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生活会发言技巧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32:31

民主生活会发言技巧篇1

关键词:民族声乐;演唱;语言;训练技巧

中图分类号:J6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5)08-0104-01

语言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体现,对民族声乐表演艺术的赏析主要以演唱者的唱字吐词为中心进行评价。民族声乐艺术的历史悠久,其演唱风格随着地域的变化而变化,在技巧表达上亦是具有差异;时代的变迁与发展亦会对民族声乐发展进程有一定的影响,但在民族声乐演唱语言训练技巧上则是大同小异。在对民族演唱语言进行训练时应遵循一定的原则,符合民族声乐作品的主题,抓住演唱语言的文字特征,准确表达作品的内涵与情感。故而,在民族声乐演唱语言的实践中归纳、掌握其艺术规律,与时俱进,将能为民族声乐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

一、民族声乐演唱语言训练原则

民族声乐的语言演唱因其自身的特殊性,具有不同的唱法,对语言的恰当运用将会提升民族声乐的演唱水平。民族声乐演唱语言训练技巧是为民族声乐提供服务的,其在具体训练中需坚持一定的原则。

1.民族性。民族声乐演唱语言训练原则首先须坚持民族性原则。民族声乐的演唱应具有较强的民族性。民族化的声乐在唱法上较为简洁、自然,其嗓音独具特色,展现出一种自然随意的精神风貌,具有民族性的声乐演唱多为纯真声演唱,这就需将声音与语言有机结合,体现出其说唱性特点,可直接表达自身情感,自然直抒内心感受。

2.以情动人。民族声乐演唱语言训练原则其次应坚持以情动人原则。民族声乐语言演唱主要目的是为抒发内心的感受与自身情感体验,这种感受与情感的表达需在其他人群中引起共鸣,进而展现喜怒哀乐的变化历程。这在一定程度上要求在民族声乐演唱语言训练上不仅侧重对演唱技巧的掌握,还应以浓厚的情感表达感动听众,促进演唱者与倾听者都能体会作品中蕴含的丰富情感,实现以情动人的目的。

3.演唱规律。民族声乐演唱语言训练原则还应遵循演唱规律原则。演唱规律对民族声乐演唱语言训练技巧起着重要作用。抓住民族声乐演唱的规律将能有效实现民族声乐演唱的目的,对语言训练技巧亦有帮助,例如在唱字吐词上,乐句的长短变化,和旋律的转变以及必要的字句停顿,将会对整个声乐作品的语言表达起着推动作用。

二、民族声乐演唱语言训练技巧特征

民族声乐演唱语言训练技巧的主要特征表现为字的音、调、韵。掌握好语言的字音、音调、气韵需结合演唱者在呼吸、发声以及共鸣的适当调节和恰当控制。字音的训练掌握语言的正确发音和文字的组成部分,在汉语字音汇总需明确声母与韵母的差别,对舌齿音和翘舌音应区别发音,避免混为一团的情况。在音调的训练上需依据音调的变化灵活转变发音,对汉语文字四声的变化需恰当好处的进行表达,唱准字声,避免出现倒字倒音的问题。字韵是民族声乐演唱的精华,对其训练将能展现出音乐之美,在演唱训练中应注重这方面的技巧掌握,对语言文字的首、腹、尾要区别对待,准确掌握出文字的韵律。汉语语言文字中常有重音与衬字,在汉语重音上应区别情感重音和逻辑重音,在衬字上应结合当地风格,准确表达其情感韵味。

三、民族声乐演唱语言训练技巧的方法

1.朗诵训练。民族声乐演唱语言训练技巧需通过一定的方法进行锤炼,进而总结出相关经验,最终形成一种独特的语言表达技巧。朗诵方法对民族声乐演唱语言训练技巧具有重要作用,演唱者在进行语言训练时可从古典诗词、戏曲唱词、曲艺文词以及新兴诗歌等进行朗诵活动。民族声乐的歌词大多来源于这四个方面,将其作为朗诵训练的主要内容,进而能够准确掌握其中语言变换将能锻炼民族声乐语言技巧的运用能力。演绎民族声乐作品,展现语言魅力,演唱者可在每天的某一时段进行定时定量的锻炼,并且坚持不断地朗诵训练,掌握其中语言变化规律,并将之应用在歌词唱法上,促进训练内容与实际唱法有机结合。

2.注重语言与乐谱。演唱者在歌词语言的表达上应将视觉与听觉结合起来,通过看准歌词和唱出歌词来训练队歌词的敏感度,在听到任何歌曲时能够及时抓住其中的旋律。乐谱是语言训练技巧的载体,在训练时不仅对演唱语言的技巧进行掌握,还应侧重对乐谱的理解和掌握,将语言与乐谱完美结合,为民族声乐的演唱提供良好的服务,实现民族声乐演唱语言训练的目的。

四、结语

综上所述,声乐作为表演艺术,其在视觉与听觉上都展现出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因而在民族声乐演唱中,声音优美需演唱者咬字清晰、字正腔圆,用富有技巧的语言淋漓尽致地表达民族声乐作品中丰富的情感,促使民族声乐演唱时生动形象,直扣听众内心,达到显著的共鸣效果。

参考文献:

[1]黄敏姣.民族声乐演唱语言训练技巧[J].艺术教育,2013(01).

民主生活会发言技巧篇2

【关键词】农民培训课授课技巧

课堂讲授是实施各项教育的最主要形式,也同样是培训农民最主要的形式。在农民培训工程中,听课的主体是农民,所以如何用农民能够接受的方式方法进行授课对于保证教学效果非常重要。而讲课技巧运用的好坏,对教育效果将产生直接影响。

1.抓住学员注意力的技巧

1.1开头的技巧

1.1.1引导学员集中注意力

根据农民平时喜欢彼此间开开玩笑的习惯,在开始讲课前,可以先讲几句无关紧要的玩笑话,形成一种轻松活跃的课堂气氛,这样就把学员的注意力吸引过来了。

1.1.2明确讲课内容

讲课前可以把内容要点先提示一下,这样在他们了解了课堂上能够为他们解决哪些实际问题的前提下来集中精神。

1.1.3列举实例提高学员兴趣

用一个既发生在他们身边又和授课内容有关的例子开始讲课,对吸引学员的注意力关系极大。真实的事例对于最讲实际的农民来说容易引起他们的兴趣。

1.2引发兴趣的技巧

1.2.1授课内容针对性强

做到这一点就要求讲课内容适应听课者的情况。讲课前教师要对学员当地的情况作一番了解,使所讲的内容具有极强的针对性,讲课的内容能够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从而引发学员的兴趣。

1.2.2授课内容要点突出

最好把讲课内容中的要点讲深、讲透,不要把所有的问题都讲得很细。讲课要点的确定一般就是当地生产上经常发生的、对产量影响比较大的技术问题或农民最关心的一些问题。

1.2.3充分利用直观教具

可利用现代教具的有声、有影及传统教具的直观性以激发学员的兴趣。教学内容中避免不了出现一连串的数据和冗长的理论知识,这些内容学员听起来很不容易集中注意力。如果这些内容采用声像教学手段,运用生动的例子、黑板、图片、图纸表等则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1.2.4搞好双边教学

通过双边教学可营造课堂上的活跃气氛,而这对于不耐受枯燥的、一言堂式的农民学员来说十分重要。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一味灌输,而要不时提出问题或者随时和学员了解些与课堂内容有关的实际情况,都可以调动起学员学习热情和学习的主动性,集中他们的注意力。

2.语言技巧

2.1方言土语的运用

农民多世代生活在一个地方,所以他们对当地的方言土语听起来会感觉很亲切。教学过程中,一味的用标准普通话文绉绉讲述,会显得呆板和造成距离感,甚至不利于接受和理解。

2.2恰当地运用幽默的语言

让他们喜欢你的讲课风格,从而引发他们对所讲内容的兴趣,但注意不能流于低俗。

2.3语速和语气的把握

讲课的语速太快,学员来不及消化和理解,尤其听众多是有一把年纪的农民,反应速度比较慢,所以语速要始终和学员的思维协调合拍。语气要亲切,关键内容要加重语气重复1~2遍,以加深印象。

2.4减少口头语

注意在平时语言表述中养成简练、干脆的好习惯,要把自己训练成一个具有“地方土味”的出色讲演者。

3.课堂举例的技巧

农民培训涉及生产实际的内容比较多,所以教师恰当的运用实例来讲解既生动实用,又具有较强的说服力,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恰当的例举他们身边的实例,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4.时间分配的技巧

4.1培训时间的安排

组织学员集中培训的时间须安排在农闲季节,这样可以让他们没有牵挂的投入学习。至于解决生产技术问题的个别指导最好放在田间地头。

4.2根据内容分配课堂时间

教师应在时间分配上保证把重点与难点的内容讲透,涉及到的非重点内容就略讲。不要在仅应该作为了解的内容上浪费时间,做到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民主生活会发言技巧篇3

关键词:民族预科新疆地区学生汉语音准教学方法与技巧

自民族预科政策在我国多所高等职业学校院校铺开后,大量少数民族学生得到了较为优质的高等素质教育,而近几年来,随着西部大开发的热潮,我国政府也开始侧重将民族预科政策倾斜到新疆地区。该地区的维吾尔族学生和哈萨克族学生进入高等职业院校就读民族预科的比例也开始大幅增加。然而,自幼养成的口语习惯和民族语言环境,使他们很难适应汉语语音的四声,语音准确性难以得到保障。针对实际教学反馈,一些富有实效和趣味的教学方法与技巧有必要进行推广和发扬。

一、当前高职民族预科汉语音准教学中存在的一些误区

目前,各级各类高职院校已认识到了民族预科汉语教学对于人才培养的必要性,在民族预科各个文理专业中开设《汉语精读》、《汉语写作知识》类的课程,已成为高职民族预科教育中一种比较常见的情况。但是,作为民族预科学生中地域性方言和民族语言存留影响最大的新疆地区学生,一般的汉语教学法尤其是音准教学法已不堪适用,如果还是依照普通和正常的音准教学方法与技巧,即精读、重读单音节字词与多音节词组,很难让新疆地区学生学会正确的咬字发音,也容易让他们产生排斥感,不利于正确的音准概念和习惯的建立。

另外,包括一些高职院校的民族预科汉语教师,也总是习惯将朗读作为汉语音准教学的主要方法,认为示范性朗读和引导性朗读是汉语音准的不二法宝。实际上,如果只是大量重复性的范读和跟读,在目前教学课堂环境中,连汉族学生都会感到厌烦和枯燥,从而造成教学效果的减弱与无力,更遑论汉语底子极其薄弱的新疆地区学生呢?

上述这些误区和现象,导致了我国各级各类高职院校民族a科新疆学生对汉语音准掌握程度的低下和学习进度的缓慢,也整体影响了民族预科中新疆学生对汉语的认知水平和使用能力。而发音的不标准,声调的不准确,更加深了他们对汉语学习的畏难心理。

二、正确使用针对性的音准教学方法与技巧

(一)一切方法与技巧在于激发学习兴趣

对于汉语音准教学来说,不管是哪一种教学方法和技巧,都要充分调动学生汉语语音学习的主动心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而非盲目地、急切地进行音准的范读训练和跟读训练。

首先从“正确”的角度来说,在民族预科里汉语系统学习的最初,要使用合理的方法让新疆地区学生明白掌握汉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而这个时候也是最能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的关键时期。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要避免提及新疆地区语音环境和民族语言对汉语学习的影响,比较合适的方式是,播放一些广州话、湖南话、闽南话造成交流障碍的教学视频会让新疆地区学生们有会心的理解和鲜明的兴趣,因为这样能够间接让其理解标准、规范的汉语语音对他们更好地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的积极作用。

从“针对性”的角度来说,民族预科中新疆地区学生绝大部分是从小使用维吾尔语和哈萨克语的,这两种语言中声调多偏于平声,所以他们音准中最容易出问题的当属“上声”和“去声”,一些趣味性对话和影视语音视频教学当中,就应该偏重这两大类声调的纠正训练。

(二)有效的方法与技巧应围绕“活泼”和“持续”

在针对民族预科中新疆学生汉语音准教学时,前期应尽量使用汉语普通话影视作品中生动活泼的对话性片段与情节、网络上年轻人耳熟能详的桥段与案例;中期开始融入富有趣味的汉语对话或者短小易读的汉语文章;后期则尽量带领学生们到适合的汉语使用环境当中,利用录音录像留存他们当时使用汉语的情况,并在回到课堂后进行辨析性讨论教学。这些活泼的汉语音准的教学方法和技巧在实践中已得到证明,确实能够极大地激发他们的学习主动性。

当然,我们并不完全否定汉语语音教学中的范读与跟读教学方法,适当的使用这些方法也的确能收到相应的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目的。但针对于民族预科中的新疆地区学生,教师在使用语音教学材料时,首先进行范读反而容易使新疆地区学生产生质疑和畏难心理,所以可适当地将范读权利交给学生,再从他们的读音产生特点上着手,进行普适性和针对性结合的教学辨析讨论。

无论是多么有效的、富有趣味的教学方法与技巧,对于民族预科中新疆学生汉语音准的学习与理解来说,持续不断的认知和运用是更为重要的一环。那么,布置能够吸引他们进行课后训练的教学任务则是维系持续性音准学习的重要保障。比如,课下收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并在课上进行复述;搜集感兴趣的新闻事件或校内消息,在课上向大家描述。

三、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改进教学方法和技巧

结合以上论述和分析,我们在高职民族预科汉语音准的教学中,针对新疆地区学生地域性语言环境和民族语言习惯受力较强的特点,应努力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改进教学方法和技巧,也要根据学校自身师资情况和地区教学资源努力改善教学实效,让来自祖国大家庭的新疆地区年轻学子们,更快地掌握汉语语音音准,更好地运用汉语普通话,更和谐地融入到民族大花园中。

参考文献

[1]陈复华,汉语音韵学基础,2003,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太学英,民族预科教育实践与探索,2014,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3]刘岩,中国无声调少数民族学习汉语声调语调研究,2009,中央民族大学

[4]董英,演讲与口才知识全集,2011,中国纺织出版社

[5]王非,霍维佳,大学生口才与演讲训练,2010,清华大学出版社

[6]胡伟,邹秋珍,演讲与口才,2009,清华大学出版社

民主生活会发言技巧篇4

【关键词】湖南花鼓戏;民族声乐;成就;促进;影响

中图分类号:J617.1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0125(2016)12-0076-02

湖南花鼓戏是湖南省的汉族戏曲剧种。由于流行地区不同而有长沙花鼓戏、岳阳花鼓戏、衡阳花鼓戏、邵阳花鼓戏、常德花鼓戏、零陵花鼓戏等六个种类,每个种类的艺术风格都各不相同。各地花鼓戏的传统剧目约有四百多个,音乐曲调三百余支。湖南花鼓大筒、唢呐、琵琶、笛子,以及锣鼓等民族乐器是音乐伴奏的主要特色乐器。曲调活泼轻快,旋律流畅明快。花鼓戏作为湖南最具影响力的地方戏,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浓郁的乡村生活气息,它起源于载歌载舞的生活小戏和劳动曲子,充分展示了湖南人民的辛勤劳动和朴素生活。它的表演性、抒情性和艺术性,对我国民族声乐的丰富与发展具有许多可鉴之处,我国许多知名湘籍歌唱家都得益于湖南花鼓戏艺术的浸染。

湖南花鼓戏以其柔美悦耳的演唱曲调、直白易懂的语言、灵活多变的表演形式、贴近生活的主题,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由于将湖南花鼓戏引入音乐教学中,对于当前的音乐学习具有深远的影响。如湖南花鼓戏声腔教学,是戏曲艺术类教学中的重要课程。在戏曲的“唱、做、念、打”四项基本功当中,“唱”、“念”占两项,是戏曲组成的重要部分,又是构成具有独特风格的、许多不同的剧种的不要因素。而且要求将“声、腔结合”引入声乐的科学练声方法中,以及视唱乐理的基本常识扩大音乐涉猎面、提高音乐素养,用科学的声乐发声方法增强花鼓戏唱腔特点和润腔技巧,以激发学生的自主创作能力。

一、湖南花鼓戏对民族声乐曲调创作的促进作用

湖南花鼓戏旋律自然、柔美,极大地突破了我国传统音乐的美学观,促进了我国民族声乐的发展。民族声乐在继承传统戏曲、民族唱法的基础上,借鉴了湖南花鼓戏演绎中的精华部分,构建起了更为合理的民族唱法模式。湖南花鼓戏有其独特的曲调特点,它根据湖南省地方方言的抑扬顿挫来进行曲调的推进,使得方言的高低婉转与曲调的高低保持在同一条水平线上。一般来说,Do、Re、mi、La四个音的旋会围着So发生相应的变化。在湖南花鼓戏的发展过程中,湖南的长沙话口音促进了花鼓戏的形成和发展,形成了独具特点和民歌特色的宫调式和羽调式。其中,宫调式多强调六级音,而羽调式则强调七级音,在我国很多民族声乐作品中都得到了广泛地应用。

例如,我国著名的湖南花鼓戏《刘海砍樵》:

在这一段歌词里,我们可以看到“我这里将海哥”这句的曲调走向和目前长沙话的语调是基本一致的。而这段歌词后面的对白中的曲调和长沙的地方方言也是基本一致的。该段歌曲类似说唱,语调欢快活泼,充分地表达出两个人结婚之后,双双回家的喜悦心情。同时,也表现出了湖南花鼓戏的曲调非常贴近生活,并且十分通俗,易于歌唱。

我国的民族声乐作品充分借鉴了这一点,使歌词朗朗上口,贴近生活的同时,又不失幽默风趣。如《辣妹子》的创作者徐沛东先生曾说过,其创作该作品的灵感来自于长沙话“辣妹子”的发音音调。这首歌以“la-mi-sol”_始,然后逐渐展开,从而完成整首歌的创作。同时,由曲谱可以看出,《辣妹子》这首歌的基本曲调类似一个说唱音乐,给人们塑造出了一个泼辣的湖南妹子形象。

二、湖南花鼓戏对民族声乐的影响

(一)在民族声乐演唱方法方面

在多年的发展过程中,我国传统的戏曲演唱方法正向着多样化的方向发展,如高位置、真假声的混合、气息稳定等演唱方法。花鼓戏的演唱方法则是中国传统戏曲演唱方法中的重要代表。例如,湖南花鼓戏的演唱中主要以吊嗓和喊嗓为主,低音是基础,紧接着采用盘旋式的方法将高音喊上去。而吊嗓又在喊嗓的基础上,配合相应的乐器,加入了一些戏曲的表演元素,演唱者必须气沉丹田,用丹田内的力量,使得声音向远方喊出,更为清晰和明亮。而我国的民族声乐虽然吸收了很多西洋美声唱法的技巧,音高上也是由低到高、循序渐进,但是民族声乐也吸收和借鉴了中国传统戏曲演唱方法的精髓。湖南花鼓戏有较为独特的润腔、行腔技巧与方法等,在演唱过程中经常将波音、颤音技巧与高低腔全面结合起来。而不少民族声乐作品就将颤音、滑音润腔、波音润腔等交替、混合使用。

此外,湖南花鼓戏的演唱过程中还运用了打花舌等一些较为特殊的技巧。打花舌的应用充分表达了演唱者内心的喜悦之情,而我国的部分民族声乐作品中也借鉴了湖南花鼓戏演唱中打花舌这一唱法,例如,在《谁不说俺家乡好》等声乐作品中,弹舌的技巧使得乐曲格调更为轻松、愉快,让人耳目一新。

(二)在民族声乐歌词创作方面

我国民族声乐在歌词创造过程中吸收了湖南花鼓戏的优良特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湖南花鼓戏的歌词艺术性地反映出人们生活的实际情况。而后期我国的民族声乐作品就借鉴了湖南花鼓戏这一特点,使得民族声乐的作品歌词反映出了老百姓的生产生活,也充分验证了艺术来源于生活的道理,从而激发听众的情感,引发共鸣。如《八月十五月儿圆》《没有强大的祖国,哪有幸福的家》等作品就生动形象地反映出劳动人民的生活场景。

第二,湖南花鼓戏中充分运用了地方方言。都说音乐语言的系属关系可以有效地反映出一个民族的祖源关系以及文化渊源关系。因此,在歌曲中合理运用地方方言,有利于迅速营造情境以及表达作者内心的情感。例如,著名歌曲《浏阳河》,该歌曲中很多歌词都用到了湖南的方言来发音,“浏阳河,弯过了几道弯,几十里水路,出了个什么人领导人民得解放”一句中,“河”、“路”、“出”、“个”就要唱成“huo、lou、qu、guo”。

第三,湖南花鼓戏中运用了大量的语气衬词。所谓衬词,就是指我们日常的交流过程中不经意间说出的一些词语。这些词语并没有什么实际的含义,是某个个体的语言发音习惯。但是,衬词却是歌曲构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歌曲的特色部分。湖南花鼓戏中常用到一些衬词,同时也产生了很多意想不到的效果。衬词的使用能够进一步凸显歌曲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从而进一步衬托歌曲的意境,激发演唱者的内心情感。我国民族声乐中也运用了大量的衬词,例如,著名歌唱家龚琳娜的《咕噜山歌》中“久不(啊子~嘎啦子~)唱歌(尖噜噜~)忘记歌呀,久不(啊子~嘎啦啦子~)洗衣尖(噜噜~)忘记(咕噜噜子~)河”一句中,“尖噜噜”、“啊子~嘎啦啦子~”等衬词的使用使得音乐所表达的内容更生动有趣,同时也使得歌词充满故事性和情节性,更具有吸引力。

(三)在民族乐演唱表演方面

湖南花鼓戏演唱主要包括“唱、念、做、打”四种基本功和“手、眼、身、步、法”五种主要的技术方法,在表演过程中对演员的任何招式要求都相当严格,甚至是延伸。花鼓戏的演绎强调歌曲演唱与表演合二为一,可以利用一些适当的肢体语言来表达音乐作品的情感,而不同作品的表现方式不同。在湖南花鼓戏的学习过程中,教师通常会训练演员的眼神、手势以及台步等基本的技能,对身体的柔软度、韧性以及协调性等也有较高的要求。而我国的民族声乐中也充分运用了这些特点,当代民族声乐表演中没有“打”这个基本功,也没有“步”和“法”两种技术方法,但是却可以使用肢体语言来表达情感。同时,湖南的花鼓戏有利于帮助民族声乐演唱者把握作品风格。民族声乐借鉴了湖南花鼓戏中融合地方民间小调和民间歌曲技巧等方法,这样,肢体行动的配合与唱功曲调等有利于演唱者把握民族声乐作品的曲风,从而将自己内心的真实情感表现出来。

湖南花鼓戏与我国民族声乐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两者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又相互区别,各自独立存在,在发声、咬字以及唱、念、坐等方面又有相通之处,都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产生的艺术形式,都是我国文化艺术中的瑰宝。然而随着现代音乐与西方音乐的联合冲击,湖南花鼓戏和民族声乐的发展在一定的程度上受到了阻碍。为此,我国的民族声乐和湖南花鼓戏必须相互借鉴,寻找更为合理的发展路径。相关人员应将民族声乐和湖南花鼓戏全面结合起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保持原有演唱风格的基础上,努力发展我国传统音乐艺术的特色。同时,要做到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丰富原有的歌曲题材和内容,吸收现代流行音乐的积极成分,吸引更多的听众。

我们必须重视中国传统的民族艺术,采用积极的手段,帮助我国的民族声乐、湖南花鼓戏等“艺术资产”有效地传承与发扬下去。相信未来,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之下,我国的民族声乐与湖南花鼓戏将会焕发新的活力,音乐艺术将会出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这有利于构筑浓厚的文化艺术氛围,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罗莎.论湖南花鼓戏对民族声乐的影响[J].沙棘(教育纵横),2010(11).

[2]李健.民族声乐技巧在花鼓戏演唱中的借鉴与运用[J].艺海,2010(5).

[3]许洁.民族声乐演唱对湖南花鼓戏润腔特点的借鉴和吸收[J].音乐创作,2014(3).

[4].浅谈民族声乐技巧与花鼓戏的融合发展[J].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2(7).

[5]赵田.论湖南花鼓戏与民族声乐[J].音乐大观,2013(21).

[6]安永明.湖南花鼓戏与民族声乐[J].艺海,2011(11).

民主生活会发言技巧篇5

(喀什电视台新疆喀什844000)

摘要本文作者结合长期在少数民族地区新闻外景主持采访的工作经验谈了对新闻外景主持采访的认识、少数民族地区主持人现场采访技巧。电视采访,是记者认识客观事物、采集、发现、挖掘事实与信息的调查研究活动,也是电视报道的表现手法之一。众所周知,精彩的电视新闻外景主持人采访能够给观众留下智慧、机敏的印象;而蹩脚的电视主持人外景采访则给人以无知、迟钝的印象。在少数民族地区对从事新闻的工作者要求很高,要很好的把握采访尺度,也要了解政策法规风土人情,更要懂得情感沟通以善示人,否则在基层采访时会困难重重,难以出色地完成采访任务。

关键词外景主持人现场采访新疆少数民族地区概况现场采访技巧

广播电视一直充当着党和政府的喉舌,处在时代变革前沿的广播电视媒体,已不仅仅是消息的载体,且已成为了直接影响和创造消费与生产的价值载体,是新型经济中的前沿产业。电视现场新闻,是以最快速度传播信息、报道新闻事件的一种新闻体裁,是目前电视新闻报道中越来越受到重视的一种报道方式,这也对出现场的外景主持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电视外景主持人现场采访是“面对面”的沟通,是心灵的碰撞,思想的交锋。电视采访展现了现代电子采访的新潮流,促动了即时进行的全球性信息传播。采访是新闻报道的基础,而电视采访还可以成为报道的表现手法,节目形态的突出特征;在报道方式中起到结构作用;构成特有的电视节目样式。

在信息时代媒体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现场新闻报道显得特别重要,它对主持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就是主持人必须到现场去,面对摄像机捕捉那些最具代表性、最能说明事实真相的画面,使观众如临其境。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采访技巧是极为关键的一项专业技能。作为新疆新闻工作者,采访技巧显得尤为重要。新疆是个多民族地区,少数民族人口达1096.49万人,聚居着47个民族,县域是少数民族的主要活动场所。多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一直关注和重视新疆的民族区域体制改革、经济发展和政治稳定工作,制定了一系列路线、方针、政策和措施。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之一。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承认和坚持各民族都有保持或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这是党和国家对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一贯政策。所谓尊重,就是承认民族平等,承认并尊重各民族在风俗习惯方面的自主权。民族风俗习惯是在民族生产生活需要的基础上,由民族普遍流行的价值观念决定的,通过民族社会生活各个方面体现出来并长期传承的行为心理和行为方式。它反映着民族的经济生活、自然环境、历史传统、生产方式和心理感情,是民族特点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民族问题中的一个十分敏感的问题。

长期以来,新疆新闻工作者在进行众多新闻活动的过程中,始终把握和领会少数民族政策,坚持敏感的政治原则,运用高超的采访技巧,获得了很多宝贵的新闻线索与资料。因此,笔者认为要想在少数民族地区现场采访取得成功,就必须熟练掌握国家、地方政府少数民族地区政策,锻炼自身的现场采访技巧,增加新闻采访的成功率。

一、外景主持人现场采访要理性机智,以尊重少数民族为前提

采访,就是针对不同的人群通过某种交流方式获取自身所需的新闻价值。这里面包含了三个要点:采访对象、采访方式、采访目的。

从采访对象来看,新闻采访对象的范围广泛,往往包括社会不同的人群和阶级。从政府官员到企业白领到平民百姓,都可能成为采访的对象。针对这些不同知识水平和社会层次的人群,新闻采访的难度可想而知。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必须根据不同的采访对象,采用不同的采访语言和技巧,适应被采访对象的心理与接受能力。这就同时引出了采访的第二个要点———采访方式。正是由于采访对象的不同,决定了新闻工作者必须掌握不同的采访方式,灵活运用,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方式。例如,当采访一名小学生时,出境主持人可能就要采用诱导式的采访形式,通过亲切的问话消除小学生的陌生感与紧张感,拉进彼此间的距离,从而在近似于闲聊的问话中提取有价值的新闻线索。而当采访一名专家学者时,出境主持人就可能采用与之相反的严肃谨慎的提问方式。这是因为小学生与学者的知识水平决然不同,同时年龄身份也必然决定了采访方式的相反。

再看第三个重点,采访目的。采访,无非是寻找新闻线索,寻找新闻的途径,显而易见,采访的目的便是获取新闻。那么,目的便决定行动的方向,既然是为了获取有价值的新闻,采访时就必须紧紧围绕你所想要获取的新闻这一中心来进行。不能漫无目的的随便进行采访,更不能毫无逻辑的进行提问。因此,我们必须判断采访对象,充分做好准备。采访不仅仅只是现场的工作,在实际面对采访对象之前,出境主持人往往需要进行更大量的准备工作。因为,只有充分了解采访对象的个性、经历,才能根据采访对象的具体情况提出针对性强的有效问题,避免东打一枪西开一炮漫无目的碰运气的情况出现。并且,熟识采访对象的情况,在采访中往往能博得采访对象的好感,从而拉近彼此距离,增加采访的成功率。因此,积极充分地做好采访前的资料收集与其他采访准备工作,是一次成功采访必不可少的过程,也是重要的采访技巧之一。

在进行采访准备的同时,还要求出境主持人根据收集的采访对象的资料,对采访对象进行“肖像判断”。所谓的“肖像判断”,是指正确判断采访对象的身份、知识水平、生活背景等。白描出采访对象的人物轮廓,使自身提早接触采访对象,便于采访时选用恰当的采访方式,使采访得到成功。对不同身份的人,要根据实际情况提出不同的问题,也就是说,所提出的问题,要符合被采访者的身份。比如:在一些教偏远的农村地区,面对那些不会说汉语的民族同志,沟通起来非常困难,我们就要充分利用当地资源,请来懂汉语的人帮忙翻译,因为不同地区语言习惯有所不同,当地的人做翻译就能把意思传达的更为准确,作为现场出境主持人,要非常有耐心的借以表情,手势向被采访者传递更多的信息,发掘他内心更深层的东西,有些甚至是你没想到的而被采访者说了出来。尤其在现场采访报道典型人物时,要特别注意发问技巧,切不可以“审案式”的方式提问,特别要尊重少数民族的语言习惯及一些风俗民情。

二、外景主持人出境现场要营造认同效应,创设和谐气氛

在电视新闻节目的采制中,尤其是大型的活动现场,出境主持人的采访是一个重要环节,也是观众关注新闻的一个亮点。

电视现场采访的目的主要是获取事实,了解事件发展的前因后果,发掘事实真相,由此展开解释和评述。因此我们要善于观察和接近采访对象。这是少数民族地区新闻工作者的必备技能和基本功,要使采访对象乐于提供信息,从而获取有价值的新闻,这就必须在采访一开始就尽快缩小彼此的心理距离,让对方把记者视为自己人,产生“认同效应”。

笔者在刚参加新闻工作时,因为生活习俗和语言的不同在日常采访中很难和采访对象达到情感的交流和思想的沟通。在总结经验后,采访中通过细微观察,注重民俗民风,和老百姓打成一片,现场出境采访时即轻松又能保质保量地完成。例如:作者在采访有关纺织女工在内地务工,学习新技术的专题新闻时,在纺织女工的家里,因多方原因出境时无法达到理想的状态和具有亲和力的采访画面,通过细致观察发现女工家里有一部电话,灵机一动,何不让电话当桥梁?在哪期节目里作者用电话和远在内地的纺织女工进行了连线采访达到了很好的效果。而要做到在出境时自然亲和,把更多的信息给受众,就必须能够通过自身的服饰打扮、仪态表情、行为举止等方面和采访中恰当的问题选择,语气语态向对方传达友好亲切的第一印象。比如,同贫困地区的农民接触,如果出境主持人百般顾忌,说话居高临下,对方必然毫无好感。如果主持人大方得体,对待农民亲切热情,对方自然愿意回答提问;同开放地区的上层人物接触,如果出境主持人衣冠不整,举止粗俗,也难免被人小看。同时,采访时的气氛是否和谐合作,也同样对营造“认同效应”关系极大。因此,采访开始前往往要有点“跑题”的谈话。可以从采访对象的生活、兴趣爱好、专业特长等方面入手,提出几个轻松又讨巧的问题激发对方的回答兴趣,从而通过几分钟的题外闲聊,拉进双方距离,这样,再进入正题就相当顺利了。

三、出境主持人出现场要善于引导主题,积极把握主动

在采访活动中,主持人能否始终保持主导地位,使采访活动按照预期的方向发展,这是采访成败的关键。要保持主导地位,第一要善于运用语言提问引导,善于提问。访问艺术要解决的基本问题,首先是使访问对象乐于开口说话,其次是使之能说清楚事情的真相和说出事情的要害。整个访问活动,都是以一问一答的形式进行的,提问是问与答,这对矛盾的主要方面起着导向的作用。访问活动朝哪个方向发展,能否取得成功,都取决于主持人如何提出问题,问题问得如何。前者顾名思义,对主持人选择准备的问题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所准备的问题必须前后连贯,富有逻辑,且紧扣主题,有利于挖掘所需的新闻价值。而后者虽然不如前者那样直截了当,但却有着前者不可比拟的暗示、感染、激励、驱动的作用,它往往会形成一种十分重要的心理力量。在不自觉间引导采访对象进入主持人设定的问答逻辑中,避免采访对象不着边际的胡乱回答。例如,当谈话偏离采访要求时,现场主持人可以通过自身的非语言符号,譬如淡化专致的神情、移开凝视的目光、放下正在纪录的笔等等,适当提醒和暗示对方。这样使对方有所领会时,再通过语言转移话题,就会显得较为自然,对方在心理上也容易跟上。第二还必须善于运用种种非语言的手段。

采访前要做好准备工作:一种是经常性准备工作,一种是临时性准备式作。经常性准备工作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理论政策上的准备。要到少数民族地区采访,就要熟悉党的民族政策及当地的风俗习惯等等。例如:2003年巴楚-伽师大地震后,有记者到受灾地区采访,看到灾民的情况很不好,就把随身带来的食物分给灾民,不曾想灾民没有接受反而和他们疏远了距离。这就说明平时没有仔细的了解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不了解政策,采访报道往往缺少针对性。轻则不痛不痒,重则闹笑话甚至出大错。”出境主持人平时要对国家的大政方针,地方政策不断学习、领会,才不致在采访活动中迷失方向。新疆的维吾尔、哈萨克等少数民族,因其经济生活类型的不同,风俗习惯也不尽相同。维吾尔族以农业为主,哈萨克族以牧业为主。这种准备要靠经常的学习和积累,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奏效的。二是资料上的准备。你是搞哪一方面的现场报道,就要有哪一方面的资料积累。这样,一旦有了新闻线索,就能够迅速判断这一线索的新闻价值如何,有了资料积累,还可避免报道失实。临时性准备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确实报道目的;二是设计报道方案,包括选择采访对象、确定采访方式、方法,拟定向采访对象提出的问题等等;三是做好一些技术性的准备工作。如帮助摄像记者检查摄像器材、外接话筒、尤其不要忘了带话筒的防风罩。准备工作做得好,可以提高采访效率。

总之,成功的外景主持人会为节目锦上添花,并成为整个节目的“灵魂”。其中所要用到的一些技巧,是要在长期的实践中不断学习和摸索才能掌握的。只有善于总结,勤于积累,根据不同情况灵活应用各种现场出境的主持技巧,才能出色完成采访任务。现场主持人出境是主持人置身事件性新闻的现场环境中,伴随事态的发展进程同步进行,边观察、边叙述、边提问、边倾听的采访方式。在现场出境采访中,主持人的表情与观众的感受是同步的,情绪随着事件现场的时空变化而起伏跌荡。主持人的言行举止操纵和影响着观众,调动着观众的情绪。

四、其他采访技巧

作为节目的“灵魂”,现场出境主持人应精神饱满、内心保持倚马可待的状态,沉着地应付采访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变化。主持人在采访全过程中,如果保持饱满的情绪、专注的神情、全身心投入的态度,便有利于调动采访对象的积极心理,使其始终保持昂扬的谈话兴致。当谈话对路时,不论主持人是否同意对方的具体观点,都应通过会意地点头、适当的“嗯嗯”应答声、或在笔记本上摘要而记的行动,给对方以肯定和鼓励。如果对方在不经意中吐露了某种隐私或对自身不利的情况,主持人应该保持若无其事的神态,以免对方感到后悔、尴尬而影响后续的谈话。

主持人现场采访是人与人交流的过程,面对不同的人,不同的情况,再多的技巧也比不上新闻工作者自身的真诚与热情所能带来的成功效果。面对采访者,只有主持人本身抱有正确真诚的态度,才能感染对方,完成一次成功的采访。在今后的新闻工作中,希望新闻工作者一定要牢记这一点,并随着现场采访次数的增多,实际经验的丰富,结合实际情况,总结出更多,更丰富的采访技巧。

参考文献

[1]丹尼斯·麦奎尔.受众分析.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黄炜.新闻采访写作.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

[3]束迪生.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教程.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

民主生活会发言技巧篇6

关键词:“舞蹈教育;幼儿发展;教学探究”

中等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方向大多是进入幼儿园做一名幼儿教师,我们的培养目标自然就是一名合格甚至优秀的幼儿教师。当今社会,素质教育要求促进幼儿全面发展,舞蹈教育是幼儿全面发展的重要方面,因此具有极其重要的教育功能。而舞蹈是否能发挥其教育功能决定于学前教育教师的素质水平高低。掌握较强的专业技能是不断深化幼儿园课程改革、切实提高幼儿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因此,在加强学生基础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应把对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作为重点。

由于中等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大多来自乡镇和农村,很少有像城市孩子那样从小接受过各种素质和能力的教育和培养,他们大多都没见过钢琴,没接触过舞蹈,听歌也仅限于流行歌曲,更不要提乐理和视唱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如何采用好的教学方法以提高学前教育舞蹈课程的教学质量,打破固有的教学模式,摸索一条最适合中职学前舞蹈教学的思路,一直以来都是教育者在思考的问题。

我们的学生起步较晚,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应当根据专业的培养目标,重视舞蹈课程的作用,并且打破原有的固定教学模式,对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上进行大胆改革,进而激发学生对舞蹈专业的感悟力与创造力,培养出学前教育专业的高素质。

舞蹈所包含的内容很广,我们主要学习专业舞蹈,即古典舞(以呼吸身韵为主),芭蕾(以基训为主),民族民间舞。

结合学生实际特点,第一学期主要进行舞蹈基本功训练简称”基训”和身体协调性训练。基训是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舞蹈专业素质(力量、柔韧性、稳定性、协调灵活性)而对学生实施的一项科学的、系统的训练活动。基训的目的是为了规范学生体态,使学生具备一定的软度、开度等舞蹈专业素质,缩短自身条件与专业需要之间的距离,为舞蹈动作的学习和表现打下基础。然而当前在幼教专业的舞蹈课教学中,大多数学生对基本功的训练则不太感兴趣,甚至产生恐惧心理。这就要求教师要在教学中让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基本功训练的重要性,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并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理论素质,积极完善教学方法,激发起学生对基本功训练课的兴趣,使之变得更为科学和生动。另外,为了训练学生身体的协调性,培养学生的乐感和舞感,适当加入幼儿舞蹈或者组合练习的学习,和基训结合在一起训练,不但生动有趣,而且可以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在第一学期学习的基础上,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基本素质,在接下来的第二、第三学期,开始进入民族民间舞和古典舞元素的学习。具体有以下教学法:

1.元素教学法

元素,也就是基本要素。所谓元素教学,就是将民间舞蹈中的技巧部分提炼、分解成元素动作,然后进行强化训练。这种教学法的特点就是目的明确,任务单一。其目的就是夯基础,找要领,其任务就是解决学生的基本能力、素质。像各民族民间舞中的旋转技巧,就必须进行单一元素性训练,才能保证旋转完成的既有数量又有质量。如维族民间舞中的夏克转、跪转,鲜族民间舞中的垫步转、螺旋空转,蒙族民间舞的别步勒马转、海青式吸腿转等,都应进行单一性、重复性的元素训练。

2.短句教学法

短句是舞蹈语言中一个短小且精巧的完整句子。所谓短句教学,就是将民间舞蹈中的技巧动作同风格动作串连和组织起来,编排成连贯性的短句,以便学生进行反复训练。像民间舞中的诸多道具类技巧,就可以通过短句进行训练。如汉族民间舞东北秧歌的手绢花、鼓子秧歌的伞、藏族民间舞中的热巴鼓、蒙族民间舞中的筷子、维族民间舞中的盘子舞、鲜族民间舞中的长鼓。如果光是在原地进行单一元素性练习,就会显得过于枯燥、无趣,很难达到好的训练效果。如果用短句的形式进行训练,再配上一定的音乐伴奏,就可以激发起学生的训练激情,使学生在掌握技巧的同时又强化了风格。

3.表演组合教学法

所谓表演组合教学,就是将各类技巧融入表演性很强的组合中去进行训练。这类组合的编排,可从安排一些具体情节,也可以从情绪出发,给技巧的运用找到情感的依据。这种教学方法,可以把技巧、风格和表演能力的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技”中有“舞”,“技”中有“情”,从而达到训练和提高学生的综合表现力的教学目的。上述三种民间舞技巧教学法之间的关系是紧密联系,互相影响的。从元素技巧训练,到短句技巧训练,再到表演性组合技巧训练,其教学规律也是循序渐进的。

第四学期是学生在校的最后一个时期,也是学生踏上工作岗位前的最后一个培养阶段,教师应结合幼儿园比较实用的幼儿舞蹈创编、教案编写等内容作为主要辅导方向。之前所学的各种基础性内容可以很好的为本学期功课服务。使学生具备幼儿舞蹈训练的技能,具有一定的幼儿舞蹈的创编能力,并能熟练地完成幼儿舞蹈课的教学任务。

舞蹈课是一门特殊的艺术,手不舞,足部蹈,不算舞蹈。光说不做不能算舞蹈课。它需要特殊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口传心授就是最重要的教学方法。它包括教师的口头讲解和以身示范两个方面,就是要求边做边讲,边做边体会,是理论和实际联系最紧密的课程。

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实际教学能力,首先从讲解动作开始。这就要求教师要具备良好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因为学生今后的教育对象是学龄前儿童,他们的理解能力和模仿能力有限,所以学生还要培养耐心和信心。

民主生活会发言技巧篇7

关键词:民族唱法歌唱技巧人文特征

一、民族唱法与传统文化的渊源关系

民族唱法既继承了传统的民歌,曲艺,戏曲演唱艺术的精华,又根据当代人的审美要求汲取借鉴了西洋唱法中的优势,同时又是根据中华民族的情感,民族语言,民族风格,民族文化而形成的一种唱法。

民歌唱法:指民间艺人,民歌手的演唱。他们的演唱别拘一格,主要根据当地流传的地方旋律即兴表演,一般没有经过专门的声音训练,但他们能在自然语言趋势的基础上唱出韵味浓郁的旋律。如云南民歌《小河淌水》,描绘了聪明美丽的阿妹,见景生情,望月抒怀。歌声委婉,圆润甜美。陕西民歌《三十里铺》描述了一对男女由相恋而分手,难舍难离的情节。旋律舒展,开阔,声音高亢嘹亮。他们演唱的各种小调,小曲,山歌,号子,以及各民族民歌等,在人民群众中间广为传唱,经久不衰,同时演唱十分自然,淳朴,吐字真切。这些来自民间的歌唱,是孕育民族歌唱的摇篮,也是民族唱法的源泉。

曲艺唱法:曲艺唱法是在民歌唱法的基础上,融合戏曲唱法而发展起来的另一种艺术。其特点是,说说唱唱,只唱不说,念白等,和唱腔在表演过程中交替进行。如苏州弹词《情探》,唱段描述了王魁进京赶考,贪图富贵,抛弃前情;痴心女敫桂英在海誓山盟中等待着郎君归来,在幻想即将破灭前的期盼与失望交加的内心独白。演唱时,演员手持琵琶,自弹自唱,唱腔清丽哀怨,细腻传情。其曲艺的至高境界是:“吐字清晰,声音饱满,润腔从容自如,声韵优美。”

戏曲唱法:戏曲唱法是在民族传统声乐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代表唱法。它在艺术结构或形式上都有自己的规律和特点。如昆剧《牡丹亭.游园》唱段讲述了南宋时安太守杜宝的女儿杜丽娘,偕丫鬟春香往后花园游春散闷,看到那明媚春光映衬下的断井颓垣,感慨无限,郁闷而归。剧中人物有:“旦”扮的小姐杜丽娘,“旦”扮的丫鬟春香。唱段用【绕地游】,【步步娇】,【醉扶归】,【皂罗袍】,【隔尾】一套南曲的曲牌。曲调优美细腻,委婉动人。戏曲唱法采用大嗓,小嗓,大小嗓结合等几种声型,唱字讲究口法,喷法,对于出字,归韵,声调等都有严重的规范。字正腔圆,声情并茂是其最重要的特征。

继承以上几种传统唱法的优点,并汲取借鉴西洋唱法的歌唱技巧,新的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民族唱法就诞生了。

二、民族唱法的主要演唱技术特征

在声乐演唱中,技术是工具,没有工具的表现只能是空口说白话。歌唱的技巧主要在呼吸,发声和共鸣三个方面。

(一)民族唱法的呼吸技巧

呼吸是艺术表现的手段,是歌唱的动力源泉。在我国悠久的民族声乐艺术的历史长河中,一直都非常重视呼吸在歌唱中的作用。在唐朝段安节的《乐府杂录》中说:“善歌者,必先调其气”。所以,呼吸是发声的基础,只有科学的呼吸才是演唱的根本。传统民歌唱法较多用真声演唱,气息运用较浅。而民族唱法的呼吸继承了戏曲等唱法中偷气,换气等很多方法,摒弃了气息较浅,音域窄等弱点。同时又汲取了西洋唱法胸腹式呼吸方法的科学方法。这种呼吸方法主要是利用胸腔呼气,肺的扩张使横膈膜下降,然后腹部的对抗,在歌唱时始终保持吸气,胸腔打开的感觉等,使其歌唱生命力延长,声音更饱满,持久。能够做到唱抒情悠长的音乐旋律时,气息平稳舒畅;唱高昂激扬的音乐旋律时,声音喷放出来;唱欢快跳跃的音乐旋律时,饱满积极而富有弹性。

(二)民族唱法的发声技巧

民族唱法在发声技巧上汲取了美声唱法在音区及共鸣方面要求上下统一,在声带使用上要求真假声结合,在行腔上有适当的声波颤动等发声方法。声腔在很大程度上借助于戏曲音乐中的润腔手段和技巧,在丰富音色的基础上达到行腔圆润甜美,同时与我国民族语言的咬字吐字的有机结合,依据我国语言的语言体系结构规律,语音规律去歌唱,按不同的字音去表现,掌握与处理字的轻重强弱,高低抑扬等语言,语势,使字音在行腔中变化自如,行腔时情感真切,以“声”唱“情”,“腔”为“情”设,音色圆润靠后,使其达到声情并茂的艺术效果。

(三)民族唱法共鸣的运用

在民族声乐中把共鸣腔体分为三类:胸腔共鸣,口腔共鸣和头腔共鸣。其中头腔共鸣和胸腔为共鸣固定共鸣腔体,是不可调节的。但是口腔共鸣有咽喉部分,鼻咽腔是可以变形的,容积大小也可以调节,对共鸣的形成和扩大起着主要作用。而喉,口,鼻三个联体的腔体,也可以通过肌肉的收缩,扩张改变腔体的长度和横宽度,使咽道扩大,拉长而增强共鸣。经过共鸣的声音有个性,有感情,有表现力,有穿透力。民族声乐的混声唱法跟美声唱法是不相同的,用声的方法也不同。主要就是在可调节的共鸣腔体的不同,由于语言的原因,由于行腔韵味的原因,呼吸方法采取了一些戏曲呼吸法等,所以这一部分是跟美声不同的。但是民族唱法同样要求与美声唱法一样声区统一,音色圆润靠后,讲究气息的深沉和上下共鸣的统一,同样需要有声音的穿透力,持久性。

呼吸,发声,共鸣这三种歌唱发声的基本技能是统一协调,依赖支撑的。歌唱发声积极的呼吸支托是建立在声带的拉紧闭合内收挡气的基础上,而吸气时打开口腔,喉结放下的状态使共鸣腔体打开放大,又增强了声音的共鸣和音色的美化,所以在歌唱技巧中是通过呼吸,发声,共鸣三方面的互相统一协调,支持作用来共同铸造良好的歌唱声音。

三、民族唱法及其演唱作品中的文化意蕴

没有歌唱技巧就根本谈不上艺术表现,而脱离了艺术表现,歌唱技巧也将失去自身的存在价值。北宋时代的沈括,在表演问题上他批评一般为乐者“文备而实不足,师之志主于中节奏,谐声律而已。古之乐师皆能通天下之志,故其哀乐成于心然后宜于声,则必有形容以表之,故乐有志,声有容,其所以感人深者,不独出于器而已。”这一段话指出表演以传达内容为主,而不是一些缺乏真正感情和内涵的卖弄技巧。在学习音乐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时,加强音乐及相关多元文化的理解,深入挖掘音乐作品的文化意蕴,是唱好民族音乐作品的一种有效途径。

(一)研究作品创作背景及意境表达

要深入了解音乐作品的寓意和内涵,不能仅仅局限于作品本身,还应对作品的创作背景进行认真研究,因为创作背景中包含许多相关信息和社会知识,即人文知识。这些知识包括作者自身所处的时代背景,当时的政治格局,社会的审美情趣,也包含作者当时的个人心境,创作意图等等,声乐作品亦然。如《我的珠穆朗玛》创作于一个特殊的时期――1990年,达赖喇嘛在国际“反华”势力抬头的情况下,在国外一些的支持下,大力从事,分裂祖国的活动。把握好上述创作背景,才能够准确地把握这一作品的情感基调。同时,有些歌曲的歌词,意义是相当深邃的。只有拥有高度的文学修养水平,对歌词更深层次的意义进行深度挖掘,才能表现出作品的意境。

(二)感悟作品音乐形象及增强作品情感体验

音乐是一种意合性特殊语言,呈现的是以音乐示意的文化形态。要用心去感悟,要穿透音乐领会音乐背后的形象,进而穿透形象而领略其文化意蕴。如江苏民歌《茉莉花》,婉转悠扬的曲调折射出水乡气候的温润,南方语言的柔和温馨。把握和确立作品的情感目标,剖析对生活审美的追求等等,并去体验感情,通过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而创造美。如通过演唱《越来越好》体会生活美等,在对声乐作品的情感体验和对音乐美感的感悟中,使自己的文化得到熏陶和升华。

(三)涉猎多元文化风格作品及不断积累作品

丰富的民族民间音乐是作曲家创作的源泉,它赋予作曲家灵感。中外很多优秀音乐作品都是在民族音乐文化的基础上创作发展而来的。如“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中的《万泉河水》源于海南黎族民歌《五指山歌》等等”。当涉及类似作品的时候,我们应从这些歌曲的旋律中,探寻文化生命的源头,感受文化生命的延续,从而了解和掌握各民族的多元文化,形成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和对多元文化的尊重。通过在学习中的日积月累和潜移默化,我们的视野就会逐步开阔,思维能力就会不断加强,对声乐作品的分析能力,理解能力,表达能力自然会得到提高,这是一味就技巧而谈技巧所无法达到的。除了教材所规定的声乐作品及相关的人文知识外,还应在声乐学习和艺术实践过程中学会反复地聆听,欣赏,咏唱,积累一定数量的优秀中外歌曲,在积累音乐知识的同时也积累文化知识,提高自身人文素质修养。同时还应加强各音乐学科,如:声乐与曲式等,与姊妹艺术,如声乐与美术,文学,电影等,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如哲学,历史,地理等的综合学习。

四、总结

简而言之,对民族唱法及其演唱风格和文化特征的掌握,能够很好的演绎出民族声乐作品的深层意蕴和内涵。然而,要最终达到对音乐内涵的深入而细微的体验,声乐演唱者不仅要有专业的知识技能和文化艺术修养,而且还要有丰富的人生阅历,深刻敏锐的观察能力和认识生活的能力。所以,要达到声情并茂的艺术效果,是需要方面的共同努力来实现的。

参考文献:

[1]聊辅叔.中国古代音乐简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64.

[2]邓光华.中国民族民间音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宋承宪.歌唱咬字训练与十三辙[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

[4]何法元.试论民族唱法的美学特征[J].北京:音乐创作,2008(3)

民主生活会发言技巧篇8

一、分析小说三要素,把握人物性格

1.分析人物,把握人物性格

分析人物形象主要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细节等方面来进行。《故乡》通过“我”回故乡的所见、所闻、所感,成功塑造了“我”、闰土、杨二嫂三个人物形象,从杨二嫂的肖像、语言、行为、动作的传神描写看,杨二嫂显得更为麻木,是另一种形式上的麻木。

2.分析环境,探究人物的命运与思想性格

小说的环境,主要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这两个方面。自然环境对人物的命运有影响,自然环境描写有时是为了表现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社会条件,用于烘托人物活动的时代意义;有时是为了渲染气氛,从侧面表现人物的性格;有时它还能推动情节的发展。

《故乡》开头的景物描写:“时候既然是深秋;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这段景物描写是渐近故乡时“我”在船上所见,活画了一幅死寂的故乡冬景图。作者用这些语句极力渲染了农村萧条、荒凉、沉寂的气氛。

但真正决定人物命运的往往主要是社会环境。鲁迅在小说中对当时的社会环境进行了较为隐约的描写,通过闺土与母亲的对话,三言两语勾勒了当时的社会环境:鸦片战争后,中国日益半殖民地半封建化,帝国主义列强的入侵及其势力范围的划分,给人民造成种种苦难。在帝国主义支持下的皖、直、奉等各系军阀连年混战,酿成横征暴敛,农业凋敝,农民破产。辛亥革命,虽了皇帝的,但代之而起的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和帝国主义的压迫,兵、匪、官、绅相互勾结,层层盘剥劳动人民,尤其是中国的农民。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导致了社会各色劳动人民的异化。

3.分析情节,把握人物的性格的发展变化

情节一般是通过描写人物思想性格和情感欲望的冲突以及由此引起的人物关系、人物命运的变化来展开的。在情节的展开中,通过人物的外貌、行为和心理状态,再现人物的鲜明个性。因此,分析人物形象,应从情节入手,据情论人。

二、分析小说结构,把握故事情节

小说结构一般由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几个部分组成,可据此划分层次。但是,如果运用倒叙,补叙等艺术手法,则要注意。小说的每一个部分一般由相关的情节来体现。情节则是小说用以表现主题或人物性格的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件。把握情节,大致有两种方法:一是寻找线索。线索是情节发展的脉络,有时还是矛盾冲突的焦点。通过寻找线索,不仅有利于掌握情节,也有利于抓住小说的矛盾冲突,便于把握主题。二是抓住场面。情节是由场面组成的。有的小说情节复杂,有的小说情节不连贯,在这种情况下,抓住场面分析就可以不受情节结构的限制,直接掌握作品的中心事件和主要矛盾。

三、鉴赏小说主题,分析作者的思想观点

一般来说,分析鉴赏小说的主题有以下方法:一是从小说的人物、情节、环境出发,进行认真分析。如鲁迅的《祝福》,首先把握住祥林嫂的性格特征——善良、质朴、顽强,却又被压迫、被愚弄以至于被迫害。然后再看祥林嫂生存的环境——封建礼教统治下的鲁镇,在这样的环境下她是怎样一步步被迫害致死。通过这样的分析,我们就能得出作品的主题:揭示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二是联系时代背景和作者的创作意图去理解小说主题。

四、鉴赏构思技巧和表达技巧,分析作品的艺术特色

在分析小说构思方面的特点时,要注意了解巧妙的构思方法,如前后对比、抑扬结合、倒叙插叙、设置悬念、误会巧合、思维突转、运用象征、画龙点睛、卒章显志、抖包袱亮底牌、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等。《故乡》中少年闰土和成年闰土的对比,揭示了农民命运的日益悲惨,指出了听天由命、辛苦麻木的生活道路是一条死路和绝路。

表现手法既包括对比、比喻、排比、夸张等修辞手法,还包括衬托象征、伏笔照应、寓庄于谐、误会巧合、欲擒故纵、欲扬先抑等表达技巧。

此外,还要明确描写、议论、抒情、记叙、说明这五种表达方式各自包含的内容,知道记叙描写是画龙,议论抒情是点睛,写景多是为了写人,叙事多是为了说理。

五、品味语言风格,鉴赏作品的表述特点

民主生活会发言技巧篇9

关键词:民族声乐唱腔特点

中国现代民族声乐唱腔艺术是经过长期的艺术实践而建立起来的一种以中国文化为背景,以民族语言为基础,以科学发声为原理,并代表着民族气质、民族个性以及广大人民欣赏习惯、审美标准的中国式歌唱艺术。它传承了几千年来中国传统民族声乐的唱腔风格与技巧,是中国唱腔艺术的延流与新发展,是能够充分体现“中国特色”的歌唱艺术。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依字行腔字正腔圆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因疆土的辽阔、地理环境的复杂、社会经济历史等多种原因,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方言。而各地的声乐作品一般都会用当地的方言演唱,这使得各种唱腔因地方语言的差异而具有个性化的音色和特有的地方民族神韵。如用粤语演唱的声乐作品,唱腔常用鼻音而显得厚重;吴语演唱的声乐作品,唱腔因促声而显得轻巧。中国民族声乐唱腔艺术区别于其他国家最显著的特征就是中华民族语言的发音规则及吐字方法,这其中又以汉语为主。复杂的汉语言体系中辅音较多,且发音部位较靠前,这就决定了民族声乐的唱腔明亮甜美、纤小动人。“依字行腔”才能做到“字”正,只有“字”正了,“腔”才会“圆”。也就是说,发音吐字是“字正腔圆”的根本所在。而民族声乐唱腔把“字”分为了“字头”“字腹”“字尾”三部分,并要求字头咬紧、字腹要圆、归韵要准,从而达到“声、韵、调”三者的有机结合,做到唱腔语言字头清晰、字腹圆润、归韵准确,声调抑扬顿挫。

中国现代民族声乐唱腔的特色之一在于“咬紧字头”“咬准字头”,但又“咬而不死”“咬而无痕”。因音乐作品的风格、情绪不同,在咬字清晰、准确的基础上,讲求分寸感。其中“喷口”唱法就要求在良好的气息支持下,加强声母挡气阻碍的力量,使字头结实有力、干净利落且富有弹性,舒展而有爆发力。古人常说“声出于形”,即在气息支持下,保持正确的口型和准确的共鸣位置,这对达到唱腔“圆润”有很好的效果。姜家祥先生解释了前人的吐字五法,即“崩”“打”“粘”“寸”“断”。发音吐字讲求“大猫叼小猫”的“口力”,根据曲调起伏、情绪变化来调整口型。此外,归韵收音也要求保持口型不变,可见,口腔在整个歌唱状态中的积极作用。

歌唱是为了传情达意,使听者与之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而要真正表现歌曲的思想感情,则需掌握一定的润腔技巧,即对唱腔的“润色”,是一种技术性的修饰,其对唱腔语言的准确性、情感与风格的表现性等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当今著名的音乐理论家周大风先生把“润腔”技巧归纳为:收口腔、喇叭腔、橄榄腔、保腔、特强腔、夯腔、上滑腔、下滑腔、抛腔、顿腔、打腔、推腔、双打腔、双音推腔、颤腔、掉腔、迟腔、分腔、咽腔、点头腔、断续腔、掼腔、圆滑腔、气泡腔、耳语腔、韵音断腔、磨腔、泛腔28种。这些润腔技巧,给民族声乐唱腔又增添了许多线条和色彩。

总之,中国现代民族声乐唱腔艺术要求“出字正,行腔圆,收韵清,收音准”,并“依字行腔”,做到“字正腔圆”。根据唱腔讲究“字头重,字腹满,字尾轻”的原则,做到语言连贯生动、音乐旋律流畅、音色圆润统一,把“字”与“腔”完美结合起来,真正达到“依字行腔,字正腔圆”的艺术境界。

二、以情带声声情并茂

声乐艺术的魅力在于它是一门有声的情感艺术。经过词、曲作家合作谱写音乐作品的音乐创作,是声乐表演艺术的“一度创作”。而只靠作曲家创作的音乐旋律美以及歌唱者天生的嗓音音色这些客观因素,是不能产生感人的艺术效果的。因此,由歌唱者将音乐作品变成有声、有字、有情、有形的歌唱艺术,并在舞台上为观众“声情并茂”地表演,才是声乐艺术的最后阶段,这就是歌唱者的“二度创作”。

演唱者在掌握并能熟练地运用民族声乐唱腔技巧、表演规律等进行艺术歌唱时,首先应该熟悉音乐作品,包括对曲调的分析(如曲式结构、调式调性、节拍节奏、速度力度、音高和声、钢琴伴奏等),对歌词内容的理解与诠释(如作品的创作背景、歌词内容、歌词音调的抑扬顿挫等);其次,应该对音乐作品的艺术形象作深刻的分析和体验(如作品情绪的变化、音乐形象角色的体验、音乐形象表现的准确性等);最后,是演唱者个人对作品的艺术处理和加工(如演唱者自身对作品速度力度的变化处理、语音音色的个体差异、咬字吐字的语气处理、作品风格韵味的把握等)。对音乐作品的“二度创作”,与歌唱者的嗓音条件、人生经历、生活阅历、专业技能、自身对作品的不同层次理解是密不可分的。他们通过对作品的思想内容、音乐形象、音乐情趣及旋律结构、和声织体、力度速度等方面进行全面而深入的认识与理解,使自己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做到真情实感地投入,加上巧妙地运用唱腔技巧,灵活地控制音色音量,使之达到美的效果。正是因为歌唱者们个体的差异,对作品的“二度创作”也会存在个人唱腔风格上的差异,如王昆、郭兰英、三位歌唱家演唱《我的祖国》,表现出来的唱腔风格各不相同。王昆质朴大方、活泼细腻的唱腔风格,郭兰英高亢亮丽、亲切甜美的唱腔风格,圆润激情、清新秀丽的唱腔风格,都体现出了唱腔的个性化和多样化。这些各具特色的唱腔风格给民族声乐唱腔艺术的画卷增添了一道亮丽的色彩,让当前的唱腔艺术流派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新景象。

总之,任何民族的声乐唱腔艺术都以其独特的民族性,来丰富世界声乐文化宝库。中华民族的声乐唱腔艺术也因其语言、技巧、风格、情感上的差异而区别于世界各民族的声乐艺术。我们只有在传承中国传统声乐文化的同时,借鉴西洋美声唱法的科学性,寻求发展与创新,不断地创造出为中国人民乃至全世界所接受、欣赏的声乐作品。中国民族声乐唱腔艺术也只有独树一帜,形成自己独特的民族风格,才能真正与世界接轨,立于世界民族声乐文化之林。

参考文献:

[1]邹本初编.歌唱学:沈湘歌唱学体系研究[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11.

[2]姜家祥.民族唱法探索[a].歌唱与声音训练(音乐论丛[五])[c].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2.103.

民主生活会发言技巧篇10

一、全面了解班级学生的特点的能力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如果教育家希望从一切方面去教育人,那么就必须首先从一切方面去了解人。了解学生是教育好学生的基础。班主任只有经常及时全面地了解、研究班上每个学生的全面情况,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指导、教育和管理。

(一)了解学生个体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因性施教”的能力。了解学生个体,包括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健康等状况;学生的姓名、性别、年龄、来源等情况;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性格特征等特点;学生家庭住址,家长职业、文化程度,家庭结构、在家庭的排行和地位,是否独生子女,家庭的物质条件、住房条件、平均生活费用,成长经历,以及所处的社会环境等。班主任只有了解学生的特点,才能在与学生沟通中掌握主动,对学生进行“因性施教”,为他们树立自尊、自立、自强的形象。

(二)了解学生集体的特点,为创建和谐、健康班集体提供保证的能力。对学生个体进行综合了解、全面分析就能够了解学生集体。主要包括了解班集体的基本情况,如学生总人数;学生的性别结构、生源状况、年龄分布;学生思想品德的表现、学习好中差学生的比例、班级取得的成绩与存在的问题等;还包括了解班级的其他方面,如学生生活社区环境、学生家庭条件、学生在校外的表现等。班主任只有了解了学生集体的特点,才能根据班级学生特点制定班级发展计划,开展各种有意义的教育活动,创建和谐、健康的班集体。

(三)做好学生的心理观察和分析的能力。针对现在学生的心理问题日益严重,要求班主任通过对学生的心理进行观察和分析,并把观察所得的资料进行记录,整理成型。对于观察的结果,可通过纸笔、录音机、摄像机及其他设备加以记录,以达到帮助班主任了解到学生全面的心理状况、心理特点等,从而有针对性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和教育。

二、实践应用技巧的能力

掌握学校心理辅导的理论与实践技巧的能力,已成为构建班主任能力的核心。

(一)掌握学校个体心理辅导的理论与实践技巧能力。学校个体心理辅导表现为来访学生通过与辅导教师的接触,能走出心理误区,改变心理行为,适应生活环境。学校个体心理辅导宗旨在于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生活、人际交往、恋爱、择业、家庭等方面的障碍性或发展性问题。掌握学校心理辅导的理论与实践技巧能力对班主任来说是一项重要内容。

1、沟通技巧。学会沟通技巧,就是要学会语言技巧和非语言技巧。所以班主任如能以幽默感取代侵略性,才会使师生的沟通有正面的效果。班主任的倾听在师生沟通中有重要作用,它既是一种言语沟通行为,也是一种非言语沟通过程。班主任能否倾听决定了师生沟通的质量,是班主任应备的职业素养。

2、共情技巧。由人本主义创始人罗杰斯提出的“共情”概念,指的是一种能深入他人主观世界,了解他人感受的能力。即指的是一种能体验别人的苦和乐的内省力。班主任与学生谈话中能产生“共情”,谈话就易产生成功的效果。相反,如果不能与学生产生“共情”,学生就会认为不理解他,对班主任就易产生不信任感。那么谈话要达到的效果就不大。“共情”是师生进行心灵层面沟通与交流的基础。掌握“共情”技巧对班主任的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3、宣泄技巧。“宣泄”是在“共情”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学生对班主任由衷信任的结果。它可使学生摆脱恶劣心境,寻找症结,强化战胜困难的信心与勇气。掌握让学生“宣泄”技巧,能帮助班主任了解事情真相,以便对症下药,采取相应措施去帮助学生解决一些问题。

4、表达技巧。班主任的表达是决定师生沟通的关键。所以要求班主任在与学生沟通时,一定要以诚对待学生,以真正的自我出现,不对学生戴假面具。只有“以诚”才能“换诚”,“以诚”才能“换情”。

5、矫正技巧。矫正技术的掌握能让班主任帮助学生改正一些身上的毛病,使学生的人格朝健康、和谐方向发展。行为矫正又称行为改变或行为治疗,是通过学习改正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一种技术。是以行为学习理论为指导,按一定的治疗程序,来消除或纠正学生的异常或不良行为的一种心理疗法。

6、非言语行为技巧。非言语行为主要包括人体的形态手势、面部表情、眼神,以及由辅助语言和类语言构成的副语言系统等。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就曾明确指出:高等师范学校应该用其他方法来培养我们的教师。如怎样站、怎样坐、怎样从桌子旁边的椅子上站起来,怎样提高声调,怎样看等等“细枝末节”。这里,我们就会触及众所周知的演剧方面以及舞蹈方面的技巧;运用嗓子的技巧、声调、视线和动作上的技巧。这一切,对教师来说都是很有必要的,如果没有这些技巧,那就不能成为一个好教师。

(二)掌握学校团体心理辅导的理论与实践技巧的能力。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比个人心理辅导更为复杂,不仅能提供理论知识,而且主要地提供了真实情景,采取游戏和行为训练的方式,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解决心理问题。班主任掌握该技术就能在班级中以班级为对象,运用适当的辅导策略或方法,通过班级成员的互动,促使每一个学生在互动中认识自我、探索自我、接纳自我,调整改善和同学的人际关系,增进自我的适应能力。

1、有调动每个学生全面参与的能力。班主任在班级辅导时只有调动全体学生主体的积极参与性,师生沟通才能有效地开展。班主任才能有效地改变学生的心理意识和情绪状态,才能让学生敞开心扉,降低心理的自我防御能力,才能帮助学生解决心里的各种适应不良状况,促使学生自主、和谐的发展。

2、能创设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班级气氛的能力。班主任对学生态度和蔼,作风民主,不摆架子,对所有学生平等相待,且重视学生的创造思维,尊重学生的正确意见,是最有利于师生沟通的顺利完成,也是最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反之,则会扼杀学生对班主任的信任,使师生沟通无法顺利进行。

3、有影响每一个学生的亲和力。要成为一个成功的班主任,首先就应让学生亲附自己,即师生之间有共同的情感基础。而要做到让学生亲附,就要做到能够了解学生在想什么,对学生要表现出一致的关心。作为班主任,不要轻视那些看似不起眼的学生,哪怕你认为是一无是处的学生。其实,在你辅导一个学生的不足的时候,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也是在助人的过程。信任往往是建立在帮助学生的基础上,作为一个班主任,你的每一个行为都会影响学生,都会成为学生模仿的对象。在处理与学生的关系时,班主任一定要控制自己的情绪,要有同情心,对学生要设身处地,不能用压制方法来管理学生,而要用一种亲切感来对待学生。只有这样,班主任工作才能取得成功。

4、有换位思考的能力。学生的思维总是受环境影响的,处在什么样的环境,就习惯什么样的角度看事情。而每一件事情从不同的角度来看时,总会有不同的体验、不同的结果。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班主任学会换位思考,学会以宽广的态度接纳不同的学生,不同的事和不同的物,才能得到学生的尊重和体谅。换位思考其实就是我们所说的“移情”,就是说要班主任去理解学生的想法、感受,从学生立场来看待事情,以学生的心境来思考问题。良好的沟通其实就是班主任与学生心与心的沟通。所以班主任要有“知己知彼,严于律己,宽以待生”;能“与时俱进”;重视“以生为本”;树立“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观念。

5、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能力。团体心理辅导更能有效缓解学生的人际关系、心理问题。学生在活动中通过与他人的交往,能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学习新的生活态度和行为方式。心理教育的目的之一是健全学生的人格。人的许多性格特征实质上反映了一个人的思想品德,没有健康的人格很难形成优良的思想品德。只有形成优良思想品德,才能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

三、掌握社会最前沿的教育观念

教育观念是指按一定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要求,反映一定社会群体的意愿,对教育功能、教育对象、人才培养模式、教育体制、教育结构、教育内容、教育过程及方法等根本问题的认识和看法。班主任的教育观念直接指导着班主任的教育行为。没有正确的教育观念作导向,就不可能有扎实有效的教育实践。班主任要实现有效的师生沟通,就应该具有与和谐发展下相通的教育观念,对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有坚定的教育信念,并以此作为自己专业行为的基本支点。班主任只有掌握立足于现代社会的最前沿的教育观念,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在与学生沟通中才能真正实现对学生从“学会生存”到“学会发展”的育人观。

四、调动家校合作教育的能力