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农民合作社规范化建设十篇农民合作社规范化建设十篇

农民合作社规范化建设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6:53:21

农民合作社规范化建设篇1

近年来,我县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专业合作社法》和《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社条例》,农民专业合作社取得了较好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但是,从总体上看,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还处于初步阶段,其内部组织机制还有待于健全和完善,服务功能和规范化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覆盖面和带动力有待进一步提高。为进一步加强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规范化建设,适应“三位一体”新型服务体系建设的需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以下简称合作社法)和《浙江省农民专业社合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结合我县合作社发展的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农民为主体,以主导、特色优势农产品为依托,以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运行方式和经营机制为核心,大力推进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规范化建设,不断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二)基本原则:

1、把握条件,依法规范。合作社规范化建设必须依据《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有关规定,在设立登记、章程制定、股金设置、组织结构、民主管理、制度建设和赢余分配风险共当等方面做好规范工作。

2、有序引导,分类推进。合作社规范化建设要充分尊重合作社社员的意愿,根据各合作社的产业性质、规模、人员素质、运行模式等实际情况进行分类指导,按照规范化建设要求,进行分类排序、先优后差、逐个规范、稳步推进。

3、突出重点,注重实效。合作社规范化建设要突出“规范”的重点,着重在工商登记、管理制度、经营服务体系和分配机制等方面做好完善提高工作,并要注重合作社职能的有效发挥,注重合作社竞争力和带动力的增强。

二、总体目标和主要内容

(一)总体目标:通过规范化建设,把合作社建设成为产权清晰、机制灵活、运行规范、管理民主、带动明显的市场主体。每年全县完成合作社规范化建设8家以上,每年评选县级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5家。

(二)主要内容:

1、工商登记。按照《合作社法》》规定,对原来参照合伙企业、股份合作企业和集体企业登记的合作社进行变更或重新登记,明确合作社的性质,达到《合作社法》规定的设立条件。新成立的合作社要按照《合作社法》规定,进行注册登记,取得法人资格。

2、制定完善章程制度。按照《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章程》要求,完善合作社章程;按照《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制度》要求,对照村经济合作社的有关制度,完善合作社的财务管理、决策议事、岗位职责、社员管理、生产经营和档案管理等制度。

3、明晰股权结构。明晰合作社社员股金认购的份额和认购股金出资的方式,并向社员核发社员证。合理配置股权,生产社员的股权应当占总股权的50%以上,单个社员(含团体社员)的股权不得超过总股权的20%。

4、推进民主管理。明确并落实社员(代表)大会的职权和决策方式,定期召开社员(代表)大会和理事、监事会议,重大事项实行民主决策。提倡按股金额和交易额有机结合、单人相对多票的方式进行民主决策,但单个社员拥有的表决票数不得超过总票数的20%。

5、规范生产经营。合作社要有一定的生产经营服务场所和设施,制定生产技术操作规程、产品质量标准,同时各合作社要有生产记录。按操作规程组织社员开展标准化生产,按质量标准联合销售社员的产品,形成产销连接比较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同时,在经营服务上实行统一培训和指导、统一采购农业投入品、统一注册(使用)商标、统一产品和基地认证、统一包装和销售社员产品等服务。

6、健全利益分配机制。合作社生产经营和经济往来必须有真实的记录和原始凭证,做到会计资料完整、会计账目健全,实行单独建账。定期向社员公布财务状况,定期向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报送财务和会计报表。合作社年终盈余分配要符合《合作社法》规定,在合理提取风险基金、公积金、公益金的基础上,实行按股金额和交易额相结合的统筹分配方式。

三、加强领导,扎实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

(一)加强领导,强化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农业生产经营适应标准化、市场化、国际化的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是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载体。县直有关部门和各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要树立服务合作社就是服务农民,支持合作社就是支持农民的观念,切实加强领导,履行组织、指导、协调、服务和支持的职能,积极帮助合作社解决规范化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努力为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做大、做强、做优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二)成立武义县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会。通过协调并加强联合会会员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产业整合、优势互补、信息共享、互利互惠。为会员标准制定、产品认证、项目认证、品牌宣传、产品推介、市场开拓和信息咨询提供服务。帮助会员引进技术、人才,创建有形市场,设立产品展销窗口。

(三)以实施合作社“五化”建设为重点,着力于提升合作社的竞争力。县农业主管部门要经常性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生产标准化、经营品牌化、管理规范化、社员知识化、产品安全化活动为载体,着力推进品牌和市场建设。鼓励和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申请注册产品商标,开展各种形式的品牌宣传活动,统一提供品牌、包装和销售服务等,全面实施合作社品牌战略;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参加各类农产品展销会、推介会、博览会,与国内外超市、物流或配送中心、农产品加工企业建立销售网络,不断开拓产品市场;鼓励引导合作社跨区域扩建基地,发展社员,扩大经营服务规模;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创办自己的加工企业,鼓励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之间、合作社与农业龙头企业之间加强合作,实现资源和优势的合理配置和整合、重组,做大做强合作社。

(四)以培养合作社经纪人为突破口,不断开拓合作社销售市场。成立合作社经纪人队伍;积极组织合作社参加各类展会;重视有形市场的建立,创立合作社营销“窗口”。

四、加大扶持力度,促进规范发展

(一)加大财政扶持力度。要把扶持合作社作为财政支持农业的重点之一,县财政每年安排一定数额的专项资金,在生产设施、科技推广、品牌建设、时常营销、教育培训等方面对合作社进行扶持。

(二)给予用电用地扶持。合作社生产经营等非农建设用地,在符合城镇规划的前提下,应依法优先安排用地指标。对合作社创办养殖小区和从事农产品临时收购,初加工是占用的临时性用地,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可依法办理临时用地手续。合作社从事种植业、养殖业用电执行浙江省电网销售电价分类普通工业用电中的农业生产用电类电价。

(三)建立合作社辅导员制度。组建以农经干部、农技科技人员、科技特派员为主的合作社辅导员队伍,建立辅导员联系合作社制度,每一家合作社都要落实际一名辅导员,具体指导合作社开展规范化建设及产业化经营。

(四)建立合作社免费培训制度。大力加强合作社辅导员、负责人和财务人员等三支队伍建设,按照分层分类的原则,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等方法,整和各类资源,把合作社培训与新型农民培训有机的结合起来。真正达到学到知识、提高素质、增强能力的教育培训效果。

(五)坚持有序引导。各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要继续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扶持力度,重点支持发展规范化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树立样板和标杆。

农民合作社规范化建设篇2

调动农民参与合作社的积极性,为更好地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有序、稳步发展。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产业化经营,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加快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更好地带动农业“双增”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以下简称《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及《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章程》结合我县实际,对进一步加快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制定以下意见。

一、明确指导思想

一)指导思想。全面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进一步完善扶持政策,加强协调引导,创新发展模式,优化配套服务,大力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达到建立一个组织、兴一方产业、活一方经济、富一方百姓”效果。

二)基本原则。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确保农民的知情权、决策权和参与权;尊重农民首创精神,鼓励农民大胆实践;坚持依法办社,促进有序规范发展;坚持与产业发展相结合,围绕我县主导优势产业和区域性特色产业,优先支持重点区域和重要环节;坚持市场主导、政府扶持,遵循经济规律,引导不强迫、支持不包办、服务不干预,发明宽松环境。

三)发展目标。依照“培育一批、改造一批、规范一批、提升一批”方法。县级以上示范性合作社30个(省级10个、县级20个)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年均纯收益增幅在10%以上,参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农户覆盖面25%以上,依法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30%以上实现规范化生产、品牌化经营、规范化管理,30%以上农产品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生产、加工和销售。至2015年,力争农民专业合作社总量突破300个,全县每个优势产业和特色产品都至少有一个合作社,从事优势产业和特色产品生产经营的专业大户基本上入社,至形成“一村一品、一品一社”规范化、规范化种(养)殖格局;农户参与面进一步扩大,农产品质量平安水平明显提升,机制更加灵活,制度更加规范,服务农民的能力显著增强。并造就一批具有“基地、品牌、营销队伍和一套维护社员利益机制”示范性合作社。

促进区域特色产业集聚。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生产基地建设,逐步建立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结合特色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和加工需要,突出重点,突出特色,合理布局,建设以“一村一品”为特征的专业化、规模化、优质化、规范化的特色农产品基地。围绕基地建设,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综合生产能力。2015年初步建成以入口创汇为主的哈密瓜为主的佛罗、以香蕉为主的尖峰岭等3个农产品基地和集聚区。

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鼓励和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共建研发机构,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科技创新推进产业升级,力争到2015年,有县级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社与研发机构建立科技合作。加强与农技推广服务部门的合作,开展农业技术规范自主创新活动,加速农业科技效果转化,使农民专业合作社成为农业科技入户和培训农民的有效载体。

实行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认真总结推广“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农户”等模式的经验,建立和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基地和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引导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入股。鼓励和支持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民专业合作社联手建立为农服务的各种服务组织。

提高农产品质量平安水平。依照平安、优质、环保、高效的要求,加强农业规范化建设。大力推进农业规范化示范区建设,严格农产品质量平安市场准入制度,贯彻执行“农产品批发市场管理技术规范”国家规范,通过定量包装、标识标志、商品条码等手段,加速推行农产品流通领域的规范化管理。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品牌协会,积极争创各级名牌,不时提升农产品的综合竞争力。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流通服务体系。2015年,县级以上农业名牌数达到15个,其中争创中国名牌、中国农业名牌或中国著名商标5个。

不时提高企业家素质。指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利用规范的订单、合同等形式,增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社会责任感。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社主要负责人的社会责任感教育和有关专业知识培训。与基地、农户签订农产品购销合同、协议,做到依法、诚信经营。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积极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采取产业带动、村企联动、投资推动、科技驱动、服务拉动、外向牵动等方法,带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中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培育一批优秀新型农业企业家。

二、两套措施保障

一)县工商行政管理局设立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注册绿色通道。并实行登记注册不收费。

二)各部门认真搞好宣传发动。引导和组织指导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准备。

三)合作社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联合会将登记注册及加入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联合会作为规范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重要标志和考核指标。评选先进。

四)农业局、县工商行政管理局等部门共同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a级。aaa级信誉评定,颁发信誉等级评定牌匾证书,适时在新闻媒介予以报道公布。

五)实行项目倾斜。县委、政府支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建设项目。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申报项目给予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要依照有关规定,严格管好用好项目资金。鼓励和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依托特色农业发展,参与农业科技项目、土地综合整治工程”农业综合开发”通乡通村公路和农村机耕道等工程建设,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综合生产能力。由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承当的农业农村经济建设项目,要在政策允许范围内简化项目申报手续和项目确定方式。

六)落实税收优惠。对农民专业合作社从事农、林、牧、渔业项目所得。家禽、牲畜、水生动物的配种和疾病防治项目取得的收入,免征营业税。对农民专业合作社销售本社成员生产的农业产品,视同农业生产者销售自产农业产品,免征增值税;增值税一般纳税人从农民专业合作社购进的免税农业产品,可按13%扣除率计算抵扣增值税进项税额;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向本社成员销售的农膜、种子、种苗、化肥、农药、农机,免征增值税。对农民专业合作社与本社成员签订的农业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购销合同,免征印花税。

七)加强人才支撑。进一步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管理人员的辅导培训。

四、政策扶持发展

一)继续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实施技术改造。

要求设备投资额在150万元以上。县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和苗子型农业龙头企业投资额50万元以上的检测设备,县政府安排专项资金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技术改造。重点支持通过联合兼并、重组等建成的有大的影响力的龙头农民专业合作社。申请技术改造补助的项目。节能、环保项目,动植物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项目列入技改扶持范围。市场流通型、服务组织型、种子种苗型农民专业合作社实施的技术改造项目符合上述条件的列入县级补贴范围

二)加大对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财政扶持力度。

重点用于扶持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实施规范化生产、创建农业品牌、农产品商标注册、增强服务能力、开拓市场等项目。从2011年起,县政府加大财政支农资金中的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包括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会、农业行业协会)扶持比重和力度。县财政安排专项扶持资金500万元,用于县级农业行业协会、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会和县级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和功能培育以及扶持新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有关部门要制定实施方法。

三)鼓励实施科技创新。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引导农业企业加大科技开发投入,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快科技创新。逐步成为农业技术创新投入主体。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开展科技合作,联合实施重大农业科技专项,围绕农业产业共性技术,开展科技攻关与技术示范。对农业专业合作社承当的县重大、重点由县政府列支科技经费分别给予不低于10万元和5万元的支持。鼓励农业企业加快建立企业技术开发机构,争创科技创新型企业,对认定的农业科技创新型企业,一次性给予10万元的科技经费补贴,主要用于企业技术开发机构和研发条件建设。支持有条件的农业企业通过产学研结合,组建企业工程技术中心,对列入部级和省级、县级的工程技术中心,按规定予以支持。加快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科技推广与服务能力建设,鼓励以股份制、理事制等多种产权结合方式组建农村科技服务机构,提高农业技术推广与服务水平。对认定的农村科技服务机构,县政府给予不超过10万元的支持。

四)鼓励建设农业生产基地。

对经县政府认定的县级星火示范基地,支持基础条件较好的特色产业基地和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创建星火示范基地。由县政府给予10万元以内的科技经费补贴。对经农业部认定的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每个基地一次性补助10万元;基地内企业群共用的环保设施建设纳入县级节能减排技术改造补贴范围。

组织社员开展规模化、规范化生产,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依照“统一作物布局、统一生产规范、统一投入品推销和供应、统一技术培训、统一品牌、统一销售”要求。对组织社员规范化生产达到一定规模和标准的县政府要给予一定的补贴。

五)鼓励农业品牌建设。

鼓励申报专利和省级知名商标。对获得中国名牌、中国农业名牌、中国著名商标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及行业组织,鼓励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及行业组织申请、注册和使用农产品证明商标、集体商标和原产地标识。给予一次性5万元补贴,新获得省级名牌、省农业名牌和省著名商标、省农产品品牌基地的一次性补贴2万元;同一品牌和商标,不重复补贴。

六)鼓励创新投融资机制。

构建完善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投融资体系,整合各类农业投入资金。形成多方推进的合力。做强县城城乡信用协会扶持“三农”融资平台;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工商资本和外国资本投入农业产业化经营、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机制。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吸纳社会资本、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组建投资多元、利益联结紧密的企业。

七)鼓励拓展国内外市场。

对在境外获得农产品注册商标和农产品国际质量认定的县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鼓励和引导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到国外创农产品品牌。政府要给予奖励。要进一步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社信息化步伐,积极支持企业加入入口商品网上交易会,对我县农业入口创汇作出显著成果的企业和个人,政府要予以惩办奖励。建立农产品入口汇率风险弥补机制,降低入口风险。切实改进对农产品入口企业的服务态度,简化办事顺序,提高办事效率。

其费用参照省定规范予以补贴。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申报自营进出口经营权。对有一定规模和入口创汇能力的农民专业合作社,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产品参与境内外展示展销。可申报自营进出口权,外经贸等部门要给予支持,县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利用自营进出口经营权入口,年出口额在500万美元以上的每家补贴5万元。对获得境外商标注册的企业一次性补贴5000元。

八)加大税收支持力度。

对农民专业合作社从事国家鼓励类的产业项目,执行从事种植业、养殖业和农产品初加工业取得的所得依照有关规定免征或减征企业所得税。落实省级骨干农民专业合作社暂免征收企业所得税的优惠政策。有关部门要制定实施方法。引进国内不能生产的先进加工生产设备,可按有关规定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农民专业合作社研究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所发生的各项费用,未形成无形资产计入当期损益的依照规定据实扣除的基础上,依照研究开发费用的50%加计扣除,形成无形资产的依照无形资产本钱的150%摊销。

视同农民自产自销,免征农民专业合作社产品销售、服务、房产等税金。对农民专业合作社销售社员生产和初加工农产品。暂不征收个人所得税。

九)加大金融支持力度。

要在有效防范风险的前提下加快办理,对符合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季节性收购资金。切实为企业提供高质量的配套金融服务。县农业发展银行要继续为符合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所需收购资金提供资金供给,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科技效果转化给予贷款支持。县农业银行要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对参与扶贫开发的农业龙头企业给予重点扶持。农村信用社要加大对农业、农户的支持力度,允许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以自有不动产、动产以及注册商标等无形资产开展抵质押贷款,有关部门要做好权证确认和相关服务工作。

政府给予适当的扶持,鼓励和支持以乐东县“三农”担保公司为试点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组建形式多样的农贷担保机构。创新信贷担保手段和担保办法,协助农民专业合作社解决抵押困难。探索和完善政府与银行联手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区域合作模式。

十)落实用地、用电等优惠政策。

由国土环境资源部门在全县当年用地总指标中优先予以布置,县级以上示范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建造农产品加工厂房建设所需的非农建设占用耕地计划指标。并在实行“招、拍、挂”时设置产业行业条件,予以倾斜。

十一)落实运输绿色通道政策。

免费通行。县级以上专业合作社产品。

五、典型示范推广

一)营造发展氛围。要加强舆论宣传。引导农民专业协会向农民专业合作社方向发展,引导更多的农民参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引导更多的组织和能人带头领办、兴办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营造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良好氛围。

二)抓好典型示范。重点抓好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百点示范”工作。即一个良好的产业依托、一个灵活的运行机制、一套规范的管理制度、一个团结能干的管理团队、一个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对县级示范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要实行动态管理,建立进退机制。

三)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合作与联合。合作与联合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肯定趋势。通过扩大生产规模、共同使用商标品牌、统一享受生产技术服务及统一市场营销等途径。抵御市场风险。适应政府职能转变的新形势,以当地的主导产业和供销合作社的主营业务为依托,成立行业协会,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行业指导、政策协调和维权等服务。

四)打造精品。大力推行良好农业规范等农产品认证,努力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市场竞争力。利用系统的网络优势,协助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加工企业、专业批发市场、连锁超市等进行对接,开辟农民专业合作社产品进入“新网工程”绿色通道”通过召开区域性、全国性乃至国际性的产品展示(展销)会、经贸洽谈会等方式,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产品品牌进行宣传和推广,提高社会知名度,扩大产品销售。

五)搭建平台。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经济技术、市场信息、规范与认证咨询、法律培训等方面的服务,协助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产品市场营销、精深加工、品牌培育等工作;吸引农产品经纪人及其领办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要把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与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又好又快发展,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六、龙头企业带动

延长产业链,农民专业合作社要注重与龙头企业对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抵御市场风险。供销合作社农产品加工、销售龙头企业,要从发展规范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动身,与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农民共同组建专业合作社,或与区域性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对接,形成“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产业化经营模式,与农民形成利益共同体,带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

七、产业合理布局

一)创新发展引导机制。坚持市场主导、政府扶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做到发展中规范、规范中提升。已经形成一定规模和优势的产业中,支持通过农村能人、专业大户的带动作用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鼓励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农机具所有权等出资设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增加农民的财富性收入。支持引导有条件的地方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和农村专业技术协会。

二)创新统分结合机制。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作用。推进农业发展规模化、规范化、集约化。统一投入品使用,对种苗、饲料、肥料等农资实行统一配送,确保农产品内在品质,降低成员生产本钱;统一生产技术,规范生产流程,提供技术指导和培训,用技术规范规范种植、养殖作业的每个关键环节;统一疫病防控,对生产过程中的病虫害防治和动物疫病防控提供专业化服务,建立健全农药、兽药残留控制体系;统一质量规范,对生产全过程实行农产品质量平安检测控制,建立和落实产品质量平安追溯制度;统一品牌包装,做好创品牌、树品牌和保品牌工作,统一申报和认证认定无公害基地、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著名商标、知名商号及地方名牌等;统一收储销售,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成员生产的产品实行统一销售,积极发展“农超对接”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延伸产业链条中的作用,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开展贮.运、包装等环节的经营,实行农产品分级分类销售和优质优价,提高附加值,增加农民后续收益。

三)创新利益联结机制。建立健全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与龙头企业、基地、农户之间紧密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将产业化经营各主体有机联结起来,促进产业一体化发展,带动农民参与经营、获得收益。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与成员的利益分配关系,切实维护成员利益。积极探索保底分红、按股分红、二次返利等分配形式。

四)创新风险防范机制。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经营决策、财务管理、内控监督等机制。降低经营风险。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要按章程规定或成员大会决议,建立和完善公积金制度并探索建立风险准备金制度。产业利润高于一定水平时按一定比例提取风险准备金。财政等有关部门要积极研究支持激励政策,建立健全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风险准备金的积累、使用、管理机制,支持其不时壮大实力,提高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五)创新内部运行机制。坚持“四民”民办、民有、民管、民受益)四自”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受益)方针。以服务成员为宗旨,互惠互信,谋求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防止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被少数人控制和垄断、成为为少数人谋利益的工具。建立健全成员大会、理事会、监事会等组织机构和规范的民主管理制度,确保成员的知情权、决策权和参与权。重大事项要由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成员(代表)大会讨论决定。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内部管理,建立健全岗位职责、生产管理、收购营销、收益分配、财务会计等制度,按制度办事,用制度管人,做到规范有序、良性发展。

八、力推品牌效应

一)为更好地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县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每23年评选一次,以激励其在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中作出更大的贡献。

农民合作社规范化建设篇3

一、基本原则

(一)依法规范原则。合作社的设立、章程、股金认购、机构设置、内部管理、盈余分配必须按《条例》要求进行规范,确保合作社健康发展。

(二)正面引导原则。合作社的规范化建设必须建立在农民自愿的基础上,以正面引导为主,不搞强迫命令。对条件不具备或农民不愿意的,暂不纳入规范对象;有群众基础、条件比较成熟的合作社,要采取积极鼓励的方法促其规范和完善。

(三)分类推进原则。各县区要根据实际情况,按照合作社的组建主体、产业特征或项目建设情况进行分类指导,统筹兼顾,坚持条件,不搞一刀切。

二、主要目标和工作任务

(一)主要目标

通过规范化建设,使全市的合作社建设由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转变,由松散型向紧密型过渡,将合作社建设成为产权清晰、运转高效、机制灵活、管理民主的市场主体。

(二)工作任务

1.坚持依法设立,统一登记行为。合作社是独立的市场经济主体,具有法人资格。按照《条例》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注册登记的若干意见》(浙工商企〔2005〕8号)规定,规范登记项目,完善登记行为,统一登记程序。凡《条例》颁布实施以前注册为合伙制、股份制、集体企业性质的合作社一律注销,重新注册登记为合作社法人。

2.合理设置股权,体现生产者利益。彻底改变“一股独大”的股份设置格局,扭转不同组建主体的股金份额比例关系,调整合作社制度安排以外的利益关系。规范分配方式,既要强调效率,又要注重公平,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产权责任机制。

3.推进民主决策,维护社员权利。以保障社员的民主管理权和盈余分配权为导向,体现社员对合作社的所有权、控制权和受益权,防止权利滥用,维护社员权益,调动社员和理(监)事会成员的积极性。

4.完善管理制度,提高运行水平。通过完善合作社章程,建立健全财务、分配、决策议事、监督、股份设置、社务财务公开、社员管理、农资管理与供应、生产、质量、技术、营销、商标管理、项目资金使用、培训服务、纠纷调处等一系列规章制度。

5.发挥组织功能,规范生产经营。合作社要充分发挥生产、服务、市场营销等功能,逐步形成统一生产标准、统一农资供应、统一技术指导、统一使用品牌、统一包装销售的生产经营体系。

(三)时间要求

合作社经济性质变更登记必须在9月底以前完成,10月中下旬市里组织合作社规范化工作检查,并对市级规范化建设合作社进行认定。

农民合作社规范化建设篇4

1.1合作社数量很多,但总体推进会计信息化的不多

截止2014年6月底,在常德市工商局登记注册的合作社有2078家,新增合作社557家,创建省级示范社10家,申报部级示范社18家。以石门县为例,已经发展农民合作社190多家,实行会计电算化的不到20家。多数合作社成员偏少,规模较小,无经济实力,服务层次低,无市场竞争力,缺少带动力。很多合作社理事及主要成员不重视会计信息化建设,对信息化建设没有较深入全面的认识,主动申请会计信息化建设的不多。更多合作社达不到信息化条件:年营业收入在100万元以上,净收入10万元以上。没有宽带网络,不能进行会计信息化。有的合作社因为产权关系、盈余分配等原因,不愿财务信息公开,不愿进行会计信息化。

1.2合作社财务制度不规范,或者制度执行不力,财务核算不健全

《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自2008年1月1日起施行,是国家为了具体指导合作社的财务管理工作而制定的法律法规,是我国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会计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各农民专业合作社应当照执行,并结合本社情况制定内部财务制度。但是根据实地考察和调研,发现有少数专业合作社根本没有制定单位内部财务管理制度,或者财务管理制度的制定与现实情况不相适应;有的合作社因地制宜制定了相对科学的财务管理制度,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表现出了极大的随意性,执行不力,出现有章不循、责任界定不清的问题,这些都严重的阻碍了合作社财务管理工作的有序、健康发展。例如有的合作社没有完整的财务账目,对如何建立会计账簿进行准确核算、如何纳税”一片空白。有的合作社把一年的业务堆积起来,找会计一两天之内把业务处理完,原始票据不合法,白条现象严重,被税务局罚款。有的合作社的成立初衷不纯,是以追求政策支持和信贷支持、享受税收优惠政策为目的,他们不愿意核算的太清楚,甚至人为的造假账来应付管理。受这些方面因素影响,农民专业合作社内部核算想做到规范准确就比较困难。

1.3合作社会计信息化培训力度不够,软件的使用水平有待提高

在培训的过程中发现:(1)农民合作社会计人员电脑操作水平参差不齐。除了极个别的年轻的会计人员取得了会计从业资格证,其中大部分的会计没有财务软件使用的经历和经验,有少部分年龄偏大的会计人员甚至不会简单的电脑输入和操作。(2)培训时间过短。尽管在培训形式上有较大的创新,学员全程在机房参加培训,培训过程全程模拟学员的实际工作环境,可清楚地看到新中大财务软件操作的每一个步骤,但受学员会计知识和电脑操作能力还有时间的限制,在一两天之内就学好这门财务软件显然是达不到目的的。(3)学员认识不够。少数学员对软件有抵触心理,认为手工做账也可以,没有认识到会计信息化的重要性,不愿动手操作,参加培训学习的时间断断续续,或有事请假,不能善始善终,学习的效果肯定也不理想。在实际调研过程中我发现学员财务软件使用中最大的问题是系统初始化未设置好影响到软件的后续操作:比如科目设置不合理、繁杂;凭证模板、个别功能模块未使用或不会用;有的甚至是业务处理错或者违规操作等等。

1.4合作社面临的缺人才、缺资金的困难将长期制约合作社会计信息化的发展

《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规定,农民专业合作社内部设理事长一名,理事长有权聘任经理以及财会人员。但是少数合作社理事长往往聘任亲属、关系人或者村里以前的老会计负责会计信息化工作。这些人员大都未受过专业的会计和计算机方面的培训,也没有会计从业资格证,缺乏一定的职业素养,以致很难胜任日益复杂的会计信息化工作。再者,农民合作社业务有很强的季节性,每年的业务处理量不是很大,很多会计人员因工资低不愿到农村工作。由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经济实力有限、待遇不高,难以吸引留住专业人才,会计人员一年换几个,新来的会计人员短时间内很难适应合作社会计信息化工作,培训都来不及,这些都无法改善目前合作社财务人员管理信息化技术水平偏低的现象,这已经严重影响到合作社的健康发展。

2对农民专业合作社会计信息化应用的几点思考与建议

2.1充分认识到农民专业合作社会计信息化的重要性,创造条件信息化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信息化的发展,合作社的财务管理工作也面临着巨大的变革,财务管理开始走向信息化和网络化的道路,合作社也急需充实进来一批具有良好的会计职业素养、业务能力强的财务管理人员,以适应新形势下的会计信息化工作。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聚焦农村,并首提“农业必须强、农民必须富、农村必须美”,对未来中国农村做了前所未有的浓墨重彩的描摹。农民合作社要做大做强,就必须要走信息化道路。会计信息化在农民专业合作社中的应用是新形势下发展的需要,是必须实施的一项重点工程。这既要求行业主管部门重视,也需要农民专业合作社领导者重视。行业主管部门要把国家的政策落到实处,大力推行合作社信息化建设,给农民带来更多的实惠。农民专业合作社领导者也要有前瞻性,抓住国家发展农业的大好时机,带领农民致富。澧县的锦绣千村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理事长龚佑琼特别重视人才引进和团队建设,花了很大的精力和财力。该合作社规模较大,主动要求进行会计信息化建设。合作社分工明确,下设农机服务部、技术培训部、成员发展部、综合信息部、采购配送部、农产品购销部、财务结算部,有专职服务人员46人、科技人才10人,大专以上学历占40%以上,其中研究生1人,本科生5人。特别是人才引进,在常德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中是少有的。对于不具备信息化条件的小型农民专业合作社,可通过就近的多个同类合作社联营模式,扩大经营规模,拓展销售市场,降低经营成本,创造条件信息化。

2.2落实经费,保障农民合作社财务培训和信息化工作的开展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快速发展离不开资金的高效有序的流通,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社主要的资金来源主要还是以自筹为主,财政补助和信贷支持为辅。会计信息化的投入是一笔不小的开支,需要硬件、软件和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很多合作社对会计信息化建设热衷程度不高,积极性不强是可以理解的。但政府政策扶持合作社信息化建设力度增大,则会更快更好地推进会计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在常德市,石门县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信息化建设是走在前列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信息化所需的硬件是免费的,每个合作社只要符合条件自己完成会计信息化建设、就可持交费票据到经管局办理农民合作社信息化建设补助拨款10000元。除了参加常德市经管局组织的会计信息化培训外,去年年底,石门县农经局又组织了一次新型职业农民-农民合作社管理人员专技培训,培训期间,所有学员对农民合作社基础知识、会计规范、规范化建设、会计信息化软件操作及相关法律法规等内容进行了为期五天的系统学习,通过培训测试,大部分合作社会计人员的业务水平得到了很大提升,特别是财务软件的使用。

2.3编写合作社会计信息化培训教材,推行合作社财务管理软件

和市场上销售的其它商品化企业财务软件相比,新中大农民专业合作社管理软件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信息化来说,有很大的适用性和针对性。它是一款专门针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而开发的一款会计信息化软件。该软件的特点是根据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制定成员账户核算,规范资金量化、盈余分配机制,完善采购、库存、销售管理,通过报表可直接查看总分类账、明细账和凭证信息。2012年,新中大与湖南石门县农经局指定的五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签订信息化建设协议,县委县政府出台了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社信息化建设的措施,确定了湖南亚辉柑橘专业合作社等五家合作社为信息化建设试点合作社,试点工作完成后在全县合作社中全面推行合作社信息化建设。合作社信息化建设工作由县农经局具体组织实施,主要包括社务管理、信息平台和财务管理三方面工作内容。现在石门县农民合作社信息化建设完成的已接近20家,还有很多合作社也在积极报名申请中。为了进一步快速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信息化,运用软件加强财务规范化管理,有必要编写一本农民合作社会计信息化培训教材,考虑到农民合作社财务人员的素质现状,尽可能把软件操作步骤讲得更详细、更清晰、更简单、更明了。让学员学习没有畏难情绪,上手快、让有其它财务软件操作经历的学员触类旁通的能力快。当然,在学习财务软件之前,培训有关计算机、网络、合作社法、合作社会计制度等基本操作知识是完全必要的。在培训过程中要严格考勤和考核制度,力求达到考核标准,一次没学会的,可多次培训,直到确实学会软件的业务操作为止。

2.4深入开展和指导合作社会计信息化、规范化、示范化建设,通过交流扩大示范带动效应

农民合作社规范化建设篇5

一、目标任务

按照“全面启动、整体推进、突出重点、率先突破”的原则,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市级“十有”标准为阶段性工作目标,重点围绕“七新一好”,全力组织实施“抓百村促千村”工程。力争*年有10个村达到“十有”标准,30个村基本达到“十有”标准;*年40个村达到“十有”标准,30个村基本达到“十有”标准;*年100个村达到“十有”标准;2010年全市60%以上的村基本实现“十有”标准。

二、组织领导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事关农业和农村长远发展,事关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大局,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1.成立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组。各区县、乡镇、示范村要迅速成立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组,下设办公室,抽调精干力量做好新农村建设的组织、协调、宣传、督查工作;其他村也要成立相应组织。

2.组建新农村建设驻村指导组。组织、人事等部门要从市、区县、乡镇抽调人员组成驻村指导组,协助村两委抓好示范村建设,驻村指导组为期3年。驻村指导组由组织部、农委进行一次短期培训后,3月下旬进驻示范村。

3.建立新农村工作长效机制。各区县、乡镇要根据“市指导、县(区)组织、乡(镇)主抓、村实施”要求,结合新农村建设目标任务,尽快制定出新农村建设的具体实施方案、工作计划和措施。指导组要在当地党委政府的领导下,结合示范村的实际,尽快制定工作方案和规章制度。各区县的实施方案于4月上旬报市新农村领导组办公室备案。

三、宣传发动

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必须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和鼓励广大农民通过自己的双手,建设美好家园。各地新闻单位、主流媒体要紧紧围绕“抓百村促千村,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广泛宣传,全民发动,大造声势,努力营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良好社会氛围。

1.加大新闻媒体宣传力度。在市“一报两台”要开辟专题专栏,深入宣传报道新农村建设的目的意义、目标任务、工作要求、政策措施和好思路、好经验、好典型。

2.召开村两委和村民代表动员大会。各乡镇要开好村民小组长以上的村两委班子新农村建设动员大会;开好示范村村民代表动员大会,最大限度地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自觉地投身到新农村的建设中来。

3.积极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宣传。组织农业、文化、教育、科技等部门,结合“三下乡”活动,采取文艺演出、出动宣传车辆等多种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宣传活动;在乡镇所在地及示范村悬挂宣传标语和制作户外宣传牌;在村务公开宣传栏、科普橱窗等进行动员宣传,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各区县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组办公室要统一编印简报,及时报道各地工作动态、典型经验;各乡镇要确定1—2名专职宣传员,负责本乡镇的宣传报道工作。

四、规划编制

新农村建设规划是一项宏大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二十字"的要求,尊重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充分尊重民意,广泛听取基层农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通盘考虑农业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社会事业发展规划;各区县要以行政村为单位,科学抓好新农村建设的发展规划编制工作。

1、新农村村庄建设规划编制。村庄建设规划要按照“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群众参与、科学编制、统一规划、逐步实施”的原则,突出徽派徽韵特色,以提高村民生活质量、促进农村现代文明为目标,统筹抓好农村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发展规划,做到规划一步到位,建设分步实施。村庄建设规划编制由区县建设、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牵头,以乡镇为单位将所属村庄的规划向规划编制部门申请委托编制;市建设规划部门做好村庄总体规划编制的指导工作,并负责规划人员的系统培训;交通、水利、电力、通讯、邮政、广播、文化、民政、卫生、农业、供销等部门要结合示范村的实际,提出相关的社会事业发展规划意见,协助建设、规划部门做好规划的编制工作。规划须经村民代表讨论通过后,并由区县新农村建设领导组牵头,组织建设、规划、农业等部门评审,批准后方可实施,并报市新农村领导组办公室备案。

2、新农村经济发展规划编制。经济发展规划要坚持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壮大农村综合实力为重点和切入点,围绕示范村的资源特色和产业优势,确定1—2个主导发展产业,促进农业资源整合,提高主导产业效益,提升产业发展水平。经济发展规划编制工作由区县农委牵头,组织农业、林业、科技等部门成立农业技术专家组,指导编制示范村产业发展规划;市直有关部门做好规划的协调和指导工作。规划由各乡镇政府报区县新农村领导组核批后执行,并报市新农村领导组办公室备案。

示范村的规划编制工作要在6月底前完成;其他村的规划编制(参照示范村组织编制)工作在*年上半年完成。

五、工作重点

新农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各地必须要结合实际,确定建设重点,各级各部门要相互配合,形成合力,搞好服务,强力推,进新农村建设。

(一)抓好农村经济发展

加快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出发点和根本目的。各地必须从本地资源情况出发,着力抓好农业产业化、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乡村旅游三项重点工作,千方百计实现农民增收的新突破。

1、全面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以产业化理念抓农业主导产业,重点围绕茶业、竹业、蚕桑业、果蔬业、药业和养殖业等六大主导产业,结合资源条件和市场要求,建立现代农业示范基地,要重点推进“一镇一品"、“一村一品”,抓住关键环节,采取综合措施,推动主导产业上规模、上水平。要着力加大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本着自愿互利和“民管、民办、民受益"的原则,积极引导和支持各类企业、农村能人和其他服务组织创办或领办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大力发展农民经纪人队伍,逐步形成“基地+协会(专业合作组织)+农户"的经营模式,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和产业化水平,力争示范村主导产业产值占农业产值的比重每年提高5个百分点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每年提高l0个百分点以上。

2、扎实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农业、科技、教育、劳动保障等部门,要围绕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提高,集中力量抓好农业适用技术和农民就业技能培训,突出对新毕业的初、高中生以及未参加过培训的劳动力的培训,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力争农村劳动力转移占农业人口比重达40%以上。开展全民创业行动,培育造就新型农民,鼓励和支持外出务工农民返乡创业,发挥农村能人的辐射带动作用,为更多的农民就地转移、就地就业创造条件,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广辟途径。

3、积极发展乡村旅游经济。充分利用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和优美的生态环境条件,加快旅游农业、休闲农业、光观农业和森林生态旅游项目的开发,建设一批农家乐旅游示范户、专业村,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提高农民来自旅游业的收入比重。

(二)抓好基础设施建设要着力加强农村、农民最急需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条件,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在村内道路、村庄环境、家庭生活、农田设施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努力实现“四化”。

1、村内道路硬质化:通村及村内路网布局合理,主次分明,通行政村交通主干道硬质化,路宽不少于4.5米,村内路网及宅间道路硬化,配套建设路网排水系统;村内主要道路和公共场所安装路灯,并能正常使用。

2、村庄环境绿色化:要加强村内主要道路、河道两边的植树绿化,改善农村生态环境;鼓励农户发展庭院经济,广植竹木,注重村口、水口生态林和古树、名树的管护,提高绿化质量。

3、家庭生活现代化:农户使用卫生安全的自来水;电视、电话终端由村统一安装到户;扎实推进“一池三改”沼气建设项目,提倡使用沼气等清洁化能源,有条件的家庭率先建无害化卫生厕所。

4、农田设施建设标准化:实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保护和加固村域内、生产区域内现有的河道、水库、沟渠等基础设施;以小型水利设施建设为重点,对当家塘、水井、沟渠、蓄水池等水利灌溉设施进行清理和整修,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积极推广设施农业,发展节水灌溉,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三)抓好农村文明创建。

1、大力整治村容村貌。全面开展“三清”(清垃圾、清淤泥、清路障)和“三治”(治脏、治乱、治空)工作,切实改善农村“脏、乱、差"的环境面貌。

治脏:加大村内河道清障疏浚,对沟、渠、塘、库要综合整治,引导农民对房前屋后的沟渠清淤整修;示范村要建卫生、公厕厕和垃圾集中处理场所,并配备专、兼职环卫保洁员,建立健全保洁制度。

治乱:坚决治理道路乱堆乱放杂物,违章乱搭乱建,严格执行“先规划后建房,未规划不批建"的原则;推进农村殡葬改革,治理乱埋乱葬,倡导建设生态型、环保型、公益型公墓。

治空:治理空壳村,建设村文化活动中心。以村委会为中心,集中建设规范的村务公开宣传栏1个,科普橱窗1个和相应休闲活动场所;村文化活动中心要配备党员干部学习室、图书阅览室,完善村文化广播室设施,并配备1名村文化干部具体负责。

2、积极开展“三户一星”评选活动。在示范村全面开展评选“优秀党员户”、“星级文明户”、“文明信用户”、“创业之星”活动。每年评比一次,实行动态管理,评优挂牌。同时,在全市100个示范村广泛开展“文明生态村"评选活动。通过典型引路、示范带动,树立一批立得住、传得开、叫得响的农村创建品牌。

(四)抓好农村公共事业发展

农村公共事业发展相对滞后,各地要按照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原则,大力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卫生、文化、社会保障等公共事业,促进社会协调发展。着力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积极改善农村办学条件,逐步扩大“两免一补”实施范围,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建立和完善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救济体系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培育一支较高素质的农村卫生服务队伍。以乡镇卫生院为重点,加强农村卫生室建设,切实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使农民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同时,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特困户、受灾户、五保户等弱势群体的救助保障体系,探索建立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要进一步加大乡镇文化站和村文化活动中心(文化广播站)建设,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和送电影下乡活动,加大农村文物保护,着力开展丰富多彩的民间花会、灯会、农村文艺演出、劳动技能竞赛和体育活动等,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_.文化生活水平。

(五)抓好农村民主政治建设

1、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各地要按照“五个好”的要求,切实加强乡村两级党组织建设,重点要结合第三批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抓好村级班子建设,要通过“两推一选”把“双带”能力突出的“双强”型农村能人充实到村级党组织中来,选准配强领路人,加大对村干部的培训力度,每年对村干部进行轮训,提高村干部的整体素质。

2、提高民主管理水平。按照“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要求,抓好党务、政务和村务公开,各村委会要设立村务公开栏,对村里的各项重大决策、财务开支、征用土地审批、计划生育指标、村干部工作目标等重大村务问题,做到定期公布(六规范一满意),一般的村务事项至少每季度公开一次,涉及农民利益的重大问题以及群众关心的事项要及时公开,逐步将村务公开向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公开延伸。加强民主管理,建立健全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制度、村民议事制度、年终总结报告制度、评议党员干部制度、财务管理公开监督制度等,完善村民监督机制,促进民主管理。加强民主法制教育,制订和完善村民公约,增强农民群众的法律意识、诚信意识,加强农村社会综合治理,开展平安乡村建设,维护社会安定团结,创造安全详和的社会环境。

六、组织实施

新农村建设基础在村,关键在区县,各区县、各乡镇主要负责人为本地新农村建设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市直、区县直有关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本部门新农村建设工作的主要责任人。要切实加强对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领导,按照“市指导、县(区)组织、乡(镇)主抓、村实施”要求,各地各部门要相互配合,明确职责,搞好服务,形成合力,精心组织实施“抓百村促千村”工程。通过典型引路、示范带动,全面加快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组织、人事和农委等有关部门,要严格按照“领导联村、部门包村、企业援村”的要求,明确和落实l00个示范村的驻村指导组、联村领导干部、包村部门和援村企业,确保100个示范村如期实现建设目标。

市、区县两级财政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新农村建设,每个示范村市、区县财政各安排1万元作为新农村建设启动资金,重点用于新农村建设规划的编制。各部门要整合扶贫、以工代赈、农业综合开发等专项资金支持新农村建设。各级金融机构特别是农村信用社,要调整信贷结构,扩大信贷规模,支持示范村的产业发展和项目建设。各地要注重统筹社会各方力量,整合包装村级建设项目,积极对上争取项目资金和对外招商引资,扩大乡村对外开放。各地要切实加强启动资金的管理,做到专款专用,对资金使用混乱的,视情节轻重,予以处理。

七、督促考核

l、市、区县两级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组采取定期(半年一检查、年终一考核)和不定期派督查组对各乡镇的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对工作抓得紧,成效明显的,给予通报表扬;对措施不力,进展缓慢,工作推诿的,给予通报批评。

农民合作社规范化建设篇6

一、发展现状

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像雨后春笋般的发展起来。到目前,全县在工商部门注册登记的各种农民专业合作社共265家,其中:种植业99个,养殖业154个,农机服务类12个;农民专业合作社注册资金总计25.85亿元,入社成员户数31826户,带动周边农户数45500户,农民专业合作社资产总额53.2亿元。近三年年均经营总收入29.5亿元,年创纯利5.1亿元,年返利4.8亿元,成员年人均纯收入比当地农民增加1200元。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一是依托优势产业兴办。我县90%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围绕发展当地主导产业和特色产品建立起来的,起到了与优势特色产业互动互促的作用。

二是发展服务多元化。合作社行业分布多样。合作社分布于种植业、养殖业、农机业、加工业、林业等多种行业。合作社服务内容多样。有产加销系列化服务的合作社,有从事加工、存储服务为主的合作社,也有技术、信息服务为主的合作社。领办主体多元化。农村经纪人、种养大户等各类农业经济主体积极牵头兴办。近两年,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返乡农民工、农村妇女也加入到了创办合作社的行列,成为合作社新的创办主体。

三是经营方式灵活多样。主要有三种形式:一种是实行分散经营。成员根据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要求组织生产,农民专业合作社为成员提供统一服务,全县以这种形式的居多;第二种是农民以资源入股的形式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对资源进行整合,实行统一生产、统一经营;第三种形式是合作社实行统、分结合的经营形式。对合作社的共有资产,实行统一经营,对农民成员实行在专业合作社指导下的分散经营模式。

四是规范化程度不断提高。通过全县合作社规范化建设行动,大部分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办公条件、制度建设、成员管理、档案管理等方面都有很大改观;越来越多的合作社能够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要求,建立各项规章制度,逐步建立了财务管理制度,明晰了股权关系。到2013年底,全县进入规范化建设名录的专业合作社达11家,其中:省级示范社6家,市级示范社5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规范管理,有效地促进了特色农业的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实力也不断壮大。

二、主要做法

1、依靠行政推动,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县委、县政府坚持把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深化农村改革、推动农业经营体制创新、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战略举措来抓,作为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措施来抓。树立了抓农业不仅要抓生产、抓科技,而且还要抓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农业发展思路,先后制定了关于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意见,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健康发展。

2、抓好试点示范,带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各级政府及农业部门坚持群众自愿、示范引导的发展方针,紧紧围绕农业主导产业的开发和农民群众的合作愿望,通过抓点示范来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近几年,根据合作社对农业农民带动力、产业关联度、现有规模及运行情况进行综合考评,认定了5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市级示范社和6家省级示范社。同时,积极引导和组织各专业合作社参加部级示范社创建活动。

3、实行分类指导,合力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实施前,根据省市文件精神,组织人员对全县各乡镇进行了一次调查。在调查摸底的同时,县、乡农经人员还深入村组进行分类指导。对拟登记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按照法律的规定和要求进行引导和规范;对暂不具备条件但具有合作基础的,依法加强业务辅导,一旦条件成熟,适时引导其登记;对计划新设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依法做好其章程的制订、内部各项管理制度的完善、申请登记应提交文件的准备等有关事项的辅导和指导工作,使农民专业合作社迅速发展。

三、主要成效

一是促进了农民增收。一方面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新型农村经营主体,通过统一购买生产资料、提供信息、加工、营销等方面服务,使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分享到产前、产中和产后各环节利润。另一方面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产业发展,促进土地流转,农民可以在农民专业合作社基地打工,获得可观经济效益。近几年来,我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率11%左右,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农户收入却达到27%左右。

二是提高了农民组织化程度。农民专业合作社按照市场需求,引导农民有组织地进入市场,实现了农户与市场的有效对接,解决了农户进市场难的问题。目前,全县有176家农民专业合作社与超市、批发市场、学校建立了稳定的产销关系,有10家合作社在城市和社区开设直销门店,绝大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办了自己的电子商务。

三是推进了标准化生产和品牌化经营。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组织分散农户实行统一生产标准、统一操作规程、统一产品质量、统一农资供应,强化生产过程管理,提高了农户标准化生产和品牌化经营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促进了全县标准化生产和品牌化经营的快速推进。目前,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生产标准186个,获无公害绿色食品认证33个,注册商标48个。

四是加快了科技成果转化。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采取定期和不定期组织成员开展种植、养殖技术培训,引导成员打破传统农业,发展特色农业,激发了成员科技兴农意识。同时,一大批上规模上档次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与相关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密切联系,使得农业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目前,全县6家合作社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了产学科研基地,转化科技成果10项。

五是创新了农村社会管理。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农民生产经营的集合体。县、乡政府对农业生产服务和管理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这条渠道能够一步到位,减少中间环节,降低行政成本。从2011年开始,我县还重点开展了以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为目标的“两型”示范合作社建设,有效助推了全县“两型”社会改革发展。近几年来,我县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实施专项扶持项目22个,争取资金325万元,取得良好效果。

六是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的不合理,导致农产品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农业生产具有很大的盲目性,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由当地有经济实力、有经营头脑的能人发起,充分整合当地资源,将其转化为经济优势,从而不断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胭脂湖特种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就是发挥当地农户养植水产品的资源优势,组织农户养殖水产新品种,促进了当地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

四、后段措施

当前,我县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要“积极发展、逐步规范、强化扶持、提升素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作出了战略部署。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虽呈加速发展势头,但仍然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主要表现在规模小带动能力不强、经济实力普遍较弱、运行质量不高、人才技术信息缺乏、合作社内部组织涣散等。县乡政府必须创新工作方法,采取过硬措施,确保加快发展。

一是认真落实惠农强农政策,充分调动和保护农民积极性。各级政府应认真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要求,进一步加大对农业农村的投入,实施积极的财政扶持政策,扩大内需;继续增加对农业的补贴,采取措施保持农产品价格合理水平,防止农产品价格大起大落。

二是加大金融支持,着力缓解合作社资金短缺问题。一方面拓展政策性金融服务范围。强化农业发展银行“三农”服务职能,拓展业务范围,制定相应措施,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其他“三农”贷款,发挥政策性金融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农村信用社支农的主力军作用。把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农村信用社一项服务创新,不断探索新路径,重点支持那些内部管理规范、产品科技含量高、市场竞争力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可通过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有效资产(如固定资产、果木林权、经营权、收益权等)办理抵押贷款,解决担保难问题;可试办成员联保贷款或发放小额支农贷款的形式给予信贷支持,积极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和成员入股信用社,尽快建立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社和成员信用档案,对信用好的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和成员予以发放信用贷款。三要鼓励支持发展新型农村金融组织。政府可出台有关政策和优惠措施,支持鼓励引导农村设立村镇银行、农民互助合作金融组织和小额信贷公司等新型农村金融组织,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户提供更多、更好的金融服务。

农民合作社规范化建设篇7

2014年,坚持以__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委1号文件精神,落实“四化同步”和全域统筹的战略部署,以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为目标,以高端高质高效农业为引领,以创建部级现代农业示范区为着力点,大力实施现代农业十大工程,加快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积极深化农村改革创新,千方百计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努力实现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新突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1%,粮食总产量稳定在350万吨以上

一、加快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一)实施社区建设“十百千”工程。坚持示范引领、政策推动,突破传统农村地区新型社区建设,择优培育10个市级示范社区、100个区市级示范社区,完成1000个社区服务中心建设,年内基本实现“服务下沉、干部进驻、挂牌运营”。坚持分类指导、突出重点,新开工建设100个集聚类社区,培育60个生态文明示范村。对达到“八有十进”标准的社区服务中心和社区特色经济园区继续实施奖补。

(二)突破社区建设资金和土地瓶颈。加快设立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基金,推动区、镇级社区投融资平台建设,组织百家开发企业参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鼓励商业银行发放新型农村社区建房贷款,广泛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多渠道整合社区建设资金。协调推动土地利用规划、城镇体系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和社区建设规划四规统一,破解土地瓶颈。

(三)完善社区布局和建设规划。结合城市总体规划和镇区划调整,完成新型农村社区布局规划修编。出台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规划导则,按照生活空间宜居适度原则,提升新型农村社区规划设计标准。编制完成小城镇和新型农村社区风貌规划。

二、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

(一)实施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工程。启动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十百千”工程,年内规划和扶持建设3个全国一流的高标准农业园区、30个市级农业园区和1000个农村社区产业园。加快推进大沽河沿岸现代农业产业带和平度、莱西部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积极创建农业部园艺示范园,鼓励发展规模化设施蔬菜小区。培育100个“一村一品”示范村,提升10个“一镇一业”专业镇。

(二)实施农业产业化促进工程。重点支持20家龙头企业建设原料基地、提升创新能力、培育品牌,推动企业集群化发展和上市融资,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龙头企业达到90家,打造一批产值百亿元的农业产业链。深入开展示范合作社创建,引导合作社以产品和产业为纽带组建联合社,新培育200家市级示范合作社。加快农村土地流转步伐,新培育100亩以上的家庭农场、种植大户、土地合作社100家。

(三)实施农产品质量品牌提升工程。完善农业质量标准、行政执法、质量检测和产品可追溯体系,确保不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制修订12个地方农业标准和简明技术规程,认定40处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推进市级农产品可追溯平台建设,新建二维QR码农产品身份识别系统示范基地30处。深入开展农业投入品专项整治,创建部级农产品质量监管示范县(市)。建立农业品牌激励机制,开展青岛市名特优农产品评选活动,培育40个市级名牌农产品。鼓励农产品认证和商标注册,新认证“三品一标”农产品50个。

(四)实施农产品市场开拓工程。编制农产品市场建设布局规划,推动青岛东庄头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建设和部级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升级改造。发展农业会展经济,争取举办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等部级农业展会。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农产品营销促销活动,促进农产品市场流通和出口持续增长。建立市场信息价格预警分析制度,加强农产品市场经纪人培训。

(五)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工程。充分发挥各级农广校作用,加快市级农民教育培训网络平台建设,以种养大户、合作社理事长、农村经纪人以及有一定资本技术专长的返乡农民为重点,加快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推动农业经营主体职业化,力争全年培养生产型、经营型、服务型和创业型现代职业农民3万人。

(六)实施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工程。大力发展绿色生产,积极推广农业节约型、循环型技术,争取低毒低残留农药和高效缓释肥料使用补助试点,继续实施农业防灾减灾稳产增产关键技术补助和土壤有机质提升补助,推广“种-养-沼”循环农业模式,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全年实施测土配方施肥500万亩、绿色防控100万亩、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300万亩,新建大型沼气工程3处、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园3处。

(七)实施智慧农业建设工程。加快农业科技110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建成区(市)农业科技110分控中心,发展村级信息服务员3000名。建设农业技术推广、植物疫病防控、质量安!全监管“三位一体”的镇级农业公共服务机构,继续落实好农业部“双覆盖”项目。深入开展千村万户科技行活动,培育1万户农业科技示范户。

(八)实施现代种业振兴工程。加大国内外大型种子企业引进力度,支持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做大做强,加强农作物、果茶和食用菌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加快良种引进繁育步伐,强化种子质量监管,力争引进1家大型种子企业,重点建设4个良种繁育基地,引进新品种300个以上。

(九)实施粮油高产创建工程。大力推进粮油高产创建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相结合,扩大粮油高产创建规模,推进市、镇整建制创建,加快农艺、农机、信息等技术集成,形成推广一批区域性、标准化高产高效模式,力争实施100个粮油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片,打造平度市“吨粮市”,带动粮油全面均衡增产。

(十)实施农业机械化促进工程。认真落实农机具购置补贴,以经济作物、玉米收获和保护性耕作机械为重点,推动农机装备优化升级,主要农作物生产机械化综合水平达到86%,六类经济作物机械化水平达到63%以上。

三、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

(一)落实好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研究出台促进农民收入倍增计划的意见,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民收入快速增长。确保农业“四项补贴”落实到位,扩大农业政策性保险试点范围,加强农民负担监管,积极开展“一事一议”村级公益事业筹资筹劳。支持2万户农民自主创业。鼓励农民优化调整农业结构,大力发展高端高质高效农业,提高农业发展质量和效益。

农民合作社规范化建设篇8

为进一步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着力提高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增强集体经济的服务功能,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根据县委、县政府关于进一步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意见精神,《关于加快贫困村农民合作社建设和提升工作的通知》的通知(镇政办发【2018】53号)要求,结合我镇实际,决定在全镇范围内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专项清理整顿行动,特制定此实施方案。

一、工作目标

通过开展专项清理整顿活动,特别是对4个贫困村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建设不规范、未实际运作、经营管理不完善、监管不到位等问题全面整改,达到净化农民专业合作社队伍,稳定农村社会经济秩序,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社整体运营行为,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运营质量;

依据各类专业合作社运行效果,准确掌控各专业合作社综合情况,分类指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发挥示范带贫作用,精准发力,精准扶贫,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二、整顿内容

(一)清查规范建设情况。按照合作社规范建设标准,对合作社体制机制、组织建设、制度建设、财务管理、分配制度、经营能力、经营效益等方面作出总体评估、评价。

(二)清查合作社资产情况。重点检查合作社基础建设情况。办公和经营场地是否标准和满足各项工作要求;

清产核资,检查资产数量和去向,查其原值和现值。

(三)清查合作社财务情况。重点检查合作社建办以来国家财政奖励扶持资金使用情况。财务管理是否完善,是否存在虚假套取或侵害农民利益行为。

三、整顿方法

为保证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有序、规范发展,全镇要按照宁缺毋滥的总体发展要求,严格遵循以下原则进行清理整顿,分门别类、分类指导。

(一)依据镇原县《关于扶贫产业发展的实施方案》,把专业合作社的资格审查作为实施新型经营主体带动贫困户产业发展项目的前置条件之一。对于运行规范,管理完善、建设标准、产业发展、带动力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推荐优先给予政策奖励扶持,参与实施贫困户产业发展项目。下列事项将作为评定省、市和县级示范社及推荐产业扶持奖补合作社的重点内容:

1.具有合法的运营资格,登记备案规范。合作社必须到市场监督管理部门依法履行办理登记、变更和注销等程序,并将登记、变更等材料报镇农经中心进行备案。

2.具有完善的民主机制,组织机构规范。合作社必须设立成员大会或成员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正确履行民主决策权、决议执行权和社务监督权。设立会议记录簿,规范记录会议内容并由出席会议人员签名。

3.具备健全的运营机制,制度体系规范。合作社必须订立分工制度、会议制度、培训制度、财务制度、经营制度等,规范日常经营行为,并将各项制度装订成册公开或张贴上墙。

4.具备实质性经营功能,生产经营规范。拥有必须的固定办公场所、必要的名称标志牌和服务设施;

拥有一定数量的成员和资金、技术、设备以及土地、建筑物等合作经营要素,并具有购销、生产、指导、培训、技术等具体稳定的服务关系和合作内容;

诚实守信,合法经营,注重安全生产,拥有自己的产品和品牌,并有明显的增收效果;

成员情况、章程文本、相关制度、会议记录、活动记录、合作协议、财务凭证等全部资料,分门别类建立档案,明确专人妥善保管。

5.具备明晰的分配机制,财务体系规范。配备必要的财务主管、会计员和出纳员等财会人员,设立总账、日记账、明细账和成员账户等账簿体系,开设独立的银行账户,按照合作社会计制度要求及时准确进行会计核算;

按照合作社章程的规定提取盈余公积金,进行盈余返还和剩余盈余返还;

每年社务上墙公开不少于两次、接受成员监督,年终向农经部门报送合作社年度运营报告及有关财会报表、接受指导和监督。

(二)整改规范一批专业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依法办社、守法经营、实际运作、有一定辐射带动作用,但在组织建设、民主管理、财务管理、生产经营等方面运行不规范的,下达责令整改通知,督促其限期规范治理,进行规范化建设。

1.加强培训指导。针对合作社不完善、不规范等问题,对合作社理事长、财务人员等进行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培训,转变其思想观念、提升其管理能力、增加其运营效益。

2.加强督查检查。以国家、省、市、县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为基本内涵,以健全成员管理、财务管理、生产经营、利益分配等制度为重点,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检查指导等日常管理,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稳步、健康发展。

3.评定推介规范社。以规范化建设为切入点,按照各级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社评定办法的要求,积极开展规范化合作社评定和推介工作,申报国家、省、市、县级专业合作社,达到规范合作社建设标准。

(三)对只注册未运营和长期休眠的合作社下达责令注销通知。农民专业合作社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积极规劝、引导农民合作社召开成员大会决议解散,并自主到镇原县工商行政管理局履行注销程序申请注销。

1.无故不开业或者停业。即在镇原县工商行政管理局登记后,两年以上没有实质性生产经营活动的“僵尸社”。

2.虚假登记。即提交虚假登记材料或者以欺诈手段取得登记的“挂牌社”。

3.未履行变更登记的。即登记事项发生变更,未申请变更登记的。

4.滥用执照。即变造、出租、出借、转让营业执照的。

5.非法经营。即从事业务范围以外经营活动或违反法律法规经营的。

四、实施步骤

农民专业合作社专项清理整顿工作分四个阶段进行。

(一)准备阶段(2018年10月25日至10月30日)。镇村两级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清理整顿领导小组,制定清理整顿工作方案,领导小组召开合作社清理整顿工作会议,进行动员部署。

(二)清理整改阶段(2018年11月1日—11月20日)。乡镇工作组根据农民专业合作社自查情况,逐社进行查证核实。通过查看合作社财务账目、开户情况、资金往来、合同文本、农民合作社年报信息公示等,准确掌握其成员出资、合作方式、经营规模、资产财务、生产经营等情况,分析、甄别其具体运营情。

(三)推荐阶段(2018年11月20日­—11月30日)。对于运行规范,管理完善、建设标准、产业发展、带动力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经领导小组研究,推荐给予政策奖励扶持,参与实施贫困户产业发展项目。对现场检查、社会举报出现的问题,镇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将严格按照工作职责和责任分工,责令相关农民专业合作社整改并监督落实。能规范运营的、加强指导,准备注销的、自主申请,该吊销的、依法吊销。

五、整改要求

(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成立由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孙书宁任组长,镇党委副书记秦宏伟、农经服务中心主任杨毅任副组长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清理整顿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镇农经中心,由农经服务中心主任杨毅兼任办公室主任。镇纪委、农业办、扶贫办、林业办、畜牧站、农机和农经等成员单位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分工协作,统筹协调,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合力,全面领导组织开展本辖区农民专业合作社专项清理整顿工作。

(二)加强宣传,依法行政。专项清理整顿工作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各相关部门要通过多种方式、方法宣传开展清理整顿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提高合作社主动参与配合清理整顿的自觉性;

各有关职能部门要认真排查,摸清底数,从严核查,不留死角。工作中要坚持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做到依法行政、文明执法。

(三)加强整改,抓好示范。要以问题为导向,抓好整改,对合作社开展针对性的指导服务,全面提质增效,培育增强合作社经营服务能力和带贫能力。要认真落实省、市和县各级政府给予合作社的各项扶持政策,符合示范社建设条件的,支持优先享受财政扶持。以创建示范社带动贫困户发展产业项目为切入点,通过引进龙头企业引领和典型示范社带动,以点带面,促进全镇合作社规范健康发展。

(四)加大扶持,重组联合。通过项目带动,鼓励以村为单位,以发展产业和村集体经济增收为目的,依托土地、资本、技术、品牌等要素,采取兼并、重组、整合、入股等方式,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重组联合、产业联合、电商联合,形成较大规模和实力的新合作社或联合社。积极扶持引导合作社与家庭农场、农业企业加强对接,推广“企业+合作社+农民”、“公司+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等经营模式,提高合作社生产水平和带动能力。

附:城关镇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和提升清理整改领导小组名单

县农牧局:

为进一步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着力提高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增强集体经济的服务功能,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根据县委、县政府关于进一步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意见精神,《关于加快贫困村农民合作社建设和提升工作的通知》的通知(镇政办发【2018】53号)要求,结合我镇实际,决定在全镇范围内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专项清理整顿行动,特制定此实施方案。

一、工作目标

通过开展专项清理整顿活动,特别是对4个贫困村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建设不规范、未实际运作、经营管理不完善、监管不到位等问题全面整改,达到净化农民专业合作社队伍,稳定农村社会经济秩序,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社整体运营行为,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运营质量;

依据各类专业合作社运行效果,准确掌控各专业合作社综合情况,分类指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发挥示范带贫作用,精准发力,精准扶贫,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二、整顿内容

(一)清查规范建设情况。按照合作社规范建设标准,对合作社体制机制、组织建设、制度建设、财务管理、分配制度、经营能力、经营效益等方面作出总体评估、评价。

(二)清查合作社资产情况。重点检查合作社基础建设情况。办公和经营场地是否标准和满足各项工作要求;

清产核资,检查资产数量和去向,查其原值和现值。

(三)清查合作社财务情况。重点检查合作社建办以来国家财政奖励扶持资金使用情况。财务管理是否完善,是否存在虚假套取或侵害农民利益行为。

三、整顿方法

为保证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有序、规范发展,全镇要按照宁缺毋滥的总体发展要求,严格遵循以下原则进行清理整顿,分门别类、分类指导。

(一)依据镇原县《关于扶贫产业发展的实施方案》,把专业合作社的资格审查作为实施新型经营主体带动贫困户产业发展项目的前置条件之一。对于运行规范,管理完善、建设标准、产业发展、带动力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推荐优先给予政策奖励扶持,参与实施贫困户产业发展项目。下列事项将作为评定省、市和县级示范社及推荐产业扶持奖补合作社的重点内容:

1.具有合法的运营资格,登记备案规范。合作社必须到市场监督管理部门依法履行办理登记、变更和注销等程序,并将登记、变更等材料报镇农经中心进行备案。

2.具有完善的民主机制,组织机构规范。合作社必须设立成员大会或成员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正确履行民主决策权、决议执行权和社务监督权。设立会议记录簿,规范记录会议内容并由出席会议人员签名。

3.具备健全的运营机制,制度体系规范。合作社必须订立分工制度、会议制度、培训制度、财务制度、经营制度等,规范日常经营行为,并将各项制度装订成册公开或张贴上墙。

4.具备实质性经营功能,生产经营规范。拥有必须的固定办公场所、必要的名称标志牌和服务设施;

拥有一定数量的成员和资金、技术、设备以及土地、建筑物等合作经营要素,并具有购销、生产、指导、培训、技术等具体稳定的服务关系和合作内容;

诚实守信,合法经营,注重安全生产,拥有自己的产品和品牌,并有明显的增收效果;

成员情况、章程文本、相关制度、会议记录、活动记录、合作协议、财务凭证等全部资料,分门别类建立档案,明确专人妥善保管。

5.具备明晰的分配机制,财务体系规范。配备必要的财务主管、会计员和出纳员等财会人员,设立总账、日记账、明细账和成员账户等账簿体系,开设独立的银行账户,按照合作社会计制度要求及时准确进行会计核算;

按照合作社章程的规定提取盈余公积金,进行盈余返还和剩余盈余返还;

每年社务上墙公开不少于两次、接受成员监督,年终向农经部门报送合作社年度运营报告及有关财会报表、接受指导和监督。

(二)整改规范一批专业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依法办社、守法经营、实际运作、有一定辐射带动作用,但在组织建设、民主管理、财务管理、生产经营等方面运行不规范的,下达责令整改通知,督促其限期规范治理,进行规范化建设。

1.加强培训指导。针对合作社不完善、不规范等问题,对合作社理事长、财务人员等进行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培训,转变其思想观念、提升其管理能力、增加其运营效益。

2.加强督查检查。以国家、省、市、县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为基本内涵,以健全成员管理、财务管理、生产经营、利益分配等制度为重点,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检查指导等日常管理,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稳步、健康发展。

3.评定推介规范社。以规范化建设为切入点,按照各级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社评定办法的要求,积极开展规范化合作社评定和推介工作,申报国家、省、市、县级专业合作社,达到规范合作社建设标准。

(三)对只注册未运营和长期休眠的合作社下达责令注销通知。农民专业合作社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积极规劝、引导农民合作社召开成员大会决议解散,并自主到镇原县工商行政管理局履行注销程序申请注销。

1.无故不开业或者停业。即在镇原县工商行政管理局登记后,两年以上没有实质性生产经营活动的“僵尸社”。

2.虚假登记。即提交虚假登记材料或者以欺诈手段取得登记的“挂牌社”。

3.未履行变更登记的。即登记事项发生变更,未申请变更登记的。

4.滥用执照。即变造、出租、出借、转让营业执照的。

5.非法经营。即从事业务范围以外经营活动或违反法律法规经营的。

四、实施步骤

农民专业合作社专项清理整顿工作分四个阶段进行。

(一)准备阶段(2018年10月25日至10月30日)。镇村两级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清理整顿领导小组,制定清理整顿工作方案,领导小组召开合作社清理整顿工作会议,进行动员部署。

(二)清理整改阶段(2018年11月1日—11月20日)。乡镇工作组根据农民专业合作社自查情况,逐社进行查证核实。通过查看合作社财务账目、开户情况、资金往来、合同文本、农民合作社年报信息公示等,准确掌握其成员出资、合作方式、经营规模、资产财务、生产经营等情况,分析、甄别其具体运营情。

(三)推荐阶段(2018年11月20日­—11月30日)。对于运行规范,管理完善、建设标准、产业发展、带动力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经领导小组研究,推荐给予政策奖励扶持,参与实施贫困户产业发展项目。对现场检查、社会举报出现的问题,镇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将严格按照工作职责和责任分工,责令相关农民专业合作社整改并监督落实。能规范运营的、加强指导,准备注销的、自主申请,该吊销的、依法吊销。

五、整改要求

(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成立由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孙书宁任组长,镇党委副书记秦宏伟、农经服务中心主任杨毅任副组长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清理整顿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镇农经中心,由农经服务中心主任杨毅兼任办公室主任。镇纪委、农业办、扶贫办、林业办、畜牧站、农机和农经等成员单位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分工协作,统筹协调,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合力,全面领导组织开展本辖区农民专业合作社专项清理整顿工作。

(二)加强宣传,依法行政。专项清理整顿工作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各相关部门要通过多种方式、方法宣传开展清理整顿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提高合作社主动参与配合清理整顿的自觉性;

各有关职能部门要认真排查,摸清底数,从严核查,不留死角。工作中要坚持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做到依法行政、文明执法。

(三)加强整改,抓好示范。要以问题为导向,抓好整改,对合作社开展针对性的指导服务,全面提质增效,培育增强合作社经营服务能力和带贫能力。要认真落实省、市和县各级政府给予合作社的各项扶持政策,符合示范社建设条件的,支持优先享受财政扶持。以创建示范社带动贫困户发展产业项目为切入点,通过引进龙头企业引领和典型示范社带动,以点带面,促进全镇合作社规范健康发展。

农民合作社规范化建设篇9

20*年农村经营管理工作将继续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主题,以贯彻《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为重点,进一步加快发展和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以推进民主管理进程为重点,进一步完善和巩固村级财务管理规范化建设;以贯彻落实《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办法》为重点,进一步稳定土地承包关系,完善和规范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以维护农民的利益为重点,进一步开展明查暗访,确保农民负担减轻不反弹。现将主要工作目标和任务印发,请结合实际贯彻落实。

(一)以贯彻落实《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为重点,进一步加快发展和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按照培育、规范、提高并重原则,继续着力抓好合作社的培育发展和规范化建设。20*年全县新组建合作社7家,树立县级示范性合作社10家,培育规范化合作社新增8家,规范化合作社总共达到25家。争取建立合作社联合会,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行业自律、信息交流、维权等服务的平台,同时架起合作社与政府之间的桥梁。

1、宣传贯彻《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利用电视、广播做好宣传,组织开展专题知识培训,指导合作社做好《法》与《条例》有关工作的衔接;

2、召开农民专业合作社座谈会,听取合作社的意见,加强与有关部门的沟通、协调,解决合作社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难点问题;

3、加强对合作社规范化建设的指导,继续开展规范化合作社建设的检查验收;

4、继续开展省、市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申报、评审工作;

5、指导合作社做好项目申报、实施工作;

6、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专项审计工作。

(二)以贯彻《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办法》为重点,进一步加强农村土地承包管理。要积极探索建立土地承包纠纷解决机制,争取成立土地承包仲裁机构,妥善处理好土地承包与流转中的纠纷,稳定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规范和促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加强土地承包档案网络管理,切实保障农民合法权益。

1、通过会议、媒体、培训等各种形式,宣传、落实《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办法》;

2、全面开展对尚未开展土地承包完善工作的承包组的调查,分析原因,按规定规范农户的土地承包行为,确保承包面积、四至、合同、权证“四到户”;

3、规范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加强培育组建土地流转中介服务组织的指导;

4、按《实施办法》要求,做好土地承包仲裁机构的筹建准备,争取年内立项组建;

5、妥善处理好农民因土地承包与流转而引发纠纷的来信来访。

(三)以加强村级集体资产和财务管理为重点,进一步推进村级财务管理规范化建设。到20*年底,全县100%的镇(区)、95%以上的村争取达到财务管理规范化标准;按照“三年一轮审”要求,继续做好对35个村的农村审计工作;在有条件的村,积极推进农村社区股份合作制改革,并力争完成2个村农村社区股份制改革。

1、认真做好村级债权落实回收、村级债务化解督促指导工作,探索建立村级全权债务的长效管理机制;

2、对农村财务管理未达到标准的村,分析原因,加强指导,不定期开展农村财务管理规范化的检查;

3、结合开展农村审计、农村财务管理规范化,加强农经业务、财会知识的培训;

4、开展农村社区股份合作制改革调研,推进社区股份合作制改革进程;

5、加强农村经营管理网络的维护和监管,确保村级会计核算安全,会计信息的准确、及时传递;

6、开展农村财务公开检查,推进财务公开工作的正常化、制度化、规范化;

(四)以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为重点,认真做好扶持政策落实的指导、服务和管理。

按照县委、县政府《关于进一步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若干意见》精神,负责做好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办公室工作,加强对经济薄弱村、一般村项目扶持的指导、服务和管理,促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

1、开展村级集体经济现状的调查,全面掌握实情,为领导当好参谋。

2、加强扶持政策的宣传,使20个经济薄弱村,15个经济一般村用足、用好、用活政策;

3、会同财政、组织等部门,加强扶持项目的立项审核和考核验收,让投入的有限财政资金发挥出最大的功效,切实为增强发展村级经济的后劲作出贡献。

(五)以加大对涉农收费案件查处力度为重点,加强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加强对村和合作社等基层组织和农户的收费监督,加强其他涉农收费的管理,确保不出现因农民负担问题而引发的恶性案件和。

1、落实“一事一议”筹资筹劳规定,对“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执行情况开展检查,严格执行镇(区)审查把关,县备案制度;

2、继续组织开展农民负担暗访活动,对发现的案(事)件按规定严肃查处;

3、组织开展农民负担年度工作考核,落实部门责任制,确保农民负担不反弹。

(六)以加强队伍建设为重点,强化农经基础业务工作。

1、围绕农村土地承包管理、农村集体资产与财务管理、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等农村工作中的热点、难点,积极开展调研;

农民合作社规范化建设篇10

根据会议安排,重点从三个方面进行汇报,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

一、重点工作完成情况

(一)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农村经济发展活力进一步激发。

1、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如期完成。紧扣清产核资、成员身份界定、股权量化,建立集体经济组织、赋码登记等环节,市县先后召开推进培训会324场次,培训1.88万人,印发资料汇编、《政策解答》、“致农民朋友的一封信”等宣传资料40多万份。完成了1469个村9110个组2019年清理核资工作,核实资金5.04亿元,资产47.1亿元,资源1400.3万亩;确认成员身份186.7万人,占农业人口的98%;完成经营性资产折股量化11.02亿元,占资产总额的23.4%;组建股份经济合作社1482个,其中村级1456个,组级26个;建立了月调度、季督查通报的工作机制,先后5次深入县市区进行督查,及时发现纠正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下发整改意见,逐条整改落实。召开全市推进培训会两次,对工作推进速度慢、存在问题多的县(市区),在全市范围内进行通报,并提出了具体的工作要求,保证了产改工作任务的顺利完成。

2、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水平全面提高。紧紧围绕委托、民主管理、财务公开等环节,抓村级财务规范化管理。全市1469个行政村出台了《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管理办法》,1448个村纳入了农村集体“三资”委托,占总村数的98.6%。市县乡农村集体“三资”网络监管平台全部开通运行,村集体财务、资产、资源全部纳入平台核算管理。6个县建立了县级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制定了产权流转交易管理办法,推动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公开、公正、规范运行。

3、村集体经济发展持续壮大。紧盯2020年贫困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要达到2万元以上目标,加强农村集体资产监督管理,强化业务指导和监督检查,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全市1469个村村均集体经济收入4.73万元,748个贫困村村集体经济收入均达到了2万元以上,2018年核定的435个空壳村村均收入4.01万元。

(二)坚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高质量发展,合作社和家庭农场规范化水平进一步提升。

1、全面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提升。今年以来,我们按照国家、省市的安排,开展全市农民合作社规范提升工作。一是抓合作社规范提升试点工作。庄浪县确定为部级试点、静宁县确定为省级试点、其余五县(市、区)确定为市级整县推进试点,市、县先后制定了《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关于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指导意见》等指导性文件,开展合作社规范提升行动。按照“八有”“三公开”标准完善章程、财务制度和内部监督机制,推行社务、财务公开和民主管理,使农民合作社制度建设进一步规范。二是抓合作社清理整顿。按照运营规范、运营较规范、运营一般和未运营四种类型,组织开展了合作社清理摸底,按照“四个一批”要求开展规范提升工作。对无实质性生产经营,长期未运营的“空壳社”依法依规清理注销,共注销“空壳社”674个。全年规范提升合作社762个,全市运营规范的合作社达到4448个,占合作社总数的80.5%。三是抓农民合作社培训。市上举办农民合作社带头人和辅导员培训班1期,培训人员130人,七县(市区)共举办农民合作社培训班72期,培训合作社带头人3958人(次),辅导员966人。通过培训,农民合作社管理人员的素质和业务能力得到了提高。四是抓示范社创建工作。以“四级示范社创建”为抓手,开展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创建活动,认定市级示范社81个。推荐申报省级示范社35个、部级示范社10个;完成157个部级示范社的监测工作。全市注册农民合作社累计达到5526个,合作社联合社180个。拥有产品注册商标83个,开展电子商务的55个。

2、大力培育家庭农场。坚持农户主体、规模适度、市场导向、因地制宜和示范引领的原则,在质量优先基础上将数量发展作为培育发展家庭农场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全市家庭农场总数累计达到1792个,较去年净增293个,录入全国家庭农场名录库1711个,录入率95.5%。

(三)加强农村土地承包管理,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进一步完善。

1、积极稳妥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不断完善土地流转服务体系,规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全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面积112.32万亩,流转率为21.1%;农村耕地适度规模经营面积86.72万亩,占承包耕地面积的16.3%;50亩以上规模经营主体3581个。

2、加强农村土地确权后续完善工作。在2019年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回头看”的基础上,今年又按照省上安排,组织开展了农村承包地确权相关数据的核实,全市共核实1443个村、8857个村民小组,41.64万户、181.09万人,实测地块面积561.68万亩,其中家庭承包面积527.07万亩,纠错补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4335本。

3、健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服务体系和纠纷调解仲裁体系。围绕平安平凉建设,组织各县重点排查乡镇土地调解委员会和村调解小组设立、仲裁委员会“一庭三室”建设、仲裁员培训等情况。督促26个乡镇设立了土地承包纠纷调解委员会,144个村设立了调解小组,全市县乡村土地纠纷调解体系实现了全覆盖。共受理土地承包纠纷109件,调解98件,仲裁10件;受理各类土地信访、网站信箱留言7件,经市、县(市、区)协调处理,均得到妥善解决。

(四)完成了年度脱贫攻坚任务。先后3次召开会议专题研究帮扶工作,选派1名同志为驻村工作队队员,及时到岗驻村协调搞好帮扶工作。参加各类培训会议40次,基层入户调查12次,宣传政策12场(次);特别是受新冠疫情的严重影响,“三类户”因收入减少有返贫迹象,先后组织职工多次进村入户,对贫困户收入、兜底保障、“视角贫困”等方面进行了排查,化解矛盾纠纷7件,解决群众急事难事10件;筹措资金2.6万元,为帮扶村帮办实事。

(五)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扎实推进。按照《2020年全市农业行业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工作要点》,开展了农村集体资源资产领域、农民合作社非法集资、土地租赁转让方面的专项排查。印发宣传资料9.31万件(册),悬挂横幅2000多条(幅),媒体开展宣传土地流转政策102场(次)。通过对全市103个乡(镇)、1469个村进行排查,农经行业内未发现涉黑涉恶问题线索。

(六)农经统计数据准确及时有效。按照部、省对农经统计工作要求,严格实行统计人员和业务人员双审核双把关制度和研判会商机制,及时准确地完成了农经统计信息平台、国家农民合作社示范社管理、农村集体清产核资和家庭农场名录管理“四个系统”及农村土地承包管理、农村土地确权、家庭农场、农村集体经济收入、农村产权交易市场等7个方面的月报、季报、半年报、年报工作任务。

(七)全面提升和谐单位建设。全年共开展农民合作社、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督查调研7次,形成调研报告7篇;组织9名党员深入社区60多天,开展“疫情防控党员在行动”进社区活动;办理农村土地流转和农民合作社方面政协提案9件;组织干部职工参加“全省脱贫攻坚帮扶工作网络视频培训班”、“农业社会化服务”和“农村政策与改革统计”等线上培训班22期,外出参加省内外培训班6期;参加市直农业农村系统“决战脱贫,我们在行动”主题演讲比赛,获三等奖;组织职工参加全市“万人太极拳”展演、脱贫攻坚成就展、改革开放成就展和干部警示教育等活动,全年无重大安全生产事故及群体性上访事件发生。

二、党建及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制落实情况

认真贯彻落实全面从严治党总要求,以党支部建设标准化和“四抓两整治”为载体,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和“一强三创”行动,统筹协作,推进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制和党建工作上水平。

(一)持续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制定《2020年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实施方案》,签订党风廉政建设目标责任书,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落实主要负责人的第一责任、靠实领导班子集体责任和“一岗双责”的职责。严格遵守“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落实民主集中制和“三重一大”制度,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全面落实到业务工作之中,切实做到“两个责任”同部署、同检查、同落实。

(二)严格落实“三会一课”制度。制定《“三会一课”计划表》,全年召开支委会12次、支部党员大会4次、讲党课4期,全体党员自觉按时交纳党费,摘抄笔记3万字以上,撰写学习心得体会2篇,深刻领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局党组织的安排部署。开展了学习教育、植树造林、组织培训、结对帮扶、参观学习、为退休党员送学上门、观看爱国题材电影等丰富多彩的主题党日活动12期。

(三)狠抓学习教育,进一步巩固主题教育成果。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与党支部标准化建设结合起来,谋划推进党建工作,巩固主题教育成果。坚持集中学习和自学相结合,组织党员干部认真学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抗疫先锋事迹、民法典等篇目36次。完善党支部标准化建设资料,建立中心党支部台账11个。充分利用共产党员网、学习强国、甘肃党建等党员教育载体平台,加强党员学习教育管理,开展研讨交流2次。进一步加强党建阵地建设,购买电视机一台,为开展灵活多样的学习教育活动提供载体。

(四)严明党的纪律,切实改进工作作风。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一强三创”行动和“三会一课”制度,认真学习党章党规、《廉洁自律准则》等,使全体党员干部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组织党员观看了《警钟》和脱贫攻坚身边的腐败警示教育典型案例。认真开展“坚定理想信念,严守党纪党规”专题组织生活会,教育引导全体党员严守党纪党规,不信教、不参教、不涉黑涉恶,坚定理想信念,发挥好先锋模范作用。

三、存在的问题及下年度工作打算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我中心在全市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综合改革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农经工作面广量大政策性强,要求高,而农经部门单位小,职能弱,人员少,与农经工作改革、创新、提升的要求不相适应;二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规模小、带动能力不强、与小农户利益联结不紧密;三是农经系统干部职创新意识和业务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等问题;

(二)2021年工作打算。2021年,全市农经工作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紧紧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一重点,深化农村改革,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强化指导服务,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1、持续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一是认真落实好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政策,做好农村土地“三权”分置等政策宣传解读和业务培训。二是积极探索土地确权成果转化运用,使其在推进土地流转、涉农补贴等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三是做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信访案件接待调解工作,为平安平凉建设贡献力量。

2、全面推进农村集体“三资”管理。一是做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后续工作,发挥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管理资产、开发资源、服务成员,发展集体经济的作用;二是完成2020年清产核资工作任务;三是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平台建设,督促及时录入财务账薄,发挥好“三资”平台审计、监管和公开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