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博物馆藏品管理数字化十篇博物馆藏品管理数字化十篇

博物馆藏品管理数字化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33:30

博物馆藏品管理数字化篇1

[关键词]数字化;藏品;管理

以前我国藏品管理相对简单,在一般的状况下,藏品只会存放在库房和展厅两个空间,很少有变动,因此只需为每件藏品建立相应的档、账、卡,并做好相关的保护和管理即可。随着时代进步和社会价值观念的巨大改变,各博物馆利用馆藏文物频繁组织对外展览、临时展览、编辑有关展览、藏品的出版物,举办各类知识讲座等等,藏品进出库房成为常态。处在移动状态下的藏品,遭到破坏的可能性也最大,藏品数字化管理于是就成为博物馆管理中重要的一环。

一、常规博物馆藏品管理方式

博物馆的藏品管理工作是―项非常繁琐复杂的工作,其内容可分为实物管理和资料管理两部分。实物管理是指每一件藏品经历的从征集入馆到鉴选、登记、分类、拍照、清洗、消毒、修复、保养、入库等一系列程序。藏品实物管理的主要宗旨是最大限度地保持藏品的原状,尽可能地减少对藏品的自然或人为损坏,使其得以长久保存。藏品资料管理也是藏品全部管理过程中产生的各种记录资料的管理,包括所有馆藏文物的收入凭证、编目卡、文物总账、分类账、图像资料、鉴定资料、相关论著、调用记录等。许多博物馆的藏品文字资料与图片资料是分开管理的,给查找和研究工作带来诸多不便。况且,手工妙写难免出现笔误疏漏.形成数据或信息的误差,一点误差更会增加查询、核实的难度。对于馆藏数量在万件以上的博物馆来说,要在成千上万的藏品中进行资料的整理、分析工作,难度是很大。所以,传统的藏品管理方式不仅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而且制约着博物馆业务工作效率的提高,也在―定程度上影响着博物馆文物保护和利用的发展。

二、藏品数字化所面临的问题

当前,我国许多博物馆已经开展了博物馆藏品数字化建设工作,建立了自己的藏品检索系统。但由于我国博物馆属于文化教育、宣传、非赢利的事业单位,所以,其财力、人力上的不足.使各博物馆已有的藏品数据库大多规模小,建设速度缓慢,难以真正地形成博物馆发展之规模效应。同时,我国博物馆行业尚缺乏全面、系统的藏品信息管理标准,各博物馆往往根据本馆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藏品信息管理规定,并以此为基础建立各自的藏品信息管理系统。由于各博物馆藏品种类及管理状况不同;导致所建立的藏品数据库标准大都不统一。虽然各个系统的针对性较强,但适用范围有限,基本不具有通用性,从而造成博物馆存在着数据库影响力小、覆盖面小、藏品信息资源共享性差的现状。随着博物馆之间、博物馆与社会之间的信息交流的增多,藏品信息化建设工作标准不一的问题在某种程度上直接影响了文物藏品的利用与开发,成为藏品信息资源共享的重大障碍。所以,如何解决藏品信息采集的标准化问题成为藏品数字化管理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环节之一。

三、数字化技术在藏品管理中的应用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实施博物馆文物藏品信息数字化管理,是时展的必然趋势,是解决文物宣传和利用、收藏和安全之间矛盾的必然手段,能有效地拓宽藏品资源信息的途径,是进一步提升文物库房内部管理水平的重要方法,也是发挥文物其固有的、不可替代的社会效益的必由之路。一是藏品数字化管理主要是建立藏品信息的数据化管理系统。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把馆藏文物的文字资料、图形、图像资料、音频、视频资料等信息,系统、准确、多角度地进行存储备份,提供准确高效的查询、修改、统计、复制、输出等功能。同时也是博物馆实现办公自动化、管理现代化、工作高效率、工作人员高素质建设的重要步骤,是博物馆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重要途径和必然选择。二是数字化管理系统中植入藏品出入库管理模块。内容应包括核对藏品出库时的审查口令;提供藏品的现状、数量和存放架位;记录藏品的出库时间、理由和去向;藏品归库时的现状、数量等、有了这一功能,可以使工作人员很轻松地从电脑中检索到藏品的方位。并且使得馆藏文物除展出、保养外,一般无须提取文物本身,减少了文物的流通次数,降低损坏的风险。三是数字化管理系统提高了博物馆科技含量,促进了科学研究事业的发展。借助计算机强大的统计功能,可在数秒之内完成过去整个部门几天才能完成的查询统计、资料的修改补充工作。使得学术研究能够更加深入、更为方便。藏品展览可以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甚至虚拟环境技术结合起来,使展场变得丰富多彩、开放生动。四是以馆藏文物数字化管理为基础,可以将博物馆的自动化控制防盗、放火等安全报警系统连接起来,形成一套完整的管理控制系统。对文物库房、展厅进行实时监控,将人防和技防结合起来,对于保证文物安全起着重要作用。

总之,藏品数字化管理是博物馆信息化建设的主体。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博物馆应充分认识到藏品数字化管理的重要性和必然趋势,要根据信息化建设目标和博物馆的实际,制定统一的数字化建设规划和框架。在有限的条件下,统筹利用单位已有资源,包括硬件资源、信息资源和人才资源,加大博物馆信息化建设和网络化建设的投入,以藏品数字化管理工作促进博物馆各项工作的开展。参与藏品数字化建设工作的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必须认真、细致地做好每一步工作,使博物馆藏品数字化管理在―个较高的起点上,充分发挥效能,推动博物馆信息化、网络化建设,实现文物信息资源共享这一宏伟目标。

参考文件:

[1]王宏钧.中国博物馆学基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2001年

博物馆藏品管理数字化篇2

随着社会的发展,博物馆主要功能已逐渐转变为宜教服务以扩大其社会影响。博物馆藏品采用数字化管理,便于人们随时随地查寻藏品,浏览欣赏。藏品数字化管理的具体需求如下:

1)采用多媒体技术,将馆藏文物的图片、文字、视频、音频等各种资料存储在数据库中,便于管理人员对藏品进行添加、修改、查询、删除等操作。

2)藏品出入库管理是藏品数字化管理系统中的核心功能,主要包括:

①藏品出库时必须提供有效的审查口令;②查询藏品的数量、当前状况及其存放位置;③对藏品的具体出库时间、出库理由及其去向,都有详细的记录;④藏品归还入库时,藏品的现状及数量也有详细的记录。博物馆的管理人员便于从本系统中及时了解藏品的情况。

3)数字化管理系统的统计功能,便于工作人员根据各种不同的条件,对博物馆藏品的各种信息进行统计。

4)通过多媒体技术和虚拟环境技术相互结合,能够开展数字化的藏品展览,使展厅变的丰富多彩。

数字博物馆管理系统必须确保藏品影像符合要求,存储符合规范。通过以下过程控制,完成在藏品影像整个工作:安全检查采集对象题库填写藏品声像采集表数字影像采集影像编号存储影像质量审核导入系统数据库。

2系统功能设计

经过分析,深圳数字博物馆馆藏品影像管理系统可以分为二个部分:藏品影像管理用户子系统、系统管理员用户子系统,分别面向藏品影像管理人员、系统管理员用户。系统管理员用户子系统主要负责为管理员提供一个管理藏品影像过程中各种信息的一个平台,包括用户部门管理、日志管理、藏品类别管理、数据库维护等功能。藏品影像管理用户子系统为藏品影像管理人员管理博物馆藏品影像资料提供维护功能,包括影像录入,影像维护,影像查看,影像导入功能等。

3数据库设计

通过对数字博物馆影像管理系统的具体分析,本系统主要设计了Vod_Catalog、Vod_Chatlog、Vod_Class、Vod_File、Vod_image、Vod_Log、Vod_User、mS_iB_multimedi-a、mS_iB_Range等数据表。

4系统实现

本系统基于B/S模式,采用mVC模式、J2ee框架、ajax技术、Struts2技术和oracle10g数据库,客户端通过浏览器完成整个操作过程,现以影像录入模块为例进行说明,其它功能模块类似。影像录入模块主要负责添加新的影像,录入影像时,用户需要输入媒体名称、选择媒体类型、选择需上传的媒体文件和媒体说明信息等资料,点击“确定”后,将新的媒体资料保存到数据库中。

博物馆藏品管理数字化篇3

[关健词]博物馆;藏品管理;动态化管理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博物馆还存在着管理意识薄弱,管理手段落后,管理水平较低等问题。博物馆对藏品负有科学管理、科学保护、整理研究、公开展出和提供使用(对社会主要是提供藏品资料、研究成果)的责任。博物馆要在市场经济形势下立于不败之地,不断发展壮大事业,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力量。笔者认为就必须继续深化改革,根据自身特点实行管理创新。而藏品管理工作就是重中之重。

一、坚持规范的基本操作流程是藏品管理工作的根本

博物馆的主要活动是藏品的保护管理、科学研究、陈列展示以及宜教服务。其中藏品的保护管理是博物馆工作的基础,也是博物馆的首要功能,其基本操作流程也就十分重要了:

(一)藏品来源。藏品来源必须在出入库凭证和各种账目中明确记录。根据藏品来源的不同,在藏品账号方面有不同的编码规则。

(二)移交入馆。在确认来源后,藏品保管人员将依托藏品交接凭证进行入馆交接工作。仔细清点所有藏品,并将藏品的名称、来源、类别等最普通的属性记录在凭证上,最后将藏品运送至文物库房区。

(三)库前整理及入库。在文物库房区,藏品保管人员将对藏品做进一步确认,并将藏品的详细属性数据录入有关账目,可分以下几项具体工作:定名及鉴定、技术处理及实测、记录影像资料、录入藏品账目及卡片。

(四)馆内清理。主要有下列步骤:1.分类。根据博物馆现行采用的分类方法进行分类。2.定名鉴定。根据每件文物的具体情况和现行定名方法给文物定名,对文物进行鉴定并填写鉴定意见表。3.技术处理及实测。进行必要的技术处理,如除尘除垢、防锈、薰蒸、简易修复等。同时对文物进行实测,记录其尺寸、重量、成色、完残情况等。4.记录图像资料。可采用拍照、摄像、绘图等。5.填制入库凭证。前阶段工作所取得的资料应充分进入入库凭证中成为其若干要素。6.数据处理。在建立了计算机管理系统的博物馆,应将前阶段工作的资料录入数据库进行处理,自动生成总登记账、分类账、卡片、文字、图像档案及各种报表;未建该系统的应将这些资料之一份提供建立总登记账和有关藏品档案。

(五)入库。完成以上工作后,由相关人员一起进行核查清点,正式办理入库手续。

(六)库内整理。编制藏品分类账和卡片、整理资料建立藏品档案、设计制作藏品包装、排定藏品存放柜架、编制修复年度计划、收集与藏品有关的信息、对藏品进行研究等,同时应及时将有关信息交计算机中心录入藏品管理数据库,以便处理、保存。

有规矩则成方圆,对事物只要依据一定规则办理都会提高效率,变难为易,藏品管理工作也是如此。

二、动态化管理是藏品管理工作的重点

过去我国藏品管理相对简单,在一般的状况下,藏品仅会存在于库房和展厅两个空间,少有变动,因此只需为每件藏品建立相应的档、账、卡,并做好相关的保护和保管即可。随着时代进步和社会价值观念的巨大改变,各博物馆利用馆藏文物频繁组织对外展览、临时展览,编辑有关展览、藏品的出版物,举办各类知识讲座等等,藏品进出库房成为常态。处在移动状态下的藏品,遭到损坏的可能性也最大,藏品动态化管理于是就成为博物馆管理中重要的一环。

(一)必须制定一个严格的藏品提用制度。在这个制度中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是:藏品提用中的安全要素、提借藏品的审批手续、藏品提用凭证的填写要求、发现问题后的应对办法等。这些细碎但却具有实效的条例是藏品在进出库房的动态过程中的安全保障。

(二)明确藏品在博物馆中只有一个进出关口。所有相关事宜都应集中在保管部门由专人办理。

(三)严格办理、填写相关的藏品进出库房凭证,如提借日期和原因、藏品的名称、总登记号、完残情况等,相关领导和经手的工作人员要分别签字,如此才形成了了一份完整而具有法律效应的藏品进出库房凭证。

(四)各种进出凭证要妥善保管,使每一件进出藏品都有账可查,有理可据。

(五)藏品进出库房是为了使用,做好动态藏品的年终统计,可以准确反映出各类藏品的利用率和它在宣传教育、科学研究中发挥的作用,进而有计划、有目的地运用藏品为社会文化事业服务。

通过上述工作,就形成了一个比较合理的藏品管理工作体系,也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动态藏品管理的秩序井然。

三、数字化是藏品管理工作的有效手段

以往的博物馆展览陈列几乎都是以静态的展品为主体,有限的说明牌无法承载更多的历史背景信息,观众难以对展品全面了解,从而无法产生亲近感,使观众与博物馆渐行渐远。数字技术的引入,使博物馆的展览陈列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早期的大型博物馆开始了场景化、动感化、交互式的展览陈列尝试,引起了观众的好奇与兴趣,吸引了他们对博物馆的注意。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衡量博物馆的主要标志变成以宜教服务和对社会的影响来衡量。藏品的数字化管理能使博物馆这些功用大大增强。

(一)藏品数字化管理主要是建立藏品信息的数据化管理系统。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把馆藏文物的文字资料、图形、图像资料、音频、视频资料等信息,系统、准确、多角度地进行存储备份,提供准确高效的查询、修改、统计、复制、输出等功能。同时也是博物馆实现办公自动化、管理现代化、工作高效率、工作人员高素质建设的重要步骤,是博物馆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重要途径和必然选择。

(二)数字化管理系统中植入藏品出入库管理模块。内容应包括核对藏品出库时的审查口令;提供藏品的现状、数量和存放架位;记录藏品的出库时间、理由和去向;藏品归库时的现状、数量等。有了这一功能,可以使工作人员很轻松地从电脑中检索到藏品的方位。并且使得馆藏文物除展出、保养外,一般无须提取文物本身,减少了文物的流通次数,降低损坏的风险。

(三)数字化管理系统提高了博物馆科技含量,促进了科学研究事业的发展。借助计算机强大的统计功能,可在数秒之内完成过去整个部门几天才能完成的查询统计、资料的修改补充工作。使得学术研究能够更加深入、更为方便。藏品展览可以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甚至虚拟环境技术结合起来,使展场变得丰富多彩、开放生动。

(四)以馆藏文物数字化管理为基础,可以将博物馆的自动化控制防盗、防火等安全报警系统连接起来,形成一套完整的管理控制体系。可以将博物馆的信息资源连接到internet网上,建成数字博物馆。藏品实现数字化管理不仅能更好地满足博物馆藏品实物库房管理的需要,还可以为博物馆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不尽的资源。

博物馆发挥着保护和展示文化与自然遗产,开展社会教育,提供休闲娱乐的功能,现已成为人民群精神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只有从根本工作抓起,努力提高藏品动态化和数字化管理水平,才能在新形势下推动整个博物馆事业的大发展。才能把我国每一座博物馆都建设成为宣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课堂,都建设成为展示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及其前进的方向的坚强阵地。

参考文献:

[1]《国际博物馆协会章程》第二章.1989.

[2]《博物馆藏品管理办法》总则,第三条.

[3]陶洁,李春晓.博物馆的数字化建设方案.南方文物,2003,(3).

[4]王建平.论藏品信息管理.中原文物,2003,(4).

博物馆藏品管理数字化篇4

摘要:博物馆是主要用于呈现和展示收藏的一栋建筑物或建筑物中的一处场所,中国博物馆的发展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如今我国已经慢慢进入到信息化时代,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冲击下,我国博物馆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传统的管理模式已经不适合新时期博物馆的发展,我们需要创新博物馆管理模式使其适应新时期社会的发展。因此,本文将重点探讨新时期博物馆管理模式。

关键词:博物馆管理模式

一、博物馆的发展及管理现状

距今数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就开始形成公共墓地、功能不明的艺术品密集之地和祭祀的遗迹,它们共同的特点是由一群人共同修建和使用,集存了当时社会相当比例的财富与珍宝,这与博物馆的雏形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深远的关系。博物馆的核心就是藏品,博物馆就是藏品的集中之地,是人类的历史记忆现场,同时也是进行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文化的殿堂。博物馆在中国的诞生是在一百多年前西学东渐中产生的。1868年,法国传教士在上海创办了徐家汇博物院,这是中国最早的近代意义上的博物馆;1905年实业家张謇创办了南通博物苑,是中国人自己创办的第一间公共性质博物馆。自我国博物馆的诞生至今,曾出现过三次高潮,第一次是在20世纪30年代,当时中华民族面临着深重的民族危机,启发民智是知识分子创建博物馆的目的;第二次是在新中国建立之初,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博物馆建设;第三次是改革开放以后,博物馆事业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时期。经过一百多年的建设和发展,一个以国有博物馆为主体、民办为补充,各地方、各行业和各种所有制博物馆协调发展的具有中国特色品类结构和区域布局更趋合理地中国博物馆事业体系已经初步形成。

博物馆几乎所有的事情或者业务都是围绕着物品——自己的藏品而展开的,博物馆习惯于将其概括为征集保管、保护研究、传播教育的当代博物馆三大功能。就博物馆和社会、公众的关系来说,博物馆工作的实质就是以物品为载体的文化传承与信息传播,博物馆是一种重要的文化设施。我国博物馆发展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的重视,现今我国博物馆发展达到一个新的高度。但是我国的博物馆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较大的差距,博物馆定位、建设和管理运营和时代要求仍存在较大的差距。坚持社会效益第一的前提下,博物馆的展览和服务工作如何面对市场经济的影响,接受市场和公众的考验,如何有效地制作更多高品位的、受人欢迎的展览,或组织具有影响的社会活动,既能满足观众的需要,又能在服务之中对观众兴趣有所规范有所引导,更好发挥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已经成为当今博物馆的管理工作的重要问题。

二、探索新时期博物馆管理模式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现在博物馆不仅仅只是收藏藏品的一个场所,它不仅具有收藏作用和观赏作用,还有社会教育作用和育人作用。博物馆作为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人是博物馆活动的主体,博物馆活动和博物馆的发展是受社会制约的,博物馆的任务主要是为精神文明建设服务的,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是社会科学研究的领域。博物馆管理工作人员的研究内容一是研究博物馆藏品、陈列、观众以及各项工作及相互关系,博物馆事业建设各个方面以及各级各类博物馆之间的关系等;二是研究博物馆与社会公众,以及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科学技术发展的关系。在社会不断进步和现代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新时期下传统的博物馆管理模式已经不适合如今新型博物馆的发展,因此我们要积极探索新的博物馆管理模式。

2.1更新管理观念,强化博物馆的社会教育职能

传统的博物馆管理观念侧重的是藏品的收藏方法和技术,以藏品管理、保存技术、陈列设计、历史学等作为理论基础,其使命是巩固主流文化,提升文化素养,改善社会行为,这样的管理莫属学术气氛浓厚,很少让观众参与。如今在新时期背景下应该要更新这种博物馆管理观念,博物馆应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除方法与技术外,还要懂政治学、社会学、教育学等多学科,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关注环保教育,关注社区,尽量让观众参与,注意娱乐与休闲等多种传播方式。除此之外,博物馆管理人员一定要重视博物馆的社会教育职能,不同历史时期,博物馆的中心职能不同;博物馆教育功能的产生和强化是博物馆进入现代形态的标志。收藏和研究更重要的目的是要让广大社会公众能正确理解自己生存的环境和人类过去的生活,由此帮助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更加清醒和明智地行动。

2.2开发信息化管理模式

博物馆信息化管理是指博物馆工作的各个部门和各项职能都能够利用电脑作为日常工具,并且构成一个以藏品信息数据库为核心的网络平台。博物馆信息化管理模式主要可以分为几大类型:信息管理、自动化系统和知识工程等;信息管理是指数据库和通用网络平台的建设,这是博物馆信息化的基本内容。自动化系统是指文物安全保护系统、博物馆建筑的智能化管理其和他专门研制的、适应博物馆研究需要的专用自动化系统。知识工程是指博物馆各专业研究的专家系统的试验、标准化、研究等基础性软课题。另外博物馆信息化管理的一大标志是数字博物馆,数字博物馆是指以采集、保护、管理、利用人类的文化/自然遗产资源为目的而建立的信息网络服务体系,数值博物馆藏品包括两种类型:一是对实体博物馆的藏品进行数字化后获得的数据资源,二是现有的各类数字创造行为中具有一定意义和价值的数据资源。博物馆实施信息化管理模式的目的是为了扩大博物馆功能,协调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生态关系,把历史和未来衔接起来,使博物馆能反映社会的演变,为社会服务和为人民服务。

2.3创设藏品计算机管理模式

藏品是博物馆的核心,藏品管理是博物馆管理的重要环节,在现代信息化的背景下博物馆应该要积极创设藏品计算机管理。藏品计算机管理模式的主要内容有藏品的检索和统计、藏品保管环境自动化、藏品安全和防盗、藏品现状测量等。藏品信息管理系统是以藏品基本数据的信息库为基础的一个资料检索管理系统,是最能体现计算机参与博物馆活动的价值。藏品信息的电脑化管理对藏品的入藏流程进行着深刻的现代化改造,大大提高了藏品管理的工作质量和效率,有助于沟通博物馆与社会的联系,加强了博物馆对社会教育和科学研究服务的职能。

三、结语

如今的中国博物馆面临着许多新的课题,如博物馆与教育和社会发展的关系、博物馆的经营和运行、博物馆的科学建设等等。博物馆管理人员可以从综合的角度进行多层次的研究,并从中提炼、归纳出有益的理论和经验,从不同方面着手探索新的博物馆管理模式,促进博物馆的发展和建设。

参考文献:

[1]杜堇.现代博物馆管理模式探究[J].神州.2013(13).

博物馆藏品管理数字化篇5

关键词:藏品账目传统管理信息化管理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社会信息化进程不断加速,已渗透到社会生活各个层面。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在文化领域的应用,形成了文化传播新的发展趋势。数字博物馆是信息社会的产物,是基于计算机网格技术和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产生的。藏品信息数字化是数字博物馆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数字博物馆的基础。

2001年,山西省作为财政部和国家文物局首批馆藏文物调查项目试点省份,山西博物院率先使用单机版文物信息管理软件,进行了文物底账和藏品影像的数据采集。2008年3月,山西博物院搭建了内部局域网并投入使用了由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研发的《博物馆藏品综合管理信息系统V1.5》管理软件。经过十多年的运行和探索,藏品账目管理模式逐渐由传统手工管理向信息化管理转变。下面笔者拟从内容、目的、对象、形式、认识、管理等的变化将藏品账目的传统管理模式与信息化管理的异同作比较,并初步谈看法,以探索今后藏品账目管理的新模式、新思路、新方法。

一、藏品账目管理的基本内容及其重要性

藏品账目,是博物馆对入藏的文物、标本进行逐件、逐项登记建立的各种账册等,主要包括藏品总登记账、藏品分类账、参考品登记账、复制品登记账、注销文物登记账、索引卡、库藏卡、藏品编制目录、《藏品档案》册等。

《博物馆藏品管理办法》规定:保管工作必须做到:制度健全、账目清楚、鉴定确切、编目详明、保管妥善、查用方便。博物馆必须建立藏品总登记账,是国家科学、文化财产账;必须建立藏品编目卡片,其能反映藏品情况的基本资料,是藏品保管和陈列、研究的基础工作;必须建立藏品档案,这是藏品管理工作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对藏品科学有效管理和对藏品深入研究与合理利用的工作基础,也是博物馆依法保护国家科学文物财产完整和安全的必备依据。

二、两种管理模式的简单介绍

藏品账目的传统管理基本都是通过手工完成的,以藏品总登记账为例,从1964年起,国家文物局就对藏品的总登记账内容做了明确规定,并制定了统一的账本格式,其内容有十四项:登记日期、总登记号、分类号、名称、时代、数量(件数、单位、实际数量)、尺寸、重量、质地、完残情况、来源、入馆凭证号、注销凭证号、级别、备注。藏品总登记账由总账管理员负责填写,总登记账是国家科学文化财产账,必须永久保存,要求内容准确,账面整洁。所以总账管理员在登记之前,必须先填写一份内容与总账一致的登记卡,并认真审查藏品登记卡的内容,在确认没有任何差错后,方能按照藏品登记卡上的内容,逐项填写总登记账的各个栏目内容。再以编目卡为例,《博物馆藏品管理办法》规定:“除填写总登记账的项目外,还必须填写鉴定意见、铭记、题跋、流传经历等。文字必须准确、简明,并附照片、拓片或绘图。”以上各项要依据入馆凭证,逐项填写。不能缺省,不能出差错,要准确、确切、齐全,并且字迹要工整。藏品编目卡编制好后,按入藏先后顺序或质地或时代或不同专题进行分类排列,以便使用者从多种角度检索查阅。

目前,我院藏品账目的信息化建设和管理主要是通过对excel电子表格和藏品信息管理系统的运用实现和完成的。

我院从50年代初开始建立正规账本,经过几十年的登记造册,目前已有各类文物登记账本90余册。由于长时间翻阅,许多账本已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老化、磨损和破坏,为了保护好国家的文物财产账,我们将原账本手写藏品信息运用excel表格逐条逐项地采集完成,并打印装订成册,供大家翻阅查询。同时,形成了山西博物院馆藏文物电子总账。

藏品综合管理信息系统是以博物馆藏品信息管理为核心,同时结合藏品的出入库、账务、科研、陈列展览等相关信息的管理,包含文物入馆、数据管理、藏品管理、库房日志、文物保护、展览宣传、学术科研、查询统计、系统管理等模块,各模块间协同工作又相对独立。高清晰度的文物图像数字化系统,可以充分有效地利用数字图像信息作为研究、保管、出版、展示用的资源。通过本系统不仅可以对本馆藏品及信息进行有效管理,促进馆内信息共享,提高工作效率,而且可以使博物馆的日常业务管理进一步规范化。

三、相同之处

要深入了解藏品账目传统管理与信息化管理模式的相异之处,必先了解二者的相同之处。

(一)管理对象相同

这两种管理模式的管理对象都是经过鉴选而作为国家文化财产的博物馆藏品。藏品是博物馆各项业务工作的基础,藏品质量和数量是衡量该馆社会利用价值及遗产实力的一个主要条件。账目管理工作做得好,不仅能保护藏品的安全,防止损坏或丢失,而且能为文物保护、陈列、研究及社会人士使用藏品提供方便和更好的服务。

(二)管理内容相同

藏品信息管理系统数据管理模块中各个指标项的内容是以传统纸质账本、编目卡和档案中的内容为数据信息资源,并尽可能将藏品蕴含的信息转换为计算机可识别的数字化信息。目前,我院数据库中原有馆藏文物信息由馆藏文物电子总账直接导入,并根据编目卡和档案里的内容加以补充和完善。新入藏文物通过业务流程从基本信息指标到动态指标逐一汇聚至数据库,将藏品信息充分提供给各业务部门做查询、研究、展陈、统计使用。

(三)管理目的相同

无论是传统手工管理模式还是信息化管理,都是藏品管理的一种手段。其目的无非是:一方面延长藏品的寿命,尽可能保护藏品的自然属性,使其不改变或少改变。另一方面做到账目清楚、记录翔实、提用方便,为藏品陈列展览、科学研究提供便利,为藏品管理工作打好基础。

四、不同之处

传统账目管理与信息化管理的相异之处主要体现在管理介质、工作程序和工作效率方面。

藏品账目管理工作是一项非常繁琐又十分复杂的工作,目前大多数中小博物馆的藏品,少则几百件,多则几千件、几万件、甚至几十万件。一件文物从接收、鉴定、登账、分类、编目、定级、建档、入库、排架、提用、注销、统计,中间需经过无数道手续,并且这其中有大量重复性工作。如总登记账、编目卡、档案中有许多相同内容,需要管理人员一遍遍誊写,既费时又费力,难免有笔误。陈展或研究人员查询这些藏品和相关资料时,同样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首先他们需要在数万件藏品卡片(登记卡、编目卡、分类卡等)中人工查找,确定入选展品,然后抄下目录及相关号码(总登记号、分类号、编目号、索引号等)。这个翻阅查询过程一方面耗时费力,效率低下,容易出现少查或漏查的情况,另一方面给纸质账目带来一定损耗。

与之相比,信息化管理则是以信息采集文本、藏品信息管理软件、数据库管理软件、数据交换和存储设备、特殊数据采集和加工技术等为介质,资料的存储、调用非常方便,大大加强对藏品账务、业务资料的管理,实现账目管理工作的自动化、智能化,提高工作效率。目前,我们新入藏文物账目信息化管理的工作程序大致如下:藏品在接收、鉴选之后,总账管理员按照收入凭证、鉴定意见表等原始凭证中的内容采集信息,并将采集的信息逐项录入在excel电子表格中,特别着重藏品总登记账十四项内容的正确无误。确认信息无误后,由总账管理员填写至藏品总登记账,且由信息录入人员负责将数据导入数据库,并打印编目卡。一级文物及时建档。

由于excel表格具有无限的可复制性,我们可根据业务工作的不同需求编辑形成不同的电子模版。藏品总登记账电子模版的格式和栏目与纸质总登记账本相同,故只需将采集的信息按对应项复制到相应单元格中即可形成电子总账。藏品信息管理系统中每年新增数据可通过excel电子模版导入,只要将采集的信息对应在相应指标项下,就可由专业技术人员通过语言代码导入数据库中。这样,信息录入人员不必逐条新增数据,既避免重复性劳动,又提高工作效率。

藏品的编目卡、库藏卡告别了手抄的填写模式,我们在藏品信息化管理系统中增加了“编目卡打印”这一界面,勾选某件文物,选择打印“编目卡”,便可将其藏品信息打印于卡片的对应栏目内。与手写卡片相比,打印编目卡要快得多,且卡面干净整洁,字迹清晰,字体标准统一,内容准确。目前,我们打印两套卡片,一套做藏品编目卡,用于检索或编制藏品目录,供陈列和研究等使用。一套做库藏卡,同文物一并交于库房管理员,便于其检索文物,减少对藏品总登记账的翻阅。

藏品信息化管理系统提供了强大的查询统计功能,有简易查询、标准查询、历史查询、同义词查询四种查询方式。标准查询具有模糊查询功能,查询人员只需要在“查询条件”中输入部分字段,即可查询到包含该字段的所有文物,供查询人员参考、拣选。质量高、速度快,效率高、信息量大。工作人员在不进库房的情况下亦可对文物进行初步鉴定、研究,降低了藏品实体利用的频度,从而保护了藏品实体。

五、藏品账目管理中遇到的问题及思考

1.藏品电子总账和藏品信息管理系统具有超强的查询功能,快速便捷高效,因此,大家在日常工作中基本不使用卡片进行查询。从实际利用意义上讲,卡片逐渐成为一种形式,一种即将被信息时代淘汰的产物。因此,这类卡片的去与留,将是博物馆藏品管理人员需认真思考的问题。

2.藏品信息管理系统中新增数据的批量导入需要系统开发人员,运用语句代码才能将excel电子模板中的数据导入;导出的数据文件为gcc格式,唯有开发人员方能编译、转换打开文件。因此,藏品数据信息的导入与导出,都需要开发人员进行编码转换才能实现,无疑给开发人员带来额外工作负担,同时给藏品账目管理工作带来一定障碍。故笔者认为,研发升级版的藏品信息管理系统非常必要,该系统自身设置有可直接导入和导出数据的excel电子模板,可满足博物馆藏品信息管理的需求。信息录入人员只需下载电子模板,录入信息,就可将数据导入系统中。

3.在信息化大背景下,我们要重视人才培养,改变或提升管理人员的结构和素质,既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精湛的业务知识,更要有高水准的信息化管理技术才能。这是藏品信息化管理对藏品管理人员提出的新要求。

通过对藏品账目的传统管理和信息化管理两种模式的初步分析比较,我们深刻感受到信息化给藏品管理工作带来的诸多优势――信息存储量大、信息整合全面、信息利用最大化、查询调用方便,既改善了藏品管理质量,提高了管理水平,又对进一步全面了解文物藏品,解释文物藏品的内涵,提供了新的角度。当然,信息化有诸多不足,如数字化信息储存载体寿命有限,数字化方式存储信息极易受到磁场、计算机病毒、黑客侵入等外力的干扰、破坏;数字化信息极易下载和复制,知识产权难以保障,等等。

总之,在现阶段,我们要做好藏品账目由传统模式向信息化模式的转型工作,使传统和信息化两种管理模式优势互补,最大限度地发挥各自优势,更好地保护、利用、传承好历史文化遗产,促进人类文明的共同发展,这是我们每一位从事博物馆藏品管理人员的职责,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吕军.藏品管理学.吉林大学出版社,1996,10(第1版).

[2]安莉.关于博物馆藏品信息管理模式转型的思考.继承发展保护管理――北京博物馆学会保管专业十年学术研讨纪念集[C].2010-10-1.

[3]霍楠.博物馆藏品从传统管理到信息管理.博物馆藏品保管学术论文集――北京博物馆学会保管专业第四――八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选编,2009-10-1.

博物馆藏品管理数字化篇6

关键词:数字博物馆;文物保护;数字展示;虚拟现实

一、传统博物馆的现实状况

当今时代是数字化的信息时代,信息数字化已经融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无疑也会对博物馆的发展与建设产生深刻影响。传统的博物馆受时间、空间的限制,难以完美发挥其应有功能。以中国为例,据中国数字博物馆研究项目课题组介绍:总的来说我国文物资源丰富,但人均享有有限,且分布不均衡;其次藏品量大,但展出量少,造成文化资源的浪费;第三是在文物中存在大量易损文物,如纸类、织绣类、漆器类、石窟壁画类文物等,在自然的长期腐蚀下,难以保持其文化价值的长久性。著名德国文学家歌德曾说:“博物馆者,非古董品之墓地,乃活思想之育种场。”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就需要一种新的模式来实现。

二、数字博物馆的定义

数字时代带动了新媒体的出现,作为新兴载体,给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带来新的方式,带来了区别于传统展厅实物展示的文化展示平台虚拟展示――数字博物馆。根据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奇越博士的定义,数字博物馆是采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多媒体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人机交互技术,构造出分布式的数字信息资源系统,超越时空限制,为文物提供永久的数字化保护,以及各种修复、管理和展示手段。数字博物馆最早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初的美国,随后欧洲国家陆续开始了数字博物馆的建设和推广工作。比较突出的有以色列戴维森展览中心重现古耶路撒冷项目,东京博物馆的唐招提寺项目,大英博物馆古埃及项目,以及中国的数字故宫、数字敦煌等。数字博物馆摆脱了传统意义上博物馆所必须的建筑、陈列、参观时间等条件的束缚,消除了时空限制,同时可以扩大服务对象的数量,提高文物展出率,改善展示效果,使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够获取所需的藏品信息。它使传统博物馆的藏品管理和信息查询更加方便合理,更是有效摆脱实物博物馆馆藏形式单一、缺乏趣味性等局限。

三、数字博物馆的结构组成

依照中国文化部文化市场中心陈刚的定义,数字博物馆应用技术的五个环节包括数据采集、数据加工、数据存储、数据传输、数据输出。而一个完整的数字博物馆的技术组成,有以下三个方面:1.数字内容,藏品数字化得到的藏品数字内容以及人们的数字创造作品,相当于实体博物馆的藏品,是数字博物馆的核心内容;2.数据库,用于保存、保护数字内容资源,相当于实体博物馆的藏品库房;3.展示平台,体现数字博物馆的最终表现形式,相当于实体博物馆的展厅。

目前数字博物馆的数字内容主要是文字、图形图像、音频、视频、3D模型等等,通过在博物馆内辟出专门空间,建立相对独立的数字展厅、数字画廊或数字演播厅等进行文物展示;或者通过互联网为用户提供数字化的展示、教育和研究等多种服务,解决博物馆藏品保护与藏品利用之间的矛盾。

在数据采集上主要是从档案采集文本,高清摄像采集图形图像,三维重构等。其中三维重构主要有三维激光扫描仪和直接根据资料建模两种方法。进行纹理映射后,然后利用各种虚拟平台和软件实现对藏品信息资源从时间和空间维度上进行任意延伸,从而达到一种独特的陈列展示和研究分析结果。这一切都要建立在海量存储、网络技术、虚拟现实、图形图像检索处理等方面的技术突破的基础之上。由于目前带宽有限,硬件支持不足,想要立刻实现在个人电脑上任意浏览数字博物馆还不太现实。可行的解决办法是以部级文物保护单位数字化为基础,向各级文物保护部门辐射,逐步建设具有模块化、开放性、互联互通且稳定可靠、可扩展的计算机网络与存储体系。

在展示平台上面有之前提到的数字展厅、数字画廊或数字演播厅等,无外乎文字、图片、视频,例如北京数字博物馆(beijingmuseum.省略)等。在新媒介形势下,虚拟现实与网络多媒体技术也越来越多地应用到数字博物馆。虚拟技术主要依赖于三维实时图形显示、三维定位跟踪、高速计算与并行计算等关键技术,以此模拟人物和场景,使用户在操作过程中,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现阶段,利用虚拟现实展示方式主要设想有双眼液晶头盔式系统、CaVe系统等。这些技术的产生与应用,是基于观察者的知觉感应,发挥主观能动性,最终获得更深刻的体验。

四、数字博物馆的发展诉求

数字博物馆有优于传统实物展示博物馆的优势,也有不足。优势在于数字博物馆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也可以修复、再现已经损坏的文物和藏品,同时具有真实性更高的虚拟现实演示,互动性更强。一些我们看不到的流落海外的文物,或者毁于战乱的古迹等等,通过三维技术重现在世人面前。既兼顾了藏品利用和藏品保护,又教育了世人。不足是展览界面和元素单一,缺乏统一的数据结构规范。新技术的进步,人们渴望新感觉。在现今社会,人们不再满足于“我看到什么”,而是追求“我想看什么”。而且对于不同人群,有针对性的安排展品也是很有必要性的。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学院结合web2.0技术和语义网技术设计了个性化数字博物馆(mymuseum),可以自行设计展厅、展品,也可多人共建,专业性更强,基本实现“我看我想看”的目的。全国各地都在建立数字博物馆,仅以北京为例,就拥有20多个虚拟博物馆,这就需要有一个共同的数据存储标准。这样就可以实现全国范围内文物的数字信息可以相互交换和展示,实现南京博物馆展出故宫博物馆展品。不仅实现了全国互动,甚至可以实现全世界数字博物馆的交流展览,最终实现文物资源共建共享。

五、总结

数字博物馆给人类带来了超越时空限制的全新模式,在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三维扫描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带动下,数字博物馆将向着更加大众化、人性化的方向发展,满足了不同群体的不同文化需求。同时在物质文化数字化保护形势下,数字博物馆在建设中加强沟通,统一规范,避免导致低水平重复建设。随时把握数字展示与展示内容紧密结合,以多样化的感知手段,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

参考文献:

[1]郭立平、韦凯.数字博物馆的文物展示新模式研究[J].艺术

与设计.2009-12.

[2]刘学荣.基于数字博物馆的文物元数据研究[J].软件导

刊.2009-04.

[3]罗葆森.从传统博物馆到数字博物馆的发展与建设[n].中国

文物报.2002-02.

[4]刘刚、郑新.敦煌石窟壁画大型数字展示技术选择[J].敦煌

研究.2005-10.

[5]陈刚.数字博物馆与数字展示[R].文化部文化市场发展中心.

作者简介:

博物馆藏品管理数字化篇7

【关键词】博物馆;信息化建设

当前,我国博物馆已经逐步迈入信息化建设时期,南京博物院、河南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和故宫博物院是其进行信息化建设时期的重要标志和代表,从而使安全监控、消防自动控制系统、楼宇机电设备自动控制系统、通信系统和计算机网络系统都是南京博物院和上海博物馆尝试的信息化建设。

一、博物馆信息化的内涵

总体来讲,博物馆信息化建设的内涵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几方面:第一,技术信息化,重点指自动控制等信息技术;第二,信息化的数据处理过程,博物馆的藏品、影像数据、管理数据以及图书数据数量比较多,在处理这些数据的时候,计算机技术是普遍采用的技术,在此技术上,使信息实现共享;第三,信息化的管理以及办公过程,在上述两方面的基础上,对博物馆信息化进行全面规划,开发和利用整个信息资源,从而使一个具有强大功能的博物馆信息管理系统得以实现;第四,博物馆的藏品、陈列以及研究和管理一体化逐步实现信息化管理,从而使博物馆内部信息化建设的层次得以提升;第五,博物馆信息化从自身内部逐渐延伸扩展至外部,使博物馆内部局域网络以及外部因特网络的优势得到较充分地发挥,内部实物陈列与网络虚拟陈列、外部宣传相结合,对观众接待进行整合,从而使馆内外实体信息的交换在根本上得以实现。

二、信息化博物馆基础建设

(一)博物馆网络化建设

博物馆的网络化律设是采用internet/intranet这一互联网与企业内部信息网信息构架,博物馆的数字化信息是在这一信息构架中传播和被利用的。intranet是企业内部网,也就是企业局域网。局域网律设是博物馆信息化律设的基本内容,是博物馆内部信息交流的平台。局域网建设分为硬件平台律设和软件平台律设两大部分,硬件律设中最重要的是网络结构选型和网络交换机、网络服务器的配置。对于一般大中型博物馆来说,基本选择100/1000m星型以太网络结构。这种网络结构连接灵活、故障率低并易于检查,不会因局部故障影响全网的数据通信。

局域网建设包括网络的综合布线以及服务器、交换机、计算机等网络设备的配置应用。在网络布线工作中需要考虑到博物馆今后网络扩展的可能性,尽量连结到各个部门的办公室和展厅,大多数博物馆虽然目前经费不允许大量购置计算机设备,但日后可分步购置,使用时无需再布线,直接插入网络连线盒,在服务器上话当配置之后即连入网络。也可以使用wiFi无线网络。对于博物馆计划的新建建筑,如展厅和办公楼,内部的布线系统的实施应从博物馆网络化建设的规划出发全盘考虑,而不是到需要时才加以考虑,否则不仅会增加不必要的工程量,在技术上还会使博物馆网络布线不合理,从而使整个博物馆的网络系统性能降低。

互联网是博物馆与外界进行信息交流的桥梁。各部门应该在局域网中建立和internet连结的网关,通过网关利用拨号或专线接入internet网络,并配置防火墙和杀毒软件,保障系统不受互联网中黑客和病毒的角害,为保障局域网中系统和数据的安全,必须在网关中设置安全机制阻止网络中非授权用户访问,还有必要进行数据备份,这是实现博物馆信息化的根本保证。

(二)利用网络进行博物馆藏品信息的管理

在博物馆的信息化律设中,最主要的就是藏品数据库的建设。建立统一的信息资源,主要采用统一的数据采集标准和数据挖掘技术两种方法。

各博物馆在长期的对文物藏品的管理中,都形成了白己独特的数据采集、记录方法,可以说没有任何一家博物馆的文物数据采集、记录项是完全一致的。因此为达到建设的目的,首先需要制订统一的数据采集和记录标准,但是,由于一些大型的博物馆藏品数量巨大,记录账册和卡片等藏品档案建立完备,如果统一制订全面的标准,势必造成没有一家博物馆的原有藏品档案可以完全与之吻合的局面,在目前环还不能完全甩开手工账册的阶段,就会使建设人员在输入藏品数据的同时,还要担负起更改以往手工档案的繁重任务,使得建设周期成倍延长。在制订藏品数据库标准时,还要考虑今后国家标准出台的可能。规定主要的数据采集和著录标准。为了解决各博物馆藏品数据著录项不一致的矛盾,在软件系统的设计中,将数据记录项开放,允许各博物馆根据自身藏品档案登记情况自主定义。为了达到资源共享,主要依靠信息技术手段,即数据仓库挖掘技术,利用软件平台统一的优势,通过对数据的过滤分析,从不同的数据库中提取出符合要求的相同类型的数据,再利用分布式数据库管理技术,进而达到资源共享。各博物馆进行藏品数据库建设,将各站点统一放置在连接于internet主干的服务器主机上,各博物馆负责对藏品数据库的数据录入和更新。各博物馆的局域网、internet网站均是相对独立运作,即使是未建成局域网的博物馆也可通过计算机来建设、维护藏品管理信息和本馆的网站,各博物馆的藏品数据库形成一种分布式数据库系统。

不过,博物馆的信息化建设并不仅仅限制在设备的添加以及技术的组合上,科学的管理模式以管理观念也是它其中所包含的内容,并且它与博物馆工作体系、管理机制以及相关规章制度的改革和提升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所以,博物馆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还是需要人们不断完善和健全。

参考资料:

[1]张嘏玥.数字技术在博物馆信息化发展中的应用策略[J].科技传播.2010(13)

[2]缪华.博物馆信息化建设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06)

博物馆藏品管理数字化篇8

关键词:博物馆;发展;简述

中图分类号:G2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3-0212-02

引言

“博物馆”一词源于希腊语――mouseion,意即“供奉缪斯(muses是掌管文艺、美术等的九位女神)及从事研究的处所”[1]。自从1682年第一座公共博物馆――英国牛津阿什莫林博物馆开放以来,museum一词才成为博物馆的通用名称。作为一种社会与文化的产物,博物馆的内涵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产生变化,人们对于博物馆的认识也是日趋丰富和不断深化。2007年8月24日国际博物馆协会第21届全体大会于维也纳通过了《国际博物馆协会章程》,《国际博物馆协会章程》再次修改了博物馆的定义:“博物馆是一个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非盈利的永久性机构,并向大众开放,它为研究、教育、欣赏之目的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并展出人类及人类环境的物证”。这是迄今为止国际上通用稳定的博物馆定义,虽然不断有学者提出新的定义,但都是以此为基础,在“人、物、社会”发展的前提下做出不断的变化。

博物馆是一种反映文化和社会现象的载体,具有教育、服务的职能,同时博物馆本身就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从公元前5世纪到公元21世纪,博物馆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起源

当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人们所得到的财富逐步积累的时候,收藏、炫耀的意识开始萌发了,虽然它不用于教育、研究的目的,但是最早的收藏室便这样诞生了。当古希腊人把通过掠夺所得来的珍贵艺术品和稀有品用于教学、传播知识时,博物馆的雏形完成了。到公元前280年,继续传播和发展的古希腊文化,在古埃及王托勒密・索托手中扩大化,他在亚历山大博学园中建造了西方第一座具有收藏、纪念、研究功能的博物馆――缪斯神庙。缪斯神庙其实是一个专门的研究机构,里面设大厅研究室,陈列天文、医学和文化艺术藏品,学者们聚集在这里,从事研究工作。缪斯神庙一直存在了将近七百年,最终在公元5世纪焚于阿提拉入侵的战火中。

中国的博物馆源自中华民族自古就有的对祖先的崇拜与祭祀活动,当时间推移到了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公元前453年)又分化出对具有卓越贡献的人物崇拜与祭祀。公元前5世纪,在广袤的东方大陆上,一位被誉为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的伟人――孔丘,离世了。鲁国君主鲁哀公为了纪念他的业绩和传播他的思想,在孔子死后的第二年(公元前475年),命人把孔子在曲阜阙里所居住的三间房屋作为纪念孔子的庙堂,里面陈列着孔子生前所用、所乘之物,还每年按一定时间举行纪念的仪式。虽然后世动荡,但是以孔子庙堂为主的建筑却在不断扩大,到了宋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已成为规模宏大的古建筑群,这便是中国最早的纪念类博物馆了。

虽然东西方文化有所差异,但是通过对文物的保存和利用从而进行社会文化教育活动这一点上说,还是具有共同点的。

二、漫长的发展

考察博物馆的历史,可以看出博物馆现象最早源于人类的搜集活动。搜集活动是人类认识自己和客观世界的一种特殊手段,它是人类文化积累的一个重要方面。从古代到中世纪,人类多种多样的收藏活动和形形的文物、标本保存机构为近代博物馆的诞生奠定了基础。人类早期的收集和秘藏活动大都集中在宫廷、教堂、贵族宅邸、庄园和城堡里。如在中世纪,法国、意大利、德国、俄国等许多国家的大教堂都专门开辟了珍品室,保管和陈列珍奇异器,如法器、圣像、写本和教主遗物等。威尼斯的圣马可教堂,德国境内的哈雷(Hane)教堂,瑞士的圣莫里斯修道院(St.maurieeinVaiais)都以收藏着丰富的宗教文物而知名[2]。

经过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发展,藏品的种类越来越多,规模也越来越大,保管文物和标本的场所设施越来越完备。这种利用庙宇、宫殿等建筑和场所所进行的文物和标本等实物收藏活动的发展,逐渐形成了博物馆的古代形态。尽管这一时期还没有专门的博物馆建筑,但博物馆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已经存在,它已具备了博物馆的第一个职能――收藏珍品。这一阶段的博物馆活动是处于与公众无关的封闭状态下的秘藏活动。

到了17世纪80年代,英国牛津阿什莫林博物馆的开放,才开创了近代博物馆的先河。18世纪的法国大革命更加推动了博物馆发展的车轮,欧洲、美洲各式各样的博物馆从私人收藏转向对公众开放。19世纪是全球动荡期,各大殖民主义国家加快对殖民地的掠夺,帝国主义的文化掠夺更加严重,很多的文化遗产遭遇空前的浩劫。但是文化遗产在被掠夺的同时,在西方博物馆的影响下,很多地区也陆续建立了一些博物馆。博物馆专业化的发展趋势逐渐明晰,考古、艺术、自然历史、科学、教育等各种博物馆陆续建立,还有一些大型的综合博物馆开始通过门类分化,例如:不列颠博物馆在坎星顿的分馆,专门从事自然标本的收藏陈列,以后便发展成为伦敦的自然历史博物馆。

中国博物馆的历史同中国社会的发展和文化教育的进步有着密切的关系,先秦时期,王室、宗庙、府库就已收藏文物珍品,秦汉以后文物收藏仍以皇室为主。宋至明清,除皇室收藏外,以官僚、士大夫为主的私人收藏也逐渐形成风气[3]。

从秦汉直到清代,各朝宫室收藏的文物则数量大、精品多,而且受到封建法律的保护,擅入皇家收藏文物的宫室、宗庙、园陵及武库者要受到严厉惩处。文物通常与图书典籍保存在一起。例如汉代的天禄、石渠、兰台就是有名的文物图书馆。宋代的秘阁、龙图阁、天章阁,除图书外,也藏有古画、墨迹或符瑞、宝玩之物。

文物的专门庋藏在封建社会的中、晚期已很普遍,如:隋灭陈后,得书画800余卷,隋文帝建妙楷台、宝迹台,分别保藏法书和名画。宋元■五年(1090),宋哲宗在长安建“碑林”,存储汉魏以来碑石。宋宣和(1119~1125)年间,宫室文物激增至万余件,宋徽宗建保和殿、稽古阁、博古阁、尚古阁,专门存储古玉、印玺、法书、图画和各种鼎彝礼器。

以官僚、士大夫为主的私人文物收藏,汉代已见于文献,入宋后尤盛。他们的私藏,多秘不示人,专供个人赏玩。南朝时,宗室贵戚有的聚古器多达数十百种,有的专门起建古斋,保藏古物。宋代欧阳修收集三代以来金石铭刻一千卷,赵明诚搜罗求藏20年,所藏钟鼎彝器、石刻拓本、法书、名画、图书典籍等,装满其青州(今山东省益都县)故地十余间房屋。清代私人收藏文物又有新的发展,涌现出一大批文物收藏家和鉴赏家,如阮元、孙星衍、钱大昕、毕沅、武亿、严可均、王昶、吴式芬、刘喜海、孙贻让、吴大■、端方、潘祖荫、缪荃孙、叶昌炽、陈介祺、杨守敬、张廷济等。

博物馆从祠堂、故里走向公共开放也是在19世纪发生的转变。这一转变来的并不突然,就在各国列强蠢蠢欲动准备蚕食病入膏肓的大清帝国之际,一批留洋海外的年轻人学成归国,准备把这个在死亡边缘挣扎的国家拉起来。随着声势浩大的公车上书,中国的维新运动登上了历史的舞台。虽然维新运动以失败而告终,维新人士所提出的兴建博物馆的主张也未能实现,但是博物馆产生所需的社会条件已经成熟了。1905年随着南通博物苑的创建,中国从此开始了近代博物馆的新篇章。

20世纪注定是动荡不安的、是破败不堪的、是开拓创新的,动乱、战争、破坏、修建,开拓、创新等等,博物馆从收藏、纪念到教育、研究,再到陈列、保护,近代博物馆在经历千年的沧桑积蓄,仅用了百年就完成了它的转化蜕变,逐渐走向成熟。

三、逐渐成熟

文艺复兴无疑是揭开了近代欧洲史的序幕,封建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分水岭也在这一时期出现了。西方的“以人为本”这一思想从这一时期开始出现。虽然中国的齐相管仲早在春秋时期就已提出这一观点,但在中国的封建制度政权下,其“人”的含义不同于西方的“人”,直到马克思提出了“社会是人同自然完成了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是人的实现人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本主义”这一观点,以人为本在中国才算是真正得到了体现。

“以人为本”在博物馆的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尤其是当代博物馆都是以这一标准为基础发展建设的。20世纪50年代后期,是博物馆发展的“爆发期”,尤其是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博物馆,建设速度几乎是“一月一馆”,其总数几乎是全球博物馆总数的75%以上。博物馆的大众化趋势也日渐明晰,小型博物馆建设增多,形式也很新颖独特,尤其是社区博物馆、乡土博物馆、企业博物馆等,这些博物馆的建设更符合人的自由发展需要,也更加贴近群众生活,能够更好地适应文化民族化趋势,对文化遗产进行更好地保存,以及更快地提升群众对资源发展和环境的关切度。

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中国博物馆的事业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巨大变化。随着一批大型历史综合类的现代化博物馆建成使用(如陕西历史博物馆、上海博物馆和河南博物院等),具有纪念性的博物馆也陆续投入建设中(如中国鸦片战争纪念馆、中国甲午海战纪念馆和北京卢沟桥抗日战争纪念馆等),同时具有部门特色与行业特点的专题类博物馆也大批量出现(如中国煤炭博物馆、苏州丝绸博物馆、上海中医学院博物馆、中国茶叶博物馆、中国钱币博物馆、中国邮票博物馆、中国体育博物馆等)。“以人为本”的现代化博物馆可以说是在中国落地生根。

而电子技术的革新又从全新的领域开拓了博物馆的发展空间。依托电子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与网络平台被广泛运用,电子数字信息化博物馆的建设也在逐步探索中。电子数字信息化博物馆的建设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起步,随着科学技术被逐渐普及化也开始进入发展的快车道。从“博物馆数字化”“博物馆上网”到“数字化博物馆”“数字博物馆”,一批数字博物馆、数字科技馆方便快捷地为社会公众提供公益性信息资源服务,成为展示中华历史文化的舞台,可以说数字博物馆的建设方面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4]。目前,全球各地博物馆均纷纷建立自己的数字信息网站,几千家博物馆使用了各种版本的文物藏品信息管理软件、图书资料系统管理软件及办公自动化系统,众多博物馆充分利用现有科学信息技术在馆内开设辅助展示模块,并通过三维数据信息采集和三维建模等科技,对文物藏品进行全方位数字化采集,一批具有深入解读文化遗产价值的数字文化类产品得到了广泛传播并取得良好效益。

四、结语

博物馆的发展伴随着21世纪科学技术开拓创新、社会文化价值观在不断变化,博物馆类型更加多样化,高科技的助力无疑改变了博物馆的面貌,而其寓教于乐性也在不断增加,科普教育展示不再是单一化存在,多元化的国际交流也随之增加,博物馆正在逐渐成为对外交流的另一窗口。

参考文献:

[1]王宏钧.中国博物馆学基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2]韩宝山.西方博物馆建筑发展简史[J].中国博物馆,1990(5):36-42.

博物馆藏品管理数字化篇9

[关键词]信息化;博物馆;文物保护

[中图分类号]G2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3115(2015)18-0064-02

文物是祖先为后代留下的珍贵财富,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艺术价值。因此,我们必须珍惜、保护文物。现阶段,文物的保护工作成为全世界共同关注的问题。随着信息化的不断发展,信息资源呈现出共享性的特点,世界各国及各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密切,为博物馆文物保护工作的开展带来了机遇与挑战。信息化形势下,如何做好博物馆文物的保护工作,是每一个博物馆工作者需要深思的问题。

一、博物馆文物信息化保护概述

(一)博物馆文物信息化的含义

社会教育和科学研究是博物馆保护文物的主要目的,文物的保护还可以为自然界与人类的发展演进(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发展)提供可靠的依据。博物馆是向全社会公众开放的,是一种非盈利性的机构,它可以将人类及人类环境的物质和非物质遗产传播到更广泛的范围。遗产保存、学术研究、传播文化是博物馆的主要功能。文物信息化正是为这三个功能服务的。具体来说,文物信息化就是利用键盘录入、扫描、照相、摄像等技术获取博物馆实物藏品的影像资料,再将这些数字化的资料存入系统中,方便需求者检索与使用。文物信息化包括文物本身的数据化与对文物的信息化管理(数据库和通用网络平台的建设)。实现博物馆信息化和建立虚拟博物馆的基础就是文物信息化。

(二)现代博物馆文物信息化保护技术

1.RFiD技术的应用

物联网技术的核心技术之一是无线射频识别(RadioFrequencyidentification)技术,此技术识别目标对象、获取相关数据的方法主要利用射频信号,不需要人工进行识别工作,射频标签与阅读器是其组成部分。我国对文物的全流程管理主要是利用RFiD、GiS、GpS等技术和计算机网络及软件技术。首先RFiD物联网和计算机网络基础硬件环境的搭建要在进行库房建设时展开,然后利用博物馆RFiD藏品管理系统,系统化操作藏品登录、库房管理、文物修复、影像管理、藏品使用、藏品跟踪、巡检盘点、安全门禁、智能监控、查询统计、报表打印等工作,全程跟踪管理藏品的整个管理流程。为了实现全过程计算机管理,藏品的数字化录入、藏品接收、整理编目、藏品利用及藏品移交等工作,要建立馆藏文物信息数据库。

2.文物藏品信息化技术管理系统

藏品管理信息系统主要包含可移动文物、不可移动文物数据库的管理信息系统,研究文物保护、展览辅助系统也由此衍生出来。此系统也是博物馆网站虚拟文物展示的基础。现阶段,功能单一是国内博物馆采用的藏品信息管理系统的不足,此系统只能管理信息化的藏品,实物藏品的信息化管理工作不能实现,如以internet技术与JaVa平台为基础的i-muse藏品信息管理系统,仅仅实现了博物馆基础的流程化与规范化管理。软件部署主要采用B/S方式进行,是藏品全流程管理系统主体的要求,藏品信息管理中藏品管理、检索统计、影像管理、流通管理、智能监控、修复保护、系统管理的功能也不断增加,其中,藏品管理是最核心功能,主要包括征集鉴定、藏品登录、藏品入柜、藏品出入库管理、藏品盘核、藏品注销、账册管理。保存的藏品信息主要由藏品的基本信息、研究记录、提供记录、鉴定信息、损坏记录、底账记录等组成。其中,创新之处是保存底账功能。

二、博物馆文物保护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

现阶段,博物馆普遍存在基础设施薄弱、建设滞后的问题。究其原因,一方面,经费不足等因素限制了博物馆基础设施的建设。我国博物馆库房面积往往比较小,尤其是一些中小型的博物馆,库房乱摆、乱放文物现象突出,导致文物在无形中被损坏。第二,防潮防湿设备、计算机等现代化设备的缺乏,使科学技术在文物保护过程中的应用受到很大程度的限制。第三,完善的数据库管理、登录账户专有、科学的字段搜索及对内统合所有服务器、对外建立应用服务等的要求,与一些软件系统的应用要求不相适应,博物馆文物保护工作的长远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软件系统缺乏安全性与适应性的影响。

(二)专业服务系统不健全

随着信息化的不断发展,保证博物馆文物保护工作顺利的基础系统是专业的服务系统。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微博、微信等交流平台的发展,为了加强与公众交流,提高自身的服务水平,许多博物馆也注册了官方微博、微信帐号。随着人们不断追求较高的精神文化生活质量,博物馆为满足人们的需求,需要不断提升建设专业服务系统的能力。博物馆在文物保护信息化进程中受到数据库系统不完善、宣传管理系统缺失等现象的影响。

(三)人才队伍素质水平相对低下

随着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博物馆文物保护工作的顺利进行需要高素质人才队伍的智力支持。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博物馆管理人员除了要具备文物保护的相关知识,还必须熟悉掌握运用网络技术的能力。但是现阶段我国博物馆文物保护工作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较低,博物馆管理工作的创新化发展受到工作人员专业知识陈旧、网络运用不娴熟等的影响与限制。

三、信息化形势下博物馆文物的保护策略

(一)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文物保护水平

第一,从政策与财政角度,国家政府必须不断加强文物保护工作的力度,博物馆的库房条件必须投入资金进行改善,以最大限度降低文物的无形损伤,保证文物藏品的保存时间更加长久。第二,依据博物馆的实际情况,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必须采用相应的现代化设备开展工作,将科学技术在文物保护工作中的作用发挥到最大程度。第三,博物馆软件系统的安全性和适应性需要技术力量的帮助进行提高,或根据不同类别文物的特点建立相应的软件系统,防止软件系统会因硬件设施优化升级出现风险。比如为了防患于未然,建立文博信息专用网,从而使文物管理人员遇到突发事件时的应对能力得到提高。

(二)建立专业服务系统,优化文物保护方式

第一,建立、完善数据库系统,藏品数据库、研究资料数据库和业务资料数据库等数据库子系统,尤其注重建设基础数据库――藏品数据库。第二,构建藏品资料管理系统,实现数据库完成由数据管理到服务现实的转变。第三,构建展览管理系统和宣教管理系统,有效统计博物馆内陈列和展览的所有文物、展厅中放置的文物安全及参观的人流量,并根据不同文物实际情况,借助于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文物保护方式的创新和优化升级。

(三)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丰富文物保护内容

第一,博物馆文物保护工作人员的准入机制必须严格提高,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对工作人员采用公开招聘、考试考核、竞争上岗的方式选择,树立正确的用人思想,做到不仅仅将学历、资历作为选择标准,更加注重按能力选择,使博物馆文物保护从业人员的素质不断得到提高。第二,由于专业性极强是博物馆文物保护工作的特点,现有工作人员的培训必须不断加强,如派工作人员去文物鉴定班及文物保管培训班进行学习深造。并定期评估博物馆文物保护工作人员的工作情况,实现人才利用的最大化。最后,采取多种激励方式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比如员工福利的适时、适当提高,针对工作突出的员工给予提供深造机会等,采取各种措施鼓励博物馆文物保护工作人员在工作中不断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创新思维,使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提升,促使工作人员将现代化信息技术与工作实践相结合,从而保证工作效率的提高以及文物保护水平的提高。

四、结语

随着信息化的不断深入发展,开展博物馆文物保护工作时,必须充分把握、利用现代化科学技术,并根据现阶段博物馆文物保护工作现实要求,结合适用的现代信息技术,推动博物馆文物保护基础设施建设的逐步完善。注重建立专业服务系统,注重人才队伍建设,使博物馆文物保护工作的保护水平与文物的保护方式得到改善与优化,文物保护内容得到丰富,切实提高文物保护工作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陈俊峰.博物馆信息化及RFiD技术在馆藏管理中的应用设想[J].苏州文博论丛,2012,(3).

博物馆藏品管理数字化篇10

关键词:博物馆;数字资产管理系统

中图分类号:tp3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9)33-9132-03

DigitalassetsmanagementSysteminmuseum

SHenXiao-feng,wanJian,wanGQing

(DataCenterofSuzhoumuseum,Suzhou215001,China)

abstract:Digitalassetmanagementinitiallyasa"massdatastorage"systemhasbeenproposed.itdescribesprocessoftheelectronicdatamanagement.themuseumsareconcerned,theincreasinglylargenumberofheritagephotographs,theworkofpictures,filmandtelevisionresources.needtorationalizethedigitalassetmanagementsystemtofacilitateelectronicdocumentstorage,organization,modificationandre-use.thispapermainlyexpoundsthedigitalassetmanagementsysteminthedevelopmentprocessofthetechnicalpoints,thesystemdesignandimplementation.

Keywords:museum;digitalassetsmanagementsystem

以计算机及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应用,为人类文化/自然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提供了新的契机。各种数字技术手段正逐渐在博物馆这一传统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在博物馆的主要功能―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和展示之中一直隐藏着一对矛盾,即博物馆藏品保护和藏品利用之间的矛盾。从博物馆藏品保护的角度来看,应该取消一切可能对藏品造成损害的利用;而藏品的利用,无论是研究、传播还是展示,对藏品本身都会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害。如何解决博物馆功能之中的这种矛盾,已成为困扰博物馆工作者的难题之一。博物馆数字化技术的出现将为这一困难提供新的解决方法。但是随之而来的问题又出现了,数量日益剧增的文物照片、工作图片,视频资源,使得管理、利用这些资源显的具有局限性,需要合理的数字资产管理系统,以方便电子文件的储存、组织、修改和再利用[1-2]。

苏州博物馆信息中心在实践中发现,目前苏博对于各类数字媒体的操作模式,无论是对于文物,还是重大活动等这些媒体资源的存储、访问与管理,仍旧以手工进行的,尚未实现数字化的登录与信息化、个性化管理,工作量大且容易出错,并难以检索和统计。而且,各种类别的图片、视频资源越积越多,分散的刻录在光盘上,安放在不同的地方,这样一来不仅使用起来非常麻烦,也没有发挥资源本身的效益,更加不会为某些特殊的研究人员提供各种数字媒体的针对性访问服务。而这些,就需要建立一个符合苏博各部门工作特点,并能够满足对于全馆的数字媒体资料进行综合管理要求的“数字资产管理系统”。

数字资产管理系统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平台,它是不同类馆藏与非馆藏数字媒体的客观反映。系统主要目标为包括数字博物馆资源建设中的各类数字媒体的信息收集与录入、组织与管理、审核与、检索与统计并且加入相当程度的个性化设置及工具等方面的内容,用于构建数字博物馆开发环境。由于数字媒体库主要通过各个部门之间的局域网,按不同的权限对全馆的数字媒体进行录入与访问。所以,一般情况下不允许随意录入、更改或查阅。因此,数字资产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开发独立于现有的藏品管理系统。

苏州博物馆建立计算机数字资产管理系统,不仅实现了博物馆藏品管理工具与手段的升级换代,而且引发了博物馆数字资产管理的指导思想和工作模式的深刻变革。

1数字资产管理系统的定义

数字资产管理系统(DamS)是一系列软件,它提供了一个开放平台,支持对多媒体数据的采集、创建、管理、存储、归档、检索、传输和显示,其中包括图像、视频、声音、文本和电影剪辑等。这些基础软件是内容创作(例如,生成数字内容的应用程序)的积木块或软总线,也是资产管理(例如,对数字资产存档、浏览或查询的应用系统)以及数字传输和显示的基本构件[3]。

从本质上说,一个数字资产管理系统必须支持所有的数字资产,包括图像、视频、电影、声音和文本等。在数字资产管理系统基础之上创建的应用程序必须能适应不同的格式和各种分辨率。平台必须支持格式转换、多种分辨率资产的创建,以及能够从逻辑上把同一资产的所有格式和分辨率组织在一起[4-5]。

2数字资产管理系统的技术要点

程序利用pHp、mYSQL技术通过数据库服务器与数据库进行实时的互联。考虑到数字资产管理系统相对独立,安全密级要求较高,且登录、管理及检索的权限不同,应用系统目前由苏州博物馆自己使用,因此设计系统采用B/S结构。系统开发主要使用pHp、JaVaScript、HtmL等语言和技术,开发工具采用ZendStudio等。

2.1pHp技术

pHp是一个嵌套的缩写名称,是英文超级文本预处理语言(pHp:Hypertextpreprocessor)的缩写。pHp是一种HtmL内嵌式的语言,是一种在服务器端执行的嵌入HtmL文档的脚本语言。用pHp做出的动态页面与其他的编程语言相比,pHp是将程序嵌入到HtmL文档中去执行,执行效率比完全生成HtmL标记的CGi要高许多;与同样是嵌入HtmL文档的脚本语言javascript相比,pHp在服务器端执行,充分利用了服务器的性能;pHp执行引擎还会将用户经常访问的pHp程序驻留在内存中,其他用户再一次访问这个程序时就不需要重新编译程序了,只要直接执行内存中的代码就可以了,这也是pHp高效率的体现之一。

2.2mYSQL技术

mySQL是一个小型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目前被广泛地应用在internet上的中小型网站中。由于其体积小、速度快、总体拥有成本低,尤其是开放源码这一特点,许多中小型网站选择了mySQL作为网站数据库。它使用C和C++编写,并使用了多种编译器进行测试,保证源代码的可移植性;支持多线程,充分利用CpU资源;优化的SQL查询算法,有效地提高查询速度;提供用于管理、检查、优化数据库操作的管理工具;可以处理拥有上千万条记录的大型数据库。本系统正是考虑到它的这些特点,选择其为系统的数据库。

2.3B/S模式

B/S(Browser/Server)即为浏览器/服务器模式。B/S模式最大特点是:用户可以通过www浏览器去访问internet上的文本、数据、图像、动画、视频点播和声音信息,这些信息都是由许许多多的web服务器产生的,而每一个web服务器又可以通过各种方式与数据库服务器连接,大量的数据实际存放在数据库服务器中。客户端除了www浏览器,一般无须任何用户程序,只需从web服务器上下载程序到本地来执行,在下载过程中若遇到与数据库有关的指令,由web服务器交给数据库服务器来解释执行,并返回给web服务器,web服务器又返回给用户。苏州博物馆数字资产管理系统就是利用了这样的一种模式,使每个客户端通过浏览器对系统进行访问。

3数字资产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3.1系统概述和目标

为了苏州博物馆自身对数字媒体操作的业务需要,针对博物馆各部门的工作特色,开发一套适合苏州博物馆使用的数字资产管理系统。系统采用国际先进并代表主流发展方向的技术,建立高水平的系统环境,订制开放式、可伸缩、可扩展的数字资产库体系和元数据组织方案,开发专业的数字资产管理系统。系统的先进性要体现在对文博数字媒体资源的描述、扩充、采集、管理、、展示等方面。借鉴国内外先进系统的经验,采用先进成熟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安全管理技术和大型数据库技术,保证系统长期稳定、可靠地运行。

苏州博物馆数字资产管理系统的建设目标是使数字媒体的存储、查询、调用流程变成无带、无纸化的综合网络,因而对网络的整体性能要求较高;系统的响应时间也是最关键的,它取决于数字资产管理系统的服务器性能、系统数据库的并发处理能力以及内部局域网的带宽和当时的流量。具体响应时间待系统安装调试完毕以后,根据具体测试的结果进行评估和补充。

3.2系统模型

系统模型如图1所示。

3.3系统流程

博物馆数字资产管理系统需要具有符合一般博物馆工作程序的工作流程控制,同时为了保证编目等重要信息的安全,工作流程的设计要具有可靠性和安全性。在系统库中的记录,只有在用户拥有了相关权限的前提下,才能进行上传和修改。以下用图示的方式描述主要的几个流程:

4.4主要功能

数字资产管理系统,将对有关有价值的数字资产信息,包括描述数字资产基本情况的编目信息等,根据不同的类别,可以灵活建立一个个不同标引字段的数字资产数据库表,完成数字资产的基本结构。对于各种图片类、视频类、音频类数字资产由拍摄者提供并完成对数字资产的采集、处理、扫描和标引后,录入、、修改和维护等工作,在这之后,可以给专业人员提供高效的字段检索,克服目前数字资产得不到有效利用和共享的弊端。同时提供基于这些功能的面向流程的管理,赋予不同角色不同的权限,并且对某些用户开发其个性化的检索功能,解决目前传统数字资源更正、补充的权限不明确、资源操作难以跟踪记录的问题。

苏州博物馆数字资产管理系统功能结构如图3所示。

5结束结

随着文博事业的蓬勃发展,计算机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文博事业中的考古、保管、陈列等各个方面,在应用的深度和广度方面都会逐渐加深扩大,也必然会对文博工作起到更加积极的作用。数字资产管理的系统化、规范化是各部门在实际工作中提出的新的需求,苏州博物馆在充分了解了系统的需求后,自主研发了这套管理平台,并在全馆范围内设定了适用权限,实现了对数字资产的科学性、安全性管理,为业务部门及行政部门的工作提供了很大的便利。总之,从数字资产管理系统的连续性和阶段性而言,我们既要有效地利用系统软件,同时也要考虑到系统的不断充实和完备,这样才能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需要,使数字资产的管理工作达到最佳的管理水平和管理效果。

参考文献:

[1]陈红京.浅谈博物馆数据采集与信息管理[J].中国博物馆,2006,1.

[2]曾智德.博物馆的图片资料与数字化[J].中国博物馆,2005,4.

[3]张恩元.利用媒体资产管理提升信息管理水平[J].现代电视技术,20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