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统筹城乡发展存在问题十篇统筹城乡发展存在问题十篇

统筹城乡发展存在问题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6:02:17

统筹城乡发展存在问题篇1

关键词:泸州;城乡文化统筹发展;主要问题

泸州统筹城乡文化发展有着在城乡教育、社会稳定以及城乡统筹发展方面有着重要意义。然而在我国文化建设和发展过程中,还存在城乡文化发展不相协调的问题,这就是城乡文化发展差距过大。泸州作为西部城市,在这一问题上表现的更为明显,这就需要在泸州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科学统筹泸州市城乡文化发展,从而为泸州城市与乡村整体统筹发展做出其贡献。但是,泸州市城乡文化统筹发展存在的问题需要认真加以研究,以便加以解决。

一、泸州城乡文化统筹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当前泸州市精神文化建设中,还存在着城乡之间的差距,这些差距是城乡文化差距拉大的重要原因,这也容易导致城乡文化发展的不协调。泸州市文化建设和发展中,还存在着重视城市、忽视农村的现象,这样就容易导致城乡文化差距拉大,发展极其不协调。针对这些问题,泸州市政府应该坚持遵循党和政府对城乡文化统筹发展的相关政策,根据泸州地方实际状况,在政策法规制定上加大力度,促进城乡文化统筹及和谐发展。泸州统筹城乡文化发展的主要问题是:1、泸州市农村文化建设的制度供给存在着严重滞后的状况。在在改革开放后,泸州市政府紧随全国改革开放的步伐,在文化体制改革中在从所有制形式、行政管理、人事制度、分配机制、领导体制等多层面加大了力度,并且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在其过程中农村文化建设的制度供给则严重滞后,这也是导致泸州在城乡的文化发展中的管理体制、资源配置以及利益分配等政策法律法规安排极其不公平的重要原因,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泸州农村地区的文化建设和发展。

2、泸州市城乡公共文化资源配置不均衡,特别是体现在投入机制上。存在着在城乡文化发展的二元投资体制,这就是文化发展资源多是向城市倾斜,特别是城市不仅在公共文化设施上有很大优势,而且还集中文化建设和发展的各类专业人才,特别是管理人才。而泸州市的广大农村则存在着文化建设落后,特别是文化资源短缺,随之带来的是农村的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存在着障碍。民间资本多流向城市的文化建设,这也是在城市文化建设中投资空间大、机会多、报酬率高。

3、泸州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使得泸州城乡文化消费水平存在差距。现在存在的基本状况是泸州广大农村还存在着文化消费内容和结构的单一,农村广大农民在各种劳动之后,根本享受不到城市多样化的文化生活。这就造成农民文化生活的单一,而且在很多时候在文化消费上,城乡之间的交流过少,这就造成城乡文化消费水平的两极化。这就需要泸州市要从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高度,从而来构建小康社会的高度,这样才能促进泸州市城乡文化的统筹发展,从而从根本上来促进泸州市和谐社会的建设,缩短城乡发展差距。

4、泸州城乡文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在文化投入和发展水平的两极化。经费不足、设施老化、文化机构运转困难、①公共文化资源偏少等现象现在仍然是泸州市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问题。主要的文化方面的专业人才、公共基础设施以及各种文化活动等多少存在于泸州市内,这也是导致泸州市农村与城市在文化发展中存在巨大的差距的重要原因之一。而对泸州市各级城乡政府而言,在文化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对城乡文化发展的不同重视,在城乡文化统筹发展上没有树立重要的意识和理念。而统筹城乡文化建设和发展,不仅是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建设的需要,更是城乡统筹发展的需要,缩短城乡差距。

二、泸州城乡文化统筹发展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泸州市特殊的地理位置以及城乡二元文化发展现状,使得泸州市城乡文化发展存在着诸多问题。因此,也就使得泸州市城乡文化统筹发展存在着一系列的障碍。泸州市城乡文化统筹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要首先从城乡二元文化的历史起源去进行思考和分析。在当前我国发展道路之上,一直存在的城乡二元体制就使得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差距逐渐拉大,泸州在城乡发展问题上也脱离这个历史发展的束缚。正是城乡二元体制加大了泸州城市文化与农村文化的落差不断加大,而这种文化发展上的差异又直接或者间接影响着城市与农村的经济发展,这就使得农村和城市发展的差距更加加大,针对于此,需要找到症结所在:

城乡文化差距的根源主要在于经济发展差距。泸州城乡二元结构不仅有我国政治、经济、社会发展大环境的影响,还有着泸州市自身历史发展的特殊性。泸州地处云贵川三省交界处,地理位置特殊,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农业还是居于发展中重要位置,相比其他地区,工业化程度还是较低。而且,泸州市的城乡管理制度也是遵照全国城乡管理制度,这就是户籍管理制度,把农村、土地、户口结合起来,同时把城市、就业、社会保障与户口结合起来。其实,城乡存在自中国古代就存在,不过古代的城乡二元结构与当前存在的状况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当今的城乡二元化主要就是指工业化之后形成的不同的两种生产和生活方式。这也就把普通公民划分为了市民和农民两大群体,这也就使得本已存在的两大群体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社会地位等方面差异在逐渐的加大。同时,也使得双方在文化生活等各方面资源的分配和享受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不平等。城乡文化统筹发展,逐渐实现城乡发展的平衡,改变其不平等性。(作者单位:泸州医学院人文社科学院)

统筹城乡发展存在问题篇2

>>浅谈城乡统筹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城乡商贸统筹发展的财政对策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考和对策北京新城统筹城乡发展的问题与对策统筹城乡产业发展的原因及对策研究城乡统筹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十一五”欠发达县统筹城乡发展的问题及对策城乡统筹下的农村建房问题及对策研究统筹城乡教育的问题与实践探索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对策思考永康市: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对策金融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的现状与对策统筹城乡视角下的农村金融发展对策辩证看待统筹城乡发展的几个问题统筹城乡发展制度创新需研究的问题金融支持视角下的城乡统筹发展问题初探金融支持统筹城乡发展的问题分析浅析河南省统筹城乡发展存在的问题统筹城乡发展必须着力解决的几个问题加快统筹重庆城乡发展的相关问题研究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l.

[2]我市积极推进城乡户籍制度改革[n].延安日报,2010-07-06.

[3]延安市率先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工作方案(2011-2015)[eB/oL].延安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网站[2011-10-10]..

[4]延安:在统筹城乡发展的道路上率先起跑[n].中国日报,2010-09-03.

[5]张合金,杨充.农村金融主体缺位及体系重构[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05(3).

[6]赵强社.统筹城乡改革实验:典型模式与路径反思[J]农业经济问题,2012(7).

[7]许经勇.农村工业化、城镇化:温州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重要载体[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6(4).

统筹城乡发展存在问题篇3

城乡之间存在事实上的差距,这是全世界公认的,为了把这个差距控制在合理的范围,理论界和执政者一直都在努力探索和研究。早在19世纪初空想社会主义时期,欧文,傅立叶就提出了城乡一体化概念,马克思也提出要根据空想社会主义者提出来的城乡一体化,消灭不合理分工,消除城乡对立,实现城乡一体化。当然马克思所说的实现城乡一体化是在消灭私有制消灭资本主义为前提的城乡一体化。所以,城乡二元结构是历史的产物,城乡对立和分割,不利于人类的发展和社会进步,这个在将近二百多年以前就有很多人提出来了,并且提出了解决的设想和方案。

按照世界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人均gdp达到700-1500美元之间,农业在gdp中比重下降到15%以下,农业就业人口比重下降到30%,城市人口超过50%,就可以断定这个国家已经进入了工业化中期阶段。进入工业化中期发展阶段的显著特征是:农业和工业处于平等发展机会和权利,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不再是农业,也不需要从农业吸收资本等要素去推动工业化,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由农业转为工业和非农产业,农业成为了工业反哺对象,这个阶段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的条件已经具备。基于这个规律,如果不综合考虑统筹城乡发展,着手从根本上改变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结构,就会导致城乡差距的进一步扩大,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带来诸多负面影响。因此,党的十六大在全面分析国内国外形势和我国发展所处阶段的基础上,首次提出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方针。

一、统筹城乡发展的意义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化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这是党中央在正确把握我国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趋势、新矛盾、新挑战、新机遇和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出的,具有极强的时代性、创新性、针对性和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统筹城乡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农村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农业增效难、农民增收难、农村社会进步慢的问题未能得到有效的解决,城乡差距、工农差距、地区差距扩大趋势尚未扭转,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农民收入水平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相差还比较远。这种城乡分割的体制和发展失衡状态,造成了“三农”问题的现实困难,农村小康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维护社会稳定的最大的难点。究其深层次原因在于城乡二元结构突出,城市化滞后,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缺乏内在的有机联系,过多的劳动力滞留在农业,过多的人口滞留在农村。“三农”不强,建设安定有序的社会就失去前提,建设和谐社会就没有基础,因此,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必须把“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必须突破就“三农”论“三农”的思想束缚,打破城乡分割的传统体制,以城带乡,以工促农,以工业化和城市化带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形成城乡互补共促、共同发展的格局,推动农村全面小康建设和社会长期稳定。

(二)统筹城乡是发展农村经济,实施内需带动战略的需要。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已经成为制约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最大障碍。占我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缓慢,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远远低于城镇居民,一方面由于农村居民的购买力过低,直接影响到扩大内需、刺激经济增长政策的实施效果,另一方面,由于买方市场水平低,城市市场饱和与工业生产相对过剩的矛盾更加突出,影响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影响了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这就要求我们,一方面,要积极推进具有二三产业劳动技能的农民进城务工经商,具有经济实力的农村人口到城镇安居乐业,促进农村型消费向城市型消费转变;另一方面,要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不断繁荣农村经济,提高农村购买力,启动农村市场。因此,统筹城乡就成为国家重要的宏观经济战略,它不仅是解决好“三农”问题的一条大思路,也只有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才能有效利用城市与乡村天然的联系,充分发挥城市和乡村的不同优势,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村消费水平,有效地促进内需带动战略的实施和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三)统筹城乡是城市本身发展和提高国民经济运行质量和水平的需要。城镇化是区域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城市的发展离不开农村的支撑,包括生产资料和劳动者。统筹城乡发展,广大农村为城市经济的发展提供数量更多、质量更高的工业消费资料,为城市的发展提供更多的高素质劳动力资源,有助于克服国家工业化过程中较为突出的资源短缺等约束。同时,我国的工业化、现代化建设建立在自身产业比较齐全并协调发展的基础上,而且各大部类之间、各产业之间、城乡之间应该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支持、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关系。因此,城乡统筹协调不仅是新农村建设的需要,也是城市本身发展的需要;不仅是践行科学发展观,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需要,也是提高国民经济运行水平的需要。

二、城乡统筹的本质及主要内容

理想化的城乡统筹,在理论上讲,应该是通过统筹,使城乡资源条件基本一致,生存发展及市场环境条件不存在巨大差异,城乡居民平等地享受国民待遇。但在现实生活中人口和资源配置并非处于一种均质化的状态,事实上,城市和乡村无论资源禀赋、生存发展环境及外部支撑条件都存在巨大差异。正因为存在这些差异,所以要全面实施城乡统筹,需要把工业和农业、城市和农村、城镇居民和农民作为有机整体,通过规划统筹、产业统筹、投入统筹、体制统筹、政策统筹等,逐步尽可能实现城乡居民同质化的生活条件、均等化的公共服务、平等化的经济权利、基本均等的消费支出能力。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走出一条工农互促、城乡互动、城乡共荣的新路子,努力改变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公共

财政向农村倾斜、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现代文明向农村传播,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城乡统筹的本质就是在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之上,政府根据缩小城乡差距的实际需要,在二次分配和制度安排中统筹配置资源,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我国统筹城乡发展的研究和实践时间不长,还有很多路要走,理论界对统筹城乡发展的内容和措施也有很多不同的思路和归类方法,包括规划统筹、资源统筹、产业统筹、投入统筹、福利统筹、市场统筹、环境统筹、政策统筹、制度统筹等方方面面。要有效地利用理论指导城乡统筹,就应对统筹的内容和措施进行归类分析和研究,本文认为,城乡统筹可以系统地划分为:“分配统筹、发展统筹、市场统筹和制度统筹”四个大的方面。分配统筹是调节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重要手段,也是保证人民享有生存权、福利权、共享公共服务权、获得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权的关键;发展统筹是把城乡作为一个整体,统一规划,合理配置发展要素,推动产业互动、工农互补、城乡共荣;市场统筹就是尊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实际,尽量用市场手段来解决城乡统筹问题;制度统筹就是要把城市和乡村放在平等的地位并尽可能考虑农业的公益性,从法律和制度层面建立长效稳定的建设发展和帮扶机制,突破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纠正体制上和政策上的城市偏向,保障城乡统筹顺利实现。

以上四个统筹,从不同的侧面重点解决了城乡统筹的主要矛盾和问题,它们相互依存、相互补充、互为条件,共同构成全面推进城乡统筹的工作系统。总体来看,分配统筹是关键,发展统筹是动力,市场统筹是手段,制度统筹是保障。分配统筹是发展的基础,也是对发展失衡、市场失效、分配不公的重要补充,是稳定协调与竞争效率之间重要的调节手段;发展统筹是整个统筹系统实现统筹的基础;市场统筹是提高城乡统筹乃至整个国民经济运行效率的重要机制;制度统筹是整个城乡统筹系统持续、高效运行的基本保障。

三、科学统筹,共建和谐

通过对城乡统筹的本质、内容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的研究,可以看出,要加快城乡统筹步伐,提高统筹效率,实现科学统筹,应该准确把握统筹规律,积极探索统筹模式,提高统筹质量和水平。

(一)科学进行分配统筹,确保城乡居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长期以来,我国城乡二元结构在投资分配上表现为“重工轻农”。大多数农村经济薄弱,许多地方财政入不敷出,基层政府无力向农村提供最基本的公共服务、社会保障和公众福利,农民收入水平偏低,有的甚至连基本生存条件都难以保障。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达到一定水平,城乡发展不仅需要统筹而且具备了一定的统筹条件,同时,农业本身也具有公益性,属弱质产业,所以,国民经济二次分配不仅成为宏观经济调控的核心内容,同样也是城乡统筹的关键和基石。从某种意义上说,分配统筹在经济补偿意义上是实施统筹的最有力、最直接、最有效的补救和保障措施。

一是统筹生存保障。进一步完善农村“五保户”和城镇“三无”人员的供养体制,落实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开展扶贫、困难群体救济救助,切实解决农村居民的生存问题;

二是统筹福利权益。统筹解决城乡居民的劳动社保、就业、保险、住房、敬老养老等问题;

三是统筹社会事业。主要包括科技、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等;

四是统筹基础设施。包括水、电、路、广播电视、通讯等(见发展统筹)。

除此之外,还有大江大河治理、生存环境建设、粮食安全、乡村文化传承、社区稳定和边防安全等。上述内容均属分配统筹的范畴,分配统筹是所有统筹中能够直接有效地达到统筹目的一种统筹措施,许多基本的分配统筹事项也是国家和政府存在的基本理由,是应该提供的起码的也是必须的公共服务。分配统筹是国民经济分配中缩小巨大差距的有效措施,既是统筹工作的关键,也是对统筹的基本要求。它具有及时、现实、高效,具有照顾当前并兼顾长远的积极作用。所以分配统筹是城乡统筹的关键,是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现实保障。分配统筹的力度和水平应当根据国民经济总体发展水平来确定,根据我国尤其是西部地区的实际情况,当前的分配统筹应该是“低水平、广覆盖、差距统筹和加大基本统筹(生存保障、福利统筹等)”。当然,在强调分配统筹时,也要注意避免过度福利化和平均化,忽视效率的做法。

(二)以发展统筹为动力,推动城乡共同繁荣

统筹含义明确地指出了统筹是一种政府行为,是政府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理性选择,强调政府在科学发展中通盘筹划的主导作用。当前,应该把握经济运行规律,以城市、农村生产力水平的普遍提高为目标,通过统筹建立动力机制,使城乡环境水平不断提高、生产能力不断增强、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区域联系更加紧密。

一是统筹城乡发展规划。当前,统筹城乡主要面临规划的缺位、缺失、滞后或规划的虚化、缺乏刚性约束等问题。统筹城乡发展规划,主要是要解决城乡发展上的盲目无序问题,立足实际,突出特色,统一编制区域内城乡发展总体规划,包括产业发展规划、用地规划、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社会事业发展规划等。规划要在指导思想上坚持与时俱进,破除厚城薄乡、二元结构的旧观念,树立城乡并重、城乡一体的新理念,既要立足当前,又要着眼长远;既要注重发挥城镇对农村的带动辐射作用,又要充分发挥农村对城镇发展的支持帮助作用;既要注重刚性约束,又要体现灵活运用;既要注重经济发展,又要促进社会进步,促进城乡联动,实现共同繁荣。当然,也要因地因市场制宜注重农业内部规划。

二是统筹城乡发展条件。基础设施落后,是制约农村发展的“瓶颈”。统筹城乡基础设施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首要条件。具体工作中,要统一规划、统一布局,加快建设覆盖城乡的基础设施网络体系,促进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调整国家基础设施投资结构,把建设重点由城市转向农村。加快农村道路交通、农田水利、人畜饮水、电力、通讯、广播电视、商业网点的建

设步伐,提升农村自身发展的基础条件,改善群众生存环境。三是统筹城乡发展投入。投入是发展统筹的关键,做好投入统筹就是要整合市场和政府两种资源,在基础设施、社会事业、产业发展、落实福利权益投入等方面体现城乡平等。首先,应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和市场力量参与新农村建设;积极培养和保护市场主体,推动农业创新、规模经营和农业现代化建设;放宽行政许可,减少注册限制,降低项目信贷资本金比例,加大政策性融资扶持;加大产业投资补贴,尽可能动员市场主体参与农业投资创业。其次,应构建和落实“以城带乡、以工补农”的财政投入体制,保证财政对基础设施、公共福利、社会事业、生产发展、为“三农”服务的投入,并不断提高投入的总体水平。

4.统筹城乡发展要素保障。要素市场缺失或被异化是农村发展重要的制约因素,要进行城乡要素市场统筹:

一是要充分利用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引导土地、资本、劳动力、技术、人才、信息等资源在城乡之间合理流动,创造城乡各类经济主体平等使用生产要素的环境。

二是要充分发挥政府在资源配置中的引导作用。除了要创造城乡各类经济主体平等使用或农村优先使用生产要素的市场环境而外,更重要的是必须着手解决农业发展中市场缺位或市场供给不足的,但又是必须和关键稀缺的要素,包括:人才、科技、金融、保险、担保、投资、信息、村社干部务工、自治组织建设、中介事业等。

5.统筹农村经济综合竞争能力。农业属公益性的弱质产业,需要在保证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基础上,加大扶持力度,采取最低农产品保护价、生产补贴或国际通行农产品价格补贴等方式,进一步提高农业的行业比较效益,增加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实际收入,提升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整体竞争能力,使承担部分公益职能的农业在相对均衡的公共补贴和扶助的基础上,能够与工业和服务业站在基本同等的资源环境条件和基础上健康发展。

(三)以市场统筹为手段,提高农村经济运行效率

我国的城乡统筹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上的,综合配置资源,市场是主要的、基础性的,也是最有效率的。政府首先要由市场发挥效力,然后再补充市场“失灵”的部分,增加公共投入。

一是广泛参与市场分工。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突出特色,打造品牌,统筹城乡比较优势,准确进行区域经济功能定位,主动参与区际分工、并尽可能融入国际大市场。

二是转变政府职能。充分尊重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打破市场壁垒,精简行政许可和行政审批,政府将更大的精力放在培育城乡统一的大市场上。

三是培育要素市场。当前,农业产品市场比较发达,而缺乏要素高级市场,金融、担保、风险投资、信贷、人才、科技、知识产权、信息等要素市场发育迟缓,在统筹发展上,应在培育要素市场方面进行支持和帮助,包括培养市场主体、补充稀缺要素,并充分考虑其涉农的公益性建立明确的财政、支持政策体系。建立运作规范、竞争有序的公益性要素市场,全力构建城乡统筹、创业机会均等、投资收益均衡、工农互助、相互带动的健全的市场体系。

(四)以制度统筹作保障,建立城乡统筹长效机制

制度障碍是城乡二元结构的主要成因。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公共产品对农民的排斥和社会保障在农村的缺失、垄断的市场结构与残缺的产权制度构成了农村“制度贫困”的主要内容,农村的“制度贫困”尤甚于经济贫困,“农民,走在经济发展的边缘”。根据我国城乡统筹发展中的问题,必须进行“制度统筹”。

一是提高农村内部制度体系的效率。根据我国实际,抓好农业和农村内部自身制度的统筹和完善,主要包括土地承包与经营权流转制度、林权及流转制度、人口再生产和农民教育培训制度等。

二是建立城乡平等的制度体系。突破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纠正体制上和政策上的城市偏向,建立城乡一体的劳动力就业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户籍管理制度、教育制度、医疗卫生制度、财政金融制度、土地征用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

三是建立城乡平等的投入制度。加大对农村、农业和农民的扶持和扶助力度,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乡公共服务体系,让城乡居民享受基本相同的社会公共品。改变公共投入的“城市偏向”为“三农”倾向。

四是推进城乡统筹的制度化、法制化。建立长效的体制和机制,把缩小城乡投入差距提高到制度和法律、法规层面,为城乡居民平等享受改革发展成果和农产业健康发展和农村持续繁荣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

总之,制度统筹是从体制机制上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保障,也是建立城乡统筹长效机制的重要保障。

四、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城乡统筹仍然要加快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

发展是实现城乡统筹的经济基础。从现阶段的城乡统筹来看,总体来讲,既有统筹不力,但也存在统筹难度大、发展不足等问题,尤其是西部地区。比如粮食直补、农村低保等已列入统筹,但标准非常低,基本上流于形式,不是统筹不到位,本质上是统筹无力到位。所以城乡统筹仍然要加快工业和城市发展。

一是加快工业化、城市化进程本身符合客观经济规律。我国已进入工业化时期,整个国民经济将依靠快速的工业增长和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又好又快地发展,只能扬长补短,不能抑长补短。

二是工业和城市的发展能为农业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只有城乡统筹才能更多地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就业岗位,才能更多地为留在农村的人口提供更多的人均资源,才能够为农产品销售提供更大的市场份额。转移一个农村人口就减少一个农产品生产者,增加一个农产品消费者,所以统筹城乡能够更有效地实现城乡协调发展,提高国民经济整体运行质量。从积极方面看,我国当前出现的民工荒、民工工资上涨、副食品价格上涨,就与政府实施的最低民工工资、保障农产品最低保护价等规定所希望达到的目的异曲同工,这与城市化和工业化给“三农”所作的贡献是分不开的,同时也给新农村建设带来了历史性的发展机遇。

三是工业和城市发展是落实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保障。统筹城乡发展不是简单的平衡城乡的差异,而是要具体落实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所以,只有城市和工业本身有了强大的经济实力才能实现扶农助农建设新农村的目的。

2.城乡统筹不是“城郊统筹”

城乡统筹不是“城郊统筹”,不能把城郊地区、部分旅游风景区、有突出投入或重大项目带动的周边地区视为“普遍意义的乡村”,不能把这些地区的统筹经验作为城乡统筹的“典型代表”。

一是不具有普遍的意义。城郊地区和真正意义的农村在市场环境、基础设施、生产力水平、人口素质、产业可选择范围等等有很大的差别,而且城郊有进行城镇化的条件,属于未来城市都市化的范畴,在规划建设中纳入城市建设一体化考虑,是可行也是必要的,但城郊统筹的模式和方法不能广泛地运用在我国广袤的农村。因此,在城郊适用的统筹经验不一定在最广大的农村适用。

二是不利于探索城乡统筹的本质规律。城乡统筹不能停留在示范点的建设上,应该在面上进行广泛的研究和实践。否则,就会蒙蔽我们的视野,不利于全面统筹城乡发展规律的总结。

三是不符合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的目标要求。城市和乡村本身就不是同质的东西,各有各的特点和优势。城市和乡村作为一种非均质的地域经济空间,在发展过程中受各自特定的自然、经济、社会、历史等条件制约,其

产业发展、功能形态以及生活习俗都有各自不同的特色,城市和乡村仍然是两个异质性系统。把城郊建成了城市,不能说明在更大范围就没有乡村了,事实上,把中国广大的农村都建设成城镇根本就不现实,也做不到,更重要的是没有必要。3.城乡统筹一定要注意效率

城乡统筹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总体均衡、协调和高效,但在具体实践中,许多地方陷入城乡均衡发展和资源分散配置的误区。著名经济学家陈淮说过,“村村通、广覆盖,不留死角”的模式并不经济也不可能。由于受户籍制度、土地制度的制约,我国农村人口空间布局极其分散,属典型的传统农业经济资源配置模式。当国民经济因规模效益递增而主要选择以集聚为主要特征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农村经济选择以相对集中规模经营为特征作为主要空间资源配置方式时,再人为地在空间上强制性地分散配置资源,就会违反客观经济规律,影响国民经济总体效率。

一是加快农村人口非农化进程。把促进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作为重要任务,鼓励进城务工人员或以其它原因愿意进城的人员在城市落户,城市政府应当放松政策管制,为愿意进城并有条件进城入户的农业人口提供政策支持。

加快中心镇、中心村的建设,及时进行行政村区划的调整,按照适度规模、有利发展,尊重民意、依法操作的原则,解决农村人口居住过于分散的问题。开展撤村建居工作,将城郊城中村改为社区。开展特定意义贫困边远民族移民、生态移民、特困户移民、地质灾害移民、工程移民等,统筹人口空间布局,提高资源综合配置效益。

二是坚持因地制宜选择产业。将不宜农牧的地区列入生态环境保护区,或发展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兼有的旅游等生态经济产业。

三是提高公共投入绩效。应模拟市场机制或直接引进市场竞争机制,加强公共投入管理,提高公共投入绩效。

当然,统筹效率还包括统筹协调后整个宏观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

4.全面统筹与注重分配统筹和分阶段统筹的问题

分配统筹是城乡统筹的需要,也是宏观经济调控的核心内容,同时也是国家实施内需带动战略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整个统筹中,分配统筹显得尤为重要,众所周知,在不适宜开展统筹或统筹低效率的农村尤其是边远农村地区按照统筹标准加大投入是不经济也不现实的,没有哪个政府愚蠢到要为一户山顶上的掉野农户花几百万元修一条公路或架若干桥梁而不考虑搬迁移民。

如果忽视国民经济长期发展后人口资源配置必将发生的巨大变化,不科学地使用统筹手段,最终将导致人口空间布局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向城市集中,使一次性的发展统筹投入贬值并最终失去价值。为了避免浪费和重复投资,最经济实效的办法就是通过分配统筹来解决这些人的现实生存和福利问题,在人口统筹布局条件成熟后,再移民进城,或以务工、嫁娶、投亲等多种方式渐进地实现人口布局相对集中而实现全面统筹。

所以说,应当科学地利用分配工具或分配统筹,灵活解决全面统筹中尤其是发展统筹、建设统筹中成本高、效率低的特殊群体和区域问题,灵活地解决在推进远期统筹目标的实施过程中当前失衡和城乡差距中的具体问题。分配统筹不仅实现统筹目标的重要手段,也是不同阶段实现国家效率的关键措施。

5.制度和体制的突破是城乡统筹研究的重点

统筹城乡发展存在问题篇4

论文关键词统筹城乡发展内涵途径战略

目前,我国城乡发展、区域发展很不平衡,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差距较大,广大农村地区依然发展滞后。党的十八大提出要确保到二零二零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建成全面的、高水平的、发展均衡的小康社会就必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各方面利益关系,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从而,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进程。

一、城乡发展失衡及统筹城乡发展的意义

城乡二元结构是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然而,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和当今发展中国家的现实都证明消除城乡二元结构是社会经济进步的必然要求。建国初期,面对严峻的国内外形势,为了巩固新生政权,我国效仿苏联建立了计划经济体制,优先发展重工业,形成农业服务工业、农村支持城市的国家偏向政策,从而城乡二元体制和以工业化为特征的城市经济与以传统农业为特征的农村经济并存、对立。另外,国家为积累工业化所需的资本,长期维持了能源原材料产品和农产品的低价格,使农村发展受到抑制。

这种城乡二元结构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对于我国现代工业基础的建立,促进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推进城市化进程,带动全国经济快速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实现我国工业化初期的资本积累,快速建立完整独立的民族工业体系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然而,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由城乡二元结构导致的城乡发展严重失衡所暴露出来的一些深层次问题亟待解决。城乡差距不仅体现在经济方面,还体现在社会进步、公共福利、劳动就业等许多方面,即相对于城市居民而言,农村居民占有的社会资源较少,不能与城市居民享有同等的公共服务。广大农村地区整体发展水平较低,农民收入较少,由此导致农村居民社会地位和各方面权益的不平等的国民待遇。

在我国经济具有相当基础之后,国家提出统筹城乡发展是破除制约我国经济发展障碍的必要举措。统筹城乡发展可以解决发展进程中实际存在的城乡关系不协调问题,把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放到国民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中来考虑,是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推动整体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确保国家长治久安具有重要作用。

二、统筹城乡发展的理论内涵

在十六届三中全会的决定里,五个“统筹”作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提出来。5个“统筹”是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要求。在科学发展观的五大“统筹”战略中,统筹城乡发展居于首位,因为统筹城乡协调是关系中国现代化前途的重大问题。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实质上就是党和国家在谋划城乡关系、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时,把城市和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问题放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环境中通盘考虑,紧紧把握城乡一元发展观,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及其相应的制度和政策安排,把城市和农村存在的问题及其相互联系综合起来考虑,统筹安排,统筹解决,具体做法是构建城市和农村相互兼顾、相互促进、协调发展、互利共赢的平台,建立包括广大农村地区在内的高水平、更全面、更均衡的小康社会。统筹城乡发展的实质和理念是要实现真正的城乡机会平等,消除制度歧视成本,增加农民受益。当然,实现机会平等并不等于不顾现实的强制实现城乡各项制度和政策的统一,而是要根据我国国情和各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现状,着力解决发展进程中实际存在的城乡关系不协调的问题,促进传统二元结构的转变,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和谐平等的城乡关系,实现城乡一体化。

统筹城乡发展的主要内容包括:(1)消除城乡一体化的体制障碍,统筹城乡社会发展的制度和政策,确保城市公民与农村公民政治权利、社会体位的平等。(2)实现城乡经济效益的协同,统筹城乡产业政策。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可以利用产业政策的诱导作用,让城市工业和农村工业根据自身资源要素禀赋等条件,着重发展自己具有比较优势和可以互补的产业,并且实行城乡统一的金融政策,保证村镇企业资金供给充足。(3)实现城乡空间整合,调整与优化我国城乡空间结构,合理利用城乡空间,发挥各自优势,互补互动、分工协作。(4)统筹城乡生态文明发展,建立城乡统一的生态环境系统,促进乡村生态环境与城市生态环境的融合。

三、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途径与战略

统筹城乡协调发展问题是新时期我国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社会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统筹城乡发展的目的是要使农民增收,改善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因而,解决“三农”问题就成为转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关键,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的实质。“三农”问题是关于中国农村、农业、农民实际存在的问题,是制约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只有通过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的逐步实现,才能根本解决“三农”问题,也就是说通过城市化、工业化、市场化实现大量农村人口向非农产业转移,逐步转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把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纳入到国民经济发展和全国统一的市场化轨道上来。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途径:

第一,统筹城乡协调发展要以制度创新为主,实现城乡平等。对于统筹城乡协调发展问题,各级政府要从更高层次、更广阔的视野提出统筹城乡的战略、对策。统筹城乡就是使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群众增加收入、提高生活质量,与城市居民享有平等的权利与机会,如果政府能够从制度供给方面消除现行制度、体制对农村的歧视,为城乡一体化创造公平的制度环境,那么这种通过制度创新实现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战略将是很有效率做法。统筹城乡发展工作是十分艰巨而又复杂的经济、政治和社会问题,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稳扎稳打,不可急功近利。

统筹城乡发展存在问题篇5

关键词:城乡关系、二元结构、城乡差距、统筹城乡发展、回波效应、扩散效应

一、研究背景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为我国实现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经过30多年的改革,我国虽然在消除城乡差别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城乡二元体制并未取得根本性转变。经济上,社会依然存在着某种程度的剪刀差,使农民处于经济上的不利地位;制度安排上,社会依然延续多年的户籍制度、财税制度、教育制度等;社会保障上,农民基本上不享有社会保障,农村居民所得的公共服务及享用的公共物品,大大低于城市居民。因此系统深入地研究统筹城乡发展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二、国内探讨城乡社会经济统筹发展方面的研究综述

国内在探讨城乡社会经济统筹发展的突破口方面进行了诸多研究,主要的观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改变二元结构统筹城乡发展。韩俊(2003)认为统筹城乡发展是一项系统的工程,涉及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其中关键是要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平等和谐的城乡关系方面取得重大的突破。

二是消除劳动力市场分割统筹城乡发展。钟甫宁(2003)认为从长远来看,创造非农就业机会和提高农民人力资本是增加农民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是维持经济稳定和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肖万春(2003)指出,统筹城乡发展的难点是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其实质是解决就业问题。景天魁、唐钧(2003)认为城乡统筹就业是打破二元结构的突破口。

三是壮大县域经济统筹城乡发展。刘志澄(2003)认为应该以壮大县域经济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突破口。国家发展改革委地区经济发展司(2004)认为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关键在于壮大县域经济,县域作为城乡经济社会联系的过度地带,具有统筹城乡发展的特殊优势。刘奇,王飞(2003)认为城市化进程滞后,决定了统筹城乡发展的重点在于县域突破。

四是改革现行的城乡分割的体制统筹城乡发展。顾益康(2003)认为,实现城乡经济统筹发展必须在城乡经济结构和劳动力结构与人口布局结构调整、城乡配套体制与政策改革、国民经济分配结构调整等方面进行重点突破。石忆邵(2004)认为统筹城乡发展要构建城乡平等和协调发展的制度和政策体系,应逐步消除城乡发展中轻视农业、歧视农村、剥夺农民的不平等制度和政策,构建融合发展的制度和政策体系。韩俊(2003)认为要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力度。

五是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统筹城乡发展。陈进(2003)认为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是统筹城乡发展,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提出必须采取切实的措施积极发展农产品行业协会和农民合作组织。颜华(2004)认为合作经济是统筹城乡发展的载体,合作经济组织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利益的最佳保护者,在社会生活方面也可进行合作,如医疗合作、社会保障合作等等,通过这些合作,能够切实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从而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

六推进城镇化统筹城乡发展。周昭玖、周波(2004)认为我国三农问题的核心问题是就业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统筹城乡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加快城镇化进程。王建兵(2003)认为,城镇化建设是统筹城乡关系的有效途径,加快城镇化建设有利于完善城市化建设网络,有利于吸纳富余农村劳动力,有利于发挥城镇的集聚效应,有利于开拓农村市场,有利于逐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有利于产业化经营。韩俊(2003)认为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必须积极推进城镇化进程,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并举,形成分工合理,各具特色的城镇体系。

此外,姜奇平、陈家宝对统筹城乡发展的道路进行了探索,姜奇平主张实行新型工业化道路,陈家宝主张通过资源的整合与对接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其他的研究还包括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城乡关系、城乡一体化、农村城市化、农民非农民化等等。

目前我国关于统筹城乡发展的研究不断深入,但从总体上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所做的研究不够详尽,内容不够丰富。统筹城乡发展是一个系统的工程,目前还有许多问题没有涉及到,如统筹城乡发展过程中不同阶段的目标,因为统筹城乡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所以必须制定阶段性目标;统筹城乡发展的原则也很少涉及。所以,关于城乡问题的探讨需要不断深入。二是国外城乡一体化经验的研究很少,而国外的经验往往具有借鉴意义。三是统筹城乡发展的评价指标很少涉及,而评价指标体系可以为制定统筹城乡发展的政策提供依据,所以需要深入研究统筹城乡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

三、从国内研究中得到的启示

造成城乡差距的原因很多,就我国当前的经济状况来说,"回波效应"远远大于"扩散效应",回波效应使得城市吸走了农村地区的资源和人才,越来越发达,而它的"扩散效应"却迟迟不能到来。在完全的市场中,"马太效应"往往大于均衡效应,使得城市与农村的两级分化越来越严重。单靠市场来实现城乡一体化是不太容易的,因此需要政府努力构建一种良性的平衡增长机制。

政府应该按照以人为本、给农民国民待遇和统筹城乡制度创新的原则,强化农民的权益保护、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运行环境,加快推进与城镇化、与农业和农村发展相关的制度创新;按照"多予、少取、放活、协调"的原则,加大投入、整合资源、突出重点,促进农业和农村支持体系化建设;积极促进乡镇企业体制创新、技术进步、结构调整和发展模式转型的良性互动,加快乡镇企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融入现代工业体系的步伐;加快农村教育、卫生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逐步探索农村社会事业以改革促发展的有效方式;以提高农民生产能力为主线,加强农民培训体系建设,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从增强城镇化对经济社会结构调整和农业农村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出发,将推进城镇化与强化城镇群的功能作用结合起来,完善统筹城乡发展的规划体系。

参考文献

[1]郭翔宇,颜华.统筹城乡发展--理论、机制、对策[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

[2]李萍,陈志舟,李秋红.《统筹城乡发展与效率公平的权衡[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3]傅崇兰.城乡统筹发展研究[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

[4]蒋华东.统筹城乡发展的理论与方法[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5]景天魁,王颉.统筹城乡发展[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

统筹城乡发展存在问题篇6

关键词:贵州省;社会保障;城乡统筹

我国城镇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也在顺利地向前推进。我国经济正处于不断发展的形势,城乡二元化的格局问题日益突出,从某种程度上说,这种发展模式将会妨碍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进程,与我国一直提倡的发展和谐社会相违背。

一、实现社会保障城乡统筹的必要条件

实现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是维持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实现城镇化、缩小城乡差异,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是必不可少的保障。

目前,城乡统筹的这种管理形式需要突破城乡二元化的社会结构,把农村的问题作为重要的问题来抓,突出“三农”的保障制度,促进城乡一体化经济建设的发展。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可以理解为是统筹城乡的一种社会管理方式,它最主要的特点就是突破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目标在于促进城乡一体化趋势发展的经济社会管理制度。

社会保障城乡统筹是促进社会公平公正的必要条件,我国各级政府都在实施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目前,我国大部分省份城乡二元化的形势越来越明显,城市和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显现出了很大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其覆盖范围、报酬待遇等方面。农村的社会保障长时间处于劣势状态,各种政策措施倾向与城镇,对比城镇相对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农村的保障制度相当的不足。

不少实事可以证明,收入再分配在城镇与农村之间存在不公平现象,城镇社会保障的财政转移收入明显高于农村,为城乡二元化埋下了隐患,城乡统筹的任务愈来愈艰巨。我国“三农”问题的总体思路和战略选择需要发展城乡统筹,促进我国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同时需要发展城乡统筹。

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保证人力资源市场合理流动的需求,社会保障必须城乡统筹。随着贵州省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化,社会保障的二元化的问题已经阻碍了我省人力资源市场的快速流动。社会保障的城乡统筹,对保障农村农民合法权益具有重要的意义,有利于促进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化的发展。

二、推进我省社会保障城乡统筹研究的现实意义

贵州省是多民族省份和劳动力转移输出大省,从全国范围来看,其经济相对落后,欠发达欠发展。由于贵州省投入到社会保障的公共服务基础建设的财政投入不足,严重制约我省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导致了城镇化、工业化、社会化水平相对较低,城乡经济社会“二元化”问题突出,民生问题欠账较多。

贵州省是经济相对落后的省份,这也促使贵州实现后发赶超、跨越发展。新一届省委省政府在“十二五”提出了重点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和城镇化带动战略,明确要求各级党委政府作出建设“十大民生工程”的重大部署,并把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作为十大民生工程之一来强调,这些势必给我省社会保障事业带来诸多全新的发展机遇。

我省社会保障城乡统筹制度进一步完善,实现城乡差异缩小化,保障农村的基本生活,促进经济社会的城乡统筹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乃至“推动跨越”发展,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贵州省社会保障城乡统筹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贵州省作为“欠发达、欠开发”的省份,城乡二元化的现象具体表现为:

第一,农村的产业相对落后。近年来,贵州省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的工业正在快速发展,成为社会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一分部。贵州省已经建立了较为全面的城市工业体系,主要是以城市先进的工业为经济来源。

第二,城乡公共产品存在明显差距。政府公共财政的范围包括邮电、通信、学校、医院、图书馆等方面。但是,城市和农村的公共服务设施相差太多,农村提供的公共产品的数量和质量非常有限。

第三,财政资金有限。贵州省地处云贵高原,贵州省在中国的经济地位低下,经济发展滞后于许多省份,每年财政收入在全国排名靠后。投入到社会保障的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资金相对不足,滋生我省社会保障体系提供公共产品不足,服务能力不强的现状。社会保障的范围比较广,要想从本质上减少人力资源缺失的问题,可以通过先进技术、功能强大的现代化信息管理服务手段。

第四,管理体系不清晰。目前,我省社会保障制度出现的问题主要体现在职能模糊、职责不集中等,导致体系不完整,工作运行起来较困难。从1999年起,贵州省社会保险事业局负责我省社会保障管理职能的民政、卫生、人事、劳动部门的相关工作。城乡统筹的重要任务是促使管理适度集中,建立待遇水平、财政补贴、数据共享为一体的服务平台。

四、加快推进我省社会保障城乡统筹的对策和建议

对上述城乡居民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现实问题进行了分析,根据贵州省的实际情况,制定出促进社会保障城乡统筹的对策。

建立城乡转移制度,加快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发展。一是把合并城镇和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作为重点。二是建立城镇和农村的居民养老保险体系,使两者协调发展。调整城乡之间的基本养老保险水平,推进我省实现新型城镇化的进程,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实际意义上实现城乡统筹的新局面。

共享医疗资源、理清管理制度。重点放在城镇和农村的医疗保险的整合之上,实现城乡统筹的医疗保险制度。我省的城镇和农村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险合并统一,促进城乡资源享有共享平台。卫生部门和人事部门最重要的是使这两个部门的管理机制实现一致。如果没有使两者统一管理,不利于两个部门的工作管理,也阻碍了待遇水平的统一筹划。实现城乡统筹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可以避免面临重复参保、重复投入等有关方面的现象发生。

统筹城乡低保管理制度。城乡统筹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需要不断加强,进一步减小城乡之间的差距。在认真确认低保对象的符合条件,合理调整基数、筹集资金、检查监督、保障组织等方面进行完善,全面建设低保制度,以保证城乡困难居民的基本生活权益为宗旨,稳步推进最低保障工作的建设,为困难居民谋福利。重点关注农村困难居民,尽快使城镇和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状况达到实际水平,促进信息共享平台的救助,申请家庭经济情况的对接,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最终实现社会保障救助的公平、公正、高效,逐渐减小低保标准的地区差异。

我省经济正处于全面发展和提速的进程中,加快“两加一推”的发展规划,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趋势愈来愈快,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的社会管理和经济发展,不断扩大社会保障的财政投入,解决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社会保障投入不断地增加,农村居民的社会保障显得尤为重要,把解决好农民的基本生活保障作为首要问题来抓,关注农民的生活状态,为杜绝分割和“二元化”的现象一直存在,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不断努力。(作者单位:贵州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李华红.贵州省城乡统筹发展再观察―对城市“反哺”论的批判[J].贵阳市委党校学报,2014(6)

[2]胡晓义.加快推进社会保障城乡统筹[J].社会保障研究,2012(1)

[3]罗鹏程.推进统筹城乡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思考[J].四川劳动保障,2014(7)

[4]李华红.贵州省城乡统筹发展再观察―对城市“反哺”论的批判[J].

[5]邱凤林.统筹城乡发展的制度对策[J].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校,2009(6)

[6]张春霞.统筹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经验与实践[J].北方经贸,2014(3)

统筹城乡发展存在问题篇7

关键词:城乡关系;统筹发展

文章编号:978—7—80712—971—4(2012)01—067—02

统筹城乡发展、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是中央及陕西省委省政府新时期解决三农问题的两大举措。

一、统筹城乡发展是党的十六大以来的重要施政方略

早在2002年,党的十六大就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决策。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做到“五个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2006年,中央1号文件把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一项重大战略任务。2007年,党的十七大指出,要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2008年,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把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作为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根本要求。2010年,中央1号文件把加大统筹城乡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作为主题。中央“十二五”规划建议进一步强调,要统筹城乡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央之所以反复强调统筹城乡发展,这是因为,中国发展到今天,已经不是发展速度够不够快、总量够不够大的问题,而是发展够不够协调、质量够不够高的问题。其中,最突出的是“三农”问题,是城乡协调发展问题。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城乡关系的变化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从建国初到改革开放前。这一阶段的政策特点是以农补工,限制农村人口流入城市,农村富余劳动力大量沉淀在有限的土地上。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有一定必然性,但同时也导致城乡二元体制逐步形成并不断强化。二是改革开放后到党的十六大之前。主要标志是建立了农民家庭承包经营制度,放开了农产品市场,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大量转移,城乡经济的关联度显著增强,城乡分割体制有所突破。三是党的十六大以来,确立了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方略,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强农惠农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农村经济社会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城乡差距开始逐步缩小。

可见,我国在城乡关系上的政策调整,既有历史的必然性,又有现实的紧迫性。我们必须从当前发展阶段性特征出发,站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高度,深刻认识统筹城乡发展的重大战略意义。结合“十二五”时期陕西发展态势,我觉得其意义至少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和把握:一是经济综合实力上台阶的迫切需要。消费需求作为社会再生产的最终实现形式,是拉动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和决定性力量。城乡二元结构造成城市和农村之间的消费断层,这是我国经济发展中内需不足的主要因素。我们只有下工夫缩小城乡差距,特别是城乡收入差距,使农民这个最大群体的消费潜力得以释放,农村这个巨大的市场空间得以开拓,扩大内需的战略才能真正落到实处,经济长期平衡较快发展才有持久动力。二是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上台阶的迫切需要。如果城乡经济发展、基本公共服务等差距过大,把广大农民排斥在现代化进程之外,不能公平分享改革发展成果,物质文化需要长期得不到满足,全面小康的目标就难以实现,人民整体生活水平提高就是一句空话。同时,城乡不协调如果长期存在,最终也会影响到整个社会和谐稳定。三是生态环境保护上台阶的迫切需要。城乡分割体制把农民大量滞留在农村,土地超负荷承载,化肥、农药过度使用,造成农村面源污染问题普遍存在。同时,农村垃圾、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的严重滞后,使农村环境问题更加突出。此外,如果农民的生产生活出路安排不好,退耕还林等生态建设成果也难以巩固。这些问题,我们只有靠统筹城乡发展才能根本解决。

总之,在统筹城乡发展上,必须首先解决好认识问题,既要全面理解,又要深刻把握,切实把思想统一到中央的战略决策上来,统一到省委省政府的安排部署上来。这是做好工作的重要前提。

二、陕西省统筹城乡发展在点面结合中扎实推进

统筹城乡发展存在问题篇8

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加快推进现代化进程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是党的xx大着眼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而提出的一个重大发展思路和战略举措。实施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战略,不仅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五个统筹”的关键,也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我国在经历了50多年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20多年经济的高速增长后,已经进入了需要通盘考虑调整城乡经济社会关系的新阶段。从城乡二元结构带来的一系列经济和社会矛盾来看,中国社会向城乡交融的一体化方向发展的前提和条件都已经成熟。因此,正视中国经济社会中客观存在的二元结构,并通过统筹的方式协调和处理城乡关系,解决新时期的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加快推进现代化进程,是新世纪发展中作为农业大国应有的、正确的战略选择。一、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基本内涵和现实意义城乡统筹是个新的发展理念,说到底就是在新的发展时期,城市与农村、工业与农业之间要协调发展,共同进步。其实质就是消除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实现城乡社会一体化发展。现在突出地提出城乡协调发展的问题,就是要解决发展进程中实际存在的城乡关系不够协调的问题。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对推进经济社会的共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从历史发展来看,统筹城乡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加速工业化进程,我国实行的是排斥市场经济的重工轻农的工业化发展战略,通过计划经济的高度集中使资源配置到工业和城市,形成了“城乡差距发展战略”、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结构”和“以农补工”、“以乡养城”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随着农业的积累不断向工业流入,工业逐渐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部门,农业部门的相对收入低于非农部门,工农收入差距扩大,农民成为相对贫困的社会阶层。这种发展模式推动了工业经济和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但也隐藏着城乡差距日益扩大和“三农”问题逐步恶化的危机,而且已经影响到中国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三农”问题是我国最根本的问题,“三农”问题解决了,我国的全面繁荣和稳定就有了根本性的保障。所以,必须顺应历史发展的需要,依靠统筹城乡的协调发展来解决这个根本性的问题。从当前社会来看,统筹城乡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科学发展观是引领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协调发展的根本性指针,在科学发展观“五大统筹”中,统筹城乡位居其首。城乡关系是现阶段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最重要的关系。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必须抓住城乡统筹这个重点,把城市和农村存在的问题综合起来研究。必须消除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一些制度性,体制性和政策性障碍。应致力于逐步取消城乡间的种种不平等待遇,使城乡居民和各类经济主体都能享受公平的国民待遇;逐步打破城乡界限,提高城市化水平和生产要素配置的效率和效益;逐步改变城乡分割、各自发展的模式,走以城带乡、城乡互促的发展路子;逐步缩小工农差距、城乡差距,充分利用市场和政府的双重调控机制,按照比较优势和比较成本配置资源,促进城乡协调,实现共同繁荣和进步。二、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基础条件和制约因素改革开发20多年来,我国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扎实推进社会各项事业,城乡面貌大为改观,人民生活继续改善,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但总体上看,城乡二元分割的局面并未根本转变,一些制约因素依然存在。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最根本的是要解决“三农”问题。从当前看,制约“三农”问题的两个基本矛盾,是人地关系高度紧张的基本国情矛盾和城乡二元结构的基本体制矛盾。以我们富阳市高桥镇的实际情况为例,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基础条件和薄弱环节:(一)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但村与村之间发展不平衡。高桥是富阳市的经济强镇,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总体经济实力不断增强。XX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9.2亿元,在全国2万多个乡镇中的排名也上升到223位。但从局部来看,村与村之间发展不平衡问题还相当突出,我镇经济主要集中于320国道沿线和集镇周边,位于老新义的杜墓片、千家片、双浒片、坑西片等西北山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集体经济比较薄弱。(二)、产业结构调整有所突破,但成效不够明显。高桥镇通过建立工业功能区,促进了工业发展的新突破;通过扶持开发农业,效益农业格局初显;通过小城镇建设,第三产业有所发展。但是,总体来讲,三大产业调整的成效还不够明显。工业区整合步伐不快,产出效率不高,外向度低;效益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优势不突出;三产比重过低,商贸业尚处于起步阶段。(三)社会事业发展较快,但资源分配不尽合理。近年来,高桥镇通过开展教育创强、东海明珠、全民健身、有线网三级改造等工程,促进了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但与城镇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公共卫生设施不完善;教育资源力量比较单薄;农村卫生院普遍设备落后;农民的社会保障体系还处于起步阶段;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尚未建立长效机制。(四)基础设施建设大步推进,但与经济社会发展尚有距离。近年来,高桥镇通过实施康庄大道工程,高桦线、高泰线向西、北纵深推进,村级主干道基本得到硬化;通过电网改造,使农村实现了同电同价;通过实施“百千工程”,使农村面貌不断改观。但同城镇相比,大部分农村“脏、乱、差”现象仍比较突出,村庄布局不够合理;部分山区农村公路等级低,公交网络不完善,“出行难”依然存在;水、气等基础设施的辐射力不够强,无法共享城市公共服务功能。三、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对策思路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必须跳出传统的“就农业论农业、就农村论农村、就农民论农民”的局限,反弹琵琶,跳出“三农”来解决“三农”,积极寻求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新路径。要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实现统筹城乡发展战略,加大反哺支持力度,加快推进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努力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一)依托城镇化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只有打破城乡二元分割的传统体制,逐步建立城乡统筹的公共财政、社会保障、教育卫生、城乡规划、基础设施等制度,才能顺利推进城镇化,农民增收才会有坚实的基础,农村社会进步才会有可靠的依托。应当说,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是解决城乡统筹发展的切入点,是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运行的重大举措。要推进城镇化,首先就要以规划为龙头,树立“大规划”新理念,科学编制城乡一体化规划体系。要根据地方实际,体现地方特色,从更高的层面、更宽的视野以及城乡间的内在联系来考虑城乡空间布局、生产力布局、要素布局和人口布局,实现城乡资源的高效利用。就高桥而言,必须按照“东延、南联、西扩、北接”的战略布局,大力实施“一街二路八点”工程,加快集镇周边八个村的规划编制,全力打造“八星拱月”格局。其次,要以小城镇建设为突破口,加快城镇化步伐。要培植城镇产业,加快城镇建设步伐,以城镇的繁荣促进整个农村的繁荣。再次,要以文明生态村建设活动为抓手,全面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要大力实施“百千工程”、“生态村”、“文明村”建设,开展村庄布局调整,推进农村村庄整治和空心村改造,通过试点引路,渐次推进,加速农村城市化进程。(二)依托工业化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农村是否发展、农民是否富裕,一个重要的条件就是工业化的发展水平,只有工业这个龙头发展起来了,才能有效带动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工业化是产业集聚升级的主导力量,是城乡协调发展的根本动力。首先,要用创新的理念推进工业升级裂变。要运用高新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工业产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工业是高桥经济的重中之重,要根据高桥特色,促进工业功能区和特色块状经济的齐头并进。工业功能区块要按照高标准规划、高起点建设、高质量服务的思路,加快改造、提升、整合和创新步伐,全力打造橡胶、通讯、轻纺、化工、机械五大支柱产业。特色经济区块立足现有的产业和资源优势,倾力培育“五大基地”,即建立一个杭州蚕种基地、完善一个农业观光基地、扶持一个毛笔基地、发展一个弹簧基地、培植一个锅炉配件基地,以加快西北部农村的发展步伐。第二,要用工业的理念推进农业升级裂变。要用企业化的工业基本模式大幅度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注重云森农业观光园、千禧园艺场等农业龙头企业的培育,延伸农村产业链,增强辐射带动能力,推进农业区域化、专业化、社会化和高效化。第三,用“工贸结合”的理念推进第三产业升级裂变。逐步建立以集体服务组织为基础,农民自办服务为主体的农业社会服务体系。加快商贸流通业的现代化、规模化、一体化和外向化,逐步形成连接城乡、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经营规范、服务优质的商品流通体系和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三)依托市场化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在新的发展阶段,不仅要充分尊重农民的市场主体地位,还要充分尊重农民的公民权利;不仅要靠农业发展生产力,还要调动城市资源支援农业;不仅城市要成为先进社区,农村也要成为先进社区。在国民收入分配、要素资源配置、经济建设安排等方面都应当有利于发展农业、支持农民、富裕农村,应当有利于协调城乡关系而不是扩大社会不公。农民问题,关键是怎么样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就业,促进农民增收。如何解决农民就业问题?首先,要围绕城市消费热点,大力开拓城市市场。帮助农民树立市场意识,引导他们自觉进入市场、瞄准市场需求发展市场需要的绿色无公害名优特产品。其次,要围绕“三农”消费需求,积极开拓农村市场。农民是全国最大的消费群体。但当前农村消费的市场化程度很低,我们应在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购买力的同时,创造良好消费环境,抓住拉动消费需求这个关键,积极开拓农副产品市场和农村消费品市场,刺激农村消费需求。积极引导农民增强消费倾向,把农村的潜在市场变为现实市场。增加农村销售服务网点,建立健全农村市场营销体系。(四)依托社会化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在推进农村“三化”建设过程中,只有牢牢把握“以人为本,让利于民”的原则,才能在实践中把中央的有关“多予、少取、放活”方针落到实处,才能做到切实维护好农民合法权益,减轻农民负担,也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证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的坚实基础。农村问题,当前重点是在政治上解决好农村的社会管理体制,以及在社会发展方面解决好农村教育、医疗等公共事业的发展。因此,我们要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优化整合农村各类社会事业资源,促进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深入实施科教兴镇战略,调整学校布局,大力实施中学“二并一”和小学“六并一”工程。继续推进农村“东海明珠工程”和“五个一”工程,加强农村文化体育设施建设,推进有线广播电视升级改造。继续办好农民体育运动会,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不断深化卫生改革,加强农村卫生服务,构建新型城乡卫生网络。继续以创“文明乡镇”为载体,努力提升城乡文明水平。

统筹城乡发展存在问题篇9

关键词:城乡统筹;县域金融服务;存在问题;解决措施

中图分类号:F29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6-0-01

城乡统筹发展计划的提出是为了适应党和国家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的理念,城乡统筹发展的提出不仅是为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还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和谐社会不仅是精神文明和谐,同样是经济发展的和谐。城乡统筹发展的理念正是反映了这一精神理念。此外,县域金融服务的发展也对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金融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金融运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经济发展的优劣。如果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经济,那么社会的发展同样离不开金融,金融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一大动力。城市的经济发展比乡村的县域经济发展成熟些,这也一部分取决于城市金融的发展比县域金融的发展快。要想发展乡村经济就要加强对县域金融的发展。所以,做好县域金融服务发展才能促进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也是实现科学发展观理念的重大举措。

一、县域金融发展的影响因素

县域金融的发展并不是顺利的,其发展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一些问题,这些不足和缺陷严重的影响到县域金融的发展,间接地也使城乡统筹的发展增加了一些困难。影响县域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很多,无论是从政策还是体系的制定上都存在一些问题。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无论是文化产业的发展还是经济领域的改革,都呈现一种蓬勃发展的趋势,但是有发展就有不足和问题。但是任何发展都存在缺陷和漏洞,随着社会的发展,县域金融体系出现了一些问题,县域金融市场的发展不协调,造成县域信贷资金的大量外流,这些都严重的阻碍了县域经济的发展,同时也背离了城乡统筹发展的目标。

1.县域金融组织不合理。县域经济发展主要是靠相关金融组织的发展,金融组织的发展好坏直接关系到县域经济的整体发展成效。然而这些金融组织的发展存在许多的不足。

第一,商业银行的作用逐渐淡出。我国的商业银行以追求最大利润和经济效益为目的,所以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国有商业银行逐渐将发展目标有县域领域逐渐转向大中城市,一些基层的机构组织也逐渐脱离。这些都严重地影响到县域经济发展所需的资金问题。

其次,金融发展不完善,因为金融行业的发展也受到国家政策的影响,金融运行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一定的缺位,例如最常见的农业银行的借贷,有些国有粮棉油的信贷服务常常是垄断的,金融的业务范围过于狭窄,触及的领域也有限,为此金融的服务作用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

最后,是有关农村信用社的问题,农村信用社是一个新兴的组织机构,它是为了发挥商业银行的作用而设立的,伴随着政策性的调整,商业银行的经营战略也发生了变化。但是农村信用社的发展不是很健全,它所吸收的资金有限,无法满足县域金融服务的发展。同时也不利于城乡经济的统筹发展。

2.资金问题。金融的发展需要资金,资金是发展必须的要素。但是对于县域金融的发展来说,资金的严重外流严重影响到县域经济的健康发展。除了商业银行之外,邮政储蓄的作用也对县域金融有吸收资金的作用。邮政储蓄只存不贷使得县域资金大量外流。其次,商业银行上存资金也是造成资金外流的一大原因。

除此之外,其他的导致资金外流的原因都使得县域金融的信贷资金的供需矛盾更加突出,使得贫富差距越来越大。除了资金外流,还有就是县域信贷的组织结构不合理。

3.县域金融发展环境欠缺。一个好的信用环境可以促进金融的蓬勃发展,但是在县域金融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信用问题,信用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金融机构借贷资金的投入,但是目前我国的信用环境还存在一些不完善的地方,一些企业为了追求高的经济利益常常出现不诚信的现象,这些问题对于金融的信用环境带来了很大的安全隐患,不利于县域金融的发展,更加不利于城乡统筹的建设。

二、提高县域金融服务的质量,促使城乡统筹发展

我国一直注重城乡的统一发展,目的在于坚强壮大县城的经济,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壮大县域的经济发展,加强金融的服务,不仅加强银行行业在县城的发展,也是金融行业入县城的绝好的时机。为了达到金融服务的加强管理,应该从农民入手,从农民的需求出发,对加强农民的收入,产业的发展提出高的要求,这样才能很快地将完善的金融机构建立起来,加快县城的经济脚步。

1.转变观念,提高县域金融服务意识。相关的金融机构应该加快学习,加快思想的进步,提高观念意识,为了做到这一点,先关的机构就要清醒的认识到自己作为服务行业的责任,始终站在客户的立场上,保持以客户第一的原则。

2.积建立县域经济体制。作为管理该体制的政府,就要充分了解所需资源的优点和劳动力的资质,培养出特色十足的品牌,为了做到这一点,首先要抓住改革开放环境下新经济的时机,还要跟上时代的脚步,建立起具有现代化的企业,鼓励在多方面引导经营,使用科学的方法建立起政府主导的体制。国有企业银行要坚定自己的主要发展方向,改变自己的管理方法,在追求利润的前提下加大款项的营销力,加强对农业的龙头企业和主导企业的信贷扶持。

3.加强县城金融生态环境的建设。为了创建一个良好的企业运行环境,首先,就要保护金融中出现的债权,合理运用经济和政治手段,运用法律的手段,对恶进行制裁。第二,利用社会上出现的各种新媒体,主导舆论的导向,大力宣传,帮助政府和所有的群众树立正确的观念。第三,一步一步的建立公司和个人的信誉体制,这样有助于银行和金融机构更准确的了解和评价自己客户的信用情况,加强针对性,最大程度上降低风险的出现。

三、结束语

随着国家的统一城镇发展计划的实行,作为县域经济的集合点的县城和农村,正是我国社会主义假设的主要战场。金融虽不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但却是经济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如何开展县域金融服务是目前政府和企业面临的最大的问题,本文提出的所面临的问题和解决方案正是对这一现象的很好的阐述。

参考文献:

[1]孙一峰.统筹城乡发展中的城乡收入差距的研究[J].铜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7).

[2]杨林兴.深化城乡统筹加快丘区发展――对四川省金堂县统筹城乡发展的调查与思考[J].农村经济,2009(12).

[3]郑晓燕,许晓东,谢元态.统筹城乡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支持[J].商业研究,2005(16).

统筹城乡发展存在问题篇10

关键词:南安市;城乡统筹;问题;优化

abstract:inrecentyears,nananeconomydevelopmentisrapid,alreadybecamethestraitwestcoasteconomicareacountyregioneconomydevelopmentisthemostactive,oneofareaswiththerapiddestrate,nananhasacceptedtheeconomyofcountrywidecountyregionisbasiccompetitionabilityforty-seventh.Butatpresent,thenananurbanandruraldevelopmentdifferenceispulledincreasinglybig,therearemanyproblemshavebecomeincreasinglyprominent.inthiscase,studyofnananurbanandruralproblemsandoptimizationmeasuresisparticularlynecessary.

Keywords:nanancity;urbanandruralproblems;optimization;

中图分类号:n945.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引言

“城乡统筹”是指在一定的时代背景中,城、乡互动发展,形成“城”、“乡”发展双赢的发展格局,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支持和反哺作用,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当前,南安经济发展迅速,已成为海西县域经济发展最活跃的地区之一,在此情形下,研究南安市城乡统筹的存在问题及其优化措施显得尤为必要。

一、城乡统筹的概念及其必要性

(一)城乡统筹的概念

一般认为,城乡统筹是指相对发达的城市和相对落后的农村间打破相互分割壁垒,城乡经济和社会生活紧密结合与协调发展,逐步缩小直到消除城乡之间的基本差别,从而使城乡融为一体。

本人认为,城乡统筹是站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高度,把城市和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整体统一筹划,通盘考虑;把城市和农村存在的问题及其相互关系综合起来研究,统筹解决。既要发挥城市对农村的辐射作用,发挥工业对农业的带动作用,又要发挥农村对城市、农业对工业的促进作用,实现城乡良性互动。

(二)城乡统筹的必要性

一般来说,农村和城市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农村发展离不开城市的辐射和带动,城市发展也离不开农村的促进和支持。因此,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和农村对城市的促进作用,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

1、缩小城乡差距的必然选择

城乡“二元”结构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对于保证社会稳定和工业化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然而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体制也是造成城乡差距扩大和城乡关系失衡的主要原因,不公正的城乡二元经济体制结构是我国统筹城乡发展的最大障碍。只有要通过城乡统筹发展,才能改变我国目前存在的城乡对立局面。

2、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城乡统筹发展战略首先是针对南安日益严峻的“三农”问题而提出的。要缩小城乡差距,增加农民收入和改变农村落后面貌,必须通过南安加强城乡统筹工作,加强对农业、农村、农民的支持和倾斜,着力打破二元结构,解决制约“三农”问题的体制性矛盾,在指导思想和基本政策上实现从工业掠夺农业向反哺农业的根本转变。

3、促进生产力合理布局的有效手段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内容就是构建合理的城乡生产力布局,从而促进生产力在城乡地域空间上的合理分布、组合、配置。因此在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调整过程中,要围绕以发展农业产业化、发展农村工业化、发展第三产业进行布局调控,用科技、信息促进农业与农村产业结构的升级。

二、南安市城乡统筹的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南安近几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南安城乡发展差距日益拉大,存在的诸多问题日益凸显。具体如下:

(一)乡镇工业发展水平差异大

2009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最高的水头镇达到了124.39亿元,占到全市的16.8%,最低的为蓬华镇、翔云镇、九都镇和眉山乡,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几乎为0。

图1南安2009年各乡镇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分布图

(二)工商税收差异大

2009年工商税收最高的镇为水头,接近9亿元,其次是石井,为3.7亿元,第三位的是仑苍,超过3亿元。在26个乡镇街中,税收超过3亿元的为以上3个;超过1亿元的有11个,其中除梅山镇、洪濑镇,其余9个均为南部和中部城镇。税收在1000万元以下的还有6个,其中低于100万元还有三个,分别是蓬华镇、眉山乡和向阳乡。

图2南安2009年各乡镇工商税收分布图

(三)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

截止2009年末,南安市城镇化率为45.7%,在泉州市范围内处于中等水平;南安市工业化率为52.3%。南安市城镇化略微落后于工业化进程。

三、南安市城乡统筹的优化措施

结合泉州地区城乡统筹的实践经验,现提出南安市城乡统筹的优化模式,如下图所示:

(一)户籍制度改革

一方面,放宽户籍管理限制。另一方面,推行相关配套改革。如建立健全解决进城农民在就业、培训、就医、定居、子女入学等方面困难的制度和政策,将城市社区服务、公共设施、基本医疗、文化设施等资源平等地对进城农民工开放,促进进城农民安居乐业。

(二)土地流转制度改革

建立健全土地流转市场,建议在市政府设立土地流转平台;鼓励多种形式的土地流转制度:推行农用地入股、出租等形式;在地形条件所限区域,难以实现农地的大规模集中,可以推行“公司+农户”、“大户+农户”的相对分散的自种模式,鼓励发展行业协会和合作组织。

(三)财政和金融制度改革

在财政体制改革方面,应坚持在完善“少取”政策的基础上,加大“多予”力度,加快“放活”步伐。突破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优化投资结构,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和急需项目的资金投入。一是建立完善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制度,推进城乡财政分配公平公正;二是改革完善财政预算制度,强化预算硬约束,形成支持“三农”投入稳定增长的保障机制。在促进就业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实行财政、信贷等优惠政策;三是建立政府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的新型农村投资体系,吸引社会和民间资本投资现代农业的建设。

(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改革

要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发挥他们在道路、水、电、气等日常生活的重要设施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增强农民的主人翁意识,参与基础设施的日常维护与管理,真正将新农村建设落实到实处。

(五)城乡就业制度改革

一方面,完善和规范对劳动力市场的管理。统一城乡就业制度,取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限制性规定,切实解决拖欠和克扣农民工工资、生活工作条件恶劣、工伤事故频繁发生等问题,为农民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另一方面,完善流动人口的管理,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平稳有序转移。强化农民职业培训,提高农村人力资本质量,为顺利转移创造条件;同时,在住房、参军、子女入托、入学等方面享受与当地城镇居民同等待遇,履行同等义务。

四、小结

总之,统筹城乡发展的实质是解决南安的“三农”问题,促进传统二元结构转变。南安未来的现代化应该是城市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的双向推进,就是把城乡经济社会作为整体统一规划,突破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和经济社会结构,整合工业化、城市化、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各项政策措施,基本实现南安城乡经济社会的一体化,达到城乡互动与共荣的局面。

参考文献:

[1]杨立新,蔡玉胜,城乡统筹发展的理论梳理和深入讨论[J].税务与经济,2007

[2]韦鲁苹,城镇居住建设规划设计问题探讨[J].广西城镇建设.2007

[3]鲁全,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制度与和谐社会建设[J].山东社会科学;20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