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工程就业方向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6:03:34

林业工程就业方向篇1

关键词:林业生态工程长远建设目标总体规划制定

一个地区,如一个流域或一个区域,在进行林业生态工程规划设计时,最主要的就是要制定长远的建设目标,做出宏观的总体规划。这不仅是具体规划设计的依据,而且是调查规划地区今后林业生态工程发展的奋斗目标和远景建设的蓝图。

一、林业生态工程长远建设目标和方向的制定

1.林业生态工程长远建设目标的制定

长远建设目标是指林业生态工程规划设计地区林业生态工程发展的最终目标。从林业生态工程规划的角度出发,就是制定森林覆盖率战略发展目标,确定林业生态工程空间格局与时序配置,以及应该获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有了这个目标,就能确定今后造林和封山育林的长期任务,并据以制定发展速度,规划近期或一定期限内林业生态工程总任务量。所以,长远建设目标的制定是林业生态工程规划设计时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制定林业生态工程长远建设目标的原则依据在制定林业生态工程

长远建设目标时,一般要有全面观点,坚持生态经济的观点,遵循既需要又可能的科学实用的原则。其主要依据如下-

①当地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可能。首先是当地气候、土壤等适于林木生长,又有一定土地可用于发展林业生态工程;其次,当地社会劳力、经济水平都允许造林营林,不致成为限制因素。

②国家整体利益和当地人民群众的需要。如三北地区从改善生态环境出发需要达到的森林覆盖率,全地区长期建设的需要和当地人民致富〈发展生产和经济收入)要求结合起来,综合考虑。

③造林规划地区在过去制定的综合农业区划、土地利用区划、林业区划等。

此外,原《森林法实施细则》关于森林覆盖率在山区要达到70%以上,丘陵区要达到40%以上,平原区要达到10%以上的要求,也应当作为重要依据。

在林业生态工程规划设计中,可以综合考虑以上各项依据,通过分析制定长远建设目标。

(2)长远建设目标的论证提出长远建设目标后,要进行必要性和可行性两方面的论证。在必要性方面,要从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等方面考虑,用生态经济学的观点进行论证;在可行性方面要特别注意土地的合理安排,兼顾农、林、牧业各方面生产的需要,即坚持统一规划、综合治理的观点,协调国家和当地人民群众利益。总之,为了目标适当和切实可行,就要从国家建设总体利益出发,对当地林业建设的需求、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与人民致富对林业生态工程的要求,以及从土地资源条件出发,考虑发挥自然优势,开拓商品经济等方面进行论证。要在实事求是地论证的基础上,与农、牧、水利等部门共同协商确定。

1.制定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和发展林业生态工程事业的战略方向

林业生态工程发展方向是根据当地自然条件特点和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目的,从发挥当地自然优势出发制定。有些林业生态工程规划设计的方向开始就很明确。例如三北防护林建设,其建设的方向就是从改善三北地区生态环境和促进经济发展出发,建设以木本植物为主体的绿色防护林体系,形成良性的生态系统。为此,就要坚持以防护林为主,多林种、多树种结合发展的方向,贯彻乔、灌、草相结合,带、网、片相结合的方针。

但是,当各地以流域或区域为单位进行总体规划,在研究制定林业生态工程发展方向时,往往需要反复研究论证。一般把反映发展林业生态工程的目的,作为发展林业生态工程的方向。确定了林业生态工程发展方向,就为林种规划,包括林种比例和布局的安排提供了依据,也相应地为选择造林树种奠定了基础。

在制定林业生态工程发展方向的同时,应该制定林业生态工程规划设计的方针和实施原则等,以指导林业生态工程规划设计。林业生态工程发展方向在林业生态工程规划设计中体现在林种规划与造林树种选择上,尤其是在进行林种规划时,不能偏离林业生态工程发展方向。

二、林业生态工程总体规划

林业生态工程是宏观性质的规划设计,如太行山绿化规划、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总体规划等,它们都是为领导决策和制定计划服务的。

1、林业生态工程总体规划的内容

林业生态工程总体规划以造林为主,涉及到与林业生态工程或现有林经营有关的林业生产项目等,都要通过规划做出安排。从目前来看,各地林业生态工程总体规划内容繁简不一,侧重点也有所不同。有的以造林为主,对林业发展及与林业有关的项目均做出规划;有的规划仅仅包括造林、种苗。从1986年冬天开始的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总体规划以防护林为重点,内容除造林、种苗规划外,还有现有林经营、多种经营、附属水利工程设施、科学研究和智力开发、自然保护区规划等。而太行山绿化规划只有造林、种草以及种苗、投资等。

林业生态工程总体规划项目多根据事前上级主管部门和有关单位提出的要求来制定。例如,以县为单位的林业生态工程总体规划的目的是为了领导层发展林业进行决策,为制定林业生态工程计划、安排种苗生产以及林业投资提供依据。因此,林业生态工程总体规划内容包括清查土地和森林资源,进行土地利用和区划,制定林业生态工程发展战略目标和方向,进行林种、树种规划和造林布局,安排种苗生产,规划现有林经营。如有必要,还可进行与林业生态工程有关的多种经营规划,林业生态工程科研、教育规划、林场场址、苗圃以及道路、附属工程规划。此外,也可对林业生态工程组织机构,林业职工编制,林业生产所需劳力、资金等进行规划。

2、林业生态工程总体规划的深度

林业生态工程总体规划在造林规划设计中,是一种涉及面较广的宏观控制规划。其规划的指标和设计意见不一定要落实到山头、地块,大范围高级别的规划多落实到乡(少数落实到村),也有的仅落实到省、自治区、直辖市,一般深度是在查清森林资源的基础上,进行立地类型划分、林业生态工程类型设计和现有林经营措施类型设计;在提出发展战略指标、方向后,制定造林指标,规划林种、树种发展比例,并按适宜林地立地类型制定造林技术措施,提出造林布局等。其他规划项目也多是意向性的安排。

但是,林业生态工程总体规划是造林设计和造林施工的指导性文件。对造林生产进行安排是宏观性、指导性的,近期要求具体,以后的指标可以粗一些。

3、林业生态工程总体规划的一般方法

在确定林业生态工程总体规划任务后,首先明确总体规划要解决的问题,就林业生态工程的主要建设方向。如长江中上游防护林总体规划是为了建设防护林体系等。在掌握了总的要求与规划深度,就要组织规划队伍,进行人员培训,制订工作方案和技术细则,准备仪器、用具、表格等。

林业工程就业方向篇2

(合肥工业大学;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园林园艺学院,安徽芜湖241003)

摘要: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是高职园林工程技术专业的主干课程,是实现相关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必修课程.本文从园林规划设计课程定位和培养目标入手,通过分析工作内容与课程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探讨如何将实际工作任务引入到课程教学,以提高学生兴趣、改善教学质量、实现教学目标.

关键词:就业岗位;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5-0248-02

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园林工程技术专业是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开设于2002年,最早叫城市园林专业,现每年招生人数在150人左右,毕业生就业形式较好.学院每年均对往届毕业生做就业情况跟踪调查,通过毕业生的反馈,我们了解学生在工作中真正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具体是什么,为我们开展以就业为导向的专业建设奠定了基础,也为我们改革课程教学方法提供了依据.据此,结合我十年的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教学经验,对高职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教学改革进行探讨.

1园林规划设计课程在园林工程技术专业中的定位

1.1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培养目标

根据《高职高专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规格》要求,我院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培养目标为:培养适应目前我国经济建设和人居环境建设事业需要,具备园林规划设计、园林工程与管理、园林植物栽培和养护能力和相关工种基本操作能力等生产第一线技能型专业技术人员,以及自主创业或在其他企事业单位从事与本专业有关技术工作的优秀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1.2园林规划设计课程定位

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是园林工程技术专业中重要的必修专业课,课程目标是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园林规划设计理论和技术,学会从功能、技术、形式、环境诸方面综合考虑园林设计,并能正确表达和表现设计内容,提高绘图技能、技巧,为今后参加园林设计与施工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就业岗位分析

2.1园林工程专业主要就业岗位

通过对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培养目标的分析,可以将其培养目标概括为三个就业岗位方向群:工程施工管理及相关工作、设计及相关工作、植物栽培养护及相关工作.设计及相关工作作为专业方向,其课程构成主要包括专业核心课:园林规划设计、园林建筑等,专业基础课:园林制图、计算机辅助设计等.

2.2毕业生初次就业岗位情况分析

通过对2008~2014届近800名毕业生就业情况的统计分析,我院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初始就业各岗位方向群占比如图1.

可见,在毕业生初次就业中,从事设计及相关工作的毕业生只占毕业生总数的10.3%,也就是绝大多数毕业生在就业之初并未从事此项工作.这是和当前就业的大环境紧密相关的,由于设计工作相对属于知识密集型的工作岗位,因此企业在选人用人上优先选择学历更高的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毕业生,而高职学生大多在一些较小的设计公司从事设计工作,或者在一些工程公司从事小型的景观设计工作,这类岗位的社会需求量相对较少,也就造成了设计及相关工作的初始就业占比较少的情况.

2.3毕业生工作3年后的岗位情况分析

在对毕业生初始就业情况分析同时,我们也对往届毕业生在工作3年以后的工作方向进行了统计,如下图:

通过对2008~2010届279名毕业生3年后工作岗位分布情况的分析,我们发现从事施工、养护、设计这三个方向的人员占比均有所减少,但施工工作相对较为稳定,设计工作减少最为明显.原因包括:一、大多是小公司,业务少,待遇低;二、很多时候没有真正的设计工作,经常忙于画施工图、效果图等操作性工作,工作强度大且很难提高自身的设计能力;三、知识储备要求较高,一旦没有从事设计工作,很多知识和技能要重新掌握非常困难;四、设计工作竞争压力大.这四点是我院园林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从事设计工作的人越来越少的主要原因.

3就业岗位能力需求与课程教学内容的关系

我们通过分析就业岗位能力要求发现,大多数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均对园林规划设计能力有所需求,即使不从事设计工作也需要一定的设计知识与能力,只是在设计能力的需求程度和侧重点上有所不同,通过归纳总结,我将设计能力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次:读图识图、按图施工的能力.这是设计的基础能力,要求学生能够看懂园林景观设计图与施工图,在从事园林景观工程施工管理中,能够将图纸上的设计内容准确的在现场表现出来.这是一个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学生所要掌握的最基本的能力.

第二层次:现场设计的能力.园林工程场地复杂,情况多变,设计图纸不可能将现场的所有情况都表现出来,难免出现一些设计偏差甚至遗漏,因此,作为一个具有专业素养、懂知识、有技能的园林工程技术人员,仅仅掌握按图施工的能力是不够的,他们需要能够根据现场的实际情况,通过沟通、分析,能够对图纸上的问题提出修改、变更的意见.我们把这方面的能力称作现场设计的能力,这是我们要求大多数毕业生在毕业之时索要掌握的基本设计能力,也是课程教学中对要求学生普遍掌握的设计能力.

第三层次:独立设计的能力.独立设计是指学生能够在查阅有关资料和相关数据上,分析绿地的功能和景观要求的,独立完成小型绿地的设计,做到设计图纸规范,设计内容符合项目要求,或者在专业设计师指导下,完成某个大型园林绿地设计项目中一部分工作的能力.这是课堂教学的提高性要求,通过具体的设计任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此方面的能力.

第四层次:创新设计的能力.创新设计是指充分发挥设计者的创造力进行创新构思,设计出具有科学性、创造性、新颖性及实用成果性的设计活动.创新更多的来自设计者的知识储备、经验与阅历,不是课堂上短短几次课程能够培养的,也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掌握的能力,因此,这部分能力的学习不是课堂教学的目的,可以通过建立兴趣小组、组织设计竞赛等方式对感兴趣的同学进行培养.

课程内容的选择是课程设计的决定性因素.就业导向的职业教育课程内容的选择,应以职业实践中实际应用的经验和策略的习得为主、以适度够用的概念和原理的理解为辅,即以过程性知识为主、陈述性知识为辅[1].就业岗位中对于设计能力要求的四个层次是由浅入深的,因此在具体的课程教学内容设计中,我们也应从大多数岗位都需要的设计能力抓起,让学生都能达到第二层次的要求,在此基础上,通过一些具体设计任务的练习,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独立设计能力,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树立学生的创新意识,至于创新设计能力的培养不应是课堂教学的目标.

4课程教学方法创新

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是一门要求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同时强调实践能力的课程,相对于大多数课程以教师讲授为主,本课程的教学过程坚持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根据课程性质、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创造性地进行教学设计,以培养学生心智技能和操作技能为目的,对园林规划设计课程设置并提出体现技能要求的工作任务,建立“课程—模块—课题—任务”的课程体系结构,按照“任务设计—任务分析—知识分析—任务实施—任务评价”的五步教学法实施教学.

4.1任务设计

任务设计按照就业岗位实际工作内容为参照,以岗位的具体工作任务为依据,选取实践性好、可操作性强的工作任务作为课程任务,按照从易到难的顺序在教学中依次完成,真正做到工学结合,学以致用.让学生在完成具体工作任务的同时明白学习的目的是为了什么,通过学习能掌握什么样的能力,解决学生为什么学的问题.

4.2任务分析

任务分析是通过目标分解、调查、观察等工作分析的基本方法,对构成岗位职责的各项任务逐一归纳与整理,使之清晰化、系统化与模块化的过程.[2]针对每一个具体的工作任务,教师组织学生共同分析,共同找出任务的目标,完成任务所需的条件以及完成任务的方法等,解决学生怎么学的问题.

4.3知识分析

将理论知识的学习融入到具体的任务之中,通过分析具体的工作任务,让学生明白每一个任务需要哪些的知识基础,解决单纯的理论讲解枯燥乏味的问题,让学生明白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紧密关系,解决学生学什么的问题.

4.4任务实施

和学生一起共同完成任务,理论的部分本着“先进、精练、实用”的原则,以课堂讲授为主,在深奥难懂的部分,更多的采用互动讨论的方式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在实践操作的部分,教师做好领航者的角色,把握好方向,对于学生出现的问题,不能一味的强调对错而打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应用鼓励引导的方式引导学生正确的完成任务,此处解决学生怎么做的问题.

4.5任务评价

在任务完成后,针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或者是具体的成果与作品,要进行合理的任务评价.在具体评价方法中,不能简单以教师点评的方式评价学生作品的优劣好坏,而应将学生自评、互评与教师点评相结合,明确其优点,找出其不足,让学生在完成任务后知道自己做的怎么样,又该如何改进的问题.

在任务实施过程中,教师不是学生具体学习过程的主导者,而是项目内容的设计者,项目计划的制定者,是动态教学的调控者,[3]应多与学生沟通互动,对学生的学习以鼓励引导正向激励为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5结语

高等职业教育是培养面向生产和服务第一线的高级技术型人才,将岗位工作任务融入到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教学设计中,不仅能提升教学的针对性与目的性,同时能让学生提前熟悉以后的工作岗位与工作内容,使学生的学习目的与教学目标融为一体,增强学习兴趣,提升学习效果.将就业岗位能力要求融入到课程教学中,是我院园林规划设计教学研究的方向,希望能对其它院校相关课程产生一定的指导意义,也能为其它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系统化设计[J].中国高教研究,2009(4).

林业工程就业方向篇3

风景园林设计专业课程

核心课程

《园林美术》、《园林制图》、《园林材料》、《园林建筑》、《园林植物和花卉》、《园林景观设计》、《城市规划学》、《室内环境设计》、《autoCaD》。

园林树木花卉学、园林规划与设计、园林建筑设计、园林工程设计、园林工程计价、园林工程施工等。

实习实训

在校内进行小型绿地设计、园林建筑设计、工程设计等实训。

风景园林设计专业就业方向

就业方向主要设计就业单位包括园林局、设计院、苗圃、园林设计公司、旅游规划设计公司、风景旅游区、房地产公司、大中专院校教师以及其他建筑与环境工程、市政园林、公用事业、城乡规划建设管理等相关的行业、部门机构。本科毕业生也可继续攻读园林、景观、建筑、城市规划、环境艺术专业类的硕士学位。

从事行业:

毕业后主要在建筑、房地产、广告等行业工作,大致如下:

1建筑/建材/工程;

2房地产;

3广告;

4环保;

5农/林/牧/渔;

6专业服务(咨询、人力资源、财会);

7其他行业;

8家居/室内设计/装潢。

从事岗位:

毕业后主要从事景观设计师、方案设计师、园林设计师等工作,大致如下:

1景观设计师;

2景观方案设计师;

3景观施工图设计师;

4方案设计师;

5施工图设计师;

6植物设计师;

7园林景观设计师助理;

8景观设计师。

拓展阅读:风景园林设计专业就业前景

近年来,中国经济的发展在国际社会上是有目共睹的,北京、上海等特大城市逐渐出现在世界城市排名榜上,国内的城市建设也在稳定而高速的发展中,社会对各类型的人才需求也日益增多。

其中景观建设已经成为城镇建设的重要内容,园林景观设计师相关设计建筑类职业就业前景还是十分可观的。

林业工程就业方向篇4

在当前的高职教育中,如何让学生能够在进入学校后获得个性化的发展是一个急需要解决的问题。特别是高职学生,在进校后其个体差异会导致他们在发展上出现不同。文中以城市园林分类培养分层教学为例,就如何让高职学生在进校后获得个性化的培养与发展进行探讨。

关键词:

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城市园林

高职学生在近几年来的素质上面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但是个体上还存在着差异。怎么样让学生进校后能个性化的发展是当前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的重点和难点。实行分类培养分层教学是解决这一难题的好办法,符合教学需求并带动学院各项管理工作,提升了教学管理质量。所以推进高职教育的分层教学改革,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具有根本性、战略性的意义。城市园林专业的分类培养重点体现在根据学生个人兴趣、对专业基本了解后对今后职业方向的取向,如景观设计、景观施工或庭院营造护理等。着重解决的是个人发展方向问题及与兴趣爱好的结合,给学生一个再选择的机会,体现学生的个性发展。分层教学重点体现学生个人的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基础等差异上因材施教。使“能者”多学,进而掌握专业技能的更高水平,达到教学的最高效益,人尽其才。

一、前期调研

分类培养前期调研省内200余家企业及专业人才市场需求的展望,这几年调查中发现突出以下两方面的问题。

(一)园林类人才供需比急剧拉大有经验的园林人才难求,特别是掌握一技之长的人才已是劳动力市场比较突出的供需矛盾,而近期市场的供需差异就更能体现完全市场化导向的就业趋势发展。企业为了扩大市场占有,纷纷扩大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导致此类人才需求量大大增加;很多求职者对园林岗位存在着“条件艰苦,待遇起浮”的偏见,不敢或不能持久地从事这个行业。随着园林产业的日益成熟和相关培训机制的日益规范,新型园林将逐渐深入人心。

(二)知识结构、能力结构趋向复合型纵观近几年企业单位对园林技术专业的人才需求状况,多数企业要求的是园林专业的人才,其他对应聘者的要求条件较少。从长远来看,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又懂得园林技能的复合型人才会逐步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所以,在以后的人才选拔上,更多的企业会更倾向于既有一定行业知识,又有相应园林技术的人才。特别是在园林专业人才供需趋向平衡的情况下,随着非园林专业人才转行到园林行业,企业将会对城市园林专业人才的需求向既懂得技能、又懂得专业知识的人才方向转变。

二、城市园林专业分类培养人才培养方案构建

(一)人才培养目标的分类根据往届毕业生反馈信息和前期行业的岗位调研,城市园林专业就业围绕施工员、资料员、造价员、施工员、绿化工、设计员等岗位。面对园林绿化设计和园林绿地施工与管理养护的园林企业居多,特别是近年来经济和人们的审美意识的提升带动了园林行业中庭院景观的发展,使得庭院方向成为学生就业的新途径。结合前期市场调研,城市园林专业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面向城市建设部门、园林企业、房地产公司等企事业单位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具有一定城市园林景观设计、施工与管理基础的,会景观设计与表现、景观施工与维护、庭院绿化设计与施工之一的“素质好、知识实、能力强”并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应用型人才。模块方向分类构建取决于行业中所涉及的职业范围、就业岗位,同时在专业模块方向建设中强调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主体的多元化,坚持学校和企事业单位及用人单位共同商定的原则。培养方向主要是行业中景观设计与表现、景观施工与维护、庭院绿化设计与施工三个方向,其中庭院绿化设计与施工方向是与杭州天香园林股份有限公司校企合作办学于2012年新设置的方向为模块新方向。模块方向中景观设计与表现方向要求学生会通过手绘或计算机辅助表现园林景观设计的核心能力;景观施工与维护方向会组织和管理园林景观工程的施工的核心能力;庭院绿化与养护模块方向会庭院绿化的设计、施工与养护的核心能力。课程体系上构建时依据三个模块方向的就业岗位对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提出建立专业基础平台课程、岗位群平台课程和工作岗位方向模块课程,使得人才培养目标的分类体现出高职“成人成才”的办学理念,实现不同岗位学生培养的目标。

(二)学生的分类城市园林专业学生一年级学习通识平台和岗位群平台课程,并且在一年级第二学期期末开设了专业认知综合课促使学生对专业更深层次理解。经过一年的专业学习,一年级期末对模块方向进行选择,并在二年级第一学期将原有班级组建成新的模块教学班。分班的依据主要依据学生的文化基础、专业方向、兴趣爱好、职业生涯规划等。前提是学生先对三个模块方向进行有效选择,专业负责人再根据学生学习和就业意向进行调整。期间也存在选择景观设计与表现方向较多的同学,其主要原因是部分同学对新方向庭院绿化与养护了解不甚清楚。为了方便学校学生管理和教学需要,经过多方协调沟通基本形成相对平衡的教学班。

三、城市园林专业分层教学实施方案构建

(一)分层教学设计首先,根据学生的就业面向和兴趣进行分层教学。学生就业面向的岗位以景观设计与表现、景观施工与维护、庭院绿化设计与施工为主。如何实现部分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学有余力的特长发挥是分层设计的重点,如偏好设计方面的学生应加强设计方面课程的开设和学习。其次,结合国家林业局职业技能鉴定站完成不同层次职业工种的考评。城市园林专业学生毕业时要求应获得绿化工中级或以上职业资格证书。对于一般学生而言,一般要求达到中级的要求至少要达到绿化工中级水平,但部分学生无需老师帮助指导或在教师点拨下能迅速分析任务,找到完成任务的方法,在学习过程中表现更强的掌握能力,因此可以提高这些学生达到高级工甚至技师水平。再次,结合技能竞赛激励学生的分层。通过学校、省部级和部级相关的技能竞赛,并取得较好成绩。使得少数学生成为学生中的精英,成为以后行业中的佼佼者,实现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目标。

(二)分层教学过程中的实施方法

1.课程设置。根据前期的岗位调研和职业分析,确立了基础课程、核心课程和岗位的对应关系。并在原有课程基础上突出了园林测量员创新综合课、园林设计员创新综合课、园林造价员创新综合课三个方向上学生的分层培养,提高对平时课程学有余力的学生更高的学习目标。课程选择对象时根据双向选择的原则,即教师选择学生,学生选择教师。首先通过学习成绩及技术能力选择一批学生,学生再根据对老师的偏好选择老师,最后形成师徒关系。另外结合学校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站绿化工考证课程,学生对相应地中、高级水平进行学习和考核。相应考核优秀学生优先发展成为高级中技师水平,成为园林“卓越技师”。

2.课程教学团队组建。课程教学团队的组建紧紧围绕城市园林专业建设,以设计类、施工类课程群建设为任务,以技能竞赛组织与指导为平台,整合专业教师师资力量形成课程教学实施的全过程。创办了景观设计、施工测量放样和预算造价等团队的建立。其中教师由知识技能互补的专兼职教师组成,使团队结构趋于合理。组建中要求各成员在教学经验、企业经历、职业资格和技能等方面上的进行优化组合,其中骨干教师都是具有责任心强、丰富的教学和实践经验。经过几年的实践,课程教学团队相互帮助、相互学习,资源进行共享,全方位提高了课程教学改革的整体实力。

3.教学方法。在课程的分层设计上教学采用多种教学设计方法,加强教学一体化模式,通过小组分工强化组员课程学习中对理论知识、对操作能力、对管理素养的不同层次发展,开展模拟场景教学、案例教学、竞赛教学等方法强化了目标意识,明确各层次的学习目标,学生的培养也从模拟到实战演习。而且通过选修课程,利用第二、第三课堂一对一、分组的各种形式对学生进行辅导,做到精心设计,层次分明,精讲多练。经过两年多的实践,城市园林专业学生在省及部级的比赛中均获得二等奖以上的成绩,表明方法是有效的,同时培养出的学生在实习和工作中更具有优势。学生中不少精英毕业后成才都和学校的培养紧紧相关,拿宁波某园林企业的老总(原城市园林专业毕业生)的一句话说,我们的实习生在实习单位工程测量中的精度比多年工作的老师傅还要高,说明我们的努力没有白费。

4.分层考核。考核过程中采用针对不同程度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对模块知识分阶段的综合性考核。城市园林专业分层考核分为基础类课程考核和核心模块类课程考核。大部分课程采用了项目化教学方式,因此考核也主要针对项目而言。基础类课程突出基础知识和技能考核。理论考核部分主要是闭卷笔试,强调基础知识的重要性,同时实践操作部分采用了现场考核为主,考查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和现场分析能力,如观赏植物识别课程采用了全院统考的方式,强调基础的重要性。核心模块类课程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考核不同级别的操作项目。在考核内容方面突出课程的知识点和技能点,并且在考核成绩方面占有较大的比例。针对城市园林专业的特点在考核空间上不局限于只在课堂上或者教室考场内考核,也包括实训场所的任务性考核、辅助教师工程设计或施工项目的完成以及学生参与第二课堂实训情况。学校和企业之间形成了多家校企合作单位给学生提供了平台进行顶岗实习的机会,使得学生提高能力的同时,也是顶岗实习成绩考核的重要依据。

5.分层素质教育。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的目的是使每一个受教育的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地发展,确保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素质要求对于一般学生而言都有基本的要求,但对于部分学生而言本身也会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城市园林专业在学生素养教育上进行了分层培养。于2011年成立了针对素养教育的先锋班。培训计划旨在提高青年骨干的综合素质,增强职业素养,提升信念、品格、视野和能力,贴近企业与社会的要求。要求成员认真学习科学理论知识,加强自我管理与自我教育,起好模范带头作用,并努力培养自身的团队意识与领导能力,使之成为青年领导培养工作新的载体。

6.课时的分配。在教学课时分层研究上主要通过综合考虑学生的就业需求和学习能力,研究科学分配基础内容、分类培养衔接模块课程内容和分层教学选修课程在课程中的比例。城市园林专业分层培养上注重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都拥有适合自己的发展环境,选择适合自我发展的教学内容和授课方式,除了安排好日常必修课程的课时外,还要充分利用选修课程,将专业拓展课、第二和第三课堂活动课程等结合起来,使得学生在知识、能力和素养得到重点发展。高职分类分层教学改革需要在正常教学行政班分离打散后重新混编班的基础上进行,要在教学组织、记录、实施的各个环节上调控到位,而且还要求教学后勤或行政部门的配合、支持。如何保证良好的教学秩序,学生管理工作如何进行等,都是学校所要面临的新课题、新挑战。因此分类分层培养过程中还有很多难题需要解决,但是相信通过培养会使得学生真正成为有用之才。

参考文献

[1]姚刚.职业院校实施分层教学的必要性探究[J].时代教育,2015(11):270.

[2]董敏敏“.分层要求法”在高职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5(16).

林业工程就业方向篇5

天然林保护工程以从根本上遏制生态环境恶化,保护生物多样性,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宗旨;以对天然林的重新分类和区划,调整森林资源经营方向,促进天然林资源的保护、培育和发展为措施,以维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满足社会和国民经济发展对林产品的需求为根本目的。对划入生态公益林的森林实行严格管护,坚决停止采伐,对划入一般生态公益林的森林,大幅度调减森林采伐量;加大森林资源保护力度,大力开展营造林建设;加强多资源综合开发利用,调整和优化林区经济结构;以改革为动力,用新思路、新办法,广辟就业门路,妥善分流安置富余人员,解决职工生活问题;进一步发挥森林的生态屏障作用,保障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目标

(一)近期目标(到2000年)

以调减天然林木材产量、加强生态公益林建设与保护、妥善安置和分流富余人员等为主要实施内容。全面停止长江、黄河中上游地区划定的生态公益林的森林采伐;调减东北、内蒙古国有林区天然林资源的采伐量,严格控制木材消耗,杜绝超限额采伐。通过森林管护、造林和转产项目建设,安置因木材减产形成的富余人员,将离退休人员全部纳入省级养老保险社会统筹,使现有天然林资源初步得到保护和恢复,缓解生态环境恶化趋势。

(二)中期目标(到2010年)

以生态公益林建设与保护、建设转产项目、培育后备资源、提高木材供给能力、恢复和发展经济为主要实施内容。基本实现木材生产以采伐利用天然林为主向经营利用人工林方向的转变,人口、环境、资源之间的矛盾基本得到缓解。

(三)远期目标(到2050年)

天然林资源得到根本恢复,基本实现木材生产以利用人工林为主,林区建立起比较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和合理的林业产业体系,充分发挥林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第二节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的基本原则

天然林保护工程是一项庞大的、复杂的社会性系统工程。实施要坚持以下原则。

一、坚持量力而行的原则;

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施需要大量的财力和物力作保证,要根据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状况和中央的财力来安排工程的进度和范围,并且各'项基础工作要跟上工程进度,如种苗基地建设要跟上营林造林建设任务等,否则,就会因为资金不足或基础工作跟不上而影响整个工程进度和质量。各实施单位因木材停产或大幅度减产,使大批伐木工人成为富余人员,需要转产安置,并且对依靠木材生产经营作为财政收入主要来源的单位造成危机,使原本就负债累累的企业雪上加霜,所以各实施单位也要根据实际情况,量力而行。

二、坚持突出重点的原则

要把那些生态比较脆弱、天然林又相对集中,且正在受到破坏,置;对区域环境、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地区,作为工程的重点。这样,首先就要对我国大江大河源头、库湖周围、水系干支流两侧及主要山脉脊部等地区实施重点保护。先期启动的省(区、市)有位于长江、黄河中上游的云南省、贵州省、四川省和重庆市,东北、内蒙古主要国有林区以及典型热带林的海南省林区。突出重点还体现在打破了现有行政区界限,以水系和山脉为重点单元。对集中连片,形成适度规模,便于集中管护和治理的地区,实施重点突破,整体推进。建立重点试验示范区,探索有效途径,积累实践经验,研究理论问题,推广实用科学技术。

三、坚持事权划分的原则

事权划分就是指按照现行财政体制,根据实施主体的隶属关系和行业性质进行划分,主要体现在投资和相关配套政策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工程实施的主体有下面3种类型:①实施主体隶属于地方,如南方许多工程县,投资和配套相关政策主要以地方为主;②实施主体隶属于中央,但利税等归地方,如东北、内蒙古国有森工企业局,投资和相关配套政策上由中央和地方共同负责;③实施主体直属于中央,如大兴安岭森工集团,投资和相关配套政策上由中央全部负责。

四、坚持工程实施地方负全责的原则

国家林业主管部门受国务院委托,行使中央的监管权利,负责工程实施的指导、检查、监督、协调和调控。指导就是根据国家的大政方针,对工程实施的有关原则、政策、法规、办法、规程等进行指示和指点,并加以引导,从而保证工程健康顺利的进行;检查就是依据相关政策、法规和一定的办法、标准对工程实施任务完成的数量、质量和资金的使用等有关问题进行核查,及时纠正工程实施中出现的问题,总结成功经验,及时推广;监督就是对工程实施进行察看和督促,保证工程按照规划和统一部署要求实施;协调就是使工程实施单位与中央要求配合得当,促进工程上下一致,全面推进;调控就是根据工程实施的情况,从政策、资金和项目上对工程实施单位进行调节控制,引导工程实施的重点和规范工程实施行为。国家林业主管部门作为工程实施的领导主体负有领导责任。,地方负责工程的具体组织实施,包括工程实施的规划、任务的落实和完成、资金项目的管理等,地方工作的态度、方式、方法等直接影响到工程实施的效果,因此,地方作为工程实施的责任主体,应对工程的实施负全部责任。

五、坚持森工企业由采伐森林向营造林转移的原则

国有林区的开发建设是新中国建设和国民经济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森工企业的建立担负着满足国家建设对木材需要的重任乙由于当时的国民经济建设的需要和对森林生态功能认识不足,多年来森工企业一直以森林采伐为主。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施,使企业失去了劳动对象,因此要转变企业的经营思想,充分发挥森林的多种效益,由采伐森林向营造林转变,企业职工大多数由采伐转向森林管护与营造林。

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内容

一、工程范围

工程范围初步确定为云南省、四川省、重庆市、贵州省、湖南省、湖北省、江西省、山西省、陕西省、甘肃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含生产建设兵团)、内蒙古自治区、吉林省、黑龙江省(含大兴安岭)、海南省、河南省等18个省(区、市)的重点国有森工企业及长江、黄河中上游等地区生态地位重要的地方森工企业、采育场和以采伐天然林为经济支柱的国有林业局(场)、集体林场。

二、工程重点

根据工程实施坚持突出重点的原则,在工程范围内也应确定重点实施地区。目前确定的工程重点是国有林区,即指分布于东北、西北和西南的黑龙江省、吉林省、内蒙古自治区、陕西省、甘肃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青海省、四川省、重庆市和云南省等1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归国家所有的成片天然林林区。

(一)国有林区的基本情况

国有林区经营面积约4133万hm2,占全国林业用地的15.5%;活立木蓄积27.1亿立方米,占全国活立木蓄积量的25.8%。在人烟稀少的原始林区,森工企业在开发建设生存性设施和进行木材生产的同时,也进行了生活性和社会性设施的建设。现已形成有500万人口,包括公检法、文化教育、医疗卫生、邮政电讯、道路、商粮供销等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及基础设施齐全的林区社会。

(二)国有林区的地位和作用

国有林区无论在历史上,还是在今天乃至将来,都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发挥着其他林区、其他行业难以取代的作用。

1.国有林区是我国最大的森林后备资源培育基地和木材及林副产品供应基地,根据全国第4次(1989—1993年)森林资源连续清查资料统计,我国森林资源的分布仍然以东北、西南国有林区为主体。活立木蓄积量中,黑龙江省、吉林省、内蒙古自治区、四川省和云南省5省、自治区占全国的58.7%(其中国有80.5%,含地方国有部分,但不包括国有林区的集体部分);森林蓄积量中,5省、自治区占59.6%(其中国有82.7%);天然林面积和蓄积中5省、自治区分别占55.6%和62.4%。国有林区在历史上承担了全国木材供应任务的50%以上,已累计为国家提供木材10多亿m3,并为社会提供了多种多样的林副产品。森林资源开发利用和培育为社会每年提供了大约100万个就业机会。

2.国有林区是国家生态环境建设的重点

国有林区的天然林资源集中分布于我国大江大河的源头、大型水库周围和重要山脉核心地带,在蓄水保土、稳定河床、调节流量、保护水源、保土防蚀、减少江河泥沙淤积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3.国有林区是生物多样性保护最大的栖息地丰富多彩的森林生态系统孕育了区系复杂的动植物资源,并为野生动植物栖息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生存环境,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

4.繁荣少数民族地区和边陲地区的经济发展

国有林区多处边陲,有众多的民族聚居,这些地区较为荒僻,发展极为缓慢。林区的开发建设,使林区社会逐步繁荣,经济逐步发展,并带动相关事业的发展,确立了国有林区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基础产业的地位。

(三)国有林区当前存在的问题.

1.森林资源结构性危机加剧,可采资源减少国有林区经过几十年的开发和培育,森林资源总量没有发生大的变化,但森林资源的结构和功能却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是天然林成过熟林面积和蓄积锐减。二是林地生产力下降,单位面积蓄积由建国初期的每公顷143立方米下降到102立方米。三是森林功能下降,即森林自我调节能力和建设、改善生态环境,防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下降。

2.林区人口增加过快,对资源压力过大

随着林区的开发,人口增长过快,国有林区人口已由开发初期的不足100万人,发展到现在的500多万人口。同时,单一的消耗木材经济结构,造成对森林资源的过大压力。目前,林区劳动力过剩的问题日益严重,致使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多。

3.历史欠帐过多,企业社会负担重

50年代是林区大规模开发建设阶段,实行先生产后生活,边建设边生产的方针,使林区未形成综合生产能力就中断了国家投资,造成生产、生活投资大量欠帐。大量的生产、生活设施欠帐,致使木材生产任务过于集中,积累不足,无法维持企业持续经营。

4.经济改革滞后,经济危机逐年加剧

国有林区独木支撑经济的局面长期以来没有根本改变,企业亏损日趋严重,林产工业的经营管理不善,使其不仅不能为经济危困“解忧”,而且还要“增忧”,加之福利开支不断增加,使企业包袱越背越重,企业的发展步履艰难。5.管理体制上的政企不分,造成企业社会负担过重·国有林区的单位,既是企业,又是政府,使企业社会负担沉重。随着人口的增多,社会的发展,负担越来越重,严重地制约了企业的发展。

(四)国有林区的有利条件

国有林区虽然面临着很多困难和问题,有些问题还很严重时也存在着一些有利条件,面临着非常好的发展机遇。

1.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

但同自国有林区“两危”出现以来,党和国家极为关注,国家领导人多次到林区视察,国务院多次召开专门会议解决林区困难,相应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扶持政策。1998年特大洪灾以来,自上而下,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又明确提出了加强天然林保护工作。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启动,为国有林区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2.观念逐步转变

近年来,林区干部群众在反思中已清醒地认识到“两危”产生的原因及危害,观念逐步开始转变。因此,对天然林保护工程更是重视,各地都在积极准备,想方设法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争取以实施好工程来促进林区的全面发展。这些是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内在动力。

3.资源优势显着

国有林区地域辽阔,自然资源丰富,除林木资源外,还有动物、植物及菌种资源,以及独具特色的矿产资源、水力资源和景观资源等。这些资源在种类、品位和开发条件等方面都很优越,开发前景广阔,为林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充分的物质基础。

4.市场需求旺盛

随着社会的发展,整个社会对林产品的需求总量、需求结构都在发生可喜的变化,新的需求不断产生。这些为我们利用林区资源优势,从资源经济转向产业经济提供了广阔的前景。

5.发展基础较好

40多年的建设,使国有林区形成了林区管理和社会服务体系齐全的林区社会,拥有相当规模的固定资产、人力资源和较完备的生产社会基础设施等,这些为林区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保障。

综上所述,国有林区在我国国民经济和生态环境建设中均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虽然存在着很多问题,但是也应看到有利的条件,国家已给予一定的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国有林区重新振兴大有希望。因此,长江、黄河中上游地区、东北、内蒙古国有林区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135个森工企业和海南省4个营林局、内蒙古自治区南部8个林业局、甘肃省小陇山林管局、陕西省宝鸡2个林业局以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天山中东部12个林场等重点国有森工企业确定为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的重点地区。

三、工程内容

(一)森林区划

以现代林业理论、“林业分工论”、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思想,结合社会对森林的生态和经济的不同需求,以及森林多种功能主导利用方向的不同,按照自然条件、地理位置、水系、山脉特征将林业用地划分为生态公益林和商品林两类。其中,生态公益林又根据保护程度的不同将其划分为重点保护的生态公益林(简称重点公益林)和一般保护的生态公益林(一般公益林),并分别按照各自特点和规律确定其经营管理体制和发展模式,以充分发挥森林的多种功效。

1.重点公益林

将大江大河源头、干流、一级支流及生态环境脆弱的二级支流中的第一层山脊以内的范围,大型水库、湖泊周围和高山陡坡、山脉顶脊部位及破坏容易恢复难的森林划定为重点公益林,主要包括以水源涵养林和水土保持林等为主的防护林和以国防林、母树林、种子园和风景林为主的特种用途林。对重点生态公益林区实行禁伐,禁止对所有天然林及人工林的采伐。实行重点投入,集中治理区域内的水土流失,加快治理速度,优先安排坡耕地的还林建设,以封山育林为主,人工造林、人工促进天然更新多种方式相结合,加快宜林地的造林绿化进程。重点生态公益林管护要根据森林生态系统自身的生物学特性和在维持生态平衡中的作用,建立森林生态系统管护区,采取有效措施保持生态公益林系统的自然性和完整性。积极恢复和保护现有天然林资源,强化森林生态系统自身的调节能力,努力扩大生态公益林的防护能力,充分发挥其在自然环境中的平衡作用,不断减少自然灾害的危害,促进生态系统和生活环境的良性循环,以确保国土的长治久安和水利枢纽工程的长期效能。

2.一般公益林

集生态需求与持续经营利用于一体的生态公益林划定为一般公益林,实施一般性保护。根据可采资源状况,进行适度的经营择伐及抚育伐,以促进林木生长及提高林分质量。一般生态公益林管护要采取生物资源管护实验区的管理方式,坚持因地制宜、用地养地、丰富物种、综合治理、稳产高效的建设方针,在加强森林资源保护管理的同时,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大力发展生物资源、合理进行森林多资源的开发利用,实现林业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3.商品林

在地势较平缓、立地条件较好,森林采伐后对生态环境不产生重大影响的地区划定为商品林经营区。采取集约经营的方式,以较少的土地和较短的周期,定向培育具有适度规模的以工业原料林为主的速生丰产用材林和经济林等,能解决森林资源接续,增加木材供给,提供市场所需林产品,培植新的林业经济增长点,使天然林资源切实得到保护。商品林主要包括珍贵和大径级用材林、工业纤维林、常规用材林、材脂两用林、商品竹林;以生产果品、木本粮油、饮料、调料、香料、化工原料、木本药材和木本粮食等为主的经济林;以及生产木质热能原料和生活燃料的能源林。

(二)生态公益林建设

我国西南、西北、东北、内蒙古自治区的九大重点国有林区和海南省林区的天然林资源,集中分布于大江大河的源头和重要山脉的核心地带,占我国天然林资源总量的33%左右。这些森林是长江、黄河、澜沧江、松花江等大江大河的发源地;是三江平原、松嫩平原两大粮仓和呼伦贝尔草原牧业基地的天然屏障;是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等'水利设施的天然蓄水库;是祁连山、阿尔泰山、天山地区农牧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用水的源泉;是我国野生动植物繁衍栖息的重要场所和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的基因库。由此构成了我国生态公益林重点保护体系。

1.长江中上游保护体系建设

主要是加强长江中上游及其发源地周围和主要山脉核心地带现有天然林资源的保护,积极营造水源涵养林和水土保持林,以涵养和改善长江中上游的水文状况,减缓地表径流,护岸固坡,防止水土流失。该体系建设的重点是保护好三峡库区及其上游的原始林和生态脆弱地区的天然林资源,同时加强营造林工程建设,增加林草植被,以减轻水土流失、泥沙淤积对水利工程的危害和威胁,‘充分发挥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等水利设施的长期效能。

2.黄河中上游保护体系建设

主要是加强黄河中上游及其发源地周围现有天然林资源的保护,积极营造水源涵养林和水土保持林,以涵养和改善黄河中上游的水文状况,缩短黄河断流时间和减少断流次数,减缓地表径流,护岸固坡,防止水土流失。该体系建设的重点是保护好小浪底工程区及其上游的原始林和生态脆弱地区的天然林资源,同时加强营造林工程建设,增加林草植被,以减轻水土流失、断流、泥沙淤积对小浪底工程的危害和威胁,充分发挥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等水利设施的长期效能。

3.澜沧江、南盘江流域保护体系建设

主要是转变国有林区森工采伐企业的生产经营方向,停止天然林资源的采伐利用。并加以恢复和保护,大力营造水源涵养林和水土保持林,以改善澜沧江、元江、南盘江等江河流域发源地的水文状况,减少水土流失,防灾减灾。

4.秦巴山脉核心地带保护体系建设

主要是保护好分布于黄河流域及秦岭山脉核心地带和巴颜喀拉山高山峡谷地带的天然林资源,大力营造水土保持林和水源涵养林。建设重点是在各支流的上游及沟头经营水源涵养林,在干流和支流两岸第三节天然林保护工程曲匈容及陡峭的沟坡上经营护岸固坡林,以增强林草植被的蓄水保土功能,减缓雨水冲刷,减少泥沙含量,同时涵养水源,调节水的小循环,减少黄河断流次数和缩短断流天数。

5.三江平原农业生产基地保护体系建设

该区域的森林主要分布在黑龙江、松花江、牡丹江等江河流域两岸及其发源地和小兴安岭、张广才岭、长白山等山脉的核心地带。其经营目标是在强化现有天然林保护的同时,积极营造水源涵养林和水土保持林,以调节地表径流,固土保肥,涵养水源,防止泥石流和山洪暴发,减少自然灾害的发生,提高粮食产量。

6.松嫩平原农田保护体系建设

主要是指松花江、嫩江冲积平原周围的生态公益林建设,以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减少水土流失,保护耕地,抵御水涝、干旱、盐碱、干热风等自然灾害,提高粮食产量。

7.呼伦贝尔草原基地保护体系建设

主要经营目标是呼伦贝尔草原牧场的水源涵养和防风固沙。加强森林资源的保护与发展,提高林草植被覆盖率,保护草原,遏制土地沙化和荒漠化扩展,是提高和恢复土地生产力,保障该地区牧业稳产高产的一项重要措施。

8.天山、阿尔泰山水源保护体系建设

主要经营方向是保护和营造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和防风固沙林,加强生态公益林建设,保障该地区农牧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用水,改善生存环境,提高生活质量。

9.海南省热带雨林保护体系建设

经营目标是保护、恢复和发展现有的热带林,提高林分质量,同时起到防治风蚀和涵养水源的作用,保护岛屿特有基因资源,控制水土流失,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为生态旅游和科学实验创造条件。

(三)商品林建设

重点地区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之后,木材产量将大幅度调减,致使木材供需缺口扩大,木材供给的结构矛盾加剧。通过高强度集约经营、定向培育、基地化建设、规模化生产,发展以速生丰产用材林、工业原料林及珍贵大径级用材林等为主的商品林基地建设,特别是提高现有中幼龄林的集约经营强度,为重点地区长期发挥木材生产基地的作用奠定基础,从根本上解决木材供需矛盾;通过提高森林资源利用率和木材综合利用率,加快以人工林、“三剩物”及“次、小、薪”材等为原料的林产工业建设,推广使用林产品替代物和适度开发海外资源,减轻对森林资源利用的压力,使工程区的森林尽快恢复和发展。

1.珍贵大径级用材林建设

培育目标是国内外市场紧俏的胶合板材、高档装饰材及优质家具材等珍贵和大径级用材林。针对各林区的具体条件和适生树种的分布确定为黑龙江省、吉林省林区红松、水曲柳用材林建设基地;云南省林区柚木、龙脑香热带林建设基地;陕西省、甘肃省林区云杉、水青冈用材林建设基地;大兴安岭林区樟子松、落叶松大径级用材林建设基地。

2.工业原料林建设

培育目标是国内市场缺口较大、尚需大量进口的木浆纤维用材林。重点建设分布为内蒙古自治区、大兴安岭林区落叶松、杨桦工业原料林建设工程;黑龙江省、吉林省林区冷杉、杨桦工业原料林建设工程;四川省、云南省林区松树、桉树工业原料林建设工程;陕西省、甘肃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林区松树、杨树工业原料林建设工程。

3.常规用材林建设

培育目标是直接使用原木等常规用材林。重点建设分布为陕西省、甘肃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云杉、松树常规用材林建设工程;黑龙江省、吉林省林区落叶松、阔叶树常规用材林建设工程;内蒙古自治区、大兴安岭林区落叶松、桦木常规用材林建设工程;四川省、云南省、海南省林区杉木、松树常规用材林建设工程。

4.竹林建设

培育目标是速生丰产的竹林。重点建设分布为自然条件较好的江西省、湖南省、湖北省、云南省、四川省等地。

5.名特优新经济林建设

培育目标是生产化工原料的材脂两用林,以及木本药材、调香料和果品经济林。根据最新品种试验与推广的经验,优先发展名特优新的经济林品种。重点建设分布为四川省、云南省林区材脂两用林建设工程;海南省林区热带果品林建设工程;陕西省、甘肃省林区材脂两用林建设工程;黑龙江省、吉林省林区木本药材林建设工程。

6.森林多资源综合开发

为了充分利用地力,增加商品林经营附加值,在立地条件较好的新造用材林和经济林内,采用林粮(菜、药)间作方式;利用国有林区天然林内野生动植物、微生物资源丰富的优越条件,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职工进行综合开发,如采集山野菜、蘑菇、木耳、野生果品等等。

(四)转产项目建设

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施,将在短期内影响到局部地区的财政减收和群众生活水平,因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提高当地群众收入,是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的重要内容,是确保天然林保护工程成功的关键。转产项目建设是天然林保护工程建设的重要一环,是妥善分流和安置好富余人员的有效途径,是解决林区人口对森林资源过分依赖的有效措施,它不仅是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必要保障,而且也直接关系到林区的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稳定。目前,林区现有的产业项目普遍存在着布局重复、结构雷同、经济规模偏小、技术含量低、所有制单一等问题。因此,调整产业结构与布局,对现有企业进行改组与改造,增加科技含量,盘活不良资产是转产项目建设的当务之急。

1.转产项目建设的原则

(1)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国家的产业政策和经济形势,结合林业行业的产业布局,合理确定和筛选转产项目,避免重复建设和形成不良资产。

(2)以高新技术为依托,要充分利用现有的科技成果,提高项目的科技含量,以实现多种经营、综合经营、集约经营和高效经营。

(3)充分发挥区域经济优势,优化资源配置。我国幅员辽阔,地区差异比较大,要结合各地实际建立林业区域经济,发挥集团优势,促进大、中、小型企业的最佳组合,实现规模经营,从而达到更高的社会经济效益。

(4)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大力发展自营经济。对现有企业按现代企业制度进行改组和改造,加大技术改造力度,以资产为纽带,加快改组力度,增强市场竞争能力,是天然林保护工程一项主要工作。要采取多种经济形式,多渠道筹措资金,多层次、多成分、多形势地发展转产项目,要结合本地的资源条件和区域经济优势,大力发展多形式的自营经济。

2.转产项目建设的主要思想

转产项目要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以安置因木材减产形成的富余人员、以获取最大经济效益为目标,加工项目的选择应以当地的森林资源为基础,与商品林的定向培育相结合,科学论证,审慎决策。项目的筛选与确定,要建立企业决策责任制,加强项目前期的决策和管理,提高项目的科学性和可行性。近期,要以资产重组、技术改造和现有企业改建扩建为重点。转产项目要立足林区自身特点和区域优势,充分利用林区的资源条件,合理开发利用林区多种资源。大力发展养殖业,积极开展水电、矿产资源开发、森林旅游和商贸服务以及木材综合利用与林产化工等,适时地建立起一批“短平快”项目,达到以短养长的目的。同时,提倡以家庭经济为主的种养专业户,建立若干个一头联基地、一头接市场的龙头企业。中期,要大力发展有发展潜力的林产工业和多种经营,重点抓好主导产业的建设,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尽快建成结构合理、高效益、快增长的比较发达的产业体系,以摆脱林区经济对林木资源的绝对依赖;要转换企业经营机制,确定集团战略,组建跨地区、跨行业、集林工贸和产、供、销于一体的林业集团,建立现代林业企业制度。支持发展林区的集体经济、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支持发展家庭经济,形成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集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为补充,多元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使林区尽快走出“经济危困”的低谷;企业要从包揽社会中解脱出来,真正成为充满活力的市场主体;建立林区各类要素市场,逐步在林区外建立林产品市场,繁荣林区经济,拓展林产品国内外市场,参与国际竞争。

总之,要尽快完成从产品经济到商品经济、从资源经济到产业经济、从单一经济向多元经济的转变,使林区从根本上扭转“两危”局面,把林区建成产业结构合理、市场繁荣、经济发达、人民富庶、环境优美、可持续发展的新型林区。

3.林业产业区域

根据工程重点实施范围和地域资源特点,将产业区域大致划为5个区域。

(1)东北、内蒙古产业区东北、内蒙古地区继续发挥我国商品木材主要生产基地的优势,提供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必要的原木和各种材料的锯材。相应发展木材防腐和干燥工业,重点发展制浆造纸工业,同时积极建立定向培育的造纸原料林基地。大力发展初、中级木材加工业,特别是在改善产业素质的前提下重点发展人造板工业。

(2)西南产业区西南地区继续保持一定的木材生产能力,保持紫胶生产的传统优势,林产工业则以初、中级木材加工为主,在提高技术水平的前提下,适当发展制浆造纸工业。

(3)中南产业区中南地区应充分发挥当地的自然、经济条件和水热资源,积极发展竹材加工和绿色食品的加工业,大力发展林区旅游业和小水电业。提高现有林产工业和林产化工的集约经营,使之向产业化发展。适度开展林果产品系列加工。

(4)西北产业区西北地区继续保持一定的木材生产能力。大力发展中药材的开发利用。由于西北地区古代文化遗址较多,能够吸引大批中外游客,发展森林旅游前景广阔。

(5)海南产业区海南地区发挥当地地理、资源、气候等优势,大力发展以热带雨林景观为主的旅游业、以经营橡胶、松香为主的林化工业和以道果、油柚为主的热带优质水果基地及配套果品加工业。

4.转产项目的管理

根据转产项目的性质和规模,按照国家现行有关项目管理的文件、办法等要求进行管理。

转产项目的任务指标主要指富余人员安置数量。目标和效益指标包括新增产品产量增加值、实现利税。国家林业局将根据有关管理办法,组织专家对项目进行预评估、中评估和后评估。

(五)人员分流

木材产量的大幅度调减,将有大量的富余职工需要分流和转产安置,做好林区再就业服务是天然林保护工程顺利实施的关键。

1.森林管护、营造林建设吸纳和安置富余人员森林管护分流人员主要从事林政资源管理、林业公安、森林保护等工作;营造林建设分流人员主要从事种苗生产、人工造林、抚育间伐、林分改造、未成林造林地的补植、经济林栽培等森林资源培育工作;32程保障体系建设分流人员主要从事林区道路建设和其他基础设施的新建与管护。

2.建立转产项目,提供就业机会

转产项目是经过民主科学的决策,按照市场经济的运作方式选取和建立的,应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能够安置林区富余人员,并能够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3.建立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林区多种经营项目

通过多形式、多层次的再就业培训,提高下岗人员综合竞争能力和自强、自信心,引导下岗人员积极投身到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建立个体、集体等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企业。提倡发展社会服务、养殖业等多种经营项目。

4.妥善做好离退休职工养老保险社会统筹工作

通过大力发展社会保险业,为下岗职工提供最低社会保障收入和医疗等保障,解决下岗职工的后顾之忧,同时,妥善做好离退休职工养老保险社会统筹工作。

(六)加强工程基础保障体系工作

为保证天然林保护工程公益林建设的质量,充分发挥生态公益林体系的公益效能,在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完善法规制度和强化经营管理的基础上,要加强以下五大基础保障体系建设。

1.科技教育体系建设

目前,我国已基本形成了专业齐全、人才荟萃的林业科研体系。天然林保护工程中的公益林建设,要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指导思想,实施科教兴林战略,要充分发挥工程建设中的科技保障作用。利用现有的科技力量和科研成果,推动林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深化科研体制改革,调动国家、省(自治区)、国有林业局等各级科技研究人员的积极性,密切同科研、教学和生产单位的横向联系和科技协作,建立起从中央到地方集科研、开发、推广、信息服务和教育培训学科齐全、结构合理的林业科教体系。在加强科技研究与推广的同时,搞好职工培训和教育,实现科技进步与劳动者素质普遍提高相结合。建立具有良种繁育、用材林速生、经济林丰产、森林保护、水土流失治理、森林生态效益与补偿机制研究、职工教育、林业信息管理等一整套各有侧重、互为补充的科技教育体系。

(1)科技研究与推广

针对我国现有林业科研管理体制,普遍存在着人员结构不尽合理、研究内容在同一水平上重复较多、科技推广的力量和力度不够、科技成果转化率和科技进步对经济的贡献率不高等诸多问题,为了保障重点国有林区天然林保护工程的顺利实施和健康发展,必须采取一系列的积极措施。一是必须从科研人员管理体制的改革入手,建立起一支精兵高效的科研队伍;二是确定以生态公益林、商品林建设为主要研究内容的主攻方向;三是要巩固机构、健全制度、落实人员,实行科、教、企联合,面向基层,进而巩固和完善国有林区科技推广体系和试验示范体系。

(2)职工教育

积极开展以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为重点的行业培训工作,以原林业部编制的《岗位规范和工人技术等级标准》为依据,有重点、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实施林业干部和工人进行岗位培训。在抓好岗位培训、教育的同时,要积极抓好下岗分流人员的再就业培训,重点是帮助过去从事木材生产的职工掌握营林作业和林区多资源综合开发的基本技能。

2.种苗繁育体系建设选用良种、培育壮苗是提高林地生产力,达到速生丰产目标的关键措施,是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的基础。因此,天然林保护工程必须加强种苗繁育工作,为天然林保护工程建设提供良种壮苗,建立起林木种子生产、种子贮藏与苗木繁育协调发展的种苗繁育体系。

3.基础设施体系建设

基础设施体系建设是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基础和保障。缺乏良好的基础设施,对于加强营造林事业、保护好天然林资源势必造成不利影响。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应遵循满足需要、突出重点、量力而行、分步实施的原则,其主要内容包括林区路网建设、林业机械设备和营林站点建设等。

4.森林保护体系建设

加强森林防火和病虫鼠害防治,制止乱砍滥伐和非法采猎,是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的关键措施,建立健全森林保护体系,是天然林保护工程的重要保障。该体系建设的主要任务和目标是,加强森林防火工作,努力降低森林火灾可能造成的损失和影响;积极开展森林病虫鼠害防治,严禁危险性病虫害的入侵和蔓延;坚决制止乱砍滥伐、无证采伐和越界采伐,确保木材调减量落实到位;依法保护和利用野生动植物资源,严厉打击非法采猎国家保护的珍稀动植物的犯罪行为。

5.林业信息管理体系建设

为切实提高国有林业局经营管理水平,真正实现林业集约化经营,保证天然林保护工程的有效实施,将利用遥感、信息处理、计算机管理等现代化技术和手段,建立林业信息管理体系,为管理者的最终决策提供准确、及时、科学的依据和优化方案。

林业信息管理体系主要由森林资源信息管理系统、天然林保护工程信息管理系统和国有林业局经营决策支持系统所组成,并建成国家林业局一省(自治区)或森工(集团)公司一国有林业局一下属国有林场的信息网络系统,实现天然林保护工程综合信息的动态管理和多级共享,为各级林业主管部门快速检索、查询和充分利用有关信息提供高容量、高效率的服务。

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的步骤和主要保障措施

一、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基本思想

天然林保护工程是一项国家实施可持续发展、保护生态环境的重点建设工程。此项工程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实施难度大,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组织管理实施此项工程必须要有明确的工作目标,清晰的工作思路,责权统一的管理体制,运转自如的运行机制,科学的管理办法,现代的科学手段和兢兢业业的工作精神。

1.坚持一个中心

就是坚持以天然林资源保护和恢复为中心。保护和恢复天然林资源是建设好我国生态环境,保障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举措。搞好这项工程一定要有全局观,并且要把天然林保护工程作为林业部门的第一位中心工作。

2.达到两个目标

天然林资源得到有效的保护和恢复,增强其生态功能是第一个重要目标;通过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使林区经济结构得到合理调整,实现林区经济平稳过渡,找到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求的新的经济增长点,振兴林区经济是第二个重要目标。

3.实施三个调整

一是经营思想的调整,将由木材采伐转向保护和培育森林资源;二是产业结构的调整,由单一的以木材原料为主的林业产业结构,向适合市场经济需要的全方位的产业结构调整,在保护好天然林资源的同时,合理地利用好林区的其他资源,形成新的产业经济链;三是管理体制的调整,要利用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的契机,理顺管理体制,建立政企分开的管理体制和分级的森林资源管理体制。

4.实现四个转变

一是实现由采运企业向营林事业转变,将工作由伐树转向种树;二是由计划经济模式向市场经济模式转变,林区由传统的大木头经济向市场经济所需求的多元化经济转变;三是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应用现代高新技术成果,保护和培育森林资源;四是实现企业管资源向国家管资源转变,把资源管理的行政职能真正从企业分离出来。

5.落实五个保

一是保工程要有得力的组织保证,从中央到地方都要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确定主要行政领导负责,签定工程项目行政领导责任状;二是确保权责统一的管理体制,国家林业局天然林保护工程管理中心(筹)已经成立,将全面开展工作,各省区也要有相应的机构,配合工作;三是确保使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和先进的科技手段,管理和实施好这项工程;四是确保资金的到位和按规定使用,中央和地方配套资金一定要落到实处,并做到专款专用,封闭运行;五是确保以兢兢业业的工作精神投入到天然林建设上来。各级林业部门,从领导到职工都要树立高度的责任感,以严谨的工作态度,饱满的工作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去。

二、实施步骤

1.编制工程实施规划,搞好森林分类区划工作

按照自下而上、专家论证、部门审批、自上而下的程序,做好全国、省(自治区、直辖市)、县(国有林业局)三级工程规划,并将森林分类区划落实到山头地块,为保证工程实施能够科学、合理、有序和统一地开展做好准备。

2.调减和停止天然林采伐,大力发展营造林

全面停止对长江、黄河中上游地区划定为生态公益林内的森林进行采伐,调减东北、内蒙古国有林区天然林资源的采伐量,严格控制木材消耗,杜绝超限额采伐。积极开展生态公益林、商品林建设,促进天然林资源的恢复和发展。

3.选择建立转产项目,妥善安置富余人员

为妥善安置富余人员和促进林区经济发展,要选择建立一批转产项目。通过转向营造林建设和再就业培训等形式,妥善安置好富余人员。

4.加强基础保障'体系建设,提高工程实施质量

通过科技教育、种苗繁育、基础设施、森林保护和信息管理体系的建设,为工程实施提供必要的基础保障。各级管理和实施人员都要端正态度,认真负责地采取科学办法,提高工程实施质量。

三、工程实施的主要保障措施

天然林保护工程是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国际国内十分瞩目的一项旨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巨大生态建设工程,这项工程对于保护我国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1.建立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天然林保护工程是一项影响面广、工作难度大、要求高的社会系统工程,必须建立强有力的组织领导机构。借鉴国内外科学的工程管理模式,按照机构改革的要求,建立起统一、高效、科学、务实的管理机构和运行机制。国家林业局在国务院的直接领导下,负责指导工程的实施。国家林业局组建的天然林保护工程管理中心(筹),具体承办国家天然林资源保护工作的有关事宜。各有关省(自治区)和森工(集团)公司和国有林业局在地方政府的直接领导下,成立天然林保护工程管理办公室,认真实施好这项工程。

2.加大工程对内对外的宣传力度

天然林资源保护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参与和配合,各地要利用各种宣传媒体加强对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宣传力度,使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群众了解、参与、支持和监督天然林保护工程,要定期在新闻媒体上工程进展信息,接受监督。

3.落实有关建设资金和相关的配套政策

资金的投入、政策的扶持是工程顺利实施的基本保证。要切实保护好国有林区的天然林资源,完成《实施方案》所确定的各项目标,必须本着中央与地方事权划分的原则,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落实工程建设所需的各项资金。因此,要积极争取各方面对工程的资金投入。今年在国家财力十分紧张的情况下,中央专门安排了一部分财政债券投资和财政资金,用来开展天然林保护工程,除中央应安排的各项资金投入外,地方和企业的配套资金也必须落实,否则就会影响工程的全面实施。

同时,要积极争取落实各方面的扶持和优惠政策,尤其是涉及林区职工转岗分流和国有林区离退休职工的养老保险金的分摊比例的政策,落实生产经营局转变为营林事业局的管护事业费,落实转产项目的税收优惠政策和贷款贴息相关的配套政策,保证林区的社会稳定。

4.要加强对工程项目和资金的管理

天然林保护工程涉及资金量大、项目多,要保证资金和项目发挥最佳效益,就必须严格按照国家基本建设项目管理和审批程序,加强对项目的评估和咨询,选好工程建设项目,制定好工程建设方案,要严格项目的设计和施工管理。工程建设实行规范化管理,实行建设项目法人责任制。做到精心组织、精心施工。

对资金要单独设账,封闭运行,专款专用。新增资金要用于新的任务和工作,严禁用新资金还旧账,任何部门和任何人不得挪用、串用、挤占工程建设资金。要保证将有限的资金真正用到天然林保护工程上来,对资金的使用要有制约、检查和监督机制。

要加强对工程建设的检查、监督,对工程建设全过程进行监督管理。

天然林保护工程是国家林业局重中之重的工作,是我国林业发展史上难得的机遇,也是对林业全行业的考验。因此我们要本着对党、对人民、对国家高度负责的精神,动员全行业人员把这项工作做好。

5.深化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深化改革,将森林资源的管理从企业中分离出来;通过公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加快林区多种资源开发。

6.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工程建设质量和效益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天然林保护工程必须建立健全科技支撑体系、以加大工程的科技含量。一要成立部级工程高级专家咨询委员会,对工程实施中带有前瞻性、战略性、全局性的重大问题,组织专家咨询与论证;二要充分利用全国已有的地、县、场三个层次的科技开发推广示范网络,大力推广20—30项实用技术和先进科技成果;三要组织科研工作者针对退化天然林生态系统的恢复、天然林生态系统可持续经营和国有林区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开展科学研究与科技攻关,搞好工程技术储备;四要选择一些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地区和单位建立部级示范区,为全国顺利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提供理论依据和典型示范。各级地方政府也要建立示范区或示范点,以点带面,带动和辐射周边地区的天然林保护工程;五要开展国际国内合作交流,学习国内外天然林保护的先进经验、先进技术、先进管理方法;六要开展天然林保护工程科普宣传及公众教育活动;七要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吸收社会资金,积极争取国际合作项目和无偿援助资金,加快科技支撑体系建设。

林业工程就业方向篇6

一、“四增长一发展”——清河模式的判读

森林资源是否增加?林区经济是否增长?林区职工群众是否充分就业,收入是否增多?林区社会是否全面发展?这是目前国有林区面临的最根本的问题,决定着国有林区的生存与发展。因此,国有林区发展模式的选择,一定要通过能够达到这“四增长一发展”的目标来确定:增加林区的森林总量,增加林区经济总量,增加林区就业途径,增加林区职工群众收入,发展林区社会事业,最终实现林区社会和谐发展。这“四增长一发展”目标,既是国有林区改革与发展的路径和方向,也是检验和判断国有林区改革与发展模式成功与否的标准。

依此标准,我们来判读清河模式。

在清河林业局建设发展三十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年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年份,是由单一木材生产向生态经济共同发展的战略思路转换的分水岭。*年以来,清河林业局坚持不懈地进行林区经济改革,经过8年多的努力,如今已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1.林区森林资源增加。根据清河林业局*年森林资源复查,*年全局森林资源总蓄积量达到1227万立方米,与*年相比,在保证平均年产12.3万立方米商品材(年均消耗量为22.4万立方米)的基础上,森林资源净增176万立方米,年均增加17.6万立方米,实现了长大于消的良性循环。*年森林覆盖率达到90%。

2.林区经济增长。*年,清河林业局实现地区总产值6.9亿元,是*年的5.3倍,其中一、二、三产业分别增长10.9倍、3.6倍、6.79倍,是黑龙江省森工系统产值最高、增长最快的。实现总收入1.4亿元,是*年的2.2倍。

3.林区实现充分就业。从*年开始,通过推行森林管护经营责任制,大力发展多种经营和林产工业,逐年解决了富余劳动力就业难题,清河林区劳动力实现了充分就业。并从*年开始,企业劳动力出现不足,当年劳动力缺口1200人,*年林区劳动力缺口8000人,只有通过外出招工添充缺口。目前,林区就业人口达2.33万人,其中非林业人口1.3万人,占就业总数的55.8%。

4.林区职工群众收入逐年增加。首先,职工工资逐年提高。全局职工年均工资*年达到11445元,高出黑龙江省城镇可支配收入的*多元,是*年2563元的4.5倍,年均递增20.7%,目前,人均月工资已达到1318元;其次,林区家庭经济收入较高。*年,清河林区家庭自营经济收入人均5940元。在从事家庭自营经济的4607户中,年收入3万元以上的467户,占10.1%;年收入5万元以上的201户,占4.4%;年收入8万元以上的69户,占1.5%;年收入10万元以上的30户,占0.7%。总体看,山上职工收入高于山下职工收入。

5.林区社会发展。清河林业局在加快建设生态体系、大力发展林区经济的同时,坚持社会事业的发展与之相协调,推动和谐林区建设。在小城镇建设方面,*年,清河林业局被评为“省级生态园林小城镇”。截至*年底,清河林业局共投入3.8亿元,铺设了34万平方米街巷道和通往中心林场、农场、附近村屯的34公里水泥路,建商品楼21万平方米,林业局址职工人均住房面积达23平方米。在教育、卫生方面,先后投资2500万元新建了小学和高级中学,改建了初级中学,配备了标准化教学设施;从*年开始,普及了9年免费义务教育;山上林场的学生只要住在学生公寓,每月补助50元伙食费。投资400万元用于职工医院扩建工程。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方面,全面开展了职工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5项保险,也为其他就业人员解决了养老、医疗、工伤3项保险。为1000多名老知青解决了每人每月450元的劳动保险。并投资新建、扩建老年公寓和福利院,解决了老有所养问题。*年清河林业局被评为“省级平安镇”。

事实胜于雄辩。清河林业局改革与发展的成效已经证明,清河模式是成功的。从未来的发展趋势看,清河林业局生态、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前景美好。

二、“六项改革”——清河模式的内涵

清河林业局在改革和发展中所创造的新型模式无疑是成功。成功得益于“六项改革”。所谓“清河模式”,其内涵是清河林业局在进行生态经济改革实验的过程中,建设“人大授权、政府派出、林区区域管理、内部政企分开”的新体制,主要是在林区行政管理体制、政府与企业关系、资源管理体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林区劳动分配制度、社会事业经营方式六个方面进行创新。

1.林区行政管理体制的创新。在清河林区设立局(林业局)、场(林场)两级管理委员会。局级管委会是在原林业局机构的基础上,精简机构和人员而设立;场级管委会是将原有的16个林(农)场撤并为3个中心林场、1个农场,成立4个场级管委会。局级管委会作为政府的派出机构,人大授予相应的政府职能,在林区内独立行使地方政府管理资源和林区社会各项职能,是清河林区的行政主体。同时,局级管委会实行林区区域管理,即只在林业局所辖区域内进行生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管理,不突破现行林业局管辖范围。这项改革,机构减少了6个,行政人员由442人减少到185人,精简了58%。提高了行政效率,节约了行政成本。

2.政府与企业关系的创新。清河林业局实行内部政企分开。政府部分(局、场两级管委会),负责管理林区行政、社会事业和森林资源、监督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促进林区社会进步与发展等职能。企业部分,将原林业局的企业职能剥离出来,企业部分成立林业经营公司,承接木材生产和经营、营林生产两大主营业务,成为自主经营的市场主体。政企在职能、机构、人员、资产、费用、预算上实行六分开。林业经营公司按有关政策向管委会缴纳育林基金、资源补偿费和社会保险等费用。

3.森林资源管理体制的创新。在森林资源管理体制上,实现“管资源的”和“用资源的”彻底分开。局级管委会内设资源管理局(“管资源的”),行使国有林区森林资源的相关管理、监督职能,对施业区内的森林资源依法管理。无论是木材生产还是营林生产,资源管理局都有专人进行全程监督。并根据当期市场价格核定森林资源补偿费和育林基金基数指标。林业经营公司(“用资源的”)对采伐和迹地更新造林负责。这一体制理清了森林资源监督管理、培育利用的关系。在森林资源管护上,全面推行责任制。职工群众在管护森林的同时,允许他们利用林下资源。管护人与管护区连责、连利、连心。找到了致富职工和保护资源的最佳结合点,实现了资源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

4.企业制度创新。从*年开始,清河林业局先后对具备条件的厂家实行股份制改造,林业局以各种形式的投资及其收益为全民所有,构成国有股;各基层厂家的资产,为各厂家集体所有,构成集体股;职工及其自然人投入的为个人所有,构成个人股。成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外部法人和自然人入股的林产工业有限公司,原各厂家为子公司。通过折股量化和产权界定,形成了投资主体多元化、多种经济并存的格局。股份后的企业,按市场机制运作,用工、分配等各项经营管理活动完全由企业自主决策。如分配,企业除以固定返利的形式上缴部分利润与林业局外,其余利润企业自主决策用于股本分红或用于再生产。人造板厂*年纯利200万元,上缴林业局50万元以后,企业决定:30万元用于职工分红,剩余120万元全部作为资本积累,用于再生产。

5.林区劳动分配制度创新。在用工方面,清河林业局实行了全员劳动合同化管理。建立林区劳动力市场,各企事业单位用工实行“双向选择,自主择业”,没有签订劳动力合同的职工,一律进入劳动力市场,原单位不再保留这部分职工的劳动人事关系,由劳动、人事部门统一管理。学校也改革人事制度,从校长到教师一律竞聘上岗,择优录用,未被聘用的84名教职工全部分流。在分配方面,制定方案与细则,*年以来,先后制定了“森林资源管护经营责任制实施方案与实施细则”等多个改革方案和规定,对各项经营活动成本、利润核算,由此确定各种分配方式。以森林管护为例。先是根据地形、林种、林木、林下资源等类型划分管护经营区,然后定面积、定人员、定任务、定费用、定时间,再详细地制订保证管护效果、保证自身收入等管护人员的权利、责任和义务,着重对管护人员的收益如关于林蛙的养殖、山野菜的采集等方面都做了特别的规定。通过分配方式的创新将责任和利益紧紧相连。

6.社会事业经营方式创新。本着面向市场,企业化经营、市场化运作的思路,清河林业局从*年开始,对事业单位进行改革,把事业单位从林业局剥离出来。街道、自来水、供热站、电厂、医院广播电视局全部放开经营,管委会财务、物价部门制定详细收费明细、明码收费。管委会负责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上缴利润完成后,其他经营业务活动完全由改制的事业单位自主决策。以供应公司为例。该公司前身是清河林业局负责供应材料、燃料的一个局机关科室,共有职工120人,每年仅人员工资和办公经费达86万元。改制后,除留下17人负责全局的燃料等供应外,其他103人集资入股成立股份公司。改制后,公司效益年年提高,员工工资不断增加,还每年上缴林业局十多万元利润。据*年统计,各改制单位减少事业费800多万元,缴纳社保、折旧、利润“三金”100多万元。

上述六项制度的创新,我们认为是清河模式的真正内涵,是清河模式的精华。

三、四点启示——清河模式的现实意义

解读清河模式,我们受到很多了启发。对于国有林区以及森工企业而言,在资源危机、在经济危困的表层下,问题的实质是什么?又该如何解决?清河林业局找到了问题的答案,也正在逐步破解了这一难题!

1.解决了政企不分的问题。现实的国有林区,政府和企业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森工企业既是政府,因此,要按政府职能设置部门、设置职位,负载着庞杂的行政职能和社会管理职能;又是企业,要按企业规范从事生产经营活动,要生产产品要上缴利税。这种特殊的体制,一方面造成了管理的混乱,更为重要的是,无论政府和还是企业,各自的所扮演的角色、各自所承担的职能都未能得到充分地发挥。清河林业局抓住了这一问题的根本,实行了政企分开。所成立的185人管委会,成为林区政府,承接了分离的行政社会管理职能和森林资源管理职能;被剥离出来的企业,应对市场、创造利润,开始成为市场经济的真正主体。

2.解决了企资不分的问题。这里说的是企业和资源的关系。名义上,森林资源权属是清晰的,《森林法》明确规定了森林资源属于国家所有,但谁来代表国家行使所有权呢?实质上,国有林区的森林资源为企业所有,森工企业集森林资源的管理以及占有、使用、收益、处置四权于一身,既是森林资源的管理者,又是森林资源的使用者、收益者、处置者。一旦在国家利益和企业利益相左或冲突时,企业难免会取企业小利而忘掉或舍弃国家大益。法人超限额采伐难以杜绝就是证明。清河林业局采取了“管资源的”政府和“用资源的”企业完全分离的做法,“裁判员”和“运动员”各司其职,管委会代表国家监督管理好森林资源,企业通过向管委会缴纳育林基金、资源补偿费等方式有偿使用森林资源。

3.解决了企社不分的问题。即解决了企业办社会的问题。国有林区有着特殊的形成背景:先建企业后形成林区社会。林区的学校、医院等机构因森工企业而建立,因森工企业而生存,为森工企业而服务。森工企业承担着管理社会事业的职能,生老病死、衣食住行全都由企业负责,林区的各种社会性事业完全是由企业供养支持,因此森工企业“办社会”的负担极其沉重。从目前一些国有林区的改革实践看,企业“办社会”的状况已经逐渐改变,普遍的做法是交归地方。清河林业局独特之处在于它没有采取“一交了之”的普遍做法,而是在成立林区政府——管委会基础上,交给了管委会管理,并创新了企业化经营林区社会事业的机制。

4.解决了企业冗员的问题。国有林区冗员问题的形成,有着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一方面,国有林区作为一个自成体系的、独立的社会,相对封闭,就业人员以及新增就业人员主要靠自身消化解决,但由于经济社会发展滞后,一、二、三产业发展处于较低层次,吸纳就业的能力十分有限;另一方面,随着可采资源的减少,加之天保工程的实施,富余人员问题突显。只要这些人生活在林区,就要依靠这里的森林资源。不夸张地说,富余人员问题,是国有林区的最大问题,人往哪里去?能否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决定着国有林区的前途和命运。清河林业局在改革发展中,“不求所有,但求所在”,不过多考虑企业权属,而充分考虑林区冗员问题,看重的是社会综合效益,只要能够发展和壮大林区经济,提供就业岗位,增加职工收入,就为企业发展提供一切便利条件,以至于从*年开始,清河林业局就出现了劳动力缺口的问题,目前清河外来务工人员已超过3000人,人均月收入超千元,创造了国有林区就业的奇迹。

四、五点思考——清河模式的借鉴意义

目前,在国有林区改革和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多种模式。雷加富副局长总结主要为四种模式,即以森工企业改革为突破口的吉林模式,以林权改革为突破口的伊春模式,以森林资源管理体制改革为突破口的6个重点国有林区森林资源管理体制改革试点模式,以林区管理体制改革为突破口的清河模式。各种模式的优劣利弊,因为没有做更深入的调查研究,我们不敢妄加评论,也不能妄下断言。仅以清河模式为案例,通过剖析,把我们对国有林区改革与发展的一些思考提出来。

1.清河模式是否为国有林区改革发展的方向?换言之,清河林区能够做到的,其他国有林区能否做到?我们认为以下几点具有推广和借鉴意义。一是选准发展的战略目标。清河模式以林区区域经济和林区社会全面发展为战略目标。围绕这一战略目标,在生态建设方面,以森林资源管护经营责任制为基础,实行山上林场生态移民,将1100多户共3500余人从森林腹地搬迁到山下,大大减轻了山上人口压力对森林资源的破坏;在经济层面上,以发展林产工业为支柱,以发展多种经营为主攻方向,实施种、养、加工、龙头带基地的产业化发展;在社会层面上,大力发展水、电、通讯、道路、小城镇建设、林区教育、科技兴林等林区社会建设。清河林区生态体系、产业体系和社会体系共同发展的战略选择应该是国有林区可持续发展战略选择的方向和目标。二是找准改革路径。清河成功的改革发展模式告诉我们,尽管国有林区党政企社合一、高度集权的管理体制,符合计划经济时代的国情和林情,也为开发、建设、发展林区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这种体制越发显得不合适宜。资源危机加深、经济危困加重,各种社会矛盾累计,形成了国有林区发展的障碍。拆除障碍破解难题,出路只有一条,就是改革,而且是全方位的综合改革。清河林业局改革没有采取单项突破,而是从体制、机制等六个方面进行综合改革。只有深化和全方位的改革,才能打破制度束缚,才能大胆创新出新的体制和机制。早改早成功,早改早受益。三是注重职工群众利益。谁将是国有林区改革与发展的真正受益者,不同的利益导向会产生不同的结果。清河模式把职工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把职工群众满意不满意、职工群众生活水平提高不提高作为检验改革成功的标准,他们认为,就业是民生之本,改革绝不能使有劳动能力的职工下岗,不能让职工的生活水平下降,解决了就业、社会保障等一系列关系职工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使得广大职工群众成为改革发展的真正受益者。也实现了林区社会的和谐稳定。四是配备有较高素质的领导班子。清河模式佐证了“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是决定因素”这一名言。林区经济社会农林牧副渔、工农商学兵具全的特殊性,要求必须配备一支具有较高素质的领导干部队伍,既要具备林业生产、经营和管理素质,又要掌握县域社会经济管理本领。清河林区有一个熟悉林情、擅长管理的领导团队,管委会的班子成员团结奋进、善谋决断、真抓实干;班长田喜军更是有思路、有魄力、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好班长。

2.国有林区社会经济全面发展需要什么样的行政体制?我国国有林区是伴随着森林资源的开发而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渐发展的,大多地处边远山区而远离城市,森林资源丰富,林区有自己完整的社区组织,完整的文教、卫生、体育、交通、电力等社会公共事业体系。对于这样一个经济社会管理相对独立的国有林区而言,在打破政企合一、企资合一、企社合一的格局后,必须有一个能够承接政府职能的机构来行使行政管理职能,否则会出现无政府状态。针对我国目前国有林区两种政企合一的模式,分别采取不同的改革方案。一种是伊春和黑龙江大兴安岭政企合一的国有林区,可以直接将企业的职能从政府中剥离,对企业按现代企业制度改组改造,推向市场;独立出来的政府,匹配同级政府的管辖权限及规模设置;另一种是政企合一的企业,如清河林业局,采取管委会模式,作为政府的派出机构,成为林区政府,行使政府的职能。从目前来看,这两种改革是可行的,也是符合实际的。

3.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需要什么样的管理体制?森林资源管理权限一定要从企业中分离出去,交有政府(或国有林管理机构)管理,这种改革思路已经取得共识。政府(或国有林管理机构)作为国有资产的出资方,向企业和社会发包。企业与国有林管理机构建立市场化的契约关系,即企业对林地使用,国有林管理局按林地优劣向企业收取级差地租;企业对现有林木的使用,国有林管理局可以采取活立木转让、利润分成等方式出让国有林木使用权;对企业使用林地后新增林木,总体依照谁出资谁受益原则,具体按出资人与企业的契约约定执行。

4.林区经济增长点在哪里?森林资源丰富是国有林区的天然禀赋,它是国有林区赖以存在的基础。林区经济的增长点就在森林资源之中。清河模式跳出林业发展林区经济,走出了一条多元化、复合型的产业发展道路,形成国有经济、集体经济、股份和股份合作制经济,以及个体私营经济组成的多元化经济,同时涵盖工业、商业、运输业、建筑业、服务业等包括森林生态、林业经济、林区社会组成的复合经济。实质是依托林区的资源优势,将林区的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壮大产业,延长产业链,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将产业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5.林区冗员出路在哪里?社会保障制度、劳动用工制度与劳动力市场化程度是三个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关系,三者呈正相关关系。国有林区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会加速促进劳动用工制度改革,而劳动用工制度的改革深度和广度决定着林区劳动力市场化程度,市场化程度越高,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容量就越大,就业渠道就越多。目前,国有林区普遍存在着劳动用工制度的僵化的问题,这与职工害怕失去国有身份的想法密切相关,尽管国有森工企业为职工遮风挡雨的能力越来越小。清河林业局在全面实施社会保险的基础上实行了全员劳动合同制度,职工一律进入劳动力市场,不再保留国有企业职工的身份。用这种方式解决林区冗员问题是成本最少、阵痛最小,也是最彻底的方式。

林业工程就业方向篇7

林业会计日常核算工作流程如下:取得或填制原始凭证x审核原始凭证x填制记账凭证x审核记账凭证x登记总账、明细账、日记账、对账x编制会计报表x编制财务情况说明书。为使林业会计课程教学内容更具有针对性和适用性,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课程组教师深入广西林业单位并与广西林业专家和林场财务人员进行多次讨论,在广泛深入调查、分析林场会计岗位现状的基础上,确定了该课程的教学目标,即以培养林业行业所需要的会计人才为出发点,以培养会计岗位技能为核心,突出工作过程中的能力培养,以此构建林业会计的整体教学框架,培养学生林业行业各项会计处理能力,使学生能胜任林业行业各会计岗位的工作。

(一)能力目标

通过林业会计课程教学,学生掌握林业单位会计核算的基本流程、基本方法,各会计岗位能力要求,同时学会利用各项林业政策和会计制度解决问题,进一步提高会计业务处理能力,为以后的就业打下更为坚实的基础。首先,单项技能方面,要掌握林业单位的各项生产流程和各会计岗位能力要求;掌握林业行业会计科目的核算内容及使用方法;掌握林业单位各类业务的确认及处理方法;掌握林业单位各项专项资金的核算方法;掌握林业单位各种成本、费用的划分界限;掌握林业单位生产成本及费用的归集、分配和结转。其次,综合技能方面,要掌握林业单位会计工作过程各类业务的处理及会计报告的编制。

(二)知识目标

首先,了解林业基本知识、林业会计核算的特点、林业会计的职能等。其次,熟悉林业单位各会计岗位能力要求,营林生产、木材生产、林产品生产流程,以及林业会计科目的使用。最后,掌握林业单位各类业务的确认和处理方法,林业单位经营资金、专项资金和育林基金的核算方法,林业单位成本费用的划分界限及成本费用归集、分配和结转方法,林业单位财务报告的编制等。

二、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项目设计

林业会计课程教学项目设计开发应以就业为导向,基于工作过程进行,并针对林业会计工作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在对林场、苗圃会计岗位工作能力进行调查和分析的基础上,以林业会计工作过程为主线,以林场、苗圃会计岗位技能为核心,将一个会计期间工作过程、工作内容分别转化为教学项目和教学任务,以教学项目为载体,以教学内容为驱动,使工作内容与教学任务有机结合,使课程学习融理论知识、操作技能为一体,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内容设计

依据林业会计工作过程,可将林场一个会计期间全部典型工作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即审核、日常结算、林业专项核算和财务报告,然后将林业会计课程的教学内容按四个阶段进行整合,形成四个教学项目12个教学任务的内容体系,即岗位认知项目,包括原始凭证、林业会计科目使用和会计工作环境3个教学任务;日常结算项目,包括银行结算、存货收发、资产管理、债权债务、利润核算5个教学任务;林业专项核算项目,包括营林成本、苗木成本、种子成本、木材生产成本和林业专项资金的核算5个教学任务;财务报告项目,包括财务报表编制、财务情况说明书和会计信息分析3个教学任务。

四、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设计

在教学模式的设计上,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改变了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的教学模式,积极推行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该课程的教学模式以林业会计岗位核心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实行、教、学、做、合一,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理论与实践一体化,将教学场所由传统教室向模拟实训室、模拟林场等工作模拟现场转变,教师将讲台融入到工作模拟现场,采取先讲后做、先做后讲、边学边做等各种教学形式,融教室、实训室为一体,营造出良好的职业氛围,把教、学、做"有机结合起来。

五、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方法应用

林业会计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方法可以根据不同项目、不同任务、不同教学情境进行选择,同时多种教学方法并用,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质量。通过案例教学法可以将枯燥的理论通俗、生动、形象地介绍给学生,并让学生根据所学的基本理论进行详细的分析,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增强学生的判断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在介绍林业专项资金核算这一内容时,可收集林业单位专项资金核算全过程,即从收到专项资金、建立专项账簿、专项资金使用、专项资金结算等制作成一个教学案例,并将这一案例涉及的各种原始凭证、记账凭证等会计资料通过多媒体等途径向学生展示,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对于营林生产成本核算,使用项目教学法可以让学生作为实践操作的中心,使学生在学习的整个过程中始终保持着主动性;同时,教学过程还与工作过程有机结合,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交互进行,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在学与练中理解理论知识、掌握技能,打破教师和学生的界限,体现工作过程的知识需要。对于综合实训,则使用模拟教学法,模拟林场一个月的业务,学生则以林场各岗位会计的身份进行各类业务处理,身临其境地学习,从而拓宽教学渠道,增强教学的互动性,构架起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桥梁,促进教学相长。此外,通过让学生实地参与林场各会计岗位的顶岗实践,参与林业会计核算的实际工作,进一步强化学生对林业会计内容、方法和手段的系统认识。通过一系列教学方法的交互进行、工学结合循序渐进地教学,让学生真正掌握林业会计核算方法,培养学生林业单位各项会计处理能力,为学生未来走向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林业工程就业方向篇8

【关键词】现代生态林业工程;认识与思考

0.概述

在现在高速发展的重要时期,建设现代生态林业工程是林业、环境在可持续发展理念上的体现,也是可持续发展理念中的重要环节。特别是环境保护意识以及生态理念已经逐渐地深入到人们的生活中去的今天。人们由于过度追求经济上的利益,持续不断地向大自然进行索取,以至于使得现在的森林严重的被损害,并且自然的生态系统也遭到了非常严重的破坏,面对荒漠化、水土流失越来越严重的现状,在这样一个生态环境敏感的时期,人们必须要冷静的进行思考,实现科学、合理的发展。在此基础上,建设现代生态林业工程已经越来越重要了。

1.对于现代生活中生态林业工程的认识

现代意义上的生态型的林业工程,已经完全的摆脱了之前那种通过对水土资源、林木等来保持生物多样性、水土维护的模式了,而是逐渐的向生态环境以及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上对林业的发展进行研究了。此种研究新模式关键点就是要利用好现在生态建设的理念,用工程技术来作为辅助的措施,在经济角度上进行配合,进而开展以现代生态环境为主要目标的现代林业生态建设,这样就能够很好的达到整个人工复合生态系统在经济以及生态上的效益,逐渐的实现生态系统可持续经营的重要目的。生态的林业工程建设有非常深远的影响以及具有历史性的变化,现在回顾我们国家林业的发展历程,它是逐步的从林业的发展成为人类提供林产品的一个过程,并且兼顾着生物的多样性以及对我国自然文化遗产等方面的保护。

2.在建设现代生态林业工程中对主要问题的思考

2.1加强国家以及地方政策的落实以及引导工作

在现代生态林业的建设中,尤其是涉及到退耕还林以及退耕还草、封山育林等措施,和相关的生态保护型以及生态防护型、环境进行改良型的现代生态林业工程建设中,经常会关系到地方部分人的利益。所以在具体实施的时候,当影响到部分地方政府以及集体或个人的利益的时候,就会有一定的压力。很多时候在遇到困难时,原本的计划就会被现实的困难所打破;就算已经制定好的政策,在进行落实的时候也存在相当大的困难,导致政策不能落实,或者是政策不能够及时的落实。例如,各级在财政上的预算向生态林业工厂建设方面的倾斜,以及加大放宽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相关优惠性质的政策,这样的政策具体表现在适度的减免部分相关的税收费用,进一步的拓宽现代生态林业工程进行科学建设需要的资金渠道,多种措施共同实施为各个企业或者是事业单位以及个人开展生态林业的工程建设提供方便,例如,延长与银行之间的贷款以及还款时间,利用民间借贷等等有效的途径进行贷款。另外,还需要坚持“谁建设、谁受益”的原则,然后积极的把各个单位都推进到现代林业工程的建设当中去。

2.2兼顾好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双重性利益

个人的利益与集体的利益在本质上一样的,两者之间的关系也是十分密切的,在一个集体中只有集体的利益得到保证了,个人的利益才能得到良好的保障。但是如果个人的利益与集体利益在某些方面上发生冲突的时候,要以集体的利益为重。保护个人利益是在不损害集体利益的基础上进行的,反过来也是一样的道理。在进行现代林业工程建设的过程中,集体的利益和个人的利益是一致的,林业的发展不但能够美化环境,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最重要是能够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优质的自然环境。但是在进行建设的时候如果发生了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不同的现象时,就要以林业建设的集体利益为重,当然也不能损害到个人的利益,两者之间的关系要做好协调处理。

2.3加强人们对现代林业建设的认识与理解,正确的区分传统林业与现代林业

过去的传统森林培育以及经营技术最为关心的就是本木植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本木植物种间以及本木植物种内的关系,物流与能量流等问题,其主要的目的就是提高林地生产率,进一步的实现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经营。在之前的认识中,甚至很多人认为林业就是“木头”,认为只有材林才是林,造林就属于刨坑挖树,认为农田的防护林就是大大小小的方填林网。此种传统的意识非常严重的限制了现代生态林业工程与这些地区的工作开展,并且落后的林业观念也使得林业概念已经越划分越细,并且其中很多工程的开展也并得不到当地的人民群众的支持。例如,有一些地区为提高对空气污染的修复以及对林下空间的利用率,种植一些林下的灌木以及园林树木、中草药等。但是很多的群众认为这是“不实惠”的,都是摆设,没有什么实际性的用处。所以我们在开展现代林业工程建设的时候,需要进行大力度的宣传,培养出人民群众的现代化林业意识,能够使得人们更加正确的区分开传统的林业与现代的林业。

2.4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进一步的促进现代生态林业工程建设的规范化

在现在社会中只有完善的法律制度才是开展现代生态林业工程的基础,也是相关工作能够顺利开展的非常重要的保障。所以,各级的政府需要依据各个地方的实际情况,然后及时的补充的相关法律以及法规政策,保障现代的生态林业工程建设工作能够顺利的开展。在进行实践操作的时候,各个级别的政府要把现代生态林业建设开展的力度以及开展的实际情况,相关法律制度进一步地纳入到相关领导业绩的考核范围中去,只有这样才能把工作做得更加完满,保障人们的利益,促进现在和谐社会的建设。如果在工程的建设中,由于领导在领导方式、领导能力以及领导的态度上存在问题,导致出现对现代林业工程的建设不利的因素,甚至导致出现工期延误等现象时,要对其进行一定的惩罚。对在工程的建设与发展中能够积极的履行责任,并且能够认真协调组织好施工进度的,要及时的给予奖励。做到奖惩分明,对于各级的主管现代林业建设的领导职责要明确,对于相关的管理要形成一定的机制。

3.结语

生态林业就是遵循生态经济以及生态规律来发展的林业,也是充分地利用现有的适当的自然资源来促进林业发展,且为现代人类的生存以及发展创造出最好的一种具有时代气息的林业生产系统。在进行生态林业工程的相关工作开展时,一定要符合现在国家环境建设的需要,更要符合现在林业长久持续发展的一种需要,以及国家在经济发展上的需要,所以,各个级别林业方面的主管部门就需要认真切实的负起领导的责任来,在宣传力度上逐步的加大,用科学的思想来作为引导,积极的对林业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林业工程就业方向篇9

关键词:黑龙江林业;三个导向;六个替代产业

中图分类号:F123.1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5)08-0001-01

森林是陆地生态的主体,林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黑龙江省是全国的林业大省,2014年4月1日,国务院决定黑龙江林业全部停止商业性采伐,到现在已经一年多了。今年年末全国林业也将停伐。林业转型问题十分紧迫,提到了全国和黑龙江省人民面前,必须站在经济新常态的高度,尽早研究实施林业转型升级的新战略。

一、回顾历史:林业发展历经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建国到1985年,这个阶段是以伐木为主、独木支撑的产业林业阶段,是超伐木材的时期。超负荷大力度的开采资源,给林区留下了严重的资源赤字和生态赤字。

第二阶段是1985年--2000年,治危兴林的阶段,桃山林业局是黑龙江省第一个发展旅游业的林业局,在发展替代产业方面,桃山林业局走在了全省的前面。

第三阶段是“两期”天保工程阶段,第一期天保工程到2010年,第二期天保工程到2020年。目前,两期天保工程已经走过15年。在此阶段里,主要是立足于林业的生态恢复和补偿,也叫生态林业阶段。国家花钱买减产,花钱买生态,花钱买稳定。

在这三个阶段里,既有林业的反思过程,也有林业转型的启示,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立足三个阶段的反思,总结经验和不足,站在新常态的起跑线上,今后的转型更有市场前景。

二、展望未来:林业发展坚持三个导向

(一)生态林业

森林是陆地生态的主体,森林是地球之肺,具有吸碳吐氧、净化空气、涵养水源、调节气候、培养生物多样性等五大功能。超伐木材导致透支生态,所以要把生态林业放在第一位。天保工程的实施,国家花几百个亿就是花钱买生态的过程,所以说生态林业是我们第一价值取向。生态林业要变成产业化,就要搞生态农业、生态林业、生态食品、生态旅游、生态矿业,过去讲经济要生态化,今后讲生态要产业化,这样资源大省才能变成经济强省。

(二)发展碳汇林业

这是面临停伐之后转型研究的新价值导向,过去无偿的使用森林的生态效益,今后使生态效益要有价化、交易化。通过积累碳汇指标,为实现碳交易打好基础。2015年《联合国京东意向书》中规定,人工造林、天然抚育形成再生长的林木量叫碳汇资源,目的就是为了加大人工造林力度,促进森林再生长。未来造林的过程也是积累碳汇资源的过程,森调部门要拿出新的数据来,为将来碳金融、碳交易打好基础,为林业发展找到新财源和新出路。

(三)发展互联网+林业

今年的北京两会总理提出“互联网+行动”,21世纪是“互联网+”世纪;新时代是大数据时代,云计算引领科学决策;中国要变成宽带中国;龙江要变成智慧龙江,大力发展智慧农业、智慧林业、智慧教育、医疗和旅游业,互联网金融、电子商务等应运而生。在林业方面要利用好互联网搞智慧林业。今后资源的普查,碳汇的积累全部要运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将来生态的补偿,轮伐轮作、每年抚育伐的任务都要以互联网数据为依据,互联网所体现的数据更真实、更科学、更快捷,黑龙江省是全国林业第一大省,发展智慧林业应该走在前面,为全国林业趟出路子,作出样子。

三、林业转型要积极开发六个替代产业

(一)发展林下经济、开发绿色有机非转基因食品产业

在林中搞种植业、养殖业、采摘业,把绿色的山特产品例如:木耳、蘑菇、矿泉水、中草药等,做大规模,做出品牌,做出市场。绿色食品产业要打造三大品牌:一是无公害的绿色食品;二是没有化肥的有机食品;三是山间林地的非转基因食品。这三大品牌的市场前景非常好。吃有机保健康,它的消费主体是富人,富人的标准是花钱买安全,所以要在品种上研发高端技术,生产高端产品,占领高端市场,打造高端品牌,瞄准高端人群,获得高端效益。

(二)积极营造碳汇林

停伐之后,把天保工程的资金更多地投向营林事业,转向营造更多的碳汇林,既培养活林木生长量,又培养多积累碳汇指标。着力扩大营林造林面积,积极主动地培养碳汇资源,积累碳汇指标。以此促进碳金融和碳交易,这是林业转型发展的新导向和新出路。

(三)加大森林抚育力度

停止商业林采伐不是机械简单的全部停伐,要积极地开发卫生伐、抚育伐,目的是清理病腐木,防止病虫害,改善林业生长环境,这是培养碳汇资源第二个渠道,同时也能变通地解决木材深加工企业原料短缺的问题。

(四)发展生态旅游业

黑龙江是全国的生态大省,具有得天独厚的大森林、大界江、大湿地、大草原、大湖泊、大冰雪,将这些文章做足,提升吸引力。黑龙江省旅游发展将有五个新导向:一是发展生态旅游,生态是旅游之根最具有吸引力,将来回归生态、回归自然、养生养老这是朝阳产业。二是文化旅游,文化是旅游之魂,桃山林业局文化比较深邃,有新旧石器时期的古文化,佛教道教的宗教文化,还有抗联的红色文化,这些都颇具亮点。第三是食品旅游,用旅游的客流量,带动绿色食品的销售量,让游客到黑龙江来对绿色食品“站下必看、坐下必吃、走了必带、回去必想”,用旅游的客流带动绿色食品的货流,形成产业优势。四是陆昊省长提出的,冬天大冰雪,夏天大夏都,用优势吸引候鸟族休闲度假旅游。据统计,全国候鸟族达2600万人,每年消费达3650亿,市场潜力巨大。五是发展智慧旅游,互联网+旅游业,利用互联网的力量把旅游资源整合起来,游客可以在网上选景区、定线路、购票、付款,全程进行衣、食、住、行等安排,提高服务质量。

(五)加大地下矿业开发

林下矿产丰富,大小兴安岭和张广才岭的铜、锌、铁等矿产资源丰富,地上林子停伐了,开发重点可转入地下开采矿产资源,但要吸取过去矿业粗放开采的教训,建立在生态的新导向上开发绿色矿山。培育品牌,开发市场,打造新的替代产业,解决林业停伐后人向哪里去,钱从哪里来的问题。

林业工程就业方向篇10

关键词:天然林业资源问题工程实施对策

我国的天然林保护工程从1998年就开始进行试点,国家对此投入了巨大的资金。工程经营的方向以森林保护与发展为主。经过几年的运作,长江、黄河流域已受到破坏的生态环境得到有效地遏制,其他地区的生态环境也得到良好的改善。通过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施,不仅绿化了荒山,改善了生态环境,百姓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增强了。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虽然林业也带来一系列的新问题,更重要的是全面实现了林区资源、生态、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前景是广阔美好的。

一、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的问题分析

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的实施也给林业带来一系列的新问题,其中包括(1)森林木材的产量下降后,经营利润会相应减少,引起经济效益的滑坡。再就业难的矛盾会诱发社会不稳定因素的产生。(2)多年以来一大部分林区下岗人员始终以林业种植业为主,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的实施,使得一些超坡土地转成林地,在转产中由于缺乏资金和科学技术,也会给带来许多不稳定因素。(3)由于受到传统、陈旧的林业经营思想观念的影响,人们存在着短期利益的思想,同时由于监督制约机制不完善,都会给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天保工程的顺利实施带来阻碍。(4)天然林资源要受到保护,但由于传统的习惯的影响,林区生活燃料大都还以木材为主。这给天然资源保护带来一定的难度。在短期内还很难彻底改变。

这些实际问题如果得不到有效解决,加剧了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的实施的难度。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由于资金投入不够,使得一些企业特别是规模小的企业由于迫于生计,私自开采资源用于解决雇工的工资问题。二是部分转产职工和许多下岗职工由于找不到新的工作,迫于生计,会有滥捕滥猎野生动物等动物资源及伐盗木材,破坏森林资源等天然资源的行为,三是少数企业单位的领导由于受短期利益的影响,私自挪用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资金,影响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顺利实施。四是个别企业存在“等靠要”及盲目乐观的意识,不去主动开发企业内部的潜力。在原路上停滞不前。

二、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的参考建议及对策

如何解决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的后续问题是确保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稳定发展的关键。通过对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的实施和问题的分析,提出了几点参考建议及相关对策。

(1)大胆解放旧思想、旧观念。在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中,我们要彻底转变传统的林业经营思想,过去是以生产木材为主要标志,现在是以发挥森林生态资源效益为主要标志。要实现两者的转变,必须对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的进行全方位的宣传,统一思想,达成共识。特别是领导干部,要以可持续发展的目光,坚持保护森林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原则,克服“等、靠、要”的懒惰思想,全力支持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的建设与发展。

(2)加强决策者的责任,建立监督机制。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实施的结果如何,决策者是重要因素。在新的形势下,要确保决策者干部手中权力的正确实施。与此同时,在建立健全合理结构、科学配置、严密程序运行机制的同时,还要建立一套有效的监督机制,确实保证监督到位。把保护天然资源,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提升到一新高度。抓好这项跨世纪的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

(3)加强法制建设,依法治理林业。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的要得到顺利实施首先以法律为依托,首先要深入地宣传、理解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自觉依法执政,在强化法律监督的同时,对破坏天然资源的犯罪行为要依法严惩。按照《森林法》有关规定,坚决制止毁林开垦土地,对已经违法开垦的土地,要有计划有步骤的还林。在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中,严格执行《森林防火条例》,全力抓好森林防火的工作。

(4)要努力推广先进的科技成果,实施科教兴林。在大力宣传普及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科技知识的同时,积极与有关院校及科研单位成立科研联合体,在此期间,加强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人才的培养,应用先进的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科技成果,努力培养和推广适应不同区域特点的天然林优良品种,推广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技术,加快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绿化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