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高等教育学学习心得体会十篇高等教育学学习心得体会十篇

高等教育学学习心得体会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7:34:00

高等教育学学习心得体会篇1

论文摘要:学习型社会离不开学习支持服务体系的支撑,高等学校在构建学习支持服务体系中应发挥龙头骨干作用。本文以江苏为例,阐述了以高等学校继续教育校外学习中心为重要节点构建区域终身学习支持服务体系的必要性、可行性以及若干政策建议和措施。

高等学校继续教育校外学习中心是指高等学校为所举办的学历继续教育和非学历继续教育的学员进行面授辅导、提供学习支持服务等而在校内外设立的教学机构总称,包括高等学校的函授站、远程(网络)教育校外学习中心、业余教育(夜大学)校外教学点、非学历继续教育校外学习中心(教学站)等(以下简称“校外学习中心”)。校外学习中心包括自建自用、共建共享、社会化公共服务三种类型。校外学习中心是继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继续教育质量的关键环节,也是继续教育管理的难点和薄弱环节。加强校外学习中心建设,将校外学习中心建设成为区域终身学习支持服务体系的重要节点,不仅能够有效提高继续教育的质量,促进继续教育健康发展,而且能够有力地促进学习型社会建设。

一、将校外学习中心建成区域终身学习支持服务体系重要节点的必要性

(一)学习型社会离不开学习支持服务体系的支撑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加快发展继续教育,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建设以卫星、电视和互联网等为载体的远程开放继续教育及公共服务平台,为学习者提供方便、灵活、个性化的学习条件,到2020年,努力形成人人皆学、处处可学、时时能学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社会离不开学习支持服务体系的支撑。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现代学习方式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在现阶段,人们更加关注学习的效率和质量,更加强调学习者的独立自主学习和对学习的支持。学习支持服务体系(LearningSupportServicesSystem)是以学习者为中心,为学习者个体或小组有效学习活动提供全面、优质、高效的帮助与服务的系统总称,包括学习者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的培养,终身学习习惯的养成,学习信息的提供和筛选,学习条件和学习环境的创设,高质量学习资源的供给,为学习者个体或小组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合理需求提供的学习支持和指导,学习成果的认证和转移,以促进学习者进行个别化学习和交互学习任务的完成。

(二)高等学校在终身学习支持服务体系建设中应发挥龙头和骨干作用

作为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教育是第三级教育,处于教育体系的顶部,是教育体系的龙头和火车头,对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构建具有牵引和示范作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部属高等学校成人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管理的通知要求:充分发挥部属高等学校在建设学习型社会和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中的骨干带头作用。

《欧洲大学终身学习宪章》指出,21世纪的欧洲,经济和社会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全球化进程发展迅速,社会老龄化特点日益明显,技术更新日新月异。终身学习也逐渐被赋予更多新的含义:弱势群体的教育需求,大学生毕业后的继续教育和培训,退休人员为丰富文化生活进行的学习等。此外,学生群体更加多样,对学习的需求也更加丰富多样。在此形势下,大学应该作出更加强有力的承诺,在构建终身学习型社会过程中发挥中流砥柱的作用,为建设“知识欧洲”作出应有贡献。因此,高等学校要转变观念,以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为己任,在终身学习支持服务体系建设中发挥龙头和骨干作用,引领校外学习中心按照终身学习支持服务体系建设的要求,加快转型,加强建设,努力把校外学习中心建设成为区域学习支持服务体系的重要支撑点。

(三)将校外学习中心建成区域终身学习支持服务体系的重要节点是校外教学点自身发展的需要

校外学习中心要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准确定位,明确改革发展的目标和任务。校外学习中心是开展继续教育支持服务的机构,目前的主要任务是接受高等学校的委托,根据高校的要求和工作安排,配合高校进行招生宣传、生源组织、学生学习支持、学籍和日常管理。承担继续教育的部分职能,配合高等学校完成继续教育工作。但是,随着社会的变革和教育的发展,继续教育被重新定义,功能进一步完善和拓展,被赋予了新的使命。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继续教育是面向学校教育之后所有社会成员特别是成人的教育活动,是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新继续教育观念,加大投入力度,以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为核心,大力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稳步发展学历继续教育,广泛开展城乡社区教育,加快各类学习型组织建设。倡导全民阅读,推动全民学习。到2020年,努力形成人人皆学、处处可学、时时能学的学习型社会。

《规划纲要》为继续教育校外学习中心的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因此,高等学校继续教育校外学习中心要适应新形势,树立新观念,明确新目标,以服务终身学习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为主要任务,在构建终身学习支持服务体系中找到自己的坐标和发展定位,加快转型,加强建设,努力改善办学条件,搭建终身学习支持服务的信息平台,努力建设成为区域终身学习支持服务体系的重要节点,为接受继续教育的个人和社会群体提供更多、更灵活、更有针对性的学习支持服务,在终身学习的支持服务中不断发展壮大。

转贴于

二、将校外学习中心建成区域终身学习支持服务体系重要节点的可行性

(一)校外学习中心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

以江苏为例,目前全省校外学习中心达到了983个,其中函授站、业余教育(夜大学)教学点611个,占62.16%,远程教育校外学习中心372个(包括高等学校自建远程教育校外学习中心315个,奥鹏远程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校外学习中心44个,弘成远程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校外学习中心13个),占37.84%。这些校外学习中心分布在江苏的100多个县(市、区),平均每个县(市、区)有学习中心近10个。全省各县(市、区)的居民想接受继续教育特别是学历继续教育,可以在当地高等学校以及继续教育校外学习中心得到帮助,选择适合自己的高校、专业、层次和学习形式,校外学习中心可以提供学习信息、报名、注册、学习资料、面授辅导、提交作业、就地考试等帮助和服务。因此,校外学习中心已经成为服务公民终身学习的重要场所。

(二)校外学习中心充分利用了各种教育资源

校外学习中心广泛分布在高、中等学校、电大、党校、行业培训中心、企业培训机构以及社会力量办学机构,充分利用了各种教育资源。比如,江苏983个高等学校继续教育校外学习中心,设在普通高校的有144个,占14.65%,设在成人高校的有11个,占1.11%,设在高等职业学校的有71个,占7.22%,设在市、县电大的有86个(含奥鹏远程教育公共服务校外学习中心),占8.75%,设在中等职业学校的有174个,占17.70%,设在技工学校(包括技师学院)的有64个占6.51%,设在成人中专校(主要是教师进修学校、卫生职工中专校、农广校)的有145个,占14.75%,设在行业企业培训机构的有160个,占16.28%,设在党校的有34个,占3.46%,设在乡镇成人教育中心的有11个,占1.11%,设在民办非学历教育机构的有83个,占8.44%。如果以高等学校为龙头和骨干,以这些校外学习中心为重要节点,构建终身学习支持服务体系,就能有效整合和充分发挥各种教育资源的作用,加快学习型社会建设。

(三)部分校外学习中心已经具备终身学习支持服务的功能

虽然校外学习中心是为高等学校开展学历继续教育服务的,承担了高等学校赋予的部分教育环节的职能。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随着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推进,继续教育正在从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转变,正在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校外学习中心也正在从“教学辅导中心”向“学习支持服务中心”转变。特别是现代远程教育校外学习中心已经具备了学习支持服务具备条件,一些建设得比较好的学习中心以高等学校为依托,集成了高等学校学历继续教育资源,整合了区域非学历继续教育资源,成为区域的终身学习支持服务中心之一。

比如无锡市数字化学习中心在高等学校校外学习中心的基础上,依托广播电视大学系统,集成了10多所高等学校继续教育资源,积聚了无锡市党员干部教育网、无锡市新农村网校、无锡市企业培训网、无锡市知识产权保护与科技创新培训网、江苏经理人网、无锡市老年学习网、无锡市国际服务外包与文化创意产业紧缺人才培训网、无锡网上学习城等10多个网络学习平台资源,初步成为无锡市终身学习支持服务体系的重要支点,该学习中心由学习资源库、课程学习平台、管理平台和移动学习平台等四部分组成,具有有课程资源开发、采购、组合、展示、销售、个人学习支持、课程费用结算等功能。这为校外学习中心建成区域终身学习支持服务体系重要节点提供了范例。

三、将校外学习中心建成区域终身学习支持服务体系重要节点的策略

(一)要将校外学习中心纳入区域终身学习支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

将校外学习中心建设成为区域终身学习支持服务体系的重要节点,离不开政府的重视和支持。

首先,政府要统筹规划,充分发挥高等学校继续教育校外学习中心在构建区域终身学习支持服务体系中的重要作用。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关于现代远程教育校外学习中心(点)建设和管理的原则意见》(试行)的通知”(教高厅[2002p1号)指出,“通过建设校外学习中心,可以促进教育资源重组和结构优化,逐步形成社区学习中心,为成人教育、继续教育、终身学习提供服务,为构建我国的终身学习体系奠定基础”。

终身学习支持服务体系要以学习者为中心,以高等学校为龙头,发挥高等学校在终身教育资源建设中的骨干作用,整合终身教育资源,构建终身教育资源平台;同时利用高等学校校外学习中心在高等学校与中等学校、成人高校、党校、行业、企业培训机构、职工学校、乡镇成人教育中心、民办教育机构以及其他文化社会机构的桥梁纽带作用(因校外学习中心都是依托这些机构建设的),通过政策,引导高校和校外学习中心按照区域学习型社会建设的要求,根据终身学习支持服务体系重要节点的发展定位,转变观念,拓展功能,加快信息化平台建设,集成高等学校继续教育资源,积聚区域各种教育培训资源,把学习中心建成终身学习资源的连锁超市,建成居民终身学习的支持服务中心,若干高校和校外学习中心以及区域各种终身学习网络共同形成区域终身学习支持服务体系。

(二)校外学习中心要加快观念更新

更新观念是推动高等学校继续教育校外学习中心科学发展的先导。

首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学习支持服务的关键要素构成主要包括:服务对象、服务环境和服务内容等,而核心是人——学习者。因此,校外学习中心要成为终身学习支持服务的重要节点,必须以学习者为中心来规划设计学习中心的建设,为学习者的有效学习和交互提供全面周到细致的服务,使得学习者的各种合理请求能得到及时的响应。

其次,要树立以服务为宗旨的理念。校外学习中心建设要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于区域人力资源开发和学习型社会建设,服务于区域终身学习支持服务体系的构建,在区域终身学习支持服务体系构架中找准目标定位。

再次,要树立以质量为核心的发展观。《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着力推动内涵发展,实现工作重心从外延发展向内涵建设、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移。

最后,要树立“特色发展”观。各个校外学习中心要科学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错位发展,形成特色,提高水平,形成独具特色的办学理念和风格。此外,还要树立“有教无类”的理念。校外学习中心要关心困难和弱势群体,使他们体面地学习和生活;要注意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者的学习能力,使学习者体会学习的快乐。

(三)校外学习中心要加快信息化平台建设

《规划纲要》要求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建设以卫星、电视和互联网等为载体的远程开放继续教育及公共服务平台,为学习者提供方便,灵活、个性化的学习条件。因此,校外学习中心要主动适应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趋势,加速自身的转型,由传统的面授辅导为主向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突破时空的学习支持服务转变,加快信息化的学习支持服务平台建设。校外学习中心信息化的学习支持服务平台应该具备这样的功能:

首先,能够集成终身学习的各种学习资源。这些学习资源的来源除了高等学校以外,还包括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其他各类教育机构、科研院所、社区、传媒机构、出版社、课件制作机构、个人等提供的学习资源。

其次,能够为学习者提供学习管理。包括学习信息的提供,学习者注册、选课、考核、评价、学分累积迁移、学习档案管理等。江苏拟进行“江苏公民终身学习卡”试点,为江苏公民终身随时随地学习提供“一卡通”服务,学习中心应该具备一卡通服务功能。

再次,学习过程的支持、指导和服务。包括辅导、答疑以及师生、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的交互服务。

因此,校外学习中心的信息平台既是学习资源的积聚平台,也是学习信息平台、学习管理平台,更是学习指导支持服务平台和学习交互平台。当然,很多学习者更倾向于采用“网络学习十面授辅导+实训实操”的混合学习方式。因此,校外学习中心应以信息化平台为支撑,使之成为当地居民终身学习的“学习资源超市”、“学习指导中心”、“学习交流中心”和“实践训练中心”。

(四)校外学习中心要创新办学体制和运行机制

学习中心的资源和服务对象——学习者两头在外,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千差万别,任何系统、任何实体、任何人在学习需求的推动下,都有可能成为校外学习中心学习资源的提供方。校外学习中心必须面向市场,与多方合作,为不同的学习者开展多样化的学习支持服务。要使校外学习中心实现良性运作,必须创新办学体制和运行机制,充分调动校外学习中心所有利益相关方的积极性。

有人认为,终身学习支持服务体系的发展方向为现代服务业,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也将推动终身学习支持服务体系的进一步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化运作的学习咨询服务机构将出现,来从事终身学习支持服务。因此,校外学习中心也要引入现代企业管理理念和市场运作机制。要逐步形成由政府主导并提供政策支持,校外学习中心自主发展、管理与运行,开展各类社会人群的学历和非学历继续教育,公益性服务与市场服务并重,政府埋单与个人付费结合,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协调发展的新模式。

(五)创设校外学习中心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

首先,政府要进一步加强监管和引导。一方面,要完善校外学习中心的建设标准和准入制度,加强检查和评估,建立优胜劣汰的动态准入和退出机制。

其次,发挥示范辐射作用。教育行政部门应该通过政策支持培育一批示范性校外学习中心,把示范中心优先建设成为区域终身学习支持服务体系的重要节点,使示范性学习中心成为看得见、摸得着、说得清、可复制、可推广的范例,引领所在区域或不同类型的学习中心的建设,提升学习中心的总体质量和发展水平。

再次,要加大对非法招生中介和违规办学等行为的打击力度,形成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同时,校外学习中心要加强自律,进一步规范自身办学行为;要打造自己的品牌,发挥品牌效应,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成为区域终身学习支持服务体系中的明珠。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部属高等学校成人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管理的通知(教高[2007]9号).

高等教育学学习心得体会篇2

关键词:体育教学心理学知识运用教学方法效果

引言

近代奥林匹克创始人拜旦发表了《试论运动心理学》的论文,他最早提出了体育心理学的理论。近百年来,随着心理科学和体育科学的发展,适应体育教学、运动训练和运动竞赛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体育心理学也日渐成熟,成为帮助体育教师、教练员观察和把握运动行为,增强教学与训练效果、提高竞赛成绩,以及分析各种体育心理问题的理论依据。但是,我们中国长期以来存在着轻“教学”而重“比赛”的偏向,对于心理学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的研究不够重视。翻阅大量文献资料、词典等,我们发现,关于心理学知识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方面的研究寥寥无几,而关于运动竞赛却多得很,因此,本文就运用心理学对体育教学进行初步的探讨。

一、心理学知识在体育教学中运用的意义

体育教学是体育锻炼和运动训练的初级阶段。无论什么人,哪一级运动员,他们所受的早期体育都是从体育教学开始的。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广泛应用到生理学、心理学、社会学以创造一种科学,从而构成合理融洽的教学环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其心理活动贯穿整个课堂教学始末,从教师的仪表、语言、举动到场地、器械、教学环境布置;从教学的安排、练习方法的搭配,到教学教程的精心组织、指导都能直接或间接影响学生的情绪,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事实上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准确运用心理学知识,能够提高学生的心理活动水平,控制学生的心理活动强度,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心理状态,这对于提高体育教学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运用心理学知识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目前我国体育课的教学,结构大致分为四大部分,即开始部分、准备部分、基本部分和结束部分。根据体育课结构和学生在体育课教学中身心活动的变化规律,可分把教学各分为六个阶段:(1)引起学习动机阶段;(2)满足运动愿望阶段;(3)适当降低强度、保持活跃情绪阶段;(4)发展运动能力阶段;(5)身心恢复、调整阶段;(6)小结和布置作业阶段。

如果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划分,体育教学又可分为四个部分:(1)激发学习兴趣、满足学习愿望;(2)发展运动能力,掌握运动技术;(3)促进身心恢复;(4)做好信息反馈。

体育教学不论采用什么结构,不论是分几个部分,不论是分几个阶段,在教学过程中都应特别注意根据教学心理特点,教学心理过程,应用心理学知识来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学习兴趣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心理动因。良好的学习兴趣是掌握知识技能的前提条件,因此上好体育课必须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从而为整个教学过程顺利进行打下良好基础。要想保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适宜心理状态,关键要抓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自信和意志等几个心理活动的环节。因此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欲望,就必须了解学生心理,适当引导、培养、激发。比如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实行快乐体育教育,让学生在体育中获得快乐而不是辛苦繁复的练习。

1.1端正学生学习态度,调动学习积极性。健康的身体是学习的基础,事业成功的保证。体育是促使人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文化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在体育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使学生懂得健康的体质是孕育人才的摇篮,事业成功的基石。现代教育发展成终身教育,学校体育的任务也是在向终身体育发展。教师必须把这些道理介绍给学生,把学习体育的目的与社会意义、生活目的等教育结合起来,可以成功地培养学习体育的兴趣。

1.2根据学生心理发育程度来引发求知欲。在校学生一般处于身体和心理发育阶段,求知欲强,好动争强兴趣广泛。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这个特征,积极引导学生的求知欲,这种欲望表现在学习过程中的各种动机的对满足要求的渴望中,在教学中除了向学生讲授大纲的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外,还要强调强身健体,锻炼意志,修身养性的含义,使学生明确提议锻炼是长期的系统的,不间断的身体练习,但要遵循持之以恒循序渐进,大中小运动量结合等锻炼原则。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兴趣,使他们对系统地学习体育知识和锻炼身体的方法手段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

1.3在教学中创设一定的任务,使学生面临某种实际任务,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认识兴趣。比如体育课前恰如其分地规定本次课的学习任务,每个动作必需达到的标准,以及成绩的要求等,都能有效地引起学生的知识兴趣。考虑到体育教学中成绩的显著性,任务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任务过高会使学生产生畏惧情绪,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任务过低,学生不屑一顾容易产生消极情绪。

1.4把美学渗入体育教学课程,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人们因爱美而追求美,因美而愉悦。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能渗入美的意识,使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得到一种美的享受或使教学成为美的追求。教师应充分利用教育者的身份和地位,向学生授课的同时展示美的形象给人以美的享受。有的教师缺乏审美意识,如不修边幅,不拘小节,乃至蓬头乱发;有的教师方言过重,口头语太多。有的教师上课两眼朝天,表情呆板,声调平流;有的动作过于夸张等。上述不美的形象往往给学生听课带来不良影响,驱使学生的注意力或学生听课感到吃力。一个体育教师如果能做到衣着得体,言语清晰,动作优美,比如教一套武术动作,你示范时做到时而刚劲有力,时而飘逸欲飞,站如松,行如风,美感十足,又对学生做些适当的引导,学生不对你感兴趣才怪。

2.满足学习欲望,促进学生积极思维

2.1集中注意力学习。教师能否迅速地吸引学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是上好体育课的关键。从一堂课的开始就应使学生由课前分散状态随着集合队伍检查人数而将注意力转移到体育课上来。对基础差的学生的点滴进步及时鼓励能增强这些学生学会动作的信心,对基础好的学生多提几个问题,如跳远时如何解决好助跑与踏跳的结合等,使这些学生通过积极的思维,对学好动作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课中的区别对待教学方法能使每个学生学习得生动活泼,从而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

2.2活动性游戏。体育课特别是技术课,最大的特点是要学生直接从事大量的各种身体练习,才能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因此,不仅要集中注意力,及时采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采的活动性游戏及徒手操等,使学生全身各主要肌肉群,关节,韧带都得到充分的活动,提高学生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使大脑处于良好的机能状态,心理上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为进入基本部分做好充分准备。

2.3复习提问,学生示范。体育课的开始或者进入基本部分教学后。教师要采用复习提问,或由学生做示范表演,给学生一个回答问题复习动作,自我表现的机会。还可以通过学生正误对比的示范和分析组织学生互相观察,互相帮助,以使出现相似错误动作的同学在互相观摩中找到产生错误动作的原因,促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思维,提高学习自觉性。

2.4考虑体育的竞赛性。竞赛能显示学生运动水平的高低,能激发个人或小组的强烈兴奋,而互争高低不服输的心理状态,有利于学生维持较长时间对某一活动的注意集中,有助于掌握技术动作,达到体能锻炼的目的。如进行50米计时跑向学生提出看谁跑得快,鼓励学生跑出好成绩,提高学生兴奋性,气氛热烈,情绪高涨,这样既达到了一定运动量的练习,也从中不断改进了跑的技术。

3.发展运动能力,掌握运动技术

运动能力是指学生的机体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如走,跑,跳,投,攀,爬……等能力,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劳动中、运动中不可缺少的,而运动技术是各项技术的总称。这些都必须通过各种身体练习来熟练地掌握和稳步地提高。在这一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学习成效性对学生学习带来的影响。

3.1积极运用鼓励的语言,使学生在学习中形成良好的心理状态,体育教学要求学生通过大量的身体练习来掌握运动技术和发展运动能力。在体育课中,教师应不断调整教学节奏,多采用鼓励的手段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提出个人掌握技术动作的程度,使每个学生都知道自己取得的进步和存在的不足,练习起来兴趣更大,也能开动脑筋改进技术动作,对学生的某些不良现象的批评或练习中错误动作的纠正要注意方法,既要严肃认真,又要热情,切忌简单粗暴。

3.2准确把握学生心理现象提高练习效果。教师在课中要经常注意掌握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经常观察学生身体情况的变化和运动中的反应,如有的学生身体不适或运动中反应力不从心,疲惫时还勉强与其他同学一起练习,就往往会出现伤害事故,此时教师若能观察学生的形态,及学生注意力等的变化,及时询问了解区别对待,就能避免伤害事故的发生,这样就能使体育教学活动进行得既紧张又活泼,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效果,使学生掌握体育基本知识,学会一些基本运动技能,提高基本身体素质。

4.促使身心恢复

体育教学中,学生通过基本部分的运动练习,机体受到了一定程度的运动负荷。不仅肌肉处于紧张的用力状态,而且运动中枢神经也处于高度的兴奋状态。因此课的结束部分,必须选择一些能够放松的运动内容,如轻松自然的放松走,徒手操或一些暖和的活动性游戏,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练习中逐渐恢复到相对安静状态。使学生机能得到一定的恢复,这既是体育教学不同于其他基础学科的一个特点,也是体育教师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

5.做好信息反馈

经过基本部分后,学生获得生动的运动表象,明确基本概念,了解技术要领后,要想真正地掌握还必须经过一个信息反馈过程,事实证明,在体育教学中利用多种形式的反馈,可以有效地调整学生完成动作时产生的偏差和错误,提高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通过教学小结表扬与批评,预告下节课的内容等方式进行及时的、阶段性的、启发性的信息反馈。这样既是对本节课的总结,又能为下节课的教学打好基础。

结论

综上所述,在体育教学中很多方面都涉及到心理学,并且应贯穿于教学的开始和结束。成功的教师不仅要具有高尚的师德、渊博的学识、精湛的专业技术,而且还应懂得一定的心理知识,掌握一定的教育技巧。了解和掌握心理学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有助于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形成,有助于增强学生体质和培养他们的体育活动能力,同时可以保证体育教学工作的科学性、可靠性和坚实性,从而提高体育教学质量,促进整个体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布鲁纳.教育过程[m].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1992.

[2]李相勤.试谈心理学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J].天中学刊,1999.10.

高等教育学学习心得体会篇3

关键词:学习范式;体育教学质量;高等教育

教学质量是我国高等教育的生命线。随着我国经济实力及国家地位的提升,“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的国策给予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为深层次,更为高标准的要求[1]。教育部2018年出台了《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和《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意见》。今年刚刚出台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针对现阶段学校体育改革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找准突破口和落脚点,力争在课程教学、教师队伍、条件改善、评价机制等方面现有工作的基础上,提出进一步的改革举措。鉴于此,本研究基于“学习范式”的理论视角,分析影响体育教学质量的现实困境,提出学习范式对提升体育教学质量的优化路径,以实现学校体育对学生的全面教育价值,为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1学习范式下体育教学质量解析

1.1学习范式的概念

随着心理、教育科学的发展,高等教育的改革以及高等教育观念的更新得到了推动。高等教育中,学生的地位日益突出。大学从“传授知识的地方”逐步转变为“产生学习的地方”。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为中心”已成为国际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基调。目前,“学习范式”的内涵尚未有1个完整的权威定义,但是,研究文献中有不同的解释,如“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为中心”、“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等。欧洲学生联盟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概念,认为“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不仅是高等学校的1种理念和文化,也是1种新的学习方法[2]。学习范式不仅引发了高等教育的变革,也引发了高等教育的转型。学习范式并没有给我们1个清晰的发展框架,而是以新的视角重新审视高等教育。

1.2体育教学质量内涵

教学质量的好坏是学校办学的主要标准,大学教育在整个教育系统事业中处于龙头地位。大学教育的发展程度以及质量影响着整个教育事业,甚至直接关系到我国未来教育的建设。教学水平高低以及教学效果好坏会直接影响体育教学质量,体育教学质量也是体育教学效果、体育教学水平的综合体现,学生学习的知识及技能等学习效果也会直接体现出来[3]。因此,体育教学质量的评价不仅要从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学效果和教学影响等因素来评判,也要从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效果和学生的获得度等方面进行评判。促进构建新型大学体育教学质量的评价体系,加快大学体育教学评价工作发展,是大学教育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体育是1门具有特殊教学形式的学科,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等方面的作用不可忽视。保证和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体育人才,为我国体育事业的全面腾飞,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是大学教育体育学科的最大任务。

1.3学习范式与体育教学质量的关系

体育教学质量包含“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学习范式下,不仅要改变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还要改变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教师是复杂的学习环境的设计者,而不只是分门别类的知识传播者,学生是积极的知识建构者、发现者和改造者,而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必须整体性地建构教学和学习。大学教学是“学习共同体”内的有效互动。“学习共同体”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双向互动作用的产物,其建立的本质也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师生共同成为大学学习共同体中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成员,并在共同体中开展交流与合作,学生在令人满意的互动环境中学习,则是师生共同建构学习共同体的结果;学习是学生自己发现和建构知识,形成批判性思考能力的过程。因此,在大学中不只是单纯的“产出学习”,而是要在大学中产出“有意义的学习”[4]。学习范式与体育教学质量的关系图所示(如图1)。

2学习范式下体育教学质量提升的羁绊因素

就目前的教育现状而言,影响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教学方法、课程理念、教师的教学水平、学校环境、课程设置和评价标准等。

2.1课程改革理念滞后,过度依赖确定性知识

学生自身对体育课没有兴趣,不接受课堂学习的内容,上课仅仅为了应付学校课程,再加上体育课程内容老套,建设主体偏离,忽略了学生的参与程度,学生成为了被教育和被传授的对象,严重影响体育教学质量。这种单向度知识传递模式的大学课程建设已经不能适应有效教学的需求,导致学生“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疏离[5]。高校课程普遍采用模式化方式,受到严格的时空限制,很难满足学生的个体需求。

2.2忽略主体性“灌输式”的教学方法

教师的教学方法单薄,强调对课程内容的阐释。在教学中单向传递知识,过于依赖对学生进行知识内容的灌输。教师将自己误认为是课程的中心,而现实中教师的角色应更像演员。在教学中,教师没能有效地与学生进行互动,没与学生建立平等的对话关系。很少对自身教学过程进行批判性反思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水平。教学管理模式以直线管理和自主经营为主,主要服务于教师教学,未能帮助学生建构起完整的知识体系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3学校体育设施及师资力量配套不足

由于资源以及资金的短缺,导致学校体育场馆的建设存在不完善,部分学校甚至没有体育场馆,再加上体育设施设备较为陈旧、体育器材设施缺乏、损坏较为严重、器材不能满足上课需求等原因,引起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下滑,上课时对技能学习及掌握程度的影响严重,是体育教学质量下降的重要因素。加上一些学校体育教师的缺乏,会产生没有体育课程或者其他学科教师带体育课的现象,从而产生体育技能知识传授错误,课程结构不合理等情况,也影响了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及体育教师教学质量。

2.4“传统范式”约束的评价方法及评估理念

目前,我国高校体育教学质量评估遵循管理问责逻辑,教学评估主要作为学校问责和加强教学管理的手段,体育教师的教学评价几乎没有从学生的“学”这一层面进行,主要都是从教师的“教”这一层面进行。例如课堂准备是否充分、课程组织是否合理、课程内容是否合适等,通过评估,将评估的结果的好坏作为教师职称晋升和薪酬确定的重要指标。这种评估显得过于追求物质化,没有达到教书育人的标准。

3学习范式下提升体育教学质量的优化路径

传统的体育教学质量只重视对教师的评价,而忽略了“学生的学”这一重要因素。在“学习范式”下,学生的学习质量是教学质量标准的核心。教师“教”的质量和学生“学”的质量共同组成了体育教学质量,体育教学质量不仅要从教师的“教”视角进行出发,还要加上学生的“学”,二者缺一不可。针对课程改革理念滞后,过度依赖确定性知识、忽略主体性的“灌输式”教师教学方法、学校“硬软件”不足引起的体育教学质量下降、被“传统范式”约束的评价方法及评估理念等现实因素提出相应的优化路径。

3.1学生对学习的投入度

学生对学习投入度是对体育课程的学习精力和兴趣较高的学习态度以及学习时间的投入程度。反映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参与各项学习活动、深入地进行思考、充满活力地应对挑战和挫折的能力。学习的投入度可以从学生的学习效率衡量[6]。3.1.1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学习范式”的核心理念“以学生为中心”促使每1位受教育者都能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并且突出其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应始终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尽可能激发出学生的内在潜能和学习动机,促使学生从被动的接受对象向为主动的主体转变,使教育过程真正成为学生的自我建构过程。从“传统范式”下的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老3中心”彻底转变为“学习范式”下的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为中心、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7]。通过研究性学习及其他新颖的主体性教育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自主学习能力。3.1.2提高学生高阶性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及素质的有机融合,提高学生自主解决复杂困难问题的综合能力。拓宽学生的思维,使其产生高级思维。对目前的教学进行改革,例如“金课”[8],教师创造高质量的课程,不仅面授课堂的教学需要区别于传统教学,整体的教学设计和思路都要需要更先进的理念,强调知识的专业化及系统化,并且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环境、学习资源、学习方式的改变。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让学生在较短时间内有效地学习掌握理论知识体系。课程建设质量的决定因素在于学生的学习投入,高校课程建设的根本价值在于促进学生产生高阶性的学习,即学生在参与课程的建构过程中提升学习能力,获得更具有意义的学习结果。3.1.3共创挑战性的学习内容目前高校体育课程严重出现了小龄化现象,学生学习的内容与年龄不匹配,再加上课程没有做到一体化而导致小学学习的知识内容与大学相同,知识点过于简单无味。因此,帮助学生实现学科、阶段间的整合学习;支持和帮助学生实现学科与专业的一体化学习,解决教育的衔接问题,提高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及学习能力。大学体育课程的建设内容应选择促进学生高质量学习的价值取向,充分发挥学生探索大学课程内容的选择能力。学生作为自身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在“知识向导”教师的引导下,基于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教师与学生互动的过程和结果就是需要学习的新课程内容。新课程内容知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调动师生双方的创造力,师生共同创造的课程内容对学生具有挑战性,满足学生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2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影响度

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影响深远,教师作为知识的引导者必须对学生的学习起着积极的影响作用。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学方法来挖掘学生的求知欲以及培养其学习兴趣,并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去发现、研究、反思与改进,使每1位学生都能从教师教学的过程中受益。3.2.1从教师“教的好”到学生“学的好”在大学教育中,教与学是相互联系的。不仅有教师的教,应更多的关注学生的学。大学是通过传授知识产生学习活动的场所,教学的真正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学习,培养高质量的人才。教学资源旨在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教师只是学习的帮助者和支持者,真正的学习是学习者个人知识的建构[9]。就学生学习而言,教并不必然产生学,并非有所教必有所学,更不是教多少就学多少。大学教育的教学质量不仅在于教师对知识、技能的传授,更在于学生卓有成效的高质量学习。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在诸多因素相互作用下逐渐形成反思性批判能力促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把目前的现有资源充分利用,主动建构知识,提升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符合当今高等教育发展的理念,也符合教师教学发展的新趋势。实现从“教”的质量向“学”的质量转变。3.2.2创造利于学生学习的多样化方法在学习范式下,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就要转变教师的教学方法以及学生的学习方法。教师之间的学术交流和师生之间的交流为教师发现自身问题及产出新的想法创造条件,进一步的改进教学方式与转换教学风格。从另1个角度看,教学发展要体现在教学研究中。教师通过教学方法的创新,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应该作为主体,并且学生应对自己的学习负责。要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以及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要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及素质。基于此,支持教学发展应成为促进学生学习的主要原因。在实践中,教师的教学发展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全方位、多样化的支持[10]。学生处于主体地位,“学习范式”下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促使学生有独立自主的探索能力,在课程学习过程中通过老师的引导以及启蒙对所要学习的课程内容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与理解。课程内容被生动地消化和分解,课程内容成为了更加具有生活意义、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满足学生个性化与多样化的发展需求。3.2.3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学习范式的“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表达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伙伴合作关系,促使教与学齐头并进、互为补充,这是课程建设的重要环节。课程的动态性,课程的建设必须具有动态性和开放性,促使学生从知识的接受者转换为知识的建构者,更应加强学生个性发展动态的调整。对学生而言,根据学习情境动态调整课程是非常有必要的,不同教学研究学习情境之间的相互联系都关系到学习效果的达成。教师要从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角度去完善教师发展的制度和内容,把教师发展与学生发展相结合,尊重学生选择的权利,把教育的“参与权”还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及学生的主体性。教师教学发展要以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发展为核心,这是学习范式对教师发展的内在要求,使学生更容易的获得更好的学习结果。

3.3学校对学生的学习支持度

学校对学生学习的支持包括教学课程、教学设施、管理模式等。学校所提供的课程能够满足社会的需要、学生发展的需要以及本学科的发展要求,使学生在各项方面都能得到发展,促进学生的交流与互学,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及综合素质。3.3.1推动大学组织制度变革教学是大学的根本之义,高等教育的改革最终落脚点必须是教学。从“学习范式”视角出发,学校以及教师是服务于学生的需要,满足学生的需要。因此,以学习为中心必须渗透到大学的组织、结构和文化等各方面,大学教学的目标定位应是把学习放在首位,对学生的学习负责,大学教学的重要任务在于创造新的学习环境,这样才能有效地推动大学组织制度变革,给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围绕学习中心对原有的组织要素进行重组。在学习型大学中,因为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的建设已经超越了单纯的教师发展功能,所以要实现教师发展、学生发展和大学发展的一体化。教师发展的本质已经转化为高校与学生的共同发展。大学组织制度变革,最终实现大学、教师和学生的深度融合,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及教师的教学质量。3.3.2关注教学学术性,构建专业化的研究队伍大学教师发展与学术共同体的发展融为一体。作为学术共同体的大学,其组织结构和发展定位等许多方面对大学教师发展项目产生根本性影响,也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发展。从性质上来说,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是大学教学的内部支持性组织,对学校对教学的定位直接相关。从理论上讲,教学学术是1名优秀教师教学质量的自我体现,也是提高体育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抓手。因此,提升自我的教学学术能力迫在眉睫。应该放在首要地位。因为学术能力的提升离不开专业化的科研队伍,所以要构建专业化的研究队伍来提升学术能力。专业的科研团队可以为教师提供专业的服务,提高教学的学术性,帮助教师掌握相关理论,进而实现自我完善、教学改进和学术教学。高校课程研究队伍建设是课程建设质量提升的关键因素,教师发展中心的工作开展和活动设置应该以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需求为指引,这是因为教学是基于师生共同参与的活动,缺一不可。3.3.3加大对学校体育“硬软件”的投入体育器材设施陈旧以及短缺对学生的学习兴趣会大打折扣,直接影响到体育课的教学质量。因此,根据全方位锻炼的原则和学生的喜好,一方面学校要做好体育器材的购入工作,置备更加丰富的体育器材;另一方面政府以及学校相关部门应继续加大对学校体育场地器材的资金投入力度,让学校不断的去更新和完备体育场地器材,并对现有设备进行维护保养,避免损坏。另外,管理部门要明确体育场馆、器材的管理和维护制度,要安排专门的管理人员,完善体育场馆的管理。体育器材设施的多样性要满足学生,为学生能够顺利的完成体育课程目标做好充分的物质基础。学校应该将体育馆以及体育设施对所有学生开放,合理地利用起来,进而也能够更好的提高他们上体育课的参与兴趣,进而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3.4学生的学习获得度

学生的学习获得度不仅直接体现了体育教学质量的好坏,还反映了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及学习效果。从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学生自身的发展方面进行学习获得度的设置,突出学生主体,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改变对学生的评估理念以及评估制度,使学生更加注重学习过程,构建新的学习共同体以及学习型组织,满足学生在学习中的需求,利于加快学生的个人发展。3.4.1注重投入转变到注重过程和输出教学质量评估的内容要从关注教育投入向关注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转变。内容的转变包括2个层面:1是评估的重点从教学资源和教师教学转移到学习效果,2是对教学资源和教师教学的评估要从促进学生学习的角度出发。长期以来,我国高校教学质量评估重点关注教学投入。从投入到过程和输出的转移,具体是指评估要更加侧重高等教育产出了什么,而不是投入了什么。评估重点的转移不是对教学资源和教师教学的漠视,转变的关键在于将教学资源和教师教学作为学习的支持性条件,考察其对学习的支持程度[11]。教学投入不能简单以生师比、生均教学用房、生均图书册数、生均教学仪器占有率和高学历教师所占比例来衡量,而应该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评估教学资源的利用率。教学设施是否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教师的教学是否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参与、产生了良好的学习效果是评估需要关注的重点。除此之外,对于教学输出即学习效果的评估要充分关注学生的多种能力。学习效果既包括学生知识的增长,也包括品德态度和思维的发展,因此学习成就不能局限于学生的课程成绩、毕业率以及就业率,需要关注学生多方面的综合发展。3.4.2健全教学质量管理与评估制度育人是高校的首要工作,教学是高校最基本的职能。学生作为教学的主要对象,其发展程度直接反应着高校的教育质量。科学的高校教学质量评估是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引导。深刻认识高等教育质量的内涵,构建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实现从评“教”到评“学”的转变,是我国高校教学质量评估改革的关键所在。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建设,并不是要把高校原有的质量评估全盘否定,而是以学习效果评估作为核心,将资源评估、教学评估和学习评估结合起来[12]。只有实现教学质量向学生学习质量的回归,以学生发展为目标,重视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才能发挥出高校教学质量评估的最大价值,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实现内涵式发展。3.4.3促进学生发展,构建“学习共同体”“学习共同体”是教师与学生的共同构建的体系。换种角度说,“学习共同体”是以学习者与引导者为主体,以拥有共同目标为主要特征,以学习支持环境为条件,师生之间相互对话、沟通和交流为活动方式。按照共同的发展愿景,师生最终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学习共同体的建构将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促进学生学习的1种手段。“学习共同体”独有的相互制约性会促进教师加强自身的学习,丰富教师的教学手段,进而提升教学能力,即提高体育教学质量[13]。高等教育中,构建学习共同体是教学质量提升的必然选择,也是当今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然趋势。师生在进行学习与提高的同时,不仅凸出了个人价值,也进而实现了共同体的集体目标。

4小结

高等教育学学习心得体会篇4

成功体育教学是在新的体育教学理念指导下,在有效吸收了现行的合作学练教学模式等的成功经验基础上,试行的一种课堂教学新策略。本文将探讨如何在高校的排球教学中体现成功体育教育思想。

2、相关概念界定

2.1成功:《现代汉语词典》给出成功的两个意思:(1)动词。获得预期的结果(跟“失败”相对):实验成功了。(2)形容词。指事情的结果令人满意:大会开得很成功。

2.2成功体育

本文引用著名学者毛振明教授的观点:成功体育是指学生不能按照目标要求完成练习。通过教师改变教学方法和降低练习难度,努力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勇于创新,敢于胜利,顽强拼搏,不断超越自我的教学过程。

3、成功体育教学的作用及意义

3.1成功体育能为大学生提供体验成功的机会

成功体育教育彻底改变了传统体育教学的观念和方法,通过教师帮助学生成功,学生尝试成功,逐步达到自己获得成功的教育过程。是追求学生自我潜能的开发和自身发展的教育,是追求全体学生多方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成功体育教育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运用灵活的运动手段和组织措施使每个学生树立个体目标,通过自身努力,使其获得成功感。

3.2成功体育可以帮助学生强化对体育学习的动机

动机在体育学习中的作用,具有引发体育行为的功能,这种动机一旦形成,就具有学习上的正确倾向性和较大的稳定性、持久性。传统的体育教学是根据大纲要求授课,严格按照国家达标标准和考核办法,以等级、分数量化来评定学生的体育成绩。它的最大弊端在于忽视了学生在身体形态、身体素质、运动能力、兴趣爱好等方面存在着的个体差异,凡事都“一刀切”,从而导致那些先天素质差、技术水平低的学生逐渐失去了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厌烦上体育课。而成功体育教育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运用灵活的运动手段和组织措施使每个学生树立个体目标,通过自身努力,使其获得成功感,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一种全新体育教学形式,它充分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学组织原则。成功体育教学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选择目标,设定场地器材和规则等。对于身体素质差和运动基础差的学生,教师在练习时要降低难度和要求,使其获得成功,然后再逐步提高难度和标准,使其在不同难度要求下不断进步,从而可以帮助学生强化对体育学习的动机。

3.3成功体育可以增进师生间的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激励学生成功心理的保证,师生关系是完成体育教学的前提和基础,以良好的师生关系为保证,是学校体育工作运转的关键。成功体育教育师生间有更多的互动,教师要力求创设良好的环境促进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通过改革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及教学模式,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渴望成功的满足,从而有利于保持良好的师生关系。

4、成功体育教学在高校排球教学中实施的途径

4.1转变教学观念,选择适宜的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模式

作为排球工作者,要认识到高校排球教学的目的不是培养几个体育尖子,更不是为了应付运动会或体育竞赛,而是真正做到让学生德智体等全面发展,增强学生身体素质和培养终身体育观,让每个学生得到提高。因此要首先转变观念,同时我们的排球教学内容要根据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要,结合今天的社会发展实际以及学生身心需要,逐步探索改革;在教学方法上要变强制式的教育过程为启发学生自觉性、主动性的教育过程;在教学模式上根据培养目标选择正确的教学模式,不同的教学任务应有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不应当也不可能局限在一种模式上。

4.2培养学生自信心,提高其心理素质

排球教师在进行成功体育教学过程中,应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做到区别对待,满足每个学生的需求。尤其是面对体育能力相对较差的学生,教师要通过降低要求、改变规则、辅助等方法,使其能够逐步提高,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同时也使每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艰辛后的成功感,培养了学生不怕失败、坚毅的心理品质。只有让学生树立起自信心,提高其心理素质,才能让学生不怕挫折和失败,努力拼搏,调动学生潜力,获得成功,不断超越自我。

4.3在体育教学中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

创造成功机会是实施成功体育的关键。教师要认识到每个学生都有获得成功的愿望和每个学生都具有潜能,虽然学生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但他们之身都有很大的潜力,教师要明白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因此教师要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其潜力得以发挥出来。在对一些体质差或其他原因不能完成动作,此时教师不应对学生训斥,这样会挫伤学生自信心和积极性,会使学生失去对体育课的兴趣。教师应尝试改变教学方法、练习手段、降低要求或进行不平等竞赛法通过在集体中体验成功等方法,使学生提高成功的体验。

4.4鼓励性的评价是“成功体育”的催化剂

鼓励性评价的目的应该是通过表彰和肯定学生的优点和进步之处,使学生获得精神上的某种满足,使之转化成内在的动力,调动学生学与练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特别是对那些运动能力较差的学生,应根据他们的自身基础条件,制定适宜的目标,当他们取得点滴进步时,及时热情地给予鼓励。同时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和特长,给予积极的肯定,以此来激发学生内心成功的愿望,树立自信心,最终体验成功。

5、结论与建议

5.1成功体育教学能为大学生提供体验成功的机会,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可以帮助学生强化对体育学习的动机,同时有利于增进师生间的关系。

5.2成功体育教学运用在高校排球教学中能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但在教学实践运用中建议: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教材加以应用,并适当调节、优选教学法,融教学个性、艺术于教学模式中,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结合教学程序的每个环节,加强学生“自主学习”的组织与调控,充分保证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练习的时间,使多数学生经过努力超越自我预定的学习目标,才能达到教与学协调一致的目的;从教学对象实际情况出发,因势利导,循序渐进,细心施教;对体育基础差生进行科学合理组合并实施相应的灵活教学方法是提高整体教学模式效果的可靠保证。

参考文献:

[1]毛振明.体育教学科学化探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92~93.

[2]马治强.探索成功体育教学[J].中国学校体育,1999,(2):15.

[3]林骅.“成功体育”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J].福建体育科技,2001,(5):40-42.

高等教育学学习心得体会篇5

【关键词】体育;学生;积极性;培养

在素质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学校越来越重视音、体、美等带有艺术性的课程,体育作为国家规定的必修课,更是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我们越来越认识到体育教学的任务不仅仅是要求学生掌握某些体育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使学生真正树立起终身体育的理念,形成终身体育的良好习惯。

一、现阶段我国体育教学的现状

素质教育的推行对我国体育教学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在素质教育理念的影响下,人们更加关注体育教育,我国体育教育教学快速发展。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应试教育的影响依然存在,也许真正意义上的体育素质并没有得到有效的发展。

尤其高职体育课程往往会被误认为放松性课程,即便是有体育考试也是临阵磨枪而已,很多高职学生对体育教育缺乏正确的认识,体育学习积极性非常低下,甚至有的学生出现“逃课”现象,使得原本意义丰富的体育教学变得无精打采。为了改变这一现状,高职体育教师应找出学生体育学习积极性不高的原因,采取各种措施激发起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变“要我动”为自觉的“我要动”,使体育课程教学变为师生共同参与、共同享受的学习过程。

二、体育教学中学生积极性不高的原因分析

影响体育教学中学生积极性的因素有很多,既有社会、学校、教师方面的因素,也有学生个体差异因素等等。具体分析如下:

(一)社会方面的因素

学生体育学习积极性不高与学生的抗压能力弱有直接的关系,而学生的抗压能力弱主要是由于家长的溺爱,尤其是独生子女在长辈们的娇宠中长大,造成了学生畏惧体育的心理。此外,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学生、家长甚至教师对体育课存在偏见,认为体育锻炼是以后的事,体育课上不上都没关系。

(二)学校方面的因素

学校对学生体育学习积极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大方面,一是学校的体育氛围,二是学校的体育设施。具体说来,学校是否重视体育教学直接影响到体育教学的质量,也会直接影响到学生体育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果学校重视体育教学,就会注重体育基础设施的建设,包括体育场地建设、体育器材采买等等。比如,健美操、体操、游泳、乒乓球、篮球等体育项目的实施需要有一定场地做支撑,健全的学校体育硬件设施会增加学生的选择性,增加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

(三)体育教师方面的影响

体育教师的自身素质和教学水平影响着学生的体育学习的积极性,教师的一举一动都可能成为学生效仿的对象。体育教师在讲解体育知识的时候,加入学生感兴趣的故事、音乐、视频等都容易引发学生对体育知识的好奇心,反过来,体育教师的粗暴的言辞或行为容易使学生产生抵触心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参与性。

(四)学生个体差异方面的影响

通常说来,男生和女生的心理特征是有很大的差异的,对体育学习的积极性也是不一样的,男生的体育学习积极性明显高于女生,这是先天性的差异。长期的生活和学习形成了不同学生的体育兴趣,这些兴趣都会影响到学生的体育学习积极性。比如,学生比较喜欢武术,学习武术时积极性就比较高,主动自觉地学习,但是学习其他体育项目时,积极性就会有所下降,这就是学生自身体育兴趣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三、体育教学中学生积极性的培养方法

针对学生体育学习积极性不足的状况,体育教师必须进一步改革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树立终身体育学习理念,想方设法提高学生的体育兴趣。作为一名体育教师,我们应该积极探索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积极性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下面结合本人的教学经验,重点从体育教师的角度分析体育教学中学生积极性的培养方法:

(一)加强宣传教育,树立终身体育理念

众所周知,体育锻炼能够增强人的体质,但是真正坚持参与体育锻炼的人却不多。因此,应加强宣传教育,帮助学生树立起终身体育理念,深化学生对于体育学习的认识。具体说来,可以通过体育理论课或专题讲座为学生讲述体育趣事,同时明确体育锻炼的目的,掌握足球、篮球、花样游泳等各种体育赛事的评判方法,还可以利用学生的追星心理,畅谈刘翔、孙杨、林丹、王军霞等体育明星的成长过程,深化学生对于体育价值的认识,增加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

(二)变通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新颖的教学内容容易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因此,对教学内容的改革成为体育教学改革的重点。比如,在教授加速跑时,如果每节课都是一味的采取计时跑则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使学生感到厌倦,这时,可以将教学内容稍微变通一下,将直线跑变为弯道跑,将计时跑变为小组赛,将教师纠正错误动作变为学生之间相互纠正错误动作等都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多元化评价教学,强化学生的成就体验

有的学生本身的身体素质不高,再怎么努力也成不了下一个刘翔,例如考核投掷实心球,高大体壮者随手一投就是满分,瘦小体弱者即使付出再大的努力也难以及格。这事,按照一般的评价方法就显得不是很公平,因为每个人的付出是不一样的,瘦小体弱的学生也渴望得到教师的认可和肯定,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实施多元评价有利于强化学生的成就体验,帮助学生树立起自信心,从而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比如,多元化评价可以将原来身体素质测试在分数中的比重调整为40%,将平时学习态度、努力程度比重调整为60%。这一调整方案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热情。同时,体育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应多给予学生肯定的评价,微笑、点头、鼓掌、激励性语言等都可能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

四、结束语

总之,体育教学中学生积极性的影响因素是多样化的,作为体育教师,应不断探索影响体育教学中学生积极性不高的原因,深入研究其中的可变因素,找准突破口,多途径提高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桂雨晨.体育教学中学生体育学习积极性的激发[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3(06).

高等教育学学习心得体会篇6

【关键词】新课标体育兴趣终身体育

【中图分类号】G80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1)01-0185-03

【abstract】inneweraoccupyinganleadingpositionintheknowledgeeconomy,theglobalizationprocessbroughttheseverechallengetoChineseeducation,people’ssocialcompetitionconsciousnessseemsfiercerthananyhistoricalperiodofbeforetoo,thepersonalstrengthhasdeterminedthequalityofpeople’sexistencequality.inthefaceofdevelopmenttrendandsocialrequisitionfortalentoffuturethatareeducatedinthe21stcentury,basiccourseofnewroundreformsandextremelyattractspeople’sattention,whilethenewlessonofcognitionmarks,upgradesnewidea,howtoimprovepeople’ssocialcompetitivepower,trainstudents'studyinterest?willbecomeanimportantsubjectforresearchinsportsteachingoftheschool.

【Keywords】thenewlessonmarkingSportsinterestLifetimesports

一、前言

学生参加体育运动有无兴趣,直接影响他们从事体育运动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也决定着体育知识的掌握与技能的形成。事实证明,只要学生对参加体育锻炼有了兴趣,就会把学习与体育锻炼作为自身的需要,积极开展体育活动,刻苦进行体育锻炼,克服主观困难,逐步增强身体素质,提高健康水平和运动水平。体育也只有引起了学生的兴趣,他们才能主动、自觉地进行学习,积极参与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才能树立终身体育的意识。我国制定的《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对体育课程有了全新的基本理念,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注重学生的兴趣爱好与专长的形成,奠定学生终身体育的基础。[1]在新课标下如何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本文在分析新课标带来的课改要求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及学习体育的兴趣特点,围绕如何培养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提出个人观点。

二、体育教师要更新观念

1.指导思想的更新

根据“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新课标确立了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标准和评价体系,将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性质定义为“以身体锻炼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学生的健康为主要目的”的一门课程,突出健康是唯一目标。[1]

2.体育教学目标的更新

体育教学过程究竟追求什么目标,想得到什么样的结果?这是学校体育理论中必须回答的问题。传统的学校体育理论认为,体育教学的主要目标是追求运动技能的规范与提高,体质的增强。目前,它已逐渐转变为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个性和谐发展。新课标思想正是从这一高度来看待、评价体育教学过程和体育教学目标。从这一意义上讲,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发展是新课标思想的根本精神所在。新课标与学生个性和谐发展方面存在辨证的关系:一方面学生的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发展水平往往在是否愿意学习体育,以及愿意从事哪些运动项目和怎样在学习中充分表现出来;另一方面新课标思想本身又是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发展的有效手段。在新课标思想的影响下,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创造性等积极的个性特征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发展。

3.体育意识的更新

传统的体育教学理论过分强调体育教师的主体地位、主导作用,认为学生只是一个进行教育培养的客体,只有被动地接受体育教师的教育培养,结果导致学生主体地位的丧失、学习积极性的泯灭。新课标特别重视学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认为学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是发展个性、积极主动、独立自尊的人。

新课标新思想认为,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地位是由学生的主体意识决定的。因为体育教育的影响只有在得到学生主体意识的选择决定后,才能对其知识、能力、个性品质、身体等各方面发挥作用。另外学生从事体育学习的体育基础、学习目标与追求、个性心理特征、生理特征、学习方式方法等各不相同,具有鲜明“这一个”特征,教师只有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要求,因材施教,鼓励学生自觉主动创造,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4]

4.教师行为的更新

新时期体育教师不再只是知识技能的传授者和管理者,而是学生健康发展的促进者和引导者,因此要记住自己的职责是教育所有的学生,要坚信每个学生都有学习的潜能。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尽量给每位学生同等参与练习的机会,并经常检查、反省自己是否在对待不同学生上有差别,尽量公开地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在实施奖励时,要做到公平、公正、公开,不可有不同的对待。要常常了解听取学生的意见,看看他们是否认为教师在期望上有偏差,随时审视,随时修正。

5.教学模式的更新

我国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来自苏联的“四段教学模式”,其表现形式为:开始部分――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这种教学模式使得教学目标单一,组织形式死板,忽视学生个体差异和能力的培养,学生处于被动状态,如准备过程中体育教师一般采用慢跑,跑完之后就是做徒手操,无论遇到什么课题都是如此。这种固定模式的教学结构给学生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限制了学生的活动时间和空间,阻碍了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使学生对体育活动丧失兴趣,不利于学生创造思维和想像力的发展。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生理活动规律,我在体育教育实践中将教学过程设计成以下模式:引导――激发兴趣――增强信心提高活动能力――学习技术――发展身体素质(满足活动愿望)――放松与恢复等六个阶段,使学生在课堂上学得开心,玩得有趣,个个满怀激情地大胆表现,身心愉悦地达到了学习目标,这充分体现了体育新课标的“健康第一、学生主体地位”的思想,实现了学生在课堂上人人动起来,使学生在学中玩、玩中学,在不知不觉中既掌握了运动知识技能,又达到了锻炼身体的教学目标。[4]

三、学生体育兴趣不高的原因

首先,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国家,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广泛流传的是重文轻武的思想,这种思想的存在直接或间接地束缚着现代教育思想的传播,再加上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大部分家长、老师认为体育学与不学无所谓,导致学生应有的体育锻炼时间被剥夺,学生上体育课往往不思进取、好逸恶劳、能躲就躲、能逃就逃,对完不成学习任务缺乏应有的耻辱感,更不要说培养体育兴趣了。

其次,传统教育是“师本教育”,其核心是以教师为本,过分突出教师的主体作用,重视由教师单向传授知识,再加上教师业务水平不高、教学方法不科学不新颖、责任心不强等因素,对学生没有吸引力。有些体育老师甚至不仅吝于给学生微笑,而且经常讽刺、挖苦、斥责学生,甚至侮辱、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于是,学生对体育的学习兴趣、信心、乐观豁达的态度、创造力等,往往就这样被泯灭了,甚至造成师生公开对抗,这样极大地影响了学生对体育兴趣的产生。

四、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学习新知识的一种方法、一种手段,不同的教材采取不同的方式,就是让学生以积极主动、愉快的心情去接受教育,而不是以强制性命令的方式强迫学生必须去服从。

1.通过学习目的的教育来激发学生体育兴趣

对于一名学生来说,如果对自己学习的意义不明确,就不可能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要使他们知道自己所学的每项知识和专业技能的目的,以及这些知识技能对自身及社会的意义,从而促使他们积极参与,培养他们的浓厚兴趣。[2]

2.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

良好的体育教学环境,可使人易于产生运动的欲望。在学校里,改善体育教学条件,建立良好的教学环境,建设多项运动设施,是吸引学生积极参加体育运动的重要因素。我们要通过多渠道多途径提高学生的体育兴趣,如教学中场地的设计,场地布置必须紧密结合教材特点,并通过器材摆放和运用各种标志来帮助学生尽快掌握运动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5]我在立定跳远教学的场地布置上,根据班级学生的体能和水平不同,设计每十厘米一级的距离段,让学生看到不同远度的标志,一次一次的对比着练习,从而激发了学生的练习兴趣,顺利完成了教学任务。再如教学器材的使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细心观察和发现器材的客观不足给学生带来的恐惧心理。如我在跳远腾空的教学过程中,为了使学生的练习达到一定的腾空高度,经常在踏跳板的前面放置有一定高度的横杆,要求练习者腾空时越过横杆,结果很多学生畏惧前面的横杆,不敢大胆的进行练习,课后我反复思索,在第二节跳远课上改用橡皮筋代替横杆,结果学生的练习积极性大大提高,兴趣大增。因此,及时巧用器材同样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可以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进行教学,让体育知识、运动、比赛等内容更直观、生动、形象地体现在学生面前和脑海里。我想这样的教学手段和环境,无论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是学习效果,都应该是直接的、显著的。诚然,要创造良好的体育教学环境,还需要我们社会的共同努力,才可能达到理想的教育目标。

3.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传统教学中的师生关系,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教师不仅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体育活动的组织者、成绩的判定者和绝对的权威者,而且总是千方百计地把自己的要求“格式化”,根据自己的思路进行教学,从而导致学生对体育课失去兴趣,出现了学生喜欢运动而不喜欢上体育课的现状。因此在新课标下,教师应真情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公平对待每个学生,不能厚此薄彼,尤其是对于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教师要多鼓励、多关怀,相信他们的潜力,切实帮助他们,成为学生的促进者和服务者。新课程要求教师从知识技能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由居高临下的指挥者转变为合作型的良师益友,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从而达到激发、培养学生体育兴趣的目标,为学生的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4.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首先,师要为人师表,以对学生执着的爱、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和高雅的仪表风范来强烈感染学生,体育教师要适应学校体育的发展,必须努力学习技能、技巧,养成自己终身学习的意识及终身学习的习惯,以激发学生对体育知识学习的兴趣。其次,教师是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教师的讲解要简明扼要、条理清晰、语言生动、风趣幽默,加之教师动作示范准确、协调、优美,学生就会很快地领会动作要领,振奋精神,在做练习时就会感兴趣,练习认真。反之,就会影响学生对练习的积极性,因此教师上课前要仔细认真的吃透教材,对每次课的练习难度有充分的研究,安排每次课的运动量,练习密度要合理,对教学方法、手段要不断的改进。如当学生练习成功时,及时给予表扬;当学生练习失败时,及时给予鼓励;当学生焦躁不安时,及时给予安慰等,都可以激发学生练习的积极性。

5.让学生多一些想象,多一份自信。

教学中教师要拓展学生的视野,注重学生个性发展,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提倡与众不同、高人一等并渗透到课堂教学的相关环节。如:学习前滚翻动作时,在教师动作要领提示和示范后,可以先让学生自主进行练习,并带着“怎样才能滚的正”、“怎样才能团的紧”等问题到实践中寻求答案。对学生在练习中想象出来又有实效性的方法,如“双手握踝前滚翻”、“腭下夹手帕”、利用后垫、跳箱盖、体操凳上进行前滚翻练习等行之有效的方法,应充分给予肯定。同时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和已有的经验,尝试探究不同情境下运用滚翻(从上向下、突然摔倒)的区别及合理的自我保护方法。利用多媒体或实物演示,了解从山坡上滚落时应横向滚动,以减速和自我保护;突然摔倒时应用一侧身体先着地等要领。这样就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把“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同时还应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练。不但给学生足够的练习时间,还应给学生足够的学练空间。如做“拍球游戏”时,当学生学会体前拍球后,在学生进行自主练习前,教师可以让学生尝试做其它运球动作的练习,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并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大胆实践,于是学生完成了体侧运球、体前低手运球、体前高手运球等动作学习。这样,学生在自主学习与实践的过程中,增强自信心的同时也激发了学习兴趣和创新欲望。

6.优化教学过程、手段和方法

要生动活泼、多样化的组织形式,教学手段灵活,不断改变作业条件。在短跑教学中,如果每节课都是做规范的起跑姿势到加速跑,学生都会感到枯燥乏味,练习几次后就身心疲惫了,如果做不同姿势听信号后加速跑、追逐跑、追球跑、接力跑、后退转身加速跑等练习,这样的学习气氛和效果肯定不同。我们还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对比法、测验法、比赛法、游戏娱乐法、情景教学、启发式或讨论式、目标激励、分层教学等方法,提高学生运动的情绪,增强学生学习的欲望和学习的信心,提高学生知觉、注意、思维和分析的能力,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

7.通过竞赛提高学生的兴趣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是“活泼好动,求知欲极强,表现欲很高”,对此,教师在教学时,应采用多种形式手段,使学生们充分地展示自己的闪光点。如有的学生跳得高跳得远,有的跑得快,针对这些情况,教师就应该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础上,想方设法给学生创造展现自己闪光点的机会,这就需要举行有意义的比赛,学生在比赛中展现了自己不同的闪光点,虽然在某些方面不如其他同学,但在某个特定的比赛项目中他是佼佼者,这会增强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教师再加以适当引导,相信其兴趣肯定会日益膨胀。当然,对于竞赛的组织、动作,教师必须在公平、公正、合理的基础上进行,以便于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并发挥自己的潜能。

五、小结

作为一名合格的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务必认知新课标、更新新观念,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个学生受益,激发学生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切实把新课程理念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朱萧.走进新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

2文雁勇.对体育兴趣和求知欲培养的认识和思考[J].体育教学,2004(30)

3刘红新.关于体育教学中兴趣的培养[J].体育文化导刊,2004(12)

高等教育学学习心得体会篇7

一、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偏低的成因分析

1.教师。从实际的中职体育教学来看,因为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在体育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法单一,在教学中有着重复性的特征。再加上一些教师本身教学业务水平较低,教学方法又缺少灵活性和趣味性,进而影响了学生对体育的学习兴趣。有些教师还在教学中经常挖苦学生,甚至还存在体罚学生的情况。这些教师因素的存在都使得学生对体育的学习兴趣偏低。

2.学生。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受自身心理与生理因素的影响。从生理方面看,中职学生的身心还处在发展和完善的阶段,身体发展具有一定的不稳定性,主要表现为动作的协调能力暂时呈下降的趋势,表现出动作迟缓等现象。从心理因素方面来看,中职学生在这一时期表现出不稳定性的特点,经常接受不了失败的考验,在课堂上则表现出疲惫不堪。再加上受到社会就业等传统观念的影响,学生认为体育学习对今后就业没有帮助,因此对体育的学习兴趣较低。

3.教学。在中职体育教学中还存在着教学内容重复和教学方法落后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降低了学生对体育的学习兴趣。中职体育教材普遍缺乏整体性和趣味性,有的教材则充斥着无实际应用价值的体育理论。在教学内容上,课时安排不合理,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用统一传授式的方法进行体育教学。

4.考核标准。在中职体育教学中,还存在体育考核标准单一的问题。目前的体育考核标准使学生平时不需要多少练习,就可凭借自身的天赋取得较好的考试成绩,有些学生虽然在学习上付出了努力,收效却不明显。分数成为衡量学生成绩高低的唯一标准,使得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降低,进一步影响了其对体育课的学习兴趣,更有甚者产生了厌学恶学的情绪。

此外,中职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还受到家庭、学校及社会因素的影响。总而言之,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偏低是多方因素共同影响造成的,在实际中,需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

1.优化师生关系。在教学中,可通过建立新型师生关系来提升学生对体育的兴趣。教师和学生建立相互理解、平等和相互沟通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更加尊重教师,从而营造出良好的课堂气氛。在新型师生关系中,教师运用以学生学习需求为主的教学方式,在课堂上,应用小组讨论和情境教学等多种综合教学方式,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对体育课程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新型的师生关系使学生能够在自主学习的同时,完成体育课程的教学目标。

2.按照学生个性特征,因材施教。因为学生的体育基础、身体素质、心理承受能力、接受能力等各不相同,为了顾及学生个体差异,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过程中,教师就要注意因材施教,区别对待每位学生。例如,对大多数学生提出学会和掌握某一项体育动作的要求,但是对基础好的学生就得提出更高的技术动作要求。特别地,应当特别关心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这些学生信心不足,以致缺乏对体育的兴趣。这时,教师应该降低对他们的动作难度要求,除了帮助鼓励和耐心辅导之外,还要依据他们的具体情况,合理安排他们的课堂练习内容,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他们要求,帮助其树立自信心,激发他们的体育兴趣。如在“支撑跳跃”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分层教学,以越过山羊为层次一,以越过中跳箱为层次二,以越过高跳箱为层次三。在学习前可让学生自主选择某一层次的练习方式进行学习,掌握后便可进入更高层次进行学习。通过其自身的努力,逐步达到“支撑跳跃”的学习目标,使其真正感受到学习带来的愉悦,以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高等教育学学习心得体会篇8

Donaldnorman在20世纪90年代最早提出用户体验的概念,强调在互联网领域要以用户为中心设计产品。SchmittBH提出用户体验是个体对某项刺激产生的个别化感受,分为Sense,Feel,think,act和Relate五个模块。用户对于产品的评判不止是在客观的形态和功能上,也取决于用户个体心理、情绪、信仰等主观感受[1]。JesseJamesGarrett提出了用户体验要素的五个层次:表现层、框架层、结构层、范围层和战略层,分别从用户需求、产品功能、运作方式、产品表现形式、视觉呈现五层面,从抽象到具体逐层设计产品[2]。iSo9241-210标准将用户体验定义为“人们对于针对使用或期望使用的产品、系统或者服务的认知印象和回应”。Hassenzahl和tractinsky指出用户体验是用户内心状况和具有某些特征的系统在一定的交互环境下产生的结果。所谓“用户体验”可以说是在“产品”的使用过程中或接受服务时,人结合已有的经验对品牌特征、可用性、有效性、内容性等产生的主观心理感受和满意程度。用户体验的核心是提供的产品和服务要以用户为中心,从考虑用户的需求、喜好、体验出发。用户体验理论从诞生之初至今,已经受到很多领域的关注和研究,在网站设计、电子商务、市场营销、软件开发等方面应用广泛,在教育领域的网络课件制作方面亦早有探索。

2高校网络教育支持服务概述

2.1高校网络教育支持服务概念

网络教育是指在网络环境下,以现代教育思想和学习理论为指导,充分发挥网络的各种教育功能和丰富的网络教育资源优势,向教育者和学习者提供一种网络教和学的环境,用数字化技术传递内容,开展以学习者为中心的非面授教育活动[3]。高校网络教育支持服务可以分为广义的支持服务和狭义的支持服务。广义的支持服务是指网络教育的全部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开展的教学、管理活动,狭义的支持服务是指专门成立支持服务部门或专门的支持服务工作人员对学习中心的建设、发展以及学生的顺利学习进行物质和精神上的支持服务。本文提到的高校网络教育支持服务是广义的支持服务,广义的支持服务可以分为学术性支持服务和非学术性支持服务两大类,具体包含院校管理、教师支持服务、学生支持服务、技术和资源支持服务、课程设计、中心(站点)支持服务等。当学习者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疑问、困惑时,教育者提供的帮助称之为学术性支持服务,包括导学、课程讲解、辅导、答疑、考核以及在学习方法上提供的指导。教务管理、学习平台设计、学生活动组织等可纳入非学术性支持服务的范畴。

2.2高校网络教育支持服务特征

2.2.1支持服务主体社会化

高校网络教育主要包括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两种教育模式。学历教育的学生需要提升自身知识深度,并取得社会认可的学历;非学历教育一般针对的是需要丰富已有知识、补充新知识或习得新技能的学生。2014年12月南京大学网络教育学院针对新生进行学习情况调查,在282份有效问卷中有255人次表示学习的目的是提升学历,149人次表示学习目的是学习知识,其他是交朋友、单位要求等。目前高校网络教育的主要学习群体是在职从业人员,他们已经具有一定的知识背景、文化背景、生活阅历和经验积累,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需求很明确,在学习的过程中表现出自身的特征,认知的形成是在各种文化、思想、理论、观念等的相互碰撞中螺旋上升。学习群体空间分布不集中、行业分布各异、年龄差距较大、思想观念趋于成熟,其中不乏在所在领域里取得一定成绩的学生,对于知识的学习有着各自不同的分析角度、认识能力和接受水平。

2.2.2支持服务环境复杂化

高校网络教育在构建学习型社会的大背景下,为实现终身学习提供了一种可能。支持服务的发生处于社会环境、网络环境、虚拟校园环境当中。社会对网络教育的认可和推崇,直接影响支持服务开展的顺利程度。纷繁复杂的网络环境给学习者提供信息的同时,也对学习质量和学习效率产生影响。深处各地的学习者,通过互联网与管理者、教师、学习平台搭建起虚拟的校园环境,根据上文中提到的南京大学的调查显示,84%的网络教育学生之间依靠网络交流,主要的在线教学、交流、实践、各类活动的组织和少量线下活动共同形成高校网络教育的“校园文化”。

2.2.3支持服务内容多元化

支持服务的内容多元化表现为所提供的服务涉及到教和学的多方面,具体有:课程服务,包括基于市场需求和学生兴趣的专业开设、课程设置;教学支持服务,包括学习开始阶段为学生提供学习方法、学习平台功能培训、学习计划制定等导学服务;学习过程中通过邮件、论坛、电话进行答疑、讨论、组织学习活动等辅导工作,对学生学习情况和学习效果的跟踪、分析、考核等学习评价服务;学习资源的提供,包括教学资源库、相关学习信息的链接、数字图书馆;技术支持,包括搭建学习平台,解决技术疑问,维护数字资源,保障学生账户安全等;管理,包括符合在职从业人员特征的学籍、学分、财务管理和质量监控、学生支持服务、个性化需求解决等。

2.2.4支持服务平台网络化

目前高校网络教育发展迅猛,以全国高校网络教育试点单位中发展规模较小的南京大学为例,目前在籍学生达万人,遍布全国42座城市。而根据重庆大学的网络教育学院官网数据显示其学生分布遍及全国各地。远程的学习方式决定了支持服务更多地依赖于网络实现,要求构建学生、教师、资源、管理者之间的网络交互环境。

2.2.5支持服务程序链条化

高校网络教育在根本上遵从了高等教育的基本规律,体现了教育的以人为本。高校网络教育支持服务也围绕教师、学生、管理者、学习中心等重要因素逐层展开,所以在一定角度上讲支持服务是一项程序性的工作,环环相扣。

3用户体验对网络教育支持服务的启示

用户体验是在特定环境和条件中,用户在与产品的交互中所得到的体验,在高校网络教育中的用户体验也就是学生在网络环境下,在学习平台的学习过程中的体验。

3.1以用户为导向,突出学生(用户)的主体地位

高校网络教育的教与学是在不同的时间、空间进行的双向互动。因此,高校网络教育要重视、关注接受主体的地位,支持服务充分考虑用户体验,学生是自身意识和行为的承担者,必须充分发挥自主性和能动性对教学内容作出反映、选择、理解、内化,并最终外显即应用在学习、工作、生活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学习动机上表现为自我学习需求的提出,在学习态度上表现为对网络教育的认可和信任,在学习形式上表现为对网络学习模式的适应,在学习观念上表现为自我教育能力的提升,在认识程度上表现为新知识和已有知识的紧密结合,在个人实现上表现为思想境界提升诉求的满足。

3.2优化教学资源(产品质量)

高校网络教育教学资源建设以高等教育教学资源建设为基础,结合网络教育特征创新资源建设理念。首先,要提高教学资源质量。首先,在课程内容上考虑不同学习者的知识背景和职业背景要有针对性和实用性,学生在学习和工作过程中能切实地得到所学知识的指导,满足对接受客体的需要。其次,资源的表现形式上要充分考虑到与学习者的互动性,避免“看”课件的学习形式,激发学习者在课程学习时思想意识上的参与性。其次,要有丰富多样的资源存量,整合现有资源,挖掘潜在相关资源,并加以推广合理利用,推进教学资源共享。借鉴国外openlearn,mooC等资源共享模式,统筹各个高校优质资源。给学生选择资源提供较大空间的同时提高教学资源利用率,扩大优质资源覆盖面。最后,借鉴用户体验中信息的可获取性和易用性,扩展教学资源的获取途径,并重视资源的挖掘、筛选和二次加工,满足学生对教学资源上的体验需求。

3.3重视网络教育环境

高校网络教育应从社会环境、网络环境以及虚拟校园环境三角度出发,构建用户体验环境。从社会环境上讲,网络教育需要国家的重视和社会的认可度,目前网络教育的发展日趋成熟,但社会对网络教育的现状和发展潜力关注、了解得不够,还有一大部分学习者不能完全接受网络学习手段,仍然偏向于传统的成人教育,亟需打造出社会信赖的网络教育服务体系,发挥网络教育服务社会的功能。网络环境的改进仍有很大空间,具体包括网络设备的优化和网络环境的净化。虚拟校园环境的打造也应该是高校网络教育工作者需要重视的部分,主要通过网络和现实的结合,从学习支持、思想教育、人文关怀等方面入手,营造学术氛围,组织文化活动,使得网络教育的学习者身处各地仍能受到校园文化的熏陶。

3.4树立教师服务理念

用户体验强调用户的参与性、主导性和能动性发挥,使高校网络教育的方式从教育功能向兼具教育和服务双重性转变,随之原有教育理念中的说教、灌输、传授也转变为知识服务,更多地考虑如何将学生放在体验者和参与者的角色。教师要以用户体验为出发点,利用调查、座谈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掌握学生的学习规律,引导、激发学生参与信息的获取,体验学习过程。在教学活动中,关注互联网的发展动向,吸收最流行的网络技术,合理地应用到网络教学过程中。随着网络化的深入发展搭建一系列便捷的交互平台,如通过微博通知、传播消息;师生通过QQ软件沟通交流;构建虚拟学习社区;app客户端的开发等。也在当地适当开展各种形式的线下教学,如教学实践、社会调查、学术研讨等。

3.5构建人性化学习平台

高等教育学学习心得体会篇9

[关键词]体育学习影响因素激励法因材施教

一、体育学习困难学生的概念

“学习困难”又被称为“学习失能”、“学习障碍”或“学习不良”。由于学习困难现象本身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加之不同的研究者的研究角度、方法、依据的理论和出发点等的不同,所以学习困难的概念和定义的讨论与争论仍在继续,尚未达成共识。

学者王德明等人把体育学习困难学生定义为:所谓体育学习困难学生就是指那些智力、体能水平发展正常,而达不到体育教学要求的学生,他们之中的绝大部分通过教师耐心正确的引导,都能克服困难,达到预期效果。体育,一项通过身体练习可以给人带来快乐的运动,为什么还有如此多的学习困难者?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小学体育学习者不能及时地消化知识技能从而成为暂时的困难生呢?

二、影响体育学习困难的因素

体育教育是教师通过一定的教学措施对学生进行体育知识、技能的传授和得育情操等能力培养的一种教学方式。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自身的原因应该是最值得探讨的问题。教师可以是知识的传授者,是学生前进的动力,所以如果教师教学方法不得体也会成为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之一。下面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进行分析。

1.学生主观因素

许多学者,如重庆师范学院体育系的何开文、沈阳市的常喜龙、以及苏州大学体育学院体育教育系的副教授沈钧毅等,都认为影响体育学习困难学生的主观因素包括体育活动动机不明确、学生意志薄弱、自卑感以及过度的体育学习焦虑四方面。

(1)体育活动动机不明确。体育活动动机是促进一个人参与体育活动的内部动因。它是个体的内在过程,进行体育活动的行为是这种内在过程的结果。体育活动动机是体育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支持性条件。学生由于对体育的概念还不太明确,没有真正意识到体育的重要性,对体育学习的动机也就不明确甚至没有。

(2)意志薄弱。任何一个想要不断地完善自己的人,都需要以一定的意志努力来克服自己的缺点。所以坚强的意志是克服困难、完成各种实践活动的重要条件。而绝大部分的小学体育学习困难学生都是意志薄弱的人,当他们遭受挫折时,束手无策,失去信心,从而产生消极的思想情绪,有的甚至是自暴自弃,特别是遇到了有一定难度的教材内容时。如小学5年级的跳山羊,很多女生就不敢跳,甚至有的女生连尝试的胆量都没有。

(3)自卑感。具有自卑感的人往往只看到自己的缺点而看不到自己的优点,甚至是夸大自己的缺点,许多体育学习困难学生都有这种心理。他们害怕失败,从怀疑自己的能力到不能表现自己的能力,放弃努力或抱着怀疑的态度去应付。

(4)过度的体育学习焦虑。体育学习焦虑是学生在特定的体育教学情境中,对当前或预计到所学的知识、技能可能对自尊心有潜在威胁的心理暗示下产生的担忧倾向,它包含有紧张、不安、惧怕、愤怒、烦躁、压抑等情绪体验。有的学生对教师所教的内容学得很认真,而且对自己要求很严格,因为他怕考试不及格。结果由于过度紧张反而导致学习效果下降。另外一种情况是有的学生怕自己会在有一定难度的运动中受伤,或是害怕因自己动作的丑陋而遭到同学的讥笑等,由此产生的体育学习焦虑从而导致动作失调、肌肉僵硬,最终造成动作操作失误等不良影响。

2.教师方面的客观因素

(1)教师对学生的心理偏差。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普遍得到提高,各种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并存,且常常发生矛盾,使得体育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在现实教学中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偏差。如有些教师只重视一部分学生,但是,那些被忽视的学生往往都是些体育学习困难学生。

(2)教师标准要求过高。许多年轻教师由于没有经验,没有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手段单一,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达到教学要求。特别是体育学习困难学生,由于教师的标准过高,致使他们体会不到体育活动所带来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从而产生影响了他们在体育活动中的表现。

(3)教师的示范能力差。示范是体育教学中一个显著的特点,教师示范动作的好坏直接影响了学生对某一体育活动的兴趣。有些体育教师在做示范时动作时比较勉强,而原本这一体育活动就存在着一定的危险,这时就容易造成体育学习困难学生对这一项目的恐惧心理。

三、对策

由于影响影响学生学习困难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所以其策略也是多种多样的。

1.确立适宜的目标

聊城师范学院的张华鑫提出:确立适宜的学习和锻炼的目标。这不仅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还能通过带有一定难度任务的学习和练习来帮助具有自卑感的体育差生消除掉无趣感,提高内部的成就动机,提高自尊心、满意感和自信心。他认为在确立适宜的目标时,应做到以下两点。

(1)要确立行为目标,不要确立结果目标因为行为目标是一个人所要做到的特定行为,自己能控制,而结果目标具有不确定性,自己难以控制。如在篮球双手肩上投篮技术中,投篮技术是行为目标,而投中就是结果目标。我们要让学生明白运动的过程远比运动的结果给人更多的快乐和情趣。

(2)确立带有一定难度的、通过努力可实现的学习或练习目标。根据最近发展区域的理论我们教学者都应该知道,对学生的学习要求应该是只要跳起来就可吃到苹果。若确定难度太大的目标,以致经过多次努力也达不到,这样会使自尊心强的学生再次体验到失败以及伤害其自我价值。

2.运用激励法调动学生积极性

华南师范大学的蔡春华老师提出要运用激励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励是通过某种刺激,使学生产生一种指向一定目标的心里动力。激励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动机,促使其行动、并为达到目标而采取的最佳方案和措施。这一方法对于某些由于自身原因引起学习困难的学生应该很有效。

(1)关怀激励。体育学习困难学生面临的学习技术、提高运动成绩比别人困难。心理负担重,对学习技术缺乏信心。因此我们在教学中,首先要给他们更多的关心和帮助,成为他们心中可以信赖的人,这样对防止和消除学生在课堂上的不安和恐惧心理都有重要作用。其次还要加强指导,帮助他们找出失败的原因,指明努力的方向。

(2)语言激励。体育教学中,影响学生的心理因素是复杂多变的,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还要善于观察,以便及时发现和捕捉信息,用简明、形象、口诀化的语言进行教学。在纠正动作的要领复述、提高、对比对学生所做的动作的肯定,鼓励等语言都要恰到好处,即使是对学生的批评也要使学生感到温暖、刺激柔和、如浴春风,便于产生积极的情绪,有利于学生的紧张、自卑心理的消除。

3.因材施教

苏州大学体育学院体育系的副教授沈钧毅提出: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技术水平和心理状况,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采用不同层次深浅各异的练习内容和教学手段。

(1)对有自卑感的学生。要多关心,多帮助,少批评,对他们的每一点微小的进步都要及时给以肯定和鼓励,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正如马卡连柯所指出的:“得不到别人尊重的人,往往具有强烈的自尊心,如何信任他,使用他,赋予他更多的责任,往往正是调动他们积极性的最好手段。”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保护和恢复具有自卑感的体育学习困难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2)对过度焦虑的学生。要正确引导,帮助他们分析自己的长处;在有一定危险的练习加强帮助和保护,增加安全感,体能测试前或参加竞赛前做好准备活动,鼓励他们尽能多的参加各种比赛,如篮球、排球、足球等,多经受锻炼,过度焦虑就容易被消除。也可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进行调节呼吸法的训练,这是学者常华、周国群提出的。

(3)对意志薄弱的学生。要耐心说服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体育观、帮助他们正确处理好学业与体育锻炼的关系,合理分配时间和精力。要取得成功必须经过艰苦的努力,在教学中通过不同的内容、方法和手段,加强他们坚韧、刚毅品质的培养,增强他们战胜困难和挫折的信心。

4.发挥“友伴”型小群体作用,活跃课堂气氛,提高交往能力

上海市吴淞中学的季士勤提出: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绝大部分都是群体活动,以往一般采用分组练习,习惯于按队列或体能分组,这样的分组固然有许多优点,但较单一。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分析,许多学生都有“从众”心理,有强烈选择友伴的愿望,都希望从友伴处得到感情上、技术上、体力上、舆论上的支持和配合。如果教师通过平时的观察,在教学时把要好的友伴分在一起的话,有时会受到意想不到的好效果。

5.提高教师素质和综合能力

许多学者,如陈佩辉、赵海涛等人提出,要提高体育教师的素质和综合能力。因为现在社会对体育教师有偏见,体育教师不被重视,体育教学条件又有限,体育教师要想闯出一番事业,确实困难重重。然而,尊重是双向的,既表现为社会和他人对主体的肯定,也表现在主体对客体所倾注的热情和积极的态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态、形象要得体大方;教学用语要生动、丰富、规范、准确;要用言行施教,以技艺感人,寓教于情,寓教于趣,寓教于乐,使学生和教师情感沟通。因此,在现代的体育教学中,更加注重的是体育教师的素质和综合能力。

四、结语

小学体育学习困难生有自身和客观两方面因素,通过一定的措施都是可以解决的。故我们小学体育教师要担当此重任。只有在小学阶段、在学生刚接触体育的时候就培养正确的体育意识,以后才会以端正的态度去看待体育的。

(1)了解学生的学习阶段的心理和成长阶段的特征,掌握好学生的个性特征。(2)用母爱般的关怀去对待每一个学生、去关心他们的成长。(3)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的每一个小举措,鼓励和支持学生的“异类”动作。(4)提高自身教育理论素质和示范素质,成为一个真正的集知识魅力和人格魅力于一身的教育者。

参考文献:

[1]王德明.对学习体育困难学生的教学心理探讨[J].体育科研,1998,(3).

[2]张华鑫.聊城大学体育教学改革进程中制约因素的探析[J].聊城大学学报,2005,(1).

[3]蔡春华,刘展仁.关于大学体育差生课外体育锻炼实施运动处方的研究[J].体育学刊,1996,(1).

[4]沈钧毅.试论体育教学中学生的心理障碍[J].福建体育科技,2002,(2).

[5]季士勤.对体育“差生”实施“成功教育”的尝试[J].体育科学,1994,(3).

高等教育学学习心得体会篇10

关键词:女生;生理心理;特点;组织教学;体育课

女生进入高中阶段,身体各器官的发育趋于成熟,已经具备了成人女子所具备的特征。这个时期,她们的心理、生理活动表现较为丰富。从生理上讲,她们的性特征发育明显,皮下脂肪增厚,肌肉力量薄弱,运动机能相对下降,兴奋性高,情绪不稳定,兴趣爱好变化无常,并有一种无法抗拒的生理惰性,所以在体育活动时不愿做强度大的运动;体形上窄下宽,重心较低,这种身体形态特点对平衡有利而对速度和跳跃不利。从心理上讲,高中女生的心理正处于不稳定和不成熟的时期,情感比较内向、含蓄、敏感、自卑、爱美、好静、害羞、胆小、怕脏,在体育活动中表现出信心不足、毅力差,运动中抱有消极对待感,经不起失败的考验,怕别人嘲笑,不愿做垫上技巧及投掷等与身体有接触的运动,锻炼积极性不高等等。

鉴于以上特点并通过实际教学,我们发现高中女生体育课的内容要尽量安排难度适中,运动量、动作频率便于自我调控的项目并注意全面锻炼身体。宜围绕发展其运动器官,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确定教学内容和方向。在组织教学上运用多样、多变、多层次的方法,采用启发、鼓励、循序渐进等教学手段,发扬她们主动学习的精神,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创造性,提高她们对体育课的兴趣,上好每一节体育课。

一、合理安排教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女生对体育的需要是指女生被体育课的教学活动所吸引,而想去学习或参与的一种愿望。当她们一旦有了这种需要,就会对它产生较浓厚的兴趣,表现出极大的学习与参与热情。如何来激发这种需要,我认为首先应加强体育理论知识的教学。教师要结合女生的心理、生理特点,联系实际,给她们讲一些体育锻炼的意义、体育锻炼的价值、体育锻炼的方法,以及女生进行体育锻炼的卫生常识,通过观看比赛等方法,多层次多渠道地让女生了解体育,让她们在体育活动中能够深切地得到情感体验,从而慢慢地使她们形成对体育的渴望,提高对体育课的兴趣。

为了合理地安排好教材,提高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我在上一届高二女生中做了一次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女生中最喜欢的运动项目有乒乓球、羽毛球、健美操、游戏、各种形式的跳绳,比较喜欢的运动项目有排球、体操、健身操,最不喜欢的运动项目有中长跑和铅球等。从调查结果分析,高中女生喜欢运动量小,身体接触少,易于练习的运动项目,而对于运动强度大的项目有明显的排斥心理。

二、灵活地组织教法有利于提高高中女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组织教法得当是提高学生兴趣的基础,我在教学中发现一节课组织教法得当,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会有很大提高。反之即便是一些有兴趣的运动,学生练习起来也会乏味。因此在教学中我注意了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为学生创设宽松的环境,营造良好的氛围,精心设计,布置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和良好的练习氛围,能够诱发学生对学习极大的兴趣,引导学生较快地进入角色。比如在练习排球脚步移动时,我安排两人一组互相踩脚,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练习了排球脚步移动,然后再把移动步伐融于练习中,学生的兴趣一下就提高了;其次,练习时注意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在教学中,遵循由低到高,由易到难的教学规律。第三,合理运用教学评价机制。现在的教学评价也就是考试,巧妙地运用考试,会对技术的掌握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发挥学生之间的互帮互助作用

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是提高学习兴趣的因素之一。首先,在练习中提倡学生相互帮助,同学之间可互相向对方请教,使练习密度加大,提高了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而动作好的同学在练习中体会到做老师的感觉,要想教别人,自己技术必须要提高,有了更高的要求,就会更加努力练习。其次,注意发挥学生的示范作用。在教学中我经常会运用学生示范,给她们提供展现自己的机会,一方面学生可以体现自我价值,另一方面缩短了教与学的距离,减少心理压力,提高了学习兴趣。

总之,上好高中女生体育课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我们不断地研究、不断地适应新的情况,才能不断地有所进步。以上只是我对上好高中女生体育课的一点体会而已。我们在对高中女生进行体育教学的过程中,重点应多了解她们的现状、身体特点,根据现有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掌握运动量、密度、难度、强度,扬长避短。只有抓住高中女生的身心特点,因材施教,才能提高她们上体育课的积极性,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社会效果,让每一位高中女生真正做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学校体育学.

[2]体育心理学.

[3]体育保健学.

[4]体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