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审核意见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6:05:35

法制审核意见篇1

第二条本复核工作制度所称的审计复核,是指审计机关内部的复核机构或者复核人员依法对审计意见书、审计决定书、审计建议书、移送处理书以及所附审计报告等材料进行审核,并提出复核意见的行为。

第三条复核机构暂挂靠在综合科,并由专职的复核人员负责。

第四条审计机关实行审计组、审计组所在业务科和复核人员三级审计复核制。审计组组长对组员的审计工作底稿、证据进行复核;审计业务科长对审计方案、审计报告、代拟的审计意见书、审计决定书、审计建议书、移送处理书及所附审计报告等材料进行复核;复核人员在审计业务科复核的基础上对上述材料进行复核。

第五条审计机关对审计事项的决策实行审计业务会议审定和分管局长分工负责的审定制度,审计业务会议按《南关区审计局审计业务会议制度》执行。

第六条审计报告的复核内容:

㈠是否按照审计方案确定的审计范围和审计目标实施审计;审计工作是否符合相关的审计准则,是否达到审计目的。

㈡与审计事项有关的事实是否清楚;对产生问题的时间、地点、手段、责任人和最终结果是否全面反映,揭示问题是否完整,有无倚重倚轻的情况。

㈢收集的证据是否具有客观性、相关性、充分性、合法性;审计报告中列举的事实、评价是否有充分的证据。

㈣适用的法律、法规、规章和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命令是否正确。

㈤对违反国家规定的财政、财务收支行为的定性是否准确。

㈥审计事项的评价是否恰当;审计评价是否超出审计职责范围,事实依据是否充分,是否符合法律、法规、政策和规定。

㈦提出的处理处罚意见和建议是否适当;有无应当作出审计处理处罚决定而没有作出处理处罚决定的问题,有无违反“三个有利于”原则的问题。

㈧审计程序是否符合规定。

㈨其他需要复核的事项。

第七条审计意见书、审计决定书的复核内容

㈠代拟的审计意见书、审计决定书是否与审计业务会议审定的审计报告的内容一致。

㈡处理处罚引用的法律、法规是否适当。

㈢对符合审计听证条件的,被审计单位要求举行听证的,是否已经组织听证。

㈣对审计意见书、审计决定书的结构是否符合规定,文字表达是否简练适当。

第八条综合性报告的复核内容:

㈠形成报告的依据是否充分。

㈡报告的结构是否合理。

㈢报告的主题是否准确。

㈣报告的重点是否突出。

㈤报告的数字是否准确,内容是否具有宏观性,个别问题与普遍问题表述是否恰当,是否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

㈥审计建议是否具体、有可操作性。

㈦文字是否简练,报告角度是否适当。

第九条审计报告应当经审计组集体讨论,并由审计组长定稿。

第十条审计业务科的负责人应当对本复核工作制度规定的复核内容进行全面复核,作出书面记录,对复核认定需要审计组纠正的问题,通知审计组纠正,待审计组纠正或者作出说明后对复核事项作出评价、填写审计复核意见表。审计复核意见表应载明下列内容:

㈠按照本复核工作制度规定应当复核的内容逐项作出复核评价。

㈡复核过程指出的问题和纠正结果。

㈢复核人员认为有问题,但审计组没有纠正或提出不同意见,应提请局长或分管局长审议裁定。

第十一条审计业务科在完成复核工作后,应当提交复核人员复核,并向复核人员提交下列复核材料:

㈠审计组的项目审计报告(审计报告征求意见稿和修改后的审计报告)、审计意见书、审计决定书、审计建议书、移送处理书。

㈡审计方案、审计工作底稿及审计证据。

㈢被审计单位对审计报告的书面意见。

㈣审计组对被审计单位意见的说明或修改意见。

㈤审计组所在部门对审计报告的审核意见。

㈥审计定性、处理、处罚适用的法律、法规、规章。

㈦复核人员要求提交的其他相关材料。

第十二条对复核人员要求有关业务科、审计组提交的有关资料,有关业务科、审计组不得拒绝。

第十三条复核人员应在收到复核材料之日起七个工作日内对本复核工作制度规定的复核内容进行复核,对复核工作作出记录。对复核发现的主要事实不清,证据不充分的,应当将全部复核材料退还业务科并通知限期补证;复核发现的其他问题,认为应当建议审计业务科纠正的,应当通知业务科进行纠正。

复核期间的节假日不包括在复核时间内,退回业务科纠正和补证的,以补证和纠正后返回复核人员的时间为准。

第十四条复核人员有权要求业务科、审计组纠正审计复核发现的问题,有关审计业务科、审计组应当按照要求进行纠正,对问题有异议,不同意纠正的,应当作出书面说明,报送局领导裁定。

第十五条复核人员复核后,应当提出复核意见,出具复核意见书。复核意见书应当包括下列要素:

㈠标题。

㈡主送机构(审计组所在部门)。

㈢复核意见,对本复核工作制度规定的复核内容作出评价。

㈣复核人员签名。

㈤提出复核意见的日期。

第十六条复核工作结束后,复核人员应当将复核意见书连同复核材料退还审计组所在部门,审计组所在部门认为复核意见正确的,应当修改审计意见书、审计决定书、审计建议书、移送处理书,连同复核意见书一并提交审计业务会议审定。

审计组所在部门对复核意见如有异议,应当报请审计机关主要领导或提交审计业务会议审定。

第十七条复核意见书、审计业务会议纪要应当连同其他审计材料一并归入审计业务档案。

法制审核意见篇2

【关键词】审计项目审理复核

审计项目审理是指审计机关法规部门依据审计法和审计准则的有关规定,对业务部门提交的反映审计项目过程和结果的相关资料进行审查、修改,并提交审计结果类文书的行为。2008年4月,刘家义审计长在全国法制工作会议上提出建议,法制部门对审计项目的复核应向审理转变。随着审计署《审计署2008-2012年审计工作规划》的制定出台,进一步明确了改进审计复核工作,探索建立审计项目审理制度的工作目标。同年九月,审计署制定了《审计署审计项目审理工作试行办法》(审办法发?2008)229号,以下简称《审理办法》),开始在审计署各司局试行审计项目审理办法。本文拟结合法规工作实际,参照《审理办法》,通过分析审计项目复核到审计项目审理的主要转变,探讨审理工作的实际操作,提出建立审计项目审理制度亟需解决的几个问题,以期对审计机关开展审计项目审理工作有所裨益。

一、审计项目复核到审计项目审理的主要转变

(一)形式审查向实质审查的转变。刘家义审计长提出,审计质量把关应该从实质和形式两个方面进行。审计项目复核工作侧重于形式审查,主要围绕审计组代拟的审计结果类文书的以下事项开展:主要事实的表述是否清楚;适用法律、法规、规章是否正确;评价、定性、处理、处罚和移送处理是否恰当;审计程序是否符合规定等。而对于指引审计工作的审计实施方案、形成审计结果所依据的审计工作底稿和审计取证材料并不要求法制机构进行审查。在实际工作中,脱离了对这些材料的审查,复核就只能停留在核对数据、核对法规适用等最基础的层次上,无法判定审计项目是否达到了预定的审计目标、是否在真实合法的基础上形成审计结果,没有充分发挥审计质量控制的作用。针对这一矛盾,审计项目审理工作提出了实质审查的要求,在保留了复核审查内容的基础上,更把审计实施方案的合规性、针对性和执行情况、审计证据的四性以及同类问题处理的一致性纳入了法规部门的审查范围,既审查审计结果类文书,也审查审计过程类材料,既审查审计结论的表述、定性和法律适用,又审查支撑审计结论的取证是否充分有效,大大拓宽加深了法规部门的审查广度和深度,提高了审计质量把关的层次。

(二)事后审查向提前介入的转变。审计项目复核工作中,审计机关法制部门介入审计项目开展复核的时点是在审计项目现场审计结束以后。虽然在复核过程中,复核人员必须查阅被审计单位对审计报告的反馈意见,但反馈意见由于文件篇幅、文字表述等原因,往往难以全面清晰的从被审计单位角度反映问题产生的背景和原因。法谚云“讼听双方”,复核人员能够就审查材料和审计人员进行充分的沟通,但和被审计单位缺乏直接的交流,不利于复核人员对审查材料作出全面客观的判断。为此,审计项目审理工作要求审理人员提前介入审计项目,即审计组的审计报告在书面征求被审计单位意见之前,如召开交换意见会的,法规部门应当安排审理人员参加会议。笔者所在审计机关曾于去年试行过复核人员参加审计项目交换意见会的做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复核人员在现场听取审计组和被审计单位双方的意见,一方面实现了审计质量控制关口前移,在现场就反映问题的定性、审计证据的充分性有效性、适应法规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提出意见,既有效防范审计风险,又方便业务处室在审计现场及时修改完善;另一方面提前熟悉项目情况,更加客观全面的了解审计项目的背景和反映的问题,为复核项目打下良好基础。审计项目审理工作把提前介入审计项目作为制度确定下来,有利于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单一项目审查向同类项目对照审查的转变。在以往的审计项目中,由于对审计处理处罚自由裁量权的行使缺乏一个比较可行的参照体系,更多依赖于审计人员的工作经验,而不同的审计人员因其对适用法律的认识不一,对问题轻重的判断不同,导致“同事不同罚”的情况时有发生。在审计项目审理工作中,审计人员要对同类项目审计报告中对同类问题的定性及处理的一致性进行审查。这就要求审理人员在审理过程中不能局限于单一的审计项目,更要关注本机关乃至其他审计机关实施的同类审计项目,以保证审计机关对同类问题统一定性、统一法规适用、统一处理处罚尺度,监督规范审计工作中自由裁量权的使用,规避审计风险。

二、如何开展审计项目审理工作

审计项目审理工作既属于审计质量控制体系范畴,也属于审计权力约束范畴,是以审计实施方案为基础,重点关注审计实施的过程和结果,对审计全过程的跟踪式复核、评价、审查和监督工作。

(一)审计项目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

1.审计实施方案的审理。审计实施方案是审计组根据审计工作方案和审前调查情况制定的、指引整个审计项目开展实施的“作战计划”,它制定审计目标、评估审计风险、明确审计范围、确定审计重点,是项目成功与否的关键,也是审计项目审理工作的重点审查对象。对审计实施方案的审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审计实施方案编制和调整的合规性。这一环节重点关注审计实施方案的程序性问题。审理时应按照《审计机关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办法(试行)》(2004年审计署第6号令,以下简称审计署六号令)对审计实施方案编制和调整的程序性要求,审查审计实施方案编制时是否经审计组所在部门负责人审核、是否报审计机关分管领导批准,遇有应当调整审计实施方案的情形时是否按规定报审计组所在部门负责人批准或报经审计机关分管领导批准。

第二、审计实施方案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这一环节重点关注审计实施方案的实质性问题。在有审计工作方案的情况下,应首先审查审计实施方案在审计目标、审计内容和重点、审计步骤和方法等方面是否与工作方案保持一致,并结合审前调查情况作出了细化安排。其次,应审查审计实施方案中审计目标是否可行、审计重点是否恰当、审计步骤和方法是否可行、审计时间安排是否合理、审计分工是否明确,从而判定审计实施方案是否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第三、审计实施方案的执行情况。这一环节重点关注方案在实施过程中是否与实际工作脱节,出现方案与实施“两张皮”的情况。审理时应对照审计工作底稿、审计报告和审计日记判定方案规定的审计内容和重点是否完成。在方案规定的审计内容和重点中,审计查出的被审计单位违反国家规定的财政财务收支行为以及对审计结论有重要影响的审计事项,是否编制了审计工作底稿并写入审计报告中;其他事项的审计过程和结果是否在审计日记中有完整的记录。

2.审计证据的审理。审计证据,是指审计机关收集的用以证明审计事项真相、作为审计结论基础的材料。对审计证据的审理重点是支撑审计结论的证据是否具备“四性”:

第一、审计证据的客观性。证据所反映的内容必须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而不是审计人员的经验判断和主观推断,这是取证材料作为审计证据的最重要和最基本的属性。

第二、审计证据的相关性。审计证据用来证明或否定某个审计事项时,必须与该事项之间必然存在的联系,并与审计目标相关联,不具备相关性的材料对审计事实的认定毫无用处。审查证据时应判断取证材料与待证事实是否有逻辑上的必然联系,剔除冗余证据。

第三、审计证据的充分性。审计证据的数量能够支持审计人员的审计意见,审查时应判断取证是否达到了审计人员形成审计意见所需审计证据的最低数量要求。

第四、审计证据的合法性。审计证据必须依合法的程序取得,以合法的形式固定。以违反法律禁止性规定或侵犯他人合法权益的方法取得的证据,不能作为认定审计事项的依据。没有以合法形式固定的证据,如被审计单位未签字盖章、审计人员也未注明原因的,也不能作为审计证据。

3.审计结果类文书的审理。审计结果类文书包括审计报告、审计决定书和审计移送处理书。对此类文书的审理大部分延续了审计复核的内容,即着重审理主要事实的表述是否清楚;适用法律、法规、规章是否正确;评价、定性、处理、处罚和移送处理是否恰当;审计程序是否符合规定。除此之外,还应审理同类项目的同类问题定性和处理处罚是否一致。

(二)审计项目审理工作的程序和方法。

审计项目审理工作突破了复核工作以查阅卷宗为主的工作程序和方法,增加了现场交流、沟通询问、会议研究、修改文书等程序方法,更大程度保证了审理工作的客观性、公正性和准确性。

1.参加交换意见会。审理人员在审计组的审计报告书面征求被审计单位意见之前,应参加与被审计单位召开的交换意见会,充分听取被审计单位反映的意见情况。审理过程中,必要时审理人员可以到审计现场进行审理,或报经分管领导同意直接到被审计单位核实有关情况。

2.审阅材料。业务部门完成审计结果文书代拟稿后,审理人员应对以下材料进行查阅审理:审计工作方案、审计实施方案;审计日记、审计工作底稿、审计证据;审计组审计报告(即征求意见稿);被审计单位对征求意见的审计报告的反馈意见、审计组对被审计单位反馈意见的书面说明;业务部门出具的书面复核意见;代拟的审计结果类文书;审计定性、处理、处罚适用的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其他相关资料。

3.询问相关审计人员。审理人员在审理过程中应就相关问题及时与审计人员及业务部门沟通,充分交换意见,全面了解情况。

4.召开审理会议,出具审理意见书。审理人员应对审理的主要过程和结果进行记录,就审计发现的主要问题、与业务部门的主要分歧、补充完善或修改问题的方法措施等提出审理意见。法规部门领导主持召开审理会议,在审理意见的基础上进行集体研究讨论,出具审理意见书。

5.修改审计结果类文书。法规部门出具审理意见书后,业务部门应对审理意见书的采纳情况作出书面反馈。涉及审计结果类文书的恰当性、同类项目同类问题定性处理的一致性和其他重要事项等问题,应由法规部门根据业务部门的反馈意见直接进行修改,对重要修改情况形成书面说明并与业务部门共同确认。

(三)法规部门和审理人员的审理责任。审计项目复核工作中,法制部门和复核人员对其复核意见的恰当性负责,对审计报告中存在的定性不准确、适用法律、法规、规章不正确、处理处罚不当问题应当发现而没有发现,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承担责任。而在审计项目审理工作中,法规部门和审理人员不仅要对出具的审理意见负责,还要对审计项目过程和结果中审理应当发现而未发现的重大问题负责,对经由法规部门修改的审计结果类文书的恰当性负责。

三、建立审计项目审理制度亟需解决的几个问题

(一)审理会议制度的完善。审计项目审理工作中增加了召开审理会议这一程序,确保了审理意见是法规部门集体讨论决策的结果,而不是个别或几个审理人员的个人判断,增加了审理意见的公信度。审理会议作为审理工作的核心部分,应进一步明确其形式、内容和职责。审理会议由法规部门领导主持召开,法规部门其他领导、审理人员和审计组有关人员参加,实行民主集中制,会议的讨论过程应当书面记录。此外,审理会议不仅应就审计项目的审理意见展开讨论研究,更应该承担监督审理行为,总结审理经验,制定审理内部操作规范等职责,为加快建立审计项目审理制度的奠定基础。

法制审核意见篇3

一、新刑诉法修正案关于死刑复核程序的修改

在死刑复核权尚未收归最高人民法院时,关于死刑复核程序的争论焦点包括死刑复核权在内有两个。除了死刑复核权的归属问题,学界本文由收集整理争论的另一个焦点是死刑复核程序的性质问题,即死刑复核程序是否应当符合审判程序的特点。实际上我国的死刑复核程序名义上归于审判程序,但其实是内部审批程序。这种问题的争论可以延伸到死刑复核程序的审理方式是否需要开庭、启动方式是否应当是自启动方式、对死刑复核裁定后是否可以改判等问题。

但是双方都达成一致的是,死刑复核程序需要控辩双方的参与,本次修正案也吸收了这个观点。

(一)控辩双方的程序参与

修正案中对于控辩双方的程序参与,吸收了2007年《意见》的内容。比较重大的突破在于最高人民法院在复核死刑案件时,原本《意见》第42条对讯问被告人没有作强制性规定,只是"原则上应当讯问被告人",而修正案中明确规定为"应当"讯问被告人。

原本在死刑复核权收归最高人民法院以后,理论界就一直在讨论律师、检察机关参与死刑复核程序的程度。以往在这一程序中,没有公诉人、被告人和其他当事人参加,实质上是法院内部实行的一种监督程序,具有很强的行政色彩。虽然《意见》第40条规定辩护人可以提出书面意见,但是《意见》毕竟属于司法解释的范畴,缺乏立法上的正当性。《意见》第34条的规定表明控方可以参与讨论案件,但没有具体规定控方可以提出意见,因此检察院作为法律的监督机关、作为控方还没有参与这一程序的实践。

如今的新刑事诉讼法修正案增加的刑事诉讼法第240条中,明确规定了最高检可以向最高院提出意见,补充了控方参与死刑复核程序的漏洞。

(二)死刑复核的裁决方式

本次新刑事诉讼法关于裁决方式的增加,也基本归纳吸收了2007年《规定》的内容(参见新《刑事诉讼法》第239条)。原本《规定》中,最高人民法院复核死刑案件,应当作出核准的裁定、判决,或者作出不予核准的裁定。而一般"判决"用于裁判实体问题,"裁定"用于解决程序问题。原本的《规定》中使用核准的"判决"一词表述不够严谨,修正案的修改使裁决方式的表述更加严格规范。

需要注意的是,最高院对于不核准死刑的后续做法,在《规定》里具体列明了一系列具体情形,中形成了两种途径,一是发回重新审判,二是予以改判。本次修正案吸收了《规定》的内容,将其归纳为一个条文。根据《规定》中的情形来看,"发回重新审判"是优先,"予以改判"是例外(参见《规定》第7条)。

二、死刑复核程序修改后遗留的缺憾

本次关于死刑复核程序的修改并不多,并不意味着死刑复核程序本身已经足够完善,还遗留有未曾在本次修改中得以解决的缺憾。

(一)死刑复核的启动、审理方式与期限问题

1、启动方式

死刑复核程序是死刑案件的必经程序,其启动方式有违司法被动性原则。我国现行死刑复核程序的启动具有"不告而理"的特点,即做出死刑判决的法院无须被告人上诉或检察院抗诉便可直接逐级上报有核准权的人民法院核准。根据司法裁判的一般原理,诉讼活动应按照"不告不理"的原则启动,即先有申请、起诉、上诉或抗诉才能有法院的司法裁判活动。"不告而理"不符合"不告不理"的司法理念。

2、审理方式

死刑复核程序由法院单方控制,是以不开庭审理、秘密阅卷为主的审理方式,虽然最高院收回死刑复核权的初步实践中允许律师提出辩护意见,且如今的新刑事诉讼法修正案也增加了控辩双方的程序参与权,但是对审理方式并没有做出规定。由于不通过公开开庭审理的方式进行,这种完全抛弃直接言词原则的书面审理方式具有天然的、无法克服的局限性,其程序价值也大大受限。

3、审理期限

死刑复核程序是刑事诉讼程序中的一部分,应受到期限限制,否则不符合程序法制原则的精神和要求。由于我国刑事诉讼法没有对死刑复核的审理期限作出规定,在实践中,死刑复核效率较低。这不仅不利于证据的保全,在期限上的过大自由裁量权也可能

会造成司法腐败的现象。

(二)被告人的辩护权缺乏保障

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对于可能判处死刑的犯罪嫌疑人、被告必须提供法律援助。而法院单方控制的死刑复核制度则实际上违反了此项制度。司法实践中的现状是,在死刑复核程序中,由于被告人及近亲属法律意识不强、现行《刑事诉讼法》规定上的不完备、实务界重实体轻程序的普遍观念等原因,无论是判处死刑立即执行案件的最高人民法院复核程序还是判处死刑缓期执行案件的地方省高级人民法院院复核程序,律师为被告人提供辩护的很少。现行刑事诉讼法的相关司法解释不是没有规定死刑复核程序中律师提出意见做出规定,而是这些规定实际上没有被落实。由此可见,新刑事诉讼法虽然增加了最高人民辩护法院"应当"讯问被告人的规定,但是如果不认真贯彻,结果也只会是一纸空文。

三、死刑复核程序的完善意见

(一)死刑复核的启动、审理方式与期限方面

1、启动方式

如果要针对死刑复核程序启动有违司法被动性的弊端,则应允许在一审、二审结束后,由被告人或公诉人决定提出上诉或抗诉,只有在上诉或抗诉请求均未提出时,再由原一审或二审法院层报至最高院进行强制复核,这样才与"不告不理"的司法被动性要求相一致。

2、审理方式

死刑复核制度在我国的司法程序设计中是一种诉讼程序,理应遵守公开审判原则。但是就整个死刑案件审理程序而言,死刑案件的一审、二审与复核程序是各有侧重点的,程序设计上应简繁得当相互呼应,共同发挥死刑案件审理程序的整体功能。因此让复核程序也开庭审理没有太大必要,在完善一审、二审程序的前提下,死刑复核程序不宜采取开庭审理。[1]

3、审理期限

死刑复核程序需要设立一个合理的审理期限,但为了保护死刑复核案件审理的质量,可以给审理期限附加一些可延长的条件,比如案件特别复杂或有重大影响的可以延长。

(二)被告人辩护权的保障

法制审核意见篇4

【关键词】盈利预测审核减少风险

盈利预测审核,是指注册会计师接受委托,对被审核单位盈利预测所依据的基本假设、选用的会计政策及其编制基础进行审查与复核,并发表专业审核意见。通过注册会计师对盈利预测的独立审核,能提高投资者对盈利预测信息的信赖程度,增加盈利预测信息的价值。但必须明确的是,注册会计师的审核责任只是保证所出具的审核报告是真实的和合法的,并不为盈利预测能否实现提供保证。

一、盈利预测审核中,注册会计师应注意的问题

(一)注册会计师有责任完成必要的审核程序,以实现审核目标。注册会计师的审核责任与其审核目标密切相关,注册会计师要正确地对企业所编制的盈利预测发表审核意见,必须完成其审核目标。而要完成审核目标,注册会计师必须履行适当的审核程序,获取充分适当的证据。注册会计师应在了解被审核单位的经营情况及影响未来经营成果的关键因素的基础上,根据其审核目标,制定和实施必要的审核程序。

(二)注册会计师应对盈利预测审核报告的真实性、合法性负责。注册会计师在完成必要的审核程序后,应对盈利预测的信息的使用者等有关方面负责,发表公正客观的审核意见。注册会计师对在盈利预测审核中发现的问题应当提请被审核单位进行调整;被审核单位如果拒绝进行调整,注册会计师应视其对预测结果的影响程度,分别发表保留意见或反对意见的审核报告。如果注册会计师在审核工作中,其审核范围或必要的审核程序受到了限制,注册会计师应当发表拒绝表示意见的审核报告或撤消约定。

(三)注册会计师对盈利预测的审核并非在于确定其预测结果未来可以实现。盈利预测具有固定的不确定性,因而只要注册会计师按照执业准则的要求完成了必要的审核程序,依据完成审核工作时的条件公正客观地表达了自己的审核意见,就应当认为注册会计师尽到了其应尽的职责。注册会计师不应该也不可能对未来事项的可实现程度做出保证。那些一旦盈利预测与未来实际情况出现偏差就对注册会计师大加指责的做法,显然是错误的。

(四)注册会计师的审核责任履行不当可能导致法律责任。注册会计师在盈利预测审核中,必须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否则,则可能需要对其过失或故意行为所引起的客户或相关第三者的经济损失承担法律责任,包括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

二、如何减少盈利预测审核的风险

(一)盈利预测是否充分披露应列入审核范围。就审核范围来说,基本假设是否充分披露会计政策与实际是否一致,是否按确定的编制基础编制等方面已与国际审计准则十分接近。但预测是否充分披露也最好列入审核范围,这样可防止有些上市公司避重就轻,扬长避短,把不利因素轻轻带过,误导信息使用者。

(二)预测的性质及发生重大变异的可能性应在范围段中加以说明。我认为参照国际惯例,在范围段中说明预测的性质及发生重大变异的可能性,可以防止报告使用者盲目依赖审核报告;说明没有责任根据报告日后发生的事件和出现的情况,修改、更新审核报告,对于免除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避免法律诉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审核意见类型由单一变为多种类型。由于盈利预测审核难度大,情况复杂,采用多种意见类型更妥当,更能对广大信息使用者负责,使注册会计师的责任更加明了。

(四)应当重视盈利预测信息在证券市场中的作用,鼓励公司披露盈利预测信息。只要这些信息建立在诚实信用和合理假设的基础之上,都可以在任何公开的文件中使用,并且不限于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的公司,上市后的公司也应公布盈利预测信息,这样才能真正发挥盈利预测的功能,同时起到保护投资者的作用。我国在预测性信息披露制度建设方面可借鉴美国的做法,采用预先警示理论与安全港制度:预测性信息应当用适当的方式表达,并伴有充足的陈述,以便投资者能据此做出自己的投资判断。如果有关的盈利预测信息是建立在合理的预测假设与基准之上,并且以诚实信用的方式披露,即使现实情况与预测出现不符,也不认为是虚假的或误导性的。如果投资者,则必须举证说明预测缺乏合理的基础,披露缺乏诚信。这样,既不损伤诚实信用的发行人披露盈利预测信息的积极性,防止投资者对基于善意披露的预测信息因事后变化而提出无理由的诉讼,又可以保证投资者能获取所需信息,促进资本市场的有效性。

(五)努力培养一批权威性的盈利预测机构和高素质的财务分析师,发挥财务分析师在盈利预测中的作用。国外研究表明,财务分析师作为公司外部的独立专业人士,其提供的盈利预测优于管理当局提供的盈利预测。这样,盈利预测信息来源的多样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可防止公司管理当局提供质量较差的预测信息。

(六)建立健全以民事和救济为核心的信息披露民事赔偿责任制度。信息披露监管法律责任立法的根本目标有两个:一是实质性地增加现有证券监管系统的有效威慑作用;二是提供给受侵害投资者救济与补偿的手段,并同时力图避免对无辜市场参与者不正当的惩罚。其根本目标的实现要求刑事、行政和民事责任的具体制度与规则在功能上的分工和协调。由股东出面,要求公司管理层承担民事赔偿责任构成了一种日常监督力量,能有效监督公司盈利预测信息披露违规行为,而不是等事态发展到具有严重社会危害后果时,才由政府出面,依法追究有关责任人的刑事、行政责任。

(七)充分发挥市场中介的监督作用,加强注册会计师对盈利预测的审核。独立性是注册会计师执业的灵魂,为确保其客观、公正地发表审核意见,保护广大投资者利益,既要加强、落实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又要明确其所应承担责任的度。在监管部门处罚没有实现盈利预测的上市公司时,不能把上市公司与注册会计师捆在一起,应区分两者各自不同的责任。注册会计师的审核责任只是保证所出具的审核报告是真实的和合法的,并不为盈利预测能否实现提供保证。信息提供者在充分揭示盈利预测信息的风险的前提下,信赖与否以及多大程度上信赖完全是投资者个人的选择。

参考文献:

[1]李国良.对盈利预测审核的几点思考〔J〕.审计与经济研究,1999(3)

法制审核意见篇5

记者首先向解曼莹了解本《办法》出台的背景和制度定义。解曼莹说,2015年3月1日起施行的《航道法》设定了航道通航条件影响评价审核制度,作为与航道有关的工程项目审批或建设的条件;为贯彻落实此项制度,规范航道通航条件影响评价审核有关工作,根据政府职能转变要求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精神,按照“放管服”改革和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的要求,在总结1994年以来桥梁通航净空尺度和技术要求审批、涉水工程通航安全影响论证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制定本《办法》;《办法》所称的航道通航条件影响评价审核,是指在新建、改建、扩建(以下统称建设)与航道有关的工程前,建设单位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和技术标准规范,论证评价工程对航道通航条件的影响并提出减小或者消除影响的对策措施,由有审核权的交通运输主管部门或者航道管理机构进行审核。

全国航道通航条件影响评价审核管理工作由交通运输部主管

解曼莹介绍,《办法》根据建设项目批准、核准的层级,航道管理事权以及项目类别,对审核部门进行了明确。国务院或者国务院有关部门批准、核准的建设项目,以及与交通运输部按照国务院的规定直接管理的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重要干线航道和国际、境河流航道等重要航道有关的建设项目,其航道通航条件影响评价,由交通运输部负责审核。其中,与长江干线航道有关的建设项目,除国务院或者国务院有关部门批准、核准的建设项目以及跨(穿)越长江干线的桥梁、隧道工程外,由长江航务管理局承担审核的具体工作。

其他建设项目的航道通航条件影响评价,按照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规定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交通运输主管部门或者航道管理机构负责审核。

航评报告应包括八个方面内容

此次《办法》明确了航道通航条件影响评价报告编制的具体要求,对航评报告编制阶段、编制依据、主要内容、编制主体等内容都有详细规定,相关单位应当严格遵照执行。

解曼莹说,建设单位应当在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开展航评报告编制,编制的依据是交通运输部有关规定和技术标准,内容应当包括:建设项目概况;所在河段、湖区、海域的通航环境;选址评价;与通航有关的技术参数和技术要求的分析论证;对航道条件、通航安全、港口及航运发展的影响分析;减小或者消除对航道通航条件影响的措施;航道条件与通航安全的保障措施;征求各有关方面意见的情况及处理情况八个方面。

关于航评报告的编制主体,《办法》明确了是由建设单位自行编制,但也可以委托具有相应经验、技术条件和能力且信誉良好的机构编制。另外,解曼莹强调,《办法》规定,审核部门不得以任何形式要求建设单位委托特定机构编制航评报告。

因为在通航河流上建设永久性拦河闸坝可能对上下游航道产生重大影响,解曼莹说:“《办法》还特别提出,拦河闸坝工程建设单位应当在航评报告编制过程中书面征求上下游受影响省份的省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的意见。涉及长江水系、珠江水系四级及以上高等级航道上建设永久性拦河闸坝等重要工程的,还应当征求长江航务管理局或珠江航务管理局的意见。”

审核工作需在二十个工作日内完成

解曼莹告诉记者,《办法》明确了审核程序,对审核工作完成时间作出了具体规定。审核部门收到审核申请后,应当在五个工作日内一次性告知需要补正的全部内容,受理后二十个工作日内应当完成审核并出具审核意见。但考虑到审核的技术复杂性,《办法》规定了技术咨询、专家评审、评价材料修改完善所需时间不计算在规定的审核期限内。

在编制完成航评报告后,建设单位即可进入申请环节。在这一阶段,建设单位应当提交审核申请书、航评报告、建设依据、建设单位机构证明文件以及有关承诺函、协议等材料。审核部门受理后,应将有关法律法规规章、技术标准、相关规划以及建设项目所在河段、湖区、海域航道建设养护、通航安全、航运发展的相关要求作为审核的主要依据,围绕航评报告内容是否全面,程序是否合规,论证是否充分,结论是否客观,拟采取的措施是否得当等方面内容,进行审核。

取得审核意见后三年内未开工的需重新申请办理审核手续

《办法》明确,审核部门在审核中认为必要的,可以采取专家咨询、委托第三方技术咨询机构开展技术咨询等方式完成审核。《办法》规定,委托的第三方技术咨询机构不得与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单位、航评报告编制单位为同一单位,不得与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单位、航评报告编制单位、建设单位存在控股、管理关系或者存在法人、负责人为同一人等重大关联关系。

建设单位取得审核意见后,建设单位、项目名称和涉及航道、通航的事项发生变化的,《办法》规定,建设单位应当向原审核部门申请办理变更手续;未在审核意见签发之日起三年内开工建设的,或者建设项目开工建设前因重大自然灾害、极端水文条件等引起航道通航条件发生重大变化的,《办法》规定,建设单位应当重新申请办理审核手续。

解曼莹强调,当发现建设单位以提供虚假材料等不正当手段取得审核意见,或审核单位超越权限出具审核意见、违反规定程序出具审核意见等情况,审核部门可以撤销已出具的审核意见。

建立“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机制强化事中事后监管

《办法》建立了“双随机、一公开”的监督检查机制,要求交通运输部和省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应当建立随机抽取被检查对象、随机选派抽查人员的抽查机制,对建设项目执行审核意见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并将检查结果及时向社会公开。

《办法》规定,审核部门应当组织对航道通航条件影响评价审核意见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其中对于交通运输部负责审核的建设项目,根据就近便利原则,规定由省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或派出机构负责组织进行监督检查;项目所在水域负责航道现场管理的机构,按照就近原则承担现场监督检查工作。从而形成审核部门审核、就近组织监督、现场监督检查相衔接的闭合监管链条。

对违反航道通航条件影响评价审核制度的处罚额度进行了细化

《航道法》违反航道通航条件影响评价审核制度的罚款额度为二十万以上五十万以下,额度范围相对较为宽泛,《办法》对此予以了细化。规定了实施罚款时,应当综合考虑航道的等级及重要性、建设项目对航道条件与通航安全的影响程度、建设单位采取补救措施的及时性和有效性等因素,合理确定罚款额度。其中,对位于内河四级及以上航道或者通航5000吨级及以上海轮航道的建设项目,在法律规定的幅度内从重处罚;对位于内河四级以下航道上且对航道条件与通航安全影响较小并及时消除隐患的建设项目,在法律规定的幅度内可给予从轻处罚。

法制审核意见篇6

【关键词】政府部门;决算草案;审签制度;缺陷;建议

部门决算(草案)审签制度,是指审计机关依法对中央机关或地方政府各部门编制的未经法定程序审查和批准的决算(草案)进行审计,并由审计署审计长或者地方审计机关负责人签署意见的制度。决算审签制度是国家治理的一个重要环节。

预算是政府履行职责的保证,建立预算的制衡机制,目的是在保证政府履职基础上,落实人大及其常委会发挥国家权力机关作用,把权利限制在法律规定的范围之内。总理在十上强调权力清单制度,完善预算制度,约束政府,建立责任政府,把权力放在笼子里,决算草案审签做的就是把权力放在笼子里。权力关在笼子里的四个环节,一是财政编制和执行国家预算;二是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审查批准财政预算决算和人大职权范围内的预算调整;三是实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实行单一国库,由人民银行办理国库的全部收支在预算资金、收支过程中通过审核预算级次、分成比例、预算科目、拨款用途,预算和用款计划,退库文件进行监督;四是决算(草案)审签制度,即审计对预算执行结果进行审计并向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

一、决算审签对审计的促进

1、从根本上明晰审计机关在国家治理的责任

审计机关设立以来,一直从事着微观审计,从企业查税,到部门财务收支审计,预算执行审计,到财政同级审计。审计年年审,问题年年有,老生常谈,三十年来,审计在国家治理中发挥的作用不明显,一些同级单位不重视审计,对审计接受度不高,不积极配合,甚至阻碍审计人员开展工作的事情时有发生,审计地位都显得可有可无,年度审计报告也是雷声大雨点小,报告只为报告而报告。

实行预算草案审签,决算草案在人大常委会通过前,必须首先经过审计机关的审签同意,审签程序是各部门的决算得以通过、形成法律性文件的必经环节之一,这从根本上明晰审计机关在国家治理的责任。同时各级审计机关负责人要在对部门、单位预算执行的审计结论上签署意见,并承担相应的责任。如果所签署的意见严重失实,则难以向政府、人大以及社会公众交待。这从根本上明晰审计机关的责任、地位和作用。

2、发挥审计监督宏观性职能,加强人大对预算执行情况的监督

实行决算草案审签制度,人大机关可以充分利用审计机关专职从事经济监督工作的职能特点,以审签制度为载体,更详尽地了解各部门预算执行的真实、完整情况,从而使审批决算工作更加具有实质性意义。

仍以2009年的决算草签审计为例,该审计量大面广,形成大数据决论,有效的解决单个财务审计,或单个部门预算执行审计偶然性的个性问题的不足,其审计结果有着共性特点,有着一定的代表性,以此解剖麻省,人大机关能更清楚看清海口市财政资金的管理问题。对海口市人大财政监督产生了一段时期的正面影响,从而发挥了审计宏观监督的职能。

3、有利于审计水平的提高

决算草签时间短,任务具体,工作量大,在规定时间内,要发现问题,要有所作为,审计机关负责人和审计组成员都必须重视这项工作,从计划安排、审计资源调配以及内部协同等方面采取有力措施,以资源保证审计质量;审计业务处室要拿出过硬的审计结果,主动加压,积极参与,以保证审计质量,这将极大地调动参审人员主动审计,促使审计技术手段、方法和人员素质有一个大的改观。2009年为谋划这个审计,海口市审计局领导非常重视,由审计组长选调人手,全程参与审计全过程。审计组审前调查,确定方案,安排人员角色,设计审计程序、表格,规定底稿内容,并在工作过程中辅之以计算机审计。

二、部门决算草案审计制度缺陷

部门决算草签设想是好的,但居于目前之财政体制、审计体制和现场审计管理、审计审理制度等,目前仍不能全面实施决算草案审签工作。

1、会计制度改变没有跟随国库支付改革的步伐

财政大包大揽,会计票据传递不畅,会计核算不准确。历年审计未对此进行根本性的揭示,长期以往,会计核算不真实,聚重难返,造成会计核算的硬伤,决算草案审签将无法回避这一问题。

(1)取消主管单位,弱化会计管理职能;以呈批件代替预算,预算旁落。取消主管会计,基层单位和主管单位平行面对财政局,会计核算出纳化,会计无监督职能、无管理职能,预算的编制级次不到位,一般的预算单位为六级管理、五级核算,现行部门预算只编到二级,预算简单,经费安排只限于人员工资,办公费等可以定额和科目。其它资金、预算外资金、基本建设资金、无指向的上级补助资金的分配与安排均以呈批件代替预算,预算旁落。

(2)国库统一支付后,会计票据传送混乱,核算范围混乱,会计核算不准确,造成审计难以监督。对部门实行委派会计制,取消预算核算级次,会计核算与单位业务实质相脱节,会计核算仅能就本局账户资金变动情况进行核算,财政代付资金未纳入核算,会计核算力仅相当于核算本局的出纳账。会计核算水平不能反映部门收支状况,会计核算不准确,普遍存在漏记事项,以2009年64个决算草签审计为例,审计发现漏计事项有112笔,共计有319,033,016.31元。审计要从财政、国库、本单位,属下单位全面进行账务清理才能还原财政收支情况,工作量之大,难度之大,难以估算。

2、长期的审计未就会计核算的制度缺陷提出异议,聚重难返,审计自废武功,这也是年年审年年犯,审计老生常谈的主要原因

国家审计署出版的《部门预算执行审计指南》第五章就专门就国库支付改革后部门预算资金拨付审计进行详细指南,但现实的审计中,极少审计机关采用这一指南。从国家审计署到下面基层审计单位,长期以来审计只盯着“小金库”、“骗保”、“贪腐”、“移交线索”等事项,对会计核算真实性,会计治理等准确性重视度不高,会计提供什么就审计什么,将现状视为合理,致使会计核算制度缺陷长期存在。实行决算草签,部门决算与财政必须对账,结果是双方永远对不上账。

3、现场审计工作量大,工作强度大,时间紧,审计结果牵制全局,易于形成内耗,难以全面推广

(1)时间限制。决算草签是人大决算的一个重要环节,决算草签审计有明确的时效限制。这个时间段包含我国的传统节日春节,春节过后审计组和被审计单位都有一段时间的节后情节,审计量大面广与时间限制的矛盾十分突出。以2009年对j局、g局、m局、w局机关及其所属的64个单位2008年度决算草案,审计预计60个工作日,但春节前后就用了差不多10天,审计时间变是异常紧张,审计组规定一是不准被审计单位相关责任人审计期间请假,二审计组按方案执行,一般2天4个人手审3个单位。审计组四个人,基本没有额外请假,中午基本都加班,审计汇总阶段数据勾稽常常加班到晚上,工作苦不堪言。因工作强度大,事后又没有得到相应之补偿,干多干少一样个,之后这类审计审计组大家都不愿意加入了。

(2)审结的范围大,工作强度高。市财政国库支付改革,取消了主管单位,六十四个预算单位基本都属平级的决算单位,除个别资金由主管局二次分配外,财政资金象胡椒面一样洒在这六十四个单位。审计①要算清部门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就要从各基层单位着手,按预算科目进行逐项复核然后汇总,以确保收支项目的真实性和发现突出问题和共性问题;②报表层层汇总成形成与财政决算格式一样的资金收支表,③比对财政拨款与预算完成情况。审前研究对各单位只做银行科目核对,然后报表核对,抽查一部分单位和部分重点科目,其它单位的报表直接汇总,以减少工作量,但在实施期间,抽查样本错弊率太高,只能全面审计。即每个单位都按四个步骤进行全面审计,实际就是六十个预算单位的财务收支审计,审计工作量前所未有。

(3)简捷的审签的程序,无法凸显工作业绩。审前就审计程序进行讨论,是否要对每个预算单位开展审前调查,制定审签实施方案,制发审签通知书,审计组拟写审签报告是否征求每个被审计单位意见,审计结果出具审签意见书。如按上述模式,审计审签重点在于文案上,就会出现程序上的繁琐和内容上的重复,增加审计机关、审计人员的工作量不适合审签的时间限制特点。经过研究,决定把四个部门六十四个预算单位的决算审计当成一个审计项目,审计发现主要问题,按各主管局再到各所属单位逐层予以披露。为节省时间,取证和征求意见环节同步进行,只对各主管局送达征求意见书,由各主管局汇总本部门的反馈意见。各被单位只是审计过程中的一个点,各单位项取证和反馈意见只就各自情况进行表述,由审计组汇总取舍,以此解决审计工作量大时间短的矛盾。但因审计最终报告只有一个,从形式上无法体现六十四个单位的审计结果,的其表现之效果与一个单位的审计结果无大异,无法体现四个审计员审计六十四个单位的工作量,审计价值未得以凸显。

(4)审签与财政同级审相结合中存在内耗。财政同级审是每年必审的项目,预算草案审签与财政同级审相有诸多交集的同容,因为分属两个不同的审计项目,决算草案审签与财政对数其实也就是与财政同级审的结果对数,必然会在两个审计项目是产生标准和取证的差异。2009年海口市草案审签与财政同级审就有如下对数内容:①预算口径核对;②财政拨出数与收入数核对;③财政决算草案与各单位支出汇总数核对。核对必然发现问题,虽然是在一个局两个审计组之间进行,但就问题形成共识,其间的阻力也是相当难以克服的。一是两上组都进行了相当工作量后才进行数据核对,数据对不上是对某个审计结果的否定,会引起某个审计组返工,增加工作量,双方都不愿意看到;二是财政同级审年年审,有些事项已成惯例,这次决算草案审签突然提出的老问题,实际是对纵向(前期)审计的否定,这时财政审计组站到财政的一方,极力维护,造成审计内部的争执,内耗。所以没有处理好决算草案审签与财政同级审计有关审计定性标准时,实行财政草案审签只会吃力不讨好。

(5)盲目审理影响决算草案审签审计质量,组员产生抵触情绪。现场审计是一种较量,审计员要从海一样的会计资料中发现问题,要顶住压力做出定性,每一项定性都是一段辛苦劳动的结果,每一个定性都是围绕着审计组的工作目标。审理部门不了解决算审签特点,不了解实际情况,不明了审计总目标,不是以维护审计成果的态度去审理报告,或者草率地采信被审计单位意见,或者看审计资料是不是齐全,或者凭个人感觉就审计报告文字上进行取舍,或者是生硬的以《审计署审计项目审理工作试行办法》的条句为依据,而是随意删减更改审计报告,取舍审计内容,这会极大挫伤现场工作人员的积极性,部门间形成内耗,造成审计组腹背受敌,影响审计工作质量。2009年决算草案审签量大面广,涉及单位众多,问题点众多,取证后和征求意见同步进行,征求意见期间,64个单位对审计取证单和审计报告征求意见稿的意见都汇总而来,审理工作强度也随之陡增。短时间内审理室无法对行业管理深入了解,为了避免风险和应付了事,往往直接采信被审计单位意见,将审计与被审计单位之间的意见变成审计组与审理室之间的意见,对审计定性和内容进行简单取舍,审计推进变得相当困难,做多错多。

三、思考与建议

第一,要推行部门决算(草案)审签制度,会计核算与会计治理必须是准确与可靠的。审计与会计是现代管理的两个孪生兄弟,离开会计审计也就是无米之炊。纵观近现代中国的政府管理,抛开历史观点不说,清朝末年英国人赫德统领的中国海关是满清政府中唯一一个不贪腐的,高效、清廉的政府机关。赫德治下的中国海关之所以如此,在于其引进了先进的会计制度和实行有效的审计监督。所以要推行部门决算(草案)审签制度,首先会计核算与会计治理必须是准确与可靠的,审计部门必须就本级政府会计核算的准确性发表意见,并以促进本级政府会计核算准确性为首要工作目标,经常性与财政进行业务交流,避免审计与会计脱节,会计与实际脱节之现象的发生。

第二,审计要发挥预警与监督作用。县级以上政府均设立审计机关,审计机关必须对同级政府的财政资金进行全覆盖,对本地区的政府经济活动负责任,即与财政等部门一道共同对资金的安全性、使用的合法性,核算的真实性负责,而不是只是强调查一些小金库博眼球。

第三,对决算草案审签的工作量、工作标准、工作考评、审计审理等诸多方面进行量化。建立明确审计目标后,就决算草案审签与部门预算审计,财政同级审进行明确的协调管理,对决算草案审签的工作量、工作标准、工作考评、审计审理等诸多方面进行量化,核定工作量,以此正确评价审计内部成果,以鼓励审计人员勇于面对挑战和接受挑战。

第四,审计建立以审计业务质量为基础的的审计人员考评机制和审计质量考评机制。用能人而不是用庸人,营造“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的审计氛围,激发审计干部的学习和使用审计技术及技能的热情。

【参考文献】

[1]部门决算审计与决算草案审签实务研究,福州市审计局课题组.

[2]关于政府决算草案审计的思考,高玉红,吉林省审计厅.

[3]2012年底前中国拟建立决算(草案)审计制度,新闻网.

法制审核意见篇7

一、现行死刑复核程序被告人辩护权保障机制的缺陷

1.被告人自行辩护权难以充分实现

辩护权是被指控人的一项基本权利,首先以自行辩护权的形式得以实现。在现行刑事诉讼法的规定中,犯罪嫌疑人行使自行辩护权的起点始于审前的立案、侦查程序,并贯穿于普通审判程序之中。而在死刑复核程序中,刑诉法并没有关于被告人辩护权的内容、行使方式、义务主体、保障机制的直接规定,特别是对于主要行使死刑核准权的法定主体最高人民法院所主持的死刑复核程序则根本未予规定,死刑复核程序中被告人的辩护权是不明确的。

从被告人辩护权的行使现状考查,死刑复核程序在现实的运行中包括复查和核准两个阶段。复查是核准的基础,是针对下级法院已经作出死刑判决案件的准确性所进行的全面审查;核准则是针对死刑适用标准的合理性所进行的审查。核准是典型的司法裁量权力,其所追求的目标是确保死刑适用的均衡性,本身并不体现诉讼的性质,因而也无需其他诉讼主体的参与;而复查则是一项司法判断权,在本质上应属于诉讼活动的范畴,需要诉讼主体的共同参与,以查明事实、核实证据。而从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二百八十条和第二百八十一条规定的内容看,最高人民法院在死刑复查阶段,只是对高级法院报送材料进行书面审理,并未对复核法官提出对被告人进行直接讯问、听取其辩解及意见的要求,被告人的自行辩护意见没有直接表达的语言通道,其对一、二审死刑判决的异议,只能通过递交书面材料提出自行辩护意见,而在现行羁押体制下,转达被告人辩解、自行辩护意见的义务转达机关、转达渠道等并未通过法律实定化,其意见一般难以到达或者及时到达直接办理死刑复核案件的法官手中,自行辩护权难以实现。

2.被告人律师辩护权法律规定缺失

律师辩护权作为一种从属性权利,以被告人享有辩护权为前提,尽管我国刑事诉讼法第三十四条规定了被告人享有指定辩护的权利,但是,刑事诉讼法在死刑复核程序制度的设计中,将死刑复核程序规定为一种法院主动启动、书面秘密审理的内部程序,未将被告人的辩护权法定化、实定化,从而导致了律师辩护权在行使和保障机制上的障碍。表现为:

一是缺少律师辩护权的法律规定。律师行使辩护权的前提是被告人享有辩护权,由于现行刑事诉讼法和相关司法解释缺乏对被告人在死刑复核程序中辩护权的规定,势必限制律师辩护权的享有和行使。

二是缺少律师取得辩护权的渠道。刑事诉讼法对律师作为辩护人参与刑事诉讼规定了两种法定途径:接受被告人委托或接受法院指定。在法院未指定的情况下,律师参与死刑复核程序只能依靠于被告人的委托,而一旦被告人被二审法院确定为死刑、案件进入复核阶段后,被告人通常也不再享有律师会见的权利,无法履行委托行为。

三是难以确保律师辩护权的效果。由复核程序秘密审理的方式所决定,法律并未为律师设定向复核法官提出辩护意见的途径或通道,辩护律师也不享有会见复核法官提供直接言词辩护的权利,甚至也未规定向复核法庭呈交书面辩护意见的渠道。复核程序中,辩护律师也不享有会见被告人的权利,更无法展开相应的调查,收集新的证据。

四是欠缺律师辩护权的保障机制。现行刑事诉讼法并未规定辩护律师在二审后享有独立的调查取证、会见、通信等权利保障机制和途径,无法保障律师对于二审所出现的新情况进行复核,无法就此提出新的、有针对性的辩护意见。

二、死刑复核程序中被告人辩护权保障机制的完善

死刑复核程序被告人辩护权的改革,要在明确被告人享有直接言词辩护权的基础上,赋予被告人律师辩护权,以扩大律师辩护权行使的范围为核心,实现从事实和法律两个方面充分保障死刑案件被告人辩护权的目的。应从两个方面对立法加以完善:

1.被告人自行辩护权的完善

一是明确被告人辩护权的立法规定,具体规定实现辩护权的义务主体、实现方式和途径。可考虑在刑事诉讼法中增加“被告人在死刑复核程序中享有辩护权,最高人民法院在死刑案件复核中应当提讯被告人,听取被告人、被告人所委托的或者经指定担任其辩护人的律师的意见,保障被告人辩护权的实现”的规定。

自行辩护权包括直接言词辩护和提交书面辩护意见两种形式。死刑复核程序中,最高人民法院的复核法官直接听取被告人的辩解和意见,是查明案件事实、确认是否符合死刑适用标准最为重要的渠道,因而必须确保被告人的直接辩护权。在具体操作中,考虑中国地域广阔、羁押处所多为一审法院管辖地,交通不便的现实,可以灵活处置直接言词辩护权的实现形式,可考虑在提审中引入现代科技手段,通过网络或者视频提讯,以提高诉讼效率。

明确被告人在死刑复核程序中书面材料的转达程序及义务机关,确保自行书面辩护意见及时送达复核法官。可考虑增加专门的规定:“被告人可以自行向最高人民法院死刑复核法庭提交书面辩护意见和材料,也可以通过其所委托的担任辩护人的律师提交书面辩护意见和材料。被告人自行提交书面辩护意见的,由羁押机关于收到该书面意见的五日内转送一审人民法院,并由该一审法院直接呈送最高人民法院。被告人递交书面意见的情况,羁押机关应当制作相应的文书记载。被告人通过律师提交书面辩护意见的,可由律师通过邮寄方式送达。被告人提交书面辩护意见的情况以及所提出的辩护意见是否成立,应当在死刑复核刑事裁定书中载明。”

二是为确保被告人辩护权的有效行使,将死刑案件被告人的律师辩护权转化为一种义务性规定,切实提高被告人的抗辩能力;同时,将指定辩护规定为最高人民法院死刑复核庭的法定义务,通过吸收辩护律师参与死刑复核程序,提高死刑案件的质量。

三是为实现充分辩护的目标,在死刑复核期间明确规定死刑案件被告人享有不受次数限制的与辩护律师会见的权利,扩大死刑复核程序中辩护律师行使辩护权的保障措施,赋予辩护律师更为广泛的辩护权利。

四是明确规定被告人对核准的死刑裁判的最后陈述权利。最高人民法院复核案件的情况应制作成相应的书面裁定书送达被告人。维持死刑判决的裁定应听取其最后的辩解意见,其后再由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签发执行死刑的命令。

2.被告人律师辩护权的完善

在死刑复核程序中,为确保辩护律师更好地履行辩护职责,必须为律师配置比普通刑事辩护更为广泛的权利,这些权利包括:

一是不受次数限制的会见权。通过立法明确规定辩护律师在死刑复核程序中不受次数限制的会见被告人的权利,及时听取被告人的辩解和自行辩护意见,代为制作及向死刑复核法庭呈交其书面辩护意见。

二是广泛充分的知情权。授予辩护律师更加广泛的查阅、复制案卷材料权、调查取证权。辩护律师自最高人民法院受理死刑复核案件之日起,应有权到最高人民法院查阅、摘抄、复制下级法院报送的本案全部卷宗。有权申请法院协助调查取证。辩护律师在调查取证中遇有困难的,有权申请法院颁发证据调查令。证人无正当理由拒绝向律师作证的,经辩护律师申请,法院可以强制传唤其到庭作证。

三是直接的言词辩护权。明确死刑复核庭听取辩护律师直接言词辩护意见的义务及其程序。辩护律师的意见包括二审辩护人以及死刑复核程序辩护人对死刑判决的意见,对于后者应保证以直接言词方式陈述的权利,同时,增加《律师法》的相关规定,明确规定担任死刑案件二审辩护的律师对死刑判决适用合理性的书面说明义务,并由二审法院呈送复核法庭。明确规定辩护律师送达书面辩护意见的渠道和方式。

四是复审开示程序参与权。在死刑复核期间,复核法庭需要公开听取控辩双方对死刑适用意见的,律师有参与开示程序的权利。

法制审核意见篇8

【关键词】造价师;工程结算;审核

建设工程结算审核,指造价咨询机构以发包方提交的工程竣工资料为依据,对承包方编制的工程结算的真实性及合法性进行全面的审查。要合理确定工程造价,必须抓好工程结算审核,认真分析工程结算编制中产生偏差的原因以及影响工程结算的实际因素,把工程造价审核的质量意识提到一个相当重要的位置。

1接受工程结算审核任务的前期准备

1.1接受业务既要尽力而为,又要量力而行。当公司安排造价师承担项目审核时,造价师本人应考虑自身的专业能力,充分了解委托目的,工程项目的大致概念,委托前是否初审,审核所需资料的可获取性等。如果超出自身业务能力范围,应及时向公司反映,以便增加专业人员或重新安排。

1.2坚持独立性原则,审核人员处理问题时必须依据客观事实、公平公正,不能带有任何偏见,审核人员与被审核单位人员有私人关系时,应予回避。

1.3编制、审核造价咨询方案制度。明确由项目负责人组织编写造价咨询方案,组织方案的分析、讨论,并逐级上报审核,使造价咨询工作的组织具有项目针对性,集中力量解决重点难点问题。

1.4掌握好工程造价软件的使用,建议审核人员不要经常更换软件,否则由于对软件使用不熟悉,极易出现使用软件不熟练而产生的差错。

2审核程序质量控制

2.1审核人员应熟悉送审资料,进行施工现场勘察。必要时可召集委托方、发包方、承包方共同会商,就审核前有关问题达成明确意见,并形成书面的会议纪要,用以共同遵守。

2.2审核过程中遇有不明确或持有异议的问题,应与委托人取得联系,会同发包方、承包方到施工现场查勘和取证。

2.3推行沟通制度。一是审核人员之间随时进行内部沟通,加强相互配合,互通信息,分工协作;二是项目负责人与发包方随时进行沟通。三是项目组与委托单位、承包方有关人员相互沟通,对双方意见分歧进行磋商,以达成共识,制定合理的解决方案。

2.4执行公司各项技术措施,严格执行三级复核程序。

2.4.1公司《员工执业手册》对全面审核质量控制进行了全面详实的阐述和规定,应认真执行规范执业。

2.4.2采用分层、分环节质量控制法,关键点质量控制法,三级复核等多项技术措施控制全过程,确保质量。

(1)分层质量控制措施:项目组各成员根据各自职责对本层次业务质量进行控制,形成上下级分层次的工作质量检查督导制,做到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2)分环节质量控制措施:对项目的不同环节采用“节节”审核法。根据每个业务环节的质量控制内容和目标责任,对每一环节完工后,须由专业负责人审核无误后再进入到下一个环节。

(3)关键点质量控制措施:每一个项目实施过程中都会有一些对结果和质量产生重大影响的关键点,控制了这些关键点,则能基本保证该项目的整体质量,并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4)三级复核措施:审核人员对送审的工程结算逐项进行审核,编制《工程审核计算书》和结算调整明细表征求意见稿,拟写初审意见,随同《咨询质量控制流程单》交项目负责人复核;项目负责人复核同意后,将初审意见和征求意见稿交送委托人,由委托人送交发包方和承包方征求意见;委托人、承发包方、审核单位对审核的结算达成一致意见后,项目负责人将审定意见和《工程造价咨询质量控制流程单》交技术负责人进行最终审定;委托人、发包方、承包方负责人和咨询单位技术负责人分别在《工程结算审定表》上签署意见,盖上公章,以示认可。

2.5出具审核报告书程序

项目负责人草拟《工程结算审核报告书》,《工程结算审核报告书》由咨询单位负责人签发,编号后打印成文,并盖上项目负责人执业资格专用章和咨询单位专用章。《工程结算审核报告书》送交委托人要办理送达手续。

3工程造价审核过程中控制的重点

审核程序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是整个审核质量保证的核心,在确定工程造价时,坚持以现行的计价规范为依据,按照施工合同和招投标文件的规定,根据竣工图、结合现场签证和设计变更等进行审核。

3.1搜集、整理好结算所需资料。结算审核是造价咨询企业以发包方提交的工程竣工资料为依据,对承包方编制的工程结算的真实性及合法性进行全面的审查。

3.2深入现场,全面掌握工程动态。造价工程师要掌握工程动态,了解工程是否按图纸和工程变更施工,是否有的洽商还没有施工,是否有已经去掉的部分没有变更通知,是否有在变更的基础上又变更了等。

3.3工程量的审核。工程量是一切费用计算的基础,工程造价审核的重点首先放在工程量的审核上。实施审核时,应在熟练掌握工程量计算规则的基础上熟悉施工图纸,全面了解工程变更签证。

3.4现场签证的审核。现场签证往往是承发包双方争议最多也是容易出问题的地方。对于现场签证的审核应遵循三个原则:首先是客观性原则,不仅要审查有无承发包双方的签字与意见,而且要审查签字、意见的真实性;其次是整体性原则,应把签证事项放入整个工程的大环境中加以考虑;第三是全面性原则,不仅要审查签证事项发生的真实性,而且要审查签证事项发生数量的真实性。

3.5材料的审核,主要审查有无价格不实,主要材料和特殊材料的定额用量是否按图纸和定额标准计算,是否提高材料损耗率等。

3.6定额套用的审核。首先,审核定额的选用是否正确、合理。其次,审核定额的使用过程是否严谨,有无错套定额现象。

3.7措施项目、其他项目费的审核。该部分审核重点是现场安全文明施工措施是否经相关部门现场考评及文明工地评定,对大型机械设备进出场及安拆费要有现场签证,垂直运输机械费要考虑机械使用时间是否在施工合同规定的时间等。

3.8取费的审核。取费类别一般是按照工程类别确定的,进行审核时应首先熟悉施工合同、协议、工程类别核定;其次应仔细研究费用定额及相关取费文件,并结合实际情况加以审查,对适用不同费用政策的同一工程,应按分别计算相应费用;最后审核建筑工程费用的计算过程。

3.9变更项目价格审核。工程单价,尤其是变更项目的单价应按照以下原则计取:第一、合同中已有适用于变更工程的价格,按合同已有的价格变更合同价款。第二、合同中只有类似于变更工程的价格,可以参照类似价格变更合同价款。第三、合同中没有适用或类似于变更工程的价格,由承包人提出适当的变更价格,经工程师确认后执行。

3.10甲供材料的审核。首先,审核甲供材进入工程结算的价格,江苏省定额一直都是有明确规定的,按预算价计入工程造价。其次,审核甲供材扣除,甲供材一般按预算价扣除。最后审核甲供材税金,甲供材按上述方法在税后按预算价扣除。

3.11附属工程、追加工程的审核。这部分审核重点在工程量真实性的确认、材料设备价格、定额套用、取费标准是否合理及是否要优惠让利等。

4工程造价结算审核后的质量控制

审核过程完成后(即出具《工程造价咨询报告》后),并不等于审核工作全面结束。跟踪落实和整理档案阶段的工作是审核项目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审核成果的最终体现。工程造价审核的底稿一定要按照审核档案的管理要求进行收集和整理,以便于日后查阅和借鉴。认真撰写审核业务工作总结,记录审核过程中的重大问题及解决方法。

总之,工程结算审核是一项细致具体的工作,计算时要认真、细致、不少算、不漏算,同时要尊重实际,要服从道理,不固执己见,保持良好的职业道德与自身信誉。要保证“量”与“价”的准确真实,做好工程结算去虚存实,使每一个工程造价审核项目都成为审核精品。

参考文献:

[1]缪雯筠.浅谈做好建设工程竣工结算的核对工作[J].铜业工程,2009,(02).

[2]田林梅.如何做好建设工程竣工结算审核工作[J].山西建筑,2008.

法制审核意见篇9

第二条由浙江省人民政府出资设立,授权浙江省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省国资委”)履行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责的企业和省国资委出资设立的企业(以下统称“省属企业”)公司章程的制订、修改、审批、审核和备案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省属企业公司章程的制订和修改的基本要求:

(一)应当符合《公司法》、《监管条例》以及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省属企业中的上市公司章程,还应当符合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的《上市公司章程指引》的要求。

(二)省属企业中的有限责任公司章程必须载明《公司法》第二十五条所列事项;省属企业中的股份有限责任公司章程必须载明《公司法》第八十二条所列事项。

(三)原则上按照本办法附件《国有独资有限公司章程范本》和《国有控股有限公司章程范本》(以下统称“章程范本”)作为起草省属企业公司章程的样本,在不违反《公司法》和国家其他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可依照企业实际情况就具体事项作其他规定。

(四)省属企业凡涉及《公司法》第二十五条或第八十二条各项内容发生变化和省国资委要求修改时,应当及时对公司章程进行修改。

第四条公司章程的制订、修改、审批、审核、备案依照下列程序进行:

(一)国有独资公司由省国资委授权董事会制订本公司章程,非国有独资公司由股东(大)会制定本公司章程。

(二)省国资委授权国有独资公司董事会制订公司章程按照下列审批程序进行:

1、公司章程草案由国有独资公司董事会(筹建中的公司由公司筹建组)起草并报省国资委初审,由企业改革与发展处(以下简称“企改处”)征求委内相关职能处室意见,相关职能处室根据各自的职能和章程范本对送审的公司章程草案出具书面审查意见;

2、由企改处根据相关职能处室审查意见研究提出初审意见,经省国资委领导审定后,与相关国有独资公司进行沟通;

3、国有独资公司董事会根据省国资委的初审意见,对公司章程草案进行修改完善;

4、国有独资公司以正式公文形式向省国资委上报公司章程的请示(附待批公司章程原件八份和电子版文档),由省国资委发文批复。其中涉及与章程范本有重大变动的,由企改处将公司章程提交省国资委主任办公会议审议。

(三)省属企业中非国有独资公司股东(大)会制定公司章程按照下列审核程序进行:

1、非国有独资公司制订或修改公司章程草案后,在提交股东(大)会表决通过前,由省国资委派出的产权代表将公司章程草案提交省国资委审核;

2、由企改处征求委内相关职能处室意见,相关职能处室根据各自的职能和章程范本对送审的公司章程草案出具书面审查意见;

3、由企改处根据相关职能处室审查意见研究提出初审意见,经省国资委领导审定后(涉及与章程范本有重大变动的,提交省国资委主任办公会议审议)形成省国资委审核意见,告知产权代表;

4、产权代表按审核意见与非国有独资公司进行沟通,并在股东(大)会上表决;

5、公司章程经股东(大)会表决通过后,由省国资委派出的产权代表将生效的公司章程报省国资委备案。

第五条省国资委对公司章程主要审核下列内容:

(一)公司章程是否符合《公司法》、《监管条例》的规定,是否载明属于出资人审议批准职权范围的事项,以及属于产权代表与出资人签定的《业绩考核责任书》规定应事先得到同意的事项等。

(二)公司章程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的合法合规性。

(三)出资人或股东的法律地位和法定职权的表述。

(四)公司的宗旨是否符合出资人审定的公司发展和战略规划。

(五)股东(大)会(或国有资产出资人)、董事会、监事会、总经理的职权结构的完整性、定位准确性及相互间权属界限划分的合法合规性。

(六)董事会、监事会、总经理会议有关重大问题的议事规则和表决程序是否科学与健全。

(七)法律赋予公司章程自由规定的内容是否清晰界定。

(八)依法应当由省国资委审核批准或决定的其他事项。

法制审核意见篇10

一、工作要求

1、认真做好生育政策咨询指导工作。各镇要结合“六五普法”活动和季度综合服务,采取多种形式宣传我省关于再生育一个孩子的条件,把政策交给群众,引导群众对号入座;要通过干部重点排查、上门走访等形式,把符合再生育一个孩子条件的对象掌握到户,提前告知到人,让群众自己决定申请再生育的时间;每年三、四月份,各镇要集中做好符合再生育一个孩子条件对象的摸底工作。

2、严格依照法定程序办事。按照便民维权的要求,各镇要认真落实首问负责制,一次办结或一次告知二次办结制,充分发挥世代服务中心的作用,努力为群众提供多种便利。坚决防止和纠正行政不作为、慢作为和推诿扯皮问题。对申请人直接向镇提出再生育申请的,凡符合条件且材料齐全的,镇计生办应当及时受理,镇、村两级调查核实情况可一同进行,并根据调查结果补充村级审核材料或签署审核意见。各镇在受理、审核、审批再生育一个孩子过程中不得收费,不得增设前置条件,不得搭车开展有偿服务。

3、牢固树立优质服务理念。镇计生办工作人员一定要确立便民、维权、服务的观念,认真依法履行职责,努力为群众提供高质量的优质服务。各镇在受理申请人提交申请时,要及时为申请人建立《免费孕前优生服务卡》,主动提供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服务,并及时将《再生育一个孩子生育证》送发申请人。发证时要向申请人宣传有关知识和规定,指导申请人优生优育,提高符合政策人群出生人口素质。

4、广泛接受群众监督。审核审批再生育一个孩子实行“两级两榜”公示制。即:村级在上报再生育一个孩子申报材料前,应当将申请人的申请条件在村务公开栏和群众容易看到的地方张榜公示;镇级对经初审符合再生育一个孩子条件的申请人名单应当在政府政务公开栏、计生办政务公开栏张榜公示;镇、村两级分别要将拟批准再生育一个孩子的夫妻名单进行张榜公示,公示结果要以书面形式上报县人口计生委。再生育一个孩子审批实行网上公开。

二、材料规范

(一)申请审批表的填写。申请审批表除申请理由一栏由提出申请的人填写外,其他各栏均由人口计生干部填写,不得空缺。男、女方单位或村居委员会意见一栏内容,在调查清楚事实的前提下,填写“情况属实”;镇政府意见一栏内容在审核无误的前提下由镇政府分管领导填写“经审核,符合条件”;县人口计生委审批意见一栏内容在集体讨论决定后填写“经集体研究,决定批准”。

(二)座谈会记录或调查笔录。座谈会由镇人口办工作人员组织,参加人员不少于5人(干部、群众各2—3人)或被调查对象不少于5人(干部、群众各2—3人),应紧紧围绕申请人的理由是否属实,实事求是地发表自己的意见,记录或笔录要简明扼要,是非分明。

(三)证件材料。基本证件:夫妻双方身份证、户口薄、结婚证,孩子出生医学证明、单位出具的婚育证明、特殊证件:赡养协议、病残儿鉴定书结论通知书、肢体残疾证、船员证、离婚证等。申请审批所需的证件的原件由镇计生办工作人员(法规员)审核无误后退还申请人,同时由核对人在复印件上加盖“经与原件核对无误”的条形章并签名。

(四)特殊情形申请再生育一孩。申请审批程序及文书格式参照一般情形执行,并注明“特殊情形”。

三、监督措施

(一)限时审批制度。对符合再生育一孩政策条件的对象,各镇人民政府和县人口计生委应该严格遵守审核、审批的时限规定。镇审核不得超过15日,县人口计生委审批不得超过1个月。各镇要扎实做好生育政策服务,强化宣传工作,防止未批生育现象的发生。

(二)事前监督审查制度。凡镇或县各部门副科级以下干部申请照顾再生育一孩的,镇政府(单位)要组织专题研究,对镇或县各部门副科级以上干部申请照顾再生育一孩的,镇政府或所在单位研究后,报县人口计生委审核、研究。凡有群众涉及到照顾再生育上有弄虚作假的,一律立案调查,调查情况属实的,即由县人口计生委依法作出撤销再生育一孩的决定,并据实征收社会抚养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