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学习体会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7:21:11

高中历史学习体会篇1

讨论式学习是在教师引导下,就某一历史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主动探寻知识的教学模式,是“生成学习模式”在历史学科中的良好运用。教学中采用讨论式学习方法目的在于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受自我价值的展现,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讨论式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求异思维、逻辑思维和语言能力。根据历史学科的过去性、现实性和综合性的特点,使用讨论的学习方法是教学中落实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的最佳方法之一。

讨论式学习方法的运用并非使学生放任自流,在实施中教师更要全面计划、巧妙安排,在实施策略和实施过程中作好充分的准备。

1分组――前提

由于讨论式教学是以学生个体为主体,教师应该在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基本情况,把不同层次的学生组合在一起,防止讨论课只针对部分学生的做法。此外,分组的目的也是为了使教师的教学活动能够较顺利地推行下去,特别是高中历史教学任务较重,分成小组,有利于教学任务准时高质量地完成。

2确定讨论题――关键

俗话说“有好的开头,便是成功的一半”课前教师必须认真研究教材,精心设计讨论的问题。在确定讨论题时,具体应把握以下几个准则:

2.1要有针对性

教师应根据教材重难点和学生的心理特点、接受能力、知识水平,确定难易适中能够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题目。问题的设计不能过难或过简,要有一定的思维度,能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既超越学生现有水平但又不能超越太多。题目如果太难,学生不知从何下手,结果是沸沸扬扬、不着边际;题目太简单,学生只要一看书就能够回答,这便失去了讨论的必要性。

2.2要有层次性

一个困难的问题如果从简单的问题开始逐渐增加难度,学生就可以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题目的确定应遵循循序渐进的思想,前面的问题要为后面的问题作铺垫,逐步深化。例如在讲“美国的霸权政策”一课时,可设计如下的讨论题①什么是“冷战”政策?②美国为什么要实行“冷战”政策?又为什么能够实行“冷战”政策?③“冷战”政策的实质是什么?对世界政治格局有何影响?通过这些问题的逐层讨论,学生的认识由现象到本质得以逐步升华,提高了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2.3要有科学性

教师在确定讨论题时,表述必须科学、准确,要使学生清楚地意识到所要讨论问题的核心,不能摸棱两可,而致使学生面对讨论题“一头雾水”不知所云。问题提出来必须具有代表性。比如:中国古代历史上经济重心出现了哪三次南移?这三次经济重心的南移有何共同原因?从中能够得到哪些启示?

2.4要有启发性

讨论式教学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求异思维,因此讨论题目的确定应该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让学生思考起来有发挥的余地即一定的自由度。作为教师不能象孙悟空一样先用金箍棒画出圈,学生讨论时只能按照老师画出的模式讨论,那势必影响学生的思维。应设计有争论价值能鼓励学生大胆地谈自己独特见解的题目。比如结合你所知道的史实正确评价拿破仑、罗斯福等历史人物。

2.5趣味性

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往往对比较了解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特别是对一些与现实联系比较密切的问题,更愿意发表自己的见解。比如我在讲“亚洲经济的发展”一课时,可提出这样的问题:根据大家对新加坡、韩国、印度和西亚各国的了解,谈谈这些国家的发展状况?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有何共同原因?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有何启示?在兴趣的推动下,学生对问题的探究和思维异常活跃。为了增强教学的趣味性,也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将图片、文字等资料或录象用更加直观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

3实施过程

当全面周密地设计好讨论式学习的教学策略后,实施过程中可出现的种种问题,教师要有很强的预测性,高瞻远瞩、统领全局。这是对教师教学水平、组织能力的考查,教师要用精练的语言将学生引入问题的讨论之中,讨论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3.1协调性:

教师“为人师表”的职业角色在于组建合作和谐的课堂人际关系,营造适合于学生“会学”历史的课堂教学环境,鼓励和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并始终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和热烈而又融洽的氛围。在讨论的过程中有时学生会对同一问题产生不同的观点。

3.2要面向全体学生

素质教育是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讨论式教学中应充分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人格,特别是对于那些性格内向、语言能力较弱的同学,老师应采取鼓励和信任的口吻“请某同学谈谈自己的看法,好吗?大家给他鼓掌!”要注意及时抓住学生的闪光点。

3.3实效性

高中历史学习体会篇2

【关键词】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对策

高一历史的难教和难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成为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一直是广大历史教育研究者和中学历史教师关注的问题,初高中的分离办学使得这一课题更具现实意义。初高中两阶段由于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课程设置等不同,高中历史无论在知识容量还是难度上都比初中历史有所增强。尤其是新课程改革实施后,初高中历史课程在课程体系、内容编排、知识深度和广度、教法和学法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转变。因此,做好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工作,使学生尽快适应高中的历史学习是教育工作者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正所谓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高中历史教师应该了解学生在初中阶段历史学习的状况,他们的基础如何?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的高中历史无论在知识容量还是能力要求上做好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应转变师生的观念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注重知识教学与能力培养有机结合。在教学实践中现导学案的制作与使用是做好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有效途径之一。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高中历史教育教学质量,更好地指导学生顺利适应高中阶段的学习而初高中教学衔接的研究更多的是结合具体学科进行的。然而笔者在任教过程中发现,普遍存在着初高中历史教学不衔的接现象,已经严重影响了中学历史教学质量。因此,广大历史教育研究者和中学历史教师很有必要探求解决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问题的途径与方法。这对于中学历史教学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初高中历史教育教学的差异

1.课程标准的差异

第一,课程理念的异同。初中历史课标更强调“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选择应体现时代性,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有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高中历史课标增加了对“培养学生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理念,以体现高中历史课程标特点和要求。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的高中历史无论在知识容量还是能力要求上都有大幅度提高,加之知识间的跳跃性、综合性强,教师往往感叹教学任务无法完成。在这种情况下,探究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问题,高中历史教学就可以做到有的放矢,使我们的教学详略得当。

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指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在体系的构建上,既注意与初中课程的衔接,又避免简单的重复,遵循高中历史教学规律。”但如何做好衔接,在上述标准及其解读中并没有具体的解决思路和措施。初中阶段的历史课程与高中阶段的历史课程都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同一系统中有着继承和发展关系的两个阶段。从课程标准制定的理念上看,二者存在很多一致的地方,如都强调历史课程的基础性和发展;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倡导历史教学评价的改进,充分发挥历史教学评价的教育功能等。

第二,课程目标的异同。“课程目标是对一门课程学习的总体要求,它反映了国家和社会对一门课程的教育宗旨和要求”。历史课程目标包括课程总体目标和课程具体目标两个层次。初中历史课程总体目标是使学生“获得历史基本知识和技能,初步了解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逐步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增强爱国主义情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初步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理解和尊重其他国家和民族所创造的文明成果;学习和继承人类的传统美德,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曲折历程中理解人生的价值和意义,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高中阶段的总体目标则是使学生“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虽然高中历史课程在初中历史课程基础上要求“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但二者的目标都是为国家现代化的发展培养合格公民,这也是新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

初中历史课程和高中历史课程在课程具体目标上都采用“三维目标”设计,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层面。

第一,在“知识与能力”方面,初中主要从宏观角度人手,兼顾了历史知识的时序性和系统性。高中则选取微观和宏观两方面纵深发展的知识,更强调历史知识的专题性和综合性。高中与初中相比更加强调历史技能、历史思维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与初中相比,高中历史课程“过程与方法”目标要求在初中历史学习基础上。

第二,在“过程与方法”方面,初中主要要求学生在探究与合作学习中,积累历史知识的同时感知历史、对历史的发展形成初步的认识。高中则重点强调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历史学习过程的本质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根据历史教学目的与自己的身心发展特点,通过系统的、有计划的教学双边活动,使学生在知识、认知和情感方面发生心理变化,并且形成和发展个性的过程。”“进一步认识历史学习的一般过程”,“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学习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学会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

总体来说,初中历史课程要求学生在探究与合作学习过程中感知历史,形成初步的认识;高中历史课程则要求学生学习能力提高的同时,更加强调学习方式的转变,“学会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

第三,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课程标准都把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放在首位。在初中,主要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科学的态度和一定的国际意识;高中则强调了对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和历史思维意识的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从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等方面体现了历史课程的教育功能和社会功能。初中历史课程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要求学生“形成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崇尚科学,确立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强化民主与法制意识;形成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国际意识。”高中历史课程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指出,通过历史学习“进一步了解中国国情,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加深对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进一步树立崇尚科学精神,坚定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

第三,强化衔接意识。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历史教师的衔接意识强弱直接关系到初高中历史教学能否实现顺利过渡。对于高一历史教学,教师可以通过进行有针对性的测试、课堂提问等方式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以及对历史学科的认识和态度,从而用来指导教学。

2.转变学习观念

高中历史课标指出“历史课程是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高中生作为普通公民,身为社会中的人,必须具备基础文化知识和基本人文素养;作为21世纪的合格的高中毕业生,面对如此激烈的社会竞争力,必须具备历史意识、历史智慧,广博的知识和历史使命感,顺应时势发展。对于高一学生来说,对历史学习的理解仍停留在初中阶段的认识上。他们普遍认为历史就是过去发生的事,因而只要划书、背书就可以学好历史,临时突击就能取得好成绩。这种对历史的错误认识直接导致学生学习历史兴趣不浓、方法不对、习惯不好,学习效果自然可想而知。因此,高中历史教学必须首先为历史“正名”。在开学之初,教师不应急于上新教材的第一课,而应实施学生对历史认识的衔接教学。

3.讲究方法,注重理解

对高一新生来讲,学习积累的过程,初中历史教材注重史实,形象而生动,而高中教材则注重理论概念,较为抽象。历史课学习的具体方法有:

第一,培养兴趣,移情历史。兴趣是人们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是促使学生学习的内在驱动力。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力”。教师作为教育的引导者,要重视学生的兴趣培养,让学生在兴趣的促使下参与知识的获取过程。从问卷调查的结果看,学生对于历史学习的兴趣有待进一步提高。从影响学生学习历史兴趣的因素来看,加强历史自身的趣味性、密切联系实际、合理组织教学等做法有助于学生历史学习兴趣的提高。孔子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深刻地阐释了学习兴趣对于学习的作用。学习历史的兴趣是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培养起来的。通过参与一些与历史有关的活动来触摸历史、亲近历史、玩味历史,进而学好历史。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让学生体验历史学习的乐趣。在教学组织形式上,根据不同内容采用不同的组织形式。对于比较浅显的知识,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分组合作、课上交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指导、协助,有助于学生积极参与教学,从中获得成功体验,从而保持学习历史的兴趣。对于理论性较强的内容,以教师讲解为主,通过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从而实现知识的意义建构。在教学手段上,可以充分利用历史地图册,投影仪以及多媒体等进行丰富多彩的直观教学。将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集合起来,帮助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如深圳市宝安中学唐云波老师的公开课《鸦片战争后的中国社会经济》,通过设计《回忆录》的方式将鸦片战争前后国家的大历史与个人的生活有机结合起来,这样就使得原本理论性较强的内容顿时鲜活起来,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调查发现,教师上课生动与否也是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因素之一。刘正萍的研究表明:对现任教师“不满意”或“说得过去”的占61.8%。

在学校教育中,教师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有很大影响,因此,历史教师应努力提升自身素质。教师的素质包括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知识积累,较强的教学能力,高超的语言艺术以及较高的引导水平。教师具备了上述几方面素质,才能发挥历史教学的趣味性,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第二,敢于质疑,挑战传统。历史是指人类发展过程已发生的重大事件和现象。对于历史问题的解读,我们要运用正确的历史观,坚持“论从史出”的原则,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作出独立的判断,敢于对任何传统的观点提出质疑,只有这样才能有新的收获。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不断去探索新的知识发现新的问题,才会体验到学习历史的乐趣,同时也在不断提升自己的探究和创新能力。

第三,整理线索,构建知识结构。学习历史,要注意理出线索,构建成历史知识网络结构。应按时空顺序,注重“古今贯通,中外关联”,掌握历史发展的宏观线索,概括重大历史阶段特征,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总结经验和教训。

第四,多做比较,善于归类。比较和归类也是行之有效的学习历史的方法。通过比较,可以更加深刻、全面地理解历史概念的本质,更加深刻地掌握历史事件的异同,从而认识人类文明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培养尊重文明多样性的意识;通过归类,可以将历史知识系统化,总结出学习历史和分析历史问题的基本方法和一般规律。对于高中生来说,只有对初高中历史学习的区别和联系有全面而深刻的了解,做到心中有数,改变传统的观念,才能尽快适应高中阶段学习。合理改进学习方法,必将能事半功倍,学好历史科目,真正成为具有基本人文素养,顺应时势发展的21世纪合格高中毕业生。

4.注重知识教学与能力培养的有机结合

相关研究表明,初高中历史教学脱节在教学环节上的主要问题是:“知识体系的欠缺和能力培养的不足”。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主要是加强知识与能力两方面的衔接。在高一历史教学中,做好知识教学与能力培养的有机结合,有利于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锻炼能力,有利于初高中历史教学的顺利衔接。系统的掌握知识是培养能力的基础。知识的学习离不开记忆,心理学研究表明,有意义的材料较之无意义的材料识记效果好。所谓识记材料的意义,是指其所蕴含的事物内在联系及与识记者知识经验间的联系。简言之,透彻地理解识记材料的意义和内在联系有利于提高识记效果。调查显示,高一学生依然以机械记忆为主要记忆方式,在没有弄清知识之间内在联系的情况下,效果自然不好。要培养能力,必须转变学生的记忆方式,将学生从死记硬背的歧路引领到理解记忆和灵活运用的阳光大道。理解的本质是抓住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的首要任务是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新的高中历史课程在知识结构上打破了传统的通史体例。这种编排方式不利于学生系统的掌握知识,不利于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笔者认为,在教学中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能够促进学生在识记上融会贯通,在运用上触类旁通。

新课程历史教学特别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历史学科的基本能力要求分为四个层次:再认、再现历史知识;材料处理能力;历史阐释能力;文字表达能力。在学习过程中要结合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能力。能力的培养要适应学生心理特征,改变学生滞后的学习方法,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要运用史实提炼观点,让史实归属于观点,用观点统领史实。如在探究中国近代民族工业艰难发展的深层原因时,通过相关史实,提炼出民族工业“在夹缝中生存”的观点。用观点统领史实,并不是简单的要求学生由史实记忆向观点记忆转化,并不是忽略史实在教学中的作用。教学中,教师应提供相关材料,鼓励学生积极对史实发表自己的看法,再对众多观点依据史实加以综合、比较、提炼、补充。这样,既锻炼了学生分析材料、阐释问题的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真正做到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的有机结合。

三利用导学案

导学案是指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为开启学生的智能,发展学生的能力,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而编制的学习方案”。在新课程标准下,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能力水准、学法特点和心理特征等具体情况,在教师主导下,由师生共同设计的、供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完成学习任务使用的学习方案。其着眼点则在于学生学什么和如何学,体现“以学生为中心”。学案既反映学习结果,又体现学习过程。

新课程改革强调一切以学生为本,在课堂教学中倡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合作交流,在主动参与中获得知识和能力。学案导学在教师的“导”和学生的“学”之间搭建了一座桥梁,不仅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也有利于提高并保持学生学习的乐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从初高中历史衔接教学的角度出发,导学案的使用能够“帮助学生将新学的知识与已有的知识经验形成联结,为新知识的学习提供适当的附着点”。简言之,学案导学能够有效引导学生使用适当的学习方法预习、听课、复习,继而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会学习。在高中进行历史衔接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充分了解学情的基础上,通过精心设计学案,引导学生回顾已有知识,无疑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新知识,有助于高一学生尽快适应高中历史教学,从而实现初高中历史教学的顺利衔接。

四结语

作为一名耕耘在中学历史教学一线的教师,对初高中历史教学的不衔接深有感触。做好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不仅可以提高中学历史教学的质量,增强学生

学习历史的兴趣,而且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如何做好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这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积极参与,献计献策。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问题是一个庞杂的工程,需要多角度进行研究,本文只是在这方面做了初步探索。由于笔者自身知识储备、理论修养等方面的不足,文中的相关论述略显苍白和无力。在以后的工作、学习中,我将继续探寻初高中历史教学顺利衔接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以期更好地服务于教学,服务于学生。

参考文献

[1]余力.教育衔接若干问题研究[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3

[2]朱汉国、王斯德.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5]教育部.普通高.新编历史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6]赵亚夫.我对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几点建议[J].首都师大学报,2006

[7]陈其.高中历史课程知识和教学体系浅议[m].历史教学,2004

[8]郑和均、邓京华.高中生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

[9]陈家麟.当代心理学[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10]钟启泉、崔允、张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11](苏联)苏霍姆林斯基.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力[J].外国中小学教育,1990(1)

[12]刘正萍.关于新课改中高中生历史学习兴趣的调查[J].教育探索,2006(2)

[13]黄慧红.对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问题的认识与思考[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4(2)

高中历史学习体会篇3

【关键词】高中历史活跃高效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9.072

高中历史是学生在高中阶段必修的一门课程,但是很多学生对历史的印象并不怎么好,学生总是觉得历史课呆板无聊,对历史的学习主要是背,背过就好。带着对历史这样的印象学习历史,学生不免在历史课时容易走神,导致课堂沉闷,历史课堂效率低下。所以学生要转变这样的学习历史的态度,老师要为学生打造一个活跃高效的历史课堂。本文主要从历史课堂出现的问题和针对问题来解决,从这两个方面简析一下如何提高高中历史课堂的活跃度和效率,下面就来具体的分析一下。

一、高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个方面是高中历史老师的教学方式太过于古板,教学模式不够新颖。传统的高中历史课堂,老师针对一个历史事件进行教学时,首先会先讲述这个历史事件的基本情况像是历史事件的时间、具体内容、参与人和结果,然后历史老师会进一步的讲述这个历史事件的意义和它对后世的影响。传统的历史课堂让每个历史事件的教学都变成一样的教学模式,让历史课堂没有新鲜感可言。学生对高中历史课堂感到无聊,课堂效率低下也就不足为奇了。所以改变传统高中历史课堂的呆板无聊是非常急迫事情。

第二个方面是学生在学习历史时主要靠死记硬背,没有找到更好的记忆方法,而枯燥的背书会让学生坚持不下去、让学生感到无聊。例如,在学习王安石变法时,学生要学习变法的时间是在宋神宗时期,目的是解决“三冗”问题和抵御内忧外患,内容有发展农业之法、强兵之法、取士之法,还要学习变法的结果、影响和失败的原因。上述的这些方面都需要学生来进行背诵,大段大段的文字,学生感到困难,背不下去也是很正常的。改变学习历史时的死记硬背也是改变老师课堂呆板、低效的一个重要的方面。

第三个方面是学生对高中历史的学习不够重视。高中历史在部分学生的心中没有语数英那么重要,在学习历史时,对历史的态度难免会懈怠。高中语数英在考试中所占的分值比历史高,学生对其重视的程度自然就高,并且现在的高中还是分文理科的,所以部分觉得自己肯定要去学理科的学生对历史的学习态度自然就不够端正,这部分学生在学习历史时,上课走神导致历史课堂的效率提不上去。

二、针对高中历史课堂存在的问题的解决方案

(一)活跃课堂气氛,打造互动课堂

高中历史老师要想打造活跃、高效的历史课堂,一是要活跃历史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历史老师在讲课时不仅要将历史事件的基本情况讲述清楚,还可以讲一下,一些历史名人的轶事。例如,在讲王羲之的书法时,老师除了引领学生赏析王羲之的书法,还可以给学生讲述王羲之“书成换鹅”的故事,王羲之喜欢观察鹅,因为他可以从鹅中观察到一些书法理论,有一次,他看上了一个道士养的鹅,道士想要他写的《黄庭经》,他就用《S庭经》与道士换到了鹅。历史老师通过给学生讲述这样的名人轶事,可以提高学生对历史的兴趣。

二是建立老师与学生的互动课堂,老师可以抽出来一堂课的时间,让学生到讲台上讲课,这样,学生就由被动的学习者变为主动的学习者,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例如,历史老师可以找一节理论性不是很强的课程,让学生来讲课。讲课学生在历史老师的指导下备好课,可以进行小范围的试讲。讲课学生在做好充分准备之后,再给全班同学进行讲解。新颖的教学方式,让听课同学更加喜欢听历史课,讲课同学在备课过程中早已对这节课了熟于心,提高历史的课堂效率。

(二)改变传统教学方式,运用多媒体教学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教学早已走入课堂,多媒体的出现也在推动着传统历史课堂的改变。历史课堂不仅仅靠老师的讲述,不仅仅靠黑板和粉笔传述。在多媒体课堂中,老师可以给学生看历史事件的视频,让学生能够更加直观的了解历史事件,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调动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例如,我们在学习戚继光抗倭的历史事件时,历史老师可以给学生播放戚继光抗倭的动画片,通过观看动画片,学生能够将戚继光抗倭的画面录入脑子中,比通过文字转化更加直接、更加深刻,让学生对戚继光抗倭的历史事件有了更加深刻的印象。通过在历史课堂中引入多媒体教学,可以让学生更好的记住历史事件,提高历史课堂的效率。

(三)发散学生思维,改变背书方式

传统历史的学习方式很大一部分是靠学生背诵,通过机械的记忆来达到学好历史的目的,过程枯燥而且艰辛。而且现在高中历史练习和考试的很多题目都是要靠学生理解,通过学生的理解和思考才能将题目做对。所以,在现在的历史学习中仅仅靠死记硬背已经不能学好历史。目前的形式下,历史老师要通过发散学生的思维,来提高历史课堂的效率。在背诵历史事件时,可以通过一些联想方法,一些简便方法,一些对比方法,来提高记忆效率。

例如,高中历史在学习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时,就可以与西方的资本主义发展做对比。可以将两者的时代背景、阶级、发展程度、结果做对比,通过将两者做对比,可以找到两者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一下可以记住两个历史事件,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提高学生对历史的重视程度

一个知道自己历史的民族才能够发展的更好,高中生学习历史不仅仅是为了考试,为了升学。高中生学习历史,通过历史进行反思,学习前人优秀的精神,分析前人的错误,以免自己重蹈覆辙。通过学习历史,学生能够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矫正自己的三观。历史老师要让学生知道自己学习历史的意义,让学生有一种使命感和责任感,学生才会从心底提高对历史的重视度,从而提高历史课堂的活跃度和效率。

高中历史学习体会篇4

一、以实地考察来体验探究历史,培养高中生综合分析能力

俗语有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说明读书与实践同样重要,高中历史也要重视学生的实践学习,才能使学生在体验探究学习中认识历史,提高历史综合分析能力,从而掌握并理解史实内容,培养正确的历史观。高中历史教师要善于就地取材,充分利用本地的博物馆、纪念馆或历史遗址、遗迹等素材,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将高中历史学习的舞台从课内进一步向课外延伸,从而引导学生在体验探究中认识历史,积累历史素材,并初步学会综合分析历史材料与现象的能力。培养高中生历史综合分析能力不仅是新课标的要求,也是学生未来发展学习的必备能力,有助于学生从繁杂的社会现象中提取有效的信息,为自己所用。以辛亥革命的学习为例,武汉地区的历史资源相当丰富,既有辛亥革命博物馆,又有武昌起义纪念馆,该地区的高中历史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历史资源,带领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参观,以辛亥革命的评价为主线来引导学生将课内、课外两个课堂联系起来。学生通过对这些革命胜地及史实的了解,就会进一步深入探究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从而结合材料更客观地分析并理解辛亥革命对中国的意义,把辛亥革命学习难点在体验探究式学习中解决了。由此可见,通过实地考察,高中生在进一步更形象更直观更丰富的材料占有过程中,会进一步理解并掌握历史教学重点、难点,初步培养起综合分析能力来更客观审视相关历史知识。

二、以情景再现来体验探究历史,培养高中生思辨逻辑能力

固然实地考察能给学生带来更深刻的印象,但限于教学时间及学生第二课堂分配的关系,实地考察不可能成为高中生体验探究式学习的唯一方式。构建符合历史现实的情境教学,也能帮助学生更好地体验探究历史。历史场景的再现,不仅要求学生要对历史有一定的熟悉程度,而且还能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体会历史的发展,培养高中生思辨逻辑能力。情景再现值得注意的地方有两点:一是学生对史料的占有与分析是否到位;二是学生如何来分辨情景再现中的历史真伪。高中历史教师要以这两点为抓手,以竞赛式的情景再现的构建来展开,才能调动学生热情积极参与其中。以百家争鸣的学习为例,把学生分为若干小组代表“百家”,通过经典人物的出场与对白来再现历史胜况,从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文化下移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才能更深刻地认识到百家争鸣的历史意义。学生们通过场景、人物形象、语言、服饰等历史要素的分析与体验,情景再现就显得更真实有趣,课堂教学也会充满着笑声与欢乐。而每一组代表接受其他同学的审查时,在吹毛求疵过程中往往对百家争鸣时代的历史会有更深刻的体验,并促使自己进一步去探究。如此严苛的评判与争议中,情景再现的细节会不断接近历史原貌,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也会精益求精,从而培养起较强的思辨逻辑能力。

三、以访谈调查来体验探究历史,培养高中生理性判断能力

除了实地考察、情景再现之外,访谈调查也是高中历史体验探究式学习的重要形式,高中教师要见缝插针运用好访谈调查,使学生在访谈调查中体验探究历史,并学会初步判断历史事实的能力。访谈调查要求学生要对访谈调查对象、访谈调查内容、访谈调查要求、访谈调查过程等都有一定的计划性,并做出相应的预案,才能较顺利地进行下去。高中生在这一过程中,既要有对相关历史有一定的了解,才能提出针对性的访谈调查问题,又要有一定的判断能力,才能更好地分析访谈调查对象内容的真实性。因此,访谈调查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往往一个学期只安排一到两次,过多则成为了学生的负担而影响效果。以《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中的学习为例,高中生的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基本上都对这一浩劫有深刻的印象,大量口述历史的材料也见诸媒体。高中生要体验探究这一历史,不仅有很丰富的资源可以利用,而且还可以通过对历史亲历者的访谈调查,结合口述历史相关材料,来更好地梳理其对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破坏作用,从而更客观地认识史实,更理性看待历史。在访谈调查的过程中,把社会争议性强又较典型的问题交给亲历者们来判断,不仅可以体验到那段岁月的历史面貌,而且还可以通过亲历者的判断来培养理性判断能力。综上,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体验探究式学习,要以学生能力培养为方向,打通课内、课外两个课堂的联系,充分发挥实地考察参观、情景再现、访谈调查等形式的不同作用,将历史知识与之相联系,才能使学生在体验探究中进一步掌握并理解历史,从而初步形成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与素养,实现历史课程标准的目标与要求。

作者:陈绪安单位:谷城县第一中学

参考文献:

[1]杨卫东.高中历史课堂探究性教学实践浅谈[a].2016年4月全国教育科学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6

高中历史学习体会篇5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历史课堂;有效性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素质教育在全国各个学校有条不紊的进行,各学校教学也在新课改目标指引下不断进步与创新。高中历史课程作为学生历史知识学习的重要学科,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科学历史分析法的应用,正确的历史观形成是每个历史教师的重要教学任务,对于高中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新的教育背景之下,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虽然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进,获得了一定的进步,但要想得到更好的教学效果,需要对高中历史教学进行更深层次的改善。

一、影响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些因素分析

1.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高中学生在历史课程学习过程中,如果学习兴致不高,对历史学科产生厌学心理,学习效果就难以得到保证。高中历史课程是一门严肃的学科,同时也蕴含了深厚的学科知识,因与现代高中学生所处生活环境以及时代背景差异较大,使许多学生感觉其学习内容相对复杂,知识也显得琐碎,对于喜爱接受新鲜事物的高中学生来说,难以激发其学习兴趣。除此之外,高中历史学科相对于初中历史来说,其钻研内容更全面,非常讲究学习方法,对于一些历史基础不牢固的学生来说,需要记忆的内容很多,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生学习负担,对学生学习积极性也产生一定的消极作用。这些问题的存在,使高中学生历史课程学习兴趣难以提升,教学有效性无法得到保障。

2.学习方法有待改进

高中阶段,学生课业压力大,对每门学科的学习过程都必须有合理的、符合学生实际学习能力的方法为基础,才能更加全面有效的达到课程学习效果。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好的学习方法会让学生学得更轻松,学起来事半功倍。针对高中历史学科的内容特征,知识记忆点多等特点,许多学生都对知识的“专题性”视而不见,在没有良好学习方法情况下,一味的进行知识点背诵与接受,不能做到知识的融会贯通,不懂分专题学习,更不会归纳与总结,学习效果也就难以得到提升。

3.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不科学

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不仅需要学生认真的学,还需要教师用心的教。当前,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仍然普遍存在,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发挥。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之下,教师在讲台上讲得滔滔不绝,学生在台下听得昏昏欲睡,教学有效性自然无法得到保障。除此之外,教师主宰着整个课堂教学过程,忽略了与学生的互动交流,教师与学生之间没有交互性,对于知识点的理解交流不够,课堂气氛低沉,学生兴趣难以调动,学习效果不明显。

二、新课改背景下提高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途径

1.关注课堂教学内容,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师应遵循“授之以渔”的教学思想,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关注知识的讲解,同时也要强调学习方法的教授,同时要关注学生学习态度的转变,将学生放在主动学习的位置上,提升学生学习热情。具体来说,可以通过在新课教学时,提供预设情景模式,借助历史小故事等教学策略提升学生学习热情。例如在进行鸦片战争的历史意义教学时,要使现代生活环境下的高中学生快速的通过知识讲解理解鸦片战争的历史意义是不现实的。作为历史教师,可以通过将课程背景还原,结合讲解对人类的危害,开展情景剧扮演等方式,帮助学生进行思考,解放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对鸦片的危害,虎门销烟以及鸦片战争的出现进行理解,从而了解历史,真正掌握历史知识。

2.创造互动教学氛围

新课改下的高中历史课堂中,轻松的互动教学氛围下,可以更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潜移默化之中提升学习效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做为教师在进行历史知识进解时,要适当听一听学生的感受,如对某一历史事件有怎样的体会,对某一历史人物有怎样的理解等等。通过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感受,增加学生对于课堂的参与积极性,从而创造师生互动的良好平台,吸引学生注意力同时,帮助学生思考,增加对历史知识的记忆。历史事件是已经发生了的,无法改变的,但是学生的思维方向,思考能力却是不断发展的。针对固定的历史,激发学生无限的思考,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得到激发,其学习效果也将更加明显。

3.创新教学手段

新课改背景下,多媒体技术以及现代化教具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这些现代化教具,更淋漓尽致的开展历史教学,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例如在进行抗日战争历史教学时,在课程一开始,教师可以搜集一些抗战图片,或者播放如《义勇军进行曲》等音乐,通过图片与声音的导入,适当进行图片背景,歌曲作词作曲人物讲解,使学生快速融入课文情境之中。此外,还可以结合当今时事,运用多媒体设备组织如抗战胜利阅兵活动等视频观看,使学生情感得到升华,更好的激发学生热爱国家,热爱和平,振兴中华的思想情感。诸如此类教学手段的创新,在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历史教学中,能帮助学生更好的铭记历史,掌握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4.持续提升教师素质

作为高中历史教师,除了要有对历史知识了然于心,同时也要对历史学科中各历史知识的内在联系以及发展动态有一定了解,还应具备历史学科科研能力,博览群书,对高中学生提出的历史问题加以解答。因此,作为教师,要不断学习,提升自己教学能力,充分了解当前时事新闻,博古论今,古为今用。在教学过程中,及时总结自身的不足,与其它教师进行沟通与交流,相互评价与探讨,吸取经验,提升自身教学能力,弥补教学方式的漏洞与不足,从而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

三、结语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要提高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效率,首先要做的是发现影响教学效率提升的消极因素。作为高中历史教师,要结合具体教学实际,对教学中存的问题进行分析,基于问题采取相应措施,对症下药,才能发挥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刘景林.新课改下高中历史有效教学策略的普适性与特殊性[D].东北师范大学,2012.

高中历史学习体会篇6

在普通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更注重对学生教授应试的方式方法,过分关注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而并没有从学生身心健康的角度出发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高中历史教学过程加入人文精神的培养可以使学生正视历史而不是漠视,历史可以帮助学生认清自己,认清现实,对学生人格的形成也会产生影响。想要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需要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从更广泛的角度帮助学生培养人文精神。

一、积极发挥多媒体教学优势

传统教学方式的弊端在于教师主导课堂,本身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了解历史事件、记忆历史知识。教师的教授相对比较抽象,对于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影响不是特别的大。多媒体教学可以让学生更直观地认识历史事件,了解历史人物当时的心理活动,从而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事件的发生。例如,我们学习抗日战争相关知识,加入更多的视频资料可以更深刻地了解当时中国所处的水深火热的境地,了解中国人民是怎样英勇、怎样的殊死抵抗。这样可以更加直观地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树立正确的世界观。高中历史教师可以定期以专题的形式给学生播放相关纪录片或者电影,这样一来可以提升学生的兴趣度,二来可以让学生更切实地感受主题的深刻含义。

二、逐渐培养学生的历史兴趣

在学习高中历史过程中只有对历史保持浓厚的兴趣才能真正地从历史学习过程中收获有用的东西。如果单纯地记忆历史事件、了解历史会觉得历史很难,学习很苦,这样只会被动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而不是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并不能从中提高自己的人文修养和培养看问题的独特视角。高中历史教师可以从学生感兴趣的点出发,因材施教、循序渐进,从而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小到衣、食、住、行各个方面都可以加以历史方面的引导,让学生从中找到兴趣点。如部分学生喜欢玩网络游戏,其中会有许多历史人物出现,教师可以以此为切入点,引导学生了解更多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只有让学生找到感兴趣的点,才能真正地体会到历史的独特性,体会到历史人物跌宕起伏的人生和为了争取胜利而做出巨大牺牲的大无畏精神。

三、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参观学习

每个地方都有它本身独特的历史文化,高中历史教师应组织学生走出去,真正地体会历史的足迹。博物馆里面记载了很多当地的特色历史,其中包括图片、实物、遗迹等内容,更有相关解说员讲解。学生在其中可以图文并茂地体会某一个历史阶段所发生的事件,从而激发自己的爱国主义情怀,对自己的家乡更多一份热爱。当地的烈士陵园是学生体会历史的不二选择,缅怀烈士,深思历史,不辜负为了新中国富强、为了子孙后代过上幸福生活的革命前辈们的心血。高中生更能从中体会到现在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从而懂得珍惜、懂得感恩。走出去比在学校单纯学习书本知识更能让学生体会到人文精神。

四、增加阅读,拓宽学生知识面

高中历史学习体会篇7

一、初高中历史教与学衔接“断层”的原因分析

1.课程结构和内容上变革跨度大,滞缓了初高中历史教育的延续性

在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下,初高中历史课程在教材编排、课标设置、知识构成等方面都发生了显著的变革,而这些变革客观上却导致了两学段课程内容之间的断层现象,在很大程度上滞缓了历史教育的延续性。高中历史课程是在中外历史整合的基础之上,采用了“模块+专题”的体例,历史必修一到必修三分别对应的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这就使得教材内容更加学术化与专业化,但时序颠倒、跳跃性大,缺乏连续性和系统性,对学生的知识储备要求甚高,对学生的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初中历史课程还主要是以通史框架为主,教材内容呈现出浅显性与感性描写的特征。正如有关专家分析的那样:“从目前的情况看,在初中阶段历史知识体系系统性的弱化、基础知识大量减少的前提下,高中课程却出现专题化和学术化的迹象……由于初中和高中阶段历史课程之间的距离骤然增大,学生们就需从相对‘低幼化’的初中课程进入比较‘专业化’的高中历史课程。”

2.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飞跃使学生思维形式产生断层

在整个中学阶段,学生的思维处于经验型向理论型过渡的阶段。初中生的思维在很大程度上属于经验型,他们往往要借助生活中的亲身感受或习惯观念等进行形象思维活动。而高中生的思维则主要是抽象思维,要求能够利用理论做指导,掌握一定的逻辑思维程序,属于理论型的。由于新教育大纲的实施,初中历史大量降低了理论思维水平,更多的强调知识的传授,因此高一阶段就成为学生思维的转型期。有转型就有阵痛,其具体表现为很多同学上历史课跟不上节奏,或是上课一听就懂,做题一做就错,成绩也像水中的木头,忽上忽下,大起大落。因而学生就容易苦闷和迷茫,对历史失去信心,从而导致一部分学生一见历史就怕,越怕就越难,越难越怕。

3.被动记忆向自主探索的转变使学生学习方式的衔接出现脱节

初中课程改革已经进行多年,但不可否认,为了中考的现实需要,许多初中教师仍采用“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几乎单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结果造成“重知识,轻能力”的不良倾向。在学习方法上学生们更多地习惯于教师传授知识,习惯于机械背诵,缺乏积极的思维习惯。进入高中后,随着教材内容更丰富、教学进度更快、教学要求更高,这种“被动记忆”的学习方法往往就不能奏效。高中教学比较注重知识的发生过程,侧重对学生思想方法的渗透和思维品质的培养,这使得刚入高中的学生不容易适应这种教学方法,有的学生还以老一套的被动学习方法对待高中历史学习,结果是“学了大量的知识点,虽然背得很熟,但一用起来,就不知从何下手”,学习方式在从被动记忆向自主探索转变过程中出现了脱节。

二、解决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问题的策略

1.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是推动学生学习最有效的内部动力。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对调动其学习历史的积极性,顺利完成初高中历史学习的过渡有着重要的作用。新课程教材丰富的人文知识和课堂开放的结构,包含着大量有趣味的因素和激起兴趣的契机,教师可在教材与学生已学知识的联系中寻找“切口”,在教材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中发掘“热点”,以兴趣引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地去学习,体验学习的快乐。例如,汉唐丝绸之路的历史、中国四大发明的西传、元朝时马可波罗的东来等,都是学生在初中历史中耳熟能详的。在讲解“新航路开辟”的历史背景中,适时地导入、提问,能使学生产生亲切的感觉和兴奋的情绪,增强学习的兴趣,强化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更深刻地认识中外历史的联系和中国对世界历史的影响。

2.合理整合初中通史和高中模块内容,帮助学生构建历史知识体系

高中历史课程的专题编写体例,跳跃式的叙述也客观上造成了知识的断裂,容易给学生造成支离破碎的感觉。初高中的历史知识体系断裂现状看似是脱节的,实际上只是叙述上的不同,认识问题的角度不同,应用的史料有所不同,教材内容和基本理念还是能够衔接得上的。高中的历史老师,特别是高一的历史老师有必要在充分对比初高中教学内容的基础之上,对初高中知识进行整合,充分利用学生在初中所学的知识背景,梳理历史的发展线索,将学生的历史知识结构加以完善,使学生能够在教学中感知到初中所学的浅显知识,有利于他们轻松进入高中历史的学习中。如在讲“北美大陆上的新体制”一课时,初中的独立战争知识,是联邦宪法制定的历史背景,因此可以用播放视频的形式介绍美国独立战争及其战后的状况,帮助学生回顾初中所学知识,使学生了解北美大陆开创现代政体新形式的历史背景。

高中历史学习体会篇8

一、影响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初高中历史衔接教学探究的因素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初高中历史课程内容在教材编制方面有很大的差异性。而且在实际的教学方法、学习方法、教学环境等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差异,而这些差异在客观上直接导致了两学段课程内容之间的差异现象,很大程度上导致学生对历史学科的认识存在偏差,同时也导致高中历史课程很难发挥它的作用,出现脱节的现象。

(一)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不重视初中历史

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大部分中学在历史教学方面都是采取一个“应付”的态度,正是由于这些原因,初中历史教学没有一个正规的地位,没有受到重视,学生在初中只是初略的了解到有初中历史这么一门课程,在老师“应付”态度的影响下,也不会重视历史课程。当学生进入高中以后,在学习历史时自然有很大阻碍,出现脱节的现象,为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带来一定的困难。

(二)初高中历史教材跨度大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是在初中历史课程的基础上,根据普通高中教育的性质、任务以及课程目标和基本要求,遵循时代性、基础性、多样性和选择性的原则制定的。新课程是在中外历史整合的基础之上,进行专题式的组织建构,历史必修一到三分别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教材呈现形式是“模块”加“专题”,这就使得教材内容更加学术化与专业化,对学生的能力也相应提出很高要求。而初中历史课程还主要是以通史框架为主,课程标准内容分为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六个学习板块,每个学习板块又分为若干学习主题。这种课标下的教材呈现形式实际上是“通史”加“主题”的形式,教材内容浅显,多是感性描写,知识也缺乏系统性与整体性,缺乏理性思维的培养和对历史因果联系的探究,正如有人分析的那样,“从目前的情况看,在初中阶段历史知识体系系统性的弱化、基础知识大量减少的前提下,高中课程却出现专题化和学术化的迹象……由于初中和高中阶段历史课程之间的距离骤然增大,学生们就需从相对‘低幼化’的初中课程进入比较‘专业化’的高中历史课程。”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在“应付”的影响下,加之教材难度的提升,自然就会出现脱节的现象,学生感到非常迷茫。

(三)初高中历史教学方法存在差异

由于课标要求、学科教学地位、教材形式、传统教学形式的影响,初高中教师的教学方式也有很大的差异。在初中阶段,一些学校根据中考学科分数确定教学目标侧重点。由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历史学科属于“应付”的范围,课时安排与教学内容不成比例,教师根据有限课时安排教学进度,甚至重要科目代替历史科目。即使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传统教学痕迹仍很明显,只是简单地讲述历史史实,没有真正培养出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良好的学习习惯。而高中则正好相反,在新课改的要求之下,高中的历史教学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学生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主动创造者,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获得知识的促进者,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成为了学生通常的过程与方法体验。老师通过搜集筛选提供大量图文信息和原始材料,指导学生阅读理解加工提取信息,进行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落实课标要求的三维能力培养目标。高中历史的新要求要这些在初中都没有基础的学生,完全找不到学习的方向,出现脱节的现象。

(四)初高中学习历史学习方法不同

初中历史教材内容多是简单的历史现象和结论,对历史概念和规律的定义与解释简单粗略,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初中历史“应付”观念左右,历史这一科在学生心目中地位不高,平时考试也没有体现足够的能力要求,造成刚上高中的学生历史知识不是很完整,没有形成一般的历史认识和理论常识,历史思维能力水平较低。由于年龄特征和心理上的差异,初中生的学习心理、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及学科素养还有许多不适应高中学习之处。大多数初中生的学习上存在被动性的特点,学习习惯较差,更多地习惯于教师传授知识,普遍养成了“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考试考什么”的学习模式。由于知识简单,对知识的要求在了解和记忆的层面上的成分比较多,被动记忆的学习方法在初中历史的学习中还是很有成效的。但是高中教材内容多,课时紧,学生要在教师指导下,以自学为主,必须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才能完成学习任务。而有的同学还以老一套的被动学习方法对待高中历史学习,结果是“学了大量的知识点,虽然背得很熟,但一用起来,就不知从何下手”,还有的同学没有养成预习的习惯和掌握正确的听课方法,上课听不懂,跟不上,穷于埋头做笔记,不得要领,不能很好地理解知识,这使得学生在学习历史时感到深奥难懂。这也是造成“脱节”现象的重要因素。

二、搞好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初高中历史衔接教学探究的对策

根据上述分析影响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教学的客观原因,在客观原因的基础上阐述了影响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因素,针对出现的“脱节”现象,提出了以下几点对策。

(一)改变教学观念

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初中历史教学的“应付”观念,需要得到改善。虽然初中历史在中考中不是重要的科目,但是这也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中历史学习的基础。因此,作为教师应该彻底抛弃传统的“应付”教学观念,对历史这门学科也要一视同仁,打好历史学习的基础,避免出现“脱节”现象。

(二)比较初高中教材内容,找出衔接点

高一新生入学后,在心理以及环境的适应上都会有一个过渡期,因此,要想学生尽快适应高中历史的学习,老师首先要增强他们学习的兴趣以及自信心。在讲课时,首先要从学生了解的知识中找切入口,因势利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增加他们学习的自信心,同时又可以从学生回忆初中学过的知识的过程中,了解同学的知识储量,使初中的知识基础与高一新教材的知识理顺衔接,达到线索明晰,以避免高中讲重复知识。例如:在学习《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时,可先用谈话的方式,引导学生回忆在初中历史课学习的春秋争霸和战国七雄,以及相关的故事。由于边疆少数民族的学生的特殊情况,要多在这方面进行引导。以逐步引导的方式,让学生答出春秋五霸和战国时期商鞅变法的知识后,再引导学生进入新课的第一部分———从群雄割据到大统一。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参与性,又衔接理顺了新旧知识。这样的教学方法,才能避免初高中历史出现“脱节”现象,让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也有适应实际情况的教学模式。

(三)联系实际,选择恰当教学方法

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由于“应付”的观念,在初中历史教学上都是以一种灌输、敷衍的态度来进行的,只是为了完成初中历史教学任务。而新课改提倡把以往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唱“独角戏”的现象转变为师生有效互动、生生有效互动的多维活动。教师的教学重在引导和培养,使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让学生“动”起来,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高中学生思维活动逐渐走向成熟,所以教师的教学方法也应根据学生年龄特征、认知水平,以及历史课程本身的特点而多样化,俗话说:“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因此,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改变学生在初中时养成的被动接受学习、机械训练的习惯,要注重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生生互动关系,创设一个有助于充分发挥学生潜能的氛围,对学生提出的不同意见、观点不轻易斥责或施加压力,而是要予以肯定和鼓励。坚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最终使同学们乐学、会学,并且学实、学活,改变学生轻视历史课的思想,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习过程真正成为学生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历程。从而避免“脱节”现象的出现,更好的衔接初高中历史。

(四)强化课程目标,加强学习方式指导

高中历史学习体会篇9

目前,我国课堂教学最大的问题是教师对学生过度掌控,教师扶着学生、牵着学生甚至绑着学生完成教学过程。新课程历史教育积极倡导自主学习,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虽然新课程的自主学习已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历史教学模式依然存在。一些历史教师担心开展自主学习会耽误教学进度,不敢尝试新的教学方式,使自主学习观没有真正落到实处。因此,深入探讨历史教学中自主学习的实施策略,对历史教学改革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自主学习的历史教学基本特征

历史教学中的自主学习,主要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创造性的讨论式学习,实现历史知识自主构建的实践活动。历史教师的指导是自主学习的前提,学生通过自我或师生的讨论,成为历史学习的主体,其间学生创造性的学习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中心,也是历史教育的基本方式和途径。由此可见,实现学生的自主性发展既是历史教育的目的,也是历史教学活动的本质要求。历史教学中狭义的自主学习,通常是指课堂上师生互动式的教与学,包括教师、学生、知识内容和教学评价等四个基本的教学要素。这四个教学要素的互动逻辑关系如图1所示。

历史教学中的自主学习是以教材知识为主要依托,同时强化对实践的体悟,不断地把对教材知识的学习与实际生活的体验相结合,以此开发智力,培养历史学科能力,获得创新意识和能力。

从自主学习的结构模式(图1)看,培育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是历史教学中自主学习要解决好的首要问题。可以说,历史学习既是发展能力的学科教育,也是生活行为的养成教育。所以,学生良好的学习动机和持久的学习兴趣,不单是自发产生的,还是通过长期的历史教育引导而形成的。历史教学不仅要使学生学习知识、道德与技能,而且还要将强化学生持久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作为重要目标。那么,历史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形成强烈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呢?表1为我们示范了很好的策略。

自主学习的结构模式,强调学生要创造性地学习历史。历史知识包括两个递进层面,即显性的、符号化的教材知识和隐性的经验方法。所谓创造性学习,就是指学生会学、善学,即在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对所学的历史知识进行内化。现代教育学理论认为,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获得,并不是在头脑中建立零碎的、只言片语的、互不联系的模糊印记,而是形成一个深刻获得、结构化的整合体系。学生对历史新知识的学习,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机械地记忆,这种学习单靠记忆,单靠死记硬背,所学知识不稳固,而且是死知识,不会灵活运用;另一种是在理解基础上,将所学新知识与已有的经验相联系,与已有的知识体系相联系,并且依照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楹诵模形成良好的、有机的知识结构。以《启蒙运动》一课的学习为例,表2提供了学生创造性学习的案例。

表2说明,学习的本质是学生不断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技能结构和经验体系的过程,是将外在的知识与技能内化为自身素质的活动。能否真正理解,使学生知道怎样学习才能效果好,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关键,也是历史教师强化学法指导的重点。学生掌握多样化的历史学习技能及方法,改变盲目学习的状况,是实现学生自主发展的重要目标。历史自主学习要把学法的指导摆在突出位置。

此外,自主学习的结构模式,还要求历史教师创造性地教学。自主学习结构重视学生主动性和探索性地学习历史,但并不轻视教师的作用,教师的帮助对于学生的历史知识建构和自主发展极为重要。所以,历史教师要进行创造性地教学,要正确认识和熟练运用两种教学思路。第一种教学思路是“学、讲、练”,即按照学生自学、教师讲解和学生练习的程序来组织教学。这种教学思路强调学生的自学,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教师讲解要突出重点和难点。第二种教学思路是“问、论、启”,或称之为“在问题解决中学习”。第二种思路是教师针对所要学习的内容,设计出具有思考价值的历史问题,通过对历史问题的思考、讨论,去尝试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中,学生综合运用原有的历史知识与经验方法,查阅有关的史料,从而做出合理的分析、综合与判断,形成自己的假设和解决问题的方案。在学生提出各自解决问题的方案的基础上,教师再进行分析、概括和评论。学生通过解决问题,对历史知识之间的关系,会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并强化对历史知识的综合应用。在日常教学中,对高年级学生采用第二种思路,有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的培养。从某种意义上说,“学、讲、练”和“问、论、启”是历史自主学习的核心路径。

二、历史自主学习的主要教学环节

历史教学中的自主学习,主要包括创设目标情境、调控师生关系、调节情绪状态和学习反馈评价等环节。这些教学环节是教与学过程中有机的组成部分,虽不是固定不变的,但具有可操作的教学技术及实践路径。

1.创设目标情境

历史知识是人类活动、背景和文化产品的一部分,是具有情境性的。历史学习同样具有情境性,知识是不断被运用发展的。历史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情境出发。对历史教育而言,创设自主学习的情境,最重要的是设置体现操作性、趣味性、激励性、探究性的学习目标(任务)。以目标情境让学生产生探究历史新知的欲望,以及解决问题的热情与责任感。目标情境是学生学习的动力资源,能促使学生自主地去寻找、验证、评价甚至自主建构认知途径。以《抗日战争》为例,自主学习中设置的目标情境如表3。

从探究学习的视角看,创设自主学习的目标情境,主要是学习方法的运用,强调摆事实讲道理。学生尝试证据运用的方法,一定是目标情境的必备环节。在目标的实施中,师生要注重证据搜集,甄别证据的真伪,并以此形成学科技能。果能如此,历史教学就不再会是师生对教材知识的简单再现,而是师生在具体目标情境中不断开发、推进知识的探索,并在活动中获得更多的参与和体验。在自主性目标的实施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学到知识,提高分析、比较和判断的能力,形成逻辑推理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出务实求真的科学精神。

2.调控师生的自主互动

自主学习是在学生相对独立情况下完成学习任务、寻求解决问题的一种认知过程。事实上学生并非完全独立,而是在群体中的积极、主动地学习。对学生个体而言,因为存在着智力、能力差异,绝对的个体自学会在一定程度上剥夺了能力相对较弱学生的自主学习权利。因此,自主学习应是学习群体之间的相对独立。为了使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实现互补、互助,教师最好采取“同组异质”的分组法,注意合理搭配。每五人左右为一小组,群体内搭配兼顾智力、能力和兴趣爱好的差异。在合理分组的前提下,再让学生自主学习,学习过程的情绪、状态、讨论氛围等可使小组成员间相互促进。

另外,历史教师还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空间去主动探究,真正突显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要体现在指导学生能力的提高上,要恰到好处地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师生的自主学习,主要以思维的“交互”来完成的,并逐渐实现自动化。模式结构(图1)中的师生“交互”是指教学的讨论、点拨。

讨论、点拨是一种实实在在的“互动”,而这种“互动”就是对历史概念的思考及对技能的领悟,这种“互动”优于依靠重复练习性的学习。“互动”强调提供适当的问题情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增进对历史概念的理解和对一般原理的掌握,以便能把所学的知识用于解决新的问题。当学生遇到自主学习障碍时,教师要以“讨论一互动”来启发学生。例如学习“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唐太宗”,当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标准发生偏差时,教师利用恰当地时机与学生互动讨论这样一些问题:“看他对历史发展起的作用”,“看他的作为是否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看他是否符合当时人民的利益”。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倾听其他学生的发言,将这些发言与自己的观点相比较,避免自主学习时过多的无效,以提高学习效率。

3.调节自主学习的情绪状态

学生自主学习历史的情绪,直接影响学习气氛。情绪也是影响学生学习注意力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所以,在历史自主学习中,教师要将学生的情绪调整到最佳状态。历史教师要在课堂上精神饱满,以对历史之同情的态度展现历史,对上课充满自信。这样学生就会潜移默化地受到教师的感染。学生自主学习时,历史教师要善于运用不同的策略,调整学生的学习情绪。表4提供了一些{节策略。

简单地说,情绪调节是对学生的情绪感知、控制的过程,其核心是使学生的情绪得到充分发展,人的价值得到充分体现;是从尊重人、依靠人、发展人、完善人出发的。提高学生对情绪的自觉意识,主要是为了控制情绪低潮,保持乐观心态,不断进行自我激励。情绪的调节不是要去除或压制情绪,而是在觉察情绪后,调整情绪的表达方式。以适当的方式在适当的情境表达适当的情绪,就是健康的情绪管理之道。

4.关注自主学习的反馈评价

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信心,要靠学习成果的反馈评价来实现。传统的教学经常出现反馈不及时的现象,例如传统的提问、板演等方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学生的主动性,但是覆盖面小,时间有限,教学过程的调控处于盲目状态。教师单纯的课堂提问也不能满足学生个性化要求,在这种学习环境中,学生会逐渐失去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因此,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评价与反馈,得以使教师和学生之间形成深层的沟通。在沟通的基础上,教师采取一定措施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使其树立信心,逐渐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教师设计科学、合理的自主学习反馈评价表,可以改变教师唱独角戏、满堂灌的现象,也能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教师通过提问、讨论、展示、练习、神态、姿势等多种样式,及时从学生那里获得反馈的信息,并做出快速分析,从而了解学生对教师输出信息的接受和理解程度、目标实现程度,及时调控教学进程,对失误进行补救。教师还要善于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等间接的反馈信息,实时地对自主学习进行调控。

历史自主学习提倡学生不仅要把知识作为认识的客体,而且要将自己作为认识的客体。要时时反省自己,了解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了解自己对知识、技能掌握的程度,对自己做出客观的自我评价,从而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自我激励、自我控制、自我调节,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使自己的注意力、意志力和抗挫折能力不断提高。

自主学习的反馈评价问题,实质上是多元性教学评价。历史教师不仅要激发学生心灵深处那种强烈的知识探求欲望,而且要让学生在知识探究中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以促使学生保持足够的学习热情,进而产生强大的学习动力。实践证明,只有历史教师重视学生学习的反馈评价,因势利导地进行评价和反馈,及时调控教学过程,才能使自主学习处在最佳状态。

三、历史自主学习的教学实施原则

自主学习是近年来历史教育的热点问题。而历史自主学习的效率、模式等问题的探讨对认清历史自主学习内部成分之间的关系,揭示历史课程要素与自主学习机制的联系,从而为教师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提供了积极的理论依据和实践建议。因此,本文对历史自主学习要正确处理几对关系,还要提出一些具体建议。

学生与课程要素的关系。课程要素包括教师、学生、历史教材和教育环境等方面。历史教学的本质是教师、学生与历史教材等要素相互作用的运行过程。历史教学的规律也是教师、学生与历史教材等要素相互作用中运行规则的反映。历史自主学习的实践强调,教学要突出学生的中心地位、主体地位,历史教师的指导必须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中心,为学生的成长服务。历史教材编写或教育环境利用也必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特长发展服务。总之,历史课程要素的整合必须与学生的心理发展相适应,教师指导、资源开发、环境适应必须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服务。当然,历史自主学习还是要以现有的教材为主要课程资源,这点也是明确的,否则自主学习的实验就偏了方向。

传授与学生自主的关系。学生历史自学能力的提高,是一个由不会到会的过程,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从历史课堂传授与学生自学的关系看,低年级学生的自学能力比较低,要求学生的自主学习时,决不能弱化历史教师的指导。历史课堂教学要始终贯穿教师的指导过程,以教师的引导、传授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历史的意识、习惯、能力和方法。等待学生进入高年级以后,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提高,历史教师就要适当放手,鼓励学生开展广泛的历史阅读和相关的学习实践活动。因此,以历史课堂教学为主要阵地,在传授学法中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是自主学习的教育思辨精神所在。

掌握知识与全面发展的关系。历史自主学习的教学改革,视野要开阔一点,要以历史课堂为中心,但并不仅局限在历史知识、技能的教学上。学生在自主学习中的培养目标包括以下几个要点:第一,适应性。要使学生学会主动适应,而不是被动适应。学生不仅要适应历史学习的技能与方法,还要适应历史学习的内外部环境。第二,选择性。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素质和兴趣发展自己的历史学习特长。允许学生有选择历史学习的内容、方式和方法的权利。第三,合作性。历史自主学习不是单兵作战,仍然是一种主动的合作。在现代社会中,鼓励竞争,也强化合作,善于合作、乐于合作对学生的发展更为重要。因此,自主学习同样需要创造学习的环境,使学生增强合作意识,培养合作精神。第四,参与性。鼓励学生都成为历史学习一切活动的积极参与者。通过主动参与,达到主动学习、主动锻炼的目的。

高中历史学习体会篇10

【关键词】初中历史高中历史历史教学

初中学生在升入高中后,常常会听到历史老师抱怨学生基础太差,思维能力不够,自主学习的习惯不好,更重要的是部分学生感觉历史学习广度和深度太高,历史学习太难,经历多次的模拟训练,仍然成绩平平。为什么师生会出现这样的感觉呢?针对这样的问题,高中的历史教学如何做呢,下面浅谈一下自己个人的想法及做法。

一、对初中历史和高中历史区别的认识

作为教科书的历史,其基本功能不外乎让学生知道历史基本事实,归纳历史经验教训,培养学生对本国历史的认同感和爱国主义情怀。那么基本功能是这些,初中历史和高中历史的区别又在于什么地方?初中历史和高中历史对应于不同阶段年龄的学生,它们所承担的以上基本功能又会有些什么不同呢?在此谈一谈个人粗浅的看法。

在内容上,初高中的内容标准不一样。初中历史进行的是主题历史教育,意在建立起学生基本历史线索,对历史有一宏观了解。高中历史进行的是专题历史教育,很显然是为了阐释说明或解释清楚历史的深层问题。

在层次上,初中是基础知识的了解,高中历史是深入,深化的历史。初中历史是一种普及性的、常识性的历史知识了解,高中历史则是深入到历史内部,探究历史发生发展的原因,联系,规律。

在目的上,高中历史比初中历史更具有选拨性。高考是很多考生都要参与的,历史在文综中的地位也是不可或缺,历史学习的好坏也将影响大学选择的好坏。故而高中历史更多地考虑到如何在高考中获胜,如何更全面,更深入地掌握历史,运用历史。

二、存在的问题

(一)初高中知识衔接断代严重

通过对高一学生进行历史知识问题答卷,当问及到威尔逊、亚历山大二世、俾斯麦、图特摩斯三世、工业革命等初中历史知识时,回答正确率为0%。就连最基本的历史知识隋朝大运河的起止地点回答正确率仅为35%。

至于如朝代时序更是前后颠倒张冠李戴,初中阶段的历史知识对高一学生的困乏程度到了令人惊叹的地步。而当被问及到什么原因时,75%的学生认为,因为中考不考没认真学,22%的学生认为是教师没有认真教,还有3%的学生认为自己不喜欢。由此可见考试成为学习的指挥棒,考和学是如此的结合亲密。而知识却断代、空档的如此严重。

对于高中教师来说,他们对初中教学怨气冲天,由于我市初中升高中不考历史,使初中历史教学形同虚设,学生一入高中才知道对历史知之甚少,给高中历史教学带来了不必要的麻烦。学生历史基础太差,若不补充初中历史教学内容,高中历史教学无法正常进行,这样就造成高中历史教学时间紧张,教师授课难度大,学生理解起来也难,严重影响了高中历史教学质量。

(二)问题存在的思想根源

在初中学段,历史学科过去一直不是中考科目,所以被认为是门“副科”、“小学科”,多年初中历史学科就顶着一顶“小三门”的帽子,各级领导相对忽视,在很多学校的课程表上,历史课所占课时往往不足,而且课程大多安排在学生容易疲劳的下午。在很多学校领导的眼中只有那几门中考科目,根本就没有把历史学科之类的“小学科”放在必要的教学地位上,好像“有则无,无则有”。

考评制度不完善也是重要的原因。今天的考评制度无论是对教学的评价,教师的评价以及学生的评价,都不到位。目前教师鼓励性的评价做得很好,但科学性的评价,思想性的评价做得不到位。课堂教师的评价机制和学生评价机制不完善。教师的教学成绩如何评价,怎样看待教师的教学,还没有形成一定的标准和办法。

(三)建议

历史,是一个国家文明传承中的精髓,具备一定的史学知识和良好的人文素养是做一个合格公民的前提。历史课程作为义务教育的基础课程,是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但要想改变目前的现状,笔者以为应“对症下药”,采取如下对策:

1.更新教育观念,促进学生的主动、全面、终身发展。章士钊曾说:“灭人之国先去其史”。历史的重要性世人皆知的,可在功利性很强的现代社会环境中,大家关注的往往是那些影响学生将来在社会层级流动中地位的高利害学科,历史再“可以使人明智”,也只能被打入“冷宫”。

因此,有必要开展教育观念的大讨论,加强学习、更新观念,树立正确的学生观,使教师们真正领会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的重要性,教育主管部门要重视初中历史教学,如果思想上、观念上没有大的触动、没有转变,行动上是很难有措施的,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地位。

2.大力改革教学评价体系和升学考试制度。学业考试是初中教学的指挥棒,指挥棒指向哪里,学生就走向哪里。目前,我市教育的发展还不均衡,优质高级中学的教育资源还不能满足广大初中学生的要求,在这样的实际情况与评价制度下,学校、家长、学生的眼睛是雪亮的,你考什么,我就学什么,总分多,就多学、总分少、就少学,中考不考,就不学。因此学生对历史课不重视,上课做其他作业,睡觉等现象普遍存在。

(四)高中历史教师应该采取的策略

1.在高一上学期阶段,除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加强趣味性教学之外,更应该注意学生知识体系的建立。如高一学生刚进校就开始了对人类政治文明的学习,经过一个单元的学习之后,学生对历史的学习有了初步的认识,可以在老师的提示下完成知识体系的建立。让学生去总结,然后教师更正。这样不仅是学生构建了历史学习的知识体系,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会了历史学习的比较和联系的方法,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在以后的学习中学生就会习惯性的去联系和比较。

2.注重对学生历史意识和人文意识、学习方式的培养。高一学生还是感性认识比较强,但缺少理性思维,但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有意识地培养其全面地看待问题和辩证地看待问题的能力。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积极的多角度全方位立体地思考是这一过程中的核心和关键。当然在学习的过程中加强学生的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也非常重要。老师对于学生的评价方式也不能单纯的以分数论高低,更多的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意识,保证学生的历史意识、人文素养和学习方式不断有新的进步,借以实现初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过度。

历史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由于其知识量大、涉及的方面广、领域多,近年来中高考对历史的要求又上了一个台阶,所以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都需要加大力气想办法来提高历史学习的能力。当然家长社会的重视、学生的思维培养等问题都需要我们的积极引导,本文只是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一点粗浅的看法,也许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苏永涛:高中历史教学法二三[J];现代教学研究;2012第2期

[2]陈庆明,李红垒:创新高中历史课堂教学适应学生成才需要[J];成才之路;2014第14期

[3]唐文集:农村初中历史教学现状和对策[J];教育界;2012第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