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股权激励对绩效的影响十篇股权激励对绩效的影响十篇

股权激励对绩效的影响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6:05:32

股权激励对绩效的影响篇1

一、我国股权激励的发展现状

从2011年以后,我国企业股权激励的个性化和多样化开始有了明显的变化趋势。开展员工持股计划演变为健全公司内部治理机制、全面激发管理层及核心研发人员的强有力办法,因为我国民营企业发展时间短、规模小、成长性高,企业管理层的任职发展为绝大多数是市场竞争行为,招募和留下人才、健全公司治理等各方面都有着急切的需要,逐步扮演着实施股权激励排头兵的重要角色,2016年7月13日,证监会正式公布《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此办法已于2016年8月13日起正式施行。截至2016年12月31日,我国在证券市场拥有a股上市公司共有3061家,从2006年我国才正式实行企业股权激励计划开始,其中披露股权激励计划的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共1373家,占比44.9%,越来越多的企业在尝试着实施股权激励计划。

二、股权激励的理论基础

1.委托理论。上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伯利(Berle)和米尔斯(means)认为,公司所有者与人在实际生产经营过程中,职责如果不能相区分,将会带来很多的问题。所以,他们提出了“委托理论”,应将企业的经营权和所有权相分离,进而为所有者获取剩余价值的同时,经营者应代表委托人在关乎企业利益的决策上,行使所有者的一部分权利,所以两者之间如果发生信息不对称和激励问题将会导致企业经营发展受到影响。在所有者监督与激励两者相结合的方式下,应尽可能的减少两者目标不一致带来的成本上升。

2.人力资本理论。20世纪60年代,美国著名经济学研究人员舒尔茨和贝克尔首先提出了人力资本理论,对我们认识自身创造价值的能力有了崭新认识,舒尔茨认为资本可以分为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物质资本是代表厂房、机器、设备、原材料、土地等的一类实物资本,而人力资本则代表的是表现在人自身上的资本,例如对生产者进行培训教育所付出的支出等。随着日益严峻的经济形势,人才竞争已经成为企业兴衰的关键,企业在追求最大化效益的最重要手段就是要吸引人才,人力资本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对人力资本的调节控制,现阶段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人力资本从量方面进行调整,表现在使人根据现阶段的需要,结合人力与物力的结构,使之两者相互配合,使人力和物力及其他因素始终能够保持最佳的比例和有机的结合,使人和物都能够最大化的产生出最优效果。第二方面是对人力资本进行本质上的调整,重点体现在对人力进行培养,结合各种方法,对人力的思想、劳动技能、心理进行组织培训,使各方面达到协调统一。充分激发人力的主观能动性,为公司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达到公司发展的最终目标。

3.激励理论。激励理论是关于如何满足人的各种需要,调动人积极性的原则和方法的概括总结。激励的目的在于激发人的正确行为动机,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满足特定目的的需要而进行激励,管理心理学认为激励是持续激发动机的心理过程,激励程度越高,完成目标的效果及动力就越强,激励水平越低,则完成目标的动力就偏弱,工作效率也偏低。激励理论最初的研究是以“需要”为对象,研究以何种方式才能满足员工的需要,进而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的问题,在此领域主要包括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和麦克利兰的成就需要理论等。

三、股权激励对企业创新绩效影响的主要研究结论

1.国外研究现状。(1)实施股权激励有助于创新绩效的提高。国外学者在研究股权激励与企业创新绩效的关系时,大多数学者得出了实施股权激励将有助于提高创新绩效水平的结论。Zahra等通过对231家中等规模制造业企业的研究发现,企业对人实施股权激励,有助于主动提高企业创新水平,提高被激励者对企业创新和企业风险的承担意识;wu&tu进一步得出,当企业有额外的过剩资源或者企业经营状况令所有者非常满意时,企业采取股权激励措施对管理人进行激励,可以使该计划产生对企业研发支出具有正向的影响作用;Dechow&Sloan通过研究得出如果Ceo在所任职的公司没有股权,那么Ceo会在自己将要离任之前的这段时间内,有意的降低R&D投入,此类情况的发生,可以采用企业给予一定比例的股权加以解决,使Ceo不为了自身利益而采取短视行为而损害企业的长远利益。

(2)实施股权激励计划对企业自主创新无显著影响。国外研究成果中,也有一些学者提出了实施股权激励与企业创新两者之间没有显著相关性的结论。Holthausen&Sloan对企业执行总裁进行激励后研究发现,企业对执行总裁的激励效果与他们为企业带来的创新成果并不是呈现显著的相关关系;tien&Chen高新技术类企业对管理层的薪酬激励进行研究发现,管理者薪酬水平的提高,并不能提高其企业的创新水平,这两者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

(3)实施股权激励对创新绩效产生负向影响。少数国外学者发现,股权激励计划的实施反而会导致企业创新绩效减弱的影响。Bens发现,通过对管理人员实施股权激励反而会引起企业降低R&D投入,他们研究认为增加R&D支出将导致未来股票期权兑现的收入降低;DeFusco,thomas&Johnson经过研究指出企业在提高对管理层的股权激励强度后,用于企业创新的研发费用反而降低;panousietal在研究管理层持股时发现,过高持股不利于创新,也得到了负向影响的结果。

2.国内研究现状。(1)实施股权激励将有利于创新绩效的提高。国内学者徐金发和刘翌检验了管理人员持股比例与技g创新之间的相互影响,他们指出管理人员持股份额的提升有助于增强技术创新水平。夏冬提出,管理者与所有者利益是否一致将会影响企业的创新水平,所以企业给予管理层股份可以提高创新能力。杨勇、达庆利的研究成果也表示向管理层给予一定股份可以提高所在公司的研发水平。

(2)企业实施股权激励对创新绩效的影响不显著。魏锋、刘星以国有企业为研究对象,对研发创新的影响因素展开为内容,最终指出高管理层股权与创新研发之间无实质性关系。冯根福、温军指出管理人员股权激励与创新绩效两者之间有正向影响,但此种影响不具有统计显著性。余志良、张平对2006年-2007年之间我国制造行业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了高层管理团队激励与企业自主创新(以研发投入来衡量)的关系,发现高管团队持股与企业自主创新无关系,原因是管理层拥有股份数量有限,无法产生激励效应。

(3)股权激励使创新绩效降低。赵洪江等对企业董事长持股进行了研究,他们发现在董事长持股情况下,企业的创新投入可能反而减少;冯文娜运用山东省高新技术企业进行研究得出,研发人员的投入与企业创新绩效存在弱的负相关关系。朱国军以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发现管理层股权激励对创新绩效有抑制作用。杜剑等针对我国创业板上市企业为对象进行探讨,结果表明员工持股计划会导致这些企业的研发支出减少,为促进这些企业的发展,企业应避免对管理层的股权激励,使之股权较为分散,对企业的创新发展有利。

(4)在一定区间股权激励与创新绩效有正相关关系。冉茂盛等研究发现,授予管理层股权在一定范围内对企业创新能力提高有正向影响,但一旦超过一定范围,会造成反向影响;王建华等对我国创新型上市公司进行研究发现,对企业薪酬总额前三位的高管股权激励总额与企业创新绩效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说明在一定区间两者有正向影响;徐宁利用2007年-2010年以高新技术类上市企业数据为对象,研究发现对管理层实施股权激励,有利于提高这些公司的创新支出,与此同时发现股权激励强度和创新支出两者间是倒U型的关系,也同样说明,在一定范围限度内的股权激励是有助于促进企业创新的。

四、总结

通过上文梳理股权激励对企业创新绩效影响研究的诸多国内外相关研究结论,可以说明股权激励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在现阶段存在很多不相一致的看法,研究结果的差异性很大,我们通过分析可以得到出现此种情况的原因。

1.缺乏对单一企业的深入研究。现阶段学者对股权激励与创新绩效的研究方法主要是集中在以股权激励的上市企业作为大样本进行实证研究,虽然运用此种方法有助于揭示上市企业股权激励实施后共有的普遍规律,但从不同类型的企业来看,其研究的成果就不一定准确,尤其是我国各行业发展水平不尽相同,创新水平差异也很大,所以对某一行业实施股权激励后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应当以其所属行业的企业进行进一步深入研究。

2.股权激励对象的研究不够全面。从已有文献的阅读可知,诸多学者对创新绩效的研究局限于对企业管理层,往往缺少对核心技术人员的关注,实际上如果激励计划缺少对普通员工的激励,那么可以认为此激励计划并非完全为激励性质的,区分福利性计划和激励性计划,它们二者的区别主要体现在激励对象是否包含企业实际控制人。因此,无论是对于企业经营状况的影响还是对于创新绩效的影响,其结果都是不够深入和全面的。

股权激励对绩效的影响篇2

摘要随着现代企业规模的壮大,以及管理制度的复杂化,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成为很多企业的现状。西方国家的经验说明,股权激励制度是一项能够推动公司经济增长,解决公司问题的有效途径。本文通过结合中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分析了股权激励与上市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而对我们国家未来股权激励制度的发展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绩效相关性

一、引言

股权激励制度起源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美国,并且随后在欧美各个国家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取得了显著的成果。西方国家的经验说明,股权激励制度是一项能够推动公司经济增长,解决公司问题的有效途径。所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期,我们国家也开始逐渐引进这一制度来解决我国上市公司存在的问题。现如今,股权激励制度也越来越受到关注,不仅仅是企业自身,政府部门也出台了很多相关的规定来对股权激励制度来进行探索。因为,股权激励制度不仅是顺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潮流,同时也是解决我国目前上市公司存在问题的关键所在。虽然我国目前实施的股权激励制度与西方国家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但是在政府的政策支持下,以及股权分置改革的良好背景下,我们国家实行股权激励制度的上市公司会越来越多,同时股权激励制度对上市公司的作用也会越来越大。

二、什么是股权激励制度

股权激励制度指的是,上市公司将本公司的股权形式给予董事、监事、管理人员等企业的经营者,通过股权将这些经营者的利益同公司的利益连接起来,让他们与股东一起分担利润、面对风险,使经营者全心全意为公司的发展服务的一种激励方式。

随着现代企业规模的壮大,以及管理制度的复杂化,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成为很多企业的现状。公司的所有者为了能够保护自身的利益,扩大自身的资产所有权,可能就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管理公司的经济业务,那么这个时候公司的经营者也为了扩大自身的利益,可能会选择损害所有者的利益。在这种背景下,为了调和企业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的利益平衡,避免企业个人利益和公司整体利益的冲突,让企业的经营者和所有者能够做到利益和风险同时公担,进而达到两者共赢的结果,股权激励制度的实施十分必要。实行股权激励制度,对经营者进行激励,让经营者的利益与公司的绩效相关联,给予他们相应的回报,这样不仅可以稳定上市公司的发展,同时也能有效的提高企业的绩效成果。

三、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制度对公司的绩效影响

关于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制度对公司的绩效影响,国内外很多学者都进行了研究,但由于不同的时间、地区,以及不同的行业所具有规模、环境、经营方式等存在差异,得出的结论不尽相同。通过综合分析,股权激励制度与公司效益之间的关系主要分为两种:相关性和非相关性。

(一)股权激励与公司绩效之间存在相关性关系

1.线性相关性。这里的线性相关性主要指的就是,股权激励与公司效益之间的正相关性,也就是上市公司的管理层的持股比例与公司的效益存在着正相关的关系。也就是说,管理者的持股比例越高,管理者的目标与所有者的目标就越趋于相同,二者之间的利益冲突随之减少,这样就会有效的减少管理者为了保护自身利益而去破坏所有者利益的行为,从而公司的成本也就相对减少,公司的绩效随之提高。

例如,国外研究者霍尔和利伯曼通过搜集美国上市公司300多家的数据作为样本,运用lack.Scholes模型对经营者持股比例与股票价值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认为两者之间存在着很大的正相关性。另外,我们国家的研究者许承明、濮卫东于2003年,通过研究从1998年一2001年的,上海和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的2653家公司的数据,运用最小二乘法对这些上市公司三年来的所有的董事持股和所有的高级经理持股分别进行多元统计分析,认为公司的管理者持股比例与公司业绩之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性。

2.曲线相关性。曲线相关性指的是,股权激励与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不是绝对的线性相关,而是曲线相关,也就是说在不同的持股比例范围内,二者之间的关系存在着正相关性和负相关性的差异。

例如,国外学者埃尔马兰和魏斯巴赫,通过对美国133家上市公司的有关收益率等数据的研究,运用回归分析法得出结论,认为上市公司高层管理人员的持股比例在百分之一,以及百分之五到百分之二十的时候,管理人员的持股率与公司的效益之间是正相关的关系;然而管理人员的持股比例在百分之一到百分之五,以及百分之五到百分之二十之间的时候,两者的关系则是负相关的关系。对此,我们国家很多学者也得出了相类似的结论。比如,哈尔滨工业大学管理学院会计系教授,会计博士生导师韩东平教授,运用最小二乘法,对2002年12月31日以前深圳证劵交易所的215家公司作为研究对象,研究认为,当公司管理者持股率在[0,0.2758]、[0.8809,1]这两个范围内的时候,管理人员的持股率与公司的效益之间是正相关的关系;管理人员持股率在[0.2758,0.8809],二者是负相关的关系。

(二)股权激励与公司绩效之间存在非相关性关系

然而还有很多学者通过实证研究后认为,股权激励与公司绩效之间并不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以及负相关性,他们认为上市公司没有最佳的管理者持股比例,股权激励不可能给公司带来明显的绩效收益。

例如,1983年德姆塞茨和莱思运用回归分析法对美国的511个大公司的有关收益数据进行研究,他们认为公司的绩效与公司管理人员的持股比例没有固定的关系,股权结构是一个内生的变量,公司是否能够赚取巨大的利润,这是由公司的股东以及管理人员的特点所决定的,每一个公司都有自己的特点,所以每一家公司的管理者股权比例也是不尽相同的,他们有着自己最合适的股权激励制度,所以二者之间没有相关性。此外,中国的一部分学者经过研究分析,也认为股权激励对上市公司的绩效的影响不显著或没有任何影响。比如,咸宁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的刘合华和程忠明,他们通过采用回归分析和对比分析的方法,检验了2000年到2005年4200个公司高层管理人员持股比例与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认为,除了非国有控股股东的管理人员持股率在百分之五以下有正相关的关系,总体而言,高层管理人员持股率与公司之间的绩效关系是不显著的,我们国家大多数上市公司的股权激励制度并没有发挥其设想的作用。

总之,长期以来,虽然国内外很多学者都对股权激励与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论证,但是至今还没有得出一个完全统一的结论。一方面是由于很多学者在研究的时候,没有全面的考虑,只是采用了某些公司某一年的数据,这样有可能因为某些数据的偏差而导致不能得出相对正确的结论。另一方面,大多数学者在分析的时候,有关盈利能力的指标只关注数量,而没有全面的考虑盈利能力。同时,盈利能力又是公司绩效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如果只考虑盈利能力指标的数量,却不去考虑其质量,那么就会导致对盈利能力评价的片面性,也就无法客观、全面的分析股权激励与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

四、相关建议

(一)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我们国家的股权激励制度相比较西方国家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起步较晚,所以很多企业的股权激励制度的作用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再加上我们国家经济发展的特殊性和面临的诸多问题。所以为了能够给股权激励的实施创造一个健康的环境,必须完善与股权激励相关的法律法规,这样才能加快我们国家股权激励制度的发展,进而促进国民经济的进步。

(二)规范资本市场

目前我们国家的资本市场投机性比较强,股价的波动的幅度很大,然而资本市场的有效性是直接关系到上市公司经营者的业绩的。所以,规范资本市场对于我们国家股权激励制度的有效实施十分重要。只有积极的采取措施来规范资本市场,比如完善上市公司披露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加强对证劵市场的监督等等,才能使股价真实的反映上市公司的业绩,进而评价经营者的绩效水平,充分发挥股权激励的作用。

(三)加强公司内部治理

一个公司要想充分发挥股权激励的作用,必须首先加强公司的内部治理,完善公司的内部结构。要积极引入外部董事,同时加强监事会的监管能力,使公司内部各司其职,相互监督,避免内部控制的现象。只有加强公司内部治理,完善内部监督机制,才能有效的杜绝个人控制的风险,才能为股权激励提供给坚实的基础。

(四)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指标

绩效考核是股权激励的重要内容,当前我国大多数公司的绩效考评方式比较单一,这样无法全面的考评管理者的业绩贡献。所以公司应该根据自身的发展情况与目标,采取多样化的考核指标,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发挥股权激励的效果

(五)加强经理人市场建设

我国的公司经理人市场存在着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国有企业的经理人不是通过市场产生的,而是政府任免的。一个有效的经理人应该是按照市场需求而产生的,并且优秀的经理人有利于公司业绩的提高。所以要加强经理人市场的建设,提高经理人素质,优胜劣汰,这样才能使经理人真正得到股权激励的作用,才能促进我们国家股权激励制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屈子棠.股权激励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经管空间.2012(5).

[2]李淑杰.浅析企业的股权激励政策.科技资讯.2011(5).

[3]潘洁.我国企业股权激励的机制与运用.经济视角.2011(12).

股权激励对绩效的影响篇3

【摘要】近年来股权激励在公司内部治理中的重要作用越发凸显,越来越多的企业推行股权激励计划。本文通过分析2010—2014年国内外有关股权激励的研究文献发现,学者对股权激励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股权激励实施的动机、股权激励机制的影响因素、股权激励与高管行为的关系、股权激励的效应等方面。

【关键词】股权激励激励动机影响因素高管行为公司绩效

一、引言

股权激励一直是公司治理领域十分重要的问题。委托理论认为,在现代企业中,公司股东拥有的所有权与高层管理者实际掌控的经营权相互分离,企业中产生了委托-关系,由于契约的不完善和信息的不对称,容易导致企业管理层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行为,大股东的利益有可能会被损害,这就是所谓的委托问题。

为有效解决股东和高管之间的委托问题,股权激励应运而生。股权激励作为公司薪酬结构的一种制度安排,目的是让企业经营者能够获得公司以股权形式给予的经济权利,并将公司员工报酬与企业的经营业绩相联系,使其能够以股东的身份参与企业决策﹑分享利润﹑承担风险,从而更好地为公司的长期发展服务。这种激励机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企业所有者与经营者目标不一致问题,从而降低了委托人和人之间的利益冲突。

股权激励被正式引入我国公司治理的时机较晚,但其被视为更加完善的公司激励机制,在我国得到了政府的高度关注和市场的积极反应。2006年《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和《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境内)实施股权激励试行办法》等文件的颁布为标志的股权激励改革,标志着我国真正意义上的股权激励拉开序幕。随着股权激励实施的逐步推行和规范,国内外学者对股权激励的研究也达到了新的高潮。本文将从股权激励实施的动机、股权激励机制的影响因素、股权激励与高管行为的关系、股权激励的效应等方面,对近几年来有关股权激励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并探寻可能的研究方向。

二、股权激励相关文献综述

(一)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动机

吕长江等研究发现,我国上市公司实施的股权激励计划具有两类动机:激励型动机和福利型动机(或非激励型动机)。冯星等(2014)引入Black-Scholes模型对实施股权激励动机的强弱加以衡量,从公司治理、成长性和公司性质三个层面实证分析了上市公司选择股权激励的动机,结果发现我国上市公司主要基于激励动机实施股权激励计划。迟卫娜(2011)认为不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使得许多公司股权激励计划的行权门槛很低,高管可以轻松到达行权条件,因而股权激励变相演化成了为高管自已谋福利的工具。吴育辉等(2010)也发现高管在股权激励绩效考核指标体系设计时存在明显的高管自利行为,并且这种行为在国有与民营控股公司中无明显差异。吕长江等(2011)对上市公司为什么选择股权激励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对管理者监督制约机制的缺乏会使管理层出于福利目的而选择股权激励。辛宇等(2012)以沪州老窖股权激励计划为案例分析,发现在薪酬管制背景下,沪州老窖的股权激励兼具激励、福利和奖励性质,而这种性质的混杂性最终会导致国有企业股权激励陷入定位困境,无法发挥其应有的激励效果。

以上大部分文献结论较为一致,认为基于激励型动机的股权激励能够降低成本,起到良性作用;而在内部治理不完善时,股权激励动机福利化,股权激励沦为管理者利益寻租的工具。但是以上文献通常是通过检验公司实施股权激励后业绩的变化来“倒推”实施股权激励的动机,这在样本选取上存在一定问题,尤其在我国股权激励计划以业绩提高到一定程度为行权条件,无论这些企业管理者是出于何种动机,都会在激励有效期内提高公司业绩以满足行权条件,研究结论会受到影响。

(二)股权激励机制影响因素

影响股权激励机制因素很多,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分析和研究了这些影响因素。郑宇梅(2011)、陈国民等(2013)、卢馨等(2013)均认为上市公司基本特征(如行业特性、公司规模、公司成长性与财务状况等)和公司治理机制(如控股股东属性、股权集中度与控股股东控制权、股权制衡度等)等因素,均从不同层面对其股权激励行为的产生影响。李秉祥等(2013)通过实证分析认为,公司在对高管选择进行股权激励时优先考虑了政府监管、高管年龄、股权集中度、行业竞争和人才需求等五个主要因素;而高管现金薪酬、企业成长性、企业规模也会对企业选择股权激励方式产生影响。张良等(2011)研究认为,股权激励强度受到规模、股权集中度、独董比例、成本、企业性质和负债水平等因素影响;激励分布结构则是受到技术特征、规模、独董比例和管理层持股水平等因素影响。于卫国(2011)研究发现,股权激励行为受到高管年度薪酬的影响较大,股权激励水平则受到经营风险、公司成长性、股权集中度的影响较大,两者都受到公司规模的影响。王艳茹等(2013)对制造业股权激励模式选择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认为终极控制人性质、资产负债率、独立董事比例等是影响股权激励模式选择的主要因素。李春玲、苏广艳(2012)和李春玲、孙秀杰(2013)研究认为,控股股东特征在制订股权激励计划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公司控制权的不同属性与股权激励偏好都有关系。冀晓娜(2013)分析认为,企业性质和行业特点、推动主体和股权结构、生命周期和经营状况、资本市场等是影响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模式的关键因素。李进波等(2010)也认为股权激励计划的实施应当结合企业自身的生命周期不同阶段进行。江德良(2012)(《经营管理者》,2012年22期)则认为企业股权激励不是孤立存在,能够发挥好作用还有很多其他因素,例如市场评价机制、控制约束机制、市场选择机制、综合激励机制、政策环境等。

综合上述文献可见,有关股权激励机制的影响因素的研究较多较为分散,分别从外生视角、内生视角考察影响股权激励机制的宏观环境因素、公司内部微观因素,也有将两者综合进行研究,并且从内生视角考察股权激励机制的影响因素更为主流,结论也较为集中。但是以上文献在分析和衡量各种影响因素时并没有采用一种统一的方法和标准,因此得到的结果必然存在差异,并且这种差异无法进行比较,对进一步研究各种影响因素的内在影响机理形成了一定障碍。

(三)股权激励与高管行为关系

1.股权激励与投资行为。股权激励作为解决问题的长效机制,会直接影响高管人员的行为,进而影响公司的投资行为。吕长江等(2011)研究发现,我国的股权激励机制有助于缓解管理层和股东的利益冲突,有助于抑制上市公司投资过度行为,也缓解了投资不足的问题。罗付岩等(2013)发现股权激励能够抑制上市公司的非效率投资,并且非国有企业的抑制作用大于国有企业。罗付岩(2013)应用匹配方法分析股权激励对投资非效率的影响,发现股权激励对投资非效率、过度投资的影响不显著,对投资不足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强国令(2012)通过对比分析股改前后国有公司和非国有公司股权激励治理效应,发现股改后国有公司管理层股权激励显著降低过度投资,对非国有公司没有显著影响。陈效东等(2014)研究发现相对于未实施股权激励计划的公司而言,实施高管股权激励显著地提高了公司的R&D支出水平。徐宁(2013)对通过高科技上市公司的实证检验也发现,股权激励对R&D投入具有促进效应,但激励力度与R&D投入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汤业国等(2012)研究中国中小上市公司平衡面板数据时发现在国有控股公司中,股权激励与技术创新投入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而在非国有控股公司中,股权激励与技术创新投入之间则存在倒U型曲线关系。巩娜(2013)通过实证研究认为,家族企业有可能基于促进公司研发投入的目的而实施股权激励,而股权激励的实施的确能够促进家族企业管理层提高研发投入。

2.股权激励与机会主义行为。人的有限理性经济人前提,使得高管的机会主义行为(如时机选择、盈余管理等)不可避免,而高管所独有的内部信息优势使得其机会主义行为的实现成为可能。祝昱丰(2014)分析了上市公司管理层进行机会主义行为的动机、方式及时间节点,认为管理层在股权激励实施中的各个阶段都有进行机会主义行为的可能。杨慧辉等(2011)、许汝俊等(2014)认为在薪酬委员会不独立时,经理人可以通过所掌握的信息优势在实施激励前的时机选择,以及实施激励后的盈余管理等机会主义行为实现其股权基础薪酬最大化。王烨等(2012)认为在当前公司内部治理机制弱化的背景下,管理层可能会利用其对公司的控制权影响股权激励方案的制定,使其与己有利。毕晓方等(2012)研究发现管理者股权激励报酬契约的实施,会引发管理者进行获得报酬最大化的盈余管理行为,导致在推行股权激励方案后,公司盈余可靠性明显下降。周嘉南等(2014)、杨慧辉等(2012)也认为股权激励并没有像人们预期的那样减少成本,上市公司股权激励会引发经理人自利的盈余操纵行为。章卫东等(2014)研究发现,上市公司在股票期权授权前进行了负的盈余管理,并且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在股票期权授权前进行负的盈余管理程度要高于民营控股上市公司。万蒙(2014)发现实施激励股权的企业规模越大,管理层进行盈余管理的可能性越大,并且在股权激励公告日前采取负向盈余管理,在股权激励行权日前采取正向盈余管理。徐雪霞等(2013)以企业生命周期为变量,研究发现成长期的股权激励与盈余管理程度显著正相关,成熟期的股权激励与盈余管理程度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林大庞等(2011)发现股权激励总体上有助于提高公司业绩,但也引发了高管的盈余管理行为。

3.股权激励与高管其他行为。有的学者研究

了股权激励对高管风险承担行为的影响。Yenn-RuChen等(2011)研究发现,对高管进行股权激励能增加其风险承担,而高管对风险的承担受高管个人风险偏好影响。RachelHayes等(2010)则发现股权激励并没有发挥激励管理层风险承担行为,并且有较高风险的公司授予高管股票期权的数量下降。

尹玲玲等(2012)认为如果公司存在较多成长机会,股权激励对风险承担行为的激励效果更明显。宗文龙等(2013)考察了股权激励对高管更换的影响,发现在控制经营业绩等因素情况下,实施股权激励的确减少了公司高管更换的概率,而股权激励方式采用股票期权或是限制性股票,对高管更换没有显著影响。

从以上文献可以看出,国内外学者对高管股权激励与高管行为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比较一致的认为股权激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非效率投资行为、增加创新投入,但是也会引发高管的机会主义行为,而对高管风险承担、高管更换等行为的影响研究不足,未得出一致的结论。此外,很多研究并没有将高管行为与其他因素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而研究角度以及所选样本、变量、研究方法等的差异,使得结论可比性并不高。

(四)股权激励效应

国内外学者对于管理层股权激励效应的研究,主要考察的是管理层股权激励与公司绩效的关系,不同的研究观点截然不同。

1.股权激励与公司绩效不相关、负相关。李池洋(2014)、石龙等(2013)、杨莎(2014)认为我国的股权激励机制还不是很完善,资本市场弱有效性使股权激励效用不足,不符合股权激励机制最初的目的。史金平等(2014)经过定量分析得出结论中小板的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对于业绩的影响效果不显著,并且出现了负相关的趋势。黄倩倩(2012)也发现实施股权激励与中小板上市公司的业绩并不存在着正相关关系。刘广生等(2013)、张横峰(2014)均发现高管实行的股权激励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公司绩效,但效果并不显著。肖淑芳等(2012)研究认为在考虑内生性的情况下,股权激励对公司绩效并没有显著影响,而公司绩效对股权激励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周嘉南等(2014)发现非激励型股权激励与公司业绩呈不显著的负相关关系,激励型高管股权激励却能显著提高公司业绩。李漩等(2013)的研究表明在不考虑调整成本的传统模型下,公司绩效对于股权激励有显著的负向影响。

2.股权激励与公司绩效正相关。刘佑铭(2012)认为股权激励制度有助于减少上市公司管理者的超额消费、过度投资以及闲置资金等利益侵占行为,在实施股权激励方案后,上市公司绩效平均值有一定程度上升。周江生(2012)用现金流量折现模型和经济利润模型分析股权激励对企业价值的影响,认为在正常发挥作用下,股权激励有利于提升企业价值。金香花(2013)认为股权激励的实施满足了管理者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从而在精神层面激励管理者努力的工作,从而给企业提高了价值,为股东带来利润。赵海霞(2013)从股权激励“三维本质”视角研究,认为高级管理层持股有助于上市公司财富的增加。赵玉珍等(2012)、冯星等(2014)均认为从长期来看,实施股权激励有助于提升公司业绩。何凡(2011)使用非平衡面板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发现包含股权激励和其他公司治理机制的公司治理质量与公司绩效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齐晓宁等(2012)、魏贤运(2013)、张敦力等(2013)的经验分析都表明股权激励与公司绩效存在正相关关系,对高管实施股权激励可以提高公司业绩。王晓洋(2013)研究发现股权激励比现金薪酬激励更有助于公司绩效的提高。王传彬等(2013)基于股权分置改革背景研究发现股权激励实施后的公司业绩要好于实施前,并且国有企业实施股权激励效果要好于非国有企业。强国令(2012)认为股权分置改革后,非国有控股公司管理层股权激励效果显著,国有控股公司股权激励效果不显著。

3.股权激励与公司绩效的非线性关系。王锐等(2011)通过构建计量模型进行实证研究,发现股权激励对公司价值有正向影响,但是线性关系并不显著,呈正U形的区间激励效果。曹建安等(2013)研究发现,我国上市公司高管股权激励与公司业绩之间不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并且股权激励存在一定程度的区间效应、板块效应和行业效应。刘华等(2010)、刘骏(2012)以高新技术上市公司为对象实证研究,发现是否实施股权激励对公司业绩有显著影响,但只有在特定区间公司业绩与持股比例显著正相关。杨恒莉(2013)选取中小板企业作为数据样本进行实证研究,得出的结论是我国中小板上市公司的股权激励与公司绩效呈U型关系,并且总体效果不显著。从以上文献分析中可以发现,国内外理论界对于股权激励与业绩的相关关系研究结论主要有三种:不相关或负、正相关、曲线相关,这可能是因为采用了不同的研究样本、研究方法以及衡量指标导致的。此外,数据样本当年经济波动的影响也可能导致研究结论不一致。

三、结论与启示

本文选取2010-2014年期间有关股权激励的部分文献,从股权激励实施的动机、股权激励机制的影响因素、股权激励与管理者行为的关系、股权激励的效应等方面进行梳理,认为当前理论界对股权激励的研究仍需加强。首先,研究结论难以比较。从表面上看理论界在某些方面(如股权激励实施的动机、股权激励对投资行为、股权激励中机会主义行为等)得到了一致的结论,但是由于采用了不同的研究样本、研究方法以及衡量指标,在对这些结论进行比较时,结果会有失偏颇。

其次,研究缺乏整体性。与股权激励相关的研究可能具有整体性,而不是单单某个领域、某一因素、某一行为、某种结果,倘若能从整体的角度对其进行研究,得出的结论可能更具说服力。

另外,研究视角有待挖掘。如股权对高管风险承担、高管更换等行为的影响研究较为匮乏,可以尝试从多领域如社会学、心理学、行为学等其他学科领域进行借鉴,形成新的研究视角。

因此对股权激励相关研究进行整合,形成一个完整的研究框架,在此框架下统一各方面的研究标准,让更多学者对此进行充实和完善可能是解决以上问题的最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1]吕长江,郑慧莲,严明珠,许静静.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制度设计:是激励还是福利?[J].管理世界,2009(9):133-147.

[2]郑宇梅.多视角下的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影响因素分析[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97-98.

[3]卢馨,龚启明,郑阳飞.股权激励契约要素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3(5):49-59.

[4]冀晓娜.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模式研究[J].会计师,2013(21):3-4.

[5]罗付岩,沈中华股权激励、成本与企业投资效率[J].财贸研究,2013(2):146-156.

[6]罗付岩.股权激励能够抑制投资非效率吗?[J].贵州财经大学学报,2013(3):29-36.

[7]巩娜.家族企业、股权激励与研发投入[J].证券市场导报,2013(8):44-55.

[8]章卫东,袁聪,张江凯,高雪菲.所有权性质、经理人股权激励与盈余管理:来自深、沪证券市场的经验数据[J].财贸研究,2014(4):145-151.

[9]肖淑芳,金田,刘洋.股权激励、股权集中度与公司绩效[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18-26.

[10]周嘉南,陈效东.高管股权激励动机差异对公司绩效的影响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4(188):84-90.

[11]刘佑铭.关于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效应的实证研究[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109-114.

[12]赵玉珍,张心灵,邹玲.上市公司股权激励与经营绩效的实证研究[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94-98.

[13]何凡.股权激励、治理质量与公司绩效关系研究:基于“新规”实施后中国上市公司非平衡面板数据的检验[J].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2011(131):119-122.

[14]张敦力,阮爱萍.股权激励、约束机制与业绩相关性: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会计与经济研究,2013(1):3-12.

[15]王晓洋.股权激励与公司绩效的关系研究:基于上市公司的实证分析.经营管理者[J],2013(32):76-77.

股权激励对绩效的影响篇4

关键词:医药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公司绩效

中图分类号:F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3)07-0013-02

作为一种重要的激励方式的股权激励措施能否起到让管理者勤勉尽责工作,从而提高企业绩效,这需要我们用实际的上市公司经验数据来进行分析。本文通过搜集《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公布之后实施股权激励的医药上市公司的实证数据,分析其对于企业业绩的提高有无影响,以及会产生多大的影响,对拟公布股权激励计划的医药上市公司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Jensen和meckling(1976)最早探讨了管理层持股与公司绩效的关系,认为增加管理层持股份额会使其与股东有更多的共同利益,降低成本,提升企业业绩。谌新民、刘善敏(2003)通过研究发现,管理层持股比例与公司绩效具有弱相关性,通过了5%的显著性检验。陈勇、廖冠民和王霆(2005)以1999-2001年中实施过股权激励的上市公司为对象,通过分析发现,股权激励实施后,上市公司的绩效总体上有所提升,但并不显著。

1研究思路

本文首先通过配对样本t检验来比较股权激励计划公布一年后实施激励的样本公司与未实施激励公司的绩效,如果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证实股权激励对于公司的财务业绩确实有影响后,再运用回归模型来确定股权激励对于公司绩效有多大影响。

2样本公司股权激励实施前后绩效比较

本文选取2011年9月30日之前公布股权激励计划草案的医药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对研究对象依据公司规模进行配对,配对样本为没有推出股权激励预案的上市公司,采用1:1的比例选取。

国内外现有文献使用的比较多的绩效指标是以托宾Q值为代表的市场类指标,但由于我国资本市场、政策法规等因素的影响,我国上市公司的股票价值偏离其内在价值,市场类指标并不能真正反映公司的财务业绩。因此笔者选择每股收益(epS)来衡量公司的财务业绩。每股收益是衡量公司绩效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每股收益能反映公司的盈利能力及股东的报酬,是盈利能力的核心指标之一。每股收益越高说明公司的赢利能力越强,股东的回报越大。

本文将样本公司实施股权激励后一年的epS与配对公司的同期epS做配对样本t检验。通过SpSS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检验结果如表1。

通过SpSS配对样本t检验,我们可以得到,样本公司epS均值为0.42,而配对公司epS均值为0.29。由上表可知配对样本t检验的sig值为0.071,通过了10%的显著性检验,即说明样本公司与配对公司的epS在90%的概率下存在着显著性差异,公布股权激励计划草案的公司的epS要显著高于没有公布的公司,即实施股权激励计划对公司绩效有影响。

3实证分析

由于配对样本t检验已证实股权激励的业绩效应,下面本文将构建回归模型检验股权激励强度与激励效果的相关关系。

3.1变量设计

被解释变量:本文采用epS作为上市公司绩效的替代变量。

解释变量:之前的研究大多数采用管理层持股比例作为解释变量来衡量公司股权激励的情况,但是这个变量设计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即没有公布股权激励计划草案的公司也可能存在管理层持股的现象,基于此本文拟采取激励股本占公布当时总股本的比例(mR)作为激励强度的代表。

为了避免其他干扰因素造成的虚假相关,本文设置如下控制变量:

公司规模(Size),选用公司资产总额的对数值衡量公司规模:公司拥有规模经济效益,规模大的公司有较大的成本优势以及较高的抗风险能力。

资产负债率(Da),上市公司的资本报酬率超过负债利率时,负债会给股东带来额外的收益,即财务杠杆水平越高,公司绩效越好,股东的收益越高。

3.2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通过对变量进行描述性统计,我们发现样本公司规模的平均值为21.1312,资产负债率的平均值为34.01%,mR的最大值为9.88%,证监会规定的“上市公司的股权激励股份总数不得超过总股本的10%”。

3.3回归分析

本文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来判定股权激励对于公司绩效有多大影响,设定本文用于研究上市公司股权激励与公司经营业绩的回归模型为:

epS=α+β1R+β2SiZe+β3Da+ε

应用SpSS进行回归分析,得出表2。

由上表中mR与epS的相关系数可知,公司绩效与股权激励呈正相关,且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说明激励确实对于公司的绩效有影响。从上表还可以得出公司绩效与资产负债率负相关,但是不显著;与公司规模正相关,且显著。

4研究结论

本文主要通过配对样本t检验和多元回归分析的实证方法,来研究医药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对公司绩效的影响,得出公布股权激励草案的医药上市公司与未公布该激励草案的配对上市公司之间在绩效指标上存在着显著差异,公布的上市公司的绩效显著高于未公布的配对公司。多元回归分析证实股权激励计划草案公布时激励股本占总股本的比例与每股收益存在显著正相关。

股权激励有利于公司降低人力薪酬成本和激励资金成本,还有利于公司的长远、持续、快速发展。为使公司得到又快又好地发展,医药上市公司应该结合自身情况,合理施行股权激励。股权激励不用支付现金就能激励员工积极工作,增强员工的股东意识,对于骨干员工能够起到挽留作用。股权激励有利于公司留住人才、约束管理人才、吸引聚集人才,人才对于属于高新技术行业的医药上市公司尤为重要,医药上市公司应该适时推出股权激励计划,提升员工的积极性,留下人才并且使其能够积极创新为公司创造更高的价值。

参考文献

[1]michaelCJ,williamHm.theoryoftheFirm:managerialBehavior,agencyCostsandownershipStructure[J].JournalofFinancialeconomics,1976,3(4):305-360.

股权激励对绩效的影响篇5

关键词:股权激励公司业绩实证研究

一、问题提出与文献回顾

2005年4月29日,证监会了《关于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试点有关问题的通知》,该通知的颁布为我国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做好了铺垫。2005年12月31日证监会又《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试行)》,这标志着股权激励制度正式进入我国。

我国股权激励的相关研究起步很晚,而且从之前国内的相关研究成果来看,股权激励与公司业绩的相关性呈现出多种关系。但近年来实施股权激励制度的公司越来越多,实施的时间也越来越长,可以利用的样本数据越来越多,为进一步研究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与公司业绩的相关性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在我国股权激励实践中,为研究经理人持股水平、独立董事比例、公司规模等有关的各个因素对经理人股权激励效果是否有影响,本文使用上市公司披露的2012年度年报中的相关数据,对股权激励与公司业绩的相关性进行研究分析。

(一)国外研究现状

西方学者对公司高级管理层股权激励与公司业绩之间的相关性已经作了大量的实证研究,但是研究结果却不尽相同。

1.股权激励与公司业绩呈线性正相关。Jensenandmurphy通过对73家列入《财富》500强的公司在1969-1983年的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在股票期权和内部股票所有权方面,管理层持股对管理者均有明显的激励效果。Kaplan的研究也表明,管理层持有一定的股权对企业的经营业绩有明显的正面激励效果。mehran对1979-1980年随机抽样的153家制造业公司进行研究,研究显示Ceo的激励报酬是提高公司绩效的动力,公司绩效与Ceo的持股比例正相关。

2.股权激励与公司业绩非线性正相关。morck,Shleifer和Vishny研究1980年《财富》500强中的371家美国大型企业,以持有公司股份大于或等于0.2%的高管层的持股比例之和衡量高管层持股比例,公司业绩用托宾Q值代替,研究结果是高管层持股比例在0%-5%时,托宾Q值与高管层持股比例呈正相关关系;高管层持股比例在5%-25%时,托宾的Q值与高管层持股比例呈负相关关系;而当高管层持股比例进一步增大时,托宾Q值与高管层持股比例呈现出与第一个区间相同的结果。mcConnell和Servaes认为公司价值是其股权结构的二次函数,其研究同样是以托宾Q值作为公司价值指标,选取1976年的1173家和1986年的1093家公司作为研究样本,结果表明企业内部人持有股份与公司价值之间是一种倒U型的曲线关系,其研究结果得出的拐点位于持股比例为40%-50%之间,当内部股东的持股比例从无到有并逐步增加时,托宾Q值随其不断上升,在内部股东持股比例达到40%-50%之间时高管层持股比例与托宾Q值存在负相关关系。

3.股权激励与公司业绩无关或负相关。Demsetz和Lehn以1980年美国511家公司为研究样本,对各种股权集中度进行回归,发现管理层持股与公司绩效之间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Himmelberg、Hubbaul和palia拓展了Demsetz和Lehn的研究,加入了一些新变量解释管理层持股比例,结果表明管理层持股比例并不显著影响公司绩效。

总的来说,尽管西方学者在实证研究的结果存在差异性,但西方主流研究表明,经营者持股比例与绩效间的关系是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二)国内文献综述

1.股权激励与公司业绩线性正相关。刘运国选取深市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2005年至2007年年报为样本数据得到以下结论:(1)已实施管理层股权激励的公司绩效明显要好于没有实施管理层股权激励的公司。(2)连续三年分年度的实证分析表明,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管理层股权激励与公司业绩间具有显著的正相关线性关系。陈笑雪选取了872家上市公司2006年和2007年数据作为研究样本,用每股收益率、收益回报率和托宾Q值作为被解释变量。研究表明,虽然上市公司中管理层持股比例普遍偏低,但激励效用显著。

2.股权激励与公司业绩非线性正相关。孙堂港选取2008年9月前在沪深两市上市并实施了股权激励计划的63个样本公司。研究表明,管理层持股比例介于4%和7%之间时,管理层持股比例与公司绩效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但介于0到4%和7%到10%时,管理层持股比例与公司绩效呈负相关关系。

3.股权激励与公司业绩无关或负相关。王秋霞、陈晓毅选用截止到2006年底已经实施股权激励计划的9家上市公司2005年到2006年的数据,研究结果表明样本公司实施股权激励后的绩效并没有显著的提高,反而有所下降,但下降并不显著。夏宁分别从2005年和2006年选取863家和845家上市公司的数据作为研究样本,选取了净资产收益率作为被解释变量,管理层持股总数、持股比例、总经理持股总数、总经理持股比例等作为解释变量,企业规模作为控制变量。研究结果表明,公司绩效与管理层股权激励没有显著的相关性。

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在管理层股权激励与企业业绩相关性方面并没有一个统一的结论,争论一直存在着,但上述国内学者的研究主要利用了2006、2007年的相关数据。随着股权激励在我国不断地发展,实施股权激励的公司越来越多,本文利用2012年的数据,对股权激励与公司激励的相关性关系进行实证研究。

二、研究方法与评价指标选择

(一)研究假设的提出

假设1:管理层持股比例与公司业绩正相关。按照委托理论,如果经理人持有一定比例本公司的股票,那么其股东身份必然有效降低股东所面临的经理人成本。股东利用经理人持股的方式使股东与经理人的利益趋同,都旨在以企业价值最大化矫正经理人的短视心理,减少短期行为,通过削弱内部人控制,降低委托成本,以约束被激励人的行为从而达到保证企业长远发展的目的。

假设2:独立董事人数所占董事会比例与公司业绩正相关。影响公司业绩的因素不仅仅是股权激励,还有很多因素也同时在影响着公司的业绩。独立董事的制度安排也会对公司业绩产生影响。根据委托理论,独立董事在公司治理过程中至少可以发挥两方面作用:一是监督,作为专职的调停人和监督人,激励和监督管理者之间的竞争,降低管理者对剩余索取者权益的侵害;二是提供专业性建议,改善公司的经营管理。两方面作用的发挥均有利于公司业绩的提高和股东权益的增加。

假设3:资产负债率与公司业绩负相关。公司股东与经理人之间存在着委托关系,而当公司向债权人借入资金之后,公司的债权人与公司也存在委托关系。当经理人被授予期权之后,为了最大化公司价值,他们势必会选择高风险的投资项目,而高风险的项目使债权人的资金风险增加。而债权人的收益是固定的,如果投资成功,债权人并不会获得更多的收益,但是投资一旦失败,债权人很有可能无法收回本金。因此,当经理人为了获得股权利益而选择了高风险的项目时,债权人的利益会受到伤害。公司的财务杠杆越高,债权人的成本也会越高。债权人需要花费更多的成本去监督债务人的行为,往往会提高贷款利率或限制公司的投资,这样公司的成本增加,公司的业绩也会受到影响。

假设4:企业规模与公司业绩正相关。公司规模也会对企业的经营业绩产生较大的影响。企业绩效除了受经理的努力程度影响外,它还受经理所掌握资源的影响。企业经营规模的增加,有利于降低长期平均成本,提高经营效率,进而具备大规模生产经济性,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成本优势。如果同等程度的激励刺激同等程度的努力,那么对于相同的持股比例必然导致不同规模企业的绩效不尽相同。

(二)变量设定

1.被解释变量。国外学者大多采用托宾Q值来衡量公司的综合绩效,托宾Q=企业市价(股价)/企业的重置成本。但是在我国由于没有足够的数据信息来计算我国上市公司总资产的重置成本,因此无法使用托宾Q值。国内的学者一般选取净资产收益率来衡量公司的业绩,净资产收益率=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净资产。本文也选取净资产收益率作为被解释变量。

2.解释变量。本文研究股权激励与企业经营业绩之间的关系,因此将企业高管层持股比例(mSR)作为解释变量。高管层持股比例是高管层所持本公司股份之和占企业总股本的比例。上市公司年报中均披露了公司高层管理人员持股数量信息,这样的数据更易获得也更为真实客观。这里的高层管理人员包括公司年报中披露的董事长、董事、监事、总经理、副总经理和财务主管等。这一指标体现了公司对高管层的激励程度以及高管层对企业所有权的控制程度。

3.控制变量。根据上文描述,公司的独立董事、资本结构和企业规模都会对公司业绩产生影响,因此把它们引入作为本文的控制变量。本文以独立董事人数占董事会的比例的大小代表独立董事制度对公司业绩影响的大小,以资产负债率代表公司的资本结构,以总资产的对数代表企业规模。本文各变量的符号及计算方式如下页表1所示。

(三)样本的选取

本文要考察股权激励与公司业绩之间的相关性,因此所选样本为已经实施股权激励的上市公司。利用大智慧股票软件找出了实施股票期权的上市公司,剔除了St公司、金融类上市公司和数据不完整的公司,选取了沪深两市主板的83家已经实施股权激励的公司作为样本。通过查阅这83家公司2012年度的年报,分析整理出了相关数据。

三、实证分析

(一)描述统计分析

本文用eXCeL对所选取的样本公司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如表2所示。

表2显示净资产收益率的最小值为负数,也就是有些公司在2012年发生了亏损,这将会对之后进行的回归分析的结果产生影响,因此,在此将净资产收益率小于零的万泽股份(000534)、杭萧钢构(600477)、中创信测(600485)、浙大网新(600797)4家公司剔除。

(二)回归分析

1.回归分析模型的建立。本文在研究上市公司管理层股权激励与公司业绩的相关性时,以净资产收益率作为被解释变量(Roe),以高管持股比例作为解释变量(mSR),以独立董事人数比例(iDp)、资产负债率(Debt)和企业规模(Size)作为控制变量,采用的线性回归分析模型为:

Roe=β0+β1mSR+β2iDp+β3Debt+β4Size

2.回归结果分析。在将净资产收益率小于零的两家公司进行剔除之后,最终有79家公司作为回归分析样本。本文利用eViews计量软件,采用最小二乘法进行回归分析,得出了以下结果:

本文采用实施股权激励的上市公司数据对模型进行参数估计,模型R2为0.862743,R2的调整值为0.827701,可决系数较高。模型整体检验的F统计量为61.205130,在5%水平显著。自相关的Dw检验值为2.088291,说明模型基本不存在自相关,满足回归模型的线性假说要求。

回归结果表明:

(1)管理层持股比例与公司业绩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072697,p值为0.0059,在5%的检验水平下显著,说明管理层持股与公司业绩之间呈微弱的正相关。假设1成立。经理人持股和授予经理人股权激励都是为了降低公司的成本,当经理人持股比例低时,持股和股票期权是互补关系,更多的股权激励使经理人持股水平提高,其股东身份能有效降低股东所面临的经理人成本。但是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两者之间的相关性十分微弱,这与理论的描述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2)独立董事人数比例与公司业绩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031924,p值为0.0481,在5%的检验水平下显著,说明独立董事人数占董事会比例与公司业绩之间呈微弱的负相关。假设2不成立。在我国的公司治理结构中,独立董事人数只占董事会的1/3。在欧美国家,独立董事的人数必须在董事会中占大多数。这样才可以保证独立董事的权利,使他们具有更大的发言权。同时独立董事并不参与公司的日常经营,只是在召开董事会的时候出席,这样一来就导致了信息不对称,他们无法获得管理层那么全面的公司信息,而且他们对公司的了解可能也不是特别深,独立董事的建议也有可能不被管理层所采纳。这些现象都可能导致独立董事的存在并未达到设立独立董事的初衷。

(3)资产负债率与公司业绩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175456,p值为0.0165,在5%的检验水平下显著,说明资产负债率与公司业绩之间呈微弱的负相关。假设3成立。说明债权人为了保护自身的利益不受到侵害,会加强对债务人的监管,导致债务人不能对高风险高收益的项目进行投资,对债务人公司的业绩造成一定的影响。

(4)企业规模与公司业绩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033223,p值为0.0262,在5%的检验水平下显著,说明企业规模与公司业绩之间呈微弱的正相关。假设4成立。这意味着公司规模的扩大有利于公司业绩的提高,公司的规模越大,管理层所能利用的资源也就越多,并且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规模成本优势,降低成本,提高公司业绩。

根据上页表3,得出了回归方程:

Roe=-0.528693+0.072697mSR-0.031924iDp-0.175456Debt+0.033223Size

四、结论

(一)管理层持股比例与公司业绩正相关

本文发现管理层持股比例与公司业绩的相关程度十分微弱,这也许和样本公司平均持股比例偏低有关。现有的研究显示,当持股比例偏低时,激励效果并不显著。随着股权激励计划的推进,股票期权持有者行权,管理层持股比例的上升,该种情况应该会得到改变。

(二)独立董事人数占董事会比例与公司业绩呈负相关

本文发现样本中的很多公司的独立董事人数仅占董事会人数的1/3,说明上市公司设立独立董事很有可能只是为了满足监管部门的法律要求,独立董事并没有发挥他们的作用。而且独立董事毕竟受聘于公司,这对他们的独立性也可能存在一定影响。而且由于独立董事与管理层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独立董事可能并不了解公司真正的经营状况,很难对公司提出有价值的建议,因此对公司业绩的提升没有起到帮助作用。

(三)公司资产负债率与公司业绩呈负相关

这一结果与委托理论相一致。股东授予管理层股票期权之后,管理层为了提高公司业绩而使自身获得更多收益,会去投资一些高风险的项目,这样会影响债权人的利益。为此,债权人势必会加强对公司的监督,限制管理层的投资决策,而管理层失去投资机会会对公司业绩带来负面影响。

(四)企业规模与公司业绩呈正相关。

公司规模越大,经理可以利用的资源越多,在生产方面也能达到规模效应,从而提高公司业绩。

参考文献:

1.刘运国.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管理层股权激励与公司业绩相关性研究[D].江苏:苏州大学,2009.

2.陈笑雪.管理层股权激励对公司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J].统计管理,2009,(2):63-69.

3.孙堂港.股权激励与上市公司绩效的实证研究[J].产业经济研究,2009,(3):44-50.

股权激励对绩效的影响篇6

[关键词]高管层;股权激励;影响因素;难点

一、影响高管层股权激励实施效果因素的理论诠释

根据理论的基本原理,股权激励的内在机理是将公司高管层报酬的变化与股价的变化直接挂钩,为高管层最大化股东价值提供动力。如果股东能够直接观察到公司的投资机会、高管层的行为,并事先知道哪些行为能最大化股东财富,则股东就无需对高管层提供任何激励。但是,由于信息不对称,股东必须将一部分决策权授予公司高管层,需要为高管提供激励,特别是股权激励,因此,产生了次佳合同。与次佳合同直接相关的问题便是如何决定高管层的最佳股权激励水平。

德姆塞茨和莱恩(demsetz&lehn,1985)研究发现,高管层持股水平由公司的特定风险(用股价的波动性来计量)所决定。他们指出,对于风险更大的公司而言。道德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更大。为了降低道德风险,这些公司的高管层,必须拥有大量的持股权。他们还指出,对于高管层而言。如果其他情况相同,他们拥有更高水平的持股权,表明他们投资组合的分散性越小。风险使得高管层持有非分散化的投资组合的成本更大,因此,风险越大的公司,高管层的持股权比例可能较小。所以,高管层持股数量与非分散化的股价风险之间的关系不一定是单向的,持股权的最优化合约包括在投资多样化和绩效激励效应之间的权衡。此外,规模较大的公司需要更有才能的经理,需要支付更多的(股权)报酬(smith&watts,1992)。斯密斯和沃茨(smith&watts,1992)提出了相关的论点,认为公司内部的投资机会越多,股东和外部董事越难判断高管的最佳努力程度。要求高管持股或期权,提供了管理层最大化股东财富的动力,降低了监督成本。斯密斯和沃茨根据此假设,实证发现公司增长机会和股权激励水平呈正向相关关系。斯隆(sloan,1993),盖弗(gaver,1993),梅哈恩(mehan,1995),希梅尔伯格、哈伯德和帕利厄(himmeblerg。hubbard&palia,1999)也发现增长机会变量和高管股权激励水平之间呈正向关系。沃尔钦(walking,1994)提出了高管报酬的决定因素有公司规模、成长性、公司业绩。科洛尔(kole,1995)发现公司规模能较好地解释不同公司的高管层持股权比例的问题。芬克尔斯坦和博依德(flnkelstein&boyd,1998)、桑德斯和卡彭特(sanders&carpenter,1998)的研究发现,r&d、公司分散化经营程度和公司在国外市场活动也是影响高管报酬的因素。假定个人的效用函数特点是绝对风险厌恶水平是下降的,大公司高管的股权激励效应更强(baker和hall1998;himmel—berg,hubbard和palial999)。科迪罗和维利亚斯(cordeiro&veliyath,2003)通过使用综合模型,以系统的方法同时考察不同变量对高管层激励的影响,从而能够更清晰地说明这些变量对高管层激励效果真正的相对影响,避免了之前多数研究采用的片面的方法容易产生的遗失变量的问题。

   

因此,国外众多的研究结果表明,公司股权激励水平取决于一系列的经济因素。研究还显示,仅用单一的公司特征如公司规模来决定股权激励水平是不恰当的。相反,回归模型说明,用公司规模和投资机会等多个公司特征来分析股权激励水平更有意义。

基于西方学者的观点以及中国缺乏深入、系统地研究高管层激励效果决定因素(张正堂,2003等)的事实,魏刚(2000)、李增泉(2000)研究发现高管报酬与公司业绩并不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与公司规模和地区差异存在显著相关关系。陈志志(2002)发现,高管年度报酬与企业绩效、规模和法人股比例等存在显著正相关,行业、地区对报酬有影响。谌新民等(2003)发现,资产规模、行业特征、区域范围、股权结构对高管层年薪有深刻影响。张俊瑞等(2003)发现,高管年度报酬对数与公司经营绩效、公司规模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与国有股控股比例有较弱的负相关关系。黄国安(2004)以2003年6月30日前公布2002年年报的工业类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采用综合模型,实证分析了影响中国国有股份上市公司高管层股权激励效果的影响因素。因其用高管层持股公司替代真正实施高管层股权激励公司,故其结论不具有说服力。杜胜利、翟艳玲(2005)以2002年a股上市的143家公司为研究样本,采用综合模型考察了总经理报酬的决定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公司规模、绩效、内部所有权、独立董事比例、多元化、总经理年龄与报酬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而国有股、无形资产比例、公司风险、两职兼任、年龄的平方与报酬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其中对报酬具有显著影响的变量为公司规模、国有股比例、无形资产比例和绩效。但是,杜胜利的研究完全基于公司对外的信息,从而使其结论完全受制于样本公司信息披露的数量和质量,在中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不高的大环境下,其研究结论的说服力已大打折扣。李忠民等(2006)基于2004年年度样本数据,采用线性模型及现代模型影响评价理论,对陕西省沪深两市上市公司高级管理层薪酬激励的五个因素(经营绩效、高管激励水平、股权结构、企业规模、股权集中度)的影响进行建模、分析与评价,但样本公司的选择存在同其他学者一样的问题。

二、高管层股权激励实施效果的影响因素分析

股权激励对绩效的影响篇7

一、股权激励的内容

股权激励是一种通过经营者获得公司股权形式给予企业经营者一定的经济权利,使它们能够以股东的身份参与企业决策、分享利润、承担风险,从而勤勉尽责地为公司的长远发展服务的一种激励方法。经理人和股东实际上是一个委托的关系,股东委托经理人经营管理资产。但事实上,在委托关系中,由于信息不对称,股东和经理人之间的契约并不完全,需要依赖经理人的“道德自律”。股东和经理人追求的目标是不一致的,股东希望其持有的股权价值最大化,经理人则希望自身效用最大化,因此股东和经理人之间存在“道德风险”,需要通过激励和约束机制来引导和限制经理人行为。

股权激励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长期激励。从员工薪酬结构看,股权激励是一种长期激励,员工职位越高,其对公司业绩影响就越大。股东为了使公司能持续发展,一般都采用长期激励的形式,将这些员工利益与公司利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构筑利益共同体,减少成本,充分有效发挥这些员工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达到公司目标。第二,人才价值的回报机制。人才的价值回报不是工资、奖金就能满足的,有效的办法是直接对这些人才实施股权激励,将他们的价值回报与公司持续增值紧密联系起来,通过公司增值来回报这些人才为企业发展所作出的贡献。第三,公司控制权激励。通过股权激励,使员工参与关系到企业发展经营管理决策,使其拥有部分公司控制权后,不仅关注公司短期业绩,更加关注公司长远发展,并真正对此负责。

二、股权激励对上市公司业绩影响分析

股权激励是指职业经理人按照相关规定通过一定形式获取公司部分股权的一种长期性激励制度。恰当的股权激励可以将企业的短期利益和长远发展战略有效地结合起来,使职业经理人能够以股东的身份参与企业决策,从而实现上市公司业绩与职业经理人双赢。一旦股权机制得以成功推行,对上市公司来说,将形成两大积极影响:一是上市公司经营者的创造力得到极大的提升,上市公司业绩增长的动力将极大增强。股权激励推出前,上市公司经营者的收入与上市公司的业绩并不直接挂钩,但在股权激励推出后,由于上市公司业绩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上市公司经营者获得激励股权的数量与价值高低,这就促成了上市公司经营者励精图治,为上市公司的长期发展服务。二是根据相关通知要求,上市公司只有完成公司治理整改报告后才能报送股权激励材料,这使得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将更趋完善。这一方面使得上市公司管理效率进一步提高,另一方面有利于防止上市公司出现高管内部控制的迹象,从而为上市公司业绩的稳定增长提供积极的支持。

三、企业实施股权激励的建议

1.将实施管理层股权激励纳入公司战略规划中

通过实证分析说明股权激励会给公司绩效带来正向影响,因为现有的持股比例相对较小,虽然股权激励效果不是很大,但是时间证明管理层股权激励水平与公司绩效的正相关关系在统计上是显著的。另外由于股权激励的政策法律环境已经逐步完善,国有控股上市公司为了更好地激励管理者,应该将实施股权激励作为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来完成,涌过完善股权激励所需的内部的条件,尽快制定,实施股权激励计划。

2.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企业应该加强独立董事制度建设,保证独立董事的独立性,防止因为追逐经济利益而使独立董事成为公司所有者控制公司重大决策的工具。在独立董事的任选过程中,也应该详细考核独立董事的身份即与公司的关系及专业知识水平,让其在董事会中充分发挥独立董事的积极作用。

股权激励对绩效的影响篇8

关键词:股权激励;公司绩效

中图分类号:F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12-0175-02

1引论

管理层股权激励是指上市公司以发行的股票或其他股权性权益授予公司管理层,以产权为约束,借以促进其个人收益同公司长远利益相结合,改善公司治理并推动公司长远发展的利益驱动机制。股权激励作为一种管理层激励制度,在现代西方发达国家的公司治理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地应用并取得了巨大成功。中国上市公司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试行管理层持股以期激励公司管理人员,但是在2005年实施股权分置改革之前的实践表明,股权激励对我国上市公司绩效的激励作用并不明显,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激励效果。2006年1月,证监会了《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试行),随后国资委出台《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股权激励试行办法》,为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扫清了法律上的障碍。2008年3月17日,证监会连续出台了《股权激励有关事项备忘录》第1号、2号文件,为股权激励的实施设定了若干硬指标;到了6月底,国资委公布了《关于规范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有关问题的补充通知》,明确规定股权激励收益将与业绩指标增长挂钩浮动,并设置了最高上限。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激励监管体系正在不断完善。

2研究设计

2.1数据来源及样本

自证监会《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试行)》以来,截至2008年4月30日,深圳中小板共有25家上市公司推出了股权激励方案。剔除两家缺少相关数据的上市公司,本文最终选择了23家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以其2008年度年报报告中批露的数据为样本数据,各项指标来源于“巨灵金融平台”数据库。

2.2研究假设

假设1:中小板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比例与公司绩效存在非线性相关关系

由委托――理论可知,激励机制即指委托人激励人努力工作,但由于无法观察和量化人的努力程度,委托人只能观测到公司的产出结果(即公司绩效),并据此判断人的努力程度。很多学者在研究高管层持股比例与公司绩效之间的相关关系时无法得到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并且有部分学者在研究中发现高管层持股比例与公司绩效之间存在显著的非线性相关关系。因此本文提出研究假设1。

假设2:中小板上市公司的规模对股权激励与公司绩效关系有显著影响

部分学者的研究表明,公司规模能较好地解释不同公司高管层持股权比例问题,事实上,公司规模对于道德风险而言有不确定的影响:一方面,大公司规模越大,其和监督成本就越大,因此需要一个较高水平的股权激励计划。此外,大公司为了能雇用更具管理才能的高管人员,同样需要更高水平的股权激励计划来吸引和留住人才。另一方面,高管层和各等级的人监控可能给大公司带来规模经济效应,从而导致一个最优化的较低持股权合约。因此本文提出研究假设2

假设3:中小板上市公司的成长能力对股权激励与公司绩效关系有显著影响

在有效率的资本市场上,公司成长性越强,投资者对其未来经营预期越好,从而公司的市场价值表现就越好;相反,公司风险越大,未来收益越不确定,投资者对其价值判断也就越低,公司的市场价值表现也越差。因此本文提出研究假设3。

2.3模型与变量

本文用净资产收益率(Roe)作为衡量公司经营绩效的变量,之所以选择这个变量,是因为上市公司实行股权激励时,对经营者的考核指标大多采用净资产收益率(Roe)。用经营者持股数量与总股本的比例(mSR)作为衡量股权激励的变量。以用公司账面总资产的自然对数来衡量的公司规模(SiZe)和用公司每股收益增长率表示的公司成长能力(GRow)作为控制变量。在研究方法上采用多元非线性回归方法,并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改进,本文所采用的计量模型为:

Roe=a+b1mSR+b2mSR2+b3mSR3+c1SiZe+c2GRow+ε

式中,Roe为上市公司绩效;a为常数项;b1,b2,b3,c1,c2为回归系数;mSR为高管层持股比例(注:根据《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试行)》规定小于或等于10%);为高管层持股比例的平方;为高管层持股比例的立方;为公司规模;为公司成长能力,为随机误差项。

3回归分析、显著性检验

3.1显著性检验

在对数据进行非线性回归分析之前,首先对衡量公司绩效的Roe进行了t检验。从表1可以看出,自变量mSR的t值为-0.622,Sig.为0.541,Roe未通过t检验。说明回归方程中唯一的自变量mSR没有进入回归方程。Roe的回归结果表明高管层持股比例与公司绩效之间不存在显著的线性关系,二者之间极有可能存在显著的非线性关系。

表1系数矩阵

模型变量

非标准化的回归系数标准化的回归系数

B值标准误差Beta值t值显著性水平

1常数0.1700.0315.5600.000

mSR-0.3910.629-0.134-0.6220.54

3.2非线性回归分析

对的显著性检验结果证明高管层持股比例与公司绩效之间线性关系不显著,极有可能存在显著的非线性关系。因此,以Roe为因变量,mSR、GRow、SiZe为自变量进行非线性回归分析。计算各解释变量的相关系数,发现一些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较高,表明存在较严重的多重共线性,因此,本文采用向后逐步回归的方法,来检验和解决多重共线性问题,最终得到了两个回归效果比较好的模型,模型2中的预测因子包含常数、mSR、GRow、mSR3和mSR2,模型3中的预测因子包含常数、GRow、mSR3和mSR2。

由表2可知,模型2的2=0.690,模型3的2=0.687,可决系数比较高,Dw值为2.064,说明模型不存在自相关。由表3可知,模型2和3的F检验值分别为13.270和17.127,显著性水平均为0.000,明显显著。

但从表4可知,当α=0.20时,tα2(n-k)=t0.10(23-6)=1.333,模型2中的变量mSR系数的t检验不显著,但模型3的变量系数在α=0.20的水平下t检验显著。因此,模型3的总体回归效果比较好。根据表4,我们得到Roe曲线方程为:Roe=0.167-27.608mSR2+277.457mSR3+0.159GRow

表2模型总的情况表

模型R值R方调整后的R方估计的标准误Dw值

20.864(b)0.7470.6900.04459592.064

30.854(c)0.7300.6870.04481692.064

b预测因子为:(Constant),mSR,GRow,mSR3、mSR2

c预测因子为:(Constant),GRow,mSR3、mSR2

表3方差分析

模型方差平方和自由度均方F值显著性水平

2Regression[注1]0.10640.02613.2700.000(b)

Residual[注2]0.036180.002

total[注3]0.14122

3Regression0.10330.03417.1270.000(c)

Residual0.038190.002

total0.14122

[注1]:模型能够解释的变异信息;[注2]:模型不能够解释的变异信息;[注3]:全部变异之和。

表4非线性模型回归分析结果

模型变量

非标准化的回归系数标准化的回归系数

B值标准误差B值t值显著性水平

2

常数0.1280.0403.2310.005

mSR2-108.61476.733-3.796-1.4150.174

mSR3779.243503.1352.5691.5490.139

GRow0.1650.0230.8697.1000.000

mSR3.6243.3241.2461.0900.290

3

常数0.1670.01610.1610.000

mSR2-27.60819.275-0.965-1.4320.168

mSR3277.457204.3240.9151.3580.190

GRow0.1590.0230.8377.0130.000

由此验证假设,即高管层持股比例与公司绩效存在显著的非线性相关关系,可以发现,系数矩阵的正负统计与国外学者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morck、Shleife和Vishny(1988)认为如果mSR和mSR3的系数为正值,表明“利益趋同假说”在一定持股比例水平下起主导作用,既随着持股比例的增加,高管层利益与股东利益越来越趋于一致,高管层会越来越关心公司价值最大化并且会努力工作从而使公司绩效逐步提高。这表明在一定的区间内,适当提高高管层持股比例会提升上市公司绩效。同时mSR2的系数为负值表明“掘壕自守假说”在某个持股比例之上起主导作用,即一方面增加高管层持股比例会导致高管层侵占外部股东的利益,增加公司的成本,从而表现为上市公司绩效Roe值与高管层持股比例负相关,另一方面随着持股比例的增加,高管层为回避更大风险也会采取较保守的经营战略决策,从而引起公司的整体效益有所下滑。这说明,我国中小板上市公司中同样存在“利益趋同假说”和“掘壕自守假说”现象。

不支持规模相关假设:规模变量SiZe未进入回归方程,这说明在本文中SiZe对Roe不具有显著性影响效应。这可能与本文选取的样本全是中小板上市企业有关,公司的规模差异不是很明显。

支持公司成长假设:从表5的检验结果中可以看到,公司成长能力(GRow)的t值等于7.013,Sig.=0.000,在α=0.05的水平下,通过显著性检验,即对中小板上市公司来说,公司成长能力(GRow)对Roe的影响效应显著,因此肯定假设3。这与中小板上市公司本来具有较大的成长空间和较好的发展前景有关。

4基本结论

本文以中小板上市公司用于激励的股本占股权激励计划签署时总股本的比例为解释变量,以公司规模和公司成长能力作为控制变量,以上市公司绩效Roe作为被解释变量进行显著性检验、非线性回归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4.1中小板上市公司股权激励与公司绩效存在非线性关系

通过Roe指标的回归结果显示,高管层持股比例与公司绩效之间不存在显著的线性关系,存在显著的非线性关系的可能性较大。用向后逐步回归方法,在80%的置信度下得到了Roe的非线性回归结果。由此验证了假设1,即中小板上市公司高管层持股比例与公司绩效存在较显著的非线性相关关系。股权激励的最终效用表现为“利益趋同”与“掘壕自守”这两种效用叠加的结果,并且在股权激励实施过程中,高管层持股比例与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表现为一种三次方函数关系。但本文拟合得到的回归方程成立的置信度不是很高,其原因在于我国规范性的股权激励案例是在2006年以后出现的,目前还无法对股权激励前后公司绩效进行大样本统计回归分析,在样本数量更多的情况下,应该可以有更好的置信水平,并且可以进一步估算出高管层持股比例与公司绩效的效应区间。

4.2中小板上市公司的规模对股权激励与公司绩效关系影响不显著

以上市公司绩效Roe作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时,公司规模(SiZe)没有通过α=0.20的显著性检验。这说明,对中小板上市公司来说,公司资产规模的大小,与股权激励对公司绩效的影响作用关系不大。因此否定假设2。

4.3中小板上市公司的成长能力对高管层持股与公司绩效关系影响显著

以上市公司绩效Roe作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时,公司成长能力(GRow)的t值等于7.013,Sig.=0.000,在α=0.05的水平下,通过显著性检验。由此可知,公司成长能力(GRow)对高管层持股与公司绩效影响作用显著。这说明,实施股权激励的条件下,公司的成长能力越大,股权激励对中小板上市公司的影响作用也越大。因此肯定假设3。

参考文献

股权激励对绩效的影响篇9

【关键词】高新技术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公司业绩;自主创新

随着股权激励相关规定的出台,股权激励在国内越来越受到重视。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都把股权激励视为调动企业技术和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促进企业做大做强的重要杠杆。但是纵观目前国内的文献,虽然关于股权激励和公司业绩的研究文献很多,但是涉及到高新技术企业的研究文献少之又少。而且随着我国对自主创新的越来越重视,高新技术企业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那么,这些高新技术上市公司中,股权激励实施的情况如何?实施股权激励是否有助于提升公司业绩?实施股权激励的持股比例对公司业绩又有什么样的影响?基于以上问题,本文以高新技术上市公司2009年度报告为依据,通过考查其已的股权激励计划,对高新技术上市股权激励与公司业绩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

一、文献回顾

国内外关于股权激励和公司业绩的研究文献都比较多,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是认为股权激励与公司业绩呈正相关关系。如Jenson&meckling(1976)根据利益一致假说,认为市场价值随着管理人员持股而增加。mork(1988)通过对董事会持股与tobin’sQ关系的研究发现,当持股比例在0%~5%之间时,持股比例与Q值正相关;持股比例在5%~25%之间时,持股比例与Q值负相关;当持股比例超过25%时,持股比例与Q值又正相关。我国一些学者的研究也得到类似的结论。如葛文雷和荆虹玮(2008)、潘颖(2009)等的研究表明公司业绩与股权激励比率明显正相关。但也有一些学者的研究支持另一种观点,即股权激励与公司业绩不相关。如魏刚(2000)、李增泉(2000)、顾斌和周立烨(2007)等的研究发现股权激励对公司业绩的激励作用不明显。

纵观这些文献可以发现,一是有些文献混淆了管理层持股与股权激励,将管理层持股等于股权激励,但事实上,管理层持股不一定是因为实施了股权激励计划,而有可能是通过管理层收购、管理层购买等方式实现的。二是研究多采用2005年以前的数据为依据,而真正意义上的股权激励是于我国上市公司2005年进行股权分置改革后实施的,关于股权激励的相关法规也是于2006年后才相继出台。三是文献基本上都是考查持股比例对公司业绩的影响,研究持股比例与公司业绩是否具有正相关关系,但笔者认为这并不全面。四是关于股权激励与公司业绩的研究,没有针对高新技术企业的数据。基于以上原因,笔者以已经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的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结合自2005年1月1日至2009年12月31日已经披露的股权激励计划,既考查实施股权激励与否对公司业绩是否有影响,也考查实施股权激励的比例对公司业绩是否有影响。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根据委托理论,由于所有权与控制权的分离,人会存在道德风险及偷懒行为和机会主义以及逆向选择问题,从而导致委托人(股东)与人之间存在利益不一致。而通过对人即管理人员进行股权激励,让管理人员分享公司的剩余索取权,使其预期收益与公司业绩紧密相连,从而有效地解决委托问题。因此提出假设1:公司业绩与是否实施股权激励正相关。

当管理人员持股比例越大时,拥有的剩余索取权份额就越大,根据利益一致假说,管理人员的利益与公司的利益就越趋于一致。从而管理人员更倾向于采取有利于公司业绩的决策,从而达到个人财富的最大化。因此提出假设2:公司业绩与管理人员持股比例正相关。

三、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

自《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于2008年颁布后,2008年1月1日至2009年12月31日共427家上市公司获得认定(仅考虑上市公司自身受到认定不考虑其下属公司受到认定的情况)。通过考查这427家高新技术上市公司实施股权计划的情况,其中有15家提出过股权激励计划但之后又停止实施,为了不影响数据的准确性也予以删除,共得到412家上市公司的样本。其中,提出了股权激励计划的共计43家,其中已实施的和股东大会通过的共27家(包括已实施的26家和股东大会通过的1家,后续为了简便都称为已实施的),董事会通过的16家。高新上市公司所有数据都来源于锐思数据库(resset),股权激励数据来源于wind数据库。所有数据采用eXCeL和SpSS16.0进行处理而得。

(二)模型设计

建立如下回归模型进行分析:

模型1:

模型1主要检验假设1;模型2通过考查已实施的股权计划中持股比例对公司业绩的影响,主要检验假设2。

(三)研究变量及其说明

研究变量及其说明如表1。其中,被解释变量选用广泛采用的平均净资产收益率(Roe)作为公司业绩的衡量标准。被解释变量Si01表示是否实施股权激励;被解释变量mSR表示股权激励的持股比例。需要说明的是,股权激励计划处于董事会表决通过状态的,因其由董事会表决通过后很大程度上会实施,但在后续的股东大会和主管部门审核中可能会对其计划如持股比例等进行修订,因此在是否实施股权激励变量的设置中将董事会通过状态的设为1,但在考查持股比例对公司业绩的影响时将其排除。

此外,模型中同时考虑将股权集中度(SH)、资产负债率(D/a)、资产规模(SiZe)和行业(inDUi)设置为控制变量。其中行业控制变量inDUi的设置中,由于涉及到制造业的上市公司比较多(共359家),因此将其按次类行业代码进行设置,而房地产业、交通运输业、传播与文化、批发与零售、综合类都分别只有1家或者2家,因此合并为其他类进行反映。其中inDU5代表信息技术业,inDU6代表建筑业,inDU7代表采掘业,inDU8代表社会服务业,inDU9代表其他类,inDU10至inDU19分别代表制造业中次级行业食品与饮料、纺织服装与皮毛、木材与家具、造纸与印刷、石油化学塑胶塑料、电子、金属与非金属、机械设备与仪表、医药与生物制品和其他制造业。

四、实证检验

(一)描述性统计

1.高新技术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概况

从总体来看,412家上市公司中,了股权激励计划的共计43家,占整个高新上市公司的比例为10.44%,说明我国高新技术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的比例还比较低。从年份来看,除了2007年由于实行上市公司专项治理活动暂停审批外,已实施的2006年(8家)和2008年(7家)的家数持平,而2009年实施的有11家,与之前年份相比大幅增加。从而可以看出各上市公司对股权激励计划持欢迎态度,并且从董事会预案通过的情况分析也可以得到类似的结论。

2.净资产收益率对比(表2)

通过比较已实施的(不包括仅董事会通过的)和所有高新技术上市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可以发现,实施了股权激励的高新技术上市公司净资产收益率均值为13%,显著高于全部高新技术上市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水平10%。

3.高新技术上市公司已实施的股权激励计划情况

从持股比例来看,实施的27家高新技术上市公司中,持股比例最高的9.94%,持股比例最低的是0.81%,平均持股比例是4.94%。由于我国规定实施股权激励的比例在0%至10%之间,与国外相比,我国的持股比例偏低。

从表3可以看出,实施了股权激励的上市公司主要分布在信息技术业和制造业,而建筑业、采掘业、社会服务业、制造业中的食品与饮料、木材与家具、造纸与印刷等行业都没有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可见实施了股权激励的高新技术上市公司体现了一定的行业特征。

(二)回归结果分析

1.是否实施股权激励与股权激励持股比例的回归结果

从表4模型1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出,是否实施股权激励与净资产收益率在10%上显著,说明高新技术上市公司的公司业绩与是否采取实施股权激励这一措施显著正相关,符合假设1。从行业来看,除了采掘业(inDU7)、木材与家具(inDU12)两个行业与净资产收益率不具备显著相关性外,其他行业都与净资产收益率显著相关,且相关系数都为正值。此外,公司规模与公司业绩也显著正相关,资产负债率与公司业绩显著负相关,即公司规模越大越有助于提高公司业绩,资产负债率越低越有助于提升业绩。

从模型2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出,所有实施了股权激励的上市公司净资产收益率与持股比例正相关,但并不显著,说明持股比例的提高虽对提高公司业绩有一定的正向影响,但不显著,可以考虑是否存在区间效应。在所有股权激励实施的行业中,除纺织服装与皮毛、金属与非金属两个行业外,其他行业都与公司业绩显著正相关。此外,公司规模与公司业绩也显著正相关,但资产负债率的负相关关系并不显著。

2.股权激励持股比例的进一步分析

通过散点图,可以发现持股比例在6%附近呈现明显的区分。因此我们将模型2简化成如下模型:Roe=α+β1mSR+ε,并将持股比例划分为[0%,6%)和[6%,10%]两个区间分别进行检验。

当管理人员持股比例在[0%,6%)之间时,样本公司17家。

Roe=0.038+0.03mSR+ε

(0.502)(1.374)

adj-R20.053,F值1.888

当管理人员持股比例在[6%,10%]之间时,样本公司9家。

Roe=-0.12+0.03mSR+ε

(-1.43)(3.027)

adj-R20.505,F值9.162

从上面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出,持股比例与公司业绩呈现一定的区间效应,在[6%,10%]区间是显著正相关,在[0%,6%)正相关但不显著。出现结果的可能性是因为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的比例规定在(0%,10%]之间,超过6%属于比较高的持股比例,因此体现出持股比例越高越有利于提升公司业绩。

五、研究结论与启示

从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出,公司业绩与是否实施股权激励显著正相关,但在进一步考查公司业绩与股权激励实施的持股比例关系上,发现其正相关关系并不显著,只有在[6%,10%]区间公司业绩与持股比例显著正相关。这说明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对其业绩有显著影响,即上市公司实施了股权激励有助于提升业绩,股权激励是一项有效提升业绩的激励机制。但是并不是实施股权激励的持股比例越大,越有助于提升业绩,只在一定的区间才体现这种关系。

然而,虽然高新技术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显著提升其业绩,且对股权激励计划也持欢迎态度,但是实施股权激励的比例还比较小。因此,一方面要鼓励高新技术上市公司结合自身情况积极引入股权激励计划,另一方面上市公司自身和管理部门也要采取相应措施,以便股权激励计划的有效实施:

(一)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若高新技术上市公司要实施股权激励,首先要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公司治理结构完善,“三会”运作规范,才能有效在实施股权激励的各环节发挥相应的作用,才能有效避免在实施股权激励过程中可能存在的自定薪酬、激励成本过高等问题。

(二)结合自身情况设计合理有效的股权激励计划

高新技术上市公司结合自身情况设计有效的股权激励计划时,一方面要考虑自身所处行业的竞争性、公司规模等情况,另一方面要考虑设计合理的股权激励条款,如持股比例的多少、业绩考核标准的设计等。

(三)管理部门加强监管和支持力度

股权激励计划有助于高新技术上市公司吸引和留住人才,激发技术和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和创新,从而有助于提升其自主创新的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特别是目前提倡自主创新的背景下,中关村和东湖高新示范区都先后开展了股权激励试点。但是目前关于股权激励的相关政策还不够完善。因此,管理部门一方面要加强监管,另一方面要加大对高新技术上市公司以及试点企业的支持和指导力度,以便股权激励既规范也有效地运作。

【参考文献】

[1]肖淑芳,张志强,张晨宇,等.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股权激励的调查与评价[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3).

[2]潘亚岚,丁淑洪.上市公司管理层股权激励与公司业绩相关性研究[J].财会通讯(理财),2008(5).

[3]黄洁,蔡根女.股权激励效果和影响因素经验分析――基于两《办法》出台后实施股权激励的上市公司数据[J].华东经济管理,2009,23(3).

[4]刘中文,张静,张克.上市公司股权激励与公司绩效关系研究[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2).

[5]魏刚.高级管理层激励与上市公司经营绩效[J].经济研究,2000(3).

[6]李增泉.激励机制与企业绩效――一项基于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J].会计研究,2000(1).

[7]顾斌,周立烨.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实施效果的研究[J].会计研究,2007(2).

[8]葛文雷,荆虹玮.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与企业业绩的关系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08,22(3).

[9]潘颖.股权激励、股权结构与公司业绩关系的实证研究――基于公司治理视角[J].经济问题,2009(8).

股权激励对绩效的影响篇10

【关键词】激励强度;激励期限;授予价格;业绩条件;管理防御

【中图分类号】F2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937(2017)08-0066-05

一、引言

两权分离引发享有控制权的股东与握有经i权的经理产生提高股权收益与追逐自身获利的利益冲突。在追求自身利益心理动机的驱动下,经理为了最大化自身收益及保证职位稳固产生了管理防御行为。经理管理防御普遍存在于上市公司中[1],且会引发过度投资[2]、以股权稀释为代价融得资金[3]、减少股利发放[4]、选择低现金股利[5]等不良经营行为,长期存在必然危害企业健康稳定发展。Berleetal.[6]最早发现,经理持股能使其利益与股东利益趋于一致,从而达到经理与股东共享利润、共担风险的目的。随后,国内外学者从缓解经理管理防御的角度对股权激励运行原理及激励效用展开探讨。研究存在着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对经理实施股权激励能够缓解其管理防御行为。如张维迎[7]认为股权激励可以很好地缓解由于股东与经理间信息不对称而引发的经理对股东利益的侵占行为;BettisCetal.[8]认为实施股权激励对经理行为具有显著影响;吕长江等[9]认为股权激励能够缓解经理与股东的利益冲突;张双才等[10]发现股权激励计划的实施能够正向影响现金股利支付水平。另一种观点认为股权激励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甚至会成为经理的福利。魏刚[11]的研究表明经理层持股与公司绩效不相关,且高管人员持股比例越高,与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相关性越弱;程隆云等[12]发现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总体上无法发挥有效性;许汝俊[13]的研究也未能发现股权激励对上市公司业绩的积极作用。

目前对于股权激励与经理管理防御的关系研究之所以会出现分歧,原因在于未能对股权激励契约设计本身进行深入研究。现有文献大多从外部市场环境和企业内部结构对股权激励有效性进行分析,如缪富民[14]认为股权激励有效性难以发挥的原因在于证券市场的弱有效性;吕长江等[15]提出我国上市公司中存在的福利型股权激励计划是其无法发挥激励作用的根本原因;辛宇等[16]发现股权激励兼具激励、福利和奖励三种性质是影响国有企业股权激励有效性的原因;王新等[17]认为国有企业股权激励失效的原因在于股价信息含量的噪音。但本文认为股权激励契约设计是根本,如果契约设计本身缺乏合理性,即使有完善的外部市场环境和企业内部治理结构,股权激励也无法发挥有效的激励作用。更加细致地对股权激励契约设计中各个要素进行研究,能够优化股权激励契约设计,缓解经理管理防御行为。

基于此,本文以我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从股权激励契约设计出发,分析股权激励各契约要素对经理管理防御程度的影响。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股权激励通过赋予被激励对象部分公司股权的形式,使其能够以股东的身份参与公司运营决策,分享公司利润,并且承担相应的风险,促使其与股东的利益趋于一致从而减少侵占股东利益的行为。因此,给予经理股权激励,能够利用经理追逐自身股权收益的自利性动机提高股东收益,有效缓解经理管理防御对股东利益的侵害。股权激励契约设计的内容是影响其有效性的关键,因而有必要逐一分析股权激励各契约要素与经理管理防御的关系。股权激励契约设计包括激励强度、激励期限、授予价格、业绩条件和激励对象。本文主要探讨对经理实施股权激励产生的效果,将激励对象限定在经理层,进而分析激励强度、激励期限、授予价格和业绩条件对经理管理防御的影响,不再分析激励对象与管理防御的关系。

基于股权激励运行原理可知,对经理实施股权激励本质是将与股东利益一致的股权收益加入经理薪酬,促使经理做出有利于股权价值增值的行为选择,从而避免经理管理防御行为对股东利益及企业价值的不利影响。然而,目前上市公司通常对经理实行“工资+绩效现金奖励+股权收益”的薪酬结构,股权收益并非经理获得薪酬收入的唯一途径,经理行为选择会显著受到薪酬结构中最大组成份额的影响。可见,股权收益占经理薪酬总收益的比重很大程度上会影响股权激励对经理行为选择的引导,而激励强度即股权激励授予经理的股票份额占公司股票总额的比例则直接影响着经理股权收益。因此,股权激励强度越大,在单位股权收益一定的情况下经理股权收益越多,股权激励对经理与股东利益一致的引导作用越强,从而能够更好地缓解经理管理防御程度。由此提出假设1。

假设1:激励强度与经理管理防御程度负相关。

激励期限即股权激励计划的时间安排,以股票期权为例,激励期限包括待权期(是指股票授予日至可行权日之间的期限)和行权期(是指可行权日至股票卖出之日的期限)。《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规定股票期权的待权期不得少于1年①,并没有明确限定行权期限,因此,激励期限对行权期的影响更为明显。设定较长的激励期限会延长股权激励的行权期,要获得股权收益就需要经理在较长时期内维持股票价格高于预先确定的购买价格,实际上加强了股权的长期激励效用,消减了经理只顾自身眼前利益、放弃企业长远发展的短期行为。虽然现有法律法规没有规定股票期权的最低激励期限,但一般可达5年,即股票期权的行权期维持4年之久,在如此长的时间段内维持股价高于预先确定的购买价格,要求经理必须做出长远规划,避免任何不利行为或负面事件造成的股价波动,经理自然会约束自身防御行为的不利影响,以保证获得高额股权收益。由此提出假设2。

假设2:激励期限与经理管理防御程度负相关。

授予价格即股权激励机制中预先确定的购买价格,授予价格与即时股价之差决定了经理的股权收益,可见经理股权收益受到授予价格与即时股价的共同影响,也就是说要获得心理预期的股权收益,经理有提高即时股价或降低授予价格两种选择。当股权激励机制预先确定了授予价格,那么要达到经理心理预期的股权收益,即时股价成为唯一的可调控变量,制定的授予价格越高,则需要经理投入更大的努力以提高即时股价获得期望的股权收益。此时,经理的行为以提高即时股价、增加单位股权收益为目的,较高的授予价格需要较高的即时股价以保证股权收益,即能更好地激励经理创造与股东一致的利益。由此提出假设3。

假设3:授予价格与经理管理防御程度负相关。

业绩条件是在股权激励契约中约定的、经理在获得股票时应达到的业绩水平。业绩条件的高低决定着经理获得股票的难易程度,实际上是经理拿到股票之前股嗉だ作用的集中显现。如果业绩条件过低,经理较容易获得股权,导致股权的前期激励作用大幅降低,该股权激励设计则表现出较强的福利性,无法促使股权激励在前期驱使经理为获得与股东利益相同的股权收益而付出大量努力,即没有做到从股权激励初期就很好地利用该激励原理“利益一致”的特点,以激励约束经理自利性的防御行为。由此提出假设4。

假设4:业绩条件与经理管理防御程度负相关。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样本与数据来源

考虑股权激励实施效果具有长期性,分别选取股权激励宣告实施前后三年为时间窗口进行研究。为获得相对完整的数据,本文选择2006年1月1日(《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试行)》正式实施日)至2012年12月31日宣告实施股权激励的上市公司作为初始样本。根据本文数据统计显示,实施股权激励计划的上市公司中采用股票期权与限制性股票方式的公司占样本公司的98.21%,因此仅考虑股票期权与限制性股票。剔除数据不具有可比性的金融类上市公司,以及St、*St数据缺失的公司,最终得到219个观测值。数据来自于锐思数据库以及巨潮资讯网等。数据处理和分析使用SpSS19.0。

(二)变量选择

1.因变量。本文从经理对公司的贡献度与利益侵占度两个方面衡量经理管理防御程度。

管理防御行为包括短视、投资不足、偷懒、低努力水平和各种非生产性消费行为等,这些可以归结为消极的管理行为,即经理有能力做出合理判断、选择最优决策,但因激励不到位而倾向于“不作为”,不愿付出时间和努力提高企业价值。这些消极的管理行为导致经理对公司的贡献度降低,其表现为经理做出错误的投资决策造成资金浪费、经理努力程度不够导致公司的低收入,以及购买不能产生收益的资产等,从而降低资产的使用效率。资产周转率代表公司的资产运作效率,能够反映经理对公司资产的使用效率,因此借鉴Jamesetal.[18]的理论,用资产周转率来衡量经理的贡献度,用Sta表示。

同时,经理产生的各种非生产性消费,实际上是对公司利益的主动侵占,表现为经理的自利行为,如进行高额的在职消费以及利用剩余控制权来寻求自身福利。高水平的SG&a(销售、管理及行政管理费用)可以作为管理者支付与在职消费的近似替代[19],而费用比率包括企业经营费用、管理费用以及由企业统一负担的公司经费等,这些都与经理的在职消费等密切相关,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反映经理的任意花费,所以用费用比率来衡量经理的利益侵占度,用etS表示。

2.自变量。根据前文的研究假设,本文从股权激励强度、激励期限、授予价格与业绩条件四个方面考察股权激励契约设计,分别用iS、it、ep、pC表示。

3.控制变量。本文选择如下变量作为控制变量:公司规模、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两职合一、国有控股、资产负债率以及前十大股东中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分别用SiZe、top1、Ceo、SC、LeV以及iSH表示。

具体变量的定义见表1。

(三)研究模型

模型1分别用来验证激励强度(iS)、激励期限(it)、授予价格(ep)和业绩条件(pC)与经理管理防御程度(mei)的关系,以此验证假设1至假设4;模型2是四个自变量同时进入回归,再次验证其与经理管理防御的关系。控制变量SiZe、top1、Ceo、SC、LeV和iSH分别代表公司规模、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两职合一、国有控股、资产负债率与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mei表示经理管理防御水平,包括资产周转率(Sta)与费用比率(etS)两个方面。α0是截距项,α1―α10是回归系数,ε为随机误差项。

四、实证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由表2可知,股权激励实施以后的三年中,资产周转率分别为80.69%、86.16%、89.69%,三年的资产周转率不断上升,说明股权激励的实施对经理有激励作用,对公司的贡献度逐年上升。费用比率分别为18.45%、18.15%、18.20%,三年的费用比率总体呈下降趋势,说明经理的在职消费减少,对公司的利益侵占度有所下降。

由表3可知,对于经理层的股权激励强度最大值为5.818%,最小值仅为0.02%,均值为1.08%,说明50%以上的企业对于经理层的股权激励强度都低于1%,股权激励强度偏低。激励期限最大值为10年,最小值为2年,均值为5.08,说明我国企业股权激励期限跨度较大,但是大部分集中在5年左右。授予价格的均值仅为0.09,说明大部分企业对于经理的授予价格设立在《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规定的最低要求,授予价格偏低。业绩条件的均值为0.46,说明有一半的企业业绩条件要求较为严格,整体授予价格水平居于中等。

(二)回归分析

表4是股权激励契约设计要素与经理管理防御程度的回归结果。从整体来看,五个回归的F值均在1%水平上显著,说明模型通过检验,对经理管理防御程度具有解释力。由调整的R2可以看出,模型2的拟合度最高,其次是模型1中pC、iS与it,模型1中ep的拟合度最低。

模型1中iS是股权激励强度与经理对公司的贡献度、利益侵占度的回归结果。由回归结果可以看出,股权激励强度与经理贡献度在1%水平上显著正相关,与经理利益侵占度在1%水平上显著负相关,说明提高股权激励强度可以提升经理对公司的贡献度,降低经理对公司的利益侵占度。在单位股权收益一定的情况下,股权激励强度越大,经理股权收益越多,股权激励对经理与股东利益一致的引导作用越强,因此提高股权激励强度可以降低经理管理防御程度,假设1得到验证。

模型1中it是股权激励期限与经理对公司的贡献度、利益侵占度的回归结果。由回归结果可以看出,激励期限与经理贡献度在5%水平上显著正相关,与经理利益侵占度在5%水平上显著负相关,说明延长激励期限可以提升经理对公司的贡献度,降低经理的利益侵占度。股权激励期限越长,经理为了维持股价高于预先确定的购买价格从而获得股权收益,必须做出长远规划,避免任何不利行为造成的股价波动,降低经理管理防御程度,假设2得到验证。

模型1中ep是授予价格与经理对公司的贡献度、利益侵占度的回归结果。由回归结果可以看出,授予价格与经理贡献度、利益侵占度的相关性均不显著,其原因在于授予价格与即时股价的差值较大,经理无需投入很高的努力水平来提高即时股价即可获得期望的股权收益,导致股权激励无法起到良好的激励作用,从而降低经理管理防御水平。同时,通过收集的现有数据发现,大部分企业对于授予价格的设计都处于偏低的水平,在本文统计的企业中,仅有9.13%的企业其授予价格高于《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规定的最低要求,其余企业的股权激励授予价格均处在规定的最低线,说明授予价格的偏低是导致股权激励有效性并未完全发挥的原因之一,因此上市公司应该更好地完善股权激励契约设计,提高股权激励授予价格,从而更好地发挥股权激励效用,降低经理管理防御水平。假设3未通过验证。

模型1中pC是业绩条件与经理对公司的贡献度、利益侵占度的回归结果。由回归结果可以看出,业绩条件与经理贡献度在1%水平上显著正相关,与经理利益侵占度在1%水平上显著负相关,说明提高行权的业绩条件可以提高经理对公司的贡献度,降低经理对公司的利益侵占度。业绩条件较高,经理为获得与股东利益相同的股权收益而付出大量努力,降低自利性的管理防御行为,假设4得到验证。

模型2是股权激励契约要素整体与经理对公司的贡献度、利益侵占度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出股权激励强度、激励期限和业绩条件均与经理对公司的贡献度显著正相关,与经理利益侵占度显著负相关,即激励强度、激励期限和业绩条件均与经理管理防御程度负相关,并且模型2的拟合度明显优于模型1中各个回归的拟合度,假设1、假设2和假设4再次得到验证;授予价格同样与经理对公司的贡献度、利益侵占度相关性不显著,假设3未通过验证。

五、研究结论与建议

股权激励契约要素是股权激励契约设计的关键,依据实际情况优化各契约要素才能从根本上提高股权激励的有效性,因此本文从股权激励契约设计出发,探讨各个契约要素对经理管理防御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

1.股权激励强度、激励期限、业绩条件与经理管理防御显著负相关。由描述性统计可以看出,我国目前股权激励强度整体偏低,激励期限多为五年,并且严格的业绩条件仅占实施股权激励企业总数的一半。因此,为了能够保障股权激励更加有效地实施,降低经理管理防御程度从而提升企业价值,建议上市公司在前期设计股权激励契约要素时加强股权激励强度、适当延长激励期限、提高业绩条件,从而缓解经理管理防御行为,保障股东利益。

2.授予价格对于经理管理防御的缓解作用不明显。理论上授予价格与经理关系防御程度呈负相关关系,但回归分析不支持这一观点。通过分析发现,目前我国实施股权激励的企业,其授予价格大多设定在《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规定的最低要求,很少有企业主动提高授予价格以缓解经理管理防御行为,授予价格的偏低是导致股权激励有效性难以发挥的原因。授予价格的提高能够充分调动经理人积极性,因此,股权激励契约设计时应该在合理的范围内适当提高授予价格,以提升股权激励有效性,从而缓解经理管理防御行为。

【参考文献】

[1]李秉祥,曹红,薛思珊.我国上市公司经理管理防御程度的量化研究[J].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2008(1):76-81.

[2]CHenS,SUnZ,tanGS,etal.Governmentinterventionandinvestmentefficiency:evidencefromChina[J].JournalofCorporateFinance,2011,17(2):259-271.

[3]海龙,李秉祥.公司价值、资本结构与经理管理防御[J].软科学,2012,26(6):111-114.

[4]niCoSa,SCoRDiSS,pRitCHettt.policyDividendpolicyandtheCostsofmanagerialDiscretion[J].theJournalofRiskandinsurance,1998,65(2):319-330.

[5]eiJeJHVon,meGGinSonwL.DividendpolicyintheeuropeanUnion[J].SsrnelectronicJournal,2006,1(3):61-87.

[6]BeRLea,meanSG.themodernCorporationandprivateproperty[J].macmillan,1932,20(6):25-49.

[7]张维迎.企业理论与中国企业改革[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8]BettiSC,BiZJaKJ,CoLeSJ,etal.StockandoptionGrantswithperformance-basedVestingprovisions[J].ReviewofFinancialStudies,2010,23(10):3849-3888.

[9]纬そ,张海平.股权激励对公司投资行为的影响[J].管理世界,2011(11):118-126.

[10]张双才,郭聪媛.股权激励对现金股利分配政策影响的实证研究[J].会计之友,2014(10):94-100.

[11]魏刚.高级管理层激励与上市公司经营绩效[J].经济研究,2000(3):32-80.

[12]程隆云,岳春苗.上市公司高管层股权激励绩效的实证分析[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8(6):17-22.

[13]许汝俊.董事会视角下管理层股权激励有效性研究――来自股权分置改革后上市公司经验证据[J].武汉轻工大学学报,2015(34):107-122.

[14]缪富民.论企业高管股权激励有效性[J].财务与金融,2008(4):83-86.

[15]吕长江,严明珠,郑慧莲,等.为什么上市公司选择股权激励计划?[J].会计研究,2011(1):68-75.

[16]辛宇,吕长江.激励、福利还是奖励:薪酬管制背景下国有企业股权激励的定位困境[J].会计研究,2012(6):67-75.

[17]王新,李彦霖,毛洪涛.企业国际化经营、股价信息含量与股权激励有效性[J].会计研究,2014(11):46-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