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安全生产反思会发言材料十篇安全生产反思会发言材料十篇

安全生产反思会发言材料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7:34:00

安全生产反思会发言材料篇1

大家好,这里是笔杆子家园名家讲堂栏目。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各行业涌现出大批先进典型。他们发扬顽强拼搏、连续作战精神,坚守岗位、集中精力,心无旁骛把每一项工作、每一个环节都做到位,为有效切断疫情扩散蔓延渠道、构筑疫情防控人民防线付出了巨大努力。为了弘扬他们的事迹,鼓舞抗击新冠肺炎的斗志,许多笔杆子都在忙于总结撰写先进事迹材料。鉴于此,我们今天推出的课程是《怎样写好先进事迹材料》。讲稿作者是著名作家张传禄老师。我是播音主持雨茵

所谓事迹材料,实际上就是典型材料。典型有集体的,有个体的。集体典型称“单位事迹材料”。个体典型称“个人事迹材料”。当然,事迹材料有正面的和反面的。正面的谓“先进事迹材料”;反面的谓“反面典型材料”。无论正面的还是反面的事迹材料都要注意有以下几点:

一是层次安排要严谨。层次是事迹材料内在思想结构的反映,直接制约着材料的质量。结构不严谨,布局不合理,尽管有了正确的主题,丰富的材料,也可能使主题反映不出来,或者反映不准确,从而使典型缺乏说服力和感染力。因此,典型事迹材料的层次结构一定要合理、严谨,眉目清晰。

一般来说,典型事迹材料大的层次结构包括导语、主体(正文)、结尾三部分(也有的没有结尾部分)。导语主要是提纲挈领地讲清典型经验的主旨,为展开正文做好准备。主题部分是材料的主干和中心,其层次结构的安排,主要根据经验材料的具体内容而定,应力求准确地反映典型经验。这里介绍常用的几种结构形式。

第一是横式结构,也称并列结构。这是单位典型经验材料写作中经常使用的一种形式。它把这个单位最突出的几条基本经验并列安排,分头阐述。

第二是纵式结构,也称递进连贯式结构。纵式结构又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按思想认识的发展,逐层递进,步步深入地把典型经验介绍出来;另一种是按照事物发展的脉络,或按时间,或按方位、次序阐述事迹,点明经验。人们认识事物,总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这种纵式结构,按人们思维活动的规律来介绍典型产生、发展的来龙去脉和基本事迹、基本经验,便于人们学习和接受。

第三是纵横交叉结构。这种结构兼有前两种形式的特点,它在介绍典型事迹经验时,并不完全按基本经验安排层次结构,而是先介绍经验产生的前因后果,然后集中介绍几条基本经验。

这几种结构形式,在一些较大的典型经验材料里,有时也可以结合起来使用。但不管采取哪种结构形式,都要围绕主题,根据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来安排层次,决不能用“开中药铺”的办法,把材料罗列起来了事。

二是选择事例要典型。事迹材料,顾名思义,主要写典型单位和个人的事迹。无论单位还是个人,他们的先进事迹、典型事例往往很多。这些事例有的与主题密切相关,有的则关系不大;有的能强烈地表现主题,有的则差些;有的具体生动,有的则比较平淡。因此,写作过程中,应根据主题的需要,精心筛选那些最能说明主题、最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例,也就是选择那些最能反映典型特点、最有代表性、最有说服力、最能揭示事物本质、最能表现主题的事例。这样的例子用在材料中,自然就增强了说服力和感染力。

三是使用语言要生动。语言是构成典型材料的细胞。感人的典型事迹材料,要靠生动的语言来表达。所谓“生动”,是指语言具体、形象、有感染力。在材料写作中,有的对主题的提炼及对事例的筛选往往比较重视,下得功夫比较大,而对语言的运用却不大讲究。语言呆板、公式化,写出来的经验不吸引人,不感动人,就会直接影响典型的推广效果。为了增强语言的亲和力和感染力,在典型材料写作中,要注意多使用比喻和群众性语言。贴切地用比喻,不仅使抽象的道理具体化,还能使干巴的文字形象化。很多群众语言新鲜活泼,时代感强,而且富有哲理,在材料中恰当地加以运用,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安全生产反思会发言材料篇2

关键词反倾销公共利益国家经济安全环境保护

在各国的反倾销案例中,其中有相当大一部分是对基础原材料如金属、化工品等的反倾销。我国自1997年对进口产品发起第一起反倾销调查案件以来至2006年2月,已经对三氯乙烯、丙烯酸酯、不锈钢冷轧薄板、冷轧板卷等共41种产品采取了反倾销措施,其中基础原材料就占了2/3多。

1成为反倾销对象的原因

1.1与基础原材料本身的特性有关

基础原材料可以分为化工制品和基础资源。基础原材料的化学结构比较简单,化学性能和物理性能特点比较显著,容易区分。发生倾销案件时,容易认定同类产品,对倾销的认定有利,而且大多基础原材料属于初级产品,处于生产链的上游,产品涉及面广、品种众多,下游产业应用范围广泛,在许多后续加工时常常能给加工产品带来较高的附加值,所以发生反倾销的几率也较高,有时甚至出现产业链的上下游产品同时都遭到反倾销调查的现象。

1.2与基础原材料适合规模化生产的特性有关

基础原材料大都是适合规模化生产的产品。在规模化生产的行业,为了降低平均生产成本,企业必须维持甚至扩大生产规模。但为了避免规模不经济的现象发生,同时增强企业竞争能力,企业将目光投向海外,转移部分生产能力,拓展国际市场。当市场竞争激烈,而国外市场需求无法确保时,出口企业就会倾向于选择倾销这种竞争手段,则相应进口国采取反倾销措施的几率就较高。

1.3与关税结构有关

根据关税结构有效保护理论,关税结构一般都体现为从原材料中间产品制成品的由低到高的梯形关税税率结构,其关税税率是随加工程度不断提高而提高的,体现了对产业的有效保护程度。一个国家或地区对于基础原材料产业一般不会通过提高关税来抵制进口和进行保护国内产业,否则将不利于整个产业链的发展。各国普遍对基础原材料实行较低的进口关税税率,甚至实行零关税,于是反倾销便成为保护国内基础原材料产业的有力工具。

2利益分析

对基础原材料的反倾销,究竟是利是弊?如果仅是从倾销对国内竞争性产业造成损害角度考虑,显然是不合适的。必须要考虑多方面因素,从公共利益、国家经济安全、对外贸易关系、环境保护等多个因素。

2.1从公共利益的角度分析

从公共利益角度出发,在依照反倾销法决定是否实施反倾销措施时,国家需要平衡利益主体,其中包括受倾销损害的国内产业、以倾销产品为原料的下游产业以及最终的消费者。

2.1.1国内产业的利益分析

对基础原材料进行反倾销,与对其他产品的反倾销一样,无疑给国内受损竞争产业提供了贸易保护。在采取措施征收反倾销税后,进口产品价格止跌反弹,进而限制了该产品来自诉讼国对象的进口量,有利于涉案产品在数量和价值方面呈稳步增长趋势的情况下,使国内同类产品价格摆脱低迷状态。这有利于维护公平的贸易环境,有利于国内竞争性产品市场恢复有序竞争的状态。

同时对于国内同类产业的发展而言,通过反倾销调查,如果采取措施,一般都会对国外进口产品征收为期5年的反倾销税,且经过复审后还可继续征税,这样对于国内的同类产业而言,就为其赢得了宝贵的调整时机,国内产业可以在这段时间内得以利用当今世界前沿技术改进设备,提高生产率,扩大生产规模,降低生产成本,增强产业国际竞争能力。

但是如果受损竞争企业把反倾销仅当作是贸易保护的手段,不思进取,或者无法从技术上加以突破,来提高自身的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扩大生产规模,最终还是无法逃脱被淘汰的命运。

另外,国内竞争性企业反倾销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在最终取得胜利后,最终得益的却不一定是其本身。首先,反倾销会导致贸易转移效应的产生。由于反倾销税只适用于指定来源的产品,在限制特定国家和地区进口的同时,会引发其他国家和地区低价产品进口的增加。反倾销保护引发的贸易转移效应,使得进口来源由被指控存在倾销的出口企业,转向未遭受指控的其他出口企业;或者从裁定倾销幅度较高的出口企业,转向倾销幅度相对较低的其他出口企业。这样就导致反倾销保护的实施效果不一定能够达到进口国的预期目标,真正受益的可能不是进口国的进口竞争产业,而是那些未遭到反倾销调查的其他国家的出口企业。其次,对部分进口产品征收反倾销税,削弱了相关国家产品在进口国市场的竞争力。一些外国公司并不是坐以待毙,为了维持乃至扩大在进口国市场的份额,外国公司可能通过直接投资方式进入进口国市场,或者进一步扩大在进口国的投资规模,由此引发反倾销保护的投资跨越效应,削弱了反倾销对受损企业的保护作用。

2.1.2下游产业角度的利益分析

基础原材料的产业特点是产业链条长,下游产品多。当上游产业获得了反倾销保护后,上游产业的产品价格上涨,加大了将上游产品作为投入品的下游产业的生产成本,从而降低了下游产业的竞争力。在满足一定条件的情况下,下游产业也会进行反倾销申诉,当这种申诉被授予时,最初由上游产业提起的反倾销就产生了继发性保护效应。反倾销行动的继发性保护效应,使得反倾销措施在上下游产业间发生了传递,从而加大了进口国实施反倾销措施的成本,增加了进口国的消费者福利损失。

同时,在对基础原材料产品进行反倾销后,短期内抑制了进口产品数量,如果国内同类竞争原材料产品生产厂家很少,国内的产品可能由原先的供大于求变成奇货可居,有可能价格发生惊人上涨,发生价格垄断,由此造成下游企业成本成倍增加,甚至难以为继,最终遭受到灭顶之灾。

由于上下游企业实际是紧密联系,相互依存的。一旦下游企业失去竞争力,则下游国外产品会趁机大量涌入国内市场,使下游企业更加难以为继,甚至停产、倒闭。国内上游企业产品进而会失去下游的产品生产商,可能会由紧缺资源到过剩资源,不得不降低产品价格,甚至也会面临停产、倒闭的地步,产生一种恶性循环,最终造成整个产业链的受损,由此引发的后果使反倾销措施的作用适得其反。

2.1.3消费者角度利益的分析

基础原材料不是供消费者直接消费的产品,对于基础原材料的反倾销,虽然不会直接影响到消费品,但上游产业由于反倾销价格上涨,进而会通过投入产出关系影响到下游产业的成本,最终会间接提高消费品的价格,损害到消费者的利益。

总之,从公共利益的角度分析,对于基础原材料的反倾销,对于竞争企业而言起到了一定的保护作用,但是否能真正得益与该企业是否能通过反倾销保护真正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能力有关。而对于下游企业和消费者而言,他们无疑是反倾销的受害者。

2.2从国家经济安全角度分析

所谓国家经济安全,就是指一国最为根本的经济利益不受危害和威胁。其主要内容包括:一国经济在整体上独立、基础稳固、运行健康、增长稳定、发展持续;在国际经济生活中具有一定的自主性、防卫力和竞争力;不会因为某些问题的演化而使整个经济受到过大的打击和遭受过多的损失;能够避免或化解可能发生的局部性或全局性的危机。

在经济全球化高速发展的今天,各国各地区对基础原材料进行全球性的采购。由于基础原材料大多属于掌握国家命脉的产业,牵一发而动全身。对于低价倾销的基础原材料是否危害国家的经济安全,有观点认为,如果基础原材料产业供应链掌握在进口方手中,由于基础原材料产业链长,涉及产品多,如果国际市场价格上涨,会给进口国带来诸如将不得不支付大量外汇以保证供应,下游产业则将不可避免地面临成本上升、利润下降等问题,会危及到国家的经济安全。

事实上,对于国内资源相对丰裕的基础原材料产业,进行适当的保护是必要的。国家可以通过适当的反倾销措施,建立自己的产业。产业可以通过这种保护提高本身的竞争力以及生产效率,扩大生产规模,不仅保障该产业的安全,同时带动下游企业的健康发展,有助于国家经济安全。但对于国内资源相对稀缺的基础原材料产业,对该类产业作出保护后,由于本身受资源限制,产业无法在有利的条件下得到很好的发展,导致国内经济从一开始就处于资源供应不足的“不安全”状态,下游企业由于产业资源供应不足,发展受到抑制,产业竞争力下降甚至丧失,最终影响整个产业链的健康发展,导致的结果不仅没有起到保护作用,相反使国家经济安全置于更不稳定的状态。

2.3从环境保护角度考虑

一部分基础性原材料产业属于高污染、高能耗及资源性产品。对于这一类产品,如果限制进口,加强出口,恐怕是贪小利而失大利,是以子孙后代的长远福利为代价的。现在许多发达国家将高污染、高能耗的产业转移到一些发展中国家,对资源性基础原材料限制出口、加强进口,充分运用国外基础性原材料资源。我国发改委能源所战略室主任高世宪表示,高耗能、高投入换取了经济的增长,却引发了中国的资源、环境问题。高能耗行业的低水平扩张,几度致使中国的能源供应出现紧张,高耗能带来的高污染又要企业投入巨额进行补救。

2.4从对外贸易角度考虑

很多国家在实施反倾销措施时,其目的不仅仅是保护本国产业免受不公平竞争的损害,而是要报复其他国家对本国出口产品实施的反倾销限制,以“以牙还牙”的方式来遏制其他国家滥用反倾销措施,保护本国的出口利益。这不利于国家及地域间的对外贸易关系。例如,1993年1月27日,美国商业部宣布向来自19个国家的钢材进口征收0.03%~10%(平均2.7%)的临时反倾销税,导致了世界范围的“钢铁战”,其中加拿大对来自美国和其他五个国家的热轧钢征收4.5%~124.2%的尝试性反倾销税,而加拿大是美国的最大钢铁客户,此举严重阻碍了美国出口贸易的发展。

安全生产反思会发言材料篇3

1959年秋冬,全国上下普遍开展了一次大规模的农村发展情况调查,下发了由新华社编辑的两大本《农村调查汇编》,其中包括27个省市区的172篇调查报告。如河南、安徽两省介绍了不同区域、具有代表性的25个的典型材料,有《吃甘蔗节节甜,上楼梯步步高》、《高山飞出金凤凰》、《红光万丈照白河》等大唱高调的调查报告,全是歌颂和赞扬优越性、带来巨变并大大提高了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材料。

这些调查材料即使所记是真,也只是个别现象。1959年的安徽,全省农业总产值23.06亿元,下降到1952年的水平;粮食总产量700万吨,比1958年减产185万吨,而当年征购量为350万吨。当时物资供应十分紧张,人民生活非常困难。河南的情况也差不多。(2010年6月11日《报刊文摘》)

半个世纪之后来看这次调查,显然是一次欺下唯上、扭曲事实的调查。调查的缘起,是党的八届八中全会对“右倾”的批判;调查的态度是“昂首望天”,而不是“眼睛向下”;调查结论与中央提出的“发展、健全、巩固”主题高度一致。以这次调查作依据,全国继续“反右”,以“错”纠“对”,拖延了解决“”问题的时机,数千万人被饿死,出现了“人相食”的悲剧。造成悲剧的原因,正如刘少奇所言:“三分天灾,七分人祸。”“人祸”中就包含了调查之祸。

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调查同样如此。同一件事,调查的人员不同,调查的目的和指导思想不同,调查的方式方法不同,就可能得出截然不同的结论。调查可能是正确决策的依据,也可能是决策失误的诱因;可能是一种工作方法,也可能是一种政治姿态;可能是实事求是的体现,也可能是一厢情愿的诠释;可指引迷途者走向胜利的彼岸,也可将正常的行路者导入歧途。一句话,调查可能是幸福的天使,也可能是灾难的魔鬼。这里的关键在于――调查的目的是否正确,指导思想是否端正。

如果调查的目的是要证明“八届八中全会”精神无比正确、英明,调查的指导思想是要为“反右”提供炮弹,那么调查必然是应景式、命题式、先入为主的调查,调查就会成为权力的婢女,权力走到哪调查跟到哪。调查还会成为错误的挡箭牌,运用“筛子功能”,把成绩保留、放大,用事实证明“”是对的,为错误正名;调查还是小人整人的暗箭,如中“叛徒、内奸、工贼”之类的证明材料,就是通过大量“调查”获取的“铁证”。

品质的低下,思想的偏差;唯上的奴性,盲目的服从;思维的杂乱,逻辑的混淆;作风的浮躁,方法的简单等等,都可能得出调查的“伪证”。

呜呼,“调查呀调查,多少不义之事假汝而行”!“调查”之后,误导知多少?决策失误知多少?解难题,做决策,调查不可或缺。但必须明确的是,调查有正确与不正确、有用与无用、有利与有害之分。是有利还是有害,全看调查者怎么调怎么查。

安全生产反思会发言材料篇4

一、关于写材料要注意的一般问题

材料起草大体可分为领会意图、搜集素材、运用素材、安排结构、汇报提纲、起草初稿、修改润色等步骤。从这些步骤可以总结出材料的“四大要素”,即主旨、素材、结构、语言。主旨就是中心思想,就是想通过材料表达的意图。素材,就是我们要写什么,用什么东西把材料写充实,观点用什么来证明。结构,就是文章的框架,就是文章的提纲怎么拉好。语言,就是我们写这个材料的语言风格,用什么样的口气和风格表达思想,是用平实的语言,还是热情洋溢的,是用勒令性的语言,还是商榷性的语言,是用议论性的还是叙述性的还是说明性的。

从四大要素看,主旨和素材属于思想性的范畴,结构和语言属于技巧性的范畴。主旨和素材是第一位的,结构和语言是第二位的。下面,分别说一下材料的主旨、素材、结构。

1、关于主旨,就是要把握住文章的中心思想,就是要把方向、议大事、谋全局。首先要掌握材料的目的。要了解写这个材料的目的,紧紧围绕目的写材料。比如,开会写领导讲话,要弄明白会议要解决什么问题,围绕问题来写材料。其次要掌握领导的意图。材料的目的就是体现领导意图,这就要求起草人用心琢磨领导的意图、思维方向、关注重点等。一是善于挖掘领导意图。主动和领导商量研究,问问领导想说什么。二是要努力完善领导意图。善于拾遗补缺,领导说的不完善,你可以补充。三是及时捕捉领导意图。就是了解和捕捉领导意图,从领导批示中领会,从批评表扬中领悟,从讲话材料中把握,从积零为整中综合。

2、关于素材,就是要注意多积累资料。材料要想写得好,功夫在材料之外,必须广泛占有资料,有句话叫“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写材料经常遇到一种情况,观点有了,提纲有了,但不知道写什么,这就是素材不足。那么占有哪些素材呢,我认为,一是了解上情。就是你单位的业务工作国家有什么政策、上级有什么要求,现在是什么形势。(比如写讲话,第一部分谈形势,就要掌握这个。)二是了解县情,了解全县的基本情况,了解你单位的工作在全县整体工作的作用和意义。三是了解本部门本单位承担的重点工作、工作进展情况、存在的问题、以后的发展趋势。收集资料的方法:一是多看上级机关文件。从上级机关的文件中学习综合文稿写作知识,看上级是怎么安排部署工作,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二是多学业务知识、有关政策法规及理论文章。三是注意留心身边素材,参加集中学习、开会,日常工作交流,参与有关活动等,要注意留心听记领导的讲话、同志的发言,善于对比分析和思考归纳。

3、关于结构,就是设计好写作提纲。提高综合文稿质量,重在提纲,目的是便于在写作时按“纲”行文,形成逻辑性较强的文脉。写提纲好比“修房子”,只要把框架搭好,再砌砖和装饰就不难了。提纲写作步骤:一是确定主旨,即要反映的主要问题。二是全面罗列素材,从素材中精心归纳提炼各层次的标题。对标题的提炼,尽量使用短语,使其便于记忆。三是细分写作层次。提纲越细,写作质量就越高。设计提纲时,尽量具体到一、二、三级标题以下各层次的内容,并对每一级标题下所要表述的内容都作相应的注明。(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我们要写一个评价人的材料,比如组织鉴定,要评价一个人好,这是材料主旨。我们在写的时候就要围绕这个主旨写,找所有的资料来证明这个人好。具体的框架可以这样搭建:一、政治素质好。二、业务突出。三、作风扎实。政治素质,一是爱学习理论,二是深入实践,三是理论实践结合;作风扎实,一是团结同志,二是任劳任怨,三是服从大局。从三个侧面就把一个人概括全了,而且每个侧面都有内容,有层次。要说某个单位的工作开展好,就要把重点工作分别进行评价,分清层次,表达到位,这就是一个成型的材料。)

工作总结、领导讲话是我们最常用的材料。下面,重点说一下这两种文稿。

     二、关于工作总结

     1、工作总结的定义。就是把某一时期已经做过的工作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总检查、总评价,包括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及得到的经验和教训加以回顾和分析,为今后的工作提供帮助和借鉴的一种书面材料。

     2、工作总结的结构。包括:工作概况、工作成效、工作措施、存在问题、经验体会、下步打算6部分。

    工作概况:一定时限内工作的整体情况的概述和叙述。

    工作成效:总结的中心。可以写目标完成情况,但不夸大的前提下,工作的成绩和亮点一定要总结出来,成绩要写透、写全,最好能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

    工作措施:也就是取得阶段工作成效所创新的机制、采用的办法等,有效的工作措施,可以我们的工作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存在问题:一定时限内推进工作所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有主观方面的,也有客观方面的,只有把问题找准、分析透,才有利于在下步工作逐步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加以解决。

     经验体会:这部分我们在报工作总结的时候一般都省略了,其实,我们在做过一件事后,总会有经验和教训,为便于今后的工作,须对以往工作的经验和教训进行分析、研究、概括、集中,并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来认识。

下步打算:下步打算是和工作总结紧密结合的,一件工作第一季度可能你只做了一部分,余下的工作在下步打算中不仅要写到,而且还要写具体,不能还和年初的计划是一样的。

    3、工作总结的写作要求。简单来讲就是成效要说透、亮点突出,措施具体、办法得当,经验总结深入、值得推广,问题找准、实事求是。

现在,我们各单位、各部门写的工作总结,结构都简化了,工作概况、工作成绩、工作措施都写到一起了,叫工作回顾或者叫工作开展情况。现在我就这种简单的模式谈一下工作总结:

4、工作总结常用的模式

撰写工作总结时要注意做到结构合理、层次分明、事实清楚、表述得当。主要是注意总结的提纲,就是要把握文章的逻辑关系。下面,我举个例子说:

下面是某地药监局工作总结的提纲

一、工作回顾

今年以来我局在***和***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坚持***工作方针,紧紧围绕***工作目标,充分运用监管手段打假治劣扶正压邪,优化市场经济环境,推进医药经济发展,努力实施“素质建局、改革强局、形象立局”工程,争创一流行政执法局取得了较好成绩。

1、周密部署,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取得明显成效

2、认真学习,依法行政能力迅速提高

3、严格执法,药品违法行为得到遏制

4、查找不足,行风和机关效能建设取得新进展

5、热情帮促,药品经营企业认证顺利推进

二、存在问题

一是执法队伍建设力度还不够

二是履行药品监管职责方面只满足于完成上级布置安排工作;

三是工作创新意识不够

四是医疗器械及药品广告监管力度不够

三、下步工作打算

(略)

首先,一级纲,从整个文章的框架说:就是先进行工作回顾,然后是存在问题,最后是工作打算或设想。这是最普遍采用的一种形式。(上边的总结做到了)

其次,二级纲,从总结的各项工作说:要突出轻重主次。把重点的、主要的工作排在前面,其余的排在后面。任何一个单位所做的各项工作,必有一至几项是“重头戏”,比如上级交办的重点工作和本单位承担的主要业务工作要放在前面,队伍建设等常规工作一放在后边,这样便于把主要的工作业绩展现出来。使人一看就明白你主要做了什么事、效果如何。存在问题和下部打算也是,按照主次来写。(上边的总结没有排好顺序)

最后,从每个单项工作说,要按因果关系排列。一般的模式是采取的措施,取得的成效,完成的指标情况(用数据和荣誉体现)。比如在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总结安全稳定工作时,我们的标题是:和谐建设不断加强。下面就是采取的措施,出台的文件和办法,然后是取得的成绩,最后用数据和指标进行说明。(例子):深入开展“信访攻坚年”活动,制定出台了《重点单位和部门信访工作奖惩责任制》,严格落实信访工作责任,(这是措施,还有出台的文件和办法)保持了信访形势的总体稳定。(这是工作成效)全年接待来信来访510件、3518人次,办结率达96%(这是数据和指标)。(大力推进“安全生产年”活动,深入开展安全生产“三项行动”、“百日安全会战”等专项整治行动,强化煤炭、交通等重点行业、领域的安全监管,安全生产形势保持总体平稳。深入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扎实推进“平安集贤”创建活动,公安“三基”工程建设成效显著,完成交警指挥中心工程并投入使用,加大各类刑事犯罪的打击力度,刑事案件破案率99.5%,群众的安全感进一步增强。)

5、工作总结应注意的问题

一是不能面面俱到,要提炼。工作总结要对部门的工作进行概括和提炼,无论谈成绩或谈存在问题,都不要面面俱到、大事小事全写到,不能简单相加。有的工作总结,写了几千字甚至上万字,没有进行提炼,有价值的很少,工作写不到点子上:有的把工作的过程全部写了一遍,有的把单位举办的活动和各项工作全部罗列上去,没有分清主次,让人眼花缭乱,成了流水账。我们在写材料要有深度,不能满足于抓住次要的、现象或枝节的东西,而是要了解主要的、本质的东西。就是刚才说的,你的主要工作是什么,采取的什么措施,出台了什么办法,最后达到了什么效果。

二是不能夸夸其谈,要写实。现在材料中普遍存在的一个毛病就是大话、空话、套话比较多,说白了就是“正确的废话”的拼凑,上级文件的翻版。比如在工作总结中,常常出现好大喜功倾向,搞浮夸,只讲成绩,不谈问题;还有就是只说了取得好成绩,但是没有指标和数据来证明。看似什么都写了,实际什么都没写。总结的特点是反映在如实地、一分为二地分析、评价自己的工作上,对成绩,不要夸大;对问题,不要轻描淡写;谈工作要有佐证材料,不能嘴上说成绩,实际没有谈进展。

三是不能没有做法,要善于总结规律。有的工作总结,写工作成绩,就是把工作完成的指标全部罗列下来,做法全没有,工作措施都没有,一步到位,没有对工作进行系统总结,只是对指标完成情况进行了简单反映。写好工作总结,我们要从局部的、感性的、表面的现象里跳出来,用全面的、理性的、辩证的分析提炼和升华思想,总结出来带有规律性的东西,不能用冷冰冰的数字代替工作中的措施和做法。

三、关于领导讲话

1、领导讲话稿的类别

领导讲话稿依据不同的场合、对象和用途,可以分为3类22种,有会议类讲话稿,比如党代会、人代会等代表大会的报告;宣传类讲话稿,比如电视讲话;礼仪类讲话稿,比如欢迎辞、答谢词等。其中会议类讲话稿是数量最多、占比重最大的,我们平时所说的“领导讲话稿”,主要是指这一类。而对于在座的来说,专业性会议讲话稿是应用最多的。专业性会议主要是分管某一条战线、某一方面工作的领导同志在专业性会议上就自己分管的战线或工作讲情况和意见,我们在座的各部门年初都要召开的专业性会议,比如农村工作会议、民政工作会议、卫生工作会议。下面,我们就着重说一下专业会议的讲话。

2、领导讲话的一般格式

标题。标题有单一标题,比如《在全县卫生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有副标题,比如《解放思想继往开来为实现经济社会发展跨入新的历史阶段而努力奋斗——在市委九届九次全会上的讲话》、《以民为本务实创新为推进我县和谐社会的发展做贡献——在全县民政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正文。就是分析形势、回顾工作,安排部署各项业务工作,强调工作要求和工作纪律。

结尾,提出号召,增强感染力和号召力。

3、领导讲话的一般模式

领导讲话一般有三点。第一点是谈认识,第二点是部署工作,第三点是讲要求、严肃工作纪律。这是一个比较常规的模式,其中有个内在的逻辑关系,简单说就是“为什么做,做什么,怎么做”。我们做一项工作,认识是先导,因为工作有不足,因为有很重大的意义,所以才要做,这就是认识。有了这个认识,明确了工作存在的不足和问题,下一步,就要有针对性地安排部署工作。最后,工作部署完了,要提要求,提工作纪律,才能保证工作完成。所以说,讲话的逻辑就是,为什么、做什么、怎么做。

这里我举个比较传统的套路:一是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二是明确任务,突出重点,确保各项工作有效落实。三是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切实提供组织保障。还有一种比较简单的模式:一是关于认识问题,二是关于重点工作,三是关于工作要求。这种就比较简单,而且层次非常清楚。

4、领导讲话应注意的问题

一是把握角度。同样一项工作、一件事情,县长与副县长讲不一样,局长与副局长讲也不一样。有的话县长讲可以,局长、乡镇长讲就不行,这就是分寸,这就是区别。起草领导讲话稿要站在领导层位,把握好角度,既要克服本位意识、部门色彩,又要防止“出格”、“越位”。从我们各部门写县领导讲话看,经常是局里的口气,部门的角度。有的站在部门的角度看问题,安排工作,没有站在全县、全局的角度看;有的分析问题,只从单位的角度出发,没看到全县全省乃至全国的形势,没有看本单位业务工作在全系统的位次和情况,把自己的工作和整体割裂开了;有的安排工作像是对本单位股室安排工作,把全县性的会议讲话写成了局班子会议讲话。所以,我们在写县领导材料的时候,尽管是部门负担的工作,但是部门是整体的一部分、是全县工作的一部分,必须放在全体中去认识,去摆布,去要求。

安全生产反思会发言材料篇5

关键词:绿色建材;建筑表皮;艺术表现;低碳环保

材料作为建筑物的重要物质要素,是建筑师用以表达设计意图和设计灵魂的重要语言。在国外,绿色建材已在建筑行业和装饰施工中广泛应用。随着近年来社会的发展,我国建筑界逐渐出现“绿色建材”、“建筑表皮”等新鲜词汇,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建筑师的设计和实践。

1绿色建材的概念

绿色建筑材料,简称绿色建材,也称作环保建材。它是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少用天然资源和能源、无污染、无毒害的建筑材料,达到使用周期后可以回收再利用,有利于环境保护和人体健康。绿色建材与传统建材相比有5个基本特征。一是生产所采用的原料尽可能少用天然资源,大量使用废渣、垃圾、废液等多种废弃物。二是采用的制造工艺属于低能耗且生产环境无污染。三是生产和配置过程中不适用甲醛等有毒物质,不使用含铅等金属物质及化合物的添加剂。四是产品的设计注重改善生产环境,提高生活质量,且产品具有多种功能如抗菌、防霉、消磁、防辐射等。五是注重产品的回收再利用,不会产生污染环境的废弃物。

新时期的绿色建材包含多种,既有传统材料,也有新型材料。尽管对绿色建材的概念进行了明确的规定,但是在实践中一定程度上难以有定量化的标准,主要在于绿色建材应当体现可持续发展的,减少对自然的伤害并确保人体健康,要做到将环境与发展相统一协调,从长远角度看待问题。绿色建材是以后很长一段时间建材发展的重要趋势。

2建筑表皮

随着可持续观念的深入人心,以及绿色建材的出现,建筑表皮这个词汇也被广泛提到。建筑表皮是指建筑物与建筑物外部环境相接处的界面及其表现形式,还包括内外空间环境交界处的构件及组合方式。

同“建筑表面”、“建筑外界面”等具有相似性,在一定情况下,“建筑表皮”可以与它们进行互换使用。但是“建筑表皮”更倾向于强调建筑外界面的独立性,即外界面可以适当脱离机构支撑。在低碳环保的整体趋势下,“建筑表皮”一词的含义也得到深层次的扩充,一些建筑师提出要使建筑的围护体系具有调节室内温度,适应外界环境改变的作用,发展成一种“呼吸的皮肤”。人们通过用皮肤的功能来描述在新时代下建筑围护的功能发展,因此,“建筑表皮”一词,更为准确生动的表现了特定的语义。

3绿色建材在建筑表皮设计中的艺术表现

低碳生活和环保理念逐步深入人心,在建筑表皮的设计中,对于绿色建材的科学合理运用是目前相关表皮设计的主要趋势。

3.1相似材料的组合表现

建筑表皮所用材料主要采用色彩和质感都比较相似的材料,甚至有的建筑采用单一的材料进行运用,这种方式对于促进表皮整体感有极大作用。在实际的建筑过程中,不同木材组合或者不同木材与竹材的组合,基本都会形成自然和质朴的感官效果,又会因为细微的纹理差异展现静谧和谐的细微变化。

3.2多种材料的组合表现

在表皮设计中,比较常见的是多种材料的组合运用。不同的材料有不同的质感,色彩和肌理也大有不同,因而会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因此,通过对多种不同类型的材料就进行组合,通常会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层次效果相当丰富,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但是如果对不同类型的材料进行随意的组合和搭配,就大错特错了。并不是在同一建筑上采用的材料组合越多整体效果就越好。这就要求设计师要具有良好的专业素养,在设计初期,了解并掌握好材料的外在特点,处理好材料在整体或细节上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并掌握好材料与主题思想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科学合理的组合多种材料,取得恰如其分的感官效果。

我国存在一些优秀的建筑,在材料方面采用旧砖、旧瓦、混凝土等材料,混凝土主要负责承重,旧砖、旧瓦等极大程度的体现了材料的再利用原则,这些材料具有不同的质感,彼此相互承托,形成了别具特色的外观。多种材料的组合表现,需要明确在整体中材料如何展现着自身特色,如何通过不同材料的个体衬托整体等。总的来说,表皮的选择不在于数量,不取决于价格,最主要的是建筑师的巧妙的构思以及对多种材料的科学合理的利用。

3.3绿色建材的细部情感进行表述

国内外的许多建筑师都注重细部所展现的思想和情感,认为一个好的建筑要基于好的构思,并通过细部与其进行好的配合。细部设计能够很好地表现绿色建材的理念,在现代建筑表皮创作中起着重要作用。

细部设计展现了表皮形态的完美,它将不同的材质、饰面进行综合,体现了面与面之间、局部与整体之间的不同材料和构造的交接方式,并且这种交接带来了表皮色彩、材质及纹理的交接。有的建筑灵感来自于中国快速城镇化进程中人量现有建筑被夷为平地的现状,把被拆除建筑中的旧砖旧瓦作为设计作品中的表皮材料,通过对这些旧砖旧瓦的巧妙组合,化腐朽为神奇,既形成了独特的建筑表皮形式,又有丰富的细部处理,同时还能从中读出当地工匠的传统手艺和对材料的运用方式,让人们体会到地域文化的延续,激发起人们的怀旧情感。

总之,优秀的建筑表皮必然有精彩的细部处理,反之粗制滥造的细部无法让人感知设计的品位。

3.4材料的借光表达

“光”通常情况下包括自然光和人工光两种。对建筑而言,自然光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建材的形、色、质之所以能够被人感知,都依赖于阳光。建筑师应该在建筑设计的全过程尤其是开始阶段就注重光线的运用。

首先,不同材料由于自身的质地、色彩不同,即使在同一光线的照射下,也会呈现出异样的效果。表而粗糙的材质,如木材、砖、石材、混凝土等,由于能够对光线进行漫反射,使光线均匀而柔和,形成空间氛围的均质感。同时,因为没有直接而强烈的反射,材质界而的视觉特征也会表现得更加真实,容易突出材料的本身质感;对于表而光滑的材质,在光线的照射下往往会产生较为强烈的反光,形成视觉上的冲击,令人精神振奋。

其次,不同的光线条件会影响材料质地、色彩的表达。同一种表皮材料,会因为太阳角度的不同和太阳色彩的变化而产生不同的阴影和明暗变化,给人们带来不同的视觉感受。

结束语

中国的城镇化进程正面临资源和环境的困境,时代要求中国的建筑美观而适用、高效且节能、安全又经济,体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所以,我们完全可以把绿色建材与建筑表皮设计结合起来,推进建筑物的低碳环保,本文在这一方而进行了一些总结,希望对建筑师有所裨益。

参考文献

[1]自尚平.国内外绿色建材发展综述[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35):156-158.

安全生产反思会发言材料篇6

关键词反倾销公共利益国家经济安全环境保护

在各国的反倾销案例中,其中有相当大一部分是对基础原材料如金属、化工品等的反倾销。我国自1997年对进口产品发起第一起反倾销调查案件以来至2006年2月,已经对三氯乙烯、丙烯酸酯、不锈钢冷轧薄板、冷轧板卷等共41种产品采取了反倾销措施,其中基础原材料就占了2/3多。

1成为反倾销对象的原因

1.1与基础原材料本身的特性有关

基础原材料可以分为化工制品和基础资源。基础原材料的化学结构比较简单,化学性能和物理性能特点比较显著,容易区分。发生倾销案件时,容易认定同类产品,对倾销的认定有利,而且大多基础原材料属于初级产品,处于生产链的上游,产品涉及面广、品种众多,下游产业应用范围广泛,在许多后续加工时常常能给加工产品带来较高的附加值,所以发生反倾销的几率也较高,有时甚至出现产业链的上下游产品同时都遭到反倾销调查的现象。

1.2与基础原材料适合规模化生产的特性有关

基础原材料大都是适合规模化生产的产品。在规模化生产的行业,为了降低平均生产成本,企业必须维持甚至扩大生产规模。但为了避免规模不经济的现象发生,同时增强企业竞争能力,企业将目光投向海外,转移部分生产能力,拓展国际市场。当市场竞争激烈,而国外市场需求无法确保时,出口企业就会倾向于选择倾销这种竞争手段,则相应进口国采取反倾销措施的几率就较高。

1.3与关税结构有关

根据关税结构有效保护理论,关税结构一般都体现为从原材料中间产品制成品的由低到高的梯形关税税率结构,其关税税率是随加工程度不断提高而提高的,体现了对产业的有效保护程度。一个国家或地区对于基础原材料产业一般不会通过提高关税来抵制进口和进行保护国内产业,否则将不利于整个产业链的发展。各国普遍对基础原材料实行较低的进口关税税率,甚至实行零关税,于是反倾销便成为保护国内基础原材料产业的有力工具。

2利益分析

对基础原材料的反倾销,究竟是利是弊?如果仅是从倾销对国内竞争性产业造成损害角度考虑,显然是不合适的。必须要考虑多方面因素,从公共利益、国家经济安全、对外贸易关系、环境保护等多个因素。

2.1从公共利益的角度分析

从公共利益角度出发,在依照反倾销法决定是否实施反倾销措施时,国家需要平衡利益主体,其中包括受倾销损害的国内产业、以倾销产品为原料的下游产业以及最终的消费者。

2.1.1国内产业的利益分析

对基础原材料进行反倾销,与对其他产品的反倾销一样,无疑给国内受损竞争产业提供了贸易保护。在采取措施征收反倾销税后,进口产品价格止跌反弹,进而限制了该产品来自诉讼国对象的进口量,有利于涉案产品在数量和价值方面呈稳步增长趋势的情况下,使国内同类产品价格摆脱低迷状态。这有利于维护公平的贸易环境,有利于国内竞争性产品市场恢复有序竞争的状态。

同时对于国内同类产业的发展而言,通过反倾销调查,如果采取措施,一般都会对国外进口产品征收为期5年的反倾销税,且经过复审后还可继续征税,这样对于国内的同类产业而言,就为其赢得了宝贵的调整时机,国内产业可以在这段时间内得以利用当今世界前沿技术改进设备,提高生产率,扩大生产规模,降低生产成本,增强产业国际竞争能力。

但是如果受损竞争企业把反倾销仅当作是贸易保护的手段,不思进取,或者无法从技术上加以突破,来提高自身的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扩大生产规模,最终还是无法逃脱被淘汰的命运。

另外,国内竞争性企业反倾销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在最终取得胜利后,最终得益的却不一定是其本身。首先,反倾销会导致贸易转移效应的产生。由于反倾销税只适用于指定来源的产品,在限制特定国家和地区进口的同时,会引发其他国家和地区低价产品进口的增加。反倾销保护引发的贸易转移效应,使得进口来源由被指控存在倾销的出口企业,转向未遭受指控的其他出口企业;或者从裁定倾销幅度较高的出口企业,转向倾销幅度相对较低的其他出口企业。这样就导致反倾销保护的实施效果不一定能够达到进口国的预期目标,真正受益的可能不是进口国的进口竞争产业,而是那些未遭到反倾销调查的其他国家的出口企业。其次,对部分进口产品征收反倾销税,削弱了相关国家产品在进口国市场的竞争力。一些外国公司并不是坐以待毙,为了维持乃至扩大在进口国市场的份额,外国公司可能通过直接投资方式进入进口国市场,或者进一步扩大在进口国的投资规模,由此引发反倾销保护的投资跨越效应,削弱了反倾销对受损企业的保护作用。

2.1.2下游产业角度的利益分析

基础原材料的产业特点是产业链条长,下游产品多。当上游产业获得了反倾销保护后,上游产业的产品价格上涨,加大了将上游产品作为投入品的下游产业的生产成本,从而降低了下游产业的竞争力。在满足一定条件的情况下,下游产业也会进行反倾销申诉,当这种申诉被授予时,最初由上游产业提起的反倾销就产生了继发性保护效应。反倾销行动的继发性保护效应,使得反倾销措施在上下游产业间发生了传递,从而加大了进口国实施反倾销措施的成本,增加了进口国的消费者福利损失。

同时,在对基础原材料产品进行反倾销后,短期内抑制了进口产品数量,如果国内同类竞争原材料产品生产厂家很少,国内的产品可能由原先的供大于求变成奇货可居,有可能价格发生惊人上涨,发生价格垄断,由此造成下游企业成本成倍增加,甚至难以为继,最终遭受到灭顶之灾。

由于上下游企业实际是紧密联系,相互依存的。一旦下游企业失去竞争力,则下游国外产品会趁机大量涌入国内市场,使下游企业更加难以为继,甚至停产、倒闭。国内上游企业产品进而会失去下游的产品生产商,可能会由紧缺资源到过剩资源,不得不降低产品价格,甚至也会面临停产、倒闭的地步,产生一种恶性循环,最终造成整个产业链的受损,由此引发的后果使反倾销措施的作用适得其反。

2.1.3消费者角度利益的分析

基础原材料不是供消费者直接消费的产品,对于基础原材料的反倾销,虽然不会直接影响到消费品,但上游产业由于反倾销价格上涨,进而会通过投入产出关系影响到下游产业的成本,最终会间接提高消费品的价格,损害到消费者的利益。

总之,从公共利益的角度分析,对于基础原材料的反倾销,对于竞争企业而言起到了一定的保护作用,但是否能真正得益与该企业是否能通过反倾销保护真正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能力有关。而对于下游企业和消费者而言,他们无疑是反倾销的受害者。

2.2从国家经济安全角度分析

所谓国家经济安全,就是指一国最为根本的经济利益不受危害和威胁。其主要内容包括:一国经济在整体上独立、基础稳固、运行健康、增长稳定、发展持续;在国际经济生活中具有一定的自主性、防卫力和竞争力;不会因为某些问题的演化而使整个经济受到过大的打击和遭受过多的损失;能够避免或化解可能发生的局部性或全局性的危机。

在经济全球化高速发展的今天,各国各地区对基础原材料进行全球性的采购。由于基础原材料大多属于掌握国家命脉的产业,牵一发而动全身。对于低价倾销的基础原材料是否危害国家的经济安全,有观点认为,如果基础原材料产业供应链掌握在进口方手中,由于基础原材料产业链长,涉及产品多,如果国际市场价格上涨,会给进口国带来诸如将不得不支付大量外汇以保证供应,下游产业则将不可避免地面临成本上升、利润下降等问题,会危及到国家的经济安全。

事实上,对于国内资源相对丰裕的基础原材料产业,进行适当的保护是必要的。国家可以通过适当的反倾销措施,建立自己的产业。产业可以通过这种保护提高本身的竞争力以及生产效率,扩大生产规模,不仅保障该产业的安全,同时带动下游企业的健康发展,有助于国家经济安全。但对于国内资源相对稀缺的基础原材料产业,对该类产业作出保护后,由于本身受资源限制,产业无法在有利的条件下得到很好的发展,导致国内经济从一开始就处于资源供应不足的“不安全”状态,下游企业由于产业资源供应不足,发展受到抑制,产业竞争力下降甚至丧失,最终影响整个产业链的健康发展,导致的结果不仅没有起到保护作用,相反使国家经济安全置于更不稳定的状态。

2.3从环境保护角度考虑

一部分基础性原材料产业属于高污染、高能耗及资源性产品。对于这一类产品,如果限制进口,加强出口,恐怕是贪小利而失大利,是以子孙后代的长远福利为代价的。现在许多发达国家将高污染、高能耗的产业转移到一些发展中国家,对资源性基础原材料限制出口、加强进口,充分运用国外基础性原材料资源。我国发改委能源所战略室主任高世宪表示,高耗能、高投入换取了经济的增长,却引发了中国的资源、环境问题。高能耗行业的低水平扩张,几度致使中国的能源供应出现紧张,高耗能带来的高污染又要企业投入巨额进行补救。

2.4从对外贸易角度考虑

很多国家在实施反倾销措施时,其目的不仅仅是保护本国产业免受不公平竞争的损害,而是要报复其他国家对本国出口产品实施的反倾销限制,以“以牙还牙”的方式来遏制其他国家滥用反倾销措施,保护本国的出口利益。这不利于国家及地域间的对外贸易关系。例如,1993年1月27日,美国商业部宣布向来自19个国家的钢材进口征收0.03%~10%(平均2.7%)的临时反倾销税,导致了世界范围的“钢铁战”,其中加拿大对来自美国和其他五个国家的热轧钢征收4.5%~124.2%的尝试性反倾销税,而加拿大是美国的最大钢铁客户,此举严重阻碍了美国出口贸易的发展。

3启示

由以上分析可知,对于基础原材料的反倾销,国家在准备实施反倾销措施的时候要根据不同基础原材料产业形势和特点,综合考虑其对于下游用户及其进口产品的消费者利益、国家经济安全以及对外贸易关系的影响,权衡利弊,采取相应的措施。对于化工业这一类国内资源较为丰富以及具有战略意义的产业,如果通过采取反倾销措施,企业可以利用这一有利时机得到迅速发展、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则国家机关可以通过权衡上下游企业利益,适当采用反倾销措施加以保护,鼓励、支持这一类产业的健康发展。如果该类企业尽管实施反倾销措施后仍无法得到有效发展,则该种反倾销保护则应该停止;由于我国是属于资源稀缺却又是资源消耗大户,对于一些不可再生的、资源性基础原材料,如煤炭、有色金属等应该鼓励低价进口,充分利用国外进口资源,形成节约资源的消费模式;对于高能耗、高污染基础原材料,如造纸业,可以充分依靠国外产品,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加强对国内自然环境的保护。同时还要兼顾进口国与出口国的经贸关系,维护特定贸易关系而不采取反倾销措施有时也是有益的。

参考文献

1潘悦,高文书.迎战“反倾销”——国际经验与中国对策[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5

2王明明,马胜华,马荣花.反倾销中公共利益问题研究[J].商业研究,2005(13)

3李君.中国反倾销效果实证分析——以丙烯酸酯为例[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5(l0)

4宋长青.必须强化国家经济安全监测预警体系[J].经济要参,2003(2)

5庄芮.我国重要原材料进口现状及其对经济安全的影响[J].经济学家,2005(5)

6朱庆华,唐宇.中国反倾销措施实证分析[J].山东财政学院学报,2004(6)

安全生产反思会发言材料篇7

[关键词]中学生数学语言能力发展影响因素 

 

学生的数学语言的认知能力是影响其数学学习及其发展的关键因素。所谓的数学语言的认知能力是学生数学学习能力之一,包括对数学知识的阅读、转换、组织、表达、构造与符号操作能力等。因此,对影响中学生认知能力发展的因素的探讨就显得很有意义,笔者试图从学生、数学材料、教师三个方面作些有益的探讨,以期有所收获。 

 

一、学生的原有的认知结构 

 

学生掌握数学语言知识的能力随年龄的增长、智力的发展、数学认知结构的发展而发展。学习者的认知水平和认知结构是学习者进行现实学习的前提。在认知结构的同化发展中,迁移对数学语言的学习影响较大的。 

迁移是一种心理现象,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所产生的影响。学习之间的影响有时是积极的,有时是消极的。凡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促进作用的,叫正迁移;凡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干扰或抑制作用的,称为负迁移。 

 

二、数学学习材料 

 

数学材料是影响数学语言认知能力发展的重要因素。具体地,可以从数量、变式、典型性、反例四个方面加以阐述。 

1.数量。数学学习材料的数量太小,学生对具体材料的感知就会不充分,就难以对具体材料所包含的各种要素进行全面鉴别,对数学语言和知识的掌握所必需的经验也难以建立起来,这样就会由于语言感知、转化不够而对知识的本质特征和非本质特征的比较不充分,最终无法建立理解知识和语言转化所需要的坚实的基础。相反,数量太多一则会数学的非本质可能得到不恰当的强化而掩盖了本质特征,二则会使学生的认知情感受到不利的影响,多既能生巧也更能生厌。 

2.变式。变式是通过多种语言的转换而变更对象的非本质属性的表现形式,变更观察事物的角度或方法,以突出对象的本质属性,突出那些隐蔽的本质要素;一旦变更具体对象或变更对象的语言陈述形式,那么与具体对象紧密相连的那些非本质属性就消失了,本质属性就显露出来。数学知识的掌握就是通过变式进行比较而舍弃非本质属性并抽象出本质属性而掌握的。 

3.典型性。实践表明,数学知识的本质属性越明显,学习越容易,非本质属性越多、越突出,学习就越困难。因此,在数学教学中,选择具体实例时,为了突出知识的本质属性,减少学习困难,教师可以采用扩大有关特征的办法,通过多种语言形式表征,并对知识的本质可以做适当的归类练习。 

4.反例。反例提供了最有利于辨别的信息,使人产生深刻印象,对知识理解的深化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反例的适当使用可以使学生对知识和数学语言的理解更加精确,而且还可以排除无关属性的干扰,学生对本质的属性的表述不准确是也是造成错误的一个关键原因。但应该注意的是,反例是在学生对知识的有了一定了解的基础上才能使用的。 

 

三、非智力因素 

 

从数学与教育心理学来看,影响数学语言的认知的非智力因素中主要是情绪和情感。所谓情绪和情感,就是个体受到外部环境的刺激而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或心理反应。情绪和情感的产生是以客观事物和对象是否满足个体需要为中介的。通常那些满足个体需要的对象,会引起满意、高兴、喜悦等积极的情绪和情感;反之妨碍需要得到满足的对象,就会引起痛苦、忧愁、厌恶等消极的情绪情感。 

学生在数学语言的认知活动中,必然伴随着情感体验,它常使学生依此来调节自己的学习行为。情感体验通常分为两类,一类是积极的情感体验。另一类是消极的情感体验。中学生常常处于这两种体验的交替状态。积极的情感体验能促使主体对原有目标修正,或重新确立新目标,即使遇到思考不清楚的问题时,也能有勇气、有自信心,想方设法克服困难。常常处于消极体验中的学生,则有可能丧失信心,破罐破摔。 

学生对数学符号的情感直接影响着数学符号的学习效果。数学家a·巴特斯布说过:“实际上,我们学校的成绩在一个方面常常是消极的,那就是学生们学习后不但对数学符号冷漠,而且感到它们可怕。”这种现象看来是带有一般性的,这种情绪障碍主要来自两个方面:(1)情绪的产生是以客观事物和对象是否满足个体的需要为中介的,数学符号的高度抽象性使部分学生不能立即感到“满足个体的需要”;相反地,往往还会因其抽象、难懂而产生沮丧心情。(2)一些不适当的、夸大了的宣传,歪曲了数学符号的形象,使学生产生一种畏难情绪。数学符号是抽象的,但它充满生机,有其数学思想,不是枯燥的。然而“公众的舆论”有时并不是公正的。有些好心的教师告诫学生说:“数学抽象、枯燥,你们要好好学习,否则将会留级。”这种讲法没有积极作用,只能使学生讨厌数学。 

 

四、教师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执行者,是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者。在学生的眼中,数学教师是最直观的数学,数学教师是数学的形象代言人。大量的研究表明,一个民主、开朗、风趣幽默、知识渊博的数学教师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促进学生的发展、吸引学生对数学的喜爱。教师的教学观、学习观、学术水平是形成教师教学风格和方式的关键因素,它们影响着教师的行为方式。教师的言谈举止特别是语言对于学生有着深刻的影响,教学中如果教师的语言能够像磁铁一样吸引学生,则将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数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为此,数学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关注自己的教学语言,要注意以下几点:(1)数学教学语言要有科学性和准确性,不能出现知识性错误;(2)数学教学语言要具有规范性和逻辑性,符合语言的约定俗成或明文规定的标准,合乎形式逻辑和辩证逻辑;(3)数学教学语言要具有形象性和生动性,尽量用学生熟悉的形象、生动、有趣的语言,通俗易懂的比喻来表达,使数学内容变得生动形象、清楚明白;(4)数学教学语言要具有启发性,通过语言来启发学生思考问题,用鲜明生动的语言变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获取,使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掌握了方法;(5)数学教学语言要具有简洁性,教学用语应简洁、明快,符合青少年学生的特点,要加强对数学语言的提炼,并充分利用数学术语、符号和式子来表达有关内容。 

 

五、结论 

 

由以上的讨论,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教学只有立足于学生的已有认知结构,选取合适的数学认知材料和问题情景,调整学生的学习认知情感和情绪,有效的迁移才能发生,学生的数学语言认知能力才能得到正常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钱珮玲,邵光华编著.数学思想方法与中学数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曹才翰,章建跃著.数学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3]刘云章著.数学符号学概论[m].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1993. 

安全生产反思会发言材料篇8

[关键词]中学生数学语言能力发展影响因素

学生的数学语言的认知能力是影响其数学学习及其发展的关键因素。所谓的数学语言的认知能力是学生数学学习能力之一,包括对数学知识的阅读、转换、组织、表达、构造与符号操作能力等。因此,对影响中学生认知能力发展的因素的探讨就显得很有意义,笔者试图从学生、数学材料、教师三个方面作些有益的探讨,以期有所收获。

一、学生的原有的认知结构

学生掌握数学语言知识的能力随年龄的增长、智力的发展、数学认知结构的发展而发展。学习者的认知水平和认知结构是学习者进行现实学习的前提。在认知结构的同化发展中,迁移对数学语言的学习影响较大的。

迁移是一种心理现象,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所产生的影响。学习之间的影响有时是积极的,有时是消极的。凡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促进作用的,叫正迁移;凡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干扰或抑制作用的,称为负迁移。

二、数学学习材料

数学材料是影响数学语言认知能力发展的重要因素。具体地,可以从数量、变式、典型性、反例四个方面加以阐述。www.133229.Com

1.数量。数学学习材料的数量太小,学生对具体材料的感知就会不充分,就难以对具体材料所包含的各种要素进行全面鉴别,对数学语言和知识的掌握所必需的经验也难以建立起来,这样就会由于语言感知、转化不够而对知识的本质特征和非本质特征的比较不充分,最终无法建立理解知识和语言转化所需要的坚实的基础。相反,数量太多一则会数学的非本质可能得到不恰当的强化而掩盖了本质特征,二则会使学生的认知情感受到不利的影响,多既能生巧也更能生厌。

2.变式。变式是通过多种语言的转换而变更对象的非本质属性的表现形式,变更观察事物的角度或方法,以突出对象的本质属性,突出那些隐蔽的本质要素;一旦变更具体对象或变更对象的语言陈述形式,那么与具体对象紧密相连的那些非本质属性就消失了,本质属性就显露出来。数学知识的掌握就是通过变式进行比较而舍弃非本质属性并抽象出本质属性而掌握的。

3.典型性。实践表明,数学知识的本质属性越明显,学习越容易,非本质属性越多、越突出,学习就越困难。因此,在数学教学中,选择具体实例时,为了突出知识的本质属性,减少学习困难,教师可以采用扩大有关特征的办法,通过多种语言形式表征,并对知识的本质可以做适当的归类练习。

4.反例。反例提供了最有利于辨别的信息,使人产生深刻印象,对知识理解的深化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反例的适当使用可以使学生对知识和数学语言的理解更加精确,而且还可以排除无关属性的干扰,学生对本质的属性的表述不准确是也是造成错误的一个关键原因。但应该注意的是,反例是在学生对知识的有了一定了解的基础上才能使用的。

三、非智力因素

从数学与教育心理学来看,影响数学语言的认知的非智力因素中主要是情绪和情感。所谓情绪和情感,就是个体受到外部环境的刺激而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或心理反应。情绪和情感的产生是以客观事物和对象是否满足个体需要为中介的。通常那些满足个体需要的对象,会引起满意、高兴、喜悦等积极的情绪和情感;反之妨碍需要得到满足的对象,就会引起痛苦、忧愁、厌恶等消极的情绪情感。

学生在数学语言的认知活动中,必然伴随着情感体验,它常使学生依此来调节自己的学习行为。情感体验通常分为两类,一类是积极的情感体验。另一类是消极的情感体验。中学生常常处于这两种体验的交替状态。积极的情感体验能促使主体对原有目标修正,或重新确立新目标,即使遇到思考不清楚的问题时,也能有勇气、有自信心,想方设法克服困难。常常处于消极体验中的学生,则有可能丧失信心,破罐破摔。

学生对数学符号的情感直接影响着数学符号的学习效果。数学家a·巴特斯布说过:“实际上,我们学校的成绩在一个方面常常是消极的,那就是学生们学习后不但对数学符号冷漠,而且感到它们可怕。”这种现象看来是带有一般性的,这种情绪障碍主要来自两个方面:(1)情绪的产生是以客观事物和对象是否满足个体的需要为中介的,数学符号的高度抽象性使部分学生不能立即感到“满足个体的需要”;相反地,往往还会因其抽象、难懂而产生沮丧心情。(2)一些不适当的、夸大了的宣传,歪曲了数学符号的形象,使学生产生一种畏难情绪。数学符号是抽象的,但它充满生机,有其数学思想,不是枯燥的。然而“公众的舆论”有时并不是公正的。有些好心的教师告诫学生说:“数学抽象、枯燥,你们要好好学习,否则将会留级。”这种讲法没有积极作用,只能使学生讨厌数学。

四、教师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执行者,是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者。在学生的眼中,数学教师是最直观的数学,数学教师是数学的形象代言人。大量的研究表明,一个民主、开朗、风趣幽默、知识渊博的数学教师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促进学生的发展、吸引学生对数学的喜爱。教师的教学观、学习观、学术水平是形成教师教学风格和方式的关键因素,它们影响着教师的行为方式。教师的言谈举止特别是语言对于学生有着深刻的影响,教学中如果教师的语言能够像磁铁一样吸引学生,则将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数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为此,数学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关注自己的教学语言,要注意以下几点:(1)数学教学语言要有科学性和准确性,不能出现知识性错误;(2)数学教学语言要具有规范性和逻辑性,符合语言的约定俗成或明文规定的标准,合乎形式逻辑和辩证逻辑;(3)数学教学语言要具有形象性和生动性,尽量用学生熟悉的形象、生动、有趣的语言,通俗易懂的比喻来表达,使数学内容变得生动形象、清楚明白;(4)数学教学语言要具有启发性,通过语言来启发学生思考问题,用鲜明生动的语言变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获取,使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掌握了方法;(5)数学教学语言要具有简洁性,教学用语应简洁、明快,符合青少年学生的特点,要加强对数学语言的提炼,并充分利用数学术语、符号和式子来表达有关内容。

五、结论

由以上的讨论,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教学只有立足于学生的已有认知结构,选取合适的数学认知材料和问题情景,调整学生的学习认知情感和情绪,有效的迁移才能发生,学生的数学语言认知能力才能得到正常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钱珮玲,邵光华编著.数学思想方法与中学数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曹才翰,章建跃著.数学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3]刘云章著.数学符号学概论[m].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1993.

安全生产反思会发言材料篇9

关键词:物理化学复合材料与工程专业课改意见

物理化学是从物质的物理现象和化学现象的联系入手,探求化学变化基本规律的一门学科,在实验方法上主要采用物理学中的方法[1]。现代物理化学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化学热力学及应用、电化学、表面与胶体化学、化学反应动力学、统计热力学五个方面。物理化学课程是高等学校化学教育的主干课程,是化学、化工、材料、冶金、生物、医药、地质、热工等学科的理论基础,也是众多专业招收研究生的必考科目[2]。

对于复合材料与工程专业而言,物理化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化学课程,与专业理论知识紧密联系,学好物理化学是学好复合材料专业知识的前提,但在实际教学中物理化学这门课程在本专业学习中存在一些问题,以下分别阐明现有问题及课改意见。

一、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及课时

物理化学是一门概念性、理论性、系统性和逻辑性很强的学科,涉及的公式多,应用条件严格,比较抽象,是学生学习过程中普遍感到难度较大的一门课。在本专业的培养计划中只安排了一学期的课程学习,因此选用高等教育出版社的《物理化学简明教程》作为学习教材。这本教材简明扼要地阐述了物理化学学科的主要内容及材料类学生所需的基础知识,是一本符合本专业实际教学目标的好教材。但由于本专业物理化学的课时较少,最终只能摘取部分章节学习。例如在2010级的教学方案中,只教学了化学反应热力学部分内容(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化学势、多相平衡等章节)及表面现象与分散系统章节,电化学及化学反应动力学两个重要章节都未学习,这无疑会对物理化学课程学习的系统性产生不小的损害。面对这一实际情况,我们完全可以从整个专业的培养计划出发,筛选出多门课程的重叠内容,选排重叠知识在哪门课需要重点学习,在哪门课可以了解。如在物理化学这门课程中多相平衡章节就和材料科学基础课程里相关相图的章节有所重复,对于复合材料与工程专业而言,材料科学基础里的相图知识更重要,因此在物理化学教学中完全可以减少多相平衡的教学任务,简要介绍一些基本概念和原理即可,主要学习可在材料科学基础课程中完成。同时,物理化学中的表面化学章节也与学习材料表界面课程知识重复,在材料表界面课程中更系统丰富地阐述了表面化学,因此在物理化学课程也可以酌情减少教学任务。此外,像胶体化学此类比较简单的内容也可以安排学生自学,如果担心学生的自觉性,就可以一些代表性问题作为作业,让学生完成。

此外,如果有可能就应尽量合理制订培养计划,空出一些课时,把物理化学这门分为两学期学习,因为只有系统、透彻地学习才能让学生真正走进物理化学的世界。

二、改进教学方法

物理化学这门比较让学生学起来吃力的课程,应该积极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改变这一现状。

首先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学习热力学的过程中可以从历史背景及名人轶事出发引出热力学定律,又如在电化学中可以介绍锂电的研究前景、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现状等。兴趣始终是学习的最好动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最大挑战也是最有效的教学方法。

其次采取案例法[3]、类比法[4]等总结所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及知识之间的关联对比,加深学生印象,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对于案例法,我们可以从工业生产的角度选取一种产品总结其中涉及的化学反应热力学、化学反应动力学等知识,这样可以使学生产生直观的学习感受,应用更好的学习方式。物理化学中有很多知识是可以用类比法学习的,如可逆电池与不可逆电池、理想气体与非理想气体等。这些类比不应由老师直接给出,而应让学生先独自完成这些类比,最后再对学生的类比结果进行查缺补漏,这样不但可以加深学生的学习印象,更可以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方法培养出来的学生,最明显的弱点是思维呆板,缺乏创新能力和发散思维[5]。因此,我们可以设置专门的讨论课,在相互交流中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对于一些重要概念如热力学部分的焓、熵等,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提出见解,得到教师和其他同学的帮助和启发。讨论课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形成良好的相互探讨和交流的学习风气,有利于发散思维及创新能力的发展。

三、开展自主实验

物理化学实验的开展无疑在物理化学学习中是十分必要的,有很多概念公式都可以从实验中得到深刻体会理解,同时通过实验也能充分锻炼学生的动手和思考能力。作为工科材料类的学生没有必要也没有时间学习整个物理化学实验的内容,但开展一些重要公式概念所涉及的实验是十分必要的,因此我们可以在教学计划中安排一些实验由学生动手完成,这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一个有效途径。以往,实验课大多是老师在实验前进行讲解示范,然后学生跟着模仿一遍,这种教学过程对大多数学生而言更像是走马观花,达不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对此,我们可以适当安排一些自主实验让学生查找相关实验的文献资料和数据手册,并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自己设计实验方案,最后联系所学知识对所得数据进行处理与分析[6]。在整个过程中,老师所要做的是扮演好答疑者和督促者的角色。这样不仅会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更会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傅献彩,沈文霞,姚天扬,侯文华.物理化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3.

[2]范崇正,杭瑚,蒋淮渭.物理化学[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6:1.

[3]李学峰,赵艳茹.案例法在物理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大学化学,2012,27(5):15.

[4]金效齐.浅谈类比法在物理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广东化工,2011,38(222):208.

安全生产反思会发言材料篇10

一、要领会意图

干活不依东,累死白搭功。与起草其他文稿一样,起草“短急重”材料时,首先要准确领会领导意图。领导的意图包括总体性意图和具体性意图、明示性意图和暗示性意图、确定性意图和非确定性意图。只有充分领会这些意图,才能更好地抓住行文的主旨。一些同志畏惧“短急重”材料,写不好材料,主要是没有把领导的想法吃透、意图摸准。特别是刚从事文稿起草工作的同志,对单位领导不了解,可能会有一点怕,往往接到写作任务后,不管领导是怎么想的,不论上级是怎么要求的,喜欢冥思苦想,闭门造车,结果是无的放矢,做无用功。材料起草者要领会什么?一般来说,应该了解领导交办材料的目的是什么,材料要阐述的基本观点是什么,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受文对象和发送范围是什么,等等。那么,如何准确领会意图呢?

一要敢于问。有的领导在安排任务时,会主动找写材料的同志说明意图,这是再好不过的。但多数情况下,领导只是寥寥数语简单地交代下任务。面对这种情况,材料起草者就要大胆地问,问清材料起草的目的、要求、时限等,切忌不懂装懂、一知半解。

二要勤于思。领导交代工作意图,往往局限于原则性的指导,粗线条的轮廓。因此,起草者在接受材料任务之后,还要进一步精心思考,拓展思维,以便准确领会、理解和把握领导意图的精神实质。

三要敏于行。领导交代任务时,要迅速动笔,将其主要观点和主张等记录下来,防止相关要求出现遗漏。有时候领导要求起草“短急重”材料,也是根据上级紧急文件、电话等要求而下达的,可通过查阅相关文件、电话记录以及询问知情人等方式,深入了解意图。

二、要注意积累

只有肚里有货,才能笔下有文。充分的准备,足够的素材,是写好“短急重”材料的基础。有的同志材料写不好,根本原因是不重视素材准备,未掌握第一手资料,领受任务后,不认真思考,不认真准备,随手写来,脚踏西瓜皮,写到哪里算哪里,遇到了困难,写不下去了,再去找素材,适得其反。因此,认真积累素材,充分占有素材,是写好“短急重”材料的保证。从事文稿起草工作的同志,必须高度重视平时积累,把积累作为一项基础性、经常性工作,不断积累素材、积累知识、积累思想、积累经验。对素材积累工作,我总结了三句话。第一句话是,闲时备,急时用。第二句话是,广积粮,深挖洞。第三句话是,既要储,更要用。照此而行,对写好“短急重”材料很有帮助。所谓“闲时备,急时用”,就是说要把功夫下在平时,坚持早动手、早准备,在工作中做个有心人,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养成积累各种材料的好习惯,平时开会、交谈、读书、上网时,努力做到善于观察、记录、剪报、追记,设法留住材料,以备不时之需,防止临阵磨枪。所谓“广积粮,深挖洞”,就是说既要注意素材积累的广度,广泛收集生产经营、发展建设、改革调整、党的建设、维护稳定等方方面面的情况,又要注意素材积累的深度,对相关工作进行深入关注、研究分析,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所谓“既要储,更要用”,就是说我们在积累、存储各类基础资料时,还要重视材料的使用,一旦起草“短急重”材料,就要善于利用现有资料,把掌握的情况应用于材料中。相反,如果光会储存信息资料,而不善于使用,这种积累无益于材料起草。

三、要理清思路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接到“短急重”材料任务后,切忌不假思索、草率行事,必须定下神来,先把思路理清,再开始工作。理清思路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方面,要理清材料的写作思路。换句话说,就是要搭好架子,把材料的提纲定好,最好是不仅有大框,还要有小框,每一小框写几层意思,哪层里边讲到什么样的高度、深度、新意等,都要列出来,防止跑题,下笔千言,离题万里,写出来的材料不符合领导要求。我有个同事,在这方面是把好手。每当领导给他安排“短急重”材料任务时,他都显得不紧不慢,先拿出一支笔、一张纸,静坐一旁,思索一会,简单写个提纲或者几个关键词后,再开始起草材料,而且几乎每次都是一气呵成。问他为什么要这么做,他说思路通则文章通,如果写作思路没搞清楚,没有明确要写哪些内容,先写什么后写什么,盲目动笔,就只会徒劳无功,反复折腾。

另一方面,要理清材料的写作方式。接到材料任务后,是一人单独写,还是多人合作写?是办公室文秘单独写,还是与相关部门的同志一块写?这是写作方式的问题,也是工作方法的问题,是在材料起草前必须想清楚、确定好的。有一次,我们接到领导安排的一个“短急重”材料任务,向省领导报送汇报材料,内容包括企业简介、近年来生产经营情况、“十二五”发展思路、下阶段工作打算、请求协调解决的问题等。由于时间紧、任务重,单靠一个部门、一个人的力量,难以优质高效完成任务,于是,我们明确由办公室一名同志牵头,经营、发展、财务、工程等部门各安排一名同志参与,共同起草,结果不到3个小时,就完成了材料任务,得到了公司领导的充分肯定。

四、要借力把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