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运输的概念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7:39:26

联合运输的概念篇1

关键词:婚联 概念整合理论 隐喻

1 概述

婚联是中国传统的语言形式对联的分支,是专门用于结婚庆典的文学艺术形式,深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婚联的撰写多采用形象美好的事物作为比喻和象征,将结婚新人与美好事物相映衬,以营造美好、欢快、热烈的气氛,具有精炼而传神的特点,体现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人民群众的集体智慧。笔者发现,到目前为止,西方学者对婚联这一中国传统的语言形式的研究不足,而中国学者长期以来对其进行的研究主要探讨的是对联的起源、分类、结构、修辞、功能以及搜集整理等方面,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婚联进行的研究与探讨目前还很薄弱。概念整合作为人类一种普遍的认知方式,是认知语言学的核心理论之一,其相关理论具有极强的认知阐释力。鉴于此,本文尝试运用概念整合理论对婚联进行认知运作机制的研究。

2 概念整合理论

概念整合理论(Conceptual integration theory),即概念合成理论(Conceptual Blending theory)是Fauconnier(1997)和turner(1996)等人在Lakoff 和Johnson的概念隐喻理论(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基础上提出来的,是对心智空间理论(mental Spaces)的延续和发展,是认知语言学研究重要组成部分。概念整合是在四个基本的心智空间中建立在类比、递归、知识框架、概念包等心理活动基础上的一系列认知操作,这四个抽象的心智空间分别为输入空间Ⅰ(input SpaceⅠ)、输入空间Ⅱ(input SpaceⅡ)、类属空间(generic space)和整合空间(blended mental space)。这四个心理空间以投射链彼此连接起来就构成了一个概念整合网络(conceptual integration network)。

如图1所示,两个输入空间属于不同的认知域,跨空间映射使输入空间中的对应结构相互连接。类属空间涵括了两个输入空间中的共有的图式结构,它与两个输入空间之间分别相互映射。输入空间中的框架结构有选择地投射到整合空间。并非所有输入空间中所包含的元素都能投射到整合空间中,因而整合空间可以得到动态解释,生成丰富的概念。整合空间与类属空间之间相互联系:整合空间既包括类属空间中的类属结构,又含有特定结构,也就是新的概念——新创结构(emergent Structure)。新创结构的产生并非输入空间的直接复制,其形成主要通过三种方式:组合(composition),即将输入空间中的投射成分组合起来,从而形成不存在于单个输入空间的新关系;完善(completion),即借助背景框架知识组合结构从输入空间投射到整合空间;扩展(elaboration),整合空间中的结构可根据自身原理在整合空间中进行认知运作。概念整合网络模型划分为简单型、镜像性、单域型和双域型四类。

3 概念整合理论对婚联隐喻的认知解读

婚联隐喻极其丰富,并多以鸳鸯、鸾凤、比翼鸟、并蒂莲、连理枝、红雨等各类美好的事物为喻,如“琴瑟合鸣风和日暖,凤凰共舞柳绿红花”“在天甘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青梅竹马男偕女,海誓山盟女嫁男”等,不胜枚举。婚联千百年来广泛流传至今,国人对其已经习以为常,其意指婚姻复杂的认知过程已被固化(entrenched)成为习惯(conventional),因而人们也习惯地忽视其概念整合的认知过程,这也是古典诗词认知解读过程中的共有现象。概念整合理论认为,概念整合既可以是固化的,也可以是新奇(novel)的;可以提取固化的投射(entrenched projections)以实现概念的在线投射(on-line conceptual projection)。固化投射是已经固化的在线投射,固化投射受在线投射的影响,易于转化变形,两者本质上是一致的。分析固化的概念整合貌似幼稚可笑,但实质上同样是在一定程度上对人类的认知活动的本质的揭示。根据人们认识世界的一般类别,可以将婚联隐喻划分为动物隐喻、植物隐喻、气象隐喻以及其他隐喻四种类别予以解读。

典型的婚联动物隐喻有“鸳鸯”“比翼鸟”“比目鱼”等,其表达“恋人、夫妇”的过程就是概念整合的过程。一般来说,婚联中的动物隐喻的概念整合过程是将动物的共生习性、雌雄的两性分类等为一个输入空间,婚姻中的夫妻共同生活、男女两性为另一个输入空间,进行选择性投射到整合空间的过程。

以“鸳鸯”为例。在输入空间Ⅰ中“鸳鸯”有“鸳”“鸯”分指雌雄水鸭子;输入空间Ⅱ由婚联背景下的一男一女构成。其中,两个输入空间的雌性、雄性的分类是其共有的图式结构,构成其类属空间的元素而成为其跨空间映射的基础。两个输入空间中还有其他图式结构。例如,输入空间Ⅰ“鸳鸯”中,就包含有在水中嬉戏、艳丽独特的外观等丰富的图式结构。但婚联中的“鸳鸯”的认知只选择性投射有男女或雌雄的性别差异以及成双成对的图式结构到整合空间“夫妻就像鸳鸯成双成对”。这个认知过程显而易见,是一个相对固化的概念整合过程。

同时因为语言的认知是体验的,不同人的图式结构不同,相对固化的认知操作也可以是新奇的。如上例中的“鸳鸯”,掌握鸳鸯的特殊习性即雄性鸳鸯同其他种类鸟类不同,其一般在雌性鸳鸯产卵后不离左右,并在幼崽孵化出来后,密切看管这一图式结构,人们还可以经过一系列选择性投射,加以加工整合,获得“新婚夫妇日后将共同照看好后代”这一认知。

婚联中“并蒂莲”“交柯树”等植物隐喻中植物的两个分枝相互交缠而又和谐美好的景象为一输入空间,在与“新婚夫妻”的另一输入空间的信息整合完型,得到新的层创结构,得到“新婚夫妻婚后共同生活将会幸福和谐”的美好祝愿。

与婚联中动物隐喻、植物隐喻实现夫妻、爱情的意义构建不同,气象隐喻构建的是婚礼的气氛,如常用的婚联中“春风”的概念整合过程中的输入空间不仅包含春季风的自然特征信息,更涉及中国文化中“春风”的文化内容,如“吹面不寒杨柳风”中的“温暖”“新生”等,在春风丰富的图式结构中选择性的透射到整合空间获得“婚礼场合的气氛温馨祥和”的层创结构。

经典的“山盟海誓”的婚联隐喻的认知过程中,“山”具有横亘不变、巍峨坚固等图式结构,而“盟”即誓言,具有虚无空洞、坚定长久等图式结构。“盟”空间映射到“山”的意义空间,并在此空间寻求最佳选择性投射,通过心智整合映射到高连通性的“横亘不变”、“坚定长久”的图式结构,得到新创意义即盟誓像山一样坚定,亘古不变。

“琴瑟再续”婚联隐喻的“再婚”认知的构建过程,需要有关俞伯牙的民间故事作为一个输入空间的图式结构。相传春秋时俞伯牙琴技好,他的妻子很欣赏他的琴技,常让他弹给她听。后来俞伯牙的妻子得了重病,为使妻子心情愉悦缓解病痛,他常为妻子弹奏。而妻子过世时,琴弦断为两截。之后俞伯牙无心弹琴,没有拆补断弦。只到后来俞伯牙为再次结婚求娶新娘才续上新弦。在“琴瑟再续”的认知过程中,将俞伯牙的传说从输入空间投射到整合空间,通过“修补乐器”这一共同动作结构与不同时间、空间结构的人物压缩整合,获得该婚联对象的男女是再婚的认知。

4 结论

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运用概念整合网络对婚联隐喻的认知机制加以解读,表明概念整合理论对婚联隐喻的强大解释力。概念整合这一认知机制在婚联认知中的运用,有助于人们在解读婚联时遵循认知规律,丰富认知图式,增强对语言的理解,其揭示的婚联隐喻意义的阐释对婚联的鉴赏以及进一步教学与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角度和途径。

参考文献:

[1]Fauconnier,G.mappings in thought & Language [m]. 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7.

[2]Langacker,R.2002.Concept, image and Symbol [J].Cognitive Linguistics.

[3]turner,m.the Literary mind-the origins of thought and Language[m].new York,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6.

[4]谷向阳.楹联学概论[m].昆仑出版社,2007.

[5]李文郑.中国名联鉴赏[m].河南:中州古籍出版社,2007.

[6]汪少华,郑守疆.从合成空间理论看隐喻的意义建构[J].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11):7-11.

联合运输的概念篇2

关键词:概念整合汉语谚语心理空间语义构建

一、引言

20世纪80年代后期,新兴的语言学科――认知语言学的发展,为语言研究提出了新的研究视阈。近年来,Fauconnier等在心理空间理论基础上提出的概念整合理论在美国的认知学界得到了普及,成为认知语言学研究语言语义构建方式的潮流之一,被广泛地运用于各种语言理解研究。目前,国内许多学者开始关注认知语言学对语言理解研究的全新突破,尝试着运用概念整合理论来解释汉语语言现象。

“多年流传,包含有深刻的社会斗争经验、生产斗争经验的简练形象的语句叫谚语。”①(p202)谚语语言简洁、意义深刻,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语言,集中体现了一个民族的语言和文化传统。对汉语谚语的研究有2000多年的历史,长期以来,汉语谚语研究主要侧重从汉语谚语的分类、特点、性质、形成、修辞、文化等方面对汉语谚语本身进行静态研究,从认知角度对汉语谚语语义构建过程的研究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同时也缺乏系统的理论分析。为更好地理解汉语谚语,本文运用概念整合理论对汉语谚语的语义构建及其认知机制进行探析。

二、概念整合理论概述

概念整合理论即概念合成理论,是Fauconnier和turner于心理空间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新的语义构建理论。心理空间不是语言形式本身,它潜在于语言表达形式之下,是人们进行思考、交谈时为了达到局部理解构建的概念包。概念整合“是人类把来自不同空间的输入信息有选择地提取其部分意义整合起来而成为一个新概念结构的一系列认知活动”。②(p254)换言之,概念整合是将来自不同认知域的框架组合,形成一个能够在交际过程中连续得到调整、修正的心理空间网络,在线、动态地构建语义。

概念整合理论的运作需要两个输入空间(inputspaces)、一个类属空间(genericspace)、一个合成空间(blendedspace)等四个心理空间,其中两个输入空间中的输入空间i是源域空间,输入空间ii是目标域空间。这四个心理空间通过投射链彼此联系起来,构成一个概念整合网络(conceptualintegrationnetwork)。在概念整合网络中,当输入空间i和输入空间ii两个输入空间因为部分的具体成分或者认知框架的相似性,存在部分映射关系,新概念的创生过程就是这两个空间进行跨空间映射,这种相似性投射到更为抽象的类属空间,接着类属空间、两个输入空间都投射到合成空间,进而形成层创结构。层创结构并不是合成空间本身的结构,而是整个概念整合网络的动态结构。③(p149)层创结构经过组合(composition)、完善(completion)、扩充(elaboration)三个环节进行整合运作。

三、概念整合理论下汉语谚语的语义构建

运用概念整合理论能够以一个崭新的视角来理解、揭示汉语谚语的认知动因及其推理机制。下面以取自马国凡、吴学恒(2001)主编的《熟语大全・谚语集锦》的几条汉语谚语为例,运用概念整合理论来揭示汉语谚语的动态语义建构过程。

(一)“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的语义构建

谚语“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产生的整合网络中,输入空间i包含了“甲变化成乙”这一组织框架,框架里包含了冰、水、变化关系等角色。输入空间ii提供“三尺冰”“寒冷”两个具体元素。这属于概念整合网络中的简单型网络,合成空间要借助输入空间i提供的组织框架来组织输入空间ii提供的具体元素进行运作。类属空间里的“变化”这一特征决定了两个输入空间的跨空间映射。接着通过投射,输入空间ii中“三尺冰”“寒冷”两个具体元素被填充抽象框架中的甲和乙,完成概念整合的组合环节。接着输入空间ii中“三尺冰”“寒冷”触发人们的认知机制,调动人们的知识记忆,相关的背景知识、文化模式等被激活,在长时期的寒冷下,水可以变成很厚的冰,这是概念整合的完善环节。然后经过概念整合的扩充环节,“三尺冰”“寒冷”与激活的相关背景知识相结合,在合成空间产生一个层创结构:水形成了三尺厚的冰是由于长期的严寒而非一天的寒冷所致。在此,三尺冰的形成隐喻所有事物的形成,非一日之寒隐喻事物发展、演变的过程。是故此条谚语的语义为:事物的形成,总有个发展和演变的过程。

由此可见,此类简单型概念整合网络谚语的理解过程都是通过框架――元素的连接和压缩来构建谚语的语义的。

(二)“千锤成利器,百炼成纯钢”的语义构建

谚语“千锤成利器,百炼成纯钢”构成的概念整合网络属于镜像型。在此网络中的四个空间共享一个组织框架,输入空间i和输入空间ii里的具体成分虽然不同,可是能够互相连接照映,最终映射到合成空间形成层创结构。

谚语“千锤成利器,百炼成纯钢”共享一个组织框架“锤炼”,此框架投射到类属空间,输入空间i包含了四个具体元素:锤炼材料甲、锤炼者甲、锤炼过程(千次锤炼)、锤炼结果(利器);输入空间ii也包含了四个元素:锤炼材料乙、锤炼者乙、锤炼过程(百次锤炼)、锤炼结果(纯钢)。类属空间中的抽象结构决定了输入空间i包含四个具体元素与输入空间ii也包含四个元素形成一一对应关系,进行跨空间映射完成概念整合的组合环节;利器、纯钢的锤炼触发人们的认知机制,相关的背景知识和文化模式被激活,让人们联想到熊熊炉火之上,匠人们一下一下抡锤冶炼的场景,完成了概念整合的完善环节;“锤炼”的相关背景知识与人的锤炼行为相结合,在合成空间中产生一个层创结构,完成了概念整合的扩充环节。在此,“千锤”“百炼”隐喻人生一切的努力奋斗;“利器”“纯钢”隐喻优秀的人才及一切美好的事物。谚语“千锤成利器,百炼成纯钢”指人或事物必须经过长时间的刻苦锤炼才能成为优秀的人才或美好事物。

(三)“海水不可斗量,人不可貌相”的语义构建

谚语“海水不可斗量,人不可貌相”构成的概念整合网络是单域型的。单域型网络整合是典型的来源域到目标域的隐喻投射,输入空间i和输入空间ii具有不同的组织框架,可是只有其中一个输入空间中的组织框架被投射到合成空间并且决定合成空间的认知操作。为合成空间提供组织框架的属于来源域,而语义理解的对象属于目标域。

谚语“海水不可斗量,人不可貌相”包含“量海水”“评价人”两个输入空间。输入空间i是“量海水”这一组织框架,包括度量者、度量对象、度量工具、度量过程、度量结果等具体元素,属于来源域,为网络中的合成空间提供组织框架;输入空间ii是“评价人”这一组织框架,包括评价者、评价对象、评价依据、评价过程、评价结果等具体元素,属于目标域,是理解谚语语义的重点。输入空间i将组织框架中的“度量者、度量对象、度量工具、度量过程、度量结果”映射到合成空间,完成了概念整合的组合环节;元素“度量者”“评价者”触发人们的认知机制,借助激活的“评价人”的相关背景知识,可以得出不能只根据相貌、外表评价一个人的认识,从而完成了概念整合的完善环节;“海水不可斗量,人不可貌相”的语义进一步扩充,合成空间形成层创结构,即如同海水不可以用斗去度量一样,人是不可依据其相貌来估量其未来的,告诫人们评价一个人时更重要的是考察其德能操行。

(四)“宝剑锋自磨砺出,梅花香从苦寒来”的语义构建

谚语“宝剑锋自磨砺出,梅花香从苦寒来”构成的概念整合网络是双域型的。相较于单域型网络,双域型网络的输入空间i和输入空间ii有不同的组织框架和元素,这两个框架及其元素部分地映射到合成空间进行整合,形成层创结构。

谚语“宝剑锋自磨砺出,梅花香从苦寒来”包含“宝剑”“梅花”两个输入空间。输入空间i提供了一个关于“宝剑锋利”的组织框架,具体元素有宝剑、磨砺、锋利;输入空间ii提供一个关于“梅花飘香”的组织框架,具体元素有梅花、严寒、飘香。类属空间的“事物本性”元素将输入空间i的元素“宝剑、磨砺、锋利”和输入空间ii的元素“梅花、严寒、飘香”联系起来,完成了概念整合的组合环节;接着“宝剑”“梅花”的背景知识和文化模式得以激活,让人联想到砥砺磨剑、剑影明亮及白雪皑皑中梅花独自散发着淡淡芳香的场景,使人们对“宝剑”“梅花”的理解更加深入,完成了概念整合的完善环节;然后“宝剑、磨砺、锋利”和“梅花、严寒、飘香”等元素部分地投射到合成空间,合成空间借助投射来的组织框架和元素继续进行扩充,与人的行为、结果相联系,产生一个层创结构,“宝剑”“梅花”隐喻卓越的人;“磨砺”“经历苦寒”隐喻人的艰苦奋斗历程,从而构建出此条谚语的语义:只有经过艰苦的磨练,才能成为卓越的人。

四、结语

作为汉语语汇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谚语,其语义虽然大多已固化于我们的认识之中,但其语义构建的认知过程尤为值得重视。作为人类的基本认知方式之一的概念整合理论,突破了传统语言学的解释方法,为解读复杂的语言形式提供了认知语言学上的路径。基于前文的阐述可以得知:在理解汉语谚语时,概念合成理论的四个空间:输入空间i、输入空间ii、类属空间、合成空间,清晰地揭示了层创结构经过“组合”“完善”“扩充”等环节在合成空间产生的过程,谚语的动态语义建构得以实现。概念整合理论对汉语谚语的理解具有很强的阐释力。

本文系江西省社科研究“十二五”(2012)规划项目“基于概念合成理论的汉语谚语研究”[项目编号:12YY02]的阶段性成果。

注释:

①符淮青.现代汉语词汇[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202.

②吴为善.认知语言学与汉语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1:254.

③Fauconnier.G}turner,mark.Conceptualintegration

networks[J].CognitiveScience,1998,(2):149.

④Fauconnier,G.mappingsinthoughtandLanguage[m].

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97:151.

参考文献:

[1]马国凡,吴学恒.熟语大全・谚语集锦[Z].呼和浩特:内蒙古人

民出版社,2001.

[2]吴为善.认知语言学与汉语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1.

[3][德]F.Ungerer}H.-Schmid.认知语言学与导论(第2版)[m].

彭利贞等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4]沈家煊.概念整合与浮现意义[J].修辞学习,2006,(5).

[5]汪少华,王鹏.歇后语的概念整合分析[J].外语研究,2011,

(4).

[6]邓国栋.从概念整合理论解读中国古典诗词[J].广州大学学报

联合运输的概念篇3

《白莲花经》(Saddharmapu爟d•arīkasūtram)大约产生于公元前1世纪,却保存有公元前3—公元前2世纪印度语言的特征。大乘佛教经典《大般涅槃》、《优婆塞戒经》等提到《莲花经》,龙树《大智度论》、世亲《优婆提舍》等对《莲花经》有引用。已发现的《莲花经》梵文写本40余种,主要分布在克什米尔、尼泊尔和中国新疆、等地。克什米尔抄本(Kashmirmanuscripts)多是断片,大约是5—6世纪的作品;新疆喀什、于闐等发现的写本(Centralasianmanuscripts)大多数也是残片,大致是7—8世纪的作品;尼泊尔写本(nepalesemanuscripts)中最早的是11—12世纪的作品。梵语《莲花经》写本是各种汉译本的重要源头或者参照文本。《莲花经》汉译本主要有3种,道宣《〈妙法莲华经〉弘传序》写道:“西晋惠帝永康年中,长安青门敦煌菩萨竺法护者,初翻此经,名《正法华》。东晋安帝隆安年中,后秦弘始,龟兹沙门鸠摩罗什,次翻此经,名《妙法莲华》。隋氏仁寿,大兴善寺北天竺沙门阇那、笈多,后所翻者,同名《妙法》。三经重沓,文旨互陈。时所宗尚,皆弘秦本。自余支品、别偈,不无其流。”〔1〕西晋竺法护(Dharmarhsa)译《正法华经》(另译名为《萨芸芬陀利经》10卷27品〔2〕。智昇《开元释教录》第14卷指出:“《萨芸芬陀利经》六卷,出竺道祖《录》,同是一经,不合再出。名目既殊,本复存没,未详所以。或可‘萨芸芬陀利’是梵语,‘正法华’是晋名,梵晋俱存。录家误也。”“芸”当为“昙”之误写,即梵语Sad-dharma-pu爟d•arīka的音译之节略)。后秦鸠摩罗什(Kum?rajīva)所译的《妙法莲华经》7卷27品,参照了法护译本。隋阇那崛多(Jnanagupta)和达摩笈多(Dharmagupta)译《添品妙法莲华经》7卷28品〔3〕。智昇《开元释教录》第14卷指出:“《法华三昧经》六卷(一本加正字),吴外国三藏支畺梁(良)接译(出《翻经图》,第一译)”,此译今佚。竺法护翻译《莲花经》应该是前后两次,智昇《开元释教录》第14卷写道:“谨按,长房等《录》,其《正法华》是竺法护太康七年(286)译,见聂道真《录》,复云泰始元年(265)译。”〔4〕本文主要考察《莲花经》所表现出来的梵语佛经汉译实践中的音译体系。一、汉译佛经的音译系统最初的汉译佛典多采用胡本转译,但在此之前,尤其是张骞西域探险之后,已经为汉译佛典提供一、引言仿拟以故意效仿或套用词汇、成语、谚语、名言(或某一话语)、典故或名篇,在众多辞格中表现最为活跃,被广泛地运用到文学作品和非文学作品中,赋予现成的言语意韵新颖,幽默诙谐,带来无限的言语艺术魅力。国内外对仿拟的研究由来已久,自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陈望道先生的《修辞学发凡》问世以来,仿拟修辞格被首次定义为:“为了讽刺嘲弄而故意仿拟特种既成形式的,名叫仿拟格。”(陈望道,2001)随后的许多学者从不同层面对仿拟进行研究。近年来,随着各种语言学理论的蓬勃发展,国内外仿拟的研究从最初的辞格范畴的研究已进一步深化、细化,研究范围遍布语言学各个领域(李鑫华,2000;徐国珍,2006;么孝颖,2007a;2008;Dentith,2000等)。同仿拟的研究相比,仿拟翻译的研究相对较少涉及。长期以来,国内外对仿拟辞格翻译的研究主要局限于翻译方法、可译性和翻译对等的研究,但是很少有学者从认知角度来探究仿拟汉译过程,即仿拟汉译也是一种复杂的认知活动这一本质特征。本文丛认知视角,以Faucolm-ier和turner提出的概念整合理论为理论依据,结合图示和译例,阐释、论证仿拟汉译过程即是一个概念整合的过程,是译者主体在意义转换时经历了一系列动态的思维认知活动。二、概念整合理论概述概念整合理论(Cit)(Conceptualintegrationtheory)又称概念合成理论(CBt)(ConceptualBlendingtheory)是认知语言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该理论是Fauconnier(1994,1997,1998,2000,2002)、turner(1998,2000)在心理空间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尤其是Fauconnier(1997:150-151)在其专著《思维与语言中的映射》和与turner的合著《我们思维的方式》(thewaywethink)(2002:299-352)对概念整合理论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形成了概念整合理论的理论基础。Fauconnier和turner指出,概念合成是一种复杂的隐匿于语言运用幕后的心理认知机制。一个最基本的概念整合过程包含至少四个心理空间:两个输入空间(inputspaceⅠ&Ⅱ),一个类属空间(Geneticspace)与一个合成空间(Blend)。这四个空间通过投射链彼此连接起来,构成一个概念整合网络。最基本的四种概念整合网络模型为单一框架网络、框架网络、单域网络与双域网络。概念整合理论的核心概念是“四个空间”的跨空间的相互映射和相互作用。其主旨是揭示自然语言中的意义在线构建及连接各心理空间的映射过程。整合过程是将两个输入心理空间共有和抽象的概念和结构有选择地投射到类属空间。类属空间规定了输入空间之间的核心跨空间映射。合成空间从两个输入空间中提取部分结构,并形成其他空间都不具有的新显结构(emergentstructure)。而新显结构是一个涉及较为复杂的认知过程,通过以下三种相互关联的方式而产生:组构(composition):从各输入空间获取投射成分,构建成输入空间不具备的新结构、完善(completion):将输入空间投射的结构与长期记忆中的信息模式、背景知识、认知模式、文化图式相匹配,被完善成更大的新显结构、扩展(elaboration):认知者在合成空间里根据这种新显结构的自身逻辑对其进行认知操作。关于四空间意义建构模型,可参见国内学者汪少华(2001(3):10-15)和孙亚(2001(4))的文章。四个基本概念整合网络模型中,单一框架网络(singleframingnetwork)又称简单网络(simplexscope),只有一个输入空间提供认知框架,另一个输入空间提供组织元素,在合成空间中完成填充;框架网络(framenetworks)又称镜像网络(mirrorscope),各空间共有一个组织框架;单向网络(one-sidednetworks)又称单域网络(singlescope),两个输入空间各自拥有两个不同的组织框架和其各自的值,但是在合成空间里却突显了其中一个认知框架;双向网络(two-sidednetworks)又称双域网络(doublescope),两个输入空间也有两个不同的组织框架,但这两个框架都会部分投射到合成空间中,通过两种概念的整合,构成合成空间的组织框架。概念整合的构建原则(Fauconnier,turner,2002:299-352)有二:结构性原则(constitutiveprinciples)和管制性原则(governingprinciples)。结构性原则包含整合原则,即跨空间映射、选择性投射、建立类属空间、产生新显结构。而管制性原则具体表征优化新显结构的各种策略,包括压缩、拓扑结构、范式完善、关键关系强化、连网、解包、关联、递归等九条优化结构原则。所有这些原则的中心目标就是获取具有人类尺度(humanscale)的概念合成,也即在人类易于理解的熟知框架中具有直接的感知和行为(王文斌,2004(1):7)。概念合成是人们进行思维活动时的一种普遍的认知运作过程,特别是进行动态的、创造性思维和活动时的一种认知过程。这一理论为探究和阐释意义建构提供了认知学新视野。#p#分页标题#e#三、概念整合与译者认知传统的翻译研究强调翻译结果和形式的研究,而忽略了译者主体翻译过程的重要性。英国语言学家H.G.widdowson指出:“结果”与“过程”之分非常重要,它能使我们意识到译论研究的偏差与缺陷,同时又能为我们全面认识翻译的本质提供一个可能。从表面上看,翻译是一种静态的语际转换过程,但译者是翻译活动中集认知和重现原文双重活动于一身之行为者,在语际转换背后,却涉及译者极其复杂的认知活动。翻译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使用活动,必然和人们的认知分不开。翻译实质上是译者动态的思维认知活动。Fauconnier的概念整合理论以较详细的心理空间认知状态的转换,描述复杂的思维过程中的一系列认知状态,为重审翻译本质提供了强有力的阐释力,能够有效阐释译者主体的“幕后认知”过程。译者的整个翻译认知过程可以被看做一个四空间跨空间映射过程,也就是两个输入空间(源域空间和的域空间)在类属空间的映射下,在合成空间通过组构、完善、扩展等一系列认知活动产生新显结构(译文)的概念整合过程。这一过程不是简单地从源域向的域的静态映射过程,而是译者有选择的动态的投射过程,是译者的作用,才使得第三概念域或第三空间即合成空间的出现成为可能。因此,可以说这既是一个翻译过程,更是译者主体的思维活动。如图所示:其中,源域空间包括了源语文本结构以及所有与作者相关的作者文化图式,作者审美、情感等,这里统称为作者认知语境;译者空间包括的语文本结构以及所有与译者相关的译者认知能力、文化图式,审美、情感等,这里统称为译者认知语境。类属空间是一个由输入空间的共有的抽象结构,在类属空间的制约下,两个输入空间共同有选择性地投射到合成空间,并形成新显结构,产生译文文本。这样,译文成为原语语言结构和背景概念结构与译语语言结构和背景概念结构整合的结果,并且可以在整合中作为输入空间继续参与输入映射从而完善现有译文。其中译者主体性的发挥贯穿整个翻译整合过程,译文并不是对原文的简单复制,而是译者主体在管制性原则的制约下对原文进行的再创作。四、概念整合与译者的仿拟汉译认知概念整合网将翻译带入一个动态运作系统。运用概念整合理论到动态合成的仿拟汉译身上,同样具有高度的适配性。因为概念整合涉及意义构建的全过程,而仿拟汉译也涉及意义构建的全过程,概念整合理论所涉及的各类原则是意义构建中所采用的原则,所涉及的复杂映射网络能够有力阐释译者在仿拟汉译过程中进行的复杂认知操作。而含蓄、意会特点的仿拟,“仿”此“拟”彼,仿旧造新,既维系原文本及其思想内涵,又开启新文本“新意”,“一箭双雕”,是一种创造性极强的修辞行为。仿拟的这种双面性特质正是为概念整合对仿拟汉译过程的动态合成提供可能。本文将运用四种基本概念网络模型的框架网络、单畴网络和双畴网络,来探索仿拟汉译过程中译者的思维认知,并结合仿拟汉译译例进行分析。4.1框架网络框架网络的各空间共有一个具有相同的组织框架,因此译者可将两个输入空间元素直接建立一一对应的关系。下面结合仿拟译例用框架网络进行动态阐释。例1:Cecily:Doyousuggest,missFairfax,thatientrappedernestintoanengagement?Howdareyou?thisisnotimeforwearingtheshallowmaskofmanners.wheniseeaspadeicallitaspade.Gwendolen:(sarcastically)i’mgladtosaythatihaveneverseenaspade.it’sobviousthatoursocialsphereshavebeenwidelydifferent.(wildeoscar:“theimportanceofBeingearnest”,Fivemajorplays,airmontpublishingCorp,inc,1970)译文:塞西利:费尔法克斯小姐,你认为我引诱了埃纳斯特,想和他订婚,是吗?你怎么敢这么说?现在不是说话藏头藏尾的时候。我是见到锄头,就说锄头。格温多林:(挖苦地)我高兴的是,我可是没有见到过锄头。显然我们的社会地位不同。(钱之德:1983)原文本剧中人Cecily仿拟了“callaspadeaspade”成语表达自己的态度是“有话直说,有啥说啥,”译者结合认知语境,分析原作者的创作意图和话语者的说话意图,展开认知联想,将原文空间的“wheniseeaspadeicallitaspade”在译者空间中巧妙地找到概念,结构层次上相同的组织框架,并保持原文本空间与译者空间的认知联系,通过跨空间映射,投射到合成空间产生新显结构,即译文。这样的译文不仅保持原文上下连贯,保留讽刺意味,且能使读者领会其意。像这类具有相同的组织框架并可直接建立一一对应关系的译文对译者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一大挑战。4.2单域网络单域型整合则相反,该整合中的两个输入空间有各自不同的组织框架,但译者只能将一个输入空间的组织框架投射到合成空间中,并通过扩展有选择地形成合成空间的组织框架。单域型整合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4.2.1投射源语组织框架到合成空间单域网络整合时,当两个输入空间进行跨域映射时没有冲突,译者能够在译者空间找到在概念和框架上与源语空间的概念和框架保持认知联系的对应物。译者只需在合成空间按源语的组织框架生成新显结构。如:例2:modernjournalismjustifiesitsownexistencebythegreatDarwinianprincipleofthesurvivalofthevul-garest.(oscarwilde)译文:现代的新闻工作,以“最庸俗者生存”的伟大的达尔文式的原则来为自己的存在辩护。例3:wherethereisawill,thereisalawsuit.译文:有遗嘱必有官司。例2中的原文本空间框架结构是thesurvivalofthevulgarest,仿拟了达尔文的thesurvivalofthefittest,译者在译者空间找到在概念和框架上与源语空间的概念和框架保持认知联系的对应物,在合成空间按源语的组织框架生成新显结构:最庸俗者生存。例3中译者以同样的认知思维方式,将遗嘱和官司两元素镶嵌在所仿拟的成语“有志者事竟成”这一框架结构上。#p#分页标题#e#

4.2.2投射译语组织框架到合成空间单域网络整合时,当两个输入空间进行跨域映射时发生些许冲突,译者能够在译者空间找到与源语空间框架一致,部分概念需改造,但仍能保持认知联系的部分对应物。译者在合成空间按译语读者易于掌握的尺度生成新显结构。例4:Clearly,whenitcomestomarriage,practicingdoesn'tmakeperfect.译文:显然,在婚姻问题上,婚前同居并不能令婚姻生活趋于完美。例句仿自众所周知的谚语“practicemakesperfect”,是受话者幽默地表明自己对社会上试婚等现象的看法。译语相对应的“熟能生巧”显然不适配,译者通过认知推理,联系认知语境,从译语中找到与原文中的“实践”具有同等概念结构的“婚前同居”投射到合成空间,进行部分对应连接,经过部分改造,形成新显结构。例5:ihadnooutlookbutanuplookrather.myplaceinsocietywasatthebottom.(J.London:whatLifemeanstome?)译文:“我没有人生观可言,倒可以说有一种上爬观。我处于社会地位的最底层。”(白解红:2001,22(5):27-30)uplook是对outlook仿造而成,这一仿词已成仿拟的经典例子。原文利用人类根据身体经验对方位词产生的意象图式,使用尾韵,结合语境,巧妙地将方位词out变为up,极为形象地将主人公一心想从社会底层爬上上层的心理刻画得入木三分。译者结合认知语境,展开认知联想,仿照“人生观”(outlook)结构框架,提取部分概念和结构,投射到合成空间,将up-look经巧妙打造,生成“上爬观”这一新显结构,将原文作者意图表达得惟妙惟肖。4.3双域网络双域网络的两个输入空间也有各自不同的组织框架,当两个输入空间进行跨域映射时发生明显冲突,译者将这两个组织框架部分投射到合成空间,在合成空间构成来自两个输入空间部分结构的组织框架。有时,合成空间的组织框架可以甚至包括相互矛盾的结构。由于双域型概念整合的新创结构具有和输入空间截然不同的组织框架,所以其创造性最为显著。例6:alliswellthatendswell(一则香烟广告).译文:好烟,好心情,好味道!此广告仿自莎剧alliswellthatendswell,指香烟味道从头好到底。译语认知语境中的“结局好,一切都好”,虽然表层上与原文本空间的组织框架相对应,但深层上并不能建立对应连接,因为的语读者会不知所云。译者联系认知语境,调用认知联想,将源语的深层内涵和译语特有的概念和组织框架同时投射到合成空间,通过完善、扩展产出的译文朝着译入语读者所熟悉的认知尺度,达到与原文深层内涵上的对等,起到广告语用效果。例7:oneman‘ssushiisanotherman‘ssteak(日本航空公司).译文:寿司牛排,风味不同,任君选择Sushi是日本美味的饭卷,而steak是欧洲主菜,该广告仿拟英语成语oneman‘smeatisanotherman’spoison,目的是为日本航空公司优质服务做宣传。同样,如果译者用译语认知语境中的“对甲是肉,对乙是毒”,一样地不适配。因此译者调用了与上例同样的认知思维方式,使产出的译文与原文达到语用效果上的对等。五、结语综上所述,本文通过Faucolmier和turne的概念整合理论,运用该理论的四空间跨空间投射,三个主要整合网络模型,结合图示和译例,阐释、论证仿拟汉译过程即是一个概念整合的过程,是译者在意义转换时经历了一系列动态的思维认知活动;强调了译者作为翻译认知活动的主体,在仿拟汉译过程中,其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贯穿整个翻译过程。本文以认知语言学理论为依托,旨在对辞格翻译的多元研究能够起到添砖加瓦的作用。

联合运输的概念篇4

关键词:概念合成理论轭式搭配心理空间模型

一、引言

语言意义存在于复杂的认知活动中,是一种心理与现实相互作用的结果(余渭深,2004)。为了更好地揭示这种相互作用,fauconnier(1994)提出了语言理解的一种空间模型——概念合成理论。概念合成是一种普遍的认识运作过程,意在揭示在线意义构建的心理图式,关注语言意义构成过程的动态特征(fauconnier,1999)。而一种理论的成熟与否,可以通过验证其是否解释足量的具体语言事实,对理论预测进行验证(刘正光,2002)。因此,本文拟以轭式搭配检验概念合成理论的解释力,并对其不足加以修正。

二、轭式搭配

传统修辞学对轭式搭配(zeugma)的研究大多着眼于其结构类型、语义特征(冯翠华,1983;余力三,1985;杨鸿儒,1993;胡曙中,2009)。研究者大多认同轭式搭配实质上是由一个控制词与两个或两个以上受控词之间的搭配组成①,其中控制词大多均为动词、形容词、介词;其基本结构可概括为:c(控制词)+a(受控词1)+b(受控词2),受控词多为名词,c+a为自然搭配,c+b为异常搭配,c+a+b得益于c+b借助了c+a的语义基础,并引申出更多的语义张力。根据a与b的语义指向是否具有一致性,轭式搭配可细分为四种同向组合(v+n1+n2、adj+n1+n2、prep+n1+n2和n1+n2+v)及一种异向组合(adj1+prep+adj2②)。如:

(1)a.sheopenedthedoorandherhearttothehomelessboy.(v+n1+n2)

b.abluecoatandheart(adj+n1+n2)

c.…inafloodoftearsandasedanchair.(prep+n1+n2)

d.…wheniandmysorrowaredust.(n1+n2+v)

e.sheistoolowforahighpraise,toobrownforafairpraise,andtoolittleforagreatpraise.(adj1+prep+adj2)

三、概念合成理论的解释力检验

概念合成理论是一种基本的认知机制(fauconnier&turner,2002),可以解释发生在多个语言层次上的合成(李福印、田聪,2005),如词素层次“mc”容易激活人们对快餐行业的心理空间;词组层次“infotainment”和“motel”是两个词压缩为一个新词的合成结果;句子层次“themanisafox.”将人类与动物进行了跨空间的整合。同时,许多广告文本、谜语、笑话都是概念合成的结果。

(一)轭式搭配对概念合成解释力的检验

对于英语修辞格的轭式搭配,概念合成的解释力如何呢?下文试以例(1)a为例,对概念合成理论的解释力进行检验。

图1:概念合成理论四心理空间模型

图1是概念合成理论的四心理空间图型,空间之间的实线表示输入空间i1和i2之间的对应映射关系;虚线表示类指空间、输入空间和合成空间之间的连接;合成空间中的方框表示新显结构,是由两个输入空间有选择地将部分概念映射到合成空间后产生的结构。在此模型下,输入空间1“openedthedoor”形成一个“开门”的心理空间,即自然搭配空间;输入空间2“openedtheheart”③,形成“开心”的心理空间,即异常搭配空间。二空间通过跨空间映射建立对应连接,两输入空间开始有选择地进行投射:门通常是沟通空间的通道,与空间概念联系紧密,这一部分特征被选择性地投射到输入空间2“心”上,造成“心”这一概念的空间特征得到凸显,心可以承载一个人的思想感情,形成心灵如空间的概念。这个投射过程在“开门”与“开心”两个输入空间返复以提取出“门”与“心”的抽象结构建立类属空间;也正是这个过程使得自然搭配空间与异常搭配空间形成普遍结构。合成空间中,输入空间的部分关系被压缩为唯一关系,成为一个整体结构运行,那么“openthedoor”和“openherheart”在形式上整合为“sheopenedtheandherhearttothehomelessboy.”,语义上阐释为女人像开门一样向流浪的男孩敞开心扉,接受了他。

(二)对概念合成解释轭式搭配的评价

我们认为,概念合成理论基本上可以实现对轭式搭配的解释力,但是仔细分析这些映射过程,仍然有值得商榷之处。首先,在提取抽象结构、进行压缩时,“开门”空间与“开心”空间意义的整合缺少对其应有的解释,为什么选择“心”与“开门”联系?其次,虽然概念结构中的任一空间能随时得到调整,但是四空间无法反映这一调整过程,即使通过一系列控制、指导原则,在复杂的映射下,空间负担将加重;届时,空间模型将不能清晰地反映语义构建的心理过程。另外,两个输入空间意义的联接并非一步到位,如果“openthedoor”与“openherheart”联接的语义理解出现问题,应该在哪个空间进行调整?最后,解读者对二者语义实现了联接后如何确保其与作者原句意图相一致性?由此看来,似乎概念合成理论的解释有些笼统,还不能准确反映出构建轭式搭配的心理空间模型。轭式搭配本来就是两个矛盾搭配的组合关系,其心理空间模型的构建显然并非一蹴而就。我们认为,构建这一修辞的心理空间模型,除了基本的四空间还需要经过一些筛选空间的“选择过滤”,需要一些限制条件来控制分析轭式搭配时可能出现的复杂变数。因此,概念合成的心理空间模型用于分析轭式搭配时需要进一步修补。

四、概念合成理论的修补

为了修补概念合成理论对轭式搭配解释力的不足,我们试提出:轭式搭配的解读过程涉及五个空间步骤,即输入空间、矛盾空间、调节空间、匹配空间、合成空间。所谓输入空间,就是在主体认知下,轭式搭配中一个控制词分别与两个受控词组合所形成的一个自然搭配和一个异常搭配的心理空间。矛盾空间,就是两个输入空间初次联接时语义上出现冲突,造成该空间的矛盾性。解决矛盾问题的直接结果便是调节空间的产生。调节空间,顾名思义就是为了化解矛盾空间的冲突,消除人们理解障碍而对输入空间进行的选择调整。其中,最重要的是在认知相似性与抽象思维的影响下,输入空间之间的隐喻映射关系。为了化解双方的矛盾,空间之间寻求语义的统一指向性,从而达到轭式搭配的修辞效果。所谓匹配空间,即通过对输入空间的调节,提取两个空间抽象相似性的特征所进行的初步合成,调节的充分与否直接决定了调节空间与匹配空间之间意义构建是否需要反复。如果调节充分,轭式搭配的语义就能顺利匹配,进入匹配空间。合成空间,就是匹配空间在矛盾统一规律和语境制约的条件下,顺利通过人们认知,成为合理的新显结构。为了避免可能出现的理解偏差,概念合成的过程受到语境制约、认识相似性、抽象思维和矛盾统一规律的相互影响。其中,语境制约是基本保证,输入空间的联接是主要受到语境制约中关联性的影响。正是由于语境的关联性,轭式搭配才成为可能;同时语境制约也成为匹配空间顺利通过解读者理解的验证条件。这个语境制约包括认知语境与语篇语境。认知相似性包括物理相似性与抽象相似性,物理相似性是人们容易识别出来的客观存在的相似性;抽象相似性是通过抽象思维从外形上不同的两物中提取出的相似性。认知相似性是实现轭式搭配隐喻连接的关键,是概念合成的基石。抽象思维是建立在相似性基础上的,通过联系空间特征、抽象部分属性将矛盾空间的抽象特征提取出来,联想、抽象思维是空间联系的桥梁,是保证概念合成的触发条件。矛盾统一规律是消解矛盾空间的指导原则,正是由于万物皆是矛盾的统一体,概念合成中矛盾化解才有可能实现。为了清楚地说明这一构想,修补后的心理空间模型如图2:

图2:轭式搭配的心理空间模型

为了验证修补后的心理空间模式,我们不妨将轭式搭配同向组合与异向组合的相关例子带入这个模型中去检验。下文首先拟对例(1)a“sheopenedthedoorandherhearttothehomelessboy.”进行详细分析。由于英语中的省略原则,“sheopenedthedoortothehomelessboy+sheopenedherhearttothehomelessboy”,其中“openedthedoor”和“openedtheheart”分别为输入空间1和输入空间2。对于输入空间1“打开门”,是一个常规搭配,解读者不消花费精力便可理解,因为这对于人类来说是基本生活经验;输入空间2“打开心”是一个异常搭配,乍一看并不符合通常的逻辑,因此初步联接两个空间时便产生了矛盾空间。然而在语境关联性的影响下,解读者自然而然地将两个输入空间“openedthedoor”与“openedtheheart”联系起来,这种关联使得解读者意识到这个搭配尽管形式、语义上都不协调,但是内部有其一致性。于是解读者试图在两个没有物理相似性的事物间提取二者的抽象共性,解读者的心理进入到调节空间。调节空间主要是两个输入空间之间的动态调整,其结果是输入空间之间的隐喻映射。在调节空间,解读者在认识相似性的影响下,主观上臆造“打开门”与“打开心”的共同点,在寻找共同点的过程中,借助c+a+b=likec+ac+b,a的特征被强制映射到输入空间2,借助抽象思维,抽象出“心也是一个像房子的空间,这个空间承载人的思想感情”的特征,开门意味着准入。将“门”的特点映射到“心”上,这样,“心”也可以像开门一样被打开,“心”也就赋予了与门相联系的空间概念;女人开门表示她允许流浪儿进入自己的房子,同样她打开心里的那扇门,接纳流浪儿走进她的心里。原本矛盾的“门”与“心”在表示客观的空间概念与主观的感情概念上有了统一的基础,这样,对立的双方转化为统一体。女人不仅在动作上开门接待流浪儿,而且从感情上接纳了流浪儿。

联合运输的概念篇5

【关键词】物联网农产品冷链物流信息共享

引言:自2009年8月总理提出“感知中国”以来,物联网被正式列为国家五大新兴战略性产业之一,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物联网在中国受到了全社会极大的关注。

农产品冷链物流是指使肉、禽、水产、蔬菜、水果、蛋等生鲜农产品从产地采收(或屠宰、捕捞)后,在产品加工、贮藏、运输、分销、零售等环节始终处于适宜的低温控制环境下,最大程度地保证产品品质和质量安全,减少损耗,防止污染的特殊供应链系统。加快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对于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和保障消费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物联网技术如能在农产品冷链物流中广泛应用,将使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大大提升。

一、物联网的概念及特征

(一)物联网的概念

“物联网概念”是在“互联网概念”的基础上,将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的一种网络概念。2005年国际电信联盟了《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正式提出了物联网的概念。其定义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概念。其目的是让所有的物品都能够远程感知和控制,并与现有的网络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更加智慧的生产生活体系。

(二)物联网的本质和特征

物联网的本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互联网特征,即对需要联网的物一定要能够实现互联互通的互联网络;二是识别与通信特征,即纳入物联网的“物”一定要具备自动识别与物物通信的功能;三是智能化特征,即网络系统应具有自动化、自我反馈与智能控制的特点。

二、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的现状

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规模化、系统化的冷链物流体系尚未形成,与发展现代农业、居民消费和扩大农产品出口的需求相比仍有差距。突出表现在:一是鲜活农产品通过冷链流通的比例仍然偏低。大部分生鲜农产品仍在常温下流通;冷链物流各环节缺乏系统化、规范化、连贯性的运作,部分在屠宰或储藏环节采用了低温处理的产品,在运输、销售等环节又出现“断链”现象,全程冷链的比率过低。二是冷链物流基础设施能力严重不足。我国设施整体规模不足,人均冷库容量仅7公斤,冷藏保温车占货运汽车的比例仅0.3%;现有冷冻冷藏设施普遍陈旧老化,国有冷库中近一半已使用30年以上。三是冷链物流技术推广滞后。生鲜农产品产后预冷技术和低温环境下的分等分级、包装加工等商品化处理手段尚未普及,运输环节温度控制手段原始粗放,发达国家广泛运用的全程温度自动控制没有得到广泛应用。

三、物联网技术在农产品冷链物流中的应用

(一)物联网技术在农产品生产加工中的应用

传统农产品生产加工过程依照生产厂商的规定进行操作,操作过程透明度不高。如果出现了质量问题,不能准确地确定是哪方面出了问题,更不能确定相应的当事人。物联网的运用,能够解决这个问题。在原材料采购的时候就对其进行电子标记编码,建立数据库,通过电子标签,能够对产品在整个生产加工过程进行连续的监控,包括当前的温度、湿度以及相应的操作人员,全部录入数据库的数据,很容易清楚知道是哪些因素造成的问题,能立刻进行改善,确定出事故的责任归属。

(二)物联网技术在农产品仓储管理中的应用

物联网技术能提高农产品的仓储管理水平。如在生鲜农产品托盘上和包装上贴上ReiD标签,在冷库出入口处安装阅读器,无需人工操作,且可以满足叉车将货物进行出入库移动操作时的信息扫描要求,而且可以远距离动态的一次性识别多个标签,大大节省出入库作业时间,提高作业效率。对在储生鲜品的数量实现动态的感知,在冷库地面设置感应秤,可以感知到冷库内生鲜品数量的变化,为合理地控制库存创造条件。物联网技术还可以提高生鲜品仓储安全系数,通过物联网红外感应等技术手段,感知人员的进出及其他异物等的入侵,从而实现冷库的安全管理。总之,物联网的应用将使整个仓库实现可视化,最大程度上提高保管质量,实现仓储安全,并能实现仓储条件的自动调节,提高仓储作业管理效率。

(三)物联网技术在农产品运输管理中的应用

农产品运输是农产品冷链物流的重要环节。物联网技术在农产品运输工具之间的应用,可以极大地提高农产品运输效率。首先,可以实现运输过程的可视化,做到农产品运输车辆的及时、准确调度,从而提高运输效率,尽量避免无效运输。其次,把农产品运输车辆纳入物联网,利用rfid温度标签可以提供温度的监控,实现车载农产品的动态感知,动态监控在途农产品的质量与安全。再次,物联网可以实现对各冷库库存情况、在途运输量情况的动态掌握,以便科学做出运输决策,从而从根本上提高运输的合理性,实现农产品冷链物流的有效流通。

(四)物联网技术能提升农产品冷链物流的信息共享程度

信息共享是冷链物流管理的目标。一旦信息在整个冷链中同步,冷链上的参与者都能跟上顾客需求的变动,进而形成同步运作。物联网技术对农产品冷链中流动的物品跟踪,同时向所有参与者实时传送数据,减少了信息失真的现象。快速的信息传输速度,使参与企业能更及时、准确预测需求变化,亦可以大幅度降低库存水平。

总之,物联网作为一项新的应用技术,将会为众多的传统行业带来变革。农产品冷链物流也应尽快策划这一新技术在本领域中的应用,以提升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运作水平,为农产品冷链物流主体带来效益。

【参考文献】

[1]巨晓敏.生鲜品冷链物流的发展潜力及问题研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0(22).

联合运输的概念篇6

关键词概念教学高中生物课堂有效性策略实施

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志码B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将“掌握生物科学的基本事实、概念原理、规律和模型等知识”作为生物学课程标准的具体目标之一,其中概念教学已成为普通高中生物学教学的重点内容。概念教学是课程教学的基础,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途径之一,是以核心概念为中心,不断运用概念,引申概念,加强知识内部的联系的一种教学方式,对于有些前后联系不紧密、学习难度大的知识,教师要适时地渗透,在多种联系和不断渗透中突出重点、难点,回到最基本的概念、原理,使得学生能够透彻地理解概念。

“有效性”是指通过教师的教学后学生获得的进步或发展,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判断教学有效性的标准。学生不想学或学了以后没有进步或学得辛苦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发展,这样的教学即为无效或低效教学。课堂教学有效性就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看教师是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构建;另一方面是看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体验学习过程。课程实施是课程改革的关键,而教学又是课程实施的重要途径,故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生物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提高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性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是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是提高教学质量最基本的条件。

1通过概念教学提高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施

以人教版高中生物学教材《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五章第三节“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为例,通过对核心概念的传递开展课堂教学。

1.1确定核心概念

本节内容的主要概念有:atp、线粒体、线粒体基质、线粒体内膜、细胞质基质、细胞呼吸、有氧呼吸、无氧呼吸、发酵、酒精发酵、乳酸发酵。其核心概念为细胞呼吸、有氧呼吸、无氧呼吸。

1.2联系生活实际,引入概念

教师从生活中选择素材有意识地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直观感知,让学生深切地体会到生物与生活息息相关,使学生具备一定的知识迁移能力。生活中许多常见现象本身就反映着生物学概念,教师可以多观察生活,积累丰富的生活材料,有机地将课本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通过具体事例,使学生获得一定的感性认识或唤起其对原有知识和表象的回忆,为学习新概念奠定一个清晰、明确的认知基础,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形象地认识到生物概念的本质。如以“细胞呼吸”为例,导入时教师先引导学生吸气、呼气,使学生感受呼吸,再追问:“植物是否会像人一样进行呼吸?生物体内是通过什么方式来产生和提供能量的呢?探究我们的呼吸与细胞的呼吸作用是否是一回事?”通过酵母菌的探究活动而引出“细胞呼吸”的概念。

1.3找出关键词,剖析概念

一个完整的概念往往是由几个要素构成,教师要引导学生找出概念的几个要素,分析要素并把各个要素的关键词串联起来,从而形成一个简化的概念。故关键词的学习是概念学习的基础和前提,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对概念中的关键词进行全方位分析,帮助学生准确的掌握概念。如“细胞呼吸”概念中的关键词为:有C物、细胞内、氧化分解、二氧化碳和其他产物、释放能量、生成atp。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关键词代表的内容:有机物是细胞呼吸的原料,一般指葡萄糖;细胞内是细胞呼吸的场所;氧化分解是细胞呼吸的本质;是细胞呼吸的产物有二氧化碳、水、能量等。

1.4抓住概念内涵与外延,理解概念

每一个概念都有其内涵与外延,概念的内涵是概念所反映事物的特有属性,体现概念的“质”的规定性,表明概念所反映的对象“是什么”;概念的外延是指体现概念的“量”的规定性,表明概念所反映的对象“有哪些”。教师只有引导学生透彻地分析理解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才能全面并正确的理解与运用概念。如在“无氧呼吸”概念中,其内涵是:在无氧条件下,通过酶的作用,细胞把糖类等有机物分解为不彻底的氧化产物,同时释放少量能量的过程;其外延是:无氧呼吸的特点与两个阶段,习惯上将微生物的无氧呼吸称为发酵,且分为酒精发酵和乳酸发酵等。学生只有透彻地了解“无氧呼吸”的内涵与外延,才能正确理解无氧呼吸的概念。

1.5利用感性材料,使抽象概念具体化

概念具概括性和抽象性,学生理解起来难度大,因此概念的获得有赖于感性材料和经验。感性材料就是通常说的例证,包括正例、特例和反例:正例是指包含概念本质特征的肯定例证,有利于学生分析、概括;特例是指特殊例子,属于概念的外延,但不具有或不完全具有概念所反映的本质属性,在概念教学中忽略它往往会导致概念的内涵混淆、外延扩大或缩小;反例是指既不属于概念的外延,也不具有某种属性的具体事物,但运用反例可以加深学生对概念的准确把握,提高科学概念的教学效率。感性材料还包括实物标本、实验、模型、挂图、投影、多媒体及自身的经验等,展示的材料越丰富、全面,学生对概念的掌握就会越准确。如“细胞呼吸”教学时,教师先演示在有氧和无氧条件将酵母粉放入葡萄糖溶液中配制酵母菌培养液,让学生观察是否有气体产生。若有气体产生,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学生观察到溶液变浑浊,说明气体是Co2,且溶液浑浊的程度有差异。然后收集有氧和无氧条件下酵母菌培养液的滤液,分别向滤液中滴加重铬酸钾浓硫酸溶液,观察溶液的颜色变化。最后,学生根据现象,得出结论:酵母菌在有氧和无氧条件下都能进行细胞呼吸,有氧条件下,产生大量Co2和H2o;无氧条件下,产生少量Co2和酒精。教师继续举出大量例证,引导学生发现细胞呼吸分为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并进一步得出细胞呼吸的概念。

1.6对比分析,深化概念

在高中生物教材中,经常遇到一些相近或相似,甚至只有一字之差,但本质却有明显差异的概念。如果学生不能从本质上区分概念,就会成为学生错误的集中点,不利于生物课堂教学的进行,如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酒精发酵与乳酸发酵等。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对比,以区别相似、并列或从属的概念,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果。

1.7新旧联系,促使形成新的概念体系

课程标准要求教师的教学要关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出发,逐步引导学生获取新知识。概念与概念之间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以一定的联系存在的,新概念的获得通常是旧概念的引申与发展,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找准新旧概念的联系,将学习过的概念组成体系,将零散的概念纳入相应的概念体系中,使概念之间形成完善的理论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如在讲完细胞呼吸后,教师可以联系前面学习过的知识,从细胞水平和个体水平上来看细胞代谢。首先创设情景,引导学生复习旧知识:细胞膜的结构决定其选择透过性的功能,控制物质的输入与输出,方式有主动运输和被动运输;在主动运输中需要消耗能量,而消耗的能量主要是atp;atp是细胞代谢的直接能源物质;除此之外还有糖类、脂肪、蛋白质可以作为其间接能源物质;atp来源于细胞呼吸和光合作用;细胞代谢还需要酶作为生物催化剂;细胞物质的输入与输出是细胞代谢的基础。再引导学生先从细胞水平分析细胞代x需要能量和生物催化剂,分别分析能量和生物催化剂。接着,引导学生从个体水平分析,即细胞呼吸和光合作用。最后归纳细胞代谢的概念体系,用关键词、线段、箭头等形式展示在黑板上,和学生一起进行修正、补充和完善,建立细胞代谢的概念图。概念一旦形成体系,知识才能条理化、清晰化、系统化。概念图的建立不仅有利于学生复习巩固旧概念,而且有助于学生学习和理解新概念。

1.8针对练习,巩固概念

学生对概念的掌握并不是以能够复述解释概念为最终目标,而是以能够运用概念解决问题为最终目标。生物学概念主要是在运用中得到巩固,概念的运用就是把已经习得的概念应用到特定的场合,其运用的过程就是概念的具体化过程。学生通过实践的体验,纠正错误的认识,更全面深刻地理解和掌握概念。如学习完细胞呼吸的概念,学生可以解释稻田定期排水;农田需及时松土;包扎伤口要用透气的消毒纱布;在工业上可以用于酒精、酸奶、食醋、味精等的生产……

2结语

总的来说,生物概念的获得来源于归纳大量例证;由上位概念演绎形成;由前概念迁移矫正形成;由定义概念并解释其种属概念形成,再将新概念用于解决实际问题。针对生物概念的特点,生物概念教学应从实践开始通过分析、综合、分类、对比、抽象和概括上升为理性认识,再回到实践中来指导实践,形成认识过程的飞跃,在应用概念的过程发展学生综合灵活运用概念的能力。生物概念教学在生物教学中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目的是让学生能够真正理解概念,形成并发展科学知识,培养其生物科学素养,关注对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与生命科学相关的突出成就及热点问题,从而提高生物教学的有效性,发挥生物学科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联合运输的概念篇7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概念整合理论对英汉民族的语言进行对比分析,通过分析英汉民族价值观的异同,从而反映价值现在概念整合理论中对语言的诠释。

1、概念整合理论及其认知模式

概念整合理论是在心理空间理论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一种认知语言学理论,该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将概念整合看作是人类的一种基本的、普遍的认知方式,并结合了神经科学、认知科学、心理学和语言学的研究成果。

概念整合的认知模式包括两个输入空间:一个是说话人所构建的心理空间,另一个是写作所构建的心理空间。两个输入空间共享一个框架结构,即两个思想家的不同观点、表达方式、表达语言等。然后把1、2两个心理空间的元素在第三个输入空间即类属空间里对接,最后把相互对应的元素有选择地输入到第四个空间——整合空间合成,具体合成大体要通过三种方式运作:配置、匹配和发展。配置是把每个输入空间的信息元素投射到整合空间中去。包括来自输入空间的各信息元素的“融合”。匹配是将输入空间的信息元素与长期记忆中的信息模式、背景和知识相互配合。输入空间的结构一经与长期记忆中的信息模式建立联系就会产生新的概念,使话语(文章)得到解释。

2、概念整合理论对英汉语言现象的解释及广泛运用

语言学家胡文仲指出:“价值观是文化中最深层的一部分,它支配着人们的信念、态度和行动。它是文化中相对稳定的部分…价值观与交际是支配和反映的关系。”因此,研究语言不能脱离价值观。通过概念整合对英汉词语的比较,可以我出两种语言在表达方式上的共性与差异所在,从而进一步挖掘出英汉民族价值观的共同性与民族性。

概念整合理论具有强大的阐释力。通过四个空间之间的相互联系和认知运作,能充分解释各种语言现象。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价值观念是文化中的一部分。文化不同导致价值观念的不同,对语言的影响也随之不同。因此通过概念整合理论对英汉二种不同的语言现象的解释,从而可以更明确地反映出英汉民族价值观的异同之处。下面我们以英汉死亡委婉语这一语言现象为例,通过概念整合理论对人们理解英汉死亡委婉语的解释过程,从而反映出英汉民族价值观的异同点。

3、中西方相同的价值观念对词语的理解

对于英语死亡委婉语“paassedaway”以及汉语死亡委婉语“去了”有着相同的意义,请看例句,“这个老人昨晚去了。”当我们看到这句话的时候,立刻就会明白其意“这个老人昨晚已经死了”。通过概念整合网络,可以解释人们理解这句话的认知过程。输入空间1中,是有关“人死”的认知域,其中包括了“人,出生,长大,死亡,不可能复活”等元素。输入空间2,是“旅行”的认知域。其中包括了“人、启程、路程、目的地、不再回来”等元素。类属空间中的结构决定了两个输入空间之间的相互映射以及向合成空间选择性投射的可能性,其内容包括了“开始、过程、目的地、结果”等元素。在合成空间中。通过“组合”的认知过程得到一些新型的对应关系,这些新型的对应关系是两个输入空间里所没有的。“人死”和“旅行”的认知域触发我们的认知机制,激活已储存的相关背景知识,这帮助完成了概念整合的“完善”环节。在新组合和激活的相关背景知识投射到合成空间后,合成空间按照自己的层创逻辑进行运作从而产生新的意义解读,完成概念整合的最后一步:扩展。因此,“人死亡”结果同样在“人启程”的结果之间起作用。

4、中西方不同的价值观念对词语的理解

4.1例如:天崩vs.HittheRocks(撞暗礁)

(1)天崩

同样,在此有二个不同的输入空间:输入空间1(一个帝王死了)和输入空间2(天塌了,天崩了)。输入空间1包含的元素有:“帝王”、“至高无尚的权利”、“死亡”、“统治国家的灾难”等。输入空间2包括“天”、“主宰万物的权利”、“崩塌”、“人类的灾难”等元素。类属空间包含了施为者(帝王,天)、主体特征(皇权、主宰万物的权利)、行为(死亡、崩塌)、行为的后果(统治国家的灾难,人类的灾难),等实体。这些由两个输入空间共享的元素决定了两输入空间的跨空间映射。

合成空间的元素:帝王死亡的后果=天崩的后果。其中新型的对应关系包括:“帝王”和“天”相对应,“至高无尚的权利”和“主宰万物的权利”相对应,“死亡”和“崩塌”相对应,“统治国家的灾难”和“人类的灾难”相对应。这就完成了概念整合的第一步:组合。元素“帝王”和“天”触发我们的认知机制,激活相关背景知识,帮助完成概念整合的“完善”环节。在新组合和激活的相关背景知识投射到合成空间后。合成空间按照自己的逻辑推理进行运作从而产生新的意义解读,完成扩展最后一步:“天崩意指帝王死亡”。这种意义的解读就在合成空间里产生了。该委婉语暗指帝王的死亡犹如国家的灾难。

从以上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即封建等级制度下重身份的价值观。中国人历史上一直很重视人们的社会等级身份。儒家的“礼”实质上是一种社会价值秩序,其核心是严格的等级制,早在周代,便把人分为“十等”。《左传·昭公七年》:“天有十日,人有十等,下所以事上,上所以供神也。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皂臣舆,舆臣隶,隶臣僚,僚臣仆,仆臣台。马有圉,牛有牧,以待百事。”

(2)HittheRocks(撞暗礁)

在四个心理空间中,类属空间中的结构是“施为者、行动、后果”。输入空间1是有关人的认知域,其中包括的元索有“人、难以预料的灾难、死亡”,输入空间2是有关航海的认知域,其中包括“船、撞暗礁、沉入海底”。类属空间中的抽象结构决定了输入空间1和输入空间2中的元素一一对应,比如:“人”对应“船”,“难以预料的灾难”对应“撞暗礁”,“死亡”对应“沉入海底”。这就完成了整合过程的第一步:组合。关于“船撞暗礁”以及“的背景知识,连同新组合,共同投射到合成空间。完成了整合的第二步:完善。在扩展中构建了新的意义:船撞暗礁后消失=人遇到灾难后死亡。

西方人的价值观强调人人平等,公民享有最高权威,平等的商业社会没有严格的等级制度。因此英语“死亡”委婉语中有许多源自各种职业的术语,这些词语从一个侧面向我们展现了英语国家的行业文化。比如,本例句中源自航海用语的一些“死亡”用语,如hittherock,launchintoeternity,undersailingorders,slipone’sropes/cable等。源自通讯领域的“死亡”代用语,如becutoff,ringoff/out等。来自金融和会计界的“死亡”代用语有paythedebtofnature,payone’slastdebt,closeup/setone’saccounts,cancelone’saccounts等。戏剧界和电影界也产生了不少“死亡”代用语,如blackout,switchoutthelights,dropthecurtain,bowoff/out,fadeout,fold(up)thefinalcurtain,thecurtaincall等。

联合运输的概念篇8

摘 要:以往对“形容词+名词”的形名组合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从结构的视角研究形容词和名词之间的关系,二是从语义的视角研究形名组合的语义建构过程。本文以概念整合理论为基础,探讨形名组合的三种不同的语义关系以及形名组合的语义建构过程,以验证概念整合理论对语义的解释力。

关键词:形名组合概念整合语义建构

一、引言

“形容词+名词”的形名组合在形式上看似很简单,然而其语义的建构过程却极为复杂。以往对形名组合的研究大都以组合性原则为前提来探讨语义的构建过程,组合性原则认为复杂词组的意义完全是由其结构和组成成分的意义决定的。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将形名组合的语义关系分为三类(形容词不改变名词的属性,形容词不改变名词的属性,一词多义),并从概念整合的角度探讨其语义关系,以验证概念整合理论对形名组合的解释力。

二、概念整合理论

概念整合理论也称融合理论,是探索意义构建信息整合的理论框架(Fauconnier,1997),它涉及到心智空间网络动态认知模型合并的运作过程(Fauconnier,1994)。概念整合理论涉及四个基本的空间:输入空间Ⅰ、输入空间Ⅱ、类属空间和整合空间。输入空间内的相关信息经首次组合后投入到类属空间,经认知上的加工处理,将相关的输入信息投射到合成空间,合成空间对已经完善的信息进行扩展,产生新创意义。新创意义的产生就是不同的心智活动相互作用的结果,是阐释概念整合的关键。概念整合理论在形名组合的语义研究方面同样具有强大的解释力。

三、形名组合的认知语义分析

warren(1988)认为分析形名组合是语义学中一个较难处理的问题,其语义分析对自然语言加工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形名组合在形式上看似简单,其意义的建构却极为复杂。Fauconnier(1994)把话语的意义建构看作是通过激活两个或多个心理空间并对其进行合成,以产生新空间,及形成新概念的过程。言语交际中意义的构建存在着一个概念整合的过程(王文斌、林波,2003:34)。若将形容词看作输入空间Ⅰ,将名词看作输入空间Ⅱ,那形名组合意义产生的过程就是这两个输入空间概念整合的结果。由于语言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形名组合词的意义也不断更新。组合后的词语有的保留基本义,有的产生引申义。

(一)形容词不改变名词的属性

有些形名组合没有改变名词的属性。如“红花”还是“花”,这里只是将“红”的特征映射到“花”上,“红”的作用是说明“花”的属性。然而,有些形名组合,形容词虽然没有改变名词的属性,但其作用不再是指定名词的属性,而是激活一系列的认知场景。如:

(1)cryingface

(2)cryingheart

(3)cryingmachine

(4)cryingneed

以上四个例子中,“crying”与不同的名词搭配。其中,名词有具体名词和抽象名词。在这一形名组合中,“crying”激活的基本上都是字面义,即“流泪的”“哭泣的”。然而,同一形容词和不同的名词搭配会激活不同的心理空间。

例如,“cryingface”会激活这样一个场景:小孩子哭得泪流满面。这一场景包含许多元素,每个元素都可能唤起“crying”(输入空间Ⅰ)和“face”(输入空间Ⅱ)两个输入空间之间的概念整合。“crying”是人们表达情绪的行为方式,它可能带动一系列的行为反应,如:喊叫、流泪、捶胸跺脚,破口大骂等。因此,“crying”为人的行为方式提供了基本框架,构成输入空间Ⅰ。而“face”是人身体的一部分,是感情的载体,人们的任何情绪都有可能通过面部表情的改变显露出来。因此,“face”为人的复杂情绪提供了基本框架,构成输入空间Ⅱ。这两个输入空间里的信息是概念整合的前提。然而,概念整合并不是所有信息的整合,而是部分相关信息的整合。如“crying”的行为方式“流泪”激活了情绪的载体“face”,架起了“crying”和“face”两个框架之间的链接,产生新义“泪流满面”。因此,“cryingface”义为“哭泣的脸”。

若将“cryingface”放在另外一个语境中,例如:a、B两个小孩子在打架,a把B打哭了。当C把整个事件告诉老师时,就可能用“thecryingface”来代表哭的那个人,也有可能用它来强调B哭了这一事实。可见,同一概念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解读。

形名组合意义的建构不仅取决于语境,还取决于形容词和名词空间中激活区的选择。与例(1)“cryingface”相比,例(2)“cryingheart”的感情色彩要更强烈。这是因为在这两个词中,输入空间Ⅰ和输入空间Ⅱ的激活区发生了变化。在例(2)中,输入空间Ⅰ“crying”的激活区不再是它所带动一系列的行为反应,而是它带来的一些后果,如“鼻酸、眼疼、心痛”等。输入空间Ⅱ的激活区由“face”转为“heart”,聚焦于“heart”的特性。从生理上说,“heart”是维持生命的关键,它的变化影响着整个人的成长与发展。从情感上来说,“heart”是情感的感应器,任何情感都是通过心感受到的。在概念整合中,“crying”这一行为激活了“heart”的特性,经组合、发展和完善产生新义。“cryingface”只是聚焦于哭所带动的行为方式,交代一个事实。而“cryingheart”聚焦于“cry”所带来的后果,交代一个人的心境。由此可见,形容词和名词的激活区不同,形名组合的意义也就不同。

除此之外,在形名组合中,名词的角色决定形容词的意义。在例(3)“cryingmachine”和例(4)“cryingneed”中,“machine”和“need”的角色决定了“crying”的词义。“machine”显然不会哭泣,这里是指机器因运作不灵活而产生“吱吱嘎嘎”的声音。这种声音会使人联想到人的哭泣声,人在不舒服的时候也会哭泣。因此“cryingmachine”可理解为机器出故障了,该修理了。“cryingneed”中的“need”是指人们的需求,“crying”使人联想到人们在争抢东西时大喊大叫的场景。“need”和“crying”两个输入空间进行整合,产生新义,即“迫切需求”。在这一过程中,受众要理解自然话语的意义就必须展开联想,从一个心理空间跨越到另一个心理空间,进行推导和“填空”(苏晓军、张爱玲,2001:33)。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在形名组合中,形容词的作用不仅指定名词的属性,还激活一系列的场景。形容词和名词的激活区不同,意义的构建也就不同。并且,名词的角色决定了形名组合中形容词的意义。无论是哪一种形式,形名组合的意义构建过程都离不开概念整合。

(二)形容词改变名词的属性

有些形容词和名词组合在一起后,名词的属性就改变了。如:

(5)counterfeitmoney:假钞

(6)fakeguns:假枪

在例(5)中,“counterfeitmoney”不再是“money”。在例(6)中,“fakeguns”不再是“guns”。这些形容词和名词组合在一起时,形容词改变了名词的属性。Kamp(1975)称这种形容词为否定形容词(privativeadjective),并把其定义为“noanisan”。在含有否定形容词的形名组合中,形容词的特征映射到名词上,名词赋予新的属性和意义。对这一类形名组合的理解离不开人的概念整合能力。

在例(5)中,输入空间Ⅰ“counterfeit”和输入空间Ⅱ“money”进行整合,产生新义。“counterfeitmoney”保留了“money”的图案、形状和色彩,以及“counterfeit”的特性。因此,“counterfeitmoney”与“money”在形式上具有相似性,但不具有流通功能。在具体的语境中,“counterfeitmoney”可架起虚拟场景和真实场景之间的链接,促使语境意义的产生。比如,在“花店店主收到一张假钞”这一具体语境中,顾客付假钞是一个真实场景,而店主心理空间中的真钞是一个虚拟场景。在顾客的心理空间里,假钞在某种程度上保留了真钞的特性。在店主的心理空间里,假币被赋予真币的特性。在概念整合的过程中,真实场景与虚拟场景之间进行映现,“counterfeitmoney”欺骗性就凸现出来。这种欺骗性超越了“counterfeit”和“money”各自的特性。

否定形名组合并不完全排除非否定义(张辉、范瑞萍,2008:45)。例如:当我们吃坚果的时候,坚果的壳很硬,拨不开。在这一语境中,就可以用“hardnut”指代硬壳的坚果。这里的“hard”没有改变“nut”的属性,表达的是非否定义。另外,“hardnut”在表否定义的时候指代“思想顽固的人”。形名之间的相互作用不是事先储存好的,而是现在的解释和推理过程(张辉、范瑞萍,2008:39)。在不同的语境中,形名组合之间的关系不同,所表达的意义也不同。形名组合的意义不是固定的,也不是随意的,它依赖于具体的语境和解读者的心理空间。在概念整合的过程中,解读者要充分调动已有的背景知识和社会体验来构建心理空间,并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建立具体语境与心理空间之间的联系,这样才能保证新义的合理性和适用性。

(三)形名组合中一词多义的现象

有些形容词和名词组合在一起后,会有多种词义。一般来说,形名组合中的词义包括基本义和引申义或比喻义。如:

(7)redflag(红旗):①thecoloroftheflagisred.(红色的旗帜)②itisaflagthatisredandisusedasasymbolofcommunismandsocialism.(代表共产主义或社会主义的红旗)③itisaflagthatisredandisusedasawarningsignthatyoushouldstop.(释义停止危险信号的红旗)④dangersignal(危险信号)⑤somethingthatmakessomeoneangry(惹人生气的事物)

“redflag”的引申义是“red”和“flag”两者在输入空间整合的结果。表示颜色的词“red”激活了人的心智空间以及一系列与“red”相关的信息,如“像血一样的颜色”“喜庆和成功”“危险”“警示”等。这些信息作为输入空间Ⅰ“red”里的成分和输入空间Ⅱ“flag”里的信息进行整合。输入空间Ⅱ中的信息涉及“flag”的形状、颜色和功能。输入空间Ⅰ里的相关信息“像血一样的颜色”和输入空间Ⅱ里“flag”的形状进行整合,便产生释义①。释义①是“redflag”最基本的意思,指“红色的旗帜”。再看释义②的意义构建过程:在中国,红色是革命的象征。因此,两个输入空间里的相关信息经组合后产生新的意义,即“代表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红旗”。释义③和④是“red”表“警示、危险”这一信息和“flag”的功能进行整合产生的。在靶场或路障中,经常用“redflag”表示“危险的信号”。“红灯”象征着“停止”,这一象征义也引申到“redflag”这一词语上。在比赛中,裁判举红旗表示“停止比赛或传达结果无效”等信息。在“redflag”的前四个释义中,“red”都没有改变“flag”的性质。然而,在释义⑤中,“red”改变了“flag”的性质。“redflag”不再指“红旗”,而是指“惹人生气的事物”。在西班牙,“redflag”会使人联想到斗牛表演,公牛看到红布就处于愤怒的状态。因此,“redflag”引申为“惹人生气的事物”。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形名组合会产生多种意义,有本义和引申义。引申义的形成离不开思维概念的整合,它是人的心智空间组合、加工、完善的产物。其次,不同社会环境下,人们的文化积淀和思维方式都不同,对某一概念的理解也就不同。Fauconnier&turner(1997)认为意义的构建随着我们的思维和交谈而向前推进,属于高层次而复杂的心理运作过程(王文斌,2004:7)。受这些因素的影响,形名组合的概念整合带有强烈的文化色彩。

四、结语

形名组合的意义建构过程依赖于形容词和名词之间的关系。在形名组合中,有的形容词不改变名词的属性,但名词的角色决定着形容词的意义。有些形容词改变了名词的属性,这类形容词为否定形容词,但否定形容词并不排除非否定义。还有的形容词和名词组合在一起后产生了多种意义,这些意义包括形名组合的基本义和引申义。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形名组合意义的构建过程也是概念整合的过程,是人们对输入空间里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过程。正如张辉、李佐文(2001:39)所说,形容词和名词的意义由形容词和名词所代表的两个输入空间的概念整合决定。由此可见,概念整合理论在形名组合意义的构建方面具有强大的解释力。

参考文献:

[1]Fauconnier,G.mentalSpaces:aspectsofmeaningConstructioninnaturalLanguage[m].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94.

[2]Fauconnier,G.mappingsinthoughtandLanguage[m].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97.

[3]warren,B.ambiguityandVaguenessinadjectives[J].StudiaLinguistica,1988,(42).

[4]王文斌.概念合成理论研究与应用的回顾与思考[J].外语研究,2004,(1).

[5]王文斌,林波.英语幽默言语的认知语用探究——兼论Rt与CB的互补性[J].外国语,2003,(4).

[6]张辉,范瑞萍.形名组合的意义建构:概念整合和物性结构的杂合分析模式[J].外国语,2008,(2).

联合运输的概念篇9

论文摘要:概念合成理论在语言学界,特别是认知语言学界得到普遍关注,其理论核心概念合成成为诸多语言认知活动的理论模式。本文试图以该理论为可操作的分析框架,对情感隐喻的意义建构和概念形成轨迹进行探讨,以了解情感隐喻的认知特点,论证利用概念合成理论对其进行阐释的可行性。

隐喻的研究长期以来局限在修辞层次,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对隐喻这一语言现象从认知层面给予众多关注,隐喻的认知功能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隐喻真正被纳入认知语言学领域的主要标志是莱考夫和约翰逊在1980年出版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莱考夫和约翰逊认为,我们赖以进行思考和行为的日常概念系统在本质上基本上是隐喻性的[1](p368),隐喻是人类理解周围世界的一种感知和形成概念的工具,是人类将其某一领域的经验用来说明和理解另一领域的经验的一种认知和思考的基本方式,它作为一种重要的认知手段使我们能通过具体熟悉的事物来理解相对抽象生疏的事物。

当代隐喻认知理论认为隐喻的对象包括人类情感这一概念,对人类情感的研究是认知语言学的重要课题。情感是人类最普遍又最重要的人生体验,是人类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普通心理学把人类的情感体验划分为情绪和感情,如喜怒哀乐,爱恨情仇等,是人类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和体验,是人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的反映。反映的是客观事物与人的主观需要之间的关系。由于情感是看不见摸不着的,缺乏物质形象特征和联系,属于抽象的概念范畴,因此,为了准备理解生动表达人类的抽象情感,人们经常将它们具体化、范畴化,即隐喻化。由此可见,隐喻在情感的概念化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2](p15-21)本文试以概念整合理论作为可操作的分析框架,以我们日常生活中用来谈论情感的常规化语言为工具,对情感隐喻这一语言现象进行认知分析,以发现情感概念形成的轨迹和意义构建过程,论证概念整合理论对情感隐喻具有很强的阐释力。

一、概念合成理论框架

弗科尼尔和特纳的概念合成理论是当代最具影响力的解释隐喻工作机制的理论之一。弗科尼尔在其专著《心理空间》中提出了心理空间的概念。概念合成理论正是弗科尼尔和特纳在心理空间理论的基础上共同提出的。所谓心理空间就是语言使用者建立语言理解时的心理表现结构,通过这种心理结构的激活,人们能构建对某些语言现象的理解。心理结构中的意义要素与现实世界并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而是现实世界的一种间接投射。产生这种投射基础是人们对存在于不同心理空间中的物体间建立其某种相互联系的映射。[3](p552)心理空间可建立起一系列的概念,如时间、可能性、信念、愿望、位置、现实、虚拟等。人们在交谈和思考过程中总是通过感知、假象、回忆、理解等心理活动不断地建立和计划相关心理空间的有机联系。随着心理空间理论的发展,弗科尼尔发现了反映许多语言现象中的一条重要的心理空间的认知操作—概念整合。概念整合包括建立相互映现的心理空间网络并以各种方式整合成新的空间。合成空间产生的基础就是心理空间的融合,它是由一系列不同的心理空间有机组合的结果,其实质是人们进行创造性思维和活动时的普遍存在着的一种认知过程。一般说来合成空间至少包含两个属于不同认知域的输入空间,和一个能抽象概括两个输入空间内容的类指空间以及一个复合空间。两个输入空间通过跨空间的部分映射联系,将输入空间中的成分和结构有选择地进入复合空间,形成一个在一定程度上区别于原输入空间的概念结构。[3](p553)概念合成理论认为,隐喻是一种普遍而又特殊的认知过程。其主要依赖于源域和目标域这两个输入空间的跨空间映射,进而产生类属空间和合成空间。由于莱考夫的隐喻理论考虑的只是源域和目标域的单一映射而没有考虑到两域之间的互动合成问题,因此,弗科尼尔和特纳认为莱考夫的两域映射模式只是多空间投射的一个特例。相比之下,概念合成理论的四空间映射模型能够解释一些两空间映射模式下难以解决的问题,它能够对隐喻意义构建过程进行更为深入细致的描写,具有强大的解释力。下文试以此理论对情感隐喻的意义构建及理解进行分类研究。

二、情感隐喻的认知分析

人类的认知和情感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人们借助某种物质的可感知的东西使情感概念得以认识理解并在意识中固定下来,而且抽象情感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建立在人体感知基础上的隐喻来表达的,其运作机制隐匿于语言运用的背后,不易为人们所察觉。现代隐喻理论认为情感隐喻属于实体隐喻。它有两种类型:一种是跨感知域的情感隐喻化,即通感隐喻;另一种是相对于通感隐喻而言的同一感知域中的情态物化。

(一)通感隐喻

著名学者钱钟书认为: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触觉往往可以打通交融,眼耳鼻舌身各个官能领域可以不分界限,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气味似乎会有锋芒。某个感知域里产生的感觉,由于受到某种刺激而转到另一个感知域,反映在语言表达上就是语言修辞的通感,也称“移觉”。利科认为通感—感知转移是一个隐喻。在这类隐喻表达中,人们本能地将两个不同的感知域结合起来,并把它们的相似之处展现出来,通过从某一感官范畴的认知域向另一感官范畴的认知域映射来表达思想情感认知客观世界,其认知基础是人类感官共同的生理机制和人类共同的感知经验与生理反应促成的在我们思想概念系统中感知域之间特征的相似性心理联想。在通感隐喻两域之间的映射过程中,感官特征通常从低级感官形式映射到高级感官形式,不同感官之间进行功能转换,以达到视、听、嗅、味、触觉之间的交叉组合,实现对情感概念的深刻认识和理解。概念合成理论认为情感隐喻化的实现是在合成空间中通过概念合成完成的。

例如:汉语中“冷言冷语”、“冷嘲热讽”赋予言语以温度(冷热)显然是通过各感官之间的沟通,不同感知域的相互投射,产生的隐喻式表达。又如:悲酸、悲痛、悲苦、苦恼、愁苦、苦闷、辛酸、酸楚等,其中酸苦辛都属于味觉,这种味觉对人们产生一种令人不快的刺激,由这类感官感受所引起的联想也是令人不快的,自然就和负面情感联系在一起。再如: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鲁迅《记念刘和珍君》)此处用浓黑来隐喻“悲凉”,借助色彩的视觉效果与触觉上的“凉”相沟通,渲染了阴沉的气氛,把作者“悲凉”的心境生动具体化了,在表达和理解上产生强烈的效果。我们以下面两例作为代表进行概念合成分析。

例(1)莲妮好快活,银铃似的笑声把个初夏的早晨布置得一片灿烂。(金曾豪《野种》)

例(2)april,april,

Laughthygoldenlaughter,

But,themomentafter,

weepthygoldentear.

(williamwatson)

如图1所示,根据概念合成理论,最基本的概念整合网络模式包括4个空间:两个输入空间(银铃般的笑声这一情感概念形成一个输入空间,阳光灿烂这一视觉概念形成另一输入空间);两个输入空间共有结构及其共有的抽象信息(明快愉悦感)被投射到类属空间,而同时,在这两个输入空间的基础上,通过跨空间的部分映现,匹配并有选择地投射到第四个空间——合成空间。合成空间从两个输入空间中提取部分结构,形成层创结构。这样,这四个空间通过投射彼此连接,共同完成概念的整合,形成对事物的新的认识。这一过程是通过触发多个心理空间,把“银铃般的笑声”隐喻为“夏日的阳光”从而把“初夏的早晨布置得一片灿烂”。通过色彩的明亮凸显出笑声的热烈,最终获得隐喻的表达效果。

例(2)是通感隐喻在诗性语言中的运用。其中的“goldenlaughter”和“goldentear”是在建立起视觉与听觉的相互联系的基础上,通过二者之间的功能转换以强烈的色彩使热烈的情感实现隐喻化,语言的解读更为立体,具有诗情画意。

(二)实体隐喻

相对通感隐喻而言,另一种情感隐喻是呈现在同一感知域中的,这种情感隐喻属于实体隐喻,是人类利用自身对现实世界里的实体及物质经验,将已知概念系统映射到未知领域,以获得对较为模糊抽象的情感这一新概念领域的认知和理解,其认知途径是将无形的情感、思想等进行情态物化,表达理解为“实体”,这种实体化过程有多种表现形式。

首先,人们借助自己熟知的身体实体描述并理解抽象的人类情感。

1.把情感引起的人体的不同生理反应隐喻为相应的情感,如“眉开眼笑”、“捶胸顿足”、“欢欣雀跃”、“眉飞色舞”、“怒发冲冠”等。2.用人体器官构成表达情感的词语,实现隐喻化,如“义愤填膺”、“满腹惆怅”、“肝肠寸断”、“心花怒放”等。这种隐喻表达式往往把人体当作一种容器,情感盛放其中,所以会有“热情洋溢”、“心中充满悲伤”、“一股莫名的忧愁涌入心田”、“怒火中烧”此类表达,“热情”、“喜悦”、“忧愁”等情感被当作一种实体化了的“气”或“火”从容器内喷发出来或流淌其中。我们也以下例为代表分析这类隐喻的产出过程(如图2所示)。“Hewasburstingwithjoy”。此例在心理空间投射映射及概念整合过程中,输入的心理空间有两个,即隐喻的源域(情感与人体的关系:情感的宣泄)和目标域(气流与容器的关系:气体受压膨胀,容器爆炸)。通过在两个输入空间中出现的这4个概念:joy,body,heatoffluid,container,我们可以提取概念:onethingburstoutofanoth-erthing,经过空间投射,joy和body、heatoffluid和con-tainer这两组相对应的概念组合在一起,以提取的概念onethingburstoutofanotherthing为桥梁中介,进行概念整合,最终形成了完整的输出空间:Hewasburstingwithjoy,完成了隐喻意义的构建。

其次,人们把抽象情感隐喻为人体以外的具体实物或特定概念,以激发联想。

如:1.思念凝成心中的一座雕像,永远伫立在生命里。2.我的思想感情的潮水在放纵奔流着。(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3.爱情是一场战争。4.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李煜《相见欢》)

再次,人们利用空间方位帮助实现情感的隐喻化。这类隐喻的表达方式与我们的生理构造特点和我们观察事物的方式有着密切的联系。基于身体经验,我们日常经验中的相关性会引导我们获得基本隐喻,这类隐喻是身体、经验、大脑和心智共同作用的产物,它只能通过体验获得意义。空间方位概念是相对于人体本身而产生的,人体器官本身就是一种空间概念。从某种意义上说,通过方向性来表述情感隐喻也是一种通过人体器官本身将抽象情感实体化的过程。这类表达方式以人的身体经验为基础,直立的姿势往往与正面的情感状态相伴随;低垂的身体姿势往往与负面的情感状态相伴随。如:英语中表达积极正面的情感为上,消极负面的情感为下。这样的例子有“He'sreallylowthesedays.”,“Hisspiritsdrooped.”,“You’reinhighspirits.”,“Hebroughtmedownwithhisremarks.”,“myspiritssank.”;同样地,汉语中也有类似的表达方式。如:“学生们个个情绪高涨,反响强烈。”,“他正在兴头上。”,“这个话题提起了我的兴致。”,“她现在情绪十分低落。”,“他总是一幅垂头丧气的样子。”等。总的说来,这类隐喻表达式纳入到合成空间的是人的身体经验。[

(二)实体隐喻

相对通感隐喻而言,另一种情感隐喻是呈现在同一感知域中的,这种情感隐喻属于实体隐喻,是人类利用自身对现实世界里的实体及物质经验,将已知概念系统映射到未知领域,以获得对较为模糊抽象的情感这一新概念领域的认知和理解,其认知途径是将无形的情感、思想等进行情态物化,表达理解为“实体”,这种实体化过程有多种表现形式。

首先,人们借助自己熟知的身体实体描述并理解抽象的人类情感。

1.把情感引起的人体的不同生理反应隐喻为相应的情感,如“眉开眼笑”、“捶胸顿足”、“欢欣雀跃”、“眉飞色舞”、“怒发冲冠”等。2.用人体器官构成表达情感的词语,实现隐喻化,如“义愤填膺”、“满腹惆怅”、“肝肠寸断”、“心花怒放”等。这种隐喻表达式往往把人体当作一种容器,情感盛放其中,所以会有“热情洋溢”、“心中充满悲伤”、“一股莫名的忧愁涌入心田”、“怒火中烧”此类表达,“热情”、“喜悦”、“忧愁”等情感被当作一种实体化了的“气”或“火”从容器内喷发出来或流淌其中。我们也以下例为代表分析这类隐喻的产出过程(如图2所示)。“Hewasburstingwithjoy”。此例在心理空间投射映射及概念整合过程中,输入的心理空间有两个,即隐喻的源域(情感与人体的关系:情感的宣泄)和目标域(气流与容器的关系:气体受压膨胀,容器爆炸)。通过在两个输入空间中出现的这4个概念:joy,body,heatoffluid,container,我们可以提取概念:onethingburstoutofanoth-erthing,经过空间投射,joy和body、heatoffluid和con-tainer这两组相对应的概念组合在一起,以提取的概念onethingburstoutofanotherthing为桥梁中介,进行概念整合,最终形成了完整的输出空间:Hewasburstingwithjoy,完成了隐喻意义的构建。

其次,人们把抽象情感隐喻为人体以外的具体实物或特定概念,以激发联想。

如:1.思念凝成心中的一座雕像,永远伫立在生命里。2.我的思想感情的潮水在放纵奔流着。(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3.爱情是一场战争。4.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李煜《相见欢》)

再次,人们利用空间方位帮助实现情感的隐喻化。这类隐喻的表达方式与我们的生理构造特点和我们观察事物的方式有着密切的联系。基于身体经验,我们日常经验中的相关性会引导我们获得基本隐喻,这类隐喻是身体、经验、大脑和心智共同作用的产物,它只能通过体验获得意义。空间方位概念是相对于人体本身而产生的,人体器官本身就是一种空间概念。从某种意义上说,通过方向性来表述情感隐喻也是一种通过人体器官本身将抽象情感实体化的过程。这类表达方式以人的身体经验为基础,直立的姿势往往与正面的情感状态相伴随;低垂的身体姿势往往与负面的情感状态相伴随。如:英语中表达积极正面的情感为上,消极负面的情感为下。这样的例子有“He'sreallylowthesedays.”,“Hisspiritsdrooped.”,“You’reinhighspirits.”,“Hebroughtmedownwithhisremarks.”,“myspiritssank.”;同样地,汉语中也有类似的表达方式。如:“学生们个个情绪高涨,反响强烈。”,“他正在兴头上。”,“这个话题提起了我的兴致。”,“她现在情绪十分低落。”,“他总是一幅垂头丧气的样子。”等。总的说来,这类隐喻表达式纳入到合成空间的是人的身体经验。[

情感隐喻的实质是用一种概念去影射另外一种概念。在人们的认知过程中,常利用不同对象间某些属性的相似性引发联想,从而借助已知去认识或理解未知,借助具体去认识或理解抽象。弗科尼尔的概念合成理论认为,心理空间的映现是人类思维组织的一部分[4]。虽然语言为这种映现提供了相当多的素材,但映现本质上不是语言的,它们存在于概念形成之中。透过情感隐喻表达的语言形式,我们发现概念整合反映了情感概念形成的轨迹,这种整合包括了建立相互映现的心理空间网络,在此网络中各概念以各种形式整合成新的空间,使我们获得对新概念新事物的认知。概念整合作为一个普遍的认知机制制约着情感隐喻意义的构建过程。以该理论为分析框架,情感隐喻可以解释为两个输入空间之间的部分结构的映射,即一个范畴赖以得到解释的概念域是用另外一个概念域来解释的。情感隐喻的运用不仅是一种概念之间的互相投射过程,不仅是描述情感的一种修辞方法,更是一种思维过程的体现,是抽象概念具体化的结果。它既是人的经验结构与语言结构之间的自然联系,又是人的认识思维和语言表达共同发展的结果。本文从概念合成的角度,结合语言实例,对情感隐喻认知与概念整合的关系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分析了情感隐喻在语言运用中的特点及其认知过程。隐喻性语言是语言重要的基本的组成部分,情感隐喻在概念合成理论框架下呈现其清晰的认知过程,正是由于人们普遍的与周围世界相互作用的身体经验,才使情感隐喻的抽象概念得以表达。可见,概念合成理论对情感隐喻同样具有强大的包容力和解释力。

[参考文献]

[1]陈嘉映.语言哲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2]Lakoff,G.&m.Johnson.metaphorsweLiveBy[m].Chicago:UniversityofChicagopress,1980.

联合运输的概念篇10

   世界经济已经进入“从战略的高度来考虑物流的时代”,就物流的区域化以及全球化的发展趋势而言,21世纪必将是物流服务全球化的时代。

   所谓国际物流,就是组织货物在国际间的合理流动。国际物流的实质是按国际分工协作的原则,依照国际惯例,利用国际化的物流网络、物流设施和物流技术,实现货物在国际间的流动与交换,以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和世界资源优化配置。

   国际物流业务必须以法律为保障,通过法律来调整国际物流关系和规范国际物流关系主体的权利和义务。我国的物流法律与物流经济并没有同步发展,目前我国还没有一部专门的和统一的物流法,我国现行的调整国际物流方面的法律法规都散见于关于物流各个环节的法律、法规、规章和国际条约、国际惯例以及各种技术规范、技术法规之中。

   在物流法律的研究中,我国某些法学家提出物流需要立法的建议是有积极意义的[1],但是,笔者认为:构建我国物流法律制度的困难不在于纵向的物流法律的缺失,而在于横向的物流法律的整合。针对物流市场准入及监管法律的缺失,解决的途径是对空白地带立法,这是在白纸上可以画最美图案的道理。目前物流法律制度最大的困难出现在横向的立法上,即调整物流主体从事物流活动行为的民事法律规范,即所谓的物流行为法上。

   物流行为涉及采购、仓储、运输、流通加工、包装、配送、装卸、搬运、信息处理等环节,规范这些环节的法律性质属于合同法的范畴,我国已经构建了包括合同法在内的日益完善的民法体系。如果要对物流行为进行专门的立法,除了统一性较差的运输环节法律的内容之外,对采购、仓储、加工、包装、装卸、搬运等环节的规定,基本只能在现行的民事法律框架内对原有的相关法条进行重述,那样的立法是没有实质的意义的。所以有人建议横向的物流法不需要专门立法,而适用物流行为各环节已有的法律。但是现有的物流各环节相关的内容,并不能满足物流环节的法律适用,比如《合同法》并没有相对于物流合同的特别规定;就物流中的运输法部分而言,各种运输方式(海运、航空、铁路运输)的法律差别很大,国际法与国内法差别很大,目前单是运输法内部的统一都是很困难的事情。一个规则模糊,可预见性差的物流法律体系,如何去满足物流经济的发展要求呢?

   可见,现成的物流行为各环节的法律如果不经过有效的整合而应用于物流法律,那只是一些不成体系的法律碎片而已。如果不对这些法律碎片进行整合,而是进行简单的拼接,难免会出现物流法律体系构建的困难以及体系内的不衔接甚至冲突的异象。

   二、系统论思想对国际物流法的启示

   构建国际物流法体系以及整合法律体系内部各环节法律,首先需要确定物流法律的理念,或者说探寻物流法的基本精神。这需要从物流的概念及物流系统的基本特性作出分析。

   我国国家标准物流术语中将物流定义为:物流是物品从供应地到接受地的实体流动过程,根据客户需要,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功能有机结合来实现用户要求的过程。

   目前,各种物流理论研究都一致认为:物流学科不仅仅是将传统的运输、仓储等部门的简单加法,而是要让物流中的各个环节有机地融入整个理论体系中[2],这个理论体系就是系统论。物流不仅是一种活动,更是一种科学的理念。如果将物流作为一种活动,本身实际上早已存在,如运输、仓储等任何物品的流动过程,但现代物流却不是简单的活动,而是能使这些单独的物流活动有机协调,以达到节约成本,提高效率的管理目标。国际物流尤其强调系统化,强调每一个具体的物流活动都是整个物流系统中的一部分,需要与其他环节的协调和优化组合,从而使系统成本最低、效率最高。

   因此,在构建国际物流法律时,系统论的思想应当是物流法律所具备的根本理念。

   任何法律均调整一定的社会关系,调整不同的社会关系成为划分不同法律部门的标准。而国际物流的范畴决定了国际物流法的含义和基本范筹。国际物流法是为调整国际物流活动产生的,它是与国际物流活动有关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国际物流法是以国际物流活动为基础的,国际物流法的精神应该体现国际物流活动的本质。物流活动根本的特征是系统性,用系统观点来研究物流活动是现代物流学的核心思想[3]。因此,构建国际物流法需借鉴系统论的思想运用系统分析法,注重系统整体的协调以及内部各级子系统的相互关系,注重物流法律体系的整体性以及物流各环节法律的衔接和协调。

   三、系统论的法律表达——融贯论与整全法

   如何使用法律术语将物流学的系统论思想转化为物流法的基本理念,学界鲜有涉及,本文借鉴法哲学的方法论,略作探讨。

   在当代哲学中融贯是一个非常流行的概念,英语世界极为重要的哲学家如奎因的知识论与罗尔斯的政治哲学,都可以见到融贯在他们的理论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4]。在法律领域主要有两种融贯理论,一是关于法律体系的融贯,另一种是在法律推理/法律论证中的融贯。在当代法理学中也有许多学者探讨融贯与法学之间的关系,而一般认为德沃金在《法律的帝国》中所提出的整全法(Lawasintegrity),是法学融贯论的重要代表。

   德沃金的融贯论可作多维层次上的理解:在认识论和方法论意义上的整全法,在司法语境中的整全法。在论述法的整全性时,德沃金一贯地认为整全性是法的原则,可以分为立法的整全性原则和审判的整全性原则。它们要求立法和司法在原则上保持整个法律的融贯性(coherence),尤其是法官必须把他们所控制的法律视为一个整体。“整全性要求,只要有可能,社群的公共标准必须被做成或看成,表达处于正确关系之正义与公平的单一融贯体系”[5]。

   德沃金理论的证成目标是法律体系的融贯,所谓法律体系的融贯所关注的是使整个法律体系的各个组成部分达到融贯。在一定意义上,法律体系的融贯是德沃金融贯性方法论所要达致的目标,并不是德沃金建构性解释理论的逻辑前提。尽管西方分析实证主义法学家对德沃金融贯理论存在批判和争鸣,尤其是德沃金的原则理论存在瑕疵,但他的理论对于把物流系统论转换成物流法律的理念是有借鉴意义的。从本体上,物流法律作为包括原则、规则和政策的整全法体系,国际物流法律体系的各个组成部分达成协调一致;在方法论上,通过对国际物流法的基本原则的论证,以融贯作为法律论证的标准来证成。正因为国际物流法律规范性的融贯与物流社会实践的相关性,制定国际物流法被解读为表达了制定它们的立法机构中最优势的一个融贯信念体系[6]。融贯性应当作为国际物流法律制度的基本理论体系的特性。以融贯性作为物流法律的精神来审视本文前面提到的运输法的统一难题,不难发现运输法领域所缺乏的正是一种整全法的基本理论支持。当代人们对于运输法的不同质性所造成的不统一进行了尖锐的批评,并试图寻求共同的原理基础,实现法条之间的相互兼容。国际物流运输方式有远洋运输、铁路运输、航空运输、公路运输以及由这些运输手段组合而成的国际复合运输方式,与各种运输方式相对应的国际法律有国际海上运输法律公约、国际铁路运输法律公约、航空运输法律公约及多式联运公约,上述公约存在着明显的不统一。谁也不能否认,航空运输和铁路运输切实存在共同点[7],而运输法各部门法保持着各自的独立性和特殊性,与其说是缺乏运用民法技术对运输法则作出最大化的概括、抽象,在繁杂的细节中找到关联的法律结构进而塑造运输法的基本原理,不如说是缺乏融贯信念和整全法精神。

   正如德国着名法学家、外国私法与国际私法研究所所长J.Basedow教授指出的:“如果以为这是运输实践需要的法律,就容忍运输法的这种零碎、分散,这是对现实存在的混乱状态的屈服、投降。所以这种姿态是不能让人接受的,法学研究的任务是要克服这种离心、混乱的状态。只要持续地寻求一般价值才能使法律保持起到社会调整工具的功能。”[8]

   运输法的不统一并非仅限于国际公约的层面,国内立法同样存在这个问题。我国《海商法》是获得了国内和国际社会良好评价的国内立法,尽管它具有适度超前性和先进性,但作为一个特别法它显着的特殊性受到了越来越多的质疑,法学专家提出《海商法》与一般法不协调,海商法修改时应遵循法制统一原则[9]。这亦反应了任何法律不是一个独立王国,而具有整全法的要求。可以这样说,今后物流相关领域的立法指导思想,应当具有整全法的要求,具体说来就是,运输法不能局限于运输领域,而应当考虑到与相关法律的融贯性;物流其他环节的立法也应当考虑到与各环节法律的相互融贯,融贯性是国际物流法的重要品质。

   四、国际物流法融贯的技术基础——物流与交通运输的内在关联性

   构建一个整全的国际物流法体系,在体系的框架里面各个流程的现行法之间需要形成有机的联系,这种联系需要以其中一个重要流程的法律作为主导,把各个流程的法律统帅成为一个整体。有人认为制订国际物流法最可行的方法就是分析国际物流的主要环节,提取一个已经形成完整的法律制度并具有很强的国际性的环节,以此环节为中心,在该成形制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10]。

   寻找符合上述条件的国际物流主要环节,可从物流与交通运输内在的关联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