的素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才有可能一片洁净的晴天。

1.1网络主体要自觉学习和掌握网络道德规范,培养网际德性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并不在网络本身,而在使用网络的主体本身。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要期望人们能在网上成为一个好的网民,必须要让他知道一个好网民的标准是什么,他应掌握并吸收什么样的网络道德规范。部分网民忽然置身于广阔的网络空间中,认为找到了自由翱翔的天空,可以摆脱现实社会的种种约束,不必履行现实社会的道德规范。其实不然,人们的网络行为也是社会实践活动的一部分,人的网络行为和其他社会行为应该是一致的。而社会的发展也应该是连续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道德规范的建立和发展应该是立足于现实社会道德的基础上,运用既有道德的一般原则培养起来并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合乎现实要求的道德规范,并形成统一的信息社会的道德体系。因此,在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道德规范宣传力度的同时,必须明确现实社会道德规范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和意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道德和法律制度的建立对于规范网民的网络行为会起到积极的作用,但它也不是万能的,由于其操作性较差,更由于网络的虚拟性,上网者可以摆脱他人或舆论的要求和指责,在一个无人监管的空间自由翱翔。在各种具有现实约束力的外在行为规范不被重视的情况下,上网者的随心所欲将会带来普遍的网际德性的缺失。这就要求网民自觉强化自律精神和责任意识,自觉遵守网络道德规范。

1.2网络主体要学会进行自我判断,提高自己的道德选择能力

与现实社会的道德规范相比较,网络道德规范呈现出一种不同的道德意识,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之间不受时空限制进行经常性的冲突、碰撞和融合。网络社会的开放性促成了网上信息的超地域传播,打破了国家和地域的界限,因此网民必须学会以批判的态度来审视各种不同的道德观和价值观,根据所处的情境做出自己的道德思考、判断和选择。在网络的虚拟空间里耍进行较好的思想政治教育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们可以联想一下在现实社会中我们是如何进行道德教育的,通过家庭、学校和社会舆论向人们灌输国家规定普遍性道德规范,并要求人们去遵守。在虚拟社会中,这些东西或多或少都有些模糊,因为在网络时代,价值更加多元化,思想观念更加丰富,人们可以通过更多更便利的渠道获取自己感兴趣的信息,或者说,教育对象有着更广泛的可以供选择的教育手段。但不可否认的是,无论上网者如何痴迷于网络世界,一旦下了网,它还得生活在现实空问中,因而传统的道德教育还是有可取之处,甚至应该说是很重要,因为大量的网络道德问题其实都是现实问题的延伸。所以,假如现实空间是道德秩序良好的,人们都按照现实的积极的道德为人处世,那么我们可以设想网络世界也应该是蔚蓝洁净的。从这一角度来说,网络主体自身的道德素质是最重要的。

1.3网络技术人员的道德自律很重要

通过道德教育使一个社会成为一个有秩序的空间是我们人类的理想与之职责。但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看到网络道德教育相对于传统的道德教育来说更加重视人的道德自律及网络主体的道德共建。随着互联网的从事这一行业的技术人员也日益增加,而这些人员往往容易走向犯罪,或者由于防范意识不强,或者管理不善,黑客往往会从他们那里获得由价值的信息,从而非法进人公司的电脑系统。据美国联邦调查局统计,在美国发生的计算机网络犯罪案中,70%是内部人作案。我国公安机关的调查也显示,大部分网络犯罪案件牵涉到内部人员。这就要求网络技术人员要洁身自好,不能玩火自焚。

2.网络环境的外部约束与管理

面对纷繁芜杂的网络环境,面对庞杂的网络资源,提高网络主体的道德判断能力、选择能力和加强自律固然重要,但是,对信息源头的治理与监管也是不可或缺的。

2.1从技术支持角度,加强网络监控

我们可采用互联网内容选择平台、信息过滤软件、“防火墙”等先进技术对网络信息进行审查和监控,控制信息源头,杜绝负向的道德教育资源进人网民的视野,并对重要的机密性信息采取保密性措施,依法保证信息的安全,防止被篡改和破坏。假如一个国家利用高技术破坏或扰乱他国主要的计算机信息系统,就足以使该国的指挥系统失灵,由此可见,从技术上加强网络管理是非常重要的。

2.2政府要加强法律法规和制度建设

在一个近乎真空的网络世界中,立法是非常重要的制约机制,它树立了人们必须依之行事的准则,使人们由于畏惧受到惩罚而遵守之,由于惩罚越轨者、威慑非法之徒而是善良之辈安心,这样,社会才可以走向稳定和有秩序。法律带给我们有规则的环境,只有在这种环境中,我们才能听从内心的道德召唤,从而自由而规矩地为人处世。然而,互联网这一人类二十世纪最杰出的创造之一,正在给我们带来一个弱规则和缺乏规则的环境。我们感到在获得的同时将失去一切,因为没有了必要的约束,从而使我们认识到位网络空间制定规则已是非常紧迫的议程。由于网络传播环境与传统环境大不相同,传统的传播法规已不适应网络时代的要求,所以世界上信息技术发达的国家都在对旧的传播法规进行修订或制定新的法规条例以保障网络信息传播者的权利和义务,克服网络信息传播的负向影响。网络社会的活动涉及广泛的社会领域,形成了多种社会关系,其中最普遍的、最突出的是社会信息关系,也就是信息资源的开发、获取、共享、存储、处理、传输和利用等活动中产生的社会关系。这些社会关系有些是不需要法律调整的,有些未超出传统法律的调整范围;有些赋予传统法律关系新的内涵;有些是全新的社会关系,原有法律难以调整,需要制定新的法律规范。网络冲击所导致的社会关系的变革势必对网络立法提出强烈要求。随着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网络犯罪日益猖獗,因此制定保障网络安全的法律法规是十分必要的。它可以对各类计算机信息网络提出相应的安全要求,对采用安全技术标准、安全产品的生产选择、玩络管理机构和网络安全机构的权利与义务、安全管理制度的建立与之行等做出规定,把行之有效采用安全技术和实施安全管理的原则规范化,并强制性地执行。这样,通过法律的手段,为网络空间撑起一片“有情天”。

2.3加强网络的安全机制建设

互联网虚拟社会的诸多不可控制因素导致了网络立法的艰难性,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许多复杂性。首先是网络信息施受双方合法性地位认定的复杂性。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中,作为信息传播主体的教育者的合法性地位是确定的,很难想象一个贩卖自由化思潮的人会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占有那怕是一席之地。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互联网越来越多地介入人们的生活,不仅极大地冲击了传统思想政治工作者的主导性地位,而且互联网固存的互动性也使得信息传播者与接受者的角色地位不断地发生互换,角色的主导性优势弱化,加上互联网的远程性与间接性,导致对信息施受双方的合法性地位问题难以认定与控制,从而使网络空间中活动主体的法律地位问题的认定,成为当前的一个新的课题。其次是网络信息内容与传播方式的不可控性。各类计算机信息网络中大量的信息是有价值的信息,是促进人类社会发展的宝贵资源。然而随着网络用户的急剧增加和应用面的扩大,难免鱼龙混杂、泥沙俱下,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有害信息或不良不健康信息。而且这些信息的内容与传播方式呈现着不可控性。为了削弱计算机网络的负面影响,需要不断地发展和完善数字化网络技术,加强网络的安全机制建设,提高网络的管理水平,促使人类走向更加美好的网络时代。

3.网络资源的利用与开发

互联网时代的思想政治工作并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和信息背景,把握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资源,是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力保证。网络世界中其实有着大量可供利用德育资源。其中一些正向的德育资源本身就是良好网络环境组成部分,而且一些负向的德育资源可以通过管制来消除,也可以进行转化,使其能够发挥积极的作用。

3.1充分开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学术宝库,运用权威网络的现有资源是发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

红色网站是正向德育资源的突出代表,但是我们发现目前对红色网站的浏览不够,网络主体认为其教育内容呆板,表现形式单调、枯燥,难以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与参与热情。对于红色网站这样的正向德育资源,我们就需要对其进行改进,使其能够得到充分的利用,发挥出其应发挥的作用。红色网站之所以不太受欢迎,主要是其保持浓重的说教色彩的老面孔,表现形式单一,内容呆板。因此我们必须内容和形式上下功夫,使内容与形式完美地结合起来。比如红色网站的名称宜采用中性的,政治色彩淡化一点;又比如把德育内容进行适当的移并和拆分,有计划地、系统地融人其它生活娱乐板块。网络资源的正向开发很重要,以公益广告为例,公益广告的宣传意图主要是为了推销观念,呼吁公众关注某一社会问题,以符合社会公益的准则去规范自己的行为,支持某种社会风范,因此它具有很强的社会道德教育意义,网络公益广告可以利用强大的网络资源优势和覆盖面,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

3.2积极而稳妥地处理负向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资源

网络安全思想篇9

1.对网络信息安全教育认识滞后

当前关于网络信息安全教育认识滞后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对网络信息安全教育认识严重滞后于形势发展。相关主管部门未能充分认识到网络发展的迅猛势头,这种不可阻挡的势头业已把过去人们心目中的那种神圣封闭的校园悄悄打破了。如果搞好学生的网络信息安全教育,非但是确保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现实诉求,同时亦是同西方意识形态做斗争的应然取向。

(2)未能深刻认识到加强学生网络信息安全教育与培养相关高素质合格人才的关系。要想搞好学生的网络信息安全教育不仅需要社会合力的齐心协力,同时更需要重视与加强相关高素质合格人才的培养。

2.对网络信息安全教育重视不够

尽管网络信息安全教育已成为时代主题与教育的重要课题,但当前在网络信息安全教育中诸方对此仍重视不够,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学校开展网络信息安全教育需要采取什么样的运行机制,也就是说我们该以什么样的课程方式进行该项教育,是采用必修课、选修课抑或隐性课程,这都是在具体实施教育时需要首先解决的关键问题,但现实中对此的关注与思考却远远不够。甚至可以说从上到下至今尚未有一个较为妥善的解决方案。现实中不少学校把网络信息安全教育放在学校安全领导小组的工作范畴中去了,而有的学生则将其归入学生处的工作领域,更有将其归入保卫处工作范围的。总之,当前对于网络信息安全教育尚未形成合力。其次,尽管当前不少学校已把网络信息安全教育提升到日程,作为学校工作的一大组成部分,但很少有学校将网络信息安全教育置于学校教学工作中去,将网络信息安全教育纳入学校教学计划中去。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尽管当前不少学校都在积极开展网络信息安全教育,但其重视程度尚不够,仍需进一步加强与重视,加大力度才行。

二、加强网络信息安全教育的理性思考与深层追问

网络安全思想篇10

关键词:中小学生;网络安全素养;问题;有效途径

中图分类号:tp3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6)31-0140-02

在最近几年当中,人们深刻认识到了安全在生活各个方面的重要性,安全不仅可以让人类在生活上还是发展当中甚至是生存方面得到保障之外,而且还作为了社会存在和进行发展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中小学校在安全工作方面做得好和坏与学校的稳定甚至是国家稳定的大局有着直接密切的联系。由于小学阶段与初中阶段的学生处于比较特殊的年g时期,中小学生他们自身的文化背景与他们自身的生活环境使得他们在平时的生活当中与学习当中都面临着许多方面的安全问题。由于网络对于中小学生影响的广泛性与深刻性非常强,所以提高中小学生网络安全素养成为了学校当前所面临的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

在最近几年当中,我国的网络在飞速发展,网络作为一种非常快速便捷的信息传媒,越来越多的中小学生在生活与学习中通过网络来从中获取重要的信息。经过实践研究表明,目前使用网络最多的人群就是学生,当前几乎每个学校的学生都在涉足网络,其中除了大学生之外,中小学生也逐渐成为了应用网络非常广泛的人群与非常积极地参与人群,他们在生活中、学习中以及与同学的相处上往往都由于网络的融入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小学生的年龄比较小,他们在应用网络的时候却缺乏网络安全素养,从而这样就使得中小学生在对网络进行使用的整个过程当中会有许多不同方面的问题出现,所以这个现象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

1当前中小学生在网络安全素养方面所存在的问题

1)中小学生在使用网络的时候非常容易上当受骗。由于中学生与小学生都比较注重于学习文化知识,所以不管是在学校还是在家里,老师与家长对于学生们安全方面的教育比较少,再加上他们自身没有具备很高的安全防范意识的能力,那么在对网络进行运用的过程当中,通常就会成为网络诈骗的主要受害对象。其中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中小学生运用网络和网友进行聊天的过程当中上当受骗。在平时的日常生活当中,大多数犯罪分子在实施诈骗的主要手段就是经过运用网络这项平台,在与网友进行上网聊天的过程当中,然后从网友当中寻找目标等一系列犯罪行为,由于中小学生没有进入社会,只是一味地学习,所以他们的防范意识非常弱,在与网友进行聊天的时候,往往会把个人信息泄露出去,从而就成为了犯罪分子的诈骗对象,在生活中中小学生聊天受骗的案例是非常常见的;其二,使用网络进行交易的时候上当受骗。在最近几年里,人们开始流行起网络购物,由于网络购物价格优惠、方便快捷等优势逐渐成为了当代学生进行购物的一种购物方式,小学生在网络消费群体当中所占比例比较小,但是中学生所占比例相对来说是比较大的。大多数初中学生其实并没有过多的接触网络购物,因而在进行网络购物的过程当中对于所涉及的网络安全知识没有完全了解,因此在进行网络购物的时候,非常容易就会把个人信息泄露出去了,这样就造成了个人财物损失;其三,运用网络对一些新闻与信息进行阅读的过程当中也特别容易上当受骗。从当前情况来看,国内外敌对势力往往会对网络的开放性这一特点进行充分利用,进而就在互联网上下载或者制作大量具有反动性以及一些低级庸俗的内容,然后使用网络来对这部分低级庸俗的内容进行大量的宣传西,甚至是对于西方的文化与思想进行宣传等等。处于小学阶段与初中阶段的学生,由于他们心理生理方面的能力还没有完全发育成熟,他们很容易就会被外界各种因素所影响到,而且他们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甚至是世界观都正处于发展的阶段,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到外界社会思想的冲击。这些中小学生要是在网上不能够受到先进思想文化的正确指引,而是长期性的接受西方不良思想和文化影响的侵害,那么他们就会在很大程度上丧失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世界观往往误入歧途,而且还有一些中小学生在被蒙蔽之后作出违法行为,这不仅会对学校的安全稳定产生影响,而且对于国家的安全稳定也会在一定程度上产生影响。

2)中小学生出现网络失范现象。大多数人对于网络失范这四个字并不是非常地了解,其实网络失范是包括好几个方面的,比如网络失德与网络违法犯罪等。在当前时代下,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社会网络所进行传播的速度也是相当快,从而使得网络文化已经逐渐发展成型,即使这样,可是我国现阶段下的网络相关法律法规仍然没有得到完善,需要进行构建网络道德,从而这样就会使得在网络道德方面非常的缺失,在网络上总是做出一系列没有道德的行为,比如相互进行污言谩骂以及放任攻击等。在当前这个全新的社会空间当中,实际生活当中的法律道德规范的作用是完全不能够得到发挥的,并且目前还没有有效的建立适应网络空间的新规则,这样就使得一些中小学生在思想上与行为上形成了网络是完全没有规则的与没有道德空间的一种错觉,小学阶段与初中阶段的学生在网络行为规范意识方面相对来说是比较淡薄的,在运用网络的时候,分不清楚是非观念,从而这样就出现了大量的网络失范行为。举个例子来说,中小学生通过互联网进而破坏社会管理秩序和市场经济秩序。中小学生运用互联网危害他人的人身权利,利用电子邮件来进行散布一些虚假信息与谣言、泄露他人隐私、对他人进行心理上与生理上的攻击以及随意乱冒用其他人的网名然后对他人的名声进行损害。而且还有极个别网络技术比较高的学生会通过运用网络黑客这一项技术来对互联网运行安全进行危害,其中包括擅自中断计算机网络通讯服务和侵入特定计算机信息系统以及故意传播计算机病毒等等。中小学生在网络世界当中所做的那些失去道德的行为与违法犯罪行为使得学校在提高中小学生网络安全素养当中的任务越发艰巨。

3)中小学生运用网络成瘾。网络成瘾,又被称作因特网性心障碍,说得详细点儿就是人们在对网络无时无刻进行应用的过程中而所形成一种周期性的迷恋状态,也就是上瘾状态,除此之外,人们对于上网所带来的在心理上和生理上都会有依赖性。当前网络成瘾在中小学生人群里是非常多见的,网络成瘾往往让中小学生从心里感到非常的无助,非常的痛苦,这一现象也广泛引起了社会多方面的关注。对此,有学校专门针对这一现象进行了调查,调查显示:大学生网络成瘾症所占比例为4.8%,有一部分学生还由于患了网络成瘾症而直接导致成绩不合格而选择了试读与留级。与此同时,对于使用网络成瘾的这类中小学生大多数情况下都是沉溺在网络带来的虚拟世界里边,他们不愿意面对现实社会,这就使得他们不愿意与同学和父母以及老师之间交流和接触,在人际交往这方面的能力比较弱。其中导致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方面是由于大多数学生在小学这一阶段学习非常紧张,没有活动的空间,被老师与家长管得太紧,完全没有一点点自由,在进入了初中校门之后,认为自己长大了,而且看见许多同学都在上网,于是自己也就在网上进行查阅学习资料或者是进行打游戏,其中沉迷于网络游戏这种情况往往男生比较常见;另一个方面是由于有一部分学生在小学升入初中之后进入了新的人际交往领域与学习环境,假如他们自身的适应能力不是很强的话,一旦不合群就会感觉非常的失落,在这个时候一般就把网络作为寄托,在网络上寻找朋友聊天,向网友倾诉所遇到的烦恼。这样久而久之,上网时间也会在逐渐增加,然后再加上极个别中小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并不是非常的强,所以这样就会使得网络成瘾在中学生与小学生所面临的网络安全当中占到的比例非常的大。

2提高中小学生网络安全素养的有效途径

面对当代中小学生在网络安全素养方面所存在的一些问题,怎样才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让中小学生对于网络可以更加安全地进行使用,当然这也是学校相关教育工作者所应当进行关心的一个热点问题。

1)在网络法律法规宣传教育方面全面进行加强。应当多进行创办安全的网络主页,然后在网络主页上及时登载一些与网络安全相关的法律规章制度,当中小学生在运用网络的时候,就可以在网络主页上学习与网络安全相关的法律知识,并且还可以给中小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非常安全的网络环境。学校也可以专门建立校园网络监察队,从而大力加强网络法律知识的教育,让学生们可以深刻体会到在网络上做哪些行为是失德的,甚至是违反法律法规的,这样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中小学生参与到网络违法犯罪活动当中去。

2)学校要创造一种网络文化的健康环境。校园网络文化是一种互动性与开放性的文化,校园网络文化在当前信息时代下对中小学生带来非常大的影响,学校可以针对中小学生这个年轻群体所具备的身心特点开展一系列健康的校园网络文化活动,尽最大努力去提升中小学生的文化品位,增强他们进行辨别不良信息与抵制不良信息的能力。学校也可以通过开展”网络文明”讲座等形式,来教育中小学生网络安全的基本知识,从而给学生们创造出一个干净文明的校园网络文化环境。

3)需要对中小学生加强网络方面的思想道德教育。随着网络的迅速普及,学校的教育工作者还应当加快网络思想道德教育的进程,利用非常丰富的网络形式,来对中小学生自觉的、内在的网络道德情感进行培养,与此同时还需要进一步培养中小学生的网络道德责任与自律能力,从而让他们能够在主观思想上建立起一道防线,使得他们能够对网络安全自觉进行维护。

3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当前这种信息化时代下,中小学生在运用网络时所遇到的网络安全问题给他们造成了极大的伤害,要想提高中小w生的网络安全素养,那么学校教育工作者就应当高度重视,从而给中小学生在网络时代的成长创造出更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陈世伟.浅谈提高中小学生网络安全素养的有效途径[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