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工程方向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6:02:19

能源工程方向篇1

关键词:能源动力工程;发展;探讨

中图分类号:p75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能源动力工程主要是以物理热学为理论基础的一门重要学科,其重点研究对象是内燃机与一些新型动能设备,广泛使用在环境学、计算机、机械工程、微电子领域、工程力学等知识领域,研究怎样将燃料中的能量转换成低污染或是无污染、清洁、高效的动能。石油与煤炭是能源的主要组成部分,但由于石油和能源属于不可再生资源,因此,现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找寻新型可再生的节能能源。文章对动力能源工程的重要性进行了简单的分析,并详细探讨了动力能源工程今后的发展方向,希望能为可再生能源的研究提供一些借鉴。

一、动力能源工程的重要性

动力能源工程是每个国家经济与发展的主要物质保障,是保证人们生活水平的重要保障,更是实现我国四个现代化的前提。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自动化、电气化、机械化水平的逐渐加强,对能源有着越来越多的需求。通常来讲,能源的消耗量一般和国家的生产总值成正比。能源通常是指动能,生产的产品越多,所需的能源就越多,社会经济发展的就越快,国家就越富裕,民众生活水平就越高。

动力能源工程与人们的实际生活有直接关系。我国是人口大国,其总人口约占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一,为了解决我国民众的生活问题,因此要努力发展农业,农业的发展离不开生产,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要使用很多水利化、电气化、化学化、机械化的设备,这都需要大量的能源来支撑。为了确保农产品有较高的产量,就要在农业生产中投入大量能源,所以,在也可以说棉花与粮食的大量增产是能源换来的。其实生活中的很多用品都是用能源换来的:包括,生活中人们穿的各种纤维衣服;居住中使用的各种建材;调节室内温度的各种设备;为了工作和生活的照明设备;以及家用电气设备;出行时使用的各种交通工具;生活中的各种娱乐活动等,这些都要依靠能源。由此可见,在生活中倘若没有能源,将什么事都做不了。

能源动力工程还和国家安全有直接关系,例如国防中使用的各种武器设备,这些武器在使用时都需要使用能源,例如战舰、飞机、潜艇、远程导弹、坦克等。倘若没有最够的能源,国家的安全就不能得到有效保障,也不能使经济建设平稳发展。所以,动力能源工程与国民经济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直接关联。社会需要发展,人们生活水平需要提高,民众的生活需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双丰收。所以,为了实现我国四个现代化,能源所占据的地位就显得极其重要,一定要将解决能源问题作为保证国家安全、提高民众生活质量、提升国民经济等方面的重要事情。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呢光棍生产量最在世界排名中位列首位,在因为我国的人口基数大,每人实际占有的能源只占发达国家的10%左右,同时我国使用的能源多为煤炭,对环境有着较大污染,使环境污染问题持续加重,但发达国家每人使用的煤炭量只占有能源的25%。经年来,我国对能源的开发与利用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是从农村到城市,从生活到生产,石油、煤炭都发生了严重的短缺。能源问题已经迫在眉睫,要想解决这个问题有两种方式可选:第一,减缓经济发展速度;第二,加强对可再生能源的研究,环境保护和节约能源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二、动力能源工程的发展方向

(一)加强环保意识,改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大环保力度,提高环保制度的法制建设。环境污染严重制约了社会发展、经济建设,并对人类的生活造成了一定的威胁,倘若没有一种能够长期使用的能源以及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那么社会将很难继续发展,人们也将失去可以发展与生存的基础。我国为了使四个现代化得以实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首先,要考虑环境与能源,绝不能为了发展先污染后治理;其次,要对环境进行严格管理,一切扩建、技术改造、改建、经济开发区的建设、新建等建筑工程的建设,都要严格遵守环境评价,防污染的使用设备一定要坚持和建筑工程主体一起投产、施工、设计的制度;第三,要积极改变经济发展的方式,使用先进的机械设备,淘汰了传统设备,严禁生产污染严重、消耗能源多的产品;第四;要加强投入环保资金;第五,要提高环保制度的法制建设,按照国家规定对排放标准严格执行,将保护环境建设在法制前提下。

(二)加强对能源的使用率,使周围环境得到改善。

1、大型化的工业锅炉。我国约有60万台用作工业生产的锅炉,因为这些锅炉的污染大、效率低、耗煤高、容量小,因此锅炉平均热效率只有60%左右,对煤炭的年损耗约有4亿吨。发达国家每台锅炉的容量一般为30到130吨,自动化、机械化水平高,除尘效果好,所以热销高,对周围的环境污染较少。所以,我国要使用一些热点联合供应,分片供热或是集中供热系统来代替分散的小锅炉,这样即有助于减少煤炭的损耗,还有助于优化周围环境。

2、现代化的火电机组。我国火电发电量占我国总发电量的75%,自进入21实际,我国的火电机械容量已经超过3亿千瓦,然而供电时所损耗的煤炭比发达国家高处1/3,主要因素是火电机组的机械设备落后,工作效率低。所以,要将这批机组改造成中压中容量,淘汰小型低压机组,同时发展与完善300到800mw超临界与亚临界机组,逐渐将电场的供热效率提高到40%,同时加强对超超临界大型机组的发展,将电厂的供热效率提高到45%。

(三)使用煤炭清洁技术。

1、在燃烧煤炭前对其进行净化处理。包括:先对煤炭进行洗选处理,然后除去或是减少煤炭中含有的矸石、灰分等杂质,洗选处理效率要达到95%以上;加工民用煤炭时,用机械设备将低品位煤炭与粉煤制成具有一定形状的煤炭制品。

2、煤炭燃烧后对其进行净化。使用干式或是湿式脱硫法,其使用效率高达90%;在大型电厂中使用静电除尘的方式,除尘率高达99%。

总结:

综上所述,研究动力能源工程对可再生资源的研发有十分积极的作用。新世纪开始,伴随大气污染、全球变暖、资源短缺等问题的出现,人们越来越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为了顺应时代需求,人们开始找寻新型可再生资源。新型能源的出现有效解决了环境污染以及能源短缺问题。因此,今后要重点研究动力能源,将其应用在我国各个领域中,为国家的长远发展做贡献。

参考文献:

[1]蔡睿贤,金红光,林汝谋,宋小亮,等.能源动力系统应与环境相协调[J].创新科技,2011,15(03):174-176.

[2]叶寒栋,李宇红,叶大均.能源动力工程的总资源评价方法[J].重庆环境科学.2013,09(10):180-182.

[3]林汝谋,金红光,蔡睿贤.新一代能源动力系统的研究方向与进展[J].动力工程,2010,11(03):142-145.

能源工程方向篇2

[关键词]全国文化信息源共享工程;视频源;网络传输;专网

[中图分类号]G250.72[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5-6041(2012)01-0069-03

1单向网传输服务模式

单向网传输服务模式在早期的文化共享工程建设中应用比较广泛,如卫星网、有线电视网主要采用的就是单向网服务模式。这种服务模式具有以下优势:1)由于采用的是广播方式,所有用户的通讯带宽均相同,比较适合传输较大的数据源,并且不会因服务网点的增多而增加网络负载;2)可同时传输多路流媒体节目和视频文件,能够满足不同级别用户的需求;3)相对于双向网传输服务模式,单向网用户的通讯费用低廉,文化共享工程终端用户无须再次支付网络通讯费用;4)单向网的广播方式较为适合互联网未能覆盖的地区,通过单向网络的传输方式可以让这些地区的用户收看到最新的文化共享工程源。

文化共享工程在建网初期就采用了卫星广播的源传输模式,并且这种服务模式一直沿用至今。通过卫星网络,遍布在全国各地的基层网点每天不但可以接收到由管理中心统一下发的最新共享工程源,而且还可以在线流畅收看到多路流媒体节目。考虑到架设卫星系统的成本较高、维护较困难、数据传输受天气的影响较大、推送源的内容不太灵活等因素,北京市分中心只在乡镇级的基层服务网点统一架设了卫星接收系统,其他村级和街道级的基层服务网点主要是利用有线电视网络接收数据源。北京市通过有线电视网络传输源的方式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通过有线电视网络,北京市的各个基层服务网点每天都能够自动接收到由北京市分中心统一下发的各种数字源。北京市分中心在有线电视平台中开通了两路视频直播节目,能够将“首图讲坛”等讲座节目实时传送到各个基层服务网点。由于有线电视平台的节目更新、维护工作由北京市分中心统一管理,由此实现了省级分中心和基层服务点之间源传输的无缝链接。

北京市分中心在利用单向广播网络传输源的同时,还考虑到了如何利用接收平台监督各个基层服务网点对源的接收及使用情况。各个基层服务点在首次使用接收软件时会被要求输入该网点的站点标识,该标识由北京市分中心统一分配,并且每个站点都有一个唯一的编号。用户启动操作系统时源接收分发软件和日志记录模块会在后台自动运行,源接收分发软件能够自动接收存储共享工程源,日志记录模块能够自动记录各个基层服务网点每天设备的开关机情况、源接收与收看情况等日志信息,并能根据各基层站点当前的网络情况手工或自动将记录的信息通过互联网或政务外网上传至北京市分中心,便于北京市分中心能够实时掌握各个基层服务网点的情况,督促各网点开展好共享工程的服务工作。

由于每个基层网点都有唯一的站点编号,北京市分中心还可以根据各基层网点的实际需要将共享工程源推送到指定区域或指定的基层服务网点,其他网点并不会接收并存储该源。北京市分中心充分利用了有线电视网络在安全性、流畅性等方面的优势拓宽源类别,现已开始测试利用有线电视传输平台向部分基层服务网点传送体积更大的数字电影节目,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单向广播网络能够将最新的文化共享工程源实时传送到各个基层服务网点,可实现分中心到各基层服务网点的无缝链接,但该服务模式也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由于是单向通讯,基层服务点的用户不能与分中心主站或其他用户之间进行交互通讯,不能主动去挑选源,而只能被动接收源;2)共享工程源数量庞大,各基层服务点只能接收并存放部分源,存在源更新频率较慢、不支持数据库类交互源的使用等问题;3)用户需要较长时间开机被动去接收数据源,经常会出现源接收不全以致无法正常收看的情况;4)接收软件的安装、使用较复杂,操作人员需要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操作基础。

2双向网传输服务模式

相对于单向网传输服务模式,双向网的传输服务手段灵活多样,在具备单向网的部分优势特点的同时,还很好地解决了单向网的一些不足。就各分中心采用的共享工程双向网络的种类而言,主要有网站模式、Vpn模式、iptV模式、VoD模式等,这些服务模式都是互联网或专网服务模式的延伸。在这些服务模式中,利用共享工程网站的服务模式最为常用。

文化共享工程网站的建设不但要保证用户在线收看、下载共享工程源的流畅性,还要考虑到如何让登录网站的用户能够利用多种手段检索到自己所需要的视频源。各分中心在设计双向网时,一方面要考虑到如何利用本地的网络将最新的源快速下发到各支中心和基层服务点,另一方面还要考虑到如何监督、指导好各个基层网点共享工程工作的开展情况。这需要在设计网站时增加站内源的统计功能,包括网站登录用户的管理、站内源点击率的统计、各基层网点对网站的点击率统计等功能。利用网站的统计数据,共享工程管理人员一方面可以根据用户的需求多增加一些用户关注度比较高的源,另一方面还可以监督到各个基层服务网点对文化共享工程源的使用情况,进而可监督到各基层网点共享工程活动的开展情况。

目前各分中心基本上都建有自己的共享工程网站,但同时具备以上功能的网站并不多,个别网站只是简单地将视频源的条目列在页面上供用户点击收看,登录网站的用户无法使用站内源检索功能检索、收看自己所需要的视频源,这给用户带来了诸多的不便。

北京市分中心的网络传输服务模式很好地解决了文化共享工程源的传输和使用问题。分中心组建了适合本地区的文化共享工程专网,网络的建成使北京市分中心和各支中心之间不再相互独立。在解决了版权的前提下,北京市分中心和各支中心之间的数字源在专网中均可实现共享。北京市分中心在专网中开通了北京市文化信息源共享服务平台,通过该服务平台,专网内的用户能够方便地检索、收看、下载平台中的各种文化共享工程源。

为使各支中心均能够流畅下载、收看源,北京市分中心统一在各支中心的局域网中部署了源接收下载服务器,并且在服务器上安装了源同步软件。通过同步软件,各支中心服务器端的源能够自动和北京市分中心服务器端的源时刻保持同步,这样,各支中心的用户在收看北京市文化信息源共享服务平台中的源时,服务平台能够根据用户的ip地址自动选择用户所在支中心的局域网服务器进行源的在线收看或源下载,无需再通过本地的互联网络或专网,保证了用户在线收看、下载各种文化共享工程源的流畅性,同时也减轻了北京市分中心服务器的压力和网络带宽压力。

由于北京市分中心在网络部署时将服务平台同时部署在互联网、共享工程专网和政务外网中,平台内共享工程源的利用率大幅提高,无论用户使用何种网络都能够方便地登录北京市文化信息源共享服务平台,收看、下载到同样的共享工程源。登录网站的用户可按源分类、宣传海报、源名称、作者或主讲人、入库时间、源点击率、最近收看时间等关键词检索到自己需要的源。由于登录用户进入的都是同一个平台,管理人员能够非常方便地统计出各种源的收视记录,包括源的点击情况、下载情况、收看时间、登陆ip地址等信息,便于平台管理人员能够及时掌握平台内各种源的下载使用情况,并监督好各支中心和基层服务点的共享工程服务活动开展情况。

双向网络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网站的各个服务器需要有足够的负载能力,且对网络的带宽要求较高,各基层服务点也需要保证有足够的带宽才能流畅收看、下载视频源。此外,还要非常重视双向网络的安全问题。

3对文化共享工程网络传输服务模式的思考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文化共享工程源的网络传输服务模式应以双向网为主要发展方向,要充分利用先进的网络通信技术实现源的传递与回馈的实时交互,可以辅以卫星网络和有线电视广播网络等源传输服务模式。

目前,文化共享工程国家管理中心主要是通过政务外网向各省市分中心下发共享工程源,这需要各省分中心的网络管理人员定期查看国家管理中心服务器端的源更新情况,发现有新的源时需手工下载到本地后再对所下载的源进行整理加工,然后挂接在各省分中心自己的网站上开展服务。由于各个省级分中心的共享工程网站都是由各省分中心自行设计制作,网站结构不尽相同,国家管理中心无法通过网络自动统计出各地的共享工程活动开展情况及源的使用情况,只能通过汇总各地手工上报的数据进行分析。

能源工程方向篇3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定位

1.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性质及培养模式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属于工科专业,授予工学学士学位。由于化学工业的相关领域极为广泛,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涉及的专业方向也就非常多样化,各高校的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特点亦不尽相同。我校近年来根据社会经济、工业发展的需求趋势,兄弟院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方向的设置,以及我校原有的相近专业优势,设置了能够体现我校特色的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方向,逐步建立了适合我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教育培养模式。2008年,我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已有7届本科毕业生,其学生就业形势良好,社会反馈积极.在制定教学计划的工作中加强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目的在于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适应能力更强的化学工程与工艺人才。

2.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任务

根据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性质,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任务是培养学习化学工程学与化学工艺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化学与化工实验技能、工程实践、计算机应用、科学研究与工程设计方法的基本训练.具有对现有企业的生产过程进行模拟优化、革新改造,对新过程进行开发设计和对新产品进行研制的基本能力。由于涉及化工的学科和领域很多,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除了让学生学习一般应用化工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外,还应该结合本地区、本行业及本校的实际情况,重点学习化工在某个或某几个领域中的具体应用,以便形成不同高校应用化工专业的特色专业方向.

3.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业务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备化学工程与化学工艺方面的知识,能在化工、炼油、冶金、能源、轻工、医药、环保和军工等部门从事工程设计、技术开发、生产技术管理和科学研究等方面工作的工程技术人才。

4.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课程设置

为了使不同高校既有统一的规范,又有不同的专业特色,根据应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任务和业务培养目标,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毕业生应该具有较扎实的化工理论基础,较宽的化工应用知识以及一定的工程技术基础,从而该专业的课程设置(公共课、基础课除外)应由基础化学课、工程基础课和专业方向课3部分组成。基础化学课包括: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等。工程基础课主要包括:化工仪表与自动化、化学工程基础、电工电子学等。专业方向课:可根据具体方向选择专业化学课,如电化学工程方向可选理论电化学、化学电源工艺学、电解工程和电镀工程等。精细化工方向可选择化工工艺学、化工分离工程、化学反应工程等。另外实践性环节包括基础实验、综合实验、提高实验、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等。

我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方向

就专业方向而言,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性质是工科。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应该是培养具有较扎实及宽广的化学工程理论基础知识,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计划的总体设计中要体现应用型人才所具备的工程技术基础知识,重视实验、实践、实习、毕业论文等环节。设置专业发展方向,结合广西经济发展的需要,建立在合理利用广西及学校的资源及适应科技发展、注重社会需求基础上。据此,我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专业方向设定为:电化学工程与精细化工。

能源工程方向篇4

关键词:服务导向人力资源;事业单位;服务职能;展望

一、服务导向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现状

服务导向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的发展而逐渐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比如:在员工层面,服务导向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与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更加注重岗位胜任技能、高效率,且培训的内容相对单一,而服务导向人力资源更加注重员工与客户交际过程中的沟通能力、解决能力以及服务态度,且在培训的方式上也更加注重整体价值的把握以及服务职能的行使,更有利于单位内部文化的建设。这一过程的转变经过了不断的研究和实践,从传统意义上的专注于某一点转变为专注于全局,从注重社会和经济效益转变为注重服务效益,为单位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虽然经过了长时间的研究和实践得出了相对成熟的服务导向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但是其中不乏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急需解决,其主要表现在:理念方面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滞后性、人才配置结构不尽合理、规章制度有缺陷、培训方式上也存在着一定的缺陷,这就对服务导向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使得服务导向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阻碍。

二、服务导向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展望

基于上述内容可知,服务导向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目前正在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但是其中存在的阻碍发展的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因此,应当要采取适当的措施来促进服务导向人力资源管理的进一步发展。

(一)树立以服务为导向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

单位应当要树立以服务为导向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第一,在日常工作中将服务导向理念及时渗透到工作中,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应当要在此理念的支持下,不断探索新的管理模式,并将服务意识渗透和传输给员工,进而逐级打造良好的服务体系,促使单位员工为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民。第二,在以服务为导向的理念渗透和传递的过程中,单位上下级之间的沟通是非常重要的,领导需要在与员工进行交流的过程中全方位渗透服务理念,让员工感受到并找到自身存在的价值,觉得人民群众需要自己的服务,进而使员工自觉地掌握以服务为导向的观念。这样不仅方便人力资源管理向着服务方向进一步发展,同时也利于员工实现自身的价值。

(二)以服务导向为基础合理配置人才结构

为了提升整体服务能力,应当要以服务导向为基础合理配置人才结构,这样才能够有效提升相关人员的服务效果。在实际情况中,可以从不同的方向来加强人才结构的配置:第一,本单位的领导班子应当要对现阶段的人力资源配置情况进行详细的了解,包括每个部门的人员配置情况、每个部门不同人员的岗位职责等方面。同时,为了提升人员配置的合理性,还应当要对不同岗位的人员与其岗位的匹配程度进行调查,如果存在不匹配的情况,那么就需要根据其自身的特点和优势来调整岗位,人尽其才,促进人员配置更加合理的发展。第二,在人员配置的过程中,除了要员工与岗位匹配之外,还应当要对发展的需求进行了解,并在此基础上增设相关岗位,配置相应的人才,以便能够为群众提供更多的服务。特别是类似与医保、社保等服务性质较强的单位来说,更应当要多方面考虑,为群众提供更加全面的服务。

(三)以服务为导向完善相关规章制度

为了促进服务导向人力资源管理的建设,应当要不断完善相关规章制度,为人力资源活动提供有效的制度保障。第一,在建立以服务为导向的规章制度建设的过程中,需要站在“服务至上”的角度来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一方面为员工提供相应的权益保护,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员工自身的满意程度,使其能够对单位有更强的归属感,进而尽心尽责地为群众提供服务。第二,建立奖惩制度,促使服务导向理念深入人心,通过奖励和惩罚的方式来促进每个人都能够各司其职并尽职尽责,提高自身的责任意识和积极性,更好地行使自身的服务职能。

(四)以服务为导向改善培训方式

在人力资源培训的过程中,应当要建立以服务为导向的培训方式,以提升单位的整体服务能力。第一,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及时改善培训内容和培训模式,并在此过程中将服务理念及时融入到其中,让员工接受更加全面的服务。第二,在培训内容的制定方面,单位需要提前了解员工对培训内容和上升空间的期望程度,并对其服务能力、态度、工作能力等方面的内容综合融入到培训体系中,不断创新不断改进,促进人力资源合理配置和优化。与此同时还要注重培训内容的交流性和互动性,达到理想的培训效果,以服务为导向,有效提升人力资源管理的整体效果。

结束语:

总之,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服务”已经渗透到各行各业中。为了给群众提供高质量的服务,需要各个单位建立以服务为导向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一方面,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应当要对人力资源体系建设的现状进行了解,并站在服务导向的角度,对人力资源的人员配置、培训、制度建设等方面进行改革,促进人力资源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震,张雨奇.服务导向人力资源管理研究回顾与展望[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7,39(02):86-101.

[2]罗宁.服务导向人力资源管理研究回顾与展望[J].现代营销(下旬刊),2017,(09):102-103.

能源工程方向篇5

关键词:土木工程材料,发展趋势

 

0引言

随着人类文明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土木工程材料的不断进步与改善。现代土木工程中,尽管传统的土、石等材料的主导地位已逐渐被新型材料所取代。目前,水泥混凝土、钢材、钢筋混凝土已是不可替代的结构材料;新型合金、陶瓷、玻璃、有机材料及其他人工合成材料各种复合材料等在土木工程折中占有愈来愈重要的位置。

1土木工程材料现状及要求

与以往相比,当代土木工程材料的物理力学性能也已获得明显改善,随着现代陶瓷与玻璃的性能改进,其应用范围也有明显的变化。例如水泥和混凝土的强度、耐久性及其他功能均有所改善。随着现代陶瓷与玻璃的性能改进,其应用范围与使用功能已经大大拓宽。此外,随着技术的进步,传统的应用方式也发生了较大变化现代施工技术与设备的应用也使得材料在工程中的性能表现比以往好为现代土木工程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尽管目前土木工程材料在品种与性能上已有很大的进步,但与人们对于其性能要求的期望值还有较大差距。首先工程中的性能表现比以往好为现代土木工程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尽管目前土木工程材料在品种与性能上已有很大的进步,但与人们对于其性能要求的期望值还有较大差距。

1.1从土木工程材料的来源来看

鉴于土木工程材料的用量巨大,尤其在应用方面,经过长期使用的不断累积,单一品种或数个品种的原材料来源已不能满足其持续不断的发展的需求。尤其是历史发展到今天,以往大量采用的粘土砖瓦和木材等已经给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沉重的负担。论文参考网。从另一方面来看,由于人们对于各种建筑物性能的要求不断提高,传统建筑材料的性能也越来越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为此,以天然材料为主要材料的时代即将结束,取而代之的将是各种人工材料,这些人工材料将会向着再生化、利废化、节能化和绿色化等方向发展。

1.2从土木工程对材料技术性能要求的方面来看

技术性能的要求也越来越多,各种物理性能指标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从而表现为未来建筑材料的发展具有多功能和高性能的特点。具体来说就是材料向着轻质高强、多功能、良好的工艺性和优良耐久性的方向发展。

1.3从土木工程材料应用的发展趋势来看

为满足现代土木工程结构性能和施工技术的要求,材料应用也向着工业化的方向发展。例如,水泥混凝土等结构性能向着预制化和商品化的方向发展,材料向着半成品或成品的方向延伸,材料的加工、贮存、使用、运输及其他施工技术的机械化、自动化水平不断提高,劳动强度逐渐下降。这不仅改变着材料在使用过程中的性能表现,也逐渐改变着人们对于土木工程使用的手段和观念。

2新型土木工程材料——绿色建材

土木工程材料行业对资源的利用和对环境的影响都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在产值、能耗、环保等方面都是国民经济中的大户,为了保证源源不断地为工程建设提供质量可靠的材料,避免新型材料的生产和发展对环境造成危害,因此“绿色建材”应运而生。目前正在开发的和已经开发的绿色建材和准绿色建材主要以下几种:

第一、利用废渣类物质为原料生产的建材,这类建材以废渣为原料生产砖、砌块、材板及胶凝材料,其优点是节能利废,但仍需依靠科技进步,继续研究和开发更为成熟的生产技术,使这类产品无论是成本上,还是性能方面真正能达到绿色建材标准。

第二、利用化学石膏生产的建材产品,用工业废石膏代替天然石膏,利用先进的生产工艺和技术可生产各种土木建筑材料产品。这些产品具有石膏的许多优良性能,开辟石膏建材的新来源,并且消除了化工废石膏对环境的危害,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

第三、利用废弃的有机物生产的建材产品,以废塑料、废橡胶及废沥青等可生产多种土木工程材料,如防水材料、保温材料、道路工程材料及其他室外工程材料。这些材料消除了有机物对环境的污染,还节约了石油等资源,符合在资源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基本要求。

第四、利用各种代木材料,用其他废料制造的代木材料在生产使用中不会有害人的身体健康,利用高兴技术使其成本和能耗降低,将是未来绿色建材的主要发展方向。

第五、利用来源广泛的地方材料为原料,利用高科技生产的低成本健康建材,不同的地区都可能有来源丰富、不同种类的地方材料,根据这些地方的性质和特点,利用现代技术,可生产各种性能的健康材料。如某些人造石材、水性涂料、某些复合性材料也是绿色建材的发展方向。

3土木工程材料的发展趋向

众多现象表明进入21世纪以后,在我国甚至是全世界范围内,土木工程材料的发展应具有以下的一些趋向:

研制高性能材料,例如研制轻质、高强、高耐久性、优异装饰性和多功能的材料,以及充分利用和发挥各种材料的特性,采用复合技术,制造出具有特殊功能的复合材料。

充分利用地方材料,尽量减少天然资源,大量使用尾矿、废渣、垃圾等废弃物作为生产土木工程材料的资源,以及保护自然资源和维护生态环境的平衡。论文参考网。

节约能源,采用低能耗、无环境污染的生产技术,优先开发、生产低能耗的材料以及能降低建筑物使用能耗的节能型材料。论文参考网。

材料生产中不得使用有损人体健康的添加剂和颜料,如甲醛、铅、镉、铬及其化合物等,同时要开发对人体有益的材料,如抗菌、灭菌、除臭、除霉、防火、调温、消磁、防辐射、抗静电等。

产品可循环在再生和回收利用,无污染废弃物,以防止二次污染。

总结:总而言之,土木工程材料往往标志一个时代的特点。土木工程材料的发展的过程是随着社会生产力一起进行的,它和工程技术的进步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工程中选材料时通过对环境的影响对后来人的影响来决定土木工程材料的好换,在未来,基于材料原有的性质的基础上,“可持续发展”将是衡量建筑工程的一把尺子。

参考文献:

[1]《土木工程材料》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王福川著

[2]《土木工程材料》重庆大学出版社彭小芹主编

[3]《土木工程材料》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陈志源、李启令主编

[4]《土木工程概论》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罗福午著

[5]《土木工程材料》天津大学出版社阎西康、赵方冉、伉景富、韩龙军

能源工程方向篇6

一、我国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开设状况

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之后,为了推进我国产业结构的转型,总理提出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构想。2010年国务院通过了《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提出要培育和发展包括新能源产业在内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随后教育部发文鼓励有条件的高校申办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并于2010年首次批准浙江大学、华北电力大学等11所大学开设“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2011年和2012年又先后批准了23所大学开办该专业。截至2012年,教育部共批准国内34所大学开设了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详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开设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大学中“985工程”大学有7所,“211工程”大学13所,还有3所农业院校。这些大学分布在全国的17个省市,其中,江苏最多有10所,占总数的近三分之一;其次是北京和辽宁,各3所;河南、山东、福建、江西和湖北各2所;吉林、黑龙江、广东、河北、陕西、浙江、上海和重庆各1所。从地域分布状况看,开设新能源科学与工程的高校主要集中在中东部省份,西部省份开设该专业的高校只有2所。

二、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对比

作者对各所大学网上公开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收集整理,并进行了对比分析。从收集到的资料看,各所大学关于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充分体现本科人才培养的“宽口径”原则,课程内容涵盖各种新能源,包括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氢能、核能等;另一类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更多地体现了“专业化”要求,设有专业方向,侧重于太阳能、风能和生物质能中的某一类。基于上述第一种思想进行的课程设置,体现了新能源的综合性和交叉性,但存在的问题是难以兼顾风能、生物质能和太阳能等不同的新能源对专业基础知识要求的不同。风能的专业基础侧重于机械和电气,生物质能的专业基础主要有热能、化学和生物学,而太阳能的专业基础是物理、化学和材料科学。因此,由于缺乏相关专业基础知识做支撑,这样的课程设置对每种新能源专业知识的讲解会存在内容深度方面的局限。基于第二种思路所开展的课程设置强调了专业的方向性,其不足在于削弱了对学生新能源综合知识的培养。表2是国内部分高校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主要课程设置情况。

通过对表2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1)即使是同一类型的培养方案,各个高校之间在课程设置上也存在着较大差别。比如同属于“宽口径”型培养方案的西安交通大学与重庆大学和浙江大学的课程设置均存在较大差异。从课程所涉及的专业内容看,西安交通大学的培养方案涵盖了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水能、地热能、氢能,以及储能和节能等专业内容。而浙江大学的课程内容除了涉及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和氢能外,还有三门与环境相关的课程,分别是能源与环境技术进展、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概论和低碳能源技术。

(2)上述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的共性在于大部分培养方案体现了能源动力类专业的学科基础,这些课程包括工程热力学、传热学、流体力学等。这与教育部新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0)》将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设为能源动力类特设专业的要求是一致的。

(3)分析测试能力的培养受到重视。作为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培养学生具备从事现代能源技术与装备研究及应用的能力十分重要,因此一些学校开设了相关课程,比如,西安交通大学开设了《新能源过程、状态与材料性能测试与分析技术》,华北电力大学开设了《生物燃料分析与测试》、《太阳电池材料测试与分析》等课程,上海理工大学开设了《动力工程测控技术》等。

(4)课程设置充分体现了创新性。许多高校的课程设置都充分体现了方案设计者的创新意识,比如浙江大学设置的《低碳能源技术》、《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等课程考虑了能源与环境的关系,这些课程可以起到拓宽学生知识视野的作用。再比如一些学校设置的《储能技术原理》则符合新能源这种分布式能源产业化发展的重大需求。享有国际声誉的社会批评家杰里米·里夫金在其新作《第三次工业革命》中提出,组成第三次工业革命五大技术支柱中“储能技术”是其中一项。

三、国外高校新能源专业开设及人才培养方案的设置情况

美国的一些高校已开办相关专业来培养新能源方面的人才。2005年,俄勒冈州技术学院开设了美国第一个可再生能源工程本科专业,之后,伊利诺斯州州立大学和约翰布朗大学开设了可再生能源专业,埃弗格来兹大学开设了替代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管理专业,威斯康辛大学普莱维尔分校开设了可持续与可再生能源系统专业,纽约州立大学坎顿技术学院开设了可再生能源专业。在欧洲,德国历史最悠久的国立农业大学、欧洲农业大学综合科研实力排名第一的霍恩海姆大学开设了生物基产品与生物能源专业;挪威阿格德尔大学和挪威生命科学大学开设了可再生能源专业。此外,美国的一些高校开设有新能源相关的辅修专业,比如,科罗拉多矿业大学开设了能源辅修专业,学生可以在可再生能源和传统能源之间选择一个方向进行学习,托莱多大学设置了可再生能源辅修专业。表3是国外部分开设新能源专业大学的课程设置情况。(表中主要课程为笔者翻译,原英文课程名可登陆相应学校网站查询)

从表3所列几所大学的情况可以看出,国外大学的新能源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国内大学在两个方面具有较大的相似性。一是国外新能源专业人才培养方向也存在“宽”与“专”两种类型,前者如约翰布朗大学、埃弗格来兹大学等,这些学校的专业培养方向涵盖了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多种可再生能源;而霍恩海姆大学则属于后者,其专业名称即是生物基材料和生物能源。二是不同大学之间的课程设置同样存在着较大差别,充分体现了每所大学自身的特色。

国外一些大学虽然也有分专业方向的做法,但是这些做法与我们国内的设计有不同之处,国外是按照在共同的基础课程之上,通过专业课的不同来划分方向,这与国内完全根据专业方向对应设置基础课的做法明显不同。比如,纽约州立大学坎顿技术学院设置了10门涵盖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的专业课程模块,但只要求学生从中选修4门,这其实是为了便于学生自主选择专业方向所进行的一种设计。威斯康辛大学普莱维尔分校的培养则从另外一个角度划分了专业方向,分为设计与分析方向、开发与管理方向,一个方向侧重于培养学生的设计研究能力,另一个方向侧重于培养学生从事新能源开发和管理的能力,每个方向单独设有相对应的课程模块。

国外大学在课程设置方面普遍比较重视经济及管理类课程的开设,并将这些课列为必修课。比如principlesofmanagement(管理学原理),principlesofSupervision(监督原理),projectmanagement(项目管理),projectmanagementforRenewableenergy(可再生能源项目管理),economicsofBiobasedenergyproduction(生物能源生产经济学),managinganalternativeenergyproject(替代能源项目管理)等。国内大学对这类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如国外大学。

美国的大学对高年级学生开设有CapstoneCourse(国内翻译为顶峰体验课程),比如alternativeandRenewableenergymanagementCapstoneCourse(替代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管理顶峰体验课程),RenewableenergyCapstone(可再生能源顶峰体验课程),Capstoneproject(顶峰体验项目)等。这是一门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特定主题、问题或设计的课程,过程包含资料(文献)收集、量化分析、产品设计、小组讨论与合作等,类似于我们的毕业设计。但是二者之间也存在较大区别,毕业设计是一个必修的、学分较多的项目研究课程,而顶峰体验课程表现出了紧凑多样的课程形式、多层次的课程目标、人性化的选修制度,具有团队合作、学术整合和产学融合的特点,被许多国家的高等教育引进。

四、结论与建议

通过对我国新能源人才培养的现状进行分析整理,可见:

(1)我国已初步构建了新能源人才培养的专业体系,在各所大学所制定的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既有面向培养具备新能源综合知识与能力人才的方案,又有侧重于培养系统和深入掌握某类新能源专门知识人才的方案。不同的培养模式可以为新能源技术和产业的发展提供不同类型的专门人才。

(2)新能源种类多样且处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加之不同种类的新能源对专业基础知识的要求存在差别,这些因素加大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难度,在“专”与“宽”之间如何平衡和取舍还需要各个大学在现有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开展广泛深入研究,以便对人才培养方案进一步完善和改进,使其更符合新能源产业发展需求。

(3)我国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的新能源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无论是在设计理念,还是在具体内容方面都有很强的相似性,在体系先进性方面与国外处在同一水平上。但同时,我们也应积极学习和借鉴国外大学优秀的教学改革成果,比如美国大学顶峰体验课程的设置。

基于以上结论,笔者就我国的新能源人才培养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作为一个新兴专业,很多课程没有现成的教材可供选用。如果按目前的培养方案,大多数课程都需要各学校单独来编写,而要完成如此多新教材的编写,无疑是一项非常繁重的工作,而且也难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因此,从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长远和健康发展角度考虑,应该分类构建面向全国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课程体系,在此基础上各大学可再根据各自的特点设置体现自身特色的课程。只有这样才能为全国性专业教材的编写奠定必要的基础。

能源工程方向篇7

关键词:教育改革;培养方案;创新;能源动力工程

作者简介:代元军(1978-),男,河南正阳人,新疆工程学院电力系,副教授;李保华(1979-),女,河南新安人,新疆工程学院化学与环境工程系,讲师。(新疆乌鲁木齐830091)

基金项目:本文系新疆工程学院重点教学改革研究课题(项目编号:2013-ZD11)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2-0075-02

能源,是世界发展的重要资源和动力,能源的科学开发和优化配置,是当今各国现代工业以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乃至富民强国的必由之路。新疆有着极为丰富的能源资源。据统计,新疆的石油、天然气和煤炭预测资源量,分别占全国陆地预测资源量的30%、34%和40%,光、热、风等资源也在全国占有较大份额,这为新疆建设国家能源战略基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新疆如此丰富的特色资源下,新疆高校能源与动力本科专业如何设计地方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构建课程体系,完成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创新和一体化,是摆在能源与动力工程教育者面前的难题。

一、新疆经济发展对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人才需求的预测

首先,一方面随着煤炭的大量生产,通过建设大型电厂,把煤转变成电,利用“西电东送”两条750kV的高压交流电网和一条800kV高压直流电网把电输送到疆外;另一方面新疆的新能源领域快速发展,铸就太阳能、风能等高新技术产业的辉煌业绩和企业的规模扩张。目前新疆发电企业和新能源企业向大型化、自动化和智能化快速发展,必然会对技术人员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培养能源与动力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是建设现代化能源企业的当务之急。

其次,新疆现阶段煤电产业和新能源产业主要依靠内地大企业引进现代化的生产工艺和技术装备来实现,其设备技术和管理已接近中国先进水平。然而,新疆地处偏远,引进高端人才困难,劳动力成本高,人员不稳定。目前煤电行业和新能源行业面临着这样的问题:一方面是技术先进、设备先进、管理先进,另一方面是与之配套的运行、维护和管理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却严重不足,从而使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无法发挥应有的水平,甚至不能正常运行,导致事故发生,人才本土化培养的问题日益突出。[1]

根据《2009-2015年煤炭煤电煤化工人才发展规划》,到2015年,新疆煤电装机3450万千瓦,新增装机约2630万千瓦,可向我国东部送电1100万千瓦,预计新增煤电行业从业人员2万人,热电行业存在大量的人才缺口。同时,在新疆地区,新能源产业人才也是非常缺乏,人才培养不能够满足新能源市场迅速发展的需求。

所以加快能源与动力工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步伐,促进新疆煤电工业和新能源产业的跨越式发展,有利于加快解决高层次人才培养本土化问题,实现当地招生,当地培养,当地就业;有利于培养高层次新疆少数民族工科人才,促进少数民族整体素质及文化水平的提高。这对新疆煤电行业的健康持续稳定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为新疆长治久安、社会稳定、各民族不断富裕发挥重要作用。

二、新建本科院校能源与动力工程本科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

据现行的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由原热力发动机、流体机械及流体程、热能工程与动力机械、热能工程、制冷与低温技术、能源工程、工程热物理、水利水动力工程和冷冻冷藏工程等9个专业组合而来。[2]目前能源与动力工程致力于传统能源的利用及新能源的开发和如何更高效利用能源。能源既包括水、煤、石油等传统能源,也包括核能、风能、生物能等新能源,以及未来将广泛应用的氢能。动力方面则包括内燃机、锅炉、航空发动机、制冷及相关测试技术。这是符合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现状以及国际经济一体化趋势的。

过去,新疆工程学院热能动力设备及应用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能够从事热能动力及其控制设备安装、调试、运行、检修、管理及一般热力与控制工程设计,具备基本的经济与管理、社会与人文、环境与保护等方面基本知识的第一线高等工程技术应用型、复合型人才。”[3]随着新疆工程学院的升本,学校在2012年开始制定能源与动力工程的人才培养方案,为了顺应国内外尤其是新疆地方特色的能源动力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对培养目标的提法进行了多次修改。在2013级专业培养方案中,专业培养目标已修改为:“培养适应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新型工业化建设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协调统一,具备宽厚的基础知识、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专业应用能力突出,获得工程师素质基本训练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毕业生应具备热能工程、传热学、流体力学、动力机械、动力工程等方面基础知识,能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从事动力机械(如热力发动机、流体机械)的动力工程(如热电厂工程、新能源工程、制冷及低温工程、空调工程)的设计、制造、运行、管理、实验研究和安装、开发、营销等方面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4]

三、新建本科院校能源与动力工程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的创新改革思路

国外高等工程教育中没有专门设置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但是在机械工程专业中,都开设了工程热力学、传热学等课程,其中机械工程专业把传热学课程作为专业的必修课程。为适应现代工业的快速而巨大的发展,美国、日本和德国一些发达国家不断地对高等工程教育进行着改革。[5-7]

目前,新疆工程学院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在课程体系方面的改革要体现出“常规能源、新能源、节能减排技术、信息技术、管理技术相结合,适应时展,满足市场需求,同时充分考虑学生自我发展,培养创新人才”这一总体思路,通过课程设置和教学组织来体现和实施改革意图。在课程体系的设计思想上,归纳起来可以说是“夯实基础,拓宽口径,手脑并用,鼓励创新”。

四、新建本科院校能源与动力工程本科专业教材建设和课程设置

教材建设对于能源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的教学改革与创新意义重大。通过编写适合新疆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新教材,对于内容陈旧或重叠的课程和学时,进行合理精减和合并,拓展和新增反映社会人才需求趋势和专业发展的课程,来体现课程体系的创新改革的设计思想。

在课程设置方面,将原“机械原理”和“机械设计”两门课程(共计96学时)合并为“机械设计基础”(72学时);原“公差与互换性技术”和“机械工程材料”(共56学时)合并为“公差与金属材料”(24学时);原“热工仪表”和“热能与动力工程测试技术”(共80学时)合并为“热工过程检测技术”(48学时),原“制冷技术”和“热泵技术”(共64学时)合并为“制冷原理及设备”(64学时)等。新增风能利用技术40学时、太阳能利用技术40学时、节能技术32学时,动力工程前沿12学时、新能源工程前沿10学时、制冷空调工程前沿10学时等合计学术前沿专题讲座32学时,以讲座的形式由相应领域的专家负责编写大纲和主讲。

五、新建本科院校能源与动力工程本科专业采用彻底的专业课程选修制

充分利用新疆工程学院的学分制和选修制,根据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国内外发展动态、市场需求及学生的志愿和兴趣,实施更为彻底的专业课程选修制度。

在2013级培养方案中,除必修的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外,其余专业课分为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共91.5学分,供学生从中选修69.5学分。并且要求高年级学生在选择专业方向课程时,用“交叉捆绑”方法必须选择部分专业选修课(例如对“热电工程”方向捆绑部分“新能源工程”,对“制冷空调工程”方向捆绑部分“新能源工程”),以拓宽学生的就业范围。

六、新建本科院校能源与动力工程本科专业实验教学体系改革

一直以来,作为具有典型实验研究特点的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在实验教学方面主要开展较多的演示型和验证型实验。该种做法使得学生实验技能欠缺,尤其在解决工程实际问题中,其创新能力显得不足,常常在毕业设计阶段特别明显。而目前国外大学的工科专业专门为高年级学生开设了能够引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高学分探索型实验课程,目的是用以加强工科学生的动手能力。[8-10]

通过充分调查和研究,在新疆工程学院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培养方案中安排了36学时的“自主创新专业实验”教学环节,以扩展和补充专业实验教学的内涵,提高专业实验教学水平和质量,培养具有工程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这一实验教学环节主要面向三、四年级学生,以解决来自于工厂企业生产一线的简单的实际问题,或者以参加相关专业的大赛为出发点,学生在指导教师的引导下,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和个人要求,设计或者完成实验。这个教学环节的设计在于实现“既重视结果,又重视过程”的创新实验教学理念,使每名高年级学生都能在一种开放的环境和氛围中进行学习和创新训练,得到不同程度工程师的训练。

七、结束语

在新疆经济大发展的推动下,新疆工程学院热能与动力工程教研室通过积极调研和深入思考,在发挥传统专业优势的前提下,明确突出地域特色、民族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工程创新思维和工程创造能力,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社会竞争力,才会选择对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培养方案进行了不断的改革,并在实施过程中加以修订和调整,最终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此外,如因大面积的专业选修课带来的教学资源(如教师、教室、实验室、图书等)不足、教学组织和安排困难等问题也还有待继续研究、实践和总结。但无论如何,作为一个传统专业,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创新改革与实践方面的努力应该不是多余的。

参考文献:

[1]秦春艳,才博.新疆新能源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J].2009,15(22):3-5.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教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3]新疆工业高等专科学校.2001级专科专业培养方案[Z].新疆工业高等专科学校教务处,2001.

[4]新疆工程学院.2013级本科专业培养方案[Z].新疆工程学院教务处,2013.

[5]王秋旺,陶文铨,何雅玲.从国外传热学教材谈起[J].中国大学教学,2000,(6):38-39.

[6]何雅玲,陶文铨.从两本特色明显的国外热工教材看我国工科机械类专业与教材改革的趋向[J].中国电力教育,2002,(4):89-97.

[7]时铭显.面向21世纪的美国工程教育改革[J].中国大学教学,2002,(10):38-40.

[8]陈介华,陈明清.中日高等教育之比较[J].无锡轻工大学学报,2001,2(3):304-307.

能源工程方向篇8

当前环境工程专业发展现状

就目前国内的发展形势看,环境工程专业无疑是一个朝阳专业和热门学科,理应容易就业,但现状正好相反,尤其是女生。原因除社会和企业对环境保护重要性认知度低之外,还包括本学科方向设置上存在与社会需求不符的缺陷。总之,目前国内几乎90%的高校培养的环境工程专业的学生,只具备以末端治污为基础的环境保护知识,对清洁生产的理念掌握太少,除了清华大学和山东大学开设了部分清洁生产的课程外,其他高校少有这方面的课程设置。反之,对传统理念下培养的环境工程专业的学生只会注重末端治污,以牺牲企业大量的投入来获取对环境的保护,这是和科学发展观、建立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大政方针背道而驰的[2,3]。

以清洁生产为特色的环境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必要性

在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由传统的粗放型发展逐渐转变为倡导可持续发展的循环经济模式背景下,关于环境保护、资源能源开发与再利用的研究及清洁生产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提出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构建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降低资源消耗,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推进大型工业固体废物和建筑、道路废弃物以及农林废物资源化利用,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72%,资源产出率提高15%。国家现在大力支持节约资源能源、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治理环境污染等成绩显著的企业,响应国家大方针,针对工业企业需要,那么国家各工科院校对环境工程专业课程教学与实践也很有必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培养社会急需的人才[4,5]。2003年颁布并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和2009年颁布并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为从根本上解决发展与环境、资源与人口的矛盾制定了法律框架。各行业要严格执行上述法律,认真落实国家节能、减排的各项指标,就需要大量的既懂环境工程专业,又熟知清洁生产的专业技术人才。从上述的专业设置与培养来看,我国培养具备清洁生产知识的环境工程高层次人才必将带动行业的可持续性环保战略计划。因此,在大专院校中开展以清洁生产为特色环境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将清洁生产理念和技术纳入其中,培养具备清洁生产和资源循环技术的高层次人才是发展循环经济和建设两型社会的关键环节,也是实现“十二五”节能减排的核心。

我校以清洁生产为特色的环境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

顺应当前环境工程专业学科发展动向,环境工程专业不应再仅仅停留在单纯的末端污染治理上,而要从长远的观点来理解环境工程,从综合利用自然资源,维持生态平衡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去教育环境工程的学生。本专业致力于培养具备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理念,环境工程与清洁生产的基础理论知识与应用能力,能够运用清洁生产、资源循环利用的理念,调整、改造传统的生产工艺,从事环境保护、清洁生产的科学研究、教学、技术开发、设计、试验研究和管理等方面工作,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富有创新精神的高级应用型人才。系统分析各高校环境工程专业不同方向课程体系设置,结合我校本身特色以轻工行业的源头治污清洁生产为方向,进行新的特色方向的课程体系改革,在环境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中,适当增加有关课程,清洁生产审核、清洁生产工艺、新型水处理技术、膜技术应用和固体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等课程,并且增加了相应课程的设计,大三大四每学期都有清洁生产特色方向课程开设,本专业积极加强建设,清洁生产课程现已列入我校精品课程进行全面建设,并配有精品课程网站,当前已经形成了完整的清洁生产特色方向的环境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根据特色专业方向的课程体系设置,进行系列专业课程教学资料的收集和汇集工作,一改传统的课程理论教学,以四个互动—“课堂互动、企业互动、社会互动和实习基地互动”为主导(见表2),提高学生学习效果,丰富学生实验与实践环节,开展工艺讨论,参观学习,动手实践及理论总结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应用能力,缩短与企业的距离,提高学生就业率,同时有效服务相关企业进行清洁生产改造。

能源工程方向篇9

人力资源管理是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也是人力资源管理方向的骨干课程,是一门操作性、应用性很强的课程,课程的学习领域是面向中小型企业的中基层人力资源管理岗位,在培养学生的人力资源管理技能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具备运用课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处理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典型工作任务的能力,具备较强的口头与文字表达能力,沟通协作的能力,组织协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良好职业素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1.1我院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力资源管理方向培养目标是立足于宁波乃至浙江中小型企业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工作岗位包括人力资源管理、生产、营销、综合管理岗位。目标工作岗位与岗位职业所需技能一一对应,岗位需要相应的基本技能才可以胜任其工作,通过分析调查,这些岗位所需要的职业核心能力主要有人力资源规划、人员招聘与配置、员工培训与开发、绩效考核管理、薪酬管理、劳动关系处理等。

1.2人力资源管理课程能力目标分解为,使学生能够处理中小型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事务:岗位工作职责识别,预测企业年度人力资源需求与供给状况,能够根据区域企业背景资料为企业进行简单人力资源规划,能够为企业常见工作岗位编制工作规范与任务说明书,能够编制、起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所需的相关文本,招聘简章、应聘申请表、面试相关表格、录用通知书、劳动合同、工资报表等,能够根据企业招聘计划要求设计招聘测试方案,能够参与模拟招聘,妥善地处理与应聘者之间的关系,能够根据企业的培训需求设计培训方案,能够根据所提供的企业及岗位的背景资料设计绩效考核方案,能够根据所提供的企业及岗位的背景资料设计薪酬方案。同时通过一体化设计使学生能够处理个人的人力资源管理事务:包括能够为自己及他人进行素质测评,能够为个人制定职业生涯规划书,能够制作规范的求职简历。

1.3通过分析整合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知识目标要求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概念、基本术语、理论,掌握人力资源规划的流程和方法,掌握工作分析的流程和方法,掌握员工招聘的方法和程序,掌握员工培训的方法与技巧,掌握企业绩效和薪酬设计的要点,掌握人力资源管理中常用文本的格式内容。

1.4课程素质目标是通过本课程的设计与学习实施使学生具备良好的与人合作沟通意识、竞争意识、质量意识,具备良好的成本观念、时间观念,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诚信,敬业爱业、乐于奉献,具备团队合作精神、可持续发展能力及自主学习的能力。

2人力资源管理核心课程“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是培养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职业岗位需求的学生的关键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核心课程应以企业生产管理实际工作岗位的需求为目标,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以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为依据对教学内容进行组织和安排。以任务的完成过程为线索贯穿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选取多个学习性工作任务或项目作为教学内容的载体。按照“提出任务,分析任务,知识构建,完成任务”这一行动体系组织各单元的教学。引导学生分析工作任务,然后完成工作任务,学生通过完成工作任务达到构建知识的目的。这种“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能达到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一致,学习任务与工作任务一致。

3开展企业兼职人员参与课程考核评价课程方式

能源工程方向篇10

关键词:工程水利资源水利转变

1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转变既重要又紧迫

水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物质条件,没有水就没有人类社会。当人类进入20世纪以来,工程水利的情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口的急剧增长,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的高速发展等因素对水资源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和压力:一是生产、生活用水量急剧增加,人们对水质要求的提高;二是城市集中供水量骤增,迅速超过地域供水能力的限度,城市缺水严重;三是生活废水、工业污水迅速增长,特别是城市附近水域污染严重,使能够有效利用的水资源量在不断减少,生态环境也进一步遭到恶化。但是每一区域水资源总量是有限的,水资源短缺问题愈来愈突出。在这种情况下,光靠修建水利工程已经不能解决问题,修好的水库可能无水来;打了井、开了渠,有可能提引不到水。这时,人们开始转向水资源,开始重视和研究水资源问题;认识到必须从资源的开发、调配等方面来满足人类社会发展进步对水资源的需求,所以,资源水利逐渐产生和发展起来。资源水利将逐渐取代工程水利,并逐渐在水利事中占据主导地位,这是社会发展的规律。

2工程水利与资源水利的关系

由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的转变是不是说不再加强水工程科学技术的研究和教育了,将不再需要大规模兴修水利工程,将不再需要注重水利工程的管理,而只去抓水资源,事实不是这样的。www.133229.Com水旱灾害将始终存在。人们要控制水就要开发水利,就需要通过水利工程这一手段来实现水利的开发和综合利用。自建国以来,我国工程水利建设取得了许多令世界瞩目的成就,但是,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高速发展,我国各项水利工程除害兴利的能力还不强,标准也不高,水利工程建设还必须继续加大投入,快速发展。因此,怎样利用科学技术的新成果,不断改善、提高对水利工程的建设和管理水平,是我们始终要走的道路。我国的科研、教育单位,规划设计与建设管理单位;对怎样建好、管理好工程,坚决不能放松警惕。我们的行政主管部门,一方面仍然需要加强对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的组织和指导;另一方面,应从建设、管理水利工程转向从规划设计上、政策法规上进行指导,水利工程的具体建设与管理,应该遵循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原则,由水利单位去管理和经营。实现了这—转变后,逐步重视并加强资源水利工作,同时水资源科研、教育与规划设计监测管理和水资源保护也就会逐步得到加强和发展。政府就能公正、合理地分配、调度与管理、保护好水资源;各个开发利用水资源的具体单位,如灌溉、供水、发电、航运、养殖、旅游以及防洪、排水等部门,都会按照统一的规划,通过工程水利而实现众多资源整合,从而达到合理开发利用的目的,为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服务。

3工程水利与资源水利的特点

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转变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工程水利阶段有三个突出特点:一是水资源的量与质能充分满足人们生活和生产的需要;供给大于需求很多,造成水资源的严重浪费;二是人们要除水害就要兴建水利,只要修建水利工程,即可达到目的。三是水利科研、教育和政府行政管理;都完全是为如何修好工程、管好工程而服务的。而资源水利阶段的特点也很明显:一是水资源供不应求,不能无限制取用,要有计划的合理使用;二是必须站在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高度来研究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等项工作,确保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三是政府部门、水利科研与教育单位,不仅要重视水利工程的兴修与管理,更要加强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等方面的研究、教育和发展,并将资源水利与工程水利紧密结合起来,使水利事业的发展科学持久。

4采取措施,推动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的转变

4.1要广泛开展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转变的学习研讨,提高认识,特别是广大的各级水利工作者。

4.2要加强对水资源的管理,促进资源水利工作的全面开展。特别是在水资源的质与量的管理上,要实行统一的管理与保护。还必须从法规、机构和体制上作出努力,进一步推进水资源的统一管理。

4.3要加强和完善水资源机构和队伍建设。首先在各级政府部门要建立健全强有力的水资源管理机构,充实业务骨干,培训现有工作人员,提升水利工作者的业务水平,以加强对资源水利各项业务工作能力的提高。于此同时,要建立和完善资源水利的科研与教育以及勘测设计等业务部门,制定这方面的计划和具体的工作任务,从而推动资源水利的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