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地工作环境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7:31:01

工地工作环境篇1

目前,我国政府己经将矿山环境保护列入议事日程。矿山环境治理工作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我国的矿山环境恢复治理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大量的治理工作有待于今后逐步开展。从2001年至2007年,全国共实施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1118个,恢复治理矿山环境面积15.5万公顷。项目分布在31个省(区、市),总投入资金70亿元,其中中央财政投入达37.7亿元,由此可以看出政府正在加大力度对矿山环境恢复治理的投入。

1固体废弃物的治理和利用

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对矿山固体废弃物的利用给予了重视,并取得了显著成绩。据统计,国有重点煤矿利用煤研石3470万吨,占当年排出量的48.5%,其中用于发电、燃料800万吨,建材原料590万吨,筑路材料360万吨,充填材料990万吨。尽管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我国矿产资源和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水平还比较低,两者的利用率都只有30%左右。目前,我国矿产资源综合回收的矿种只占可综合利用矿种的一半,综合利用指标为50%,比国外低30个百分点左右,采主弃副、采富弃贫的现象仍较为普遍。

2废水治理

我国矿山排放的废水主要有酸性废水、含悬浮物废水、含盐废水和选矿废水等。煤炭采选业矿井水的处理和利用能力提高较快。1990年外排达标率为90.56%,利用量为12亿吨;洗煤水排放量及煤泥流失量减少,实现洗煤水闭路循环的洗煤厂1990年为100个。有色金属工业废水治理从单项治理发展到全面规划、综合治理。工业用水复用率逐年提高,1973年仅12%,1987年达到了58%,从废水中回收有价值金属己初见成效。

3废气治理

据统计,矿业采选行业中采盐和黑色金属废气处理率最高,高于40个行业的平均水平(406%),煤炭采选业处理率则最低,整个采选行业处理率为17.24%,低于全国40个行业的平均处理率。

4土地复垦

目前,我国政府每年拨专款加速矿山土地复垦工作。2001-2003年国土资源部共安排国家投资土地整理复垦项目731个,组织开展了矿山环境治理恢复工作,完成了河北省鹿泉市、江苏省盯胎县等18个典型矿山的生态环境恢复治理示范工程,项目建设总规模47.39万公顷。江苏省、浙江省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取得实质性进展。

二矿山环境恢复治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1固体废弃物污染

矿山开采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废弃物,由于没有经过规划而任意堆积,也没有结合实际进行及时有效的处理和合理利用,不但占压矿山边缘土地,毁坏地表植被地貌,而且受不良气候影响时容易产生安全隐患。

2废水污染

采矿活动使矿区周围地表水及地下水系遭到严重污染,由于矿井废水中含有各种有害物质,未经处理超标排放会对地表植被!农作物等造成破坏;矿井排水疏干了地下裂隙水,引起地下水位下降;采空区灌浆导致当地水资源日益匮乏,从而打破了整个区域水均衡系统,造成水资源逐步枯竭及河水断流等生态环境问题和矿山水资源短缺问题。

3废气污染

矿山开采中产生废气!粉尘等多种有害气体,使得长期坚守生产一线的职工成为矽肺患者;另外矸石山自燃,煤层自燃排放的大量有毒有害气体对矿区人体健康带来很大威胁;还有冬季采暖排出严重超标的烟尘、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大气污染更不容忽视。

4地表环境的破坏

由于生产技术水平落后,多数矿山开采之后都没有进行有效回填矿坑,导致矿区采空区地表沉陷,严重破坏了部分建设用地和耕地,造成了我国大量土地荒废,生态环境恶化。同时也破坏了周边很多民用建筑和自然地貌景观,不仅使矿区与周围居民纠纷不断,而且极大影响了整个区域环境的完整性。在矿山投产建设和资源开采过程中,由于剥除和大量占用矿体表层土壤,严重破坏了矿区地表植被;对不断产生的固体松散废弃物(废石、废渣等)也随意堆放,长期经受雨水冲刷和风化影响极易发生流失,从而加速了对周边土壤的破坏,也使岩体失稳造成塌方和滑坡等地质灾害,给人们的生活和财产带来极大损失。

三治理措施与建议

1对矿山地质环境进行调查与评价

通过对矿山地质环境进行调查与评价,能够有效了解矿山地区地质环境和自然环境,为矿山地质环境监测、进行矿山生态环境治理工作提供有效的数据资料,也有助于相关部门决策提供科学合理的理论依据。

2对矿山地质环境进行监测

随着矿山环境破坏日趋严重,使得矿山环境污染程度加剧,进而引发多种地质灾害#针对这种情况,政府部门必须高度重视,加大对矿山环境和灾害源头的监管和治理力度,避免产生新的安全隐患。矿山企业在开采过程中要严格按照相关规范化、制度化、管理化及科学化的行业标准进行开采,合理开发矿产资源,促进矿山资源开采可持续发展。矿山企业要加强矿山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做好各方面预防控制工作,协调各方面的关系,加大先进技术和开采工艺的应用,减少矿山环境污染源,修建污水处理厂,减少废水排放量,保证矿山环境质量得到有效控制。

3加快矿山环境恢复治理

a)对已经封闭的矿山,政府机构要加大宣传力度,鼓励和支持社会企业投资开矿,相关部门要实行招商引资政策,通过租赁承包等方式,吸收社会资金进行矿山环境治理和生态环境改造,也可以向国家申请专项治理资金,对一些闭坑矿山的生态环境进行改造和治理,确保矿山环境质量得到有效控制,进而降低地质灾害发生率;b)政府部门和矿山企业要加强矿生态环境治理新技术、新方法的开发利用,根据不同的受污染程度,制定科学合理的治理方案。对多种地质灾害发生的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治理措施,确保生态环境得到恢复,保证矿山环境地质灾害不再发生。要学习国内外先进的治理经验,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积极开展矿山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工作。

四结语

工地工作环境篇2

一、项目实施原则

1、生物治理与工程治理相结合。通过山下沟口建设拦砂坝与山上恢复植被并举的方式,从源头上解决水土流失问题。

2、生态治理与土地资源利用相结合。通过生物治理工程,逐步恢复植被,变荒地为良田,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使治理工作走出就治理而治理的被动局面,探索出全面治理废弃矿山新模式,走上良性循环的治理新路。

3、政府扶持与市场运作相结合。引进造林大户(公司)进行生物治理,政府进行补助,并负责山地流转,造林大户(公司)有偿取得土地用于种植果树和桉树,引进社会资金和技术参与治理,解决资金不足和技术不过关的问题。

二、项目实施范围

根据县稀土废弃矿山地质环境综合治理项目规划设计方案所界定的治理区域范围,主要包括韩坊乡、阳埠乡、大埠乡、大田乡等地的稀土废弃矿山,项目实施的主要内容包括恢复植被和建设拦砂坝。

三、运作方式

(一)工程治理

按照规划设计建设拦砂坝,工程通过招投标组织实施。

(二)生物治理

1、由项目所涉及的乡镇协助项目业主(县矿管局)落实好造林大户(公司),种植果树、桉树等速生树种进行造林治理。

2、按照“一大四小”工作要求,给造林大户(公司)一定资金补助,尽快恢复植被。

四、实施步骤

(一)生物治理

1、山地流转。由项目涉及乡镇负责与山主协商,在年2月中旬完成造林治理区山地流转,林业部门协助办好山地流转手续。

2、年2月底前由矿管局负责落实造林治理项目主体,并签订治理协议,年3月中旬前完成土地平整、植树沟开挖回填、肥料施放和水保设施建设等工作,年3月底前完成定植。

3、分阶段检查验收及资金拨付。一是完成打穴和定植后,由项目领导小组组织一次初期验收。二是林木成活后进行一次全面验收,按工程进度拨付资金。

(二)工程治理项目。由县矿管局负责,年12月底前完成。

(1)由项目涉及乡镇进行申报,在年2月底前完成。

(2)县矿管局组织人员在年3月中旬前到实地察看核准,年4月底完成项目设计并通过专家评审。

(3)年5月底完成工程招投标,并组织实施。

(4)工程由项目领导小组组织分阶段验收,在年12月底前完成。

五、组织领导

县政府成立项目实施工作领导小组

六、有关要求

1、确保质量和进度。要严格按照项目设计和实施步骤组织实施,确保项目实施的质量和进度。

工地工作环境篇3

   城市环境地质学是环境地质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应用地质学原理、方法和地质资料对城市地区、城市密集区、城市群地区进行规划、管理和治理的一门学科。其主要内容为城市建筑环境,地基的稳定性调查与区域稳定性评价,供水条件的调查,地质灾害的预防和处理,建筑材料矿产的圈定,废物排放、水土污染等问题及其处置,以及与城市地质环境有关的其他问题的研究。

   一.城市环境地质问题

   (1)水资源问题

   随着经济发展与人口的增多,城市供水量也再不断的加大,城市的水资源也对城市发展有所影响。由于水资源的逐渐匮乏,从而引发了诸多环境问题,既而才受到世界的关注。由于地下水的过度开采,许多城市都出现了地面塌陷、路面沉降、饮用水源枯竭、海水倒灌等现象。供水资源与供水条件的保护,主要在于地下水的水源选择、分析、评价;地下水的合理开发、保护、管理;地下水科学的调节利用。因此,利用工程地质学对城市的水资源进行综合分析、研究、评价,制定合理、科学的城市规划方案,既可以节约资金,也会对水资源保护,起到关键的作用。

   (2)城市垃圾

   城市垃圾主要分为生活垃圾、工业废料。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的扩大,人口的增加,从而生活垃圾与工业垃圾迅速激增,成为了城市的一个直接的或潜在的危害。垃圾所产生的危害会对地表产生污染,改变土地性质等,从而引发植物的枯萎,水源遭到破坏,大气受到影响,酸雨的形成,既而形成连锁反映,对人类的生活、财产造成严重危害。

   (3)地基问题

   地基的勘察不要有:岩土体结构、物理化学性质、微地貌、水文地质条件等方面。我国软土分布在国内沿海城市,特殊土的分部具有区域性特质。软土有空隙比大、强度低、松软、压缩性高等特点,由此对于施工与软土层上的工程项目经常会出现一些质量问题,例如地面裂缝、墙体开裂、建筑物不均匀沉降、桩基位移、基坑边坡塌落等。而地下水发生变化时,易改变土壤的物理力学性质。既而查明地基土质的物理力学性质、结构特征、水文地质等条件至关紧要,由此才能保证建筑的使用安全、地基的稳定性。

   (4)旧城区人为因素

   在旧城区内,热力场、重力场、地电场、声场、辐射场、地震效应场、地磁场等自然物理场,将受人类的经济活动、资源消耗等人为因素影响而发生改变,从而影响到水资源、大气圈、氧气含量等自然环境问题,危害旧城区内所有生物的健康。

   二.工程地质的流程、方法

   (一)工程地质调查绘图:环境地质图与工程地质图,都能很好的反映出工程环境与地质环境间的关系,从而模拟真实情况。

   1.依据制图内容,例如工程地质分区图、地质图等。从地质灾害角度考虑,研究、分析与场地相关的地质自然灾害,对其进行评价、研究地质环境所引发的不利影响,从而分析、制定预测防治措施。制图前,需要研究、调查、分析城区范围内的环境工程地质。

   2.根据目的,如台山核电站等为某个特定工程提供资料。

   (二)工程地质评价

   1.隐蔽工程评价。

   2.场地稳定行与适应性评价。

   3.边坡稳定性评价。

   4.工程地质地震评价。

   5.河流环境工程评价。

   6.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

   (三)应用摇感技术

   摇感技术在环境工程地质研究与评价时,有着重要的作用。它具有成图成本低、技术块、质量好等优势,可对区域地质、场地地形、动力地质现象动态、地质构造、河流水质、土地利用等方面情况进行环境检测与环境质量评价,编制各种资料信息图件,而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提升,将摇感技术与计算机相结合,使其更电子信息化管理、操作,既而提高速度与灵活度,提高效率,更方便的掌握各方面信息。

   三.环境工程地质的作用

   环境工程地质,是一切工程项目施工前的必要条件,是通过工程地质的环境评价、研究、分析,预测不良环境地质作用对城市建筑安全、人类的生命健康的影响及后果,并制定、落实科学合理的应对方案与防治措施,依照环境工程地质学对场地开展全面的、综合的评价,为获得更合理、科学的施工方案、规划设计,提供资料。或以上述措施为前提,预测、研究人类活动对环境地质的影响,突显人类对自然环境所造成的破坏与影响,以及经过这些影响与破坏后,反过来对人类生命安全、生活环境、建筑安全等方面产生的危害与影响。例如,山林过度的砍伐,造成山体地质不牢固而引发山体滑坡、泥石流;地下煤矿资源过度开发,导致地面塌陷、地下水污染等,实行环境工程地质的主要意图,就是为了防治人类活动对环境质量的过度影响、破坏,同事防治自然环境对人类财产安全的威胁,为合理、科学的利用保护地质环境,提供最有力的依据。当发生地震、洪水、山体塌方等自然灾害时,依据环境工程地质相关勘探、分析、评价后,所做的对应方案,可迅速、及时、有序的开展救援等应急措施。

工地工作环境篇4

   

一、网络环境及其对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的影响

   图书馆的地方文献工作是指对地方文献进行搜集、加工、整理、开发和利用的工作。网络环境的形成,信息处理技术的进步,对图书馆的地方文献工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网络环境下文献载体的数字化,为图书馆的地方文献资源建设者树立了信息意识。21世纪是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世纪,是大it时代。信息经济将成为社会的主要经济增长点。网络环境对图书馆人最深刻的影响就是信息意识、数字意识的觉醒。这种意识反映在地方文献资源的建设上就是馆藏资源数字化。在进行地方文献采集时,不仅采集纸本文献,而且要采集电子文献、网络文献。文献载体的数字化,使地方文献多了种采集途径,丰富了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形式。

   其次,网格环境下信息资源的网络化,为图书馆工作者树立了联合意识,推动了地方文献数字化的进程。目前我国地方文献资源的分布存在着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情况。有限的地方文献资源,分布在地方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方志馆和地方信息中心等单位。网络环境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各单位的特藏文献独家占有的问题,促进了特色文献的上网,加强了各地图书馆的交流和联合,进而克服了各个图书馆孤立、封闭的状态。在网络环境下,文献资源的共建、共享已成为现实。

   第三,网络环境为图书馆工作者提供了创新服务意识。以往图书馆对读者的服务主要有到馆服务、信函服务、电话服务等。由于网络技术的出现,为图书馆的读者服务工作提供了新途径。也使图书馆的读者服务工作更加方便快捷,促使地方文献工作者在进行信息咨询时,学习新技术,包括计算机技术、信息处理技术、网络传输技术,并大胆采用新手段。

   二、网络环境下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思路

   1.地方文献资源建设思路

   虽然网络环境为图书馆的地方文献工作的发展提供了机遇,但是网络环境下,有围墙的图书馆必将作为没围墙的图书馆的核心和重要信息集散地而存在。地方文献资源建设是图书馆的地方文献工作开展的基础。即使是在网络环境中,地方文献的采集、收藏在地方文献工作中也将处于首要地位。

   地方文献资源建设主要是指地方文献的采集工作。在采集中,要结合当地特色,对特色文献重点收藏。如洛阳是牡丹之乡,牡丹文献,是洛阳市图书馆收藏的第一个重点。从《洛阳市志牡丹志》到地方诗人吟牡丹的诗,都在收藏之列;洛阳又是文物之都,洛阳史志是洛阳市地方文献建设的第二个重点。不论是县志、区志、村志,还是专业志、人物志都在收藏之列;地方报刊是现代地方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收集地方公开发行的报纸,如《洛阳日报》、《洛阳晚报》、《洛阳广播电视报》等,是洛阳地方文献资源建设的第三个重点。

   网络环境下,地方文献载体出现了多样化的趋势。电子文献、网络文献的收集,是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者面临的新课题。网上购书是地方文献采集的新途径。对网络文献,要有选择地采集,建立虚拟的专题文献信息库。对于电子文献,要根据本馆实际情况,保证采购经费,进行全面的采集。

   2.地方文献资源开发思路

   地方文献开发是指图书馆工作人员对地方文献的加工和整理工作。网络环境的出现,为目前地方文献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新思路。

   地方文献开发是指图书馆工作人员对地方文献的加工和整理工作。网络环境的出现,为目前地方文献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新思路。

   (1)建立与完善本馆的书目数据库。在网络环境下,馆藏信息的网络化是图书馆馆藏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公共图书馆为用户提供信息服务的前提。馆藏信息的网络化,其前提是馆藏信息的数字化。即对馆藏文献目录的数字化处理、建立全面规范的书目数据库。馆藏书目数据库的建设是实现网上借阅、网上阅览的重要条件。

   在建立地方文献书目数据库时,要严格著录格式,采用统一的分类主题标引。同时要成立专门的建库工作领导小组,开发各种专题书目数据库

   (2)充分开发地方文献信息资源。地方文献资源管理的基本任务就是地方文献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高信息加工的深度和综合处理水平,更好地为读者服务,是网络环境下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的重要内容。目前进行地方文献开发的主要形式有:进行二次文献的编纂。针对当地社会生活和经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汇集相关文献,编制专题书目,撰写专题报告,为社会服务,为党政机关决策服务。结合当地社会的经济建设和文化发展、历史沿革情况,搜集有关文献,编成乡土教材,加强地方文化的宣传工作。结合当地的知名人士及其研究方向,编写当地的名人履历表、政绩表、著述表,为学术研究服务。汇编各种文集、图集、手册、年鉴、机构名录和新闻集锦等,为地方数据的需求服务。

   伴随着数字技术的出现,网络环境必将推进图书馆的地方文献开发工作的进程。信息意识的树立,不仅会使图书馆工作者在文献资源建设中全面采集专题信息,而且能加深文献开发的深度,在收集书目信息的同时,深入图书单元内部,进行专题信息开发。网络环境下,地方文献的加工、地方文献书目、地方文献索引的编纂,地方名人及其论述的统计,都将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运用日趋规范、准确、全面。

   网络环境下的地方文献工作是网络技术与传统的工作方式的结合。建立特色数据库是地方文献工作的重要内容。建设地方文献特色的数据库,其信息的收集途径应包括本馆馆藏、联合目录和网络文献等。所收集的信息应包括当地旅游信息:当地的历史、文化背景、旅游景点、民风民俗、文化活动、住宿设施、饮食、旅游商品、交通、旅游发展和旅游法规等。当地的概况:包括行政区划、面积、人口、城市建设、经济状况等。当地的统计数据:主要是地方统计局提供的数字、当地的发展规划。所选用的软件,应适用于国家数字图书馆工程,所选择的标引,应进行规范控制。特色数据库的文献类型,不仅应有文本文档,而且应有典型图片。地方文献因其具有各地迥异的特点,成为数字图书馆工程中特色数据库建设的重要内容。

   对地方文献的开发不应忽视网上的地方信息资源。通过对网上信息资源的收集,将有关的文献信息拷贝到图书馆的服务器上,然后通过本馆的局域网为用户提供服务,是图书馆利用网络文献为用户服务的重要形式。

   三、网络环境下的地方文献读者工作

   1.地方文献的读者类型

   图书馆的读者类型分两类,即直接用户和间接用户两种。直接要求图书馆对其进行服务的用户,叫直接用户。未对图书馆提出具体的信息需求,而是由图书馆根据社会信息的热点,预测其可能成为图书馆的某类信息的使用者的用户叫间接用户。地方文献的间接服务用户集中在党政机关和社会团体。直接用户有多种类型,主要有地方文化研究者,寻根问族者、旅游爱好者、市场调研者和普通读者等。

   2.地方文献的读者工作形式

   针对读者不同的阅读需求,进行不同方式的服务,是开展地方文献读者工作的一个原则。地方文献的读者工作常采用举办新书展览、专题书刊展览和新书推介等形式吸引读者。通过举办书评讲座、开文献检索课、用户培训和网络导航等形式,培养读者。通过对直接用户进行咨询检索服务,提高读者的满意率。通过二、三次文献的编译服务,提高地方文献的利用率。

   网络环境给地方文献的读者服务工作增添了新的活力。开展网上咨询、网上阅读、网上新书推介等活动,宣传地方文献、利用地方文献;开展网上的读者调查,搜集地方的热点话题进行二次文献的编纂;开展网上征书活动,拓宽地方文献的采集渠道;开设地方问题沙龙,吸引读者关心地方发展;开展网上地方文史问题的问答等活动,激发人们热爱家乡的意识。

   网络的普及,使地方文献的信息用户数量和范围大大增加。网络终端直接深入家庭,使用户的检索更加方便,图书馆的信息服务更加深入,同时也为地方文化的普及和发展提供了便利。

   四、网络环境下地方文献工作的目标

工地工作环境篇5

一、进一步加大领导力度

要牢固树立“大软环境”理念。各级领导班子、领导干部都要站在推动全市经济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的双重高度来认识和对待软环境建设,要树立“人人都是软环境、事事关系软环境”的大软环境理念,尽心尽力、尽职尽责地抓好本地、本部门、本单位的软环境建设。

要实行软环境建设“一岗双责”制。各级领导班子对本地本部门职责范围内的经济发展软环境建设工作负全面责任,主要负责人负总责,是重要领导责任者;班子其他成员负直接领导责任,是主要领导责任者。

二、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

要充分发挥宣传阵地作用。要在电台、电视台、信息港等媒体和平台设立软环境建设专栏或版块,加强指导,充分发挥正面宣传的引导作用和反面宣传的警示作用,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经济发展的良好舆论氛围。

要多渠道公布投诉举报电话。电视台、广播电台要在黄金时段滚动播出市软环境投诉举报电话;要协调一定数量的出租车、客运班车等流动载体,常年公布市软环境投诉举报电话;要在审批部门报表的适当位置加印投诉举报电话;要在政务大厅各个服务窗口适当位置粘贴投诉举报电话;要在境内重要公路两侧设立的宣传标牌上添加市软环境投诉举报电话;要通过板报、墙报、新闻橱窗等方式广泛宣传软环境建设的相关政策规定,并公布市软环境投诉举报电话。

三、进一步加大监督力度

要加强软环境监督员队伍建设。要进一步广泛在企业、重大项目、个体工商户和社区中聘请监督员,同时加强监督员队伍的教育培训和管理,明确权利和义务,充分调动监督员参与监督、主动监督的积极性。对其反映的问题或提供的线索要及时调查处理,对认真履行监督职责并提出有价值意见和建议的,要适当予以奖励。

要引入并发挥域外媒体的监督作用。欢迎各级新闻媒体对我市优化经济发展软环境建设情况进行宣传报道,对影响全市软环境建设的各种不正之风进行批评和曝光,加大社会舆论监督的导向作用。

要进一步加大明察暗访力度。市软环境办公室要组建暗访小组,常年深入到重点部门、重点窗口、重点岗位实施重点监督。

要试行网上监督。要在信息港设立软环境投诉举报信箱;要注意在网上搜索涉及我市软环境建设的内容,了解掌握涉软舆情,延伸监督触角。

四、进一步加大考评力度

要完善软环境建设考评办法。采取组织考核与民主评议相结合、日常监督检查与年终问卷调查相结合、评好与评差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考评结果要列为市委、市政府对各乡镇(街)和市直各部门、各单位年度工作总体考评的重要内容之一;对垂直管理部门的考核及整改测评结果,要如实上报市软环境办公室,同时反馈给其上级主管部门。

要进一步完善承诺践诺制度。凡属涉软的重要部门、重要岗位,都要通过适当方式就相关事项作出公开承诺,对只承诺不践诺的,根据实际情况提出相应的处理意见。

要强化行政审批电子监察系统规范化建设与管理。要以标准化政务大厅开通使用为契机,高标准推进行政审批电子监察系统和窗口评价系统建设,建章立制,发挥监控、监督、监察、评价的作用,为切实提高行政效能提供保障。

五、进一步加大查处力度

要坚决查处涉软案件。凡违反省软环境建设“十不准”、市“十条高压线”及我市《关于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软环境的若干规定》(“二十三条”)规定的,要坚决依照省纪委监察厅《关于对影响和损害经济发展环境行为的处理办法》的规定,一律予以严肃处理,不搞下不为例,同时公开曝光。

要实行严格的问责制度。凡是部门、单位发生严重影响和损害经济发展软环境案件,都要依据省纪委监察厅《关于实行经济社会发展软环境建设领导干部责任追究的若干规定》,不仅要追究直接责任人的责任,而且要对发案单位的主要领导和主管领导实施责任追究。

工地工作环境篇6

一、工作目标

创建环境卫生工作长效机制,重点搞好三条主要公路沿线,即S317线、城步线、X093线及机关单位、农贸市场、村级活动中心的清洁卫生,并以点带面,促使全乡生活环境优美整洁。

二、领导班子

成立乡环境整治领导小组。

三、工作措施

我乡环境整治实行“政府统筹、资金单列,以村为主、部门联动”的工作方针。各村村、支两委与乡人民政府签订环境整治责任书,负责本村地域的卫生清扫和保洁工作,其工作绩效作为年终目标管理考核的重要内容。乡属各单位及驻乡直管单位自觉参与、积极资助并联系路段搞好公路沿线的卫生大扫除。具体措施为:

1、专款专用。资金来源:①1000人以上的大村每年从转移支付中提取4000元,1000人以下的村提取3000元由乡政府统一调配使用。②乡属单位资助。根据实际情况,乡属单位每年支持环境整治资金标准为:信用社3000元,中学3000元,中心小学1000元,成龙学校1000元,小学500元,云龙山小学500元,卫生院2000元,计生办2000元,畜牧站500元,农技站500元,国土所500元。以上资金由乡财税所代收代管,设专门账户,专款专用。

2、以村为主分段包干。各村、各单位各自负责本辖区或本院落及周边的卫生清扫及垃圾清运。三条主马路沿线分段包干,船埠头、龙家亭、司马塘(包括步城线)3个村为一段,桐梓塘、黄栗山2个村为一段,村为一段,杨梅冲村为一段,车塘观村为一段,共5段。分段包干到人,与乡政府签订合同,劳务费从环境整治专项资金中支付,每月每段500元(车塘观村自负),垃圾车等用具各村自备。

3、垃圾统一清运。各村、各单位选好位置,建立垃圾池,教育居民把垃圾倒入池内,并定时清运垃圾。三条主马路沿线的垃圾清运由乡政府与承包方签订合同,统一处理(机关单位和龙家亭农贸市场的垃圾自行处理),每月至少清运一次,费用从环境整治专项资金中列支。

4、乡属单位联系路段大扫除。三条主马路沿线每季度搞一次清洁卫生大扫除,按路段划分给各乡属单位清扫,具体时间由乡政府通知。各单位要自备清扫工具,把所联系路段两旁可视范围内的垃圾清扫集中到垃圾池中或用斗车拖走处理。卫生路段所在村村干部和保洁人员要配合清扫并提供斗车拖运垃圾。卫生路段和联系单位的分配情况列表附后。

5、检查评比。采取平时督查和月末检查相结合的办法评比,评比结果张榜公布,并以文件形式通报到各单位和行政村。

工地工作环境篇7

1水文地质和环境地质工作的重要性

在众多自然灾害中,水土流失和干旱等灾害问题的影响较为严重,对地区经济发展及人们生命财产的安全影响较大,究其产生的原因,主要与环境地质及水文地质相关。因此,为了全面建立健全有效的、协调性的经济发展水平,在处理相关环境问题的过程中,要建立健全系统化的监督管控机制,从根本上建构协调解决措施,强化研究的深入性,保证水能源调度计划的实效性,提升水能源调度效果,达到地下水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环境保护有机协调。也就是说,在地区管理机制建构的过程中,要把处理水土流失情况,维护荒漠化发展和地质灾害的处理效果,及环境保护和经济增长之间建立协调机制。

2水文地质与环境地质工作的优化措施

2.1升级水资源开发和保护水平

在水资源管理工作开展的过程中,要想从根本上维护环境地质和水文地质之间的平衡,就要建立健全系统化的开发和保护机制,确保相关运行体系的完整性,从而整合管理目标和管理措施。

第一,要从思想意识层面提高水资源开发和保护项目的实际水平,确保人们能清晰地认识到水资源保护的重要性,从而建立健全完善的环境地质、水文地质保护机制,在法律法规的助力下,有效维护水资源管理的基本效果。

第二,要对特殊地区使用特殊化的处理和管控措施。引导当地人员借助科学技术措施建立水资源整合机制,减少水资源的过度浪费,建立平衡化的管控机制,避免由于能源利用产生的环境问题。只有将水资源保护机制落实到实处,才能为后续工作效率的全面升级奠定坚实基础。

第三,国家要针对具体问题建立具体的解决措施,确保在政策保护下,地方政府对于水资源的开发和保护要围绕政策机制,建构动态化的处理机制,保证管理标准和管理效果的完整性,也能在整合管控效果的同时,保证环境问题能得到有效解决。

2.2完善差??性地区研究系统

(1)干旱地区

在干旱地区要积极建构完整的处理机制和管控措施,确保研究的深入性和完整性。目前,我国干旱以及半干旱地区的占比逐渐增大,相关气候较为特殊的城市要结合自身实际发展需求,建构系统化的水资源调度机制,尤其是治水和控水措施。以重庆为例,由于该城市处于川东干旱地区,加之南亚高压地区以及太平样副热带高压存在异常情况,针对其高温环境和汛期问题,要积极建立健全有效的实时监督机制,尤其是要建立健全旱情监测机制,维护地貌管理水平以及土壤墒情监测和评估要求。另外,在建立旱情检测系统的过程中,要结合系统化网点管理要求,建构完整的处理和控制措施,保证相关参数的稳定性和系统性。需要注意的是,为了全面建构地区研究机制,就要对水体蒸发量、土壤墒情结构和流量变化等基础性参数予以统计分析,建构配套良好的水位站以及雨量站,确保相关部门能发挥其实际价值,升级控制效果,维护灾害性问题的处理水平。

(2)煤矿地区

在煤矿地区管理工作中,也要对能源开采项目进行阶段性监督和管理,维护管控标准和管理策略,从能源勘探项目到煤矿生产项目,要践行系统化处理机制和完善措施,落实系统化的环境维护机制。尤其是在勘探项目中,要对水文地质条件进行审核和分析,提升生产控制措施的实效性。需要注意的是,煤矿地区的闭坑时期十分关键,要对水文地质条件的具体情况予以分析,在完善生产管理效果的基础上,整合更加有效的区域化分析机制,能对整个矿区的管理优化提供保障。矿床管理工作只有从根本上维护水文处理效果、土体环境处理效果,才能为后续管理项目水平的升级奠定坚实基础。

2.3整合水体污染效果

在水资源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要对管理机制进行系统化控制,整合水资源维护机制和处理效果。在水体污染问题中,工业污染和生活污水污染是关键问题,因此,要对其进行针对性管理和控制,确保处理机制的最优化。

第一,在工业企业生产过程中,要按照安全标准和环境监督要求有序开展相关操作,尤其是对生产过程、生产设备管理以及生产人员管理进行统筹管控,确保技术类型和技术运行机制都能围绕管理项目的实际需求。只有从根本上提高水资源管理水平,才能减少生产过程产生的污水,提高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在满足社会性标准后,提升整体处理效果,一定要杜绝不符合实际水平的水体进入水源,提高整体处理机制的完整程度,促进水资源管理工作的全面升级。

第二,要强化污水处理人员培养工作的实效性,在管理工作体系建立和运行的过程中,企业要强化投资力度,并且借助先进设备提升企业的污水处理能力,维护管理模型的稳定性和实效性。另外,针对城市污水则要结合区域建构系统化的污水处理机制和处理设施,保证处理效果的最优化,也为后续工作效果的全面优化提供保障。城市污水处理工作体系中,只有秉持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开展相关工作,才能为后续工作效果和工作水平的升级奠定坚实基础。

第三,政府要提高对于水资源管理以及水体保护项目的重视程度,完善设备和技术管理标准的同时,落实系统化水循环控制机制,减少传统方式对水资源利用效率产生的影响,从而一定程度上解决水体管理的根本性问题。

2.4处理行业环境地质研究

在经济发展的背景下,要想提高环境问题的处理能力,就要整合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协调关系,确保研究的深入性和完整性。并且在环境问题出现后,要对生产制造项目和能源加工项目予以认知,落实有效的处理措施以及完善结构。除此之外,为了从根本上提高环境保护的水平,避免地质应力造成的灾害,就要强化水文地质分析水平,提升研究效果,维护监测体系和预控机制的完整性。在具体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不仅要对地方水文进行分析,也要完善地质监测点的管理机制和管控水平,并且对当地加工部门、生产制造业等关乎地质水文环境的问题进行集中分析,确保研究效果和整合措施能满足实际需求。

2.5落实可持续发展结构

要想提升水文地质和环境地质的综合性水平,就要积极建立健全可持续发展机制,确保工作开展过程和分析效果的完整性,在防护效果和处理水平全面升级的基础上,要设立防护林,确保地质环境监测水平的最优化,从而整合生态系统保护机制,为后续农业生产的完整性运行提供保障,确保控制方案和执行措施的最优化,落实兴建机制后,保证排放量的管理水平和管控措施更加贴合实际需求。另外,在可持续发展体系建立和运行后,也要对地质因素和技术成果予以分析,确保基础性保障机制的有效性。

工地工作环境篇8

【关键词】环境保护;环境监测网络;环境监测质量保证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大气、水体和土壤等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国家对环境保护工作也日益重视。十以来,主席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做了诸多重要论述,主要体现在尊重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以及努力建设美丽中国,从而实现中华民族的可持续发展,表达了国家对环境保护的坚定意志和决心。环境监测是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技术水平对掌握环境污染现状以及污染趋势的预测预报具有决定性作用。据统计,我国目前拥有约2500个相关环境监测机构,环境监测工作专业从业人员约5.3万人,主要集中在县级以上环境监测机构,而县级环境监测站专业人员仅2000余人,显然不符合区域环境保护工作需要。据2011~2015年中国环保产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显示,我国国家控制点有103个空气质量监测网站、113个酸雨监测网站、135个水质监测网站,此外还将建设一批噪声监测网站和辐射监测网站。要保证这些监测网站的工作质量,就必须要培养一批高素质的环境监测人才,特别是县一级的环境监测站。它为区域环境污染防治和环境管理提供了决策支持、为环境执法和经济建设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也为上级部门提供着区域内大气环境、水体环境、饮用水源地、土壤环境以及污染源最基础的监测数据,工作量大且要求环境监测人员技术水平高。因此,切实做好地方环境监测工作和人才培养对各级地方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有着重要作用。本文基于作者多年的地方环境监测工作经验,归纳总结了地方环境监测工作存在的问题,以及就如何培养地方环境监测人才队伍进行探析,以期为多级环境监测体系构建和环境监测质量保证提供参考。

1地方环境监测工作面临的问题

1.1环境监测机构质量管理体系缺乏

环境监测质量是搞好环境保护工作的关键,要想实现对环境监测质量的控制,就必须要构建一个科学的、完善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体系,并认真执行。这个质量管理工作体系在实施的过程中要注重:1)要正确处理好各环境监测机构之间的关系;2)从样品的采集到最终的数据表达,要做好各个环节的质量监控。然而,目前各环境监测机构协调较少、定位不清,特别是将政府和企业的责任混淆;未能正确区分服务性环境监测和监督性环境监测,造成监测资源的浪费;各环境监测机构层次关系不清,其分工或职责缺少法律依据,造成在实际运行中职责不明、管理混乱等弊端。此外,环境监测的质量监控体系缺乏,不能实施环境监测全过程管理,这势必影响环境监测的质量。因此,我们必须构建完善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特别是环境监测技术体系,不同的环境监测机构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科学、合理的监测技术,并做好相应的质量控制。

1.2环境监测人员技术水平不足

现代环境监测仪器设备和监测方法的发展,使得环境监测人才队伍不能满足新形势的需要。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监测仪器设备的现代化,拓展了环境监测的范围和对象,也促进了环境监测新方法的发展,特别是提高了有毒有害物质的检出能力,进一步促进了环境保护工作,同时对环境监测人员整体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地方环境监测机构环境监测队伍普遍存在如下问题:1)环境监测人员与岗位要求不匹配、专业不对口,尤其是缺乏懂理论知识且能够熟练操作仪器设备的人员;2)系统的技术培训不够,环境监测的全过程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涉及的知识点多,各个环节要求高,对于从业人员必须定期开展技术培训,特别是一些先进仪器设备的操作和技术方法的应用,更谈不上对仪器设备的保养和维护。此外,在诸多情况下,环境监测工作任务重、环境差、甚至接触有毒物质,特别是对污染源的监测,导致环境监测人员队伍不稳定,流动性大。

1.3环境监测仪器设备落后和经费不足

近年来随着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的恶化,地方环境监测的领域和范围不断扩大,包括:大气环境监测、水体环境监测、土壤环境监测和噪声环境监测等,工作量逐渐增大,而经费相对缺乏,监测任务和监测经费的不匹配。此外,某些地方监测站的监测经费没有完全纳入地方财政预算,环境监测工作经费得不到保障,这严重制约了环境监测工作的发展。

综上所述,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地方环境监测工作存在着诸多问题:1)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缺乏,不能保证环境监测质量;2)监测人员及水平不能满足现代环境监测工作的需求;3)环境监测仪器设备落后和经费不足,严重制约了环境监测工作的开展。

2加强地方环境监测工作的对策

2.1积极组建和优化地方环境监测网络

目前从国家层面来看,我国环境监测网按网络的级别划分为部级、省或直辖市级、地市级和县级,其职责和功能定位较为清晰。国家环境监测站是全国环境监测的领导者,是整个国家环境监测网络的质量控制中心、网络中心、环境监测技术中心、培训中心和数据中心。然而,当前地方环境监测网络构建不够完善且关系梳理不清,比如:在某些地方环境监测站、环境监察大队、环保局的监测部等岗位混编,导致职责功能不明,不利于环境监测工作的开展。因此,应积极组建和优化地方环境监测网络,使得环境监测工作具有良好的一致性和整理性。在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和优化过程中,遵循统一的国家或地方标准;下一级环境监测网点选取应依据上级环境监测网点的设置情况,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形成类似"金字塔"型的监测网络模式;地方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应该与国家环境监测网络的整体部署相一致,并报上级监测建设和管理部门备案;此外,随着生态补偿、环境污染目标责任制等环境管理措施的发展,环境监测网络的作用也逐步向环境风险预测、环境质量评价和环境监督考核等多元化方面发展,因此应按照不同的功能需求,优化环境监测网络体系,如:在重点水域(湖泊、水库和河流)增加重金属、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以及有毒有害物质的环境监测预测网络,以便及时跟踪和加强环境风险评估。

2.2构建地方环境监测质量控制体系

环境监测质量控制是保证在环境监测整个过程中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环境监测质量控制体系主要是指诸多相互作用的要素综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整体,以确保环境监测质量。环境监测质量控制体系将运用系统的观念,把环境监测整个过程中各个环节、各个阶段组织起来,形成一个职责分明、相互协调和促进的有机整体。其功能主要体现在:1)利用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的制度化、标准化和程序化将各相关部门统一起来,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2)协调环境监测内部质量管理活动,及时发现潜在或实际存在的质量问题,并提出解决措施。在建立环境监测质量控制体系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要着眼长远,不仅要包括管理者,还要逐步把使用者纳入到该质量控制体系中去;2)在开展环境监测质量控制的同时要加强实施过程的质量预防,增强信息的反馈和传递速度;3)要根据环境监测质量控制体系的目的和要求真正地在实际工作中运转起来,并根据实践过程不断地完善该质量控制体系。

2.3加强地方环境监测人才队伍建设

在环境监测全过程中,环境监测人才队伍因素在一定程度上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应该是各环境监测机构在新形势下重点建设的内容。加强地方环境监测人才队伍建设是推动基层环境监测工作科学发展的根本动力,全面提升地方环境监测工作水平,离不开科学技术等条件的发展,更离不开理解、掌握和熟练应用科学技术的专业技术人员。

新形势下,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加强地方环境监测人才队伍建设:1)构建科学、合理的环境监测人才培训体系;专业人员的定期培训是提高其环境监测能力的重要手段,也受益各级环境监测管理部门的日益重视;2)构建稳定的结构合理、专业对口的环境监测队伍;要尽可能的改善工作环境、提高工作待遇、建立科学的专业人才引进和稳定机制以及挖掘和培养现有的环境监测专业人员;3)着力提高环境监测人员的科研创新能力,如与专业科研机构、高校以及技术公司合作,参与或主持相关的科研创新基金或项目,积极支持和鼓励环境监测专业人员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从而促进环境监测能力的提升。

3结语

环境监测工作是环境保护工作的基础,为环境科学研究、环境质量评价、环境规划和环境管理服务,尤其是地方环境监测工作,是国家以及省市级环境监测工作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面对日益突出的区域环境污染问题,地方环境监测工作必须要在质量管理体系、人才队伍建设和仪器设备和经费等方面加大建设力度,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环境监测能力,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政府决策、环境管理、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事业。

参考文献:

[1]孙小碧.环境监测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探究[J].能源与节能,2014.11:102-104.

[2]毛竹,傅成诚.环境监测管理现代化建设现状与建议[J].环境研究与监测,2013,2:8-10.

[3]张建,许志娟.探析加强环境监测管理的方式[J].北方环境,2012,4:208-209.

[4]宋国强.论环境监测人才发展[J].中国环境监测,2012,28(3):9-13.

[5]唐梦涵,徐辉波.浅谈环境监测中的科技创新和人才建设[J].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10,12:74-76.

[6]李林楠,牛航宇,马莉娟等.构建科学合理的环境监测培训效果评估体系[J].中国环境监测,2014,30(3):9-12.

工地工作环境篇9

关键词:矿山地质环境治理

矿山开采使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条件发生一系列改变,矿山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提高到非常重要的程度。作者通过实践,对矿山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工作提出以看法。

一、立足于地质条件,分析客观环境

1.收集矿区气象、水文、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新构造运动及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条件资料,调查、阐明矿体赋存特征,土地、植被资源占用和破坏,地下水含水层破坏、地形地貌景观和地质遗迹破坏,以及矿山地质灾害等问题。

2.分析矿区存在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发育程度、表现特征和成因。各种环境问题对人员、财产、环境、资源及重要建设工程、设施的危害与影响程度;对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治理和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状况及效果;矿山环境问题的防治难度进行分析。

二、评估论证,提出综合治理内容、技术方法和措施

1.结合评估区域地质环境条件,预测矿业活动可能产生、加剧的环境问题和矿山建设遭受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并对其发展趋势、危害对象、影响程度和防治难度进行分析论证和评估。

2.根据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综合评估结果,制定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方案,并提出相应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工程内容、技术方法和措施。

三、明确治理目标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防治的总体目标是:依靠科技进步,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绿色矿业。通过对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综合治理,最大限度的减少可能引发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对周围环境的影响,最有力的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地表景观。

四、确定治理任务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的主要任务是对矿山开发建设的生态实施地质环境保护,恢复矿山植被、区域水资源、水环境的保护及矿山次生地质灾害监测与防治。

1.原废旧竖井治理区

矿山规划在采矿阶段可利用于水位、水循环、水动态观测点,但应分期分类进行治理,采用回填平整,在采矿闭坑后达到稳定原始地貌,恢复植被,回归生态地质环境,达到可持续再利用程度。

2.预测地面塌陷区

在上部,对以往开采遗留的露采坑,要就利用废石堆铲高填低进行回填、后期覆土并恢复植被。

在下部要密切观察采空区与引发地面塌陷的隐患,如发生地面塌陷(沉陷)要利用干选废石进行以回填为主的综合治理。

3.采矿废石场治理区

采矿废石要集中堆放,预期存量较少,这些废石将分期回填到废旧坑井内。采矿结束后,应将废石纳入全矿区整体治理的规划中,达到恢复自然生态的程度。

4.综合治理

封堵矿井拆除临建、平整土地,统筹规划地貌可利用景观。恢复全矿区范围地形地貌,统筹规划地质环境。

五、治理方法具体

1.方案重在落实,切实改善采矿活动所造成的矿山地质环境破坏。审批后的方案由矿山企业组织实施,并受当地和上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督检查。为保证全面完成各项治理措施,必须重视并完成以下工作:

(1)矿山企业应健全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组织领导体系,成立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项目领导小组,负责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项目的领导、管理和组织实施情况进行监督和管理,同时组织学习《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定》等有关法律法规,提高矿山管理人员和采矿人员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意识。

(2)矿山企业必须严格按照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的治理措施、进度安排、技术标准等要求,保质保量地完成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的各项措施;当地国土部门定期对方案进度、质量、资金落实等情况进行实地监检查。在监督方法上采用矿山企业定期汇报与实施检查相结合,必要时采取行政、经济、司法等多种手段促使方案的完全落实。

2.技术保障措施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工程是一项涉及多学科的综合技术工程,技术性强,为达到方案实施的预期效果,根据工程进展情况,矿山企业在实施过程中应积极与设计单位联系,沟通,按照要求实施,达到矿山地质环境与生态环境恢复的目的。治理方案所应用的矿山地质环境恢复与治理技术和植被恢复等各项技术在我国属于比较成熟的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技术,在我国许多矿山的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工作中都有应用,并且取得良好的效果。

此外,方案编制的过程中广泛吸取各地先进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面的经验,广泛吸收国内外先进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技术,在崩塌、滑坡灾害治理、挖损区治理、压占区治理、植物物种的选择、种植管护技术等方面提出适合当地实际情况的方案措施,为本项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的实施奠定技术基础。

3.管理保障措施

在本方案实施过程中,矿山企业要自觉接受地方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的监督检查,对发现的问题应及时处理,要加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的后期管护工作,确保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的实效。

同时,还要加强宣传,深入开展我国矿山环境现状和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的政策、法规教育,加强矿山地质环境法规和政策的宣传,提高全社会对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在保护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的认识。

参考文献:

[1]内蒙古土默特左旗台阁牧乡富兴砂石料场建筑用石料矿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2010.4,p52-53.

[2]内蒙古自治区武川县凯拓金矿前湾兔采区矿山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方案,2009,7,p41-42.

工地工作环境篇10

abstract:theprotectionoftheecologicalenvironment,andeliminatethepovertystatus,itselfiscontradictory.thisarticlethroughtotheChengdepresentsituationofecologicalenvironmentandecologicalenvironmentprotectionworkpresentsituationinvestigationandanalysis,putforwardinthejobthathelpdeficientup,coordinationofecologicalprotectionandenvironmentalprotectionworkthesuggestionandthecountermeasure.

关键词:生态环境保护扶贫对策

Keywords:environmentalprotectionpovertyalleviationcountermeasure

中图分类号:R13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生态安全保护区发展与建设

承德市的水源涵养保护区、动植物保护区及自然保护区等区域大多分布于边远贫困地区,既要对生态环境保护,又要消除当地贫困,本身就是互相矛盾的。例如,围场坝上地区近80%的国土面积为森林与草原生态保护区,生活在当地的居民多以草原放牧、树木砍伐、农田耕作或采摘打猎为生,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坝上生态环境,这些经济活动从国家的政策法规上是禁止的。即使这样,坝上地区居民依然摆脱不了贫困面貌,一直是向自然索取,维持生计。

通过对上述现象的长期研究,本文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一是,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地方制定生态保护补偿政策或办法,将保护区内的放牧草原、田地及林地等资源进行“休养”,与居民签订长期的休牧、休耕及禁伐工程合同,时限为10至15年,按照当地租用土地的平均标准给予补贴,并提供成本补偿,用于植树、种草的管理与护理,补偿额度达总成本的50%。休养合同到期后,当地居民可续约或转为农田使用;

二是,对保护区内的贫困居民进行生态移民工程。充分结合国家新民居建设等优惠政策,做好移民扶贫。从居民的贫困程度上,可以划分优先级、中级、一般级三种评定级别,分级、分重点、分批次实施移民工程,其工程款项全部由国家财政支出;

三是,饮用水水源、重点流域或湖泊的沿岸贫困居民,首要解决穿衣吃饭问题,同时还要保障优良生活环境。国家从农田种植、畜禽养殖等方面给予高于其他一般地区的补贴,并在生活污水、垃圾及人畜粪便治理工程上给予全额补贴,日后维护及运营还要给予优惠政策支持,建立长效机制,杜绝“形象工程”的发生。

“十二五”期间,承德市在生态环境保护区工程建设方面应着眼于完善基础设施、加强环境监管能力等方面的工程建设,做好各个保护区的环境奠基,逐步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十三五”期间,应实现从局部到整体的过渡,利用完善长效的生态补偿机制,实施“休养”工程、生态移民工程等规划重点项目,完全改善生态环境保护区状态,使居民摆脱贫困,步入小康。

二、生态文明、城乡环保发展与建设

“十二五”期间,承德市应完成生态文明示范区中期建设,并通过生态市建设的验收;城乡环境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全市空气环境质量好于Ⅰ级天数比例达80%以上;工业污染治理取得实质性进展,倡导循环型工业企业发展;各县区60%以上的农村地区完成环境综合整治,创建一批部级生态乡镇、生态村。重点提出城市重点区域空气pm2.5常规监测能力建设工程、工业企业污染治理环保基金工程、农村分散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工程、“一村一优”工程(释义:每个村庄推选出环保之家,从生活方面做到环保突出的,给予环保家庭资金奖励)等重点项目。

“十三五”期间,承德市开展环保模范县区、乡镇评选活动,并制定环保专项资金定向投入、环保型建设项目优先建设扶持等激励政策。一旦被授予模范称号,该县区或乡镇将获得特殊政府津贴、税收免缴等优惠政策支持,并鼓励其拿出30%以上的年财政收入作为环保扶贫基金,主要用于城镇、乡村的环保事业发展。

三、生态保护补偿政策建议

“十二五”期间,国家把农村各项环境保护事业作为发展重点之一,并将大量资金投放到农村地区,这必然是一个契机。承德市尚为经济不发达地区,广大农村地区较为贫困,还要担负着“保水源、防风沙、治污染”的重任,更加难以摘去贫穷困难的“帽子”。考虑到承德市特殊的地理位置,建议向国家提出“区域生态补偿政策”、“贫困农村地区生态补偿政策”、“大气环境生态补偿政策”等一系列补偿机制的建立。

所谓“区域生态补偿政策”,与之前提出的“流域生态补偿政策”有些类似,却不尽相同,其特点在于把承德市较为重要的、需特殊保护的区域作为国家生态补偿对象,如丰宁、围场坝上地区,滦平、兴隆、平泉京津水源上游地区,以整体连片区域进行补偿。同时,应把补偿方式从单一经济型转向多元型,可体现在地方财政税收全部返回、建设项目支撑体系建立、农村劳动力优先输出、先进技术无偿引入等方面,使该区域优先发展各项经济,最终带动地方人民脱贫致富。

“大气环境生态补偿政策”,即是以承德市环首都经济圈内的县区为补偿对象,从改善区域大气环境质量角度出发,在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工业污染防治、机动车尾气治理等方面进行技术引导、资金投入,保障北京地区空气环境质量利好。

四、区域环境保护政策建议

承德市的众多河流属于海河流域,从流域环境保护方面,我们应谋划更加丰富的流域水污染防治项目,例如滦河流域沿河农村连片整治项目、重点工业企业废水再生利用项目、城市生活污水收集管网延伸扩容项目、生活垃圾分类综合利用项目等。总的原则是,水污染物减少排放,改善流域水环境功能,恢复水体环境容量,最终争取国家经济支持,实现“双赢”。

参考文献:

1.毕泗生齐子忠彭树人,中国农业农村农民前沿问题报告,人民日报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